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139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清-納喇性德 (WYG)


[012-1a]
欽定四庫全書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
          頭等侍衞納喇性徳編
坎下/乾上
 伊川先生曰訟序卦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人之
 所需者飲食既有所須争訟所由起也訟所以次需
 也為卦乾上坎下以二象言之天陽上行水性就下
 其行相違所以成訟也以二體言之上剛下險剛險
[012-1b]
 相接能无訟乎又人内險阻而外剛強所以訟也易/傳
  東萊吕氏曰訟傳旣有所須争所由起无所須則
  无争己丑/課程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渉大川
 伊川先生曰訟之道必有其孚實中无其實乃是誣
 妄凶之道也卦之中實為有孚之象訟者與人争辯
 而待決于人雖有孚亦須窒塞未通不窒則已明无
 訟矣事既未辯吉凶未可必也故有畏惕中吉得中
[012-2a]
 則吉也終凶終極其事則凶也○訟者求辯其曲直
 也故利見于大人大人則能以其剛明中正決所訟
 也訟非和平之事當擇安地而處不可陷于危險故
 不利涉大川也並易/傳
  白雲郭氏曰需訟一體也相親而需則為需相違
  而訟則為訟性情之異耳然性情之異而有孚則
  同者親而无孚需之妄也訟而无孚訟之妄也窒
  者塞其源而不流也惕者謹其事而知懼也得其
[012-2b]
  中則吉成其終則凶知此則知訟之為道矣非特
  訟者為然聴訟亦如之也好生之徳洽于民心兹
  用不犯于有司窒之也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惕
  之也吕刑曰簡孚有衆又曰獄成而孚輸而孚有
  孚也故乃明于刑之中中吉也舜典之疑惟輕吕
  刑之疑有赦不成其終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訟反需者也需四之五剛往而得位
  二隂避之故曰亨訟三之二剛來而失位二隂塞
[012-3a]
  之故曰窒需有孚而亨于外故物需之訟有孚而
  窒于内故已訟之叢/說
  五峯胡氏曰韓馮翊之訟蕭趙廣漢之訟魏皆中
  无孚實不知畏惕過而失中道者也故終極其事
  皆至于凶左雄周舉中吉也王渾王濬易外/傳
  新安朱氏曰訟争辯也上乾下坎乾剛坎險上剛
  以制其下下險以伺其上又為内險而外健又為
  己險而彼健皆訟之道也九二中實上无應與又
[012-3b]
  為加憂且於卦變自遯而來為剛來居二而當下
  卦之中有有孚而見窒能懼而得中之象上九過
  剛居訟之極有終極其訟之象九五剛健中正以
  居尊位有大人之象以剛乘險以實履陷有不利
  渉大川之象故戒占者必有争辯之事而隨其所
  處為吉凶也本/義○不利涉大川是上面三畫陽載
  不起壓了這船重○問訟卦大指因言大凡卦辭
  取義不一如訟有孚窒惕中吉蓋取九二中實坎
[012-4a]
  為加憂之象中實為有孚坎陷為窒坎為加憂為/惕九二居下卦之中故曰有信而見
  窒能懼而/得中也終凶蓋取上九終極于訟之象利見大
  人蓋取九五剛健中正居尊之象不利涉大川又
  取以剛乘險以實履陷之象此取義不一也然亦
  有不必如此取者此特其一例也先生曰卦辭如
  此辭極齊整蓋所取諸爻義皆與爻中本辭協亦
  有雖取爻義而與爻本辭不同者此為不齊整處
  也並語/録
[012-4b]
  東萊吕氏曰凡訟之道當以誠實為先誠實則利
  見大人事不實則不利見大人而利見昏迷之人
  矣雖誠實而不利涉大川恃其實而訟則訟極而
  陷溺其身矣易/說○衆人之言訟以勝為吉易之言
  訟以中為吉不中則雖勝亦凶也紀/聞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
得中也終凶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
大川入于淵也
[012-5a]
 濂溪先生曰天以春生萬物止之以秋物之生也既
 成矣不止則過焉故得秋以成聖人之法天以政養
 萬民肅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動情勝利害相攻不止
 則賊滅無倫焉故得刑以治情偽微曖其變千狀苟
 非中正明逹果斷者不能治也訟卦曰利見大人以
 剛得中也噬嗑曰利用獄以動而明也嗚呼天下至
 廣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通/書
 伊川先生曰訟之為卦上剛下險險而又健也又為
[012-5b]
 險健相接内險外健皆所以為訟也若健而不險不
 生訟也險而不健不能訟也險而又健是以訟也○
 訟之道固如是又據卦才而言九二以剛自外來而
 成訟則二乃訟之主也以剛處中中實之象故為有
 孚處訟之時雖有孚信亦必艱阻窒塞而有惕懼不
 窒則不成訟矣又居險陷之中亦為窒塞惕懼之義
 二以陽剛自外來而得中為以剛來訟而不過之義
 是以吉也卦有更取成卦之由為義者此是也卦義
[012-6a]
 不取成卦之由則更不言所變之爻也據卦辭二乃
 善也而爻中不見其善蓋卦辭取其有孚得中而言
 乃善也爻則以自下訟上為義所取不同也○訟非
 善事不得已也安可終極其事極意于其事則凶矣
 故曰不可成也成謂窮盡其事也○訟者求辯其是
 非也辯之當乃中正也故利見大人以所尚者中正
 也聴者非其人則或不得其中正也中正大人九五
 是也○與人訟者必處其身於安平之地若蹈危險
[012-6b]
 則陷其身矣乃入于深淵也卦中有中正險陷之象
 並易/傳
  藍田吕氏曰訟兩以曲直争也險而健其勢必争
  此所以訟也訟之時可以理勝而不可多上人不
  得已而訟求伸則已此有孚窒惕然後可訟中則
  吉終則凶也利見大人曲直當也訟險事也居訟
  之時不求理勝而以力争是以健涉險必不濟矣
  需險在前非健不濟訟不尚力愈健愈屈此需所
[012-7a]
  以利涉大川而訟所以不利所遭之時異也入于
  淵回旋而不得出也居訟之時隂爻終吉而陽多
  不克不尚力也
  龜山楊氏曰乾健而上行坎險而趨下居險健而
  不相與訟之所興也九二剛來而得中有孚也訟
  以有孚為主訟而无孚則刑隨之矣凶之道也剛
  來而陷乎險中見窒也見窒而後訟訟非得已也
  訟而惕焉中而止非成訟也是以吉非剛而得中
[012-7b]
  疇克爾終凶以上九言也處訟之極不能復即命
  渝安正則成訟者也終凶不亦宜乎然訟非中正
  者不能聴而決故利見大人九五是也孔子曰聴
  訟吾猶人也必也使无訟乎大人能使无訟者若
  恃險健之才往而犯難則鮮不敗矣故不利涉大
  川易/說
  兼山郭氏曰訟三升而三降乃剛來而得中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訟不親也不親而健健而陷此所以
[012-8a]
  為訟剛來居二而得中故二為成卦之主用中則
  吉也大人與天地合徳日月合明无私之大者況
  訟乎是以利見之也險欲陷健逺之可也故不利
  渉大川渉之則自入于淵矣需之利涉大川險在
  前也訟之不利涉大川險在下而必陷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乾健也坎險也兩者相敵所以訟也
  无險則无訟无健則不能訟險而健故訟此以兩
  體言訟也訟自遯來九三之二二有孚於五剛來
[012-8b]
  揜於二隂之中剛實有孚信而見窒於人不窒則
  无所事於訟矣雖有孚也然剛失位見窒於二隂
  邪正是非上未辨也能惕懼處柔訟而不過乎中
  則免矣離為目巽為多白眼惕之象故曰有孚窒
  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此以訟三之二言九二之
  才也訟剛過而不反終成其訟必凶故曰終凶訟
  不可成也此以成卦上九言訟之終也九五大人
  聴訟者也中正在上无所偏繫君子小人各得其
[012-9a]
  平故九二利見之以中正為尚也離為目見也有善
  聴者然後孚信懼而得中吉故曰利見大人尚中
  正也此以九五言訟之主也訟一變巽二變鼎三
  變大過坎水變兌川壅為澤乾首沒于澤中入于
  淵也天下之難未有不起于争剛險不相下君子
  小人不相容難始作矣聖人見其訟也戒之中正
  戒之不可成若濟之以争是以亂益亂相激而為
  深矣漢唐之亂始於小人為險君子疾之已甚其
[012-9b]
  弊至於君子小人淪胥以敗而國遂亡故曰不利
  涉大川入于淵也此以卦變終言一卦之義也在
  卦氣為清明三月節故太𤣥凖之以争卦一變二
  變何說也曰在賁之彖曰柔來而文剛分剛上而
  文柔在无妄之彖曰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内此舉
  一隅也剛柔相變上下往來明利害吉凶之无常
  也是故一卦變六十有三此焦延夀易林之說也
  易/傳○或曰乾當在上處乎下則必升坤當在下處
[012-10a]
  乎上則必降此言否泰可也於訟无妄不通矣訟
  曰剛來而得中无妄曰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内二
  卦陽爻皆四畫蓋訟者遯三之二无妄者遯三之
  初凡言來者皆自外來初二視三則外矣叢/說
  新安朱氏曰險而健訟以卦徳釋卦名義入于淵
  以卦變卦體卦象釋卦辭本/義○上剛下險是屬上
  句險而健訟是屬下句○或問訟彖云剛來而得
  中也大抵上體是剛下體是柔剛下而變柔則為
[012-10b]
  剛來今訟之上體既是純剛安得謂之剛來邪先
  生曰此等要須畫個圖子㸔便好以某觀之訟卦
  本是遯卦變來遯之六二上為訟之六三其九三
  下為九二乃為訟卦此類如柔來而文剛分剛上
  而文柔與夫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内皆是如此若
  畫圖子起便極好㸔更不待說若如先儒說則多
  牽強矣○問卦變之義先生曰此訟卦變自遯而
  來為剛來居二此是卦變中二爻變者蓋四陽二
[012-11a]
  隂自遯來者十四卦訟即初變之卦剛來居二柔
  進居三故曰剛來而得中又問細讀本義所釋卦
  辭若㸔得分明則彖辭之義亦自明只須畧提破
  此是卦義此是卦象卦體卦變不必更下注脚矣
  先生曰某當初作此文字時正欲如此蓋彖辭本
  是釋經之卦辭若㸔卦辭分明則彖辭亦已可見
  但後來要重整頓過未及不知而今所解能如此
  本意否並語/録
[012-11b]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伊川先生曰天上水下相違而行二體違戾訟之由
 也若上下相順訟何由興君子觀象知人情有争訟
 之道故凡所作事必謀其始絶訟端於事之始則訟
 无由生矣謀始之義廣矣若愼交結明契劵之類是
 也易/傳
  龜山楊氏曰天左旋而水東注違行也作事至於
  違行而後謀則无及矣易/說
[012-12a]
  兼山郭氏曰天體於上水行於下天道左旋水性
  右流皆違行而不相親故曰訟不親也不親所以
  為訟也孔子曰聴訟吾猶人也必也使无訟乎无
  訟在於謀始謀始在於制作契之不明訟之所以
  生也故有徳司契而不責於人上古結繩以治後
  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良以此也方此為治訟之始
  未及夫化民之道易/說
  白雲郭氏曰天水違行大不親矣作事謀始期无
[012-12b]
  訟也邦无道免於刑戮在下之謀始也刑期无刑
  必也无訟在上之謀始也此謂窒惕之道易/說
  漢上朱氏曰天西行水東行違行也行相違乃有
  訟巽為事乾陽始於坎作事而謀始則訟不作窒
  訟之源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天上水下其行相違作事謀始訟端
  絶矣本/義○作事謀始言觀此等象便當每事謀之
  於其始○天自向上去水自向下來所以為訟○
[012-13a]
  王弼言有徳司契是借這個契字說言自家執這
  個契在此人來合得我便與它自家先定了這是
  謀始司契底意思並語/録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象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
也雖小有言其辯明也
 伊川先生曰六以柔弱居下不能終極其訟者也故
 於訟之初因六之才為之戒曰若不長永其事則雖
 小有言終得吉也蓋訟非可長之事以隂柔之才而
[012-13b]
 訟於下難以吉矣以上有應援而能不永其事故雖
 小有言終得吉也有言災之小者也不永其事而不
 至於凶乃訟之吉也○六以柔弱而訟於下其義固
 不可長永也永其訟則不勝而禍難及矣又於訟之
 初即戒訟非可長之事也○柔弱居下才不能訟雖
 不永其事既訟矣必有小災故小有言也既不永其
 事又上有剛陽之正應辨理之明故終得其吉也不
 然其能免乎在訟之義同位而相應相與者也故初
[012-14a]
 於四為獲其辯明同位而不相得相訟者也故二與
 五為對敵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初於正應中有隂陽之間不无訟但以
 隂居下體為柔順履險方初不永所事其理辨直一/作
 正/故小有言終吉易/說
  龜山楊氏曰險而健卦之所以為訟也險故興訟
  健故能訟居險之初柔不當位非險而健也无能
  訟之才故不永所事當上下違行之時隂柔在下
[012-14b]
  而二以剛乘之近而不相與故小有言然有應在
  上順而不為險故其辨易明既已有言則非无訟
  也以其辨明故終吉夫訟非可長之事居訟之初
  謀始之時也故孔子因以戒之有不可之辭焉易/說
  白雲郭氏曰訟之初未始不小有言也永其事則
  有成終之凶不永其事是以終吉言於初者戒之
  於始也初四在訟之應者是以其辨易明二五在
  訟之不應者是以不克而掇患也易/說
[012-15a]
  漢上朱氏曰初與四應九二間之此初六所以訟
  也初往訟二四來應初坎毁巽降兌見坎險也兌
  說也巽為事坎又為可不永所訟之事也訟事之
  險者不永所事以訟不可長也永其訟者未有不
  及禍者也兌為言隂為小小有言也初六往而直
  已九四體離而明四剛初柔各得其正故雖小有
  言而其辨易明明故終吉初以四為終也易傳曰
  在訟之義同位而相應相與者也故初與四為獲
[012-15b]
  其辨明同位而不相得相訟者也故二與五為對
  敵也易/傳
  五峯胡氏曰鄭興桓譚易外/傳
  新安朱氏曰隂柔居下不能終訟故其象占如此
  本/義
  東萊吕氏曰尋常人争訟所以拖延嵗月長久而
  不決者只為恥於小不勝故不肯住終至於凶若
  知訟之不可長不顧小有言之辱更不報復目下
[012-16a]
  雖似可恥終久誰得計其利害不待辨說而明也
  紀/聞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象曰不克訟
歸逋竄也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伊川先生曰二五相應之地而兩剛不相與相訟者
 也九二自外來以剛處險為訟之主乃與五為敵五
 以中正處君位其可敵乎是為訟而義不克也若能
 知其義之不可退歸而逋避以寡約自處則得无過
[012-16b]
 眚也必逋者避為敵之地也三百户邑之至小者若
 處強大是猶競也能无眚乎眚過也處不當也與知
 惡而為有分也○義既不敵故不能訟歸而逋竄避
 去其所也勢自下而訟其上義乖○屈禍患之至猶
 拾掇而取之言易得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處險體剛好訟者也上下二隂俱非已
 應理為不直故不訟歸而逋竄使其邑人之衆无辜
 被禍故曰邑人无眚易/説
[012-17a]
  藍田吕氏曰九二居二隂之間上无正應比初則
  為四所拒比三則為上所拒剛體不屈自下訟上
  理卒不勝不如退就窮約克己自新亦庶乎无過
  也知歸而自反以居中也
  龜山楊氏曰以成卦之才言之則九二剛來而得
  中能有孚窒惕中吉也以爻言之二五正應也二
  以剛險而不應訟上者也而五以剛中正而履尊
  位訟之主也人所利見而取決焉不可得而訟也
[012-17b]
  故不克訟然九二剛而中知義不克則非怙終者
  故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歸而逋者自反不
  縮逋竄而自逭也邑人三百户則其居寡弱矣不
  為險健也不為險健則訟息矣故无眚眚過也易/說
  兼山郭氏曰孔子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
  焉則三百户之邑亦不為小矣或謂下之敢訟上
  者以附己之衆為得之矣附己之衆上之所不容
  故置其邑而逋乃可无眚眚甚於凶明矣易/說
[012-18a]
  白雲郭氏曰先人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則三百
  户不為小矣雍曰二五有君臣之位上下之分非
  可訟也訟之義不克也不克則置三百户之邑而
  歸逋竄之中可无眚矣蓋以下訟上其患自取苟
  不違其邑是速誅伐之禍也九二以剛中之才一
  陷險中而不克訟其取患如此況无其才者乎是
  以聖人貴夫窒惕而不利涉難也伯氏駢邑三百
  管仲奪之而没齒无怨言豈有訟上之患者乎易/說
[012-18b]
  漢上朱氏曰二五本相應以兩剛不相下此二所
  以訟五也然五君也其徳中正以不正而訟中正
  不可也況以臣訟君乎不克訟者義不克也故退
  歸而逋則其邑人三百户得以无眚不然五來討
  二禍及邑人矣歸者二自五而反逋者失位而竄
  坎為隠伏坤為衆坎動入于衆中竄也故曰不克
  訟歸逋竄也自下訟上於勢為逆於義為非禍患
  至於逋竄自取之猶掇拾也二變成艮手掇拾之
[012-19a]
  象乾䇿三十有六坤䇿二十有四九二變則二三
  坤䇿四五乾䇿合而言之三百也坤為户二在大
  夫位為邑自三至五歴三爻坎在内為眚二動去
  位則无眚故曰其邑人三百户无眚太𤣥曰兩虎
  相牙掣者全也歸而逋之謂乎古者諸侯建國大
  夫受邑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食九人中士倍下
  士上士倍中士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君十卿禄
  天子之大夫視子男大國之卿當小國之君然則
[012-19b]
  諸侯之卿當天子之大夫也食二百八十有八人
  三百户舉全數也易外/傳
  五峯胡氏曰楊惲易外/傳
  新安朱氏曰九二陽剛為險之主本欲訟者也然
  以剛居柔得下之中而上應九五陽剛居尊勢不
  可敵故其象占如此邑人三百户邑之小者言自
  卑約以免災患占者如是則无眚矣掇自取也本/義
  ○九二正應在五五亦陽故為窒塞之象○三百
[012-20a]
  户必須有此象今不可考王輔嗣說得意忘象是
  要忘了此象伊川又說假象是只要假借此象今
  㸔得不解得恁地全无那象只是不可知只得且
  從理上說乾為馬却說龍坤為牛却說馬離為龜
  却說牛做得箇例來括他方得並語/録
六三食舊徳貞厲終吉或從王事无成象曰食舊徳從
上吉也
 伊川先生曰三雖居剛而應上然質本隂柔處險而
[012-20b]
 介二剛之間危懼非為訟者也禄者稱徳而受食舊
 徳謂處其素分貞謂堅固自守厲終吉謂雖處危地
 能知危懼則終必獲吉也守素分而无求則不訟矣
 處危謂在險而承乘皆剛與居訟之時也○柔從剛
 者也下從上者也三不為訟而從上九所為故曰或
 從王事无成謂從上而成不在己也訟者剛健之事
 故初則不永三則從上皆非能訟者也二爻皆以隂
 一作/處柔不終而得吉四亦以不克而渝得吉訟以能
[012-21a]
 止為善也○守其素分雖一无/雖字從上之一无/之字所為非
 由己也故无成而終得其吉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履非其位處險之極若能不為他累專
 應上九則雖危終吉故曰舊徳以隂居陽又處成功
 必有悔吝故曰无成易/說
  廣平游氏曰訟之六三才不稱位故有食舊徳之
  象食舊徳者世其禄也世之構訟者皆出於忿慾
  而六三才不足則内省而无忮位已髙則知足而
[012-21b]
  无求夫如是則從上而已奚其訟故食舊徳而安
  也然當訟之時才不稱其位則人必有媢嫉之者
  故不能无危要之在己者貞固自守而无争心故
  雖危而終吉也易/說
  龜山楊氏曰六三以隂居陽无險健之才而承乘
  皆剛力不能訟也上九處剛健之極而下為之應
  柔而不能抗也則從上而已故曰食舊徳貞厲蓋
  先王詔禄以功餼廩稱事食其食不任其責而惟
[012-22a]
  上之從則唯食舊徳可也當上下違行之時居險
  健之中雖以舊徳而食然從之而不以貞安之而
  不知戒失義犯難將无所不至矣故惟貞厲乃終
  吉與之從事則无成矣易/說
  白雲郭氏曰以隂柔而介二剛之間危懼也能不
  以訟為事所謂窒惕者也故能保舊徳之禄而固
  守弗失與逋其邑而喪者異矣雖介二剛為危道
  而終獲吉者能窒其訟故也介二剛有道乎捨二
[012-22b]
  之訟上從乾道代終而已從其大體者也故吉六
  三不以訟為事上從乾吉之大可謂徳與位稱者
  矣然僅能食舊徳而已九二自下訟上掇患已至又
  豈能保其舊邑哉逋竄宜矣易/說
  漢上朱氏曰乾為剛徳上九陽極而老舊也三之
  上成兌為口食舊徳也食舊者食其素分猶言不
  失舊物也古者分田制禄公卿以下必有圭田以
  徳而食其來舊矣公卿以下所食如周官家邑小
[012-23a]
  都大都之田是也三公位乾上九郊之象六三當
  争勝之時不喪其舊以不從四而從上也三從上
  而四間之宜有訟然三柔而明柔則不能訟明則
  知不可訟而止是以從上而食舊徳六三介九二
  九四兩剛之間而失位厲也往從上九則上屈其
  剛就之无所事訟得位而食終吉也三之從上非
  苟從也或從王事以成功歸之已終其事不以无
  事而食是以食舊徳也非從上之吉乎乾五為王
[012-23b]
  巽為事三内卦之成上外卦之終故曰或從王事
  无成有終竇嬰訟田蚡上下相激至亡其身不知
  六三吉也易傳曰訟者剛健之事故初則不永三
  則從上二爻皆以處柔不終得吉四亦以不克而
  渝得吉訟以能止為善也易/傳
  五峯胡氏曰郭子儀魚朝恩易外/傳
  新安朱氏曰食猶食邑之食言所享也六三隂柔
  非能訟者故守舊居正則雖危而終吉然或出而
[012-24a]
  從上之事則亦必无成功占者守常而不出則善
  也從上吉謂隨人則吉明自主事則无成功也本/義
  東萊吕氏曰六三食舊徳貞厲終吉或從王事无
  成象曰食舊徳從上吉也易傳曰守其素分雖從
  上之所為非由己也故无成而終得其吉也蓋在
  下位者為上所寵任往往忘其素分臨事不能退
  托擅以為己功此所以多得禍也只如簿尉驟為
  郡守所委任遂忘自身元是簿尉遇事專輒偃然
[012-24b]
  以成功自居豈不招忌病而致禍敗乎紀/聞
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象曰復即命渝安貞不
失也
 伊川先生曰四以陽剛而居健體不得中正本為訟
 者也承五履三而應一有/于字初五君也義不克訟三居
 下而柔不與之訟初正應而順從非與訟者也四雖
 剛健欲訟无與對敵其訟无由而興故不克訟也又
 居柔而應柔亦為能止之義既義不克訟若能克其
[012-25a]
 剛忿欲訟之心復即就於命革其心平其氣變而為
 安貞則吉矣命謂正理失正理為方命故以即命為
 復也方不順也書曰方命圮族孟子云方命虐民夫
 剛健而不中正則躁動故不安處非中正故不貞不
 安貞所以好訟也若義不克訟而不訟反就正理變
 其不安貞為安貞則吉矣○安正能如是則為无失
 矣所以吉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體健而比於三理為不直故不克訟易/說
[012-25b]
  藍田吕氏曰二欲比初初應在四固已自辨九四
  不諒猶小有言初卒明辯九四之訟所以不克然
  四雖以剛致訟而居隂位能以理自反者也故曰
  復即命渝安貞吉
  龜山楊氏曰居非中正義不克訟也復即命變而
  為安貞則吉矣命天理也知義不克自反而即理
  則非迷而不復者其吉不亦宜乎易/說
  白雲郭氏曰剛強之才未嘗下人非得位必多訟
[012-26a]
  九四居上訟下為初辨明既不克訟復即初之命
  變而安於貞是以獲吉復即初命捨訟而應初也
  應初所以為正也是亦不失舊徳之道苟非復即
  命渝安貞殆亦逋邑之流乎九四蓋嘗有訟能變
  而獲吉故不言舊徳而象但言不失也既云不克
  訟則无徳可言矣論訟則四優於二論徳則三優
  於初其訟者上九乎亦愈於二之犯上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訟生於讎敵故有忿争不安其命者
[012-26b]
  焉九四上承五下乘三而初為應五君也不可訟
  也三從上初從四无與為敵者故不克訟乃克其
  剛強欲訟之心而與初相應相應則情義相得各
  復其所何訟之有各復其所者復即命也命者正
  理也復即命則變前之失安於正理矣訟者始於
  剛強而不明九四處柔體離巽柔巽故无狠怒明
  則知可否斯九四所以能復者歟巽為命何也曰
  巽為風風者天之號令在人則命也受之於天也
[012-27a]
  故先儒以巽為命為號令為事巽象曰申命行事
  正與否則繫乎爻位之得失陸績曰訟之復乾變
  而巽易/傳
  五峯胡氏曰杜淹易外/傳
  新安朱氏曰即就也命正理也渝變也九四剛而
  不中故有訟象以其居柔故又為不克而復就正
  理渝變其心安處於正之象占者如是則吉也本/義
  ○復即命渝言復就命而變其不順之命語/録
[012-27b]
  東萊吕氏曰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以九
  居四是剛強之人處不中正之地本好訟者也然
  所承者五五至尊而不敢與之訟所履者三三至
  柔而不至於生訟所應者初初既相應亦非與之
  為訟者也左右前後皆无可訟雖有好訟之心略
  不得騁則其心必自還而歸善故曰復即命渝命
  正理也好訟之心既无所施則必復就於正理變
  而為善也譬如水之泛溢欲擊東岸而其岸堅而
[012-28a]
  不可動欲擊西岸而其岸又堅而不可動則必循
  循歸於故道矣心之所之只有善惡兩件於惡既
  不得騁不之於善將何之乎紀/聞
九五訟元吉象曰訟元吉以中正也
 伊川先生曰以中正居尊位治訟者也治訟得其中
 正所以元吉也元吉大吉而盡善也吉大而不盡善
 者有矣○以中正之道何施而不元吉並易/傳
  廣平游氏曰訟元吉謂聴訟之主也非身有訟也
[012-28b]
  九五得尊位大中以正決天下之訟已則何訟之
  有當訟之時至而以中正決之是以元吉也若虞
  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則聴訟之道孰善於此吉
  孰大焉故卦言利見大人大人則九五之謂也且
  訟而有孚猶窒而後通惕而後寜中焉則吉終焉
  則凶自无元吉之理易/說
  龜山楊氏曰剛中正而履尊位訟之所利見也故
  元吉元吉者大而盡善者也易/說
[012-29a]
  兼山郭氏曰九五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九五之象
  曰訟元吉以中正也則九五之无訟而為聴訟之
  主明矣詩曰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則知訟元
  吉所以為中正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九五中正大人也聴訟之主也天下
  之長也為天下之長以中正之徳聴天下之訟人
  之所利見其為吉也大矣蓋非一人之吉實天下
  之吉也獄訟之歸虞舜虞芮之質文王其九五之
[012-29b]
  謂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九五聴訟之主未能使人无訟何謂
  元吉大人得尊位以中正在上无所偏繫邪枉之
  道不行故吉元吉者其始本吉吉之至善者也此
  皐陶淑問召伯聴訟之爻易/傳
  五峯胡氏曰曹騰梁商賀若弼韓擒虎賈復寇恂
  和事天子易外/傳
  新安朱氏曰陽剛中正以居尊位聴訟而得其平
[012-30a]
  者也占者遇之訟而有理必獲伸矣中則聴不偏
  正則斷合理本/義○訟元吉便似乾之利見大人有
  占无象者爻便是象訟元吉九五便是語/録
  東萊吕氏曰九五訟元吉象曰訟元吉以中正也
  九五聴訟者也訴訟之繁多至千百聴訟者欲其
  盡善而咸吉苟件件尋一道理以應之則亦不勝
  其勞矣殊不知聽訟所以能盡善而咸吉者本无
  多術只是一箇中正待之而已紀/聞
[012-30b]
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象曰以訟受服亦不足
敬也
 伊川先生曰九以陽居上剛健之極又處訟之終極
 其訟者也人之肆其剛強窮極於訟取禍喪身固其
 理也設或使之善訟能勝窮極不已至於受服命之
 賞是亦與人讎争所獲其能安保之乎故終一朝而
 三見褫奪也○窮極訟事設使受服命之寵亦且不
 足敬而可賤惡況又禍患隨至乎易/傳
[012-31a]
  龜山楊氏曰以剛健居訟之終成訟者也成訟凶
  之道雖足以取勝而受服人所賤辱也故終朝而
  三褫之或錫非誠與也三褫者言疾之者衆也易/說
  兼山郭氏曰上九許愼云鞶大帶也君子帶鞶婦
  人帶絲蓋爵命之服非所以賞訟也衆所不與故
  終朝三褫之言不足貴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先人言鞶大帶也男子帶鞶婦人帶
  絲蓋爵命之服非所以賞訟也雍曰上九以訟而
[012-31b]
  錫之鞶帶其招褫不足貴如此況自下訟上義不
  克者奪邑宜矣是不若六三不言訟而守舊徳又
  不若九四復即命而不失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三限乎上下之際腰之象也上九之
  三或錫之乾變為金腰以金飾鞶帶也三離日之
  上為終朝兌為毁折伏艮為手為受服三復位鞶
  帶毁有褫之象也故曰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自五之三歴三爻三褫也敬者人以其正足憚故
[012-32a]
  敬之上九成訟而居上位受服不以正知其雖有
  是物亦不足取敬於人内自愧恥不安其服是以
  終朝三褫之争訟逆徳非人之本心故不克訟則
  歸而逋竄以訟受服則愧而三褫易/傳
  五峯胡氏曰來俊臣之徒主父偃易外/傳
  新安朱氏曰鞶帶命服之飾褫奪也以剛居訟極
  終訟而能勝之故有錫命受服之象然以訟得之
  豈能安久故又有終朝三褫之象其占為終訟无
[012-32b]
  理而或取勝然其所得終必失之聖人為戒之意
  深矣本/義○問觀訟一卦之體只是訟不可成初只
  不永所事九二不克訟六三守舊居正非能訟者
  九四不克訟而能復就正理渝變心志安處於正
  九五聴訟元吉上九雖有鞶帶之錫而不免終朝
  之褫首尾皆是不可訟之意故彖曰終凶訟不可
  成此句豈即本義所指卦體邪先生曰然因問易
  最難㸃如訟九四不克訟句/復即命句/句/安貞
[012-33a]
  句/吉六三食舊徳句/句/厲終吉句/先生曰厲自
  是一句終吉又是一句易辭只是元排此幾句在
  此伊川作變其不安者為安貞作一句讀恐不甚
  自然語/録
  東萊吕氏曰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象曰
  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說者多謂以訟受服終不
  能保必見褫奪此未盡爻象之意蓋以訟受服人
  情所最辱者若便見褫奪服不在身其辱亦除褫
[012-33b]
  其服所以減其辱也惟其常著此服在身内則心
  自羞愧外則人共指目終朝之頃三次褫脫忸怩
  不寜一至於此其為辱也孰大焉若謂服為它人
  所褫則一褫便无何待至三所以言三褫者蓋其
  負愧懐恥視鞶帶如纆索時褫時服不能一朝居
  耳紀/聞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