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206 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法輪寶懺-清-咫觀 (master)


水陸道場法輪寶懺卷第五



諸論本皆由西及東。不相交互。至蕅益分釋論
為一起。宗論論釋各為一起。遂有東土之論。序
於西之上者。以其非無所見。故亦仍之。但於三
起巳明後。又將台宗懺法。收入懺門。而本宗各
自有書。致將台書分成五起。頗有可商也。至
本朝著作。未經寓目。藕師故不收。今略補敘於
後。而藕書中檢目未得者。亦標於後。以俟他日
考訂。


一心奉請十住毗婆沙論拜觀同上


亦曰十生論。龍樹菩薩造。姚秦天竺沙門鳩摩
羅什譯。
序品第一 入初品第二 地相品第
三 淨地品第四 釋願品第五 發菩提心
品第六。分別七因緣發心 調伏心品第七。因
上品說三發心必成。餘四不必成。問答廣明成
不成法。有五四合為二十法。失菩提心。轉此修
習。世世不忘菩提心 阿惟越致相品第八
 易行品第九。廣明念十方佛。及阿彌陀佛。過去
七佛。未來彌勒佛。三世佛菩薩等。以求阿惟越
致 除越品第十。於佛所修懺悔勸請隨喜迴
向 分別功德品第十一。明六時懺悔等所有
功德 分別布施品第十二 分別法施品第
十三 歸命相品第十四。明歸依三寶義 五
[005-0986c]
戒品第十五 知家過患品第十六 入寺品
第十七。明齋日宜受八戒。及親近持淨戒者。亦
不於破戒生輕恚心。但應生憐愍心 共行品
第十八。謂在家出家菩薩所共行法 四法品
第十九。明八種四法應遠離。八種四法應修習。
乃至十法能淨治初地 念佛品第二十。明般
舟三昧。念佛相好 四十不共法品第二十一。
次明念佛功德法身。略說有四十種 四十不
共法中難一切智人品第二十二。問家種種難
佛非一切智。一一答釋 四十不共法中善知
不定品第二十三 偈讚品第二十四 助念
佛三昧品第二十五。明二種四法。能生般舟三
昧。又在家菩薩有二十法。出家六十法。助法五
十 譬喻品第二十六。釋經中導師喻。喻菩薩
通達地法 略行品第二十七。一不放逸。二不
放逸及智慧。三戒心慧。四諦捨滅慧。五五根。六
六度。七七正法。信慚愧聞進念慧。八大人覺。少
欲。知足。遠離。精進。念。定。慧。樂不戲論。九大忍大
慈大悲慧念堅心不貪不恚不癡。十十善道。如
是等法。菩薩應生。生巳應守護。守護巳應增長。
又應遠離惡法。所謂一放逸。二貪聲聞辟支佛
地。三憎菩薩及菩薩所行與甚深大乘經。四諂
曲急性無慈愍。五貪欲瞋恚。睡眠。調戲。疑。六慳。
貪。破戒。瞋恚懈怠。調戲愚癡。七樂多事務。樂多
[005-0987a]
讀誦。樂睡眠。樂語說。貪利養。常欲令人喜。迷悶
於道。心生愛行。八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
邪方便。邪念。邪定。九不聞無上菩提。聞巳不信。
信不受。受不持。持不知義趣。知而不說。說而不
行。行而不常。常行而不能善。十十不善道。成就
三十二法。乃為菩薩 分別二地業道品第二
十八 分別聲聞辟支佛品第二十九。明十善
道。令何等眾生。至二乘地 大乘品第三十。明
菩薩修十善道勝於一切 護戒品第三十一。
明十善十惡果報。及六十五分尸羅 解頭陀
品第三十二。明十二行。各有十功德利 助尸
羅果品第三十二。明六種四法。能淨尸羅。又四
種似尸羅而破尸羅。慎莫為之。一說有我。二不
離身見。三見諸法定有。四聞諸行無生相。心則
驚畏。又沙門有四。應學第四沙門。不應為三。一
者形色相沙門。二者威儀矯異沙門。三者貪求
名利沙門。四者真實行沙門 讚戒品第三十
四 戒報品第三十五。謂常作轉輪聖王。


一心奉請十地經論拜觀同上


天親菩薩造。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華嚴十地品。


一心奉請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
拜觀同上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005-0987b]


一心奉請彌勒菩薩所問經論拜觀同上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釋寶積第四十
一會。


一心奉請大寶積經論拜觀同上


菩提留支譯。釋寶積第四十三會。


一心奉請無量壽經優婆提舍拜觀同上


婆藪盤豆菩薩造。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
譯。
天親菩薩。明修五念門。得生安樂。見彌陀。禮
才。讚歎作願觀察迴向。


一心奉請寶髻經四法優婆提舍拜觀同上


天親菩薩造。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等譯。


釋大集第十分。


一心奉請轉法輪經優婆提舍拜觀同上


天親造。毗目智仙等譯。
佛住靈山告智員大海
樂說辯才菩薩言。有二種住持。如來轉法輪。謂
眾住持。法住持。


一心奉請三具足經優婆提舍拜觀同上


天親造。毗目智仙等譯。
佛住毗舍離大林精舍。
告無垢威德大力士言。菩薩有三具足。施戒聞
也。


一心奉請佛地經論拜觀同上


親光等菩薩造。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是佛住淨土。為妙生菩薩說五種法。攝大覺地。
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
[005-0987c]
成所作智。


一心奉請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拜觀同上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有論無經。文來
未盡。


一心奉請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拜觀同上


天親菩薩造。菩提留支譯。


一心奉請略說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拜觀
同上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說瑜伽自性三
十七聖位。謂十六菩薩。八方內外大護。及法界
身。


一心奉請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
蜜多理趣釋拜觀同上


大廣智不空譯。
釋本經字句理趣種種表法義
門。


一心奉請般若波羅蜜多理趣經大安樂不空三昧
真實金剛菩薩等一十七聖大曼荼羅義述拜觀同上


大興善寺三藏阿目伽金剛。依釋略序述金剛
菩薩名義表法之句。


一心奉請瑜迦金剛頂經釋字母品拜觀同上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釋遏阿等五十
字門義。


一心奉請仁王般若陀羅尼釋拜觀同上


大廣智不空譯。
[005-0988a]


一心奉請諸教決定名義論拜觀同上


聖慈氏菩薩造。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明一切
教中諸根本字。彼如實義。所謂唵字最為上首。
及吽字阿字等。即三身及金剛三業等。


一心奉請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拜觀同上


勝德赤衣菩薩造。施護譯。


一心奉請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拜觀同上


大域龍菩薩造。施護譯。


一心奉請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論拜觀同上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阿闍梨譯。
亦名瑜伽總
持教門說。菩提心觀行修持儀。


一心奉請事師法五十頌拜觀同上


宋西夏沙門日稱等譯。
馬鳴菩薩依祕密教略
出。


一心奉請大智度論拜觀同上


龍樹菩薩造。姚秦北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起論 釋初品盡三十卷 釋摩訶般若波羅
蜜經九十品。


一心奉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拜觀同上


無著菩薩造。亦名金剛能斷般若。隋南天竺沙
門達磨笈有譯。
成立七種義句。一種性不斷。謂
護念付囑。二發起行相。謂問答住降。三行所住
處。有十八種。略為八種四對治。謂十八住中。各
[005-0988b]
有二種對治。五不失。謂離增益損減二邊。如經
中處處云即非是名等。六地謂十八處。顯示信
行地證道住處。是淨心地。後上求佛地。七立名。


一心奉請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拜觀同上


無著菩薩造。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一心奉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拜觀同上


天親菩薩造。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經及無著頌。斷七十二疑。


一心奉請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拜觀同上


無著菩薩造頌。世親菩薩造釋。唐大薦福寺沙
門釋義淨譯。
與前同。不列經文。末後一頌義淨
作。


一心奉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拜觀同上


功德施菩薩造。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


一心奉請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拜觀同上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共曇林等譯。
婆藪
盤豆菩薩。即天親。廣釋序品。及方便品。略釋七
喻等。


一心奉請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拜觀同上


元魏中天竺沙門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譯。
與上
論同。


一心奉請大般涅槃經論拜觀同上


元魏沙門達磨菩提譯。
婆藪盤豆菩薩。釋迦葉
[005-0988c]
菩薩所問偈。


一心奉請涅槃本有今無偈論拜觀同上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天親菩薩造。兼釋諸
行無常偈。


一心奉請遺教經論拜觀同上


天親菩薩造。真諦譯。天親於小乘經。建立大乘
所修行法。


一心奉請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拜觀同上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釋經義總啟
十門。第一起教因緣。謂因緣各開十義。第二藏
教所攝。謂三藏中。正經藏攝。亦攝餘二。於二藏
中。菩薩藏攝。又權不攝此。此兼攝權。於五教中。
唯圓教攝。此亦攝餘。第三義理分劑。略分四門。
一所依體事。二攝歸真實。三彰其無礙。四周徧
含容。又各十門。以顯無盡。第四教所被機有十。
前五揀非器。後五彰所為。無信違真乖實陿劣
守權。皆非器。正為一乘圓機。兼為信向成種。引
為權教菩薩。機為二乘。遠為凡夫外道闡提。第
五教體淺深。略明十體。一音聲。二名句文。三通
取四法。四通攝所詮。五諸法顯義。六攝境唯心。
七會緣入實。八理事無礙。九事事無礙。十海印
炳現。後二正是經宗。融取前八。無所遺矣。第六
宗趣通別。總為十宗。一我法俱有。二法有我無。
三法無去來。四現通假實。五俗妄真實。六諸法
[005-0989a]
但名。七三性空有。八真空絕相。九空有無礙。十
圓融具德。今經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不思議
為宗。第七部類品會。一彰本部。二顯品會。三明
支類。四辨論釋。第八傳譯感通。第九總釋經題。
初解經題。二明品稱。解經題中十門分別。一通
顯得名。二對辨開合。三具彰義類。四別釋得名。
五展演無窮。六卷攝相盡。七展卷無礙。八以義
圓收。九攝歸一心。十泯同平等。第十別解文義。
亦有十例。一本部三分科。二問答相屬科。三以
文從義科。四前後襵疊科。五前後鉤鎖科。六隨
品長分科。七隨其本會科。八本末大位科。九本
末徧收科。十主伴無盡科。此後乃隨文科釋。


一心奉請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拜觀同上


即清涼自釋前疏。


一心奉請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拜觀同上


即前疏中懸談合鈔別行。


一心奉請華嚴一乘教義分劑章拜觀同上


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開釋如來海印三
昧一乘教義。略作十門。建立一乘第一。教義攝
益第二。古今立教第三。分教開宗第四。乘教開
合第五。起教前後第六。決擇其義第七。施設異
相第八。所詮差別第九。義理分劑第十。


一心奉請華嚴經指歸拜觀同上


法藏述。
一說經處。二說經時。三說經佛。四說經
[005-0989b]
眾。五說經儀。六辨經教。七顯經義。八釋經意。九
明經益。十示經圓。於十門中。各明十意。


一心奉請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拜觀同上


法藏述。
一三寶章。略作八門。二流轉章。略作十
門。三法界緣起。略陳四門。四圓音章。略作四門。
五法身章。四門分別。六十世章。義作二門。七𢆯
義章。又分十門。


一心奉請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及略疏之
拜觀同上


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圭峯為華嚴五
祖。然華嚴義蘊。經歷初祖法順之法界觀。華嚴
二祖智儼之千𢆯門。華嚴三祖法藏之五教十
儀。巳闡發矣。故別宏圓覺。以紹四祖澄觀華嚴
疏鈔之後。


一心奉請佛說阿彌陀經疏拜觀同上


唐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三門分別。初述大意。二
釋經宗致。三入文釋。正宗分中。以發菩提心釋
多善根福德因緣。名為正行。一日乃至七日持
名。名為助行。雖立說稍偏。而高出時流之見。


一心奉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拜觀同上


陳隋天台智者智顗述。
此經以心觀為宗。實相
為體。所言佛說觀無量壽佛者。佛是所觀勝境。
舉正報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眾。觀雖十六。
言佛便周也。從能說所說。人以立名。以心觀淨
[005-0989c]
則佛土淨為宗致。生善滅惡為經力用。大乘方
等而為教相。二藏中菩薩藏收。頓漸中此為頓
教也。從如是至清淨業處為序分。從爾時世尊
放眉間光至諸天發無上道心為正說分。爾時
阿難白佛下為流通分。


一心奉請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拜觀同上


出元藏。


一心奉請維摩詰所說經注拜觀同上


出元藏。


一心奉請維摩詰所說經疏拜觀同上


出元藏。


一心奉請四教義拜觀同上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智顗撰。
第一釋四教名為
五。一正釋。二覈定。三引證。四料簡。五明經論用
教多少不同。第二辨所詮為四。一約四諦理。二
約三諦理。三約二諦理。四約一諦理。第三明四
門入理為五。一略辨四門相。二正明四門入理。
三悉檀起四門教。四約十法成門義。五信法兩
行四行不同。第四明判位不同為六。一藏。二通。
三別。四圓。五五味結成。六經論教多少。第五明
權實。第六約觀心。第七通諸經論。此三科未說。


一心奉請金光明經𢆯義拜觀同上


天台智者智顗述。門人灌頂錄。


一心奉請金光明經文句拜觀同上
[005-0990a]


智顗述。灌頂錄。


一心奉請盂蘭盆經疏拜觀同上


唐充國沙門宗密述。


一心奉請首棱嚴經義海拜觀同上


宋長水沙門子璿集義疏注經并科。泐潭沙門
曉月標指要義。吳興沙門仁岳集解。福唐沙門
咸輝排經入注。


一心奉請大佛頂首棱嚴經會解拜觀同上


師子林沙門惟則集九家解。並為補注。一興福
慤。二資中沇。三真際節。四㰎李敏。五長水璿。六
孤山圓。七吳興岳。八泐潭月。九溫陵環。


一心奉請觀音經疏拜觀同上


天台智者智顗述。弟子灌頂記。


一心奉請金剛般若經疏拜觀同上


天台智者智顗述。
法譬標名。若見諸相非相。即
見如來。是經正體。約實相慧。行無相檀。如人有
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是因。諸相非相。是果。此
之因果。同約實相為宗。破諸相惑。顯出功能。亦
自無滯。即力用也。教相可知。


一心奉請金剛經論疏纂要拜觀同上


唐大興福寺沙門宗密述。宋長水沙門子璿重
治。科經約天親。釋義兼無著。傍及餘論疏。


一心奉請釋金剛經刊定記拜觀同上


宋長水沙門子璿錄。
石壁於纂要。別為廣錄。今
[005-0990b]
師病其繁長。更為刊定。


一心奉請仁王護國般若經疏拜觀同上


天台智者智顗說。門人灌頂記。


一心奉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拜觀同上


唐翻經沙門法藏述。


一心奉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集注拜觀同上


明天界寺僧宗泐演福寺僧如玘同集。
共集賢
首孤山古雲佛海四家注疏。


一心奉請妙法蓮華經𢆯義拜觀同上


智者說。門人灌頂錄。
妙名不可思議也。法者。十
界十如權實之法也。蓮華者譬權實之法也。良
以妙法難解。假喻乃彰。一為蓮故華。喻為實施
權。二華開蓮現。喻開權顯實。三華落蓮成。廢權
立實。權實之喻如此。本迹之喻亦然。凡𢆯義多
是五重。一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


一心奉請妙法蓮華經文句拜觀同上


智者說。門人灌頂錄。
初品為序。方便品訖分別
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從偈後盡經。
凡十一品半。為流通。又序品至安樂行品約迹。
涌出以下十四品約本。本迹各序正流通。


消文為四。一因緣。二約教。三本迹。四觀心。因緣
亦名感應。眾生無機。雖近不見。慈善根力。遠而
自通。感應道交。故用因緣釋也。夫眾生求脫。此
機眾矣。聖人起應。應亦眾矣。今論娑婆國土。音
[005-0990c]
聲佛事。則甘露門開。故用約教釋也。若應機說
教。教有權實淺深不同。須置指存月。亡迹存本。
故用本迹釋也。若尋迹。迹廣。徒自疲勞。若尋本。
本高。高不可極。日夜數他寶。身無半錢分。但觀
巳心之高廣。叩無窮之聖應。機成致感。逮得巳
利。故用觀心釋也。


初序品者。如是等五事。冠於經首。次序也。放光
六瑞。發起之端。由序也。問答釋疑。正說弄引。述
序也 二從方便品。至學無學人記品。是迹門
正說。更為兩。一從此以下。是略開三顯一。二從
告舍利弗汝巳殷勤三請。是廣開三顯一。凡七
品半。文為三。一從此至譬喻品盡。回向佛道。是
為上根人法說。二從爾時舍利弗白佛下至授
記品。是為中根人譬說。三化城喻下三品。是為
下根人因緣說 三法師下五品。是迹本流通。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是本門發起序 壽量品
第十六。是正開近迹顯遠本 分別功德品第
十七。於中。佛說長行。為總授法身記。彌勒說偈。
為總申領解。正宗分竟 此後并下三品。為勸
持流通。神力品第二十一。乃至普賢菩薩勸發
品第二十八。為付囑流通。


一心奉請觀音玄義拜觀同上


智者說。門人灌頂錄。此別釋法華經中觀世音
菩薩普門品也。
[005-0991a]


一心奉請觀音義疏拜觀同上


智者說。門人灌頂錄。有時作序正流通三段。有
時不用此三名。但分三章。一無盡意。二佛答。三
持地歎。或為四章。三如前。四者聞品得益。或作
二段。謂前後兩問答也。多種分章。隨人意用。文
中亦作因緣。乃至觀心等釋。


一心奉請妙法蓮華經要解拜觀同上


宋溫陵開元蓮寺沙門戒環解。
科此經二十八
品。序分一品。正宗分十九品。流通分八品。


一心奉請大般涅槃經𢆯義拜觀同上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一心奉請大般涅槃經疏拜觀同上


灌頂撰。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一召請涅槃眾。
從初如是至流血灑地。二開演涅槃施。從純陀
訖大眾問。三示涅槃行。從現病至德王。四問答
涅槃義。師子吼訖品。五折攝涅槃用。從迦葉訖
經。


一心奉請佛遺教經論疏節要拜觀同上


宋晉水高麗國沙門淨源述。
大意宗天親。而訛
謂馬鳴。


一心奉請菩薩戒義疏拜觀同上


智者說。
三重𢆯義。一名二體三料簡。從初偈長
行至清淨者為序。次十重訖現在菩薩今誦為
正說。餘盡卷為勸說流通。
[005-0991b]


一心奉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解拜觀同上


明天界善世禪寺住持僧宗泐演。禪講寺住持
僧如玘同奉詔注。


以上兩土釋論。


水陸道場法輪寶懺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