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o0103 大乘起信論疏-唐-法藏 (master)


大乘起信論疏卷第三      田四
西太原寺沙門法藏述


草堂沙門宗密錄之注於論文之下。


二辯染淨相資亦云染淨互熏相生不斷即顯上總中能生一切法義也四○一舉數總
。】


復次有四種法熏習義故染法淨法起不
斷絕。」
由此染淨相資故得起不斷絕也○二徵列別名。】

云何為四。」
徵也。】


「一者淨法名為真如。」
此是生滅門中真如以三義故故云淨法一約
體本來淨故二約體相以內熏故令反染成始淨故梁攝論云能成立者謂真如十種功
德所成立者謂十種新生正行也三約用熏故應機成淨緣。】


二者一切染
因名為無明。」
六染及九相皆因無明而有。】

三者妄心名為
業識。」
妄心者通事識及業識今據其本故但言業識。】

四者妄境界所
謂六塵。」
事識所緣之境也此三皆是染法由此染法自性差別仗託因緣故具說
三種淨法對染雖成熏義然其體用竟未曾別故但明一種△三廣釋染淨熏習之義二
一總二○一喻。】


熏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若
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
喻也下合有二○二合。】


[003-0119a]
亦如是真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熏
習故則有染相。」
一染熏淨也顯真無相隨熏現相又顯妄法無體故但云
相又當相自無反流之用故云相不云用也此約隨流生滅門說此釋經中如來藏為惡
習所熏等。】


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
故則有淨用。」
二淨熏染也此是生滅門中本覺真如故有熏義真如門中則
無此義由此本覺內熏不覺令成厭求反流順真故云用也此釋經中由有如來藏故能
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也涅槃經云闡提之人未來佛性力故還生善根彼言佛性力者即
此本覺內熏之力耳良以一識含此一義更互相熏徧生染淨故也此中佛者是覺性者
是本故名佛性為本覺也△二別一一染一○一問。】


云何熏習起染法
不斷。」
汎論熏習各二種一習熏謂熏心體成染淨等二資熏謂現行心境及諸惑相
資等二一荅二○一畧。】


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於無明。」


舉能熏所熏之法體也亦可此中但舉能熏無明然必依真如故約本舉也。】

以有
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
根本無明熏習義也。】

以熏
習故則有妄心。」
依無明熏動真如有業識心也。】

以有妄心即
熏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
[003-0119b]
界。」
以此妄心還資熏無明增其不了令其轉成轉識及現識。】

以有妄境界
染法緣故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
受於一切身心等苦。」
以此境界還熏動心海起諸識浪緣念彼境即
起事識也上六麤中初二名念中二名著後二名同此也謂依惑造業依業受報二廣○
即明前三種從後向前次第說也文三○一明境界熏妄心。】


此妄境界熏
習義則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增長念熏習。」


由境界力增長事識中智相相續相法執分別念也。】

二者增長取熏習。」


增長事識中執取相計名字相謂人我見愛煩惱也○二明妄心熏無明。】

妄心熏
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業識根本熏習
能受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滅苦故。」
以此
業識能資熏住地無明迷於無相能起轉相現相等相續令彼三乘人雖出三界離事識
分段麤苦猶受𥠖耶變易行苦然此細苦無始來有但為揀細異麤故約巳離麤苦時相
顯處說。】


二者增長分別事識熏習能受凡夫業
繫苦故。」
以事識能資熏起時無明起見愛麤惑發動身口造種種業受凡夫分段
苦故○三明無明熏真如。】


無明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
[003-0120a]
一者根本熏習以能成就業識義故。」
謂根本不覺熏
動真如成業等諸識但今舉初故云業識。】


二者所起見愛熏習以
能成就分別事識義故。」
謂枝未不覺熏習心體成分別事識上文
云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但未從本生故云所起也△二淨二○一問。】


云何
熏習起淨法不斷。」
△二荅二一畧二○一正明熏習。】

所謂以
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
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以此妄心有
厭求因緣故即熏習真如。」
先明真如內熏無明令成淨業後即
此淨用反熏真如增其勢力前即本熏後即新熏也△二辯其功能二○一因。】


自信
巳性。」
十信位中信也下即三賢位中脩。】

知心妄動無前境界。」


觧也。】

脩遠離法。」
依觧成行謂尋伺等觀唯識無塵等行也。】

以如實知
無前境界故。」
初地見道證唯識理異前比觀故云如實也下明十地脩道位
中廣脩萬行以顯真如云。】


種種方便起隨順行不取。」
所取無相。】


「不念。」
能念不生。】

乃至久遠熏習力故。」
三祇熏故二果。】

無明
則滅。」
根本。】

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
妄心盡也。】

以無起
[003-0120b]
故境界隨滅。」
妄境滅也此上皆滅惑也即翻前三種染下明證理成德云。】


「以因。」
無明。】

緣。」
妄境界。】

俱滅故心相。」
染心。】

皆盡名得涅
槃。」
此並滅故心體轉依名得涅槃。】

成自然業。」
起不思議業用△二廣二○一
明妄心熏習。】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
分別事識熏習。」
即上意識。】

依諸凡夫二乘人等厭
生死苦隨力所能以漸趣向無上道故。」
以此識不
知諸塵唯是識故執心外實有境界凡夫二乘雖有發心趣向觧脫而猶計有生死可厭
涅槃可欣不了唯心道理由此作意力故久後還得菩提。】


二者意熏習。」
若就
本而言名為業識通而論之即前五種意。】


謂諸菩薩發心勇猛速
趣涅槃故。」
以諸菩薩知一切法唯是識量捨彼事識外計分別既了唯心趣理
速疾異前漸悟故云乃至速趣涅槃也問此中妄心既並熏習真如起反流行意熏既屬
棃耶如何能各自發心脩行荅前凡夫二乘不覺棃耶但依分別事識資持力故而發心
脩行以不達本故向大菩提踈而且遠故云漸也此菩薩既了棃耶本識即依此識資持
力故方得發心脩行以了本故向大菩提親而且近故云速也此約所依相資辯熏非各
自發心等此如下文證發心中說也△二顯真如熏習三○一標數。】


真如熏習
[003-0121a]
義有二種。」
二徵列。】

云何為二一者自體相熏習。」


內熏。】

二者用熏習。」
外緣△三辯相二一別釋二一體相二一正顯。】

自體
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備有不思
議業。」
不空本覺名無漏法此法𡨋熏眾生非物能了故云不思議此中業者是𡨋熏
作用。】


作境界之性。」
非直熏彼妄心令其厭求成能觀智亦乃與其觀智作所
觀境界。】


依此二義恒常熏習以有力故能令眾
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
顯熏功能謂此心境二法亦可此體相二
法𡨋熏眾生有力故令起厭求等行。】


自信已身有真如法發心
脩行。」
依熏起脩行相△二釋疑二○一問。】

問曰若如是義者一
切眾生悉有真如等皆熏習云何有信無信。」


初約現在信心有無。】

無量前後差別。」
後約未來信心前後內熏既齊何得
如是。】


皆應一時自知有真如法勤脩方便等入
涅槃。」
結成難也此則執別疑通難△二荅二○一約染惑成緣明起有厚薄。】


曰真如本一。」
通體明內熏不無。】

而有無量無邊無明
從本巳來自性差別。」
根本無明住地本來自性差別隨人厚薄。】

厚。」
[003-0121b]


不信。】

薄。」
有信。】

不同故。」
前後亦爾非彼內熏使之然也。】

過恒河沙等
上。」
枝未是根本上。】

煩惱依無明起差別。」
是從無明所起迷諸法門
事中無知所知障中麤分攝。】


我見愛染煩惱。」
是無明所起四住煩惱煩
惱障攝。】


依無明起差別如是一切煩惱依於無
明所起前後無量差別唯如來能知故。」
雙結前二
種煩惱皆依根本無明所起由是義故前後非一差別無量前後難知故唯佛了△二約
淨法頼緣成前後差異二○一立理。】


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
具足乃得成辦。」
若獨內因不假外緣可如所貴然今外假用熏及內正因
方得成辦故致前後不可一時故上開二熏習不云一也△二正釋二一明因緣互闕之
失二一顯因緣之失二○一喻說。】


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
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
○二法合。】


「眾生。」
木也。】

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
火性。】

若不遇
諸佛菩薩善知識等。」
若無人知等。】

以之為緣能自
斷煩惱。」
能自燒木。】

入涅槃者則無是處。」
○二明闕因不成。】


「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內淨法未有熏習力者
[003-0122a]
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
謂無明厚重之流雖
本覺內熏然未有力故雖遇善友外緣之力亦不能令其得道○二明性用相應之得。】


「若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為諸
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
具因緣也下明熏益云。】

能起厭
苦之心信有涅槃脩習善根。」
自分也下明勝進云。】

以脩
善根成熟故則值諸佛菩薩示。」
示義。】

教。」
教行。】

利喜。」


既得義利具觧行故成喜。】

乃能進趣向涅槃道。」
△二用大二○一指
事總標。】


用熏習者即是眾生外緣之力。」
○二約緣別顯
三○一標。】


如是外緣有無量義畧說二種。」
二徵列。】


何為二一者差別緣。」
為於凡小事識熏習而作於緣謂現形不同故
云也亦可與差別機為緣故也謂三賢巳上乃至諸佛能作此緣應眾生也。】


二者
平等緣。」
為諸菩薩業識熏習而作於緣謂唯現佛身平等無二故云也亦可與平
等心機為緣故也謂初地巳上乃至諸佛要依同體智力能作此緣△三釋二一差別緣
二一總二○一明感用因。】


差別緣者此人。」
機欲之人。】

依於諸佛
菩薩等。」
出外緣體。】

從初發意始求道時。」
明能感緣機脩行時。】
[003-0122b]


「乃至得佛於中若見若念。」
正明行者之心感用器也謂見其身
形念其功德也△二正明用相二一正明差別之用二○一開總成別。】


或為眷
屬父母諸親。」
一慈愛以攝生。】

或為給使。」
二居卑以利物。】

或為
知友。」
三同類以勸發。】

或為冤家。」
四怖之以入道。】

或起四攝。」
五以
四攝法攝之二攝別成總。】


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
二辯
用之益。】


以起大悲熏習之力能令眾生增長善
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
△二別二一就根熟不熟開近遠二緣。】


「此緣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近緣速得度故
二者遠緣久遠得度故。」
○二就前近遠各開為二。】

是近遠
二緣分別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增長行
緣。」
謂方便行即自分也。】

二者受道緣。」
謂依前力便正觀相應即勝進也亦
可初即四攝利他行後即三空自利行△二平等緣二○一明能作緣者平等。】


平等
緣者一切諸佛菩薩皆願度脫一切眾生。」
平等
心也。】


自然熏習常恒不捨。」
常用應機。】

以同體智力故。」


釋成常用。】

隨應見聞而現作業。」
顯其用相二明對機顯平等。】


[003-0123a]
謂眾生依於三昧乃得平等見諸佛故。」
謂十住巳
去依三昧力悉見諸佛身量平等無有彼此分齊之相二合明三一標。】


此體用
熏習分別復有二種。」
二徵。】

云何為二。」
三釋依論二唱。】


者未相應謂凡夫二乘初發意菩薩等。」
約位舉人。】


「以意意識熏習依信力故而能脩行。」
明其行劣凡小
意識熏菩薩五意熏並未契真如故下正明未相應云。】


未得無分別心
與體相應故。」
無正體智故未與法身體相應。】

未得自在業脩
行與用相應故。」
無證真後得智故未與應化身用相應也。】

二者巳
相應謂法身菩薩。」
顯位。】

得無分別心。」
如理智與體相應也。】


「與諸佛智用相應。」
以有如量智故得然也下約行勝翻前劣云。】


依法力。」
證真如而脩行非如前位但有信力。】

自然脩行。」
八地巳去無功
用行。】


熏習真如滅無明故。」
妄滅行成四明染淨盡不盡義二一明染
法違真無始有終。】


復次染法從無始巳來熏習不斷
乃至得佛後則有斷。」
二明淨法順理有始無終。】

淨法熏習
則無有斷盡於未來。」
一正顯。】

此義云何以真如
[003-0123b]
法常熏習故妄心則滅法身顯現起用熏習
故無有斷。」
二釋成也以真熏妄滅淨用無盡故二辯所示之義即明前法有顯
義功能問何故真如門中不辯所示義生滅門中具辯所示三大義耶荅以真如門中即
示大乘體能所不分詮旨不別故不別辯生滅門中染淨不一法義有殊故具說三上立
義分中真如門內云即示生滅門中云能示釋義在此也文二△一釋體相二大二○一
總標二大名。】


復次真如自體。」
體大。】

相。」
相大。】

者。」
二別釋二大義一一
。】


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减。」


人雖就位以分優劣真體隨人未曾增减。】

非前際生。」
常也凡位為前。】

非後
際滅。」
恒也佛位為後。】

畢竟常恒。」
三句皆顯不增减所以△二相二一正明
性德二一明德相三○一總。】


從本巳來自性滿足一切功
德。」
○二別。】

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
一本覺智
。】


徧照法界義故。」
二本覺顯照諸法。】

真實識知義故。」


三顯照之時無倒。】

自性清淨心義故。」
四性離惑染。】

常樂我
淨義故。」
五性德圓備。】

清涼不變自在義故。」
六性德無遷○
三結。】


具足如是過於恒沙不離。」
性德塵沙不離真體。】

不斷。」
[003-0124a]


無始相續。】

不異。」
與體同味。】

不思議。」
即不異而有恒河之義故。】

佛法。」
唯佛
窮達故亦可是所覺法故。】


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
若此真體
無性德者如來證此不應具德既證性已萬德圓備即驗真如本具也○二顯立名。】



為如來藏。」
隱時能出生如來。】

亦名如來法身。」
顯時萬德依止
△二問荅重辯二○一執體疑相難。】


問曰上說真如其體平等
離一切相云何復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
△二
相不違體荅二○一明雖差別而不二。】


荅曰雖實有此諸功德
義而無差別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
實德雖多
同一如味。】


此義云何。」
多德何以唯一下釋云。】

以無分別。」
非能分別。】


「離分別相。」
非所分別。】

是故無二。」
無能所故△二明雖不二而差別二
○一畧。】


復以何義得說差別。」
既其不二何以說別。】

以依業
識生滅相示。」
以依生滅識相恒沙染法反此表示真如淨德恒沙差別且舉
染本故但云業識△二廣二○一問對染表示之相。】


此云何示。」
○二舉彼染法
一一對顯。】


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於念。」
舉所迷理。】


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說無明。」
依真起妄
[003-0124b]
謂細麤染心本末不覺也將欲釋淨先舉其染對以顯之下諸句例然云何顯耶者下云。】


「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
既起念即是不覺無
明故不起即是本覺智明。】


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
妄見不周。】


「心性離見即是徧照法界義故。」
真照圓明。】

若心有
動非真識知。」
反之即顯真如無動。】

無有自性。」
明妄染無體反之即
顯自性淨心。】


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明妄四倒反之即顯真如四德。】


「熱惱。」
諸惑燒心是極熱惱故說真如是清涼也。】

衰變。」
妄染遷改反顯真如不衰
變也。】


則不自在。」
業果繫縛故則顯真如自在上云清涼不變自在義故。】


至具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對此義故心性
無動則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一。」


翻對故染淨皆過恒沙。】

若心有起更見前法可念者則
有所少。」
妄心外念求之不足。】

如是淨法無量功德即是
一心更無所念是故滿足。」
淨德性滿無假外求。】

名為法
身如來之藏。」
結名△二別解用大二一總明二一對果舉因三○一舉本正
。】


復次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
[003-0125a]
發大慈悲脩諸波羅蜜攝化眾生。」
○二舉本大願。】


大誓願盡欲度脫等眾生界。」
廣大心也。】

亦不限劫
數盡於未來。」
長時心也○三舉悲智大方便。】

以取一切眾生
如巳身故。」
悲深。】

而亦不取眾生相。」
智深也兼上亦則不顛倒
心亦可釋前長時所以。】


此以何義。」
舉悲智深所以也。】

謂如實知
一切眾生及與已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
依真
如門答顯深也○二牒因顯果。】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
一牒前因。】


滅無明見本法身。」
二自利果三正顯用即利他果於中三。】

自然
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
一明業用甚深非待作意如攝論云
如摩尼天皷無思成自事等。】


即與真如等徧一切處。」
二顯用廣
大稱理之用故。】


又亦無有用相可得。」
三用而常寂也於中此正顯也
次徵云。】


何以故。」
佛具三身何以乃云無有用相。】

謂諸佛如來唯
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
離於施作。」
若廢機感論如來唯是妙理本智更無應化世諦生滅等相但隨緣
起用用則無用如波即水故用恒寂也涅槃經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等梁攝論云唯如
[003-0125b]
如及如如智獨存名為法身。】


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
用。」
雖真理妙智本來常湛而隨機感益用無邊即寂而常用△二別釋三○一標。】


用有二種。」
○二徵。】

云何為二。」
△二釋二○一正顯用相二○一直
顯其用二○一應身。】


一者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所
見者。」
凡夫二乘不知唯識計有外塵即是分別事識義今見佛身亦謂心外順彼事
識分別計度故說依分別事識見也亦可此人雖覺六識不知彼七八識故但云依事識
。】


名為應身。」
依此麤識分別但見應化麤相不見報身細相○下釋見麤所
以云。】


以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來。」
迷於唯心。】

取色分
齊不能𥁞知故。」
不達即色是心無有分齊問佛身何故唯眾生識耶荅眾
生真心與諸佛體平等無二○但眾生迷自真理起於妄念是時真如但現染相不顯其
用○以彼本覺內熏妄心故有厭求有厭求故其用即現○厭求劣故用相即麤厭求漸
增用亦漸細如是漸漸乃至心源無明既𥁞厭求都息始覺同本用還歸體平等平等無
二無別未至心源已還用於識中隨根顯現故云識中現也問若據此義用從真起何故
說言轉識現耶荅轉識即是棃耶中轉相依此轉相方起現識現諸境界此識即是真妄
和合若隨流生死即妄有功能妄雖有功離真不立若反流出廛真有功能真雖有功離
[003-0126a]
妄不顯故就緣起和合識中說其用耳問若據此義乃是眾生自心中真如之用云何說
言佛報化耶荅眾生真心即諸佛體更無差別故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
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不增不减經云法身即是眾生眾生即是法身法身與眾生義
一而名異既從法身起報化用何得不是眾生真心耶問義若然者眾生心佛還自教化
眾生何故說言佛悲願力荅即此真心是佛悲願謂無緣大悲及自體無障礙化用等即
性起大用也問眾生既無不有心何不早起化用令滅無明荅未有厭求故問既先有本
覺何不早熏令起厭求荅無明厚薄不同因緣互闕不等此如上說問若真心即是佛者
何故下文云從諸波羅蜜等因生荅此約本覺隨染義說然其始覺覺至心源平等一際
有何差別上來約終教說若約始教說者即以諸佛悲智為增上緣眾生機感種了為因
緣故託佛本質上自心變影像故云在自識中現也餘如瑜伽唯識等論說也△二報身
三○一約識舉人。】


二者依於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
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為報身。」
十解
已去菩薩能解唯識無外諸塵順業識義以見佛身故○二明所見報相初正報後依報。】


「身有無量色。」
身無分齊故。】

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
好。」
依身有相相亦無邊依相有好好亦無𥁞然相以表德令人敬德以念佛好為嚴身
[003-0126b]
令人愛樂欲親近也。】


所住依果亦有無量種種莊嚴。」
能依
無邊故所依土亦復無邊頗胝迦等殊勝之寶常放光明無礙校飾故。】


隨所示
現即無有邊不可窮𥁞離分齊相。」
異前化身分齊之色
由此菩薩知分齊即無分齊故一一色相皆徧法界互用無礙自在難思故也。】


隨其
所應常能住持不毀不失。」
隨其業行所應感者即皆常住非三
災等之所壞也○三結果由因以釋名。】


如是功德皆因諸波羅
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足
無量樂相故說為報。」
如是依正二報無障礙不思議事皆因十度深
行之熏及本覺不思議熏二因所成樂相圓備故名報身△二重牒分別二○一應身。】


「又為凡夫所見者是其麤色隨於六道各見
不同種種異類非受樂相故說為應。」
簡凡異小如三
惡道皆見佛如黑象脚等三尺之身又如提謂等以人天位見佛為樹神及天神身等準
此即六道眾生並見佛不同也皆非出世相故非樂也如二乘人等見佛為出世是阿羅
漢等聖人身○二報身。】


復次初發意菩薩等所見者以
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見。」
十解菩薩等依比觀門見真如理是
[003-0127a]
相似覺故云少分異前十信故復云深異後真證故但云信。】


知彼色相莊
嚴等事無來無去離於分齊。」
以見真如異於凡小是故得知
色相等事性無分別。】


唯依心現不離真如。」
釋無分別所以也攝論中
地上見報身者彼據證之相應成就處說今此地前菩薩少分見者以知色境界但是現
識不離真如即無分齊故得少分見也既非全見故不相違但以異前凡小心外取境見
應化故故約唯心少分明見。】


然此菩薩猶自分別以未入
法身位故。」
簡異地上。】

若得淨心所見微妙其用轉
勝乃至菩薩地盡見之究竟。」
顯於地上所見用相過於地前
故云轉勝漸漸微細至金剛後心業相都盡用即歸體故云見之究竟以窮其源故。】



離業識則無見相。」
要依業識乃有轉相及現相故也。】

以諸佛
法身無有彼此色相迭相見故。」
若離業識等無明即唯是
真如故佛無有彼此分別之見△二問荅除疑二○一問。】


問曰若諸佛法
身離於色相者云何能現色相。」
△二荅二○一釋法身能
。】


荅曰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於色。」
總也下別。】


「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
謂彼所現報化之色不異法身真心
[003-0127b]
如波與水本來無二。】


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
身。」
明色即心顯前不二以色即心故遂令色相都盡故就其本但云智身智謂本覺心
智也。】


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徧一切處。」
明心即色
顯前不二如水徧在波中○二釋所現之色。】


所現之色無有分齊
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
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此非
心識分別能知以真如自在用義故。」
以彼真心無礙
周徧所現之色亦復圓融自在無礙故云所現之色乃至不相妨礙於中無量菩薩者亦
是報身作用也亦可即是感報身大用之機緣皆能頓赴以一一根皆徧法界然互不相
妨此真如之用非妄識能知△二會相入實顯動靜不異三○一標。】


復次顯示
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推求五陰色。」
色陰。】


「之與心。」
四陰△二釋二○一觀色。】

六塵境界畢竟無念。」
先觀
色法也境從心起畢竟無體離心之外無可念相。】


以心無形相十方
求之終不可得。」
非直心外無別六塵就心內求色等形質亦不可得前則
所緣無相此則能緣無相△二觀心二○一喻。】


如人迷故謂東為西
[003-0128a]
方實不轉。」
○二法。】

眾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
念心實不動。」
推求動念已滅未生皆不可得中無可住無可住故則無有起
故知心性實不動也○之結。】


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
順。」
方便觀也。】

入真如門故。」
正觀也△二對治邪執二○一就本總標。】


治邪執者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於我則
無邪執。」
△二別明治障二一對治離三○一標數。】

是我見有二種。」


○二徵列。】

云何為二一者人我見。」
計有總相主宰此是佛法內初
學大乘人迷教妄執非是外道等所起也。】


二者法我見。」
計一切法各有體性
即二乘所起也△三辯相二一人三○一標。】


人我見者依諸凡夫
說有五種。」
○二徵。】

云何為五。」
此五何別者初一約果餘四通因果
餘如科文問此等既並於真如法上計云何說為人我執耶荅此有二釋一云此是初學
凡夫有人我者作此執故云人我執也二云由如來藏中有二義○一是本覺義即當是
人於上妄計故云人執二是理實義當所觀之法今據初義故說人執△三釋二一二於
空謬執二一妄執事空以為法體三○一舉起執緣。】


一者聞脩多羅說
如來法身畢竟寂寞猶如虛空。」
○二正明執相。】

以不
[003-0128b]
知為破著故即謂虛空是如來性。」
以眾生執佛色身之
礙相故說法身如虛空迷說意故執同太虛△三辯對治相二一虛空妄非真三○一立。】


「云何對治明虛空相是其妄法。」
一立情有。】

體無不
實。」
二立理無○二釋。】

以對色故有是可見相令心生
滅。」
一釋情有也徧計情中相待而有妄念所緣故非法身。】

以一切色法
本來是心實無外色若無色者則無虛空之
相。」
二釋理無也本以待色為空今既唯心無色何得更有於空○三結。】

所謂一
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
一結情有也。】

若心離於妄
動則一切境界滅唯一真心無所不徧。」
二結理無
也辯法同喻以周徧如空故取虛空為喻○二法身真非妄。】


此謂如來廣
大性智究竟之義非如虛空相故。」
簡法異喻謂是如來
本覺性智豈同太虛虛妄法也△二妄執法體唯是空無三○一執緣。】


二者聞
脩多羅說世間諸法畢竟體空乃至涅槃真
如之法亦畢竟空本來自空離一切相。」
大品云乃
至涅槃如幻如夢若當有法勝涅槃者我說亦復如幻如夢○二執相。】


以不知
[003-0129a]
為破著故即謂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
不知
為破情計有故即執性德是無○二對治。】


云何對治明真如法身
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二三於有倒智三○一
執性德同色心三○一執緣。】


三者聞脩多羅說如來之藏
無有增减體備一切功德之法。」
○二執相。】

以不解
故即謂如來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別。」
三對治。】


「云何對治以唯依真如義說故。」
二之不二也。】

因生
滅染義示現說差別故。」
不二之二也如上文云以依業識生滅相
示等△二執法性本有染三○一執緣。】


四者聞脩多羅說一切
世間生死染法皆依如來藏而有一切諸法
不離真如。」
○二執相。】

以不解故謂如來藏自體具
有一切世間生死等法。」
以不解隨緣之義則謂自性有染△三對
治二○一奪破。】


云何對治以如來藏從本巳來唯有
過恒沙等諸淨功德不離不斷不異真如義
故。」
明淨德妙有。】

以過恒沙等煩惱染法唯是妄有
[003-0129b]
性自本無。」
明妄染理無。】

從無始世來未曾與如來
藏相應故。」
明妄不入真也○二縱破。】

若如來藏體有妄法
而使證會永息妄者無有是處。」
△三執染淨有始終三○
一執緣。】


五者。」
教執治等各二法謂生死涅槃。】

聞脩多羅說依如
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得涅槃。」
○二執相。】


不解故謂眾生有始以見始故復謂如來所
得涅槃有其終𥁞還作眾生。」
聞依真有妄便謂真先妄後故
起有始見也如外道立從冥初生覺等既眾生有始依真故證得涅槃者還作眾生成有
始之義也如外道立眾生終𥁞還歸於𡨋名為涅槃從𡨋起覺更作眾生此亦如是△三
對治二○一明法體離始則顯生死無初。】


云何對治以如來藏無
前際故無明之相亦無有始若說三界外更
有眾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經說。」
如仁王經云我說一界外
別有一眾生界者是外道大有經中說非七佛說也○二明法體離終則顯涅槃無𥁞。】


「又如來藏無有後際諸佛所得涅槃與之相
應則無後際故。」
△二法三○一執緣。】

法我見者依二乘
[003-0130a]
鈍根故如來但為說人無我。」
○二執相。】

以說不究
竟見有五陰生滅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


○三對治。】

云何對治以五陰法自性不生則無有
滅本來涅槃故。」
△二究竟離二一約法明治二○一約法總顯。】

復次
究竟離妄執者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無
有自相可說。」
中論云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待今即無因待亦無所成法等
凖釋可知相待無相待法體本爾非由悟後方使其然故下云○二舉廣類求。】


是故
一切法從本巳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
顯上非心
。】


非有非無。」
顯上非色也。】

畢竟不可說相。」
△二會釋伏疑
三○一正會伏疑。】


而有言說者。」
疑云聖者了知諸法離性不可說相云何
乃有種種言說故牒外難云有言說者下釋云。】


當知如來善巧方便
假以言說引導眾生。」
正會伏疑也假言巧引意不在言○二辯定聖
。】


其旨趣者皆為離念歸於真如。」
○三反以釋成。】


「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
△三分別發趣
道相二○一標意釋名。】


分別發趣道相者謂一切諸佛
[003-0130b]
所證之道。」
舉所趣之覺道。】

一切菩薩發心脩行趣向
義故。」
顯能趣之因行欲明菩薩發心趣向佛所證道種類不同故云分別發趣道相
△二開章釋相二○一標數。】


畧說發心有三種。」
○二徵列。】

云何
為三一者信成就發心。」
十信行滿入十住位中初發心住也。】


「二者解行發心。」
十行位中能解法空順行十度行成純熟發廻向心入十
逈向位也。】


三者證發心。」
初地巳上乃至十地也前二是相似發心後一是真
實發心△三辯相三○一信成就發心三○一明信心成就之行二○一問。】


信成
就發心者依何等人。」
一問能脩行人。】

脩何等行。」
二問所脩
之行。】


得信成就堪能發心。」
三問行成堪發○二荅前信滿故進後信
未成故退二一正荅前問二一荅三問三○一荅能脩行人。】


所謂依不定
聚眾生。」
分別三聚乃有多門今此文中直明菩薩十住巳上决定不退名正定聚
未入十信不信因果名邪定聚此二中問十信位人欲求大果而心未决或進或退本業
經中十信菩薩如空中毛名不定聚今依此人明其脩行也○二荅所脩行。】


有熏
習善根力故信業果報能起十善。」
謂有聞熏及本覺內
熏之力并依前世諸善根力故能信業果故捨惡從善脩福德分也。】


厭生死苦
[003-0131a]
欲求無上菩提。」
成菩提分及解說分善也上皆辯行因。】

得值諸
佛親承供養脩行信心。」
明脩行緣也謂約此因緣脩十種信心行
○三荅行成堪發。】


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
一明行成。】

諸佛
菩薩教令發心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
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故能自發心。」
二約勝緣正明
發心謂發十住初心也勝緣雖多畧舉三種於中初一他力後二自力亦可同下二心謂
順教故得直心護法故得深心餘同此也○二結成位。】


如是信心成就
得發心者。」
此下有二。】

入正定聚畢竟不退。」
一顯於下無失
謂入十住初發心住位不墮凡小之地。】


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
應。」
二明於上有得也謂住習種性位行順內熏之因故云正因又此位巳去定當得果
故云正因以更不退失故二舉劣顯勝勝者如前進劣者如此退文二○一明劣相二○
一內因力微。】


若有眾生。」
此下有二。】

善根微少久遠巳來
煩惱深厚。」
一惑重也。】

雖值於佛亦得供養。」
二德薄也於中
。】


然起人天種子。」
一倒求。】

或起二乘種子。」
二異求。】


「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若進若退。」
二猶豫大乘○
[003-0131b]
二外緣力劣。】


或有供養諸佛。」
此下有二。】

未經一萬劫。」
一行
時未滿也。】


於中遇緣亦有發心。」
二遇緣不勝也於中有四。】

所謂
見佛色相而發其心。」
一以色見佛。】

或因供養眾僧
而發其心。」
二住相供僧。】

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


三隨劣教發心。】

或學他發心。」
四學他迹此等並非菩薩悲智之心故欲退失
○二結成退失。】


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遇惡。」
因緣。】

或便
退失墮二乘地。」



大乘起信論䟽卷第三
[003-013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