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03 菩薩地持經-北涼-曇無讖 (TKD)


[14-0151a]
畢竟方便處生品第一第三叚有五品
菩薩生略說有五種一切住一切行
菩薩以無罪安樂一切衆生一者息
苦生二者隨類生三者勝生四者増
上生五者最後生菩薩以願力自在
力於飢馑世受大魚等身以肉救濟
一切衆生於疾病世爲大醫王救治
衆病於刀兵世爲大力王以善方便
誠信之言等心救濟息於戰諍繫縛
鞭打逼迫之處爲息惱故生於王家
以法正化邪見衆生奉事天神造諸
惡行以願力自在力生彼天處斷彼
邪見及諸惡行如是無量生處皆悉
徃生是名息苦生菩薩以願力自在
力於種種衆生天龍鬼神阿修羅等
迭相惱乱及諸外道起諸邪見惡不
善行悉生其中爲其導首引令入正
彼所作者菩薩不爲彼不修者菩薩
爲之又以善法廣爲宣說如是隨類
受生乃至无量是名隨類生菩薩以
[14-0151b]
性受生勝於世間壽色等報如自他
利品說如是受生亦復無量是名勝
生菩薩從淨心住乃至最上菩薩住
在所受生如前住品說於閻浮提自
在生乃至大自在未過究竟地一切
受生處於中奇特是名増上生最上
菩薩住受生調伏業菩提衆具増上
滿足生刹利婆羅門家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作一切佛事是名最後
生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菩薩皆以此
五種受生無餘无上菩薩因此五種
受生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地持畢竟方便處攝品第二
菩薩一切住一切行等攝衆生略說
有六種一者頓攝二者増上攝三者
取攝四者久攝五者不久攝六者後
攝菩薩初發心於一切衆生作父母
想隨力所能以一切種安樂饒益是
名頓攝菩薩爲主於父母尊重種種
方便勸修善法隨時供養知恩報恩
妻子眷屬瞻視教授所犯堪忍疾病
救療教修善法令其勝進奴婢作使
等心料理不生賤想菩薩爲王攝受
地持經苐十卷苐二張行
[14-0151c]
人民如法正化不加非罰以財以法
而爲饒益自守境界不侵他土隨其
力能教諸衆生令修善法菩薩爲父
於他衆生尙無偏黨况自眷屬而不
平等言常柔軟眞實不虛一切煞縛
逼迫苦切皆悉遠離是名増上攝有
二因緣等攝徒衆一者捨於貪心以
財饒益離於貧窮二者教修正義以
法饒益拔惡邪見等心攝受不隨偏黨
不爲法慳不作師倦不於彼所求於
供養彼樂修者亦不遮止爲令増長
福德衆具故未解義令起巳解義令
増疑者爲決悔者令覺隨時爲說甚
深要義同其苦樂心无増減有犯罪
者等心教誡有時呵責有時讃歎疾
病救療爲除憂患於下念下精進下
智慧不起輕想隨冝爲說繫念境界
隨時教授堪忍不惱於等於勝修勝
供養修習悲心不掉不動成就戒見
威儀正命和顏平視先語問訊常修
善業不爲放逸以如是法教於徒衆
亦自修行菩薩不於一切時攝取徒
衆亦非不取亦不趣尒取是名取攝
地持經苐十卷苐三張行
[14-0152a]
軟成熟衆生久久乃淨是名久攝中
成熟衆生不久得淨是名不久攝上
成熟衆生於此生堪能清淨是名後
攝是名六種等攝衆生過去未來現
在菩薩已攝當攝今攝皆此六種無
餘无上菩薩如是等攝衆生有十二
難一者能善觀察犯戒衆生若教若
捨二者爲調衆生苦方便行自護煩
惱三者財物至少而求者多四者唯
有一身多求同事五者以清淨業生
放逸人天而其内心初無放逸六者
悲念衆生利益同事七者愚癡諂曲
支節殘毀若教若捨八者見生死過
而不捨生死九者未得淨心命終之
時不失正念十者未得淨心極所愛
重衆生來求而以惠施十一者種種
異心種種異解來有所求若作若捨
十二者畢竟不放逸而不斷煩惱
薩於諸衆生不觀輕重而爲方便或
察於人而行於悲或勇猛方便爲造
因緣或修正願或淨信心或專心思
惟觀察不惓或時柔軟或時行捨或
時精進或時巧方便菩薩如是正對
地持經苐十卷苐四張行
[14-0152b]
治巧方便於十二難能自開解心不
退沒
菩薩地持畢竟方便處地品第三
如上所說十三住次第爲七地六是
菩薩地一是菩薩如來共地一者種
性地二者解行地三者淨心地四者
行迹地五者決定地六者決定行地
七者畢竟地種性住名種性地解行
住名解行地淨心住名淨心地増上
戒住増上意住三種増上慧住有開
發無相住名行迹地无開發無相住
名決定地於三決定是初決定无㝵
智住名決定行地最上菩薩住如來
住名畢竟地如來住地後建立品廣
說菩薩於解行地入歡喜地云何離
惡趣報是菩薩於解行地依世俗淨
禪集菩提具於百一十苦衆生修悲
愍心爲惡趣衆生久處惡道如巳舎
宅於此學無上菩提故堪忍能爲一
切衆生作除苦因一切衆生三惡道
業以清淨心願悉代受畢竟修行一
切善業修習正願以世俗淨禪正願
力故惡道煩惱染汙受身不久得斷
地持經苐十卷苐五張行
[14-0152c]
菩薩轉惡道身諸惡道業一切不行
是名菩薩離諸惡趣過解行地入淨
心地前住品說淨歡喜住信等十法
於此地淨對治所治及次第建立云
何對治一者放逸不受菩薩戒違信
菩提是故以信對治二者於諸衆生
有煞害心違於大悲是故悲心對治
三者於諸衆生有瞋恚心違於大慈
是故慈心對治四者顧念命財違於
惠施是故惠施對治五者於諸衆生
多求衆具違於不惓是故不惓對治
六者無方便智違於知論是故知論
對治七者不善隨順違隨順他是故
知世間對治八者於修善法放逸懈
怠違於慚愧是故慙愧對治九者長
夜生死受無間苦其心怯劣違於勇
猛是故勇猛對治十者於佛疑惑違
於供養是故供養對治如是十種對
治所治略說有二種一者心淨二者
方便淨前三種心淨餘者方便淨云
何次第菩薩信於菩薩於苦衆生而
起悲心起悲心故欲度衆生而起慈
心起慈心故而爲惠施爲惠施故修
地持經苐十卷苐六張行
[14-0153a]
習正義無有猒惓无有猒惓故知諸
經論知經論故善知世間隨順世間
隨順世間故若煩惱起而生慙愧以
慙愧故不隨煩惱得勇猛力得勇猛力
故修正方便善法増長多得勝利供
養如來如是十法淨一切地
菩薩地持畢竟方便處行品第四
菩薩從解行住乃至最上菩薩住略
說有四行一者波羅蜜二者菩提分
法三者神力四者成熟衆生如前說
六波羅蜜巧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
力波羅蜜智波羅蜜是名波羅蜜行
如前說十二巧方便是名巧方便波
羅蜜如前說五種願是名願波羅蜜
十力方便清淨是名力波羅蜜一切
法部分知是名智波羅蜜知第一義
諦故名般若波羅蜜知世諦故名智
波羅蜜又无量智名巧方便波羅
求増進智故名願波羅蜜一切魔道
不能壞故名力波羅蜜智開覺故名
智波羅蜜如前說念處等三十七菩
提分法四種求四種如實知是名菩
提分法如前說六神通是名神力如
地持經苐十卷苐七張行
[14-0153b]
前說二無量調伏界无量調伏方便
無量是名成熟衆生如是四行攝一
切菩薩行三阿僧祗刧長夜修行自
性清淨勝餘世間聲聞緣覺攝大菩
提果施等十法時度自性清淨度果
度是故名波羅蜜諸波羅蜜次第建
立有三種一者對治二者因起三者
報果慳貪惡業瞋恚懈怠乱意愚癡
如是六法障㝵菩提六度對治隨其
所應餘波羅蜜六波羅蜜所攝是名
對治建立是菩薩始不顧財捨離出
家旣出家巳受菩薩戒以護戒故修
習忍辱不怖衆生忍力清淨不怖衆
生故修習無間善法方便以修精進
无放逸故善一其心心巳善一得如
實智是名因起建立是菩薩現法修
習惠施善法於未來世外得大財内
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五種果報戒
等波羅蜜五種具足者生善趣中於
諸衆生壽等奇特是名初具足彼俱
生善方便无有疲猒忍他侵犯不惱
衆生是名第二具足彼俱生一切方
便堅固堪能是名第三具足彼俱生
地持經苐十卷苐八張行
[14-0153c]
少諸塵穢自心堪能知一切義得諸
神通是名第四具足彼俱生智慧増
廣是名第五具足是名報果建立彼
四波羅蜜衆具自性眷屬无盡是名増
上戒學禪波羅蜜是名増上意學般
若波羅蜜是名増上慧學此三學得
菩薩上進學道此三學攝六波羅蜜
無餘无上略說菩薩有四種行攝一
切事一者先習菩提善根二者利益
衆生三者増長善法四者成熟衆生
如是四種行次第建立是名最上建立
菩薩地持畢竟方便處建立品第五
十三如來住名爲究竟地諸佛世尊
有百四十不共法所謂三十二大人
相八十種隨形好四一切種清淨如
來十力四無所畏三念處三不護大
悲不忘汝斷除諸習一切種妙智云
何三十二大人相一者足下安平二
者足下千輻輪三者纖長指四者傭
足跟五者手足網縵六者手足柔軟
七者傭腨腸如伊尼延鹿王八者踝
骨不現九者平立手摩膝十者馬藏
如馬王十一者身圓滿如尼抱類樹
地持經苐十卷苐九張行
[14-0154a]
十二者身毛上靡十三者一一毛右
旋十四者身金色十五者圓光一尋
十六者皮膚細軟塵垢不著十七者
兩手兩足兩肩及頸七處滿十八者上
身如師子十九者臂肘傭圓二十者
缺骨滿二十一者身傭直二十二者
四十齒二十三者齒齊蜜二十四者
齒白淨二十五者頰車方如師子二
十六者次第得上味二十七者肉髻
二十八者廣長舌二十九者梵音聲
三十者目紺色三十一者眼上下瞬
如牛王三十二者眉間自毫
八十隨形好者手足二十爪指手足
八處表裏平滿兩踝兩膝兩骨兩眉兩
肘兩腕兩股兩臀藏相兩圓兩腨兩
脅兩腋兩乳腰背心齊咽腹悉皆妙
好是名咽巳下六十種好上下牙齒
兩脣兩斷兩頰兩鬢兩眼兩耳兩眉
兩孔額兩角是名咽巳上二十種
好此
相好淨心地菩薩始得後一切地漸
勝清淨至菩提座乃得快淨餘四一
切種清淨等不共法快淨滿足時地
持經苐十卷苐十張行
[14-0154b]
得下者前菩薩地成就從淨心地起
一切勝進菩薩一切相好生又種種
菩提衆具有遠有近遠者未得相好
近者巳得造種種業得種種報世尊
教化力故說何以故衆生行種種惡業
得種種惡報爲眞實對治故說種種
相好業令得種種相好果報衆生聞
巳樂修善法離諸惡業如相好修多
羅說菩薩持戒忍辱惠施故得足下
安平相供養父母苦惱衆生爲作救
護故得足下輪相不害衆生无刧益
想於所尊重先語問訊合掌恭敬以
愛念財而爲供養破諸憍慢故得纖
長指相卽上得三相業得傭足跟相
以四攝事攝取衆生故得手足網慢
相爲所尊重塗身洗浴故得手足柔
軟相修諸善法轉進无猒故得傭腨
腸相自受正法廣爲人說爲法走使
故得踝骨不現相次第修行三業清
淨瞻病施藥離諸我慢修習知足故
得平立手摩膝相見分離者以法和
合修習慙愧施人衣服故得馬藏相
淨修三業亦教人修飮食知量病者
地持經苐十卷苐十一張行
[14-0154c]
施藥攝受難業集聚難財四大増損
能令隨順故得身圓滿相卽上得傭
腨腸相業得身毛上靡相自修善法
智慧明達思惟諸法微細之義於所
尊重樂修供養於同住者以善友攝
教令入義故得一一毛右旋相以上
妙衣食車輿瓔珞等嚴身之具施於
一切不起瞋恚故得身金色圓光一
尋二相卽上得一一毛右旋相業得
皮膚柔軟相等施衆生供設大會故
得七處滿相巳起未起爲作導首離
於我慢柔和其性爲除不善教以善
法故得上身如師子相卽上得纖長
指相業得臂肘傭圓缺骨滿身傭直
三相遠離兩舌壞者和合故得四十
齒齒齊密二相修欲界慈思惟法義
故得齒自淨相隨衆生求歡喜施與
故得頰車方相施勝法味壞諸味者
爲淨其味故得次第得上味相受持
五戒轉以授人常行悲心迴向大法
故得肉髻廣長舌二相此肉髻相無
見頂相卽是一相常修實語愛語時
語如法語方便說法故得梵音聲相
地持經苐十卷苐十二張行
[14-0155a]
普於衆生等行慈心猶如父母故得
目紺色眼上下瞬二相見實德者稱
揚讃美故得眉間自毫相三十二相
無差別因皆是持戒何以故若犯戒
者不得不賤人身况大人相如是廣
說一一所得隨種種業各別建立
復次在家出家菩薩翼四種善修業
得一切大人相決定修者得足下安
平相專心修者得足下千輻輪傭腨
腸手足網縵手足柔軟七處滿缺骨
滿臂肘傭圓身傭直廣長舌九相常
修者得纖長指傭足跟平立手摩膝
身圓滿齒齊密五相无罪修者得餘
諸相於諸衆生無忿恚者得手足柔
軟皮膚細軟二相次第修時得傭
腨腸相歡喜光明音聲善心行得圓
光一尋身金色齒白淨眉間白毫四
相聞譽不喜覆藏功德得馬藏相所
修善根迴向菩提得毛上靡四十齒
次第得上味肉髻四相勤修精進得
師子上身方頰車二相安衆生心如
視一子得齒齊密紺眼睫如牛王三
相修善无猒獲得餘相是名四種善
地持經苐十卷苐十三張行
[14-0155b]
修業得三十二大人相
種性地菩薩相好種子處解行地菩
薩修集方便淨心地菩薩得餘地菩
薩漸勝清淨如來畢竟地快淨无上
此略說諸相爲軟中上衆生餘一切
佛法皆是大人相此及餘百四十相
於身妙好故說隨形好略說一切衆
生福德積聚等一毛相一切毛相福
德積聚等一隨形好一切隨形好福
德積聚増至百倍乃得一相除自毫
肉髻餘一切相功德増至千倍乃得
白毫相白毫相功德増至百千倍乃
得肉髻无見頂相白毫相功德増至
億百千倍乃得如來法蠡音相如來
隨意發聲清淨梵音乃至十方无量
世界如是如來無量功德積聚不可
思議復次相好善業三種无量三阿
僧祗刧修習名刧無量安樂一切衆
生名心无量種種善業名行無量是
无量福德衆具修習出如來相好
四一切種清淨者一者身淨二者境
界淨三者心淨四者智淨煩惱習身
捨離无餘得最上身生滅自在是名
地持經苐十卷苐十四張行
[14-0155c]
身淨種種現化及所言說一切境界
自在无㝵是名境界淨煩惱悉離善
根成熟是名心淨捨離一切無明穢
汙一切所知无㝵自在是名智淨
如來十力者一者處非處智力二者
自業智力三者禪解脫三昧正受智
力四者諸根利鈍智力五者種種解
智力六者種種界智力七者至處道
智力八者宿命智力九者生死智力
十者漏盡智力此十力如十力修多
羅廣說言語所說不乖於如是施名
多陀阿伽馱淨不淨果依差別因是
名是處淨不淨果差別因相違是名
非處離増上慢智是名如實智如前
无上菩提品說一切智無㝵智清淨
智是名離増上慢智堪能一切種利
益衆生一切魔怨捨離得勝是名爲
力修習攝受隨欲自在是名成就无
上涅槃是名勝妙得八聖道離一切
惱乱恐怖是名安隱自知所得名爲
自知自所得法以哀愍心爲人廣說
是名轉梵輪何以故如來於此種種
惱乱清淨寂滅清涼眞實初轉令一
地持經苐十卷苐十五張行
[14-0156a]
切衆生皆得清淨是名梵輪得最上
教攝無上大師說自所得破壞異道
於諸異論不生怯弱一切諸論勝妙
无上爲四衆說是名師子吼略說自
安安彼彼我俱安開發顯示教授宣
說又復略說得義得方便若天若人
諸有所求悉於我得是名得方便如
病得差除惱安隱復爲人治是名轉
法輪能令一切虛妄邪師得諸對治諸
病得差是名師子吼若所作業成就
巳滅是名過去若未作未滅而是當
作是名未來若所作業非作巳滅而
是所作是名現在以行分別復有三種
謂身口意業以受法分別復有四種
有受法得現世樂他世苦報廣說如
前自他利品現法後世若安不安隨
其所應說法利益是名處方便若衆
生數以非衆生數爲境界而有所作
是名衆生善根所作是名爲因愛與
不愛禍福果成是名爲報略說一切
時一切行一切處方便一切衆生一
切境界一切因一切禍一切福如是
一切如來悉知无餘無上
地持經苐十卷苐十六張行
[14-0156b]
四禪八解脫於禪解脫心得自在彼
彼色像隨意悉成是名禪解脫三昧
正受如說世尊三昧正受如其正受
光照梵天妙音說法但聞其聲不見
其形以是義故如來入共世閒不共
世閒像類三昧能速成辦於禪解脫
心得自在隨意悉成是故說禪解脫
三昧正受復次於諸禪等有二種煩
惱一者未方便修煩惱障㝵令不得
修二者巳得自地煩惱諸緾所使違
勝進道如來以種種世俗言教隨其
色像隨其所應令得禪等修慧滿足
離惱清淨若得未得若劣若勝悉如
實知是故名諸禪解脫三昧正受如
實知向成熟信等五根有軟中上是
名諸根利鈍從他生信及自思惟爲
方便起軟中上欲是名種種解種種
種性建立謂三乘種性衆生貪欲等
性乃至八萬四手行是名種種界
知諸度門隨順對治貪欲觀不淨廣
說如聲聞地是名一切至處道又種
種黨類各相違背起異見欲常共諍
論如外道沙門婆羅門一切種向此
地持經苐十卷苐十七張行
[14-0156c]
世他世亦名至處道智力如時修多
羅廣說
知四方衆生俗數建立種種名字謂
過去八種事六種同行如是種種悉
能了知八種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
種性如是食如是苦樂如是長壽如
是久住如是壽限六種同行者俗數
名字刹利等色父母飮食善惡壽命
八種事六種同行他及自身作如是
說此是我名我爲刹利婆羅門毗舎
首陀是我父母我食如是食我作如
是善惡若少年中年長年如是六種
同行以宿命智皆如實知
一切禪名爲天住依禪得眼故名天
眼淨果滿足故名快淨人中无此故
言過人雖欲界天有報天眼人中亦
無衆生臨死名爲死時黑闇二種如
是像類乘中陰生如夜黑闇黑羊毛
光故名惡色自淨有二種如是像類
乘中陰生如明月光波羅㮈衣故名
好色起於惡戒是名惡戒身口意惡
行種種邪見惡行成就誹謗賢聖是
名惡見誹謗計著邪見邪因邪果緣
地持經苐十卷苐十八張行
[14-0157a]
是造作一切邪業造邪業巳受現世
樂未來苦報成現世苦未來苦報是
名受邪法因成就種種惡法生惡道
中是名因彼名色分離是名身壞生
分都盡是名命終非法惡行是名爲
惡受極苦觸長夜无閒是名惡趣墮
極下處背大悲等是名爲墮増上可
猒是名泥犁與上相違是名淨分乘
善行生是名善趣所受自然是名爲天
一切漏无餘斷一切使對治無漏心
无漏智第一増上意増上慧有漏盡
名爲心解脫慧解脫依見道修道心
得解脫慧得解脫是名後有得六神
通自如實知能爲他說故說自知作
證我生巳盡梵行巳立如是廣說
如來十力有七種一者自性二者分
別三者不共四者等五者造業六者
次第七者差別自性者有說五根自
性有說智慧自性智慧自性者說處
非處智力不說處非處信等力如處
非處智力餘力亦如是分別者略說
有三種一者時分別過去未來現在
入一切智二者種分別一切有爲法
地持經苐十卷苐十九張行
[14-0157b]
自相共相入一切種三者衆生分別
一切衆生界入一切利益如是三種
分別廣說則有无量
不共者如來十力不與聲聞辟支佛
共等者一切如來十力平等無軟中上
造業者處非處智力眞實因果如實
知伏因果諍論沙門婆羅門自業智
力自所作業此業受果如實知伏施
福諍論沙門婆羅門禪解脫三昧正
受智力三種示現調伏教授伏對治
相違諍論沙門婆羅門諸根利鈍智
力於諸衆生軟中上根如實知如其
所應如其方便而爲說法種種解智
力於諸衆生軟中上解淨不淨解如
實知教修淨解離不淨解種種界智
力於諸衆生下中上界如實知如其心
如其根如其欲如其使彼彼度門教授
利益至處道智力如來爲諸衆生種種
度門種種教授如聲聞地次第開發
顯示教授宣說云何如來教授初業
菩薩三昧衆具攝受住心如來爲无
諂曲者教令修學作如是言善男子
汝當獨處深樂寂靜思惟父母師長
地持經苐十卷苐二十張行
[14-0157c]
所制名字如此名字内外六入及兩
中間一切悉无自性亦無但是名想
施設如是思惟法不可得不於未來
起當來想善男子於現在眼作眼名
眼想眼施設當自觀察我眼尙不可
得况復名想施設言是眼也如是名
想施設一切悉无名想施設都無眞
實彼眼自性亦无何以故非彼眼名
眼想眼施設眼覺生但名字言說而
生眼覺非彼眼性可聞可知於名於
事而生眼覺是故思惟本來眼名眼
想眼施設當來諸法悉不可得如眼
如是耳鼻舌身乃至見聞覺知若求
若得若覺若觀如是一切法想乃至
當來想如是壞我想方便道攝受乃
至壞一切法想方便道攝受如是一
切所知善觀察一切法想當來想一
切虛僞无想無思无相於一切義無
所攝受當得如來清淨智慧三昧種
性彼諸菩薩得不淨觀行於慈心觀
察緣起分別諸界入出息念逮得初
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菩薩无量三
昧正受思惟漸次乃至得阿耨多羅
地持經苐十卷苐二十一張行
[14-0158a]
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至處道過去
如來爲初業菩薩如是教授未來諸
佛當如是教現在諸佛亦如是教聲
聞乘如是思惟疾得神通无㝵智一
切至處道智力出一切苦道如實知
離不出道出道饒益宿命智力觀察
宿命於善於惡若猒心若淨心調伏
說法伏常論沙門婆羅門生死智力
說衆生生死所徃生處伏斷滅論沙
門婆羅門漏盡智力伏疑惑解脫沙
門婆羅門次第者如來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頓得十力後次第現在前
阿惟三佛法部分因果故以處非處
智力觀察因果部分欲界差別故以
自業智力觀察自業而爲說法令離
惡業修行善業爲世俗道離欲故以
禪解脫三昧正受智力教諸衆生復
爲出世離欲故以禪解脫三昧正受
智力先教衆生以世俗道離欲後得
出世閒道離欲欲令衆生得出世閒
離欲故以諸根利鈍智力觀察諸根
知諸根巳欲知悕望故以種種解智
力觀其悕望觀悕望巳以種種界智
地持經苐十卷苐二十二張行
[14-0158b]
力觀察根使隨其方便境界度門而
度脫之以一切至處道智力於境界
度門方便心住攝受心住行清淨巳
離身見斷常等見爲說中道離一切
煩惱故入宿命智力及生死智力爲
止所縛不斷煩惱起増上慢教令離
故入漏盡智力
又次第者阿惟三佛法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巳先以處非處智力觀
察緣起第一義法住依第一義法住
智巳以自業智力觀在家分種種業
觀在家分種種業巳以禪解脫三昧
正受智力觀出家分云何令此出家
分於苦解脫當爲說道起大悲心佛
眼觀察以諸根利鈍智力觀察軟中
上根而爲說法餘種種解智力等次
第如前說
又次第者阿惟三佛法以處非處智
力觀察緣起法界以自業智力觀衆
生界如此衆生作如是業受如是果
觀法界衆生界巳以禪解脫三昧正
受智力爲苦衆生三種示現而教授
之餘根利鈍智力等以道度脫一切
地持經苐十卷苐二十三張行
[14-0158c]
衆生令脫衆苦
差別者知善不善業得愛不愛果是
名處非處智力知善不善業得愛不
愛果不作不受乃至禪解脫等此業
非彼業是名自業智力知禪解脫等
三種示現教授乃至知淨等俱生相
應心是名禪解脫三昧正受智力知
軟中上根是名諸根利鈍智力乃至
知諸根方便生彼悕望亦名諸根利
鈍智力知種種悕望是名種種解智
力解有六種一者不出解謂悕望摩
醯首羅那羅延梵世等解二者出解
謂悕望三乘解三者遠淨解謂悕望
軟中成熟解四者近淨解謂悕望上
成熟解五者現法得涅槃解謂悕望
聲聞乘得涅槃解六者將來得涅槃
解謂悕望大乘得涅槃解乃至知解
所起作種子喻亦名種種解智力界
分別有四種如性種子是名種種解
智力知種種分別種子是名種種界
智力乃至知涅槃法及順界道迹亦
名種種界智力知一切種道迹種種
煩惱種種清淨是名至處道智力乃
地持經苐十卷苐二十四張行
[14-0159a]
至知宿命一切趣因亦名至處道智
力知過去六種言說是名宿命智力
乃至知過去衆生生死亦名宿命智
力知未來生死是名生死智力乃至
知未究竟自義衆生未來生死亦名
生死智力知究竟自義現法得涅槃
是名漏盡智力如是十種智力各各
差別四无畏如修多羅說如來以此
四事於大衆中自證而無所畏智障
解脫一切法平等覺不共聲聞是第
一無畏煩惱障解脫共聲聞是第二
无畏說出苦道是第三無畏障道法是
第四无畏如來於是四義自如實知
若有誹謗言不知者無有是處无是
處故得無所畏无怯弱不疑惑決定
自知堪爲大師自安安彼前二處滿
是自安道後二處滿是安彼道一切
法平等覺爲向大乘諸菩薩故煩惱
障解脫爲向聲聞緣覺乘故出苦道
及障道法二俱爲故如來爲諸菩薩
聲聞緣覺行出苦道說修多羅結集
經藏者以說菩薩行立菩薩藏說聲
聞緣覺行立聲聞藏
地持經苐十卷苐二十五張行
[14-0159b]
三念處如修多羅說如來長夜作如
是念我善法律爲大法主於受不受
不起惱心略說三種衆一者正趣二
者邪趣三者非正非邪於此三衆以
正念心而无増減
三不護如修多羅說略說一切所作
覆藏悉斷是故如來顯示三不護阿
羅漢猶有无記突吉羅或時忘誤唯
有如來一切悉無一切眞實阿羅漢
或時論議畏墮負處或時不悦或時
慧性是故自護不令習氣起不淨身
口意業如是一切如來悉無
大悲如前供養習近无量品說
不忘法者謂如來所可作事常隨憶
念一切作一切說一切巧方便一切
時於此諸事常念不忘
斷除諸習者謂如來動止視瞻言說
行住離煩惱所起相似餘習諸阿羅
漢動止視瞻言說行住有煩惱所起
相似餘習如來永斷是故名爲斷除
諸習
一切種妙智者如來知三種法義饒
益非義饒益非義非非義饒益知非
地持經苐十卷苐二十六張行
[14-0159c]
義饒益非義非非義饒益一切法智
是名一切種智知義饒益一切法智
是名妙智一切種智及妙智捻說名
一切種妙智是名略說百四十不共
法一切相好菩薩最後身得快淨菩
提分法菩提樹下乃得滿足菩薩最
後身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衆相離
障三昧金剛三昧所攝次第二心頓
得十力乃至一切種妙智快淨无
一切所知無㝵无障快淨離垢平等
開覺過一切菩薩行行如來行得無
上身究竟地菩薩智如來智有何差
別究竟地菩薩智如羅縠中視如來
智如去羅縠菩薩智如遠見色如來
智如近見色菩薩智如微醫視如來
智如淨眼見菩薩智如處胎視如來
智如出生見菩薩智如夢中視如來
智如覺時見是爲如來究竟地菩薩
智慧差別諸佛如來於十方世界施
作佛事利益衆生略說有九種云何
爲九一者欲令衆生信心清淨故受
丈夫身起諸相好二者爲欲利益一
切衆生斷一切疑故起如來十力三
地持經苐十卷苐二十七張行
[14-0160a]
者以佛十力起一切義開發如來一
切知見答一切問伏諸邪論建立正
論故起如來四無所畏四者如來智
慧若住不住隨彼調伏離諸煩惱故
起三念處五者如前說如是作故起
三不護六者常以佛眼晝夜觀察一
切世間故起大悲心七者於一切衆
生一切所作巳作故起不忘法八者
如來所行隨順於如无有餘故起斷
除諸習九者非義饒益非義非非義
饒益法一切遠離義饒益法分別顯
示故起一切種妙智如來於此百四
十不共法作九種佛事廣說則有无
量是名如來住是名建立何以故依
菩薩學所學建立一切利衆生事是
故名爲建立自利利他非如聲聞緣
覺故名不共一切佛法大悲不忘斷
除諸習一切種妙智聲聞緣覺所不
能得餘一切種亦不滿足故名不共
於此顯示滿足菩薩學道及學道果
一切菩薩學道及學道果一切種
實說處是故名爲菩薩地名爲菩薩
藏摩得勒伽名摩訶衍攝名不壞顯
地持經苐十卷苐二十八張行
[14-0160b]
示名無鄣㝵清淨智根本
若有天人阿修羅人非人沙門婆羅
門於菩薩地起堅固信解聽受修習
廣爲人說書寫經卷種種供養所得
功德與世尊於菩薩藏爲初業菩薩
開發顯示教授宣說所有功德等無
有異何以故此菩薩地菩薩藏顯示
菩薩法律令多衆生受持思惟建立
法次法向漸轉増廣不起像法法滅
盡相能令像法實義熾然能令正法
永不滅盡是故於菩薩地起堅固信
解聽受修習廣爲人說書寫供養所
得功德無量無邊
菩薩地持經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