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49 辯偽錄-元-祥邁 (master)




辯偽錄卷第四


元道者山雲峯禪寺沙門
祥邁奉 勅實錄撰


今上問曰。道家所造八十一化圖。并餘謗佛
文字。李志常先於蒙哥皇帝面前。共少林辯
[004-0771b]
論已屈伏了招承燒却。皇帝恐先生每心內
不伏。特傳聖旨再倚付將來。令子細持論。若
是僧道兩家有輸了底。如何治罰。釋曰。西天
體例。若義墮者斬頭相謝。而道士相顧莫敢
明答。帝曰。不須如此。但僧家無據留髮戴
冠。道士義負剃頭為釋。時先生每鳧躍鶴列
藍袍錦袖。攘臂爭前。僧曰。釋道辯諍源起化
胡。今將從頭一一討論。且如汝書題云。太上
混元上德皇帝明威化胡成佛經。若具辯之
恐成繁雜。且舉大意試為評論。問云。今化胡
經文。端的實是老子說耶。道曰。是老君說
也。釋曰。若是老君說來。化胡經中。說俺僧
眾剃髮受戒所行之事。汝宜知之。受戒儀範
詳細說來。道曰。儞每之事我不管之。釋曰。
受戒小事汝猶不知。明顯化胡經文並是偷
佛經作。道士無答。又問。化胡成佛。佛是何
義。道曰。佛是世間上等好人。釋曰。自古以
來多少好人。何不稱佛耶。佛之深義汝本不
知。道曰。佛是覺義。釋曰。覺箇甚麼。道曰。覺
察覺悟。釋曰。何者能覺。何者所覺。道曰。覺
天覺地覺陰覺陽覺仁覺義覺知覺信。無所
不覺。是佛義也。釋曰。佛是大聖之人。窮盡
性命之道。豈但覺於仁義耶。五常訓世之典。
孔子所談。佛若但知此者。孔子何不稱佛耶。
道士無答。圓福長老問姚公茂曰。仁義等語
老子之言耶。孔子之言耶。姚公茂答曰。孔
子之教也。圓福曰。道士從來偷俺佛經改作
道書。儒門唯有仁信之言。汝家看守不定。亦
被道士每當面偷了。帝問諸儒曰。仁義之語
[004-0771c]
孔子所談耶。姚公茂等對曰。是孔子之說也。
帝曰。既是孔子之。說云何將來說。佛明知道
家之言並是說謊之語。道士既不能答。乃將
老子傳化胡經史記等書呈於帝。帝曰。不須
道士多言。但取文字為證。帝曰。此是何人之
書。道曰。此是漢地自古已來有名皇帝。集成
底史記古今為憑。帝問。自古皇帝唯漢地出
耶。他處亦有耶。道曰。他國亦有。又問。他國
皇帝與漢地皇帝都一般麼。道曰一般。又問。
既是一般。他國皇帝言語。漢地皇帝言語。都
一般中用麼。答曰。都中使用。帝曰。既中使
用。老子他處不曾行化。而這史記文字主張。
老子化胡不是說謊文字。那這般史記都合
燒了不可憑信。道士並無一答。那摩國師以
拄杖指著道士罵曰。這般驢馬之人百事不
曉。與這般先生設箇什麼。拔合思八國師問
曰。老子留下根本經。教名為什麼。答曰。有
道德經是正根本。再問。除此經外更有什麼
根本經教。再答。唯此道德為源本經。再問。
此道德中還有化胡事麼。答無有此事。問此
中無有何處說耶。答曰。漢兒地而史記文字
說化胡事。問儞上說言。他國史記與此漢地
史記一般中用。俺西天有頻婆娑羅王。史記
言語還憑麼。答曰。都是史記敢不憑信。又
問。既然憑信彼史記道。天上天下無如佛。十
方世界亦無比。此是西天史記恁般說來。既
天上天下無如佛。何處更顯老君化胡成佛
來。明知儞每之言並是虛諂之說。道士無答。
國師又曰。彼史記又言。天下有頭髮底俗人。
[004-0772a]
禮拜一箇小小沙彌。這般言語彼史記道來。
不曾見說老君度人。汝曾聞麼。道士答曰。不
曾聞得。上怒曰。偏此史記汝不聞得。漢地史
記儞偏聞得。姚公茂謂道士曰。守隅曲士難
論大方。只為執著漢兒史記自語相違。向者
前言都是史記敢不憑信。既西天史記如此
言之。則佛是聖也。今已輸了猶更折證道士
默然。帝曰。老君之名但聞此處。佛之名字普
聞天下。何得與佛齊耶。道士言既無據。面
𧹞詞窮。先是少林上表於蒙哥皇帝。論道不
真。中有一道士。不勝其憤。高言謂少林曰。
汝之表文謗李老君。言其實死妄引莊子秦
佚弔之。此乃莊周寓言。何可憑信。少林曰。
莊子之書道家宗尚。既是寓言則道藏之言
並無實說。道士又屈。帝問張真人曰。儞心要
持論否。張真人曰。不敢持論。上曰。儞每常
說。道士之中多有通達禁呪方法。或入火不
燒。或白日上昇。或攝人返魂。或驅妖斷鬼。
或服氣不老。或固精久視。如此方法今日盡
顯出來。張真人並無酬答。時逼日沒閤中昏
暗。帝曰。道士出言掠虛。即依前約脫袍去
冠一時落髮。當時正抗論者一十七名。論畢。
那摩大師使西京明提領。燕京定僧判。玉田
張提點。德興府龐僧錄。及隨路僧官。監守
防送來到燕京。既入都門。塔必大師蘇摩室
利。使道士。星冠袍服。掛在長竿普令曉諭。并
所占寺宇山林水土四百八十二處。並令分
付釋家。洎燕京奉福寺長春宮所占虛皇大
閣。却分付與金燈長老。上件八十一化等偽
[004-0772b]
經及有雕底板木。並令燒却。并天下碑刻之
文塑畫之像。道家無底盡與剗除。少林長老
與僧議曰。若盡要了恐譏恃力。却回與二百
八十處。但取訖二百二處。大小讚美稱佛門
之多讓焉。今上皇帝乃降聖旨曰。依著蒙哥
皇帝斷來聖旨。先前少林長老告稱。李真人
為頭先生。雕造下說謊底文書。化胡經十異
九迷論。復淳化論。明真辯偽論。辯正謗道釋
經。辟邪歸正議。八十一化圖。上欽奉聖旨
倚付將來。俺每抱集至。和尚先生對面持論
過。為先生每根脚說謊上。將和尚指說出來
底說謊。化胡經眾多文書。并刻下板燒毀了
者。這般斷了。也恐別人搜刷不盡却。教張
真人自行差人。各處追取上件經文板木。限
兩箇月赴燕京。聚集燒毀了者。及依著這說
謊。文書轉刻到碑幢并塑畫。壁上有底省會。
隨處先生就便磨壞了者。刮刷了者。先生不
得隱藏者。若有隱藏的或人告首出來。那先
生有大罪過者。時戊午年七月十一日行張
真人既聽讀訖。乃使人就雲臺觀追取說謊
偽經化胡經八十一化圖等板木。及隨處宮
觀有底偽經。輦載到燕京。於大憫忠寺正殿
之西南。面對百官並與燒却。萬壽諫和尚與
下火云。伏聞三元五運之肇。百家諸子之書。
莫不道人倫信義之風。述堯舜周孔之道。統
其要也未達真俗之源。陳其理也不出有無
之域。豈若三達無礙之智。百神無以儔。十力
無等之尊。千聖莫能匹。梵天仰焉。帝釋師
焉。道濟四生化通三界。圓音一唱則外道摧
[004-0772c]
鋒。法鼓暫鳴則天魔稽首。故號佛為天人師
無上大法王。豈得與衰周老子比德爭功。但
以法流漸遠魔外滋多。爰有全真裒集道藏。
充函溢几。空多修煉之方。堆案盈箱。謾說導
引之術。延年却老自古虛傳。羽化長生於今
有幾。無奈祭酒道士王浮志經學。謝管窺智
慚螺測。矜白鳥之翼望駭泰山。負爝火之明
爭輝日月。攄己所憾悖乎揚言。妄語化胡謬
稱十異。邪言惑正魔辯逼真。攘竊佛經黷亂
聖典。全無忌憚恣其猖狂。履水而說涅槃。曾
無憑據。蹈火而談妙法。有類俳優。用梵為
唐以冠加足。文多訛謬義有差違。誣詐自彰
寧煩縷說。既非老氏所制。毀之則有益生民。
況是鄙人所談。除之則有光先哲。伏承我聖
朝世主大國賢王。膺千載之期。安九五之運。
扶危濟世之德。越湯武而獨高。夷凶剪暴之
功。逾漢唐而孤顯。蕩蕩巍巍聖德難名。加
以留心釋氏駐意佛門。志欲還淳情存去偽
理。乖事舛者雖在親而必除。義當名符者雖
有踈而必舉。近聞隨處道觀妄傳化胡偽書
并餘傳記。屬詞鄙陋殆不可聞。出惡語若梟
鷹。肆慘毒如蠆尾。述妖妄惑人心。傳淫書亂
物性。為善寡為惡深。玷辱先賢之典謨。敗傷
人倫之風化。如聖旨到日拘刷前來於燕京
稠人廣眾之前並皆焚毀杜絕邪源若私畜者
準制科罪。從此葉墜柯摧雲收霧卷。狀洪鑪
之焚纖羽。猶炎景之爍輕氷。負勝之流於斯
可見。暫歸慈定已破魔軍。聊奮慧刀即除邪
教。可謂廓清寰宇大振玄風。佛日由是增輝。
[004-0773a]
法雲所以大布。蒙皇家闢正覺之路。使黎民
出邪見之杜。正當今日既然滿載。將來好與
一時燒却。且道燒却後成得箇甚邊事。諸人
還委悉麼。西風也解嫌狼藉。吹却當年道教
已未年九月初七日。於中都憫忠寺前築臺。集在城僧道官僚及士庶人。焚燒諸路應有道藏經傳記。并
刊行印板並皆除毀掃其邪蹤仍仰墮處道觀不得私畜。如違治罪今築上臺用記其

處。其天下占了寺院亦即改正。所有星冠袍
服普散西蕃。回回大理國咸使聞。見其落髮
道士遍散諸寺無一逃失。若去了者與賊同
罪。當時論畢有一道士。潛隱名性不勝憤怒。
乃上言。三百八十歲。駕言壽永以傾僧人。上
召問曰。儞既多年。當初宋上皇時。僧有何
過使戴冠耶。道士曰。山中住來不知此事。上
曰。既言三百。何言不知。既不能知此是說謊
人也。使寮佐張仲謙元學士窮考年數。乃三
十餘歲。本刑州人也。上怒其不實。始則配
塗役夫。終竟喂了豹子。嗚呼作德心逸日休。
作偽心勞日拙。桀紂殊世而齊惡。姦人異代
而等偽。斯言信乎。初丘公西行。壬年年中
見太祖時。有七十四五至於遷化纔近八十。
而劉溫誑詐太祖言。丘公有三百餘歲。及太
祖問以年甲。偽云不知。故湛然居士編此語
在西遊錄中。標其誷主。今此道人又踵前蹤。
既一言之出口。終駟馬之難追。恣倔強而狂
言。竟葬身於豹腹。疾在膏肓而莫療。心同
頑石以難迴。前車已覆其轅。後車又不改轍。
邪妖偽妄歷代恒興。略敘二三以彰奸匿。初
後漢沛人張道陵。客遊蜀上住鵠鳴山。造作
道書創置條儀。縻鶴山頂誑誘獠民。奉其道
[004-0773b]
者出米五斗。時號米賊。後為大蛇所吞。身葬
蟒腹。弟子詐云。全身上昇。後魏寇謙之字輔
真。自號天師。佞惑太武於嵩高山上。建淨
輪天宮。太武親受符籙。旗幟尚青以合道家
之色顗覦長壽。而太武身感癘疾。寇謙身亦
早卒。勞擾萬民竟無一補。金陵道士陸脩靜。
辯口利語增制符章。妄陳三籙救世禳凶。會
梁武捨事李老詔行天下道不能興。乃率門
弟子北投高齊。廣贈金帛遍散王公。冀行道
法。專倚淺術。欲振佳聲。文宣試之一無可
驗。昇空者墜於臺下。入火者燎却眉毛。唐之
葉靜妖術亂主。夜引玄宗遊於月宮。而祿山
搆禍幾於亡國。道士趙歸真巧言取譽。惑亂
武宗。行合氣穢術服金石毒藥。長生未驗藥
燥先亡。宋林靈素衒騁小伎。要君取榮。夜引
上皇夢遊神霄。傾惑耳目號為天師。既而汴
水泛溢陷沒齊民。上俾林氏治之。了無一效。
洪波湧沸上起天津。朝野驚惶控告無所。上
皇焚香禱佛謝過責躬。感泗州僧伽大聖現
身。雲濤自弭萬民歡慶。林氏逃亡。金朝末
代有烏骨崙先生。常披麻被徒遊里巷。咄空
罵眾詐號神仙。下愚庸徒亦有信者。哀帝惑
之頗信鄙術。任道士狡獪之情。行世間㛱媟
之法。道士身罹於憲網。哀帝命盡於蔡州。如
此姦凶隨代常有。始禍延於閭里。終傾覆於
家邦。若㜸狐之為祥。猶蛇虺之洩毒。以怪生
怪將虛揑虛。聽之則滿耳洋洋。求之則捕風
繫影。散道德之醇粹。扇澆漓之邪風。污辱人
倫敗傷王化。而更賜頑瞽不懼朝章無上善。
[004-0773c]
若水之能有下愚饕餮之行。侵黎民之沃壤。
占釋氏之膏膄。買權勢之人情。遮佛門之正
道。首濫觴於丘老。卒潰堰於志常。雖恣縱
於姦心。終見笑於智者。善乎湛然中書西遊
錄中云。客問居士曰。今之出家人率多避役
苟圖衣食。若削髮則難歸於俗。故為僧者少
入道者多。兵火已來。精剎名藍率例摧壞。若
道士不占。亦為勢家所有。或撤以為薪。有
何益焉。居士曰。聰明特達之士。必不如此。
脫有為此者。此愚人鄙夫爾。又何取焉。既號
出家之人。返為小人之事。改寺毀像侵奪山
林。所以君子責備於賢者也。此曹始居無像
之院。後毀有像之寺。初奪山林之精舍。豈
無冀望城郭伽藍之意乎。從遠至近從少至
多。深存奄有之智。亦所圖不淺爾。設有古
墳宿塚。人愛其山崗之雄麗。林麓之秀茂。乃
曰。此塚我不伐則後亦有人伐。我將出其骸
骨棄諸溝壑。而瘞我之父母。較之人情以謂
如何爾。古人美六月衣羊裘而不拾遺金者。
既為道人忍作豪奪之事乎。此曹首以修葺
寺舍救護聖像為名。居之既久。漸毀尊像尋
改額名。大有摩滅佛教之意。其修護寺舍者。
乃如此乎。果欲弘揚本教。固當選地結緣創
建宮觀。不為道門之光乎。大丈夫竊人之宇
舍。毀人之祖宗。以為己能。何異鼠竊狗盜
之作乎。因他成事豈不羞哉。兵火之事代有
廢興。未嘗有改寺為觀之事。渠蔑視朝廷而
敢為此不軌乎。昔林靈素託神怪詐力見用
於宋。可為元惡大憝矣。尚未敢改寺為觀。毀
[004-0774a]
像為道。今則此曹所為過靈素遠矣。豈非神
明震怒而促丘公之壽乎。夫物速成則疾亡。
晚就則善終。昔佛教西來迄今二千餘載明
君賢相罔不宗敬。高僧奇士隨代而出。為國
師者何世無之。佛圖澄後趙國師衛道安符
秦見重。羅什姚秦師仰。法果元魏家師。朗公
諸國咸奉。北齊敬崇大統。隋朝重於天台。大
唐老安惠忠北宗神秀清涼國師不空三藏。
大遼竹國師。大金圓通善國師。如此名師未
有改道觀為寺宇者。是以佛祖之道根深蔕
固。確乎其不可拔也。若釋得志以奪道觀。道
得權而毀佛寺。則鬪諍之風無日而息矣。夫
國之憲章漢唐舊政。非一代之法也。寔萬世
之法也。時君世主皆則而用之。若大匠之規
矩。莫可廢也。雜律有毀像之嚴刑。勅條載禁
邪之明式。今此曹毀宣聖之廟。撤釋迦之像。
遊手之人歸者如市。糊口之客日聚共門。不
分臧否一概收之。此所謂聚逋逃之淵藪爾。
會觀不攻而自敗也。噫林泉之士不與物競。
韜光匿跡人猶恥之。況自專符印。抑有司之
權。奪有司之民。自覽貢獻懸牌上下取媚人
主者。豈能見容於世乎。以此證之則乖譎不
軌之事。人皆知之。詎待予之喋喋也。蒙哥
皇帝初壬子春詔。以今上皇帝征吐蕃及花
馬大理等國。上於大理國得舍利及黃金塔。
高可二尺。晨夕禮奉載以前驅。迴至六盤山。
今菴主溫公為教門統攝。聚集天下名僧於
清涼山。建百日勝會享供文殊大聖。官給所
需。絕瑞嘉祥不能備紀。上道回秦川。見三
[004-0774b]
教堂有以老君處中佛却傍侍。乃謂左右曰。
老子世人中賢。其教少用未達聖人之理。難
超生死之津。共佛同坐於理不堪。況乃僣尊。
愈為不可。明年至日月山。俾中山府乾明寺
長老志公奉旨乘驛隨處改正。通四十九處。
塑者碎之畫者洗之。所有乖戾並與遷革。於
河中京兆絳州平陽府四處立碑旌其偽妄。
集錄者曰。古稱根深果茂源遠流長。斯言信
矣。昔我法王三無數劫積功累德果成道圓然
後百億世界一時現身。說法四十九年。度脫
百千萬億。梵王帝釋稽首傾心。外道天魔蹶
角折膽。集萬聖於菩提場內。伏六師於跋提
河邊。化緣事周返歸蓮藏。八大國王競分舍
利。五百羅漢結集微言。教滿人天法流沙界。
無為之風扇矣。不言之化行焉。逮乎像李斯
文不亡。馬鳴龍樹纂其徽音。無著天親播其
遺美。蜚英聲於四海。騰茂實於八方。法蘭
僧會。齎貝典而東傳。慧遠道林。唱玄風於南
國。佛圖澄掌照千里。阿目佉坐衄群兇。衛
道安注教科經。隋智者分宗立典。救生靈於
塗炭。解危縛於倒懸。拔出生死之津。高置
涅槃之岸。巍巍蕩蕩無德而稱。煥煥融融有
生斯賴。明君外護碩德內持。歷代帝王仰弘
聖範。所以漢明帝遣使西請。繪像翻經晉明
帝口誦金文手圖佛像。簡明帝恒思法味。孝
武帝稟受戒章。宋文帝受訓跋摩。齊武帝。欽
崇僧遠。梁武帝講經持戒。陳宣帝降意法筵。
宣武帝廣供梵侶。齊文昌專憑佛力。隋文帝
屈膝曇延。玄宗注般若真文。肅宗誦仁王寶
[004-0774c]
典。德宗憲宗迎舍利而供養。宣宗懿宗復覺
路以興行。粱晉爭衡徽猷未輟。炎宋受命付
囑不忘。大遼則傾國奉佛。金朝則始終崇釋。
大元啟祚睠意法門。太祖則明詔首班弘護
茲道。太宗則試經造寺雕補藏經。谷與罕則
令僧扈從恒誦佛經。蒙哥皇帝則供僧書經
高營寶塔。今上皇帝則飯僧建剎造像鎔金。
捨廣大之珍財。誦無上之藏教。以拔合思八
為國之師。耳目具知非為虛飾。莫不構巨殿
而安其像。架長廊以處其徒。味其道而澡其
神。尊其人而遺其體。非唯緝熙於帝道。乃亦
協贊於皇基。返澆漓於醇源。躋黎民於壽域。
家知積惡之苦。人興趣善之方。始風靡於朝
廷。終波流於士女。若非至妙安能久行。昔
公孫龍古之善堅白之者。田巴之徒。坐租丘
議稷夏。非三皇滅五常。強詞巧辯口伏千人。
而不流傳於後者。以無實道可傳也。佛生西
域教興東方。賢宰哲王繼踵護持者。其道可
法也。故大顛和尚對韓愈曰。自漢至於今。歷
代如此其久也。君臣士民如此其眾也。天地
神祇如此其明也。而佛之說乃行於中。其人
仰而信之。無敢議而去之。此必有以敵天地
而不恥。關百聖而不慚。妙理存乎其間。然後
至於此也。子盍深思之乎。斯碓論也。今之道
士專飾詐力天閼他門苟騁姦心蔽蒙覺路。
不荷國家寬恩洪溥。更恣私臆廣撰謗文。言
無入聖之詮。文有亂真之誑。竊佛聖教妄作
偽書。恣其猖狂不思顛蹶覩法華教即云在
蓮華中。見金光明便說坐火焰上。全迷至理
[004-0775a]
巧會經名。醜語似於梟鳴。暴戾過於狼噬。悖
言亂德妖詐惑人。玷辱憲章蠧傷風化。如或
不剪惡種復滋。仰惟今上皇帝。道協夏禹業
廣周文。紹三五之洪圖。安九五之寶位。神
襟內朗智鑒外明。有德者雖在怨而必封。無
功者縱至親而決罰。明達四目幽枉咸通。威
震九服姦邪克剪。體僧徒之實理。委道士之
虛聲。具召二門辯析宗趣。而道士欲張魚目
用奪驪珠。眩彼蹄涔爭多滄海。聊題綱目結
舌無言。試探宗源銜璧納欵。元戎走陳。李浩
然先敗於前。裨將倒戈。張志敬緘言於後。雖
鳧趨而鶴列。終瓦解而土崩。摘星冠而面慚。
脫霞氅而情愧。佛真道妄於是顯焉。穢歲姦
兇今朝敗露。由是雲收席捲葉墜柯摧。猶赫
日之爍纖氷。若洪鑪之燎輕羽。螗蜋拒轍豈
曰堪任。蚯蚓奮威終成韲粉。昔明帝驗真偽
之情。子書咸從火化。今上辟妖邪之氣。道
輕並作煙灰。化胡出塞落空亡。謗道辟邪隨
風散。費叔才當時憾死。李志常膽破先殂。日
赴五千之威靈。於今何在。飛符起尸之神變。
此際不聞。藏天隱地之勝方。了無半驗。移
山掣斗之祕術。莫顯微徵。笑倒閭巷之庸夫。
羞愧隨鸞之會首。一場出醜千載難磨。雖巧
言之如簧。終貽顏之厚矣。故得聖上回睠朝
臣改觀。佛日於是再縣。法雲由茲廣被。廓
清寰宇大扇慈風。剪邪見之稠林。闡法王之
正路。歡呼帝苑舞蹈閭閻。盛德孔昭嘉聲遐
暢矣。嗚呼太虛淨而迷雲起。大聖生而外道
興。異學亂真自古而有。非汝諍論那顯我宗。
[004-0775b]
以汝不平起我不平。汝道若平則我自平爾。
正道如海汝能堰乎。正道如空能滅乎。仰面
唾天只自污首。徒興角辯於汝何補哉。不勝
舞蹈。謹申讚曰。


「 覺皇利見
 龍興五天
 教唯入善
 宗本忘筌
 聖哲欽依
 愚夫大笑
 道不絕倫
 匪為要妙
 異道凶頑
 瀆聖無禮
 明主難惑
 片言可折
 邪難扶正
 偽不掩真
 魔雲永滅
 佛日長春
 聖壽萬年
 英聲千古
 熙帝之載
 享天之祿
 大海有竭
 虛空可量
 弘規雅範
 永遠無疆
 偉法王之鴻烈
 邁今古而獨高
 廓五乘而圍範
 運六通而遊遨
 坦八正之達路
 蘊十智之鉗韜
 跨四大而超步
 冠百氏之雄豪
 據大千之疆域
 濟四生之劬勞
 慈風軼於麟趾
 仁化逾於鵲巢
 侔陰陽之蓋載
 等造化之甄陶
 智者知而欽慕
 愚者迷而遠逃
 嗟聖運之澆季
 慨正道之生蒿
 嘉吾皇之聰叡
 明鑑察於秋毫
 晒全真之為偽
 欲桀犬而吠堯
 曾一言之未整
 咸脫氅而去袍
 喬山壓於春卵
 洪鑪燎於羽毛
 蕩魔雲於八表
 [改-己+易]佛日於九臯
 至道欝而復闡
 真乘軸而再膏
 美斯文之未喪
 播盛德於旌毛」



對道士持論師德一十七名。
[004-0775c]


燕京 圓福寺長老從超 奉福寺長老德亨
 藥師院長老從倫 法寶寺長老圓胤 資聖
寺統攝至溫 大明府長老明津


薊州 甘泉山長老本璉 上方長老道雲
 灤州開覺寺長老祥邁


北京傳教寺講主了詢


大名府法華寺講主慶規


龍門縣杭講主行育


大都 延壽寺講主道壽 仰山寺律主相叡
 資福寺講主善朗


絳州 唯識講主祖珪 蜀川講主元一


持論道士落髮者一十七名。


大都天長觀一十二名。


道錄樊志應  道判魏志陽


提點霍志融  講師周志立


講師周志全  講師張志柔


講師李志和  講師衛志益


講師張志真  講師申志貞


講師郭擇善  待詔馬志寧


真定府神霄宮講師趙志修


西京開元觀講師張志明


平陽路玄都觀講師李志全


代陽勝寧觀講師石永玉


撫州龍興觀主于志申薛道錄。并道士李掌祭暗中在逃餘者。一十七名。
先是童謠有云。十七換頭至是驗矣


後詩曰。


「 可笑全真說化胡
 洎乎論議盡成虛
 詞窮理盡拋冠氅
 負墮頭傾剃髮鬚
 暮禮佛名慚接和
 晨參僧眾謾長噓
[004-0776a]
 自從漢代燒經後
 恥道為僧兩遍輸」



其二。


「 全真論議口如緘
 納欵為僧別老聃
 昨日擎拳猶稽首
 今朝合掌便和南
 七星冠帔纔拋却
 三事衣盂尚未諳
 自做這場千古笑
 丘劉雖死也應慚」


辯偽錄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