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95 楞嚴經疏解蒙鈔-明-錢謙益 (master)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六之一
海印弟子 蒙叟錢謙益鈔


○疏科躡上諸聖證門第五返聞真實證今標
○第四觀音圓證耳門
○【疏】此門次第合次那律以是六
根之耳根故。今以圓通義廣。慶說相繼。勅簡連環。故最後說。以表臻極真實故爾〔釋要云〕一圓通義廣者。
正明此方便宜。備顯修證之門。廣化儀之相故。二慶說相繼者。若於那律次說。若不慶贊。不彰觀門最優。
若便慶贊此門。則諸聖無功。故觀音說後。即便慶贊。以表正讚觀音。旁兼餘聖故。三勅簡連環者。觀音說
竟便勅文殊料簡。連綿相接。事無斷絕故。文二

[?∴]一正陳修證三
[○@卍]一正敘因修二
◑一遇佛稟教。】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
尊。憶然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
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
三摩地。」


【【疏】梵音阿那婆婁吉底輸。此云觀世音。從能所境
智。以立名也。值佛觀法。皆其所師。師資相承。無相
違耳。〔清涼云〕梵云婆盧枳底。觀也。溼伐羅。此云自在。若云攝伐多。此云音。梵本不同。譯者隨異。而法
華觀音品中云。觀其聲音。皆得解脫。即觀世音也。若其三業。攝化。即觀自在故。彼中初語業。稱名。除七災。
二身業。禮拜滿二願。三意業。存念淨三毒。而今多念觀音者。以語業用多故。又人多稱故

△〔別行玄云〕西
土正音名阿耶婆吉低輪。此言觀世音。能所圓融有無謙暢照窮本性。察其本末。故稱觀也。世音者。是所
觀之境也。万象流動。隔別不同。類言殊唱。俱蒙離苦。菩薩弘慈。一時普救。故云觀世音。對梵翻名。華語㸦
[006-0676b]
出。或云觀自在。舊譯光世音。亦自在。惟千手眼大悲經云。觀世音自在。其義似足。然約境智。明感應。則
今三字。詮顯無虧。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過去無量劫中。巳成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
眾生。故現作菩薩聞思修慧。諸佛通途。無有一佛。不以音

聲而化群品。無有一機。不從耳根聞教解悟。由是
彼佛。教從此入〔溫陵云〕達耳之謂聞。著心之謂思。治習之謂修。三者圓明。是名三慧


○〔引證〕〔瑜伽云〕三賢為聞所成地。加行為思所成地。十地為修所成地
△〔清涼云〕聞思修慧。初聞即受。隨
聞受持。如水不嚼。隨飲而得。次求思慧。嚼所聞以助智力。次求修慧。依聞思行。能去惑智。如藥除病

◑二
如教修觀

△〔通釋〕初於聞中七句。長水判明聞慧。盡聞不住二句。明思慧。空覺極圓二句。明修慧。孤山判
初五句明聞慧。次四句明思慧。後二句明修慈。二師並約三慧。科段小別。吳與節文為四。初入流亡所。為
亡前塵。二聞所聞盡。為盡內根。三覺所覺空。為空觀智。四空覺極圓。為滅諦理。此師所判。亦無大異。准古
釋三慧三空。依佛菩薩語貼釋。義門了然。今鈔准長水孤山舊文不復改作。】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宗鏡合釋〕初於聞中。乃至寂滅現前者。初從
聞性入時。先亡動靜。聲塵之境。初五句次亡能聞所
聞之心。如是漸增二句既心境俱亡。又不住無心境。及能
覺所覺之智。盡聞不住二句則覺智俱空。所空亦空。故云。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始盡生滅之源。到寂滅本妙
覺心之地。


△【疏】入流。猶返流也。初觀聞性。返照離緣。不隨前
塵流轉起滅。故云入流亡所。〔標指〕入流亡所。返緣歸性也
△〔溫陵云〕入
流亡所者。不隨聲塵。頓入法流。而亡其所入也所緣聲相。由不動故。寂入

不起。起即是動。既亡動相。靜亦不生。以動靜境。是
耳所取。今觀無性。本無所有。故云了然不生。即所
[006-0676c]
取無相也。圓覺云。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虗妄境界。


○〔孤山云〕明聞慧中。初二句標。初於聞中。謂始聞言教也。入流。謂體言入理。則是反觀聞性也。亡所。謂不
滯名言。則是離緣塵也〔補遺云〕流謂照理也。聞教則照理。理明則亡詮。故曰亡所

○次三句釋。所入既寂。
即釋上入流也。所入之理。無文字相。故云既寂。動靜至不生。即釋上亡所也。既達聞性。惟一真寂。則不得
前塵。有說無說。動靜二相。故云了然不生

△〔私謂〕觀音因地。元以聞慧起修。聞慧者。從聞聖教得慧。長水
云。無有一機。不從。耳根聞教解悟。非汎指一切聲塵也。孤山云。聞中。謂始聞言教。入流謂體言入理。於此
中正明聞慧。又符順偈中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宗旨。今人依岳師通指聲塵。不知古釋。故表而明之

復增觀行。所緣既亡。聞相不起。此能聞相。即是思
慧。能所俱寂。故聞所聞盡。此遣聞慧也。一根既爾。
餘根亦然。亦是前文。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圓覺
云。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孤山云〕次明思慧。如是漸增。明轉聞成思也。聞中
亡所。故云聞所聞盡。此則亡言達理。即結上聞慧也〔補遺云〕所入者。所指能詮。入指所詮。聞所聞盡者。所
聞是聲教。今亡能聞之根。帶所聞言之

△〔吳興云〕如是漸增者。前塵既亡。內根難盡。以由亡智。有疎有親。
故云漸增也。聞所聞盡者。謂能聞所聞之根。亦復不生也。此乃舉所以顯能耳。覺所覺。空所空。例亦如是


△〔私謂〕如是漸增。增上增進之義也。張無盡曰。以聲為聞。則聲巳入耳。云何成所以聞流動。則聞巳奔聲。
聲云何入。入流亡所。所入兩亡。則不可增也。以漸增為增減之義。欲改增為持。則大繆矣。入流亡所。所聞
既盡。如是漸增。聞所聞者亦盡。聞所聞之根。即能聞也。前文云。無痛痛覺。亦即是此亦見見也。此三句。正
顯三空。故古釋云聞所聞盡。是聞慧中能所盡。餘二例知。長水云。此遣聞慧也。正符此義。】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疏】盡聞之處。即思慧為體。名之為覺。此之覺慧。屬
等六識。是則舍聞而觀於義。今亦不住此盡聞處。
更修觀行。觀破此覺。及所覺聞。二俱不立。故名為
空。此遣思慧。〔吳興云〕上句遣前盡相。下句正空觀智。覺謂覺照。即智體也即前
文云。空性圓明。成法解脫也。圓覺云。遠離為幻。亦
[006-0677a]
復遠離。
○〔孤山云〕盡聞不住者。理無聞相。故曰盡聞。亦不滯理。故曰不住。此則言理俱亡。生
後思慧也。覺所覺空者。正示思慧也。所覺。是盡聞之理。今覺知此理亦無。即是釋上盡聞不住〔補遺云〕盡
聞不住者。指前空耳根之觀為盡聞。不著此能空。故曰不住。由不住故。能空之覺。皆空寂矣。所覺。指前耳
根。相帶言耳

△〔海印云〕根塵雙泯。為盡聞處。復不住盡聞之覺。聞根既泯。觀智亦亡
○〔清涼云〕所覺是相。
能覺是性。遠離覺所覺。名自覺聖智。楞伽云。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即斯義
。】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疏】覺空之處。思慧俱盡。惟與修慧相應。觀行增微。
修慧圓極。故云空覺極圓。此能空修慧。與所空覺。
亦俱不存。故云空所空滅。此遣修慧。〔標指〕空覺極圓。修慧現前

△〔吳興云〕上句顯前重空之智。下句正滅重空之理
△〔補遺云〕空覺等。指前重空之觀。故曰空覺。既空
之又空。無以加也。故曰極圓。言極圓者謂前重空。亡所冥理。理則圓極。今又亡其圓極之相也即是

前文。解脫法巳。俱空不生也。圓覺云。離遠離幻。亦
復遠離。
○〔孤山云〕後明修慧。上思慧雖言理俱空。而有覺空之智。是則。俱空成境。能覺成智。
今境智俱泯。故曰極圓。以極圓故。能空覺智。所覺空境。悉不可得。故云空所空滅。當知此明三慧。聞則亡
言達理。思則言理俱亡。修則境智齊泯。以此尋文。文無不曉。此皆住前修行也。】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疏】生滅既滅。即結前三慧三空盡也。既展轉空。俱
屬生滅。至此巳極。故云既滅。無生真理。寂常妙性。
了然明現。故云寂滅現前。〔標指〕都結前三慧。皆是生滅門修證。前文云。菩
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三空既盡。寂滅現前。藏性圓明。故發妙用故上文云。是

名菩薩從三摩地。入無生忍。此乃圓觀聞性。無前
境界。漸澄麤念。稍除細想。以至無念。如上文云。靜
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006-0677b]
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
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此即始從觀行。
至相似覺。名生滅位。入隨分覺。證無生忍。名無生
位。然此初證境界。不可思議。與佛無殊。故經云。初
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入此位後。心心
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此之觀門。即是圓修一
心三觀。今為從聞思修。返照離緣。顯自聞性。麤念
不起。細念不生。以至寂滅。挾空義說。是則一空一
切空也。聞性顯處。中道理現。名寂滅現前耳。
○〔孤山云〕
生滅既滅。三慧俱亡也。以住前三慧。是生滅相故。寂滅現前。初住理顯也。以分證三諦。無生滅故

○〔私謂〕
准華嚴十地品。菩薩得入第八不動地。離一切相。離一切想。一切執著。離諸誼諍。寂滅現前。此即觀音生
滅既滅。寂滅現前也。又此菩薩。於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信解差別。普現受生。於不可說佛剎
眾會中。悉現其身。所謂於沙門眾中。示現沙門形。乃至應以如來身得度者。現如來形。此即觀音忽然超
越。十方圓明。現身示應也。觀首古佛。現八地菩薩。巳屬影響。台家諸師。執本宗六即判位。但許初住分證。
長水略引其文。即曰。此初證境界。不可思議。與佛無殊。則巳自拂之矣。憨山大師釋觀音三十二應。普門
示現。正當楞伽三種意生身中。第三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此則由等覺入妙覺位。聖種類身。一時俱
現。今以華嚴八地為準。而盡刊台家煩𤨏刊位之文。庶亦吾大師所印許也

卍二具彰果德二
◑一獲果
。】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
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
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疏】前寂滅現前。是斷德。本妙覺心。是智德。慈悲二
力。是恩德。三德圓證。故超世間凡夫。出世三乘。此
最上乘。惟佛與佛。乃能究盡也。十方圓明者。證此
[006-0677c]
境界。見十法界。三種世間。無不是如。無不成佛。圓
故無德不備。明故無障不盡。無緣慈悲。是佛心相。
具足眾德。是德之首。勝中勝法。故云殊勝。本妙覺
心。即是巳心。與諸如來。無二圓滿。今日親證。故名
為合。合故得樂。故同慈力。一切眾生。亦是此心。無
二無別。故亦彼合。合故見其本成佛道。枉自流浪。
故可悲仰。自下現應拔苦。皆由此二而流演耳〔吳興
云〕云慈力者。慈既與樂。必能拔苦。應以力字兼於悲義。云悲仰者。悲謂悲苦。仰謂仰樂。菩薩所證圓通之
理。徧在眾生悲仰之中。故曰。與也同也

○〔引證〕〔法華文句云〕始自人天。終至菩薩。生法兩緣。慈體既偏。被
緣不廣。無緣與實體相同。慈靡不徧。如磁石吸鐵。任運相應。如此慈悲。徧熏一切。名慈悲普〔玄義云〕約慈
以明應相者。或單以慈為應。經云。慈善根力。象見師子。廣說如涅槃經。或單以悲為應。如請觀音經云。或
游戲地獄。大悲受大菩。或合用慈悲為應。良以悲心熏於智慧。能拔他苦。慈心熏於禪定。能與他樂。經云。
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

△〔法集經云〕觀世音白佛言。菩薩若受持一法。一切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
者是一法。所謂大悲。釋曰。此同體大悲也。以此大悲性。徧一切眾生界

△〔增一云〕有六種力。小兒以啼為
力。女人以瞋為力。沙門婆羅門以忍辱為力。國王以憍傲為力。阿羅漢以精進為力。佛以大悲為力

◑二
明妙用三

[○@卍]一三十二應三
[?○/○]一標舉。】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
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
二應。入諸國土。」


【【疏】以如幻力。熏修聞思修慧。成金剛三昧。〔證真云〕幻喻三
慧體不可得。金剛喻摧堅之能能破無始微細無明。圓證如來藏。

體。依體起用。隨緣能應。入國土身。〔溫陵云〕幻人作為。本於無作。此
言如幻。三昧後云無作妙力。此之三昧。皆聞慧熏修以成。修兼於思。三慧斯備。無能沮壞。故稱金剛。依此
三昧。隨緣應化。凡皆如幻而巳

○〔涅槃云〕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得金剛三昧。安住是中。悉能破散一切
[006-0678a]
諸法。見一切法。皆是無常念念滅壞。無有真實。菩薩安住是金剛三昧。於一念中。徧至恒河沙等諸佛世
界。還其本處。亦不念言我能如是。於一念中。能斷十方恒河沙等世界眾生所有煩惱。而心初無斷諸眾
生煩惱之想。何以故。以是三昧因緣力故華嚴云。清淨妙法身。湛然應

一切。今言三十二者。以能感之類。不出斯數。非所
現應有限量耳。
○〔入法界品疏〕此經或以布施攝眾生等。有十一句。方法華經三十
五應乍觀似少。義取乃多。彼三十五應。各云。即現其身而為說法。但是其中或現色身及說法耳。以長者
居士宰官婆羅門。共一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故謂之三十二應。理實四類。各各不同。明知四類有四婦
女。況妙音中。有轉輪王及菩薩身。又加地獄餓鬼畜生。及諸難處。則三十五。亦未為盡。若加四婦女。各成
二人。以妻女別故。則此巳有三十九矣。明知觀音及諸大菩薩。各能萬類之化。皆略舉耳。以上同如來妙
覺真心。故常在一切如來所。下與眾生同大悲體。故普現一切眾生之前。普現。即普門示現。然大聖久成
正覺。號正法明。示為菩薩。義言等佛耳

△〔私謂〕觀音大士。普門示現在法界則十一句。在妙音則三十五。
在佛頂則三十二。或相或用。或因或果。或差別。或平等。或佛說。或自說。經文各殊。普現則一。清涼依妙音
以釋法界。即引用智者十普。以佛說觀音說。無二無別故。孤山謂因中自行。果上化他。法華楞嚴。兩經各
舉二邊。固哉此師。豈所謂分舟各月者耶

○〔觀音義疏云〕經云。眾生應以佛身得度。即現佛身。為獨現佛。
為兼餘身。同度彼生。又為一界獨感於佛。為兼餘界同感於佛。諸身乃至執金剛神。能應共獨。能感共獨。
不可偏執。故今通就十法界應。對十法界機。一多相對。立以四句。方見經文感應之相。初機應四句。自有
一界身度一界。自有十界身度十界。自有一界身度十界。自有十界身度一界也。初即三土。以現佛身。必
徧三處。葢等覺下至凡夫。皆能成佛。故須三土以明其應。此一界身度一界也。若寂滅道場。稟教之徒。諸
界不同。或人或天。龍神鬼等。又根性圓別兩異。同見一佛身而為說法。即是一界度多界也。若有一界之
機。但見一界身現。則不得度諸時諸會。三乘八部。眷屬圍繞。共逗一緣。或諸大機共成化事。或佛自徧現
而度一機。若有一人。實以十界身得度者。觀音即現十身而為說法。是名多界身度一界也。若佛身菩薩
身。徧作十法界身。徧入諸道。各令得見。同其形像。而為說法。此是多界身度多界。用此四句。歷五味五時。
現身皆如此。復次。約說法多少者。則多法為一人說。一人用一法為一人說。一法為多人說。多法為多人
說。復次。因果相對者。或因少。果亦少。或因多果少。或因小果多。或因多果亦多。觀音明了眾生機之所趣。
[006-0678b]
或示現身多少。或說法多少。或修因多少。或證果多少。逗彼機宜。必無有差

○〔法華文句云〕若二乘以一
心入一定。一心作一。不得眾多。又為定所縛。故不名普。若別歷諸地。淺深堦差。亦不名普。若入王三昧。一
切三昧。悉入其中。不起滅定。現諸威儀。故名法門普

[?○/○]二別釋四
[│/○]一聖身四
[?▽/○]一佛身。】


「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
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資中〕勝解現圓。將登正覺。坐道場也。將登者。躡
上進修無漏言之。秪為進修。未登正覺。是故現身。
而為說法。令其勝解。現前圓滿【疏】第十地菩薩。坐
華王座。垂成正覺。亦須別佛。設教聞熏。令斷最後
微細無明。故觀世音現第十重受用身而為說法。
言勝解者。於決定境。忍可印持。不為異緣之所引
轉。此指最極根本。無分別智。將圓滿時。故名勝解。
然此菩薩。登住巳去。雖為因位。便能現上位身。為
彼說法。以此圓證。一位即諸位。更無淺深。故能見
耳。〔無盡云〕雖在因位。巳得佛之受用。台教云。從真起應。法眼稱機也
△〔天如云〕只據今經。既謂超越世
間。又言上合諸佛。同一慈力。則現佛說法。機應宜然。豈容以初住分真。為妨為難

○〔觀音別行義疏〕應以
菩薩得度者。或上地下地。三藏通別圓等。輔佛不同。若佛於實報土作佛。觀音即為實報菩薩形。或作方
便同居士菩薩形。赴利鈍兩緣。節節興廢。若權若實。廣利眾生。問佛云何度佛。答等覺菩薩作佛身。度初
地佛。何意不得。如人亦能度人。四明〔疏記云〕橫論四教。竪則三土。同居四教。各有教主。各有菩薩。輔翊化
機。方便二教。實報一圓。各須菩薩。輔佛逗機。等覺度初地者。約別教義也。別教三賢。用於三乘所修觀法。
入地證中。逈超九界。始本分合。功用同佛。然是分證。惑必厚薄。智論淺深。是故。上位現化他佛。度於下位
自行之佛。取譬人中。師度弟子。須知能度之佛。或現八相。或坐華王。所度之佛。必現因身。以佛威儀。非稟
法相。故四教佛。皆無師智。又今一往。且云等覺度於初地。若本下跡高。可云初地度於等覺。以示佛跡。是
妙覺身。乃由極果加被故也〔證真云〕若初住能現妙覺。是本下跡高。若妙覺現菩薩等像。是本高跡下。俱
[006-0678c]
高俱下。二句可知

[?▽/○]二獨覺。】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
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疏】麟角獨悟。出無佛世。厭喧樂靜。獨處山林。資加
二位。名為有學。此後斷惑。便證無學。約自乘理智。
將證未證。名寂靜妙明。〔溫陵云〕觀物變易。自悟無生。故名獨覺。樂獨善寂。求
自然慧。言寂靜妙明菩薩現同類身。先稱本習。後令近佛。〔別行
云〕應以支佛者。如文殊二萬劫作支佛。化眾生。現身說法〔疏記云〕支佛見華飛葉落。即得道。此因少果多


[?▽/○]三緣覺。】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
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疏】辟支迦羅。云獨覺。亦云緣覺。前但自悟。今依教
悟。觀十二緣。作流轉旋滅二種觀法。以集諦為初
門。〔溫陵云〕知迷勝性。由十二緣。自無明滅。至憂悲苦惱滅。則緣斷而勝性現。性因緣斷而顯。故曰
緣斷勝性未發真前。名為有學。理智將圓。菩薩身同。必

誘令進也〔證真云〕有學者。資加二位也。獨覺亦觀十二因緣。亦可名為緣覺。但約根有利
鈍。值佛不值佛之殊。分成二類。皆言勝妙現圓者。各約自乘理智。將欲現前。得此名也〔私謂〕別序敘雲集
眾。總標辟支無學。此文分列二應者。獨則寂妙自悟。緣則斷緣發真。其悟證各有不同。非有根性利鈍。值
佛不值佛之殊也。廣如蒙鈔第一

[?▽/○]四聲聞。】


「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
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疏】因聞四諦聲教悟。故名聲聞也。發真之後。三果
三向。俱名有學。〔證真云〕三果巳前。賢位聖位。俱為有學未發真前。在
忍位中。用有漏智縮觀。觀四諦。作三十二行相。見
[006-0679a]
道一十六心。斷四諦下八十八使。分別煩惱。證生
空理。故云。得四諦空。從初果後。斷三界八十一品
俱生。品品皆證一分擇滅無為。證滅諦理故云修道入
滅。〔補遺云〕舊謂數緣滅。今云擇滅。維摩疏曰。虗空無為。數緣滅非數緣滅無為。一是涅槃。二非涅
槃。證一分擇滅無為者。斷一品惑盡處。名為證一分擇滅無為。涅槃擇力所得滅。名為擇滅。謂斷智推令
滅。故名擇滅。孤山云。數滅。即是擇也將登無學。名勝性現圓。現身說

法。令其速證。然後誘之。不滯化城。令進大果。〔孤山云〕二
乘。藏通機也。雖有菩薩而藏同人天。不斷惑故。通同二乘。所證齊故

○〔別行云〕應以聲聞身者。或作三藏。
或作通教聲聞。或作隨五味轉聲聞。內祕外現。莊嚴四榮四枯。引導眾生〔疏記云〕涅槃云。六人及以如來。
能嚴雙樹。觀音示現聲聞。其意如是。善財所見諸善知識。如海雲善住。現聲聞身。說別圓法。二乘機扣。即
說藏通。既住不思議法門。何所不說。大經四種智。觀十二因緣。得四乘果。觀音若修別觀。則次第用四智
觀緣。若修圓觀。則一心用四因緣智。而於一一皆起誓願。度諸眾生。行願成。故作四種聖人。徧法界現四
形聲。普應一切。今於四中。的取下智為能現法

[│/○]二天質四
[?▽/○]一釋梵自在對。】


「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於彼前。
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疏】若有希欲心明開悟。身光清淨。生於四禪。不為
欲界煩惱塵染。為現梵王。說四禪法。出入禪支。修
證次第。令其離欲。生於梵世。〔法華文句云〕梵者。此翻離欲。離下地繫。上
升色界。故名離欲

○〔別行云〕梵即色天主。名為尸棄。此云頂髻。瓔珞名四禪皆有王。此言梵者。應是初禪
頂猶有覺觀語法。得為千界之主也。觀音修白法三昧。不取不捨。不取。故不隨禪生。不捨。故應為梵王。說
出欲論。四句現身。以權引實〔疏記云〕此天依正。多是白法。觀音因時。觀於白色。即空假中。住白法界。即此
是有真常我性。名王三昧。不取此禪有相。見思也。不取此禪空相。塵沙也。不取此禪非有非無。亦有亦無
相。無明也。則不隨三惑生於此禪三土也。以不捨故。即能應而為凡夫梵王。同居也。即能應為方便梵。王。
即阿含云。巳證三果。將入方便土也。復能應為實報梵王。即仁王云。證七地故說出欲論。三惑。欲也

△〔淨
[006-0679b]
名曰〕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什曰。小乘中初梵有三種。大乘中有四種。梵王雖有定慧。而非出要。
誨以佛慧故名勝

○〔金光明云〕大梵天王說出欲論。即是修定。出欲淤泥。亦是愛攝
△〔熏聞云〕說法。說出
欲論。解脫。令離欲塵。】


「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
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疏】眾生愛統諸天。菩薩現為帝釋。說上品十善。令
戒根清淨。生地居頂。住善見宮。為忉利王也。〔別行云〕應
以帝釋身者。此地居天主也〔疏記云〕菩薩修難伏三昧。不取不捨。就種種勝論。四句現身。以權引實。按金
光明云。釋提桓因。種種善論。葢十善意耳。修十善。上符天心。諸天歡喜。求天然報。此法為勝。故言勝論


〔清涼云〕釋迦。能也。因陀羅。主也。具足應云釋迦提桓因陀羅。提桓。天也。即云能天主。撫育勸善。能為天主
故。又楞伽大雲疏云。天帝名有一百八。此略舉也。一因陀羅。此云尊重。二釋迦。此云勇猛。三不蘭陀。此云
降伏。以降伏阿修羅故婆沙云。釋迦桓因。華嚴天王。帝釋者。華梵兼舉也

△〔淨名曰〕若在帝釋。帝釋中尊。
示現無常。什曰。梵垢薄而著淺。故為現勝慧。釋愛重而著深。故為示無常

△〔起世經云〕以何因緣。諸天會
處。名善法堂。佛言。三十三天集會坐。則於中論微細妙法深意。指量觀察。皆是世間諸勝要法。真實正論。
以此諸天稱為善法堂。】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
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疏】欲身自在。遊行十方。現二天身。說法教化。即夜
摩覩史天也。名自在者。慈恩云。得異熟果。隨意所
念。勝下二天。下二天果。依樹而得。今隨欲得。名為
自在。
○〔別行云〕自在天。是欲界頂。具云提婆跋提。此云他化自在。假他所作。以成巳樂。即是魔
王也。菩薩住赤色三昧。不取不捨。應為魔王。令諸魔界。即是佛界。四句現身。以權引實。】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虗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
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006-0679c]


【【疏】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名大自在。不樂異熟果。樂
自樂他。變為樂具。而受用之。名大自在。然若止以
他樂他化二天所配。即攝義不盡。〔法華文句〕自在即第五天。大自
在即第六天故從慈恩。攝四天也。

○〔別行云〕大自在。即色界頂摩醯首羅也。
華嚴稱色究竟。智論云。過淨居天。有十住菩薩。號大自在。十住經云。大自在天光明。勝一切眾生。涅槃獻
供。大自在天最勝。故非第六也

△〔清涼云〕三乘中立此為淨土。是報身所居。約實是十地菩薩攝報之果。
多作彼主耳

○〔通釋〕上二天。凡有三釋。以五六二天分配者。法華文句也。以四天總攝者。慈恩玄贊也。以
色欲頂二天結釋者。觀音疏義也。長水依慈恩。則攝四天。孤山溫陵依義疏。則從二頂。各有援據。未審適
從。然義疏文句。出於台家。皆智者所說。義疏則曰。大自在故非第六。文句則曰。諸經多稱大自在。是色界
頂天。此不應超至此。一家之書。不應自相矛楯。溫陵曰。初舉梵王。至此乃自欲天色天。而超至色頂。意兼
無色。以明無剎不現。取以和會三家之說。庶可通也

[?▽/○]二統攝鬼神對。】


「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
軍身。而為說法。其令成就。」


【【疏】天大將軍。即天帝所管將也。分住三十三天。各
領鬼神。鎮護四方〔別行云〕如金光明。即以散脂為大將。大經云。八臂健提。天中力
士。釋論稱摩醯首羅。此稱大自在。騎白牛。八臂。三眼。是諸大將。鳩摩伽。此云童子。騎孔雀。擎鷄。持鐸。捉赤
旛。韋紐。此稱徧聞。四臂。捉貝。持輪。騎金翅〔馬〕皆是諸天大將。未知此定是何等。光明疏云。二十八部。巡游
世間。賞善罰惡。皆為散脂所〔營〕

○〔宣律師感通傳〕天人費氏云。一王之下。有八將軍。四王三十二將。周四
天下。往還護助諸出家人。四天下中。三天下佛法大弘。東西天下。人少黠慧。煩惱難化。南方一洲。雖多犯
罪。化令從善。心易調伏。佛臨涅槃。親受囑付。並令守護。天人韋琨。南天王八大將軍之一。三十二將之首。
魔子魔女。輕弄比丘。將軍恓惶奔赴。應機除翦。有事至王所。王見皆起。為韋將軍修童真業。受佛囑護正
法故。】


「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
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006-0680a]


【【疏】四天王者。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於須彌山。
各居一埵。所領鬼神。每王二部。共八部眾。救護國
〔金光明云〕四天王白佛。我等四王。二十八部。百千鬼神。以淨天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是故我
等名護世王

△〔法華文句云〕四大天王者。帝釋外臣。如武將也。居四寶山。各領二鬼。不令惱人。故稱護世。
本迹者。本為常樂我淨四王。護持佛法。不令外人取其枝葉。斫截破壞。常王護東方常無常雙樹。樂王護
南方樂無樂雙樹。我王護西方我無我雙樹淨王護北方淨不淨雙樹。枝幹喻常。葉喻於我。果喻於樂。茂
葉喻淨。護此華果。常能利益一切眾生。故迹為四王而護世也

△〔淨名曰〕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
什曰護世。四天王也。諸惡鬼神殘食眾生。護世四王。不令害也。今言道力所護。兼及十方

△〔智論云〕一切
山河樹木。土地城郭。一切鬼神皆屬四天王管。有不得般若經卷者。故皆隨從共來。】


「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
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疏】天王太子即那吒之類。輔政統攝。跨握鬼物。護
世益人。菩薩身同。先令成就。後使厭離。〔大吉義經云〕護世四
王。各有九十一子。姿貌端正。有大勢力。皆名曰帝。此天王合有三百六十四子。能護十方

○〔感通傳〕四天
王臣佐白律師言。弟子是第一欲界南天王之第五子。王有九十一子。各御邦都。並依佛法。南方天王第
三子張與。撰述祗桓圖經一百卷。北方天王第十六子。造立五精舍記。有五百卷。各在當天

[│/○]三人位三


[?▽/○]一帝王臣佐對。】


「若諸眾生。樂為人主。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疏】四輪粟散。皆人之王也〔別行云〕就人王中。四種轉輪王。自有大小。(如次
王四三二一天下)非轉輪者。名粟散王。自有大小。若中下品十善。報為粟散小王。眾多如彼粟故。又言粟
散。如人把粟散置盤中。各得分位。王喻亦爾。何獨為福業受報。入同居土。具足化他。共修功德。慈心利物。
是為王也

○〔大集經云〕國王護法。增長三種精氣。一地精氣。謂五穀豐熟。二眾生精氣。謂形貌端嚴。無諸
疾疫。三善氣精氣。謂修施戒信等。】

[006-0680b]


「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
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疏】長者十德。謂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
淨。禮備。上嘆。下歸。十德具焉。名大長者〔法華文句云〕一姓貴。
姓則三皇五帝之裔。左貂右插之家。二位高。位則輔弼丞相。鹽梅阿衡。三大富。富則銅陵金谷。豐饒侈靡。
四威猛。威則嚴霜隆重。不肅而成。五智深。智則胷如武庫。權奇超拔。六耆年。年則蒼蒼稜稜。物儀所伏。七
行淨。行則白圭無玷。所行如言。八禮備。禮則節度庠序。世所具瞻。九上嘆。上則一人所敬。十下歸。下則四
海所歸。內合如來。十種功德

△〔淨名云〕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什曰。聲聞於凡夫為勝。如是展轉。
佛法最勝。肇曰。凡人易以威順。難以理從。故大士每處其尊。以弘風靡之化。長者豪族望重。多以世教自
居。不弘出世間勝法也。】


「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
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疏】博聞強識。不求仕宦。居財大富。秉志廉貞。故名
居士〔淨名云〕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什曰。外國白衣。多財富樂者。名為居士。按須達維
摩詰。皆西國長者。居士。如此方龐蘊。】


「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
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疏】國。域也。大曰邦。邦。封也。邑即是縣〔別行云〕宰是主義。官是功能義。三台以功能輔政於王。故曰宰官。郡
邑亦稱宰官。宰政民下也

△〔淨名云〕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若諸眾生。愛諸術數。攝衛自居。我於彼前。現婆羅門
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疏】婆羅門。云淨行。呪禁算藝。調養方法。皆為數術。
菩薩乘機現相。獎而成之。何物不化〔別行云〕稱為梵行。劫初種
族。山野自閑。人以稱之

△〔淨名云〕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什曰。廣學問。求邪道自恃知慧。驕
[006-0680c]
慢自在。故名婆羅門。肇曰。秦言外意。其種別有經書。世世相承。以道學為業

[?▽/○]二出家在家對。】


「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
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
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疏】尸羅云戒。毗尼云律。由依律法。防非止惡。故名
為戒。即二百五十戒也。〔智論云〕受戒時。自言我是某甲比丘。盡形壽持戒。故
名比丘尼。女聲。即女比丘。持五百戒也。既戒德自嚴。

軌物成化。進行彌速。遠出三界〔涅槃疏云〕尼姨女。通是二方女人之
稱。別論者。在俗者為女。受五戒者為姨。出家者為尼。律中亦呼阿姨阿姊〔翻譯云〕以愛道尼是佛姨故。傚
喚阿姨。】


「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
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
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疏】佛為提謂長者等在家眾。受三歸巳。即受五戒。
為優婆塞。經說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此五。在
天違五星。在地違五岳。在方違五帝。在身違五藏。
如是等世間。違犯無量。若約出世。則壞五分法身。
一切佛法。以五戒是大小尸羅根本故。好學此者。
現清淨男女。與說此法。〔肇曰〕義名信士男。信士女〔淨名疏云〕此云清淨士。清
淨女

△〔涅槃疏云〕通名在家二眾。形雖在俗。元未昏娶。今持五戒。永斷俗法則於佛法有功。名曰勳士勳
女。若俗。法不虧。而持五戒。後加八齋。名善宿男女〔西域記云〕唐言近事男。近事女。言親近承事諸佛法故。
後漢西域傳。名伊蒲塞。注即優婆塞也。中華翻為近住。言受戒行。堪近僧住

[?▽/○]三女主童身對。】


「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於彼前。現女主身。
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006-0681a]


【【疏】掌理王之內政。謂之內宰。天子后妃曰女主。諸
侯曰國夫人。卿大夫之婦。受命於后妃。曰命婦。大
家者。后妃所師之女。如曹惠姬〔別行云〕王家禁固。不得遊散。化物為
難。如妙音即云。於王後宮。變為女像也。】


「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於彼前。
現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別行云〕童男女者。取妙莊嚴二子釋之。華嚴童子。算沙遊戲也
[│/○]四鬼神三
[?▽/○]一天龍夜叉樂神類。】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
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疏】天能厭樂。龍能怖苦。樂神蕩逸。藥叉勇健。各慕
出倫。非聖不拔〔什公云〕八部皆有大神力。能自變本形。在座聽法也。今按此經。闕第
六迦樓羅一部

○〔別行云〕上列大威德天。今更舉二十八天。或可星宿掌人間者也。經云。諸天當自思。我
等何當得人身。生釋迦如來法中。受比丘戒

△〔法苑珠林云〕夫論天報。識復豐華。服玩光新。身形輕妙。而
自在天上。便是魔王。無想定中。翻為外道。四空之頂。迷執不輕。六欲之間。迷惑殊重。不能受持般若。供養
涅槃。憍慢轉增。我人逾盛。所以頭華萎髻腋汗流衿。寶殿歇光。羅衣聚膩。憑斯淨心。悉皆懺悔。契經說。人
有三事。勝於諸天。一勇猛。二憶念。三梵行

○〔別行云〕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持令不落。二興雲致雨。益人間
者。三地龍。決江開瀆。四伏藏龍。守轉輪王大福人藏。肇師但出三。不出天龍

△〔長阿含十八〕閻浮提諸龍
有三患。一熱風熱沙著身。燒皮肉及骨。以為苦惱。二惡風暴起。吹其宮殿。失寶飾衣等。龍身自現。以為苦
惱。三諸龍娛樂時。金翅鳥入宮。摶撮始生龍子食之。怖懼熟惱。阿耨達池。無此三患。故名無熱惱池

△〔僧
祗律云〕商人問龍女言。汝有如是莊嚴受用。布薩何為。答言。我龍法有五。事苦。為生時。眠時。淫時。瞋時。死
[006-0681b]
時。一日之中。三過皮膚落地。熱沙摶身。復問汝欲求何事。答言。樂人道中生。為畜生中苦。不知法故。欲就
如來出家

△〔清涼云〕智論云。此龍是七地菩薩。須彌藏經云。佛告須彌藏龍仙菩薩。汝于然燈佛所。為化
諸龍。起大勇猛。今四生龍。有於惡毒。氣毒。見毒。觸毒。齧毒。貪瞋癡毒。云何當令如法除滅。彼菩薩言。我入
其窟。入深三昧。彼當降伏。此諸龍王。安住大乘。精進修行。有大威德。是大龍王。各各佛前。率諸眷屬。不令
起作如上灾禍。於佛法僧。三寶種性。久住於世。不令速滅

○藥叉〔西域記云〕舊訛曰夜叉。什曰秦言貴人。
亦言輕疾。(亦云捷疾)有三種。一在地。二在虗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財施。故不能飛空。天夜叉以車
馬施。故能飛行。佛轉法輪時。地夜叉唱。空夜叉聞。空夜叉唱。四天王聞。如是乃至梵天

△〔清涼云〕此云輕
㨗。飛空速疾故。亦云苦活。此類飛空噉人故。菩薩示為其王。翻加守護。亦令愛見羅剎。不害法身慧命


乾闥婆〔法華文句云〕四乾闥王。此云齅香。以香為食。亦云香陰。其身出香。天帝俗樂之神也

△〔清涼云〕此
云尋香。亦云食香。止十寶山間。食諸香粖〔什公云〕天樂神也。處地上寶山中。天欲作樂時。此神身有異相。
即上天也〔泐云〕帝釋宮欲作樂。燒沉水香。此神即尋香氣而往。故翻尋香氣也

△〔淨名疏云〕此亦陵空之
神。不噉酒肉。惟香資陰。是天帝幢倒樂神。在須彌南金剛窟住〔起世經云〕雪山右面黑山。北有香山。其中
常有歌舞唱伎音樂之聲。山有二崛。七寶所成。柔軟香潔。猶如天衣。妙香乾闥婆王。從五百乾闥婆王。在
其中止

[?▽/○]二無酒疑神蟒形類。】


「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
法。令其成就。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
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
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疏】修羅醜狀而多慢。疑神。似人而戴角。蟒形田蚥。
腹行之類。因多毀戒。微行惠施墮此道中。各願出
類。皆從其欲〔應法師云〕阿修羅。正言阿素洛。譯云。阿者無也。素洛云酒。亦云天。名無酒
神。亦名非天

△〔別行云〕此云無酒。一持不飲酒戒。由過去宿習餘力。云不飯酒。二因由好酒。見天飲甘。露
四天下採華。置四海中釀。海中業力持。進失甘露退。不成酒。即令斷酒。得大力也

△〔阿毗曇論云〕以不能
忍善。不能下意。諦觀種種教化。以憍慢故。非善健兒又非天故。名阿修羅〔翻譯云〕新翻非天。以諂詐非天
[006-0681c]
行故。依業報差別經中。具說十業得阿修羅報。一二三。身口意。行微惡。四起於憍慢。乃至九起於慢慢。十
回諸善根。向阿修羅道。若約餘經。多因嗔慢疑三業。得生彼故

△〔智論云〕羅睺阿修羅王。亦是大菩薩

緊那羅〔別行云〕亦呼為疑神。亦為人非人。今不取人非人釋緊那羅。此乃是結八部數耳

△〔什曰〕秦言人
非人。似人而頭上有角。人見之言。人耶。非人耶。故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闥婆

△〔清涼云〕雜心論。
畜生道攝。亦云歌神。以能歌詠。是天帝執法樂神。即四王眷屬。表菩薩。似眾生形而非眾生。常以法樂娛
眾生故。歌神。即唐三藏譯

△〔菩薩處胎經云〕緊那羅住須彌山北。亦在十寶山間。由昔布施之力。居七寶
宮殿。壽命甚長。以瞋怒沙門故。八十四劫。常無手足。諸天燕會。與乾闥婆分番上下。天欲奏樂。腋下汗流。
便自上天。有緊那羅。名頭婁磨。琴歌諸法實相。以讚世尊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云〕此王以所彈瑠璃
之琴。閻浮檀金。華葉莊嚴。善淨業報之所造作。在如來前調琴。及餘八萬四千伎樂。其音普聞大千世界。
隱蔽欲界諸天音樂。諸山藥草叢林。悉皆徧動。如人極醉。前郤顛倒。須彌𡶅峨。涌沒不定。一切凡聖。惟除
菩薩不退轉者。大迦葉等。一切聲聞。放捨威儀。誕貌逸樂。如小兒舞戲。不能自持〔法華文句云〕天帝法樂
神。佛時說法。諸天弦歌般遮於瑟。而奏四教法門。緊那羅奏於別圓之樂。故使聲聞不能自安

○摩呼羅
伽〔手鑑云〕亦云莫呼落伽。此云大腹。田蚥蝦䗫蟒蛇等類。皆此所攝。田蚥。蟾蜍別名。即蝦䗫也

△〔什曰〕是
地龍而腹行也〔肇曰〕大蟒神。腹行也〔清涼云〕此云大腹行。即蟒之類。亦表菩薩。徧行而無行也。經言皆勤
修廣大方便永割痴網。以此類聾騃。故令方便捨痴

△〔淨名疏云〕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毀戒
邪諂。多瞋小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瞋蟲入其身而唼食之〔私謂〕高僧傳。安世高同學。以多瞋墮大
蟒身。為䢼亭湖神得度。即其類也

[?▽/○]三人非人等雜趣類。】


「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於彼前。
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疏】人身難得。見佛受化。非天之著樂。餘之多苦。故
樂修也。裴相云。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有形有色蘊。如下
休咎精明等。無形無色蘊。如下空散消沈等。有想
有四蘊。如下鬼神精靈等。無想無四蘊。即下精神
[006-0682a]
化為土木金石等。此皆非人也。斯則形想雜類。蠢
物皆沾。必一其身。乘機即化〔吳興云〕如上及普門品。於十界中。皆闕菩
薩及地獄身。智者依正法華。具現菩薩界身。又准釋論。菩薩亦化地獄。故知十界不可闕〔溫陵云〕六凡不
舉三塗者。此類幽沈。未能聞法。則以施無畏力拔之

[?○/○]三結成。】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
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疏】以如幻力。熏聞思修。成金剛三昧。證真起用。自
生如是〔合論云〕如來神用十方。隨根成就。而言無作者。如文殊師利。回觀善財童子。如象王
迴旋。隨根對現不背眾生。如應見者。皆如對面。而諸眾生各不相知。皆謂聖者獨對我語。此雜華所稱對
現法身法華所稱喜見一切色身三昧也

△〔法華文句云〕觀世音者。譬藥樹王。徧體愈病。普門者。譬如意
珠王。隨意所與。能以一音。稱十法界機。隨其宜類。悉得解脫。如修羅琴。是名說法普

[○@卍]二十四無畏。有難
必濟有危必救恐怖獲安。總號無畏大悲為體。文三

[?○/○]一標舉。】


「世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
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
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疏】由前觀行。證真具德。從體起用。令眾生得一十
四種無畏功德〔疏記云〕一切依正。皆是觀音妙身妙心。一切眾生。於斯色心而自為
難。求救三業。亦即觀音。是故機成。即時而動

△〔溫陵云〕由我不自觀音。彼獲脫苦。由我知見旋復。彼不能
燒。是故云。於我身心獲無畏等

[?○/○]二列釋四
[│/○]一聞聲離苦。】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
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疏】由我不觀所聽首聲。但觀聞性。資中文音聲既寂。
聞性無生。塵境不拘。自然解脫。自既如是。故令十
方眾生。聞我音聲。即得度苦〔真際云〕由我不自觀音。不循前塵也。以觀
[006-0682b]
觀者。用無緣之慈。觀彼世間觀音者也

△〔溫陵云〕不自觀音。不隨聲塵所起知見。以觀觀者。旋倒聞機。返
照自性也。此為真觀。淨觀。智慧觀。苦惱眾生。蒙其觀者。亦得解脫。則真淨慈悲。觀力加被也

○〔法華普門
品云〕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
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荊溪記云〕經云。觀世音菩薩即時等者。有人以觀世音三字。著下句上。興
皇著上句末。於下句上。又足觀世音三字。二俱不然。依下句頭。亦不須足

△〔私謂〕此經由我不自觀音一
章。十四種無畏之總文也。法華文句。分總答別答之科。此即總答。次即別答也。以普門品證之。彼是佛說
菩薩。機在持名拔苦。此乃菩薩自說。機在同悲利〔佛〕此經云。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彼
經即云。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理而言之。所觀之音聲。乃十方苦惱眾生。號呼觀世音之
音聲。能觀之人。則皆以觀觀者之觀世音也。由我不自觀音者。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不但自觀聲音。得解
脫也。以觀觀者。觀彼一切眾生。能念觀世音之人。如節師所云。用無緣慈。觀世間觀音者也。此菩薩自敘
圓通法門。如下文水火七難等。即在菩薩觀其音聲。一念返聞之中。同時拔濟。故曰。於我身心。獲十四種
無畏功德。若曰。眾生自觀其音。不但違法華明文。觀世音菩薩即時之語。以本經於我身心之義。貼文消
釋。亦不相符順也。苕溪謂眾生止稱名號。罔識聞熏。此中正取眾生自觀。以通聖應。當知眾生七難三灾。
身心焚灼。爾時只辦呼名。何暇作觀。菩薩同體大悲。冥機冥感。如磁吸鐵。寧復計其能觀與否。天台別答。
分三業機。七難是口機應。以稱名故。三毒是意機應。令常念故。二求是身機應。以禮拜故。是則聞熏力異。
過現緣差。當問觀智於從容皈命之日。不當求觀門於急難呼號之頃也。觀音此語。以佛說為證明。無可
疑者。今謂普門是菩薩觀。首楞是眾生觀。順後人之臆度。以批判經宗。則亦不循其本者矣

○〔法華文句
云〕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今文百千萬億眾生。此言十方多人也。受諸
苦惱多苦也。多尚能救況少苦耶

△〔別行云〕譬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多財具大勢力。眾子在難。即能俱
拔菩薩亦如是無緣慈悲重。權實二智深。聖財無量。神通力大。十界雖多應。有餘裕。又如毒龍罪報。尚能
以一眼徧視一切視之皆死。何況菩薩種智圓明耶

[│/○]二遭難消危三
[?▽/○]一三灾惡國難。】


「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疏】本由四大分湛。旋令覺知。令復本聞。知見歸湛。
湛性圓徧。無塵可得。塵火既歇。何物能燒。故令眾
[006-0682c]
生。大火不壞〔補遺云〕知見屬心。心屬火。知見旋復。
不免火灾。內有覺觀。非心而何

△〔別行云〕火有果報火。業火。煩惱火。果報火。至初禪。業火通三界。煩惱火
通三乘。果報火難者。如阿鼻鬲子。八萬四千。內外洞徹。上下交炎。餓鬼支體煙起。舉體焦然。畜生燠煑湯
炭。修羅亦有火難。人中焚燒現見故。若至劫盡。須彌洞然。初禪巳下。無免報火。凡二十五有眾生。百千萬
億諸業苦惱。持是觀世音名。火不能燒何但止就閻浮人作解耶。次明修因惡業火者。若五戒十善。多為
惡業所難。故經云燒諸善根。無過瞋恚。雖生有頂。頭上火然。術婆伽欲火所燒金光明云。憂愁盛火。今來
燒我。能破善業。退上墮下。皆名為火。若能稱名。得離惡業。次明煩惱火。若聲聞人。見三界因果。猶如火宅。
四倒結業。煙炎俱起競相推排。求免焚灼。一心稱觀世音。乘於羊車。速出火宅。入有餘無餘涅槃。即得解
脫也。復以行人修道之時。並為五住煩惱惑火之所燒害。方便未成大難恒逼。稱觀世音。方便即成。即得
解脫。何者菩薩初發菩提心。見果報火燒諸眾生。即起慈悲。誓當度脫。受持禁戒。亦起慈悲。救諸業火。修
無漏觀白骨流光。入火光三昧。一切處皆起慈悲。為眾生滅煩惱火。悉是因緣所生法。即空。次假。後中。見
火實相。節節慈悲。誓當利物。今位補處。以本誓力。熏諸眾生。隨有機感。即能垂應

△〔疏記云〕經列七難止
在人中智者深窮救難之功。在王三昧。即二十五有真常我性。觀音證巳。乃能徧拔眾生之苦。故知其示
七難淺深。正論觀行始末之相也。】


「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疏】聲能漂蕩。如水騰波。觀聽旋真。塵相不起。虗明
湛寂。何物能漂。故令念者。大水不溺。〔孤山云〕達聲無聲。水聲豈

△〔溫陵云〕見業交則見猛火。聞業交則見波濤。今既旋復。故水火不焚溺。於聽言觀猶於音言觀也

〔別行云〕初果免見流。三果免欲流。四果免有流。圓教方免無明流。菩薩所以徧應水難者。本修別圓二觀
慈悲。今日方就。王三昧力。寂而常照。眾生報水所漂。稱名為機。對事慈悲。救果報水。戒定慈悲。救惡業水。
三觀慈悲。救煩惱水。一切一時。皆得解脫。】


「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
能害。」


【【疏】妄想生滅。能殺法身。能害慧命。苟或斷絕。真性
[006-0683a]
無傷。故入鬼國。鬼不能害〔補遺云〕九道眾生。莫非妄想。虗詐不實。乃鬼之
因內滅其因。雖入其國不能害我

△〔海印云〕妄想如鬼。能殺法身
△〔別行云〕羅剎是食人鬼。人屍若臭。能
呪養之令鮮大經云。羅剎婦女。隨所生子食之。復食其夫

[?▽/○]二鬼獄惡賊難。】


「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
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
搖動。」


【【疏】熏修妄聞。成真聞性。一根亡對。諸根亦融。心水
虗朗。智光無動。誰為自他。而當被害〔吳興云〕淮南子云。光可見
不可握。水可循不可壞。喻意如此

△〔別行云〕非但世間殺具。名為刀杖。惡業亦能傷善業身命。煩惱六塵
三毒等。皆名刀箭從地獄去即有刀山挂骨。劒樹傷身。鋸解屠膾。狼籍痛楚餓鬼自相斬刺。畜生自相觸
突修羅晝夜征戰。龍王降雨。變成刀刃人中。前履白刃。郤怖難誅。復有橫屍塞外。䘖刀東市。天共修羅闘
時。五情失守。皆有刀杖怖畏。失命之苦。若能稱觀世音。若應刑時。刀尋段壞。若應戰陣。立之等力。令得安
和。次明修諸善因。為三毒刀箭惡業破壞善心割斷戒皮定肉慧骨。微妙心髓。法身慧命。退失墮落。失人
天道。乃至正命。登難崩易。萬劫不復。起怖畏心。稱觀世音。即蒙救護。三毒不傷。清昇受樂。次聲聞人。厭患
生死。即時觀三界見思。劇於刀箭。一心持觀世音。機成感徹。則能裂生死券。度恩愛河。不為煩惱刀杖所
害。次通別圓變易等。五住刀箭。傷法身。損慧命。若能稱名。即蒙聖應。免離通別刀杖。脫二死地。菩薩住王
三昧中。無量神力。以十三昧。救果報刀杖以二十四三昧。救三毒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入空煩惱刀杖。
救出假無知刀杖。救入中無明刀杖。一切一時。皆得解脫。】


「六者。聞熏精明。明徧法界。則諸幽闇。性不能全。能令
眾生。藥叉羅剎。鳩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
其傍。目不能視。」


【【疏】聞熏觀行。成就精明。智照既融。法界圓徧。無明
邪暗永不能生。藥叉等類。咸受幽氣。故令惡鬼。目
不能視〔補遺云〕見真妙理。無幽不燭。根塵是黑暗稠林。為我所破。故曰性不能全
△〔釋文〕藥
[006-0683b]
叉羅剎。北方多聞天王所領二鬼。藥叉。即夜叉羅叉。此云速疾鬼。又云可惡。亦云暴惡。鳩槃荼及薜茘多。
南方增長天王所領〔清涼云〕鳩槃荼。此〔釋〕為陰囊。其狀稍隈。故指在音義耳。舊云冬苽鬼。亦以狀翻〔翻譯
云〕此云甕形。舊云冬瓜。此神陰如冬瓜。行著肩上。坐便踞之。又云厭魅鬼。臥厭不寤者。毗舍遮。亦毗舍闍。
及乾闥婆。東方〔治〕國天王所領。此云噉精氣。噉有情及五穀精氣故。梁言顛倒鬼〔別行云〕有噉精氣鬼。人
心中有七渧甜水。和精氣神。鬼噉一渧令頭痛。三渧閟絕。七渧盡即死。富單那及龍。西方雜語天王所領。
此云臭餓鬼亦云熱病鬼

△〔別行云〕若論果報鬼難者。地獄道有弊惡大力鬼。惱諸罪人。鬼道中。力大者
惱于小鬼。畜生道鬼。亦噉畜生。人中可知。諸天既領鬼。阿含云。有大力鬼。坐帝釋床。帝釋大瞋。鬼光明熾。
釋還發慈心。鬼光明滅。天主既為鬼所惱。何況四王修羅道耶。次惡業鬼者。阿含云。淫亦有鬼。鬼入人心。
則使人淫佚無度。當知鬼亦破善。毀損人天動不動業。次煩惱鬼者。見心為男鬼。受心為女鬼。若論此鬼。
即得滿三千大千世界。非復假設之言。以見使歷三界有八十八。愛歷三界。合有九十八。豈不徧滿。此鬼
惱二乘人。乃至六度通別圓等行人。大經云。惟願世尊。善良呪師。當為我等。除無明鬼。又云。愚痴羅剎。止
住其中。豈非煩惱鬼耶。菩薩初發心時。見障惡鬼。惱亂世間。與起慈悲。為作擁護。成王三昧。住鬼法門。能
以鬼身。廣作佛事。三障之鬼。或破或用。得自在故。一切鬼難。一時普救。】


「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繫
枷鏁。所不能著。」


【【疏】塵累相縈如禁繫。六根質礙如枷鏁。〔蕅益云〕所既妄立。明
理不踰。以為枷鎻既而入流亡所。繫礙不成。是故念者。枷

鎻解脫〔補遺云〕音信圓銷。六用返入。言觀聽者。且舉其二。塵縛俱消。則禁繫等事。成鏁夢關
空耳

△〔別行云〕地獄體是囹圄。鬼及畜生。亦有籠繫。修羅亦被五縛。北方及天上自在。應無此難。降是巳
還。無免幽厄。若能稱觀世音。重關自開。鐵木斷壞。次名修因惡業。即名枷鏁也。若人修習善業。被惡業覆。
如大山暎覆於心。使善敗壞。再增惡業。惡業即招果縛。無由可解。若欲脫此業者。應時可救。急稱觀音。能
令三惡業壞。大品云。摩訶那伽。雖有罪無罪。同在三界獄中。若發定慧。是械斷。若發權實。是杻斷。若破無
明。是枷斷。法身顯現。是鎻斷。入無餘涅槃。是縛斷。免三相。是離檢。出三界。是出獄。菩薩起無緣慈悲。熏諸
眾生。十法界有機。即能一切一時而得解脫。】

[006-0683c]


「八者。滅音圓聞。徧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
能劫。」


【【疏】聲能劫心。害善為賊。聲銷意淨。慈力徧熏。平等
在懷。善惡同貫。故能涉險。賊不能劫。〔海印云〕六塵既空。慈心平
等。了無自他敵對。何有劫賊

△〔宗鏡云〕經過險路者。即是三界之險阻。六趣之迷津
△〔智論云〕魔若魔民。
及內身結使。種種罪報。皆是賊。近此諸賊故。應一念敬慎。譬如入賊中行。不自慎護。為賊所得

○巳上七
難。法華約口機應。結勸稱名

[?▽/○]三三毒惡心難。】


「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眾生。遠離
貪欲。」


【【疏】聲塵既亡。色境銷歇。貪欲念慮。擬從何生。故令
眾生。遠離貪欲〔溫陵云〕眾生以欲習合塵。故為色劫。能以金剛三昧。熏聞成性。遂能
離塵。性成則欲愛乾枯。塵離則根境不偶。雖有色境。不能劫動

△〔別行云〕淨住及禪經。明多欲人有欲蟲。
男蟲淚出而青白。女蟲吐血而紅赤。又言有欲鬼。嬈動其心。令人倒惑。二經明蟲鬼各是有情。以共業故。
資人倒惑如大經云。若習近貪欲。是報熟時。此舉多欲相也。若少欲人。蟲鬼潛伏。無多狂醉是少欲相。】


「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
眾生。離諸瞋恚。」


【【疏】音聲差別。三昧能純。〔輔遺云〕純音。中道法音也塵既不生。根
無所偶。順違之境不得。瞋恚之心自亡。故令念者。
離諸瞋恚〔溫陵云〕音聲純淨。無復妄塵。圓融無違。無能所對。無違無對。則不瞋矣
△〔起信
記云〕論外緣即通舉六塵。音即別指。耳所對也。首楞云。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又云。不自觀音。以
觀觀者。斯則同諸法無行經。人音聲觀法門。何所動耶。於六塵中。唯舉聲塵者。阿含說此。以為禪剌也


〔別行云〕瞋恚多者。令世人不喜見。如渴馬獲水。如射師子母。故遺教云。劫功德賊。無過嗔恚。華嚴云。一念
嗔起。障百法明門。菩薩以瞋乖慈。障道事重。大集云一念起嗔。一切魔鬼得便。涅槃云。習近瞋恚。例淫亦
應。有鬼。如柰女經。瞋則有蝎蟲。是多瞋相。否是少瞋相。】

[006-0684a]


「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
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癡暗。」


【【疏】消除塵暗。旋復真明。世界身心。洞然無礙。一切
唯覺。誰為癡暗。故令闡提。咸生實信〔補遺云〕阿顛迦。痴暗人也。
我以消六塵。復真明。推巳及之。令離暗鈍

△〔別行云〕愚痴多者。邪畫諸見。撥無因果。謗毀大乘。如大經云。
習近愚痴。是報熟時。此乃邪痴。習報二果。痴心習成。地獄報熟。例前亦有蟲鬼

△〔圓覺鈔云〕梵語一闡提。
此云多貪。是樂欲義。樂生死故。即〔梵〕燒一切善根。二阿闡底迦。此云無欲。是不樂欲義。不樂涅槃故。即楞
伽菩薩大悲。三阿顛底迦。此云極惡。名為畢竟。以畢竟無涅槃性故。即無性闡提。孤山云。阿顛迦亦云阿
闡底迦。不樂欲涅槃者。誤之甚矣

○〔合釋〕〔法華文句云〕若用一切智。斷四住塵沙等惑。如郤枝條。不名斷
惑普。若用一切種智。斷無明者。五住皆盡。如除根本。名斷惑普

○〔別行云〕二乘欲。樂涅槃名貪。厭生死名
瞋。不達此理名痴。二乘未斷此三毒。即變易三毒相也。未斷別惑菩薩貪求佛法。於恒沙劫。未曾暫捨。多
學問。無厭足。即貪相。惡賤二乘。不喜聞其名。言寧起惡癩野干心。不起二乘心。如大樹折枝之譬。豈非瞋
相。無明重數甚多。佛菩提智之所能斷。佛性未了了者。皆是痴相。此三毒即為三法門。一取。即大貪法門。
二捨。即大瞋法門。三不取不捨。即大痴法門。一切聖人。自行化他。無不從此三門而入

○巳上三毒。法華
約意機應。結勸常持

[│/○]三隨欲應求。】


「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
徧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
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十
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
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祕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
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
愛敬。有相之女。」


【【疏】融通形礙。旋聞真聞。所以不動道場。涉入世界。
身無限量。徧至十方。紹繼法王。種姓不斷。由三昧
[006-0684b]
力。福慧具故。應求男者。皆無虗願。〔溫陵云〕融形涉世。徧事諸佛。為
法王子之力。加之即生男

△〔別行云〕士有百行。智居其首。若但智而無福。則位卑而財貧。觸途壈坎。智與
福合。彌相扶顯。福則財位高昇。慧則名聞博遠。故云福德智慧之男六根圓徧。融通

照明。含現十方。無二無別。唯一寶覺。名大圓鏡。復
能承順微塵諸佛。受領含容無量法門。不失不壞。
名為空藏。以女德坤儀。資生承順。柔明真正。相好
圓備。由此念求。故能生也〔溫陵云〕圓通含界。承順如來。受領法門之力。加
之即生女

△〔別行云〕女人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無相者。或早孤少寡。相祿不隹。貌與相扶。彌顯其德。端
正則招寵愛。相則招於祿敬。故經云。眾人愛敬。若愛帶慢。何謂為德。愛而敬之。故是相也

○〔證真云〕涉入
世間。不壞世界。即方便智。方便屬權。權能幹事。故生於男。立大圓鏡。空如來藏。即屬實智。實智詣理。理能
含育。故生於女。如淨名云。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即其義焉

○〔別行云〕果報求男女者。如阿含。地獄界
巳上。乃至諸天。皆有無子之苦。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六根男。六塵女。識為媒嫁。出生無量煩惱子孫。此男
女不勞願求。任運成眷屬也。佛為國王。經教為夫人。出生一切菩薩佛子。又善權方便父。智度菩薩母。一
切諸導師。無不由是生。又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據淨名文立於悲智乃類此法立諸男女)或禪定靜
細為女。觀慧分別為男。次分三乘以對男女。復約照性自具男女。佛性正觀。決破無明。為福德智慧之男。
中道慈悲。含覆一切。為端正有相之女。今借世間男女以表法門爾。初明五戒者。不殺不盜屬女。表定法。
不妄語不淫不飲酒屬男表慧法。言定即有慧。言慧即有定譬如女人而有左手。亦如男子而有右手。文
云。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此語自具兩法門。又云。便生端正有相之女。端正無邪醜。表中道正觀。離二邊之
醜。即慧義也。相即三十二相。慈心所種。即表定義也。雖具二而名女。若不得此五戒男女。則失人天道孤
獨。墮在三途。歸命求救五戒完全即男女願滿。十善及四禪等。例可知。次明聲聞男女者。五停心觀。治瞋
治散。此二屬女。治貪治痴治障。此三屬男。又直緣諦理正智決斷為男。出觀用法緣慈為女。五停心男女
生。即得入真。出觀男女生。得入假二義既滿則不復畏二十五有也。次支佛者。緣方便道。起慈觀為女。慧
觀為男。若發真緣理名男。出觀緣慈名女。支佛譬鹿。猶有迴顧之慈也。次六度菩薩。有慈悲。不斷惑。在死
生利物名女。行六度方便智慧名男。次通菩薩。既斷煩惱。則有智斷緣諦理之慧為男。慈悲扶餘智入三
[006-0684c]
界為女。次別教十信菩薩修福德莊嚴五波羅蜜為女。從一地二地智慧莊嚴為男。三十心名男女交處
聖胎。初地時。慈智合發。名男女雙生。生此男女。不墮二乘生死兩邊之過。生大歡喜。名歡喜地。初生慈智
男。女既是真因。任運能生上地男女。上地復生極果男。女是故諸佛皆以初地為祖父母。大慈大悲能成
佛道。出生般若。是諸佛之祖母。故稱為大女。次圓教。以無緣慈悲。種三十二相業名女。此女端正有相。以
中道智慧為男。此男質直福德。十信六根清淨。名為處胎。初住慈智。男女雙生。即男女具足。二求願滿也。
復次從五戒十善。齊第六天巳來。皆無禪定。番番悉是散心慧法。狂男子也。從三界定慧男女。男無破惑
之功。女無出生無漏之力。此無用之男女。從二乘通教等。慧有斷惑之用。則是幹事之男女有發生無漏
紹繼之德也。從二乘通教。所有定慧。不能破無明。見佛性。雖男而女。定則不能懷于中道之子。猶如石女
雖女而男惟有別教登地。真明慧發。無緣悲成。此乃名為真正男女。圓教初住見中道時。定慧具足。男女
相滿。方稱經文男則福德。女則端正也

○巳上二求。法華約身機應。結勸禮拜
[│/○]四稱名獲福。】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現住世間。諸法
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數。修法垂範。教化眾生。隨順
眾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疏】所比多眾。方便。權也。智慧。實也。下能比一名〔熏聞
云〕修法約自行。隨于何根。修習行法也。垂範約化他。即以自行作範。轉化於他也

△〔疏記云〕既是現住娑
婆菩薩。是故特舉為括量本

○〔引證〕〔長阿含云〕一日月行四天下。為一世界。如是千日月。千須彌。千閻羅
王。千忉利。千梵天。名為小千。即數小千。至滿一千。名為中千。即數中千。復滿一千。名為大千。其中須彌山
王。四洲日月。各有萬億皆是一佛化境。號為娑婆世界

○〔感通傳云〕宣律師問韋天曰。余聞一佛化境。三
千國土。日月歲數。或言百億。或言千百億。廣略不同。何耶。答曰。如師問百億千百億者。經文分明。千百億
化身。一佛化一日月。則成千百億日月。總要言之。萬億日月。為一大千。良由天竺億數有大小。應以一百
小億為一大億。乃成百大億日月。故云百億。】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
周徧法界。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恒
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世尊。我一名號。
[006-0685a]
與彼眾多。名號無異。由我修習。得真圓通。」


【【疏】先出所以。觀音所修。從三慧入。是眾行之根本
也。佛佛演教。皆以音聲。機機領悟。盡由聞慧。能於
聲塵而亡所得。復根結而歸真際。元明心妙。一多
之境融通。本湛覺圓。彼此之名平等。以一切身即
一身。故云微妙含容。一身即一切身。故云周徧法
界。此即福等之所以也。能令下。正比福等。謂由自
證平等理故。遂令他得平等福也。由我下。結所以
也。
○〔法華文句云〕入大乘論云。法身唯一。應身則多。格六十二億應。等一法身也。智者云。圓人唯一。偏
人則多。格六十二億偏菩薩。等一圓菩薩也

△〔法華論云〕彼福平等。有二種義。一信力故。二畢竟知故。畢
竟知者。決定知法界故。法界者。名為法性。初地菩薩。能證入一切諸佛平等身故。平等身者。謂真如法身。
是故。受持觀音。與受持六十二億恒沙菩薩名字。功德無差

△〔別行云〕今明一多性不可得。無有二相。一
則非一。多則非多。同入如實際。是故無異〔疏記云〕一中解無量。故說六十二億。無量中解一。故說觀音。以
實際之多。生觀音之一。故一無一實。以實際之一。生河沙之多。故多無多實。其理正均。故言無異。照其事
理。一多融即。故言正等

△〔私謂〕此中格量功德。文句以偏圓格量。別行以正等格量。一家之文。宗旨各別。
今且以天親論為準。既云證入平等。非無偏圓。不須格偏等圓也。既云能知法身。非無報化。不須格應等
法也。豈惟符智者之旨。沒偏用圓。而入大乘論中。法應之文。亦兼舉矣。今參合諸家之解。折衷于本論。貼
文於別行。則知孤山以選根利鈍。比較勝劣。謂多偏不敵一圓。良難免於料揀。而竹庵斥長水擕李。失正
途而用次意。亦非通義也

[?○/○]三結成。】


「是名十四。施無畏力。福備眾生。」


〔法華玄義云〕菩薩饒潤成熟一切眾生。而無限量。譬如大雨。四方俱下。一切卉木叢林。徧令生長。華果悉
皆成就。故名成就眾生普

[○@卍]三四不思議。德用殊絕。非言智之所能及也。即顯大圓鏡體。功德之相。然功
德力用。其體一也。以內蘊曰德。外施曰用。前雖隨機現應。適時御物。拔苦與樂。數仍有限。而未備陳自在
現化。無方之德。妙妙無比。難可思議。故今述也。文二

[?○/○]一標舉。】
[006-0685b]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
思議。無作妙德。」


【【疏】內德不充。外用不起。以金剛三昧。熏本四無量
心。由斯果證。實德現前。故成四事。俱不思議無作
而現。


[│/○]二列釋四
[?▽/○]一現形說法。】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
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
無邊。祕密神呪。」


【〔慤疏〕妙妙聞心者。初妙。則脫黏聲境。後妙。則圓
聽無遺【疏】此敘德本也。聞性本真。非麤非妙。由絕
待故。故云妙妙。下釋云。即此聞心。知妙妙者非麤曰精。離相曰
遺。遺聞。即聞所聞盡一根脫黏。五根圓拔。故不分隔。成一
寶覺。下列所現。故我下。標也。妙容多現。不可以形
量拘。祕呪無邊。不可以言說取。此則由三昧力。熏
本慈無量心。現種種形。說種種呪令諸見聞。獲其
妙樂〔溫陵云〕言初獲者。指本因也。】


「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
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囉首。〔擕李云〕爍迦羅。
有云具足〔真際云〕類拔折羅。即金剛也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

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
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母陀羅。或云印義二目三
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
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
[006-0685c]
在。」


【【疏】首出眾聖。法身也。臂能提接。化身也。目以導明。
智身也。物無虗見。見必利益。故能救護〔孤山云〕首表法身超
出兩邊。臂表解脫提拔眾苦。目表般若照了萬境。或慈或威。結現首也。或定或慧。結臂目也。人首只一。故
從奇數以增。臂乃有二。故從耦數以辨。人眼二。天或三。故兼畸耦以明

△〔無盡云〕由耳門入。而現首現臂
現目。所謂本妙圓通也。一首二臂二目。乃至八萬四千。塵勞煩惱。數極於此

△〔溫陵云〕此十一地等覺妙
行也華嚴十地巳前。猶依本智。長養大悲。至十一地。長養功終。純是大悲而為法體。與智圓現。故觀音手
眼。通身徧身。而以大悲稱也。二十四聖。各現一門。圓而會之。咸極於此。使悟入者。不第二十五門。頓了塵
勞萬法。法界理事。不離吾圓融淨覺之體。斯則無邊剎海。法法周圓。十方身土。塵塵具足矣。或曰。八萬四
千。特表法耳。一身何所施乎。夫身含十虗。毛端現剎。又不啻如首臂而巳。八萬四千首臂。猶人身有八萬
四千毛孔。未足異也。聖人之言。即事即理。既曰不思議德。勿以凡心。思之議之

[?▽/○]二無畏眾生。】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故我
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呪。其形其呪。能以無畏。施諸
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疏】由如幻力。熏本等悲。故能一身現無量身。無量
身現一身。十方微塵。無剎不現。說一一呪。拔眾苦
惱。無畏眾生。得大自在。
○〔引證〕〔涅槃云〕如來即是施眾生無恐畏者。若放一
光若二若三。若有過者。悉令遠離一切諸惡。如來今者具有如是無量勢力。若有菩薩。得住如是無所畏
地。則不復畏貪恚瞋痴。生老病死。亦不復畏惡道地獄畜生餓鬼。亦不復畏沙門婆羅門。外道邪見天魔
波旬。亦不復畏二十五有。是故此地名無所畏。菩薩住無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壞二十五有。如得無垢三
昧。能壞地獄有等

[?▽/○]三捨寶求哀。】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
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


【【疏】由三昧等。熏本喜心。故能所遊世界。眾生見者。
[006-0686a]
咸生歡喜。不惜身財。以求哀慜按普門中。無盡意菩薩。解頸眾寶珠
瓔珞。供養觀世音。佛告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等故。受是瓔珞。即其事也

△〔別行云〕問經
言游於娑婆。不言實報方便等。答總答中云。游諸國土。(此云所游世界)諸是不一。豈獨娑婆。大本文中。若
能深觀。常見我耆闍崛山。共聲聞菩薩僧。此即娑婆而是方便。又云即見我純諸菩薩。不共聲聞。即此是
實報也。即於堪忍而見二土。觀音深智。游於娑婆。豈容獨應同居機耶

[?▽/○]四所求隨欲。】


「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
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
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
涅槃。」


【【疏】由圓照力。熏本捨心。既而果證。得以珍寶。上施
菩薩。下及眾生。亦令所求。世出世法。無不隨願。此
上喜捨二段。互言皆得〔交光云〕證於究竟。巳入妙莊嚴海。佛法寶藏悉開。福
慧無量。手中出無量珍寶。身中運無量神通。故能生佛等供。財施無盡。六道。並兼三塗。亦言供者。菩薩觀
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悉皆生心。如佛想也。國土妻子。謂之外財。長壽身命。謂之內財。三昧。所攝法廣。
羅漢菩薩。一切境位皆是〔私謂〕次長壽於三昧之下。涅槃之上。則知不為延年。取長命報。中印度寶掌和
上。有願住世千歲。清辯菩薩。持觀音名。入修羅宮。待慈氏下生。皆為度人聞法故也

△〔法華文句云〕供養
諸佛者。若作外事供養。以一時一食。一華一香。普供養一切佛。無前無後。一時等供。於一塵中。出種種塵。
亦復如是。若作內觀者。圓智導眾行。圓智名為佛。眾行資圓智。即是供養佛。若行資餘智。不是供養佛。眾
行資圓智。是名供養佛。普門者。福能轉壽。如珠雨寶羅漢尚能迴福為壽。況普門示現。以不思議福。轉成
種智。即福智不二。名之為轉

△〔玄義云〕行有五種不同。一聖行。二梵行。三天行。四嬰兒行。謂示同三乘七
方便人所修之行。五病行。謂示為六道之身。現有三障之相。此之次第五行。菩薩所修。如涅槃云。復有一
行。名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大乘是圓因。大涅槃是圓果。菩薩能修此之一行。故名修行普

[○@卍]三總
結釋成二

[?○/○]一結答所問。】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
[006-0686b]
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疏】圓照三昧者。即一行三昧也。〔起信疏云〕文殊般若經。云何名一行
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論云。依是
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繫

緣法界。一念法界。故云緣心自在。〔補遺云〕耳識初緣音聲。故云緣
心。不循前塵。故云自在〔溫陵云〕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是從耳門得圓照也此即一經所

宗。首楞嚴定。文殊所讚。得真圓通。諸佛交光。同慶
此說。後學至此。幸冀留心。無謂聊爾也。復次。總上
諸文。對三觀者。由泯相澄神觀。故寂滅現前。由起
幻銷塵觀。故獲二殊勝。由絕待靈心觀。故四不思
議。亦是即空即假即中觀也。詳文可見。


[?○/○]二敘嘆得名。】


「世尊。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
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徧十
方界。」


【【疏】眼觀耳聽。略舉六根之二也。或觀此聽聞〔補遺云〕於
聞聽中用觀。觀其聞性也一根旋復。六用不成。故十方圓明。惟

一寶覺。由此得名。亦徧一切。
○〔法華文句云〕觀有多種。謂析觀。體觀。次
第觀。圓觀。㭊觀者。滅色入空也。體觀者。即色是空也。次第觀者。從析觀乃至圓觀也。圓觀者。即析觀是實
相。乃至次第觀亦實相也。今揀三觀惟論圓觀。世亦多種。謂有為世。無為世。二邊世。不思議世。有為世者。
三界世也。無為世者。二涅槃也。二邊世者。生死涅槃也。不思議世者。實相境也。簡却諸世。但取不思議世。
音者。機也。機亦多種。人天機。二乘機。菩薩機。佛機。人天機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二乘機者。厭畏生死。
欣尚涅槃也。菩薩機者。先人後巳。慈悲仁讓也。佛機者。一切諸法中。悉以等觀入。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
死也。揀郤諸音之機。唯取佛音之機而設應。以此機應因緣。故名觀世音

○〔清涼云〕觀即能觀。通一切觀。
[006-0686c]
世是所觀。通一切世。云音者。亦通所觀。即所救一切機。今別釋觀者。謂三業歸依。觀通心眼。了見諸相而
無所著。徹見體性。空有無礙。一切種智。圓頓觀察。故經云。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
瞻仰。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諸風火。普明照世間。皆是觀義。世略有三。謂三世界。若山若水。縣厓
邃谷。畏難之處。器世間也。無量眾生。即眾生世間。亦觀佛會所有眾生。常在一切諸如來所。即是觀察智
正覺世間

○〔悲華經云〕往昔過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此佛世界。名刪提嵐。佛名寶藏如來。有轉輪王。名無
諍念。時王千子。及八萬四千諸小王等。悉皆供養如來。第一太子不眴。終竟三月供養。作如是言。世尊。今
我以大音聲。告諸眾生我之所有。一切善根。盡迴向阿耨菩提。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
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暗處。若能念我。稱我名字。若為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不得免斯苦惱
者。我終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寶藏佛。尋為授記。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於第二恒河沙
等。阿僧祇劫。後分之中。當得作佛。號徧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其第二子得大勢。第三子文殊師利。
第八子普賢。皆同時授記。按清涼入法界鈔。引千手眼陀羅經。依無量壽經。繼無量壽。次當作佛。號寶王
功德山王佛。此悲華經。是苕溪熏聞所引。並是大聖迹門。故略載之

[?∴]二慶說難思。正在觀音。旁兼餘聖。
文四

卍一諸佛交光。】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
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於五體。
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并灌會中諸大菩薩。
及阿羅漢。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


【【疏】耳根圓通。五根總攝。稱可諸佛。說證皆同〔釋要云〕五
體放光。表餘五根。一時解脫故及大菩薩。阿羅漢者。即前二十五

聖。說圓通人。印說皆是。無非圓通。故放寶光。流灌
其頂。林木池沼。演法音者。既號圓通。彼我同暢。智
周萬物。何法不宣。交光如網。圓張大教也〔孤山云〕寶光交
照。表自他之理㸦融。林木演音顯依正之性不二。印前所證。盡契佛心

△〔無盡云〕此所謂塵塵爾。法法爾


卍二大眾蒙益。】
[006-0687a]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


【【疏】耳聞圓觀。頂觸智光。觀音三昧。一時同獲。此則
二十四聖。同會觀音一門。皆得名為金剛三昧也。
〔補遺云〕通指圓定。名為金剛。亦首楞嚴之異名也。下文云。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等
卍三雨華飾界。】


「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虗空。
成七寶色。」


【【疏】法身體素。天龍之所忽劣。今將顯現。如空寶嚴。
萬行集成。故華間錯〔釋要云〕百寶華者。萬行因華。莊嚴本有法身。方彰妙果也


△〔吳興云〕此表大眾。於第一義天。以四十位真因之華。而嚴果德也
卍四合國宣音。】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
合成一界。梵唄詠歌。自然敷奏。」


【【疏】根塵銷復。法界圓成。故山河不現。合成一界也。
〔釋要云〕山河不現。九界依正。一念全空。合成一界。佛界圓顯也
△〔吳興云〕又表發真歸元。空界殞裂。唯一
寂光土。是事希有。故詠歌之

△〔溫陵云〕天雨寶華空現寶色。地隱山河。界含剎土。表證圓通性。無作妙行。
自然紛披。寶明空覺。自然發現。有為習漏。當不復生。眾塵廓然。無復隔越。梵唄敷奏者。使法界永離眾苦。
常得妙樂也梵摩云淨。具云唄匿。正云婆師。此翻讚歎

〔孤山云〕以梵天之音。讚歎歌詠于三寶也
○〔引證〕〔法苑珠林云〕西方之有唄。猶東國之有讚。讚者從文以
結章。唄者短偈以流頌。經言以微妙音聲。歌讚于佛德也。長阿含云。具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十誦
律云。為諸天聞唄心喜。故開唄聲也

○〔宣律師云〕梵者。淨也。實惟天音。色界諸天。來觀佛者。皆陳讚誦。經
有其事。祖而習之。故存本因。謂聲為梵。尋唄匿也。亦本天音。唐翻為靜。深得其理。謂眾將散。恐涉亂緣。故
以唄約令無逸也

○〔寄歸傳云〕西國禮敬。盛傳讚嘆。大乘小乘。咸同修習。此有六意焉。一能知佛德之深
遠。二體製文之次第。三令舌根清淨。四令胷藏開通。五令處眾不惶。六乃長命無病

○〔宣驗記云〕陳思王
曹植。每讀佛經。流連嗟翫。以為至道之宗極也。甞遊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深感神理。彌悟
法應。遂摹其聲節。寫為梵唄。製轉讚七聲。升降曲折之響。梵音顯世。始于此焉。其所傳唄。凡有六契
[006-0687b]
經文十者純音無塵。唯其純音無塵。是以稱觀音也。交光云。音字應是聞字之誤。此師穿鑿。背理如
。】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六之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六之二
海印弟子 蒙叟錢謙益鈔


[○@│]四佛勅文殊料揀三
[?∴]一佛勅文殊二
卍一指說顯同。】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
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
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


【【疏】修行之要。入實為期。今皆獲證。成無優劣。然有
日劫相倍。故成前後差別。此明但約所至。圓通無二。所入之門。不無遲速。
無優劣而有前後也或可就彼各各得所。亦無前後之差別

此則若約佛語。判無優劣。所入之門。亦各平等。即無前後差別也
△〔補遺云〕無學有小乘四果菩薩
之異。今證圓通。皆菩薩無學耳

卍二應根令揀。】


「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
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006-0687c]


【【疏】若以三科七大。專門獨善。隨根各入。此皆方便。
若於此界。現在未來。設教通方。上中下機。咸得悟
入。永為眾生成道方便者。於二十五。何門為勝。由
先所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三摩提。最初方便。
故今令選。通途法門。令其成就〔吳興云〕前從證性。會同圓通。今為選
根。令簡方便。性如華屋。根如入門。若得其門。方受其賜

[?∴]二說偈料簡二
卍一奉旨伸敬。】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
佛威神。說偈對佛。」


【【疏】文殊智德之主。言用莫測。斷割無疑。與奪眾心。
誰不緘默。故承佛旨。敬而說偈〔李長者曰〕普賢為智相。主萬行。觀音
為大悲。治凶危。為上將。文殊為覺蒙之首。常為接信之師。互體交參。以持佛家之法

△〔私謂〕承佛威神者。
以文殊奉佛慈旨。選擇當根。乃是承佛威神加被。非敢以巳意。差別諸聖也

卍二正說偈辭四
[○@│]一頌真
妄雙源二

[○@?∴]一略明真妄二
[○@卍]一惟一真源。】


「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明妙。」


【疏】先合釋略明真妄科。次離釋本偈將揀行門。先明真妄者。若無迷
悟。豈有修行。葢迷一真。遂成諸妄。物不終否。故有
悟期。悟逐根門。遂分遲速。悟所極處。名大涅槃。故
下文云。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
由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菩
提涅槃二轉依號。故先明也〔吳興云〕欲簡圓通。先明覺性。次辨迷妄。後
示歸元

△此顯一真性海。離名絕相。非真。非妄。不悟
不迷。惟一圓常。餘無所得。即下妙性圓明。離諸名
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也。覺性周徧。甚深湛然。故
如海也。下句重嘆。不可思議。絕諸對待。故曰妙也
[006-0688a]
〔吳興云〕真覺之性。譬如大海。澄湛圓融。此喻寂而常照也。復牒圓澄所喻之覺。示其本來。照而常寂。故曰
元妙。此類前文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但法喻相參耳

△〔溫陵云〕覺湛性海。本自圓澄。此標圓體。圓澄之覺。
妙乎萬物。此標圓用。此人人本來圓通也

△〔宗鏡云〕如來藏心。湛然常住。即是六七識滅。建立八識。經云。
一念無明風。鼓動真如海。無明風盡。識浪不生。則覺海性澄圓。圓澄覺明妙

△〔圓覺云〕眾生國土。同一法
性。鈔引此釋曰。眾生國土。既本從覺海中起。即知全同覺海。覺海即法性也

[○@?∴]二因迷起妄二
[○@卍]一正明
起妄。】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疏】圓澄覺體。本來明照。妄覺不了。認為所相。所既
妄立。而生妄能。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故名生所。非
謂從真而生也。暗相既現。明性即隱。隱故曰亡〔真際
云〕於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而形所相。有相當情無相則隱。故照性亡

△〔標指〕元明照者。所謂般若無知。
無所不知。眾生不了寂照於絕待本覺上。立所明強覺。覺既強立。觀慧照用即隱。因此迷真起妄也

△〔吳
興云〕照即能見相。所即境界相照字義通真妄。猶明覺二義也

△〔定林云〕亡者。入亡而巳
△〔無盡云〕所不
自所因照而生。照不歸元遂亡本性

△〔東溟管氏曰〕無始妄想由因。只在元明照生所中。種種法界。起於
一照照則起于元明。起信言不覺心動。而有其念。則念又從不覺中起也。照處即是動處。元明不能無照。
即此便是最初一念矣。照必生所。此大覺之所乎。眾生之所乎。曰有所非覺。照性本從大覺中來。有所便
入眾生界上。眾生依世界。世界依虗空。所之立。自虗空界也。空界既立。性還照不。曰。經言所立照性亡也。
照性之亡。亡於何所。曰。亡在藏識海中。第八阿賴耶。是為無明業識。此識本從覺性中來。引出見分之識
浪。相分之境風。以自覆其本性。照性安得不亡。亦有不隨照而亡者乎。曰言照性亡。不言寂性亡也。寂本
無所照乃生所。所既生時。此照性即散入眾生界中。各成眾生自性。大覺不復收既散之性以為性矣。是
以權謂之亡。照性亡。寂性不亡。喻如父母之生子生孫。元精雖虧。而覺性自若也。】


「迷妄有虗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 智覺
乃眾生。」


【【疏】世界初起。頑空先現。從妄想生。故云迷妄有也。
[006-0688b]
如下文云。乃至虗空。皆是妄想之所生起。〔海印云〕由無明
力。覆蔽靈明之虗空。變為頑然無知之虗空。所謂晦昧為空也依空立世界者。世

界之體。即是四輪。皆依空有。如前文云。覺明空昧。
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等。依此頑空。結成四大幻色。即空
晦味中。結暗成色也妄想凝結。成外國土。妄心知覺。成內眾

生。依正既彰。總成世界〔永明〕經云。一切國土。惟
想持之。華嚴頌云。一切諸國土。想網之所現。幻網
方便故。一念悉能入〔吳興云〕身器二種。情與無情。皆妄想所成。如天親說。有分
別。及無分別。皆名為識。有分別。名識識。無分別。名似塵識。想澄成國土。即似塵識也。知覺乃眾生。即識識
也。宗惟識者。但謂此識不與真如同以一心為源。故說真如。無覺無知。凝然不變。不許隨緣。惟談八識。生
起諸法。與法性宗。義同水火。若曉今家破四性巳。隨宜而說。情通妙契。諍計成失

○二貼喻釋成。】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 皆依
空所生。」


【【疏】虗空惛鈍。體是不覺。不覺生覺。如海一漚。起信
云。即依覺故而有不覺。下文云。當知虗空生汝心
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虗空耶〔海印云〕虗
空廣大。於大覺心中。如海一漚。況依妄所生之世界。不益眇乎小哉

△〔圓覺疏〕如來隨順圓覺。湛然真常。
是虗空之體性。覺為空體者。佛頂云。空生大覺中。又云寂照含虗空

[○@卍]三反妄歸真。】


「漚滅空本無 況復諸三有。」


【【疏】下文云。汝等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虗空。悉皆銷
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震裂。良以妄元無本。
畢竟不生。故虗空如漚。不滅而滅。三有如幻。不無
而無〔熏聞云〕三有兼情器。婆沙以苦集滅諦。為三有體
△〔無盡云〕頑空不覺而迷生。三有元無而妄
起。一漚還海。海自非漚。三有歸元。真元非有

△〔溫陵云〕大覺海中。本絕空有。由迷風飄鼓。妄發空漚。而諸
[006-0688c]
有生焉。迷風既息。則空漚亦滅。所依諸有。遂不可得。空覺圓融。復歸元妙矣

○〔合釋〕〔私謂〕古今諸師。詮釋
此偈。咸謂妙德仰承佛旨。俯揀群機。義別長行。文從孤起。蒙繙閦良久。觸卷心開。頓了斯文。長偈行布。此
中對[改-己+易]勅命。全是開演長行。自滿慈妨難山河。洎慶喜廣明根結。迨諸聖各標觀境。盡觀音獨轉圓輪。糅
合三卷之經文。參求五對之法例。宣剔微妙。揀擇精嚴。廣略兼資貫散無在。信矣哉。伽陀祗夜。精瑩雜糅。
讚嘆歌詠。叶彼天音。清淨教體。煥茲聲論矣。不揆擣昧。敬荷冥加。用敢成立義門。疏通宗趣。務俾長行應
頌。鈎鑽分明。名句文身。科段絡釋。後有智者。撫卷豁然。庶亦心目開明。得未曾有云耳

○此偈初首。先頌
富樓那問如來藏。及世尊答釋一段經文。覺海性澄圓。圓澄覺明妙。頌長行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二句。此
中體用迭舉。法喻一齊。法性空明。諂之為覺海。二覺明妙。讚之以圓澄。不待詮解。而宗趣了然。葢長隱而
偈顯也

○偈云。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此頌長行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六句。長廣而偈略也。曰照生所。則搜及大覺起迷。無始和合之根抵處。曰照性亡。則指出無明
業相。藏海葢覆之種子處。是為能所通舉。影略隱顯。長偈互有也

○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界。此頌長行。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乃至起為世界。靜成虗空。虗空為同。世界為異四
句。亦長廣而偈略也。此中迷妄依空。追窮無量劫來。世界安立之根元。則長廣而隱。偈略而顯。亦互相影
略也

○想澄成國土一句。總頌長行。世界相續一章。以長行覺明空昧。相待成搖乃至有四輪保持世界
等。正是安立國土義。知覺乃眾生一句。總頌長行。眾生相續一章。以長行見色明發。明見想成等。正是建
立眾生義。長離而廣。偈合而略也。業果相續。長有偈無。以偈文窄故。亦影略也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
發。有漏微塵國皆因空所生。此頌長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
第遷流。因此虗妄。終而復始九句。長行牒結妄相。偈文標釋覺性。亦隱顯㸦見也。偈文首標覺海次牒海
漚。是中迷妄依空等。正顯覺海中。境風識浪無狀忽生之因。漚滅空無等。正顯覺海中。真如法海。妙空明
覺之相。偈中法喻映望。自相影略。亦是長無偈有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此頌長行。此迷無本。性
畢竟空。空元無華。妄見生滅。乃至何當更出山河大地等。長顯而離。偈隱而合也。此偈先後。符順長行。次
下離出。不復倫次。對文委釋。觀者詳之

○今按清涼明長行偈頌。通重頌及與孤起。有十例五對。謂有無
廣略。離合。先後為八。九或超間。十或頌巳重頌。圓覺疏於有無八例外。加隱顯為十。清涼別明孤起。於十
例中。會釋為六對。一因果。二體用。三影略。四難易。五法喻。六能所。然此六對。亦不出於十例。今依圭峰所
[006-0689a]
開十例。仍依清涼經離頌合。經有頌無等例。二文相映。約而明之

[○@?∴]二修證異同二
[○@卍]一理同行異。】


「歸元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


【【疏】同歸一理。理則無殊。行有偏圓。遲速不等。圓覺
云。無上妙覺。徧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
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


[○@卍]二聖同凡異。】


「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遲速
不同倫。」


【【疏】若聖人根性。或是巳證聖性。若順若逆。俱得入
覺。更無淺深。初心入道。故須揀選。令其速進。〔溫陵云〕二
十五聖。同一圓通。所謂無二。所謂多門。在乎聖性。順逆皆便。不容料簡。其如初心遲速異宜。日劫相倍。故
須選擇〔宗鏡〕法無遲速。見有淺深。遮障之門。各任

輕重。故文殊頌云云。此自心之性。徧一切處。隨處
得入。非獨見聞。或意銷香界而入圓通。或心開塵
境而證法忍。或入水觀而悟性。或審風力而悟空。
或剌足疼痛而純覺遺身。或了心無際而入佛知
見。或觀煖觸而成火光三昧。或聞法音而降伏妄
想。當此大悟之時。終不見有一境可生。一言可執。


○〔合釋〕〔私謂〕偈云。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此頌長行。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
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
門深入。及後云。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等。長離而偈合也

○初心
入三昧。遲速不同倫。此頌長行。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等七句。長廣而偈略也。遲速不同倫。亦頌長行。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三句。前後差別。即明遲速
之義。長後而偈先也。此中長先偈後。長後偈先。廣有多文。以類例之。不能悉舉

○巳下二十四偈。文殊承
[006-0689b]
佛聖旨。各依諸聖所說長行。而揀別頌之也。其作頌為揀別。則皆長無偈有。雖云重頌。實則孤起。此清涼
十例中。所謂超間頌也。間有雜頌長行者至文別指

[○@│]二頌料揀諸聖四
[○@卍]一依塵顯悟門六
[?○/○]一色境。】


「色想結成塵 精了不能徹 如何不明徹 於是
獲圓通。」


【【疏】優波尼沙陀。因觀不淨白骨微塵。㭊色明空。塵
色既盡。妙色密圓。今此揀云。色由妄想所結。染汙
真性。其體本麤。性是質礙。不能明徹。如何以此不
明徹法。而取圓通〔吳興云〕色由妄想。結成諸塵。塵質留礙。故於精明了別之性。不
能通徹

△〔溫陵云〕色能起想結塵。使精性不徹。此等各因六塵悟圓。而皆揀去者。彼所謂聖性無不通。此
所謂初心不同倫。則凡所不取。皆以不宜初心。意取耳根獨宜也

△〔補遺云〕下文並將十八界七大法。相
對此土凡夫根境揀選。以諸聖人雖因是而悟圓通。若以聲色。對今初心。只成塵礙雜相。不能入圓通也


[?○/○]二聲境。】


「音聲雜語言 但伊有本作依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獲圓通。」


【【疏】陳如悟四諦聲。妙音密圓。於是得道。今此揀云。
音聲不離諸雜語言。語言即是名句文耳。〔孤山云〕雜謂種
種語言。而此語言但惟名句味耳。新翻皆云名句文名句詮顯。各有分限。以

名詮自性。句詮差分別。文即是字。為二所依。四句是唯
識論文〔釋要云〕名詮自性。如云火秖詮得火。更不含水風等。并是何火等。句詮差別。即言炭火艾火等。文
即是字。為二所依。古以文為味者。字能顯二如味能顯食中之鹹淡也故非一能含

一切也。伊猶是也〔融室云〕言有方分。一非含多。一多既殊。圓通何得
△〔孤山云〕此
與觀音耳根相類。而被揀者。聲是佛語。根乃自身。認塵則著他語言。觀根則了巳心性

○〔引證〕〔仁王云〕是
名句昧。諸佛所說〔瑜伽云〕佛菩薩等是能說者。語是能說相。名句文身是所說相〔婆沙云〕名身。句身。文身。
次第行列。安布聯合。為名句文。此名句師也〔慈恩云〕文身者。為名句依。而顯所表。顯有四義。一扇。二相好。
[006-0689c]
三根形。次鹽。如次能顯風涼大人男女昧故。故名為顯。即喻此文身。能顯於理。若依古釋。翻文為昧。但是
所顯。非能顯也

△〔長慶說文云〕昧身。或曰文身。或曰字身
○〔釋文〕但伊名句昧。長水訓伊為是。溫陵云。伊
猶惟也。乾道紹興二本作依。或曰。語業但名句昧三。作依為正。伊字。語轉而譌也

[?○/○]三香境。】


「香以合中知 離則元無有 不恒其所覺 云何
獲圓通。」


【【疏】香嚴童子。宴晦清齋。聞香入鼻。觀此無生。來無
所從。去無所至。塵氣既滅。妙香密圓。今此揀云。香
之一法。合有離無。既非其常。未為圓觀〔熏聞云〕香味觸塵。皆
合中知。離則不覺。簡意大同

[?○/○]四味境。】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時有 其覺不恒一 云何
獲圓通。」


【【疏】藥王藥上。因嘗眾味。了味無生。非即身心。非離
身心。由味覺明。位登菩薩。今云。味性本無。待根方
覺。無根無味。故非圓通。味時者。嘗時也。


[?○/○]五觸境。】


「觸以所觸明 無所不明觸 合離性非定 云何
獲圓通。」


【【疏】䟦陀婆羅。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
安然。得無所有。妙觸宣明。由是證果。今明此觸。因
所觸身。而得顯發。無所不顯。性非常定。故不圓通
〔融室云〕今揀其觸。由所觸明。無所觸處。則不明觸。合時成觸。離無所成。或合或離。性則無定
[?○/○]六法境。】


「法稱為內塵 憑塵必有所 能所非徧涉 云何
獲圓通。」


【【疏】摩訶迦葉。因觀世間。六塵變壞。惟以空寂。修於
[006-0690a]
滅盡。妙法宣明。銷滅諸漏。今揀。雖稱妙法。乃是內
塵。憑仗此修。豈越能所。〔融室云〕憑塵作觀。必分能所。分能分所。性非徧涉
覺非能所。故非圓通徧圓。涉通也〔真際云〕獨散徧緣。不依五根所取。稱為內塵。
〔如說云〕法塵非外五塵之實質。乃五塵影子。意中獨緣。故稱內塵

△〔補遺云〕法塵為所緣。意為能緣。心無
並慮。如緣善心數。則不能緣惡。故非徧涉

[○@卍]二依根證入門五
[?○/○]一眼根。】


「見性雖洞然 明前不明後 四維虧一半 云何
獲圓通。」


【【疏】阿那律陀。因修樂見照明三昧。旋見循元。由斯
得證。今云。見性雖有洞然照了之義。而又前方全
明。後方全暗。左右傍觀三分之二。故云四維虧一
〔證真云〕縱其見性。雖云洞然。奪其見相。故不見後
○〔私謂〕偈云。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此頌
長行。如眼觀見。後暗前明。乃至眼唯八百功德等。長云。前方全明。後方全暗。故偈言明前不明後也。長云。
左右旁觀。三分之二。故偈言四維虧一半也。長但約四方而說。偈委約四維以明。則長略而偈廣。隱顯影
略。亦互見也。亦清涼十例中。第四難易云。不見頌本。難為解釋者也

[?○/○]二鼻根。】


「鼻息出入通 現前無交氣 支離匪涉入 云何
護圓通。」


【【疏】周利槃特。因作數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返息
循空。因是得道。今云。鼻息雖通出入。出入各據而
不相交。支分既離。豈成圓觀〔冥樞云〕入則為支。支身而巳。出則為離。離
身而巳。有出無入。有入無出。故匪涉入

○〔私謂〕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此頌長行。如鼻齅聞。通出入息。
有出有入。而闕中交四句。長偈廣略。亦互見也

[?○/○]三舌根。】


「舌非入無端 因味生覺了 味亡了無有 云何
獲圓通。」


【【疏】憍梵鉢提。觀味之知。非體非物。還味旋知。成無
[006-0690b]
學果。今云。舌入非是無端自有。由味境合。方有覺
知。境滅知亡。未為通貫〔吳興云〕舌根為舌所依。亦名舌入。今文語倒。但是舌
入非無端耳〔補遺揀之曰〕由甜與苦。顯此舌根。舌非味入。則舌無知。言舌非味入。則無端者。由知為舌根

[?○/○]四身根。】


「身與所觸同 各非圓覺觀 涯量不冥會 云何
獲圓通。」


【【疏】畢陵伽婆蹉。因觀痛覺。覺清淨心。無覺無痛。遺
身純覺。獲無學果。今云。能覺身根。與所覺觸。互相
假有。各無自性。義例相類。俱非圓觀。知無知異。各
有涯量。互不相冥。故為所揀。〔補遺云〕涯量。猶言邊畔
△〔雪浪云〕物不觸
知。身知有觸。能所相合。方成覺觀。在能非所。在所非能。既有邊涯限量。不能冥合一體也

[?○/○]五意根。】


「知根雜亂思 湛了終無見 想念不可脫 云何
獲圓通。」


【【疏】須菩提曠劫巳來。心得無礙。由是觀察十方成
空。空性圓明。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今謂
意根雜亂思念。若以寂定湛旋。畢竟無有知見。依
此修行。想念何逃。〔講錄云〕亂思想念。俱指第六識。六以七為根。故名意根。意想無
體。由雜念思量顯故。湛是澄湛。了是明了。意中湛了。想念圓脫。則意根終無見矣亦可。若

望湛覺真明。必無知見。即無知覺明也。應知有知
見者。未脫妄想。
△〔吳興云〕湛了終無見。如前精了不能徹也。以雜亂念。于湛了性。終
不能見。按湛了終無見。長水二解。吳興又一解。今師多宗吳興

[○@卍]三依識修斷門六
[?○/○]一眼識。】


「識見雜三和 詰本稱非相 自體先無定 云何
獲圓通。」


【【疏】舍利弗曠劫巳來。心見清淨。由遇佛故。見覺明
[006-0690c]
圓。光極知見。今揀眼識。雜在三和之內。窮其本性。
無相可得。自體不常。如何圓徧〔證真云〕論云。二和生識謂根境和合。
識生其中。今言三和者。能所合說也。根境乖時。識自無體。故云無定

△〔溫陵云〕三緣和合。四性無生。窮之
本自無體。故云非相

[?○/○]二耳識。】


「心聞洞十方 生於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
獲圓通。」


【【疏】普賢菩薩。本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得大
自在。今揀太高收機不盡。既法界為體。心聞為用。
故洞十方。此由普賢因修大行之所感故。中下之
機。於斯絕分。故云不能入。以眾生心中。發明普賢
行者。方現其身。非同觀音。觸物隨現。
△〔孤山云〕唯以心聞。不以
根聽。斯是分真所得。故非初心能入

△〔溫陵云〕普賢用心聞故。能知他方沙界外事。此由修法界行。大因
所生。非初心能入也

○〔私謂〕初偈云。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此偈正與相應。即清涼十義中。所謂增明
前說也。初心被揀。通十八界。而獨發於此頌者。以普賢行彌法界。是佛長子故。疏云收機不盡。不同觀音
隨現。亦指初心言之耳

[?○/○]三鼻識。】


「鼻想本權機 秖令攝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
獲圓通。」


【【疏】孫陀羅難陀。觀鼻端白。見出入息。化為光明。身
心內明。圓洞世界。徧成空淨。今揀觀鼻。非為究竟。
故曰權機。〔孤山云〕數息乃調心方便。是權機也若令攝心。必成所住。
真元無住。所住便非〔資中〕經云。若心有住。則為
非住。有所住。著也。非觀也。真則無住。


[?○/○]四舌識。】


「說法弄音文 開悟先成者 名句非無漏 云何
[006-0691a]
獲圓通。」


【【疏】富樓那辨才無礙。祕密法門。微妙開示。得無所
畏。今揀說法。不離聲名句文。所開悟人。須先成熟。
不由無種。便能入道。若散心說。但成有漏。非曰圓
〔融室云〕有名句身。非無漏道
△〔雪浪云〕說法弄音文。謂說法但弄音聲文句而巳
[?○/○]五身識。】


「持犯但束身 非身無所束 元非徧一切 云何
獲圓通。」


【【疏】優波離因持清禁。由是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
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無礙。今揀持犯細行。
唯檢於身。身若不生。將何檢束。故於法法。不能圓
〔吳興云〕波離次第執心。今但言身者。聲聞執身。亦防六聚七支之非。況今言身。識在其中矣

〔宗鏡云〕一切眾生。皆本具自性之律。首楞嚴云云。傅大士云。持戒本為制生心。我今無心過戒律。如是之
教。豈須戒耶。巳自知具佛性戒故。然于初心凡夫。及出假菩薩。亦不壞于事相。遮性二戒。悉皆等持。又出
曜經云。身被戒鎧。心無慧劒。則不能壞結使元首。故知若不觀心。妙慧成就。則不能斷無明根本。所以首
楞偈云云

[?○/○]六意識。】


「神通本宿因 何關法分別 念緣非離物 云何
獲圓通。」


【【疏】大目犍連因於修定。旋湛意識。心光發宣。得大
神用。今揀神通。乃是夙因本有。由加行力之所顯
發。何關修定。軌則意識。然後得生。法者。軌則義。分
別者。意識也。意識念緣分別。一切不離根境。故非
圓通〔熏聞云〕漏盡通。是意識內證。前五通。是意識外用。目連神通。夙因成熟。從三迦葉邊。聞法
而發。非關於法分別而現。小乘神通祗是作意。謂一心秖能作一。不同大乘無記。化化通也。緣物則有。離
物則亡

[○@卍]四依大歸性門七
[?○/○]一地大。】
[006-0691b]


「若以地性觀 堅礙非通達 有為非聖性 云何
獲圓通。」


【【疏】持地菩薩。因平心地。見內外塵。本無自性。不相
觸摩。皆如來藏。今揀地性。堅礙有為。體非通達。不
成聖性。故非圓通〔補遺云〕此全以地大法相。對初心以揀。如溫陵言。持地平填。初
心尚涉有為。非實聖性。此則明是揀聖。非揀根矣

[?○/○]二水大。】


「若以水性觀 想念非真實 如如非覺觀 云何
獲圓通。」


【【疏】月光童子。因作水觀。見身中水。與外香水。性合
真空。一味流通。得無生忍。今謂此觀。不離尋伺想
念豈是真實。如如之性。〔溫陵云〕未離想念。難契如如覺觀。即尋
伺也〔補遺云〕初心欲用尋伺心。想念水性能所不合。故難契如如也
[?○/○]三火大。】


「若以火性觀 厭有非真離 非初心方便 云何
獲圓通。」


【【疏】火頭金剛。觀多婬心。成智慧火。身心煖觸。無礙
流通。生大寶𦦨。今謂此由多婬。生厭離故。觀成性
火。此即厭求之心。豈稱圓照。聞說欲火而生厭離。是厭有也非是
真實離念之門。初機不合。故須揀也〔補遺云〕初心治欲。自有方
便。如五停心不淨是也

[?○/○]四風大。】


「若以風性觀 動寂非無對 對非無上覺 云何
獲圓通。」


【【疏】琉璃光菩薩。因觀身心世界。皆是妄緣風力所
動。風力無依。本無所有。於動見不動。即證實相。今
謂風性是動。由動有寂。動寂相對。對即非真。觀風性動。
[006-0691c]
即與寂對。有對非覺豈同圓觀。入流亡所第十無畏云。根境圓融。無對所對

[?○/○]
五空大。】


「若以空性觀 昏鈍先非覺 無覺異菩提 云何
獲圓通。」


【【疏】虗空藏菩薩。由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虗空無
二。佛國本同。得無生忍。今謂虗空昏闇。無明所生。
晦味為空故云昏鈍非是覺明。異於本覺。故須揀也〔補遺云〕從迷空
是無明。故為昏鈍。望今妄心。故先非覺

△〔融室云〕空由迷妄所成。昏闇頑鈍。初非是覺。覺是菩提。不覺則
與菩提成異。良恐初心。不觀真空。但執無記。沈空昏鈍。先無覺慧。故此揀也

[?○/○]六識大。】


「若以識性觀 觀識非常住 存心乃虗妄 云何
獲圓通。」


【【疏】彌勒菩薩。修唯識觀。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
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今謂識性念念生滅。攀緣不
息。體非常住。若但亡境。不亡其心。還成虗妄。豈是
圓通〔孤山云〕心本無心。存之即妄
△〔熏聞云〕初心以識為境。則念念流動。入道良難。以就初心
觀識。不能即陰是真故

△〔融室云〕揀有識性可觀。所觀識性生滅。非常住無生滅心。存心觀識。乃為虗妄


[?○/○]七根大。】


「諸行是無常 念性元生滅 因果今殊感 云何
獲圓通。」


【【疏】大勢至菩薩。由念佛三昧。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入無生忍。今謂凡是有為。皆屬行陰遷變。念性生
滅。正是無常。如何以無常因。獲常住果。故非圓通
〔補遺云〕初心動念。即屬行陰無常。此念性既在凡位。元是生滅。如何以生滅因。尅圓通果耶
念佛法門。此方最要。雖云生滅。要因想念。專注在
[006-0692a]
懷。兼佛願力。且生淨土。生彼國巳。進行彌速。取證
有期。今顯圓根。觀音為上。抑揚之道。故須揀也。
△〔吳
興云〕勢至念佛。都攝六根。所念之境。必通三身。然子母相憶之喻。多就應身而說。是故同無常生滅也


○〔私謂〕應知文殊此偈。非揀念佛法門。正揀念佛不了之人。為此土眾生。開示真實念佛法門也。念佛三
昧。是真常行。非行陰無常之諸行。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是不生滅之念性。非生滅之念性。都攝六根。淨念
相繼。是念佛之真因。念佛現前。必定見佛。是念佛之正果。心佛眾生。因果無二。何殊感之有哉。若以無常
行念佛。以無常心念佛。欣厭熾然。繫縛宛爾。口淨而心不淨。事淨而理不淨。一念淨而多念不淨。多念淨
而少念不淨。不護心城。空希淨土。既植虗妄之因。定招紆曲之果。佛言。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
生不滅。無有是處。故知淨念相繼。其行為真常。是為以不生滅心。求不生滅果。若淨念不相繼。其行為無
常。是為以生滅心。求不生滅果。心土相應。生佛歷然。斯所謂因果殊感。決定不謬者也。起信開一心二門。
心真如門。圓通實性也。心生滅門。即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也。論言離念相者。等虗空界。又言以無念故。本
來平等。既云心體離念。則應無佛可念。既云本來平等。則亦何土可生。向後示專心方便。勸修淨土。則曰
專意念佛因緣。發願往生他方佛土。又曰。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彼佛真如法身。畢竟得生。住
正定故。是則以離念之心念佛。乃為念佛以無念之念見佛。乃為往生。今謂此中料揀念佛。是生滅無常
之法。則論中初標真如法身。巳尅指不生滅之果。而後勸專意念佛。乃別修生滅之因。自語矯亂。寧有是
哉。吳興岳師。謂勢至喻子母相憶。但是念應身佛是故指同無常生滅。若指念應身佛。是生滅法。亦應指
應身佛。是生滅身。如來廣明念佛法門。但言專念一佛。未聞分別三身。既應化不是法身。即名號有何實
相。且如凡夫下品。乘華往生。帶業出纏。猛利回向。彼所念是何身之佛。彼所應是何佛之機。未知岳師作
何科判也。若言此中獨顯圓根。抑揚宜爾。則彌陀為慈父。觀音勢至為二子。何以耳根一門。為大為圓。念
佛一門。為偏為小。既知三身一身。即知三聖一聖。抑揚之道。吾不知其可也。雲棲。淨土師也。怵於岳師之
言。而未能奮筆。不辭狂瞽。僣為疏通。敢云解圍。聊以送難云耳

[○@│]三頌觀音圓通三
[○@?∴]一廣顯圓門三
[○@卍]
一標指教體。】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體 清淨
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 實以聞中入。」
[006-0692b]


【【疏】娑婆世界。耳根最利。故用音聲。以為佛事。由從
耳根發識聞聲。引生第六識中聞慧。緣名句文。熏
成解心種子。納為教體。故云。教體在音聞也。教體
既成。然後思惟修習。入三摩提。成大解脫偈文離苦得解
脫一句。今依溫陵。截置下偈之首

○〔溫陵云〕聖人設教。隨方不同。加淨名經中佛言或有佛土。以佛光明
而作佛事。或有佛土。以佛菩提樹而作佛事。乃或以園林臺觀。或以虗空。或以寂無說示。如香積佛國。無
文可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而此方教體。必藉音聞。欲取正定。必由聞入者。葢彼諸佛土。無非
利智。故機緣默契。出乎言象。堪忍眾生。迷本循聲。昏惑障重。必藉聞熏聞修。以銷塵除障。然後可入。然以
聞為入者。特得其門而巳。必期於遺聞。反聞。則佛光明。菩提樹。乃至寂無說示處。皆可入矣

△〔標指〕此界
以音聲為佛事。真教相也。詮顯一真清淨。即真教體也

△〔吳興云〕教體應具聲名句文。今言音聞者。以聲
是實法。餘三是假。攝假從實。故但云音

△〔荊溪云〕此土入者不假餘塵。雖有滅後色經。淨名香飯。及以法
行思惟悟等。並以金口聲教為本

○〔合釋〕〔私謂〕巳下諸偈。承佛威神。揀選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二十四
聖修行。一門圓照。開示阿難大眾。令未來學人。當依如是修習也。我今白世尊巳下。乃承勅報命之詞。阿
難汝諦聽巳下。則奉勅宣告之文也。此中伽陀祇夜。展轉相生。其廣略隱顯。隨文參互。與夫長先偈後。長
後偈先者。皆祇夜也。其長無偈有者。皆伽陀也。上來料簡十八界修行方便巳覺。偈文自我今白世尊。乃
至實以聞中入。凡六句。乃結上起下之辭。正明音聲教體。尅示二十五聖。修證圓通。取三摩地。總相法門。
以會通十八界。料簡方便之法。以證明如來彼等修行。實無優劣之文。上半頌。孤起也。下二句。則重頌也。
初頌云。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國。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者。標世尊為法王。立娑婆為化土。取音聞為
教體。以攝集一頌之根本。以生起應頌諷頌多頌之節段。審此一頌。為孤起也。次頌云。欲取三摩提。實以
聞中入。此頌長行。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乃至觀世音自敘。彼佛
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等。長廣而偈略也。偈只兩句。而觀音之耳門。與二十四聖之根門。含攝映望。觀
網交羅。此即集施頌。以少言攝多義者也。長云。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偈云。實以聞中入。聞中二字。長偈互
顯也

○〔通曰〕楞嚴會上。文殊親奉佛勅。選擇圓通法門。進退揀收。迄今未有定義。良以實無優劣。如來之
慈旨圓融。承佛威神。文殊之選擇諦審。單言揀。即優劣之相歷然。單言收。則選擇之文何據。孤山圓師。橫
[006-0692c]
分別鈍。尅定勝劣。吳興岳師非之。謂諸聖所得圓通本根。非此土當根。乃為所揀。山家竹庵觀師扶其義
曰。實無優劣。會同諸聖。彰通義也。誰當其根。從土順機。彰別義也。既云入道皆通。則根土一切融通。復云
何別。若云順土各別。則人土一向違背。復云何通。今置通義。且明順土。謂觀音獨順此土之機。而諸聖咸
不順者。此義何居。諸聖所居之土。在娑婆耶。不在娑婆耶。如不順此方之土。則此方諸聖。有言嘗娑婆世
界草木金石者。有言於此界中有佛出世者。此委屬何方之土。諸聖所順之根。在此土耶。抑在他土耶。如
不順此土之根。則他方世界。有以佛光明。菩提樹作佛事者。乃至有以香飯作佛事者。將別順何方之根。
此觀自在。乃他方來游之菩薩。不應此方諸聖偏違教體。如諸聖所承事。威音王日月燈等佛是往昔娑
婆之教主。不應多生修習重捨宿因。是則順土一解。牒而責之。有無窮過也。誦文之師。依語生解。顢頇籠
統。義居兩楹。此揀彼收。那有明文。即揀即收。都無誠證。斯所謂張網貯風。織空為縷者矣。竊謂選擇正義。
不出揀收二法。直須對決分明。然後遮表無惑。偈文自初心入三昧。乃至云何獲圓通等。此全揀也。我今
白世尊巳下。偈有六句。此全收也。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二句。此正揀正收也。何言乎全揀也。歸元性
無二。方便有多門。故揀。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故揀。眾生迷本明。循聲故流轉。故揀。何言乎全收也。聖
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故收。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故收。自餘諸方便。皆是佛威神。故收。即事捨塵勞。
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故收。觀音固獨順此方之根。諸聖亦未嘗不順此方之土。以言乎一門圓照。即
十八界齊收。以言乎迷本循聲。則耳門亦揀。今謂此之所揀。即彼之所收。一法界中。誰揀誰收。作此差別
耶。何言乎正揀正收也。偈云。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以一娑婆世界。是釋迦一佛國土住
此說法度生故。以此世界眾生。樂小法。剛強難化。又耳根偏利。佛用柔軟剛強雜說三語。以清淨音聞而
調伏故。故曰。聲論獨宣明。所謂以聲音語言文字而作佛事也。偈云。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此娑婆國
土。釋迦為法王。觀音為淨聖。二十四聖為眷屬。同居忍土。並領金言。無一門不宣聲論。無一法不歸教體。
此二句文勢。緊躡上十八界中。云何獲圓通而來。故曰正揀。尅而論之。正在觀音。傍參餘聖。凡取三摩提
未有不以聞中入者。故曰正收也。以從塵入言之。陳如於佛音聲。悟明四諦此以音聲為教體也。最初得
解。聲徹梵天空神傳唱。此其證也。若優波尼沙陀。若香嚴童子。若藥王藥上。皆言如來教我。亦言如來印
我。此亦聞中入也。跋陀婆羅於威音佛。聞法出家。大迦葉於日月燈佛。聞法修學。此亦聞中入也。以從根
入言之。阿那律陀。聞訶失明。佛示照明三昧。得半頭天眼。非關眼觀也。周利槃特半偈遺忘。誦帚開悟。豁
[006-0693a]
然漏盡非關鼻觀也。驕梵鉢提牛呞異舌。如來示一味心地法門。滅心入定。非關舌觀也。畢陵伽婆蹉純
覺遺身。因於數聞如來說苦空法門。非但由觀身也。須菩提入寶明空海。因於如來發性覺真空。非但觀
意也。此六人者。亦皆以聞中人也。以從識入。言之。舍利弗聞迦葉波宣說因緣。悟心無際。從佛口生。非聞
中入而何。普賢菩薩用心聞。分別眾生知見。我說本因。心聞發明。非聞中入而何。孫陀羅難陀心常散亂。
如來教我。觀鼻端白。非聞中入而何。富樓那辨才無礙。宣說苦空實相。以音聲輪。助佛轉論。非聞中入而
何優波離聞佛教戒。廣說戒法。結集律藏。非聞中入而何。大目連亦聞三迦葉宣說因緣。心得通達。神通
第一。非聞中入而何。以從大性入言之。持地菩薩。初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今聞諸如來宣妙蓮
華我先證明。此於聞中。證地性圓通也。月光童子。聞水天佛教。修習水觀。得無生忍。此於聞中。入水觀三
昧也。火頭金剛。承事空王。說多婬猛火。教以徧觀。諸佛呼召。名為火頭。此於聞中。入火光三昧也。瑠璃光
菩薩。遇無量聲佛。開示本覺妙明。大千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此於聞中。證性空真風也虗
空藏菩薩。於定光如來。得無邊身。純現虗空相。以音聲答問說法。此於聞中。證性覺真空也。彌勒菩薩。蒙
日月燈明佛。教修習唯心識定。單傳十方唯識之宗。娑婆國之聲論。莫深於此。大勢至菩薩。蒙無量光佛。
教念佛三昧。廣攝此土念佛之人。娑婆國之教體莫弘于此。如上諸聖。與觀世音菩薩。同發聞慧齊證圓
通。一行三昧。無二無別。然而不能無揀者。諸聖自以多根入道。而觀音正以耳根入道。諸聖各以多根。分
證耳門。而觀音獨以一根。圓證耳門。淺深遲速由此旁分。偏圓祕現因而側出。所以示有一多。各成方便
也。今此會上。經文殊一番選擇。於觀音則歎大褒圓。於諸聖。則開權顯實。一色一香。總歸三昧。塵塵法法。
圓照一門。以一根接諸根也亦以諸根接一根也。以一機抽諸機也。亦以諸機抽一機也。以一聖顯諸聖
也。亦以諸聖顯一聖也。十八界各啟一門而觀音為一總門。總門一啟。則門門通達。不以一門閉多門也。
十八界各懸一鏡。而觀音為大圓鏡。圓鏡一照。則鏡鏡交光。不以一鏡遮多鏡也。淨名中諸菩薩。廣說不
二法門。蘇子瞻頌之曰。忽見默然無語處。三十二說皆光焰。蒙所謂全揀全收。亦復如是。古師以圓通揀
法設楞嚴三關。若揀根順土之解。妨難盤互。此關之揵閉。終不可得而破也。不有曲說。孰資哢引。山家諸
師。實唯良導矣次下讚嘆觀音。指陳修證揀收之法。次第委釋。世之君子。忽厭繁文

[○@卍]二褒嘆當根。】


「離苦得解脫 良哉觀世音 於恒沙劫中 入微
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 無畏施眾生 妙音觀世
[006-0693b]
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寧 出世獲長住。」


【【疏】初一句。總標嘆。〔溫陵云〕初二句總嘆。觀世音言。拔苦與樂也次二句。
嘆三十二應。次二句。嘆十四無畏。兼四不思議。次
二句。嘆德號。妙音是體。觀世音是用。亦是真俗二
諦。亦是自利利他。梵是淨義。釋成體也。海潮要不
失時。釋成用也。救世下。結嘆利益。初得世間安樂。
終成究竟涅槃〔孤山云〕智冥妙理。故曰妙音。悲化群生。故觀世音。智冥理故。無二邊
染汙。如梵音清淨。悲化生故。赴十界機感。如潮不過限。救世結潮音赴機。出世。結梵音冥理

△〔四明疏記
云〕菩薩妙智觀故。皆成妙境。三智照故。音成三境。雙遮空有。即成妙音。雙照空有。即成世音。梵是四等。慈
悲喜捨四觀照之。即成俗諦。故名梵音。稱俗照機。若熟若脫。時節不差。名海潮音

○〔私謂〕上來既標顯音
聞教體。此偈乃別嘆觀世音當根勝妙。以發起圓通修證之文也。偈云。離苦得解脫。此頌長行。忽然超越
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四句。乃至後文。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等。長廣而離偈略而
合也。長行云。彼佛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
名。徧十方界。文殊舉揚昔記。同佛嘆德。故曰良哉觀世音也(書曰股肱良哉觀音補處安養助化娑婆亦
叶外典股肱之義也補遺文)

○於恒沙劫中。入微塵佛國。此頌長行。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
二應。入諸國土。乃至是名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等。法華言游于娑婆。此言入微塵國。智者大師。用三土釋
彼經。未見此經。而理相符順也

○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此頌長行。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
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乃至是名十四施畏力。福備眾生等。皆長廣偈略也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此二句。長無偈有。孤起頌也。普門品頌曰。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
間音。文殊葢重宣佛所說偈。極成巳讚。以此信知持世菩薩。證明妙蓮華。定指今佛所說經也

○救世悉
安寧。此頌長行。故我能現眾多妙音。能說無邊祕密神呪。乃至八萬四千寶目。救護眾生。得大自在等。此
四不思議之一也。其二能以無畏施諸眾生者。經文與此偈互攝。故不累書也。出世獲常住。此頌長行。供
養十方如來。旁及法界六道眾生。求三昧得三昧。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等。此四不思議之四也。第三
捨身珍寶。略而不頌者。影在第四段中故。即六對中三影略也。於讚嘆四音之後。頌四不思議者。謂三十
[006-0693c]
二應。十四無畏。以是四無作妙德。為大總相法門。故於頌後牒結。以嘆德也

[○@卍]三廣辨圓根二
[?○/○]一正顯
聞性三

[│/○]一圓真實。】


「我今啟如來 如觀音所說 譬如人靜居 十方
齊擊鼓 十處一時聞 此則圓真實。」


【【疏】解脫德也。如前觀音所陳三昧。所得殊勝。赴感
不差。周徧皆應。十方者。十界也。擊鼓者。機動也。一
時聞者。應不失也。此則應身無量。無感不應。故云
圓真實。
△〔宗鏡〕此是直說如今一切眾生。日用
現行。聞性三真實之體。即今聞性。具三真實。文殊
簡出。現證可知。觀音入門。圓通立騐。非從行得。不
墮有為。豈假功成。本來如是。一圓真實者。以聞性
徧一切處。十方聲塵。應時無有前後。以同時周徧。
一一皆不出自性。如水起波。波不離水。以聲性全
聞。聞外無法。即是本聞。自具圓通之性。非待證聖。
方有斯事。故法華偈云。父母所生耳。清淨無瑕穢。
以此常耳聞。十方世界聲。又云。持是法華者。雖未
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巳如是。


[│/○]二通真實。】


「目非觀障外 口鼻亦復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
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 遐邇俱可聞 五根所不
齊 是則通真實。」


【【疏】般若德也。前四句。揀不通。口鼻下二句。經文語
倒故。先舉所例口鼻。後舉能例身根。葢翻譯者。略
順根次也。〔孤山云〕口鼻身皆合中知。當移身合句居上隔垣下四句。正
[006-0694a]
顯耳根。不同前五。由是得名。通真實耳〔標指〕由眼觀障內事。
隔牕紙。不見外物。隔皮囊。不見五藏。口鼻身意。不及耳根。洞徹無礙。故曰五根所不齊

△〔宗
鏡〕二通真實者。且眼根見性。雖即洞然。能觀前
而不觀後。鼻舌身等三根。皆合中知。因能所而生
起。若意知根。所緣不定。念念遷移。故五根所不齊。
唯耳根圓通無礙。聽響之際。任隔礙而遠近俱聞。
妙應之時。無揀擇而大小咸備。高城和上歌曰。應
耳時。若幽谷。大小音聲無不足。十方鐘鼓一時鳴。
靈光運運常相續。斯則處凡身而不減。居聖體而
不增。常現常通。塵勞不能匿其神彩。非閒非斷。天
魔不能挫其威光。不壞緣生之耳根。圓是一靈之
妙性。


[│/○]三常真實二
[?▽/○]一正顯。】


「音聲性動靜 聞中為有無 無聲號無聞 非實
聞無性 聲無既無滅 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
離 是則常真實。」


【【疏】法身德也。聲於聞中。自有動靜。說為有無。非謂
聞性是有無也。若以不聞聲時。號無聞者。聞性巳
滅。聲塵更起。遣誰更聞。是知聲有。聞性不生。聲無。
聞性不滅。生滅既而徧離。由是得名常真實也〔真際
云〕如羅睺羅擊鐘

△〔宗鏡〕三常真實者。動靜是音聲之
體性。於聞中似有似無。若無聲時。號無聞。非實無
聞性。以聞性常在。若聞性隨聲塵滅。則前聲滅時。
後聲不合更聞。故知聲塵自無。聞性非滅。聲塵自
[006-0694b]
有。聞性非生。又非唯聞性無生。返觀聲塵。亦無起
滅。以從緣而起。自體全無。如華嚴論云。一切諸法。
皆如谷響。


[?▽/○]二釋成。】


「縱令在夢想 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 身心
不能及。」


【【疏】如前重睡。心想不行。聞舂擣聲。別作他物。此時
豈憶靜搖。應知聞性不斷。故云不為不思無也。覺
觀出思惟者。此既不與念想相應。即出覺觀思惟
之表。〔資中云〕真聞。性。出覺觀思惟之外譯人迴文不盡。故令語倒。
覺觀。即尋伺也。思惟。即是徧行思也。俱是心所。皆
不相應。故名為出。又覺是本覺。即聞性也。觀即是
照。此即文順〔無盡云〕夢聞擣練之聲。雖不思惟。聞性不滅。及乎覺觀。盡聞不住。覺所覺
空。則身心豈能及乎。因粘上句。不為不思無。故言覺觀出於思惟耳

△〔溫陵云〕五根皆待意思。有無不常。
惟耳在夢。能聞杵聲。不為不思而無也。其為覺觀。乃出乎思惟。勝餘根矣

○〔私謂〕偈云我今啟如來者。此
頌長行。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乃至皆言修習真實圓通等。應選根之勅旨。而啟告以報命也。
如觀音所說者。此頌長行。初於聞中。入流亡所。乃至忽然超越世出世間等。一十五句。以觀音所自說。聞
熏聞修金剛三昧法門。正以入流亡所。一往寂滅。證合聞性三真實體。今於其所證。說圓。說通。說常。文殊
代為宣說。即觀音所自說函葢不差。伏請世尊為證明也

○初一偈。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頌長行。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四句也。長舉法。偈舉喻。即六對中第五。法喻不同。隱顯㸦見。成
圓義也

○次二偈。目非觀障外。乃至五根所不齊。此頌長行。如眼觀見。後暗前明。乃至如意。默容等。一十
行文長揀優口意二根。而偈則並劣五根。二文相望。亦長無偈有也。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此頌長行。
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此亦舉觀音所自說成通義也

○次三偈。音聲性動靜聞中為
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此頌長行。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
[006-0694c]
有無。聞實云無。誰知無者。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等。一
十三句。重頌長行。彼此映徹。最為明了。初偈取喻擊鼓。此偈隱喻擊鐘。法喻隱顯之妙也。又音聲性動靜。
聞中為有無。重頌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重頌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覆舉觀音所
說。極成常義。所謂頌巳重頌。增明前說也

○後一偈云。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此頌長行。如重睡人。熟
眠牀枕。乃至此性云何為汝銷滅等。二十九句。是人夢中。豈憶靜搖。其形雖寐聞性不昏。偈言不無。長言
不昏。皆託夢想。顯此聞性也。是中聞舂擣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圓義也。自怪其聲。為木石
響。於時忽寤。𨓏知杵音。即通義也。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即常義也。長行具有三義。偈
文標釋。亦離合互顯也。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即疊舉觀音所說。空覺極圓。忽然超出等文牒。結圓通
實三義也

[?○/○]二正明觀行五
[│/○]一標示旋流。】


「今此娑婆國 聲論得宣明 眾生迷本聞 循聲
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 不免落邪思 豈非隨所
淪 旋流獲無妄。」


【【疏】前二句。通明此方。由聲教入。聲名句文。能詮法
義。眾生由此。聞而解了。故云宣明。〔融室云〕聲即是教。此堪忍界。以
音聲為教而得宣明顯了次四句。正顯過非。苟隨聲教。不能亡

緣。入流返照。即迷本聞性。循聲轉也。故舉阿難。雖
得多聞。不能亡相。為聲所轉。生滅妄想。無由得免。
後二句。結非顯是。旋流者。返流也。斯則入流亡所。
唯照聞性。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故云無妄〔標指〕聲名句文。
顯詮其義。因義生解。因解起行。解行相應。旋根歸性

△〔溫陵云〕聲論者。依聲論明本聞自性。以覺迷本循
聲妄取淪替者

△〔吳興云〕邪思。指摩登伽矣
○〔引證〕〔寄歸傳云〕大聖一音。則貫三千而總攝。或隨機五道。
乃彰七九而弘濟。時有意言法藏天帝領無說之經。或復順體談詮。支那悟本質之字。梵云攝施苾䭾。攝
施是聲。苾䭾是明。即五論之一明。大數有五。即神州之五經也

○〔私謂〕文殊奉勅揀根。十八界初心方便。
料簡巳畢。遂乃安立教體。發明三昧。會通諸聖。圓歸於觀音耳根一門。復次說偈。自今此娑婆國巳下。乃
[006-0695a]
至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凡有三偈。復次汝聞微塵佛六句。正釋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二句。聞非
自然生。乃至圓通實如是。正釋旋流獲無妄句。皆正揀耳根一門。明旋機反聞之妙。尅示修證。為一期揀
法之宗要也。良以眾生無始巳來。盤洄五濁。多生身土。既偏結於娑婆。此土根機。又偏利於聲教。是以三
賢十聖不出同居。即彼下品鈍根。亦知循響。誰不順此方之土。誰不順此土之根。但以結使弘多。習氣濃
厚。不認恒常之聞性。却狥生滅之聲塵。本聞一失。即隨聞相而鈎牽。聲教不真。翻依聲論而顛倒。妄以逐
妄。迷而積迷。過誤滋深淪替何巳。今欲開陳方便。疏淪根門。須直指倒聞之機。乃尅示旋流之法。由循聲
流轉者。即以聲音解脫。則循聲乃休復之因。以多聞畜悟者。仍以聞性蠲除。則多聞是返聞之路。斯則娑
婆忍土。普現妙嚴。煩惱音聞。無非清淨所以愍茲淪轉。仗此撈攏欲證圓門。重須揀別者也。上來揀根。為
揀十八界多根。故結文曰。云何入圓通。此中揀根。單揀耳門一根。故結文曰。圓通法如是。偈不牒云何。而
但結如是。此互相隱顯。影略之妙也。十八界徧揀多根。只為開顯耳根。今耳門又加揀別。則娑婆國中。聲
論教體。清淨宣明。無餘法矣。故結示曰。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又曰。於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言此門
者。一路涅槃之門也。即耳根之一門。亦即十八界之多門也。此門中即收是揀。是故。十八界悉揀。即耳根
亦揀此門中即揀是收。是故。知耳根亦揀。方知十八界齊收。經云。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此所謂
全揀全收者也科經者不曉大塗。定指十八界全揀。耳門全收。遮表予奪。迄今都無正義。有由然矣

○〔偈
云〕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應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之頌。長無偈有。此孤起也。眾生迷本聞。循聲
故流轉。此頌長行。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等。
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此頌長行。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
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等。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此頌長行。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
等然此頌實承佛勅。加被當來。故重舉娑婆聲論。以彰教體。文多重頌。義實孤起也

[│/○]二諦聽返源二
[?▽/○]
一結指定門。】


「阿難汝諦聽 我承佛威力 宣說金剛王 如幻
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


【【疏】金剛如幻。巳見上文。三世如來。一門超出。故曰
佛母。又金剛。空也。如幻。假也。佛母。中也孤山文
△〔涅槃經云〕
[006-0695b]
佛性者。即首楞嚴三昧。是一切諸佛之母〔標指〕此即首楞嚴定。體上具摩訶般若解脫。三德祕藏也

○〔私
謂〕世尊重宣偈曰。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世尊宣說此偈。乃是不可思議威
神之力。故文殊承佛威力。重為開演。而囑阿難以諦聽也。經云。承佛威神。說偈對佛。下偈云。皆承佛威神。
皆此義也。以此文長行未說。則為孤起。以增明如來前說。則亦為重頌也。觀音言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
熏聞修。金剛三昧。古佛所授。今佛所說。真三摩地。無二無別。故偈不重舉。亦影略也

[?▽/○]二斥責過誤。】


「汝聞微塵佛 一切祕密門 欲漏不先除 畜聞
成過誤 將聞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


【【疏】雖持法藏。不能捨聞而觀自性。故成過矣。〔宗鏡云〕以
多聞強記。是識邊際。本非實故。若因聞見性。則多聞有助顯之功。若背性狥聞。則畜聞成邪思過誤

將世間隨聲聞相。持他佛法。不如返照自巳聞性。
成真三昧。故云聞聞〔孤山云〕上聞能觀之智。下聞所觀之理
△〔溫陵云〕佛佛。謂
佛之佛性。聞聞謂我之聞性

△〔融庵云〕佛佛。佛之佛法。聞聞。我之聞性
△〔海印云〕諸佛言教。文字般若。即
法身所在。法亦名佛。故言佛佛

○〔私謂〕偈云。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此頌長
行。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祕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及何須持我佛頂神呪。摩登伽心。淫火頓歇。愛河
乾枯。令汝解脫等。長廣而偈略也。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此頌長行。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
勤修證。雖復憶持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恒河沙。秪益戲論等。長顯而偈隱也

[│/○]三顯示觀相三
[?▽/○]
一頓證旋脫。】


「聞非自然生 因聲有名字 旋聞與聲脫 能脫
欲誰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


【【疏】見聞覺知之聞。隨聲而有。非本然性。〔私謂〕非自然生。即四
性非無因生也。因即聲教。是因緣所生法如上文云。如汝今者。承聽我

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等。若能離緣觀性。聞相不
起。動靜境亡。能所不拘。故名解脫。縛既無得。脫亦
不名。一根既然。六根皆爾〔宗鏡云〕今時多迷自性本聞。但隨能所聞相。一
[006-0695c]
向循他聲流轉。此聲是對因緣所生法。非真實有。但因聲而立名字。因名字而有詮表。若旋復本聞。則脫
聲塵之境。所脫之境既虗。能脫之名何立。則能脫所脫皆空。若耳根歸本元。六根皆寂滅。以六根同一心

△〔吳興云〕當以三慧。旋此根境。俱令脫黏
○〔私謂〕偈云。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此頌長行。聲於聞中。
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汝尚顛倒。惑聲為聞等。亦應前頌。音聲雜語言。但依名句味等。亦是後來
應更頌也。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此頌長行。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
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
等。亦如觀音所說。熏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乃至音性圓銷。觀聽返入。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
對等。此一頌證明耳根圓脫三昧。義該先後。長廣而偈亦非略也。圭峰圓覺疏。引此偈釋曰。此文是判觀
音菩薩。返聞於性。餘即皆通。故得圓通也

[?▽/○]二塵銷覺顯。】


「見聞三幻翳 三界若空華 聞復翳根除 塵銷
覺圓淨。」


【〔宗鏡〕在眼曰見。在耳曰聞。若攝用歸根時。見聞
如幻翳。若攝境歸心時。三界若空華。則翳滅塵銷。
覺圓心淨【疏】見聞覺知。迷成翳眼。三界有法。悉是
空花。見聞體虗。本不可得。復如幻喻。故起信云。三
界虗偽。唯心所作。上文云。見聞覺知。虗妄病緣。故
有十方。諸有漏國。翳除華滅。聞復塵銷。妙覺明心。
顯然圓淨。此分證也〔熏聞云〕復其本聞。分破無明。故名為除。覺淨。謂分真智。淨
極。謂真智究竟

○〔私謂〕偈云。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此頌世尊重宣偈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
無起滅。不實如空華。又頌長行。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狂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
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等。一十四句。長廣而偈略也。聞
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此頌長行。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等。又四不思議中。由我初獲
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亦是觀音所說也

[?▽/○]三覺後却觀。】


「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虗空 却來觀世間 猶如
[006-0696a]
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 誰能留汝形。」


【〔宗鏡〕但以未覺悟前。於染淨中。有一毫見聞取
捨之處。皆在三界無明。長夜生死夢中。纔得見性。
便同覺後。自覺覺他。故名為佛【疏】淨極。謂滿淨。解
脫圓也。光通達。謂滿覺。般若備也。寂照。謂真理。法
身極也。三德既圓。三障永盡。如大夢寤。如蓮華開。
返觀世間。欲誰留礙。此極證也〔融室云〕所含虗空。性虗空也。楞伽及
釋論。皆言性虗空故。逈無所有。唯性空耳

○〔私謂〕偈云。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虗空。此頌長行。而如來藏。唯
妙覺明。圓照法界。乃至不動道場。徧十方界。心含十方無盡虗空等。一十二句。亦即觀音自說。忽然超越
世出世間。十方圓明。及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洞徹無礙也。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此頌長行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等。摩登伽在夢。誰能
留汝形。此頌長行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及如摩登伽。
宿為淫女。由神呪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睺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等

[│/○]四合喻根結二


[?▽/○]一設喻六根息幻。】


「如世巧幻師 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 要以
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 諸幻成無性。」


【【疏】幻師。真性也。有隨緣義。故名為幻。幻法。無明也。
男女。六根也。一機即幻法。機息幻無。妄滅根復。〔吳興
云〕幻師喻真如。幻作喻隨緣。真妄和合。變成六根。如幻作諸男女或幻師。無明也。

幻法。心識也。餘同前配。所幻男女。必有所依。喻真
性也〔融室云〕幻作諸男女。喻幻無明力。幻出諸眾生
△〔圓覺鈔〕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即論中一
識應六根也。分離識者。依于六根。別取六塵故。即是一體成多用也〔標指云〕第八識成六根。雖見諸根動
者。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也

○〔引證〕〔列子云〕周穆王西巡守。有獻工人名偃師者。曰。臣之所造能倡者。
穆王驚視之。趣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顉其頤。則歌合律。撫其手。則舞應節。王以為實人也。與盛姬內御並
[006-0696b]
觀之。伎將終。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誅偃師。偃師大懾。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傳
會革木膠漆。白黑丹青之所為。內則肝膽心肺。脾腎腸胄。外則筋骨支節。皮毛齒髮。皆假物也。而無不畢
具者。合會復如初見。王試廢其心。則口不能言。試廢其肝。則目不能視。廢其腎。則足不能步。穆王始說而嘆
曰。人之巧。乃可與造物者同功乎。張湛曰。此皆以機關相使。去其機關之主。則不能相制。智論曰。佛所說
法。皆無有我。亦無我所。但諸法和合。假名眾生。如機關木人。雖能動作。內無有主。亦同偃師之喻也

○〔私
謂〕解此偈者靡不取喻幻巧。貼釋六根。以長偈類例取之。長無偈有。應在孤起之科。蒙再三繙繹。竊謂此
偈。當為應頌。乃頌長行。阿難請問舒結倫次。如來取華巾綰結。次第舒解。一分問答之文。文雖孤起。義實
重頌也。何以明之。西國諸大幻師。作種種幻事。大者能幻化城邑樓閣。象馬牛羊。伎樂男女。種種諸物。小
者結手巾成免。結巾為兔頭。又結出兔耳。皆所謂幻法也。如來綰疊華巾。與夫幻師幻作男女。皆是幻事。
此頌取幻人幻作之男女六根。譬如來手中之解縈六結。正以幻事喻幻法也。於幻巾綰為六結。則以六
結為六根。於幻人作為六根。則以六根為六結。根結無二。法喻一齊。不待比量也。偈云。如世巧幻師。幻作
諸男女。長行則曰。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綰時。名有六結。巾體是同。因結有異。偈云。雖見諸根動。要以
一機抽。長行則曰。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偈云。息機歸寂然。諸幻
成無性。長行則曰。當於結心。解即分散。若欲除結。當於結心。又曰。根結若除。塵相自滅。此根初解。先得人
空。六結之綰成。由於一結。六根之發動。由於一機。結之與根。曾無二幻。解結之與息機。亦無二法。以是中
解結一門。自說第二決定義去。牒釋多端。文長理變。撮略綱要。束歸一頌之中。取六對之例。亦所謂法喻
不同者也。復次。巧幻師。喻如來藏心。長行言。清淨本然。妙覺明空者。是也。幻師幻法。喻由妄明而起能所
三細六麤如以幻法。幻作男女。六根宛然。長行言。色香味觸。六種成就。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是
也。根動機抽。根息幻寂。喻於了妄達空。頓息妄明。離諸能所。故曰。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長行言。此迷
無本。性畢竟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又曰。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
是也。復次。幻師作男女是幻。世間六根男女亦幻。慶喜登伽。豈非幻人男女乎。偈曰摩登伽在夢。誰能
留汝形。機抽機息。機關在手。如來則巧幻之偃師也。重宣偈曰。非幻成幻法。即此偈幻作諸男女也。非幻
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即此偈諸幻成無性也。如幻三摩提。金剛王寶覺。佛與菩薩轉相傳授。同此如幻不
思議。真三昧法門也。央掘羅經偈曰。如來所作幻。眾幻中之主。又曰。當知佛世尊。一切幻中王。若我世尊。
[006-0696c]
豈非十方十界。世出世間第一大幻師乎。是二經皆以文殊。為證明也

[?▽/○]二合明六用返源。】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處
成休復 六用皆不成。」


【【疏】初句總標。次句合幻師。次句合男女。後二句。合
息機等。耳根無明若破。餘根亦破。故皆不成〔標指〕一精
明。合真性無明也。謂生滅依不生滅而起。名阿賴耶。成六根。耳根若破。餘根清淨

△〔谷響云〕休。善也。善復
其性也。又歇也。歇脫黏合而復其性也

△〔紫栢云〕開眼與醒中色塵和合。合眼與夢中色塵和合。六根與
六塵和合。若醒若夢。塵塵相受。自無始巳來。無剎那頃。不和合者

○〔私謂〕偈云。六根亦如是。即同舒結中
長行。則汝六根。亦復如是。及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等。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此頌長行。當知是根。非一
非六。由無始來。淪替顛倒。故於圓湛。六一義生。乃至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等。文凡二
十行。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此頌長行。今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及如來今
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皆長廣而偈略也

[│/○]五觀成利益二
[?▽/○]一略明觀
。】


「塵垢應念銷 成圓明淨妙 餘塵尚諸覺 明極
即如來。」


【【疏】一根若復。塵垢自銷。上文云。想相為塵。乃至應
時清明等。故云成圓明淨妙。此則三德圓顯。不縱
橫並列。故名為妙。後二句。結成位。前句。斷德未圓。
後句。智德備滿。互現可知〔標指〕結成因果之位也。十地滿心。尚居有學。葢
有佛地障。觀法身如隔羅穀觀月。為斷德未圓。下句約妙覺位。即究竟覺也

△〔合論云〕淨心菩薩。以盡微
細用。名受用身者。以有業識細相。謂之菩薩位中。故曰。餘塵尚諸學。若離業識。則無可見。謂之如來法身。
故曰明極即如來

△〔溫陵云〕細惑未盡曰餘塵。分證未滿曰諸學
○〔私謂〕塵垢應念消。成圓明淨妙。此頌
長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等。又云。若棄生
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
[006-0697a]
成無上知覺。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此頌長行。如澄濁水。貯於靜器。器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
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
二尅示觀門。】


「大眾及阿難 旋汝倒聞機 反聞聞自性 性成
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


【【疏】勸復顛倒聞根。返觀聞性。聞性圓成。菩提可冀。
〔溫陵云〕能旋倒妄。反聞自性。必資此性。成無上道後一句。結指印成。
△〔宗
鏡〕無始巳來。皆是執聲為聞而生顛倒。如今以
聲為文。背心循境。豈不是倒聞之機。若能旋聲塵
之有流。復本性之無妄。則是返聞自性。得本歸元。
內滅翳根。外銷塵境。能所既脫。本覺道成。寂照圓
通。真實如是〔標指〕從聞思修而見性。印成觀音也
△〔補遺云〕反聞。不循塵也。聞自性者。
即以耳聞之性為所聞。能聞即觀也。何不自聞聞亦然

○〔私謂〕此一頌。乃文殊奉佛慈旨。揀根巳畢。宣告
阿難大眾。勸修策進之詞。次下三頌。尅示一門。廣明加被。迴環懾疊。以結成一頌之體也

○偈云。旋汝倒
聞機。返聞聞自性。此頌長行。以湛旋其虗妄滅生。復還元覺。及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等。亦頌觀
音所說。知見旋復。觀聽旋復。觀聽返入。滅音圓聞。銷塵旋明。融形復聞。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也。上云。要
以一機抽。此云。旋汝倒聞機。抽機是喻。旋機是法。只此一機。偈中法喻㸦顯也。性成無上道。此頌長行。依
不生。滅圓湛性成。及汝今諸根。若圓拔巳。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消氷。應念化成。
無上知覺。巳上諸文。大率長廣而偈略。亦長顯而偈隱也。圓通實如是一句。古人判為結指印成。蒙謂結
指者。結指十八界。云何獲圓通之文。印成者。即印成耳門。是則圓真實之義。文殊承旨簡根。其綱要實總
萃於此

○四頌勅揀告成三
[○@卍]一結顯同證。】


「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槃門 過去諸如來 斯門
巳成就 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 未來諸學
人 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 非唯觀世音。」
[006-0697b]


【【疏】前二句。總指一切諸佛。皆從此門得涅槃也。過
去下。別列三世。并引文殊。皆同此證也〔標指〕此娑婆國。以聞
思修三慧。證寂滅性。三世如來。一門超出。當來同證也

[○@卍]二報命成就。】


「誠如佛世尊 詢我諸方便 以救諸末劫 求出
世間人 成就涅槃心 觀世音為最 自餘諸方
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捨勤勞 非是長修學
 淺深同說法。」


【【疏】前四句。頌佛令揀。成就下二句。正指圓門。顯是
雅當。自餘下五句。明二十四聖。各隨所因事相而
成觀行。皆是佛之威神。方便令其得道。非是久長
修學。淺深二機同入之法門也。反顯觀音。即是淺
深二機。同說同入。久長修學之法門耳〔溫陵云〕佛威神加被。
令即巳事而捨勤勞。非始終長修。淺深同說之法也。如那律失明旋見。畢陵觸刺遺身。持地待佛銷塵。皆
巳事而巳

○〔私謂〕自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巳下。凡有三頌。乃文殊奉旨揀根。選擇事竣。義門成立。於
是奉[改-己+易]佛敕。宣告阿難大眾。以及未來。精詳報答。鄭重頂禮。結成皈命之明文。不定屬重頌。亦不定屬孤
起。要是與長行相應者也。先是十方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使汝輪轉。生死結根。惟汝六根。令汝速證
安樂解脫。寂靜妙常。唯此六根。世尊說偈。親為證明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今文殊結勸。首引此偈。
以明旋流聞性。圓通一門。是微塵諸佛。無上寶印。三世則過未同修。現在則從中齊證。佛說廣演以度生。
我亦重宣以報命也。偈云。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世出間人。以長行云。世尊憐愍阿難。
及此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佛世尊詢我方便。慈旨如是。故不敢不審
諦以報命也。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所以報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
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之命也。自餘諸方便。乃至淺深同說法五句。所以報汝今
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
後差別之命也。有人曰。佛言實無優劣。偈言觀音為最。地位歷然。云何符順。答曰。以耳根方便。成就涅槃。
[006-0697c]
故云觀世音為最。非謂最於諸聖也。以因修言之。如圓覺二十五輪。觀網交羅。指二十四聖為單複交絡。
指觀音為如意圓修。其悟淨圓覺一也。何名為最。以地上言之。普賢為長男。文殊為幼男。普賢為上相。觀
音為上相。什公有言。彌勒維摩。大小之量。未可定也。復何云最。即以比量言之。諸聖曰。如我為上。觀音即
上中之上也。諸聖曰。斯為第一。觀音即一中之一也。十方如來。皆言重重主伴。法界善友莫不推勝他人。
平等法會。有何優劣。文殊良恐世多目論。妄有低昂。遂乃結讚之餘。重示揀收之法。故曰自餘諸方便。皆
是佛威神。以諸聖各成方便。各入圓通。皆是佛威神說法。令從聞中入三摩地故。又曰。即事捨塵勞。非是
長修學。以諸聖發心悟十八界。圓通方便。即現前之事相。捨積劫之塵勞。不同偏人鈍根。劬勞肯綮。久長
修學故。是中因地有遠近。則有淺深。習氣有厚薄。則有淺深。本迹有高下。則有淺深。或久遠多淫。或恒沙
悟空。則有淺深。或半偈闇鈍。或曠劫辨才。則有淺深。然而同悟本心。同取三昧。同入圓門。同宣妙法。則所
謂龍象齊驅。牛羊並渡者也。今判自餘諸方便巳下。為別揀二十四聖之文。一則曰。除耳根圓通外。餘根
入圓通者。皆是佛威神方便。令其得道。獨不曰。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乎。又不曰。雖佛發明。猶不能反乎。方
便既應料簡。何謂圓通。餘根既入圓通。何當復揀。一則曰。就餘根塵之事。能捨塵勞。非正逗此土機宜。非
是久長修學。淺深同說之法門也。順土之說。如上結彈廣明。今謂餘根能捨塵勞。何妨久長修學。娑婆正
循流轉。豈是不逗機宜。以彼揀根破其順土。斯亦進退失據。敵對必窮者矣。此偈揀收。良非小法。期於此
門無惑。非敢破斥古師。導瞽開蒙。敬須法匠

[○@卍]三請加宣勸。】


「頂禮如來藏 無漏不思議 願加被未來 於此
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難 及末劫沉
淪 但以此根修 圓通超餘者 真實心如是。」


【【疏】如來藏。即一體三寶。是所入之理。具足無漏性
功德故。願加下五句。正結願。但以下二句。勸學。最
後一句。文殊指巳選圓通心。真實無妄。非挾情故
〔溫陵云〕真實心要。如是而巳
△〔海印云〕請加。宜獨請佛。今頂禮如來藏。乃指法也。如來藏。乃三德祕藏。三
身圓證。三寶圓具。一體無漏云不思議。但禮其法。三身三寶皆具也

○〔私謂〕此偈末歸請加之辭。體佛慈
旨。欲令阿難開悟。兼被此界末劫眾生也。偈云。頂禮如來藏。即同阿難所請。果位名目相應。菩提涅槃。真
[006-0698a]
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等。觀音亦曰。立大圓鏡。空如來藏
也。歸命頂禮。不言佛身而言如來藏。佛亦自言。須菩提先汝。禮我法身也。文殊此偈。元從第四卷。富樓那
請問如來藏。如來答示真覺妙明發起。偈結讚云。頂禮如來藏者。即是重頌長行。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
如來藏。我以妙明。不生不滅。合如來藏。乃至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等。共二十五行文
也。經之立頌。名蘊陀南者。即以少言攝多義故如一切有為法四句。即攝大般若八十餘科。二十萬偈。今
此偈宣說將竟。結歸如來藏義。即是將富那請問巳去三卷經文。含攝於此。亦將阿難所請七名。標總於
此。長行。偈頌。鈎鏁交羅。斯所謂少言攝多義者。不但長廣而偈略也。由是下文云。阿難大眾。明了所歸道
路。登伽頓起無學。海眾同發大心。一期獲益。莫大乎是。是則阿難餘惑未亡。權為失路之旅客。文殊大智
受勅。代為接引之導師。指彼群迷。唱茲一偈。應潮音之自說。合金口以同宣。所以加被無惑。料簡超餘。撈
漉沈淪。叮嚀末劫。兼我滅後之云。即同金河顧命。最後垂範也。此中長偈。脉絡昭然。偶有棖觸。怡然理順。
敢云識路。聊藉問津云爾

[?∴]三時眾獲益。】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身心了然。得大開示。觀佛菩提。
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明了其家。
所歸道路。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
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
垢。獲法眼淨。性比丘丘。聞說偈巳。成阿羅漢。無量眾
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疏】一會之眾。根器各異。大小不同。前文觀音說竟。
諸佛放光。互來灌頂。兼灌大菩薩及阿羅漢。受彼
光者。一時俱獲金剛三昧。此即顯會二十四聖。諸
別觀門。一時圓入觀音修證。今此阿難及諸初心。
聞說偈巳。隨其位次。悟入有異。阿難等方悟圓通。
從耳根入。猶未有證。故云明了其家所歸道路。〔吳興
云〕阿難偈贊。巳獲法身。凡經五番。領悟彰灼。何總排未證乎。經家指妙覺菩提涅槃為家。真修耳根圓通
[006-0698b]
為路。圓師判阿難增道。理必然矣〔手鑑云〕初明常住真心。洎乎七大圓融。解中之悟也。次請圓通本根。既
承勅選。遂領云。是中修行。得無疑惑。行中之悟也。於解於行。坦然明白。故有了家歸路之喻。未證明矣

其天龍眾。及小有學。大乘地前。十恒河沙獲法眼
淨。即人初地見道位也。〔資中云〕莊嚴論法眼淨。初地見道也。若依圓教。即十
住初心〔補遺云〕以小乘法眼淨。乃初果見道。故別圓擬之初地初住也。若依天台。破塵沙為法眼淨。當在
圓家十信巳上

△〔私謂〕准維摩詰經。佛國品文。敘國土嚴淨後。正同今經獲益。彼云。求聲聞乘。三萬二千
諸天及人。諸天及人。可知。言求聲聞乘者。即今經有學二乘。及一切新發心菩薩也。肇公注彼云。法眼淨。
即須陀道也。始見道迹。故得法眼名。塵垢。八十八結也。此言遠離塵垢。獲法眼淨。當如肇公所解。資中謂
初入見道。是也性比丘尼。是三果人。今成無學。〔吳興云〕四卷登伽方
得三果。孤山准涅槃。依四依判位。恐升之太高。以第四依住十地故。祗應示作聲聞。同除四住。證阿羅漢。
如涅槃中。聞常取果之比也。涅槃解圓行漸。權用小乘蘇息。即自入圓也。登伽以圓位配之。前得三果。圓
七信巳前。今云羅漢正入七信。所謂名偏義圓耳

△又按彼經云。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肇公云。
無著之道。於法無受無染漏盡。九十八結。漏既盡故。意得解脫。成阿羅漢也。此中性比丘尼。成阿羅漢。即
同彼經。漏盡解脫。孤山依四依判位。信太高也。什公解弟子問疾云。聲聞法中。諸羅漢無漏智慧。勝菩薩
世俗智慧。大乘法中。菩薩二事俱勝。今用聲聞法明大小。故先命弟子。今經敘慶喜登伽得果。並從小說。
二經同屬方等。正如什公所云。用聲聞法。不須廣引天台圓教耳未發心者。其數

無量。皆發道心。即悟解大乘也。〔吳興云〕天台釋分別功德品。發菩提
心。初入十信也。仁王云。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

△〔苑師云〕阿云無。耨多羅翻上。三藐翻正。三
徧也。等也。菩提覺也。肇曰。秦言無上正徧知

△〔智論云〕阿婆磨。翻云無等等。般若波羅蜜。利益眾生。能與
佛等。故名無等等

△〔法華文句云〕九法界心。不能等理。佛法界能等此理。故云無等而等。又究竟之理。是
無等。初緣究竟理而發心。能等於理。故云無等等。又心之與理。俱不可得。將何物等何物。而言無等等耶。
心之與理。俱不可說。不可說而說。說此心等。此理。故云無等等。】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六之二
[006-0698c]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六之三
海印弟子 蒙叟錢謙益鈔


○長水科大文第三。明離魔業行。從此去盡第七卷宣說神呪。今謙益判阿難請建立道場。至八卷結經
名為次分之二

◎大文第三離魔業行下。分二大科。以自力離魔。四種清淨明誨。為第一科。以他力離魔。
道場軌則。誦呪行道。為第二科

○【疏】三辨離魔業行者。前雖廣說圓通修證。凡夫始學障難尤深。況末代
邪宗。紛然競起。邪言惑正。魔辨逼真。濫述既多。朋流者眾。若不甄辨。妨正修行。故以戒定慧驗之。邪元自
露。故九十六種外道。皆能修禪。而無戒德。涅槃經云。魔尚能變身為佛。豈不能為四依菩薩。惑亂世間。是
故佛廣說。若言聽畜八不淨物者。是魔所說。身外之物。尚不許畜。何況淫殺盜妄。根本貪嗔。嘻。世有愚人。
為魔所惑。誹毀戒律。言是小乘。自稱大乘。無礙自在。下文廣破此等。並是魔業。故佛深誡。是稱決定大乘
明了之教。阿難大權。愍我將來。必陷魔難。故殷勤致請。永為真誡耳

○離魔有二。一自力離魔為正行。二
他力離魔為助行。北峰印師云。觀理直入名正行。帶事兼修名助行。助行有二。初惑重者唯持禁戒。二習
重者兼假祕呪。憨大師云。初令持四根本戒。制斷發業無明。二令持祕密神呪。熏斷俱生無明。今自力離
魔。文二

[?∴]一阿難觀時請問二
卍一敘所悟。】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迹圓明。悲欣交
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巳
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


【【疏】圓通。即是心所行路。故曰心迹。領悟既深。得無
疑惑。未來多難。更欲伸陳。悲欣者。欣今所悟。悲後
[006-0699a]
行人〔吳興云〕悲昔不聞。欣今得悟。又悲未來眾生未悟。欣現前大眾獲益
卍二陳所願。】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
自覺巳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
一切眾生。」


【【疏】菩薩有二類。一智增。先取佛果。後度眾生。二悲
增。度生心切。故意留惑。潤生三界。今願未度而度
眾生。即悲增也〔吳興云〕菩薩四誓。度人為先。如來十號。應世為本
卍三述所請。】


「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欲攝
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
提心。得無退屈。」


【【疏】此諸眾生。根劣也。去佛漸遠。時劣也。邪師說法。
難多也。此則時澆解昧。惑障猶多。修定攝心。難為
進趣。況遭魔惑。邪見彌增。加行修證。如何無退〔熏聞
云〕梁肅止觀統例云。去聖久遠。賢人不作。庸昏之徒。含識而巳。致使邪魔鬼惑。諸黨並熾。空有云云。為坑
為穽。有膠于文句而不敢動者。有流於渀浪不能住者。有太遠而甘心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有
枯木而稱定者。有竅號而稱慧者。有奔走非道而言權者。有假於鬼神而言通者。有放心而言廣者。有罕
言而為密者。有齒舌潛傳而為口訣者。凡此之類。自立為祖。繼祖為宗。反經非聖。昧者不覺。今阿難請意。
深防末劫邪師正慮此也

[?∴]二如來廣為宣說二
卍一讚請許宣。】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
安立道場。救護眾生。末劫沈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阿難大眾。唯然奉教。」


【【疏】道場加行。事理兩修。內秉戒根。外假心呪。內外
相濟。道力易成。為汝宣揚。當善思念。


[?∴]二正為廣說二
[○@●]一自行離魔二
[○@卍]一總明三學。】
[006-0699b]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
漏學。」


【【疏】諸行或對機。不同此三。決定須說。又是決定成
佛之因。佛佛皆爾。故云三決定義。〔翻譯云〕毗奈耶或毗尼。什云。秦
言善治。謂自治婬怒痴。亦能治眾生惡也。圓覺鈔云。此云調伏。謂調練三業。制伏過非。南山云。正翻為律。
安法師云。戒律禪定智慧三者。至道之門戶。泥洹之關要。戒者。斷三惡之干將也。定者絕分散之利器也。
慧者。齊藥病之妙醫也。什云。持戒能折伏煩惱。令其勢微。禪定能遮煩惱。如四山斷流。智慧能滅煩惱。畢
竟無餘。故遺教云。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智論云〕持戒之人。能以精進。自制五情。不受五
欲。若心巳去。能攝令還是為於戒。能護諸根。則生禪定。生禪定。則生智慧。得至佛道。戒為檢麤。禪為攝細。
戒攝心口。禪止亂心。如人上屋。非梯不昇。不得戒梯。禪亦不立。破戒之人。結使風彊。散亂其心。禪不可得。
持戒之人。煩惱風輕。心不大散。禪定易得。復次持戒之人。觀此戒相。從何而有。皆從眾罪而生。若無眾罪。
則亦無戒。戒相如是。從因緣有。以是悟心。不令生著。是為持戒。生般若波羅蜜。不持戒人。雖有利智。以營
世務。慧根漸鈍。譬如利刀。以割泥土。遂成鈍器。若出家持戒。不營世業。常觀諸法。實相無相。先雖鈍根。以
漸轉利以定慧二門。前巳說故。符律談常。同涅槃矣

〔釋要云〕從初至第四半經。總是開解。即慧學。從阿難舉喻華屋至此。是明定學。故此下唯明戒學。扶律談
常者。今經圓頓。合明大乘持戒。何以但明四根本戒。以符合小乘律制。為最後誡勗。此中扶小律故。淫戒
居初。部屬實故。攝心為戒。斷性亦無。即大乘持戒。不同小乘。治心口而巳

△〔溫陵云〕三藏中。毗奈耶律藏
大小乘通攝也。小乘稟法為戒。大乘攝心為戒。法戒則無犯而巳。心戒則無思犯也。此下別示四重。則十
戒之初。淫殺盜妄。四波羅夷。為根本重罪。所謂其心不淫不殺者。皆使無思犯也

[○@卍]二別示戒學。】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


〔標指云〕戒是根本。心起為犯
[?○/○]初淫戒分六
[│/○]一標示斷淫出纏。】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疏】淫為生死根本。返之則不續矣。圓覺云。一切眾
[006-0699c]
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具云。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
淫欲等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諸有欲。助發愛性。是

故能令生死相續〔彼疏云〕皆因淫欲正性命者。此中性字。不是真靈之性。意說人
中性命也。淫謂躭染愛著。但是情染。總得名淫。縱使化生。亦依業染。俱舍云。六受欲交抱。執手笑視淫。四
州之人。同四王界。餘諸異類。心染氣傳。受性稟命。莫不由之。既性命由淫。淫復由愛。故云愛為根本

△〔清
涼云〕小乘四戒。淫戒最前。一者此戒。人之喜犯。二者劫初起過。此為最先。餘之三戒。亦皆次第。三者淫愛
惑業。招潤生死。二乘厭離。故制在先

[│/○]二正辨欲為魔因。】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
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疏】魔不斷淫。而修禪定。魔定順惑。易得成就。功深
者為上品。功淺者為中下。雖不斷欲。而修定得福。
隨福優劣。故成三品。以邪定力。故得五通。以有漏
福。生天魔界。隨得少定。不辨邪正。各各自謂成無
上道〔孤山云〕犯四重禁。罪在地獄。以修禪力。且落魔界。若約未來流轉。則應備歷三途
△〔溫陵
云〕魔亦多智修禪。帶淫修禪。必落此類

△〔講錄云〕三昧。指定慧。塵勞。即見思二惑〔王舜鼎曰〕世尊言縱有
多智。禪定現前。又云。縱得妙悟。皆是淫根。痛哉斯言。妙悟尚然。況未悟乎。多智禪定尚然。況未得定慧少
分乎

[│/○]三囑誡滅後魔惑。】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
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疏】末世眾生。無正法眼。多被魔惑。廣行貪淫。假稱
善友。誘化無識。失正遭苦〔標指〕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正當今日。多此魔民


△〔講錄云〕愛即思惑。見即見惑
△〔清涼鈔云〕一切眾生。不知善法。令其知之。不識諸惡法。令其識之。名善
知識也

[│/○]四明誡依教堅持。】
[006-0700a]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
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疏】此戒雖與小乘名同。而持隨有異。〔補遺云〕即律中受隨二戒
也。初誓受於師。後隨而行之也此則一一內防心念。輕重等持。彼

則事逐緣成。輕重隨戒。故云先斷心淫。論云。心生
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與小乘。持戒全
〔熏聞云〕先斷心淫。乃防萌杜漸之意。非謂起心。便同初篇。一例結罪。如大經云。言語嘲調。壁外
釧聲。男女相追。皆汙淨戒。天台菩薩戒疏。指此為汙定共戒。又稱嘆摩觸等。皆是淫戒方便。悉犯輕垢。當
知大經云。菩薩持遮制戒。與性重戒等無差別者。葢慎小過。如護夷愆耳

[│/○]五痛指犯淫過失。】


「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
經百千劫。秪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


【【疏】戒定慧法。能生法身戒根不完。徒修禪慧。豈有
清淨妙體。從淫欲生。砂飯異因。孰論劫數。】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淫。
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


【【疏】非戒不禪。非禪不慧。戒根不淨。所翻禪慧。那得
淨乎。以不淨故。雖有如無。戒定慧亡。自成流轉。終
非聖果〔宗鏡〕經云。縱得妙悟。皆是淫根者。以生
死根本不斷故。直須保護浮囊。方渡大海。若犯此
篇。其過尤重。非唯有障大道。不出塵勞。以惡業相
酬。果牽地獄。不以智眼正觀。遂陷凡夫業道。雖則
一期徇意。罔思萬劫沈身。是以一切如來同宣。審
宜尅骨。十方菩薩皆懼。實可寒心。


[│/○]六印定斷淫禁戒。】
[006-0700b]


「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疏】真持戒人。尚無持相。豈令身心。犯乎重禁。如下
文云。殺盜淫等。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二無。無
二亦滅。是名妙發三摩提者〔溫陵云〕機者。淫心所自發。如前偈云。要以
一機抽

△〔蕅益云〕身斷。律儀戒也。心斷定共戒也。斷性亦無。道共戒也
△〔宗鏡云〕男女身會名事淫。法門
解者。若心染法是淫。若關禁七支。如猿著鎖。擎一鉢油。過諸大眾。割捨樂觸。求樂於未來潔淨五欲。如銅
錢博金錢。此乃增長欲事。非不欲也。若斷欲界麤敝之欲。染著色無色界禪定之樂。如氷魚蟄蟲。墮長壽
天。是為一難。貪著禪味名大縛。是染欲法。非不欲也。】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疏】正云波卑夜。此云惡者。波旬訛也。


〔翻譯云〕波旬。釋迦出世魔王名也。魔字從石。梁武謂此惱人。易之為鬼。什曰。秦言殺者。常欲斷人慧命。故
亦名惡中惡。惡有三種。一曰惡。二曰大惡。三曰惡中惡。魔王最甚。諸佛欲令眾生安隱。而反壞亂。故言甚

[?○/○]二殺戒分六
[│/○]一標示斷殺出纏。】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
相續。」


【【疏】相殺相償。結詶連禍。苟或止之。故不相續。


[│/○]二正辨殺為鬼因。】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
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
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
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疏】帶殺修禪。報為神道。功深福厚。為大力鬼。即五
岳四瀆。係祠祀者。功淺福劣。列在中下。八部所管。
及大海邊羅剎國類。因修定故。皆有業通。迅疾無
[006-0700c]
礙。不斷殺故。受此惡趣。為天驅伇。若不修禪。及不
修福。但行殺害。直入地獄。無此差降〔婆沙論云〕鬼中好者。如有
威德鬼。形容端正。諸天無異。鬼神有威德者。住山谷。或住空中。或住海邊。皆有宮殿。果報過人。四大天眾。
乃至忉利天。亦有威德鬼神。應彼諸天所驅使

[│/○]三囑誡滅後魔惑三
[?▽/○]一鬼神誑世。】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
得菩提路。」


【【疏】殺生食肉。是眾生冤。如何不斷。得菩提路。


[?▽/○]二勅斷權說。】


「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
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
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
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


【【疏】涅槃第四。迦葉問云。云何如來先許比丘食三
淨肉。佛言。隨事漸制故耳。復有七種九種。今言五
者。隨經增減。以意配數。佛以方便。權許令食。非究
竟說〔擕李云〕言三種者。除人蛇象馬驢狗師子狐猪獮猴十種。若不見不聞不疑。即名為淨。今
云五者。加自死鳥殘二也。涅槃復有九種。即於三淨。各開正罪。及前後方便也

△〔楞伽經云〕我有時說。遮
五種肉。或制十種。今於此經。一切種。一切時。開除方便。一切悉斷

△〔涅槃云〕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
弟子食肉。應觀是食。如子肉想。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悲種。如來所制一切禁戒。各有異意。異意故。聽食
三種肉。異想故。斷十種肉。一切悉斷。及自死肉。我涅槃後無量百歲。於像法中。當有比丘。貌像持律。少讀
誦經。貪嗜飲食。長養其身。頭鬚爪髮。悉皆長利。雖服袈裟。猶如獵師。細視徐行。如猫伺鼠。邪見熾盛。誹謗
正法。破壞如來所說戒律。正行威儀。各自隨意。反說經律。而作是言。如來皆聽我食肉。自生此論。言是佛
說。互相諍訟。各自稱是沙門釋子

△〔孤山云〕鹿苑以來。毗尼漸制。化道將終。於是三經俱唱斷肉。楞伽且
制藏通菩薩。此經兼制三乘。涅槃更獨制聲聞。殷勤告示也

[?▽/○]三示惡根本。】
[006-0701a]


「汝等當知。是肉食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
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
相食未巳。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疏】似三摩地者。鬼神定也。亦能令人知過去未來
事。與善定相似。如起信說〔論云〕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
得他心智。辨才無礙

[│/○]四明誡依教堅持。】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
第二決定。清淨明誨。」


[│/○]五別示持犯得失二
[?▽/○]一毀犯破禪。】


「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
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


【【疏】塞耳修禪。高聲行殺。求不聞之道。彰彌露之苦。
豈不悲夫。


[?▽/○]二舉指結過。】


「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
云何大悲。取諸眾生。血食充食。」


【【疏】生草不踐。非獨護譏。亦深慈念。草尚不踏。況損
命也〔熏聞云〕草本無情。外計云有。佛遮其謗。故制壞生
△〔涅槃云〕佛告迦葉。若人掘地。刈草斫
樹斬截死屍等。以是業緣。墮地獄否。迦葉言。應墮地獄。何以故。如佛昔為聲聞說法。汝諸比丘。於諸草木。
莫生惡心。何以故。一切眾生。為惡心故。墮於地獄。】


「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
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遊三界。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糓。足
不離地。」
[006-0701b]


[│/○]六印定斷殺禁戒。】


「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身心二塗。不服不食。
我說是人。真解脫者。」


【〔資中〕西國指此方為東。彼尚不許雜野蠶綿。作
新臥具。況有家蠶。律中若有犯者。斬剉塗埵。終不
衣也【疏】絲綿裘毳。眾生身分。身既不服。真解脫者。
以不遊三界。詶宿債故。經文語倒。知之〔補遺云〕詶還宿債。只此一生。捨此則
長揖三界矣。語未為倒也服眾生分。為眾生緣。辟糓求升。尚有

不至。況食況服。能出離乎。心無貪慮。身不服行。斷
性苟亡。自然真脫〔溫陵云〕謂服畜身分。則為作畜之緣。劫初之人。身有光而可飛。
自食地肥。啗地餅。身漸堅重。足不離地。故取以為喻。身。血肉髓腦也。身分。裘毳乳酪等也。身服食。心貪求。
故云二塗

△〔含解〕絲帛傷蚕。靴履傷革。裘毳傷皮毛。酪取乳潼。故皆為身分
○〔宣律師感通記云〕迦葉佛
小珠函中。有遺書付囑云。我初成道。大梵天王施我絹僧伽梨。彼絲是化出。非是繰蠒。今付悉達。我成道
至涅槃。唯服麤布僧伽梨。及白㲲三衣。何為惡比丘等。謗黷我云。毗尼教中開許著。我於三藏教中。雖聽
用繒綵。供養佛法僧。此閻淨提及以大洲之外。千八百大國並有繒帛絲綿。遂從女口出之。非蠶口出。由
不殺害眾生故。福業所感。如何謗我害生。取絲絹用

○〔央掘羅經第四〕文殊白佛言。珂貝蠟蜜。皮革繒綿。
非自界肉耶。佛告文殊。若習近世間物者。是方便法。若物展轉來者。則可習近。若展轉來。離殺者手。則可
習近。文殊言。今此城中。有一皮師。能作革屣。若自死牛。牛主從旃陀羅。取皮付皮師。使作革屣。施持戒人。
此展轉可習近不。佛言。若不受者。是比丘法。若受者。非悲。然不破戒

○〔梁武帝詔〕難云若經文究竟斷一
切肉。乃至自死不得食者。此則同尼乾斷皮革。不得著革屣。若開皮革。得著革屣者。亦應開食肉。通云。若
是聖人。故自不著。著此皆是下行人。所以不同尼乾者。語有所含。若無麻紵之鄉。亦有開皮革義。有麻紵
鄉。大慈者乃實應不著。】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三盜戒分六
[│/○]一標示斷倫出經。】
[006-0701c]


「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
相續。」


【【疏】不與而取。起心即犯。故云其心不偷。


[│/○]二正辨盜為邪因。】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
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
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
成無上道。」


【【疏】禪智雖現。貪盜不除。縱亡婬殺。亦落邪道。精靈
妖魅。及諸邪人。皆能惑亂。令眾歸依。不惜衣食。盡
命供給。若不修禪。直入地獄〔標指〕精靈妖魅。豈越塵勞。因地不直。果招
紆曲

[│/○]三囑誡滅後魔惑五
[?▽/○]一妖邪誑世。】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
稱善知識。各自謂巳得上人法。詃惑無識。恐令失心。
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疏】奸欺盈抱。潛護如淳。詐偽充懷。隱藏若拙。苟求
不與之利。詃惑無識之人。猛熾其貪。顯異其語。令
彼愚者。驚恐喪心。頓棄家財。仍遭王難〔熏聞云〕證真引十誦
律。有六種盜心。謂苦切取。輕慢取。以他名字取。觝突取。受寄取。出息取。五分律有四種。謂諂心。曲心。嗔心。
恐怖心。四分律有十種。謂黑暗心。邪心。曲戾心。恐怖心。常有盜他物心。決定取寄物取。恐怖取。倚託取。今
經潛匿奸欺等。其言雖略。足以蔽諸。而偏指稱善知識者。豈非如來懸鑑後世。其徒實煩。持此經者。當以
自省

[?▽/○]二正示律儀。】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捨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
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巳無返。」
[006-0702a]


【【疏】比丘依法循乞。不自熟食。為捨貪過。深厭自生。
不戀三界。如旅泊人。一往而巳〔梵網云〕自手作食。犯輕垢罪。律文犯

△〔標指云〕比丘乞士故不置生涯。現前殘質。不復續生
△〔溫陵云〕方。法也。僧祗律。乞食謂之分衛。謂分
施眾生。衛護道力。肇師明乞食有四意。一為福利眾生。二為折伏憍慢。三為知身有苦。四為除去滯著。皆
循方之義也

△〔私謂〕斯陀含名一徃來。阿那含名不來。今云示一往來。去巳不返。則兼二位之果向也
[?▽/○]
三謗毀正法。】


「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
言是真正大乘佛法却非出家非毀也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
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疏】身雖出家。心不入道。假衣服以作相。販如來以
造業。反毀具戒為權小。高現異儀為至極。誑妄愚
者。入惡無窮。涅槃邪正品云。我滅度後。是魔波旬。
漸當壞亂我之正法。乃至作比丘比丘尼。及阿羅
漢等形。以有漏身。稱是無漏。壞我正法。乃至說言。
無四重四波羅夷僧殘十三僧殘不定二不定法捨墮三十捨墮九十墮
懺悔四懺悔法眾學眾多學法滅淨七滅諍等法。亦無偷蘭偷蘭
五逆一闡提罪。乃至若犯如是等罪。亦無有報。

如是說者。並是魔說。我佛法中。有犯如上等罪。應
當苦治。若不持戒。云何當得見佛性耶資中文同
○〔釋文〕〔裨
販〕張衡西京賦云。裨販夫婦。鬻良雜苦。注裨。益也。販謂買賤賣貴。以自裨益也。房相正用選賦糅文耳

[?▽/○]
四別示轉業。】


「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能於如來。
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
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挹挹揖字通世間。永脫
[006-0702b]
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巳決定心。」


【【疏】殺生偷盜。執對不亡。為三界緣。障菩提路。然身
苦體。能報此因。宿債苟除。世間永脫〔孤山云〕盜者。取他依報。資
於巳身。令損正報。以供上聖。故能翻破無始盜業

△〔無盡云〕然燈爇指。人所難行。信而行之。身不足情。存
身則因果不昧。亡身則怨對何依。此佛之深旨也

△〔溫陵云〕身為業本漏緣。無始巳前。一切難捨。無過此
身。難捨能捨。故曰於法巳決定心

△〔緇門警訓云〕機有淺深。教分化制。律明自殺。方便偷蘭。燒指然香。違
制得吉。梵網所制。若不燒身臂。非出家菩薩。此葢小乘急於自行。期盡報以超生。大士專在利他。歷塵刦
而弘濟。是以小制結過。大制令燒。藥王讚勝國城。佛頂許詶宿債。荊溪所謂順小不燒則易從大燒之則
難也

△〔十住斷結經云〕過去有女名提謂。孤寡多難。或告之曰。今身之厄。由前世之罪。欲滅前罪。莫若捨
身。有道人。辨才曰。先身罪業。隨逐精神。不與身合。徒自燒身。何於苦惱。欲求善報〔私謂〕此經禁燒。正可以
申明如來讚許燒然。詶償宿債之深旨

[?▽/○]五反結詶償。】


「若不為此捨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
如我馬麥。正等無異。」


【【疏】前云。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今云。縱成無為。
必酬宿債者。此示業報不亡。成無為後。現有為身。
尚還宿債。況全未離有為。而欲妄逃業果。其可得
〔標指〕此聖人示現自業。果不可逃。因若不作。亦無報果
○〔引證〕〔興起行經〕隨羅然國。有婆羅門
王。名阿耆達。請佛及五百比丘三月夏坐。時有天魔。迷惑王心。使還宮內。躭荒五欲。供養六日便止。諸比
丘乞食。三日空還。有波羅國馬士。告諸比丘。正有馬麥。君能噉不。五百疋馬。日食二升。分半以給比丘。一
良馬日食。四升。分半供佛。佛言。過去毗婆葉佛時。我為婆羅門。名因提耆利。博達四韋。教五百童子。王設
會請佛。有一比丘。病不能行。佛及大眾食巳。為病比丘請食。過梵志山。梵志聞飯香美。詢曰。此髠頭沙門。
正應食馬麥。不應食此。諸童子復曰。此等師主。亦應食馬麥。時婆羅門。則我身是。五百童子五百羅漢是。
病比丘。即彌勒是。以是因緣。經歷地獄。無數千歲。今雖得道。爾時殘緣。於毗蘭邑食馬麥九十日也

[│/○]四
明誡依教堅持。】

[006-0702c]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
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五別示犯偷障定。】


「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
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


【【疏】灌禪定水。於破戒巵。欲求滿果。塵劫不平。斯則
內德無實。外相惑人。戒器巳穿。善法多漏〔智論偈云〕不求
而自捨。世間名為賊。汝今又不與。而自一向取。此實名世間。真實盜香賊

[│/○]六印定斷偷禁戒。】


「若諸比丘。衣鉢之餘。分寸不畜。乞食餘分。施餓眾生。
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讚。必使身心
二俱捐捨。身肉骨血。與眾生共。不將如來不了義說。
迴為巳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疏】此文勸離四過。謂貪慢瞋癡。配文可見。心不起
瞋。身不加報。故云二俱捐捨。以觀眾生及與我身。
平等無二。由是身心不加報耳。故云與眾生共。不
了義說為巳解者。不將佛方便說。迴作自巳心中
獨悟之法。以此詃惑無識初學。〔吳興云〕圓教之外。皆不了義。今經開
顯。同法華圓。則夫去實取權。誘物從巳者。其亦佛法之大盜與此文亦證不了教

中。得食淨肉。必得了教。一切皆斷。不執不了教。將
為究竟說。執權謗實。皆此類也。楞伽云。愚癡凡夫。
惡見所噬。邪曲迷醉。妄稱一切智說。暉解云。無知
之人。不了如來方便說法。而乃妄稱一切智人。作
究竟說〔標指〕如來制律。比丘當具足受持。三衣六物。十三資具。除此十三物。不得闕一。餘有
分寸之物。皆謂之長財。可施於眾生

△〔溫陵云〕阿含稱所畜物。可以資身進道。薩婆多論。百物各可畜一。
[006-0703a]
皆。不了義也

△〔熏聞云〕寶雲經言。凡乞食。分為四分。一分奉同梵行者。一分與窮乞人。一分與諸鬼神。一
分自食。】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四妄戒分六
[│/○]一標示妄語根因。】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
巳圓。若大妄語。即三摩提。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
來種。」


【【疏】妄語之因。起貪癡慢。如不斷此。故成愛見〔融室云〕口
業有四。妄語總攝。以佛法為妄。故稱為大

△〔清涼鈔云〕亦令愛見羅剎。不害法身慧。命者。涅槃第一。喻羅
剎乞浮囊。合以愛見羅剎。謂一切眾生。或因貪愛煩惱破戒。如有人明信因果。正見在懷。但為惑纏。遂破
禁戒。名愛羅剎。二者以見不正。撥無因果。起諸邪見。斷常等見。便破禁戒。謂破無罪。名見羅剎〔融室云〕求
我尊勝。貪彼供養。名愛。四果十地。妄言得證。名見。法身慧命。為二羅剎所食。故云失如來。種

[│/○]二正辨妄
為苦因二

[?▽/○]一標列設誑。】


「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
人言。我今巳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
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
供養。」


【【疏】以愚癡心。起大我慢。因求尊勝。貪彼供養。此即
愛見之惑。強而且盛。因起妄語。稱得三乘賢聖果
證。實得道果。尚不許說。豈況未得而妄說耶。
△〔宗鏡云〕
法門者。未得謂得。凡夫痴人。於下苦中。橫生樂想。堅我慢幢。打自大鼓。執無與有諍。執有與無諍。起六十
二見。破慧眼。不見於真實。備口四過。三十三天黃葉生死。謂是真金。非想自地。繆計涅槃。此非妄語。誰妄
語耶

○〔引證〕〔禪祕要經云〕若有四眾。於佛法中。為利養故。貪求無厭。為好名聞。假偽作惡。身口放逸。自言
坐禪。此比丘犯偷蘭遮。過時不說。自不改悔。經須臾間。即犯十三僧殘。若經一日。至於二日。當知此比丘。
[006-0703b]
是人中賊。羅剎魁膾。必墮惡道。犯大重罪。若比丘比丘尼。實不見白骨。言見白骨。乃至阿那般那。誑惑諸
天龍鬼神等。此惡人。是魔波旬種為妄語。命終之日。疾於電雨。必定墮阿鼻地獄。壽命一劫。從地獄出。墮
餓鬼中。八千歲時。噉熱鐵丸。從餓鬼出。墮畜生中。身恒負重。死復剝皮。經五百年。還生人中。聾盲瘖瘂。癃
殘百病。以是證知。妄語之人。三世受苦

△〔智論云〕經云。巳除利養名聞。說法無所悕望。是利養法如賊。壞
功德本。譬如天雹。傷害五穀利養名聞。亦復如是。壞功德苗。不令增長。如佛說毛繩縛人。斷膚截骨。貪利
養人。斷功德本。亦復如是。大慈憐愍。為眾說法。不為衣食聲名勢利故說。若我以此虗妄而得供養。與惡
賊劫盜得食無異。人著利養。則破持戒皮。斷禪定肉。破智慧骨。失微妙善心髓

[?▽/○]二結成招苦。】


「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
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疏】一顛迦。即是斷善根者。其大妄語。與此罪同。涅
槃邪正品云。若有說言。我巳得成阿耨菩提。何以
故。以有佛性故。有佛性者。必定得成阿耨菩提。當
知是人。犯波羅夷罪。何以故。雖有佛性。以未修習
諸善方便。是故未見。以不見故。不得成就阿耨菩
提。故知略不修斷。自稱即是佛者。皆大妄語。犯波
羅夷。非佛弟子〔溫陵云〕三苦海者。三塗也
△〔智論云〕妄語之人。先自誑身。然後誑人。
虗實顛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缾。水不得入。妄語之人。心無慚愧。閉塞天地。涅槃之門

○〔釋文〕〔翻譯云〕多羅。
舊名貝多。此翻岸形如此方椶櫚。直而且高。極高長八九十尺。西域記云。南印建那補羅國北。有多羅樹
林。三十餘里。其葉長廣光潤。諸國書寫。莫不采用

[│/○]三囑誡滅後魔惑二
[?▽/○]一應化辨真。】


「我滅度後。勅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
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
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
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二密付防偽。】
[006-0703c]


「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音。輕言未學。
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


【【疏】四攝利人。作種種化。初同其道。後勸佛乘。盡為
益他。非貪利巳。〔釋要云〕四攝者。一布施。以財法二施。令彼附巳。二愛語。以輭順之語。
慰彼受道。三利行。三業利他。令生恭敬。四同事。以種種形。同其事業真聖利物。終不

可測。以承佛制。不妄漏泄。此聖真因。唯聖自證。故
云密因。未學之前。不可輕說。陰有遺付者。不顯稱
也。此開臨終。密有表示。遺囑弟子。如求那屈指事
〔孤山云〕非公灼惑眾。但私示於人耳。南岳之言鐵輪。杜順之示文殊。功德鎧說偈。真觀師屈指。即其事也


[│/○]四明誡依教堅持。】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
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五尅責犯妄過。失二
[?▽/○]一招其妄果。】


「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旃檀形。
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疏】修禪定之旃檀。刻妄語之人糞。遙觀可意。近逼
穢聞。欲求道香。終無得理。
[?▽/○]二毀其直因。】


「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虗假。
淨名云。直心是道場。無虗假故云何自稱。得上人法。」


[?▽/○]三取其惡報。】


「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
因地不直。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


【【疏】三乘所證。為上人法。比文舉淺況深。餘小妄語。
尚不可為。況大妄耶。譬如下。初喻大妄。止成苦本。
[006-0704a]
後喻求道。終無得理。如人噬臍。了不相及。春秋傳
曰。若不早圖。後君噬臍〔杜預云〕若齧腹齊。喻不可及〔敏師曰〕喻求菩提不可
及也〔私謂〕天童頌云智也難知覺噬齊。注云。不及也。智不到處智不能知也。依此消文。却有理在

○〔釋文〕
因地不直。惟長水本作不直。他古本並作不真〔私謂〕經文上云。我教比丘。直心道場。下云。若諸比丘。心如
直絃。應從直字為是。智論釋三三昧云。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來。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處。心則端
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則直。直心道場。是入三摩地。真實法門。如來初教阿難。直心訓問。即云。三世諸
佛。出離生死。皆以直心。此中於諸比丘。叮嚀付囑。良有由也

[│/○]六印成斷偷禁戒。】


「若諸比丘。心如直絃。一切真實。入三摩提。永無魔事。
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疏】一切時中。悉無虗偽。斯真求道。豈不速至。若示
相標形。詐稱得道。內懷諂曲。外規名聞。豈曰修行。
故法華云。濁世惡比丘。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為得。
我慢心充滿。乃至納衣在空間。假名阿練若。當知
是等。盡行魔業。】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合釋〕〔中川云〕巳上四重。名根本煩惱。九品所斷。各有淺深。如三結斷。名須陀洹。薄貪嗔癡。名為三果。故
身肉骨血。與眾生共。此斷身見也。示一往還。去巳不返。此斷戒取也。是人於法。能決定心。此斷疑也。楞伽
云。須陀洹身見者。謂緣起妄想。身相妄想。身見斷。貪則不生。云何不取戒。謂善見受生處行相故。云何疑
相斷謂不於餘處。起大師見。為淨。不淨。故知四重。皆地上伏斷。】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六之三
[006-070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