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61 圓覺經疏鈔隨文要解-元-清遠 (master)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三
沙門凊遠 述


「〔疏理絕修證〕」

覺性平等初無聖凡安有修證是故
經云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約有垢染說名眾生對離
幻垢說名菩薩於實相中實無若干之相故知圓覺
本性絕於修證也。】

〔非性性有〕」

疏云非性前五性及
輪迴差別之性。】

〔性有〕」

者差別之性皆有圓覺如金
剛法身非相好相好非不法身喻中金非師子有金
修者隨也謂此覺性不守自性隨諸差別性起差別
性起時金覺性起覺性平等無取證者如眼自不見
眼。】

〔疏智似階差〕」

圓覺無證對機說證以能證之智
造所證之理未忘能所之相故分階降之別非實有
[003-0037b]
階差之相故云似也。】

〔眾生迷倒〕」

若無迷倒則無一
切幻化既有迷倒起妄功用乃有差別。】

〔疏覺前前
非名後後位〕」

機修證既無階差今明差別之相有
凡賢聖果之殊且初凡位則息妄顯真於淨起解計
心在淨而不自在謂上根凡夫聞法覺悟所證未極
故名凡位二賢位則見前凡位淨解為礙能斷於解
礙猶有覺礙之病以所覺是礙能覺亦礙既前覺前
非能覺亦非也故經云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
覺名為賢位三聖位則能覺前解礙覺礙二俱是礙
則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如智平等無能所相也故經
云礙巳斷滅無滅礙者名為聖位四果位則前之諸
位見有所覺能覺之殊是則猶為障礙此則照了境
由心現元是自心本自知覺不必知上起知一切諸
法皆同真實無所障礙故經云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法猶如虗空
名為果位如上四位對機說證名為依位漸證展轉
覺前前之非展轉證後後之位即論中逆次約息除
生住異滅四相麤細寄顯反疏四位以明始覺分齊
是故此經四位與彼四位泯齊是同。】

〔疏況妄忘起
滅〕」

前即依位漸證此即妄心頓證由前就機既有
深淺今恐人分別悟入無期故示圓頓安心於覺成
真隨順先是隨相此當離相。】

〔經云一切菩薩乃至
隨順覺性〕」

經云但諸菩薩此云一切菩薩然義亦
無別下釋此忘心頓證文有三今初忘心入覺又二
[003-0037c]
今初指示妄心文云。】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妄念者攀緣取
著別法也有念則違覺故今不起。】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若求真舍妄猶棄影
勞形若體妄即真似處陰影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境從心現元是自心若加
了知非幻成幻且心體本自知覺何必更加了知知上起知名為加也。】


〔於無了知不了
真實〕」

能知既寂即真實知真實即知誰知真實如眼不自見刀不自斫二依法頓入
經聞此法門至隨順覺性疏云聞此方便心無疑惑
信解無惑故不驚怖體達分明任持領受則坦然合道然此文
即教示安心於覺乃學人之急務故具引下疏注釋
之耳經云當知至一切種智成就一切種智則同於
佛佛於真覺圓明具德行者示爾一切種智由此而
得名為德等圓明無位之位問起信亦具四位與此
泯齊是同彼是終教豈與此頓教同邪答今古異說
或云無位者無彼因位謂前三位也之位者有彼果位也
或云不同終教次第地位故名無位直從凡夫入於
四位故名之位或云通終頓二教圭山云顯說惑障
懃修觀行階位勝劣全同起信等宗則是終教依位
漸次故名之位忘心頓證即是頓教不局地位故名
無位今謂起信於生滅門寄四相麤細以顯返流四
位以明始覺分齊然始教正說四位但不知從真而
起起信說從真而起四相故返流則成於四位以是
生滅門明始覺分齊即是終教始覺同本無始本之
異亦即頓教由是賢首為正終兼頓晉水文□圭山亦正
終兼頓若釋論只作頓門故云今經四位與彼四位
泯齊是同然無位之位者如釋論云雜亂住即分流
[003-0038a]
楞伽亦得言有地位亦得言無故云寄言顯位或寄
顯無位清涼取無義云頓教無位即理絕修證圓覺
理體不容地位故行人所造力有不等似分階降即
智似階差然。】


「〔理絕修證智似階差〕」

上顯非二義良由隨相即離
相故而云無位之位不同餘經實有地位也況妄忘
起滅者即進顯智似階差中妄忘起滅謂依位之妄
心妄心之依位是為無位之位故第十鈔云凡賢聖
果等級行相遂與始終說之知非是令佗作此解行
若是後段即教示令如此安心用意不是傍說巳歷
之事後段者即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又鈔三云修證地位并五性差
別法相宗旨趣以茲鈔證即知依位漸證同前五性
之文皆前教行相但舉之令知故知非頓教實有地
位如下文云此經地位一一離相又如隨順覺性下
注云此經不局地位故不標人既云不局地位故知
頓教無位也之位者即傍說巳歷之事耳問下文云
依位漸證即終教忘心頓證即頓教豈非通終頓邪
答約教配之依位義門與終教是同今以頓具漸門
之義故皆是頓教也只如前引鈔云修證地位并五
性差別法相宗旨趣亦是配同始教相宗其義即頓
門所具耳又依位漸證正同華嚴先以差別因果同
於前教忘心頓證同彼後以平等因果融之即圓融
之行布以此經凡位入時即入賢聖果位同彼行布
不礙圓融也鞭撻辨若餘經則不然是故妄心頓證
[003-0038b]
疏文指同華嚴行布圓融也。】

〔鞭撻〕」

辨疑誤破云古
本云鞭捶大鈔云不勞打著齊師不合改捶為撻今
謂捶者擊也撻打也若順大鈔不勞打著撻字亦無
害也。】

〔駃馬〕」

音決駃騠良馬也生七日超母又音快
日行千里曰快馬。】

〔唯念寶性〕」

本論問中云唯念真
如答中云雖念寶性次云雖念真如今次二唯字刀
筆之誤然義亦可通。】

〔以垢無量〕」

前文舉喻以答。】


「〔如是眾生〕」

下即正合此則委釋須修行之所以。】


「〔若人修行〕」

下出善法之所以云順真故。】


「〔願說一切方便并修行人〕」

上句問所修之行下句
問能修之人。】

〔無上妙覺周遍十方於諸修行實無
有二〕」

此明稱性之行謂色心不二凡聖無差皆依
覺性故平等無二故經云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
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
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隨機之行根性
萬差教亦無量圓攝所歸三門收盡。】

〔泯相諸神觀〕」


【經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先了悟
身中淨圓覺性故故云淨覺心取靜為行凡夫用妄
心菩薩用覺心覺心初建力尚尫微理宜取靜安詳
方能展照論云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
氣息形色見聞覺知當知唯心無外境界等不依諸
相以靜澄心諸念不起故云泯相澄神。】

〔奢摩佗〕」


翻止即定之異名寂靜義也謂於染淨等境心不妄
緣故又止即定之初門。】

〔起幻銷塵觀〕」

因起幻智以
[003-0038c]
除諸幻八萬塵勞稱真清淨云起幻銷塵。】

〔三摩鉢
提〕」

亦名三摩鉢底此云等至等持之中能至勝位
故又等謂齊等離沈掉故至謂至到到勝定故。】

〔絕
待靈心觀〕」

非關真妄不對有空直照靈知而為觀
行故云絕待靈心。】

〔禪那〕」

此云靜慮即慮而靜故無
散動定也即靜而慮故非無記慧也定慧均等故名
靜慮。】

〔非覺違拒至非覺入故〕」

但以妄想執我故不
能入。】

〔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入即不信解行非覺能入若覺能入不入之時應覺
違拒如人自不斷命愛身斷身則違愛是故貧苦保
命不自斷也。】

〔眾生生無慧目〕」

有我不覺我如眼不
自見眼。】

〔讚喜謗瞋〕」

讚喜謗瞋以驗我經云讚嘆彼
法即生歡喜誹謗彼法便生瞋恨。】

〔四相〕」

此經四相
雖名同諸教而行相深密從麤至細展轉難除若諸
經則迷識境謂金剛四相等以自體為我相計我趣
於餘趣為人相計我盛衰種種異相續為眾生相計
我一報命根不斷而住為壽者相此約三世橫論無
淺深之別若斷此者除我執證初果若此經則迷智
境一認證為我二悟我成人三了迹迹生四潛如命
初一為總後三為別一道竪論約觀行修證以智證
理能所難忘故有四相即上根凡夫除此四相即除
我法二執便超識境即發心住同彼漸教登地金剛
事苑云二種四相俱是迷境所起約惑約體不同故
分識智無非我相此經雙具今謂不然具如下文當卷。】
[003-0039a]


「〔不著二乘乃至心常清淨〕」

經連上文云不著聲聞
緣覺境界巳上皆正知見人之順行乃至巳下逆行
經云雖現塵勞心恒清淨雖有妻子常修梵行即注
中不著凡夫也。】


「〔當求一切正知見云云心不住云云〕」

者家等正知
見人之義非經文也如疏云善達覺性不因修生決
擇無疑名正知見。】

〔心不住相〕」

者離凡夫煩惱境界
謂不住色心等。】

〔一作病〕」

經若有人言我於本心作
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疏
云謂思惟揣度計校籌量興心運為擬作行相終諸
善業營眾福田於多行門隨執其一託此一行欲契
覺心既是造作生情豈合無為覺照故說為病。】

〔欲
求圓覺乃至圓覺非作得故〕」

經云欲求圓覺彼圓
覺性非作得故然恐圭山別有深意而乃至不然不
應以乃至二字替彼性二字也病科云生心造作任
意浮沈止息忘情滅除心境疏云心病無邊要唯此
四隨有其一即不堪為師是故經云彼善知識應離
四病經若有人言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
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
任有故說名為病意云生死本空更何所斷涅槃本
寂何假修求不厭不欣無起滅念好事惡事一切不
拘逢飢即飡遇衣即著睡來即臥興來即行此則放
縱不拘任彼一切即成無記寧契覺心故云非任有
故三止病經若有人言我今自心永斷諸念得一切
[003-0039b]
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
病生心恐非隨情慮失故此止息妄心欲求合覺寧
知覺性本無妄念可止又況真本無念念既乖真性
本無止止巳違性故云非止合故經云動念息念皆歸
迷悶止病之謂也又云於諸妄心亦不息滅止病出
體之謂也四滅病經若有人言我永斷一切煩惱身
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虗妄境界一切永寂欲
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前但止息妄
念令寂此則計於身心根塵本來空寂煩惱之本即
是身心若執身心煩惱何斷斷盡煩惱空却身心根
塵何有擬將此心欲求圓覺是不可得良由覺體圓
明不唯寂滅滅惑住寂豈得相應故云彼圓覺性非
寂相故然此四行隨落一門則知是病而有二意一
四中皆無觀慧二但以率心偏住一行不能廣窮聖
意執一為圓是以經文總訶為病若能四皆通達不
滯一門即此四中竝皆入道雖作種種行元來任運
清閑雖頓覺身心本空習起還須息滅又須常冥覺
體不得取四為心淨名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道場加行下根修證〕」

圓覺菩薩問云我等今者巳
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
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佛
答云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
祕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乃至當立期限
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
[003-0039c]
居謂令施設形像具云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
來常住之日懸諸旛華經三七日乃至過三七日一
向攝念若經夏首三月安居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
彼所聞等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科云誡取
邪證解其所信終其所解證其所終今明證得境界
若非本所信等法即不應取經文三觀之後一一如
是誡之。】

〔別習者若修奢摩佗乃至靜極便覺〕」

次文
云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乃至能
知一世界百千世界眾生心念若修三摩缽提先當
憶想十方如來次文云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
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薰成種若修行
禪那先取數門至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
如目覩所受用物是名三觀初首方便用數息觀門
治諸觀由依息調心故了知心中生住滅念乃至於
行住坐臥悉見悉知乃至超簡萬物非唯能知雨滴
也。】

〔是名〕」

等者鈔具引一觀經文連次是名三觀初
首方便此二句乃是答三觀之文鈔從簡故連次引
之。】

〔徧循三觀至如來出現於世〕」

三觀雖各有證相
理實徧脩方契圓覺三觀既備則萬行巳圓故就此
人巳名佛出又即此人本覺離念名為佛出互習三
觀有人色相所礙空靜之觀難成先觀色幻幻即全
空靜觀方成有人實色礙心難修幻觀先知其體本
無而不妨覩相假幻之觀方成有人修中難成絕待
先知假全空而無假空全假而無空空假俱無絕於
[003-0040a]
對待方成寂滅乃至先後綺互隨宜學之。】

〔疏業障
惑障而銷亡〕」

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即業障銷亡先
斷憎愛嫉妬諂曲即惑障銷亡。】

〔成就慧身〕」

華嚴經
云知一切法即心自在性靜極也即覺佗成就慧身覺徧不由
佗悟自覺覺法自性即名為佛見夫心性豈有自佗寂
而能知名為正覺。】


「〔疏聞五種名超剎寶施福〕」

聞名得福故舉寶施以
為喻。】

〔疏說半偈義勝河沙小乘〕」

宣說生慧故舉羅
漢以為喻。】


「〔得意者無一二〕」

大鈔云得意者一二對上千萬於
文大鈔為優今鈔云無一二愈見難得其人於義不
妨甚善。】

〔能立與能破〕」

等因明立諸量現量比量聖
言量比量有三一自比量如薩婆多立無表色為實
色謂自立義令佗解了二佗比量於佗立中出宗因
過如大乘破彼云汝無表色非是實色許無對故三
共比量於佗立中出比量過能立能破現量比量此
四各有真似故成於八一對敵申量三分圓明分即支也
開曉於賓故名能立以賓為佗以主為自二斥量非圓彈支有
謬示悟於主故名能破即釋第一句謂自悟悟佗三
對敵申量三支闕謬非曉於敵故名似立四妄斥非
圓彈支有謬不悟於主故名似破即釋反似唯悟佗
情中謂悟佗理實非也五如云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以
從緣合即無性故無性之性是所證理如是知者是
正智生是自相處轉名真現量六如云色是無常知
[003-0040b]
從緣生剎那滅故故是無常此藉因緣相應智起是
真比量即釋第三句謂自悟悟佗七一切色法眾緣
和合故攬眾徵以成名一合相如是見者是有分別
智於義異轉故名似現量八色法無常計之為常以
相續覆故即似因智起計之為常即相違解起名似
比量即釋反似唯自悟情中謂自悟也演義十九二十五。】

〔依文
熟記而揚於人〕」

大鈔云宣揚於人宣字為正。】

〔寶
性〕」

佛性論堅慧菩薩造寶性論天親菩薩造佛性
論竝釋如來藏經菩提資粮等論有本云思益資糧
今謂菩提為正。】

〔義理隱匿〕」

大鈔連次云空有卷軸
在經藏中若依大鈔則了義匿於龍藏之義顯然依
此亦通不甚利害。】


「〔仲虺許鬼反之誥〕」

商書也商放桀于南巢仲虺作誥
康誥等皆尚書篇名也。】

〔竺墳〕」

墳者典墳三皇之書
謂之三墳言大道也聖人在唯文藉之在如墳之所
在故云墳五常之書謂此之五典言常道也夏商周
之書謂之誥虙犧始書八卦結繩之政八卦之說謂
之八索所白切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即上古帝王遺
書也。】

〔兼覆疏講〕」

或云大鈔無此一句況在俗不應
覆講今謂見遙稟書在俗亦自覆講知此不妄也。】


「〔筌喻言詮蹄喻名教〕」

或云次文云蹄喻言筌喻象
此與下文相反甚極有妨大鈔無此二句此應多却
當削去之今謂不然此二句乃釋疏中俱溺筌蹄也
若就疏文故當如此指配二俱可妄無害大旨次文
[003-0040c]
約周易略例指配亦當如是也。】

〔注言後象生象後
意生〕」

大鈔辨疑悞新本略鈔俱曰言從象生象從
意生今書略例全文及唐璹所注云夫象者出意者
立象所以表出其意作其言意顯明其象若乾能變化龍是變物欲明乾象假龍以明乾欲明龍者假言
以象龍龍則象意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象以表意言以盡象言生

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若言能生龍尋言可以觀龍象生於意故
可尋象觀意乾能明意尋乾以觀其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意之盡也
象以盡之象之著也言以著之然今詳唐注謂言能生象象能生意

以後字為正若本經別注云言從象生象從意生大
鈔等為據如云制人制於人制人者巳能制人巳為
主制於人則巳受制於人人為主今言生於象象生
於意者謂言於象生象於意生依此以從字為正然
於此二有取舍者寧取從字。】

〔解曰以蹄喻言以筌
喻象〕」

唐璹之注略例此即彼所注也。】

〔注應物為
徵〕」

徵兆也。】

〔何必坤乃為牛乾乃為馬〕」

天乾於物
配馬地坤於物配牛艮狗巽鷄坎豕離雉震龍兌羊
即八卦取象。】

〔注巧推六位〕」

即乾三壬三甲坤三癸
三乙艮六丙巽六辛等巳上據易前六位圖若據略
例云夫位者別貴賤之地待才用之宅也爻者守位
分之任應貴賤之序者也統而論之爻之所處則謂
之位卦以六爻而成則不得不謂之六位而成也。】


「〔糟粕〕」

本經粕音魄馬云爛食曰魄謂魂魄也一云
糟爛為魄又普各反許云巳漉麤糟曰粕今鈔云酒
糟麻粕也所用後義。】

〔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
[003-0041a]
貴者意也〕」

所以署書貴宣於語所以宣語者貴表於
意。】

〔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隨從也意之所出
從道而來道非聲色故不可以傳說。】

〔故視而可見
者形與色也〕」

云云至得彼之情目之所見耳之所
聞莫過形色名聲得盡也世人不達至理以謂形名
聲色足以盡大道之情實。】

〔注得彼情唯忘意〕」

本注
云忘言大鈔亦云忘言今以忘言為正然取前注所
貴恒在言意之表忘意亦通。】

〔斵輪徐則甘而不固
疾則苦而不入至有數存焉於其間〕」

徐緩也疾急
也數術也斵輪失所則不固不入得其宜則口不能
言也故扁之術不能示其子子亦不能稟其教故老
不免斤斧之勞欲明至道之深玄不可傳授故寄桓
公輪扁略顯忘言之致耳。】


「〔受得此圓覺經讀之兩帋以來不覺身心喜躍無
可比喻〕」

或曰智者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
來於是大悟即此是悟門圭山止言讀之兩帋巳來
身心喜躍悟門在甚麼處對曰即此是悟門況法無
門戶悟而入之者即是悟門如擊竹觀桃之類是也
而先賢古德悟門不一豈得同哉。】

〔良由此經具法
性法相破相三宗經論南北頓漸兩宗禪門又分同
華嚴圓教〕」

普眼二空觀及顯塵識界一一清淨如
大般若五性差別修證地位如法相宗道場加行下
根修證頓悟漸修同於北宗其餘可見。】

〔研精覃思〕」


覃徒含切及也延也。】

〔亦未敢修疏綸緒〕」

大鈔云條流綸緒大
[003-0041b]
鈔似覺義長然此鈔義亦可通下文有再修為疏之
言也。】

〔三年夏中方遂功畢〕」

此云夏中大鈔云夏終
下文云三年秋冬方得終畢據此又應多一夏字雖
無甚利害亦要前後相屬耳此義如前釋本起因中
所釋前鈔不見所釋本起最初之心便指下疏却是
下疏云夫求果者必觀於因因若不真果還是妄如
造真金佛像先須辨得真金成像之時體無增減正
當此義此中所指前文者不可得而考之也或云前
文義亦有之或云上下道理是同故指之也辨疑悞
云今指前鈔者有失檢對大鈔亦然。】


「〔注下雖具引講時但標初兩句即得也〕」

詳此注而
大鈔具引下文故云講時但標初兩句即得此既除
之只存兩句不用全文故知此注理不當也全文云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云云想校勘率易若
以名可名為欲兩句亦無害也注當如本注云當以
注安巳本注云安民注方可本注云不可然依本注
頗善。】

〔彼經義訣云云〕」

大鈔云訣義云五蘊諸行從
因緣生緣會即生緣離即滅次云夫生必滅滅巳更
生滅滅無生滅生無滅今鈔缺於緣會即生及滅滅
無生二句依大鈔補之庶得文義穩暢依此從略亦
無害也。】

〔諸行無常〕」

色心等殊竝是有為法體故名
為行。】

〔佛讚純陀〕」

此云妙義純音準涅槃云凡是有
心定當作佛彼是漸教今何用之答心同佛心頓漸
無別。】
[003-0041c]


「〔一切種智〕」

即諸佛究竟圓滿果位之智種即種類
無法不通之義世出世法無不了知故亦名無障礙
解脫智權實自在故亦名一切智智又大品云一切
智即聲聞道種智即菩薩一切種智即佛佛兼前二
亦含根後二智大疏五十八。】

〔展轉五重推尋度生
之行始自多聞故也〕」

此五重配五地後後起於前
前中三能所起後四竝為佛智之因一無障礙解脫
智即佛無礙智二是八地如實覺三是四地無行慧
四是三地禪定五亦三地多聞然佛智之因乃通十
地偏舉此三者三地聞修近所行故四地是慧增之
首故八地無功用之初故。】

〔厭離一切有為云云〕」


有三句即是三因此一句是離妄想因。】

〔愍念一切
眾生〕」

是不離一切世間因。】

〔知一切智智〕」

是發精
進因初後是智中悲以悲智為因能求於方便大經
疏五十八欲依如來智慧救度眾生一切智智即是
佛智欲修將有益之智救度可愍之眾生作是思惟
思求方便攝行。】

〔隨在煩惱大苦之中〕」

即惑業苦經
文闕於業字。】

〔一切法如實覺〕」

注。】

〔覺一切法至由此
故方便能斷惑起用也〕」

八不動地無生法忍覺一
切法皆如實性覺實性故方能斷惑然以大疏照之
由字之下少一覺字方字之下多一便字。】

〔無行無
生行慧光〕」

色心等殊是有為法體故名為行四地
菩薩了自佗同緣生無性成無分別此慧非定不發。】


「〔禪善巧決定智〕」

善巧者得三地滿勝進分禪故決
[003-0042a]
定者於四地中決能發慧故。】

〔菩薩如是觀察云云〕」


【躡前標後。】

〔日夜惟願聞法喜法云云〕」

如是十種求
法行前三約聽聞時次三約自佗利時順法則自讀
佗說順所聞法思之後三約修大鈔四十云初三唯
聞次三通思第七唯思後三唯修又望後厭分此十
種俱是聞慧。】

〔菩薩如是勤求佛法云云〕」

況捨外財
故內外財無不能捨雙捨內外無有恭敬而不能行
云云內財敬事。】

〔若聞一句未聞之法云云〕」

輕財重
法彼注經疏此與前況捨外財互却以輕財輕位義
相類故。】

〔注及輪王位云云〕」

輕位重法具云若聞一
句未曾聞法生大歡喜勝得轉輪王位云云注。】

〔若
有人言我有一句未聞法乃至火坑云云〕」

甘苦重
法云云者具云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說法能淨
菩薩行若能入大火坑受極大苦當以相與菩薩思
念假使大千世界大火滿中尚欲從於梵天之上投
身而下況小火坑而不能入然七仞之言非本經云
耳應別有據。】

〔如是求法云云〕」

正修行因。】

〔乃至於
空閑處云云〕」

攝心安住菩薩住此發光地時即離
欲惡不善法住初禪。】

〔相傳路逢羅剎之事〕」

阿難請
問世尊羅剎面白何也佛言羅剎畏日光故唯背日
行以不見日故面白阿難後因路逢羅剎被之所逐
偶思佛語遂向日行得免難焉故說偈云勤向第一
云云或云是佛因地之事今鈔則云相傳路逢羅
剎之事異出不可拘也。】
[003-0042b]


「〔一百一十城〕」

疏云百城求友即言其大數也友必
依城或一城值多友或一友歷多城正云一百一十
城表十地等覺一具十故。】


「〔端倪〕」

出莊子彼注云端緒也涯也倪畔也。】

〔六年
於東都再講〕」

襄陽講罷暫往東都邐迆欲拜覲疏
主遇夏且止永目寺襄陽徒眾尋訪於是再講。】

〔晝
夜不離前後雖於諸寺講傳〕」

對古本多一前字若
云晝夜不離前後則使雖於諸寺講傳與初二年專
事疏主同時也今云後雖於諸寺講傳方見初二年
專事疏主晝夜不離兩不同時耳然若云前後雖於
諸寺講傳義亦可通。】

〔泰恭斷臂慶法〕」

泰恭者即圭
峰之高弟得法喜樂不惜支分既申上疏主疏主清
涼國師批示云泰恭斷臂重法情至加其懇禱然半
偈亡軀一句投火教有文矣意存身外有重法之寶
爾宜誡之後學勿使効之當斷其情慮勿斷其形骸
當斬其妄心母斬其支分則淺識異學安其所不驚
視苟俗無髮膚之誡則玄化不廣而自博矣。】

〔孟浪〕」


【出莊子齊物篇注云率略也。】

〔然仲尼傾蓋〕」

然者生
起下文。】

〔不面而傳〕」

未知有也傾蓋即駐車也家語
孔子之郯遇程子於途傾蓋而語終日甚悅謂子路
曰取束帛以贈先生。】

〔伯牙絕絃〕」

子期云喪伯牙絕
絃列子曰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
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
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呂氏春
[003-0042c]
秋曰子期死伯牙破琴絕絃終身不復鼓以為世無
足為鼓者絕情雪切又子悅切。】


「〔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云云〕」

五百聲聞得記歡
喜悔過自謂巳得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人得少為
足。】

〔譬如有人至親友家乃至到於佗國〕」

今鈔云至
於佗國義雖不遠若依本經當用到字。】

〔法合可知〕」


【下法合云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今發一切
智心而尋忘失不知不覺。】

〔繫珠有二說一約結緣
釋〕」

結繫也約繫珠時此約事也天台宗云十六王
子覆講法華大乘之緣繫珠之始也故經云為菩薩
時教化我等圭山云五百受記即華嚴五百聲聞也
即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時繫也宗途之別釋
義少殊佛意多含在人消釋。】

〔煩惱心中聞熏為醉
酒〕」

禪源詮云五百受記即華嚴五百聲聞以聾盲
如醉也與今鈔小異。】

〔證小涅槃不求大果〕」

唯以大
小對簡彼經比比皆然約事唯破二乘實滅故以大
乘即一乘故。】

〔以因易果〕」

三乘之果無非佛因汝等
所行是菩薩道。】

〔二約天真本性釋〕」

此約理也天真
本性即本覺也。】

〔為衣食調伏故艱難〕」

到於佗國為
衣食故懃力求索甚大艱難曾聞疏主大鈔云初遇
遂州和尚稟學禪門今逢疏主和尚即是再逢又云
若約宿種二師皆是再逢今鈔不然者彼是大鈔故
須當廣敘此是略鈔意在弘教故唯敘疏主。】

〔若非
釋迦降迹出現演說〕」

既是釋迦出現演說此門何
[003-0043a]
言舍那為說主耶此約現相一代教法無非釋迦所
說故。】

〔故智論云假使頂戴經塵劫云云〕」

此偈演義
謂引地經雖曰地經之偈智論用之今別智論辨疑
悞云即地經非智論者然圭山豈不知是地經耶。】


「〔孤窮困迫〕」

注。】

〔又一事不得即一切為孤一中不得
含一切為窮〕」

本疏注云無父曰孤塗盡曰窮任重
無贊曰困強力所逼曰迫現報巳受不可救拔故云
無救當報因招無善為依故云無依今注即疏外之
義故云又也。】

〔不得一即一切〕」

者處三乘則一相孤
門即指釋迦所說隨機權教耳然今則鈔云即為孤
多却即字又既不用本疏之注又字似無用。】


「〔由見般若破相〕」

破相之言通後諸教非但始教克
的言之即真空觀之旨趣八部無相大乘之極致或
因見此破相之說決謂金剛祇作始教者不知其可
也。】

〔令講者尅意記持經文以將釋於此疏〕」

辨疑誤
云應記持疏文將釋於此經無以經釋疏之理必傳
寫之誤今謂由綸貫故記持經文於疏解釋義有所
歸謂之記持經文以將釋疏非謂以經消疏也或云
用經為疏復將經釋疏祖意多含斯言互善。】

〔五部
律等〕」

曇無德部薩婆多部彌沙塞部迦葉遺部婆
麤富羅部初即四分二即十誦三即五分。】

〔長慶三
年夏於豐德寺因聽次采集律文〕」

辨疑誤云次前
云長慶二年於豐德寺綸貫華嚴教逢斯典處鈔云
長慶元年正月居草堂寺絕迹息緣二年春率愚為
[003-0043b]
疏三年夏中功畢方為疏解處乃云三年秋冬修疏
終畢何得自敘年月居處如是相違此不可和會矣
今謂草堂豐德同在一山有何不可所敘年月但言
大槩豈得略不從容專於一邪此皆現量據實而敘
初非淵邃法義之難明於此自不必疑者自敘行事
終不虗也。】


「〔摩尼梵語此云如意〕」

釋論一道贊釋有三義一即
諸佛舍利法欲滅時變為寶珠利益眾生如千歲冰
化為玻瓈珠二或金翅鳥王命終之後身從火化唯
心獨存變作如是珠三或龍等福力自然顯現此珠
能生海寶。】

〔不如此經一道頓入乃至煩惱冰銷玅
用神功一生可獲〕」

上是其宗乃至煩惱冰銷巳下
是趣。】

〔若約文義富博乃至以投頓悟初機即不如
圓覺〕」

然華嚴無法不持無機不被今云指體以投
頓悟初機但取投一類頓機之初心者無偕此經以
彼華嚴初心之流造次難入故然評茲鈔意此經與
華嚴皆被頓悟之機但揀初心以異華嚴耳或謂此
經屬三乘者機教相須豈得機被圓頓教屬權乘乎
既云唯被機不共教明矣豈曰同教乎或曰是異時
三乘意又在青山外正同南宗頓旨謂之方便其可
得乎。】


「〔箴論讚頌〕」

箴者規也戒也刺也餘可準知。】


「〔疏禪兼頓漸〕」

鈔頓漸者南宗及天台止觀玅旨也
大疏云禪兼南北大鈔云南北者兩宗禪門中玅旨
[003-0043c]
也或云大疏云南北鈔云兩宗疏鈔不別略疏云頓
漸鈔云南宗及天台止觀應改南字云兩宗方備南
北兩宗今謂不然大疏鈔以北宗之漸禪攝天台止
觀略疏鈔以天台止觀攝北宗之漸禪蓋北宗天台
皆漸故行相是同互舉之耳足見圭山意度深遠。】


「〔疏中所立章門二十三科多歷五教故云具性相
也〕」

既歷五教合具三宗由疏文窄故以性攝於空
宗如云性相二宗元出彼方蓋未攝之耳。】

〔其三觀
諸輪道場加行周備南北禪門及天台觀門〕」

大鈔
云周備北宗禪門及天台觀門或云今鈔多却南字
宜從大鈔以次文牒南宗及天台雖亦自具頓悟漸
修等乃是舉為伏難若指南宗為頓悟漸修則不舉
此伏難也今謂不然若如其說者亦應多著及天台
觀門五字也以文中雙牒彼二宗故當知三宗皆具
頓悟漸修之義今鈔牒彼二宗云雖亦自具頓悟漸
修故然有通有局若約通意三觀諸輪等頓悟漸修之義
周備三宗略鈔取此次約局意揀云南宗不名為漸以彼
漸修之義隱密故天台不名為頓以彼雖有頓理屬
經論義相故此則三觀諸輪等頓悟漸修之義正唯
北宗之旨又略疏云禪兼頓漸漸唯北宗若縱之取
其通意備於三宗故鈔具之大疏云禪兼南北北唯
秀宗漸取其局意不備南宗故鈔略之是故二鈔各
順疏釋。】


「〔疏以傳強學〕」

鈔用巳字巳者巳傳於強學疏用以
[003-0044a]
字以者用也用傳強學義俱下通疏鈔互舉耳。】


「〔是十力中三種力所知之境初即諸根勝劣力謂
信進念定慧五根有上中下故云勝劣〕」

諸根勝劣
力有五如地經所說五根者是也然信根者以四諦
為所緣之境進根者於諦生忍巳精進修習故念根
者進巳不忘修習故定根者既念巳心冥一境故慧
根者心既得定起於揀擇而修習故。】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於天地〕」

是故知天文地理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遺範法也圍周也備也謂聖人
當法天地之化而周備其理。】

〔乾知太始坤作成物〕」


【乾天陽之氣物始在氣故云知始坤地陰之形造作
成物初始無形未有營作故但云知巳成之物事可
營為作。】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易音異易略也無所
造作以此為知故曰易知簡省也簡省凝靜不須繁
勞以此為能故曰簡能餘義如注。】

〔易知則有親〕」


意易知則相知親故曰有親。】

〔易從則有功〕」

於事易
從不有繁勞其功自就重說坤以簡為能於事簡省
則易可從此論聖人法乾坤易簡則有所益也。】

〔有
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物既和親無相殘害故可
久事業有功則積漸可大。】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
則賢人之業〕」

賢人之德能養萬物能使物長久功
勞既大是賢人之事業。】

〔注聖人不為〕」

聖人顯藏用
唯見生養不見其何以生養其猶日月見其照臨不
知其何以照臨此乃聖人用無為以及天下也。】

〔注
[003-0044b]
德業既成則入於形器故以賢人目其德業〕」

德業
未成為猶虗無德業成能覆被於物在於有境是入
於形器以賢人亦事在有境故可久可大是以託賢
人以目其德業然行天地之道總天地之功乃聖人
之能事非聖人莫能行也。】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此明聖人能行易簡之化則天下萬物之理竝得其
宜矣。】

〔釋曰既合天道而化易簡也〕」

天字即大字以
上所引繫辭易簡配天地故韓注亦云擬範天地今
釋易簡不應只云天道又次引道經證云大道甚易
行等是則刀筆之誤耳。】

〔更搜精要直注本經〕」

即搜
大部疏鈔之精英要略直注本經非揀大部之麤淺
耳。】


巳下鈔第三。


「〔雖能所詮異終屬教宗〕」

有本大鈔云能所詮異屬
於終教或者因而異說分能所詮是終教但明修證
是頓教有本略鈔云屬終教宗有本云屬於教宗若
高麗印本大鈔與今略鈔同今謂雖能所證異終屬
教宗者指前七門雖能所詮異其所詮義還屬教中
所顯以此生起第八忘詮證不屬言教也。】

〔然因詮
得意〕」

詮者教也說也意即義意因教說以得義意
得意須妄詮因教說以顯理得理須妄於言詮稱理
修於觀行。】

〔次辨修證階差〕」

此之一門即是三宗被
於禪學并忘詮修證謂因前教說以會宗也。】

〔宗意
以陳〕」

此即近指宗通遠指前之宗趣以字不若用
[003-0044c]
巳字耳。】


「〔一教起因緣〕」

因緣二字有乎通別通者因由由緣
其意不別別者因親緣疎故華嚴疏各開十義今疏
云因緣是前通意不分親疎然疏中通別者約一代
時教對當經耳若起信疏無通因緣有十別因圭山
加緣字成十因緣不見親疎之別華嚴疏無別因緣。】

〔疏唯
為一大事因緣故〕」

以顯前說之方便雖說三乘於
一乘中分別說之法華是結會漸故指陳佛本意也
華嚴是稱性之教最初便說故而出現本為大華嚴
若此經有通有別如疏所列是也。】

〔疏通謂酬因酬
請〕」

華嚴疏先因後緣各開十義約因親緣疎義因十義者
法應爾故酬宿因故順機感故等緣十義者依處依
主依請人等竝是當經教興因緣酬因者酬因地之
行願此唯華嚴酬請者於中復分通別梵王請為通
即一代時教圭山約三義不通華嚴以華嚴不逐機
故剛藏等請為別局於華嚴若此經唯以十二大士
之請為別緣亦不分親疎之異問為大事因緣乃論
出現酬因酬請乃論教興何故雷同邪答在華嚴則
出現即華嚴教興以出現唯為華嚴故問順剛藏等
請即應機請也何謂不順機邪答順山王之機故彼
疏亦云順機感故。】

〔別者緣是資緣助緣〕」

大鈔云緣
是資緣事緣然因親緣疎故華嚴大疏先明十種由
致後明十種事緣資發方可說經或者的取略鈔今
謂大鈔取十種事緣資發之義與助緣之意無別不
[003-0045a]
必取舍也但二鈔用分字若約前說酬因是因酬請
是緣亦得前字大鈔用分字言分者分因親緣疎正
順鈔中別義又用前字者取疏中前之通義就酬因
酬請之別故義亦可通然不若大鈔為正。】

〔有何因
由由緣〕」

或云應改云有何因由緣由今謂大鈔云
因是因由緣是所以亦是由緣二鈔之意不別義極
可通不必改也。】

〔有何因由由緣說諸教〕」

者疏中通
義亦因緣合說耳酬因地之行願謂大願力昔行力
依願起行行成得果方能說故願力經如鈔行力經
云往行無有邊今獲神通亦無量。】

〔度上中根凡夫〕」


【即大乘始教中直進人。】

〔說一乘教顯三諦三德法
界法性究竟之理〕」

鈔合後三故終教屬一乘以次
前云說大乘教顯二空理度二乘人及上中根凡夫
即是始教故況此一乘謂三諦真實理度權教菩薩
并上上根一類凡夫義亦可見問若據大鈔謂說圓
頓一乘教顯三諦真實理度圓機眾生及地位菩薩
若爾終教豈曰圓頓邪答大小疏鈔皆合後三為一
實故皆屬圓教耳謂圓解佛性故云圓機眾生又亦
可大鈔圓頓合論故頓教獨受一乘之稱疏鈔中比
比有此意終教含在大乘漸教中不妨法華別意在
於一乘然法華亦得稱圓頓者清涼云法華是漸圓
華嚴是頓圓法華是漸頓華嚴是頓頓。】

〔度二乘人〕」


【即通大之小非愚法前大乘則度愚法二乘也。】

〔上
上根一類凡夫〕」

即一乘中直進人也對前大乘始
[003-0045b]
教此機勝故而云上上言凡夫者即橫來機非二乘
竪來者也此約漸教若圓頓教所被之機亦上上根
凡夫此經即十萬大士當機之眾圓機眾生也亦被
登地諸菩薩故云及地菩薩所說之教亦三乘深淺
不同小乘三乘一乘為三乘此即三宗。】

〔諸佛唯為
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無二無三名一佛因佛
果稱大因果幹能令物解脫稱之為事如來因此緣
此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大鈔云我法俱空
為開所顯真如為示理智不二為悟念念相應為入
又無念是開分明了了為示本來如此為悟迷悟不
二為入又一念不生前後際斷為開照體獨立為示
攝一切法為悟同一切法為入。】

〔無有餘乘若二若
三〕」

帶上無有二字貫通於下無餘乘謂無二亦無
三故云若二若三。】


「〔疏泯絕果相成圓〕」

泯絕菩提涅槃二轉依果相成
真實圓滿果世間不破出世間無盡世間法亦破出
世間法亦有盡今言不破不盡者當體是真法故煩
惱亦然。】

〔疏注無增減〕」

鈔引起信云凡夫聲聞緣覺
菩薩諸佛無有增減乃至法身即生滅門中體大相
大之文至畢竟常恒即體大從本巳下即相大初體
大人雖就位凡聖不同真體隨人未甞增減非前下
三句顯不增減所以初凡位常也次句佛位恒也後
句雙結從本下總明德相所謂下別明德相等與乃
至者超簡遍照法界義等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
[003-0045c]
身問彼生滅門中義何引證頓義耶答如鈔所注。】


「〔故知性本具者方為實果〕」

今但取此義耳如前文
顯如來實體之德亦引之為證類例同也。】


「〔本自圓真〕」

有本大鈔云本自圓具義意頗優。】

〔又
華嚴疏鈔引智論說方廣道人立空幻宗西域推為
附佛法外道〕」

彼疏云內外道有三一附佛法外道
起曰犢子方廣自以聰明讀佛經書而生一見附佛
法起故得此名故此總標犢子方廣二宗次釋方廣
云又方廣道人自作義云不生不滅如幻如化空幻
為宗龍樹斥言此非佛法亦邪見人法演義不解今
鈔多一鈔字今謂玄談云犢子部等以我法俱有為
宗似彼外道故諸部論師共推不受呼為附佛法外
道似彼諸外道所計雖殊皆立我故今鈔唯取方廣
道人立空幻不取犢子計我鈔中亦自略釋往往圭
峰通相指之共無利害。】

〔四悉檀〕」

梵語悉檀此云宗
義悉檀有四一世界二對治三為人四第一義如同
四十九具明。】


「〔疏注菩薩難意云眾生本佛今既無明十方如來
後應煩惱〕」

然有難具在鈔中下文云剛藏三難諸
典無文唯佛了知登地方受故佛意以此橫生計度
之問不合此宗理亦難答先且覈其所難斥令勿得
此疑後約妄生計度種種取捨是輪迴心非為正問
止言所問不當理耳故曉師云如有人問最先是何
人作佛此問不當理亦難答止反覈彼云汝且道最
[003-0046a]
後作佛是何人耶今事不獲巳以空華等喻答之但
第三難過最深故別為金鑛喻以斷之。】

〔先真後妄〕」


【大鈔及下文科經皆云真能生妄或謂此誤然義亦
可通以疑眾生本佛何故後起無明正疑真能生妄
亦即先真後妄故第九鈔中亦云先真後妄然彼第
九大鈔不許先真後妄者彼乃縱之耳。】

〔若但用前
空華即撥迷悟因果之相便成邪見若但用此喻金鑛
即似眾生覺性本來不淨失真常理亦成邪見故說
二喻〕」

但用此喻大鈔云但用後喻二俱可通問若
爾何故文殊章單用空華喻邪答文殊章但明信解
真正語無明空故不必金鑛之喻今此雙喻頓悟本
無煩惱漸斷惑習故二喻不可缺一又復譯師巧妙
前後不妨影略耳。】

〔疏注眾生即佛人罕能知知而
寡信信亦難解解亦難臻此境〕」

鈔云有四重展轉
難得其人大鈔開難臻為難疑難了乃有五重以漸
機難起此疑故復開之以顯優劣略鈔不開以從簡
故問今云漸機難疑難了是何地位人耶答亦難疑
難了者即終教地前機以漸機雖有利者而於此法
難信難解不能生疑故不能受此三難登地菩薩方
受剛藏之難由是大聖慈悲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騰疑啟請然疑有巳起未起之別今皆含之器耶答
此經當機觀行未成者能疑觀行含永斷故問難疑
難了是地前人能疑能了是何機器耶答此經當機
觀行未成者能疑觀行成就者能了何者此經當機
[003-0046b]
勝者一念不生前後際斷頓悟無念成佛能了此境
若觀行成就能了此境者同華嚴信滿成佛亦當起
信信根成就初發心住成正覺漸教登地菩薩亦屬
此經所被理義無別問地前人難疑難了者剛藏能
疑能了地上人也疑為分別見道即除豈登地之機
有此疑耶又況佛覈剛藏所問不當應剛藏實有此
疑耶答如百法鈔云華嚴剛藏云因此生疑隨惡道
彼問云地上菩薩何有疑耶答云此是異熟生法執
之心於境不了假說名疑非分別惑障中疑以此得
知剛藏之三疑非分別惑中疑明矣又此經十二大
士疑情問決亦是為彼於境不了者假設耳而佛覈
剛藏問不當理即是覈彼疑情未決之機也。】

〔但有
聞種無信種者今生雖聞而信亦難悟解〕」

聞是信
因信是解因。】

〔故須揀擇所聞之法不得雜熏〕」

大鈔
所聞之法下有能信之心一句辨疑悞云聞熏信不
可缺一以聞熏方能生信信熏方得解故宜依大鈔
今謂聞熏信熏要須雙具立義當然今令揀擇既揀
所聞之雜熏而無所信之境自無能信之心耳大鈔
具之今鈔從略義亦無缺。】

〔由此緣種應成四句〕」


有緣無種於人易信於法難解二有種無緣於法易
解於人難信三有緣有種雙具信解四無緣無種難
信難解。】

〔於法有種則易解〕」

大鈔云亦通易信今鈔
略之者以解必兼信故辨疑誤評第二句云豈有於
人聞法不信於法能解邪今謂難信必兼難解然則
[003-0046c]
然矣以於人無緣則易解之性未發故今作四句且
約易解之性言之耳。】

〔十二緣生生起有緒且約大
乘一重因果者〕」

然有能所引生也若小乘過去二
支因能引現在五支果所引現在三支因能生未來二支果
所生若大乘始教唯識法相宗前十現在為因後二未
來為果或前前為因後後為因若法性宗則真心不
覺為因餘竝為果然今鈔云且約大乘一重因果者
即始教前十為因後二為果廣如大鈔十七。】

〔各於本
意撿而略敘〕」

有本云本意大鈔亦云本章以章字
為正四相有二一迷識境二迷智境迷識境者金剛
經等所說四相約三世橫論四無淺深之別□□□
□□□□□□□□□□□□□□即是事障障於
涅槃初果巳除迷智境者即此經四相謂認證為我
悟我成人了迹迹生潛續如命前淺後深或一人具
四或三二一初一為總後三為別一道竪論約觀行修
證以智證理能所難忘故有此四此即理障障於菩
提疏云即菩提之隱障羅漢未曉然此經所被頓機
先悟覺性直顯圓成無依計識境可破但於觀行中
起智未忘能所故云迷智境金剛等經所被漸機迷
於依計之境故云迷識境耳諸教亦說我等行相皆
是此也觀師事苑云既密示階差有三地之別但迷
境所起約惑約體不同故分識智無非我相此經雙
具評曰與圭峰知見有殊遂至臆說常人有謂圭峰但
云迷識境如金剛二論說不言經說以經具識智二
[003-0047a]
種四相故如經云若心取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相
此則二執俱生細惑豈非迷智境耶又況圭山云迷
識四相初果巳除迷智四俱羅漢未曉俱生細惑羅
漢曉乎評曰依經造論豈經詮智境論作識境釋乎
既云若心取相即著我人等相此取相之心是妙明
真心乎若曰妄心豈非識境耶又況科云因顯未除
細執明知細執未除耳蓋由金剛般若為初心菩薩
而說存疑存執皆地前人也佛為斷除疑執機宜不
等入證有殊故分三地之別安與十萬登真大士同
年而語哉下文云金剛所被皆地前人雖列位地但
教彼如是修之未即入證大鈔二十一二十四疏少
文能攝多門大疏注云義具終頓正是所宗之旨修
證儀云真是頓門當第四何耶者雖具終教非彼所
宗如次文所敘三觀諸輪道場加行是也具如下文
六初攝屬中說。】


「〔少義多文〕」

大鈔云文廣義略言文廣者六百卷也
義略者但約遍計所執一向明諸法皆空如大品云
設更有法過於涅槃我亦說如夢如幻等問但約遍
計所執一向明諸法皆空者唯破六識般若宗旨豈
止此而巳耶答祖云般若隨執即破無定其時若在
法相之前則但破六識空淺有深若在法相之後則
兼破八識空深有淺在法相之前者依戒賢第二時
故在法相之後者依智光第三時故二宗即始教大
鈔云若單取空宗即通教然則吾宗取之般若無非
[003-0047b]
顯性今且約說諸法皆空之義故云文廣義略。】

〔故
流通分云亦攝漸修一切羣品〕」

謂斷除我愛修二
空觀即小始二教彼不攝此者然皆約圓明覺心假
設方便修習始終無體一一但是覺明故非彼攝雖
有小始之義非其宗深必該淺故不同權漸教此柬
三時五時之教不先悟理而修名為權漸之言貫通
次文唯悟而修之義。】

〔發三心四願〕」

起信論云信成
就發心略有三種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樂
集一切諸善行故三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此
三者即菩提心體具此三心方能上求下化不住二
邊成無住行言直心者即大智心深心者即大願心
大悲心者與大悲心名義無別若無大智導悲則悲
成愛見若無大悲導智則智成滯寂若無願力要期
則不能悲智相導而成無住行由大悲故不住涅槃
由大智故不住生死離此二邊得成中道皆大願力
故此之三心如天之三光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又願
心為總總能該別就於願心開為四種即四弘誓願
耳。】

〔或但顯理泯迹而巳更無勸修發願行之文即
是唯悟不言修也〕」

此亦柬法華之前五時施化諸
部般若等但顯真理唯說悟解不言修證也皆目之
為權漸足顯此經通決悟修之意問六門成佛中第
四門信滿成佛同觀行成就第五頓悟無妄成佛不
假修證乃為深勝況南宗專以頓悟成佛不假修證
為宗諸北秀及教宗悟修為漸今以悟修為深者何
[003-0047c]
耶答釋摩訶衍論開二門之別一性德圓滿海二修
行種因海且初性德圓滿海者具云不二摩訶衍諸
佛得不故離機根故離教說故即性德圓滿海是焉
賢首則謂性海果分是不可說義何以故不與教相
應故即十佛自證境界也禪宗所謂不二法門離言
說相離名字相有問則喝開口則棒皆之類也故吾
宗南宗皆於此所謂自性清淨涅槃不由斷障之所
顯何假修證乎二修行種因海者對因所顯即普賢
證窮處是也於中又分二別一上達之機則一念不
生前後際斷一言之下見性成佛所謂頓悟無妄成
佛今經亦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
次依此則亦不假修證亦頓悟頓修也其次根機劣
弱者雖悟覺性本圓惑障所纏未能證入不假修證
何由克果教宗禪宗不可昧此況此二門似反而符
缺一不可故云佛本是而勤修惑元無而須斷今所
柬者此二偏執不應理故優劣稍殊不可相濫況適
所柬者但顯二空之理泯迹而巳而不修證豈應理
耶傳燈有云悟解圓明底還可修證否答云修證則
不無污染即不得此經所謂悟淨覺心託法而修但
禪宗尚示不明言修證也圭峰云南宗亦具頓悟漸
修之意但頓顯漸密耳如云悟明心地底要須履踐
於是如難捕子不可斯須間斷念念與之相應皆密
示修證豈曰不修者哉大疏兼含圓別對乎真是頓
門故曰兼含其圓別則兼含而巳含圓別則約法體
[003-0048a]
與華嚴法體同故如連珠解心經堅實一心云即圓
覺妙心含圓別矣兼圓別則約分圓之義如云此經
分同華嚴也故注云根識塵大三界三科一一無雜
如一室千燈等又三觀別修及依一法性顯戒定慧
等大鈔五問三觀別修同天台別教歷別之義豈得
竪謂圓別邪答注有三意初義兼圓別為正後二義
同天台別教及終教即旁義今取正義耳然別之一
字約圓別之義釋外又約靜幻寂三觀別修之義配
同通別之別等次加又字兼義明矣若曰不然應連
珠錯用耳如大鈔七云經含性相權實是圓頓宗具
在教起因緣第七段中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
取解者故說此經問此是起信論文此經文略義廣
巳當此機馬鳴何須造論答經含廣多法門論含廣
多義理經指法體論釋性相之義故不同矣經以意
趣求論以性相求雖有此經不妨造論。】


「〔疏一法巧被三根故注普眼觀門被上根三觀諸
輪及道場加行被中下〕」

大疏云後二是漸問後二
是漸者莫是此經亦屬漸門亦被漸機耶答即頓悟
漸修名之為漸此約忘詮修證非言詮漸教之謂漸
也蓋頓機自有勝劣分上中下耳如次文云雖三根
頓漸之殊所入無非圓覺間一法巧被三根者如三
獸渡河河水無二彼亦是一法巧被三根否答彼是
說三法以被三根被三根者即三乘機也此三根者
皆頓悟一乘機耳。】

〔疏曰令修稱性深禪故〕」

性即覺
[003-0048b]
性直觀圓明覺性不打支繞故云稱性悟淨圓覺為
本然後修於禪觀故曰深禪亦猶起信以真如為三
昧根本同此皆曰頓禪矣梵語禪那此云靜慮靜者
即觀之止也慮者即止之觀也觀者即定慧初門也
依此定故併息萬緣唯心獨存依此慧故觀察一切
委細推求歷歷分明故經云百千世界佛境現前此
即凡夫觀行成就之境然則無慧之定即守默之癡
禪無定之慧即尋文之狂慧要雙融從容中道其車
輪鳥翼目足更資缺一不可故知禪那者即定慧均
等雙無礙之謂也非杌然絕照詆訶萬善謂之禪那
耳問如天台三觀一境三諦空假皆中即一心三觀
豈曰不稱性邪答圭峰云彼三觀與此三觀義理頗
同意趣別也此明用心方便彼則推窮諸法相性此
多約心成行彼多約義生解故文云彼三觀但是約
事約境淨覺云密師何太孟浪今謂天台三觀不先
了悟覺性豈非漸乎今家三觀皆以悟淨圓覺為本
得非頓乎又漸機造修就依計上顯圓成頓機約理
直顯圓成故不同也彼云汝宗豈無所觀之境我豈
不約心邪今謂吾宗直照靈知而為觀行故云唯約
觀心也。】


「〔五停心〕」

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多癡
眾生因緣觀著我眾生界分別觀分折身心等也散亂眾生
數息觀。】

〔四禪八定〕」

此則諸教之通禪謂通凡聖大
小乘唯權實共修其凡夫所修者欲界則多習乾慧
[003-0048c]
不修禪那有慮無靜四空處則有靜無慮有定無慧色界
則有靜有慮是名禪定總上二界名為四禪八定欲界
非禪非定其所修禪那行相者謂厭下苦麤障欣上淨妙

離是其觀行且修初禪之定以四尋伺觀為能離以
欲界欲惡不善為所離以喜樂為果謂得彼禪定也
二禪以尋伺為所離以內淨為能離以喜捨為果三
禪以喜為所離以住捨有念正知為能離以身受樂
為果四禪以樂苦喜憂為所離以捨念清淨為能離
以不苦不樂受為果若四空處有靜無慮故獨受定
名以無觀故不名為禪其小乘所修禪那者厭生死
苦欣上上地斷下下地惑求出三界謂斷九地八十
一品修惑盡故證無學果其權教菩薩所修禪那者
謂厭離有為了世幻妄饒益有情欣趣證入其體相
名字與小乘大同小異其實教菩薩所修禪那者發
三心修五行止觀雙運定慧均修融通無礙以顯中
道欣趣證入以空假中三諦之境為所觀之理然此禪那不先悟理
而修故名之為漸即五時施化一代漸教示人所修
之禪那耳具如下文十一半。】


「〔三藏二藏〕」

至相金剛疏云三藏約所詮所詮三故
藏即為三即以教就法二藏約所為所為二故藏即
為二即以教就機。】

〔修多羅〕」

義翻為契經正翻云線
也線能貫華嚴能持緯此方不貴線稱遂存經字具
足應云欲底修多羅由梵題無欲底二字故云義翻
其聖教貫所詮之義如線之貫華似經之持緯從喻
[003-0049a]
立名名線名經西土風俗多見線華故立名為線此
方重於此經典之稱遂翻云經也然天竺呼線席經
并索聖教皆曰修多羅於是苑公刊定破賢首云經
非敵對失今謂此四雖皆曰修多羅非俱敵對其四
中經字自是席經正翻應云聖教唯此是敵對而巳
以聖教有契理契機之義今借義助名更加契字仍
借彼經字以自聖教名為契經顯是聖教契理契機
之經揀非四中持緯之經亦非儒教訓法訓常之經
也翻名顯相經論二藏皆有翻名顯相之二唯律藏
無顯相者大鈔云翻名中巳含止作即毗尼相。】

〔毗
奈耶此云調伏〕」

即是正梵語毗尼即訛略又略膩
迦與毗尼相對毗尼却是正略膩迦是訛然據大疏
略奈耶。】

〔毗尼〕」

或名尸羅此云清涼離熱惱因得清
涼果故亦名波羅提木叉此云別解脫三業七支各
各防非故就因說亦云隨順解脫據果說四種翻名
之義各不同此四皆戒律之梵語隨義受稱唯不言
毗膩迦以義求之即毗尼之訛也今鈔所註且據東
塔也鈔意取毗奈耶為正或云所注之誤者不體圭
山之意也。】

〔阿毗達磨此云對法法有二一勝義法
謂即涅槃是善是常故〕」

俱舍云能持自性故名為
法若勝義是涅槃二相法通四聖諦是善是常故名
勝義即釋彼論也演義第四。】

〔二法相法通四聖諦注云
相者性也狀也〕」

四聖諦滅諦是理而皆云法相法
者滅諦之相即體相也餘三約相即相狀也問注云
[003-0049b]
相者性也釋云相即體相者何也答下云體性有同
有異異者相據於外性主於內體者性相通稱也則
寬狹不同然今性是體性故名相也問對法藏中所
對法唯四諦之境法相之法及涅槃之果勝義之法
何太局耶答四諦有生滅無生無量無作不同通大
小乘權實等義涅槃通三乘所詮是故對法藏中四
諦涅槃攝一切法也。】

〔其能對者皆無漏慧注云俱
舍云淨慧隨行即是淨慧相應心心所等〕」

俱舍頌
云淨慧隨行名對法論曰慧謂擇法淨謂無漏淨慧
眷屬名隨行如是總說無漏五蘊名為對法巳上即
演義用俱舍出對法之體今此多一心字以慧亦心
所即別境中一數無漏慧起時必與餘心所相應而
起謂遍行別境與善十一也言等者等取五蘊是故
結云若總說之無漏五蘊名為對法別則正取淨慧
為對法其五蘊即是隨行耳。】

〔伏故注云能勝伏於
佗也〕」

勝約能立伏約能破故梁攝論云伏者此法
能伏諸說立破二能由正說依止等方便故。】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三
[003-004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