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84 出三藏記集-梁-僧祐 (T@SONG)



出三藏記集序卷第十


釋僧祐撰



* 道地經序第一 道安法師
* 沙彌十慧章句序第二 嚴佛調作
* 十法句義經序第三 道安法師
* 三十七品經序第四 曇無蘭作
* 舍利弗阿毘曇序第五 道摽法師
* 僧伽羅剎經序第六 未詳作者
* 僧伽羅剎集經後記第七 未詳作者
* 婆須蜜經序第八 未詳作者
* 阿毘曇序第九 道安法師
* 阿毘曇心序第十 未詳作者
* 阿毘曇心序第十一 慧遠法師
* 三法度序第十二 慧遠法師
* 三法度記第十三 出經後記
* 八揵度阿毘曇根揵度後別記第十四 未詳作者
* 十四卷鞞婆沙序第十五 道安法師
* 六十卷毘婆沙序第十六 道挻法師
* 雜阿毘曇心序第十七 未詳作者
* 後出雜心序第十八 焦鏡法師
* 大智釋論序第十九 叡法師作
* 大智論記第二十 出論後記
* 大智論抄序第二十一 慧遠法師


道地經序第一釋道安



夫道地者。應真之玄堂。升仙之奧室也。無本
之城杳然難陵矣。無為之牆邈然難踰矣。微
[010-0069b]
門妙闥少𨶳其庭者也。蓋為器也。猶海與行
者。日酌之而不竭。返精者無數而不滿。其為
像也。含弘靜泊綿綿若存。寂寥無言。辯之者
幾矣。恍惚無行。求矣漭乎其難測。聖人有以
見因華可以成實。覩末可以達本。乃為布不
言之教。陳無轍之軌。闡止啟觀式成定諦髦
彥六雙率由斯路歸精谷神於乎羡矣。夫地
也者。包潤施毓稼穡以成。鏐鐐瓊琛罔弗以
載。有喻止觀莫近於此。故曰道地也。昔在眾
祐三達遐鑒。八音四辯赫奕敷化。識病而
療聲典難算。至如來善逝而大訓絕。五百無
著遷而靈教乖。於是有三藏沙門。厥名眾護。
仰雅諸行布在群籍。俯愍發進不能悉洽。
祖述眾經撰要約行。目其次序以為一部二
十七章。其於行也。要猶人首與可終身戴。
不可須臾下。猶氣息與可終身通。不可須臾
閉。息閉則命殞。首下則身殪。若行者暫去斯
法姦軌之匿入矣。有開士世高者。安息王元
子也。禪國高讓納萬乘位。剋明畯德改容
修道。越境流化爰適此邦。其所傳訓淵微優
邃。又析護所集者七章譯為漢文。音近雅質
敦兮若樸。或變質從文。或因質不飾。皇族
世高審得厥旨。夫絕愛原滅榮冀息馳騁。莫
先於止。了癡惑達九道見身幻。莫首於觀。大
聖以是達五根登無漏。揚美化易頑俗。莫先
於止。靡不由茲也。真可謂盛德大業。至矣
哉。行自五陰盡于成壞。則是苦諦漏盡之迹
也。神足章者。則是禪思五通之要也。五十五
觀者。則是四非常度三結之本也。人之處世
[010-0069c]
曚昧未袪。熙熙甘色如饗大牢。由處穢海
幽厄九月。既生迍邅罹遘百凶。尋旋老死
嬰苦萬端。漂溺五流莫能自返。聖人深見以
為苦證遊神八路長陟永安。專精稽古則佚
樂若此。開情縱欲則酸毒若彼。二道顯著宜
順所從。石以灌辟剝堅截剛。素質精染五
色炳燦。由是論之。可不勉哉。予生不辰值皇
綱紐絕。玁狁猾夏山左蕩沒。避難濩澤師殞
友析。周爰諮謀顧靡所詢。時雁門沙門支曇
講鄴都沙門竺僧輔。此二仁者。聰明有融。信
而好古。冒嶮遠至得與酬酢。尋章察句造此
訓傳。希權與進者暫可微寤。蚊蚋奮翼以
助隨嵐。蟻壟增封嵩岳之頂。豈其能益於高
猛哉。探賾奧邈唯八輩難之。況末學小子
庶幾茲哉。然天竺聖邦道岨遼遠。幽見硯儒
少來周化。先哲既逝來聖未至。進退狼跋咨
嗟涕洟。故作章句伸己丹赤。冀諸神通照我
顒顒。必枉靈趾燭謬正闕也。


沙彌十慧章句序第二


嚴佛調所造


昔在佛世經法未記。言出尊口弟子誦習。辭
約而義博說鮮而妙深。佛既泥曰微言永
絕。猶穀水消竭日月隕墜。於是眾賢共使阿
難演其所聞。凡所著出十二部經。其後高明
各為注說。章句解故或以十數。有菩薩者。出
自安息。字世高。韜弘稽古靡經不綜。愍俗童
蒙示以橋梁。於是漢邦敷宣佛法。凡厥所出
數百萬言或以口解。或以文傳。唯沙彌十慧
未聞深說。夫十者數之終。慧者道之本也。物
[010-0070a]
非數不定。行非道不度。其文郁郁其用亹亹。
廣彌三界近觀諸身。調以不敏得充賢次。學
未浹聞行未中四。夙罹𣧑咎遘和上憂。長
無過庭善誘之教。悲窮自澘無所繫心。於是
發憤忘食因閑歷思。遂作十慧章句。不敢自
專事喻眾經。上以達道德下以慰己志。創奧
博崇尚之賢不足留意。未升堂室者。可以啟
蒙焉。


十法句義經序第三道安法師



夫有欲之激百轉千化搖蕩成教。亦何得一
端乎。是故正覺因心所遷。即名為經。邪止名
正。亂止名定。方圓隨器合散從俗。隨器故因
質而立名。從俗故緣對而授藥。立名無常。名
則神道矣。授藥無常。藥則感而通故矣。即已
不器又通其故。則諸行汎然因法而結也。二
三至十在乎其人。病有眾寡以人為目耳。譬
藥分劑有單有複。診脈視色投藥緣疾。法參
相成。不其然乎。自佛即幽。阿難所傳分為三
藏。纂乎前緒部別諸經。小乘則為阿含。四行
中阿含者數之藏府也。阿毘曇者數之苑藪
也。其在赤澤碩儒通人。不學阿毘曇者。蓋闕
如也。夫造舟而濟者。其體也安。粹數而立者。
其業也美。是故般若啟卷必數了諸法卒數
以成經。斯乃眾經之喉衿。為道之樞極也。可
不務乎。可不務乎。於戲前徒不忘玄數者。
鶖露子也。于茲繼武有自來矣。篤斯業者或
不成也。爰晉土者。世高其俊也。偉哉數學淵
源流清。抱德惠和播馨此域。安雖希高迹末
由也已。然旋焉周焉臧焉修焉。未墜地也。
[010-0070b]
并一不惑以成積習。移志蹈遠。移質緣以高
尚。欲疲不能也。人亦有言。曰聖人也者人情
之積也。聖由積靡爐鎚之間。惡可已乎。經
之大例皆異說同行。異說者明夫一行之歸
致。同行者其要不可相無則行必俱行。全其
歸致則同處而不新。不新故頓至而不惑。俱
行故。叢萃而不迷也。所謂知異知同。是乃大
通。既同既異。是謂大備也。以此察之。義焉
廋哉。義焉廋哉。夫玄覽莫美乎同異。而得
其門者或寡矣。明白莫過乎辯數。而入其室
者鮮矣。昔嚴調撰十慧章句。康僧會集六度
要目每尋其迹欣有寤焉。然猶有闕文行未
錄者。今抄而第之。名曰十法句義。若其常行
之注解。若昔未集之貽後。同我之倫儻可察
焉。


三十七品經序第四沙門竺曇無蘭撰



三十七品者。三世諸佛之舟輿。聲聞支佛
亦皆乘之而得度。三界眾生靡不載之。故經
曰。大乘道之輿。一切度天人。然則三十七品。
或離或合。在一增四法而。有四意止四神足無
四意斷。五法則有五根五力。七法無七覺意。
八法而有八等。則為五經也。依如此比當應
為七經。如此則離也。而諸經多合唯一增爾
耳。中阿含身意止有安般出入息事。將是行
四意止時。有亂意起者。執對行藥也。又諸經
三十七品文辭不同。余因閑戲尋省諸經。撮
采事備辭巧便者。差次條貫伏其位。使經體
不毀。而事有異同者得顯于義。又以三昧連
之乎末。以具泥洹四十品五根中。云四禪四
[010-0070c]
諦有目無文。故復屬之於後。令始涉者覽之
易悟。不亦佳乎。又以諸經之異者注于句
末也。


小安般三十七品後。則次止觀律法義。決三
十七品後。次四諦小十二門後。次三向爾為
泥洹四十品。止觀四諦成道之行不可以相
無也。是故集止觀三三昧四禪四諦。繫之於
三十七品後。欲令行者覽之易見而其行也。
序二百六十五字。本二千六百八十五字。子
二千九百七十字。凡五千九百二十字。除後六
行八十字不在計中。晉泰元二十一年歲在
丙申六月沙門竺曇無蘭在楊州謝鎮西寺撰。


舍利弗阿毘曇序第五釋道摽



阿毘曇秦言無比法。出自八音。亞聖所述。作
之雖簡成命曲備重徽曠濟神要莫比。真祇
洹之微風。反眾流之宏趣。然佛後闇昧競執異
津。或有我有法。或無我有法。乖忤淳風虧
蒙聖道。有舍利弗。玄哲高悟神貫翼從。德
備左面智參照來。其人以為。是非之越。大猷
將隱。既曰像法。任之益滯。是以敢於佛前所
聞經法。親承即集先巡堤防。庶抑邪流助宣
法化故其為經也。先立章以崇本。後廣演以
明義之體四焉。問分也。非問分也。攝相應分
也。緒分也。問分者。寄言扣擊明夫應會。非問
分者。假韻默通唯宣法相。攝相應分者。總
括自他釋非相無。緒分者。遠述因緣以彰
性空。性空彰則反迷至矣。非相無則相與用
矣。法相宣則邪觀息矣。應會明則極無遺矣。
四體圓足二諦義備。故稱無比法也。此經於
[010-0071a]
先出阿毘曇。雖文言融通而旨格各異。又載
自空以明宗極。故能取貴於當時。而垂軌於
千載。明典振於遠維。四眾率爾同仰。是使
徇有者袪妄見之惑。向化者起即隆之動
苕苕焉。故冥宗之遺緒也。亹亹焉。故歸輪
之所契也。此經檦明曩代靈液西畛。淳教
彌於閬風。玄問扇於東嶺。雖秦天王冲姿
叡聖。冥根樹於既往。實相結於皇極。王德應
符闡揚三寶。聞茲典誥夢想思攬。雖曰悠
邈感之愈勤。會天竺沙門曇摩崛多曇摩耶
舍等。義學來遊。秦主既契宿心相與辯明
經理趣。起清言於名教之域。散眾微於自無之
境。超超然誠韻外之致。愔愔然覆美稱之實。
於是詔令傳譯。然承華天哲道嗣聖躬。玄味
遠流妙度淵極。特體明旨遂讚其事。經師本
雖闇誦誠宜謹備。以秦弘始九年命書梵文。
至十年尋應令出。但以經趣微遠。非從關
言所契。苟彼此不相領悟直委之譯人者。恐津
梁之要未盡於善。停至十六年。經師漸閑秦
語。令自宣譯。皇儲親管理味言意兼了復所
向盡。然後筆受。即復內呈上討其煩重領其
指歸。故令文之者修飾。義之者綴潤。并挍
至十七年訖。若乃文外之功勝契之妙。誠非
所階未之能詳。並求之眾經。考之諸論。新異
之美自宣之於文。惟法住之實如有表裏。
然原其大體有無兼用。微文淵富義旨顯灼。
斯誠有部之永塗。大乘之靡趣。先達之所宗。
後進之可仰。標以近質綜不及遠。情未能已
猥參斯典。希感之誠脫復微序。庶望賢哲
[010-0071b]
以恕其鄙。


僧伽羅剎經序第六秦言眾護未詳作者



僧伽羅剎者。須賴國人也。佛去世後七百年
生此國。出家學道遊教諸邦。至揵陀越土甄
陀。罽貳王師焉。高明絕世多所述作。此土
修行經大道地經。其所集也。又著此經憲章。
世尊自始成道迄于淪虛。行無巨細必因事
而演。遊化夏坐莫不曲備。雖普燿本行度世
諸經載佛起居。至謂為密。今覽斯經。所
悟復多矣。傳其將終。我若立根得力大士誠
不虛者。立斯樹下手援其葉而棄此身。使那
羅延力大象之勢無能移余如毛髮也。正使
就耶維者當不燋此葉。言然之後便即立終。
罽貳王自臨而不能動。遂巨絙象挽未
始能搖。即就耶維炎葉不傷。尋升兜術與彌
勒大士高談。彼宮將補佛處賢劫第八。以建
元二十年。罽賓沙門僧伽跋澄。齎此經本來
詣長安。武威太守趙文業請令出焉。佛念為
譯。慧嵩筆受。正值慕容作難於近郊。然譯出
不襄。余與法和對檢定之。十一月三十日乃
了也。此年出中阿含六十卷。增一阿含四十
六卷。伐鼓擊柝之中而出斯百五卷。窮通
不改其恬詎非先師之故迹乎。


僧伽羅剎集經後記第七未詳作者



大秦建元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罽賓比丘
僧伽跋澄。於長安石羊寺口誦此經。及毘婆
沙佛圖羅剎翻譯。秦言未精。沙門釋道安朝
賢趙文業。研覈理趣每存妙盡。遂至留連。至
二十一年二月九日方訖。且婆須蜜經及曇
[010-0071c]
摩難提口誦增一阿含并幻網經。使佛念為
譯人。念迺學通內外才辯多奇。常疑西域言
繁質謂此土好華。每存瑩飾文句減其繁長
安公趙郎之所深疾。窮挍可定務存典骨。
既方俗不同。許其五失梵本。出此以外毫
不可差。五失如安公大品序所載。余既預眾
末。聊記卷後。使知釋趙為法之至。


婆須蜜集序第八未詳作者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名師子如
來也。從釋迦文降生鞞提國。為大婆羅門梵
摩渝子。厥名欝多羅。父命觀佛。尋侍四月。
具覩相表威變容止。還白所見。父得不還。已
出家學改字婆須蜜。佛般涅槃後。遊教周妬
國槃奈園。高才蓋世奔逸絕塵。撰集斯經焉。
別七品為一揵度。盡十三揵度。其所集
也後四品一揵度訓釋佛偈也。凡十一品十
四揵度也。該羅深廣與阿毘曇並興。外國傍
通大乘特明盡漏。博涉十法。百行之能事畢
矣。尋之漭然。猶滄海之無涯。可不謂之廣乎
陟之瞠爾。猶崑岳之無頂。可不謂之高乎。寶
渚極目。猶夜光之珍。巖岫舉睫。猶天智
之玉。磬乎富也。何過此經。外國升高座者
未墜於地也。集斯經已入三昧定。如彈指頃。
神升兜術彌妬路。彌妬路刀利及僧伽羅剎
適彼天宮。斯二三君子皆次補處人也。彌妬
路刀利者。光炎如來也。僧伽羅剎者。柔仁
佛也。茲四大士集乎一堂。對楊權智賢聖默
然。洋洋盈耳。不亦樂乎罽賓沙門僧伽跋澄。
以秦建元二十年。傳此經一部來詣長安。武
[010-0072a]
威太守趙政文業者。學不厭士也。求令出之。
佛念譯傳。跋澄難陀禘婆三人執梵本。慧
嵩筆受。以三月五日出。至七月十三日乃訖。
梵本十二千首盧也。余與法和對挍修飾武
威少多潤色。此經說三乘為九品。特善修
行。以止觀逕十六最悉。每尋上人之高韻。未
常不忘息味也。恨𨶳數仞之門。晚懼失其
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也。


阿毘曇序第九釋道安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祐有以見道果
之至賾。擬性形容執乎真像。謂之大也。有以
道慧之至齊。觀如司南察乎一相。謂之法。故
曰大法也。中阿含世尊責優陀耶曰。汝致詰
阿毘曇乎。夫然。佛以身子五法為大阿毘曇
戒定慧名無漏佛般涅槃後。迦旃延義第一也以十二部
經浩博難究。撰其大法為一部八揵度四十
四品也。其為經也。富莫上焉。邃莫加焉。要道
無行而不由。可不謂之富乎。至德無妙而不
出。可不謂之邃乎。富邃洽備故。故能微顯闡
幽也。其說智也用。其說根也密。其說禪也
悉。其說道也具。周則二八周各適時。密則
二十迭為賓主。悉則昧淨遍遊其門。具則利
鈍各別其所以。故為高座者所咨嗟。三藏者
所鼓舞也。其身毒來諸沙門。莫不祖述此經
憲章鞞婆沙詠歌有餘味者也。然乃在八荒
之外。葱嶺之表。雖欲從之未由見也。以建
元十九年。罽賓沙門僧迦禘婆。誦此經甚利。
來詣長安。比丘釋法和請令出之。佛念譯傳。
慧力僧茂筆受。和理其指歸。自四月二十日
[010-0072b]
出。至十月二十三日乃訖。其人檢挍譯人頗
雜義辭。龍蛇同淵金鍮共肆者。彬彬如也。和
撫然恨之。余亦深謂不可。遂令更出。夙夜匪
懈四十六日而得盡定。損可損者四卷焉。至
於事須懸解起盡之處。皆為細其下。梵本
十五千七十二首盧四十八萬二千三百四言秦語十九萬五
千二百五十言。其人忘因緣一品。云言數可
與十門等也。周覽斯經。有碩人所尚者三
焉。以高座者尚其博。以盡漏者尚其要。以研
機者尚其密。密者龍象翹鼻鳴不造耳。非人
中之至恬。其孰能與於此也。要者八忍九斷
巨細畢載。非人中之至練。其孰能致於此也。
博者眾微眾妙六八曲備。非人中之至懿。其
孰能綜於此也。其將來諸學者遊槃於其中。
何求而不得乎。


阿毘曇心序第十未詳作者



釋和尚昔在關中。令鳩摩羅跋提出此經。其
人不閑晉語。以偈本難譯遂隱而不傳至於
斷章直云修妬路。及見提婆。乃知有此偈。
以偈檢前所出。又多首尾隱沒互相涉入。譯
人所不能傳者。彬彬然。是以勸令更出。以
晉泰元十六年歲在單閼貞于重光。其年冬
於潯陽南山精舍。提婆自執梵經。先誦本
文。然後乃譯為晉語。比丘道慈筆受。至來年
秋。復重與提婆挍正。以為定本。時眾僧上座
竺僧根支僧純等八十人。地主江州刺史王
凝之。優婆塞西陽太守任固之。為檀越。並共
勸佐而興立焉。


阿毘曇心序第十一釋慧遠法師


[010-0072c]


阿毘曇心者。三藏之要頌。詠歌之微言。管統
眾經領其宗會。故作者以心為名焉。有出家
開士。字曰法勝。淵識遠鑒探深研機。龍潛
赤澤獨有其明。其人以為阿毘曇經。源流廣
大難卒尋究。非贍智宏才。莫能畢綜。是以探
其幽致別撰斯部。始自界品訖于問論。凡二
百五十偈。以為要解。號之曰心。其頌聲也。
擬像天樂若靈籥自發。儀形群品觸物有
寄。若乃一吟一詠。狀鳥步獸行也。一弄一
引。類乎物情也。情與類遷。則聲隨九變而成
歌氣與數合。則音協律呂而俱作。拊之金石。
則百獸率舞。奏之管絃。則人神同感。斯乃窮
音聲之妙會。極自然之眾趣。不可勝言者
矣。又其為經標偈以立本。述本以廣義。先弘
內以明外。譬由根而尋條。可謂美發於中暢
於四肢者也。發中之道要有三焉。一謂顯法
相以明本。二謂定己性於自然。三謂心法之
生必俱遊而同感。俱遊必同於感。則照數會
之相因。己性定於自然。則達至當之有極。法
相顯於真境。則知迷情之可反。心本明於三
觀。則覩玄路之可遊。然後練神達思水鏡六
府。洗心淨慧擬跡聖門。尋相因之數。即有以
悟無。推至當之極。動而入微矣。罽賓沙門僧
伽提婆。少翫茲文味之彌久。兼宗匠本正關
入神要其人情悟所參。亦已涉其津矣。會遇
來遊。因請令譯。提婆乃手執梵本口宣晉
言。臨文誡懼一章三復。遠亦寶而重之。敬
慎無違。然方言殊韻難以曲盡。儻或失當俟
之來賢。幸諸明哲正其大謬晉太元十六年
[010-0073a]
出。


三法度序第十二釋慧遠法師



三法度經者。蓋出四阿含。四阿含則三藏之
契經。十二部之淵府也。以三法為統。以覺法
為道。開而當名變而彌廣。法雖三焉。而類無
不盡。覺雖一焉。而智無不周。觀諸法而會
其要。辯眾流而同其原。斯乃始涉之鴻漸。
舊學之華苑也。有應真大人。厥號山賢。恬思
閑宇智周變通。感達識之先學。愍後蒙之
未悟。故撰此三法。因而名云。目德品暨于所
依。凡三章九真度。斯其所作也。其後有大乘
居士。字僧伽。先以為山賢所集雖辭旨高簡。
然其文猶經。故仍前人章句為之訓傳演散
本文以廣其義顯發事類以弘其美。幽讚之
功於斯乃盡。自茲而後道光于世其教行焉。
於是震錫趣足者。仰玄風而高。蹈禪思入
微者。挹清流而洗心。高座談對之士。擬之而
後言。博識淵有之賓。由之而瞻聞也。有遊
方沙門。出自罽賓。姓瞿曇氏。字僧伽提婆。昔
在本國預聞斯道。雅翫神趣懷佩以遊。其
人雖不親承二賢之音旨。而諷味三藏之遺
言。志在分德誨人不惓。每至講論嗟詠有餘。
遠與同集勸令宣譯。提婆於是自執梵經。轉
為晉言。雖音不曲盡而文不害意。依實去華
務存其本。自昔漢興逮及有晉。道俗名賢並
參懷聖典。其中弘通佛教者。傳譯甚眾。或文
過其意。或理勝其辭。以此考彼殆兼先典。後
來賢哲若能參通晉梵善譯方言。幸復詳其
大歸以裁厥中焉。
[010-0073b]


三法度經記第十三出經後記



比丘釋僧伽。先志願大乘。學三藏摩訶鞞耶
伽蘭。兼通一切書。記此三法度三品九真度
撰記出此經持此福祐一切眾生。令從苦
得安見諦解脫。


八犍度阿毘曇根犍度後別記第十四


未詳作者


斯經序曰。其人忘因緣一品。故闕文焉。近自
罽賓沙門曇摩卑。闇之來經蜜川僧伽褅
婆譯出。此品八犍度文具也。而卑云。八犍
度是體耳。別有六足。可自百萬言。卑誦二足。
今無譯可出。慨恨良深。秦建元十五年正月十
九日。於楊州瓦官佛圖記。


鞞婆沙序第十五十四卷者釋道安法師



阿難所出十二部經。於九十日中佛意三昧
之所傳也。其後別其逕至小乘法為四阿含。
阿難之功於斯而已。迦旃延子撮其要行。引
經訓釋為阿毘曇四十四品。要約婉顯外國
重之。優波離裁之所由為毘尼。與阿毘曇四
阿含並為三藏。身毒甚珍。未墜於地也。其後
曇摩多羅剎集修行。亦大行於世也。又有三
羅漢。一名尸陀槃尼。二名達悉。三名鞞羅尼。
撰鞞婆沙廣引聖證。言輒據古釋阿毘曇焉。
其所引據。皆是大士真人佛印印者也。達悉
迷而近煩。鞞羅要而近略。尸陀最折中焉。其
在身毒登無畏座。僧中唱言。何莫由斯道也。
其經猶大海與深廣浩汗千寶出焉。猶崑岳
與嵬峨幽藹百珍之藪。資生之徒於焉斯在。
茲經如是。何求而不有乎。有祕書郎趙政文
[010-0073c]
業者。好古索隱之士也。常聞外國尤重此經。
思存想見。然乃在崑岳之右艽野之西。眇
爾絕域未由也已。會建元十九年。罽賓沙
門僧伽跋澄。諷誦此經四十二處。是尸陀槃
尼所撰者也。來至長安。趙郎飢虛在往求令
出焉。其國沙門曇無難提筆受為梵文。弗圖
羅剎譯傳敏智筆受為此秦言。趙郎正義。起
盡自四月出。至八月二十九日乃訖。梵本
一萬一千七百五十二首盧長五字也。凡三
十七萬六千六十四言也。秦語為十六萬五千
九百七十五字。經本甚多其人忘失。唯四十
事。是釋阿毘曇十門之本。而分十五事為小
品迴著前。以二十五事為大品而著後。此大
小二品全無所損。其後二處是忘失之遺者。
令第而次之。趙郎謂譯人曰。爾雅有釋古釋
言者明古今不同也。昔來出經者。多嫌梵
言方質而改適今俗。此政所不取也。何者。傳
梵為秦。以不閑方言求知辭趣耳。何嫌文
質。文質是時幸勿易之。經之巧質有自來矣。
唯傳事不盡。乃譯人之咎耳。眾咸稱善。斯真
實言也。遂案本而傳不令有損言遊字時改
倒句。餘盡實錄也。余欣秦土忽有此經。挈海
移岳奄在茲域。載玩載詠欲疲不能。遂佐對
挍一月四日。然後乃知大方之家富。昔見之
至夾也。恨八九之年方𨶳其牖耳。願欲求
如意珠者。必牢裝強伴勿令不周滄海之
實者也。


毘婆沙經序第十六六十卷者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司南。司
[010-0074a]
南既准則群迷革正。指歸既定則邪輪輟駕。
自釋迦遷暉六百餘載。時北天竺有五百應
真。以為靈燭久潛神炬落耀。含生昏喪重夢
方始。雖法勝迦旃延撰阿毘曇以拯頹運。而
後進之賢尋其宗致。儒墨競搆是非紛然。故
乃澄神玄觀搜簡法相。造毘婆沙抑正眾說。
或即其殊辯。或標之銓評。理致淵曠文蹄艶
博。使西域勝達之士莫不資之以鏡心。鑒之
以朗識。而溟瀾潛灑將洽殊方。然理不虛
運。弘之由人。大沮渠河西王者。天懷遐廓標
誠沖寄。雖迹纏紛務而神棲玄境。用能丘壑廊
廟館第林野。是使淵叟投竿巖逸來廷。息
心昇堂玄客入室。誠詣既著理感不期。有沙
門道泰才敏自天冲氣疎朗。博關奇趣遠參
異言。往以漢土方等既備幽宗粗暢。其所未
練唯三藏九部。故杖策冒嶮。爰至葱西。綜
覽梵文義承高旨。并獲其梵本十萬餘偈。
既達涼境。王即欲令宣譯。然懼寰中之固將
或未盡。所以側席虛衿企矚明勝。時有天竺
沙門浮陀跋摩。周流敷化會至涼境。其人開
悟淵博神懷深邃。研味鑽仰喻不可測。遂以
乙丑之歲四月中旬。於涼城內苑閑豫宮寺。
請令傳譯理味。沙門智嵩道朗等三百餘人。
考文詳義。務存本旨。除煩即實質而不野。
王親屢迴御駕陶其幽趣。使文當理詣片言
有寄。至丁卯歲七月上旬都訖。通一百卷。會
涼城覆沒淪湮遐境。所出經本零落殆盡。今
涼王信向發中探深幽趣。故每至新異悕仰
奇聞。其年歲首更寫已出本六十卷。令送
[010-0074b]
至宋臺宣布。未聞庶令日新之美敞於當時。
福祚之興垂于來葉。挻以後緣得參聽末。欣
遇之誠竊不自默。粗列時事以貽來哲。


雜阿毘曇心序第十七未詳作者



如來泥洹數百年後。有尊者法勝。於佛所說
經藏之中。抄集事要為二百五十偈。號阿毘
曇心。其後復有尊者達摩多羅覽其所製。以
為文體不足理有所遺。乃更搜採眾經。復為
三百五十偈。補其所闕號曰雜心。新舊偈本
凡有六百篇。第之數則有十一品。篇號仍舊
為稱。唯有擇品一品。全異於先。尊者多羅復
即自廣引諸論敷演其義。事無不列列無不
辨。微言玄旨於是昭著。自茲之後。道隆於
世。涉學之士莫不寶之以為美談。於宋元嘉
三年。徐州刺史太原王仲德。請外國沙門伊
葉波羅。於彭城出之。擇品之半及論品一品。
有緣事起不得出竟至。元嘉八年。復有天竺法
師名求那跋摩。得斯陀含道。善練茲經來遊
楊都。更從挍定諮詳大義。余不以闇短廁在
二集之末。輒記所聞以訓章句。庶於覽者
有過半之益耳。


後出雜心序第十八焦鏡法師



昔如來泥洹之後。於秦漢之間。有尊者法勝。
造阿毘曇心本。凡有二百五十偈。以為十品。
後至晉中興之世。復有尊者達摩多羅。更增
三百五十偈。以為十一品。號曰雜心。十品篇
目仍舊為名。唯別立擇品篇以為異耳。位序
品次依四諦為義。界品直說法相。以擬苦諦。
行業使三品多論生死之本以擬習諦。賢聖
[010-0074c]
所說斷結證滅之義。以擬滅諦。智定二品多
說無漏之道。以擬道諦。自後諸品雜明上事。
更無別體也。於宋元嘉十一年甲戌之歲。有
外國沙門。名曰三藏。觀化遊此。其人先於大
國綜習斯經。於是眾僧請令出之。即以其年
九月。於宋都長干寺集諸學士。法師雲公譯
語。法師觀公筆受。考挍治定。周年乃訖鏡以
不才謬預聽末。雖思不及玄而時有淺解。
今謹率所聞以示後生。至於析中以俟明哲。
於會稽如寧山徐支江精舍撰記。


大智釋論序第十九釋僧叡



夫萬有本於生生而生。生者無生。變化兆於
物始而始。始者無始。然則無生無始物之性
也。生始不動於性。而萬有陳於外。悔吝生
於內者。其唯邪思乎。正覺有以見邪思之自
起。故阿含為之作。知滯有之由惑。故般若為
之照。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
絕思境。以言求之則乖其深。以智測之則失
其旨。二乘所以顛沛於三藏。新學所以曝鱗
於龍門者。不其然乎。是以馬鳴起於正法之
餘。龍樹生於像法之末。正餘易弘。故直振其
遺風。瑩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跡凡夫示
悟物以漸。又假照龍宮以朗搜玄之慧。託聞
幽祕以窮微言之妙。爾乃憲章智典作茲釋
論。其開夷路也。則令大乘之駕方軌而直入。
其辯實相也則使妄見之惑不遠而自復。其
為論也。初辭擬之必標眾異以盡美矣。成之
終則舉無執以盡善。釋所不盡則立論以明
之。論其未辨則寄折中以定之。使靈篇無難
[010-0075a]
喻之章。千載悟作者之旨。信若人之功矣。有
鳩摩羅耆婆法師者。少播聰慧之問長集
奇拔之譽。才舉則亢標萬里。言發則英辯榮
枯。常杖茲論焉淵鏡憑高致以明宗。以秦
弘始三年歲次星紀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
至長安。秦王虛衿既已蘊在昔見之心。豈徒
則悅而已。晤言相對則淹留終日。研微造盡
則窮年忘惓。又以晤言之功雖深。而恨獨得
之心不曠。造盡之要雖玄。而惜津梁之勢未
普。遂以莫逆之懷。相與弘兼忘之惠。乃集京
師義業沙門。命公卿賞契之士。五百餘人。集
於渭濱逍遙園堂。鸞輿佇駕於洪涘。禁禦息
警於林間。躬覽玄章。考正名於梵本。諮通
津要。坦夷路於來踐。經本既定。乃出此釋
論。論之略本有十萬偈。偈有三十二字。并三
百二十萬言。胡夏既乖。又有煩簡之異。三
分除二得此百卷。於大智三十萬言。玄章婉
旨朗然可見。歸途直達無復惑趣之疑。以文
求之無間然矣。故天竺傳云。像正之末微
馬鳴龍樹。道學之門其淪湑弱喪矣。其故何
耶。寔由二未契微邪法用盛。虛言與實教並
興。嶮徑與夷路爭𨅊。始進者化之而流離。
向道者惑之而播越。非二匠其孰與正之。是
以天竺諸國為之立廟宗之若佛。又稱而詠
之曰。智慧日已頹斯人令再曜。世昏寢已久。
斯人悟令覺。若然者真可謂功格十地道侔
補處者矣。傳而稱之。不亦宜乎。幸哉此中鄙
之外忽得全有此論梵文委曲皆如初品。法
師以秦人好簡故裁而略之。若備譯其文。將
[010-0075b]
近千有餘卷。法師於秦語大格。唯譯一往
方言。殊好猶隔而未通。苟言不相喻則情無
由比。不比之情則不可以託悟懷於文表。不
喻之言亦何得委殊塗於一致。理固然矣。進
欲停筆爭是。則挍競終日卒無所成。退欲簡
而便之。則負傷手穿鑿之譏以二三。唯案譯
而書。都不備飾。幸冀明悟之賢。略其文而
挹其玄也。


大智論記第二十出論後



究摩羅耆婆法師。以秦弘始三年歲在辛丑
十二月二十日。至常安。四年夏於逍遙園中
西門閣上。為姚天王出釋論。七年十二月二
十七日乃訖。其中兼出經本禪經戒律百論
禪法要解。向五十萬言。并此釋論一百五十
萬言。論初品三十四卷。解釋一品。是全論其
本二品已下法師略之取其要。足以開釋文
意而已。不復備其廣釋。得此百卷。若盡出之。
將十倍於此。


大智論抄序第二十一釋慧遠作



夫宗極無為以設位。而聖人成其能。昏明
代謝以開運。而盛衰合其變。是故知嶮易相
推理有行藏。屈申相感數有往復。由之以觀。
雖冥樞潛應圓景無窮。不能均四象之推移
一其會通。況時命紛謬世道交淪。而不深根
固蔕寧極以待哉。若達開塞之有運時來非
由遇。則正覺之道不虛凝於物表。弘教之情
亦漸可識矣。有大乘高士。厥號龍樹。生于天
竺。出自梵種。精誠曩代契心在茲。接九百
之運。撫頹薄之會。悲蒙俗之茫昧。蹈險跡而
[010-0075c]
弗悋。於是卷陰衡門雲翔赤澤。慨文明之未
發。思惑躍而勿用。乃喟然嘆曰。重夜方昏。
非螢燭之能照。雖白日寢光。猶可繼以朗
月。遂自誓落簪表容玄服。隱居林澤守閑行
禪。靖慮研微思通過半。因而悟曰。聞之於前
論。大方無垠。或有出乎其外者。俄而迴步雪
山。啟神明以訴志。將歷古仙之所遊。忽遇
沙門於巖下。請質所疑。始知有方等之學。及
至龍宮。要藏祕典靡不管綜。滯根既拔。則名
冠道位德備三忍。然後開九津於重淵。朋鱗
族而俱遊。學徒如林英彥必集。由是外道高
其風。名士服其致。大乘之業於茲復隆矣。其
人以般若經為靈府妙門宗一之道。三乘十
二部由之而出。故尤重焉。然斯經幽奧厥趣
難明。自非達學尠得其歸。故敘夫體統辨其
深致。若意在文外而理蘊於辭。輒寄之賓主。
假自疑以起對。名曰問論。其為要也。發軫中
衢啟惑智門。以無當為實無照為宗。無當則
神凝於所趣。無照則智寂於所行。寂以行智
則群邪革慮。是非息焉。神以凝趣則二諦同
軌。玄𨅊一焉。非夫正覺之靈撫法輪而再
轉。孰能振大業於將頹。紐遺網之落緒。令
微言絕而復嗣。玄音輟而復詠哉。雖弗獲與
若人並世。叩津聞道。至於研味之際。未嘗
不一章三復欣於有遇。其中可以開蒙朗照。
水鏡萬法。固非常智之所辨請略而言。生塗
兆於無始之境。變化搆於倚伏之場。咸生於
未有而有滅於既有而無。推而盡之。則知有
無迴謝於一法。相待而非原。生滅兩行於一
[010-0076a]
化。映空而無主。於是乃即之以成觀。反鑒以
求宗。鑒明則塵累不止。而儀像可覩。觀深則
悟徹入微而名實俱玄。將尋其要必先於此。
然後非有非無之談。方可得而言。嘗試論之。
有而在有者。有於有者也。無而在無者。無於
無者也。有有則非有。無無則非無。何以知其
然。無性之性謂之法性。法性無性。因緣以之
生。生緣無自相。雖有而常無。常無非絕有。猶
火傳而不息。夫然則法無異趣。始末淪虛。畢
竟同爭有無交歸矣。故遊其奧者。心不待慮
智無所緣。不滅相而寂。不修定而閑。非神
遇以期通焉。識空空之為玄。斯其至也。斯
其極也。過此以往。莫之或知。又論之為體。位
始無方而不可詰。觸類多變而不可窮。或開
遠理以發興。或導近習以入深。或闔殊塗於
一法而弗雜。或闢百慮於同相而不分。此以
絕夫壘瓦之談而無敵於天下者也。爾乃博
引眾經以贍其辭。暢發義音以弘其美。美盡
則智無不周。辭博則廣大悉備。是故登其涯
而無津。挹其流而弗竭汪汪焉莫測其量。洋
洋焉莫比其盛。雖百川灌河。未足語其辯矣。
雖涉海求源。未足窮其邃矣。若然者非夫淵
識曠度。孰能與之潛躍。非夫越名反數。孰能
與之澹漠。非夫洞幽入冥。孰能與之冲泊哉。
有高座沙門。字曰童壽。宏才博見智周群籍。
翫服斯論佩之彌久。雖神悟發中必待感而
應。于時秦主姚王。敬樂大法招集名學。以隆
三寶。德洽殊俗化流西域。是使其人聞風而
至。既達關右。即勸令宣譯。童壽以此論深廣
[010-0076b]
難卒精究。因方言易省。故約本以為百卷。計
所遺落殆過參倍。而文藻之士猶以為繁。咸
累於博罕既其實。譬大羹不和雖味非珍。神
珠內映雖寶非用。信言不美固有自來矣。若
遂令正典隱於榮華。玄樸虧於小成。則百家
競辯九流爭川。方將幽淪長夜。背日月而昏
逝。不亦悲乎。於是靜尋所由。以求其本。則知
聖人依方設訓。文質殊體。若以文應質則疑
者眾。以質應文則悅者寡。是以化行天竺。辭
樸而義微。言近而旨遠。義微則隱昧無象。旨
遠則幽緒莫尋。故令翫常訓者牽於近習。束
名教者惑於未開。若開易進之路則階藉
有由。曉漸悟之方則始涉有津。遠於是簡繁
理穢以詳其中。令質文有體義無所越。輒依
經立本繫以問論。正其位分使類各有屬。謹
與同止諸僧。共別撰以為集要。凡二十卷。雖
不足增暉聖典。庶無大謬。如其未允請俟來
哲。
出三藏記集序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