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40 俱舍論頌疏義鈔-唐-慧暉 (master)



俱舍論釋頌疏義鈔卷中本
京兆西明寺沙門 慧暉 述


●論本第六


因緣二法一體義分皆通親疎六因中能作因即疎
餘五因即親四緣中因緣即親餘三緣即疎因如根
[002-0154c]
於識緣如種於牙因如生母等緣如養母如地水於
牙如境於識就中因名即親緣名即疎就名親故先
說因也六因次第者能作因體通七十五法寬故先
說第一俱有因即七十二法次寬說在第二同類因
通七十二法與俱有因體等不通未來世狹俱有因
說在第三相應因雖通三世即唯心王心所狹同類
因說在第四遍行因就心心所中唯染者狹相應因
說在第五異熟因若欲界即通五部若遍行因即二
部一分據上八地異熟因即唯修部遍行因即二部
一分狹遍行因說在第六也對所生果出體頌中言
除自餘能作故通一切有為無為法也問未來闕緣
不生法餘一切法與作能作因不法體不生如何不
障答與作因以不障義成但是法體自闕緣不生也
問自體何故非自體因頌言除自餘能作答以自體
恒障自體如一念眼識現在第二眼識同時如何得
生以相障故自體不與自體為能作因也釋名者心
王與心所俱有故名俱有心王與心所為依名因俱
有即因持業釋心所翻上可知若心王與心所俱有
法為因名俱有之因依主釋也俱有者俱時而有標
有宗因果俱時有名俱有即寬如心王與小相為俱
有因也互為果者釋即狹心王與小相不互為果如
何心王與小相為俱有因也今釋云但是互為果者
即是俱有因即互為果因不遍宗得也小相故設不
互為果心王得與彼為俱有因也問頌中何故不說
[002-0155a]
心隨轉色及心所兼四相自互為俱有因耶答正理
論云如心王與心所決定即說心所自類相望多少
不定隨轉色散心及無色定即全無不說生等四相
依本法轉自互不相依故論不說或可但說異類法
為俱有因同類法不說互為果自成也問心王上小
相不相心王心王如何與彼為俱有因又心所上大
相不相心王心王緣何與彼心所上大相為俱有因
答由隨心王彼小相及心所上大相方得起故心王
與彼為俱有因也問何故四相中不說異相別說墮
一世答生顯未來世住顯現在世滅顯過去一念三
相各能顯一世心心所不相離異相於三世無能顯
用故不說也墮一世者生相巳前滅相巳後名墮一
世亦同現在心心所不相離也或墮一世能顯未來
不生法雖不與心王等同至生住等三位法雖不生
亦為俱有因故別說墮一世也問若為知心心所不
相離者但說墮一世即得何須別說生住滅三相耶
答若未來法未生時即總同墮一世若後法生至生
住滅三位即一世中有前後故墮一世分別說生住
滅三也此一果言者即取三果中別釋一果也俱有
相應因展轉士用果者俱有即前疏中釋五類法同
時互有力用相應因即同時心心所同時士用此一
果中不取者此二因不共取一果即自互同時為因
果為心心所不同力用取後念果若一果即同時心
王心所共取後念果故不取也及餘同時造作得者
[002-0155b]
即是同時心心所造得散無表色同時心王心所共
取無表色果也等無間緣引起者即三性心各自引
後念三性心為果也及隣次造作得者即善心心所
引後念不善無記心等是也不生士用者即無間解
脫道同時心心所有士用力共證無為不生法也與
離繫別者重即得無為但名士用不名離繫以不斷
惑故若斷惑得無為即得二名極少由與五十八法
者即約二定巳上無覆無記心起有五十八也若欲
界更加尋伺亦名有四相若極多即初定善心有大
地十大善地十尋伺欣厭隨一兼心王成二十四兼
七支無表成三十一各有四大相同聚有一百五十
九法心王與一百五十八為俱有因也中間多少准
此可知問云何不取小相為隨轉法答正理論云不
由彼力心得生故非心與彼㸦為果故聚中多分非
彼果故故小相非隨轉法也若爾心王如何與小相
為俱有因答彼由心王生等諸法小相得轉也。


諸由俱有因故成因者即㸦為果為因必定俱有或
有俱有非由俱有因故成因難然俱有無㸦為果為
因不成俱有因也八對法不㸦為果故不成俱有因
也若於十義中簡初四對闕果三義非俱有因第五
五塵為所造難然俱有闕性三色聲通三性餘三塵
即無記五塵名取後念五塵為果又闕果三也第六
闕果三七支名取當類後果第七所造五塵無表共
通三性四大即無記闕性三果三也第八闕時四義
[002-0155c]
也。


同類因者若同類現在因即持業釋若與後同類法
為因即同類之因也。


染法寬通不善有覆無記五蘊皆㸦為因同類因等
流果也。


依此九地起無漏道一一皆與九地為因者如未至
有九地各有九品無漏道九九即八十一品無漏乃
至無所有處亦有九地名九品道亦八十一品無漏
道也。


無生智唯與等類為同類因者問無學無生智與獨
覺及佛無生智為同類因即是與勝為因如何言唯
與等類為同類因答三乘果位更不轉易無㸦為同
類因義下文得上忍猶不可轉為佛等況得無生智
豈可轉也。


諸鈍根道與鈍及利為同類因者以鈍容得轉成利
故鈍與利為同類因利不還作鈍故利不與鈍故利
不與鈍為因也。


見道與見道為因者如一身有九品見道若起下下
品見道餘八品不得生即與未來九品作同類因若
起下中品即與未來八品作同類因不與下下作因
乃至起上上品即唯與上上品作因不與未來前八
品為因也。


難意上地起無漏道上地勝道亦勝依下地起無漏
道地劣道亦劣也上地巳起現行隨信行道與下地
[002-0156a]
未來起自身隨法行道為同類因也。


此論三道與後為因後道不與前道為因以劣故此
約進說若正理論約退說許後道與前道為同類因
如鈍根巳生修道與因相續決定不生利根見道為
因即修道與見道為因無學道與前見修道為因約
鈍第四果退作前三果准前說之又上地利見道與
下地鈍根修道為因者約超越第三果人論也。


聞思所成等者此論唯約欲界結頌不言修慧也。


此加行善束成九品者三法各自束成九品前與後
為因非是三法共束成九品也。


因聞思修所生功能者若言聞等所成慧即唯大地
慧若言聞等所成法散地即通四蘊定地五蘊也約
三界明因者欲界聞與聞思思與思為因無修色界
聞與聞修修唯與修無色界修唯與修為因異界無
因義也。


生得善九品據所感果有九品准知亦有九生不由
加行生任運而起心無九品前後起無次第不定得
互為因若加行善加行生轉勝不與劣為因也染汙
即不善有覆由感果及治道有九品准生得說也。


異熟生心有九品亦互為因任運起故威儀等三加
行生不與劣為因也。


通果者如欲界有四定化心果化心是定果欲界四
類化心與五地化心為因初定有四化心果不與欲
界化心為因乃至四定不與前四定化心為因以劣
[002-0156b]
故也。


相應因者若心王名因心所名相應相應之因若心
王為因即是相應相應即因持業釋釋心可知問相
應因具五義何故頌文但舉同所依不舉餘四義答
若心王心所同依即同餘四故舉所依不舉餘四如
兩人觀初月等同所緣時事行相即同所依即別故
頌不舉餘四與俱有因別者若心王心所同一所依
邊即相應因義若心王心所㸦相依邊即俱有因義
也。


遍行因者即遍行即因與同類因為別者同類與後
念自類為因遍行與後念不遍隨眠為因如前我見
生後念我見二因無別也。


異熟因者通二釋准前異熟因極速二念方能感果
也。


同類遍行就三世位建立故通二世異熟等三因就
體建立故通三世遍行同類㸦有寬狹四句可知。


六因五果別者若據體即不別據義即殊今據義分
也外非情是業增上果非異熟果以共受用故也。


若爾無為許是果故即應有因者此舉是果門難有
因門難令有因生方是果也。


又此無為許是因故則應有果者此舉無為是因難
令有生當果也。


非能證故釋無為不是能證智故無離繫果也。


是因無果者體是能作因無果不能生當果也是果
[002-0156c]
無因當體是離繫無因即不從五因生故。


餘二無為是能作因體非所證非是離繫果體不生
非餘四果也。


若言無者無因即無過去五因無果即無未來五果
若言非者即非體其自體不是因果也。


或能作因亦有勝力者巳前有力無力今偏初或能
作因下即別明有力能作因皆據不障義立也。


似自因者遍行染等流同類因三性等流果也。


除前者謂過去巳生有為法望現在法不得為增上
果以在因前故也。


五取果唯現者頌中不說能作因取與者能作因中
未來世及三無為法不能生得果無取與以不定故
不說也據實論之能作因通七十五法除三無為外
餘七十二法中若有力者即現在取果通過現與果
若兼無力者取與皆通三世也。


正取果時亦與果故者約二因能引邊即取與力邊
即與與取皆同時義說別也取善法上得隨所得是
善性取此善上得作四句如斷生得善九品前八品
善上得為第三句斷第九品善此善上得為第一句
無善生故不與果後續善根時最初念得即與過去
第九品善上所得得相續得此第九念上所得得且
能與力巳取故不是取果即第二句也中間染上得
至善得望彼亦不取不與也論主改意疏釋恐人濫
通取過去前八品善得所以改今第二句即取第九
[002-0157a]
品善上得據實續善即通續九品今所取即唯第九
品得也寶法師釋云舉果顯因相難知故改舉續善
根最初善果上得顯取過去第九品善上所得得因
用相難知故改也。


不善及有覆無記同類因皆有四句准善可知無覆
無記舉取果問與果順後句答亦可知。


法從因生即七十二法一一法六因幾因生分為兩
類明心王心所為一類色不相應作一類辨也。


染汙法者心王大地十不定尋伺睡眠此上通三性
取染汙邊惡作通二性取不善大煩惱六大不善二
不定貪嗔疑慢小煩惱十都三十七法一一生時除
異熟因餘五因生異熟因生無記法不生染汙法也
第二異熟生法者取心王大地尋伺此十三取異熟
無記性邊從五因生除遍因遍行因生染汙法不生
無記法也。


第三三所餘法者除前三類外皆是此中攝取心王
大地十尋伺大善十此二十三法中取苦法智巳生
云無漏邊有漏定善有漏散善邊威儀工巧通果無
記全加睡眠惡作善性邊共二十五從四因生除遍
行異熟因不是染不從遍行因生不是異熟無記性
不從異熟因生也第四初無漏法者取心王大地十
大善十尋伺三十三法取苦法忍一念相應者從三
因生除異熟遍行同類准前釋也。


十一色及不相應分四類者一染汙法者色聲無表
[002-0157b]
四相得取染汙性邊從四因生。


第二異熟生法者取眼等五根扶根四塵四相得無
想果同分命根取異熟無記性邊從四因生。


第三三所餘法者五根四塵取長養邊色聲取善及
三無記邊無表別解脫處中定共全道共除苦法忍
外餘苦法智巳去全得四相取有漏善餘三無記邊
無漏除苦法忍外餘苦法智巳去全二定名身等三
全從三因生也。


第四初無漏法取道共無表得四相取苦忍巳去者
從二因生也。


●論本第七


有四緣性性是類義雖所藉緣多約性類皆四種攝
也此中因緣如種子法等無間緣如開避法所緣緣
如任杖法增上緣如不障法六因㸦舉相內及四緣
㸦舉問皆有四句約體及世寬狹思而可知問六境
中六識不緣過未二世者如何亦是所緣緣答過去
曾緣未來當緣不生法不生法約流類皆是所緣緣
也第一釋約體等義前一受生後一受等若如此者
如前念善心起即有二十三心心所後念無記心起
即十三心心所生如何名體等此釋非也第二說約
用等前念後念體雖多少不等而力用等若如此者
即前念受與後念相等為緣如何名等答等者約前
念一受後念無二受並生名等所以以異類得為等
無間緣色等後念許同體並生也。
[002-0157c]


所緣即緣者所緣即在六境能為緣生六識等也。


緣有增上力能生果法名增上即緣也。


因緣五因性者婆沙四大造色等是有力能作因入
因緣攝此論後文生等五因即是因緣攝此論據全
因因緣即五因為性增上即能作不同婆沙有力能
作因即入因緣攝無力能作因即入增上緣攝也問
為因攝緣為緣攝因答因緣即攝五因餘三緣攝能
作因也。


等無間緣具二義一開前避後二前念引後念色不
相應雖有開前避後一義無前念引後念義故不立
等無間緣。


等無間非後者巳生心心所法者巳生簡不生心心
所簡色不相應也問如前六識為意六識入過去即
名意後念識生與不生為意成義得作同類因義亦
准此釋如何等無間緣即簡後心心所耶答等無間
緣據與力無學後心雖取不與無與果義故不立等
無間緣意者所依義同類因即取果義無學後心心
所依取果義成即名意及同類因也。


等無間等者無同類心未簡如世眼識一簡生餘十
九即不生此識不能束開雖有二定束間非是心故
不名有間也問命根前後體一應立等無間緣答命
根由前生業引相續自無力相引不同心心所前能
引後如善惡心不由業引也。


無表色二並五根四塵二長養並生外非情從少生
[002-0158a]
多如大樹也得四相如二無表色生即二界得四相
並生二定前後體非一等無間緣者第二念等巳後
定從有心定引生不從第一念定引生故不立也。


有別體性者此破經部許緣無境生心如緣過未世
及三無為空華第十二處等生意識有部即不許緣
無生心緣過未等即是緣過未名等生心皆緣實法
方生心也。


增上即能作者問何以不言能作即增上論言增上
即能作耶答能作因寬增上緣狹能作因中取無力
能作因為增上緣不取有力能作因所以言增上即
能作不言能作即增上也。


增上緣寬所緣者有二說一云據增上緣體廣所緣
緣即俱有法是二云或所作廣者增上緣但據不障
義皆名增上緣若所緣緣即要與能緣識為境者是
所緣緣若不為境者即非所緣緣此不為境得為增
上緣故所緣境也。


為因義成方是取果此是四緣故不論取果但言與
果用也問等無間及因緣中三因於正生位所緣及
因緣中二因於正滅位即前後相違如何言心心所
四緣生答正理論云雖正滅位作用方成而法生時
非無功力離彼此法必不生故正生及正滅皆是果
法正生及正滅不取緣正生及正滅時增上緣於未
來及現在二世皆與果力令生故通正生及正滅時
與果用也。
[002-0158b]


二定體不能緣境不從所緣緣生除所緣緣也。


如是二定心等引生等者二定從有心定引生二定
後出心為等無間法不與出心為等無間緣是前入
心與出心為等無間緣二定從有心引生入二定心
能取二定及出心果後出心即從過去入定心為等
無間緣引生若無想果出心由過去業引生也問何
故但說入二定心與二定為等無間緣不說無想天
有心與無想異熟為等無間緣答二定從有心定為
加行引生故此說之無想果由過去無想定業引生
故略不說從等無間緣生也。


餘由二緣生者問豈不無表由善心引生何不說善
心與彼為等無間緣答以初念無表容不善心引生
如受戒者第三羯磨容入不善心引無表生第三羯
磨是善心因與後念善心為等無間緣不濫無表為
此緣不同二定善心引生前後皆是善性也問二定
從善心生善心與二定為等無間緣色聲從善心生
善心與色聲為等無間緣答以色聲二即與善心等
俱生亦非等無間緣不同二定與善心前後也及得
非得同分四相皆容雜亂現前並不立等無簡緣也
設彼救云自在等更約欲覺方能生諸法者若彼欲
覺即是二同欲覺又復彼雜次等而起也咄者字林相謂
也字書之咄吒也


自他相望者自即四大望四大所造望所造他即四
大望所造所造望四大也。
[002-0158c]


能作因開生等五因并俱有等五因即十因也正理
論釋五因相者生因如母生子依如臣依王立如地
持總持如食持命養如樹根水養四大共為生因火
為依因令乾燥不爛壞故水為立因能浸潤不散故
地為持因令不墜破故風為養因能令增長故大與
所造無俱有等五因有生等五因也。


為大唯一因者此文將所造望能造為異熟因即是
因緣更加增上即是二緣生法以此一頌但問因緣
不問增上前文言自他相望互為因緣不是能造望
所造唯一因也十二心相生總為五例一自界望自
界心即欲界四心色無色各三心前後互相生欲界
變化無記心唯與色界善相生不與自餘心相生也
二異界心從他界心生及生他界心即欲界善與色
界善及欲界變化心與色善相生四是心與自他及
上下地定心相生生得善及異熟心不許異地起也
三從觀出入即三界善心與學無學心相生更不與
餘心相生也四防定退即色染心生欲善無色染生
色善也色界起欲界善約初定說二定等起初定亦
得五結生位結生心唯染汙死有心通三性學無學
心及三界加行善工巧通果無記皆不死下界染心
死不生上界唯生自界及下界善無記心死容生三
界上界染心死許生自下界善無記心死通生三界
十二心相生及二十心相生於此五類思之可解無
色善心與第四定隣次但是依第四定為所依等也
[002-0159a]
厭壞者即是加行道若未斷欲惑即不得無色定若
得定了即欲惑巳斷也。


餘從五生四者無學從學心生者即第九無間道生
第九解脫道也。


上界無身工巧有語工巧此約身工巧說無也。


威儀路工巧處此是境心緣此而生名路及處也。


異熟生心如前釋。


通果即解脫道中慧從通果發此能變化心名通果
通果之心也。


得心多少者此門意如前成熟法根定量門成欲界
染心俱時及前後位此染心容俱時得幾心也。


容得者約前後諸位許得不俱時得六所以言容也
正起疑心時及上界死生欲界一剎那結生心唯染
汙此兩位染時未來善上法前得與此二染俱時得
也。


得欲不善有覆及色有覆心者由起惑退即約先凡
夫斷欲色界煩惱盡後起欲惑退成二界染心也。


界退還即無色死第二念受欲中有初心成二界染
心也。


無學正起欲界染時退果得學心及無色有覆心也
色界染心界退還即據受色中有初心是染便自界
三欲界一法前得與染心俱時得也。


第九解脫道即入色根本善二界他心有法前得與
善心俱時得也。
[002-0159b]


俱舍論釋頌疏義鈔
京兆西明寺沙門 慧暉 述


●論本第八 世間品


分二初釋名二分文解釋略無來意如前辨也。


可破壞故名曰世間者可破壞故釋世字墮在世中
故名間正理論名緣起品以此品中廣明緣起義故
先明有情後明器者外果必由內生故先明有情後
器也。


傍生者彼身多分傍住故或於中小分有情以傍行
故如傍蟹等也。


四大王眾天者王即四王眾即類非一故七金山日
月宮四層級住者君臣合舉舊名四大王天不得其
眾四王者東方持國主南方增長主西方廣目主北
方多聞主也梵云忉利此云三十三天亦臣主合立
名也喜足舊名知足天。


眾多苦具者即插名師子頭馬頭逼身合黨即自朋
類相殘害也。


受苦無間者即約自身受苦不休息或無樂間苦即
約無外樂間內苦或更有受生及身形無間等也舊
云閻浮提者提是河名即無熱池四河中一數名拔
提河河中有金名閻浮檀金河邊有林菓大如八石
瓮新譯取樹名瞻部洲也。


此上者約處所在欲界上亦有情約處勝名上後釋
勝也。
[002-0159c]


廣善所生即是無尋有伺定業又准下文修四梵福
量得生也。


無煩者上五天皆名無煩唯聖居故以在無煩首故
正理論作此繁字或名無求不求入無色定故亦名
淨居下地煩惱巳斷名淨淨身所居名淨居也。


巳得雜修上中品定者准下文雜修有五品謂下品
中品上品上勝品上極品得上中品定除上中品障
約此立名也。


餘品至微者有上極一品定障名餘品也。


有部要依同分方立天處大梵居獨一又無別處故
不立大梵及無想天也。


謂於是處得彼定者即欲色二界得無色定處受生
又受無色界畢即於是處中有起故准疏釋即於過
去得定處中有起此釋恐非應是無色界死處中有
起名即於是處若取得定處豈無色界生經二萬劫
等無行動等也。


由生勝劣有殊分四以無色故名無處不是都無所
處即以欲色界為處所也。


無色心依自地四蘊同分及命問若爾欲色界心等
何故不依同分及命耶答無色同分命強從勝定生
能伏色想若欲色界身勝心依身轉也又欲色界同
分及命此二依色轉無色同分及命自相依欲色同
分及命不相依者以二劣不如無色也。


欲界貪心名欲境非是欲能生欲故名欲色界色勝
[002-0160a]
不能生欲不得名欲五蘊名界欲屬此五蘊或界能
生欲名欲界色無色界准此釋無色即四蘊無色界
即屬四蘊法第六轉聲若欲之界即第七轉聲也。


邪命外道即是舍利弗舅舍利弗於馬勝比丘言下
得初果後見佛得第四果梵云舍利弗呾羅今言舍
利弗訛也舍利弗此云鶖即百舌鳥是母名咀羅云
子以母辨才如鶖鳥此是彼子故以名焉。


初行頌初句非外境名欲第二句辨自宗後二句釋
外境非欲所以後二頌皆是前兩句牒後兩句破也
問三界為一為多答三界無邊如虗空問世界為橫
為堅答有二說一云世界橫一說竪所以有欲色上
下二界竪也問若離此欲界貪諸欲界貪皆得永離
否答皆得永離以同修欲界故也問初定發五通能
遍至一切欲界不答不能至餘欲界即至自欲界也
於中地獄等者前明三界通外器善染中有今五趣
狹唯取異熟無記五蘊有情為體故言於中又不通
長養若通者欲界修得天眼應即是天趣攝非人趣
收也問既立五趣修羅五趣中何趣中可攝答瑜伽
論天趣攝雜心論鬼趣攝正法念經鬼畜二趣攝加
陀經天鬼畜三趣攝又云羅睺阿修羅師子兒毗摩
質多羅阿修羅王天女生准此經論諸趣不定天趣
攝為正以身形同天如世羅非人生身形同人即人
趣攝梵云阿索落此云非天多行諂誑非天行也大
眾等四部說五趣體通善染若通善染過如疏述。
[002-0160b]


即於三界及五趣中者七識住更狹於五趣中取人
天二趣少分為七識住故云即於三界及五趣中也。


彼由身異者約眾多有情各各體類異故。


或有異身者約各各成就一身異說想異准釋。


又憶念知者謂能想知過去梵王發願方生初定以
定力劣自不能知二定沒生初定也。


初見梵王者何處見即初生時見梵王有釋在中有
見梵王此釋非也。


第三識住中言彼天影形狀貌不異者問初定有三
天如何即言身異答以梵補與大梵同一地攝臣主
相依勝劣有殊故言身異二定三天各別地無有臣
主自他論之即各不別也此三天顯色光明不相妨
礙即一身形三天大小即別也。


經部問云第二定厭根本喜起近分捨即言想異第
三定厭根本地樂起近分捨如何乃言想一答二定
喜兼動有厭時即起近分捨言想異第三定樂寂靜
凝然故無厭時不起近分捨言想一也經部釋火災
壞初定二定中有新生天子未了火災成壞謂燒二
定有火來想及怖想舊生天子巳了火災成壞有不
來想及不怖想二定言想異也破云水壞二定三定
天子應同前有來不來怖不怖想應言想異問外色
法為色蘊及上得四相為行蘊此外二蘊得為識住
不答不得為識住識愛自身如人見財且救身不救
舍宅故外二蘊非識住也。
[002-0160c]


識住與有情居別者正理論云由識愛樂住著名識
住有情居即於自依止身愛樂愛住是二別矣問中
有得為識住及有情居不答不得以樂求生處故也
問同一剎那定心五蘊緣境時五趣互相依識住四
蘊蘊得名識住四蘊依識識名識住不答正理論云
除我見心故不說馳流生死唯識非餘外道執此為
我佛為破彼顯識依他體不自在破彼我見故識住
內世尊不說也說色蘊與續有識現在為依過去未
來為境受等三蘊在現與識同緣一境過未為境三
時有助伴義故四蘊立識住識之故也。


七識住通識者七即說識及四蘊於天等處樂住四
即識於四蘊住也。


前界攝外器善染中有四生五趣攝不盡於三界五
趣中說四生言於中也。


四生者四即數生謂生類諸生不同不過四類或多
生類故名眾生先列卵生者具四緣一卵㲉二胎藏
三濕生二氣四染處胎生三除前一緣濕生二緣除
前二化生一緣除前三緣也。


毗舍佉二月星名此云長養二月星能長養萬物毗
舍佉長養善法故取星名西方十二月皆取星名也
此四生人皆得入聖得金輪王等得聖後不受卵濕
二生。


布煞陀此云淨住即長養功德也。


瞻部洲北有銕刃樹妙翅鳥欲食龍時先坐此樹投
[002-0161a]
身於海以翅撥水而取食之化生鳥食四生龍胎生
鳥食三生龍濕生鳥食二生龍卵生鳥即食一生龍
不能食前三生龍以巳劣故也問化生龍死無遺形
如何鳥食答有二說一云以不知故食不說充飢亦
有何失一云吞龍龍未死亦除飢也問四生中何生
最多答若兼中有化生多地獄諸天二趣全三趣少
分兼中有皆化生故若除中有四中即濕生多也。


外道論懸記過百劫後有大幻出世受胎生止此謗
也。


為留身界者論主破云佛有勝神通能化別身界留
住何要胎生答正理破論主云別化身者非是十力
功德等所依薰身設別留者無大饒益也。


死有後生有前二有中間故名為中三有攝故名中
有也問生之與起名異體同中有巳起何不名生答
體雖無別約位有殊生即結生故中有名起不名生
有也。


種果者種望果豈中間有間耶必有牙等相續也同
喻如種果異喻如質像也。


因中有不定過者十四中是共不定以續生有間無
間共有彼救。


質像者質望像續生即有間也。


別色生者像色離本質外名別色此色是假若非假
色者如何一鏡實色處更有一實像色生鏡面色與
像色各依四大故知像色假有也二於一水處兩岸
[002-0161b]
色形於水中現名二也三影中之鏡鏡中光色既與
影同處生故光像色假有也四見人面及月二像於
鏡中現亦有人面與鏡面即近像即月像此即遠一
處初鏡次水次影明及為一處也。


然諸因緣和合者由鏡面等分別照人鏡光爍人眼
光鏡故反自見面也。


夫言相續此滅彼生者此釋相續道理。


唯從鏡中有像現故者若質巳滅唯鏡中有像現即
是得相續既質在唯鏡中便有像現質像本類各別
故知不是相續也。


五那含中中般即言中天得般涅槃五那含中生般
及有行般應有生天及有行天得般涅槃既不許然
故知彼釋非也。


初善士亦爾者如初定去欲界有二百五十六萬瑜
繕那分為三分處色中有行却八十萬瑜繕那方入
涅槃時處皆近二三善士皆准此釋問如調達生身
入地獄有中有不答有中有由極惡業順現受果不
待命終非是生身便入地獄生身至餘處死方受中
有入地獄受生若將生身便入地獄者五趣之身即
有雜亂失既極惡許將此身便受地獄身亦應極善
便將此身受淨土生既極善不許極惡亦同善有中
有也。


琰魔王亦云閻魔羅亦云閻摩亦云閻羅杜皆是梵
語輕重不同此云雙王謂兄妹二人為鬼王亦云靜
[002-0161c]
息息罪人初受父母胎名一生受法時名再生也。


●論本第九


中有與生有同引業故形狀相似滿業別故所食飛
行具根等則別也。


假設難云中有如本有形者如一母狗腹懷五子一
時死各墮一趣各有中有當處起於中有地獄中有
即火車等應燒母腹也初釋舉重況輕居本有尚不
燒況居中有被燒後釋約五趣業隔礙不牙燒也母
腹不說業遮者中有細母腹麤設不遮亦不燒故不
說業遮也。


如當本有形者問五趣業定可爾五趣業未定如何
言如本有形答業無不定者設不定即受鬼中有也
照百俱胝者一俱胝百億百俱胝有百百億即大千
界照所化大千界菩薩雖在欲界如盛年不同餘人
五六歲也。


大象被閇室中等者大象況一切眾生室況三界無
門戶況無出路小窓況佛法為出路也。


海水灌頂者轉輪聖王欲受位時取白牛右角置五
穀種子以四大海水盛滿中表王四天下諸粟散王
等將上殿灌頂受王位也。


入胎雙生者中有先入小後入大出即先出大後出
小餘人生門出亦生門入菩薩右脇出來受胎亦右
脇受獨覺輪王亦爾婆沙更有一說出入胎皆同生
門正理論云入胎無定以中有身無障礙故然由業
[002-0162a]
力胎藏所持也。


無色無中有者無色定業不能引中有巳斷起結故
正理論云一謂往生處得傳識故二謂表所趣形故
欲色二界有無色即於欲色二界得定處受生無所
往來故無中有問無色界死即欲色界受生無往來
何要有中有答無色命終生欲色界所處不定又以
造起業故起中有婆沙六十八云若人死自身面上
作虫亦有中有蟲即傍生趣下文往三惡趣識滅於
足識從足至面亦有往來故有中有也。


中有決定者未斷下二界貪生有決定中有後起與
生有同業引不能入二無心定不能證俱分解脫有
慧解脫不起世俗不同分心女男決定無能轉義及
不能斷欲界修惑也。


天中有眼能見五趣者天趣本有眼能見五趣本有
形受天中有眼亦見五趣人本有眼不見天本有人
中有眼亦不見天中有能見餘四乃至地獄本有眼
不見餘四趣中有眼亦不見餘四趣中有也。


上至世尊無能遮抑者婆沙六十八云神境通與中
有業通何速答神境通速若爾何故言業通上至世
尊無能遮抑答依不障義及業力說世尊不遮抑若
速即神境通也。


若中有具五根者如何前文言如當本有形本有不
具五根者答以中有初業異熟勝妙故具五根也。


見有出故者表中有入赤鐵受生不障義或是先入
[002-0162b]
諸金剛山不能遮以熟虗疎具得出入也。


不可轉者餘處許中有可轉者即約未受彼身見有
惡相便生謗等即轉若受了即決定不可轉也。


非久住者婆沙七十說七日外生緣未合即數死生
不久生緣即合餘師說即寄餘同類生如狗即寄野
狐等也。


翻此二緣俱起嗔心者即翻前男於母起愛於父起
恚翻女於父起愛於母起恚也問後言中有入胎如
入茆室等如何此言於母起婦想等後言入茆室等
據入胎門說此言起染據在中有說也。


論有二說一云即精血等成五根身等如種與牙滅
生道理一說別大種成根身等如依業異別有眾生
諸仙即五通仙樂寂即獨覺修苦行即菩薩也。


正知者是不起倒心名正知非是善心名正知若菩
薩於父母起親附愛結生不同凡夫顛倒愛也。


勝福智故者六度中前三福後一智中間二順前即
福攝順後即智收也。


三時不正知者若福薄者中有見自身大風雨寒熱
或運遂入草座墻下住出亦爾若福勝中有見自身
昇華臺堂殿居勝牀座住出亦爾是不正知也。


此有故彼有等者有釋因有故果有因生故果生或
過去有故現在有現在有故未來有過去生故現在
生現在故未來生也。


又此八支據欲界說者婆沙二十一云名色緣六處
[002-0162c]
但說欲界三生又有說此經通三界四生謂化生初
受生時雖具諸根而未猛利是名色初結生名識第
二念名名色第三念等猛利位即六處位也又婆沙
二十四問十二支三界各具幾支答一說欲界十二
支色界十一支除名色支無色十除名色六處支又
評曰三界皆具十二支初結生為識未猛利位為名
色後六根猛利位為六處無色無色蘊有名色名即
四蘊無五根有意根名緣意此論正理同前說次下
文過去無明行為因現在識等五為果者此據順生
受業說亦有現在五支非是次前世無明行果未來
生老死非是現在愛取有果謂有順後受果及不定
果如婆沙一生造九地愛取有果也。


正理問何故無明聲說諸煩惱答過去諸煩惱未得
果時皆明利既得果巳非明即虧以無明故過去煩
惱總名無明現在無明設未得果相亦不明若現在
餘惑即明利也。


彼與無明俱時行故等者正理破云貪等煩惱隨無
明行在不然貪等生時勝無明故勝貪等隨劣無明
行在理必不然若無明隨貪等即應無明隨貪等在
必若貪等無明㸦相隨偏在無明必即不然若無明
隨貪等即喻中應王隨從臣若貪等勝無明劣即導
從勝王劣也。


正理云何緣宿生諸業名行答名隨義立其義云何
造作義名行造作令果生宿生感現在業名行過去
[002-0163a]
巳得果業果巳生了不得名行現在業果未熟皆不
隨義立行名順後及不定受業至感果時皆得行名
也。


有部因是善惡果是無記如識及因時蘊結生唯染
許如何與善惡業為果耶答結生一剎那識及同時
五蘊非是引業果故命根同分是引業果是異熟無
記識等既非引業染汙何妨也。


住名色根者六塵亦在名色位攝名住色根也。


名色即從第五位中巳前四位皆是名色收第五位
有三十四七日前四位各七日五位共三十八七日
也問胎內名色位巳有身根發身識覺苦樂即有三
和如何至六處位言未有三和答名色位三和非恒
勝故未立三和唯六處勝也婆沙說無明愛取生識
唯染汙餘位通善染故受支位起受取有三支及五
蘊即非受支攝若不起此三支即受支攝受位最長
故前文說受後生愛取有者據造一生愛取有有說
若造多生為五趣愛取有即更起也。


初念名愛增盛名取者若爾愛同生識二支各一剎
那答不爾生識即一剎那定無再結生故愛取緣多
境各一剎那即多念也。


當來生顯至現在識強者現在了別故識強生相在
未來故未來生顯也。


當來老死中名色至受位四支前滅後生名老死支
也行有二支為生因無明愛取為緣若起惑即無明
[002-0163b]
勝若結生即愛勝又正理論一切煩惱初緣境時名
愛後增盛位說名緣取愛過患重故現在諸煩惱中
偏說愛名也。


剎那者一剎那貪心行煞有身語表無表及意大地
十大煩惱六大不善三尋伺四相得同時起約此眾
多法配為十二支如疏文。


舉無慚等四纏者以隨從纏故餘六是不隨從纏也
俱遍有為者於非情不說有無明等約十二支不有
者即論生老等也。


經部破有部十二支不取同時五蘊無明取癡行即
取思等也。


老死果不修道生死有終無明無因同彌沙塞部有
始起有情正理更加聖教缺減過也。


由義以顯者受既生愛也顯老死為無明因也未來
老死即名色六處觸受四支為體現既受生愛即以
顯未來老死中生無明即取第三句從事事惑生釋
無明因餘同文故來也因果體既不別為因不為果
如何安立二義也如父從他生名子生他名父如行
生識名因行從無明生名果也問過現法巳生可名
緣巳生未來法未生如何名緣巳生答是過現巳生
類故名緣巳生也。


●論本第十


無明迷暗為性言不了不知約用辨體也。


應是眼等者七十五法中唯慧是明餘七十四法體
[002-0163c]
皆非智明應皆是無明。


若後釋明無者若智慧無處即是無明無明即無體
也。


非是離明之外皆名無明等者即是簡前二釋非也
非異親友外皆名非親友者如人與彼為怨怨即名
非親友不可自親友外怨敵及餘人皆名非親友餘
人不妨是親友又不可親友處即名非親友即是無
法何得名怨敵也。


不可異實語外皆非實者餘離間等三語不妨不是
實語及非實語又不可實無處名非實即誑語無體
又無記法義事不是善法等所對不妨不是法義事
及非法義及非事也。


無明緣行者無明為緣行得生行為緣識得生等也
如是惡慧應名無明者慧有簡擇用惡慧既無此能
共無慧不殊應是無明破云非惡慧等又云貪等相
應慧既染汙又無見共無善慧不別應是無明也。


恃我類性者我慢即七慢中我慢恃我陵人故類性
即是無明無明不了相亦相似恃我陵物即是我慢
之類也。


名是不相應行名於四蘊中是行蘊攝餘四蘊不能
詮法如何名名答名詮多法四蘊隨六根亦緣多法
上轉似彼名詮多法故四蘊總名名也問四蘊中不
相應不能緣境如何名能緣答若名在無色中如變
礙名色無表去來極微無變礙不妨名色名在無色
[002-0164a]
四蘊中四蘊總名名也。


色法有形質眼能見等四蘊無形段一一要須名顯
說方知故四蘊總立為名。


捨身者身即色身四蘊捨前趣色身取後趣色身如
名詮多法四蘊名名也問無漏四蘊不能取來趣身
如何無漏四蘊總說為名答是彼類故雖不取未趣
有捨此蘊義也。


三和生觸者三和生同時觸四和生同時受。


言順樂受觸者觸因名順順之樂受順樂受名順順
即樂受也問未來法生現意識即是因在果後即因
果道理相違答果有三種有取果與果此與因俱或
後前有為四果是二所證果即擇滅是三相隨順要
藉果通與俱時及前後也。


論有相破者經部兩說本宗不立心所二和同時假
立觸末師立受想行三也。


有對觸者正理云或約緣有對境名有對觸也。


增勝於語者是伏名能詮表勝於所增呼名為語約
所依說也如青色有能詮名青色體即通眼觸及意
觸了能詮名唯是意觸了意觸就此境立名名增語
觸也第二意識因語得生意識從因立名名增語觸
與此緣增語識相應名增語觸增語之觸亦有意識
不緣名生就相應立是隣近釋也。


經部前念觸為因後念受為果者破云如二念緣境
第一念緣順境第二念緣違境第一念緣順境受豈
[002-0164b]
得與第二念緣違境三和俱時生前後違順性相違
故前後念心緣境准此破第六意識唯緣法名不雜
緣若兼前五緣即名雜緣六境一一別緣為六句二
二合緣為五句乃至六境合緣為一句也。


釋近行名者意即意識喜等依同時識名近於境分
別名行第二說喜等為緣意於境遊行正理說喜等
有力與意為緣令意遊行破此論前說云若說喜等
意為近緣於境遊行者即應想等亦得此名與意相
應由意行故也。


初二定喜雖無憂對以欲界有對准下界立上也欲
界無意樂第三定亦不立也又樂凝滯近行不滯也
自界見順境生六喜見違境生六憂見俱境生六捨
欲緣色界梵王等勝生四喜緣無想果無心生四憂
緣五果即生四捨緣無色無處等生一憂受緣命長
等勝生一喜緣無造作等即生一捨也。


二緣欲十二者八解脫中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依初
二定緣欲界不生貪生六喜緣通果即六捨。


八自者初定緣二定勝即生四喜緣變化即四捨色
界緣無色准欲界緣無色說也後二緣欲六者緣欲
界變化事生六捨。


四自者緣自地變化生四捨。


空處近分緣色四者准婆沙約別緣說若總緣即一
也。


無色者欲四遠不緣欲界無色根本無遍緣智不緣
[002-0164c]
色界也。


正理論云十八近行長養有故唯是有漏無漏與此
相違取有漏善染無記皆名近行也。


若未獲得色界善心者未得未至等定名未獲色界
善心成自界通染善無記上界唯染汙以是彼惑相
應受等故不緣下界也。


不擇者擇是慧不擇即癡三毒門中立近行也。


名耽嗜依與躭嗜煩惱為所依故經部取染喜憂捨
為近行是所治取染喜憂捨與善法為依名能治而
非近行餘無記喜憂捨順染躭嗜依攝順善出離依
攝不順善染皆非近行伹佛意說遮止染近行故大
師說染及善名大師說此三十六三世各有三十六
即成一百八受也。


生煩惱等事者從煩惱生業生識等果事如種生牙
葉後生果也煩惱鎮業如無學故業無煩惱鎮無果
煩惱根者有順地見道煩惱名煩惱根無漏道能拔。


如諸草藥果熟為後邊者如草親能生果即枯更不
能生果業感現在果了更不能生未來世果也。


食熟更不可轉成餘食人異熟不可轉天等中受也
問初受生時身心昧劣不能起自力纏垢既身心昧
劣如何能起諸根本煩惱及隨從纏耶此位中身心
昧劣下是答。


四食者世尊初成道了往鹿苑度五人過恒河逢富
樓那外道見太子威儀端正問曰瞿曇似得勝法佛
[002-0165a]
言一切無非由食而住因此說四食意破自餓外道
遠離邪覺邪說名正覺正說也。


段食者段為分段食資養為義入腹巳資益諸根大
種二時有益一解除飢渴二食了資益諸根大種不
資益諸根大種是段非食說名食者據當名說也。


疏云體唯三塵者三塵但是欲界攝皆為段食體正
理論云段食體有十三開觸塵為十一問為除飢渴
二種雖食如何此二觸得名食體答此二為食最勝
若無此二即不須食由有此二能食資益諸根故得
為食體六根取六境鼻取香即益鼻眼見色即損自
根況益諸根故色非食體不說聲為食者以無形段
不相續故又見色時生出喜樂故即是三和緣色生
觸食食即觸食収何故經中讚色香美味以色是香
味觸助緣故又舉色勝表香等亦如何不經中讚觸
塵答非是惡觸具妙香等又觸是食體不說自成也
正理論云色界有色聲不能生貪心不名妙色等雖
有能攝益諸根大種而非段食雖不是段食攝而得
為食若爾欲界應唯口鼻吞噉方名段食無相例失
欲界有少吞噉為門餘相從皆名段食如日光等上
界都無少分吞噉為門相從立色聲喜等為段食北
州食者香成觸可愛風非是吞噉相從名段食也無
漏觸等及一切有漏法又不引後有雖有現在蹔時
資益根身不名食也。


有壞自體起有壞世間生者有釋云死有壞中有自
[002-0165b]
體起中有壞即生有世間生中有言自體起破大眾
部無中有世間生破常因外道五蘊無常從因生也
潤中有惑名起結潤生有惑名生結斷者正理論云
斷有二種一得永對治斷得擇滅二得永不行斷得
非擇滅也四句中斷言於前二斷思而可知。


前二益此世等者此是論主依經部義以言識種子
等故古人二說一說同此一說是有部義種子即因
義頌言前二益此世等約勝說此二說中前說依經
部勝以有部說四食皆資現在諸根大種及招後有
段觸二食引當來者內身香等三資觸等三食共招
後有異熟果益現在者由觸覺對前勝境段食由外
香等發身中香等令成食事是益現世也思識二食
引當有如疏。


思食益現在者昔有一父時歲飢饉欲逝他國以囊
盛灰卦於壁上云是[麩-夫+少]囊二子怖望多時不死後有
人至取開見灰望絕而死集異門論說海中大眾生
登岸生卵埋置沙中還入海中母思子時卵即不壞
母若失念卵即便壞此應是子思母時子即不壞彼
論應例也設子思母至觸位方有思約別業力不壞
識即見現在妙色等也所以有四食者依瑜伽論謂
治身受心法故何緣治身受心法一切眾生無始執
身為淨佛語彼言此身三十六物以段食資故是不
淨所以說段食也為執受為樂謂說觸食為受隨因
有苦樂故謂執心為常為說思食所任持故所作運
[002-0165c]
為皆是意思為執法為我以意識了彼法皆無我說
識食也四句中取第四句取無漏觸等三食後觸等
三㸦有寬狹者觸等通漏無漏寬不通段食狹食通
四寬不通無漏狹四句思而可知三科攝四食思惟
可知也。


有死生等者生言兼攝中有中有准前文名起不名
生正理論云既無色沒受欲色中有初心即成欲色
界煩惱故知亦得名生也。


一身在下界起上界定者設許身在上界起自界定
亦無死生以定攝益故也又受生要須染心定心非
染起上界染定心以加行生亦不受生死問死有通
三性如何唯二無記入涅槃答無學無染心死善加
行生故不入涅槃正理論云生得劣善何故不入涅
槃答有異熟不起善心若爾住現在異熟應不入涅
槃不爾以無學智依現身證果有思不猒現果但厭
未來果也識無相貌但隨壽𤏙一時滅故如以小水
置炎石上漸微漸消欻然都盡也。


此斷末摩唯人間有者地獄無以恒斷故唯人三州
及傍生鬼通二乘小聖有也更無別物但身支節正
理云由發言譏剌前人隨實不實傷切人心由此當
來招末摩苦也。


正理云此五相現不過五日即死若有相現世尊亦
不能轉亦非一切天子皆有亦非一一天子皆具五
相方死今言五者總舉大數更有小五相現不定當
[002-0166a]
死如論中說也。


正性定者苦法忍後決定得涅槃故問順解脫分定
得涅槃如何不得此名答一此容却作邪性故二未
捨邪性故三未決定時故至苦忍初心即七生定得
涅槃問得上忍及世第一法位亦得涅槃緣何名邪
性答一以時少故二以未捨邪性也。


●論本第十一


小器者即一四天下如水金輪徑十二絡叉三千四
百五十喻繕那即是一四天下所依風輪量無數即
為大千世界所依准婆沙風輪與百俱胝水輪為所
依一俱胝有百億百俱胝有百百億大千界有百百
億故知風輪與大千界為依若火灾即二定下風雨
起成若水灾即三定下風雨起成若風灾即四定下
風雨起成也。


許者諸部共許奮者舉也。


如[竺-二+需-一]持糓者劫章云四面猶如槃椽形。


妙高者四寶為體名妙出群峯之上為高也前八山
頂方以論言四邊各三倍又下言四角有四峯第九
山即圓以論言周迊如輪圍一世界。


前七名內者即金山以在四州內第八山在四州外
名外也。


象鼻恐非正義此云有障礙神有一鬼神人形象頭
凡見他勝事皆為障礙山峯似彼神頭也。


隨寶威德色顯於空者蒼蒼之色經部呼為空一顯
[002-0166b]
色即是寶色也。


眾寶種藏者水能生為種能出為藏也先金輪上水
本是一大海後業風皷擊一時湧出九大山一山間
一海即水變成寶也。


分水甘醎者言第八海外邊是鐵山久停水故醎者
此釋非理此即由風力分甘醎第八海却凋總計九
山八海有一百二十萬八百七十五瑜繕那與前金
水二輪徑十二億三千四百五十瑜繕那少不相當
大數同也。


以無餘依及餘處所者無餘人與此定為所依無餘
處與此定為所依古人云以正理論說鬼國近南下
有地獄證金剛座近北也寶法師云此州三邊各二
千南邊有三半下安無間巳有二萬瑜繕那更有眾
多地獄遍滿地下不可云近南今釋云如人與鬼宅
舍不相妨礙金剛座在中天境與地獄及鬼趣不相
妨礙也。


羅剎婆者音義云羅剎婆或云阿索羅婆是惡鬼神
之通名又云羅叉婆此云護者若女即名羅叉私舊
云羅剎訛略也婆沙一百七十二有三說二說如疏
第三云八中州是四大州異名四州各有二異名評
家取初說皆人住也。


縱廣者俗釋南北曰縱東西曰廣廣雅云長也今釋
應是竪曰縱橫曰廣池四河口皆週四十里東面河
口以銀成似牛頭南面金成似象頭西面頗胝迦成
[002-0166c]
似師子頭北吠瑠璃成似馬頭也。


梵云捺落迦此云苦處也。


娘矩吒虫音義云此云糞屎虫亦云針口虫也。


有等流者以數死生前後有涼風來間名等流又如
食鷄法先與用食命終生地獄得鐵丸食得食想解
除飢渴名等流果也。


婆沙一百七十三云餘七在無間上重累而布一一
廣萬瑜繕那計五箇半出地上一說過四萬瑜繕那
有無間上七重累一一廣五千瑜繕那一說此七在
無間傍此論同不正義也烏駿狗駈令上下樹一指
二寸十六指有三尺二寸也問刀刃路等三種不同
如何立一不立三答傍鐵器杖同故合一也。


此河如塹者即如河一直。


前三似薗者即前三團圓也光法師釋云此是增上
被刑害所故說為增此約處所名增本地獄中適被
害巳下約苦重本地獄名增有說有情從地獄出下
約再受苦名增寶法師合為二釋合立一也問有情
獄率諸惡業果何處受耶答即地獄中受正理說無
間極熱炎熱無極率大叫號叫眾合小有獄率琰魔
王使時時往來巡撿餘者皆有有情無情二種獄率
也。


漸狹漸深者海深即狹故地下漸廣也問何故此州
下有無問等答正理論云唯於此州起極重惡業又
此州人極猛利故也。
[002-0167a]


頗胝迦此云水精水玉白珠智度論說石室中過千
年氷為之此寶今詳西方河者暑熱土地無氷但是
石之類此論月輪下以水精不可頗胝迦亦是水精
既言能照多是紅色寶也。


運持日等令不停墜者日等由運不停由持不墜也
日出四州等者南州日出東方東州北方北州西方
西州南方有言四州皆日出東方非也以此論前文
出東州相言東邊三百半是明東州日出北方餘二
州准此釋也。


作所作事者即作光明生成萬物正二月即益七八
月即損如日初見即益久看即損眼以有火故也。


日行此州路有差別者舉此州餘三州准此有云准
此州非也晝夜增減有二釋一云從春分巳去夏至
巳來名晝增於夜從夏至日至秋分名夜增於晝從
秋分至冬至日來名夜增於晝從冬至日至春分巳
來名晝增於夜是太法師釋二云晝增於夜即從冬
至日至夏至日從夏至日至冬至日名夜增於晝是
光法師釋問此二釋中論依何者答依後釋以論言
日行此州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晝增故知依後
說若疏家引婆沙一百三十六云白半之日夜有十
八等文不當以彼論言從此巳去晝夜減兩處有文
從春分巳後亦言晝增夜減五月巳去言夜增晝減
八月秋分巳去亦有夜增晝減言疏家引二文不引
餘二文故證不成也五天先數黑月後數白月西牛
[002-0167b]
貸州節氣先於此州九十日節氣從西來五天異此
向七月以五天取此方七月十六日為八月初西方
八月二十三日晝夜停等當此方八月八日晝夜此
方大分八月十五日晝夜方停是西方八月末故知
五天先此方七月也。


世施設論者西方俗人共施設不是六足論中施設
足論日輪少高月輪少下故月被日侵照也。


行度不同者即日月行釋度多少不同故初未相及
故月輪有缺也。


妙高頂八萬者有餘師說山頂口四邊共有八萬以
下四層級一面共除六萬四面共二十四萬故餘圍
共有八萬此師言傍出十六千等約頂向下望言出
也若疏取一面八萬師義即層級出以體外也。


俱用一百雜寶嚴飾者一寶一色名百一也。


隨天福椽種種車現者若天子遊戲時隨福勝劣車
現於此菀中有四輪寶若有人行上品十善合作輪
王隨彼長四輪王中何者菀中四輪即應之。


挺葉開華者挺即出葉故法華經云如天樹王等諸
天於彼所須皆得正義百與五十瑜繕那皆是出樹
枝外取也。


自地者自地所依為義香依四大中地大或即是華
是所依名地也。


梵云釋迦提婆因達羅釋迦此云能提婆此云天因
達羅此云帝正言能天帝諸處釋提桓因或天帝釋
[002-0167c]
皆訛略過去名憍尸迦此云靈兒本是下人孝養即
主彼後彌從即常修道路時有佞人白王此人修路
引外國兵馬王令彌象欲踏死却踏侫人死王知善
人與一縣合共三十二人同修善事死後同生三十
三天三十三天名如正法念經二十五說有三夫人
一圓生二善法此二與帝釋同修善同得生天三設
支夫人不修善業死墮畜生趣帝釋觀見與受八戒
後破戒死生為修羅女修羅嫁聚法集諸修羅行立
帝釋先說夢與此女我㝡在下作老修羅女修羅女
執一莖華巡行至下便與此老修羅華便為夫妻因
此當興鬪戰也。


及梵眾等十六天此上疏引論文即是合成二十二
下即疏家遺失論文有人相傳言論錯非理本論言
梵等十六天巳前結空居天次下即言并前合成二
十二天皆依外器即明欲色界天有外器為所依也
同中印度者印度是月名月有千名此是一號婆沙
一百七十三前四天與人合立者以四天與人同煩
惱分麤合立後二細別立。


有說四天及人受宿業所感隨本所生現前欲境第
五用自化境第六用第五天所化境故別立也第六
天化資具不化男女化男女須起染心化心無染又
不化有情也。


長時離苦者一以近欲界有苦地二以自地有三識
為苦依初定不言離苦第二定樂准此論或喜名樂
[002-0168a]
或輕安名樂或樂受名樂也第四定巳上無喜樂故
不立也問中間禪無喜樂如何亦號樂生天答正理
云大梵王身既喜樂現行亦號樂生天無失也。


論言三十三天由自通力能昇上天義准四天王天
亦由通力能見三十三天也若來即上天向下來若
至即下天往上以同地故皆自天眼即能見也。


然下眼不能覩上界地者下界地身往上界界地別
故欲界眼根不見上地色身根不覺彼上觸境疏釋
云非境界故須發天眼方見上地色上地身若下地
來下地麤色即不能礙以色細故要別作欲界化四
塵為依地等此身下眼方得見如梵王請佛眾人見
也。


等一四州者如金輪徑十二洛叉等也。


中千即有十億日月四大州等大千即萬億日月四
大列等諸經言百億日月等者以百名同言百億令
有一百百億即是萬億法華經云又諸萬億國轉輪
聖王至一四天下一箇輪王既言萬億國轉輪聖王
至又前文言中有放光照百俱胝即一俱胝有百億
百俱胝即有萬億日月等以同依風輪故同成壞也。


疏云從變易入不變易受難故者不然不變易定難
得身壽應更轉長如何減三今釋云從變易定入不
變易定心不欣慕心同時思即業思業劣故身壽皆
減三也。


於劫初時人壽無量百千等數者准瑜伽論八萬四
[002-0168b]
千為最上此論但言無量也。


謂以成住壞各共者成劫初劫無梵王壞劫最後無
梵王據實言即合有五十八劫今言六十者據大數
說也。


據倍二十者第二二十一車第三四十一車有釋取
二十石非理為論言指前一婆呵後後言倍二十也
無間中劫全者取一增一減為中劫此疏言二十增
減不知有何憑准立世經如調達第九減劫人壽百
歲時入地獄至第十減劫人壽四萬歲時生人中得
獨覺果由不滿一增減也。


摩揭阤者此云無毒害中天國名也。


諸處者三界五趣皆有中夭北州無中夭。


諸處有別有情不中夭者如慈氏及釋迦菩薩。


佛記西國長者婦外道記女佛記為男外道菓中著
藥與母食死火葬佛令祇婆入火抱取樹提伽長者
問佛何不記母佛言汝不問母也樹提伽此言火珠
又菩薩不中夭據未成佛成佛容中夭也正在見道
中二聖人亦不中夭也。


●論本第十二


大乘麤色實有以頓變故折至不可折假立極微經
部細色實有麤色是假以取細色成麤色故也有部
麤細二色皆實有勝論外道麤細色皆實有是常世
界壞即散作極微不減世界成即二二合生子即不
增也。
[002-0168c]


謂分折諸色者有部雖無獨住極微以慧分折即是
大乘折色明空觀從三十二字折至一字名字極少
一須臾至一剎那名時極少雖一字有多極微今取
不相應中字不取黑書字以是色故不取也。


眾緣和合得法自體項者是經部過未無體現在有
體現在因緣合有為法生得自體即滅即是有部取
果異名也。


又有動法度一極微名一剎那者據實即當處生即
當處滅相續位中假說動也若度二極微名一剎那
即剎那有前後若度一極微名二剎那即極有分量
此論念與剎那無別世間行速疾無過日月四天下
徑有十二億計日月一日夜行略有三百萬瑜繕那
一日夜共有六百四十八萬剎那日月行一步名一
剎那尚一日月行三百萬瑜繕那不盡何況度一極
微名一剎那一度彈指有六十五剎那一指面豈即
有六十五極微更有多釋皆不殊前意亦皆不免前
難又准仁王經一念有九十剎那九百生滅如何此
論言剎那細耶答有二說一云日夜剎那是筭數法
如尺寸等常是生滅剎那佛出世方有此論剎那即
是筭數法不可將生滅難也二云日夜剎那數量時
之通名既時極少名一剎那時多名一劫劫既有大
小剎那亦更有細分故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也。


梵云阿㝹此云微天眼輪王眼見也㝹毛細滑塵小。


羊毛潤膩塵即大。
[002-0169a]


極微相積皆言七者四面上下六方兼心成七也雜
心名銅塵古論名鐵塵應知銅鐵金銀皆名金也。


一肘一尺八寸計五百弓有三千六百尺五尺為步
三百六十步為里成一俱盧舍俱盧舍二里也瑜繕
那舊云由旬此云合也應也謂法合應爾四十八里
也亦取十六里從極微積成若四十或八十里無本
積成也。


一臘縛有七千二百剎那一須臾有二十一萬六千
剎那一晝夜有六百四十八萬剎那。


地獄不定受業者容順後受或不受也。


頌言謂壞成中大舉壞攝空舉成攝住也。


七日輪現者准劫章頌云日加四倍於常熱溝池乾
涸單木燋二三日出江河竭四五月出海泉盡六七
興時山石融爾時大地並𦦨輝三千世界猛焰聚更
有多釋下引婆沙自知。


與人天同壞者鬼傍生及人天身中蟲與傍生同先
壞有說鬼傍生在人中與人同壞也問欲界色麤色
界色細如何言風吹猛焰燈上天宮答自地火焰燈
自地宮下答也問色界無月誰為緣引生火答曰眾
生業力隨處引生火也。


乃至梵宮無遺灰燼者破外道世界壞極微散居虗
空不滅成即二二合生子等若壞時無極微者成時
積何物成有部積風風為種子准智度論劫火無灰
隨火起即盡若有灰者灰是何物能壞若有灰者即
[002-0169b]
壞劫義不成也。


等住者成壞劫無有情設有未增減空劫全無此三
劫時歲等住劫有二十中劫或約中辨住麤盧名中
劫空劫無體不論也成世界從上成下至夜摩天即
下成風輪九山四州方成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中心
合成若有情世間即從上成至下地獄有有情名住
劫初大乘成有情同外器故文言先一切有情生忉
利成劫終滿住劫初也成劫時人壽無量住劫初即
有八萬歲巳後增亦即至八萬大乘即至八萬四千
歲。


時量方等初減後增者二十中劫初劫眾生業勝難
減第二十劫眾生業劣難增時量即敵中間十八劫
一增一減也。


此論不論幾歲減一年及增相傳百年減一至十歲
增亦百年增一年大乘減同此增即云從是子年倍
父壽還登八萬四千歲也。


成中初劫起世間等者此論說十九刧壞有情一刧
壞外器成即十九刧成有情一刧成外器立世經云
十刧成有情十刧成外器壞刧准此此論約第二成
刧即有大梵王言十九成有情一刧成外器壞准此
釋立世經即約大梵王獨住更經九刧後方有梵輔
等天大梵獨一攝入器世間故言十刧成有情也成
外器有情別者外器共業易故一刧成有情別業難
故十九刧成壞准此說也。
[002-0169c]


此論八十中刧為一積至三無數大乘即積風灾劫
六十四箇八十劫為一積至三無數梵云刧婆此云
持分欲色界即五蘊無色界即四薀為體空刧即以
二蘊以晝夜不離五蘊生滅故五蘊為體也。


若餘方便者即二乘行為涅槃方便三生六十刧四
生百刧即得二乘涅槃也菩薩有同體大悲他身即
巳身他益即是巳益也。


減八萬至百約釋迦佛說一切佛皆是減刧出若增
刧不出故劫章頌云復次第九減劫中六四二萬時
三佛俱留那含迦葉興百歲釋迦牟出西域記第六
亦同此說此五濁次第者先有壽命短次劫惡名濁
由劫濁起煩惱與見濁由煩惱等有情身量色力等
被損也後說是凡夫破前說言。


如本事說既修苦行修苦行是戒禁取故知是凡夫
又准下文聲聞至上忍世第一法皆不許轉如何至
第三果許轉作獨覺也。


麟角者通增減劫出謂現身中不稟聖教唯自悟道
不能調他唯自調名獨覺正證果不假聖教非是因
位不假聖教亦能說法等以有無礙辨也。


輪王八萬上者人壽八萬歲即是劫中之上以一切
劫增不過八萬也。


此王由輪旋轉應道者四輪應王在前引王行金輪
徑四俱盧舍行千輪具足若銀輪徑三俱盧舍七百
五十輪銅輪徑二俱盧舍五百輻若鐵輪徑一俱盧
[002-0170a]
舍二百五十輪四種輪王唯生剎帝利家輪名勝自
在盖女名淨妙證藏臣名大典財兵名離垢眼象名
青山精馬名行疾風珠名光藏雲。


輪王如佛者一大千界有一佛出一四天下一輪王
出故言如佛也四輪王四輪及威定諸方即別若行
上品十善不傷害即同問象等五寶即是有情彼自
業感如何言輪王能感答不是輪王業生他五寶離
各自業生以先造牙相繫屬業故俱時生也銀等三
輪王銀輪等既劣義准七寶及相亦小劣也婆沙云
施設論說此州北邊大海中有輪王道路廣一由旬
王若未出水所覆弊王出時水減路出底有金砂布
地旃檀香水自然灑潤優曇鉢華以為嚴飾轉輪王
四車巡四州時共遊此路也。


劫初同色界以喜樂為食也。


地味如希密希密盡即地皮卷如餅。


鬱馥即盛㒵
林藤藤如林如[卄/補]桃蔓果如[卄/補]桃也。


大乘一中劫末三灾興三十歲時飢饉害有情殘萬
人至二十歲疾疫十歲時分刀兵起一灾害有情皆
殘萬人此論一中劫末即有一灾准婆沙一百一十
三說一灾害殘一萬人住劫初中劫飢饉次疾疫後
刀兵以彌勒經言我於此刀兵劫出世即第九劫也
立世阿毗曇第九說小三灾別劫起也初火灾興。


由七日現者婆沙一百三十三說先有七日在持雙
山下唯一日出世界壞時餘六漸出有說一日成七
[002-0170b]
倍熱有說七日先藏地下評家云由眾生業隨於近
處有火灾起焚燒世界水灾者三定邊雨勢灰水有
說水輪湧出如是說者由業力盡隨於近處有水灾
生也風灾有說四定邊風生有說下風輪有猛風生
如是說者眾生業力盡隨於近處有風灾生此論非
婆沙正義也有餘師說以第四定有淨居天無外災
壞不可令生無色界故正理以此文證餘世界無淨
居若有應如地獄移就佗方既不言移淨居天故知
餘世界無也婆沙一百三十四有二說一說同此論
一說許剎那無常不許隨情生滅破前說云應無有
情共器業故初師通云器未滅時餘天可有共受用
義故言共感也第二定極光淨天壽八大刧初成劫
一中劫無有情以成器故第八劫空二十中劫及壞
一中劫無有情言八大劫據大數說第三定第六十
四劫有成住壞空各二十中劫於中二十空劫無有
情又壞刧二十中後中劫亦無有情壞外器故又就
初二十成劫中初一中劫無有情以成外器今言遍
淨天壽六十四劫據全說若定受業不滿六十四劫
移就佗界中受若不定業容順後受不定受也。


俱舍慧暉第三
[002-0170c]
俱舍論釋頌疏義鈔中末
京兆西明寺沙門 慧暉 述


●論本第十三 業品


釋此品疏分二一釋名二分文解釋略無來意造作
名業能造作五趣果現無記業雖無果以是彼類故
也。


世別者正理云世者可破壞故一切有漏法名世即
總名別者分別為義即總世中之差別世之別故依
主釋第七轉聲或可有漏法即世世屬總差別不同
名別時業釋第六轉聲。


先起欲覺者大自在等即是一因能生眾生先發欲
覺心眾生等方生如梵王獨住經九劫纔發願起欲
覺即有天子生便執梵王能生一切眾生若數論外
道執受者我能生世間我欲得用境界起此思心三
位即變成二十三諦皆須先有欲心如前巳破。


人中善業惡所陵雜者所作善業有違順表裏故內
外二果別也如大乘即有共變共用等此論惡業中
共業感共用如外三塗山河棘㓨等如別業感別用
即內身不淨等善業中別業感別用即金寶等共業
感共用即八山大地等人中造善少造惡多現見善
果亦少如世農夫功多苗勝功少苗劣故知皆由業
非自在等能生也。


問由布施即感富果者現見好施者即貪不好施者
即富如何言由業答由貪者先世施酒等非法物與
[002-0171a]
非田故貪由數施故習以成性故樂施富者先世施
佛等勝田今生得富以布施故今世不樂施也由色
界定業內外皆善感內外二果皆妙也。


意業者意即心王業即是思與意同剎那等起名約
等起立身即異熟無記色身依此色身起別形色為
表業也問身業約所依立語業約自性如何經中名
思巳業既名思即業即是以思為體答引論然心所
思下是理實身業約所依語即自性經中名巳業約
二業猶思引生說不是思為二業體也。


正理云意業不能表示心令他知不名表無表依因
四大生後必生同類四大為依故身語有無表意業
依心後後位無同類心起與無表為依以心念念有
殊故意非無表也。


經部正量部即動此異熟色身名為身表體就中正
量部不許剎那滅不取此表為業取思為業體有部
異熟色身名身別起形色依異熟色身生能有表善
惡用名表表即是業起別形色入異熟色身遍體由
異熟身疎故不礙形色如油入砂也。


別起如是如是身形者為善惡形色表示不一重言
如是或可八種形色表不一故或行住坐臥等不同
故重言如是意即非色無有表表業既無無表亦不
立問定道無表隨心轉即是意無表如何言無意無
表答以定地攝四大造故是身語攝非心無表也第
一比量以剎那為因成立身表無行動彼宗不許剎
[002-0171b]
那為因因須兩宗共許第二重比量以剎那為宗違
他順巳為宗以後盡故為因成立身表有剎那了然
後第三重比量却以剎那為因成立身表無行動也
諸部待因有主容二因主因即滅相容因即外刀斧
等壞有部生法難具生相為主因外緣為容因滅法
易即但由主因經部生法難即待容因滅法易無容
因因緣聚即生緣散即滅四相是以無主因正量部
一切法生皆由二因心心即滅但由主因色不相應
即由主客二因滅勝論外道二因皆無今疏諍待因
不諍主因主因兩部共許滅法皆有故不諍也滅不
待客因一以是無故二以非果故喻如兔角也。


故非法滅皆不待因者意云色等法即須待客因心
等不待客因不可色心等法滅總不待因也。


如生待因者如生待客因色心心所等皆待客因滅
法亦須色心心所等皆待客因如何許心心所不待
客因也。


應生中上就因體即是滅下中就因者如次釋應生
中就因即是滅下熟因生上熟因即是滅中熟因如
何生上熟等因同時即是滅中熟等因以生滅相違
如何生因即滅因體也薪與火合滅無者即是火損
現在木用不今引後後位木漸漸不生故見滅無實
剎那自滅水不與火合無者即由外火引水中火增
令滅無也滅法定不待因因云是壞性故喻如無法
也。
[002-0171c]


從故無有因令諸法滅下即是遠結上第一二句頌
也。


有部顯形各別有體如前巳述若顯即形者見滿空
光明顯色應即見形却體不離顯色故火增先於餘
處見實形色火輪方對說火增輪為假若無實形如
何說有假形色如汝經部若無長色如何說短色。


一面多生名為長色者如一丈竿以手從下隔一尺
來手上九尺名一面多生對手下一尺名長一面少
生准此理實令兩面多生今言一面約相待立且言
一面也十二處中如聲處實有即耳能取若形實有
應如聲處不得二眼取形色二眼取明知形色假有
也。


然如依觸等立理我宗形是假是意識依身根取假
長等色。


如是依顯能取形者眼根依實顯色意識依此取假
長等也正理救云假長等但是意識境故實形色即
是眼識取通意識取依身取假長等及實長等要於
異時引意識生分別方知長色如眼見色能憶𤏙觸
𤏙觸豈即眼取鼻取華香能憶華色華色豈即鼻取
即是意識取既不許眼取𤏙觸鼻取華色如何身根
能取長等故知總是意識取也故實形色伹是眼識
取若聚顯即成形色者香味觸三顯色極微應聚成
長等也問三業皆是思思體是一緣何分成三業答
隨門異故下釋也問既三業皆思何緣經中立思業
[002-0172a]
及思巳業。


謂加行位起思惟思下答也。


身表許別形語表許言聲皆言許者對經部及正量
即以表為業餘二部即以思為三業體也經部本宗
不立無表末宗立非色悲即種子上假立得名色者
以防色故二以依身語色熏成種子謂受戒者四現
行善思熏五蘊色心上成善思種子即此善種子上
防非功能假立無表引論言亦非實有亦前表色表
色假有無表亦假有由受戒者不願非別有色生若
別有色生名無表者即有與願不同過去無漏五蘊
三世皆不起愛恚即是無漏法色蘊即道共無表色
餘五根境皆非無漏色故也有依即有七事為所依
福生無依福無物依詫福依心生若福即是善心者
後入惡無記心及無心時既無善心如何說福業增
長無心等中福業增長者即無表也。


更無異性者發語處分時彼命未斷不成業道後使
者前作煞等事畢能說人在三性四心中任運成殺
生業道業道即是無表前語表更無異體不成業道
故知別有不善無表生名業道也無表十二處論前
十一處不攝法處中攝不言無色故知法處中有無
表色也在定中無心正語等有三無表依無表依無
漏定與出定後三正為依今喚定中有正語等三於
三無表因上立出定後三果名也雖起異緣不善無
記及惡無記心善心受戒戒依善心生後起餘表及
心不名失戒故知在惡無記心中仍有無表色也。
[002-0172b]


犯戒等過如水既戒為堤塘能遮犯戒過故知有無
表為堤塘也。


瑜伽此云相應相應有五謂教理行果境如下作水
火等假想觀觀火等地為水火等此是第六識緣名
無見無對色也無漏色即下八勝處等依無漏定定
觀前水火等依無漏定生名無漏色也。


密意說者經依種子上說布施因能熏功能一名熏
習四善思熏故。


微細非眼見故。


相續種子現行
前後不斷故。


轉變欲生現行時力用大故。


差別種現不同故也即正教時不善思熏得加行不
善種子彼命若益即轉加行種子成根本種子為不
善業道也道俱時思是意樂以此勝所依思與出定
後三正為依能起三正於定中思意樂上假立無表
也。


思種者謂受戒時從僧乞戒發勝身語此時動身發
語由身三語四思依此身語七名加行七種子未乞
戒前及乞戒後皆非種體非增勝故後增作羯磨加
行七思種子發七現行思熏成根本七思種子第一
念七支種子第二念二七支種子若第三羯磨入無
心等位即轉加行七種子成根本七種子十惡戒准
此釋又說加行位熏成一思種子至根本位熏成根
本一思種子剎那剎那有防七非功能假立無表若
定道無表約現行善思上假立表與無表皆第三羯
磨生生既同時大種為因為異四大造七表色一一
[002-0172c]
極微各別四大造七具四大造一七支無表也第一
念別解脫無表及一切有對造色定道無表必與四
大俱時生第二念巳後解脫無表不與四大俱時起
也三說中寶法師取初說為正正理論云此大生巳
能與未來一切無表為生因故破第二說云初念無
表何勝獨一具四大造第二巳去眾多無表何劣即
共用一具四大造破第三說云且一日夜計有六百
四十八萬剎那一剎那有七支無表有七四大造計
有二十八微計一日夜能造四大極微巳多異熟身
數倍如何一身客受豈況造一生無表四大極微一
剎那身中容受彼自通釋異熟身疎故得相容設許
異熟身疎即如身大小即能客受計初念四大極微
大地亦不容受何得言異熟身疎引文如初釋巳引
正理論可知問未來眾多無表無法前得如何言造
答四句分別有得而未造如定道無表有造而不得
如別解脫戒餘二句可知。


由所依身無漏起故者一不隨界攝二生無漏四大
三依所依身無漏無表起故隨生處四大所造無漏
無表依六地定生未至中間四禪依六地生處大造
欲界四定也有漏定共無表即依九地定生即用九
地各自地四大造四根本四近分并中間也問餘欲
界身入色界定色界定四大何處現前答婆沙一百
三十四云有說眉間有說鼻端有說於臍有說安心
有說足指處有說色界四大細欲界身麤細入麤遍
[002-0173a]
身現前如油入砂此說根本地四近分亦有多說亦
取遍身為勝若爾與根本何別答勝劣有異如有二
人俱詣池洛一人入池浴一人在池測二人用水皆
等入池者勝入根本地者勝故知遍身起也。


無表無變礙者非極微色法不受刀杖無執苦樂受
非色非長養有為非實事非業感非異熟生苦法忍
一念道共無表即是剎那餘苦法智巳後及別解脫
定共無表皆是等流也造別解脫無表四大無始曾
得從彼過去四大引生名等流性也。


展轉相望非一果等七支無表感果各殊故初念造
一生七支無表各別四大造即七具四大造一生七
支無表也問染定有貪愛心執緣何非執受答染定
是貪相應定及無表非四大今明所依四大以不執
上地四大為巳身體也定心是無表因與定俱時生
又同感一果故一具四大造一念七支也身表別形
色與身根合故有執受聲即不與身根合故無執受
也未來有二類依身一唯與欲界法為依身一兼與
色界法為依身若遇上界定緣即色界雜依身現前
也表即眾多若動一足等即有一足等極微是形色
現前餘准此釋也。


可因滅時果仍續起者善惡心為因善惡無表為果
善惡心滅時無表果仍續起也或四大為因因滅時
無表續起也或無表為善惡因因滅時當來五趣果
仍續起無無記無表故無記因滅當果不續起故無
[002-0173b]
表不通無記也。


以無色界無大種故者問無漏無表不墮界攝即許
用生處四大造無色定何不用生處四大造無色定
無表答無色定墮界攝故又無漏無表但由四大造
成色不由四大成無漏厭色入無色故入無色故入
無色定不起無表色也。


表准有伺二者不言表准有尋二頌言伺二者謂攝
中間禪地故說伺二不言尋二也二定巳上借初定
尋伺發身語表屬初定攝若四大相擊生聲即屬二
定上攝也問何故大善地法中唯取二根慚愧為自
性善餘即非耶答翻無慚愧不善根立故若爾應翻
不信放逸懈怠為自性善答此三通不善有覆二性
故不翻也問害自性不善應翻為自性善答不通六
識故問貪嗔癡亦通二性何故翻為自性善答雖通
二性今唯翻取欲界麤不善一性為自性善。


相應善體者心王大地餘九大善餘六尋伺睡眠惡
作二十法也。


謂生死法者即一切有漏法與行苦合生滅不住也
相應不善體者心王大地十大煩惱五小煩惱十不
定除貪嗔餘六共三十二法也貪嗔等三一通五部
二遍六識三是一隨眠性四斷善根時作窂強加行
五能發麤惡身語二業無慚愧具遍不善及唯不善
餘法無此義不立也一切有為法無記性邊皆是自
性無記攝以不待緣成故。
[002-0173c]


此論略者以四十六心所中無有一心所唯無記性
皆通二性或三性以無自性無記故亦無相應等起
無記此論略也正理論合五無記為二一勝義即空
非擇滅二自性即五無記也問天眼耳通善心引生
應等起善答以二通第九解脫道攝故無記性也。


見斷識非即無間引業生見斷識後引修斷識與尋
伺俱方發業也若無隨轉業即不成隨轉於業有用
也。


無漏異熟非者攝義不益正理云有漏定心亦俱非
二一向內門轉不引身語表非轉隨轉攝也又又異
熟無記非是轉能為隨轉何理能遮外門轉故能為
隨轉此論以任運生故非二也生得善心雖任運生
非業感故其性是強故能發業也隨轉通三性約隨
轉中過境不同故通三性不無記准此也。


於說法時者言佛以語工巧說法以善心隨轉威儀
准此說言佛無工巧約身說也。


●論本第十四


能遮滅惡相續者能遮未來惡戒相續能滅巳起惡
戒上得或別解脫戒能遮惡戒定道戒能滅惡戒相
治連反者𠪩居謂人所居有作纏也梵云阿練遮羅
此云市𠪩也。


梵云苾蒭此云乞士等舊云比丘訛也是西國草名
具五義四德五義者一草未生諸草競生況佛未出
世外道皆興二此草生巳諸草皆滅況佛出世外道
[002-0174a]
投佛出家三此草生巳掩諸嗅氣況佛所至之處止
諸惡事四此草不被挺風猛風傾動況佛八風不動
八風頌曰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五此草不被塵垢染
汙況佛破戒垢不能染汙四德者此草柔輭香氣遠
騰二引蔓傍布鉤鏁相連三此草向佛傾四此草如
來涅槃悉變白苾蒭具前五義四德取草名也梵云
式那摩那此云正學正學六法勞云室羅摩拏洛迦
室羅摩拏此云勤䇿洛迦是果聲若女言理迦舊云
沙彌訛也梵云鄔波索迦鄔波此云近事索迦是男
聲若女云斯迦舊云優婆塞等訛也婆沙一百二十
三云何名鄔婆索迦答親近修事諸善法故謂彼身
中押習善法若爾諸不斷善人皆修善事應云近事
答此依律儀名善法若爾一切律儀皆應名近事答
以五戒在初故立近事名餘非初故別立號也有云
親近承事諸善士故有說親近承事諸佛法故廣如
彼說梵云鄔波婆沙此云近住婆沙一百二十四云
近住阿羅漢住受此律儀名近住有說近益形受戒
住有說此戒近時而住住一日夜近捨時而住以時
促不分男女也此八種戒受心多少不同緣有其別
故分成八定道無此戒緣不依而立八也比丘尼正
學勤䇿邊事四戒不離比丘勤䇿男近事男三戒也
戒名遠離五戒十戒與大戒為方便也問如尼戒多
僧戒少如僧傳作尼緣何不共戒便成五百戒及不
失夏答說遮戒多少雖不同七支戒體一故又說據
[002-0174b]
根本七支戒等遮戒有別二眾受戒時㸦懸發得遮
戒由誓願斷一切惡故如比丘得僧戒得而在身成
就示現行懸發得尼戒即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行
尼得僧戒准此釋也問如僧發得尼戒犯僧戒時犯
同類尼戒不答犯僧受戒時無心得捨尼戒尼戒隨
僧戒得捨若不犯者僧轉為尼應不清淨尼也婆沙
一百二十四云不受近事得勤䇿不答有說不得以
前戒是後戒方便故有說受戒人不知是方便得戒
戒師得罪受戒人知是方便慢心不受不得戒從勤
䇿受比丘戒准上二說也引論。


若無此事下及難請不許身中有三戒。


既不許然下順成。


非由受後捨前律儀者亦非受後戒捨却前戒設爾
何失。


勿捨苾蒭戒便非近事等反難也正理論云勤䇿受
近事戒比丘受前二戒得不答不得不受初戒不得
第二戒不受第二戒不得第三戒受後戒了不得受
前戒有說許得若爾如比丘自稱近事等答稱亦無
失比丘受近住亦得婆沙無評家正理取後說也塗
香飾鬘觀儛聽歌。


於自妻不非時處等名非梵行八戒令一日一夜遠
離也若他妻等及自妻非時處等即名邪行也大床
即相大丈六外體大即金銀等成用大即佛床等八
戒中合二立一者正理論云在家俗人怖多學故合
[002-0174c]
立也以所詮義釋能詮名云訓釋言詞若因名妙妙
即行若果名妙妙之行依主釋與律儀便果何別答
妙行果不圓滿律儀與上相違也。


表思所造者表即身語表思即意思也等起名業七
支名道思所履故准在初念以暢本求戒心故。


從靜慮生是生戒或依靜慮是依因也。


㸦有寬狹者靜慮通九地四道名寬不通無漏名狹
斷即唯未至地無間道狹通漏無漏寬無漏通六道
寬不通靜慮狹欲纏惡戒及能起惑者律便能斷能
斷起惡戒貪等煩惱及惡戒止能緣煩惱及惡戒不
行律儀能斷煩惱名斷律儀初定等五地法智不作
斷對治能作遠厭二對治類智品道望惡戒等無斷
厭二對治而有持遠二對治故有律便無色定雖作
遠分一對治以無色聲無律儀也。


第一經文即意第二經即根此二律儀以念慮為體
念能記持慮能簡擇皆能防非得名律儀不說耳等
者文略大業更加定也。


得靜慮律儀恒成過未者𤏙等初得不成過去以未
曾得過去所捨者不重得故問從思入修慧即修慧
成思慧異類法答初念通修異類第二念不雜從多
分說也未來捨初定得第二定名未捨定共未得無
餘涅槃名未捨道共也問如何無漏名道共有漏名
定共答無漏出生死名道有漏順生死名定不名道
也。
[002-0175a]


住中有無表者即俗人作善或惡不遍有性等故不
是律儀及不律儀攝。


從他起故唯成現世者是據有覆無記等能發之心
下是釋上也。


是諸智者所可厭故是因名惡行持業釋果非愛故
是因名行果名惡依主釋問如第三羯磨不發語無
四語表諸四業無表從何而生答身造語表或語造
身表身語㸦相造女同眾中聖人記凡僧記立即是
身造語表也。


自然得者自然是智第三十四心證此智時戒與智
俱時得也麟角獨角婆沙說同菩薩三十四心得戒
部行獨覺一百六十心得自然智即得戒也。


見諦即佛初成道即見道初生得戒。


耶舍此云名譽即耶輸伽童子准四分律得初果後
方命善來准五分律等善來受戒不是初果如須提
那子善來受戒犯初篇戒也。


大迦葉於多子塔邊六群比丘疑迦葉未得戒信世
尊是我大師佛之得戒也。


論義雖是羯磨羯磨以羯磨緣中無二十巳下得戒。


蘇陀夷此云善施西國長者家有八女淨飯王取最
大及最少者長者不肯淨飯王總取兄弟四人各取
其二大者佛母生佛七日即命終姨母乳養後成佛
道倚祇桓門求佛出家受戒阿難白佛三請直請舉
息請因齊果諸佛許言若行八敬即不滅我正法五
[002-0175b]
百年阿難為傳八敬准四分律姨母與五百釋女頂
戴持皆是八敬受戒餘部律文即五百釋女羯磨受
戒八敬頌曰百罵舉受懺諸安恣。


遣使尼尼中作本法律往僧中作羯磨羯磨聲絕即
本法尼得戒有云使尼即至本寺一百作百方得戒
也。


持律為第五人者邊國知法人少白佛佛開許五人
受戒五人中須一人知法并羯磨如非邊。


三歸者佛初成佛道度得百一阿羅漢隨方化物有
引至佛所有半路即迴向佛之遣使謂說三歸彼即
得戒。


六十賢部謂六十人賢眾部共集受戒也有釋六十
人共為部黨眾首名賢也佛成道二十年後方有阿
難佛成道八年後三歸即伏齊言阿難傳三歸應是
傳譯者錯也。


別解脫無表非必定依表業而發者如見諦及迦葉
即不從表正理論有二說一說同此有不從表生者
一說皆從表生從加行表即下文云欲無無表離表
而生或可此文據受戒見諦合說即云非必定依表
業而發後方一向約受生說即云欲無無表離表而
生也。


經部云說一晝夜為調難化有情性故正理破云釋
中有更多難化者何不說一日半等既不許減一晝
夜亦無過一晝夜也此云齋戒者齋既一晝夜戒亦
[002-0175c]
一晝夜也。


既論言且有礙緣齊竟亦得故知齋前皆名且婆沙
云若先未曾受齋竟不得若先曾受即得也。


過齋受亦明清旦即捨以是捨時故。


具八支者正理論云以四支戒㸦相屬故受一戒必
須四支也梵云布灑陀此云長養長養善法也。


性罪者佛不出世性即是罪名性罪遮罪出世後遮
止遠遮得罪。


酒放逸者如自犯五戒者有部云如八支聖道正見
一尋求名道能順餘七支餘七支是支非道非尋求
故八齋戒亦爾也。


婆沙若受者不知先三歸後受五戒受者得戒戒師
得罪若受者慢心不受不得戒。


大名真諦云是佛堂弟阿泥律陀視兄淨飯王出家
以國付之佛為受三皈也。


男根成就何簡五種不男及二形人經部有兩種近
事一三歸近事二後受五戒受戒方名五戒近事經
既但言受三歸故知但成三歸近事也。


受時須是五支此一分等約隨行中說也若為建立
佛法等心受戒即上品若為白衣食等下品戒也。


歸依佛僧但歸無漏法若歸身者未得無學果時以
有三十二相等何不歸依論主以損生身成無間罪
故通歸依有部通云以損所依失彼法故問為歸一
佛一切佛耶答通歸一切佛以無學法相無異故法
[002-0176a]
僧准此釋言是時三歸觀弟子者此說出家非歸依
義僧亦爾也三歸有五有翻邪三歸戒三歸八戒三
歸十戒三歸大戒三歸故於一切律儀為方便門也
又性罪是染心行下立理證飯酒遮罪攝。


●論本第十五


若不受戒於加行等三皆能造惡今日受戒不作三
事於此三造罪處皆發得戒也大法師取受戒者加
行根本後起三處發戒非理加行後報不發戒故之
知非也六處是有情所依外器是有情所止處由造
罪處皆發得戒過未非情攝不得戒也問若從現在
得戒者盜佛塔物如何從佛邊得結罪答理實從現
守護人邊得罪以施佛故從佛邊得罪也問不殺有
情於彼不殺即得戒上界天及佛尊不可殺於彼如
何得戒不盜等准此答由心善不殺等故一切處得
戒若不爾羊作天即應戒減若天作羊戒即應增春
萬物生即戒增冬草木枯戒應減既非得捨戒緣如
何有增減也問眾生既多為一切人同得七支為各
別七支答一切有情共得七支為正若人各得七支
即有羊作天等戒減失也第二說一一有情各得七
支第三說一一有情各得二十一支有三善根得戒
別故後二說皆非理一戒有增減過二於初念時發
眾多戒有眾多能造四大一身不能室納過也定即
九地定道六地以定前定後無心亦無戒體戒既不
妨加行後起及遮罪故發戒亦於根本造惡處得別
[002-0176b]
解脫戒由善加行根本後起不造惡加行根本後起
故三處皆發戒也定心能緣三世戒與定心俱亦防
三世故三世上皆發得戒也律儀有漸得故有三品
因別不律儀無漸得故無三品因也。


或有住戒下四句分別此第四句也。


次或有住戒是第三句前二句文外准作也。


魁膾上苦迴反下右外反魁師也首也膾切肉也謂
主殺人也。


置弶上子耶反下集兩反爾雅兔量謂之置郭璞曰
置遮也遮取免也韻集云施羂道曰弶似弓形也上
來所明無表都有八種一形俱即二百五十戒五戒
十戒二作俱處中作禮佛無表方轉三願俱施常食
等四心俱即定道戒五從用即前人受用施物等六
事在前人施物來壞等七助緣即身造語無表八異
緣即前遣使受戒等律儀得有漸頓受捨有漸頓受
捨相對四句可知釋三緣非准起心在夢起心不成
捨戒簡第一緣非唯起表癡狂等心起表不成捨簡
第三緣違受表以違彼受七表業也對傍生等但言
相領解不簡中國邊國簡第二緣也。


斷善根者若生得善發戒邪見根本捨若加行善根
戒邪見加行即捨問加行善強發無表如何邪見加
行捨答與加行善心俱時捨故。


非犯一邊等者非犯一簡殺生邊罪一切皆捨也又
如異師義一一有情三善根發戒貪心犯盜戒不可
[002-0176c]
無嗔無癡心中盜戒亦失疏家舉僧殘不成例如犯
一戒即全捨者如彈難提比丘犯重一念無覆藏心
佛令益形學悔故知有戒也句者古支反即是乞也
准陀此云妙義舊云純陀訛也梵云莫喝洛迦此云
大愚純者舊云摩訶羅訛也四加行中前二全第三
忍中下品許有捨上忍及世第一法無捨義也別解
脫無表初得時不得過去無所捨者謂命終巳捨故
不同定道命終不捨易地方捨也定共與別解脫雖
同有漏得緣終有別捨亦有別定道戒雖同是定地
發以漏無漏別捨亦有異又道共戒有分捨無全捨
以初果無退也問不律儀緣何無得道共戒捨答以
不律儀人現世無得道共戒義也問不律儀人受八
戒至明旦得惡戒不答得惡戒如䥫青色熱即赤色
冷時青色數生正義云不生以捨惡戒故也問善戒
有斷善捨惡戒緣何無斷不善捨答惡戒不至斷不
善根斷不善因即捨無斷不善捨善戒與上相違也
問善戒有作法捨惡戒緣何無作法捨答住惡戒者
或有時下答此也問別解脫戒不能斷惑如何能捨
惡戒答以與善戒性相違故問處中亦有表業緣何
不說答此論略或舉無表顯取表也彼二勢力限若
斷者即是前文至染汙勢絕也作業斷雖不捨受心
以法力劣但不作無表即捨若忘不作即無表不捨
也問此作業與第一受心何別答受心據意業作業
即身語是二別也第一第二別者初約心恩第二約
[002-0177a]
事息以處中無表若善若惡以劣故加行時即捨也
問靜慮加行能捨惡處中別解脫戒加行亦能捨不
答不能捨以性劣故根本上不能況加行也問如何
捨處中無表與捨善惡戒緣不同答善惡戒不依二
形身故二形生捨處中許依無二形生捨受心斷善
命終與善戒同處中有作業事物在勢力三緣得無
表亦有作業斷等三捨善戒中無三得戒緣亦無三
捨也處中與定戒捨緣別者定有易地捨不易地即
不捨處中與別解脫易不易皆捨定有退捨處退捨
定戒對處中二別一同處中對定五別一同若對道
戒今不同惡戒對處中二別一同處中對惡戒五別
一同非色善即取善四蘊欲生得加行聞思及同時
四蘊加行善邪見加行捨生得邪見根本捨正理更
加離染欲界染捨欲界善憂根惡作等空中諸地皆
有故不論也問何故捨善惡戒不言二橫門生捨言
二戒生言二戒生捨答無是黃門不許得善惡二戒
若得善惡二戒後變作黃門非極重故不捨二戒二
形身男女欲皆增上故捨善惡戒也於正思擇無堪
能故釋半擇無有極重慚愧心故釋扇𢮎等又解此
二段通釋二黃門或別通釋二黃門及二形也。


無漏并無色約那含果人說下十業末自釋。


除中定無想者梵王起戒取無想外道居無無漏戒
也。


安穩業者安穩在果故言得可愛果若在因上不可
[002-0177b]
論安穩及不安隱舉安隱等果以釋因業名善等。


福非福不動皆在因也。


人六欲天兩趣引業一向善滿通善不善餘三趣引
業一向不善滿通善不善上二界引滿皆善。


不簡引業但善邊即名順樂受業不善邊順苦受業
等也順三受業苦名喜樂皆名樂順字在因即順之
樂受順樂受之業若順在果順樂即樂受順樂之業
順苦准此可知。


中定果即捨受得中定業既招中定果故知下地是
順捨受果也。


非前遮過去非後遮未來三業所感果同時受更弗
三節文順樂受業心心所順苦不相應非二即色今
取順不苦不樂受業心心所證欲界有捨受業既三
業同時受果故知是欲界上界無順苦受業果故也
扶根四塵有好醜有順苦五根無順苦五根苦受同
是順樂受業感也心心所不相應通二受業感如苦
與喜衰老不同也問若欲界有順捨受業如何論言
善至三順樂答樂勝捨受據勝說也問何緣上捨勝
善惑下地捨即劣善感耶答欲界捨言劣善感者對
自地樂受捨名劣上地無樂可對名勝善感也問捨
受文在苦樂中容如何善能感捨受不善不感捨受
耶答捨受行相微細寂靜不善不能感也。


體性既殊者業即善惡樂受果即無記是性殊業體
即色或果果即心所受是體殊如何能相順也。
[002-0177c]


自性不違者性即是三受如樂受攝益為義樂受體
不違攝益義苦捨准知與第五別者此通三世第五
唯現在世別也。


順現法受業者現法即異熟果法因能順此果法順
之現法受順法受之業生後准此釋不定即時執也
皆不定也。


經部師許順現業勝故受生後若爾既一業體受現
生後三果如何獨名順現業不名生後業答隨初熟
位名順現等順現初熟且立此名理實受生後破云
我宗受果時速即勝非要果多名勝如輪王壽八萬
劫佛壽八十年豈以輪王果多能勝佛也。


但於時定於果必定有時無別體依果法定立果既
必定時亦必定離果無別時體故無時定果不定業
也彼許時定於果不定彼第三師許有時定果不定
業果不定業中分三順現等三故云於不定中時復
分三兼前第二師五業即成八也第一句者如比丘
令得輪王果世尊為正富四維輪王業業謝等果不
定也但於時中說定不定時定前三時不定即第四
也。


現身同分先業引故者順現受業即是滿業故現身
受順現業不能引現身現身過去業引餘三業能引
現亦能滿也問何故同分命根皆是引果論言引同
分不言命根答光法師兩釋云是一許命根現招同
分不許現招一釋同分命根皆許現招此文隨舉一
[002-0178a]
也寶法師云此若問幾是引果即應言命之根但辨
業體隨舉一餘例可知也。


中有定相如前巳述中有長時既許得果故能造十
一位定業各隨當位中受定不定業現在十一位及
餘生十一位定皆得也不說色界中有造業者色中
有亦造業以無十一位故約欲界明也何故中有不
造生後二業耶答一說亦能造此論說現王故一說
以中有求現生故造現生業不求生後故不造生後
業也問中有生有同類是同若言化生與中有類同
餘三生如何言類同答同一引業言同同一生身故
也約身形同不約趣生也。


謂預流無學不言中間二果者以容有漏道證非是
勝果也在滅定中心寂滅靜定之後却緣定中靜故
是勝依身也。


現法果即順受業若後門業即受即三剎那後即受
果也。


不與見戒現為依身與無漏法為依身名勝依身初
出見道依身由有見道等勢分等也問中定有伺如
何不言感身受耶答以中定無三識無苦受亦無樂
受唯有捨受在第六識雖有伺不感身受所以頌言
無尋業不言無伺也。


分別錯亂名曰心狂第六識有分別有心狂也問前
言惡唯感身受緣何不善能感心狂答疏云由此當
來感別異熟者由業感不平等四大由此為所依心
[002-0178b]
依此失念故有心狂不說不善感心狂異熟也第二
見非人即見鬼等。


第三惱他非人非人反害故心狂婆私吒女婆沙一
百二十六云由喪六子露形而走世尊化為小子既
見世尊後得本心涅槃經云不言六子慈心第也雜
梵云婆私瑟𢮎也五畏從我見生聖斷我見故無有
狂六欲天五相現亦有狂也問心狂心亂何別答㸦
有寬狹心狂唯狂狹通善染寬心亂通狂不狂唯染
狹四句思可知。


曲穢濁者即謟嗔貪是曲業之類為因生三業今喚
三業為曲穢濁者果取因名也。


●論本第十六


佛依業果性類不同者依三性流類不同分為三業
也。


黑黑者染汙性故因名黑異熟亦名黑即果名黑因
果合舉名黑黑黑之黑故黑黑即異熟。


不雜惡故因名白是可意故果名白問何故不說無
色善名白白業答若於是處有生中二有及身語業
語有自業無色無此故不說也一說舉色界無色界
准知名白白業問未離欲人善惡能雜即名黑白離
欲人造善業惡不能雜應名純白如何名黑白答據
委細說無不善業亦得名白白然受果非無惡雜以
因熟果總名雜業也。


非黑是了義說以不是染汙故非白是密意說約不
[002-0178c]
感人天果名非白體是白也。


第四既是能治故問云諸無漏思皆能斷益前三業
不答見道有十五心七智不斷惑不論故取忍就八
忍中四類忍斷上界今論斷欲界惑故頌中取四法
忍也約與無漏定俱時思名無漏業與煩惱同時思
名黑業也。


前八無間道唯斷煩惱第九無間道斷第九品惑所
緣有漏雜業亦得解脫更合有四類智離四無色純
白業能緣煩惱也以雜業及白業二皆是所緣法但
斷能緣惑不斷所緣法體此即是今師立緣縛斷文
也與無漏同時心心所等亦能斷惑體非業故不說
若爾身語是業應說答思與心等時同相應故說思
具五義故說身身語不然故不說也後二說以二業
所感果及所斷或果類因名異及雜業者破云見道
身邊見相應思如何名業又修道無記不感果非應
業也。


牟尼梵語此云寂嘿心是真寂嘿是無漏故。


由身語取道共戒能比知心能所合舉皆名牟尼也
由身語業能有所離者由身語有律儀無表業令心
心所有所離也問牟尼清淨妙行有何別耶答善巧
義是妙行體清淨義名清淨離癡亂寂嘿義也有說
感可愛果名妙行不雜煩惱名清淨究竟靜息寂嘿
義也清淨妙行無寬狹說三清淨寂嘿破邪清淨也
加行後起非業道者以為根本故非麤顯故也意三
[002-0179a]
經部即心差別有部別有體若不別者即煩惱與業
不別又十二因緣起不應別立無明行故也受生簡
見諦謂戒等無有表業如前巳會指初委反者指摸邊
捫摸曰指也。


煞罪所觸者婆沙三十二得獲觸證文字即別別同
類一義也問若正命根斷即成業道者下俱死應成
業道若第二念後方成業道者如何此文言彼正命
終名根本業道答正命終後第三念念方成業道第
一念命終第二念方結業道前文言正命斷者據根
本上說加行聲以加行於煞有功能故於第二念根
本上說加行聲也問若加行於煞有用根本上說加
行聲者加行於煞有用如何非業道耶答不由有用
方成業道無表無用應非業道起加行時其命在故
非業道攝也若爾表應非業道答表引無表表成業
道第二念方暢思成業道也正理二說一說貪等三
無加行後起同此論一說有不善思前後為加行後
起也加行由等起由三根生根本剎那等起不由三
根生名不與彼根本同也。


婆剌斯者國名亦云婆斯皆訛也彼國多邪見人作
此語也。


梵云吠陀舊云毗陀訛論有四一曰壽謂表生繕性
二曰祠謂祭享祈禱三曰乎謂禮義占法軍陳四曰
術謂異龍能伏如禁呪醫方也。


根道義別者能生後不善法名根思所履即道也。
[002-0179b]


及餘依前相續隨轉者第二念巳後作持無表是今
生未死來生身未至未來餘依身前所有表無表相
續生名後起此解同此疏也。


究竟者是成辦終了義即剎那等起思也。


殺等三皆於有情處起不於眾具名色空生者此通
情非情故不說於此二處起殺等三也。


名即四蘊者擇滅即是名收空非擇滅雖即是名以
邪見不緣空非擇滅也。


以第二念方結業道若俱死第二念二人一時結來
趣生若能煞者前死即依來趣身皆非此生攝未生
未曾作煞生加行又能煞人前死不可令所煞人成
業道也。


軍等若同事者雖時處同殺心不同不得殺生業道
故以同事云簡也不設者簡誤誤煞不成業道此論
誤不別法處僻見無心煞名誤擬殺強人錯殺㒬人
名錯也。


第一說斷息風名殺不正義胎內前四位無息風殺
應不成業道故五分律云若人似人似人即胎內前
四位也。


五蘊中殺色蘊刀杖故有說五蘊問若但有一念命
殺得罪不答亦成乃至一念應生不生皆名煞生也
唯此非餘者唯此此是未來有一念命者非餘是現
在一念命殺不成業道名非餘也問若盜塔物何處
得罪答正理有二說一說佛邊罪一云守護邊得罪
[002-0179c]
若爾守護人自盜應非業道前說為善也若盜二國
中間無主物國王邊得罪若盜巳僧物未羯磨十方
僧邊得蘭罪不夷第罪以不滿五錢故若羯磨了即
羯磨僧邊得罪。


若於不應行處作應行處等想不成業道也。


非時有說若支主許受齊戒後行即犯若不許受齊
戒行不犯若於強人婦作㒬人婦想一說不成業道
一說以事究竟故後說勝也。


若犯出家者自妻妾尚情欲重受齋戒時尚不應行
況犯出家不應行易轉更可行也。


國王邊得罪者設王自犯成業道餘一切守護人邊
得罪通即皆於王邊得罪若貨女與價無罪若不與
亦於王邊得罪也。


解所說義者不解言語及不信即雜穢語攝問如誑
有二十字何字處結罪答若鈍根二十了方得罪若
利根者說五字時前人即解即得罪前四字為加行
第五字為根本餘為後起也問何故煞了方成業道
誑即解義方成業道答據義不同煞即命斷誑即解
義又實不見等起見等想言不見等又實不見等想
言等後二聖言攝十六言說一一皆有四句准知婆
沙一百七十云何故此語名非聖言答聖正也善也
是非正非善言也非聖身中起故不善性故非聖成
故非聖說故得非聖果故名非聖言也問有部眼根
見如何言眼識證等答由識助故或舉能依顯所依
[002-0180a]
故三境同是至境故也軌範師經部上世軌範說色
具四言說見色同說色覺色知聲色等具三者同香
味觸法覺聲香味觸法知聲香味觸法也侫奴定反
謟說文云巧媚也倡伎者上處揚反下馮倚反倡樂三蒼倡俳
也伎謂藝能也。


出離者歌詠法言等也過輕不至業道者正理云輕
心不發無表不成業道也餘三語同時有雜穢即共
佞歌等是不共也。


他財貪者取修道貪簡見道貪非業道攝不損外物
故修道貪業道攝故頌言他財也有說見修貪皆得
為業道有餘師說一切貪皆得貪業道初及第三為
正也婆沙更有謗滅邪見滅即果中收也。


●論本第十七


一業名通三業一道名通十道如車牛名通一切車
牛也。


由十業道中有邪見明邪見次便明斷善也唯有上
品圓滿邪見者問九品邪見皆能斷善如何言唯上
品邪見能斷善答據實九品邪見皆能斷善此言唯
上品者據第九都益處說也。


施設論說斷三界善此論即云欲界生得善者彼論
約上界善得轉更遠故言色無色先巳退故也。


餘師意他界緣不緣自界因果無漏緣不緣有漏因
果故不斷善破云雖不緣自界及有漏因果還緣他
界因果及無漏因果故言一切也。
[002-0180b]


加行善有九品並發戒皆在加行時捨也今言斷九
品據生得說也。


先疑有續善後疑無斷善後無心順斷善先無後有
即續善有心順續善邪見二說一云斷九品善無出
觀如斷九品見惑一說通出不出如斷九和修惑通
出不出也撥無後世名愛樂壞不隨彼意樂所作名
非加行壞也梵云布剌拏此云滿出時物之皆滿舊
云富樓那及簡那皆訛也。


未生怨王者頻婆羅王無子後仙人相合有仙人與
王為子能害王因此號為未生怨王後殺仙人仙人
即作白鬼又遂兔人括井餓死後與韋提希為子造
殺逆煞父害母問若於現在續善入地獄不答不定
許得決擇乃至無學果也問煞斷善人與害蟻卵何
罪重答若依罪人罪重得夷罪若依業道害蟻卵重
以成就善法故也若人害蟻卵無小悔心是人巳斷
三界善根問斷善人邪見於同分命根為能引滿答
有二說一云能為二為以邪見有相應思通引及滿
有說能滿非引前說為正也。


不善業道俱轉中不染心中煞等隨一究竟如何有
不善思與煞業道俱轉及善中俱轉也七俱轉染心
得善戒既染心如何有不善思與善業道俱轉答謂
業道隨與同時善不善思俱時轉雖性不同以與業
道俱時生故也。


入無色定得苾蒭戒入色界定即有定共無表與思
[002-0180c]
俱轉也此釋九及十也。


地獄無誑語及離間語言無用者以無拒諱及常離
即無用也。


北洲無用者常乖離故無心求故無離間及誑也正
理云無誑心故常和穆故無離間語言清美故無麤
語也論云天鬼傍生等者雖諸天眾不能煞人愛自部故
而或有時煞餘趣故煞阿索〔語〕鬼趣有餘師說天亦煞天斬
首截腰其命方斷正理斷釋云斷天身支節巳還續
斷首斷腰則更不生故欲天中有煞業道也婆沙十
二云五趣法爾有勝事謂地獄異熟色身斷巳還續
餘趣不爾也。


六欲天與修羅相罵故麤惡語阿修羅與女相離故
有離間語有誑心故有誑語通雜穢語與修羅戰有
煞盜修羅女故有婬盜二也色界無處中業道初定
發身語表等是妙行攝也。


然無色那含等者此說過去依身起無漏道不說依
地有過去欲界一地身起一地共戒或二三四五六
地道共戒若二地身師起一地乃至五地道共戒若
三地身即起三地道共戒若四地身即起二地道共
戒五地身即起一地道共戒謂生上地即不起下地
道共戒也從此巳後生無色界曾一地身起道共戒
即成一地身道共戒乃至曾五地身起道共戒即成
五地身道共戒也問前二果人以有漏道得第三果
後以有漏道離色界染至無色界未起六地無漏道
[002-0181a]
不成過去生無漏戒此論如何言成一地五地耶答
此論據曾起說又下界即得第三果巳必定起後勝
果道故得根本無漏律儀此論同此說若無色第四
果不成無漏律儀以得果捨而下地無漏律儀得果
時巳捨故不成就故不善招三果加行時令他受苦
於地獄令他彼受異熟地獄授重亦通餘二趣也念
他短命等受等流臨終時令他失威光第三生光澤
𠝶鮮少受增上果十善業道生天即異熟果等准善
說也問人趣命根是善業感如何壽短是煞等流果
答不說人趣命根是煞生果但由煞生不善能障壽
短名等流果也正理破此論煞業與命作障礙因令
短命彼自釋云伹是煞生近增上果雖說人壽是善
業感由煞生近增上果令命住少時近增上名等流
也。


邪見癡增者由邪見增後生癡等流果貪嗔准此釋
也磽确上苦交反下苦角反孟子曰磽确薄塉田也鹹鹵上胡[糸*感]反下音暮說文〔齒〕謂西
方鹹田也盧葛反辛臺日也問等流增上二果何別答二果總

名增上顯上果近遠分別故三果雖同皆是不善感
以據與因相似邊別立三果名也。


貪奪有情心者貪起時映奪本心也問八邪支何界
所繫答邪念定邪精進邪見通三界邪思惟語業命
欲色有色界初定有二定上無也問幾通見等三斷
答邪見見斷語業命修斷餘通見修斷問何故三業
中先身後語八邪中先語後身答三業據麤細次第
[002-0181b]
說八邪據相生說。


能招自地可愛異熟者依未至地起無間斷欲界煩
惱九無間道相應思及定共戒招初定可意果也。


等流果即無間道前後相似或無間道與解脫道前
後相似也。


俱生士用即無間道同時思能引同時心心所及四
相七支無表也。


謂道所修未來功德者無間道後引第九解脫中五
通等功德也無漏招四果准前釋可知餘若有漏善
即解脫道及一切有漏散善等餘若無漏者即無漏
解脫道無記即有覆無記也。


色行二蘊少分為體者色蘊中取色聲表無表表取
形色聲取二聲行蘊取思餘法皆非者少分也。


善業望無記法為三果者善為因感當來異熟果異
熟果因善業生士用果如通果無記因善心生亦得
餘二無記因善業生准此釋。


不善業望善法即是前念不善為等無間引後念善
法生為二果也不善等為因引後念三無記法為士
用謂異熟等除通果無記也。


因前念四無記業引後善法如通果初生定善餘三
無記生善法及不善法由過二境不同故生善惡二
法。


無記業望無記法四無記自性生後念四無記法為
三果也三世無別體約五蘊立世體同前三性門同
[002-0181c]
念無等流果及異熟果也三世業與法性或同或異
思可知異熟果性四句唯果非同唯不同等流唯同
非異果唯性同增上士俱用通非除前性同及異也
過去世通多念故同世得有等流及異熟果現世無
等流及異熟果。


現於現二果此約現在一念俱應因同時士用增上
果諸地業色行二蘊為體欲界初定唯前若二定巳
上色蘊即定共無表行蘊即思空處巳上唯行蘊思
為體也。


同地業望法即通性同及異若異地相望如欲界業
望色界法即從同思慧入修慧有士用增上也從欲
界通果無記入色界善望即異性也向前三性門及
三世諸地三門共釋前斷道有漏業及餘有漏善惡
並第二行第三句餘無記三字也又同地有四果過
於三各四此二句取前三性門初有四二三句釋也
非學非無學業色行二蘊同前學無學業色即道共
戒行蘊即思也若學無學法通五蘊取無漏邊心王
大地十大善十尋伺道共戒四相得為體非學非無
學法通五十七法此三學及三斷門通釋前總明業
果兩行頌約義不同也。


學望學法即取苦法智忍巳後至有頂第九無間道
巳來無漏道前望於後為三果。


學業即第九無間道道共戒及思引第九解脫道益
無生智亦為三果也。
[002-0182a]


學業望非學法即有頂第九無間道巳前斷惑得無
為為離繫果等及前三果四向無漏定引有漏定等
也。


無學業取道共戒及相應思望學法即前三果四向
學也。


若無學業取益智時道共無表及思望無生智無學
為三果也。


若無學業望非學非無學法即九次第定無漏道共
戒及思引有漏定名非學非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業
即有漏若無漏定共戒及思引無漏定無漏定為學
無學法或世第一法引苦法忍苦法為學法也。


若非學非無學業望自類法取前斷道有漏業具足
有五果又釋有漏道斷惑有離繫果餘取有漏定及
一切法相生也。


見所斷業唯思修斷業色行二蘊同前三性業出體
非所斷業即道共戒及思也見所斷法即心王大地
十大煩惱六不善二不定八中取六除睡眠惡作為
四蘊修斷法五蘊通七十二法非斷法通五蘊心王
道共戒大地十大善十尋伺四相得及三無為為體
也。


見斷業即身見相應思引邊見等生見斷業引修斷
法引道貪等即士用增上引不善果即異熟果以見
惑有遍行隨眠能生五部與修惑遍行因即等流果
也。
[002-0182b]


無漏五蘊及三無為俱有不障義為增上果也。


修斷業望見斷法如下無明不了前境同時思引生
疑邪見等。


修斷業即善惡業引修斷法取前斷道有漏業具五
果釋即來生果為異熟餘果可知。


修斷業望非斷法即有漏定共戒及同時思引生無
漏定為士用增上果力有漏道斷惑證得無為為離
繫果。


非斷業即道共戒及同時思不引見惑生但有不障
見惑生義得為增上果。


非斷業即無漏道共戒及同時思為業引有漏定生
為士用增上果。


非斷業望無漏法即法忍相應思及戒證無為為離
繫果引解脫道等為士用增上果也。


壞軌則即四無記中不合威儀無記此約不順世俗
禮儀前約勝義感善惡果論第三非應非不應作第
一師即取四無記及有覆無記第二師除威儀無記
外餘三無記外餘三無記及有覆無記為第三業也
為由一業但引一生此舉現業問當果又為一生下
舉現果問因也。


時分定業應成雜亂者即順現等三世定業如何安
立即生後業與現雜亂此破一業引多生也。


應眾同分同分差別者若此一身多業共引即應一
生內必死生因以多業故同喻如多生或可多生應
[002-0182c]
不死生生許多業引故同喻如一生此破多業引一
生問一色塗形喻一業引者為約一剎那為約多剎
那若取前文塗即不成若就後義即多業引一生答
此中但取一色塗形像不約剎那說也問若不許一
業引多生者何故阿那律言我昔施一獨覺食感得
七返三十三天及人中為轉輪聖王最後生巨富長
者大釋迦家此即一業多如何言一業不引多生答
彼因一業引得第二生果更造業展轉至七生果約
本因初說或由一業多思願生天或人等感得七生
故言因一業感得也。


若心心所得四相等與業俱時能引亦能滿若前後
及一切不與業俱時者皆滿不能引也婆沙十九問
得及二無心定感何異熟果答感扶根塵色得四相
苦樂捨及同時心心所也不能引五根勝故無想定
招無心果及五蘊異熟滅定招非想四蘊果問為先
造引業為先造滿業答不定隨造者意樂力也。


婆沙說五無間業有五因緣易見故立為障謂趣處
生果及人趣謂地獄為所趣處即父母等起故生即
順生受果即非愛果人謂依煩惱重者方起也煩惱
障取現行不取成就者也正理論云何故名障答障
聖道若爾大梵應立為障答許離染故不立問無想
何故立答不能離染以無心故准此通障六行離染
也問諸有造作惡趣業卵濕生女身第八有順後受
業色無色一處二處生業皆障聖道及聖加行何故
[002-0183a]
不立障答此類果之中雖有強力由有別緣轉令得
聖故不立障不同無間業也若今生有異熟障第二
生容生善處得聖若今生有煩惱業第二生受此果
故不可治也問扇搋二形等何故不說異熟障答略
而不論或前後許轉聖果故不說也。


人從非人生如世羅生從鶴卵或父母轉作非人煞
皆不成逆也。


●論本第十八


經說佛與調達為兄弟佛為兄前母子調達為弟後
母子後父母巳不分弟財喚入山遊戲至頂佛推調
達墮山死由此因故佛在靈山西域記山西埵有甎
長精舍東闢其戶如來多在此處說法傍有大石高
四五丈長三十餘步是調達擲石傷如來足出血處
也。


不和合性大乘論許別有體此論即是非得取法輪
上非得為僧破體以誑語為因和合以四比丘五蘊
為體若不和合非得為體和合應以得為體答不可
相例如異生性非得為體聖性非唯以得二聖體同
問既破愚夫愚夫先有聖道上非得緣何破了方以
非得為體答未破雖有非得容得入聖破了未和來
無有得聖時故非得為體諸論有言破聖人者約此
容得聖說若破羯磨僧即取羯磨法上非得為體問
五百人住何識何受中破答六識五受皆容破也。


欲界善無有感一中劫者惡勝善故感一中劫若如
[002-0183b]
調達造三無間業皆順生受此雖前不許一業引多
生及多業引一生通之一為引業餘滿業正理云破
僧斷善人定墮無間餘逆容餘地獄受經部計多業
引一生及多經文對法第八說俱時受由業勝感得
大身柔煗眾多苦具也成實論許五劫受餘四從初
為名名順生受正量部五劫別壽初名順生餘即順
後受也問見行人為鈍根為利根若利根調達何故
退失神通答見受二人皆通鈍利二性調達失神通
鈍根見行能破僧也立邪三寶者五法為法寶三同
達多等為僧寶自為佛寶五百人信心生時即名破
僧也。


日暮時破至三更和真諦說佛在鷲峯山中勸調達
汝勿破僧造不善業趣非愛果如是慇懃訶責而無
止息之心爾時世尊起正智見審觀前際而我昔時
破他眷屬見過去為珍寶仙人時有彌佉長者嫁女
慕才學超世時有十二醜婆羅門以與其女及財寶
後時仙人至才學過彼仙執手牽起彼即告言勿奪
我坐處我所得財寶皆悉與汝仙人不許彼言我願
却生生生破汝眷屬世尊觀見便入靜室嘿然宴坐
受其報梵云羯園尸利汝山此云象頭山形似彼舊
云伽耶訛也以羯園與伽耶聲勢相近故謬傳爾然
西方別有伽耶山去鷲峯一百五十餘里非同一界
也大乘未得法空智名愚小乘未得生空智名愚也
問衣食等與佛別何別答名雖同意即別調達為衣
[002-0183c]
食等轉佛有出離處轉故。


至夜三更目連現通舍利弗說法彼方和如是名曰
破法輪僧下會破法輪及破僧名也。


止即是定目連神通舉因顯神果也問諸佛皆有破
僧不答此不定有業者即有正理論賢劫千佛唯迦
葉釋迦佛有餘佛無也恩田即父母懷胎十月臨產
不分難迴濕就乾含苦吐甘子行千里行千里有此
五恩田等佛等有十八不共法等功德依故名德田
或能生眾人勝德名德田也壞德所依者此通前三
歸中不歸生身難也父母轉形即父轉為母母轉為
父煞皆成逆也若父母是非人煞不成逆轉作人煞
即成下逆父母轉作畜生等亦不成逆以境劣故非
人害人父母亦不成逆若轉作黃門等即成逆以人
類也問如母懷子欲於胎內損或出胎後損或寄犲
狼等有命不死於其子無恩應非恩田答由父母有
死事等方有害子之心母欲害時必有戀心之心子
煞父母成下逆也本煞父誤煞母亦不成逆遣人煞
父過父行時煞父生時亦不成逆違本心故。


母為因彼血者童子迦葉是此生也若眾多人聚集
心擬總煞無簡別心煞著羅漢即成逆以無簡別心
故父母在眾煞簡與不簡皆成逆以自識故也辟喻
經說始欠持此云鬢髻結是南印度國王付子位出
家成無學後為子煞佛遣弟子告言成二逆者顯此
一逆由二緣成或以二門訶責彼也作打心出佛身
[002-0184a]
血無無間罪調達作煞心於佛出血有不成逆四句
分別思而可知也謂正煞時是凡夫後臨死方成無
學亦無無間罪也正理論云我宗無間加行總有二
類一近二遠於中近者不可轉如子起害母心定或
母有力反害其子或官所投或子命益母命由在亦
成無間此論依此說遠者可轉也經部五逆罪尚可
轉況加行若餘十惡業道加行生害得聖道也。


知法非法者調達知五法是非法或知佛法是正法
名知法知巳五法不是法名法名法非法也。


聖道即初果向 得果即初二果 離染即第三果
 漏盡即第四果也。


同類者相似義此非無間即生容順後受也。


菩薩相者大乘三無數劫修菩提資糧百劫修相好
百劫學神通千劫學威儀萬劫學萬行此論宗即四
階成佛第一三無數劫修菩提資糧第二百劫修相
好第三王宮下生踰城出家以有漏道斷下八地煩
惱第四三十四心成等正覺梵云菩提薩埵略云菩
提菩提即所求果薩埵所度有情大智上求菩提大
悲下濟有情從境立名有財釋或菩提准前薩埵即
自身即求菩提之有情依主釋或一分有財釋問緣
何不說修八十種好答以自相上用故不說修問百
大劫何劫答取中劫以下起九劫既是中劫取亦中
劫也問菩薩先巳得定緣何百劫方得名定答先天
知人不知今人天悉知方名住定也。
[002-0184b]


無緣大悲者二乘見有苦或巳父母方救佛不簡怨
親有苦無苦皆救也或無緣者即真如得此無緣法
起大悲救有情名無緣悲也。


如相好業非生得慧加行生故非聞慧劣故非修慧
是散地故問三業中何業修答通三業修問為五識
為意識修答意識分別故問為離染得為加行得答
加行得功用生也准釋迦佛正法亦得千年以過去
釋迦佛正法千歲故舍利弗呾羅是小凡師發願求
為弟子釋迦牟尼此云能寂能寂眾惡修波羅蜜多
此云彼岸到如前巳釋因地為忍辱仙人憍陳如為
歌利王與妃后入山遊獵妃后於仙人處求法因此
嗔彼以刀斷手足便歸護仙神雨沙石打王即却向
仙人處悔過仙人言我若有少分恨之心願我手足
不復反生言訖手足如本由慈因力佛初成道先度
憍陳如等也過去有佛名曰底沙亦名補弗沙此云
明是皇名有二弟子釋迦慈氏觀二誰先成佛慈氏
於先成佛自利行強故釋迦在後觀二人所化釋迦
化根先熟利他勝佛言我轉一人即易轉多人即難
彼佛後釋迦佛遊仙佛先去至瑠璃龕入火界定經
七日夜受勝妙樂令釋迦佛取坐具尋地山林悉不
見忽至龕前見忘下一足經七日夜便超九劫梵云
梅怛麗藥此云慈氏生在意性家故也。


遊者往即無常也問釋迦近佛文句理合巧妙自在
何故七日夜唯頌一偈耶答一云以顯思勝故二云
[002-0184c]
恐怖散亂故三云顯巳心無厭倦故若改文句心散
即劣也金剛喻定時定慧俱圓滿或可金剛定即定
盡智時即慧此論作前說也問何故戒類中有事修
中戒不名事答戒類是別解脫戒散地思正詫即名
事修中戒與心俱思不正託不名事也。


有說唯思名真福業福業即是思以施戒修為門經
部釋也亦有施聲以無果相對故不說也。


恩田者如本生經說菩薩因地為一熊在深山後有
人入山採薪遇雪飢寒熊見將養餘命得存天晴下
山遇獵師示彼熊處煞熊分肉兩手便墮又婆沙說
菩薩昔為鹿王其角如雪其毛有九色忽有一人遇
水所漂鹿王入水救得存此人命王訪此鹿加以重
賞此人示處將欲煞時此人著癩王知所由發心不
煞此雖畜生皆是恩田攝也。


無損施者不損惱所施人或財物無損也。


隨時生樂受觸者隨四時生觸如夏有凉風生觸等
也。


莊嚴心者施願求菩提得七聖財謂由捨財亦能捨
生死得涅槃伹名增長必是造作業如不墮惡道業
俱名造作業不名增長也。


不善助伴者如盜以婬等分中想似亦由田如江南
橘江北為枳此古人妄說江南江北有枳橘此論約
大段為種果言無倒也問前說欲界善業無有能感
一中劫此業如何能感梵福量耶答由此一業起多
[002-0185a]
思願故感梵福也問何故散善能感上地果答由此
造業命終法爾得上定如世界壞時法爾得上界生
或可後一是定善色界壽前三欲天壽積如成梵福
量正理論同此說四上加六真諦說也問如來自在
誰人能救答若有請佛住世一劫若過一劫伹約能
請即是救也法施財施體同五蘊財施色即身語法
施色即語業餘四蘊可知若財供養即色蘊法供養
即名句文是行蘊攝也。


辨契經等等取餘十一部經法施用說法者語及心
心所聞思慧五蘊為體也。


此善生巳名為身中有涅槃法者此訴能有涅槃法
善生時也。


若人聞說下訴有涅槃相 如見得雨下舉喻也。


善無漏名妙如等婆沙四十四廣說准正理善有漏
及無覆無記皆名處中也。


俱舍慧暉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