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f0008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宋-法護 (mas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
十七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
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賜紫
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五


佛告舍利子:「云何諸菩薩以法觀法念處?謂
諸菩薩以聖慧眼得見諸法,於中入解,乃至
菩提道場觀諸法性,如微塵許悉無所見。若
空解脫即無相解脫、無願解脫、不起解脫、無
生解脫、無作解脫、無性解脫、緣生解脫,而諸
菩薩於一切法應如是觀。云何名法?謂無我
義、無人義、無眾生義、無壽者義,是名為法。
云何非法?謂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常見
斷見、有見無見,是名非法。又舍利子!此法非
[037-0877b]
法,即攝一切法及非法。所以者何?謂空、無相、
無願三解脫門遍能了知,即是諸法。於我見
等深心繫著,即諸非法。是故菩薩修法觀時,
最極微量悉無所見,於解脫法及菩提道悉
皆出離得無障礙,於諸有情不起愛見大悲
之想。彼無煩惱及隨煩惱。所以者何?如其
了義平等入解人法俱空,無有煩惱之所積
集,而能覺悟彼煩惱自性即菩提性,此菩提
自性即煩惱性。如是念處諸法平等,猶如虛
空。又諸菩薩修法觀時,於諸佛法而能對治,
觀諸有情盡彼生智,證彼無為離無生智,於
無生際無所棄捨。如是通達法觀念處,即得
安住一切法念,於一切聲聞辟支佛法不起
愛樂,決定安住諸佛念處常不忘失及無癡
迷,乃至最後邊際法觀念處,能說無量不共
境界,平等入解一切佛法,令諸有情心生歡
憙,一切魔法自然知解。此說是名以法觀
法念處。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
蜜多,獲得如是四種念處善巧。


「云何諸菩薩
菩提分善巧?菩提分法此有七種。何等為七?
一者念菩提分,二者擇法菩提分,三者精進
菩提分,四者樂菩提分,五者適悅菩提分,六
者三摩地菩提分,七者捨菩提分,是名為七。
云何念菩提分?謂念所悟法,觀察分別條析
揀擇及與開解。又應念彼法自體相,隨順覺
悟,如諸法空隨念了知。此說是名念菩提分。
云何擇法菩提分?謂於八萬四千法總聚中
以智思擇、如法擇已,彼是了義即是了義,彼
非了義即非了義,彼是世俗即是世俗,彼是
[037-0877c]
勝義即是勝義,彼是祕密即是祕密,彼是決
定即是決定,如其思擇。此說是名擇法菩提
分。云何精進菩提分?謂於法思擇捨離知解,
樂修禪定寂靜輕安,應當以懃勇力摧伏彼
執,於菩提道樂欲不退不捨重擔。此說是
名精進菩提分。云何樂菩提分?謂樂聞法音,
其心清淨不生疲厭,離諸攀緣及煩惱縛,志
誠渴仰乃至身毛喜竪得大法樂。此說是名
樂菩提分。云何適悅菩提分?謂於三摩地離
諸障礙惛掉等性,令彼身心俱獲輕安。此說
是名適悅菩提分。云何三摩地菩提分?謂於
等引心了諸法智安住甚深,觀諸法性悉皆
平等。此說是名三摩地菩提分。云何捨菩提
分?謂於憂喜分法心無所動,於世間法亦不
增減,隨順聖道,於自他共無住無動及無損
惱。此說是名捨菩提分。舍利子!諸菩薩摩訶
薩於勝慧波羅蜜多,獲得如是七種菩提分
善巧。


「云何諸菩薩聖道善巧?此有八種。何等
為八?一者正見,二者正分別,三者正語,四者
正業,五者正命,六者正勤,七者正念,八者正
定,是名為八。云何正見?謂於是見超諸世間,
不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之所發生,亦不
從常見斷見、有見無見、善不善見乃至涅槃見
之所發生。是名正見。云何正分別?謂分別貪、
瞋、癡等及諸煩惱,令不發起;分別戒、定、慧、解
脫、解脫知見,令得安住。是名正分別。云何正
語?謂於自他善友言無彼此,具足相應入平
等道。是名正語。云何正業?謂於黑業報使無
造作,令彼盡盡;於白業報自類和合,令善純
[037-0878a]
熟。是名正業。云何正命?謂聖族弟子荷負重
擔為聖道故,增長圓滿資養身命,不以雜
亂欺誑惡求多求,他所得利不生悔惱,於自
利養隨其所得不生憙樂。是名正命。云何
正勤?謂於邪行貪瞋癡等及隨煩惱,不起勤
勇;入聖諦道趣涅槃果而能隨順起大勤勇。
是名正勤。云何正念?謂於是念安住正道,離
諸諂曲輪迴過失,乃至見涅槃道於如是念
亦當遠離,而於聖道無有迷亂。是名正念。云
何正定?謂正達平等即諸法平等,安住等持
於彼正達而能超越。又復菩薩安住等持,能
令解脫一切有情,於前正達亦能超越。是名
正定。又過現未來諸佛世尊,為諸菩薩於八
聖道平等開示無盡聖道。


「舍利子!菩薩摩訶
薩於聖道善巧,應當修習助道之法。云何助
道?謂奢摩他及毘鉢舍那,是名助道。云何
奢摩他?謂令心淡泊寂靜、極靜至極寂靜,
攝護諸根不動不搖無有高下,口唯慎密亦
無諂詐,心一境性,遠離憒閙及諸險難,樂處
空閑。於其身命清淨調適,威儀道行而常謹
密,乃至具足資養知時知分及知數量。設聞
誹謗亦應安忍,轉復深心常樂宴坐。是故定
分作意於慈悲喜捨,以方便無礙安住修觀,
從初禪定乃至第八禪定。於奢摩他,應先修
習。我說於此復有無量奢摩他行,於是行中
亦當隨順,是名奢摩他。云何毘鉢舍那?謂於
智慧分觀諸法空,無有我人眾生壽者,觀彼
五蘊猶如幻化,觀十八界即法界性,觀十二
處如空聚落,觀眼等根隨境別轉,觀諸緣起
[037-0878b]
不相違背,觀眾生見畢竟遠離。又復觀因必
招果報,觀果如現前證得,觀諸正達轉復超
越。又毘鉢舍那者,謂於諸法如空所見,無相、
無願而無別異。觀無有因、無起滅處,見無所
得得無所觀。於無所觀更復諦察觀無所
觀,知能觀者亦復如是,如是觀者即如實觀,
於如實觀而能獲得真實善巧毘鉢舍那。是
諸菩薩於此行中而無墮落,於諸善根亦無
住著。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
蜜多獲得如是助道之法。


「又諸菩薩於正道
善巧有四種相。何等為四?一者未生罪業諸
不善法欲令不起,二者已生罪業諸不善法
欲令除斷,三者未生善法欲令發起,四者已
生善法欲令久住無所損壞。修諸觀行使無
忘失,發精進心攝受正願。向來所說諸不善
法欲令不起,深心作意悉是增語;發精進心
攝受正願,深心觀察亦復增語。所以者何?謂
法無合集、深心解脫,是名善法。云何名不善
法?謂於戒定慧有所對治。云何於戒對治?謂
於戒名字及所作法毀犯墮落。云何於定對
治?謂於三摩地蘊起散亂心破壞聖行。云何
於慧對治?謂於所有法數數起見作諸礙解,
於勝慧蘊有所趣向損壞無見,是名於戒定
慧有所對治。向來所說已生罪業諸不善法,
如是行相深心作意欲令除斷,發精進心攝
受正願。此不善法以心覆護不應開示,一切
善法心常集行。於所對治貪瞋癡等,悉應了
知因攀緣生,以不淨觀對除貪欲,以慈悲觀
對除瞋恚,以緣生觀對除癡闇,淨諸煩惱斯
[037-0878c]
為解脫。又復所有不應普斷,於一切法而生
觀察。此說是名初二正斷。又如是說,未生善
法欲令發起,發精進心攝受正願。此有無量。
所以者何?謂諸菩薩植諸善本,精進樂欲攝
受勝行,如是積集無量善法。此說是名第三
正斷。又正斷者,已生善法欲令久住無所損
壞使無忘失,發精進心攝受正願。若以此善
根迴向菩提,則是增語。所以者何?無有菩
提可迴向故,於此善根則無破壞。何以故?
如其發心不出三界故。若出三界,於此善根
即應盡盡。所以者何?如其發心出三界故,若
不出三界而能迴向一切智智,於此善根則
無有盡。此說是名第四正斷。舍利子!是為菩
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之行獲得四種正
道善巧。


「復次,諸菩薩於正道善巧有五種相。何等為
五?一者信根,二者精進根,三者念根,四者三
摩地根,五者勝慧根。云何信根?信有四法。何
等為四?謂起正見,信有世間及輪迴行,獲
彼業報而為對治。由彼命根不造罪業,信菩
薩行如彼修行,資身之具不生樂著,於甚深
勝義及諸了義發生正解。於有情行,信一切
法空無相相,於諸見造作不樂信解。於諸佛
法力無畏等,聞已離諸愛著。及餘言說彼諸
佛法,悉皆積集。此說是名信根。云何精進根?
謂信是法發起精進,此說是名精進根。由此
精進積集諸法,於其念根無所破壞,是名念
根。由此念根無所破壞,而於諸法三摩地根
唯一境性,是名三摩地根。由此三摩地根
[037-0879a]
唯一境性,以彼慧根觀察諸法而能了知,
是名慧根。如是於此五根積集繫屬,即得圓
滿一切佛法至授記地。譬如外五神通不受
胎藏,乃至獲得出離男女等根,如諸佛世尊
及諸菩薩於此五根而得成就。此說是名菩
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獲得五種正道善
巧。


「舍利子!又菩薩正道有五種相。何等為
五?一者信力,二者精進力,三者念力,四者三
摩地力,五者勝慧力。云何信力?謂於法信解。
設魔波旬化作佛身而來親近為說別法,以
信力故,於此正法一塵沙數莫能破壞,以智
伺察悉為除斷。又魔所說此非佛法,於四大
種及諸業報顛倒積集。而諸菩薩以信解力,
深心伺察皆不信受,此說是名菩薩信力。云
何菩薩精進力?謂能發起勇猛精進入解善
法,在在處處得堅固力,若天若人彼所有力,
乃至菩薩所住之處無能傾動,是名菩薩精
進力。云何菩薩念力?謂於法念處其心安住,
彼彼煩惱不能嬈亂,以念力故破諸煩惱,而
復得此清淨正念,是名菩薩念力。云何菩薩
三摩地力?謂獨處閑靜離諸憒閙,一切語言
音聲悉皆遠離,無有攀緣對治,名最初禪定。
於善尋伺得無障礙,名第二禪定。於喜樂行
得無障礙,名第三禪定。於攝受正法化度有
情得無棄捨無有障礙,名第四禪定。於四禪
行彼對治法不能破壞,於彼定處亦不遠離,
於三摩地不生愛著,是名菩薩三摩地力。云
何菩薩勝慧力?謂於剎那而能了知世出世
法,於如是智無能破壞,一切工巧乃至世間
[037-0879b]
種種技藝,若近若遠難作能作。而諸菩薩現
前獲得出世間法,謂智慧高顯勝諸世間,一
切天人阿脩羅等無能破壞,是名菩薩勝慧
力。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獲
得如是五種正道善巧。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