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77 法華經通義-明-德清 (CBETA)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四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明 南嶽沙門憨山釋 德清 述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此品來意。五百弟子聞前法喻二周。五人得記。復
聞宿世因緣之事。乃知佛以無量神通方便。引導
眾生。原下一乘之種子。爾乃的信佛心。亦信自心
決定成佛。疑慮頓盡。故云心淨。志慕授記。故云踊
躍。堪荷家業。父子情忘。故云深心本願。唯佛能知。
[004-0554a]
故世尊與千二百。各同授記。以滿出世本懷也。故
此結集者。以授字為品。謂既發大信。堪當荷受。故
此品來也。經舉千二百人。品標五百者。以五百為
千二之上首故。】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此結集者。敘致滿慈領悟之情也。從佛聞是等者。
謂聞法說二智甚深。喻說三車一車隨宜之權。同
輩五人各得授記。今聞往昔大通之因緣。導師化
城之神通。此上諸事。皆一向所未曾聞者。所以得
未曾有也。先是未聞此法。則尚懷疑。執悋小果。既
聞開示。則疑惑消除。故曰心淨。自信成佛可期。故
踊躍歡喜。故嚴整三業。却住瞻仰。冀佛授記也。】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此述滿慈之辭也。歎佛甚奇特希有者。因聞三周
開示。領契佛心。故發歎也。隨順世間拔出貪著等。
正歎奇特希有之事也。空生於般若會上。忽見世
尊護念付囑之心。故歎希有。乃不言而喻。今滿慈
歷聞三周之說。具見如來大慈大悲。無非護念付
囑之心。令五性三乘。遠令離著。是為甚奇希有之
事。葢因言而悟也。世尊前云迦葉等。不能盡知如
來真實功德。滿慈自謂我等於佛功德。其實言不
能宣。然我等深心助宣佛法。護願流通。意欲得記。
此心亦不能言。唯佛世尊證知我心。固不待言。前
迦葉等自述領悟。尚有許多綢繆疑慮之情。今滿
[004-0554b]
慈但云深心本願唯佛證知。則從來不疑於佛。將
顯內秘之本。以發下根劣解之信。即此是為助宣
之意也。故居千二百首。良有以也。】


「爾時佛告諸比丘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此下世尊歷敘滿慈內秘外現。助宣佛法之事。以
述成其深心本願如此也。汝等見是下。述滿慈現
前助宣釋迦之法。有如此者。滿慈最善說法。故世
尊稱為說法第一。捨如來不能盡其言論之辯。此
述善說之極也。】


「汝等勿謂富樓那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此述滿慈於過去佛所護持助宣之事。亦見其深
心本願也。空法通達。言達實相直空也。四無礙。說
法之辯也。唯佛能全。滿慈亦具。常能審諦。則觀根
逗機。清淨說法。則不著法相。無有疑惑。則決定說。
具足菩薩等。則內秘外現。而人不知密行。皆謂實
是聲聞。但知其跡也。所化多眾。令立菩提。則所說
者非小法也。淨土化生。非小行也。皆是深心本願
之事。】


「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漸漸具足菩薩之道。」


【上述遠事過去多佛。此述近事。過去七佛也。過去
諸佛雖多。在莊嚴劫之最後。謂毗婆尸。尸棄。毘舍
浮三佛。及賢劫初佛。拘留孫。拘那含迦葉。至我釋
迦四佛。通為七佛。此其近劫相傳心印之佛也。自
此已往賢劫將來。至星宿劫諸佛。一一佛所。皆能
[004-0554c]
護持助宣佛法。專以說法為行。淨土化生。具菩薩
道。以為成佛之基也。前五人得授因記。世尊但說
親近供養諸佛之行而已。今滿慈因記。備述助宣
護法之事。如此之詳至者。以世尊密意。專重護持
正法。廣結成佛之緣為大行也。故因中不必更修
餘行。唯以助宣護持佛法為第一妙行。而向後歷
歷囑其持經。廣歎法師功德。皆此意也。】


「過無量阿僧祇劫佛滅度後起七寶塔徧滿其國。」


【此滿慈得記也。以因中弘法。傳佛心印。故不離當
處而證菩提。故果記當於此土得菩提也。顧此娑
婆本穢。而滿慈果土純一清淨者。足見即穢即淨。
密示實相真土矣。但隨心轉變。於是可知。以因中
於諸空法明了通達。故果號法明。以稱法性淨土
利生廣大無量。故果感依報。以恒沙娑婆通為一
土。以平等大悲清淨說法。故依報國土地平如掌。
無有山陵。以稱法性建立諸法。故七寶臺觀充滿
其中。以當說法。淨穢情亡。善惡平等。故人天交接
兩得相見。無諸惡道。因中常修梵行廣化眾生。故
果土無有女人婬欲。眾生皆是化生。清淨說法之
報也。眾生不從婬欲而生。故身出光明。永離欲縛。
故飛行自在。眾生皆以從法化生。故志念堅固。精
進智慧。無諸雜亂妄想也。身皆金色。離欲之報也。
眾生以食為命。國人既皆化生。則不攝受欲食。故
唯以法喜禪悅為食也。從來但說教菩薩法。故眷
[004-0555a]
屬皆大菩薩。而聲聞亦多者。以漸漸具足菩薩之
道。是亦願力所攝之眾也。上皆依報莊嚴也。劫名
寶明。以法寶圓明故。時非五濁。故國名善淨。亦隨
清淨說法之因也。壽命但云無量。而不言數。法住
不言正像。但云甚久。而不定其期。此以稱性說法。
以法性本無始終。故慧命常住。正法恒存。滅後起
塔。遍滿其國。此滿慈說法之因果。獨記如此。足知
如來密意。獨顯持經功勝也。且娑婆世界。乃釋迦
之化土也。名五濁惡世。眾苦所聚。名為堪忍。其國
山陵溝壑。高下不平。便利不淨。穢惡充滿。眾生婬
欲。沉淪生死之地。乃小乘之所厭怖。如牢獄桎梏。
長辭而不敢再入者。今滿慈得記。不離此土而證
菩提。地平如掌。國土清淨之若此。絕無女人。眾生
化生。身相光明之若彼。又以無量娑婆。通為一土。
其廣大又如此者。此正特示二乘開佛知見。則狹
陋消除。取捨情亡。欣厭心息。即目前所遇。純是華
藏莊嚴。清淨實報之佛土。更不向外馳求。直下不
疑。頓登佛地。此授記之功畢現於此。即下根劣解。
豈不自信。而甘自外於佛知見乎。國土淨穢隨心
轉變。詎不信哉。觀此足具見如來化生之善巧。誠
謂佛智不可思議矣。若以此記。與眾例視而輕忽
之。則不達如來微妙之意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諦聽佛子所行道我今但略說。」
[004-0555b]


【此頌通述弟子內秘外現之事也。滿慈與身子等
十大弟子。皆同德也。獨露權應之跡。居千二百之
首。正示特為引進鈍根之方便。將令知恩而信解
也。然聲聞有權現。有實果。若千二百人。皆實果鈍
根。苟知滿慈等權應之跡。必能捨小而信大矣。故
世尊於此發其秘耳。今此下三十句通。頌權現護
宣之行。其後下二十二句。別頌滿慈授記之事。富
樓下六句。結頌可知。言但略說。則功德不可思議
矣。】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三藐三菩提記。」


【此千二百請記也。以如來歎滿慈宿因深厚。非千
二百之所敢望。今聞佛開示。本為接引鈍根。亦各
自信有成佛之分。故歡喜以請。佛知眾心。故告迦
葉者。然已遂本懷。中心自快。故特告上首。正如同
事之人事偕。而相慶意也。】


「於此眾中我大弟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此授五百弟子記也。釋尊初於鹿苑。三轉四諦法
輪。度參侍五人。而憍陳先悟。以最初得度。故居僧
首。乃實果羅漢之領袖。故五百中特表而出之。獨
為授記。示異等也。授記不言因行。意有前列六人
可法也。果號普明。以開佛知見。入佛智慧。無復癡
暗也。偈云常放大光明。常說無上道。故得此號。其
五百羅漢盡同一號。其德同也。不言劫國等事。頌
中具之。經有長頌廣略互見之式。】
[004-0555c]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當見無量佛汝當為宣說。」


【此頌陳那之記以標眾也。憍陳下十句。頌正報果
號。其國土清淨下。頌依報眷屬。佛壽下三句。頌壽
命法住。法滅下八句。頌例五百次第成佛。其所化
世間。亦如我今日。則所化之機。皆先權後實也。國
土之嚴淨下六句。頌依報眷屬。法壽一一皆若憍
陳也。迦葉汝已知下六句。舉五百以例餘七百。皆
得果記相同也。此千二百授記之文。不詳陳因行
者。以鈍根羅漢。且令生信。至若事佛功行。又待各
自發心耳。不敢遽以難行所怖之事加之。此如來
將護之意也。】


「爾時五百阿羅漢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此五百自述領悟之懷也。我等應得等。謂一向自
以失於如來智慧。今日乃知本不曾失。但我等自
以小智為足耳。此領悟也。】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此領因緣之說。設喻自況也。大通智勝十六王子
并無數人民。如親友也。王子說法華經比為我等
已下一乘緣種。如繫珠也。是時不悟。如醉臥也。自
此迷淪生死。如遊行他國。退住聲聞地。故若少有
得便以為足也。於後親友會遇。如今遇釋尊。咄哉
者。喻昔日彈呵也。指示衣珠。喻今開佛知見。令悟
本有佛性也。此喻昔失今得。佛亦如是下。法合昔
[004-0556a]
因。今者世尊下。法合今緣。我今乃知等。法合今得
故甚大歡喜得未曾有也。】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安隱授記聲身心徧歡喜。」


【此憍陳頌述今得悔責昔失也。我等聞無上三句。
慶今得也。禮無量下七句。悔昔失也。譬如貧窮人
下十六句。頌喻昔緣。與珠之親友下八句。頌喻今
緣。我等亦如是下八句。頌合昔因。今佛下四句。頌
合今緣。我今下四句。總頌得記故自慶也。】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此品來意。由前三周開示。當機聞已。各信自心不
疑佛說。故上首弟子。自無學并五百及千二百。皆
久受教化。各得受記。業已安慰其心矣。尚有新學
聲聞若阿難羅睺等。各願得記。以滿眾望。以見佛
平等之慈。故各為授記。因以名品。故此品來也。然
佛性有三種因。謂正因。緣因。了因。三因若顯。成佛
無疑。人人本具。故為正因。要假教法知識助發乃
顯。故為緣因。自信了悟故為了因。若舍利弗等五
人了悟之速者。乃正因深厚也。若五百弟子者。廣
引昔緣以見久受教化。乃緣因熟也。而緣因之中
有親有因。起信論云。或示親友。今學無學輩。若弟
若子是緣因之中而最親者。無不得度之理也。故
盡授記。方見如來平等慈悲之意。故次前品。】


「爾時阿難羅睺羅如阿難羅睺羅所願住立一面。」
[004-0556b]


【此記有學眾也。葢學。於無學故名有學。乃新學小
聲聞耳。阿難為佛弟。羅睺為佛子。所謂攝受親也。
因見千二百無學皆得授記。乃遺有學故思惟以
請。然阿難多聞。羅睺密行。皆內秘之儔。今列有學
者。以有學不敢希記。向以成佛非己智分。不知所
請。若不假大權引導。則不蒙佛指名的授以決眾
疑。故示居此耳。以二尊宿為眾知識。今列學眾。若
得記莂。則皆可得矣。故曰我願既滿眾望亦足。爾
時學無學二千人。因見阿難啟請。故一心同請。】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所共讚歎稱其功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阿難持法者種佛道因緣。」


【此阿難多聞。持佛法藏。智慧高深。通達自在。故果
號如之。教化二十千萬億恒沙菩薩。則唯以大法
攝化。純一無雜也。國名常立勝。旛則以正法摧邪。
尊勝如幢。劫名妙音徧滿。則法音所感。壽命不可
校計。法住倍之。則法性常住之應也。以持諸佛法
藏。故諸佛讚其功德。頌偈如文可知。】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新發意菩薩聞阿難記而生疑者。將以啟其夙因
也。其所疑者。以壽命法住遠而無極也。】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此世尊發明阿難遠因以釋大眾之疑也。以阿難
與佛同時發心。但佛願度生。故勤精進。阿難樂多
[004-0556c]
聞。故願持法藏。法性無量。故壽命無窮。純教菩薩
故國無二乘。其本願如此。故果亦如之。諸弟子獨
滿慈阿難特異於眾。葢重持法之功也。】


「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記如今所聞亦識本願。


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甚奇有令我念過去護持諸佛法。」


【阿難因聞佛記。又述昔因。即能憶念過去無量諸
佛法藏。亦識本願。即如善財於彌勒樓閣前聞彈
指之聲。頓見閣中無盡諸佛境界。是知諸佛法藏。
乃阿難閨閣中物耳。偈言方便為侍者。正是自識
本願。則不可與諸悔失慶得者同日語也。記獨異
眾宜矣。阿難宿因如此。楞嚴摩登之事。豈顛倒夢
想乎。】


「爾時佛告羅睺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為太子時羅睺為長子以求無上道。」


【此羅睺羅得記也。羅睺密行第一。今記得果號蹈
七寶華。則所履微密妙行所感也。為佛長子言能
克荷家業。意表成佛以行為首也。其國土壽命眷
屬法住皆與阿難等者。顯聞思修。行本無異。慧命
均等。故果報亦等。理宜然也。】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今於我前住漸入於涅槃。
[004-0557a]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踊躍而說偈言
世尊慧燈明我聞授記音心歡喜充滿如甘露見灌。」


【此普授有學眾記也。此有學眾。皆新學聲聞眾。皆
知其難並無學者也。一槩特記。恐眾見疑。故世尊
先言其意柔輭。寂然清淨。則因聞妙法已踐無學
之境。堪當得記。眾所未知。所以佛告阿難汝見是
二千人不。意謂可曾見此眾現前領悟之心也。以
此示之。潛消眾疑。故為授記。以因中護持法藏。故
果號寶相。謂以佛法寶藏為自莊嚴也。壽命劫國
等皆悉同者。以因同也。此二千人向於法中未見
行事。故記亦大略不一一也。頌文可知。言漸入於
涅槃。則亦以三乘化導也。既聞記已歡喜踊躍。故
說偈讚謝。】


法師品第十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此品來意。由前世尊廣讚一乘甚深微妙。能信受
者即得成佛。故諸大弟子各得授記。然此一乘乃
眾生本具正因之佛性也。今以如來方便開示說
此妙法以為助顯之緣因。無不了悟。乃堪荷負。以
今證昔。既知大通之本因。緣緣至今而不失。則知
今日一會之法緣。又為將來無盡之種子。所謂凡
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乃至一念隨喜者即得菩
提。故以法師標品。以心為師。故名法師。意在今以
法華之正因。要託法師以開顯。以為將來窮劫之
勝緣。蓋佛性種子要借緣熏。熏有新舊。大通為舊
[004-0557b]
熏。今乃新熏也。法師有五種。謂隨喜。讀誦。受持。書
寫。解說。但能一種即名法師。以此經已有如來全
身。故能持者即為荷擔如來。故當敬侍如佛。以顯
殊勝妙法。要假人弘。則使佛種不斷。故毀謗者其
罪甚重。以斷佛種性故也。由是以見如來出世本
懷已周。故次授記此品來也。】


「爾時世尊因藥王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下廣記八部以示平等大慈極顯持經之益也。
前白毫光中所見。若諸佛子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是則前諸授記。乃三乘人。種種因緣而求佛道者
也。又曰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是
知現前八部皆求三乘之人也。追其昔因。此輩豈
非大通智勝之遺□乎。然此等輩。佛佛出世皆為
護法。則聞法之緣業已熟矣。況今聞此妙法一偈
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皆與授記當得菩提。以示
平等佛慧。故與現前一一授記。以顯妙法之勝益
也。此特告藥王者。乃忘身捨執。妙契此法。能持之
人。即為持經者之師表也。】


「佛告藥王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此懸記未來持法之人也。如來滅後。此法在世。即
法身常住。故若聞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已
有成佛真種。如人食少金剛。終竟透皮而出。無不
成佛之理也。故亦為授記。此但言隨喜者。下正示
六種法師。】
[004-0557c]


「若復有人受持讀誦於未來世必得作佛。」


【此示六種法師正是持經之人也。謂此六種持經
之人。能敬此經如佛而供養恭敬者。是人則已曾
供多佛。宿福深厚。成就大願而來者。若有人問何
等眾生於未來當得作佛。我應示是諸人等必當
作佛也。天台判六種法師當五品觀行位即以隨
喜妙法為成佛真種。故必得作佛無疑矣。寂音謂
修多羅有觀照二門。是妙方便。故凡言於此經受
持讀誦書寫演說者。觀照方便之力也。五品觀行
者。謂一隨喜。二讀誦。三說法。四兼行六度。五正行
六度。言隨喜者。聞。隨喜何法。答。妙法。妙法者。即此
心也。妙心體具如如意珠。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
別。此心即空即假即中。常境無相。常智無緣。無緣
而緣。無非三觀。無相而相。三諦宛然。是故五種法
師必得作佛者。觀行之力也。故東印土國王請二
十七祖齋。王問尊者。何不看經。者曰。貧道出息不
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
是知持經所重觀照持心非循行數墨執紙墨文
字為成佛之因也。】


「何以故若善男子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此徵釋上持經緣勝所以也。上言能持一句則具
六種法師之功德。何況能持全經。然在惡世演此
經者。是人定是淨土果人示生惡世者也。若如來
滅後有能竊為一人說此經一句者。是人即是如
[004-0558a]
來所使。行如來事之人。何況為眾廣演者乎。以將
如來之慧命故也。】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其罪甚重。」


【此戒勿輕毀持經之人也。佛體如空。毀之如唾空
耳。持經之人。慧命所係。毀之則斷佛種。故罪不容
悔。】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三藐三菩提故。」


【此勉敬事持經之人如敬佛者。以能持此心。則全
體是佛。則為如來肩所荷擔。不但荷擔如來也。昔
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法。優闐王與諸弟子。思慕世
尊。因目連等三十二人。往詣天宮。以旃檀香造如
來像。請回人問四眾瞻禮。及世尊自天宮回。見像
作禮讚曰。我滅度後。賴汝於震旦國度人無量。然
一香像尚能持佛慧命。況持此經之人乎。然如來
肩所荷擔。隨所至方尊重供養宜矣。所應尊重如
此者。以歡喜說須臾聞即得菩提故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行於如來事。」


【此總頌持經之勝益也。佛道高遠不易住。自然智
妙出天然。不易成。但當供養持經之人。則皆易矣。
一切種智佛果智也。積劫修因然後乃得。今但持
此經并供養持者。則疾得矣。是知妙法全體。在經
與人也。故持經之人。非如來所使其孰能之。諸有
能受持下八句。頌捨清淨業報等文。應以下四句。
[004-0558b]
頌既是果人故應當供養也。吾滅後下十二句。言
惡世難持能持。難聞幸聞。故當敬禮供養冀得須
臾聞也。所以惡世能持者。非如來所遣則不能也。】


「若於一劫中常懷不善心法華最第一。」


【此頌較毀讚之罪福也。如長行可知。毀者之罪如
此。而讚者獲福又如彼。所重慧命不斷也。於八十
億劫下八句。頌以長時之供養慶須臾之得聞。以
供乃人天小善。聞乃直得菩提。故為獲大利也。藥
王下四句。頌結勝益。以諸經中此法華經為第一
故。】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此下顯法深妙。承上第一誡勿輕授也。三世諸佛
所說經無量萬億。即釋尊所說諸經亦無量萬億。
唯獨此法華經難信難解者。以是諸佛秘要之藏
故。諸佛所寶。故不可妄授匪人。一向守護久默而
未顯說者。以如來現世猶多怨嫉。如退席之儔。況
滅後乎。所以慎勿輕授也。】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此言如來滅後惡世難持能持者。一以仗佛覆護。
二以自有三種大力也。佛以忍辱為衣。謂心體妙
法。住寂滅忍。是如來以衣覆之也。隨順覺性。故為
諸佛所護念也。徹信自心。為大信力。志以此法普
施眾生為大志願力。承事諸佛。心無疲厭。為善根
力。妙契法身。故與如來共宿。念佛故應忍。故為如
[004-0558c]
來摩頭安慇也。苟非具斯數者。而於惡世持經難
矣。】


「藥王在在處處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言經即如來法身全體。故在處皆應起塔也。以
法身無依。以塔為依。故此塔即應種種供養也。見
塔禮拜。以親近法身故。即近菩提。】


「藥王多有人在家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言妙法為菩薩修行求佛之本也。凡有僧俗欲
行菩薩道。而不聞此經。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者。以
不達本故也。大經云。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根。是
為魔業。以心外取法故。所謂達本情亡。知心體合。
所以為善。故得聞是經乃可以為善行也。此則乃
佛知見。若聞是經信解受持者。則為開佛知見。故
得近菩提。下設喻以明其善行。】


「藥王譬如有人渴之須水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此喻求法之要為善行之譬也。水。喻正因佛性。高
原。喻煩惱深厚。穿鑿。喻觀照研窮。乾土。喻未見佛
性。故云去水尚遠。施工不已。喻觀行漸進。濕土。喻
分見真理。至泥。喻法流不遠。故云知水必近。是則
濕土如聞般若。泥。則若聞此經也。及聞此經更須
假觀照之功。方便悟入。乃見佛性真源。所謂與如
來法流水接也。由是觀之。若以文字語言為得者。
正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若望消渴而得清涼者。
難矣。故經云近之而已。前云寶處在近。此云知水
[004-0559a]
必近。又云得近菩提。不言到而云近。宗門所謂語
忌十成者耶。】


「菩薩亦復如是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此以法合也。此經乃諸佛之慧命。菩薩修行。若未
聞未解未能修習此經者。則去菩提尚遠。以向被
無明煩惱所覆。如乾土也。若得聞解思修。以觀照
方便。則近菩提。如鑿井見泥。然菩薩修行必要依
此經者。以一切菩提皆屬此經故。以此經開方便
門示真實相故。此法華經藏。即眾生如來藏也。若
未開示。蘊在識藏。以此識藏。菩薩地盡不能盡知。
唯佛能知。故云深固幽遠無人能到。非大根亦不
能信。故今佛為菩薩開示。不入餘眾生手也。】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此言非機難信也。若菩薩聞而驚怖者。乃新發意
者。聲聞聞而驚怖者。皆增上慢人。皆非機也。】


「藥王若有善男子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此示說經之方。所謂教菩薩法也。歷言敬說經者
供養如佛。故敬說者。非徒事口舌。必須具佛之體。
所說與佛心相應。體佛之心也。故云入如來室。著
如來衣。坐如來座。乃可說法。安身為室。夫法身非
身。以眾生為身。故曰慈悲所緣。緣苦眾生。則佛以
慈悲為室也。覆體為衣。佛本無我。無我則無物可
對。無物可對。則物莫能傷。潛身於忍。則無我之至。
故以忍辱為衣也。逸心為座。心空則寂滅。寂滅則
[004-0559b]
聲如谷響。說無所說。故以法空為座也。如來身心
語言為若此。菩薩能具此體。安住其中。然後以不
懈怠心。為四眾說。如是乃可名為說經者。否則欲
其敬事如佛難矣。】


「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此言說者體佛之行。則感佛護助弘宣也。前云若
我弟子未受化者。若我滅後於餘國作佛。更有異
名而度脫之。今云如來滅後有如是依法說是經
者。我於他方必遣化人。為聽法眾。先信是法。令不
 者信也。若說法者在空閒處。我必廣遣八部為
護法。使無魔擾也。不但遣人。即我親現其身於其
人前。若有忘失句逗。我必為說令通利無遺失也。
以如來滅後。濁惡世中。持經者難。非仗如來加被
攝受。何能令法久住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捨諸懈怠應當聽此經得見恒沙佛。」


【此頌初四句。總顯法勝信受者不易。捨懈怠者。心
不與世情和合。是真精進。以心契妙法名精進行。
故欲捨懈怠當聽此經也。如人下六句。設喻。藥王
下十句。法合。若人下十四句。言體佛行。我千萬億
土下三十六句。佛助弘宣。為現光明身等。乃現身
面言說加持也。諸佛護念。正謂教菩薩法佛所護
念也。若親近下四句。結勸。言得見恒沙佛者。所謂
恒沙性德。總在心源。隨順心師。則性德顯矣。
[004-0559c]


齊此已前九品。判為開佛知見者。開有二意。在佛
則為眾開示開顯開發。要令聞者自信此心。在機
則為開悟。以眾生久迷不信自心。今聞佛說則悅
災了悟。所謂悟心之士如蓮華開。經雖通言四種
知見。約義則上十品經通顯如來出世本懷。諸大
弟子一向不知佛心。故多疑佛說。甚至以佛為魔。
今則決信無疑。方顯開悟此心之象。宗門所謂的
信自心是佛。直到不疑之地。故判屬開字。古德槩
以前為說三周法授三根記。法師一品為授廣記。
以圓該前記。諦觀經義。獨重持經之人。極言妙法
之益者。以眾生向不知有。今既知有當須奉重。不
可妄授匪人。所謂非器不傳。通顯開佛知見之義
耳。】


見寶塔品第十一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此品來意。判為示佛知見者。以顯示如來常住法
身。直指淨土實報真境。欲令眾生知此見此法身
境界。乃為佛之知見。一往但以言說開曉。今則的
以實事指示。故此品單約示字也。惟此法身真境。
經初一光東照。圓現法界事相生佛始終。乃通示
眾生心境之妙。由當機未悟妙心。乃以識情思量。
所謂情生智隔。不達目前便是。將謂非己智分。今
蒙如來種種開示。當機已信佛言。自知作佛。各得
授記。是乃雖信自心。然猶未信實相真境。此則生
滅之見未忘。淨穢之執未謝。故世尊至此將顯法
[004-0560a]
身常住。故七寶妙塔從地涌出。多寶如來全身現
在。以消生滅之見。即此娑婆三變淨土。以祛淨穢
之執。且十方諸佛充滿其中。以彰法界塵塵剎剎
觸目皆是實相真境。此乃佛之真知見也。故此品
為示佛知見。當授記已畢。故此品來也。然塔高五
百由旬塔中多寶全身不散者。以示眾生即此五
蘊生滅身心。便是常住法身安宅也。就此娑婆三
變皆成淨土者。以示華藏莊嚴實報真境。不離五
濁業用也。此特示毗盧遮那依正實報莊嚴之一
斑。欲令眾生知此心境之妙。即可目前現證。不生
佛道長遠之怖也。引權入實意見於此。何以明之
此經所明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何謂真實相。以我
毗盧遮那曠劫修因。所證法身真佛。所居寂光真
土。從法垂報。千丈盧舍那佛所居實報莊嚴淨土。
而此身土皆真。故為真實之相。而釋迦乃從報垂
應之化身。其所居之土。皆與民同患。乃娑婆五濁
之穢土。而此身土皆假。故凡施設。一往說法。皆以
為權。所謂方便門者是也。由盧舍那初成正覺。現
千丈身。坐菩提場。說華嚴經。而二乘在座。如盲如
聾。是雖身土皆真。而教法俱實。柰何獨被大機。小
根絕分。故入剎那際三昧。雙垂兩相。二始同時。正
說華嚴。不妨示應化身八相成道。於鹿野苑。將一
乘法分別說三。以接小機。所謂以方便力為說四
諦十二因緣六度等。同攝三根。雖有教菩薩法。總
[004-0560b]
屬權教。正如長者誘引諸子。許以三車。非實有也。
故未盡如來出世本懷。以諸弟子未見法身真境。
故經云。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意
欲直令眾生親證如來法身境界。以趣華藏莊嚴
之實果。方稱本懷。柰何下劣之徒。一向執權當實。
更不前進。且於佛所說疑而不信。故費世尊四十
秊來種種方便陶汰之功。今已純熟。且化緣將畢。
故於此會直吐本懷。開除昔日三乘之權。以顯一
乘之實。經中長者家業之富。正喻華嚴一乘圓妙
之法也。以諸聲聞但認釋迦應身之佛以為真。不
知尚有真佛也。但見娑婆穢土之可厭。不達實相
真境也。故生滅之見。淨穢之情。一向執悋而不捨。
以不達惟心所現故。將說此經。先放白毫一光。普
照東方萬八千世界。洞示法界之真境。即在眾生
日用之間。此非心識思量分別可到。故重假方便
種種開示。大眾各信自心。遂一一授記成佛。正若
華嚴所言。初發心時。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
身。不由他悟。此但了心真。不達境實。心境未融。未
是成佛真因。猶屬眾生知見。未是佛之知見也。故
前授記已顯心真。今說此品以顯境妙。直指目前
現證。故特判為示佛知見。故云以事指陳。以洗小
乘從前宿習知見。易於修證。方盡如來出世之本
懷也。此品來意幽遠。非細心參詳殊難領會。但融
觀華嚴。自知此中歸趣。】
[004-0560c]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歎。」


【此正指示佛知見也。佛知見者。乃自覺聖智所知
所見。乃一真法界真境也。惟此法界乃法身之安
宅。報化依之而起也。故諸佛證之為一切種智。報
身踞之為華藏莊嚴。化身以之為神通妙用。眾生
迷之為五蘊身心。八萬四千煩塵惱勞。修心之士
若不洞見一真法界。總屬門外。止宿草菴。不為實
證。故此三周開說以圓。佛前寶塔出現為示佛知
見之象也。然法身無依。以法界為依。法界者。寂滅
之心也。寶塔者。寂滅之境也。五百由旬者。喻眾生
五蘊身心。即是寂滅真境也。縱廣二百五十由旬
者。喻迷此法界。即此身心不出二十五有也。從地
涌出者。喻無明心地若破。寂滅之境現前。所謂生
滅既滅寂滅現前。則此五蘊身心本無所有。故云
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者。喻此法界本非斷
滅。具有恒沙稱性功德神通妙用也。高出四天。則
非四大可拘也。諸天散華八部作供者。喻此法界
本為諸天之所奉重。八部之所守護。元非寂寞無
人之地也。】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此言塔中出聲。以示寂而能說非斷滅也。歎言善
哉善哉等。以讚釋迦能稱法界體。以平等大慧說
此妙法華經也。如是如是者。印證所說皆究竟如
法界也。所說皆是真實。證其所說不妄也。前世尊
[004-0561a]
歷對弟子自謂言不虗妄。今塔音現證釋迦說寂
滅法。意要三乘必信。以此印定群機也。】


「爾時四眾見大寶塔恭敬合掌却住一面。」


【此四眾見塔喜怪也。喜者。七寶妙塔忽然涌出住
在空中。甚為希有。固可喜也。而塔中出聲。甚可怪
也。若悟塔中所出音聲。則一切音聲皆寂滅矣。大
眾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合掌住立。冀佛開示也。】


「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又於其中發是音聲。」


【此當機見塔為眾疑請也。大樂說菩薩請者。以寂
滅之法乃離言之道。苟非樂說。則終絕言矣。淨名
云。雖復不依言語道。亦復不著無言說。樂說之義
也。塔非無故而現。故請說其因緣。】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從地涌出讚言善哉善哉。」


【此說塔現之因也。塔中有如來全身者。然塔喻眾
生五蘊身中有如來全身。所謂幻化空身即法身
也。楞伽云。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
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今國名寶淨。乃
如來藏出纏離垢之象也。佛號多寶法身。乃如來
藏以具有恒沙稱性功德。故名多寶。其佛行菩薩
道時。誓願滅後凡十方說法華經處。塔現作證者。
以多寶本以妙法得證法身。故凡說經處。法身即
現。在法會中聞說妙法。苟能開佛知見。則此五蘊
身心。頓見法身全體。此作證之象也。彼佛成道已。
臨滅囑供全身以大塔者。正顯離相滅相究竟涅
[004-0561b]
槃常寂滅相之法也。其佛以神通下至塔中讚言
善哉善哉等者。所謂寂而能演徧十方。以此經即
法身全體。若佛知見一開。即出現作證也。上敘多
寶之因緣。大樂說結示今緣也。】


「是時大樂說菩薩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此法會願見塔中多寶佛身也。法身顯現。雖是以
己智力。須仗佛威神。故假佛神力以請。】


「佛告大樂說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此世尊許見。且述多寶本願。將集分身以顯三身
一體。正破二乘向認化身之執也。大樂說下。世尊
當集分身。大眾將因多寶亦願得見分身諸佛。】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


【此光召分身諸佛也。初將說此經。佛入無量義處
三昧。放白毫一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圓現法界
事相生佛始終。葢舉法界一隅以彰妙法全體。意
顯諸佛出世始終不出剎那際三昧。其所說法皆
光中之事。文殊引燈明之本始。是顯示佛之知見。
欲令大眾開悟也。大眾不悟。故如來出定方便演
說。所謂開方便門。至引大通智勝成佛之事。初入
三昧。十方世界而皆大明。是開示佛之知見也。而
下根眾生。雖悟往昔之因緣。而未親證實相之真
境。故三周說法尚帶言說。今既廣記現在未來凡
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抑恐小乘執相之徒。名言
習氣未忘。情存生滅淨穢之見。難造一真之境。故
[004-0561c]
假寶塔涌出多寶現身。光召十方諸佛三變淨土。
乃即五蘊以見法身。就目前以證實相。正是指示
佛之知見也。故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
恒沙國土諸佛等者。示五道眾生皆住諸佛一真
之地也。見諸佛菩薩為眾說法者。示眾生動亂妄
想即諸佛菩薩恒演法音也。光中不現眾生生死
三乘求道等事者。以今直證法身。以名教菩薩法。
故不言其餘種種也。今說十方諸佛皆釋迦之分
者。然佛有三身。乃從法垂報從報垂化。今示三身
一體。意顯釋迦即多寶。分身即釋迦。法化冥一之
象也。所謂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
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今分身齊集。共
證妙法。以顯十方諸佛道同。古今一際。釋迦所說
真實不虗。意顯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
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也。至若三變淨土。意顯穢
即是淨。娑婆即華藏。目前全是實相真境。故光中
諸國皆七寶莊嚴也。初一光顯示。次三周開示。今
此會指示。乃盡佛之知見耳。此正極諸佛之神力。
發揚此事。所謂長者并會國王親族將付家業。一
大事因緣。圓會於此。非特爾也。】


「爾時十方諸佛并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此十方諸佛因光召爾將集也。】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此變土以容分身諸佛。所謂示真實相也。一真法
[004-0562a]
界。本無淨穢。但隨心轉變。以娑婆穢土。原是華藏。
只以染惡眾生所集。故穢惡充滿。土石諸山高下
不平。二乘不達唯心。妄生欣厭取捨。以見心外有
法。故一向執取涅槃。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故怖之
如牢獄。畏之如桎梏。是未見穢土本淨。眾生本空
耳。今如來此會。特為指示佛之知見。只欲了達一
真平等法界。明悟心境皆真。徹見諸法實相。是則
三周開示。乃開方便門。今多寶出現。三變淨土。所
謂示真實相也。然娑婆本淨。但眾生無明覆心。智
光未發。故妄見其穢。今佛放白毫光徧照十方。顯
示唯心境界。開佛知見。則剎塵心念皆佛出興。即
此穢[邱-丘+看-目]變成淨土。故經云容受分身諸佛。故三變
淨土也。淨穢唯心。不假餘力。但因光照。而云即變。
顯此娑婆即是華藏。故琉璃為地。寶樹莊嚴等。一
真平等。故無諸聚落山川等。總入神通大光明藏。
故燒大寶香。是為眾生成佛因地。故華布其地。萬
行彌滿。皆是法音。故寶網羅覆懸諸寶鈴。眾生本
空。故移諸天人置於他土。苟開佛知見。則當下情
忘。頓見實相真境矣。昔華嚴會上。二乘如盲。今則
分明顯現目前。是所謂示佛知見也。】


「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此東方分身諸佛來集也。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
為侍者。意顯果因一契也。寶樹高五百由旬。寶座
高五由旬。意明開佛知見。則念念佛現。不離五蘊
[004-0562b]
身心也。諸佛各於此座結跏趺坐者。所謂不離當
處也。徧滿三千大千世界。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
盡者。意顯重重無盡也。】


「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諸天寶華徧布其地。」


【此二變三變淨土。將廓法界真境也。前初變淨土。
業已通變娑婆而為一淨土矣。但容東方所分身
佛。已充滿其中。似無容針之地矣。尚不能盡。是一
方之佛有餘。而全土之境不足。則分身之多可知。
今於娑婆之外。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
皆令清淨。是則境又不止一娑婆也。問曰。華藏界
中獨一娑婆而為穢土。以有三惡道穢惡充滿。其
餘佛土。悉皆清淨。今娑婆之外所更變者。皆有三
途人天。且隱惡道而移天人。又似娑婆同土也。且
前已通變。而東方諸佛已充滿矣。今更三變者果
何土耶。答曰。此意甚深。是顯法界無邊。以明眾生
妄緣無盡也。然娑婆一土。釋迦化境。常言三千大
千世界而已。諦觀滿慈得以。記恒河沙等三千大
千世界為一佛土。是知娑婆非止一三千大千而
已。以眾生迷本法界真心。全體變為無明妄想。是
迷則徧迷。乃全變法界而為眾生界也。斯則眾生
充滿法界。豈一娑婆可能容受哉。所謂恒河沙等
三千大千通為一土是也。然各隨所見。局為一土
耳。故華藏通多淨土者。以隨諸佛菩薩淨心所見。
以即迷為悟。故即穢而淨。以隨眾生妄心所見。故
[004-0562c]
即淨而穢。今令眾生開佛知見。是即迷返悟。故即
無量劫來生死妄想。今一念全體轉為諸佛智用。
故釋迦十方分身來集之象也。以妄想無盡。故佛
亦無邊。然境隨心變。今真心既轉而真境隨轉。所
以娑婆之外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土。
將廓法界之量。今且猶是分轉。非全轉也。若全轉
者。豈有方向名數哉。今以無盡妄想轉為佛智。則
宜乎佛多而境迫。豈一娑婆可能容受哉。然三變
文云。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
億等。是知眾生今已開佛知見。則妄想永絕。自今
念念諸佛現前。是為諸佛當來坐也。問曰。所云全
迷法界。今既開悟。即當一時全轉。何假三變淨土
次第而然耶。答曰。此正顯如來有大方便引攝眾
生之意。以眾生垢重不能頓見法界全體。故向設
三乘之權。引令漸進。然執權之徒。知見狹劣。如來
不敢遽以全體示之。所謂若說是事皆當驚疑。恐
其驚怖而不信。故說無量種種方便而引導之。然
今雖信佛心。而猶未見實相真境。故假三變淨土
以示之。然初變娑婆者。以二乘一向但見三界生
死可怖。故生厭離而求涅槃。不敢復入。此正眾生
知見也。今示娑婆即是淨土。以破二乘欣厭取捨
之心也。次於八方各更變者。是引二乘趣向法界
欲令捨權從實。前至寶所。不生退怯之心也。次為
諸佛當來坐故。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等者。乃
[004-0563a]
引權教菩薩令入究竟佛慧也。將窮法界實際。乃
今姑為三乘劣解。略示少分而已。豈能盡舉全體
大用哉。是知已變之外淨土不可思議。正是諸佛
功德無量無邊。諸佛智慧甚深無量者。此耳。前云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若非如來善巧開示廣大神
力。以多寶之事而略示之。則智慧門終竟難解難
入也。即今變土集佛之事。二乘何從而知解耶。此
所謂示佛知見也明矣。然所變之土皆云寶華徧
布其地。乃明示此佛知見。為成佛真因也。】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諸佛遣使亦復如是。」


【此言東方分身諸佛既集。則十方次第而集也。娑
婆之外。二三各變二百萬億佛土。故八方各四百
萬億。今已徧滿。意顯佛身充滿塵塵剎剎無盡無
盡也。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者。所謂而恒處
此菩薩座也。各遣侍者問訊釋迦佛。佛未親見者。
所謂法身無有彼此迭相見故。各齎寶華滿掬供
佛者。顯此妙法為成佛真因故。問訊之辭。以見釋
迦示現與民同病之意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散多寶佛及釋迦牟尼佛上。」


【此釋迦開多寶塔以示法身出現也。佛身如空無
所依。以塔在虗空。而釋尊欲開寶塔亦住虗空者。
示法身體同之象也。以右指開七寶塔戶。示自性
開發。不勞餘力也。如却關鑰開大城門者。歷劫堅
固無明妄想。忽然迸裂。法身頓現。宗門所謂㘞地
[004-0563b]
一聲也。眾會皆見多寶如來全身不散如入禪定
者。示眾生自性開發。則現前五蘊身心。頓見法身
全體。顯現心境。當處寂滅之象也。為聽是經而來
至此者。以所說妙法深契法身真際也。眾喜散華
者。各示真因之象也。】


「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接諸大眾皆在虗空。」


【此多寶分座釋迦入塔共坐者。示五蘊緣生之佛。
與法身同體。真應不二之象也。大眾見二如來作
念佛座高遠俱願處空者。正顯二乘向以佛道長
遠為怖。今佛知見既開。則真見遠而不遠。俱願親
近。佛地可期之象也。佛以神力接眾在空者。顯二
乘人。非佛神力方便接引。無由得近佛慧也。四十
年來接引之功。乃取効於今日耳。豈小緣哉。】


「以大音聲普告四眾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此言護念付囑之事也。妙法華經。如來護念之法
也。能持此經。則為護念之人矣。苟有持者。則此法
付囑有在。如來出世本懷。為一大事唯此而已。故
法若有所付。則大事畢矣。所謂唯此一事更無餘
事。故云不久當入涅槃。正如長者將終。若得其子
委付家業。志願畢矣。由是觀之。佛祖接人。直可得
到法身邊。若法身向上事。則當於佛未出世。祖未
西來時薦取。不待今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聖主世尊雖久滅度今於佛前自說誓言。」
[004-0563c]


【此聖主下十句。頌因多寶勉眾。意在得人付囑也。
彼佛下四句。頌多寶本願。又我下十二句。頌化佛
來集。為證妙法。欲令久住故。為坐下四句。頌三變
淨土。諸佛各各下十八句。頌諸佛畢集。歎美容儀
淨妙。如清池蓮華。光明照曜。如夜炬火。妙香普熏。
眾生觸者心喜神悅。如大風吹小樹枝。言披靡傾
倒喜不自持也。諸佛來儀如此。為令妙法久住故。
告諸大眾下十四句。求持法之人。能護持者當自
發願。多寶與我及諸化佛當作證也。諸佛子等下
二十句。再求能持說者。則為見我及供多寶并諸
化佛也。所以再三求持經者。既已開示佛之知見。
貴在能持。使佛種不斷。若視為尋常。則有負如來
今日之大事因緣也。持經必教發願者。以惡世難
持。欲令信力堅固。不得遇緣生退怯耳。故下文歷
言其難。諸善男子下八句。令諦思此經難持。不若
諸經之易易。慎勿輕忽。故令發願而後持也。若接
須彌下十六句。言說經之難。若手接須彌。指動大
千。固已為難。而神通者能之。有頂諸天。智慧難越。
而慧辯過勝者亦能超之。唯有此經於惡世中最
為難說。以人多弊惡多怨難信故也。假使有人下。
言書難。虗空難把。楞嚴阿難既悟。則觀十方虗空
如手持葉物。是則虗空猶可把也。若此經者寂滅
離言之道。豈得而書之耶。是以書之為難也。若以
大地下八句。讀難。大地至重。梵天至高。足甲至微。
[004-0564a]
置大地於足甲而昇梵天。神通廣大者不難。不若
惡世讀此經為難也。假使下八句。持難。負乾草入
劫火而不燒。亦未為難。惡世眾生暴惡煩惱火中。
能持此經。是為難也。若持八萬下。聽難。八萬四千
法藏以文言敷演。何足為難。獨此經之實相。無量
義趣。而能聽聞。是為難也。若人說法下十二句。奉
難。若有人善說法。令諸聞者得羅漢六通。此亦未
難。能持此經即得菩提。故為難耳。我為佛道下八
句。顯所以難。言我自成佛以來。從始至今。於無量
土所說諸經。葢無量矣。皆隨機之談獨有此經□
示一乘佛性。凡有持者疾得菩提。故為第一。若能
持此經。則全持佛身。慧命不斷。然非大根堅固忍
力。實難持也。諸善男子下六句。令持者發誓。只欲
堅其願力也。上通頌難持。】


「此經難持若蹔持者一切天人皆應供養。」


【此頌難持能持。故我及諸佛歡喜讚歎也。然持此
經。非紙墨文字之謂也。要亡言得旨。頓契佛心。是
為勇猛精進。則是總持萬行。頓斷煩惱。故為持戒
頭陀。不歷多劫。頓發佛地。所以蹔持即有如是大
益也。能於來世下八句。承上大益。故惡世能持。是
真佛子。能解其義。則為世間眼目。以開佛知見也。
於恐畏下四句。結能說者當如供佛也。問曰。多寶
證法。化佛畢集。世尊更無他說。獨以持經苦口叮
嚀再三四者何也。答曰。以佛知見。眾生之迷固已
[004-0564b]
久矣。遠自大通塵點劫來。一向迷之而不悟。已費
吾佛生生世世隨之教化。業經無量不可思議劫
數矣。直至今日。猶勞四十秊之方便開示。現前信
解者幾何人哉。是謂佛法之難遇也如此。今既開
示。若不堅力持之。則恐此後一失。又不知更經塵
點之劫。未審可如今日之聽聞也。若此法失持。則
佛種斷絕。豈細事哉。正如大富長者創業艱難。勤
苦累世而致富有家業。苟無克家之子而持守之。
若一旦散失。難求再昔也。此其世尊苦口叮嚀再
三勸持者。葢此意也。已前十品。通為開示佛之知
見。總名信解。故向後諸品多言持經之功。以顯悟
佛知見。既悟。守之為難也。】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此品來意。連下十品。通為悟佛知見也。以前三周
開示。為開佛知見。諸二乘人。但信此心而已。雖信
心真。未達境妙。故現寶塔一品。直示境妙。名為示
佛知見。此下名為悟佛知見者。以諸聲聞雖信自
心作佛。猶有歷劫無明未盡。從來狹劣知見習氣
未忘。雖云信解猶屬知解。故須多方妙行調治。乃
得法身淳淨。抑恐此輩涉俗利生。不善方便。故預
示種種守護之方。由從妙行乃得悟入。使其不墮
凡情不生驚怖。此正如來廣大慈悲。所謂預留醫
方之意也。向下通顯行證。臨文各有所屬。此判悟
之之初而以提婆達多名品者。以顯悟有難易。以
[004-0564c]
行為本也。以諸聲聞久懷佛道長遠之怖。故不起
一念好樂之心。今雖蒙授記。且又經歷多劫乃得
證果。抑恐引起宿習不肯勤求。故世尊自引本事。
雖為國王。乃不惜身命而求妙法。由此苦行。遂至
今日得證菩提。此悟之難乃漸悟也。又恐下劣之
輩。畏難而不進。故又說文殊所化七歲龍女成佛
之事。以見其易。且海為生死沉溺之地。龍乃三毒
之首。女為陰邪垢濁之器。此最難化者。而獻珠之
頃當下成佛。何其易易耶。此頓悟也。良以親近大
智為依歸故。意令當機於佛滅後。當親最勝知識。
可保妙悟之極。永不墮二乘之地。故悟之首。以立
漸頓。故此品來也。】


「爾時佛告諸菩薩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此佛自敘往昔勤求妙法之難。以警二乘懈怠之
心也。言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者。則求法
之心非一劫矣。況多劫中常作國王而勤求之。又
非尋常之人矣。且為求法。故象馬等。外施也。頭目
等。內施也。捐捨國位。則一切施也。然有說妙法者
願終身走使。伏勞忍苦。忘我之至也。時有仙人應
求而為說。則精誠所感也。王聞即歡喜。隨侍執勞
而不厭。乃至以身為床座而不倦。且經千歲長時
而不辭。給時周足。此求法之心何其勤苦長遠耶。
且現前二乘之人得授記者。各人自揣求法之心。
曾有如是之精誠乎。是則我今為說法王大寶。諸
[004-0565a]
人不求而自至。豈可尋常易視哉。是則將來歷事
多佛。固應體我如是之心。方名持法之人也。古云
既悟守之為難。苟無克苦堅強。何以得成聖果。故
首告悟心以此。】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今故為汝說。」


【我念過去下二十二句。通頌世尊往昔求法之精
勤也。阿私陀。此云無比。乃佛過去之本師。若法有
比。則不能令求者忘身至此也。普為諸眾生下八
句。頌昔求法之難。而今為眾說之易也。欲令大眾
知所重故。】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此佛述昔師仙人為今提婆達多。正示刻苦為成
佛之因也。提婆達多。此云天熱。生時人天心皆熱。
故以為名。又母禱天而生。故亦云天授。斛飯王之
子。佛之從弟。然事逆行。世世專意害佛。今則更甚。
常以毒藏十指甲。禮佛接足。足不傷而指自壞。又
與阿闍世王。謀欲殺佛而自為新佛。王縱五百醉
象踏佛。佛以手指指現師子。象皆懾伏。又推大石
壓佛。地神遮之。石碎迸其小者中佛足流血。因是
陷入地獄。佛遣使問其安否。報曰。我處此。如四禪
天樂。又問幾時出地獄。答曰。待世尊來入地獄。我
方出之。其五逆類如此。害之非一世也。今云提婆
即昔說妙法之仙人。而言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004-0565b]
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等。所以得成正覺
廣度眾生者。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是則如來
今日佛果。皆因提婆而成。其恩重不可言矣。其實
皆以怨害。世尊歸重如此者。足知佛果難成。所謂
或示怨家。以怨害折磨堅其精進不退之忍力。非
此何以得至今日哉。所謂彼一闡提非一闡提。世
間解脫誰轉。世尊述此。葢因前品極言持法之難。
以惡世多怨。故欲二乘得記之人。將來持經。處於
惡世。當觀如來因提婆之怨害得成菩提。然後乃
能無退怯心。即取佛果無難。故當悟守之初。必若
佛事提婆為嘉範。然後方能令法久住也。】


「告諸四眾提婆達多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此與提婆達多授記。而不列於諸弟子中者。以是
世尊本師故。且以磨礪砥行。堅固如來之忍力。以
成菩提。故居悟守之首。而為惡世持經之範也。佛
號天王者。謂由怨害令佛強忍以至天然。而得大
自在。故感果如之。國名天道者。謂佛佛成道未有
不由忍苦而成。自然之理也。常說妙法。葢因中始
以妙法教釋尊。故果上常說。而眾生聞妙法。俱得
三乘之果者。正示法一而機異也。時天王佛滅後。
供塔之人皆得三乘之果者。亦由因行所感也。】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此言未來有聞此品信敬而不疑者。則永不墮三
途。乃至若在佛前蓮華化生者。以見世尊求法之
[004-0565c]
難。多怨成就之力。而於妙法精持堅忍不退之益。
故獲如此之勝報也。】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可還本土。」


【此下方智積請多寶佛當還本土者。以證法事畢。
不宜久住。意表證悟未忘猶存法執。必返一絕跡。
兩忘能所。方為妙悟。宗門所謂悟之一字亦須吐
却。乃返本還源之象也。釋迦留之以待文殊者。表
以所悟妙法。融為觀照。消磨法執。方盡持法之妙
也。故待文殊可與相見論說妙法。】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共相慰問却坐一面。」


【此言文殊坐寶蓮華從海涌出者。表悟心者如蓮
華開。妙智現前。藏識海中挺然獨露也。至於佛所
禮二尊足者。始覺之智合乎本覺之象也。往智積
所共相慰問者。二智冥會之象也。非此不足以言
妙悟。】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此問文殊所化之眾。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者。謂
生死大海。三毒窟宅。非大智不能深入。非妙法不
能轉煩惱而為妙行也。以智起惑忘。則無數煩惱
當體清淨。故無數菩薩。坐寶蓮華。詣靈鷲山住在
空中也。煩惱一轉。則一切行皆是佛行。故皆修行
大乘空義也。故文殊曰。我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


大智德勇徤化度無量眾令速成菩提。」
[004-0566a]


【此智積偈讚文殊。初四句。謂非大智勇健不能化
此多眾。次四句。謂非妙法不能轉變如此之速。】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此文殊重答前偈。謂唯常宣說妙法華經。更無別
法。意顯妙法成就之速。故下問可有速得成佛之
人。】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智積重問文殊。言妙法甚深。可有眾生依之修行
速得佛否。此問要顯妙法之功甚速故爾。】


「文殊師利言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此文殊深讚八歲龍女利根。依此妙法修行。而能
即至菩提。此其人也。海中異類。三毒穢濁。柔弱女
身。而能具如是勝妙之德者。正顯生死垢濁煩惱
之體。本是成佛智用也。故云能至菩提。且云剎那
發心即得不退者。所謂一念轉移之力也。此實常
情所難信。故智積生疑。釋迦多劫修因乃得菩提。
何以龍女須臾便成正覺。所謂得其旨者等諸佛
於剎那。失其門者徒修因於曠劫。正顯妙法勝能
非頃久淨穢之情可計也。】


「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以偈讚曰。


深達罪福相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


【此龍女現證。以消狹劣滯相之執也。執釋迦之久
修。見龍女之罪垢。是皆不達罪福性空。唯文殊大
智徧照。則了無異相。一際平等。何遲速之有哉。我
[004-0566b]
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意在唯持妙法以度眾生
也。】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此身子生疑。正示二乘執相之見也。如身子所見。
女身五障。絕無成佛之分。此葢常情所共執。以不
達法性本空。了無男女淨穢之相。知此可入平等
實相矣。】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此龍女自示成佛之速也。龍之所鍾愛者珠。今龍
女獻珠之頃當下成佛者。表能頓斷法愛則佛性
現前。所謂稟明於心。不假外也。龍女忽然變成男
子者。示佛性無常。了無男女之相。正破二乘執相
之執也。即往南方。言明正為南。表離無明暗則藏
性頓顯。佛體現前。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
成等正覺也。以從妙法得悟。故普為眾生演說妙
法。因身子生疑。故龍女即變男子當下成佛。所以
激發二乘。正謂個個丈夫不若一弱女也。】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此法會蒙益也。無垢世界六種震動者。轉染令淨。
頓悟唯心之象也。娑婆眾生住不退地而得授記
者。因龍女激發而獲勝益。智積身子大眾之疑頓
釋。故默然信受。以此品顯示□□堅固當如釋迦
之精勤。自無疲厭之心。知龍女之速證菩提。自無
佛道長遠之怖。此世尊以是方便教菩薩也。】
[004-0566c]


持品第十三


「妙法蓮華經持品第十三」


【此品來意。由前當機開解。已得授記。猶歷多劫成
佛。世尊慮恐小乘狹劣習氣未除。復生佛道長遠
之怖。乃自敘往昔求法之難。以消疲倦之心。復以
龍女當下成佛之事。以發欣慕之願。故次之以持
品者。葢此經是諸佛之慧命。為眾生正因之佛性。
若如來滅後。人多弊惡。最難奉持。苟失其持則佛
種斷絕。此世尊之隱憂也。故諸菩薩默領佛意。安
慰世尊。願不有慮。各願奉持。廣說此經不惜身命
也。而五百弟子與學無學人亦領佛意。亦各願於
餘國廣宣此經。以娑婆國土人多上慢。自量其力
不能化度故也。時佛姨母等諸比丘尼。向來自視
女身多障。不敢希望佛果。今見龍女成佛之易。亦
自信成佛有分。故請世尊特為授記。因亦願於他
國廣宣此經。以見不退之心也。爾時世尊乃視八
十億那由他菩薩而不言者。意謂諸聲聞人雖願
持經。而未習涉俗利生之行。不知遠害之方。法力
不充。恐被留難。使法緣不廣。欲諸菩薩以調護之。
故諸菩薩默領佛意。齊發誓願。於如來滅後。周旋
往返十方世界。唯以忍行受持此經。然非己力。皆
是如來神力以守護之。此乃將導初心。所以安慰
如來願不有慮也。然品以持名者。持謂守其所有
而不失之意。猶世俗所謂守業為難也。譬如大富
長者。盡以家業委付其子。儻一失守。則祖脉斷絕。
[004-0567a]
豈細事哉。故此品經文。單說持經之事。以明悟守
之難。故此品來也。】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此因世尊前來極言此經難持。而諄諄激勸。且云
誰能護持此經。自說誓願。故藥王樂說發願奉持
也。以藥王忘身捨執。樂說具樂說辯。所謂以不懈
怠心乃能持耳。故首眾發願。世尊所慮末世難持
此經者。以人多弊惡。故藥王願持。先述弊惡之人。
以善根轉少難可教化。若欲持經。當起大忍力不
惜身命。此正領前如來教以入如來室等及給使
仙人求法之勤苦。如此乃可能持也。以二大士激
勵二乘。發起持經之誓願。故五百阿羅漢同時發
心願持。然終不敢遊履娑婆。當於餘國廣宣此經
耳。足見小乘狹劣之心未能遽捨也。】


「爾時佛姨母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於他方國廣宣此經。」


【此佛姨母希記。亦將同眾發起持經之心也。佛常
隨女眾有六千人。皆是新學。佛姨母為首。向以女
身多障。絕無成佛之分。今見龍女成佛。亦各自信
作佛。故希望授記。但不敢直請。故以憂色目視如
來。欽渴之心葢已切矣。故如來呼其名而告之曰。
汝所以憂色而視如來者。將無謂我不說汝名而
授記耶。然我已先總說千二百聲聞悉亦當作佛
[004-0567b]
矣。汝今欲特知記者。汝與六千比丘尼。當事六萬
二千億佛。皆為法師。以此說法因緣。漸漸具足菩
薩之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以說法開示
眾生。各各歡喜。故感果號如之。其六千人次第授
記。而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心亦希記。故世
尊亦特為授記。乃告之曰。汝於來世亦事多佛。為
大法師。漸具佛道。將來成佛號千萬光相者。以因
中為佛之妻。能不著癡愛。助成如來之萬德。且又
說法。能開眾生之心性。故果號千萬光相宜矣。既
皆得記。亦誓持此經。然但在他方廣宣。終怯娑婆。
以初學法力未充故也。】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此世尊顧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者。口雖不言。
意謂二乘劣弱不能於此世界廣宣此經。欲此諸
菩薩末世護持。所謂付囑有在也。以此諸菩薩皆
居不退。得總持門。以是十方雲集之眾。堪能荷負
故也。是諸菩薩已契佛心。故敬順佛意。并欲自滿
本願。故於佛前作師子吼。齊發誓言。各願於如來
滅後。周旋往來十方世界護持此經。是則不但娑
婆一國土也。前世尊云。誰能護持此經。自發誓願。
故此諸菩薩深體佛意也。又願世尊於他方遙見
守護。以其末世難持。須仗如來威神力故也。】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惟願不為慮於佛滅度後佛自知我心。」
[004-0567c]


【今日靈山一會。世尊之可喜者。諸三乘人皆契佛
心。各各授記。其所慮者。於惡世中此經難持。而最
難得者。堅忍大力之人以持之。此世尊之隱憂。恐
其佛種斷絕故也。其諸得記聲聞皆不能已。故默
視諸來雲集之菩薩。故此諸菩薩。敬順佛意。誓願
弘持。故頌首四句。頌敬順佛意惡世願持也。其下
歷言忍諸難事。以顯難持之所以。有諸無智下四
句。通言弊惡之人。後皆出家之魔類。惡世中比丘
一偈。通言出家之邪慢。或有阿練下八句。言假名
修行之魔類。阿練若。云寂靜處。假稱修行以假為
真。妄自尊大。如六通之羅漢也。是人懷惡心下十
二句。頌忍惡心。言破法之情狀。偽造經書。貪求利
養。毀謗賢善。真魔種也。常在大眾中下十四句。頌
忍毀謗破法之事。此諸邪慢最難忍者。皆當忍之。
濁劫惡世中下十二句。頌忍惡事。言以恐怖惡事。
為惡鬼所附而撓害之。或罵詈毀辱。以敬信佛故
忍此諸難。身命尚不愛。況侵害乎。言但惜無上道。
以所重者佛種慧命。其餘一切皆不足計。以護持
佛所囑之法為重故也。世尊自當知下十句。頌忍
見擯之事。謂所宣經典。濁惡比丘不知是佛隨宜
所說。將謂我等自造。故惡口而謗。或嚬蹙而憎。甚
至見擯不容安住於塔寺。此世尊自當知此等人。
我等念佛告勅付囑之心。則皆當忍此諸惡也。甚
矣佛法之難弘宣也。若白衣生謗尚有可原。今皆
[004-0568a]
佛之弟子自行破壞。弟子不信則誰當信者。譬如
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身中肉。佛亦無如之何矣。
世尊所憂。正若今日也。苟非堅持忍力。何能堪此
之怨害乎。諸聚落城邑下八句。頌在處弘宣。凡有
求者。我皆身到其所。說佛所囑之法。以是世尊所
使。仗佛威神。故不畏艱難。一一善說。願佛安隱不
以為慮也。以一乘佛性種子。其開示在佛。其悟入
在機。故修行之士。苟非堅忍不拔之志。何由徹悟
得到親證實際之地。故須善知識調護。使其漸進
深造。此世尊今日付囑護持此經。是在緣因佛性
也。若但念誦文言。又何難之有。我於世尊下四句。
結頌領旨。前寶塔云。我滅度後。誰能護持讀說斯
經。今於佛前自說誓言。故此領旨。故請世尊多寶
并分身佛同作證也。】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