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o0089 釋摩訶衍論記-宋-普觀 (master)



釋摩訶衍論記卷第五
皇宋光嚴無際大師 普觀 述


三顯示生滅相二初標示此釋標立文云是心生滅
因緣相中相字生滅一門所依總體謂心生滅能依
別相謂因緣相因緣詮示生滅所待由此因緣方成
[005-0083c]
生滅其相即表麤細差別不同真如一味絕待無相
之相今生滅法由觀待故而有差別謂即理智染淨
內果等名為相然此本論於諸法中但依六染顯其
相者謂舉中間影兼初後本覺無明并其業果初後
本末定相隨故。


二唱釋二初唱本論二作釋文二初分門二言標下
隨釋五初標釋俱成示相門三初釋義二引經三合本
前中二初總釋麤重等者三相應染心念各異執見
增強故微細等者三不相應心念未分過失猶隱故
二云何下別明二初麤重中徵釋二事謂其體性及
與相應三相應染末中末故說名末末而與分別事
識相應智及不斷亦末那俱事識體同隨舉即得二
云何下微細謂此即是根本之末故單言末與三位
識而不相應二馬鳴下引經三初寄問生起二謂一
下引經成立三初初經二種謂三不相應由極微細
雖有生滅行相未顯唯由精動隱流義故故說名為
流注生等其三相應起盡行相分明顯現名相生等
二又一下中經二種相續流注其義無別但與初經
前却不次三又大下大經二種三品細識如其次第
即業轉現是前流注細生滅也徧分別識即三相應
麤染法也各別依根各別取境如鏡對面即現其像
今三麤染亦復如是故論說為分離面鏡如是等法
常恒流注及與相俱故皆說為非離生滅三如是下
以義指陳如是三經為顯生滅麤細不同各開二種
[005-0084a]
契謂相應即麤生滅不契謂即不相應義即細生滅
三如本下合本。


二巳說下率相屬當假人門二初結指標分二初人
下釋成文義三初不退凡夫謂三賢內凡以相似覺
能正了知執相應染異相夢境為所斷故二中人下
分清淨者謂即十地初淨心地能正對治不斷相應
二地乃至七地漸治智相應染八地現色九地能見
十地對治根本業中俱合麤分三後人下滿清淨者
俱合動相通因果斷等覺斷麤攝入十地妙覺斷細
屬今果位獨力唯細故全屬果。


三巳說下顯示麤細所依門二初結指標分二通者
下釋成文義三初釋義通者同也謂前麤細二種生
滅同以無明為所依故由此無明能作不相應及本
徧因故別謂各別二種生滅各具因緣故謂三不相
應染即不思議熏為因不思議變為緣三相應染即
妄想熏習為因種種境界為緣二二因緣各不同故
此依次下所引經文作如是說若據本論顯相而言
不相應染但說依因相應染法唯說依緣故名為別
二如本下合本本文中初顯前二種通所依義次所
謂下顯其二種別所依義謂由不覺為因生不相應
染境界為緣生相應染論從簡略各明一法次引楞
伽皆具二種復於三細具顯麤細兩重因緣三今此
下引經三初徵起二謂分下引文二初分流其不思
議熏之與變實通業轉舉麤兼細故但說言是現識
[005-0084b]
因次種種塵及妄想熏具足能生三相應故是事識
因二又大下大本不離染因謂即三細不相應染可
思議等次下自釋分離染因即三相應種種猛風即
六塵境能作踈緣妄想謂即現境識體從無始來妄
熏習故能為親因又六塵境能作親因起於事識妄
想即是見愛熏習能為踈緣增長事識三何法下示
義二初分流此釋經中熏變之體謂無明能熏本覺
能變如是熏變極深細故唯佛一人乃能覺了至於
等覺金剛心中亦不能解云不思議二大本下大本
此明思議及不思議位次差別乃就金剛心位以辨
等覺巳前名金剛還大覺果位名金剛上。


四巳說下本覺對治次第門二初結指二謂本下釋
成三初明次第本覺治惑法爾力用從細至麤為次
第轉是故最初對治無明乃至最後對治業果二然
此下釋行相二初正明本始二覺治惑各異本覺但
為內熏之因未遇助緣勢力微劣於諸煩惱雖未斷
除然不放捨後得始覺外緣相資遂能除斷如浣垢
衣先以甌水漬動其垢後以灰水洗滌令淨二覺治
惑亦復如是故今論說本覺斷惑不捨無明以為其
斷二若爾下轉釋初問本覺不捨無明云何成斷次
答謂由隨染本覺亦待始覺明其斷義令其染心不
能生起然由本始互相資待是故本覺斷義得成三
如本下歸本論謂無明因滅則境界緣滅由因滅故
三不相應微細心滅由緣滅故三種相應麤重心滅
[005-0084c]
本亡未喪理數然矣。


五巳說下發起問答決疑門二初結指科分二本覺
下依門釋相二初兩難閉關門二初妄斷真何續二
初敘理由斷無明三細不起即躡前因滅故不相應
心滅巳無三細六麤不起即躡前緣滅故相應心滅
二三六下申難二初真應隨妄滅謂三六種麤細染
心由依惑覺真妄合成今染因果既永不起本覺性
智豈獨存耶二然若下許滅違相續若許本覺隨染
同滅豈可得言本覺相續入無明藏至邪定聚二若
言下真續妄豈斷若言本覺真故非斷常不絕者則
三六心豈得永滅不復起耶良由本覺具通達用遇
緣則起真既非斷云何妄法而得永滅。


二自此下開通決疑門本論答釋於中有三一法說
二喻說三合說初中答曰所言滅者唯心相滅非心
體滅則雙答前兩重疑難前言滅者但是麤細染心
相滅非彼清淨覺心體滅猶如風止波澄豈令水性
亦滅何得難言云何相續又心自體雖則不滅其諸
染相真智力故永滅不起如水雖伹風緣息故波永
不起何得難言非究竟滅次如風下喻說後無明下
合說文明不釋。


二從上下總釋四法熏習二初結前生後此總釋上
生滅因緣差別之相由熏習故得有如是總別法義
相續不斷。


二演義疏文二初唱本論二作釋文二初分門二第
[005-0085a]
一下釋相五初總標綱要門三初標徵二一者下列
釋六一相待相成似有意謂由染淨一切諸法為果
則相待在因則相成虗幻非真故云似有二本無性
空非有意諸法寂滅本絕詮緣所有名字皆非實故
三相待相成顯空意謂由染淨互相觀待而得成立
相待即寂以顯其空此前三意初即緣集有故法假
所攝次則隨宜施設名假所攝後則由相觀待能所
領受而建立故受假所攝總皆屬當假觀所緣世俗
諦境隨緣施作差別相故四自然虗空無礙意於此
一意文有三節將前顯後次第釋成初則一切諸法
非有由非有故成其自然謂諸法非有本自而然非
由他力使之然故此以非有顯其自然次以自然故
作於虗空其文猶略具足應云自然故作空謂一切
法本性自然離諸相故說言作空後作空故非礙謂
由空故無有他法能為障礙故言非礙最後結成無
障礙義此中屬當空觀所緣真諦之境自然性空無
障礙故五非作非造自然意謂一切法法爾熏生非
假緣力施設方有即表法性不由造作自然熏生不
同外道說有神我空性微塵為因造作一切法故六
不守自性無住意謂一法界具二自在與一切法作
大緣起總持不失故言無住五六二意屬當中觀緣
第一義中道諦境五則雙遮以顯中道謂俱遣拂相
熏之因相生之果非因非果寂然中道故六則雙照
以顯中道謂大緣起因果歷然常修常證冥會中道
[005-0085b]
故三總標下結屬。


二巳說下立名略示門二初結指分門二所言下依
門釋相二初述釋二初牒釋真妄本覺藏智則與真
如同名表示本始相待非定異故常與虗空十德相
應所作不離能作心故由是而知雖舉一名具攝一
切無漏法故離脫體相者謂根本無明及恒沙上枝
末無明與法界相離皆可解脫故二一真下決擇本
數舉一後有并兼中有者會釋本論列名缺略論言
業識舉第一有細識其境界者舉最後有即遠傳縛
但舉初後影中傳故云兼中有又於此中但明根本
并其細染影取六麤論不說者義可知故二如本下
合本。


三巳說下通釋熏習門二初結指分門二比量下依
門釋相二初比量譬喻善巧門梵云班多伽耶娑叉
提鄔此云鬼集[企-止+十/思]末耶提[企-止+十/思]字音惠此云怖香薄福鬼神
所集林藪多諸鄙穢怖畏惡香梵檀枳多那此云仙
居陀摩鍵多此云仙香諸仙梵志棲隱林藪常有上
妙芬馥可意好香世間衣服本無香氣如有一人至
仙居林衣染好香如有一人至鬼集林衣惹惡香或
但一人至二林中則帶美惡異類氣分二法喻下法
喻合說安立門真如自性清淨明白本無漠冥垢黑
之相亦無憎愛染汙之相由彼無明而熏習故則有
垢黑染汙之相斯則體性實淨假說染相如入鬼林
衣成穢氣本上無明自性黑暗本無覺智聰明之用
[005-0085c]
亦無悲願清白之用由彼本覺而熏習故則有聰明
清白之用斯則體性實染假說淨用如入仙林衣有
芬香然本論中於真說相於妄說用從顯說故又真
如無明一心貫故性本無異伹隨緣熏幻德不同實
性本來非染非淨如衣本無香由熏成異故。


四巳說下分剖散說門二初結指標分二云何下次
第述釋四初黑品相熏有力門二初總問總答顯宗
門二初總問此問染法熏生行相作能熏時名為相
熏能熏所熏同起於果名為相生云何熏習相生不
斷二自此下總答二初總指淨妙藏者即是真如本
覺自性乃至麤熏謂即業果由此染法熏習力故離
覺合塵背本向末生死過患展轉深重難出離故二
根本下別釋三初無明所依起二初依真中初正明
欲辨無明熏生行相先明所依由依真如方得建立
妄攬真成無別妄故如依方所得有迷故次所以下
轉釋謂此真如能為諸法至極總部真實主宰由此
能於障礙染法無礙淨法為通所依如虗空界無有
隔礙即歸憑真德成立幻法故二如是下起妄謂由
無明得成立巳殊勝白在反熏真如真如被熏隨他
無明俱行俱轉同作一事無明即是能熏之因真如
即是所熏之處二法和合生起妄心謂即業識及與
事識為所辨果於境不明名不了相令智轉昏名暗
鈍用淨法力微隨熏成染喻中愛父則目無明男女
以喻種種妄心二如是下妄心生惑境前所生妄心
[005-0086a]
通於麤細今能熏妄心但取業識故言微細業識因
熏既得生巳功用殊勝還熏無明無明被熏於彼真
心迷暗轉甚業識能熏無明所熏由此因緣則能生
起轉識惑念現相妄境三如是下妄境起麤果現識
黎耶具通心境境界囂動勢力增強反熏現識成七
轉識如風激海起諸波浪則境為能熏心為所熏生
起七識為所辨果如是七識既得生巳心著於境境
牽於心發業受生無有休息合本中云令念著等念
即法執初二麤相著即人執中二麤相如賦浪也後
二如名如輪環也文雖似說四麤展轉造業受報義
實通貫由境界風擊動藏海能起念著及於業果又
此兼前無明親勝名染法因境界踈劣名染法緣中
間業識待前及後具通因緣。


二巳說下歸總作別散說門二初標指次第從後向
前逆次而釋即表諸法本來同時是故麤細無定前
後二初重下解釋行相三初境熏生二執二初述釋
境風為能熏之因藏海為所熏之處人法二執是所
辨果今此但明所辨之果其所熏處前巳說故如實
熏習者由此為緣增法執念多執實故如有熏習者
由此為緣長人執著計我有故二執既具一切煩惱
及諸業果皆悉發起如是之法悉由境界熏現識海
之所建立二如本下合本。


二中熏下識熏受二苦二釋述釋今此業識上下二
熏俱望無明為所熏處由此熏習因緣力故上熏成
[005-0086b]
轉現細苦所依下熏成事識麤苦所依如植種於地
處雖是一作用別故果報有異所謂下向生根上向
結子業識二熏義亦如是此就顯相分其二苦所依
各別其實二苦通依本末一切染法若不爾者分段
豈無識等五支變易豈不通法執耶二如本下合本
一者業識根本熏習者謂此業識有上熏之力能熏
習根本無明生起轉現與微細苦為所依故又此業
識九相之首名為根本根本即熏習體持用故然此
細苦法爾本具分段未滅苦相增盛映奪細苦有而
不覺故今但說巳離分段三乘聖人能受細苦非於
凡位不受此苦但極微細不能覺了二者增長分別
事識熏習者謂此業識有下熏之力熏於無明令其
增長分別事識與麤重苦為所依故事識之熏習屬
聲義故。


三後重下無明成二邊三初正明無明熏真具二力
用一熏成初末則是業識二熏成後末則是事識其
所熏處唯是真如其所熏生初後二識二何故下轉
釋二初徵釋具缺中初徵意云無明熏真真妄相資
無法不作何以唯成初後不說中間轉現及意豈非
所成耶次有二下釋中二意妙有真空互相顯示斯
則邊有中有中空邊空存泯不拘成真緣起由空成
就非作非造雙遮遣也由有成就不守自性雙照顯
也則當初門六意之內自然無住之二意也二後義
下證成後義言後義者謂空成就又問三染其後無
[005-0086c]
明唯邊成就義相云何引經釋中轉現末那非無明
成根本無明唯邊成故由中三法不說所成表性本
空中間空故初後亦空空性等故又彼經文但說邊
成非中成者由於空有存遣無礙故三染中後無明
熏義得成立三如本下合本根本即熏習見愛之熏
習業屬二聲如次可解。


二巳說下白品相熏有力門二初結指二云何下隨
釋二初總問總答顯宗門二初總問中將明上轉淨
法熏習故總問起二自此下總答二初標列二無始
下釋成二初總示由無始熏立本因果謂無始來內
因力故具足因位及與果德由始有熏立始因果謂
依修行外緣力故則能顯其本有因果。


二本因下別釋二初本地二初述釋由無始熏斷立
本因果今能熏有三所斷唯二謂真智如理一法果
心三為能熏根本枝末二種無明為其所斷由熏十
種枝末無明建立十地由熏一種根本無明建立妙
覺三賢位中雖具本熏無明稍劣然是此觀未能正
治微細障染是故不說一法界心者即前十種如及
真智寂照不分中實靈明故說名為一法界心又所
入法多一一心無始熏斷根本無明亦則說名一法
果心若爾前說一法界心具二自在但為所熏何故
今說亦作能熏然此本法於覺與力成諸無為熏彼
有為令其息滅於惑與力成諸有為熏彼無為令其
隱廢體為用依何非能熏前不說者所熏勝故諸法
[005-0087a]
依故是則前後不相矛盾二如本下合本謂即真如
法之三字如其次第顯示無始三類能熏前二即是
智淨相中如實修行之力後一即是法力熏習之力
由斯二力對治本末二種不覺。


二始因下始地二初述釋由本熏之力立始因果從
邪定聚徵起猒求入不定聚始覺緣資漸漸陞遷三
賢十聖乃至最後得妙覺果窮於未來應用無息二
如本下合本則令妄心起於猒求即邪定聚以此妄
心至自信巳性即十信位此位行人覺知滅相是極
過失自信身中本有真性具無量德無所缺失言猒
求因緣重習真如者然依本位真為能熏妄為所熏
今此反說熏真如者就所依處謂本覺熏妄依如理
故亦可論文雙依二力一妄心猒求力二真如熏習
力即表亦依能作熏習之真如故又此位中從其增
勝真為能熏不妨通具所熏義故知心妄動即十住
位創見法身凝然寂滅覺知動念皆虗妄故無前境
界即十行位修諸勝行對治異相法空方便了境空
故修遠離法即十向位隨修勝業迴向三處則能遠
離倒求異求種種作意故以如實知至不取不念則
入初地乃至久遠熏習力者謂從二地至于十地無
明則滅即妙覺位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謂由根本
無明盡故業識妄心永不復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
六則塵風相隨因皆滅以因緣俱滅心相皆盡則麤
細染相盡滅無餘廓然清淨故云名得涅槃等如是
[005-0087b]
因果皆因修力之所顯現。


二巳說下歸總作別散說門二初結指標分二染法
下依門釋成二初妄染熏習門二初標指二意識下
釋成二初意識熏四十心者十信三賢此言意識即
末那外麤分意識屬當執取計名字相如是意識由
攬本覺根本無明二種氣分和合建立其本覺分雖
隨緣成妄然自性明白終違其暗從無始來內熏癡
分令其息滅如木中火大雖與餘大和合成木然其
性能燒從初生巳來便燒其木卒成煨燼是故謗經
毀佛猶植金剛勝種還因此種終成解脫雖假境勝
實由謗心真妄俱成由此熏力發無貪等善根俱轉
猒妄求真位位陞遷趣佛道故。


二十一下末那熏現了經說是末那識具十一義根
本無明五相五識成十一故以真熏妄行相同前麤
細勝劣遂成別異若爾既說真為能熏應非妄染對
後淨法復有何別然真性一味本無染淨由隨作用
遂成差別謂隨染緣成諸染法和合俱轉非一非異
是故以覺從妄俱名妄染如木中之火俱名木故復
有勝用持諸功德所謂六度等行三身等果一切淨
德咸依真覺以覺從德俱名真淨如空界之火非唯
在木故如是等用總別天隔不應致惑。


二巳說下淨法熏習門二初結指分門二總標下依
門釋相二初總標門二開釋下開釋門三初標指二
所言下釋成二初別明熏習二初法身自然熏習門
[005-0087c]
謂三自中體相之二熏習之義即隨染中智淨相及
清淨中因熏習鏡由此性智本來無漏熏眾生故二
所言下應化常性熏習門謂三自中自用熏義即隨
染中不思議業相及清淨中緣熏習鏡由此覺用或
現身雲或作境界令諸行者瞻相緣塵種種施為皆
成佛事窮未來際運用無替故次論云常恒熏習二
如是下總顯力用如是二門則指體相及用熏習以
相即故不相捨離或可二門通指妄心真如熏習理
亦無違極於三世徧在十方無間缺故名曰常恒謂
由常恒熏習力故令其行者起於十信生於十解建
立十行造作十向心若金剛永不退轉三賢位滿進
入十地以正體智及後得智通達真俗二諦之境融
歸一心令無障礙合本中言自信巳身有真如法即
當十信發心即屬三賢位中解行發心修行則目十
地之中如實行故三由此下結示謂由此二熏習義
故法身應化眾生本有如是義理顯然明了。


三巳說下發起問答決疑門二初結指二此決下釋
相三初陳述意旨顯斯教理罙更幽深復加散釋令
其開曉二一切下決擇義理二初總標二義二初標
立有無理謂一切眾生對望本覺皆通有無二種之
義有則皆有無則皆無如是有無皆有深理非如權
教定有定無各各別異二所以下證成有無義引佛
所說證成所立謂若門法別明則有人有覺若廢門
入法會用歸體唯有一味摩訶衍法更不說有生覺
[005-0088a]
差別又依生滅門皆有本覺依真如門皆無本覺雖
具恒沙不空性德唯如一味無有惑覺相待別故。


二若依下別釋二門二初有覺門三初生覺一多二
歸本問答三躡前遣疑前中二初徵釋同別二初正
問答二初總問一切眾生皆有本覺其所有覺為同
為異同則一覺共徧生界體無異故別則多覺各徧
生界體不同故如涅槃經二十九卷師子吼菩薩曾
申此問彼云眾生佛性為悉共有為各各有若共有
者一人得果時一切應同得若各各有不應說言諸
佛平等亦不應說佛性如空彼經佛性即此本覺亦
對眾生問其同異今此問意全同彼經二一切下別
答一切眾生唯一覺者以本覺性無差別故此論答
詞亦同彼經經答前問而有二意初立同理佛言善
男子眾生佛性不一不二諸佛平等猶如虗空一切
眾生同共有之此即建立一切眾生佛性同義遣後
同疑經云若有能修八聖道者當知是人則得明見
謂前疑問若共有者一人得果時一切應同得佛今
答彼性雖是一眾生共同然若修道則能明見故不
應難一切同得。


二若爾下轉徵釋二初生覺一多徵謂本覺唯一眾
生許多是故相從一多為難以生從覺應一非多以
覺從生應多非一二此事下等差同異釋二初立同
異謂法性各殊何能一揆覺心平等不可析之成異
眾生差別何以混之令同二不能下結一多覺心不
[005-0088b]
能異種是故唯一生性不能同種是故成多由是不
應相從致難。


二若爾下會通違教二初引違文總有四頌別明二
義前二頌明本覺後二頌明無明皆初喻後法本覺
是一正符前義承便而引非所相違伹彼無明對今
有異正當引會由前所說一切眾生差別性故不能
同種豈不違彼玄文所說無明是一同種義耶謂片
雲覆月千器同昏一惑熏心萬靈悉暗雲況無明體
是一故器喻眾生類差別故月如本覺癡所覆故。


二有二下申會釋三初立理會亦三初標舉二言自
下牒釋初自宗中顯示同一相續義者一切眾生同
一體故本覺理性平等唯一其諸事相全攬理成是
故有情命盡十方生窮三有皆唯是一後引攝中顯
示差別相續義者一切眾生體各別故由聞事體染
淨差別方於修斷勵力而進誘引攝受怠墮眾生故
說無明各有別體三彼玄下會通彼玄文論顯示同
一相續義故則說無明一體無二此起信論顯示差
別相續義故說諸眾生而有無量無邊無明從本巳
來自性差別厚薄不同是約方便引攝義故如是二
論各據一義故得彼此不相違背。


二是故下引教成二初論證差別有其二頌初喻後
法蓮葉以喻無明各別一器則喻眾生體別其所覆
月輪如在纏本覺餘器喻佛不隱月輪如出纏本覺
今起信論正同彼文顯示差別相續義故。
[005-0088c]


二復次下經明引攝二初引文二此文下釋義二初
明文立異二初聞一增懈怠中初正明謂聞眾生同
一無明巳有多人修心鍊行足可除斷而我今者何
用劬勞肯綮修斷次如見下例顯譬如多人聞一怨
敵若其併力巳能殺害何須假我親自加刑由此放
心不勤念道二為欲下說多長精進為治如上懈怠
眾生故說無明無邊無量由聞是說勤加精進求斷
方便如救頭然二以此下密意彰同經中顯文雖說
無量原佛本意但一無明是故玄文義得成立。


三若爾下廣上義二初生惑一多三初進退徵中文
有三意初謂無明體一一人斷時一切皆斷次謂若
言餘人未修故不能斷則不得言無明是一後謂若
許一斷一切皆斷則眾生界便成斷絕由無明故住
持生界永不滅失今既同盡生界便斷則成大過。


二此事下一多釋二初斥非謂前所難無明是一有
三失者其事不然二無明下立是二初立理徵起中
初立理云所有無明雖則是一能有眾生相續別故
然諸有情各各承攬九相為體緣助相貌彼此各異
斯則同中而有別義次復徵起生下答釋。


二頌曰下舉喻答釋二初偈頌頌中四句初二句喻
迷次一句二字兼悟後三字通上二義二長行二初
喻況二初喻迷一暗能徧表無明共同十室既殊表
眾生各異生惑相對一多不同故不可言生多惑多
惑一生一猶如暗一室一暗十室十不可得故二於
[005-0089a]
一下況悟一室暗盡況佛出纏九室暗存如生在夢
言於一室中人以明燈照室之中暗盡滅無餘者此
喻覺智破盡無明九室猶暗喻諸眾生未斷無明生
佛相對迷悟全殊不可說言生迷佛迷佛斷生斷猶
如一滅九滅九有一有不可說故崇祿公曰甞撿舊
本論剩三句一十三字謂明圓至無餘詳此義趣無
則明顯有涉重繁亦恐彫刻傳寫時誤按文釋者初
言空中暗盡滅者泛解前頌次言明圓顯等十三字
欲明九室暗未滅者不可相例故重牒之義亦可通
二無明下法合可解。


三是故下依義結謂諸眾生惑同身異若具修道能
斷無明或未修因無明宛存故不可言一眾生斷一
切皆斷此約生佛體別一門義耳。


二若一下生覺同別二初在纏出纏成異難二初敘
意躡前無明有斷不斷敘此疑意謂覺性是一徧於
未斷巳斷人中其未斷者覺性有障巳斷之人覺性
無障二離障下申難離障出纏為障在纏二位殊別
何以說言一體無二徧生界耶。


二本覺下一味一相無差答二初以理答三初立正
理本覺佛性具四大義與虗空等於眾生界無所不
徧於二乘界無所不至於菩薩界無所不通於如來
界無所不當又此文中徧至通當雖互變其文然實
唯二義謂廣容普徧通容攝受故他法在巳周徧普
至故自法入他當即契當具收二義二而無下遣妄
[005-0089b]
難無明中性即是在纏法界外性即是出纏若作是
見但是妄心所緣境界而非離邊真實心故三是故
下依義結二是故下引教成月生天際圓朗澄空影
現器中晦明在水眾生覺性亦復如是豈以晦明不
同遂令本月成異。


二一切下歸本問答二初正問答中初問三初敘意
次何故下申疑有三意一疑得果遲速不同二疑體
性勤惰有異三疑根器利鈍各別復云無量差別者
例指餘義後同有下結難既其本覺是一非異則諸
眾生發心時分修行事業乃至得道悉應齊等無有
差別次本覺下答由多一心無為自在造作本覺有
為自在造作無明本覺佛性從本巳來由彼無明強
劣差別無明煩惱從本巳來由彼本覺厚薄不同遂
令眾生有多差別若覺強惑薄則根利性勤疾成佛
道若覺劣惑厚則根鈍性惰遲成佛道二若言下轉
徵釋中初徵若言佛性強劣別者其事不爾以佛性
圓滿過恒沙功德無有增減故今有強劣應有增減
謂增者功德多減者功德少既爾何名平等一味若
言無明厚薄別者義亦不爾以其聖說根本無明見
一處斷今有厚薄應有多少謂厚者過失多則通諸
位斷薄者過失少則唯一地斷既爾一地頓斷之義
不能成立次如是下釋眾生本覺實無增減皆依無
明而有差別謂無明既厚覺性便劣雖性本具恒沙
功德由鄣深厚出離稍難非關功德名數減少而說
[005-0089c]
為劣無明厚者發心極難如積頑氷和風難泮由本
覺性經久內熏漸得微薄復接諸佛外緣力助雖復
發心進退難定外則慈父不捨內則本覺恒熏復經
遠時方漸調順因行圓滿現見一中法界之心根本
無明始可頓斷非由厚故斷通多位何得妄難一地
不成問多一心法有何別因造作無明厚薄不等答
法性差別理應爾故如風動地堅熟能測其所以況
諸佛境界不可造次惑於心矣。


三若如下躡前遣疑二初通顯餘門法四初徵釋滿
淨行人二初雙依二法徵謂若說無明體雖是一相
續別故有斷不斷者如諸行人斷惡修善因圓果滿
如是行者為明無明若定言明餘室中暗猶未滅故
若言無明一室中暗滅無餘故二如是下唯就無明
釋一身煩惱雖巳斷除眾生無明猶故相續如桂輪
孤朗不照鐵圍驪珠獨耀但光海內是故雖言覺了
猶在無明分位又斯行德施設權宜未能究竟真成
故說非明分位。


二若爾下徵釋清淨本覺二初徵清淨本覺法爾本
具過恒沙德非建立有非誹謗無出有空等四句言
說離增減等五邊誹謗自然清淨心言絕離如是淨
覺為明無明二如是下釋謂由如是清淨本覺雖唯
滿轉亦對分故雖唯德熏亦對幻故與彼不覺相待
建立故說名為無明邊域。


三若爾下徵釋一法界心二初徵謂即所入八本法
[005-0090a]
中一體一心名一法界或前本覺所證一心由極微
妙難可發明故約遮表方便顯示即此一心百非所
不能非千是所不能是雖名中實其性實非中與非
中雖名第一義天本來常離天與非天演水等者演
即流義言談迅疾如懸河故足依喻立談為義足則
如言蹄教跡之類審慮等者謂即審諦思慮之量手
依喻立心能取境如手拾物則如信手教手之類口
談詞喪故足斷而止心緣慮息故手亡而住如是一
心為明無明二如是下釋雖此一心因種至極方於
不二猶未圓明故說名為非明分位。


四三自下徵釋三自一心二初徵謂由彼法依門顯
故猶如輪王從輪立號今云三自及言一心假能入
門顯所入法是故說言一不能一假能入等如是三
自一心本法玄遠殊勝為明無明二如是下釋能入
所入觀待而立是故亦屬無明邊域。


二不二下別明不二法謂此不二摩訶衍法最勝圓
極在因即因在果即果在法為法在義為義染淨理
事行位心境種種法中無有對待差別相故唯是不
二摩訶衍法如是之法於明無明二中何攝釋師為
欲顯示此法甚深極玄獨尊最勝離機根故離教說
故雖有問詞而無答語又由不二摩訶衍體亦明無
明非明無明四句六句無不融攝問及答詞文義不
異表直不二無差別故。


二巳說下無覺門眾生及覺皆依一心差別義用而
[005-0090b]
建立故今此門中會異歸同泯用存體但是平等一
味法界何有能所生覺別耶。


三率此下結屬論文謂取有覺無覺二門通達本論
問答深旨俾諸疑情開決無壅。


四巳說下舉緣廣說開通問二初結指二於第下隨
釋二初總標軌則決定門二初標示二又諸下牒釋
三初法體說謂諸佛法當待因緣得成立者不同外
道自然有故本覺性種說名因者謂即正因亦名生
因正能出生諸佛法故權實別用名為緣者六度萬
行始覺等用說名緣因亦名了因助其正因令顯了
故。


二次說下譬喻說二初總明二初牒示二所言下配
合二第一下別釋四初木喻二初喻況謂阿梨囉多
掩尸者翻云龍舌此方亦有鄙穢之木以為毒虫之
所捿集二無明下法合中初一別合後四通合二第
二下火喻二初喻況此木中火與木齊生內燒其木
猶如本覺與惑俱轉內熏惑故二本覺下法合有六
故字如其次第合前七事熏習染法至滅盡者如火
在木至枯死故受熏流轉如火令木得生長故不思
議處如火在木不知處故本覺隱沒如火藏木出現
無餘如火出𦦨隨染有無雙合二事染在覺彰染亡
覺隱三第三下人喻二初喻況婆羅利多提翻有巧
方便那尸阿多羅翻無巧方便其第一人所知五事
一謂有堪出者無木非火有堪化者無生非佛二謂
[005-0090c]
用其所宜鑽之得火投教應根依學見性三謂能知
其木得火遲速觀察根宜見性先後四謂知木何分
火所住處了五蘊空性所依故五謂知火出時成就
次第先以火茸引勢後以乾葉續𦦨如證性時先以
本智合體後以方便發用其第二人無巧方便終不
得火謂其凡愚乏巧方便倒求異求終不見性二修
行下法合可知四第四下燒喻二初喻況三事一令
棄捨快利銛刺之用成於鈍物不能損害諸人物等
謂由治道力故令其鄣染捨離發潤猛利之用由無
作用不能鄣礙諸修行者即加行道能伏諸種令無
用故二令捨離枝幹花菓別異鈍相同成灰燼由治
道力令諸鄣染捨離憎愛種種異相同成寂滅一味
真理即無間道能斷諸種冥真理故三令灰燼復歸
其本同成於地由治道力令所證理會歸本心更無
別體即解脫道棄捨習氣合一心故二治道下法合
準知。


三巳說下契合說二初結指二言總下隨釋二初總
說二言別下別說二初標示二緣闕下牒釋三初緣
闕單因無力門謂雖具內火燒木正因而闕人工茸
鑽等緣終不得火眾生雖具本覺正因而闕善友始
覺等緣終不得果二因闕單緣無力門謂雖具人工
茸鑽等緣而濕木中闕火正因終不得火行人雖具
修行等緣闕於本覺正因之力終不得果然本覺內
熏無生不具今對闕緣假設無因謂若無此正因之
[005-0091a]
力縱經多劫鍊行趣求終不得道又闡提斷善長劫
未續內減熏力名缺正因縱能䇿修終不得佛邪見
纏心倒趣求故三因緣具足圓成門內外熏資因緣
具足行因果德由此圓成。


二巳說下緣相散示生解門二初結指二就總下隨
釋二初總說二初標示二言能下牒釋二初能緣此
本論言用熏習者則指能緣應化身佛即不思議業
相緣熏習鏡起用熏習現諸境界引攝根宜恒無休
息二言所下所緣所緣生界通乎三聚前應化佛為
能化主此眾生界是所化徒屬論中言外緣之力正
屬能緣以隨文便牒入所緣對彼本覺體相內熏故
此說言外緣之力。


二就別下別說二初標分屬本二所言下隨門述釋
二初有揀擇緣三初能緣所緣分際別三初標示有
揀擇者即差別義謂本覺作用應於凡小現種種形
各各不同差別即緣體持用故又地前之眾心行不
同名為差別差別之緣從於所化立其名故二能緣
下牒釋初能緣中初徵次釋顯示能緣位次分齊謂
從發心至於得果始終與物能作緣故非但至果方
作能緣次所緣中初徵次釋邪定不定二聚全收其
正定聚但取三賢以十聖位平等緣攝三如本下屬
本此人等者顯示發心所托勝緣從初發意乃至得
佛明其修因所經位次於中若見若念等下即行因
時所逢能化差別之緣有多種故或為眷屬父母諸
[005-0091b]
親示以慈愛令其發心或為給使示居卑劣翊贊道
心或作知友示為同類薰蕕行心或為怨家現違怖
相愶令入道或起四攝常令不退超間餘類故云乃
至無量行緣令其見聞悉皆得益二自此下善根巳
熟未熟別言得度者謂度生死至不退轉非必成佛
方名得度三自此下近遠各二因果別謂由遠近二
緣之中俱能增長因果二位近遠增長十地行故近
遠增長如來果故但能為緣資助於彼非差別緣所
被之宜巳入地等入後門故。


二巳說下無揀擇緣二初結指無揀擇者即平等義
謂本覺作用應諸菩薩唯現一類諸佛色身相貌無
差故名平等平等即緣體持用故又由地上是其所
被平等皆修甚深三昧平等之緣從其所被以立名
故。


二總說下隨釋二初總說三初悲願緣中初牒指諸
佛菩薩皆願度生即本發大心願力平等熏習不捨
即隨願起行慈悲平等次所謂下釋成諸佛菩薩悲
願緣力一切時處常恒熏習眾生身中無明所覆善
根氣分而得顯現常與善俱故名不捨又佛菩薩悲
願無替名常不捨二以同下實智緣中初牒指諸佛
菩薩以如實智照見自他本來同體由此智力隨其
根器現相作業皆稱性故說名實行次所謂下釋成
法報身佛名應化上根熟即應名曰隨時感處即現
名曰隨處就根為說名曰隨宜隨應而作名曰隨事
[005-0091c]
令其希欲名曰隨樂如是自在無礙之用皆隨行人
所樂而轉無不稱順真如理故八種業者示現出胎
等八種相徧於生界故曰無餘三所謂下三昧緣中
初牒指由依三昧見佛法身故說名為觀佛正法次
謂一下釋成角中毛者角即盛毛之器毛喻其數極
多諸佛出世數雖無邊不修止門何由得見是故菩
薩以三昧力見佛法身平等無別若有眾生所見異
者但唯自心妄見為異而我自身本無差別。


二巳說下別說二初結指二云何下釋相二初未入
正位中初示義十信等者即是地前四十心位并及
二乘未得等者謂雖巳得生空自在然猶未得法空
根本法空後得未能入證十地位故後如本下屬論
以意意識熏習者前說地上菩薩方有末那熏習此
何地前得有意熏然此末那熏習之義復通麤細三
細末那唯局地上智相相續亦通地前雖未正治能
折伏故故前通依三細此中但約二麤故前後文不
相違背又前說末那本覺淨分熏無明染分巳極殊
勝故在地上此說末那始覺緣熏未極殊勝故屬地
前如是熏習但依信力未證法空根本與本覺體相
應未證法空後得與本覺用相應是故此熏未入正
位問今此行者猶在地前與差別緣所被何異彼亦
化彼地前根故答彼差別緣唯化地前此平等緣通
於地上寬狹各別故不相濫若爾地前之眾位行既
同如何分成二緣所化答地前菩薩不同地上同證
[005-0092a]
實理同獲聖智巳與本覺體用相應種種施為悉皆
平等由聖教說登地上巳去名同生眾今地前菩薩
由未證實理根性欲樂各各不同有樂修三昧得見
佛者平等根收有雜修善根遇善友者差別根攝是
故當知有平等緣根未必有差別緣根即十地菩薩
有差別緣根兼具平等緣根如地前菩薩及二乘人
等。


二云何下巳入正位中初示義入地菩薩內證本智
外證後得一分智用由望果位猶未全故如是智用
與佛相應故說言等本熏力者謂即法力不假功能
自然熏真滅癡暗故後如本下屬論。


五巳說下盡不盡別門三初結指二此門下釋義有
三初則妄非真契存遣有殊則妄成過失真具淨德
以真治妄是故真妄盡不盡別二則真妄明暗二法
相違妄法黑暗不與明俱真明既生妄暗則滅故說
真妄斷不斷別三則真妄體等用同以真收妄則妄
滅真存以妄收真則真隱妄顯故說真妄盡不盡別
三如本下合本。


論第五終。


二三自屬為門之名二初結前生後此釋標立文云
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謂此三義能治他染立以
自名一切行人依此為門趣入本法則能顯示自體
相用依斯三自顯彼一心故將此名屬門之目。


二演義疏文二初唱本論二作釋文三初總標別列
二今當下示說勸思言總明者謂即總持明慧之者
[005-0092b]
燕本論云大聰明者三復次下依門釋相二初正釋
此文二指陳餘相前中二初決擇三大差別二料揀
二門具缺前中復二初明體相大義二初總標二自
此下別釋二初標指二初說下正釋二初自體大義
門二初人平等門三初釋義謂依人顯體平等無差
人有五類差別性故體唯一味平等性故此真如體
於五人中在聖不增處凡不減是法平等無高下故
亦無大小絕形量故亦無有無離斷常故亦無中邊
非內外故亦無去來離起盡故如是之體百非斯絕
本論伹言不增減者類示餘故又亦無等皆是釋成
不增減義謂非大增小減有增無減等本論伹云無
增減者具多義故從本巳下顯示自體真一之義以
從本來順同違異厭捨別異互其文耳二是故下引
成金剛體一能作五趣以喻照法行相可解三如本
下合本二云何下時不轉門自然等者謂此真性不
由他作無有起盡移轉改易故三際等下復釋上義
不動即常住不遷即不變寂滅即自然真實即決定。


二次說下自相大義門三初圓滿功德門二初牒門
顯相二何等下標數釋成二初有名數量功德二初
依論顯示此六德中一三四五治鄣建立第二徧照
了境圓明第六清涼依用顯示前四唯是清淨本覺
熏離無明以為其斷本性殊勝以為其德非由修斷
名為斷德即是無始本斷本德第五則具本始二覺
由證涅槃有二種淨謂自性淨方便淨故第六雙具
[005-0092c]
二種本覺通別作用持變異故此依顯相如是差別
據實六德皆具四覺本始通別非定異故五中四障
即無常無我苦及不淨謂由此四鄣於圓明常樂我
淨四種德故六中明鏡南北相者舉喻顯示二種本
覺南北謂即鏡之面背鏡面發明隨物現像以喻染
淨本覺自在隨緣造作物像故鏡背持暗不隨物現
以況清淨本覺守性不變非隨緣現故。


二廣大下引經會通二初舉經示數此二本經依前
六德增演其數成略中廣中十七數廣二十五法性
雖一義用別故二如是下以論對明二初問起一論
二經顯略中廣三類之數差別云何二馬鳴下答釋
二初論約總持說謂依三義伹說六德一言約義豐
總能攝持中廣數故二論依含總百本經中從此本
故三名多翳理簡略說故若爾二經增廣名數豈非
以此翳真實耶然根有上下論被利根樂於略說經
通中下故有不同二言十下經依別相明二初圓滿
經數二言二下心地經數二變謂即本覺二轉八不
中觀亦釋師造彼初因緣品中頌云不生亦不滅不
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二次說下無名過量功德三初總明過量本覺性德
過於恒沙所有心言不可思議而經論中說數量者
以恒沙德不出如前略中廣三本數量故。


二如是下別顯殊勝二初依德顯勝三初顯不離謂
恒沙功德皆依一心之所建立故對於體明其德相
[005-0093a]
即諸勝德並從法界所流還為法界所攝依於此義
說二自在一心名自德相名彼以德收心自不離彼
無心非德舉心攝德彼不離自無德非心由能所依
互相周徧故皆不離二如是下顯不斷謂恒沙德性
唯中實非可遣故說言不斷亦可例前文意說云自
不斷彼彼不斷自由能所依皆常住故三如是下顯
不異一心法界所依體性恒沙功德能依義用體用
相望固無別異例前應云自不異彼彼不異自由能
所依本真一故。


二如是下依人顯勝二初三人非思議二三人下大
覺自軌則。


三如是下徧位結故謂此性德始從邪定終至如來
無有少缺本自圓成非緣所立由徧因位故名如來
藏由徧果位故亦名法身。


二巳說下問答決疑門三初結指分門二問者下依
門釋相二初問難門二初牒問微詰問難意者謂發
略問難相違故。


二所謂下引文結意二初引違文二初真如決擇此
即前文體真如義謂即心性離三假相滿三實德如
是真如離於一切差別相故二自相下自相決擇謂
此顯示真如具足有量過量差別相故二如是下結
難意前說無相此言有相前後相違故今申難此以
異門難於異門。


二巳說下答釋門二初結指二於總下正釋二初指
[005-0093b]
二門於總門者必對別言其次別門即是此下生滅
總中後重問答亦是大文第三別釋廣說門由此一
節論文對望通於多義是故不定若對二門總義即
得稱別若對大文第二問答決疑即當第三別釋廣
說是故釋師三處科指。


二答曰下明二相二初真如總二初明真遣妨二初
牒指謂牒本論指歸前門如是所明恒沙功德唯一
真如無差別故二謂雖下釋成依生滅門說其相大
具恒沙德非真如門真如門中一味一相無差別故
二自此下作緣決疑中初標示次以無下牒本後真
如下釋相唯有同同表唯一味無有異異顯離別相
問前說真如如實不空常恒不變淨法滿足釋師亦
言如如體中過於恒沙一切淨法皆悉滿足無所少
故詳彼文理與此正同何所相違而伸問答答然彼
功德絕於觀待非對所治染法而立能治淨德德過
恒沙皆同一味平等無差不同於此自相大義翻染
成淨有差別故。


二自此下生滅總二初標指兩處問詞廣略無別但
於答釋前略後廣二初重下釋成二初開問中初徵
釋問詞次謂若下釋出問意後則是下結示所疑二
自此下答說二初標示二以依下釋相二初牒指二
謂真下會釋二初會二門二初真如門由一切法悉
皆真故無有所治染法可遣由一切法皆同如故無
有能治淨法可立由絕染淨能所對治是故說言一
[005-0093c]
體無二二而此下生滅門由對所治無邊染法而立
能治無邊淨法故說本覺具恒沙德二次當下釋此
唱謂顯示淨法翻染而立故其染法者謂依業識言
轉等者謂從轉識乃至事識皆名識故云等諸識如
是染相有起盡故說為生滅門之總稱論言以者即
緣由也謂由無明及業相等相翻顯示淨功德義以
字遠流至于三字則曰以依以業以識如是等下結
示無明及業相等為其淨德所起結由故言以依以
業等故此即第一重略問略答竟。


三巳說下別釋廣說門二初結指標分此下問答即
第二重本論起自此云何示乃至自相大義文終此
中前後對望不同應知釋師指屬三處今以子段從
於大門次第解釋學者宜審。


二此云下依科解釋二初詰問二自此下直答二初
標示二以一下正釋三初自宗正理中初牒指次所
謂下釋成謂欲翻染顯淨先明染淨本體然其本體
唯一心故能依之門一心用故又即大覺自體名心
相大無邊不離體故。


二而有下非道邪行中初牒指次所謂下釋成謂由
一心具二自在亦由本覺有通達用生起本末一切
無明。


三自此下具舉對量二初標指二如上下釋成二初
真妄相翻二法喻對顯前中二初有名數量功德二
初承前問起。
[005-0094a]


二所謂下依次釋成六初對立第一德二初對染由
多一心為其所依得有無明而此無明得自所巳返
熏一心成業等識因斯建立三類染法即是本上無
明界量二明以下成淨由多一心本性寂滅洞照靈
明依此安立為智慧德亦由覺心性自明利能治不
覺暗鈍相故二自此下對立第二德二初對染謂妄
心既生定緣妄境故不能了真實法界由心發起有
分際見則不能見無分際相亦猶虵情既生但覩虵
相定不能見絲麻眾分二自此下成淨謂由真心離
妄轉見故能徧照一切法界如是智見至到周徧故
無所不至即徧法界窮盡照了故無所不盡即照法
界雙明徧照心境相應故無所不當既離能所何邊
之有三自此下對立第三德喧動顛倒則是其妄寂
靜正真說之為真翻妄顯真故立此德此後四種本
論但明所翻之染其所成淨例於前二故略不說又
下文說無名過量而總翻云心性無動有過恒沙淨
德示現亦可以彼貫通于此應云心性無動即是真
實識知義故乃至心性無動即是清涼不變自在義
故由心性無動為淨法通相是故能翻有量過量一
切染法則能成立有名無名一切淨法四自此下對
立第四德妄法雜染性自本空真心清淨性自本有
如是染淨悉由自心動不動殊相返顯示五自此下
對立第五德二種自在謂即身心或即人法如涅槃
經德王品說有八自在名為大我大我即是大涅槃
[005-0094b]
故彼經雖說八種自在然亦不出身心二種由證涅
槃大我德故則得身心二種自在六自此下對立第
六德由心動故則生諸染能於真法燒熟惱亂破壞
遷滅衰損改變令諸眾生不得自在觀待此染是則
建立清凉不變自在之義。


二自此下無名過量功德二初立過恒沙德三初標
指二所謂下釋成所治染法既有無量能治淨法亦
復無邊此中復言心性無動釋成建立淨法所由亦
是通收淨法總句一切真德皆是心性無動相故三
如本下屬本。


二自此下結成圓滿德三初標指二所謂下釋成三
初妄見成差別二而本下真德故平等三是故下遍
位顯名稱結縛在因名如來藏解脫屬果名為法身
三如本下屬本。


二染淨下法喻對顯二初寄問生起二爾時下引經
證成二初引文中頌有八句前六句明依表實顯染
淨法後二句結依喻況顯真妄理阿只多遮那尸帝
七字翻云無邊從一謂樹所生果數雖無邊而表實
相依一一齊等從猶依也一猶等也表即皮肉實謂
子核互相依從數量一等故。


二今此下釋義二初正釋表實喻二初總明謂染不
自假待實故假淨不自真賴妄故真如是染淨相對
而立離真無妄離妄無真故。


二所言下別釋二初配合表實喻中但言內外法中
[005-0094c]
唯明假實若爾法喻豈均等耶然二互相照理亦無
爽實必居中假定當外故二云何下徵釋十等一數
等者譬如一樹而生千果表實相對各成千數染淨
二法亦復如是同百同千數無增減二塵等者如將
一果末為微塵表實校量數無別故有為無為九種
種法析成細分數亦等故又或初喻有名數量二喻
無名過量三量等者如將表實分之異處稱其分兩
輕重正等染淨亦爾惑細德微鄣麤道著力用相對
輕重等故四五六七表實如次四塵同等染淨亦爾
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彌滿清淨周徧法界
此則真心所變淨色妄念攀緣浩無邊際所變塵色
亦周法界况諸染境全攬理成故隨所依廣無邊際
如是真妄二類之色同形同顯皆無別異今從譬喻
且指白色此則染淨色等之義其香味觸準此而知
八本等中表實同依樹木出者木字恐誤應作本字
本即根柢表實同故此喻染淨所依一心無別異故
九俱等者染淨雖分上下前後然性融貫實則同時
十同等者謂如餘果生淡熟甘今此不然始終一味
無變易故對前第六義不同者彼依諸味無差此約
始終不變故無相濫染淨始終一味一相由所依心
無別異故。


二復次下因加德暗喻如涅槃經聖行品說功德天
女黑暗天女姉妹二人動止必俱益損事等功德天
女隨所至處能與種種珍寶資具黑暗天女所至之
[005-0095a]
處能令其家所有種種珍寶資具一切衰耗如是二
人一常作好一常作惡一作利益一作衰損彼經喻
顯生死二法今論意取真妄相翻勢力齊等蓋同其
文而異其意。


二巳說下自用大義門二初結指勸觀二言本下依
門釋相六初本願無盡門中三初總標梵語僧那此
云誓願阿世耶云意樂謂由諸佛疇昔所修誓願弘
深意樂廣大離諸纏蓋說名清淨次謂諸下別顯中
二初發五願謂即興慈鍊行攝生起誓成果如是五
種皆依因中最初願力之所成就是故總言本願無
盡後所以下知一相以如實知同一相續者出其度
生無倦所以同體大智了知眾生與自巳身一體無
異故於長劫攝生無息後如本下合結。


二次說下離相不著門三段如初佛雖度生而無所
度能度所度無差別相故。


三次說下能所平等門三初依門顯相二初决擇三
義中初標次釋文有三對一能成所成人法平等二
能依所依體用平等三能證所證理智平等法及應
化能成之人實假如理所成之法真如名實諸法性
故虗空名假離礙義故此隨諸教通相理轉又清淨
真如名之為實常守自體真功德故染淨真如名之
為假由隨他緣假現染故待緣有多故重言之如是
人法一體無別自性法身即是所依根本之體枝末
則屬報化二身即是能依麤細之用如是體用平等
[005-0095b]
無別理智平等如文可知論從簡略但明三義因果
行位根境依正種種之法例皆平等二以一下融拂
一體初則以一遣二次乃一亦不存後則至於無遣
冥歸平等具德無二自然本性豈他力焉。


二甚深下引教證成二初通依權實問答二初妙德
宣陳差別名為異無差別名同上二異字即種種義
上二同字即一一義此則意問云何名為種種別相
一一同相二佛言下能仁演說二初彰權此明二相
觀待假偽異相即是本上無明五種有為以為體故
同相即是理智明法四種無為以為體故同異二相
如牛兩角真俗差別相待峙立而非消鍊融和一味
表是隨根權宜施設佛欲顯實先彰權義二如兩下
顯實如將兩法同歸於空空復泯絕無跡可取方成
一味平等真諦非是觀待假偽權法斯則上根了知
二相本來一味不見對待假偽別故。


二於此下唯約真實問答二初妙德宣陳躡前所說
而伸此問初問教道可說不可說耶次問證道依何
而覺知耶初約聞慧之境次約思修之境故。


二爾時下能仁演說二初會權佛自會云我昔所說
染淨相待但為引導凡夫二乘而權設故二而今下
歸實謂從淺至深次第遣拂初以二相融成一味故
曰歸同次恐執一以為實故遣曰歸空則無可取一
一相故後謂有相雖遣猶恐著空故復遣空所遣能
遣悉兼亡故說言歸絕如是顯揚非觀偽法甚深極
[005-0095c]
妙即於此中如是而說如是而覺。


三如本下配屬本論。


四次說下無相現應門二初釋義二初總示兔本無
角名為空無緣起相資名生諸角此則兔體無角如
法身絕相無中生角如依此起化又無角義寬故令
眾生擬一切角作其無解名生諸角今自性身由無
相故令其隨情見種種相二謂法下別釋二初真身
無相謂法身體唯一唯寂非一非寂心言罔及阿自
然義謂由法身心量語言既不可及常自然故二而
諸下權質應根謂有眾生見色聞聲獲利益者但業
用故二如本下合結。


五次說下隨見麤細門二初標分二初門下釋相三
初應報用差別二初應身凡夫二乘不達唯心計有
外境由依麤動分別事識妄想增強徧思外量見應
化佛而作勝劣分際解故次次門下報身十解謂即
三賢之初金剛則指因圓滿位乃至起間中間諸位
謂諸菩薩此證觀智了法唯心而依業識見報身土
既達唯心故無分際二自此下報應相差別二初標
示二所言下釋成二初酬因名報如是報相皆是出
世善根所感極樂自在故名為報諸度行熏即是始
覺不思議熏即是本覺即由始本因緣力故所感身
土勝妙無量二所言下隨根名應謂隨劣根所現麤
色即長者居士等諸異類身非安樂相故名為應三
自此下重釋前所說二初寄問生起二若三下依義
[005-0096a]
釋成二初决擇諸位差別三初三賢分見謂由此觀
分證真如所見報身猶未圓滿觀知色相唯依心現
既無分際何有去來然此猶為智相相續法執覆故
妄起分別凡聖身上勝劣差別未入十地法身位故
二若得下十地轉勝入地證真次第轉勝至等覺位
方得圓極所見報用亦復如是三若佛下佛位平等
戲論識盡始本覺融今古情亡廓然清淨諸佛如來
如智平等身用平等人法平等由是唯有一味性空
大法真智所服之衣名遮伽利娑那提者此云玉光
耀羅即帝釋莊嚴衣玉光耀者即是素白鮮潔之義
以謂佛位唯依一味白白法服覆護攝持功德法故
宮名鍵尸多陀摩者此云安樂法身所處寂靜法界
常安常樂無遷易故自性身坐獨存無二者唯佛如
來自受用身何有彼此等二相故二何故下徵釋二
身麤細中初徵次釋由能見識事業不同故所見身
勝劣有異。


六次說下問答決疑門二初標分二問者下隨釋二
初問法身自體湛然常寂思慮路絕名言道斷云何
能現報化色相既能現色不應說言法身空寂遠離
諸相。


二自此下答五初法身出現色相門自性法身為色
依止依止體義由為色體故能現色既唯一心則無
障礙此文但以色與法身相對而辨非色功德根力
覺道種種德相對真心體亦類可知則真心體非相
[005-0096b]
非用而能出現種種相用由與相用為依止故能依
所依平等無二二言顯下智身形相門佛身具攝無
邊功德諸經表示立名不同謂名虗空業報福德威
勢身等此中論意略明一二義顯餘身理亦無別今
言智者即是真心具徧照義故名智身謂智為心則
色為境舉智攝色無色非智由色與智性無二故三
言顯下法身形相門舉色攝智無智非色然此理應
說名色身今不爾者法身之名義寬通故種種別相
不離法身以別從總但名法身涅槃經云吾今此身
即是常身即是法身四言廣下廣大圓滿門言二身
者近取法智遠收報應所現色相及嚴好等徧情非
情等之五界一一各各無不通等通則廣容至則普
徧作謂造作當謂契當會猶合也凡所容徧造作契
當冥合無二文不次者表法無定或可如次別配五
界以皆稱性故無分際作用自在故無障礙能現所
現互不相妨是故純一不相雜亂合本中言隨心等
者即顯真心殊勝之用出現無邊輔翼之眾又由菩
薩感佛緣熟是故出現無量身相斯則由有無量菩
薩所以出現無量報身雖所化生有共不共有見不
見然由佛身所現業用互周徧故而不相妨如眾燈
光涉入無礙五言不下不可思議門如是深妙尊勝
業用唯佛與佛乃能覺了一切凡夫及二乘等妄想
分別所不能知。


二如是下料揀二門具缺二初問起二謂真下答釋
[005-0096c]
二初依門顯示真如門中唯各立一無雙立者謂立
體大相用皆體或立相大體用皆相若立用大體相
皆用無有對待雙立義故生滅門中體相用三由觀
待故三法齊立若無相用體是誰體若無體相用是
誰用無體無用則成空無故此門中互為緣起相資
觀待方立諸法由是三大一時成立二門之義區以
別矣。


二是故下引經證成如其次第屬前二門。


三餘種下指陳餘相。


二巳說下門自入門破異門二初結前生後二演義
疏文二初唱本論二作釋文三初依法明真妄二初
釋義四初破異執二初敘異執一法界心有其二種
謂純白一法界無盡一法界是其二門所入法故名
之為本亦廣亦大真如生滅二種之相但為二法能
入門故名之為末亦狹亦小二為欲下顯對治謂真
如門亦是所入則與本法廣大量等法為體性門為
義用體用相依不可異故云何妄執法大門小雖則
二門俱亦所入然今但顯真如一門以是論主本意
趣故二復次下離差別以真如門本無五陰色心塵
境差別相故三復次下彰平等此則除遣生滅門中
差別相盡方能趣入平等真如謂即以智推求五陰
色心等法色即色蘊心即非色屬餘四蘊六塵境界
若對六根即十二處復對六識即十八界今標六境
影兼根識即徧推求蘊處界法自體空無念不可得
[005-0097a]
復更觀察起念之心無有形量相狀差別故於方處
求之叵得所觀之法既巳成空能觀之心亦復無有
諸相皆寂即是一味平等真如四復次下分權實謂
生滅門逗機權設故名為假其真如門稱性安立故
名為實廢假從實論所宗故二如本下屬文。


二以何下舉喻顯覺念三初總徵二為欲下別釋東
方西方即是大陽出沒之所東方日出發光闢暗以
喻覺日現智除惑西方日沒發暗覆明以喻無明成
染隱淨故以東西而喻覺念三如本下合本。


三自此下得益彰順入了心無起則離心緣等三假
相謂由心緣為過重故所以徧說既無別相則成順
入而起自門俱非說念名為隨順說念亦亡則名得
入既得入巳融歸一體摩訶衍法甚深宗旨隨順之
因得入之果悉同一法無差別故。


二巳說下對治邪執正解門二初結前生後由前顯
示諸契經中一心二門及三自等正實義理令其行
者捨權歸實造詣深理猶恐凡小依之妄執實有實
空人法因果由此復說七種對治。


二演義疏文二初唱本論二作釋文二初標分二言
顯下隨釋四初根本總相門三初牒門釋此明邪執
所依根本即是人法二種我見言邪道者謂即邪定
聚中一切異生及其初學大乘諸凡夫等所起染因
說名邪道言定執者謂即著相鈍根二乘所起過失
堅確不捨說名定執如是邪執其數無量咸依我見
[005-0097b]
得生長故二是故下引經成三如本下合論文。


二次說下人見對治門準賢首疏而伸問曰此五並
於真如法計云何說為人我執耶答有二釋一云此
是初學凡夫有人我者作此執故云人我執二云由
如來藏中有二義一本覺義即當是人於上妄計故
云人執二理實義當所觀法今據初義故說人執五
種人見文中各二初明計執後示對治初中復二初
起執因緣後計執行相其對治中但明正理邪解自
除不假宗因次第破斥以彼同是法內人故五種見
中初一唯迷於果餘四通約因果前二於空謬執後
三於有倒知迷空二中初執事空以為法體後執法
體唯是空無執有三中一執性德同色心二執法性
本有染三執染淨有始終初迷不空如來藏及能攝
如來藏次迷空如來藏并隱覆如來藏後迷與行與
相如來藏。


三次說下法見對治門聲聞緣覺愚於法空皆起如
是法我妄見以彼唯斷人執心故對於菩薩俱名鈍
根今明蘊相無生滅等是故不應妄增欣怖此以大
乘法空妙理誘之令入名為對治二種法見依人以
說或依所迷令見成二謂生死可怖涅槃可欣故。


四次說下俱非絕離門前但隨文以遮謬執今彰正
理令有所歸言斷斷者以斷遣斷其照則寂言滅滅
者以滅遣滅其慮則止由寂止故無所不達更無有
法現其方寸俱非絕離其在茲焉。
[005-0097c]


釋摩訶衍論記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