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03 佛祖綱目-明-朱時恩 (CBETA)




佛祖綱目卷第二十八歲字號



梁武帝大同十年~隋文帝仁壽三年



北朝 周。宇文姓。五主。共二十六年 齊。高姓。六
主共二十八年。


南朝 後梁。蕭姓。三主。共三十三年 陳。陳姓。五
主。共三十三年 隋。楊姓。三主。共三十八年。


傅大士設大法會



傅大士甞著心王銘曰。觀心王空。玄玅難測。無形無
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災。成就萬德。體性雖空。能施法
則。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大法將。心戒傳經。水中鹽
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
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了本識
心。識心見佛。是佛是心。是心是佛。念念佛心。佛心念
佛。欲得蚤成。戒心自律。淨律淨心。心即是佛。除此心
王。更無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雖空。貪嗔體
實。入此法門。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羅蜜。慕道真
[028-0600a]
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
心。心明識物。曉了識心。離心非佛。離佛非心。非佛莫
測。無所堪任。執空滯寂。於此漂沉。諸佛菩薩。非此安
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身心性玅。用無更改。是故智
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無性體。能使色身。作邪作
正。非有非無。隱顯不定。心性離空。能凡能聖。是故相
勸。好自防慎。剎那造作。還復漂沉。清淨心智。如世黃
金。般若法藏。竝在身心。無為法寶。非淺非深。諸佛菩
薩。了此本心。有緣遇者。非去來今。又偈。夜夜抱佛眠。
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
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祇這語聲是。又偈。有物先
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士於梁
大同十年。設大法會。普為眾生。懺滅罪苦。速得解脫。
士又以佛經目錄繁多。或人不能遍閱。乃建輪藏。立
願曰。登吾藏門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發菩提心者。
能推輪藏。與持誦諸經。功德無異○梁武帝蕭衍。狀
貌奇偉。日角龍顏。項有圓光。身不映日。所居之室。甞
若雲氣。幼而好學。自詩書。以至陰陽緯候。卜筮占決。
草隷尺牘。弓矢騎射。竝洞精微。雖登大位。猶手不釋
卷。晚奉佛道。日止一食。非宗廟祭祀宴饗大會。不舉
樂。決死囚。必流涕。勤政事。雖冬月。過子夜。執筆視事。
手為皴裂。性方正。居暗室。必理衣冠。暑月未甞褰袒。
雖見內竪小臣。如遇嚴賓焉。太清三年。侯景陷臺城。
以甲士五百人自衛。帶劍上殿。帝神色不動。使向三
[028-0600b]
公坐榻。謂曰。卿在戎日久。無乃為勞。景惶懼不能對。
出謂左右曰。吾每據鞍臨敵。矢石交下。了無所怖。今
見蕭公。使人畏慴。豈非天威難犯。吾不復見之矣。寢
疾。日夕念佛不絕口。大漸不能進膳。久而口苦索蜜。
舉手曰荷荷。遂崩於淨居殿。壽八十六。


慧聞大師發明心觀



北齊慧聞。姓高氏。因閱龍樹大智度論。恍然大悟。遂
遙稟龍樹為師。


傅大士供養三寶



承聖三年。傅大士復捨家貲。為眾生供養三寶。偈曰。
傾捨為群品。奉供天中天。仰祈甘露雨。流澍竝無
邊。


慧思參慧聞大師



慧思。武津李氏子。頂有肉髻。牛行象視。少以慈恕。聞
於閭里。甞夢梵僧勸令出家。乃辭親剃染。及稟具戒。
日惟一食。誦法華千遍。梁承聖三年。聞北齊慧聞有
徒數百。乃往受法。晝夜攝心。脇不至席。坐夏三七日。
獲宿命通。尋有障起。四肢緩弱。不能行步。自念曰。病
從業生。業從心起。心源無起。外境何狀。病業與身。都
如雲影。作是觀已。輕安如故。夏滿。猶無所得。深懷慚
愧。放身倚壁。背未至間。豁然開悟法華三昧○陸法
和。少隱江陵清溪山。服勤沙門。執弟子禮。及長出游。
以操行絕等。為梁湘東王所重。初侯景始降。和知其
必叛。以語朱元英。英不了其意。未久景圍京城。英求
[028-0600c]
䇿。和曰。取菓宜待熟。景遣將任約。擊湘東王。和乞軍
禦之。對壘赤沙湖。賊因風縱火燒廬。和以白羽揮風。
風即返。約軍大潰。士卒求約不獲。和曰。洲際有水剎。
約在其下也。可往擒之。果得約。和捨之。謂王曰。他日
當得力。約後果為王立功。湘東王即位。是為元帝。改
元承聖。以和為郢州刺史。爵以閑散。始和欲大舉定
魏。帝不許。和笑曰。吾甞不希釋梵天王坐處。豈窺人
王位耶。但吾與王。於空王佛所有因緣。如不能用。則
柰業何。至是帝為魏所敗。和乃歸齊。齊文帝大喜。封
和為太尉。賜甲第。和乞為佛寺。身居偏室。日手持香
爐。行道禮佛。燒香凝坐。預期兦日。時至坐去。


智覬參慧思大師



智覬。字德安。華容陳氏子。父封開國侯。母徐。始娠。夢
吞白鼠。并香雲五色。縈繞於懷。誕生之夕。祥光燭隣。
目有重瞳。膚不受垢。臥必合掌。坐必面西。七歲入寺。
聞僧誦普門品。即隨念之。忽自憶七卷之文。宛如宿
習。十五禮佛。恍焉如夢。見大山臨海際。峯嵿有僧招
手。復接入一伽藍云。汝當居此。汝當終此。出家進具。
後至大蘇山。謁慧思。思一見謂曰。昔靈鷲同聽法華
經。今復來矣。示以普賢道場。說四安樂行。覬入觀三
七日。誦法華經。至藥王品曰。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
養如來。於是悟法華三昧。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宿
通便發。以所證白思。思曰。非爾弗證。非我不識。此乃
法華三昧前方便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
[028-0601a]
萬。不能窮汝之辯。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二祖慧可傳法僧璨



慧可。自達磨西歸。繼闡玄風。博求法嗣。至北齊。有一
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來設禮。而問曰。弟子身
纏風恙。請和尚懺罪。可曰。將罪來。與汝懺。曰覔罪了
不可得。曰我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曰今見和
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
法佛無二。僧寶亦然。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
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可深器之。即為
剃髮。曰是吾寶也。宜名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受具。
自茲疾漸愈。執侍經二載。可乃告曰。菩提達磨。遠自
竺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吾。吾今授汝。并達磨信衣。
汝當守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本來緣有地。因地種
花生。本來無有種。花亦不曾生。又曰。汝受吾教。宜處
深山。未可行化。當有國難。曰師既預知。願垂示誨。曰
斯乃達磨傳般若多羅懸記云。心中雖吉外頭㐫。是
也。吾較年數。正在於茲。當諦思前言。勿罹世難。然吾
亦有宿累。今須酬之。善去善行。俟時傳付○僧那。姓
馬氏。少而神俊。通究墳典。年二十一。講禮易於東海。
聽者如市。暨南徂相部。學眾隨至。會慧可說法。與同
志十人。投可出家。自爾手不執筆。永捐世典。惟一衣
一鉢。一坐一食。奉頭陀行。既久侍於可。後謂門人慧
滿曰。祖師心印。非專苦行。苦行但助道耳。若契本心。
發隨意真光之用。則苦行如握土成金。若惟務苦行。
[028-0601b]
而不明本心。為憎愛所縛。則苦行如黑月夜履於險
道。汝欲明本心者。當審諦推察。遇色遇聲。未起覺觀
時。心何所之。是無耶。是有耶。既不墮有無處所。則心
珠獨朗。常照世間。而無一塵許間隔。未甞有一剎那
頃斷續之相。故我初祖兼付楞伽經四卷。謂我師二
祖曰。吾觀震旦。惟有此經。可以印心。仁者依行。自得
度世。又二祖凡說竟。乃曰。此經四世之後。變成名相。
深可悲哉。我今付汝。宜善護持。非人慎勿傳之。付囑
已。乃遊方。莫知其終○向居士。幽棲林野。木食㵎飲。
北齊天保初。聞慧可盛化。乃致書通好曰。影繇形起。
響逐聲來。弄影勞形。不識形為影本。揚聲止響。不知
聲是響根。除煩惱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覔影。離眾生
而求佛果。喻默聲而尋響。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別。
無名作名。因其名則是非生矣。無理作理。因其理則
爭論起矣。幻化非真。誰是誰非。虗妄無實。何空何有。
將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未及造謁。聊申此意。伏望
答之。可命筆迴示曰。備觀來意皆如實。真幽之理竟
不殊。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
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愍此二見之徒輩。申時措
筆作斯書。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覔彼無餘。居士
捧披祖偈。乃伸禮密承印記。


慧思大師住南嶽



慧思。住大蘇。示眾。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
從他覔。覔即不得。得亦不真。偈曰。頓悟心源開寶藏。
[028-0601c]
隱顯靈通現真相。獨行獨坐常巍巍。百億化身無數
量。縱令逼塞滿虗空。看時不見微塵相。可笑物兮無
比況。口吐明珠光晃晃。尋常見說不思議。一語標名
言下當。思甞登座。講大般若經。為諸論師。競中毒藥。
思一心念般若。毒即為消。命門人智顗代講。顗至一
心具萬行。忽有所疑。請師決之。思曰。如汝疑者。乃大
品次第意耳。未是法華圓頓旨也。吾昔於夏中。一念
頓發。諸法現前。吾既身證。不勞致疑。顗問。所證是十
地耶。曰吾一生望入銅輪。圓十住以領徒太蚤。損己益
他。但居鐵輪耳。圓十信思甞手執如意。於眾中指覬曰。
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者也。時大蘇被警。徒眾不
安。思乃謂覬曰。吾久羨南嶽。恨法無所寄。汝可傳燈。
莫作最後斷佛種人。汝於陳國有緣。宜往利益。覬奉
命。乃至陳。住瓦官寺。開法華經題。思於光大二年六
月日。將四十餘僧。徑趨南嶽。登祝融峯。遇嶽神會棋。
神曰。師何來此。曰求檀越一坐具地。曰諾。即飛錫以
定其處。今福嚴寺嶽神乞戒。思為說法。因曰。吾寄此山。止
期十載。已後必事遠遊。吾前身曾履此處。巡至衡陽。
值一處林泉勝異。曰此古寺也。吾昔曾居命掘之。基
址猶存。又指巖下曰。吾此坐禪。賊斬吾首。尋得枯骸
一具。自此道化彌盛。陳主目為大禪。


善慧傅大士示寂



傅大士。住雙林。大作佛事。甞有偈曰。空手把鋤頭。步
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陳太建元年。有
[028-0602a]
慧和法師。不疾而終。嵩頭陀亦於柯山入滅。士懸知。
謂普建普成曰。嵩公兜率待我。決不可久留也。時四
側花木方當秀實。欻然枯瘁。四月二十四日。示眾。此
身甚可厭惡。眾苦所集。須慎三業。精勤六度。若墜地
獄。卒難得脫。常須懺悔。又曰。吾滅已不得移𥨊床。七
日當有法猛上人。持像及鐘。來鎮於此。弟子問。歸寂
後形體如何。曰山嵿焚之。問若不遂何如。曰勿用棺
斂。但壘甓為壇。移尸於上。屏風周繞絳覆之。上建浮
圖。鎮以彌勤像。又問。諸佛滅度。皆說功德。師之發跡。
可得聞乎。曰我從第四天來。為度汝等。次補釋迦。及
傳普敏文殊。慧集觀音。何昌阿難。同來贊助。故大品
經云。有菩薩從兜率天來。諸根猛利。疾與般若相應。
即吾身是也。言訖。趺坐而逝。壽七十三。至七日。法猛
上人果持織成彌勒像及九乳鐘來。鎮龕所。須臾不
見。晉天福九年。錢王發塔。取靈骨一十六片。皆紫金
色。及道具十餘事。至府城龍山。建龍華寺。塑像安
置。


三祖僧璨隱皖公山



僧璨。不知何許人。初以處士謁慧可。得度傳法。陳太
建元年。自北齊來司空山。遂隱於皖公山。當周武帝
毀法。璨深自韜晦。居無常處。積十餘載。人無能知
者。


靜藹法師隱太乙山



初靜藹。聞周武廢教。慨然嘆曰。食周之粟。而忘其事。
[028-0602b]
可謂忠乎。即詣闕求見。極陳毀教禍福報應之事。指
證明白。帝為改容。顧既行之詔不可返。因謝遣之。藹
退而泣曰。大教阨塞。吾何忍見。遂遁歸終南山。帝欲
官之。遣衛士求藹。藹聞。徙入太乙山。號泣七日夜。聲
不絕。撰三寶錄二十卷。宣政元年七月。告弟子曰。吾
生無補於世。將事捨身。眾號泣。因令侍者出山。藹瀝
血書偈一篇。遂坐磐石。留一內衣。自條其肉。布於石
上。引腸胃掛松枝上。五臟皆外見。餘筋肉手足頭面
咼拆殆盡。以刀割心捧之。端坐而逝。餘骸竝無遺血。
但見白乳傍流。凝於石次。聞者莫不流涕。


智覬大師隱天台山



智覬。居金陵瓦官八年。陳太建七年九月。謝遣徒眾。
隱天台山。時佛隴峰有定光大師。謂弟子曰。不久當
有勝善知識。領徒至此。俄而覬至。光曰。還憶疇昔。舉
手招引時否。乃共至菴所。其夜聞空中鐘聲聲曰。是
何祥也。曰此是揵槌集僧。得住之相。此峰金地。我已
居之。北峰銀地。汝當居焉。覬甞獨往華領峰坐禪。忽
於後夜。大風拔木。迅雷震山。魑魅千群。一形百狀。倐
忽轉變。不可稱計。又作父母師僧之形。乍枕乍抱。悲
硬流涕。覬安心空寂。深念實相。強輭二緣。所不能動。
明星出時。神僧讚曰。制敵勝怨。乃可為勇。能過斯難。
無如汝者。既安慰已。復為說法。覬曰。大聖是何法門。
當云何學。云何弘宣。答曰。此名一實諦。學之以般若。
宣之以大悲。從今已後。自行兼人。吾皆影響。
[028-0602c]


慧思大師入寂



慧思。住南嶽。有一老宿。令人傳語曰。何不下山。教化
眾生。目視雲漢作麼。思答曰。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
盡。更有甚麼眾生可教化。大建九年六月日。思謂門
人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般舟念佛三昧
方等懺悔。期於見證者。隨有所須。吾自供給。如無此
人。吾即遠去矣。時眾以苦行事難。竟無答者。思乃屏
眾入寂。小師靈辨號慟。思開目曰。何得驚動吾耶。癡
人出去。即唱佛合掌而逝。顏色如生。異香滿室。


開皇元年復興佛教



周武廢教。辛丑。隋文帝即位。改元開皇。詔五嶽各置
僧寺。又於相州戰地。建伽藍一所。帝志思弘法。是冬
有沙門智周等。賷經二百六十部。應期自西域而還。
勅付有司。召人番譯○帝姓楊。名堅。華陰人。生時赤
光照室。紫氣滿庭。宅旁有尼寺。尼名智仙。世號神尼。
會炎暑。母扇之。寒甚幾絕。尼自外至。謂其父曰。此兒
佛天所祐。身如舍利。不可壞也。遂名帝曰那羅延。又
曰。兒來處異倫。俗家穢污。可就寺養之。父乃以尼委
兒。一日尼外出。母來抱兒。忽見兒化為龍。鱗角已具。
驚惶墮地。尼歸見曰。何因妄觸我兒。致令晚得天下。
及年七歲。尼告帝曰。汝後大貴。當自東方來。佛法時
滅。賴汝而興。帝年十三。方始還家。及周武廢教。尼隱
其家。未幾而逝。至是帝果自山東。入為天子。大興佛
法。皆如尼言。及登位後。每顧群臣。追念阿闍黎。以為
[028-0603a]
口實。又云。朕興繇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似從道人
中來。繇少時在寺。至今樂聞鐘鼓之聲。


灌頂參智覬大師



灌頂。章安吳氏子。字法雲。始生三月。能隨母稱三寶
名。有僧過門。謂其母曰。此子非凡。因以灌頂為名。出
家受具。天縱慧解。陳至德癸卯。謁智覬稟受觀法。頓
蒙印可。覬命為侍者。隨所住處。悉能受持。


道信參三祖僧璨



道信。姓司馬氏。世居河內。後徙斵州廣濟縣。生而超
異。幻慕空宗。諸解脫門。宛如宿習。開皇十二年。信年
十四。往禮僧璨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璨曰。
誰縛汝。曰無人縛。曰何更救解脫乎。又問。如何是古
佛心。曰如今是甚麼心。曰我今無心。曰汝既無心。諸
佛豈有耶。信於言下大悟。


二祖慧可示寂



慧可。既付法僧璨已。旋往鄴都。隨宜說法。一音演暢。
四眾歸依。如是積三十四載。遂韜光混跡。變易儀相。
或入酒肆。或過屠門。或習街談。或隨廝役。人驚問曰。
師是道人。何故如是。曰吾自調心。何關汝事。又於筦
城縣匡救寺三門下。談無上道。聽者林會。時有辯和
法師。於寺中講涅槃經。學徒聞可闡法。稍稍引去。辯
和不勝其憤。致謗於邑宰翟仲侃。加以非法。可怡然
委順。識者謂之償債。時癸丑三月十六日也。年一百
七歲。塟磁州[汾-刀+金]陽縣東北七十里。
[028-0603b]


智覬大師說法玉泉



智覬。至荊州玉泉。入定一大木中。一日有巨蟒。長十
餘丈。張口內向。陰魔列陣。砲矢如雨。經一七日。覬無
懼色。憫之曰。汝所為者。生死眾業。貪著餘福。不自悲
悔。言訖。眾妖俱滅。其夕雲開月明。見二人威儀如王。
前致敬曰。予即關羽。漢末紛亂。九州瓜裂。曹操不仁。
孫權自保。予義臣蜀漢。期復帝室。時事相違。有志不
遂。死有餘烈。得王此山。大德聖師。何枉神足。曰欲於
此地建立道場。以報生身之德耳。曰願哀憫我愚。特
垂攝受。此去一舍。山如覆船。其土深厚。弟子當與子
平。建寺化供。願師安禪七日。以須其成。既出定。見湫
潭千尺化為平地。棟宇煥麗。巧奪人目。遂領眾入居。
演法一日。神白覬曰。弟子今日獲聞出世間法。願洗
心易念。求受皈戒。永為菩提之本。覬授五戒。


智顗大師示寂



丁巳十一月。晉王遣使。奉迎智顗。顗將行。謂門人曰。
吾將往而不返。汝等當成就佛隴南寺。又曰。乃是王
家所辦。汝等見之。吾不見也。到剡東石城寺百尺石
像前而止。顧侍者曰。吾知命在此。不復前進。輟斤絕
絃於今日矣。唱觀無量壽佛經題竟。復曰。四十八願。
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
者。尚得往生。況戒定薰修聖行道力。功不唐捐矣。時
石佛放大光明。覆滿山谷。門人請曰。未審大師何位
何生。曰吾不領眾。必淨六根。損己利他。但登五品。汝
[028-0603c]
問何生者。吾諸師友。待從觀音。皆來迎我。言訖而逝。


三祖僧璨傳法道信



道信。依三祖悟道。服勞九載。後於吉州受具戒。侍奉
尤謹。僧璨屢試以玄微。知其緣熟。乃付衣法。偈曰。華
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隋后獨孤氏。雖處王宮。深厭女質。一心念佛。仁壽辛
酉。命終時。永安宮北。種種音樂。自然震響。異香滿室。
從空而至。天竺斯那到京。帝問。是何祥瑞。對曰。淨土
有佛。號阿彌陀。皇后業高。超登彼國。故現斯瑞耳。


佛祖綱目卷第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