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89 楞嚴經圓通疏-元-惟則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第八
師子林沙門 惟則 會解
天台山沙門 傳燈圓通疏


「○二明反妄歸真立淺深次位三初總明漸次為入位之法二初結前生後二初結顛倒因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
如揑目亂華發生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虗
妄亂想。」


【【觧】溫陵曰十二顛倒即動顛倒欲顛倒至殺顛倒
也。孤山曰各具即互具也。以一一類心妄種皆具。
一則現起名事造。餘則冥伏名理具。以妄本無體
元是真心。是故妄具元是真具。具無具相一切皆
空。如是了知始可議道。


【疏】天台曰上猶如揑目亂華發生喻妄而不喻真。
下妙圓真淨明心明真而不明妄蓋。經文言簡意
周。以喻影互乎法以法影互乎喻。若取法以足喻
則妙圓真淨明心猶如睛空。應取色陰中譬如有
人以清明眼見晴明空惟一晴虗迥無所有。即名
為妙空圓空真空淨空明空無所而不可。及乎其
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見狂華無端亂起。
則先之睛空麤而非妙偏而非圓妄而非真染而
非淨暗而非明矣。若以喻足法則眾生亦然。妄為
明覺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
然成異等。則彼寶覺真空不得其妙圓真淨明矣。
故曰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虗妄亂想。】
[008-0878a]


「○二生漸次法汝今修證佛三摩地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
次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并雜灰
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


二標列正明二初標列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
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
現業。」


【【觧】吳興曰除去毒蜜喻除其助因及刳其正性也。
湯水如正行灰香如助行甘露譬所證之理。孤山
曰言漸次者事漸理圓不同偏教之漸也。問此三
漸次於天台六即中屬何位邪。答名字中修能成
觀行及發真似也。長水曰前問至何漸次得修行
目。今此第二正名修行故云真修。


【疏】天台曰或問三漸次淺深之相何如。答曰若一
往觀其三節工夫。修習位但在名字。真修位在乾
慧觀行純熟。增進位在初信巳去。再往觀後總結
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
路是則三種淺深皆具。蓋位位之中皆有伏道解
脫道。無論前位至如等覺後心金剛乾慧為妙覺
伏道。準瓔珞經云等覺性中有一人名金剛幢慧
以大願力住壽百劫倒修凡夫之行。豈不工夫亦
有微著淺深修習真修增進三種之差別乎。若論
三種所斷。初除助因先斷五辛。此名字初心即能
永斷。若餘之助因恐亦多種。如下文云以火淨食
無噉生氣則凡助三毒之因悉宜敕斷。若第二刳
其正性。夫身婬易制而正性難刳必須婬機俱斷
[008-0878b]
斷性亦無。然觀下文父母肉身不須天眼之言亦
位在內外從可知也。第三違其現業。若觀現文則
始於乾慧終於初住。以此而知業豈易違哉。至於
菩薩有廣求佛法之貪誓斷無明之嗔不了佛性
之癡。聲聞聞大樹琴音而不安迦葉見法性五塵
而起舞。以初諒末豈能無之。則刳正性違現業亦
直齊乎等覺也。於是本因元所亂想者明所觀之
境也。立三漸次者明能觀之觀也。論今經所觀之
境同天台止觀所明有妄有真。妄則陰入界境真
則三諦三如來藏。蓋此經以破妄顯真而為力用。
雖曰破妄意在即真。前經所明莫非其事。今但云
元所亂想立三漸次者順文勢約所破而言之也。
元所亂想不外六種識心。此又與天台初觀六識
是同。豈非元所亂想立三漸次之語該括一經備
詳始末乎。然若玄會同歸固不必於重明。苟執筌
為魚恐未究乎本指。是故釋茲二句不避繁冗博
蒐全經用天台十乘觀法通之。庶令增進五十五
位真菩提路者有以憑焉。言十乘者觀不思議境。
若去丈就尺去尺就寸言之則以耳根為事境以
圓通常為理境。事理相即不可思議。作如此觀於
耳識元所亂想得以滅除。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
脫。是為第一觀不思議境顛倒不生入三摩地也。
若觀此境想不得滅理不得入。應當悲巳悲人上
求下化。何者行人觀此境時知由六亂妄想故必
[008-0878c]
沉惡道有苦可悲。即圓通常故當成佛道有樂可
仰。悲巳故發一誓願銷我億劫顛倒想希更審除
微細惑。悲人故發一誓願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
於此取泥洹。慈巳故發一誓願願今得果成寶王。
慈人故發一誓願還度如是恒沙眾。由發此四弘
誓願故六亂妄想得以滅除。華嚴所謂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是為第二真正發菩提心顛倒不生入
三摩地也。第三善巧安心定慧者。若真正發心於
三摩地猶不能入。當一一觀察今於六亂妄想何
想為多。然六想雖多不出昏動。若動念多應用三
止而止息之。若昏沉多應以三觀而照了之。夫昏
動病也止觀藥也。服藥身安醫則奏効。苟不得所
而藥反為病。寂寂多則易生昏睡。惺惺多則易生
亂想。宜調停適候。故曰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
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如是安心得所則淨極
光通達寂照含虗空。是為第三善巧安心止觀顛
倒不生入三摩地也。第四破法遍者。前乘止觀向
上向下。向上應入三摩。向下應顛倒不生。若不入
不破何物為妨蓋破法有所不遍。又須研破六亂
妄想三諦之境。本不即十法那忽即十法是故須
破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十界俱非以破法
遍本不離十法那忽離十法是故須即。以妙明不
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十界俱即要須即即而離即
離而即。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十界離即
[008-0879a]
離非。是即非即以破法遍。不即不離菩提道成是
為第四破法遍顛倒不生入三摩地也。第五識通
塞者。三止既破六亂此心應與理會那猶不會。當
更細檢一切諸法中皆有安樂性那忽併彼。故曰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一切諸法中皆是魔羅網那
忽併取。故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又曰為物所轉
故於是中觀大觀小即通而塞也。若能轉物即同
如來即塞而通也。是為第五識通塞顛倒不生入
三摩地也。第六善修道品者。行者既識通塞云何
於坦途中而修道品。首楞嚴定有正有助。正即密
因奢摩他等是也。助即萬行圓頓四念處等是也。
經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因
善修故六亂妄想得滅。是為第六善修道品顛倒
不生入三摩地也。第七對治助開者。既能善修道
品必能流入三解脫門。若未入而難起方救他而
難起云何對治。若慳弊難起當觀慳即菩提受不
受亦受亦不受乃至五不受。不受即檀。檀義含於
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三餘弊亦如是。又若婬
弊宿習難防佛令專誦神呪。是為第七對治助開
顛倒不生入三摩地也。第八善知次位者。行人若
不知位次則有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增上慢之失。
當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理即也。能如此解名字
即也。所觀契理觀行即也。六根清淨相似即也。常
心分顯分真即也。圓滿菩提究竟即也。是為第八
[008-0879b]
知位次顛倒不生入三摩地也。第九安忍成就者。
行人行道時熟未熟多動障難每須安忍。如來無
問自說明五十重陰境即示以安忍之法。故曰成
就破亂由汝陰心。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
覺悟無咎。則彼魔事無奈汝何。是為第九能安忍
顛倒不生入三摩地也。第十離法愛者。能修諸乘
安於強輭。必於常心有所相應若生法愛住而不
前是為將登而崩將過而墜。故曰眾生狂迷不自
忖量。各以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
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聲聞緣覺不成增進。汝等
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末傳示末法令
其身心入佛知見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是為離順
道法愛顛倒不生入三摩地也。又元所亂想即首
卷第一生死根本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修習真修
增進即第二根本菩提涅槃元清淨體識精元明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是則今文元所亂想乃廣上
生死根本所生諸緣緣色緣聲等六亂而無緒也。
至於真修之方正指六根圓通返聞聞乎自性復
此元明而巳矣。】


「○二正明三初修習除其助因三初徵云何助因。


二釋二初總明四食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
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
眾生皆依食住。


二別斷五辛二初述意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
死。


二正斷二初勸斷顯助開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
種辛熟食發婬生噉增恚。


二約人明過患二初說法人過患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
[008-0879c]
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僊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
餓鬼等因彼食次䑛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消長
無利益。


二坐禪人過患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僊十方善神
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
非毀禁戒讚婬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
墮無間獄。


三結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
一增進修行漸次。」


【【觧】溫陵曰四食者人間段食謂所餐必有分段。鬼
神觸食但歆觸而飽。禪天思食食至或但思之而
飽。識天識食既無形色但以識想。此直明眾生皆
依食住。而因食戒斷五辛不必他引也。五辛內發
婬恚外引邪魅故名助因也。吳興曰食甘等舉段
食之損益欲除五辛之助因也。以五辛能發婬恚
猶毒死之食焉。孤山曰五辛者楞伽經云葱蒜韭
薤興渠也。應法師云興渠梵音訛也正云興宜。慈
愍三藏云根如蘿蔔出土辛臭。慈愍冬至彼土不
見其苗則此方無故不翻也。


【疏】雲間補遺云成唯識論一者段食變壞為相。二
者觸食觸境為相。三者思食希望為相。四者識食
執持為相。段食香味觸三。於變壞時能為食事。以
變壞時色無用故。觸食謂有漏觸。裁取境時能為
食事。思食謂有漏思。希可愛境能為食事。識食謂
有漏識。由段觸思勢力增長能為食事。擕李云四
食皆取資益為義。段謂形段以香味觸三塵為體。
[008-0880a]
入腹變壞資益諸根。古翻經律多云摶食其義則
局。如漿飲等不可摶故。觸謂觸對取六識中相應
觸對前境時生喜樂故。思謂意思取第六識相應
思於可意境生希望故。相應觸及相應思皆心所
徧行中法。思想飲食令人不死亦名思食。冷暖等
觸亦名觸食。此乃分通非正食義。識即第八執持
之相。由前三食勢分所資。令此識增長勝能執持
諸根大種故。若約三界辨之段食惟在欲界。以色
無色界無香味二塵。餘之三食徧通三界。長水之
釋義亦大同。天台曰四食之說本因佛破外道不
知食有幾種故為說此四食。而惟識論又發明之。
擕李等又解釋之業有定論。若如溫陵師說其義
甚局故不可依。食甘故生食毒故死者。吳興所謂
凡一切食有資益故皆名為甘。不正消變能壞身
心皆名為毒。辛菜甚多但云五種者。然有辛而非
葷者如薑椒之屬。今云辛而又葷惟此五種。食五
辛人有二種大過。一者內招滅善生惡過。蓋此五
辛其性大熱。熟食熱毒攻之於內故發婬。生噉熱
毒發宣於外故增恚。二者外招滅善生惡過。蓋此
五辛極大臭穢。若說法者食之天僊嫌臭遠離餓
鬼䑛吻親近。若修禪者食之善神嫌穢不護魔王
乘便說法。凡有如此過患是故如來殷勤敕斷。嗟
夫世間人為不急事罹大罪愆莫甚於食五種辛
菜。清淨好潔之士尚宜戒之。況三昧真修之士可
[008-0880b]
食之耶。】


「○二真修刳其正性三初徵云何正性。


二釋二初以戒刳性二初持小乘戒二初正唱令斷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
清淨戒律永斷婬心不餐酒肉以火淨食無噉生氣。


二反顯勸持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婬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
有是處當觀婬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


二持大乘戒先持聲聞
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


【【觧】溫陵曰欲刳婬殺正性必持戒律。不飲酒防亂
之至也。不噉生防殺之至也。律中五果皆須火淨
示不噉生氣也。婬如毒蛇怨賊者能害法身殺慧
命故也。執身使無犯也。執心使無思犯也。


【疏】天台曰正性者欲界眾生以婬欲而正性命也。
故前文明業果相續以欲貪而為之始。次繼之以
食眾生肉之盜貪。又進之以戕害生靈之殺貪。此
又食噉相酬殺傷相報牽生欲界之業因皆足以
資生死之正性。故真脩之士要先嚴持清淨戒律。
於戒律中最所當斷者又莫先於永斷婬心次之
以不餐酒肉。蓋酒雖不係於四重而能為亂性之
本犯重之原。而又云以火淨食無噉生氣者。以杜
致婬之漸傷慈之微耳。故律制比丘凡五果皆須
火淨而然後食之意在乎此。律中更有爪淨揉淨。
今舉一途且言火爾。當觀婬欲猶如毒蛇如見怨
賊者。正言害法身殺慧命之賊有強軟之不同。強
者易防而軟者難制。清淨比丘應先觀破。如涅槃
經說菩薩觀愛有九種過患。此即當第三種如妙
[008-0880c]
華莖有毒蛇。又當準立云如巧言令色人為怨賊。
能如此觀破自當畏罪遠離也。先持小戒執身後
持大戒執心。以示比丘之戒進不躐等也。故十輪
經云若不先受小乘即學大乘無有是處。乃至云
無力飲河池詎能吞大海。猶此方儒宗先小學而
後大學亦必然之理也。】


「○二戒淨獲益二初觀行成就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
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


【【觧】吳興曰不婬故無相生。乃至不妄故不還宿債。
以大妄語貪其供養故。約位言之此應在外凡觀
行之中。


【疏】天台曰相生即欲貪相殺即殺貪偷劫即盜貪
包得妄語。三者不行復何負累之有。而云禁戒成
就者。始雖執身莫犯未得名為成就。必至於執心
不起斯名成就禁戒也。】


「○二因發似解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
見十方世界覩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遊十方
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


三結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
漸次。」


【【觧】資中曰此如法華現身所得六根清淨即相似
位也。


【疏】天台曰五根為身根之所具。四眼又為肉眼之
所具。肉眼礙非通天眼通非礙。父母肉身不須天
眼者。由其持戒清淨即礙能通也。蓋破戒能為神
[008-0881a]
通障。今戒根清淨故即身能獲神通。觀見十方即
天眼通。覩佛聞法即天耳通。遊十方界即身如意
通。宿命清淨即宿命通。惟無他心與無漏通以其
未破惑故也。】


「○三增進違其現業三初徵云何現業。


二釋二初正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婬
於外六塵不多流逸。」


【【觧】溫陵曰流逸奔塵起現前業。由戒禁制得不流
逸斯能違遠。


【疏】天台曰三業運用由根與塵偶起六亂妄想。今
此行者由心無貪婬返照自性旋元自歸根無所
偶故能違其現業。】


「○二因違入證二初明由違證似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返流全
一六用不行。」


【【觧】吳興曰因不流逸由斷客塵煩惱也。旋元自歸
漸入如來藏理也。塵既不緣下此又進破根本無
明也。前屬似位但云不多流逸。今取真證乃是根
塵泯亡逆無明流純一真性微細生滅六用不行。


【疏】天台曰偶者對偶。世間之相皆有對偶。如陽以
陰偶天以地偶君以臣偶父以子偶夫以妻偶。此
人情之所共知者也。獨根以塵偶為庸人之所略。
生死法中若父失其母夫失其妻人必以喪偶為
苦。惟涅槃之法則以塵既不緣根無所偶返流全
一六用不行為樂。此世出世間所以異也。】


「○二明由似證真三初明德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
[008-0881b]
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
中。」


【【觧】吳興曰先顯依報淨有法有喻。次顯正報淨有
自有他。自則三德圓證他則諸佛同體。天如補註
曰密理也圓智也淨妙行也。即法身等三德。


【疏】天台曰上文雖云無偶猶有乎根。未足以臻乎
涅槃安隱之至樂。必至於亡前塵盡內根空觀智
滅諦理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斯證乎三德之涅槃
樂。故曰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
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琉璃譬國土。明月
譬正報。安隱即大涅槃。言平等者眾生未證涅槃
時依報則事理淨穢彼此俱不平等。正報則真妄
生佛身心俱不平等。今證涅槃故此一切俱得妙
圓平等而獲大安隱。惟其如此故一切如來密圓
淨妙三德祕藏皆現其中。前不云乎。今汝諸根若
圓拔巳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
如湯銷氷應念化成無上知覺正此謂也。一切之
言該於自他。如來二字正言本覺。】


「○二明位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三顯功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
聖位。」


【【觧】溫陵曰華嚴十忍第三曰無生法忍。謂不見有
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離諸情垢無作無願安住
是道名之曰忍。吳興曰此中別指初住以上名為
聖位。若下文云以三增進故能成五十五位真菩
[008-0881c]
提路則通取十信也。


【疏】吳興熏聞記云忍謂忍可印持決定無繆即能
證智也。無生法從所斷惑得名。若約所證亦名寂
滅忍。雲間補遺云法華玄義明圓位斷伏中云就
事為無生就理為寂滅。又方證為寂滅讓果為無
生。記云惑是事法故約惑滅得無生名名為就事。
此惑若滅必證實理故約所證名為寂滅。當知始
從初住終至妙覺一一無非惑滅證理。維摩疏因
經初歎菩薩逮無所得不起法忍。釋云不起法忍
即是大無生忍亦名寂滅忍。問下歎淨名但言無
生。當知不起法忍秪是無生。何用寂滅釋不起法
忍。答在因讓果說名無生。若通論無生秪是寂滅
之異名也。】


「○三結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觧】吳興曰上三漸次且約麤細前後分別。若圓修
者豈不以違其現業為創心發觀之本歟。故第一
漸次即云修菩提者永斷五辛也。當知菩提無漸
次漸次取菩提。譬如滄溟太霄詎有涯量。由操舟
舉翮之異而里數生焉。此下乾慧地等即後二漸
次之所階也。孤山以瓔珞五十二位對今辨之有
一合三開之相。一合者合十信為乾慧地也。三開
者開初住為十信心開十向為四加行開等覺出
金剛乾慧也。今詳此說惟四加行開相則顯餘不
應然。至下銷文當見其義。
[008-0882a]


【疏】天台曰三漸次文有正傍。正在除助因刳正性
違現業。傍則約能解脫世間三障能深入地位而
讚美之。意在舉力用以寓勸修。然三種工夫極要
者在違現業。極致意者在四種律儀。於四種中又
極致意者在婬戒。謂果能如此除助因刳正性違
現業可謂世間極清淨人。由清淨故即於此身獲
神通而無障隔。於進道而無阻礙。於入位而無雍
滯。故於初漸次彰其過則云天僊善神不來守護
魔王鬼神而得其便。二漸次顯其德云是清淨人
即肉身而具足神通。三漸次顯其德云因不流逸
旋元自歸等。皆言如是具德可以即生深入圓位。
刳正性入位功用猶淺但可階信而巳。惟違業功
用甚深一生可階初住。此皆總說不必拘拘配釋
是何等位也。孤山開初住為十信心吳興非之。交
光復是之云乾慧一位分明朿前漸次中所含十
信總成一位而孤山說合十信為乾慧理在不疑。
舊疏非之者秪因彼見通教乾慧名同務欲同之。
不知此名若同通教餘名當同別教。今餘位既皆
借別名圓此位亦應借通名圓。何得名實皆同於
通教乎。當知通教乾慧在於信前但對五品。此圓
乾慧乃在信後圓收十信。豈惟於文為順而實於
理大通也。交光此說凡墮三種過。一不知總別略
廣過。蓋三種漸次是總說入位功能。地位是別明
所歷階級。而交光乃聯翩解說。故其有曰分明束
[008-0882b]
前十信成今一位一不可也。二不知名實不同過。
蓋此經地位借三教名名圓教位。如初信前借通
教乾慧名名五品位。十向後借藏教四加行名名
初地伏道位。等覺後心借金剛乾慧名名妙覺伏
道位。名雖借之而義無不圓。而乃反誣吳興名實
皆同於通教二不可也。三不知名同義異過。蓋此
經信信之下皆約住名而結。其實名同義異。如吳
興所引無著立一十八住判金剛經地位何必初
住方受住名以破孤山此說甚當。交光乃左袒孤
山仍同其判三不可也。】


「○二別明諸位顯菩提之漸八初乾慧地二初正明地體二初明所滅之惡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
復續生。」


【【觧】吳興曰是善男子指圓教外凡之人也。不可躡
上安立聖位而為次第。以漸次是通明修行從微
至著。地位是別示凡聖自下升高。人未審之便將
此地作無生法忍釋之者誤矣。欲愛乾枯者且從
麤惑言之。若通說者即圓修三觀頓伏五住乃觀
行成相也。根境不偶者。此與上文塵既不緣等名
義雖同麤細誠異。現前下謂由欲愛乾枯則於世
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故此身若謝來報不生。準
天台以五濁輕重分同居淨穢。今五濁既輕即當
捨穢而趣淨矣。】


「○二明所生之善執心虗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鎣十方界乾有其
慧名乾慧地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008-0882c]


【【觧】吳興曰人法二執了無實性故曰執心虗明。即
惑成智體具寂照故曰鎣十方界。大品十地初名
乾慧。天台於圓教十信前立五品位。且曰義推如
大品乾慧地也。噫智者隋時此經未至。而所立名
位懸契佛心。非聖人孰能是哉。沇師亦謂此經乾
慧是天台五品位但不合兼通六根清淨耳。問既
云未與如來法流水接豈非須指初住分真為法
流邪。答信之與住俱預法流。請以喻觀自明兩相。
故前文云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
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
永斷根本無明。斯則顯以通別二惑為濁流真中
二理為清水。驗今乾慧未入信心。】


「○二依此進功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二十信十初信心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
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
心住。」


【【觧】吳興曰以觀行心緣中道理。相續無間流入初
信。圓師云此下十信雖與諸經名同而於名下皆
結住名。故知即是初住分開也。況云中道純真豈
是相似位邪。此說不然。夫如來設教被機不同。此
經以前權實未融地位多別。如瓔珞所說先空次
假後中之相也。今既開權顯實豈以昔經而為校
量乎。所以原始要終莫不皆用中道妙觀觀常住
妙理。苟不如是將何以顯此經純圓邪。但依一家
六即之義銷諸圓妙之文無相濫矣。言圓妙開敷
[008-0883a]
者即見惑先落三諦似顯也。從真妙圓等釋成上
句。謂從乾慧真妙圓心重發此位真妙信心。心與
理冥故曰妙信常住。涅槃明須陀洹所斷見惑如
四十里水。其餘在者如一毛渧。今約此義云一切
妄想滅盡無餘也。名信心住者。信為能住理為所
住。如無著立一十八住判金剛般若始終地位。亦
何必初住方受住名。


【疏】天台曰即以此心者。依耳根圓通用三止大定
圓伏五住煩惱三如來藏觀行現前之心也。此心
以常住中道而為之體。雖未接初住中道理水巳
與相似真理相接。亦可名為預於法流。從此法流
遡源以歸故曰即以此心中中流入。猶言從中道
之中而流入。亦可云以中觀觀中道而流入也。與
前初於聞中入流亡所義同而位別。彼兼名字此
專觀行故也。因此流入破去見惑而常住圓妙之
理如蓮華之開敷。此乃從觀行真妙圓理重發相
似真妙名見道位。相似見乎常住真心決然可信
故云妙信常住。八十八使悉皆淨盡故一切妄想
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者正結成惑滅理
顯受初信名也。餘如舊說。】


「○二念心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
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
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觧】吳興曰捨身受身即分段生死也。一切習氣即
[008-0883b]
思惑正使也。故下文明五不還天所斷欲惑亦名
習氣。又應通指二死為捨身。總名五住為習氣。以
上文云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故。若爾則習氣之義
不可取大論垢衣香器為喻。


【疏】天台曰真信者指上初信心也。明了者此位進
斷思惑故所有信心更加明了。惟其明了則一切
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秪釋成一切明了之相
耳。捨身受身習氣即思惑法執也。此既現前故能
憶念無遺。名念心住也。】


「○三精進心妙圓鈍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惟以精
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觧】吳興曰化變也。變諸妄習純成真明言其精也。
惟以下示其進也。


【疏】天台曰妙圓指初信心也。純真指二信心也。蓋
言向之妙圓純真至此而真精發化也。惟其所證
之理發化故無始習氣現前者通一精明。言全惑
成智惟以精明之智而進趣後之真淨妙理。以是
名為精進心焉。】


「○四慧心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觧】溫陵曰妄習既盡故心精現前而進趣云為純
智無無習矣。


【疏】天台曰既以精明而進趣乎真淨則心精者得
現於前。則向之全惑成智者無惑惟智。無惑惟智
則純以智慧名為慧心住焉。】
[008-0883c]


「○五定心執持智明周徧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觧】溫陵曰慧既純明須定以持之。吳興曰周徧寂
湛謂定之用。寂妙常凝謂定之體。


【疏】天台曰向之純以智慧者。始獲此智慧多而定
少。今則執持此之智明使其周徧寂湛久之則寂
妙者常凝深契首楞大定名為定心住焉。】


「○六不退心定光發明明性深入惟進無退名不退心。」


【【觧】溫陵曰以定持慧至於寂湛。故性光發明而深
入於道。


【疏】天台曰前之五心名為五根而以慧定為之主。
一經所說雖稱大定而定即是慧。修此定慧非信
莫入故首之以信心。非念不成故次之以念心。非
精進不獲故次之以精進心。三者既備而定慧可
階故次之以慧心定心。五根生成五力排五障。入
三解脫門永無退轉。故曰定光發明明性深入惟
進無退名不退心。此後位次一以定慧為之本。但
有先後之不同。如曰等覺照寂妙覺寂照。即前五
心先慧後定亦是此意。能知乎此斯會經意焉。】


「○七護法心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
心。」


【【觧】吳興曰按圓位至此斷三界思盡即六根清淨
之正位也。配瓔珞屬七住。對大品當佛地。約婆沙
齊三十四心。智者云三藏佛位望六根清淨位有
齊有劣。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即劣。
[008-0884a]
既是發真斷惑之大節故特示云十方如來氣分
交接。


【疏】天台曰菩薩為心志存護法。雖有其心無法可
護不足稱為真護法也。惟定慧現前惟進無退而
此心進者又安然保持不失與十方如來氣分相
接方得名為真護法焉。前觀行位中圓伏五住乾
有其慧故未與如來法流水接。今階七信見思俱
盡見相似中道之理故與如來氣分相接也。】


「○八迴向心覺明保持能以妙力迴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
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迴向心。」


【【觧】吳興曰覺明保持即護法心也。上氣分交接則
自他心佛相應相冥。今迴佛慈光向于佛境則與
智明相對相照故曰猶如雙鏡等。又約十方如來
對照亦然故曰其中妙影等。


【疏】天台曰上言十方如來氣分相接者。此位巳破
見思進破塵沙深伏無明與初住本覺相去無幾
故得氣分相接。今言能以妙力回佛慈光等者。前
則氣分來接今則迴而歸之。特言慈光者以是出
假利他位有與樂義故。猶如雙鏡等者鏡喻體影
喻用。妙用無盡功德藏現前故喻妙影重重相入。
然此特回向而巳猶未真得其體也。至下戒心住
心光密迴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
失斯真得其體矣。又覺明即七信所護之法也。保
持即能護之心也。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
[008-0884b]
者。即向來全本覺以起始覺之修者今則回始覺
之修以向本覺之性而安住之。言慈光者蓋八信
菩薩修出假之智期拔苦與樂也。猶如雙鏡光明
相對者。即始本二覺一合俱忘故使修性所具之
理重重相入而無盡焉。】


「○九戒心心光密迴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
失名戒心住。」


【【觧】吳興曰迴向既成同佛常寂。常寂之體即是無
上妙淨明心。安住此心正防無明微細之患故得
戒名。


【疏】天台曰因上始覺心光密迴而獲本覺常凝無
上妙淨。安住此無為之覺得無遺失。以是名為戒
心住焉。】


「○十願心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觧】吳興曰準天台圓教未斷無明生同居者名為
願生正符此文也。又說十信出假利益眾生。今遊
十方。亦合其義。


【疏】天台曰住戒成就而中道本覺雖未分顯。然而
假理既巳現前。得乘此假而導利羣生。則僧那始
心稍得以赴故名願心住焉。】


「○三十住十初發心住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輝十
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觧】吳興曰瓔珞初住增修十心彼乃別教之相也。
智者以瓔珞十心對十乘觀法約圓初住具明十
[008-0884c]
德。章安云應是轉似為真一住具十也。今云真方
便者謂真家之方便。又真即方便皆以中道心修
故十用涉入圓成一心豈非智者章安之意乎。橫
開之說因無此理。


【疏】天台曰是善男子。指十種信心成就之人也。以
真方便者即最初方便。依耳根入流亡所乃通別
兼修正助並行。皆全性以起修全修而在性。所謂
真即方便皆以中道心修故。發此十心者。此雖在
信位亦可稱之為發。發此十心巳更進破一品無
明則向之十心而心精發輝。輝即光也。十用涉入
者。因發輝故一一互相涉入如帝網珠重重相入。
即向之十信心每一心各各具足十心。轉似為真
圓成初住之一心名發心住。可見登住巳去別無
他法莫不以十信心而為根本。十信心又以定慧
而為之根本。智者於法華玄義中釋初住位功德
大略有二。一明入住之因二明發心之相。入住之
因即以從相似十信能入十住真中之智。此同今
文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
一心名發心住。發心之相初發心時有三種心發。
一緣因善心發即是住不思議解脫首楞嚴定。二
了因慧心發即是住摩訶般若畢竟之空。三正因
理心發即是住實相法身中道第一義。正因心發
即一經所明常住真心實相理體。緣了二因即一
經所明定慧。至於初住三皆現前故名發心住也。
[008-0885a]
又云舉要言之即是住三德一切佛法。又住清淨
圓滿菩提心無緣慈悲無作誓願普覆法界。又住
一念中成就一切萬行諸波羅蜜。又住一切種智
圓斷法界見思無明。又住得佛眼。圓見十法界三
諦之法。又住圓入一切法門所謂二十五有王三
昧冥益眾生。又住菩薩圓滿業能顯一切神通謂
三輪不思議化彌滿法界顯益眾生。又能成就開
權顯實入一乘道。又能嚴淨一切佛土能起三業
供養一切十方佛得圓滿陀羅尼受持一切佛法
如雲持雨。又住能從一地具足諸地功德心心寂
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荊溪云證不思議名住一
切佛法。乃至證無法愛名住諸地功德。即是圓證
十乘觀法也。然此初住文猶總略。若一一顯示其
相當如觀音所敘。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即是住三
德一切佛法。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上合諸佛同一
慈力下合眾生同一悲仰即是住清淨菩提心無
緣慈悲無作誓願普覆法界。亦是住得佛眼圓見
十法界三諦之法。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即是住一
切種智圓斷法界見思無明。與佛同慈力故令我
身成三十二應入國土身即是住菩薩圓滿業能
顯一切神通三輪不思議化彌滿法界顯益眾生。
與諸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
無畏功德即是住圓入一切法門二十五王三昧
冥益眾生。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徧十
[008-0885b]
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又云六根圓明明照無二
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如來祕
密法門受領無失。即是住能嚴淨一切佛土能起
三業供養如來得圓滿陀羅尼受持一切佛法如
雲持雨。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
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即是能成就開權
顯實入一乘道。總前功德即是能從一地具足諸
地功德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亦是住一
念中成就一切萬行諸波羅蜜。但觀音所證不局
初住。然亦不妨以初住解釋。初住既爾下去大定
現前無功用心斷法界無量品無明。所有功德不
可稱計。大分略為十品智斷明十住位也。】


「○二治地住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
地名治地住。」


【【觧】吳興曰能證心如琉璃所顯理如精金。履治也。
依前心地以觀治之。】


「○三修行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
住。」


【【觧】吳興曰上治地由境得名。此修行從智受稱。境
發於智故云心地涉知等。以智徧修故云遊履十
方等。


【疏】天台曰竊原從凡入聖地位雖淺深不同。要而
歸之不出始覺契乎本覺。而此始本二覺有一合
俱忘之義。蓋始不合本不稱圓修。合而不忘猶存
[008-0885c]
兩相又不足以契菩提。教門有函蓋相應水乳相
冥之喻意在乎此。今登住巳來所辨之相不過將
前乾慧與夫十信所有相似始本境智轉為分真
始本境智。故自登初發心住所發本覺以為所觀。
以起分真始覺而為能觀。故二地云以前妙心履
以成地名治地住。三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
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心豈非初住所發始
覺之智乎。地豈非二住所發本覺之境乎。心地涉
知豈非始覺境智一合俱忘乎。以此充擴豎窮橫
亘遊履十方得無留礙方得名為修行住。方得與
佛同受佛氣分入如來種生諸法家。故自此巳還
無復他法。惟以此始本二覺長之養之為方便具
足為正心為不退為童真為法王子為灌頂住。譬
如國王世子。既正號儲貳。嗣後一惟以明德新民
之功立十妙行修十回向更修四種妙圓加行以
登十地然後可稱亞聖名為等覺。然猶未可以正
大號也。以其還有微細無明緣影在。更須從始至
終以始本二覺破之斷之。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
盡妙覺成無上道也。先知乎此庶不墮算砂之誚。
即種種玄妙千徑萬岐皆不失其本也。】


「○四生貴住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
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觧】溫陵曰妙行密契則妙理冥感將生佛家為法
王子故名生貴。中陰喻冥感之理也。現陰巳謝後
[008-0886a]
陰未生之中名曰中陰。孤山曰分真智與究竟智
等名行與佛同。分證理與究竟理等名受佛氣分。
如中陰下以喻顯之。究竟權智如父實智如母。任
運相合名自求父母。密齊果德如陰信冥通。斯即
稟佛遺體初託聖胎也。】


「○五具足方便住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巳成人相不缺名方便
具足住。」


【【觧】孤山曰此喻雖在真因而自行利他之相同佛
不缺也。溫陵曰同妙行之氣分冥妙理之中陰是
遊道胎奉覺胤也。道胎既成故妙相不缺而修行
方便具矣。】


「○六正心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觧】孤山曰容貌喻應用。心相喻理智。溫陵曰容貌
外同心相內異非正心也。】


「○七不退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觧】孤山曰色心互融不相妨礙故曰合成。溫陵曰
同佛之德有進無退。】


「○八童真住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觧】溫陵曰具體而微故以童稱。十身者菩提身願
身化身力身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
身也。資中曰十身靈相即盧舍那也。聲聞身緣覺
身菩薩身如來身法身智身國土身業報身眾生
身虗空身。此十種身如隨色珠顯現自在。菩薩雖
未如佛分得此相。吳興曰準華嚴八地方現十身。
[008-0886b]
今八住具足者正顯今圓巳齊彼別也。天如補註
曰溫陵所解菩提身等。即是資中所解如來身中
之所開出者也。】


「○九法王子住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觧】孤山曰出胎者喻破第九住無明。又從理起用
亦如出胎。紹隆佛種故云親為佛子。溫陵曰自發
心至生貴名入聖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長養
聖胎至此長養功終故喻出胎王子。】


「○十灌頂住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
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觧】孤山曰表以成人堪行佛事也。太子世子異其
文耳。春秋曰會太子于首止。禮云文王世子。皆天
子之子也。陳列灌頂者。華嚴云轉輪聖王所生太
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坐白象寶妙金之座。張大
網縵奏諸音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內。王執此瓶
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菩薩受職亦復如
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為受大智職菩薩。彼第
十法雲地名灌頂菩薩。今此十住亦分得也。然圓
教分真以來悉有應用。論其智力不無優劣。故初
住百佛世界現十界像利祐眾生。位位豎入倍倍
增勝。經中所明各就一義。若論一位具諸位功德
則十義俱徧。十住既爾下去皆然。


【疏】天台曰初住巳先名為緣修以未見佛性故。登
住巳來名為真修以真見佛性故。初住名發心此
[008-0886c]
由第十願心住破一品無明之功以發三德佛性
之心。此住但言其佛性現前而巳猶未加真修功
行也。至第二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方以分真始
覺照乎分真本覺。修之治之名治地住。至第三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則始本一合始本俱忘方得
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此之二住方是真
修上次第功夫。猶如世人先世行業既備然後入
父母胎。入胎之後不過長之養之充擴前功而巳
矣。故四住名生貴五住名具足六住名正心七住
名不退八住名童真九住名法王子皆言增長之
功。不復更言進修之事。即使有之亦不外乎二住
三住始本境智而巳。既出聖胎表以成人。分委化
道名灌頂住。譬如世人承先世行業得感為人。表
表丈夫堪付家業。至十行去方明法王子所作之
事也。】


「○四十行十初歡喜行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巳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
方隨順名歡喜行。


二饒益行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觧】溫陵曰具佛妙德故能十方隨順無適不可。自
他利備機應俱喜故名歡喜。善推妙德益以利人
故名饒益。


【疏】天台曰前十住位明法王子自覺巳圓。十行去
明導利羣生也。或問曰據天台所明三觀。從名字
來修從假入空觀。至七信位破見思惑為自利行。
從八信去修從空出假觀破塵沙惑為利他行。從
[008-0887a]
十信去修中道觀破無明惑登初住去名自利利
人覺行圓滿行。今楞嚴所明地位至十行位方饒
益眾生為出假行何也。答曰三觀破惑以分自覺
覺他乃一往之說。況是次第之義非究竟之談。何
者蓋圓頓行人三觀一心中修三惑一心中破三
覺一心中顯。何有如此次第。如五品初心隨喜讀
誦雖是自利。中心說法後心兼行正行兩種六度
豈非利他覺人乎。雖然而圓頓教中不無次第。如
曰理雖頓悟乘悟併消則圓修圓破之道彰。事非
頓除因次第盡則漸修漸破之義顯。非漸無以階
頓。非頓無以融漸。二者兼盡而圓頓之道始備。然
而有觀行之次序焉五品是也。相似之次序焉七
信巳還破見思惑以證空理。八九信破塵沙惑以
證俗理。十信破無明惑入初住位證中理是也。分
真之次第焉。十住位破十品無明住真諦理。十行
位破二十品無明出俗諦理。十迴向破三十品無
明更修四種妙圓加行登十地位證中道理是也。
究竟之次第焉。等覺菩薩證真理巳更住千劫倒
修凡夫之行破斷微細塵沙緣影。一切法門無所
不盡。更破一品根本微細無明入於如來妙莊嚴
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方為究竟。今是分真中不
次中之次序論。初住菩薩便能百界作佛導利羣
生豈至十行方利益眾生耶。成佛子巳具足無量
如來妙德結上灌頂住之功德也。十方隨順正明
[008-0887b]
歡喜行之相也。如國之儲君巳德既備。率天之下
莫不仰德餐風隨之順之。非惟人喜巳亦歡之。故
如是之行名歡喜行。即以是德用新其民。一切眾
生咸受利益。名饒益行。】


「○三無瞋恨行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嗔恨行。」


【【觧】溫陵曰瞋恨生於違拒。長水曰自覺故無明不
能違智。覺他故有情不能拒化。二利兼成故無瞋
恨。


【疏】天台曰歡喜行自覺也。饒益行覺他也。始雖自
覺而無明未必不違其智。次雖覺他有情未必不
拒其化。今則不違不拒無瞋恨矣。】


「○四無盡行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
行。」


【【觧】孤山曰種類出生者化十界身化復作化。也窮
未來際益物無盡竪徧三世橫周十方。


【疏】天台曰種類出生者證性具之體德也。乃從是
體以起用。如摩尼珠王雨實不窮。十方處三際時
無非菩薩應化之所在。化復作化名無盡行也。】


「○五離癡亂行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觧】孤山曰妙智了達塵沙法門異名別說同歸一
理故離癡亂。


【疏】天台曰上則從一體以起萬用。自不同觀之似
有差誤。今則合一切以歸體同。自俱同言之則無
癡亂矣。】
[008-0887c]


「○六善現行則於同中顯現羣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
行。」


【【觧】孤山曰同中現異達理即事故。異相見同達事
即理故。溫陵曰由無癡亂故能於種種法門互現
隨應圓融自在所謂善現也。


【疏】天台曰前無盡行可謂於同中顯現羣異矣。然
雖現異未能現同。次離癡亂行可謂一一異相各
各見同矣。然而現同未必現異。今則既於同而現
異復於異而現同可謂即同而現異即異而現同。
於異於同無相妨礙故名善現行焉。】


「○七無著行如是乃至十方虗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
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觧】溫陵曰此由善現行充擴圓融也。塵中現剎名
現界。不壞塵相名現塵。


【疏】天台曰前無盡行以事法界言之也。離癡亂行
以理法界言之也。善現行以理事法界言之也。今
無著行於十界依報現界現塵不相留礙以事事
無礙法界言之也。此四種法界約天台三諦對之。
理法界當真諦。事法界當俗諦。事理法界事事法
界當中道雙遮雙照二邊。忘緣時千如炳現。應物
處百界互融也。】


「○八尊重行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觧】溫陵曰種種所現皆是般若性德無作妙力自
在成就故名尊重。金剛稱第一波羅蜜即般若也。
[008-0888a]
吳興曰智慧輕薄般若尊重故此名焉。


【疏】天台曰種種現前即上四種示現。以無非法界
故咸是般若波羅蜜多。名尊重行焉。】


「○九善法行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十真實行一一
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觧】吳興曰上善法行全性起修故成法則。此真實
行全修是性故皆無為。溫陵曰總括前行無非真
性本然妙用。相雖萬殊體性一真故名真實。如是
十行乃至後位不離前法。而皆相躡別設者一使
行人隨位增進開擴性覺淨治惑障而成熟佛果
也。


【疏】天台曰軌則即善法也。蓋出生有盡則不足以
為諸佛軌則。不能善現亦不足以為諸佛軌則。現
塵現界有所留礙亦不足以為諸佛軌則。種種現
前一落輕薄智慧亦不足以為諸佛軌則。惟其如
是圓融然後可為成佛之善法焉。若觀四種法界
不達性具動成有作則不得以為真實之行。惟其
深證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故
得名為真實行也。此十種行應有橫竪二論。竪如
經之所說前後次第位位增勝不相踰越。橫則十
法位位皆具。然非行布不足以盡法相。非圓融不
足以彰性具。故一一行相如連環之不可解。如列
宿之不可虧也。】


「○五十迴向二初十向正位十初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巳純潔精真遠
[008-0888b]
諸留患當度眾生滅除度相回無為心向涅槃路名
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


【【觧】溫陵曰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此須
濟以悲願處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
圓融悲智不二。是名十回向亦名十願也。滿足神
通至遠諸留患牒前現塵現界不相留礙等事。謂
此行滿足當修回向行也。回向之行悲願最深故
職在度生。然見有可度即涉有為背涅槃路。故須
滅除度相回無為心向涅槃路也。


【疏】天台曰前十行雖說種種妙用要之皆菩薩將
度人而先辦度人之具度故雖有度生但云善能
利益名饒益行而巳。今則滿足神通成佛事巳而
所有佛事莫不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然後可曰當
度眾生也。然若不達眾生四相本空有眾生之可
度墮於有相與無為性乖。涅槃路遠。必須雖度眾
生滅除度相。而又回此無為之心以向涅槃之路。
能如是修。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也。思
大禪師云十方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有何眾
生可度正此意也。】


「○二不壞迴向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回向。」


【【觧】吳興曰壞其可壞從所壞境說。遠離諸離約能
壞智論。不見可壞之相是名不壞。


【疏】天台曰壞其可壞者有眾生可度之情也。其不
可壞者當度眾生之法也。遠離諸離者住無為心
[008-0888c]
背涅槃城之執也。其不可離者回無為心向涅槃
路之行也。始則回理而向事。終則回事而向理。存
然亡然不可得而名焉。名不壞回向。】


「○二等一切佛迴向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處迴向精真發
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回向。」


【【觧】吳興曰上覺言智此地言理。皆因果體同故云
等也至也。


【疏】天台曰第十住灌頂菩薩自正儲位以來以無
功用行修一切法門。既巳成就當度眾生則自利
利人之道備。巳破二十二品無明所證本覺湛然
常住。此覺與佛相齊名等一切佛回向。此約能證
之智而言之也。所覺之覺而精真發明則地如佛
地名至一切處回向。此約所證之理以言之也。】


「○五無盡功德藏迴向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回
向。」


【【觧】天如補註曰準吳興解則世界即理如來即智
也。


【疏】天台曰世界之理如來之智互相涉入則智照
於境境照於智。境智互融得無罣礙譬如雙鏡影
像光明重重無盡。故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六隨順平等善根迴向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
道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觧】孤山曰於諸佛理地起萬行真因。依此真因發
越揮散周徧法界以取究竟涅槃之道。行從理起
[008-0889a]
名隨順平等。能生道果名為善根。


【疏】天台曰地中各生清淨因即自證真巳來於一
性中所發萬行功德。經云具足萬行是也。天台明
初住緣因開發時一切萬行功德一時顯現。今於
回向位中追敘言之。依因發揮取涅槃道故名隨
順平等善根回向。】


「○七隨順等觀眾生迴向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
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


【【觧】溫陵曰平等善根性真圓融周徧法界。故十方
眾生皆我本性。我善既成故能成就一切眾生善
根無有遺失無有高下故名隨順等觀。


【疏】天台曰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可見前
地中各生清淨之因一惟性具。天台明性具法門
有自有他。前平等前根且言其自。今云眾生皆我
本性正言其他。性圓成就所以不失眾生。不失眾
生則於自於他平等而觀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
回向。】


「○八真如相𢌞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惟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
相回向。」


【【觧】孤山曰即一切法假也。離一切相空也。二無所
著中也。


【疏】天台曰即一切法者千如炳現也。離一切相者
百界互融也。惟即與離二無所著者無非妙性也。
故如來彰自證中而如來藏妙明元心等一切俱
[008-0889b]
非一切俱即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意同乎此。】


「○九無縛解脫𢌞向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回向。


十法界無量𢌞向性德圓
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回向。」


【【觧】孤山曰三德妙性於此圓成不見十界高下差
別故云法界量滅。溫陵曰初證性德以為齊佛以
為如佛以為至一切處等。皆存量見則法界性未
離有量。及乎性德圓成乃滅量見乃得無量。此總
治前位限量情見。此性圓成可入十地矣。


【疏】天台曰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惟即與離二無所
著可謂真得所如尚復何礙何縛是真解脫者也。
夫至於無礙無縛得真解脫則三德之性圓成法
界之量銷滅矣。必至於法界量滅然後初地可登
矣。】


「○二四種加行二初總標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
圓加行。」


【【觧】溫陵曰四十一心者。乾慧一信住行向各十。小
乘通教皆有四加而非妙非圓。故此特標妙圓加
行。[橘-矛+隹]李曰據瓔珞等經皆不別列四加行位。若惟
識等論則以地前四十心為外凡資糧位。十回向
後別明煖等為內凡加行位。吳興曰今四加行正
如惟識所說也。而彼於地前分內外凡位者乃別
教一塗之義。以登地是菩薩聖位。聖位難入故開
此加行耳。問今經圓教何用別位乎。答借別名圓
斯有其例。如仁王云三賢十聖住果報是也。敏師
[008-0889c]
謂此經未必純圓應兼別義其失甚哉。】


「○二別示四初煖位即以佛覺用為巳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
木名為煖地。」


【【觧】長水曰佛覺果智也。天如補註曰前之佛覺雖
曰能齊未能正證。今將趨聖果。故即用佛覺為巳
因心復加功行以求正證。初入因位未即得果故
譬鑽火方得煖相。】


「○二頂位又以巳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虗
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


【【觧】吳興曰依煖地心修佛果智智觀於心故如足
履地。心相垂盡故若依非依。高山喻當位之心虗
空喻所依之理。無明未盡故下有微礙。】


「○三忍位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
地。」


【【觧】溫陵曰巳心佛覺融為一體曰二同。因果兩忘
二邊不立曰中道。而此中道將證未證。故如忍事
人非懷非出。吳興曰忍取信順之義。今心佛二同
等即信順也。如僧中辦事忍則默然。既不懷疑亦
不出說也。】


「○四世第一位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觧】吳興曰若迷中道及覺中道皆是數量即世間
義也。今既消滅二無所目當出世間。然猶未入初
地故名世第一也。溫陵曰若進十地極乎妙覺乃
出世第一也。
[008-0890a]


【疏】天台曰盡是四十一心等者明登地要先以此
諸心為正因也。又須次成四種妙圓之行為加行
方可圓成十地之果。如三藏教人巳修三種資糧
可謂至矣。然而欲登見道以凡聖隔絕為難要須
更修四種加行。今之四心萬萬非小乘比。其三賢
十聖地位懸遠意多似之。蓋此四心即以初地佛
覺用為十向始覺巳心以為煖。又以始覺巳心成
佛本覺以為所履。於下地無明若依非依以為頂。
又以始覺之心本覺之佛二者相同善得中道將
證未證如忍事人以為忍。又以向之迷覺中道種
種數量悉皆銷滅二無所目以為世間第一之地。
過此四心則初地可階菩提可通矣。然此四心有
法有喻。第一加行即以佛覺用為巳心。若出未出
法也。以法合喻則初地佛覺菩提以為之火。今則
用為巳心以本覺為始覺研之究之。而彼之覺火
將出未出猶如近火先得煖氣。故喻之猶如鑽火
欲然其木名為煖地。若以喻尋法則有四義。一能
鑽之鑽以喻即以佛覺用為巳心之智。二所鎻之
木以喻障初地第三十一品無明。三木中具有火
性以喻無明即是初地佛覺。所謂雖昏盲倒惑其
理即焉。四先得煖氣以喻真覺將顯先得似覺。而
法中正意惟在菩提餘義助成而巳。第二加行又
以巳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法也。以法合喻則以
初地所障生死以為之頂。解之脫之。而彼之生死
[008-0890b]
若依非依猶如登山巳至其頂。故喻之如登高山
身入虗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若以喻尋法亦有
四義。一能登之人以喻又以巳心成佛所履之智。
二所登之山通喻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三下有微
礙之頂別喻障初地一分微細變易生死。四身入
虗空以喻初地所證涅槃。然平地高山身常依空
可喻生死即是涅槃。所謂雖五無間皆解脫相是
也。而法中正意惟在涅槃餘皆助顯而巳。第三加
行心佛二同。善得中道法也。以法合喻則以將證
初地菩提涅槃以為所忍之事。惟其巳心佛覺二
俱合同則善得乎中道。既無煩惱之懷疑亦無生
死之出說。故喻之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
若以喻尋法亦有四義。一所忍之事以喻初地所
證菩提涅槃。二所懷之疑以喻障初地之煩惱。三
出說之言以喻縛初地之生死。四非懷非出以喻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得者忍也。言忍可於心惟巳
獨悟難向他人說也。而法中正意惟在非懷非出
餘皆助顯而巳。第四加行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
無所目法也。以法合喻則以頂位以前為迷中道
之數量。登忍位善得中道為覺中道之數量。皆世
間中下之流輩也。今則迷覺中道之數量悉皆銷
滅而二無所目。乃世間第一流人故喻之世第一
也。若以喻尋法義亦有三。一世間第三流人可喻
迷乎中道。二世間第二流人可喻覺乎中道。三世
[008-0890c]
間上上流人可喻迷覺中道二無所目。此為沒量
好漢故名世第一地。惟其沒量斯可以發初地也。
是則四種加行第一煖地約菩提為喻。第二頂地
約涅槃為喻。第三忍地約二法合明為喻。第四世
第一地約二法俱無所目為喻。菩提即始覺涅槃
即本覺。始則即以佛覺用為巳心全本為始也。次
則又以巳心成佛所履全始在本也。三則心佛二
同善得中道始本一合也。四則迷覺中道二無所
目如本俱忘也。惟其如是方能於大菩提善得通
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也。】


「○六十地十初歡喜地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
佛境界名歡喜地。」


【【觧】孤山曰覺通如來智同佛智也。盡佛境界理齊
佛理也。三諦圓融名佛境界。比前曰盡其實未盡。
以初得法喜故名歡喜。溫陵曰十地者。蘊積前法
至於成實。一切佛法依此發生故謂之地也。自十
信巳還位皆躡迹相資直趨妙覺。於中不無斷證
是皆不斷而斷不證而證也。


【疏】天台曰是善男子指第十回向菩薩也。更修四
種加行故能於大菩提善得通達。大菩提有二義。
一能覺之智即智德菩提故曰覺通如來。一所覺
之理即斷德涅槃故曰盡佛境界。智德如月之光
明斷德如所滅之昏暗。光生處即暗滅處暗滅處
即光生處。是則菩提即涅槃涅槃即菩提無二境
[008-0891a]
界。今文但云於大菩提善得通達。下文但云慈陰
妙雲覆涅槃海。前後互見二法必俱也。】


「○二離垢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觧】真際曰由前於大菩提善得通達名異性入同。
同性亦滅者若見於同即為垢矣。華嚴云譬如真
金置礬石中。如法鍊巳離一切垢。


【疏】天台曰未登地時不免有生佛性相之差別名
為異性。既登初地則會差別以歸乎同故獲無量
歡喜名歡喜地。然而妙覺之體本非同異。是則不
惟異性為垢。而同亦垢。今則同性亦滅方能離垢
名離垢地。又不獨此也。即有歡喜是亦垢也。是垢
亦離復名離垢。】


「○三發光地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四𦦨慧地明極覺滿名𦦨慧地。」


【【觧】溫陵曰發光者情見之垢淨則妙覺之明生也。
𦦨慧者明極覺滿如大火聚一切緣影悉皆爍絕
故也。


【疏】天台曰既得離垢則涅槃之淨極而菩提之明
生。惟其明生故名發光。至於明極而菩提之覺滿
譬如金之離垢又發其光。光明圓滿則𦦨慧生故
名𦦨慧地也。】


「○五難勝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觧】吳興曰發地智名同地前智名異。至猶及也。溫
陵曰由前𦦨慧爍絕故一切同異所不能至。至尚
不能孰能勝哉。
[008-0891b]


【疏】天台曰初歡喜地雖離異性二離垢地雖離同
性似猶有乎異同緣影者在。至於發光焰慧之後
則同異緣影悉皆銷滅故一切所不能至。前之四
位豈能勝之名難勝地也。】


「○六現前地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七遠行地盡真如際名遠
行地。」


【【觧】溫陵曰同異不至則真如淨性明露現前矣。真
如現前分證則局盡際乃遠。迥超極造故名遠行。
吳興曰盡真如際者斯是無際之際。理既無際行
豈近乎。


【疏】天台曰同異緣影既滅則無為真如性露名現
前地。然雖露矣猶未能盡。更加功以盡之名遠行
地也。】


「○八不動地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觧】溫陵曰既盡其際乃全得其體一真凝常故名
不動。


【疏】天台曰真如性露之後復以遠行之行而盡之
則惟一真如妙心。真得所如孰能動之名不動地。】


「○九善慧地二初正釋本名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觧】溫陵曰既得真體斯發真用。凡所照應無所不
真無所不如故名善慧。資中曰華嚴名此菩薩具
四無礙智作大法師。演說無量阿僧祇句義無有
窮盡故名發真如用。


【疏】天台曰從真如不動之體以起真如不動之用。
[008-0891c]
體用相即其慧善矣名善慧地。】


「○二更出異名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巳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
目此地名修習位。」


【【觧】溫陵曰此結前顯後也。自初發信至于登地皆
修習之事。而此善慧巳超八地無功用道。智悲並
圓則修習之功終畢於此故名修習以結十地之
因。次後乃十地之果無復修習矣。華嚴十地以金
剛藏表因解脫月表果。亦以因地有修果地無修
也。問後位既無修習復有斷障之事何邪。答此明
智悲功終得十地果而巳。若論斷障則等覺之位
猶是修習。故至妙覺乃名無學。天如補註曰此一
節諸師有以連下法雲地說。今詳文義且順環解。


【疏】天台曰準環師所說既云以結十地之因則從
此巳往宜但指前之九地。蓋五十五位皆有四果
展轉相望之義。如初住以十信為因十信以初住
為果。初地以四十四心為因四十四心以初地為
果皆其事也。又修習與斷障之義一往則相齊。再
往則九地以前有即修習即斷障之義。十地巳往
則惟斷障而無修習。蓋智悲功終惟在利人。而利
人之用未圓名為微細無明障蓋。所以第十法雲
地惟以慈陰妙雲覆涅槃海者正在乎此。】


「○十法雲地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觧】吳興曰以無緣慈普蔭眾生本涅槃相。如雲覆
海。溫陵曰慈陰妙雲十地果德也。涅槃海妙覺果
[008-0892a]
海也。十地果滿智悲功圓無復自利純是利他。故
大慈之陰充徧法界無心無緣而應彼心緣施作
利潤。而本寂無作稱合如來大寂滅海故云覆也。


【疏】天台曰岳師所解涅槃海義在生因。環師所解
涅槃海義在果德。二解雖俱通而岳解所得居多。
蓋菩薩向以利人為心。惟智悲未圓不遂大願。今
修習既畢則惟在利人。故純以慈陰妙雲以覆眾
生本有涅槃之海與性樂而拔性苦也。】


「○七等覺二初正明等覺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
覺。」


【【觧】吳興曰理無逆順由權實智而得二名。如來權
智下隨機感故謂之逆。菩薩實智上合覺心故謂
之順。瓔珞云等覺照寂妙覺寂照即其義焉。至此
位時當二智相交之際故名等覺。溫陵曰十地菩
薩混俗利生與如來同。但所趨逆順與如來異。蓋
如來逆流出同萬物。菩薩順流入趨妙覺。巳至覺
際故名入交。與佛無間故名等覺。即解脫道前無
間道也。此雖齊等未極於妙。蓋能順能入而巳。須
於大寂滅海逆流而出妙同萬物乃名妙覺也。


【疏】天台曰論覺海源流乃有二義。一者真流二者
妄流。約妄流為言則菩薩逆生死流而入眾生順
生死流而出。約真流為言則如來逆涅槃流而出
菩薩順涅槃流而入。如來初入而方出菩薩欲入
而將入。一出一入覺際恰好入交則始本二覺與
[008-0892b]
之相等。以是因緣名等覺義也。然而菩薩之入也
必自淺而之深。如來之出也必自深而之淺。是則
圓人位位皆有等覺之義。今獨於此而名之者乃
始本皆約究竟而說也。】


「○二金剛後心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巳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
乾慧地。」


【【觧】溫陵曰此明等覺後心妙覺伏道。妙覺之道無
別行相。但從初乾慧至等覺巳。復起金剛心從初
重歷諸位破斷微細緣影最後無明使纖塵不立
乃可入妙。為其復從初位以始故名金剛心中初
乾慧地。識陰盡者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即此也。前
名乾慧以未與如來法流水接。此名乾慧以未與
如來妙莊嚴海接。名雖乍同義乃逈異。吳興曰興
福於等覺後別目此地以為一位。資中科此在妙
覺中。真際判屬前等覺位。[橘-矛+隹]李亦然。至于孤山復
同興福。惟長水所說節文有殊。從阿難至金剛心
中屬等覺位。以初乾慧地連下如是重重等攝為
妙覺位也。意謂初乾慧地但是牒示前文耳。諸說
相戾人到于今莫知適從。余甞覈之當取節敏二
師所說為善。如瓔珞云等覺性中有一人名金剛
幢慧。故知不可別開此地也。言初乾慧者由此菩
薩以大願力住壽百劫修千三昧。今既始獲豈非
初邪。若疑乾慧之名但在信前不合通後。只如伏
忍之名亦在外凡何人故王通金剛定。應知彼之
[008-0892c]
伏忍即今之乾慧。以障妙覺無明初乾未與究竟
如來法流水接故也。天如補註曰金剛乾慧宜依
岳師所取判屬等覺。且詳味經文云至等覺巳是
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既云是覺始獲則知
金剛乾慧定屬等覺。雖屬等覺亦乃入妙之方也。
如環師所謂至等覺巳復起金剛心重歷諸位破
斷緣影乃可入妙此亦可取。然此但是等覺位中
復起此心而巳。不可目為後心別開一位。若據別
開則下單複十二乃至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恐難
配合。


【疏】天台曰金剛乾慧自古至今諸師皆無一定之
論。余謂當依環師別開一位為是。蓋經文既云至
等覺巳。等覺豈不是一位。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
乾慧地。初乾慧地豈不又是一位。天如師只為下
文單複十二與夫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恐難配合
故不取之。不知別開一位配合極易。此須以理融
情弗以情礙理可也。配合之義具見下文。即復起
金剛心重歷諸位以破緣影。不惟厥義甚正乃亦
證據非虗。如地持明九種大禪第九離一切見清
淨淨禪。佛證此禪一切通別惑累若正若習悉皆
淨盡故言清淨淨禪。自下地去皆有餘習。金光明
經云如來遊於無量甚深法性過諸菩薩所行清
淨正在乎此。又如天台大師淨名疏云圓教始從
初住終至法雲圓斷諸見猶有習在。等覺入重玄
[008-0893a]
門千萬億劫重修凡事。見理分明習氣猶薄事等
微烟。疏引地持故但明見習。若優婆塞經十地斷
愛習。十地即等覺豈不入重玄耶。故知等覺後心
重歷諸位破通別見思正之與習理在不疑。】


「○八妙覺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觧】溫陵由獨由信心以歷諸位曰單。兼金剛心重
歷諸位曰複。十二者乾信住行向煖頂忍世地等
金是也。十二為因妙覺為果。故單複十二方盡妙
覺。吳興曰單複十二謂單十複十有二也。十信十
住十行十地即單十。十回向即複十。以四加行只
是十回向後心耳。并前乾慧及等覺位故有二也。
天如補註曰環師既謂以金剛心重歷諸位。然則
金乃能歷位乃所歷。而又列金於十二位中此其
容有議也。故知重歷之說理宜有焉。但單複十二
及下真菩提路則當以岳解為順。


【疏】天台曰單複十二溫陵師之說長。蓋單如衣之
一重複如衣之兩重。獨由信心以歷諸位為單。兼
金剛心重歷諸位為複。豈非訓詁與釋義指數俱
明乎。天如師反以吳興為是溫陵為非。秪因以能
歷之金又為所歷之數為礙。不知溫陵長多而短
少吳興長少而短多。短多者一以十為複則訓詁
不明。二以信住行地為單以回向為複。如來說此
了無義味則釋義不切。三除去四加行則取數不
周。況如來立單複之意正如溫陵師重歷諸位破
[008-0893b]
斷微細緣影。即以能歷為所歷亦無大過。何必拘
拘捨大義而尋小數哉。近時講者作者其說猶謬
不能枚舉知大義者自別乎薰蕕也。】


「○三總結諸位由三漸次而成三初以止觀結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
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觧】溫陵曰此教其用金剛心成就妙覺之方也。種
種地單複十二位也。十喻者幻人陽𦦨水月空華
谷響乾城夢影像化也。了法如此則頓忘情解纖
塵不立故曰清淨修證。奢摩他毗婆舍那云止觀。
言如來者揀異小乘。


【疏】天台曰奢摩地此云止。毗婆舍那此云觀。摩訶
止觀所謂法性寂然名為止寂而常照名為觀是
也。而特云奢摩他中者豈無意乎。蓋此經行門雖
曰定慧均等。而當機既以多聞小慧為自咎宜以
楞嚴大定為請。孤山以三止消文誠得大旨。蓋雖
定體融通止即是觀乃是止中之觀。故於明位之
後結成特云用諸如來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言用
諸如來者。正以此經三止雖通初心所修乃全用
究竟佛智以為其本。所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是
也。言清淨修證者。所謂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
深喻而修。蓋止乃伏結之初門復為愛養心識之
善資。故以如幻十種深喻而譬之。圓覺所謂知幻
即離不作方便。又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以例知
是鏡像乾城等則無取著。非以十喻以譬止能伏
[008-0893c]
結養心乎。觀是斷惑之正要復為䇿發神解之妙
術。故以金剛觀察以譬之。金剛略有二義一能摧
壞一能雨寶。非以金剛以譬觀能斷惑發解乎。以
止例觀應亦有多喻。如師子筋絃如師子乳如金
剛槌如那羅延箭。經文略舉故以一金剛當之。又
若合止觀寂照不二又當如五卷是名妙蓮華六
卷佛母真三昧以譬中道雙遮雙照寂照不二也。
而言漸次者位不躐等也。深入者直階妙覺也。又
漸次者六即不紊也。深入者佛性不異也。六不妨
即即不妨六故曰清淨修證漸次深入。或問十種
深喻云何觀察。為即喻而觀乎。為合法而觀乎。對
曰觀經大意正須約法。約法修觀有通有別。通則
直觀諸法悉如幻𦦨水月空華似有實無了無所
得則分別之心自止。別則各有配屬。應觀一切業
如幻一切法如𦦨一切性如水中月妙色如空中
華妙音如谷中響諸佛國土如乾闥婆城一切佛
事如夢佛身如影報身如像法佛如化。何則不可
取捨畢竟空故。若以喻為法亦有理焉。蓋凡所分
別皆因著相。著相之病在於謂實。若對鏡觀像及
觀水中月時而謂實之心自無著相之心亦息。是
以正對境而分別義疎。過去時而亦了罔陳習。即
未對時而心無預緣。如是了知三際本平等。雖有
心念如虗空。此可與觀像得意者言。難與心麤浮
者說也。】
[008-0894a]


「○二以漸次結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
菩提路。」


【【觧】溫陵曰信住行向地為五十。并金剛心四加等
妙有五十七位。獨指五十五為菩提路者。等妙乃
菩提之果由是路以趣證也。吳興曰三增進者即
漸次也。前三文下皆結示云是名增進修行漸次。
又云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或指金剛奢
摩毗婆為三者非也。五十五位者除前乾慧由信
至等覺是也。問何故除乾慧而又不取妙覺邪。答
既言真菩提路則顯乾慧非真妙覺非路。天如補
註曰環師前解單複十二既云十二為因妙覺為
果。今解真菩提路乃兼等覺為果。而又以金剛心
路插於等妙之間。故余所謂難配合者此也。


【疏】天台曰五十五位當以岳解為正。環師以金兼
等妙為果誠如則師所駁。然而前取金為單複十
二數者重在功用有單之與複而不在地位也。今
不取金者重在地位之定數而不在單複之功用
也。是則單以初乾慧地為功用複以金剛乾慧為
功用。如天台之明圓位初信以前先修五品一隨
喜品二讀誦品三說法品四兼行六度品五正行
六度品。前之二品其用雖淺。後之三品其功至深。
即信住行向孰有不以六度為舟航乎。經云如是
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正
此義也。】
[008-0894b]


「○三以邪正結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觧】吳興曰五十五位既由三增進故而得成就。今
簡邪正所以約觀言之。須知圓教之外三乘所修
皆屬邪觀。孤山曰圓教地位以六即配之。則十信
為相似即初住以後為分真即妙覺為究竟即。問
六即之義云何。答請以鏡喻。一理即如銅性本明
塵故不見。愚人不了惟謂塵暗。二名字即知塵非
實有暗體本明。三觀行即由知本明方事磨瑩也。
四相似即惟求明性而麤垢先落也。五分真即者
明性巳現也。六究竟即者明性雖現更假四十二
番磨瑩然後本明之性乃得究竟顯也。四十二番
謂由分真初住進至妙覺共有四十二位。蓋從初
住至妙覺共破四十二品無明顯四十二分中道
而真明之性得究竟顯也。問今經開位既多則其
所破無明為只四十二品為更多邪。答大分只四
十二也。如第十回向雖開四加亦只一品無明細
開為五耳。問既從初住進破無明以至妙覺則其
間力用無優劣邪。答圓教分真始自初住終乎妙
覺悉能現十界像教化眾生。論其力用不無優劣。
故初住止能百佛世界分身散影。作十界像利祐
眾生。由此倍倍轉深矣。


【疏】天台曰作是觀者有二義。一者五十五位真菩
提路皆以三增進而修是為正觀。外此皆邪觀也。
二者當知菩提無漸次漸次取菩提。即菩提而漸
[008-0894c]
次即漸次而菩提。如天台約六即明位。即不妨六
不生上慢。六不妨即不生退屈。若撥無地位一向
崇理此永嘉所謂不依地位修行總屬天魔外道。
故曰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四承三法既備問名受持二初文殊問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
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


【【觧】孤山曰此經發起為救阿難。是故先開圓解次
顯圓行。行成入位極乎妙覺。垂範來世有始有終。
於是文殊請問經名及奉持法也。溫陵曰上明證
果竟。自此以下名結經分。正宗未終而遽結經者
由初示密因次開修證而卒乎極果則經之正範
畢矣。結經後文尚屬正宗。而名助道分者特助道
而巳。故於後別列乃正助之辨也。


【疏】天台曰大科第三依顯密二行以分圓位竟。第
四承三法既備問名受持中。夫散說多門似難荷
負。總名歸一易可受持。況名者實之賓無名無以
顯實。實者名之體無實無以當名。名下之實巳蒙
開示。實上之名請乞標揚。庶因總而提別尋名而
得體也。言我及眾生云何奉持者問受持之方。謂
此法為眾生奉持乎而我奉持乎。準下佛答而云
汝當奉持。豈非欲令末代受持此經者顧名而思
義見賢而思齊乎。蓋此經文玄理奧關涉多門。徹
性海之淵源括修途之顯密。非多聞而莫能啟教
非智德而莫能受持。是以假慶喜之多聞無功而
[008-0895a]
扣發畢踐殊勳。藉文殊之大智妙德而提携終歸
大道。故受持此經者要以大智而為擇法之眼妙
德而為造就之機。而文殊問云我及眾生云何奉
持如來答云汝當奉持。碪槌相扣豈無意乎。】


「○二如來答五初兩從體用立名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
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觧】溫陵曰大佛頂白傘蓋無上實印者。體極含覆
超情離見即如來藏之心印也。證佛心要必契於
此。十方如來清淨海眼者。照窮剎海淨絕纖塵即
爍迦羅之法眼也。開佛知見必資於此。實大事因
緣非小智之法故以文殊請問。


【疏】天台曰此名二十一字。大佛頂三字今題所存
者也。餘十八字皆隱。以隱彰存則悉怛多般怛囉
無上寶印正以密呪所詮之體。大白傘蓋量周沙
界體絕妄染用覆一切三如來藏。以為無上寶印
印定諸法相相皆實法法全真。十方如來莫不以
此而為清淨海眼鑒定諸法。此即海印三昧全體
大用之根源以為一經體宗力用之都召。則下文
所稱如來密因菩薩萬行莫不以此而為綱格而
為指南也。是則大佛頂三字的不可牽強約喻以
明。應當直就現事而辨。指釋迦為大佛。而從頂發
揮化佛說呪以為大佛頂如來。以之而為無見頂
相以之而為無為心佛。理因事表事假理彰昭昭
手如挈左劵而行。即以之為三止之密因神呪之
[008-0895b]
密因亦無所而不可。此一名乃從理體力用而立
稱也。】


「○二單從力用立名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
菩提心入徧知海。


三單從宗要立名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觧】溫陵曰阿難為親摩登為因。舉斯二者明有緣
皆度也。無上正覺由此經得一切智海由此經入。
亦名如來下謂如來正果藉此為因。權乘修證皆
不了義。


【疏】天台曰此名共二十四字。於今題則全隱而不
存。此從經之力用而立名。救護親因總標也。慶喜
既是堂弟又為侍者故為親。性比丘尼以婬術而
啟教故為因。於親於因皆救皆護。即勑命文殊將
呪往護惡呪銷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是也。度脫阿難去乃別明。度脫明滅惡之功。得菩
提心入徧知海明生善之力。滅惡極至於破戒墮
獄之苦。生善極至於菩提徧知之果。經之力用豈
不大乎。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此八字則今題
全存。如來密因者無為心佛之顯密二因也。神呪
則以祕密為密。大定則以微妙為密。菩薩依此而
修因如來依此而證果。即前文之大白傘蓋清淨
海眼為因果之所依。教詮圓頓理無不顯行無不
彰。無惑不破無果不臻。可謂大乘中之大乘了義
中之了義此從宗要而立名兼圓詮而歎美也。】


「○四兩從體宗立名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呪。」
[008-0895c]


【【觧】吳興曰大方廣所說之法也。大方是體廣是其
用。即空如來藏具不空之用也。又常徧曰大軌持
曰方包博曰廣。如次配法身般若解脫。亦如來藏
之三德也。溫陵曰因果同彰染淨不滯於法自在
名妙蓮華王。出生十方一切諸佛總一切法持無
量義名十方佛母陀羅尼呪。


【疏】天台曰此名十五字今題則全隱。大方廣法也。
即大白傘蓋之異稱。亦可得云常徧曰大軌持曰
白包博曰傘蓋如次配三如來藏三德祕藏三諦
等。妙蓮華王喻也。因果同彰喻包博之廣。染淨不
滯喻軌持之方。於法自在喻常徧之大。巳上法喻
皆顯佛母陀羅尼呪之體。即前文十種呪心因此
執此得成無上正徧知覺降伏諸魔制諸外道等。
以是因緣故名十方諸佛之母。此從體德宗要二
法而立稱也。】


「○五單從宗要立名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觧】吳興曰此經從天竺灌頂部中流出。蓋約密言
名灌頂章句。有誦持者則如來智水灌其心頂亦
如剎利之受職也。菩薩萬行以首楞嚴為本。又修
此定者於一心中具足萬行。故涅槃云首楞者一
切事竟。嚴者堅固。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
溫陵曰菩薩由此受佛職位故名灌頂章句也。結
經分竟。下為助道分而有二科。一曰別明諸趣戒
備失錯。始於下文而終于第九卷中。二曰詳辨魔
[008-0896a]
境深防邪誤。始於第九卷中如來將罷法座處而
終于第十卷末。


【疏】天台曰此名共十二字。灌頂章句四字今題則
隱餘八字則存。灌頂章句者中天竺國大乘祕典
而有五部。東方金剛部阿閦鞞佛以為部主。南方
寶生部寶生佛以為部主。西方蓮華部無量壽佛
以為部主。北方羯磨部不空成就佛以為部主。中
央灌頂部毗盧遮那佛以為部主。此經從灌頂部
中流出一如吳興師之所釋。此雖從密呪而立稱
而密與顯等。即如來藏心常住真心如來密因菩
薩萬行莫不資始乎此。而歸極乎此。資始乎此則
因超果海。歸極乎此則果徹因源。一切事法無不
究竟堅固故號之為首楞嚴。此單從宗要而立稱
也。今題則存三隱二撮略成題。言有方分理亦具
焉。譯經家之善巧也。但吳興云修此定者一心具
足萬行隱而未彰。今為引首楞嚴經釋明此義。彼
經佛告堅意云何於一念中行於六度。答曰是菩
薩一切悉捨心無貪著名檀。心善寂滅畢竟無惡
名尸。知法盡相於諸塵中而無所傷名羼提。勤觀
擇心能知離相名毗梨耶。畢竟善寂調伏其心名
禪那。知心無心通達心相名般若。是則今之大定
如耳門三昧前塵內根觀智諦理一切悉捨即檀
度。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即心善寂滅畢
竟無惡名尸度。了達陰入處界本如來藏妙真如
[008-0896b]
性即知法盡相於諸塵中而無所傷名忍度。了達
圓通不為根塵所染念念流入即勤觀擇心能知
離相名精進度。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即畢竟善寂
調伏其心名禪度。了知耳根非因緣自然本如來
藏妙真如性即知心無心通達心相名智度。六度
為萬行之本。六度既具則萬行自該。論一經大途。
當機首以大定為請。如來先示之以依常住真心
以開圓解。次示之以依常住真心以修圓行。三示
之以依顯密二因以分圓位。則解行相資目足兼
備直道而進入清涼池。一經大旨有始有卒。當機
所請能事畢矣。故文殊問名受持可謂名體盡善
而筌魚盡美矣。今第五又繼之以廣辯七趣者。所
以戒備失錯使不迷乎岐逕也。但岐逕有二一沉
墜即三惡道二清昇即四善道。三惡而亦謂之修
行岐逕者。如寶蓮香比丘尼私行婬欲而妄言無
罪則見戒俱破。豈非大乘受菩薩戒者因一見之
邪一行之汙即為阿鼻地獄之岐逕乎。又如善星
比丘妄言諸法皆空無罪無福。但因一念之錯一
見之邪即為無間地獄之岐逕乎。循轍以求。獄畢
而為鬼鬼畢而為畜畜畢而為人皆乘宿習以為
類。雖得為人要非止因此修途失錯之龜鑑也。圓
頓行者可不慎諸。次清昇四善道者。第一墮僊道
之岐逕。如受陰巳破想陰現前。三摩地中心愛長
壽辛苦研幾貪求永歲。棄分段生頓希變易細相
[008-0896c]
常住。又如行陰巳滅識陰現前。若於圓常固身常
住同於精圓長不傾逝。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成其
伴侶。豈非圓修者墮僊道之岐逕乎。至於天道又
為圓頓行者豎出三界次第陞高在所不免之階
級。苟於此一生取著豈非墮天道之岐逕乎。至於
懷猜忌而行十善好鬬諍以修三學。豈不墮阿修
羅道之岐逕乎。以是而言則釋經者科為戒備失
錯深有得乎言外之意也。然則別明諸趣戒備失
錯詳辯魔境深防邪誤乃正修之急務。直與前見
道修道證果結經而列為六大科可也。總為助道
恐非其然。如天台止觀十乘中第九能安忍十境
中煩惱業相禪定諸見四境悉為止觀之所策發
不預明之多致失錯邪誤。彼為正修之大節。今經
何可異乎。】


「○五廣辨七趣戒備失錯二初疑問二初聞法增道說是語巳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
印般怛囉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進聖
位增上妙理心慮虗凝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
惱。」


【【觧】溫陵曰此結敘時眾獲益下乃讚謝也。開示密
印至增上妙理通指前經奧義也。修道所斷之惑
小乘於三界分九地地各九品。斷欲界前六品而
證二果。斷後三品而證三果。斷上二界各九品而
證無學。今此增上頓斷故言三界六品。


【疏】天台曰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囉義者此敘
[008-0897a]
建壇聞呪以來之開示也。今經有顯密二印。三如
來藏名為顯印。大白傘蓋名為密印。此之二法皆
以實相而為心印。兼聞了義名目此超敘蒙示五
種經名之益也。頓悟禪那進修聖位此追敘蒙示
地位之益也。實相密印禪那聖位皆理極果人超
情躐等名增上妙理此所入之理也。隨聞獲證妙
定現前故曰心慮虗凝此能入之定也。始本相符
境觀相契厥利如金厥堅如鋼能頓斷根本無明。
今且約示迹頓斷枝末思惑故曰斷除三界修心
六品微細煩惱。溫陵師所謂增上頓斷。此如斬一
握絲一斷一切斷。不惟斷欲界前之六品即上二
界前各六品一時俱斷故言三界六品。】


「○二起禮踈疑二初起禮述益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
世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沉惑令我今日身心
快然得大饒益。


二對佛踈疑二初正踈疑二初總疑諸趣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徧
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蝡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
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
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
習生起。」


【【觧】溫陵曰前說真淨妙心本來徧圓則法界一真
萬動一體宜無諸趣之異。其如方今現有乃常情
所疑。故或執諸趣而迷妙圓之體。或執妙圓而撥
諸趣之業以至失錯墮落。故特請問冀行人詳明
而知所戒備也。吳興曰前阿難問位後佛言妙性
[008-0897b]
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
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等。於是先約因妄有
生明二種顛倒。後約滅妄名真明漸次諸位。然於
世界顛倒中所說十二類生一往且示欲界因果
之相。其實界趣說而未周。今答位既終故躡前妙
性之義領其庶彚皆是真如。發起如來委談諸趣。
以此觀之猶是正宗之餘也。慤節二師從文殊問
名以來判入流通固未可也。


【疏】天台曰二師之解溫陵則約當文釋義吳興則
約躡前為解。雖二說相成缺一不可。而吳興所得
似復居多。然而不特前說十二類生界趣未周。即
六亂妄想果報未彰。今於地獄備約十習因六交
報明之其六亂之義因果相符。如影隨形如響應
聲略無差忒。世間好事佛說盡非虗語也。】


「○二別問地獄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婬欲妄言
行婬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巳先於女根生大
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琉璃大王善星
比丘琉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
陷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
發業各各私受。


二請聞法惟垂大慈發開童蒙令諸一切持
戒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觧】溫陵曰琉璃匿王太子。廢父自立。挾宿嫌誅釋
種。佛記其七日當入地獄。王泛海以避水中自然
燒滅。善星比丘能說十二部經獲四禪果。因狎邪
[008-0897c]
友妄言無佛無法無有涅槃故生陷無間。此皆謬
執妙圓撥無業趣者。吳興曰問意有二謂別業同
報別業別報。初問婬殺妄三即別業也。為有定處
即同報也。為復自然下次問別業別報。據下答意
皆是別業同報耳。文云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
分中兼有元地。乃至云不斷三業各各有私。因各
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


【疏】天台曰此中兼前凡致兩問。一則通問六道為
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此則標一理而
為發端故曰若此妙明等。乃以理真不應有事妄
為問。一則別問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
業各各私受。此則據現事而為發端故曰寶蓮香
比丘尼等。乃以事妄中別業同報別業別報為問。
而特舉三人者乃以貪嗔癡根本三毒而為罪魁
者以為問端也。如寶蓮香以貪琉璃王以嗔善星
以癡。皆以上品惑造上品業。所以生身陷入阿鼻
地獄。言生身者餘罪輕惟神識墜落此罪重故不
待捨身。論寶蓮香則見戒俱破。善星則但破其見
不聞破戒。豈非破戒之罪輕而破戒之罪重乎。若
琉璃者則非見非戒。直以宿憾一念之嗔畜多年
所恣威力以興殺害。以下國而憑陵上國。以不善
而加諸善人。以區區凡愚而害諸三寶弟子。殺兼
乎弑而罪莫大焉。今之世人多有不明至理而恣
意訕謗聖道謂言無罪無福。與夫輕信佛理謂犯
[008-0898a]
戒無罪讀經至此能無寒心。】


「○二開示二初讚許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
聽當為汝說。


二正說二初總別開示二初正明總別二初約情想總明二初總明二分二初約迷真雙標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
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二約內外別示二初內分二初釋相阿難內分即是眾
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
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
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婬男
女二根自然流液。


二結示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
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觧】吳興曰問憐由情愛生水可然恨由怨憎何以
流淚。答此中內分悉約情論。以愛為情且言少分。
如喜怒哀樂愛惡六者皆人之情也。是故怨恨亦
屬于情。情重則悲悲乃成淚。內分之義當文難曉
須取下文外分顯之。且外分云心持禁戒舉身輕
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等。應知從持戒善及修禪
定有人天乘者即屬外分。降斯巳還皆屬內分。問
下文云情想均等生於人間。若謂人乘即屬外分
合是純想何得均情邪。答只緣人間持毀相紛善
惡猶雜故言均等。至若情想多少並隨善惡升沉。
惟純想生天方越內分也。沇師以緣身起愛為內
欣彼勝事為外何其近哉。】


「○二外分二初釋相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虗想想
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
持呪印顧盼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
[008-0898b]
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二結示阿難諸想雖別輕舉
是同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觧】溫陵曰想能生勝而卵以想生者由染淨異也。
吳興曰且指人天想心名為外分非出世三乘之
智也。何者前文因阿難問於地獄乃至人天等道。
於是佛說妄習開為二分。次約二分以辨諸趣。諸
趣之後總結示云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
等。故知外分不出三界也。文中雖云心存佛國聖
境冥現斯蓋汎舉勝氣之相。若約修論乃是十方
同居事想耳。


【疏】天台曰經云內分即是眾生分內者。謂世之情
欲皆眾生一身所受用物沇師所謂緣身起愛是
也。如下例明心憶珍羞心憶前人貪求財寶心著
行婬非身受用乎。然雖為諸內而實緣諸外。趣外
奔逸即其相也。論其緣外亦可謂之分外。想心因
情又無非情之內分。是故情欲之分內外者常相
反。為諸內而反求諸外。求諸外而反成乎內。故情
想俱情而外內俱內故謂之分內外分。即是眾生
分外者謂修行慕道皆眾生身外之事沇師所謂
欣彼勝事為外是也。如下例明心持禁戒心持印
呪心欲生天心存佛國非身外事乎。然雖緣諸外
而實存諸內。發明虗想即其相也。論其內緣。亦可
謂之分內。緣境而生又無非身之分外。是故想心
之分內外者常相反。為諸外而反得之內。得之內
[008-0898c]
而反成乎外。故情化為想而內外俱外故謂之分
外。】


「○二別示趣生二初總明二習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
命終時未捨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
習相交。」


【【觧】孤山曰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者以一切眾生皆
愛生而惡死也。是故生則順其習死則逆其習。故
復云死逆生順二習相交此乃文辭互略耳。只是
生從存住故順習死從變流故逆習也。未捨煖觸
謂現陰之末中陰之初也。溫陵曰逆順相交謂方
死方生之間也。一切善惡之業即於是時隨其情
想輕重而感變焉。


【疏】天台曰臨命終時未捨煖觸者。人秉識息煖三
法為命。生時識先投胎搏父精母血而為種子。次
有息而後有煖。三事和合而有生三事別離而有
死。死時先捨煖而後捨息捨息而後識去。所謂去
後來先作主翁者識也。今云未捨煖觸則是將死
未死之間而一生所作善惡俱時頓現。夫貪生怖
死人之常情故死逆生順。二習相交而死者不能
為之計。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故隨其情想多少以
判乎昇沉也。】


「○二別顯受生五初純想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
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觧】吳興曰必生天上者據下情少想多但在四天
[008-0899a]
之下。驗今純想所生應是忉利以上。若單修善禪
則惟生上界。若兼諸福慧則隨往十方。於飛心中
旁論福慧故皆云兼。


【疏】天台曰純想中有二路一生天一生淨土。生天
之想乃以上品十善而為業。準經則惟想而無福
慧與願。據理生兜率內院亦有禪慧及以淨願。若
生色無色界亦兼乎禪定之福。生淨土者則四義
俱備而云隨願往生者。蓋淨土法門要以信行願
三法為之主。而三法中又以淨願為之約。若藥師
彌陀二種淨土皆有勸勉求生之方。惟極樂所宗
者多。苟有純想福慧淨願臨終淨土自然現前莫
不隨願得往生也。】


「○二情少想多情小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僊大力鬼王飛行夜
叉地行羅剎遊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
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呪隨持呪
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觧】溫陵曰勝想不純少滯邪情故感此類。其中下
謂雖滯邪情而有善願斯感善緣即天龍八部類
也。真際曰情少想多此通舉也。理宜等降四類分
之。一情九想即為飛僊。二情八想為大力鬼王。三
情七想為飛行夜叉。四情六想為地行羅剎。


【疏】天台曰情少想多四等中亦分二路。一無善願
善心者但以下品十善為行。一有善願善心者多
是乘急戒緩之人。故得親住如來座下聽聞大法
[008-0899b]
也。】


「○三情想均等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
鈍。」


【【觧】孤山曰由昔情想感今聰鈍。是知言均等者總
報之業也。言幽明者別報之業也。由所習情想各
在強弱致有聰鈍之異。


【疏】天台曰情想均等亦分二路。想雖五分明暗不
同。明者斯聰故多睿智。情雖五分亦分輕重。重者
斯鈍故多愚蒙。想暗雖近於情情猶想也。情輕雖
近於想想猶情也。】


「○四情多想少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羣輕為羽族七情三
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
燒水能害巳無食無飲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
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
獄。」


【【觧】真際曰情多想少亦合分四。六情四想流入橫
生。七情三想墜為餓鬼。八情二想生有間獄。九情
一想生無間獄。溫陵曰橫生者情多故淪變帶想
故飛舉。而業重不能但為毛羣耳。俱舍說大地最
下有金水風輪有八寒八熱地獄在三輪之上。此
文說沉下水火風輪又似地獄在三輪之下。疑此
所指非地下三輪乃地獄三輪也。言水輪火際即
寒獄第八也。受氣猛火謂受火氣以為身故常被
火燒。或得水飲亦化為火故曰水能害巳也。下洞
[008-0899c]
火輪即八熱獄也。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謂超寒獄
入熱獄也。熱獄第八名五無間。有間即餘七也。孤
山曰只就七熱地獄自有輕重。而此無間非五無
間。下文阿鼻方是第八熱獄名五無間也。


【疏】天台曰情多想少分四類。論其趣生但有三種。
於三種中各分輕重以論受報。二則明開一則義
隱。若分別者則輕為有財重為無財也。孤山又云
七熱地獄謂八大獄中第七獄也。長阿含云此四
天下有八千天下圍繞。其外復有大海周匝圍繞。
八千天下復有大金剛山繞大海水。金剛山外復
有第二大金剛山。樓炭經云二金剛山亦名鐵圍
山。二山中間窈窈冥冥日月天神所不能照。彼有
八熱地獄。每一地獄有十六地獄。第一大獄名想
二名黑繩三名堆壓四名叫喚五名大叫喚六名
燒煑七者大燒煑八名無間。分別其相具如第十
九卷。又新譯婆娑論問曰地獄在何處。答曰多分
在此贍部洲下。云何安立。有說從此洲下四萬踰
繕那至無間地獄底。無間縱廣高下各二萬踰繕
那。次上一萬九千踰繕那中安立餘七地獄。謂次
上有極熱次上有熱次上有大叫次上有嘷叫次
上有眾合次上有黑繩次上有等活。此七地獄一
一縱廣萬踰繕那。有說無間地獄周回圍繞如今
聚落圍繞大城云云。秪就此獄自有輕重。而此無
間非五無間。亦應以第六為有間第七為無間。是
[008-0900a]
則風火二交過地通於六七也。天台曰地獄處所
非所說不同但是彼此互出。應是金剛兩山之間
者輕大地之下者重。又不獨此也。即曠野深山亦
有鬼神治罪人處。如四川鄷都東嶽泰山是也。又
如城隍社令亦有如人間牢獄世人往往見之。不
知者便言曾見閻王及以地獄。又說某人死後得
做閻王。須知閻摩法王自有住處在鐵圍兩山之
間。人不易見亦不易做。所見所做者但是陰間分
司耳。】


「○五純情純情即沉入阿鼻獄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
戒誑妄說法虗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
方阿鼻地獄。


二約業報別示七初地獄趣三初結前生後二初結前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
元地。」


【【觧】溫陵曰阿鼻此云無間謂受罪苦具身量劫數
壽命五者皆無遮間名五無間。此惟情業最重者
墜入至劫壞乃出。若兼謗大乘等罪則此劫雖壞
更入十方阿鼻無有出期。以謗法毀戒令無窮人
墮邪見故。前問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故答純
情以造雖則自招。同業所感不無定處。元地者各
隨元由。


【疏】天台曰純情無間亦分二類。一不謗大乘等至
劫壞出可盡之無間也。一若謗大乘等劫壞不出
不可盡之無間也。謗大乘五逆十惡之為罪則事
兼道俗。毀佛禁戒去四罪則惟在於道。故在道之
[008-0900b]
士未空乎想宜先空乎情。一涉乎情便為失足之
階漸。況純情至於不可盡之無間乎。又情想應作
四句分別。純想無情則生天宮佛國。純情無想則
墮地獄阿鼻。亦情亦想則分為九類。非情非想則
為出世真修。若首楞大定此又真修中之最上乘
者也。故知純想猶未出乎凡聖同居淨土也。又情
即惡也想即善也。不言善惡而言情想者。善惡之
業多約身口。故善惡之業身口居七心業但居其
三然而心為其總身口為別。總能兼別而別或不
兼總。今云情則無惡而不收。云想則無善而不攝。
故約十一情想以明多少則舉其總而別可知矣。
前九情一想之無間乃舉其輕者而言之。今阿鼻
之稱無間乃因純情以造是極重之無間也。是則
無間之獄有三曰輕曰重曰極重。極重者兼謗大
乘等罪之所感也。】


「○二生後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
六交報。」


【【觧】溫陵曰前略明情想感變此詳明根境搆造也。
十習本於十惑以習成惡業。六交因乎六根而交
起惡報。天如補註曰六交者如造業因眼而餘五
為助。至受報時亦徧及也。


【疏】長水曰十習因者別指惡業。即由十使煩惱於
六根門發識造業。洎受其報從六根出。道欽手濫
引惟識云能招第八引異熟果故名引業。能招第
[008-0900c]
六滿異熟果名為滿業。俱舍亦云一引業一生多
業純圓滿。猶如繪畫先圖形狀後填眾彩等。荊公
釋要云牽生地獄是引業後受有輕重是滿業。俱
是眾生妄情習造耳。天台曰準止觀發心簡非顯
是中明十種非心。一一類中有心有行。如地獄道
若其心念念專貪嗔癡即心也。起上品十惡即行
也。今文亦然。上明情想多少即心也。此去明十習
因即行也。下之六道亦然。十因皆言習者一一皆
約習以成性為義。苟惟一於是不足以發明其事。
必其所習於是者熟故垂終吸攬墮獄者成也。】


「○二指相別示二初明十習因二初總徵云何十因。


二別示十初婬習二初虗妄發生二初造因阿難一者婬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
不休。


二感果二初自感二初正明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


二類顯如人以手
自相摩觸煖相現前。


二共感二習相然故有鐵牀銅柱諸
事。


二聖賢訶棄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薩
見欲如避火坑。」


【【觧】溫陵曰惡業起於情惑而婬為情惑之最故前
後皆首明之。十習之業皆先言所感之境次言所
報之事。婬感火業由惑心熾盛相摩而發也。故所
感之境見大猛火。舒王云婬習研磨不休自耗其
精則火界熾然。於其生也尚有痟渴內熱等疾。則
其死也見大猛火宜矣。能所交熾名二習相然。故
有鐵牀銅柱之報乃應其習業也。如來為導師故
色目以警之。菩薩為行人故深怖以避之。色目猶
詺目也。
[008-0901a]


【疏】長水曰發業有二一正發即無明。二助發即餘
惑俱分別也。今此十因除婬習是所發之業餘九
皆是能發之惑。天台曰準此則所發之業應具身
三口四。今於婬業則顯餘業則隱。略如貪習交計
則具足婬殺盜等餘可類推矣。婬業偏顯者為生
死之本發起之由也。雲間曰內分婬生愛水。今十
習中婬生火而貪生水者。婬有二義一者貪愛故
亦生水。二者男女二根相磨生煖故受火報。上文
內分通取愛義故婬生愛水。今十習義婬取研磨
則生火報。】


「○二食習二初虗妄發生二初造因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攬不止。


二感果二初自感二初正明如是故有
積寒堅冰於中凍冽。


二類顯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
生。


二共感二習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
等事。


二聖賢訶棄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
薩見貪如避瘴海。」


【【觧】溫陵曰貪習感水由愛心計著吸取而發也。吸
積風為塞風結水為冰故有積寒凍冽之事。吒吒
等寒冰之報即寒冰獄也。俱舍云吒波羅等忍寒
聲青赤白蓮寒冰色也。吳興曰吒波羅三青赤白
三更有疱裂二相即八寒地獄。】


「○三慢習二初虗妄發生二初造因三者慢習交陵發於相恃馳流不息。


二感果二初自感二初正明如是故有
騰逸奔波積波為水。


二類顯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
發。


二共感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
諸事。


二聖賢訶棄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
[008-0901b]
薩見慢如避巨溺。」


【【觧】溫陵曰慢習驕逸由輕陵恃巳而發。以騰逸馳
流故感騰逸奔波之境。積致惡毒故有血河灌吞
之報。孤山曰癡水者或云西土有水飲之則癡。如
此方之貪泉也。】


「○四瞋習二初虗妄發生二初造因四者瞋習交衝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
氣為金。


二感果二初自感二初正明如是故有刀山鐵梱劒樹劒輪斧鉞鎗鋸。


二類顯如人銜冤殺氣飛動。


二共感二習相擊故有宮割斬斫
剉刺槌擊諸事。


二聖賢訶棄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瞋恚名
利刀劒菩薩見瞋如避誅戮。」


【【觧】溫陵曰心屬火氣屬金。瞋者由心作氣而反動
其心。加之衝擊抵忤則心火轉盛氣金轉剛。故曰
心熱發火鑄氣為金也。斷刑曰宮肉刑曰割。


【疏】孤山曰宮割古五刑之一。吳興曰五刑謂墨劓
剕宮大辟。墨謂刺其額而涅之以墨。劓謂截其鼻。
剕謂刖其足。宮謂男子則割去其勢。女子則幽閉
之。大辟即死刑。斬斫剉皆新之死刑。刺即古之墨
刑槌擊皆新刑之笞杖類。】


「○五詐習二初虗妄發生二初造因五者詐習交誘發於相調引起不住。


二感果二初自感二初正明如是故有
繩木絞校。


二類顯如水浸田草木生長。


二共感二習相延故有
杻械枷鎖鞭杖撾棒諸事。


二聖賢訶棄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
目奸偽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豺狼。」


【【觧】溫陵曰詐習依奸智起惡而漸滋蔓故如水浸
田草木生長。由調引相延故感繩木延引之事。讒
[008-0901c]
賊奸詐敗正者也。孤山曰校枷也。易云屨校滅趾
荷校滅耳。】


「○六誑習二初虗妄發生二初造因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罔誣罔不止飛心造奸。



二感果二初自感二初正明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


二類顯如塵隨風各無所
見。


二共感二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


二聖賢訶棄
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誑同名劫殺菩薩見誑如
踐蛇虺。」


【【觧】溫陵曰誑者以狂言欺人其志誣罔其心飛揚。
如風鼓塵使人無見。故感塵土穢惡之境沒溺騰
墜之報。】


「○七冤習二初虗妄發生二初造因七者冤習交嫌發於銜恨。


二感果二初自感二初正明如是故有飛石投礰
匣貯車檻甕盛囊撲。


二類顯如陰毒人懷抱畜惡。


二共感二習
相吞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拋撮諸事。


二聖賢訶棄是故十方一
切如來色目冤家名違害鬼菩薩見冤如飲鴆酒。」


【【觧】溫陵曰冤習銜恨陰隱為傷故如陰毒畜惡。而
感飛石囊撲之境投擲拋撮之報。飛石投擲車匣
牢柵皆陰隱事也。孤山曰囊撲者囊貯而撲殺之。
史記秦始皇囊撲兩弟。


【疏】孤山又曰鴆鳥名其羽有毒以畫酒飲之則死。
其鳥如鴞食蛇蝮雄名運目雌名陰諧。】


「○八見習二初虗妄發生二初造因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悟諸業發
於違拒出生相反。


二感果二初自感二初正明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


二類顯如行路人來往相見。


二共感二習相交故有勘問權詐
考訊推鞠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
[008-0902a]
諸事。


二聖賢訶棄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
薩見諸虗妄徧執如臨毒壑。」


【【觧】溫陵曰見習有五一薩迦耶此云身見。謂執身
有我種種計著。二邊見。於一切法執斷執常。三邪
見。邪悟錯解撥無因果。四見取。非果計果如以無
想為涅槃之類。五戒禁取。非因計因如持牛狗等
戒為生天因之類。此五總名惡見。順邪反正故云
發於違拒出生相反。由其違反故感王吏證執之
境權詐鞠推之報。路人相見一往一回喻所見違
反也。是五惡見能陷法身故名見坑。能致業苦故
名毒壑行人當疾滅之。】


「○九枉習二初虗妄發生二初造因九者枉習交加發於誣謗。


二感果二初自感二初正明如是故有合山合石
碾磑耕磨。


二類顯如讒賊人逼枉良善。


二共感二習相排故有
押捺槌按蹙漉衡度諸事。


二聖賢訶棄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
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靂。」


【【觧】溫陵曰於不宜曲而曲之曰枉。枉非真情由誣
誘發逼壓於人故感報如之。排擠挫也。押捺亦其
義也。漉瀝也。衡橫也。謂迫蹙其體瀝漉其血。又於
迫隘苦具橫衝而度所謂下透桂網倒懸其頭者
皆衡度類也。讒能傷人故名讒虎以可驚怖故名
霹靂。】


「○十訟習二初虗妄發生二初造因十者訟習交諠發於藏覆。


二感果二初自感二初正明如是故有鑑見照燭。


二類顯如於日中不能藏影。


二共感二習相陳故有惡友業鏡
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


二聖賢訶棄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
[008-0902b]
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觧】溫陵曰訟非官訟。公發其覆之謂也。此正覆習
也。此覆彼訟曰交諠。故感鑑見照燭之境惡友對
驗之報。陰賊覆藏發則自害。覆罪適足以自壓自
墜故如戴山履海也。十習發於十惑。通根本而兼
隨。隨煩惱二十初曰忿恨惱覆誑諂憍害。今詐習
即諂也。冤即恨也。枉即害也。訟即覆也。略例而巳。


【疏】吳興曰十習配屬根隨煩惱。根本有六謂貪瞋
癡慢疑不正見。或開為五。隨有二十謂忿恨惱覆
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
舉失念不正知散亂。今婬習即所發之業具足貪
癡。詐習諂。怨習即恨。見即五見。枉謂逼壓良善害
所攝亦慎類。訟謂相論得失恨為先。惱之一法性
相應故。】


「○二明六交報二初總明云何六報阿難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
六根出。」


【【觧】吳興曰造業招報根識必俱。今以識為業而報
從根者。蓋業並由心報多約色故也。所名六交報
者。璿師云因與果交。今則不爾。但是果時六根與
惡報相涉也。


【疏】天台曰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
出此固然也。而下文一一各明中一根受報而五
根與之同受者六亂妄想使之然也。前不云乎。是
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聲因聲有香
[008-0902c]
因香有味因味有觸因觸知法六亂妄想成業性
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彼明成十二類生之根本。
故曰是故世界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今
六交報乃彼化生之一類。方其造十習因時必一
根造罪而六亂妄想趣外奔逸而與之同造。故一
根受報而五根與之同受。但互為主賓不同以明
六交差別。今且總釋下當各明。俾修奢摩他路者
識其岐逕以為簡非顯是之水鏡也。】


「○二別示二初徵云何惡報從六根出。


二示六初見報二初標一者見報招引惡果。


二釋二初臨終見相
見業交則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


二乘業受生二初明入獄初相亡者神識
飛墜乘烟入無間獄。


二明入獄後相二初發二相發明二相一者明見則能徧
見種種惡物生無量畏二者暗見寂然不見生無量
恐。


二交六根如是見火燒聽能為鑊湯洋銅燒息能為黑烟
紫𦦨燒味能為焦丸鐵糜燒觸能為熱灰爐炭燒心
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觧】溫陵曰見覺屬火故感猛火。畏見於境恐藏於
心。六交皆直入無間者就重言耳。成論云極善極
惡皆無中陰所以直入。聞聽屬水故燒聽能為鑊
湯洋銅。鼻嗅主氣故燒息能為黑烟紫𦦨。舌主味
丸糜味類也。身主觸灰炭觸類也。心正屬火燒之
轉熾故迸洒煽鼓。吳興曰一者下標示。臨終下釋
相。先見猛火等即現報也。亡者神識等即生報也。
發明下就眼根明二相。如是下對諸根明交報。他
皆放此。然一根惡報而五根徧受者難可了知。理
[008-0903a]
而推之必由六識造業之時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從業受報法爾如斯。以相知故六報互通。以相背
故諸相差別。惟識發現信其不誣。問下五報中悉
有當根受報之相。今眼根見火後便云燒聽者何
邪。答以燒見易明故。況下黑烟紫𦦨星火迸洒等
皆眼根所交之報故不別云。


【疏】天台曰此約眼根見色造罪為之主。牽引餘五
同造為之賓。若約眼緣色塵造六亂妄想。則以因
動見色為本然後因色聞香因香甞味因味覺觸
因觸知法因法聞聲。且約造一殺業為言。如因畜
動而見畜即妄想緣畜可食而行殺為因動有色。
或又緣畜有香而行殺為因色有香。或又緣畜有
味而行殺為因香有味。或又緣畜乘熱可食而行
殺為因味有觸。或又緣畜內心思惟而行殺為因
觸有法。或又緣畜炮炙割截之聲而行殺為因法
有聲。故受地獄惡報時有正受有傍受不同。眼根
屬火故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發明二相此
當根正報也。燒聽燒息等餘根傍報也。一根之報
如此餘根之報例然。下文云由是眾生別作別造
於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發生非本來有。信六亂
妄想之所發非本來有也。】


「○二聞報二初標二者聞報招引惡果。


二釋二初臨終見相此聞業交則臨終時先見
波濤沒溺天地。


二乘業受生二初明入獄初相亡者神識降注乘流入無間獄。



二明入獄後相二初發二相發明二相一者開聽聽種種閙精神愗亂二者閉聽
[008-0903b]
寂無所聞幽魄沉沒。


二交六根如是聞波注聞則能為責為
詰注見則能為雷為吼為惡毒氣注息則能為雨為
霧洒諸毒蟲周滿身體注味則能為膿為血種種雜
穢注觸則能為畜為鬼為糞為尿注意則能為電為
雹摧碎心魄。」


【【觧】吳興曰上云見火此云聞波。今以近義詳之。如
易云離為目為火坎為耳為水。將恐見聞本乎水
火之性故發燒注之相也。又其聞波所注諸根循
業各變難盡銷會。如注見則能為雷為吼等似非
眼根所入之相。乃至下文多此義例。聖言叵測也。
溫陵曰聞聽屬水故觀聽旋復則水不能溺。依之
造業則能感波濤。注聞發聲故為責罪詰情之事。
注見能為雷吼者聞波屬陰見火為陽陰陽相薄
而成雷故也。注息為雨霧水隨氣變也。注味為膿
血水隨味變也。注觸為畜鬼水隨形變也。注意為
電雹意出於心水火交感也。一切物理莫不因五
行乘陰陽以變化。故此隨根轉變之事皆不出此。】


「○三齅報二初標三者齅報招引惡果。


二釋二初臨終見相此齅業交則臨終時先見
毒氣充塞遠近。


二乘業受生二初明入獄初相亡者神識從地涌出入無間獄。



二明入獄後相二初發二相發明二相一者通聞被諸惡氣熏極心擾二者塞聞
氣掩不通悶絕於地。


二交六根如是齅氣衝息則能為質為
履衝見則能為火為炬衝聽則能為沒為溺為洋為
沸衝味則能為餒為爽衝觸則能為綻為爛為大肉
山有百千眼無量𠯗食衝思則能為灰為瘴為飛沙
[008-0903c]
礰擊碎身體。」


【【觧】資中曰鼻根造業貪齅諸香故招毒氣以受其
報。孤山曰魚敗曰餒羮敗曰爽。溫陵曰質礙也。履
通也。齅業所依不離通塞故衝息能為質履也。衝
見為火炬。衝聽為沒溺洋沸。則見覺屬火聞聽屬
水明矣。饑餒乖爽由味隨氣變也。綻折爛壞由體
隨氣變也。衝思為灰沙依土感也。】


「○四味報二初標四者味報招引惡果。


二釋二初臨終見相此味業交則臨終時先見
鐵網猛𦦨熾烈周覆世界。


二乘業受生二初明入獄初相亡者神識下透挂網倒
懸其頭入無間獄。


二明入獄後相二初發二相發明二相一者吸氣結成塞冰
凍裂身肉二者吐氣飛為猛火焦爛骨髓。


二交六根如是甞
味歷甞則能為承為忍歷見則能為然金石歷聽則
能為利兵刃歷息則能為大鐵籠彌覆國土歷觸則
能為弓為箭為弩為射歷思則能為飛熱鐵從空雨
下。」


【【觧】孤山曰準眼耳鼻云見聞齅此應云甞報。言味
報者從所甞為名也。貪味則網捕燒野以取禽獸
故見鐵網猛𦦨之相。為承為忍謂發言承領忍聲
甘受也。溫陵曰舌噉生命使彼承忍故歷甞發苦
使巳承忍。依見貪味故能為然金石。依聽發惡故
能為利兵刃。依齅恣貪籠取羣味故能為大鐵籠。
觸味傷物故感弓箭以自傷。緣味思物故感飛鐵
以充味。】


「○五觸報二初標五者觸報招引惡果。


二釋二初臨終見相此觸業交則臨終時先見
[008-0904a]
大山四面來合無復出路。


二乘業受生二初明入獄初相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
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鎗矟驅
入城門向無間獄。


二明入獄後相二初發二相發明二相一者合觸合山逼體
骨肉血潰二者離觸刀劒觸身心肝屠裂。


二交六根如是合
觸歷觸則能為道為觀為廳為桉歷見則能為燒為
熱歷聽則能為撞為擊為剚為射歷息則能為括為
袋為考為縛歷甞則能為耕為鉗為斬為截歷思則
能為墜為飛為煎為炙。」


【【觧】孤山曰合山刀劒並由貪著男女身分而感也。
溫陵曰大山來合及鐵城火狗等皆惡觸雜感也。
觸業所依不出離合。屠裂即離相也。道趣獄路也。
觀獄王門闕兩觀也。廳桉皆治罪之處皆身觸所
依也。括袋所以收氣也。思業飄蕩故感飛墜之事。
剚插刀於肉也。剚射考縛則相因旁舉也。】


「○六思報二初標六者思報招引惡果。


二釋二初臨終見相此思業交則臨終時先見
惡風吹壞國土。


二乘業受生二初明入獄初相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乘風墮
無間獄。


二明入獄後相二初發二相發明二相一者不覺迷極則荒奔走不息
二者不迷覺知則苦無量煎燒痛深難忍。


二交六根如是邪
思結思則能為方為所結見則能為鑑為證結聽則
能為大合石為冰為霜為土為霧結息則能為大火
車火船火檻結甞則能為大呌喚為悔為泣結觸則
能為大為小為一日中萬生萬死為偃為仰。」


【【觧】溫陵曰思屬土而飄蕩故先見惡風吹壞國土
等事。思業所依不出迷覺。荒奔迷思也。知苦覺思
[008-0904b]
也。思必有所故結思則為受罪方所。見能鑑證故
結見則為證罪人事。結聽則能為大合名等水土
交感也。車船檻乃息氣乘亂思所變也。嘗即舌根
聲所自發也。大小巳下皆言其身乃觸業乘亂思
所變也。】


「○三總結顯妄二初由妄所成二初總結妄由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



二別顯輕重五初無間地獄因若諸眾生惡業圓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


【【觧】資中曰六根十因具足同造。入阿鼻獄大無間
也。】


「○二八無間獄因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
獄。」


【【觧】吳興曰此亦六根具造十因。但前後異時故云
各耳。如一根對境必與意識同起是名各造。若加
二三等則名兼境兼根也。入無間獄應同前獄。既
非經無量劫故知此罪次重於前。復恐通舉八獄
以輕從重總云無間。是則十因或不具者當墮前
七也。】


「○三十八地獄因身口意三作殺盜婬是人則入十八地獄。」


【【觧】吳興曰十惡業中惟犯殺盜婬罪雖云口意蓋
助成身業也。十八泥犁經云火獄有八寒獄有十。
溫陵曰大獄只有八寒八熱。而有十八鬲子地獄
及八萬四千眷屬等獄皆大獄所分者也。】


「○四三十六地獄因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
地獄。」
[008-0904c]


【【觧】溫陵曰三業不兼謂具二闕一也。吳興曰三十
六獄并下一百八獄未詳名數。】


「○五一百八地獄因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


【【觧】溫陵曰上具二闕一此犯一闕二故又輕也。吳
興曰能見所見單境單根於殺盜婬單犯一業故
罪從輕。然經文甚略罪相多品。如身業三罪各有
根本方便不同。豈可一例判入諸獄。今應且約根
本示之。其諸方便若同此獄必有劫數長短差別。


【疏】天台曰諸少乘經多談事相故一一獄各有主
執典獄之人。如閻摩羅王牛頭阿旁諸鬼卒等。不
知者以為輕重諸獄皆閻王所設以之而苦治罪
人若今陛牢之為然。此經多談理性故地獄種種
諸相從罪人六根出。不知者以為閻王治罪皆佛
經故為此說以恐畏下愚。若合此二說又將以事
而攻乎理以理而乎攻事總置之於虗無。而天堂
地獄一皆為荒唐而不信。不知事乃即理之事理
乃即事之理。二說相須偏廢不可。秪如見習交明
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訟習交諠故有惡友業
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非即理之事與小乘
經所說同乎。無論地獄即諸天感報見有精麤。飯
色不同以分勝劣。以例六道莫不皆然。謂之天設
可也謂之自取可也。即今文獄數名目亦與他經
不同。他如新婆沙論所出八寒八熱十六遊增等。
今文所出則於大無間外有八無間十八三十六
[008-0905a]
一百八之稱。若約義為言將是準八邪十八界六
根各六及百八煩惱。以至他經八萬四千鬲子地
獄亦是準八萬四千塵勞門而立。世間孰有一法
不從眾生惟心所造而成。如一根造罪餘根助成
至感報時牽連受苦亦六根也。一根返聞六根解
脫一一圓通互用清淨亦六根也。嗚呼因之而倒
因之而起可不知所擇從哉。】


「○二非真本有由是眾生別作別造於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發
生非本來有。」


【【觧】吳興曰上文五節惡業不同即別作別造也。所
感獄報各從其類即入同分地也。妄想發生等並
酬阿難前所疑問。】


「○二鬼趣三初總標復次阿難是諸眾生非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
槃諸餘雜業歷劫燒然後還罪畢受諸鬼形。」


【【觧】溫陵曰非破律儀無正範也。犯菩薩戒無正因
也。毀佛涅槃無正果也。三者不正諸餘皆邪。故墮
獄罪畢即入鬼趣。此類乃惑習雜相所謂諸餘雜
業不必局配十因文義不循。】


「○二別顯若於本因貪物為罪是人罪畢遇物成形名為恠
鬼貪色為罪是人罪畢遇風成形名為魃鬼貪惑為
罪是人罪畢遇畜成形名為魅鬼貪恨為罪是人罪
畢遇蟲成形名蠱毒鬼貪憶為罪是人罪畢遇衰成
形名為癘鬼貪傲為罪是人罪畢遇氣成形名為餓
鬼貪罔為罪是人罪畢遇幽為形名為魘鬼貪明為
[008-0905b]
罪是人罪畢遇精為形名魍魎鬼貪成為罪是人罪
畢遇明為形名役使鬼貪黨為罪是人罪畢遇人為
形名傳送鬼。」


【【觧】溫陵曰貪物則吝著不釋故附物為恠。貪色則
惑於妖邪故墮妖魃。貪惑為魅貪恨為毒固其理
也。魅精魅也。憶者常懷奸虐故遇災衰處為癘虐
鬼。傲者虗驕恃氣故乘饑虗氣為餓鬼。貪罔者潛
心陰昧遇幽為魘皆陰昧事也。貪明者妄意高明
故陰附精明為魍魎鬼。貪成者希意曲從故影附
明靈為役使鬼。即依靈廟為驅使者。貪黨者阿附
邪佞故遇人成形為傳送。即附巫祝而傳吉凶者
也。


【疏】王荊公補遺曰傳云惟是風馬牛不相及也。曰
馬牛其風。注云風放也。牡牝相誘謂之風。然則牛
馬風佚因牡牝相逐而遂至放佚。今婬習之餘言
遇風成形者乃遇放佚成形故受魃鬼。魃乃女鬼
亦曰女妖。女子多婬故成魃。然則此鬼感婬佚受
身故曰遇風成形耳。天台曰七趣生起自下以昇
高。鬼道報輕於獄故承餘習以為之報。然有神道
有鬼道。申者為神故於字從示從申。人死精神不
散英烈者以示其靈故謂之神。合情而言同於鬼
道。合想而言則八想二情為大力鬼王。七想三情
為飛行夜叉。四情六想為地行羅剎。方今天下稱
五岳四瀆凡是一切土谷神祇城隍社稷或王或
[008-0905c]
臣或民或役使之屬皆其類也。屈者為鬼於字從
甶音勃。從几音人。古稱田神為鬼即附土而有神
者是也。故凡鬼類自無色質必附物而為之質。近
見一漁者網一鯉重數斤持歸則化為棺木板劈
之有鮮血。蓋水鬼附木而厭人久故有生氣。今文
十鬼或遇物遇風以至遇人為形。皆附物為之質
也。此猶鬼報之輕者。若其重者則七情三想沉下
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
能害巳無食無飲經百千劫則為餓鬼趣攝也。溫
陵師謂十鬼諸餘雜業之所召感不必局配十因
乃云文義不循。而資中師又嘗配之矣。彼云由前
十因餘報不同故下鬼趣分成十類。今為釋而明
之。第一恠鬼貪物為罪為盜習者。蓋盜必竊人之
物故貪物是第二盜習。第二魃鬼貪色為罪為婬
習恰與相當。第三魅鬼貪惑為罪為詐習者。蓋詐
習依奸智起惡惑人故貪惑是第五許習。第四蠱
毒鬼貪恨為罪為恐習者。蓋冤習交嫌發於䘖恨
故貪恨是第七怨習也。第五癘鬼貪憶為罪為嗔
習者。蓋嗔習交衝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忤結即懷
憶不忘故貪憶是第四嗔習也。第六餓鬼貪傲為
罪為慢習者。蓋慢習交陵發於相恃恃巳傲慢故
貪傲是第三慢習也。第七魘鬼貪罔為罪為誑習
者。蓋誑習交欺發於相罔故貪罔是第六誑習也。
第八魍魎鬼貪明為罪為見習者。蓋見習交明發
[008-0906a]
於違拒出生相反著邪智明故貪明是第八見習
也。第九役使鬼貪成為罪為枉習者。蓋枉則以曲
而措他人之直而枉使人從。故為鬼亦希意曲從
於人。故貪成是第九枉習也。第十傳送鬼貪黨為
罪為訟習者。蓋公發人之覆藏必樹黨固。是以為
鬼亦朋黨於人為傳送鬼故貪黨成是第十訟習
也。】


「○三結示阿難是人皆以純情墜落業火燒乾上出為鬼此
等皆是自妄想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則妙圓明本
無所有。


三畜趣三初總標復次阿難鬼業既盡則情與想二俱成空
方於世間與元負人冤對相值身為畜生酬其宿債。」


【【觧】吳興曰情即地獄之純情想即鬼趣之妄想。此
想亦情非前文外分之想也。


【疏】天台曰此本鬼趣而結云是人者展轉推原感
報之所自也。蓋鬼從獄來獄又從人道之所來。豈
非人道既為清昇之善首又為訟墜之元魁乎。自
其心而言之如繪事後素。繪而為地獄為餓鬼為
畜生為修羅亦此素也。繪而為僊為天為聲聞為
緣覺為菩薩為如來亦此素也。故華嚴經云心如
工畵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不從心造。自
其形骸而言之。頭圓法天足方法地五根法五臟
五藏法五行。故頭頂天而足履地。以奇數而有之
者四。頭也鼻也舌也身生也。偶數而有之者四。目
也耳也手也足也。自人而昇之僊同此形骸也。自
[008-0906b]
僊而昇之天昇之出世間曰聲聞曰緣覺曰菩薩
曰佛。大小相好雖勝劣不同其所法於奇偶凡為
形骸之內者無以異也。不幸而為三毒為五逆為
十惡。墮之獄墮之鬼墮之畜。為大身八萬由旬多
人亦滿一人亦滿。為一日一夜萬生萬死。為偃為
仰為大肉山有百千眼無量𠯗食為合山逼潰。為
刀劒屠裂。為青蓮華白蓮華。為腹如泰山咽似針
鋒。為頭東尾西背駝日月。為多頭多眼。為四足多
足。為一足無足。為蚯蚓蟋蟀蠛蠓蠮螉。小而身殆
鄰虗。其醜陋之狀卑污之形不可殫述。嗚呼昔為
清昇之善首一失足於此便為沉墜之元魁。一入
永入而卒莫能出。古德所謂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又云莫教一日換了皮總令千佛難救汝。興言及
此能無寒心。故諸佛現身說法多於人道之中。若
能背塵合覺便可齊聖齊賢。所謂人道不修他道
難修。又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皆
先賢之格言後人之龜鑑也。】


「○二別顯物恠之鬼物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梟類風魃之
鬼風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咎徵一切異類畜魅之
鬼畜死報盡生於世間多為狐類蟲蠱之鬼蠱滅報
盡生於世間多為毒類衰癘之鬼衰窮報盡生於世
間多為蛔類受氣之鬼氣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食
類綿幽之鬼幽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服類和精之
鬼和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應類明靈之鬼明滅報
[008-0906c]
盡生於世間多為休徵一切諸類依人之鬼人亡報
盡生於世間多為循類。


三結示二初正結虗妄阿難是等皆以業火乾枯
酬其宿債旁為畜生此等亦皆自虗妄業之所招引
若悟菩提則此妄緣本無所有。


二引向重示如汝所言寶連香
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
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菩提心
中皆為浮虗妄想凝結。」


【【觧】溫陵曰土梟附塊即邪著餘習也。魃鬼昔為妖
孽故餘習復為咎徵。咎徵者凶事前驗。如鼯鼠呼
人啇羊舞水類也。為魅憑畜故餘習為狐。蛇虺蝮
蠍皆名毒類。蛔者昔為癘鬼襲人今為蟯蛔附人。
昔於鬼中饑虗今為充饋之畜曰食類也。服者昔
著幽魘人今亦綿著於人即蚕虫牛馬類也。應者
以合精餘習能應節序即社燕寒鴻蟋蟀類也。明
而不幽故為休徵即嘉鳳祥麟類也。昔依人故循
服於人即猫犬鷄豚類也。凡諸異物性妙乎神靈
邁於人。若龜善考祥馬能知道乃至寒鴈蟋蟀之
類不假曆數冥知節序皆餘習也。各言多者約業
習多分言之未必盡然也。


【疏】天右曰眾生自無始造業蘊於八識藏海中。若
有狀貌其積聚也不啻山高海深。此用煩惱火以
厝業薪之下。苟非地獄猛火之所燒然則此業薪
何由而盡。故此猛火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
與。自煩惱火以燒業薪從後受稱故謂之業火。若
[008-0907a]
悟菩提則轉煩惱火而為智慧火以燒業薪。乃以
悟空而為燒。故曰則此妄緣本無所有。是則迷之
則以無相之業火燒無相之業薪。悟之則以無相
之智火燒無相之業薪。等一無相為用不同而昇
沈苦樂若天淵之相隔。清修之士以悟為本。寧容
以瞬息間乎。】


「○四人趣三初總標分行初反徵其剩復次阿難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若彼酬者分越所
酬此等眾生還復為人反徵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
德則於人中不捨人身酬還彼力若無福者還為畜
生償彼餘直。」


【【疏】溫陵曰為畜正酬。酬過其分則為人反徵過分。
謂非理苦役食噉無度悉皆反徵。然則凡所食取
宜無過分也。孤山曰如彼有力謂修定學慧之力。
不捨人身則為彼奴婢或遭其劫殺等。】


「○二償報難息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於中
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
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
世不可停寢。」


【【觧】溫陵曰償足自停則無交讎。償足不停則交讎
不巳。自非正修正力莫之遏絕。吳興曰奢摩他及
佛出世此約修定破惑見佛得道方免相害。縱有
宿業所作不亡。至果償之若幻化之非實也。


【疏】天台曰負錢償足自停則業識所記兩皆釋然。
似默默有主宰不期然而然也。若不期然而不然。
[008-0907b]
或殺命則塵劫相誅。或食肉則長時相食。爾高我
下若汲井輪之為然。苟非修奢摩他悟道之力賈
勇出於塵界。又非得值佛世仗神通之力提拔離
於畏途。則生死何由可息業報何由可停哉。】


「○二別顯汝今應知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
類彼咎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異類彼狐倫
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庸類彼毒倫者酬足復
形生人道中參合狠類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
中參合微類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
類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彼應倫
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文類彼休徵者酬足復
形生人道中參合明類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
中參於達類。


三結示阿難是等皆以宿債畢酬復形人道
皆無始來業計顛倒相生相殺不遇如來不聞正法
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觧】天如補註曰梟以附塊相食故餘習頑嚚不義。
咎徵本於妖婬故餘習復為妖異。狐以宿因貪惑
乃遇畜成魅。魅盡為狐故今為人則庸鄙無識。毒
倫為狠亦其習之餘也。蛔以衰氣附物故衰微不
齒。食倫出於餓噉故柔怯不勇。服倫出於綿著故
勞役不息。應倫出於精明故文物不陋。休徵出於
靈知故聰明不昏。循倫宿涉世事故曉達不昧。是
等皆非正報乃餘習所偶故云參合。後三皆便巧
雜伎世智辯聰者。非賢達文明之事也。
[008-0907c]


【疏】天台曰夫人道者夙昔以五戒十善為因此世
以三綱五常為道。進之可以昇濟神明出超生死。
苟獨持此而弗失則生生居於中國世世不失人
身。此得彛倫之正者也。若今文之明十類不過皆
以宿債畢酬復形人道要知皆非正報。惟後之三
種碔砆美玉似是而非。第觀其於是而三綱正五
常全是真再來人。不然則如溫陵師所謂皆便巧
雜伎世智辯聰非賢達文明之事。以此而為鶴睫
以驗舉世間人乎非人乎而無遺䇿矣。】


「○五僊趣三初總標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
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僊。」


【【觧】溫陵曰僊遷也。人之形神能遷而不死者也。故
曰存想固形。然終歸敗壞。比天為劣比人為優故
別開也。孤山曰抱朴子云求僊者要當以忠孝和
順仁信為本。若德不修而但務方術終不得長生
也。】


「○二別顯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
地行僊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僊堅
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僊堅固動止而
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僊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
德圓成名天行僊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
通行僊堅固呪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僊堅
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僊堅固交遘而
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僊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
[008-0908a]
悟圓成名絕行僊。」


【【觧】溫陵曰以藥餌駐一期之壽而不能輕舉者地
行僊也。行去聲功行也。餐黃精松栢之類久而身
輕者飛行僊也。煉金石還丹之類化骨易形撮土
點石以遊戲人間者遊行僊也。乘陰陽運止以調
氣固精遺形涉空者空行僊也。鼓天池嚥津液冰
雪婥約不交世欲與天無異者天行僊也。吞吸精
色服虹飲霧粹氣潛通者通行僊也。能以術法述
道自然者道行僊也。澄凝精思久能照應者照行
僊也。或存想頂門而出神繫心臍輪而煉丹皆思
憶圓成也。內以坎男離女匹配夫妻外即采陰助
陽攝衛精氣者精行僊也。存想化理心隨邪悟能
大變化其行絕世者絕行僊也。


【疏】真際云地行者以服餌丹砂存形久固。道雖成
就身不能飛。飛行者䬸松啖栢閑澹冲和。其體輕
清故能飛舉。遊行者精窮變化察物性元。點石為
金恤貧哀苦遊於人世。空行者運用神氣想化為
功。其德圓成履空自在。天行者嚥津固質攝衛持
精。欲境不交如天無異。沇疏云此天不是六欲天
如張騫至崑崙山上得見天是也。通行者吸乎日
氣潤益姿容。吞彼霞光將延世表。其道玄著故曰
通行。道行者習諸呪術禁彼異緣。術力既成流功
益物。照行者用其思念審度境心。憶想功成能知
彼境即世間他心宿命通耳。】
[008-0908b]


「○三結示阿難是等皆於人中煉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
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
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觧】長水曰言人中者以僊趣無別總報。即於人身
總報之上加於前來十種修煉轉成僊也。吳興曰
前文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風僊。蓋約命終隨
業受生而說。下文云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
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而云僊趣無別總報者此
義不然。況復今云深山海島絕於人境豈非別乎。
應知人中煉心者非止服餌養生而巳。必兼戒善
方曰煉心。別得生理者正由人中之業別感僊趣
之報也。以其業種之性經生不失故曰生理。縱於
人間現得長生久視之理其數幾何。若生僊趣則
千萬歲信有之矣。如山海經云崑崙之山廣都之
埜軒轅之丘不死之國氣不塞暑人皆數千歲。此
亦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若但固形而不煉心便希
千歲。是猶見卵而求時夜不太早計乎。


【疏】天台曰六趣之文業有定論。故見如來金口宣
[改-己+易]莫不信受奉行。惟僊趣一門與道教近。而道之
為教舊與二氏抗衡。而神僊既附之為宗不獨同
之且欲勝之。故今釋此凡立二科以辨其旨趣別
其是否。庶令入佛道者有所適從不為僊宗所惑。
云辨其旨趣者。文中備明因果各有抑揚。初明因
中人中煉心揚也。論前明種類中云堅固服餌堅
[008-0908c]
固草木等是皆煉形。而言煉心者。以堅固於服餌
等則志趣不移而心無異念雖煉形而實煉心。況
有堅固思念等者在。即舉多分為言亦無不可。然
不云修而特云煉者。此正神僊家所謂修煉也。不
修正覺者抑也。人心雖妄而有正覺佛菩提者在。
修之可以作佛。彼則捨正覺而不修。徒安其臭身
悅其癡心以性命雙修為自負。故抑之曰不修正
覺。次明果中別得生理下揚也。生理者即世間生
生之理儒門所稱理氣是也。如云天以五行陰陽
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是也。論佛教雖
不云天生即氣以成形。豈能異之。是以人之有生
壽數脩短必隨理氣之盛衰。如劫初人心淳朴並
修十善。氣運也盛故有八萬四千歲之壽。自後日
就澆漓漸淪於不善。釋迦化世時當減劫之將末
而八十歸真。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人之生
理止是而巳。今於人中煉心獲現果報壽千萬歲
非別得生理乎。故訓詁者曰僊者遷也。或遷短壽
為長齡。或遷地行為飛行。或遷人界為瓊居。此理
之固然事之不妄故曰壽千萬歲休止山林或大
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下抑也。所以輪迴者由
逐妄想之所流轉不修正覺三昧故也。前文所謂
別修妄想存想固形。不過內存忠孝和順仁信為
之本外以妄想固形為之末懲私慾歷清苦以感
報。心非常住寧能不盡。行非寂滅豈獲無生。故長
[008-0909a]
生者對短壽為言。如張弓射空力盡則墜。報盡還
來隨先所造諸業而散入諸趣矣。二別其是否者。
若尅論主教於人間世者厥品有三。曰生生之教
長生之教無生之教。生生之教中天竺國四輪十
善是也。與此方儒教同。以生生不絕為之本故曰
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又曰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以養生為之主故曰有土此有財有財
此有用。又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百畝之田勿奪
其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黎民不饑不寒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長生之教十僊是也。與此方
道教同。以長生為之本故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
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
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
成其私。以攝生為之主故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
有三。死之徒亦十有三。民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
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
其瓜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耶。無生
之教即吾佛道是也。以無生為之本故曰諸法寂
滅相不可以言宣。又曰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又曰一切眾生生死相
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以融生為之主
故曰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虗空華本無所有。此
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
[008-0909b]
故養生者必厚其生。攝生者必薄其生。融生者必
輕其生。故三教之設施於人間世不能無養惟厚
薄之不同爾。然則生生者命也。有生者性也。猶形
聲之於影響不能相遠也。夫聲和則響順形直則
影端。觀夫世之為教者徒於濁響以求夫聲。曲影
以求夫形。其於性命之學亦以遠矣。今之談僊宗
者務為高遠不甘列名于十僊之數。謂楞嚴之十
僊非吾道之天僊。至欲憑陵釋教而上之。謂釋氏
修性不修命。吾教則性命雙修稱為形神俱妙。鳴
呼形神俱妙惟佛能之。除佛巳還孰無變易生死。
況學僊者欲於父母所生之身不淨分段種子。縱
使獲一二還丹點化輕舉延年別有生理信固是
之。不過暫為守尸之鬼終落空亡之果。欲過大道
不亦謬乎。因曉之曰有真性真命焉妄性妄命焉。
真性真命之階一。妄性妄命之階五。真性真命之
階一者佛也。佛有三身。一法身。梵語毗盧遮那此
云遍一切處。一切諸法無非佛法。窮三際時。亘十
方處。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得其後。此生佛均有
之妙性也。尅論真證惟佛與佛乃能究盡。此即所
謂真性也。惟論證悟不假修為。謂之素法身佛未
有莊嚴。以常寂光淨土為依報。二報身如來。從無
量劫廣行六度備修萬行。行真實因稱實感報。此
身與法身稱。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
光明。一一相好無量無邊。此即所謂真命也。然雖
[008-0909c]
論修乃稱性而修修即無修。以實報無障礙淨土
而為依報。色心不相妨身土不相礙。亦謂之命者
隨俗而立名也。此以報智為識以有去來運止為
息以和暢為煖。所謂因滅是色獲得常色等是也。
三應身。應同眾生而有身也。此隨國土淨穢所應
身相大小不同壽命延促有異。如彌陀之應極樂
淨土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具足八
萬四千相好光明。所有壽命無央數劫。是故稱為
無量壽佛。以彼國土眾生生者壽命無量皆具三
十二相故也。又如釋迦之應此娑婆穢土但丈六
紫金之身。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巳。及其壽命
亦但八十一歲即示歸真際。以此穢土人身麤劣
壽命短促故也。有二義故應滅一者機薪既盡應
火當亡。二者秉遺體於父母返四大於本原是故
應亡。夫法報者本也。應同者迹也。達者知本而略
迹昧者執迹以疑本。謂釋迦雖成正覺亦同灰斷。
以此訕佛性妙而形不妙何其惑哉。妄性妄命之
階有五者。一菩薩道二二乘道三天道四僊道五
人道而三途惡道弗與焉。一菩薩道者論圓別登
住地者亦證三身。今判為妄者以其還源未臻於
妙覺斷惑未盡乎無明雖無分段麤重生死猶有
變易微細生滅。若除此少妄餘者皆真亦可稱為
真性真命也。二二乘道者即聲聞緣覺小乘之人。
此有二種。若未出三界者性雖證乎空寂身同分
[008-0910a]
段凡夫畢竟歸於灰斷。雖未證乎真空與而言之
亦可稱為性妙。身灰斷故形則非妙。若巳出三界
生法性土受法性身。雖無分段生死尚有變易生
死。以未臻極果故亦判為妄性妄命。雖有變易生
死非如分段實有生滅。但於法性身變麤形為細
質易短壽為長齡故其壽命無有邊量。三天道有
三種。一無色界四天二色界四天三欲界六天。各
有壽量增減不同如下天趣中明之。四僊道即今
經十僊。是等皆於人中煉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
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如山海
經云崑崙之山廣都之埜軒轅之丘不死之國氣
不寒暑人皆千歲。又如莊子藐姑射之山有神人
居焉。肌膚若氷雪婥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
云云。又如道書所載人間有三十六洞天皆神
僊所居壽千萬歲有之。此類既無別總報即於人
身總報之上而受用有別。而經云別有生理良有
以也。五人道有四洲不同。一須彌山南有天下名
閻浮即今所居是也。人壽百歲中夭者多。身長七
八尺減五六尺。飲食衣服隨富貴貧賤不同。生老
病死等八苦皆所不免。二須彌山東有天下名弗
于逮。人壽二百歲食自死魚肉不殺生身量同南
洲。須彌山西有天下名俱邪尼。人壽三百歲同南
洲食肉殺生。三須彌山北有天下名鬱單越。其地
比餘三洲最為勝樂。諸寰浴池華果豐茂眾鳥和
[008-0910b]
鳴。無有溝坑荊棘蚊蝱毒蟲。自然秔米眾味具足。
有摩尼珠名曰𦦨光。置自然釜鍑下飯熟光滅。有
樹名曲躬。葉葉相次天雨不漏。彼諸男女止宿其
下。有諸樹果熟之時自然裂出身衣或器或食。河
中寶船乘載娛樂。入中浴時脫衣岸上。乘船渡水
遇衣便著不求本衣。次至香樹手取樂器並以妙
聲和絃而行。其人無有眾病顏貌同等。髮紺青色
齊眉而止。人起欲時熟視女人彼女隨詣園林。若
是父親母親不應行欲者樹不曲蔭各自散去。若
非親者樹則曲蔭隨意娛樂一日至七日爾乃捨
去。彼人懷姙七八日便產。隨生男女置於四衢。有
諸行人出指含𠻳。指出甘乳𠃔遍兒身。過七日巳
其兒長成與彼人等。男向男眾女向女眾。彼人命
終不相哭泣。以人壽定千歲故不吊死。莊嚴死屍
置四衢道。有鳥名憂尉禪伽接置他方。其地柔軟
隨足隱起。大小便時地為開坼利巳還合。其人前
世修十善行來生此洲。壽命千歲不增不減命終
之後生天善處。人定千歲故死不哭吊。佛不出生
故不聞佛法此所以為八難之一也。南洲有佛法
可學。故大乘根器多生其中。以壽命短促眾苦逼
迫故怖畏發心勤修道行。此其所以為四洲之勝
也。如上所引上至於佛下至於色界四禪天。雖真
妄有殊皆務修性而不修命。雖不修命而諸報命
壽量長久身相殊好。蓋性猶形聲。命猶影響。性之
[008-0910c]
形聲既端且和。而命之影響目直而順。若欲界諸
大但修上品十善。其所感報亦超勝諸僊。豈假修
命之所得耶。至於北鬱單越本為人道。論品位在
諸僊之下。而報命勝樂反乃過之。因修十善之所
感亦修命之所致乎。故知欲冀形神俱妙者莫貴
乎佛之真性真命。欲證真性真命者莫先乎明心
見性。其次莫大乎稱性而修。又其次莫要乎功德
資成。此之三法修佛道者缺一而不可。謂之務修
性而不修命。雖不修命而真命自然果報不忒。猶
響之應聲影之隨形。有智之者惟務乎形端聲和
而巳。何必區區以煉精氣神而謂之性命雙修形
神俱妙哉。或問曰精氣命也。神性也。釋氏雖修性
不修命而神之為性亦修之。何總排斥三者俱非
乎。況曰成佛形神俱妙。苟不煉神何以臻乎。對曰
所言成佛性命兼美形神俱妙者乃就神僊之言
以為超勝之說。其實佛果不可以性命名形神召。
蓋凡可言形神性命者以有精氣神故也。佛之法
報二身不從父母胞胎生故不可言精。從胞胎精
氣之所生則秉形於氣。既不秉此故不可以言氣。
夫秉精氣者以有識神故也。佛久轉人識以成四
智故不可以言神。神僊家之言性命者不過以識
神為性以精氣為命。佛無此三寄世俗以談性命
亦寄世俗以言形神。豈世間精氣神之所形容哉。
或又問曰僊家談性命。命固精氣神也。其所修性
[008-0911a]
亦與釋氏同何總排為神識耶。對曰據彼所談情
性極妙者而曰東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
之。戊巳還從生數五。三家相見結嬰兒。謂東三木
也我之性也。西四金也我之情也。南二火也我之
神也。北一水也我之精也。性乃心之主心乃神之
云云。是皆不出五行非識神而何。又問曰據南
嶽思大禪師發願文欲學五通僊人延壽以弘末
法。夫思大乃台宗一大祖師。現生證入圓家十信
與佛地位相去非遙尚欲學僊。則知僊道位同於
佛。何乃反云僊不及之。對曰南嶽大師深入圓位
不可測量。以迹求之具兩種心。一丈夫心一老婆
心。志公和尚寄聲於南嶽云。老和尚終日間灰頭
土面何不向紅塵中度眾生去。南嶽答云十方諸
佛被我一口吞盡有何眾生可度。此丈夫心也。若
發願文願學五通神僊者乃南嶽老婆心切。冀延
壽命在於末劫佛法將滅之時流通般若。使佛法
慧命不絕度諸剛強濁惡眾生。蓋此婆心有所感
激而發。因當時諸惡論師見大師道德隆盛孜孜
流通般若橫生嫉妬。以種種毒藥數來害命。以道
力故絕而復甦。故發心造金字般若畢而發弘誓
願。有正意別意。正意願留經及身以待彌勒。別意
欲求五通延壽。然雖有其心而無其事。是以報滿
亦取圓寂。黃金鎖子骨尚留南嶽山三生塔下。蓋
可驗也。今之學者帶異事佛。每援此以為口實。因
[008-0911b]
誡之曰有南嶽兩種心則可。一丈夫心上求佛道
心也。尚不見一眾生可度即佛道在南嶽有所不
取況僊道乎。一老婆心下化眾生心也。尚欲垂形
九界雖三途有所不避矧僊道乎。若此兩心或闕
一種皆名半邊漢。若擇其宜所從事寧可具於前
心不可有於後意。蓋今末法道心難得其正。一涉
此念便為貪生怕死漢墮落見愛邪魔之網。如是
師僧吾見之矣。一萌此念則無所而不至。僊道既
無所成。佛道又所不收。竟墮魔羅之網泥犂劫壽
何辭。學佛道者其誡之哉其慎之哉。或又問曰僊
宗云精有真精非交遘之精。氣有真氣非血氣之
氣。神有真神非神識之神。故三家相見結嬰兒者
蓋化精氣神三者以為大丹。所謂鍊精化氣鍊氣
化神鍊神還虗。乃以天地為[日/析]爐日月為水火陰
陽為化機。取後天坎男離女互相交遘復還先天
乾坤父母。謂之乾宮交點落黃庭豈可以精氣神
為言乎。對曰據爾所言任談玄妙。灼然未離乾坤
陰陽造化五行。不過煅煉識神堅固妄想。以生滅
妄想為因焉能契合真常性命哉。又曰釋氏修性
不修命但煉陰神。如捕風捉影無有真實。神僊家
性命雙修是煉陽神形神兼妙。如青天白日無所
不麗。昔者一僧一僊同約出神。去賞瓊華各各袖
華而歸以為之驗。僧則袖取無華僊則華在非虗。
以此為證則僊勝於釋多矣何乃斥之以為虗妄
[008-0911c]
乎。對曰入定出神佛門呵為播弄精魂鬼家活計。
小乘教中尚所不取況大乘乎。若果有此僧乃釋
門外道。高尚之人以涕唾視之不足掛人齒牙。不
則乃道流妄為此說以誣僧爾。或又問曰近見道
書合三教以為一家。謂神僊之金丹同釋氏之圓
覺。則何彼何此而苦斥之。對曰彼果能會金丹為
圓覺以圓覺為所宗捨神僊而為金僊。此余菩薩
願之本心也又何拒之。但恐此說有言無旨。不過
援圓覺以為巳助。雖曰同之實欲勝之。還以形器
上下為辭形神俱妙為說。不徒以劣均勝且將以
勝為劣。所謂無上醍醐遇此等人翻成砒霜鴆毒
者也。】


「○六天趣二初別示諸天三初欲界二初正標六初四天王天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於
邪婬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
是一類名四天王天。」


【【觧】溫陵曰未能離欲且能窒欲使愛水不流則湛
性澄瑩故能初天託生也。六天由修五戒十善而
致。今但約欲微增勝者。愛欲為輪迴根本。前明淪
墜亦始於此。此明超騰亦始於此。意使初心未能
成就禪定智慧且疾斷根本則輪迴可出也。


【疏】天台曰經明諸天位次有旁正二意。正則備明
天趣以為圓修行人豎出三界失錯之戒備。蓋生
天受福雖非本意惑之伏斷厚薄而報有精麤。苟
未出三界而清昇焉免。一不知此則隨禪生著中
[008-0912a]
途因依未證謂證成增上慢失。且三禪之樂其樂
無央。認為涅槃住而不前。小乘之極果尚無大乘
之實報何在。是不可不知故備明之也。旁則寄勗
圓修行人要須三學畢備。如清昇元首巳云心不
邪婬。忉利天人加以正婬微薄。以至六天乃云了
然超越。非以四重之初分輕重以階麤妙乎。至于
空居四天必修未到之定。矧四禪四空從定得名。
而無欲無染乃出欲界。圓修行者其可以無戒定
破惑能出三界乎。此二則意在言外者也。若其明
勗則曰諸世間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合而言之
豈非三學缺一而不可乎。今之言大乘者則一以
慧學為高尚。而曰定不必修戒不必急。請以經意
試著思之。經文凡為兩科。初別示諸天二總結虗
妄。別示為三。初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法華疏云
天者天然。自然勝樂勝身勝。故論云清淨光潔最
勝最尊故名為天。苟非最勝之因豈生最勝之處。
言最勝因者所謂十善。由其三業防止過非。有順
理義即名十善。以茲十善運出五道。故此十戒名
曰天乘。若單修上品十善乃欲界二天。一四天王
天二忉利天。若修十善兼坐未到定乃生三夜摩
天四兜率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由禪定力
故使四天皆悉居空不依於地。若修根本四禪離
欲麤散則生色界。若厭色籠修四空定生四空天
名無色界。今初欲界一天為清昇之元首。居須彌
[008-0912b]
山半去地高四萬二千由旬。東方黃金埵城名上
賢持國天王所居。南方琉璃埵城名善見增長天
王所居。西方白銀埵城名周羅廣目天王所居。北
方水晶埵城名天敬多聞天王所居。身長半里衣
重半兩壽五百歲以人間五十歲為一晝夜。今經
則惟以十善中持邪婬戒心不流逸澄瑩生明為
因。以居鄰日月為果。夫日月人間世之光明至圓
滿者也。苟無戒明焉能與鄰。慶喜以邪婬致墮而
啟教蓋有由也。】


「○二忉利天於巳妻房婬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
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人類名忉利天。」


【【觧】孤山曰忉利此云三十三帝釋統焉。溫陵曰此
愛薄於前故報居其上。後遞然也。淨居謂清淨自
居之時。未全清淨之味為有微愛故也。日月居須
彌腰忉利居頂。以澄瑩增明故能超之。


【疏】天台曰前名地居初天此名地居二天。蓋三十
三天居須彌之極頂去地高八萬四千由旬。善見
大城周萬由旬。極世間之莊嚴。身長一里衣重六
銖壽一千歲以人間百歲為一晝夜。今經以正婬
微薄為因以超日月明為果。前適與鄰今則超之。
可見婬欲之情為沉墜之本。淨戒之想為昇濟之
因也。】


「○三須𦦨摩天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
後於虗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
[008-0912c]
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𦦨摩天。」


【【觧】溫陵曰欲心不作故動少靜多也。六欲下二名
地居天上四名空居天。不須日月而常明以蓮華
開合分晝夜故名時分。


【疏】天台曰此天為空居之首。身長一里半衣重三
銖壽二千歲以人間百歲為一晝夜。今經以逢欲
暫交去無思憶動少靜多為因。身有光明不假日
月為果。謂欲情又薄於前也。此天加修未到定由
其未入根本定故。如止觀云若端坐攝身調和氣
息泯然澄靜。身如雲影虗豁清淨。而猶見有身心
之相是則名為欲界定也。從此巳去忽然不見欲
界定中身首衣服牀舖等事。猶如虗空冏冏安隱。
身是事障事障未來。障去身空未來得發。如是名
為未到定相。以此而言則前之二天巳有欲界之
定。故初天云澄瑩生明。次天云於淨居時不得全
味。豈非約一分俗人好修禪者漸漸窒欲而然乎。
今天則云動少靜多豈非欲界定巳成兼坐未到
定將成之相乎。第四天云一切時靜則兼下二天
巳成未到定而根本之禪亦兼修之也。】


「○四兜率天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昇精
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灾不及如是一
類名兜率陀天。」


【【觧】溫陵曰雖靜心愈多亦未免應觸。此能少欲未
能無心也。兜率天有內院外院。三灾至三禪而此
[008-0913a]
言不及者約內院言之。精微不接皆內院之事也。


【疏】天台曰此為空居二天。身長二里衣重一銖半
壽四千歲以人間四百歲為一晝夜。今經則以一
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為因。以上昇精微不
接下界為果。有內院外院宜是約求生內院者言
之也。若然則凡求生內院者不可單約事善。應修
禪定至未到定然後可生。故求生內院欲見彌勒
菩薩者當修三法。一上品十善二大乘禪定三發
往生深願。如此三法缺一不可。苟以片善而欲往
生是猶見彈而求鶚炙也。或問何必禪定及以發
願。答曰若無未到或恐不及。不及則或生下天及
以外院若無深願或恐過之生於上天。】


「○五樂變化天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
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觧】溫陵曰此無心而境自至曰橫陳。嚼蠟言味甚
薄也。諸天皆有報境而此天樂自變化以受用。越
於下天故名越化。


【疏】天台曰此為空居三天。身長二里半衣重一銖
壽八千歲以人間八百歲為一晝夜。此經以欲情
味如嚼蠟為因以樂境自變化受用為果。蓋欲情
更薄定力轉勝故因果皆越於下天也。橫陳字乃
譯經者用宋玉諷賦而潤色之。彼云怵愓之心兮
徂之牀橫自陳兮君之傍。】


「○六他化自在天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
[008-0913b]
後徧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觧】溫陵曰了然超越言全無味也。化即第五天無
化即下天也。諸欲樂境不勞自化皆由他化而自
在受用名他化自在也。吳興曰準天台說六欲天
業皆以十善為本。若兼護法心是四天王業。若兼
慈化人是忉利天業。若兼不惱眾生善巧純熟是
𦦨摩天業。若兼修禪定麤住細住是兜率天業。欲
界定是變化天業。未到定是他化天業。今經止約
欲事輕重而分六天者。應有二義一是阿難發起
之緣故二是欲界受生之本故。


【疏】天台曰此為空居四天。身長三里衣重半銖壽
一萬六千歲以人間一千六百歲為一晝夜。此經
以欲情於行事交了然超越為因謂超越其蠟味
也。以徧能超化無化境為果。前三天皆坐未到定
或深或淺俱未成就。至於此天方乃成之。此中應
有二天。一正一邪。正則未到定成更加修根本能
生色界初禪。邪則魔羅波旬壽三萬二千歲耽著
欲境住而不前報盡還來散入諸趣。或問諸天壽
命長短定耶不定耶報盡定散入諸趣耶。答曰經
論多約一分住果報不更進修者而言。若進修者
隨禪上生壽應無定。若不上生散入諸趣何疑。】


「○二結示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迹尚交自此以還名
為欲界。」


【【觧】吳興曰形雖出動此對人僊二趣得出動之名。
[008-0913c]
心迹尚交謂欲心事迹猶有交合之相。故俱舍頌
曰六受欲交抱執手笑視婬。此言地居兩天則形
交𦦨摩則勾抱兜率則執手變化則對笑他化則
相視。須知彼文各據六天受欲而說。今經只就人
中辨欲事輕重用顯六天感報不同也。


【疏】吳興又曰應作四句料簡。一形交心不交即此
經第六亦通第五也。二心交形不交即俱舍後二
也。三心形俱交即經俱舍皆前四也。四心形俱不
交如初禪以上也。道歡法師引樓炭經云欲界諸
天具有十法。一飛來無限數。二飛去無限數。三去
無礙。四來無礙。五天身無有皮膚筋脉血肉。六身
無不淨大小便利。七身無疲極。八天女不產。九天
目不睡。十身心隨意好青則青好黃則黃餘色皆
然。】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