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m0034 二諦義-隋-吉藏 (master)





二諦義卷下


胡吉藏撰


次明二諦相即義第三。然此義橫無不多條
緒。竪入極自深玄。今且略出三處經文。明二
諦相即義。一者即向所引涅槃經。世諦即第
一義。二者大品經。空即色色即空離空無色
離色無空。三者淨名經。色性自空非色滅空。
然此三經文。雖異意同也。問此三經來意若
為異耶。解云。此三經來意是同。言不無奢切。
何者涅槃經言奢。大品淨名經言切。涅槃經
奢者。涅槃云世諦即第一義諦。不云第一義
諦即世諦。故涅槃言奢。大品淨名切者。大品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淨名亦爾。所以為切也
又涅槃經。但明世諦即第一義諦。不明第一
義諦即世諦。通皆得。世諦既即第一義諦。第
一義諦豈不即世諦。但涅槃隻用故。世諦即
第一義諦也。若大品經則平道雙用。空即是
色色即空也。問何意涅槃隻說大品雙明耶。
解云。通皆例也問經既不例。汝何得輒例耶。
今明所以不例者。涅槃正釋諦義。明唯真是
實故。唯真是諦。俗即虛妄非實。故俗即非諦。
[003-0105a]
為此義故。但明世諦即第一義。不得言第一
義即世諦也。若是大品不為釋諦義。直明空
即色色即空平道用也。淨名亦是隻用。唯得
言色性自空非色滅空。不得言空性自色非空
滅色。通即皆得。而今但言色性自空非色滅
空者。正對二乘有所得人義。小乘人折色求
空。對此故。明色性自空非滅除此色然後方
空。此即開兩觀分二空。明小乘人折色空觀。
大乘人即色空觀。小乘人折色空。大乘色本
性空。為是故。但明色性自空非色滅空也。雖
有三經文。諸師多就大品經。明色即空空即
色也。然此義難解。大忍法師云。我三十年。思
此義不解。值山中法師得悟。此師既悟始信
三論云云。由來釋相即義者。有三大法師。光
宅無別釋。此師法華盛行成論永絕也。今出
莊嚴開善龍光三人釋二諦相即義。莊嚴云。
緣假無可以異空故俗即真。四忘無可以異
有故真即俗。雖俗即真。終不可以名相為無
名相。雖真即俗。終不可以無名相為名相故。
二諦不異為相即也。次開善解云。假無自體。
生而非有。故俗即真。真無體可假故真即俗。
俗即真。離無無有。真即俗。離有無無故不二
而二中道即二諦。二而不二。二諦即中道。問
開善明中道莊嚴不明中道。何意爾耶。解云。
莊嚴不以中道為二諦體故。不明中道。開善
明中道為二諦體故。彼云。二諦是不二一真
之極理。是故明中道也。次龍光解二諦相即
義。此師是開善大學士。彼云。空色不相離。為
空即色色即空。如淨名經云我此土常淨。此
[003-0105b]
明淨土即在穢土處故。言此土淨。非是淨穢
混成一土。何者。淨土是淨報。穢土是穢報。淨
土淨業感。穢土穢業感。既有淨報穢報淨業
穢業故不得一。但不相離為即也。然此三師
釋。攝一切人。何者。開善與莊嚴明一體。龍光
明異體。釋雖眾多。不出一異。故此三人攝一
切人也。龍光明異體。此義自反經。不須更難。
今且難莊嚴開善二家。莊嚴云。緣假不異真。
四忘不異俗。名相終不為無名相。無名相不
為名相。此言自相反。汝既真即俗俗即真。名
相為無名相。無名相為名相。那得俗即真。名
相不得為無名相耶。彼師云。我名相復有即
無名相義也。又責。汝若名相即無名相。可得
世諦無名相真諦有名相不。彼云。真諦終無
名相。俗諦終有名相。若爾。終是二見。不得相
即也。彼云。我體常即。但名義異耳。又責。汝
俗體即真。俗名即真不。若名義即真者。真諦
既常。名義即常。名義無常。真亦即無常。若名
義不即真。名義出真外。出法性外。故不可也。
此難如百論難。有一瓶體一名義異。論主難
云。汝瓶是有。瓶家之形對及五塵等。亦是有
不。若使瓶家之形對五塵等是有者。有既常
五塵等即常。五塵既無常有亦無常。總別亦
爾也。若言五塵等非大有者。五塵即是空出
大有外。大有攝法則不盡。今難彼俗即真義
亦爾。此是提婆菩薩難。豈是人之能通。若能
通者。提婆難即壞。經義亦壞。提婆難既不可
壞。故此難不可通也。次難開善有兩關。非但
難開善。遍難眾師。經有二諦相即。總而難之。
[003-0105c]
第一難云。色即空時。為色起之時空與色同
起故。云色即空。為當色未起前已有此空故
云色即空耶。若使色未起時。已有即色之空
者。此則空本有。色即始生。本始為異。云何相
即。本有空即常。始有色則無常。常無常異故。
不得即也。若言空與色俱起者。則空與色俱
是始有。皆是本無今始有。皆無常也。第二難
云。汝色即空時。為空色分際。為不分際。若不
分際。則混成一。若空色一。皆常皆無常。真俗
一言俗無常真常者。即例難真俗一真無常
俗常也。若分際。則空色異。雖即終分際終
異。如沈檀雖合為案沈檀終分際終異。若異
方等之經便壞。覆面之舌不成也。此即彈他
竟。次明今釋。要須彈他盡淨乃得出今時解
也。大師舊云。假名說有。假名說空。假名說有
為世諦。假名說空為真諦。既名假有。即非有
為有。既名假空。即非空為空。非有為有。非異
空之有。非空為空。非異有之空。非異空之有。
有名空有。非異有之空。空名有空。有名空有
故。空有即有空。空名有空故。有空即空有也。
師釋相即義。方言如此。今作若為解耶。亦得
用前難難之。汝因緣空色即不因緣色即空。
色壞空壞不。又如長短因緣。有長即有短。無
長即無短。若爾。空色因緣。有色即有空。色
壞空即壞云云。然此義。應須得其根本識其
大意。只為不得意故。所以成失。故中論云。像
法中人根轉鈍。雖尋經文。但著文字。此即失
因緣有。又云。聞大乘法說畢竟空。不知何因
緣故空。此即失空意也。又涅槃經明諸諍論。
[003-0106a]
一一諍論云。是諸弟子不解我意。為不解教
意故。所以成失。是故須知其大意識其根本。
故法華云。知佛所說經因緣及次第。隨義而
解說。然原由來人不解二諦相即者。凡有兩
失故不解。一者不識四悉壇故。不解二諦相
即。言二諦相即。是何物悉壇耶。四悉壇是通
經之要術。解四悉壇。則一切經可通。若不解
四悉壇。一切經即不可通。大師約四悉壇明
四假義。四假者。因緣假.對緣假.就緣假.隨
緣假。彼尚不識四悉壇。豈解四假。以彼不識
四悉壇故。不解二諦相即義也。二者謂有真
俗色空道理。道理有色。道理有空。若無空色。
則無六道眾生三乘賢聖。由有色空二諦。迷
之則有六道。悟之則有三乘。為是故。道理有
空。道理有空。道理有色。既道理有空色。則是
有所得。有所得。豈能通他難。豈能難他通。故
中論五陰品末云。不依空問答。問不成問。答
不成答。空者只是無得異名。以不依無得故。
不能難。不能通也。又只為有空色道理故。得
作前諸難。汝既有色即空。為當有色之時空
色俱時起言色即空。為當色未起之時已有
空言色即空耶。若色起時。空與色俱起為色
即空者。此則皆無常失真諦。若色未起時。已
有空為色即空者。即空本有色始生。空色兩
異不得相即。俱起真墮無常。不俱起則成異
體。次難。汝色即空。為分際為不分際。不分
際。則混成一體。即皆常皆無常。例難云云。若
分際。則異體不得相即。不分際得即失二諦。
分際得二諦失相即。進退不可。作若為解耶。
[003-0106b]
此難若可通。提婆龍樹則成漫語。此二人若
是漫語。佛則漫語。佛親記二論主。二論主豈
當漫語。既非漫語。作若為解耶。龍光難開善。
開善云。待我面黃只得解耳。實理如此。若
非三論意。終不得解。故叡師云。中百二論文。
未及此土。又無通鑒。誰與正之。前匠所以輟
章遐慨思。請決於彌勒者。良在此也。中百二
論。既至赤縣歎云。此區之赤縣怱得移靈鷲
以作鎮。險陂之邊情。乃蒙流光之餘惠。而今
後談道之賢。始可與論實矣。故除三論之外
有所得心。終不解此義也。問他解既非。今若
為釋耶。師云。只洗淨如此二諦一體異體。畢
竟無遺。即是二諦相即義。所以山中師云。今
時若更有解。乃是足載耳云云。有開善解莊
嚴解龍光解已竟。今攝山復解。即成足載濃。
今何處有別解。但須盡淨從來一異等見即
是二諦相即也。師云。二諦一體異體。只是百
論中兩品。二諦一體。即是僧佉義。二諦異體。
即是衛世義也。彼云。汝安處如此耳。我義何
時如此耶。今明。此義與外道一種。汝真諦。是
常是遍是總。瓶衣世諦法等。是無常是不遍
是別。彼亦爾。大有是常是遍是總。瓶衣等無
常不遍是別。一類如此。又類。彼常無常總別
一體。而義常異。義常異。而總別常無常一體。
汝義亦爾。真俗一體。而義常異。俗浮虛義。真
貞實義。義常異而體常一。此義一種。但大有
與真諦為異耳。雖大有與真諦名異。而常無
常義無異。論直破常無常一體。然有預常無
常一體者。皆墮此破。言雖屬在外道。意實遍
[003-0106c]
洗眾師。為是故。百論有傍正。言屬外道故為
正。意遍破眾師故為傍也。次龍光如衛世。衛
世本是僧佉學士。晚椎僧佉一義。明大有常
瓶等無常。大有遍瓶等不遍。大有總瓶等別。
大有了因瓶等生因。大有不可壞瓶等可壞。
若言一者。瓶破大有即破。而有常無常異乃
至壞不壞異。那得一體。是故明有與瓶異體。
龍光亦爾。本開善學士。廣難開善二諦一體
義。二諦若一體。燒俗即燒真。俗生滅真即生
滅。既有可燒不可燒異。生滅無生滅常無常
異故。二諦不可一體。故彼明異義也。二諦雖
異而不相離。衛世亦爾。大有雖與瓶異。而不
相離故。彼云。瓶有合故。瓶不離有。而瓶與有
常異。龍光亦爾。雖異終不離。不離而異。與衛
世義一種也。義既是同。破僧佉衛世。即是破
開善龍光。又論主直破一異。即一切一異皆
破。一異既破。則橫洗萬法。竪窮五句。以洗淨
如此等見。所以最後。始得示如來因緣假名
二諦。此二諦無得無礙也。百論既然。中論亦
爾。前發趾即洗生滅一異故。云不生不滅不
常不斷不一不異。既不一不異。則不一切一
異。發初彈於八謬。然中論有兩種八謬。如韋
紐天生微塵世性等。此是一種八謬。生滅等
復是一種八謬。微塵世性等八謬。佛未出世
時起。生滅等八謬。佛滅後起。以龍樹知有如
此八謬故。所以出世破之。發初即破一異。破
一異者。不但破一種一異。乃遍破一切一異。
一異既無。乃至五句畢竟無遺也。故云從因
緣品來。有亦無無亦無亦有亦無亦無。如此
[003-0107a]
洗淨。然後明如來無得無礙二諦。故三相品
末云。如夢亦如幻。如乾闥婆城。所說生住滅。
其相亦如是。三相既然。二諦亦爾。如夢亦如
幻。如乾闥婆城。所說真俗諦。其相亦如是也。
此略明二諦相即之大意如此。玄悟之賓已
足解了。次時更簡二諦相即義。然他家明二
諦是兩理兩境。今明約何物義明二諦耶。解
云。今明。二諦有二種。一於二諦。二教二諦。
道理未曾二不二。於二緣故有二諦。又隨順
眾生故說有二諦。既於眾生有二諦。隨順眾
生有二諦。道理實無二諦。既無二諦。論何物
即與不即。教化眾生故有二諦。亦為教化眾
生故。有即不即也。總判如此。別明即。於諦亦
有即義。教諦亦有即義。於諦即者。論云。世
俗諦者。一切法性空。世間顛倒謂有。於世人
為實。諸賢聖。真知諸法性空。於聖人為實。發
初開二諦。明唯真是實是諦。俗虛妄顛倒不
實非諦。正欲令眾生改凡成聖。捨有入空得
一重悟也。次捨有入空。知有是顛倒空是真
實。便謂捨有入空拆色入空。是故為說色本
性即空。非是破拆方空。此即於諦中第二重
明色即空。前發趾開色空二。令捨色入空。便
言。色與空異拆色入空。是故為說色即空。色
性自空非拆色空。故論云。諸賢聖真知顛倒
性空。只顛倒性本空也。問色即空如此。空即
色云何耶。解云。聖人知顛倒性空。則於凡夫
宛然常有。聖人知顛倒性空色即空。於凡夫
宛然有空即色。此即約迷悟凡聖。判色即空
空即色。聖悟故色即空。凡迷故空即色。問經
[003-0107b]
中何意多前明色即空。後明空即色耶。解云。
如向聖人了色即空。但於凡空即色耳。何以
知然。如中論。一切法性空。世間顛倒謂有。此
即於凡空即色也。次舉譬顯之。如空華為眼
病故見空華。說華空。無華可即空。但眼病故
空。空即華。空即華。華不動空。差故華即空。
空不動華。色空亦爾。悟故色即空。迷故空即
色。悟故如是有無所有。迷故無所有如是有。
迷故如是有。不動無所有。悟故無所有。不動
如是有。迷故空即色。色不動空。悟故色即空。
空不動色。迷故謂空為色。何曾有色可動空。
悟故色即空。何曾有色可異空。色空既如此。
論何物即與不即。四句皆淨也。如此排。前
難逈去。難不能著。他所以著難者。彼有色有
空。以色即空故著前難。今明色畢竟空。將何
物即空耶。為眾生見色故。言色即空也。問前
云。迷見有色悟即色空。如空華病故見華。差
故華空。此乃是夢虛空華義。何得用耶。解云。
為彼有故。以空華破彼有。若無彼有。豈復有
空。故論云。若使無有有云何當有無。故無有
即無空。五句皆淨。故什師云。十喻以悟空。空
必待此喻。借言以會意。意盡無會處。既得出
長羅。住此無所住也。又有於凡有。空於聖空。
非有於凡有。有為有華。非空於聖空。空為空
華。有為華無有有。空為華無有空。如是三節
二諦。皆是空華。皆無所有也。次依經釋。大品
云。色即是空。空不名色。從來不解此言。今明
者。此則雙搏一異兩見。何者。色即空。此破凡
夫二乘等見。彼謂。色異空拆色方得空。是故
[003-0107c]
破云色即是空也。空不名色者。破即見。向明
色即空。便作即解。是故破云空不名色。若有
色可言色即空。既無有色。何得言色即空耶。
此即借一以出異。借異以出一。借有以破無。
借無以破有。此言即不即。竝為眾生。四悉壇
中。對治悉壇用也。如此等意。竝是隨順眾生。
作如此說耳。若是般若。色即無礙。色即空空
即色。常即無常無常即常。空為有用有為空
用。常為無常用無常為常用。一念無量劫無
量劫一念。三世為一世一世為三世等用。無
來無積聚。而現諸劫事。為是故即色即空也。


次明二諦體第四。然二諦體亦為難解。爰
古至今凡有十四家解釋。若一一詳其得失。
約經論簡其邪正者。則大經時序。今略出當
路三家解。試而論之。大師常出三家明二諦
體義。第一家明二諦一體。第二家明二諦異
體。第三家明二諦以中道為體。就明二諦一
體家復有三說。一云真諦為體。二云俗諦為
體。三云二諦互指為體。第一真諦為體者。有
二義。一者明空為理本。明一切法皆以空為
本。有非是本。為是故。以真諦為體也。二者有
為俗諦。折俗本為悟真故。真為體也。言俗為
體者。要由折俗故得真。若不拆俗則不得真。
良由前拆俗故得真。所以俗為體也。第三家
說互指為體云。前兩家竝僻今明具二義。明
空為有本故。真為俗體。俗為真用。拆俗得真
故。俗為真體。真為俗用。二諦互為體。真俗互
為用也。此即是開善門宗有此三釋。開善本
以真為體。餘兩釋支流也。第二家明二諦異
[003-0108a]
體。三假為俗諦體。四忘為真諦體。名相為俗
諦體。無名相為真諦體故。二諦體異也。第三
明中道為二諦體者。還是開善法師。用中道
為二諦體。彼明二即於不二故。彼序云。二而
不二。二諦即中道。不二而二。中道即二諦。故
以中道為二諦體。此即總論有三家。別開則
有五釋也。然雖有三家解釋。二諦一體二諦
異體。此不足可簡。今略論中道為二諦體義。
何者。攝嶺興皇。皆以中道為二諦體。彼亦明
中道為二諦體。故須簡之。然彼有三種中道。
今用何物中道為體耶。三種中道者。一世諦
中。二真諦中。三二諦合明中。世諦中道者
有三種。一因中有果理故非無。即無果事故
非有。非有非無因果中道也。二者實法滅故
不常。相續故不斷。不常不斷相續中道也。三
者相待中道。後當辨之云云。真諦中道者。非
有非無為真諦中道也。二諦合明中道者。非
真非俗為二諦合明中道。此異真諦中道。真
諦中非有非無。不非真非俗。二諦合明中道。
即非真非俗也。次彼明三種中。用何中道為
二諦體耶。解云。彼不用俗諦中道為二諦體。
亦不用非真非俗中道為二諦體。何者。彼無
別非真非俗法。莊嚴明佛果涅槃出二諦外。
開善明二諦攝法盡。今言非真非俗者。互望
為非。覈論唯是真俗。俗非真真非俗。為非
真非俗。非俗只是真。非真只是俗。無別非真
非俗。故不用為二諦體也。言中道為體者。真
諦中道為體。真諦中道還是真諦。故彼序云。
二諦者一真不二之極理從來言彼相違。彼定
[003-0108b]
不相違。中道還是真諦。真諦還是中道故也。
問開善何因緣以中道為二諦體耶。解云。此
有原由。何者。山中法師之師。本遼東人。從北
地學三論。遠習什師之義。來入南吳。住鐘山
草堂寺。值隱士周顒。周顒因就受學。周顒晚
作三宗論。明二諦以中道為體。晚有智琳法
師。請周顒出三宗論。周顒云。弟子若出此論。
恐于眾人。琳曰。貧道昔年少時。曾聞此義。玄
音中絕四十餘載。檀越若出此論。勝國城妻
子頭目布施。於是始出此論也。次梁武大敬
信佛法。本學成論。聞法師在山。仍遺僧正
智寂等十人往山學。雖得語言。不精究其意。
所以梁武晚義。異諸法師。稱為制旨義也。開
善爾時雖不入山。亦聞此義故。用中道為二
諦體。既不親承音旨故。作義乖僻還以真諦
為體也。今明。即以非真非俗為二諦體。真俗
為用。亦名理教。亦名中假。中假重名中假。理
教重為理教。亦體用重為體用故。不二為體
二為用。略標章門如此。若了前二諦大意。則
二諦體義。已應可見也。問今明中道為二諦
體。有何所以。釋何物經。解何物論。對何物病
耶。解云。所以明中道為二諦體者。二諦為表
不二之理。如指指月。意不在指。意令得月。二
諦教亦爾。二諦為表不二。意不在二。為令得
於不二。是故以不二為二諦體。又今明二諦
是教門。為通於不二。故山中師云。開真俗門
說二諦教故。二諦是教門。教門為通不二之
理。故以中道不二為體也。此則明教諦不二
為體如此。次辨於諦不二為體者。道無有二。
[003-0108c]
於二緣故二。既知於二。即顯乎不二。故不二
為體也。此即於教二諦。皆有所為故。以不二
中道為體也。又所以中道為二諦體者。正為
對由來埋二見根深。何者。如上所辨。別開即
有五家。總論但有三釋。一云真為體。二云俗
為體。三云真俗各體。雖有三釋。終不出二諦。
真諦為體。則道理有此無為體。俗諦為體。則
道理有此有為體。二諦異體者。有為俗體。空
為真體。道理有二。則是二見眾生。今對此故。
明不二中道為體。對此病即是釋經論。故中
論云。淺智見諸法若有若無相。是即不能見
滅見安穩法。汝今各見有見無。即是淺智。不
能見安穩之法。安穩法者。即是不二之道。安
穩法非是有無。汝見有無故不見也。又諸佛
唯有一道。故華嚴云。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
法。一切無畏人。一道出生死。既唯有一道。無
有二道。唯有一理。無有二理也。又若二諦。有
二理即成有所得。大品云。有所得見名曰二
見。云何二見。謂眼色二。乃至一切皆爾。又
云。諸有二者。無道無果。眾生既本有二見之
病。諸佛若更說道理有二。便是故病不除。更
增新惑。為是故。諸佛隨順眾生。說有二諦。道
理無二也。故涅槃經云。無有二諦。善巧方便。
隨順眾生。說有二諦也。又說有三諦。作若為
解耶。仁王經明三諦義。彼便曲解。如此等經。
皆是他妨礙之處。今明無礙。或時為三諦。有
諦無諦中道第一義諦。或時非真非俗為理。
真俗為教。理教合論故有三諦也。問何處有
經文。的明中道為二諦體耶。解云。中論偈即
[003-0109a]
是。彼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是為假
名。亦是中道義。此偈是經是論。何者。此是華
首經中偈。龍樹引來即是論。既云假名即中
道。故中道二諦體也。又華嚴云。一切有無法。
了達非有無。達有不有。達無不無。達有無不
有無。故不有無為有無體也。又仁王經云。三
諦。亦是不二為體。有諦無諦即是教。非有非
無中道第一義諦。即是理也。彼云。我亦明非
真非俗中道者不然。且問。汝非真非俗是何
物耶。非真還是俗。非俗還是真。非有還是無。
非無還是有。還是有無二見故。無中道第一
義諦也。又中論云。是故知。虛空非有亦非
無。非相非可相。餘五同虛空。只六種非有非
無非真非俗。何者六種是俗。無六種是真。既
非有非無。即非真非俗也。又涅槃云。明與無
明。愚者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
即是實性。黑法白法漏無漏真俗二。皆例爾。
又云。前於摩訶般若中。說我無我不二。我即
俗。無我即真。我無我不二。即真俗不二也。又
法華云。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
二。若見有見無。即具六十二見。若能捨有無
二見。即悟中道也。如此處經文無量。故知。無
有二理。唯有一理也。問汝既有三諦。應有三
體。我有二諦有二體。解云。若得一家意致。不
應作此難。前云。假有為世諦。假無為真諦。假
有不有有。假無不無無。不有有。有無所有。
不無無。無無所無。那忽有三體耶。又問。有
無終是二諦。非有非無是中道諦。終是三諦
終有三體。既有假三諦有假三體。解云不得。
[003-0109b]
假有假無是教。非有非無是理。中道第一義
諦是理諦。真俗是教諦。開理教為三諦則得
也。次泯之。一往開理教二不二。再往皆泯。何
者。二不二不二二。二不二非不二。不二二非
二。斯即非二非不二。乃至五句皆流。一無依
倚畢竟清淨。理教亦然。故華嚴云。一切有
無法。了達非有無。不著不二法。以無一二故。
達有無二不二。既無二即無不二。故云不著
不二法以無一二故也。然此語是兩處說。師
合為一偈說之耳。前說二為表不二。悟二不
二。無二更住不二。則還為縛。故大經云。如
擒捕獼猴隨觸隨著。為是故今明。既識二不
二。無二即無不二。如是清玄轉悟。一切皆離
也。然二諦體義。大格如此。猶有竝觀義。兩句
難解。今且論一句義。一句付後釋也。言一句
者。他明二諦是有二理。三假為世諦理。四忘
為真諦理。以有二理故。有出入觀。有二諦竝
觀。汝今明。唯有中道不二一理。云何得有出
入觀。有兩物可有出有入。既無有二。若為明
出入耶。又無有二理。若為明並觀耶。有二可
論並。既無二。何得有並耶。今且論出入觀並
觀位處。何位出入觀。何位並觀耶。古有三釋。
一者靈味法師明。初地菩薩。二諦並觀。初地
得真無生故。得並觀也。二者什肇等諸師明。
七地菩薩得並觀故。肇師云。施極於施。而未
甞施。戒極於戒。而未甞戒。此即施無施並故
也。三者即是三大法師於世盛行者。八地並
觀。初地至七地出入觀。八地始得並觀。八地
菩薩道觀雙行。真俗並照也。然此之三釋。皆
[003-0109c]
出經論。若偏執是則為非。第一家。以初地為
是。餘二為非第三家。八地為是。餘二為非。
所以成失。今山門釋者。即四節明並觀義。
然此之四節。非但是菩薩之要行。亦是二諦
之大綱也。四節者。一者山中師云。從初發心
已來即並觀。問若為初發心即並觀耶。解云。
初發心即學二諦。無有菩薩不學二諦者。凡
是菩薩。即學二諦觀。為是故。初發心即學二
諦竝觀。乃至後心亦學二諦並觀。而不無明
晦為異。晦故為初心。明故為後心。此明晦判
前後。非是並不並而判前後也。問何處作此
說耶。解云。大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問若為
不別耶。解云。今明。初心亦二諦並觀。後心
亦是並觀。以皆並故。所以云二心不別也。問
若為初心即學並觀耶。解云。有所得無所得。
聲聞行菩薩行異。若是聲聞行。即拆有入
空。從空出有。是生滅觀。若菩薩即異聲聞。發
初即作不生不滅不二之觀。對聲聞故。明是
菩薩者從初發心即作不生不滅無所得觀。
故大品須菩提問云。菩薩何時學無所得。佛
答云。從初發心即學無所得。故初發心即學
並觀也。此即有二意。一者釋經初後心不二。
二者為對聲聞。明發心即作不二之觀。為此
二義故。明初發心即作並觀也。第二節明並
觀者。明地前三十心。未得並觀。初地菩薩。始
得並觀。地前非不並。將初地格之。明地前淺
故云未並。初地深故並。地前是凡夫位。初地
是聖位。地前伏道。初地斷道。就此等義判並
不並也。然前節。對聲聞明菩薩並觀。今就菩
[003-0110a]
薩中。自論並不並也。然此義。具出經論。大論
云。初地得真無生。七地得無生。七地定慧等。
初地得無生。初地定慧等也。仁王經瓔珞經。
皆明初地二諦並觀。故仁王經云。善覺菩薩
四天王。雙照二諦平等道也。第三節明。七地
菩薩並觀。大論云。七地菩薩。得無生忍。大品
云等定慧地也。所以七地並觀者。攝前六地。
並為順忍故未並。七地得無生忍故並也。十
地皆無生。前無生淺故為順忍。七地無生深
故。為無生忍也。又約行論。初地檀波羅蜜。六
地般若波羅蜜。未得方便。七地得方便。慧無
方便縛。方便無慧縛。七地得方便。慧有方便
解。方便有慧解。具二慧故並觀。前六地非不
並觀。但二慧一慧[苟*苟]。如兩輪一輪[苟*苟]故。未得
好並。若七地二慧皆勝。二輪並強故並也。第
四節者。從初心訖至七地。未得並觀。至八地
始並觀。此就功用無功用判之。初心至七地。
未得無功用道。八地得無功用道故。七地已
前。未得無功用道。未並觀。八地得無功用道
故。得並觀。此約功用無功用道。判並觀不並
觀也。今明並觀。有此四節。並出經論。若偏執
者。則成失也。前問未釋。何者。汝雖明並觀
有此四節。若為得並觀耶。汝無有二理。唯有
一理。云何得出入觀。復若為得並觀耶。今反
難。汝二諦二體二諦一體。亦無並觀。何遑問
我耶。汝明有二諦理。理何時有二。一切經論。
何處道有二理。諸大乘經。明無有二理。皆云
空即色色即空世諦即第一義諦。若言有二
理。即乖經。故龍樹呵迦旃延子不讀不誦摩
[003-0110b]
訶衍經。迦旃延子自說耳。今亦爾也。設使得
明並觀者。師詺為簫管並伏鼈出鼻並有兩
境。在中而雙照為並觀。是事不然。經明。照
有即是空。照空即是有。何時有兩境。凝然在
中雙照為並觀耶。又二諦一體。亦不得並觀。
汝難我云。一體不得並觀。汝家一體。云何得
並觀及出入觀耶。出入觀從此入。彼既無二。
云何得並耶。彼云。我有即不即義。常即常
不即。不即故有並及出入觀也。難。俗不即真
者。為當在真外在真內耶。若在真內。則與真
一。還著前難。若不在真內則出真。出真則出
法性外。佛說法性外無復有法。故不得出真
外也。彼又解云。體即義異。還責。義為即真不
即真。即真即一。不即真則出真外。難二諦一
體異體。既不成則無二諦。既無二諦。論何物
即不即。故彼二諦一體無並觀。汝今明不二
中道一體。云何得並及出入耶。今明。有三種
並。如涅槃經文殊問無二諦。佛答有十種二
諦。今亦爾。汝言無並。我有三種並。且明出入
觀。出入觀者。大師云。心常在正觀中行名為
入。纔生心動念即名為出。起斷常心為出。在
正觀為入也。次明三種並。然此三並。即三出
入。言三並者。一者即橫論二諦教並。如前所
說。假說有非有為有。假說無非無為無。非有
為有。指無為有。非無為無。指有為無。指無為
有。照有即照無。指有為無。照無即照有。詺此
為並觀也。問他二諦一體不得並。汝今照有
即照無。亦是一體。云何得並耶。解云。他義
有礙。有即空即失有。空即有即失空。故不得
[003-0110c]
並。今只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有即空。空不壞
有。空即有。有不動空。故得並也。二者二不二
橫竪並。二不二不二二。只二即不二。只不二
即二。無二異不二。無不二異二。故不壞假名。
說諸法實相。不動等覺。建立諸法。若二異不
二。則壞假名說實相。不壞假名說實相故。二
即不二。所以二不二橫竪並也。問此出何處。
解云。中論偈即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
空。此是空有橫並也。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
義。即二不二竪並也。此之二種並。是諸佛
菩薩假名方便並也。第三明得失並。何者。有
所得斷常眾生。行有所得法。無所得諸佛菩
薩。常行無所得法。此即得無得各路。凡聖兩
隔。感應不交。理外云何得成理內。理內云何
得化理外耶。今明不然。菩薩常照無得照有
得。道未曾得無得。於眾生有得。於諸佛菩薩
無得。今還照眾生有所得。照菩薩無得。此二
觀常照。無有一念不照時。若使一念不照有
得眾生。諸佛即有漏機之失。眾生機發。即便
不覺。為是故。所以常照有得眾生。故法華云。
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也。此即常照得無
得名並觀也。此義最要。應須知之。略明三種
並觀也。次一句難解。何者。前云。有於凡實為
諦。空於聖實為諦。發始開凡聖得失二諦。明
有於凡實為失。空於聖實為得。從來云。兩於
諦皆失。今明。若皆失無有能化。所化眾生。無
由得悟改凡成聖捨失從得。今明。發初二於
諦。有得有失。有迷有悟。明此是凡諦此是聖
諦。此是俗諦此是真諦。俗諦所化。真諦能化。
[003-0111a]
故云一切世諦。若於如來是第一義諦。此是
能化於。今隨此於而說。亦是能化。此即能化。
隨所化有而說有。能化隨能化所悟空而說
空。故此二於諦。是得失迷悟也。問用此語何
為。解云。欲判凡聖得失迷悟。何者。眾生迷故
見有。聖人悟故不見有。若爾同夢虎空華義。
迷故見有。悟故不見有也。又今悟不見眾生。
則唯真無俗。感應不交。凡聖兩隔。斯即孤真
獨存。逈聖單立也。解云。聖人知於聖空。知於
凡有。以知於凡有故得化也。難。今不問汝知。
但問汝為見為不見耶。若不見化道即隔。若
見即還是迷。汝親判迷故見有悟不見有。今
既見有。即還是迷也。何者。中論偈云。若謂以
現見而有生滅者。是則為癡妄而見有生滅。
長行釋云。從顛倒無明故有眼。眼故見。今若
見還是癡妄也。次解云。迷故見有故有。見柱
故柱。今悟則知有是不有有。柱是不柱柱。然
此雖能解。而大有失。一者同成論。二同地論。
三復著難。言同成論者。成論明有假實兩惑
有假實二境。迷假實境故。名假實二惑。如柱
是假。四微是實。迷即見有故有柱故柱。悟假
實二境即知是假柱。不柱柱不有有。他亦明。
迷見有悟知不有有。今亦爾。則與他無異也。
同地論者。彼云。只一樹。若作相心取。則有
漏樹。若作無相心取。則無漏法林樹。是還是
迷悟。迷故有相。悟故無相。迷故樹故樹。悟
則不樹樹也。若悟時見不有有。則同成論及
地論。若悟不見者。同夢虎空華義。夢故有虎。
覺則不見有虎。諸法亦爾。迷故見有。悟故不
[003-0111b]
見也。梁武何故作夢虎空華義。為此故作此
義。若悟猶見猶迷。迷故見悟故不見也。又同
大頓悟義。此是竺道生所辨。彼云。果報是變
謝之場。生死是大夢之境。從生死至至金剛
心。皆是夢。金剛後心豁然大悟。無復所見也。
又有小頓悟義。明七地悟生死無所有。此出
大論。大論云。譬如人夢中度河。作諸[篠-〡-木+用]筏。運
手動足。而去此覺都無所有。七地菩薩亦爾。
生死已來。至六地已還。如夢所見。七地菩薩。
豁然而悟也。師為此義故。云迷故有悟則
不有有。作此語。正為對夢虎空華義。彼悟時
都無所見。今對彼故。云見不有有也。第三難
且並。汝前云迷故有悟故空。則迷故見。悟故
不見。今遂不有有。則不見見。不迷迷也。然見
有不見有。此未悟耳。且問。那得此有。只瓶柱
三界果報。那得此果耶。為倒業所起。不倒業
所起耶。倒業起。唯迷見悟不見。若言不倒業
起則不然。諸佛菩薩。三界之業已盡。豈更得
三界之果。故不可也。若言三界眾生倒業所
起。諸佛菩薩入三界化眾生者。是亦不然。諸
佛入三界化眾生。為見三界故化。為不見故
化耶。見則同迷。不見何所化。此義進退不可
云云。難今家如此。亦得難他人。汝言三界。何
業所起。十二因緣。過去無明與行。感得五果。
無明即煩惱。行即業。業煩惱所感。諸佛斷五
住惑盡。無復煩惱業。則不應見三界。見則同
迷。不迷則不見。彼云。諸佛斷假實上惑。不無
假實二境。故雖無煩惱故見也。責只問。所見
境何業所起。悟業起迷業起。若迷業起者。悟
[003-0111c]
則不見。悟業起則無此理也。次難。地論相心
見樹有漏。無相心取則無漏法林樹。只問。此
樹何業所起。為妄業起為真業起。若妄業起
者。悟真則不見。若真業起者。何有真業起於
妄樹耶。故此義難解也。


次明二諦絕名第
五。然此義三大法師無別釋。並云。世諦有名
真諦絕名。世諦有名者。世諦諸法。有名有物
名。有召物之功。物有應名之實。如喚火名。即
得火來。不得水來。故名召得物。物應名也。真
諦絕名者。真諦無名。真諦四忘之絕。絕名故
彼云。以名詺真。去真逾遠。所以真諦絕名也。
問若真諦絕名者。經中何故說有二諦耶。彼
解云。經中說有二諦名者。借世諦名詺真。故
有二諦也。次難彼義。汝真諦無名。借世諦名
詺真諦者。世諦中何處有此名。真只是真如
法性。世諦中何處有此名耶。世諦中若有真
如法性之名。則可借此名來詺真諦。如詺
苟為烏龍白虎。世諦中有烏龍白虎。可借此
名詺苟為烏龍白虎。世諦中何處有真如法
性名。而云借此名詺真諦耶。此難意。出大論
第一卷。人等世界故有。第一義則無。如法性
第一義故有。世界故則無。世界既無。何所借
耶。而彼通云。聖人為作真諦名故名真諦。脫
爾者。借名義壞。聖人為作真諦名。則非借世
諦名詺真諦也。又難云。真諦無名。借世諦名
詺真。此名為得真為不得真名。若得真則真
有名。若名不得真借名何益。然此難可通。何
者。彼云。真諦無名。為人不知真無名。借名詺
真。令人知真諦無名。故借名詺真也。此難他
[003-0112a]
不著。今更難之。汝云俗諦有名真諦無名。名
無名待。不若名待無名。則名無名待。若名無
名待。則真俗待。那得從來云三假是世諦。故
不可也。若名不待無名。名則無所因。名無所
因。自然名也。彼云。名體待。何意無因耶。難。
汝世諦名體待。世諦待何物。此已如前難云
云。更難云。三有為三無為待不。開善云。三有
為三無為。皆世諦故。有為無為相待也。問有
為待無為。無為有體。無為有名。無為之名。為
是有為為是無為耶。解云。無為之名。是無常
是有為。無為常法無名也。難。無為之名。是無常是有為。無為常法無名也。難。無為無名。
無為既待。真諦無名。真諦亦待。真諦無名。真
諦不待。無為無名。無為不待。此正就俱無名
為難也。次明今釋二諦絕名。師從來有四句。
俱絕俱不絕。真絕世不絕。世絕真不絕。絕不
絕既有四句。說不說亦有四句。世諦不絕真
諦絕。此義可知。言二諦俱絕者。真諦絕四
句。離百非。世諦亦絕四句離百非。然此義從
來所無。唯今家有也。言二諦皆絕四句離百
非者。俗不定俗。俗名真俗。真不定真。真名
俗真。真俗假俗。俗真假真。假俗則百是不能
是。百非不能非。假真亦爾。何者。假俗則是
是不能是。百是亦不是。非非不能非。百非亦
不非。假真即非是不能是。百是亦不是。是非
不能非。百非亦不非。是故皆離四句。絕百
非也。雖二諦皆離四句絕百非。然二諦俱絕
而大異。何者。俗諦絕則絕實。真諦絕則絕
假。俗諦絕實者。是是則是實是。非非則是
[003-0112b]
性非。以俗諦絕實故。是是不能是。百是所不
是。非非不能非。百非所不非也。真諦絕假者。
非是是假是。是。非是假非。真諦絕假故。非
但是是不能是。非是亦不是。非但非非不能
非。是非亦不非。是是與非是。一切不能是。非
非與是非。一切不能非。真諦雙絕世諦假實。
此即漸捨。明二諦皆絕義。俗諦絕實。真諦絕
假實。此開八不義。至八不中。當廣解釋也。第
二次就平道明二諦俱絕義。俗不定俗。由真
故俗。真不定真。由俗故真。由真故俗。俗是
假俗。由俗故真。真是假真。既云假俗。即四
句皆絕。假俗非俗。假俗非不俗。假俗非亦俗
亦不俗。假俗非非俗非不俗。假真亦爾。興皇
長干。皆歎此語。直唱假俗。則四彈。假俗那是
俗。若是俗則非假俗。既云假俗。故非俗也。
假俗既非俗。可是非俗不。親言假俗。那是非
俗。若噵假非俗。可是非俗。既云假俗。那是非
俗耶。問若爾應是亦俗亦非俗。既云假俗。那
是亦俗亦非俗。既非亦俗亦非俗。應是非俗
非非俗。既云假俗。那是非俗非非俗。假俗既
然。假真亦爾。故二諦皆離四句。既竪離四句。
則橫絕百非也。此則平道用。二諦無異。俗諦
絕俗諦四句。真諦絕真諦四句。俗諦絕俗。諦
性實四句。真諦絕真諦性實四句故。二諦是
齊。平道用也。第三明二諦絕者。二諦絕即絕
二諦。明二諦是教門。為表不二之道。諸法非
是有非是無。非是有為眾生故強說有。為表
不有。非是無為眾生故強說無。為表不無。此
即有無表不有不無。故有無絕也。正意者不
[003-0112c]
絕為表絕故。不絕即絕也。第四明二諦絕者。
只二諦即絕與前異。前二諦望表道故二諦
絕。今明。只二諦即絕。只言說即絕。如淨名經
天女與身子論解脫相。關中云。身子雖知解
脫無言。不知言即解脫。只言說文字即解脫。
解脫不內不外不兩中間。文字亦爾。不內不
外不兩中間。故文字即解脫。只文字即絕。略
明四種絕義如此。此四種絕。攝一切絕也。涅
槃經明絕待樂。對苦明樂。非是好樂。無苦無
樂。乃是大樂。大亦有二種。相待大絕待大。此
是何物絕耶。解云。此是漸捨絕。前明。相待
樂非好樂。非苦非樂樂。乃是好樂。故是漸捨
絕也。二諦俱不絕者。然絕有此四種。不絕亦
有四種。翻此四種。即是四不絕。第一不絕者。
俗諦絕實是非。不絕俗諦。真諦絕假不絕真
諦。真諦絕假生滅。不絕真不生滅。故二諦皆
不絕也。第二不絕者。既云假俗。何時絕俗假
真。何時絕真。假俗名真俗。假真名俗真。真俗
俗真。故二諦不絕也。第三不絕。二諦為表絕。
何時絕二諦。二諦有二義。為表絕故言絕。而
有二諦故不絕也。第四不絕。二諦言說即絕。
只絕即不絕。師從來舉。佛影譬。遙望相好宛
然。至邊都無所有。二諦亦爾。言說宛然而絕。
絕而言說宛然。此亦是世諦絕。世諦不絕。從
來所無。從來云。絕即真諦。不絕即世諦。難。
若爾遙望。佛相好是世諦。近之無相好。應是
真諦。今明。只相好宛然。而無所有。無所有而
相好宛然。諸法亦爾。只不絕而絕。絕而不絕
也。


次明二諦攝法義第六。然此義。開善莊
[003-0113a]
嚴兩家釋不同。開善云。二諦攝法盡。下至
生死上極涅槃。預名相所及者。故皆世諦。只
此名相即體不可得為真諦。為是義故。二諦
攝法盡也。又彼明。生死涅槃。皆是虛假故是
世諦。既是虛假故。可即空為真諦。所以一切
法無出二諦也。彼引大品云。佛與弟子。知法
性外無更有法。法性還是真諦。法性既攝法
盡故。真諦攝法盡也。又引大品幻聽品。須菩
提問。生死如幻如夢。涅槃亦如幻如夢耶。佛
答云。生死如幻如夢。涅槃亦如幻如夢。設有
一法出涅槃者。亦說如幻如夢。涅槃既是幻
夢。故涅槃虛假。以虛假故。是世諦。虛假即空
故為真諦也。問彼何故明涅槃是世諦耶。解
云。彼明。涅槃三假中。是相待相續二假所攝。
若是生死則具三假。何者。為異具所成故。是
因成假。異具所成者。四微成柱。五陰成人也。
前念滅後念續前念。名相續假。長短方圓。名
相待假。具三假故為世諦。三假舉體不可得
為真諦。生死為二諦攝也。涅槃為續待二假
攝者。佛果續金剛心。金剛心滅佛果起。續故
是相續假。涅槃復待生死。故涅槃是相待假。
佛果不為異具所成故。非因成假也。問萬德
成涅槃。何故非因成假耶。解云。萬德無別體。
非別法成此人。人即是法。但義論人法。可軌
義為法。統御義為人。無別異法成人故。云佛
果不為異具所成非因成假也。以涅槃具二
假故是世諦。即以此二假空為真諦。故涅槃
具二諦攝。彼云。大品權教。雙林實說。二諦
往收悉無不盡。故明二諦攝法盡也。莊嚴明
[003-0113b]
二諦攝法不盡。二諦故自不攝涅槃。攝生死
中法。亦復不盡。何者。生死中有有法有空
法。虛空不為二諦所攝。虛空不為異具所成
故。非因成假。無前滅後生。非相續假。亦非相
待假。開善明虛空非因成假非相續假是相
待假。何者。虛空有名相故。是相待假。莊嚴
明。虛空故非因成相續。亦非相待假。何者。虛
空是常。無有名相。名相是無常。以虛空常故
無名相。無名相故非相待假。故虛空非三假。
非三假非世諦。非三假故不可即空。故非真
諦。問虛空既然。數滅非數滅云何。解云。小
乘數滅非數滅。還是無常。還是世諦。但昔方
便說為常。望今大涅槃。皆無常也。若今日數
滅。還是大涅槃。復不得為二諦攝。非數滅
同虛空。然三無為法。虛空無為常通今昔。餘
二無為。昔無常今常。以今常故。皆不為二諦
攝。成論明三無為一體。開善莊嚴。皆明三
無為一體。此則開善。明三無為皆為二諦攝。
莊嚴明三無為不為二諦攝也。然彼明涅槃
非續待二假。難解。佛果續金剛心。何故非
相續假。涅槃待生死。何故非相待假耶。彼解
云。涅槃是續而非假。涅槃是待而非假。三假
中因成假。涅槃非因成亦非假。若是相續。則
是續非假。若是相待。是待非假。假是虛妄
涅槃是實。故涅槃非假。而有相待。虛實待假
非假待。佛果實續金剛心。佛果是實。故續
而非假。非假故非世諦。既非假不可即空。故
非真諦。引涅槃經云。若言解脫譬如幻化。凡
夫禍得解脫者即是磨滅。有智之人。應當分
[003-0113c]
別。人中師子。雖有去來。常住無變。故知。涅
槃非虛假也。開善將前文難。大品云。涅槃如
幻如夢。設有一法出涅槃者。亦如幻夢。云何
言非假耶。莊嚴解此懸去。彼云。大品明空蕩
相。第二時教。猶帶昔教意故。云如幻化。涅
槃極說。明涅槃是妙有。亦名善有。不可空
故。經云。空者二十五有。不空者大般涅槃。
若爾。莊嚴涅槃亦為二諦攝。亦不為二諦攝。
大品至法華。明涅槃為二諦攝。常住教。明
涅槃不為二諦攝也。開善更將一經文難懸
屈。經云迦毘羅城空大涅槃空。既云大涅槃
空。云何非二諦攝耶。彼即曲解言。涅槃空者。
涅槃空無諸相故。云涅槃空。難役置不令得
去。經親云大涅槃空。何時噵。空無諸相。空
無諸相。別復是一種語。涅槃空無十相。十相
者。三界男女相及五塵相。涅槃無此十相故。
云涅槃空無諸相。何時明涅槃空耶。莊嚴
終明涅槃不可空。明涅槃非磨滅法常住妙
有故非假也。然仁王經。的有此文。仁王云。
常住薩云若覺。超出世諦第一義諦外。此的
是一文。而諸法師。不引為證。不引亦有意。
言此經預疑故。不足為證也。兩家互相破如
此。今時若為耶。解云。此兩家明涅槃未足。今
更將大論及中論足之。中論偈云。一切實非
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是
四句束為三句。一切實非實為第一句。亦實
亦非實為第二句。非實非非實為第三句。一
切者。即是有為無為生死涅槃。故云一切。非
實者。明有為無為生死涅槃皆是虛假。故云
[003-0114a]
不實。一切實者。亦為無為一切法。皆入真如
法性故。云一切實。如眾川入於大海同一醎
味。此即開善義也。亦實亦非實者。即是莊嚴
義。莊嚴明生死非實涅槃是實。故云亦實亦
非實也。非實非非實者。非一切實。非一切
不實。雙彈兩家故。明非實非非實也。是名諸
佛法者。論釋云。若於此三種。並皆得悟。則
名佛法。若於此三種各執。則成戲論。不名
佛法也。所以明此三種者。欲彈從來定執。論
明此三種皆是如來方便。為眾生作如此說。
若是實相非三非不三。此三句並是方便。開
善莊嚴。不知是方便。於方便中復不盡。何
者。兩家所計。方便中一枝義耳。得方便一
枝亦好。而復於一枝中各相破射。各執是非。
謂是道理實說。開善云二諦道理攝法盡。莊
嚴云道理不盡。為是義所以成失也。問今時
所明二諦。攝法盡不盡耶。解云。大乘經具
有二文。此並是如來方便為緣之說。有時為
緣說二諦攝法盡。有時為緣說攝法不盡。具
有盡不盡二種法門也。又欲令攝盡則盡。欲
令攝不盡則不盡。無所妨礙。何者。一家有
單複六種二諦。前後明三種二諦。有時開則
有三諦。有諦無諦非有非無中道第一義諦。
有時攝三諦為二諦。有無並世諦。非有非無
為第一義諦。乃至二不二為世諦。非二非不
二為第一義諦。就此而論。則無出二諦。就
前節復出義。有如此經文。則作前釋。有如
此經文。則作後釋。無相違也。


次明二諦同
異義第七。然此義。前諸章中已明。今更略
[003-0114b]
辨。何者。第一約涅槃大品二經。明二諦同
異。第二明眾家釋二諦同異。言二經明二諦
同異者。大師舊云。大品以空有為世諦。有空
為真諦。涅槃明有空為世諦。空有為真諦。何
故爾。大品是摩訶衍之初。涅槃是摩訶衍之
後。說此二經。各治病不同。大品摩訶衍之
初。正對三藏。明諸法是有。多明有所得義故。
經云有所得者。聲聞緣覺。以小乘是有所得
故。欲淨此有病。明說諸法有者。乃是世諦。
諸法畢竟空。為第一義諦。所以爾者。叡師大
論序云。見邪思之自起故。阿含為之作。知
滯有之為惑故。般若為之照。若涅槃空為世
諦有為真諦者。正對破三修斷無涅槃。小乘
明灰身滅智得無餘涅槃。以為妙極。故肇師
云。智為雜毒。形為桎梏。智以形惓。形以智
勞。故滅身以歸無。絕智以淪虛。涅槃對此
斷無之病。故明斷無乃是世諦耳。若常住涅
槃三點具足。四德圓滿妙有涅槃。是為第一
義諦。師云。若約此義而論。得作斯判。若約
餘義。則不得也。此是二諦一枝之別義耳。
今次通明之。大品涅槃一切摩訶衍經。皆以
空有為世諦。有空為第一義諦。此義大品。
故自有文。涅槃亦有此釋。故涅槃答文殊問
中。開十種二諦。皆以有為世諦。空為第一義
諦。又經論中。並明諸佛常依二諦說法。明
所依二諦有為世諦。空為第一義諦。今依大
品。有為世諦。空為第一義諦。涅槃反此者。
唯大品依二諦。涅槃應不依二諦。既云諸佛
常依二諦說法。豈釋迦一佛說兩經。便爾相
[003-0114c]
背耶。以此而椎故。知有為世諦。空為第一
義諦。此義則通也。又大品云。諸法如幻如
化。涅槃如幻如化。涅槃經亦如此。故文云
迦毘羅城空大般涅槃亦空。是故空有二諦。
通二經也。又大論明四悉壇通十二部經八
萬法藏。四悉壇中。前三是有。後一是無。
故四悉壇即是二諦。四悉壇既通。二諦即通
也。又二諦空有二境。生權實二智。照有是權
智照空是實智。然從來人空有二智。是般若
二智。動靜二智。是維摩二智。今明不爾。空
有權實二智。十方三世諸佛法身父母。故維
摩云。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
師。無不由是生。既是一切導師。皆由二智而
生。豈止在大品。而不通涅槃耶。以二智通故。
二諦亦通也。又大論云。若如法觀佛般若及
涅槃。是三無異相也。又動靜二智。亦不的
在維摩第三時教。何者。內靜照為實。外變
動為權。此則自行為實。化他為權。始自發
心終於窮覺。皆有此之二智。豈止局在維摩
耶。為是義故。空有二諦。通一切經。空有二
諦既然。三節二諦亦爾。又約叡師喻疑論意
釋之。何故大品明空。涅槃辨有。彼云。大品
為除虛妄。涅槃為顯妙有故也。然此兩語相
成。要除虛妄妙有得顯。亦妙有得顯虛妄即
除。雖復兩經相成。要前洗於虛妄。妙有方顯
也。然此即是。今家涅槃有所無無所有義。洗
妄即涅槃有所無義。顯有即是涅槃無所有
義。故經云。空者二十五有。不空者大般涅槃
也。一往如此。再往皆無。故經云。智者見空
[003-0115a]
及與不空。智者既了生死空不空。即知涅槃
有不有。斯則顯諸法非空非有非生死非涅
槃也。此即有三節義。如前可知。次明二諦
同異者。古來有鼠婁栗二諦案苽二諦。婁
栗二諦。即空性不空。假假為世諦。性空為真
諦也。案苽二諦。假為世諦。假體即空為真
諦。廣如常解云云。次周顒明三宗二諦。三
宗者。一不空假。二空假。三假空。野城寺光
大法師。用假空義。開善亦用。用中最不得
意者。如醜人學西施嚬轉益醜拙。彼知美
嚬。不知嚬之所以美。開善用三宗不得意。猶
是學嚬之類也。然三宗義。不空假還是鼠婁
栗。空假是案苽。今家所辨初節二諦。是假空
義。假故空。雖空而假宛然空故假。雖假而
空宛然。空有無礙。略明二諦義竟。有常別
當廣述云云。
二諦義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