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39 釋淨土群疑論-唐-懷感 (master)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二


西都千福寺大德懷感撰


問曰。生彼西方。為過去心生現在心生未來
心生。若過去心生。過去心已滅。不可言生。若
未來心生。未來心未至。如何說生。若現在心
生。現在心不住。復如何生。以此三世求生不
得。以何今勸生西方耶。


釋曰。以三世推。已滅未生及現不住。無有生
理真實可得。猶如燈炷。非過去焰燒炷。已滅
故。非未來焰燒炷。未生故。非現在焰燒炷。不
住故。非不燒炷。破闇發明。念念相續。新新謝
滅。相似相續。猶如水流。能一時中有於四用。
破闇發明。熱器燒炷。此亦如是。由淨土業感
生時熟。聖眾來迎。歸趣淨土。捨娑婆穢質。成
極樂淨身。三世緣生。不常不斷。雖復諸法寂
滅。業報宛然。諸法無生。生死相續。即不壞世
諦。建立第一義諦。即其義也。故維摩經。淨名
大士詰身子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舍利弗
言。無沒生也。維摩詰言。若諸法無沒生相。云
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明第一義諦諸
法寂靜無去無來。故言無沒生也。下經言。有
世界。名曰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
沒。而來生此。維摩詰言。沒者為虛誑法壞敗
之相。生者相續之相。此明世諦假名非真生
滅相。今勸捨茲穢土生彼淨方。而於第一義
諦之中。三世推之。竟無往生之義。世諦因緣
假名生滅。非無捨此娑婆往生佛國也。子豈
[002-0037b]
得直論第一義諦之理。而壞世諦種種因果
作用等法耶。此亦於世諦因果門中說。勸往
生淨佛土也。


問曰。金剛般若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
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云。離一切諸
相。即名諸佛。如何今日作有相。觀佛行於邪
道。而願求生。此實難矣。


釋曰。般若觀經俱是聖教。相無相觀並非凡
言。互說是邪。深有旨趣。不可依其般若毀彼
觀經。何但信謗交懷自成重罪。亦乃於佛聖
教未解融通。何者此兩經就人就學。就解不
同作斯說也。由人者淺根之人。未能觀理。為
作色觀。觀報化身。深根之人能觀實相。為說
無相。觀於法身。淺人學深。深法非藥。甘露夭
命。經有誠文。深人學淺。不成進道。遂名退
業。何能進修。故佛對兩根說斯二教。由學者。
初學之人創初入道。觀行猶昧。未能學深。不
可教令作是實相觀。且教觀色。調練其心。後
學方成。修進無相。譬如入海從淺至深。久學
之人堪能進學彼無相觀。而乃滯彼初學色
相。為進彼行。毀前是邪。非謂此是邪見攝。如
慳人學布施。慳障除已滯修初度。佛欲勸彼
進學尸羅。若不毀前。無由習後。故毀其檀捨。
讚行持戒。此是大聖善逗物機。愚人莫知執
文迷義。今言邪道理亦如斯。由解者。若知色
即空。觀色非邪。若迷色不空。觀色是邪。若知
空即色。觀空非邪。若知空異色。觀空是邪。此
乃解誤異途。自分美醜。何關由色空二境。以
辨其邪正哉。子若曉此宗途。即常色觀。而恒
[002-0037c]
正。迷斯旨趣雖空觀以恒邪。善哉妙旨。願詳
其致矣。


問曰。金剛般若言。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
去。故名如來。維摩經言。我觀如來。前際不
來。後際不去。今即不住。文殊師利言。不住亦
不去。不取亦不捨。遠離六入。故敬禮無所觀。
准此大乘諸聖教說。佛本不來。亦無有去。何
因觀經說有化佛來迎隨化佛往。有來有去。
與前經相違。


釋曰。甚深實相平等妙理。法身如來本無生
滅。以佛本願無限大悲。接引眾生。從真起化
十方世界。如來引接三輩九品。以化即真。不
來不去。隨機應物。有往有還。前經據化體即
真。說無來去。觀經據從真流化。現有往還。又
西方有釋言。實無有佛從彼西方而來至此
授手迎接。亦無有佛引彼眾生往生淨土。但
是如來慈悲。本願功德種子增上緣力。令諸
眾生與佛有緣念佛。修福作十六觀。諸功德
力以為因緣。自心變現阿彌陀佛來迎行者
隨佛往。言彼佛遣來。不是實遣。但是功德
種子。與所化生時機正合。令見化佛來迎。故
言彼遣。而實不遣。阿彌陀佛悲願功德。湛然
常寂無去無來。眾生識心。託佛本願功德勝
力。自心變化。有來有去。迎接行人。見有往
生。是自心相分。非關他也。故前經說不來
不去。約佛功德說也。觀經說有來有去。約眾
生心相說也。又有釋言。如來應機亦復變現。
現作諸化身十方。迎接往生眾生。彼諸化佛
從佛鏡智大悲流現。故言彼佛遣化來迎。然
[002-0038a]
遣化迎。如摩尼天鼓無思成此事。然所現化
有往來而言不往不來者。此或約真而作是
說。前已釋竟。或約生滅念念不住。生已即滅。
不可移動。當處生當處滅。異處生異處滅。相
似相續。假說往來。如火焰行非輪輪相。假說
來往。實無來往也。故肇法師物不遷論言。旋
嵐偃嶽而常靜。江海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
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此皆以生滅迅速。
不可移動也。


問曰。涅槃經說。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
識亦復如是。又言。諸佛所師謂法也。以法
常故諸佛亦常。此即三身凝然不遷不變。今
乃言生滅不住。斯何義耶。


釋曰。此之諍論非唯今日。一般大德涅槃學
者言。三身並常不生不滅。廣引涅槃經文及
菩薩本業瓔珞經等。證三身並常。此多依教
也。有一般大德依攝大乘論等。釋佛有三身
常有三種。一凝然常。謂法身佛。二不斷常。謂
受用身佛。三相續常。謂變化身佛。雖各名常
義有差別。以後二身從生因生。般若論說。報
化二身生因生故。諸所作者皆是無常。若是
凝然。應同法身了因所證。又應非陰亦無緣
慮言說動作。以此眾多義理推之。非凝然常
也。廣如唯識論等成立。又約遍計所執。眾生
橫計佛有去來。為破妄執心外有佛有往有
來。為破妄情故。言不來不去故。維摩經言。善
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如是
等。今此觀經說有往來。與諸大乘經不相違
也。各據一義。悉為妙說。
[002-0038b]


問曰。法句經言。佛告寶明菩薩言。善男子汝
且觀此諸佛名字為是有耶。為是無耶。為有
實耶。為無實耶。善男子若名字有。說食與人
應得充飽。若得充飽。一切飲食即無所用。何
以故說食。尋飽不須食故。按此經義。欲明名
字性空不能詮說諸法。今既教人專稱佛名
號。能消重障之罪。往生西方。何異說食充飽
談漿除渴也。


釋曰。依諸大乘微妙經典。咸言名字虛假無
有定實。故經言文字性離無有文字。又言。名
義互為客。菩薩應尋思。然即寂默無言。湛然
宴坐。即拘隣無得道之望。須跋靡證果之辰。
唯能所說殊。不可談食得飽。終名有詮表。
而因言會理。因言會理故。指月之譬興焉。名
字性空故。捨船之喻作矣。佛以愚夫執著。緣
名生惑。或愛或恚。具造愆非。罵我讚我。起生
起殺。具十惡業。顛墜三塗故。破彼惑情。言文
字虛假。縱令讚毀何榮辱汝身。若言因讚即
榮華汝身。毀謗即損汝形質。亦應說食得飽
言火焚軀。雖終日口談味珍。不免飢虛之困。
竟夕說於炬火。莫見焚身之殃。故知名字體
虛。本無真實。凡夫莫悟。浪起愛憎。諍名於
朝。沈淪惡道。若言名字無用不能詮諸法體。
亦應喚水火來命男女至。彼即一一呼召。無
有參差。故知筌蹄不空。魚兔斯得。故使梵王
啟請轉正法輪。大聖應機弘宣妙旨。三藏奧
旨煥爛於龍宮。十二部經照彰於鷲嶺。人天
凡聖咸稟至言。五道四生並遵遺訓。聽聞讀
誦利益弘深。稱念佛名往生淨土。亦不得唯
[002-0038c]
言名字虛假不有詮說者也。


問曰。瑜伽師地論云。三地菩薩方生淨土。今
勸地前凡夫聲聞等生。有何意也。


釋曰。諸經論文說生淨土。各據一義。取捨不
同。或上人下人義論。淨土既有麁妙勝劣
種種殊異不同。得生亦有種種上下階降。亦
如仁王經說。唯佛一人居淨土。三賢十聖住
果報土。此即十地已還並不得生於淨土。以
佛大圓鏡智所現淨土是無漏故。名之為淨。
十地已還本識所變諸淨妙土。是有漏。故不
名為淨。以第八識是果報識故。所變之土名
果報土也。若約行施戒修離無漏定障。能以
定力處處淨土受生自在。即三地菩薩得定
自在。故瑜伽論言。三地菩薩方生淨土。若以
得無分別智。斷人法二執見道煩惱。證得遍
滿法界。悟百法明門。得生諸佛淨土。則初地
已上得生淨土。若以本願大悲引一切凡愚
眾生乃至下品下生五逆十惡。但發菩提心
悉得往生。具如經說。不可直依瑜伽論言三
地得生。即謂初二地菩薩亦不得生淨土。龍
樹菩薩佛記位登初地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豈為未至三地。言不得生淨土。便與此經相
違也。又初地菩薩依仁王經。說得百法明門
見百佛淨土。如何言不得生淨土也。又華嚴
經說。初發心凡夫菩薩願生淨土。即得往生。
故知瑜伽論文。別據一相得定自在。離障而
說也。


問曰。攝大乘論對法論等。無著天親諸大論
師。釋諸經論種種文義。有四意趣四祕密言。
[002-0039a]
唯由發願而得往生西方者。此是別時意。今
日勸人修西方業。即得往生。豈成道理。自攝
論至此百有餘年。諸德咸見此論文。不修西
方淨業。今即言得生。豈不與論相違也。


釋曰。攝論言。唯由發願而得往生者。此別時
意也。然古來諸德。咸以此文證。是別時之意。
言未即得生。今詳此文。證是即得往生。顯其
論主之意。何者。論言唯由發願者。是簡持義。
簡去念佛之行。持取唯空發願。更無有行。孤
有此願。故曰唯由發願。若唯發願而得生者。
此即是別時意也。非即發願之時。終後即生
淨土。故曰別時。今時念佛至心。即意業善行
也。稱佛名號。即語業善行也。合掌禮拜。即身
業善行也。由此三業善行。能滅八十億劫生
死重罪。行願相扶。即得往生。此豈唯是其願
哉。論主說此唯由發願之言。意顯兼行非別
時之意。惑者不細尋文義。朦朧總謂別時。
若以念佛行亦是別時。論文何因不言如念
阿彌陀佛得生西方者此是別時也。既不言
以念佛修十六觀行三福善之文是別時之
教。故知念佛等生西方。非別時之意也。有釋
者言。念佛修十六觀等。即是發願。又有釋言。
論師雖舉願言。意亦取其念佛。亦是別時之
意。今此二釋。為顯利益。為顯解義。若顯利
益。作此解文。更令無量眾生流轉穢土。巡歷
三途。不得往生淨土出離生死。若為解義者。
細依文句取義。猶恐不合宗途。朦朧以釋論
文。翻將得其旨趣。何斯謬也。如俱舍論等。諸
部諍義。引其聖教。楷定旨歸。拾取一字兩字。
[002-0039b]
以成諸部得失。況乃觀經等教。備陳種種行
門。或述三種散善。為淨土正因。或說十六
妙觀。為西方正業。如何總將為發願文也。又
所以得知論師不以念佛是別時意者。此有
八意。一論師釋經。本以經意難知。為甚深之
教。凡夫披讀。莫能曉悟。造論解釋佛教。欲令
愚智咸知。只如觀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所
說。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文義顯然。愚智皆
解。何用所不了須論釋耶。二法藏比丘發四
十八弘誓願。接引眾生。欲令生佛淨土。豈將
別時之意。而發弘誓。引接眾生耶。彼願之中。
即言。念佛不得往生不取正覺。不言唯發願
人不得生者不取正覺。故知。念佛等行定得
往生。入在四十八願中。非別時也。唯由發願
不即往生。不在四十八願中。故是別時意也。
三稱讚淨土經。十方恒沙諸佛出廣長舌相。
證得往生。豈證別時之意。諸佛舒舌。本為難
信眾生。將為念佛功德不多。盡此一形即生
淨土。咸生疑謗。不信是經。故現不虛誑之舌
相。發誠諦之真言。令眾生覩相聽言除疑生
信。乃謂別時之教未即得生西方。後至初地
得生。眾生有何疑惑。須佛舒舌相證往生西
方耶。四阿彌陀經。先勸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後教稱念佛名一日至七日。即言聖眾臨命
終來迎行者得生。若言念佛即是願。言前已
勸。言令其發願。後更何須教令念佛。故知前
文是願。後文是行。行願相扶。得生淨土。豈容
念佛而是願耶。五淨土論與攝論。同是世親
菩薩所造。寧容世親製淨土論即言念佛得
[002-0039c]
生西方非別時之意。釋攝論乃曰念佛等是
別時之意非即得生耶。造論如是兩人。容許
二師意別。何必攝論得經旨趣。淨土論迷其
聖言。況兩論同世親所造。文義故非鉾楯。以
論求於人意。故知願是別時也。六淨土論說
有五門。一身業禮拜門。二口業念佛門。三意
業觀察門。四發願門。五迴向門。若修行即是
發願。前三業行與第四發願門。有何差別也。
若是其一。即應無有五門。若是其異。故知前
是行門也。七起信論馬鳴所造。言其念佛得
生西方。正是行門。非別時意。故知天親所造
論意亦同然。不以念佛等門而為別時意也。
如馬鳴菩薩所造起信論教初學菩薩言。有
八因緣。而造此論。至第七緣。為示專念方便。
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復次眾生初學
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劣。以住於此娑婆
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
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
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
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
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
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
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
得生。住正定故。八若以念佛非是行者。三福
十六觀等是行。非行耶。若是行者。如地觀中
說。作是觀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
世必生淨佛國。心得無疑。念阿彌陀佛。亦於
念念之中。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得生西方。
何故滅罪是同。而彼是行。此非行。彼得生。此
[002-0040a]
不得生耶。若俱非行者。韋提希夫人及五百
侍女。佛記得生為由作此觀等得生。為由餘
行得生。若由此觀等得生者。此既非行。如何
得生。若作觀不得生者。何須夫人請說不生
之法。如來為說不生法耶。又若總是願門。即
應唯是其一。何須分別為十六觀耶。又為此
解。非但不曉經文。亦乃毀其正見。自損損他。
於人於法。總無益也。


問曰。若唯發願是別時意者。如何別時意耶。


答。佛以眾生煩惱熾盛。流轉生死沈淪苦海。
無有出期。是以稱讚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兩
報四種莊嚴。勸諸眾生令生淨土。諸眾生類。
雖聞佛法。障有輕重。悟有淺深。遂令依教勝
劣差別。有一類眾生。雖聞淨教。誹謗毀呰。非
但不生西方。亦自沈淪惡道。此全與西方遠
也。有一類眾生。雖聞淨教深信不謗。五欲纏
心。樂居穢土。亦不發願。亦不修行。此人修
善。或生人天。或復造惡。沈淪惡趣。此人望生
西方。亦為遠矣。以並無心趣求。又誹謗毀
呰故。清淨平等覺經言。若有眾生。聞說淨土
教法。聞如不聞。反生誹謗。我說。此人未得
解脫。始從三惡道中來無信向。爾亦全無行
願。故未得解脫。有一類眾生。與阿彌陀佛
宿願緣熟。聞說淨土教門。淨心信敬發弘誓
願。我往生西方淨土。更不願求人天果報。
雖有此願。然此人。或以煩惱因緣。耽著五欲。
或復懈怠放逸。不能修道。以遇惡知識。廣造
十惡。或復臨終時不逢善友。或以身嬰重病。
狂亂失心。或復多日失意。不解人語。遂使
[002-0040b]
空有願言。未曾修淨行。雖不往生淨土。此
願遠是生因。或由發願勝力。後必定能修行。
或但起行之人。必有修行之意。彼雖未能
起行。當有起行之功。方前二類之人。即有
遠生之義。故經記歎此人。為得生西方也。愚
人將謂即得不假別修淨因。論師釋此經文。
此是別時之意。非但唯由發願而即得生西
方。後人讀論不解。即言行不得往生。此深錯
也。又有一類眾生。善根深厚煩惱輕微。逢遇
勝緣。聽聞淨教。深生淨信。發願修行臨終往
生。具如經說。此是行願具足。即得往生。異彼
空願之人。故非別時之教。佛對前二類人未
得往生之日故。記發願之者而得往生。論師
恐同行願具足即得往生人故。別分離唯願
之人。是為別時之意也。故願喻初一金錢。念
佛修行等。是中間九百九十八金錢。往生淨
土是第一千金錢也。故攝論言。如以一金錢
貿易得千金錢。又如念多寶佛。未即至不退
位也。不退位在十住初心。此人當念多寶佛
時。或是十信前心。或十信初心等。未可念多
寶佛。即超十信十千劫即至十住初心。以須
中間更修八萬四千波羅蜜行方至初心也。
而念多寶佛。與不退行為遠緣。故名別時意
也。上來以眾多義顯別時意。自關發願非是
起行之人。是彼攝論師言別時之意也。又攝
論文別時意者。是報淨土唯願念佛。理未即
生。若化淨土唯願念佛。必即得生。如華嚴經。
不須疑惑。


問曰。往生眾生唯此人趣。得修淨業。而得往
[002-0040c]
生。為通餘趣亦得往生。及已終者。於冥道中
亦得往生不。


釋曰。於五趣中。悉能修西方淨業。得生極樂。
按諸天既能來聽觀經。乃觀經下文言。無量
諸天龍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稱讚淨土
經列眾中言。無量諸天阿索洛等為聞法故
皆來聽法。故知悉欲願生淨土。皆能習淨
業。得生西方。又按菩薩處胎經第四卷說。化
生龍持八關齋戒。金翅鳥欲食不得。請問其
法。龍為說八關齋法。金翅鳥隨龍往海龍王
宮中。爾時龍子復與金翅鳥而說於偈。是時
龍子龍女心開意解。壽終之後皆當往生阿
彌陀佛國。又按隨願往生經說。若以亡者嚴
身之具堂宇屋宅園林浴池。以施三寶。此福
最多功德力強。可得拔彼地獄之殃。以是因
緣便得解脫憂苦之患。長得解脫。往生十方
諸佛淨土。以此准知。五趣眾生。悉得往生極
樂國也。


問曰。於此三界穢土受生。但有色形。皆受中
陰。死此生彼。往來傳識。具有四有。所謂中有
生有本有死有。未知從此生於淨土。亦有中
有不。


釋曰。此有二釋。一言無有中有。以此命終坐
蓮華中。故知則是生陰攝也。以入蓮華之中
似同處胎也。今釋。此義未必則然。且如穢土
受生之法。必須至彼生處方受生陰。如欲界
死生於色界。須從欲死受色中有之身。至彼
色界方受生陰。無有於欲界受色界生有身。
今生淨土義亦如此。不可於穢土死則於穢
[002-0041a]
土受淨土生有身也。要須至彼淨土之中寶
池之上方成生有身也。又無色界無色。可無
中陰傳識受生。淨土有色。處所既別。如何不
許。有於中陰傳識。至彼受生陰耶。


問曰。若有中陰。則應生彼至寶池中。方入花
中坐後乃花開。如何於此則入花中。與彼生
陰有何殊別。


答。豈以中陰入彼花中。即令同彼生陰攝也。
生彼淨土。福德力勝。雖是中陰乘花往生。不
同穢土中陰無花。雖中生陰同在花中。然勝
劣別。明晦有殊。以分中生二陰差別。亦以趣
生至生義有差別。分中生陰異。不約有花無
花分中生別也。若謂同在花中難可差別。即
令無有中陰者。亦可。穢土中生二陰。同無有
華。應言中生二陰不別。若謂中陰生陰雖俱
無花即有受胎等差別者。卵等三生可有差
別。化生生陰如何得殊耶。以此故知。有中陰
也。又如地獄中陰。已被火燒。豈與生陰即無
差別。翻顯淨土善業類同中生相似。然此所
說中陰。然未見經論說生淨土者去身是中
陰非中陰文。不可定判說有無也。雖無經文。
然取有義。為勝不爾。去身說是何耶。


問曰。若有中陰者。未知此淨土中陰。為著衣。
不著衣。


答。無經論文。然准定應著衣。以俱舍論言。
欲界中陰除鮮白比丘尼。餘一切中陰皆悉
無衣。以欲界中有無慚愧故。一切色界所有
中陰皆有衣。具慚愧故。以此准知。淨土超勝
色界。如何中陰無有衣耶。故淨土中陰皆有
[002-0041b]
衣服。


問曰。淨土中陰行相如何。


答曰。亦以義准知。穢土生天中陰。足下頭
上。地獄中陰。頭下足上。人鬼傍生。猶如鳥
飛。平身行也。今生淨土。足下頭上。即此經
文。坐蓮華中。即其相也。又釋。有別。生天中
陰。足下頭上。立趣受生。淨土中陰。坐趣受生
也。


問曰。淨土中陰。既未至彼極樂世界。於其中
間十萬億佛土。食何食耶。


釋曰。欲界中陰。生緣未合。多時受彼中陰之
身。可須食香以趣生有。淨土中陰。如彈指頃。
即得往生。時既不長。無勞食也。又經中間十
萬億佛土。即於空中。食諸佛土香之氣。以
資陰身。趣受生處。其中有義無量繁多。不可
具說。


問曰。何故如來說經。皆為逗機化物。悉為
信向者說。不為疑惑者宣。故藥師經言。佛為
信者施。不為疑者說。而說經之中。有舒舌
相勸物生信。有不舒舌但宣妙理。又說甚深
法。凡夫難曉。懷疑生謗。如說法華經會二歸
一。二乘人等不生信心故。須多寶世尊涌寶
塔。與證實佛舒舌相。現不誑以表真。三陳
當信之言方申誠諦之語。今阿彌陀經。唯說
西方依正兩報莊嚴淨相。勸物往生。易生正
信。何須六方或十方佛同舒舌相勸物生信
耶。


釋曰。按稱讚淨土經下文。佛自陳說。十方恒
沙諸佛。見釋迦牟尼佛說稱讚淨土經。了各
[002-0041c]
在本土。異口同音俱時歎言。釋迦牟尼佛。能
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界極難信法。
釋迦牟尼佛。既得諸佛同聲讚歎。告舍利弗。
我於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
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如來雖說百千等經。不言難說。唯稱讚淨土
經。有九張紙。恒沙諸佛及釋迦牟尼世尊。咸
說此經難信難說。蓋以佛說十二部經。一切
外道皆生誹謗。是佛弟子咸發信心。今說阿
彌陀經。言五逆十惡罪根眾生唯能念佛皆
生淨土。雖佛弟子信向之者。亦生疑惑。不信
此言。現見今時四部眾。咸有正信。尚疑念佛
不即得生。故知此經甚難生信。一切種智預
知。未來有此眾生。懷疑者眾。故同舒舌相。表
法至真。勸物修學。又往生淨土。解行已上
三賢菩薩或龍樹等。得生西方。極惡凡夫
亦生正信。彼諸勝人福多罪少。得生淨土。
有何可怪。五逆十惡罪惡凡夫。一念十念。至
誠徹到。乘佛本願。得生西方。十地三賢諸菩
薩眾。亦信此事。不起疑心。唯說下品下生五
逆十惡。如此愚人。無惡不造。逢善知識教稱
佛名。具足十念即生淨土。還是斯輩十惡眾
生。不信念佛得生淨域。我等既是罪惡凡夫。
無始已來是愆皆犯。念佛十聲有何功德。令
我重罪則得除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但
是佛接引之言。或是遠聲作近聲說。是第
二階法。或言別時之意。種種異解不信即生。
[002-0042a]
欺謗極多。信順甚少。故此言教為信者希。諸
佛同舒舌相。遍覆三千之界。證法不謬決定
得生。護念行人。令生淨土。


問曰。如華嚴經說。諸佛平等。皆具一切行滿。
本願滿方成正覺。號兩足尊。今藥師經。唯
說藥師瑠璃光佛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
願。無量壽經及悲華經等。說阿彌陀佛初發
菩提心及修菩薩行發四十八願。與華嚴經
文不同。有何意也。


釋曰。此兩經意各據一義。亦不相違。據實而
論。一切諸佛悉具一切殊勝妙願。無有增減。
若有一願不圓一行不滿。即不得道成正覺
名一切智人。諸佛功德有不平等過。維摩經
言。諸佛如來功德悉皆平等。而藥師經說十
二願。無量壽經說四十八願者。此對所化之
機說也。諸佛教化眾生。皆約有緣接引。眾生
共佛有緣。必依如來本願。如來化導群品。皆
乘弘願化生。諸佛本發菩提之心。即住廣大
之心。所有眾生之界。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
滅度之。然眾生界無邊數。菩薩始於發心終
於成佛。阿僧祇劫有初有末。於中行菩薩行。
成等正覺。不可遍共一切眾生皆悉見菩薩
修行供養。菩薩不可遍眾生界教化利益。眾
生界未盡。菩薩已成佛。心雖廣大事即難周。
然於因地。眾生於藥師瑠璃光佛所發十二
大願。至誠慇重。其願今熟。於阿彌陀佛本發
四十八弘誓願。至誠慇重。其願又熟。雖彼此
兩佛皆具塵沙諸願。對所化機偏明別願。眾
生於藥師佛十二大願根熟。藥師佛雖有四
[002-0042b]
十八弘誓願其機未熟。故佛偏舉十二願。阿
彌陀佛四十八願其機偏熟。雖有十二願等
佛亦不說。譬如醫王藥庫之中。雖具一切藥
草。對所病者患冷患熱吐痢不同。處方合藥
不同。一切藥草偏取當病之者三五等味。擣
篩和合。或丸與病者服。不可用藥數少不信
醫王藥庫之中具一切藥。不可為有一切諸
藥與一病。況合和湯藥具用一切冷熱諸藥
也。佛亦如是。如華嚴經。實具諸願。悉皆平
等。同彼醫王藥庫藥。或說彼佛十二願。或
說此佛四十八願。如對病者合藥和湯處分。
故此兩經不相違也。


問曰。往生眾生修淨業者。有何相貌。知已即
得定往西方。頗有教證知相不。


釋曰。有三聖教。證已得生。以教驗人。即為證
矣。一如稱讚淨土經云。於此雜染堪忍世界
五濁惡時。若有淨信諸善男子又善女人。聞
說如是一切世間難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
說。如教修行。當知是人甚為希有。無量佛所
曾種善根。是人命終定生西方極樂世界。二
如清淨平等覺經云。若人聞說淨土教門。身
毛為竪。如拔出者。我說。此人定得解脫也。三
如賢護經第一卷說。眾生學得諸佛現前三
昧。聞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名號。而能
繫心相續思惟。次第不亂。分明覩彼阿彌陀
佛。是為菩薩思惟具足成就諸佛現前三昧。
因此三昧得見佛故。遂請問彼阿彌陀佛言。
世尊諸菩薩等成就何法。而得生此佛剎中
耶。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若人發心求
[002-0042c]
生此者。常當繫心正念相續。阿彌陀佛國便
得生也。行者等自親於此三經。隨與一經相
應。即知得生淨土也。


問曰。如此穢土色界諸天。亦無憂苦。但有喜
樂。與彼淨土有何勝劣。願生淨土。不樂生色
界等天耶。


釋曰。彼色界天雖無有憂苦唯有喜樂。然非
極樂。終有苦受。故修行者不願上生。略以八
義顯非極樂。一上無寂樂。二下墮苦輪。三無
聖歸依。四不聞正法。五有諸味定。六邪見
惑增。七三災壞境。八八難成身。第一上無
寂樂者。大涅槃寂滅之樂。生彼凡夫不能剋
證也。第二下墮苦輪者。生色無色受報畢已。
欲界業熟還生下方也。第三無聖歸依者。色
界雖有五淨居天。詎比西方多諸補處。第四
不聞正法者。彼色界天豈方淨土佛菩薩眾
水鳥樹林晝夜六時恒宣妙法。第五有諸味
定者。彼色眾中。雖有淨定多諸味定。以相間
雜增生煩惱。淨土無也。第六邪見惑增者。生
色界者通諸外道。有生邪見。又受無想報。將
生盡心生。謗聖涅槃墮地獄也。第七三災壞
境者。三禪已下。初火次水後風所壞。淨土無
也。第八八難成身者。色無色界雖無憂苦。然
是八難之中長壽天難攝。具斯八義。雖有喜
樂終淪苦惱。故樂非極樂。與彼淨土勝劣懸
殊。故往生之徒。不願生於色界也。一生淨土。
畢竟不退故也。


問曰。願生淨土。諸修行者。或持一日一夜齋
戒。或復孝養二親。此業如不願往生。即感人
[002-0043a]
天之報。閻浮上壽不越百年。天即六欲。上壽
極多萬六千歲。今即迴斯戒行願生西方。如
何以此善因。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戒因
無別。勝劣不殊。壽報短長延促懸隔也。


釋曰。此義甚深。難可解釋。經陳業力不可思
議。但知仰信。難以圖度。今正一釋者。雖復一
日一夜齋戒無有差殊。然其受戒之心有於
勝劣。由心上下。戒成差別。若本以願心祈生
淨土。心求勝果。戒成妙因。感彼西方壽命長
遠。如願生人天。心非殊勝。順生死流。增長有
業。故所感報命不遐長。故戒雖是同。由發戒
緣別。成其勝劣之業。感報有斯長短別也。又
戒因雖等。念願有殊。緣勝助因便生淨土。且
如分段變易報業雖同愛願潤殊果成勝劣。
此亦如是。詎勞生惑也。


問曰。若本期心願生淨土。心成上品。戒成勝
因。可能招彼長時延增壽命。若本期心生天
受戒。垂至終日願生西方。即將先所受戒無
作功德。招淨土報。如何復能感阿僧祇之命
根也。


釋曰。諸業不定。或轉重作輕。或促長令短。
具如經說。不可備陳。行者本雖受戒願生天
中。後遇勝緣歸生淨土。行雖劣弱以後願強。
資前戒品轉增殊勝。與佛願合。壽命遐長阿
僧祇劫。如捨福行作其命行。有雖豐財多病
命短。捨物入定。捨衣鉢業延彼命根。更增長
遠。佛力法力願力業力不可思議。非諸凡夫
所度量也。


問曰。念阿彌陀佛。生彌陀佛國。正與佛願相
[002-0043b]
當。往生可爾。何聞藥師佛名。乃生西方。


釋曰。按藥師經言。若四輩弟子常修六齋。或
晝夜精勤。一心苦行。願生西方阿彌陀佛國
者。憶念晝夜。一日乃至七日。或復中間悔。聞
我說是藥師瑠璃光佛本願功德。盡其壽命
欲終之日。有八菩薩。迎其精神得生淨土。為
此人初願生於西方。後心悔修前行。為有悔
障。不得往生。聞藥師佛名悔障消滅。引八
菩薩來迎此人。還遣令生極樂世界。此顯瑠
璃光佛為滅諸障助成西業怜令得生。亦由
前持戒精勤先修西方業得功德之力。生於
西方義亦無違。若不得聞藥師佛名。乘有悔
心不生淨土。若無悔者。其人終日。自須念彼
阿彌陀佛名。豈合棄西方佛號而不稱名假
東域佛名求生安養。


問曰。准依法華維摩經等。此方即有淨土。何
須遠求西方耶。


釋曰。雖有聖教言於此處即有淨土。同處同
時不相障礙。然維摩足按地。雖現淨土。法華
經中。雖說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而此二
經盡於品末。竟無處勸往生其國。豈得以有
淨言即云我生其國。細詳其義。恐理不然。


問。所現淨土為勸往生。不勸生。何須現也。


答。今現淨土自為別益。別益是何。如維摩經
所現淨土。為除舍利弗等心淨即佛土淨疑
令其見淨明了聖教。又為寶積等宜見淨土
得無生忍。又法華經顯一乘妙二乘為麁。初
穢後淨。非關勸物往生現於淨土也。由極樂
淨土內外功德勝餘方。下品眾生生亦不退。
[002-0043c]
況餘勝者。餘佛淨土不說是事。故勸往生。不
說此方等無淨土也。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