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61 圓覺經疏鈔隨文要解-元-清遠 (master)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四
沙門清遠 述


「〔經詮於定律詮於戒論詮於慧〕」

大疏云然此三藏
約其所詮略有二門一則克性經詮三學律唯戒心二
學論唯慧學二則兼正三藏之中經正詮定毗尼詮戒
論詮於慧兼各通三與清涼玄文同清涼克性約克
的所詮體性各詮其一兼含本末之義以謂經詮戒
定律唯戒定論唯慧以攝至相之本末故與至相克
性義不相違也言兼正者與至相同至相之兼正者
經正詮定兼詮戒慧律論亦爾但清涼兼正各為一
門謂兼各通三也由至相義具文未備故清涼開之
其義無別若賢首起信疏克性各詮於一與至相同
約克的能證體性各證一學如經主意於心學雖詮
戒慧亦為了心故餘二藏亦爾兼正依雜集論經詮
三學律唯戒心二學論唯慧學以經寬故具三律論
次第狹也約詮旨本末以論亦是至相之義本末門
經是本論餘二次第為末也蓋兼含本末義故經既
為本正詮於定兼詮戒慧律正詮戒兼詮於定論唯
末故唯詮於慧與至相清涼兼義少殊者以賢首依
雜集論釋相兼含至相之本末故律反兼定者亦依
彼論所釋故亦同次文所引攝論之文謂能成辦增
上戒學增上心學故立毗奈耶藏等賢首清涼不立
本末門者文中義各含具故然諸祖不同各有主意
乍觀雖曰小異細評初不相違也。】

〔增上心學注云
[004-0050a]
心即定也〕」

問三藏所詮謂戒定慧也何特經之所
詮云增上心學耶答世親攝論云能說三學故立素
怛纜藏能成辦增上戒學增上心學故立毗曇奈耶
藏謂具尸羅即無悔等漸次能得三摩地故能成辦
增上慧學故立阿毗達磨藏標以增上心學釋以三
摩地故知心者即定心也今鈔所注即彼論意是故
三藏之中經正詮定者定即心也如來出世說教但
為眾生顯發定心雖詮戒慧亦為了心故云詮於定
清涼云經正詮定學者一大藏教皆如來定心所演
故義天僧統航海至錢塘南山慧因師承晉水法師
因問何故經詮定學隣華嚴代云從定起而發言言
必真當今然之今謂不然從定起而發言乃說經因
也經詮定學乃詮旨也安得是同苗從清涼定心所
演故詮定學。】

〔疏修多羅攝〕」

鈔云此經非餘二藏所
能攝也。】

〔若約此攝彼藏者亦兼於律論〕」

然二藏不
能攝此經者三藏約能詮為門不同此經兼攝彼二
者約十二分中修多羅攝之此即義該意在文外。】


「〔二藏者一聲聞藏二菩薩藏〕」

約所為別故分二藏
之異謂以教就機以分之故大小乘相對各分經律
論之別大乘三藏者華嚴般若等為大乘經菩薩戒
善戒為大乘律瑜伽智度等為大乘論小乘三藏者
四阿含等為經五部律為戒婆娑等為論。】

〔若此攝
彼即亦兼之者〕」

約義該也。】


「〔據諸經論乘有開合合者統為一乘謂十方佛土
[004-0050b]
中無二無三也〕」

大鈔開二云即二藏略鈔不言者
影略在二藏中故開三者於聲聞藏中開出緣覺乘
二藏中二乘合而不開者理果同故今開而為二者教行別故開四者加最上乘
故開五者除一乘於三乘之上加人乘天乘略鈔先
五而後四者為以梁論四乘同光宅四乘雖約權實
相對料簡故開六即無量乘。】

〔注小乘三乘一乘〕」


今立正法具四乘何故列三宗耶答要見一乘最勝
辨權實故通引彼文若論四乘則合小在大中謂合
愚法同迴心總屬權三以對一實耳。】

〔注第三最勝
一即為四也〕」

然此中一字或節在上句或節在下
句其消釋義相苦不相違今謂論具云於此三中第
三最勝故名善成立若爾理宜即在上句。】

〔光宅四
乘〕」

玄文云臨門三車即權教三乘大白牛車即實
教大乘臨門牛車亦同羊鹿俱不得故約人就法竝無體
直就法明諸子皆索故明皆無體此明三乘皆是方便是知三皆虗指
以為方便此則前三是三乘後一是一乘無乖教理
言其順理也其次明其違理云若唯說法華為實則抑諸般若及諸
大乘了義之經次明會不會之意云是知昔大亦有權實法華
但會昔權故說三皆虗指昔實不滯方便故不會之
難云既許昔三皆權何言抑諸實教釋云非不許其四但昔大不分權實故成抑諸實教耳次明會二會三之
意云若約會權歸實即是會三為一若破小顯大即會

二歸一難云為是會三為是會二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若會三歸一昔應無實若會二歸一昔應無權
無權四則乘之義不成無實乃不抑昔時聖教此是光宅難意次明取昔廢昔之意云若開權顯

實即三是一更無別一若廢權立實義說為四如攬
[004-0050c]
三點以成一伊點別非伊伊具三點昔三既別實不
兼權今一全兼成四無爽難云為會昔三而為一邪為會昔三歸今之一邪釋
云具上二義先明會三為一則會取昔三後明會於昔三歸今之一以廢昔三立今之一若約會取則昔小亦
取行是佛因故若約廢昔則昔大亦廢以其約教虗設果亦虗指故然約教則廢三立一約理則開三顯一約
行則攝三為一約果則會三歸一次三互通各通三義廢立唯教不通餘也三點喻於三乘以成一伊喻為一
乘別說三乘三皆是權合三為一故得稱實法合云昔三既別實不兼權者合上點別非伊縱昔有實實不兼
權今一全兼者今合上伊具三點成四無爽者結成正義三總合為一故成四也其次彰今異昔云若依

昔未顯說一切具有如來知見根敗之種今竝說成
則今昔有異昔所未說而今說之一乘三乘昔權今實叡公云權之為化悟物雖弘於實體
不足皆屬法華固其宜矣今法華三根聲聞皆與授記故言今竝說成今昔有異於文有據

義亦極成巳上皆玄文疏鈔恐要見始末故具錄之大鈔第三云問若約
法華巳前但是三權若據法華會中乃至涅槃是一
實進退推求皆無四義光宅疏主何立四乘答但於
一代時教權實相對立有四乘何必同時況法華之
前亦有一實謂對一類利根頓說如來藏性真常之
理又諸部般若及淨名之類皆密約實理彈呵二乘
但以機聞各殊不兼權故乃至云今法華三根聲聞
皆與授記則是開權會權唯是一實法華云妙妙在
於此然所歸之實即昔實也但以昔未會今會之而
為妙矣是則說權說實皆是法華故生公云此經不
說則巳說則權實雙辯謂昔佛說權不言權也故上
云方便門閉故知四乘進退皆成但光宅不顯出昔
因自有一乘實教法華唯會昔權不會昔實昔實不滯方便故而乃唯說
法華為實則抑諸大乘了義之經斯為闕事也若四
[004-0051a]
乘之義則教理善成山陰定師云況法華下全同清
涼彰今異昔之疏鈔也但彼引叡公此引生公為特
異耳此中不會昔實莫大分明文不云乎所歸之實
即昔實也不云會昔實歸今實注中唯會昔權等句
全是清涼之會疏也但彼會不會之意居于前彰今
異昔第于後故人便謂清涼前雖會權後亦會實此
文彰今異昔第于前會不會之意居于後鈔更無餘
詞而不知却如何加誣祖師會實耶又引清涼如上
疏鈔大義云法華破會義極於此意極分明何涉無
稽忘言會實若謂清涼縱之則昔日有實則會於權
奪之則實體不足竝皆通會昔之權實歸今實者是
則唯有今日之實更無昔實相對彰異科家謂之彰
今異昔可乎應立科之誤耶又何於辨吉藏處無奪
而通會耶祗由光宅竝以昔經屬權屬會故清涼特
列數科而破之今却謂清涼亦是通會昔經何昧之
甚耶若謂光宅不分昔實一混會之故成其違清涼
分出昔實然後却約實體不足竝皆屬會故成其順
者是則於昔權實雖分與不分為異一等是會止類
五十步與百步雖遠近不同一等是走奚必清涼之
是而光宅之非乎設若光宅云我正約實體不是總
以為權故皆會之清涼之破以燕伐燕何克之有豈
清涼若是之薰巳斥人哉又引賢首探玄云或聞唯
破二乘即謂唯約不定種性或云無二亦無三即云
大乘實教亦破或聞不破大乘即謂大乘權教亦存
[004-0051b]
今釋有二位一約事破二乘實滅二約教亦會大乘
權教許入寂二乘不成佛故但深破二乘即是破三
是故破二破三皆不相違也評曰此賢首騰昔解之
非若謂會前四教此何不評破實今釋下顯今釋之
是也既云破二實滅又云會大乘權教即小始明矣
巳上皆定師所述之文耳議曰玄談之文義有縱有奪縱之則昔
日有實法華不會會者但權權皆屬始爾則三車唯
屬始門若或奪之昔日未曾顯說一切具有如來知
見縱說涅槃真常之理實體不足皆屬法華僉須破
會雖有權實盡屬三車一乘三乘昔權今實爾則權
通三教總判昔經望今一乘權實差別正與教章旨
趣相符不然則清涼直與教章相違無由乳合奈何
探玄復唯簡始小從容兩勢清涼得之故有縱奪圭
山承襲初無有異此之正轍吾宗學者今古同遵苟
或二者偏取教章之與光宅異術同非耳定師新意
不知其可也第有所疑者圭山云法華之前亦有一
實謂對一類否若云是者利根頓說如來藏性真常
之理未知此頓是圓覺否若云是者不應言法華之
前也以圭山謂此經不屬五時故又不應止云對一
類利根頓說也此即漸機之利者為顯地言之理護之頓即五時中之頓也切謂
圓覺不在縱奪之數耳況清涼縱奪即不明言此經
何屬圭山力弘斯典樂茲玄妙不應反指斯經屬乎
縱奪有志此者去情思之。】

〔大乘與一乘異者法相
宗中學人多不信之乃至引二十餘部經論證之〕」
[004-0051c]


【折薪云引證法相繁興作章唯簡始教又以法相通
終頓引此證不會終頓焚薪力破之賢首自言但以
和尚章疏義豐文簡學者多難趣入故錄微言勒成
教義分齊記不言為法相繁興故也問鈔中文勢明
有此意那曰非耶答據鈔有故製等字似躡法相而
說也意則不然意在文中等言不在法相繁興也又
曾不言揀終頓其意但取一居三後權實不同先用
梁攝論大外有一一為最勝次申賢首數義分齊文
中引二十餘部經論證之亦大外有一大乘與一乘
之異故知汝宗多不信者學識寡淺耳爾則折薪不
得此意。】

〔一乘所攝〕」

大疏有六重初謂一乘鈔云此
是會三所歸之一非三中之一四即光宅四乘開一
乘三乘之別結云初及四中一乘所攝問若爾何故
今鈔云一乘所攝者此是四乘之一乘非通相但一
之一乘耶答今鈔約權實料簡故簡對三之一非是
通相之一若就前通相一乘不妨是彼一乘所攝然
一乘攝此經者既云此是會三所歸之一非三中之
一則別教明矣第十鈔云序及玄談明言此是別教
一乘於此見矣。】


「〔注然此別相亦名直說成實論直說語亦名法本
謂經為論本初名為後本略為廣本也〕」

靜法苑公
藏部各立兩重總別斥於古德總別不分言兩重者
三藏為總經律論為別經為總律論為別二十二部
為總修多羅祇夜等為別修多羅為總祇夜等為別
[004-0052a]
演義三云今謂十二分中修多羅則通十一及於三
藏三藏中修多羅名唯通十二不通二藏二藏中有
契合義自屬十二中修多羅耳問經藏既通十二安
得不通律論二藏耶答三藏得名各就能詮為門不
同若經藏能通二藏者安分三藏之別乎其十二分
雖亦為門不同但約所詮之義談之耳大疏三十五
十二分教各二相每分二相各通大小乘唯修多羅或二總別
總別略二相者一總相通攝十二分涅槃經云始從
如是我聞終至歡喜奉行皆修多羅二別相唯攝十
二分中契經雜集論云謂長行綴葺略說所應說義
略說所應說義者即略為廣本如經云爾時世尊欲
顯示菩提心功德即略也經一卷半說菩提心功德
是廣也然修多羅有四種異名一名法本二但名經
三名直說四名聖教聖教及經前藏攝中巳釋法本
者隋遠法師以五義釋之一教為理本二經為論本
此二雖在略相中開出契合之義通故即是四名中
經與聖教三總為別本四初為後本五略為廣本清
涼圭山云初二可見次三如次配總別略三相以彼
立三修多羅故一總相二別相三本相亦名略相大鈔
云異名中法本即當第三相據此則略說所應說義通十二分及通五本其三相後二不違雜集長行中綴葺
等言其第三相亦順成實論直說語言直說語者總相而言名為直說斯則通十二分教皆有此一總相而言
者即略說所應說義與法本同也然彼三相總相不異前別相者就

前總相分出十二分十一分所不攝者還復攝在修
多羅中名為別相用斯別相望祇夜等為本故故名
[004-0052b]
初為後本本相者於彼別相十二分中初略標舉名
修多羅後廣釋者隨別名之即前略說所應說義欲
顯示菩提心等故云略為廣本今鈔注云然別相亦
名直說牒前雜集論別相以釋略說所應說義若遠
法師開別相以成別略二相略相亦名本相其本相
同成實論直說竝通十二分不同別相十一分不攝
也雜集論則以略說所應說義合在別相中問略說
相既通十二與總相何別耶答總相則通目於經略
相則於十二分中取各各略標舉之義若演義三十一
及大鈔取彼成實論直說同彼略說相通十二分言
之故指後三本如次配三相若今鈔則順雜集論合
在別相中故牒別相以釋也。】

〔然此別相亦名直說〕」


【者但取彼通相中一分義故雖云直說語亦名法本
意在別相以彼二相中別相義局故唯指經為論本
等若依演義大鈔應改經為論本總為別本以彼取
直說法本略相契合之義通故與總相契經同故若
依此鈔則不必改也以此彼所據別故或云應除去
經為論本今謂不必除也以經為論本通別相故或
云應須加二具足五本今謂設欲加之止加教為理
本則可也總為別本不可加也以彼總為別本雖屬
略相祖師以契合之義通故亦通總相所以法本與
上亦名為經同別今鈔唯論別相恐文相紊亂所以
不著總為別本及五本耳辨疑誤云應除去亦名法
本下十八字然又不可也以義連上成論七字故安
[004-0052c]
可除之又四種異名中法本直說無別故。】

〔六自說
者不因請故〕」

依此鈔只一相若大疏還有二相一
為令知而請法故如金剛菩薩列十地名即無問自
說二為令所化法殷重故無問而說鈔云如阿彌陀
經等。】

〔就別相中此經直說法門即廣云云〕」

亦合略
相於別相之中故云就別相等。】


「〔權實對辨〕」

豫華藏立三種權實一互望權實二詮
真權實二究竟權實且初互望權實者謂依教章乘
教開合中小乘為始教之方便遂立此名意云始教
望前為實望後為權然凡言權實者實則有實果故
今始教云實還有實果否且諸祖止就菩薩藏中分
於權實或前四俱權或唯簡始小初無大小對分之
權實二詮真權實者謂依覺鈔第七後三教皆詮真
成一心而立然實教可云詮真權教安受此名三究
竟權實者謂依清涼云前四因中即有至果皆無而
立然究竟實教可以受稱究竟權教義亦難成前四
皆為方便以方便非究竟故辨疑誤云此科所述初
明開合次於開中明五教後明判攝而但科云權實
對辨者止科得始終二教三宗對辨耳但是清涼藏
教所攝中一門之義此乃以別為總備引清涼大疏
意欲與彼相同乃至云應云約教攝或云別明所攝
則不妨於中對辨權實意在實教攝此經耳評曰此
從清涼亦依賢首教門權實中來正約合後三為實
以簡始小之義清涼亦依賢首顯教分齊定權實中
[004-0053a]
來其權實對辨與三宗對辨皆收一代聖教罄無盡
豈曰立名之句哉見禪源詮不心疑也今圭山之意
欲明權實教中實教攝此經先辨權實後明攝屬何
不可乎然今三宗但約始終對辨者蓋後三教竝屬
性宗且以終教簡異空相以分權實其顯圓不言可
知耳。】

〔龍樹之釋大品〕」

龍樹別傳云梵語那伽阿周
那此云龍樹以樹下生身龍宮成道故以為名釋論
云龍阿周那阿周那或云阿順那此云樹慈恩翻為
猛竝非敵對正翻龍即那伽之唐言智者大師云樹
為生身龍為法身即別傳之意若義淨三藏云阿離
耶曷樹那此云龍猛或云龍勝據此則樹亦略梵語
耳奘三藏西國傳云正云龍猛訛云龍樹宗致義記
云近問日照三藏云西國俗說前代有猛狀之人名
阿順那翻為猛者但指彼人非正譯其名又西國有
樹名阿順那在彼樹下生故因以為名翻為樹者亦
指彼樹非正翻名雖俱無正翻就義指事樹得人失
以樹下生身龍宮悟道故云龍樹此頗合別傳今從
首然此菩薩道出四角逢緣不少值業良多嗅藥不
爽於[金*四]銖覽文匪逆於本末釋論自云位起毛頭三角乃起十信三賢位登
初地即吾宗第二祖師亦為天台空宗禪宗之祖師論

釋大品般若而不分教。】

〔無著之解金剛〕」

梵云阿僧
伽此云無著初得小乘空觀意猶未安因入日光定
上昇兜率咨問彌勒為說大乘觀還閻浮提如教思
惟即得悟既得空觀因此得名於兜率請問彌勒金
[004-0053b]
剛經義彌勒授與八十行偈却將轉授天親天親造
論三卷以二十七疑消釋經文然佛意多含經有出
生涌泉之義無著爾后復於彌勒意外造論二卷作
一十八住科判經文皆不判教問下文云若龍樹之
判四門無著之扶五性何謂不分耶答無著解金剛
不分教釋法相而扶五性其義易見唯龍樹釋大品
前后分不分之意難明辨疑誤云龍樹直釋經文不
別開章判教故云不分隨文釋義中不妨分於四門
今取前意下文取彼後意或云此據序正二分不判
教故下文云分教者據彼流通分中判四門之異故
若臻師通贊云龍樹遇大品佛對機不分故不分之
遇機當分佛自分之故分四門之異者四門者空有
亦有亦無非有非無謂空有兩亦雙非辨疑誤又云
前縱後奪意云縱之以前五義不可分故引龍樹為
證奪之得少失多故須分教亦引龍樹四門為證評
曰辨疑誤二義中寧取前義若后義則但見能引所
證分不分之義未見龍樹前後不同之意然則前義
與通贊校之寧取通贊耳。】

〔東夏〕」

孔安國云美服彩彰
曰華大國曰夏清涼云泰洛為華亦云華夏今云東
夏者以對西域故又書云尹茲東夏即中國之名也。】


「〔僧肇之解淨名〕」

本傳云京兆人才識慧解率由天
縱善通三藏力究一乘即羅什高弟關中四聖之一
也造寶藏論宗本義物不遷不真空般若無知涅槃
等論呈什什稱譽之箋注淨名昭灼圓頓未始判教
[004-0053c]
翻經叡竝參證證法華授記品云天見人天見天什
曰此與四城義同而在過質叡曰將非人天交接兩
得相見什甚奇之疏解思益文義超邁眾皆推仰。】


「〔或開宗料簡〕」

大鈔次有成上離字一句對前或一
味不分成上合字此鈔從略亦無乖於大旨。】

〔生公
之立四輪〕」

本傳云龍光寺竺道生從長安什公受
業因說闡提成佛義舊學以為邪說機憤滋甚遂顯
大眾擯而遣之生於四眾中正容誓曰若我所說反
於經者請於現身即表厲疾若與實相不違背者顯
捨壽時踞師子床言竟拂衣而去後涅槃大本至于
南京與生說合諸僧慚疾追而信服此師立四輪教
一善淨法輪謂始說一善乃至四空令去三塗之穢
即人天乘二方便淨法輪謂以無漏道品得二涅槃
即二乘三真實法輪謂破三之偽成一之美即法華
四無餘法輪謂會歸之談常住妙旨即涅槃。】

〔諸德
見開有失則合見合有失則開矣〕」

問開合俱有失
者賢首何故分教耶答賢首會通古德離合之得失
況分別則得多失少故不妨分之問分既得多失少
今家分教寧免少失耶答得多失少是亦縱之若奪
之則虗巳求宗離之合無施不可何失之有哉況今
家立教開合自在故出於得失之表耳。】


「〔周易云天下殊途一致而百慮〕」

然此文與彼相反
者理本一味故鈔順疏文故彼則雖同而異此則雖
異而同。】

〔九流百氏大道寧差〕」

一儒家者流蓋出於
[004-0054a]
司徒助仁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
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也
於道最為其高六經亦云六藝謂樂詩禮書春秋易
二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宦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
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虗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
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音讓此其所長也及
放者為之則欲絕禮樂棄仁義獨任清虗也三陰陽
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宦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
敬授民時舍人事而任於鬼神四法家者流蓋出於
理宦信賞必罸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罸飾法此
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致治
至於殘害至親傷恩溥厚五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宦
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
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言欲為政必先正其
名此其所長也及謷者為之則苟鉤鈲析亂而巳譥
〔土〕釣反訓訐也六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釆椽是
以貴儉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此其所長也及蔽者
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體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
疎七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宦誦詩三百使於
四方不能顓對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
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許違切而乖其信八
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宦兼儒墨合名法百家者之說
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盪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
心九農家者流蓋出農稷之宦播百糓勸耕桑以足
[004-0054b]
衣食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聖王欲
使君臣竝耕誖上下之序十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
宦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
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諸子十
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巳意不取小說家流見西漢藝文志。】

〔體外無
權權即是實〕」

法華前所說三乘名證自果是體外
之權法華說三乘無實果證三即是一故云體外無
權謂伊外無點點即伊也。】

〔三草二木〕」

小草即人天
乘經云或處人天轉輪聖王梵釋諸王是小藥草中
草即二乘經云知無漏法解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
三明獨處山林常行禪定得緣覺證是中藥草上草
即菩薩乘經云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
藥草此通說大乘為上於中以登地巳上慈陰義廣
復加二樹七地巳前即小樹經云為諸佛子專心佛
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是名小樹八地巳
上為大樹經云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
眾生如是菩薩名為大樹。】

〔一相一味之法〕」

佛平等
說如一味雨。】

〔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
寂滅相終歸於空等〕」

文有五句前四句顯四德後
一句顯一性解脫即我德脫二障得自在故離相即
樂德離變易苦故滅相即淨德滅智障故寂滅相即
常德離生滅喧動故。】

〔如經說一無常等〕」

文有六義
乃含多意。】

〔或云生滅代謝故云無常〕」

此則因緣生
滅是無常也即小乘中意亦通人天乘。】

〔或云無彼
[004-0054c]
真常故名為無常〕」

有本無真字此中多却大鈔演
義皆無若不加真字其義通於真妄若加真字其義
反局斷然不可加此有二義一依他法上無彼遍計
無彼無相之妄常亦無彼圓成常無彼有相之真常故云無彼常
故名為無常即始教中意二亦依佗法上約染分同
遍計淨分圓成故云無彼常故名為無常染分同遍
計可見淨分同圓成者依他淨分無性即是圓成實
性故云無彼依佗淨分常此通實教中意。】

〔或云不
生不滅名無常〕」

大經疏二十七云若依中邊論約三
性說則初後二性不生不滅是無常義鈔二十五云初
後者偏計無可生滅故圓成體常湛然故謂體常湛
然名不生不滅是無常義如次文遠公所釋即終教
義以論約圓成實性釋圓成義故遠公釋淨名多用
中邊論意意取圓成實性釋不生不滅是無義故云
實相理窮名為畢竟淨名云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體寂無為名
不生不滅是彼無常真實性故名無常義生公釋云
亦釋淨名無常者以事驗之終苟有滅始無然乎始若果
然則生非定生不定生滅孰定哉生滅既其不定真
體復何所在哉推此無在之理是諸法實義實以不
生不滅為義豈非無常之所存乎故云不生不滅是
無常義此則正就生滅推之即無生滅耳又云無常
者乃明常之為無則所以無無常也故不生滅是無
常義此以常為無常前義誰生滅即不生滅皆實義也又彼疏云菴提遮經
說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生滅却是常義等鈔釋云此
[004-0055a]
意正顯性相交徹二義相成生滅相盡無常即常故
不生不滅是無常義隨緣變易常即無常則生滅是
常義也又性即相故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相即性故
生滅是常義互奪則雙非互成則雙立評曰今唯不
生不滅是無常義耳又肇公釋淨名云小乘觀法以
生滅為無常大乘之士以不生不滅為無常名同而
幽致殊絕矣耳道虗徹故非常情之所能測妙得其
旨其唯淨名乎遣常故言無常非謂有無常無常常
無故云不生不滅是無常義彼鈔更引大乘法師釋以不順淨名意故此不
或即無法可常絕待真理無彼對待可常故名無

常是故真門隨順但具非常無常之言念耳今遮可
常故名無常亦可無法可常者約真望俗俗諦門中
無有一法可謂常者初即頓教義次則通相真俗相望。】

〔或云真如
一法隨染淨緣轉變不常故名無常〕」

即終教義。】

〔或
云無常者對常以說無常非常非無常以為中道
等〕」

此即雙非顯中亦頓教義而言等者等取圓教
中義如演義云若華嚴宗一切法趣無常無常攝法
無遺義理無盡方真如常總取收諸義以為一致皆
定此宗一義所收也評曰即此一無常自含五教攝
乎多義故云隨一一文眾解不同如何定分邪。】

〔生
滅四諦〕」

大疏二十云性相云何逼迫名苦即有漏色
心增長名集即業煩惱寂靜名滅即涅槃出離名道
謂止觀等此約相說通大小乘智論云小乘三是有
相滅是無相大乘四諦皆是無相鈔十九云竝上句釋
[004-0055b]
名下句出體。】

〔無生四諦〕」

大經疏云涅槃云解苦無
苦名苦聖諦謂達四緣生故空則超筌悟旨成大又
涅槃云凡夫有苦而無諦二乘有苦有諦而無真實
菩薩無苦有諦而有實謂若苦即諦三途之苦豈即
諦耶二乘雖審知之而不達法空不見真實鈔云云
何言無生四諦從緣無性即是空故名之為無非斷
無也諸菩薩人以達緣生故解苦無苦等名為無生。】


「〔無量四諦〕」

大經疏云又二乘雖知苦相不知無量
相故此經云苦有無量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瑜伽
說苦有一百一十如此經說有四百千億名義然雖
彰名異即表義殊以名必召實故是無量四諦義也。】


「〔無作四諦〕」

大經疏云又究此四非唯但空便為真
實今了陰入皆如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
集可斷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邊邪皆中正無道可
修無苦無集即無世間無滅無道即無出世間不取
不捨同一實諦鈔云簡上無生但顯空義便為真實
正是所宗前云即空今云即如故知別矣疏問云佛
所說法多門何以唯陳四諦答以名雖在小義通大
小事理具足謂苦集是世間因果所知所斷無改易
故滅道是苦世間因果所證所修事決定故鈔云名
雖在小者以經中多言為求聲聞者說四諦故義通
大小者即生滅無生等此四位有其二或名有作無
作或名有量無量有作有量是小乘無作無量是大
乘事理具足者三是事滅諦是理十二因緣但事而
[004-0055c]
無理以彼名廣事略事亦不具但有苦集而無滅道
故六波羅蜜但顯出世故有道滅無苦集故廣釋四
聖諦名義具如彼疏又台宗四義通四教在今教大
涅槃說十二因緣之法四類所觀大鈔云問
四生六道性類雖殊十二有支等無優劣如何上說
或異或同答萬法皆空無非真性迷真執倒有十二
支支分權齊悟由根器根器既別設教寧同欲使指
南即唯佛性注云涅槃四類人皆觀十二因緣所證
深淺者由教機俱有深淺故又云唯涅槃四類之意
唯專俱舍義信解修習者即得二乘菩提依唯識者
得菩薩菩提依華嚴者即得佛菩提也鈔十七云言悟
由根器者明設教令其觀察所化機異故設教有殊
注引涅槃經證成深淺之證本隨深淺之教欲使等
者謂據實理唯是佛性都無十二故涅槃經云十二
因緣即是佛性又疏云淨名經云深入緣起斷諸邪
見乃至云如是十種逆順觀諸緣起鈔云六識緣起
是小乘所解俱舍論小乘緣生義是也八識緣起大
乘法相宗所解唯識論攝大乘論法相緣生義是也
法性緣起即華嚴法性緣生義是十地論說此等諸
論皆天親所造唯識本頌是天親造長行非天親評曰今云下智觀
十二因緣得聲聞緣覺菩提者即俱舍謂觀六識緣
起是也其次觀八識法相緣起法性緣起如次得菩
薩佛菩提者准故唯識華嚴可知問聖教常談諦緣
度三聲聞緣覺菩薩所修之別今何言聲聞觀十二
[004-0056a]
因緣菩薩亦然耶答行願鈔云聲聞部行有三種聲
聞三者一聲聞聲聞因果同故本求聲聞亦觀四諦
於最後身值佛成果故二緣覺聲聞因是緣覺果成
聲聞謂昔求緣覺觀十二因緣於最後身值佛為說
十二因緣依聲悟故三菩薩聲聞因是菩薩果成聲
聞故部行亦有三種一緣覺緣覺因果同故謂本求
緣覺於最後身不值佛自藉現事因緣得道故二聲
聞緣覺因是聲聞果成緣覺謂先求聲聞悟得初果
未現涅槃人天七返生死滿巳值佛世藉現事緣覺
得道果故三菩薩緣覺因是菩薩果成緣覺故今鈔
云聲聞觀十二因緣者乃緣覺聲聞。】

〔又如中論偈
云因緣所生法乃至有四宗人解之不同〕」

此偈天
台四教之下所說不同演義四云既言因緣所生那
得即空假名者有為空虗弱勢不獨立假眾緣成賴
緣故假非施權之假亦是中道義者離斷常故名為
中道非佛性中道若作此解者雖三句皆空尚不成
即空何況即假即中此生滅四諦中義也或云因緣
所生法不須破滅體即是空而不得即假即中設作
假中皆順入空何者諸法皆即空無主我故假亦即
空假施設故中亦即空離斷常二邊故此三翻語異
但順入空退非二乘折法進非別圓乃是三獸渡河
之意耳或謂即空即假即中三種邐迆各各有異三
種皆空者無生故空此云無生故空演義四云無主故空應彼刀筆誤也虗設
故空無邊故空三種皆假者名字故假皆中者中機
[004-0056b]
中實故謂空名中者約真諦故假名中者就機設化
不住化不化故中名中者約一實諦之中道故此得
別失圓或謂即空即假即中雖三一而三不相妨礙
三種皆空者言思道斷故三種皆假者但有名字故
三種皆中者即是實相故但以空為名即具假中悟
空即悟假中餘亦如是是知隨聞一法起種種解圓
機受教無教不圓偏機受教圓亦偏矣既隨一一文
異解何須分判不同。】

〔如大鈔中說〕」

今鈔指於彼彼
却指在補闕卷中或要改大鈔字為補闕字然此例
頗多不必改也。】

〔攻乎異端斯害也〕」

矣即助語今鈔
正順論語正文。】

〔疏即後魏流支〕」

即北朝元魏揀異
曹魏故云後也姓拓䟦都雲中至孝文時遷都洛陽
改姓元氏故云元魏菩提流支此云覺希北印土人
魏宣武朝至洛陽為譯經匠異術頗眾備如本傳。】


「〔疏姚秦羅什〕」

凡秦有四一大秦姓嬴名政二前秦
姓符名堅三後秦姓姚名萇四西秦即乞伏秦今云
姚秦姚萇之子名興都於長安羅什具云鳩摩羅什
此云童壽本印度人父以聰敏見稱龜茲王聞名以
女妻之生什什居胎日母增辨慧七歲出家日誦千
偈義旨亦通年九歲與外道論義辨挫其邪母生什
巳亦即出家得第三果符堅以太子史奏云有星現
外國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既聞西域有羅什襄
陽有道安遂遣將軍呂光率兵伐龜茲什與光同來
在道數言應變光盡用之光歸至涼州聞堅為姚萇
[004-0056c]
所害即據西涼萇虗心請什光不許東入萇率子興
亦請什留不得入關中至姚興滅光什方入長安秦
主敕僧叡等八百沙門咨受什旨凡譯經論九十八
部晉書云什嘗講經於草堂寺君臣及大德沙門千
有餘人肅容觀聽什下座謂興曰有二小兒登吾肩
欲障須女人召宮人進之因生二子興又謂什曰大
師聰明超悟天下莫二可寢法種少嗣遂以妓女十
人逼令愛之爾後什不住僧房別立廨舍諸僧多効
之什乃聚針盈鉢引諸僧謂曰若能見效食此乃可
畜室因舉以進針與常食不別諸僧愧服乃止焉南
山感通傳云宣律師問天神曰什師有別室事人頗
疑之天神答曰此非悠悠者之所議今什師位居三
賢耳。】

〔無私普應〕」

玄文用思字謂無念也今用私字
謂無私用耳。】

〔各得圓音一義耳注互行則俱非會
之則是一義耳〕」

圓音有十經約十喻大䟽五十一一劫
盡唱聲喻喻第六無主宰音二響聲隨緣喻喻第五無生滅音三天
皷開覺喻喻第九無斷絕音四天女妙聲喻喻第三隨根信解音經云善口
天女一聲之中與百千種樂而共相應佛音亦爾於一音中出無量聲隨眾生心各生意解鈔五十三引淨名
次偈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評曰此亦佛音具異之義演義四指流支同此一義五梵

聲及眾喻喻第四化不失時音六眾水一味喻喻第八無邪曲音經云譬如眾
水皆同一味隨器異故水有差別水無念慮亦無分別佛音亦爾示一切解脫味隨根差別評曰此即異自在
機羅什得此一義七降雨滋榮喻喻第二隨其心榮音八漸降成就喻

喻第十無變易音九降霔難思喻喻第七甚深音一音具多音故十遍降種
種喻喻第一普遍無量音亦云隨類音經云娑竭大龍王出大雷音普徧無量音同天女龍女歌音
[004-0057a]
等鈔引淨名偈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評曰此即佛音具異流支得此一義疏有

三一敘昔二辨違三會通鈔五十三云昔有三解一云諸
佛無有色聲猶空谷無聲隨呼發響約佛言之無音
是一約機言之眾音非一故云一圓音二云就佛言
之實有色聲其音徧滿但無五音四聲無異曲故名
為一音無不遍故名為圓音猶如長風隨其眾竅聲
有多種故淨名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
私曰即羅什異自在機三云如來於語業之中演出一切眾
生言音令彼各聞巳語非是唯發一音但以語業同
故名為一音所發多故名為圓音如舍支聲尚多音
齊發況如來耶私曰此即流支佛音其異二辨違者上來三解偏
取皆失第一無形無聲非一音義故但隨他音非自
音故第二唯是一語無多音故一不即多豈成圓音
第三雖但是多又無一故若語業同一切眾生豈一
音耶故竝非也即此圭山云互行則俱非謂齊楚俱失也三會通者上但
責偏不謂全失合上三義方是圓音之義耳謂多即
一一即多若多不即一則非一音一不即多即非圓
音鎔融無礙即是圓音十中三義初即十中無生滅〔生滅〕音第二喻次
即無邪曲音當第六喻後即普徧音當第十會喻即圭山云會之則是一義耳鈔又云淨名

有三偈一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
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釋曰此即詞無礙
解二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
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釋曰此即法無礙解三
云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
[004-0057b]
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釋曰此即義無礙解此之三偈疏云
寶積經偈云淨名寶積長者子偈然清涼以三辨釋此三偈不以此

分異自在機佛音具異以初偈於第十喻下注之以
偈於第四喻下注之此之二喻皆佛音具異之義即
知二偈流支雙用義無別耳五十三鈔引初偈證羅
什玄文則用次偈亦知羅什雙用二偈而圓音之義
異說多矣或云羅什止得後偈流支亦具異自在機
雙得二偈或云教章標流支之一音用羅什之義釋
相此乃標人不舉法舉法不標人或云賢首教章探
玄二處明文清涼止玄文一處應玄文傳寫之誤今
謂若玄文之錯豈圭峯廣略疏鈔俱錯耶亦不可云
圭峯因循玄文也圭峯豈不見教章探玄直如此華
嚴第十喻娑竭羅大龍王出大雷音普徧無量音同
天女歌音等玄文鈔又指同第四喻善口天羅什云異自在機者同
第六喻眾水同皆一味隨器異故等上竝清涼疏鈔配釋教章
唯敘流支立一音教釋相却用羅什之義止引初偈
者良以賢首不辨順違據圓音通相言之且舉一人
而巳清涼既辨順違以二師建立雖曰大同不無小
異佛音具異異自在機各得圓音一義而與之若偏
責之則俱非也故知不可以所引之偈或彼二師之
立義矣。】


「〔疏一理雖一味詮詮有淺深故〕」

理本一味者如虗
空不可割般若心經疏云理乃常圓即此理不可分
也今以門戶窻牖中所見之異故分之分教不分理
[004-0057c]
詮既有淺深之異豈不分權實者哉。】

〔一音但是教
本〕」

奪之二家所立但是教本非即是教是故今疏
用在不分中縱之各得圓音一義故清涼用在立教
中。】

〔教方在機不分不同〕」

方字誤也大鈔是乃字以
彼為正。】

〔一雨亦就佛說〕」

一雨就喻而言前云一雨
普滋以一雨奪三草二木今不折一雨令異而取草
木差別之義以分教四十年前未顯真實問四十年
前豈無真實耶答法華巳前非無真實以雖說一乘
含在大乘中不直顯說故清涼云實體不足皆屬法
華破會即斯義也。】

〔佛有三語〕」

一隨自意語二隨他
意語三隨自他意語既有三語今分後二不分初一
如大般若。】

〔明空理則文顯明覺性則文隱等〕」

般若
明空非不顯性但不明言顯示故名文隱言等者諸
顯性之經非不明空理之文隱然據佛說既有隱顯
今就顯說以分教何為而不可。】

〔不說方便為真實〕」


【說字誤也大鈔云不執以彼為正。】

〔開方便門〕」

演義
云有二義一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名之為開即初施
權故信解品末云隨諸眾生宿世善根又知成就未
成就者種種籌量分別知巳於一乘道隨宜說三等
是也二開者開除開發故第四經云此經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斯則說為方便名為之開。】

〔疏王之密語〕」


【此正翻前眾解不同義全取事別之義以對於前謂
洗時食時食巳欲遊顯然事別故。】

〔先陀婆〕」

即山名
此云鹽器水馬一名四實於此山中出好鹽器水馬
[004-0058a]
將處目事是故四種同名。】

〔先陀婆若王洗時索先
陀婆即便奉水〕」

初標中鹽在初者以苦空無常無
我而為其次如常所明喻中以水鹽器馬為次依此
則無常苦空無我為次合法中以無常苦無我空為
次者前三是劣三修故此但引證演義釋云以水
方圓任器是無常故鹽是味故苦器當其空有器之
用故馬由人策不自在故善解大王四種密語語同
事別故云密語若約法說者於生死無常等中顯真
常樂我淨故云密也然此只在空正解脫中顯耳。】


「〔有四無常〕」

此下法合四法皆云無常者經以無常
為總句故苦等皆稱無常也清涼所釋亦以無常為
總句集玄決釋皆云若分相門苦等不同若攝相門
無常為主統攝諸義悉成無常如來涅槃即無常合
前水如來入大涅槃表無常故正法當滅即苦合前
鹽有法依之而修則離苦正法既滅無法依修則是
苦也眾僧破壞即無我合前馬僧即眾和合義破壞
則五蘊失和合義五蘊和合則有我五蘊壞則我無
所依故無我上三合無常苦無我劣三修法此三屬
生死故劣爾後合空以是正解脫故正解脫是具淨
非顛倒故空者是正解脫即空合前器此中不引不動等文者但
為合法演義具引者於此空中兼欲密顯四動權行故在境名德在心名行以是觀行故次云。】


〔如
來說正解脫無二十五有無我乃至是正解脫則名為
空〕」

遮無我密顯真我演義連次前文云亦名不動謂不動者
是解脫中無有苦故是故不動遮苦密顯真樂是正解脫為
[004-0058b]
無有相謂無相者無有色聲香味觸等故名無相遮不
淨密顯真淨是正解脫常不變易是解脫中無有無常熱

惱變易云云遮無常密顯真常巳上竝明於空是正解脫中
空無我苦不淨及無常即常故故一生中明有四義
竝以器喻此空中四義遮無常苦無我不淨於生死
無常等中密顯真常等以對前文大王四種密語彰
權四行無常苦無我不淨顯勝三修法此鈔從略故具彰其
妙有即合為馬以第四空中諸義合前第三器以為真空此義佛性為妙有者有即空之
有當真諦常亦當無我法中有真我如馬由策故調順顯是真常亦應具說我

淨樂等以含在次前正解脫中謂不動是樂無相是
淨無變易熱惱即是常馬又是我義即此彰實四行。】


「〔如解深密立三時不同解節金光明立三輪之異〕」


【解深密經與解節經二經同本但二譯之別解深密
立三時解節經立三輪以輪就時以時釋輪遂成一
大周目錄云解節經一卷見深密第四一品十紙真諦所譯目為解節者謂解於義節即解深密義也流
支譯云深密解脫經唐奘譯云解深密經求那跋陀譯言解脫了義經有二卷上四譯同本教章

云玄奘法師依解深密金光明經立三種教以此推
之解節經即是解深密經明矣又據宗致義記云深
密說三輪義與三時及金光明三輪全同。】

〔金光明
立三輪之異〕」

者此經有三譯此即真諦所譯七卷
中業障滅品文謂轉照持法三輪也然教章云玄奘
法師依解深密經金光明經立三種教釋相則全用
真諦三輪之義賢首既不辨順違二家立教義相大
同但通敘而巳其所依之經亦通相指之故慈恩釋
[004-0058c]
彼二師名雙用二經清涼既辯順違則云唐三藏依
深密經云三時真諦依光明經立三輪及乎釋義三
時三輪互通之但指所宗之經各有所歸耳又玄文
敘武丘岌法師三種教謂有相教無相教常住教指
云大同奘三藏三時亦大同真諦三輪故知三時三
輪大分是同故互得用之問教章三處明文指唐三
藏三時同真諦三輪到於終教清涼敘西域中指彼
三時始教何耶答教章據彼所依之經所立三種之
大分後於探玄據彼釋義竝闢之於始教之下故清
涼因循賢首也今鈔為敘佛自分教故具引二經以
明之而三時三輪以人取之則不妨異故。】

〔涅槃自
分半滿〕」

演義云半滿之言顯在小大密意復有以
權為半以實為滿則大乘中有半滿矣亦猶緣覺聲
聞開之有異則成二乘合之有同總稱為小權實亦
爾開之有異權可稱半合之大同故竝稱滿是則實
教唯滿小乘唯半權大乘者亦滿亦半謂約所說法
以立也。】

〔又約五味之差別皆佛分也〕」

涅槃經第十
四卷南本十三云無垢藏王菩薩問佛云如佛所說
諸佛菩薩所可成就功德智慧無量無邊百千萬億
實不可說我意猶謂故不如是大乘經典何以故因
是大乘方等經力故能出生諸佛世尊阿耨菩提佛
言如汝所說是諸大乘方等經典雖復成就無量功
德欲比是經不可為喻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
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是上
[004-0059a]
若有服者眾病皆除佛亦如是從佛出十二部經從
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
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
醍醐者喻於佛性佛性即是如來以是義故說言如
來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稱計澤州遠公以佛合
牛約應身佛十二部經合乳即小乘經修多羅合酪
即大乘相教自酪以後四俱大乘方等合生酥即大乘空教般
若醍醐合涅槃即法華南水諸師以十二部合乳為
有教即小乘修多羅合酪即空教方等合生酪即抑揚
教般若合熟酥即同歸教醍醐合涅槃即常住教天
台以十二部合乳即華嚴修多羅合酪即阿含方等
合生酥即方等般若合熟酥即般若醍醐合涅槃即
法華然上諸說多約經文義多不順如遠公以方等
為空教復以般若為般若又是何教南中復以般若
為般若以涅槃為法華天台以修多羅為小乘還以
般若為般若以涅槃為法華若清涼釋云佛自揀此
經異小乘今牛出乳是大乘教耳若爾何成五味謂
十二部經辨所說教出修多羅者十二分教出生契
理合機之義故修多羅出方等者由契理故顯正理
廣揀為方等故從方等出般若者依理生智故般若
出涅槃者以智契理成極果故故云涅槃猶如醍醐
醍醐喻於佛性即是如來文理昭然何須屈曲今謂
無垢藏意唯推功歸本果從教生如來述成其推功
之義醍醐最上功本由乳如來至極功歸於教涅槃
[004-0059b]
即是如來如來即是菩提故說教為佛本何用強分
小大法報別耶具如演義十六。】

〔若無著之扶五性及與三
時〕」

顯揚論二十云即無著造云何種性五種差別五種
道理答一切世界差別可得故無根有性不應理故
乃至唯現在世非般若涅槃法不應理故五性者一
菩薩性二緣覺性三聲聞性四不定性若於三行隨
一修行未至本位爾時立定種性五無性即阿闡提
若於三行全未修行爾時立於無有種性。】

〔扶三時〕」


【者深密三時也。】

〔龍樹之判四門共與不共皆揀權
實有取有捨即菩薩亦分也〕」

智論開空有兩亦雙
非四門釋相通妨巳具前文當卷。】

〔疏開則得多失少〕」


【以五八相對而縱之故作是說開縱有失失亦少矣
故鈔云雙結離合而捨合從離言捨合從離者合既
失多開既失少故今開之又奪之則但能虗巳求宗
開之何失之有哉。】


「〔曇無讖三藏判半滿教〕」

亦云牟讖亦云摩讖此云
法豐中印土人六歲出家日誦萬言初學小乘後遇
白頭禪師教以大乘十旬交諍方悟大旨遂得樹皮
涅槃經本因專大乘讖明解呪術西域號為大神呪
師以北涼沮七余渠蒙遜玄始元年至姑臧賷涅槃經
前分十卷并菩薩戒止於傳舍蒙遜聞讖名厚遇請
譯以玄始三年起譯至十年譯大般涅槃等經二十
三部初譯涅槃品數未足更至于闐得經中分復還
姑臧譯之後又遣使于闐尋得後分續譯為三十三
[004-0059c]
卷復以呪術袪疫鬼去境遜益加敬至義和三年二
月讖固辭請西行更尋涅槃經後分遜忿其欲去密
圖害之偽以資糧發遣厚賜寶貨臨發之日讖乃流
涕謂眾曰讖業對將至眾聖所不能救矣以本有心
誓義不容停既發遜果遣刺客於路害之春秋四十
九然玄談云西秦曇牟讖三藏立半滿二教即聲聞
菩薩二藏今大疏亦承用若據會解廣引文證時北
涼遣世子興國為前驗伐西秦後為吐谷渾所破興
國國遂為亂軍所殺遜大怒謂事佛無應即斥沙門
讖諫乃止又魏虜托䟦壽聞讖道術遣使迎請遜既
事讖不忍聽去魏復遣使云若不遣讖即便加兵遜
終不與據此則讖始終只在北涼不在西秦明矣評
曰清凉必有所據豈偽妄事迹乎。】

〔澤州遠法師亦
判半滿教〕」

即大隋遠法師名慧遠姓李氏燉煌人
述地持疏五卷華嚴疏七卷涅槃疏十卷維摩勝鬘
等皆有所述又制華嚴十地十卷疏訖夢登須彌四
顧周望唯海水又見佛像色身紫金在寶樹下北首
而臥體有塵埃初見敬禮後以衣拂周遍光淨覺知
所撰文疏頗有順化之益今云判半滿若大鈔云彼
涅槃疏立聲聞菩薩二藏然後會云亦同半滿若教
章探玄唯指彼立漸頓二教玄文亦云立漸頓二教
然後會之謂不出半滿二教然大略是同義無差別
也。】

〔唐初印公判屈曲平道二教〕」

教章云敏公立此
二教若探玄云江南印敏二師立屈曲平道二教則
[004-0060a]
知二師建立是同故互舉之耳今鈔則云一釋迦屈
曲教隨機說故即涅槃法華等經是也二舍那平道
教稱性說故即華嚴是也蘭盆疏云釋迦化身說隨
機權教舍那真身說究竟實教與此大略相似然外
宗諱之如法華涅槃皆釋迦化身所說豈得立為權
教耶答祖師云且順印敏二師立教通相之意也後
連半滿辯順違云前且對小顯大半滿後則約佛化儀
屈曲平道但滿及屈曲闕分權實了不了餘亦有理謂半
字小乘平道一乘義無殊也故知且順彼師故作是
說焉可執為定量又亦可且據法華先說三乘故通
相指之問法華屬三車耶答否也文在三乘意在一
乘後破三顯一故然則圓覺了義之經是舍那所說
猶不可同日而語也若會解五云圓覺雖云本末無
遮頓開演涅槃雖空不空等一時頓演只是屈曲竝
屬同教評曰法華涅槃既屬同教巳顯屈曲中自有
了義明矣同教一乘非是權故問圓覺多云屬會會
解云同教一乘者畢竟何屬耶答圭峯云是會三所
歸之一攝此經尚非能會之一豈屬所會之三耶。】


「〔齊梁晉宋之間南中諸師同判三種教〕」

謂頓漸
不定天台云南朝即京江之南以此四代皆都建康
而曰南朝頓漸二教約佛化時分說非約所詮之理
有頓漸三不定者不定是成頓說又不定是三時五
時先小後大漸次而說。】

〔始自鹿苑終於鶴林三時
五時名為漸教〕」

三時者注云一有二空三不空不
[004-0060b]
有中道之教五時者注云於三時之後加同歸常住
之二辨疑悞云既標齊梁晉宋之間南中諸師同判
三教初頓二漸三不定第二漸中分五時據南中諸
師有二五時劉虬云初人天二有三空四同歸五常
住又慧觀師亦有五時若約三時岌法師初有次空
三常住雖清涼謂大同唐奘師及真諦三輪然以常
住為第三故云大同亦非有空中道為次有空中道
之三時即奘師所立又屬唐時今指南中不應直指
奘師三時注之若前後汎說三時不妨作此說此中
正敘南中便以奘師三時銘之似乎小濫評曰今謂
不然凡言五時有四種之別此即今家五時常所指
用謂戒賢三時之後加二以為五時者是也巳見三中
此三教不辨違者前二大同前二師故又總在次文
違妨諸德中故隨遇上根即頓詮一真覺性常住之
理問依此所指頓詮一真覺性等圓覺即逐機頓門
矣何故下文本末無遮頓演說指作化儀耶答頓有
三勢一化儀頓有二一最初頓說華嚴一乘後漸說
三乘故二大同光統前後說空不空為漸同時說空
不空為頓演義指如涅槃經說依此則化儀頓亦通
終頓二化法頓即華嚴經佛初成道稱性說故此唯
華嚴圓教前四皆化法漸演義云約化法言之頓中
化法不異漸中俱名為漸則知前四竝是化法之漸
三逐機頓不局三時五時隨遇上根凡夫頓詮覺性
故此唯第四頓教即圓覺勝鬘等經清涼有此三勢
[004-0060c]
分之若取同頓同實非即圓通義華嚴亦有一分逐
機之義見禪源詮又禪源詮唯指華嚴為化儀頓今
化儀者本末同時演故注。】

〔注六年便說央堀乃至
圓覺皆此類也〕」

清涼云成道六年內說央堀那得
專於先小後大為遮此難故立不定次云別有一經
而明佛性常住即勝鬘等為不定若大疏云別有一
經而明常住圓頓之理即勝鬘圓覺次云又亦有大
先於小經即央堀等在小乘之前或曰今注既云六
年說央堀及如來藏經皆明大乘深理乃至勝鬘圓
覺皆此類也即合圓覺在六年中故知此經不出五
時說也今謂結云皆此類者但顯皆明大乘深理不
定之類耳圓覺若六年內說豈得彼二處指在前後
耶又於大先於小經之下注云央堀者可見唯央堀
在其六年內說耳苟曰不然五時都不開圓覺斯言
應虗說耶。】

〔天台大師立藏通別圓四教〕」

然此即化
法四教又有化儀四教謂頓漸祕密不定頓教通圓
別二教餘三通四教以華嚴兼別故故云華嚴頓中
之圓法華漸中之圓漸頓之儀二經則異圓教化法
二經不殊止就化儀論又詺圓教亦名頓教故云華
嚴是頓頓法華是漸頓此約化法大師本意如是荊
溪却云法華非頓非漸雙收華嚴與諸漸教人云過
頭台教見演義然只依前說吾宗未必肯受況又
他說一人斥南中諸師云若不加不定則招難尤多
雖加不定猶有妨難故今鈔結云上來諸德判教皆
[004-0061a]
互有闕略或有違妨故未可全依然上諸師德行僧
傳備陳只如智者大師靈山聽法憶在於斯抑揚聖
教建立差殊殊途同歸理無別也。】


「〔疏今依賢首大師統收為五〕」

本傳云釋法藏者梵
語達多藏字賢首梵云䟦陀羅室利帝賜別疏國一
法師今鈔云謚號賢首大師恐後追謚以字首師之
號俗姓康氏本康居國人高曾蟬聯為彼國相祖自
康居來朝庇身輦下孝諱謚皇朝贈左侍中母氏夢
吞日光而孕年甫十七遊太白山聞雲華寺儼法師
講華嚴經投為上足至瀉瓶之受納以芥投針之因
緣名播招提譽流震極屬榮國夫人奄捐舘舍未易
齊衰至咸享元年藏年二十八則天聖后廣樹福田
大開講座䇿名宮禁落髮道場住太原寺證聖年中
奉敕與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譯華嚴經神龍年中
又與於林光殿譯大寶積經惟聖之所歸依惟皇之
所迴向爰受論旨為菩薩戒師太子上皇脫屣萬機
褰衣四海亦受菩薩戒因行菩薩心法師糞掃其衣
禪悅其食前後講華嚴經三十餘徧楞伽密嚴經起
信論菩薩戒經凡十部為之義疏闡其源流如千燈
光明自不隔礙如一音演說各隨類信解延載元年
於雲華寺講華嚴至十地品感香風四合五雲凝空
後於佛授記寺譯新經畢講至華藏海震動之說感
六種震地又感天華糝空光明口出先天元年十一
月十四日終大薦福寺春秋七十其年十一月二十
[004-0061b]
四日葬於神知原華嚴寺南帝念若驚聖情如失贈
鴻臚卿贈絹一千二百疋朝序飾終威儀導引莫不
備具其餘神為異十科備於崔致遠傳中師判五教
謂小始終頓圓然茲五教草創雲華周流賢首取文
義大備故以為名亦猶天台四教草創衡岳周流智
者取教義圓備此之謂也然至相搜玄唯漸頓圓三
教至孔目問答從漸開三五教方立賢首用仁含容
為務敘十家之判教不辯順違五教正義既申諸家
是非可見春秋之法褒貶存焉清涼普學力究諸宗
備敘二十餘家廣辨順違之理辭闢刊定褒貶前賢
擇善而從賢首可尚用大功至正之道繼華嚴圓頓
之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亦猶孟軻之用智辭而闢
之楊墨之道息矣孔子之道著焉。】


「〔疏一小乘教〕」

至相始立為愚法二乘教如新譯華
嚴云即貞元經清涼有貞元疏今云新經䟽者是阿陀那識行相微細究
竟無邊唯佛能知愚法聲聞亦不能覺密嚴經亦同
此說教章承之亦有此稱此約褒貶揀顯立名褒者
既言愚法以顯不愚於人空貶者揀異始教分解法
空故云愚法至於探玄但云小乘教意謂望上大乘
教小對立揀貶亦彰清涼圭峯承之本傳云於天台
四教加於頓教以成五教玄文亦云大同天台但加
頓教然亦大槩言之所立稍異如天台云藏教者依
法華經云不得親近小乘三藏學者依此立名藏教
然既云不得親近小乘三藏學者明知自有大乘三
[004-0061c]
藏以此立名豈不濫耶故苑公刊定以四失破之一
濫涉大乘失二大無三藏失等故清涼救云三藏雖
通大小為對外道舊醫之特立三藏教故以大乘雖
有三藏竝融拂故亦猶五塵皆色而色獨得總名故
智論獨以三藏詺於小乘又況小乘亦有修大乘行
者如三十四心斷結成真佛等故不名小乘而名藏
教亦有理在問若爾今家何不依之却立小乘教耶
答瓜田不納履清涼縱之故作是說若奪之如探云
雖有修大乘行者所入涅槃與二乘無別又教章云
小乘中三始別終同以俱羅漢既俱小乘之異名曰
小乘即無所濫是故真云小乘更加愚法二字揀異
通大之小耳然此小乘教亦得云始教即漸教之始
大鈔云小乘亦可名為漸之始教等。】


「〔二大乘始教〕」

大乘二字貫下終教。】


「〔三終教〕」

對上大乘之始今是大乘之終也。】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