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59 攝大乘論-陳-無著菩薩 (TKD)


[16-1053b]
無著
菩薩造眞諦三藏譯依止
勝相中衆名品第一攝大
乘論卽是阿毗達磨教及大乘修多
羅佛世尊前善入大乘句義菩薩摩
訶薩欲顯大乘有勝㓛德依大乘教
說如是言諸佛世尊有十勝相所說
無等過於餘教十勝相者一應知依
止勝相二應知勝相三應知入勝相
四入因果勝相五入因果修差別勝
相六於修差別依戒學勝相七此中
依心學勝相八此中依慧學勝相九
學果寂滅勝相十智差別勝相由此
十義勝相如來所說過於餘教如此
釋修多羅文句顯於大乘眞是佛說
復次云何此中略釋能顯大乘勝於
餘教今此略釋顯斯十義唯大乘有
小乘中無何者爲十謂阿黎耶識說
名應知依止相三種自性一依他性
二分別性三眞實性說名應知相唯
識教說名應知入相六波羅蜜
[16-1053c]
攝大乘論卷上苐六張君
說名入因果相菩薩十地說名入因
果修差別相菩薩所受持守護禁戒
說名於修差別戒學相首楞伽摩虛
空噐等定說名心學相無分別智說
名慧學相無住處涅槃說名學果寂
滅相三種佛身自性身應身化身此
三說名無分別智果相如此十種處
唯大乘中有異於小乘故說第一佛
世尊但爲菩薩說此十義故依大乘
諸佛世尊有十勝相所說無等過於
餘教復次云何此十勝相所說無等
能顯大乘是如來正說遮小乘決非
大乘於小乘中未曾見此十義隨釋
一義但見大乘中釋復次此十義能
引出無上菩提成就隨順不相違爲
諸衆生得一切智智而說偈言
應知依及相入因果修異三學及果滅
智無上乘攝十義餘處無見此菩提因
故大乘佛言由說十義勝
云何十義如此次第說菩薩初學應
先觀諸法如實因緣由此觀故於十
二緣生應生聰慧次後於緣生法應
了別其體相由智能離増益損減二
[16-1054a]
攝大乘論卷上苐七張君
邊過失如此正修應通達所緣如實
諸相次後従諸障應解脫次心巳通
達應知實相是先所行六波羅蜜應
更成就令清淨無復退失由依意内
清淨故次内清淨所攝諸波羅蜜依
十地差別應修隨一三阿僧祗刧次
菩薩三學應令圓滿圓滿巳是學果
涅槃及無上菩提次後應得修十義
次第如此此次第說中一切大乘皆
得圓滿此初說應知依止立名阿黎
耶識世尊於何處說此識及說此識
名阿黎耶如佛世尊阿毗達磨略本
偈中說
此界無始時一切法依止若有諸道有
及有得涅槃
阿毗達磨中復說偈云
諸法濟藏住一切種子識故名阿黎耶
我爲勝人說
此阿含兩偈證識體及名云何佛說此
識名阿黎耶一切有生不淨品法於
中隠藏爲果故此識於諸法中隱藏
爲因故復次諸衆生藏此識中由取
我相故名阿黎耶識阿含云如解
[16-1054b]
攝大乘論卷上苐八張君戒休
節經所說偈
執持識深細法種子恒流於凡我不說
彼物執爲我
云何此識或說爲阿陀那識能執持
一切有色諸根一切受生取依止故
何以故有色諸根此識所執持不壞不
失乃至相續後際又正受生時由能
生取陰故故六道身皆如是取是取
事用識所執持故說名阿陀那或說
名心如佛世尊言心意識意有二種
一能與彼生次第緣依故先滅識爲
意又以識生依止爲意二有染汙意
與四煩惱恒相應一身見二我慢三
我愛四無明此識是餘煩惱識依止
此煩惱識由一依止生由第二染汗
由緣塵及次第能分別故此二名意
云何得知有染汙心若無此心獨行
無明則不可說有與五識相似此法
應無何以故此五識共一時有自依
止謂眼等諸根復次意名應無有義
復次無想定滅心定應無有異何以
故無想定有染汙心所顯滅心定不
尒若不尒此二定應不異復次於無
[16-1054c]
攝大乘論卷上苐九張君想
天一期應成無流無失無染汙故於
中若無我見及我慢等復次一切時
中起我執遍善惡無記心中若不如
此但惡心與我執等相應故我及我
所此或得行於善無記中則不得行
若立二心同時生無此過失若立與
第六識相應行有此過失無
獨行無明及相似五識二定無差別意
名無有義無想無我執一期生無流善
惡無記中我執不應起離汙心不有二
與三相違無此一切處我執不得生證
見眞實義或障令不起恒行一切處名
獨行無明此
心染汙故無記性攝恒與四惑相應
譬如色無色界惑是有覆無記此二
界煩惱奢摩他所藏故此心恒生不
廢尋第三體離阿黎耶識不可得是
故阿黎耶識成就爲意依此以爲種
子餘識得生云何此意復說爲心多
種熏習種子所聚故云何於聲聞乘
不說此心相及說阿黎耶阿陀那名
微細境界所攝故何以故聲聞人無
有勝位爲得一切智智是故於聲
[16-1055a]
攝大乗論卷上苐十張君聞人
離此說由成就智令本願圓滿故不
爲說諸菩薩應有勝位爲得一切智
智故佛爲說何以故若離此智得無上
菩提無有是處復次此識於聲聞乘
由別名如來曾顯如増一阿含經言
於世間喜樂阿梨耶愛阿黎耶習阿
黎耶著阿黎耶爲滅阿黎耶如來說
正法世間樂聽故屬耳作意欲知
起正勤方得滅盡阿黎耶乃至受行
如來正法及似法由如來出世是第
一希有不可思議法於世間顯現如
本識此如來出世四種功德經由別
義於聲聞乘此識巳顯現復次摩訶
僧祗部阿含中由根本識別名此識
顯現譬如樹依根彌沙塞部亦以別
名說此識謂窮生死陰何以故或色
及心有時見相續斷此心中彼種子
無有斷絕是應知依止阿陀那阿黎
耶質多根本識窮生死陰等由此名
小乘中是阿黎耶識巳成王路復有
餘師執心意識此三但名異義同是
義不然意及識巳見義異當知心義
亦應有異復有餘師執是如來
[16-1055b]
攝大乘論卷上苐十一張君
說世間喜樂阿黎耶如前所說此中
有五取陰說名阿黎耶復有餘師執
樂受與欲相應說名阿黎耶復有餘
師執身見說名阿黎耶如此等諸師
迷阿黎耶由阿含及修得是故作如
是執由隨小乘教及行是師所立義
不中道理若有人不迷阿黎耶識約
小乘名成立此識其義最勝云何最
勝若執取陰名阿黎耶於惡趣隨一
道中一向苦受處於彼受生此取陰
最可惡逆是取陰中一向非可愛衆
生喜樂不應道理何以故彼中衆生
恒願取陰斷絕不生若是樂受與
欲相應従第四定乃至上界皆無此
受若人巳得此受由求得上界則生
猒惡是故衆生於中喜樂不稱道理
若是身見正法内人信樂無我非其
所愛於中不生喜樂此阿黎耶識衆
生心執爲自内我若生一向苦受道
中其願苦陰永滅不起阿梨耶識
愛所縳故不曾願樂滅除自我従第
四定以上受生衆生雖復不樂有欲
樂受於阿黎耶識中是自我愛隨逐
[16-1055c]
攝大乘論卷上苐十二張君不離
復次正法内人雖復願樂無我違逆
身見於阿黎耶識中亦有自我愛以
阿黎耶名安立此識則爲最勝是名
成立阿黎耶別名相品
第二復次
成立此識相云何可見此相略說有
三種一立自相二立因相三立果相
立自相者依一切不淨品法習氣爲
彼得生攝持種子依噐是名自相立
因相者此一切種子識爲生不淨品
法恒起爲因是名因相立果相者此
識因種種不淨品法無始習氣方乃
得生是名果相何法名習氣此習氣
名欲顯何義此法與彼相應共生共
滅後變爲彼生因此卽所顯之義譬
如於麻以花熏習麻與花同時生滅
彼數數生爲麻香生因若人有欲等
行有欲等習氣是心與欲等同生同
滅彼數數生爲心變異生因若多聞
人有多聞習氣數思所聞共心生滅
彼數數生爲心明了生因由此熏習
得堅住故故說此人爲能持法於阿黎
耶識應知如此道理此染汙種
[16-1056a]
攝大經論卷上苐十三張君子與
阿黎耶識同異云何不由別物體故
異如此和合雖難分別而非不異阿
黎耶識如此而生熏習生時有功能
勝異說名一切種子云何
阿黎耶識與染汙一時更㸦爲因譬
如燈光與燈炷生及燒燃一時更㸦
爲因又如蘆束一時相依持故得住
立應知本識與能熏習更㸦爲因其
義亦尒如識爲染汙法因染汙法爲
識因何以故離此二法異因不可得
故云何
熏習不異不多種而能爲有異多種
諸法作生因譬如多縷結衣衣無多
色若入染噐後於衣上種種相貌方
得顯現如此阿黎耶識種種諸法所
熏熏時一性無有多種若生果染噐
現前則有不可數種類相貌於阿黎
耶識顯現此緣生於大乘最微細甚
深若略說有二種緣生一分別自性
二分別愛非愛依止阿黎耶識諸法
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生甘分別種
種法因緣自性故復有十二分緣生
是名分別愛非愛於善惡道分
[16-1056b]
攝大乘論卷上苐十四張君
別愛非愛生種種異因故若人於阿
黎耶識迷第一緣生或執自性是生
死因或執宿作或執自在變化或執
八自在我或執無因若迷第二緣生
執我作者受者譬如衆多生盲人不
曾見象有人示之令彼觸證有諸盲
人或觸其鼻或觸其牙或觸其耳或
觸其腳或觸其尾或觸其脊等有人
問之象爲何相盲人答云象如犂柄
或說如杵或說如箕或說如臼或說
如箒或說如山石若人不了二種緣
生無明生盲或說自性爲因或說宿
作或說自在變化或說八自在我或
說無因或說作者受者由不了阿黎
耶識體相及因果相如彼生盲不識
象體相作種種異說若略說阿黎耶
識體相是果報識是一切種子由此
識攝一切三界身一切六道四生皆
盡爲顯此義故說偈言
外内不明了於二但假名及眞實一切
種子有六種念念滅倶有隨逐至治際
決定觀因緣如引顯自果堅無記可熏
與能熏相應若異不可熏說是熏體相
[16-1056c]
攝大經論卷上苐十三張君
六識無相應三差別相違二念不倶有
餘生例應爾此外内種子能生及引因
枯喪猶相續然後方滅盡譬如外種子
内種子不爾
此義以二偈顯之
於外無熏習種子内不然聞等無熏習
果生非道理巳作及未作失得幷相違
由内外得成是故内有熏
所餘識異阿黎耶識謂生起識一
切生處及道應知是名受用識如中
邊論偈說
一說名緣識二說名受識了受名分別
起行等心法
此二識更㸦爲因如大乘阿毗達磨
偈說
諸法於識藏識於法亦尒此二㸦爲因
亦恒㸦爲果
若於第一緣生中諸法與識更㸦爲
因緣於第二緣生中諸法是何緣是
増上緣復次幾緣能生六識有三緣
謂増上緣所緣緣次第緣如此三緣
生一窮生死緣生二愛憎道緣生三
受用緣生具足四緣
[16-1057a]
攝大乘論卷上苐十六張君引證
第三此阿
黎耶識巳成立由衆名及體相云何
得知阿黎耶識以如是等衆名故如
來說體相亦尒不說生起識若離此
名相所立阿黎耶識不淨品淨品等皆
不成就煩惱不淨品業不淨品生不淨
品世間淨品出世淨品等皆不成就
云何煩惱不淨品不成就根本煩惱
及少分煩惱所作熏習種子於六識
不得成就何以故眼識與欲等大小
二惑倶起倶滅此眼識是惑所熏成
立種子餘識不尒是眼識巳滅或餘
識間起熏習及熏習依止皆不可得
眼識前時巳謝現無有體或餘識所
間従巳滅無法有欲倶生不得成就
譬如従過去巳滅盡業果報不得生
復次眼識與欲等或倶時生起熏習
不成何以故此種子不得住於欲中
以欲依止識故又欲相續不堅住故
此欲於餘識亦無熏習依止別異故
所餘諸識無倶起倶滅故同類與同
類不得相熏以無一時共生滅故是故
眼識不爲欲等大小諸惑所熏
[16-1057b]
攝大乘論卷上苐十七張君亦
不爲同類識所熏如此思量眼識所
餘諸識亦應如此思量復次若衆生
従無想天巳上退墮受下界生大小
惑所染初識此識生時應無種子何
以故此惑熏習與依止並巳過去滅
無餘故復次或對治識巳生所餘世
間諸識皆巳滅盡若無阿黎耶識此
對治識共小大惑種子倶在此義不
成何以故自性解脫故無流心與惑
不得倶起倶滅故復次後時出觀正
起世間心諸惑熏習乆巳謝滅有流
意識無有種子生應得成是故離阿
黎耶識煩惱染汙則不得成復次業
染汙云何不得成緣行生識分無得
成義若無此義緣取生有亦無成義
故業染汙不成復次云何生染汙此
義不成結生不成故若人於不靜地
退墮心正在中陰起染汙意識方得
受生此有染汙識於中陰中滅是識
託柯羅邏於母胎中變合受生若但
意識變成柯羅邏等依止此意識於
母胎中有別意識起無如此義於母
胎中二種意識一時倶起無此義
[16-1057c]
攝大乘論卷上苐十八張君故
巳變異意識不可成立爲意識依止
不清淨故長時緣境故所緣境不可
知故若此意識巳變異是時意識成
柯羅邏爲此識是一切法種子爲依
止此識生餘識爲一切法種子若汝
執巳變異識名一切種子識卽是阿
黎耶識汝自以別名成立謂爲意識
若汝執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是
故此識由依止成他因此所依止識
若非一切種子識能依止名一切種
子識是義不成是故此識託生變異
成柯羅邏非是意識但是果報亦是
一切種子此義得成復次若衆生巳
託生能執持所餘色根離果報識則
不可得何以故所餘諸識定別有依
止不乆堅住若此色根無執持識亦
不得成復次此識及名色更㸦相依
譬如蘆束相依倶起此識不成復次
若離果報識一切求生巳生衆生識
食不成何以故若離果報識眼識等
中隨有一識於三界中受生衆生爲
作食事不見有能故若人従此生捨
命生止靜地由散動染汙意識於
[16-1058a]
攝大乘論卷上苐十九張君彼
受生是染汙散動識於靜地中離果
報識有餘種子此義不成復次若衆
生生無色界離一切種子果報識若
生染汙心及善心則無種子幷依止
染汙及善二識皆不得成於無色界
若起無流心所餘世間心巳滅盡便
應棄於此道若衆生生非想非非想
中起不用處心及無流心卽捨二處
何以故無流心是出世心故非想非
非想道非其依止不用處道亦非依
止直趣涅槃亦非依止復次若人巳
作善業及以惡業正捨壽命離阿黎
耶識或上或下次第依止冷觸不應
得成是故生染汙離一切種子果報
識不可得立云何世間淨品不成若
衆生未離欲欲界未得色界心先
起欲界善心求離欲欲界修行觀心
此欲界加行心與色界心不倶起倶
滅故非所熏是故欲界善心非是色
界善心種子過去色界心無量餘生
及別心所隔後時不可立爲靜識種
子巳無有故是故此義得成謂色界
靜心一切種子果報識次第傳來
[16-1058b]
攝大乘論卷上苐二十張君立
爲因緣此加行善心立爲増上緣如
此於一切離欲地中是義應知如此
世間清淨品義離一切種子果報識
則不可立云何出世淨品離阿黎耶
識不可得立佛世尊說従聞他音及
自正思惟由此二因正見得生此聞
他音及正思惟不能熏耳識及意識
或耳意二識何以故若人如聞而解
及正思惟法尒時耳識不得生意識
亦不得生以餘散動分別識所聞故若
與正思惟相應生此意識乆已謝滅
聞所熏共熏習巳無云何後時以前
識爲種子後識得生復次世間心與
正思惟相應出世淨心與正見相應
無時得共生共滅是故此世心非關
淨心所熏旣無熏習不應得成出世
種子是故若離一切種子果報識出
世淨心亦不得成何以故此中聞思
熏習無有義能攝出世熏習種子云
何一切種子果報識成不淨品因若
能作染濁對治出世淨心因此出世
心昔來未曾生習是故定無熏習若
無熏習此出世心従何因生汝今
[16-1058c]
攝大乘論卷上苐二十一張君應答
最清淨法界所流正聞熏習爲種子
故出世心得生此聞慧熏習爲與阿
黎耶識同性爲不同性若是阿黎耶
識性云何能成此識對治種子若不
同性此聞慧種子以何法爲依止至
諸佛無上菩提位是聞慧熏習生隨
在一依止處此中共果報識倶生譬
如水乳此聞熏習卽非本識巳成此
識對治種子故此中依下品熏習中
品熏習生依中品熏習上品熏習
生何以故數數加行聞思修故是
聞熏習若下中上品應知是法身
種子由對治阿黎耶識生是故不入
阿黎耶性攝出世最清淨法界流出
故雖復世間法成出世心何以故此
種子出世淨心未起時一切上心惑對
治一切惡道生對治一切惡行朽壞
對治能引相續令生是處隨順逢事
諸佛菩薩此聞熏習雖是世間法初
修觀菩薩所得應知此法屬法身攝
若聲聞獨覺所得屬解脫身攝此聞
熏習非阿黎耶識屬法身及解脫身
攝如是如是従下中止次第漸
[16-1059a]
攝大乘論卷上苐二十二張君
増如是如是果報識次第漸減依止
卽轉若依止一向轉是有種子果報
識卽無種子一切皆盡若本識與非
本識共起共滅猶如水乳和合云何
本識滅非本識不滅譬如於水鵝所
飮乳猶如世間離欲時不靜地熏習
滅靜地熏習増世間轉依義得成出
世轉依亦尒若人入滅心定由說識
不離身是故果報識於定中應成不
離身何以故滅心定非此識對治故云
何知然若従此定出識不應更生何
以故此果報識相續巳斷若離託生
時不復得生若人說滅心定有心此
人所說則不成心何以故定義不成
故解相及境不可得故與善根相應
過故與惡及無記不相應故想及受
生起過故於三和合必有觸故於餘
定有功能故但滅想是過患故作意
信等善根生起過故拔除能依離所
依不可得故有譬喻故如非一切行
一切行不如是故若有人執色心次
第生是諸法種子此執不然何以故
巳有前過復有別失別失者若人従
[16-1059b]
攝大乘論卷上苐二十三張君
無想天退及出滅心定此中所執不
成阿羅漢最後心亦不得成若離次
第緣此執不成如此若離一切種子
果報識淨不淨品皆不得成是故此
心有義成就應當信知依前所說相
今更作偈
菩薩於善識則離餘五識無餘心轉依
以何方便作若對治轉依非滅故不成
因果無差別於滅則有過無種子無法
若許爲轉依於無二無故轉依義不成
差別品第四
此阿黎耶識差別云何若略說或三種
或四種差別三種者由三種熏習異故
謂言說我見有分熏習差別四種者謂
引生果報緣相相貌差別引生差別
者是熏習新生若無此緣行生識緣
取生有是義不成果報差別者依行
於六道中此法成熟若無此後時受
生所有諸法生起此義不成緣相
差別者於此心中有相能起我執
若無此於餘心中執我相境此義不
成相貌差別者此識有共相有不共
相無受生種子相有受生種子相共
[16-1059c]
攝大乘論卷上苐二十四張君相者
是噐世界種子不共相者是各別内
入種子復次共相者是無受生種子
不共相者是有受生種子若對治起
時不共所對治滅於共種子識他分
別所持正見清淨譬如修觀行人於
一類物種種願樂種種觀察隨心成
立此中說偈難滅
及難解說名爲共結觀行人心異由相
大成外清淨人未滅此中見清淨成就
淨佛土由佛見清淨復有
別偈種種
願及見觀行人能成於一類物中隨彼
意成故種種見成故所取唯有識是不
共本識差別有覺受生種子若無此
衆生世界生緣不成是共阿黎耶識
無受生種子若無此噐世界生緣不
成復次麤重相識細輕相識麤重相
識者謂大小二惑種子細輕相識者
謂一切有流善法種子若無此由前
業果有勝能無勝能依止差別不得
成復次
有受不受相二種本識有受相者果
報巳熟善惡種子識不受相者
[16-1060a]
攝大乘論卷上苐二十五張君名言
熏習種子無量時戲論生起種子故
若無此識有作不作善惡二業因與
果報故受用盡義不成始生名言熏
習生起亦不得成復次有譬喻相識
如幻事鹿渴夢想翳闇等譬第一識
似如此事若無此虛妄分別種子故
此識不成顚倒因緣復有具不具相
若具縳衆生有具相若得世間離欲
有損害相若有學聲聞及諸菩薩有
一分滅離相若阿羅漢獨覺如來有
具分滅離相何以故阿羅漢獨覺單
滅惑障如來雙滅惑智二障若無此
煩惱次第滅盡則不得成何因緣善
惡二法果報唯是無覆無記此無記性
與善惡二法倶生不相違善惡二法自
㸦相違若果報成善惡性無方便得解
腳煩惱又無方便得起善及煩惱故無
解脫及繫縳無此二義故是故果報
識定是無覆無記性攝大
乘論應知勝相第二之一如此
巳說應知依止勝相云何應知應知
勝相此應知相略說有三種一依他性
相二分別性相三眞實性相依他
[16-1060b]
攝大乘論卷上苐二十六張君
性相者本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
諸識差別何者爲差別謂身識身者
識受者識應受識正受識世識數識
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惡兩道
生死識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應受識
正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如此
等識因言說熏習種子生自他差別
識因我見熏習種子生善惡兩道生
死識因有分熏習種子生由如此等
識一切界道煩惱所攝依他性爲相
虛妄分別卽得顯現如此等識虛妄
分別所攝唯識爲體非有虛妄塵顯
現依止是名依他性相分別性相者
實無有塵唯有識體顯現爲塵是名
分別性相眞實性相者是依他性由
此塵相永無所有此實不無是名眞
實性相由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應知
攝眼等六内界以應受識應知攝色
等六外界以正受識應知攝眼等六
識界由如此等識爲本其餘諸識是
此識差別如此衆識唯識以無塵等
故譬如夢等於夢中離諸外塵一向
唯識種種色聲香味觸舎林地山等
[16-1060c]
攝大乘論卷上苐二十七張君諸塵
如實顯現此中無一塵是實有由如
此譬一切處應知唯有識由此等言
應知幻事麤渴翳闇等譬若覺人所
見塵一切處唯有識譬如夢塵如人
夢覺了別夢塵但唯有識於覺時何
故不尒不無此義若人巳得眞如智覺
不無此覺譬如人正在夢中未覺此覺
不生若人巳覺方有此覺如此若人未
得眞如智覺亦無此覺若巳得眞如智
覺必有此覺若人未得眞如智覺於
唯識中云何得起比智由聖教及眞
理可得比度聖教者如十地經中佛
世尊言佛子三界者唯有識又如解
節經中說是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問
佛世尊世尊此色相是定心所緣境
爲與心異與心不異佛世尊言彌勒
與心不異何以故我說唯有識此色
相境界識所顯現彌勒菩薩言世尊
若定境界色相與定心不異云何此
識取此識爲境佛世尊言彌勒無有
法能取餘法雖不能取此識如此變
生顯現如塵譬如依靣見靣謂我見影
此影顯現相似異靣定心亦尒顯
[16-1061a]
攝大乘論卷上苐二十八張君
現似塵謂異定心由此阿含及所成
道理唯識義顯現云何如此是時觀
行人心正在觀中若見靑黃等遍入
色相卽見自心不見餘境靑黃等色
由此道理一切識中菩薩於唯識應
作如此比知於靑黃等識非憶持識
以見境在現前故於聞思兩位憶持
意識此識緣過去境似過去境起是
故得成唯識義由此比知菩薩若未
得眞如智覺於唯識義得生比知是
種種識前巳說譬如幻事夢等於中
眼識等識唯識義可成眼色等識有
色唯識義云何可見此等識由阿含
及道理如前應知若色是識云何顯
現似色云何相續堅住前後相似由
顚倒等煩惱依止故若不尒於非義
義顚倒不得成若無義顚倒惑障及
智障二種煩惱則不得成若無二障
清淨品亦不得成是故諸識如此生
起可信是實此中說偈
乱因及乱體色識無色識若前識不有
後識不得生
云何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應受識正
[16-1061b]
攝大乘論卷上苐二十九張君受識
於一切生處更㸦密合生具足受生
所顯故云何世識等如前說有種種
差別生無始生死相續不斷絕故無量
衆生界所攝故無量噐世界所攝故
無量作事更㸦顯示所攝故無量攝
及受用差別所攝故無量受用愛憎
業果報所攝故無量生及死證得差
別所攝故云何正辯如此等識令成
唯識義若略說有三相諸識則成唯
識唯有識量外塵無所有故唯有二
謂相及見識所攝故由種種生相所
攝故此義云何此一切識無塵故成
唯識有相有見眼等諸識以色等爲
相故眼等諸識以諸識爲見故意識
以一切眼識乃至法識爲相故意識
以意識爲見故云何如此意識能分
別故似一切識塵分生故此中說偈
入唯
量唯二種種觀人說通達唯識時及伏
離識位諸師
說此意識隨種種依止生起得種種
名譬如作意業得身口等業名此識
於一切依止生種種相貌似二
[16-1061c]
攝大乘論卷上苐三十張君種法
顯現一似塵顯現二似分別顯現一
切處似觸顯現若在有色界意識依
身故生譬如有色諸根依止身生此
中說偈遠行
及獨行無身住空窟調伏難調伏則解
脫魔縳如經
言此眼等五根所緣境界一一境界
意識能取分別意識爲彼生因復有
別說分別說十二入中是六識聚說
名意入是處安立本識爲義識此中
一切識說名相識意識及依止識應知
名見識何以故此相識由更見生因
顯現似塵故作見生依止事如此諸
識成立唯識云何諸塵現前顯現
知其非有如佛世尊說若菩薩與四
法相應能尋能入一切識無塵何者
爲四一知相違識相譬如餓鬼畜生
人天於同境界由見識有異二由見
無境界識譬如於過去未來夢影塵
中三由知離功用無顚倒應成譬如實
有塵中緣塵起識不成顚倒不由功用
如實知故四由知義隨順三慧云何如
此一切聖人入觀得心自在由願
[16-1062a]
攝大乘論卷上苐三十一張君樂自
在故如願樂塵種種顯現故若觀行
人巳得奢摩他修法觀加行隨唯思
惟義顯現故若人得無分別智未出
無分別觀一切塵不顯現故由境界
等義隨順三慧由前引證成就唯識
義故知唯識無塵此中有六偈重顯
前義此偈後依智學中當廣分別說
謂餓鬼畜生人如是等攝大
乘論卷上癸卯
藏高麗國分司大藏都監奉勅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