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59 金剛經宗通-明-曾鳳儀 (CBET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宗通卷六



十七斷無為何有相好疑



此疑從前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而來。如義者。如如
不動義也。即是無為法。既言無為法身是佛。何以
成就相好亦名為佛。此約法身疑色身也。故經云。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
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
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
相具足。」


【傅大士頌曰。八十隨形好。相分三十二。應物萬般
形。理中非一異。人.法兩俱遣。色.心齊一棄。所以證
菩提。實由諸相離。


通曰。傅大士本彌勒化身。應此方機。頌出金剛般
若甚深義。實此經之鐍鑰也。諸相非相之旨。言之
不啻再三。豈至重出而無意味。緣須菩提已得人
空。故知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明得法身邊事。至此
又空其法。故知非相是名為相。明得法身向上事。
所謂人法兩俱遣也。明得非相。已棄色矣。明得非
[006-0032a]
非相。又棄心矣。所謂色心齊一棄也。人法俱空。色
心齊棄。所以證於菩提。非空非色。非一非異。說法
身非是色身。而色身未嘗不是法身。法身固不可
以相見。而亦不可以離相見。相而無相。無相而相。
其斯為至妙至妙者乎。
功德施論曰。法身畢竟非
色身。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色身也。法身畢竟
非法相。如具足八萬四千相好。具足十身靈相。皆
法相也。
彌勒菩薩偈曰。法身畢竟體。非彼相好身。
以非相成就。非彼法身故。
所以經云。不應以具足
色身見。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也。然此相好二種。亦
非不佛。此二不離法身故。如金畢竟非師子。亦非
無金。以師子不離於金故。
彌勒菩薩偈曰。不離於
法身。彼二非不佛。故重說成就。亦無二及有。
所以
經云。是名具足色身。是名諸相具足也。依第一義
不應以色相見於法身。故說非身。依世俗言說。即
於色相而見法身。故說具足。亦得言無。亦得言有。
故曰亦無二及有也。無而不無。是謂真無。有而不
有。是謂妙有。非具甚深般若智。固難了此。
黃檗云。
十方諸佛。實無少法可得。名為阿耨菩提。祇是一
心。實無異相。亦無光彩。亦無勝負。無勝故無佛相。
無負故無眾生相。
僧云。心既無相。豈得全無三十
二相.八十種好。化度眾生耶。檗云。三十二相屬相。
凡所有相。皆是虗妄。八十種好屬色。若以色見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黃檗此語。單明非句。令
[006-0032b]
人直下見性。
僧問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雪
竇頌云。金烏急。玉兔速。善應何曾有輕觸。展事投
機見洞山。跛鱉盲龜入空谷。華簇簇。錦簇簇。南地
竹兮北地木。因思長慶陸大夫。解道合笑不合哭。
咦。僧問智門。洞山道麻三斤。意旨如何。智門云。華
簇簇。錦簇簇。會麼。僧云。不會。智門云。南地竹兮北
地木。僧回舉似洞山。山云。我不為汝說。我為大眾
說。遂上堂云。言無展事。語不投機。承言者喪。滯句
者迷。
又陸亘大夫久參南泉。泉遷化。亘入寺下祭。
却呵呵大笑。院主云。先師與大夫有師資之義。何
不哭。大夫云。道得即哭。院主無語。亘大哭云。蒼天
蒼天。先師去世遠矣。後來長慶聞云。大夫合笑不
令哭。雪竇牽合成此一頌。後下一咦字。却與洞山
相見。於此明得。方知所謂麻三斤云者。是相。是非
相。是可見佛。是不可見佛。當別具一隻眼。】


十八斷無身何以說法疑



此疑從上身相不可得見而來。若第一義佛境界。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亦必離身相而說法也。聲
不自聲。依色而發。既無所依之色。何以有能依之
聲。為遣此疑。故經云。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
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
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下段魏譯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
[006-0032c]
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
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
眾生。唐長慶二年。釋靈幽暴亡。見閻羅天子。問幽。習何行業。幽對曰。常持金剛般若經。天子合掌賜坐。命
幽朗誦一徧。天子曰。念此經中而少一章。如貫華之線。中有不續。真本在濠州鍾離寺石[石*白-日+田/廾]上。可往查對。
徧告人間。幽既還魂。奏聞其事。增入此段。」


【通曰。如來不可以身相見。亦不可以離身相見。非
身而身。是為妙身。如佛法亦然。佛法不可以言說
顯。亦不可以離言說顯。無說而說。是為妙說。前謂
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法無定法。猶帶法在。說無定
說。猶帶說在。不能無說。焉可無身。既已無身。將誰
說法。至此一法也無。本無可說。身即無身之身。說
即無說之說。非上聖之資。固難信也。
刊定記曰。汝
勿謂如來有所說法。法身無為。實無能說之者。猶
如空谷響答。實無作響之者。凡有所說法。必先作
是念。佛雖說法。而無說法之心。猶如谷雖應聲。而
無應聲之念。能說所說二種差別。皆無所有。汝莫
作是念。謂如來有所說法也。以何義故莫作是念
耶。如來本際。不離於法界。法界平等。語即默。默即
語。說無自相。即本無說。若謂如來有所說法者。即
謗佛也。不能解我無說之說故。夫說法者。當如法
說。名真說法。法本離一切名相分別。不見少有真
實體性而可說者。說既無體。將何為說。若稱此說。
是如法說。故名說法也。
彌勒菩薩偈曰。如佛法亦
然。所說二差別。不離於法界。說法無自相。
法身既
[006-0033a]
不離法界。所說之法亦復不離法身。故成非有。夫
說法如是。何嘗有所說哉。須菩提解空第一。以慧
為命。聞說是法。信心不逆。未足為難。故問未來眾
生。正法日遠。頗有聞是言說。而生信心者乎。世尊
則以眾生非一定是眾生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安知其無能信者。故謂彼非眾生。非不眾生。言彼
能信者。原有聖體。非是眾生。然未離凡品。非不是
眾生也。以何義故說非眾生又名眾生耶。眾生眾
生云者。如來說非眾生。以第一義中。即五蘊異五
蘊。推求其體。悉不可得。故說非眾生也。云何非不
眾生。以俗諦言說。依於五蘊業果相應施設。故說
是名眾生也。是則名眾生實不眾生。眾生具有聖
性。能為信之根本。何患其不能信此甚深法界耶。


彌勒菩薩偈曰。所說說者深。非無能信者。非眾生
眾生。非聖非不聖。
謂非眾生之眾生。不可謂聖。未
嘗不可為聖也。能如是觀於眾生。即眾生離眾生。
又何疑於無說之說哉。須菩提尊者在巖中宴坐。
諸天雨華讚歎。者曰。空中雨華讚歎。復是何人。云
何讚歎。天曰。我是梵天。敬重尊者善說般若。者曰。
我於般若未嘗說一字。汝云何讚歎。天曰。如是。尊
者無說。我乃無聞。無說無聞。是真說般若。
又維摩
詰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
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
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
[006-0033b]
詰言。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
二法門。維摩默然。天童頌云。曼殊問疾老毗耶。不
二門開看作家。泯表粹中誰賞鑑。忘前失後莫咨
嗟。區區投璞兮楚庭臏士。璨璨報珠兮隋城斷蛇。
休點破。絕玼瑕。俗氣渾無却較些。然則無說之說。
諸佛菩薩皆然。又何疑於世尊。】


十九斷無法如何修證疑



此疑從前十二.十三疑中無法得阿耨菩提而來。


功德施論曰。若第一義佛境界。色身.言說身皆不
可得。曾無有法是所覺知者。云何離於正知次第
而名無上正等覺耶。既無法體。其誰修證。為遣此
疑。故經云。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
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
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
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唐譯云。復次善現。是法平等。於其中間無不平等。故
名無上正等菩提。以無我性。無有情性。無命者性。無
士夫性。無補特伽羅等性平等。故名無上正等菩提。
一切善法無不現證。一切善法無不妙覺。善現。善法
善法者。如來一切說為非法。是故如來說名善法善
[006-0033c]
法。」


【傅大士頌曰。水陸同真際。飛行體一如。法中何彼
此。理上豈親疏。自他分別遣。高下識情除。了斯平
等性。咸共入無餘。


通曰。前十二.十三疑中。如來說實無有法得無上
菩提。須菩提豈不信其無。第恐未來眾生。以非身
非說一切皆無。遂謂法身亦無。故問佛得無上菩
提為無得耶。其所云無得者良是。非謂其無得而
遂無無上菩提也。故曰是名無上正等菩提。有少
法在。即有高下。惟一法也無。故一切平等。以平等
故。聖凡一體。以此自證。即無身相可得。以此度生。
即無言說相可得。令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涅槃。實
無一眾生得滅度者。蓋以此也。
秦譯云。修一切善
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前云無有少法。此
云修一切善法。前云無得。此云則得。覺語意相戾。
唐譯云。以平等故名無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無
不現證。一切善法無不妙覺。此於菩提。但言名而
不言得。一切善法。但言證而不言修。似於向上一
路。更為精切。
刊定記曰。前文中皆言無法得菩提。
若如來不得一法。云何轉捨二障。轉得二果。既若
轉得菩提。豈是不得一法。佛答有三。一答無法可
得為正覺。二答平等為正覺。三答正助修善為正
覺。初答如文可見。無有少法可得者。即菩提處也。
無有少法可證菩提。即無有少法能過之者。故名
[006-0034a]
無上。此以無法為正覺也。復次須菩提下四句。以
平等為正覺也。如來清淨法身平等無差別故。其
法無不齊等。無有少增。故名無上。在聖不增故無
高。居凡不減故無下。一切平等。本來不失。更何有
得。
彌勒菩薩偈曰。彼處無少法。知菩提無上。法界
不增減。淨平等自相。
然雖無法。然雖平等。非謂不
修得成正覺。又復其法是無我等相。遠離諸相。即
是平等。又彼法無我。自體真實。竟無一法可得。故
名無上。又復於諸方便。亦是無上。所有善法皆圓
滿故。名為無上。云何善法有體可得。而能證無所
得理。法不相似。豈得成因。所言善法者。如來說為
非法。由有漏性不能持故。說名非善。由無漏性決
定能持。是善性故。彼漏非是淨法。此離於漏法。即
是清淨法。故曰彼法。若有漏法故。名非善法。以無
有漏法故。是故名為善法。以決定無漏善法故。猶
云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彌勒菩薩偈曰。有無上方
便。及離於漏法。是故非淨法。即是清淨法。
故修證
平等性者。雖非淨法。然修而無修。證而無證。即無
有少法可得。故謂之曰清淨也。
溈山一日指田問
仰山曰。這丘田。那頭高。這頭低。仰曰。却是這頭高。
那頭低。溈曰。你若不信。向中間立。看兩頭。仰曰。不
必立中間。亦莫住兩頭。溈曰。若如是。著水看。水能
平物。仰曰。水亦無定。但高處高平。低處低平。溈便
休。甚矣證平等之難也。住兩頭則不平。立中間則
[006-0034b]
不平。以水能平。物則不平。乃至無有少法則平。高
也平。低也平。惟如是見得。足知自他同一涅槃性
海也。】


二十斷所說無記非因疑



此疑從上修善法而來。如云修一切善法則得菩
提者。是善法攝。非無記攝也。若前所云持說四句
偈等。但以名句文三者無記性攝。無記性法中無
因果故。豈有能得菩提之理耶。為遣此礙故經云。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
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
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
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傅大士頌曰。施寶如沙數。唯成有漏因。不如無我
觀。了妄乃名真。欲證無生忍。要假離貪瞋。人法知
無我。逍遙出六塵。


通曰。較量寶施何啻再三。而此又舉之。以破無記
非因之疑。謂修一切善法。不著於相。是為菩提因。
固矣。然佛所說法。皆自無漏善性中流出。離言說
相。而持說者。實能示菩提之因。此可見般若之妙。
不但一切善法。以離相故而證菩提。雖文字無記
性法。亦以無相故而證菩提也。此豈寶施如沙成
有漏因者可及哉。故佛舉三千大千世界。一世界
中有一須彌山王。高廣無量。而七寶聚積。與之齊
等。有人持此布施。福德可謂多矣。若人以此無相
[006-0034c]
無住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以之受持。自
利也。以之演說。利他也。此於經中於詮真理。因之
悟解起行。能趣菩提。由非離此。能得菩提。故知藉
斯菩提方契。故此宣說法寶量等虗空。不可思議。
於前無數寶施福德。不啻千百萬億倍。算數譬喻
皆不能及。
彌勒菩薩偈曰。雖言無記法。而說示彼
因。是故一法寶。勝無量珍寶。數力無似勝。無似因
亦然。一切世間法。不可得為喻。
謂是算勢類因四
種差別。無有其喻能比況者。一者數勝。乃至算數
所不能及。二者勢勝。如強弱力不相並。三者類勝。
如貴賤人不相似。四者因勝。言彼不可與此為因。
持說之功德若是。可不益勤精進勇猛心哉。
昔香
至王施無價寶珠於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祖
以所施珠問三王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否。第一
王子.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踰也。非
尊者道力。執能受之。第三王子曰。此是世寶。未足
為上。於諸寶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
諸光中。智光為上。此是世明。未足為上。於諸明中。
心明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於
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寶。若明
其寶。寶不自寶。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
要假智珠以辨世珠。寶不自寶者。要假智寶以明
法寶。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眾生有道。心寶亦
然。祖歎其辨慧。乃復問曰。於諸物中。何物無相。曰。
[006-0035a]
於諸物中。不起無相。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大。曰。
於諸物中。法性最大。祖知是法嗣。以如來正法眼
付之。後六祖亦曰。乘船永世求珠。不知身是七寶。
是二祖師。深明法寶。非世寶可及。】


二十一斷平等云何度生疑



此疑從第十九疑中是法平等而來。
功德施論曰。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即無眾生可度。若如來說非
眾生者。云何不與餘教相違。如有經言。無量眾生
以得我為善知識故。生等諸苦。並皆解脫。既度眾
生。即有高下。何為平等。為遣此疑。故經云。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
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
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通曰。此疑雖以平等而疑度生。實以度生而顯平
等也。
彌勒菩薩偈曰。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以
名共彼陰。不離於法界。
夫一真法界之中。五蘊皆
空。聖名凡號。一無所有。眾生待蘊而成。既無五蘊。
即無眾生。眾生名且無。何從而度之。故實無眾生
得滅度者。是真證平等法界性也。
刊定記曰。於意
云何五句。遮其錯解也。何以故二句。示其正見也。
徵意云。以何義故。令不作是念。釋意云。以實無眾
生為如來所度故。一真法界。原自平等。佛是極證
[006-0035b]
之人。已全是法界。眾生雖未得證。然緣生無體。亦
同法界。豈可將法界度於法界。故無眾生如來度
也。若實有眾生異於如來為所度者。此則不如法
界。不了緣生。便有我人眾生壽者等相。爾𦦨未忘。
名為我取。如來無是也。
彌勒菩薩偈曰。取我度為
過。以取彼法是。取度眾生故。不取彼應知。
彼即指
上四相也。如來何以無我取耶。如來所說有我者。
無體性義。即為非我。本自無我。又安所取。故無我
人眾生壽者等相。無體可得故。若如來取有眾生
為我度者。此即是取相之過。以著彼五陰法是眾
生故。即與我執過同。欲令眾生得解脫者。有如是
相。故不應取。既無我執。何用更言不取耶。以諸凡
夫顛倒妄取。執為有我。不能解脫。故說妄取有我。
是凡夫之人。未為聖者。不能生聖法。故名凡夫也。
彼凡夫各封於我。差別而生。名凡夫生。然第一義
中。更無凡夫可得。但以世俗言說。名凡夫生耳。以
上展轉拂迹。謂如來本來無我。但凡夫執之為我。
故說無我法以度凡夫。究竟凡夫亦本無我。不但
無我。且無凡夫。如夢人見虎。虎與夢人皆不可得。
何處更有眾生可度耶。
前後四處。皆說度而無度。
最初令離我度生。十一疑能度者是我。十四疑無
我而誰度。此疑真界平等。不合度生。至是發明實
無眾生得滅度者。極詳且著矣。
溈山餧鵶生飯。回
頭見仰山。曰。今日為伊上堂一上。仰曰。某甲隨例
[006-0035c]
得聞。溈曰。聞底事作麼生。仰曰。鵶作鵶鳴。鵲作鵲
噪。溈曰。爭奈聲色何。仰曰。和尚適來道甚麼。溈曰。
我祇道為伊上堂一上。仰曰。為甚麼喚作聲色。溈
曰。雖然如此。驗過也無妨。仰曰。大事因緣。又作麼
生驗。溈竪起拳。仰曰。終是指東畫西。溈曰。子適來
問甚麼。仰曰。問和尚大事因緣。溈曰。為甚麼喚作
指東畫西。仰曰。為著聲色故。某甲所以問過。溈曰。
並未曉了此事。仰曰。如何得曉了此事。溈曰。寂子
聲色。老僧東西。仰曰。一月千江。體不分水。溈曰。應
須與麼始得。仰曰。如金與金。終無異色。豈有異名。
溈曰。作麼生是無異名底道理。仰曰。瓶盤釵釧劵
盂盆。溈曰。寂子說禪。如師子吼。驚散狐狼野干之
屬。於此明得無異名底道理。方知以名共彼陰。不
離於法界。是最上第一義。】


二十二斷以相比知真佛疑



此疑從第十七疑中如來不應以色身諸相見而
來。前文云即非具足色身。又云是名具足色身。既
云即非諸相具足。又云是名諸相具足。彼中意者。
法身畢竟非相好。相好亦非不佛。由無相故現相。
不離法身。所以疑云。既無相故。方能現相。則但見
於相。便知無相也。法身既不離於色相。則知法身
為福相成就。似可比類而知。為遣此疑。故經云。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
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
[006-0036a]
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
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
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唐譯云。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可以諸相具足觀如
來不。善現答言。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諸相具足
觀於如來。佛言。善現。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善現。若以諸相具足觀
如來者。轉輪聖王應是如來。是故不應以諸相具足
觀於如來。如是應以諸相非相觀於如來。爾時世尊
而說偈曰。


諸以色觀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斷。不能當見我。
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


【傅大士頌曰。涅槃含四德。唯我契真常。齊名八自
在。獨我最靈長。非色非聲相。心識豈能量。看時不
可見。悟理即形彰。


通曰。上言平等法界。無佛無眾生之謂也。如來說
凡夫即非凡夫。已無眾生相可得。雖無眾生。豈無
如來乎。然諸相即如來所現。所謂無相而相也。諸
相即不離法身。所謂相而無相也。既可以無相顯
相。亦可以相顯無相。比類而觀。似可以相知佛。不
知諸相無性。非真實法體。故不可有比觀。而真實
法性。不但離於聲色。亦且遠於知見。將何從而觀
之。故知所謂我者。即涅槃四德之我。本非所識。識
[006-0036b]
且不能。安見其有。此併其度眾生之我而無之也。
秦譯偈四句。但離聲色之我耳。唐譯後四句。乃離
知見之法身也。合而觀之。其義始足。又須菩提言。
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與前所答相左。不
知唐譯省之為是。
刊定記曰。於意云何二句。謂可
以相比觀無相法身如來否。須菩提言三句。謂法
身既流出相身。即由此相知佛證得無相法身。佛
言三句。難聖凡不分也。謂輪王亦有此相。應是如
來。則色身相不可比知如來矣。且輪王與佛。色相
雖同。相之所依。二各有異。佛相即法身所現。王相
依業因而生。凡聖雲泥。復何準的。
彌勒菩薩偈曰。
非是色身相。可比知如來。諸佛唯法身。轉輪王非
佛。非相好果報。依福德成就。而得真法身。方便異
相故。
須菩提白佛言四句。悟佛不可以相見也。意
云。緣聞依真現假。假不離真。及乎約假求真。真不
由假。彼依福德而成就者。是果報身。非真法身。由
此言之。福德力但能成是相。而福德力不能得大
菩提。佛固不可以相見也。爾時世尊五句。即見聞
所不能及也。真如法身。非是識境。離一切相及言
說故。但是真智之境。乃能證知。所以色見聲求者。
不知佛也。
華嚴云。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又云。
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見佛。即此謂也。
彌勒菩薩偈
曰。唯見色聞聲。是人不知佛。以真如法身。非是識
境故。
功德施論曰。以色見我等。其義云何。謂有見
[006-0036c]
光明相好。言見於佛。及有聽受經等文字。言我隨
逐而得如來。彼於相好身。及言說身。攀緣修習。為
除此見。故曰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色及文字
性非真實。於中取著。是邪道故。行於此道。何能見
佛。云何見耶。
經云。如來法為身。但應觀法性。法性
者。所謂空性。無自性。無生性等。此即諸佛第一義
身。若見於此。名為見佛。攀緣法性將非取著。以淨
智心。了知法性。法性豈是所了知耶。是故經言。法
性非所見。彼亦不能知。如有經言。一切法性。猶如
虗空等。與眾物為所依止。而其體性。非是有物。亦
非無物。能於中寂然無知。名為了知。故名為知者。
但隨世俗言說故。功德施解後四句極詳。最宜玩
味。
昔馬祖在衡嶽山常習坐禪。南嶽讓禪師知是
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甚麼。祖曰。圖作佛。師乃
取一磚。於彼庵前石上磨。祖曰。磨作甚麼。師曰。磨
作鏡。祖曰。磨磚豈得成鏡。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
禪豈得成佛。祖曰。如何即是。師曰。如牛駕車。若車
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祖無對。師又曰。汝學坐
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
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
執坐相。非達其理。祖聞示誨。如飲醍醐。禮拜問曰。
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師曰。汝學心地法門。如
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
又問。道非色相。云何能見。師曰。心地法眼。能見乎
[006-0037a]
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祖曰。有成壞否。師曰。若以
成壞聚散而成道者。非見道也。聽吾偈曰。心地含
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祖蒙
開悟。心意超然。
雲門垂語云。人人盡有光明在。看
時不見暗昏昏。作麼生是諸人光明。自代云。廚庫
三門。又云。好事不如無。雪竇云。自照列孤明。為君
通一線。華謝樹無影。看時誰不見。見不見。倒騎牛
兮入佛殿。合二則觀之。無相三昧。雖以心地法眼
能見。然見而不見。如倒騎牛。乃可觀於如來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宗通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