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1 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元-曇噩 (CBETA)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淛東沙門 曇噩 述


慧學


傳宗科



唐智晞



潁川陳氏子也。後以宦遊。徙居閩越。晞宿寤
世幻。欲脫塵緣。而聞智者以三觀之指。王化台嶺。年
二十始獲奉覲。定為師資。律儀具足。定業脩進。


既而
智者示滅。遺命晞居佛壟之脩禪道場。久之度水將
構經臺。工以香鑪峯多檉柏。宜伐以給用。即白晞。晞
不可。曰山靈未易犯也。明日遽使往。侍者曰。和尚謬
耶。昨不許。而今反之。柰何。晞語之故。蓋夜夢有若送
疏獻檉柏者。先是智者甞買傍海地數百里。為放生
池。歷陳隋所在官司禁漁捕。如法。至是頑民無賴。悉
自縱。晞知之。因偕頂禪師焚香禱智者。自爾梁滬無
所得。而漁者相約以進善。一日戒弟子通亘曰。晚當
有僧至。俄有著納執錫擎鉢之僧。見千二十步之外。
趨東而隱。即有鐘聲發東谷。晞曰。此召我也。乃使治
湯沐。夜坐臺上。執如意說法。辭眾寂然良久。弟子相
與號呼以慟。復開目曰。生死世相。寧足悲耶。去勿閙
亂吾。又曰。吾入道來。脇不著牀。四十九年矣。然於信
施香火。曾莫敢負。而汝等尤當䇿勤。以相繼也。弟子
問所往生。云吾疇昔之夢兜率處天之西北。宮殿青
色。先師智者在焉。左右天人。皆坐寶座。一座獨空。吾
問其故。先師答曰。灌頂却後六年。當來坐此。是知往
[004-0094b]
生之効矣。翌旦命寺眾早齊。有來候疾者。齋罷辭去。
晞留之曰。辛苦遠來。且待須臾。如何。其人固辭。復語
曰。若不住可疾去。雨且至矣。是時天日方明。淨無雲
翳。頃焉而晞告終。雨驟甚。貞觀元年十二月十八日
也。壽七十有二。葬智者龕前二百步。


唐法嚮



生楊州海陵葛岡之李氏。軀幹八尺。眉目秀
整。儀狀傑然。性嚴恪寡言咲。足下有黑子。相者以為
當得天下重名。年十六即出家。行頭陀。清淨自居。尤
習誦法華。攝山棲霞寺恭禪師。為開室於寺側。使脩
智者懺法三七日。屢見瑞應。


後入京師。還鄉里大寧
寺禪坐。從寺僧智喜請也。一日晝臥。驚起曰。火發。喜
匍匐四出顧視無所有。嚮曰。五眩妄有所見耳。明日
又如此者凡三度。乃之寧海。未幾而盜李子通。陷海
陵。焚蕩殆盡。時虎害殊甚。方設齊祈禳。忽一虎入室
掠人去。嚮逐後呼曰。何造次。可放此人。虎遂放之。若
有知者。俄虎群集。嚮徧以杖扣其頭為說法。尋欲游
天台。謂弟子曰。吾於天台。勢莫能至。徒與江南一山
有緣爾。及過江止江陰。緇素欽仰。為創構定山寺。久
之復於鹽亭之孤山。創構正見寺。而處焉。貞觀四年
冬。遽告別門人曰。吾比夢惡。病且弗起矣。臥二十日。
索湯盥沐剃髮。面西趺坐而終。壽八十七。始嚮欲以
身施鳥獸。且慮嚼嚙狼藉。見者譏議。乃使葬山之西
南隅。至是掘地得石。其陷處僅爾容柩。而累塔其上。


嚮平昔言多預驗。貞觀二年。嚮每獨語曰。幽州女子
[004-0094c]
以烏絲布頭巾。託常州賈人寄我。今久不來。何也。遣
弟子逆之。纔及門而或果以巾至。嚮得則把玩嗟惋。
亟碎裂分之。人一片。有不得者。時以為疑。三年詔括
天下僧尼之義寧間私度者。悉罷歸編戶。而頭巾之
讖著白矣。是歲大雪深數尺。嚮語弟子索新菜。弟子
答以雪寒非得菜時。曰山上有。於是如言上山。行數
里。至一樹下。果得菜。皆青嫩可羮茹。


唐灌頂



字法雲。姓吳氏。其先常州之義興人。祖避地
臨海之章安。遂居焉。頂生三月。而亡其父。未能言。母
偶稱佛法僧號。而頂斆之。音句清辯。家人驚異。於是
攝靜寺拯法師。聞而歎曰。此子非凡。母因以非凡名
之。七歲使事拯為弟子。所業日進。年二十受具。而譽
益起矣。逮乎拯終。則當陳之至德初也。天台智者顗
公出涖光宅。而頂從之。研繹觀門。頻蒙印可。陳祚告
窮。乃隨智者。游歷廬阜。久留江陵玉泉寺。


隋開皇十
一年。煬帝以晉邸。出鎮維楊。從智者授王歸戒。俄旋
台嶺。又從之。十七年智者疾。頂執侍如禮。未幾而智
者告終。奉遺命。以智者手書信物。訃晉邸。而教旨。遣
揚州總管府司馬王弘。送頂還山。仍就山飯千僧。以
致追慕之意。且規置國清寺。仁壽元年。晉王以太子
嗣位。頂入賀。兼謝置國清。詔遣散騎侍郎張乾威。送
還山。仍賜帛三千疋。氈三百領。就山飯千僧。又加飾
其寺焉。二年詔曰。夏序炎赫。道體休宜。禪悅資神。故
多佳致。近令慧日道場莊論二師。講淨名經。全用智
[004-0095a]
者義疏。判釋經文。禪師既是大師高足。法門委寄。今
遣延屈。必蒙霈然。并法華經疏。隨使入京也。佇遲來
儀。書不盡意。


頂於是入京。為留三夏。大業七年。上治
兵涿野。詔見行在所。貞觀六年。八月七日。以疾終於
國清寺。壽七十二。先是謂弟子曰。甞聞之彌勒經。如
來入滅。香煙若雲。汝多燒香。吾將去矣。因垂戒諸子。
既而起立合掌。如有所見而敬者。且口稱彌陀號云。
越九日。窆於寺之南山。頂姿性慈攝。利物有方。其村
之人有病者。其子奔馳求救。頂方焚旃檀香轉經。病
者聞香氣輒愈。且安洲樂安之南嶺尤奇秀。頂每過
則環視愛之。歎曰恨不夷坦爾。顧非可以匡眾開講
乎。未旬浹而白沙黃壤湧起如鏡面。


甞講涅槃於𨽻
業寺。鐘鼓交作。而海寇至。干盾搶攘。頂無懼色。踞猊
持麈自如。而宼遽驚走。蓋皆是人長丈餘。執戈戟以
擬至。


佛壟諸徒。累石塔別須二石為戶。而弟子光英
得石而厚丈。頂漫舉杖畫其中曰。如是乃可用。則石
應手裂為二。施之於塔。雖巧匠猶不之及。


其弘法華
於稱心精舍。時吉藏法師。心服其記義。遂散眾東下。
餐稟其指。


夫智者之才辯。能持之者。唯頂而已。故其
錄具在。今不繁序。[石*白-日+田/廾]則常州弘善寺沙門法宣文也。


唐智首



出安定皇甫氏。晉玄晏先生裔孫也。後徙漳
濵。因世居之。初依相之雲門寺稠公上足智旻禪師
出家。旻以為戒誠定慧之本。首方童穉。使先服習。既
而其母亦於官寺薙落。名法施。八敬五儀。尼眾推重。
[004-0095b]
然首雖割愛。尚爾鐘情。欲其夙與法流。盛霑道味。乃
啟於旻。授以具足。首尋周訪師表。寔難其人。如是三
載。始遂素心。時則年二十有二矣。雖甞冥感所證。終
未易知。又祈禱於古佛塔前。佛現摩頂。而後益信不
疑。自爾教成行備。會貫部文道洪之席。同侶七百。鋒
穎如林。至於研辭覈義。亢厥宗猷。則首無與讓。故未
至立年。頻陞高座。靈裕法師。釋門之雄伯也。提攜緇
屬。親預末筵。學者榮之。


隋興文皇為文穆后造大禪
定道場於京師。以薦冥福。詔起旻師等。而首侍入關。
止禪定。每敷弘之暇。考定三藏眾經辭指。著五部區
分鈔三十一卷。況秦中專奉僧祇。洪遵律師。創開四
分。茲則標宗控會。渙然大通。負笈之賓。日填堂宇。遵
亦贊相。以成其美。


大業初。詔住大禪定道場。俄而抽
撤餘資。樹雙塔於雲門故墟。以表出家受戒之地。貞
觀初。天竺三藏主翻譯事。詔證律義。八年詔充弘福
寺上座。蓋高宗在東宮。而皇后穆氏薨背。故建茲寺。
以慰聖善之思。尤欲致首。以嚴其紀綱云。九年四月
二十二日。以宿疾加劇而卒。壽六十九。訃聞。皇上哀
悼。詔喪事所須。有司務令周備。仍賜葬地十畝於京
城西郊之龍首原。僕射房玄齡。詹事杜正倫。皆受戒
弟子。共勒[石*白-日+田/廾]以播芳烈。許敬宗撰文。首終始開講。僅
百徧。抑固其勤於弘演如此。


唐智璪



出清河張氏。晉南渡。遂居臨海。祖元秀。父文
懷。皆梁陳顯宦。年十七失怙恃。且染羸疾。夜臥月中。
[004-0095c]
心念月光菩薩。願被悲濟。久之夢。人形色非常。曰我
從東方來。為汝治病。即吮其身。如此三夜。自爾稍瘳。
且知三寶可以依賴。遽投安靜寺慧憑法師出家。尋
依智者服膺受道。乃行法華懺悔於山中。二七之夜。
夢九頭龍。踴地昇空。旦問智者。智者曰。此其謂以法
華之指破無明。入法性空耶。陳至德四年。永陽王智
伯鎮會稽。遣使迎智者。而璪侍行。於是復行法華三
昧於寶林寺。夜若有撼戶扇者。問之則曰。我來看燈
耳。寺有慧成禪師者。其所居之房。僅隔一壁。具聞當
時問答聲。謂其弟子曰。此必鬼也。璪其殆哉。明日開
戶。璪無恙。歎異以為不可及。次夜堂內六燈。而滅其
五。其一僅存。以照行道。訖三七夜。見一青衣者。讚言
善哉而隱。且甞乞食於剡之孝行村。主人誤以毒蕈
饌璪。璪去而主人之黨。皆嘔泄垂死。服良藥乃止。因
亦以所服藥。遠遺璪。璪無所覺。笑謝而已。隋大業元
年。覲煬帝於江都。慰喻賜賚優渥。歷七年凡八覲。其
顧遇之禮不少衰。貞觀十二年卒。春秋八十有三。


唐法順



姓杜氏。雍之萬年人。年十八棄俗。從因聖寺
僧珍禪師出家。珍魏氏。素習定學。先是京師之東有
地亢爽。俗號馬頭。珍營而居之。方鳩工。善類子來。倏
就端緒。有犬身黃足白。然不知其所從至。日銜負土
木尤勤効。時過中。雖饑不食。事聞。詔所司日給米三
升。以旌異之。及其斃。則工亦告備矣。惟珍端坐。終日
燕嘿自怡。順侍旁既久。其神領意會之妙。豈復可量
[004-0096a]
哉。甞化慶州之民設會。始約五百人。及期而至者加
倍。檀越有難色。順曰。幸給之。無憂也。已而人皆厭足。
無所欠。然亦不知其增益之自云。牛馬性本馴。河江
弘暢二張家所畜類。觝齧莫能制。順過之。二張以告。
即為說慈悲法。觝齧頓息。驪山地多虫蟻。順將領眾
坐夏其間。而慮乏蔬茹。乃圃而禱之。蒔種滋茂。絕蠧
蝕。間示人以癰腫潰膿。流血霑汙。而人之愛敬者。甚
而求吮之。其次求拭之。順既愈。而吮者之口。拭者之
帛。香氣久不散。三原縣民田薩埵者。患生聾。張蘇者。
患生啞。順俱召使前。而聾者能聞。啞者能語矣。武功
縣僧為龍所魅病。眾以請順。未幾僧作龍語曰。禪師
既來。義不可以久住。其僧病尋已。此皆物之具有情
識。而若足以感動者。至於無情識而感動焉。則或難
以理推矣。行南野。黃渠適泛漲。方揭厲。水忽中斷不
流。因徑濟如遵平陸。既濟而水復流。洶湧益甚。見者
駭服。至若刊神樹。撤鬼祠。斥遠巫覡。又其迹之粗者
也。貞觀十四年。無疾坐逝於京師南郊之義善寺。春
秋八十四。葬樊川之北原。顏色經月丰潤。閱三朞開
龕視之。骸不仆散。


弟子智儼名貫至相。振績京皐。闡
述華嚴攝論。以繼其烈。


唐慈藏



新羅國王諸公子也。金氏。父武。林官為蘇判
異。貴如中朝一品。然素諳佛理。而未有嗣息。乃造觀
音經千部。因致祈禱意。且曰苟有所出。將使續慧命。
而度生類。非敢冀以亢家門顯祖宗也。既而其母夢
[004-0096b]
星入懷以娠。及其娩。適與先佛同月日。識者以為瑞。
性聰敏。入小學即能徧覧。稍長益習空寂法。而世俗
念無所蔕芥。會併喪二親。尋麻衣草屨。遁居林壑。構
小室。周樹荊棘。坐則懸髮梁上。小困則頓撼鉤刺。輒
至醒寤。所脩白骨觀。日以明利。而無復昏散二障矣。
俄而王以其次當紹位。屢徵不為起。復遣使謂曰。能
起則已。否將造山手刃之。藏曰。吾寧持戒死。無或犯
戒生。王聞而媿服焉。遂命薙落受具。久之屏絕往來。
粮粒空乏。時有異烏。銜果饋獻。亦就藏掌共食。每候
日中以為常。然尤媿於無以利物。甞夢偉丈夫二人
語曰。卿欲何為。藏曰。惟欲利眾生耳。丈夫以五戒法
授之曰。是可以利眾生者。且曰。吾以愍汝故。自忉利
天來。語訖而覺。於是藏出山僅一月。士女之獲授五
戒者。徧國中。貞觀十二年。偕弟子僧實等十餘人。至
京師。詔住勝光別院。共施豐縟。而或有以其充物動
忮心者。夜闖其戶。則驚悸莫敢前。旦從藏悔罪受戒
而去。當是時。雖生盲者。見藏則復覩。以故遠近趨附。
日千計。


上以其地非藏所堪處。詔徙終南山雲際寺。
別居嵰崿之上。以避喧坌。而鬼神多就受戒。甞患痍
疹。見受戒神。為之摩撫而愈。如是閱三夏。


一日有大
神。擁眾無數。皆帶甲持仗。扶金轝而前曰。迎慈藏。復
有大神。力拒不許迎。頃之臭氣蓬勃。一弟子暴卒。久
而穌。藏即就繩牀。召眾訣別。悉出諸衣物。行僧德施
法。忽覺香氣。通暢內外。是夕夢。有神報藏曰。自今而
[004-0096c]
後。壽可八十餘也。十七年。其王上表朝廷。乞藏還本
國。詔可。藏始下山。詔慰問賜帛二百疋。用充衣服費。
及詔入內。賜衲伽梨一領。雜綵五百段。東宮亦致二
百段。仍於弘福寺。會諸大德設齋。作太常九部樂。度
僧八人。以榮其歸。藏又請經一藏并像設供儀等。於
是其王以藏為大國統。住王芬寺。築院度人。以示優
渥。夏入王宮。講大乘論。又講菩薩戒本於皇龍寺。凡
七晝夜祥雲瑞霧。覆所講之堂。甘露降于林木。海東
戒法之興。於斯為盛。藏以海東夷俗。必一𨤲正。以彷
彿華夏。故儒林梵苑至今可觀。皆是藏之遺志焉。



圓勝者。辰韓人也。貞觀初。西遊中國法肆。晚與藏東
返云。


唐普明



姓朱氏。會稽人。始名法京。少有異志。甞遇僧
乞食。謂之曰。郎性嗜善。今天台山有初依菩薩。說法
其間。可從以出家。陳太建十四年。乃入山。適值智者
處高座開講。明遽禮拜。智者下座咲曰。宿願力故。復
爾相遇。因受禪法。兼習法華。行方等般舟觀音懺悔。
陳禎明元年。侍智者游楊輦。詔居光宅。以脩定業。仍
命之綱紀。陳亡。智者西上。止廬山東林寺。明行懺法
於陶侃瑞像閣。偶有僧謂曰。至理曉朗。照了三世。因
易名普明。智者以為然。及智者欲鑄銅鐘。歸天台供
養。而盲人適至鑪韛之所。明大惡之。及出模。果破缺
不完整。再鑄而後克全。聲聞七十里。國清房居水上。
其下多礓石。不便於汲。獨念曰。苟石能出水者。豈不
[004-0097a]
快哉。數日石果出水。


國清講堂狹小。明欲易而高大
之。頂禪師諫以為不可。俄括州刺史周孝節。捨杉柱
泛海。至明往迓之。頂於赤城見明行林木中。身長出
林木上。翼從數十人。語頂曰。兄勿苦諫我。我事成矣。
頂知其異。合掌曰。不敢一聽仁者所為。立柱之日。山
靈見相。尤奇詭。造金銅丈六盧舍那坐像。僧有施金
十一兩者。曰從漕溪村來。跡之無有。侍者恒聞其房
有人語聲。而明勸之脩善者。視之則寂寥如常時。忽
晨起。呼諸弟子勵曰。夫人命危脆。宜自知時。因更衣
而逝。壽八十六遺體端坐。屈三指。顏色經信宿不變。
寺主慧綱。維持後事尤備。而塔則其弟子榮泰奉焉。


唐道信



司馬氏。其先河內人徙蘄之廣濟。信生而超
異。幼慕空宗。且謁三祖璨大師於皖公山。問曰。願和
尚與解脫法門。璨曰誰縛汝。信曰無人縛。璨曰。既無
人縛。何用更求解脫。信大悟。既具戒。即受璨大師衣
鉢。攝心無寐。脇不至席者久之。隋大業十二年。領徒
抵吉州。值群盜圍城。七旬不解。城中困於無水。信適
至。池井皆溢刺史異之。因扣頭求解圍禦賊方略。信
曰。但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於是合城如教。賊忽見
城上人無數。皆威猛絕倫。不可仰視。乃潰信歸鄉住
破頭山。學者雲委。既於黃梅路上。獲童子弘忍。骨相
秀異。信知宿緣有在。傳以信器。復說偈曰。華種有生
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遂以徒眾
委之。至金陵登牛頭山。為法融說法。而定其嗣。貞觀
[004-0097b]
中。太宗三詔令赴京師。並以疾辭。後詔以劒至曰。苟
果不起。即取其首以來。且陰有所囑。使者諭上旨。信
引頸受劍無難色。使回以聞。帝愈加敬重。就賜珍繒。
以遂其志永徽二年九月。安坐而逝。壽七十有二。瘞
舍利于東山黃梅寺。代宗朝追諡大醫。塔號慈雲。


唐法融



姓韋氏。潤之延陵人。性聰敏。容質都雅。年十
九。經史大義探索略盡歎曰世俗之談。又惡可與般
若心性之學。同日語哉。遂入勾曲山。依炅法師薙落。
服勤左右。挹酌理妙。久之乃凝神燕默。專精靜慮。縱
發才辯。尤有弘護之志。武德七年王師平江表。房玄
齡上言。輔公[示*后]所據地。僧尼眾多。今朝廷可依曩日
關東例。州置一寺。寺三十人。其餘悉罷歸農。融聞知
入京陳理。御史韋挺。為出力使停免。貞觀十七年。別
立茅茨於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之下居焉。四祖信大
師。於蘄州之雙峰。遙觀此山氣象之異。乃躬自尋訪。
見融端坐自若。曾無所顧。祖問曰。在此作麼。融曰觀
心。祖曰觀者何人。心是何物。融即起作禮。問曰。大德
高棲何所。還識道信禪師否。祖曰。道信禪師。貧道是
也。融曰。因何降此。祖曰。特來相訪。莫別有燕息之所
否。融指後面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繞庵皆虎狼之跡。
祖舉手作懼勢。融曰。猶有者箇在。祖曰。者箇是什麼。
融無語。少選祖却於融燕坐石上。書一佛字。融見之
悚然。祖曰。猶有者箇在。融乃稽首。請說法要。祖曰。百
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
[004-0097c]
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
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為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
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虗曠。絕思絕慮。如
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缺少。與佛何殊。融曰。心既具
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
心。融曰。既不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祖曰。境
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
情既不起。真心任徧知。爾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
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
於汝。汝今諦受吾言。即住此山。向後當有五人紹汝
緣化。外有博陵王問答。語多不錄。


二十一年十一月。
講法華經。又感異華二莖。生冰雪中。金色輝耀。七日
不萎。於是遊從之士盈百。永徽三年。邑宰請開大品
於建初寺。聽者踰千計。至滅諍品。道場地動。鍾磬作
聲。香牀撼蕩無已。而外略不覺知。顯慶初司功蕭元
善。迎請下山。謂其徒道綦道憑等曰。吾無復歸矣。離
合固世相之常。宜各好住。乃振錫出門。而禽獸哀號
逾月。湧沙崩石。填塞池泉。房前四桐。時方繁茂。亦自
凋落。明年閏正月二十三日。終於邑之建初寺。春秋
六十四。緇白悼慕。士夫嗟惋。二十七日。葬於雞籠山。
會送者。萬餘人。初融甞閱佛窟寺五藏。而與顯法師
辯論。顯不能屈。五藏者。一佛書。二道書。三佛經史。四
俗經史。五醫方圖符。寺蓋宋鐂司空造藏。亦其所求
訪而繕寫者。貞觀十九年。夏旱。併[燬-臼+白-土+工]惜哉。永徽中。以
[004-0098a]
妖女陳碩真黨類之盛。命所在捕逮。而良善者。無所
伏匿。時融居巖室。來斯受之數。曾三百不啻。而資粮
告罄融。融日往丹陽。乞丐以給。然負米能一石八斗。
行百五十里。朝發暮至。未甞怠。今右僕射之子脩本
方為江寧令。始邀融返幽棲寺。講大集經。環而聽者。
道俗無慮三千人。高座寺亘法師。齒踰八秩。名德俱
隆。陳氏之遭老也。融獨獨造之。問曰。佛演一音眾生
隨解。法師轉輪。如融輩者。無所開寤。為是機器重情
塵之蔽。為是陶化乏方便之良。亘則憮然歎息曰。吾
疇昔亦以此問璀禪師矣。然終莫得其答也。及融在
建初。亘負杖過之。善禪師寺之名勝。意以亘為已來
遇之極諧笑。亘曰。吾為融耳。今安在。善融雖同住。而
素不相知。即呼與詰難。累三百餘。舉無遺論。善驚喜。
伏其悟解。


唐智巖



生丹陽曲阿華氏。童稚有遠度。甞謂人曰。世
亦徒競耳目之前。又安知生死際耶。逮冠讀孫吳書。
有智略勇力。大業之季。天下擾攘。大將軍黃國公張
鎮州。奏為虎賁中郎將。𨽻麾下。馭眾慈恕。常於弓弰
懸漉水囊以護生。偽鄭圍東都。黃公使巖將以禦之。
鄭將先以槍植地。臨陣。遙語曰。能拔搶者與之戰。巖
躍馬。徐以腋挾之。因亦植槍其地。語令拔。彼再三搖
不能動。遂戰而生致之。引刀扣其頸曰。吾誓不殺。此
頸。且以施君。武德四年。鎮州南定淮海。從之。未幾遁
從舒州皖公山寶月禪師出家。黃公遣人挽之留。則
[004-0098b]
曰。誓得薩雲願見捨也。有異僧身丈餘。音容偉暢。謂
巖曰。卿八十一生為僧矣。宜加精進。言訖不見。甞水
漲將沒所居谷。巖坐自若。獵者請避去。曰無徒死。答
以為吾本無生安懼死。水亦適退。獵者寤。悉放所獲
禽獸。自爾飛走類。皆群聚而傅近之。睦州嚴撰。衢州
張綽。麗州閭丘胤。威州李詢。諸刺史詣山候巖。而見
境物闃寂幽邃。莫不慘然。謂巖曰。即將癲耶。何為居
此。答曰。我癲欲息。君癲正發。汝誠不癲。奚至追逐聲
色。規取榮位。然於至理略不留意。此非癲而何。世間
不癲者。惟佛一人。菩薩聲聞堦漸耳。非全不癲也。貞
觀十七年。還建鄴。請法之侶。數盈百餘。隨機施化。所
在不同。多以見聞可驗事。責其信入。或往來白馬寺。
後就石頭城癘人坊。吮洗諸癘。又為說法要。以懺宿
愆。永徽五年二月二十七日。終于癘坊。顏色不變。支
體屈伸如恒。異香充室經旬。壽七十六。


唐玄奘



本名褘。姓陳氏。漢太丘長仲弓後也。其子孫
有徙河南者。因為洛之緱氏人。祖康北齊國子博士。
父慧。通經術。頎碩而秀。儉節不苟取。兄素早出家。即
長捷法師云。美容觀。儀矩瓌整。博學善講說。憐奘窮
酷。遂𢹂以教育焉。年十一授維摩法華。目視口誦。不
為諸兒恒戲。及兄住持東都淨土寺。時年十五。益專
所業。而譽日以進。隋大業末。父去江陵令。歸隱田里。
俄兵起飢饉。無所乞貸。乃從兄入蜀。依道基師。受阿
毗曇婆沙雜心等論。聞持自然。引用無滯。基每顧而
[004-0098c]
歎異之。又聽攝論於僧景。皆詣壺奧。兄住益南空慧
寺。奘復與俱。已而假緣告別。領成實論於趙之道深
師。究雜心攝論於鄴之慧休師。道岳師之俱舍。玄會
師之涅槃。一時名匠。莫不賞識。僕射宋公蕭瑀奏。住
莊嚴寺。非志也。貞觀三年。春秋之富。且二十九。遂詣
闕陳表西邁。其所涉歷。具如彥悰所述傳。既達中天
竺。於那爛陀寺。事戒賢師。講瑜伽師地論。為留五載。
乃復徧覽。以盡其勝。而後議還。貞觀十九年正月。至
京師。詔安置所獲舍利像夾於弘福寺。且就寺翻譯。
時高宗在春宮。構慈恩寺。嚴其母文德皇后冥福。冬
十月。詔遷居之。高宗御極。尤加寵渥。俄詔翻經院。置
官屬。隨駕遊幸。不一其居。總出經論七十三部。一千
三百三十卷。麟德元年示滅于洛陽玉華寺。春秋六
十有五。


唐道宣



姓錢氏。丹徒人。一云長城人。廣陵太守讓之
後。考申陳吏部尚書。母夢月貫懷而娠。又夢梵僧語
之曰。汝所娠者。即梁之僧祐。僧祐即南齊之僧護也。
宜從出家。崇樹釋教。九歲能文辭。十五歲習諸經律。
十六歲出家。依智頵律師。受業日嚴寺。弱冠感舍利
現寶圅中。隋大業間。從智首律師受具。武德中。仍習
律焉。纔聽一過。即欲脩禪。頵師呵曰。夫適遐自邇。因
微知章。脩捨有時。功願須滿。未宜遽去律也。久之乃
始習定慧於終南山之僊掌谷。所居乏美飲。或過而
指其地曰。此可以井。鑿之。僅深尺餘。而水足用。後因
[004-0099a]
寺之。而號以白泉。俄徙崇義精舍。又徙豐德寺。甞獨
坐。神人告曰。清官村故淨業寺地也。構而居之。可以
成道。又築闢而徙焉。貞觀中。隱于沁部之雲室山中。
在終南時。群龍化為男女之形。以禮謁。沙彌或顧盻。
起妄念者。龍怒將攫搏之。尋悔吐毒井中。及去戒宣。
且勿汲。乃封閉至今云。時處士孫思邈。與宣遊林下
密甚。會天早。西域僧請於朝。結壇祈雨昆明池上。昆
明池水。日縮數尺。宣夜方行道。忽有老人。狀頗倉卒。
前拜曰。弟子昆明池龍也。無雨蓋天數。初非弟子所
敢為。今胡僧將取弟子所守之寶。而欺天子以祈雨。
是使弟子。命在旦夕。惟和尚慈悲加護。宣曰。胡僧雖
貪。而殺吾類也。豈相扼哉。孫先生仁者。汝往求救。庶
幾其憐汝而救矣。老人扣思邈。如宣指。思邈曰。吾聞
昆明池龍宮。有神方三十首。能以予我。當汝救也。老
人曰。此帝命不許輒傳。事急矣。固何所悋。頃之方至。
思邈謂老人曰。汝還無懼。自爾池水大漲。竟數日溢
岸。


若其他有送異華。而久不變香色者。有送季孟梨
柰果。而味異世間者。有送物一包曰棘林香者。至於
築壇。而長眉之僧談論。足跌而年少之士扶持。傳祇
桓圖經。致佛牙舍利。天童左右給侍。天人往來議論。
其顯化冥感可思議哉。西明寺成。充上座。與三藏奘
公翻譯。例送舍利。建塔扶風無憂王寺。皆奉詔。撰法
門文記。廣弘明集。續高僧傳。三寶錄。羯磨戒疏。行事
鈔。義鈔等。二百二十餘卷。乾封二年十月三日。安坐
[004-0099b]
而化。壽七十二。臘五十二。窆于壇谷石室。宣平生三
衣皆苧。一食唯菽。杖錫以行。敷具而坐。三果梵僧讚
曰。自佛滅後。像法住世。行毗尼者。唯師一人而已。咸
通十年。詔諡澄照。塔號淨光。


唐弘忍



姓周氏。蘄之黃梅人。生而秀異。識者以為其
相之不及佛者七種。法當荷負宗乘。紹隆統寄。初東
山有苦行僧。以栽松自業。人漫以栽松道者目之。老
且死。尋扣方丈決別。信禪師則迎笑曰。汝去耶。吾以
祖位待汝。汝其再來也。道者許諾。俄而周氏女子未
嫁。而產一男。周氏之居近濁港。即遣婢遠棄所產水
中。再棄再弗溺。顧呱呱泝浮抵岸下。不得已而收舉
以歸。父兄怒。必詰其所從來。女子則曰。昨兒偶出遊。
見衲衣蓬首者。挹兒求託宿。兒媿敢莫應。其人忽隱
去。不可蹤跡。久之覺身重。餘不敢有他也。父兄終不
信而諱之。竟箠逐女子。遂與所產俱逃匿。然所產亦
易育。甫七歲。𢹂以行丐。遇信禪師於道。而問其姓。答
曰。姓則有。非常姓也。曰何姓。曰姓空。禪師於是以宿
緣。而從其母乞為弟子。既薙落進具。仍受璨大師衣
盔之傳。而轉授慧能。且說偈。以正統緒。其偈曰。有情
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地亦無生。上元
二年十月二十三日。終於東山雙峰寺。壽七十四。瘞
全身。而塔其上。代宗朝追諡大滿。塔號法雨。


唐慧明



陳氏。鄱陽人。宣帝諸孫也。幼依永昌寺薙落。
即趨蘄之東山法席。日夕參扣。久之未有得也。咸亨
[004-0099c]
間。能大師方以居士事舂碓。秀公居第一座。眾皆屬。
意謂。衣盔所傳必無他。既而乃密付居士。於是眾恥
之。遂躡跡追及於大庾嶺。獨明最先見居士。居士遽
擲衣盔石上曰。此以表信。可爭邪。聽自持去。明素號
勇力者。再三拈不能動。因謂能曰。我來為法。不為此
也。惟居士幸教之。士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
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明當下大悟。徧體汗流。涕
泣而禮曰。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不。士曰我今為
汝說者。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却在汝邊。將別。又問曰。
某宜何之。士曰。逢袁可止。遇蒙當居。明退而紿其眾
曰遠矣。徒取倦苶耳。曾奚益。俄易其名之慧。為道。以
避能名。後果住袁之蒙頂山。


唐慧能



姓盧氏。南海新興人也。其先出范陽。父行瑫
始官中朝。武德中以譖左遷。為州司馬。貞觀十二年
戊戌。生能於官舍。未幾而父喪母寡。貧甚。能於民間
日售薪。共甘旨。一日聞旅舘有客誦經。至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之語而寤。固。問客此何經。曰金剛般若經
也。又問何從得之。曰得之蘄州黃梅馮茂山忍大師
所。大師且以為誦此經即當見性成佛。能曰我志欲
見大師。然以母累。柰何。時一客又以白金十兩。俾安
家而趣使往。咸亨中。道過韶陽。信士劉志略。延以恩
禮。志略之姑尼也。方讀涅槃。問疑義。能為解析。因問
字。曰不識也。尼恠而詰其故。則曰諸佛妙義。不墮文
字。尼歎服。呼為行者而稱之鄉里間。眾遂築闢寶林
[004-0100a]
舊寺。請居之。以便趨嚮。能念曰。吾以求師至是。遽以
自安可乎。明日往依樂昌縣之智遠禪師於西石窟。
遠尤加器重。曰必蚤獲印證於蘄。而後轉以見教也。
至蘄。忍師問。來何自。曰自嶺南。曰何求。曰求作佛。曰
嶺南人無佛性。曰人有南北。佛性豈爾。乃服役。至懸
石腰間踏舂碓。以効勤苦。先是神秀上座奉忍命。書
偈於壁。以著己見解。能亦倩客。夜書一偈其旁。忍見
之。陰召而傳其所受之衣[犮/皿]。曰自吾先師。以此表信。
今妄庸者。莫不覬覦。故其所在之地。命若懸絲焉。汝
其亟逝。無滯此也。於是逃於四會懷集之間。久之南
海法性寺印宗法師。以風幡之辨。求見所受衣[犮/皿]。而
為之落髮。從智光律師。登壇受具。其壇蓋宋三藏求
那䟦摩築者。記云。後有肉身菩薩。於此得戒。梁三藏
真諦。又手植菩提樹於壇側。記云。後一百二十年。有
大士。於此說無上乘法。上元中。忍大師示寂於蘄之
東山。能懸知之曰。吾師其真歸矣。既而訃至。徙居寶
林寺。刺史韋璩以大梵寺迎焉。力辭入曹溪。由是天
下心學之士。歸曹溪。而武后中宗。以神秀禪師奏舉。
婁降璽書。詔赴闕。繼遣中官薛簡敦致。皆謝疾不起。
后賜磨衲袈裟一。[犮/皿]一。編珠織成經巾一。綠質紅暈
華綿巾一。帛五百匹供養。捨新興宅為寺。請額國恩。
神龍三年。詔韶州繕治其寺。務盡壯麗。易賜其額法
泉。延和元年。預命弟子。建塔於法泉寺。先天二年。八
月三日。歸而唱滅。春秋七十六。十一月反葬曹溪。憲
[004-0100b]
宗追諡大鑑。塔曰元和正真。宋太平興國三年。詔易
曹溪法泉寺為南華寺。


唐神會



姓高。襄陽人。資性惇明。年方幼學。即事郡之
國昌寺顯元法師出家。受經具戒特異群類。時能禪
師。弘唱心法於嶺表。會聞而樂之。竟往無復沮。及見。
問會曰。從何所來。曰無所從來。曰如是則汝且歸去。
曰亦無所歸。曰太茫茫生。曰身現在路。曰猶未到在。
曰曾不滯留。於是居曹溪者數載。開元八年。詔配南
陽龍興寺。後復開導洛陽。而南宗之指。始盛於天下。
先是兩京之間。皆神秀化地也。而普寂又秀之嗣。世
謂之北宗。逮會而普寂之門絕人跡。則南北之宗。各
樹黨矣。因而是非相攻。毀譽交起。天寶初。御史盧奕
奏。會聚眾圖不軌。詔辨對。卒無他。徙均州。二年。又徙
荊州之開元寺般若院。十四年。范陽節度使安祿山
反。舉兵內向。陷兩京。車駕幸蜀。詔郭子儀。以天下副
帥討祿山。時大農空乏。軍興絕資費。右僕射裴冕䇿
以為。凡所在郡府。宜置戒壇度僧。而收其施利。以給
國用。會由是獲主洛陽事。其所輸入尤多。肅宗朝婁
入內廷供養。詔將作大匠。造禪宇於荷澤。上元元年
五月十三日。與門人囑別。俄避席望空頂禮。歸方丈。
是夕卒。壽九十三。建塔葬洛陽之寶應寺。諡真宗。塔
號般若。


唐本淨



姓張氏。東平人。少究空寂學。節操尤孤特。造
曹溪見能禪師。平日疑滯。為之釋然。開元初。遁居南
[004-0100c]
嶽司空山。踐履弗易測識。而跡亦未甞混朝市。天寶
中。內侍楊光庭。因採藥見之。問曰。弟子性識昏昧。未
審佛之與道。其義云何。淨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
欲求道。無心是道。問曰。云何即心是佛。淨曰。佛因心
悟。心以佛彰。若悟無心。佛亦無有。問曰。云何無心是
道。淨曰。道本無心。無心是道。若了無心。無心即道。光
庭作禮信受。既回闕。具以山中問答奏聞。上敕光庭。
詔淨至京師。仍先舘置於白蓮亭。趣召兩街三學諸
德。及太平寺遠法師等。舉揚佛法。上臨聽。是日淨陞
高座。詶挹來問。在彼者常不足。在我者常有餘。雍容
和緩。舉措自然。眾歎服。上元二年五月歸寂。壽九十
五。諡大曉禪師。


唐智威



姓陳氏。江寧人。幼岐嶷。不好戲弄。常以靜嘿
自持。見者以為異。無何一日忽失所在。徧求之則已
往依天保寺統法師出家矣。統尤愛之。使日誦大乘
經。年十二。以國恩獲薙落。因𨽻幽巗寺。從持禪師。咨
詢禪理。而卒為持嗣。持於是退居延祚寺。而使之專
匡導焉。受利益者。蓋不可勝數。有慧忠者。目為法器。
威甞以偈示之曰。莫繫念。念成生死河。輪迴六趣海。
無念出長波。忠以偈答曰。念想由來幻。性自無終始。
若得此中意。長波當自止。威知其了悟。乃付以山門。
遂隨緣化導。以開元十年二月十八日終。遺言遷屍
中林。施飛走。弟子玄挺等。不敢違。春秋七十七。始威
行頭陀。夜遇三虎。無所懼。旦曉虎隨門外。若侍衛者。
[004-0101a]
麾之去。然後去。威所在。每有二兔一犬戲庭際。此又
其慈悲化物之徵歟。


唐窺基



字洪道。姓尉。遲氏裔。出拓拔魏之尉遲部。今
為京兆人。祖羅迦。隋代州西鎮將。考宗左金吾將軍。
松州都督。江由縣開國公。其鄂國公恭則諸父也。母
裴氏夢吞月輪而孕。及生與群兒異。其自序云。九歲
丁內艱。漸疎浮俗。至年十七。遂預緇林。師事玄奘法
師。學五天竺語。始住廣福寺。尋遷大慈恩寺。明敏絕
人。其犍度䟦渠。過目即憶。年二十五。詔入譯舘。時奘
師方譯唯識論。詔基與昉尚光寺。同職潤色。基慨然
請獨任其責。奘許之。而辭其佗。於是隨譯隨疏。旦夕
講說。即欲流通。而西明寺測法師者。俊快才也。賂閽
者窺矙得之。乃於其寺鳴犍稚。集僧開演。基聞之而
慙。奘勉之曰。測公未達因明。那足弘演。遂為披究陳
那三枝縱橫立破述義命章等指。而基進矣。且甞謂
之曰。瑜伽五性宗法。惟汝知之。後登太行。歷五臺。夜
宿西河古佛宇中。夢身居半巖。覺無量人唱苦惱聲。
旋陟層峰。皆琉璃色。盡見諸國仰望一城。城中有聲
曰。住住。咄。基公未合至此。頃之。二天童自城出。問曰。
汝見山下罪苦眾生否。答曰。我聞其聲。不見其形也。
童子投與之劍曰。汝剖腹當見矣。基剖之。有光二道
出腹中。輝映山下無數受苦之人。童子入城。持紙二
軸及筆。委之而去。且尤未決其夢。是夕寺光發藏中。
探之得彌勒上生經。始寤前夢。必慈氏俾之造疏耳。
[004-0101b]
援毫之次。得舍利。如含挑如黃梁粒。相連而隕。皆紅
潤可愛者無數。初奘公之發西竺也。從尼犍子卜之。
曰吉。弟子生矣。則知奘公之業。而基承之。夫豈其偶
然哉。自博陵出法華大疏以揚化。而歸京師。常與翻
譯。舊人律師宣公往來。宣公者不測人也。每日中則
諸天送供。一日基往。送供者久不至。基去乃至。宣問
之。答曰。適以大乘菩薩在。善神翼衛者多。我曹無路
而入。故遲耳。永淳元年壬午十一月十三日。以疾卒
于慈恩寺翻經舘。壽五十一。葬樊村。祔三藏奘法師
之瑩。基平生造彌勒像。日對其像。誦菩薩戒一徧。復
於五臺。琢玉石文殊菩薩像。書金字般若經。生則體
發光明。爛然不可正視。死而遷塔。則見齒四十根。如
玉。不小壞。噫異哉。


唐義湘



新羅國雞林府人也。年弱冠。稔聞中國教法
之盛。乃與同志元曉法師。負笈而西。既遵海岸。曰唐
州者。而雨甚塗潦。蘆葦彌望。行無所歸。夜得小夷燥
地宿焉。且視古墓也。骸骨髐然。顧之不能無懼意。遂
徙陶穴中。鬼物嘯撼終夕。曉公歎曰。疇昔之安為吾
無所見也。見則懼而致不若焉。豈非經所謂心生則
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歟。且三界惟心。萬法惟
識。心外無法。胡用別求。即謝湘而歸。總章三年湘獨
抵登州。分衛遇富家女子曰善妙者。以湘年壯色麗。
欲諧匹偶。湘堅拒弗答。善妙因復矢言曰。生生世世
獲為檀越。供給和尚。又為弟子。習學大乘。成就大事。
[004-0101c]
湘。依長安終南山智儼三藏。研究華嚴。未幾遂返本。
國揚化。道經善妙家。將附商舶。即解纜。而善妙悉出
諸衣服什器。素所備物。追餞之。而身造海岸。則船已
遠矣。於是善妙復矢曰。如我實有供養心者。則此
篋笥。當躍入船中。有頃風飄浪擊。盡輸載無少遺餘。
善妙乃復矢之曰。我願此身化為大龍。挾持和尚。傳
度彼國。因自投身濤波中。俄頭角崢嶸。鱗甲晃耀。雲
霧冥晦。而柂牙帆腹。尤覺便利於他日。若其蜿蜒夭
矯。時或見之。既濟仍徧相攸處。然脫有可者。久為異
宗所據。湘獨念以為大華嚴教。誠宜於有福地興之。
舍爾其奚之耶。時善妙龍知其念。遽以神力。於虗空
中現巨石。縱廣一里。正覆于異宗所居之上。勢且隕
者。群僧懼其壓。奔駭不敢留。湘即居之。[鬱-山+止]為大叢社。
併辭國王所施莊田奴僕等。湘弘導勤懇。脩練精苦。
弟子智通表訓道身梵體等。嗣著述章疏。皆明性海
義例。海東號湘華嚴初祖。竟終于本國。


唐曇璀



生吳郡顧氏。稚歲入道。淹通經論。晚年事牛
頭山融大師。衲衣空林。多歷寒暑。時廣陵覺禪師。建
鄴如法師。皆名德宿匠。杖錫來儀。虗而往實而歸。其
所至可量哉。天后以璽書徵入朝且詔栖霞約法師
敦勸。璀固辭。因葺宇於鍾山之竹林。以老焉。天授三
年二月六日卒。先卒之七日。已端然入于三昧矣。春
秋六十二。既闍維。斂遺骸建塔。門弟子僧感僧頵刻
石紀事。以垂永久。
[004-0102a]


唐法持



潤州江寧張氏子。幼棄俗即悉定業。年三十。
謁黃梅忍大師。獲餐法味。後歸青山。事方禪師。卒傳
燈。繼緒山門。數年之中。四部依慕。當黃梅謝緣之際。
甞謂弟子曰。得吾法者僅十人。金陵法持其一也。嗚
呼統寄之不可苟以付授如此。長安二年九月五日。
終于延祚寺。有空中神旛。西來繞山數轉。故居幽栖
院。竹林。變白之祥。遺命露屍施鳥獸。從之。壽六十八。
門弟子智威嗣。


唐神秀



生洛陽尉氏。李氏。小年從師薙染受法。後值
忍大師於蘄州東山雙峰寺。開示心要。歎曰此吾志
也。敢不力。雖躬事樵汲。無所憚。會有行者慧能。竟得
從上諸祖表信衣鉢於大師。而大師遽亦示寂。於是
秀往居江陵之當陽山。以闡化導眾。四海禪侶。嚮風
而靡。則天聞其名。詔肩輿赴闕。入內道場。躬拜跪。執
弟子禮。供施豐縟。以致崇重道德之意。仍詔於前所
居地。建後度門寺。當是時。王公貴人。逮夫士庶。皆屣
履造庭。伏謁聽訓誨。方能公禪師以承嗣之嫡。留韶
陽。秀因累疏舉薦。以為其操履之素。出已上。當必召
以淑天下。不宜捐棄裔土。使本朝有輕教。名宜手牘
喻上指於能公。中宗朝尤進言不已。然能公終莫之
動也。語載能禪師傳。神龍二年。秀卒。名士達官之服
喪會葬者不可勝紀。岐王範。燕公張說。徵士盧鴻。各
為[石*白-日+田/廾]誅。門人普寂義福克紹宗緒。詔諡大通中宗朝。
又詔以舊邸。為報恩寺。
[004-0102b]


唐惠安



姓衛氏。荊州枝江人。生於隋之開皇初。貌端
雅。性極和裕小年即出家。學復通貫。十七年。詔括勘
天下僧尼之私度者。安云幼以患難。逃入山谷。初不
知其孰為教育。孰為薙染也。大業中開通濟渠。役男
女百餘萬。安日分衛。以食餓者。眾賴之。上聞而詔見
之。遁入大和山中。上幸江都。海內擾攘。乃仗錫登衡
嶽。行頭陀法。貞觀間。至蘄州禮忍大師。得心訣。麟德
元年。遊終南山。愛石壁之勝。而禪栖其下。時早霜害
稼獨安所居。環四十里皆熟。高宗異之。詔入見。不赴。
坦然懷讓。二人來參。問曰。如何是祖師意。安曰。何不
問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安曰。當觀密作用。曰如
何是密作用。安以目開合示之。永淳三年。化緣滑臺。
但結草亭衝要地。不置四壁。晝夜燕坐繩牀。無倦態。
詔為造招提寺。其處。俄還鄉里。會神秀禪師。遷逝玉
泉寺。曠主席。眾請住持。固辭歸隱嵩山少林寺。聖曆
二年四月。授嵩山神菩薩戒。則天尤加敬。每迎至。供
養宮中。有所教戒。則稽顙聽受。嘗問師甲子。安曰。不
記。曰何為不記。安曰。此身生死若循環。環無起盡。焉
用記為。況此心流注。起滅無間。自初識至動相不生。
何年月而可記乎。神龍二年九月。詔安。偕靜禪師入
內供施。且度弟子十四人。俾充執侍。三年。施磨衲僧
伽梨。青龍三年三月三日。謂其徒曰。吾死必棄屍林
中。焚以野燒。慎勿勞人也。頃之萬迴和尚造室。執手
耳語而去。八日闔戶。吉祥臥而寂。春秋約一百三十
[004-0102c]
歲。焚畢。獲舍利八十顆。內五顆紅紫色。以進上。餘造
塔以葬。


唐道俊



江陵人。久居枝江碧溪精舍。脩東山法門。精
勤堅苦。跡不出戶限者。四十餘年。室邇人遠。莫敢請
謁。而聲被遐裔。則天中宗朝。詔同玄奘恒景。入內供
養。景龍中。求還故鄉。上賜詩送。其徒榮之。


唐破竈墮



隱居嵩山。自得心法於老安禪師。四方之
趨附者。同益至。然其鄉里名姓。終未甞以告人也。天
后時。嵩山神祠有竈。頗靈異。民之祈福祐者。踵相接。
殺豕釃酒無藝。墮患之。微以杖三擊之曰。本是泥瓦
合成。靈從何來。聖從何起。竈即破裂墮落。頃之見童
子青衣。再拜於前曰。吾昔甞以罪累。辱司此竈。其苦
奚可量。今賴師說無生法。獲生天上。敢不致謝。由是
世號破竈墮。有僧問云。某等久在和尚左右。未蒙和
尚苦口相為。竈神得甚麼徑旨。便獲生天。墮曰。我即
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別無道理為伊處。僧無語。墮曰
會麼。曰不會。墮曰。本有之性。為甚麼不會。僧禮拜。墮
曰。墮也。破也。破也。


唐法藏



字賢首。其先康居國人。因姓康氏。幼知學佛。
高宗時應名僧遷。參奘公譯事。頗以證義潤文筆受
之任見稱。及天后置舘翻傳。首登入場之選。實叉難
陀。以所賷華嚴梵夾。與義淨復禮出新經。藏。尤有力。
後義淨專主譯任。偕勝莊大儀等。充證義。既而后召
講新經。指鎮殿金獅子。以喻天帝網。十重玄門。海印
[004-0103a]
三昧。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等。於是后曉。然開
寤。得未曾有。遂緝其言。為金獅子章。行于世。聖曆二
年十月八日。又詔講於佛授記寺。至華嚴世界品。講
堂及寺中。地皆震動。都維那恒景表聞。有答詔。不錄。
且甞以巧方便。示剎海。涉入無盡之指。則對懸十鑑
於八方上下。中。安佛像。然一炬以照之則互影交光。
重重映蔽。不可得而思議矣。


始燉煌杜順以華嚴法
界觀。傳弟子智儼。儼傳藏。其統緒之正如此。別疏般
若心經。復號康藏國師云。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