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46 成唯識論自攷-明-大惠 (master)



成唯識論自攷卷第八
明武林蓮居弟子 大惠 錄
[008-0254a]


「如是四緣依十五處云何此依十五處立。」


【如是下。明十因。先總標依處立因。次句徵起。】


「一語依處謂法名想便顯此因是語依處。」


【一語下。別釋。初明依語依處立隨說因。謂若有法。
必有其名。如名取相。言語尋生。依此語故。隨見聞
等詮說諸義。此即能說之語。為所說諸義之因。故
依語依處立隨說因。顯揚論曰。由於欲界繫法。色
無色界繫法。及不繫法建立。名為先故想轉。想為
先故起語。由語故。隨見隨聞隨覺隨知。起諸言說。
是故依語依處。建立隨說因。有義下。會通集論。論
說此因是名想見。與語依處義類相同。便顯此因
是語依處。此中十五皆言依處者。即語等為言說
等之所依處故。無別體故。下諸依處倣此。】


「二領受依處謂所觀待或成或得此是彼觀待因。」


【二領下。次明依領受依處。立觀待因。所觀待能所
受性者。如觀待手足肢節。有執持往來屈伸等用。
應知能持手等。為能受性。所持物等。即所受性。謂
觀待此令彼諸事生住成得者。謂由觀待能受之
者。及所受樂等。方能令彼善等諸事生住成得。反
顯若不觀待此能所受性。善等諸事皆不能作。而
無生住成得故。顯揚論曰。諸有欲求欲界繫樂。色
無色界繫樂。或不繫樂者。彼觀待此。於彼諸緣。或
為求得或為積集。或求受用。是故依領受依處立
觀待因。】
[008-0254b]


「三習氣依處謂內外種謂能牽引遠自果故。」


【三習下。三明依習氣依處立牽引因。謂未成熟諸
內外種。從於生位轉至熟時。然後方能生自現果。
即此未潤習氣。望彼遠果。為牽引因。】


「四有潤種子依處謂能生起近自果故。」


【四有下。四明依種子依處立生起因。謂巳成熟諸
內外種。即便能生自現行果。此望於彼為生起因。
顯揚論曰。欲繫諸法。色無色繫諸法。各從自種而
得生起。愛名能潤。種是所潤。由此所潤諸種子故。
先所牽引各別自體今得生起。立為生起因。】


「五無間滅依處謂心心所具攝受六辦無漏故。」


【五無下。五明依六處立攝受因。由欲繫諸法。無間
滅攝受故。境界攝受故。根攝受故。作用攝受故。士
用攝受故。諸行轉。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法亦
爾。作用。約所作業用言。能助現緣故。士用。約能作
士夫言。能作現緣故。俱除種子者。除內外種。此取
能為助緣者。由真實見依處。餘不繫法轉。真實見。
即無漏正見。無漏法。謂無漏有為。無漏無為。總該
智理也。除引現行之自種。此無漏現行。能助引四
智。助證涅槃故。此諸現緣。皆是所依之處。攝受因
者。攝受此諸緣。成辦漏無漏法。總攝此諸緣依處。
立攝受因。謂攝下。簡判。攝受五。成辦一切有漏色
心等法。攝受六。成辦無漏智理法。】


「十一隨順依處及能引得無為法故。」
[008-0254c]


【十一下。六明依隨順依處立引發因。由欲繫善法。
能引欲繫。色無色繫。及不繫。諸勝善法。由隨順彼
故。如欲繫善法如是。色無色繫善法亦爾。如是不
繫善法。能引不繫諸勝善法。及能引發無為作證。
又不善法。能引諸勝不善法。又無記法。能引無記
勝法。由隨順彼故。是故依隨順依處立引發因。現
能引種。種能引現。故雙舉之。】


「十二差別功能依處及各能得自界果故。」


【十二下。七明依差別功能依處。立定異因。差別功
能。即色心等各別種子。此種有能起能證差別勢
力。望所生果不相雜亂。故言定異。各能生自界等
果者。由欲界繫法。自體功能有差別故。能生自類
種種現差別法。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及不繫
法亦爾。能生。即生起義。能得。即證得義。各各引生
自果。不相紊亂故。】


「十三和合依處皆同生等一事業故。」


【十三下。八明依和合依處立同事因。和合依處者
從第二領受至十二差別功能。和合此十一依處。
要由獲得自生和合故。欲繫法生。如欲繫法如是。
色無色繫法及不繫法亦爾。如生和合如是。住成
得和合亦爾。是故依和合依處。建立同事因。從第
二觀待至第七定異。共此六因。皆同生住成得一
事業故。】


「十四障碍依處謂彼能違生等事故。」
[008-0255a]


【十四下。九明依障碍依處立相違因。由欲繫法將
得生時。若障碍現前。便不得生。如欲繫法如是。色
無色繫法及不繫法亦爾。如生如是。住成得亦爾。
是故依障碍依處建立相違因。】


「十五不障碍依處謂彼不違生等事故。」


【十五下。十明依不障碍依處立不相違因。由欲繫
法將得生時。若無障碍現前。便得生起。如欲繫法
如是。色無色繫法及不繫法亦爾。如生如是。住成
得亦爾。是故依不障碍依處建立不相違因。】


「如是十因二因所攝一能生二方便。」


【如是下。明二因攝十因。初句標相攝。次列二因。】


「菩薩地說牽引種子所餘諸因方便因攝。」


【菩薩下。引瑜伽二處論文。約通局以明相攝。先引
菩薩地。舉論標名。】


「此說牽引生起引發如說現行穀麥等種。」


【此說下。判釋論意有通有局。先明能生通攝。彼論
所說牽引生起名能生因者。此說牽引等六因中
諸因緣種。未成熟位。名牽引種。巳成熟位。名生起
種。俱攝在此二位中故。此二位種名能生因。雖有
下。簡現行。通妨。問云。六因中現行生種。亦是能生
因。如初二五九四因中現生種者。何故唯言種子。
不言現耶。釋曰。現行生種。雖有能生義。而多間斷。
略不言之。或親下。兼收現行。亦可名種。現親辦果。
假立種名。即如現行穀麥。亦得種名。據此一釋。六
[008-0255b]
因中現種因緣四因中現行。皆名能生。】


「所餘因謂初二五九故總說為方便因攝。」


【所餘下。次明方便通攝。所餘。謂隨說。觀待。攝受。相
違。及六因中非因緣法。皆是生熟種餘。總方便因攝。】


「非此二種唯屬彼二因彼二因亦有非因緣種故。」


【非此下。結會論文。非此牽引生起二種。唯屬二因。
引發。定異。同事。不相違中。亦有因緣種。皆是二因
攝。總名能生。非唯彼八名所餘因。牽引。生起中。亦
有非因緣種。皆是餘因攝。總名方便。】


「有尋等地說生起因是能生因餘方便攝。」


【有尋下。次引有尋等地。等有伺。及餘二。舉論標名。】


「此文意說六因中現種能親生起自類果故。」


【此文下。判釋論意有通有局。先明能生通攝。彼論
所說六因中若現若種。是因緣者。皆名生起因。能
生因攝。次句釋成。能親生起自類種現果故。】


「此所餘因皆方便攝。」


【此所下。次明方便通攝。所餘。謂初二五九。及六因
中非因緣法。皆是生熟種餘。總方便因攝。】


「非此生起唯屬彼因彼生起因中有非因緣故。」


【非此下。結會論文。非此生起一種。唯屬生起因。牽
引。引發。定異。同事。不相違中。亦有因緣種。皆是生
起因攝。總名能生。非唯彼九名所餘因。生起中亦
有非因緣種。皆是餘因攝。總名方便。】


「或菩薩地所說牽引而增上者多顯故偏說。」
[008-0255c]


【或菩下。明菩薩地局攝。初句牒論。次句局判。二種。
即彼二因。所餘諸因。即彼餘八。雖二下。通妨。問曰。
牽引生起內有非能生因。云何通言能生。釋曰。非
不簡之。從勝顯說。又問。餘八因內有非方便因。云
何通言方便。釋曰。非通取之。從多顯說。】


「有尋等地說生起因餘方便攝准上應知。」


【有尋下。明有尋地局攝。初句牒論。次句局判。生起。
即是彼生起因。餘因應知即彼餘九。雖生下。通妨。
問曰。生起因中有非因緣種。云何通言生起因攝。
釋曰。非通取之。去果近親顯故偏說。又問。牽引中
亦有因緣種。何故簡之不說。釋曰。非簡略之。去果
遠疎隱故不說。餘方便准上者。問曰。餘九因內有
非方便因。云何通言方便。釋曰。非不簡之。而增上
者多。顯故偏說。】


「所說四緣依何處立復如何攝十因二因。」


【所說下。明四緣依處立。及攝十因。二因。文中通標。】


「論說因緣依種子立立所緣依所餘立增上。」


【論說下。先明緣依處立。先引論文。】


「此中種子即是三四如外麥等亦立種名。」


【此中下。判釋論意有通有局。先明種子通攝。此中
種子。即是習氣。有潤種子。隨順。差別功能。和合。不
障礙。六依處中因緣種攝。雖現下。通妨簡現行。問
曰。四處現行亦有因緣。何故不說。釋曰。現行雖名
因緣。間斷不說。言四。應指因。言處。應有九。四與處
[008-0256a]
互舉者。以因數名處。即九處耳。勿以文害義。或彼
下。兼收現行亦得名種。如文如前。】


「或種子言唯屬第四親疎隱顯取捨如前。」


【或種下。次明局攝。或種子言。唯屬第四。親疎下。例
前通妨。問曰。有潤種子依處。亦有非因緣法。今何
通取。釋曰。非通取之。去果近親顯故取之。又問。餘
三。十一。十二。十三。十五。五處中亦有因緣種。今何
簡捨。釋曰。餘五處中因緣非不收取。去果遠疎隱
故捨之。】


「言無間滅境界處者應知總顯二緣依處。」


【言無下。合明二緣依處。初句牒論文。次句釋義。】


「非唯五六餘依處中亦有中間二緣義故。」


【非唯下。先明二緣通攝。非唯五六。餘十三依處中
亦有等無間。所緣緣義故。】


「或唯五六餘處雖有而少隱故略不說之。」


【或唯下。次明二緣局攝。唯局五六故。餘處下。通妨。
問曰。餘十三處亦有中間二緣。何故不說。釋曰。非
不取之。少隱不說。其增上緣義通諸處。故今釋文
略之。如上論云。依所餘立增上故。】


「論說因緣能生因攝初能生攝進退如前。」


【論說下。明四緣攝十因二因。先引論文相攝。文無
十因者。二因攝故。文中增攝受因者。攝緣盡故。雖
方下。通妨。問曰。方便因中具等無間。所緣緣。增上。
三緣。何故唯言增上。釋曰。方便中增上多故偏說。
[008-0256b]
又問。能生方便中亦有無間所緣。何故唯言攝受
攝二緣。釋曰。攝受中二緣顯故偏說。初因緣。能生
因攝。問曰。能生因中亦有非因緣。何故通取。釋曰。
因緣顯勝。進而取之。又問。方便攝受中亦有因緣。
何故簡捨。釋曰。二因雖有因緣。隱少退而捨之。】


「所說因緣必應有果此果有幾依何處得。」


【所說下。明因緣得果。此問有三。上巳明十因四緣。
一問因緣和合。必應有果。次問果數有幾。三問果
之依處。】


「果有五種一者異熟謂除前四餘所得果。」


【果有下。先答果數。初句總標五種。次句列釋。一異
熟果。諸不善法。於諸惡趣受異熟果。善有漏法。於
諸善趣受異熟果。一自相續無記。謂真異熟。二異
熟生無記。謂諸轉識。此二總名異熟。若單言異熟。
不攝別報。言異熟生。總別皆是。二等流果。一真等
流。習不善故。樂住不善。不善法增。修習善故。樂住
善法。善法增長。二似等流。或似先業後果隨轉。如
殺生者多病短命。救贖生者安樂延年。三離繫果。
八支聖道。滅諸煩惱斷障所證善無為法。若諸異
生以世俗道伏諸煩惱。不究竟故非離繫果。四士
用果。諸有一類。於現法中依止隨一工巧業處。起
士夫用。所謂農作。商賈。書畵。筭數。占卜。等事。由此
成辦諸稼穡財利等果。五增上果。增勝殊上。有力
無力等。若眼識等。是根根等增上果。乃至意識。是
[008-0256c]
意根增上果。眾生身分不散不壞。是命根增上果。
二十二根。各各能起自增上果。】


「瑜伽等說習氣依處所餘依處得增上果。」


【瑜伽下。答果依之處。先引論。】


「習氣處言顯諸依處不爾便應太寬太狹。」


【習氣下。判釋論意有通有局。先明通得。論言依處
得果者。不可如文取義。此顯十五依處中通能得
五果。則寬狹得中。若必如文。謂不爾者。便應太寬
太狄。四處得四果。此則太狹。十一全分得增上。此
則太寬。】


「或習氣者唯屬第三習氣亦爾故此偏說。」


【或習下。次明局得。習氣唯屬第三習氣依處。雖異
下。通妨。問曰。感異熟之牽引因。餘處亦有。此處亦
有非牽引因。何故通取此處。簡餘不取耶。釋曰。感
異熟之牽引因。去果相遠。習氣依處亦相遠。此由
感果親顯。故偏說之。餘處疎隱。故偏捨之。此對有
潤種子依處去果近故言此遠。又此習氣感異熟
果異時而熟故。生報後報有異。是故言遠。】


「隨順唯屬第十一處隨順亦爾故偏說之。」


【隨順唯屬第十一隨順依處。雖等下。通妨。問曰。餘
處亦得等流果。此處亦得非等流餘果。何故通取
此處。簡餘不取耶。釋曰。感等流之引發因。招同類
殊勝行相最顯。隨順依處例之。亦招同類相顯。故
偏說之。】
[008-0257a]


「真見處言唯詮第十而此證離繫相顯故偏說。」


【真見唯詮第十真實見依處。雖證下。通妨如文。】


「士用處言唯詮第九而名相顯是故偏說。」


【士用處唯詮第九。通妨如文。此真見士用二俱言
詮者。非全屬故。如前云。攝受五。辦有漏法。攝受六。
辦無漏故。不言因者。六處共故。】


「所餘唯屬餘十一處餘巳顯餘故此偏說。」


【所餘依處唯屬餘十一處。雖十下。通妨。問曰。十一
處亦能得餘四果。餘四處亦能招增上。何故偏言
十一得增上。不言餘耶。釋曰。十一多招增上。餘四
處巳顯餘四果。故此偏說。】


「如是即說此五果中十因四緣一切容得。」


【如是下。答因緣得果。若異熟果。善惡業感故。五因。
增上緣得。若等流果。親疎緣互助故。七因。及因緣。
增上緣得。若離繫果。了因所了故。五因。增上緣得。
若士用果。義有寬狹故。初家四因。增上緣得。次家
八因。三緣得。若增上果。體通一切故。十因。四緣。通得。】


「傍論巳了應辯正論生淨現行應知亦爾。」


【傍論下。釋緣生相。先結前起後。本識下。先明識種
為緣生現。初句標種作三緣生現。現生現。是等無
間。此種生現。是故除之。謂各下。釋。謂各親種。於自
現果而作因緣。種於第八及彼觸等。為所緣緣。第
八及觸等。能緣種子故。種於彼現有能助力或不
障礙。為增上緣。生淨下。例淨種生現。三緣亦爾。】
[008-0257b]


「現起分別展轉相望容作三緣無因緣故。」


【現起下。次明現為緣生現。先總標。八現分別前後
相望。作等無間。意識緣餘。識。第七緣第八。作所緣
緣。此識望彼識有能助力。或不障碍。自他相望。作
增上緣。無因緣者。此唯約現。皆從自種生故。】


「謂有情類自他展轉容作二緣除等無間。」


【謂有下。次別釋。先明自他為緣。諸有情類自他相
望他心通者。能緣彼心。作所緣緣。彼此有能助力。
作增上緣。除等無間者。自他隔故。】


「自八識聚展轉相望五識唯託第八相故。」


【自八下。明自聚為緣。自八識聚。彼此互望有能助
力。或不障碍。定有增上。無等無間者。非自類故。所
緣緣下。先總標有無。八於七有者。第七能緣第八
見故。第六能緣心法故。前五以第八相分為所仗
質故。七於八無者。餘七非八所仗質故。第七於六
五無一有者。五識唯緣外色。是故言無。第六能緣
意根。是故言有。餘六於彼第七無者。第七唯緣第
八。不緣前六故。第六於五無者。五於外轉。不緣內
故。唯託第八相故。餘五於六有者。第六能緣十八
界故。】


「自類前後第六容三能熏成彼相見種故。」


【自類下。明自類為緣。第六前後容三者。後念得緣
前念。是所緣緣。前念引生後念。是等無間。得不障
碍。助後令起。是增上緣。非種生故。無親因緣。餘八
[008-0257c]
七五唯有等無間。增上。更除所緣緣。不緣巳滅。取
現境故。許五後見緣剎那過去相者。五七前後亦
作三緣。以前識相分。為後識所緣故。前七於八所
緣容有。能薰成相見種者。前五薰八相分種。第七
薰八見分種。第六雙薰相見種故。為彼第八所緣
境故。】


「同聚異體展轉相望勿相分境不同質故。」


【同聚下。明同聚為緣。心與心所和合似一。名為同
聚。相用各別。稱為異體。即心心所展轉相望。有能
助力。唯有增上。而無所緣。所仗質同。不相緣故。或
依下。簡判所緣緣有無。先標。或依見分。說不相緣。
依相分說。有相緣義。謂諸下。釋義。謂各相分互為
質起。如識下。例明。如本識中所持種子。為觸等五
似種相所託之質。觸等與識所緣等故。無色觸等
有所緣故。親所緣緣定應有故。若不爾者。無色既
無器界根身。觸等應無所緣境故。設許變色。亦定
緣種。勿相分境不同質故。觸等定應變似種相故。
諸相分互為質起。有相緣義。】


「同體相分為見二緣但說現起互為緣故。」


【同體下。明同體四分為緣。由上從廣以至狹。此中
從疎以至親。相分為見增上所緣。見分於相但為
增上。相分必無能緣用故。見於自證。容作增上。所
緣。自證於見但有增上。見通非量。不能證故。第三
第四俱作二緣。展轉更互相緣。俱通能緣所緣故。
[008-0258a]
上約同聚王所種子相分。彼此可互為質緣。此中
同體四分。不依種子相分說。但說現起四分互為
緣故。非相分等定俱互為所緣。故言見分不為相
所緣。自證不為見所緣。】


「淨八識聚自他展轉相分理無能緣用故。」


【淨八下。明淨識為緣。淨八識聚現起分別。若自若
他。自類前後。異體同體。展轉相望皆有所緣。淨心
心所能徧緣故。唯除見分非相所緣。相分理無能
緣用故。自證亦為見分所緣。淨見屬現量故。】


「既現分別緣種現生現種於種能作幾緣。」


【既現下。例問現種生種。初句牒前種現為緣生現
分別。次句例問。種子亦應從現從種起。現種一句。
正問。現及種。能作幾緣生於種子。】


「種必不由中二緣起於非親種亦但增上。」


【種必下。答。初句先簡等無間。所緣緣。次句釋成。得
現起心心所立中二緣故。現於下。明種由親因緣
增上緣起。初二句以現為緣生種。次二句以種為
緣生種。皆約親疎。具緣雙隻。如文。】


「依斯內識互為緣起況違教理何固執為。」


【依斯下。結斥。前問若唯內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
種種分別。故此結云。內識為緣等。即頌所謂以展
轉力故。彼彼分別生。】


「雖分別言總顯三界如餘論中具廣分別。」


【雖分下。指廣。雖分別言。顯心心所。而隨勝者。諸教
[008-0258b]
立門不同顯示差別。二謂真識。現識。三謂業。轉。現。
四加智識五加相續識等。餘論廣說。】


「雖有內識而無外緣由何有情生死相續。」


【雖有下。次申第三頌結顯歸源廣明唯識以成前
義。明生死亦不離識。初句領前。次句問後。眾生生
死輪轉隨業受報。皆假外緣。若無外緣。由何生死
相續。】


「頌曰由諸業習氣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


【頌曰下。舉第三頌答。】


「論曰諸業謂福非福此顯當果勝增上緣。」


【論曰下。釋有四番。今初解。先釋初句。福業。謂能感
善趣異熟。及順人天受善業。非福業者。謂能感惡
趣異熟。及順三塗受不善業。不動業者。謂能感色
無色界異熟。及順色無色界受善業。對欲散動。得
不動名。福非福等。即果報相。以果名因也。因即黑
白。上上白業。此三種業。皆以思為體性。餘心所法
立眷屬名。同招引滿異熟果故。俱名為業。真異熟
果。酧牽引業。異熟生者。唯酧滿業。此雖下。釋習氣
名。問曰。業生即滅。何能感果。釋曰。業雖即滅無招
果義。然薰本識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說名習氣。是
業氣分薰所成故。簡曾下。簡非現在實有。簡非過
去曾業。是業氣分。簡非現所作業。如是下。正明為
緣感果。如是習氣數數灌溉至成熟時。招異熟果。
此業習氣。正顯能感當果勝增上緣。】
[008-0258c]


「相見名色心及心所業招生顯故頌先說。」


【相見下。釋次句。一者相見。謂即取彼實能取實所
取。故名二取。二者取名色。色者色蘊。名者四蘊。即
是執取五蘊為義。前所言相中亦通取無為以為
本質故。今此唯顯取親所緣。不能緣得心外法故。
又變無為之相分影。亦是名所攝。不離心故。三者
取心及心所法。一切五蘊法不離此二故。四者取
本末。謂取親果。第八識是諸異熟之根本故。又總
報品。故名為本。餘轉識等異熟。是別報品。故名為
末。即取一異熟也。彼取者。彼上四取。此上諸取皆
二取攝。即是現行之二取也。彼所下。釋習氣名。初
彼字。即能熏現行。後彼字。即所生現行。初後即能
熏所生。本識上功能。即所熏能生。文舉初後以顯
其中。功能差別。名為習氣。此顯下。正明為緣感果。
此二取習氣。正顯當來世異熟果心及彼相應諸
親因緣種。俱謂下。釋俱字。謂業種與二取種俱。此
明增上緣與親因緣互相助義。問。頌應親前疎後。
文何反之。答。業種雖疎。招報實顯。故頌先說。】


「前異熟者謂前前生謂後後生業異熟果。」


【前異下。釋後二句。異熟果。謂現在總報。或即前一
生業感。或二生三生前業。乃至百千生前業感。合
名前前。餘異熟。謂當來總報。對前名後。或二生多
生業感。合名後後。】


「雖二取種受果無窮何假外緣方得相續。」
[008-0259a]


【雖二下。通妨。伏問曰。二取種子。於熏處即生。生處
即熏。生生不巳。受果無窮。頌中何言異熟既盡。雖
二取下答。初一句牒問。業習氣下一句。總答。如因
戒善。今報人天。若不更脩。人天果盡。惡因苦果。例
此而言。償足自停。故言既盡。由異下。轉釋。由異熟
果一句。釋有盡。一者性別。業通善惡。果唯無記。因
果性殊。不多相順。二者難招。業雖招果然必異世。
果方成熟。故業習氣有盡。如沉麝伊蘭有萎歇故。
等流增上一句。釋無窮。一者性同。因果無殊。體性
相順。二者易感。因果同時。互相生故。此念熏巳。即
能生果。故二取種易感無窮。等流增上二兼舉者。
增上果寬。等流亦有。等流者。種與現行為俱生因。
種望自類種為同類因故。增上無別體。即等流性
故。又是等流果故性同。是增上果故易感。又二取
種。望自現行是增上。望自類種是等流。業種望彼
現行及種。皆異性故。但是異熟。由感當來餘生業
等種子成熟。於今身中前異熟果受用盡時。即是
此身臨命終位。彼所成熟之業。復別能生餘異熟
果。先業盡處。後種熟時。其異熟果而得復生。所以
生死不斷絕也。由斯下。結答。由此業果相續無窮。
何假心外之緣方得生死相續。】


「此頌意說由業二取心心所法為彼性故。」


【此頌下。總釋頌意。由業二取生死輪迴。業以思為
體。二取即心法。故皆不離識。雜心心所無別性故。】
[008-0259b]


「復次生死相續由諸習氣作有為法各別因緣。」


【復次下。第二解。先總標生死相續由三習氣。次別
釋三相。一名下。初句標名。由名言氣分熏習所成。
故名習氣。因名起種。名名言習氣。謂有下一句。出
體。名言下。釋相。一表義音聲。二顯境心法。隨二下。
結成因緣。隨二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為法各別親
因緣。故名習氣。有為法。即色心也。】


「二我執習氣謂虗妄執令有情等自他差別。」


【二我下。初句標名。謂虗下一句。出體。問。我是虗妄
徧計。何得熏種。答。因執蘊等為我之時。熏蘊等種
名我執習氣。我執下。釋相。一俱生。二分別。隨二下。
結成別立義。問。我執即名言攝。何義別立。答。隨二
我執所熏成種。令有情等自他差別。故別立之。】


「三有支習氣謂招三界於差別果是增上緣。」


【三有下。初句標名。謂招下。出體。三界異熟是所招。
業是能招。熏成習氣名種。有支下。釋相。一有漏善
業。二諸不善業。隨二下。結成趣別。隨二有支所熏
成種。令異熟果善惡趣別。應知下。結判為緣。名言
習氣。是親因緣。我執有支。是增上緣。問。有支業是
能招。可是增上緣。我執種親生異熟果。應是親因
緣。云何亦增上。答。令自他別。故成增上。】


「此頌所言業習氣者俱等餘文義如前釋。」


【此頌下。結會頌文。如文。取我下。結釋二取名。問。何
故我執名言皆名二取。答。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
[008-0259c]
熏成故。皆說名取。取是著義。俱字指前釋。】


「復次生死相續由惑業苦能作因緣親生苦故。」


【復次下。第三解。明三道輪轉。初總攝生死相續由
惑業苦。發業下。別釋三相。頌云。受取無明惑。行有
二名業。除五餘七支。一一皆名苦。前二下。結判為
緣。惑業二種助感生死苦。故為增上緣。眾苦習氣
親生生死苦。故作親因緣。】


「頌三習氣如應當知俱等餘文義如前釋。」


【頌三下。結會頌文。惑苦即二取。惑即能取。苦即所
取。業即業種。問。業何不名取。答。取是著義。業不得
名。俱字指前釋。】


「此惑業苦應知總攝然十二支略攝為四。」


【此惑下。明攝有支。初句總標相攝。次句列十二支
名。如論廣釋。無明體。謂行蘊中癡。行支體。謂身語
意思。識支體。謂第八識種。名色支體。四蘊名名。色
蘊名色。六處體。謂內六處。即六根。觸支體。謂第八
觸全。前六異熟。除第七觸。唯有覆故。受支體。謂徧
行受。愛支體。謂三界貪。取支體。通取煩惱。有支體
取識等五及行支種。愛取潤巳。轉名有故。生支體
謂識等五現。老死支體生支變滅即老死支。又稱
十二牽連。十二重城。十二棘園緣生緣起。四句三
世。十二時。一剎那具十二等。總此十二。略攝為四。】


「一能引支謂無明行別助當業皆非行支。」


【一能引支。先總標二支。謂無明。行。次出能引義。此
[008-0260a]
二能引從識至受五果種故。此中下。別釋二支相。
先釋無明。此中唯取能發正感當果善惡業者後
世果是所感。善惡業是能感。業是所發。無明是能
發。次釋行支。即彼所發。正感後世善惡諸業。乃名
為行。由此下簡別。由此義故。順現受業。即現作現
受。別助當業。即滿業。助滿當果。此二皆非行支。意
顯須感生報後報之業及正引當果業。方是行支。】


「二所引支謂本識內是前二支所引發故。」


【二所引支。先總標五支謂本識內識名色六入觸
受五種。親能生起當來世中異熟果攝識等五法。
次出所引義。是無明行所引發故。問。業即善惡行。
識等五種通色心。云何言業薰五種耶。答。業即身
口意三業。有色有心故。故薰色心五種。於諸行中
植心種子。即是所引識等五種。於一剎那為行所
集。無有所後。約為異熟之種。名六處支。為異熟觸
受種。名觸受支。除本識種。為識支體。及此三種諸
餘異熟蘊種。皆名色支。】


「此中識種謂本識因六處與識總別亦然。」


【此中下。別釋五支相。識種通八。此中識種。謂本識
因。簡非餘七。餘因皆是名色種攝。餘因。謂七識因。
皆是名種攝。根身因皆是色種攝。後六入觸受三
因。如名次第即後三種。或名下。約總別釋。名色為
總。總攝五因故。識及意入觸受。即名中攝。餘五入。
即色中攝。餘四為別。各別立因故。四中隨勝。亦立
[008-0260b]
餘種。因種名異義同。文中別指者何也。因約未潤
言。種約發現言。隨勝別立故。六處與識。例上總別。
復有二重總別。】


「集論說識亦是能引識是名色依非名色攝故。」


【集論下。會通經論。先會論。集論說識亦是能引。次
句釋成感識業種名識支故。問。業種名識。識種何
攝。答。異熟識種名色攝故。次會經。經說識支通能
所引。次句釋成。業種識種皆識支故。業屬能引。識
屬所引。問。論言識屬名色。此云何通。答。識為名色
依。非名色攝故。論約能依名色言。故說識是名色
攝。】


「識等五種由業薰發潤未潤時必不俱故。」


【識等下。明五支次第。問。識等五種。由業薰發俱時
而有。云何而分前後次第。釋中初句牒問雖實同
時。次句約義而分前後。識為主。餘為伴。名色為總
餘三為別。六入為勝。後二為劣。六觸是因。六受是
果。聖教約此四義。假說前後。或依下。依現起位。說
有前後。由斯下。結答。現起時有前後義。故於種位
對現行時說。初薰因位。定無現行次第義故。復由
當來現起果位。所生所引得說同時。種生現果。必
定俱故。若依識等初薰發位。則不可說生引同時。
巳潤與未潤必不俱故。】


「三能生支謂愛取有近生當來生老死故。」


【三能生支。先總標三支謂愛取有。次出能生義。近
[008-0260c]
生當來世中生老死者。巳潤六支合為有故。即生
老死親種子。】


「謂緣迷內異熟果愚親生當來識等種故。」


【謂緣下。別釋三支相。謂緣迷內至五果種巳。此指
前七支。是後能生所生根本故。故兼舉之。謂諸有
情受二種果。一內異熟果。此即正報。二及境界所
生受增上果。此即依報。異熟果愚。謂迷理無明支。
由愚內異熟果。於後生苦不如實知。發正能招後
有諸業。即是行支。業行為緣。引發當來五果親種
即識等五支。又由第二迷境界所生受果愚。謂迷
事無明。緣境界受發起貪愛。即是愛支。緣此愛故。
復生四取。即是取支。或發欲求。或發有求。或執欲
取。或執見戒。及我語取。由此愛取和合。資潤能引
業種。及所引因。轉名為有。業種及因。俱能近有後
有果故。有處下。會通二論。業能正感。即增上緣名
有。種能親生。即親因緣名有。】


「四所生支謂生老死身壞命終乃名為死。」


【四所生支。先總標二支。謂生老死。次出所生義。此
之二支。是前三支近所生故。謂從下。別釋二支相。
謂從中有自求父母。歌邏羅時至本有中未衰變
來。如是時間皆生支攝。此後衰變。壯色不停。勢如
奔馬。新新不住。念念消殞。總名為老。四大散壞。一
期報終。乃名為死。】


「老非定有附死立支將終皆有衰朽行故。」
[008-0261a]


【老非下。料簡。問。生既別立。老死何故共立。答。老非
定有。夭亡及天上。皆無老故。附死立支。問。三相立
支。病何非支。答。不徧界趣。亦不定有。如薄拘羅不
識頭痛。問。老亦不定。何故立支。答。老雖不定。徧故
立支。次句釋成。諸界趣生除中夭者。將終衰朽。朽
即老相故。】


「名色不徧何故立支一切一分上二界有。」


【問。四空無色。無想無名。此二不徧。何故立支。答。先
明定。六處未滿皆名色攝。次明徧。化生五根無用。
未名六處。仍名色攝。無色意根未明。未名意處。仍
是名攝。由斯下。引證。無想有色無名。四空有名無
色。故云一切支中一分上二界有。】


「受非徧有寧別立支經說非有非彼全無。」


【問。上云徧故立支。愛非徧有寧別立支。次句釋不
徧義。答。先明定。定故別立。惡趣眾生。約彼不求苦
果。故言無有。而言令我何時得安樂。亦愛我故。又
生善趣定有愛故。不還下。問。不還果人對治力強。
愛必不起。寧得善趣定有愛耶。答。雖無現愛。如彼
取支定有種故。又愛下。次明徧。生惡趣者。於自苦
身現我境上。亦有愛故。依無下。問。契經中說惡趣
無愛。何故今說亦有愛耶。答中先通經。言非全無
者。此顯少分亦有。猶愛我故。】


「何緣所生立生老死依此果位立因為五。」


【問。所生所引因果性同。何故所生唯二。所引立五。
[008-0261b]
因位下。答。先明所引。先標。因位微隱難知差別。依
當果位別立五支。謂續下。釋相。如文。依此下。結。】


「果位易了差別相故分位相生說識等五。」


【果位下。次明所生。先標。果位顯著易了差別。總立
二支以顯三苦。生顯行苦。老顯壞苦。死顯苦苦。俱
舍云。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問。前言當果五位
次第。望之以立識等五支。果唯二支。因何所望。答。
然所生果若在未來。為令有情生厭離故。說生老
死而為二支。生即五支現起。老死即五支變滅。若
至現在。為令了知分位相生。說識等五支次第。】


「何緣發業總立無明潤業位中別立愛取。」


【何緣下。明惑總別。問。發業潤生皆是煩惱。何緣發
業總立無明。潤業位中別立愛取。一問立名不同。
二問廣略有異。】


「雖諸煩惱皆能發潤而愛潤勝說是愛增。」


【雖諸下。答。先明用捨有別答初問發潤雖等。隨位
用殊。發業位中無明力增。故用無明而捨愛取。具
十一殊勝事。一所緣殊勝。徧緣染淨故。二行相殊
勝。隱真顯妄故。三因緣殊勝。惑業生本故。四等起
殊勝。等能發起能引能生所生緣起法故。五轉異
殊勝。隨眠。纏縛。相應。不共。四轉異故。六邪行殊勝。
依諦而起增益損減行故。七相狀殊勝。微細自相
徧愛非愛共相轉故。八作業殊勝。作流轉所依事。
作寂止能障事故。九障礙殊勝。障礙勝法故。十隨
[008-0261c]
轉殊勝。乃至有頂猶有轉故。十一對治殊勝。二種
妙智所對治故。潤業位中愛力偏勝。故用愛取而
捨無明。要數下。次明單複不同答次問。溉灌頻數。
方生有芽。且從初後分愛取二。故複用二。發起唯
一。無重繁義。故於彼位立一無明。故單用一。雖取
下。伏問云。取有四種。一者欲取。謂於諸欲所有欲
貪。二者見取。謂除薩迦耶見。於所餘見所有欲貪。
三戒禁取。謂於邪願所起戒禁所有欲貪。四我語
取。謂於薩迦耶見所有欲貪。初雖能生欲界苦果。
餘三通生三界苦果。此四通攝一切煩惱。何緣說
愛增長名取。雖取下。約勝劣偏說。初句牒問而愛
潤勝。說是愛增。從勝而言。非無餘惑。】


「諸緣起支皆依自地若現若種於理無違。」


【諸緣下。簡自他地。問。諸支相緣。唯在自地。亦與他
地互相緣否。釋云。諸支相緣皆唯自地。有所發行。
依他無明。如下地無明發上地行。若不爾者。初伏
下染。所起上定非無明發。應非行支。所以者何。彼
地無明猶未起故。得彼定巳。方現前故。問。從上下
地生下上者。彼緣何地境界生受。而能令彼貪愛
現前。答。若從上地生下地者。緣下地受而起愛支。
從下生上。緣上例知。由受種受現生愛。皆不違理。】


「此十二支十因二果或應過此便致無窮。」


【此十下。簡世同異。問。諸緣起支同世異世。釋云。十
因二果定不同世。因現有位。後果未生。果在現時。
[008-0262a]
因必過去。因中前七與愛取有。或異或同。潤未潤
時俱不俱故。巳潤則受生報。生報定同。未潤則受
後報。後報便異。生老死二。生終歸滅。愛取有三。愛
起必潤。因中前七業定薰種。故言各定同世。問。有
說有支兩重因果而歷三世。此何唯一。釋云。如是
十二一重因果。足顯輪轉及離斷常。從因感果。迷
果行因。因滅果生。相續無盡。施設兩重。功不增勝。】


「此十二支義門別者三相位別名生等故。」


【此十下。約十六番義門分別。先判假實。前九是實。
後三是假。】


「五是一事謂無明識觸受愛五餘非一事。」


【五是下。二明一多。五唯一事。餘非一事。行通善惡。
名色通二。六入有六。取通四取。有該六法。生老死
支具識等五。】


「三唯是染煩惱性故假說通二餘通二種。」


【三唯下。三明染不染。無明愛取。三唯是染。從識至
受。生及老死。七唯不染。無記性故。或緣此七起染。
假說通二。行有二支通染不染。屬善惡無記故。】


「無明愛取說名獨相不與餘支相交雜故餘是雜相。」


【無明下。四明獨雜。三是獨相。九是雜相。巳潤六支
合為有故。即識等五名生等故。】


「六唯非色謂無明識觸受愛取餘通二種。」


【六唯下。五明色非色。無明等六。唯是心法。故云非
色。行。名色。六入。有。生。老死。六支義兼色心。故云通
[008-0262b]
二。】


「皆是有漏唯有為攝無漏無為非有支故。」


【皆是下。六明漏無漏。先以有為釋有漏。次以無漏
無為反顯。】


「無明愛取唯通不善七分位中亦起善染。」


【無明下。七明三性。無明愛取。不善。有覆。煩惱性故。
行唯善惡。是業性故。有通善惡無覆無記。業種果
種合為有故餘七無覆。異熟果故。七分位中亦起
善染。緣此依此起善染故。】


「雖皆通三界而有分有全。」


【雖皆下。八明界繫分全。欲界則全上二界分有。無
想唯色無名。四空唯名無色。及六入中唯有意處。】


「上地行支能伏下地有求上生而起彼故。」


【上地下。九明治所治。上地行支能伏下地染。即苦
麤障妙盡離。六行觀。厭下欣上。有求上生起彼六
行故。】


「一切皆唯非學無學生淨居等於理無違。」


【一切下。十明三學。諸支皆非學無學攝。問。聖者所
起有漏善業。此行豈非學攝。答。聖者業行。智慧為
緣。違有支故。非有支攝。由此下二句。釋成。非行攝
故。問。若聖不造感後有業。生五淨居何業感耶。答。
漏與無漏雜脩靜慮。資助下地故業而生。謂聖人
以兩片無漏。夾薰一片有漏。練成無漏。是那含業。】


「有義無明唯見所斷餘九皆通見脩所斷。」
[008-0262c]


【有義下。十一明二斷。先初解。無明唯見所斷。要迷
諦理能發行故。迷諦理惑見所斷故。聖必不造後
有業者。定無發業煩惱惑故。此證無明唯見所斷。
愛取二支唯脩所斷。貪求當有而潤生故。初果以
上有思惑未盡者。必有此故。九種命終心者。如欲
界命終。或起欲界心。或起色界心。或起無色心。如
欲界起三心。餘二亦然。皆與俱生愛相應故。此證
愛取唯脩所斷。餘九皆通見脩二斷。】


「有義一切皆通二斷愛取三支亦通見脩所斷。」


【有義下。次解。初句明皆通二斷。次引論證預流巳
斷一切一分。無全斷者。若無下。依論斥前。若無明
支唯見所斷。見道位中應全斷此。寧說預流無全
斷者。若愛取支唯脩所斷。見道位中應全未斷。寧
說彼斷一切一分。又說下四句。文互隔對。說字不
字皆貫下句。論中但說全界一切煩惱皆能結生。
不言潤生唯脩所斷。何為判愛取唯脩所斷耶。論
中但說惡趣行唯分別起煩惱能發。不謂一切感
後有行皆見所斷無明所發。何為判無明唯見所
斷耶。由此下。結此三支亦通二斷。】


「然無明支正發行者唯脩所斷助者不定。」


【然無下。釋成正義。先別明三支。約正發正潤者。局
一斷。助發助潤者。通二斷。】


「又染汙法自性應斷非性應斷不違道故。」


【又染下。次通明諸支斷相。先明諸支二性染不染
[008-0263a]
異。故有斷不斷別。染汙即是無明愛取。及行有中
不善者。治障相違。彼即永斷故。有漏不染。即是餘
九有漏善業。無記果報。非性應斷。不違道故。】


「然有二義說之為斷無想定等唯見所斷。」


【然有下。次明斷義。牒上問曰。若有漏善及不染汙
法。不違道故。既非應斷。云何前言皆通二斷。釋中
先總標有二義故。說通二斷。次別釋。一約離縛故
言斷。縛。謂六七二識中俱生惑。初彼字。謂識等五
種。生等二支。此屬異熟果。第七識相應我見等。緣
之為我。次彼字。謂有漏善。第六識中相應俱生惑
與彼善法雜起。皆由煩惱緣彼雜彼。不得解脫。斷
煩惱巳彼即解脫。依離二縛。說有漏善。無覆無記。
唯脩所斷。是俱生故。二約不生故言斷。彼字。謂惡
趣行。及無想定等邪行。依。謂分別煩惱作所依。彼
等生起。斷煩惱巳。彼永不生。依不生斷。說諸惡趣
無想定等唯見所斷。是分別故。】


「說十二支通二斷者於前諸斷如應當知。」


【說十下。結示斷義。無明愛取依正助說。通見脩所
斷。餘諸九支依二斷義。分屬二斷。】


「十樂捨俱受不與受十一苦俱非受俱故。」


【十樂下。十二明三受。十支樂捨相應。除受老死。如
文。十一苦俱。受非受俱。】


「十一少分壞苦所攝隨彼相增所說不定。」


【十一下。十三明三苦。十一少分。壞苦所攝。老死無
[008-0263b]
樂。依樂立壞。故不說之。十二少分。苦苦所攝是取
蘊性故。十二全分。行苦所攝四相遷轉故。若依三
受而說三苦。樂受即壞苦。苦受即苦苦。捨受即行
苦。故言依捨說行苦。十一少分行苦所攝。老死無
捨。故無行苦。實義下。結顯實義。如上。若相增不定。】


「皆苦諦攝取蘊性故五亦集諦攝業煩惱性故。」


【皆苦下。十四四諦相攝。十二通色通心。皆取蘊性
總屬苦諦。無明愛取。是煩惱。行有是業。皆是能招。
故屬集諦。】


「諸支相望增上定有契經依定唯說有一。」


【諸支下。十五明四緣攝。先通明四緣。增上緣寬。故
皆定有。餘三緣局。有無不定。經依定說。故唯增上。】


「愛望於取有望於生餘支相望無因緣義。」


【愛望下。別明三緣。不定相。先明因緣。愛增名取。愛
是取之種子。能生現取。有即識等五種。生即識等
現行。種望現行有因緣義。行即現起業行。識即指
識支中業種。現行薰種有因緣義。餘八相望無因
緣者。非親辦自果故。】


「而集論說無明望行假說無明實是行種。」


【而集下。伏問。集論說無明望行有因緣義。何不取
之。答中初句牒論。次釋。諸業習氣與無明俱。共發
行支。依有支說。無明緣行是增上緣。依業種說。種
生現行有因緣義。同時業種假說無明。實是行種。】


「瑜伽論說諸支相望無因緣者依現愛取唯業有說。」
[008-0263c]


【瑜伽下。伏問。論說諸支相望皆無因緣。何故前言
愛望取。有望生。有因緣義。答中初句牒論。次釋。現
行愛取同類相望。但有等無間而無因緣。唯業種
有。而望於生但有增上。無因緣義。】


「無明望行愛望於取餘支相望二俱非有。」


【無明下。次明二緣。無明望行。業行以思為體。愛望
於取。生望老死。皆約現行心法言。前引後續有等
無間。後緣前心。前為慮託。有所緣義。有望於生者。
業種果種而望於生。生中識等心法五現果。皆為
能緣。種為所緣。種望現說無等無間。緣境界受而
生於愛。愛緣境界亦但所緣。亦種望現無等無間。
餘支相望。二俱非有。】


「此釋且依鄰近順次諸聰慧者如理應思。」


【此中下。結示。一依鄰近則異隔越。越一。越二。越多。
二依順次。則異逆次。無明緣行等。不以行緣無明
等。三依不相雜亂。異於雜亂。無明俱時業習氣而
為無明。四依實緣起。九實三假故。此中三緣。約四
義說。異此相望。為緣不定。】


「惑業苦三攝十二者唯苦諦攝為生厭故。」


【惑業下。十六明三道攝。初句總標相攝。無明愛取
三支。是惑道攝。行全有一分。是業道攝。七全。有一
分。是苦道攝。有處下。會通餘論。有說業全攝有者。
有支通二。業及苦故。彼偏依業有說故。有說識支
業所攝者。識支具二。業種識種。彼偏依業種為識
[008-0264a]
支故。伏問云。十二有支皆屬苦諦。今偏言惑業所
招名苦何也。釋中初句牒問。次釋。七唯苦諦。不通
集諦。謂令有情生厭離故。】


「由惑業苦即十二支故此能令生死相續。」


【由惑下。總結。由前開章標云生死相續由惑業苦
故。今釋十二支竟。結歸原文十二支即惑業苦。】


「復次生死相續由內因緣助感生死故說為緣。」


【復次下。第四解。先總標。次分判因緣。二業為因二
障為緣者。此二二種。但增上緣。今約正助以分因
緣。又業招生顯。故復名因。】


「所以者何生死有二有定齊限故名分段。」


【所以下。總徵總列。徵意謂有漏業招感生死。云何
無漏業亦感生死耶。次分釋二死。一分下。先明分
段。初句標名。謂諸下。先釋生死相。善不善業為感
生因。煩惱發潤為助生緣。三界異熟為所感果。三
界五趣傳傳論麤細。對變易總名麤。腥臊雜穢等。
次中分段。三界迭迭論短長。若身若命皆有短長。
有定劑限。不能改轉。是故名為分段生死。】


「二不思議變易生死妙用難測名不思議。」


【二不下。次明變易。初句標名。謂諸下。先釋生死相。
無漏有為諸業為因。由所知障助力為緣。殊勝異
熟為所感果。賢聖高下傳傳論麤細。對分段總名
細。次釋變易。改麤身為細質。易短壽為長年。問。既
改麤為細。易短為長。何名生死。答。覺知勢盡名為
[008-0264b]
死入定還資謂之生。無漏資感。悲願改移。妙用難
測。無定劑限。名不思議變易生死。】


「或名意成身隨意願成故生三種意成身。」


【或名下。會通異名。先釋意成身。初句標名。次句釋
義。如契下。引證。先舉能例。次舉所例。如文。三種意
成身者。一三昧樂正受意生身。二覺法自性意生
身。三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如次分配三乘。】


「亦名變化身無漏定力非業報身故不違理。」


【亦名下。次釋變化身。初句標名。次句釋義。如有下。
引論。中問。聲聞無學永盡後有。何能長時度生積
行。乃至證成無上菩提。設令爾者。有應不盡。答。依
變化身行道利生成無上覺。非業報身。故不違理。】


「若所知障助無漏業如何道諦實能感苦。」


【若所下。料簡。一問。若所知障助無漏業能感生死。
二乘定性此障全在。為此所拘。應不永入無餘涅
槃。如諸異生不得解脫。為諸煩惱所拘礙故。二問。
集能感苦。道唯趣滅。無漏定願乃道諦攝。如何實
能感生死苦。】


「誰言實感不爾如何無能發業潤生用故。」


【誰言下。答。先答後問。誰言定願實能感苦。復問。若
不爾者。義復如何。答云。無漏定願資有漏業。令業
所得現異熟果相續長時。展轉增勝。依資助力。假
說名感。如是定願資有漏業感果之時。非有漏業
獨能感果。中所知障為緣助力。彼業方能感殊勝
[008-0264c]
果。然所下。次答初問。然所知障雖助感生死。亦不
障解脫。所以者何。無如煩惱有發潤用。是以二乘
雖有所知。亦入涅槃。】


「何用資感生死苦為。」


【何用下。三問。生死逼迫應令速盡。有何勝益。翻令
延長。】


「自證菩提利樂他故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自證下。答。先總標為二勝利。謂不下。別釋二利。先
舉人。不定二乘。自在菩薩。次釋義。煩惱能潤生。若
永斷伏煩惱。則無當來苦身。觀知分段報終。恐廢
長時脩菩薩行。此利他行。遂以定願資現身因。令
彼長時與果不絕。數數資助致成正覺。此自利行
現身因者。謂有漏業。】


「彼復何須所知障助。」


【彼復下。四問。既以無漏定願資現身因。此足資感。
何須所知障助。又留身久住。有何益耶。】


「既未圓證無相大悲故於身住有大助力。」


【既未下。答。約三義釋。一由所知執相。方起悲願。一
類迴趣二乘。及大菩薩。既未圓證無相大悲。不能
無所求中求。無所度中度。若不以此所知障力執
取菩提有情實有。無由發起猛利悲願。二明留身
意為斷障證理故。所知障障大菩提。實難卒斷。為
永斷除登無上覺。是故留身久住。三身障相依。留
身斷障。依障立身。所知障為有漏依。既變易身性
[008-0265a]
是有漏。此障若無彼身非有。非離所依有能依故。
故於一句。結須所知。】


「若所留身有漏定願出三界者隨助因說。」


【若所下。結判簡異。伏問。凡所留身是分段耶。是變
易耶。變易身三界攝耶。非三界攝耶。文中先答初
問。若所留身有漏定願所資助者。分段身攝。二乘
異生所知境故。非不思議微妙用故。若所留身無
漏定願所資助者變易身攝。非諸凡小所知境故。
微妙勝用難測量故。由此下。次答後問。由此應知
變易生死。性是有漏。三界異熟果攝。是有漏業正
所得故。望無漏業是增上果攝。位極如來。二死永
亡。純無漏故。降此以還皆三界攝。唯有漏故。有聖
下。會通他論。有說變易生死名為無漏出三界者。
隨無漏業資助因說。】


「頌中所言諸業習氣俱等餘文義如前釋。」


【頌中下。結會頌文。俱字如前釋。】


「變易生死雖無分段亦有前盡餘復生義。」


【變易下。伏問。分段生死捨生趣生。可言前盡復生。
變易生死無捨趣義。寧得前盡餘復生耶。釋中初
句牒問。次句釋成。資助改轉。亦有前盡餘復生義。】


「雖亦由現生死相續轉識間斷非異熟故。」


【雖亦下。伏問。現業現取亦令生死相續無窮。云何
但言由二習氣。釋中初句牒問。次句釋成。而種定
有。現行不然。是故頌中偏言習氣。或為下。約唯識
[008-0265b]
顯示。真異熟因。即業種及二取種。正能招感真異
熟果。是本識所執持故。不離本識。真異熟果。即前
盡復生總報主。是前二因所招感果。此異熟果種
子。亦不離本識故。是故皆不說現。現異下。明簡意
問。何故唯取種子。不取現因。答。現異熟因。謂現起
諸業二取。雖能遠招來果。現起時方熏。熏後須潤。
成熟方感。不即與果故。問。何故唯取真異熟。不取
異熟生。答。轉識中異熟生無記。轉易起脫。非真異
熟故。故俱簡之。】


「前中後際生死輪迴由此應知唯有內識。」


【前中下。例淨法。初文結前。次文標後。謂無下。釋。謂
本識內有無漏種。由轉識薰漸漸增勝。乃至究竟
得成佛時。捨異熟識。得淨無垢。任持一切功德種
子。盡未來際起諸妙用。由此下。結歸唯識。】


「若唯有識何故世尊亦不離識所以者何。」


【若唯下。次申後三頌結顯歸源廣明唯識以成前
義。明三性及一切法皆不離識。先略問。應知下。略
答。後一句重徵。】


「頌曰由彼彼遍計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彼。」


【頌曰下。舉後三頌答。初一行明徧計性我法及有
無一異等全無體故。如空中華。翳眼見故。次行初
二句明依他起性。諸心心所四分。無自體故。如幻
事等。眾緣成故。次二句明圓成實性。諸法所依真
性。是理體故。如晴明空。離有無故。圓成如麻。依他
[008-0265c]
如繩。徧計如蛇。後一行明真俗非即非離。】


「論曰周徧計度故名徧計理教推徵不可得故。」


【論曰下。解釋。先略釋初一行。周悉普徧較計測度。
故名徧計。種類若干。名色各異。說為彼彼。即能徧
計虗妄分別。由此彼彼虗妄分別。徧計種種所徧
計物。即所妄執蘊處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別。蘊
處界等。為我法所依。如契經說。世間我見。一切皆
緣五取蘊起。我自性。謂橫計主宰。我差別。謂有情
命者等。預流一來等。或二十句。六十五句等。法自
性。謂橫計軌持。法差別。謂蘊處界等。實德業等。有
無一異俱不俱等。此所下。牒上明非有。此所徧計
蘊等法上所有妄執若我。若法自性差別。總名徧
計所執自性。如是自性如翳眼空華。都無所有。】


「或初句顯能徧計識巳廣顯彼不可得故。」


【或初下。次廣釋。先總判頌文。初句即能徧計心。次
句所徧計境。謂依他起。後二句明徧計所執非有。
此釋異前。上解總約能所皆是徧計所執。此解第
二句判屬依他。是所緣緣故。】


「初能徧計自性云何自性妄執種為所緣故。」


【初能下。徵釋頌初句。有二解。有義下。初解。謂八識
及相應有漏攝者。皆是能徧計心。次二句釋成。虗
妄分別為自性故。有似所緣能緣故。說阿下。別證
第八是能徧計。次一句釋成。以徧計妄執種子為
所緣故。】
[008-0266a]


「有義第六第七心品曾無有執非能薰故。」


【有義下。次解。謂六七心品是能徧計。次以十一句
展轉釋成。初一句明六七有我法執故。第二句引
論證意識退能徧計。第三句轉釋上句意識通二
名故。第四句明六七有計度分別故。第五句明六
七與慧相應。五八無慧故。第六句明二執與無明
俱。此簡第八無無明必無二執故。第七句明第七
有無明。無善性。唯有我法執故。兼簡諸心所非徧
計。第八句轉證上句癡善不俱故。第九句明六七
有二執。不導空智。又簡善慧心所非能徧計。第十
句舉斷常二執不俱起。例上有執不導空智。第十
一句明六七有執。是能薰故。亦簡前五無執。八非
能薰句中所簡。併下文一一對斥初家。不應通取。】


「有漏心等不證實故而不說唯故非誠證。」


【有漏下。斥前。先斥有漏心品。若謂有漏心等不證
實理皆名虗妄分別。豈不證實心品皆是能徧計。
雖似下。斥二取。雖諸心心所皆有似二取相現。而
有徧計不徧計者。非謂二取攝。皆是能徧計。勿無
下。以無漏例斥。勿無漏心有能所緣。亦應有執故。
後得有能所緣。亦應有執故。經說下。引證。智有能
所緣。身土。即所緣。智。即能緣。徧計之義。四句料簡。
一是徧非計。諸無漏心能徧廣緣。都無計執故。二
是計非徧。有漏第七。唯緣第八見分計我故。三亦
徧亦計。即第有漏六。周徧計度故。四非徧非計。即
[008-0266b]
有漏前五及第八。各了自分境。無計度故。雖說下。
斥藏識緣種。藏識緣三類境。不唯緣種。若緣種是
能徧計。若緣餘二。此又云何。故非一切總斥謬引。】


「由斯理趣唯於第六第七徧計不同故言彼彼。」


【由斯下。結示唯六七二識是能徧計。問。若唯六七。
何言彼彼。釋云。識品雖二。謂於二法。三法。乃至百
千法上徧計不同。故言彼彼。】


「次所徧計自性云何而非所緣緣故非所徧計。」


【次所下。徵釋頌次句。攝大下。引論釋。論說所徧計
是依他起。次句釋成。徧計心等所緣緣故。圓成下。
簡圓成實。問。真俗相依而立。若依他起是徧計心
所緣緣。圓成寧非徧計心所緣境耶。答。真非妄執
所緣境故。眾生心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般若。問。
真俗既相依。依他是所徧計。云何圓成非所徧計。
答。依他實性即圓成實。徧計心緣依他。依展轉說。
圓成亦是所徧計。徧計下。約所徧計對簡徧計執。
伏問。依他是徧計心所緣緣。成所徧計。而徧計所
執。亦是徧計心所緣。有何異耶。答。徧計所執雖是
徧計心之境。無實體故。而非所緣緣。故非所徧計。
所緣緣義。須用實緣起法。但名所徧計。若有無一
異俱不俱等。此如空華。無別實性。無中妄執。故名
徧計所執。雖同徧計心所緣。執與不執而自有別。】


「徧計所執其相云何與依他起復有何別。」


【徧計下。釋頌第五句。舉上對顯。上言依他即所徧
[008-0266c]
計。又言徧計所執。初句問徧計所執相。次句問二
相差別。其意正顯依他起性。問有二義。下第二解
中一答。二義俱明。上伏問是能徧計。此問所徧計。】


「有義三界心及心所二取名為徧計所執。」


【有義下。答有二家。先初解。初二句明有漏心品。各
各體一。而似二生。此是徧計所執。謂見下。判差別。
謂見相二分是徧計所執。情有理無故。二所依自
證分體。名依他起。緣所生故。云何下。徵引聖教。證
成二義。】


「有義一切心及心所論皆說為依他起攝故。」


【有義下。次解。初文明漏無漏一切心品所變二分。
皆是緣生。亦依他起。次文明有無一異等。方名徧
計所執。此答兩問雙釋。二相俱明。所執不濫所計。
依他徧計自分。諸聖下。引證依他。唯量者。唯是識
量。一切諸識皆唯識量。由所識義無所有故。唯二
者。謂成立有相見二分故。相等四法者。等後三分。
十一識者。謂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應受識。正受識。
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惡二趣生
死識。皆名依他起身識。謂眼等五界。身者識。謂染
汙意。受者識。謂意界。應受識。謂色等六外界。正受
識。謂六識界。世識。謂生生相續不斷。數識。謂筭計
一乃至無量。處識。謂器世間。言說識。謂見聞覺知
四種言說。自他差別。謂依身差別。善惡等識。謂生
死無量。】
[008-0267a]


「不爾無漏後得智品二分例亦應然無異因故。」


【不爾下。斥前。先總破二分。若謂二分非依他起。是
徧計所執。是則因中無漏智。果上後得智。皆有二
分。應亦名徧計所執。許應下。別分破二分。若許相
分名徧計所執。則應聖智見分不緣彼生。若許見
分名徧計所執。緣相智品應非道諦。不許下。以無
漏例斥。無漏二分既非徧計。有漏亦爾。又若下。立
量反斥。二分非所緣緣。徧計所執體非有故。應如
兔角等。又應下。約不薰種斥。若二分體非有故。不
薰成種。後現識生。應無二分。又諸下。牒救斥。救云。
二分體雖非有。而能薰種。斥云。又諸習氣。是第八
相分攝。皆有實體。若種非有體。豈非有法能作親
因緣。若緣下。約自證立量。反覆例明。內相見分。是
依他起。分別緣所生故。如自證等體。自證等體。非
依他起分別緣所生故。如相見二分。反覆證之。自
證體既依他。云何二分非依他起。同一因故。】


「由斯理趣眾緣所生依他眾緣而得起故。」


【由斯下。顯示依他。】


「頌言分別緣所生者皆是此中依他起攝。」


【頌言下。牒頌第六句。應知下。釋。初解染分名緣所
生。淨分通緣生。通實理。次解染淨依他能緣慮故。
皆名緣所生。是則下。結成染淨皆是依他攝。】


「二空所顯圓滿成就然今頌中說初非後。」


【二空下。釋頌七八二句。初句訓釋圓成實三字。圓
[008-0267b]
滿。簡非缺減。成就。簡非不成就。實性。簡非虗妄。顯
此下一句。約義釋。徧。謂圓滿義。常。謂成就義。體非
虗謬。謂實性義。簡自下。反簡。自相。謂堅濕等。即地
水等自相。此有彼無。則不圓滿。共相。謂無常無我
等。生滅不住。則不成就。虗空體是妄法。迷妄有故。
我是謬執。皆無實性。無漏下。以理簡智。無漏有為。
謂四智菩提離倒故實。究竟故成。勝用周徧故圓。
雖亦得此名。然今一句。正簡。頌中所說。取理簡智。】


「此即於彼依他起上真如離有離無性故。」


【此即下。釋於彼等七字。初一句總釋。說於下。別顯。
於彼者。指依他起。顯圓成依他體非即離。彼言。顯
不相即。於言。顯不相離。常遠離者。顯妄所執二取
有無一異等。理非有故。前者。但空前妄執。義顯不
空依他。是緣所成故。性者。即真如性。顯二空非圓
成實。二空所顯。乃名圓成實。依他似有。二空似無。
真如離有離無故。】


「由前理故此圓成實則本後智用應無別。」


【由前下。釋頌九十兩句。初句承上。總名二性非異
非不異。異應下。分釋。反明真如是彼所依實性。不
可離之。故非異。依他起性生滅無常。若二性不異。
圓成亦應無常。故非不異。彼此下。轉釋不異。圓成
唯淨境。依他通淨非淨境。根本智唯緣淨境。後得
智通緣淨非淨。若此二性不異。依他應唯淨。圓成
應通淨非淨。後得應唯緣淨。根本應通緣淨非淨。
[008-0267c]
故云二用無別。】


「云何二性非異非一勝義世俗相待有故。」


【云何下。釋頌十一句。初句牒前徵起。如彼下。舉頌
喻例明。諸法共相皆無常故。皆無我故。行等法。謂
蘊界等一切諸法。即蘊等法上顯無常無我等義
非一非異故。異應下分釋。反明若無常異行等法。
則諸行不應無常。若無常不異此法。此無常性應
非彼法共相。彼法應非無常。由斯下。合法。初句結
成二性非一異。次二句釋成。法。謂依他。即世俗。法
性。謂圓成。即勝義。二諦相待而成。非一非異故。】


「非不證見此圓成實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非不下。釋頌十二句。初句反標。意顯證真故。方能
知俗。未達下。依標反釋。此顯達徧計執空。方知依
他有故。無分別下。順釋。根本智證真如巳。後得智
了達依他如幻。】


「雖無始來心心所法變化所成非有似有。」


【雖無下。伏問。一切異生無始以來諸心心所皆能
緣自相見等。何故云非不證見圓成不如實知依
他有耶。釋義如文。八喻雖別。總喻緣起非實。】


「依如是義故有頌言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


【依如下。引頌反證。】


「此中意說三種自性是故此三不離心等。」


【此中下。初句總標三性不離心。謂心下。釋成。能變
心心所。所變相見皆名依他起。眾緣生故。皆是心
[008-0268a]
分。故不離心。橫執我法有無一異等。於依他上妄
執。此無實體亦不離心。圓成即依他所依實性。真
俗相依。是故亦不離心。量云。依他起性。非有似有。
眾緣生故。如幻事等。徧計所執。性相都無。妄所執
故。如空華等。圓成實性。所顯真理。離有無故。如睛
明空。是故下一句。結不離心。】


「虗空擇滅非擇滅等何性攝耶。」


【虗空下。明義類相攝。相攝之意。由上標云。應知三
性亦不離識。今以三性攝盡一切世出世法。則顯
一切皆不離識。初攝六無為。先問起。】


「三皆容攝心等變似無顛倒故圓成實攝。」


【三皆下。釋。初句總明三攝。次別分攝曾聞虗空等
名。隨分別有虗空等相。數習力故心等生時。似虗
空等無為相現。此所現相前後相似。無有變易。假
說為常。是則虗空等六。唯心所變。故屬依他。妄執
實有。此屬徧計。若依法性假施設有虗空等相。故
屬圓成。有漏下。轉釋上心變故屬依他。能變心等
通漏無漏。若有漏心變者。定屬依他。若無漏心變
者。容二性攝。淨緣生故。攝屬依他。離顛倒故。圓成
實攝。】


「如是三性與七真如云何相攝。」


【如是下。次攝七真如。先問起。】


「七真如者一流轉真如七正行真如謂道實性。」


【七真下。釋。先出七真如相。次明相攝。流轉真如。謂
[008-0268b]
真如隨緣成一切法。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故曰流
轉實性。實相者。無相不相。名為實相。我法空處。真
實理顯。故曰所顯實性。唯識真如。謂識通染淨依
他。依他所依實體。故曰唯識實性。安立者。謂三界。
以能安立三有眾生故。昇沉輪轉。備受眾苦。苦無
逼迫相。即苦實性。邪行者。謂煩惱業行。和合積集。
招集來果。集無和合相。即集實性。清淨者。染淨俱
淨。一切相滅。謂生滅俱滅。寂滅現前。滅無生相。即
滅實性。正行者。八正道等。治所治故。道不二相。即
道實性。】


「此七實性圓成實攝餘四皆是圓成實攝。」


【此七下。正明相攝。七之實性。唯圓成實攝。二智所
緣境故。隨相相攝。流轉苦集。此三二性攝。妄執有
三。徧計性攝。此三雜染。依他起攝。實相。唯識清淨。
正行。皆圓成實攝。】


「三性六法相攝云何。」


【三性下。三攝六法。先問起。】


「彼六法中皆具三性皆有妄執緣生理故。」


【彼六下。釋。於五蘊中計有實我實法。徧計所攝五
皆緣生。依他起攝。五蘊性空。圓成實攝無為同上
釋。亦通三性。】


「三性五事相攝云何。」


【三性下。四攝五事。先問起。名。相。分別。正智。如如。】


「諸聖教說相攝不定四從緣生皆依他攝。」
[008-0268c]


【諸聖下。釋。初總標不定。謂或下。別引四處不定相。
先引一說。彼說下。出意。有漏心等。謂染依他。攝相
名分別。似所詮。謂所說之義。似能詮。謂種種語言。
無漏心等。謂淨依他。能所皆戲論相。離此總名正
智。四從下。總結。能變所變。能詮所詮。若染若淨。俱
從緣生皆依他攝。】


「或復有處說依他起二無倒故圓成實攝。」


【或復下。次引二說。彼說下。出意。有漏心等相分名
相。餘見分。及能變體。名分別。徧計所執二取。情有
理無。假說為名。正智真如。無顛倒故。圓成實攝。】


「或有處說依他起性隨情立為名相二事。」


【或有下。次引三說。彼說下。出意。有漏心品四分。總
名分別。所執能詮是名。所詮是相。】


「復有處說名屬依他起性體實非有假立義名。」


【復有下。次引四說。彼說下。出意。有漏四分。由名勢
力成所徧計。故說為名。徧計所執有無等。隨名橫
計。假立義名。義即相上所計種種有無等也。所徧
計。屬依他。徧計所執。屬徧計。此即符合前解初一
頌。第二番解依他義同也。】


「諸聖教中所說五事如瑜伽論廣說應知。」


【諸聖下。結判。如瑜下。指廣。論問曰。初自性五法幾
所攝。答。都非所攝。第二自性幾所攝。答。四所攝。第
三自性幾所攝。一所攝等。】


「又聖教中說有五相與此三性相攝云何。」
[008-0269a]


【又聖下。五攝五相。先問起。一所詮相。二能詮相。三
二相屬相。四執著相。五不執著相。】


「所詮能詮各具三性無漏智等為自性故。」


【所詮下。釋。初句總標能詮所詮各屬三性。謂妄下。
別屬三性。妄計能所。徧計性攝。相即所詮。名及分
別即能詮。故云隨應。屬依他攝。真如。謂所詮。正智。
謂能詮。故云隨應。圓成實攝。後得下一句。釋智屬
能詮義。本智雖離能所。後得變似能詮故。二相屬
相。唯徧計性攝。次句釋成。被執著相。唯屬依他。徧
計心等所徧計故。次句釋成。不執著相。唯圓成實
攝。離執成智故。次句釋成。】


「又聖教中說四真實與此三性相攝云何。」


【又聖下。六攝四真實。先問起。】


「世間道理所成真實後二真實唯屬第三。」


【世間下。釋。一世間所成真實。二道理所成真實。三
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世間真實者。謂一切世間。於諸事中。由串習所得
共施設世俗性。謂地水火風。色香味觸等相。自昔
傳來名言決定。自他分別。共為真實。非邪思觀察
所取故。道理真實者。謂諸正智。隨觀察行者。依現
比聖教三量。極善思擇決定智所行所知事。以如
實因緣證成道理所建立故。煩惱障淨所行真實
者。謂一切聲聞獨覺。無漏方便智。無漏正智。無漏
後得智等。所行境界。所知障淨所行真實者。謂諸
[008-0269b]
佛菩薩。為入法無我。及巳入極清淨者。依一切法
離言說自性。無分別智所行境故。世間下。釋。初二
真實。依他起攝。相名分別三事攝故。後二真實。圓
成實攝。正智真如二事攝故。辯中下。引證。世間真
實。徧計性攝。共所執故。道理真實。通三性攝。於理
生執。徧計性攝。理隨染緣。依他起攝。無執清淨。圓
成實攝。後二真實。唯圓成攝。】


「三性四諦相攝云何。」


【三性下。七攝四諦。先問起。】


「四中一一皆具三性無我所顯為自相故。」


【四中下。釋。先總標四諦一一具三性。且苦下。別釋。
先列苦諦下具四觀。無常。苦。空。無我。一一具三。無
常下。標無常中三。皆初句出相。次句釋成。下皆倣
此。無性者。謂徧計性空。常無自性故。起盡者。謂依
他隨緣起盡。生滅不住故。垢淨轉變者。謂實理隨
緣。凡位隨染。垢現淨隱。聖位隨淨。淨生垢滅。苦有
下。標苦中三。所取苦者。五蘊是苦。取是著義。依五
蘊起我法二執。故云所依。於五蘊執著。故云所取。
事相苦者。苦苦。壞苦。行苦。心緣苦境。苦境偪心。心
境合舉。故言苦苦。樂不常有。暫時而住。樂緣既謝。
即是壞苦。無常所侵。即是行苦。三苦皆隨緣生故。
和合苦者。八苦五苦等。眾苦和合。和合性空體不
真實。空有下。標空中三。無性者。無中妄執性非有
故。異性者。依他與妄執性相異故。自性者。體離妄
[008-0269c]
執。空所顯故。無我下。標無我中三。無相者。無我執
相故。異相者。隨緣施設。與妄執實我異故。自相者。
無我觀所顯之理為自相故。】


「集諦三者一習氣集三未離繫集謂未離障真如。」


【集諦下。標集諦中三。習氣集者。徧計所執自性。即
所執我法等。執字。即能執之心。習氣。即能執所熏
種子。問。能執集心。此約現行。云何名習氣。答。執我
法所熏之習氣。依現行假立。故名自性執習氣集。
等起者。謂煩惱發業。由業增長煩惱互相為緣引
起故。未離繫者。謂在纏真如。】


「滅諦三者一自性滅三本性滅謂真如故。」


【滅諦下。標滅諦中三。自性滅者。徧計自性。本不生
故。二取滅者。謂擇滅因緣。二取不生故。本性滅者。
謂真如體本寂滅故。】


「道諦三者一徧知道然徧知道亦通後二。」


【道諦下。標道諦中三。徧知者。能知所執性空故。永
斷者。能斷染分依他故。作證者。能證實理故。徧知
通後二者。智能徧知依他及實理故。】


「七三三性如次配釋或假或實如理應知。」


【七三下。結配三性。七三三者。謂苦有四三。集等各
三。合有七三。如次配釋者。皆初句徧計性。次句依
他起。後句圓成實。或假或實者。集唯實配。餘六假
配。】


「三解脫門所行境界與此三性相攝云何。」
[008-0270a]


【三解下。八攝三解脫。先問起。】


「理實皆通隨相各一如次此三是彼境故。」


【理實下。釋。初句明一一門皆攝三性。隨相下。各別
分攝。空門。徧計攝。徧計性空故。無相門。依他攝。緣
生無相故。無願門。圓成實攝。證實理巳。無復願求
故。緣此下。明三門所行境界。緣此三門。復生三忍。
一本性無生忍者。得此空解脫門。了本性中無我
人壽命。畢竟不生。忍可於心故。二自然無生忍者。
得此無相解脫門。了知緣起如幻無相。非自然生。
忍可於心故。三惑苦無生忍者。得此無願解脫。三
界苦果。皆由煩惱願求。作有漏業。若無願求。苦無
因得。則惑苦無生。忍可於心故。】


「此三云何攝彼二諦故皆攝在圓成實性。」


【此三下。九攝二諦。應知下。釋。初二句總標世俗具
三。勝義唯一。世俗下。釋成。假世俗者。諸法非實。但
有假名。隨名妄執故。行世俗者。三科隨緣。生滅轉
變故。顯了世俗者。如智了知。情忘理顯故。一義勝
義。此約理釋。義者。義理。謂真如。是最勝之義。依主
釋。二得勝義。此約果釋。得者。謂所證得。涅槃殊勝。
當體即義。此持業釋。三行勝義。此約因釋。正智為
行。殊勝聖道而為義故。此有財釋。此三勝義。皆圓
成攝。】


「如是三性何智所行圓成實性唯聖智境。」


【如是下。十凡聖智攝。先問起。徧計下。釋。初句明徧
[008-0270b]
計。非二智所行。次句釋成。愚夫下。明徧計亦容二
智所行境。愚夫執有。聖者達無故。依他起性。通凡
聖所行。凡智任運緣。聖智了如幻。圓成唯聖境。】


「此三性中幾假幾實不依他緣而施設故。」


【此三下。十一三性假實。先問起。徧計下。釋。初明徧
計假實。次標依他有假有實。聚集下。釋。聚集。即因
成假。賴緣成故。相續。即相續假。前引後隨故。分位。
即相待假。假他成立故。皆說為假。心心所法及色
皆從緣生。說為實有。若無下。伏問。緣生之法。體即
如幻。何言實耶。釋此如文。此依俗諦言實。圓成下。
明圓成唯實。次句釋成。不假他緣性本真實故。】


「此三為異為不異耶妄執緣起真義別故。」


【此三下。十二三性一異。先問起。應說下。釋。初句總
明非異非不異。依他上妄執。成徧計。達依他性空。
即圓成實。三無別體。故非異。妄執。緣起。真義。別故。
故非不異。】


「如是三性義類無邊恐厭繁文略示綱要。」


【如是下。指廣結略。此中廣明三性通攝真俗一切
法者。前初問答中云。三性亦不離識。今三性既廣
攝一切法。以顯一切法皆不離識。識外無餘。唯識
義立。】


成唯識論自攷卷第八
[008-027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