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六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成就捨心者。
問曰:「以何義故?說持戒後次
[006-0257a]
說成就捨心。」
答曰:「以見作他利益力故。此明
何義?以菩薩持戒,依持戒故得生善道,雖成
就捨心而無具足資生。若爾,不能作他利益,
又復不能成就諸餘一切功德。何以故?為他
利益攝取世間,而彼菩薩利益他時離捨財
物,不能成就。以是義故,依他利益說持戒後,
次說成就捨心。
「又復有義,持戒、捨心迭共相
依互為利益,以彼持戒能益捨心,捨心亦能
利益持戒。以是義故,次持戒後說成就捨心。
「又離持戒故生惡道中,捨心不能受持果報,
如相應果則不得能具足現前;而持戒人生
善道中,捨心則能受於果報,如相應果具足
現前。以是義故,持戒持捨能作利益,捨心
亦能利益持戒,以持戒人生善道處,無資生
故,則為貧窮苦惱所逼。雖生善道即名惡道,
成就捨心生善道處,於自利及他利因,是
故施能利益持戒。
「又以修行次第義故。此明
何義?菩薩為欲利益眾生修行義故,如是次
第欲自取勘等口言功德先住持戒,次後依
於不損害心起大慈悲心,為他作利益法施資
生施,如彼眾生可化攝取。
「又施等法能莊嚴
戒故。此明何義?菩薩摩訶薩以施等法莊嚴
持戒故,能成就種種勝果,如如來《娑伽羅龍
王所問經》中說:『龍王!菩薩摩訶薩離殺生故,
能起布施,則得成就大富資生不可破壞得長
壽命,行菩薩行過諸世間所惱惡事,如是等。
龍王!十善業道亦復如是,布施莊嚴十善業
道,成就大利益;持戒莊嚴十善業道,成就一
切佛法願;忍辱莊嚴十善業道,成就三十二
[006-0257b]
相八十種好佛妙音聲;精進莊嚴十善業道,
成就佛法降伏一切諸魔怨敵;思惟莊嚴十
善業道,成就聞慧思慧修慧堅固清淨;般若
莊嚴十善業道,成就離諸邪見;慈心莊嚴十
善業道,成就不害一切眾生心;悲心莊嚴十
善業道,成就不捨一切眾生心;喜心莊嚴十
善業道,成就修行佛法不怯弱心;捨心莊嚴
十善業道,成就遠離愛心憎心,四攝莊嚴十
善業道,成就教化一切眾生心。』」
問曰:「捨義云
何?」
答曰:「對治貪著五陰及以資生,起慈悲心
為攝受彼利益他行,不著因果等法,住持修
行名為捨義。」
問曰:「應說捨成就義。云何菩
薩捨成就?」
答曰:「菩薩遠離自取樂行,名捨成
就。此義云何?又外道人求自取樂行於布
施,彼外道人為自身捨,雖廣行施而為愛境
界心之所纏故,果報微薄。又聲聞、辟支佛人
雖不求世間樂果報事,而心畢竟取於涅槃。
捨利眾生但取涅槃樂,是故施等業道功德,
雖少為他而畢竟自為,畢竟專念成就自身
利益果報。又菩薩摩訶薩出過一切世間,大
士為利益他發起堅固大力之心,起大悲柔
軟所施最勝畢竟成就。
「又成就捨者,有六種因。何等為六?一者、捨自
身樂;二者、觀無眾生;三者、求無量佛法;四
者、攝取無量世住;五者、修集無量種種善根;
六者、不斷三寶以能成就無量果報,是名菩
薩捨成就義應知。又為他利益一味心故。此
明何義?世間眾生多為自身棄捨利益一切
眾生,為求自樂為現受報為未來果施與他
[006-0257c]
物。若諸菩薩摩訶薩等,為利益他專心一味,
見諸眾生貧無資財般若等法。以是義故,不
著因果依法施財施,於現在世及未來世能
與眾生大利益事,是故菩薩摩訶薩捨成就。
「又復以捨隨順義故。此明何義?布施等事隨
順攝取眾生行故,則能攝取一切眾生,作大
利益事。雖為利益他事,而外道、聲聞辟支佛
等,棄捨利益一切眾生,唯為成就自身利益;
菩薩摩訶薩依大慈悲心起樂利益他眾生
行,如菩薩所求如是成就。以是義故,名捨成
就。
「又以依於取佛菩提起心義故。此明何義?
以菩薩摩訶薩為與一切眾生樂故,自求佛
菩提起於捨心,見諸眾生墮墜惡趣,我於現
在及未來世,令諸眾生離苦惱事。是故菩薩
其心日夜轉轉為欲利益眾生,名捨成就。
「又
以能攝取種種果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為
欲利益一切眾生種種布施,於現在世及未
來世,為欲攝取一切眾生取種種果,是名菩
薩捨成就。如《無盡意修多羅》中說,求飲食者
施與飲食,為命為樂為辯為色及以為力,如
是等皆悉施與。
「又為遠離邪命自活求資生
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布施波羅蜜相違之
法貪求資生,邪命自活等皆悉遠離。如《無盡
意修多羅》中說,菩薩摩訶薩無顛倒邪命追
求資生等布施。」
問曰:「應說清淨不清淨捨。云何清淨?云何
不清淨?」
答曰:「菩薩摩訶薩依自心清淨布
施清淨,如如來修多羅中說,有四種清淨
布施。何等為四?謂有布施從施主清淨非
[006-0258a]
是受者,如是等於彼四種清淨施中,所謂施
主清淨非是受者,是名菩薩摩訶薩清淨施。
又從施者受者清淨,亦名菩薩清淨之施。何
以故?以諸菩薩施與他物不求果報,即能施
與一切眾生。又求布施果報者,彼人於受者
邊求清淨,而菩薩離果報故,一切時自身心
清淨,以心清淨故施清淨。
「又以遠離忽然施
等。此明何義?以如來修多羅中說有九種
施:一者、值施;二者、畏懼施;三者、報恩施;四
者、求恩施;五者、學父母施;六者、為生天施;七
者、為名稱施;八者、為莊嚴心施;九者、眷屬法
施。為修行功德為得上義施。值布施者,謂
得值福田求多果報故。又值施者,謂近眷
屬名值布施。畏懼施者,見一切物無常敗
壞,寧用布施故。報恩施者,謂報恩相施,彼先
施我、我應還施。求報恩施者,謂求後時報恩
故。施學父母施者,謂著過去修行起如是心:
『我父母精進常行布施,我亦如是行於布施。』
故。為生天施者,謂求天中五欲境界故。為
名稱施者,為令四方沙門婆羅門等知而施
故。如是七種施。為智者所呵,以不清淨故。又
聲聞、辟支佛人,離世間樂求涅槃樂,如是布
施亦非清淨。又菩薩摩訶薩不著自樂,唯求
諸佛菩提心施,於諸施中最勝清淨,是名菩
薩施清淨。
「又以如實知有為行體故。此明何
義?以諸凡夫取著虛妄戲論我相心顛倒故,
唯求五欲樂境界事,以離慧眼以為愛等諸煩惱
垢之所染污。捨不清淨。菩薩摩訶薩如
實知見有為行體虛妄不實,是故遠離我見
[006-0258b]
等相,及能遠離五怖畏故,無有內外可施之
物不能捨者,以為求他利益所縛,及能遠離
自求樂等垢污之法,以是義故,名捨清淨。
「又
以空觀觀所起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空觀
等觀觀施等法,以是義故名捨清淨。如《無盡
意修多羅》中如來說言:『以觀空觀觀起布施。』
以是義故,施不可盡如是等。」
問曰:「應說布施差別之相?」
答曰:「略說則有一
種布施,謂不貪心相應心施。
「復有二種:一、
見受者;二、不見受者。不見受者,如置物
火中及恒河中。又見施主者,有施有布施。彼
亦有二種:謂染、不染。染者謂家法飲食及婬
女人莊嚴具施,是名染施。不染施者,謂施貧
窮孤獨人等是不染施。
「復有二種施:謂法施、
資生施。法施者,謂離供養恭敬等心,於法中
法想,遠離愛心及顛倒心說修多羅等,是名
法施。
「復有三種施,即此二種加無畏施。無畏
施者,作如是言:『汝莫怖畏,汝莫怖畏。』又無畏
施者,見諸眾生種種怖畏施與無畏。此義云
何?謂見他畏起,與現世及未來世無怖畏心,
而口說言:『汝莫怖畏,汝莫怖畏。我為汝作如
是如是方便,隨何等方便與汝畢竟無畏之
處。』名無畏施。彼怖畏者,如貧窮人受於苦惱,
此怖畏者亦復如是,以與無畏對治法故。
「復
有四種施,即向三種,復有大施。言大施者,
謂受持五戒,此是如來所說大施,以能授取
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眾生樂故。資生飲食
用布施者,不能廣作利益眾生。受持五戒能
作利益,以能盡形受持五戒,念念增長種種
[006-0258c]
功德,以依止彼根本心故,諸功德聚乃至命
根不斷絕住。
「復有四種施,此四種施略有二
種:一者、不淨;二者、淨。不淨中有二種差別。
何等為二?一者、怖畏施;二者、求報恩施。以
何義故名為不淨?如世間田,以為荊蕀惡草
等覆,故名不淨,此亦如是,以怖畏故、求報恩
故,名不淨施。淨中亦有二種差別。何等為二?
一者、敬重心施;二者、慈悲心施。除此四種更
有上上勝施,如偈言:
「 「『下有求資生,
下下怖畏施,
智者敬重施,
勝智慈悲施。』」
「復有四種施。何等為四?一者、自利益施非他
利益;二者、他利益施非自利益;三者、俱利
益施;四者、俱無利益施。自利益施非施利
益者,謂凡夫聖人伏離煩惱,或有非是伏
離煩惱,或時施與諸佛如來,或時施與形
像塔廟,是名自利益施非他利益。他利益
施非自利益者,謂阿羅漢、阿那含等,除為
現果施與眾生,是名他利益施非自利益。俱
利益施者,謂施伏離煩惱凡夫,或未伏離
煩惱凡夫,是名俱利益施。俱無利益施者,
除為現果,謂阿羅漢、阿那含等為塔廟施,是
名俱無利益施。
「又復略說,諸菩薩摩訶薩有
四種施,悉能攝取一切善根。何等為四?一
者、平等心施;二者、對治施;三者、迴向大菩提
施;四者、依寂滅施。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為滿
足檀波羅蜜故,如是布施應知。」
問曰:「應說布
施果。云何布施果?」
答曰:「略說布施,有一種
果,所謂受用。
「復有二種果,所謂現在受果、
[006-0259a]
未來受果。
「復有三種果,即此二種復加般若。
「復有四種果,何謂四種?一者、有果而無用;二
者、有用而無果;三者、有果亦有用;四者、無果
亦無用。有果而無用者,謂不至心施、不自手
施、輕心布施,彼如是施,雖得無量種種果報
而不能受用,如舍衛天主,雖得無量種種珍
寶,而不能受用。有用而無果者,謂自不施,
見他行施起隨喜心。以是義故,雖得受用而
自無果,如天子物一切沙門婆羅門等,雖得
衣食及以受用而自無果,又如轉輪聖王四
兵,雖得衣食而不得果。有果亦有用者,謂至
心施、不輕心施,如樹提伽諸長者等。無果亦
無用者,謂布施已因即滅盡,或為出世聖道
障故,猶如遠離煩惱聖人。
「復有五種果,謂得
命、色、力、樂、辯等,如如來修多羅中說,因食得
命是故施食即是施命,以是因緣後得長命。
如是施色、施力、施樂、施辯才等,皆亦如是。
「復
有五種勝果,所謂施與父、母、病人、法師、菩薩,
得勝果報。父母恩養生長身命,是故施者得
勝果報。又病人者,孤獨可愍。以是義故,起慈
悲心施病人者得勝果報。又說法者,能生法
身增長法身,示導善惡、平正非平正、顛倒非
顛倒,是故施者得勝果報。又諸菩薩等悉能
攝取利益眾生故,以快心故、心無因緣而能
發起慈悲心故、以攝取三寶不斷絕因故,以
是義故,施菩薩者得勝果報。
「復有五種果,即現身得。何等為五?一者、入慈
三昧;二者、入無諍三昧;三者、入滅盡定;四
者、見道;五者、阿羅漢果。若布施者,即得果報。
[006-0259b]
入大慈定者,能發心與無量眾生安隱之樂,
以與無量眾生樂故名為慈心,以是慈心勤
修自體,是故初起慈心三昧即布施者,得現
果報。又入無諍三昧者,悉能防護一切眾生
諸煩惱心,以廣攝取利益眾生勤修自體,是
故初起無諍三昧即布施者,得現果報。又入
滅盡定者,則能攝取無量功德,以取無量功
德勤修自體,以此三昧似於涅槃,是故初
起滅盡三昧即布施者,得現果報。又見道者
離見道煩惱,以聖道力勤修自體,以是義
故,初起見道即布施者,得現果報。又阿羅漢
果者,遠離修道一切煩惱心得自在,是故初
起阿羅漢果即布施者,得現果報。又菩薩摩
訶薩布施果者,如《無盡意修多羅》中及餘一
切修多羅中廣說應知。而諸菩薩摩訶薩等,
修行布施勝餘人施,離自取樂為欲利益他
眾生故而行布施。又復略說,菩薩求於二
種法故而行布施:一者、求於大富資生故;二
者、求得成就波羅蜜故。
「又復菩薩起如是心:『我若無有多資生者,雖
有施心而無財物可以布施。』是故起心為欲
成就資生大富施與眾生,依此施故怨親平
等攝取利益。是故菩薩見依布施故,得成就
無量福德:一者、能攝取怨;二者、恒常給濟一
切眾生衣食等物;三者、心不怯弱;四者、餘親
不欺;五者、常為眾人敬信尊重;六者、一切眷
屬信受其語;七者、入大眾時心無怖畏;八者、
一切怨敵不能傷害;九者、親屬歡喜;十者、現
果資生常有不空;十一者、常為他求;十二者、
[006-0259c]
所作已辦;十三者、情所愛敬常自圍遶;十四
者、所不愛敬皆悉遠離;十五者、所有成就世
間出世間利益勝事,常為一切親屬所愛;十
六者、若無利益一切諸親則懷憂惱;十七者、
護一切惡;十八者、自令安住諸善法中;十九
者、見他神通心不欣尚;二十者、恒常讚歎一
切功德;二十一者、覆藏諸過;二十二者、棄捨
一切非丈夫相;二十三者、成就一切大丈夫
相;二十四者、無有貧窮下賤乞人看施主眼;
二十五者、一切求心稱事滿足。
「是故菩薩摩
訶薩,深見布施有如是等無量功德,為欲利
益一切眾生,自能成就如是力故,信憙布施,
以依信憙行布施故,則能滿足檀波羅蜜。」
問曰:「為從勝心成就清淨布施果報?從勝福
田成就清淨布施果報?」
答曰:「有人言:從勝
心故成就清淨布施果報。何以故?現在施
事是一而果報差別,猶如種子。此義云何?猶
如種子,地等是一,而依種子見有勝果。如是
施物是一,而依勝心乃至施畜生等,以心力
故得人天果報,轉輪聖王、聲聞、辟支佛、佛菩提
果。以是義故,依於勝心得勝果報,是故得知
勝心為重。此復何義?若施事是重,依事
故成就清淨施果報者,離重施事以慈悲心施
與畜生、施與福田,如布施佛不應成就清淨施
果。又若離快勝尊重心等布施如來,應得成
就清淨施果而實不成。以是義故,成就清淨
布施果報,心為勝因,而施事福田能生勝心。
依此義故,如來經中讚歎福田。
「復有人言:依
勝福田、依重施事成清淨果。何以故?以聞布
[006-0260a]
施不知福田得勝果報。此明何義?不識佛等
功德福田、布施佛等得勝果報,如有獼猴施
如來蜜,及婆私吒迦尸迦等。又如女人愛
念心故,以諸幡蓋及華鬘等本心實欲供養
兒塔,而實供養辟支佛塔謂是兒塔,從辟支
佛得無量福,不從本心兒邊得福,如是等。以
是義故,從勝福田及以重事得勝果報,不從
心得,故知福田施事為重。
「又有人言:不知福
田無福田事,不得成就清淨施果。如有一人
施尼乾子生羅漢想,而不成就清淨果報。
「又
有人言:心以福田及施事等三種和合。此明
何義?若布施者從所尊重起布施心,知福
田等無量功德,值遇諸佛如來福田,或時值
遇如來弟子,從尊重心起布施心,所可施物
是難捨事能捨布施,三種和合方得成就清
淨果報而心為重。以是義故,此三種中唯心
一種為重為勝,是能捨主是能施主者。」
問曰:「捨
主、施主有何差別?」
答曰:「有乞求者,持他物施,
是能施主;持自物施,是能捨主。又有人來乞,
持自物施是能施主;若人發心求貴重物,而
口不言,知心即施,是能施主。又布施物時慳
心數數中間隔起,是能施主;若無慳心數數
起者,是能捨主。又雖施他物,以慳心故自求
果報,是能施主;若施他物,不以慳心專求自
果,是能捨主。又離喜等心而行布施,是能
施主;共歡喜心於三時中不悔心施,是能捨
主。又若求未來勝果報者,是能施主;離世間
報求涅槃果,是能捨主。又若施求於現在未
來及涅槃果,是能施主;若發心求大菩提果,
[006-0260b]
唯大悲心施與眾生,是能捨主。
「成就善知迴
向方便者。」
問曰:「何故說戒、施後次說善知迴
向方便?」
答曰:「為欲示現異道功德故。此義云
何?外道人等求自樂故,修戒施等迴向三有。
又聲聞人、辟支佛等,亦自為身求涅槃樂,修
戒施等迴向涅槃。諸菩薩摩訶薩為利益他
求大涅槃,以慈悲心一味等味與眾生樂,
修戒施等迴向無上大菩提果,以戒施等同
彼外道聲聞辟支佛,是故如來示現迴向勝
道功德,說戒施後次說善知迴向方便。
「又修
戒施等貪著世間樂果報心難可防護,是故
如來說戒施後,次說善知迴向方便。此明何
義?以戒施等非三昧行,唯取欲界天人之中
淨妙色等境界果報,而彼淨妙色等境界,雖
作心護,貪等煩惱不可得離。何以故?以於過
去無始世來習貪愛為染等境界,以心取彼
色等境界難防護故。而諸菩薩彼時修行地
方便法,即於彼時雖復未離貪等煩惱而修
戒施,貪等煩惱不能染心。
「又為斷疑,是故如
來說戒施後,次說善知迴向方便。此示現何
義?世間有人,疑於菩薩不離煩惱修戒施等,
以利根故觀有為法,一切皆悉苦空無常,修
戒施時貪等煩惱為染菩薩、不染菩薩?為斷
彼疑。菩薩爾時,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捨自利
益乃至不求轉輪王處樂果報事,唯為一切
眾生樂故求佛菩提,所有善根迴向涅槃。以
是義故,菩薩雖復未離世間,一切世間所有
過患不染菩薩。
「又依清淨戒迴向清淨故。此
明何義?以依清淨持戒之力,是故能捨
「以捨
[006-0260c]
力故,諸所求法皆悉成就。是故如來說戒施
後,次說迴向方便。是故如來修多羅中說,
持戒人所願所作皆悉成就。何以故?戒清淨
故。」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