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359 大乘密嚴經-唐-地婆訶羅 (DALI)




《大乘密嚴經》卷下


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奉 制譯


目識境界品第七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遍觀十方,從髻珠
中放大光明,其光普照一切國土及密嚴中
諸菩薩眾。放斯光已,即告如實見菩薩言:「仁
主!雪山之中有一惡獸名為能害,變詐百千
以取諸獸殺之而食。若見牝鹿有子之者,便
為子聲悲鳴相呼。若見牡鹿便現有角,與其
相似而往親附,彼無驚懼殺而食之。見牛馬
[003-0739a]
等種種諸獸,悉同彼形而肆其惡。仁主!一切
外道於阿賴耶所生我見亦復如是,如彼惡
獸變種種形,著我之人所執我相,各各差別
乃至極小猶如微塵。仁主!是諸我執於何而
住?不住於餘但住自識。計我之人言:『我與意
根境和合。』意等和合而有識生,本無有我。如
衣與花和合而有香氣,未和合時無香可得。
是故當知,但唯有識心及心法,無別有我如
盤中果、如籠中燈、如伊尸迦文闍之草而可
得者。但以因緣心心法生,此中無我亦無有
生,微妙一相本來寂靜,是諸佛菩薩觀行之
人內證境界。諸外道等不了唯識生於我見,
無知法智而強分別執著有無,若一若多我
我所論,如彼惡獸多所傷殺。此亦如是,令諸
眾生於生死中馳騖往來,不肯親近佛及菩
薩諸善知識,展轉遠離無歸向時,違背聖道
失於己利,於三乘中乃至不得一乘之法,為
取所縛不見真諦,不得預於密嚴之土,乃至
名字亦不得聞。仁主!諸觀行人咸於此識淨
除我見,汝及諸菩薩摩訶薩亦應如是,既自
勤修復為人說,令其速入密嚴佛土。」


《大乘密嚴經》阿賴耶微密品第八



爾時眾中有菩薩名曰寶手,白眾色最勝王
言:「王應請問金剛藏住三昧者,一切世間所
有眾法,離諸分別及以名字,不相應名、相應
之名,彼法自性於何而住?此諸佛子專心願
聞。」時眾色最勝王即隨其義而問之曰:


「 「名想等境界,
 一切世間法,
 為唯是分別,
 為離分別有?
[003-0739b]
 如其所立名,
 是名何所住?
 金剛自在者,
 願為我宣說。」」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以偈答曰:


「 「世間種種法,
 一切唯有名,
 但想所安立,
 離名無別義。
 四蘊唯名字,
 是故說為名,
 如名摩納婆,
 但名無有體。
 佛及諸佛子,
 說名唯在相,
 離相而有名,
 不作是分別。
 是故依於相,
 分別種種名,
 如匿免未勿祑吐等,
 此皆無有實。
 凡夫所分別,
 莫不皆依相,
 是故世間法,
 離相即皆無。
 瓶衣車乘等,
 名言所分別,
 色相雖可說,
 體性無所有。
 世間眾色法,
 但相無有餘,
 唯依相立名,
 是名無實事。
 王應觀世法,
 離名無所有,
 但以分別心,
 而生於取著。
 若離於分別,
 取著即不生,
 無生即轉依,
 證於無盡法。
 是故大王等,
 常應觀想事,
 但是分別心,
 離此即無有。
 形相體增長,
 散壞質與身,
 如是等眾名,
 皆唯色之想。
 想名及分別,
 體性本無異,
 隨於世俗義,
 建立而不同。
 若捨離名字,
 而求於物體,
 過去及未來,
 此皆無所得。
[003-0739c]
 能知諸識起,
 無有所知法,
 所知唯是名,
 世法悉如是。
 以名分別法,
 法不稱於名,
 諸法性如是,
 不住於分別。
 以法唯名故,
 想即無有體,
 想無名亦無,
 何處有分別?
 若得無分別,
 身心恒寂靜,
 如木火燒已,
 畢竟不復生。
 譬如人負擔,
 是人名擔者,
 隨其擔有殊,
 擔者相差別。
 名如所擔物,
 分別名擔者,
 以名種種故,
 分別各不同。
 如見杌為人,
 見人以為杌,
 人杌二分別,
 但有於名字。
 諸大和合中,
 分別以為色,
 若離於諸大,
 色性即無有。
 如德依瓶處,
 瓶依名亦然,
 捨名而取瓶,
 瓶終不可得。
 瓶不住瓶體,
 名豈住於名?
 二合生分別,
 名量亦非有。
 住於如是定,
 其心不動搖,
 譬如金石等,
 本來無水相,
 與火共和合,
 若水而流動。
 藏識亦如是,
 體非流轉法,
 諸識共相應,
 與法同流轉。
 如鐵因磁石,
 周迴而轉移,
 二俱無有思,
 狀若有思覺,
 賴耶與七識,
 當知亦復然。
 習繩之所繫,
 無人而若有,
[003-0740a]
 普遍眾生身,
 周行諸險趣,
 如鐵與磁石,
 展轉不相知。
 或離於險道,
 而得住諸地,
 神通自在力,
 如幻首楞嚴,
 乃至陀羅尼,
 莫不皆成滿。
 讚佛實功德,
 以之為供養,
 或現無量身,
 一身無量手,
 肩頭口及舌,
 展轉皆無量。
 往詣十方國,
 供養諸如來,
 或雨眾妙花,
 寶衣及瓔珞,
 其積甚高廣,
 如須彌等山,
 供養於如來,
 及以諸菩薩。
 或作寶宮殿,
 如雲備眾彩,
 化現諸天女,
 遊處於其中,
 妓樂眾妙音,
 供養於諸佛。
 或與佛菩薩,
 遊止常共俱,
 一切眾魔怨,
 自在而降伏。
 得自證三昧,
 已轉於所依,
 闡揚五種法,
 八識及無我,
 相續無暫停,
 一心而供養。
 或現身為小,
 其量如微塵,
 復現為大身,
 無邊不可測,
 種種諸色相,
 以供養如來。
 或於自身中,
 普納諸世界,
 復以諸世界,
 置之於芥子,
 大海為牛跡,
 牛跡海亦然,
 是中諸眾生,
 身心無所嬈。
 一切所資用,
 平等而饒益,
 如日月如地,
 如水及火風,
[003-0740b]
 又如大寶洲,
 亦如良妙藥。
 諸法不生滅,
 不斷亦不常,
 一異及來出,
 如是悉無有,
 妄立種種名,
 是為遍計性。
 諸法猶如幻,
 如夢與乾城,
 陽焰水中月,
 火輪雲電等,
 此中妄所取,
 是為遍計性。
 種種諸名字,
 說於種種法,
 此皆無所有,
 是為遍計性。
 一切世間法,
 不離於名色,
 斯皆但有名,
 離名無別義,
 如是遍計性,
 我說為世間。
 眼色等為緣,
 而起三和合,
 聲依桴鼓發,
 芽從地種生,
 宮殿及瓶衣,
 無非眾緣起,
 眾生若諸法,
 此悉依他性。
 若法是無漏,
 其義不可捨,
 證智所從生,
 此性名真實。
 諸法相差別,
 已說其自性,
 若離自性門,
 諸法不明了。
 如人以眾物,
 幻作種種形,
 色相雖不同,
 性皆無決定。
 世事悉如是,
 種種皆非實,
 妄情之所執,
 遍計無有餘。
 譬如摩尼寶,
 隨色而像現,
 世間亦復然,
 但隨分別有,
 體用無所在,
 是為遍計性。
 如乾闥婆城,
 非城而似城,
 亦非無有因,
 而能如是現,
[003-0740c]
 世間種種物,
 應知悉亦然。
 日月及諸山,
 屋宅煙雲等,
 體相各差別,
 未嘗有雜亂。
 無共無自他,
 體性皆不成,
 但是所分別,
 遍計之自性。
 諸物非因生,
 亦非無有因,
 若有若非有,
 此皆情所執。
 名依於相起,
 二從分別生,
 正智及如如,
 遠離於分別。
 心如相顯現,
 相為意所依,
 意及五心生,
 猶如海波浪,
 習氣無有始,
 境界亦復然,
 心因習氣生,
 境令心惑亂。
 依止賴耶識,
 一切諸種子,
 心如境界現,
 是說為世間。
 七識阿賴耶,
 展轉力相生。
 如是八種識,
 不常亦不斷,
 一切諸世間,
 似有而安布。
 有計諸眾生,
 我等三和合,
 發生種種識,
 了別於諸境。
 或有妄計言,
 作者業因故,
 生於梵天等,
 內外諸世間。
 世間非作者,
 業及微塵作,
 但是阿賴耶,
 變現似於境。
 藏識非緣作,
 藏亦不作緣,
 諸識雖流轉,
 無有三和合。
 賴耶體常住,
 眾識與之俱,
 如輪與水精,
 亦如星共月。
 從此生習氣,
 新新自增長,
[003-0741a]
 復增長餘識,
 餘識亦復然,
 如是常輪轉,
 悟者心方息。
 譬如火燒木,
 漸次而轉移,
 此木既已燒,
 復更燒餘木。
 依止賴耶識,
 無漏心亦然,
 漸除諸有漏,
 永息輪迴法。
 此是現法樂,
 三昧之境界,
 眾聖由斯道,
 普詣十方國。
 如金在礦中,
 無有能見金,
 智者善陶鍊,
 其金乃明顯。
 藏識亦如是,
 習氣之所纏,
 三昧淨除已,
 定者常明見。
 如酪未攢搖,
 酥終不可得,
 是故諸智者,
 攢酪而得酥。
 藏識亦復然,
 諸識所纏覆,
 密嚴諸定者,
 勤觀乃能得。
 密嚴是大明,
 妙智之殊稱,
 佛子勤修習,
 當生此國中。
 色及無色界,
 空識非非想,
 於彼常勤修,
 而來生此處。
 此中諸佛子,
 威光猶日月,
 住於修行地,
 演說相應旨。
 如來所證法,
 隨見而轉依,
 一切佛世尊,
 灌頂授其位。
 雖住密嚴土,
 應物隨所宜,
 在空而變化,
 若見或聞法。」」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復告大眾:「諸仁者!
阿賴耶識從無始來為戲論熏習諸業所繫
輪迴不已,如海因風起諸識浪,恒生恒滅不
[003-0741b]
斷不常。而諸眾生不自覺知,隨於自識現眾
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滅入無漏
位名為聖人。諸仁者!阿賴耶識變似眾境彌
於世間,染意攀緣執我我所,諸識於境各各了
別。諸仁者!心積集業,意亦復然。意識了知種
種諸法,五識分別現前境界,如瞖目者見似
毛輪,於似色心中非色計色。諸仁者!如摩尼
寶體性清淨,若有置於日月光中,隨其所應
各雨其物。阿賴耶識亦復如是,是諸如來清
淨之藏,與習氣合變似眾色周於世間,若無
漏相應即雨一切諸功德法,如乳變異而成
於酪乃至酪漿。阿賴耶識亦復如是,變似一
切世間眾色,如翳目者以翳病故見似毛輪。
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以習氣翳住藏識眼生
諸似色,此所見色譬如陽焰遠離有無,皆阿
賴耶之所變現。諸仁者!依於眼色有似色識,
如幻而生住於眼中,其相飄動如熱時焰。諸
仁者!一切眾色皆阿賴耶與色習相應變似
其相,非別有體同於愚夫妄所分別。諸仁者!
一切眾生若坐若臥、若行若立、惛醉睡眠乃
至狂走,莫不皆是阿賴耶識。譬如盛日舒光
燭地氣蒸飄動,猶如水流渴獸迷惑向之奔
走。阿賴耶識亦復如是,體性非色而似色現,
分別之人妄生取著。如磁石力令鐵轉移,雖
無有心似有心者。阿賴耶識亦復如是,為生
死法之所攝持,往來諸趣非我似我。如水中
有物雖無思覺,而隨於水流動不住。阿賴耶
識亦復如是,雖無分別依身運行。如有二象
捔力而鬪,若一被傷退而不復。阿賴耶識應
[003-0741c]
知亦然,斷諸染分更不流轉。譬如蓮花出離
淤泥,皎潔清淨離諸塵垢,諸天貴人見之珍
敬。阿賴耶識亦復如是,出習氣泥而得明潔,
為諸佛菩薩大人所重。如有妙寶世所希絕,
在愚下人邊常被污賤;智者得已獻之於王,
用飾寶冠為王所戴。阿賴耶識亦復如是,是
諸如來清淨種性,於凡夫位恒被雜染,菩
薩證已斷諸習氣,乃至成佛常所寶持。如美
玉在水苔衣所覆。阿賴耶識亦復如是,在生
死海為諸惡習覆而不現。諸仁者!阿賴耶識
有能取所取二種相生,如蛇有二頭所樂同
往,此亦如是與色相俱,世間之人取之為色,
或計我我所若有若無,能作世間於世自在。
諸仁者!阿賴耶識雖種種變現而性甚深,無
智之人不能覺了。譬如幻師幻作諸獸或行
或走,相似眾生都無定實。阿賴耶識亦復如
是,幻作種種世間眾生而無實事。凡愚不了
妄生取著,起微塵、勝性、自在、丈夫有無等見。
諸仁者!意能分別一切世間,是分別見如畫
中質、如雲中形、如翳夢者所見之物、如帝弓
、如乾闥婆城、如谷響音、如陽焰水、如川
影樹、如池像月,分別之人於阿賴耶如是妄
取。若有於此能正觀察,知諸世間皆是自心,
是分別見即皆轉滅。諸仁者!阿賴耶識是意
等諸法習氣所依,為分別心之所擾濁。若離
分別即成無漏,無漏即常猶如虛空。若諸菩
薩於阿賴耶而得三昧,則生無漏禪定、解脫、
方便力、自在神通如是等諸功德法,十究竟
願意生之身,轉於所依識界常住,同虛空性
[003-0742a]
不壞不盡。諸仁者!如來普見一切世間無有
增減,般涅槃者非是壞滅,亦無非眾生而今
始生。十方國土同一法性,諸佛出世不出世
間,一切諸法住於法性不常不斷。若解脫者
眾生界滅,即壞如來一切智性,去來今佛所
知之法不得平等。又若涅槃眾生滅者,誰離
於苦?有餘無餘降魔等事皆是妄說。是故當
知,諸觀行者證於解脫其身常住,離眾有蘊
滅諸習氣。譬如熱鐵投之冷水,熱勢雖除而
鐵不壞。此亦如是。諸仁者!阿賴耶海為戲論
麁重所擊,五法三性諸識波浪相續而生,所
有境界其相飄動,於無義處中似義而現。諸
仁者!阿賴耶識行於諸蘊稠林之中意為先
導,意識決了色等眾境,五識依根了現境界,
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賴耶識。諸仁者!阿賴
耶識與壽命煖觸和合而住,意住於此,識復
住意,所餘五識亦住自根。諸仁者!心意及識
住於諸蘊,為業所牽流轉不息,諸所有業因
愛而起,以業受身身復造業,捨此身已更受
餘身如步屈蟲行。心及心法生於諸趣,復更
積集稠林之蘊。諸仁者!壽、煖及識若捨於身,
身無覺知同於木石。諸仁者!藏識是心,執我
名意,取諸境界說之為識。諸仁者!心能持身、
意著諸趣,意識遍了五現分別。諸仁者!藏識
為因生於諸識,意及意識又從所緣無間而
起,五識復待增上緣生,以同時自根為增上
故。諸仁者!身如起屍亦如陽焰,隨於諸行因
緣而轉,非是虛妄亦非真實,為愛所牽性空
無我。諸仁者!意等諸識與心共生,五識復與
[003-0742b]
意識同生,如是恒時大地俱轉。諸仁者!阿賴
耶識為愛所熏而得增長,自增長已復增餘
識如輪不絕,以諸識故眾趣得生,於諸趣中
識復增長,識與世間更互為因。如河中流前
後不斷,如芽與種相續而生,各各差別分明
顯現。識行亦爾,三和合已復更和合,差別而
生無有斷絕,內外眾法因茲而起。一切凡夫
不了自心,汝諸佛子應勤觀察。」


爾時眾色最
勝王等復向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而作是言:


「 「金剛三昧藏,
 得無所畏者,
 善入於密嚴,
 能演一切法。
 佛及諸佛子,
 三昧正思惟,
 所見諸法相,
 微妙最無比。
 惟願大智者,
 為我等宣說,
 尊者恒安住,
 摩尼月藏宮,
 坐於師子座,
 菩薩眾圍遶。
 願為諸瑜祇,
 說密嚴定法,
 此是月幢佛,
 為眾所開演,
 彼眾當來此,
 願說而無倦。」」



爾時月幢世尊無量分身在於欲色諸天宮
殿,有無央數菩薩及諸天等圍遶供養,說密
嚴中諸無畏者所修觀行實相之法。彼諸菩
薩聞說是已,得內證智相應三昧,心不樂於
正位之樂不住實際,即於定中互相觀察,心
各念言:「其誰已見證於實相觀行之首?云何
而得見斯人乎?」心生渴仰僉然而住。彼諸佛
子復更思惟:「何者是定?云何非定?於何所定
孰是其定所待之緣?」作是念已,以三昧力見
密嚴土中菩薩之王,首戴寶冠,三十二相以
[003-0742c]
為嚴飾。彼諸菩薩便從定起著上好衣,從他
方無量佛國而來此會,一心瞻仰金剛藏尊。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周顧四方,見諸大
眾,便生覺念將欲說法,熙怡微笑發和雅音,
而說偈言:


「 「汝等諸佛子,
 咸應一心聽,
 定境難可思,
 非分別所了,
 定及於定者,
 定緣亦復然。
 離諸欲不善,
 而有於覺觀,
 寂靜生喜樂,
 是謂入初禪。
 如是漸次第,
 四八至于十,
 外道著我者,
 常修此諸定。
 一切聲聞眾,
 辟支佛亦然,
 了知於世間,
 諸法之自相。
 蘊處如空宅,
 此中無有我,
 無思無動作,
 如機關起屍,
 但有三和合,
 本無能作者。
 外道修定人,
 起於定性見,
 此人迷法相,
 壞於一切法。
 若有能修行,
 如來微妙定,
 善知蘊無我,
 諸見悉除滅。
 一切唯有識,
 諸法相皆無,
 無能相所相,
 無界亦無蘊,
 分析至微塵,
 此皆無所住,
 地水等眾物,
 皆從分別生。
 不知其性者,
 取於如是相,
 惡色與好色,
 似色餘亦然。
 譬如虛空中,
 雲霓等眾彩,
 思惟如骨璅,
 遍滿於世間,
[003-0743a]
 及遍處想觀,
 觀於諸大等。
 身有色無色,
 定者常諦思,
 若於緣一心,
 即緣說清淨。
 如其所分別,
 即彼成所緣,
 非定非定者,
 妄計以為定。
 定者在定中,
 了世皆藏識,
 法及諸法相,
 一切皆除遣。
 獲於勝定者,
 善說於諸定,
 破諸修定人,
 妄智所知法。
 若人生小智,
 取法及於我,
 自謂誠諦言,
 善巧說諸法,
 計著諸法相,
 自壞亦壞他,
 無能相所相,
 妄生差別見。
 甜性能除熱,
 苦醋醎止痰,
 辛物變於冷,
 醎能已風疾。
 身中有痰熱,
 共生於瘧病,
 或復但因風,
 或三和合起。
 以病各差別,
 良醫說眾方,
 石蜜并六分,
 唐沙諸食等,
 能除眾生身,
 種種諸瘧疾。
 若法有自性,
 及以諸相者,
 藥無除病能,
 病者不應差。
 云何世人見,
 服藥病除愈?
 定者觀世間,
 但是賴耶識,
 變異而流轉,
 譬如眾幻獸。
 無能相所相,
 蘊與於蘊者,
 亦無支分殊,
 及以有支分。
 世中無能作,
 而作於世間,
 亦非散十方,
 微塵之所聚。
[003-0743b]
 非初最微細,
 漸次大如指,
 二指或復三,
 諸物轉和合,
 求那各差別,
 如是義皆無。
 非時非勝性,
 及三法所作,
 亦非無有因,
 自然而得有。
 斯由業習氣,
 擾濁於內心,
 依心及眼根,
 種種妄分別。
 意與於意識,
 及以阿賴耶,
 普現於世間,
 如幻作眾物。
 瓶等眾境界,
 悉以心為體,
 非瓶似瓶現,
 是故說為空。
 世間所有色,
 諸天宮殿等,
 皆是阿賴耶,
 變異而可見。
 眾生身所有,
 從頭至手足,
 頓生或漸次,
 無非阿賴耶。
 習氣濁於心,
 凡愚不能了,
 此性非是有,
 亦復非是空。
 如人以諸物,
 擊破於瓶等,
 物體若是空,
 即無能所破。
 譬如須彌量,
 我見未為惡,
 憍慢而著空,
 此惡過於彼。
 空性隨應說,
 不應演非處,
 若演於非處,
 甘露即為毒。
 一切諸眾生,
 生於種種見,
 欲令斷諸見,
 為說於空理。
 聞空執為實,
 不能斷諸見,
 此見不可除,
 如病醫所捨。
 譬如火燒木,
 木盡火不留,
 見木若已燒,
 空火亦應滅。
[003-0743c]
 生於智慧火,
 諸見得滅時,
 普燒諸煩惱,
 一切皆清淨,
 牟尼以此智,
 密嚴而解脫。
 不見以兔角,
 觸壞於大山,
 曾無石女兒,
 執箭射於物,
 未聞欲鬪戰,
 而求兔角弓,
 誰復須宮室,
 令石女兒造?
 一切法空性,
 與法常同體,
 始於胎藏時,
 色生便滅壞。
 離空無有色,
 離色無有空,
 如月與光明,
 始終恒不異。
 諸法亦如是,
 空性與之一,
 展轉無差別,
 所為皆得成。
 是身如死屍,
 本來無自性,
 恒為愛繩縛,
 境界所牽動。
 佛說於空理,
 為欲斷諸見,
 汝等有智人,
 宜應一心學。
 譬如工幻者,
 以諸呪術力,
 草木等眾緣,
 隨意之所作。
 依於眼及愛,
 作意色與明,
 如是眼識生,
 如幻亦如焰。
 是識無來處,
 去亦無處所,
 諸識性如是,
 不應著有無。
 譬如石女兒,
 兔角毛輪等,
 本來無有體,
 妄立於名字。
 師子熊羆類,
 此皆無有角,
 何故不分別,
 唯言兔角無?
 善巧談論者,
 豈不能宣說?
 古先諸智人,
 但說兔無角,
[003-0744a]
 惑者妄分別,
 如瘖及聾瞽。
 斯人無現智,
 不能自證法,
 但隨他語轉,
 何用分別為?
 若離於分別,
 當生密嚴土,
 一心正定中,
 普現十方國。
 譬如天宮殿,
 眾星及日月,
 依止須彌山,
 風力所持運。
 七識亦如是,
 依於阿賴耶,
 習氣之所持,
 處處恒流轉。
 譬如依大地,
 發生種種物,
 一切諸含情,
 乃至眾珍寶;
 藏識亦如是,
 眾識之所依。
 譬如孔雀鳥,
 毛羽多光色,
 雄雌相愛樂,
 鼓舞共歡遊。
 定者觀賴耶,
 應知亦如是,
 種子及諸法,
 展轉相依住。
 譬如百川流,
 日夜歸大海,
 川流無有盡,
 海亦不分別。
 藏識亦如是,
 甚深無有涯,
 諸識之習氣,
 日夜常歸往。
 如地有眾寶,
 及餘種種物,
 給施諸眾生,
 隨其所資用。
 藏識亦如是,
 與諸分別俱,
 增長於生死,
 轉依成正覺。
 善行清淨行,
 出過於十地,
 入如來地中,
 十力皆圓滿,
 正住於真際,
 常恒不壞滅,
 如地無分別,
 應化無有窮。
 如春眾花發,
 人鳥皆欣翫,
[003-0744b]
 執持識亦然,
 定者多迷取。
 如是諸佛子,
 無慧離真實,
 於義不善知,
 妄言生決定。
 非法離間語,
 誑惑於眾生,
 諸法別異住,
 而別起言說。
 譬如工幻師,
 善用於呪術,
 於無花果處,
 現種種花果。
 如是佛菩薩,
 善巧方便智,
 世間別異住,
 別異而安立,
 說種種教門,
 誘誨無終已,
 決定真實法,
 密嚴中顯現。
 六界與十八,
 十二處丈夫,
 意繩之所牽,
 眾生以流轉。
 八識諸界處,
 共起而和合,
 從於意繩轉,
 前身復後身。
 佛說此丈夫,
 隨世因流轉,
 是一切身者,
 續生無斷絕。」」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說諸界處丈夫義
已,摩尼寶藏清淨宮中已得無畏諸大菩薩
皆前頂禮。又有無量佛菩薩眾,從諸國土來
此會者,同聲讚曰:「善哉善哉!」眾中復有無量
菩薩諸天及諸天女,皆從座起,合掌而立遞
相瞻顧,而說偈言:


「 「一切定者中,
 唯仁為上首,
 今為諸菩薩,
 說微妙丈夫,
 遠離於外道,
 著我等之論。
 如仁所宣示,
 六界淨丈夫,
 但是諸界合,
 隨因以流轉。
 譬如虛空中,
 有鳥跡明現,
[003-0744c]
 亦如離於木,
 而火得熾然,
 空中鳥跡現,
 離木而有火。
 我及諸世間,
 未曾見是事,
 鳥飛以羽翰,
 空中無有跡。
 仁者說丈夫,
 與鳥跡相似,
 云何於諸有,
 得有輪迴義,
 而說界丈夫,
 常流轉生死,
 受諸苦樂果,
 所作業無失?
 如農夫作業,
 未甞不得果,
 此果成熟已,
 後果當復生。
 身者亦復然,
 住身修善行,
 前生後生處,
 恒受人天樂,
 或常修福德,
 資糧為佛因,
 解脫及諸度,
 逮成於正覺。
 生天自在果,
 觀行見真義,
 若離趣丈夫,
 一切悉無有。
 有丈夫流轉,
 在於生死中,
 下從阿鼻獄,
 上至諸天處,
 是業必生果,
 所作不唐捐。
 若內外世間,
 互力而生起,
 此法似於彼,
 彼從於此生,
 雖離趣丈夫,
 得有輪迴者。
 如言石女子,
 威儀而進退,
 兔角有銛利,
 沙中能出油。」」



爾時會中諸菩薩天及天女說是語已,皆共
供養所應供者金剛藏尊并諸菩薩。供養畢
已,復共同心而說偈言:


「 「法眼具無缺,
 因喻皆莊嚴,
 能伏他人論,
 顯示自宗德,
[003-0745a]
 是故大精進,
 宜應速開演。
 此會天人等,
 一心皆願聞。」」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以偈答曰:


「 「此法深難思,
 分別不能及,
 瑜伽清淨理,
 因喻所開敷。
 密嚴修定處,
 於中我宣說,
 汝等諸天人,
 咸應一心聽。」」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說是語已,復向大
樹緊那羅王而說偈言:


「 「大樹緊那羅,
 汝應知法性。
 諸法云何住?
 性空無所有,
 如是見相應,
 於定不迷惑。
 如飯一粒熟,
 餘粒即可知,
 諸法亦復然,
 知一即知彼。
 譬如攢酪者,
 甞之以指端,
 如是諸法性,
 可以一觀察。
 法性非是有,
 亦復非是空,
 藏識之所變,
 藏以空為相。」」



爾時大樹緊那羅王以偈問曰:


「 「云何心量中,
 而有界丈夫?
 云何生諸界,
 堅濕及煖動?」」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聞是語已,偈答之
言:


「 「善哉大樹王,
 汝今作是問,
 欲令修行者,
 其心詣真實。
 我今為汝說,
 琴師應善聽。
 汝昔乘宮殿,
 并諸眷屬俱,
 鼓樂從空下,
 而來詣佛所,
 汝手所鳴琴,
 琉璃以為飾,
[003-0745b]
 撫奏聲和雅,
 悅動於眾心。
 無量諸聲聞,
 在佛所觀聽,
 不能持本志,
 各自起而舞。
 時天冠大士,
 告迦葉等言:
 『汝等離欲人,
 云何而舞戲?』
 是時大迦葉,
 白彼天冠士:
 『菩薩有大力,
 譬如旋嵐風;
 聲聞無定智,
 如黑山搖動。
 雖離惑分別,
 尚染習氣泥,
 彼捨諸習氣,
 心淨當成佛。』
 汝於微細境,
 其心已通達,
 種種世論中,
 明了而決定,
 善於諸地相,
 及佛清淨法。
 汝在宮殿中,
 眷屬所圍遶,
 清淨而嚴好,
 譬如盛滿月。
 能於修觀行,
 自在之眾中,
 問我界丈夫,
 云何從心起?
 汝及諸佛子,
 咸應一心聽,
 如其諸界內,
 心名為丈夫,
 諸界因此生,
 是義我當說。
 津潤生於水,
 炎盛生於火,
 動搖諸作業,
 因斯起風界,
 從於色分齊,
 有地及虛空。
 境界與諸習,
 識生而會聚,
 眼及於色等,
 相狀各不同。
 此為生廣門,
 諸有恒相續。」」



爾時摩尼寶藏自在宮中持進菩薩與無量菩
薩俱,從座而起,稽首作禮,持諸妙供而以供
養金剛藏尊。復張寶網彌覆其上,同聲讚曰:
[003-0745c]
「善哉善哉!」而說頌言:


「 「尊者住法雲,
 善入於佛地,
 能為諸菩薩,
 開示如來境。」」



爾時大樹緊那羅王并諸婇女,復持種種妙
好供具以為供養。供養畢已,偈讚之曰:


「 「善哉金剛藏,
 得無所畏者,
 為我等開演,
 如來微妙法,
 今此摩尼殿,
 清淨最吉祥。」」



爾時聖者觀自在菩薩、慈氏菩薩、得大勢菩
薩、文殊師利菩薩、寶髻菩薩、天冠菩薩、總持
王菩薩、一切義成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
及餘無量修觀行者,皆是佛子有大威德,善
能開示觀行之心,悉從座起,互相觀察,向金
剛藏菩薩摩訶薩而說偈言:


「 「惟願金剛尊,
 顯示於法眼,
 尊者善地相,
 一切咸綜知,
 如來常念持,
 佛子所宗敬。
 今此大力眾,
 同心而勸請,
 瑜伽自在者,願示於密嚴,
 普令諸世問,
 得所未曾有。
 此法最清淨,
 遠離於言說,
 化佛諸菩薩,
 經中未開演。
 諸聖現法樂,
 見真無漏界,
 自覺智所行,
 清淨最無比。
 具足眾三昧,
 及以陀羅尼,
 諸自在解脫,
 意生身十種。
 嚴淨佛國土,
 不可思議數,
 佛及諸菩薩,
 身量如微塵,
 乃至如毛端,
 百分中之一。
[003-0746a]
 密嚴佛國土,
 諸土中最勝,
 如是觀行者,
 來生於是間。
 此皆何所因?
 佛子願宣說。」」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莊嚴其身,為欲宣示無分別離分別先佛法
眼,如師子王普觀眾會,知其智力堪能聽受,
即以梵聲、迦陵伽聲、廣長舌相清美之聲,其
聲決定眾所悅可,無有麁獷調柔簡暢,鍵羅
摩聲、烏拕多聲、悉利多聲、離沙婆聲、般遮摩
聲、毘嵐弭儋度路等聲,皆悉具足無量功德
而共相應,不令聽者其心迷著,善能了達音
聲之相,一切天人乾闥婆等莫不欣樂。金剛
藏菩薩摩訶薩口無言說,以本願力,於其身
上眉額頂鼻乃至肩膝,猶如變化自然而出
如是之音,為諸大眾演說法眼。譬如鵝王群
鵝翼從,在沙汀上素潔嚴好。金剛藏大精進
者住於自在清淨之宮,諸佛子眾所共圍繞
嚴潔亦爾,如空中朗月光映眾星。金剛藏菩
薩亦復如是,處師子座映蔽一切,諸修行者
如月與光無有差別,佛與金剛藏菩薩亦復
如是等無有異。


爾時如實見菩薩摩訶薩住
修行地眾中上首,從座而起,合掌恭敬觀諸
菩薩,說是偈言:


「 「嗚呼大乘法,
 微妙不思議,
 如來之境界,
 佛子應頂禮,
 無思離垢法,
 希有甚難遇。
 一切國土中,
 諸佛所觀察,
 大乘真實義,
 清淨無等倫,
 遠離諸分別,
 轉依之妙道。
[003-0746b]
 八種識境界,
 諸自性不同,
 五法及無我,
 差別而開示,
 五種習所纏,
 生諸惡分別。
 見此微妙法,
 清淨如真金,
 得於清淨者,
 即住佛種性。
 如來性微妙,
 非外道聲聞,
 一切國土中,
 密嚴為最上,
 種性成就已,
 而來生此國。
 尊者金剛藏,
 已得何三昧?
 所說清淨法,
 是何三昧境?」」



爾時會中有無量菩薩眾,稽首作禮而說偈
言:


「 「大智金剛藏,
 願為我開演,
 住何三昧中,
 而能說是法?
 此諸佛子等,
 一切皆願聞。」」



爾時金剛藏菩薩大無畏者,普觀眾會智慧
之力,為任聽受不思議法、為不任耶?諦觀察
已,知諸佛子堪受斯法,即說偈言:


「 「汝等諸佛子,
 咸應一心聽,
 我今為汝說,
 轉依之妙道。
 我所得三昧,
 名大乘威德,
 菩薩住是中,
 能演清淨法,
 亦見拘胝剎,
 所有諸如來,
 塵數那由他,
 在前而讚歎:
 『善哉汝所說,
 此是瑜伽道,
 我等諸如來,
 皆行此三昧,
 於斯得自在,
 清淨成正覺。』
 未曾有一佛,
 非此三昧生,
 是故此三昧,
 思惟不能及。
[003-0746c]
 若有諸菩薩,
 住是三昧中,
 即住不思議,
 諸佛之境界。
 證於自智境,
 及見於諸佛,
 變化百千億,
 乃至如微塵。
 內證之妙理,
 諸佛所安住,
 此法無諸相,
 遠離於聲色。
 名從於相生,
 相從因緣起,
 此二生分別,
 諸法性如如,
 於斯善觀察,
 是名為正智。
 名為遍計性,
 相是依他起,
 名相二俱遣,
 是為第一義。
 藏識住於身,
 隨處而流轉,
 習氣如山積,
 染意之所纏。
 末那有二門,
 意識同時起,
 五境現前轉,
 諸識身和合。
 猶如有我人,
 住在於身內,
 藏識瀑流水,
 境界風所飄,
 種種識浪生,
 相續恒無斷。
 佛及諸菩薩,
 能知法無我,
 已得成如來,
 復為人宣說。
 分析於諸蘊,
 見人無我性,
 不知無有法,
 是說為聲聞。
 菩薩善能觀,
 人法二無我,
 觀已即便捨,
 不住於真際。
 若住於真際,
 便捨大悲心,
 功業悉不成,
 不得成正覺。
 希有難思智,
 普利諸群生,
 如蓮出淤泥,
 色相甚嚴潔,
 諸天聖人等,
 見之生愛敬。
[003-0747a]
 如是佛菩薩,
 出於生死泥,
 成佛體清淨,
 諸天所欣仰。
 從初菩薩位,
 或作轉輪王,
 天主阿修羅,
 乾闥婆王等。
 了悟大乘者,
 獲於如是身,
 漸次而修行,
 決定得成佛。
 是故諸佛子,
 宜應一心學,
 世間諸眾生,
 染淨等諸法,
 皆依於藏識,
 為因而得生。
 此因勝無比,
 證實者宣示,
 非與於能作,
 自在等相似。
 世尊說此識,
 為除諸習氣,
 了知解脫已,
 此亦無所得。
 賴耶有可得,
 解脫非是常,
 如來清淨藏,
 亦名無垢智,
 常住無始終,
 離四句言說。
 佛說如來藏,
 以為阿賴耶,
 惡慧不能知,
 藏即賴耶識。
 如來清淨藏,
 世間阿賴耶,
 如金與指環,
 展轉無差別。
 譬如巧金師,
 以淨好真金,
 造作指嚴具,
 欲以莊嚴指,
 其相異眾物,
 說名為指環。
 現樂諸聖人,
 證於自智境,
 功德轉增勝,
 自共無能說。
 現法諸定者,
 了境唯是識,
 得第七地已,
 轉滅不復生。
 心識之所行,
 一切諸境界,
 所見雖差別,
 但識無有境。
[003-0747b]
 瓶衣等眾物,
 境界悉皆無,
 心變似境生,
 謂能取所取。
 譬如星月等,
 依須彌運行,
 諸識亦復然,
 恒依賴耶轉。
 當知賴耶識,
 即名為密嚴,
 譬如好真金,
 光色常充滿。
 自證清淨境,
 非分別境界,
 性與分別離,
 不可得分別,
 體實而是常,
 定者能觀見,
 意識所行境,
 但縛於凡夫,
 聖見悉清淨,
 譬如陽焰等。」」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金剛藏等無量菩薩摩
訶薩,及從他方來此會者無央數眾,聞佛所
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乘密嚴經》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