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61 圓覺經疏鈔隨文要解-元-清遠 (master)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八
沙門凊遠 述


「〔眾生寂滅〕」

大鈔云釋亦一亦異示於亦差別無差
別之相眾生寂滅即是法身生不異佛法身隨緣即
是眾生佛不異生則無差別矣寂滅非無等一對明
無差別不礙差別寂滅故無差別非無眾生故不礙
差別。】

〔恒不異真〕」

者成上寂滅。】

〔而成立〕」

者成上非
無眾生隨緣等一對隨隨故佛不異生非有之法身
則不礙異生。】

〔恒不異事〕」

者成上隨緣。】

〔而顯現〕」


成上非有之法身。】

〔是故染淨等〕」

經前所標凡聖平
等。】

〔況稱性互收〕」

大鈔云況出圓融上但事理無礙
巳是難思餘經容有此則事事無礙唯華嚴及此經
觀成中意。】

〔疏一法性〕」

性法身土文出唯識相宗釋
之唯據理說理智不即今家用之理智不分同佛地
論法性身土一切如來同證此經云一切如來光嚴
住持等三土三身開合自在巳具前文三末。】

〔注小乘
八微〕」

地水火風色香味觸凡諸色法乃至微塵皆
具此八故小乘不達唯心計為實故此八皆以塵為
體言其坌污難覺故云微也。】

〔注權教唯心〕」

權教唯
心屬有為四土中法性土屬無為亦以唯心為體者
大鈔云四土總出體故若四土各別出體分性相之
別法性土即以真如為體其自他受用及變化土以
次天無漏色蘊為體等。】

〔注實教融攝〕」

然融攝二字
恐誤大疏云法性彼分二科總初出體權教唯心實
[008-0097b]
教法性次科四土各別出體謂權教性相不即實教
性相融攝故知對權教唯心應云實教法性亦可略
鈔只一科故云融攝。】

〔三嚴之方便注皆由佛應統
之故〕」

有本云此明土之淨穢大鈔云方便者是修
因義謂明有何因緣而有淨土唯華嚴世界成就品
云十種因緣故次四唯淨後三融通屬下別辨今明
初三通相本起經標此十云所謂如來神力故法應
爾故一切眾生行業故等大疏云此通淨穢佛應統
之故皆稱佛土辨疑誤云佛應統之是出穢土得名
佛土之所以非是嚴之方便正意故不合如此經有
本云此明土之淨穢者應注云若神力等則通淨穢
議曰固如所辨但以其間亦未盡善試為辨之且方
便有十種因緣次四唯淨前三通淨穢合應如是注
但以注辭太簡故也應注云方便有十種雖前三通
淨穢皆由佛應統之故皆稱佛土。】

〔若就行則〕」

則字
誤也當從大鈔致字為正大鈔此下正屬別辨與清
涼同引生公云行致淨土非造之也謂因他而得故
名為致因萬行而致於土必招淨也。】

〔淨有〕」

下別顯
其相展轉開之乃成四重皆以方便為因清淨為果。】


「〔注世間淨〕」

大鈔云以六行為方便謂欣上淨妙離
厭下苦麤障故以色無色界而為淨土等具如前說
三末。】

〔注出世復二〕」

初二乘淨土彼宗以釋迦所化之
土為實報土以十方佛土為方便土謂此方佛往彼化故權教
說二乘無別淨土即以變化土為淨土若實教說二
[008-0097c]
乘出三界外別有淨土天台指方便土巳具前文二末。】


「〔注二乘菩薩淨土〕」

謂出世間上上淨即前十中第
八謂八地巳上菩薩勝解自在印持萬境隨心改變
故淨名經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直心是菩薩淨土
又觀經三種三心是淨土之因等。】

〔注菩薩又二〕」


真極佛自受用相累兼忘而為方便。】

〔注二未極〕」


覺巳還仁王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
雙證極未極也未極之中復有二種一八地巳上一向清
淨以永絕色累淨無生忍得色自在捨於分段故照體獨立世出世間心悉
不現前故神無方所稱性普周故二七地巳還未出三界未捨分段
無漏觀智有間斷故即六地巳前若至七地觀智無有間斷非一向

淨然約圓教十信菩薩即有淨土始自發心事友終
至成佛皆嚴淨國土之方便注一權二實實中又二
法身十種土亦隨身顯五重即大疏據實教廣釋身
土一異問法性身土為別不別別則不名法性性無
二故不別則無能所依耶答經論異說統收法身略
有十種土隨身顯乃有五重一依佛地論唯以清淨
法界為法身二依無性攝論唯以大智而為法身三
依梁攝論又金光明亦智亦如為法身文云唯如如
及如如智獨存名法身故土則唯如四境智雙泯而
為法身身土無二顯無能所故因依妄五此上四句
合為一無礙法身隨說皆得土亦如之六此上總別
五句相融形奪泯茲五說逈然無寄以為法身土亦
如也此上單就境智七通攝五分及悲智願等功德無不是
[008-0098a]
此法身收八通報化色相功德無不皆是此法身收
然有三義一相即如故歸理法身二智所現故屬智法身三智相竝是功德法故名為法身其所依土則
通性相。〔所現故屬智法身三當相竝是功德法此土淨而汝不見眾生見燒淨土〕淨穢無礙我此土淨而汝不
見眾生見燒淨土不毀云云上八門通諸大乘教即同教一乘義

九通攝三種世間皆為一大法身如華嚴說具十佛
故其三身等竝是此中智正覺攝土亦如之十上分
權實唯以第九屬於圓教若據融攝總前九義為一
總句是謂如來無礙身土上言土有五重者一唯法
屬前三身二雙泯屬於第四三具性相五六七八所依四融攝三世
屬於第九五總前諸義即第十與大經疏十四同。】

〔注慈
恩釋云〕」

此注即清涼疏文十四鈔云謂法性屬佛下
是疏釋論唯彼疏慈恩論疏云佛是相義為功德法所依
止故眾德聚故二身自體故法是性義功德自性故
能持自性故諸法自性故體為土義相為身義此云
意云屬佛是相屬法是性直語所依名土故云體為
土義以能依今鈔於此多亦所依三字今依大鈔削之加一名字古本演義多名土所依四
字俱未盡善名為法身故云相為身義今疏意小異謂佛

有覺義故名屬佛土無覺義但持自性故名為法。】


「〔性隨相異〕」

者身土約相則有二差隨所依性則無
差別今以無差別之性隨有差之相故云性隨相異
上皆演義十七今謂性隨相異者清涼謂所依之性是一約
相則有佛法之別慈恩之意云性如所依之水相如
能依之波水隨波異故云性隨相異疏文解論是同
二宗釋義意趣之異本慈恩疏意清涼用之據實教
[008-0098b]
宗釋有異彼也今注云慈恩釋云者足見圭山意趣
深奧是故乍看則似違二大疏鈔細詳則不然何者
清涼既云此公意云屬佛是相屬法是性豈不是法
性為佛為法性身法性屬法為法性土耶此公所釋
是也但性隨相異作權宗釋之皆後人之過只如指
屬佛是相屬法是性豈是性隨相異耶文理尚不知
決非圭山本注智者詳焉議曰文相是同二宗所釋
之異若非圭山本注後人焉敢特違二大疏鈔而增
損耶。】

〔注相之與性豈有邊耶〕」

此佛身土等文連前
唯識論文故華嚴疏釋普賢身相如虗空云身相如
空法性身也依真而住法性土也於是廣說十種法
性身土故引前文屬佛法性相異故釋巳連次云如
虗空者唯識論云此之身土俱非色攝云云同今鈔結云
如虗空言通喻身土演義釋云三身三土事既無邊
與之為性云云次云案經文但言身相如虗空案唯
識云此之身土皆喻如空今謂法性身土如空非色
身攝難說大小也變化等事相身土既無邊量法身
土與事相身土為性亦無邊量故云隨事相其量無
邊大鈔亦云與之為性當以大鈔為正辨疑誤雖不
出意亦云當依大鈔成就三身之下三箇就字大鈔
皆云成就大疏亦然彼正依論文或云今鈔之誤或
云大疏鈔約權教今鈔約實教權實義別故然大經
疏鈔亦用就字故不可云權實義別往往本論二譯
不同。】

〔注初地見三千界〕」

脫一百字演義三云初地
[008-0098c]
見百葉華化百佛剎合云百三千界。】

〔注法樂增〕」


字下脫一義字。】

〔立變化名〕」

下脫法樂義微四字宜
依大鈔。】

〔開三為四義如上疏大鈔〕」

上字誤也當云
大疏大鈔次文釋文殊名亦指云大疏大鈔良由今鈔釋本疏三土
義相雖用唯識文兼用佛地論作實教釋通若大疏
開為四門謂釋義相出體性嚴之方便身土一異一
異中又約權實初約權教釋四土後約實教廣釋十
種法性身土是故大鈔二欲引唯識文今鈔不釋四
土義相指大疏鈔初約權教釋四土義以彼唯用唯
識文義釋故是以今鈔所釋法性身土便指同大疏
鈔實教所釋法性身土同普賢身相如虗空等與約
權教釋法性身土不同有云多上疏二字辨疑誤云
當改疏字為說字又多大鈔二字者不然有異餘宗
本演義十七唯華嚴有異餘宗在此謂華嚴等及此
經意者圓頓合論也然有等字亦可通後三教皆云
融攝。】

〔疏一質不成〕」

即質難之質大疏釋文殊云屢
質本師。】

〔東安莊公〕」

今鈔與演義同大鈔云東晉安
莊公莫知取與也或云即東安寺莊公耳。】

〔然釋中
一亦約理〕」

其釋中一者指一理齊平之一對上一
質之一故云亦以俱理故。】

〔實則〕」

下釋通事一謂難
約理言一以遣異亦約事言一諸佛同有淨土事亦
齊平故新本大鈔無一亦無字却顯一質之一是事一也。】

〔八地
巳上三細未除〕」

大疏嚴之方便中云八地巳上一
向清淨永絕色累今云三細未除者彼約八地巳上
[008-0099a]
無漏觀智無間斷故七地巳還觀智有間斷故未捨
分段故今云未除者約無明生相直至等覺後心方
盡故又大疏有三一真極未極對一真極如仁王經
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今約此義二
未極中又分一向淨未淨一向清淨屬八地巳上即
所難意。】


「〔經摩訶薩〕」

起信疏云雜集論云由與七大性相應
故名為大通贊引顯揚論云大乘性者菩薩與七大
性相應一法二發心三勝解四意樂五資粮六時七
成滿與雜集名小異上二論約揀二乘說問若爾起
信同始教對小顯大耶答且約大小對揀耳如最勝
業等不共功德釋論亦集揀二乘雜染未分權實金
剛經別譯本云善付曯諸菩薩摩訶薩無著論云摩
訶者大也具七大性故一法二心三信解四淨心五
資粮六時七果報與顯揚論同此云淨心即彼意樂今疏無意樂資
粮時大之三加證大道行大行之二唯六義耳問此
是地上菩薩稱摩訶薩金剛是地前菩薩何故亦稱
摩訶薩耶答華嚴大疏云大菩薩有四義一願大求大
菩提故二行大二行成就故三時大經三無數劫故四德大具足一乘
諸功德故前二通地前後二唯地上更有諸大亦不出此

義。】

〔疏趣大果〕」

約淺深次第正當第六大疏無著
論等皆然今為第四者約躡故如三聖觀此下三十
五字辨疑誤云後人妄加當削之却於前文起行願
之解下加數字云今妙吉祥是即解之行議曰若如
[008-0099b]
所辨則文義宛潤誠可依也。】

〔言即解之行〕」

者乃真
諦所釋云怨親平等是行也乃即解之行。】

〔次下即
釋〕」

者所謂二聖互相融即二而不二耳文殊即能
信之心問前文十信會中十菩薩皆同名首何得唯
舉文殊表能信耶答文殊居於東方是羣方之首故
舉一例諸故。】

〔注智照無二相〕」

清涼云五十五友顯
五相故一切初四十一人名寄位修行相寄於五位
顯修行故初見文殊一人寄十信餘四十寄三賢十
地二摩耶等十一人名會緣入實相會差別緣入幻
智故三彌勒一人名稱德成因相如上二義為補處
因當得成佛故四文殊一人名智照無二相般若照
極返照初心無二相故五普賢一人名顯因廣大相
證法界一一行門皆稱法界無邊涯故今云再見文
殊不見身相為智照無二相與清涼不別謂初見文
殊表信由未忘能所故見其身相後見文殊表證智
能所無二故不見身相。】


「〔經彌勒〕」

補處之尊位居等覺列於第四者約表法
次第故。】

〔疏稱性之眾必具主伴〕」

而此十萬各有眷
屬即外徒眾內法行也內法行謂智度菩薩母等問
探玄云若一乘初唯列菩薩眾於中有二一雖唯菩
薩主伴不具是同教一乘如十一面經辨二若主伴
具足即別教一乘如此經說華嚴若爾此經還屬何義
若屬初義應是同教若屬次義是別教耶答爾疏既
云稱性之眾必具主伴亦可知疏主之意耳問或云
[008-0099c]
疏指如華嚴說非此經具主伴也此理如何答作是
說者大似與圭山不相識由此經義雖具而文略故指廣於彼疏鈔此義比比皆爾
問此經經既具主伴與華嚴別教一乘有何異耶答
配之則同揀之則異配之者如鈔云良由此經亦是
稱性真身說圓滿覺性故人法儀式懸符華嚴揀之
者此經主伴但一重而巳華嚴則重重無盡彼經每
舉一法必具一切即以佛剎微塵數光明而為眷屬
或說一脩多羅即一切脩多羅為眷屬事事皆爾以
性無分限一一融通故由是云唯華嚴逈異餘宗別
教一乘耳。】


鈔第六



「〔頓悟漸修〕」

文殊一章為頓悟即是信解普賢下十
章為漸修謂依解修行隨根證入普賢下五章上根
威德下四中根圓覺一章下根問前明八門今唯此
頓悟漸修何耶答或云前約橫論此約竪說今謂前
文通說此就當經科節經文一經大槩不出此二科
而巳問此約頓悟漸修二科大疏又約信解行證四
科一信即文殊章二解即當普賢下五章三行即威
德下四章四證即圓覺若此科經如何消釋文相耶
答大鈔云以經義意深遠鈎鎻血脉從始至終委細
分明故如文殊章前科云信解今約此解乃信家之
解總屬信故普賢等五章備明修真斷惑方便證入
行相方名實解若消釋經文但用前科又復機非一
等故大疏約通局科之前約通說若利根於普賢等
[008-0100a]
章證入故曰隨根證入此約局說未證入者前章但
是圓頓信解起行在威德等章證入在圓覺章是故
勝機不假後後鈍機必歷前前由是兩勢科之方盡
經旨雖約兩勢俱不出信解行證或云大疏是竪論
兼意略疏乃約根之科利者證入不假后也然知見
有殊在人取與權宗多云先且漸修此約頓漸一分
以文云若華嚴此經教相儀式先須頓同佛解方能
修證故大鈔次文釋了覺性中聖凡下四句云超終
教故十信位滿便成正覺此經觀成同佛即華嚴信
滿成佛亦當起信根成就初發心住成正覺大疏三
末大鈔十七注通妨難云若成佛巳何復歷位修行
故如貴人子孫沒落成賤多年巳後却還得頓成貴
人漸學禮樂德行及孫子頓生云云。】

〔疏不認妄念〕」


【揀妄也不同凡夫認妄念不認妄念是真信解。】

〔疏
不執異見〕」

揀邪也不同異宗及外道執異見不執
異見正信解若約究竟離圓覺之外俱是異見愛是
鈍使即前五使見是利使即後五使。】

〔疏成本起因〕」


【約地位則是十信位。】

〔疏最初發起之因〕」

即一切如
來最初亦即十萬人最初。】

〔疏頓教因地〕」

即第四頓
教亦可圓教亦在其中以是頓漸一分故大疏亦引
清涼頓教因地故彼釋華嚴正取第五今正取第四。】


「〔初謂四大非我〕」

初謂即初重了覺性大疏云了覺
性者四大非我云云大鈔云遣凡迷之執巳超人天
乘雖但舉四大意兼四蘊亦皆非我。】

〔五蘊皆空〕」


[008-0100b]
小乘之執五蘊當體即空非唯蘊中無我巳超小乘。】


「〔空病亦空了然自覺〕」

巳超空相二空彼皆未顯本
有真覺故亦空之言有三一但遣執空之病無別所
顯二空即色故不唯空三體是真知本覺元不是空
今意在第三聖凡下四句巳超終教終教雖顯真性
尚有在纏出纏之異在纏即凡出纏即聖頓教顯煩
惱之纏本空何在何出見生可度即非菩薩故云異
則不真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故云生佛體同上俱
大鈔正顯頓悟妄空真有之行相終始無殊發心畢
竟二不別。】

〔元是結業〕」

返顯不悟之非下文云多劫
修行不成聖果不成聖不離業報也即以頓揀漸終
教亦屬所揀若約位論揀終教地前不揀地上。】

〔引
二文證〕」

引華嚴二文返顯證了悟覺性一證不了
有損二證迷修無益若聞下悟修有益大威德法門
在此經則云若不聞此圓覺了義法門或時聞巳不
悟不入多劫權行即假名菩薩。】

〔大願是總悲智是
別〕」

下文以大智為本與此不同者大鈔云華嚴乃
性相融攝本末平等之宗故發悲智願之三心。】

〔然
有心體心相心德〕」

初明心體云願者樂欲樂欲何
事唯發心願樂通達諸法智也救度眾生故悲也以樂為
總貫通悲智悲智正是所願樂之心也次文云此經
宗於會相歸性逈顯真覺故偏舉大智為本以攝大
悲大願謂雖有悲願須假智導若無智導成愛見故。】


「〔六波羅蜜〕」

波羅蜜有三翻一云事究竟能究竟二
[008-0100c]
種因果二行之事故二云到彼岸從二種生死到三
種涅槃故三云度無極能度事理諸法之曠遠故三
名雖別義意同也今云度者即第三義唐言之略稱
若曉疏云度是略梵語然六度者對治六蔽六蔽者
一慳貪二造惡三瞋恚四懈怠五散亂六愚癡或云
五行合定慧為止觀一門故十度者對治十障證十
真如故於六度後加方便願力智之四。】


「〔疏論中先開示二覺〕」

引論總證三重因解釋分略
明二覺義者謂心體離念等乃至不覺心源故非究
竟覺次分別發趣道相中明發三心等然了二覺即
此經了悟覺性俱頓教故修證儀云起信信門還頓
約信成位與華嚴同故釋論二大鈔二華嚴圓覺起信皆頓悟漸
修故問起信論賢首判為終教那得亦具三重因耶
答賢首唯據起信立題及翻對妄染義故彼疏云兼頓而圭山
移注依之蓋取宗經深妙生滅門寬通終頓故不妨正終

兼頓良由經是論之所宗論是經之能解既宗百部
大乘了義之經所造茲論了二覺發三心修五行懸
符華嚴圓覺頓悟漸修之旨筆削一云兼頓者真如門顯
法體故人多不從今謂判教約法體又龍樹題云摩訶衍論者蓋義寬

通故如論通宗不二摩訶衍法通贊判云當第十圓明具德宗別宗
一體摩訶衍法當第九相想俱絕宗彼論雖不判教釋義多約
頓門古今有多異說或雖然引證非全同故或云雖
是終教纔悟性處便屬頓教故或云終教直進人頓
悟故亦名頓教或云頓漸二機取之不同故若漸機
[008-0101a]
取之即終教頓機取之即頓教或云雖約真如生滅
二門分終教亦大分言之二門不妨義互通故生滅
門互具頓教義然各一家之說耳。】

〔唯修本性唯欲
度生方名發心〕」

此經但有請問發心無答發心之
文疏於遠離諸病下注云佛答有無俱離覺照亦泯
即離諸病此乃不發一切心名真發心也鈔云但與
覺性隨順便是發心若義取者即此章有無俱遣淨
覺隨順也前一節經文偈云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
心注云長隱偈顯也次前鈔云此經說因地其意甚
深其文甚略若不會通諸教以為例證則管見之者
信解難生由是廣引華嚴發菩提心文相例證之耳
凡疏鈔引華嚴例證處極多實緣此經義深文略故
然今人纔見指廣如華嚴說便謂自是華嚴說不干
此經事者請詳此文疏指注之辭指前平等法會如
貞元釋。】

〔疏滅三道等諸有三數〕」

三道即惑業苦言
等者迴向三處成就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得三菩提實相
方便實智證三涅槃性淨方便淨圓淨住三德祕藏般若解脫法身鈔指

威德三觀。】

〔後疏中具釋〕」

然大疏有之今疏不釋辨
疑誤云鈔中既多。】

〔疏安危不易〕」

小乘比丘胡跪右膝
著地尼及耆年比丘長跪兩膝著地若大乘則互跪長跪其

義無別皆屬膝下地至敬之儀蘭盆曲解云胡跪者
訛謬也若大疏云長跪者表安危不易釋曰謂所表
若安若危順覺性之心不易故所表既然能表之儀
即兩膝著地長跪不易也又智論三種禮之中品云
[008-0101b]
屈膝頭不至地即長跪也此二義除重擔即離過住
法性即成德。】


「〔經世尊〕」

十號善逝善者好也逝者去也謂不向餘
三界二乘去唯向大菩提去即直往菩提號世間解
明解世間故即權智逾明號無上士謂士夫偏於眾
聖於眾聖中更無過上故即位超諸聖號調御丈夫
調謂調練御謂控御即巧攝有情號上四或合前二
為一乃成十號或合後二為一開前為二還成十號
貞元孔目演義十六。】

〔悉持四佛所與欲來〕」

四方菩
薩共持四方佛語虗空因法行大鈔云自法行或曰
經本云白法行今謂因字頗優。】

〔埏埴〕」

上音𩍕和也
下音植土也謂和土調泥置之輪上耳。】


「〔經及說菩薩〕」

前云如來約本而言今云菩薩約終
而說。】

〔經於大乘中〕」

即約所詮亦揀權漸。】

〔疏金剛
三昧經〕」

即頓教前文列在二十餘部頓經中今鈔
云不同漸教事須先小次權後方說實大鈔云金剛
三昧經頓為末世凡夫直宣一味究竟深法不同法
華涅槃對漸悟分修大小乘行滯權之機也說儀圓
頓與此宗同故。】

〔疏恣心五欲〕」

色聲香味觸色者男
女等恣媚之態及金寶等珍寶貴之物紅紫鮮妙之
色能令遇癡凡夫貪愛作業聲者謂男女歌詠等聲
如五百仙人在雪山住聞甄迦羅女歌聲起貪愛心
即失禪定隨於惡道香者種種飲食及一切蘭芷等
香味者一切美味如沙彌愛酪命終為酪中虫觸者
[008-0101c]
男女身分柔軟細滑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益薪
其𦦨轉盛又欲有二種一事欲即所貪之境如上五
欲是也二煩惱欲即能貪之愛心於中又分三種一
貪欲二婬欲三善欲下文愛有三種一惡愛即此貪
欲婬欲二善愛即此善欲三法愛即著事修行然修
證儀引智論云五欲無益如狗咬枯骨五欲增諍如
烏兢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
五欲傷人如舐刀頭蜜若欲修定皆應棄之乃至若
貪此五欲與畜生無異一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然
此凡夫位中最難斷者即修行之大魔不可不知。】


「〔六師〕」

斷見常見苦行外道等大鈔三委。】

〔疏不唯
拜手〕」

周禮有九品之拜一曰稽首拜謂臣拜君之
拜稽者稽也謂以頭至地稽留少久二曰頓首拜以
頭向下虗搖而不至地三曰空手拜此君答臣下之
一拜即以頭至手四曰振動拜謂敬重之戰標動變
之拜五曰吉祥稽顙顙額也以額觸地無容儀也六
曰凶拜謂先稽顙而後頓首三年服者之拜七曰奇
拜屈一膝但一拜以答卑下之拜八曰褒拜謂今時
持節之拜即再拜於神屍也九曰肅拜謂俯下手今
時揖者是亦指婦人拜。】


「〔經三請〕」

疏云過三則煩亂問十地經三家五請清
涼云餘經只三請此經是一乘圓別之教故有五請
如何和會耶答彼剛藏說十地名巳默然無言解脫
月三請大眾一請佛加被一請然後說之表法不同
[008-0102a]
故不相違若解脫月過於三請亦曰煩亂。】

〔疏且默
斯要〕」

大疏鈔皆用久字指云與法華文同義異文
云此經但以未說之時為久略鈔亦然若爾久字為
正念疏且默義亦可通不同漸宗約時久默之謂故
云且默辨疑誤云既略疏改為且默合應改。】

〔鈔素
以為絢兮〕」

本文無此一句即逸句也論語具之碩
人四章之二序云碩人閔莊姜色衛莊公惑於嬖妾
使驕上僭莊姜賢而不答終以無子國人閔而憂之
章七句云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頷如蝤蠐齒如瓠犀
螓首峨眉巧笑倩兮美目盻兮若論語具云素以為
絢兮。】

〔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

初句合能求次句
合所求所求通法喻謂法字是法甘露是喻具前四
喻之義故以此總合前四喻前四句是喻者文云經
說樂聞之喻故大疏五十四大鈔三十七。】

〔宛受貧
苦〕」

今鈔云大富長者窮子也大鈔云受貧苦者不
得塵經無博學法財之富不得寶藏無福慧法財之
富故受貧苦。】

〔無字〕」

陀羅尼圓通體中持塵沙德用
名曰總持是故無字是此之體問寶積經無字陀羅
尼其義但了言說性空即名無字若爾隨求大佛頂
之類何妨了之性空亦名無字多字一字多字約言
證而得名彼經無字約佛智攝諸善巧即總持義無
有少法可得皆歸於空即無字義故名無字陀羅尼
但以佛智為體無形無相與覺體同故指之也與能
詮言教之陀羅尼逈然別矣隨求大佛頂之類此皆
[008-0102b]
廣呪即多字陀羅尼門。】

〔出入義〕」

出通染淨。】

〔流出
一切〕」

清淨真如等出淨法也種種幻化生於覺心
出染法也八唯約淨若從本起末為出攝末歸本為
入竝約染論。】


「〔疏有過恒沙等〕」

翻妄染終教義今何用之者但取
彼一心不動則有如是功德示現非別有法從中流
出於外以證非別有法從圓覺流出但依覺性顯示
名為流出不用彼翻對妄染之義如鈔釋題處所引
與此無別七初大鈔評曰彼論是釋所示大乘三大之
義大位在果唯辨於淨今此圓覺標以無上法王亦
唯說果流出淨法故有云今此頓教點化法即淨而
翻故然此示一說也。】

〔注彰自行體〕」

體字誤也大鈔
相字為正。】

〔若法性宗至不分三界種現之殊〕」

教章
終教亦分種現之殊今云法性宗不分者或云法性
宗通後三教今就頓教說故今謂此明有漏法體不
論斷惑大鈔云若約法性宗出體則同今鈔云云即
指起信以根本枝末不覺是有漏法體迷則有悟則
無故云性宗不分三界之異有異相宗又大鈔云若
約圓頓二教者云云故知如上所釋非以頓教對彼
相宗矣。】

〔疏圓覺自性云云〕」

此下十四字辨疑誤云
大疏本無此疏多却真謂下方是略釋對下細釋以
經意指合應別為一科此既科在略釋中不應細釋
中揀云但真實未出心體又略釋中標云偽妄牒云
虗妄細釋既揀偽妄別於虗妄則三處文各不相管
[008-0102c]
議曰今疏此十四字正不多也何者若大疏既列四
科此當釋名不當便出體略疏但直釋經文義含四
科是故於釋名科便以經意直指即指心體亦名略
釋以真如即是圓覺不同相宗分能所流故却以唯
識義附於略釋科中若大鈔獨以唯識義為略釋隨
疏主便也若約能所者圓覺是能流真如等是所流
圓覺是法真如等是義用今以實教會釋便云圓覺
自性常如其性等。】

〔真謂真實〕」

下約法相釋名若性
宗釋名則不變曰真隨緣曰如也問既取彼常如其
性即圓覺自性注中那云仍未出體耶答却不取此
義約彼唯識真謂真實等文不出體耳。】

〔此諸法勝
義〕」

大鈔云前諸偈辨識相巳此偈明識性云此諸
法實性此者此圓成性也長行釋云此經即諸法勝
義是一切法勝義諦故然勝義略有四種一世間勝
義謂蘊處界等二道理勝義謂苦等四諦三證得勝
義謂二空真如四勝義勝義謂一真法界此中勝義
依最後說議曰彼長行所釋勝義即證得勝義亦即
是真如也所釋真如謂安立真如真謂真實等大鈔
復就疏外依勝義勝義非安立真如作性宗義釋彼
偈之初二句清涼云彼亦說真如是識體性釋義者
定言不變過歸後輩耳具如前文七中。】

〔九相觀〕」

一脹
二青瘀三壞四血塗五膿爛六噉七散八骨九燒然
大鈔云九想觀孔目及智者法界次第亦同評曰想
約能觀相約所觀。】

〔注前約唯識至仍未出體〕」

以性
[008-0103a]
揀相故云未出體文云但提虗妄是彼論所釋也疏
云本無偽妄改異約性宗顯覺性本離四過故與細
釋離四過義同若你各不相管之疑何有哉。】

〔注前
陳〕」

是有法三支比量具如前文三初。】

〔注分此橫竪各
有二義〕」

將橫竪約改異各分橫竪二義。】

〔疏云未來
常如過去〕」

即約三世竪論無改不妨通色中常如
受中亦是多物橫論無改色中常如受中即約多物
橫說無異不妨通未來常如過去亦是三世竪說無
異即是百法中六無為六無為不若大疏云真如無
為頗切當無為者大鈔云為之言作一切有生滅法
皆是造作稱之曰為今此六種寂寞冲虗湛然常住
無彼為作故名無為所言六者一虗空空即無為二擇滅
因慧揀擇得惑斷滅謂無漏智起斷諸障染所顯真如名擇滅三非擇滅不因慧擇四不
出八灾患五想受滅六真如。】

〔依起信一心為體懸談
第四門巳釋〕」

辨疑誤云前文竟無大鈔有之略鈔
應亦有之恐後人削去議曰略鈔第四云心真如者
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文相與此是同何謂竟無。】


「〔注文云或唯一〕」

大疏云或唯一如體中說或唯二
謂安立非安立等。】

〔七種十種真如〕」

深密經七種真
如一流轉真如二相真如三了別真如四安立真如
五邪見真如六清淨真如七正行真如大鈔具釋九末
十種者對十重障辨其德一斷異生性障證遍行真
如住初歡喜地二斷邪行障證最勝真如住離垢地
等。】

〔空宗〕」

謂煩惱即菩提前文性宗引此文謂煩惱
[008-0103b]
即菩提今空宗亦引者文出智論隨空性二宗用空
宗用則了煩惱本空即名為菩提以空故名即但就
空說與性宗逈異無所濫矣如次文引是也攝論雙
取相宗智論合取大鈔云文異義同若作小異解者
攝論雙取智論合取雙取可見即相宗合取者以能
所俱為菩提體不開二智二斷故即空宗法性宗如
理如量智即本始二覺為菩提體依今經即始覺為
菩提體合本始本不二究竟覺為體大鈔說前二論
之智但是今之始覺以相宗根本無分別智親證真
如之理二智是轉識所成故既屬有為與無為之理
不即性宗則斷證對待其體亦空無能所證本源覺
智究竟真實故是故論云始本不二名究竟覺以見
道之智即是真如不分能所故云始本不二。】

〔三乘
人各有其智〕」

大鈔云如十地論說或云聲聞一切
智菩薩道種智佛一切種智是為二智菩提若無著
金剛論云何故唯問菩薩發菩提心耶心為三種菩
提差別故謂菩提心通三乘今問菩薩揀異二乘。】


「〔起信本覺始覺究竟覺〕」

前云唯一究竟覺是菩提
今分三種者大鈔云上是出體是克實故泯二顯出
究竟覺為體今辨種類是約名義故三種俱存。】

〔發
心等五種菩提〕」

智論云一發心菩提即十信二伏
心菩提即三賢三明心菩提即初地四出到菩提即
八九十地五無上菩提即佛地華嚴十種菩提出現
品疏八十。】

〔印羣機〕」

出現品云如海印現眾生身是故
[008-0103c]
說名為大海菩提普印云云如鈔。】

〔現萬像〕」

大鈔云且如
鏡現影像親能現者是名真性現於諸法親能現者
是覺智故唯識釋鏡智云能現能生身土智影。】

〔該
動寂〕」

應現種種差別作用一一皆如即該動也萬
緣俱息湛然無為亦自體常如即該寂也。】

〔通因果〕」


【大經云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
正覺等問既通因果何故前云菩提涅槃是果法耶
等前云是果法對波羅蜜是因故今約克體因果覺
智同一體故。】

〔妙絕於有為〕」

心言罔及曰妙故絕作
為。】

〔大患永滅超度四流〕」

大患永死滅超度煩惱四
流四流者一欲流謂貪欲流注即欲界煩惱二有流
謂依彼有身而度流轉即上二界煩惱三謂邪慧推
求名之為見即遍三界煩惱四無明流謂自惱愚癡
於境不了名曰無明亦通三界一分通界外。】

〔鏡像
之所歸絕稱之幽宅也〕」

鏡喻涅槃像喻生死生死
本空涅槃離相故絕稱也冲深包博曰幽眾聖所歸
曰宅。】

〔泥洹盡諦乃至盡矣〕」

泥洹義翻圓寂盡諦即
滅諦。】

〔結盡〕」

者謂九結滅盡方顯圓寂。】

〔生死永滅〕」


【者謂煩惱所知亡則二種生死果滅豈字寂字宗本
論無豈字加之頗當寂字多却九結者謂愛恚慢無
明疑見邪慳嫉。】

〔即寂之照為般若〕」

如珠之明。】

〔即
照之寂為解脫〕」

如珠之淨。】

〔寂照之體為法身〕」


珠之圓體即此三德是涅槃體故大疏云然此三德
不離一如如一明淨圓珠矣即約融通無礙然此經
[008-0104a]
涅槃但是體非別有可證是故下文云了知如來涅
槃亦是我相生是證得涅槃不忘能所故云亦是我
相。】


「〔不縱不橫不竝不別如梵伊字〕」

大鈔九末引天台釋
云縱即竪謂法身本有次修般若後得解脫則是縱
義…縱三點如此橫者三法異體同時如三烈火…竝乃
合為一體別乃各在一處即但取一法圭山意云經云
摩訶般若亦非涅槃等…此通縱竝謂竪明此三曰
縱舉一攝二曰竝經云三德若異亦非涅槃…此通
橫別謂二異體曰別異體同時曰橫亦可橫即是竝
對縱為橫對別為竝故經但有三句於義成四今三
俱不可思議焉可縱橫竝別意云即一而三即三而
一非三為正由此見異古德解義取捨不同或一德
在上二德在下或二德在上一德在下竝不得意如
來恐人謂作此解故以天目轉喻伊字則不得定二
上下但取不可縱橫及竝別耳若定說言一上二下
非唯義理不得圓妙致令二喻自互相違謂伊字樣
者∵天目樣者∴此其狀也諸公何惑故經具云猶
如伊字三點若竝則不成伊縱亦不成伊縱亦不成
如摩䤈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

〔翻三雜染〕」

大鈔
云出所以所以三者翻三雜染故翻煩惱為般若煩
惱即菩提是涅槃中般若德餘二同鈔然翻三雜染
成涅槃三德者此三雜染即性淨三德但迷悟似異
故云相翻法身即如如摩訶般若即是一切餘障究
[008-0104b]
竟盡故法身為所證般若為能證解脫為離障能證
所證及與離障十地分得故得通因也。】


「〔自性涅槃注中通染淨〕」

等者如大鈔云若但云真
應則自性合真二皆約淨今開為三則自性通於染
淨亦可自性即上性淨真應皆上方便淨從方便顯
得性淨性淨即名真也證真巳後隨機方便利物即
名應也故真應皆有方便之義。】

〔自性清淨〕」

大疏注
云通凡者約至聖有之亦通凡故唯識論云一切有
情皆有初一故今鈔云通凡聖者約凡聖真如平等
故。】

〔無餘依〕」

大疏注通二乘約大乘無餘通二乘故
今鈔云通三乘約通相說故又約佛無餘通三乘故
又云上二者有餘亦通三乘故金剛經入無餘涅槃
無餘既通大小乘故圭山以無住處揀異小乘無餘
意云是大乘無住處之無餘又顯是佛之無餘同本
發菩提心之意故通論破之智解有殊故。】

〔無住處〕」


【大鈔引唯識云一所顯得謂大涅槃此雖本有自性
清淨而由客障覆令不顯真聖道生斷彼障故令其
相顯名得涅槃此依真如離障施設故體即是清淨
法界然涅槃義別略有四種如上所列一即諸法真
如二即真如出煩惱障三即真如出生死苦四即真
如出所知障言無住處者即悲之智故不住涅槃即
智之悲故不住生死故云無住處問唯識不許一切
有情有佛性何故云一切有情皆有自性清淨涅槃
耶答彼宗雖不許一切成佛一切有情不離此性故
[008-0104c]
又唯識亦說一切有佛性過歸後輩故。】

〔注唯佛具
四〕」

問與無住處唯佛自具如何和會耶答佛總具
四三乘前三亦顯唯佛有第四問何故孔目第四云
無住處通因果耶答此約究竟說故唯佛具之彼約
智悲相導無住著故亦通因位次前云十地分得故
得通因即是此義問有餘無餘通大小乘及佛知何
說耶答小乘義者結惑巳除苦依在名有餘灰身滅
智名無餘大乘義者尚餘變易生死名有餘無二乘
餘說過患名無餘又智論云四住地煩惱盡名有餘
依五住地煩惱盡名無餘依刊定四云耳佛者雖無
實依而現似有名曰有餘然非苦依在說有餘依又
示現故非實有餘故孔目分三種一小乘涅槃有餘
無餘有餘者有餘身智無餘者無餘身智二三乘涅
槃有五種如鈔所列之四加方便淨為五總攝今之
種類但盡前之二三不出此五故三一乘涅槃謂別
教具十門一體性真常門二德用圓備門三出沒常
湛門四虗盈不遷門五示滅妙存門六隨緣起盡門
云云具如大鈔八十三。】

〔注不為說永滅〕」

彼疏云約人
顯實不為菩薩明說永滅乃為二乘。】

〔注迹盡雙林〕」


【不為菩薩示現涅槃乃為凡夫二乘以彼認前永滅
為灰斷故不知此乃示現迹盡非是灰斷故云揀灰
斷何以故徵釋有二義一令菩薩稱實見自受用身
同法身常在其前即合自受用歸法身二令菩薩見
三際應用亦即是常故如現在乃合他受用歸化身
[008-0105a]
化見法身常彼疏引涅槃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
身后義例前應云令菩薩實見化同他受用等今注
云令見三際等者謂三際化及受用身同法身皆如
現在問自受用身不容機見何故云見邪答法性宗
即化顯法無施不可故三身皆通機見今見自受用
身約普賢行成滿故見或云約勝機普眼所見自巳
受用身非見佛之自受用身然亦是一說。】

〔能建大
事〕」

前云能建大義具如前文七初經及以前疏照之
應云一簡因果義別二集義非但等云云如疏前文巳具
今從略耳。】


「〔經波羅蜜〕」

大疏云若就修習分位說者要七最勝
之所攝受大鈔引唯識云一安住最勝要安住菩薩
種性二依止最勝要依止大菩提心三意樂最勝要
悲愍一切有情四事業最勝要具行一切事業五方
便最勝要無相智之所攝受六迴向最勝要迴向無
上菩提七清淨最勝要不為二障間雜即三時無悔
若七隨闕非到彼岸今釋曰安住最勝若依五性則
簡餘四性唯取菩薩種性今法性宗約習以成性非
約本有平等故故攝論中但有六種最勝或云菩提
心攝即知唯約習成上智鈔文。】

〔般若是諸波羅蜜三輪
淨因體故注云不念自身不念受者不念施果皆由
慧故〕」

若大鈔云無相智者即三輪空也故離世間
品云三輪清淨施施者受者所施物正念觀察如虗
空故然今約慧是三輪淨因體大鈔約因說三輪清
[008-0105b]
淨因能感無為果故。】

〔十障十如如常所釋後亦有
之〕」

者通相而指辨疑誤云略鈔不釋不當如是指
也。】


「〔疏無佛不爾〕」

釋諸佛皆依之義相唯問如來本起
因地答云一切如來皆依圓照等顯佛佛道同故。】


「〔疏但以初悟能所未忘故云相也〕」

或曰大疏唯約
能所釋故有此文今疏作三科次直約就法體釋何
必此此十二字今謂相字初作能所之相釋次作淨
覺之相釋非關能所三引例雙證塵勞因緣至下當
釋。】

〔八萬塵勞〕」

略鈔八釋十二因緣大鈔十七釋略
鈔不釋今云至下當釋亦通相指也辨疑悞點之。】


「〔明是擇法〕」

謂擇法之慧明也至登地方顯。】

〔注前
對眾生自巳〕」

然彼以無明妄染為自巳今以本覺
為自巳故云所對不同。】

〔疏迷自認他〕」

華嚴起信云
迷自此經云認他。】

〔二文互舉〕」

此經起信疏中巳明
華嚴經者彼云於第一義諦不了故云無明疏六十二
云十二支皆因真起無有自性迷東為西也辨疑誤
云當於也字下注不當注於西字下又疑也字皆注
語云妄即是他也傳寫誤作大字盡之耳今謂凡取
義注之間隔文句處頗多只如當文引起信不了真
如法一故其故字義屬上句本疏於故字下注今於
故字上注又如今鈔如來藏九喻之末舉論云無始
世界來亦於來字之上注其例是同何不疑耶況也
字若是注語者下文所注寧不紊亂今既上下注之
[008-0105c]
巳有備理不必疑也。】

〔約大小乘法相宗〕」

出體前科
約性相釋名此科出體性宗以覺性為無明體今大
小乘依俱舍論云明有實體謂不了四諦明所對治
故名無明與明相違方是無明非離明外皆是無明
亦非明無之處名無明揀濫云若離明外皆是無明
者如耳鼻等應是無明耶又如不善法名非法不善
義名非義此與善法等相違名非法等皆明有體非
無故論結云別有實體若無有體何能與行為緣經
說無明能染於慧等即別有闇法名為無明非但遮
證無明無而巳是故無明體是不了知其三寶四諦
善惡業果良由即是了知所治差別法問義今鈔約
大小乘法相說以俱舍為小乘出體引唯識與法相
宗出體若大鈔於俱舍下云二相宗論文二一對真
出體二對用出體初對真出體又二初約俱舍出體
次約唯識出體其次對用出體依慈恩云發業無明
以行蘊中無明為體與今鈔釋義大同不知何故指
俱舍為相宗論耶答或云恐大鈔之誤今謂俱舍以
四諦為明能對治諸法故無明者不了所治諸法故
謂明治者是無明體雖曰小乘其義亦通是故大鈔
作大乘義釋也如大經云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
明彼疏云十二支皆因真起無有自性故下偈云觀
諸因緣實義空也而無明最初親迷諦理而起於行
即行支也即橫從空起不可復源故令無明特受迷稱論
經云諸諦第一義者即四諦也故對法云真實愚者
[008-0106a]
謂迷四聖諦所迷即是實義能迷即愚愚即無明鈔四十
三云上云實義空則以真空為第一義準論經意乃
是四諦為第一義即四重勝義中道理勝義故次引
對法證成論經亦順涅槃我昔與汝等不識四真諦
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故瑜伽中廣說無知智論說七
無知亦云七愚真實愚七愚之一也大鈔列名竝是無明支歷一切法相若內若

外若業若果佛法僧等皆是無明今略舉四諦則無
所不攝議曰親迷第一義諦為無明者同今性宗以
覺性為無明體次引對法瑜伽又引俱舍通釋四諦
明所治者為無明即通約大乘而說今鈔云無明體
是不了知等不妨亦約□□□□故知俱舍等義通
約大乘非大鈔之誤。】


「〔三寶四諦〕」

或云若約大乘三寶四諦皆了知所治
之法若約小乘說以四諦明所對治為無明體今謂
此正約小乘而說故云四諦明所對治為無明體。】


「〔諸有情〕」

即諸異生大鈔揀見道聖人即地前通名
異生。】

〔恃我類性至覆蔽真實〕」

恃我類性即六七識
中無明第七識中恒行無明亦云不共無明不與六
識相應故微細常行行相難知故曰恒行覆無我理
蔽無漏智故云覆蔽真實若無此識彼應非有恒行
通四惑謂我癡我見我慢我愛俱為我執第七識有
此俱生中四惑四中唯取我癡為無明體即迷理無
明迷於理事。】

〔第六識中根本六煩惱〕」

者謂貪瞋癡
慢疑不正見於中取癡為無明體謂獨頭無明迷理
[008-0106b]
者令無漏智行不起故亦名覆業無明獨頭者無因
而起故同起信根本無明演義云此無明約人迷理
橫從空起亦名獨行無明不與貪等俱故或不與餘
俱起無明獨迷諦理故亦名不相應無明亦不共無
明此即獨行不共通小乘前即恒行不共唯大乘上
即迷理無明言。】

〔相應等亦迷事〕」

者由迷理故與貪
等相應故云亦迷事亦名共無明。】

〔若取發業〕」

即對
用出體發業無明以行蘊中無明為體者大鈔十注
云業即是行故發業者指行蘊中然性宗以真心不
覺為因餘十一支竝為果是故行支即無明所作之
業果相宗釋行支云即造作也謂起善惡業能發是
無明支所發是行支然發福非福不動三種業由無
明發業故即以無明為十二支之本雖諸煩惱皆能
發潤業依無明力增故正取所發行支位中無明為
發業無明體起信依無明為因方生阿賴耶識性宗
根本無明在八識之前謂生滅與不生滅和合非一
非異名阿梨耶識有覺不覺依不覺生三細故云方
生阿賴耶即以三細六麤為枝末無明若相宗依六
七二識方有無明以彼說第八無覆故。】

〔疏其業用〕」


【大疏更有種類一科又釋論云根本無明有六一明
無明二暗無明三俱是無明四俱非無明五空無明
六具足無明不如實知是暗無明業用是具足無明
顯無明本空是空無明。】

〔科顯意〕」

辨疑誤云此一科
合應於按定其非之下作二科初顯意二釋文與次
[008-0106c]
科正釋其相文勢全同故然此所評頗有理應傳寫
之誤也。】


「〔經一切眾生疏云除了圓覺性者其餘悉該〕」

除了
悟覺性者其餘悉該謂二乘權教菩薩皆曰眾生亦
通終教地前以未了覺性故登地證真方不屬揀此
約地證分齊說或云此經唯揀地前華嚴地上俱揀
今謂不然探玄判假名菩薩云文無定判義當三賢
若揀前四約教道說耳。】

〔注四種倒〕」

二乘有無我等
四種顛倒以不了無我等法中有真我等故大鈔云
權教中積行菩薩亦有以染淨相為有以真性為空
之倒故云悉該然此四倒終教方離以涅槃四德正
是漸中終極故彼是漸修取頓悟入圓故若約圓頓
合論亦可揀終教地前以未聞此圓頓稱性之教故
又以真性為空是地前故以有所得故非真住唯識
者是也。】

〔我執〕」

舊云人執生執過猶不及新云我執
三名雖通我執最親今家多用能執是我見即六七
識所執是我體具主宰義主即我體宰即我用又主
是俱生宰是分別能執我見有即蘊離蘊非即非離
計我三種不同一即蘊計我如金剛多云四我智論
說十一我我是總有情等為別謂有情者意生者摩
納縛迦者數取趣者命者生者士夫者受者知者見
者大疏三初或加養盲者為十二種以有情者為總十
一為別或十七我等皆能執之人華嚴一一云想謂
有情想等有情即眾生意生者是意種類能有思量
[008-0107a]
勝作用故作者手足能有所作故受者受報計受罪
福果報故知者分別見者能覩士夫即人摩納迦此
云儒童一一有者字取者字為主宰義以釋我具如
大鈔十二離蘊計我自有三宗一數論勝論二種外道
計我體常住謂我有偏之義不斷相續遍五趣居止
不定造業受苦等二無慚外道即尼健子此云離繫
以露形不恥故名為無慚本師稱繫是彼之子計我
量不定大小無恒如牛皮乾濕卷舒等三獸主及遍
出外道即出家外道計我體極微潛轉身中作諸事
業隨我勝用三非即非離計我即犢子部立五法藏
為我雖勝前有情等所計我相未盡故若小乘則離
此三種故我相巳盡。】

〔聖教謂預流等〕」

聖教下脫我
字大鈔有之又彼云謂預流者一來者不來者不生
者大乘者信解者證者等又云聖教我者謂預流等
三乘聖者問預流等三乘聖人豈當有我耶答於蘊
中假建立故稱之為我唯識云世間聖教說有我法
但由假立非實有情假有二義一無體隨情假自執
情名我法故即世間我二有體施設假隨位隨緣強
施設故即聖教所說我又瑜伽釋云補特伽羅此云
數取趣謂能數數往取諸趣受生而無厭故諸賢亦
名此者從未得道舊身上說故。】

〔翳喻見分〕」

問世親
般若論標釋云星喻見分翳喻相分燈喻識體今以
翳喻見分豈不違彼耶答今據彼論釋處意然彼標
中以翳喻相分者同於毛輪無體故竝喻有為諸法
[008-0107b]
皆空即彼經論正意古德釋義竝以翳喻見分故清
涼破云不順天親意唯大雲所釋以翳喻相分清涼
許之然本論次文以翳與毛輪作能所釋結配法喻
云如目有翳則見毛輪等色觀有為法亦爾以顛倒
見故然此釋意不妨還以翳為能見以毛輪等為所
見相分故今疏云。】

〔據彼論釋處之意取所見之華
為相分次大雲云此喻執若在意見實我法亦以翳
配第七識〕」

為見分故今引彼為例證義無舛也只
如今經云譬如病眼見空中華豈非翳喻見分耶故
知圭山之釋不妨各順經意刊定以三意出彼所標
翳喻相分之意意亦唯取翳喻見分此亦古德之謂
也清涼引無著釋云一自性相即星喻見分翳喻相
分燈喻自證分又云眼若有翳妄見空華心有妄見
妄取我法若爾與此疏鈔義意無別正不相違不須
異說。】

〔執若在意〕」

即第七意識是第八也第八即識
體謂自證分第七意識即第八見分毛輪等即第八
相分故相見二分皆第八之用由是指云是第八也。】


「〔經非唯惑此虗空自性〕」

大疏云非唯惑此者帖義
牒前成其轉倒今疏削之以從略故惑空性者虗空自性乃至
妄見虗空無生而生今疏云妄見空華無生而生然
空華是能生虗空是所生能所互舉顯疏文之巧妙
非誤也。】

〔逆順觀十二支滅處即緣覺涅槃〕」

通流轉
還滅二義於中各具逆順初順觀十二流轉門謂無
明緣行行緣識等次逆觀十二流轉門謂老死緣生
[008-0107c]
生緣有有緣取等上二門約染說順生死故名流轉
門二順觀十二支還滅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
識滅等次逆觀十二還滅門謂老死滅則生滅生滅
則有滅有滅則取滅等上二門約淨說逆生死故名
還滅門問二乘不能了無明空觀十二支滅盡得道
應了無明空耶答了枝末無明未了根本無明根本
無明不潤生死故又行願鈔唯觀後十一支空即斯
意也以根本無明未斷故又十二支通諸乘所觀故。】


「〔聲聞涅槃是滅諦〕」

小乘觀生滅四諦逼迫名苦即
有漏色心增長名集即業煩惱寂靜為滅即涅槃出
離名道謂止觀等竝上句釋名下句出體巳具前文
四初。】


「〔經如來因地修圓覺者〕」

亦可通當機及末世眾生。】


「〔疏還丹一粒點鐵成金〕」

神仙會液還丹太上所服
歌云七還七反三五一龍虎相交入鬼室灰池焰灼
天地精金液還丹功了畢六門成佛當第五頓悟無
妄成佛之義亦當第六門圓教無迷悟本來成佛之
義疏亦釋因不異果約位言之即十信滿心初發心
住云云。】

〔如第六陰等〕」

止五陰第六陰是無也等者
謂十九界等。】

〔拂有四重〕」

鈔一中乃至前段所知無
輪轉之智亦如空無有大鈔云前段所說知無輪轉
之智亦如虗空無有或云今鈔闕說虗二字以大鈔
為正謂今鈔義亦不闕。】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八
[008-010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