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03 菩薩地持經-北涼-曇無讖 (TKD)


[14-0088b]
成熟品第六
云何成熟略說有六種一者自性成
熟二者人成熟三者種分別成熟四
者方便成熟五者人成熟六者人相
成熟自性成熟者有善法種子修習
善法隨順二障清淨解脫身心有力
眞實方便具足究竟有佛無佛堪能
次第斷煩惱障及智慧障如癰巳熟
至應破時名之爲熟又如瓦甁任用
之時名之爲熟亦如菴羅果等堪食
用時名之爲熟如是菩薩修習善法
眞正方便具足究竟次第堪任離障
清淨是名自性成熟人成熟者略說
四種有聲聞種性以聲聞乘而成熟
之有緣覺種性以緣覺乘而成熟之
有佛種性以無上大乘而成熟之无
種性者則以善趣而成熟之如是四
種人諸佛菩薩以此四事而成熟之
種分別成熟者略說有六種一者諸根
成熟二者善根成熟三者智慧成熟
[14-0088c]
四者下成熟五者中成熟六者上成
熟諸根成熟者壽具足色具足種性
具足自在具足信言具足大力具足
人具足力具足身得報果堪能勇猛
精進方便心無疲猒於一切明處悉
方便學善根成熟者性少煩惱不起
惡法陰蓋輕微質直隨順智慧成熟
者明慧具足善說惡說能解義趣受
持分別生智成熟堪能究竟離諸煩
惱諸根成熟解脫報障善根成熟解
脫業障智慧成熟解脫煩惱障下成
熟者有二因緣一者不久修習諸根
善根智慧因緣一者修習下因中成
熟者於此二因緣一勝一劣上成熟
者當知俱勝
方便成熟者有二十七種一者界充
滿二者現緣饒益三者度四者愛
樂攝受五者初處六者非初處七者
遠淨八者近淨九者方便十者淨心
十一者財饒益十二者法饒益十三
者神足十四者說法十五者隱覆說
法十六者顯現說法十七者下方便
十八者中方便十九者上方便二十
地持經第三卷第二張行
[14-0089a]
者聞二十一者思二十二者修二十
三者攝取二十四者伏取二十五者
自作二十六者請他作二十七者俱
作界充滿者善法種子生長具足依
先修習善法種子展轉相因増長充
滿是名界充滿現緣饒益者於現在
世不倒說法不倒受持善隨順法
法次法向界充滿者以本因故現
在成熟現緣饒益者現在世因現
在成熟度者親近善友信心得生
信増上巳離家惡行受持禁戒非
家出家受離欲戒愛樂攝受者出苦
道跡欲樂苦行二俱遠離行於樂道
深樂佛法初處者以初猒法修行猒
離知勝妙義度功德利非初處者巳
度成熟於現在世不離親近諸佛菩
薩増長住處漸漸増進轉勝成熟遠
淨者起懈怠心修行遠緣流轉生死
經歷刧數堪任清淨與此相違名爲
近淨方便者得諸善義欣樂奉行畏
猒來世惡道衆苦於現世中畏惡名
稱受持禁戒常行頓行淨心者正觀
諸法次第堪忍於正法中无能壞者
亦令衆生修習正法於三寶中得善
地持經苐三卷第三張行
[14-0089b]
勝義信心不動財饒益者隨其所須
衣食衆具一切施與法饒益者欲受
法者授之以法樂受義者爲說正義
神足者神力示現哀愍衆生令得信
樂信増上巳修方便淨彼諸衆生若
見若聞大神變巳於王法中得清淨
心修善方便說法者自善解義能爲
人說巳及衆生與正道俱疾成大智
隨順說法隱覆說法者於少智衆生
覆藏深義爲說麤現易行之法顯現
說法者智慧衆生深入佛法爲說甚
深微妙之處下方便者不常方便不
頓方便中方便者或常方便或頓方
便行一捨一不能具足上方便者具
二方便聞者解佛所說修多羅等種
種經法受持誦習精勤方便思者於
寂靜處思惟諸法開解通達決定法
相修者謂止舉捨止觀前行修習深
樂止觀捨心攝取者依止無貪心修
行布施瞻視和上諸師疾病供施衣
食湯藥衆具若有憂悔及餘煩惱能
爲開解修如是等如法供養伏取者
心正思惟自護煩惱見餘衆生若有
毁失下犯呵責中犯折伏上犯驅出
地持經第三卷第四張行
[14-0089c]
呵責折伏爲安樂彼及餘衆生若驅
出者還聽懺悔旣安樂彼兼利餘人
若不還悔安樂餘人餘人見彼犯罪
驅出因是自護自作者自如法住
隨順說法令他衆生出不善處安
立善處若不如法住衆人當言汝
今云何敎授他人發舉與念他應敎
汝發舉與念請他者彼善方便巧說
法者衆所知識增上愛敬勸請說法
成熟衆生俱者謂自作勸他二俱成
熟此二十七種方便成熟彼六種成
熟分別具足所謂諸根成熟善根成
熟智慧成熟下中上成熟
人成熟者略說六種菩薩住於六地
成熟衆生謂住解行地菩薩行解行住
淨心地菩薩行淨心住行道跡地菩薩
行道跡住決定地菩薩住決定住決
定行地菩薩行決定行住究竟地菩
薩到究竟无種性處人善趣成熟數
退數進有種性處人令得成熟無有
退失數數増進
人相成熟者本習聲聞住下成熟者
下欲下方便未離惡趣於現法中不
得沙門果於現法中不得涅槃住中
地持經第三卷第五張行
[14-0090a]
成熟者中欲中方便不墮惡趣於現
法中得沙門果不得涅槃住上成熟
者上欲上方便不墮惡趣於現法中
得沙門果及般涅槃住上成熟者上
欲上方便於現法中得沙門果及般
涅槃成辟支佛如聲聞何以故道同
聲聞故勝聲聞者謂最後身无師自
悟本習力故修三十七品斷一切結
得阿羅漢證故名緣覺又菩薩住解
行地者當知下成熟淨心地者中成
熟決定究竟者上成熟住下成熟菩
薩下欲下方便未離惡趣當知是第
一阿僧祗滿熾然不動快淨道品悉
不成就住中成熟菩薩中欲中方便
不墮惡趣第二阿僧衹滿熾然不動
道品成就性淨不成就住上成熟菩
薩上欲上方便不墮惡趣第三阿僧
衹滿熾然不動快淨道品一切成熟
其性淳厚具足熾然増上妙果増上
福利故名熾然不還不退堅固外進
故名不動於菩薩地清淨無上故名
快淨彼中財利成熟神足成熟隱覆
說法成熟下方便成熟聞惠成熟此五
地持經第三卷第六張行
[14-0090b]
種成熟久遠修習猶尙爲下况復近
修餘一切成熟事一一三種說謂下
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
中上上如是等下中上分別則有無
量成熟當知諸佛菩薩成熟衆生彼
菩薩於此成熟事如*說自熟佛法
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下中
上行成熟以三乘法成熟衆生
菩薩地持方便處無上菩提品第七
云何爲菩提略說二種斷二種智是
名菩提二種斷者煩惱障斷及智障斷
二種智者煩惱障斷離垢清淨一切
煩惱不相續智及智障斷一切所知
无障㝵智復次清淨智一切智無㝵
智滅一切煩惱習清淨明達永斷无
餘是名無上菩提彼一切煩惱習究
竟斷智是名爲清淨智一切界一切事
一切種一切時无㝵智是名一切智界
者二種世界及衆生界事者二種有
爲無爲如是有爲无爲事無量種分
別自相差別分別捻相差別分別因
果分別界分別趣分別善不善无記
等分別時者有三時過去未來現在
地持經第三卷第七張行
[14-0090c]
如是知一切界一切事一切種一切
時是名一切智不假方便發心卽知
於一切法了達無㝵是名无㝵智復
次百四十不共佛法及如來無諍智
願智无㝵辯是名无上菩提百四十
不共佛法者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隨
形好四無㝵智一切種清淨十力四
無畏三念處三不護大悲不忘法斷
除諸習一切種妙智是諸佛法安立
品當廣說無上菩提者具七无上於
一切菩提最爲無上云何七无上一
者身無上二者道无上三者正無上
四者智无上五者神力無上六者斷
无上七者住無上如來三十二相莊
嚴其身是名身无上如來自度度人
多所過度哀愍世間利益安樂諸天
世人是名道无上如來無上无等四
正成就謂正戒正見正威儀正命是
名正无上如來無上无等四無㝵智
成就法无㝵義無㝵辭无㝵樂說无
㝵是名智無上如來无上無等六神
通成就如前說是名神力无上如來
無上无等一切煩惱習斷智障斷成
地持經第三卷第八張行
[14-0091a]
就二斷是名斷無上如來无上無等
三種住多於中住聖住天住梵住是
名住无上空無相无作滅盡正受是
名聖住四禪四无色定是名天住四
無量心是名梵住於彼三住中四无上
住如來多住聖住中住空三昧及滅
盡定天住中住第四禪梵住中住大
悲如來以是晝夜六時常以佛眼觀
察世間誰應度者未起善根我當令
起乃至誰應得无上果我當建立是
名住無上身无上者名大丈夫道無上
者名爲大悲正無上者名大戒大法
智无上者名爲大惠力無上者名大
神通斷無上者名大解脫住无上者
名大住多住復次如來有十種名稱
功德隨念功德云何十如來應等正
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无上土調御
丈夫天人師佛婆伽婆非不如說故
名如來得一切義故無上福田故應
供養故故名爲應如第一義開覺故
名等正覺三明如契經所說行者止
觀具足故名明行足第一上昇永不
復還是名善逝知世界衆生界一切
地持經第三卷第九張行
[14-0091b]
種煩惱及清淨是名世間解第一調
伏心巧方便智一切世間唯一丈夫
是名無上調御士四種眞實智義法
眞實故顯示不了義故依一切義故
廣宣說故斷一切疑故顯示甚深清
白處故爲諸法根故爲一切法導故
爲一切舎故脫一切苦師演說法義
正諸天人是名天人師義饒益聚非
義饒益聚非義非非義饒益聚具足
一切種平等開覺是名爲佛此三聚是善不
善無記壞一切魔力故是名婆伽
婆或无量劫無一佛出世或一劫中
多佛出世於彼彼十方无量世界有
無量无邊阿僧衹佛出現於世何以
故十方世界有無量菩薩俱發大願
故若一菩薩如是日如是分如是月
如是歲發菩提心一切菩薩亦復
如是卽於此日此分此月此歲發
菩提心同一威儀同一堪能同一方
便一切菩薩亦復如是一世界有无
量菩薩同願同施同戒同忍同精進
同禪定同智慧况復十方无量世界
一一世界各有無量无數菩薩無二
菩薩同願同行於一國土俱時成佛
况復地持經第三卷第十
張行
[14-0091c]
無量一時俱成又一切菩薩一時同
行次第成佛是亦不然亦非一成餘
悉不成是故十方无量世界隨其所
淨空無佛處同行菩薩各各成佛是
故无量世界有無量佛无一世界二
佛俱出何以故菩薩長夜作如是願
如是方便我當於一無佛法處廣說
正法調伏衆生令脫衆苦入於涅槃
如是長夜長養大願攝受正道大願
果成又一如來能於三千大千刹土
悉能施作一切佛事第二佛出无所
利益復次一世界中一佛出世能令衆
生自事決定勤修隨順何以故彼作
是念一切世界唯一如來敎化周巳
當入涅槃更无有佛能令我等修行
梵行聽受正法念巳疾行淳修精進
修行梵行聽受正法若多佛者不速
勤修以是故說一世界中唯一如來
衆生自爲決定勤修一切如來等无
差別唯除四事一者壽命二者名稱
三者種性四者色身唯此四事有増
減相非餘功德亦非女人得无上菩
提何以故菩薩於初阿僧祗刧巳捨
地持經第三卷第十一張行
[14-0092a]
女身乃至坐佛樹下不受女身一切
女人性多煩惱成就惡智不以煩惱
惡智能得无上菩提如是無上菩提
有无量義舉要言之有自性義無上
義名稱功德義隨念功德義堪能
最勝義悉如上說當知眞實復次不
思議度諸思議无量無邊功德具足出
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上是故名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一最勝无等無上
菩薩地持方便處力種性品第八
巳說菩薩所學處菩薩學今當說如
是菩薩欲善學菩薩學者有七事一
者先當多修信解二者求法三者說
法四者法次法向五者正敎授六者
敎誡七者攝方便身口意業云何菩
薩多修信解菩薩於八種解處淨信
在前一心決定樂欲成就所謂三寶
功德佛法僧功德諸佛菩薩自在神
力如上所說眞實之義如上所說若
種種因若種種果隨順相應而不顚
倒得義得方便堪任能得有得方便
則能得義彼得義者无上菩提得方
便者一切菩薩所修學道所謂信解
地持經第三卷第十二張行
[14-0092b]
善說謂修多羅祗夜受記无量言敎
微妙善說菩薩於此八種解處有二
種解力一者多修解行二者深忍樂
著彼菩薩求法者何法求云何永何故
求何法求者略說求菩薩藏聲聞藏外
論世工業處智十二部經唯方廣部是
菩薩藏餘十一部是聲聞藏外論者
略說有三種因論聲論醫方論世工業
處智者謂種種事業如金師鐵師水
師等及餘種種明處所攝明處者有
五種一者內明處二者因明處三者
聲明處四者醫方明處五者工業明
處此五種明處菩薩悉求佛所說者
名爲內論略說二種一者顯示正因
果二者顯示所作不壞不作不受因
論亦二種一者能屈他論二者自申
巳義聲論有二種一者顯示界色界與色
二種是聲之差別非常所謂陰界形色根本聲名爲界界有種種別聲名爲
色此二聲捻一切音聲音聲論此中應廣說二者顯

示巧便言辭醫方論有四種一者顯
示善知病二者顯示病因三者顯示
能除巳起之病四者顯示巳除之病
令不重起世工業處智者顯示種種
世業成就云地持經第三卷
第十三張行
[14-0092c]
何是佛所說不顚倒因有十種不
顚倒因當知攝一切因一切煩惱一
切清淨一切无記等云何爲十一者
隨說因二者以有因三者種殗因四
者攝因五者生因六者長因七者自
種因八者共事因九者相違因十者
不相違因彼一切法名名巳想想巳
說此諸法名想言說是名隨說因以
有事故有所作是各以有因以有手
故有所作以有足故有遊行以有
身故有屈申以有飢渴故有求飮食
如是比无量無數名以有因種諸種
子名種殗因水土潤澤是名攝因種
子於芽是名生因芽莖相續乃至成
熟是名長因種種種子各各自生是
名自種因彼以有因種殗因攝因生
因長因自種因此六因捻說共事因
障㝵於生名相違因不障㝵者名不
相違因彼相違有六種一者語相違
謂沙門婆羅門所說經論前後相違
二者所應相違謂說一切義與理相
違三者生相違謂生緣不具障㝵於
生四者處相違謂明闇愛恚苦樂等
地持經第三卷第十四張行
[14-0093a]
法五者怨相違謂毒蛇鼠狼猫鼠是
等虫獸各各怨害六者對治相違謂
修不淨對治貪欲慈息瞋恚悲止害
覺无漏道品永斷煩惱此中以生相
違故說此諸因二因所攝一者生因
二者方便因若種諸種子生是名生
因諸餘因是名方便因
復次有四緣因緣次第緣緣緣増上
緣生因者是因緣方便因者是増上
緣次第緣緣緣者是心心數法謂前
生心心數法開導攝受緣攝受生是
故二緣攝因所攝
云何此十因生一切世間事云何生
一切煩惱云何生一切清淨若種種
糓數世間資生名想言說所謂黍禝
稻梁胡麻豆麦是名隨說因如大麦
若持來若持去若取若與如是等種
種言說餘一切亦如是以有飢渴身
羸瘦故求索搏食如是等比名以有
因若種諸種子各各自生彼初殗種
子是名種殗因初種種子於後芽莖乃至成熟是各種殗因初
種生芽是名生因水土潤澤令芽得生是
名攝因彼種子於芽是名生因復次
芽莖地持經第三卷第十五
張行
[14-0093b]
枝葉展轉相續乃至成熟是名長因如
麦種子麦芽生非餘餘亦如是是名
自種因彼一切以有因乃至自種因
悉名共事因以一切和合生故名共
事因霜雹灾害障㝵破壞是名相違
因彼不具不障是名不相違因諸餘
一切世間事皆十因所生隨所宜應
當知
彼一切緣起名想言說所謂无明行
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是名煩惱隨說因无明緣
行乃至生緣老死等言說境界顧念
味著諸有支生是名煩惱以有因無
明等法現法種子生餘生生老病死
是名種殗因不近善友聽受正法習
不正思惟无明等生是名攝因各各
種子無明等生是名生因従无明至
後有増進相來至餘生生老病死是
名長因種種種子俱従無明乃至後
有生地獄餓鬼畜生及諸人天是名
煩惱自種因従以有因乃至自種因
是名共事因若有種性値佛出世演
說善法近善知識聽受善法正念思
地持經第三卷第十六張行
[14-0093c]
惟法次法向清淨道品是名煩惱相
違因如上說不具者是名不相違因
是名十因生一切煩惱應當知
彼一切淨法乃至滅盡涅槃名想言
說是名淨法隨說因此念處正勤乃
至八聖道无明滅乃至生老病死滅
如是名想言說是名淨法隨說因彼
以有無明等故樂求淨法攝受淨法
淨法得生是名以有因若種性具足
人向有餘无餘涅槃最先行者是名
清淨種殗因彼種性所攝无漏道品
種子於諸道品法是名生因近善知
識聽受善法正思惟修諸根成熟是
名攝因彼種子生道品法向无餘涅
槃是名長因彼聲聞種性以聲聞乘
而般涅槃緣覺種性以緣覺乘而般
涅槃大乘種性以无上大乘而般涅
槃是名自種因従以有因乃至自種
因是名共事因種性不具不値佛世
生諸難處不近善友不聞善法不正
思惟習行邪道是名淨法相違因此
相違不具者是名不相違因諸煩惱
相違因是淨法因淨法相違因是煩
地持經第三卷第十七張行
[14-0094a]
惱因如是煩惱十因清淨十因過去
未來煩惱清淨皆亦如是无餘無上
云何爲果略說五種一者報果二者
依果三者解脫果四者士夫果五者
増上果若不善法得惡趣報有漏善
法得善趣報是名報果若習不善法
樂住不善法増不善法若習善法樂
住善法増益善法先業相似後果生
是名依果八聖道滅諸煩惱名解脫
果若復世俗滅諸煩惱彼不究竟捨
離凡夫非解脫果若於現法依種種
世間工巧處業諸士夫事所謂田種
販賣宰官理務書畫笇數十占印封
各有果生是名士夫果眼識是眼根
増上果乃至意識是意根増上果生
理不壞是命根増上果一切二十二
根各爲増上各有果生當知皆是増
上果此二十二根増上如攝事處說
如是菩薩知佛顯示正因果巳於處非
處智力種性次第修習清淨増長非不
作異作有所成熟亦无自所作業經
劫而失作者不失不作不受佛所顯
示如是菩薩如實知巳自業智力種
地持經第三卷第十八張行
[14-0094b]
性次第修習清淨増長
云何菩薩求聞法是菩薩住慇懃恭
敬求善說法善語法如是比略說善
說法住勤恭敬住若菩薩爲聞一善
說法路由惡道大地熾然猶尙歡喜
従中而過况爲多聞爲一聞法猶尙
不惜所愛之身况餘資生一聞說法
愛樂恭敬比前愛敬百千万倍乃至
算數譬喻不得爲比謂聞善說法心
無厭足増益淨信其身柔軟心直見
直深樂功德至說法所无留難心恭
敬除慢但求正法不求名稱爲巳及
他修諸善根不爲利養至說法所不
染心聽法不乱心聽法不染汙心聽
法者離貢高煩惱及輕想煩惱下想
煩惱有七行離貢高煩惱一者時聽
二者欲受三者頓聽四者敬聽五者
不戲六者隨順七者不求過失如是
七行離貢高煩惱有四行離輕想煩
惱一者恭敬法二者恭敬說法人三
者不輕法四者不輕說法人如是四
行離輕想煩惱一行離下想煩惱所
謂聽受正法不自輕聽法以此一行
地持經第三卷第十九張行
[14-0094c]
離下想煩惱離如是等過聽受正法
是名菩薩不染心聽法云何不亂心
聽法有四行一者一心二者側聽三
者定意四者一向專樂聽受正法是
名菩薩求聞法
菩薩何故求聞法菩薩求佛所說法爲
受正法次法向故爲他廣說故菩薩
求因論者欲知彼論過故欲降伏異
論故未信佛法者令生信故巳生信
者令増廣故菩薩求聲論者廣爲衆
生演說正語令愛樂故爲淨莊嚴辭
句味故於一義中種種言辭莊嚴故
菩薩求醫方論者爲除衆生種種病
故攝受大衆故菩薩求世間工業處
智者爲少方便獲致大財饒益无量
諸衆生故爲敎衆生種種事業故如
是菩薩求五明處爲无上菩提大智
衆具究竟滿故非不次第學一切法
而得一切無障㝵智是名菩薩所求
如所求所爲求菩薩爲他說者何所
說云何說何故說彼如所求法如是法
說如所求義如是義說以二因緣故說
一者隨順說二者清淨說隨順說者
地持經第三卷第二十張行
[14-0095a]
住如法威儀說非不如法不爲高坐
無病者說覆頭者在前行者悉不爲
說如修多羅廣說何以故諸佛菩薩
自恭敬法以敬法故令餘衆生深起
恭敬聞巳奉持不起輕慢一切說一
切无間說不爲法慳不作師惓如次
第句味說如次第句味受如次第義
分別說義饒益及法饒益種種義饒
益示所應示授所應授照所應照喜
所應喜現智比智従師具聞而爲人
說非不思量具足聽聞順向善趣不
乱說善說不深隱說應四聖諦說隨衆
所應而爲廣說此十五種菩薩普爲
衆生隨順善說一切利他應當知
復次菩薩於不饒益巳者住慈心爲
說惡趣行者住安隱心說苦樂衆生
放逸貧乞者住安樂哀愍心說不以
嫉緾故自歎毁他離貪著心不求名
利爲他說法如是五種菩薩清淨說
法前後略說二十種一者時二者頓
三者涎第四者相續五者堪耐六者
歡喜七者欲八者喜九者勸十者不
毁十一者應十二者文字具足十三
地持經第三卷第二十一張行
[14-0095b]
者不雜十四者如法十五者隨衆十
六者慈心十七者安心十八者哀愍
心十九者不自譽毁人二十者不依
名利是名菩薩爲他說法
云何菩薩法次法向略說五種如所
求如所攝法身口意隨轉正思及修
若此法世尊制身口意所作及若此法
聽身口意所作彼身口意業如是離
如是修身口意隨轉是名法次法向
彼正思者菩薩獨一靜處如所聞法
思惟稱量觀察先離如是不思處思
量於法勤思常思頓思方便不息又
菩薩正思具足具足行隨順入有所
捨依義不依於味闇說明說如實知
先思量應入者入巳入者數數思惟
菩薩離不思處者不隨愚心乱心勤
思常思頓思具足者未知義者令得
知之巳知義者不失不忘具足者有
所入所行不由他人能具觀察有所
捨者若如諸法非其境界當自念言
此佛所知非我境界如是不謗自无
罪咎菩薩依義不依味者善入如來
隱密之說善知闇說明說者於眞實
地持經第三卷第二十二張行
[14-0095c]
義莫能動搖初入正思菩薩先未得
忍於今得之巳得忍者堅固隨順入
於修慧如是八種菩薩正思所攝法
次法向修者略說四種一者止二者
觀三者修習止觀四者樂止觀止者
謂菩薩八種正思善正眞實離言說
法若事若義係心緣中遠離一切虛
僞輕躁及諸憶想緣中解脫係心安
立內三昧相廣說乃至一心是名爲
止觀者彼止所熏修憶念思惟如正
思法相憶念選擇乃至明慧是名爲觀
修止觀者若行止觀常修方便頓修方
便是名修習止觀樂止觀者彼彼止觀
相心住不動不勤方便能自觀察處所
攝受心不散乱是名樂止觀彼菩薩如
是如是修習止觀如是如是樂住止觀
如是如是樂住止觀如是如是止觀
清淨如是如是止觀清淨如是如是
身心猗息漸漸増廣如是如是觀清淨
如是如是知見増廣如是如是習行修
慧者離身心惡於一切所知知見清
淨一切修慧業皆従如是四種修生
云何敎授略說八種敎授菩薩依三
地持經第三卷第二十三張行
[14-0096a]
摩提敎修行者若无餘菩薩敎者則
自敎授如諸佛法先當如是知四種
求一者心求者知心求二者根求者
知根求三者悕望求者知悕望求四
者使求者知使求五者隨其所應種
種度門而度脫之所謂不淨慈心緣起
界分別安那般那念是名隨應度門而
度脫之六者執常邊對治爲說中道七
者執斷邊對治爲說中道八者除不
作作増上慢不得得不觸觸不證證
増上慢彼八種敎授略說三處所攝
三處者先未住心令係念緣中巳住
心者說得自義正方便道未究竟者
令捨中住知彼心根悕望結使隨應
度門而度脫之令心止住係念緣中
彼執斷常對治爲說中道令住心者
成就自義正方便道彼不作作慢乃
至不證證慢未究竟者令捨中住如
是三事攝八種敎授如是菩薩従他
受敎敎授他巳八力種性清淨増長
所謂禪定解脫三昧正受智力諸根
利鈍智力種種解智力種種界智力
一切至處道智力宿命智力生死智
地持經筳三卷第二十四張行
[14-0096b]
力漏盡智力
云何敎誡略說五種有罪行者制无
罪行者聽若制若聽法有缺減者如法
舉之數數違犯者折伏與念不濁不
變淳淨正向若制若聽法眞實功德
愛念稱歎令其歡喜是名略說菩薩
五事敎誡所謂若制若聽若舉若折
伏若歡喜
云何菩薩攝方便身口意業略說菩
薩四攝事是名方便如世尊說四攝
事是名方便略說四種方便調伏衆
生攝取衆生无餘無上一者隨攝方
便二者攝方便三者度方便四者隨
順方便菩薩種種財施隨攝衆生故
莫不信受奉順修行是名布施隨攝
方便次行愛語愚癡衆生捨離癡冥
令無有餘具攝顯示是名愛語攝方
便具攝顯示巳令彼衆生捨不善處覺
授與善處調伏樂住是名行利度方
便如是菩薩以同事隨順度脫衆生
調伏恭敬不作是言汝自無信戒施
多聞云何敎他舉罪與念是名菩薩
同利隨順攝方便如是四攝方便若
地持經筳三卷第二十五張行
[14-0096c]
捻若別是名菩薩攝方便身口意業
等攝衆生調伏成就
菩薩地持經卷第三
辛丑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勅雕造
地持經筳三卷第二十六張行
[14-0097a]
菩薩地持經卷第四行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於姑藏譯
菩薩地持方便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