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78 楞嚴經要解-宋-戒環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要解卷第二十
唐天竺沙門般刺蜜諦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戒環解


【△五識陰五。初示陰相。】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
擾動同分生機。倐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
深脉。感應懸絕。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
東方巳有精色。六根虗靜。無復馳逸。內內湛明。入無
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
[020-0881b]
不召。於十方界。巳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祕。此則
名為識陰區宇。」


【通敘行滅識現也。行為世間遷流之體性。擾動生
機之綱紐。補特酬業之深脉。能隱晦性天。馳逸六
根。汩擾內湛。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故行陰盡者。生
機綱紐倐然隳裂。補特深脉感應懸絕。而性天將
大明悟。六根無復馳逸。以不馳逸故。內內湛明。以
無樞穴故。入無所入。反動而靜。深之又深。故曰內
內也。涅槃性天。為五陰所覆。昏如長夜。前三陰盡。
如雞初鳴。雖為曙兆。猶沉二陰。精色未分。此行陰
盡。如雞後鳴。唯餘一陰。故將大明悟也。受命元由
識陰也。以行滅識現故深達。無樞穴故可觀。無遷
流故可執。無生機故不召。遂了十方依正皆識所
變。故巳獲其同性天。精色雖未明徹。而幽祕之相
巳漸發現。此識陰之相也。】


「若於群召巳獲同中。消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
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瑠璃內外明徹。
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虗無
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群召同中。即十二類之命元識陰也。若於此中。以
定慧力。消磨六門。使根合而不分。界開而不隔。則
見聞圓通六根互用。由是。外之世界。內之身心。無
復留礙。此識陰盡之相也。性本一真。由塵隔越。性
用之間。同異失准。名為命濁。為識陰之體。故識盡
[020-0881c]
則超之。識乃妄覺影明。元無自體。由顛倒起。故名
罔象虗無顛倒妄想。
△二明狂解十。一立真常因
成外道。】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還元巳滅生滅。
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能令巳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
諸類通覺。覺知通㳷。能入圓元。若於所歸立真常因
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娑毗迦羅所歸冥諦
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一立所得心。
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識由行流故。行空則還元。既空行陰故巳滅生滅。
尚依識元故寂滅未圓。而能漸破識陰。消磨六門。
故巳六知根㳷合無隔。諸類覺性通融不二。故能
入圓元。圓元即融根隔通諸類之識元也。若以此
為真所歸地。而立為真因。則墮因所因執。葢真因
非所。有所皆妄。娑毗外道。認阿賴耶識未形之前
冥然初相。為所歸真因。正同此也。以心有所得。果
有所歸。即因即果。皆墮所妄。所以違圓通背涅槃
也。今之行人。於真性中。輙起識心。計因果。生見解。
有所得。有所歸者。皆則得於識元歸於冥諦而巳。


△二計我生彼成徧圓。】


「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巳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
未圓。若於所歸。覽為自體。盡虗空界十二類內所有
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
能執。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
[020-0882a]
知見。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
槃城。生大慢天。我徧圓種。」


【執識元為自體。而謂一切眾生自此流出。遂執我
能生彼。而實不能。故曰能非能執。摩醯首羅即色
頂魔王也。妄計我能現起無邊眾生。亦能非能類
也。能為心能事果者。計我能為彼依能成彼事也。
大慢天即摩醯也。不能謂能故名大慢也。徧圓者
計我體圓遍空界也。
△三計彼生我成倒圓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巳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若於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虗空
咸其生起。即於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
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沉迷
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二立因依心。成妄計果。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以識元為所依故。疑彼能生我及一切法。遂計生
起流出之處。為真常無生之體。此則在生滅中妄
計常住。既惑真不生性。又迷現生滅法。以非常為
常故。名常非常執也。既計彼能生我。即與計自在
天能生一切者。同矣。由依識元。妄計常住。故曰立
因依心成妄計果。前計我圓生物。此計彼圓生我。
故名倒圓。
△四計物有情成倒知。】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巳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若於所知。知徧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
[020-0882b]
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徧知
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
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
成虗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所知即所觀識陰也。謂識有知。而一切法由知變
起。因計知體圓遍諸法。遂立異解。謂無情徧皆有
知無所揀擇。故曰無擇遍知。此以無知為知故。名
知無知執。婆吒霰尼。二外道也。執一切覺。謂執一
切有知也。此謬計圓知以為因心。則果終謬矣。以
無知為知。是倒知也。
△五崇水事火成顛化。】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巳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若於圓融根互用中巳得隨順。便於圓化一切發生。
求火光明。樂水清淨。愛風周流。觀塵成就。各各崇事。
以此群塵。發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則墮生無生執。
諸迦葉波并婆羅門。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
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五計著崇事。
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
生顛化種。」


【識陰盡者。消磨六門。諸根互用。今此未盡。則纔得
隨順而巳。因隨圓互於是計一切法皆能圓化發
生勝果。謂火能顯發光明。乃至塵能成就器界。遂
則邪求邪觀。而勤心崇事。執為能生勝果。而實不
能。故名生無生執。即三迦葉諸外道之儔也。即迷
真心。從物求冀。則因果皆妄。顛倒化理。名顛化種。
[020-0882c]


△六計永滅依成斷滅。】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巳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若於圓明。計明中虗。非滅群化。以永滅依。為所歸依。
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無想天中諸舜若多
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六圓虗無心。
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觀理不諦。誤墮虗無。故於圓明性中。計皆空虗。於
是絕滅群化。歸於永滅。而不知其非。名歸無歸執。
舜若多此云空。言無想舜若即執斷空外道也。以
執斷空故。圓虗無為因心成空亡之斷果。永滅依
即外道涅槃也。
△七貪常固身成妄延。】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巳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若於圓常。固身常住。同於精圓。長不傾逝。生勝解者。
是人則墮貪非貪執。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七執著命元。立固妄因。
趣長勞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依識陰觀圓常。執識元為圓精。遂欲固保其身。與
之並存。妄貪堅久。不知其非。名貪非貪執。阿斯陀
此云無比。即長壽仙也。彼雖延長。終歸壞滅。今此
欲固妄身以求常住。則空長勞耳妄延耳。
△八留
欲固命成天魔。】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巳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觀命互通。却留塵勞。恐其消盡。便於此際。坐蓮華宮。
廣化七珍。多增寶媛。恣縱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墮
[020-0883a]
真無真執。吒枳迦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
生天魔種。」


【以識陰為命元。而互通三際。識陰若盡。我命亦盡。
誰證真常。故便於定中化諸欲境。以留塵勞不令
銷盡也。依此邪思。欲證真常。而不知其非。名真非
真執。吒枳迦羅。能化欲境自娛。即欲頂自在天類
也。因其邪思。感生天魔。唯恣塵欲。名熾塵果。媛美
女也。
△九證滅自休成纏空。】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巳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於命明中。分別精麤。疏決真偽。因果相酬。唯求感應。
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巳休更不
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
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
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命明者。因窮識陰。深明眾生受命元由也。以生滅
由識。精麤由業。故依四諦分別決擇。以苦集為麤
偽。以滅道為精真。於是專修道因。求感滅果。以少
為足。故居滅即休。斯特定性聲聞上慢之儔也。此
則圓精應為因心。成趣寂之小果。精應者。即決擇
麤業。唯求精應證於偏真。纏空趣寂而巳。
△十存
覺立證成不化圓。】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巳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若於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
[020-0883b]
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諸緣獨倫不迴心者
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圓覺㳷心。
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融淨覺明即識精也。雖無惑習圓融清淨。而未離
於識。故名覺明。若以此為深妙立為果證。則定性
緣覺獨覺而巳。此則圓覺㳷為因心。成湛明之滯
果爾。覺㳷如心精通㳷覺知通㳷之㳷。謂僅與正
覺通㳷。而不前進也。湛明即圓融覺明也。所覺止
於圓明識精。而定性不迴。故名覺圓明不化圓種
也。上陳五十魔境。皆是識情。錯解邪悟。未得正見
者。擬心動念。皆墮其中。雖證緣覺辟支。猶為迷佛
菩提亡失知見。所以覺皇苦口垂慈。勦心辯析。欲
人之不迷不失也。然則如之何而可得耶。當於五
十位類。審諦觀察。覺巳心念不墮其中。斯得矣。

三結勸深防。】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
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眾生頑迷。
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
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
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窮道失趣。故中途成狂。轉遭枝歧。曰因依迷惑。所
愛先習。即邪傳謬解也。祕為真得。遂即休心。將為
畢竟所歸寧地。適足自誤。故邪魔依之。終墮惡道。
二乘依之。不成增進。最宜深防也。
△四敕令弘宣。】
[020-0883c]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
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沈孽。保綏哀救。
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


【邪見錯解。為妖為孽。顛蹶身心。謂之見魔。心為內
韄。見宜外鍵。故前防心魔。此防見魔。則助道之要
盡矣。
△五勉令究竟。】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恒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
得無上道。識陰若盡。則汝現則諸根互用。從互用中。
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
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
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
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先聖乘此心開得道。後學固宜勉究也。識盡則消
磨六門。故諸根互用。從互用中入金剛慧發圓明
心。即心開事也。直超信等入如來海歸無所得。即
得道事也。金剛乾慧。為等覺後心。十信諸位。為進
修漸次。此能直超不歷者。諸位進修為治惑習。今
識盡無習。故能超之。等覺圓明歸無所得者。自初
乾慧修至等覺。未為圓明。猶有所得。為識未盡也。
至獲金剛心。破盡細識。乃能圓明。入妙覺海。歸無
所得。此真修之盡道也。妙莊嚴海者。統眾德。合異
流。不嚴而嚴。無證而證之果海也。前稱首楞萬行。
為妙莊嚴路。則趍此而巳。
△三總結。】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
[020-0884a]
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
陰魔消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魎
無復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
心不迷悶。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
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呪。
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
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總結五陰辨魔之意。使知深防也。奢摩他中毗婆
舍那者。即定之慧也。魔境皆因覺明而現。所謂覺
明分㭊。即分析覺明。此西天文勢也。褫猶喪也。

二請益詳盡二。初阿難請益。】


「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於大
眾中重復白佛。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虗妄。為本
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又此五陰。為併
消除。為次第盡。如是五重詣何為界。唯願如來發宣
大慈。為此大眾清明心目。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
來眼。」


【△二佛與詳盡三。初總敘妄本。】


「佛告阿難。精真妄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
乃至虗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
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生死妄業。塵垢妄緣。真淨性中既無所留。全因妄
起。猶如迷頭。則五陰相中五妄為本。從可知也。】


「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
[020-0884b]
彼虗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
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明妄無因不容計度也。知妄所起。可說因緣。不知
所起。因緣何有。況推自然。得非妄計耶。】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二別答所問三。一答五陰妄本五。一色本堅固。】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
如我先言。心想酢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
懸崖不有。酢物未來。汝體必非虗妄通倫。口水如何
因談酢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想為虗妄影像欲愛深脉遺體。自想愛流出。故曰
體因父母想生。陰心乘想愛冥求。故曰心於想中
傳命。酢梅等說。以驗體因妄結。故與妄理相應。若
非妄倫。則妄不能感也。體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
想傳。諸想交固以成色陰。故名堅固妄想。
△二受
本虗明。】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
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虗明
第二妄想。」


【臨高空想。而酸澀真受。違順皆妄。而損益現馳。則
受陰無體虗有所明。故名虗明妄想。
△三想本融
通。】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
[020-0884c]
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為諸夢。
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念慮虗情也。色身實質也。虗實不倫。而能相使者。
由想而融也。心生虗像。形取實物。心形異用。而能
相應者。由想而通也。至於寤寐搖變。使心隨境。使
境隨心。皆融通妄想也。
△四行本幽隱。】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髮生。氣消容皺。日夜相代
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云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
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初標行陰幽隱之相。阿難下牒辨虗妄之理而結
成。
△五識本罔象。】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恒常者。於身不出見聞覺知。」


【精湛不搖。指識體也。見聞覺知。指識用也。非真常
而執常。曰名恒常者。】


「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覩一奇物。
經歷年歲。憶忘俱無。於後忽然覆覩前異。記憶宛然。
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
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
非是無流。若非想元。寧受妄習。非汝六根互用開合。
此之妄想。無時得滅。」


【精真不容妄習。今能藏昔宛不遺失。即妄習也。則
湛雖不搖。而念念受熏。其容妄多矣。當知湛非真
湛。特幽潛不覺耳。故譬急流之水。幽潛流注。不可
測知。此真憶想之元容妄之體也。直須破盡識陰
[020-0885a]
消磨六門。使妄習無寄。然後可滅也。】


「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虗無。
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上皆標敘。至此結顯也。串常習也。幾微也。精明湛
識。為六用常習之本。故見覺幾微。斯即湛識罔象。
潛於見覺之中。故名中串習幾。似無曰罔。以有曰
象。其體精微。故名罔象虗無顛倒精想。
△二答五
陰邊際。】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
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
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五受陰亦曰五取蘊。由一念迷妄。受此取此。以自
蔽藏也。言因界者。本無有界。由妄相因也。故色不
自色。因空有色。故成色邊際。乃至滅不自滅。因生
有滅。故成行邊際。識稱湛了。而湛不自湛。因行不
流逸性入元澄。而合乎湛了。成識邊際。
△三答陰
滅次第。】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
乘悟併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巳示汝劫波巾結。
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識譬則劫波巾也。色譬則最後結也。結依巾有故。
生因識起。解因次第故。滅從色除。五陰生起。從細
至麤。由迷智有識乃至由受有色也。滅則從麤至
細。必破色而後受現。乃至破行而後識現也。理則
[020-0885b]
頓悟乘悟併消者。知巾本無結亦不有也。事非頓
除因次第盡者。中根頓悟必假漸修也。若因悟忘
修。則有解無行。執理迷事。適墮偏邪。終非正修真
三摩地。
△三結勸弘宣。】


「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
諸修行者。令識虗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令以此義自覺覺他。永斷妄元。齊歸正果也。】
【△三
流通分二。一顯勝勸持。】


「阿難。若復有人。徧滿十方所有虗空盈滿七寶。持以
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虗度。於意云何。是人
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阿難答言。虗空無盡。珍寶
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捨身猶獲轉輪王位。況復
現前虗空既窮。佛土充徧。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
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
虗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
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
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
消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
施人。萬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
能及。」


【寶施有竭。福止一身。法施不窮利沾無際。故不唯
獲福。兼滅重罪。波羅夷即十重也。以法示人。能消
劇報。變苦為樂。如此其勝者。使人因之明心見性
脫粘復湛。解六亡一。破陰褫魔。不歷僧祇成寶王
[020-0885c]
果故也。彼既如是。則此消劇報猶淺近言耳。誠將
與彼同證也。】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呪。如我廣說窮劫
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上勸流通。此勸誦持。
△二聽眾欣奉。】


「佛說此經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
天人阿脩羅。及諸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并初發
心大力鬼神。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皆在會聽眾也。聖仙童子。即天仙類也。大力鬼神
諸護法者。隨所證量。皆得法喜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要解卷第二十



音切





音丙


音祇


于願切


蘇見切


敕爾切


古患切


音泯

No. 270-B



首楞嚴經者。乃釋迦如來之骨髓也。其言曰。當知虗
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汝等一人發真歸
源。此十方空悉皆消殞。又云。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
[020-0886a]
容他物。若能轉物。即同如來。陳隋間。天台智者。聞五
印土有此經。日夜焚香。西向頂禮。願早至中國。續佛
壽命開人天眼。逮唐神龍。初方達南海。訓釋者數家。
唯長水子璿師疏。及蘇臺元約師鈔。盛行於世。然文
義浩博。學者。泛其波瀾。益昧源本。疲於披覽。溫陵寶
勝戒環禪師。少達妙理。深悟大乘。而首楞嚴尤謂得
意。甞欲誘中止之徒徑登寶所。乃為要解。鈎深索隱。
續斷截繁。錯節盤根恢恢遊刃。言約義豐。詞暢理詣。
披其解則見其經。文理昭然。如指諸掌。惜乎未及流
通。而禪師委蛻。泗州長老行璿。久從之游。深念刻意。
乃為募緣鏤板。以廣其傳。嗚呼誰無是佛。誰無是經。
鬬沒額珠。醉迷衣寶。學者苟能依要解以明經。洞真
經而見性。則妙湛總持王首楞嚴萬行。不從人得也。
乃知寶勝之切老婆心。泗州之飾畫蛇足。不徒然矣。


建炎巳酉中秋後五日住湖山萬安比丘行儀謹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