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15 涅槃經會疏條箇-- (master)



涅槃經會疏條目卷中




* 梵行品第廿之一 會疏第十四 單疏第八初紙巳下

* 梵行體古異解破今解三淨名梵
* 菩薩住七善法知法 知義 知時 知足 自知 知眾 知尊𢍉
* 十二部經相委悉
* 修多羅有翻無翻通別
[002-0290b]
* 伽陀指孤起偈
* 諸惡莫作等四句為伽陀
* 本事本生之異
* 二知義者解十二部經三諦義
* 三知時四知足五自知
* 六知眾七知尊卑約十界展轉明
* 明圓七善
* 明四心下亦名四無量無量四等同異
* 迦葉難四無量數眾生緣等三種慈悲
* 難成論人眾生緣對生空義
* 見行多修慈悲受行多修喜捨
* 教門廣略不定說十二因緣或一乃至十二以之破四無量定四執
* 佛方便常說無常無常說常等反常不定
* 佛治眾生惑不定相
* 無量心說四種所以
* 瞋恚有二種慈悲故治不同多門分別
* 無量名四緣與自在相對四句
* 修慈悲怨親中境各有三品成九
* 中人約愚智等分三品
* 修慈九番修觀相是名慈不名大慈
* 瞋恚難去慈心易失四譬
* 菩薩住初地名大慈大慈相大小約次不次分之 單疏八(七紙)慈一亦有悲喜捨用
[002-0290c]
* 四無量心虗實論議迦葉作三難
* 佛菩薩慈悲等悉實不虗
* 菩薩眾生為非眾生等無虗妄
* 情轉無情無情轉情他解今解止私一本二十二引暹記滿記料簡
* 四無量心實能治惑
* 四無量心通為一切善本為布施本
* 破有相施被毒箭譬
* 布施一心具四等
* 菩薩布施廣發誓願相一施食 二施漿 三施本 四施衣 五施奉香 六施床敷 七施宅舍 八施燈
* 衣服離身一尺六寸二解單疏第八十一紙
* 無戒無作戒異常途名
* 慈為三乘并一切善法本
* 七方便數師論師異解
* 三觀處大小乘義
* 無諍三昧三解本際智二解
* 明慈即大乘諸善
* 明慈即小乘諸善聲聞慈相委悉
* 明慈不可思議有無非有無文舊三解破今解
* 定性四句戲論假名四句非戲論
* 歎行慈人詮慈教說慈佛
* 菩薩慈非虗必有利益
* 定業不轉不得益不定業得益
[002-0291a]
* 不定業或轉成定慈益轉重為輕
* 慈有無量門所謂神通等
* 引八事證慈用初伏醉象 二降力士 三化慮至 四度女人 五塗割瘡 六摩調達 七救群賊 八醫釋女
* 沙門著赤色三解單疏第八十三紙
* 憍薩羅舍衛同異兩解
* 梵行品之二 會疏第十五 單疏第八十四紙巳下

* 明四心果慈悲喜三住極愛地捨住空平等地舊二解今解
* 極愛地舊三解今家取初地義
* 極愛亦名一子地義
* 迦葉以仙豫殺婆羅門佛罵調達及須菩提慈念難一子地義
* 問答不次二解
* 佛終不為眾生作煩惱因緣七事
* 菩薩於諸眾生終無奪命
* 仙豫殺婆羅門是愛念非惡心
* 阿鼻三念婆羅門生甘露鼓佛土得壽命十劫
* 仙豫殺婆羅門時得一子地耶否實殺化現兩解會疏三同十一可見合
* 惡心殺草得罪無惡心殺人無罪
* 婆羅門家殺罪之法
* 殺有三下還子中凡夫至阿那含上父母羅漢支佛菩薩下殺報墮三惡道殺闡提非三殺攝
[002-0291b]
* 殺闡提無罪與下施闡提得千倍報文相違料簡會疏二十九
* 答佛罵達多難諸佛隨可得益或說愛語或說獷麤
* 益曠野鬼等七緣
* 佛勅弟子令施曠野鬼食緣
* 佛實不罵達多達多實非惡人
* 迦葉領解得四法味出家昧 離欲味 寂滅味 道味
* 捨心得空平等地
* 空平等地舊二解今解同指初地
* 明十一空是約處中一內空 二外空 三內外空 四有為空 五無為空 六無始空 七性空 八無所有空 九第一義空 十空空 十一大空
* 大品廣空略性此經廣性略空
* 十一空舊異解今解四悉義
* 內空外空內外空異解
* 無始空二解
* 性空二解無所有空
* 第一義空異解
* 空空異解今解空能空名空空
* 有漏空無漏空體一無輕重
* 大空有事理
* 約三諦釋十一空義
* 結歎利益空平等地功能
* 廣辨知見下四文生起
[002-0291c]
* 明八種知見此中有知見相對四句文廣
* 四無礙辯重重釋文廣
* 眼能持光二解
* 菩薩但得四無礙智二乘實無之文廣
* 菩薩三種善巧方便二乘無之
* 聲聞菩薩四無礙不同諸河水譬
* 以十對釋菩薩無所得義
* 方等十二部相對疏云方等三藏相對
* 本有今無等四句偈
* 本有今無等八番解釋
* 本有等偈舊解今釋
* 佛為眾生種種說法
* 眾生因虗妄得利益者方便說
* 世諦於佛即第一義諦
* 說世諦眾生謂第一義諦等
* 明無得而得
* 若護心者則護身口
* 見有相貌見了了見二種種種譬
* 梵行品之三 會疏第十六 單疏第八二十五紙巳下

* 佛知見有同世間異世間二
* 無始無明有始終無始終二解斷常
* 闡提謗法名非世非出世
* 迦葉結歎四無量
* 三明持戒下
[002-0292a]
* 菩薩有同世間不同世間二種
* 菩薩修戒定慧三學相資相
* 世間持戒有四不淨一為有 二性不定 三非畢竟 四不為眾生亦無三學相資
* 持戒人無悔根心自然生三譬
* 持戒之人歡喜之相
* 持戒歡喜二女破酪瓶漿瓶譬
* 持戒悅樂喜與樂不同
* 五受根樂淺喜深禪定喜淺樂深
* 淨戒五法佐助一信 二慚 三愧 四善知識 五增敬戒
* 離五疑一疑佛 二疑法 三疑僧 四疑戒 五疑不放戒得五根
* 訶破戒不聽受持此經
* 訶為求三有作業
* 上文聽破戒持經與今文相違料簡
* 訶非時非處說是經
* 請法不請法隨宜熾然世法異解
* 明護法一字成佛文
* 明六念下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戒 念施 念天
* 一念佛佛十號諸經論開合不同
* 佛眾德佛名大法師多義
* 如來名義
* 應供正徧知二乘無正徧知
* 明行足明有三明一菩薩明 二佛明 三無明明
* 無明明三解淨名疏九三十五引今經文
[002-0292b]
* 世間解弘五上九十七引此文證三世間止私五本十八
* 無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文
* 調御丈夫一切男女具足四法名丈夫一近善知識 二能聽法 三思惟義 四如說修行
* 御馬四種譬調伏四法
* 天人師諸眾生中人天能發心
* 釋佛以四義釋婆伽婆
* 破世尊與婆伽婆同義
* 修六度四等并五十四心得佛果
* 二念法相舊解今釋
* 三念僧舊解今解
* 三念戒
* 雖無形色而可護持無作有色無色舊三解今破大乘不立無作有色
* 五念施依施得佛果諸德相
* 雜華者一云華嚴一云別有經
* 六念天念第一義天諸佛菩薩
* 十二部經不及此經十二部經多解
* 菩薩十三不可思議不思議舊解今解
* 菩薩無教者能發心十三不思議合止觀十乘
* 二能受生死苦
* 三受地獄苦菩薩處地獄如三禪樂
* 四旋還赴救五終不退轉
* 六度生死海分別思議不思議
[002-0292c]
* 七能稱量生死藕絲懸須彌譬
* 八能說常住九生死不惱十在胎不亂
* 人入胎出胎有上中下三品
* 十一於法不吝十二遠離十惡
* 十三忘於功用慧不能破他解今解
* 此經明初心與止觀十乘同
* 釋尊滅後佛法興衰相
* 迦葉佛法住世七日滅盡
* 迦葉佛法住世賢劫經云二十年今云七日各有義
* 佛法滅不滅約二法重重分別
* 此經為未來說贖命譬
* 迦葉佛時機利根故不說此經今佛惡世機鈍故說此經
* 佛法實不滅種種譬
* 一切佛法久住不久住有六科
* 滅後弟子情計種種諍論相
* 受正法者少受邪法者多
* 滅後拘睒彌二比丘諍論佛法滅相
* 洛沙染毛
* 大眾悲歎迦葉慰撫大眾發心
* 梵行品之四 會疏第十七 單疏第八三十七紙巳下

* 歎經滅惡能
* 闍王權者調達善星那提權者
* 破梁武此段為客品
[002-0293a]
* 阿闍世王行惡之相
* 明世王滅逆惡下
* 惡人為滅惡緣善人為惡因耶否義
* 明惡人為滅惡緣有六臣勸王一月稱 二藏德 三實德 四悉知 五吉德 六無畏
* 闍王權實圓澄破章安師權示義
* 無際法師欲去此品問答
* 明善人為滅惡緣下
* 得安隱眠不得安隱眠相
* 耆婆勸闍王耆婆翻名
* 述世王有五德故罪輕
* 二白法救眾生一慚二愧慚愧不同
* 智者有二一不造諸惡 二作巳懺悔
* 愚者有二一作罪 二覆藏
* 懺悔罪滅譬
* 諸惡不如一善一善破百惡譬
* 但言四德不舉善友所以
* 懺悔與發露不同
* 無五德惡人是一闡提
* 示王良醫佛妙藥法
* 色非色非色非非色數人論人觀師解破今解約三諦
* 自作他受與下無我作他人受果文相違料簡他解今解
[002-0293b]
* 耆婆引昔十三事勸闍王往佛所
* 帝釋得五衰依臣勸來佛所聽受法要今日巳後不與脩羅戰
* 鴦崛魔歸佛緣
* 須毗羅王子見佛還具手足緣
* 五百餓鬼遇佛生天緣
* 五百群賊值佛還得眼發心緣
* 旃陀羅惡人見目連生天緣
* 殺父母羅漢犯三逆者值佛發心
* 大醉象見佛發心緣
* 成道時降魔令發心緣
* 曠野鬼發心緣
* 屠兒見舍利弗受戒生毗沙門子
* 龍印王殺父後出家發心緣
* 提婆作三逆佛說法令重罪輕
* 明佛心平等相勸王來詣
* 須達多阿那邠坻富人須達多貧人
* 格量念佛詣佛等福德勸來詣闍王自鄙耻不從勸
* 父頻婆娑羅王空中出聲勸闍王詣佛所
* 阿鼻得名阿鼻受苦相
* 闍王聞空中聲身瘡增劇
* 頻婆蒙害而空中勸告十義單疏第八四十一丁但有五義
* 梵行品之五 會疏第十八 單疏第八四十一紙巳下
[002-0293c]

* 佛為阿闍世王無量劫不入涅槃
* 佛密語阿闍世六番解釋
* 不為無為無為三解
* 經文阿闍世義前後不定
* 佛光照闍王身身瘡即愈耆婆世王論佛光明
* 七子之中深愛病子譬
* 七子三解今解六住二解
* 月愛三昧利益相六義
* 闍王不能發耆婆勸往
* 論一闡提義文廣重病人值醫師譬文廣
* 乘壞驢車正南而遊正南三解
* 親屬請醫三解一過去善感佛 二未來善感 三惡感佛
* 十四諦出華嚴
* 佛觀闡提機善不可生譬
* 佛為闡提說法闡提有二一得現善二得未善文有二一利根 二中根
* 如來法中無有選擇良日吉辰
* 闇王受勸詣佛所
* 菩提近因緣無先善友
* 佛知闍王疑心作決定心
* 為闍王逆罪滅不滅疑作決定心是則不決定義
* 佛慰問闍王王聞歡喜
* 佛為闍王說二十觀
* 闍王起必墮地獄執佛作諸法不決定說廣破定
[002-0294a]
* 明因緣假有念念生滅故實無父
* 十色五根五塵四大相攝
* 約罪輕重歸依佛破定重執
* 頻婆娑羅殺仙人緣
* 明父王亦有惡業破定執
* 眾生狂惑有四一貪狂 二藥狂 三呪狂 四本業緣狂
* 舉貪狂等明無罪十譬
* 約無慈不等破定執
* 殺人殺畜罪輕重等單疏八五十
* 破滯邊失理非有非無而亦有
* 勸無常等觀常樂等觀
* 闍王作觀自慶
* 須彌四寶所成鳥同其色譬
* 從伊蘭子生旃檀樹
* 闍王得無根信
* 闍王夫人國民發心
* 國人發心令王罪輕
* 闍王發心二說依此文毗婆尸佛時依世王經巳於七十二億佛時
* 闍王三業供養以偈歎佛
* 麤說及輭言皆歸第一義
* 闍王發願迴向勸請等
* 闍王毗婆尸佛時發心後不墮地獄
* 天行指雜華經
[002-0294b]
* 嬰兒行品第二十一 單疏第八五十二紙巳下

* 嬰兒行他解今解
* 聖梵兩行先次次圓今品先圓次次
* 嬰兒不能起住來去語譬四德
* 不能語三義
* 嬰兒說大字所謂婆啝
* 三教菩薩嬰兒行
* 五行通佛菩薩
* 人天嬰兒黃葉黃金木牛等譬
* 二乘嬰兒行四諦次第
* 五種嬰兒聖梵二行有六種耶否
* 釋嬰兒意
* 明嬰兒行果前聖梵與今文遠近互現
* 大段第三結次第五行
* 會中九十三萬人同迦葉得五行
* 高貴德王品第二十二之一 會疏第十九 單疏第九初紙巳下

* 五行十功德之不同古異解破今解五行修多證少十功德證多修少
* 釋光明徧照高貴德王菩薩名
* 十功德非內非外等稱歎
* 梵本云希有奇特翻者略之存九句
* 分別智所能知故決五下十六云非分別等真記引云所不知故
* 破十功德分為二周三周義
[002-0294c]
* 初功德有五事三解單疏九(三紙)
* 一不聞聞二義
* 約三諦釋不聞聞
* 迦毗羅優婁佉勒沙婆所計
* 除毗佛略十一部經無深密義
* 二聞巳利益聞此經能知名義
* 三斷疑心破舊云聞思功能
* 疑有二種五種三種聞此經思惟義者皆悉斷之
* 生死有始終無始終三解
* 四慧心正直就聲聞曲見委出藏佛八相
* 五釋祕密義
* 德王難聞不聞義有多難
* 歎答瑞答兼答義
* 琉瑠光來先大光明忽現
* 四菩薩互問光所由互不答乃至五百菩薩皆不答二義
* 佛問文殊文殊答光明義文殊六番釋光明義破定相
* 如是光明名為智慧
* 亦有因緣因滅無明得三菩提燈
* 菩薩放光常住二解
* 不動國滿月光明佛土相
* 不動國瑠璃光此土德王其問同
* 不動國菩薩來表示
[002-0295a]
* 滿月不臨終說此經釋迦臨終說此經料簡
* 佛問來不來琉璃光答不來不去
* 人法相對傍五問答不定
* 琉光問聞所不聞與德王問有三異料簡
* 佛約六度許琉光問
* 不聞聞等四句對三因佛性
* 佛誡未聞覆漏汙器譬
* 聽法巳後受者之誡
* 莫觀能授師種姓好惡
* 誡聽法巳後五失之汙
* 寄琉璃光誡凡眾
* 不聞聞等四句兩四句諸師異解
* 今家正解四句文
* 例不生生等不至至等兩四句
* 四句類通本有今無等雪山偈七佛通戒偈中論四句單疏九十三
* 釋不生生等四句
* 安住世諦世諦死二義
* 四住菩薩舊二解今解
* 外法未生生等四句未與不各隨義便
* 琉光難生生有三難
* 佛答不生生等四不可說六不可說
*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 別釋不生生不可說等六句
[002-0295b]
* 十因緣法為生因故亦可得說十者除後二支此十為生為因
* 止觀釋四句契今經意
* 莫入空定大眾鈍故二解
*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委應四句各作四句說又應言有因緣故皆不可說
* 生住異滅亦常亦無常
* 答自生生他本有本無四問
* 無畏菩薩問生不動國因彼土利根所由
* 淨土穢土勝劣二義一約敵對二約入實
* 佛委約止行二善答不動國因
* 約涅槃生死明至不至四句
* 諸四句三根悟入之相
* 佛重釋不聞聞義
* 德王以多難難涅槃常義
* 涅槃非本無今有有佛無佛性相常然闇室井有寶譬
* 地下有八味水等譬
* 因有五種一生因 二和合因 三住因 四增長因 五遠因
* 有二因一作因前五因 二了因大涅槃生
* 了因者三十七品六波羅蜜
* 布施涅槃因檀波羅蜜大涅槃因
* 今五因合四緣三因
* 布施與檀波羅蜜之不同
[002-0295c]
* 涅槃與大涅槃之不同
* 歎經約菩薩及二乘結不聞而聞義
* 德王品之 會疏第二十 單疏第九二十一紙巳下

* 德王難五逆謗法闡提有佛性義有三意難
* 佛答先歎德王問
* 闡提不決定故成菩提
* 闡提不斷佛性善義
* 犯重謗法五逆諸法悉不定義
* 幻師𦦨響三譬不定相
* 亦有定相常樂我淨答聖成凡難
* 四果支佛悉不定發菩提心故
* 如來涅槃不定
* 佛滅除二端不可燒一襯身 二最在外
* 如來不定四天一世間天 二世天 三淨天 四義天
* 非鬼非非鬼二解
* 釋如來不定有十六段
* 初天非天
* 二人非人
* 三鬼非鬼
* 四三惡非三惡
* 五眾生非眾生
* 六法非法
* 七色非色
* 八長非長
[002-0296a]
* 九短非短
* 十相非相
* 十一心非心
* 十二非有為非無為
* 十三非常非無常
* 十四幻非幻
* 十五定非定
* 十六漏非漏
* 佛為瞿師長者現三尺身緣
* 三漏一欲漏 二有漏 三無明漏漏字數家論家不同會疏三十三
* 七漏下一見 二思惟 三根 四惡 五親近 六受 七念文廣
* 凡夫疑心之相文委悉
* 疑非見疑見相關故云疑見
* 疑見生六種心異解
* 釋根漏文廣
* 眾生流轉相一劫身骨如毗富羅山乳汁如四海水血多四海水等
* 王勅臣令持油鉢譬
* 行苦二解
* 此經一經耳七劫不墮惡道
* 此經受持者供養佛化人受之依夢告知佛受相
* 見持此經者所重物應奉獻若無者應賣身
* 八魔二解
[002-0296b]
* 釋尊從過去釋迦賣身供養聽持一偈緣
* 如來證涅槃等四句偈舊解觀師且以十義釋文廣
* 三德有二四依品法身解脫般若四相品涅槃解脫般若
* 梵行云身痛此中云不痛是淺深
* 示菩薩應遠離諸惡
* 菩薩為法常當護身
* 菩薩不怖惡象怖惡知識義
* 釋親近漏
* 菩薩受衣食房舍心地相
* 菩薩觀察三覺相文廣
* 惡心受信施天人仙見訶責
* 人命不停過於山水等文
* 沙門名剎利姓
* 六處難值一佛世 二正法 三怖心 四中國 五人身 六諸根
* 德王品之三 會疏第二十一 單疏第九二十九紙巳下

* 明念漏下
* 四蛇一篋譬
* 五旃陀羅詐親聚落六賊大河草筏到岸譬
* 四蛇一篋合譬四大有內外
* 五旃陀羅譬五陰文廣
* 詐親合愛結文廣
* 前三心不生愛行心能生愛
* 怨詐有始終愛無始終義十二因緣有有始終
[002-0296c] 無始終兩義
* 空聚落譬內六入
* 六根亦名六情六識義
* 六大賊譬外六塵
* 六塵生三種法四事色香味觸五事五欲足聲塵六事六塵也
* 大河譬煩惱
* 此經三河師子吼品生死河 迦葉品涅槃河 此品煩惱河
* 草筏合三學等到岸合涅槃
* 佛非有漏非無漏義
* 判有漏無漏數人逐境論人從心今經文似數人解
* 德王重問涅槃大涅槃異
* 佛歎德王念總持有二意
* 舉海大海等士事譬涅槃大涅槃
* 世間小樂亦名涅槃
* 凡夫二乘涅槃非大涅槃二乘有煩惱習氣故
* 無我樂與其常淨奪無四德
* 大海等七譬委合大涅槃
* 摩訶那伽鉢健提
* 大王大城大地大眾生大人天大道合大涅槃
* 大名不可思議眾生不能信佛菩薩所見故名大涅槃
* 釋樂我淨略常二義
* 大涅槃有八自在我一多 小大 輕重 色心 根 得 說 見
[002-0297a]
* 涅槃有我無我會釋二解觀師二解
* 多因緣故釋大
* 大涅槃有四樂一無苦樂故 二大寂靜故 三一切智故 四身不壞故
* 多因緣大樂
* 世間名字有因緣無因緣二種
* 曼陀婆一名二實一殿堂 二飲漿
* 如虗空不因小空名大涅槃亦爾
* 迦迦究究咀咀薩婆車多坁羅婆夷
* 不可稱量不思議故名大
* 大涅槃有四淨一斷不淨故 二業清淨故 三身清淨故 四心清淨故
* 德王品之四 會疏第二十二 單疏第十初紙巳下

* 十德皆以涅槃為體破舊解
* 破舊云初功德深第二功德淺
* 一往菩薩分得六通再往六通俱在佛破舊偏釋
* 破舊云不得而得標五通
* 神通得名又下三紙可見合
* 十德皆證通圓別義
* 明第二功德列五門一不得而得漏盡通 二不聞而聞天耳通 三不見而見天眼通 四不至而至如意通 五不知而知他心宿命通
* 五門對六通
* 初釋不得而得
* 大涅槃理名神通不同小乘
* 菩薩神通異凡夫二乘相
* 二乘神通一心作一不得眾多
[002-0297b]
* 凡夫身隨心心隨身菩薩身心自在
* 二釋不至而至簡凡夫二乘
* 三釋不聞而聞簡二乘
* 二乘一時聞三千界聲不能恒沙界音聲
* 菩薩轉修
* 德王難不作定相不作果相
* 音聲并一切法無定果相
* 涅槃亦定亦果義
* 聞涅槃一句得菩堤相
* 聞惡聲墮三途由惡心非因惡聲
* 四釋不見而見簡二乘
* 菩薩見色因緣非因緣相
* 五釋不知而知簡二乘
* 菩薩一念知十六心數論成論異義成論三乘知十六心不同
* 釋第三功德下但明慈心不明悲喜捨二解
* 菩薩捨慈得慈多門分別
* 釋第四功德下有十事
* 冶城十事對位今解並真證功德
* 初釋根深難拔
* 諸善根本由不放逸根長根勝諸譬舉十三譬顯不放逸善法第一
* 舉十根釋根長
* 第二釋自身決定想
[002-0297c]
* 身心俱得決定未來必可成菩提
* 變易修因受果二義
* 第三釋不觀田非田
* 福田境廣狹
* 施者受者相對淨不淨四句
* 施者受者俱不淨無施無報名淨
* 論施四依品須簡持犯此中宜用平等各有所以
* 四釋淨佛國土約十善文廣
* 離妄語得華果義
* 釋第五滅除有餘及第六斷除業緣三有餘對上二解
* 三種有餘一煩惱餘報 二餘業 三餘有
* 貪瞋癡慢人墮三途受人身餘報相
* 習因煩惱報因是業
* 感報由業若大論煩惱能感報
* 凡夫聲聞餘業之相
* 初果七有約合二果二有約離互現
* 上流般有二今經文但明色般義
* 今文不云中有行無行義
* 羅漢支佛無業無結而轉二果名餘有舊多解評破
* 六修清淨身
* 百福莊嚴成一相十善各有五心初發心五十心決定五十心合百心名百福
* 修八十種好世眾生事八十神故修之令隨眾生
[002-0298a] 所信各各見
* 菩薩修相好業所以四譬四悉意
* 師子吼品或一業二三相此中百福成一相會疏二十六
* 十二日神
* 七釋了知諸緣破他云因緣和合是世諦今以三諦釋
* 八釋離諸怨歒
* 菩薩煩惱不為怨謗方等等八魔為怨
* 八種魔謗方等不畏三途為四無常無我等四合八魔
* 九釋斷除二邊
* 二十五有愛煩惱他解今解
* 德王難釋尊無淨土行佛答有之
* 西方過三十二恒國有淨土名無勝釋尊出現彼土
* 彌勒出世時此土清淨
* 釋第五功德下
* 第五功德有五事一諸根完具 二不生邊地 三諸天愛念 四常為天魔等所敬 五得宿命智
* 五事位舊三解今評
* 五事前四報果後一習果
* 依布施得五事與依大涅槃得五事之不同他解乖文
* 釋第六功德下
[002-0298b]
* 金剛三昧相文甚委悉
* 金剛三昧最上七譬
* 金剛三昧能見能斷化他等相
* 金剛三昧得名三譬
* 舊解金剛三昧位為等覺
* 莊嚴元品等覺斷引今由乾陀山譬開善妙覺斷會今文
* 觀師解金剛位不定
* 今家破莊嚴引由乾陀山譬意
* 德王品之五 會疏第二十三 單疏第十十二紙巳下

* 明第七功德下破開善七八功德為第二周義
* 四法為涅槃近因一親近善友 二專心聽法 三繫念思惟 四如法修行苦行非近因二解
* 自行化他須用四法譬
* 愛癡慢等至佛盡
* 一明親近善知識得益
* 最初近知識實有益譬初月
* 二明專心聽法
* 雖聞不修不得菩提
* 三經十二部 方等大乘此經三解八聖道 十一空 大涅槃
* 三明繫念思惟三三昧空無作無相
* 十相有二下文五塵四相無常為十會疏二十五今文五塵三相男女為十會疏二十八同今文
* 四明如法修行
[002-0298c]
* 佛菩薩善知識以三種調眾生一畢竟頓語 二畢竟訶責 三頓語訶責
* 佛菩薩善知識利益相七譬
* 凡夫貪嗔癡三病授三種藥
* 聽法因緣近大涅槃四譬寶諸譬在此下
* 須達聞身子說須陀洹有四功德十慰喻除恐怖緣
* 世有三人無目一目二目譬三種機二解
* 四功德十慰喻異解又有圓澄私解
* 身子遇病佛令阿難說法身子往佛所病愈
* 阿難初果上果不聽下果法故身子往佛所圓澄難此疏義
* 思惟因緣近大涅槃
* 無量劫專心聽法不思惟不得菩提
* 明如法修行有七種知見一知涅槃 二知佛性 三知如來相 四知法 五知僧 六知實相 七知虗空
* 一明知涅槃涅槃相有八
* 外道涅槃有八聲聞涅槃有六相
* 聲聞法涅槃與奪之義
* 二知佛性六事又七事
* 迦葉品五種佛性異對今文簡
* 三知如來相
* 四知法五知僧六知實相七知虗空真空事空涅槃空
[002-0299a]
* 涅槃一樂佛二樂實相三樂佛性一樂
* 以光明故名虗空文二解
* 德王難煩惱斷處即涅槃義
* 以却後三月我當涅槃難
* 却後三月二解
* 諸佛菩薩誠諦無虗
* 順魔意答云不入涅槃
* 佛與菩薩同而有異義
* 佛實不涅槃五譬
* 唱入涅槃有滅惡生善二意
* 唱却後三月當般涅槃所以依迦葉菩薩須䟦等機熟
* 佛往告魔王不得入涅槃所以五比丘等次第得道
* 唯斷煩惱名涅槃不見佛性非大涅槃
* 廣釋大涅槃字義有十一義
* 釋如來佛性虗空實相名
* 明第八功德下有九事
* 一斷除五事所謂五陰
* 受有百八二解
* 二遠離五事所謂五見
* 因五見生六十二見二解一我邊二見為本 二邊見為本是又二一約三世二順中論約過未二世
* 六十二見破上諸解圓澄別解
[002-0299b]
* 三成就六事念佛 念法 念僧 念天 念施 念戒
* 四修習五事一知定  寂定 三身心受快樂定 四無樂定 五首楞嚴定
* 初四即四禪第五般若
* 五守護一事謂菩提心
* 六親近四事謂四無量心
* 七信順一實謂知眾生歸一實
* 八心善解脫九慧善解脫
* 心與慧異二解一緣俗心緣真慧 二斷貪等心斷無明慧
* 昔所不聞而今得聞等二解
* 德王廣難心善解脫義有多難
* 佛答先述中道正義
* 廣出凡夫外道等所計訶責
* 廣說因緣中道下
* 離四句義中道相
* 心有貪亦非有非無因緣故有
* 生死因緣生貪大涅槃因緣心解脫
* 心貪相對四句料簡
* 欲界眾生火災時悉得初禪
* 心性本淨無有和合
* 因緣和合故有縛脫
* 釋縛境雪山獼猴以黐膠捕之譬
* 釋脫境國王自界安樂譬
* 明為魔繫屬人有四縛
* 末世比丘行非法相委悉
[002-0299c]
* 畜二沙彌者二根沙彌非二人
* 明脫人佛真弟子
* 佛制畜田宅諸寺置田宅違佛制耶料簡是非疏文圓禮私評
* 為護法畜田宅養猫狸等自手作食不違佛制
* 經所制悉託事表法義
* 德王品之六 會疏第二十四 單疏第十二十三紙巳下

* 第九功德破諸師判位
* 第九功德發五事一信 二直心 三戒 四親近善友 五多聞
* 初信五種三寶 因果 二諦 一乘 三諦
* 華嚴歎菩薩作二智名歎佛作二身名
* 明信德破他解判位淺
* 菩薩不諂為直心
* 菩薩見眾生惡不說恐生煩惱故見少善讚之讚佛性令發菩提心
* 德王難讚佛性令發心義
* 約現病品三種五種病人難會疏十
* 約不斷佛性難闡提斷善義
* 因佛性發心何復說經耶難
* 佛讚德王問有六種二人世有二人一不行惡法二有罪能悔
* 又一作恩二念恩一諮受新法二溫故不忘一造新二修故一樂聞法二樂說法
* 又一善問難二善能答此中第六正意
* 淨藏師能難答無所以正公能解釋不便論義
* 枯十二因緣大樹等
[002-0300a]
* 摧魔王所立勝幢單疏十二十七
* 答三種病人義
* 有九因緣受夭壽
* 明佛性與善根不同闡提斷生得善非斷佛性
* 一闡提得名舉七義
* 闡提無的翻河西翻為極欲
* 世間慈孝名生得善闡提斷之
* 闡提佛性非有非無王求箜篌音譬
* 乳無酪性假眾緣成酪
* 懺悔名直心發露懺悔相
* 三明戒不作外道二乘戒
* 四明親近善友
* 須那應墮地獄見佛故生色天二解一發昔修定故二但依散善
* 身子目連不知機故非真知識
* 身子教金師澣衣二人違機緣
* 金師教數息澣衣教骨觀異解
* 佛為善知識委引難陀鴦掘等遇佛斷重惡
* 半梵行非善知識具足梵行名善知識
* 五明多聞有五段
* 一十二部經二除十一部但毗佛略三此經及一
* 偈四常住五伹知寂默悉名多聞
* 菩薩成就上五事難作能作難忍能忍難施能施
* 菩薩雖益眾生而不生益之念
[002-0300b]
* 菩薩修空三昧故無瞋無喜
* 一切諸法性本自空又修空故空德王兩難佛兩答
* 德王二難一不空令空是顛倒 二空既無為何云見耶
* 佛答不空令空滅其無非倒
* 釋不顛倒二一不生貪相故 二見佛性故
* 九地見有性不見佛性是約二忍說
* 法之性或說有或說無
* 空是無法實無所見
* 大涅槃空迦毗羅城空在迦毗羅城告阿難緣
* 釋第十功德下
* 第十功德體舊異解今解約三諦
* 此中不用六度用道品所以異解
* 菩薩修三十七品入涅槃
* 佛滅後不信此經惡比丘相五譬
* 旃檀貿凡木譬
* 金易鍮石譬
* 五譬合法末世白衣處高比丘在下等
* 末代惡比丘言此經魔所說有五段
* 德王領解聞佛說悟解此經一句半句少見佛性
* 師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一 會疏第二十五單疏第十一初紙巳下

* 四問答涅槃義
* 此品題諸師隨能問今家能問能答雙題義
[002-0300c]
* 此品大科舊三解破今解
* 涅槃總名佛性別名總攝別
* 佛舉六法門勸問
* 有乘無乘等對五佛性義
* 所勸法門正約二諦通三諦二門四門
* 佛勸諸法門而伹問佛性所以
* 依佛所勸起下諸問義
* 佛別勸師子吼總問所以
* 師子吼菩薩求問
* 佛歎師子吼
* 師子吼譬佛真應菩薩德
* 師子晨朝師子吼有十一事
* 師子吼菩薩起六問
* 為法問具二莊嚴一智慧二福德
* 二莊嚴義重重分別
* 此土福勝慧淨土慧勝福單疏十一六會疏無此文
* 問者答者各具二嚴
* 師子吼以圓雙亡無一無二難佛以雙照答
* 一者涅槃二者生死俱非凡夫相異解今解
* 佛性為第一義空第一義空為智慧以三諦解釋此文
* 空者不見空不空智者見空不空三諦俱空俱照義
* 中道者名為佛性
[002-0301a]
* 見中道者有三一定樂行菩薩 二定苦行凡夫 三苦樂行二乘此三雖名見中不見實中
* 佛性者三菩提中道種子
* 中道佛性與兩因兩果互為種子別佛性為種
* 佛性為四性種而云菩提種約正意
* 舉四種顯中道徧他釋今解
* 佛於一切法達中道佛性
* 道有三下梵天 上生死 中第一義空佛菩薩道不上不下名中道
* 無明與愛二中間生老病死苦名中道行識等為生老病死義
* 約苦道即法身解不生不死中道
* 佛性隱顯貧人寶藏譬
* 無常無斷名中道凡夫二乘不見佛性
* 觀十二因緣智慧即菩提種子
* 十二因緣名佛性胡爪為熱病譬
* 約不因不果明中道下
* 佛性有兩因兩果一因十二因緣境 二因因智慧 三果菩提 四果果涅槃
* 以無明行識譬兩因兩果義
* 或境為因因智為因義
* 佛性因大涅槃果十二緣所生法是因是果佛性非因非果
* 是因是果等配五佛性等諸師異解今解以開合評
[002-0301b]
* 破興皇不許正因名
* 十二因緣其義甚深
* 十住見終不見始佛見始見終他解今解
* 見十二因緣即見法及佛
* 十二因緣四乘觀智
* 下疏十住少見初住及九住少見耶否舊解今家約別圓別接通釋
* 總結五佛性
* 師子吼難佛與佛性無差眾生不可修道
* 佛性現當非現非當約五佛性釋
* 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眾生未具足
* 造惡人名地獄人譬
* 眾生定成菩提故有佛性未有相好異解
* 本有今無等四出偈
* 有有三種一未來有 二現在有 三過去有
* 闡提有佛性定得菩提
* 本有今無等義
* 約本末釋四句文
* 凡有心者定得菩提是不心即為佛性
* 答何用修道難下
* 破他云一乘是萬善一乘不同萬善
* 畢竟有二一莊嚴舉竟 二究竟畢竟
* 又有二一世間畢竟 二出世畢竟
* 六度為莊嚴一乘為究竟一乘者名為佛性
[002-0301c]
* 六度一乘無別體隨義異釋
* 佛性者即首楞嚴三昧
* 首楞嚴有五名楞嚴 般若 金剛 師子吼 佛性
* 首楞嚴翻堅固又修治心
* 一切眾生具足三定上佛性中初禪下十大地中心數定
* 十大地心數異解
* 首楞嚴名佛性義
* 十住雖見一乘不知如來常住
* 佛昔為梵志佛性說我
* 有因緣故無我說我我說無我
* 師子吼問眾生有佛性何故不見
* 雖有佛性而不見三譬盲人譬 眼病譬 月譬
* 數人解色有二十或加虗空二十一
* 約一切法非一切法明凡夫二乘十住如來所見
* 佛性者十力四無畏等現有當有諸師異解今解約四門釋
* 三種破煩惱見佛性舊異解破今解
* 總三觀各破五住煩惱
* 十二因緣眾生等有亦內亦外異解
* 十二因緣相
* 識支二解名色二解
* 十二緣有具不具而輪迴未息故通云具十二緣譬佛性
[002-0302a]
* 色界無三受二解
* 雪山有草名忍辱牛食出醍醐
* 待緣方見佛性三譬雪山譬 黑鐵譬 種子譬
* 佛性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等九門各三合二十七句
* 釋亦色等句釋中有三十六句
* 黑鐵譬種子譬
* 師子吼問菩薩不明了佛了了所以
* 菩薩具足十法
* 十法中八大人覺小乘名教而為菩薩行舊解今解
* 歷五番解釋十法
* 少欲與知足不同
* 欲有三種一惡欲 二大欲 三欲欲
* 少欲知足相對四句分別
* 少欲知足有善不善二種
* 菩薩不少欲不知足義
* 寂靜有二一心淨 二身淨
* 身心寂不寂四句分別
* 釋精進正念正定正慧解脫讚解脫
* 解脫與涅槃同異三解
* 釋以涅槃化眾生
* 四暴河欲 有見 無明
* 出家四病衣食 臥具有能治四藥
* 約人釋十法下
[002-0302b]
* 寂靜者有四樂出家樂 寂靜樂 永滅樂 畢竟樂
* 釋精進正念等
* 約菩薩釋十法下
* 天行是理
* 四番釋十法
* 五番釋十法
* 大涅槃遠離十相生老病死色聲香味觸無常異上疏二十三又廿八
* 寂靜得五樂因 受 斷 遠離 菩提
* 十住不了了佛了了義
* 見有二一眼見諸佛 二聞見十住
* 十住雖知自身作佛不知眾生佛性
* 又見有二一眼見諸佛十住 二聞見眾生及九地
* 聞見眼見相對四句分別
* 約別圓釋十住上疏二十三紙
* 師子吼品之二 會疏第二十六 單疏第十一二十七紙巳下

* 佛勸修行師子吼問觀如來心相義
* 今文聞見眼見與上不同
* 眼見聞見觀如來相重重分別
* 如來初生出家學道等相
* 梵王請轉法輪
* 為梵王說中道顯密二義
* 五番說中道對四教
* 師子吼舉上四依難知問僧寶邪正難知
[002-0302c]
* 以四緣可知持戒破戒共住 久處 智慧 觀察
* 戒及持者有二一究竟 二不究竟
* 鴿至身子影慄至佛影安穩緣
* 持戒二種一為利養二為正法一根深難拔二根淺易動
* 持戒二一為自身二為眾生一性自能持二須他教勅又二一聲聞戒二菩薩戒
* 菩薩持戒任運得不悔果
* 師子吼難戒無因涅槃無果涅槃有因是無常
* 佛歎師子吼問引往緣
* 過去善得佛三億歲說此經釋迦短緣宜故
* 戒亦有因依聽法等
* 信心與聽法互為因果遮無窮三譬
* 尼乾立拒舉瓶譬
* 小生大生等八相毗曇成論異解今評
* 涅槃果非因義
* 煩惱名過過二義
* 槃因般涅無無因故云涅槃
* 師子吼舉六無難涅槃無因義
* 六無義一畢竟無 二有時無 三少故無 四無受故無 五受惡法故無 六不對故無
* 涅槃無因六無不可為喻
* 明涅槃有因義以了因故
* 因有二種一生因二了因重重分別
* 親為生因疎為了因
* 舉因云菩提者明因取果又舉果成因
* 既有二因亦有生了二果義
[002-0303a]
* 師子吼約絕待難見如來及佛性義
* 佛身二一常 二無常佛性二一可見 二不可見如來身二一色 二非色佛性二一色 二非色
* 佛性者非內非外舊釋今解約三諦釋
* 雖非內外而不失壞舊釋今解
* 廣破邊執下
* 彼因中有果執成上非內有四文大旨
* 師子吼以乳中有酪難佛性非內非外有六番問答
* 因有二種一正因 二緣因緣因二種一醪 二煖
* 佛性二一正因謂諸眾生 二緣因謂六波羅蜜
* 正因緣因體莊嚴觀師異解
* 師子吼以世情難
* 欲見面像取刀鏡亦為刀仙人孫博屈刀為鏡伸鏡為刀
* 約刀見面像譬廣破執有多譬破乳中有酪執
* 示因緣生正義舉三譬以本無今有等偈證
* 佛性譬虗空界
* 上來經文結束成三諦佛性
* 章安守時情未彰言佛性徧等是妙樂私
* 據緣因性下且五番論議
* 答難有三答一轉答 二〔點〕然答 三疑答
* 師子吼難未來有義
* 過去有未來有相引譬明
* 約當有說悉有佛性
[002-0303b]
* 薩婆多計三世皆有曇無德計過未是無
* 據正因性下有四番論議
* 師子吼執佛性有設難
* 佛破子中有尼拘陀之問八事不可見弘五中六十三引之
* 約尼拘陀子譬委破有見
* 破因中無果執下
* 師子執無義作難有七難
* 佛答七難明有佛性義
* 遲得名退實無退心
* 菩提心實非佛性
* 正因者佛性緣因者發心以是二因緣成佛石假眾緣出金譬
* 明僧寶常住有四段悉約一體僧
* 和合二種一世和合聲聞僧 二第一義和合菩薩僧
* 答有佛性者不可有退不退之問
* 菩薩退緣有十三法
* 六法壞菩提心
* 出家營俗事大有妨引春秋臧文仲事
* 句句應須觀解世務觀解
* 大師釋經句句須觀解所以
* 五法退菩提心
* 二法退菩提心
* 發不退願相文廣
[002-0303c]
* 願作心師不師於心文二解弘四本(二十三)引今文
* 明退不退兩人二人至寶山一人進一人退譬
* 三十二相別業文廣
* (會疏二十四)上文明百福成一相今文一業一相等
* 佛有四牙而今云二牙兩解
* 結歎佛性
* 眾生諸佛境界業果佛性文對五佛性多解
* 眾生煩惱覆障故常文他解今解
* 果果了因萬善常義他解今解
* 師子吼品之三 會疏第廿七 單疏第十二初紙巳下

* 明縛解下
* 師子吼約生滅義難應無縛解
* 佛答初明縛下死陰相
* 中陰相蠟印印泥譬
* 通皆受中陰極善極惡無中陰
* 中陰非肉眼見天眼所見
* 中陰有三食一思食 二觸食 三意食無摶食
* 中陰二種一善業果 二惡業果
* 生陰相三煩惱四倒
* 解相
* 以煩惱鎻繫縛五陰而煩惱五陰無別體柱屋拳合掌譬
* 難名色繫縛眾生義佛答
* 解脫有二一子斷 二果斷
[002-0304a]
* 小乘羅漢子斷果不斷大乘望之子果俱縛
* 油喻煩惱燈喻眾生油盡燈滅喻惑盡入證師子吼難此喻二解
* 喻有八種一順喻 二逆喻 三現喻 四非喻 五先喻 六後喻 七先後喻 八遍喻
* 解釋文廣
* 凡引喻或取少分或多分或全取
* 委合燈喻
* 養字上者下養音下者上樣音單疏十二三紙
* 第四明修道下
* 明道可修下三番論議有多譬
* 初果雖生惡國以道力不作惡業有六譬
* 初果習因不為惡報因生惡國
* 正明修道先問修三學
* 戒定慧修習各真偽分別
* 願一切眾生惡業悉集我身是名真菩薩
* 破十六惡律儀名持戒十六惡律儀相
* 破世間定名真修定
* 破惡見名真修慧
* 外道惡見計相
* 魁膾販肉典軍人又行杖者
* 無身空處無邊心識處淨聚不用處世邊非想等名義
* 師子吼難凡夫不生不滅故可名涅槃有三番論議
* 涅槃無因無果義
* 師子吼問佛性共有各有有四番論議
[002-0304b]
* 眾生佛性不一不二能修者見性雪山忍辱草牛食出醍醐譬
* 地人佛性一成論師計各具今家破二家
* 五種佛性眾生盡有盡無
* 師子吼以忍辱草一異難佛以四喻答
* 以六道身不同難佛性一佛以置毒五味皆殺人譬答
* 師子吼問何捨六大城在此邊小拘尸那城涅槃所以
* 拘尸那既世尊所居故尊重處三譬
* 在拘尸那涅槃往緣為報地恩有發心四無量弘誓三緣
* 佛往願父母國土弟子等名同彼佛緣
* 明驅邪黨緣下
* 佛初成道赴頻婆娑羅王請緣
* 佛度三迦葉緣
* 度舍利弗目連緣
* 須達長者立祇園精舍緣文廣
* 布金買祇陀長者園
* 祇陀造門房
* 大房三百間禪房六十三所等七日中成
* 珊檀那翻護彌祇陀翻勝氏須達多翻善溫
* 須達因為兒聘婦始聞佛名所以
* 勝相婆羅門子見身子等生天神
* 須達聞法得初果
[002-0304c]
* 師子吼品之四 會疏第二十八 單疏第十二八紙巳下

* 共六師試神力緣
* 六師往波斯匿王望與佛捔通
* 佛往忉利為母說法諸王遣目連請還佛下至婆枳多城
* 至毗舍離為庵羅女并五百利車子說法緣
* 放逸五事果十三果
* 菴羅女耆婆母瓶沙夫人
* 梨車翻邊地主亦云傳參國事
* 至波羅度長者子寶稱等緣
* 至瞻婆國相長者兒男女後於火中抱兒與長者緣
* 火名樹提兒生火中名樹提
* 佛初不告六師毒死妻料簡單疏無之
* 六師指釋尊云幻師摩耶云幻母
* 佛憐六師增長邪見於此林師子吼
* 佛與六師論議有六番論委破我見
* 色明心眼四和合能見色非我見
* 破遍一切處我義
* 外道歸伏出家
* 雙樹枯榮譬常等無常等諸師異解
* 四天王常護雙樹佛弟子常護持常等四法引召伯甘棠之詩
[002-0305a]
* 娑羅樹華喻我果喻樂
* 二月涅槃者為破世常
* 於六時中孟冬枯悴六時二解
* 若依夏時即是二月依周時四月
* 二月喻佛二種法身等表示
* 果喻四果大小乘二解
* 初生出家成道轉法輪皆以八日涅槃獨十五表圓滿涅槃
* 長阿含云八日涅槃隨宜異見
* 十五日月滿時有十一事佛滿月亦如是故十五日入涅槃而實不滅
* 莊嚴雙樹因中六人阿難 阿尼樓駄 迦葉 須菩提 目連 舍利弗伹舉此六人三義一略說 二物宜 三對上六師
* 莊嚴雙樹不取菩薩二義一六人常侍佛故 二此六人即菩薩又止觀七二十九止私七二十四往見
* 今文身子聞涅槃不憂阿含云憂大小乘不同
* 莊嚴雙樹果人即佛
* 師子吼請佛住世佛委釋住無住答問
* 金剛三昧即如來依此文金剛名通因果
* 六住墮三惡道二解或六心或六地妙樂取六地義此下此恐不然等二十三字非疏文也妙樂依六地者恐經云無是處故歟圓澄難却非歟
* 佛於拘尸城入禪定窟眾生不見故名大涅槃
* 佛不常利生入寂禪定窟所以
* 涅槃無相無十相義
[002-0305b]
* 十相今文同第二十三(六紙)文第二十五(四十九)異今文
* 修三種相比丘斷十相
* 聖行戒定慧為三法今文定慧捨為三法
* 師子吼問定慧捨相有本有一境一行三問佛具答
* 定慧捨體相
* 十住智多定少二乘定多智少佛定慧等二解
* 釋奢摩他毗婆舍那憂畢叉名翻名
* 定從果得名疏無此文
* 奢摩他體從二至十增數明
* 明十一切處列地水火不明火三解
* 慧體二種世間出世又三種般若。眾生。別相。慧。假毗婆舍那。聖人。總相。觀見。中闍那。佛菩薩。破相。智。空
* 修定慧功用各有三
* 師子吼品之五 會疏第二十九 單疏第十二十七紙巳下

* 師子吼以別難圓慧能破惑何復用定耶
* 佛答先破問有七文
* 初約煩惱智慧體一破
* 有智慧時無煩惱等明時無闇譬
* 二約無有破
* 三約到不到破
* 四約缺減破
* 五約無動破
* 六約無能破
[002-0305c]
* 七約無作破
* 明圓融定慧下有四文四悉意
* 即定具慧義
* 定慧相即多譬
* 定慧捨三法為三三昧
* 菩薩知時宜修定或修慧修捨
* 定慧對四悉四門
* 無生無出滅度涅槃等十名義
* 開善涅槃翻滅度莊嚴子縛盡名解脫果縛盡名涅槃今家評
* 成就十法見涅槃諸義一信心 二淨戒 三親近知識 四樂寂靜 五精進 六念具足 七輭語 八護法 九助同學乏少 十具足智慧
* 明離苦轉障下
* 師子吼舉善惡業問決定不決定
* 施畜百倍報施闡提千倍報上文殺畜下罪殺闡提無罪相違料簡會疏十五
* 佛讚師子吼二人得無量功德一善問二善答
* 業輕重等開權顯實
* 一切作業有輕重又各有二一決定二不決定
* 為除邪見說業定受果
* 智者轉重輕受定為不定愚者反之又十八紙
* 一切業不定故應修道義
* 明業定人時定過
* 定業有二一報定二時定或有報定時不定
[002-0306a]
* 定業不定業相
* 善惡各有四事莊嚴信心 歡喜 發願 供養
* 菩薩雖無惡業依願生三途
* 菩薩願力示惡報身化物
* 舉聖入入惡化物證業轉義
* 釋時定明現生後三報
* 佛昔調達所弊緣
* 佛昔迦羅富王所弊緣
* 迦羅富歌利迦利迦梨一人梵音不同
* 忍辱名戒料簡二解
* 闡提五逆有現生二報
* 菩薩得菩提時一切業悉得現報義
* 得現報者不得生後報
* 菩薩修相好業不得現報
* 不得三種報名不定業
* 但言諸業必報者魔眷屬
* 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修道轉重輕受不定業非生報受
* 轉重轉輕等智愚二人不同十二譬
* 無副軸二解
* 明轉重障行下
* 智愚二人相
* 修身修戒修心修慧
* 不修身戒心慧相六復次釋
[002-0306b]
* 下戒邊戒義
* 不修身戒心慧相十四譬說及多雜喻文廣
* 火天天口外道事火
* 兜羅茸者楊華止五(四十九)引之補注十三(四十丁)
* 令現輕報轉地獄受有二五事
* 轉地獄報現世輕受所以
* 重惡不如小善業多譬
* 師子吼品之六 會疏第三十 單疏第十二二十八紙巳下

* 四勸修下
* 師子吼以有佛性難修習義
* 恒河七種眾生譬七人位
* 此經前後凡說六河生死涅槃煩惱佛性善法惡法
* 此文七人後品七人離合不同會疏三十二
* 採華因華果華二解
* 於生死中求涅槃故譬入河
* 別列七人
* 合第一常沒
* 闡提墮三惡道列多因緣
* 五部僧二解滅後生部別相
* 合第二將立而退
* 合第三得住
* 三乘初業不愚於法文別教義須䟦得道
* 合第四第五第第七人
[002-0306c]
* 第四五六七人約通教說義
* 眾生不修非佛咎修必得
* 眾生有佛性故得菩提如磁石
* 修者必得不修者不得
* 六住二解一十住中第六住二十地中第六地
* 言病自差者約六住非凡夫
* 正答不須修道難下
* 以空非內非外譬佛性三解
* 佛性雖非內外等而修得造業譬
* 磁石不吸鐵異法出生異法滅壞葵霍隨日轉等六譬
* 有佛無佛法界常住
* 佛性十二因緣如來法身悉無住處
* 佛性非當現而說當現
* 四大輕重四大五行五色對當
* 大乘說風有色小乘說風無色
* 佛性非即非離眾盲觸象譬
* 萊茯根
* 牽象示眾盲譬破他解即離不即不離三佛性
* 盲觸象譬合色受想行識我六佛性
* 非即六法非離六法文
* 簡邪我明正我又有二一假我二真我
* 開善假名有名用無體莊嚴俱有二解皆不可
[002-0307a]
* 廣出佛性體有八一大慈大悲 二大喜大捨 三大信心 四一子地 五第四力 六十二因緣 七四無礙智 八頂三昧
* 第四力二解
* 十二因緣即佛性義
* 勸此經受持結歎佛性
* 過去供養無量佛者聞是經名
* 大眾中八萬五千億人不信是經
* 菩薩自知不退心當以苦行自試其心
* 菩薩為眾生受苦發願相文廣
* 用六度化他相
* 歎能弘菩薩不思議功德
* 別歎補處生兜率義
* 生兜率有三勝一命 二色 三名
* 海有八不思議譬此經八不可思議
* 深難得底他解今解
* 以人中四生問佛伹胎生
* 佛不受卵濕化三生所以
* 劫初悉化生故佛不出世
* 化身無碎身舍利故一切佛不受化身
* 師子吼以三十七行偈讚佛諸德佛諸名在此文


涅槃經會疏條目卷中
[002-030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