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092 宗鏡錄-宋-延壽 (master)



宗鏡錄卷第八十四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妄心虛假。諸聖同推。此執堅牢。故須具引。
又約經論。有三種假。一因成假。因前境對。方
乃生心。二相續假。初心因境。後起分別。念念
相續。乃至成事。三相待假。如待虛空無生。說
心有生。又計於有心待於無心。如短待長。似
近待遠。此三非實。故稱為假。所以異相互無。
如中觀論偈云。異中無異相。不異中亦無。無
有異相故。則無彼此異。如長與短異。長中無
短相。長無可對故。無有長。短中無長相。短無
可對。故無有短。長中無長相。短無可對。故無
有短。短中無短相。長無可對。故無有長。既無
長短。孰言異耶。又百論云。若實有長相。若長
中有。若短中有。若共中有。是皆不可得。何以
故。長中無長相。以因他故。因短為長故。短中
亦無長相。性相違故。若短中有長。不名為短。
共中亦無長。二俱過故。長相既無。短相亦爾。
若無長短。云何相待。故遮異言不異。非謂有
無異。此雙絕以契性。若約雙顯者。謂上但顯
實。則唯性而非異。今性相皆具。故云雙顯。謂
由體一故非異。相。差別。故非不異。此舉雙是
以顯雙非。斯乃非一非異。而一而異。遮照無
礙。性相融通。長短既然。萬法皆爾。若以初心
破此三假。一念無生。得入空觀。夫空觀者。乃
一切觀之根本。從此次入假觀。因不得假而
入空。復不得空而入假。以非空非假。後入中
[084-0877c]
觀。乃至絕觀。所以止觀廣破。四句檢而不得。
橫竪推而無生。性相俱空。名字亦寂。若一
念心起即具三假。當觀此一念心。若心自
生者。前念為根。後念為識。為從根生心。為從
識生心。若根能生識。根為有識故生識。根
為無識故生識。根若有識。根識則並。又無
能生所生。根。若無識而能生識。諸無識物。不
能生識。根既無識。何能生識。根雖無識而有
識性。故能生識者。此之識性。是有是無。有已
是識。並在於根。何謂為性。根無識性。不能生
識。又識性與識。為一為異。若一性即是識。無
能無所。若異。還是他生。非心自生。若言心不
自生。塵來發心故有心生。引經云。有緣思生。
無緣思不生。若爾。塵在意外來發內識。則心
由他生。今推此塵。為是心故生心。為非心
故生心。塵若是心。則不名塵。亦非意外。則
同自生。又二心並。則無能所。塵若非心。那能
生心。如前破。若塵中有生性。是故生心。此
性為有為無。性若是有。性與塵並。亦無。能所。
若無。無不能生。若根塵合故有心生者。根
塵各各有心故合生心。各各無心故合生。心
若各各有。有合則兩心生。墮在他性中。若各
各無。合時亦無。又根塵各有心性。合則心生
者。當檢此性。為有為無。如前破。若根塵各離
而有心者。此是無因緣生。為有此離。為無
此離。若有此離。還從緣生。何謂為離。若無
此離。無何能生。若言此離有生性。為有為無。
若性是有。還從緣生。不名為離。若性是無。
無何能生。如是四句推求知心畢竟不生。是
[084-0878a]
名從假入空觀。若不悟者。轉入相續假破之。
何以故。雖因成假。四破不得心生。今現見心。
念念生滅。相續不斷。何謂不生。此之念念。為
當前念滅後念生。為前念不滅後念生。為前
念亦滅亦不滅後念生。為前念非滅非不滅
後念生。若前念不滅後念生。此則念自生
念。兩生相並。亦無能所。若前念有生性生於
後念。此性為有為無。有則非性。無則不生。如
前破。若前念滅後念生者。前不滅生。名為自
性。今由滅生。不滅。望滅豈非他性。他性滅中。
有生故生。無生故生。有生是生。生滅相違。乃
至生生何謂滅生。若滅無生。無何能生。若
滅有生性性。破如前。若前念亦滅亦不滅
後念生者。若滅已屬滅。若不滅已屬不滅。若
不滅合滅能生。即是共生。共自相違。相違何
能生。又若各有生。即有二過。各各無生。合亦
不生。若滅不滅中有生性者。為有為無。若性
定有。何謂滅不滅。若性定無。亦何為謂滅不
滅。此不免斷常之失。還墮共過。若前念非
滅非不滅而後念生者。為有此非滅非不滅。
為無此非滅非不滅。若有。則非無因。若無。無
因不能生。若無因有生性。此性即因。何謂
無因。若無。無不能生。如是四句推相續假求
心不得。無四實性。但有心名字。是字不住
內外兩中間。不常自有。相續無性。即世諦破
性。名為性空。相續無名。即真諦破假。名為相
空。性相俱空。乃至作十八空。若不得入者。猶
計有心待於無心。相待惑起。此與上異。因
成假。取根塵兩法和合為因。相續假。竪取意
[084-0878b]
根前後為相續。竪望生滅。此是別滅。別滅則
狹。今相待假待於通滅。此義則寬。通滅者。如
三無為。不併是滅。而得是無生。待虛空無生
而說心生。即是相待假。今檢此心。為待無生
心生。為待有心生。為待亦生亦無生而心生。
為待非生非無生而心生。若待無生而生心
者。有此無生。無此無生。若有生可待。還是待
有。何謂待無。有有相待。即是自生。若無此無
生。無何所待。若只待此無無而生心者。一切
無無亦應生心。無望於有。無即是他生。又
無生雖無。而有生性。待此性故而知有心。此
性為已生。為未生。若已生。生即是於生。何謂
為性。性若未生。未生何能生。若待生而心生
者。生還待生。長應待長。既無此義。何待心生。
若待生無生故有心生。如待短得有於長。此
墮二過。各有。則二生並。各無。生全不可得。
如前破。若待非生非無生而有心生者。論云。
從因緣生尚不可得。何況無因緣。又此無因。
為有為無。若有還是待有。若無還是待無。何
謂無因。若言有性。性為有為無。性若是有。為
生非生。若生已是生。何謂為性。若無生云何
能生。如是四句推相待假求心不得。不起性
實。但有名字。名字之生。生則無生。復次性
相中求陰入界不可得。即是法空。性相求人
我知見不可得。名眾生空。乃至十八空等。輔
行記釋。因成假。初破自生中云。前念為根。後
念為識者。根無別體。還指無間滅意為體。根
名能生。由前意滅。生後意識。故俱舍論云。由
即六識身無間滅為意。身者。體也。無間滅時。
[084-0878c]
為意根體。爾時五識。亦依無間滅意以為親
緣。用五色根以為疎緣。而生五識。五識
無間。分別生時。即名意識。今此文意。不是五
識。是第六識。緣於。有見以為法塵。即名為識。
即以此識對根研責。故云根為有識故生識。
根為無識故生識。


大智度論問曰。前念若滅。
何能生後。


答。有二義。一念念滅。二念念生。有
此二故。故滅得生。恐生斷見。是故須立。今為
破故是故須責。生滅雖殊。根之與識俱是
自心。從根從識俱屬自性。於自性中根識互
責求不可得。又心之與識。俱對於塵。以立心
名。乃至根若有識。則有二妨。謂根識並。及
能所並。則有生生無窮之過。若無能所。生義
不成。云何言生。又無間滅方名生識。根若有
識。生滅相違。故並有過。根若無識。即類無識。
能生識也。又責有識性。此是縱破。有還同有。
亦成並生。無還同無。同無情生。又識性作一
異責。若一者。凡言性者。後方能生。識與性一。
故無能所。若異者。若異識則同外境。境能生
識即同他。如何計自。次破他性者。雖言心不
自生。由有外塵而來發心。塵望於根。塵名為
他。先責是心。則有三妨。一塵非心妨。則心不
名塵。二塵非意。外同自生妨。三並生妨。塵若
非心。容許塵生。塵若是心。還成心處生心。
即名並生。子若生苗。則有能所。子還生子。則
二子並生。有何能所。塵若非心。則與前根中
無識義。同責意亦爾。故云如前破。塵有識
性。例前可知。破共生者。墮自他性。名為共生。
今破。若自他各各無生。和合亦無。如二砂
[084-0879a]
無油。和合亦無。破無因不生亦爾。結成性相
二空者。但無性計。名為性空。性既破已。但有
色心內外之相。既不住於無四句中。故相亦
叵得。名為相空。言不在內外中間者。內只是
因。外只是緣。中間是共。常自有者。只是無
因。無此計故。即無四性。此之二空。言雖前後。
意不異時。復以二諦結成二空。若有性執。世
而非諦。破性執已。乃名世諦。故云世諦破性。
性執破已。但有名字。名之為假。假即是相。為
空相故。觀於法性。觀理證真。名真諦破相。空
非前後。二諦同時。為辯性相。前後說耳。又有
四運心。一未運。二欲運。三正運。四運已。傅
大士頌云。獨自作。問我心中何所著。推檢四
運併無生。千端萬累何能縛。釋曰。未起欲起
二運之心。屬未來。未來何處有心。正起一運
之心。屬現在。現在不住何處有心。又屬生時。
因未生已生立生時。未生已生既無生。生時
亦無生。如已去未去去時。俱無去法。如中論
所破。起已一運之心。屬過去。過去已謝。何處
有心。所以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
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三際俱空。一心何有。
以所依根本之心尚不有。能依枝末一切萬
法。寧是實耶。故云千端萬累何能縛。故知但
了一念空。諸塵自然破。所依既不有。能依何
得生。如源盡流乾。根危葉謝。所以阿難七處
執而無據。故知邪法難扶。二祖直下求而不
生。可驗解空方悟。祖佛大約。只指斯宗。既不
得能起之心。亦不得所生之境。心不可得故
即我喪。境不可得故。即法亡。若能人法俱空。
[084-0879b]
即顯一心妙理。但以心塵相對。萬法縱橫。境
智一如。千差頓寂。如是方能豁悟本覺靈智
真心。無住無依。遍周法界。廣百論云。經言。
無有少法自性可得。唯有能造。能造即是心
及心法。又云。三界唯心。如是等經。其數無量。
是故諸法唯識理成。豈不決定。執一切法實
唯有識者。亦成顛倒。境即無。識云何有。
經言唯識者。為令觀識。捨彼外塵。既捨外
塵。妄心隨息。妄心息故。證會中道。故經偈言。
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
別則不生。若知境唯心。便捨外塵相。從此息
分別。悟平等真空。


顯識論問。境識俱遣。何識
所成。


答。境識俱泯。即是實性。實性即是阿摩
羅識。維摩經云。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
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
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故知見有二
法。乃至纖毫並皆屬識。境識俱亡。乃入真空
之理。所以智光論師。立中根說。法相大乘。境
空心有唯識道理。未能全入平等真空。為上
根說無相大乘。辯心境俱空平等一味。為真
了義。是以因唯識。入真空究竟之門。離此別
求非真解脫。


唯識鈔問云。內心唯識者。為是
真實有。為非真實有耶。


答。論云。諸心心所
前陳也。依他起故因也。亦如幻事喻也。非真實有
法也


問。若爾。心境都無差別。何故乃說唯有
識耶。


答。為遣外道等心心所外執實有境
故。假說唯有識。非唯識言。便有實。識論云。為
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執
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若法
[084-0879c]
執不生。即入真空矣。


問。約唯識理人法俱空
者。即今受用是何等物。


答。所受用法。但是
六塵。因緣故生。因緣故滅。決定內無人能受。
外無塵可用。十八空論云。外空者。亦名所受
空。離六外入。無別法為可受者。若諸眾生所
受所用。但是六塵。內既無人能受。外亦無法
可受。即人法俱空。唯識無境。故名外空。以無
境故。亦無有識。即是內空。乃至十八空。


問。
人法俱空。識又不立。即今見聞從何而有。


答。
一切前塵所現諸法。盡隨念而至。皆對想而
生。念息境空。意虛法寂。故經云。想滅閑靜。
識停無為。又經云。一切諸佛。一切諸法。從意
生形。又經云。諸法不牢固。唯立在於念。以
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故知見聞但是緣
起。見畢竟空。如世幻施為。似空華起滅。故云
見聞如幻瞖。三界若空華。且如眼根具五緣
得見。然此能見。只是五緣。無見者故。若言具
五緣發識能見者。未知何緣定能生識。若言
一一不生。和合故能生見者。即如五盲和合。應
成一見。眾盲既不見。和合云何生。故知非別
識生。但有見即是眾緣。所以名緣起也。故經
云。眼不自見。屬諸因緣。緣非見性。眼即是空。
眼根既然。諸根例爾。但起唯緣起。滅唯緣滅。
起滅唯緣。人法俱寂。若了此我法二空。即證
圓理。故云若見因緣法。是名為見佛。


問。凡
夫界中取捨分別。逆順關念。欣厭盈懷。常縛
六塵以為隔礙。如何得根境融通。一切如意。


答。但見法性。證大涅槃。尚無一法可通。豈
有諸法為礙。則常如意。無有不如意時。故
[084-0880a]
涅槃論云。今言涅槃如意者。一切苦樂善惡
無不是理。故名如意。釋曰。無不是理者。皆
一心真如理故。以苦樂是心受。善惡從心生。
則無外塵所違所隔。若了一心。豈非如意。若
有一法當情。則成諍競。楞伽經偈云。乃至有
所立。一切皆錯亂。若見唯自心。是則無違諍。
所以迷時人逐法。悟後法由人。且如摩尼珠。
無情色法。尚能無私兩寶。周給群情。故稱如
意。況靈臺妙性。豈弗能耶。但歸一心。得大
無礙。故云。轉變天地。自在縱橫。


問。論云。唯
是一心。故名真如者。真則無偽。如則不變。妙
色湛然不空之性。云何經中復說心空則一
切法空。


答。夫言空者。說世間一切妄心染
法是空。以遍計情執無道理故。若出世佛法
真心則不空。以有道理故。起信論云。真如
有二。一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如實不
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
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
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當知真如自性。
非有無一異等相。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
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
妄心。實無可空故。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
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則名
不空。清涼記釋云。不與妄合。則名為空。性。具
萬德。即名不空。及至釋文。乃云。若離妄心。實
無可空。則顯空藏。因妄而顯。而不空藏。要由
翻染方顯不空。故云以顯法體空無妄故。即
是真心等。如本有檀德。今為慳貪。本有尸德。
今隨五欲。本有寂定。今為亂想。本有大智。今
[084-0880b]
為愚癡。是則慳藏於施。乃至癡藏於慧。故
論云。以知法性無慳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
蜜等。萬行例然。故論云。本有真實識知義。
云若心有動。非真識知。明妄心之動。藏其真
知。是以即妄之空。藏不空之萬德。故經頌
云。知妄本自真。見佛則清淨。故論云。以能究
竟顯實。故名為空。故知空藏能藏不空。能藏
既空。則顯不空之藏。本來具矣。二者自性心
上無妄為空。隨所無者。即不空德。如空無慳
悋。即顯有檀。空無妄動。顯有性空。故是空藏
藏不空也。故知一切眾生本覺佛智。本自圓
具。但以妄覆而不自知。若了妄空。真覺頓現。
如雲開月朗。塵去鏡明。見性之時。故云發得。
非是修成。三身滿日。亦云萬行引出。不從外
來。皆約一心。本有具足。故知不空之空。體含
萬德。不有之有。理合圓宗。空有相成。無諸障
礙。若離空之有。有則是常。若離有之空。空
則成斷。今有無齊行。不違一旨。是以智能達
有。慧能觀空。若達有而不知空。則失慧眼。觀
空而不鑒有。則喪智心。菩薩不盡有為。不
住無為。盡有則智業不成。住無則慧心不朗。
故義海云。若空異於有。即淨不名淨。以迷空
故。若有異於空。即染不名染。以執有故。今有
即全空。方名染分。空即全有。方名淨分。由空
有無礙。染淨自在也。若空即有。有即空。乃至
一切法皆互相即也。既互相即。則畢竟無一
異空有等法。於心外發現。設有發現。皆是自
心相分。不同凡小不知。取而執有。捨而沈空。
若入此一心中道之門。能成萬行方便之道。
[084-0880c]
如大莊嚴法門經云。文殊師利言。方便有二
種。一者不捨生死。二者不住涅槃。復有二種。
一者空門。二惡見門。復有二種。一者無相門。
二者相覺觀門。復有二種。一者無願門。二者
願生門。復有二種。一者無作門。二者種善根
行門。復有二種。一者無生門。二者示生門。
是以悟宗則逆順同歸。達體則善惡並化。


問。論云。說智及智處。俱名為般若。智處即是
境。云何成般若。


答。般若有二種。一真實常
住般若。二觀照有用般若。若真實般若。性遍
一切處。寂而常照。唯一真心。不分能所。即不
同世間頑境以為所照。亦不同偏小妄心以
為所照。又亦不同假立真如以為所照。今
則一體潛通。心心互照。以無心外境。亦無境
外心。以心是境心。境是心境故。如是融鎔。
豈非般若乎。所以云色無邊故。般若無邊。故
知離色無心。離心無色。如般若經云。復次勇
猛。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色非所緣。何以故。
一切法無所緣。無有小法可取故。彼若是可
取。此則是所緣。如是勇猛。非色行色。乃至非
識行識。勇猛。一切法不行。故非色見。亦非識
見。乃至非識知。亦非可見。若色至識。非知
非見。是名般若波羅蜜。又文殊般若經云。文
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
法是應住。是不應住。亦不見境界可取捨相。
何以故。如諸如來。不見一切法境界相故。乃
至不見諸佛境界。況取聲聞緣覺凡夫境界。
不取思議相。亦不取不思議相。不見諸法有
若干相。自證空法不可思議。如是菩薩摩訶
[084-0881a]
薩。皆已供養無量百千萬億諸佛。種諸善根。
乃能於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又云。
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凡夫相。不見佛
法相。不見諸法有決定相。是為修般若波羅
蜜。


問。世出世間。唯是一心者。云何復分真
妄。及與內外。


答。真妄內外。但約世間文字
分別。所以心非內外。內外是心。體非真妄。
真妄是體。因內立外。而成對治。假妄顯真。
非無所以。進趣大乘方便經云。心義者。有二
種相。一者內心相。二者外心相。內相者復
二。一真。二妄。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
異。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遍一切
處。常恒不壞。建立生長一切法故。所言妄者。
謂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雖復相續。
能生一切種種境界。而內虛偽。無有真實。
不可見故。所言心外相者。謂一切諸法種種
境界等。隨有所念。境界現前。故知有內心及
內心差別。如是當知內妄想者。為因為體。外
妄想者。為果為用。依如此等義。是故我說一
切諸法。悉名為心。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
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
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
故。復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
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種種
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而生滅相但有名字。
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來
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
生滅定相了不可得。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
本來常空。實不生滅。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
[084-0881b]
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
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淨心。彼自性清淨心。
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無分別相者。於一
切處無所不在。無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
一切法故。是以華嚴經頌云。如金與金色。其
性無差別。法非法亦然。體性無有異。又云。剎
平等。不違眾生平等。眾生平等。不違剎平等。
一切眾生平等。不違一切法平等。一切法平
等。不違一切眾生平等。離欲際平等。不違一
切眾生安住平等。一切眾生安住平等。不違
離欲際平等。過去。不違未來。未來不違過去。
過去未來。不違現在。現在不違過去未來。世
平等。不違佛平等。佛平等。不違世平等。菩薩
行。不違一切智。一切智。不違菩薩行。釋曰。剎
與眾生。云何平等。以各無體故。悉不成就。若
自類相望。如剎望剎平等。若異類相望。如剎
望眾生平等。以一無性之理。乃至心境自他。
同異高下。十。方三世。悉皆平等。又事事無違。
理理無違。事事無違者。略有三因。一法性融
通。二緣起相由門。此二即事事無礙義。三直
語同一緣記通事通理。如觀一葉落。知天下
秋同一秋矣。由不壞之事。不變之性。皆同一
緣起故。理理無違者。亦有二門。一剎無性。
即眾生無性。二理同故。以無可即。亦無可
違。
宗鏡錄卷第八十四


      戊申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084-088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