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65 淨土資糧全集-明-袾宏 (CBETA)



前集


No.1162-A(西方淨土圖)


桐邑淨業弟子 莊廣還 輯


西方淨土圖一名極樂世界亦云安養亦云安樂亦云清泰亦云妙意總名淨土




[001-0525a]



[001-0526a]



[001-0527a]



[001-0528a]

No.1162-B附中峯大師懷淨土詩



「 七重密覆真珠網
 三級平鋪瑪瑙堦
 安養導師悲願切
 遙伸金臂接人來」



「 藕池無日不華開
 四色光明映寶臺
 金臂遙伸垂念切
 眾生何事不思來」



「 七重行樹影交加
 晝夜開敷白藕華
 佛手自來遮不得
 眾生何事覔無涯」



「 鸚鵡頻伽遶樹鳴
 好音和雅正堪聽
 慇懃不斷緣何事
 曲為勞生昧己靈」



「 六時不斷雨天華
 風味新奇孰有加
 清旦滿盛衣裓裏
 歸來重獻佛袈裟」



「 世界何緣稱極樂
 只因眾苦不能侵
 道人若要尋歸路
 但向塵中了自心」



「 十萬餘程不隔塵
 休將迷悟自疎親
 剎那念盡恒沙佛
 便是蓮華國裏人」


No.1162-C附西齋禪師懷淨土詩



「 將參法會禮金僊
 漸逐香風出寶蓮
 紅肉髻光流不盡
 紫金身相照無邊
 重重烟樹垂平地
 一一華臺接遠天
 諸佛界中希有事
 了如明鏡現吾前」


[001-0528b]


「 遙指家鄉落日邊
 一條歸路直如絃
 空中韻奏般般樂
 水上華開朵朵蓮
 襍樹枝莖成百寶
 羣居服食勝諸天
 吾師有願當垂接
 不枉翹勤五十年」



「 一朵蓮含一聖胎
 一生功就一華開
 稱身瓔珞隨心現
 盈器酥酡逐念來
 金殿有光含日月
 玉樓無地著塵埃
 法王為我譚真諦
 直得虗空笑滿腮」



「 池上藕華花上人
 佛光來照紫金身
 更聞妙法除心垢
 盡救迷情出苦輪
 舉步遍遊塵點國
 利生終滿涅槃因
 娑婆界上光陰短
 極樂知經幾劫春」



「 放下身心佛身前
 尋常盈耳法音宣
 風柯但奏無生曲
 日觀長開不夜天
 行趂玉階雲冉冉
 坐依珠樹月娟娟
 凡夫到此皆成聖
 不歷僧祇大果圓」



「 珠王宮殿玉園林
 坐臥經行地是金
 舍利時時宣妙響
 頻伽歷歷奏僊音
 返聞頓悟無生理
 常住周圓不動心
 觸目皆為清淨土
 來從曠劫到如今」



「 一寸光陰一寸金
 勸君念佛早回心
 直饒鳳閣龍樓貴
 難免雞皮[鴳-女+隹]髮侵
 鼎內香烟初未散
 空中法駕已遙臨
 塵塵剎剎雖清淨
 獨有彌陀願力深」


[001-0528c]


謹按二師之詩雖多。不過稱贊勸勉二義。今所
述者雖七首。二義備矣。如中峯之前五首。所以讚
淨土之勝。第六首。勉人以了自心。何以了自心。非
念佛不能也。故第七首勸人以念佛。如西齋之前
五首。亦讚淨土之勝。第六首。勉人以悟無生。何以
悟無生。非念佛不能也。故第七首勸人以念佛。此
還纂述二詩之意也。俾淨業之士。功課之餘。咏嘆
淫佚。意洽義融。有不手舞而足蹈者乎。往生資糧。
造端於此矣。

No.1162-D淨土資糧全集序



莊居士集古今淨土經論。擇要語類編之。而間附以
己意。既成帙。踵門而告予曰。茲淨土資糧全集也。說
者謂淨土著述。簡冊相望。盖篋有餘資。囊有餘糧矣。
復何藉此。予曰不然。今夫遊萬里外。未聞厭資糧之
多者。是故旅途而遭困乏。則文錢斗金。粒米廩粟。況
夫以百千劫未歸之窮子。適十萬億難至之寶[邱-丘+看-目]。何
嫌乎功德法財之殷且富。披輿圖。問道路之頻煩耶。
殊鄉僻邑。購一經一論。不勝其艱。使是編廣布。人得
而讀之。一代時教。粗知其大端矣。雖然。不挾文錢。不
齎粒米。如一念頃。生極樂國。世寧無是人乎。如是人
前。說如是編。誠為贅語。苟不盡然。是編與淨土諸書
並行。安知其無補云。
[001-0529a]


大明萬曆歲次甲午春正月吉旦雲棲袾宏識


謹按不挾文錢不賷粒米之說。或者疑之。謂五
臺居士。則曰頓漸二門。皆必藉於資糧。今蓮師所
云不侔。何也。予曰。蓮師所指。上智之人也。上智之
資糧。生知安行者也。豈復藉於此集乎。今曰挾。曰
賷。是有執持力守之意。學知利行事也。豈可以語
上智乎。故曰不挾文錢。不賷粒米。非真無資糧之
謂。讀者不以辭害意可也。

No.1162-E淨土資糧全集序



歸元直指云。欲生淨土。須辦資糧。夫淨土一途。誠出
世捷徑。
釋迦慈尊。最大方便。特為拈出。反覆囑示。不啻三令
五申。而古來萬聖千賢。讚歎垂訓。如出一口。末教眾
生。欲超生死。舍淨土之外。更覔何處往生哉。第淨土
之遊。窮子豈能垂槖徒往。雖有頓漸二門。皆必藉于
資糧。一念頓生者。譬諸大局幹人。萬斛之裝。咄嗟可
辦。漸機之士。譬諸材力綿寡。斗儲升積。假以歲月。世
鮮上智。資糧殆不可不預講也。資糧者何。曰信。曰願。
曰行。是已。此三者。能于二六時中預辦。則出門隨用
隨足。雖歷恒河沙剎土。亦無艱難困苦。況十萬億之
淨土耶。吾友蓮池禪師。得佛心印。弘法東南。所接學
[001-0529b]
人。不論根器利鈍。俱孜孜以淨土為言。而其高足莊
居士。恐枵腹西行者。勢難前進。乃手集一書。而三刻
之。特為漸機同志設大緣法。其終刻者。名曰淨土資
糧全集。盖取歸元直指之意而廣演之也。余觀其大
較。不出所謂信向願力戒行三者。而蒐稽往事。愽採
格言。比之厚積富藏。幾于千斯倉。萬斯箱矣。慕樂[邱-丘+看-目]
者。循此以往。何安養之不可得哉。慨自唯心淨土之
旨不明于世。好異者。往往右禪那而薄往生。蓮池禪
師既導其迷津。居士此錄。𣸪資其利涉。隱然西方聖
人度盡眾生。方登正覺之遺意也。淨名經謂法施大
于財施。居士以往生法作資糧。廣施法界。即用三千
大千七寶布施。功德寧復過此。葢不持善承蓮池師
之志。而亦深報
釋迦慈尊之恩矣。有事淨土者。尚無忘居士嘉惠之
心乎。居士名廣還。字復真。端雅有道之士也。


明萬曆歲次乙未春三月十日當湖五臺居士陸光
祖識

No.1162-F淨土資糧全集自敘



天下事。有定於命。而幾非在我者。不可以倖致。有
出於天。而作不由人者。不可以強求。識此而予之
終身可知。予之得師為不偶矣。予少承儒業。未幾
[001-0529c]
以母疾學醫。二者兼之。殆二十餘載。奈數奇不偶。
四十無聞。猶夫人也。遂棄其所學。而從事於玄。卒
之口訣無傳。幾成奇疾。乃喟然曰。獨不能為天地
間一閒人乎。遂搆小園。栽花壘石。日吟咏偃息於
其間。每見花榮花悴。倐爾成空。因悟盈虗消息。物
理然也。吾獨非物乎。他日亦當如是。即毀園閉戶。
習靜求禪。取金剛諸經而誦之。至萬曆乙酉。泛舟
武林。旅遇一翁。見予作佛語。遽問曰。子學佛。誰所
師。對曰未也。乃曰吾聞雲棲有
蓮池禪師者。聲稱洽乎於茲。有年矣。盍往師之。且柳
宗元與李睦州服氣書。不可不讀。言訖別去。莫知
其為誰也。予歎曰。服氣書。予少時所讀。今為𡨥公
之霍光傳矣。其教我甚殷。烏容負。遂徒步雲棲。扣
關謁
師。師欣然攝納。教以淨業。授以五戒。名以廣還。溫溫
若素相知者。臨別請益。
師曰。釋典充棟。何以教子。約而言之。見性其體也。度
生其用也。文殊謂修行莫如念佛。正今日之急務。
子其勉之。還敬受而歸。日課阿彌陀佛五萬聲。不
遑暇食。未半朞而此心寂然。恍若有得。因思執此
以往。見性無難。但生何以度。忽記金剛經有曰。以
七寶布施。不若以四句偈等為人解脫。其福勝彼。
言法施愈於財施明矣。還不自揣。遂閱淨土經論。
掇其要語。分門別類。始以往生定其趨。次以起信
[001-0530a]
迴其向。又以誓願決其志。乃以齋戒成其德。日課
達其材。終以兼禪詣其極。分為六卷。名曰淨土資
糧。既梓行矣。復加補輯。更名全集。就正於
師。師曰。非此無以度生。遂重為之校。因乞一言弁諸
首。
師唯唯。更授以菩薩戒而歸。中道俛而思。仰而噓。忽
忽如喪神守。舟人恠之。中有一客問予曰奚自。予
曰自雲棲。因具道前緣。客曰。得受戒。則念佛不虗。
見性之道也。正資糧。則法施有具。度生之端也。二
者足以自慰。而先生似有隱憂。何居。予曰。吾追憶
往時。始以儒而兼以醫。繼以玄。而又更以閒。一無
成而𩯭絲矣。設使當時舍此數端。而早以學釋。則
今日之造就。殆未可量。顧不為此而為彼。老大徒
傷悲耳。客笑曰。先生悞矣。非儒無以識佛之理。非
醫無以達佛之心。非玄無以肇佛之寂。非閒無以
築佛之基。先生殆藉是數者以學釋。不以為幸。而
反以為悲。何也。雖然。未也。設使儒而用世。則爵祿
縻其身。醫而大行。則貨利溺其志。玄得口訣。則他
岐迷其往。閒不反觀。則草木同其腐。求為淨土之
資糧。烏可得哉。先生以此數者啟佛之機。而終不
以此數者為佛之障。其殆定於命而不移於我。由
於天而不參以人者乎。先生殆有出世之緣。而非
強求倖致者也。予起謝曰。客所言。誠為確論。但知
其一。未知其二。予之終身經歷。命矣天矣。今之以
[001-0530b]
教立命而不委於命。盡人合天而不任於天者。伊
誰之功。噫其資糧之全集乎。非
蓮師之啟廸。何以有此。然而究其所以。亦莫非命也。
天也。不然。曩時之旅邸邂逅。指教慇懃。若或遣之
以告予者。豈無故哉。於是而知吾之得
師為不偶。吾之見性度生為有受。而非若服氣書之
云云矣。昔河汾王氏有言曰。通於夫子受罔極之
恩。還於
蓮師亦云。客瞿然曰。予鄙人。不足以及此。先生可謂
知本矣。請敘其說以識。


大明萬曆歲次庚子春正月[穀-一/禾+釆]旦菩薩戒弟子八十
翁復真莊廣還謹識

No.1162-G募刻淨土資糧全集疏



佛道為出世間法。尚矣。然盡大藏中法門。無如修
西方之徑捷者。故廬山遠祖。歷代名師。洪源浚流。
其來已久。迨今末法。邪說橫行。或妄稱三教之祖。
或偽造五部之書。或密授十六字經。或秘傳七箇
字佛。或身中運氣存神而號公案。或闇夜聞聲見
物而作奇徵。或本無悟入。而誑說禪宗。或撥無因
果。而誹謗正法。千科萬徑。莫可具陳。誠有如蓮池
禪師所云者。師於是懼佛法之將衰。為中流之砥
[001-0530c]
柱。主張淨土。開剎雲棲。聲稱洽乎於茲。三十餘年
矣。但師教雖共由於通邑大都。而或間隔於殊鄉
僻地。雖流行於叢林蘭若。而或阻滯於閭巷村居。
師盖有不勝其憫者。還雖不材。忝列弟子。斯道污
隆。與有責焉。固知涓滴無補於江河。亦以借光可
破諸幽暗。遂忘固陋。輯此資糧。集羣經之要言。會
諸師之確論。分門別類。比事屬辭。既正於師。復辨
諸友。稿凡三易。全集乃成。誠往生之捷法。出世之
要典也。若藏諸篋而不廣其傳。固非普度眾生之
意。專於己而不兼乎眾。又非善與人同之心。重興
鋟梓之工。再循募緣之例。或多助。或寡助。既同植
往生之勝因。或出家。或在家。必同證往生之勝果。
盖以資糧一具。眾善攸歸。上可以隆出世之佛法。
下可以遏邪說之橫流。遠可以續廬山之正傳。近
可以廣雲棲之聲教。皆一善念為之造端也。具此
功德。往生何疑。所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者。
古人之言。豈欺我哉。噫。四方清信士女。當知予言
之非妄矣。尚其圖之。


大明萬曆歲次己亥秋八月吉旦莊廣還謹疏


謹按蓮師偽造五部之說。或者疑之。謂五部之
書為羅教。羅號悟空老人。既曰悟空。是得金剛般
若之義。而以為偽造。何也。予曰。汝獨不聞僧肇之
論乎。論云。性空者。謂諸法實相也。實相者。言不有
不無。不有不無者。不如有見常見之有。邪見斷見
[001-0531a]
之無耳。若以有為有。則以無為無。有既不有。則無
無也。夫不存無以觀法者。可謂識法實相矣。今五
部之書。雖不若有見常見之有。不免墮於邪見斷
見之無。與諸法實相。邪正懸隔。般若之義。果如是
乎。謂之偽造非耶。今人多宗是書。殆未明乎此耳。


淨土資糧全集目錄




* 前集

* 西方淨土圖附懷淨土詩一十四首
* 資糧全集序三篇自敘一篇
* 募刻資糧全集疏
* 資糧全集目錄
* 纂輯資糧大意
* 卷之一

* 淨土往生章有圖

* 三聖因地篇
* 願偈攝生篇
* 諸聖同歸篇
* 三九往生篇
* 往生勝相篇
* 往生勝果篇
* 卷之二

* 淨土起信章有圖

* 大阿彌陀經疑城胎生分
* 淨土指歸論十種信心
* 龍舒王居士淨土起信文
[001-0531b]
* 永明壽禪師戒人勿輕淨土文
* 丞相鄭清之勸修淨土文
* 雲棲蓮池禪師淨土疑辯
* 附論因果篇

* 總論因果
* 論十業善報
* 論十業惡報
* 卷之三

* 淨土誓願章有圖

* 論淨業人宜發願
* 西方願文
* 論發願人宜發誓
* 西文誓文
* 卷之四

* 淨土齋戒章有圖

* 總論齋戒
* 持齋篇

* 總論持齋
* 持齋四事圖

* 論不食肉
* 論不飲酒
* 論不婬慾
* 論不食五辛
* 短齋圖說
* 持戒篇

* 總論持戒
* 身三業圖說

* 論不殺生附放生
* 論不偷盜附弭盜
* 論不邪婬俱有迴向文
[001-0531c]
* 口四業圖說

* 論不妄言有𢌞向文攝下三業
* 論不綺語
* 論不兩舌
* 論不惡口
* 意三業圖說

* 論不貪欲
* 論不嗔恨
* 論不邪見俱有𢌞向文
* 意三業二偈
* 附十業自考圖式
* 卷之五

* 淨土日課章有圖

* 六時對越篇

* 佛說阿彌陀經
* 往生真言
* 讚佛偈念佛隨願
* 迴向文禮佛隨願
* 六時念佛篇

* 論念佛正因
* 論念佛持法
* 論念佛勝利
* 論臨終念佛
* 六時觀想篇

* 論一心三觀
* 論觀想白毫
* 論十六觀想
* 論帝網無盡觀
* 論臨睡觀想并願文
* 附情想篇
* 附六齋日加課篇兼十齋日

* 禮三寶法
* 三祝願法
* 迴向十業戒
* 持誦大乘經典
[001-0532a]
* 卷之六

* 淨土兼禪章有圖二

* 論淨土禪宗
* 豫行篇
* 正修篇

* 攝心念佛法
* 數息念佛法
* 參究念佛法
* 實相念佛法
* 調和篇附六種料揀
* 明宗篇上
* 明宗篇下
* 附禦魔法
* 後集

* 淨土資糧全集後序一篇自敘一篇
* 淨土資糧全集䟦
* 直音略訓全卷
* 復真居士像圖
* 復真居士像贊
* 復真居士像記
* 復真居士像說
* 復真四偈



目錄

No.1162-H纂輯資糧全集大意




* 歸元直指曰。欲生淨土。須辦資糧。何謂資糧。信願
[001-0532b] 行三字也。三字具足。淨土必生。今此書有往生章。起信章。信也。誓願章。願也。齋戒章。日課章。兼禪章。行也。三者已備。故曰淨土資糧。噫。未能自利。先欲利人者。菩薩發心。故不忍獨善其身。心懷兼利也。兼利之道。弘法為先。此資糧之所以作歟。
* 或問君子明道不計功。今開卷未覩資糧之說。而先閱往生之圖。無乃啟其計功之心乎。曰不然。智者大師云。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道。又云。由因感果。應先因而後果。今教門引物為便。故皆先果而後因。由此二說觀之。則是圖之作。乃教化度脫之初機。潛孚默導之微權也。計功云乎哉。
* 古云知止而后有定。故先之以淨土往生。知止矣。而無信心。則佛法如海。其何能入。故繼之以起信。向善矣。而無決定心。能不退轉乎。故繼之以誓願。既決定矣。而不能動心忍性。何以修行。故繼之以齋戒。既齋戒矣。而無程規。何所從事乎。故繼之以日課。又不有所謂最上乘。而為修行第一義者乎。此明心見性之功。所當顧諟而不可須臾離者也。故以兼禪篇終焉。
* 或問兼禪見性篇。既為修行第一義。何不冠於卷首。而乃置於卷末乎。曰。法華經已言之矣。經云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若驟語以心性之說。則扞格不入。有不駭而逃焉者幾希矣。噫。其竊取法華之意乎。
[001-0532c]
* 經文本不當去取。但此書既別類分門。則纂輯不得不尋章摘句。勢使之然也。或云昔昭明分金剛經為分數。尚嬰重罪。今子襍引諸經。支離甚矣。罪當何如。予曰不然。昭明之得罪。分柝全經故耳。今予之引經語。即金剛經所謂以四句偈等。為人解說之意。於全經固無損也。何罪之有。況蓮師諸聖同歸篇。亦雜引諸經者。豈蓮師不足法歟。或人色赧而退。
* 或問淨土經論甚多。子所引證。不過數部數集而已。恐所遺者尚多也。予曰。子獨不聞黃檗之言乎。言今人只欲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不知知解不消。翻成壅塞。盡向生滅中取。真如之中。都無此事。三乘學道人。俱是此樣。予恐淨業之士亦罹此病。故不敢泛及耳。
* 經論之後。間附己意。非敢於續貂。盖以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初學讀之。恐不知其旨趣。故以己意時發揚之。所以啟初學。非敢為高明者道也。
* 或問考證之設。皆人所共知者。似亦為贅。曰不然。初學者經論未諳。檢閱甚難。此書本為便初學。非為老師宿儒也。何得為贅。
* 或問明宗篇多隱語。既為初學。何不發明。寧非缺典耶。予曰。達觀禪師不云乎。纔涉唇吻。便落意思。盡是死門。終非活路。若之何發明之。或人有省。乃喟然曰。吾誠門外漢也。
[001-0533a]
* 或問前有往生圖矣。後復有必生圖。豈不為贅。予曰。不然。前之往生圖。所以欣動行人之心。欲生彼淨土。須辦此淨業。俾其慕果修因。如諺之所謂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之意也。後之必生圖。所以贊美行人之功。既辦此淨業。必生彼淨土。是謂修因證果。如經之所謂舟筏具。而速登彼岸者是也。其往生雖同。立義則異。烏得為贅。
* 經典頂格書之。古今傳論。則低一字。而膚說又低一字。乃士希賢。賢希聖。雖位殊品列。思齊義也。又如父而子。子而孫。實交參共濟。圓融義也。



淨土資糧全集前集終No.1162


淨土資糧全集卷之一
古杭雲棲寺蓮池禪師 袾宏 校正
[橘-矛+隹]李桐邑淨業弟子 莊廣還 輯


淨土往生章



【考證 疏鈔云。十方世界。皆有淨土。何為獨示
西方。良由心無二用。功戒雜施。上都儀云。歸命
[001-0533b]
三寶。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繫心。尚乃
不得。況離相耶。故偏指西方者。定趨向故。西方
偏指極樂者。不止於無苦有樂。如隨願往生經
云。佛國無量。專求極樂者何。一以因勝。十念為
因。即得往生故。一以緣勝。四十八願。普度眾生
故。】


三聖因地篇



阿彌陀佛因地



「悲華經曰。往昔有轉輪王。名無諍念。王四天下。王有
大臣。名曰寶海。生一子。出家成佛。號寶藏如來。王請
佛供養。佛入三昧。放大光明。現十方世界。或淨或穢。
王白佛言。何故世界有淨有不淨。佛言。菩薩以願力
故。取清淨土。復有菩薩以願力故。取不淨國。王言我
今發願。願成佛時。國中無三惡道。皆真金色。種種莊
嚴。佛告王言。汝於西方。過一恒河沙阿僧祗劫。是時
世界。轉名安樂。汝當作佛號無量壽如來。」


【考證
四天下
即四洲也。


菩薩願力
悲華經曰。往昔劫中。有轉輪王。名
無諍念。大臣寶海。為善知識。同於寶藏佛所。發
菩提心。輪王發願云。我作佛時。在於清淨安樂
世界。攝受一切眾生。大臣發願云。我作佛時。在
於五濁苦惱世界。脫度一切眾生。無諍念王者
阿彌陀佛是也。寶海大臣者。釋迦牟尼佛是也。
以此君臣道合。名為折攝二門○淨土或問曰。
[001-0533c]
兩土聖人。示居淨穢。以折攝二門調服眾生。此
以穢。以苦。以促。以多魔惱而折之。俾知所厭。彼
以淨。以樂。以延。以不退轉而攝之。俾知所欣。即
厭且欣。可以知化道之相關也。


不淨國
即今五濁惡世也。


阿僧祗劫
阿。無也。僧祗數也。言無數劫也○
佛祖統紀要略曰。初閻浮提。人八萬四千歲。身
長八丈四尺。凡過百歲。身減一寸。如是減至十
歲。身長一尺。則減劫極耳。以後復入增劫。凡過
百年。命增一歲。身增一寸。如是增至八萬四千
歲。身長八丈四尺。則增劫之極也。如是一減一
增。共計一千六百萬年。名一轆轤劫。今當第九
減劫。今人只可六尺。壽六十也。一轆轤劫滿。遇
小三灾。刀兵。瘟疫。凶荒也。至二十轆轉滿。則壞
劫到來。遇大三灾水火風起。大地天宮俱壞。大
灾之後。入成劫。凡十方三世一切世界。皆悉具
此四種相劫。謂成住壞空也。成而即住。住而續
壞。壞而又空。空而又成。八十轆轤。總計一十三
萬四千四百萬年。為始終之極數。此名小劫。曠
大劫來。世界成壞。不可盡窮者也。】


「鼓音王經曰。過去劫中。有國名妙喜。王名憍尸迦。祖
父清泰國王。父月上轉輪王。母殊勝妙顏。生三子。長
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眾。時有一佛出世。名曰
世自在王。憍尸迦心發道意。棄捨國位。投佛出家。號
[001-0534a]
曰法藏比丘。廣發四十八願。若不爾者。誓不成佛。是
時大地震動。天雨妙華。空中同聲讚言決定成佛。」


【考證 疏鈔云。阿彌陀佛因地。不但如上二因。
有多種因。一。法華經。大通智勝如來時。十六王
子出家。常樂說是法華經。後悉成佛。第九王子。
今阿彌陀佛是。二。大乘方等總持經云。無垢焰
稱起王如來時。有淨比丘。總持諸經。十四億部。
隨眾生願樂。廣為說法。彼比丘者。今阿彌陀佛
是。三。賢劫經云。雲雷吼如來時。有王子。名淨福
報眾音。供養彼佛。彼王子者。今阿彌陀佛是。四
彼經又云。金龍決光佛時。有法師名無限量寶
音行。力弘經法。彼法師者。今阿彌陀佛是。五。觀
佛三昧第九經云。空王佛時。有四比丘。煩惱覆
心。空中教令觀佛。遂得念佛三昧。彼第三比丘。
今阿彌陀佛是。六。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
云。獅子遊戲金光如來時。有國王名勝威。尊重
供養彼佛。修禪定行。彼國王者。今阿彌陀佛是。
七。一向出生菩薩經云。昔有太子。聞此微妙法
門。奉持精進。復教化八千萬億人。得不退轉。彼
太子者。今阿彌陀佛是。已上略舉數端。若其多
劫多因。亦應無量。】


「大阿彌陀經曰。佛言。爾時法藏比丘發斯弘誓。於是
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修習無量功德以莊嚴其國。功
德圓滿。威神熾盛。方得成就所願而入佛位。」
[001-0534b]


【考證 龍舒淨土文曰。法藏發此願已。乃精進
以了生死。次入菩薩地。了生死者。乃生死自如
也。入菩薩地者。內則修慧。外則修福也。修慧者。
使慧性日廣於一日。至成佛時。則慧性含虗空
世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也。修福者。乃託生於
一切眾生中。同其形體。同其言語。以設教化。夫
設化眾生者。無非得福也。得福而不受用。故其
福愈積而愈大。福大則威神大。是以威神無所
不可。方得成就所願而入佛位。】


「佛說阿彌陀經曰。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
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
陀。今現在說法。


疏云。萬里百城。為參知識。梯山航海。云禮道場。豈
可萬德如來。現在說法。漠然不顧。甘墮城東。是則
名為可憐憫者。」


【考證 鈔云。萬里者。僧問大隨。劫火洞然。未審
這箇壞不壞。答云。壞。僧云。恁麼則隨他去也。答
云。隨他去。僧疑不決。往還萬里。廣參知識。始得
大悟。百城者。善財南遊百一十城。參五十三善
知識。引此以況阿彌陀佛。是最上知識也。梯山
航海。如峨嵋普陀等。引此以況西方極樂世界。
是最勝道場也。然古之䟦涉。盖為親炙聖賢。今
日奔馳。祇是遙瞻影像。而且俻經險阻。不憚劬
勞。何得現在慈尊。捨之不往。城東老母。與佛同
[001-0534c]
生而不見佛。非此之流耶。過未之佛。勢所難逢。
現在空過。故可憐憫。】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因地



「悲華經曰。爾時寶藏如來。復告第一不眴太子即前轉輪
王太子也。今當號汝為觀世音。無量壽佛般涅槃後。當成

佛道。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又告第二尼摩太子。次
當作佛。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汝以願力取清淨土。
復號汝為大勢至。」


【考證
涅槃
正訛集曰。梵語涅槃。此云寂滅。
寂滅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盖是無生無滅。無
去無來。真常獨露。苦樂雙亡。故曰寂滅為樂。六
祖云。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正明照之極。何
世人乃錯認為死耶。唯是化緣既畢。示同凡滅。
使知萬物無常。莫生貪著耳○肇論曰。涅槃之
為道也。寂寥虗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
可以有心知。超羣有以幽昇。量太虗而永久。經
論曰。涅槃非有。亦復非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尋夫經論之作。豈虗搆哉。果有其所以不有。故
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無。故不可得而無耳。
何者。本之有境。則五陰永滅。推之無鄉。而幽靈
不竭。幽靈不竭。則抱一湛然。五陰永滅。則萬累
多捐。萬累多捐。故與道通洞。抱一湛然。故神而
無功。神而無功。故至功常存。與道通洞。故冲而
不改。冲而不改。故不可為有。至功常存。故不可
[001-0535a]
為無。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鄉。而欲以有無語
其神道者。不亦邈哉。】


「大阿彌陀經曰。佛言。彼佛至般泥洹時。觀世音菩薩
乃當作佛。掌握化權。教化度脫十方世界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令得泥洹之道。轉相教化度
脫。一如大師阿彌陀佛。無有窮極。復住無央數劫。乃
般泥洹。其次大勢至作佛。掌握化權。教化度脫。一如
阿彌陀佛。經歷劫數。永無般泥洹時。」


【考證
泥洹
肇論曰。泥洹涅槃。此二名前後
異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梵語泥
洹涅槃者。秦言無為。亦名滅度。無為者。取乎虗
無寂寞。妙絕於有為。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
度四流○涅槃泥洹。有加般字者。何也。即金剛
經所謂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般即入
也。又瑞應經云。安那般那。華言出息入息。觀此。
而般之為入。又可知矣。】


「常氏法起䟦大彌陀經。略曰。現在會中二法王子。
於彼佛土。智慧威神。德業輝光。最為第一。入則坐
侍正論。出則揚化他方。於彼剎中。不失現在。次補
佛處。相繼出興。到此。則安樂舊號。轉而為眾寶善
集莊嚴矣。約其依報住處。盖在彼界第四兜率天
宮。而此書之所未及言者。」


願偈攝生篇



攝生七願


[001-0535b]



* 第一願。我作佛時。我剎中無婦女。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來生我剎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 第二十三願。我作佛時。名號聞於十方無央數世界。諸佛各於大眾中稱我功德。及國土之勝。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號。乃慈心喜悅者。皆令來生我國。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 第二十五願。我作佛時。光明照諸無央數世界。幽冥之處皆當大明。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皆令來生我國。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 第二十七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有發菩提心。奉持齋戒。行六波羅蜜。脩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剎。臨壽終時。與我大眾現其人前。引至來生。作不退轉地菩薩。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 第二十八願。我作佛時。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號。燒香散華。然燈懸繒。飯食沙門。起立塔寺。齋戒清淨。益作諸善。一心繫念於我。雖止於一晝夜不絕。亦必生我剎。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 第二十九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至心信樂。欲生我剎。十聲念我名號。必遂來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 第三十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前世作惡。聞我名號。即懺悔為善。奉持經戒。願生我剎。壽終皆不經三惡道。徑遂來生。
[001-0535c] 一切所欲。無不如意。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願後說偈



「略云。我至成佛時。名聲超十方。人天欣得聞。俱來生
我剎。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除滅諸有情。貪嗔煩
惱暗。地獄鬼畜生。亦生我剎中。」


謹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固皆所以度眾生。
唯此七願。乃所以攝引往生者故特表章之耳。】


「蓮師疏鈔 眾生沒於苦趣。佛援之。如垂手深淵。
眾生背覺合塵。佛念之。如倚門望子。援之雖殷。念
之雖切。深沉不起。遠逝無還。是孤佛願也。可慨也
夫。」


【考證
蓮華化生
蓮師疏云。是蓮華者。乃卸
凡殻之玄宮。安慧命之神宅。修淨土者。若禮佛
時。當想己身在蓮華中作禮。佛在蓮華中受我
禮敬。若念佛時。當想己身在蓮華中結跏趺坐。
佛在蓮華中接引於我。然後一心持名。昔有二
僧。作蓮華開合想。遂得往生。況復加之一心持
名。而有不生者乎。


蜎飛蠕動
龍舒淨土文曰。蜎飛。微細飛虫也。
蠕動。微細蛆虫也。若此者。佛尚化度。況於人乎。
故人一念皈依。遂生其國。無足疑也○或問虫
類佛何能度之。答。泥洹經云。佛在世時。迦羅池
中有一泥蛤。聞佛說法。即從池起。隱草根下。聽
聞佛法。有牧牛人。前詣佛所。以杖插地。誤傷蛤
[001-0536a]
死。即生忉利天宮。乃自述其生天之故。由此觀
之。則泥蛤之上生。仗佛力也。蜎飛蠕動之類。獨
不能仗佛力以往生乎。


六波羅蜜
法界次第初門曰。此西土之言。今
略出三翻。一云事究竟。一云到彼岸。一云度無
極○一。檀波羅蜜。檀那。秦言布施。若內有信心。
外有福田。有財物。三事和合時。心生捨法。能破
慳貪。是為檀布施。有二種。一財施。一法施也○
二。尸羅波羅蜜。尸羅。秦言好行善道。不自放逸。
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
羅○三。羼提波羅蜜。秦言忍辱。內心能安外所
辱境。故名忍辱。有二種。一者生忍。二者法忍。生
忍有二種。一於恭敬供養中。能忍不著。不生憍
逸。二於嗔罵打害中。能忍不生嗔恨怨惱。法忍
有二種。一非心法。謂忍寒熱風雨饑渴老病死
等。二心法。謂忍恚憂愁疑婬慾憍慢諸邪見等
○四。毗黎耶波羅蜜。毗黎耶。秦言精進。勤行善
法。不自放逸。謂之精進。有二種。一者身精進。勤
行善法。行道禮誦講說勸助開化。二者心精進。
勤行善道。心心相續。復次。勤脩施戒善法。是為
身精進。勤行忍辱禪定智慧。是為心精進○五。
禪波羅蜜。禪。秦言思惟修。一切攝心繫念。學諸
三昧。皆名思惟修也。有三種。一者世間禪。即是
凡夫所行禪。二者出世間禪。亦名二乘共禪。三
[001-0536b]
者出世間上上禪。亦名不共禪。不與凡夫二乘
共也○六。般若波羅蜜。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
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名為智
慧。有三種。一者聲聞智慧。二者辟支佛智慧。三
者佛智慧○菩薩以質直清淨心。行三種施。故
名為檀。若於檀中能具五種心者。是時布施名
波羅蜜。何等為五。一者知施實相。布施時。施人
受人及財物三事。皆空不可得。入實相正觀。以
無所捨法。而隨他有所須者。能捨不吝。是為知
施實相。二者起慈悲心。若菩薩雖知實相無所
有。而起大慈大悲。欲因此施與一切樂。拔一切
苦。是為起慈悲心。三者發願。願施時。願因此施
得無上佛果。不求凡夫二乘果報。是為發願。四
者迴向。隨所施時。迴此施功德。向薩婆若。及施
一切眾生。是為迴向。五者具足方便。所謂能於
布施一法。旋轉通達一切佛法。徧修諸行。是為
具足方便。菩薩若於施時。具此五種心者。因中
說果。亦名事究竟。亦名到彼岸。亦名度無極也。
餘五波羅蜜所知實相。各以類推。餘四心。類如
檀中分別○問何名六度。曰。檀破餓鬼。尸救地
獄。忍濟畜生。進拔修羅。禪靜人中。慧照天眾。發
隱曰。檀屬餓鬼者。慳貪獨食。不肯施故。尸屬地
獄者。十惡五逆。不持戒故。忍屬畜生者。強弱吞
噬。不能忍故。進屬修羅者。貢高自負。不修進故。
[001-0536c]
乃至人習攀緣。失定意故。天迷欲樂。喪慧心故。
菩薩故各以此六者分度之也。故曰六度○戒
疏發隱曰。問。六度滿相。行所難行。功德如斯。云
何屬小。謂之偏菩薩。答。此是事六度。漸行漸滿。
有齊限故。尸毗割肉飼鷹。施而至身分血肉。施
斯極矣。普明視死如歸。以全其信。捨身不捨戒。
戒斯極矣。羼提仙人忍支解。心不動搖。忍斯極
矣。大施太子以失珠故。抒海欲乾。心無退倦。進
斯極矣。尚闍黎入定。而鵲巢頂上。出定乃知。禪
斯極矣。劬嬪均分閻浮提城邑山川為七分。諸
國息爭。智巧方便而至於此。慧斯極矣。然不出
因果生滅之法。故屬偏屬小也。


唯除五逆
或謂觀經言五逆得生。唯除五逆。
則濟度功狹矣。不知唯除五逆下。有誹謗正法
四字。五逆而兼謗法。乃在所除。雖具五逆。不謗
法者。未必不生也。良由謗則不信。不信不生故。
所謂疑則華不開是也。觀經不言謗法。如兼謗
者亦不生矣○五逆者。弒父。弒母。弒阿羅漢。出
佛身血。皆屬身業。破羯磨轉法輪僧。屬語業。


懺悔願生
問蜎飛蠕動之類。何能懺悔願生。
蓮師云。性在含靈。不可思議。安期畜類終無覺
心。如蛤之生天。鵬之敬律。虎之弭耳避地。蟒之
垂淚革心。海魚之再世而興崇法門。飛鳥之次
生而還為弟子。如斯之類。枚舉曷勝。由此觀之。
[001-0537a]
烏知蜎飛蠕動之類。不能懺悔願生乎。】


諸聖同歸篇



擇生極樂



「觀無量壽佛經云。爾時韋提希。號泣。白佛言。世尊。願
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濁惡世也。
於是世尊。放眉間光。徧照十方世界。諸佛國土。皆於
中現。時韋提希見已。向佛言。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
有光明。我今唯願生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考證
韋提希
見第五卷十六觀想註。】


往生無數



「大無量壽佛經云。彌勒白佛言。於此界。有幾菩薩往
生極樂。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二億不退菩薩。
往生彼國。小行菩薩。不可稱計。不但此國。他方佛土。
如遠照佛剎。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乃至十方佛
剎。往生者甚多無數。我若具說。一劫猶未能盡。


蓮師讚後同曰。此界他方。往生無量。淨土何以容之。
噫。滄海尚納百川。虗空猶含萬象。而無邊剎海。不
出普賢一毛孔中。然則淨土鍼鋒之地。而容無盡
之往生。不亦[懨-猒+火][懨-猒+火]乎有餘[示*谷]哉。」


【考證 鈔云。他方世界。第一光遠照佛所。有八
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二寶藏佛所。有九十億。
第三無量音佛所。有二百二十億。展轉至十四
佛剎。以及無量佛剎。往生者不可復計○淨名
經云。維摩丈室。容八萬四千師子之座。今此淨
[001-0537b]
土。十方往生。猶如雨點。皆生七寶池中。曾無窄
隘。即淨名義。】


面見彌陀



「觀佛三昧經。佛記文殊當生極樂。文殊發願偈云。願
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生
彼佛國已。滿足我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十願求生



「華嚴經普賢菩薩發十種大願。普為法界眾生求生
淨土。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
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又云。彼佛眾會咸清
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覩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
提記。


贊曰。文殊七佛之祖。普賢萬行攸宗。而淨土往生。
諄諄如出一口。娑婆良弼。即安養親臣。明亦甚矣。
外淨土而不願往生。謬哉。」


【攷證
七佛
法寶壇經曰。過去莊嚴劫。毗婆
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
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


十願
即行願品十願。】


偈論淨土



「天親菩薩。天竺人。廣造諸論。昇兜率內院。禮覲彌
勒。復著無量壽論。及淨土偈。五門修法。普勸往生。」


請佛形儀



「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以神力往安樂國。見阿
[001-0537c]
彌陀佛。陳云。娑婆眾生。願生淨土。無佛形儀。請垂
降許。佛言汝應先行。尋當現彼。五通還。聖儀已至。
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華。在樹葉上。遂取葉。傳寫
流布。」


造論起信



「馬鳴菩薩。西天第十二祖。嘗著起信論。後明求生
淨土。最為切要。」


【考證 西天竺二十八祖。第一祖摩訶迦葉。乃
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


龍樹記生



「楞伽經云。大慧汝當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
於我法者。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
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考證
善逝
如來十號之第五號也。


歡喜地
華嚴十地之初地也。】


集善往生



「大悲經曰。佛言。我滅度後。北天竺國有比丘。名祁婆
迦。修習無量種種最勝菩提善根。已而命終。生於西
方。過百千億世界無量壽國。於彼佛所種諸善根。後
當作佛。號無垢光。」


得忍往生



「菩薩持地經云。佛言。時摩差竭。得不起法忍。五百清
信士。二十五清信女。皆得不退轉地。壽終俱生無量
壽佛清淨國。
[001-0538a]


贊曰。求生西方。為欲悟無生忍。登不退地也。已得
忍。已得不退。而復求生。菩薩之樂近如來乃如此。
今具縛凡夫。忍力未充。退緣無限。而不刻心淨土。
謂之何哉。是則名為可憐憫者。」


【攷證
無生忍
仁王經五忍。一伏忍。十信也。
二信忍。十住也。三順忍。十行也。四無生忍。十地
也。五寂滅忍。妙覺也○王龍舒曰。往生淨土者。
必證無生法忍。無生法忍者。了生死也。了生死
者。雖入生死界中。此一性已不昧矣。一性既不
昧。何由而為惡乎。論其理。固無墜墮。況又仗佛
力。墜墮必無。是以生淨土者。非徒長生不老。又
生死自如也。】


第二大願



「菩薩內戒經云。菩薩有三願。其第二願。願我命終。往
生阿彌陀佛前。」


念佛滅罪



「大智度論云。有諸菩薩。自言謗大般若。墮惡道。歷
無量劫。雖脩餘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
陀佛。乃得滅障。超生淨土。


贊曰。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重罪。此其明徵
乎。所以者何。至心故也。若匪至心。罪則不滅。毋曰
聖訓之無稽哉。」


勝會書名



「長蘆賾禪師。遵遠祖遺範。建蓮華勝會。普勸念佛。
[001-0538b]
一夕夢一人烏巾白衣。風貌清美。揖而曰。欲入公
蓮華勝會。乞書一名。賾問何名。答曰普慧。書已又
云。家兄普賢。亦乞併書。賾覺而檢華嚴離世間品。
有二菩薩名。遂以為會首云。


贊曰。凡僧結社。古聖書名。甚哉淨土之非小緣也。
良由事出真誠。則冥通靈應。一有偽焉。人世自好
者不屑。而況古聖乎。今之所謂佛會者。賾公見之。
當為太息矣。」


略舉尊宿



「廬山遠法師。豁悟般若深旨。號東方護法菩薩。而
六時念佛。三覩聖像。往生淨土。


天台智者大師。妙悟法華一家教觀。萬代宗祖。而
生即面西。辯十種疑。疏十六觀。極談淨土。


百丈海禪師。馬祖傳道嫡子。萬世叢林大宗。其立
法。祈禱病僧。化送亡僧。悉歸淨土。


清凉國師。紹華嚴祖位。稱文殊後身。而指示彌陀
即盧舍那。亦疏觀經。弘揚淨土。


黃龍新禪師。參覺老得旨。繼席黃龍。宗風大振。而
切意淨業。有勸念佛文行世。令人發哀起信。


永明壽禪師。得無礙辯材。柱石宗門。而作四料簡。
偏贊西方。上上品生。敬及冥府。


真歇了禪師。嗣丹霞淳公。洞下一宗。至師大顯。後
卓庵補陀。庵名孤絕。專意西方。有淨土說以勸四
眾。
[001-0538c]


慈受深禪師。得法於長蘆信公。專修淨土。謂脩行
捷徑。無越淨[邱-丘+看-目]。建西方道場。苦口勸眾。翕然化之。


石芝曉法師。嗣月堂詢公。洞徹教部。以淨業化人。
甞集大藏諸書。有樂[邱-丘+看-目]文類行世。


寂堂元禪師。學禪於密庵傑公。篤行念佛三昧。感
金甲神自天而降。夢紅蓮花從地而出。由是十洲
蓮宗大行。


圓照本禪師。道續天衣。宗弘雪竇。法雷振地。師表
兩朝。而淨業兼修。華開上品。兩僧神遊樂國。親見
標名。


中峯本禪師。得法於高峯妙公。人仰之如山斗。有
懷淨土詩百首。盛傳于世。


王以寧侍制。自稱彌陀弟子。


晁悅之翰林。答趙子昂書。稱西方淨土。是真語實
語。


陳瓘侍制。作延慶寺淨土院記。極贊念佛。


優曇宗主。廬山東林善法堂也。著蓮宗寶鑑。奉旨
板行。為淨土中興云。


贊曰。始遠師。終優曇。略紀歷代尊宿。無不奉行淨
土者。嗚呼盛哉。」


總論



「天如禪師。謂今人鄙視淨土。非鄙愚夫愚婦也。是
鄙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也。吾故集群經以實其說。
或者猶疑菩薩道大。似已不必求生。噫。自非位登
[001-0539a]
玅覺。雖等地大聖。不能一日離佛。況其下者乎。盖
甞譬之。爵彌尊。則覲主彌密。彼荷擔挾鋤之輩。侶
漁樵以自足。絕望於九重。而囂囂然曰。明主之不
足親也。可哂也夫。」


【考證
等地妙覺
發隱曰。地者。住持佛智。荷
負眾生。名地。等覺者有二義。一云與佛無間。一
云猶去一等。今兼之。言雖齊等。未極於妙。猶稍
隔一等也。妙覺者。朗然大覺。妙智窮源。無明習
盡。翛然無累。寂而常照。名妙覺也。】


三九往生篇



三輩往生



「大阿彌陀經曰。佛言十方世界諸天人民。有至心欲
生阿彌陀佛剎者。別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
作沙門。心無貪慕。持守經戒。行六波羅蜜。修菩薩業。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脩諸功德。是人則於夢中見佛。
及諸菩薩聲聞。其命欲終時。佛與聖眾。悉來迎致。即
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為不退轉地菩薩。智慧威
力。神通自在。所居七寶宮宇。在於空中。去佛所為近。
是為上輩生者。其中輩者。雖不能往作沙門。大修功
德。常信受佛語。深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此佛
隨力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
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其剎。命欲終時。佛亦化現
其身。光明相好。與諸大眾在其人前。即得往生。亦住
不退轉地。功德智慧。次於上輩生者。其下輩者。不能
[001-0539b]
作諸功德。不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每日十聲
念佛。願生其剎。命欲終時。亦夢見此佛。遂得往生。所
居七寶宮宇。惟在於地。去佛所為遠。功德智慧。又次
於中輩生者。」


【考證 蓮師疏云。王氏大本。去取舊文。亦有未
盡如三輩往生。魏譯皆曰發菩提心。而王氏唯
中輩發菩提心。下曰不發。上竟不言。則高下失
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發菩提心。而三輩不同。
同一發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盡。】


九品往生



讚佛偈有云。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上品上生大智律師元照頌


「 三心圓發
 諦理深明
 金臺隨往
 即證無生」



上品中生


「 達諸法空
 了無驚動
 有願即生
 不必讀誦」



上品下生


「 但發道心
 未窮妙理
 到彼開明
 獲菩提記」



中品上生


「 諸戒久持
 往生如願
 聞說苦空
 得阿羅漢」



中品中生


「 一日一夜
 奉戒願求
 蓮開見佛
 即預聖流」



中品下生


「 孝友仁慈
 知識開悟
 遇二菩薩
 聞法得度」



下品上生
[001-0539c]


「 平生積惡
 死遇良師
 一稱佛號
 生寶蓮池」



下品中生


「 毀戒業深
 獄火俱至
 聞法回心
 眾聖迎去」



下品下生


「 十惡五逆
 臨終苦逼
 教稱十念
 蓮華金色」



【攷證
三輩九品
鈔云。三輩九品。以心分事
理。事理亦復各分勝劣。後得往生。如其本因而
為品位也。九品者。觀經所云上三品。有生彼即
得百千陀羅尼門者。有經一小劫。得無生忍者。
有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者。配前。則
雙得事理一心而有深淺。故成三品。例上輩也。
中之三品。有生彼國。即得阿羅漢者。有生彼半
劫。得阿羅漢者。有生彼一劫。得阿羅漢者。配前。
則事盈理歉。亦以深淺。故成三品。例中輩也。下
之三品。有往生彼國。經十小劫。得入初地者。有
經於六劫。蓮華乃開。發無上道心者。有十二大
劫。發菩提心者。配前則有事無理。亦以深淺。故
成三品。例下輩也。孤山謂大本三輩。止齊觀經
六品。以三輩純明善行。不及惡人也。靈芝判三
輩止對上品。諸說稍異。草庵輔正解曰。天台以
九品同三輩者。乃約位次相同。不約行因。孤山
靈芝唯約行因。則齊中上。取義各不同耳。剋實
而論。則煩惱不異菩提。三九正相配合。又何疑
焉。
[001-0540a]


三心
見上品上生觀章。


下品往生
淨土或問曰。逆惡得生者。觀經疏
云。以念佛除滅罪障故。佘詳之有三義。一者雖
以少時心力。而其力猛利。是心勇決。名為大心。
以捨身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為犍人
也。二者亦是宿種今熟。以宿善業強故。臨終得
遇知識。十念功成也。三者若非宿種則其念佛
之時。必有重悔。故永明曰。善惡無定。因緣體空。
迹有升沉。事分優劣。真金一兩。勝百兩之疊華。
爝火微光。爇萬仞之𧂐草○龍舒淨土文曰。下
品往生者。譬如鉄石雖重。賴舟舡力。可以渡江。
一針雖輕。不賴舟舡。江不可渡。盖謂人有重罪。
仗佛力者。可生淨土。罪惡雖輕。不仗佛力。亦不
得生。又如平生不善。一日招安。遂為良民。仗佛
力而消罪惡者。亦復如是。切勿疑也。有罪惡念
佛而不可以往生。但起見佛得道。還度一切冤
親之心。則無不生也。】


往生勝相篇


【見往生集。各舉二三事以例其
餘耳。非曰止於此也。


謹按阿彌陀佛願後之偈。則佛之所度者。豈
特三輩九品而已哉。但恐世人障重惑深。不願
往生耳。若肯至心發願。黽勉精脩。則是篇不為
虗文矣。今略開十相。而以往跡證之。庶乎觀者
知所迴向云。】
[001-0540b]


標名金地



「宋可久居明州。常誦法華。願生淨土。元祐八年坐
化。越三日。還謂人曰。吾見淨土境。與經符契。蓮華
臺上。皆標合生者名。一金臺標成都府廣教院勳
公。一標明州孫十二郎。一標可久。一銀臺。標明州
徐道姑。言訖。復化去。五年徐道姑亡。異香滿室。十
二年孫十二郎亡。天樂迎空。皆如久所云。」


謹按往生之事。人多疑焉。今觀可久。不亦信
而有徵乎。較之冥府提額者。又為捷徑矣。


攷證
冥府提額
宋江公望。官諫議。蔬食清
修。述念佛方便文。以勸道俗。有子早亡。託夢云。
大人修道。功業已成。冥府有金字額云。嚴州府
江公望。身居言責。志慕苦空。躬事薰脩。心無愛
染。動靜不違佛法。語默時契宗風。名已脫乎閻
浮。身必歸于淨土。宣和末。一旦無疾。面西而化。】


投種蓮胎



「宋荊王夫人王氏。與婢妾精修淨業。一妾忽無疾
而逝。俄而夫人夢與亡妾同遊寶池。見紅白蓮華
或榮或悴。夫人問何以如此。妾云。此皆世間發念
修西方人也。纔發一念。池內便發蓮華一朵。若願
心精進。則華日日敷榮。以至大如車輪。若念心退
轉。則華日日萎悴。以至殞滅。次見一人坐蓮華上。
夫人問何人。妾云楊傑也。又見一人坐於華上。妾
云此馬圩也。又望見一金壇。金碧照耀。妾云。此夫
[001-0540c]
人化生處也。夫人既覺。訪問楊馬所在。則傑已亡。
而圩無恙。是知精進不退者。雖身在娑婆之內。其
神識已在淨土矣。夫人於是彌加精進。年八十一。
立化。


龍舒居士曰。或者疑云。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中。
如何便生蓮華一朵。予告曰。此不難知也。譬如大
明鏡。凡有物來。便見其形。鏡何容心哉。以其明而
然耳。阿彌陀佛國中。清淨明潔。自然照見十方世
界。猶如明鏡。覩其面像。故此間念佛。七寶池自然
生蓮華一朵。無足疑也。」


謹按夫人夢中之說。或疑其未真。殊不知有
道者之夢。非世人之夢幻也。況以法照之華臺。
宗本之華麗。合而觀之。夫人之言。益可信矣。豈
曰幻妄云乎哉。


攷證
華臺
唐法照。憶文殊無如念佛之言。
乃一心念佛。忽見梵僧佛陀波利。謂曰。汝華臺
已就。後三年華開矣。至期。端坐而逝。


華麗
宋宗本。住慈淨寺。密修淨業。雷峯才法
師。神遊淨土。見一華殊麗。問之。曰。待淨慈本禪
師耳。】


三聖接引



「晉慧遠。住廬山東林。三十年跡不入俗。刻志西方。
太元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臺。方從定起。見阿
彌陀佛身滿虗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觀音勢至。
[001-0541a]
左右侍立。佛言。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七日
後。當生我國。至期。端坐入寂。


宗鏡錄曰。問。心外有他佛來迎。云何證自心是佛。
答。一是如來慈悲。本願功德種子。增上緣力。令曾
與佛有緣眾生。念佛修觀。集諸福智。種種萬善功
德力。以為因緣。則自心感現佛身來迎。不是佛實
遣化身而來迎接。佛身湛然常寂。無有去來。眾生
自心變化。有來有去。是知淨業純熟。自覩佛身。惡
果將成。心現地獄。」


謹按遠師東林三十載。淨業已久。宜佛之接
引也。儻無遠師之久。何以致佛之迎。曰不然。僧
衒九十。始迴心念佛。明瞻晚歲。方剋志安養。俱
感三聖來迎。又奚在久近乎。顧人之所修何如
耳。


考證
九十迴心
唐僧衒。年九十。遇道綽禪
師。得聞淨土。始迴心念佛。日禮千拜。一心無怠。
後有疾。告弟子曰。阿彌陀佛授我香衣。觀音勢
至。示我寶手。吾其行矣。言訖而逝。


晚歲剋志
唐明瞻。晚歲剋志安養。或譏其遲
暮。曰。十念功成。猶得見佛。吾何慮乎。後因疾。遽
曰。佛來矣。竦身合掌而化。】


金臺迎往



「晉慧恭。酆城人。與慧蘭僧光等同學。蘭光先化去。
後恭病篤。誓心安養。念不少間。見阿彌陀佛以金
[001-0541b]
臺來迎。恭乘其上。又見蘭等於臺上光明中告曰。
長者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勝喜慰。恭欣然奮迅
而逝。他如懷玉之以銀臺而易以金臺。又甚異矣。


蓮師贊曰。或謂銀臺至而復隱。金臺誓而重來。何
得果報無憑。由人揀擇。通曰。此正所謂萬法由心。
隨感而應者也。且火車已現。十念而得往生。天眾
來迎。矢心而歸淨土。善惡聖凡之相隔。尚可轉業
須臾。況金銀幾希間耶。」


【考證
易金臺
唐懷玉。台州人。誦彌陀經三
十萬遍。日課佛號五萬聲。天寶元年。見佛菩薩
滿虗空。一人持銀臺來迎。玉曰。吾一生念佛誓
取金臺。何為不然。眾聖隨隱。玉彌加精進。三七
日後。向擎臺者來云。師以精進。得升上品。宜趺
坐以俟。三日已後。謂弟子曰。吾升上品。金臺至
矣。含笑而逝。太守叚公以偈贊曰。我師一念登
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唯有門前古槐樹。枝低
只為掛金臺。】


天樂迎空



「唐元子才。居潤州觀音寺。誦彌陀經。念佛。夜聞空
中樂音。似有人云。粗樂已過。細樂續來。君當行矣。
念佛而化。」


謹按天樂之迎也。或旋環頂上。見而知之。或
嘹喨空中。聞而知之。而此則似有人言。又不止
於尋常之聞見也。非神靈之翊贊而何哉。噫。精
[001-0541c]
誠之極。一至此歟。


考證
旋環頂上
唐道昂。志結西方。願生安
養。至八月朔日。無所患。問齋時至未。即昇高座。
舉目高視。見西方香華伎樂。充塞如雲。飛湧而
來。旋環頂上。舉眾皆見。昂即於高座而逝。


嘹喨空中
宋晤恩。徧誨人以西方淨業。雍熈
二年。八月朔日。端坐而化。人聞管絃鈴鐸之音。
嘹喨空中。漸久漸遠。自西而去。】


旛盖布列



「元鄞縣周婆。精修淨土。既而微疾。鄰人夜見幢旛
寶盖來入其家。黎明。婆合掌念佛逝矣。」


謹按旛盖之至。或夢於淨嚴尼。或見於弟子
護。固難悉數。要之大丈夫當如此矣。孰謂周婆
以婦人而有是哉。噫。男兒可不自強耶。


考證
淨嚴尼
晉慧䖍。投山陰嘉祥寺。苦身
率眾。後𥨊疾。屬想安養。祈誠觀音。北寺有淨嚴
尼者。宿德篤行。夜夢觀音從西郭門入。幢幡華
盖。七寶莊嚴。尼驚問大士何往。答云。往嘉祥迎
䖍公耳。䖍雖疾。神色如常。泊然而化。


僧護
唐智欽。專習禪業。求生淨土。弟子僧護。
夜半見庭前光。問誰秉炬。空中聲曰。來迎欽禪
師耳。護急啟空。見佛身光明。旛華寶盖滿虗空
中。欽隨佛。冉冉而去。】


光明照耀


[001-0542a]


「隋法智。晚歲精勤念佛。一日忽辭道俗云。某生西
方去也。中夜無疾而化。時有金色光明。照數百里。
江上漁人。謂是天曉。遲遲方明。始知智之往生云。」


謹按光明有二。一者佛光攝引往生。如法智
之金光數百里。如道喻之光明滿室。是也。二者
身心瑩徹所致。如法祥之鏡光。嚴公之月光。是
也。是雖光有大小。但身心未抵於瑩徹。則佛光
決難以攝生。二者之成功一也。往生者。勿以鏡
光月光為少。而以百里滿室為多歟。


考證
光明滿室
隋道喻。居開覺寺。念佛日
夜不廢。後佛來迎。光明滿室。遂坐而化。


鏡光
唐法祥。三十年修安養之業。因疾。弟子
見房西壁。有光若鏡。現淨土相。頻伽鼓翼。乃倐
然而化。


月光
宋有嚴。平生篤修淨業。建中靖國元年。
跏趺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而隱。】


異香旋繞



「唐大行。晚歲入大藏陳願。隨手取卷。得彌陀經。晝
夜詠誦。至三七日。覩瑠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現身。
後一年。瑠璃地復現。即日而終。異香經旬。肉身不
壞。


蓮師贊曰。慧永僧衒。異香七日。行今浹旬。孰非梵
行之芬芳也哉。至僧濟以聖師指示而生淨土。臨
終。留龕溽暑。體發異香。梵行之精堅極矣。」
[001-0542b]


【考證
慧永
晉慧永。河南人。駐錫廬山西林。
絕志塵囂。標心安養。後義熈十年示疾。謂眾曰。
佛來迎我。言訖而化。異香七日方滅。


僧衒
見前三聖接引○及近。七日異香不散。


僧濟
晉僧濟。入廬山。從遠公學。後疾篤。遠遺
燭一枝。曰。汝可運心安養。濟執燭憑几。停想無
亂。又集眾諷淨土經。明夕忽起立。如有所見。謂
傍人曰。吾行矣。右脅而逝。時方炎暑。三日而體
不變。異香郁然。】


化鳥呈祥



「隋智舜入廬山。踵遠法師淨業。大業初。即示疾。見
鸚鵡孔[少/隹]念佛法僧。出微妙音。告弟子曰。我今日
往生矣。安然而逝。


蓮師贊曰。智舜見鸚鵡孔[少/隹]。法祥弟子。又見頻伽
鼓翼。不見佛而見眾鳥何耶。經云。是諸眾鳥。皆阿
彌陀佛變化所作。故知正報依報。皆淨土相也。幸
無疑焉。」


【考證 法祥法祥見前光明照耀下。】


妙華顯瑞



「宋宗利。居新城碧沼。修念佛三昧。後忽謂弟子曰。
吾見碧蓮華徧滿空中。三日復曰。佛來矣。奄然而
化。」


謹按見蓮華者甚眾。猶疑想念所致也。他如
道綽之天花下散。僧叡之榻前金蓮。太公之棺
[001-0542c]
上蓮華。眾皆見之。想念云乎哉。近有[橘-矛+隹]李陶氏
棺生青蓮五華。又甚奇矣。


考證
道綽
唐道綽。并州人。篤志淨土。六時
禮敬不缺。念佛日以七萬為限。貞觀二年。四月
初八日。歸寂。聞而赴者。見化佛住空。天花下散
焉。


僧叡
晉僧叡。冀州人。預廬山蓮社。宋元嘉十
六年。合掌而化。眾見叡榻前。一金蓮華。倐爾而
隱。五色香烟。從其房出。


太公
大明蓮華太公者。越人。晝夜念佛不絕。
命終之後。棺上忽生蓮華一枝。親里驚嘆。因號
蓮華太公云。


陶氏
大明萬曆二十三年事也。】


往生勝果篇



「大阿彌陀經曰。佛言。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往生阿
彌陀佛剎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化生。自然長大。亦
無乳養之者。皆食自然之食。其容貌形色。端正淨好。
固非世人所比。亦非天人可比。皆受清虗自然之身。
無極之壽。」


淨土十易




* 一常得見佛
* 二常聞法音
* 三聖賢會集
* 四遠離魔事
* 五不受輪迴
* 六永離惡道
* 七勝緣助道
* 八壽命無量
* 九入正定聚
* 十一生行滿
[001-0543a]


考證
淨土十易
慈雲云。五濁得道為難。淨
土修行則易。今以淨土十易揀示之○淨土指
歸。一。常得見佛。無量壽佛成道已來。經十大劫。
常住不滅故。二。常聞法音。佛及菩薩。樹林水鳥。
常宣法故。三。聖賢集會。觀音勢至。為其勝友。諸
上善人俱會一處故。四。遠離魔事。雖有天魔。皆
護佛法。令修行人。速成就故。五。不受輪迴。蓮華
化生。無復輪轉生死苦趣故。六。永離惡道。彼佛
國土。無三惡道。名字尚不聞故。七。勝緣助道。瓊
樓玉殿。珍衣美饌。皆為助道之資具故。八。壽命
無量。眾生壽量。與佛齊等。人天凡夫盡其智力
莫知其數故。九。入正定聚。眾生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
䟦致。無退轉故。十。一生行滿。常隨佛學。一生當
得無上菩提故。】


生淨土三十種益




* 一往生佛土
* 二得大法樂
* 三親近諸佛
* 四遊十方供佛
* 五親聞佛說
* 六福慧資糧速得圓滿
* 七速證菩提
* 八諸天人等同會一處
* 九無退轉
* 十無量行願增進
* 十一珍禽說法
* 十二風樹樂音
* 十三水演苦空
* 十四樂奏妙音
* 十五四十八願
* 十六真金色身
* 十七形無醜陋
* 十八具足六通
[001-0543b]
* 十九常住定聚
* 二十無諸不善
* 二十一壽命長遠
* 二十二衣食自然
* 二十三唯受眾樂
* 二十四三十二相
* 二十五實無女人
* 二十六無有小乘
* 二十七離於八難
* 二十八得三法忍
* 二十九身常有光
* 三十得那羅延力


考證
往生佛土
大阿彌陀經云。我作佛時。
凡生我剎。欲往他方設化眾生。修菩薩行。供養
諸佛。即自在往生。


十方供佛
大阿彌陀經云。佛言。阿彌陀佛剎
中諸菩薩。承佛威神。遍至十方無量世界。供養
諸佛。隨心所欲。華香伎樂。衣盖𣄛旛。無數供養
之具。自然化現在前。輙以奉佛。聽受經法。喜悅
無量。既供養已。忽然輕舉。還至本剎。猶為未食
之前。


親聞佛說
無量壽佛經云。見諸佛所出音聲。
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


福慧資糧
龍舒淨土文曰。人不可不兼脩福
慧。種種利物。皆行方便。作一切善。戒一切惡。所
謂修福也。知因果。識罪福。觀釋氏書。內明性理。
觀儒家書。外明世道。所謂修慧也。修福得富貴。
脩慧得明了。二者皆不修。愚癡而窮困。故偈云。
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
供薄。必不得已。寧使慧勝於福。則知罪福而戒
[001-0543c]
慎。故無墜墮。若福勝於慧。則因受福而作惡。故
有墜墮。偈云。兼修福與慧。又復念彌陀。九品蓮
華裏。第一更何疑。


諸天人等同會一處
大阿彌陀經云。佛言阿
彌佛剎中。皆諸菩薩聲聞諸上善人。皆洞視徹
聽。遙相瞻見。遙相聞語聲。皆求善道者。其面目
皆端正淨好。無有醜陋。其材性皆智慧勇犍。無
復庸愚。其所欲言。皆預相知意。心所存念。無非
道德。形於言說。無非正事。皆相愛敬。無或憎嫉。
皆相順序。無或差池。動合禮義。穆若弟兄。言語
誠實。轉相教令。欽悅承受。不相違戾。神氣和靜。
體力輕清。世人如此。諸天可知矣。


無退轉
十疑論云。有五因緣。能令不退。一者。
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二者。佛光常
照菩提心常增長。故不退。三者。水鳥樹林。風聲
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故不退。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
境外無鬼神邪魔。內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
故不退。五者。但生彼國。則壽命永劫。與菩薩佛
等。故不退也。又古人云。不願生淨土則已。願生
則無不生不生。則已生則定不退轉。


珍禽說法
無量壽佛經云。如意珠王。涌出金
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
讚念佛念法念僧。
[001-0544a]


風樹樂音
大阿彌陀經云。阿彌陀佛剎中。自
然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或作音樂。或作法音。吹
諸寶華成異香。散諸菩薩聲聞大眾之上○佛
言世間有萬種音樂。不如諸天一音之美百千
萬倍。諸天萬種音樂。不如阿彌陀佛剎中。諸七
寶樹一音之美百千萬倍。


水演苦空
無量壽佛經云。摩尼水流注花間。
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


四十八願
文長難以盡述。當於大阿彌陀經
考之。


真金色身形無醜陋
大阿彌陀經云。我作佛
時。我剎中人。雖有諸天與眾人之異。而其形容
皆一類金色。面目端正淨好。無復醜異。


具足六通
初門曰。一天眼通。見六道眾生死
此生彼。及見世間種種形色。二天耳通。能聞六
道眾生語言。及世間種種音聲。三知佗心通。能
知六道眾生心及教法。種種所緣念事。四宿命
通。知自過去一世二世百千萬世。乃至八萬大
刧宿命。及所作之事。五身如意通。有二種。一者
飛行速到。山障無礙。二能轉變自身他身。及世
間所有。隨意自在。六漏盡通。能發見思真智。則
三漏永盡。


常住定聚
妙宗鈔云。此土愽地凡夫屬邪定
聚。發心修行。未得不退者。屬不定聚。已得不退
[001-0544b]
者。屬正定聚。若生安養。不論高下。五逆罪人臨
終十念。得往生者。亦得不退。故云皆正定聚。


無諸不善
大阿彌陀經云。我作佛時。我剎中
人皆不聞不善之名。況有其實。又云。我作佛時。
我剎中人。盡無淫泆嗔怒愚痴之心。


壽命長遠
大阿彌陀經云。佛言。悉令十方無
央數世界諸天人民。皆作緣覺聲聞。共坐禪一
心。合其智慧為一智慧。以計數彼剎中諸菩薩
聲聞。及諸天世人壽命。幾千億萬劫。無有能知
者。彼佛壽命。浩渺無窮。誰能信知。惟佛知耳。


衣食自然
大阿彌陀經云。我作佛時。我剎中
人欲食時。七寶鉢中百味飲食。化現在前。所欲
衣服。隨念即至。不假裁縫擣染浣濯。


三十二相
初門曰。如來現此相。使見者愛敬。
知有勝德可崇耳。一。足下安平如奩底。二。足下
千輻輪相。三。手足指長勝餘人。四。手足柔軟。勝
餘身分。五。手足指合縵網勝餘人。六。足跟具足
滿好。七。足趺高好。根相稱。八。如伊尼延鹿王腨
纖好。九。立。手摩膝。十。陰藏相如馬蝗。十一。身縱
廣等。十二。一一毛孔生青色柔軟。十三。毛上向。
青色柔軟右旋。十四。金色光。其相微妙。十五。身
光面光各一丈。十六。皮膚薄細滑。不受塵水。不
停蚊蚋。十七。兩足下兩手兩肩項中七處滿。十
八兩腋下滿。十九。身上如師子二十。身端直。二
[001-0544c]
十一。肩圓好。二十二。四十齒俱足。二十三。齒白
淨。齊密而根深。二十四。身最白而大。二十五。頰
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十
七。舌大薄。覆面至髮際。二十八。梵音深遠。如迦
陵頻伽聲。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𥇒如牛
王。三十一。眉間白毛相如兜羅綿。三十二。頂肉
髻成。


實無女人
大阿彌陀經云。第二願。我作佛時。
我剎中無婦女。又云。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
界。有女人聞我名號。喜悅信樂。發菩提心。厭惡
女身。壽終之後。其身不復為女。由此觀之。往生
者豈復有女人乎。


離於八難
佛祖統紀要略曰。八難者。以惡逆
故。墮地獄。以慳貪故。墮餓鬼趣。愚癡故。墮畜生
趣。頑嚚故。生北俱蘆洲。憍慢故。生在佛前。懶惰
故。生在佛後。謗法故。盲聾瘖瘂。闡提故。世智聰
明。難處雖多。八者為最。


得三法忍
大阿彌陀經曰。彼剎世人。見道場
寶樹。高一千六百由旬。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華
果敷榮。作無量百千殊麗之色。彼剎諸天人世
人。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
忍。三者無生法忍。


得那羅延力
大阿彌陀經曰。第三十□願。我
作佛時。我剎中菩薩。得金剛那羅延力○那羅
[001-0545a]
延。此云堅固。】


「阿彌陀經曰。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土眾生。無有眾
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生淨土二十四種樂事




* 一欄楯遮防
* 二寶網羅空
* 三樹蔭通衢
* 四七寶浴池
* 五八水澄清
* 六下見金沙
* 七階際光明
* 八樓臺淩空
* 九四蓮華香
* 十黃金為地
* 十一八音常奏
* 十二晝夜雨華
* 十三清晨䇿勵
* 十四嚴持妙華
* 十五供養他方
* 十六經行本國
* 十七眾鳥和鳴
* 十八六時聞法
* 十九存念三寶
* 二十無三惡道
* 二十一有佛變化
* 二十二樹搖羅網
* 二十三千國同聲
* 二十四聲聞發心


考證
欄楯遮防
鈔云。此土欄楯。一防物損。
二示美觀。彼土雖牛羊絕牧。玩好無心。而萬行
功德之所莊嚴。任運成就也。


寶網羅空
大阿彌陀經曰。佛言阿彌陀佛剎
中。有無量寶網彌覆其剎。皆以金銀真珠。百千
襍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網。
光色晃曜。盡極嚴麗。又有自然德風徐動。吹諸
寶網。及諸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
[001-0545b]
清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惡。自然不生。風觸
其身皆得快樂。


七寶浴池
大阿彌陀經曰。佛言阿彌陀佛剎
中。諸菩薩聲聞諸上善人。若七寶池中澡雪形
體。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腰。水即至
腰。欲令至腋。至頸。水亦如是。淋灌其身。悉如其
意。調和冷煖。無不順適。開神悅體。滌蕩情慮。清
明澄潔。瑩若無形。各出浴已。各坐於一蓮華之
上。各往進修。有在地。有在虗空。講經誦經說經
聽經。各隨其質而有所得。未得四果者。因得四
果未得不退轉地菩薩。得不退轉是水不但以
可浴為功。又能利益於既浴之後也。


八水澄清
鈔云。八功德者。一澄淨。謂澄渟潔
淨。離污濁故。二清冷。謂清湛涼冷。無煩熱故。三
甘美。謂甘旨美妙。具至味故。四輕軟。謂輕揚柔
軟。可上下故。五潤澤。謂津潤滑澤。不枯澁故。六
安和。謂安靜和緩。絕迅汎故。七除飢渴。謂水僅
止渴。今兼療飢。有勝力故。八長養諸根。謂增長
養育身心內外故。問甘美輕軟除飢長根。此方
所無。則誠然矣。凡水悉皆清冷潤澤。何彼水以
二者獨稱功德。答。此水雖亦清冷。逢日則炎。遇
火則沸。彼縱劫火臨之。清冷自如。終不炎沸故。
此水雖亦潤澤。日晒則乾。火逼則涸。彼縱劫火
臨之。潤澤自如。終不乾涸故。
[001-0545c]


樓臺淩空
鈔云。重屋曰樓。岑樓曰閣。大阿彌
陀經云。我作佛時。我剎中自地以上。至於虗空。
皆有宅宇宮殿樓閣。悉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
而共合成。嚴飾奇妙。殊勝超絕。又云。是諸樓閣。
有隨意高大。浮於空中若雲氣者。有不能隨意
高大。止在地上者。以求道時。德有厚薄所致。


四蓮花香
疏云。大如車輪。言其形也。大小無
定。不可局以人世常所御車而為限量。由其因
地。念佛功德勝劣。機感自致耳。微妙香潔。言其
德也。詳見疏鈔。文長不述。是蓮華者。往詣之國。
號曰蓮[邱-丘+看-目]。同修之人。號曰蓮社。約禪誦之期。號
曰蓮漏。定趨向之極。號曰蓮宗。重其事也。


八音常奏
大阿彌陀經云。四天王天。及諸天
人。百千音樂以供養佛。清暢嘹喨。微妙明雅。一
切音聲所不能及。觀經云。無量諸天作天伎樂。
又有樂器懸處虗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常奏
而無間歇者。世樂須人。有作有輟。天樂自鳴。故
云常奏也。


晝夜雨華
鈔云。彼國無日月。常明不昏。晝夜
無辨。唯以華開鳥鳴而為晝。華合鳥棲而為夜
也。天華從天而下。樹華隨風四散。華墮地積厚
四寸。極目明麗。芳香無比。及至小萎。自然亂風
吹去。


供養他方
疏云。此言天所雨華。眾生持取供
[001-0546a]
佛。供畢返國。猶在食前。以神足故○華嚴經云。
八住菩薩。一剎那頃遊行無數世界。則今之神
足。豈易及哉。


經行本國
疏云。返已而食。食已而行。徜徉自
適也。鈔云。世人食已。非奔走塵務。則增長睡魔。
本國飯食經行。解脫之風。逍遙之狀。可想見也。


六時聞法
大阿彌陀經云。我剎中。隨其志願
所欲聞法。皆自然得聞。


樹搖羅網
無量壽佛經曰。觀寶樹者。作七重
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其諸寶樹。妙真珠
網彌覆其上。有七重網。行行相當。葉葉相次。於
眾葉間生諸妙華。華上自然有七寶果。


千國同聲
靈芝云。佛說阿彌陀經。六方諸佛
同讚。非千國同聲乎。


謹按勝果之說。經舉其網。傳張其目。所謂指
其掌者是也。噫。觀淨土之易。可以知娑婆之難
矣。觀淨土之樂。可以知娑婆之苦矣。觀淨土之
益。可以知娑婆之損矣。修淨業者。遊折攝之門。
尚不發欣厭之念。亦獨何哉。


考證
娑婆十難
淨土指歸曰。一。不常值佛。
二。不聞說法。三惡友牽纏。四。羣魔惱亂。五。輪迴
不息。六。難迯惡趣。七。塵緣障道。八。壽命短促。九。
修行退失。十。塵劫難成○所謂修行退失者。此
土修行。斷見思惑。方能不退初心。行人未免退
[001-0546b]
墮。故云。魚子。菴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
及其結果少。所謂塵劫難成者。如大通佛世。聞
法之徒。退大執小。經塵點劫。住聲聞地。雖涉長
時。未成大道故。


娑婆八苦
佛言六道輪迴。受苦無量。六道之
中。惟人天最為樂道。而人有八苦。生居胎獄。老
厭龍鍾。病受痛痾。死悲分散。愛則欲合偏離。冤
則欲迯偏遇。求則欲得偏失。乃至五陰熾盛。總
成上七。名八苦也。其難苦如此。損當何如哉。


欣厭
蓮師疏云。若據平等法門。非垢非淨。則
欣厭無地。折攝何施。但今生死凡夫。迷心逐境。
備歷輪迴。甘心忍受。曾無一念省發。求願出離。
而復遮其欣厭。欲令直悟自心。是猶田蛙井鮒。
不與之水。而反責以冲霄。祇益沉淪。於事何濟。
於是無苦樂中。示苦示樂。苦以折伏。樂以攝受。
折則激其頑迷。而令起厭離。攝則揚其懈怠。而
俾生欣樂。然後久在泥塗。始嫌穢污。乍聞淨妙。
浚起願求。此大火聚。彼清涼池。炎燒眾生。不得
不避此而趨彼矣。方便度生。法自應爾。生彼國
已。見佛聞法。得無生忍。方悟此心本來平等○
淨土指歸曰。欣淨厭穢。取舍未忘。豈聖人以二
見之道化人耶。曰。經不云乎。雖知諸佛國及與
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羣生。盖熾然欣厭。
而不見有欣厭之相。斯為得矣。】
[001-0546c]


淨土資糧全集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