KR1a0132 周易通論-清-李光地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周易通論卷一
            大學士李光地撰
  易本
易之興也最古其源流不可悉知三易之名及畫卦重
卦名卦之人諸儒之論亦復不一約之則三易之説可
通者有二一曰夏連山殷歸藏周周易也一曰連山炎
帝歸藏黄帝周易文王也畫卦重卦名卦之人則有三
[001-1b]
説一曰伏羲畫八卦因自重之而自名之也一曰伏羲
畫八卦至文王乃重而名之也一曰伏羲畫八卦而重
之文王始名之也今按以三易為夏殷周者据記有夏
時坤乾之文也謂為炎帝黄帝文王者連山炎帝之號
歸藏黄帝之號而周文王之國號也鄭康成斷從後説
今始沿之可也周禮云三易之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
有四則非文王始重卦可知然伏羲雖已重卦名則未
備蓋其時僅有八卦之名而已故繫辭傳曰其稱名也
[001-2a]
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耶言卦之稱名錯雜
事物周於人用以其類考之非中古以後更歴世變者
不能及也況履虎尾否之匪人同人于野艮其背中孚
豚魚之類皆辭與名連為義則是一手所繫非仍舊名
而増加之也朱子於乾卦下本義云三竒之卦名之曰
乾是以八卦之名為伏羲所命至屯卦下則無説而於
繫傳稱名則以為卦名也是以六十四卦之名為文王
所命也於理近是今亦從之 彖辭爻辭何人所繫夫
[001-2b]
子未嘗分别先儒直以箕子明夷王享岐山之類事出
文王之後斷爻辭為周公所作然考夫子贊易如所謂
易之序也爻之辭也是故謂之象是故謂之爻每以爻
與象對而反不及彖似爻之起亦非在彖後者意者繫
爻固文王之意而周公成之與惟曰彖者言乎象者也
爻者言乎變者也彖者材也爻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智
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分别卦爻辭先後其理甚明
先儒之説可循用也 夫子贊易曰十翼者彖上傳彖
[001-3a]
下傳象上傳象下傳乾坤文言繫辭上傳繫辭下傳説
卦序卦雜卦也所謂象傳者兼二體大象及六爻之小
象也按漢書本為經二卷傳十卷經傳離異不相附屬
自費直始以彖象傳綴於每卦經後如乾坤之例王弼
又自坤卦以下以彖傳大象傳附彖小象傳附爻則今
現行之易是也朱子及東萊吕氏復古經傳之舊本義
之作實据漢書故凡彖曰象曰文言曰之類為王弼所
加者悉已刪去而别有卷首標題即彖傳象傳文言傳
[001-3b]
等目其彖傳題下則注云彖即文王所繫之辭傳者夫
子釋經之辭也象傳題下則注云象者卦之上下兩象
及兩象之六爻周公所繫之辭也十二卷古易於是乎
各得其所矣明初律令兼用程朱傳義及永樂中修大
全書離析本義以從程傳之序故後雖本義孤行而其
序遂不復學者讀乾卦彖象傳標題下注茫然不省所
指故有以大象為周公作者誤由兹起也為宜别刻本
義原本以悟初學 本義卷首諸圖朱子所作也秦漢
[001-4a]
以來伏羲畫卦根本次第無言及者邵康節先天之學
源出希夷程子不信而朱子始表章之此諸圖所由作
也然惟八卦方位圓圖及六十四卦圓圖方圖為邵氏
之舊其首之以横圖則朱子用邵子之意而摹畫以示
人者見於答袁機仲諸書可見也間嘗論易之源流四
聖之後四賢之功為不可掩蓋自周子標太極之指邵
子定兩儀以下之次而伏羲之意明程子歸之於性命
道徳之要其學以尚辭為先而文周之理得朱子收而
[001-4b]
兼用之又特揭卜筮以存易之本教分别象占以盡易
之變通於是乎由孔聖以追羲文而易之道粲然備矣
自漢以還非無傳者然揚雄以𤣥為宗則純乎老氏矣
其與周子太極可若是班乎其法以三三起雖與易卦
相近而非自然之理八十一首之序猶仍卦氣之謬也
其與邵氏先天之法亦未可同日語王弼生於魏晉祖
尚𤣥虚即復之一卦而宗指與程傳迥别蓋王氏所謂
復者虚靜之室程傳所謂復者仁義之心其餘義準是
[001-5a]
矣然當朱子時太極抑於陸子兄弟先天毁於袁樞林
栗程學訾者亦衆苟非朱子一一極辯則三家之學且
熄而卜筮象占之説又所以佐三家之未逮也自時厥
後好議論者猶將反之故黄震攻康節之圖王禕申河
洛之辯羅欽順滅太極之書至於以卜筮為朱子詬厲
者又紛然而未已夫學欲博而不欲雜衆言淆亂則折
諸聖易之為書立説者最多其雜且亂甚矣夫苟不折
以列聖羣賢而惟愽之好則易之賊也航於斷港絶潢
[001-5b]
而望至於海不亦難乎
  易教
三代學校之教詩書禮樂四術而已易掌於太卜國史
掌於史官乃専官之學未嘗施於學校也故韓宣子至
魯乃見易象春秋則知詩書禮樂列國有傳而二書者
獨閟自夫子贊修之後稍見於世矣故記禮者名為六
經而莊周之徒頗知其意者亦往往並述焉然自秦政
燔經獨存卜筮醫藥種樹之書而易幸不燬則知其時
[001-6a]
猶未直目之經學士先生猶未流行誦習以故卜筮家
専司而世守之是則易之本教然也漢人雖稱六藝然
田何施孟梁丘之學皆不傳不知其説云何焦贛京房
衍為生尅休咎之占其敝以星日氣候推配雖曰流蕩
然可知卜筮之教展轉相沿久則難變也揚雄作𤣥儗
易雖襲京焦之緒而頗推道徳性命之指至王弼始純
以理言易而後之談經者宗焉是書著述莫盛於宋惟
邵康節之學有傳而猶以象數見譏其餘儒者所得有
[001-6b]
淺有深然大要承輔嗣之意皆以易為言理之書而已
夫孔子嘗言易矣曰和順於道徳而理於義窮理盡性
以至於命則謂易言理是也然本畫卦繫辭之初則主
於卜筮以明民非如他書直闡其理直述其事者也朱
子深探其本作本義一編専歸卜筮然而至今以為訾
謷蓋恐狹易之用小易之道而使經為伎術者流也殊
不知易之用以卜筮而益周易之道以卜筮而益妙而
凡經之象數辭義皆以卜筮觀之而後可通初非小技
[001-7a]
末術之比也今曰作易者言理以教人爾則施於學士
而阻於愚氓其用不周矣偏言一理而不足以該於無
窮其道不妙矣卦象之汎取蓍數之旁通其於理也雜
而不切矣大有元亨初六无咎其於理也略而難明矣
避其為小技末術而反入於枝離晦昧之歸乃不虞其
重為易病也乎是故朱子之大有功於易卜筮之説也
有得於此然後可以言潔靜精微之要而凡散殊清通
無所推而不達道徳性命亦無所求而不得矣
[001-7b]
  論經傳次序仍王本
朱子既復經傳次序今不遵之而從王弼舊本何也曰
朱子之復古經傳也慮四聖之書之混而為一也今之
仍舊本也慮四聖之意之離而為二也蓋後世之註經
也文義訓詁而已而又未必其得故善讀經者且涵泳
乎經文使之浹洽然後參以注解未失也若四聖之書
先後如一人之所為互發相備必合之而後識化工之
神則未可以離異觀也故以文周彖爻言之彖於坤言
[001-8a]
牝馬可謂盡坤之情矣乾未有象也六爻則於乾言龍
以盡乾之道坤彖言君子牝馬之貞有東北西南以應
地之方也乾爻則言聖人之龍徳有潛見飛躍以應天
之時此則彖爻之自相補備者也以夫子之傳言之乾
彖曰元亨利貞未有四時之義也彖傳釋之而曰資始
流形曰各正保合則知四徳之即四時矣坤彖曰西南
東北未有四徳之義也文言釋之於西南曰含物化光
於東北曰順天時行則知四方之即四徳矣乾爻之總
[001-8b]
辭曰見羣龍无首著乾之居首而不為首也象傳則於
坤曰以大終著坤之居終而不為終焉坤爻之總辭曰
用六永貞明用六之義所重在貞也象傳則於乾曰乾
元用九明用九之義所重在元也此又經傳之相為補
備者所謂先後如一人之所為也若乃屯䝉以下諸卦
則皆有不可相離者蓋如彖言建侯爻亦曰建侯則知
侯之為初矣彖言童蒙爻亦言童蒙則知童之為五矣
此彖爻之互相發明者也然如訟之彖曰利見大人爻
[001-9a]
曰訟元吉其意方明也彖傳曰尚中正則知大人之為
五矣師之彖曰丈人吉爻曰在師中其意未明也彖傳
曰剛中而應則知丈人之為二矣又如晉之康侯而九
四不足以當之則未知其所指也彖傳曰柔進而上行
則知卦之康侯不在四而在五矣困之大人亦未知其
所指也彖傳曰以剛中也則知卦之大人不在隂而在
陽矣蓋上以釋文王名辭之意而下以得周公繫辭之
心故彖傳為卦爻之樞要至於大象則卦之命名所取
[001-9b]
為多故夫子特表而出之凡彖傳釋名有兼取數義者
有直釋名辭者其兼取數義者命名之意廣有所取也
其直釋名辭者命名之意専在大象也易者象也象也
者像也此大象所以尤為一卦之要也小象之傳辭則
簡矣而義至精或推言爻之徳位而本之於時或旁及
爻之與應而參之以比或廣其言外之意而言中之指
愈明或略其言中之詞而所言之理愈備後之賢者重
言累釋而不能盡聖人輒以單辭括之此皆經傳之相
[001-10a]
為發明者學者當作一意求之則其文宜相附近此今
日仍王氏舊本之意也
  論卦名辭爻辭
伏羲之畫無文而無所不包文王命之以名則既偏於
一矣然其審於象也精而天道民故備焉此所以為雜
而不越因憂患而有作者也其辭也所以發名之意也
如是以開物成務其亦足矣其又析為六爻之辭何也
曰卦者原始終以為質錯上下以取象者也然既有始
[001-10b]
終矣則孰為始孰為終不可不極其變也既有上下矣
則孰為上孰為下不可不辨其物也有始終上下則有
消息當否矣而孰為息孰為消孰為當孰為否不可不
研其幾而撰其徳也以泰否兩卦論之其名卦繫辭取
於交不交及往來之義矣然有交不交則上下判焉有
往有來則始終分焉原其始則自否而泰自泰而否者
也拔茅而來所以吉拔茅而去所以亨也要其終則泰
而復否否而復泰者也城復于隍所以吝休否傾否所
[001-11a]
以吉也交而泰其泰在上故六五有歸妹之徳而後九
二得盡中行之義矣不交而否其否在下故六二守否
亨之節而九五當存其亡之心矣卦包乎爻而舉其綱
爻析乎卦而窮其分爻不立無以發卦之緼而冒天下
之道是故卦爻者相為表裡相為經緯者也此文周之
書所為二而一者也
  論名義相似
名義有相似而累見者如屯蹇困相似也比同人隨相
[001-11b]
似也頤井鼎相似也晉升漸相似也若此之類其卦名
相似其彖意爻義亦每重見疊出者何也曰此聖人憂
患之心所以為至也蓋理有切於民生日用者一則煩
辭屢申欲其不忘也一則辨時析義欲其不差也人生
於憂患則屯蹇困之義最切矣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則比同人隨之義最切矣物不可不養而養必以正則
頤井鼎之義最切矣人莫不好進而進必以正則晉升
漸之義最切矣廣設其名丁寧其意凡使之知懼而勿
[001-12a]
忘焉已矣而且屯宜動也蹇困宜止也相似而不同也
比者以分相屬也同人者以情相親也隨者以徳相下
也相似而不同也頤者自養而兼養人之義也井所以
養民也鼎所以養賢也相似而不同也晉者既進而盛
也升者方進而通也漸者自方進至既進緩而有序也
相似而不同也時義之精也在毫釐之間不辨析焉則
用之或差是故不可以不詳也至於復臨泰壯夬同為
陽長之卦姤遯否剥同為隂長之卦然其微著先後之
[001-12b]
間氣候不同而義理亦變惟聖人為能辨别其當時之
幾而審度乎處之之分莫不於其名卦繫辭而見之矣
  論八純卦
六十四卦皆時也惟八純卦不可以時言非無時也根
於天地之理人心之徳其為時也述天理而時措不可
以在外之所遇者言也乾者健徳也坤者順徳也震者
動徳也艮者止徳也㢲者入徳也兌者說德也離者明
德也惟坎曰陷曰險不可以心徳言故於重卦之名加
[001-13a]
一習字與七卦之例别蓋人心惟危故其心徳必有所
陷陷則險矣於是乎不可聴其心之陷溺而必更習於
險以出乎險孟子所謂困心衡慮動心忍性皆其事也
如是則亦為人心之徳與七卦等矣此八卦者與時偕
行豈非時乎然主於所施不主於所遇是故震與履皆
論戒懼之道而不同震者心之德也履者時之宜也離
與豐皆論昬明之效而不同離者心之德也豐者時之
宜也艮與咸皆論動靜之學而不同艮者心之德也咸
[001-13b]
者時之宜也坎與屯需蹇困皆論處險之義而亦不同
習坎者心之徳也屯需蹇困時之宜也處時之道不外
乎人心之徳此八卦所以經緯乎六十四卦之中而義
所以獨為大也 釋經者曰健莫如天順莫如地動莫
如雷入莫如風明莫如火止莫如山說莫如澤是皆然
矣曰險莫如水則有未盡當曰行險莫如水斯為水之
徳爾由此言之卦名不加以習字得乎
  論卦有主爻
[001-14a]
聖人繫彖之時雖通觀其卦象卦徳以定名辭之義然
於爻位尤致詳焉蓋有因爻位以名卦者師比小畜履
同人大有謙豫剥復夬姤之類是也有名雖别取而爻
位之義發於辭者屯蒙之建侯求我指初二訟蹇萃㢲
之大人指九五之類是也是二者皆謂論卦之主爻但
就文王之名辭觀之有包涵其意而未明者矣至六爻
之繫則辭有吉凶義有輕重而名辭之意因以可見如
師則正九二之為長子而卦之所以為師者此矣比則
[001-14b]
正九五之為王而卦之所以為比者此矣謙之九三曰
勞謙而卦之所以為謙者此矣豫之九四曰由豫而卦
之所以為豫者此矣剝之上九曰碩果而卦之所以為
剝者此矣復之初九曰不逺復而卦之所以為復者此
矣又如屯之初曰利建侯而辭所謂建侯者此矣蒙之
五曰童蒙而辭所謂求我者此矣訟之五曰訟元吉蹇
之五曰大蹇朋來萃之五曰萃有位㢲之五曰貞吉悔
亡无不利而辭所謂大人者此矣蓋爻之意雖根於卦
[001-15a]
而後可明而卦之意亦參於爻而後可知卦爻相求則
所謂主爻者得矣主爻者得則其餘爻之或吉或凶因
是可推何則凡卦義善者爻能合徳則吉反之則凶也
卦義不善者爻能反之則吉合徳則凶也故師比謙豫
之類主爻之吉者也以其徳與時適也若其當與時反
者則為主者反不得吉如訟之上九則終訟者也履之
六三則咥人者也明夷上六則明所以夷也歸妹上六
則妹所以歸也主爻吉則餘爻之吉者必其徳與主爻
[001-15b]
類者也非然則其比應也而反是者則凶主爻凶則餘
爻之凶者必其徳與主爻類者也非然則其比應也而
反是者則吉又主爻不拘於一如蒙之九二固主爻矣
六五以童蒙應之則亦主爻也師之九二固主爻矣六
五使長子帥師則亦主爻也履之六三固主爻矣九四
有虎尾之象則亦主爻也泰之九二固主爻矣六五為
下交之主則亦主爻也又如臨之初二觀之五上坎離
之二五萃升之四五則皆自卦義而定不妨兩為卦主
[001-16a]
也又如震有兩主而其重在初艮有兩主而其重在上
既濟二五得中而其重在二未濟二五得中而其重在
五此則因卦義而變者履之三四象虎尾而其吉在四
頤之初上象頤而其凶在初大過三四象棟而其吉在
四小過初上象鳥而其尤凶在初此則又因物象而變
者若此之類推説難盡姑舉其槩各隨卦義爻才而觀
之可也凡卦有無主者則以其義甚大而爻徳不足以
配如同人于野之義至大六二之吝固不足以當之矣
[001-16b]
惟上九居卦外有野之象而其徳非中正故僅止於郊
而已恒久之義至大六五之貞固不足以當之矣惟九
二剛中有久中之徳然位失其正故止於悔亡而已是
二卦者無主爻也蓋撰徳於卦則指爻以為主者卦象
之正也繫辭其爻因卦義之大而必審論其才徳者爻
義之精也艮以人身取象則當以六四背位為主然止
者剛徳而四柔也故以上之止體為主四止於无咎而
上吉也中孚以中虚取象則當以三四為主然孚者實
[001-17a]
徳中徳三四隂而不中故以二五之剛中為主六四雖
有幾望之吉而亦不得為主也然乾坤之義大之至矣
而其所以有主者則以乾五剛健中正備天之徳也坤
二柔順中正備地之徳也故彖傳所謂乘龍御天首出
咸寧者皆以九五之徳位當之也文言所謂動剛徳方
者皆以六二之徳當之也自乾坤發此例而六十四卦
因之其彖傳有贊爻徳以贊卦者皆此例也
  論卦爻占辭
[001-17b]
所謂占辭者元亨利貞也吉凶悔吝无咎也其目之大
者也攷之於經則爻無元亨止於元吉大吉而已或止
曰亨而已卦無吝而悔亦僅見於革彖而已聖人於此
亦有意否乎曰元亨利貞者天道之常而貫乎人事者
也吉凶悔吝者人事之致而通乎天道者也卦本乎天
道而元亨者天道之大者也故爻不得而用之也爻主
乎人事而悔吝者人事之細者也故卦不得而及之也
且元亨之為大也不獨爻無用焉而見於卦者亦少自
[001-18a]
乾坤之外惟屯隨臨无妄革五卦備元亨利貞之辭蓋
屯與革則天時之大者隨人與臨人則人事之大者无
妄則天人之徳之至者也此外而曰元亨者亦惟大有
蠱升鼎而已蠱壊之極而更新之其義與屯革相亞此
所以曰元亨也大有升鼎三卦則皆以賢人取義蓋大
有者所有者大賢人之衆多也鼎以養賢賢人之得養
也升以進賢賢人之得用也易之義莫美於用賢者故
大有與鼎皆直曰元亨而無餘辭升雖有餘辭皆以足
[001-18b]
元亨之義而無他戒為諸卦不能及者意豈不深哉
彖辭言元亨無言大亨者而夫子以大亨釋之則大與
元本一義也然爻辭或言元吉或言大吉則亦不能無
少差别攷之坤五訟五履上泰五復初大畜四離二損
五益初益五井上渙四皆言元吉惟家人四萃四升初
鼎上言大吉蓋坤五以中順之徳配乾離二亦以中順
而合坤徳故坤曰牝馬配乾之義也離曰牝牛肖坤之
義也其辭皆曰黄以此也徳至中和而極故占皆元吉
[001-19a]
履上則徳之成也復初則徳之本也其占亦元吉此四
爻皆以其徳之純言也餘則凡言元吉者多指吉之在
天下者也凡言大吉者多指吉之在一人者也故均之
益也家人四富其家者也益五富天下者也均之聚也
萃四聚其下而猶恐有樹私之嫌渙四渙其羣則已極
乎大公之善也均之進也益初之義在忘身以酬上升
初之義在見允而得升也均之養也井之義為養民則
在上而養道成者是民得養也鼎之義為養賢則至上
[001-19b]
而養道成者是已得養也至於訟五畜四則有無訟刑
措之風焉泰五損五則有虚中受下之美焉是皆非一
人之吉而天下之吉此所以不特曰大而曰元也彖傳
有喜有慶之義亦然 彖爻辭有言利者有言用者有
言不利者有言勿用者意相近而辭不同蓋占者與卦
爻有相為賔主之例言利不利者以占者當卦爻謂如
此之徳如此之時位則其利不利如此也言用不用者
謂卦爻之徳之時如此占者可用以如此不可用以如
[001-20a]
此也細觀之其義亦須有别凡言利者皆其事後之利
如訟非得大人不決蹇非得大人不濟需不犯難同人
能得衆心有可以渉川之理又需者將以進也同人者
將以濟也故皆言利事後之辭也凡言用者則即今而
可用如升則遇時之卦見大人而無憂謙謙則徳之至
渉大川而必濟故皆言用當事之辭也凡言不利者事
無可為之稱如剝之小人長則其時之不利攸往也无
妄之匪正有𤯝則其徳之不利攸往也故言不利蓋終
[001-20b]
無可往之理也凡言勿用者暫且勿用之意如屯雖動
乎險然猶未可輕有所往遯雖其勢當去然亦未可輕
有所往故言勿用蓋恐其疑於可往而戒以未可往也
然則利之詞緩於用不利之詞又急於勿用通事後而
論之則利者猶在後也故緩不利者終無可為也故急
即當事而論之則用者即今可用也故急勿用者惟此
時勿用而已故緩若夫虚言无不利无攸利者亦包當
事事後之辭也虚言勿用者亦是且就其時斷之之辭
[001-21a]
也頤之三既曰勿用又曰无攸利則其辭彌甚矣利用
禴利用亨祀祭祀及王用亨于西山岐山王用亨于帝
之義亦然 爻辭無元亨而曰利貞者亦少蓋變元亨
曰元吉大吉變利貞曰貞吉所以然者卦之義全爻則
偏指一事而言故變其文以别之也其曰利永貞者以
永為貞也利居貞者以居為貞也利艱貞者以艱為貞
也利于不息之貞者以不息為貞也利幽人武人之貞
者以幽人武人為貞也此又本於坤明夷彖辭之例然
[001-21b]
皆偏指一事而言者也 凡言貞吉於辭之後者即其
辭所言之義而貞固守之則吉也需于酒食鳴謙介于
石之類是也言貞吉於辭之前者爻有貞吉之義而辭
又有他戒也咸四壯四升五㢲五未濟四五是也悔亡
无咎之義亦然惟壯二直曰貞吉恒二直曰悔亡解初
直曰无咎前後更無他辭則以爻義已足示人觀象之
例也 凡言悔亡者有悔而可亡也无悔者无可悔也
然則无悔之義進于悔亡故咸四言悔亡至五則言无
[001-22a]
悔大壯四言悔亡至五則言无悔渙二言悔亡至三則
言无悔未濟四言悔亡至五則言无悔以其辭義先後
攷之无悔進於悔亡可知矣雖以復初之吉然无祗於
悔與敦復无悔亦須有先後也凡易中言悔亡无悔者
以此别之
  論占辭無兩例
先儒説貞凶有云雖貞亦凶者有言貞乎此則凶者有
言決定是凶者是有三例也説无咎既為補過之義又
[001-22b]
云自取凶害无所歸咎是有兩例也夫苟二三其例則
是適以眩夫占者而又何以斷天下之疑乎故夫貞者
正也固也凡言貞吉者兼正固之義固由正生也凡言
貞凶貞吝貞厲者主乎固之義蓋自以為正而固守之
也其設戒亦不純蒙上句蓋有與上句相反為義者如
泰道之終城復于隍矣斯時也勿用師自邑告命則可
矣如固守其常而力爭之則吝也晉道之極晉其角矣
斯時也惟自治其私則雖危而吉无咎矣如固守其常
[001-23a]
知進而不知退則吝也此皆不蒙上句而相反為義者
如弟子輿尸貞凶晉如鼫鼠貞厲喪其資斧貞凶則蒙
上句直説謂固常如此而不知反則危且凶也二者文
意不同然要為不可固守之占則無兩例明矣傳言无
咎者善補過也則无咎非凶辭可知但以大過之上節
之三遂謂有變例焉然過上際時窮而有處之之義節
三失時義而有改悔之機是皆可以補過之例求之不
必變也蓋過渉滅頂時窮而凶矣然以柔為説主不與
[001-23b]
時爭則无咎之道也不言其所以无咎者解初六之例
也不節若宜得凶矣然因不節而遂嗟若亦无咎之道
也臨六三之例也況節三象傳與同人初爻同則无咎
之義亦應同雖解三又誰咎也為非善詞然此兩爻有
无咎之文則象傳為直解无咎之義言人安得而咎我
也解三爻無无咎之文而曰貞吝則象傳為解貞吝之
義言我安得而咎人也其辭固不相病也惟其例之一
是以辭之指有難明者皆以其占戒讀之而可知故曰
[001-24a]
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論時
王仲淹曰趨時有六動焉吉凶悔吝所以不同其説善
矣然趨時之義不可不辨也近代説易所謂時者皆似
有一時於此而衆人趨之爾故其象君臣者皆若同朝
象上下者皆若同事其為時也既局於一而不通其趨
時也又以互相牽合而説義多不貫此則講解之大患
也夫時也者六位莫不有焉各立其位以指其時非必
[001-24b]
如並生一世並營一事者也如言屯也蹇也莫不有屯
焉莫不有蹇焉不必皆言濟時之艱難平時之險阻也
大有也豫也莫不有所有焉莫不有所豫焉不必皆言
際明盛之朝值和樂之世也如此則何至局於一而不
通乎且莫不有屯矣則初有初之屯五有五之屯非五
因初而屯膏也莫不有豫矣則四有四之豫五有五之
豫非五因四而貞疾也如此則何至互相牽合而説不
貫乎蓋必其所謂時者廣設而周於事所謂動而趨時
[001-25a]
者隨所處而盡其理然後有以得聖人貞一羣動之心
而於辭也幾矣是故一世之治亂窮通時也一身之行
止動靜亦時也因其人因其事各有時焉而各趨之云
爾不然則何以曰冒天下之道而百姓與能乎
  論位
考象傳凡言位當不當者獨三四五三爻爾初二皆無
之蓋所謂位者雖以爻位言然實借以明分位之義初
居卦下上處卦外無位者也二雖有位而未髙者也惟
[001-25b]
五居尊而三四皆當髙位故言位當不當者獨此三爻
詳焉凡言位當位正當者皆謂徳與位稱也不然則謂
時位有所適當而必善所以處之也凡言位不當未當
者皆謂徳不稱位也不然則謂時位有所未當而必善
所以處之也大傳曰列貴賤者存乎位則知爻位有六
而貴者惟此三爻矣以象傳之言位當位不當者施於
此三爻而不及其他故知借爻位以明分位之義也或
曰二雖未髙然亦有位焉何以不言也曰据大傳其柔
[001-26a]
危其剛勝邪柔之為道不利逺者則三五宜剛者也四
宜柔者也二反宜剛者也三四五以當為善不當為不
善二則反以不當為善故當不當之義不得而施於此
爻也然其於三也有言不當者矣未有言當者也於四
也有言當者矣未有言正當者也惟五言正當其言不
當者獨大壯五而已而又反以不當為善蓋三危位也
以柔居之固不當以剛居之亦未必當也此其所以多
凶也四近位也以剛居之固不當以柔居之亦僅止於
[001-26b]
當而已此其所以多懼也五尊位也以剛居之為正當
以柔居之有柔之善焉雖不當猶當也此其所以多功

  論徳
何以謂之德也有根於卦者焉健順動止明説之類是
也有生於爻者焉剛柔中正之類是也徳無常善適時
為善故健順動止明説之徳失其節則悖矣剛柔之道
逆其施則拂矣屯宜用動者也蹇宜用止者也豐宜用
[001-27a]
明者也困宜用説者也需宜用剛者也訟宜用柔者也
賁宜用剛者也噬嗑宜用柔者也家人宜用剛者也旅
宜用柔者也推此類之則所謂徳之善者可見矣惟中
也正也則無不宜也而中為尤善何也易之義莫重於
貞然亦有貞凶者矣有貞吝貞厲者矣其事未必不是
也而逆其時而不知變且以為正而固守焉則凶危之
道也中則義之精而用之妙凡所謂健順動止明説剛
柔之施於是取裁焉先儒所謂中則無不正者此也或
[001-27b]
曰易之卦爻於貞蓋諄諄焉其於中行僅數四見而已
何也曰正理可識而中體難明非深於道者不能知是
故難以察察言也存其義而沒其名則聖教之精也自
乾坤二卦固皆利於貞矣然所謂二用者則中之極而
貞之源也其餘卦之諸爻居得其正者多矣而亦鮮以
正許之者惟二與五得其正者固曰以中正也或不得
其正者亦曰中以行正也是則中道之大而易教之至
也然則存其義而沒其名者何也曰六十四卦三百八
[001-28a]
十四爻所繫皆中也然必曰如是則得其正則人皆知
道義之是守矣倘必曰如是乃得其中則有誤於依違
兩可混同無辨者而不自知其非也故舜之智必問察
乎善而後執其中顔子之賢擇乎中庸而必得其善正
非中則正之實未至中非正則中之名亦易差聖人所
以尊中之道而略其名精求乎正之實而必廣其教者
此也
  論應
[001-28b]
自王輔嗣説易多取應爻為義歴代因之考之夫子彖
象傳言應者蓋有之然亦觀爻之一義爾若逐爻必以
應言恐非周公之意亦非孔子所以釋經之㫖也以經
傳之例觀之上下兩體隂陽相求固其正矣然彖傳有
以衆爻應一爻者亦有以一爻應衆爻者乃不拘於兩
體二爻之對比小畜同人大有豫之類皆是也有時義
所宜以隂應隂而吉以陽應陽而吉者又不拘於隂陽
之偶晉小過之王母祖妣睽豐之元夫夷主之類皆是
[001-29a]
也有以承乘之爻為重者則雖有應爻而不取如觀之
觀光蹇之來碩姤之包魚鼎之金鉉而隨則有失丈夫
之失觀則有闚觀之醜姤則有无魚之凶此類皆是也
其餘但就其爻之時位才徳起義而不繫於應者不可
勝數而欲一一以應義傅㑹之則鑿矣況爻所謂應者
必隔二位而相應例也不隔則非應矣今有相應而為
某爻間隔之説又有某爻起而爭應之説豈非鑿之又
鑿者乎説經者因此而不通所謂至今為梗者矣經傳
[001-29b]
又無此意亦奚重而不更也 凡應惟二五之應最吉
蓋皆有中徳而又各居當時之位也其次則初四間有
取焉三上取應義絶少其善者又加少也易之道隂暗
求於陽明不以陽求隂也上位求於下位不以下求上
也故凡六五九二之有取於應義則無不吉者為以隂
求陽徳上而下交則在上者有虚中之美居下者有自
重之實蒙師泰大有之類是也如取應義者在於九五
六二則時義所當亦有相助之善然求陽者在於下位
[001-30a]
則往往有戒辭焉屯比同人萃之類是也初與四亦然
如六四初九取應義是四求初也則吉屯賁頤損是也
如九四初六取應義是初求四也則凶大過解姤鼎是
也然吉者在四而在初者不可變上雖下交而下不可
以失已也凶者在初而在四者與之凶下既援上則上
未免為失人矣三上或取應義皆非吉者若蒙頤睽夬
豐中孚之類惟剥之三與陽應損之三當益上於時義
有取焉故二爻無凶辭爾 承乘者謂之比凡比爻惟
[001-30b]
上體所取最多蓋四承五則如人臣之得君五承上則
如人主之尊賢主於五故其近之者皆多所取也然四
之承五惟六四九五當之五之承上惟六五上九當之
非然者則亦無得君尊賢之義惟隨之五上稍變斯例
以時義剛來下柔故爾其餘九五比上六者皆為剛徳
之累上六從九五者則為從貴之宜非尊賢者比也下
體三爻所取比義至少初與二二與三間有相從者隨
其時義或吉或否至三與四則隔體無相比之情矣亦
[001-31a]
有因時變例取者隨三萃三是也
  論易象像物
象也者像也故或其卦取於物象而爻當之則遂以其
義之吉凶斷而爻徳猶其次也如屯所以為屯者以其
雷在下而未起也初為震主當之故曰盤桓又以其雲
在上而未下也五為坎主當之故曰屯膏需所以為需
以其雲上於天也九五坎主當之故為飲食宴樂也履
之六三説而承乾本卦之主然因彖言咥人而三適當
[001-31b]
兑口之缺有受咥之象故其傳曰位不當也言其直口
之位為不當也頤之初九本有剛徳能自守者也以其
與上共為頤象而頤之為物其動在下故曰朶頤而得
凶也咸艮以人身取象故咸二雖中正以直腓位而凶
艮四雖不中正以直背位而無咎歸妹之凶以女少而
自歸故也初九適當娣象則不嫌於少且自歸矣六五
適當帝女之象則亦不嫌於自歸矣故皆得吉也節取
澤與水為通塞九二適在澤中則塞之至也故雖有剛
[001-32a]
徳而凶也凡若此類以爻徳比應求之多所不通惟明
於象像之理則得之又有卦雖取其象而爻義不應者
則有變例如噬嗑頤中有物則初上兩爻象頤噬人者
也九四一爻象物噬於人者也然既以用獄為卦義則
用刑者有位之事故又變其所取之象以從爻位四反
為刑獄之主初上反為受刑之人也
  論六爻取象之異
有一卦六爻専取一事一物為象而或一爻别取者則
[001-32b]
其義因以異矣如需諸爻皆取沙泥郊穴之象而五獨
曰需于酒食則以五為需之主有需之徳而所需之安
也蠱諸爻皆象父母而上獨曰不事王侯則以上九居
卦之上無復承於父母之象人未有不事父母者故曰
不事王侯也咸諸爻皆取身象惟四不取者四直心位
因之以論心之感應而所該者廣也大壯諸爻取羊者
三其曰壯趾曰藩決亦羊象也惟二不取者有中徳而
居下體不任壯者也蹇諸爻皆取往來為象惟二五不
[001-33a]
言者五尊位二王臣之位義不避難無往來者也艮諸
爻亦取身象惟上不取者九三雖亦艮主而直心位然
止未極也至上而後止極則盡止之道者也若此之類
皆其權於義者精故其取於象者審也或曰四近君之
位蹇不取四為王臣而取二何也曰四近也二逺也當
蹇之時為近臣者與君同心來連而已若冒險阻而濟
艱難則逺臣之事也故曰同功而異位
  論六爻辭稱名之異
[001-33b]
六爻之辭多稱卦名以起其端例也然有稱有不稱者
則義亦異矣如同人六爻皆當言同人然惟三四不言
者既有伏莽乘墉之象則非同人也豫六爻皆當言豫
然惟二五不言者既有介石之操貞疾之警則非豫也
隨六爻皆當言隨然初二五上不言而惟三四言之則
以陽倡隂隨理之正也初二五上以剛隨柔雖合時義
而非隨之正三四以柔隨剛雖非時義而得隨之正也
蠱之諸爻言蠱而惟上不言蓋蠱者事也上不事王侯
[001-34a]
則無事矣然事之壊也自人心始上之志可則則其事
莫髙而莫尚焉噬嗑諸爻言噬惟初上别取初上噬於
人者也不可言噬也離諸爻皆不言離惟二三言離諸
爻皆直昬夜及昬明之際惟二三直日中與日昃也遯
諸爻皆言遯惟二不言二應五不可遯者也明夷諸爻
皆言明夷惟上不言諸爻皆明而夷者上則夷人之明
而非明夷也夬諸爻惟三五言夬一近隂一應隂當夬
之任者也姤諸爻惟上言姤去初最逺言遇者幸其不
[001-34b]
遇也歸妹惟二上不言歸妹一不歸一無所歸也豐惟
初五不言豐一則未至日中一則有以處乎日中也旅
惟五爻不言旅旅之最貴者則非旅也渙惟初爻不言
渙渙之初則猶未渙也節惟初二不言節過而後節節
之初則無所事節也中孚惟五爻言孚徳既中正而又
化邦之主也既未濟兩卦惟未濟三爻言未濟他爻之
既未濟皆時之為也惟未濟之三時可濟矣而不濟則
才之為也故特言未濟以别之也餘卦餘爻如此類者
[001-35a]
皆可以義理推
 
 
 
 
 
 
 
[001-35b]
 
 
 
 
 
 
 
 周易通論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