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77 法華經通義-明-德清 (CBETA)


No.611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一
明南嶽沙門憨山釋 德清 述


敘意



昔天台智者大師。精持此經。得法華三昧。親見靈
山一會。儼然未散。乃通以三觀解釋此經全體。以
至。百界千如。總歸觀心。其玄義釋籤。最為精詳。但
文博義幽。淺識難窺。槩以為繁。而宗之者希。溫陵
禪師。創為要解文簡義盡。託事表法。雅有指歸。且
宗華嚴之義。為一始一終。極為允當。以意在簡要。
未盡發揮始終源本。故觀者未能洞達原始要終
之旨。略為闕然。然二師判經全部。皆以後入品總
入流通。似未徹歸趣。學者漫視為尋常。致使佛意
未暢。經旨不明。在文字不無為贅。清自幼入講肆。
聽習不一。而竊有疑焉。時懷參究。往蒙
恩遣嶺外。先辱達觀禪師。聞予發難。為許誦此經百
部。以消夙愆。及在行間。乃開道場於壘壁。集諸弟
子課諷。眾請講說一週。恍然有契。遂以開示悟入
四字。判其全經。眾皆悅可。因筆為擊節。始終一貫。
而以華嚴信解行證四門收之。略無剩法。請益大
方。間有許可。因思大綱雖挈以分品目。而經未會
通。不便初學。復述品節。以彰全經之旨。猶略而未
[001-0524b]
詳。以宗華嚴發明如來出世為一大事因緣。於方
便品如來自敘甚明。第傳者昧其源頭。故學者不
無望洋之歎也。故今復為通義者。以尊古德舊解。
不敢妄為訓釋。但會通全經。以歸開示悟入佛之
知見。發明華嚴始終一貫之大旨。以暢如來出世
之本懷。若合殊流而歸於海。以重在綱宗。而文言
可略。故通其大義。雖製不師古。而理有所宗。觀者
幸無以人廢言。區區僭越之罪可逭矣。


懸判



佛說一代時教。古德分判淺深多少不一。賢首大
師。分而為五。謂小始終頓圓。以此經為終教。以華
嚴為圓教。天台智者大師。分而為四。謂藏通別圓。
以此經為純圓。以華嚴為別圓。謂帶別明圓。是則
二師似有相左。蓋各有所尊耳。天台以為純圓者。
意謂此經純談實相。如大白牛。純一無雜。三乘同
歸。五性齊入。理無不徹。事無不盡。究竟為圓。而以
華嚴為別圓者。以四十二位之行布。謂借別明圓。
此則未盡圓融果海。事事無礙稱性之極談。故獨
尊此經。不無貶損。以天台親悟法華三昧。得處稱
尊。以顯法勝妙。非謂抑揚賢首。以華嚴為圓。此經
為終者。蓋華嚴乃報身佛。據實報土。稱性所演。圓
圓果海法界圓融。自在法門。依正塵毛。一一稱性
週遍。雖言諸位義彰。因果交徹。無障無礙。故稱為
圓。而以法華為終者。以此經乃化佛所說。據方便
[001-0524c]
土。曲引三乘。同歸一極。所謂如來以一大事因緣
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然佛
知見者。乃一真法界如來藏心。舍那證之為法界
海慧普光明智。是謂一乘常住真心。初成正覺於
菩提場。即稱此心。演說華嚴。頓彰圓融無礙法界。
獨被大機。而小根在座。如盲如聾。所化不廣。所謂
一門狹小。未盡本懷。故觀樹經行。三七思惟。將一
乘法。分別說三。故以同體大悲。不起於座。遍現十
方。垂應化身。示從兜率降王宮。八相成道。於鹿野
苑。說四諦法。度諸眾生。而諸聲聞雖證涅槃。而於
一乘佛之知見。杳然絕分。因此費佛四十年中權
巧方便。彈呵淘汰之功。至此法華會上。眾志貞純。
纔信佛心。乃有成佛之分。故一一授記。方遂如來
出世本懷。至此利生之緣將終。故云終教。此約化
儀事畢為終。而稱圓者。乃收因結果。究竟攝入果
海之圓。非自住圓融果海之圓也。故華嚴為頓圓。
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此經為漸圓。如合殊流而歸
於海。若龍女成佛。亦名圓頓。大論所明二經歸趣。
皎如日星。請觀方便一品。則如來出世本懷具可
見矣。是知經中喻稱長者威德特尊。指佛報身而
言也。一真法界。長者家也。華藏世界無量莊嚴。長
者之富也。一乘因果。大白牛車也。前至寶所。法界
歸寧之地。即所謂妙莊嚴海也。凡所施設皆歸法
界。種種發露。何所不明。是故古德有判華嚴為根
[001-0525a]
本法輪。諸方便教為枝末法論。法華為攝末歸本
法輪。而教中所顯不出理行因果。以理行為因。證
入為果。愚謂四十秊前方便引攝。至楞伽會上說
自覺聖智。識藏即如來藏。顯理圓心妙。經云。我大
乘非乘。已有開權顯實之意。至法華會上。純談實
相。一色一香皆歸中道。顯行圓境妙。理行既圓。心
境皆妙。佛之知見。了此而已。如來出世本懷。無餘
事矣。故三乘人開此知見。故一一授記即入涅槃。
所以為終。引歸法界。方為究竟。此賢首約化儀判
為終教。極為盡理。溫陵約與華嚴相為始終最為
有見。第未盡發揚耳。但諦觀經旨。融會教觀。妙契
佛心則了無剩法矣。


釋題



【題稱妙法蓮華經者。乃直指一真法界如來藏心
以立名也。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總攝世
出世間一切諸法。而為法界之全體。一切聖凡染
淨因果無不包含融攝。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處染
不垢。出塵不淨。是以舍那如來。證窮此心。故心境
一如聖凡平等。眾生本具。故曰奇哉奇哉。一切眾
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
證得。良由諸佛悟之。而為普光明智。名佛知見。眾
生迷之。而為無明業識。生死根株。一見此心。當下
是佛。此心之妙也。華藏世界依正莊嚴。重重無盡。
微妙圓融。塵毛草芥依心而立。實相無相。此境之
[001-0525b]
妙也。心境不二。純是一真。故稱妙法。然此妙法。眾
生迷之名為藏識。諸佛悟之名如來藏。依此一心
建立法界。名蓮華藏。是以真妄交徹。染淨融通。因
果同時。始終一際。故約喻。則取象蓮華。約法。則直
指心體也。然而此心。在佛則為普光明智。亦名實
智。又名一切種智。亦名自覺聖智。故名佛知見。在
眾生。則為根本無明。以眾生本具佛之知見。但以
無明葑蔀而不知。故諸佛出世單為揭示此心。使
其眾生自知自見而悟入之。故曰諸佛如來唯一
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開示眾生佛之知見。
使得清淨故。唯以此事為大。更無餘事。是為如來
出世本懷。甚矣此心之難悟也。惟我舍那如來。初
成正覺。於菩提場。頓示此心。演大華嚴。名曰普照
法界脩多羅。名為一乘。獨大根眾生。見聞得益。而
下根劣解。身雖在座。如盲如聾。故興同體大悲。觀
樹經行。將一乘法分別說三。故現應化身。雙垂兩
相二始同時。於鹿野苑說四諦法。度諸聲聞。原其
本懷。特為開示佛知見也。以眾生根鈍自茲以來。
經四十秊。勞佛種種無量方便。群機不悟。久被彈
呵。方有信佛之心。直至法華會上。見其根機既純。
諦信此心。即為一一授記成佛。所謂知一切法。即
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釋迦出世本懷。今日
方遂。故盡情吐露。歷敘一往同患之苦心。以了利
生之能事。於此不久。即入涅槃。所謂應跡之終也。
[001-0525c]
故如長者將終。委付家業。是知此經。如付家業之
囑書。乃為一代時教之流通。以一向不說。謂之護
念。今日乃說。是為付囑。故事該已往。義在言外。苟
非圓照法界。妙契佛心。而以區區文字求之。則渺
無歸宿。了此一題。則於全經之旨思過半矣。】


譯者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姚秦者。乃東晉五胡亂華。姚興有國之號也。初前
秦主苻堅。見道安法師。尊稱為聖人。安曰。貧道非
聖。聞之西域龜茲國。有鳩摩羅什者。是為聖人。檀
越欲見。當可迎之。時堅以鐵甲七萬。命呂光為將。
伐龜茲取什。及至圍城。王曰。吾與中國相邈遠。素
不相通。何為見伐。光曰。大秦天王。聞王國有聖人
鳩摩羅什。欲請歸供養。非利王之土地也。時什秊
方二十。乃龜茲王甥。智辯非常。業已為王講般若
經。王曰。什乃吾國之寶。豈肯輕棄聽其命耳。王久
不解。什請於王曰。以貧道之故。而苦其民人。非慈
悲之道也。願請行。即當返耳。王不得已。遂遣行。光
迎什入關。聞堅已卒。姚萇自立。光遂據涼州即位。
國號大涼。未幾光卒。子紹立。為太原公呂纂所害。
纂立。又為呂超所廢。立呂隆數秊。什皆被幽。姚興
弘始三秊。遣師伐隆。隆降。遂奉什入長安。秦主師
禮之。什在涼。為紹等挫辱。有不堪其言者。師安忍
之。及見秦主。初甚敬重。次因西域梵師。有持禪波
羅蜜經至者。與什甚契。興欲留之。梵師不住。遂棄
[001-0526a]
去。興怒。陰遣使者。襲殺於關外。因疑什。恐有去志。
乃賜宮女與什。謂續佛種。以占什意。什逆知之。以
為法情深。遂納之以釋其疑。譯此經時。始居草堂。
正當危疑之際。而以法為重。乃不避嫌。成此法緣。
因見古人忘身為法。備歷艱難。什滅葬後。塔前生
青蓮華。姚興啟塔視之。華從舌根而出。非大聖示
現。何以有此哉。初肇公同居譯場。秦主雅重。未幾
什入滅。而肇亦被害。悲哉。】


科分


【此經二十八品。大科為三分。前序一品。以彰說法
之由致。判為序分。正宗一分二十七品。以開示悟
入四字科之。從方便品。至法師品九品。為開佛知
見。見寶塔一品。為示佛知見。從提婆達多品。至囑
累品十一品。為悟佛知見。從藥王本事品。至普賢
勸發品六品。為入佛知見。開示悟為信解。入為行
證。品末數句。為流通分。以終焉。】


序品第一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亦與眷屬俱。」


【此結集法藏之儀式也。乃世尊臨滅。阿難所請最
後垂範。諸經通置於首。具如常解。惟佛說法各稱
機宜。其所列眾以當機為首。此經乃最上一乘教
菩薩法。而以聲聞居前者。以今開權顯實。特為引
攝二乘入佛知見。授記作佛。故為上首。若夫歎德。
則曰諸漏已盡。心得自在。正顯諸二乘人心已調
柔。堪受大法。斯正機熟得道之時。若下所列諸弟
[001-0526b]
子輩。則其人也。其有學比丘尼等。亦首居者。以佛
所化者。有因。有親。餘皆屬因。此則親也。緣因佛性。
正為此耳。向下各為授記。是為了因。佛性顯了。利
生之能事畢矣。】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此序廣列法會之眾也。諸大菩薩。乃助佛揚化。為
法眷屬。以佛為出世至聖所說之法。乃絕世之談。
自非法身大士。何能鼓簧。文殊是七佛之師。而能
妙契佛心。故居上首。此經以智立體。是所宗故。至
若諸天人王龍神八部。常隨佛化。為護法眾。故俱
在座。以如來出世為化眾生齊成佛道。是為本懷。
今為諸二乘人一一授記各得成佛。將畢利生之
事。正似長者將終委付家業。并會親族國王大臣
剎利居士。為作證盟而付囑之。此所以靈山一會
不少一人。可想見其勝集也。若華嚴集眾同異生
身有四十二。以表各得一位法門。圓成果海。是知
諸經列眾。各有所宗耳。


上為通序。下為別序。】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此別序發起此經之由致也。將談妙法。先說無量
義經者。以四十秊前為三乘人所說諸法。皆方便
施設。未離心意識量。今將顯示一乘實相佛知見
地。故先說此經而為前導。意欲諸人離心識。出情
量。乃可入佛知見耳。此經乃諸佛秘密心法。如輪
[001-0526c]
王頂髻中珠。不妄與人。故為佛所護念。此已顯心
法之妙矣。復入無量義處三昧者。以顯寂滅一心
實相真境。非散心亂意可窺。必從三昧而觀。方可
深入無際。故三昧亦名無量義處。此已顯境妙也。
心境皆妙。而全經之旨。已彰於此矣。意顯了此心
境。方為成佛之真因。故天雨四華。非入此心境。不
足以飜破無明。故地搖六震。已顯妙法全體大用。
所謂先以定動者也。法會大眾。昔所未見。故皆歡
喜。不知所以。故但觀佛而已。冀有所授也。】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此全彰法界真境也。白毫相光。表中道妙智。所謂
自心現自覺聖智境界也。以一真法界普光明智。
一切眾生動亂根塵識界。皆是此智隨緣變現。今
此智現前。洞然照澈了無隔礙。故徧照東方萬八
千界。三界苦樂之依處。六道眾生之輪迴。諸佛成
佛之始終。菩薩利生之妙行。皆不離此智用。故皆
圓現於光中。了此一光。則淨穢情忘。生佛平等。而
一乘實相佛智見地昭然心目之間矣。所謂後以
智拔者也。全經大旨。盡見於斯。】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導師何故瞻察仁者為說何等。」


【此彌勒問明實相真境也。一乘妙法實相真境佛
知見地。已盡露於一光之中矣。四眾昔所未見。故
[001-0527a]
驚而起疑。殊非心識思量可到。彌勒雖聖。識情未
透。故不免分別。所以騰疑。以文殊大智必能了其
原由。且以歷事多佛。必曾見其實事。故須請問以
決之。至於所問光中所現六趣眾生之情狀。諸佛
利生之事業。菩薩修行之始終。乃至種種求道之
因緣。供佛舍利之妙行。歷歷明見。且謂如來入定
須[更-一]之頃。光中乃見眾多久遠之事相。纖悉不遺。
何緣有此。殊不知舍那如來於菩提場說華嚴時。
入普光明智剎那際三昧。乃現十界身。星羅普應。
處處說法。利益眾生。是知鹿苑至今四十秊中。所
作事業。未起剎那三昧。此豈劣解眾生心識分別
所能知耶。是則一往所說未盡光中之事。今日乃
露法界之一班耳。故了此光相。則洞見佛心。是謂
悟佛知見矣。此非心識可知。亦非言說可到。實為
妙法之全體。務在妙悟絕言。是故世尊將談妙法。
先以一光為前相也。吾人苟能覩此光相。不言而
喻。又何墮落葛藤窠臼哉。】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此文殊總答問意也。夫瑞不虗應。應必有由。故知
現瑞將說大法之前相也。雨以潤其焦枯。螺以壹
其眾志。鼓以筞其疲怠。皆說大法之譬也。以大法
希有。恐作尋常。欲生難遭之想。故先以瑞事警發。
故曰欲令咸得聞知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001-0527b]


【此引燈明之本始。以證釋迦祖述其道。以顯妙法
傳續有由也。佛號日月燈明者。以日月通乎晝夜。
照不及者。則燈以繼之。此常然大明不昧。以象普
光明智之德也。能證此智。即名為佛。故十號具足。
以佛所證根本實智。故所說法稱性而談。故初中
後善。隨機分別。故說三乘而為一乘之方便。故曰
令成一切種智。引古證今。此則釋迦化儀相同也。】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此歷敘從前二萬億佛名字皆同。而說法亦同。以
明佛佛道同。以顯妙法心心相印也。名號及所證
既同而說法又同。故初中後善。以其本智乃轉八
識之所成。故最後佛未出家時而有八子。此本覺
在纏之象也。八子各領四天下。謂其識不離四大
根身也。賴耶出纏故聞父出家。諸識悉捨染污而
俱成智矣。故云悉捨王位。亦隨出家常修梵行也。
釋迦本既同古。而跡亦相類。本跡既同。而無不同
矣。】


「是時日月燈明佛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此燈明相傳至二萬億佛。是知佛性種子前無始
也。時至而說無量義經。入無量義定者。則佛佛以
開佛知見為究竟之談也。雨華動地放光等事一
一同今。以顯實相心境始終不二。寂滅真常。是為
希有之法也。而彼眾騰疑。則難信難解從來舊矣。
非特今也。彼佛出定即說妙法華經。足證開權顯
[001-0527c]
實之法。自古佛佛說法之弘規。以此可知今日之
事矣。彼佛說妙法時。六十小劫之久。而聽眾謂如
食頃。是知一乘妙法佛知見地。為普光明智。不離
剎那際三昧也。一入此三昧。則生滅見亡。頃久一
致。了無身心之相。則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
所以無有一人而生懈倦也。說此經已即入涅槃。
諸佛利生了此大事。則出世之本懷畢矣。以此則
知我佛不久涅槃時至也。將滅而授德藏之記者。
欲以此法付囑有在。冀將傳續於無窮。足證此會
弟子各當成佛有分也。彼佛滅後妙光持法華經
八十小劫。為人演說者。以顯一乘佛知見地。究竟
不離智用也。燈明八子皆師妙光者。以顯妙觀察
智。在因則有轉染令淨之功。在果而有鑒機說法
之用。所以八子皆令成佛也。八子最後成佛者。號
曰然因師妙光燈而成果。亦仗持經之功用。然燈
又為釋迦之本師。則其妙法展轉傳授有自來矣。
以明古今一道也。然此佛之知見殊非識情思量
分別之境。故求名貪利者而不通利。且以善根為
成佛真因。故得值多佛。此又為今日聲聞得記之
證也。故文殊結指其人曰。彼妙光者我身是也。求
名菩薩則汝彌勒是也。彌勒既曾在昔持經。而疑
現前之事者。信乎此法非識心分別之境也。歷觀
往古入定放光之瑞相。出定說經授記之因緣。則
知今日必說大乘妙法蓮華經也。此乃懸序。即今
[001-0528a]
法會之因由。先示實相寂滅之心境。全體大用。一
念頓彰。此非言說可到。故放一光圓明顯現。以借
文殊大智為眾傍通。畢見如來出世之本懷。即四
十秊來未起普光明智剎那際三昧也。世尊一日
陞座。文殊白槌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故後
正說妙法。但云如是而已。】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數劫以求無上道。」


【此頌長行入定放光。及光中圓現法界事相。生佛
始終。一一相同。但於唱滅。詳出教誡勉勗之辭。及
滅後起塔四眾精進求道之事。此又預為今會最
後之垂範也。以見佛法難值耳。】


「是妙光法師奉持佛法藏令盡無有餘。」


【此頌助化傳宣顯益皆同。結證必說妙法華經。而
先以光瑞為方便也。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者。
以佛知見寂滅心境。殊非言說思量可到。聊以毫
端三昧示之。所謂如我按指海印發光。要使諸人
直下便見。不隔絲毫。所以宗門諸祖。棒喝交馳。揚
眉瞬目。無非直指西來的意。此則不待言說而為
方便也。人者苟能了此光相。則日用現前二六時
中。咳唾掉臂無非法華三昧矣。】


方便品第二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正說之初。品以方便名者。以第一義諦。平等寂滅。
超情離見。無作無為。是則佛未出世。祖未西來。一
[001-0528b]
段真風。凜凜充塞。渾淪現成。所謂向上一路。空劫
已前。唯佛與佛。乃自知之。是謂佛之知見。豈假作
為。良以眾生迷而不悟。勞我世尊。捨自法樂。脫珍
御服。著弊垢衣。現身三界。曲為今時。發揚此事。是
則纔出母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
我獨尊。此則徹底為人。通身吐露。早已大垂方便
矣。及至出家。入山修道。成佛說法。四十秊來。去來
坐立。常為此事。更無餘事。則從前一往種種施設。
無非特為眾生指示本分向上一事。何莫而非方
便耶。柰何眾生垢重情深。一向不悟。所幸淘汰既
久。根器漸純。將有開發之機。故世尊今日。特為大
眾。吐露本懷。顯示本有。故為此會說法華經。開示
佛之知見。以明出世之因緣。令諸眾生。各各自知
自見。自信自肯。悟入而後已。方愜本懷。所以各為
授記者。正顯但信自心。即名為佛。一悟此心。則染
淨情忘。法法皆妙。心外無法。除此心外。無片事可
得。所謂一乘妙法佛知見也。以此寂滅離言之道。
非言可到。故先入定以示其微密。放光以彰其圓
妙。是則前之光瑞。又為今日之方便也。大眾不悟。
猶自驚疑。故假彌勒文殊。傍通一線。是為方便之
方便也。悲夫。大眾畢竟茫然。故我世尊重打葛藤。
此則一落言詮。又為此法之方便也。故以名品。此
連下八品。判為開佛知見者。以眾生本有佛之知
見。向被無明封蔀而不自知。故如來出世特揭而
[001-0528c]
開之。然此開字。約佛則為揭開打開。開除之開。故
云開方便門。下經云如却關鑰開大城門。在機則
為開發之開。所謂悟自心者如蓮華開。然盡三周
說法通為開者。以世尊一往四十秊前所說三乘
之權。意要聞者了悟一心之妙。以三乘人不得離
言之旨。但執權說以為真實。故不信自作佛。今則
開除前權打開秘藏。頓顯一實。故上根聞說。即信
自心。非智者不能。故法說一周。獨舍利弗一人領
悟。而中根之士。因譬方知。故譬喻一周。四大弟子
領悟。其下根之士。終為絕分。故廣引宿昔因緣之
事而後方悟。故千二百等皆從因緣一周而領悟
也。其說雖長。總要當機的信自心是佛。所以一一
授記成佛。是以極盡如來神力。為眾發揚。今日纔
得大眾發真信心。名雖領悟。但醒悟之悟。非悟入
之悟。其實但入信門而已矣。歷觀後文。許以信得
入。及諸弟子自敘昔日不信之辭。及身子領悟。四
大弟子述成。乃以信解標品。故開佛知見重在信
心。正與華嚴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
他悟。而以信為基本也。故雖授記。而猶歷多劫。事
多佛。正同四十二位。乃由信解而後行證也。苟不
立諸位。則歷劫無明。何由頓淨。無上佛果。豈能頓
圓哉。請觀化儀。則知如來說法始終之意也。】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辟支佛所不能知。」


【此世尊出定。稱歎諸佛二智甚深。以證己智。將以
[001-0529a]
開佛知見也。諸佛本智。證窮法界。徹盡塵毛。故實
智甚深。隨順三乘機宜。所說九部諸法。通為引攝
眾生。入佛知見。故為入智慧之門。言雖種種。差別
不一。皆為指示一心究竟佛知見地。言近指遠。難
解難入。故為權智甚深。諸二乘人。淺智著相。不能
了達離言之旨。故不能知。非智不入。故身子當機。
意抂激發二乘也。】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此徵釋二智甚深所以也。以親近多佛。則佛之心
印盡得之矣。盡行道法。則佛佛修行妙道。利生規
則。盡習之矣。其所造進。不至徹法而不已。以勇猛
精進。故實德內充。而名稱普聞。如此名實並隆者。
以其成就未曾有法也。故為眾生隨宜所說諸法。
皆為發揚第一義諦寂滅之旨。所以意趣難解。故
非二乘所知也。】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此佛自歎二智甚深。以明從前方便之所以也。以
諸佛證已。則己智之甚深可知。故自出世成佛以
來。四十年中。所說九部諸法。以種種因緣譬喻無
數方便權巧法門。無非顯示一乘。引導眾生離生
死著。入佛知見而已。法雖差別。而心本一真。以我
如來權實二智皆已具足。故稱性而說。方便權中。
已具知見之實。諸二乘人。隨言取義。故不知究竟
歸趣。所以難信難解。開權顯實。已揭於此矣。】
[001-0529b]


「舍利弗如來知見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此歎二智甚深之因也。由親近多佛。盡行多法。故
所證真實知見。廣大深遠。即諸佛之德用。若四無
量心。四無礙辯。十力四無所畏。禪定解脫等一切
諸法。一一深證窮極。一切未曾有法。皆悉成就。以
其所證實智既深。故德用無邊。此在華嚴所明佛
智佛境界佛功德等。一一稱真法界。皆以海言。方
知廣大深遠也。由其所證者深。故隨順機宜。善能
分別種種巧說諸法。觀根逗機。言不逆意。故柔軟。
應不失時。故眾悅。此權智甚深之妙也。佛之德用。
說不能盡。總而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皆成
就。此其所以諸二乘人不能知也。】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正顯諸法實相也。既說而又止之者。葢顯此法
逈出常情。未可輕談。恐其聞者驚疑不信。故秪可
但言難解。不敢言其所以也。然所以不可言者。以
佛所成希有之法。諸三乘人難信難解。唯佛與佛
乃能究竟諸法之實相。此乃離言難解之法。豈可
輕談哉。下釋諸法實相難解之所以。然諸法者。不
過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耳。盡此十法而已。
皆易見而易信者。何難之有。以即諸法以顯實相。
故深妙而難解也。何謂諸法實相耶。若言其相。相
即無相。相如也。若言其性。妙性天然。性如也。若言
其體。體自真常。體如也。若言其力。力用稱真。力如
[001-0529c]
也。若言其作。作而無作。作如也。若言其因。生本無
生。因如也。若言其緣。性空成事。緣如也。若言其果
果不離因。果如也。若言其報。業性昭然。報如也。若
言本末。則始終一際。本末如也。以上諸法。一一是
如是之法。故究竟平等。寂滅無二。此諸法之實相
也。以可信可解者諸法。三乘皆知。而難信難解者。
即諸法以明實相。此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殊非二
乘可知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


【此重頌二智甚深難解。以顯究竟實相也。稱佛為
世雄者。無雌可匹曰雄。謂佛超出凡聖而獨尊之
稱也。言道場所得果。正指盧舍那佛。於菩提場。初
成正覺。證窮法界海慧。乃曠劫修因所感之果。此
佛自證之境界。故唯佛悉知。言如是大果報者。正
指華藏世界無量莊嚴。圓融果海。交徹無礙。故云
種種性相義。此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以果海離言。
不可說示。故云言辭相寂滅。此離言之道。非思量
分別之境。豈三乘人所堪耶。但可以信入耳。此頌
正為究竟一實之地。為今所歸之極致。以長行未
盡。故頌中特發明之。】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亦復不能知。」


【此歷頌三乘不知二智之甚深也。身子智慧第一。
假使滿世間之身子。固不能知。即正使滿十方之
[001-0530a]
身子。合弟子之眾智。亦不能知。身子雖智。不如獨
覺之利智。亦滿十方。如竹林之多。合眾智為一心。
盡億劫之長久。亦不能知。獨覺雖利。不若菩薩之
大根。如稻葦之多。即充滿十方。合一心於恒河沙
劫。咸皆思量。亦不能知。新發意之菩薩。不若地上
不退之深證。合恒沙之眾心。思而求之。亦不能知。
信乎佛智甚深微妙也。以佛智如空無所依。超出
思量心識之表。而三乘人以所知心。測度而求其
境界。豈可得乎。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
土。如九重深密事。不許外人知。而佛智甚深。總非
九界眾生可知耳。】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引之令得出。」


【此頌誡。令當信妙法。亦信三乘是權也。以實相離
言之道。非心識思量分別之境界。而三乘人。以心
思測度而求之。此其所以難知也。以其法不思議
甚深微妙。故唯佛與佛乃知之耳。諸人但當信之
而已。若信今是實。信昔是權。則可捨執著而悟入
之也。大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虗空。
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是豈可以執
著思量而求之耶。】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此身子因佛止而不說。乘大眾之疑而請也。世尊
此會入定放光。現希有事。大眾無不驚疑。所幸文
殊已釋之矣。今方出定。不待眾問而自極歎二智
[001-0530b]
之甚深。且云從前所說之法意趣難解。二乘所不
能知。然一向聞佛所說一解脫義。我等已得。何嘗
不知。而今世尊一旦無故而作是說者。此我眾心
甚可疑也。此正二乘但信佛語。執悋之心未捨。將
以昔證為實。不知是權。所以因斥而起疑。即身子
雖智。而亦未免懷疑也。願聞今日稱歎之因緣。所
以為眾請說。】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欲聞具足道。」


【此重頌請意也。聖人不出世。萬古如長夜。故稱佛
為慧日。四十年前未曾稱歎甚深不可思議之法。
故云久乃說之。無問而自說者。以是道場所得法。
乃佛自證之境界。非眾所知。故無能發問者。即我
雖智慧亦難可測。故不能問。所以無問而自說也。
況所歎之法。是世尊尋常所行之道。眾皆以為已
知矣。而今極歎其甚深微妙。唯佛自知。殊非三乘
所及。所以大眾生疑也。眾等皆疑。我亦未了。敢問
世尊所歎者為是究竟之法耶。為是所行之道耶。
若是究竟法。則是道場所證。唯佛自知。固非我等
可及。若是所行道。則四十秊來。眾所同見同聞。而
共知者。業已取證矣。何甚深之有。此其所以生疑
也。欲聞具足道。則究竟所行。皆願指示歸趣也。故
敢以請。】


「爾時佛告舍利弗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001-0530c]


【此因請說而重止也。所以重止而不說者。以今日
開權盡廢三乘。打破向家之窠窟。如家國之喪亡。
恐其皆當驚疑也。夜光投人鮮不按劒。況無上妙
法乎。是以未敢輕易投人也。】


「舍利弗重白佛言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


【此申重請必說之意也。意謂世尊所以不說者。將
為此會智淺根劣而不信耳。今觀四眾根利智明
必能敬信。必不負世尊開示也。】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將墜於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此出再止之意也。所以止之而不說者。非是秘悋。
亦非無機。第恐增上慢人聞而不信。以此輩未得
謂得。未證謂證。自以為足。必生誹謗。則不唯無益。
而返害之。將墮惡道。以妨此等。故不若不說為嘉
耳。】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則生大歡喜。」


【此申三請之意也。身子所恃而懇請者。以觀此會
大眾皆久受佛化者。必無增上之儔也。然下退席
之眾。皆與身子同一法會。周旋久矣。而竟不知其
[001-0531a]
人者。可見人之相與知心之難。即此可進增慢之
儔也。】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此因懇請許說也。佛為此會業已入定放光動地。
最先警發羣機矣。此非小小因緣也。及方出定。即
便稱歎二智甚深。而又無問而自說矣。宜乎徑談。
何以將說而又止之。必待再三懇請而後說者何
也。一則以顯二智甚深難信難解。未可輕談。二則
發其二乘樂大之心。堅其篤信令生希有之想耳。
以二乘人一向與佛周旋。視為尋常。而其所說之
法。易信易解。故遇便信受。不以為難。即有不信而
所損不多。以其法乃權設。人乃小果。尚有可待之
時。今則開佛知見。為一乘成佛之真種。況微妙甚
深。若輕說則仍前如言取義而不入。或我慢輕忽
而不信。則永斷佛種。絕成佛之真因。或致誹謗而
墮惡道。則所損者大。故待再三懇請而後說也。觀
華嚴將說十地而金剛藏必須三家五請而後說
者。一以恐其有損而不說。二則以其地法深妙難
解而不易說。且法界海會。純一上機。宜其隨說。而
有鄭重若是。今法華一乘實相。正是華嚴法界之
地體。況二乘劣解。力所不堪。若輕投而不信則永
斷善根。再無成佛之機矣。且如來化緣將畢。時不
待人。安有從前之日月哉。所以必須眾志貞堅。可
一變而至於道也。三止之意豈徒然耶。】
[001-0531b]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此上慢退席以策羣機也。當許說時。座下有五千
人禮佛而退。世尊默然而不制止者。正以警發二
乘當捨夙習而以虗心受教也。增上慢者。己實未
得未證而自以為已得證。故謂之上慢。又且自高
於已得證者。云增上慢。此輩自以為足。其心不虗。
無受教之地。若聞妙法而不信入。則永斷佛種。此
在座與二乘同列。皆有自足之心也。如後身子與
四大弟子皆云。佛說一解脫義我等已得。又云我
等已得涅槃。而不復進求無上菩提。是皆增上慢
儔也。以其執著夙習知見。安能得入一乘妙法哉。
故今退者不止。正欲激發此輩令捨舊日名言習
氣。自淨其心。可受今日之教也。若留而惑眾。則大
負如來深慈矣。】


「爾時佛告舍利弗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此喜機純可說也。無復枝葉純有貞實。則益堅眾
志。故云退亦佳矣。楞嚴云。若有一人不清淨者。則
使道場終不成就。況五千乎。故以退者為佳也。】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如優曇鉢華時一現耳。」


【此正說妙法也。如來極盡神力。剛道如是二字而
已。信乎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也。如是者。直指
之辭。法者。即前相性等諸法。然諸法未見其妙。但
即諸法以見如如。是為妙耳。若見諸法之妙。則心
外無法。一切真常無非實相。了此即名為佛。故如
[001-0531c]
優曇華時一現耳。優曇乃瑞應華。三千年一現。現
則有聖人出。此則待時而現也。以喻一乘妙法。尋
常不說。必待機熟得道之時而說也。】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言不虗妄。」


【上已直指妙法全體。但以難信難解。此下所謂分
別解說。葢不得已而有說也。以其難信故。最初教
以當信。以前三乘之法。二乘皆執為實。今一旦廢
之。恐其不信。故誡以信佛所說。言不虗妄。此正世
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此開權顯實已盡於一言
之下矣。向下無非發明此意。】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此明權即是實。以顯一乘之妙也。諸佛隨宜說法。
皆以為權。殊不知意趣難解。以即權即實故難信
耳。下徵釋之曰。何以權即是實。以無數方便演說
諸法。皆離心意識境界。以顯佛知見地。原非思量
分別之境。而二乘人以思量求之。故不能解。所以
唯佛與佛乃能知耳。所以即權即是顯實者。不待
今日。故云諸佛本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
言一者。謂一真法界常住真心也。心外無法。故曰
一。廣大包含。生佛平等。依正不二。故曰大。諸佛證
此自利利他。故曰事。以眾生本具為因。諸佛為此
出世助發為緣。單因此緣此而出世間。更無別事。
故四十年來種種方便開示者此心耳。故下又徵
釋之曰。云何名一大事等。此又分別解說一大事
[001-0532a]
也。所言一大事者。乃眾生本具真心。即佛之知見
也。然而此心但為無明所蔽。故諸佛出世。特為眾
生揭開而指示之。令離妄染而得清淨。使自悟入。
為此而已。豈更別有他事哉。故結之曰。是為諸佛
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是知諸佛但為教化
菩薩令其成佛。唯此一事。原非為教二乘也。豈有
二乘三乘為實事哉。此則如來大暢出世本懷。盡
廢三乘之權。獨顯一乘之妙。極盡於此矣。】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此歷引十方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以證釋迦今
日言不虗妄。以有憲章祖述也。佛意謂我以無量
方便演說諸法皆為一乘佛知見者。非創為也。乃
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諸佛皆以無量方便種種
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令諸眾
生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直至成佛而後已。佛
佛皆然。是知諸佛但為教化菩薩。直令悟入佛之
知見。以此為能事。是故我今遵諸佛說法之儀式。
所以先說三乘者。以知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
故不得已。隨其本性而開導之。以佛說一切法。為
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即其所說皆
要眾生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耳。十方世界尚無
二乘三乘。我何獨異於諸佛哉。此則痛斥二乘。盡
廢昔權。如來出世本懷畢露於此矣。】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001-0532b]


【此敘諸佛出世不得已而說三之意也。佛佛出世。
所以必說三乘者。以處濁惡之時也。眾生剛強垢
重而難化。不得不隨機而調伏之。所以費盡無量
無數之方便。故將一乘法分別說三。豈得已哉。劫
濁。謂同造惡一類眾生。同聚一時。故名劫濁。執斷
常等具六十二種邪見。名見濁。眾生心識。但以妄
想貪嗔癡等擾亂其心。名煩惱濁。以不淨種子。發
業潤生。合成眾生。名眾生濁。業識命根隨生死業。
故名命濁。當此時世濁亂之極。豈可頓教成佛哉。
所以廣用方便者此也。】


「舍利弗若我弟子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此痛斥二乘。令堅一乘之信也。華嚴地上菩薩名
真阿羅漢。且地上菩薩大阿羅漢。豈有不知成佛
之事哉。故云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若不
知諸佛但教菩薩事者。此則非佛弟子。所謂假名
羅漢辟支佛耳。故下領悟。則曰我等今者真是聲
聞。真阿羅漢。所云非真阿羅漢者。以不信此法故
也。且我弟子既證羅漢。得出生死。即當上求佛果
可也。今執著小乘而自以為足。不復進求菩提者。
皆是增上慢人也。若果真是阿羅漢。豈有不信成
佛之事哉。此斥之深而欲信之切也。若現前親見
佛聞法。無有不信此事者。除佛滅後不得見佛。但
能持經。容有不信者。雖比時不信。但能受持解義
者。亦作成佛遠因。此人若遇餘佛亦得決了。所謂
[001-0532c]
金剛種子。歷劫不磨。如人食之終當透皮而出。此
正華嚴所說聞而不信。尚結佛種之因。以佛性種
子為成佛之真因。固當信重。故云汝等當一心信
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虗妄等。以結章首之
言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唯有諸貞實。」


【此頌退席之眾也。長行通舉五千。頌列三等。雖云
上慢我慢不信。總之皆一闡提也。缺戒護疵。則根
器不淨。小智糟糠。則智淺心麤。以無福德。故不堪
受法。所以去耳。此眾貞實。故當說也。】


「舍利弗善聽諸佛所得法以故說是經。」


【此頌即實明權也。初一偈總頌。謂佛所得法。乃道
場所得一乘實智佛知見之大法也。以眾生不堪。
故以方便權巧而為說之。此三七思惟。正為此也。
眾生心所念下一偈。頌不堪之所以。良由眾生心
念行道邪正欲性好尚善惡業果。種種若干之不
同。皆非受大之根器。為是等故。不敢說大。佛悉知
是已下兩偈半。正明施權。謂既知根器不堪。不得
不以方便權巧而化之。此九部法。皆為此輩而說
也。修多羅。云契經。伽陀。云孤起頌。本事。說佛本行。
如提婆達多忍辱仙等。本生。說佛往因。如十六王
子等。未曾有。即希有之事。因緣。即種種緣法譬喻。
如下火宅等。祗夜。云應頌。優波提舍。云論議。此敘
[001-0533a]
小乘九部之權法。正為二乘而說者。若加方廣自
說授記為十二部。總為隨機之說也。鈍根下四偈
半。頌即權明實之意。謂以鈍根樂小之人。雖近多
佛。而不行妙道。故為生死眾苦所惱。愍此等故。說
小乘之涅槃。設是方便。其實意要引入佛慧。如下
化城之設。意在引至寶所。但密意調伏。未曾明說
汝等成佛。一向不說者。以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
時。決定說大乘。然大非九部之外別有也。但知九
部隨機之說。專以引入大乘為本懷。因為入大。故
說此經。非別有大乘也。即權明實之意。盡揭於此
矣。】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皆成佛無疑。」


【此頌今為大根顯實也。心淨根利。行深妙道。則異
上鈍根。堪荷大法。故為說大乘。所謂正直捨方便
也。故記是人來世成佛。以此大根深心念佛。則心
與佛冥。修持淨戒。則不貪著生死。一聞得佛。大喜
遍身。所謂毛孔熈怡。佛性種子殊勝。故為說大乘。
若未聞妙法。則根之利鈍尚有差別。若得聞此大
法。則無論大小皆得成佛無疑。所謂利根鈍根等
雨法雨。皆得充滿。此正顯實之大益也。】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說佛智慧故。」


【此頌結顯一實也。謂雖有三乘假名引導。其實但
顯一乘佛慧。所以權即是實。是知諸法皆如也。】


「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皆令入佛道。」
[001-0533b]


【此頌敘佛出世。唯說一乘之意也。初五句。頌諸佛
出世唯證一實。故不以小乘度人。下二十句。歷敘
不以小乘度人之所以。以佛自住大乘。當行平等
之慈利物也。所得法。乃道場所證法身真體也。定
慧莊嚴。乃現他受用報身也。法報冥一。故曰平等。
以自證平等之大法。豈可以小乘而化人。即化一
人已墮慳貪。尚為不可。況其多乎。凡若有人信歸
於佛。佛則一以至誠待之。若欺其不能。誑其不知。
貪其利。嫉其勝。皆諸法之惡也。佛皆斷之。故於十
方無惡名之怖。亦無大眾之畏。故以相好莊嚴之
身。現光明普照之相。為說一乘實相之大法。此暗
敘坐菩提場之事也。一實相印。所謂海印三昧也。
佛所說法。以實相印印定。故魔外不混。舍利下一
偈。敘出世本懷。如我下一偈。敘今滿願方稱本懷
也。】


「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來世得作佛。」


【此頌敘開權之所以也。佛既本願化一切眾生成
佛。如何又說三乘之法耶。以所遇無智之眾。恐其
錯亂迷惑不受。故所以隨機演說耳。非本意也。下
廣頌五濁惡世。眾生難度。不得不設方便之意。我
知下八句。頌煩惱濁。受胎下四句。頌命濁。入邪見
下八句。頌見濁。於千萬下四句。頌劫濁。當此濁惡
之世。眾生汩沒苦惱之中。故設方便。先說出苦之
法。示以涅槃滅苦之道。此但滅盡諸苦出分段生
[001-0533c]
死。非真滅度出變易生死也。諸法下四句顯實。如
何是真滅耶。以諸法本來真常寂滅。此是一乘之
妙道。佛子行此。來世成佛。以二乘但見生滅四諦
之法。故今特為顯示。方盡如來出世本懷也。】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唯一無二乘。」


【此頌敘顯實也。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故云有方便力。以此故說三乘。以諸佛皆說一乘。
故我今唯說一乘。眾當諦信無疑也。】


「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令入於佛道。」


【此頌十方三世道同。先明過去諸佛也。以過去諸
佛皆依權演實。故我釋迦祖述其道也。】


「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助顯第一義。」


【此頌廣明助顯第一義也。言更以異方便者。此意
從序品文殊云。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而來。意
謂實相妙法。非言可宣。佛先放一光全彰妙體。則
實相真境平等顯現可不言而悟矣。為正方便以
諸佛皆以無數方便說三乘法。今言即權顯實。良
以此法微妙難信。恐三乘人一向執權。悋而不捨。
不能離言取義。則實相難明。前雖放光平等示現。
惜乎諸人不悟。業已當面錯過矣。前云佛子行道
已來世得作佛。意恐二乘之人。向怖佛道長遠。猶
存希望有待之心。未必盡信。故不肯捨權。則負此
嘉會失其時矣。今顯第一義諦實相妙法。生佛平
等。不論聖凡有福無福。乃至人天小善。但能從佛
[001-0534a]
一心信心。則當下是佛。不待更成。此我世尊急欲
二乘發起信心。故引諸佛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
義也。故下引菩薩人天。乃至微因小善。舉手低頭。
一稱佛名。則皆已成佛不待更成。況三乘九部之
權法。豈非成佛之本乎。是則宗門發明向上。一棒
一喝之下。揚眉瞬目。譏呵怒罵之間。令人頓脫生
死情根。豈非舉手低頭已成佛耶。以前已一光平
等顯現。恐其忽略。又云種種因緣說法皆為一乘。
故今重以種種小行助顯。故云更以異方便。助顯
第一義。由是觀之。一向三乘之權法。豈非一實之
法乎。故云我此九部法。入大乘為本者。此也。】


「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皆已成佛道。」


【此頌歷敘異方便也。今異方便。首舉菩薩。次舉人
天。而不及二乘者。以今九部法止是二乘成佛之
方便。因恐不信。故引菩薩凡夫非分之法。以助顯
之。使其必信無疑也。且菩薩。乃未成佛之人也。今
言已成者。意顯六度。乃稱真實相之行也。凡夫。乃
非成佛之人也。今言若善輭心。則非剛強梗化之
人。但能隨順佛法。信心不逆者。以凡夫中有此柔
輭之心。於佛滅後。雖未見佛。但能因佛發心。或為
供舍利。誠心造塔。以用七寶。乃至童子之聚沙。或
為供像誠心七寶。以至童子草木爪甲之戲畵。或
為供佛誠心。華香伎樂。以至散心舉手低頭之恭
敬。或散亂心見佛。一稱其名號。如是種種眾行微
[001-0534b]
因小善。蓋皆從佛發心也。所以一一皆已成佛者。
以眾生乃諸佛心內之眾生。但日用而不知有。今
從佛發心。則知有佛。知有則自心全體是佛。是以
凡作一行皆是佛行。所謂一念信心即得菩提。故
一一言皆已成佛道。非虗語也。言已成佛者。天台
六即。若理即。則具之而已。若名字即。則知名識字。
已成之義明矣。所以舉此諸行為助顯者。苟二乘
人能信菩薩之六度凡夫之眾善皆已成佛。而九
部之方便豈非實相之妙法。二乘之涅槃豈非成
佛之正行乎。端在的信自心。不疑佛語當下直證
實相矣。此如來開權顯實之善巧。啟發二乘迫切
懇至之心。難以言語形容矣。觀者若但隨言說而
不深體其心。則於妙法難窺其奧。】


「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度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


【此頌結過去道同也。三乘皆親見佛所說之行也。
凡夫供塔等。皆佛滅後。乃因佛旋發之行也。適然
之行尚成佛。況特立之法乎。】


「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導師方便說。」


【此頌未來道同也。諸佛本誓願四句。言未來諸佛
所以祖述現在者。以釋迦本願。欲令一切眾如我
等無異。故未來諸佛。皆同此願耳。諸佛下八句。言
諸佛自得之法甚深。稱性而說。故方便甚深也。法
常無性等者。謂一真法界。為本住法。所謂常住真
心。故曰常。然法界以緣起為宗。故云無性。無明十
[001-0534c]
二因緣。即普光明智。以隨染淨緣。遇緣即宗。染緣
乃生死業種。淨緣乃佛種。吾佛證窮此智。故說一
乘。以為眾生成佛之緣。故曰是故說一乘。是法住
法位等者。以佛稱性說法。謂之海印森羅常住用。
其所說之法。皆不動本際。故住法位。以住法位故。
世間相即常住實相。是則無有一法非真實者。道
場所證如此而已。所謂本住法。乃實智也。以第一
義諦。寂滅離言。但以方便權智為眾演說。故所說
法。一一稱真。故權即是實。所謂二智甚深也。此特
敘於未來諸佛中者。意為將授記者垂範也。】


「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隨應方便說。」


【此頌現在道同也。初八句。明權即是實。知眾下八
句。明多方助顯。】


「今我亦如是安隱眾生故皆令得歡喜。」


【此頌自行祖述三世也。初四句。明權即實。我以下
四句。明隨機助顯。所謂悅可眾心也。】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說無分別法。」


【此頌因觀六道汩於五濁。歷敘出世因緣也。初十
六句。敘觀五濁。佛具五眼。非佛眼不能窮眾生界。
故以佛眼觀。貧窮無福慧。眾生濁也。入生死苦。命
濁也。深著五欲。煩惱濁也。不求佛法。劫濁也。深入
邪見。見濁也。以觀此五濁眾生。故興同體大悲。以
起濟度之心也。我始下十句。敘出世因緣。以明三
七思惟也。舍那如來。於菩提場。初成正覺。法報冥
[001-0535a]
一。自受法樂。因見苦惱眾生。感動無緣慈力。故初
七思惟度脫。又思自證智慧微妙第一。非鈍根所
堪。且思度之之方。故云云何而可度。爾時下八句。
敘感應道交。謂正思出世。適諸天來請。此正機感
應會之時。後文所謂聞有人言也。我即下八句。二
七思惟。鈍根不堪大法。恐其有損。故寧入涅槃。而
不敢輕投也。尋念下四句。三七思惟。當遵諸佛說
法儀式。以一乘法。分別說三也。作是下十八句。敘
諸佛勸喻釋迦。善體諸佛之心。而以方便即權顯
實也。故云但為教菩薩。舍利下八句。敘釋迦因聞
諸佛勸喻。而依教奉行也。思惟下十句。正敘雙垂
兩相。現應化身。為今弟子。說三乘法也。已前佛未
出世。未有三寶。今日乃有三寶之名耳。從久遠下
四句。明雖說三乘。本懷但為顯實也。涅槃。無上大
涅槃也。生死苦永盡。二死永亡也。以諸佛久遠劫
來所讚示者。皆即權以顯實。故我常如諸佛所說。
所謂雖說三乘。但為教菩薩也。舍利下十二句。敘
出世本懷。因為待機。今正機熟應說佛慧之時也。
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所謂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根機既熟。啐啄同時。則不勞餘力。
故世出世法。當貴乎時也。佛祖用處不違時失候。
故云今正是其時。舍利下八句。敘退席之眾也。言
劣根既去。則不混亂眾心。故喜而無畏。以無回互
委曲之心。故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也。菩薩下
[001-0535b]
四句。言昔日小乘。一聞今法。皆是菩薩。昔日懷疑。
今皆已除。各各自信成佛。故千二百人悉皆作佛。
此則不待一一授記。早已為眾分明決擇矣。如三
世下四句。通結釋迦仰遵三世諸佛儀式也。】


「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無聲聞弟子。」


【此頌極讚一乘之難遇。以堅二乘之信也。初云如
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華時一現耳。
故歷敘其難。諸佛曠劫一出。豈易值哉。即出世而
未便即說此法。猶隱忍待時。經四十年。此法豈易
說哉。今日方說。尚有退席之眾。此聽信者更不易
得其人也。所以此法如優曇華時時一現。上時訓
是。然佛雖難值今已值。法固難說今已說。雖難猶
不為難。獨有聽而信者甚為難耳。故有聞法歡喜。
不但全身擔荷。即發一言讚歎者。甚為希有。過於
優曇華。此極言信心難發也。汝等下。勸其勿疑。當
信佛也。我今業已普告大眾。明示但以一乘教化
菩薩矣。汝等二乘決不可以聲聞自居也。我佛慈
悲懇切。唯恐二乘不信。故叮嚀勸喻之如此也。】


「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廣讚一乘道。」


【此頌敘付囑保護之意也。謂此妙法。乃諸佛秘密
心要。一向不敢輕談者。故切誡身子等既得此法。
於五濁惡世。不可輕易說向於人。恐其不信而取
惡道之損也。若果有上根利智。是為難得。又不可
失人。即當為說。故曰廣讚。則不嫌其多說也。】
[001-0535c]


「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自知當作佛。」


【此頌總結前意也。諸佛法如是。謂上說十方三世
諸佛。皆說即權顯實之法也。汝等既知諸佛隨宜。
方便之事。則知元無三乘。不必更疑諸聲聞人無
成佛之分。則宜歡喜自信作佛也。甚矣心之難明
也。佛性種子。眾生與佛不隔一毫。只在信與不信
耳。昔有僧問古德如何是佛。德云。我說恐汝不信。
僧云。和尚重言安敢不信。德云。即汝便是。僧茫然。
所以自信為難也。故世尊既說是法。又恐作尋常。
故囑其保重。又囑其必信。此其成佛真因。以信為
本也。】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