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o0103 大乘起信論疏-唐-法藏 (master)


大乘起信論䟽卷第四      田五
西太原寺沙門法藏述


草堂沙門宗密錄之注於論文之下。


△二顯發心之相三○一牒章以問。】

復次信成就發心者發何
等心。」
○二標徵列釋。】

畧說三種。」
。】

云何為三。」
。】

一者
直心正念真如法故。」
謂向理之心無別岐路故即二行之本。】


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
備具萬德歸向心源即自利行
。】


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
廣拔物苦令得
菩提即利他行本妙行雖廣三行統𢪛故標云畧說三也以此即是三聚戒故三德三身
皆由此成故亦即是彼三迴向故謂初向實際次向菩提後向眾生皆應相配釋之△三
問荅除疑二○一問。】


問曰上說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
故不唯念真如復假求學諸善之行。」
△二荅二一正
荅所問二○一喻。】


荅曰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
有鑛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
磨治終無得淨。」
△二合三○一正合。】

如是眾生真如之
[004-0132b]
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垢染若人雖念
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淨。」
○二委釋。】


垢無量徧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


釋須修眾行所以○三順真。】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
順真如法故。」
以諸善行外違妄染內順真如故△二重顯方便三○一標數。】


「畧說方便有四種。」
○二徵起。】

云何為四。」
△三別釋四門各三
一標名二釋相三明意文三○初一不住道。】


一者行根本方便謂
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
智也。】


「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
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槃。」
悲也。】

以隨順法性
無住故。」
次二自利行二○一斷德。】

二者能止方便。」
勤斷二惡止持
門也。】


謂慙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以
隨順法性離諸過故。」
○二智德。】

三者發起善根增
長方便。」
勤修二善作持門也。】

謂勤供養禮拜三寶讚歎
隨喜勸請諸佛。」
約緣修行也下辨修利益云。】

以愛敬三寶
[004-0133a]
淳厚心故。」
愛敬四句一愛而非敬如母於子等二敬而非愛如僕於主等三亦
敬亦愛如修行人於三寶等四非敬非愛如冤家等。】


信得增長乃能志
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
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
○三一利他行。】


「四者大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𥁞於未來。」
長時
心也。】


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
廣大心也。】

皆令究竟
無餘涅槃。」
第一心也。】

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
一正顯順
。】


法性廣大徧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
此究竟寂滅故。」
二明起大願意亦即常心也三顯發心利益四○一顯勝
。】


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於法身。」
十解菩薩
依比觀門見故云少分亦可依人空見。】


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
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
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
初發心住
中能作此事○二明微過。】


然是菩薩未名法身。」
異地上也以未證真
但依信力見於少分。】


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
[004-0133b]
能決斷隨其所生。」
釋異所以。】

與微苦相應亦非業
繫。」
異凡夫也菩薩於報修短自在不由感業。】

以有大願自在力故。」


以留惑益生悲願之力故○三通權教。】

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
墯惡趣者。」
一舉教也。】

非其實退但為初學菩薩未
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二釋通也文皆
可見如纓絡本業經中言七住巳前名為退分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乃至十劫退菩
提心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各入第六住其間值惡知識因緣故退入凡夫不
善趣中乃至廣說今釋此意是權語非實退但恐怖彼初入人令不慢故也○四歎實行。】


「又是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墯
二乘地。」
一於下不戀也。】

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
苦難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
二於上不怯也。】

以信知
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
釋不怯所以也此即顯彼經文
是權非實故△二解行發心二○一揔標歎勝。】


解行發心者當知轉
勝。」
前位信滿入解今此行滿入向更深發心故也△二顯其勝相二○一時勝。】


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於第一阿僧祇劫將
[004-0134a]
欲滿故。」
鄰初地故△二行勝二○一揔。】

於真如法中深解現
前。」
解也。】

所修離相。」
行也下六度中皆明此二○二別。】

以知法性
體無慳貪故。」
顯上深觧現前也。】

隨順修行檀波羅蜜。」


顯上所修離相也下五一一準此謂離三輪等相以十行巳去菩薩得法空故能順法界
修六度等行即發心所依之解行以垢障乖真故修離障之行以順如也。】


以知法
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尸波羅蜜以
知法性無苦離瞋惱故隨順修行羼提波羅
蜜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隨順修行
毘棃耶波羅蜜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
順修行禪波羅蜜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
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三證發心二一通明發心體三○一標
地依。】


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
何境界所謂真如。」
○二明行體根本。】

以依轉識說為
境界。」
境界即是現識必依轉相起故。】

而此證者無有境界。」
然本
智正證之時實無能所豈可得說以為境界今但約後得智中業識未𥁞故轉現猶存假
[004-0134b]
就此識說正證中定有真如為所證境也以後得智反緣正證亦有現似境故說轉識現
。】


唯真如智名為法身。」
而實真證能所平等△三明勝用後得文
中四○一攝法上首德。】


是菩薩於一念頃能至十方無
餘世界。」
此下有二。】

供養諸佛請轉法輪。」
一正明請法。】


為開導利益眾生不依文字。」
二顯其請意○二隨根延促德。】


「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為怯弱眾生故。」
一促也於
中先舉用後顯意。】


或說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
道以為懈慢眾生故。」
二延也亦先舉用後顯意。】

能示如是
無數方便不可思議。」
三結○三實行不殊德。】

而實菩薩。」


此下有四。】

種性根等。」
一因等。】

發心則等。」
二行等。】

所證亦
等。」
三證等。】

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
阿僧祇劫故。」
四時等○四應機殊行德。】

但隨眾生世界不
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


二明發心相。】

又是菩薩發心相者有三種心微細
之相云何為三一者真心無分別故。」
根本無分別智。】
[004-0135a]


「二者方便心自然徧行利益眾生故。」
後得智。】


者業識心微細起滅故。」
二智所依阿棃耶識也理實亦有轉現但
今畧舉根本細相此非發心之境但顯此菩薩二智起時有微細生滅之累不同佛地純
淨之德是故合為發心相△三明成滿德二一正顯勝德二○一揔。】


又是菩薩。」


有二。】

功德成滿。」
一因位窮也故地論云一者現報利益受佛位故。】

於色
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
二果位彰也故地論云二
者後報利益摩醯首羅智處生也何故他受用報身在此天者一義云以寄十王顯其十
地然第十地菩薩寄當此天即於彼身示成菩提故在彼天餘義如別說○二別。】



以一念相應慧。」
謂一念始覺至心源時契於本覺。】

無明頓𥁞
名一切種智。」
無明𥁞故顯照諸法亦可一念等皆無間道名一切種智是解
脫道即顯上真心於此成也上皆自利行滿下利他德顯云。】


自然而有不
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眾生。」
顯上方便心明不待功用也又
亦可初智淨相後不思議業相皆是本覺隨染所成也△二問荅除疑二一除一切種智
疑一○一問。】


問曰。」
有二。】

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
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
[004-0135b]
復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齊難知難解。」
一且陳疑
謂有虛空處皆有世界有世界處皆有眾生有眾生處皆有心行如是境界分齊難知也。】


「若無明斷無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種智。」


二正設難難云非直外境無邊分齊難知亦復內𥁞心想云何得了也△二荅三○一立
正理。】


荅曰。」
意云只由內𥁞妄想心故能外廣知也。】

一切境界本來
一心離於想念。」
境雖無邊不出一心既證心源何不能了真心之境離於
妄念故𥁞想念方始能知也○二舉非顯失。】


以眾生妄見境界故
心有分齊。」
一妄見有限之境。】

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
故不能了。」
二釋成不見所由即明為妄見故有所不見○三舉是彰得。】


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徧。」
無妄見故無所不見。】

心真
實故。」
佛心離妄體一心源無始覺之異故。】

即是諸法之性。」
然此本覺
在生滅門中為妄法之體故。】


自體顯照一切妄法。」
一切妄法並是
本覺佛心之相相既現於自體之上以體照其相有何難了而不知也故云自體照等也
故上文中辨佛報化之用則在於眾生心中今辨眾生妄法則在於佛心之上良以心源
無二故得然也華嚴云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此之謂也。】

[004-0136a]


「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
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以同體智
力起勝方便攝化有情二除自然業用疑二一問。】


又問曰。」
亦二。】

若諸佛
有自然業能現一切處利益眾生者一切眾
生若見其身若覩神變若聞其說無不得利。」


一且陳疑。】

云何世間多不能見。」
二正設難一荅。】

荅曰。」
有法喻合。】


「諸佛如來法身平等徧一切處無有作意故
說自然但依眾生心現。」
以法身普徧眾生心中但有厭求機感即
顯麤細之用非由功用也上文中巳顯此義也。】


眾生心者猶如於鏡
鏡若有垢色像不現如是眾生心若有垢。」
明無
感佛之機非謂煩惱現行以善星等煩惱心中得見佛故。】


法身不現故。」
法身
能現報化之用今據本而言故云法身不現也知攝論中十二甚深皆是法身之德顯現
甚深彼中言由世尊不現如月於破器中釋曰諸佛於世間不顯現而世間諸佛身常住
云何不現譬如破器中水不得住水不住故於彼破器實有月不得顯現如是諸眾生無
奢摩他軟滑相續但有過失相續於彼實有諸佛亦不顯現水譬奢摩他軟滑性故此中
[004-0136b]
依定得見佛者是過去修習念佛三昧乃於此世得見佛身非謂今世要依定心方能見
佛以散心中亦見佛故彼攝論中約過去定習為因非約現在此論中約根熟為因非約
無惑有此左右四修行信心分四一結前生後。】


已說解釋分次說修
行信心分。」
來意者以上來明其大乘今為正明心信故有此分來也二就人標
。】


是中依未入正定聚眾生故說修行信心。」


不定聚人有二一者修信滿足為說發趣道相令入正定是前勝人也二者修信未滿是
前劣人即此文所為以四信五行令其修行使信成滿信成滿已還依發趣入正定也三
約法廣辨二一興二問。】


何等信心云何修行。」
二還兩答二一荅信
心三一標數。】


畧說信心有四種。」
即四不壞信也二徵起。】

云何
為四。」
三列釋。】

一者信根本。」
真如之法諸佛所師眾行之源故。】


謂樂念真如法故。」
非直就起信心亦乃樂念觀察。】

二者信佛
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
願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
行諸波羅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
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故。」
三寶中各
[004-0137a]
二一標所信之勝德二起勝因以願求二荅修行三一舉數標意。】


修行有五
門能成此信。」
有信無行則信不堅不堅之信過緣便退故修五行以成四信
之心令不退也二徵起列名。】


云何為五一者施門二者戒
門三者忍門四者進門五者止觀門。」
止觀合修定慧
雙運二門不二故唯五也三依門牒釋五一施。】


云何修行施門。」
寄問以標。】


「若見一切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
自捨慳貪令彼歡喜。」
資財施也。】

若見厄難恐怖危
逼隨已堪任施與無畏。」
無畏施也。】

若有眾生來求
法者隨巳能解方便為說不應貪求名利恭
敬唯念自利利他廻向菩提故。」
法施也○二戒。】

云何
修行戒門所謂不殺不盜不[泳-永+瑤-王]不兩舌不惡
口不妄言不綺語遠離貪嫉欺詐謟曲瞋恚
邪見。」
攝律儀戒。】

若出家者為折伏煩惱故亦應遠
離憒閙常處寂靜修習少欲知足頭陀等行
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慙愧改悔不得輕於如
[004-0137b]
來所制禁戒。」
攝善法戒又從小罪下明護戒心。】

當護譏嫌不
令眾生妄起過罪故。」
攝眾生戒○三忍。】

云何修行忍
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
他不饒益忍也下明
安受苦忍云。】


亦當忍於利。」
財榮潤已。】

衰。」
損耗侵凌。】

毀。」
越過以毀。】

譽。」


越德而歎。】

稱。」
依實德讚。】

譏。」
依實過識。】

苦。」
逼迫侵形。】

樂。」
心神適悅。】

等法故。」


△四進二○一正顯。】

云何修行進門所謂於諸善事心
不懈退。」
一勤勇精進。】

立志堅強遠離怯弱。」
二難壞精進。】


「當念過去久遠巳來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無
有利益。」
三無足精進以念巳長淪虛受大苦以自勸勵修善無厭。】

是故應
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眾苦。」
總結勸修△二別明
除障方便二○一障。】


復次。」
此下有二。】

若人雖修行信心以從
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
一內有業障即因也。】

為邪
魔諸鬼之所惱亂或為世間事務種種牽纏
或為病苦所惱有如是等眾多障礙。」
二外感報障即
緣也○二治。】


是故應當。」
此下有二。】

勇猛精勤晝夜六時
[004-0138a]
禮拜諸佛。」
一總明除障方便如人負債依附於王則債主無如之何如是行人
禮拜諸佛諸佛所護能脫諸障。】


誠心。」
二別除四障。】

懺悔。」
一除惡業障。】


請。」
二除謗法障。】

隨喜。」
三除嫉妬他勝障。】

廻向菩提。」
四除樂三有障。】


「常不休廢。」
總結能治。】

得免諸障。」
總結所治。】

善根增長故。」


結益由此四障能令行人不發諸行不趣菩提故四行治𥁞善根長也又初一治業障以
止持故後三長善根以作持故△五止觀二一畧明二○一徵。】


云何修行止
觀門。」
寄問以標△二釋三○一止。】

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
界相。」
先由分別依諸外塵今以覺慧唯識道理破外塵相塵相既止無所分別故云
止此是方便。】


隨順奢摩他。」
此云止也。】

觀義故。」
但今就方便存此方
語約止即存梵言也以雙現時方名止觀故今但言隨順○二觀。】


所言觀者
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鉢舍那。」
此云觀。】


義故。」
依生滅門觀察法相故言分別如瑜伽論菩薩地云此中菩薩即於諸法無所
分別當知名止若於諸法勝義理趣及諸無量安立理趣世俗妙慧當知名觀是知依真
如門止諸境相無所分別即成根本無分別智依生滅門分別諸相觀諸理趣即成後得
智然此二門唯一心是故雙運方得名為正止觀也○三俱。】


云何隨順。」
此下
[004-0138b]
有二。】


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捨離。」
一顯能隨之方便。】


「雙現前故。」
二明所隨之止觀隨相而論止名定觀名慧就實而言定通止觀慧
亦如是如梁攝論云十波羅蜜通有二體一不散亂為體謂止定二不顛倒為體謂觀慧
也二廣說三一止五一修方便二一明勝人能入二一託靜息心修止方便二一約外緣。】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
若具言之有五緣一閑居靜處謂住山林及諸
閑靜等處若住聚落必有喧動二者持戒清淨謂離業障若不淨者必須懺悔三者衣食
具是四者得善知識五者息諸緣務今畧舉初故云靜處也。】


端坐。」
調身也先安坐
靜處每令安穩久久無妨次當正脚或全跏或半跏若全跏者先以左脚置右髀上牽來
近身令脚指與髀齊次解緩衣帶使周正不令坐時脫落次以左手置右手上壘手相對
頓置脚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次當正身先挺動其身并諸支節作七八反如自按摩法
亦勿令手足差異正身端直令脊骨相當勿曲勿聳次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邪
不低不昂平面正住次以舌約上齶次閉眼不令全合廣如天台山顗禪師二卷止觀中
說也今畧總說故言端坐也。】


正意。」
調心也未世行人正願者少邪求者多詐現寂
靜威儀苟求名利心既不正得定無由離此邪求故云正意意欲令其觀心與理相應自
度度他至無上道名正意也二安內心二一約坐修止二一離境。】


不依氣息。」
[004-0139a]


數息觀境。】

不依形。」
骨璅等。】

色。」
青黃赤白四相。】

不依於空不依
地水火風。」
地等五相皆是事定所緣之境。】

乃至不依見聞覺
知。」
是識一切處通前為十一切處亦可見聞等是舉散心時所取六塵於此等諸塵推
求了達知唯自心不復託緣故言不依二除心。】


一切諸想隨念皆除。」


除前諸境更有餘心皆亦遣也。】

亦遣除想。」
所遣既無能遣不立泯然寂靜方名
止也問何故能所心想並不存下荅云。】


以一切法本來無想。」
欲順
於法性故能所皆不存。】


念念不生念念不滅。」
轉釋成法性無想所
以也良以想無自性窮之則空故無生滅自體可得此乃即生無生即滅無滅故也如陽
炎水本自乾耳。】


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


若心外有實境心緣此境時抑令不緣不可得故後以心除心者今既心外無塵即所取
無相所取無相故能取自然不生何勞後心方更除耶。】


心若馳散即當
攝來住於正念。」
初習多馳故攝令住正何者正念下云。】

是正念
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
外境唯心是為正念。】

即復此心
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妄境既無唯心亦寂二約餘威儀修止。】


「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於一切時常
[004-0139b]
念方便隨順觀察。」
非直坐時常修此止餘威儀中一切時處常思方便
順於法性不動道理二止成得定除障不退。】


久習淳熟其心得住。」


一止成。】

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三
昧。」
二明止力附心猛利得定。】

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
退。」
三明伏惑入位即信滿入住二顯障者不能。】

唯除疑惑。」
一於理猶豫。】


「不信。」
二闡提。】

誹謗。」
三外道。】

重罪業障。」
四五逆四重。】

我慢。」


五恃我自高。】

解怠。」
六放逸不勤。】

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是六
種障隨有一種即不能入○二顯勝能二一能生一行三昧。】


復次依是三昧
故則知法界一相。」
一標立。】

謂一切諸佛法身與
眾生身平等無二。」
二釋相。】

即名一行三昧。」
三顯名二
能生無量三昧。】


當知真如是三昧根本。」
文殊般若經云何名一行
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
別相乃至廣說以此真如三昧能生此等無量三昧故名三昧根本也上皆一行三昧下
明無量三昧云。】


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三昧。」
義如上所
引文殊般若經中巳說△三辨魔事一一畧二○一魔事。】


或有眾生無善
[004-0140a]
根力則為。」
諸天魔也此魔云障礙。】

外道鬼。」
堆愓鬼也。】

神。」
精魅也。】


「之所惑亂。」
如是鬼神繞亂佛法令入邪道故名外道如是三種能變作三種五
塵壞人善心三種者下云。】


若於坐中現形恐怖。」
一示可畏之身怖之
以失志。】


或現端正男女。」
二現可愛之形惑之以生染。】

等相。」
三現
非違非順平等五塵動亂人心○二對治。】


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
不為惱。」
一切諸境約唯自心何况坐中此等諸境是故觀察唯心魔境隨滅不能
嬈亂以此唯心非彼所知故此是通遣之法別門遣者治諸魔者當誦大乘般若及治魔
咒默念誦之治諸鬼者堆惕鬼者或如蟲蝎緣人頭面鑽剌熠熠或復擊歷人兩腋下乍
抱持於人或言說音聲喧喧及作諸獸之形異相非一來惱行者則應閉目一心陰而罵
之作如是言我今識汝汝是此閻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腹吉支邪見喜破戒種我今持戒
終不畏汝若出家人應誦戒律若在家者應誦菩薩戒本或誦三辨三戒等鬼便却行自
匐而出也精魅神者謂十二時持饒變作種種形色或作少男女相或作老宿之形及作
可畏身相等非一眾多惱亂行者其欲惱人各當十二時中本時來也若其多於寅時來
者必是虎兕等乃至若多於丑時來者必是牛類等行者恒用此時則知某獸精魅說其
名字訶責即當謝滅此等皆如禪經中及顗禪師止觀中廣說△二廣二一魔事十事五
[004-0140b]
對○一現形說法。】


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
好具足若說陀羅尼若說布施持戒忍辱精
進禪定智慧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
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
○二得通起辯。】


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
心智辯才無礙。」
○三起惑造業。】

能令眾生貪著世間
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數瞋數喜性無常凖或
多慈愛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進後
便休廢生於不信多疑多慮或捨本勝行更
修雜業若著世事種種牽纏。」
○四據定得禪。】

亦能使
人得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
三昧或復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
七日住於定中得自然香羙飲食身心適恱
不飢不渴使人愛著。」
○五食差顏變。】

或令人食無分
齊乍多乍少顏色變異。」
○五對皆如文可見○問如現佛菩薩像
[004-0141a]
說甚深法或是宿世普根所發云何揀別定其邪正荅此事實難所以然者若是魔所作
謂是善相而心取著則墯邪網若實是善根所發之境謂為魔事心疑捨離則退失善根
終無進趣是故邪正實難取別今且依古德相傳畧以三法驗之一○以定研磨二○依本修
治三智慧觀察如經言欲知真金三法試之謂燒打磨行人亦爾難可別識若欲別之亦
湏三試一則常與共事共事不知當與久處久處不知智慧觀察○今借此意以驗邪正
謂定中境相發時邪正難知者當深入定心於彼境中不取不捨但平等定住若是善根
之所發者定力逾深善根彌發若是魔所為者不久自壞第二依本修治者且如本修不
淨觀禪今則依本修不淨觀若如是修境界增明者則非偽也若以本修治漸漸滅者當
知是邪也第三智慧觀察者觀所發相推驗根源不見生處深知空寂心不住著邪當自
滅正當自現如燒真金益其光色若是偽金即自當焦壞此中真偽當知亦爾定譬於磨
本治猶打智慧觀察類之以燒以此三驗邪正可得知也○二對治。】


以是義故
行者常應智慧觀察。」
依自隨分所有覺慧觀諸魔事察而治之。】


令此心墯於邪網。」
若不觀察則墯邪道三種驗中此當第三智慧觀察。】


「當勤正念不取不著。」
邪不干正自然退散若取著者則背正入邪若
不取著則因邪顯正是故邪正在著不著也。】


則能遠離是諸業障。」
[004-0141b]


不取著故無障不離如智度論云除諸法實相其餘一切皆是魔事偈云若分別境相即
是魔羅網不動不分別是即為法印此之謂也從當勤下總顯三中前之二法以此大乘
止門唯修理定更無別趣故初定研磨并依本修治更無別法所以合說但依本止門故
△四簡真偽二一舉內外二定以別邪正二○一邪。】


應知外道所有三
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
我見我愛我慢之使常相應也。】


著世間名利恭敬故。」
內著邪定外貪名利又但一切禪定不能滅損
煩惱者皆不可據也○二正。】


真如三昧者。」
謂在定時而不味著。】

不住
見相。」
以忘心故。】

不住得相。」
以忘境故。】

乃至出定亦無懈
慢。」
出定亦無恃定之慢。】

所有煩惱漸漸微薄。」
貪瞋癡漸薄即正定
之相也△二對理事二定以明真偽二○一真。】


若諸凡夫不習此三
昧法得入如來種性無有是處。」
謂修大乘菩薩行者要依
此真如三昧方入種性不退位中除此更無能入之路種性者約位在十住巳去不退位
中辯○二偈。】


以修世間諸禪三昧。」
謂四禪四空定等世間諸定及
不淨安般等但取境相定皆名世間定也。】


多起味著依於我見繫
屬三界與外道共。」
以味著定境故不離於我故云與外道共共者同得
[004-0142a]
此事定故。】


若離善知識所護則起外道見故。」
以其共故
若得善友護助之力得入佛法若離善友則入邪道△五示益勸二○一總標。】


復次
精勤專心修學此三昧者現世當得十種利
益。」
後世利益無量無邊現世利益畧陳十種△二別解十中分三○一一善友攝護益。】


「云何為十一者常為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
念。」
以修此真如三昧故諸佛菩薩法應護念令得勇猛勝進不退也△二四離障益二
○一離外惡緣。】


二者。」
一離天魔現形。】

不為諸魔惡鬼所能恐
怖三者。」
二離外道邪惑。】

不為九十五種外道鬼神之
所惑亂。」
○二離內惑業。】

四者。」
一除業也。】

遠離誹謗甚深之
法。」
不起新業。】

重罪業障漸漸微薄。」
舊業輕也。】

五者。」
二滅惑也。】


「滅一切疑諸惡覺觀。」
○三五行成堅固益。】

六者。」
於理增信。】


諸如來境界信得增長七者。」
處染不怯。】

遠離憂悔
於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
不為緣壞。】

其心柔和捨
於憍慢不為他人所惱九者。」
無世滋味。】

雖未得定
於一切時一切境界處則能减損煩惱不樂
[004-0142b]
世間十者。」
得深禪定。】

若得三昧不為外緣一切音
聲之所驚動。」
△二觀三○一明修觀意。】

復次若人唯修於
止則心沈沒或起懈怠不樂眾善。」
失自利也下初觀以
治之第四觀以成之。】


遠離大悲。」
失利他也下第二觀以治之第三觀以成之。】


「是故修觀。」
△二辨觀行相四一法相觀明四非常觀文四○一無常觀。】


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
揔標四觀所觀也。】


「無得久停須臾變壞。」
○二苦觀。】

一切心行念念生
滅以是故苦。」
○三無我觀。】

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
忽如夢。」
無體難追。】

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


剎那不住。】

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於雲欻爾而
起。」
本無積聚但緣集欻有不從十方來○四不淨觀。】

應觀世間一切
有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汙無一可樂。」
上來四觀除於
常等四倒配釋可知○二大悲觀。】


如是當念一切眾生從無
始時來皆因無明所熏習故令心生滅已受
一切身心大苦現在即有無量逼迫未來所
[004-0143a]
苦亦無分齊難捨難離而不覺知。」
無心厭背故使苦無
限也。】


眾生如是甚為可愍。」
深𤼵悲心○三大願觀。】

作是思
惟即應勇猛立大誓願。」
因悲立願。】

願令我心離分
別故。」
願體。】

徧於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𥁞其
未來。」
長時心也。】

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眾生。」


廣大心也。】

令得涅槃第一義樂。」
第一心也○四精進觀。】

以起
如是願故於一切時一切處所有眾善隨已
堪能不捨修學心無懈怠唯除坐時專念於
止。」
○三結觀分齊。】

若餘一切悉當觀察應作。」
順理。】

不應
作。」
違理△三俱三○一揔標。】

若行若住若臥若起皆應止
觀俱行。」
上來始習未淳故動靜別修今定慧終成故能雙運△二別辨二一約法
明俱二○一即止之觀。】


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
約非有義
以明止。】


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
報不失不壞。」
約非無義以明觀此二不二故去即也此順不動真際而建立
諸法良以非有即是非無故能不捨止而修觀也○二即觀之止。】


雖念因緣
[004-0143b]
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此順不壞假名而說諸法
實相良以非無即是非有故能不捨觀而修止此說時有前後然在行心鎔融不二不二
之性即是實性理味在此冝可思之○二對障明俱。】


若修止者對治凡
夫住著世間能捨二乘怯弱之見。」
治於二過謂正治凡
夫人法二執貪樂世間兼治二乘執五陰法見苦生怖以止門無生除此等執。】


若修
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愜劣心過遠離凡
夫不修善根。」
亦治二過謂正治二乘陿劣之心令普觀眾生起於大悲兼治
凡夫懈怠之心令觀無常䇿修善行○三揔結。】


以是義故是止觀門
共相助成不相捨離。」
如凡夫人非不樂世間無以勤修善行約二乘
人非不怖生死無以起於大悲是二行不相離也。】


若止觀不具則無
能入菩提之道。」
止觀相資如鳥兩翼車之二輪二輪不具別無運載之功
一翼若闕則無淩虛之勢△四防退方便二○一明可退之人。】


復次眾生初
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
先標行劣下舉處釋成。】


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
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
以其內心既劣
[004-0144a]
外闕勝緣信行難成故欲退也△二明防退之法二△一通舉聖意。】


當知如來
有勝方便攝護信心。」
標聖善巧。】

謂以專意念佛因
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


釋顯巧相二別引經證。】

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
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廻向願求生彼
世界即得徃生。」
引經也下釋經文。】

常見佛故終無有
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
住正定故。」
但徃生之人約有三位一如蓮華未開時信行未滿未名不退但以
處無退緣故稱不退二信位滿足巳去華開見佛入十住位得少分見法身住正定位也
三者三賢位滿入初地巳去證徧滿法身生無邊佛土如佛記龍樹菩薩等住初地生淨
土等也此中畢竟等是後二位五勸修利益分三○一結前生後。】


巳說修行
信心分。」
結前大章。】

次說勸修利益分。」
牒前大章。】

如是摩
訶衍諸佛祕藏我巳揔說。」
二舉信謗損益二一信受福勝二一
約三慧揔舉其益。】


若有眾生欲於如來甚深境界得
生正信遠離誹謗入大乘道當持此論。」
聞慧。】


[004-0144b]
量。」
思慧。】

修習。」
修慧。】

究竟能至無上之道。」
二別顯三慧益相三
一聞時益。】


若人聞是法巳不生怯弱當知此人定
紹佛種必為諸佛之所授記。」
二思時益。】

假使有人
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念行十善不
如有人於一食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不可
為喻。」
三修時益三一時少德多。】

復次若人受持此論觀察
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
得說。」
二校量多相。】

假令十方一切諸佛各於無量
無邊阿僧祇劫歎其功德亦不能盡。」
三釋多所以。】


「何以故謂法性功德無有盡故此人功德亦
復如是無有邊際。」
二謗毀罪重。】

其有眾生於此論
中毀謗不信所獲罪報經無量劫受大苦惱。」


一謗成罪重。】

是故眾生但應仰信不應毀謗。」
二誡勸止
。】


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斷絕一切三寶之種。」


三釋罪重意。】

以一切如來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
[004-0145a]
切菩薩因之修行得入佛智故。」
四轉釋斷三寶之義於中
二句一約果人依之得涅槃二約因人依之得菩提菩提涅槃即是法寶佛僧可知也三
結勸修學。】


當知過去菩薩巳依此法得成淨信現
在菩薩今依此法得成淨信未來菩薩當依
此法得成淨信是故眾生應勤修學。」
三世菩薩同行
此法更無異路故勸修學三揔結廻向。】


諸佛甚深廣大義我今
隨順揔持說。」
結上所說也於中上句結義下句結文。】

廻此功德
如法性普利一切眾生界。」
廻向利益也於中上句明德廣下句
辨遐霑。】

大乘起信論䟽卷第四


音釋




公對切乱也

補爾切股也

力水切注云軍壁曰〡

在奚切肶〡也



資昔切皆吕也

五各切齗也

子道切玉石也

以立切盛光也



七閭切拙也音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