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95 楞嚴經疏解蒙鈔-明-錢謙益 (master)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八之一
海印弟子 蒙叟錢謙益鈔


○躡上示地位堦差科
[○@●]第二返妄歸真辨地位之相三。從此去盡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疏】初辨漸次
修行者。前由無明。動彼靜心。從細至麤。遂成三相。及二顛倒。又由世界。和合相涉。根塵相對。成業性故。十
[008-0721c]
二區分。類生差別。流浪苦海。如汲井輪。其猶空華。於湛精明。亂生亂滅。此皆塵勞煩惱汙染真性。不得清
淨。今欲轉染歸淨。返流復源。故立漸次修行。以為對治。下喻云。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并雜灰香。
洗滌其器。後貯甘露。由此漸次。以立地位也文二

[?∴]一結前生後二
卍一結前顛倒因。】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
揑目。亂華發生。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虗妄
亂想。」


【【疏】眾生妄心。無始熏習。業苦種子。如恒河沙。何啻
十二八萬四千。故一一類。獲具十二。於妙圓中。皆
是狂勞虗妄華相〔標指〕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故一念妄動。諸
相具足

△〔孤山云〕各具。即互具也。以一一類心。妄種皆足。一則現起名事造。餘則冥伏名理具。以妄本無
體。元是真心。是故妄具。元是真具。具無其相。一切皆空也〔補遺云〕准止觀事理二造。今此各各具十二類。
事造也。於事造中。眾生實造。三世業果各具者。各造也。所謂變造。猶如捏目。亂華發生。正顯變造之相貌
也。然此事具。並由理具。故云真淨明心具足等

卍二生後漸次法。】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
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并雜灰香。
洗滌其器。後貯甘露。」


【【疏】真心如器。顛倒即毒。湯水等即戒定慧。洗即修
習。甘露即無生忍。若本無垢。亦無修證。既有修證。
須具眾因。故此三種。皆為本也〔吳興云〕淨器喻伏惑行人。除滅亂想。
身器清淨也。除去毒蜜。喻除其助因。及刳其正性也。湯水如正行。灰香如助行。甘露喻所證之理

△〔王舜
鼎曰〕既云一一類中。各具十二顛倒。虗妄亂想。如恒河沙。伏斷功夫。從何下手。故云。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
三漸次。本因。即前文因明因動。所謂陀那細識。根本無明。亦即所謂結心也

△〔私謂〕淨名經云。何者為如
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痴為種。四顛倒為種。乃至一切煩惱。皆是佛種。若見無
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𢍉溼淤泥。乃生此華。煩惱泥中。乃有眾生
[008-0722a]
起佛法耳。經云。汝欲脩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正此義也。故肇公曰。自非凡夫。沒命
洄淵。遊盤塵海。進無無為之歡。退有生死之畏。何能發迹塵勞。標心正覺。拔斯無上之寶乎。經從三漸次。
安聖位。增進修行。必曰始於凡夫。意葢如此

○〔引證〕〔淨名經云〕得甘露滅覺道成。什曰。梵本云。寂滅甘露。
寂滅甘露。即實相法也。諸天以種種名藥著海中。以寶山摩之。令成甘露。名不死藥。佛法中以涅槃甘露。
令生死永斷。是真不死藥也

△〔智論云〕若菩薩甘有三毒者。云何能集無量佛法。譬如毒缾。雖著甘露。皆
不中食。菩薩集諸純白功德。乃得作佛。若雜三毒。云何能具清淨佛法

[?∴]二正辨修行二
卍一徵列。】


「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
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疏】前問至何漸次。得修行目。今此第二。名正修行。
故云真修。以持聲聞菩薩戒律。是無漏之學。故標真修。簡前修習五種辛菜。
名為助因。以能資助煩惱業故。淫殺盜妄。名為正
性。以是生死根本。解脫怨故。根塵偶對。流逸奔趣。
正是無明。現行業用。是故除而去之。刳而空之。違
而背之。苟三行漸著。功用漸成。六用不行。返流全
一。妙圓平等。身心快然。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孤山云〕漸
次者。事偏理圓不同偏教之漸也。斷辛持戒。從麤至細。破惑入位。自淺由深。皆以菩提之心。即理而修。無
非圓行也

△賀中男云。欲修觀音耳根圓通。當立此三漸次。方得證入
卍二別釋三
[○@●]一除其助因二
[○@?∴]
一總指食為助因。】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
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言。一切眾生。
皆依食住。」


【【疏】皆依食住者。食以資益諸根大種。心心所法。能
生喜樂。相續執持。故有四種。唯識文同段謂分段。以欲
界香味觸三。正消變時。有資益義。乃名為食。〔唯識云〕一
[008-0722b]
者段食。變壞為相。香味觸三。於變壞時。能為食事。以變壞時色無用故觸食。謂根境

識三和合。能引意識。相應觸起。觸對前境。能生喜
樂。資益諸根。及心心所故。二者觸食。觸境為相。謂有漏觸。裁取境時。攝受
喜等。能為食事。此觸雖與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證真云〕觸謂觸對。取六識中相應觸。對前境時。生
喜樂故思食。謂意識相應思。與欲俱轉。於可意境。希

望偏勝。有資益義故。三者思食。希望為相。謂有漏思。與欲俱轉。希可愛境。能為
食事。此思雖與諸識相應。屬意識者。食義偏勝〔證真云〕思謂意思。取第六識相應思。於中意境。生希望故。
相應觸及相應思。皆心所徧行中法。思想飲食。令人不死。亦名思食。冷煖等觸。亦名觸食。此乃分通。非正
食義識食。謂第八識。由前三食。緣助勢力。令此第八。

體有增勝。故能執持諸根大種。能與諸法為長養
因。有攝受義。故名為食四者識食。執持為相。謂有漏識。由段觸思。勢力增長。
能為食事。此識通諸識自體。而第八識。食義偏勝。若無此識。彼識食體。不能有故。由此定知。異諸轉識。有
異熟識。一類恒遍。執持身命。令不斷壞。世尊依此故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證真云〕段食唯在欲界。
以色無色界。無香味二塵。餘三徧通三界

△〔真際云〕佛成道後。為除自餓外道苦行。說一切眾生。皆依食
住。正覺正說。餘不能知。外道嗤曰。愚者亦知。何言正覺正知。佛返問食有幾種。外不能答。因說四食云云


[○@?∴]二別示食辛過患二
[○@卍]一勸令斷。】


「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
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


【【疏】有資益義。皆名為甘。不正消變。能壞身心。皆名
為毒。是五性熱。氣葷味辣。脩行者食。能殺法身。如
食毒也。五辛者。謂大蒜茖䓗一作革葱。薤也。其形似韮。類山葱也
乃葱之正名蘭䓗即小蒜也。雜阿含云。非小蒜。木葱是也。木葱即韭也興渠興渠
譌也。應法師云。此云少。正云興宜。出烏荼婆他那國。慈愍三。藏云。根如蘿蔔。出土辛臭。冬到彼土。不見其
苗。此方無故不翻。石門云。此方以胡荽稱之

△〔梵網云〕若佛子。不得食五辛〔楞伽云〕一切葱韭薤蒜。臭穢
[008-0722c]
不淨。能障聖道。亦障世間人天淨處。何況諸佛淨土果報

△〔翻譯云〕楞嚴開有五失。一生過。二天遠。三鬼
近。四福消五魔集

[○@卍]二示過患二
[│/○]一現同鬼住。】


「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間。食辛之人。
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
諸餓鬼等。因彼食次。䑛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
長無利益。」


【【疏】生死根本。無過淫殺。此五能助。復加葷穢。引諸
邪惡。唯增癡惑。汙清淨道。故福德天眾遠離。無益
惡鬼同住也〔智論云〕行者欲令大德天來。惡鬼遠去。故身心輕便。近諸惡鬼。令人身心
漸惡。譬如近瞋人。能令人瞋。近美色。則令人好色情發

△〔私謂〕龍樹言北方有雪山。雪山冷故。藥草能殺
諸毒。所食米糓。三毒不能大發。三毒不能大發。故眾生柔輭。信等五根。皆得勢力。如是善因緣。北方多行
般若波羅蜜。夫以雪山之藥草。其力能殺三毒。長五根。多行般若波羅蜜。則五辛能發淫增恚殺法身。障
聖道。益可反而徵矣。草木之滋。轉移如是。謂之助因。豈不信乎

[│/○]二終作魔民。】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
讚淫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


【【疏】臭辣葷穢。非可聖意。故不守護。魔不持戒。而修
邪定。及修世福。遂感魔宮。以定福力。且順生報。其
毀禁業。順後方受。


[○@卍]三結成行。】


「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
漸次。」


〔私謂〕禁食五辛。口腹麤戒。庸夫婦孺。胥能遮止。如來特開為三漸次之一。居四十四心之前。此何以故。良
以修三昧人。禪定專勤。修習猛利。欲以凡身。頓超直入。此諸佛菩薩之所愍念。亦煩惱四魔之所尋伺也。
[008-0723a]
障濃智薄。觀弱境強。影明非真狂解旋起。依四食之妄因。忽五辛為小戒。有曰。三淨五淨。猶云神力化生。
此五元無命根。何以不同草菜。有曰。食甘食毒。豈是生死真因。此辛即歸變壞。何云皆依食住。有曰。我誦
十二部經。身口意三俱淨。五葷入口。成甘露味。何用區分淨穢。有曰。我得妙三摩地。婬怒痴三無礙。五菜
段食。非毒器蜜。安能發動貪嗔。邪見惡覺。盤互因依。舉心動念。罥觸魔網。由是大力魔王。乘便說法。破除
律儀。埽蕩因果。生魔民而死魔眷。積劫沈淪。莫之返矣。起信辨魔事云。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
好具足。今經現作佛身也。若說陀羅尼。若說布施六度。亦能使人得諸三昧。少分相似。今經來為說法也。
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盤。今經非毀禁戒。讚淫怒痴也。下經廣辨
魔事。於色陰盡。則云。乃謗持戒。名為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飲酒食肉。廣行淫穢。於受陰盡。則云。破佛
律儀。潛行婬欲。如是魔事。行相微細。起信精辨於止觀雙照之後。此經嚴辨於色受既盡之餘。今於三漸
次之首。特舉食辛一戒。豈偶然哉。三漸次中。一二皆名助行。助行者。正行之助也。正助二行。皆正修行之
目也。今謂斷葷。但除辛食。不同第二。正名修行。則如來於此。何以特標。第一增進修行漸次。後文何以結
云。如是皆以三增進故。成就五十五位。真菩薩路哉。長水謂助因非正修。略標疑義。近師列五十五位。遂
敢於奮筆。簡去第一漸次。其過大矣。蒙是以詳辨焉

[○@●]二刳其正性二
[○@?∴]一勸持戒二
[○@卍]一正勸止持。】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
戒律。永斷淫心。不飡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


【【疏】正性者。以殺盜婬性是罪故。復是生死根本性
故。然飲酒合是助因。今為正性者。以過惡深於辛
故。以火淨食者。以淺況深。生菓尚須淨食。何況酒
肉。婬盜殺妄。涅槃護譏嫌戒。與性重等。故須防微。
免致大過〔熏聞云〕中五菓之屬。皆須淨人。以火觸之。然後得食。防壞生故。此名火淨。又淨
食有五種。火淨。刀淨。爪淨。鸚鵡嘴淨。子不生淨。出十誦律。】


「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婬。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
是處。當觀婬慾。猶如毒蛇。如見怨怨一作冤賊。」


【【疏】豈有具諸功德。出離之體。而從婬殺盜妄中得。
[008-0723b]
必不然也。毒蛇怨賊。能殺生身。不損法體。婬慾能
損法身慧命。真修行者。必須永斷。涅槃經說。菩薩
觀愛。有九種過患。一如債有餘。二如羅剎女婦。三
如妙華。莖有毒蛇。四如惡食。性所不便而強食之。
五如婬女。六如摩樓迦子。七如瘡中息肉。八如暴
風。九如彗星。下文云。十方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
火。菩薩觀欲。如避火坑〔智論三十五〕欲如怨者。失人善利。亦如剌客。外如親
善。內心懷害。又知五欲。如鈎賊魚。如強害鹿。如燈焚蛾。是故說欲如怨。怨家之苦。不過一世。著五欲因緣。
墮三惡道。無量世受諸苦毒〔熏聞云〕於四重中。略誡前二。又於二中。偏誡淫慾。刳性之意。斯為本。與法華
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智論云。世間無不愛樂五欲。於五欲中。觸為第一。能繫人心。
如人墮在深泥。難可拔濟。若受餘欲。猶不失智慧。婬欲會時。身心荒迷。無所省覺。深著自沒

[○@卍]二教行次
。】


「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
執心不起。」


【〔資中〕入大乘道。而先學小者。如十輪經說。學行
次第。若不先學小乘。即學大乘。無有是處。乃至云。
無力飲河池。詎能吞大海。是故。一切菩薩。皆先學
三乘。唯不究竟證於小耳〔標指〕小乘戒律。身觸為犯。大乘戒律。起心即犯。
四棄。殺盜婬妄為性戒。謂之四根本罪。小乘比丘所持。因此生二百四十六條輕重之律。八棄如前四。亦
二百四十六條。都五百也菩薩只十波羅夷也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即梵

網所制也。亦應如地持及瓔珞所說。三聚戒相。謂
攝律儀戒。十波羅夷。攝善法戒。八萬四千法。攝眾
生戒。慈悲喜捨【疏】比丘四重。尼復加四。謂觸八覆
隨。故云八棄。〔熏聞云〕觸八覆隨者。謂第五不得染心男身相觸。六不得染心男捉手捉
[008-0723c]
衣。入屏處。屏處並立共語共行。身相倚共期等。八事。七不得覆他重罪。八不得隨舉大眾供給衣食

云波羅夷。此云棄。謂犯此者。永棄佛法邊外。猶如
死屍。大海不受。故名為棄棄從眾法絕分為名。眾法絕分者。四人巳上。凡
於羯磨。不任僧用。四分偈云。諸作惡行者。猶如彼死屍。眾所不容受。以此當持戒

[○@?∴]二明利益二
[○@卍]一遠
多過累。】


「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
無相負累。亦於世界。不還宿債。」


【【疏】三緣若斷。三因不生。故於世間。不相詶報。皆由
持戒成就故爾〔吳興云〕不婬故無相生。乃至不妄故不還宿債
[○@卍]二獲多神用。】


「是清淨人。脩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
十方世界。覩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遊十方界。
宿命清淨。得無艱險。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疏】持戒清淨。魔事不生。觀行既成。故能發用。於父
母所生之身。得相似五通。此同法華觀行持經。於
現身中。獲六根淨。文云。雖未得天眼。但用父母所
生眼。徹見三千界等〔資中〕此如法華。現身所得。
六根清淨。即相似位也〔法華論云〕眼能見大千。應是天眼。那名肉眼。智者大
師通云。此是圓教位。因經之力。有勝根用。既未發真。不得稱天眼。猶名肉眼。是分段之身。故稱父母所生。
雖云肉眼。具五眼用。見大千內外

△〔熏聞云〕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別言。應屬身根。即如意通。總說者。六根
清淨。皆神通故。智者指法華。并普賢觀。及菩薩處胎經。皆以六根而為六通。則佗心宿命漏盡。同是意根
淨也

△〔中川云〕三種漸次。以戒為體。戒屬奢摩他觀。寶積論曰。以戒故。於奢摩他分同。戒是三昧因故。以
多聞故。毗婆舍那分同。能領得無漏智故

[○@●]三違其現業三
[○@?∴]一返流全一。】


「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婬。於外
六塵。不多流逸。」
[008-0724a]


【【疏】由前超後也。清禁既圓。觀行仍就。於六塵境。巳
知虗幻。終不信任。隨流奔逸。妄有取著〔合解云〕現業乃現行
業果。即六根分別六塵。第二決定義。言逆彼無始織妄業流也

△〔清涼云〕勤習守心。不犯塵境。名不放逸。
是修習相。涅槃云。不放逸根。深固難拔。因不放逸。一切善根。皆得增長。】


「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旋一。
六用不行。」


【【疏】正違現業也。既不隨塵。復歸元性。元性之中。本
無根塵。夫何為偶。根境不生。六用不起。唯一圓常。
妙覺明性。此同觀音圓通。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也。
故上偈云。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消。
成圓明淨妙〔吳興云〕因不流逸。由斷客塵煩惱也。旋元自歸。漸入如來藏心也。塵既不
緣下。進破根本無明。前屬似位。但云不多放逸。今取真證。乃是根塵泯亡。逆無明流。純一真性。六用不行


△〔阿含云〕佛告比丘。當修一行。謂他物莫取。比丘言。我巳知巳。謂色聲香味觸法。佛言善哉。若能不取此
六。即所作巳辦。能得涅槃

[○@?∴]二獲忍無生。】


「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寶月。」


【【疏】此敘證真相也。國土融真。圓明體現。故如琉璃。
內懸寶月。清淨者空義。琉璃寶月。空假中也。故圓
覺云。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乃至一世界。
多世界清淨等〔直解云〕十方國土。即六塵境也。根塵不偶。妙湛旋復。則外六塵自淨。
故云晈然清淨。】


「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


【【疏】前則世為圓明。此則身心圓明。本由迷倒。身之
與心。外洎山河虗空大地。咸我妙明真心中物。今
復本元。故身心世界。妙圓平等。更無差別。法界一
[008-0724b]
性。創證此境。快然安隱。即分得涅槃安樂處也〔論云〕
如來法身。徧一切處。能與眾生。作平等緣。所謂一切菩薩。依於三昧。乃得平等。見諸佛故。圓覺言。四大不
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由不動。故安隱也。】


「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


【【疏】此獲聖德。即所證理顯也。現謂顯發。理智行三。
名密圓淨。即涅槃三德也。密。理也。圓。智也。淨。妙行也。即法身三德
一德中。具一切法。三一無礙。故稱為妙。此三種法。
諸佛所證。是佛果德。攝盡十方三世佛法。今日於
此。一念顯現。通達無礙。故云皆現其中。
△〔圓覺云〕清淨奢摩
他。如鏡現諸像。又云。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疏云。眾生心者。猶如於鏡。鏡若有垢。色像
不現。心若有垢。法身不現〔中川云〕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即奢摩他觀也

△〔熏聞云〕獲大安隱。即
涅槃也。皆現其中者。謂極果之德。入分真之性也。】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疏】結能證也。真如實相。名無生法。無漏真智。名之
為忍。得此智時。忍可印持。法無生理。決定不謬。境
智相冥。名無生忍〔熏聞云〕忍謂忍可印持。決定不謬。即能證智也。無生法。從所斷
惑得名〔共〕約所證。亦名寂滅忍華嚴初住。餘經初地。是得忍位。今

經第三漸次。便得此忍。逈異餘說。無盡曰。表圓通之直截也
此忍中。隨所證得。不異而異。即立諸位。故名聖位。
此則初漸次。正修觀行。觀行即。五品位第二漸次。觀成入
似。相似即。十信位第三漸次。既言獲無生忍。即同初住至
等覺位分證即。初住至等覺位
△〔溫陵云〕華嚴十忍。第三無生法忍。謂不見有少法生。不見
有少法滅。離諸情垢。無作無願。安住是道。名之曰忍。言法忍者。揀異二乘伏忍也

△〔私謂〕華嚴中七住。得
不退轉無生法忍。天台即入初住得也。清涼六地疏。仁王經說有五忍。伏。信。順。無生。寂滅。前四各有上中
[008-0724c]
下品。地前但得伏忍三品。九地如次配三忍。十地及佛。得寂滅忍。又云。若約空無我理。為無生者。即初地
證如。若約證實反望。則七地方得。若約契本常寂。即十地後得。此皆入地證無生忍之明文也。李長者言。
經云。入一切法。如虗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者。明八地巳前。十住至十向。是地前隨行順無生忍。從初地
至三地。總取地前三位。作一法修行。名長養智悲。亦名順忍。直至八地。功用巳終。得無生忍。以論配疏。則
互有不同。今經所云得無生忍者。以次位推。應是順無生忍。而於三漸次即獲者。清涼云。上來諸門。多通
始終。獨一無生。兼通頓教也。言從是漸修。隨所發行者。方山云。十忍等。是十地位終。入生死。利眾生之方
便。亦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五位通修。正圓漸修證之旨也

△〔賀中男云〕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是人。指前清淨持禁戒人。功用至此。始得不生不滅果地覺。為因地心也。菩薩初入流時。即以如幻三昧。
觀察俱空不生之理。故當下即獲此理。諸經入地方證無生法忍。今信前即獲者。此經因地發心。與果地
覺。名目相應故。從是漸修等。通指後之諸位也。謂以此不生不滅。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由是信
住行向。入地證位。皆以此位為基。此正答前問。至何漸次。得修行目也〔私謂〕長水指前文二者真修。為答
修行之目。故後人有揀第一助行之說。今指漸修發行為正答修行。則問答分明。都無疑義。亦與蒙之小
辨。相助發也

○〔引證〕〔法華玄義云〕五品巳圓解一實四諦。圓伏枝客根本惑。故名伏忍。十信之位。伏道轉
強。發得似解。正是伏道。未得入中。若入初住。正破無明。始名斷道。名圓教無生忍。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
皆。破無明。同是無生忍位。妙覺斷道巳周。究竟成就。名寂滅忍。若論通義。妙覺寂滅。亦名無生忍。仁王云。
從初發心。至金剛頂。皆名伏忍。伏順既其通上。寂滅無生。亦應通下

○〔智論云〕菩薩摩訶薩。上菩薩位。當
學般若波羅蜜。菩薩位者。無生法忍是。若菩薩能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不共非不共。如是
觀諸法。於三界得脫。不以空。不以非空。一心信忍十方諸佛所用實相智慧。無能壞。無能動者。是名無生
法忍。無生法忍。即是阿鞞拔致。若得無生忍法。斷諸結使。此則清淨末後肉身。盡得法性真身。結使所不
礙。不須教戒。如大恒中船。不須將御。自至大海。深入佛法。心通無礙。不動不退。名無生忍。是人得無生忍。
一心直進。無有廢退。菩薩未得無生法忍。諸煩惱厚。雖有諸法。善心濡薄不集。故為煩惱所遮。得無生法
忍。無復是事。未得無生法忍。用力艱難。譬如陸行。得無生法忍。用力甚易。譬如乘船。是故無生法忍。諸佛
所貴。又論八十三。云何行般若。云何生。云何修。有人言。行者。在乾慧地。得者。得無生法忍。修者。得無生法
忍後。以禪波羅蜜修般若

[○@?∴]三結顯正位。】
[008-0725a]


「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
修行漸次。」


【【疏】從此第三漸次。隨起何行。隨行附義。以立位名。
不離前來密圓淨妙。境智行也〔海印云〕三漸次中。巳證無生。五十五
位。從此建立。故云即獲無生法忍。隨所發行安立聖位

○〔台家柏庭月曰〕凡明入位。必論用觀破惑。今曰
返流旋一。六用不行。則觀莫妙於是真修妙觀。又令帶事兼修。故有除正因。刳正性等言。無非圓觀也。既
而曰。獲無生忍。非破無明。其能至是。夫行為能階。位為所涉。未始前後也。經言獲無生忍。又曰安立聖位。
此並據行成而言。以文相不可並陳。故先行而後位。此後始正明位始終耳。今所明位。與一家教門異者
三。乾慧本是通位。今立為圓位初心也。四善根本三藏內凡位。今立為妙圓加行也。等覺一生。即入妙覺。
今言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也。通理論之。初立乾慧者。約外凡位齊。非此無以入信位也。次設加行者。
以入地為方便也。金剛心中。猶有乾慧地者。等覺後心。既曰入重玄門。倒修凡事。則金剛心中。始獲乾慧。
正是重玄門也。況一家明位。以經論異文。尚有借位之義。未始定論也。又曰。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
就五十五位者。以行顯位也。亦是以位明行之極

△〔雪浪云〕三漸次之文。不應如台家。分配觀行相似等
位。隨所發行。安立聖位。謂從無生滅發行。即修進乾慧信住等住。乃至等妙。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也

△〔無
盡云〕斷殺盜婬。修三漸次。六塵旋元獲無生忍。欲乾慧發。有其地矣。則十信巳去乃至二覺。隨行而證


[○@●]【疏】二明地位差別。夫論地位者。皆是諸佛菩薩。親證境界。約伏斷次第。發真妙用。功力淺深。以立位次。
起信約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以分地前地上。及究竟位。華嚴經。智度論。約入大海。辨功用淺深。但遲速
有異。分根性利鈍。如涉長途。非無里數。諸大乘經。若就平等法界。無佛無眾生。無修無證。無迷無悟。則無
地位可立。上文云。本來無有世界眾生。此顯心真如門也。若依心生滅門。有迷有悟。熾然修證。差別不同。
故華嚴云。不為鈍根下劣眾生。說於地位。仁王云。若言越此地位。得成佛者。是魔所說。此則異諸外道天
魔。各自謂得無上覺道不說地位。今顯佛法。有不思議功德。曠劫修行。因圓果滿。方稱究竟。又諸經論建
立地位。多少不同。仁王五十一位。瓔珞五十二位。華嚴四十一位。大品四十二位。此經五十七位。下文復
云六十聖位。聖說不同。或開或合。若約天台圓教。對今經者。有同有異。同故地前俱是證位。異故此乾慧
心。便是第三漸次。無生忍中。隨義建立。不同天台初住。方證無生忍也

○〔法華文句云〕有言頓悟即佛。無
[008-0725b]
復位次之殊。楞伽云。初地即二地。二地即三地。寂滅真如。有何位次。而有四十二地者。是化鈍根方便。立
淺深之名耳。然平等法界。尚不論悟與不悟。孰淺孰深。既得論悟不悟。不妨論於淺深。究竟大乘。無過華
嚴大集大品法華涅槃。雖明法界平等。無說無示。而菩薩行位。終自炳然。實相平等。雖無次位。見實相者。
判位次何咎。大論云。譬如入海。有始入者。到中者。至彼岸者。若見真判位。如江河深淺。若實相判位。如入
海深淺。論諸次位。非徒臆說。隨順契經。以四悉檀明位何妨

○〔宗鏡云〕問既論初心入道。何用廣錄上地
行位。答若論其道。必有其果。若無行位。即是天魔外道。經論所說微細難知。台教有六即之文。仁王具五
忍之位。恐墮上慢。執解不修。皆是古聖所詮。不敢不錄

○〔清涼十住品疏〕若定位者。略有十義
○一依唯
識五位。十住即當初位。一資糧位。即是三賢。從初發心。積習福智。為道資糧。為眾生故。修解脫分善。二加
行位。順解脫分。既圓滿巳。為入見道。復加修行。亦名順決擇分。三通達位。即是見道。謂初入地。三種見道。
四修習位。始從初二。第二住心。乃至金剛無間心位。名為修道。五究竟位。金剛心後。解脫道中。盡未來際。
皆此位攝

○二依攝論第六。說有四位。十住當初位之初。一勝解行位。始從十信。終於地前。餘三見修究
竟。同五中後三

○三依瑜伽四十七。說十二住。十住當。第二之初。一菩薩種性住。二勝解住。二極喜住。四
增上戒。五增上心。六七八三。名增上慧。九無相有功用。十無相無功用。十一無礙解。十二最上菩薩住。十
三最上如來住。言十二住。依菩薩說。後加如來。為十三住。第二即是三賢。第三巳去。如次十地

○四亦依
瑜伽。及顯揚第七。於十三住。建立七地。一種性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即前十住。四行正行地。謂
從第四。乃至第九住。五決定地。即第十住。六決定行地。即第十一住。七巳後二住。為到究竟地。前六唯菩
薩。第七菩薩如來。雜立為地

○五依仁王下卷。說十三法師。各住一位。十住即當第一。一習種性。二性種
性。三道種性。四善覺摩訶衍。五德慧。六明慧。七爾焰。八勝達。九常現真實。十玄達。十一等覺。即八地。十二
慧光神變。即當九地。十三觀佛菩薩。義當十地及等覺。而佛非十三之數

○六依仁王上卷。五忍之中。十
住當伏忍之下。言五忍者。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各有上中下。如次配三賢十地。等覺妙覺

○七
亦依仁王五十二位。十住當第六。亦即上品五忍。尅實唯五十一。開等覺故。亦通諸經。有五十二

○八依
瓔珞四十二賢聖位。當於下賢。十住不立十信。十信攝在十住中故。鈔云。但除十信。信未成位故

○九依
瓔珞六種性。十住亦當第一。一習種性。二性種性。三道種性。四聖種性。五等覺性。六妙覺性。即總收大位
為四。後二。因圓果滿為二

○若依楞伽等。不立地位。此非立位。不別為門。欲成五教。故此附出。以十門中。
[008-0725c]
前四是始教。次五終教。此楞伽當頓教。十即圓教。小非大位。故略不論

○十依華嚴。說四十二位。無別資
糧加行等名。然所說位。依法性立。行布圓融。二俱無礙。雖言四十二。以具圓融行布。則融前九。一經通明


○今別開四門
○大品四十二位。大品四十二法門。表四十二位。經云。初阿後茶。中有四十。若聞阿字門。
則解一切義。所謂諸法不生故。即圓教初住。初得無生法忍。過茶無字可說。豈非妙覺

○法華五十二位。
天台玄義。約七種以明堦位。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妙。於十信前。開五品之位。如此五品。所謂
諸法初。圓信功德。雖是初心。而勝聲聞無學。如通教乾慧地位。亦如伏忍位義推

○起信賢首疏。約息除
生住異滅四相。寄顯四位。一滅相。論云。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位在十信。二異相。論云。如二乘觀智。初
發意菩薩。名相似覺屬三賢菩薩位。三住相。論云。如法身菩薩等。名隨分覺。屬初立至九地位。四生相。論
云。如菩薩地盡。名究竟覺。屬十地學窮位。圭峰科圓覺清淨慧章。依論中分齊。明證位堦差。亦立四位。初
信位。二賢位。三聖位。四果位。具如彼疏

○天台六即。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觀行即佛。此五品位。四相
似即佛。此十信位。五分證即佛。此十住至等覺位。六究竟即佛。此極果妙覺位

○上來依清涼約經論立

○〔私謂〕謹按智者大師。辨法門行位之文曰。若明位數。須依瓔珞仁王。若明伏斷高下。須依大品三觀。
若對法門。須依涅槃。用眾經意。共成初心觀教兩門。使分明耳。諸上聖位。非凡能測。豈可妄說。粗知大意
者。為破行人增上慢心。又為銷經文。引〔怖〕物向。不可〔徧〕執。諍競是非也。竊謂天台圓教。不同今經者。以大
師未見佛頂故。設使大師得見佛頂。此經既不同華嚴。四十一地。不開十信。又不同諸大乘經。及前四時
般若。不正辨位。函葢相合。居然可知。今山家諸師。執一家教相。科判今經。本非大師宗旨。而近德又欲橫
埽台教。終日是非。大師有言曰。末世學者。多執經論方使。斷伏鬪諍。如水性冷。不飲安知。此乃諸佛赴緣。
不思議語。隨機增減。位數不同。爾未證得。空諍何為。普願法界眾生。歸僧息諍論。入大和合海。至哉聖人
之言。懸鏡當來。宜為尅骨。柏庭月師論曰。以一家明位經論異文。亦有借位之義。未始定論他。山家後人。
持議若此。亦逈異乎無目諍日者矣

○巳上總列地位竟。今正明安立聖位文九
[○@●]一乾慧地


○〔合釋〕〔乾慧地〕〔智論云〕大乘是為地。地有十分。從初地至二地。是名發趣。此中是何等十地。答地有二種。
一者但菩薩地。二者共地。共地者。所謂乾慧地。乃至佛地。但菩薩地者。歡喜地。乃至法雲地。佛言菩薩摩
訶薩。具足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巳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釋曰。乾慧地有二種。一
者聲聞。二者菩薩。聲聞人獨為涅槃。故勤精進。持戒清淨。堪任受道。分別集諸善法。捨不善法。雖有智慧。
[008-0726a]
不得禪定水。則不能得道。故名乾慧地。於菩薩。則初發心。乃至未得順忍。菩薩地者。從乾慧地。乃至離垢
地。如上說

○〔法華玄義云〕今於十信之前。更明五品之位。一乾慧地者。三乘之初。同名乾慧。即是體發五
停心。別相總相。住是觀中。修正勤如意。根力覺道。雖未得煗法相似理水。而總相智慧深利。故稱乾慧地
也〔吳興云〕大品十地。初名乾慧。天台圓教。立五品位。且曰義推如大品乾慧地也。沇師亦謂。此經乾慧。是
天台五品位

○〔殷邁曰〕佛明三種倒因。顯三漸次。入無生忍。即堦乾慧。起行立位。是乾慧。聖位之初也。而
〔而〕吳興判為五品外凡。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是乾慧。聖路之始也。而吳興揀為非真。是善男子。正指上三
增進之人也。而吳興謂不躡上文。以別位當無生法忍。經云。從乾慧心。至等覺巳。從何增進。豈非過信他
經。反捨本經耶。溫陵判信前立乾慧。地前立四加。妙前立金剛乾慧。為轉位之關要。則乾慧當居兩位。經
言五十五位。作何安立也

○〔海印云〕此明進趣因位。華嚴明因有二種。前三賢名差別因。地上名平等因。
天台判地前地上為五位。此經總不如然。始從觀行。以乾慧心即為聖位。無內凡外凡之別。就聖言比量。
明文較著。庶可依通耳。】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
續生。」


【【疏】持戒清淨。遠離貪婬。故名初乾。即斷煩惱障也。
乾義有二。一欲盡。故曰乾。二但慧。故曰乾。今即初
義。根境不偶。由三昧力。返流全一。破所知也。現前
二句。報障盡也。亡欲愛。故無潤惑。根不偶故。無業
性。縱有業苦種子。無潤不生。盡此報身。更不相續。
即生實報地也。此即惑業苦亡。無潤生理。即乾義
〔雪浪云〕是善男子。即指上如是清淨持禁戒人。欲愛二句。即上文心不流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等。
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即無生法忍也

△〔海印云〕此觀行初心單約斷欲。故立此位諸經所無。根境不偶。則
發業不生。不復續生。則潤生永絕。此二不生。即真無生忍。無生忍。即不生滅心。以不生滅心。斷此二種無
明。是以果地覺。為本因心。故從乾慧。即名聖位。不比他經。分破分證之旨。】


「執心虗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瑩十方界。乾有其慧。
[008-0726b]
名乾慧地。」


【【疏】戒定既圓。從此發慧。即轉前三障。純成智慧。慧
光發明。瑩瑩鎣字同十方界。即慧義也。〔雪浪云〕執心虗明即是亡欲愛。
根境不偶。故純是智慧也末二句。結名也。此即但有其慧。故前

云純也。既云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故約欲枯返流。
純成智慧。未沾果海法流之水。故受此名。此約無
生忍中義說故爾。真謂圓融不礙行布。下皆倣此
〔中川云〕忍獲則智圓。欲乾則慧生。依慧住持。故名曰地
△〔賀中男云〕欲愛乾枯。牒上旋元自歸一段。執心
虗明。牒上十方國土一段。故知此非別立一位。即攝在違現業中


[○@●]〔二十信位〕
○〔合釋〕〔天台云〕初以圓聞。能起圓信。因此圓行。得入圓位。以善修平等法界。即入善心。善修
慈愍。即入念心。善修寂照。即入進心。善修破法。即入慧心。善修通塞。即入定心。善修道品。即入不退心。善
修正助。即入迴向心。善修凡聖品。即入護法心。善修不動。即入戒心。善修無著。即入願心。瓔珞云。一信有
十。十信有百。百法為一切法之根本。入此信心。能破界內見思盡。又破界外塵沙無知。能伏無明住地之
惑。仁王云。十善菩薩發大心。長〔住〕三界苦輪海。亦此位也〔瓔珞云〕法內者。所謂十信心。是一切行本。是故
十信心中。一信心有十品信心。為百法明門。復從是百法明心中。一心有百心。故為千法明門。萬法同上。
如是增進。至無量明。轉轉勝進。上上法故。為明明法門。百萬阿僧祇功德。一切行。盡入此明門

○〔賢首品
疏云〕天台智者。依此一品。立圓頓止觀。云此菩薩。聞圓法。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此中發心。該於初後。取
其成德。乃是信終。取其為本。乃在初發。雖如輕毛。功如初簣。故十住初發。即是此終。成彼初發。其發心品。
正顯十住初心之功德耳。古德釋此。略有二門。一行布次第門。謂從微至著。從淺至深。次第相乘。以堦彼
岸。如瓔珞仁王起信瑜伽等說。二法界融攝門。謂此法界。圓融無限。隨在一位。即具一切。今在信門。救無
不盡。縱有行布。亦皆圓攝

○〔又疏鈔云〕仁王不開十信。攝在十住。以十信自不成位。是住方便。攝在住中。
故仁王云。善男子。初發相心。信恒河沙眾生修行伏忍。於三寶中。生習種性十心。信心乃至迴向心。是為
菩薩能少分度眾生。巳起過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諸佛菩薩。長養十心為善胎。釋曰。此之十心。是習種性
中。為十住因。開因異果。故加此十。尅實唯五十一。又依瓔珞四十二賢聖位。不立十信。有四義故。信不入
[008-0726c]
位。一進退不定故。二雜修十心。無定堦降故。三未隨法界。修廣大行故。四未得法身。顯佛種性故〔私謂〕仁
王瓔珞不開十信。清涼云。始教開十信。終教不開十信。開與不開。皆行布也。此經五十五位。別開十信。所
謂縱有行布。亦法界圓攝也。圓師依瓔珞。判十信。為初住開出。可謂固矣

○〔李長者云〕賢首品中。從凡夫
位。以信為首。一切諸佛。從此信生。故法界乘中。以根本為信心。是隨信心中。理智現前。以信因中。契諸佛
果法。分毫不謬。方成信心。以定慧進修。經歷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法界如本不動。佛智如舊。因
果不遷。時劫不改。方成信也。進修之中。雖經十住十行十迴向。還將十信之中。十箇智果。以成十地之體。
畢竟佛果。不離初信之法。十地之體。若無十信。能信自心初佛果者。十地亦不成故

○〔起信記云〕十信一
位。有三種心。謂入住終。入謂始離異心。入初住位。終謂信心成滿。即第十信也。住心即中間八信。十信既
爾餘住行向等例然

[○@卍]文二。初躡前總示。】


「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疏】躡前乾慧義也。創乾欲愛。果法未沾。即用此心。
為信方便。標如來者。顯是果法〔中川云〕仁王於法忍位。修長養巳。次
起乾慧。與此文同。而華嚴論於第七地。方入法流者。教觀不同也。以單觀真理。名曰乾慧。止觀雙運。名入
法流。十地論云。第七地菩薩。於一念中。奢摩他毗婆那。二行雙修。入法流水

○〔引證〕〔瓔珞云〕三賢菩薩。入
聖人位。但法性流中。心心寂滅。自然流入妙覺大海。解云。法流水者。即法性智流水中。任運至佛位。初水
後水。一性水者。因佛果佛。一性佛故。於其中間。無初中後。不隔念故

○〔清涼云〕七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
世尊。現在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入法流門中。法流者。決彼無生止水。令起無功用行河。任運越佛智海。又
法流者。即是行海。】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


【【疏】此下總示。即以下三句。標也。即用此乾慧中智。
合中道理。理智俱中。故名中中。又離一切二邊相
故。雙照二諦。無不真實。又此中智。念念相繼。而進
上位。故云中中流入。言流入者。顯無功用。任運而
進也。以證中道。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此則更增一
[008-0727a]
番智斷功能。故云圓妙開敷。此即於乾慧心。增明
觀智。以為方便。得入十信。下二句。釋也。上句。釋此
心流入。下句。釋圓妙開敷〔吳興云〕以觀行心。緣中道理。相續無間。流入初
信智者偈云。實心繫實境。實緣次第生。實實迭相注。自然入實理

△〔海印云〕此十信位。即在乾慧觀心中。
以中道直觀八識。漸漸研窮。故曰。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心精發化。則圓妙開敷。此乃自心開悟。如蓮華開。
真心忽現。大論云。性戒清淨。猶如蓮華開敷。發生自他善因果故

△〔中川云〕前枯欲愛。但有其慧。今深入
法流。回智入悲。則菩提生長。故曰開敷重發。圓覺云。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

△〔雪浪云〕圓妙。即上文妙
圓平等。如來密圓淨妙也。從自心圓妙體上。重發真妙。則妙信常住〔私謂〕從真妙圓。重發真妙。正釋圓妙
開敷也。溫陵云。圓妙開敷。猶餘妄習。非真妙圓。必須重發。此中又多一層轉折。會解亦刊之矣

[○@卍]二正開
十心十

[?○/○]一信心。】


「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疏】以中道智。證法界一體三寶。於實德能深忍樂
欲。冥合常住。清淨妙心。名為妙信。此信即理。亦名
常住。〔圓覺鈔云〕準大品中意。不信一切。名妙信也。妙信是能信之智。常住是所信之理
切妄想滅無餘者。即斷所知。無明住地。一斷徧斷。
始因迷覺成不覺。今既圓妙智發。翻不覺成覺。故
云一切滅盡無餘。〔吳興云〕涅槃明須陀洹所斷見惑。如四十里水。其餘在者。如一
毛渧。今約此義。故云一切滅盡無餘中道純真者。妙智決定。不偏不

邪。是佛正因。不雜偽故。故云純真。以不住法。即住
其中。故名為住。經中多說地住二位。是發真處。今
於乾慧信位立之。表是證真。非是似解耳〔圓覺鈔又云〕亦
可此妙信之心。但能常住。不退不失。即妄想滅盡

△〔熏聞云〕謂從乾慧。真妙圓心。重發此位真妙信心。心
與理冥。故曰妙信常住

△〔中川云〕此圓妙心。入流即住。名妙信常住。由此菩薩。巳枯欲流。得乾慧性。其心
易住故

[?○/○]二念心。】
[008-0727b]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蔭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
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
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失。名念心住。」


【【疏】躡前信心也。妙信常住。不偏不邪。純一真如。故
云真信明了。一切圓通者。了三科無不是如也。無
明妄想既亡。陰界自然解脫。故云不能為礙。妄想
若存。陰界為礙。妄失煩惱。隨此而生。今既妄滅陰
消。過未如一。無遠無近。所經未經。一念現前。此即
過去宿命。未來天眼。明記不失。故名為念〔吳興云〕捨身受
身即分段生死。一切習氣。是思惑正使。以下明五不還天。所斷欲惑。亦名習氣故。又應通指二死為捨身。
總目五住為習氣

△〔雪浪云〕一切妄想是現行。習氣是種子。今言習氣。即妄想先滅盡者。經文自明。勿依
吳興。指五住等

△〔海印云〕初信圓成。七識不行。故捨身受身。欲愛習氣。皆現在前。見惑巳盡。思惑漸斷。故
能憶念不忘。名念心住

[?○/○]三精進心。】


「妙圓純真。躡上妙信純真等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
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疏】圓妙淨智。無二邊之雜。無妄想之偽。故云純真。
現用自在。故云發化。乃能融通習氣。唯一精真。〔吳興
云〕化變也。變諸妄習。純成真明。言其精也〔直解云〕此真實妙淨之信心。發化無盡。故無始刦中。生死習氣。
化為一精明也以真精智。脩真淨行。故名精進〔海印云〕進斷思惑。故
曰妙圓純真。由真精觀智。消融愛習。變習成智。故曰通一精明。是則習消智明。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妙理。
以盡聞不住。故名為精進心

[?○/○]四慧心。】


「心精現前。躡上精明進趣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疏】真精之心。明了顯現。此現前心。純是圓智。用名
慧心。智之與慧。左右言耳〔溫陵云〕妄習既盡。心精現前。進趣云為。純智無
[008-0727c]
習矣

△〔海印云〕從此智慧。二惑巳除故
△〔如說云〕前云純是智慧。斷惑之智。如夜向曉。此云純以智慧。證
真之智。如曉出日

△〔法數云〕善入佛法。造心分別曰慧
[?○/○]五定心。】


「執持智明。躡上純以智慧周徧湛寂。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疏】智照凝明。無動無亂。照而常寂。湛然不動。名曰
定心〔溫陵云〕慧既純明。須定以持之
△〔補遺云〕前言智慧。此言智明。智受覺明。湛而不流。故曰寂湛。
妙而無作。故言寂妙。此定相也。故曰常凝

△〔如說云〕前因定生慧。是逆流之定。如器澄濁水。此先慧後定。
是常光之慧。如燈貯密室

[?○/○]六不退心。】


「定光發明。躡上智明寂湛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疏】寂定慧光。互相明發。於理於行。唯深唯進。故云
不退〔溫陵云〕以定持慧至於寂湛。故性光發明。於道深入
△〔如說云〕定慧雙運。如車兩輪。三信
精進。如馬見鞭。此位不退。如車得路

△〔海印云〕一向判位。當七信為不退。斷見思惑。得六根清淨。今於三
信。巳斷見思。六根圓通。而六信得不退者。彼約先斷見思。以及塵沙。後及無明。今經發覺初心。三漸次中。
即以中道。經破根本無明。任運麤垢先落。如澄濁水。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單約中道觀智。故逈別也

○〔引
證〕〔李長者云〕此經發十信心。俱以法界不思乘。一切智乘。而發其心。但無所依。發菩提心。入此信者。皆無
有退。正信自巳身心。總是法界佛全身全心。一切境界。總是法界一真法身體用。理智。住在何所。退至何
處。自了身心。本無依住本無所得。了如斯法。而生信解。即無退轉。有所依法而發心者。放却所得所依著
處。即有退轉。起信云。證發心者。多住退位。以有所得可證故

[?○/○]七護法心。】


「心進安然。躡上唯進無退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
護法心。」


【【疏】寂照增進。不動不退。故曰安然。保任護持。令此
與佛。冥然通合。故云交接。由保持故。名為護法〔海印
云〕前位不退尚有進趣猛利之相。至此進趣功純。定慧兩全。故曰心進安然。保持不失。見思緣影巳盡。仗
中道觀。分破無明。法身漸顯。故曰。十方如來。氣分交接

△〔如說云〕乾慧未與法流水接。初信中中流入。安
然坐進。始接法流。如江水海潮兩相交接之候也

△〔熏聞云〕圓位至此。斷三界思盡。即六根清淨之正位。
[008-0728a]
配瓔珞屬七住。對大品當佛地。約婆沙齊三十四心。智者云。三藏佛位。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
藏即劣。是發真斷惑之大節。故特標云。十方如來氣分相接。按此台家判位之文。近師多不承用

[?○/○]八迴
向心。】


「覺明保持。躡上保持不失能以妙力。迴佛慈光。向佛安住。猶
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迴向心。」


【【疏】由前寂照。互相顯發。保持無退。妙用強勝。能感
果德。因心中現。故云迴佛慈光。此寂照因。決能感
果。無有乖失。故云向佛安住。果中現因相。因中現
果相。因果不二。互現互入。故云。妙影重重相入名
迴向心〔吳興云〕覺明保持。即護法心也。上氣分交接。則自他心佛。相應相冥。今迴前覺照。住
佛光中。所謂回因向果也。巳智佛光。相照相對。故曰猶如雙鏡等。又約十方如來對照亦然

△〔法數云〕以
護法之心。微妙之力。感佛光來照。又復迴光以向於佛。如雙鏡之㸦照也

△〔雪浪云〕能以妙力。迴佛慈光。
向自巳佛安住。自巳與佛猶如雙鏡。光光相對。佛與自巳。彼此相涉

[?○/○]九戒心。】


「心光密迴。躡上迴佛慈光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
無遺失。名戒心住。」


【【疏】即寂之照。故曰心光。即照之寂。名佛常凝。此圓
定慧。離二邊染。斷性亦無。故曰無上妙淨。二邊不
動。即無為作。故云安住無為也。得無遺失。戒圓明
也。此則定道圓融。離妄想染。故云戒心〔吳興云〕迴向既成。同
佛常寂。常寂之體。即是無上妙淨明心。正防無明微細之患。故佛戒名

△〔溫陵云〕由迴佛心光。而得之於
我。故曰獲佛常凝

△〔融室云〕佛之慈光。即心光也
△〔法數云〕心迴向佛。則於淨戒。安住不失
△〔海印云〕以
憑觀之力。一念失照。即墮無明。故名戒心住

△〔定林云〕前言以妙力迴。此言心光密迴。前言妙影相入。此
言獲佛妙淨。所謂密迴者。機括獨運。非麤浮所見。經言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今慧心在定心前。戒心在定
心後。此所謂定。非發慧定。乃趣過慧境。周徧寂湛。寂妙常凝者也。此所謂戒。非生定戒。乃獲佛常凝。無上
[008-0728b]
妙淨。無為性戒者也

[?○/○]十願心。】


「住戒自在。躡上安住無為能游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疏】戒根圓淨。過累不拘。故云自在。以此為足。游履
十方。妙用現前。隨欲利益。故名願心〔法數云〕心住淨戒而得自
在。故能徧游十方。化導眾生。隨願滿足

△〔吳興云〕准天台圓教。未斷無明。生同居者。名為願生。又說十信
出假。利益眾生。正符此文也

△〔智論三十云〕佛菩薩有如意疾速神通。如金翅鳥子。始從㲉出。從一須彌。
至一須彌。諸佛菩薩。亦復如是。以無生忍力故。破諸煩惱無明㲉。即時一念中。作無量力。徧至十方

○〔合
釋〕〔宗鏡云〕此十信心。難發。難信。難入。聞者皆云。我是凡夫。何由可得是佛。設少分信者。即責神通道力。是
故當知。且須如是正信。方始以正信正見。法行加行。如法進修。分分無明薄。解脫智慧明。依自力淺深。漸
得神通妙用。隨自巳得。信猶未得。何學神通

○〔溫陵云〕修行之初。必枯絕欲愛。使心性虗明。然後能入法
流。開妙圓性。真性明圓。細習乃現。遂發行治之。使純智無習。又持之以定。使習湛發光。深入于道。護持不
失。斯能迴佛慈光。護佛淨戒。而涉塵不染。所去隨願。此十信之序也。聖位以十信為初因。以十住十行十
願十地為漸次。而終於等妙。皆相躡而說。欲令行人從信趣入。住佛智地。而依智起行。濟行以願由。是超
賢入聖。躋于等妙。此修證之序也

○〔海印云〕信位雖列十名。實是觀行成就。圓成一心。以中道純真故。非
相似比。向後三賢位只依此一心。研窮三觀。次第而入。故為差別因也

○上來信位竟


[○@●]三十住位
○〔合釋〕天台云。二明十住位者。以從相似十信。能入十位真中智也。初住成就十德。應是十
信中十法。轉似為真。一住具十。細意尋之。對當相應。何者。十信百法。為一切法本。豈不得此釋耶。初住既
爾。三觀現前。斷法界無量品無明。一往大分。略為十品智斷。即是十住。故仁王云。入理般若名為住。即是
十番進修無漏。同見中道佛性第一義理。以不住法。從淺至深。住佛三德。及一切佛法。故名十住位。約分
別義者。伏順二忍。未是真因。無生一忍。未是真果。從十住去名真因。妙覺名真果。順忍中。斷除見思。如水
上油。虗妄易吹。無明是同體之惑。如水內乳。唯登住巳去。菩薩鵞王。能唼無明乳。清法性水。從此巳去。乃
判真因

○〔華嚴十住品云〕法慧菩薩言。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虗空等。菩薩住三世諸佛家。疏云。今此住
位。名住處者。若從增勝。則以深般若。住於真如。即復由此而為行願之所住處。經云。住三世諸佛家。準論
名不怯弱處。謂菩薩所住。即佛所住。故名佛家。進住佛家。是不怯弱。經謂向言住處。何所住耶。謂住佛家。
[008-0728c]
即是大菩提心。諸佛住此。生菩薩故。真如悲願。究竟唯佛。方能住故。然住有二義。一約能所合釋。故言慧
依於理。則理是所住。慧是能住。二約唯慧釋。信未終極。慧未安住。得入正位。位不動搖。故云得位不退。然
位不退復有二義。一約三乘。至第七住。位方不退。二約終教。入初住位。即云不退。異輕毛故。今依後義。則
通十住。位皆不退。從初受名

○〔李長者曰〕華嚴十方諸佛。根本智法。及差別智。大慈大悲。法出情塵。教深
難信。要待入證十住之位。生在佛家。為佛真子。方是流通。如起信中。十住菩薩。少分見性。以誓願力。能八
相成佛。雖未圓滿。為如來真子。生佛家故。不同餘教。假真如假智等。待於初地。方生佛家。明見性力。真勝
餘宗。少分如是。何況全得乎。十住者。生諸佛大智慧中。住入此位。永不退還。故名為住。此十住。入真見道
初心。與後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為正覺之果。如人百歲。以初生為長故。人生十子。初生為長

○〔十地
疏云〕藏中大十住經。以古譯十地為十住。十住毗婆沙云。十皆住處。名之為地。仁王兼明云。入理般若名
為住。住生功德稱為地。故知十住即十地攝。如發心住。即歡喜地攝。對凡夫無修證故。稱之為賢。又瓔珞
云。空理智心。習故佛法。一切功德。不自造心。生一切功德故。不名為地。但名為住。釋曰。學他非自有。故名
住不名地。大鈔云。圓教十住。似十地故

[○@卍]文十
[?○/○]一發心住。】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躡上十信心心精發
暉。十用涉入。十用即十信心之用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疏】圓融妙慧。名真方便。由此妙慧。發前十信。以此
十心。本是一性。所具功德。由妙慧發。令一一心皆
具十心。十用無礙。一多相即。唯是一心。心即祕藏。
今於此藏。開發顯現。以不住法。即住其中。名發心
〔吳興云〕真方便者。謂真家之方便。又真即方便。皆以中道心修。故十用涉入。圓成一心
△〔王舜
鼎曰〕此名十信。亦名十發心。圓成一信。方謂之真發心

△〔海印云〕華嚴每位。約觀行。有入住出三相。總躡
前位以為勝進。此文云。以真方便發此十心。是則以三漸次。乾慧地。為真方便。為入。發此十種信心。為住。
至十信滿心。寂照雙流。圓成一心。為出。是以十信觀行。勝進功圓。總成初住一位也。由本覺顯本覺。發本
明耀。故曰心精發暉。以此心初顯。名發心住

○〔引證〕〔十住疏云〕瓔珞云。是上進分善根人。始從具縛凡夫。
值佛菩薩教法之中。起一念信。便發菩提心。若一劫二劫。一恒二恒佛所。行十信心。信三寶常住。八萬四
[008-0729a]
千般若波羅蜜。修一切行。一切法門。乃至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為住。依仁王起信。即十千劫來。修信
行滿。入位不退。創起大心。發心即住。名發心住。即信成就發心也〔瓔珞云〕未上住前。有十順名字菩薩。常
行十心。所謂信心。乃至願心。佛子修行是心。若經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位中。住是位中。增修百法
明門。所謂十信心。心心有十。故修行百法明門。常發無量有行無行大願。得入習種性中

○〔李長者曰〕發
心有二種。一修信解發心。但修十信解故。二信滿發心。十住位初。名初發心住故。此中入初發心住者。住
一切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中。住即五位通修。以初住及十地。不離一佛智慧境界故。但明生熟慣習勝
劣。安立住地之名。於初發心住中。以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明。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契會悟入
十住初心。以隨位進修中。安立五十佛果。次第方便法門。如是万行。但為長初生佛家之智慧大悲。令慣
習自在故。時亦不改。法亦不異。智亦不遷。猶如竹葦。依舊而成。初生與終。無有麤細。亦如小兒。長初生而
為大。無異大也。佛果在於初發心。直以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為長養道之方便故

○〔宗鏡云〕台教云。若
人圓聞妙理。起圓信解。信一念中具十法界。欲依此心而修圓行。是名圓教初隨喜品。從此具修十法。得
入圓教初發心住。分真即中。初阿後茶發心畢竟二不別。以行位念。三不退故。台教接人。止住於此。爾後
十行十向。十地二覺。所有智斷昇進。任運無功。念念圓滿無上菩提

[?○/○]二治地住。】


「心中發明。躡上心精發暉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
以成地。名治地住。」


【【疏】琉璃。空也。精金。中也。現即假也。淨寶精金。互相
映現。無礙融通。不一不異。以此妙心而為所依。然
後出生無量德用。故名治地。
△〔長沙岑和尚曰〕如淨琉璃中。內現真金
體。以淨琉璃為法界體。以真金體為無漏智。體能生智。智能達體故

△〔吳興云〕能證心如琉璃。故顯性如
精金。治。理也。依前心地。以觀治之。以前妙心。智也。智以照理。如履地然

△〔溫陵云〕履是妙心。以為真基。如
將築室。必先治地

△〔海印云〕以前微妙觀智。遊履此心。淨治無明。履以成地。謂到此有歸著處
○〔引證〕〔瓔
珞云〕治地住者。常修空心淨。八万四千法門。清淨潔白故〔疏云〕謂練治心地。使悲智增明。名治地住

[?○/○]三
修行住。】


「心地涉知。躡上妙心履地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
[008-0729b]
修行住。」


【【疏】法界心地。即前一心。妙行能涉。妙智能知。〔溫陵云〕由
內外精鎣。治成心地。所涉所知。俱得明了理智行三。自在圓融。不以二

邊之所住著。名無留礙。此真修行。名修行住〔法數云〕發
心住地。二住之智。俱巳明了。普徧修行。皆無礙故

△〔海印云〕由前治地。以智照理。理隨智現。故曰心地涉
知。境智歷然。故曰俱得明了。智照既明。理境亦大。盡十方際。成一真界。故曰遊履十方。理智冥符。不落空
有。空不能留。有不能礙。故曰得無留礙。心心無間。名修行住

○〔十住疏云〕三巧觀空有。增修正行故(十皆
瓔珞)

[?○/○]四生貴住。】


「行與佛同。躡修行住受佛氣力。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
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疏】智行微妙。冥通果德。故云行與佛同。自然合佛
慈種。名受佛氣分。〔孤山云〕分真智與究竟智等。名行與佛同。分證理與究竟理等。
名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者。以佛權實二智。為

父母故。淨名云。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既分入
果智。密合果德。故云冥通。入如來種任運相合。名自求父母。密
齊果德。如陰信冥通〔海印云〕初以智熏真如。真如漸顯。亦返熏智。智得所如。曰受佛氣分。以本覺種子。今
被觀智。新熏發生。名生貴住。般若尊重。特以貴名。以智攝理。故如入胎

△〔溫陵云〕將生佛家。為法王子。故
名生貴

○〔十住疏〕四生佛法家。種性尊貴故
○〔李長者云〕如經所說。以信心為胎。至十住位。名初生佛家。
今以東方為金色世界者。明金。正月胞。二月胎。三月成形。四月生于辛。五月養於午。六月冠帶於未。七月
相。八月王。明金胎二月。表十信為聖胎故

[?○/○]五方便具足住。】


「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巳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
足住。」


【【疏】以自行化他。一切種智。具足成就。名人相不缺
〔海印云〕以始覺觀照。含育本覺。故曰親奉覺胤。觀行成就。故曰如胎巳成。方便。即觀智也。謂非觀智。本覺
[008-0729c]
不顯。乃由方具而具足者

△〔講錄云〕悲智具足。乃是如來人相
○〔十住疏〕五帶真隨俗。無量善巧。化無住

[?○/○]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疏】一切種智。自利利他。相用顯現。名為容貌。無緣
慈悲。名之為心。故觀經云。佛心者。大慈悲是。此菩
薩分得其用。名之為同〔溫陵云〕容貌外同。心相內異。非正心也
△〔如說云〕心
相。喻佛心不動之相也。華嚴明此菩薩。有十種心定不動。即此經正心也

△〔淨名經云〕如自觀身實相。觀
佛亦然。肇曰。實相之相。即如來相。故經云。見實相法。為見佛也

[?○/○]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躡上容貌心相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疏】一切種智。慈悲相用。和合成就。任運增長。無有
退屈。名為不退〔融室云〕道胎中。佛身佛心。二種合成。漸漸增長。故曰不退
△〔海印云〕
理智冥合。理隨智增。故云不退

○〔華嚴六住文云〕欲令其心。轉復增進。得不退轉。無生法忍。疏曰。此如順
忍。欲進後位不退忍故。十地配五忍。四五六地。配於順忍。七八九地。配無生忍。無生忍者。即不退忍。此七
住得無生忍之明文也

[?○/○]八童真住。】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疏】十身靈相。十身盧舍那也。謂聲聞及緣覺。菩薩
如來身。法智空業報。眾生及國土。又如來身。自具
十種。謂菩提願化力莊嚴。威勢意生福法智。此十
妙應。如隨色珠。顯現自在。即不思議種智之妙用。
智體本具。隨障盡處而得顯現。既以權實二智。大
悲熏修。功用頓顯。雖未全如於佛分得此相。資中文問
即一身現無量身也。華嚴云。雖未具足一切智。巳
獲如來自在力〔熏聞云〕盧舍那。寶梁經翻為淨滿。諸患都盡。故稱淨。眾德悉圓。故云
滿。今以童真無染。與十身舍那。淨滿相似故

△〔講錄云〕淮華嚴八地。方現十身。彼經云。十身相作。此言具
[008-0730a]
足者。以分具故。皆圓位也。勿依岳師此圓彼別之說

○〔引證〕〔智論云〕或有菩薩作願世世童男。出家行道。
不受世間愛欲。是名鳩羅伽地。又如王子名鳩摩羅伽。佛為法王。菩薩入法王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
皆任為佛。如文殊尸利。十力四無所畏等。悉具佛事故。住鳩摩伽地。廣度眾生故。又如童子。過四歲巳上。
未滿二十。名為鳩摩羅伽地。若菩薩初生菩薩家者。如嬰兒得無生法忍。乃至十住地。名鳩摩羅伽地。應
法師云。鳩摩。正言究摩羅浮多。究磨羅。舊名童子。浮多。舊譯云真。言童真地也。表初入佛法故。亦顯非童
行不能入故。或云實。亦是一義今應為相。言童相也。經順俗名。以童標八地巳上菩薩。或云法王子者。別
號也

[?○/○]九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疏】十身具足。故曰形成。出因顯果。故云出胎。堪任
繼嗣。紹隆佛法。名法王子〔孤山云〕出胎。喻破第九住無明。又從理起用。亦
如出胎

△〔溫陵云〕自發心至生貴。名入聖胎。自方便至童真。名長養聖胎。長養功終。名出聖胎
○〔十住疏
云〕九從法王教生解。當任佛法故。經文勝進十法。法王處善巧。乃至法王讚嘆。皆言法王者。既言王子。倣
佛之儀。合於法度。如世王之於父王

○〔智論二十九〕有二種菩薩家。有退轉家。有不退轉家。名字家。實家。
淨家。雜家。有信堅固家。不堅固家。為不退轉家。乃至信堅固家。故言欲生菩薩家

○〔妙嚴疏云〕佛子者。一
外子。謂諸凡夫。未能紹隆佛家事故。二庶子。謂諸二乘。不從如來大法生故。三真子。謂大菩薩。從大法喜
正所生故。即九地巳下。三種佛子

[?○/○]十灌頂住。】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
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疏】行願內充。慈悲外發。德相漸成。化物功著。故云
表以成人。於十方界。次補佛處。堪任付囑。傳法利
生。故如國王委政太子。陳列灌頂也問。准華嚴經。初住菩薩。即
能成佛。教化眾生。何故至第十住。方名陳列灌頂。表成佛耶。答。圓融之教。二經頗同。以行布不礙圓融故。
華嚴初住。便能成佛。圓融不礙行布故。今經十住。方列灌頂。故彼經云。菩薩住處廣大。與虗空等。又云。初
發心時。便成正覺。了達諸法真實之相。所有聞法。不由他悟。具修十種智力。究竟離虗妄。無染如虗空。清
[008-0730b]
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亦同大品云。從初發心時。即坐道場。轉法輪。度眾生。當知此菩薩為如佛。今經云。
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又云。十身靈相。一時具足。此上皆明一位具諸位。即行布不礙圓融也。又華嚴明第
十地菩薩。方論受職。此經第十住。明陳列灌頂。即圓融不礙行布也。圓融即橫論。行布即豎說。二無障礙。
二經頗同。故無疑也。言陳列灌頂者。華嚴云。轉輪聖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坐白象寶。妙金之
座。張大網縵。奏諸音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缾內。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菩薩受職。亦復
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為受大智職菩薩。彼明第十地。方是受職。今此十住。既名灌頂。故說受職。彼
約究竟。此約分得。又無生忍中。一位具諸位。故得㸦說

△〔無盡云〕華嚴初住。即佛住也。十地灌頂。以轉輪
王太子。受王職位。此經第四住。行方同佛。比國王灌太子頂。分委國事。淺深之序可見〔私謂〕無盡之說是
也。轉輪王之太子。受王灌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亦得名為轉輪聖王。經云。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
子。指轉輪王太子受職之事也。若十住菩薩之取喻則不然。曰彼剎利王。則剎利粟散而巳。非轉輪聖王
也。曰世子長成。則諸王之世子而巳。非轉輪王所生太子也。曰陳列灌列而巳。則亦未有象寶妙金。網縵
幢幡種種莊嚴也。以陳列灌頂表其成人。則亦未即受王職位。墮在灌頂剎王數也。此亦地住二位之行
布。條然可見者也

○〔十住疏云〕十從上九住觀空。得無生心。最為上故。諸佛智水。灌心頂故
○〔溫陵云〕夫
發心必治地。治地乃修行。修行然後生如來家。而具覺相。同佛心。長道體。圓十身。為佛子。任佛事。此十住
始終之序也

○上來十住位竟


[○@●]四十行位
○〔合釋〕〔天台云〕即是從十住後。實相真明。不可思議。更十番智斷。破十品無明。一行一切行。
念念進趣。流入平等法界海。諸波羅蜜。任運生長。自行化他功德。與虗空等。故名十行位

○〔十行疏云〕釋
名者。隨緣順理。造修名行。數越塵沙。寄圓辨十。仁王名為十止。故三學中。定心增故。梵網名為十長養。長
道五根故。本業經總明從住入行。云從灌頂。進入五陰法界空。亦行八万四千波羅蜜。故名十行

○〔李長
者曰〕世間以禾稼為資糧。長養有為之身。佛法以十波羅蜜行。為資糧。長養法身。十信十住。總為見道之
位。十迴向十地。總為加行。總為資糧。如此十行。與佛果資糧。猶如黃瓜。果華同出。華果相資。以無功而為
自在也。第四會夜摩天宮說十行者。為明從須彌山頂。至相盡處。證佛智身。至夜摩天下。依法空本智。起
普賢万行。以處表法。令易解故

○〔宗鏡云〕如圓教圓修。至十行中。第二行。便與別教妙覺位齊。若登三行。
所有智斷。別人不識其名。況知其法。別教但知十行第二行中。只斷十二品無明。為巳家之極果。不知是
[008-0730c]
他家之下因

[○@卍]文十
[?○/○]一歡喜行。】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巳。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
隨順名歡喜行。」


【【疏】初二句結前。具足下正明。此有二義。故歡喜。一
具足無量佛德故。如觀音云。我又獲是圓通修證。
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既云不
思議。即是無量佛德也。此之妙德。先未曾獲。今日
具足。故云歡喜。二眾生受化故歡喜。十方者。現十
界身。利眾生也。隨順有二。一眾生趣向不等。根行
有異。菩薩隨順。以形以說。此明能化隨順也。二菩
薩現種種化。眾生隨順。一一受化。咸皆得益。此明
所化隨順也。能所既皆隨順。機應俱生歡喜。故以
名焉〔海印云〕如來藏性。具有恒沙稱性功德。無明既滅。性德用顯。故云具足。不住果覺。故十方
隨順。理滿心足。自他利備。機應俱喜。名歡喜行。此躡十住滿心。融成一片生大法樂也

△〔私謂〕華嚴標此
菩薩為大施主。疏約三施說。施悅自他。故名歡喜。亦與此經隨順歡喜相應。然正不須配屬彼經。判此行
為施度也。餘行倣此

[?○/○]二饒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疏】如上隨順眾生。即是善能利益。始能歡喜生善。
終能破惡入理。故名饒益〔溫陵云〕善推妙德。益以利人。名饒益行
△〔私謂〕
十行疏云。三聚淨戒。亦益自他故名饒益。攝論云。若人住前二種淨戒。則能引攝利眾生戒。成熟有情。此
言饒益。即饒益有情戒。與華嚴戒度相應。今師必欲逐文配合。匣葢差殊。非圓融行布之義也。清涼謂北
京李長者。以十向配於十度。欲顯多塗。不礙行布。多分相似。故非正義。長水不取分配。意亦如是

[?○/○]三無
瞋恨行。】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
[008-0731a]


【【疏】自覺。故無明不能拒智。覺他。故有情不能違化。
障不能拒。物不能違。二利既兼。故無瞋恨〔海印云〕以觀眾
生。隨順覺性。永無違拒。名無嗔恨

○華嚴名無違逆行。晉云無恚恨。經云。此菩薩常行忍法。為眾生說法。
令斷貪嗔痴等惡。令安住忍辱慈和。菩薩成就忍法。假使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眾生。一一眾生。化作百
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口。一一口。出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語。毀辱菩薩。又此眾生。一一各有百千億那由
他阿僧祇手。一一手。各執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器。逼害菩薩。如是經於阿僧祇劫。曾無休息。菩薩受此
極大楚毒。身毛皆竪。命將欲斷。作是念言。我因是苦。心若動亂。則自不調伏。自不守護。云何令得他心清
淨。我從無始劫。住於生死。受諸苦惱。如是思惟。重自勤厲。令心清淨。而得歡喜。自能安住於佛法中。亦令
眾生。同得此法。今按此經無嗔恨行。即全與華嚴忍度相應也

[?○/○]四無盡行。】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疏】隨機隨感。現種類身。盡未來際。化復作化。三世
下。釋所以也。以知三世空寂。故得窮未來際。以達
十方無礙。故能現種類身。若時若處。現化不絕。故
云無盡〔融室云〕受化眾生。皆菩薩種類。大願無盡。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亦復無盡。古今一念。
則三世平等。中外一如。則十方通達

△〔孤山云〕窮未來際。益物無盡。竪〔偏〕三世。橫周十方
○華嚴第四。名
無屈撓行。晉經云無盡。本業云。常住功德。現化眾生。故名無盡

[?○/○]五離痴亂行。】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悞。名離癡亂行。」


【【疏】現種類身。即普現色身三昧。說無量法。不離四
種辯才。若身若說。皆是智用。咸歸於理。華嚴云。此
菩薩於一念頃。得無數三昧。經云。菩薩於一念中。得無數百千三昧。聞
如是聲。心不惑亂。令其三昧。漸更增廣了知此之三昧。同一體性。乃

至得一切法。真實智慧。善入一切諸禪定門。知諸三昧。同一體性。了一切法。
無有邊際。得一切法。真實智慧故能合種種法門。得無差悞。由無

差悞。故離癡亂〔孤山云〕妙智了覺塵沙法門。異名別說。同歸一理。故離痴亂
△〔雪浪
[008-0731b]
云〕不了種種法門。名痴亂行

△〔海印云〕佛界眾生界。一界無二界。故一切合同。鑒機說法。故無差悞。不著
法相。名離痴亂

○〔本業云〕命終之時。無明鬼不亂。不濁正念。故無痴亂。經云。於世間中。死此生彼。心無痴
亂。入胎出胎。心無痴亂。乃至發菩提心。事善知識。勤修佛法。覺知魔事。離諸魔業。於不可說劫修菩薩行。
共八句。皆有心無痴亂四字

[?○/○]六善現行。】


「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疏】一中現無量。故云於同現異。無量中現一。故云
異相見同。身說皆然也。以知一切法。同一法性。能
作種種異說。而不失一性一相之旨。維摩云。能善
分別一切法。於第一義而不動。故名善現〔孤山云〕同中現
異。達理即事故。異相見同。達事即理故

△〔溫陵云〕由無痴亂故。能於種種法門。互現隨應。圓融自在。所謂
善現也

○〔十行疏云〕慧能顯三諦之理。般若現前。故名善現
[?○/○]七無著行。】


「如是乃至。十方虗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
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疏】著謂住著。即留礙也。一塵現十方。是現界。不壞
一塵相。是現塵。〔吳興云〕界全是塵名現塵。塵容界相名現相世界微塵。
各不相妨。此即大小自在。由此菩薩住不思議解
脫。故得此用〔融室云〕十方虗空。徧現微塵。一塵不遺。名為滿足。諸塵各各。現十方界。塵
界互現。如帝網珠。有何留礙。而成住著

△〔溫陵云〕此由善現。充擴圓融也
○〔十行疏云〕七不滯事理。故名
無著。彼云。於我無我。乃至一切法空故。此即涉有不迷於空。謂於我而無有我也。若於我無我皆不著者。
則雙不滯也。以有不捨不受方便智故。經云。此菩薩。以無著心。於念念中。能入阿僧祇世界。於諸世界。心
無所著。又於毛端。徧現世界。於一毛端處。盡不可說不可說劫。教化眾生。如一毛端處。一一毛端。皆亦如
是。乃至不於一彈指頃。執著於我。生我我所想

[?○/○]八尊重行。】


「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疏】現塵現界。現身現說。不相留礙。故云種種現前。
[008-0731c]
皆從圓融三德。般若之所發現。故云第一。此之妙
行。超過一切諸法門故。名為尊重〔標指〕咸是第一者。俱成佛行。從
三德發現絕待。名尊重也

△〔吳興云〕大品言智慧輕薄。般若尊重。故以名焉
△〔法數云〕謂無著行中。現塵
現界。皆般若觀照之力。至尊至重

○華嚴名難得行
[?○/○]九善法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疏】如上所現無礙妙用。故曰圓融。一一皆能合佛
如來。利生軌則。故名善法〔法數云〕謂於妙觀慧中。種種明現。以顯圓融之
德。十方諸佛。莫不依此圓融。證入法界。以是成道利生。而為軌則也

○〔十行疏云〕九善巧說法。名善法行。
瓔珞云。說法授人。動成物則故。同於九地法師位故。經云。菩薩安住此行。為一切眾生。作清涼法池。能盡
一切佛法源故。疏云。以清涼法池。即是行體故

[?○/○]十真實行。】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疏】依真起用。用不離體。體即真如。無漏清淨。一真
法界。此法界體。本具如是無方妙用。故云本然。以
即體故。名為真實。〔吳興云〕上善法行。全性起修。故成軌則。此真實行。全修是性。故
皆無為

○〔十住疏云〕十言行不虛。故名真實。又稱二諦故。故瓔珞云。二諦非如。非相非非相。故名為真實
此之十行。皆是證真菩薩。自利利他。無礙自在。圓
融妙行。一一皆破。微細無明。顯佛智德。漸漸圓滿。
有此十番智斷功用。念念與薩婆若相應。華嚴云。
此菩薩行。與法界虗空等。以用諸佛不思議妙行
故。故此十行。圓融無礙。即一論十。十不離一。故此
最後。即云。一一皆是清淨真如。性本然故〔溫陵云〕如是十
行。乃至後位。不離前法。而皆相躡別說者。一使行人。隨位增進。開擴性靈。淨治惑障。而成熟佛果也

○上
來十行位竟


[○@●]第五十迴向位
○〔合釋〕〔十迴向疏云〕迴者。轉也。向者。趣也。轉自万行。迴向三處。謂眾生。菩提。及以實際。
[008-0732a]
上二皆隨相。實際即離相。迴向不同。有其十種。謂迴自向他等十。通論一一中。皆有三種迴向。謂以善根
迴向眾生菩提實際。此三各有二義。故成迴向。一以菩薩善根。必由眾生而成。是眾生之分故。由餘二成。
餘二流故。菩提分故。稱實際故。法爾向彼。凡是菩薩必為度生。不爾。同二乘故。必求無上菩提。是家法故。
不爾。同凡小故。必證實際。皆無明故。照二空故

○〔天台云〕十迴向位者。即是十行之後。無功用道。不可思
議真明。念念開發。一切法界願行事理。自然和融。迴入平等法界海。更證十番智斷。破十番無明。故名迴
向也

○〔李長者曰〕以十住初生諸佛智慧家。雖有第七方便波羅蜜。成大悲行。然為創始應真。出世心多。
十行位中。以智眼慧眼法眼。觀根利生。化令出俗。此十迴向位中。明前二位。出俗心多。大悲行劣。以將十
十住初心所得諸佛之智慧。十行之中。出世之行門。處俗利生。迴真入俗。故名迴向。大意以無作法身。無
依住智。以十迴向大願調和。令得成就大慈悲利眾生之行海。令使一切思量分別。便為智用。令使一切
知見。總為禪門本來不動。令使理性本寂定門。起差別智身慧身變易身。令使一毛孔中。安立一切佛剎
眾生剎悉皆無礙。令使有為無為。一法界自在故。如是迴向

○〔溫陵云〕十迴向亦名十願。前十住十行。出
俗心多。大悲行劣。此須濟以悲願。處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圓融。智悲不二。是名迴向。修進
妙行至此備矣

[○@卍]文十
[?○/○]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巳。純潔精真。遠諸
留患。結前十行當度眾生。滅除度相。迴無為心。向涅槃路。
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疏】依體起用。故云滿足神通。自利利他。妙行無礙。
故云成佛事巳。佛以度生利他為事業故。純潔精
真。顯智德也。遠離留患。顯斷德也。此十番智斷。皆
是非證而證。非斷而斷。智本真故。惑本亡故。〔海印云〕本
覺出纏遠離空有。入空不留。入有無患當度下。正明也。約用就體。能

所俱亡。眾生相空。本涅槃故。能化緣生。本無性故。
故云滅除度相。般若經中。亦同此說。亡緣之智。名
無為心。無作妙理。名涅槃路。攝用歸體。名為迴向。
[008-0732b]
涅槃。果也。路即理也。履以成地。到究竟故。名涅槃
路。結名可知。問。十行位中。豈有度相耶。答。前即依
體起用。且論神通化物。未言滅除度相。今此攝用
歸體。順寂滅義。故除度相。約義雖異。為行則同。豈
有證真大士。猶懷度生之相耶〔海印云〕當度眾生。迴向眾生也。滅除
度相。以眾生如故。本來平等。迴向實際也。回無為心。向涅槃路。迴向菩提也

○〔十向品疏云〕一迴向二字。
皆是能迴之願。救護等名。皆是所迴之行。故皆依主受名。二救護等名。皆迴向之別相。迴向二字。皆別相
之通名。當名相望。救護等即迴向。若㸦相揀。是救護之迴向。非不壞之迴向。則通依主。第一救護等者。大
悲廣濟。名為救護一切眾生。大智無著。故云離眾生相。即是廣大不顛倒心。迴向是行。謂以善根迴成救
生離相之行。故名迴向。從所向立名。故下文云。顯此善根。普能饒益一切眾生。明知救護非是所迴。自以
十度為所迴向耳。又唯以離眾生相為能迴者。則迴向中無隨相也。將墜者護。巳墜者救。救令脫苦。護令
息惡。並以善根。願能成此。又於初迴向明十義者。一迴自向他故。文云。若有善根。不欲饒益一切眾生不
名迴向。二迴少向多故。大智導悲。能善緣故。如聲入角。少亦遠聞。文云。善根雖少。普攝眾生。以歡喜心。廣
大迴向等

[?○/○]二不壞迴向。】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


【【疏】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虗妄境界。故云壞其可壞。
〔海印云〕可壞者。無明煩惱。雜染眾生相也
△〔如說云〕上經言。諸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心如
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
復遠離。圓覺文故云遠離諸離。得無所離。即合涅槃。
彼經又云。諸幻既離。覺心不動故云不壞迴向〔中川云〕以生死涅槃為迴向義。可壞
者。生死之境。諸離者。涅槃之心。俱舍。涅槃名離〔什注淨名曰〕心識滅盡。名為遠離。肇曰。小離離世憒悶。大
離離身心盡

○〔十向疏云〕於三寶等。得不壞信。以此善根。用將迴向
[?○/○]三等一切佛迴向。】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


【【疏】本性覺體。未嘗起滅。故云湛然。此湛覺體。三世
[008-0732c]
諸佛。無二圓滿。故云覺齊佛覺。此則得平等覺。與
諸佛同。故云等一切佛〔標指〕寂而常照。與三世佛無異
△〔溫陵云〕無壞不壞。
無離不離。湛然齊佛。名等一切佛

△〔中川云〕即本始二覺為迴向義湛然。本覺也。齊佛覺者。即等覺故

〔十向疏〕三學三世佛所作迴向。名等諸佛。下文云。如過去佛所行一切善根。我亦如是。即從所等立名。即
等一切佛之所迴向。以深入法性。行普門善。而為其體

[?○/○]四至一切處迴向。】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


【【疏】精真發明。智顯也。地如佛地。理現也。智冥理體。
無二無別。智徧理徧。名至一切處〔吳興云〕上覺言智。此地言理。因
果體同。故言等至

△〔溫陵云〕覺湛。故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前覺等一切。則真如體遍也。此地至一切。則真
如界遍也

△〔中川云〕真如隨遍為迴向義。精真。即真如地。即所遍。佛地無所不徧。故真如隨徧而至
△〔如
說云〕地即本覺境。地以因地心中。所含無邊境界。全同諸佛果地故。一月普照一切水。故曰至一切處


〔經云〕此菩薩。修善根時。願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處。譬如實際。無處不至。至一切物。至一切世間。至一
切國土。至一切法。至一切虗空。至一切有為無為。願此善根。亦復如是。徧至一切諸如來所。供養三世一
切諸佛。乃至菩薩住此迴向時。得至一切處身業。普能應現一切世間故。得至一切語業。於一世界中演
說法故。得至一切處意業。受持一切佛所說法故。乃至得至一切處法界。於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故


[?○/○]五無盡功德藏迴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


【【疏】此菩薩得如來身。及國土身。互相涉入。無礙自
在。此是如來藏心。諸功德法。受用無盡也〔無盡云〕圓覺頌
曰。恒沙諸佛入我身。我身徧入恒沙佛

△〔吳興云〕世界即理。如來即智
△〔融室云〕至一切處。是世界。則約
於如。等一切佛是如來。則約於覺。如來即一切處之如來。世界即一切佛之世界。世界如來。涉入無礙。曰
如曰覺。功德無盡

△〔中川云〕約依正迴向。如來名正。世界為依。此即依中現正也
○〔十向疏〕由緣無盡境
行迴向。故成無盡善根功德之行。得十無盡藏之果。從能迴行及果受名。或無盡功德之藏。或即藏。通二
釋。以迴向望行。迴向為能藏。無盡功德是所藏。以因望果亦然。並相財釋

[?○/○]六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008-0733a]


「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
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疏】同佛地。如來藏也。即前地如佛地。本來具足無
漏性德。〔如說云〕此藏中功德無盡。六度万行。万德莊嚴。皆其本有。故言各各此德能
為萬行所依。故云清淨因。於諸佛理地。起萬行真
因。依此真因。起趣果之行。發越揮散。周徧法界。以
取究竟涅槃之道。故曰。依因發揮。取涅槃道。道即
因也。此則萬德為萬行因。萬行為涅槃因。合理之
行。行從理起。故云隨順平等。能生妙果。名曰善根
〔溫陵云〕於一切處。各起淨因。取涅槃道。是為平等善根〔無盡云〕十方三世。諸佛果海。各各有清淨因。佛地
即佛果也。如盧舍那十身。婆伽婆六義。各依其因。發揮證取故

△〔海印云〕既依正互入。圓融交涉。通為一
真。草芥塵毛。皆是成佛真體。故云各各生清淨因

○〔十向疏〕經名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順理修善。理
事無違。入於平等。本分名入一切平等。善入即隨順。平等即堅固。若順等理。則順諸善根。故下文云。則為
隨順佛性等。謂捨住著故。隨順施善。無異求故。隨順戒善。忍深理故。隨順忍善。離色相故。隨順進善。不馳
散故。隨順定善。了無生故。隨順慧善。如是乃至一切由順實際。任運順於一切稱性之善。如是離相迴向
自然隨順佛法等

[?○/○]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
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疏】初句。躡前也。十方下正顯。一切眾生。皆我心性。
心性無外。攝無不周。〔溫陵云〕平等善根。性真圓融。周徧法界。故十方眾生。皆我
本性我之本性。既圓滿成就。眾生亦爾。故云不失。我善
既就。故能成就一切眾生善根。無有遺失。無有高下。名隨順等觀此得同體大悲。

是故然也〔真際曰〕性圓成就。生佛體同。不失眾生。唯識各別
△〔孤山云〕十方眾生。皆我本
性。非有眾生也。不失眾生。非無眾生也。非有非無。名為性圓成就

△〔海印云〕法界眾生。平等真如。故曰皆
[008-0733b]
我本性。以成就自性。即是成就眾生。還以自性。度自性眾生。故曰不失眾生

○〔十向疏〕第七等隨順一切
眾生迴向謂以善根等心順益故。等即平等。通於能所。所順眾生。無相平等。能隨順心。智照平等。此從迴
向受名。等即隨順。故本業云。以觀察善惡父母無二相。一合相故。名隨順觀察一切眾生迴向

[?○/○]八真如
相迴向。】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
迴向。」


【【疏】如故。即一切法。真故。離一切相。此真如體。亦不
可得。故云二俱無著。亦即三諦。對文可見。〔孤山云〕離。空也。
即。假也。無著。中也此菩薩。了一切法。即真法界。無相可離。

名為如相〔溫陵云〕如故。即真故離。有即有離。是假真如。二無所著。乃真真如〔中川云〕真如
隨緣故即。隨緣不變故離。此即性相為迴向義

○〔十向疏〕善根合如。以成迴向。從所依得名。義通能所故。
從所依得名者。但言真如。即是所依。善根一合如相。故通能所。即以法界印而為其性。此與前彼異者。第
七明會事向理。故云平等。此明事盡理現。故行等同如。第九明從體起用。第十明用同體。同體而用。故無
濫也

○〔李長者云〕如上迴向。皆以無性無著真如。為迴向體。以真如徧世間出世間一切法。迴向還徧世
間出世間一切法。為以迴向為方便。興起無作真如中。大智大悲大陀羅尼門。大神通道力。令稱真如無
作大自在。作用恒寂故

[?○/○]九無縛解脫迴向。】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


【【疏】初句。躡前十方無礙者。既能即法離相。則不為
心境諸法所繫。故云無縛。以無縛故。自在無礙。故
曰解脫。此解脫相。本性亦離。故皆無也〔海印云〕依假真如。則
有縛解脫。真得所如。則無不如。縛脫兩亡矣

△〔中川云〕十方。所也。無礙。如也。此即能所縛脫。為迴向義

〔十向疏〕經名無著無縛解脫迴向。謂理智無依。不為能所見著。相惑所縛。由此即名解脫。於何無縛著耶。
略有十事五對。一由離凡故。不縛生死。以出小乘。不著二乘。二離六識取。不縛外境。離第七執。不著於內。
三離現行縛。無種子著。四不取有縛。不執空著。五無惑障縛。如智障著。皆縛麤著細。若約一事。由著故縛。
[008-0733c]
於中無著無縛解脫心。是能迴之心。成就普賢事業。正是所向。前諸善根。即是所迴。此一迴向。不願成佛。
願成普賢者。以普賢通位前位後。得道不捨因行。窮極生界。利益有情故

○〔李長者曰〕託事於月天子。表
力波羅蜜。以無縛無著法性。虗空智慧。照燭眾生。淨煩惱熱。得法清涼故

[?○/○]十法界無量迴向。】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


【【疏】聖法因義。故云法界。然有四種。謂事。理。理事無
礙。事事無礙。今皆渾為一真法界。故云量滅。此惟
性德圓成。於一真界。無量可量。故云法界無量。又
證性德。一一圓融成就。不可算敷邊涯故也。〔孤山云〕三
德妙徃。於此圓成。不見十界高下差別。故云法界量滅

△〔溫陵云〕初證性德以為齊佛。以為如佛。以為至
一切處等。皆存量見。則法界未離有量。及乎性德圓成。乃滅量見。得無量。此總治前位限量情見也。此性
圓成。可超三賢。入十聖矣

△〔中川云〕法界量滅。拂迹泯相。以明解絕
○〔十向疏〕經名等法界無量迴向。謂
以稱法界之大智。迴等法界之善根。向同法界之大用。成法界之大體。此則位至滿極。故標法界之名。當
法受稱。言無量者。一無分量。即理法界。二無數量。即事法界。前迴向。明依體起用。此明體用無礙。圓極自

○〔李長者云〕以日天子託事表之。明十迴向中。智波羅蜜。如日處空。下照群有。其智益高。其行益下。徹
至人天人鬼。外道邪行。畜生地獄。盡同其行。云等法界無量迴向者。如法界無中邊。迴向心無中邊。如法
果無作者。迴向心無作者。法界無來去遠近。迴向心無來去遠近。法界如虗空。迴向智如虗空。法界智不
思議。迴向智不思議。法界無所依。迴向智無所依。法界一切諸佛之所共住。如無依智一切佛之所共住。
法界非三世及一切生滅時分所攝。迴向之智。非三世時分所攝。法界圓滿三世事業在於現前。迴向之
智圓三世事業在于現前。法界有無自在。迴向之智有無自在。為自他皆如法界。無礙自在。如諸佛故。如
是十迴向。均十信。十住。十行。十地。十一地行門。均在其中然此十位。所有迴向。

不離菩提實際眾生。今此且約向實際說。餘二含
躡。此則依真起用。皆為趣向大涅槃界。隨順法界。
體用相稱。圓融自在。故華嚴云。此菩薩所脩願行。
等法界。如虗空量。盡迴與一切眾生。同向一究竟
[008-0734a]
菩提。故名迴向。前後諸位。無非此義。以約增勝。立
此名耳。然此諸位。皆於一無生忍中。隨所發行。義
立別名。皆能圓證聖性。不別而別。故分諸位。不異
而異。唯是一心。故涅槃云。發心畢竟二不別也。地
前既爾。後位可知。前文云。此人即獲無生法忍。從
此漸次。安立聖位。既言聖位。豈非證耶。
○上來十迴向位竟


[○@●]六四加行位
○先明迴向加行定位〔清涼十向疏云〕第四定位者。若約資粮等五。諸說不同。一云。此迴
向位。是修大乘順解脫分。資粮位終。從十信來。皆資粮故。十迴向後。別立加行故。有云。此十迴向。是加行
位。復有二說。一云四順決擇分中。是後二攝。謂十解為煖。十行為頂。前九迴向為忍。第十迴向為世第一
法。一云四加行中。世第一攝故〔私謂〕清涼疏有二釋。前屬資粮。後屬加行。今經十信後。別立十迴向。十迴
向後。別立四加行。即同清涼前釋。別立加行之文。清涼又云。據終教說。三賢總為趣聖方便。不分資粮加
行遠近。此即今經之正義也。後二釋。皆明地前無別加行位。與今經列位。條然不同。彼云。十信十住十行
十迴向。為菩薩聖道。四種方便。清涼自破云。若依此釋。則無五位。地前四十心。皆加行故也

○次明加行
入地方便〔清涼初地疏云〕別有九種集。上五皆同加行。下四皆巳入地。前五集者。一行集。即經善脩諸行。
二定集。即善集助道。三親近集。即供養諸佛。四聚集。即善集白淨法。成煖頂位。五獲集。即為善知識善攝。
立於忍位。及世第一。華嚴正約四十二位。文無彰灼。四善根名。論無釋文。義旨含有。且十地皆有十句加
行。起十種心。十心巳滿。即入初地。未滿屬何。例於下九。即在地前。迴向會竟。既非迴向。當屬何人。為加行
位。理極成矣。然初地方便。復有二種。一收三賢。為趣地之遠方便。二取加行。為近方便。三賢別會。巳廣說
竟。今為加行。於理無違。復有人言。此中十句。唯屬初地。四加行位。總屬十地。斯人不曉唯識云。為入見道。
復修加行。明知即是初地加行故。四加行義。通於總別。勿復麤心

○〔長水云〕大小二乘經論。明言資糧等
五位。然有開有合。不定明現。諸小乘論。及大乘法相。即顯說四位。名四善根。是順決擇分。若瓔珞仁王華
嚴等經。即合而不論。攝在第十迴向。唯此經文。具顯四位。葢以圓融之教。一多無礙。只於一忍。圓開諸位。
不開則巳。開則具明。故於十迴向後。備論四種妙圓加行。又此經文。前則圓融。後則歷別。以圓融中不礙
行布也。即一位一切位。一切位一位。一多無礙。華嚴亦同

○〔私謂〕清涼判四加行為初地加行。於理極成。
[008-0734b]
而長水不言者。以是為十迴向後。妙圓加行。不同清涼尚依唯識名為順決擇分。近見道故。立加行名也。
然此四加行。是菩薩將登初地。起斷障證真。超賢入聖之關要。清涼判同十句加行。為入地之方便。正符
今經妙圓之旨。長水云。華嚴亦同。正謂此耳

○〔唯識第九云〕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粮。順
解脫分。既圓滿巳。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謂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
趣真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粮。無加行義。清涼釋曰。決擇是智。即擇法也。決揀疑品。擇
揀見品。今此具二。決擇即分(俗詮云真決擇在見後即擇法智此位中依彼決擇智修故名順決擇分)

[○@卍]
文二。一結前生後。】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
加行。」


【【疏】餘處所說。加行屬內凡。未證聖位故。今經從乾
慧來。便名聖位。何但加行。故此特云。妙圓加行〔標指〕
前文。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

△〔溫陵云〕三賢位極。當於此際。復加功行。即入
聖位。四十一心者。乾慧一。信住行向各十。小乘通教。皆有加行。非妙非圓。故此揀也

△〔海印云〕前雖三觀
歷然。中道理顯。猶存歷別。在華嚴為差別因。今立四加行位。亡能所。絕對待。泯前觀智。融四十一心以為
一味。方證寂滅一心。平等法界。義當空所空滅。以觀智難亡。故須展轉四重。離即離非。名為妙圓。說雖次
第。其實在一念中。法爾具足也。總四十一心。通名清淨。故知乾巳為真。信非相似也

[○@卍]二正辨加行二
[?○/○]
一煖位。】


「即以佛覺。用為巳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
名為䎡地。」


【【疏】佛覺。果智也。巳心。因心也。如前文云。本覺湛然。
覺齊佛覺。精真發明。地如佛地。此即用佛果智。為
巳因心也。〔溫陵云〕前雖能齊。未能正證。今賢極趣聖須用佛果覺。為巳因心。復加功行。以
求正證然猶未能離因顯果。故云若出未出。近於登

地。將發此智。故云若出。猶拘因相。尚未能離。故云
[008-0734c]
未出。喻如鑽火。熱相先現。火出不久。〔法數云〕喻如以智慧火。燒
煩惱薪。雖未得無漏智。巳見智火之前相火喻佛覺。鑽喻加行。木喻因

相。〔蕅益云〕以十向始覺。鑽於障初地之無明。此火欲出未出。無明之木。將然未然火出則
木盡。覺現則因亡。亡因在即。故喻如䎡。此約發智
以顯也。
○別明煖位
○〔涅槃云〕煖法者。即是八聖道之火相。故名煖相。譬如鑽火。先有耎氣。
次有火生。後有烟出。煖即是行。火即是果。烟即是修道斷結

○〔俱舍云〕從此生煖法者。謂從總相念住。後
成就巳。生煖法名。聖道如火。能燒積薪。聖火前相。故名為烟

○〔妙玄云〕以別總念處觀。能發似解。伏煩惱
惑。得佛法氣分。譬如鑽火烟起。以慧鑽境。發相似解。解即喻煗。尊者瞿沙云。求解脫智火。煗最在初。如火。
以烟在初為相。無漏智火。亦以煗法在先為相。如日。明相在初為相。是故名烟

[?○/○]二頂地。】


「又以巳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虗空。
下有微礙。名為頂地。」


【【疏】前以佛覺。用為巳心。即果辯因也。今以巳心。成
佛所履。即因合果也。〔溫陵云〕因心果覺。巳隣極矣。故喻登高處空。巳到頂地。少
需㩳進。則微礙除矣雖因果相合。未亡二相。故云若依。如在

山頂。足有所履。將顯法界無所分別。故云非依。如
身處虗空也。下有微礙。喻若依也。存二相故。二相
即是障入初地無明也。此約斷障以顯〔海印云〕觀智似亡未
亡。其實將亡。故云若依非依。以法界如空。無所依故

△〔蕅益云〕初地所證涅槃。猶如虗空。逈超十向變易
生死之山。十向位中。一分變易生死。將脫未脫。初地中。虗空涅槃。將證未證。此頂地也

○〔圓覺云〕一切菩
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鈔曰。此結成地前
證覺之相。佛頂經四善根頂地之文。亦是地前頂相。彼云。如登高山等。此亦如是。諸礙既盡。如身處空。見
覺猶存。如彼微礙。唯識偈。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言少物者。即微礙也

○〔智論四十一〕於柔順忍無生
忍中間。所有法。名為頂。住是頂上。真趣佛道。不復畏墮。譬如聲聞法中。煖忍中閒。名為頂法。問曰。若得頂
不墮。今云何云頂墮。答曰。垂近應得而失者名為墮。得頂者。智慧安隱。則不畏墮。譬如上山。既得到頂。則
[008-0735a]
不畏墮。未到之間。傾危畏墮。頂增長堅固。名為菩薩位。入是位中。一切結使。一切魔民。不能動搖。亦名無
生忍法

○別明頂位〔俱舍云〕煗頂二善。俱名動善。可退動故。動善根中。頂為最勝。如人頂故。忍位是進煗
位是退。此頂是進退兩際。猶如山頂。故名為頂

△〔妙玄云〕似解轉增。如登山頂。觀矚四方。悉皆明了。故名
頂法。復次。應名下頂。在耎法頂。故名頂。在忍法下。故名下。復有說者。如山頂之道。人不久住。若無難。必過
此到彼。若遇難。即便退還。行者在頂不久。若無難。必到忍。若有難。退還煗。猶如山頂。故名頂

[?○/○]三忍位。】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壞非出。名為忍地。」


【【疏】初則未亡因相。次則未亡果相。今因果二相。融
為一體。故曰心佛二同。〔蕅益云〕佛覺用為巳心。是佛與心同。巳心成佛所履。
是心與佛同因果既亡。二邊不立。故云善得中道。此中

道體。將證不久。故云非懷。然猶未亡中道之相。故
云非出。此約顯理以明也〔海印云〕觀智將泯。故非懷。緣影未斷。故非出

〔吳興云〕忍取信順之義。心佛二同等。即信順也。如僧中辦事。忍則默然。既不懷疑。亦不說出

△〔蕅益云〕胸
中了了。無復懷疑。唯獨自知。非有出說。此以初地菩提涅槃。喻如所忍之事也

○別明忍位〔俱舍云〕從頂
有善根生。名為法忍。忍可四諦。最殊勝故。又無退故。名為忍法

○〔妙玄云〕亦是似解增長。五種善法。增進
成根。於四諦中。堪忍樂欲。亦忍可義

[?○/○]四世第一地。】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疏】迷覺是二。即因是也。中道是一。所證理也。此名
數量。中邊不存。故云二無所目。無所目故。名為銷
滅。〔溫陵云〕前謂二同。則巳墮數量。見有中邊則強分迷覺。此俱銷滅。名亦不立數量正
屬世間。今雖銷滅。若望初地證真。猶名為似。以有
所得故。初地見道。名出世間。今是世間最後邊際。
故名第一超於三賢。故名世第一。若進十聖。極乎妙覺。乃出世第一地
△〔海印云〕一往理
行證斷。一切俱泯。故云數量銷滅。十信尚迷為有。三賢屬覺為空。至此中道。泯絕無寄。方有出世之分。名
世第一。由是觀三賢位。乃通以中道觀智。總照無明住地。任運淺深而顯。約此以明次第。知非分斷分證
[008-0735b]

○別明世第一
○〔妙玄云〕世第一法位者。即是上忍一剎那。於凡夫所。得最勝善根。名為世間第一法。
此心心敷法。於餘法為最為勝。為長為尊。為上為妙。或言都勝。非謂一切事業中勝。但以能開聖道門故。
釋籤云。此是有漏。故名世間。於中最勝。故云第一

△〔婆沙云〕世第一法。表聖道之始。異生之終


【疏】此上四位。唯識中說。前二位。依明得明增二定。
發尋伺觀。觀名等四法。能所俱空。論釋煖相文云。依明得定。發下
尋思觀。無所取。立為煖位。謂此位中。創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說施有。實不可得。初獲慧日前行
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煖。明得定者。攝論云。明謂能照。無有義智。所求果遂。故名為
得。清涼云。明得是定。尋思是慧。故云發也。尋伺觀者。論言下品尋思觀。謂四尋思。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四
法。假有實無。各各皆空也。次頂相文大同。言依明增定者。以明相轉盛故。言尋思則云上品。言觀法。則云
重觀。皆增上之義也後二位。依印順無間二定。發四如實觀。

印前二空等。論依忍相云。依印順定。發下品如實智。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
順樂忍。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印順忍時。總立為忍。印前順後。立印順名。忍境識空。故
亦名忍。清涼曰。忍有三品。下品名印忍。印所取無故。中品名樂順。樂無能取。順彼脩故。上忍名印順。印能
取無順觀彼故。故云印順忍時。總立名忍。印順俱定。名印順定。忍即智也。如實徧知。此四離緣。及識非有。
名如實智。創得如實智果。故名為下。次云。依無間定。發上品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謂前上忍。唯
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

皆有所得。未證法身。故云。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
識。論總釋云。如是煗等。依能取識。觀所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於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
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雙印空相。皆帶相故。未能證實。故說菩薩。此四位中。猶於現前安立
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彼相滅巳。方實
安住。清涼引古釋云。心上變如。名為少物。此非無相。故名帶相。若證真時。彼相便滅。相者即是空所執相。
有依他相。名空有相位。謂有空相。是彼唯識真勝義性。由有此相。未證真理。滅空有相。方證真如

皆歷別之談也。今經圓融不礙行布。故得以圓擬
別而說。由是此地。名為世間。〔證真云〕瓔珞等經。皆不列四加行位。唯識
[008-0735c]
等論。以地前四十心。為外凡資粮位。十〔四〕向後。別名煖等為內凡加行位。今經正如所說。彼於地前分內
外凡位。乃別教一途之義。以登地是菩薩聖位。聖位難入。故開此加行耳。今經借別名圓。如仁王云。三賢
十聖住果報。妙圓加行。簡異偏小也

△〔冥樞云〕天台圓教。分真初住至妙覺。四十二位。共破四十二品無
明。今經安立聖位。所破無明。大分亦同。四加行位雖開四。秪合總屬初地一品。以十向後。正破初地無明
故。解云。前雖斷異住滅相無明各十品。唯生相無明十二品。其第一品最難斷。故復起四種妙圓加行。共
斷一品生相無明。登初地也。紫柏云。三細為見思塵沙根本。於楞嚴經中。分四十二品治之。經言生住異
滅。分齊頭數。是也。有人謂住向行地。四十二位。位位各有修行勝進。豈但為破無明。立四加行。夫永斷無
明。方成佛道。除破無明更有何修行勝進。華嚴十地每地皆斷障證如。豈得四加行位。不應斷一品無明


上來四加行位。】


經文譬如琉璃內懸寶月。乾道本作內懸明月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八之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八之二
海印弟子 蒙叟錢謙益鈔


[○@●]七十地位
○〔合釋〕〔天台云〕十地位者。即是無漏真明。入無功用道。猶如大地。能生一切佛法。荷負法界
眾生。普入三世佛地。又證十番智斷。破十番無明。故名十地位

○〔清涼十地疏云〕夫功不虗設。終必有歸。
[008-0736a]
前明解導行願賢位因終。今明智冥真如。聖位果立。前因後果。義次。第故。解即十住。行即十行。願即十向。
故為賢終。親證十如。故明聖位。先賢後聖。亦次第故。又前是教道。此是證道。教為證因。證即證前三心之
教。謂直深大悲三菩提心。三賢別增。此中齊證。名地者。本業云。地名為持。持百萬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
一切因果。本論云。生成佛智住持故。即斯義也。又本業第三名住。婆沙云。十皆住處。名之為地。四持者。通
因望果。如初住能持自他一切功德。復持二地。乃至佛果所有功德。若無初地。餘不成故

○〔華嚴論云〕如
來以普光明智。以成地體。以諸菩薩。雖登十住十行十廻向。不離此體。故云十地。此十地之法。即以普光
明殿所說十箇佛果。不動智佛。為初信故。乃至五位滿。不離初信之佛果。以此十地之法。通初徹末。一際
法門。故名為十地位。十位果終。功終行熟。更無昇進。十地智滿。無進修故。常對諸佛。現在前故。此十地門。
但於十住十行十廻向中。蘊積功成。使令淳熟。更無所住。任運而成。自令具足。一切諸法。十住十行。寄表
如神。十廻向位。寄表如王。於此十地。寄表如天。明其進修漸漸。慣習殊勝

○〔張無盡曰〕李長者論。權教實
教各有三種十地。權教。謂大品解深密仁王也。實教。華嚴涅槃也。長者未見今經。長慶判為實教十地。今
詳此經第十地云。修習畢功功用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歷考經論。惟瑜伽論與此合。自四地以後。修
菩提分法至九地。地地修習。未能圓滿。直至第十地。修習圓滿。法身廣大。如雲徧覆。今一依瑜伽詮釋。庶
無濫誤〔私謂〕無盡依瑜伽詮十地。允矣而未盡也。准瑜伽四十七。立菩薩十二種住。初住種性住。即住前
信相菩薩也。次勝解行住。即住後三賢位也。文云。勝解行住。既清淨巳。極歡喜住。先巳發趣。次下開菩薩
十種住。乃至十二最上成滿菩薩住。於中勝解住前。不開十信。十三如來住。不開等覺。位次大同華嚴。說
極喜住巳。結云。如是略說菩薩極歡喜住。若廣說如十地經極喜地說。應知彼經所說十地。即是此中菩
薩藏攝所說十住。由能攝持菩薩義故。說名為地。能為受用居處義故。說名為住。華嚴五位互攝。初住攝
於初行。初迴向初地等。第十住滿。稱灌頂位。第十地滿。亦灌頂成佛。此中義門。亦無不符合也。此經行布
圓融。既同華嚴。以彼十種住。詮此十地。恰是函葢相同耳。清涼十地疏鈔。廣引瑜伽深密。長水注十地。斷
障證如。全取唯識。豈不出於瑜伽。古德何曾判瑜伽深密。不應圓教。而無盡鄭重其詞。以為創獲之解。李
長者云。三乘教中。分分有此教在。學者不了。反生遮截。此則無盡標示之微指也

[○@●]文分十
[○@●]一歡喜地。】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
境界。名歡喜地。」
[008-0736b]


【【疏】菩提。佛覺也。前則若出未出。如火前相。名之為
䎡。今如火出木盡。灰飛煙滅。故云善得通達。故此
初地。名通達位。〔清涼云〕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於理。得見中道。故名通達位
佛境界。理顯也。以得無分別智。善達法界。一真平
等。離能所相。故唯識云。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孤山云〕覺通如來。智同佛智也。盡佛境界。理齊
佛理也。三諦圓融。名佛境界。以初得法喜。故名歡喜

△〔溫陵云〕向雖覺佛覺。未能盡佛菩提境界。今由加
行妙圓。故云。善得通達等

△〔中川云〕以入見道。親證真如。自知不久證大菩提。生歡喜故又云。
善達法界。得一真平等。乃至得徧行真如。離異生
性障。修檀波羅蜜增上。〔十地疏〕所斷障者。唯識第九中。異生性障。是此所斷。
此言異生。即是凡夫。粱攝論中。名凡夫性。此論本分中。名凡夫我相障。此障障於初地。依分別障種。立異
生性障。分別揀於俱生。種揀現起。分別者。即凡夫我相障知是我執。由斯初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執
著我法愚。即異生障。二惡趣雜染愚。即惡趣諸業果等。所證理者。由斷前障。證徧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
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梁攝論中。名為徧滿。徧滿一切有為法故。意明無有一法非二空故。此地最初。
徧證徧滿。然上諸門。多依行布。若約圓融。一斷一切斷。一證一切證也

○〔溫陵曰〕自十信巳還。位皆躡跡
相資。直趣妙覺。於中不無斷證。皆不斷而斷。不證而證也言徧行者。以此真如。

徧在一切諸行法中。而今證得。自利利他。得自在
故。名歡喜地。華嚴仁王。廣明其相。今不具錄。下皆
倣此。
○〔地疏云〕本論略釋地名云。成就無上自利利他行。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歡喜地。唯
識第九云。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十住毗婆沙云。始得法味。生大歡喜故。瑜伽七十八。
引解深密云。成就大義。得未曾有出世間心。生大歡喜故。總有三喜。云多歡喜。一心喜。謂入觀之心適悅。
二體喜。出觀喜相應。三根喜。由前心體。歡喜內充。外及五根。輕安調暢。故此喜者。亦名為樂。又內及觀心。
即無喜之喜。不同二禪浮動之喜故。他經多名極喜。喜之極故

○〔論云〕菩薩得歡喜地時。得法說心。無有
世間五欲等諸繫著故。樂唯是法樂。多歡喜。多適悅。猶如世人。創得生於忉利天上。受天妙樂。又如昇山
[008-0736c]
頂。至無相際。身與空合。明此位菩薩。從十住十行十迴向習氣之有為。而昇此初地。法空之際。一切習氣
盡故

[○@●]二離垢地。】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疏】前地於大菩提。善得通達。離世間相。得正性離
生。破異生性障。證一真法界。故云異性入同。〔溫陵云〕通
大菩提。盡佛境界。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國土眾生。同一佛性。此為異性入同此地對異

之同。亦不可得。故云同性亦滅。以若見於同。即名
為垢。既離對待。故名離垢。見異見同。還是情垢。同性亦滅。乃為遠離
此地證得最勝真如。離邪行障。持戒波羅蜜增勝。
〔地疏云〕此地中斷障證如。皆約戒明。言邪行障者。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誤犯三業。能障
二地。由斯二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微細誤犯愚。即上俱生一分。此能起業。二種種業趣愚。即彼所起
誤犯三業。言最勝者。謂此真如。斷無邊德。於一切法。最為勝故。此亦由翻破戒之失。為無邊德性戒

所顯。名為最勝。以四無量心。行廣大十善。得性戒
成就。於性重譏嫌。平等無異。亦名異性入同。斷性
亦無。方離微細破戒之垢。名同性亦滅。稱離垢地。


○〔地疏云〕言離。垢者。慈氏云。由極遠離犯戒垢故。謂性戒成就。非如初地思擇獲戒。唯識亦云。具淨尸羅。
遠離微細毀犯。煩惱垢故。瑜伽亦名增上戒住

○〔論云〕初地檀度為勝。此位上上十善淨戒為勝。名為離
垢。初地須彌之頂。世界與人連。寄同世間。此位以空居。寄同出世間。故名離垢。初地喻煉真金。未云如藥。
但數數入火。轉轉明淨。此地鍊真金。加以礬石。轉令明淨。以戒為礬石。然金體無二

[○@●]三發光地。】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疏】成就勝定。大法總持。破戒煩惱。畢竟不生。故名
淨極。〔如說云〕清淨四十心。至此則淨極也能發無邊妙慧光故。故云
明生。〔溫陵云〕情見之垢盡。則妙覺之明生
○〔海印云〕法界一心。有大智慧光明義故。淨極光通
達。故為明生此地證得勝流真如。謂此真如所流教法。

[008-0737a]
於餘法中最為勝故。斷暗鈍障。行忍辱波羅蜜增
〔地疏云〕唯識名闇鈍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聞思修法忘失。彼障三地勝定總持。及彼所發殊
勝三慧。入三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三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欲貪愚。此障勝定。及彼修慧。二圓滿陀羅
尼愚。此障聞思慧。及障彼圓滿陀羅尼故。證勝流真如者。唯識云。謂此真如所流教法。於餘教法。極為勝
故。梁攝論云。從真如流出正體智。正體智流出後得智等。名為勝流法界

○〔疏釋名云〕言發光者。智論四
十九。名為光地。本論及金光明十住婆沙等。皆名明地。光之與明。眼目殊稱。皆略無發字。仁王名慧。慧亦
是明。義旨皆同。總有三義。立發光名。一以初住地十種淨心為能發。勝定聞持為所發光。以安住境竟。方
始聞法。修得定故。瑜伽四十八云。由發聞行。正法光明等持光明之所顯示。故名發光地。由內心淨。能發
光明。是故說名增上心住。二以聞持為能發。勝定為所發。以聞法竟。靜處修行。方發定故。瑜伽亦說等持
為光明故。此約地中釋之。三以勝定總持。並為能發。彼四地證光明相。以為所發。故論云。彼無生慧。論云
光明。依此光明。故為明地。此約地滿心得。唯識亦云。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謂由得勝
定。發修慧光。由得總持教法。發聞慧光。彼無邊慧。即是三慧。故本分論云。隨聞思修。照法顯現。謂就此位
中。四地證法為所照。三慧光明為能慧。三慧是彼證智光明之相

[○@●]四焰慧地。】


「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疏】由定發慧。慧光明泰。故云明極。能破微細煩惱
障盡。故名覺滿。覺焰既增。故名焰慧。〔溫陵云〕明極覺滿。如大火
聚。一切緣影。悉皆爍絕

△〔補遺云〕發光名光。但是智光。焰慧名焰。乃覺慧也。智。水也。故言淨極明生。覺。火
也。故言明極覺滿此地證得無攝受真如。謂此真如。由第

六識。二身見等。於此永斷。不為我執所攝取故。能
斷微細煩惱現行障。修習精進波羅蜜增勝〔地疏云〕論
四不忘煩惱薪。智火能燒。故名焰地。所燒煩惱。即所離微細煩惱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此所知
障。昔時多分。與煩惱障。同一體起立煩惱名。由斯四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等至愛愚。即是此中定愛
俱者。二法愛愚。即是此中法愛俱者。所知障攝。二愚斷故。煩惱二愛。亦永不行。愚即所知。愛即煩惱。故說
俱斷。由此證得無攝受真如謂此真如。無所繫屬。非我執等所依取故。疏證如。亦前唯識引攝論文。世親
[008-0737b]
釋云。於此如中。無計我所。無攝我所。如北洲人。無繫屬故。得此真如。寧有定法之變。便能成菩提分行。及
不住道行。精進不退

○〔疏釋名云〕言焰慧者。法喻雙舉。亦有三義。一約初入地釋。入初證智。能燒前地解
法慢薪。即根本智火。能燒前地聞持不忘。恃以成愛之煩惱故。二約地中釋。世親云。由此地中。安住最勝
菩提分法。能燒一切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皆為灰爐。莊嚴論云。以菩提分慧為焰自性。以惑智二障為薪
自性。此地菩薩。能起焰慧。燒二障薪。名焰慧地。三約地滿。從證智摩尼。放阿含光。故名為燄〔瑜伽四十八
云〕菩提分法。如實智燄。能成正法。教慧照明。此中說名覺分相應增上慧住

○五難勝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疏】真智唯一。故曰同。俗智差別。故曰異。〔吳興云〕登地智名同。
地前智為異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真俗下三句。即唯識
非同非異。故云所不能至。極為殊勝。更無勝者。

故云難勝攝大乘云。由真諦智。與世間智。更互相違。合此難合。令相應故。唯識同此。世親
釋云。由此地中智。真諦智。是無分別智。俗諦智。是有分別智。此二相違。應修令合。能合難合。令相應故。名
極難勝〔法數云〕田前焰慧。爍破一切情見同異之相。即是諸佛境界無有能勝此地證得類

無差別真如。謂此真如。非如眼等。有別類故。斷下
乘涅槃障。修習禪波羅蜜增勝〔地疏云〕此地中。斷於下乘般涅槃障
者。即前四地。出世厭生死苦。樂趣涅槃。此障五地。今入真俗無差別道。便能斷之。此斷欣厭。即是二愚。由
斯五地。說斷二愚。及以麤重。一純作意背生死愚。即是此中厭生死者。二純作意向涅槃愚。即是此中樂
涅槃者。由此證得類無差別真如。亦約生死涅槃。皆平等故。成類無別。世親云。此真如非如眼等。隨諸有
情。相續差別。各各有異

○〔疏釋名云〕瑜伽四十八。說諸諦相應增上慧住云。今此地中。顯示菩薩。於諸聖
諦。決定妙智。極難可勝。名難勝地。本論云。得出世間智。方便善巧。能度難度。故名難勝。謂真俗無違。極難
勝故。以三地同世。未能即出。四地雖出。而不能隨。多滯二邊。難以越度。今得出世。又能隨俗。巧達五明。真
俗無違。能度徧滯。實為難勝。此初得故。偏受其名。經言此菩薩為利益眾生故。世間伎藝。無不該習。乃至
戲說笑談。悉善其事。巧方便智。能度出世。六地巳上。豈不然耶。故疏通云。此初得故

[○@●]六現前地。】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008-0737c]


【【疏】謂住因緣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得現前。智
現理現。故云。無為真如。性淨明露。〔溫陵云〕真如淨性。為一向同異
揜蔽。同異不至。則明露現前此地證得無染淨真如。謂此真如。

本性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斷麤相現行障。修
習般若波羅蜜增勝〔地疏云〕唯識名為麤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有
染淨麤相現行。彼障六地。無染淨道。入六地時。便能永斷。由斯六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現觀察行流
轉愚。即是此中執有染者。諸行流轉。染分攝故。二相多現行愚。即是地中執有淨者。取淨相故。相觀多行。
未能多時住無相觀。前愚。即執苦集。後愚。即執滅道。本分名微細煩惱習者。執細染淨。即是煩惱。形於前
地。故說為微。唯識形後。名為麤相。由斷此愚。便證無染淨真知。疏證如。亦唯識文攝論名為無染淨法界。
後成般若行

○〔疏釋名云〕名現前者莊嚴論云。不住生死涅槃觀慧現前故。此約初住地。以前五地雙觀
故。今得現前。十住論云。降魔事巳。菩薩道法。皆現在前。瑜伽引深密云。現前觀察諸行流轉。又於無相多
修作意。方現在前。多修作意。此約地前觀十平等故。觀察流轉。此約地中。巳入流竟。方觀緣起。故本論云。
般若波羅蜜行有間。大智現前故。謂妙達緣生。引無分別智。名般若行。親如目覩。名曰現前。對後彰劣。名
為有間。以第七常在觀故。瑜伽亦名緣起相應增上慧住

[○@●]七遠行地。】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疏】以第八地。得一真如心。名無相無功用故。此第
七地。從初發心。二無數劫。加功用行。今至有相功
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瑜伽〕第七名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第八
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至此真如無相邊際。故云盡真如際。

多劫修行。故名遠行。〔吳興云〕盡真如際。斯是無際之際。理既無際。行豈近乎

〔溫陵云〕真如現前。分證則局。盡際乃遠

△〔海印云〕俱生無明。名為遠行。盡真如際。巳捨藏識。名遠行地
證得法無差別真如。謂此真如。雖多教法。種種安
立。而無異故。斷細相現行障。修習方便善巧行增
〔地疏云〕唯識云。七細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生滅細相現行。彼障七地妙無相道。入
[008-0738a]
七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七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細相現行愚。謂六地執有緣生流轉細生相故。二純
作意求無相愚。即執有細還相故。由執還滅。更求無相。相有二種。一有二無。無者為細。以常在無相。故不
執生。更不作意。勤求無相。故能證得法無差別真如。疏證如。亦唯識文。彼疏云。謂雖諸教法。依如建立。如
無異故

○〔疏釋名云〕言遠行者。唯識云。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此有三義。一善修無相。
到無相邊。故名遠行。二功用至極。故名遠行。三望前起過。故名遠行。通有二意。一從前來。至功用邊。瑜伽
云。前地雖能多住無相作意。而未能令無相作意。無間無缺多修習位。為令滿故。二此功用功邊。能遠去
後位。故瑜伽又云。能遠證入無缺無間。無相作意。與清淨地共相隣接。故名遠行。十住論云。去三界遠。近
法王位。故名遠地

[○@●]八不動地。】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疏】非染非淨。故名為一。離諸虗妄。故名為真。常住
不變。故名曰如。約此義邊。名為不動。〔溫陵云〕既得其際。乃全得
其體。一真凝常。故名不動

△〔海印云〕純一真如。不假功用。永絕動搖。湛寂一心。名不動故
△〔中川云〕目歡
喜至焰慧。漸遠其垢。自難勝至不動。漸顯其真。此地則純一真如。本不動故又此地中。

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名為不
動。此地證得不增減真如。謂此真如。離增減執。不
隨染淨。有增減故。斷無相中作加行障。修願波羅
蜜增勝〔地疏云〕唯識云。八無相中作加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無相觀。不任運起。前之五
地。有相觀多無相觀少。於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第七地中。純無相觀。雖常相續。而有加行。由無相
中。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障八地中。無功用道。入八地時。便能永斷。由斯八地。說斷二愚及彼麤
重。一於無相作功用愚。二於無相作自在愚。令於相中不自在故。其所證如。名不增減真如。即此亦名相
土自在所依真如。菩薩得此真如巳。現相現土。俱自在故

○〔八地經云〕此菩薩入一切法。如虗空性。初中
後智。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故。是名得無生法忍。菩薩成就此忍。即入第八不動地。即捨一切
功用。得無功用道。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由此菩薩本願力故。諸佛勸勉。然後十身相作。得大自在〔疏云〕初之三地。寄同世間。次有四地。寄三乘法。
[008-0738b]
八地巳去。寄顯一乘。莊嚴論釋第七云。近一乘故。梁論亦說八地巳上。以為一乘。是知從前差別。進入一
乘也。言不動者。唯識云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解深密云。由於無相。得無功用。於諸法
中。不為現行煩惱所動。本論云。報行純熟。無相無間。故名不動。此亦三義。一捨三界行生。受變易果。故云
報行。依此起行。任運而成。故功用不動。二得無生忍。無相妙慧。則有相不動。三此二無間。煩惱不動。合唯
一義。謂前地無功。巳得無間。相及煩惱。亦不能動。而為功用所動。無不動名。今由無功用故。令無相觀。任
運無間。故三不能動

○〔八識頌云〕不動地前纔捨藏。釋曰。謂從無始至不動地邊阿賴耶識。名為識藏。得
登八地。煩惱永伏。不受彼熏。七不執我。三藏之名。從此捨故。清涼云。住於報行者。謂善住阿賴耶識。真如
法中故以本識有二分。一妄染分。凡夫所住。二真淨分。此地所住。由住真如故。捨梨耶之名。論云。阿羅漢
位捨。以大乘第八地。同于羅漢。捨分段。出三界故

[○@●]九善慧地。】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資中〕華嚴明此菩薩。具四無
碍智。作大法師。演說無量阿僧祇劫。句義無有窮盡。
故名發真如用。」


【【疏】依真如理體。起無碍智用。成就微妙四無碍解。
能徧十方。善說法故。名善慧地。〔起信云〕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
在因地。發大慈悲。攝化眾生。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自巳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
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

△〔溫陵云〕既得真體。斯發真用。凡所照應。無所不真。無
所不如故。名善慧此地證得智自在真如。謂若證得此真

如巳。四無礙解。得自在故。瑜伽名菩薩無礙解住謂法義詞
樂說也。經云。以無量善巧智。起四無礙辨。何等為四。所謂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
說無礙智謂此四種。以智為體。名智自在。攝大乘云。由得無礙最勝
性故。無性釋云。謂得最勝四無礙解。無礙解智。於諸智中。最為殊勝。智即是慧。故名善慧斷利他

門中不欲行障。修習力波羅蜜增上〔地疏云〕故所離障。離利他
中不欲行障。有四辨故。四無礙障。分成二。愚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於利樂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樂修
巳利。彼障九地四無礙解。入九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九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於無量所說法。無量名
[008-0738c]
句字。後後慧辨。陀羅尼自在愚謂所說法是義。名句字是法。後後慧辨。是詞。陀羅尼自在愚。通於上三。二
辨才無礙愚。即愚第四無礙。辨才無礙者。謂辨無礙解。善達機宜。巧為說故。愚能障此四種自在。所證真
如。名智自在所依。謂若證得此真如巳。於無礙解。得自在故。亦唯識文

○〔九地經云〕此菩薩墮。寂滅真如。
不捨此定故。十方諸佛。說三橋九勸而後起之。出真如定。從體起用。便為說法。為大法師。假使大千世界。
所有眾生。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此菩薩以一音普為解釋。令其心樂。各得法喜〔疏云〕言善慧者。
莊嚴論云。九地中四無礙慧。最為殊勝。云何勝耶。於一剎那。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天人。異類。異音。異義。問
此菩薩。能以一音普答眾問。徧斷眾疑故。瑜伽四十八云。由此地中。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清淨。逮得
菩薩無礙解慧。由此善能宣說正法。故名善慧。仁王名為慧光。言兼法喻。智論名智相。從所了得名。皆明
說法之慧

[○@●]十法雲地二
卍一標指。】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巳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
此地。名修習位。」


【【疏】此指二地巳來。至第十地。云諸菩薩。以是五位
之中。第四位也。或可總指從前至此。五十五位。此
第十地。即是修習最後邊際。亦名此地。名修習位
〔私謂〕准華嚴七地云。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從第八地。乃至第十。無功用行。皆悉成就。
經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正指第十地也。起信云。若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云云名究竟覺。賢首云。十地學
窮。故云盡。長水所謂修習最後邊際也。瑜伽立菩薩十二種住。自第四焰慧地。得三十七菩提分。妙揀擇
住。由三種增上慧。乃至最上成滿菩薩住。論言成滿菩薩住。即此經圓滿也。清涼釋十地。明瑜伽意云。九
地雖於一切品類。宣說法中。得大自在。而未能得圓滿法身。現前證受。明前地不能。則是舉劣顯勝。又引
本論舉勝揀劣。謂八九二地。同無功用。故對之揀勝。此皆前二地修習未畢之明文也。經明言從此巳往。
從此者第九地也。過此巳往。非十地而何。亦目此位者。仍指第九地。自十地却望九地。故云。亦目此位為
修習位也。環師判九地為修習畢功。則泥於八地巳上。皆無功用道之文。却未曾理會本文耳

△〔溫陵云〕
問後位既無修習。復有斷障之事。何耶。答此明智悲功終。得十地果而巳。若論斷障。則等覺之位。猶是修
習。故至妙覺。乃名無學

卍二正顯。】
[008-0739a]


「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疏】菩提心體。不離二種。謂悲智也。從初修習。至此
畢功。融為果海。名為法身。慈即悲也。能覆眾生。故
曰慈陰。妙雲。智也。涅槃。理也。法身無相。唯此三種。
亦云大定智悲。即涅槃三德。名祕密藏。今此位中。
猶處修習之極。有佛地障在。未能始覺合本。二相
猶存。故云。覆涅槃海。〔吳興云〕以無緣慈。普蔭眾生。本涅槃相。如雲覆海。然慈無
別體。即上來真如之心。菩薩眾生。一如無二如。故以菩薩能證之心。覆眾生所迷之理。淨名云。一切眾生
即涅槃相。不復更成。今取因理無涯。譬之如海果德徧覆。喻之如雲。以慈能與樂。必對物機而說耳。雲。智
也海理也。法合而妙。故名妙雲。能蔭一切。除其熱惱。故名慈蔭。慈蔭福德。妙雲智慧。福慧〔雨〕足。然猶未入
如來大寂滅海。與之一體。故云覆也此地證得業自在所依真如。謂

若證得此真如巳。得四自在。一三業。二五通。三總
持。四禪定。斷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修智波羅蜜
增勝〔地疏云〕所覆麤重。即所離障。謂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此障十地
業故。斯即二愚。障所起業。名大神通愚。障大智雲。即悟入微細祕密愚。斷此障故。便能證得業自在等所
依真如。具智波羅蜜。得化身三昧等果。即是雲雨究竟成佛法身。及所證如。皆亦所徧虗空耳

○〔十地經
云〕此菩薩以如是智慧。受一切智勝職位。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墮在佛數。以自願力。起大悲雲。震大法雷。
通明無畏以為電光。福德智慧而為密雲。現種種身。於一念頃。普徧十方微塵國土。䨟甘露雨。滅除一切
眾或塵燄。是故此地。名為法雲

○〔瑜伽云〕麤重之身。廣如虗空。法身圓滿。皆能徧覆。如十地經說。諸菩薩
道皆得圓滿。菩提資粮。極善周備。從諸如來大法雲所。堪能領受。其餘一切有情。難可領受最極廣大微
妙法雨。又此菩薩自知大雲。未現等覺無上菩提。若現等覺無上菩提。能為無量無邊有情。等雨無比微
妙法雨。殄息一切煩惱塵埃。能令種種善根稼穡。生長成熟。是故此地。名法雲地〔唯識云〕大法智雲。含眾
德水。蔭蔽一切。如空麤重。充滿法身故

○〔莊嚴論十三云〕於第十地中。由三昧門。及陀羅尼門。攝一切聞
熏因。徧滿阿黎耶識中。譬如浮雲。徧滿虗空。能以此聞熏習雲。於一一剎那。於一一相。於一一好。於一一
[008-0739b]
毛孔。雨無量法雨。充足一切所化眾生。故名法雲

○【疏】〔釋名云〕雲者是喻。總有三義。一含水義。二覆空〔故〕
三注雨義。攝大乘云。由得總緣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此喻含水義。總緣一切法契經
等智。不離真如。如雲合空。總持三昧。即是水也。又云。譬如大空。能覆如空廣大障故。此喻覆空義。即以前
智。能覆惑智二障。言覆隱者。隔義斷義。又云。又於法身。能圓滿故。此有二義。一喻䨟雨義。即上之智。出生
功德。充滿所依法身故。二喻徧滿。即前之智。自滿法身耳

[○@●]八等覺位二
卍一正明。】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
覺。」


【【疏】從真起應。返從生死。從果入因之始。故云如來
逆流。果法聖智。即法流也。從因入果。從生死入涅
槃。故名順行而至。至。極也。起應之始。行因之極。順
逆交際。只一剎那。故云覺際入交。此即解脫道前。
無間道也〔俱舍賢聖品云〕應知一切道略說有四。謂加行。無間。解脫。勝進道。無間道者。加
行後之斷惑道也。無間道後。名解脫道。謂巳解脫所應斷障

△〔吳興云〕理無逆順。由權實二智而名。如來
權智。下隨機感。故謂之逆。菩薩實智。上合覺心。故謂之順。瓔珞等覺照寂。妙覺寂照即其義焉。至此位時。
當二智相交之際。故名等覺

△〔溫陵云〕巳至覺際。故名入交
△〔海印云〕如來圓證一心。雖居果位。不捨因
門。故逆流而出菩薩修行。逆生死流。順法性流。而入果海。因果相接。故云覺際入交

△〔雷菴云〕如來證法
界一如。見諸眾生。理體無二。亦皆成佛。次於根本智。起後得智。於後得智中。觀諸眾生。依前輪迴苦惱。憶
念因中弘誓。示現報化身。為眾生轉大法輪。從真寂界。復入生死海中。是為逆流。菩薩依如來教。發起大
乘根本信心。次第歷五位修行。至於等覺。是為順行。由此順行。將至等覺。故云覺際。至等覺巳。將成妙覺
位時。於色究竟天上。現大寶華王座。量等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菩薩欲登此座。先於身中出現十
道百寶光明。照燭有情。最後從頂門放光。入諸佛定。於是諸佛從面門放百寶光明。灌菩薩頂。直至心源。
是為師弟子流光。交相涉入。故曰覺際入交。此菩薩與諸如來一切覺等。故云等覺只於此

處。立為等覺。華嚴不說。合在第十地中。故彼地中。
便明受職。是等覺也。唯識但破十一種障。亦此意
[008-0739c]
也。〔瑜伽七十八云〕永斷最極微細煩惱。及所知障。無著無礙。於一切種所知境界。現正等覺。故第十一。
說名佛地今此別出。意在圓融之中。備顯行布耳。

○〔十定品
疏云〕今初此因。即是等覺。然文有等覺之義。而無等覺之名。以此等覺。亦即十地之勝進故。諸教開合不
同。仁王不立等覺。若依瓔珞。開此勝進為無垢地。即是等覺。瑜伽具有二義。七十八引深密經。說十一地
名佛地。得佛地時。由斷二愚。一於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即俱生極微細所知障種。二極微細礙愚。即
是任運煩惱障種。斷此便能證大菩提。更不別說等覺斷證。論復有文。亦立等覺。即第五十論。明百四十
不共佛法。約因果位辨差別云。若時菩薩。坐道場。住最後身。於菩薩道。菩提資粮極善圓滿。爾時無師修
三十七菩提分法。得一剎那。名無障礙智三摩地。是其菩薩學道所攝金剛喻定。彼疏云。此明因滿菩薩
位中。最後位也。此位亦名等覺菩薩。論從此無間第二剎那。頓得其餘不共佛法。謂如來十力為初。一切
種妙智為後。皆極清淨。悉得無上。彼疏云。此彰得果。釋曰。准此論文。於十地後。金剛喻定。一剎那中。名為
等覺。第二剎那。為妙覺也。今經欲開合無礙。故有其義。不彰其名。瓔珞云。等覺照寂。妙覺寂照。又說名六
堅者。頂堅即等覺。覺堅即妙覺。而離世間品文云。隨順六堅固法。有等覺明矣

○〔仁王般若云〕寂滅忍者。
佛與菩薩同住此忍。金剛喻定。住下忍位。名為菩薩。至於上忍。名一切智。觀勝義諦。斷無明相。是為等覺


○〔又經云〕入剎那際。諸佛三昧故者。謂時之極促曰剎那。窮彼剎那。時相都寂。無際之際。名剎那際。菩薩
地盡。唯有果累。變易生死。生相未寂。猶名識藏。尚有剎那。若以無間智。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念
故。即無剎那。名剎那際。此是等覺

○〔四教儀云〕於十地後用觀。更斷一品無明。方入等覺即是邊際智滿。
入重玄門。若望法雲。名之為佛。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菩薩。解入百千三昧。照一相無相。寂
滅無為。望於妙覺。猶有一等。比下名覺。故名等覺。亦名一生補處者。猶有一品無明。故有一生。過此一生。
即補妙覺之處。觀音玄云。猶儲君之義也。言重玄門者。瓔珞等名四十一地。名入法界心。入重玄門故


〔中川云〕等有四義。一等無間義。以屬忍位故。二正等義。增一有八等道故。三徧義。假名論。等者徧滿義故。
又等覺者。名漸漸覺。仁王云灌頂等覺三品士。除前一切無明緣。又云。無明餘習故煩惱。二諦理窮一切


○次下通釋章門文有四段
○初明等妙二位科段
○長水判從乾慧心。至金剛心中四句。為一科。屬等
覺位。初乾慧心連如是重重等。判屬下段。屬妙覺位。吳興判從乾慧心。至初乾慧地。為一科。屬等覺位。如
[008-0740a]
是重重巳下。屬妙覺位。今按古德。多以金剛心中。斷句立科。不獨長水。文云。從乾慧心。至等覺巳。是覺始
獲金剛心中。曰乾慧心。曰金剛心。初心後心。二心字。正相映望也。上云乾慧心。義屬始獲。下云乾慧地。義
屬方盡又此中文勢。有三起語。初云從乾慧心。次云初乾慧地。後云是種種地。三科井然。斯極成矣。下經
云。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以此文為證。安得謂是覺始獲金剛心中。是未了語。須待初
乾慧四字足成也。自會解承用吳興。講席流傳。口耳習慣。不復知有古科。今為再三詳定。讀者勿疑

○二
明乾慧初後位次

○按吳興曰。興福於等覺後。別目此地。以為一位。資中科在妙覺中。真際判屬前等覺
位。擕李亦然。至于孤山。復同興福。唯長水節文有殊。余嘗覆之。取節敏二師為善。今按乾慧行位。諸說相
戾。會解所取者二家。准節敏二師。別立金剛幢慧者。吳興也。主別開一位。創立妙前金位者。溫陵也。今鈔
並舉二家。而料簡之文。以次附焉

○〔吳興云〕准瓔珞經。等覺性中。有一人。名金剛幢慧。言初乾慧者。由此
菩薩。以大願力。住壽百劫。修千三昧。今既始獲。豈非初耶。若疑乾慧之名。但在信前。不合通後。祗如伏忍
之名。亦在外凡。何故仁王通金剛定。應知彼之伏忍。即今之乾慧。以障妙覺無明初乾。未與究竟如來法
流水接故。乾慧取伏惑之義。幢慧取眾伏之頂。以高出諸地故。按岳師依瓔珞立金剛幢慧。以揀乾慧。結
彈者略舉二家〔秋溟殷氏曰〕因位既極。返照真元。適得初心。曾無別體。故曰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金
剛心中。宛然初心也。永明曰。善財見彌勒。一心佛果滿後。却令見初友文殊。因位將極。令返照心原。更無
有異。故曰。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經明言初乾慧地。何得別有所指。復開一位。五十五位。一位惟立一名。
何得立二乾慧哉。經言乾慧位。未與如來法流水接。今謂地後乾慧。未與究竟如來法流水接。那得以自
語補綴佛語。且明背覺際入交之文〔幻居界師曰〕岳師意明有二乾慧。曰信前乾慧。曰金剛乾慧。據結文
云。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則信前地後。有何差別。下經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此誠證也。岳師
解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則曰乾慧非真。夫因心不真。安能究竟無上覺路。十信初文。又何以言從初妙圓。
重發真妙也

△〔私謂〕岳師引瓔珞金剛幢慧。釋經文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謂此菩薩。以大願力。
住壽百劫。修千三昧。今既始獲。豈非初耶。此則明指等覺位中。所獲金剛心。為初乾慧也。准彼經云。住壽
百劫。修千三昧巳。入金剛三昧。則此初乾慧地。在楞嚴為金剛心。在瓔珞為金剛三昧。正所謂金剛乾慧
也。乾慧之名。如仁王伏忍。通金剛定。誠如岳師所云。則乾慧地在等覺位。斷無可疑矣。不知岳師所斥障
妙覺無明初乾。未與如來究竟法流水接者。指乾慧耶。指等覺耶。如指乾慧。則乾慧即金剛心也。即金剛
[008-0740b]
三昧也。揀乾慧是揀等覺也。如指等覺。則瓔珞中言是無垢菩薩。一切智齊。知自地常住第一義諦中。自
然流入妙覺海地。今謂未接究竟法流。則又違瓔珞矣。謂菩薩住壽百劫。修千三昧。為初獲乾慧。尚是此
菩薩淺位。則所謂住壽千劫。坐佛道場。住壽萬劫。化現作佛者。必如是而後為菩薩之深位。方盡妙覺道
耶。恐經文云。如是重重。漸次深入者。不若是紆遠也。彼經又云。是菩薩。以大變力。住壽百千萬劫。一切佛
等故。一切法同。住百千三昧中。如是佛行。故入金剛三昧。此菩薩經百千萬劫。法藏始滿。方成就金剛三
昧。寧可以初住百劫。修千三昧。判為始獲金剛心耶。乾慧即金剛心也。而抑為伏道。金剛幢慧。所證即金
剛三昧也。而判居伏頂。殷公料簡。以謂牽引多聞。經義彌遠。誠哉是言。可使靈芝杜口矣

○〔溫陵云〕經於
信前立乾慧地。於妙前復立金剛乾慧地。此明等覺初心。妙覺伏道。妙覺之道。無別行相。但初從乾慧。至
等覺巳。復起金剛心。從初重歷諸位。破斷微細緣影。乃可入妙。為復從初位以始。故名始獲耳。溫陵明初
乾慧。未與如來法流水接。後乾慧。未與如來妙莊嚴海接。立義大同岳師。但不用金剛幢慧。於五十五位
中。除乾慧位。立四加行金剛心為五。結彈者略舉三家〔天如補注曰〕環師謂等覺後。復起金剛心。此但是
等覺位中。復起此心而巳。不可目為後心。別開一位。若據別開。則下單複十二。乃至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恐難配合。既謂以金剛心。重歷諸位。則金乃能歷。位乃所歷。而又列金於十二位中。此其容有議也〔秋溟
殷氏曰〕經云。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則金剛心。貫種種地有之。豈可謂初乾慧。非金剛心乎。若言金剛
心。至等覺位中復起。則前歷諸位。何所用以觀察乎。〔東溟管氏曰〕八九二地。巳屬無功用道。此即斷細惑。
蕩緣影之事。亦是無功之功。非別起心。以重歷諸位也。此經關要。在金剛心。從乾慧至十地。皆以金剛一
心觀察。故曰一路涅槃門。安有入十地巳。修習畢功。而復從信地。起心重歷者哉。經言如是重重。單複十
二。只是總結上文諸位。束歸成無上道。經文如是重重者。意謂是覺。從初獲金剛乾慧。如是重歷信住行
向加地諸位。方盡妙覺。成無上道耳。勿以環師起心重歷之說。解重重單複。誤而又誤也

○三明金剛乾
慧行相

○〔唯識云〕他化部中。說有窮生死蘊。緣此第八。徧三界九地。恒常有故。但有生死處。即常徧為依。
直至大乘金剛心末。煩惱捨心方盡。故名窮生死蘊

△〔八識頌云〕金剛道後異熟空。注云。從無始至等覺
位。名異熟識。從斷惑來。名金剛道。金剛道後。即解脫道。論云。有義。所餘有漏法種。及劣無漏。金剛喻定。現
在前時。皆巳棄捨。與二障種。俱時捨故。王肯堂曰。大論云。始從初心。至金剛頂。皆破無明顯法性。餘一品
在。即名為佛。首楞嚴金剛心。即觀察之別名。言其堅利。皆壞一切。故曰金剛。金剛道。即等覺也。無明有生
[008-0740c]
住異滅四十品。從滅斷起。至金剛道後。方斷生相無明。即子時無明。異熟種子方空也

△〔智論云〕燈喻菩
薩道。炷喻無明等煩惱。焰如初地相應智慧。乃至金剛三昧相應智慧。焦無明等煩惱智。焦盡。得成無上
道。菩薩道者。從乾地乃至離欲地。復次。從歡喜至法雲地。有人言。從一發心來。乃至金剛三昧。名菩薩地。
又云。從初發心。到第九無礙。入金剛三昧中。是中間名為菩提薩埵

△〔莊嚴偈云〕修從二僧祇。最後得受
故。入彼金剛定。破諸分別盡。釋曰。謂第二第三僧祇最後。謂究竟。於此修位。方得受職。名金剛者。分別隨
眠此能破。故以金剛喻

△〔私謂〕准天台四教義。十地後。更斷一分無明。入等覺位。亦名金剛心。亦名金剛
心菩薩。即所謂金剛道也。智論名為金剛三昧。唯識名為金剛喻定。清涼引瑜珈唯識。立等覺義。謂十地
中所生現行。金剛道後能捨者。明指金剛道立等覺也。台家集解云。等覺位所修觀智。純一堅利。喻若金
剛。名金剛心。孤山釋涅槃云。金地者。即等覺。是金剛心也。經言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又言菩薩所行金剛
十地等覺圓明。則金剛乾慧。始終行相。條然可知。今欲於等覺後。別開金剛一位。既不順本經。亦不合他
經論也

○四明等妙二覺正位
○〔天台妙玄云〕等覺地者。觀達無始無明源底。邊際智滿。畢竟清淨。斷最
後窮源微細無明。登中道山頂。與無明父母別。是有所斷者。是有上士也。妙覺地者。究竟解脫無上佛智
故。言無所斷者。名無上士。此即三德不縱不橫。究竟後心大涅槃也。即是前十觀成。乘圓極。竟至於佛。過
茶無字可說云云。故盧舍那佛。名為淨滿。一切皆滿也。涅槃云。月愛三昧。從初一日至十五日。光色漸漸
增長。又從十六日至二十日。光色漸漸減損。光色漸長。譬十五智德。摩訶般若。光色漸減。譬十五斷德。無
累解脫。三十心為三智斷。十地為十智斷。等覺妙覺各為一智斷。合十五智斷。月體喻法身。大經云。月性
常圓。實無增減。因須彌山。故有虧盈。不增而增。白月漸著。不減而減。黑月漸無。法身亦爾。實無智斷。因無
明故。約如論智。如實不智。約如論斷。如實不斷。雖無智而智。般若漸漸明。雖無斷而斷。解脫漸漸離。舉月
為喻。知是圓教智斷位也。大經云。從初安置諸子祕密之藏。三德涅槃。然後我當於此祕藏而般涅槃。此
即最後智斷也

○〔十定疏云〕瑜伽五十。得等覺八義。與佛不同。論云。問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薩智等。如
來智等。云何應知此二差別。一如明眼人。隔於輕穀。睹眾色像。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薩妙智。於一切境
當知亦爾。如明眼人。無所障隔。睹眾色像。如來妙智。於一切法。當知亦爾。二如𦘕事業。圓布眾彩。唯後妙
色。未淨修治云云。如𦘕事業。圓布眾彩。最後妙色。巳淨修治云。云。三如明眼人於微暗中睹見眾色。如明
眼人離一切暗。睹見眾色。四如明眼人。遠覩眾色。如明眼人。近睹眾色。五如輕翳眼。觀視眾色。如極清淨
[008-0741a]
眼。觀視眾色。六如處胎身。如出胎身。七如阿羅漢夢中心行。如阿羅漢覺中心行。七如昧燈體。如明燈體。
釋曰。其云云下。皆先配菩薩。後配如來。論中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諸菩薩眾。等覺位也。與諸如來妙智身
心。即妙覺也

卍二結顯。】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巳。是覺始獲金剛心中。」


【【疏】雖從初心。至此等覺。皆用金剛三昧。觀察諸法。
皆如幻等。然至此位。能破最後微細無明。是此三
昧。最極邊際。力用滿足。別得名為金剛心也。此即
妙覺入心之初。屬無間道。便名等覺。故名始獲金
剛心也。即唯識說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斷佛地障。
即入妙覺也唯識第十。煩惱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修所斷種。金剛喻定。
現在前時。一切俱斷。所知障種。則云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始斷盡。第七識俱煩惱障種。則云菩薩要起
金剛喻定。一剎那時。三界俱斷。所知障種。則云。乃至金剛喻定。一剎那中。方皆斷盡。釋曰。金剛喻定。即等
覺位也

△〔雷菴云〕言從乾慧地。至等覺巳。是覺始獲金剛心中者。乾慧心。即前乾慧地。謂執虗明。之心。以
此為地。但變其文爾。是覺。指等覺也。謂此菩薩。從初發。心。歷五位修行。至法雲地後。前念金剛心中。斷捨
有漏善句劣無漏習氣種子四事巳。成等覺位也。按合論海眼。皆依長水分科

△〔海印云〕以三界眾生。因
三種流。名五住煩惱。感二種生死。前四煩惱。為欲流有流。感分段生死。在初信巳斷。無明住地。為無明流。
感變。易生死。至佛果乃斷。首楞嚴大定。總名金剛如幻三昧。從初乾慧。發心直斷根本無明。何待等覺後
心耶。此則初乾慧地。乃用金剛心。任運先斷欲有二流。出〔分斷〕生死。故曰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
不復續生。如澄濁水。沙土自沉。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從初信去。即志斷無明流。但無明深厚。歷五十四位
後。直至等覺後心。生相無明纔乾。以此無明。在觀心中斷。故云是覺始獲金剛心中。五位究盡。二死永亡。
無明流至此方斷。乃入妙覺。出變易生死。所謂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是則位有始終。觀無先後。
以力行深淺為次也

△〔雪浪云〕自乾慧以趣地上。漸次斷盡無明。全證真如。至此等覺。纔獲金剛心中。初
乾慧地。方悟見此理。十方鎣然。名為乾慧。其所得者。仍是初心所證之乾慧也

[○@●]九妙覺位。】


「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008-0741b]


【〔長慶說文〕五位中各具十。又等妙為十二。或單
舉一位。亦名十二。或舉大數。乃名重重。此表無盡
也【疏】始從乾慧。終至等覺。單複相兼。總有十二。單
則有七。謂乾慧。煖。頂。忍。世第一。等覺。妙覺。複則有
五。謂信。住。行。向。地。以一一位中。自具於十。故名為
複。〔雲樓曰〕位各一位為單。一位具十為複。乾慧之單。次以信住行向之複。複後。次以四加之單。單
後。次以十地之複。複後。次以等覺之單。乃至妙覺。故曰重重。方盡妙覺者。此十二數。盡於妙覺也。諸解唯
長水為妙第十二位。即是妙覺。名無上士。無上士者。無

所斷故。無上士者。更無過者。如十五日月。圓滿無
缺。故云方盡妙覺。成無上道。體即大般涅槃。三德
具足。名祕密藏。
△〔吳興云〕信住行地〔昏〕十為單十。十迴向為複十。等妙為二
△〔溫陵
云〕十二者。乾信住行向煖頂忍世地等金也

△〔張無盡云〕行人修止觀時。破單四見。複四見。單複四見各
各十二

△〔私謂〕如上諸解。天如並舉吳興溫陵。竹菴獨宗海眼。今謂吳興解單複為倒。溫陵立金地為枝。
無盡破四見為僻。取衷於長慶長水可也

△〔中川云〕。單複。指觀體。十二。指位數。觀謂信前三種漸次。是單
修奢摩他。入信巳去。齊修空假。則名為複。莊嚴經論曰。安心於正定。此即名為止。正住法分別。是名為觀
相。謂奢摩他等。以止觀為體故。又曰。善欲諸功德。是二悉應修。一分非一分。修有單雙故。一分為單。非一
分為雙。即單複也。言位數者。經論判位不同。唯瑜伽十二住。與此文合。菩薩善戒經。亦同此說。是謂單複
十二。方盡妙覺等

△〔私謂〕圓覺二十五輪。單複綺互。天台云。如來觀知十界性相有成熟者。未成熟者。應
單應複。偏圓相入而成熟之。此中單複。即圓覺單修複修也。重重。即綺互之義也。瑜伽十二種住。正合此
經十二位。前文巳具之矣。中川新說。頗有根據。故度取之

[○@●]三結依行成位三
[○@卍]一結用行。】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
用諸如來。毘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疏】指前五十七位。故云種種。於一一地。皆用金剛
如幻三昧。觀察諸法。若行若智。一切斷證。皆如幻。
[008-0741c]
炎。水月。虗空。響。城。夢。影。象。化等事。故云十種深喻。
大品中十喻云。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虗空。如響。如犍闥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
則始而漸次。終至佛果。皆由首楞嚴王。即觀之止。
即止之觀。破無明惑。起行修證也。毘婆舍那。止觀
雙運也。故荊溪云。如夢勤加。空名惑絕。幻因既滿。
鏡象果圓。清凉云。引古德偈修習空花萬行。安坐水月
道場。降伏鏡象天魔。證得夢中佛果。皆此意也〔中川
云〕釋成觀義。謂諸地智斷。皆有金剛喻定。名金剛觀察。奢摩下。結諸地觀法也。雜集釋見道位觀法。謂世
第一無間。所得三摩地。由無分別奢摩他毗婆舍那為體性故。十地論云。第七地於一念中奢摩他毗婆
舍那。二行雙修。八地智慧。應知但是修奢摩他毗婆他道。彼處成就故。此諸地用諸觀法之文也

△〔賀中
男曰〕上文只陳列位次。此段直指下手通修法門。徹前徹後。只用金剛如幻三昧觀察。觀察根塵如幻。便
入乾慧。觀察乾慧如幻。便入十信。乃至觀察等覺如幻。便入妙覺。故曰。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總而言
之。全是首楞嚴大定。是奢摩他。種種地中。差別觀察。曰毗婆舍那。所謂微密觀照也。下自凡夫。上至等覺。
皆可通修。但於自性定中。用此微密觀照之法。任運增進。直抵薩婆若海。故曰。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私
謂〕此文於聖位成就。結示觀門。一經教觀。束歸于此。言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者。正所謂於奢摩他。微密觀
照也。此中葢有多義。以止觀雙運。奢摩他圓定中。具足毗婆舍那圓慧。無別體故。以奢摩他體。即是首楞
嚴大定。觀慧具足故。以起信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止即是觀故。以奢摩他三名九行。俱足正
定。觀察。平等。攝持故。以是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正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故。於
此結示諸地觀門。實以結答阿難啟請。得成菩提最。初方便之義也

○〔引證〕〔瑜伽云〕此奢摩他。毗鉢舍那。
以何為因。清淨尸羅。清淨聞思。所成正見。以為其。因以何為果。善清淨心。善清淨慧。以為其果。從初菩薩
地。乃至如來地。於初地中。對治惡趣煩惱生雜染障。乃至第十地中。對治不得圓滿法身證得障。此奢摩
他。毗鉢舍那。於如來地。對治極微細最極微細煩惱障。及所知障。由是永害如是障故。究竟證得無著無
礙。一切知見。依於所作。成滿所緣。建立最極清淨法身

[○@卍]二結位次。】


「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
[008-0742a]
提路。」


【【疏】增進。即漸次也。故前文云。從漸次安立聖位。五
十五位者。信住行向地為五十。乾慧䎡頂忍世第
一為五。菩提是果。即等妙二覺也。五十五心。名之
曰路。由此能到菩提果故。即菩提之路也吳興判乾慧非
真。妙覺非路。及溫陵別立金地。巳經料揀。不復結彈

△〔海印云〕華嚴不立信位。唯云。初發心時。即成正覺。
與今經從三漸次。安立聖位義同。彼以十二因緣。元是如來普光明大智願海。一念信心。即得安住。因果
同時。唯說稱性法門。橫周法界。即得菩提。不說斷證。此經意在逆生死流。竪盡一心。故曰安立聖位。斯為
別耳

△〔賀中男曰〕此經宗要。全在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及因地發心。與果地覺。名目相應而巳。常途先
斷見惑。次斷思惑。次斷界外塵沙惑。次進斷無明。方許分證真如。此經直下。便以如幻法門。入流亡所。伏
還元覺。便得無生滅性。為因地心。故未入信前。第三漸次。便得無生法忍。如初生月。便含初月。所謂因地
全異也。常塗地上。然後分斷分證。此則從初地至妙覺。泯絕證相。圓滿因地初心。如望夜月。曾不出於初
月。所謂名同實異也。前前位中。每攝後後。如信位加以住名。則以信攝住。於八信名以迴向。則攝十向。住
位第二。名以治地。則攝地上。乃至四住。同於華嚴四地。八九十住。同彼八九十地。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
源。如初八以後月。徧在初三月中。此即華嚴圓融門。一攝互攝。不妨行布者也。近德如交光者。沿孤山之
譌。以三漸次強配十住。以無生為初住。以十信為初住開出。影響圓教。擅更佛語。賢首家執同華嚴。都無
甄別。智者請詳辨之

○〔引證〕〔十住疏云〕菩提心有三。一者直心。二者深心。三者大悲心。然此三心。有一必
兼餘二。而三賢互有增微。十住直心增故。故名為解。解為行願本。故首而明之。十行深心增。故名為行。依
於前解以起行故。十向大悲增。故名為願。迴前解行。十地三心等證。故名決定。而大悲為首。故舉其願。十
信通信此三。等覺此三等佛。故知菩提心。是諸位通。依

[○@卍]三結邪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疏】行人若能依此修證。不斷而斷。無到而到。此則
名為真修行者。若言都無位次。但尚理是。斯同邪
見。撥無因果。故名邪觀。仁王經中。亦此料揀。說地
[008-0742b]
位竟。即言若言越此而成佛者。即同魔說〔永明〕
千年闇室。一燈能破。無始結業。實觀能消。實觀者。
即是正觀。正觀者。即是觀心。故云。若自觀者。名為
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直解云〕謂決定由奢摩他路。見法實相。清淨修
證。方名正觀

△〔私謂〕此如來結示觀法之總文也。金剛心者。金剛定也。乾慧者。金剛乾慧也。金剛如幻三
昧。即首楞嚴大定。究竟堅固。修奢摩他止觀之總相法門也。如來於一真法界。標出金剛心大定妙慧。為
破除生死。進趣覺路之真門。故說真實法句曰。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而觀自在文殊。互
相證明。一則曰。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一則曰。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
而如來又總結之曰。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從乾慧心。至等覺巳。地位遙遠。觀〔綱〕交羅。
只是一金剛心。初終貫徹而巳。初文云。我今示汝奢摩他路。此文曰。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故知
奢摩他路。的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捨此則為邪定邪慧。錯亂修習。所謂除諸法實相。皆菩薩魔事也。如
來說地位竟。吃緊告戒。尅定正觀邪觀兩門。且以懸示七趣五魔。勘辨之法鏡。嗚呼。凡我行人。可不念哉


○上來明地位竟


◎長水科經大文第五出聖教名殊。盡本卷二十五二十六二紙
○【疏】上來諸文。依解起行。修行漸次。由
因克果。一期周畢。此之法門當流後代。須建經名。若無其名。何以召體而流布耶。故此文來

[○@●]文二。一文
殊問。】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
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


【【疏】文殊智德。此會率先。阿難遭難登伽。佛令持呪
往救。大眾茫然失守。亦為旁問見元。諸聖各說圓
通。如來勅其慎選。洎今解行圓畢。因果克周。故問
經名。以流後代。一會能事。歸此人也。


○二如來答。】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
[008-0742c]
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疏】此下五名。今是一也〔資中〕大佛頂者。如來無
見頂相。放大智光之所說【疏】以佛於無見頂。放光
化佛。說神呪故。此表一心。具體相用。大。體也。佛。相
也。頂光化佛。即是用也。〔融室云〕大是三摩地體。尊極於佛。名大佛頂
釋配法。即開題中。


△〔資中〕悉怛多等。相傳云是白傘葢。喻如來藏。
性本無染。徧覆有情也【疏】藏心無染曰白。徧覆一
切曰傘葢〔介甫云〕白以實相純淨為義。傘以圓成蔭覆眾生為義
△〔融室云〕準一字輪王
經。佛頂有五。謂大佛頂。白傘葢佛頂。高佛頂。勝佛頂。光聚佛頂。今經大佛頂。同彼第一。悉怛多等翻。白傘
葢。同彼第二。無上寶印。即高佛頂。又云。斯是如來無見頂相。即勝佛頂。我今說是佛頂光聚般怛羅呪。即
光聚佛頂。此皆密教之佛頂也


△〔資中〕法王實相。楷定眾聖。故名寶印【疏】實相
智慧。是尊重法。楷定正印。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名
無上寶印〔溫陵云〕大佛頂白傘葢無上寶印。即如來藏之心印也。證佛心要。必印於此

〔智論云〕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說。修之得道。無三法印。即是魔說。大乘經。但有
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能得大道。若無實相印。是魔所說。實相故言常。寂滅相即大涅槃。但用一
印也。此大小印。印半滿經。外道不能雜。天魔不能破。如世文符。得印可信。當知諸經畢竟得一實相之印。
乃得名為大乘了義也

○〔淨名經云〕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生曰。陀羅尼者。持也。若持實相不失。
於諸天人魔梵之中。不復畏有不通之義。譬若正印為信。關津諸禁。莫能可留。果是印持所印之經。則無
有閡矣


△〔資中〕清淨妙體。照用無涯。曰清淨海眼【疏】三
世諸佛。以此明照諸法實相。竪窮橫徧。具無量德。
名清淨海眼。〔溫陵云〕照窮剎海。淨絕纖塵。即爍迦羅之法眼也。開佛知見。必資於此
[008-0743a]
此上總約理智以立名也〔融室云〕白傘葢。即如來藏心。此經即是心之印。
是心之眼也。】


「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
提心。入徧知海。」


【【疏】二也救護親因。總標也。度脫下。別顯也。得菩提
心。發大乘意也。入徧知海。證圓常理也。此上約功
用以立名也前文云。攝受親因。令諸小乘。聞祕密藏。不生驚怖。故能度阿難。得正覺心。
入正徧知海。】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疏】三也。三世果人。入祕密藏。以此為因。密之因也。
又此大定。具一切行。而非凡小之所能知。密即因
也。三世如來。以此法門為究竟說。故名了義。此即
約人法以立名也。〔孤山云〕究竟顯說非方便之談故。】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呪。」


【【疏】四也。曠兼無際故大。正法自持故方。稱體而周
故廣。即三大義也。此名即同華嚴妙名不可思議。蓮華喻
開佛知。見出煩惱礙智礙。見佛性故。出水開敷也。
又能於法自在。諸三昧首。故名為王。此名即兼法華生諸
佛。故名母。〔涅槃云〕佛性者。即首楞嚴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諸佛之母〔吳興云〕所說呪。
能生一切諸佛種智。故譬如母持善遮惡。總攝功德。名陀羅尼。呪

即詛也。此約顯益。以立名也。】


「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疏】五也。法王受政之明教故。名灌頂章句。〔吳興云〕此經從
灌頂部中流出。葢約密言耳。有誦持者。如來智水。灌其心頂。如剎利之受職也此約教行

[008-0743b]
以立名也。汝當受持。答次問也。但依前五名。如說
而行。流至後代。令眾開悟。即奉持也。〔私謂〕準方山華嚴論。釋如
是我聞云。巳上阿難傳法。並是三藏經中所說。此經則傳教主伴。皆是神洞玄源。道齊智海。如文殊普賢。
互為師範者之所為也。涅槃云。阿難所未聞經。弘廣菩薩。當為弘通。非三乘所知。弘廣菩薩。傳教非繆。此
經本阿難當機。而請問經名。流通大教。則文殊獨荷其擔。如來特勅之曰。汝當奉持。此經為弘廣菩薩。傳
教弘通。即同雜華。有明證矣。智度論言。文殊師利。稱如是我聞。以佛滅度四百年中。文殊猶在世間故。又
文殊師利與阿難。在餘清淨處。結集摩訶衍藏。即知三身阿難。如論云同與結集。並是弘廣菩薩。傳教主
伴也上來明解辨行。由因致果。顯位差別。問名請奉。

一期周畢。斯則一會巳終。合云。大眾聞佛所說。作
禮而去。巳慶喜再有請益。時雖隔越。問且連環。故
集經者。約問從義。合成一部。由是未結作禮而去。


○上來結經名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八之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八之三
海印弟子 蒙叟錢謙益鈔


◎長水科經大文第六。辨趣生因異。盡九卷中即魔王說。今謙益判自此去至研窮七趣。廣辨諸魔。正說
分竟。為經之後分

○【疏】第六辨趣生因〔異〕者。從此巳下。即第二會再說經也。以阿難問所見現事。時別異
故。巳如教迹前後中說。文分為二

[○@●]一阿難問二
[?∴]一敘果述益二
卍一聞法增進。】


「說是語巳。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
[008-0743c]
般怛囉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進聖位。
增上妙理。心慮虗凝。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疏】獲真三昧。故云頓悟禪那。得斯陀含。故云修進
聖位。深證滅諦。故云增上妙理。漸明智照。故云心
慮虗凝。俱生難除。故云微細。言六品者。依大乘說。
俱生煩惱。三界九地。雖各分九品。若智增者。入地
永伏。至佛方斷。若悲增者。故意令生。〔手鑑云〕若末那識。有四俱
生。謂俱生煩惱障。俱生煩惱習氣。俱生所知障。俱生所知習氣。三界九地。各三十六品。作佛地障。九地共
成三百二十四品。若前六識。俱生有六。謂貪嗔慢無明。身見邊見。有四俱生。一俱生煩惱障等四。歷三界
九地。各有九品。合成八十一品。入佛地障。由是智增。入地伏而至佛斷。然得入地。由斷分別。則貪等十使。
有四分別。一分別煩惱障。二分別煩惱習氣。三分別所知障。四分別所知習氣。三界九地。各有三十六品。
作初地異生性障。各有三百六十品若依小乘。亦於九地。各分九品。

長慶說文云。俱生煩惱難除。故云微細。小乘教。三界九地。各分九品。無盡以諸經論校正。此為定也
約四果。地地別斷。故初果身中。斷欲界一地九品
中前六品惑。證第二果。二果身中。斷下三品。證第
三果。三果身中。斷上二界七十二品。即得羅漢。阿
難今證二果。故斷六品也巳上同長慶文
△〔手鑑云〕初入見道。謂十六心。
斷三界四諦下八十八使。分別麤惑。得初果證。修道所斷俱生細惑。即貪嗔痴慢。三界九地。各有九品。惟
欲界一地難斷。以此九品。共潤七生。今斷六品者。初果身中。斷一至五品盡。名二果向。斷至第五品。名家
家。次斷六品盡。名證二果。故俱舍頌曰。斷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斷至五二向。斷六一來果

△〔海印云〕斷
除三界修道位中。前六品細惑。實證二果。故云微細煩惱。雪浪文同〔直解云〕修心。是依道位人。六品。指下
界一地中。前六品惑。斷此六品。證二果。故云修心六品

△〔私謂〕此經指阿難登伽證果。全標小乘名目。此
中斷惑。應就小乘而言。故長水依長慶說。謂阿難今證二果。故斷六品也

卍二嘆佛述益。】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
[008-0744a]
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
然。得大饒益。」


【【疏】修道所斷。行相難了。故曰微細。無始俱生。故曰
沈惑。疑網消除。故云快然。增進聖位。故云饒益。


[?∴]二正陳疑問二
卍一總問諸趣。】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徧圓。如是乃至。大地
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
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
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


【【疏】此疑由前佛語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巳。如是
浮塵。及器世界。諸變化相。如湯消氷。應念化為無
上知覺。斯則一人成佛。器界有情。一時成佛。如來
今日成佛巳久。不合更有器界趣類。故云。佛體真
實。云何復有地獄等道。此道若是本來自有。云何
前言。清淨本然。本來無有世界眾生。亦不可言一
人成佛。依正融覺。若言眾生妄習生起。妄習如何
得生起耶。生起之相。其義云何。若据如來答意。即
是眾生虗妄造業。虗妄受生。菩提心中。猶如空華。
妄見生滅。故下文云。汝妄自造。非菩提咎。問。此與
滿慈所疑何別。答。前疑理本清淨。云何忽生山河
大地。則約依報為首。以難清淨本然。故佛釋疑。葢
由強覺。妄分能所。遂成三種相續。以妄見生。因此
虗妄。終而復始。此疑佛今成果。一切合融歸覺。云
何更有七趣差別。則約正報為首。以難果佛唯真。
[008-0744b]
真合無此七種差異。又徵此道為本有耶。為妄起
耶。意欲如來廣明因果。雖皆虗妄。善惡業緣。受報
好醜。終不差忒。令諸眾生明信因果。不入邪見。前
文但云。從妄見生。一體虗妄。諸鈍根者。便謂都亡
因果。今此辨㭊。因果照然。則知前難意顯真諦。今
疑意明俗諦。前後相濟。方成圓了。即前圓解之義
殘也。


卍二別問地獄。】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慾。妄言行
淫。非殺非偷。無有罪業。發是語巳。先於女根。生大猛
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琉璃大王。善星比
丘。琉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
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
業。各各私受。」


【【疏】寶蓮香事。未檢所出。意謂殺盜有對。邪行無對。
故云無報。善星事出涅槃。琉璃緣如本經。為有定
處下。問意有六。文見於三。六者。謂有定處。無定處。
自然。因緣。私受。同受。下文結云。不斷三業。各各有
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私謂〕為有定處。即問妄習生起
也。為復自然。即問本來自有也。彼彼發業。各各私受。即問別業同報。同業別報也

△〔海印云〕一云。妄性既
是無體。妄業云何受報。答云。自妄所招。還自來受。二云。眾生既是無生。如何生陷地獄。答云。非從天降。不
從人與。自妄所招。三云。世界本無住處。地獄那有住處。答云。眾私同分。非無定處。四云。妄業既是一同。受
報如何各別。答云。因各各私。眾私同分

△〔溫陵云〕三人皆繆。執妙圓。撥無因果者
○〔引證〕〔琉璃王經云〕初
迦羅衛國。有舍夷貴姓。五百長者。為世尊造講堂。誓曰。沙門梵志乃至群黎。不得先佛。妄升此堂。舍衛太
[008-0744c]
子琉璃。與梵志子好苦。定省外氏。見堂高廣。頓止其上。貴姓罵曰。此婢生物。敢於中坐。催逐令出。太子語
好苦。釋種辱我至此。我紹位。汝當告我。後即位。好苦來告。集兵伐迦羅國。殺舍夷人。三億。佛言却後七日。
當入地獄。王恐怖。乘船入海。水中自然出火燒滅。佛言往昔。羅閱城村中。有池多魚。城多人向池捕魚。池
有魚。一名麩。一名多舌。名懷報怨。一小兒見魚跳。以杖打其頭。爾時捕魚人。今釋種是。麩魚。琉璃王是。多
舌魚。好苦。小兒即我身也

○〔涅槃經云〕佛言。善星比丘。雖復讀十二部經。壞欲界結。獲得四禪。乃至不解
一偈一句之義。親近惡友。退失四禪。退禪定巳。生惡邪見。作如是說。無佛無法。無有涅槃。如來雖復為我
說法。而我真實。謂無因果。今者近尼連禪河。如來即與迦葉往善星所。善星遙見佛來。即生惡邪之心。以
惡心故。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私謂〕準涅槃經。迦葉白佛言。善星比丘是佛菩薩時子。云何如來。說是一
闡提廝下之人。章安疏云。〔明是〕子。則羅云庶兄。翻譯集云。蘇氣怛囉此云善星。羅云庶。兄佛之堂弟庶兒
也。按阿含言。過去六佛。各有一子。釋迦文亦有一子。善星為如來堂弟之子。故亦稱子。佛出家六年。羅云
始生。善星長於羅云。故言庶兄。佛爾時出家。尚未成道。故言菩薩時子也。章安又云。佛兩弟兩子。各行善
惡。阿難為善。調達作惡。羅云為善。善星作惡。例知是權。宗鏡亦云。羅睺善星。同是如來之胤。皆据涅槃言
之。此方兄弟之子。古皆稱父子。知西竺亦爾也。潘鴻考阿含云。善宿比丘白佛言。如來外我。我不於如來
所修梵行也。如來不為我現神足變化。我父秘術。世尊盡知。悋不教我。善宿。即善星也。調達常從佛及身
子目連學通。皆不與。彼云我父秘術。佛言亦是世尊弟子。得非調達之子耶。教中無明文。更待根檢。溫陵
言是佛堂弟。則誤也。】


「唯垂大悲。發開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
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疏】諸持戒者。若聞因果虗妄。猶如空華。則持戒何
益。苟示決定義門。必令謹潔無犯。


[○@●]二如來答二
[?∴]一讚請許宣。】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


[?∴]二正為分別三
[○@?∴]一約情想以總明
[○@卍]一總開二分二
[?○/○]一標列。】
[008-0745a]


「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
分別。內分外分。」


【【疏】諸法本真。未嘗生起。由念分別。見諸法生。苟能
離念。即見眾生山河國土。本來成佛。故云實本清
淨。返本者雖爾。其未返者。各依見妄。造業受報。故
下文云。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
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淫故。返此三種。又則出
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
迴性。故云因彼妄見。有妄習生等〔資中〕緣身起
愛為內。欣彼勝事為外〔宗鏡〕一切眾生。從無始
來。作虗妄因。受虗妄果。皆從情結。唯逐想生。故知
用情滯著。能生愛水。浸漬不休。自然成墜。以情地
幽隱。故名內分。以舉念緣塵。取像名想。運動散亂。
故名外分。
○〔又引止觀云〕起一念慮知之心。起善惡而生十道。(今取六道)若其心念念專
貪瞋痴。起上品十惡。如五扇提羅者。此發地獄之心。行火塗道。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屬。如海吞流。如火焚
薪。起中品十惡。如調達誘眾者。此發畜生之心。行血途道。若其心念念欲得名聞四遠。內無實德。起下品
十惡。如摩犍提等。此發鬼心。行刀塗道。若其心念念不耐下人。如鵄鳥高飛下視。而外提仁義。起下品善
心。行阿修羅道若其心念念欣世間樂。安其臭身。悅其痴心。此起中品善心。行於人道。若其心念念知三
惡苦多。人間苦樂相間天上純樂為天上樂。折伏麤惡。此上品善心。行於天道。明知三界無別理。但是妄
心生。為入倒之根株。作四流之源穴。疾如掣電。猛若狂風。撇起塵勞。速甚瀑川之水。欻生五欲。急過旋火
之輪。是以結搆十魔。馳驅十使。沈二使之河底。投八苦之焰中。皆因妄因。迷此真覺

[?○/○]二正明二
[│/○]初內
分約情二

[?▽/○]一釋相。】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性積
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
[008-0745b]
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
光潤。心若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溢。」


【【疏】愛染之情。正是眾生生死根本。名為內分。分亦
因義。情愛沉下。能潤業愛生。故如水也。外由內感。
故有水輪。徧十方界。〔溫陵云〕心動於內曰情。人之陰氣。有欲者也。故因諸愛染
而起。以陰積故。能生愛水。潤業潤生。輪迴不斷是故下。引事驗也。憶即是

念。明記為性。念有憎愛。故分憐恨。由愛起憎。不離
情染。內有情染。外現其事。故皆流水也〔吳興云〕怨恨亦屬於
情。情重則悲。悲乃成淚

[?▽/○]二結成。】


「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昇。自然從墜。此名
內分。」


【【疏】所愛之境雖別。能愛之心是一。故云流結是同。
流謂沉下。結謂縛著。因既不昇。果亦淪墜〔溫陵云〕諸愛不
一。皆能感水結惑。水性沉下。故情積之業。皆從淪墜

[│/○]二外分約想二
[?▽/○]初釋相。】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虗想。想積
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
呪印。顧盻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勝境
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疏】眾生生死。本分由情。情著染境。因是從墜。今以
淨境為所欲處。但由其想。不屬於情。乃是眾生分
外之事。故云外分。氣謂氣色也。〔溫陵云〕意緣於外為想。人之陽氣。有
冀者也。故因渴仰而發。以陽積故。能生勝氣。如云輕清。雄毅等是故下。引事驗也。

身輕清。顧雄毅。夢飛舉。聖境現。輕身命。此五皆是
殊勝氣色。由想有也〔熏聞云〕呪印者。以手結印。如瑜伽羅索所示。或呪即是印。
[008-0745c]
如銷伏毒害呪。是三世諸佛陀羅尼印故

△〔空印云〕禁戒即念戒。呪印即念法。生天即念天。存佛國即念
佛。事知識即念僧。經身命即念施。觀經六念具矣。除無漏聖智。一切事善。皆此想攝

[?▽/○]二結成。】


「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名
外分。」


【【疏】忻外勝境。不由情染。想既輕清。自然飛動。報當
超越也。巳上總而略明。未細分別善惡〔吳興云〕且指人天想
心。名為外分。非三乘出世之智。文云。心存佛國。聖境冥現。葢汎舉勝氣之相。若約修論。乃十方同居事想

△〔私謂〕阿難問地獄六道。如何生起。佛言。由彼妄見。有妄習生。即於是中。分開內外二分。意葢曰。眾生
是一類眾生。妄見妄習。總是一妄。內分外分。亦總是一分。但於中間。為情為想。為結為沉。為昇為墜。念念
惡趣。則火血刀塗。念念梵行。則人天佛乘。如手掌之上下倒垂。如車輪之迴環南北。正欲使六道眾生。在
瀑流苦海中。猛利分別。急求津筏耳。故曰。心存佛國。聖境冥現。又曰。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
往生。使一切眾生。了知十方淨土。即在昏途惡道。稠林毒樹之中。於此內外二分中。捨情取想。回因向果。
積劫葢眠。猶蚕自縛。一期解脫。如麞獨跳。斯固不容以知見測量。位次分齊者也。如淨覺之云。判佛國以
汎舉勝相。斥心開為人天想心。佛方悲愍沈溺。兼欲漉人天之魚。彼則區隔聖凡。不許出三界之獄。葢但
約內外二分。不出三界而言。亦誦文之過耳

[○@卍]二別辨趣生二
[?○/○]一總明業緣逆順。】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
終時。未捨䎡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
相交。」


【【疏】順逆有二。一約情。一切眾生。好生惡死。生即順
情。死即逆情。故云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變即逆也。
又受胎時。三處皆順故得生也。死則無此。二約業。
業能感果。生即順感。由因致果也。故云順習。死即
反此。無生長義。故云變流。生死交際。風火未散。〔孤山
云〕謂現陰之末。中陰之初平生行業。善惡因緣。此時俱現。強者

[008-0746a]
先牽。即隨生處〔熏聞云〕大集經言。歌羅邏時。即有三事。一命。二煖。三識。出入息者。名
為壽命。以命是息風。連持不斷故。不臭不爛。名之為煖。以煖是身觸。即業持火大。地火等色。任持不壞。故
此中心意。名之為識。即是剎那覺知心也。三法和合。從生至死。此識之種。即是命根。以命煖識。共成三事。
和合則生。離散則死故。今文雖不言識。而云二習相交。即識之習性也

△〔寂音曰〕前識為故習。後識為新

○〔引證〕〔寶積經云〕佛告淨飯王。大王。如人夢中。親愛別離。生大苦惱。悲號啼哭。是人覺巳。憶念夢中。是
實有否。王言不也。佛言。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為智不。王言不也。佛言。大王如是。愚痴凡夫。耳聞惡聲而
生執著。起不愛心。以不愛故。生於嗔心。生嗔心故。造作嗔業。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巳。即便滅
謝。是業滅巳。不依東方而住。不依南西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至臨死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
中現。是人見巳。心生憂怖。自分業盡。異業現業。大王。如所夢覺見夢中事

○〔瑜伽第一〕諸眾生將命終時。
乃至未至惛昧想位。長時所習。我愛現行。由此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報。若預流果。
及一來果。爾時我愛。亦復現行。由智慧故。數數推求。制而不著。猶壯夫與羸劣者。共相角力。能制伏之。若
不還果。爾時我愛。不復現行

○〔宗鏡云〕華嚴經云。譬如有人。將欲命終。見隨具業。所受報相。行惡業者。至
於地獄畜生餓鬼。所有一切眾苦境界。作善業者。或見一切諸天宮殿。無量天眾。天諸綵女。種種衣服。具
足莊嚴。宮殿園林。盡皆妙好。身雖未死。而由業力。見如是事。大智論曰。如乾闥婆城者非城。人心想為城。
凡夫亦如是。非身想為身。非心想為心。故知地獄天堂。本無定處。身雖未往。巳現自心。境不現前。唯心妄

[?○/○]二別明情想昇沈五
[│/○]一明純想。】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先明天趣。帶明見佛生淨若飛心中。兼福與
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
生。」


【【疏】此有二類。若唯有想。不兼福慧。即但持戒而厭
此身。必生天上。若於持戒。兼修福慧。深厭三界。必
生淨土。見十方佛。即獲法忍。故云心開。如觀經說
觀無量壽佛經云。欲生彼國。當修三福云云。慧即十六觀
△〔私謂〕四王忉利。修上品十善得生。今言必生
天上者。以次而上昇也。下文游于四天。則指四天鬼神眾耳。岳師云。據下情少想多。但在四天之下。驗今
[008-0746b]
純想所生。應是忉利巳上。此誤判也。心開見佛。隨願往生。豈非橫截三途超居四土。岳師謂且約初心。未
斷見愛。得生淨土。不出同居。此二說者。一則高推天位。一則局指佛土。皆非通。義也

[│/○]二情少想多。】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次明仙趣。帶諸天鬼神眾大力鬼
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遊於四天。所去無礙。」


【【疏】想多。故飛行自在。情少。故受仙鬼形。此之等類。
多因邪想。不正修行。即是不修戒慧。但修邪定。不
持戒故。墮鬼神道。以修定故。有大神通。差別之因。
一如上說。仍是想多情少。此中仙鬼等四。可以九
八七六想配之。〔真際云〕想多情少四類分之。一情九想。即為飛仙。二情八想。大力鬼
王。三情七想。飛行夜叉。四情六想地行羅剎若情多者。必無戒定。墮三

塗耳〔熏開云〕飛仙。取輕舉義。應總攝十種。】


「其中若有指前四眾。兼天龍八部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
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呪。隨持呪者。或護禪定。保綏法
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疏】此想多中。仍兼善願也。雖不持戒。且有定願。護
持戒呪。及禪定者。斯由宿習故毀禁。知過故發願。
亦是乘急戒緩者。故能於八部身而見佛耳〔融室云〕保
綏法忍者。得無生法忍之人。賴保安故

[│/○]三情想均等。】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正明人趣想明斯聰。情幽
斯鈍。」


【【疏】不昇為天仙。不墜落三塗。仍於均等之中。想或
稍強。根必聰慧。情或稍重。根必暗鈍。亦由情感。有
此差別。即別報也〔孤山云〕由昔情想。感今聰鈍。均等。總報業。明幽別報業
○〔關尹
子曰〕魂魄半之。則在人間。升魄為貴降魄為賤。靈魂為賢。厲魄為愚。輕魄為明。重魄為暗。彼解云。楞嚴所
[008-0746c]
述升沈之報。與此同義

[│/○]四情多想少。】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


【【疏】若望下文。此當六情四想也。橫生。旁生也。然有
輕重。若情稍重。報為走獸。若想稍強。身為飛禽。細
論差別。如類生中及下文說關尹亦云。揚魂為羽。鈍魄為毛。】


「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
常被焚燒。水能害巳。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疏】火際者。餓鬼所居處也。水輪向下。至火輪際。近
地獄也。受氣猛火者。由業力故。受猛火氣以為身
也。故常被燒。節節火起。水能害巳者。苦於無水也。
苟遇。成火而燒其身。故云害巳。
○〔引證〕〔法苑珠休云〕娑沙論說。餓鬼
正住處云。此閻浮提五百由旬之下。有餓鬼界。被閻羅王領。又五百道苦經說。此之餓鬼。正住彼鐵圍兩
山中間。順正理論云。諸鬼本住琰魔王國。從此展轉餘方。此瞻部洲南邊。直下深過五百餘繕那。有琰魔
王都

○〔瑜伽第四〕餓鬼趣略有三種。一者由外障礙飲食。謂彼有情。由習上品慳。故生鬼趣中。皮骨血脉。
皆悉枯稿。猶如火炭。頭髮[髟/絳-糸]亂其面黯黑。唇口乾焦。常以其舌。䑛略口面。飢渴慞惶。處處馳走。所到泉池。
為餘有情。手執刀杖。及以羂索。行列守護。令不得趣。或彊趣之。便見其泉。變成膿血。自不欲飲。是名由外
障礙飲食。娑沙云。恒常飢渴。累年不聞漿水之名。設值大河欲飲。即變為炬火。入口即腹爛焦然。二者由
內障礙飲食。謂彼有情。口或如針。口或如炬。或復頸癭。其腹寬大。縱得飲食。自然不能若噉若飲。是名由
內障礙飲食。正理論云。無財鬼有三種。炬口鬼。口中常吐猛燄。身如被燎多羅樹形。鍼口鬼。腹量如山谷。
咽如針孔。臭口鬼。口中腐臭。飢渴狂叫。三者飲食無有障礙謂有餓鬼。名猛燄鬘。隨所飲噉。皆被燒然。復
有餓鬼。名食糞穢。唯能飲噉極可厭惡。食糞飲溺。或有一分。自割身肉而噉食之。縱得餘食香美。而不能
食。是名飲食無有障礙。智論云。或有餓鬼。常食尿屎。涕吐嘔吐。盪滌飲汁。或時至廁溷邊立伺求不淨。或
求產婦藏血飲之。形如燒樹。咽如針孔。若與其水。千歲不足。或有餓鬼。自破其頭。以手取腦而䑛。或有餓
鬼。先世惡口。好以麤語加被眾生。眾生憎惡。見之如讐。以如是等種種罪故。墮餓鬼中。】

[008-0747a]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
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疏】二交過地者。風火二輪交際之處。即正是七熱
地獄處也。於九情中。稍減者名輕。即八情者墮有
間。稍增者名重。入無間。正九情也。此言無間。約受
苦說。然此無間。對前有間得名。以是第七熱地獄
故。下即第八五無間獄。別名阿鼻。最極重也〔孤山云〕七
熱地獄。謂八大獄中第七也。長阿含云。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圍繞其外。復有大海周匝圍繞八千天下。
復有大金剛山繞大海水。金剛山外。復有第二大金剛山。亦名二鐵圍山。二山中間。窈窈冥冥。日月天神
所不能照。彼有八大地獄。每一地獄有十六地獄。第一大獄名想。二名黑繩。三名堆壓。四名叫喚。五名大
叫喚。六名燒炙。七名大燒炙。八名無間。又新譯娑沙云。地獄在何處。答多分在此瞻部洲下。云何安立。有
說。從此洲下四萬踰繕那。至無間地獄底。無間縱廣高下。各二萬踰繕那。次上一萬九千踰繕那安立。餘
七地獄。謂次上有極熱。次上有熱。次上有大叫次上有嘷叫。次上有眾合。次上有黑繩。次上有等〔法〕此七
地獄。一一縱廣萬踰繕那。有說。無間地獄周四圍繞。如今聚落圍繞大城。祗就此獄。自有輕重。而此無間。
非五無間。亦應以第六為有間。第七為無間。是則風火二交過地。通於六七也。又新婆沙云。南洲下至無
間。共四萬由旬。上尖下濶。猶如穀聚

○〔傅大土錄云〕大士竟夜思惟。度眾生法。心未明了。因發聲大哭。兩
淚交流。念三塗地獄之苦。彌日累夕。豁然開悟。自識我來處。方知諸佛不除地獄。良有所以。若無地獄。則
無人修善。故知善惡二法。更相住持。世界乃安立

[│/○]五純情。】


「純情即沈阿鼻地獄。若沈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
誑妄說法。虗食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
阿鼻地獄。」


【【疏】阿鼻。此云無間。即第八獄也。此具五種。謂受罪。
苦具。身量。劫數。壽命也。若依俱舍。業報無間。以造
此罪。必墮地獄。更無餘業餘生。能間隔故。謗大乘
[008-0747b]
下。諸罪最重。由是更生十方阿鼻。法華云。若謗此
經。其人命終。入阿鼻獄。具足一劫。劫盡更生。如是
展轉。至無數劫。俱舍論說。阿鼻地獄。壽命中劫。二
十增減。為一中劫。既言無數。此世界壞。即往十方
阿鼻也。以謗法罪。斷佛種故。令無量人。墮邪見故。


○〔大般若云〕謗法罪。墮阿鼻獄。此土劫壞。罪猶未畢。又經劫壞。復移他方。如是巡歷劫盡。還生阿鼻。千佛
出世。救之誠難。若說所受身。聞者。當吐熱血而死〔釋論曰〕是人不受不信業因緣。故。即起愚痴業因緣。疑
悔惡邪。著心轉增。於大眾中。呰毀破壞般若波羅蜜。破三世十方諸佛一切智罪故。轉身墮大地獄。大地
獄者。阿鼻地獄。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歲。受憂愁苦惱。若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者。如福德因緣故。上
有六欲天。罪業因緣亦如是。下有八種大地獄。各有十六小地獄。是中阿鼻最大。餘須彌四天下亦如是。
是三千大千世界。有百億須彌山。有百億阿鼻地獄。是故說從一阿鼻大地獄。至一阿鼻大地獄。如人從
會至會。又如入正位者。從天上來。受人間業。從人中還至天上受樂。若此間火劫起。其罪未盡故。轉至他
方十方世界大地獄中受罪。若從聞火劫起後。展轉至他方。他方火劫起。復還生此間阿鼻地獄中。展轉
如前

上釋誹謗大乘
○〔應法師云〕無間有二。一身無間。二苦無間。以五逆所感故。稱為五無間。熏聞引
珙疏〔俱舍頌云〕約處唯除北。約人除扇榹。言五逆罪。除北洲黃門扇榹也。以父母於子。少恩愛故。四身一
語業。三殺一虗誑。一殺生加行。四身一語業者。前四屬身業。破僧屬口業。三殺一虗誑者。破僧一虗誑也。
一殺生加行者。出佛身血。但殺之加行。方便罪耳。不成正罪故。又佛不可殺故。無間一切熟。隨罪增苦增。
一句明時處。一句明苦增。隨有多逆。感無間苦。多苦具故。八比丘分二。以為所破僧。八比丘分二。以極少
言之也。本八比丘。為一切眾。破之成二眾。更相是非。四人巳上成眾。故以八比丘言之

上釋五逆
○〔十
地疏云〕準如來祕密藏經。大迦葉問佛。十惡何者最重。佛言。殺及邪見。又云。父得緣覺道。子斷父命。名殺
中重。奪三寶物。名盜中重。母若出家得阿羅漢。共為不淨。是淫中重。若以不實語謗佛。是妄語中重。若兩
舌語壞賢僧。是兩舌中重。若罵聖人。是惡口中重。言語壞亂求法之人。是綺語中重。若五逆初業。是嗔恚
中重。欲劫奪持戒人。是貪中重。邪見中重。謂之邊見。是為十惡中重

上釋十重
○次廣明阿鼻獄相

〔涅槃經云〕阿者名無。鼻者名間。間無暫樂。故名無間。假使一人獨墮是獄。其身長大。八萬由旬。徧滿其中。
[008-0747c]
間無空處。其身周匝。受種種苦。設有多人。身亦徧滿。不相妨閡。寒地獄中。暫遇熱風。以之為樂。熱地獄中。
暫遇寒風。亦以為樂。有地獄中。設命終巳。若聞活聲。即便還活。阿鼻地獄。即無是事

△〔成論云〕一趣果無
間。捨身即生彼故。二受苦無間。中無樂故。三時無間。定一劫故。四命無間。中不絕故。五形無間。獄縱廣八
萬由旬。一人多人。皆徧滿故

△〔觀佛三昧海經云〕阿鼻地獄。縱廣正等八千由旬。七重鐵城。七層鐵網。有
十八鬲。周帀七重。皆是刀林。復有七重劍樹。四角有四六銅〔狗〕廣長四十由旬。眼如掣電。牙如劍樹。齒如
刀山。舌如鐵剌。一切身毛。皆然猛火。其煙惡臭。有十八獄卒。口如夜叉。六十四眼。散迸鐵丸。狗牙上出。高
四由旬。牙端火流。燒前鐵車。輪輞出火。鋒刃劍戟。燒阿鼻獄。赤如鎔銅。獄卒八頭十六角。頭上火然。火變
成鋼。復成刀輪。輪輪相次。滿阿鼻城。城內有七鐵幢。火湧如沸。鐵獄融迸。涌出四門。上有十八釜。沸銅湧
漫。滿於地中。一一鬲門。有四萬四千鐵蟒大蛇。吐毒火中。身滿城內。其蛇哮吼。如天震雷。雨大鐵丸五百。
又五百億蟲。八萬四千。觜頭火流。如雨而下。滿阿鼻城。此虫若下。猛火熾然。八萬四千由旬獄。上衝大海
沃焦山。下貫大海底如車軸。若有殺父害母。罵辱六親。命終之時。經歷揮霍之間。譬加壯士。屈伸臂頃。直
落阿鼻大地獄中。化閻羅王。告勅。痴人獄種。汝在世時。不孝父母。邪慢無道。汝今生處。名阿鼻地獄。作是
語巳。即滅不見。爾時獄卒。復駈罪人。一日一夜受罪。如閻浮提六十小劫。如是一大劫。具五逆者。受罪五
劫。復有眾生。犯四重禁。虗食信施。誹謗邪見。不識因果。斷學般若。毀十方佛。偷僧祇物。淫泆無道。逼掠淨
戒僧尼。姊妹親戚。造諸惡事。此人罪報。經八萬四千大劫。復入東方十八鬲中。如是受苦。南西北方。亦復
如是。謗方等經。具五逆罪。破壞僧祇。汙比丘尼。斷諸善根。具眾罪。身滿阿鼻獄。四肢復滿十八鬲中

○次
列謗大乘報三緣

○〔西域記云〕無垢友論師。迦濕彌羅國人也。博通三藏。研究玄文。途次眾賢論師窣堵
波。發願著論。令擔部洲諸學人。絕大乘稱。滅世親名。說是語巳。心發狂亂。五舌重出。熱血流涌。裁書告悔。
當其死處。地陷為阬。同侶焚屍。旌建窣堵波菴沒羅林側。有羅漢嘆曰。惜哉苦哉。此論師任情執見。毀惡
大乘。墮無間獄。又有大慢婆羅門。生知博物。學冠時彥。門人千數。味道欽風。用赤旃檀。刻作大自在天。婆
藪天。那羅延天。佛世尊等像。為座四足。負以自隨。深詈苾蒭。謗毀大乘。輕懱先賢。言聲未靜。地便坼裂。生
身陷入地獄。遺跡斯在〔高僧傳云〕唐新羅順璟。宗法相大乘了義教。見大乘經中。始從發心。便成佛巳。乃
生謗毀不信。當啟手足。令弟子扶掖下地。地則徐裂。璟身下墜。於今有坑。廣袤丈餘。號順璟捺落迦

●次
下雜引律論。廣明地獄之相。俱屬引證科中。隨文例知不復具列

[○@卍]三結由自業。】
[008-0748a]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


【【疏】隨順造惡。故受苦報。惡業不同。受報亦別。故云
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者。眾名不一。同是一義。
眾有相似。同立分名。造業同者。共中共變。〔釋要云〕山河大
地地獄等。是眾生共業共變。唯識有四句。一共中共變。即山河地獄等。二共中不共。即田園產業等。三不
共中共。即妻妾男女等。四不共中不共。即正報身俱舍論說。有差別同分。

無差別同分。同業共感。眾多苦具。同受此苦。名無
差別同分。同受此苦。謂彼同受鑊湯等若隨輕重。受報不同。名
差別同分。雖同感地獄。受苦各異。謂彼鐵床。此刀山等。或彼八寒此八熱等今云
元地。即差別也謂本造鐵丸因。則受鐵丸報等。元地者。各隨元由也
△〔唯識云〕由昔
同業。各熏自體。此持異熟。皆並現前。彼多有情。同見斯事。實無外境。為思議故。雖在人類。亦非同見。若如
是類。無別見性。由其皆有同類之業。然由彼類。有同分業。生同分趣。復有別業。各別而見

[○@?∴]二就業報以
別辨七

[○@卍]初地獄三
[?○/○]一結前生後。】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
交報。」


【【疏】由乎情想。妄集諸業。隨業善惡。或升或墜。故云
自業所感。十習因者。別指惡業。即由十使煩惱。於
六根門。發識造業。洎受其報。從六根出。報與業交。
故云交報。同受地獄。即引業招。六根別受。即滿業
致。俱是眾生。妄情習造耳〔手鑑云〕唯識云。能招第八。引異熟果。故名引業。
能招第六。滿異熟果。名為滿業。俱舍亦云。一引業一生。多業純圓滿。猶如繪𦘕。先圖形狀。後填眾釆等。牽
生地獄。是引業。後受報有輕重。是滿業〔宗鏡〕修十善報。受天堂樂。

作五逆罪。受地獄苦。昇忉利。則五欲悅目。墮泥犂。
則萬苦攢身。悅目則有靈鳳祥鸞。作歡樂之事。攢
[008-0748b]
身則有鐵蛇銅狗。為逼惱之殃。明之不但內心。實
有外境。答。天堂地獄。苦樂之相。皆是自心果報業
影。既以自心所作為因。還以自心所受為果。故經
云。未有自作他受。彼地獄中受苦眾生。所有罪業。
依本心作。還在心中。不離於心。以是義故。惡業熏
心。還應心中。受苦果報。以惡業相酬。果牽地獄。十
習因既作。六交報寧亡。皆是一心惡覺心生。顛倒
想起。對境作因成之假。隨情運相續之心。不以智
眼正觀。遂墮凡夫業道。雖則一期狥意。罔思萬劫
沈身。是以一切如來同宣。審宜刻骨。十方如來皆
懼。實可寒心。又云。地獄天堂。本無定處。身雖未徃。巳現自心。境不現前。唯心妄見。可驗
苦樂之境。本無從出。善惡之事。唯自召來。空是空非。妄生妄死〔清涼云〕業約成因招果。尅獲為果。酧因曰
報。果通現在報唯未來。如修初禪為習因。證得初禪為習果。習因習續於前。習果尅獲於後。故曰尅獲為
果。上一重因果。望其當報。習因習果。總名為因。生於初禪等天。方明感報。故云酧因曰報

○〔那先比丘問
佛經云〕如世間火。不如泥犂火熱。如持小石著世間火中。至暮不消。取大石著泥犂火中即消。亦如有人
作惡死。在泥犂中數千萬歲。其人不死。亦如大蟒蛟龍等。以沙石為食即消。如人懷胎腹中。有子不消。此
並由善惡業力。致使消與不消。如人所作。善惡隨人。如影隨身。人死。但亡其身。不亡其行。譬如然火夜書。
火滅字在。火至後成。今世所作行。後世成之

[?○/○]二徵起別辨二
[?▽/○]一十習因十
▽一淫習。】


「云何十因。」


【【疏】總徵也。發業有二。一正發。即無明。二助發。即餘
惑。俱分別也。今此十因。除淫習是所發之業。餘九
皆是能發之惑。惑有根隨。下文自指。〔真際云〕十習配屬根隨煩
惱。根本有六。謂貪嗔痴慢疑。不正見。或開為五。隨有二十。謂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
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今淫習。即所發之業。具足貪痴。詐習即諂。怨習即恨。見即五見。枉謂
[008-0748c]
逼壓良善。害所攝。亦嗔類。訟謂相論得失。忿恨為先。惱之一法。性相應故此下十段。文

皆有三。
▽一正發業
▽二感苦果
△三結過患。】


「阿難。一者淫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
大猛火光。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磨觸。䎡相現前。」


【【疏】一由因致果。此即正是所發業也。具足貪癡。生
死輪迴。斯為其本。內根外境。互相偶搆。故云交接。
內外相發。遂成欲火。喻顯可知〔定林云〕淫習研磨不休。自耗其精。則
火〔果〕熾然。於其生也。有消渴內熱癰疽等疾。其死也。見大猛火。宜矣。淫習以磨生火。則貪習以吸生水。此
與陽盛夢火。〔陽〕盛夢水。亦無以異。雖彼以此復我。然我所見。非彼所成。皆以我所習起

△〔補遺云〕內分取
貪愛義。故流液生水。十習取研磨義。故觸䎡生火。】


「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


【【疏】二正感果相。根境兩具。故云二習。能觸所觸。皆
是我心。互相熏習。結成淫業。以於欲境起顛倒心。
生自他樂想。因此業種。後感其報。從其能觸。現地
獄身。從其所觸。現諸苦具。〔定林云〕銅柱鐵床。則是抱持寢臥。堅覺妄想餘
皆是自業所熏。分其二習。自相刑害耳。他皆放

此。
○〔智論云〕欲為熾然者。若未失時。三毒火燒。若其失時。無常火燒。二火燒故。名為熾然
○〔觀佛
三昧經云〕銅柱地獄者。有一銅柱。狀如火山。高六百由旬。下有猛火。火上鐵床。上有刀輪。間有鐵觜蟲。
鐵口鳥。以貪惑滋多。染愛不淨。非處非時。行不淨業。設有比丘尼婆羅門等。諸梵行者。於非時非處。犯不
淨法。乃至一切犯邪行者。罪人臨命終時。舉身反強。震掉不定。即作是念。得一堅大銅鐵柱者。縛此身體。
令不動搖。獄卒應時。化作僮僕。手執鐵杖。白言長者。汝今身強。餘物皆弱。可捉此杖。心即歡喜。氣絕命終。
如捉杖頃。生銅柱頭。猛火燄熾。焚燒其身。驚怖下視。見鐵床上。有端正女。若是女人。見端正男。心生愛著。
從銅柱上。下投於地。銅柱貫身。鐵網絡頭。鐵觜諸蟲。唼食其軀。落鐵床上。男女二根。俱時六根火起。有鐵
觜蟲。從眼而入。從男女根出。若汙戒者。別有九億諸小蟲輩。如螵𧐑蟲。有十二觜。觜頭出火。唼食其體。一
[008-0749a]
日一夜。九百億生。九百億死。出生鳩鴿身。經五百世。後生龍中。經五百世。後生人中。無根二根。及不定根。
黃門之身。經五百世。設得為人。妻不貞良。子不慈孝。奴婢不從。過是巳後。遇善知識。發菩提心。】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薩見欲。
如避火坑。」


【【疏】三結示過名。火能變壞一切世間。欲能破滅出
世善法。是故行者。首當遠離〔定林云〕如來了法平等。無非解脫。但為眾
生。色目行淫如欲火耳。菩薩尚有煩惱習氣。故見欲如避火坑。貪嗔等亦爾

△〔溫陵云〕如來為導師。故色
目以警之。菩薩為行人。故深怖以避之。色目。猶詺目也

▽二貪習。】


「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覽不止。如是故有積寒
堅氷。於中凍洌。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


【【疏】由因致果也。貪即是愛。根本之數。正能潤生。於
有有具。染著為性。唯識文。具云。能障無貪。生苦為業。謂由愛力。取蘊生故〔手鑑云〕
有有具者。有即取蘊三有之果。有具即能生三有之因。相順之因。唯是有漏中有。業惑及器世間。緣起貪
故。皆是有具攝由愛著故。種種計較。求取前境。故云交計

相吸也。貪取不止。如水結氷。堅住不散。遂成凍洌。
此釋貪久成業。以致果也〔補遺云〕貪如吸物。吸故生寒。愛故生水。貪之不
巳。故如水成氷。】


「二習相凌。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氷等事。」


【【疏】正顯果相也。由因感果。由內感外。吒波羅等。忍
寒聲也。即八寒地獄。俱舍云。頞部陀者。此云疱。尼
剌部陀。此云疱裂。此二從相。阿哳吒。唬唬婆。嚯嚯
婆。此三從聲。鬱鉢羅等三。即青白紅蓮。此三從色。
以寒之彌甚。身色如之。相凌侵凌也。〔補遺云〕二習相凌。取二人
貪習。交相校計。有相凌奪義

○〔起世經云〕(叅阿含樓炭及俱舍等)寒地獄者。了叫喚。不了叫喚。不叫喚。了
[008-0749b]
叫喚者有三。一阿浮他地獄。亦云頞浮陀。由寒身中。生似癰泥。又所有身形。猶如泡沫故。二泥羅浮陀地
獄。風吹脹滿。又所有身形。如肉段故。三阿波跛地獄。亦云阿呼地獄。極寒風吹剝其身。皮肉盡落。皆急戰
喚聲。又嚴切苦逼。叫喚而言阿呼。阿呼。甚大苦也。此三可了。不了叫喚者。一阿吒鵂吒鵂。亦云阿叱叱地
獄。是極寒風所吹。皮肉剝落。喚阿叱鵂叱鵂。又眾生以極苦惱。逼切其身。但得唱言阿叱叱。然其舌聲不
能出口故。又曰。云何名呵呵。苦痛切身。皆稱阿阿故。云何名奈何。受罪眾生。苦痛酸切。皆稱奈何故。云何
名羊鳴。苦痛切身。欲舉身時。舌不能轉。直如羊鳴故。二優鉢羅者。極大寒風。吹剝身皮肉。體中自鐵葉。還
自纏身。如優鉢羅華。不叫喚者。一拘牟陀。二須犍提。三伽分陀梨。四伽波曇摩。極寒風吹身脹滿。如四種
相。受苦呻吟。一云。云何名須乾提華。獄皆黑如須乾陀華色。云阿名優鉢羅華。獄皆青。如優鉢羅華色。云
何名拘物頭華。獄皆紅。如拘物頭華色。云何分陀利華。獄皆白。如分陀利華色。云何名鉢頭摩華。獄皆赤。
如鉢頭摩華色。一云。鬱波羅。肉色細折。似青蓮華。波頭摩。肉色大折。如赤蓮華。分陀利。由彼骨折。似白蓮
華。此三從瘡相得名。是一切大寒地獄。在四洲間。著鐵圍山底。仰向。居正在闇冥中。是其身量。如頞多大。
因冷風觸。其身折破。譬如熟瓜。如竹葦林。致火光燒。爆聲吒叱。如是眾生。被寒風觸。骨破爆聲。叱叱遠出。
聲咳相觸。偈曰。泥羅浮有百千。阿浮陀三十五。毀聖惡趣獄。口及意惡願。】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
如避瘴海。」


【【疏】結示過名。貪能滋潤。滋長惡法。如今之有泉。飲
之則貪也。復能損害法身慧命。如有瘴之海〔釋要云〕瘴
海氣也。人呼則病

▽三慢習。】


「三者。慢習交凌。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
奔波。積波為水。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


△二
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
如避巨溺。」


【【疏】三段如前。恃巳凌他。論作於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
[008-0749c]
生苦為業。具云。謂若有慢。於德有德。心不謙下。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故今云
交凌相恃。馳騁流逸。慢之相也。血河等事。皆所感
報。由內致外。因果相稱耳。飲之迷倒。故名癡水。西
國有之〔定林云〕愛巳掉動。故積波為水。令彼傷惱。故有血河熱沙等事
△〔補遺云〕慢者必有
所恃。慢必凌物。如水騰波。然慢屬於痴。痴則不明。故同愛屬水。水者陰之氣故

△〔私謂〕華嚴云。身見羅剎。
於中執取。住我慢原阜。清涼云。喻原阜者。上不停法雨。下不見性水。原上如阜。則慢上過慢。論經云。我慢
陸地之所焦枯。為住枯洲。彼云原阜枯洲。此云奔波積水。我慢之相。盡此二文

○血河者。眾合地獄。罪眾
生畏地獄卒。無量百千。走入山間。前後自然生兩大山。自合如磨。血流成河。骨肉爛盡。以喜磨眾生故也。
灰河熱沙等者〔經律異相云〕灰河地獄。縱廣深淺。各五百由旬。灰湯涌沸。惡氣熢㶿。洄波相搏。聲響可畏。
從底至上。鐵剌縱橫。其河岸上。有劒樹林。枝葉華實。皆是刀劒。罪人入河。隨波上下。洄澓沈沒。鐵剌剌身。
內外通徹。膿血流出。痛苦萬端。故令不死。乃出灰河。至彼岸上。利劒割剌。身體傷壞。復有豺狼。來嚙罪人。
生食其肉。走上劒樹。劒刃下向。下劒樹時。劒刃上向。手攀手絕。足躡足斷。皮肉墮落。惟有白骨。筋脉相連。
時劒樹上。有鐵觜鳥。啄頭食腦。苦毒號叫。故使不死。還入灰河。鐵刺刺身。皮肉爛壞。惟有白骨。浮浮於外。
冷風來吹。尋便起立。宿業所牽。不覺忽至鐵丸地獄。熱沙即黑沙地獄。出想地獄。慞惶求救。不覺忽到黑
沙地獄。熱風暴起。吹熱黑沙。來著其身。燒皮徹骨。身中燄起。迴旋還身。燒炙焦爛。其罪未畢。故使不死。出
黑沙獄。到沸屎獄。鐵窟地獄者。餓鬼道中。最上苦法。罪人氣絕。命終。生火山上。猶如鎔銅。鑄鐵窟中。劒蟲
刀蟲。唼食其頭出腦。鐵狗來舐。死巳唱活。驅令上樹。未至樹端。身碎如塵。一日一夜。殺身如塵。不可稱數。
劒林地獄者。八千由旬。滿中劒樹。有熱鐵丸。以為其果。罪人氣色。受餓鬼身。諸劒樹間化生。咽如針筩。腹
如大山。東西求食。鎔銅灌咽。一日一夜。八萬生死。經八千歲。生食膿唾食血鬼中。復生廁神猪狗等中


四瞋習。】


「四者。瞋習交衝。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
為金。如是故有刀山鐵橛。釰樹釰輪。斧鉞鎗鋸。如人
銜冤。殺氣飛動。


△二習相擊。故有宮刑斬斫剉㓨。搥
擊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瞋恚。名利刀釰。
[008-0750a]
菩薩見瞋。如避誅戮。」


【【疏】於諸苦具。增恚身心。論云諸苦苦具〔增〕恚為性熱惱為懷。性
不安隱。能障無嗔。不安隱性。惡行所依為業。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不善性故巳上
皆根本惑攝。互相衝忤。結成熱惱。熱惱不息。氣忿
成堅。故感金石等事。〔定林云〕嗔能起陽。於五性屬木。木起陽則發火。火尅金則
鑄氣。氣雖屬金。要待火力成體。又從火革。乃能兵傷物

△〔溫陵云〕心屬火。氣屬金。嗔由心作氣。反動其心。
加之衝擊。則心火轉盛。氣金轉剛。故曰心熱發火。鑄氣為金

△〔釋要云〕火能鑄物。由嗔火故。鑄成種種金
苦具也橛。繫罪人𣏾也。〔手鑑〕智論云。銅橛。律云龍牙𣏾。曲如龍牙。可以挂物

割。秦五刑之二也。斬斫剉。皆新之死刑。㓨。即古刑
之墨也。今流罪有之。搥擊。皆新刑之笞杖類也。如
劫末時。人起猛利嗔心。所執草木皆成刀劒。非內
心之所感乎。
○〔法苑珠林云〕七明嗔使過者。大莊嚴論云。身如乾薪。嗔恚如火。未能燒
他。先自焦身。正法念經云。嗔心如火。燒一切戒。嗔是大斧。能破法橋。住在心中。如怨入舍。故知起嗔。障諸
善法

○〔經律異相〕阿鼻十八小地獄。鐵丸地獄。八十由旬。滿中鐵城。八十八鬲。一一鬲水。有五刀山。持用
覆上。下有十八大惡鐵蛇。皆吐鐵釰。釰頭火然。刀輪地獄者。四面刀山。於眾山中。積刀如輪。有八百萬億。
極大刀輪隨次而下。猶如雨點。十八劒輪地獄。縱廣正等五十由旬。滿中鐵樹。其樹多少。如稻麻竹葦。一
一劒樹高八十由旬。八萬四千劒輪為葉。八萬四千劒輪為果。八萬四千沸銅為枝。罪人命終。生鐵華中。
無量劒刃。削骨破肉碎落如空。復有鐵鳥。從樹上下。批眼啄耳。有大羅剎。手捉鐵斧破軀。煙熏其眼。不見
炎燄。東西馳走。頭打鐵山鐵丸。從頂徹足。一念頃死生。罪畢出生餓鬼中。又八大地獄。熱地獄中。一者治
活活地獄者。獄卒以利刀斧。解剝剉斬罪眾生。如斬剉草頭。皮肉解散。罪緣未盡。以冷風吹。還生如故。復
因罪惡手生鐵爪。鋒利猶刃。各生怨結。更生摑截。如刈竹葦。彼此相聞。結恨心死。故生此中

▽五詐習。】


「五者。詐習交誘。發於相調。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繩木
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長。


△二習相延。故有杻械枷
鏁鞭杖撾棒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奸偽。
[008-0750b]
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豺狼。」


【【疏】詐謂諂曲。罔[曰/月]於他。云何為諂。為罔他故。謂諂曲者。為罔[曰/月]他矯設
異儀。險曲為性。曲順時宜。矯設方便。為取他意。或藏巳失。不任師友。正教誨故
隨數也。今云發於相調。引起不住。正是此也。〔熏聞云〕相
調。猶弄引也奸詐多端。或亂良善。矯設方便。遞相誘引。

故云交誘。繩木絞校。所感苦具也。〔溫陵云〕由調引相延。故感繩木
延引長惡滋𦽦。如水浸田。詐習。依奸智起惡。而漸滋蔓引。如水浸田挍。枷

也。易荷挍滅耳犲。狗足群行。舌有逆㓨。狼。銳首白頰。大
尾長胡。似犬也。奸偽敗正。猶如讒賊。〔定林云〕詐習。信性劣智。即
是土性劣〔木〕故抽為木。而有繩木絞挍。然以信性劣智。造惡受報。若善權方便。能度眾生。雖亦信劣。當受
功德園林福報

○〔經律異相〕黑繩大地獄。獄卒撲罪人。偃熱鐵上。舒展其身。以熱鐵繩。絣之使直。以釘釘
手足。周徧身體盡五百釘。以熱鐵斧。逐繩道。斫罪人作百千段。復次。以鐵繩絣鋸鋸之。復次。懸鐵繩。交橫
無數。駈迫罪人。使行繩閒。惡氣暴起。吹諸鐵繩。歷絡其身。燒皮徹肉。焦骨沸髓。出黑繩。至黑沙獄

○〔智論
云〕黑繩大地獄中。惡羅剎獄卒鬼匠。常以黑熱鐵繩。拼度罪人。以獄中鐵斧斫之。長者令短。短者令長。方
者使圓。圓者使方。斬截四支。耳鼻手足。以大鐵鋸。解析剸截。破其肉分。臠臠稱之。此人宿行因緣。讒賊忠
良。妄語惡口。兩舌綺語。枉殺無辜。或作姦吏。酷暴侵害。如是等種種惡口讒賊。故受此罪

▽六誑習。】


「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罔。誣罔不止。飛心造奸。如是
故有塵土屎尿穢汙不淨。如塵隨風。各無所見。


△二
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


△是故。十方
一切如來。色目欺誑。同名劫殺。菩薩見誑。如踐蛇虺。」


【【疏】此亦隨數。誑謂矯誑。心懷異謀。多現不實。矯現
有德。詭詐為性。邪命為業。邪命事有五。一為利養故。現奇特相。二為利養
故。自說功德。三卜相占凶。為人說法。四高聲現威。令人畏敬。五說得供養。以動人心今云交

欺。欺即誑也。誣罔。即是現邪命事以獲利譽也。塵
[008-0750c]
土屎尿。皆苦具也。刀兵劫時。人㸦殺害。故云劫殺。
虺。蝮虺也。博三寸。首如擘。〔孤山云〕誣罔暗蔽。如塵隨風
△〔定林云〕誑習。屎
尿穢汙。如塵隨風。信性散壞。智不淨故。沒溺漂淪。智勝信故。騰擲飛墜。飛心造奸故。詐引起不住。故能有
所生。誑。誣罔不止。故能壞而巳

○〔經律異相〕沸屎地獄。八十由旬。十八鐵城。一一城有十八鬲。一一鬲中
四壁皆有百億萬劒樹如刃。刃厚三尺。於其刃上。百千蒺藜。不可勝計。一一蒺藜及劒樹間。生無量鐵蟲。
一一鐵蟲有百千頭。一一頭有百千觜。觜頭皆有百千蚘蟲。諸蚘蟲口吐熱屎。沸如洋銅。滿鐵郭內。上有
鐵網鐵烏。罪人命終。墮沸屎中。身體縻爛眾蟲唼食。削骨徹髓。以渴逼故。飲熱沸屎。蚘蟲蛆蟲唼其舌根。
一日一夜。九十億生。九十億死。久受苦巳。到鐵釘獄

▽七怨習。】


「七者。怨習交嫌。發於銜恨。如是故有飛石投礰。匣貯
車檻。甕盛囊幞。如陰毒人。懷抱畜惡。


△二習相吞。故
有投擲擒捉擊射挽撮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怨家。名違害鬼。菩薩見冤。如飲鴆酒。」


【【疏】怨即恨也。由忿為先。懷惡不捨。結冤為性。能障
不恨。熱閙為業不能含忍。常熱惱故。此亦嗔恚一分為體。離嗔無別恨相用故

囊幞等巳上。皆拘繫罪人之具。有作撲。字之誤也。孤山云。以囊貯人
而撲殺之。史記。秦始皇囊撲兩弟挽撮。皆牽繫罪人也。有作拋。亦字誤也

如違害鬼。常伺取人。鴆鳥名也。翼毛劃酒。酒則殺
〔孤山云〕畜惡在懷。猶匣貯車檻等。陰毒中人。如飛石投礰等
△〔溫陵云〕怨習含恨。陰隱為傷。故
如陰毒畜怨。所感之〔恨〕皆陰隱事也

▽八見習。】


「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悟諸業。發於
違拒。出生相返。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藉。如行
路人。來往相見。


△二習相交。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推
鞫[察-示+言]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
[008-0751a]
虗妄徧執。如入毒壑。」


【【疏】見謂惡見。於諸諦理。顛倒推度。論作求染慧為性。
能障善見。招苦為業。謂惡見者多受苦故此見行相。差別有
五。一身見。執我我所。論云。一薩迦耶見。謂於五取蘊。執我我所。一切見趣所依
為業。此見差別。有二十句。六十五等。分別起攝。清涼引經部師云。薩是偽義。迦耶是身。達利瑟致是見。薩
婆多云。薩是有義。迦耶等如前二邊見。執斷執常。謂即於彼隨計斷常。障處中行
出離為業。釋曰。謂即於薩迦耶見。隨計斷常。即是邊見三邪見。謗無因果。謂謗
因果作用實事。及非四見。諸餘邪執。如增上緣。名義徧故。按經文言邪悟諸業。即總指邊邪二見也。行陰
中。二無因。四徧常諸外道論。皆上見攝。後文廣明四見取。謂於諸見。及所

依蘊。執為最勝。能得清淨。一切鬬諍。所依為業。五
戒禁取。謂於隨順。諸見戒禁。及所依蘊。執為最勝。
能得清淨。無利勤苦。所依為業。此之見習。各執巳
解。互相是非。故感王使主吏諸事。權詐者。設方便
以取情也。照明。引他事以照證也〔定林云〕有身見。則物亦自我。故
發於違拒。有禁戒取邪悟諸業。則起輪迴性故出生相返。是非善惡。既有所在。則辯鞠。隨之矣

△〔溫陵云〕
路人相見。一去一違喻所見違反也。能陷法身。故名見坑。能致業苦。故名毒壑〔融室云〕私業幽隱。現於文
簿是中如行人來往相見。不可得避也

○〔十地品云〕身見羅剎。於中執取。令其永入愛欲稠林。疏云。執其
我我所窟宅。不能動發故。於中者。於陰窟之中。執取之中。亦含戒取

○〔法苑十使篇云〕第一身見者。亦名
我見。色心相依。名之為身。凡愚執此名為我人。以迷身心。執為我故。依此身見。起第二邊見。第三邪見。寶
積經云。如咽塞病。即能斷命。一切見中。唯有我見即時能斷於智慧也。第四名戒取者。但諸妄執戒定之
人。隨其別執。一是獨上。一是足上。所謂直取持戒等為道。不知非道謬執為道。故名獨頭。不解正理。妄立
是非。謂巳見是。取為真見。則名戒取。此後戒取。從前見生。前見與後戒取為本。戒取所依。名為脚足。是故
說後見取之心。名為逆上戒取煩惱。第五名見取者。此還有二。謂直取世間有漏善業。以為第一勝妙善
者。名為獨頭見取。謂人起身見。是其我倒愚人不解。取前身見以為第一。如此見取。名為足上。此見於境。
[008-0751b]
僻執堅牢。非佛弟子。執聖慧刀截彼見牙。方能捨故。如有海獸。名室首。魔羅。彼所嚙物。要截其牙方得捨
故。深入所緣故者。謂見性猛利。深入所緣。如針墮泥

○〔經律異相〕習眾邪見。為愛網所牽。造𢍉陋行。墮大
叫喚獄。云何熱地獄。一有主治。二少主治。三無主治。此三相治者。是考掠也有主。一者治活。二者行。三者
黑繩。謂有主治地獄。獄卒者以行緣故。不被火燒。少主治地獄者。一眾合。二大合。三鐵檻

▽九枉習。】


「九者。抂習交加。發於誣謗。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
耕磨。如讒賊人。逼抂良善。


△二習相排。故有押捺槌
按蹙漉衡度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
同名讒虎。菩薩見抂。如遭霹靂。」


【【疏】抂則逼壓良善。損惱於他。心無悲慜。害所攝也。
云何為害。謂有害者。逼惱他故。此亦嗔恚一分為體。離嗔無別害相用故既以抂押良
善。抑捺無辜。令稱有罪。故感合山等事。〔私謂〕讒賊之人。以合
山合石等事。逼害忠良。而地獄感報如之。故曰。如讒賊人。逼抂良善。如之為言。謂如讒人之所為。以還報
讒人也。經言。同名讒虎。詩謂犲虎不食。讒人罔極。怵如來烱戒。亦可少知懼矣夫蹙謂逼

迫。摝謂振動。讒能害善。虎能食人〔熏開云〕漉謂澇漉。捉取之貌〔孤
山云〕權衡尺度。以定輕重長短。獄王前有之

○〔智論云〕合會大地獄中。惡羅剎獄卒。作狐狗虎狼師子六
駮。大象鵰鷲。種種諸鳥獸頭而來。吞噉齩齧。𪙁掣罪人。兩山相合。大熱鐵輪。轢諸罪人。令身破碎。熱鐵曰
中。搗之令碎。如笮蒲萄。亦如壓油。譬如蹂場。聚肉成𧂐。積頭如山。血流成池。鵰鷲虎狼。各來爭掣。此人宿
業因緣。以力勢相凌。狂押羸弱。受兩山相合罪

○〔經律異相云〕堆𥑐大地獄。有大石山。兩兩相對。罪人入
此中。山自然合。堆𥑐其身骨肉糜碎。山還故處。苦毒萬端。故令不死。復有大鐵象。舉身火然。哮吼而來。蹴
蹋罪人。宛轉其上。身體糜碎。號咷悲叫。故使不死。復捉罪人。臥大石上。以大石壓。復取臥地。鐵杵擣之。從
足至頭。萬毒並至。故名堆𥑐。出堆𥑐到黑沙獄。刺林地獄者。罪人生棘林間。獄卒羅剎。手執鐵鈎。拔舌令
出。八千鐵牛。有大鐵犂。耕破其舌。一日一夜。六百生死。又出多銅鑊。至石磨地獄。捉罪人撲熱石上。舒展
手足。以大熱石壓其身上。迴轉磨揩。骨肉糜碎。久受苦巳。出至膿血獄

▽十訟習。】


「十者。訟習交諠。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鑒見照燭。如於
[008-0751c]
日中。不能藏影。


△□□□□依古本闕四字。不應從會解妄加故有
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


△是故十方一
切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
於巨海。」


【【疏】此是覆習。而言訟者。由覆發訟故。所言覆者。於
自作罪恐失利譽。隱藏為性。能障不覆悔惱為業。謂覆
罪者。後必悔惱。不安隱故。〔手鑑云〕既作大罪。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可
拔。如偈云。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悔惱火所燒。後世墮惡道巳既有罪。不能自

發。遂招他訟。此訟即是惱之一法。小隨煩惱。覆三惱四忿恨
為先。追觸暴熱。狼戾為性。蛆螫為業。謂追往惡。觸
現違緣。心便狼戾。多發囂暴。凶鄙麤言。蛆螫他故。
乃名為訟。此覆彼訟。二習相發。故感惡友業鏡等
事。〔興福云〕惡友則證明人意。言同類惡人。證其陰事也。業鏡火珠。皆能照其是非覆藏過
惡。自知而巳。如於陰賊。不具當苦。必墮惡道。如戴
山履海也〔溫陵云〕陰賊覆藏。發則自害。如戴山履海。適足自壓自陷而巳
[?○/○]二六交報
[│/○]
一總標。】


「云何六報。


△阿難。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
六根出。」


【【疏】造業既從六根而出。受報還歸六根。因與果報
故云交報。又下一根受報。備歷六根。根根皆爾。故
云交報。此云六識造業者。且據總相。業者。招感為
義。然通總別。若能為引業。善不善思。招感當來第
八無記性者。即總報業。若為滿業。三性思種。招感
當來苦樂等果者。名別報業。其第六識。通造總別
[008-0752a]
報業。其第五識。但為助發別報。不能發總。以強盛
隨轉。二差別故。從六根出者。六根是彼造業具故。
造既從根。受亦根受。故從根出〔手鑑云〕業望於識有二。一本識。業是
能依。識是所依。二約六識。業是所造。識是能造。第八無記者。謂七趣皆以第八異熟識而為自體。無覆無
記性攝。故惟識云。此第八識。是界趣生。施設本故。前五助發者。謂五識無執。不能發潤。無推度故。不能造
業。雖造滿業。亦非自能。但由意引。方能作故。若第六識。我執無明。迷真實義。以善不善相應思造業。熏於
賴耶。能感五趣。故六識強盛。五識隨轉也。六識造業者。六根但是造業之具。如魚鳥之網。然六識造。復有
正助。第六正造。前五是助造。總報業者。引業也。以此業於諸業中最勝故。即能引生諸趣故。菩不善思者。
正是業體。善思即善報之因。惡思即惡報之因。由前六造因。第八無記受報。強盛隨轉者。前五不能造引。
但隨六轉。第六造善強盛。前五即隨造善第六造惡強盛。前五即隨造惡

△〔溫陵云〕從識造業。從根顯報。
業報相會謂之交

△〔清涼云〕問總別二報之業。如何分別。答如持五戒招得人身。是總報業。由於因中。有
嗔忍等。於人總報而有妍媸。名別報業。唯識亦名為引滿業。能招第八引異熟果。故名引業。能招第六滿
異熟果。名為滿業。俱舍亦云。一業引一生。多業能圓滿。猶如繢像。先圖形狀後填眾彩等。然其引業能造
之思。要是第六意識所起。若其滿業能造之思從五識起

[│/○]二別辨六
[?▽/○]一見報二
▽一臨終見境。】


「云何惡報從六根出。


△一者見報。招引惡果。此見業
交。則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
煙。入無間獄。發明二相。」


【【疏】眼根造罪。是見業。臨終見境。是報與業交。以眼
根取色。色能役心。造種種業。故見猛火。徧十方界。
神識隨火。入獄受報〔溫陵云〕見覺屬火。故感猛火。六交皆直入無間。成論云。極
善極惡。皆無中陰。所以直入

△〔海印云〕亡者神識。將捨䎡〔燭〕隨見業所感之境。識從習變。如射箭頭。徑入
地獄

▽二乘業受報。】


「一者明見。則能徧見種種惡物。生無量畏。二者暗見。
寂然不見。生無量恐。如是見火。燒聽。能為鑊湯洋銅。
[008-0752b]
燒息。能為黑煙紫焰。燒味。能為燋丸鐵麋。燒觸。能為
熱灰鑪炭。燒心。能生星火迸灑。煽鼓空界。」


【【疏】明暗二塵。是眼所取。明可辨見。故見惡相。暗無
分別。但生恐懼。如是下。徧列六根。然有旁正。正由
眼根發識造業。故先歷眼。〔證真云〕造業時。一根為正。餘根為助。故今受報。
眼相為首。還徧六根也今此不明。文略故耳。下文即具。此中

以火為苦具主。及歷餘根。隨根轉變。為不可意境
〔溫陵云〕聞聽屬水。故燒聽為鑊湯洋銅。鼻嗅主氣。故燒息為墨煙紫燄。舌主味。麋丸。味類也。身主觸。
灰炭。觸類也。心正屬火。燒之轉熾。故迸灑扇鼓〔補遺云〕心思迅利。所見心火迸灑。亦取迅疾。下五根說心
皆同。如雹電飛沙等

○〔經律異相〕鑊湯地獄。有十八鑊。縱廣正等。各四十由旬。七重鐵網。滿中沸鐵。五百
羅剎。鼓大石炭。燒其銅鑊。燄燄相次。經六十日。火不可滅。閻浮提日滿十二萬歲。鑊湯上涌。化成火輪。還
入鑊中。罪人生鑊湯中。速疾消爛。唯餘骨在。鐵叉掠之。鐵狗嗗之。嘔吐在地。尋復還活。獄卒駈促。還令入
鑊。畏鑊熱故。攀劒樹上。骨肉斷爛。落鑊湯中。一日一夜。恒沙死生。罪畢。生為猪狗羊鷄。短命之處。無不經
歷。受身八千萬歲。還生人中。飲銅地獄。千二百種。雜色銅車。一車上六千銅丸。罪人生銅車上。不久即往
生銅山間。銅車轢頭。獄卒以鉗挓口。飲以洋銅。迷悶躃地。唱言飢飢。獄卒劈口令開。以銅鐵丸。置其口中。
節節火然。經于七日爾乃命終。獄卒唱言。汝前身時。慳貪嫉妬。邪見惡說。見他得利。如箭入心。或曾出家
毀犯禁戒。虗食信施。受鐵丸報。又想地獄中。有銅鑊地獄。多銅鑊地獄。鐵丸地獄。有熱鐵丸。前沸尿丸。有
沸尿鐵丸。又鐵窟地獄。鐵山上有五百萬億大熱鐵丸。一一丸團圓正等十三由旬。彼山東開小孔。如摩
伽陀斗。但出黑煙。罪人生火山上。東西馳走。頭打鐵山。鐵丸從頂徹足。又飢渴等獄。皆有鐵丸著口。其事
非一

[?▽/○]二聞報二
▽一臨終見境。】


「二者聞報。招引惡果。此聞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波濤。
沒溺天地。亡者神識。降注乘流。入無間獄。發明二相。」


【【疏】聲能鼓動心海。如波如濤。取此造業。故臨終時。
先見此相。降注。下流也〔溫陵云〕聞聽屬水。故觀聽旋復。水不能溺。依之造業。
[008-0752c]
能感波濤

▽二乘業受報。】


「一者開聽。聽種種閙。精神愗亂。二者閉聽。寂無所聞。
幽魄沉沒。如是聞波。注聞。則能為責為詰。注見。則能
為雷為吼。為惡毒氣。注息。則能為雨為霧。洒諸毒虫。
周徧身體。注味。則能為膿為血。種種雜穢。注觸。則能
為鬼為畜。為糞為尿。注意。則能為電為雹。摧碎心魄。」


【【疏】耳根所取。動靜二境。造種種業。今受其報。亦緣
此二。開即動也。閉即靜也。如是下。歷根別受。此文
之中。以根對境。有所參差。將恐梵文迴互。譯者隨
而弗審。如雷吼毒氣。非眼所取。雨霧毒虫。非鼻家
境。餘文則順。有智自詳〔溫陵云〕注見能為雷吼者。聞波屬陰。見火為陽。陰陽
相薄而成雷也

△〔補遺云〕耳根之報。並從波濤注雨。凡雨時。雷吼惡氣。乃天地閉塞之象。是眼之境。不可
泥雷吼之聲。又雨霧毒虫。皆有其氣。固為注息之氣

△〔融室云〕注聞為詰責者。波濤之聲。變為斥責詰問
音故。注見為雷吼。雷吼俱生嗔怒火故。注息為雨霧毒虫。出息之氣潤濕。水有毒虫。生氣息故。注觸為畜
鬼。水有畜鬼。及變為糞尿。畜鬼害身。糞尿汙身故。注意為雷雹。水為雹時。閃電齊作。摧碎心魄。正屬意故


○〔經律異相〕出石磨獄。至膿血地獄。罪人于中。東西馳走。湯其身體。頭面爛壞。又取膿血食之。苦毒難忍。
出膿血。至無量火獄

[?▽/○]三齅報二
▽一臨終見境。】


「三者齅報。招引惡果。此齅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毒氣。
充塞遠近。亡者神識。從地涌出。入無間獄。發明二相。」


【【疏】鼻根造罪。貪齅諸香。眾生身分。及男女等香。作
種種業。故招毒氣以受其報〔溫陵云〕因貪惡香。造種種業。果惑毒氣。受
種種報

●〔智論云〕云何呵香。人謂著香少罪。染受於香。開結使門。雖復百歲持戒。能一時壞之
△〔補遺云〕
鼻根先見毒氣充塞。凡氣自下升上。神識從之。從地踊出也

▽二乘業受報。】


「一者通聞。被諸惡氣。熏極心擾。二者塞聞。氣掩不通。
[008-0753a]
悶絕於地。如是齅氣。衝息。則能為質為履。衝見。則能
為火為炬。衝聽。則能為沒為溺。為洋為沸。衝味。則能
為爽為餒。衝觸。則能為綻為爛。為大肉山。有百千眼。
無量𠯗食。衝思。則能為灰為瘴。為飛砂礰。擊碎身體。」


【【疏】通塞是彼鼻所取境。依此造業。依此受報。故有
二相。如是下。歷根別受。為質為履者。質。礙也。履。猶
通也〔孤山云〕質應作躓。廣雅。躓。蹋也。通俗文〔氣〕不利曰躓
△〔溫陵云〕齅業所依。不離通塞。故衝息能
為質履。衝見火炬。衝聽洋沸者。見覺屬火。觀聽屬水也。飢餒味爽。味隨氣變也。綻坼爛壞。體隨氣變也。衝
思為灰沙。依土感也

△〔海印云〕鼻主出入息。故先見毒氣。鼻為土。故識從地涌。脾土主思。故為飛沙等事。
應塵沙無明也

[?▽/○]四甞報二
▽一臨終見境。】


「四者味報。招引業果。此味業交。則臨終時。先見䥫網。
猛炎熾烈。周覆三界。亡者神識。下透挂網。倒懸其頭。
入無間獄。發明二相。」


【【疏】舌根作罪。其罪最廣。一貪味為罪。殺戮必多。〔智論
云〕但以貪著美味故。當受眾苦。洋銅灌口。噉燒鐵丸二發語造業。其罪又廣。

以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比於餘根。此最廣博。故感
鐵網。周覆世界也〔孤山云〕准上應云嘗報。言味報者。從所嘗為名也。貪味則網捕
燒野。掩取禽獸。故見鐵網猛燄之相

△〔定林云〕先見鐵網等者。以堅覺著味。罔害眾生。令無所逃故。舌識
屬火。故神識下透挂網。倒懸其頭。以當納味時。受想隨之故

○〔涅槃云〕無間地獄。四面有門。一一門外。各
有猛火。東西南北交過通徹。四萬由旬。周匝鐵墻。鐵網彌覆。其地亦鐵〔上〕火徹上。上火徹下。若魚在熬。脂
膏焦然。是中罪人。亦復如是

○〔經律異相〕鐵網地獄。八十九重。諸鐵羅網。一一網間。百億鐵針。一一鐵針。
施五開[棯-今+巳]。罪人生鐵網間。𢫫身下過。眾[棯-今+巳]皆動。無量諸針。射入毛孔。如是宛轉。諸鐵網間。如剎那頃死生。
罪畢。生人中。三惡道攝。又阿鼻地獄。七重鐵城。七層鐵網。十八小熱地獄。亦如阿鼻。無量諸惡以為莊嚴。
又沸尿鑊湯等。亦各七重鐵網

▽二乘業受報。】
[008-0753b]


「一者吸氣。結成塞氷。凍裂身肉。二者吐氣。飛為猛火。
燋爛骨髓。如是甞味。歷甞。則能為承為忍。歷見。則能
為然金石。歷聽。則能為利兵刃。歷息。則能為大鐵籠。
彌覆國土。歷觸。則能為弓為箭。為弩為射。歷思。前能
為飛熱䥫。從空而下。」


【【疏】吸氣則取味所招。吐氣則發語所致。如是下。歷
根別受。為承為領者。承領忍受。一切惡味。造業之
時。先是舌根受食知味。然後始益諸根大種。舌不
領味。諸根不益。受報亦然〔溫陵云〕舌噉生命。使彼承忍。故歷嘗發苦。使巳
承忍。依見貪味。故能為然金石。依聽發惡。故能為利兵刃。依齅恣貪。籠取群味。故能為大鐵籠。觸味傷物。
故感弓箭以自傷。緣味思物。故感思物以充味

△〔補遺云〕為利兵刃。取兵刃相擊聲。為大鐵籠。取籠閉不
通。為息之患

○〔經律異相〕十八寒地獄者。八方氷山。山十八鬲。復有十八諸小氷山。寒氷山間。如瓦蓮華。
高十八由旬。上有氷輪。縱廣正等十二由旬。如天雨雹。從空而下。罪人命終。生氷山上。既生之後。十八氷
山。如以扇扇。一切寒氷。從毛孔入。十八鬲中。徧滿一鬲。剖裂襞拆。如赤蓮華。氷輪上下。徧覆其身。八萬氷
山。一時具合。更無餘詞。但言阿羅。爾時空中有鐵觜鳥。吐火破氷啄腦。罪人即死。獄卒復以鐵叉打地。唱
言活活。應聲即蘇。身火猛熾。願得前氷以滅此火。獄卒復以氷輪迎接。置餘獄中。壽量如四天王天。日月
八萬千歲

[?▽/○]五觸〔根〕二
▽一臨終見境。】


「五者觸報。招引惡果。此觸業交。則臨終時先見大山。
四面來合。無復出路。亡者神識。見大䥫城。火蛇火狗。
虎狼師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鎗矟。駈入城門。
向無間獄。發明二相。」


【【疏】身根為罪。多因男女淫愛等觸。貪著細滑。隨時
冷熱。故受合山等事〔智論云〕此觸是生結使之大因。繫縛心之根本。何以故。餘
四情各當其分。此則徧滿身識。生處廣故。多生染著。以其難捨故。為之常作重罪。若墮地獄。一名寒氷。二
[008-0753c]
名炎火。此二部中。皆以身觸受罪。苦毒萬端。此觸名為大黑暗處。危難之嶮道也

○〔涅槃云〕佛告波斯匿
王。有四大山。從四方來。欲害人民。無逃躲處。四山即是生老病死。時來切人

○〔經律異相〕刀輪地獄者。四
面刀山。於眾山間。積刀如輪。有八百萬億。極大刀輪。隨次而下。猶如雨滴。罪人生刀輪中。如醉象走。墮刀
山間。是時四山。一時俱合。四種刀山。割切其身。悶絕而死。獄卒羅剎。駈迫令登刀山。未死之間。鐵狗嚙心。
鐵蟲唼肉。尋復唱活。一日一夜。六十一生。六十一死。火蛇火狗虎狼等者。阿鼻獄有四大銅狗。一切身毛。
皆然猛火。有八萬四千鐵蟒大蛇。吐毒火中。身滿城內。犲狼地獄。有羣犲狼。競來䶩嚙。肉墮骨傷

▽二乘
業受報。】


「一者合觸。合山逼體。骨肉血潰。二者離觸。刀劍觸身。
心肝屠裂。如是合觸。歷觸。則能為道為觀。為廳為案。
歷見。則能為燒為爇。歷聽。則能為橦為擊。為倳倳側吏反
插刃也為射。歷息。則能為括為袋。為考為縛。歷甞。則能

為耕為鉗。為斬為截。歷思。則能為墜為飛。為煎為炙。」


【【疏】身之所取。唯合與離。從之造罪。感果亦爾。如是
下。歷根別受。道觀廳案。皆受罪處也。餘文可解〔溫陵
云〕道觀。治罪之地。皆身觸所依也。燒爇。見觸也。撞擊。聞觸也。括袋。息觸也。耕鉗。舌觸也。飛墜。思觸也

△〔海
印云〕歷觸當根。為道觀等者。生依此身。如房舍故。歷見則燒熱。見屬火故。歷聽則撞擊而有聲。為倳射者。
聞聲動觸想故。括袋考縛以息周一身故。歷嘗為耕鉗等。以味充舌。為滋觸故。歷思為飛墜煎炙。以妄想
一動。徧身火然故

[?▽/○]六思報二
▽一臨終見境。】


「六者思報。招引惡果。此思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惡風。
吹壞國土。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乘風。墜無間獄。
發明二相。」


【〔宗鏡〕思者。業也。國土不壞。由心分別。見國土壞。
由意思影像。法塵生滅。報處還然。能受生滅之遷
變。又生人見國土。死人則見壞。皆由意生法生。意
[008-0754a]
滅法滅【疏】思是意業。無質迅疾。猶如於風。故招此
〔資中云〕無質如風。故見風相
△〔真際云〕意思生滅迅疾。故先感業風。是其思致
△〔溫陵云〕思屬土而
飄蕩。故見惡風吹土之事

○〔經律異相〕二大金剛山間。有大風起。名為僧佉。若使風來至四天下。及八萬
天下。大地諸山。去至十里。或至百里。飛颺空中。皆悉麋碎。譬如壯士。手把輕糠。散於空中。由二大山。遞止
此風。若使風至四天下者。其中眾生溪河江海。皆當焦枯

▽二乘業受報。】


「一者不覺。迷極則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覺知則苦。
無量煎燒。痛深難忍。如是邪思。結思。則能為方為所。
結見。則能為鑒為證。結聽。則能為大合石。為氷為霜。
為土為霧。結息。則能為大火車。火船火檻。結甞。則能
為大叫喚。為悔為泣。結觸。則能為大為小。為一日中
萬生萬死。為偃為仰。」


【【疏】意之所緣。生滅二塵。復能隨五。明了取境。不覺
則荒。獨散所感。不迷覺苦。明了所致。皆是邪思造
業故耳。〔溫陵云〕思業所依。不出迷覺。荒奔。迷思也。知苦。覺思也如是下。歷根
別受。方所。受苦處也。鑒證。證據先罪也。此一根定
報。備歷餘根。然根對苦具。有差有當。不必一一根
境相順。學者隨文消遣。不可凝滯思必有所。故結思為受罪方所。
見能鑒證。故結見為證罪人事。結聽為大合石等。水土交感也。火車船檻。息氣乘亂思所變也。嘗即舌根
聲所自發也。大小巳下。皆言其身觸業。乘亂思所變也

△〔海印云〕思歷當根生。以妄想為心地。故有方所。
思發知見。故為鑒證。思土聽水。故為氷霜土霿。思籠[曰/月]息氣成火。故結為火車等。思由舌發聲。故為叫喚
等。思執根身。故生死偃仰。皆身觸受苦之想

△〔熏聞云〕土霧應來霧與雺同。天氣下地不應曰雺。蒙昧也。
為土者。約而言之。即霾也

○〔經律異相〕熱地獄中。少主治地獄者。一眾合。二大哭。三鐵檻。眾合如前。此文
大合石也。大哭者。此為悔為泣也。鐵檻者。此火檻也。大哭地獄者。大鐵山。周徧火然。四絕無行處。惡獄卒
無慈。嗔恚言欲何所趣。以火燒鐵杵擊其頭。故云大哭也。大火車。即火車地獄。眾生為佛弟子。及事梵天
[008-0754b]
九十六種。及在家者。誑惑邪念。諂曲作惡。罪人命終。載火車上。身體燋散。獄卒張眼㖑喚叱叱使走。火車
轢身。凡十八反。碎身如塵。天雨沸銅。徧洒身體。即便還活。如是往返。上至湯際。下墮鑊中。火車所轢。一日
一夜。九十億死。九十億生。叫喚大叫喚地獄者〔智論云〕八大地獄。第四第五。其中罪人。羅剎獄卒。頭黃如
金。眼中火出。著赭色衣。身肉堅勁。疾走如風。口出惡聲。捉三股叉。箭墮如雨。剌射罪人。罪人狂怖。叩頭求
哀。大將軍少見放捨。少見憐愍。即時將入熱鐵地獄。縱廣百由旬。駈打馳走。足皆焦然。脂髓流出。如笮蘇
油。鐵棒榛頭。頭破腦出。如破酪瓶。斫剌割剝。身體糜爛。而復將入鐵屋閣間。黑煙來熏。互相推壓。更相怨
毒。皆言何以壓我。纔欲求出。其門巳閉。此人宿行因緣云云。如是等種種因緣。受叫喚大叫喚地獄罪

[?○/○]
三結顯重明二

[│/○]一結成虗妄。】


「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


【【疏】虗妄造業。虗妄受報。皆如空華。然於因果。未嘗
乖異〔熏聞云〕六交報中。且舉無間為首。其中不無前七獄。及諸小獄之相。如貪習所感。即八寒
也。尋阿含俱舍樓炭婆沙等。備曉其事

[│/○]二別顯重輕。】


「若諸眾生。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


【【疏】六根十因具足。同造諸業。入阿鼻獄。即大無間。
具足五事也即資中文
△〔溫陵云〕同於六根。具造十因。兼境兼根。名惡業同造
○〔釋文〕
惡業同造。宋乾道本云。惡境圓造。有人解云。十因俱起。為圓造。圓滿具足。極惡業也。】


「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


【【疏】如第六識。同彼眼識。唯取自境兼根而作。不涉
餘根。不具十因。此則六根具造。唯造時不兼餘根。
入八熱獄。次輕於前也〔吳興云〕此亦六根具造十因。但前後異時。故云各耳。
如一根對境必與意識同起。是名各造。若加二三等。則名兼境。兼根也。八無間獄者。應同前獄。既非經無
量劫。故知此罪次輕於前。復恐通舉八獄。以輕從重。總名無間。是則十因不具者。或當墮前七也

△〔定林
云〕若所造惡。緣事非心。則境不兼根。緣心非事。則根不兼境

△〔私謂〕台家磐師云。楞嚴既言阿鼻。又出無
間。則阿鼻當在無間之外。今考經文。此云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即前文純情即沈。入阿鼻獄也。六根各造。
[008-0754c]
入八無間獄。即前文九情一想。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也。前後區別良如磐師之云。准諸經論。阿
鼻即第八五無間獄。無別出阿鼻之文。涅槃云。阿鼻地獄。是中罪人。作一逆者。則便具如是一罪。若造二
逆。罪則二倍。五逆具全。罪亦五倍。又觀佛三昧海經云。阿鼻受罪。一日一夜。如人間六十小劫。如此壽命。
盡一大劫。具五逆者。受罪五劫。復有犯四重等報。經八萬四千大劫等。此經又開謗法等大罪。更生十方
阿鼻地獄。俱舍智度。並如是說。是則一等阿鼻五無間獄。是中業報劫分。迢然各別。非除五無間外。別有
阿鼻獄也。阿鼻。古翻無間。觀佛三昧經云。阿者言無。鼻者言遮。又阿者言無。鼻者言救。既翻無間。又言無
遮無救。即一阿鼻獄而有多名。瑜伽開八大那落迦。八名無間。釋論開八大地獄。第七大熱地獄後。即阿
鼻地獄。故沇師疏云。阿鼻獄。即大無間。其解為當。而磐師則考之未確也。】


「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


【【疏】身口意。六根之三也。殺盜淫。十因之三也。如身
具作殺等三罪。口意不作。又輕於前。入十八獄〔熏聞
云〕身口意三等。者於惡業中。唯犯殺盜淫罪。雖云口意。葢助成身業也

△〔直解云〕涅槃二十。一切眾生所
作罪業。凡有二種。一者輕。二者重。若心口作。則名為輕。身口作。則名為重。謂心念口說。身不作者。所得報
輕。引證今經。可例明也

△〔補遺云〕此單約三業。造殺盜淫。不具十因。故不入無間。】


「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
獄。」


【【疏】如身獨造殺等一業。不兼餘罪。入三十六獄。又
輕於前〔熏聞云〕亦合云一淫。但文略耳。】


「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


【【疏】此獨一根。只犯一殺。又輕於前。入一百八獄。如
意中邪思。或不正見。未形身口。或口處殺人。身心
無記。此等並輕。言見見者。見現音只見之一根。不兼
餘根。故云見見〔吳興云〕見見者。能見所見。單根單境。謂秪犯眼家一根一境之業也。
今從現音為是

△〔雲棲云〕此分五等。一同造。六根十習。具足兼造而又同時也。二各造。單兼一根一境。雖
[008-0755a]
具足而不同時也。三身口意三業。造殺盜淫三惡也。四三業中三。犯三惡中二也。五三。業中一。犯三惡中
一也

[│/○]三結答所問。】


「由是眾生。別作別造。於世間中。入同分地。妄想發生。
非本來有。」


【【疏】由不斷三業。各各有私。故云別造。因各各私。眾
私同分。故云入同分地。謂同業相感。無差別同分
別業各感。差別同分。故前文云。眾同分中。兼有元
地也。皆由妄想發起。故非本有〔熏聞云〕前問。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
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今答。於世界中。入同分地。前問。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眾生妄習生起。今答。
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合論云〕彌勒云。於欲界中。有三十六落迦。以彌勒所論名目。所在受苦之相。所依
飲食受用。驗世尊言。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無可疑者。然破色心論曰。如地獄報眾生。熱鐵為地。
而獄卒夜叉閻羅王。與罪苦有情。同罪獄中。何也。圓覺曰。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於是
如來又為說造十習因。受六交報也。雜華曰。天鼓謂善住天子。汝等昔在地獄。地獄非十方來。但由汝顛
倒惡業。愚痴纏縛。生地獄身。此無根本。無有來處

○〔傅大士曰〕夫有身者。皆謂四大所成。識神合體。徧在
其中。今所以知寒知熱。知苦知樂。並是識神所知。非為四大知也。若不然者。何故識神去後。死屍不知苦
樂耶。以此推之。則死與生不異。則識神領於苦樂耳。今日若不能忍受飢渴寒熱。燒煑割炙之病。後入地
獄。豈能受乎。若不肯調心為善。恣意殺害眾生。造作諸惡。死入三塗地獄。刀山劒樹。鑊湯罏炭。銅柱鐵床。
鋸解磨磨。灰河沸屎。阿鼻地獄。寒氷種種諸苦。其可當乎

[○@卍]二鬼趣三
[?○/○]一總標。】


「復次是諸眾生。非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槃。諸餘
雜業。歷劫燒然。後還罪畢。受諸鬼形。」


【【疏】非破律儀。謗無戒律也。犯菩薩戒者。輕重不禁
也。毀佛涅槃者。不信因果。此皆斷善根也。餘業可
知。地獄久治。故云歷劫燒然。更受餘類。故入鬼趣。
鬼趣十類。由前十因。十因正報。巳在前文。極苦相
[008-0755b]
對。非是輕受。故云。後還罪畢。受諸鬼形。
○〔觀佛三昧海經云〕
眾生犯四重禁。虗食信施。誹謗邪見。不識因果。斷學般若。毀十方佛。偷僧祇物。淫逸無道。受阿鼻獄大苦。
經八萬四千大劫。復入東方十八鬲子。如前受苦。南西北方。亦復如是。阿鼻即無救也

○〔婆沙云〕鬼者。畏
也。謂虗怯多畏。故名為鬼。有說。由造作增長。增上堅貪。身語意惡。行往彼生。故感飢渴業。有說。被駈伇故
名鬼。恒為諸天處處駈伇。常奔走故。又希求名鬼。恒從他人希求飲食故。世品云。由諂誑心。作下品五逆
十惡。感此道身

○〔清涼云〕依正法念經。三塗各有邊正。正者為重。邊者為輕。正鬼望邊畜。則餓鬼罪重。故
雜集等。鬼次於獄。若正畜生望邊鬼。則畜生罪重。故今云下者為餓鬼因

○〔資中〕由
前十因。餘報不同。故下鬼趣。分成十類。貪物盜習。
貪色淫習。貪惑詐習。貪恨怨習。貪憶嗔習。貪慠慢
習。貪罔誑習。貪明見習。貪成抂習。貪黨訟習〔長
慶說文〕以本習造罪。上下交感。報應受生。人鬼
互參其中耳。


[?○/○]二別顯。】


「若於本因。貪物為罪。是人罪畢。遇物成形。名為恠鬼。」


【【疏】此即貪習為因也。於物生貪。非理而取。餘報在
鬼。還託於物。即金銀草木精恠。其類非一。故名恠
鬼。正受苦報。在寒氷獄〔補遺云〕本因貪求財物。餘習還附草木為恠。凡草木
為妖曰恠。】


「貪色為罪。是人罪畢。遇風成形。名為魃鬼。」


【【疏】即前淫習為因也。色能動亂身心。如風鼓物。招
報鬼質。還復託風。風質元虗。因習所致。因果相對。
豈徒然哉〔補遺〕傳云。馬牛其風。注曰。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婬習之餘。曰遇風成形。亦
猶馬牛風佚。相誘逐而成形也。魃為女鬼。亦曰女妖。女子多淫。故成魃鬼。此鬼亦感淫佚而受身耳。】


「貪惑為罪。是人罪畢。遇畜成形。名為魅鬼。」
[008-0755c]


【【疏】即前詐習為因也。因成詐偽。惑正憑虗。託附畜
生。便成鬼質。即狐狸猪犬。有異靈者。其類非一。故
云遇畜成形。魅即現美形以惑人也〔補遺〕畜若狐狸之類。憑之
惑人。媚惑之鬼。故曰魅。詐之餘習也

△〔私謂〕如左傳。齊侯田於貝丘。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
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即遇畜成形也。】


「貪恨為罪。是人罪畢。遇蟲成形。名蟲毒鬼。」


【【疏】即前怨習為因也。由忿為先。懷惡不捨。結怨在
意。熱惱居懷。受餘報時。亦假毒類。即蛇虺毒虫有
靈者。成蠱毒鬼〔補遺〕鬼附虵虺以毒人。亦怨之習
△左傳。血虫為蠱。說文。腹中虫也。】


「貪憶為罪。是人罪畢。遇衰成形。名為癘鬼。」


【【疏】即前嗔習為因也。於苦苦具增恚居懷。或因妬
忌生嗔。嗔恚不捨。名為貪憶。洎受鬼報。遇災衰處。
便入其身。名為癘鬼。即毒癘傷寒。傳屍骨蒸之類。
皆此鬼作也〔補遺〕嗔其人。必錄其可恨。故曰憶。雖欲加之疫。必得其衰運可乘。故曰遇
衰。鬼附癘疾以騁宿忿。嗔毒極矣。】


「貪慠為罪。是人罪畢。遇氣成形。名為餓鬼。」


【【疏】即前慢習為因也。慢以凌人。慠物。高舉自強。洎
遇鬼倫。遇氣為質。內無實德。空腹高心。饑餓所困。
故名餓鬼〔私謂〕准正法念經。餓鬼大數。有三十六種。正理論說有三種。無財。少財。多財。三
種中復各有三。少財中之三種。炬口針喉最劣。前文受氣猛火。經百千劫者是也。多財之三。有得棄得失
者。婆沙謂之希求餓鬼。應是此文慢惑受生者。清涼有正鬼邊鬼之說。前餓鬼為正。此餓鬼為邊也。宿因
為慢慠。餘報為希求。固其理耳。】


「貪罔為罪。是人罪畢。遇幽為形。名為魘鬼。」


【【疏】即前誑習為因也。為獲利譽。多懷異謀。矯現有
[008-0756a]
德。罔[曰/月]於他。令他暗昧。不曉巳事。洎受鬼形。憑幽
託暗。魘惑寐者。故名魘鬼〔補遺〕貪罔之因。以無為有。鬼亦受形幽暗。以厭
魅為事。】


「貪明為罪。是人罪畢。遇精為形。名魍魎鬼。」


【【疏】即見習為因也。執見異生。各自明悟。外道異見謂其明悟
出生相返。發於違拒。及招鬼道。遇精明處以為其
形。即日月精魄。山澤明靈。有精耀者以託其質。言
魍魎者。水石變恠也〔補遺〕起見之習。欲其甄明。落鬼道中。為魍魎鬼。亦鬼趣之
精明者。】


「貪成為罪。是人罪畢。遇明為形。名役使鬼。」


【【疏】即抂習為因也。抂押成褫。憑虗架搆。勞心伇思。
撓害無辜。使成有罪。遇明顯境。託以成形。非幽暗
類也。走使戰陣。擔砂負石之徒。故云伇使〔溫陵云〕貪成者。
希意曲從。故影附明靈。為伇使鬼。即依靈廟。為駈使者。】


「貪黨為罪。是人罪畢。遇人為形。名傳送鬼。」


【【疏】即訟習為因也。黨巳覆罪。為他所訟。報在鬼類。
託質於人。如世有童子師及巫祝之類。皆為神道。
傳送凶吉禍福之言。名傳送鬼〔補遺〕訟者必有黨。為鬼附人傳送。如
世之師巫。所謂神降而憑附之也此上鬼類。其數實繁。考果徵因。

不過此十。


[?○/○]三結示。】


「阿難。是人皆以純情墜落。業火燒乾。上出為鬼。此等
皆是自妄想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則妙圓明本無
所有。」
[008-0756b]


【【疏】十因六報。皆是純情所為。情既下沉。故墜地獄。
地獄治久。情盡上昇。故云業火燒乾。上出為鬼。〔孤山
云〕純情墜落者。愛水下流。業火燒乾者。燒乾愛水也〔補遺云〕燒乾愛水。地獄業謝也。業火炎上。故隨想心。
上出為鬼鬼心輕懆。業火所餘。自業妄招。非佗所得。菩

提心中。皆如空華耳〔桐洲云〕前問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等道。故答云。若悟
菩提。本無所有

[○@卍]二畜趣三
[?○/○]初總標。】


「復次阿難。鬼業既盡。則情與想。二俱成空。方於世間。
與元負人。怨對相值。身為畜生。酬其宿債。」


【〔資中〕情即地獄之純情。想即鬼趣之妄想。此想
亦情【疏】地獄治情。鬼中治想。獄報情業。鬼報想業情想既盡。
故云成空。然所空者。即依情想所發之業也。〔補遺云〕但
約業因。酬果巳足。故云燒乾愛水。乃至情想成空等。但燒愛心中所感業水。非謂愛情巳除滅也。下云皆
以業火乾枯亦然二道之業既亡。却為畜生。酬其宿債。駞

驢牛馬。身命償他。若在餘類。隨應受對〔二楞云〕情想成空者。
但空阿鼻之純情。無間之九情一想。有間之二情八想。餓鬼之三情七想。此皆業火燒乾。尚留六情四想
為潤生。生毛群羽族中。酬償宿債也

○〔婆沙云〕生。謂眾生。畜。謂畜養。謂彼橫生。稟性愚痴。不能自立故。立
世論云。梵名栗底車。此道眾生。多覆身行故。新娑沙云。何名旁生。其形旁。故其行亦旁。以行旁故。形亦旁。
是故名旁生。有說彼諸有情。由造作增上愚痴。身語意惡行。往生彼闇鈍。故名旁生。此徧於六趣皆有


〔瑜伽云〕旁生趣更相殘害。如羸弱者。為諸強力者之所殺害。以不自在。他所驅馳。多被鞭撻。與彼人天為
資生具。受種種極重苦惱

[?○/○]二別顯。】


「物恠之鬼。物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梟類。」


【【疏】貪類為恠鬼。報盡作梟倫。梟。土梟也。附塊為兒。
貪物所致〔海印云〕以貪他物為巳有故。土梟附塊為兒。習使然也一切恠異
者。皆此類攝〔孤山云〕昔為鬼。則附物成質。今為畜。則附塊成形。】
[008-0756c]


「風魃之鬼。風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咎徵一切異類。」


【【疏】淫疾為因。報招風魃。旁為畜生。受咎徵也。咎。過
惡也。徵。應驗也。惡行所招。將有災異。先有此應。如
群雀眾鼠。荒儉之徵。𪄱鴹水災。鸖舞多旱。其類非
〔溫陵云〕魃鬼昔為旱魃。餘習復為咎徵。】


「畜魅之鬼。畜死報盡。生於世間。多為狐類。」


【【疏】詐因之報。為鬼成魅。所依既盡。畜受狐身〔海印云〕狐
能魅人。亦餘詐習

△〔谷響云〕狐。妖獸也。鬼所乘。郭氏玄中記曰。千歲之狐為淫婦。百歲之狐為美女。】


「蟲蠱之鬼。蟲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毒類。」


【【疏】怨習之報。鬼作蛊毒。畜為毒類。即蚖虵蝮蝎之
類。】


「衰癘之鬼。衰窮報盡。生於世間。多為蛔類。」


【【疏】嗔習之因。鬼為衰癘。託災附禍。便入身中。轉受
畜形。還託身內。為蛔蟯也〔溫陵云〕癘鬼襲人。蛔蟯附人
△〔二楞云〕昔依人
作疫癘。今依藏消段食。嗔習衰歇。化至厲為至柔也。】


「受氣之鬼。氣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食類。」


【【疏】餓鬼附氣。慢習是因。鬼受飢虗。畜充他飽。故為
食類。即是世間可食之畜也。】


「綿幽之鬼。幽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服類。」


【【疏】宿因誑習。鬼為饜暗。幽默既消。畜為服類。即駞
驢牛馬蚕蠒之類。為人服用。綿即綿密。不明露也
〔孤山云〕服習。如易云。服牛乘馬
△〔溫陵云〕綿。著也。著幽魘人。故為服類。亦綿著於人
△〔講錄云〕昔暗中令
人魘著。今明中受人服乘。亦反報也。】


「和精之鬼。和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應類。」
[008-0757a]


【【疏】因為見習。鬼作魍魎。精耀之物既盡。為畜便成
應類。即應四時節序。來而復鳴者。如社燕寶鴻蟋蟀之類
和者。雜也。雜精明處而成鬼也〔海印云〕預知微應。葢見習也。】


「明靈之鬼。明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休徵一切諸類。」


【【疏】即前抂習。鬼託明生。為伇使類。鬼道業盡。畜報
休徵。休。美也。休祥將至。預有此徵。由他美行之所
招。即麟鳳之類也〔溫陵云〕凡諸異物。性妙乎神。靈邁於人。應類之冥通。休徹之叶
吉。皆餘習也。】


「依人之鬼。人亡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循類。」


【【疏】訟習之因。鬼招傳送。人死為畜。報在黠慧。故云
循類。即人所畜循順之類。


[?○/○]三結示二
[│/○]一結虗妄。】


「阿難。是等皆以業火乾枯。酬其宿債。旁為畜生。此等
亦皆自虗妄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則此妄緣。本無
所有。」


【【疏】獄鬼二趣。業火燒畢。情想乾枯。今為畜生。酬償
餘債。故云旁為。或云。以旁生故妄想故有。覺性元無。猶如
圓影。眚病故見〔賀中男云〕前欲愛乾枯。方入聖位。今業火乾枯。方出地獄。行人若欲
愛不能乾枯。定有業火乾枯之日矣。痛哉

[│/○]二引問重示。】


「如汝所言。寶蓮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惡業。
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
還自來受。菩提心中。皆為浮虗。妄想凝結。」


【【疏】所問三緣。是彼人等。各自虗妄。造業發生。不由
他有。故云本非天降等。妄造妄受。覺性之中。皆如
[008-0757b]
空華。
○〔華嚴隨好品〕爾時天鼓以菩薩三昧善根力。發聲告言。諸天子。菩薩知諸業不從東方
來。不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而共聚集。止住於心。但從顛倒生。無有住處。諸天子。如有頗梨鏡。名為能
照。清淨鑒澈。與十方世界。其量正等。諸國土中。一切山川眾生。乃至畜生餓鬼。所有影像。皆於中現。此諸
影像。可得說言來入鏡中。從鏡去不。答言不也。諸天子。一切諸業。亦復如是雖能出生諸業果報無來無
去圭山曰喻雖有而無也。像依鏡現。像非去來。報從業生。何有來去

○〔手鑑云〕淨名云。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受者。所作之業亦不亡。中論云。雖空而不斷。雖有亦不常。罪福亦不失。是
名佛所說。謂造業虗妄。皆如幻者。清涼云。一念幻惡長劫沉淪。一念幻善遠堦佛果

[○@卍]四人趣三
[?○/○]一總
明二

[│/○]一酬剩反徵。】


「復次阿難。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若彼酬者。分越所酬。
此等眾生。還復為人。返徵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
則於人中。不捨人身。酬還彼力。若無福者。還為畜生。
償彼餘直。」


【【疏】分越者過分也。不依本分。越過而行。謂非理苦
役。不問輕重。或晝夜不息。成飲噉無度。如是等類。
悉合返徵其剩。今有恃尊貴以縱恣。倚豪勢以奢
侈。貪其力而多役。取其味而妄殺。不捨晨暮。罔恤
勞苦。福盡徵剩。其宜者哉。如彼下謂有修善而崇
福者。只於人身。酬彼力矣。今見積善之家。財物多
耗。或被劫盜。或被欠負。或橫遭駈役。或枉受捶楚。
斯皆先業。合捨此身。為畜酬剩。由樹福德。人中略
償。若成畜者。葢無善矣〔孤山云〕如彼有力。謂有修學定慧之力。福德則取持
戒。或具六度。酬還則為彼奴婢。或遭其劫殺等

[│/○]二償報難息。】


「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其中間。
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
[008-0757c]
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
不可停寢。」


【【疏】汝負他財。他欠汝力。今既酬償。償足便止。世養
牛馬。是此類也。如故殺彼。食其身肉。斯則翻成殺
業。身身相取。命命相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互來
相責。無有休息。以諸業中。殺命最重。不值佛出。修
奢摩他。必不能息〔標指〕除修行止觀。不可息也
△〔吳興云〕此約修定破惑。見佛得
道。方免相害。縱有宿業。所作不亡。至果償之。若幻化之非實也

△〔私謂〕阿難徵心初畢。即啟請世尊大慈。
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佛言。汝今欲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佛於結經之後。正答阿難地。獄諸道之問。乃至
生死業報。轉輪高下。遂結示云。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是知楞嚴一會。前後說經。單立奢摩他一
門為對治生死。枝柱輪迴之大法。古今解者。漫謂舉一即三。於一經修觀宗要。埋沒久矣。佛言除奢摩他
及佛出世者。葢謂修奢摩他之力。能停寢生死業報。比較諸佛出世。不思議大慈悲力。撈漉拔濟正等。而
長水云。不值佛出。修奢摩他。必不能息。恐未免迴倒經文也。智者請詳

○二別釋。】


「汝今應知。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


【【疏】因於貪物。鬼託恠形。畜在土梟。附塊而食。今歸
人趣。其性顓蒙。雜在頑嚚。心忘德義。蓋因之故然
也。〔補遺〕心不則德義之經謂之頑。從梟來者。乃真頑矣〔冥樞云〕雖具人身。頑石何異而言
參合者。夫人道受報。善因所招。總報雖同。滿業各
異。故分十種。今此從畜來者。及是餘業旁受。非正
業善所招。然亦順後業感。由不正故。故言參合。他
皆倣此〔海印云〕五戒十善。人類正因。今酬足復形。得參預混合而為人。雖得人身。似非其分

△〔孤山云〕宿昔之世。誰無善惡。如人〔欠〕債。強者先牽。故三塗業盡。乘其宿善。復還人中。宿善有優劣。故
人有高下。復自畜中餘習。故其類頗殊。此亦大略而言。令知因果不敗亡耳。】


「彼咎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愚類。」
[008-0758a]


【【疏】始因貪欲。鬼受魃形。上為畜生。災咎之應。業盡
復本。參在愚類。以欲多者。不習別善。但專一境。由
不習善。故招愚鈍。頑愚別者。頑謂知善不從。罔受
教誨。愚謂瞑然昏暗。識鈍難明。有此異耳〔吳興云〕頑如檮
杌。愚謂耑蒙

△〔溫陵云〕魅以妖淫迷性。故餘習愚鈍不智
△愚類。長慶說文作異類。】


「彼狐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狠類。」


【【疏】因從詐習。鬼為畜魅。類入旁生。狐狸所攝。今為
人趣。參在狠類。自用之徒。不受諫曉也〔補遺〕狠者櫳戾。性不
調也。狐之猶豫。性不調矣。】


「彼毒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庸類。」


【【疏】怨習是因。鬼為蛊毒。旁受畜類。虵蝎是形。還生
人道。雜乎庸類。即庸鄙之流。性麤率者〔溫陵云〕毒以虫蛊自
昏。故鄙俗無識

△〔釋文〕別本狐倫作庸類。毒倫作狠類。宋雕本皆互異。雷菴云。狐倫因於貪欲當綴以庸
類。毒倫因於貪恨。當綴以狠類。今謂狐習反狠。毒習反庸。是反對報也。】


「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微類。」


【【疏】嗔習為因。鬼居衰癘。蟯蛔受畜。微末為人。即不
為人之齒者也〔補遺〕微賤皂隷亦蟯蛔之等類。】


「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


【【疏】慢習是因。鬼招飢餓。結氣而作。無實體性。畜受
食類。人為柔弱。葢因我慢貢高。反招柔弱之報〔手鑑〕
若爾雅云。夸毗體柔。蘧蒢口柔。戚施面柔。】


「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


【【疏】誑習為因。鬼從幽魘。畜為服用。人受劬勞。役力
艱辛。工巧之屬〔溫陵云〕服倫出於綿著。故力伇不休。】
[008-0758b]


「彼應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文類。」


【【疏】因從見習。鬼落和精。魍魎報終。畜為時應。參於
人道。微有文章。非正習因。故云參合〔溫陵云〕應倫出於精明。故
文物不陋〔直解云〕由見習和精。寒暄應序。今參文類。亦應序之餘暉耳。】


「彼休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明類。」


【【疏】抂習為業。鬼受明靈。駈役疾馳。無暫停止。畜招
休應。人雜聰明。考果從因。必無差忒〔海印云〕休徵本於枉習。從
明靈鬼出。此世智辨聰。非明智也。】


「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達類。」


【【疏】因由訟習。鬼作依人。傳附神辭。發顯禍福。畜招
馴黠。人達窮通。寵辱不驚。安然自得。故名達類〔溫陵
云〕循倫宿習世事。故曉達不昧〔補遺〕循類。故順人情為人。故能通於世事

△〔海印云〕以訟習主舞文起滅
鬼為傳送。發人禍福。此通達世情。非達人也

[?○/○]三結示。】


「阿難。是等。皆以宿債畢酬。復形人道皆無始來。業繫
顛倒。相生相殺。不遇如來。不聞正法。於塵勞中。法爾
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疏】獄鬼畜中。酬償先業。三塗報盡。還復人身。順後
善業。所招隨別。復分十類。如是皆為顛倒輪轉。欲
息輪轉。唯戒定慧。無此三種。不息輪迴。佛若不出。
誰說此法。令其修學。免輪迴耶〔私謂〕不遇如來。牒上及佛出世也。不
聞正法。牒上除奢摩他也

○〔清涼云〕十不善中。各有二種差別。一報果差別。所謂三塗異熟。二習氣差別。
即人中殘報。是正報之餘。天中亦有殘報。人中重故。多故。所以〔徧〕說。然雜集瑜伽等論。開習氣果為二。一
約內報。名等流果。二約外報。感增上果。雜集第七云。十不善道異熟果者。於三惡道中。隨上中下。受旁生
餓鬼捺洛迦異熟。等流果者。各隨其相。得自身眾具衰損。所謂壽命短促。常貧窮等。如其所應。增上果者。
[008-0758c]
各隨其相。感得所有外事。衰損。所謂外具乏少光澤。是殺生增上果。若準俱舍論云。何緣此十。各招三果。
答此令他受苦。斷命壞滅故。且初殺生。令他受苦。受異熟果。斷他命故。受等流果。令他失滅。受增上果。餘
惡例知

○〔四品學經云〕凡俗之人。或有不如畜生。畜生有勝於人。所以者何。人作罪不止。死入地獄。罪畢
始為餓鬼。餓鬼罪畢。轉為畜生。畜生罪畢。乃還為人。以畜生中罪畢。便得為人。是故當作善。奉三尊之教。
長離三惡道。受人天福。復得解脫

○〔婆沙云〕釋人。名止息意。謂六趣之中。能止息煩惱亂惡之意。莫過於
人。又人者忍也。謂於世間違順。情能安忍

○〔智論云〕菩薩見人道中。以十善福貿得人身。人身多苦少樂。
壽盡多墮惡趣中

○〔寂音曰〕天竺僧耆域至雒陽。此方僧萬數。指支法淵曰。此菩薩從羊中來。又指竺法
興曰。此菩薩從天中來。耆域。聖僧也。萬僧中指兩人。而一人猶從羊來。嗚呼。其可不整心慮。趣菩提乎

[○@卍]
五仙趣二

[?○/○]一總標。】


「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
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


【【疏】不依正覺者。三乘行法。皆佛所教。今經尚斥二
乘。云不識生死根本。錯亂修習。況修仙道耶。存想
固形者。存心在於長生不死。俾此形骸堅固不壞
也。別修妄念。即下十種修練之法也。此皆有漏。進
不如天。退又勝人。故居山林。人不及處。名為仙趣。
然此一趣。餘經不出。以總報同人故。今經開者。約
所修行別故。人天二趣所不攝故。此皆外道類収。
然亦禁防。非佛正戒。但禁麤浮。即戒禁取也。
○〔翻譯集
云〕梵語茂泥。此云仙。釋名云。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制人字旁山。莊子云。千歲厭世。去而上
仙抱朴子曰。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不修而但務方術。終不能長生也

○〔佛道論衡云〕
漢明帝問竺法蘭法師。西域有道士以不。對曰。西域梵志者。同此間道士。道有九十五種。欲可觀者。八種
梵行。一者常修梵行云云等。乃至五者常修梵行。志在仙學。善禁呪。(即堅固禁呪)事阿私陀仙以為仙尊。
求五神丹服之。(兼堅固服餌)若得仙道。會假風鳥力。得升霄漢。(即飛行仙)六者常行梵行。志在醫學。(即堅
[008-0759a]
固草木)善於符術。(兼呪禁)事阿私陀仙以為仙尊。求五芝草服之。(即藥道)若得仙道。會假商劣。得匿形影。
七者常修梵行。事波頭大仙以為仙尊。求入火聚。火不能損。入者常修梵行。事夷夷制叔羅水仙以為仙
尊。求入江海。水不能溺。(此二皆堅固變化)此八種道。以梵行力得生天上。(仙亦生天)

○〔宗鏡云〕金光明經云。
大梵天王。說出欲論。即是修定。出欲淤泥。亦是愛論攝。世又方術。服藥長生。鍊形分色。飛仙隱形者。稱此
藥方祕要。實亦是愛論鈍使攝耳

[?○/○]二別顯。】


「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
行仙。」


【【疏】服餌者。即服麻仁草木之實。存形長久。一期壽
永。輕舉未能。此道若成。名地行仙〔資中云〕服餌丹砂。存形久固。道
雖成就。身不能飛。按長水不取此解。以濫下金石故。】


「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


【【疏】草木者。即飡松噉栢之類。草木輕故。餌即體輕。
由是飛行。不墜於地〔無盡曰〕草木之有靈者。如文殊謂張遇明。汝無禪定。不可
學佛。賜汝長松。可作俗仙。】


「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


【【疏】金石者。服丹砂。成九轉之類。化有二種。一能化
骨。壽永體堅。二能化物。俾賤作貴。此道苟成。游戲
人間。濟貧恤苦。得自在也〔資中云〕金石者。能化骨成仙也。以堅固金石。亦
約服餌言之

△〔真際云〕精窮變化。察物性元。點石為金。遊戲自在。】


「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


【【疏】消息養和。運用榮衛。神氣久著。能履虗空。功用
既成。身堅壽永。名空行也〔真際云〕運用神氣。想化為功。形動神止。履空自
。】


「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
[008-0759b]


【【疏】鼓天池。嚥津液。固精華。歲久功著。遂成潤德。言
天行者。此非六欲。乃是世人謂靈仙居處。名之為
天。如張騫窮河源。至崑崙見天宮之類。或所行不
交欲境。如天無異。故云天行資中文。】


「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


【【疏】吞飲日月精氣。作意存變。以延身命。由是功久。
遂有異見。通世物情。故云通行〔資中云〕通行者。應有五通。即神仙通

△〔真際云〕吸乎日氣。潤益姿容。吞彼霞光。將延世表。其道玄著。故曰通行。】


「堅固呪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


【【疏】呪禁。正是仙法道術。以此持身。延而且固。術力
成就。名為道行。〔無盡云〕如三甲八史六丁。劒俠呪禁之類。】


「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


【【疏】念緣前境。繫心不忘。專注弗移。久而發用。照明
境界。咸悉化源。如定發慧。故名照行〔真際云〕用其思念。審境度
心。憶想功成。能知彼境。即世間佗心宿命通耳。】


「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


【【疏】世有採陰採陽之術。名為交遘。久而功成。此感
彼應。吸彼精氣。以固我身。故名精行〔孤山云〕交遘者。易言男女
遘精是也。神仙傳云。彭祖治房中之術。又張陵勸人行房中術。真誥亦訶赤白之氣。穢惡之事。今精行仙。
是其類矣。下文即云。於邪淫中。心不流逸。由所習既劣。故在天趣之下

△〔私謂〕近德諱言房中交遘。雜穢
之事。剌取彼教中坎離匹配之詞以文之。豈璿圓諸師。見不及此。良以欲界修因。一曰於邪淫中心不流
逸。二曰於巳妻房。淫愛微薄。三曰逢欲暫交。去無留憶。五曰於橫陳時。昧如嚼蠟。如上諸文。皆與堅固交
遘。敵對違反。欲界即是梵淨之因。仙趣不出自在之果。此中昇降。堦差逈別。仙居第九。巳是十種中上仙。
只成就男女房中之術。可見仙品之高高不及天乘之下下。亦旁顯持戒生天。寓扶律之微旨也。】

[008-0759c]


「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


【【疏】存想世間。皆成變化。境既變化。心想亦亡。猶如
槁木。有為功用。蹔得如是。故云絕行。〔資中云〕絕行。變化不息。如
尸解之類。言覺悟圓成者。謂絕於視聽。令如槁木等

△〔海印云〕習出陽神。改形易質。故云變化。久而心通。
故云覺悟。餘仙莫及。故名絕行如上十類。皆云行者。日久成功。通

流故也十行。古釋皆平聲呼。溫陵音去聲。功行也。非是
△〔私謂〕涅槃釋首楞嚴。究竟堅固也。
今十種仙皆云堅固者。謂不依正覺。修自住三摩地。存想固形。以妄念凝結為堅固。而非究竟堅固也。則
歸於散入諸趣而巳。經文十種。一一以堅固。標目。此垂示之深意也

[?○/○]三結示。】


「阿難。是等皆於人中煉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
萬歲。依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
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疏】生理。謂長生之理。即上十種修練之法也。言人
中者。以仙趣無別總報。即於人身總報果上。加以
前來十種修練轉成仙也。妄趣不真。終成業墜矣
〔標指〕人間千萬歲。未及四空天一晝夜。先聖云。饒他千萬劫。終是落空亡
△〔手鑑云〕人中練心者。斯不知
人命不停。過於流水。壯色不停。猶如奔馬。遂守夢幻之質。認為堅固長齡

△〔吳興云〕人中練心。必兼戒善。
非止服餌。養生而巳。別得生理者。正由人中之業。別感仙趣之報也。如山海經云。崑崙之山。廣都之埜。軒
轅之丘。不死之國。氣不寒暑。人皆數千歲。此亦眾私同分。非無定處

△〔私謂〕經言阿羅漢住持諸聖道場。
光景變異。多在名山大澤。今言仙趣。亦云居深山海島。絕於人境者。喻如二十五天。凡聖同居。五那含所
居。四禪不能見。又如第四天。二院之外。別有業報一天。而總報望外院。巳有仙凡之隔也

○〔剛修〕張無盡
海眼經。移第五仙趣。綴第九卷阿修羅趣之下。東吳受師曰。本經七趣。仙趣優於人。而劣於天。合次於人
之後。天之前。無盡何見而輙更置耶。】


經文刀山鐵橛。乾道本云鐵梱。有本云鐵[木*仝](巨月切)


囊幞。乾道諸本作囊撲。挽撮。亦作拋撮
[008-0760a]


不能藏影下。宋本或有二習相陳四字


披露宿業。乾道紹興本作披露宿素


為餒為爽。乾道本作為餲


從空而下。二本作從空雨下


為氷為霜。乾道本作為霿(音夢)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八之三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八之四
海印弟子 蒙叟錢謙益鈔


[○@●]第六別明天趣。從此去盡九卷中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初合釋諸天
○〔翻譯集云〕提婆。此云天。法華
疏云。天者。天然。自然勝。樂勝。身勝故。論曰。清淨光潔。最尊最勝。故名為天。苟非最勝之因。豈受最勝之報。
清涼云。天者。自在義。光明義

○〔涅槃第十六云〕天者名晝。天上晝長夜短。故名為天。又復天者。名無愁悶。
常受快樂。是故名天。又復天者。名為燈明。能破黑暗而為大明。是故名天。復次。能破惡業黑闇。從於善業
而生天上。是故名天。又復天者名吉。以吉祥故。得名為天。又復天者名日。日有光明故。名日為天

○〔婆沙
云〕何故彼趣名天。於諸趣中。彼最勝。最樂。最善。最妙。最高。故名天趣。有說。先造作增上身語意妙行。往彼
生彼。令彼相續故。有說。光明增故名天。以彼自然光恒照晝夜故。聲論者說。能照故名天。以現勝果。照了
先時所修因故。戲樂故名天。以恒游戲。受勝樂故

○〔妙嚴品疏云〕諸天壽之長短。身之大小。衣服輕重。宮
殿勝劣。俱舍十一。及瑜伽等論。起世等經。皆廣辨之。俱舍世界品云。人間五十年。下天一晝夜。乘斯壽五
百。上五倍倍增。色無晝夜殊。劫數等身量。無色初二万。後後二二增。言身量者。頌云。欲天俱盧舍。四分一
[008-0760b]
一增。色天踰繕那。初四增半半。此上增倍倍。唯無雲減〔二〕釋曰。俱盧舍。即二里。踰繕那。十六里。以八俱盧
舍。為一踰繕那故。則四天王身長半里。至第六天身長三里。以半里半里增故。有引三法度經云。忉利天
身長一由旬。衣二由旬。廣一由旬者。以彼誤譯里為由旬。不知彼失。故妄引耳。四天王天半里。忉利天則
一里。餘可例知。上云劫數等身量者。色界梵眾天。身長半由旬。則人壽半劫。餘可例知。云初四增半半者。
二梵輔天。則一由旬。三大梵。則一由旬半。四少光。則二由旬。此上諸天。皆倍倍增。唯無雲天。減三由旬。所
以減者。略出一意。唯無量天四由旬。光音則八。少淨十六。無量淨三十二。徧淨六十四。至無雲天。合有一
百二十八。減却三由旬。有一百二十五。此上七天。倍倍增之。至色究竟天。欲成一万六千劫故。則身長一
万六千由旬。又云。少光上下天。大半全為劫。謂少光巳上。大全為劫。謂八十中劫為一劫也。自下諸天。大
半為劫。即四十中劫為一劫也。言中劫者。即一增一減劫也。言衣服輕重者。四天王衣十二銖。忉利六銖。
夜摩三銖。兜率一銖半。化樂一銖。他化半銖。上皆減半也。言宮殿等殊者。月天。長阿含云。其城正方一千
九百六十里。高下亦爾。有分為二。一分真金。一分琉璃。王坐二十里。遙看似圓而實正〔分〕日天同此。但量
加半由旬。三十三天中。宮名善現。周萬踰繕那。高一半。金城雜飾。其地柔軟。中有殊勝殿。周千踰繕那。此
上諸天。皆倍倍勝。可以意得。今但略消名意耳


○次合釋欲界天
○〔瑜伽第四〕欲界天有六處。一四大王眾天。二三十三天。三時分天。四知足天。五樂化
天。六地化自在天。復有摩羅天宮。即他化自在天攝。然處所高勝

○〔智論云〕布施勝。以願因緣故生天上。
如經說。有人少行布施持戒。不知禪定。是人聞有四大王天。心常志願。佛言是人命終。生四天上。乃至他
化自生天亦如是。若布施持戒。清淨小勝。厭患家室。好樂聽法。供養善人。生四天王處。若布施持戒清淨。
供養父母。及其所尊。心欲求勝。生三十三天。若布施持戒清淨。而好學問。心意樂和。生夜摩天。若布施持
戒清淨。令二事轉勝。好學多聞。分別好醜。愛樂涅槃。心著功德。生兜率天。若布施深心。持戒多聞。好樂學
問。自力生活。生化樂天。若布施時清淨。持戒轉深。好學多聞。自貴情多。不能自苦。從他求樂。生他化自在
天〔法苑珠林云〕依智度論。但善上品。即得生天。不分散定。別依業報差別經中。具說十善得生天趣。具分
散定〔盂蘭盆疏云〕若單修上品十善。乃至欲界四王忉利天。若修十善。坐未到定。乃生三夜摩至第六天。
由。禪定力故。四天皆悉居空。不依於地。言未到定者。亦云未至。由未入根本定故。亦名欲界定。此則欲界
散善業也。若修十業四業。與定相應。此則色無色界定善業也

○〔瑜伽第四〕諸天受其廣大。形色殊妙。多
[008-0760c]
諸適悅。於自宮中而得自在。其身內外。皆悉清潔。無有臭穢。又人身內。多有不淨。所謂塵垢筋骨。脾腎心
肝。彼皆無有。有四種宮殿。金銀頗胝琉璃所成。種種文綵。綺飾莊嚴。臺閣樓觀。種種層級。窻牖羅網。皆可
愛樂。種種末尼。以為綺鈿。周帀放光。共相照耀。復有食樹。從其樹裏。出四食味。名曰酥陀。所謂青黃赤白。
復有飲樹。從此流出甘美之飲。復有乘樹。從此出生種種妙乘。所謂車輅輦輿等。復有衣樹。從此出生種
種妙衣。其衣細軟。妙色鮮潔。雜綵間飾。復有莊嚴具樹。從此出生種種微妙莊嚴之具。所謂末尼臂印。耳
璫環釧。及以手足綺飾之具。皆以種種妙末尼寶而間飾之。復有熏香鬘樹。從此出生種種塗香熏香。種
種華鬘。復有大集會樹。最勝。微妙其根深固五十踰繕那。其身高挺百踰繕那。枝條及葉。徧覆八十踰繕
那。雜華開發。其香順風熏百踰繕那。逆風熏五十踰繕那。於此樹下。三十三天。雨四月中。以天妙五欲。共
相娛樂。復有歌笑舞樂樹。從此出生。歌笑舞等。種種樂器。又有資具之樹。從此出生食飲坐臥等。種種資
具。諸天欲受用時。隨欲隨業。應其所須。來現手中。又天帝釋有普勝殿。仍於其處。有百樓觀。一一樓觀。有
百臺閣。一一臺閣。有七房室。一一房室。有七天女。一一天女。有七侍女。又彼諸天所。有地界。平正如掌。竟
無高下。履觸之時。便生安樂。下足之時。陷便至膝。舉足之時。隨足還起。於一切時。自然而有曼陀羅華。徧
布其上。時有微風。吹去萎華。復引新者。又彼天宮四面各有大街。清淨端嚴。軌式齊整。復於四面。有四大
門。規模宏壯。多有異類妙色藥叉。常所守護。復於四面有四園苑。一名繢車。二名麤澀。三名和雜。四名喜
林。其四園外。有四勝地。色相殊妙。其宮東北隅。有天會處。名曰善法。諸天入中。思惟稱量。觀察妙義。近此
園側。有如意石。其色黃白。形質殊妙。又彼天身。自然光曜。闇相若現。乃知晝去。夜分方來。便於天妙五欲。
游戲之中。懶墮睡眠。異類之鳥。不復和鳴。由此等相。以表晝夜。又彼諸天。眾妙五欲甚可愛樂。唯發喜樂。
恒為放逸之所持行。常聞種種歌舞音樂鼓噪之聲。調戲言笑談謔等聲。常見種種可意之色。常齅種種
微妙之香。恒甞種種美好之味。恒觸種種天諸婇女最勝之觸恒為是樂。牽引其意。以度其時。又彼諸天。
多受如是眾妙欲樂。常無疾病。亦無衰老。無飲食等匱乏所作俱生之苦。無如前說。於人趣生。有餘匱乏
之苦

○〔智論云〕欲界諸天。情著五欲。難可化度。菩薩何以生彼。不生人中。答曰。諸天著心雖大。菩薩方便
力亦大。如說三十三天上。有須浮摩樹林。天中聖人。能捨五欲。在中止住。化度諸天。兜率天上。常有一生
補處菩薩。常得聞法。密迹金剛力士。亦在四天王天上。如是等教化眾生

○〔涅槃迦葉品〕善男子。是人觀
於欲界煩惱。因緣有二。一者內。二者外。色界中無外因緣。欲界復有二種愛心。一者欲愛。二者貪愛。觀是
[008-0761a]
二愛。至心訶責。既訶責巳。得入涅槃。是欲界能得訶諸麤煩惱。所謂慳貪嗔妬。無慚無愧。以是因緣得入
涅槃。又欲界道。其性勇健。何以故。得向果故。是故欲界有中涅槃。色界中無。中涅槃者。凡有三種。上者。未
離欲界。便得涅槃。中者。始離欲界。未至色界。便得涅槃。下者。離欲界巳。至色界邊。始得涅槃

[○@●]六天趣二


[○@●]一列釋諸天三
◑初欲界二
[○@│]一列釋六
[○@║]初四天王天。】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於邪
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隣於日月。如是
一類。名四天王天。」


【【疏】不求常住。即不修正覺也。無定力故。不能捨愛。
有善戒故。心不流逸。善根力故。心澄身明。此則澄
瑩欲心。發生明性。〔孤山云〕邪欲心薄。故澄瑩。戒支清淨。故生明此人命
終。生須彌半。鄰日月宮。須彌山半腹。出海四萬由旬。日月自其宮前繞旋。照
四天下。上有四萬由旬。至忉利天所有天眾。皆此天管。

○准因本經及智論。
須彌山半。四萬二千由旬。四天王居。俱舍阿毗曇。並云四萬由旬。東方提頭賴〔叱〕天王。此云持國。亦云治
國。居須彌黃金埵。南方毗留勒叉天王。此云增長。令自他增長善根故。居須彌琉璃埵。西方毗留博叉天
王。此云雜語。能種種雜語。又廣目。又惡眼。又非報。專主罰惡。令遇苦發心。居須彌白銀埵。北方毗沙門天
王。此云多聞。福德之名。聞四方故。居須彌水精埵

○〔智論云〕念天者。應作是念。有四天王天。是天王善法
因緣。故生彼中。信罪福。受持戒。聞善法。修布施。學智慧。我亦有是五法。以是故。歡喜言天。正法念云。不殺
功德增上。生四王天。華嚴初地菩薩多作四天王。智者云。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也〔海印云〕此經不說
十善。單以淫欲澄瑩為本因。從經所宗故

○准阿含俱舍等經論。四天王身長半里。衣重半兩。壽命五百
歲。人間五十歲。為四天王一日夜。計人間九百萬歲。四天皆有婚嫁。行欲如人。化生小兒。在膝上。如二歲
小兒。未久。自然寶器。盛百味食。天甘露漿。福多者氣白。中青下赤。食訖。便與諸天等量。入池沐浴。諸香樹
下。枝條垂曲。取香塗身。入諸園林。無數天女。伎樂絃歌。戲笑相向。深生染著。視西忘東。當其戲樂。忘其初
生所念。識知承先世業。得生天上

[○@║]二忉利天。】


「於巳妻房。淫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
[008-0761b]
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疏】欲愛漸微。於巳室家。亦減愛欲。故無全味。味。著
也。言淨居者。不由雜穢。揀異行邪也。〔熏聞云〕智論有三種味。一
出家味。二讀誦味。三坐禪味。淨居。猶坐禪也。於淨居時。不得全靜滋味者。有微愛故。按疏謂淫愛微薄。故
淨居時。不全味著耳。岳師之解少異超日月者。以善增故。愛心又減。

身則又昇。故生忉利。忉利。此云三十三。帝釋居處
在須彌盧山頂。四角都有三十二天。帝釋為主。以上二天。皆依須彌。名地居天。離地八萬四千
由旬

○〔智論云〕昔婆羅門姓憍尸迦。與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憍尸迦為天主。三
十二為輔臣。准諸經論。須彌山四角。各有一峯。山頂善見大城。周萬由旬。城中殊勝殿。高千由旬。其地真
金雜寶嚴飾。柔軟如妬羅綿。隨足高下。是善見城。復有天洲天縣天村。周帀徧布。城外四面有四苑。一眾
車苑。隨天福德。種種事現。二麤惡苑。天欲戰時。甲仗自現。三雜林苑。諸天入中。極妙欲塵。雜類俱至。四喜
林苑。諸天所玩。皆生歡喜。城外西南有善法堂。三十三天。時集辨論。制阿素洛。如法不如法事。身量壽命
等者。忉利天身長一里。衣重六銖。壽命一千歲。人間一百歲。為忉利天一日夜。計人間三億六十萬歲。飲
食嫁娶。猶如四天。身體相近。以氣成陰陽。以身口意善。生忉利天。生時。天女手中華生。自知有兒。即以授
夫。七日天生。善知天法。行宮殿中。見無主天女來言。聖子善來。此汝宮殿。我無夫主。今相供養。初生如三
歲兒。於父母生處。或兩膝兩股。忽然而生。自識前世。布施持戒。即有寶器盛天須陀味及酒。如四王天云

[○@║]三燄摩天。】


「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事。動少靜多。命終之後。
於虗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
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𦦨摩天。」


【【疏】未離欲心。逢境暫遘。漸薄於下。故云去無思憶。
逢欲猶交。故云動少。去無思憶。故云靜多。〔熏聞云〕動謂欲
散。靜謂寂靜。此帶欲界定言之。但未得麤住細住。以是騐前淨居。合是創修欲定。而成在兜率耳

行又增。身則又勝。故生時分。𦦨摩。云時分。此是空
[008-0761c]
居初天也此天離地十六万由旬。宮殿為風輪所持。在虗空中。有地如雲。朗然而住
○〔妙
嚴疏云〕四須夜摩天。須者。善也。妙也。夜摩。時也。具云善時分天。論云。隨時受樂。故名時分天。謂時時唱快
樂故。或云。受五欲境。知時分故。又大集經。此天用蓮華開合以明晝夜。又云。赤蓮華開為晝。白蓮華開為
夜。故云時分也。隨此時別。受樂亦殊。故論云隨時受樂也〔正法念云〕不殺不盜不邪淫。功德增長。能至此

○〔經律異相云〕衣重三銖。從樹而出明淨光曜。有種種色。身體光明。不須日月。身口意善。或以燈濁明
珠等施。持戒禪定等業。生燄摩天。初生如人間四歲。忉利光明。所不能及。按燄摩巳上四天。身量壽命。准
前天陪陪增之。可以例知

[○@║]四兜率天。】


「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昇精微。
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灾不及。如是一類。
名兜率陀天。」


【【疏】行勝於前。故云一切時靜。應觸者。應謂相應。觸
即欲境。猶尚順而從之。故云未能違戾。命終漸勝。
故生此天。準生兜率。尚有執手。在人修因。故未免欲上昇精微等者。即
約一生補處菩薩。所居器說。以同名兜率故。此云
止足。三灾不及。此約彌勒居處說。餘凡夫天。還受三灾壞也
○〔妙嚴疏云〕兜率陀。此云喜足。佛
地論云。後身菩薩。於彼教化。多修喜足之行故。得少意悅為喜。更不求餘為足。智論云。兜率陀。天王名也。
秦言妙足。西域記云。覩史多。舊云兜率陀。訛也〔正法念云〕身三品善戒。功德增上。能生此天

○〔雷菴云〕此
欲界第四天。乃無漏報土所成。是為別報天也。此天有內院外院。總五十重。每一重有五百億天宮。內四
十有九。外則一也。彌勒所居大摩尼殿居其中。葢過未來諸聖者。後得智所變之宮也。其三品九類。行者
發弘誓願。得生彼處。以無漏力故。三灾不及。此經所云。通敘內外院也。外院由第九品中。一分不精進行
者所生之處。生七日後。彌勒放光雨華。引入內院小摩尼殿。尋為說法。俾發起精進力故。然後引入內院。
又有業報一天。乃有漏福感所成。是為總報天也。以是有漏果故。三灾可壞。雖同居第四天。以總報望外
院。迥若仙凡。況內院乎

△〔私謂〕兜率天宮。慈氏居處。現在說法度生。當來下生作佛。眾生作願。修彌勒業。
一食繫念。七日得生。玄奘法師。謂同居欲界。其行易成。大小乘師。皆許此法。斷斷不誣也。今經精研天趣。
[008-0762a]
廣明業果。獨於此天。則特表精微。不參福感。葢所以借徑人天。假途欲定。設補處之堦梯。示上生之津筏
也。若以總報言之。此天雖巳脫抱持。未免執手為欲。云何上昇精微。此天雖兼修禪定。尚非捨念清淨。云
何三灾不及。如來於此。寄顯上生兜率一門。俾人知不離五欲。可越四禪。不但欲天內院。同是天宮。抑亦
實報同居。元無異土。斯所以弄引化城。撈攏欲界者與

[○@║]五樂變化天。】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
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疏】無心於境。境自橫來。境自有心。巳何所味。故云
味如嚼蠟等。以樂變化五欲之境而受用故諸天衣食
所須。尚假自化。此天所受用思念即生也

△〔熏聞云〕珙鈔云。諸天用異熟境。此天不爾。雖有異熟五塵。樂
自變化以受用也。此則越下而化。故云越化〔溫陵云〕諸天報境。各有厚薄。此天福厚。樂自變化以受用。越
於下天故

○〔妙嚴疏云〕六化樂天王。論云。樂自變化。作諸業具。以自娛樂。又但受自所化樂。不犯他故。名
為善化也。瑜伽云。由彼諸天。為自巳故。化為欲塵。非為他故。唯自變化諸欲塵故。變為轉變。變麤為妙。化
謂化現。無而忽有。智論云。須涅密陀。秦言化自樂。自化五塵而自娛樂。故言化自樂

[○@║]六他化自在天。】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後。
徧能超出。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疏】行事交者。此亦橫陳也。前雖亡味。會境猶起欲
心。此則無心。故云了然超越。亦無嚼蠟之味也然今且約
無麤相說。豈亡微細愛欲。以未離欲界故。化無化
者。化即第五天。無化即下諸天。俱舍云。樂受用他
所變化五欲境故。以有自在力。遣他變化而受用
之。故云他化自在。此天所須受用。不思而至
○〔妙嚴疏云〕七他化自在天王。論云。
令他化作樂具。以自娛樂。顯巳自在故。瑜伽云。他化自在天。由彼諸天。為自因緣。亦能變化。為他因緣。亦
能變化。故於自化。非為希奇。用他所化欲塵。為富貴自在故。是名第三欲生〔智論云〕婆舍跋提。秦言他化
自在。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名他化自在。亦名化應聲天

△〔雷菴云〕六欲天受妙欲境。後二天中。於
[008-0762b]
前四部天眾。自然至得欲塵。化樂天眾。化作欲塵。他化天眾。由他人化作欲塵。二種欲塵。皆得增上自在
妙用

△〔海印云〕上言越。此言超者。謂於人中徑生此天。不歷下位也
○准經律異相。此天王名自在。轉集
他所化以自娛樂也。又名愛身天。於欲界中。獨得自在。瑜伽云。別有魔羅天宮。即他化自在攝。諸經並言
欲色二界中。別有魔宮。智論所謂天子魔也。台家別行疏云。欲界頂天即魔王也。於理不然

[○@│]二結示。】


「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巳還。名為
欲界。」


【【疏】此之六天。身有光明。飛行自在。壽命長遠。漸增
漸勝。不同下之人趣。故云形雖出動。又人趣雜類。
壽命短促。遷變不常。天之福命。卒難搖動。故云出
動。尚有欲境相遘。故云心跡尚交。若至定地。永無
欲對矣〔海印云〕人趣欲穢雜亂。心多搖動。天巳離人。故云出動。溫陵云。雖出塵擾。未能絕欲。
正此義也。疏中次義。貼文少曲

△上之六天。皆因欲心漸輕。得報
漸勝。若情欲重者。必不生天。俱舍頌云。六受欲交
抱。執手笑視淫。亦明受欲輕相也〔瑜伽云〕欲界諸天。雖行淫欲。無
此不淨。然於根門。有風氣出。煩惱便息。四大王眾天。二二交會。熱惱方息。如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亦爾。
時分天唯互相抱。熱惱便息。知足天㫿相執手。熱惱便息。樂化天相顧而笑。熱惱便息。他化自在天眼相
顧視。熱惱便息

△〔熏聞云〕俱舍各據六天受欲而說今經秪就人中。辨欲事輕重用。顯六天感報不同。應
作四句料簡。一形交。心不交。即經第六。亦兼第五也。二心交形不交。即俱舍後二也。三心形俱交。即經與
俱舍。皆前四也。四心形俱不交。即初禪巳上也。對人仙二趣。故言動出。動謂飛舉。出謂出離

●上來欲界
天竟。】


經文於人間事。動少靜多。乾道本作於人間世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八之四
[008-076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