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o0089 釋摩訶衍論記-宋-普觀 (master)


釋摩訶衍論記卷第二
皇宋光嚴無際大師 普觀 述


二巳說下解釋分二初結前生後二解釋下正辨此
門二初本數亦二初問起謂前立義備陳本數今所
解釋名字數量行相云何是故問起二答釋二初偈
頌答二長行釋三初正顯此論謂即別釋後重之內
一心法中二法門故下文所說多約門者謂令行人
依此二門趣入所詮大乘法故。


二何故下因明餘論二初寄問生起二所謂下依論
釋成。


三何故下問答具缺二初二門不齊問二為欲下四
義有殊答初中謂備標本數顯法體不分缺略其餘
示義門得別二中欲令增其力者力有二種一覺法
力二思擇力但云思惟彰覺法故三中出生尊重讚
歎心者反顯輕易成謗毀故四中顯示教廣如空理
深如海非其言思之所及故又法門即目三十二種
總別能所相對言故義理以謂不二所依出生無窮
如大海故由斯四義是故二門具缺有異學者應審
二巳說下別釋二初結指二正明二初總標章二初
唱本中有三種者初即顯示一心二門三自四鏡等
正實義理次則對治人法七種邪謬過失三則分別
三種發心趣向果道之行相故二論曰下述釋顯示
對治分別三種是其能釋真如生滅一體三自四為
所釋為令學者以是三種通游出入故標門稱。
[002-0045c]


二本曰下別科釋三初顯示正義二初略說分二初
唱本謂依一心建立四法二門所顯一體三自總以
一心為所依故法門該攝云皆各總攝一切等論自
作釋無煩別解下諸唱本皆亦如是。


二作釋二初總標分二依一下別解釋三初建立四
種法相門二初牒屬二二法下釋成二初法門名字
門二同異分相門初中二初總問答二初問起謂問
名數及其行相二答釋二初結頌答中初句標名數
次句指經說後二句示同異一各十名體性無別隨
其功用標目有殊二散文釋文相可解。


二二種下二法十名二初問起二答釋二初結頌答
中十種梵語散文如次翻譯可知。


二散文釋三初標徵二列釋有十此之十名含於二
義一謂一體三自二種本法二合總標則同名為廣
大神王乃至一心分離別舉則者名為金剛主海乃
至一一心一切一心二謂廣大神王等十總名則顯
二法平等一味不可分析不可離散則是所依不二
法故如是二中前則名同體別後則體同義別名同
未必體同體同必具名同是故論云名同義別又此
十中六八與十直依法說餘之七種法喻對明今初
分二初標名示義二引經證成下有八門亦具此二
初中神王言廣大者謂攝一切諸神王故以此喻顯
於一總中開二法故金剛神王以喻一體主海神王
以喻三自依體顯義說名出生真如法等次引成中
[002-0046a]
初妙德陳疑謂於二種大乘本法同異之相心猶豫
故次佛造下世尊開決謂法體深玄難可宣示故佛
造作相用以顯謂但作相狀不假聲名故如楞伽中
或有佛剎矚視顯法或有作相或揚眉等亦此之類
復舉喻顯二種別異決眾疑心不應謂一謂如等下
法喻對明二相別異初一雙舉光明眷屬二種為喻
次一唯彰眷屬一喻二虗空中二體本法凝然絕離
不與相俱故無住處三自本法與相俱轉而有差別
故有住處若爾二法各有所依何唯一體獨無住處
為表此法平等絕相其體非是取相心等可住之處
說無住處非無所依名無住處初三昧經證成一體
後一地經證成三自於諸障礙謂即五種有為法故
無有障礙謂即四種無為法故謂由本法通與彼二
為所依故說云令住三龍王中標示喻法文相可知
初證一體謂即真如而為宮殿法性相身恒沙淨德
以為徒眾次證三自澄水以喻平等諸法標嵐以喻
差別諸法由上二種動亂清潤猶如染淨用差別故
標嵐梵語即風名也或云毗藍及名旋藍並翻迅猛
梵音呼召輕重成異四如意中一體唯淨金主為對
三自通染滿主為對初證一體金翅鳥心為如意者
觀佛三昧經說金翅鳥王名曰正音於眾羽族快樂
自在在閻浮提日食一龍王及五百小龍於四天下
更食一日數亦如上周而復始經八千歲終相既現
諸龍吐毒不能得食飢逼慞惶求不得安從金剛山
[002-0046b]
直下從大水際至風輪際為風所吹還上金剛山如
是七返然後命終以其毒故令十寶山同時火起難
陀龍王懼燒此山即降大雨滴如車軸鳥肉消盡唯
餘心存心又直下七返如前住金剛山難陀龍王取
為明珠轉輪聖王得為如意心珠德勝唯益龍王如
一體法能生真如唯被清淨圓滿者故後證三自遮
多梨言未見翻對鬼變為珠通生諸物濟彼海中雜
類有情如三自法能生染淨通益二轉諸眾生故五
方等中謂方圓類等故名方等第一方等名白毫者
白色毫毛以此方等唯現天像不現餘類故名白毫
第二方等通現五趣雜亂色像故名亂色如是等下
顯彼功用由能照達眾生身分故如明鏡或即二毫
是其身分如髮爪等雖非執受亦是有情身分所攝
照用分明故如明鏡然前所說白毫相狀未見明文
但准觀佛三昧海經比類而釋彼經說言如來初生
眉間白毫滿足五尺如琉璃筒放巳右旋如玻梨珠
太子漸大亦隨長大至坐道場端潔正直一丈五尺
有十棱現映蔽眾目如萬億日今此方等多是輪王
梵王福德天人所成就者比於如來勝劣雖殊形相
相似故引成經文存乎梵語對翻可見六如來藏中
一體本法相本自盡故說名為遠轉遠轉三自本法
與彼能薰染淨諸法俱行俱轉故說名為與行與相
初經覺者謂即靈知如如謂理由如來藏洞照凝然
故標覺如為其體性次經總有四譯不同今即大唐
[002-0046c]
實叉難陀譯名大乘入楞伽經七卷成部彼第五卷
大慧菩薩問蘊處界生滅之相若無於我誰生誰滅
佛答彼云如來藏者是善不善因能徧興造一切趣
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此經偏明下轉之義真隨妄
轉故說為因與彼妄合名受苦樂等似生似滅故說
云若是假非實故如伎變七法界中謂空劫時絕於
情器依正俱盡無差別相故云純白住劫反上故云
無盡空有二法類非一故經說云種徧謂周徧即無
盡義八摩訶衍率向可觀九中實中獨明珠者一切
異物若對此珠爍同一色以喻等住攝一切法皆同
真如恒不變故順明珠者若對異物珠同異物種種
色現以喻別住對於一切染淨差別隨緣轉故經中
離邊即當中義真心實義依即目其所入法體十一
心中初標名二名之內各具標釋謂初標立云是一
是一切次釋成云是一一心是一切一心後第一下
示義隨所作者謂本法是體門法是義義從體生說
名所作所作真如平等一味隨所作門名為一心理
實能作亦即名一今隨所作立其名者為欲揀異生
滅心故隨能作者所作生滅差別無量今隨能作名
為一心第一一心能作所作皆名為一第二一心能
作名一所作名一切所作一切隨能作一亦名一心
次引成中初身子致詰三初敘昔聞次何因下陳今
說後將非下正致詰謂昔甞聞一心法體不可以形
量取故非大非小不可以染淨知故非法非非法絕
[002-0047a]
於觀待故非同非異離於數分故非一非一切略陳
其四廣應成百前三因舉後一正來以疑今說因一
故一因多故一切即此心體有數分可取將非所說
前本地經後一心經自相違耶後佛言下大覺申通
中先明真如一心謂由心法本絕數量是故非一因
其所作真如門法與本等故隨其所作假名為一後
明生滅一心謂由心法本絕數量故非一切因其所
作生滅門法與本別故隨其所作假名一切若爾所
說何以不名一切心耶以隨能作立其名故但說云
一不言一切雖復名一及與一切但是假名是故前
後二經所說不相違背問如上十義皆同顯示真如
一體唯是淨法生滅三自通染淨法徒益文繁有何
差別答乍觀似濫詳審無參二種神王所生純淨雜
染異故二種空王能攝無住有住異故二種龍王所
具德用體性異故二種如意利益解脫三聚異故二
種方等照達一味差別異故二如來藏力用無轉有
轉異故二種法界自體無相有相異故二種大乘運
載一體三自異故二種中實為依真如生滅異故二
種一心立名所作能作異故以斯條別無所繁雜下
文分相唯三異者理實有多從顯說故又由此十影
帶門明以類相從不離三故。


三是名下結成中諸佛法藏名字雖多殊途同歸皆
十所攝由此十種是根本故。


二次說下二門十名二初真如十名二初標徵二開
[002-0047b]
釋三初頌答不共稱者即別名也二散釋偈頌列名
俱存梵語長行釋義並用華言無雜亂者無能所藏
雜亂義故不二平等謂無染淨之差別故一道清淨
謂無多相分異岐故無上下者謂由二轉有去來故
無別相者唯理自理絕觀待故三是名下結成。


二生滅下生滅十名二初問起二答釋三初頌答一
散釋中與前真如相翻而立一翻前二不二平等二
對前一如來藏門六翻前三一道清淨餘名翻對行
相可明三是為下結成。


二次說下同異分相門二初二法同異二初標徵二
開釋二初頌答中初一句總標中二句別釋後一句
總釋二散釋中如其次第解釋前頌初總標次云何
下別釋中二初釋三異初依異中若八別門是其能
依則八本法以為所依今此本法云何說言各有所
依摩訶衍耶然其初重能入別門各依初重所入本
法今此後重分初門法為後法門是故後法各依初
重所入本法由初八種是總體故謂由後重一體本
法轉依初重一體一心三自本法轉依初重三自一
心是故論說云各有等二門異中能依趣入真如生
滅各不同故說名差別三境異中緣自依者謂各取
自所依本法為所緣境既依彼轉故復緣彼以義照
體故說為緣如證自證緣自證故若爾何以本有經
說甚深真理非餘境界唯自所依緣為境界故耶應
知彼法亦緣彼門何故但云緣所依耶然此為顯二
[002-0047c]
法境故而作是說不妨亦各緣彼門故次釋二同謂
二種本法俱徧法界俱具十名故後何故下總釋上
義。


二二種下二門同異二初問起二答釋二初偈頌答
中初一句總標中二句別釋後一句總釋其別釋中
但彰七異不顯一同後總釋云異名異義由前法中
名徧俱同今既名異足顯徧同是故頌文更不復置
一同之語二長行釋二初略釋頌文準前如次釋頌
四句初總標次別釋中先明七異初人眾中真如門
中染相盡故一切皆如唯有清淨解脫之者生滅門
中染淨差別是故備有三聚眾生二法門中謂隨二
門各攝本法雖彼本法非染非淨由體從用法隨門
故亦得說有清白染淨又能入門性自任持清白染
淨故名為有三所依中謂一體門依一一心其三自
門依多一心故云各有所依法故四行法中初真如
門云生縛者謂諸煩惱說名為生猶如生食能為損
故纏縛有情難出離故說名為縛亦生亦縛二用俱
故如是生縛本來寂滅故云不生心一境性明契此
理說之為行次生滅門有二四相謂其功德過患異
故行人能以德生德滅對治於彼過失生滅即說為
行五體相中真如門體對其本法能作所作皆是一
故說與本等生滅門法能作是一所作是多一多異
故說與本別所引經文即同十卷第一中說為欲證
成本等本別二種義故境界位地率上達下說相應
[002-0048a]
知後釋徧同二門皆各徧法界故後何故下總釋成
上義如上說何故前法但明三異不說人行及位地
耶謂人能作行依行成位如是之義相顯為門本法
玄微隱故不說。


二二門下廣明餘義二初問起中躡前異異而言相
雜往向住義依何經耶二答釋二初偈頌答二長行
釋三初委釋頌文二初總指經說二謂大下各引經
文二初明雜亂住二初別引三經三初大本楞伽此
經總明因果賢聖雜亂住位頌中四句初則二凡明
即次句初後明即第三果因明即第四聖賢明即二
分流楞伽謂真如體性平等一味無有差別位地相
故準演義鈔引彼經文第四卷中先長行云大慧於
第一義無次第相續說無所有妄想寂滅法頌中有
七偈後二偈明不立位地即同今論所引之文彼鈔
釋曰初之七句以義配同最後一句據理都泯十地
則為初者同證如矣初則為八地者初地不為煩惱
所動同不動矣第九則為七者第九同第七無生忍
矣七亦復為八者純無相觀與八同矣第二為第三
者同信忍矣第四為第五者同順忍矣第三為第六
者第三地中獲三慧光第六地中得勝般若同慧義
矣無所有何次者結上經文於第一義無次第相續
等但彼所引而與今論文相小異義意大同三真修
契經頌文八句舉喻以明雜亂住義前六句中約義
相即其一歲母喻初信心五十歲兒以喻因位五十
[002-0048b]
心也然其開合則成二勢謂開則各別喻五十位除
初信心加後等覺合則但喻法雲一地五十一歲丈
夫男子以喻妙覺究竟果位謂初信心即五十位即
是佛位理應影兼後即於初中即初後義相可解其
後二句以理雙拂謂真如理中不可定有絕諸相故
不可定無冥合證故故論云或豈如是有如是無故
又取非取行相別故離取非有取則非無如楞伽說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無智作摩尼想計著追逐
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二如是下總
示其意依真如門建立位地無次第故云雜亂住結
指經意歸於頌文遮餘位故說言唯亂。


二餘契下顯往向住二初依經標位依生滅門安立
位地階級進趣不相雜亂是故名為次第往向二於
生下準頌分門中初分二門始覺治惑趣向上故名
向上門本覺治惑趣向下故名向下門生滅門中如
是安立是故頌文說言上下後如是下指說處。


二心生下略遣餘妨三初問答生滅理生滅門中所
證真如於二門內何所攝耶能證所證相對顯故則
屬生滅門中所攝二二門下徵釋二門理二皆真如
以何為別絕待對待各差別故三問答二門位何以
二門所明位地唯亂上下理不同耶真如門中無所
治障生滅門中有治障故。


三舉是下例餘總結。


二是二下法門該攝圓滿門三初牒屬二謂以下釋
[002-0048c]
成三初釋皆攝真如攝法無不皆如生滅攝法無非
生滅是故皆攝一切諸法二然真下釋各攝謂真如
不攝隨緣生滅生滅不該絕待真如隨其所作義不
同故三而言下釋總攝隨門攝法無所遺故總言通
二無不攝故三所以下徵結皆各總攝故曰平等義
不相濫故云各別。


三此義下發起問答顯因門謂此問答正顯皆各總
攝因由由此二門與一心法不相離故皆各總攝一
切諸法。


二巳說下廣說分二初結前生後二依文釋相二初
真如生滅不同門二門自入門破異門初中二初心
真如門二初唱本論二作釋文二初分門二第一下
釋相三初依文隨釋二引文證成三據位料揀初中
三初根本體性真如門二初標分二心真下解釋二
初別明三初建立名字門三初牒屬略明心真如者
唱上立故一法界者是上心字下降建立二種別名
一者名為純白一法界二者名為無盡一法界謂真
如門所入即純白一法界也大總相者即真如門十
異名中第九名為大總相門隨能所作功用差別安
立如是二種名故。


二一心下問答廣辨二初問答不立餘名一心真如
謂即體義如是二種各有十名謂今論中去餘九種
唯立此一其故何耶謂由造作業用契當故唯立此
各其餘九法望於門作用義隱從顯說故略不立餘
[002-0049a]
二此義下徵釋須標此目顯上二名契當義故隨立
即徵故言此義謂心一之體具於大義體為義依說
之為作性常包徧故作大業法具軌持該通一切故
作總業界具性分區分諸法一相無相故作相業上
加心字顯一法界即一心故法之門者法對於門體
義異故屬主為名然法與門理應雙立從顯說故云
法之門門即體者門望於體性用同故業聲建號。


三種種下指陳勸結言率向者謂即取前建立四種
法相門中引彼對此義可知故誡令應審。


二次說下直詮真體門三初詮真揀妄二初標示中
初標牒次直詮下揀對言直詮者謂正顯也由真如
法不同生滅以之為對故置揀言二謂真下釋成二
初遮表顯無生滅非生非滅即是遮詮謂真如法非
是生滅起盡法故無生無滅即是表詮謂真如法是
無生滅疑然性故不生不滅必該住異是故釋師具
以釋之非如等下正顯真如門不同生滅門以生滅
門諸有為法隨緣起盡體是生滅諸無為法體雖常
住由與相俱亦屬生滅如是二門真如無相生滅有
相以之為別二復次下揀濫明超是非中初揀言濫
謂顯真如非是生滅故置不言論釋云非慎勿謬解
以為是非次文徵釋則超是非謂真如法絕百非故
百非非非離千是故千是非是俱表俱遮悉皆離故
二一切下假有顯無此說真如不生不滅何以復言
諸法等耶故論釋云且假彼等諸戲論識即諸染心
[002-0049b]
若離染心則無妄境故說諸法依妄念有。


三是故下離相遣著二初第一傳言正顯絕離四初
遠離三相二初牒示二言說下徵釋二初徵起二答
釋二初偈頌答前之三句如次答前三相數量最後
一句指陳經說差別行相二長行釋三初言說三初
依頌標名二楞伽下引經說相中初則前四其前三
種內因必具復假外緣牽引而生其後一種行相微
細唯依內種任運而起就前三中初一現在緣起後
二過去緣起就後二中初一泛緣前境後一追念宿
怨初相言說謂由妄情分別執著色等境相發起言
說相之言說從境立名二夢言說謂其疇昔所經境
界虗妄不實猶如夢境名境界夢覺巳憶念彼受用
境發言宣說即此言說依夢境生名夢言說三執著
中言念本等準其宋唐二經所說此言猶略彼經皆
云憶念怨讎先所作業等謂追念執著宿怨作業生
起言說名執著故四無始著謂由前前慣習力故熏
成戲論煩惱種子生起言說如嬰兒等所有言說任
運而起此等言說起滅動搖不能詮示第一義諦第
一義者伹唯自心無自他相語言分別不能顯故後
金剛下明後一中初皇子諮詢一切萬法悉言文者
謂所說教皆是能詮名言文字如實之義性離文字
不可言說今佛云何而說法耶。


二佛言下如來答說中初應根起說以汝眾生在生
說者有二釋一謂我所說法由汝眾生意在所生言
[002-0049c]
說事故不思實義但攻言說唯自恃著音韻呼吸語
言辨論我為對治彼凡愚等是故說之二謂我說法
者緣為汝等一切眾生不能捨言觀察實義專心在
彼所聞言說我今令彼了達實義是故說之次我所
下所說不同中初標二說次非義下釋二相非義語
者如前四種虗妄言說如義語者謂由稱可如如說
故實空不空者實有二義一空二不空謂妄法本無
名之為空真法本有名曰不空二皆名實故空實不
實者空有二義一實二不實謂真法名實幻妄不實
二皆名空故離二相者謂即所說實空相故中間不
中空實之中亦不住故中邊相寂故離三相不中之
相亦不可得是故說言不見處所三世推尋叵窮其
際十方觀察罔測其邊如是名為如如如說上之如
字即稱可義謂即稱可如如說故準上所釋則離四
句謂空不空相實不實相成二單句中不中相離兩
亦句謂亦空不空亦實不實名中間故不見處所離
雙非句非空不空非實不實名不中故楞伽經云復
次大慧如來說法離四句等。


三如是下揀義合文揀云前四唯存後一即言亡言
言相迹絕然非於此一向緘默。


二名有下名字二初依頌釋相二初名二初標列二
種字字名者謂假多字成此名故字影名者謂能成
字是如影故二楞伽下引經釋成中初字字名謂諸
教中四十二字名為字母由此為本出生一切聲名
[002-0050a]
句文及生一切菩薩妙行華嚴經云善男子我唱如
是字母時此四十二般若波羅蜜門為首入無量無
數般若波羅蜜門然諸經中所說字母名言少異義
旨多同如華嚴中阿字為首陀字居後大般若中阿
字為首擇字居後四十二字觀門經等并智度論皆
以阿字在初茶字在後此經中說阿字為首訶字最
後應是梵音輕重不同或恐譯者稟承有異今此名
身依字母生故說諸字從名差別次道品下字影名
謂一真心如大明鏡諸佛身說悉於中現同音宣示
故云共說此名既是真心現影故能詮示甚深真理
雖餘諸名皆從真生然能助緣向背別故諸佛菩薩
稱性施設順真理故能詮真理凡夫二乘妄相安立
違真理故不能顯示故楞伽云展轉緣生不能顯示
第一義諦言展轉者妄相言說隨情而轉違背真理
極疎遠故。


二字有下字中亦二初標列二種二楞伽下引經釋
成初依聲中謂聲等者長短高下屈曲差別方能成
字此則釋成字身行相即揀風鈴逕定等聲不能建
立名字等故次依空中有法有喻如虗空中飛鳥等
者即舉喻顯日輪照爍說名明曜飛鳥踰越則蔽其
形身雖隱空聲傳于下世謂此聲從空而出虗空字
輪亦復如是雖假諸佛咽喉𦙄臆激發現前由大智
明以為前導融鍊諸相悉不現前稱順真空故說此
字依空而出是故大般若經中說如是字門是能悟
[002-0050b]
入法空邊際際如是字表諸法空更不可得何以故
如是字義不可宣說不可顯示不可執取不可書持
不可觀察離諸相故譬如虗空是一切物所歸趣處
此諸字門亦復如是諸法空義皆入此門方得顯了
二如是下揀義合文準上可見。


三心量下心量中三初依頌標名前六識心即小乘
教所明分際兼次二種大乘法相等教所詮多一識
心心生滅門與行與相如來藏攝一一識心心真如
門遠轉遠縛如來藏攝二如是下揀義合本三本有
下引經證成謂第十心量是其真如所依本法體能
照用故說為緣如自證分證見分故。


二畢竟下圓滿三德二初牒示二謂一下釋成如其
次第謂離言說名字心緣以成三德一切差別並依
前四言說而轉轉謂隨緣施設義故而真體中離彼
虗妄差別言說是故說名畢竟平等一切外道變論
異執咸依前說初字字名及依聲字二種而轉真體
離彼是故說名無有變異一切煩惱所知二障說名
破壞依前九種心品而轉真體離彼是故說名不可
破壞若爾與行與相如來藏心非有為非無為非染
非淨云何亦說名為障耶但說此心為所依故能生
彼障非此心體障品所攝又生滅門所入之法對真
如門悉是妄故多一識心亦屬障攝。


三唯是下總結真體。


四以一下顯離因緣中初牒示二謂以下釋成言說
[002-0050c]
名字皆虗假故說言無實以其心緣即是妄念無自
體故云不可得不可言下顯體離相真妄假實如水
火故云極相違。


二言真下第二傳言復遣執著二初牒文釋相三初
遣執著傳者傳也轉轉相傳以望上文為第二傳文
初牒示次謂愚下釋成中初敘疑次由如下出計後
是故下明遣二謂言下示因緣謂由真如是其言說
最後邊際諸佛菩薩而以此名遣彼前前名言及相
言說既亡名亦隨遣猶如世間以聲止聲後聲不除
還成喧亂故論說言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極猶盡也
此正顯示立名遣相之所以也三於是下顯能所五
言說中一為能遣四為所遣。


二大本下引教證成此是大本與今流行經本文義
大同小異詳會可知離言說言說者謂離前四虗妄
言說表是後一如義言說非不二說不二者謂非八
千一種言說不二而說寂默離言不二如言說如如
耳聽如者其能說者無說無示以真如言復說真如
其能聽者無聞無得即真如耳還聽真如今者淨名
以默顯理如此說聽皆稱真如故經說云如言說等
三次說下解釋名字門二初標示此釋真如能詮名
字所詮之體無遣無立謂以一切法相本自盡故無
可遣以一切法性本自顯故無可立二此文下徵釋
二初問答徵起二謂斷下依義釋成中初約真釋名
既無所遣麤細染法故無能治勝劣斷道次復次下
[002-0051a]
約如釋名既無所立差別位地故無能立方便善巧
後生滅門說有九相麤細不同四位始覺勝劣有異
則立階降位地差別此真如門一切皆如無有位地
定別相故。


二當知下總結中初牒指次巳說下結成。


二次說下發起問答決疑門二初問中二初牒指問
詞二問者下釋成問意二初正釋問端二初顯示起
疑文句中初徵次所謂下釋中初指文句謂依第一
傳言離三假相發起初疑今云不可說念句者前離
言說及名字相即不可說句離心緣相即不可念句
雖舉結詞意取所結初傳文也依第二傳言遣執之
文發起後疑如是二傳皆是直詮真體門中初後文
句次於是下明行相。


二所以下徵釋所疑位次二初承前徵起謂即徵上
因果行相二善巧下依義釋成二初疑因中三初立
理言說三慧皆是因故說名隨順以茲四法攝三相
故一切善教極於言說即言說相及名字相一切三
慧盡於念法即心緣相二若無下陳疑初一既缺後
三何有謂由此四相因生故若無三慧地行不成三
諸眾下致問意謂眾生修習因行當以四法而為所
依若如前云不可說念則諸眾生以何為依而得進
趣由是問言云何隨順二行因下疑果金剛心者即
等覺位自前諸行但為遠因唯金剛心說為能入金
金剛地即妙覺果重言金者表異前故薩般若者云
[002-0051b]
一切智佛智深廣故喻如海言巳巳者巳猶止也問
者意云若如前文第二傳言真如無相則其巳巳無
能入因以何為門證入果海由是發起得入之問。


二如是下結指疑意加行善者即聞思修五等位者
即資糧等此依生滅往向之義以疑真如亂住之理
二答曰下答二初牒指答詞二所謂下釋成答意三
初答隨順疑二初標列二門二生滅下決擇二相二
初生滅隨順三初標示二向上下釋成三初略釋向
上隨順者謂約始覺為次第故從信乃至金剛為能
隨順即菩提果是所隨順向下隨順者謂約本覺為
次第故從自性淨妙藏乃至第一念信為能隨順則
邪邪地為所隨順邪邪地者理應目其能熏染法永
泰亦云未詳華梵準義即當邪定聚位曾奉常曰諱旼
字彥和良恐未然請諸來英詳會思擇二所言下廣明

二初向上隨順謂聲名句文聞思修慧及諸行德五
類之法從劣向勝次第引發教及三慧即是地前雖
復相似二位所攝其諸行德即十地中隨分位攝雖
此等法具通諸位今就顯相故無違妨言無常者為
表始覺從緣顯故二所言下向下隨順行德三慧并
其言教從勝向劣次第顯現雖此等法本來齊具然
其法爾勝為劣依劣依勝轉義說前後實則同時而
言常者為表本覺性無起故何故本覺次第如是由
無明力所熏發故治惑行相法應爾故又二種隨順
皆是隨緣始本二覺清淨二覺唯有滿轉唯具德熏
[002-0051c]
更無上下隨順差別三如是下結指中初結前義無
前後者由相資故次障智下指後說。


三真如下通問三初正答前難二初述正理真如門
中作是說者即初傳言離三假相無彼下上常無常
說亦無下上常無常慧其諸行德略故不說非無真
如如義言說并及寂滅寂靜念故二以此下遮妄難
前說離相正顯真如何依生滅輙伸此難此有彼有
例之等故二若爾下展轉釋成二初徵起即躡上文
此有彼有等為問辭故云若爾以顯真如說念行相
二謂有下答釋謂真如門所有言說非常無常音聲
言說亦非是彼名義繫屬能說所說但有第五如義
言說由能稱順如如理故又真如門所有念者非常
無常三種慧念亦非是彼心境相待能念所念但依
第十一一識心自性無生說名寂滅性常安隱名為
寂靜三所以下出其所以謂由此門所有說念不同
生滅次位往向唯是真如雜亂住故。


二云何下真如隨順二初寄問徵起二謂若下順反
釋成中初別釋二初明真如言說中初順釋次若與
下反顯次復次下明真如心量順反如前後巳說下
總結二次決下答得入疑二初標列二種二生滅下
釋成二相二初生滅得入中向上得入者謂諸行人
依其言教聞思修慧并諸行德為能得入金金剛地
妙覺如來為所得入向下得入謂諸行人依本行德
修思聞慧及其言教為能得入則邪邪地為所得入
[002-0052a]
須隨順句者即前生滅隨順文句說相可了故勸應
觀二真如下真如得入中初正示義謂即自門所入
法體能作門故說為所依次云何下轉徵釋此辨得
入即復離前隨順門中言說及念方得名為真實得
入若爾前說一一識心豈非所入云何說離若此是
離應無所入耶然離所存說念念故由此門中無能
所入門法別相故復云離重重遣拂無迹可尋方成
絕待。


三第一下結成二傳由上所明理趣顯了則第一傳
離三假相言得成就初疑自除其第二傳真如無相
決斷理明後疑自遣今此文中初傳標言後傳舉疑
互相顯故。


三次說下假說開相真如門二初標門前明體性即
當離言今說開相即當依言是故於此復開二門顯
示真如空不空義令諸行者依言修證故。


二如實下釋相二初牒釋二門空者離染不空具德
皆非數分可得故說過於河沙然則釋師於此一門
攝義巳周消文尚略今於本論復更指陳文分為二
一總標門二別釋門第一門中言復次等前巳顯示
體真如理平等一味無有差別復於此中假彼名言
開釋義相為其二種謂即釋前立義分中心真如相
義當相字其心真如上巳釋故前依法身隨自證說
此約應化誘諸根說雖真如門對生滅門是出世間
真勝義攝然於自門復有深淺今此謂依言說分別
[002-0052b]
正為逗根隨宜說故又言說分別是此門中所空妄
法謂虗妄言說虗妄分別本不相應故說為空由此
以顯真如性德名為不空故論依彼所空虗妄言說
分別以顯二義由此二門不相離故如實空者謂即
真如第一義空以能究竟顯真實性如實之空謂其
不同內外空等彼為除遣虗妄相故如實即空謂真
如性絕諸相故如實不空者真如妙有說名不空謂
由所顯真勝義諦自體具有無漏性德如實之不空
謂其不同世俗假有名不空故如實即不空稱性功
德真實有故。


二所言下別釋門中文分為二初如實空三初離染
成空所言空者即牒標中如實空義不同生滅所有
妄染由修聖道所巳方空今此真如所有妄染不由
對治相本自盡是故說言從本巳來一切染法不相
應故謂離等者謂離生滅垢淨增滅差別相故云何
離耶出所由云以無虗妄心念故由無能取虗妄心
故則無所取差別之相次當知下離相顯德謂離四
句則成四德入楞伽云謂觀一切法離四句不可得
四句者一異俱不俱有非有常無常等我以諸法離
此四句是故說言一切法離言非有相者即第一德
謂由真如非有相故則離凡愚所執妄有增益之謗
非無相者即第二德謂由真如非無相故則離凡愚
所執妄空損滅之謗非非有相非非無相即第三德
謂由真如百非非非故非是彼非有非無則離所執
[002-0052c]
雙非有無戲論之謗非有無俱相即第四德謂由真
如千是非是故非是非有無俱相則離所執雙通有
無相違之謗非一異等例以知之此即泛明總遮一
切虗妄邪執或二四句各別遮非謂有凡愚於諸法
中妄計有空等今此真如性非增減故離有空等復
有凡愚妄計諸法為一異等今此真如體絕數量故
離一愚等後乃至下例餘總結乃至總說以例餘句
謂常無常徧非徧等今真如性悉皆遠離依一切下
須反結成所明空義若離妄心實無可空者此遮愚
夫妄生空解謂所說空但空妄想差別之相而真如
性不可言空譬如龜兔本無毛角說之為無非彼自
體亦空無故次所言下如實不空二初不空具德言
不空者則牒標中如實不空巳顯等者躡前空義顯
此不空既無妄染之所隱蔽則是真心常恒不變泛
明常者即相續義今以不變以顯常恒由不變故一
切清淨功德品法無減無缺常恒滿足故名不空次
亦無下絕妄冥真亦無有相可取者謂有眾生聞說
不空即便取著今云無相遮其妄取能取之念所取
之境二皆遠離冥合絕待真如理故名曰相應二如
是下結顯不離謂即所明空不空義隨舉其一即具
二種謂本離妄染必具性德本具性德必離妄染故
說二門不相捨離。


二於是下引文證成謂由彼頌總攝真如一門義故
初頌以證體真如門離言說等三種假相滿畢竟等
[002-0053a]
三種實德次頌以證相真如門離有無等四種句相
滿非有等四種法德後二頌中釋成數量不增不減
謂功德過患量過河沙今此但說如是數者謂由此
數是其本故通攝一切諸數量故最後兩句釋師勸
誨或是玄理本有此辭。


三以離下據位料揀然此唱論有其二意一則遠通
體相位次二則近成不空功德今此科分從其初意
二心生滅門二初結前生後二依文釋相二初三義
顯法門之體二三自屬為門之名初中二初別顯三
義行相二總釋四法熏習初中有三初釋心生滅二
釋生滅因緣三釋生滅相初中二初略顯兩重能所
依二廣釋後重能依義初中又二初唱本論二作釋
文三初標門總示謂此唱中具有二重能所依義故
勸住思。


二謂生下配屬二重謂生滅門者即是初重能依別
相一心為依者即是初重所依總相生滅門攝覺義
不覺義者即是後重能依別相梨耶為依者即是後
重所依總相然今配屬不如次者謂舉能依顯所依
故。


三先說下隨門別釋二初第一重一心梨耶總別門
二第二重總識攝生圓滿門初中二初標指中初標
門次牒指唱上立者即立義分云心生滅是標立故
今此正釋所以牒唱二依如下釋成中二初略配二
門中初配所依總相門中初牒指次彼多下釋成多
[002-0053b]
一心者是生滅門所入法故即一心法契經所說第
二一心亦名如來藏者楞伽經云一心者名如來藏
上心字者是所立中下降於此名如來藏謂如來藏
是異名故降減殺義分總成別析寬作狹降殺其義
立異名故次有生下配能依別相門謂不生不滅與
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大攝主識是此門體。


二今當下廣明二門二初所依總相一心門二能依
別相梨耶門初中二初舉經發問中將欲依經顯示
其義故先問起此有二問初問數量次問攝屬二依
義申答二初結頌答中上二句答初問下二句答次
問二散文釋二初釋頌上二句二初標徵今明十藏
具引六經初總持藏體唯不二是立義分通所依故
所餘九種即散說分所明四法二三二種唯法非門
四五六七八九六種唯門非法後一隱覆俱通門法
多一心體即是其法自性淨心則是其門初一總持
俱非門法又遠轉遠縛真如真如唯真非妄真勝義
諦出世攝故與行與相生滅真如并其後五唯妄非
真隱顯隨緣與相俱轉世間攝故大總持藏俱是雙
非性德圓滿具遮表故。


二列示中文有十段初中有三初標立次引經後示
義下九皆然初標立中大總持藏殊勝圓滿能總攝
持一切藏故次引經中有法有喻大陀羅尼即是其
法寶及無盡殊勝圓滿即通法喻此中寶言謂即如
意由此寶珠具三種德一者出生眾寶無窮盡故二
[002-0053c]
者除毒濟病最殊勝故三者體狀方正極圓漏故大
總持藏亦復如是具諸功德盡攝諸藏無不通等一
切所有巳下之文釋成盡攝為所依義何以故下出
其所由謂由此藏望彼諸藏為依勝故說名藏王攝
持勝故說名藏主徧覆勝故說名藏天出生勝故說
名藏地又由此藏大故如王殊勝如主圓滿如天無
盡如地從其德用周普彰名故云大寶無盡等也後
此經下示義二中初標立云遠轉遠縛遠離動轉惑
因惑果遠離繫縛覺因覺果故說此藏一味清淨一
味圓滿次引經云唯有覺者即一一心能照達故唯
有如如謂其絕待離諸相故此藏無有能證所證不
應說言如智差別由一一心無有惑相名離流轉無
有覺相名離慮知謂他門中染淨因果對於此法俱
是妄念皆為障縛今皆離故義言無雜三中標立於
覺與力說名與行謂即上轉於惑與力說名與相謂
即下轉然如來藏平等與力但由染淨緣助不同勝
劣分歧而成二轉今此所明正唯下轉由與染力令
彼覆藏法身體故引經為善不善因者由多一識心
具二自在受彼染熏故說為因與彼妄合名受苦樂
與因俱等猶如伎兒者彼經偈云心如工伎兒意如
和伎者五識為伴侶妄想觀伎眾示義譬如非幼幼
人者謂由彼人性非是幻能知幻術故於一人雙標
二目由知幻術故於諸幻事與和合力由性非幻故
於諸幻事與破壞力謂彼幻師幻化事訖用非幻術
[002-0054a]
解散幻事與力各異故說隨應今多一心具二自在
由有為自在故於諸染法與和合力由無為自在故
於諸染法與離散力故說名為與行與相猶如彼人
非幻幻力或有本云作幻幻人謂即表其幻類極多
與力不等名曰隨應義亦無爽四中標立真如真如
揀彼生滅所顯真如顯此真如絕對待故引經中云
非建立等謂離有無常無常等故非智證識緣之境
平等一味無差別故五中標立生滅真如謂真如理
體本常住由有為法所熏染故說名生滅次引經中
初敘妄執謂一切法有為無為剎那生滅破彼真如
次明對治謂如來藏不生不滅猶金金剛性常堅固
不變壞故是諸如來所證之法分明證知其體常住
次反顯云如來所證若是無常則諸行人無由成聖
後示義中離無常相即不生不滅今名生滅由被染
故六中謂諸染法悉名為空覆藏如來復名為藏空
即是藏能隱覆故如來之空藏藏彼本覺故言若離
等者謂諸煩惱而與本覺不相應故佛性論云由客
塵故空與法界相離七中謂自相本覺恒沙功德稱
性實法總名不空不空即藏所覆藏故藏之不空被
染覆故如來即不空藏未出現故言不離等者如是
功德與真法界恒相應故佛性論云無上法不空輿
法界相隨八中自性淨心即是本覺為能攝藏三智
四德清淨之法為所攝藏能攝即藏性用同故如來
之能攝藏總別異故即此本覺清淨功德無始本際
[002-0054b]
稱順真性故經說為相應法體九中謂諸染法為始
覺智所攝持故名之為藏所攝即藏體持用故如來
之所攝藏染被斷故無始本際一切染法違背真性
故經說為不相應體智明為外障暗為內故說染法
為智攝持若爾明暗理必不俱何有妄染為智所攝
謂由佛智之所能斷即攝持彼令成淨故此與前門
能攝藏中能所淨義有何差別本淨新淨因位果位
有所不同故無相濫十中多一心體自性淨心為諸
染法隱覆沈沒不令顯現故說為藏經言恒及即周
徧義謂由此性窮未來際平等周徧任持所有染淨
法故於世法中不離脫者即隱覆義。


二是名下釋頌下二句謂此論所明即第三種以是
生滅總所依故亦是此門所入法故雖第十藏具多
一心今不指者非全攝故。


二次說下能依別相黎耶門二初標門略示阿棃耶
識有其十種謂大攝主識并根本無明識等彼十種
識各當其一故名為分今舉通名該諸識故說名為
滿又大攝主獨名為滿通攝諸識故其餘九識名之
為分互不通故今論但云阿黎耶識略去餘九分名
之識建立攝主滿名之識雖阿黎耶具該諸法義巳
具足然由不云大攝主故言未具足或阿黎耶具於
三轉今論但言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雖唯下轉影
兼上轉故義具足然由不云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故
言未具足。
[002-0054c]


二此中下依義廣明二初依此論解義二引諸教辨
名前中有三初六字顯有為無為二三字示能所熏
習三四字明同異差別初中二初依文正問答二承
前轉徵釋前中二初問起二答釋二初結頌答二散
文釋中初釋頌上二句謂不生不滅四字之中詮顯
一切無為法故雖無為法該通理智身土功德差別
不同然其悉以不生不滅而為總相次總攝下釋頌
下二句謂生滅二字詮顯一切有為法故雖有為法
該通心境因果體用差別不同悉以生滅而為總相
二如是下承前轉徵釋三初合徵釋二法二初問起
二答釋二初結頌答謂此二法無名過量超越河沙
有名數量略說四五謂由設教應機根故無分際中
作分際說二散文釋謂依前頌徵列名數。


二且四下各徵釋二法二初無為二初問起二答釋
二初偈頌答上二句答初問中一句答次問下一句
總結勸謂體性業用各具通別依謂所依即是體義
問體答依義同名異。


二長行釋二初申釋頌文二初別釋相二初明二依
釋頌初二句一中通依一心謂即與行與相如來藏
心以是此門所入法故如是九法皆悉以此為通所
依良由此心具二自在能作染淨種種法故別依中
言寂靜理者由對智故論說以為生滅門內揀非真
如門中所說絕待理故問寂靜理法即是真如何故
更言依理為體答大攝主識具二種義謂覺不覺今
[002-0055a]
四無為答依黎耶一分覺義而為別體故論說云生
滅門內寂靜理法以為體故二中通依準前可解餘
皆例之自下諸門準釋別體自然本智以為體者不
從緣起故云自然三中從緣起故名曰隨他雖然清
淨始覺般若無始本具亦即從緣是故說名隨他起
智若爾此智既乃從緣何以攝入無為法耶若法相
宗緣心名智則屬有為今不爾者謂由真理本性識
知故屬無為亦說名智四中空理容徧無礙為其體
故論說以為無所有事是名二依通結四種。


二復次下明二用釋頌第三句一中通用謂徧與諸
法為其共相令彼轉故云令出生別用謂任持自性
無轉變故云令不失二中通用謂受染熏故云不守
自性別用謂常守自性故云不轉變三中通用謂雖
起淨用治諸惑染由被染法之所誑故云隨妄轉別
用謂唯有滿轉唯具德熏自性對治諸染法故云治
自過四中通用謂一切法生住成得並依空故云欲
有令有別用謂虗空自性無轉變故云令不失是名
二用通結四種如是所明通別二用由彼各具通別
二體是故依體而起其用謂由二體俱行轉和合為
一發起二用若其互缺用必不俱豈可施設令成別
異。


二此中下總結勸謂上所說體用通別以他自義揀
令無濫是故結勸令廣觀察。


二種種下指陳餘義至文處者謂即向下能依等中
[002-0055b]
二五種下有為中二初問起二答釋二初偈頌答二
長行釋二初申釋頌文二初明二依釋頌上二句一
中通依並準前釋別依謂即根本不覺有大力故能
與一切住地煩惱并上煩惱為所依持令彼得轉猶
如大地為物所依故二中細分謂獨力隨相獨力業
相俱合動相始初生起極微細故合為生相三中鹿
分謂轉相現相智相相續住持業果稍鹿現故合為
住相四中執取計名字相差別異解轉鹿動故合為
異相五中業果滅善心事極鹿動故合為滅相是名
二依通結五種。


二復次下明二用釋第三句一無明中謂生長諸染
障礙眾善為通別用二生相中於上無明於下轉現
及六鹿相與其力故又可別說獨力隨相望上無明
望下八全二分獨力業相望上無明隨相并下八全
一分俱合動相望上無明二相并下八全與其力故
三如說下例指住異二相謂住相則於上二下四與
其力故異相則於上六下二與其力故自中相望準
生可知四滅相中於上八相及自業果與其力故是
名二用通結五種然諸無為各具清淨染淨不同故
有通別自他義異今有為法一向雜染故論於此不
作是說或即前後影略顯示應率上文於此安立通
謂他義別謂自義謂由一切有為諸法能生他故自
能礙故如頌第四句云隨釋應觀察故。


二種種下指陳餘義謂下能依不覺義中即其文處
[002-0055c]
三以何下通證成一依二初寄問生起二爾時下引
經證成中二初法說二初問答諸法生處中初妙德
諮詢阿黎耶識即大攝主具足過患功德法故如是
諸法而以何法為其根本而於何處是彼出生次如
來讚說將酬彼問先歎殊勝警䇿群情令欣樂故如
是諸法於非有為非無為處為所依止而得生長。


二文殊下問答所依體性中初妙德重徵次如來再
答一心即是與行與相如來藏心以其體性非是有
為能作有為非是無為能作無為故為殊勝不思議
處猶如明鏡性非青黃故能青能黃若爾攝主阿黎
耶識具足染淨一切諸法何不說為殊勝處耶謂由
一心是總體故是所入故為根本故既爾一心攝主
齊等皆具有為無為諸法云何一心是本是總攝主
乃名枝末別相然其有為無為九法各具通別二所
依故一心本法通攝九法通別二體大攝主識唯攝
九法支分別體是故總別本末分際有所不同若不
爾者云何黎耶論說以為能依別相。


二復次下喻明中然上法中以明依體令此喻內以
顯依因而有二喻謂如黎庶之子并諸草木各有二
依取其通別少分義故又如庶子攬彼國王及與父
母通別力用以成自體一切草木取彼大地及與種
子二種氣分方得生長此二法喻義相均等二三字
示能所熏習三四字明同異差別此二合釋文中有
二初依論正明下轉二引經助成上轉初中有三初
[002-0056a]
辨熏習二明同異三結滿名初中二初略顯二轉二
初牒示與即共義謂所熏淨法與能熏染法同事俱
轉共相隨順無違逆故云與和合。


二云何下釋成二初總說相染法有力淨法無力則
染勝淨劣淨法有力染法無力則淨勝染劣上下二
轉由是而有。


二今當下別開門二初標列問起二頌散釋成二初
結頌答由染熏故背覺合塵說名下轉由淨熏故背
塵合覺說名上轉轉者隨緣動作義故。


二散文釋二今當下廣明下轉三初標門二根本下
釋相二初顯無明二例餘四前中二初開二問二還
二答二初結頌總答中初三句答初問後三句答次
問。


二散文別釋三初釋頌前三句二初正明熏處二熏
一下展轉釋成二初熏一法界二初問起二答釋二
初結頌答二散文釋中初釋頌次引成熏自所依者
謂有為自在是彼無明所依止故非他所依者謂即
揀非無為自在對無明自說名為他。


二熏真下熏四無為二初問起二答釋二初結頌答
問中所熏雖唯一種答中具四例餘而說頌中前七
句正答後一句例指以顯無明熏真如等通達作用
而作熏事。


二散文釋中初釋頌中前七句然前所說二種用中
通達作用是隨緣義故說無明熏能於彼其別作用
[002-0056b]
是不變性極清淨故不受染熏次如說下釋頌中後
一句真如既然餘三亦爾二根本下釋頌後三句燕
本伹云作熏時量無上根本無明四字今從麗本其
文似顯文中二初釋頌文言時量者謂依剎那前後
分位以立三時謂由無明緣生無性舉體全空無有
前後時分差別故說非初亦非中後雖即全真不壞
緣相事體宛然始成熏義故云取初中後故初即相
不礙性熏之不熏次即性不礙相不熏之熏故次本
智下引經證中言具取者謂於三時俱取成熏缺不
成故如一念中作熏事時必假前念引發後念助成
中間一念方得成就念念常熏念念皆爾問正作熏
時前後二念巳減未生云何引助答謂由緣起力用
相資前後與力法應爾故。


三此中下總辨熏習義三初承前徵起二謂能下作
答釋成二初釋熏習名義中初釋能熏謂能熏有力
熏自氣分置他法中引彼所熏無力之法隨自能熏
和合似一不相捨離相隨俱行相順俱轉同作業故
說為能熏猶如磁石吸針琥珀拾芥能引他法隨自
轉故次釋所熏謂所熏之法勢力微劣由彼能熏勝
力牽引遂便發起違自順他作業力用於彼能熏隨
順俱轉隨但不違順復與力故云所熏二謂五下明
熏習法數謂下轉門能熏有五所熏亦五其所熏五
隨能熏五而來共會同作業故說名和合三是故下
由結歸論以其所說義未盡故科云曲結。
[002-0056c]


二如大下例餘四謂舉無明以例餘四熏習之義亦
如是故。


三如是下結指謂至下文不覺義中及熏習中其義
自顯。


二非一下明同異二初牒文指屬二云何下寄問釋
相二初問二所謂下答二初通別染淨釋二初通別
成非一謂一法界心具二自在四種無為具二作用
今以一心無為自在四種無為別事作用以對一心
有為自在四種無為通達作用以明非一此中且約
相梯顯示謂一法界心無為自在真如別用乃至虛
空別用對一法界心有為自在真如通用乃至虛空
通用不同理故名為非一又應單複交絡以門複中
則有二合三合義可思準又復當須對望而說不異
理故名為非異以對次文非異義故由是此中略不
開說然準本論但說不生滅法對生滅法非一非異
名黎耶識釋師何故唯以無為不生滅法自互相望
明非一等本論為欲且就染淨異類相望明非一異
釋論意顯不但染淨異類相熏其同類中自有熏義
謂即無為熏無為等由其二用互相熏發互相隨順
名非一等若依此義本論應云謂不生不滅與不生
不滅和合生滅與生滅和合生滅與不生不滅和合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等綺互以明文義方備諦觀
本釋理周當然由是染淨及與本法單複相望則應
具有二十四類單十二者於染淨中各將二種以為
[002-0057a]
示法餘並例同染熏四者一染熏染如無明對生相
二染熏淨如無明對本覺三染熏染淨如無明對生
相本覺四染熏非染淨如無明對一心淨熏四者一
淨熏淨本覺熏真如二淨熏染本覺熏無明三淨熏
染淨本覺熏真如無明四淨熏非染淨本覺熏一心
染淨四者一者染淨熏染本覺無明同熏生相二染
淨熏淨本覺無明同熏真如三染淨熏染淨本覺無
明同熏真如生相四染淨熏非染淨本覺無明同熏
一心復有染染對染染染染對淨淨等熏復相對一
十二類如理應思由染淨法各過恒沙類聚群分互
熏習故。


二為欲下染淨成非異所熏五法對彼能熏五種有
為以明非異亦應說云不同理故名為非一以對上
文非一義故由是此中略不開說亦具二合三合等
義準上應知。


二復次下能所相合釋五種有為生滅染法以為能
熏四種無為不生滅法而為所熏此則不分通別作
用而但總相相望為言於中不說一心法者以是所
明非異因故復是所依總相門故。


三名為下結滿名謂略去差別分名但立黎耶滿名
二次說下引經助成上轉二初標示釋師欲加上轉
門義復須經本示有所憑。


二所謂下引成三初引經文二初引經中世尊自陳
疇昔本事二此經下示義二初釋成二轉二此義下
[002-0057b]
指屬法體我謂即是法身真我名為本覺如來藏佛
他謂即是根本無明謂此二法恒共捔力無明若勝
我來依他則成下轉本覺若勝他來依我則成上轉
二依比下成論旨四初依釋下轉謂本論中依依他
義說不生滅與生滅合但唯成立下轉門義二若欲
下進明上轉釋師加此助成本論上下二轉義方具
足三以此下他文顯具顯非釋師妄自增加以玄理
中具此言故四馬鳴下此論影略則出本師不具意
趣比來所說巳顯彰故舉一下轉兼一上轉影略顯
示義實周備。


三上轉下指說處謂即四位對治分中。


二次說下引諸教辨名二初該攝安立門二初契經
異說二初標門問起二頌散答釋二初結頌答中歸
本契經經差別中第四十一標此名題次文釋義而
無此目應是頌散上下互舉謂如法門現了經題論
中但舉現了二字第恐歸本名字亦爾。


二散文釋三初標徵二一者下列釋十初立一種識
三初標立二一者下釋成四初一切一心識中初正
明此即總相如來藏心體用該通能攝諸識二種自
在義如前說次一心下引證多一一識者謂由此識
能作諸法隨彼彼法立種種名名義雖多體唯一故
二立阿黎耶識謂即能依大攝主識具足障礙無障
礙者即覺不覺二種義故引經中云通達總相者謂
具諸法義寬通故三立末那識具足十一義者謂根
[002-0057c]
本無明五相五識成十一故以彼能攝種種識故四
立一意識謂由此識具彼能見能聞乃至第七為其
依止七種功用是故能攝七種轉識引經中云唯有
意識無餘七者謂以一意攝彼七故約此即說一種
意識亦具第八持緣作用由是右來一意識師或說
八識體為一故如依一鏡現多影像如依一水而有
多波故於一意亦含此義三是名下結示二立二種
識謂三細相合為一故前七識轉合為一故引經中
云了別識者即第八識分別事識即前七識三立三
種識謂即於前分別事識開出末那故成三種經說
十識謂開黎耶成三細相相用體性皆微細故名細
相性末那一種相用體性俱能引發故名根相六識
依根分離取境名分離相四立四種識於前更加與
行與相多一識心而成四故五立五種識隨順徧轉
謂即清淨性真如理隨順諸緣而徧轉故經云非彼
彼識攝者意表真如唯是識性說名為識非是彼彼
了別識攝雖非了別由徧彼彼為其實性故說名為
徧行真如六立六種識謂依所緣分位別故雖應淺
根但說六識而於其中具餘識故七立七種識謂於
前中加末那故由所具緣有頓漸故或一時轉或前
後轉謂緣力頓具諸識齊生緣力漸興識次第轉故
唯識云五識隨緣現或俱或不俱又由第七具有任
持攝藏用故即攝黎耶又為前五分別依故即名意
識以能造作持藏用等是故說言有殊勝力八立八
[002-0058a]
種識謂立黎耶增前為八第八黎耶為異熟報法相
所明正是此義今宗辨果即大攝主或即總別隨應
皆得九立九種識奄摩羅識謂即本覺經言轉者有
二義故謂得及捨轉捨妄染轉得清淨入本覺故或
轉者易也謂易染成淨入唵摩囉故十立十種識謂
加所依與行與相如來藏心說名一切一心識故。


三是名下總結如上所明有十種識總引十二契經
異說然諸經中詮示差別本末料揀而有三類一唯
明本識即立一種中初一契經二唯明末識亦立一
種中後三契經并及二三六七八九此等經中開合
雖異俱詮能依枝末識故三通明本末謂即四五及
第十中所依本識能依別識並詮顯故。


二如是下寶𠕋該攝二初承前問起二頌散答釋二
初偈頌答二長行釋二初總示意謂本論中詮示諸
識雖即分明然恐鈍根未能了解故將經文與論屬
當。


二所謂下別屬文二初正攝初一種四初攝一切一
心識一法界者謂即眾生心中一分多一識心名一
法界又即三自摩訶衍法及如來藏與一法界名異
體同故如此配二阿黎下攝黎耶識三現了下攝末
那識論中具列十一種名今略指屬至文可了四七
化下攝意識彼經意識即論相續然其密意具攝諸
識由此一識能取六塵名為意識或密猶細也謂此
相續雖唯六識然於其中具細意故。
[002-0058b]


二如是下例攝餘九識上以四經與論對顯例餘八
經所談識義亦應隨文作是配屬。


二次說下藏識剖字門二初標門問起謂問名數行
相屬當。


二頌散答釋二初偈頌答中初一句答名數次十一
句答行相後四句答屬當偈頌盡存梵語長行俱就
華言不妨釋名便成翻對。


二散文釋二初正明此識三初標徵二一者下列釋
十初大攝主識義見上文故指如前說二根本無明
識中有三初標釋名字二引經顯相三屬論說處下
皆倣此分之為三初中謂由無明隱覆法身攝藏諸
染故名藏識經有二意一謂無明是起妄因故說不
了一法界體一為染法之所依故說言出生增長不
斷三清淨本覺識謂由本覺能攝一切清淨法故說
名藏識此覺唯是果圓滿轉唯有德熏無患德熏唯
有滿轉無分轉故唯作能熏不作所熏故經說言無
受熏相屬論即當四種大義然此下論說處非一今
就顯指餘可例悉四染淨本覺識然此本覺本唯純
淨由無明熏說有其染名為染淨前門唯淨即是別
用不轉變義此通染淨即是通用不守自性受染熏
故經中難入未曾有會者謂由所說法門希有故此
會宣說染淨本覺總持自在故名緣起陁羅尼智楞
伽王身不分而徧一切神眾共轉不離隨緣本覺受
彼染熏徧於一切染法之中不相捨離俱行俱轉故
[002-0058c]
五業相業識識相即暗鈍識即神解謂由分別陰覆
攝持合名藏識此識微細不可說其能緣所緣心數
差別故經說言無能了等唯由精動隱流義者謂由
無明本覺熏力而有精細動轉沈隱遷流義故由是
說名業相業識屬論三相此當初一六轉相轉識識
此識比前稍麤動故謂由雖無所緣境相能緣作用
分明現前故說名為轉相轉識經云有見見轉等者
有能見見動轉現前則顯巳具能緣作用無所見見
而得生起表猶未起所緣境故實則巳具細故言無
又有見名識謂神解故無見名相謂暗鈍故七現相
現識識此位比前轉麤動故心境皆具故說名現經
云別異別異等者別謂了別能緣作用差別非一故
說名異相謂境相所緣境界根塵不一故說名異如
是心境此位現前行相具轉又別異名識謂神解故
相異名相謂闇鈍故此現相識是直異熟心境具足
報相顯現故八性真如理識無分別智證平等理此
如如理能攝持故說名藏識經言有識是識等者謂
此真如但是識性非是虛妄了別識攝屬論約義故
無顯文質猶實也以清淨智證真實境故名清淨始
覺識始覺別用對治自過不隨他轉故名清淨然二
種淨覺義相多同唯是滿轉唯是德熏有不同者謂
由始覺自能冶染本覺從他方說斷故經云隨是彼
有等者是猶此也隨此始覺有彼本覺隨彼本覺有
此始覺二義異故其種非同一心貫故其種非異十
[002-0059a]
染淨始覺識始覺通用隨妄轉故受他染熏說名染
淨引經中說二種染覺例二淨覺義相可知問二種
本覺二種始覺及性真如皆說名識虛空無為何不
爾耶答識者神解明了之稱虛空闇鈍無明了用是
故不說又即十數以表於圓無增減故虛空無為不
入識數末那及意雖皆名識然是枝末攝藏義局今
明藏識彼不可入。


三如是下指義上所屬論略指其處備陳義趣至于
本文。


二十種下例指餘識後文中者謂即生滅因緣文中
次第開釋故。


二第二重總識攝生圓滿門二初略釋此文二初標
示此正顯示大總相識有二種義攝生無量染淨諸
法故說此識殊勝圓滿能依別相覺不覺義下當別
釋。


二此義下釋成二初徵列二功德下示相二初明功
德圓滿謂覺義字句能攝能生四種無為恒沙功德
如是功德與性相應是故說言不離不斷二過患下
明過患圓滿不覺字句能攝能生五種有為恒沙過
患如是過患與性相違是故說言若離若脫。


二如是下指陳餘義謂此黎耶所攝所生染淨熏習
種種行相至下能依別相門中自當分明顯了開示。


第二論畢。
釋摩訶衍論記卷第二
[002-005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