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78 楞嚴經要解-宋-戒環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要解卷第二
唐天竺沙門般刺蜜諦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戒環解


【△四藏暗二。一徵。】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
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
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云何。」


【復欲計心在內。故以見暗為見腑藏。
△二破三。一
[002-0781c]
約外見。】


「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
為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成內者。
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對者
云何成見。」


【先問次難後結可明。有五神之藏六化之腑。三焦
即六腑之一。
△二約內對。】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
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


【眼前之境名外見。身內之境名內對。前以對眼為
外不得成內。今縱離外見而成內對。即是眼能反
觀。且合能反觀身中。則開應反觀巳面。若不爾者
義不成矣。
△三縱破。】


「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虗空。何成在內。
若在虗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
汝眼巳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
即汝一身應成兩佛。」


【展轉辯明無反觀理也。汝眼巳知身合非覺者。既
在虗空。自非汝體也。若執兩皆有知。則成兩體矣。
破妄之文多涉曲辯者。由人者心見失真沉妄之
甚。一或詰問。則狂蕩失據。所謂虗妄浮心多諸巧
見。故佛逆其妄。巧曲與辯明也。】


「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五隨合二。一徵。】
[002-0782a]


「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
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
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


【此引楞伽經意也。謂由阿梨耶識一念之妄。則變
起根身器界。是心生法生也。又以境界風動。則識
浪騰起。是法生心生也。以心法相生。則隨境思惟。
即是心體心法合處即為心在。
△二破二。一牒前
起難。】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
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
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若有體者。如汝以手
目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
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


【以即思惟體為心。特浮想耳。故難其體之有無也。
設若無體。則空有其名。云何隨合。如十九界七塵
特空名耳。設若有體。當何所在令挃身。而驗明體
實無在也。】


「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


【解上難也。謂心但能知。不可言見。曾不悟能見在
心徒眼不見也。】


「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巳死尚有。」


【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


舉門喻能見在心。舉死明徒眼不見。
△二詳辯隨
合。】
[002-0782b]


「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
多體。今在汝身。為復徧體。為不徧體。」


【先立四義。下逐義詳辯。當知真心非一非多非遍
非不遍也。】


「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
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


【辯非一體也。無在謂無定處也。】


「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


【辯非多體也。】


「若徧體者。同前所挃。」


【辯非徧體也。同前者。當挃一支。四支應覺。】


「若不徧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
今汝不然。」


【辯非不徧也。四義既非。則不可謂隨所合處心隨
有也。】


「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六中間二。一徵。】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
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內
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
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


【此引大教而謬解也。以為在內。則不見腑藏。以為
在外。則身不相知。二義不成。當在根境之中也。

二破二。一辯定中位。】
[002-0782c]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
為在。為復在處。為當在身。」


【先問下辯。處猶境也。】


「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


【身有中邊二義。在邊則不得為中。在中則同前在
內應見內矣。】


「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
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
體既混。心應雜亂。」


【明中位無定也。表標物以表顯也。混亂則無所取
中也。】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
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


【謂非身處之中。乃根塵之中也。
△二正破非中。】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
兼二。」


【先立義。下推破。】


「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


【破兼二不得為中也。物根塵也。體心體也。物非體
知者。物不同體之有知。則根塵與心。兩立無中位
矣。】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


【破不兼不得為中也。不兼根則非知。不兼境則非
不知。二義既非。中云何定。】
[002-0783a]


「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七無著二。一徵。】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
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
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
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佛意顯心本無在不應有著。今阿難又著於無著。
正攀緣妄情也。
△二破。】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虗空
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
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


【牒上難問。意明纔有覺知不能無著也。為在為無
者。問汝心不著。而彼物象為存在耶。為空無耶。若
彼空無則同龜毛。云何可著而說不著。若有不著
者則為有物。故曰不可名無。此皆牒難。下乃結破。】


「無相則無。非無即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


【物果無相。則同龜毛。物果非無。即自有相。知相有
則心有在。云何得為無著也。】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結破也。上七徵破。曲盡計執。妄情既遣。妄境自無。
而真心真見可明矣。
△二正決擇真心真見二。初
擇真心二。初阿難哀請。】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
[002-0783b]
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
娑毗羅呪。為彼所轉。溺於婬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


【因前徵發。乃知迷妄。而責躬請教。求詣真際。所敘
之意。皆警後流也。真際真心實際也。】


「唯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
隳彌戾車。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翹佇。
欽聞示誨。」


【心鑑如水。非止不明。故求奢摩他路以詣真際。真
際既顯。妄垢自無。故令闡提隳彌戾車也。一闡提
義翻斷善根。彌戾車此云樂垢穢人。隳壞也。
△二
世尊答示三。初光瑞開發。】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
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
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將顯本明。故先現此瑞。言面門放種種光。即口眼
耳鼻眉間之光並放。示此本明於諸根門無所不
現也。以無所不現故。齊彰並照。如百千日。普佛界
即法界也。六震者。表將破六識無明感結妄境也。
微塵國土一時開現者。本明洞照妄塵不隔也。十
方世界合成一界者。智境圓現情量不礙也。菩薩
聽眾皆住本國者。心量本周心聞本洞也。了茲光
瑞。則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得矣。
△二總示所迷。】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
[002-0783c]
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
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
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煑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
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
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
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
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
諸趣。」


【眾生業種成聚。行人不成正果。皆由不知二本錯
亂修習。故須決擇也。業種者顛倒妄惑也。惡叉果。
一枝三子生必同科。喻惑業苦三生必同聚也。攀
緣心即前七處妄認者。清淨體即今正與決擇者。
不染煩惱名菩提。不涉生死名涅槃。不染不涉故
號元清淨體。識精陀那性識也。元明本覺妙明也。
根身器界一切緣法依此而生。而人者認緣失真。
故云緣所遺者。由遺此故。無明不覺枉入諸趣。言
元體元明。又言本明者。自本而出曰元。直指當體
曰本。
△三正與決擇九。初舉拳發問。】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
如來。舉金色臂。屆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
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
光明拳曜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
同將眼見。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
曜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曜。」
[002-0784a]


【佛五指端各有輪相。
△二循妄以答。】


「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
能推者。我將為心。」


【金拳舉處。直下要識本明。塵相未除。依舊認賊為
子。
△三蒙叱驚愕。】


「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坐。合掌起立白
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


【矍驚愕貌也。
△四斥示非真。】


「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虗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
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轉轉。」


【△五阿難罔措。】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
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徧歷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
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
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
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
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唯垂大悲。開
示未悟。」


【無始妄認。乍聞非斥。故失措驚怖。而重請開示。

六示有真心。】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
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
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
[002-0784b]
體性。縱令虗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
切心。而自無體。」


【因其怖謂無心故。舉常所說。引物以證。示有真心。
使知所措也。心入無生法忍者。令悟實相不生滅
心也。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故曰諸法所生唯心所
現。一切因果。指十界正報也。世界微塵。指十界依
報也。既無不因心成體。安得謂之無心同土木哉。
以本自無染曰清淨。染而不染曰妙淨。一切妄心。
皆受性於此。
△七辨斥妄執。】


「若汝執恡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
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


【分別覺觀。即能推心也。此心離塵無性。不應執以
為真。】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
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此依六塵。辨無自性也。覺知滅則意幽閑。然彼幽
閑者。猶是法塵影事。亦無自性也。】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
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
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
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令細揣摩。使知非真也。法身即真心也。
△八阿難
自失。】


「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
[002-0784c]


【每執妄心。乍蒙辨斥。無所據依。所以自失。
△九結
成妄誤。】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
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
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四禪四空及二乘滅盡定為九。從一禪入一禪。次
第而修。
上擇真心竟。


△二擇真見。心為體。見為用。心為法源。見為道眼。
故次第決擇以為密因也。文二。初阿難哀請二。初
感慨前失。】


「阿難聞巳。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
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
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


【感佛所發。慨前之失也。世尊三昧迦葉不知。故不
可相惠。當躬修於身。自證於心。迷悟在巳。不容相
代也。窮子捨父。譬失本心也。】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
終不能飽。」


【學道之要。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徒聞不修。卒無以
致。故與不聞等。猶說食也。後世末學。虗驕多聞。輕
喪行實。失真背道。不自知悔者多矣。阿難悲悔。實
有警發也。
△二重請開示。】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願
[002-0785a]
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重述迷因求開示也。二障即煩惱所知也。所知礙
正知見。煩惱續諸生死。而為妄纏。若知寂常。則煩
惱不起。生死莫變。而妄纏自釋矣。道眼即真見也。
由妙明心而發。
△二世尊答示三初光瑞開發。】


「即時如來。從胷卍字涌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徧。遍灌十方所有寶剎
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


【將明真見。而從胷卍字放寶光者。表由寶明妙心
發正知見也。佛胷有卍字。表吉祥萬德所集。其光
晃然。明昱然盛。有百千色。亦表妙心照用具足萬
德也。光遍佛界者。示清淨本然也。徧灌佛頂。表極
果所同也。旋及大眾。示群靈共有也。此即妙心道
眼之真光。在聖不增。處凡不減。但隨量應現耳。

二許從所請。】


「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
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幢表摧邪立正也。下明妙心淨眼。使摧伏邪異得
正知見。是謂建大法幢。邪異既摧。知見既正。則妙
心可獲。淨眼可得矣。生佛等有而不可測知。曰妙
微密。垢不能染暗不能昏。曰性淨明。見離眚病廓
然照了。曰清淨眼。
△三正與決擇四。初問答立義。】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
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
[002-0785b]
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
人。故有拳相。」


【閻浮檀樹果汁入水。沙石成金。赩赤焰也。】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
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
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阿難
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
拳。事義相類。」


【眼根例拳義實不類。而阿難示同未悟。故答言類。


△二正擇真見。】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
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
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
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見暗即見矣。是知盲非無見。特無眼耳。】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覩黑暗。云何成見。佛告阿難。諸
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
無有別。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
無有異。」


【二暗無別。則暗非由根。特塵暗耳。】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
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
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


【足知見在心不在眼也。】
[002-0785c]


「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
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牒上結明見不由眼也。知見不由眼。則直悟見性。
超越形累。得清淨眼矣。
△三阿難未諭。】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巳默然。心未開悟。
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稍明心見故口巳默然。尚有餘疑故心未開悟。

四遣拂客塵初四。追問發起。】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
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
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
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阿難所以心未開悟者。尚為客塵迷障故也。特為
遣拂。夫客塵為障。大則不成菩提。小則不成無學。
聖慈深愍。故追問鹿苑之緣。使眾開悟也。舒掌意
見後文。五比丘者。憍陳如。摩訶男。頞鞞。婆提。婆敷
也。初於雪山侍佛。後於鹿苑習外道法。佛初度之。


△二憍陳明義。】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
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
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
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
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
[002-0786a]
塵相。塵質搖動。虗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
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佛言如是。」


【憍陳那此云解。最初悟解得名也。客塵之喻。有通
有別。通喻煩惱所知二障。分別俱生二惑。隨境生
滅。非真常性。皆客也。染汙妙明。汩亂澄寂。皆塵也。
別則客喻分別之麤。塵喻俱生之細。以生滅不停。
暫托五陰。蘧廬而止。故譬行客投寄旅亭。起惑造
業。去故趣新。故譬食宿事畢俶裝前途。真性常寂。
初無是事。故譬主人無攸往也。麤障易遣。細惑難
明。必由性天澄霽智日舒光。乘五陰隙。照本空性。
方覺於中妄自擾動。此則與身俱生。與心同事。細
微幽隱。故譬幽隙之塵也。旅亭之客。遣之則易。幽
隙之塵。拂之且難。直須破開陰隙使豁然洞達。然
後散滅。所以俱生煩惱至五陰盡。方得蕩絕也。

三釋尊煩相二。初依境示麤。】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巳復開。開巳又屈。
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
中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
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
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佛言。
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
為無住。佛言如是。」


【麤惑隨境起滅。故以佛手喻對心之境也。初問開
合。明搖動之塵。次問動靜。明不住之客。皆在境不
[002-0786b]
在心。故曰性非開合性無靜住。
△二即身示細。】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
迴首右盻。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迴首左盻。
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
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盻佛
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
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


【細惑與身俱生故。即阿難巳頭喻對性之相也。亦
明搖動之塵不住之客。皆在相不在性。故曰性無
有止誰為搖動。不問不住者。躡前故略之。
△四結
責警眾。】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
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
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云何汝今以動為身。
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性心失真。認物為巳。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因阿難而告眾。責其認客塵遺自性也。前獨明心。
此兼明境。心境萬法。皆有本寂之體。自本之外。皆
為客塵。如手之開合頭之動搖。及其止也。本體自
寂。他無所有。則凡諸妄動。本不可得。而汝眾生。以
動為身。以動為境。是徒認客塵遺失真性顛倒行
事。此輪迴流轉之召也。言是中自取者。真性之中。
本無流動。咸其自取爾。欲其即迷處而悟也。噫群
迷本於愛染。因于心目。隨逐客塵。自取流轉久矣。
[002-0786c]
真慈善救。縱橫激發。亦至矣。幾能即迷處而悟哉。】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要解卷第二



音釋





苦弔切


真栗切


乎本切


許規切


郎計切


渠遙切


紆往切


巨員切


當沒切


居縛切


力主切


良刃切


初委



徒刀切


許力切


先偷切


去為切


無兩切


力舉切




昌六切


以周切


子計切


音揚


綺戟切


彌典切


匹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