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o0090 釋摩訶衍論通玄鈔-遼-志福 (master)



釋摩訶衍論通玄鈔卷第三
大遼醫巫閭山崇祿大夫守司徒通
圓慈行大師賜紫沙門 志福 撰


論卷第四剋體無差別者謂唯一種根本無明約義差別
假說為六故下文云如是六種根本無明故云尅體
無差別而前四種即是四句第一單明唯約佛見故
第二單闇唯約生見故第三亦明亦闇佛生同見故
[003-0138b]
第四非明非闇謂互奪雙亡二義齊融故說名言道
斷尋思路絕離四句絕百非故後二易知。


所謂圓滿般若等者唯此圓滿及無所不明唯局果
位例下究竟等五義亦爾唯同赤眼所見明故若爾
云何經言盡攝一切般若智明既言一切亦通因也。


答曰因是無明黑闇之法道理極成身子不疑如上
論云雖復名覺即是不覺遠流應至十地又云是故
一切眾生不名為覺等故知但疑果位清淨之智不
問因也若爾云何論說五十一位始覺智哉答曰約
分說故約前位故今疑一向出離無明清淨智故。


實知契經者前百本中八十七光明實智經諸書本
中亦並智字今勘寫誤。


迦羅鳩奢那者翻云利鳥又火鳥又眼赤鳥也。


答曰非非也者釋頌末句遠離遠離故。


徧計所執者如清凉判性相兩宗十重異云三性空
有即離別此一餘五依計相即故說體一非如彼宗
依他唯有徧計唯空空有離耳。


出覺知樹等者如上論云依不覺故而有始覺是也
於論文中明了說等者今具引論屬配六種且第一
明者論云頓斷無明成一切種智是也第二闇者論
云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
更兼此唱是也第三俱者論云覺心初起心無初相
乃至即是淨也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乃至故說無始
無明即是染也是也第四非者論云心義合始覺與無明俱無
[003-0138c]
形相由互奪兩亡真妄交徹故也是也第五空者論云三界虗偽
唯心所作是也第六具者論云無明薰真如成諸染
出染真如薰無明成諸淨用出淨是也釋曰上所屬文
有通本末今但取本不取末耳。


總有十種名等者前二句答後問下十句答前問。


我由無明以之為質等者即上為德質也問無明在
時未有能報之佛若成佛時又無所報之惑其義云
何答唯據無明在時說故從當得名如華菓樹同上
見一處住地故謂此正說闇無明故非是據彼巳斷
說也若爾前難善遣後難猶存答曰故佛但云我有
多恩盡未來際不能盡報不言以何報何恩也此但
談說非是實有能所報故如上文云而言知初相者
即謂無念但是假說故亦可無明巳變為德不須他
報據佛自行仍反報也此唯自行實為能報非有無
明為所報故或可報於巳轉成德而言闇者從因假
呼如草糠火故上文云六唯根本此則實有能所報
故上三義中後二意以稱名讚德為報恩也。


無等等生者此二等字俱訓齊也謂此無明功力殊
勝餘無與等故云無等又能齊時而生四相故云等
生今所引經俱之一言勝鬘經中則是具字具謂資
具即并上五共有六事勝於他化自在天眾而根本
六義勝餘枝末一一配合如演奧鈔。


一建立義等者故俱舍云得謂獲成就彼論釋云初
獲後成今此二義同彼釋之生唯局所得通能所若
[003-0139a]
所望所即是持業若能望所便成依主而所引經似
唯持業。


不能覺不覺者此頌應云以不能覺了故名為不覺
以唯一頌文窄故爾。


般若等者此中三法初一是德後二即惑初一全同
肇師般若無知論題以無慮知分別識故猶如明鏡
無心現像故經云聖智無知而無所不知次一即是
九相枝末虗妄了知自是無故故云諸戲論識即是
知無肇論難曰聖智之無惑智之無俱無生滅何以
異耶第八無知知無難也意云聖智言是無也惑智亦是無也又俱無生滅有何異耶答曰
聖智之無者無知惑智之無者知無其無雖同所以
無者異也雙標二智之無也般若無知即真智之無也惑智有知即真諦之無也無即雖同無
知知無異也何者問異無所以也夫聖心虛靜無知可無可曰無

知非謂知無聖心虗靜無相可知故無知可無是謂般若無知非是真諦無知惑智
有知故有知可無可謂知無非曰無知也惑智有知知物性空
故有知可無是謂真諦知無非是般若無知無知即般若之無也無知即般若體
空智知無即真諦之無也知無即真諦法空智是以般若之之與

真諦言用則同而異言寂則異而同同故無心於彼
此異故不失於照功等註云體者達也。


譬如諸種等者種能生子故名種子芽在種位名為
隱子若出生時謂之顯子法準思之。


譬如天網者謂網攝持諸物類故無明攝持諸煩惱
故以無不攝故持言天故老氏云天網恢恢疎而不
漏。
[003-0139b]


有愛數等者謂有愛言具通別名且別名者故勝鬘
云四住地者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
愛住地初一三界分別煩惱見道位中一處斷故後
三三界俱生煩惱如次欲色無色之惑愛力偏勝故
從得名斯則有愛唯局無色故云別也言通名者有
通三有愛通一切分別俱生皆名愛故愛力偏勝總
立愛名今云有愛是通非別故大寶積經勝鬘會云
世尊無明住地於有愛住地其力最大譬如魔王等
大同上引自體經說更有多節並無數字今論有者
同別行經謂四住惑皆在有愛法數中耳故次文云
世尊如是有愛住地數四住地不與無明業同等。


力無力門者能成能顯即是有力所成所顯即是無
力而歸攀言並訓依也今此二門真妄相形真本有
體但依他顯妄元無性故依他成依他成故本覺隨
緣若爾所隨之緣更何者是答曰謂即不如不如是
何是無明用謂本覺性隨能迷用成彼不覺體性得
起故復禮問云真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故清凉答
曰迷真妄念生迷真即用妄生即體而全同此迷真是用得起
是體問體用俱時因果何分答以義假說用因體果
如境因識果雖一俱時亦須義說境用為能起之因
識體是所起之果又如第八現行種子亦是體用因
果之法此二相望決定同時為能所持為能所起今
此亦爾細詳易見問今論明說無明有因謂彼不如
餘教所說無明無因橫從空起有無相違云何會同
[003-0139c]
答餘處但說無別因起故圭峯云不同餘法展轉相
因彼云餘法者即是報業煩惱三障展轉為因而生
非遮無明自因而起故無相違。


一切無明等者前言而有其念念字是末今云念無
自相念通本末故云一切無明其二念言有此通局
自下本末不覺望於本覺二互相依顯也。


法身般若等者法身明本般若即智並依法身德義
說故如上論云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能知名義者即本覺名義也。


雖斷麤相等者意言三中麤者先斷細者仍存如現
相麤八地雖盡而餘二相細故猶在無明與彼相依
得住後二準知不同果位生相全盡無所依故無明
亦滅如三子亡父亦隨喪其難善遣何分兩重況上
下論無文說故又準論云不知轉識現等及以依轉
識說為境界等似八巳上有細三相詳之。


所以者何者此有二義一通徵業相依彼無明起之
因由二別徵次上動則有苦由何所以意云以何因
由纔動即苦答云不覺為因故是苦患故遠公云一
毫涉動境成此隤山勢是也。


依此動作彼轉者應云轉作彼即是廻文不盡故也
故上文云轉作能緣。


能起諸念者問準此問詞本文應云忽然起念即無
違矣何言念起耶答文雖在下義應在上故無所違
此上皆問意言前說能動能起皆是獨力之業相非
[003-0140a]
關無明之自體故今再問無明之體。


此處等者自下方答體唯佛了餘莫能斷顯業用因
亦分了以漸斷故故用可說體不可論。


不可分柝等者直釋名分柝揀異名隔別即是分疎
辨柝離隔別異亦可同上王所心境說也精細起動
微隱流注。


言鍵摩者此翻為識於前業識阿梨耶中巳對辨訖
巳上皆是本性智經餘義如彼亦巳釋竟。


本一者智相等者此下六相各具三節一標名二舉
因三顯相。


依此經文等者問既釋支流亦說第七本論六麤應
具七識何憑大本唯意識耶答謂彼支流兼就微細
劣弱義邊亦說第七然其本部但據增強顯勝義邊
故唯意識今此本論全同二經若依具本唯明意識
若依支流亦兼第七然約非異通在六麤非同海東
別屬智相。


興盛六種麤重相者準千山本於相字下有一故言
木羅石蜜等者開泰本云木羅石蜜甘淡等味隨其
所應出種種味能起舌識諸大觸著和合種種善美
樂具能起身識此即案頌六塵次第起彼六識頌文
眾字屬於觸塵。


無別體耳者意以六七二識體同但言其一巳具二
矣。


心俱和合生者而有二意一準今偈和合之言不離
[003-0140b]
之義第八心體如日月水而前七識如光明波波與
水俱不相捨離而波得起故非一異今此亦爾二準
上文俱合動相曲有二義一云第八心水與境風俱
和合起七故不一異一云上二字標下三字釋由風
與水和合起波故波水俱不一不異法準思之。


不從內來等者謂前七識先來無體在彼第八內外
兩間故無從來不同於人先巳有身或在彼房內外
中來餘教例知。


謂彼等者今此一頌而有二義前之二句於一藏識
而分七故此如上云藏識海常住等頌也後之二句
於一意識而分七故此如下云一意識中分七種故
而如等者上釋初句八識皆有不可破壞常住之相
故云不壞相有八下釋後句相字巳上釋無相言皆
字巳下釋亦無相亦可其不壞相而無有二故云無
有二相是故頌曰無相恐執無二即定為一故云亦
是無相是故頌曰亦無相則是無二亦無一也若依
此解其皆以下即是總結。


末那陀識者即是第七末那之名應是梵語有廣略
耳次言三細則是通名下業識等則是別號今此亦
爾上標意識但是通名下言末那陀即是別號。


同說末那等者依前二中率上達下備數門也應此
中經亦同初本上節說云轉識業識智相識前二名
同故更不會後一名異故別會釋。


此二壞不壞相者壞即非異不壞非一亦可壞謂滅
[003-0140c]
也即無常義不壞理也即常住義如上偈云不壞相
有八。


以此義故等者文具兩節初躡前經義直明緣外後
徵釋經意緣外因由意言有何所以須要外緣是故
徵云何以故而答意云如風激水波須依起境現梨
耶七識須生蓋不自由故須緣外斯之總意因上後
本但說七識不說八種之所以云末那意說總為一
故故今言七緣外塵起正是與六同體同種故得緣
外兼次所引伽陀所說即前釋云意識微細分位無
別體耳謂從會後本乃至此文血脉相承都一意耳
若約異種同護法義不緣外矣今此論主同異雙存
護法論師唯據異義良以教有權實理有淺深故爾。


現鏡識體者體則性也同楞伽云藏識海常住又體
謂事體偈云日月與光明等。


若爾現識等者即前敘破異師之義謂上但以散言
直立故前論文散言直非故今再立此量成云現識
前陳應即末那後說為彼意識親所依故因猶如意
根喻。


即有二意等者且宗有二邊同種相符別種違教。


應審思惟者今審思云後五復次分之為二前四約
事則有麤細後一即理則無麤細於前四中曲分成
三初一唯就人法分之次二唯約相待分之謂初一
唯細後一唯麤中間四相亦麤亦細望前則麤對後
則細後之一次望他三細故六唯麤。
[003-0141a]


本無漏者始本二覺也無明者本末二不覺也此二
皆有業用顯現而非實有故名業幻。


言非可修相者望彼涅槃非是了因修顯故。


言非可作相者望彼菩提非是生因所作故。


畢竟無得者此之二果即性淨本有故無得也自下
釋伏疑疑云若眾生巳入涅槃更無新滅即巳同諸
佛何故不能現報化等色身耶釋云法性自體本無
色相可見如何使現色等耶故云亦無色相可見又
疑云若法性非是色相可見法故不現色者諸佛何
故現報化等種種色耶釋云彼見諸佛種種色等者
並是隨眾生染幻心中變異顯現屬後異相門非此
同相門中本覺智內有此色等不空之性又亦可本
覺不空恒沙德中亦無此色相前義色即不空性後義智即不空性之言
語助勿為隔法故云而見色相乃至不空之性也何以得知

彼法體中無色相者釋云以本覺智相非是可見法
故也。


隨染幻差別等者起信別記說有二門一約喻二就
法喻者且如幻兔依巾有二門一兔二巾兔亦二義
一相差別義二體空義巾亦二義一住自位義二體
成兔義此中巾與兔非一非異且非異有四句一以
巾上成兔義及兔上相差別義合為一際故不異此
是以本隨末明不異二巾上住自位義及兔上體空
義合為一際故為不異此是以末歸本就本明不異
三以攝末所歸之本與攝本所從之末此二雙融無
[003-0141b]
礙俱存故為不異此是本末雙存無礙明不異四以
所攝歸本之末亦與所攝隨末之本此二俱泯故為
不異此是本末雙泯平等明不異第二非一義者亦
有四句一以巾上住自位義與兔上相差別義此二
相背故為非一此是相背非一二巾上成兔義兔上
體空義此二相害故為非一三以彼相背與相害此
二位異故為非一謂背則各相背捨相去懸遠相害
則相與敵對親相食害是故近遠非一也四以極相
害泯而不泯非害由極相遙存而不存非背此不泯不存
義為非一此是成壞非一又四非一與上四非異而
亦非一義不雜故又上四不異與此四不一而亦不
異理徧通故是故若以不異門取諸門極相和合若
非一門取諸義極相違諍極違而極和者是無障礙
法也第二就法說者巾喻真如如來藏即是隨染幻差別也
喻眾生生死等即是性染幻差別也非一非異亦有十門準喻
可知又兔即生即死而無礙巾即隱即顯而無礙此
生死隱顯逆順交絡諸門鎔融並準於前思之可解
以論前後多說幻喻故引兔章欲令頓曉深思有昧勿咎文繁


能覺一相者歎前百重會異歸同也良有滯異故須
遣之即真如門遠離三相圓滿三德即是一心故名
真如是也。


能覺一相即無相法者歎後一重拂迹入玄也恐滯
於同故再遣之真如門云言真如者亦無有相是也。


尋義之述等者謂前同相全案經文故云依此經文
[003-0141c]
立同相門今異相門但取經意不依其文故云尋義
之述立異相門。


直釋因緣者此有二義若望前文更不釋彼是心生
滅若對後段未釋因緣殊勝不可思議故云直釋前
正後兼。


論曰即此文中自有二門者上釋生滅初唱論曰此
中有二門問兩處此言皆目近之詞云何彼科唯局
當唱今於此科亦通後文答亦與前同非該後文何
者謂釋此唱竟而便結云巳說隨文散說決疑門故
知非也又問論云次廣說門此中二品等分明該後
云何上文不同此耶答彼是大科巳同此訖此是子
段不可轉例況次廣說門其文散漫不言此中故通
後文上此中言其文定屬唯局當段不通後也故前
後異不可一準況彼一唱並無關涉後段之文何得
歘爾預先科耶今此一唱總標雙徵而關後段因此
須指道理應爾二文既異何得例同。


一者攝義顯宗等者謂收攝諸多因緣之義顯示此
論因緣之宗或通諸教之所宗也故古人云儒宗五
常道宗自然釋宗因緣斯之謂也良以此章正辨因
緣故。


現識體中又有緣義者體具二義一理二事若據理
體前望彼識故是因義神了順故今望彼相可有緣
義神背異故若據事體前識望識故是因義解了同
故今識望相可有緣義了背異故以識例相亦具因
[003-0142a]
緣謂以現相且屬能緣若望彼相則是因義背本同
故若望彼識則是緣義背了異故若屬所緣但作疎
緣以非精法闕彼心識了背故義故論不指更具因
義或文影略若望六相亦具因義非情亦是不覺氣
故。


望於六塵相者[千-┬+下]山本云六麤今誤。


果報為始等者問果報云何與業為因耶答由若報
上復造其業同餘教故次由業重故起惑也故上文
說滅相通用於自望上皆與力故亦可但約對果方
得名業等此則自宗相待俱成互相對待互為因果
又此即是緣起之法從無始來十法同時非有前後
故上論說俱有四相如起一舍若闕一事舍不得成
故互相籍舍方得立成一眾生若闕一法生不得立
由十互賴生方得成故十更互為緣而起今據義次
且說上下下上因緣又如子養父故。


復次一切有為等者有三復次初無常門遣次無我
門遣後相待門遣斯據中論多立此門上來隨相遣
彼空執斷見假觀也辨相遣彼有執常見空觀也雙
則中道齊離二邊中觀也一心三觀同時思之。


何以故等者謂何以眾生有心識故此釋徵也初重
問答由有心識故有佛性此重徵釋由有佛性故有
心識良以性識二相成爾復次為欲至亦寂滅者大
分為二初破權局名後以無下立實通號於中分三
即是三諦初至皆是幻化則是俗諦次之二句則是
[003-0142b]
真諦後之四句即第一義諦上言寂滅即非有義下
云亦寂滅即非空義由如空空故屬真體此同中論
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真諦亦為是假名俗諦亦是
中道義第一義諦此論釋前生滅因緣故得同彼因緣所
生等也若就境論法法三諦融即無拘若在心說念
念三觀亦無障礙若漸熟習更帶三止空觀即帶體
真止假觀即帶方便隨緣止中觀即帶離二邊分別
止此三止觀一心頓具法性爾故天台智者云破一
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
大乎中故一中一切中無假無空而不中空假亦爾
即圓教之行相如摩醘首羅天之三目非縱橫並別
達磨大師以心傳心不帶名數直為上上根智俾忘筌忘意故與此教同而不同智者禪師窮理盡
性備足之門故與禪宗異而非異也三觀圓成法身不索即免同貧子

也上俗諦云皆藏識者九相皆具能攝義故而由作
因能持果故皆是末那者皆具能生依止義故皆是
意識者皆具依意所起義故亦復皆非者上據非異
此據非一是故九相各有別名非皆通名梨耶等故
問寧知非是就性空說答以此俗中未說性空次於
真諦方始說之。


不可思議等者謂即一而三相不同不可作一思議
又即三而一體無別不可作三思議又能三能一非
三非一又不可作定空假中三法思議謂理圓言偏
言生理喪故不可議法無相想思則乱生故不可思
又不可作定梨耶等言念說之由假名故三名亦得
[003-0142c]
無礙故也斯則通證述理文中名諦各具無礙之義
七五不生等者此五句中前三真諦後二中諦第七
前五第八第六三細六麤如是八識九相皆空斯則
真諦也有空無有即非有也無空無有即非空也斯
則中諦也。


一切萬有等者此下有三初即名空次一切下相空
此中復二初即法空後一切眾生下即人空後身尚
不有下即妄想空斯則相名妄想如如正智五中前
三則是不覺今即前三不覺空也此即真諦。


而能令作等者賢首云此則引生令熟次則引熟令
得果故二不同故餘教云發業一發潤業數潤今此
同爾此相續識具二種義一自體得名相續即識如
前唱論識與法執相應不斷故二從他得名相續之
識如此唱論能令惑業苦不斷故。


唯心迴轉等者龍論明本則具二意一云若爾巳上
釋論巳下通妨前中復二初據論顯文唯遣諸法以
上所說十一末那皆依本覺真心而起故今顯言結
歸唯心此中又二初徵釋上節正明後徵釋以心生
下所由後諸法唯心下就論密意兼拂其心謂妄法
既盡真心亡故若爾心不見心既是顯言何云密耶。


答曰彼遣妄心此拂真心故不違理二云上下並釋
本論文義初徵釋正明謂是前一心隨無明動作十
一意故故說三界唯心轉也此心隨薰現似曰虛隱
其虛體詐現實狀曰偽虛偽之狀雖有種種然窮其
[003-0143a]
因緣唯心所作故本文曰是故三界虛偽等次所以
下釋此義下初問意云現有塵境云何唯心後答意
云由人妄念分別而見妄念即是分別義故故云妄
念而生又如夢中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由是唯心
無外塵境中邊論偈曰由依唯識故境無體義成斯
則以心遣彼境也次諸法唯心下釋心不見心等既
塵無有識不自緣是故無塵識不生也論偈下半曰
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斯則以境遣彼心也。


無相可得者或唯約心或通心境皆空無相也。


次若爾下釋當知世間至種種法滅故此中有四一
結相屬心無明者根本也妄心者業識也以一切境
界由此而成即現識等也若無明未盡巳還此識住
持境界不息一是故下舉喻以說是一切境依心住
故離心無體即心無體猶如影像離鏡之外無形鏡
內復無其體三唯心虛妄釋外伏疑疑云既其無體
何以宛然顯現故論釋云唯心虗妄此並真心之上
虗妄顯現何處有體而可得耶四以心下反驗唯心
顯境成妄問何以得知心上顯現故論答曰以心生
等良以心生法生等故知也此意由前以無明力不
覺心動乃至能現一切境等故言心生種種法生斯
則心境薰動故云生也若無明滅諸識皆滅故言心
滅種種法滅斯則心源還淨故云滅也意云既心隨
不覺妄現諸境即驗諸境唯心無體也此唱總意良
以因緣和合道理成辨諸法無性義顯不住義彰故
[003-0143b]
結和合屬於心也斯則賢首全同龍樹者由諸教云
緣生故無性無性故緣生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
空等故得同也又論意然也後復次由心下重指本
論配歸法門故下結勸云如其次第應審觀察謂上
釋中但漫解文義故今再指令屬本文若依初義或
但指前三復次義唯屬釋論亦可通矣。


本種種妄執等者問準釋論解即唯法執應在前意
何屬意識人執品耶答前意後識二非一異今據非
異故無違也故上本云即相續識。


三種凡夫者初人造諸業次人起我執後人起法執
是三差別。


毛頭難角者切韻云角競也等意言此位與彼惑業
角其力能甚大難也若準鈔引是此覺字即難覺察
惑業故也。


定是不著者準千山本無此著字。


殊勝不可思議者謂三人中對前二說也故上銘此
為挍量分即對三人挍量勝劣故。


本依無明薰習等者意言依彼無明薰習本覺而作
因緣起彼識故而此因緣深細難明故前二人莫可
言思亦可推尋所起識之因緣難窮了也。


從初正信者即十信位可以證下斷本無明亦通十
信也下文略故但說三賢巳上賢龍復略但說登地
巳去故知且就增勝說也次句三賢比觀觀察故次
下十聖理量親得故。
[003-0143c]


執相應染者準下釋意王所相應點污淨行名相應
染總通一聚執唯人我伹局身見相應即染持業釋
也執之相應染即是總從別法得名亦以別揀通依
主釋也亦可執是相應染揀後不相應故執染二字
皆通體用相應二字唯局於用隨其所應作持業釋
下二準此三不相應亦例此知疏更一義心境相應。


言常無常門等者決定常住對次文時體性不變對
次文處如本論云從本巳來是時自性清淨是處


言無常常門等者常恒無常對次文時恒常變異對
次文處如本論云常恒是時不變是處又常恒言亦通處
也。


文相可見者以所謂下一句釋上無常常門一句本
中常恒不變又以不達下一句釋上常無常門一句
本中而有無明此並義句非文句也。


如本至一者等者賢首云若二乘人至無學位見脩
煩惱究竟離也。


信相應者十解巳去信根成就無有退失名信相應
故地論中地前總名信行地菩薩無著論中亦同此
說也此菩薩得人空見修煩惱不得現行故云遠離
非約隨眠以留惑故攝論云若不斷上心即不異凡
夫若不留種子即不異二乘又二意留惑為自他也
此約終教說若約始教初地巳上方說留惑如餘論
說釋曰始終二教留惑相去較一僧祇權實照然。


謂後得等者然雖理智斷煩惱礙仍自未了智礙是
[003-0144a]
淨非與斷名不云彼斷而由量智見是清淨乃立斷
名故云此斷斯則二智緣二諦境斷二諦惑各別而
談餘文亦有相即而論如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
即根本智雙斷二也又如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
開示種種法義即根本智亦緣俗也理智既爾量智
應然故清凉說性相二宗十重別中第八能所斷證
即離別中即二二智各有二能一能斷惑二能證理
耳。


所謂本覺隨染之心者本覺通用望所成法非一非
異今據非異故即所成之心王也非取能成之真心
故亦可本覺隨染所成之妄心也如次文云依染淨
差別心依本覺名淨念依不覺名染各順親生之因
義也故能依異得說相應下不相應由無所依染淨
差別故無二異兩得相應以本不覺更無所依之染
法故是故論云即心不覺常無別異心則三細妄心
者也或即依彼真心而起或即依彼妄心而轉故更
別無所依染法難顯與彼三細差別故不可說兩得
相應若爾上云無明為因生三細此豈不是因果異
耶答彼據細麤前後假說因果今就剋性同時難分
二異故上論云三賢不量十地非境即此義也。


三種相同等者謂就所依異知緣同也。


若爾何故等者意云若如是同知緣爾何故彼經說
相違轉耶。


言逆上順下者應即是彼上下二轉今相應染違其
[003-0144b]
上轉順其下轉故云爾也。


相應相違者相違即是不同之義謂此三句如次對
前三句不同如即心不覺翻前心念法異常無別異
翻前依染淨差別下句準知故云相違。


應審思擇者其本論中出智礙之所以而有三節初
則諸法常住寂靜無動故法華云世間相常住勝鬘
云一切法常住由如幻兔本自麻巾次由無明不了萬法全是
真如妄見別有所云法者即上一切法也故上論云
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又云不
了一法界義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如人迷幻
謂有實兔後由妄見執彼實有故不能了假法一塵由執實兔
顛倒心故終不實了幻兔一毛如有偈云若不證真如無由了諸行

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釋曰論初二節即偈上句
後故不下即偈下三別記亦云無明不了即動是靜
故是以動中不能差別而知也。


二障二礙等者一云二障一向因中所斷無至果故
今此二礙煩惱通因故云據斷智礙唯果故云不斷
以因位中不斷體故此約因中一是可斷一不斷故
兼就無明自體而說若就其用亦通因斷故上文云
從信相應地觀察覺斷等上疏亦云損無明能即據
根本無明用也一云其煩惱礙一向說斷其智慧礙
一向不斷何者上論頌曰如是六無明剋體無差別
又密嚴云根本無明於幻人中能作幻質於德人中
能作德質不可取一非一故又清凉云我由無明為
[003-0144c]
質成證覺道是故報無明恩無盡既說體同及為俱
不可斷半報恩無盡即知不斷也故下文云然此中斷
不捨無明以為其斷非以斷除而為斷故若爾云何
斷義成耶謂斷煩惱心斷除不起故然引本斷而證
始者論云今始起德本來有故又上俱是無明云如
一夜色喻根本無明也人見是闇如餘惑迷見無明
染赤眼見明如佛智悟見無明淨但易人目不須除
闇此符論宗問上說滅相實是清淨功德之法應亦
同此是不斷耶答曰上云斷有二門一同體同相義
故說滅相以為清淨即不可斷故無行經云貪欲即
是道等二異體異相義故說覺於滅相實是過患即
是可斷故本智經云根本無明闇等今據異門體亦
非斷豈同常往通途之義亦可滅相攬真妄成伹覺
其妄是過患故一向須斷未覺其真是功德故一向
不斷今此根本妄亦非斷不同滅相真故非斷故滅
非斷望此非斷二不同也故上論曰十地非境三賢
不量唯佛能了不可妄說然依經說假言強稱等斯
言驗矣


論卷第五。本生滅相者據論本意入此門來但釋立義分
生滅因緣相其生滅二字正是門名其因緣相伹是
顯彼生滅法上差別之義故但得云生滅之因緣生
滅之相故但長分三段釋彼三種前二巳竟今當第
三。


則風斷絕者疏牒論中於風字下有一相字此言風
[003-0145a]
相直屬其波若無相字但是其風非論意也。


心得相續者意由本覺真體不滅心相相續而成邪
聚可與上喻風相相續齊也。


麤重生滅等者意言麤細生滅之義相與彼麤細之
心體相應不相應故本云相者即義相也大同百法
四相是彼不相應行假法所收八識是心實法攝耳
然麤假相與心相應以相顯故如大波濤與水相應
以動麤故其細假相不可說與心體相應以相隱故
如似流不流不可說與水濕相應以動細故故引經
云流注生滅相生滅即斯二也。


分契不契者意屬相應不相應二也。


獨力業相之全分者既言最細唯是佛境應云獨力
業相之一分其麤一分巳與所成麤和合相十地斷
故猶如風用須漸漸息而彼波相亦漸漸停不可却
說波先止耶故上文云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至淨
心地隨分得離等是也今據說四句中第四細中之
細故云全分不可收在細中之麤以是根本無明用
故然橫對他但是其細故唯第四若自竪望前前者
麤後後者細故通諸位漸斷故也若爾云何與麤同
時斷耶答曰違根後智義各異故亦可今據盡處說
耳。


妄想現鏡識者即前無始妄想薰是也又同上說現
鏡識體為因義也。


如其次第漸對治故者約義次第非據時分若爾何
[003-0145b]
不從麤向細斷耶答曰然上論云為揀始覺悟次第
故故今且說自細之麤據實本來同時斷竟。


不捨等者此中有二一不捨名斷二斷除名斷礙亦
二義一體空理無二體有理無初即煩惱染本空故
多教說故後即智礙體本有故此論說故頌曰隨義
立異名剋體無差別又云如是六種根本無明等然
就同體說闇理無耳由此體有理無之義故說不捨
名斷由彼體空理無之義故說斷除名斷是故立一
斷義異也。


謂斷煩惱心者正釋斷除不起故者遣疑謂人疑云
勿同無明不捨名斷故今遣云斷除不起故大同相
宗自性斷義無明亦似緣縛斷義廣見上文。


然若等者科文巳判今復釋云巳上總彰難意自下
方正消文次云本覺同滅無所有也此通二意若據
科文但屬印前先巳難故若依此解唯當後難今正
序故此二含在若心滅者矣然則然前起後之意然
前說竟然後若等。


至於邪定者意言從果至賢即是正定又至信初即
是不定又至長流即是邪定若言入邪起應化身非
自作邪者非也何不入彼正不二聚現身化耶。


染淨相薰等者此門意兼總別二義總則通明上三
章也謂是心生滅因緣相其間各有薰生之義皆以
此文總顯示故不爾寧在三章後哉別則唯明生一
切法也謂生滅門初唱論云心生滅者依如來藏乃
[003-0145c]
至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
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此即總明自所言覺義者至
性染幻差別故別釋攝一切法謂舉覺不覺無法不
攝故自此巳下別釋生一切法謂四種薰習無法不
生故問云何越彼因緣相耶答三章相續正明上立
餘殘未盡後復別明後二巳盡更不論矣故第二論
云如是種種攝生薰習差別之相至彼別相決擇分
中分明顯示斯之謂也。


自有六意等者初一妙有次二真空第二名空第三
相空第四空有無礙第五揀外道第六揀權小如護
法說能所各具四種義故方立薰習餘法皆非今此
亦爾能所各具六種義故方立薰習餘亦皆非準次
結中具無量義非但六耳。


後有并兼中有者謂下四法各開二種唯除境界仍
舊不兼但就一體義分二薰餘之三種各兼其一業
識中兼事識無明中兼枝末真如中兼妄心此則正
體有四而義有八謂隨一中分二義故而所兼中體
義各四謂餘二各一妄心開二以意識薰及意薰習
故成四也。


一切染法者而真如中所兼妄心亦名染故。


班多等者此云鬼集林。


[企-止+十/思]音惠末那提者此云怖香。


梵檀等者此云仙居林。


陀摩等者此云仙香。


實無於染者即不變也。


則有染相者即隨緣也。


實無淨業者即違他順自也。
[003-0146a]


則有淨用者即違自順他也況具上六義故又云皆
是幻化故不同權教定相之法不可更變染淨互成
今無定性假名染淨隨緣轉變更無礙耳。


三者發起問答決疑門等者問此後二門皆屬第二
淨品相薰何得而為大文科耶答前之二門則是正
釋後之二門則是通難染品無妨唯會淨難若爾應
大分二初正釋後通妨答曰為避文繁但長分耳。


因緣各示者問下論但說差平二緣並不言因故彼
科云緣相散示生解門云何此中而言因耶答夫因
緣者而有通別別則因親緣疎通則不分親疎今則
是通下則是別故無所違各者別也即別開說差平
二故。


至部實主者此通法喻至者極也部者類也實者真
也主者依也猶如虗空至極真實作彼部類萬物之
主法準易知又千山本部是都字都者總也此文更
直真如虗空總中之總故。


生死之海更深者此即變易賢首云三細梨耶是變
易體。


具受一切苦報者此即分段賢首云分別事識為分
段體。


四毒等者涅槃經說四毒虵同一篋如四大同一身
釋本身言則以上句釋本心字又云貪欲嗔恚愚癡
憍慢亦名四毒釋本心也却以上句釋本身也又但
對前變易之中最後二句總顯大患非是別屬本論
[003-0146b]
之文。


如實薰習力等者如者似也實者真也意以第八虗
境如似真實第六不了妄計為法焰水虗乾如似實
濕。


如有者意言八境無有主宰似有主宰第六不了妄
計為人焰水本無濟舟之用似有彼用準此二薰唯
於現識所現境上義分細麤說有二也六八識境麤
細亦爾八如目明覩空明淨六如目闇見空昏闇然
明闇異空體非二雖細麤殊境體是一非同始教質
影雙存今此即是唯影無質之句也前後準悉。


增長取薰習故者問云何不起後之二耶答別記云
後二是業果非所論也若爾何故上文境界緣故生
六相耶釋云前據通論此約別剋以此後二是妄心
之作用非親從境生也。


中重云何等者根本不覺名上見愛枝末名下能薰
雖一業識為體而具二種力用義故如前文示通作
用云於其上下皆與力故科當妄心薰無明故又初
即下上因緣後即未徧因緣。


變易細苦者別記引經云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得
變易報此之謂也問論云業識經說無漏文如水火
義同云何答但是一體而具二義一就所依染分謂
之業識如淨薰染始覺淨智依彼末那名為意薰是
經云生因惑又名虗妄行二就能帶淨分謂之無漏如證發心
根後之智帶彼業識名為覺心是也良以無始至登
[003-0146c]
十地真妄和合染淨交徹如金雜鑛隨應立名耳又
賢首云以此業識能資薰住地無明迷於無相能起
轉相現相等相續令彼三乘人雖出三界離事識分
段麤苦猶受梨耶變易行苦然此細苦無始來有但
為簡細異麤故約巳離麤苦時相顯處上釋上節下釋下節
事識能資薰起時無明起見愛麤惑發動身口造種
種業受凡夫分段苦故釋曰伹以事識正薰無明與
釋小異餘全同矣。


自體本故者自體屬業識本屬無明是自體之本從
他得名依主釋也故上文云業識妄心因無明故自
體生巳故云自體。


通達徧故者名義同彼本徧因緣通達即徧持業釋
也如上文云各有二依謂通達依及支分依故云通
達。


根本無明等者準此經文唯言根本即知前云自體
本故通達徧故亦唯根本但於通達徧故中兼說枝
末例彼業識分二同此但於下薰力中兼彼事識。


本所起見愛等者賢首云伹從本生故云所起。


自有二薰云何為二等者準此因果並通本新三大
三身亦通新始覺本覺如金在鑛謂之本有後若出鑛
謂之新有雖說本新而金體一三大三身因果功德
皆通二矣本新同爾故下論云同此義故三身本有
理故顯了及問答中說彼三身本有薰習並名本覺
準知出纏皆為始覺既報化出纏為新有薰習得名
[003-0147a]
始覺而法身出纏亦新有薰習得名始覺此據終教
理事無礙因隱果顯本新歷然非濫圓教事事無礙
因果交徹新本相收。


謂雖未得十信之位等者此則信前散亂聞法汎爾
發心起猒求行以此為因漸行十信此是根鈍懈墮
之流若是利根勤勇之者聞法發心即登信位故瓔
珞云從具縛凡未識三寶好惡因果值佛菩薩教法
中起一念信便發菩提心是人即名信想假名字菩
薩略行十心所謂信心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戒心迴
向心護法心捨心願心云云


本覺智分等者由此本薰令彼妄心猒苦忻樂如上
本云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薰習無明等是也又別記
云此二薰習皆是真如內薰妄心有此猒求還薰真
如成勝行也。


以菩薩等斷無明故者此出登地意薰所由謂同前
說無始薰中於十地內斷十無明故此則唯從相續
巳上總名法執故並屬意是十地斷前說信賢意識
薰者謂執取巳下屬煩惱障總名意識故是彼斷。


速趣等者問此意言速前識稱漸其故何耶答別記
云意識薰中望意薰習而有四劣一能薰之識自淺
薄故二望所薰真如猶懸遠故三不覺知有末那賴
耶故四不覺知有法報相故是故不能疾得菩提也
意薰四能翻前劣故謂能薰深厚徹五意故餘三可
見是故望大菩提速疾得也釋曰彼判意識唯局十
[003-0147b]
信不通三賢故具明四今據十信亦通此四若約三
賢唯用前二。


自自作自等者自然作體名自自然作相名自故云
自自作自非由他梵王等所作故云無他力故第一
論云為欲顯示一法界體平等平等無有其私無量
性德自然本有非得他力故。


如是本覺發過恒沙等者此段能化化所化生並屬
本覺本因果薰後若新起並屬始覺始因果薰准於
此義若巳修成十方諸佛三身果德並屬眾生本有
三身若望於佛並屬始覺此則但是體一義異謂隨
染幻有差別故。


如本用薰習者等者疏釋論中脫此一句致無三身
本有等義及下差別平等二緣亦與龍樹所釋不同
因辨二本上下差別雖有多處而脫津要彼論三處
一真如門今論云若離說念名為得入彼脫說字二
覺義中今論云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相彼脫相
字三淨薰染中即此文是言二全同者是未曉也。


作境界者如上文云作彼六根所緣六塵即六如來
日月光明如來香積芬流如來等是也。


起信生解等者謂起信生解建立脩行造作
不轉到正後二地達真俗境


由此義故等者三身本有並是本覺後出纏時悉為
始覺非同常義法身本有報化始起故也。


應審觀察者今審觀云自若依初門乃至到無上道
[003-0147c]
屬本問詞從本覺佛性強劣別故乃至差別屬本答
詞亦如科文判其分齊。


一切眾生至無本覺故者良以本覺具妙有真空二
義故也又別記云由染本性離無染可離德本性現
無德可現故其真覺無覺義也是故遠離覺菩提所覺
涅槃無覺而不彰故名佛也。


差別性故者意以煩惱為眾生性如本論云無明厚
薄不同是也非屬假身為眾生性不爾云何次引無
明體一作相違難哉下亦伹會惑體同別非會假身
身異極成故更不言。


若爾此文等者意因上說不可同種種者性也性者
體也若是不能同一體爾違下偈云唯一體無二故
云若爾若準下答自宗決定眾生惑相亦並同體而
似本覺但是眾生身各異也。


種種心相中者此上二偈明其身異次後二頌明其
惑一今難惑一不難身異然上二頌相須引耳。


為顯後義者此會本論無明厚薄不同等文即上差
別性故是也。


謂欲顯示精進修行等者前證差別相續此證引攝
決定故伹順證自論也。


相續別故者相續身義即此所用若更轉訓身者體
義即上所用故前後文同名相續而所目法各有異
也彼屬無明同一體故此屬外身人各異故上下言
身準此揀擇身即色身其無色界雖無麤色而大疏
[003-0148a]
說有細色故亦可總聚假者名身彼有四薀假者身
故。


天殊地別者記云天玄也地天也意云玄殊大別或
如常云天懸地隔也殊者懸也別者隔也。


法界之外等者意言果位佛性非意識緣故云法界
之外空宗尚云如來身土甚深微妙非三科攝況性
宗乎。


現量境界者現今分別量度之心所緣境界非彼三
量中現量心也。


無明煩惱厚薄別故者準此并本上言無明體通本
末或是舉本而影末也彼論明一唯自望他相對而
說如本望本末望末等而論一也非據一人不分本
末細麤等殊而名一焉由此而作四句分別一身異
惑異如起信論二身異惑一如玄文論三身一惑一
二論不云若就非異可有此句若就非一則無此句
餘三並是非一而說四身一惑異二論極成皆分本
末麤細等故。


如是種種無量差別等者如是則為指法之詞即指
先問何故先成佛後成佛等並由無明非是本覺不
平等故又亦近指本覺佛性強劣別故等之二義皆
由無明等也。


無明分位非明分位者明即本覺下皆準知因上差
別皆由無明不由本覺轉起下文。


亦離五邊者此有二義一云即五有為也故上文釋
[003-0148b]
離念相云離大無明名為離念離四相故名為離相
一云即五句也第一執有是增益謗第二執無是損
減謗三執亦有亦無是相違謗四執非有非無是愚
癡謗此上即前亦出四句五執非非有非非無是戲論謗上來
二義所明皆是著邊之法不與中道實智相應故云
亦離五邊別記三十三四謗章云凡夫迷因緣故起
夫論一切諸法從因緣生無作者故作時不住無自
性故非分別智不了諸法法性如是不可取著然凡
夫二乘諸法生時即執為有但因緣之法其性離有
離有法上執言有者不稱理故名增益謗有既成謗
無應合理義亦不然因緣之法性雖離有然緣起現
前不可言無於非無法上執言無者不應理故名損
減謗有無既是其過亦有亦無應是道理答因緣是
一法性不相違不相違者是因緣法今言亦有亦無
其性相違相違之法即非因緣執因緣故名相違謗
也既亦有亦無是相違法不稱實見非有非無應與
理合今即答言夫論道理約因緣以顯非有非無若
是因緣之外不應道理戲弄諸法名戲論謗夫論有
所分別與取者相應者皆是情計不應實理論其實
理離念絕相名為中道故經云因緣之法離有離無
也又小疏云四句之火莫焚萬法之門皆入釋曰既
云萬法因緣下至小塵須離四矣。


背天非天者書本非字亦是背字然上中天二字即
是中道第一義天以此即是摩訶衍法當三諦中第
[003-0148c]
一義諦恐人滯之故須遣也故云非中非中背天背
天。


言演水之談等者說文云演水流㒵也足斷手立並
是喻也上句名言道斷由足斷故不可遊路下即尋思路絕由手
亡故不可指路亦即口欲辨而詞喪心將緣而慮亡。


三自一心等者此章有二初問後答初中復二初述
疑事後伸疑詞初中又二初從他建號顯自無名後
實非我名下立彼所以遣他因由於中又二初且權
立後如我立名下就實遣拂初中復二初依法體立
後亦非下依門義立斯有三法一體二義三名謂依
所入法體則立能入門義依此假義立彼假名是故
假名親依自義疎依彼體故說或依體起或依義立
二義無拘上來總是且權立竟後就實遣中有二初
名字遣去後體義不留如是名義體三俱盡故言玄
玄復云遠遠等此上科釋彰大意竟自下逐難消文
義。


云實非我名者意言一心實不是我摩訶衍法本自
名故。


言一因者因則由也謂一心之名依我法立耳有書
本中是此自字意欲雙說三自一心今文簡略影互
說故但云其一影兼心也但言其自影兼三也開泰
本云而同於我此本最的準上下文句逗得成兼與
如契之義同也故次文云如我立名如即此同並訓
似也上辨差當下釋文。
[003-0149a]


云實非我名而一因於我者斯則依我法體立彼門
名也。


亦非自唱而契於自者斯則門自無體但有假義依
此假義立彼假名也上言自者屬實體下言自者屬
假義唱謂唱號即是名也契者同也如也意云亦不
從門自體得名門本無體故而但如同自假義故建
立三自一心之名名依義立故又上自者亦屬假義
謂門是假本無名故肇論云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
名之實此巳上立也如我下遣也謂如我立名等二
句遣上二句所立如自得唱等二句遣下二句所立
如猶似也二如皆爾同食油虫體性光瑩故世假呼
名食油虫其食油名似虫光瑩非虫自名復似名下
食油假義立此食油之假名矣而實非食油義之自
體體本空故法準思之次玄玄下恐人滯執遣之又
遣然於可說中不舉最勝一體一心大乘者謂由同
彼真如門內絕諸觀待非同上說皆是相待俱成門
義也。


無本覺故者謂由性本空故非謂自體是有而眾生
無也次下問答空之所以。


權實別用者即下差別平等二緣也謂平等緣現佛
菩薩名為實用體淨用淨二相應故而差別緣現雜
類身名為權用體淨用染不相應故又本是佛菩薩
故謂之實用示現雜類身故謂之權用依下馬論他
緣說之若據龍論亦通自緣依真如門證理名實依
[003-0149b]
生滅門涉事名權故上文云生滅門假真如門實清
凉大疏多說此故彼引肇公宗本論云漚和漚和俱舍羅此
云方便善巧般若者大慧之稱也見法實相謂之般若能

不形證漚和功也適化眾生謂之漚和不染塵累般
若力也然則般若之門觀空漚和之門涉有涉有未
始迷虗故常處有而不染不猒有而觀虗故觀虗而
不證是謂一念之力權慧具矣好惡歷然可解故云
權實別用。


阿梨羅多掩尸木者聖法翻云寵舌木。


根本無明等者此合初一附真而生故云甚深同真
無際故云廣大。


一切等者此應如次合後四云侵惱法身故如利刺
薰染佛性故云極穢貪嗔依之故云樂著諸異熟識
變易生死二執二障及有漏善加行功用劣無漏等
此出香山故云無盡。


能礙寒氣令得生故者意言由內性火而能遮礙陰
寒冷氣令木陽和溫煦得生故下合云受薰流轉故
一者婆羅利多等者此二梵語記中所翻第一名有
巧方便第二名無巧方便。


攢轉者韻云在丸反藂也木藂生也或是悞書應從
金是。


脩行諸人等者應具合云或業微薄故木也進脩軌範
鑽也頓悟漸脩故時也佛在身心故處也五十一位故次也
而不待脩行之功者問本論云若不遇諸佛菩薩善
[003-0149c]
知識等以之為緣此即他緣非自脩行云何而言自
脩行功答以前喻云若無人知不假方便文含二意
通喻自他之兩緣故由此合中亦具二緣馬鳴就顯
唯合他緣龍樹據隱唯明自緣故清凉云離之則兩
傷合之則雙美是也亦為本論但置等言故今釋家
偏明所等一自緣也賴他師友方自脩故又此本釋
二文影互各說一緣故不相違故雜華云如鑽燧求
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此即自緣
也又心地云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實善友而難遇此
即他緣也。


若無火性者本未有力釋說無體者亦二互顯也又
意言火性無有力用亦同本耳。


以脩善根等者賢首判云前則自分此勝進也清凉
釋云示謂顯示法門教謂教勸令脩利謂覺悟成益
喜謂稱根令悅。


成本覺之境界故者準清凉說境界二義一分齊義
二所緣義今亦二義一云本覺內因化身外緣以緣
資因故云成本覺之境界此分齊義之者助語詞也
一云即應化身是生所緣意欲成就本覺之理故云
成本覺之境界此所緣義之者隔法詞也又本覺境
界並屬所化次云二者所緣之境又並屬能化本始
無二故故上文云作境界之性以此為緣造作成就
一切眾生之善心故。


用薰習者者即人故非是牒詞用則作業即緣義也
[003-0150a]
疏釋論中脫前用薰習者一句故此者言則是牒前
所標二者用薰習今論文足故非牒前但是直釋作
緣人也亦是牒前二者用薰習若爾何異彼論答曰
彼所牒者即屬始覺此所牒者即屬本覺故二不同
然在纏出纏時名雖二而本覺始覺緣體常一由是
牒前本覺為今始覺義無違矣。


一者有簡擇緣等者若通現彼諸雜類身為差別緣
差別即緣持業立名論云或為眷屬父母等是也若
唯現彼佛菩薩身為平等緣平等即緣亦持業釋論
云一切諸佛菩薩等是也。


復次通於正定聚故者賢位留惑受分段身多分生
在無佛世界并散心位故伹得見諸類眷屬等若在
佛世及在定位屬後平等緣之根矣故前義說不言
三賢。


受道緣者受者領證也道者果道也。


即是實等者準千山本於實字下有一行字謂前但
內心假興意樂故云慈願力緣此則外身實行其事
故云即是實行前則心平等此則身平等次則性平
等上二直就佛論下一對根以說。


角中毛者謂眾生如牛毛甚廣多故諸佛如麟角極
希少故況彼角中所生之毛取極希少難遭逢故又
一切諸佛不出世者猶麟身毛而出世者如麟角毛
據一一世實如角毛然積多劫亦有無邊故云謂一
切諸佛乃至無量無邊若不脩定無由遇佛設爾得
[003-0150b]
逢不了平等故般若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
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是也。


異唯見自者由上同一真如故而諸異類身但了是
自性。


我自無別者由上同一法身故法身真我自無差別
如本此體用薰習等者意以上說同體智力為體而
現作業為用又後一為體故論文云觀見諸佛法性
之身等即是體也前二是用故論文云慈悲願力應
化上佛等即是用也故下但云與如來等不說與自
內薰等也或上總中義具體用故此義指云此體用
亦可此者目近之詞屬上總說次體用下屬後別說
良以總中無別分明體用言故意云此上總緣若就
體用各說有二等其體用薰習屬平等緣其未巳相
應屬所應根而望能化應未應故以顯平等為緣之
義又準此段非就根上有平等義以三乘根雜亂說
故故但據主現佛菩薩名平等緣以但一類純淨人
故。


言以意意識薰習者問前說三賢唯意識薰入地巳
去則是意薰今何意薰屬地前乎答具二義故一云
前據地上能斷之智正依當位所斷惑說今據前位
能斷之智須依後位所斷之意故說意薰在地前也
一云前就人空斷人執說故唯意識今兼法空伏法
執說故通意也。


唯本薰力等者意言既與佛同即始同本故唯本薰
[003-0150c]
亦可待上依信力故今依所證本覺力故故云唯本
薰力。


無有勝劣等者染法無始淨法無終體用俱齊故云
等同此即順文或據論意二互相融染淨交徹故說
等同恐謂上來真妄互薰染淨成隔一向殊異捨妄
求真故今會通二亦無礙此則總說若別說者謂真
如無明各具二義一違自順他義二違他順自義由
真如上違自順他及無明上違他順自成得染法從
無始來薰習不斷又由無明上違自順他及真如上
違他順自成得淨法後即不斷故云無有廣狹作業
同故此即是彼無明體空真如不變無二之義故云
無有勝劣其體相等即上論云不守自性無住意也。


釋摩訶衍論通玄鈔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