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55 圓覺經大疏-唐-宗密 (master)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中卷之一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自下大文第二廣明行相有九問答類束為三初
四問答通明觀行上根修證次四問答別明觀行
中根修證後一問答道場加行下根修證然此三
門前前不假後後後後必躡前前初門者大乘學
人盡須聞此觀行故云通明然得益則有深淺故
修證者唯指上根上根者但約能入之人非配法
門局定如法華第一周聞則普聞悟唯鶖子文中
[002-0356b]
四一開示觀門同佛二徵釋迷悟始終三深究輪
迴之根四略分修證之位若約四分科經則從徵
釋用心兼此四段總當其解雖有觀成愛斷修證
之相但為成其圓解同華嚴修因契果生解分也
然且依前初中開示身心無性二空理顯根塵諸
法普淨普徧見境用心頓同諸佛故文四文三皆
如前也今初之初。】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
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解同前也次陳詞句中三一舉法請。】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
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
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解曰標請修行漸次者由普賢所問幽深如來稱
理而答先欲消除心病然後萬行俱修或有聞前
說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亦無漸次謂言知之即
巳都不假修普眼智輔如來悲接群品欲使教法
圓足請問起行之門如來大悲示其普觀身心根
境一一推窮既見塵淨智圓觸向恒作是念習氣
損之又損覺智百鍊百精若能如是思修剋取因
圓果滿菩薩發起意在茲焉故慤云大士張教綺
互相承若一人請周餘當杜述云何下別列於中
先智後悲大乘之人必須具二無悲之智即墮二
乘初中思惟者觀察真妄即思慧也住持者悟得
[002-0356c]
妙境安住其中持之不失即修慧也下佇聽佛說
生聞慧也從凡入聖必假三慧故普眼為眾諮求
眾生未悟下問悲也請度生方便云普令開悟者
即同法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以開攝示以悟攝
故次下反顯云不能悟入謂大開之與曲示始悟之與終入
彼論云開者無上義謂除一切智智更無餘事即
雙開菩提涅槃謂知見之性為涅槃智見之相為
菩提眾生本有瞖障不見佛為開除即本智顯現
故示者同義三乘同法身故悟者不知義不知唯
一事實今令知報身菩提故入者令證不退轉地
故即是因義謂證初地巳上為菩提涅槃因故此
後佛答全用先所顯示如來淨圓覺心為本以觀
人法二空及滅影像無邊虗空覺所顯發覺圓明
故顯心清淨乃至等同諸佛即普令開悟也二反
顯請。】


「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
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


【解曰言無方便思惟則迷悶者意是反明得聞佛
說方便思惟即開悟也言聞此三昧者是前離幻
法門也故佛歎普賢汝能為諸眾生修習菩薩如
幻三昧普眼恐末世眾生聞前知幻即離等言迷
悶不能悟入圓覺故請開悟之方便也迷則不悟
悶則不入三結牒請。】


「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
[002-0357a]


【解曰假說方便者若以實理而言覺性本來圓滿
幻妄本來空無但以不知則謂言定有知之即離
離幻即覺實無所修然眾生煩惱習重難可頓除
雖知本空未免繫縛是以普眼請佛於無修之中
強說修習故云假也然大品經修諸行門皆以無
所得而為方便今即以離幻為方便後三展虔誠。】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讚許。】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
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三佇聽。】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如前可知第四正說長行中四一起行方便二觀
行成就三頓同佛境四結牒問詞今初。】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
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解曰謂即指前段中徵釋離幻用心以為起行之
本若執法定實則觀行不成故須躡前為方便矣
言正念者則無念也故智論云有念是魔業無念
是法印論云離念相者等虗空界又云一切眾生
不名為覺以從本巳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知
無念是正念也然正念與離幻反覆相成由離幻
故正念正念故離幻何以故外存有法則內起緣
[002-0357b]
念內有緣念則外見有法心生法生等云云由此雙指在
諸行初第二觀行成就文二初戒定。】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解曰奢摩佗此云止止是定義下文釋云至靜為
行定有深淺故標如來揀非麤淺邪小之定若亂
心持戒不堪入此觀門故先定後戒亦可文雖先
後修無先後堅持禁戒者一向絕緣的不擬犯名
曰堅持防禁根門誡約身口故名禁戒戒品雖多
統為三聚一攝律儀二攝善法三攝眾生今意說
律儀義通餘二律儀戒者謂十無盡取要而言即
唯四重此四清淨則一切枝葉不生佛頂云若不
斷婬及與殺等出三界無有是處安處徒眾者即
同行同見人也行業既同互相雕琢迭共商量為
長道緣故須安處故寶積經七十二云得人身者
彼應依善知識聽三世佛平等法聞巳應發勤精
進依城邑聚落與大眾共居具四部處更互相與
論量佛法學問難答三世佛法平等得現在前解
一切法無有自性修此解故煩惱漸除宴坐靜室
者宴默也安也坐為攝身身住則心安心閑境寂
欲住身心故須靜室靜室處眾豈不相違此有二
釋一根性不同故或多昏沉藉眾策發或多掉舉
宜自息緣非為一人而行二事二定慧等學故謂
圓通觀行要止觀相資須依善友或同見同行終
日議論法門無令用心差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002-0357c]
故淨名云不必是坐為宴坐也雖同眾住不妨在
自房室初中後夜或除論法轉讀便須靜坐思惟
聞思修慧圓明豈但申申夭天故無違也此依定
持戒處眾靜坐答住持問。


二觀慧文二初明二空觀始教後明法界觀圓教初者
眾生曠劫漂沉或墮邪小不成種智者良由二障
二障不斷由於二執欲除二執必假二空故於法
界文前先作二空觀智金剛三昧亦然執亡障盡即聖性
現前應用塵沙名之為佛故成唯識敘造論意云
為於我法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生解為斷煩
惱所知二重障故斷障為得菩提涅槃二勝果故
文中二初破執後顯理執即我法理即真如能破
能顯即二空智品初中我謂主宰如國之主有自
在故及如輔宰能割斷故主是我體俱生宰是我用
分別所謂有情者意生者摩納縛迦者養育者數取
趣者命者生者士夫者作受知見者依蘊計此名
為我執於中三類一即蘊計我此見差別有二十
色是我我有色色屬我我在色中受等亦然六十五句以色為我餘四一一是我
瓔珞僮僕窟宅受等亦然復有九種一通二的三生四不五色六無七想八無九非非

皆分別起此依一切異生而論非依一人具有此
計矣二離蘊計我謂西國外道計我體常而量周
徧或雖常而量不定或體常細如極微三俱非即
離謂小乘宗犢子部等五種藏中第五不可說藏
也法謂軌持能生物解任持自性故謂凡夫及外
[002-0358a]
道小乘皆執離心有定實法通明我法二皆空者
但依識所變故變謂識體轉似二分相見俱依自
證起故依斯二分施設我法彼二離此無所依故
或復內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
時變似我法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緣此為實我實
法如幻夢者幻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緣此
執為實有外境問云何應知實無外境唯有內識
似外境生答實我實法不可得故釋此二空即分
兩段一我空二法空初我空者即蘊離蘊非即非
離皆非理故即蘊我者我應如蘊非常一故又內
諸色定非實我如外諸色有質礙故心心所法亦
非實我不恒相續待眾緣故餘行餘色亦非實我
如虗空等非覺性故離蘊我者應如虗空不隨身
作受故應非常住如槖籥風有卷舒故應非常一
如旋火輪有往來故俱非我者計依蘊立非即離
蘊應如瓶等非實我故又所執我為有思慮為無
思慮若有思慮應是無常非一切時有思慮故若
無思慮應如虗空不能作受故所執我理俱不成
即我空也今此文中破即蘊我一切異生多計此
故文又分二一觀身無我二觀心無我夫計我者
既皆因五蘊五蘊自相唯身與心今且大段開乏
然始別別分析如此馳逐妄計何迯然約我為總
則身心為別若約身為總則色心為別故說蘊者
總有其三謂廣中略廣者八蘊謂色四地水火風心四
[002-0358b]
受想行識中者五蘊略者二蘊所謂色心故有經云如
擎重擔三科開合如下所明今初觀身身為諸愛
根本了之虗妄則一切煩惱自除如其躭著則起
無量過患故淨名因病廣說無常無強力堅等速朽不可信
謂苦惱病集等智者不怙如聚沫泡焰蕉幻夢影響雲電無我無主我壽人如地火風水
又空無知無作穢滿必滅病惱老逼如毒蛇等勸令患厭

涅槃亦云寧丸大地如葶藶子不能具說此身過
患又云第三十二因說有智慧者重造輕受廣述修集身戒心慧名為有慧反此愚癡
修身者不能觀身及觀色相於非身中而生身相
貪著我身不斷我見不能深觀是身無常無主危
脆念念滅壞是魔境界不能觀身雖無過咎而常
是怨如所事火如所養蛇遇緣滅壞都不憶念往
日供給衣食之恩譬如杯缻如臃未熟金光明亦
云我從久遠持此身臭穢膿流不可愛供給敷具
并衣食象馬車乘及珍財變壞之法體無常恒求
難滿難保守雖常供養懷怨害終歸棄我不知恩
智論亦云難御無反復背恩如小兒文中二初尋
伺觀後如實觀先因尋求伺察方見如實之理故
今初。】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
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
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
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解曰恒作是念者行住坐臥一切時中常如是觀
[002-0358c]
也我今此身者執受既堅故偏觀也四大和合者
堅濕煖動假合為身髮毛等者自外之內次第觀
也精氣者氣即是精故屬水大然氣是四大之本
不唯是風故水火中亦云氣也動轉者淨名云是
身無作風力所轉謂迷性起心心運風力轉餘三
大而有動作作無自性故云無也煖氣可知如是
歷觀每大之中又眾多假合即知無我淨名云四
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
皆由著我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今此經
文還分四大各歸來處四大皆言歸者此身本合
四大成故故寶積經云此身生時與其父母四大
種性一類歌羅邏身若唯地大無水界者譬如有
人握乾[麩-夫+少]灰終不和合若唯水界無地界者譬如
油水無有堅實即便流散若唯地水無火界者譬
如夏月陰處肉團無日光照則便爛壞若唯地水
火無風界者則不增長四大各離者正觀之時各
有所歸即名為離不說命終方名為離故菴提遮
女了義經說生死義云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
畢竟不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隨其所宜有所說者
以為生義若知地水火風畢竟不自得有所散而
能隨其所宜有所說者是為死義此意正明即合
而散即散而合故合散之文皆云不自得妄身當
在何處者且地有形礙而沉滯風無形礙而輕舉
敵體相違水火亦互相凌奪金光明經亦云地水二蛇性沉下風火二
[002-0359a]
蛇性輕舉故知四大相違各各差別未審我身屬於何

大若總相屬即是四我若總不屬即應離四別有
我身故云爾也後如實觀。】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解曰謂因前尋伺見如實之理定知四大非我但
約和合假名為身亦無實體智論十四問云若自
身無我而計我者佗身無我亦應執我答此俱有
難若於佗身計我復當難云何不於自身中生計
復次亦有人於他物中計我如外道坐禪入地觀
時見地即是我水火風空亦如是復次有人遠行
獨宿空舍夜見一鬼擎一死屍來復有一鬼來諍
云云即假和合事也又只緣計我而為自身即以餘身為佗
故生難也後觀心無我夫心無自相託境方生境
性本空由心故現根塵和合似有緣心內外推之
何是其體長淪生死由不了心苟能了之圓覺自
現故首楞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不從
人得文中二一尋伺觀。】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
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解曰四緣等者謂四大和合成於一色初七薄酪於此
色上方有六根六七六情開離此色身根元無體各分
四大色尚不存竅穴六根更何依附六根四大中
外合成者四大名中六根為外和合假成此身妄
有緣氣等者由依四大六根和合成身即有六塵
[002-0359b]
妄現也由此內外根塵引起妄心緣慮不絕念念
生滅剎那不停緣合即有緣散即無推其自體了
不可得故曰假名為心此虗妄心雖假緣生不離
真心氣分故曰緣氣言似有者明非實有緣相者
緣慮之相肇公云如有魍魎似有思想鞠兮推兮
亦無指掌後如實觀。】


「善男子此虗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
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解曰心託六塵塵依四大四大無體六塵即空故
云緣塵各歸散滅緣即四緣塵即六塵緣塵既滅
心體即空故決判云畢竟無有言緣心者則前緣
氣之心也問無塵可得下三句亦說法空何得一
向判屬人空答此指緣塵各散正顯心空故結云
無心可見身之與心總屬我執金剛三昧亦云令
彼眾生皆離心我一切心我本來空寂問實我若
無云何得有憶識誦習恩怨等事答諸有情等各
有本識一類相續任持種子與一切法更互為因
熏習力故得有如是憶識等事問誰能造業誰能
受果耶答諸有情等心心所法因緣力故相續無
斷造業受果於理無違問誰趣涅槃答修習無我
因緣力故相續相滅故名涅槃由此故知定無實
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由妄
熏習似我相現愚夫於中妄執為我第二法空者。】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
[002-0359c]
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解曰前於身心之中推求無我故名我空此則身
心及境一一自空故名法空然身等本空非今始
滅故經云色即是空非色滅空但以迷時執有今
執盡始無義言滅也幻滅亦滅者情計即見幻生
智觀即見幻滅滅對於生智對於情對待之法皆
屬緣生緣生即空故皆滅也般若心經云無眼界
乃至無智亦無得楞伽云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
識智不得有三重幻滅幻滅亦滅而興大悲心然法空義
是大乘初門欲使悟之事須委釋所言空者一切
凡夫及諸宗計所執外法理非有故凡夫者四生
六趣凡厥有情皆為離心有定實法不由稟學未
必師承無始俱生觸境皆執所執之法情有理無
由是定知皆不可得情有者唯識云彼依識所變
起信云唯依妄念心生滅法生滅二十唯識云唯識無境
界以無塵妄見如人目有瞖見毛月等事問若無
外塵但妄見者應一切時處皆見有色或皆不見
何故於有色時處眼即見色餘無色時處則不見
色又多人同處同時皆同有見不見彼論偈答處
時等諸事無色等外法如夢及餓鬼依業虗妄見
問瞖見毛月夢見諸物皆悉無用淨眼寤時所見
物等皆悉有用云何言如瞖夢所見偈答如夢中
無女動失身不淨問世夢寤巳即無今了色如夢
未免見色云何如夢答若得出世對治實智無有
[002-0360a]
分別如實覺知一切世間色等外法皆是虗妄如
是義者與夢不異由斯多義故云情有言理無者
有三一析色明空謂以假想慧析至極微則色等
空又推極微有方分及無方分皆不可得則極微
空如唯識論徵釋二體色明空謂緣生無性故謂
自佗共及無因皆無生理故中論云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三空中必
無色故謂虗空無有邊際無壞無雜則空中必無
色若有色體空則壞雜以色必不能壞空雜空故
色等皆空也兼上情有有四門空義也故諸凡夫所執實法情
雖似有理究則無智者應當違情順理諸宗計者
謂外道餘乘及儒教道教也外道小乘所執諸法
異心心所非實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取彼
覺亦不緣彼是能取故如緣此覺然西域小乘外
道宗計甚多此方既無不煩敘破儒道二教此國
攸遵法執異途理宜詳斥雖二宗主設教不同而
皆以虗無自然為三才萬物之本老云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又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云易有
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
吉凶吉凶生大業若以自然常徧之道為因能生
萬物此是邪因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諸非常者必
不徧故諸不徧者非真實故本來既是無異一因
由何能生別異多果若能生者應頓徧生若待時
[002-0360b]
及緣方能生者則自違一因或時及緣亦應頓起
因常有故若謂萬物自然而生即是無因亦一切
時處應常生故若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變易能生
萬物亦不出邪因無因皆同前破然但破謬執萬
物生因不責勤行五常道德由上所計皆無理趣
故自心外無法可得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
事非真實有為遣執心心所實有外境故說唯有
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故金
剛三昧經云一切心相八識并心所本來本無種子本無
本處空寂無生若心無生即入空寂空寂心地即次
下所顯心真如即得心空如上執情既盡心境皆空名法

空也破二執竟


大文第二顯理即二空所顯真如理也由前執盡
故此理現如雲散月出塵盡鏡明非謂無雲便名
為月但於無雲之處而見月矣非謂無幻便是真
如但於無幻之處見真理矣文中二初法。】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解曰上句躡前下句正顯顯圓覺性本淨圓明獨
體全真不因修得眾幻雖滅自性常存不假緣生
故云非幻金剛三昧亦云若得空心心不幻化然
對前妄盡釋云真如若以本宗但名圓覺後喻。】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解曰雖云磨鏡却是磨塵所言修道只是遣妄夫
鏡性本明非從外得塵覆即隱磨之則顯隱顯雖
[002-0360c]
殊明性不異今謂人執法執是垢尋伺如實是磨
真心本覺是明人法二空是現二空觀竟


自下大文第二明法界觀也文三初印前顯後二
拂迹入玄三圓彰法界初中謂印前二空顯後圓
通法界文中又二初標。】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解曰上兩句印前下兩句顯後初言幻垢者幻謂
虗幻無有實體垢謂塵垢坌污為名由迷幻相執
取繫著坌污淨心故云幻垢諸佛菩薩雖有身心
由了如幻不取於相無坌污義故非垢由了幻空
故非幻顯後者根塵諸法十方法界普清淨也此
由身心垢瞖妄執自佗故成局礙今既我空法寂
何所不通後釋文二初喻。】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
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解曰由鏡珠二事所喻不同故復標告善男子矣
謂摩尼體性瑩淨絕瑕都無色相由性淨故一切
眾色對則現中青黃赤白黑五色各各隨方而現
然此一喻亦喻印前亦喻顯後言印前者五色喻
五道隨方喻隨業愚人不了珠體但見全是青黃
既見青黃則不見珠體故華嚴云凡夫見諸法但
隨諸相轉不了法無性以是不見佛若以三性配
者摩尼喻圓成實性即前所顯之理也現色喻依
佗起性即前幻也愚人見定是青黃喻徧計所執
[002-0361a]
性即前塵垢也若遠取即前身心等相以此文印
定前文之義故指前也言顯後者然此圓珠由彼
愚人執其定色所以破色因配三性以印前文若
無計執之人即此珠種種色一一清淨一一同體
悉是圓珠妙用應現無體可破以喻後文十方法
界一切清淨圓滿不動交參無礙故言顯後然前
之鏡喻但一面明又云因磨而現表二空之理破
執方顯對執得名今摩尼珠本淨本明十方俱照
故以顯後法界之宗也後法。】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
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


【解曰愚癡說有實身心者是顯圓覺雖現非其定
實故論云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
漏熏眾生故餘義喻中巳具對釋詳之可知故云
亦復如是第二拂迹入玄。】


「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
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解曰於中曲有二節先說迹之所以後從垢盡對
除下正拂其迹今聯綿釋之然其迹也相躡而起
亦相躡而拂本以眾生妄執幻化故佛說云幻垢
眾生依教離垢故復說名菩薩幻垢既如珠中之
色當知本無故云垢盡所離之垢既無對離之智
何立故云對除既無對離之智何有起智之人深
淺之執本無何有說教之者故云即無對垢及說
[002-0361b]
名者對垢者菩薩說名者佛對機之佛亦不可得
方見法身法身說經義在斯矣然上人法各三三
對六隻盡是所拂之迹也謂法有執垢離垢及與
名數人有眾生菩薩及佛問曰人自有差法本無
異何說三名答尅體雖無義說即有為對人法各
分能所故也第三圓彰法界文二初一真法界後
三重法界言一真者未明理事不說有空直指本
覺靈源也下對諸法圓泯圓收方說三重等別今
初。】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
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虗空覺所顯發。」


【解曰標告及指當根所證者為欲進顯不思議境
界境界殊前故却躡前功用明其得入所以發起
後之文勢言證得者觀行成就滅影像者依佗亦
泯無方清淨者約身為主外見東西肇公云云我相既
無更何方所虗空覺顯者然虗空離識亦非實有
若言有者為一為多若體是一徧一切處隨能合
法體應成多一所合處餘不合故不爾諸法應互
相徧若謂虗空不與法合應非容受又色等中有
虗空不有應相雜無應不徧若體是多便有品類
應如色等非徧容受故知虗空亦唯識現故首楞
云若有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虗空一時消殞謂迷
情所覆覺處見空塵影既銷空元是覺魚人迷悟水風性空
顯謂空銷覺現發謂妄盡心開翻覆觀之俱無邊
[002-0361c]
際故首楞又云聞復瞖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
通達寂照含虗空却來觀世間由如夢中事空生覺中
云云是知空有雙絕但是覺心獨鑒明明靈知不昧

後三重法界者一真空絕相觀二理事無礙觀三
周徧含容觀此中義意全同華嚴法界觀門三重
行相故依彼科之仍每重先示觀門後釋經義今
初第一真空觀者觀門中有四句前二各四為八兼後二為十
第一會色歸空觀復四一色不即是斷空舉體即
是真空故二青等非是真空之理無體莫不皆空
故三色不即空空中必無色故又即是空會色無
體故上三句以法揀情四凡是色法必不異真空以必無
性故色空既爾一切皆然第二明空即色觀亦四一斷空不
即色真空即色故二空理非青等非青等之真空
必不異青等故三空是所依不即色必作所依即
色故上三句亦以法揀情四空即是色以是法無我理非斷
滅故空色既爾一切皆然第三空色無礙觀謂色舉體全是
真空則色盡而空現空舉體不異色全是盡空之
色而空不隱為一味法第四泯絕無寄觀謂此所
觀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即空不即空一切法
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語亦不受逈絕無寄非言
所及非解所到是為行境以生心動念即乖法體
失正念故初二句入門揀情顯解第三句解終趣行第四句正成行體行由解成行起解
絕也示觀門竟

後釋經義者文中二一色相空淨二空色同如一
[002-0362a]
中又七一內身根識二外境六塵三內外四大四
世間諸法五出世諸法六自佗正報七一多依報
然觀門云一切法亦然即此七段是也應云根識
即空不即空等七中初者。】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
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
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
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解曰此下皆云清淨者謂由前二空觀門揀情顯
解次拂迹滅影同於行起解絕故皆清淨為真空
矣故智論云畢竟空即是畢竟清淨以人畏空故
言清淨意言人乍聞空畏其斷滅故餘處說云清
淨如大般若一切皆云清淨大品即直云空空與
清淨皆絕相義若就心說即如淨名經妄想是垢
無妄想是淨無妄想即是空義故此說空云清淨
矣由前幻垢巳盡能觀之智又亡既合覺心故皆
清淨故智論云菩薩於色等法中觀行斷故得如
是清淨故名色清淨是淨能破一切法中戲論等
覺圓明故者躡前顯清淨之因也由拂泯等故得
圓明顯心清淨等者比迷覺心心中執法今見法
性即法皆空故云清淨如人不識珠體但執青黃
若見摩尼即色清淨七段之中文皆同此也然展
轉躡前以顯清淨者義如後釋。


今且銷釋法數名體心者總相明其我心即賴耶
[002-0362b]
自體成唯識論說第八識種種別名於中有四種
名通一切位心即一也餘三即阿陀那所知依種子識迷時由執
藏及能所藏故名賴耶今觀智成就覺性圓明故
但云心沒賴耶名矣心既清淨同無垢識故此下
文頓同佛境見塵者由我心計執故見一切色相
由執相故即見聞等是塵不單說外色名塵亦不
獨說根識名塵根塵識三自有文故尋此見塵之
體還是我執之心但以就取色等生過之處而別
立名又亦不離根境識三而別有體如五蘊之法
與蘊中之我非別非同此亦如是若以意義配屬
即賴耶中轉相及第七識合為此見等瑜伽論云
賴耶識起必二識相應故又以六七合為此見意
識緣外境時必內依末那為染污根方得生起故
梵云紇利瑟吒耶末那此云染污意與四惑俱名為染污恒審思量名之為意思量即意持業釋也
此所列心法無別末那起信亦於說梨耶次便說
意識無別第七楞伽亦爾故彼經云略說有三種
識謂真識現識分別事識初即自性清淨心次即
第八現相後即前六故彼經自釋云攀外境界起
前事識即知事識不是末那然此彼經及起信論
皆不別出末那體者據賢首說有二意故一如前
說六八必俱二謂無明動真心成阿賴耶外境牽
心起執染淨第七俱無此義故不別說又說計我
則合於轉相計我所合於事識此亦不乖思量行相若不連
前帶後則顯示心數相躡生起義不便故眼等根
[002-0362c]
者識所依故能發識故前五各從自種生自現行
四大所造淨色為體意根即第七識由此攀外起
意識故眼等識者隨六根境種類異故由具五義
隨根立名一依根之識非由境色識定生故如盲
不見等二根所發識由根變異識必變異如眼根
損見青為黃非色壞時而識壞也三屬根之識由
識種子隨逐於根而得生故非色種子識種隨也
四助根之識由根合識識所領受令根損益非境
界也五如根之識根識二法俱有情數非彼色法
定是無情根五義勝故說依根雖六識身皆依意
轉然隨不共立意識名或名色識乃至法識隨境
立名順識義故依未自在位說若依起信皆名意識此六
皆依意所起故意之識故故論釋生滅因緣云所
謂眾生依心意意識轉故心即梨耶自體意即五
意以梨耶二義中有不覺義故不覺而起業識能見
轉識能現現識能取境界智識起念相續相讀識意識者即
此相續識此生起識麤細雖殊同是一識更無別體故即指前第五識也依諸凡
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非直心外計境為塵亦復於身計我於塵計所
種妄執計我之相即蘊離蘊隨事攀緣分別六塵名為意識
亦名分離識依於六識別別取六塵故故經云分為六和合又復說名分
別事識又能分別去來現在種種事相釋曰此五前三合八後二
合六由斯前釋體不孤生然八識義相復有多門
今略指十五一者通論八皆名心意識別則八心
七意前六皆識二者隨相各以自名為體三科則識蘊意
[002-0363a]
處七心是體也就實統歸藏性三者五緣五塵現量是實六緣

一切三量此假實七緣賴耶非量是假八緣根身種子器界
現實四者皆具四三二分五者八遍非計七計非遍
第六俱是前五俱非六者根本煩惱俱生四鈍二利
具十第八全無第六皆具第七俱生四惑前五俱
生三毒其所知障數同用別二障下自有文至彼當釋七業障
者第七全無八有種子餘六現行八者報障則八
唯總報前六別報九者心所恒依心起故與心相應故繫屬於心故心
緣總相心所緣總別如畫師資作模填彩等故第八有五所謂徧行觸作意受
想思七有十八謂五徧四惑癡見愛慢八隨沉掉懈逸念亂不信不正
并慧第六皆具五有三十四謂徧別善全根本

三惑中無慚無愧大隨同上十者八七無記六通三性十
一者八皆實有就性皆假十二者眼耳身三二界不全
地全鼻舌兩識一界一地六七八識通徧界地十
三者皆通有漏無漏十四者依因緣增上五依五根及六
七八六依七八七八互依及等無間十五者眼識九緣生空明根境
作意根本染淨分別種子耳識唯從八除明鼻舌身三七除空後三

六七八也更除染淨分別更除根境更除根本却取根境二外境六塵。】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
味觸法亦復如是。」


【解曰略啟三門初釋名義次辨體性後顯種類初
有通別通即塵也復更有名所謂六衰及六無義
皆約凡位亦云六境此通凡聖別者眼等所取故名色等對
根明境名色等故次出體者如前六根各自為體
[002-0363b]
後顯類者色有通別通謂五根五塵及法處色俱名為色此等皆有質礙義故
今則別也謂唯眼所取名之為色有見有對質礙
之相最麤顯故法處之色無見無對餘四及根無見有對略有三種謂
顯形表顯謂青黃等赤白光影明暗煙雲塵霧空形謂長短等
方圓麤細高下正不正也表謂行坐等住臥屈伸取捨聲謂因執受等
及邪正教并可意等香謂好約境約心准上平等非上二
俱生沉等與質俱起和合眾成變易未熟不香味謂苦醋甘辛鹹
淡及俱生等觸謂地水火風冷熱澁滑痛痒飢飽
等法者一百數中唯除五塵巳自標列餘皆是法也三
內外四大。】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
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解曰即於根塵不取發識牽心之義直取四大之
體也寶積經說四大各二謂內及外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也
地界二者內謂自佗身內所有堅者強者所謂髮
毛爪齒等外謂身外所有堅者強者所謂土石草
木等水界二者身內潤性淚汙等身外潤性雨露
等火界二者身內熱體熱相能消飲食等身外熱
體熱相能成熟等風界二者身內風體風名速疾
住四支等身外體等而此四大從本巳來生時住
時體性俱空體性自離滅性亦離釋曰彼云皆空
此云清淨蓋一義耳然內外四大雖各有種外起
現行必由內變四世間諸法。】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002-0363c]


【解曰十二處者六根六塵是生識處處是生門義
故亦名為入意識常昏根塵相入故或唯六數相
對說故十八界者一根門中根識塵三各有界分
眼與識為界識與色為界等故亦是因義種族義故前為六二
解者息於業因此是六三觀之治於我執兼之五
蘊即具三科大小乘宗無不約此以明諸義前說
妄認四大身心及云中外合成等即五蘊義故此
略之然此三科非各別體開合說者有其三解一
根有三品謂上中下或下中上二樂有三品略及
中廣三迷有三類一迷心所不迷心色故說五蘊
二迷色法不迷心心所法故說十二處三迷色心
不迷心所說十八界然將此三科攝百法者蘊則
色攝十一受想各一行七十三識有其八唯六無
為非蘊所攝處則五根五塵各一意當八識法八
十二界者五根五塵六識各一意攝二識法八十
二二十五有者四洲四趣四禪四空無想淨居梵
王六欲為二十五此皆是有各約實報非正智攝
故然梵王在初禪無想淨居在第四禪四禪位中
別舉此者梵王有見外道無想淨居唯聖異餘天
故。】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中卷之一


章門二十有四我空章法空章法界章八識章
色章三科章十力章四無畏章四辨章不共法
章三十七品章成佛章四果章不生滅章緣生
[002-0364a]
章業報章三途章人天章四禪入定章上二界
章二障章地位章四相章證道章除釋本經外
旁通餘義二十有四開示悟入義定慧等學四
大成身覺二執過患識變義識三義遣顯法喻
摩尼五道佛三寶破空藏識夢義恩愛義染淨
平等八萬四千義恒沙義三覺義五品修十善
義不思議義四生義三報義五道實義智無所
得義設象指月義右附錄中。



音釋



槖籥


槖音托籥音藥
葶藶


葶音亭藶音歷草名


臃音邕腫也


郎佐切羅去聲
巡也

魍魎


魍音罔魎音兩木石之怪也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中卷之二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五出世諸法。】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
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
一切清淨。」


【解曰問世間之法從妄情所變妄盡許萬法全空
出世間法真實如何亦言空耶答若凡聖對待即
勝劣全殊若稱法界觀一種總是幻化皆從緣起
[002-0364b]
無自體故如有一鏡現種種雜穢瓦礫復有一鏡
現種種勝妙珍寶癡孩不了貴賤懸殊智者達之
一無差異觀智圓明心識淨者亦復如是見世出
世若聖若凡一切皆空全是覺體故下文云見佛
世界如空華等祇緣稱理平等所以名曰聖人如
其重聖輕凡欣真厭妄縱令修習豈證真源文中
三節一諸佛果法二三乘因法三總結。


初十力者然如來唯一諸法實相智力此力有十
種用故說為十總名力者能摧怨歒故不可屈伏
故一總知一切諸法因緣果報是處因果相當非處反上
謂女輪王二王惡業樂報五蓋修七覺佛過聖斷結生云云則降伏無因惡因

知人可度說法不可作緣二知過現未來過去業報在過現未單複
云云現未亦爾善等三種業三性心中互受三性業報及順現等三報

報與時互有定不定知所度有障無障前明所造業處業非處今約能造人受報
唯明是處又前總此別也三知諸禪解脫三昧垢愛見慢等不雜愛等

及知依此所得諸果前通定散唯有漏此唯定無漏四知信等五
根上中下今世但得初二三四果及禪定后至無上菩提為略廣出苦說等五知
種種欲樂難陀五欲提婆名聞迦棄頭陀阿難多聞等凡聖各別云云令捨不
淨增清前知宿惑多少此知現起好樂六知一三五乘貪瞋癡等
種種性欲性即種子欲即現行從性生欲習欲成性性通善惡根唯信等知即時
異時誰可度不等必示略廣讚所迎棄云云七知一切道善惡無漏
等行至處五道涅槃八知宿住過去本生本事住宿世故凡但有通聲聞亦明佛即
兼力百千世劫悉遍知故前知前際名隨念趣因此知前際名性苦樂等九知死此生

彼即天眼智也獨此從所依得名通明力例上說十知自
[002-0364c]
解脫無疑亦知眾生漏盡涅槃然佛力無量今約
度人因緣故但說十足辨其事初知可度不可二知有障無障三知
著味不著四知勝劣五知所樂六知所趣七知解脫門八知先所從來九知生處好醜十知得涅槃

初力總攝為度生故於中分別九力。


四無畏者一正知一切法諸佛誠言我是一切正
智人等誠實云說二諦故不與世諦故真實論故皆心知故故不可壞二盡諸漏
及習言我漏盡等三說一切障道法誠實云不善及漏善障解
脫故四說出苦道聖道能出世間能盡諸苦佛作誠言說此四法

決定無畏若有沙婆魔梵若復餘眾如實言不知乃至不見是微畏相故我安隱得無所
畏初二顯自功德後二利益眾生又一三說智二四說斷又初示藥法二示病滅三知禁忌四示應食也

此望十力廣略說故又能有所作無所疑難自有
智慧無能壞者智慧猛利堪受問難等故皆上句十力下
句無畏


四無礙智者智緣四境無拘礙故一法即真之俗如說地水火風等
是名字也二義真諦之境如堅濕煖動等正顯地等三詞謂得彼
方言以說地等四於三種智中樂說然華嚴九地
初地分得此地任運經云無蹔捨離佛地究竟說有十種自相同相行相說相智相無我
相乘相因相果相住持相皆前二境別一中法者知諸法自相謂色變礙等義者知諸
法別相色十一等二中法知自性義知生滅三中行相現在差別過未差別四中教本解釋五現知不異
比知如實六真俗無我相七乘相一乘諸乘八因相智法隨證分位差別九佛地相法身色身十住持相
能說智德所說聲教後二則同皆詞則說於法義樂說乃詞

中別義如一中云詞無錯謬說無斷盡二中云詞安立一切法說隨安立不可壞等故


佛十八不共法者力等二乘有分此無分故一二三身口多劫戒定
妙慧大悲成就故拔諸罪根因緣及習故四念處心長夜修故心無得失無失通上三業

[002-0365a]
四無異想於眾生無貴賤敬慢怨親等異故常觀誰可度故觀彼本來清淨故入不二法
不行誑法故也五無不定心如澄停水如無風燈問佛若常定云何游行說法答佛於
諸法實相中定不退失故欲界有定入定可說故也六無不知巳捨眾生鈍根多覺
苦受樂受於捨受中不覺不知而有捨心是為愚使所使佛於不苦不樂受中知生住滅時故念念心中
麤細淺深無不悉知知巳而捨怱捨眾入禪有人疑佛佛言我種種因緣知而故捨七欲佛知
善法恩常欲集諸法故修習心無厭足故也八精進如欲中說欲為初行增長名進欲為
意業進通三業又佛小息令阿難說法至進覺支佛驚起三問讚善又種種度生遇諸惡緣不生懈怠也

九念於三世諸法一切智慧相應故失名錯誤減名不及故異於前十慧三世一切智慧
力無畏無礙成就故禪油念炷故世世聞法讀誦思修問難十一解脫無漏智慧相應
故有為解脫一切煩惱習盡故無為解脫十二解脫知見於解脫中智慧無量無邊
清淨故言知見者譬如繩二合一則牢也無減貫通上六唯說六事無減者二利中四事即足
欲求進行念守慧照辨此四法有二果報謂解脫解脫知見也十三四五一切身

口意業隨智慧行無不利益眾生故異二乘故成就三不護故入外道眾中說法
都無信受者及現胸現陰等皆有因由故前三無失不說因緣今說隨智慧行故行不失故異前也

六七八以智慧知過未現在通達無礙由此故上三業隨智
慧行問過未無體現在無住云何能知三世答若無過未佛豈成就十力等德問若三世皆有便墮常過
即無罪福生死縛脫有無量咎答三世各各有相非過未有現在相又若無過未亦無出家律儀亦無五
逆諸罪以是業等巳過去故亦無死入地獄未來無業故無報是為邪見又我不說過未如現在相我說
過去雖滅可生憶想能生心心數法如昨日及明日與今日可生憶想過未亦爾現在心雖無住相續生
故能知法諸也問無見頂相等亦無與共云何不說答此

十八中但說智慧功德不說自然果報法力等四科全依
智論


三十七助道品者略為四門一釋名二辨類三出
體性四明行相初助謂資助助正道故道即是因
[002-0365b]
所謂止觀品即是類正因類故亦云菩提分分亦
因義二辨類者有其總別總謂諸經論說大乘道
品無量三十七者是其中別義通於大小若准智
論但三十七無所不攝如四諦有無量相也別者總有七類
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
正道分三出體性者但以十法為體謂信
定慧各八輕安喜捨思惟各一四明行
相者初中四念處者四謂身受心法念謂念慧
四是念慧所安住處故亦名念住以慧守境由念
得住故必要四者從麤至細對治凡夫四種倒故
四即常樂我淨此即先重後輕為次初觀身不淨不淨有五謂種子
住處自相自性究竟等二觀受是苦謂此身既爾
眾生貪者以其情塵生諸受故計之為樂故觀其
苦受謂苦樂捨等苦謂苦苦壞苦行苦此配三受三觀
心無常謂誰受此樂故須觀心念念生滅四觀法
無我即五蘊法皆不自在又如實觀察對治小乘
四種倒故不淨等也無行經云觀身畢竟空觀受內外
空觀心無所有觀法但有名然觀不淨等通大小
智度瑜伽大集般若皆性相雙觀也觀其性空唯是菩薩又但觀
法性即除八倒既除八倒即成八行涅槃雙樹四
雙八隻四枯四榮正表於此謂法性之色實非是
淨凡夫計淨是名顛倒實非不淨小計不淨亦名
顛倒今觀色種即空空中無淨云何染著則凡淨
倒破枯念處成色種是假假智常淨云何滯空而
[002-0365c]
取灰斷言色不淨是名二乘不淨倒破榮念處成
觀色本際非空非假非淨不淨乃名中道佛表此
理故於中間而般涅槃餘三類此是則法藥有四
觀智為念諦理名處然華嚴經四皆有三一內自巳
二外非情色三內外佗有情又俱謂觀內身循身觀勤勇
念知除世間貪憂等然深觀念處即坐道場更不
須餘機宜不同故說餘品四正勤者四念處似火
若得勤風則無所不燒故次辨之精進為體故總
名勤異外道勤故名為正雖是一勤隨意分四前
二勤斷二惡是止惡行後二勤修二善是作善行
二善二惡皆所緣境前中未生之惡遏令不生巳
生之惡斷令不續後二未生善令生巳生令廣四
神足者謂欲猛利樂欲精進無間專一境性由先聞教法內自揀擇上
定此慧也以勤過散亂智火微弱故須定制即所欲自

在神即是神通足即是定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欲
等四定能證此故名為神足亦名如意足所欲如
心故神足所緣即種種變事神足自體即三摩地
欲勤心觀皆是助伴由欲增上力證心一境性名
為欲定餘三亦然勤觀心性名為上定皆從加行
受名此四加行即華嚴前正勤中云欲生勤精進
發心正斷等以發心中持心能生止定持大舉故
策心能生觀定策大沈故是以隨一念處有四正
勤隨一正勤有四神足五根者信信為上首能起餘四謂於諦寶
深忍樂故於前所信策勤而行即正勤也念處也明記不忘也繫緣一境即神足也

[002-0366a]
揀擇是非此五通生出世間法而為增上然始入佛
法即有信心未有定慧不得名根今由前三科則
信不可拔前三至此總得名根若依位者在於見
道之前則以速發現觀而為其果五力者即前五
根增長魔梵惑等不能屈伏故名為力又能損滅
不信等障故復名為力智論云能破煩惱得無生
忍故名為力七覺者覺謂覺了七謂念所依支由繫念故令
諸善法皆不忘失也擇法自體支覺自相故精進出離支由此勢力能到所到故

利益支由心勇悅身調適故也輕安能除麤重依此不染污故謂依止定得轉依故
是不染污故謂行捨平等永除貪憂不染污位為自性故上三皆不染污支也若依位說
即現觀自性如實覺慧覺法自性然七皆自體而
差別者覺為自體餘六皆覺支分總收七覺不出
三品念通定慧次三是慧後三定攝雖是前三至
此增故依位所明能斷見惑以為其果又雖一剎
那七法俱起而隨行相各說功能念除忘念擇除
不正知餘除懈怠昏沈麤重散亂掉舉上約通說
大乘七覺不念諸法故決擇不可得故離進怠相
故絕憂喜故除安心緣皆叵得故性定之中無定
亂故亦不見於能所捨故八正離八邪開通涅槃者謂
通八分別支依前所證真實揀擇故思惟誨示佗支如其所證方便安立思惟名義
發語言故善於所證問答決擇令佗信有見清淨故身業進止正行具足令佗信有戒清
淨故如法乞求依聖種性離五邪命令佗信有命清淨故上三皆令佗信支問離身語業無別正命
如何建立三種答婆沙云瞋癡所起身業名邪業語業名邪語貪所起二業即名邪命邪活命故

淨煩惱障支由此永斷一切結淨隨煩惱支由不忘失正止舉相永不容受沈掉等
[002-0366b]
能淨最勝功德障支由此引發神通等無量勝功德故也若能如上分別誨示
等即是道支之果然其八中語業命三是戒蘊攝
念定是定餘三是慧定慧大同諸品但增勝耳上
之七類次第者謂聞法巳先當念持次即勤修勤
故攝心調柔柔故信等成根根增為力七覺分別
八正正行總以喻顯法性如地念處如種子正勤
為種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葉增
長開七覺華結八正果如是乃至者超越多法謂
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地度果向緣諦處定等。


八萬四千陀羅尼門者然法門廣說無量無邊今
齊此結數者對治塵勞故然其所治即八萬四千
煩惱古來釋云眾生煩惱根本有十然一惑力復
各有十即為百計應分為九品但上品重故開為
三品中下輕故各為一品合為五百復於內外境
起謂自五塵為內佗五塵為外一一各五百即為
五千別迷四諦則成二萬并本一千則有二萬一
千依三毒等分成八萬四千更有二說不能繁敘一一對翻
即皆淨法數無增減故論云不覺念起見諸境界
故說無明乃至具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對此義
故心性無動即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
陀羅尼者得總持菩薩於一一法中持一切法故
門者從一法中入一切法故然上從覺圓明故展
轉躡前相由以顯世出世間諸法清淨至此五段
歷法備周餘六七兩段但是結通佗身佗界更無
[002-0366c]
別義五段相由者謂心本清淨由不覺故名賴耶
識相應於意復曰見塵起於現行有根識境中有
能造故說四大由是具足處界諸有有漏之法對
治此等有修有證復成無漏因行果德今既覺了
圓明故心意識及所變等展轉清淨皮之不存毛
無所附然無漏法若約人修證則先因後果今據
法本末故先果後因亦如論中根本滅故麤染隨
滅六自佗正報。】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
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
淨。」


【解曰一切實相者即無相也夫有相者皆歸無常
緣生之法性本虗假言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知
來說名實相無遷無變究竟常住無量義經云如
是無相不相不相無相是名實相智論云照色等
空即名實相性空實理離於顛倒非虗偽故於空
見空亦名顛倒於空無著乃至實法又楞伽經云
一切妄息是名如實如實即實相也性清淨者此
實相從本巳來自性清淨一切妄法所不能染比
迷似染今悟本淨名性清淨一身清淨者由前悟
得根識塵大世出世間諸法皆歸實相清淨方始
成就此人一身清淨故諸段清淨皆牒前支唯此
獨指實相以為淨之所以多身清淨者既於自身
證實相理亦見一切眾生同一清淨實相以觀一
[002-0367a]
切眾生不取於相同圓覺性故志公云以我身空
諸法空千品萬類悉皆同又下文云圓覺普照寂
滅無二始知眾生本來成佛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者以般若正智徧觀眾生菩提涅槃無漏智性本
來具足也此乃一人悟性知一切眾生本性清淨
非謂一人修道多人成佛七一多依報。】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
如是乃至盡於虗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解曰國土淨穢皆由自心眾生劫燒我土安隱螺
髻鶖子二相不同按地寶嚴坐蓮無異況乃心冥
覺性識智無生身土依真染淨俱泯廓通法界清
淨湛然圓謂圓徧虗空裹謂含裹三世三世者竪
極虗空者橫周一切者橫豎總該平等者本末同
味清淨者都結七段不動者冥於一如然上七段
悟時既相躡清淨迷時亦相躡垢染應云覺不明
故令心不淨心不淨故見塵不淨見塵不淨故眼
根不淨乃至如是一多世界不淨文勢及義意對
經可知第二空色同如。】


「善男子虗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
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
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解曰前之七段即空色無礙此當泯絕無寄彼云
動念即乖法體反顯法體本不動也標空為首者
躡前起後由前云盡於虗空平等清淨即知相盡
[002-0367b]
同空空既本無生滅動搖當知諸法亦本不生亦
不待滅一一當體如如不動覺性不動者然一切
法唯依覺性生滅動轉諸法既盡同於虗空皆不
動故則覺性不動也如波不起水則湛然不動理
齊故言平等故法華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法句經云諸法從本來無是亦無非是非相寂滅
本來無所動然諸法與覺性平等未名理事無礙
法界者夫理事無礙要須多事全同一理而寂然
一理全成多事而遷變即動即靜即靜即動生滅
廣狹一切皆爾翻覆無礙今但一向不動但是攝
色等事同真空理故唯名真空觀也乃至八萬等
者還如前七段歷諸法門經恐文繁略標首末義
兼中間故云乃至後段乃至之言亦例此知第二
理事無礙法界。】


「善男子覺性徧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徧
滿法界根徧滿故當知六塵徧滿法界塵徧滿故當
知四大徧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徧滿法界。」


【解曰先示觀門者此有十門一理徧於事門謂能
徧之理性無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別一一事中
理皆全徧非是分徧何以故彼真理不可分故是
故一一纖塵皆攝無邊真理無不圓足二事徧於
理門謂能徧之事是有分限所徧之理要無分限
此有分限之事於無分限之理全同非分同何以
故以事無體還如理故是故一塵不壞而徧法界
[002-0367c]
也如一塵既爾一切法亦然思之此全徧門超情
離見非世喻能況此二門後有海波喻及兩重問答也三依理成事
四事能顯理五以理奪事六事能隱理七真理即事
八事法即理九真理非事十事法非理上十同一緣起約理望事
有成壞即離約事望理有隱顯一異逆順自在無礙同時深思令觀明現今經皆言徧滿

法界者正是第二門行相兼於餘門義理謂此即
理之諸法與理不異故一一自徧法界不同前門
沒體攝歸理中故此名理事無礙也既徧法界即
知動靜無礙一一周徧言覺性圓無際故當知六
根徧滿者由前門巳顯六根等與覺性平等平等
者即無分毫之異也既與覺性不異覺性圓無際
故六根亦圓無際故徧滿法界若不徧滿即是有
際有際即與覺性成異異則乖於前門故躡前云
圓無際故首楞云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
周徧法界六塵巳下皆例前知第三周徧含容觀。】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徧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
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
光照一室其光徧滿無壞無雜。」


【解曰先示觀門者亦有十門一理如事門謂事法
既虗相無不盡理性真實無體不現此則事無別
事即全理為事是故菩薩雖復看事即是觀理然
說此事為不即理二事如理門謂諸事法與理非
理故事隨理而圓徧遂令一塵普徧法界法界全
體徧諸法時此一微塵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
[002-0368a]
如一微塵一切事法亦爾三事含理事門謂諸事
法與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能廣容如一微塵其
相不大而能容攝無邊法界由剎等諸法既不離
法界是故俱在一塵中現如一塵一切法亦爾此
理事融通非一非異故總有四句一一中一二一
切中一三一中一切四一切中一切各有所由思
之四通局無礙重釋第二第二但徧徧即通也此兼不徧不徧局也五廣狹
無礙重釋第三三但包含含即廣也今有不壞不壞狹也六徧容無礙此正合前
四五兼合二三七攝入無礙翻對前門但前一望多故徧容此多望一故攝入也

交涉無礙兼前六七九相在無礙反對前門十普容無礙近收
前二遠攝九門今經雖略義理全同謂根興塵皆是事法

例前七段事事皆然故云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
雜當知種種事法一一交參周徧雖有性字此是
各指根性塵性非謂泯根攝塵同於一性言無壞
無雜者如一灯光巳滿一室更有一灯光亦全滿
百千灯光一一如是各不相壞亦不渾雜室中之
空喻於法界灯之光相喻以根塵謂一灯光容多
光相即一光相徧多光中一一皆然重重無盡含
容周徧斯之謂歟所以然者唯是真心所現皆如
幻夢影像故與所依性非一非異故故得徧多入
一攝一容多等也。


大文第三頓同佛境於中三一用心同二見境同
三稱實同初有法喻今初。】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
[002-0368b]
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
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


【解曰覺成就故總指圓彰法界巳下之文由斯故
得同佛境界不與法縛等者於四對法無勝劣心
如佛於三念之境故言同也同之所由經自徵釋
云由一切覺故論云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今
則離前與求厭憎愛重輕等八念也舉八境者顯
於心也喻云光無憎愛後云修習此心二喻。】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
體無二無憎愛故。」


【解曰光即眼識現量所得故無憎愛首楞云其目
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但有自性分別無計度等汝識於中
次第標指云其目者意取眼識云汝識者即是意
識亦可但隨凡俗情見以目瞳為光如法華云梵
王是眾生父二見境同。】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
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
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
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
涅槃猶如昨夢。」


【解曰修習此心得成就者近結八境安心遠結觀
行成就無修等者泯前心跡起後依正凡聖平等
之文若不泯之則雖無憎敬等尚見持毀餘三例之
故須泯之方同佛見自此巳下正顯其同圓覺普
[002-0368c]
照寂滅無二者由自心巳空但是覺照寧有凡聖
差別之二焉冥一如之無心即萬動之恒寂故普
照是用寂滅是體佛心所極極於寂照故瓔珞經
說等覺照寂妙覺寂照今云同佛是等覺義故云
普照寂滅金光明經攝大乘論皆說佛果無別色
聲功德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三種世間融無礙
故世界即器世間眾生即有情世間成佛即智正
覺世間云於中者即於寂照中也圓無際故百千
萬億者此方下數阿僧祇者此云無數是華嚴十
大數中之首經論多用故此舉之不可說者大數
第九若從一十百千倍倍積之總有一百三十七
重數法恒沙者從阿耨池東面流出初出象口周
四十里金沙混流沙細如麵今有不可說阿僧祇
之數河一一河中一沙為一界以顯世界如是多
矣然此中意者直指盡虗空遍法界所有世界不
是算其數量為欲引機造無邊境故假增積多數
耳諸佛世界皆知空華者緣無自性全體即真真
性奪之無餘如前理奪事門故得相皆虗幻亦如善財求
法展轉至摩耶等處會緣入實得願智幻解脫門
見一切世界等皆如幻住云佛界者華嚴經說諸
佛眾生一切世界有十種起具因緣故世界成就
所謂如來神力法應如是眾生行業等亂起亂滅
者有三意一者一切世界皆依妄念念既剎那不
住世界亦起滅無停二者華嚴云染污眾生住故
[002-0369a]
世界成染污大福眾生住故成染淨信解菩薩住
故成淨染等三者成壞相也然成住壞空離各二
十增減而世界無量無數故總觀起滅繽紛問然
佛化土許可如斯自受用中如何起滅答若依實
教所明無形為淨土生公云佛有形累託土以居
佛是常住法身何須國土故華嚴云依真而住非
國土此經云入於大光明藏餘義巳如前辨問法
華云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復云何通答彼據
理即事門此約理奪事門二皆無礙不即不離者
明此世界不即圓覺亦不離圓覺如華與空如金
與器由不離故覺性奪之成空華由不即故世界
不妨有起滅無縛無脫者文通上下上即由世界
無淨穢故下以眾生本成佛故始知眾生本來成
佛者始知即始覺觀行成就方能知故本成即本覺知與不知本是
佛故佛即究竟覺始之與本非二覺故生死涅槃猶如夢者亦

無始覺之異四相本來同一覺故又寂滅無二是
自覺世界及眾生是覺佗成佛二字及生死涅槃
如夢是覺滿成就是滿義故動寂雙亡方圓滿故
上所釋文但明能知者成佛其所知眾生如次方釋云


然說生本成佛唯是圓覺華嚴餘成義含不的指
注但以語驚凡聽理越常情佛既罕言愚夫多謗
若不具彰義類豈曰莊嚴契經故總敘六門顯成
佛延促菩薩處胎經云或有眾生從初發意經歷劫數不得成佛或有次第成或有超越者
使下文徵釋躡此易明一者一生成佛謂小乘有
[002-0369b]
部唯悉達太子有大覺性於此生中苦行修道菩
提樹下三十四心斷結五分法身初圓名為成佛
二者三祇成佛謂始教說唯具大乘性者從初發
意六度修行三無數劫五位伏斷十地滿足四智
圓明於色究竟天受佛智職名成正覺三相盡成
佛謂終教說一切眾生本覺真心本來離念不如
實知怱然念起生住異滅念無自相不離本覺內
外熏力始斷滅相終斷生相一念相應得見心性
心即常住名成正覺前約功圓相滿此約相盡體現又前定待長久劫數此則
唯依自心延促無定四初住成佛為華嚴說十信位滿於諸

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
就慧身不由佗悟故彼疏釋云佛智何深情迷謂
遠情忘智現則一體非遙既言一切法即心自性
今理現自心即心之性巳備無邊之德矣覺心理
現理現則智圓若鏡淨明生非前非後非新非古
不由佗悟是自覺知一切法是覺佗成就慧身為
覺滿見夫心性豈有自佗寂而能知名為正覺五
一念成佛謂無始迷倒妄認眾生華嚴緣起一味章云若約眾生門中
眾生及佛皆是生滅善惡境界未嘗見有一佛清淨解脫者識倒見佛亦倒故一念悟時

全體是佛緣起章又云約佛門中佛及眾生皆本空寂情識巳亡同諸佛故未嘗見一眾生流
轉者心淨一切皆淨故也如夢身相夢時非無寤即自身豈

待長養故論云亦無始覺之異華嚴云若離妄想
一切自然無礙等智即得現前如塵破經出廣博
[002-0369c]
嚴淨經云有三男子詣佛禮足作如是言世尊我
今於此法能信能解不生疑惑第一男子白佛言
若作是說我是如來此言便是正說所以者何我
於此法不生疑惑第二男子云是世尊第三男子云佛其詞皆同爾時會
中百千眾生心皆擾動不樂本座皆作是念無有
二佛並出世間今此男子何故發如是言阿難謄
大眾意問佛佛說偈印許偈云能知過去如亦知
未來如見一切法如是故名如來不畏於生死正
住生死中化度諸眾生是故名世尊覺無明無知
其性無所有巳得於明智是故名為佛菩薩處胎
經云或有眾生朝發道心即得成佛諸大乘經其
文非一達磨禪宗即心即佛是斯意也六本來成
佛論云四相俱時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涅槃論解微密義云身外有佛亦非密身內有佛
亦非密非有非無亦非密眾生是佛故微密華嚴
云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法界身也普見一切眾生
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
謂無性又云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
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
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正覺彼
疏問云此中之成為理為事若是事成云何皆同
一性若是理成云何八相疏自答云此是華嚴大
節若不對諸宗難以取解今約五乘及五教而辨
然諸眾生若於人天教中觀之則具足人法二我
[002-0370a]
若於小乘教中觀之但是五蘊實法本來無我若
大乘始教法相宗即說唯識所現無相宗即說幻
有即空人法俱遣若大乘終教唯如來藏具恒沙
性德故眾生即在纏法身法身眾生義一名異猶據
理說若大乘頓教則相本自盡性本自現不可說言

成佛不成佛等若依此宗華嚴宗也舊來成竟亦涅槃
竟非約同體此成即是彼成難若爾何以現有眾
生非即佛耶答若就眾生位看尚不見唯心即空
安見圓教中事如迷東謂西正執西故若諸情頓
破則法界圓現無不巳成猶彼悟人西處全東若
爾諸佛何以更化答眾生不如是知所以須化如
是化者是究竟化如是化者無不化時然上六門
初門眾生無成佛義故次門五分中唯許一分半
眾生定待三祇劫滿成佛後四門一切眾生皆許
成佛於中三四妄盡覺顯是為成佛五頓悟無妄
即名為佛六本無迷悟元來是佛又中間四門次
次相望前延後促又前二事成次二事同理成五
唯理成六皆無礙今經文者若約觀成方能知之
即當四五兩門若約所知眾生本來皆佛即唯第
六三稱實同。】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
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
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
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002-0370b]


【解曰稱法界真實性故初句躡前由見生涅如夢
即稱圓覺實性同佛境也此有二意一但有能依
之夢必有所依之人夢是人之神遊亦見聞之氣
分無別體故二但了夢體空無即證自身真實迷
自身者由執夢故然餘喻皆帶自佗唯夢喻尅體
故大瓔珞經說過去有佛欲說法時令大眾睡眠
夢中說法令增善根覺得道果涅槃羅剎云云迦旃延弟子云云
亦表萬法皆夢大夢之境必有大覺之明矣當知
下有四節初總明稱實謂迷時生死無起涅槃無
滅悟時非滅却生死發起涅槃稱體而觀都無起
滅聖法非新來凡心非滅去又直言體無起滅來
去不約聖凡其所證下別指能所所證之境非得
真失妄捨麤取妙能證之心都無分別離於四病
病如下文於此下雙泯能所故故華嚴云若有見正覺
解脫離諸漏不著一切世彼非證道眼一切法性
下總結稱實故華嚴說眾生成佛次後亦云同此四節
如注配之無相性無盡性無生性無滅性總明也無我性

無非我性無眾生性無非眾生性無所證也無菩提性
無能證也無法界性無虗空性雙泯能所亦復無有成正覺
總結四結牒問詞。】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
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解之可知後偈諷文三略於起行方便故初諷觀行成就
文二初七句二空觀。】
[002-0370c]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後三句法界觀。】


「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徧法界」



【長廣偈略次一偈半頌頓同佛境。】


「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虗空華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後一偈頌結牒問詞。】


「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中卷之二



音釋





音騰傳也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中卷之三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第二徵釋迷悟始終文四初三今初。】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
[002-0371a]
遶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解之可知二正陳詞句中三一慶其所悟。】


「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
大陀羅尼因地法門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
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


【解曰兼指初段中因地法行者是一切行位根本
故後必躡前故二難其所疑。】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
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
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
煩惱。」


【解曰由前云眾生本成佛道故起此疑疑有三句一
謂真能生妄二謂說妄為真三牒而縱之責無窮
過意云本來是佛煩惱何生若無生中妄生起者
如來成佛同本無生無生之中還應妄起成佛義
等生否應齊齊生則果佛何尊齊否則因違現事
進退不可故有斯云亦如復禮法師云真法性本
淨妄法何由起如初句也妄法從真生此妄安可止如第
三句三結請通釋。】


「唯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祕密藏及為末世
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解曰據此三難諸典無文唯佛了知登地方受今
乃請宣成教普示末世凡夫故曰無遮大慈開祕
[002-0371b]
密藏祕謂非器不傳密謂覆相而說或隨自意或隨佗意權實
難測祕藏如不開櫃密藏則一法含多今請不揀末

世則開祕藏顯了而談則開密藏故涅槃云具縛凡夫能知如來
祕密之藏了義法門者由此標目永斷疑悔者疑是根

本通論疑者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信心善品
為業別顯則五蓋中疑有三一疑自謂巳不能入
理二疑師謂彼不能善教三疑法謂於所學為令
出離為不出離又疑理事空有雙是雙非等如有
病人疑自疑醫疑藥病終不愈今三疑中即疑法
也此疑復有巳起未起如天親判金剛經斷疑之意今皆含之
剛藏為佗請問令永斷故然斷疑方便者若疑境
界令悟唯心若疑法性令觀無得餘皆例知今此
斷疑通二方便對文可解悔者通論是不定之法
悔善則惡悔惡則善故今請永斷即屬悔惡也亦
五蓋數但此不因掉也然入道人若未通決生佛
同異則或用功多時反自疑悔後三展虔誠也二
讚許中。】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
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祕密究
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
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
今諦聽當為汝說。」


【解曰言如來甚深祕密究竟方便者然汎論如來
祕密有其二意一如來之密藏謂一乘如來知見
[002-0371c]
佛於漸教門中久默斯要故如前釋也故云究竟
方便下答覺照離華瞖等二如來即祕密由證密
藏能所無二故三業具皆祕密也謂非色現色摩
尼不能喻其多非量現量應持不能窮其頂不分
而徧一多不足異其體全法為身一毛不可窮其
際此身密也非近非遠目連尋之無際身子對而
不聞非自非佗若天鼓之無從猶谷響之緣發無
邊法海卷之在一言無內圓音展之該萬類此口
密也無心成事等覺尚不能知意密也二義之中
經顯所證矣言決定信者前頓同佛境義當信根
成就初發心住今但通決疑難以成前義故也三
佇聽。】


「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第四正說長行四一反覆起疑之本二喻釋現起
之疑三顯淺難造深四結問不當理初中又三一
總指輪迴二真隨妄轉三結指前疑今初。】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
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


【解曰於中初一句總標情器故云一切無著金剛
論以四蘊為世界若不約情何成輪迴又一切者
總有十種如華嚴世界成就品說次六對辨其輪
迴謂但住有為即屬輪迴心也始終者若唯約染
緣則創變為始極證為終或無始有終若染淨對
說則證菩提為始斷盡煩惱為終若唯約淨緣有
[002-0372a]
始無終如上用心皆屬輪迴之見唯心冥圓覺不住染淨方得
無始無終新新而起曰生表此先非有故念念落謝曰滅
表此後是無故過去名前未來名後現在住劫名有空劫
名無成劫名聚壞劫名散現行為起調伏為止次
二句正示輪迴之相念念相續者情界器界皆依
妄念既所依不斷故能依亦然循環往復者器界
空巳復成情界滅巳復生惑業襲習報應綸輪塵
沙劫波莫之遏絕後二句結成輪迴取謂取著執
我我所捨謂厭離厭苦所依又於根身則厭苦麤
障為捨忻淨妙離為取於器界則厭此娑婆為捨
忻彼極樂為取若取若捨種種不同皆是顛倒妄
心變現輪迴之相故論云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
心不見心無相可得首楞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
幻法二真隨妄轉文三一法。】


「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
無有是處。」


【解曰能觀是輪迴之心故所觀圓覺亦爾如夢見
實物物亦是夢故清涼大師答復禮法師云由來
未曾悟故說妄無始二喻。】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迴轉火雲駛月運
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解曰四對喻中初由目數動湛水如波搖次眼識
遲鈍旋火成輪相餘二可見三合。】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
[002-0372b]
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


【解曰諸旋者眼目雲舟喻生死垢心也彼物者水
火月岸喻圓覺也何況下正合三結指前疑。】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解曰三惑者即前三種疑也據此結文的指即知
定是先責起疑之本未是答難若是偏答三中之
一難即不合總結三惑智者詳焉然雖非是正答
巳是標舉建立答義之意勢令息如上之念即前
疑早合自亡況復空華金鑛分明曉喻二喻釋現
起之疑文二初一空中華無起滅喻二金中鑛不
重生喻初中三一喻釋二法合三結成今初。】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
翳巳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
待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虗空何時更起
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


【解曰曲分為二初翳差華亡喻謂不知華因翳有
乃謂從空而生喻不知妄出迷情却執真能生妄
既得翳差即不見華聞說從翳而生又執何時更
翳喻前觀成同佛普淨根塵因知妄染由迷又疑
迷心却起問翳差之者或有佗時更生不必的定
永無如何以此為喻答喻者但取當日一席之事
不說終身但以愚人晨旦見華食時眼差見華亂生
亂滅謂言翳亦速起速停是以經中遮云不可故
諸論喻釋佛云如大夢覺豈可難云睡起夢覺何
[002-0372c]
妨明夜更睡還夢若如是難豈解喻焉二法非相
待者翳不與華期華不隨翳生但翳故妄見非華
實生二法各不相知況復一空一有故云不相待
也縱使心迷生死亦寂但緣迷故妄似生死眾生
本自不生幻華畢竟不起莫將翳待莫以迷求剛
藏問目正似此也後空不生華喻前巳合釋文易
可知然佛頂經亦有此法喻文廣義略闕於待翳
之文二法合。】


「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


【解曰迷見生死似華起悟得涅槃似華滅言圓覺
離華翳則雙拂生死無明虗空非蹔有無覺性何
關迷悟眾生既如華起約誰更難無明無明生死
既空何責本來成佛空華終不再起果位何得還
迷由巳計度不休見佗覺性流轉若如是解頓遣
三疑三疑鈎鏁連環不是三科別答下金鑛喻即
唯答佛不再迷此疑過深故重喻也三結成。】


「善男子當知虗空非是蹔有亦非蹔無況復如來圓
覺隨順而為虗空平等本性。」


【解曰虗空世法尚不同華起滅況如來隨順圓覺
湛然真常是虗空之體性耶覺為空性者佛頂云
空生大覺中又云寂照含虗空復言平等者然圓
覺雖是虗空之性而冥合不分周徧法界無分無
限無別能依所依故云平等此意云空在覺中空
尚常寂況覺為空性豈增減耶喻猶不及故云況
[002-0373a]
復後金鑛喻。】


「善男子如銷金鑛金非銷有既巳成金不重為鑛經
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
復如是。」


【解曰曲分為二先喻此喻唯答佛不再迷之難前
就圓悟之理生佛俱是本真以成普眼段中眾生
本來成佛之義故舉空華元來不起非後始滅法
合云生死涅槃同於起滅所以俱通三難今就不
壞因果之相故說銷鑛出金華則始終本無鑛則
因銷始盡意云圓頓之理雖齊迷悟不妨成異既
有多生習障還須背習顯真真顯即究竟清淨若
但用前喻即撥無迷悟因果之相便成邪見若但
用此喻即成眾生覺性本來不淨失真常理亦成
邪見道理微妙一喻難齊故說兩事是知此喻唯
答第三難也文中喻意如人鍊金須得其鑛若非
金鑛鍊亦無金若因銷有者銷頑石等亦應得金
雖假燼冶銷融金性要須本有所以經言金非銷
故有故金剛三昧經合金錢喻云昔迷故非無今
覺故非入既巳成金等者正喻佛不再迷不應說
言等者喻佛隱顯無異佛頂亦云昔本無迷似有
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後法合者金喻法身鍊
出喻報身作環釧等百千萬種喻化身鑛中雖有
金不銷金不出識中雖有佛不修佛何成三顯淺
難造深文二初所造離念。】
[002-0373b]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興涅槃亦
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解曰前通難了此別顯幽深難見言說不及下智
難造以遮展轉無窮疑難先標覺心為宗後方拂
迹者明非斷滅但離所拂非無覺心拂有三節初
拂轉依之名轉煩惱生死故曰菩提涅槃體雖即
真名因妄得後兩節皆雙拂對待圓覺性中都無
此事若有少見則迷圓覺故華嚴云於法若有見
此則未為見若無有見者如是乃見佛二能造滯
情文四一舉勝彰劣二舉喻顯情三誡息妄心四
重彰妄義今初。】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
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
度如來圓覺境界。」


【解曰文中兩對初小聖理智對後何況下凡心真
覺對意云小聖真智生空尚不能親到小聖之理生空
真如況凡心劣於前智真覺又超理轉轉懸隔何能

造耶如百寮尚畏宰相百姓豈親天子此正同金
剛經四果之人尚無心言我證得四果豈如來有
定法得阿耨菩提耶然四向四果斷證行相者謂
斷三界見惑有十六心至第十五道類忍時名初
果向至第十六心即入修道名須陀洹果以見惑
頓斷不同修惑分三界別故欲界修惑分為九品
斷至五品是一來向斷六品盡得一來果以九品
[002-0373c]
惑能潤七生為上上品潤兩生次三品各潤一生
次二品共潤一生後三品共潤一生六品惑盡巳
損六生故唯餘一度來生欲界斷惑七八品名第
三果向九品全斷盡即得不還果次斷上二界修
惑乃至有頂八品惑盡名阿羅漢向三界見修都
盡得阿羅漢果成就我生巳盡等四即是所圓境
界矣言身心語言斷滅者沈空滯寂灰身滅智也
彼之親證等者若未入滅即有餘涅槃若身智滅
巳即無餘涅槃思惟心者種種計度意云無心近
理尚不能造有心轉背豈能測度故法華說大地
皆如舍利弗共度不能知新發意及不退等菩薩
皆言不測二舉喻顯情。】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
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解曰於中初舉喻後顯情即知前舉勝此舉喻並
是顯分別心不能證覺密譏前三種翻覆疑難前
云有思惟心即是此云以輪迴心前云圓覺境界
即是此云大寂滅海三誡息妄心。】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
本。」


【解曰是故我說者即前未出輪迴而辨圓覺無有
是處若遠指即答文殊問先斷無明或指餘經皆
如是說四重彰妄義文二一無實體。】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
[002-0374a]
實心體巳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
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解曰從有心起者舉能起之根識有心者識也起者心所也
塵緣氣者舉能牽之境巳如前釋非實心體者實
心無念故巳如空華者縱實有思惟有思惟心尚
不能證覺何況此心早巳如於空華自無其體向
上更欲求證異空華結果故言展轉虗妄此中始
末都無故云無體後段秖言浮巧不能成覺不直
言無故云無用勿見經有用此思惟之文便謂巳
屬後段即此思惟之用全無其體即名無實體也
細意詳之二無勝用。】


「善男子虗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解曰從第一覈疑之本兼此第三段大意總是責
問者滯情分別過患所以其中此節最親因前三
番之疑便都指是浮心巧見總不能證覺四結問
不當理。】


「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解曰乍看連次之經即似唯結巧見之文細詳其
義乃都結第三一段問前讚善哉此責非正何也
答前讚者美其起教此責者顯其實理此一段疑
最障修證若不徵起末世長迷微有斯益故前讚
也剛藏所徵意在佛責故知責此之過始彰徵起
有功乍看似前後乖違細詳乃始終符合可審翫
味妙在斯焉偈頌四初七句頌反覈疑本。】
[002-0374b]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金剛藏當知
 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
 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旋復
 但至輪迴際
 不能入佛海」



【長行先舉妄想偈文先標實理次六句頌喻釋現
起之疑。】


「 譬如銷金鑛
 金非銷故有
 雖復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
 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鑛」



【略不頌空華影在後段故三五句頌淺難造深於
中二初三句頌所造離念。】


「 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
 同為空華相」



【良由長行華無起滅喻中結文與此段同故此亦
取空華之喻意該前後也後二句頌能造滯情。】


「 思惟猶幻化
 何況詰虗妄」



【四二句依解起行。】


「 若能了此心
 然後求圓覺」



【長偈第四互有互無。


第三深究輪迴之根者謂窮其展轉根元推其差
別種性故於中文四初三今初。】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
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解如前矣次正陳詞句文二初慶前。】


「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祕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
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
[002-0374c]
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解曰深悟輪迴者因舟行岸移等喻悟得真隨妄
轉無畏者決定也道眼者五眼中即慧眼法眼具
真俗故決定信者永不信餘首楞云妙信常住一
切妄想滅盡無餘無復重隨等者不執月運岸移
等二請後文二初舉法問二結益請初中二一問
斷輪迴。】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
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


【解曰寂滅海者大涅槃也具足三德能建大義體
深用廣故如海也次二句問目就下釋之二問修
悲智。】


「修佛菩提幾等差別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
度諸眾生。」


【解曰初二句智法門無邊誓願學故後二句悲眾
生無邊誓願度故此惑病既多方藥非一若無方
便少湯添氷恐落愛見大悲故須問也二結益請。】


「唯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
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作是語
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解曰慧目等者欲照心源必由淨慧慧目是能照
心鏡是所照心淨如鏡故六祖偈云心如淨明鏡
肅清者緣塵不雜無上知見者無能無所自在圓
明故即同法華雙開菩提涅槃是無上義今即雙
[002-0375a]
悟故同無上展虔同前讚許。】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祕密微妙
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
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彌
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解曰深奧祕密微妙者本清淨之輪迴無差別之
種類等故無生忍者真性無生本來清淨眾生未
悟妄心見生生即必滅故是輪迴今悟實相了心
真妄無生心既不生輪迴永絕如是忍可名無生
忍法既無生即無有滅故華嚴云不見有少法生
滅何以故若無生即無滅故又云一切法無生一
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故信力入印
經中亦有無滅忍然不生不滅佛法之體八不之
初釋有多門略伸一二初約境後約行境中略有
五義一就徧計由是妄執無法可生滅也又理無
故不生情有故不滅不滅即不生是一法矣二就
依佗謂緣會生即無生緣離滅而不滅又緣起無
性故不生無性緣起故不滅中論云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是故不生即不滅不滅即不生為一
物也三約圓成性謂非是有為故無彼生滅相也
又非妄心境故不生聖智所證故不滅不滅即不
生為一物也四通論三性混融於一法上唯就徧
計一向生滅就圓成唯不生滅就依佗亦生滅亦
[002-0375b]
不生滅就三無性故非生滅非不生滅五然此四
句合為一聚圓融無礙頓思可見後約行者謂妄
念斯寂猶若虗空何生何滅又雖起大用見心無
生用謝歸寂了心無滅又常稱真理寂然居境於
此心中有何生滅佇聽同上。


次下正說長行中二一答輪迴中二問二答悲智
中二問前中二一推本貪愛五道令斷答第一問二明種
性令知答第二問一中又二一示所斷二勸令斷初所
斷中二門分別初總釋義後別釋文初中示所斷
輪迴本末者文云從無始際愛為根本欲因愛生
命因欲有貪婬之欲欲塵助故五塵之欲生死相續乃至起
諸違順造善惡等業受苦樂等報結云皆輪迴故
不成聖道即十二緣生之義也緣生義博略顯八
門一總別名體二生起行相三業用差別四能所
引生五攝歸一心六二世三世七因果離合八權
實具彰初中總名緣起亦名緣生無有主宰作者
受者從因而生託眾緣起本無而有有巳散滅能
潤所潤墮相續法故名緣生唯依佗性蘊處界一
分為體法相宗也亦唯妄想無相宗也亦唯真心法性宗也十二
別者一無明明者擇法所無即明能無即癡也是
行蘊中迷理起者二行者造作即身語意起善惡
等三識者了別唯阿賴耶親因緣種四召體為名
變礙為色即是一切有漏五蘊五者六處處是生
長門義唯內六處六觸者觸謂第八識相應全及
[002-0375c]
六識中異熟觸七受者領納體同於觸八愛者躭
染即是當體九取者追欲即是四取十有者有果
謂行種果種巳潤十一生者蘊起即異熟五蘊十
二老者變異死者滅無亦是前蘊上所出體皆法
相宗若約實教依真而起皆無別體一二八九通於種現後二
唯現餘唯種子二生起行相者不了第一義諦執著於我

故不正思惟起於妄行行熏於心是識與識現行
揀現行非種故名色與識互依如水與塵四取蘊識蘊巳屬所依識故為名色
名色增長為六處名增成意處色增成餘五故開顯明盛也根識既顯
則對境為三和是觸觸必領受於受染著是愛愛
增即取取即起於業種有也業熟即起漏蘊生也蘊熟
老也則壞死也老非定有故附死立支也然惑苦中有開合問答至
下當辨三業用差別者此十二支各有二業且各
一者一令眾生迷於所緣二則能生未來果報識
令諸有相續名色互相助成六處各取自境觸能
觸對所緣受能領受愛增等事愛能染著可愛之
事取令諸惑相續有能令於餘趣中生生者能起
諸蘊老令根變死壞諸蘊餘各一者無明與行作
生起因如次乃至生與老死作生起因死者不覺
知故相續不絕四能所引生者一能引支謂無明
行能引識等五果種故二所引支謂識等五是前
二支所引發故三能生支謂愛取有近生當來生
老死故四所生支謂生老死是前三支近所生故
五攝歸一心者華嚴六地說也此復二門一推末
[002-0376a]
歸本門經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諸論同引此文
證成唯識然隨宗解異總有八重前唯心章具列
釋二本末依持門經云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
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一心頓具非佛不知故特言如來也何以
十二行列前後引生何唯一心下釋意者非唯三世不離真心今乃一念頓具十二彌顯前後
不離一心此中亦攝俱舍剎那十二也隨事貪欲貪事非一隨舉一事一念即具

心共生心是識本是真心以與貪相應分別其事便名識也此中十二或次不次者
同一念故事是行貪事即意業之行也於行迷惑是無明不知貪過能招
於苦與無明緣也及心因也共生相應四蘊是名名色名色增

譯經誤也應云開顯為六處六處三分合為觸觸共生是
同時必領納故受無厭足是愛沒體相合愛攝不捨是取可知
彼諸支和合是有愛取潤前六支有所起是生生熟為老
老壞為死有為剎那生即異滅故故經云初生即有滅不為愚者說彼論總判
上二門云餘處求解脫謂觀凡夫愚癡顛倒當於阿
賴耶此云藏如前說及阿陀那此云執持識中持種及色根故上二
皆心之別名也求解脫乃於餘處我我所中求解脫故經

明唯是一心論主意明心含染淨故雙舉二名釋一心義也則心外無我
法當於一心中求求義云何若有我執即一心成賴耶若我執亡即捨此名唯阿
陀那持無漏種此則妄心斯滅真心顯也六二世三世者約教不同故

小乘生引俱開前二過去中八現在後二未來唯
識即合能所引開能所生前十現在後二未來十
因二果定不同世中三前七或異或同前七後二
中三各定同世意以一重因果足顯輪迴故斥小
乘兩重施設華嚴即開能所引合能所生亦明三
[002-0376b]
世經云無明緣行者是觀過去觀此二因能招現在識等識乃
至受是觀現在觀此識等由過去業得復能得來果愛取有是觀未
觀此三因決得來果上明一往三世也以無明行為過去者為遮前七定同世故復示無明迷
本際故以愛取有為未來者為遮愛取但是潤故示因招果令厭因故以因屬果故則能所引生及所發
潤皆容互有故彼經前文說無明處亦有愛義說中際處亦有無明今此不言生老死者但觀因以知果
未有果為所觀故或得對治即無果故亦以諸宗共許為果故略不明經論具有明文若斯勿局二世有
云譯經謬者務在順其所宗也於是巳後展轉相續此明流轉三世也不得對
治復有後世後後無窮七因果離合者此十二支且一往

前前為因後後為果無明唯因老死唯果餘望前
後亦因亦果又無明愛取是本唯因生老死二是
末唯果餘通本末亦因亦果又惑因苦果業通因
果又惑業皆因唯苦為果又前十皆因後二為果
上皆法相又真心不覺為因行等十一皆果楞伽起信皆以淨心
為因根本無明為緣生業識等八權實具彰者問四生六道性類

雖殊十二有支等無優劣如何上說或異或同答
萬法皆空無非真性迷真倒執有十二支支分雖
齊悟由根器根器既別說教寧同涅槃四類人皆觀十二因依所
證深淺者由教機俱有深淺故欲使指南即唯佛性涅槃文欲解緣

相須窮聖言各執一宗俱成不了了知權實杖則
皆金然約自修深淺咸益准涅槃四類之意唯專俱舍義信解修習者即
得二乘菩提依唯識者得菩薩菩提依華嚴者即得佛菩提也欲為師匠必在圓

通故淨名經云深入緣起六識八識淺緣起法性隨緣深緣起斷諸
邪見上來七段義亦巳周緣是諸宗恐疑取捨今
但約一教自具淺深文是華嚴大經義是世親釋
[002-0376c]
論貫前諸說仍加數門今但提綱任自參驗既同
論主幸共遵行謂經說十重緣起巳結云如是十
今却注列釋處經各於結文之下逆順所注者前七唯取順文觀諸緣起
彼論門門作三觀觀之今且每門略配其二也所謂有支相續故謂世間受生皆
由著我等於第一義不了名無明等其義生起行相中略說訖論判為愚癡顛倒觀謂因緣無我而乃著
我因緣從實諦起而乃迷諦故也一心所攝故文義俱如上說論判為餘處求解脫

自業差別故前業用門巳說訖論判此下四門為異道求解脫謂但一念不生方得解
脫而乃別求故云異也此顛倒總有四因故以四門正義翻破之此門破冥性謂無明等各二業生彼因
緣等事斷前即後絕何關冥性不相捨離故無明乃至生為緣令行乃至老死不斷故
此破自在天為眾生因今以無明等為行等因尚不從餘支豈從自在也三道不斷故

無明愛取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不斷是業道餘分不斷是苦道惑業苦三各分二者文含二意謂約三世
二世初三世中煩惱二者過去迷本際故現在牽生報果故業二者過去巳定當相受名未來未有功能
立稱苦二者現定當相受名未來未起從過患立次二世中煩惱二者發潤別故業二者未潤巳潤殊故
苦二者種現異故言不斷者苦復生惑故如輪轉此破苦行因謂惑業是苦因欲脫苦須斷惑業今別修
苦行苦何絕焉觀三世故二世三世門中巳說此破無因既初二是次五因次三是後二
因何得計無也三苦聚集故前五行苦觸受苦苦餘是壞苦論判此下四門為求異解
脫謂緣性是一真心具於樂常淨我四德是真解脫何得異求故四段經明其但有四妄而無四德此當
有苦無樂謂行苦隨逐乃至無色彼計無色為涅槃是以苦為樂也因緣生滅故無明
為緣能生諸行無無明諸行亦無餘亦如是此破計悲想等為涅槃因今觀之但是此滅非是常德

滅繫縛故無明緣行是生繫縛無明滅行滅是滅繫縛餘亦如是為彼計悲想天等為解
脫菩薩觀之是此繫縛不是淨德無所有盡故無明緣行者是無所有無明滅行滅
者是盡滅餘亦如是此破計無所有處等為涅槃以滅盡故無真我德也此上十中初

門觀我執緣相對前所注經文詳之即見餘九亦然次門前半觀第
一義諦緣性也見緣性方脫緣縛故也餘半及後八門觀世諦緣相
[002-0377a]
也觀之即真故於中自有六觀謂上餘半染依止觀因緣有分
為染及染相依止一心故論云二諦差別以純真不生單妄不成和合方有緣集故也三四

兩門染因觀三他因四自因第五門攝過觀觀苦集故謂以三道攝十
二支即顯有支但攝苦因苦果過患六護過觀觀三世防護三過一多身齊生二自業無
受三失業護者一潤未潤等故二非佗身作故三勢力續故也七不厭厭觀苦苦壞苦
凡夫不厭行苦二乘不厭菩薩皆厭八九十門深觀四句求緣皆無生無生而生破
邪顯理深故也八因緣生故不自佗生九但順緣生無知者故不共生十緣生無性無性緣生故非無因
又初門迷真起妄前半示染淨相次門真妄依持上餘半并
此亦染淨依故次五妄法義門三四建立染法謂三因四緣五染過六力無力七慢
非慢後三妄緣空幻八九窮之無始第十無而種種上十門經各有

逆順即二十重論主各以三觀觀之總成六十重
觀緣起也三觀者初相諦差別觀上判前無我二諦是也次大悲隨順觀即前隨經注之
是也後一切相智觀上最後料簡真妄中注配之是也若從染淨無礙交徹

則涉入重重若依染淨逆順雙融則真門寂寂法
性緣起甚深甚深即此因緣名因佛性三觀即因
因性因因性至果成菩提性因性至果成涅槃性
因果無礙是緣起性緣起大義深廣若斯欲辨輪
迴理須究了上來總釋義竟。


次別釋文文中四一指愛為本二欲助成因三展
轉更依四起諸業報此同唯識攝十二支但為惑
業苦也前三皆是惑道第四即是業苦然開之別
配文亦相應至文當指亦可初一答根本餘三答
種性其五性文答菩提問下當廣辨今且依前初
中二初約貪欲以標指。】
[002-0377b]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
有輪迴。」


【解曰愛是愛支云無始際當於宿惑含無明支或
無明巳在前章此唯說愛貪欲是愛增之相即當
取支今約貪欲麤相標指能貪之愛是輪迴之本
也首楞云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
業以是因緣故有生死又涅槃云因愛生憂因憂
生怖若離貪愛何憂何怖又佛名經云有愛則生
愛盡即滅故知生死貪愛為本先令斷者如樹除
根等欲者五欲即色聲香味觸也由於五欲引起
愛心能令眾生不絕問欲應是心何言色等答瑜
伽云欲有二種一煩惱欲二事欲事即五塵今謂
心起合塵塵即名欲故下云由於欲境起諸違順
又無常經云常求諸欲境等言種種者或天屬之
恩如父母等或感事之恩如得惠賷等或任運生
愛即自身及名利色味六親等或因敬成愛因恩
成愛或因愛結恩恩之與愛應成四句謂恩非愛
等又所貪之境眾多故能貪之愛不一然貪與愛
亦應四句謂貪非愛等若對治揀境則有順有乖
若約妄揀心則皆為過患又唯就愛復有其三一
惡愛謂禽荒色荒及名利等二善愛謂貪求報行
施戒等三法愛謂樂著名義及貪聖果而修行等
故下云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
愛何由生後約受生以結定。】
[002-0377c]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
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


【解曰卵等四生則受生差別故瑜伽釋眾生云思
業為因㲉胎濕染為緣五蘊初起為生若以四生
配六道者天及地獄化生鬼通胎化謂鬼子及地
行羅剎是胎餘皆化生人畜各四人具四者毗舍
佉母卵生三十二子胎即常人濕則捺女化則劫
初畜具四者金翅及龍餘獸皆胎餘鳥皆卵然著
地飛空若水若陸微細蠢動或卵胎或濕化不可
具分品類問何以卵劣在初化勝居後答有二釋
一約境具緣多者為首謂卵必具四胎三濕二化
不兼餘故居其後二約心從本起末為次謂無明
是卵即本識三細中最初業相能所未分混沌如
卵既是根本故首明之無明發業蘊在藏識為胎
愛水潤之方能受生為濕化生即從無而忽有
為化故此次之皆因婬欲正性命者初受胎時妬
忌父母父母亦皆生愛方得受身即當識等支也
如俱舍說文中婬為躭染愛著但是情染總得
名婬縱使化生亦依業染地論但云業染即俱舍世間品意偈云倒心趣
欲境濕化染香處也若但約欲界輕重者俱舍云六受欲交

抱執手笑視婬四洲之人同四王界餘諸異類卵
濕胎形心染氣傳難具分析受性稟命莫不由
之既性命由婬婬復由愛故云愛為根本二欲助
成因。】
[002-0378a]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解曰諸欲是境愛性是心即愛之種子由是故下
結輪迴由外塵欲牽起愛心亦由愛心貪著於欲
貪欲故造業造業故受報由此生死不斷故肇論
云眾生所以久流轉者皆由著欲故也若欲止於
心則無復生死潛神玄默與虗空合其德是名涅
槃三展轉更依。】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
愛命為果。」


【解曰此當兩重三世門中後流轉三世也彼經云
於是巳後展轉相續今此文者欲謂貪婬命謂身
命無愛欲則不生無欲身則不有當知欲因愛有
身因欲生既有此身還生於愛由愛身故還為欲
因復感未來生死果報如是展轉相續無窮。


四起諸業報業有二義一動作義即是行支二為
因義即是有支報是苦果是酬因義即生老死二
支然此業報釋教之宗撥之云無正名邪見五見中一
不歸佛者皆由惑之內外殊途須知去取今尋本
末總啟二門先以理教窮其根元後約本文釋其
體相初中二一辨非二顯是初者謂儒道二教此方
無西域宗教故不辨之也說人畜等類皆是虗無大道生成養

育謂道法自然生於元氣元氣生天地天地生人
畜萬物故愚智貴賤貧富苦樂皆稟於天由於時
命及其死也却歸天地復其虗無今略敘本末非
[002-0378b]
之外計曰夫道者虗無非有非物是故杳然冥然
視聽不得老云有生於無莊云虗無無為萬物之
本文云實出於虗列云無形而有形生焉此等皆
謂恢形詭狀異性殊方覆天載地行星翔鳥愚智
窮通無非虗無之道也非之曰道既是生死之源
賢愚之本吉凶之府禍亂之基夫源本基府既其
是常則禍亂凶愚不可除也何用老莊之教耶又
道育虎狼胎桀紂殀顏冉禍夷齊是長惡棄善之
物何名尊乎外計天命者莊云天地萬物之父母
合則成體散則成始又曰才之殊者受之於天列
曰精神者所受於天骸骨者所稟於地語曰死生
有命富貴在天等非之曰若爾則天之賦命奚為
貧多富少賤多貴少愚賢醜美禍福凶吉惡善一一例之苟多少之
分在天天何不平乎夫無行貴守行賤有德貧無
德富仁殀不仁壽義凶不義吉道喪不道興既由
乎天天何興不道而喪道耶此乃顛倒冠履尊卑
無序天之命也亦猶無恒之人易所不占何有福
善益謙之賞禍淫害盈之罰焉況故生萬物以相
殘害爪牙啄噬之類豈非無道之極乎易曰天地之大德
曰生若生為大德則死為大賊今既不問賢愚罪
孝皆賊之以死何用生之乎又既禍亂反逆皆由
天命則聖人設教責人不責天罪物不罪命是不
當也然則詩刺亂政書讚王道禮稱安上樂號移
風豈是奉上天之意順造化之心乎外計自然曰
[002-0378c]
道法自然謂烏玄鶴白松堅棘尖麟鳳本仁虎豹
性害非為之所能也非之曰若無因而自然生無
緣而自然化則一切無因緣處則應生化謂石應
生草草應生人人應生畜等又應生無前後起無
早晚神仙不藉丹藥太平不藉賢良仁義不藉教
習老莊周孔何用立教為軌則乎外計元氣者莊
曰人之生氣之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又曰恍惚之
間而有氣氣變而有生又曰萬物一也通天下一
氣聖人故貴一又曰天氣為魂地氣為魄易曰精
氣為物遊魂為變非之曰若云氣成人等則欻生
之神未曾習慮豈得嬰孩便能愛惡憍恣焉若云
欻有便能隨念者則一切所為悉能隨念不待因
緣學習而成也若云初稟氣生其性本靜由感物
而易者且嬰兒一月驚畏相生一二三歲貪瞋嬌
相如次而生此乃未有師習豈因感物而易乎又
鷹犬性能搏噬因其性調之令其擊殺若先無性
唯緣現習而能成者何不調鳩羊使搏噬乎又若
稟氣而欻有死後氣散而欻無則誰為鬼神而靈
知不斷乎今有鑑達前生追憶往事則知生前相
續非稟氣欻有鮑靜李家雲諦弘覺羊祐指環又驗鬼神靈知不
斷則知死後相續非氣散而欻無蔣濟之子託母求官嬖妾之父
為兒結草蘇韶卒後來與姪節問答孔子語子貢云死後將自知之未晚故祭祀求禱

人皆為之況死而甦者說幽塗事劉聰云云或死後感
動妻孥求索飲食或酬恩冤及邪病呪禁而愈等
[002-0379a]
答王云云問若人死為鬼則古來諸鬼填塞巷路有
其見者如何不爾答人死六道不必皆鬼鬼死復
為人等豈古來積鬼常存耶且天地之氣本無知
也無知之氣在人身中安得欻起而有知乎若稟
得無知之氣而能知者則草木等既同稟氣皆應
知也由是而觀人畜萬物雖附氣而生氣變為陰陽陽為風
火陰為水土四大合散以心為主蓋是無始心神世世傳習續而

為主也既生死成壞從心所傳則賢愚善惡資於
熏習故仁暴由堯桀而不由天善惡在舜均而不
在氣約此道理方有教遵修求之路損益禍福之
端賞善罰惡之科避凶就吉之驗矣二顯是者然
六道異生皆是如來藏心合於生滅名賴耶識能
取境界相續起念計我我所名為意識造種種別
業共業乘業受生稟氣成質其造業者皆因無明
所發其受生者皆因貪愛所潤故遠公報應論云
夫因緣之所感變化之所生豈不由其道哉無明
為惑網之淵貪愛為眾累之府二理共生冥為神
用吉凶悔悋唯此之動無明掩其照故情想凝滯
於外物貪愛流其性故四大結而成形形結則彼
我有卦情滯則善惡有主有封於彼我則私其身
而身不忘有主於善惡則戀其生而生不絕文中
二一別釋二總結初中三初惡業苦報。】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
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002-0379b]


【解曰起諸違順者謂可意境不可意境境背等者
由愛彼境境不順心便生熱惱憎嫉憎嫉故起瞋
瞋故殺害逼惱打罵凌辱種種惡業從此便興亦
可境稱愛心而生躭著婬盜飲噉侵奪綺妄種種
惡業文無者略也言種種者十不善等生鬼獄者
三惡報也無畜生者取其文潤成句以二例知亦
可翻譯傳寫脫漏義必合有故華嚴云十不善業
道上者地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然三惡
道五門分別一釋名二出體三種類四身相五壽
量初中地獄者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器謂是盛貯
受苦人之器今云地獄者地下有獄拘繫罪人受
種種苦為順此方刑獄之稱故譯云爾餓鬼者雜
心云以從佗求又常飢虗恐怯多畏故畜生者人
之資具人所畜養之生故亦名傍生以傍行故然
六趣眾生皆以第八異熟識而為自體無覆無記
性所攝故唯識云云三種類者地獄三類一根本二近
邊三孤獨根本即是八熱八寒八熱處所縱廣皆
十千由旬初從此下過二萬二千由旬有等活地
多共聚集苦具殘害悶絕躃地空中聲言可還等活欻然復起等活下四千有
黑繩繩拼剜鑿等眾合多人聚集兩鐵𦍞馬象虎師子等頭山間逼之流血復令和合
鐵槽厭鐵山墮亦爾號叫尋捨鐵室火起痛切號叫大號叫室宅如胎藏苦過前故大
燒燃鐵熬串棒等燒炙也極燒燃三叉鐵串下貫徹兩膊及頂又鍱裹鑊煎苦亦
過前無間略說有六一四方火剌二鐵炭煎簸三鐵山四鐵釘苦五鐵丸六洋銅等七

獄傍相當皆隔二千由旬八寒者亦廣十千不言上下
[002-0379c]
初從此下阿耨達池下過三萬二千由旬一頗獄與等
活齊廣大寒觸身分瘡〔頗〕下二千由旬有頗裂如〔頗〕潰膿血流出也𠿒
哳怗郝郝凡虎虎凡三皆苦音青蓮華身分青淤皮膚破裂紅蓮
紅赤分裂大紅蓮華身分極大色亦如上近邊者八熱四門外
各有四獄計一百二十八所也一煻煨煨齊膝也二尿糞糞尿為泥求舍
陷中三鋒仞有三一銛刃路二劒樹林三鐵剌林四烈河沸灰水滿求舍墮中

獨者山間曠野樹下空中或一或多受罪之處處
所雖小苦具具足復有十八地獄謂鑊湯等然上
等獄獄卒無情但隨業自見其琰魔王令治罰者
即是有情畜生亦三謂水陸空本居大海後流餘處或四謂無
足二足四足多足更相殘害佗所驅役鞭撻等苦餓鬼亦三正法
念云此下過五百由旬有琰魔王國後流餘處一
由外障礙飲食到水被障或變膿血二由內障礙飲食咽如針如
炬或癭三飲食無障礙飲噉燒燃及糞穢或自內縱得飲食亦不能噉又九

種鬼謂炬口針咽嗅口針毛嗅毛大癭得棄得失
勢力身相者無間中眾生與獄等量餘皆不定壽
量者四天王壽是等活一日夜彼獄壽五百歲次
五如次以忉利等例之餘二則極燒燃半中劫無
間一中劫八寒相望於此如次近半若近邊孤獨
則皆不定畜極一中劫鬼壽五百歲以月為日。】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中卷之三



音釋


[002-0380a]




音颷忽也


乃八切難入聲手按也


音怦與抨同彈也


烏歡切音[豌-夗+死]削也




音葉銅成片也


音砲手足皰起也


同鐵
𦍞


同羝
𠿒哳


𠿒同喝哳知戞切音
𧶇物之聲响也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中卷之四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二善業樂報。】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


【解曰知欲可厭者知愛欲心是惡道因於彼欲境
深生厭離愛厭業道者怖彼惡道不造惡因於離
惡法門人天教也深生愛樂捨惡樂善者比由愛欲故
造惡今知欲可厭故捨十惡樂十善也現天人者
華嚴云十善業道是人天受生因人天二道亦五
門說初釋名中人者涅槃云以多思故雜心云意
寂靜故天者地持云所受自然俱舍云光潔自在
神用名天二出體如上三種類者人有四洲海中陸地
謂南閻浮提新云贍部俱舍云阿耨達池岸有樹
名此因為洲名提則此云洲也東弗婆提此云勝
身身勝餘洲也西瞿耶尼此云牛貨以牛貨易故
北鬱單越此云勝生以定壽千年衣食自然故天
謂六欲及上二界今此經文意唯六欲欲者希須
之心與五塵合謂婬欲等六受欲者地居相交空
[002-0380b]
居四天則如次相抱執手笑視四身量者人則南
洲四肘或三肘半餘東西北如次倍增面相相次
如車形半月圓滿正方洲相亦爾天則四王半里
餘五次增五壽量者北千西半東又減半此洲不
定天者人間五十年下天一晝夜乘斯壽五百上
五倍倍增積年為日倍增亦爾判云樂報麤相言
之若論人間八苦生老病死愛怨求盛天上五衰華萎汗出光滅眾厭
厭座地居斫截殘害驅擯豈能免苦若於天鬼畜中

開出修羅即成六道三不動業報。】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
增上善果。」


【解曰初略消文後具釋義初云知愛等者知其愛
惡愛善俱未免苦棄彼愛心樂修捨法即四禪八
定而不知樂捨之心還同彼愛故云還滋滋潤愛本
增上善果者上二界殊勝依正二報。


後釋義者初釋禪定後釋受報初又四門一釋名
二方便三出體四辨相初中梵音禪那此云靜慮
謂於一所緣繫念寂靜而審慮故四無色定有靜
無慮欲界等持有慮無靜唯色界四得受斯名四
但依次不別立稱若分別者即一尋伺二喜三樂
四捨定者心一境性四無色界皆唯定也言無色
者超過違害有色法故前三從加行得名有頂昧
劣當體受稱方便者謂以六行厭下苦麤障欣上淨妙離伏下
地惑展轉得上地定出體者俱舍云是善性攝心
[002-0380c]
一境性以善等持為自性故大乘云云辨相者離欲惡
不善法皆離障支有尋有伺此二是修行對治支也離生喜樂修行
利益支也慶離欲惡故生喜身心輕安故樂也住初禪於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為彼對
治利益二支之所依止依止定力尋等轉故下倣此之也滅尋伺尋伺發三識亂二禪如淨
水波內淨以捨念正知為體一心釋於內義唯緣法塵定生喜樂慶覺觀心
息故如鑑淨止水故身心適悅住二禪離喜分別想生如貧得寶還失莫若憂喜雙絕
住捨於巳生喜不忍可故平等正直無動安住有念於喜不行中不忘失正知

失念喜行即分別正知而於能捨也身受樂正對二禪喜心浮動故設是心樂亦名身受初
禪之樂如土石山頂有水二純土山頂有池三如純土山在大池內住三禪斷樂如重
病觀音聲先除苦二禪除三禪除憂滅初禪也為對前樂先言除苦也

苦不樂捨念清淨不同三禪捨念亦樂受俱住四禪四無色者
超一切色想過眼識相滅有對想次四識和合相滅也不念種種
不念意識和合想然唯約想色而言入無邊虗空住無邊虗空處
超空入無邊識處住心緣內識作無邊行相故以為名也超識入無
所有處住內外皆無也何以須超事念麤故心於所緣捨諸所有寂然而住也超此
住非想無下七地明了想非非想有昧劣想此中不出三界者由緣無想境
即是細想外道不了謂為涅槃若知此患更求上進求上進時上無所緣境無所得故滅而不轉則得滅
受想定若未得此定厭想為先後想不行則入無想


後受報者由於欲界修得此定各隨其地而生彼
天此上諸天亦五門說初釋名中復有總別總云
色無色者據色有無以得名界者分齊欲界雖亦
有色約麤重立名以揀於色界其別釋名即當種
類謂色界四禪總十七天初禪三天謂梵眾梵輔
梵王具云梵摩此云清潔寂靜謂創離欲染得根
[002-0381a]
本定故故佛地論云離欲宗寂靜二禪三天智論云通名光音
彼天語時口出光故有云彼無尋伺亦無言語用
光當語故三者謂少光無量光極淨光約光少多
及勝如次立名三禪三天謂少淨無量淨遍淨通
云淨者此天離喜身心皆淨別則類光而說四禪
八天謂無雲上皆無雲初故得名福生見即生福廣果異生福中無過此故
無想外道亦居此天及五淨居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天前三凡住後

五聖住無色四天謂空處等雖義當最上然亦不離欲色也體性
如前身相者梵眾長半瑜繕那八里次三增半半次
五增倍倍唯無雲減三百二十五繕那次七還倍倍上四
既無色蘊即無分量壽量者色界無晝夜壽劫等
身量空處二萬劫餘三二二增上來業等無量無
邊若令有體相者盡虗空界不能容受然報有遲
疾總有其三謂順現順生順後順現報者善惡始
於此身即此身受生報者來生便受後報者或二
生三生乃至無量生方受受報及時有定不定復
有四句謂報定時不定等然上所說三千界內五
趣三報定處定時者皆是權小教文隨宜約相若
據實教大乘即隨心見異如梵王身子一境四心
等若就佛而言皆法界相本非淨穢等二總結。】


「皆輪迴故不成聖道。」


【解曰愛為根本故皆輪迴不了自心故非聖道前
指無明此標貪愛發潤備矣故瓔珞本業經云佛
子無明者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而起三界業果迷
[002-0381b]
法界中一切色欲心故色欲心所起報故分為欲
界果報迷法界中一切色心故色心所起報分為
色界果報迷法界中一切定心故定心所起報分
為無色界果報是故於法界中有三界報然十惡
業一向須除十善八定則但除其病故華嚴二地
經說五品心修十善道一有漏心修是人天乃至有頂因二以智慧修心狹
劣故從他解故成聲聞乘三自悟因緣修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成獨覺乘四以大悲方便大願修成菩薩
廣大行五悟一切種清淨修一切佛法皆得成就也三地經說為化眾生修

禪定等第二勸斷文三初正勸。】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解曰既知生死皆由貪愛故欲脫生死先斷此二
遠公報應論云夫事起必由其心報應必由於事
是故自報以觀事而事可變舉事以責其心而心
可反渴者喻其至切二通妨。】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
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解曰因前令斷貪愛恐有難云若爾云何菩薩亦
有貪愛亦有受生故此通云菩薩示現受生非愛
為本但以大悲益人為利欲行教化須現受生示
同凡夫同事利物故淨名云眾生病則菩薩病又
云眾生病從攀緣起菩薩從大悲起示現等者悲
深也非愛者智深也三顯益。】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
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002-0381c]


【解曰先能除捨方可勤求如出鑛金始堪為器問
從前但云貪愛何故此云及除憎愛答由愛身愛
境境違於情或身被惱故生憎也是知憎亦由愛
故雖兼憎意但說愛二明種性令知者亦可前五
道業報巳答輪迴種性今此五性差別是答修佛
菩提文中說修證故前問幾等此答五種文相承
故後文不言幾種非答此故有此三義應答菩提
然更細詳復有五義宜却依前一者彌勒本疑修
行者輪迴不疑五道謂由前說始終動靜乃至思
度佛境皆是輪迴生死涅槃凡夫諸佛悉同起滅
故問輪迴有幾種性比聞餘教祇言五道輪迴今
何得三乘行人亦未能免故佛為說由本貪欲發
揮無明顯出五性故屬輪轉若以五道而答何關
所疑二者非唯標以貪欲無明而乃釋以二乘外
道不應是此答佛菩提三者結云是名眾生五性
不言菩提五等四者彌勒四問中輪迴自有其二
初問斷本後問種性佛說愛為根本生起五道業
報令厭五道斷其貪愛至此便答種性次答化生
方便最後依覺乃至證覺是答修佛菩提是則經
有四門問答一義問答相可文理亦彰若將五性
答菩提問則令最後剩一段經答文巳終彼何所
被然答菩提處不言幾等者如答幾種方便之問
亦云唯以大悲方便皆將一道攝於差別悲智例
等此不應疑五者菩薩性及最後文修證雖同根
[002-0382a]
本全別初由貪欲後依覺心若將俱答菩提二文
何異經宗簡要豈合繁重然至聖微言實難究了
或含兩勢未敢指南今就理長且依前判問五性
既屬輪迴可斷不可答可除其病病謂依本貪等不可斷
法謂菩薩性中修證之行故今科云明種性令知不言斷舉
要言之此宗始自信心終於證極一一依淨圓覺
性若更有一法別有自性可依彼圓覺性即同流
轉故下諸觀門一一首標悟淨圓覺以淨覺心方
說修觀行等又前云如來寂滅性未曾有終始權宗
菩提有始煩惱有終若以輪迴心始終之身即是思惟則旋復等由

此五性差別之心乃是輪迴差別種性故偈云不
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次銷文者分二一總標因
依。】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
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


【解曰由本貪欲等者然五性學人皆發出離之心
皆修戒定慧行但緣不了本覺自見定是眾生遂
欲斷障求真厭凡貪聖貪聖之念還是本貪所貪
三乘既殊能貪隨教亦異積習既深遂成別性故楞伽云隨說彼而成皆
名教熏起復有三皆不定復有錯入邪途由是激發無

明遂成五性差別發揮者發揚分布令顯了也然
根本無明但迷真而巳本無差別由貪欲不同故
熏發之令成五別既不了本覺則唯將二障為本
故依伏斷此二現深淺也若遇邪師教者則於我
[002-0382b]
法轉增堅執故二障轉深若遇二乘則且除我執
對前為淺若遇菩薩及佛相望深淺可知二別釋
差等文二一所依二障。】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解曰二門分別初總釋二障後別釋理障初中此
二障者有體有義義同唯識煩惱所知謂事是煩
惱煩惱即障又能續生死故理是所知所知非障
是障障於所知理故體即起信根本無明及六染
心染心各一分義六中各二義一不覺義二相生義今取相生也即此事
障染污淨心展轉相生乃至執取計名能起諸業
皆是連續生死義故各餘一分不覺義也及根本無明
皆此理障覆翳法界真心不覺妄念生起不達諸
法性相是礙正知見義若唯依法相宗說則二障數同但是用別故彼
論云是心從本巳來自性清淨云云以不達一法界
故心不相應未有能所王數之別忽然念起更無染法能為此本故云忽然
名為無明云云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染心義者名
煩惱礙能障真如根本智故即寂之照如理智也故下說真如自體本
有真實識知大智慧等即經中知字染心喧動違此寂靜故云障也無明義者名為

智礙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如量智也言自然者如月無心頓應千水
經中見字又知見俱通前是知見之性此是知見之相無明昏昏無所分別違此智用名為智礙經雖但
云理障而實通於理事論局於事智礙理障皆從所障得〔稱〕也問准論配經障真

如智全合取為理障障世間智合為事障如何上
配與此參差答上巳明言此障有體體在此論須
如上配義同唯識與此似違此論藏疏亦云今此二障約本末相依門
[002-0382c]
以明不約人法二執故與唯識義意稍殊然通釋理事二障就障理智

令不明顯俱名無明就障心行令不解脫俱名煩
惱經以宗於理智故總取論中二障合為理障真如
世間是理二智是正知見皆所障也無明及染中一分為能障即前上對唯取染中生

起一分為事障此但約過患以為障義無所障法
若欲立之即解脫是生死相續不解脫故所障是解脫能
障煩惱即前下對以解脫無體攝歸真理故含其義不立

其名論則但約相違為障故六染却障真如智無
明却障世間智由此涉於相反故論自徵云此義
云何徵能所障不相應之意也釋云以依染心能見能現妄取
境界違平等性染心展轉生起差別真如平等故相違也成前上句以一切
法常靜無有起相無明不覺妄與法違故不能得
隨順世間種種智故無明冥然世智種種故相違也成前下句上來對
會經論雖各從一勢理無違故所配釋體義誠非
謬矣總釋二障竟。


次別釋理障者此中所障之法須識其體初云理
障但是標名礙知見者正出體相此宗以知見為
理故故經與論每拂病窮法皆歸覺心不以空寂
虗無便為真極真如是流出涅槃如昨夢圓頓宗教顯體皆然
故華嚴亦以真知為所迷法文云無一眾生而不
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智本有而未證
即知不以斷證方為智也若離妄想一切智無師智不因學得自然

不因修得無礙智徧聖徧凡即得現前二能依五性文三
一徵。】
[002-0383a]


「云何五性。」


【解曰然此五性皆是新熏不同法相宗中本有之
說此宗推其本有之性皆是圓覺故也性相兩宗
五性之義巳如懸談中述今此又與彼所引楞伽
等文大同小異如文詳之二釋中二一總明未熏。】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解曰然五性者本以發心修證約斷二障故成五
種此都不斷故非五數亦未發心遇教故言未熏
若據楞伽之文似當第五無性今不取者據涅槃
說無性闡提斷大善根我不能救今此但未成佛
必不大惡第五自有外道種性故此非數二熏成
五性文中四二乘合為一處說故一二乘性。】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
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解曰合辨聲聞緣覺二種性也先除等者知生死
苦止息攀緣故云除事尅體而言唯除初染餘但
不加取著其實未能覺了故變易生死猶在意責
不先悟理但先除事故有先除未斷之言然障有
事有理執則有人有法煩惱則有現行習氣生死
則有分段變易此四對中二乘唯斷於前未斷於
後故云但能等雖至長者之家猶在門外止宿草
庵未敢當堂故言未能顯住菩薩境界二菩薩性。】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汎如來大圓覺海先
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巳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
[002-0383b]
事理障巳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
大涅槃。」


【解曰先約地前以辨其相故言巳伏言先當者似
令修證不似分別五性譯人訛也應云唯先發願
又應改悟為順後若事理障下約入地乃至果位
以辨其相故言永斷及菩提等言即入等者此中
但除其病不除修證行故三不定性。】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
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
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解曰言皆證圓覺者自悟本來圓覺證知一切皆
然非諸眾生皆巳修證經文倒者譯人訛舛應云
若善男子證諸眾生皆有圓覺即顯然矣修習頓
漸者證信雖圓忻趣有異遇教不同故有頓漸若
遇等者自能圓信復遇圓宗故不揀大乘小乘之
根皆成佛果反明雖是圓信若志趣狹劣不遇圓
頓殊勝良緣則熏其根性成二乘等由此義故名
不定性經文闕者或略或脫若不爾者何以標云
修習便有頓漸而乃唯釋頓耶四外道性。】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
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


【解曰就中曲分為二初正明邪種然內心雖勝宿
遇邪宗既熏其心種習成種故於聖道難起信心
後明師過意顯此性定是新熏非自本有故云非
[002-0383c]
眾生咎前諸種性亦例此知但文略也則知眾生
本同覺性但遇教成差便有大小有邪有正故知
發心之者切須善辨宗途然餘經論目第五性云
無性者但明本來不覺染心相續未有邪正師教
所熏無三乘種故聞亦不信由此濫於本有今云
外道性者決了新熏之義彰矣三結。】


「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解曰若答菩提幾等之文應云是名菩提五性等
差別今云眾生五性即知義屬輪迴二答修悲智
既識輪迴之病用心免落異宗則須依解修行速
求證入然菩薩修行不出悲智二行故須明之前
問中先智後悲今答則先悲後智意表即智之悲
即悲之智無先無後故互明之文中二初答度眾
生方便以成大悲。】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
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
依無始清淨願力。」


【解曰前問云當設幾種教化方便今答意云但以
大悲方便示現種種形相順逆隨時無定種數言
唯以者雖遇種種之機唯用此二各隨其類而應
化也但有大悲必能普化但有方便必稱根宜無
其過累開發未悟者令知妄法本空真法本淨示
現種種等者此下明四攝法也四攝者布施愛語
利行同事經文但有同事意該餘三言種種形相
[002-0384a]
者即如觀音隨三十二類而應其身逆順境界者
論云或為眷屬親友或為怨家能令眾生增長善
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又婆須密女無厭足王亦
斯類也令成佛者不取餘乘故法華云我本立誓
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者菩薩因地之時必發度眾生之願乘此願力所
生之處更不退轉心若疲倦即憶昔願力以自策
勵常須怨親普度勿隨憎愛之情故云皆依願力
又非希望報恩亦非愛見之悲故言清淨云無始
者同體大悲稱性大願性本具足非別新得但由
迷悟有發不發發即無始二答修佛菩提以成大
智。】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
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
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
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解曰於大圓覺等者正明大智上求菩提對前大
悲下化眾生也決定趣向名為增上發大願者彌
綸諸行速至佛果若無願力則多退轉住佛等者
決定不趣餘乘不同前隨五性故言莫值等依願
修行者依願策勵如前悲中所說願是總相通悲
通智故二段中皆說願力具悲智願即菩提心漸
斷諸障者理雖頓悟其空事乃漸除方盡障盡則
行住坐臥一切時中觸向無非解脫故以清淨法
[002-0384b]
殿喻之願滿則觸目對境一切諸法無非圓覺故
以妙莊嚴域喻之域謂彊域偈讚中二初諷斷輪
迴於中又二初五句示所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



【解曰長離而廣此合而略後兩偈勸令斷及明種
性。】


「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



【亦長離此合後七句諷修悲智。】


「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上來深究輪迴因竟。


此下第四略分修證之位也既顯覺智之源復究
輪迴之本巳知圓覺染淨無殊但未辨隨順圓覺
之心從凡至聖如何差別故次明之言略分者三
賢統為一位十地等覺合之一門修則修圓覺證
則證圓覺圓覺無差約修證以明位地文四初三
之初。】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
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002-0384c]


【解之如上次正陳詞句中文二初慶前。】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
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解曰不思議事者有三徵釋謂何名不思議心言
罔及故何法不思議謂前輪迴根本種性差別即
經中事字何故不思議謂一味淨覺之中說差別
雜染無乖違故謂若一向說淨一向說染則可思
議今於淨中說染種種差殊染中之淨纖毫不雜
故不思議故勝鬘說不染而染染而不染皆難可
了知本不見聞者立相之教染淨迢然破相之宗
染淨俱絕今顯出覺性染淨融通故此之前未曾
聞見問答云云得大益者蕩除細惑二請後中文二一
正問。】


「願為一切諸來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
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


【解曰於中前是舉所證覺性後一切下問能證位
地覺心一味因果階差二義既乖故須起問二結
益。】


「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解之可知後展虔誠。】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讚許。】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
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
[002-0385a]
今諦聽當為汝說。」


【三佇聽。】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如上正說中長行二一明圓覺無證二明對機說
證初中二一法二喻法中二初正明無證後徵釋
所以今初。】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
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


【解曰非性者指圓覺自性非前五性及輪迴性性
有者前差別性皆有圓覺循者隨也圓覺不守自
性隨緣成諸差別之性諸性起時全覺性起故法
身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無取證者非當
情之境無菩薩眾生者即下自徵釋所以云二徵
釋所以。】


「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解曰約有幻垢名曰眾生對離幻垢名為菩薩二
俱假名了不可得然前輪迴及此修證皆云無者
其無不同前似繩蛇此如鏡像二喻。】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解曰夫眼能見一切唯不能自見眼根又如眼光
照矚物時境則萬差見則是一故云平等但約於
境無分別等級之心說平等義亦無能作方便平
等之者二對機說證文二一總標大意二證位階
差別中二今初功用有殊。】
[002-0385b]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
便顯差別。」


【解曰眾生若無迷惑顛倒則無差別之義故先標
迷約之以明證覺差別迷倒之體即根本無明及
三細六麤論中亦約翻此以顯始覺階位未能除
滅幻化者執之為實於滅未滅者即論四位中前
三覺前不覺後也妄功用者七地巳還皆是夢中
修道故華嚴有夢渡大河之喻圓明證悟始知煩
惱本無則見能斷智慧功用亦是虗妄如夢中以
藥治病得差寤後則藥病俱無故言妄功用也志公
云大道不由行得等便顯差別者正是總標位地二功極不

異。】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解曰寂滅隨順者隨順寂滅也揀異灰滅故言如
來隨順者當體相應非謂將心順佗寂滅實無等
者泯能所也一念不生前後際斷即不見有寂滅
之法亦無能寂滅者滅之令寂二證位階差者然
修證位地五教不同一小乘果別非所明二大乘
始教定有位地自為三說一依唯識五位一資糧
位從初發心乃至未起順決擇識為趣正覺為度
有情修習福智順解脫分二加行位為入見道復
修煖依明德定發下尋伺創觀無所取法依明增定發上尋伺重觀無所取法也
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印無所取順無能取故世第一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無二取
除二取順決擇分三通達位亦名見道謂入初地
[002-0385c]
無分別智實證真如四修習位始從初地住心乃
至金剛無間為斷餘障證二轉依復數修習無分
別智五究竟位金剛心後解脫道中初得一果利
樂有情窮未來際二者攝論說有四地一勝解行
地餘三即見修無學三瑜伽等說有七地一種性
二勝解行三賢三淨勝意樂初地四行正行二至七地五決
六決定行七到究竟十地如來雜立為地三終教假
說地位故仁王先觀一切空但法集故有因果方說位地故佛非數瓔珞云乃至三賢十地
之名亦無名相但以應化故有十地之名亦有其三一仁王五忍謂伏

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各上中下寂滅忍上下二瓔珞六種
性一習二性三道四聖皆云種性五等覺性六妙覺性
三天台六即謂理即及名字觀行相似分真究竟
等即四頓教無位之位即此經及起信論翻妄四
言無位者論結四位云而實無有始覺之異本來平等同一覺故經即就實言無證得約妄說
別也如下所明五圓教融通位地即華嚴經略有七

位第二會說十信第三會說十住四說十行五說
十向六說十地第七會初六品說等覺次三品說
妙覺然復有差別平等兩重因果上皆差別也後兩品說平等因果廣有五十二
位謂前五各十等妙各一諸教說十信等覺或開或合華嚴俱開故五十
二也然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行布圓融二無礙故

今釋本文文分為二一明依位漸證即上假說二明忘
心頓證即上無位初中四一信位二賢位三證位四果
位此四即論中四位也論文逆次約息除生住異
滅四相麤細寄顯返流四位亦明始覺分齊約真心隨
[002-0386a]
熏麤細非約剎那也然心性離念本無生滅良由無明迷自

真體鼓動起念能令心體生住異滅從細至麤微
著不同先後際異先際最微名為生相中間二三
名住異相後際最麤名為滅相初最微者謂由無
明不覺心動轉彼淨心名為生相二者謂此無明
與前生相和合轉彼淨心能見能現分別相續行
相猶細法執堅住名為住相三者謂此無明與住
相合轉彼淨心乃至此位行相稍麤執取計名發
動身口令其造業名為異相四謂此無明與異相
合轉彼淨心至此後際不了業報廣對諸緣造集
諸業滅前異心令墮諸趣行相最麤極至於此周
盡之終名為滅相是故三界四相唯一夢心皆因
根本無明之力然雖微著階差始終竟無前後總
此四相以為一念唯一心故然未窮源者隨行淺
深覺有前後達心源者一心俱時而知謂既因不
覺之力起生相等種種夢念今因本覺不思議熏
力起厭求心又因真如所流聞熏教法熏於本覺
益勝解力損無明能漸向心源始息滅相終息生
相朗然大悟覺了心源本無所動今無始靜平等
平等無別始覺之異大意如此今以論文對經釋
相照然義現但論約覺染麤細經約悟淨勝劣今
用論者分齊一也又因互顯兩義俱通初信位者
論寄息於滅相論云如凡夫人十信覺知前念起惡
信位能知惡業定招苦報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止滅相也雖復名
[002-0386b]
覺業故即是不覺不覺惑故謂不知滅相如夢也經文分三一標
具足凡夫。】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
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躭著五欲。」


【解曰此初一段未入信位所以有此文者不約凡
迷即無位地故先標此翻之彰信即論文翻顯四
相成四位之謂也由妄想我者我體元無妄想謂
有四生九類無不皆然及愛我者執為我故便生
愛著不知念念生滅者我相本無唯心故有心既
念念無常我亦念念生滅故淨名云是身如電念
念不住故論云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
念相續故說無始無明又上句我體即所執也下
句我見即能取也我見是別境中慧故無著金剛
論以為法執亦可妄想我即我癡我見及愛我者
即我愛我慢具明我義下自有文二明聞法覺悟。】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
性自勞慮。」


【解曰善友教者即聞熏也淨圓覺性者即內熏也
因緣既備因緣熏義論中廣明心性朗然起滅妄念如覺夢
時故云發明也昔與妄合故不自見今冥真覺起
滅皆知翻前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禪家說日光
隙塵之喻此生性自勞慮者外無實境何憎愛也
即此生起念慮當體自為勞役三明息妄隨真。】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波淨解為自障礙
[002-0386c]
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解曰勞慮永斷者絕求作心但不隨之非謂都盡
若盡何異二乘得法界淨者若理法界則法界體
中絕諸勞慮塵境不生名之為淨若事法界則分
別念慮之心差別塵境之法當體不生名之為淨
何者法界淨穢皆由自心心穢則穢心淨則淨於
淨起解名淨解繫心在淨故成障礙非外所擾故
言自礙故於下結成信中證覺之相作意於覺故
不自在此名下結成信位前即知等即論中覺知
前念也勞慮永斷等即能止後念等也即彼淨解
等即是不覺也唯此信位經論稍殊論唯約位但
云覺業經含頓悟故說覺惑二賢位。】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由住見覺覺
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解曰論寄息於異相文云如初發意菩薩等覺於
念異異念者計我我所貪瞋見愛等念無異相以捨麤分別貪等
著相故著違順境名相似覺猶夢住相今云見解為礙者見
前淨解是礙也即是覺於念異雖者預顯劣後斷
解礙者超前位也即念無異相等猶住見覺者正
當此位是相似覺覺礙下結成地前證覺之相劣
於登地所覺是礙故能覺亦礙由存此跡還礙覺
心故不自在佛頂經云如登高山身入虗空下有
微礙名為頂地此亦如是諸礙既盡如身處空見
心猶存如彼微礙彼說地前頂位又唯識論加行偈云現
[002-0387a]
前立少謂物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意
亦同此故論但云名相似覺此名下結成賢位慤
云見真凝寂能智方融拂解超凡仍拘見覺三聖
位論寄息於住相文云如法身菩薩等九地皆同覺於
念住四種相也念無住相知法唯識不起麤執以離分別異前人執及著
外境故今約心但云分別麤念相故以異上相故云麤念名隨分覺細念既在
覺道未圓今文分三一悟前非二明證相三結成位今

初。】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解曰有照者信中淨解有覺者賢位中覺礙之覺
也俱名障礙者正顯前非則論中覺於念住二明
證相略啟二門初總釋義後別解文初中復二一
者果海離於說相以不可言障而不證斷而證故
故十地經但說一分故下文雖寄對強說而但言
障礙即覺等無別顯相二者因門可寄言說又有
二門一證理法界二證餘法界理中有五一能所
歷然謂以無分別智證無差別理心與境冥智與
神會如日合空雖不可分而日非空空非日光始教
二能所無二以即體之智還照心體舉理收智照
體即寂舉智收理寂而常照如一明珠珠自有光
還照珠矣終教三能所俱泯謂由智即理故非智由
理即智故非理同時互即故互奪也又直顯本覺
心體非能所故故此文云常覺不住不住即離能
所矣頓教四存泯無礙以前三門說有前後體無二
[002-0387b]
故謂必因能證方悟心體本絕能所故喻先因斷
頭方無能斷故肇云般若之與真諦言用即同而
異言寂即異而同同故無心於彼此異故不失於
照功等融會權實也五舉一全收上列四門欲彰義異
理既融攝開合寧殊次證餘者謂以無障礙智證
無障礙境境智難思復有三義一開能所謂智無
礙故一智即一切智境無礙故一境即一切境境
智皆有一多無礙相對論之義有四句一一智證
一切境無法不通方成一智故二一切智證一境
具無量義智方識一塵故故一塵中具百門義三一智證一
境不壞相故事法界也四一切智證一切境重重無盡
故二合能所謂一切境皆是自心曾無心外境能
與心為緣故心中悟無盡之境境上了難思之心
心境重重無礙無盡三攝開合謂舉一全收義准
上說上皆圓教今此教文當前證理其無礙境智寄在
後果位中說文中二一不住證二不住教前中三
謂法喻合今初。】


「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解曰常覺不住者念念知無所得故照與下即能
所契合故唯識見道偈云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
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智無所得即此常覺
即是無分別智不住即不取種種戲論相故離二
取相即此照與照者寂滅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
離能取所取相故此智見有相無說無所取不取
[002-0387c]
相故雖有見分而無分別說非能取彼文雖局於
見道而證理之義十地無殊又常覺是智不住是
無住為本常覺即不住此當能所不二門照等寂滅
即俱泯門亦可不同凡夫故云常覺不同地前故
云不住此則念無住相覺住相無故不住矣次喻。】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巳斷故無能斷者。」


【解曰如把刀劒自斷其頭頭未落時即無能斷之
義頭若巳落復無能斷之人後合。】


「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巳斷滅無滅礙者。」


【解曰礙心者覺礙之覺諸礙者所覺之礙二不住
教者謂地前未證真理難忘言教登地證理不住
名言不住故名真解教故華嚴初地文云得經論
智又天親論釋初地約教道證道以明行相文中
二一標以喻釋。】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解曰夫設言像在於得意無言象而倒惑執言象
而迷真故以標月之指喻於言教謂見月須藉指
端悟心須假佛教因指見月見月忘指因教詮心
悟心忘教存指則失於真月執教則失於本心意
令證實忘標故云畢竟非月故佛頂云如人以指
指月是人應當看月不應看指若復看指非唯忘
失月輪抑亦忘指二具以法合。】


「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解曰此明諸佛同以言詮顯理故文殊般若云總
[002-0388a]
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三結成位。】


「此名菩薩巳入地者隨順覺性。」


【解曰論中結覺性隨順可知四果位論寄息於生
相文云如菩薩地盡無間位也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
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直云心無不同上云念無
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乃至以四相俱時
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今文分三一
明境。】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
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
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
婬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
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解曰文有十對統而言之智冥圓覺無分別心故
十對法皆同真實何者夫覺海元真萬法非有混
融一相體用恒如但以迷倒情深強生分別違其
正理失本真常今既返本歸真銷迷殄相對治斯
遣垢淨雙融剪拔生源成究竟覺故論云見性常
住等文中總標言障礙者標每對中上句對待之法麤細
皆礙究竟覺者即標下句皆同一體故解脫等謂若見有障礙

可斷斷巳名覺覺非究竟故障礙即覺方究竟矣
即是論中四相本來同一覺也又究竟覺經論文
同然此二句藥病俱亡謂無障可斷障即覺故無
真可證障體即覺無別真故無斷證智但是覺故
[002-0388b]
然無障可斷無是實無無真可證即不是無故十
對文雖皆無二義唯真妄俱真並無真妄俱妄後
十對別釋一識智對無念即得其正念是智也有
念則為失念是識也論中說覺則離念念則不覺
等今明念本自空元是無念故皆解脫二成破對
眾緣相會曰成緣離曰破又進修曰成毀謗為破
緣無自性成破一如故皆涅槃三愚智對大寶積
云癡從分別生分別亦非有癡性與佛性平等無
差別四邪正對思益云住正道者不分別是邪是
正五真妄對涅槃云無明本際性本解脫古德云
迷則真如是妄想悟則妄想是真如六染淨對夫
戒定慧翻於三毒三毒本空無是梵行諸法無行
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事中有無
量佛道七依正對涅槃云我以佛眼徧觀三界有
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究竟者即法性也故
首楞嚴云覺海性澄圓乃至想澄成國土知覺乃
眾生既本從覺海中起即知全同覺海覺海即性
也八苦樂對極惡業成天宮即見地獄極善業熟
地獄即是天宮二業之念由心地獄天宮豈定心
則本空一切清淨故寶積經有地獄三昧天宮三
昧然諸法皆爾非唯天獄今且約歒對相違之法
以例餘者九有性無性對有性者三乘性也無性
者闡提性也執定相者永不許闡提入道永不許
定性二乘成佛今則非唯佗日迴心現巳齊成佛
[002-0388c]
道十縛脫對佛頂云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虗
妄猶如空華然煩惱依識識性既空煩惱何縛上
之十對名相雖殊其意不殊但緣佛證覺心心無
取捨故得諸法普同圓妙故但引例而巳不更別
釋相即之由二明心。】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虗空。」


【解曰法界深廣故如海也慧即是用稱法界故無
邊名法界慧照了諸相等者理量齊鑒無倒正知
由分別心諸相差別今海慧離念故諸法如空又
能照之慧離分別念猶如虗空即同淨名云其無
礙慧無若干也如鏡照物鏡自無心上來皆是論
中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也三
結位。】


「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二忘心頓證由前普示教跡說有淺深今直指當
根安心隨順前是隨相此當離相亦如華嚴先說
差別位地因果後以平等因果融之即差別中之
平等平等中之差別此中意趣正同彼也文三一
忘心入覺二驗果知因三印成佛智初二一指示
忘心。】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
不辨真實。」


【解曰除初標舉文有四節每節二句一妄念者攀
[002-0389a]
緣取著外法也違於覺性故令不起二若求真棄
妄猶避影逃形若滅妄存真似揚聲止響三境從
心現元是自心若加了知即迷現量故經說非幻
成幻論云心不見心但不生情自然如鏡照物且
心體本自知覺何必更加了知知上起知名為加
矣四能知既寂即真實知真實即知誰知真實如
眼不自見眼等二依法頓入。】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
隨順覺性。」


【解曰彼當根眾聞此方便心無疑惑體達分明領
受住持坦然合道亦同金剛經中不驚不怖不畏
甚為希有等二驗果知因。】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巳曾供養百千萬億恒
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


【解曰慤云驗今聞悟頓契佛心方達宿因曩承熏
習若但就現世即是頓機若推其因巳是積集金
剛亦云不於一佛二佛等三印成佛智。】


「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解曰謂一切種智由此而得因果相攝決定無疑
是以如來印言成就又此經宗分同華嚴因該果
海果徹因源稱性互收無別先後彼云若諸菩薩能
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即同此忘心之文
即得阿耨菩提同此一切種智偈讚中三初一偈圓覺無
證。】
[002-0389b]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次就機說證文二初二句總標大意。】


「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後證位階差文二初六句漸證四位。】


「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徧隨順」



【後六句頓悟圓滿。】


「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虗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河沙佛
 功德巳圓滿」



【後二句總結。】


「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總結頓漸故云多方便也此文長行無也上來四
段通明觀行竟。】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中卷之四



音釋





同隙


乞約切音鷇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