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21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唐-實叉難陀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七之一 約六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第六現前地所以來者已說諸諦相應慧
次說緣起流轉止息相應慧寄緣覺地故
次來也又四地出世未能隨世五地能隨
而不能破染淨之見此地觀察無染淨法
界破彼見故故瑜伽云前地雖能於生死
涅槃棄捨一向背趣作意而未能於生死
流轉如實觀察又由於彼多生厭故未能
多住無相作意為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
修習令得圓滿故次來也所以來者來意有二前約寄位
及三學說謂五寄聲聞六寄緣覺從四地去皆屬慧學今亦對五以辯來意慧與寄
位名義相似故合為一又四地下第二意約斷障證如以辯來意四五六地同是順
忍染淨相帶故舉四地四地出世唯淨五地見染可隨此地能亡染淨而言觀察約
[037-0238a]
加行說故瑜伽下引證論文有三一明五地之德證上能隨勝於四地二而未能下
明無六地之德證上不能破染淨之慢見然有二意一不如實觀無染淨故二又由
下多生猒故三為令下正對五地不能故此能來名現前者莊嚴

論云不住生死涅槃觀慧現前故此約初
住地以前五地雙觀故今得現前十住論
云降魔事已菩薩道法皆現在前亦約初
說瑜伽引深蜜經云現前觀察諸行流轉
又於無相多修作意方得現前者多修無
相此約地初觀十平等故觀察流轉此約
地中巳入地竟方觀緣起故攝論云由緣
起智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在前故此釋
正順今經約地中說無性釋云謂此地中
住緣起智由此智力令無分別智而得現
前悟一切法無染無淨唯識同於攝論上
本分云有間般若現前者揀後地故故所
[037-0238b]
斷障亦斷染淨唯識名為麤相現行障謂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染淨麤相現行
彼障六地無染淨道入六地時便能永斷
以觀十平等故十住論云者生死涅槃即菩薩魔事生死是凡夫行
涅槃是二乘行故生公云三界塗阻二乘路險五百由旬是菩薩惡道甚難過矣今
超聖意亦越凡情故能降之又智論云除諸法實相皆菩薩魔事今證般若能契實
相故過魔事由斯六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

現觀察行流轉愚即是此中執有染者諸
行流轉染分攝故二相多現行愚即是此
中執有淨相故相觀多行未能多時住無
相觀初愚即執苦集後愚即執滅道本分
名微細煩惱習者執細染淨即是煩惱形
於前地故說為微唯識形後名為麤相。


由斷此愚便證無染淨真如謂此真如本
性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
[037-0239a]


攝論名為無染淨法界後成般若行。


亦得自他相續無染淨果其揆一也。】


「菩薩既聞諸勝行其心歡喜雨妙華放淨光
明散寶珠供養如來稱善說。」


【後正釋文亦有三分初讚請分九頌分二
前八頌半讚後半頌請讚中分二初一菩
薩讚餘諸天讚供於中三。】


「百千天眾皆欣慶共在空中散眾寶華鬘瓔
珞及幢旛寶蓋塗香咸供佛。」


【初一天眾。】


「自在天王并眷屬心生歡喜住空中散寶成
雲持供養讚言佛子快宣說。」


【次一天王。】


「無量天女空中住共以樂音歌讚佛音中悉
作如是言佛語能除煩惱病。
[037-0239b]


法性本寂無諸相猶如虛空不分別超諸取
著絕言道真實平等常清淨。


若能通達諸法性於有於無心不動為欲救
世勤修行此佛口生真佛子。


不取眾相而行施本絕諸惡堅持戒解法無
害常堪忍知法性離具精進。


巳盡煩惱入諸禪善達性空分別法具足智
力能博濟滅除眾惡稱大士。」


【後五頌半天女於中初三句集經者敘述
標讚佛果佛語下正讚此句讚教次一偈
讚理次三偈讚行於中初偈悲智無礙行
後二十度圓修行本絕諸惡者見惡可除
非真持戒善達性空即般若度分別法即
方便度智力即二度博濟兼願。】


「如是妙音千萬種讚已默然瞻仰佛解脫月
[037-0240a]
語金剛藏以何行相入後地。」


【後半結默半結請。


第二正說亦分為二初地行後地果前中
同於前地亦有三分一勝慢對治二佛子
至如是觀巳下明不住道行勝三佛子至
以如是十種下明彼果勝亦初分即入心
後二即住心住中前即攝正心住後即攝
善現行及隨順善根廻向至文當知今且
依論然三分雖同而漸超勝勝相云何謂
第四地說眾生我慢解法慢治第五地中
說身淨慢治今第六地說取染淨相慢治
所治漸細故曰勝也所治既細後二亦過
謂第四下釋顯勝相以四五六地皆治慢故是以對之遠公云四五六地同是順忍
行相廣同所以對之亦有理在若爾前之三地同是信忍何不通對七八九地是無
生忍為難亦然故依治慢通對諸地下言漸細則顯前麤故此三地後後細於前前
[037-0240b]
論文具示三慢而麤細相隱今當示之四治三地眾生我等依世間起此慢最麤五
治四地身淨慢依出世起故知漸細六治五慢雙就世間及出世起故更細也言眾
生我慢等者凖四地果中治有四慢一離眾生我著謂離我人眾生壽命二離法我
著謂蘊界處三離解法慢經云執著論云我知四離正受慢治經云出沒論云離我
修我所修等今此但云眾生我慢解法慢者以此四中初二是本後二是所起本及
所起各舉初一以攝一故畧無法慢及正受慢餘如四地說身淨慢者四地之中得
出世智修四念處名為身淨所治既細下出初分為勝今以上例後則不住道行及
彼果分二皆勝也染淨慢者前觀四諦苦集名染

滅道為淨又十平等隨順如道但約淨說
染相未亡對染有淨亦名取淨染淨慢者下二釋分
名即當地能所治於中有三初舉所治先正舉染淨又十平等下解妨先問有二句
展轉而起下答當知但約淨下答此上一句雙答前二一者上問云十平等法何有
染淨故今答云前十平等但約淨法謂三世佛法及七淨故二者上問云前五地初
取十勝相以隨如道而為能治如豈染淨故今答云亦約淨如以破前十淨同一如
故染相未亡者此通伏難難云前地觀於淨如染慢許生何有淨慢故今答云前所
[037-0241a]
觀如入觀則能出觀隨有猶見染相染相既存對染苦集還生淨相滅道之見故有
斯慢雖有三重救難染淨之相皆存今以十種染淨平等法

而為能治下觀緣起雖有染淨悟空深故
不名取慢今以十染淨下第二能治此之一治諸難都寂謂既染淨平等
則異前地十淨平等二者染淨既等不唯但能觀於淨如則雙通二三之兩救也又
多修無相出觀少故便為能治下觀緣起下解妨上引前難後今引後難前緣起逆
順同前四諦染淨相故答云五地初能入俗悟空未深無相般若悟空方深。】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
薩摩訶薩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現前地
當觀察十平等法。」


【今初勝慢治中分四一牒前標後二何等
下徵列十心三菩薩如是下結其行能四
得明利下辨行分齊。】


「何等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故平等無體故
平等無生故平等無滅故平等本來清淨故
[037-0241b]
平等無戲論故平等無取捨故平等寂靜故
平等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
像如燄如化故平等有無不二故平等。」


【列中十句初總餘別總云一切法者論云
是十二入以三科中蘊不攝無為處界攝
盡而處次於蘊又名生門順無生義故偏
舉之言無相者論云自性無相故謂十二
入緣成之相有來即無非推之使無故云
自性無也故瑜伽云由有勝義自性無相
平等性故亦同淨名不念內外行於平等
總云一切法者經中有三初一切法是平等法體二無相是平等因三平等是
所成義別中九句明九種相皆自性無故論

云相分別對治有九種謂體生等九是其
所治無之一字是自性無以為能治論以
初自性無貫下九句故但顯所治相之差
[037-0242a]
別一無體故平等者論經云無想論云十
二入自相想謂內六根取外六塵之相總
名為想即十二入之體故今經云體想取
像為體故亦自性無故經云無體故平等
下皆凖此上遣分別心二生者念展轉行
相謂諸入苦果虛𡚶分別為本故三成者
生展轉行相謂生即苦果從果起因故云
展轉上二遣染分依他但舉緣成已顯無
生無成義矣四即遣淨相謂本來自淨非
滅惑方淨故云平等五遣分別相謂道能
分別揀擇滅惑若有分別則有戲論今本
無戲論故無分別上二遣淨分依他六遣
出沒謂真如之性在𡚶為沒離垢為出今
𡚶體即真故無可捨真體即空故無可取
七遣染相即由上義染本寂靜即是真如
[037-0242b]
無別真矣上二遣圓成即十二入之真性
八遣我非有相此有二意一類前釋謂有
執言但我非有不無於事故云如幻等事
有亦不實二者此句遣無由上以無遣有
恐便執無故遣云如幻夢等但無其實非
是全無故不應執我非有相諸喻雖異大
旨無殊亦可八喻別對前來總別八句謂
如幻無相故如夢想現故果生如影故因
成如響故本淨如水月不可取故正智但
是鏡智現故焰不可攬亦巨捨故化無心
現常寂然故九遣成壞相成即是有壞即
是無緣起為成無性為壞緣成即無性故
有無不二別中前七以無遣有然其䟽中解前七句自有五意一依論總
句是十二入則別別句皆十二入謂十二入體十二入生等二者通遣十二入上三
性之義初句遣遍計故云此遣分別分別古譯遍計之名次四染分淨分俱遣依他
[037-0243a]
六七皆遣圓成䟽文自貝三者為破前地之慢慢依四諦而起初二遣苦故初云想
二云生者諸入苦果次一遣集以成是苦之因故第四句遣滅故云非滅惑方淨第
五句遣道故云謂道分別六七亦遣滅然四是滅惑名滅六七即顯滅理之滅故皆
云真如四約進觀後位有十二緣觀前三遣染緣起體生即識等七苦成即三煩惱
二業故次三遣淨緣起謂四遣無明滅行滅等五遣能逆觀之智六即所顯真體七
雙遣染淨染淨平等故五約五法初一遣名及與妄想言分別故次三遣相染淨皆
相故五遣正智無分別故六七遣如如以離取捨本來寂靜故然遠公更有一意謂
約三空初之一句遣分別想即是空門中間五句遣其名相是無相門末後一句遣
取捨願顯無願門此與初地義同初地以空門治分別無相治相無願治取捨故此
非無理䟽以十句皆通三空故不顯之但有五意耳上之九句初七

以無遣有次一以喻遣無後一不二遣俱
則雙非入中矣上之九句下第二總相料揀䟽文有二一明遣三會
一謂遣有遣無及俱有無會非有無之中道也又此不二則不壞

有無謂說空遣於有執說有為遣空迷有
是不異空之有空是不異有之空無別空
[037-0243b]
有而為二也是遣俱句又此不二下第二重明第九成不壞
義能遣俱句及俱非句即分為二初以不壞有無成俱非義以遣俱句先標不二意
云若無有無將何不二故涅槃云若無一二云何說言非一非二故不二義成於不
壞謂說空下辯相於中先明不壞以成俱非此句明不壞空而非立相空故空非空
也言說有為遣空迷者此句明不壞有而非無於有故有非有也故或俱非次云有
是不異空之有空是不異有之空者此二句顯經不二成不壞義次云無別空有而
為二者正遣俱也又既不二亦不壞有無則不異

無之有是不有之有不異有之無是不無
之無則亦遣俱非又既不二亦下二明不壞有無以成俱句遣俱
非也上二句標則不異無下二顯相此句將不二立有次云不異有之無等者將不
異立無也是為不二故不壞不壞則空有雙存結云則遣俱非斯乃四句

百非諸見皆絕方為般若現前之因斯乃四句
下三結歎謂上遣四句又借俱非以遣俱句非立俱非今將俱句以遣俱非非立俱
也雖遣四句不壞四句存泯無礙故結云百非四句諸見皆絕然遠公但有初叚邊
三會一彼云此與涅槃十一空大同彼亦用前八以空遣有第九一空以有遣無第
[037-0244a]
十空空有無俱遣彼處大空就空實以論亦是一理十一空義至下當明。】


「菩薩如是觀一切法自性清淨隨順無違得
入第六現前地。」


【第三結得入地文有五句一牒前所觀十
平等法二自性清淨者遠離前地染淨慢
垢三隨順真如十平等法四以無分別心
無違所觀五由前四能得入六地。】


「得明利隨順忍未得無生法忍。」


【第四辨行分齊中二句得明利忍對前顯
勝未得無生對後彰劣。


仁王經中說有五忍謂伏信順無生寂滅
前四各有下中上地前得伏忍三品九地
如次配次三忍十地及佛得寂滅忍若瓔
珞中開出等覺則亦有三品仁王下二彰忍數仁王五
忍歷位但成十四瓔珞加一五忍之相辨差別中當影出之今四五六

[037-0244b]
皆得順忍此當上品治於細慢故云明利
言隨順者順後無生忍故今四五六下三會釋經文由慢
有麤細故忍分三品四地治眾生我慢解法慢麤得下品忍五地治身淨慢次細得
中品忍此地治淨慢細得上品忍故云治於細慢故云明利明者無不鑒利無不破
然治由習增故從下至上障由漸斷故從麤至細言順於後地者順忍有二義一者
順法故十忍品云法有亦順知法無亦順知二者順忍未證無生隨順彼忍故今約
位說前為後因正宜此釋由此地破相趣入真境故順上地無生忍也然約

實位初地即得無生今約寄位當七八九
寄位何以有此不同謂若約空無我理為
無生者即初地證如所以名得謂若約下三辯差別
相於中有二先明通相通則初地明得謂初地得無我亦得名空平等亦可名為無
生無我即是空無生故六地名空平等理亦可得名無生無我空平等理即是無生
空無我故七地已上得無生忍亦可得名無我及空平等以無生理即是無我空平
等故名為通今不得者有四義故今不得下二釋別相非唯
初地未得此忍而此六地亦未得之以約分別無我與空及無生理三相異故

[037-0245a]
約空理淺深初地觀法虛假破性顯空但
名無我今此地中破相趣寂但名平等若
約證實反望由來常寂無相可生斯理轉
深故七地方得若約契本常寂斯理最妙
故十地後得一約空下釋有四門即分四別第一門中正開前約理通
義初顯無我言破性顯空者若人若法皆無性故無性故空此則義當信忍舉初攝
後故云初地今此地豈唯無性相亦不存故經文云無相無體故平等非唯有相空
相亦遣方為真空平等理也義當順忍舉後攝前義[詨-父+大-一+凵]四五若約證實下當無生忍
舉初攝後義該八九而言證實反望者上之二義但破空性相故今此已證反望性
相本來常寂何俟破竟方說無我及空平等斯理轉深者則上空平等中亦合言斯
義漸深文畧無耳若約契本下即寂滅忍舉初該後云十地後得而言契本常寂者
前無生忍證實望相則前所破與所證未同今寂滅忍契所破常寂即所證故故云
最妙二就行分別六地已前漸起諸行謂初

願次戒等故名為生七地巳上念念頓起
一切諸行故云無生二就行者此約生起名生七地頓起何名
[037-0245b]
無生以起行皆遍無可新起故云無生三約空有二法六地

巳前空有間起名之為生七地已上寂用
雙行故名無生三約空有者亦是生起之生不同前行隨一行中有
空有故入觀起空出觀起有故間起名生七地常在觀而涉有不迷於空觀空不礙
於有故稱方便更無出入之殊故云無生四約修分別行修未

熟名之為生行修純熟名曰無生此則七
地已還未得無生故經就八地方顯無生
四約修分別者此約生熟之生生澀名生純熟名不生七地猶有功用故名生澀八
地無功任運而進故云純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復以大悲為
首大悲增上大悲滿足觀世間生滅。」


【第二不住道行勝中分三初總顯心境二
作是念下別明觀相三佛子菩薩至如是
十種下結成觀名今初有二先如是觀已
結前所以結者由前觀察隨順得至不住
[037-0246a]
道故第二不住等者然總觀心境遠公約入心明不住道從作是念下就正住
地明不住道今但為標不取古釋由前觀察者故論經云是菩薩如是觀一切法隨
順得至論釋云得至不住道行勝故今經畧無隨順得至之言而言如是觀已意則
合有故䟽取論躡前釋之後復以下正顯文有四句前

三辨能觀心後一標所觀境前三皆悲後
一是智由此相導故名不住故論結云不
住生死涅槃故。


今初三中為物觀緣總稱大悲隨觀不同
故分三別一首者初義先起大悲而觀緣
故故論云不捨過去現在未來大悲攝勝
故以雖同一切智觀觀三世流轉厭離有
為而以大悲為先故勝二乘以雖同下釋論正釋勝字
若無大悲即同二乘今有故勝然一切種智觀者即大品經以聲聞名一切智菩薩
名道種智如來為一切種智此則橫對大小因果分此三別不同謂佛為一切種智
觀三世流轉者將下經意釋論不捨過去現在未來之言其猒離有為即下論觀名
[037-0246b]
依大悲為首立此觀故而以大悲下正釋勝義二增上者論云一

切法中智清淨故謂以道相智觀不唯但
觀三世而徧了諸法故云一切法中以此
導前令悲增上故下經云大悲轉增謂以道相
下釋論即菩薩自智也不唯但觀三世對上顯勝次遍了諸法下當相辯勝言了諸
法者若內若外有為無為無不知故以此導下明由智勝故悲成增上三滿

足者論云一切種微細因緣集觀故謂以
一切種智委照無遺故名微細謂以一切下釋論即
如來智也三悲為次後後轉深智轉勝故據論

現文初則雙明悲智俱護煩惱小乘後但
唯語於智義當但護煩惱既三俱稱悲即
下三觀則皆雙護凡小俱通二利皆雙不
住也據論現文下三義門料揀於中有三初明二護自有二義一按論文由上
大悲為首者不捨過去現在未來即是智義大悲攝故即是悲義悲護小乘智護煩
惱後二但言一切法中智清淨故一切種微細因緣集明唯約智既三俱下第二通
[037-0247a]
例悲即護凡小二護即具二利有智故不住生死有悲故不住涅槃故三義具矣

後句標所觀者前滅後生染生淨滅故前滅
後生者無明緣行前緣巳滅引起後故若前不滅則墮常故若後不生即是斷故無
明緣行者由前滅故後方得生十二皆然自是一義言染生淨滅者無明緣行行緣
識等即是染生無明滅故行滅者斯為淨滅下引雜集名染淨觀又次經云由著我
故世間生為生不著我者則無生處名滅第二別明觀相即緣

起觀然緣起深義佛教所宗乘智階差淺
深多種然緣起等者自古諸德多云三教之宗儒宗五常道宗自然佛宗因
緣然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似有因緣而非正因緣言道生一者
道即虛無自然故彼又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謂虛通曰道即自然而
然是則雖有因緣亦成自然之義耳佛法雖有無師智自然智而是常住真理要假
緣顯則亦因緣矣故教說三世修因契果非彼無因惡因故楞伽經大慧白佛言世
尊說常不思議彼諸外道亦說常不思議何以異耶佛言彼諸外道無有常不思議
以無因故我說常不思議有因因於內證豈得同耶是則真常亦因緣顯淨名云說
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法華亦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
[037-0247b]
是故說一乘下經又云一切諸法因緣為本中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
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則真空中道亦因緣矣若爾涅槃十六云我觀諸行悉皆無常
云何知耶以因緣故若一切法從緣生者則知無常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
是故無常則外道有因緣矣釋曰此明外道在因緣內執於緣相以為常住是故破
之言無常耳今明教詮因緣妙理具常無常豈得同耶况復宗者從多分說所以因
緣是所宗尚不應致疑乘智階差者乘謂三乘五乘三乘觀緣已如上說五乘人天
亦以戒善為因緣矣智謂智慧如下所引下智觀者得聲聞菩提等以大乘中既分
因果故智異小乘言階差者復有二意一則上結隨乘智異二如一菩提隨觀深淺
亦多階級故云多種龍樹云因緣有二一內二外外

即水土穀芽等內即十二因緣今正辨內
龍樹等者二引論畧開即十二門論文云謂水土人工時節穀子為因緣而芽得生
乳及酵煖人工為緣而酪得生泥團輪繩及陶師等緣而噐得成皆外因緣也

外由內變本末相收即總含法界一大緣
起染淨交徹義門非一下當略示然外由內變下
三融通無礙外諸噐界內識頓變增上之果亦因自業故云內變言本末相[冰-水+〡*ㄆ]者內
[037-0248a]
即是本外即是末以唯心義則內[冰-水+〡*ㄆ]外託境生心則末亦[冰-水+〡*ㄆ]內若以法性為本法性
融通緣起相由則塵包大身毛容剎土是故合為一大緣起染淨交徹者然瑜伽云
緣起門云何謂依八門緣起流轉一內識生門二外緣成熟門三有情世間生死門
四噐世間成壞門五食任持門六自所作業增上勢力受用隨業所得愛非愛果門
七威勢門八清淨門釋曰然論不釋義畧可知八清淨即無明滅行滅等七威勢即
勢用緣生無明緣行等六自所作業即正是有支習氣五食任持即四食不同隨界
通局四噐界可知三有情揀外無情二及外緣門如論說一內識生即名言習氣言
下當畧示者非但門有其八義亦無量散在經䟽隨文釋中及下解釋緣起竟處總
結十門之意[冰-水+〡*ㄆ]十為五乃至顯四佛性融為大緣起等義門既散今且就內畧示染
淨一染緣起二淨緣起三染淨雙融緣起此三緣起各有四門染中四者一緣集一
心門二攝本從末門三攝未歸本門四本末依持門第二淨緣起亦四門者一本有
門二修生門三本有即修生門四修生即本有門第三染淨雙融亦四門者一翻染
顯淨門二以淨應深門三會染即淨門四灑盡淨民門以此諸門及該內外無盡事
理並合為一無障無礙法界大緣起也今經文內略顯十重

窮究性相以顯無盡非唯寄位同於二乘
[037-0248b]
言十重者一有支相續二攝歸一心三自
業助成四不相捨離五三道不斷六三際
輪廻七三苦集成八因緣生滅九生滅繫
縛十隨順無所有盡各有逆順即成二十
故下經云如是逆順觀察逆即緣滅順即
緣生此約逆順生死流注以為逆順若凖
對法第四此中逆順彼名染淨染淨之中
各有逆順則成四十至下當說今以易故
經中略無但二十重論主復以上三悲觀
門解此十重則成六十古人兼取彼果分
中三空觀之則有一百八十重觀於緣起
今經文下二舉經顯深於中有二先總科經文有十重以顯無盡古人兼取者䟽意
不美此釋亦不言非故舉古人不言去取若依染淨逆順成四十重三觀歷之成百
二十斯理然也論三觀者一相諦差別觀二大悲

隨順觀三一切相智觀初但觀二諦有為
[037-0249a]
無有我故即大悲為首觀也二悲隨物增
即大悲增上觀三即委悉窮究因緣性相
諸門觀故即大悲滿足觀初一下同二乘
一切智也次一自顯菩薩道相智後即上
同諸佛一切種智故涅槃云十二因緣下
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
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
佛菩提初二菩提即初觀意餘二各一可
知前約為物三皆稱悲今約觀心三皆智
觀是知三句各有悲智相導融此三觀唯
在一心甚深般若於是而現初但觀下二釋相皆以前
經三悲會之初一下者三會同大品三智故涅槃下四以涅槃證成涅槃開於二乘
教行不同故二乘異大品合其理果是一故合二乘義皆符此故得並引前約為物
下五釋通妨難為有問言經是三悲論為三觀豈得引前以成今說故為此通融此
三觀下六融通顯勝言三觀一心者即同空假中也一人頓修非約乘分言甚深般
[037-0249b]
若者般若有二一者是共如云欲得聲聞乘當學般若等法華亦云一切諸法皆悉
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即共般若此名為淺今悲
智雙運理事齊觀故其所𤼵即是不共為甚深般若然論三觀雖徧

釋經而與十門開合不等然論三觀下二以論會經於中
有三初標舉言與十門下如初觀總束十門為三則經開論合而分第二一心所攝
前半為第一義即經合論開其第三觀開初門前半為染淨分別觀後半屬依止觀
即經合論開以八九二門為無始觀即經開論合初相諦差別初一切智

觀攝經十門總為三段一成答相差別此
攝十中初門二第一義差別攝經第二門
中之半三名世諦差別攝餘八門半所以
分三者初一顯妄我非有後二顯真俗非
無真辨緣性俗明緣相義理周[備-用+冉]故第一別釋
三觀開合初中有二先正明言十中初問者即有支相續門二攝第二門中之半者
即攝歸一心前半經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是也攝
餘八門半者半即第二一心門中從如來於此分別演說下及盡第十門第一

[037-0250a]
大悲隨順觀分十為四一觀眾生愚癡顛
倒攝十門中第一門二餘處求解脫攝第
二門三異道求解脫攝次四門四求異解
脫攝後四門此之四觀初一就情彰過後
三就法辨非於中二是所依理非對彼正
理名所取我以為餘處三是所依行法非
舉其法非明其行失後一明所求果非以
苦欲捨苦故第二大悲隨順觀中亦二先正明一觀眾生愚癡顛倒者
謂癡迷性相倒執我所故二餘處求解脫者謂凡夫愚癡顛倒應於阿頼耶識及阿
陀那識中求解脫乃於餘處我我所中求解脫故第二一心門明唯一心可於中求
心外無法故三異道者論云顛倒因此有四種一冥性因二自在因三苦行因四無
因如次四門破之一自業助成門明有支各有二種由業能生非由冥性二不相捨
離門明以無明等為行等因非由自在三三道不斷門明業惑而為苦因欲求脫苦
當斷業惑反修苦行是起妄業計苦行心即是煩惱如是妄想寧是解脫因耶四三
際輪廻門謂既以前際二支是中際五支因中際三支是後際二支因何得言無因
[037-0250b]
耶四求異解脫者謂不識真解脫求三界苦等為解脫故真解脫者有四種相一離
一切苦相二無為相三遠離染相四出世間相此四即涅槃樂常淨我故下四叚破
之一即第七三苦集成但有妄苦而無真樂二即第八因緣生滅無有常德三即第
九生滅繫縛但是染縛無有淨德四即第十隨順無所有盡以順有故非是出世故
無我德也此之四觀下二出四所以亦揀四門之別相也第三一切相

智觀攝十為九一染淨分別觀攝初半門
二依止觀攝初門後半及第二門三方便
觀四因緣相觀五入諦觀六力無力信入
依觀七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觀上五門
如次各攝一門八無始觀攝八九二門九
種種觀攝第十門釋相差別至文當知第二
等者一計我緣生為染無我緣滅為淨一依止觀攝初門次半及第二門者謂初門
有二佛子從後佛子明迷真起妄緣相次第半門明依第一義以不知故即起諸緣
是為染依第二門明見第一義諸緣轉滅便為淨依三方便觀即第三自業助成門
謂因緣有支各有二業為起後方便若滅前前則後後不生是解脫方便四因緣相
[037-0251a]
觀即第四不相捨離門謂有支無作故既由前前令後後不斷助成後後則後後無
性何有前前能作後後即以無作為緣之相五入諦觀即第五三道不斷門三道苦
集諦故逆觀即滅道故六力無力信入依觀即第六三際輪廻門謂此三際為因義
邊名為有力為果義邊名為無力若約二際前際於現五有力於當二無力中際愛
等於當有力於現無力以斯三際化彼凡夫令信入依行七增上慢信入觀即第七
三苦集成門不如實知微苦我慢即增上慢若知微若非增上慢不知令知名為信
入八無始觀此有二意一約俗說因緣為生滅之本生死無際故因緣無始二約真
說見法緣集無有本性可為依止故名無始攝八九二門者第八門因緣生滅但一
念緣生即是不生故云無始第九門隨順轉故而生非有本也九種種下即隨順無
所有盡門由隨順有故有欲色愛等之殊故云種種然其三觀俱通

二利若隨相分別相諦觀即自利次大悲
觀明其利他一切相智通於二利於中分
別復各不同前五自利次二利他後二二
利成熟於中已下別明言次二利他者即六力無力及七增上慢皆今他信
入故前五中初二通染淨一示染淨相二示

[037-0251b]
染淨依後三惟觀染於中初二建立染法
一染法之因二染法之緣後一就染觀過
初二通染淨初門名染淨分別故次門迷為染依悟為淨依故䟽列云一示染淨相
二示染淨依後三唯觀染以第三方便觀一染法之因自業助成故上文云亦解脫
方便者約逆觀說本明染法言二染法之緣者即第四因緣相觀前約一業親能生
後故說為因今約助成不相捨離故說為緣後一就染觀過者以入諦觀正約順觀
但苦集故次二利他中初一化凡後一化小次二
利他者有力無力令凡信入能所生義即增上慢非增上慢令小信入以微細行苦
二乘不知故後二二利成熟中初真諦觀見法

緣集無本性故名為無始後俗諦觀但順
緣轉故云種種初真諦觀者上釋無始雖通二義約真為正故後俗
諦觀者有種種故已知大意次正釋文依經十段

而並以論三觀次第釋之更無別理已知大意
下次正釋文於中有三一總示釋疑言而並以三觀等者由古德解釋總有四重一
直釋經文後三方依論三觀重釋其義不知直釋名為何觀既別無觀如何異論設
[037-0252a]
有別觀又不出名亦令論主釋未盡理故云但以三觀釋之更無別理經之

十段前五佛子次三復次後二又字以為
揀別唯初門中中間有一佛子。


今初有支相續門先依相諦差別觀三段
之中當成答相三字即分為三初至則無
生處辨定無我即論明成謂雙舉解惑釋
成無我故則知緣集但是𡚶我二復作是
念下倒惑起緣即論明答謂對難釋通無
我義故三後佛子迷真起𡚶緣相次第即
論明相今初有支下三依論科釋於中亦三初依論正科此三若
望十門皆顯𡚶我非有三自相望合之為
二前二顯起因緣明緣無我後一起緣次
第明緣有相經依此義中間加一佛子皆
有染淨。


今初成者將觀緣起先釋成無我辨定所
[037-0252b]
宗一以貫諸則顯十門皆成無我此是正
破我執習氣今初成者下正釋經文此是正破者二辯定所破即唯識
第八釋外難頌難云若無外緣云何有情生死相續故有頌曰由諸業習氣二取習
氣俱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釋曰下取意釋熏習氣分名為習氣即是種子諸業
習氣即罪等三業二取習氣總有四種一相見二名色三心及心所四本末第八異
熟名之為本六識異熟名之為末業是增上緣二取因緣互相助成故生死流轉此
第一師義第二師云生死相續由諸習氣然諸習氣總有三種下亦義引一名言習
氣二我執習氣三有支習氣謂招三界異熟業種廣如下明名言習氣前巳頻引即
下經云於三界田中植心種子言我執習氣者下具引論文謂虛妄執我我所種子
我執有二一俱生我執即修所斷我我所執二分別我執即見所斷我我所執隨二
我執所熏成種令有情等自他差別解云然俱生我執通六七識分別我執唯第六
識因我執故相分之中亦熏五蘊種子即名言熏習我執種子令自他差別故別立
之有支我執皆增上緣頌明二取習氣即我執名言取我我所及取名言故皆名二
取釋曰今經破此我執亦即俱舍頌說前後中際為遣他愚惑以三際愚俱愚我故
如下三際輪廻中釋瑜伽論中亦遣三際愚惑於我與俱舍同又云遣三際愚遣內
[037-0253a]
無知若遣非情無知即遣我所故今破二我以顯二空。】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七之一


音釋




昵輙切蹈也

古孝切
[037-0253b]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七之二 約七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作是念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則無
生處。」


【文中二句初言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者即
反舉惑情明我非理但是苦集故若離此
著則無生處者即順舉解心明理非我是
滅道故此直順經文已無我義成矣但是
苦集者世間受生即是妄苦着我之心即
是集因是滅道者若離此著即是道諦則
無生處即是滅諦。


論經言受身處生者以我執習氣但令自
他差別故論云五道中所有生死差別若
五道差別自由業招耳論經言下二舉論經會釋於中四意
[037-0254a]
一舉論經二以我執下以唯識意釋成論經唯識論云隨二我執所熏成種令有情
等自他差別故論云下舉本論自釋既言五道之中所有生死明是一一道中自他
之身差別義耳若五道下以業習氣成上我執但令自他差別之義謂業能令自他
共有若人天苦樂六道即有支習氣若我執習氣亦二取攝已如上辯又論

主反徵惑情顯成無我初徵著我明凡應
同聖過云若第一義中實有我相者此按
定所執著我之心即是第一義智此反以
縱立謂稱實我知故次云不應世間受身
處生者以理正徵謂若我是滅理著心是
道則凡應同聖得於涅槃何以著我世間
受生耶此中應為立過云若第一義中實
有我者凡應同聖為立宗以有能證第一
義中實我智故為出因如諸生盡聖人為
同喻此則凡應同聖凡既同聖即無凡夫
復成一過初徵著我下先依百論縱奪以破於中二意先標舉若第一義
[037-0254b]
下二舉論牒釋然論但云若第一義中實有我相者著我之心即是第一義智次云
不應世間受身處生今䟽節論以為三叚兼䟽有四初句按定次句縱立三以後句
正徵四何以著我下即䟽舉經反質結破但觀向引論文自分主客云何結破然有
二意一結成縱破縱其有我已成過故舉經反成二著我既世間生明知著我之心
非第一義智所著之我非第一義明理無我矣即奪破其我此中應為下二依因明
立量破䟽文已具然總意云謂第一義我是有法凡應同聖是宗法以我是持自性
法有彼凡應同聖宗中法法與有法和合為宗因云以有第一義中實我智故同喻
如生盡聖人上三支已具凡應同聖此句合結應云生盡聖人有實智生盡聖人是
聖人凡夫既有實我智因彼聖人是聖人而言生盡者遮不定過若但云聖人恐有
難云為如須陀洹七反受生之聖人耶為如羅漢我生巳盡之聖人耶故定取後句
大乘頓悟八地已上即同羅漢漸悟初地許其生盡從凡既同聖下例成一過凡應
同聖是雜亂過今無聖人是斷滅過次反徵後句明聖應同

凡過云又復若第一義中實有我相者若
離著我應常生世間以不稱實同於妄執
非第一義智故此中應為立過云以理實
[037-0255a]
有我聖應同凡為宗次聖證無我違理倒
惑非聖智故為出因如諸凡夫為同喻此
則結成聖應同凡過聖既同凡則無聖人
復是一過又復下牒論解釋然論但云若第一義中實有我相者若離著
我則應常生世間今䟽亦有兩重解釋文小異前而分為三初以百論縱奪勢釋然
準前論亦應有三而文稍略盡䟽為三初按定所執二若離下即以理正徵三以不
稱實下䟽釋論意即同前第二反以縱立而論含在前若離此著句中謂第一義中
實有於我以為真理令離著我則不稱理同於凡夫違理妄執斯則縱成此中應為
下二立量破應云第一義中實我是有法聖應同凡是宗法因云以有無我迷理倒
惑故同喻云如諸凡夫則三支已具䟽云此則結成聖應同凡者即合結也應云凡
夫有倒惑凡夫是凡夫聖人有倒惑同彼凡夫是凡夫成雜亂過次云聖既同凡下
例結一過成斷滅過是以經云若離此著則無生處

則反顯妄情定是過也是以經云下三舉經雙結反質以破
言雙結者雙結百論因明結百論者謂縱其有我聖應同凡為縱破今離我不生明
定無我即是奪破結因明立量但是縱成其過是他比量今舉經無我則彼量不成
[037-0255b]
謂離我既不受生則知第一義中定無有我安有智故故䟽結云反顯妄情定是過
二過既成則無我理昭然可見

第二倒惑起緣即論明答答外伏難故兩
難二答一執情徵理難情乖正理答二常
求下執相徵實難相不依我答今初難云
若實無我云何著我如空中無人豈計有
人既著於我不著無我明知有我答云由
無智故於無我處執著於我非由有我如
翳見空華豈空中有華第二難云若實無
我何以貪著於我世間受生為緣次第明
知有我方得為緣次第生起答云正由無
我計我癡愛為本倒惑造業乃至老死何
要我耶答意正爾。


就文分三初明倒惑順起染緣二此因緣
故下正智逆觀結酬無我三菩薩如是下
[037-0256a]
就人結觀。


今初然十二支即為十二別亦無間然而
諸論中多攝為四一能引支謂無明行能
引識等五果種故二所引支謂識等五是
前二支所引發故三能生支謂愛取有近
生當來生老死故四所生支即生老死是
愛取有近所生故此約二世一重因果明
生引別若依三世兩重因果則生引互通
今經並具今初下以義收束瑜伽對法皆同為四今依唯識第八論文未
盡下䟽具之然能所引皆在因中能生所生因果對說故唯識第八明十五依處建
立十因中三習氣依處謂內外種未成熟位即依此處立牽引因謂能牽引遠自果
故今取起種但名能引其能所生即彼論云四有潤種子依處謂內外種已成熟位
即依此處立生起因謂能生起近自果故正當今文愛取有三是巳潤故此約二世
下會通經論若準唯識三世小乘今桉下經具明二義言生引互通者無明行中有
愛取有愛取有中有無明行識等五果即生老死俱是果位並如下說。】

[037-0256b]


「復作是念凡夫無智執著於我常求有無。」


【且依十二支分為五初至有無辨無明支
且依十二者以此經中次第行列故又欲總收二世三世故然就經文且合分五
無智是癡常求有無即是有愛無智是癡下略釋故
論云此示無明有愛是二有支為根本故有愛即三有之愛也亦同涅槃生死本際
凡有二種一者無明二者有愛是二中間即有生老病死然依三世諸

惑謝徃總名無明略舉發潤有支本故若
約二世雖諸煩惱皆能發潤而發業位無
明力增故名無明然依三世下通難釋成應有難云既舉二支為
有支本那得上判唯屬無明故為此通初依三世即俱舍云宿惑謂無明則過去若
無明若愛皆名無明二依二世即唯識文諸惑皆能發業豈無愛耶唯取能

發正感後世善惡業者以為其體唯取能𤼵下正
出其體即唯識初能引後彼論具云此中無明唯取能𤼵正惑後世善惡業者即彼
所𤼵乃名為行由此一切順現受業別助當業皆非行支釋曰即彼已下出行支體
下文方用故引此無明體是見道全脩道一分希常為有於有樂

[037-0257a]
事欲常住故求斷為無於有苦事願斷滅
希常為有下以論釋經論云是中無智至有無者希求常斷餘文䟽釋。】


「不正思惟起於妄行行於邪道罪行福行不
動行積集增長。」


【次不正思惟至增長明行支文有七句初
三行過次三行體後一結成。


初云不正思惟者是行俱無明涅槃說此
為無明因亦無明攝躡前起後故因果互
舉次句就人彰過謂起妄行者必是凡夫
無明為因求有造業故故初地云凡所作
業皆顛倒相應反示菩薩勝義謂菩薩雖
行於有起於善行以明為因不求有造不
名妄行下句就法彰過論云示於解脫處
不正行故若行涅槃路方為正道初云不正者此
有二意一者為無明支通諸煩惱已如前明今取正起行時迷於行過即行俱無明
[037-0257b]
非前𤼵業無明支攝涅槃說者取第二意為無明支要與行俱獨頭起者非無明支
則此一句猶是無明故下䟽云躡前起後論經但云恒隨邪念妄行邪道邪念即是
無明異名是故論云恒隨邪念示無明因遠公釋云明行用無明為因言涅槃說者
即三十七經南經三十三迦葉菩薩品因說無明是一切諸漏根本迦葉菩薩言世
尊如來昔於十二部經說言不善思惟因緣生於貪欲瞋癡今何因緣乃說無明佛
言善男子如是二法互為因果互相增長不善思惟生於無明無明因緣生不善思
惟善男子其能生長諸煩惱者皆悉名為煩惱因緣親近如是煩惱因緣名為無明
不善思惟釋曰既互相生故即無明瑜伽問云若說無明以不如理作意為因何因
緣故於緣起教中不先說耶答彼唯是不斷因非雜染因故所以者何非不愚者起
此作意依雜染因說緣起教無明自性是染汙法不如理作意自性非染汙故彼不
能染汙無明然由無明力所染汙又生雜染業煩惱力之所熏𤼵業之初因謂初緣
起是故不說不如理作意釋曰若瑜伽意則前凡夫無智是起業無明不善思惟非
無明體不立為支今明能生無明亦無明攝瑜伽剋體此經從通言躡前起後因果
互舉者此中正明行支即無明緣行故云躡前起後即舉其因前正說起業無明即
舉其果故云互舉若凖涅槃無明能生不善思惟則知無明亦有因義正為支體不
[037-0258a]
可說因耳次句就人彰過䟽文有四一釋經二故初地下引證既言顛倒相應即是
求有迷三界苦謂為樂故三反示下即是論釋四謂菩薩下是䟽釋論即唯識諸門
分別中第六有漏無漏門謂有支皆是有漏無漏非有支故菩薩勝義即是無漏亦
是第十一學無學分別門故彼論云一切皆唯非學無學聖人者所起有漏善業明
為緣故違有支故非有支攝由此應知聖必不造感後有業於後苦果不迷求故故
今䟽文用於彼意體虗不真故名妄行菩薩善知故不名妄若行涅槃下是䟽釋論


次三句辨行體相以三業相應思造三行
故謂由迷異熟愚違正信解起感三途惡
業及人天別報苦業皆名罪行然別必兼
總唯感別報非行支故由迷真實義愚不
知三界皆苦妄謂為樂起欲界善業名福
行八禪淨業名不動行以三業相應者總出業體亦即唯識
第八三性分別門大乘三業皆思為體動身之思名為身業𤼵語之思名為語業思
之當體即是意業三行即是經中三句皆通三業則通色非色位謂由下顯三業相
然愚略有二一迷異熟義愚一迷真實義愚初愚謂迷當報不知善惡惑當苦樂故
[037-0258b]
於現在恣情造惡謂殺生等有三品故成三塗因如二地說及人天者五戒及下品
十善是人總報之業前曾損他感諸根缺等即是別報曾決罰他亦招此報故為苦
業然別下釋感別報非屬行支義唯識亦云由此一切順現受業別助當業皆非行
支以無明支於𤼵業中有能通𤼵總別報者有能但𤼵總報之者亦有但𤼵別報之
者唯取初二為無明支之所𤼵起行支所攝第三非是行支所攝故䟽揀云唯感別
報非行支故有迷真實者即第二愚三界苦果業惑是集即道理勝義故名真實今
謂苦為樂迷業是集故起福行八禪淨業亦是此愚後句結成行支

謂作已無悔積集增長有遷流故。】


「於諸行中植心種子有漏有取。」


【次於諸行下明識支謂既發行已由行熏
心令此本識能招當來生老死故名之為
種若無行熏終不成種故云於諸行中植
心種子。


即是所引識等五種於一剎那為行所集
無有前後約為異熟六根之種名六處支
[037-0259a]
為異熟觸受種名觸受支除本識種為識
支體及此三種諸餘異熟蘊種皆名色支
故無前後因位難知但依當起分位說五
有殊五不離心但名心種又隱餘四就現
說故即是所引下一總明五種是所引支約為異熟下二別示五相既云此五
起無前後故不依次而論具云此中識種謂本識因除後三因餘因皆是名色種攝
後之三因如名次第即後三種釋曰三因即六處觸受䟽已別配識支即是第八識
種望當異熟親因緣故因位難知下三釋通妨難謂有難言既無前後何以先識後
觸受耶故為此通五不離心下會釋經文既有五種何以但名植心種子故為此釋
而有二意一約總別云不離心二約隱顯兼會今䟽但名此叚為識支故識等五支
皆通因果識則顯因隱果四則顯果隱因後果但說生名色芽不說識故然唯

識論中但識等種以為所引而集論中說
此識支通於能引正取業種為識支故識
種乃是名色支攝緣起經說通能所引業
種識種俱名識故識種但是名色所依非
[037-0259b]
名色故不同集論然唯識下第二會通集論欲顯不同故舉集論
識為能引是彼所立正取業種是出所以以行熏心招當果識故為識支若爾識種
何𢪛故云名色名色寬故業種識種下二正辯所立由業熏識招於當識故以二種
名為識支業種能引識種所引共為識支識種但是下三出彼難意結彈集論言但
是所依非名色體依根本識方說餘識有羯剌藍故為果既爾為因亦然今經

意同緣起經說通取二故雙舉行識今經意下
第二會今經故雙舉行識出同之文既言於諸行中植心種子義當識支明通取二

論云此中起心種子者示生老死體性者
謂未來二果以此識種為親因故論云此中下三
申今論釋顯心偏得種名亦顯此是因緣之義次有漏有取成上

種義謂行及識等名言種子皆通無漏今
與三漏相應故名有支如初地中以欲等
四流起心種故有漏是愛有取是取愛取
潤故能招後有次有漏下䟽文有三初總顯文意二如初地下引證
彼經云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起心意識種子三有漏下別釋經文既舉愛取種未
[037-0260a]
潤時但名所引愛取潤竟故名能生。】


「復起後有生及老死所謂業為田識為種無
明闇覆愛水為潤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
色芽。」


【次復起下辨名色支初之二句文含二意
一者成上種義由起生死心得種名二者
總標後義現行名等皆生老死故即同初
地於三界田中復生苦芽。


所謂下別亦有二意一通約十二自至生
名色芽是識生名色後所謂下二釋別句總中言現行名等皆
生老死者等取五果謂識名色六入觸受此五從初結生直至於受諸增長位總名
為生諸衰變位名之為老蘊壞為死不離此五依三世說現在五果即是過去生老
死也二為顯前來已具十因則辨有支生於

生死名色居初次第辨耳謂由前心等五
種有漏有取愛取潤故復起後有是標有
[037-0260b]
支生於二果今別顯有支之相二為顯下此明二世
一時而辯能生所生支於中有六一略標舉於中有三初標十因生於二果二名色
下通妨謂有問言若生二果應云生生老死何言生名色芽答云為欲顯於當來二
果差別之相次第說五故識在於種名色居初耳三謂由下就經略辯下別當具

故唯識云愛取合潤能引業種及所引因
轉名為有俱能近有後果故故唯識下二引論證成論
文具云三能生支謂愛取有近生當來生老死故謂緣迷內異熟果愚𤼵生能招後
有諸業為緣引𤼵親生當來生老死位五果種已(即指前也)復迷於外增上果愚(覆業無明也)
緣境界受𤼵起貪愛(即是愛支)緣愛復生欲等四取(即取支也)愛取合潤能引業種及所引因
(即五果種)轉名為有俱能近有後有果故今䟽略引但取合潤成有義耳瑜伽第

十唯說業種名為有者此能正感異熟果
故如後段說三十八中復說唯識等五名
為有者親生當來識等五故瑜伽第十下三會通異解
總有二文皆唯識論暗通瑜伽今顯引論名及次耳初唯說業種意云因是善惡果
是無記名異熟果識等五種雖正為因能生無力正生果故不得名有瑜伽問云何
[037-0261a]
故不說自體為自體緣耶答由彼自體若不得餘緣於自體雜染不能增長亦不損
減是故不說即斯意也如後叚者後叚經云取所起有漏業為有是也三十八下即
第二意唯取五種意取因緣揀去業種增上緣故實則總有八支

共立有名唯除無明通有成九今經復加
無明則通前十因共招二果實則總有八支下四結成
正義業種為一識等為五則所潤有六是有支體愛取令潤如水入芽能所合論故
言有八合八為有有無別體故云假有即唯識論諸門分別中假實分別論云十二
有支九實三假一已潤六支合名有故二即生死三相位別立生死故今當其一

若以十二是前世二果則一世中具十二
若以十二下五傍攝異門謂今世十因所依即前世之二果故成十二然生老
死離識等五雖無別體增長衰變相有異故是假有故故成十二今文中無故云傍
且約有支文有六緣且約有支下第六依文正解上二句
標由上開二義今癡識生名色但取有生於生故云且約有支一業為田

即是行種望所生果但為增上緣故一業為田
下別釋即是行種者現行之業當念即謝熏識為種是所潤故望所生果者如田無
[037-0261b]
種不能生故二識為種即是識等五種為後生

死作親因故如世種植依田肥瘦然其菽
麥隨自種生論總釋云隨順攝取罪福等
行業為地故此正明隨順於愛攝前行識
之種而成有支也二識為種者此識為種以識等五未至現行即
名言種望於後世生死之果是因緣故故云親因此即自體緣起也次如世下雙喻
上二若無業因識不成種故感苦樂唯善惡業是故識種三習氣中唯是名言非有
支故三無明闇覆論主取前經無明故云前

說無智闇障無明覆蔽此則依於等能發
起遠為助故亦是舉於前世例今世故準
唯識意非前發業無明即是覆業無明亦
是愛攝即迷外增上果愚又諸煩惱皆能
潤故以約十因同一世故三無明者釋此一句就文分四
一舉論釋二此則下釋論意言等能𤼵起者即俱舍論等起之義論云等起有二種
因及緣剎那如次第應知名轉名隨轉釋曰初句標表無表色等起有二種次句分
[037-0262a]
別一因等起二緣等起𤼵業前心名因等起在先為因故與業俱心名緣剎那等起
同剎那時故下句立名因等起心名轉轉名為起將作業時能引𤼵故剎那等起名
為隨轉謂隨業轉正作業時不相離故解曰今取業前無明即因等起也故遠為助
三引例釋即依三世為例前世無明既具一切煩惱今現愛取之中亦具諸惑故四
引他論此之無明亦是能潤愛取所攝前是𤼵業無明此是覆業無明故不同即迷
外增上果愚者出愛支中無明之相亦唯識文如前已引次又諸煩惱下亦唯識文
為成前義又亦不局迷外增上故唯識云一切煩惱皆能潤業而潤業位愛取力勝
耳次以約十因者十因同世必是生報之業能𤼵能潤一處俱故若遠公意無明有
四一迷理無明義通終始二𤼵業無明在於行前三覆業無明此在行後識前四受
生無明與識同時或在識後望過去種子心識在於識後望能生識與識同時今是
第四受生無明四愛水為潤論主指前常求有無

之愛即是舉例亦即是前標中有漏以前
有愛無明攝故論主指前者故論云常求有無愛水潤故明是指前
今云即是舉例者此中之愛不異無明支中愛故亦即是前者前云有漏是愛有取
是取故是此中愛支以前有愛者彼是無明中愛即𤼵業愛耳今是潤業之愛故不
[037-0262b]
同也五我慢溉灌者即是取支要數溉灌方

生有芽我語等取為我慢故若悟無我容
不生故要數溉灌者故唯識云於潤業位愛力偏增說愛如水能沃潤故要
數溉灌方生有芽且依初後分愛取二謂愛初名愛愛後名取我語等者即上論云
緣愛復生欲等四取釋曰一欲取二見取三戒取四我語取今順經中我慢之言先
舉我語以等餘三言欲取者謂取五妙欲境故喻伽云欲取云何謂於諸欲所生貪
欲見取云何謂除薩迦耶見於所餘見所有貪欲戒禁取云何謂於邪願所有貪欲
我語取云何謂於薩迦耶見所有貪欲有人釋云戒謂惡戒禁謂狗牛等戒我語謂
內識依之說我故有餘師說我見我慢名為我語云何此二獨名我語由此二種說
有我故我非有故說名我語如契經說苾蒭當知愚昧無聞異生之類隨假言說起
於我執於中無我及與我所(云云)瑜伽亦云欲取唯生欲界苦果餘三通生三界苦果

六見網增長亦是取支見取攝故我見為
本諸見生故令無漏法不能壞故名之為
令無漏下出見網名意網即是喻已下種子復加土覆恐有蟲鳥羅之以網則
禽獸不能侵今此已下生死之種更羅見網則無漏鳥獸不能侵損決定受生

[037-0263a]
總釋云如是住如是生心者總顯生名色
芽由無明愛令上識種安住業地名色心
生故論總釋者以論纔釋無明覆蔽故常求有無愛水潤故竟便云如是住如
是生心故䟽以此二句總顯生名色芽謂識為能住種業為所住地愛取無明是住
因緣故云由無明愛令上識種安住業地此釋如是住下云名色心生者釋如是生
心名色為能生心上皆為所生次却釋我慢彼經云我心

溉灌論云我是我所我我想是慢者謂我
是我所釋我字以非但執我亦執行業是
我所修故次我我想是慢者釋彼心字心
即想義依我起於我想以陵他故名之為
慢正同今經次却釋我慢者言却釋者經有六句方釋於四慢見未釋
便即總釋已竟更釋慢見故云却釋謂我是下䟽釋論文次釋見網云

我生不生生即是常不生是斷斷常為本
具足六十二見故末句云如是種種諸見
次釋見網者此中論文具云我生不生如是等種種見網餘是䟽釋如初
[037-0263b]
地中始於無明終至識支皆名邪見然遠
公諸德皆云我我所者受生之時自見巳
身名之為我見父母精血名為我所又謂
父母是我夫妻當受生時與父母競色謂
巳諍得便起勝想故名為慢我生者我唯
此處生不於餘處生此並通取中有求生
之愛於理無失如初地下引證意云初地從無明下有九句經皆名
邪見今上六句經文無明業識皆名見網然上諸句皆明能生

生名色芽即是所生當報五果初結生蘊
即是識支即是所生下二立理合云生識故引俱舍意識正結生蘊故
今以前辨識種隱於餘四今辨現行略其
總報所依欲顯識與名色次第相生義故
復欲顯其通種現故故有隱顯今以前下初明隱顯
五種但顯心種五現但顯後四五種得名望於五果豈得五果而無識耶故云略其
總報總報即第八識大乘第八是識支體餘之七識名色支攝故依於第八故云所
[037-0264a]
依欲顯識生下二出隱顯所以所以有二一欲顯識緣名色故若種現皆五則識緣
名色不成復欲顯下顯通種現通種異小通現異於唯識之義然名色等

必有所依本識故初地云於三界田復生
苦芽所謂名色共生論云共阿頼耶識生
故即此後文云與識共生然名色下後明名色與識不相
離故如二朿蘆先正明故初地下引證總引三文一引前經但云苦芽不局名色二
引論釋既名色共阿頼耶生則知名色依現行識三即此下引文證次下當釋以此
三文即知此中具於二支隱於識支顯名色耳。】


「名色增長生五根諸根相對生觸觸對生受
受後希求生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
生已於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生巳衰變為
老終歿為死於老死時生諸熱惱因熱惱故
憂愁悲歎眾苦皆集。」


【五名色增長下辨六入等八支當起如後
段明然此一段意欲答於受生所以故具
[037-0264b]
出諸惑隱顯等殊不在顯相顯相在於後
然此一叚下出指所以以此叚中未欲顯相故。】


「此因緣故集無有集者任運而滅亦無滅者。」


【二約逆觀結酬無我初二句約生明無我
但曰無明等集非由我集又上句揀無因
下句揀邪因後二句約滅明無我剎那性
滅無使之然下句揀邪因者以我為因是邪因故此衛世意彼以神我
為作者故若僧佉師則以冥性而為作者我是知者而非作者。】


「菩薩如是隨順觀察緣起之相。」


【三就人結觀如是觀者即隨順緣起之理
第三迷真起妄緣相次第者即論相差別
也論云若因緣無我以何相住因緣集行
謂當相名住生後為行故經意云迷諸諦
理起相集耳論云下論主假設外徵謂當相下是䟽釋論然成
答相三通是有支相續而兩重緣相差別
[037-0265a]
云何略有五異一前約妄我起緣即迷我
執此約迷諦起緣即迷真實義略有五異下答顯包
含於中有二先別明一約所迷有異前迷無我即迷真空此迷真實義即是妙有以
文云不了第一義故二前約緣起此約緣次故前通

取十因一處共起名色此中一向單說次
二約起次不同可知二前通三世二世以許十因
同一世故義取亦通五世此唯三世以名
色等唯約現故義取亦通一世三約世有通局言義
取亦通五世者後叚當明言此唯三世者此句標也以名色等唯約現故者出所以
也前叚名色等五就種為義則是二世後列五果皆約現行即果酬昔因依於果上
復起愛取招後生死則有三世今此叚中既唯約現故但有三義取亦通一世者至
下當知四前文欲明三世並備於無明中說

有愛故於現在中說無明故此中三世互
有隱顯不許相通四前文者四約緣有隱顯言於無明中下出備
相也無明在於過去說有愛取則備三惑矣行即是有未潤名行潤即有故有二業
[037-0265b]
矣必依七苦別說為五總說為二故此明過去備十二矣但舉經文無明之中說有
愛取例餘必有言於現在中說無明故者明現在中具十二也現在愛取之內既有
無明則三惑具矣則所潤有行已同過去有於二支無明行也現在八支居然可知
增長衰變亦具生老死矣五前為答難此為辨相如論

意故五前為答難者約答相差別及取下結道可知之有斯五異
兩處辨緣共明相續總破癡倒故但束為
十門之一。】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於第一義諦
不了故名無明。」


【文中亦二初順後逆文中亦二下釋文然下釋名多依俱舍俱
舍與涅槃二十七義則全同小有別處至文當知順中初無明支

言於第一義不了者然十二支皆依真起
無有自性故下偈云觀諸因緣實義空也
而無明最初親迷諦理而起於行既橫從
空起不可復原故令無明特受迷稱初無明支
[037-0266a]
䟽文有三初辯得名意明次第辯下通難何於無明偏受迷稱後而無明下答顯可
知言顯次者瑜伽問云何因緣故無明等支作如是次第答諸愚癡者要先愚於所
應知事次即於彼𤼵起邪行等此無明約人迷理橫從空起論經云諸

諦第一義者即四諦也故對法云真實義
愚者謂迷四聖諦所迷即是實義能迷即
論經云下二會論經以上云實義空則以真空為第一義凖論經意乃是四諦
為第一義即四重勝義中道理勝義故次引對法證成論經亦順涅槃我昔與汝等
不識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故瑜伽中廣說無明歷一切法謂若內若外
若業若果佛法僧等皆是無明今略舉四諦則無所不攝別有闇法名

為無明非但遮詮明無而已別有暗法下三出無明體
性於中有二先正出體別有一法是明所治後非但下揀濫此揀二義即二師解謂
一師云無明者謂體非明此即遮詮如非有非無法體非是有無故第二師云應謂
明無此但無彼明處即名無明故今揀之非明無而巳理則盡矣猶恐難見具引論
釋俱舍第十論云無明何義(同也)謂體非明(即第一師非前智明)若爾無明應是眼等釋曰難也
眼等五根亦非智明故論云既爾此義應是無智明也釋曰此第二釋謂明無之處
[037-0266b]
即名無明論云若爾無明體應非有釋曰難也若是明無之處名無明者無是無他
體應非有論云為明有體(揀第二義)義不濫餘(揀第一義)頌曰明所治無明如非親實等釋曰
上句明有實體謂此無明不了四諦明所對治名曰無明與明相違方名無明非是
離明之外皆是無明故不同第一亦非明無之處名為無明不同第二下句舉喻釋
成論云如諸親友所治怨敵親友相違名非親友非異親友非親友無釋曰此以怨
喻無明親友喻明非親友者即是怨家怨有體矣言非異親友者非異親友之外餘
人皆名非親友也此喻無明不濫眼等言非親友無者非無父母朋友即名非親友
也此喻無明非無體也言實等者以上非字貫下實等亦如非實者諦語名實此所
對治虗誑言論名為非實非異於實皆名非實(如殺生等)亦非實無名為非實(此明非實有體)等
取非法非義非事如不善法名為非法不善義名為非義不善事名為非事此與善
法等相違名非法等皆明有體非無故論結云如是無明別有實體是明所治非異
非無釋曰非異揀初義非無揀第二無明若無有體何能與行為緣經說無明能染
於慧令不清淨明有體也餘如彼說。】


「所作業果是行。」


【二所作業果名行者行支也業即罪等三
[037-0267a]
業是彼無明所起果故故偈云所作思業
愚癡果而論云是中無明所作業果者所
謂名色者此出果體體謂行體即名色故
遠公釋論云行有三業意業為名身口為
色故婆沙云名色有二一方便名色二報
名色若云名色緣識即方便名色若云識
緣名色即報名色今以行為方便名色此出
果下三䟽釋論以名色通為生死之體以無明等是行蘊等各別法故各自有體今
行該通故取通體以為其體遠公釋下四舉古釋義無所違但引婆沙名色緣識此
名色在因中識緣名色是六處別名則似名色與識有前後義大乘亦有互相緣義
義則不然因果之中皆二互相緣此是因中互為緣義如下當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七之二
[037-0267b]


音釋



溉灌
溉古代切澆也灌古玩切沃也
羯剌藍
梵語也亦云歌羅邏此云
凝滑羯古屑切剌郎達切

歿
莫勃切終也
[037-0268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七之三 約八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行依止初心是識。」


【三行依止下識支論云於中識者彼依止
故彼即是行此中語倒應言依彼故論經
云依行有初心識謂由行熏心有當果種
乃至現行故瑜伽云因識為緣相續果識
前後次第彼即是行下二釋論言由行熏心等者行謂罪等業唯識云此
雖纔起無間即滅無義能招當異熟果而熏本識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說為習氣是
業氣分熏習所成揀當現業故云習氣如是熏習展轉相續至成熟時招異熟果此
顯當果勝增上緣釋曰但觀所引及下瑜伽䟽文可知。】


「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


【四與識下名色支初一識字即是現行識
支識為種邊唯是頼耶在現行位通於六
[037-0268b]
識今揀現非種故云共生四蘊識蘊已屬
所依識故四與識下名色支䟽文有三初正釋經言四蘊者謂色受想行
則色蘊為色三蘊為名何以無識故次釋云識蘊巳屬所依識支故上且順經

言四蘊曰名羯剌藍等為色則所依現行
之識亦唯頼耶若言四蘊下二引異釋先引唯識即第三論引經證
有第八識下文當具引論文言所依現行之識亦唯頼耶者以非色四蘊為名則名
支之中已有識竟故唯識云眼等轉識攝在名中此識若無說誰為識釋曰故以第
八為識支也恐有救云名中識蘊是眼等五識支即是第六識故故次論云亦不可
說名中識蘊謂五識身識謂第六羯邏藍時無五識故釋曰大小共許初七日內無
五識故故大乘以第七識為名中識俱舍亦云名謂非色即是四蘊然其識蘊意在
第六又俱舍說唯約位說在於識後不說與識同時互依上云羯邏藍等者此云雜
穢父母不淨為雜深可猒患為穢而言等者此上初位等餘四位故俱舍總云最初
羯邏藍此云薄酪一也二云次生頞部曇此云胞也三從此生閇尸此云軟肉四閇
尸生健南此云堅肉五次鉢羅奢佉此云支節此之五位皆名色支此第五位亦六
處攝下有三句皆六處支偈云後髮毛爪等及色根諸相漸次而轉增皆第五位攝
[037-0269a]
若取一生皆名色攝即六處觸受皆屬名色故云等也瑜伽云俱有

依根曰色等無間依根曰名則通五蘊為
體即四七日來根未滿位瑜伽論下後引瑜伽俱有依根
已見問明品即眼等色根與識同時名為俱有意取色根等無間依者要前念滅引
生後念故此即瑜伽約三際出因緣體文然此段論文數處引用今當具引故彼論
云云何緣起體(此問也)答畧說由三種相建立緣起謂從前際中際生從中際後際生
中際生巳若趣流轉若趣清淨究竟云何從前際中際生中際生已後趣流轉謂如
有一不了前際無明所攝無明為緣於福非福及與不動身語意業若作若增長由
此隨業識乃至命終流轉不絕能為後有相續識因此識將生果時由外貪愛正現
在前以為助伴從彼前際既捨命已於現在世自體得生在母胎中以因識為緣相
續果識前後次第而生乃至羯邏藍等位差別而轉在母胎中相續果識與名色俱
乃至衰老漸漸增長爾時感生受業名色與異熟果又異熟識即依名色而轉由必
依託六處轉故是故經言名色緣識俱有依根曰色等無間依根曰名隨其所應為
六識所依依止彼故故乃至命終諸識流轉又五色根若根所依大種若根處所若
彼能生大種曰色所餘曰名由識執受諸根相續方得流轉故此二種依止於識相
[037-0269b]
續不斷由此道理於現在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猶如束蘆乃至命終相依而轉如是
名為從前際中際諸行緣起生中際生已流轉不絕當知此中依胎生者(云云)云何從
中際後際諸行緣起生謂中際已生補特伽羅受二種先業果謂受內異熟果及境
界所生外增上果此補特伽羅或聞非正法故或先慣習故於二果愚由愚內異熟
果故於後有生苦不如實知由迷後有後際無明增上力故如前諸行若作若增長
由此新作所作業故說此識名隨業識即於現法中說無明為緣故行生行為緣故
識生此識於現法中名曰因識能攝受後生果識故釋由此上一段論文三節䟽要
一出名色支體二亦證名色與識互依三證二世立三際義下文畧指應尋此文即
四七日來者示其分齊論云名色與識共生故者此

言揀濫恐人誤謂名共色生故又云識名
色遞相依故者釋前共義謂識由名色得
起名色依識得存如水與塵互相依持以
為泥團亦如束蘆乃至命終相依而轉故
上答文總名苦果為名色芽論云名色下三舉論釋共
生之義然不示名色之相直說共生之義然論兩句相續云名色與識共生故識名
[037-0270a]
色遞相依故今䟽離而釋之則前句正釋共義初地經云名色共阿頼耶識生故又
云識下出共所以云釋前共義者即上所引瑜伽之意亦同唯識第三證有第八之
文論云又契經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如是二法展轉相依譬如束蘆俱時而轉若
無此識名色自體不應有故謂彼經中自作是釋名謂非色四蘊色謂羯邏藍等此
二與識相依而住如二束蘆更互為緣恒俱時轉不相捨離眼等五識攝在名中此
識若無說誰為識等釋曰上引論文具有三節初正證相依義二謂彼下前證四名
故上云下當引論三眼等下前已引竟一段義周故復重引言如束蘆者如立二束
之蘆二頭相依方得安立去東西倒去西東倒名色與識互依其義亦然下第五門
亦有此喻故上答文下引上為證苦果總為名色明知名色必共識俱也然上諸文
巳顯體相未知何獨此二相依瑜伽問云已說一切支非更互為緣何故建立名色
與識互為緣耶答識於現法中用名色為緣故名色復於後法中用識為緣故所以
者何以於母腹中有相續時說互為緣故由識為緣於母腹中諸精血等名色所攝
受和合共成羯邏藍性即此名色為緣復令彼識於此得住釋曰二義之中前標即
通現果名色與因識為緣令識得住即名色緣識義故上行支亦以名色為體名色
總故後義正辯入胎互為緣義即今文所用巳知互為緣相四蘊何獨皆稱為名第
[037-0270b]
一師釋云在胎蒙昧未辯苦樂微有名而已此依分位六處之前識支之後可爾既
二相依從生至死皆名色攝何得稱名俱舍論云名唯行攝何四皆名總有四釋四
蘊稱名之義一師云隨所立名根境勢力於義轉變故說為名問云何隨名勢力轉
變答謂隨種種勢共立名於彼彼義轉變詮表即如牛馬色味等名問此復何緣標
以名稱答於彼彼境轉變而緣解云已上論文此師意者如今時名隨於古昔名之
勢力得於義轉變詮表或詮此境或詮彼境名為轉變名既如此四蘊亦然謂受等
四蘊隨根境勢力於境轉變而緣轉變如名故標名稱言轉變緣者謂緣此緣彼名
轉變緣也第二師云又隨類名此解意者謂一切法不通二類一者色類二者非色
類四蘊與名同非色類以似名故四蘊為名第三師云隨名顯故此解意者謂色法
麤著不須名顯如眼見也四蘊微細要須名顯必藉名故故標名稱也第四師云有
餘師說四無色蘊捨此身已轉趣餘生轉變如名故標名稱解云此師約捨身名轉
變初師據緣境名轉變轉變雖同二釋別也釋曰上皆俱舍論䟽不斷得失若取易
知第二三師理易分明任情去取。】


「名色增長為六處。」


【五六處支謂四七日後諸根滿位六處明
[037-0271a]
盛名增成意處色增成餘五俱舍云從生
眼等根三和前六處五六處支於中有三初正釋名增成意處
者四蘊為名之時未分識相今意識明了故名為增故上唯識云在名中時但有第
七今𤼵第六故名意處此增增明色增增多云成餘五為堅肉時未分五根但名一
色今色根漸具故開為五俱舍下引證生眼等後三和前也前段為明

意根本有云成五根耳前段為明下二解妨謂有問言前段
經云名色增長則生五根今何得言名色增長為六處耶故為此通意根本有即是
七識故云生五根今但意增云成六處明意非新生故俱舍十一五

果之中前三胎內餘二胎外俱舍十一下三總結分位
通結前三小乘識支初託胎時識明顯故羯邏藍等五位皆名色支即從第五位至
未出胎皆六處攝以第五位經時長故餘如前辯。】


「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


【六觸謂觸對雖有三和於三受因尚未了
知但能觸對六觸者即根境識三和所生能有觸對故名為觸俱舍頌
云觸六三和生觸雖是一據識分六小乘難云五識根境許同時起可得三和意根
[037-0271b]
過去識居現在法或未來何得三和彼有二釋一云意法為因𤼵識為果即三和義
二云意法識三同一觸果即三和義上之二釋不約同世而說三和若大乘宗七為
意根俱得同世然薩婆多離三和外別有觸法是心所法若經部宗三和即觸正順
今文然此六觸攝之為二前五名為對觸意觸名增語觸觸雖無對所依眼等是有
對故依主受名增語是名名能詮表增勝於語眼等五識唯緣青等不緣青名意識
能緣青等亦緣於名從境立名名增語觸雖有三和下即俱舍意頌云於三受因異
未了知名觸三受因者謂三受境境能生受故名為因即出胎後三兩歲來即未了
三故不名受。】


「觸共生有受。」


【七受支分別三受領納於觸名觸共生此
前四支唯約現行七受支俱舍云在[婬-壬+工/山]愛前受謂五六歲去至十
四五來巳了三受因差別相未起[婬-壬+工/山]愛但名為受涅槃經云染著一愛名之為受謂
衣食愛俱舍頌云從此生六受五觸身餘心謂於六觸生於六受謂眼觸為緣所生
諸受等六中前五名為身受依色根故色根聚集即名為身身之受故意觸所生名
為心受心之受故領納於觸巳如前釋此前四支下總結行相若小乘說約位明支
[037-0272a]
五皆現行今就大乘識支通種故四現行。】


「於受染著是愛。」


【八愛支以三受中樂受纏綿希求故云染
著即是中下品貪此雖通緣內外二果諸
論多取緣外境愛增上果生八愛支俱舍云貪資具婬
愛謂十五六後貪妙資具婬愛現行未廣追求但名為愛然䟽中云樂等纏綿希求
等者等餘二受纏綿約樂受等求通二故俱舍云從此三受引生三愛謂由苦遇有
於樂受𤼵生欲愛或有於樂非苦非樂受𤼵生色愛或有唯於非苦非樂受生無色
愛即是中下皆唯識文。】


「愛增長是取。」


【九取支雖攝餘惑而愛潤勝故說是愛增
然上二支通現及種九取支俱舍云遍馳求名取取謂貪也年
既長大貪五欲境四方馳求不憚勞倦愛取別者初起名愛相續轉盛別立取名雖
攝餘惑下即唯識論正是彼論會此經文然上二支者愛支初起即是現行當念即
能熏識成種依此愛種而生於取取即現行是故經云愛增為取下會四緣中愛望
[037-0272b]
於取有因緣者以愛種子增成於取取即愛種之現行故故同一貪初心為愛轉盛
名取即此愛種便是取種是故二支皆通種現。】


「取所起有漏業為有。」


【十有支由四取心中所起諸業故名有漏
此業親能招當果故名之為有此約三世
不同前段愛取合潤業等名有此前之業
巳隔現行名色等故十有支者俱舍論云有謂正能造牽當有
果業由馳求故積集能牽當有果業業名為有若言有當果故此則有者但是有無
之義若言當有之果則有是三有故唯識云俱能近有後有果故則有有二義一者
能有彼果二者當有今能有彼因從果稱故業名有然唯識論雖約二世有義不殊
此約三世者對前揀濫在文可知。】


「從業起蘊為生。」


【十一生支約增上緣云從業起始從中有
未衰變來皆名為生十一生支言約增上緣者以經云從業起
蘊名生故業是善惡生是無記異熟果故若約因緣從二取種親生於生義如前說
[037-0273a]
始從中有下彰其分齊亦唯識文言從中有者中有陰滅後有陰生故未衰變者四
十巳來若俱舍云結當有名生從此捨命正結當有此位五蘊總名為生當來生支
即如今識當來生顯立以生名此與涅槃一無有三故云現在識名生現在名色六
處觸受名為老死據此經論生支位局唯初託胎名色位後皆屬老死不同唯識。】


「蘊熟為老蘊壞為死。」


【十二老死即諸衰變位名為蘊熟十二老死支䟽
文有三初正釋文諸衰變位者亦唯識文四十已後容顏漸衰即屬於老若俱舍云
至當受老死義如生支說故上二支體通五蘊唯是現

故上二支者第二示體然上引俱舍彼約分位緣起一一支下皆有彼位五蘊
及無明顯故立無明名等言則十二支皆具五蘊今從增勝有具不具故結此二具
五蘊也餘不結者隨本支體而為蘊攝種現亦然雖是於苦不同上識通於種現

欲令生厭合五成二以顯三苦老非定有
附死立支別離等五餘時雖有死時多故
偏就死說欲令生猒下第三通妨畧有三妨一云未來生死即現識等何
以現在立五未來立二俱舍通此但云畧果及畧因由中可比二現在五果未來說
[037-0273b]
二故云畧果現在二惑過去說一無明故云畧因由中已廣故初後畧比二可知過
此更說便為無用上即論意若爾何不初後目所不覩廣說因果可比於中是故應
言示迷本際因合一惑現所起惑明示始終令其不行當相辯差別示五位當果今
猒合為老死然唯識論雖約二世亦有此問論云何緣所生但立生老死所引別立
識等五支答云因位難知差別相故依當果位別立五支果位易了差別相故總立
二支以顯三苦則今疏文含於二意欲令生猒合立二支即是前意合立二支以顯
三苦即唯識意謂生顯行苦老顯壞苦死顯苦苦唯識雖約種現不同三苦生猒三
世冝用老非定有者亦唯識文應有問言老位極長何不別立答意云謂有天逝不
至老故死時等下三有妨云別離憂悲等自小及長皆悉有之何為附在老死支中
通云多故後應問言老既不定附死立支病亦不定何不附立答云病又不遍兼不
定故者遍三界故附立支諸趣界中除中夭者皆有衰相故復應問言名色不遍何
故立支謂色界全欲界化生六處頓起何有名色唯識答云定故立支胎卵濕生六
處未滿定有名色又名色支亦是遍有有色化生初受生位雖具五根而未有用爾
時未名六處支故初生無色雖定有意根而不明了未名意處故有名色由斯論說
十二有支一切一分上二界有即是唯識引於瑜伽第十文也餘如前說然此

[037-0274a]
一段有支亦通一生前後建立餘支可知
唯生一種通取於前耳思之然此一段下二以義重釋
謂即於今生初迷諦理二即作業三業依初心為識如下一念緣生但通取一生長
時故云前後建立言唯生一種通取前者謂有問言既云一生生在初託胎時今居
有後那言一生故今答云通取前來諸增長位皆從有起此有雖是過去之有但取
所生以成十二亦可有支之後所起五蘊即名為生既云義取不可剋定。】


「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為愁涕泗咨
嗟為歎在五根為苦在意地為憂憂苦轉多
為惱如是但有苦𣗳增長。」


【後逆觀中一結是苦𣗳謂無明行引識至
受為苦芽愛緣引受至有是守養生老死
為苦𣗳從芽守養是增長義又於現法中
無明造業為小苦𣗳若愛取潤則得增長
不潤尚滅況更增耶又初二為根次二為
身次三為枝次三為華後二為果後逆觀中初結
[037-0274b]
成苦相有三節一二世因果相望唯取七苦為苦𣗳惑業五因為苦緣五種為苦芽
二果為𣗳此瑜伽第十二又於下以因為果云於現法中現法之時亦是二世之義
若愛取潤則增長者亦潤行種及識種耳三又初下通取十二緣若因若果為一苦
𣗳無明𤼵業故為苦𣗳根若不𤼵業不受後有果故識與名色為苦𣗳身以識與名
色從因至果互相依持為生死體故次六入觸受依名色上開顯增長對境領受如
枝依身而問別故約二世說但是因中約果說耳次愛取合潤成有決定當生故喻
如華上十為因故後二是苦果上三皆依一世後之一釋可通三世依遇二因招識
名色之體而為樹身六入觸受現行開顯等為枝巳是苦樹竟依上復起當因故三
為華感當二果為苦樹果則雖是一樹義有兩重。】


「無我無我所。」


【無我我所結成無我。】


「無作無受者。」


【無作無受結成於空無作無受下三結成於空者經有者字則
似人空人空即上無我今無作受之體在因為作在果為受能作能受即是於我所
作所受同號我所然我為能作唯勝論義若數論師我非能作冥性能作既能作望
[037-0275a]
我有同不同所作受等非局我所則自在等亦名作者故該一切因果之法名為顯
空是則無明亦為能作行為所作又行為能受識等為所受則亦無性皆悉空寂。】


「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亦
無作事第一義中俱不可得。」


【復作是念下以我況法結成勝義故復作下四
結成勝義者上顯無病所病有異今明空理一理無差故異上空故瑜伽

說由十種相緣起甚深六義依無常一義
依苦一義依空二義依無我故瑜伽說下二總顯甚深
於中有三初總標初言甚深者瑜伽第十問云如世尊說緣起甚深此甚深義云何
應知答由十種相應知緣起甚深之義謂依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釋曰下直釋
十義但云依無常義者便列十義今䟽取下釋意便總配云六義依無常一義依苦
今初一從自種子亦待他緣二從他亦

待自三俱從無作用四此二因性非不是
有此四義即前段中但因緣故集無有集
者五雖無始其相成就而剎那滅六雖剎
[037-0275b]
那滅而似停住此二即前任運而滅亦無
滅者一義依苦者一味苦相而似三相故
結云苦樹一義依空者謂離有情作者受
者然似不離顯現即今無作無受二義依
無我者一雖實無我似我相現即今無我
我所二依勝義諦雖不可說而言諸法自
性可說即今復作是念已下經文十義備
今初一從下二別釋初釋無常六義然此文難解如從自種子亦待他緣與第
二句從他亦待自二句何別故每句中皆有兩義從自種子是自生義亦待他緣不
自生義下三例之故雜集第四云又諸法不從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生非
不自作他作因緣生是故甚深故不自生亦從自生不他生亦從他生不共生亦從
共因緣生上三句中皆有二義若唯自種生非曰甚深若唯不自生亦非甚深故一
句兼二方曰甚深正同中論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之義雜集釋不自生等自
有二義至第八門當知下總結云若緣起理非自非他遣雙句者猶為甚深況總亡
四句是故緣起最極甚深釋曰不見此論瑜伽難了故從自種子是自生義亦待他
[037-0276a]
緣即以他遣自義二從他者是他生義亦待自者以自遣他義三俱從者共生義無
作用者以無性遣共義四此二因性非不是有者以共功能遣無因義前之三句有
無性緣生二義故皆有存亡第四句不立無因故唯有以共遣無因義耳五相雖成
就而不礙滅六滅而似停初之四句就緣所生法以論甚深五六二句以所生法對
有為之相以論甚深前四以是緣生之法是故無常後之二句剎那滅故是故無常
餘文可知由前緣相皆是似義故逆觀中直顯

真實性相無礙故為甚深緣起之觀正在
於此由前緣下初約真實智故瑜伽云應以幾智知緣起耶答以二智謂法住
智及真實智云何真實智謂如觀甚深義然瑜伽甚深之義皆性相對說如云從自
種子是相亦待他緣是性謂以他破自顯不自生餘如上說今經逆觀唯顯不自生
義不顯從自種子義以從自種子即是識為種復起後有生及老死故此不說十義
皆然故云由前緣相皆是似義十箇似義皆在相中故特由性相無礙故曰甚深云
正在於此又無作作者即顯緣生非天人作若

佛出世若不出世安住法性法住法界故
於此一觀巳為甚深況加後二又無作作者下二約
[037-0276b]
法住智結成甚深故瑜伽云云何法住智謂如佛施設開示無倒而知次重徵釋云
如世尊言是諸緣起非我所作亦非餘作所以者何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安住法性
法住法界云何法性等答是諸緣起無始時來理成就性是名法性如成就性以無
顛倒文句安立是名法住由此法住以彼法性為因是故說彼名為法界釋曰但觀
論文䟽自明了二約大悲隨順觀者四觀之中此

第一門即當第一愚癡顛倒觀論總釋云
隨所著處愚癡及顛倒此事觀故謂十二
因緣是所著處癡迷性相倒執我所下別
釋意明癡隨所迷立二顛倒一從初至則
無生處明迷緣性之無我執我成倒以著
我故則世間生明是顛倒若離此著則無
生處反顯此著必是顛倒二復作下竟初
一門明愚緣相之緣生疑惑顛倒謂無智
故常求有無滯斷常之二塗故云疑惑致
緣相之相續明是顛倒今菩薩順彼眾生
[037-0277a]
愚倒之事起悲觀察名為事觀論總釋下初總釋也
先舉論謂十二下䟽釋論遠公亦云不緣無我故曰愚癡謬執有我稱曰顛倒此言
小局下別釋下二別開二倒前意由迷緣性故是愚癡無我執我故是顛倒以著我
下論舉經意明倒所以第二意明迷於緣起不知從緣無真實故即是愚癡疑惑不
決即是顛倒謂無智下以經釋成無智求有釋成愚癡滯斷常下釋成疑惑致緣相
之相續釋疑是倒義今此菩薩下三却釋總中事觀二倒相顯事義方明故在後釋


三約一切相智觀九觀之中此門攝第一
觀全及第二之半謂初成答二文名染淨
分別觀此有二意一著我為染離我為淨
二著我故緣相生為染離我故緣相滅為
淨後相經文即屬第二依止觀謂雖依第
一義以不知故即起諸緣是為染依見第
一義諸緣則滅便為淨依相諦觀中不知
故成緣相大悲觀中不知便為顛倒三約一切
相智觀文中有四一彰門所攝言及第二觀之一半者第二即依止觀依止有二一
[037-0277b]
依第一義即是相續二依一心即第二一心所攝門第一義一心故但半耳二謂初
成答下二別顯二觀初染淨有二前意約因後意約果即雜集等染淨義相諦觀下
三舉其二觀顯此為勝以前二觀但有不知今具知不知為染淨故深細也

上相續一門經文無二隨義分三初明倒
惑起緣實無有我成一切智觀次順癡倒
事成道相智觀後委究解惑染淨性相成
種智觀又初順根本次順後得後即無礙
雖無我所不壞相故而起大悲能所本空
悲而無著雙窮性相不滯自他三觀一心
成無礙智甚深般若寧不現前一門尚然
況加餘九然上相續下四總結一門深廣之相於中有三初成橫對三乘
三智三智之義巳如前配又初順下二局大乘三智然通因果雖無我所下三融其
三智而成一心初空即假故不礙起悲二能所下假不礙空悲而無著三雙窮下中
即空即假不滯自他自即根本他即後得四三觀下總結無礙成般若因五一門下
結歎深廣。】

[037-0278a]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唯
是一心。」


【第二一心所攝門中然此一門乃含多意
且分二別一攝末歸本門二如來於此下
本末依持門今初依論三觀初約相諦即
當第二第一義諦觀論生起云云何第一
義差別如是證第一義則得解脫彼觀故
此明修觀所以以第一義是緣生之性若
見緣性則脫緣縛故修彼觀而論經雖云
皆一心作意取能作一心故云第一義觀
而論經雖云下後釋立觀所以以若取三界虛妄即是所作便屬世諦今取能作為
第一義論云但是一心者一切三界唯心轉

故此言則總轉者起作義亦轉變義論云下二
論釋經從此言則總下䟽釋論上取觀名唯是能作今云三界唯心轉故則通能所
然能所有二若法性宗以第一義隨緣成有即為能作所有心境皆通所作以不思
[037-0278b]
議熏不思議變是現識因故若法相宗第一義心但是所迷非是能作有三能變謂
第八等故一卷唯識論云又復有義大乘經說三界唯心唯是心者但有內心無色
香等外諸境界此云何知如十地經說三界虗妄但是一心作故心意與識及了別
等如是四法義一名異此依相應心說非不相應心說心有二種一相應心所謂一
切煩惱結使受想行等皆心相應以是故言心意與識及了別義一名異故二不相
應心所謂第一義諦常住不變自性清淨心故言三界虗妄但一心作是相應心今
依法性故云第一義心以為能作言轉者起作義亦轉變義者即唯識意彼論第三
總釋三能變云能變有二一因能變二果能變釋此二變皆云生起故彼論云一因
能變謂第八識中等流異熟二因習氣等流習氣由七識中善惡無記熏令生長異
熟習氣由六識中有漏善惡熏令生長釋曰種子生現行名因習氣於中有二先標
後釋等流即七識中三性種子各生自現唯除第八不能熏故異熟習氣唯除第七
七是無記非異熟因前是因緣此增上緣論云二果能變謂前二種習氣力故有八
識生現種種相釋曰即前二因所生現果謂有緣法能變現者名果能變種種相者
即第八識相應心所相見分等論別釋云等流習氣為因緣故八識體相差別而生
名等流果果似因故釋曰即以現識三性種子各自生現論云異熟增上緣感第八
[037-0279a]
識酬引業力恒相續故立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
熟有間斷故即前異熟及異熟生名異熟果果異因故釋曰八識是總果故是異熟
生主引生餘感六識業名之為滿業等以上論文皆以生起而釋變義故䟽云轉即
轉生亦轉變義又下論中釋第二能變依彼轉緣彼云轉謂流轉顯示此識恒依彼
識取所緣故彼䟽釋云流是相續義轉是生起義謂依第八或種或現相續起義又
彼論第一釋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云轉謂隨緣施設有異又云彼相皆依識所
轉變而假施設又云變謂識體轉似二分釋曰言彼相者即上我法識體即是自證
分此相見俱依自證起故上來正意為證以起以變釋論轉字然已具於能變之相
前後經䟽皆要此文然此一文諸教同引證成唯心

然此一文下二廣開章門於中有三初總標舉唯識攝論等皆指華嚴一心作義


云何一心而作三界略有三義一二乘之
人謂有前境不了唯心縱聞一心但謂真
諦之一或謂由心轉變非皆是心二異熟
頼耶名為一心揀無外境故說一心三如
來藏性清淨一心理無二體故說一心此
[037-0279b]
初一心菩薩不為此觀後二一心經意正
明通於三觀約清淨一心為第一觀通此
二心為後二觀後二一心略如問明。


廣開有十初之一門假說一心謂實有外
法但由心變動故下之九門實唯一心廣開
有十下三開三為十上三義中初一不開開第二為次三開第三為後六然皆從寬
至狹二相見俱存故說一心此通八識及諸

心所并所變相分本影具足由有支等熏
習力故變現三界依正等報如攝大乘及
唯識等諸論廣說二相見俱存者唯識正義四師各立已見問明
今此從多故云相見八識心王及諸心所皆有二分當體即見分從并所變下即是
相分相有二義一識所頓變即是本質識等緣境唯變影緣不得本質由有支等者
影變因果已如上說三攝相歸見故說一心亦通王

數但所變相分無別種生能見識生帶彼
影起如解深密經二十唯識觀所緣緣論
[037-0280a]
具說斯義三攝相下然初反四五皆唯識所破彼論初云又為開示謬執
我法迷唯識者令達二空於唯識理如實知故此破凡外今文所無次論復云有迷
謬唯識理者釋曰下皆護法廣破四師此標也次論復云或執外境如識非無釋曰
此即有宗依十二處教執心境俱有是第一義論云或執內識如境非有釋曰此破
清辯依密意空教撥識亦無論云或執諸識用別體同釋曰即大乘一類菩薩言八
識體唯是一也如一水鏡多波像生即當此中第五義也論云或執離心無別心所
釋曰此即經部覺天所計以有經言士夫六界染淨由心無心所相雖於蘊中亦有
心所但於識上分位假立無別實有然清辯計雖撥皆空強違中道而立唯境順世
亦立唯四大種成有情故若依此義應有四句清辯順世有境無心中道大乘有心
無境一切有部有心有境邪見撥無都無心境然其有王無所即此第四而今指經
論與彼不同然第三義言如解深密者即第一經心意識相品第三廣慧菩薩問佛
菩薩於心意識祕密善巧佛答云廣慧當知於六趣生死彼有情及四生身外生起
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
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有色界中具二執受無色界中不具二
種釋曰無色不具即無色根則唯有相名分別習氣明是唯見次下經云廣慧阿陁
[037-0280b]
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耳鼻舌身意識此中有識眼及色為緣生眼
識與眼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等則知皆是唯立見分此見亦即安慧
所立一自證分謂多立有相見二分去相取見為自證耳言二十唯識者亦名唯識
二十論有二十偈故世親菩薩造唐三藏譯最初即云安立大乘三界唯心以契經
說三界唯心心意識了別名之差別此中說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應內識
生時似外境現如眼有翳見髮蠅等於中都無少分實義釋曰此亦明唯心義復有
一卷唯識論天親菩薩造後魏瞿曇般若流支譯細尋乃是二十唯識同本異譯而
文稍顯著先列二十偈初偈云唯識無境界以無塵望見如人目有翳見毛月等事
偈竟問云初偈明何義答曰凡作論有三義一者立義即是初句二者引證即第二
句三者譬喻即下二句下文廣釋亦明外相無實唯心現故名攝相歸見言觀所緣
緣論者但有兩紙陳那菩薩造論云諸有欲令眼等五識以外色作所緣緣者或執
極微許有實體能生識故或執和合以識生時帶彼相故二俱非理所以者何極微
於五識設緣非所緣彼相識無故猶如眼根等釋曰此破前極微生識長行破意云
眼等能𤼵識識上無眼相極微能𤼵識識豈有微相故無所緣又偈云和合於五識
設緣非所緣彼體實無故猶如第二月釋曰觀長行意此破上和合以生識謂彼執
[037-0281a]
言堅等多相和合一處有是現量境能𤼵於識破意云和合法無實故如眼錯亂見
第二月釋曰以無上二相唯有於識故名攝相歸見然陳那立於三分今言無相者
相實無故下正義云彼所緣緣非全不有內識如外現為識所緣緣許彼相在識及
能生識故釋曰長行內識似外境現為所緣緣許眼等識帶彼相起及彼生識故結
云諸唯識內境相為所緣緣理極成也則非全無相相全屬識故云歸見然上䟽引
皆賢首意欲滅十義故復引之法相立識如前所引唯識論辯四攝數歸

王故說一心唯通八識以彼心所依王無
體亦心變故如莊嚴論說四攝數歸王下具名大乘莊嚴
經論無著菩薩造有十三卷第四卷述求品第十二中有此意也論云自界及二光
癡共諸惑起如是諸分別二實應遠離釋曰自界謂自阿頼耶識種子二光謂能取
光所取光此等分別由共無明及諸餘惑故得生起如是諸分別二實應遠離二實
謂所取實及能取實如是二實染淨應求遠離釋曰此說求染淨亦攝末歸本義第
五卷初同此品說求唯識人云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貪光及信光二光無二法
釋曰求唯識人應知能取所取此之二種唯是心光即釋上半如是貪等煩惱光及
信等善法如是二光亦無染淨二法何以故不離心光別有貪等信等染淨法故二
[037-0281b]
光亦無二相偈云種種心光起如是種種相光體非體故不得彼法實釋曰種種心
光即是種種事相或異時起或同時起異時起者謂貪光瞋光等同時起者謂信光
進光等光體非體者如是染位心數淨位心數唯有光相而無光體是故世尊不說
彼為真實之法釋曰上二偈即是正意也其釋曰字皆是論文五以末歸

本故說一心謂七轉識皆是本識差別功
能無別體故楞伽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
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又云譬如
巨海浪無有若干相諸識心如是異亦不
可得既云離水無別有浪明離本識無別
前七五以末歸本下其五六七三門全同問明但為明其自淺之深故復重說
耳後之三心即玄中具謂唯心所現故法性融通故等說六攝相歸性

故說一心謂此八識皆無自體唯如來藏
平等顯現餘相皆盡經云一切眾生即涅
槃相等楞伽云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如是等文誠證非一。
[037-0282a]


七性相俱融故說一心謂如來藏舉體隨
緣成辦諸事而其自性本不生滅即此理
事渾融無礙是故一心二諦皆無障礙起
信云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乃至不相離故
又密嚴云佛說如來藏以為阿頼耶及如
金與指環喻等又勝鬘云自性清淨心不
染而染難可了知染而不染亦難可了知
皆明性淨隨染舉體成俗即生滅門染性
常淨本來真淨即真如門斯則即淨之染
不礙真而恒俗即染之淨不破俗而恒真
是故不礙一心雙存二諦深思有味。


八融事相入故說一心謂由心性圓融無
礙以性成事事亦鎔融不相障礙一入一
切一中解無量等一一塵內各見法界天
人修羅不離一塵其文非一。
[037-0282b]


九令事相即故說一心謂依性之事事無
別事心性既無彼此之異事亦一切即一
上文云一即是多多即一等。


十帝網無礙故說一心謂一中有一切彼
一切中復有一切重重無盡皆以心識如
來藏性圓融無盡故。


上之十門初一小教次三涉權次三就實
後三約圓中不共若下同諸乘通十無礙
一部大宗非獨此品隨一一門成觀各異
可以虛求上之十門下二約教分別即具五教涉權是始教就實通二一
即終教終教亦名實教故其攝相歸性亦通頓教以後三教皆同一乘並揀於權故
頓亦名實後三圓融即是圓教而言不共者圓教有二一同教二別教別即不共不
共實頓故二同教者同頓同實故今顯是別故云不共若下同諸乘下約融通說若
下同同教一乘即[冰-水+〡*ㄆ]次三就實若同於三乘亦[冰-水+〡*ㄆ]前四以其圓教如海包含無不具
第二本末依持門此下終於十門皆是

[037-0283a]
世諦差別緣相本寂但應觀真何以復觀
世諦差別論云隨順觀世諦即入第一義
故俗為真詮了俗無性方見真耳中論云
若不知世諦不得第一義故此觀有六一
何者是染染依止觀即雙辨能依所依攝
此半門二因觀觀染因故攝次二門三攝
過觀唯苦集故四護過觀護凡邪見故五
不厭厭觀防小慢故上三次第各攝一門
六深觀顯因緣之理妙過情取故此攝後
三門六中初二建立染相次一就染觀過
次二正觀防非後一觀行深極第二本末依持門䟽
文有六一標門分齊即八門半論云隨順下三引論正答同涅槃第十二卷佛答文
殊義巳見玄文中論云下五引他論證即四諦品亦見上文此觀有六下六依總開
別謂於世諦八門半中為六觀故於中三初列釋一一觀中文皆有二觀字巳上依
論標名觀字向下是䟽辨意因有自他故須二門即染依止名為他因第二因觀名
[037-0283b]
為自因染有四句故攝三門他因即第三自業助成自因即第四不相捨離故皆染
因攝過即第五三道不斷門謂惑業苦惑業集故護過即第六三際輪廻門說此能
除外道三過三過如下不厭厭觀即第七三苦集成門凡小不厭菩薩厭故深觀即
後三門四句求生不可得故無生而生故曰深觀豈同情取六中初二下二料揀攝
六為四初二染相者一即能依所依二即自因他因皆迷染相下三可知今此

半門即染依止觀因緣有分為染而此染
相依止一心故論云此是二諦差別以純
真不生單妄不成一心之真雜染之俗此
二和合有因緣集今此半門下三別釋初門於中有二初出論意
觀因緣有分為染者此論自釋何者是染分分即支義而此染下釋染依止此即論
主生起之文而論但云因緣有分依止一心䟽開釋之故本論云下二論解經具云
此是二諦差別一心雜染和合因緣集觀䟽文畧耳以純真不生下三䟽釋。】


「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
是而立。」


【經中三初總謂依一心分別十二則十二
[037-0284a]
為一心所持而特言如來說者一心頓具
非佛不知故謂顯如來過去覺緣性巳等
相續起展轉傳說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七之八


音釋



涕泗
涕他計切泗息利切

阿葛切

丘加切

澄延切


分符問切齊才詣切

胡夾切隘也

於計切障也

餘輕切
[037-0284b]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七之四 約九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何以故隨事貪欲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
於行迷惑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
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三分合為觸觸共生
是受受無厭足是愛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
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為老老壞為死。」


【次徵意云十二有支三世行列前後引生
何以今說皆依一心後釋中論無別解古
來諸德但云離本識心一切不成而其釋
相經生越世此雖不失依持之義未為得
旨。


今謂說主巧示非唯三世不離真心今一
念心頓具十二彌顯前後不離一心此同
[037-0285a]
俱舍第九明剎那十二因緣也。


是以此一門中含多緣起一含攝論二種
緣起彼第二云若略說緣起有二一分別
自性緣起謂依阿頼耶識諸法生起即今
一心依持二分別愛非愛緣起謂十二緣
起於善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為
緣性故即通今釋文及前後九段一分別自性者
即二取習氣二愛非愛緣起即諸業習氣全同唯識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
熟既盡復生餘異熟也二含俱舍第九四種緣起一

者剎那二者連縛三者分位四者遠續後
三通餘九門此中正當第一彼云云何剎
那謂剎那頃由貪行殺等具有十二彼廣
說相與此大同二含俱舍下即第二約義攝五於中有三初標列標
列唯四何言攝五下有例釋同時同體義此中下別釋剎那即消經文故今

不必依次意顯一心頓具隨事貪欲與心
[037-0285b]
共生者此則總指所行之事貪事非一隨
取一事於一念中則具十二故今不必依次者初即識
支一是行支三方無明故不依次而俱舍具有十二下云癡是無明思即是行猶依
次第况不依次非一剎那謂行此貪事必依心起復了

別前境故心即識支謂行此貪下識支然有二義一依心起是
大乘義即八識心復了別下即俱舍意於諸境界了別名識事是行者

貪事即是意業之行若形身口亦是二行
不知貪過能招於苦名於行迷惑與無明
及心共生是名色者名色是總為二所依
名與共生故𣈆經云識所依處為名色故
俱舍云識俱三蘊總稱名色意明以受蘊
自是受支故名色增長是六處者不生五
識唯名十界五識依生乃名十處識依相
顯即是增長增長之言宜譯為開顯俱舍
云住名色根說為六處謂六根是別以別
[037-0286a]
依總開成於六稱住名色不生五識者十界即五根五境
以十八界根識別故若明十二處攝識在根故云五識依生乃名十處五根加意故
云六處大乘意根異識支故俱舍小乘即第六識是識支體故云住名色根為六處
彼䟽釋云眼等五識住名色根故說五根以名六處雖勝是五六處攝故貪必

對境為觸受必領觸貪必對境者釋觸也論云六處對餘和合
是觸釋云餘謂識境貪即是愛名受無厭愛攝不捨

即是欲取釋取順經云是欲取若俱舍云與此相應諸纏名取彼䟽釋云
即無慙無愧惛沉掉舉等與貪相應也愛取潤前六支成有

故但前諸有支生即是有義釋有順經云諸支生若俱
舍云起身語一業名有有所起者即前諸法起便是

生義生熟為老者物生即異故老壞為死
者剎那滅故又依大乘當相壞故故經云
初生即有滅不為愚者說故老壞為死全同論文剎那
滅故是彼䟽釋此若不斷則名連縛十二支位五

蘊皆名分位即此順後無始來有名為遠
[037-0286b]
此若不斷下二畧釋餘三緣起論云連縛者如品類足論謂遍有為十二支位
所有五蘊皆分位攝即此懸遠相續無始說為遠續上皆論文釋曰連縛要因果無
間相連起也若情非情皆有生滅念念相續故剎那連縛遍一切有為分位緣起要
約順生受業及不定業三世十二支五蘊分位若遠續者即前分位遠相續耳順正
理論云遠續緣起謂前後際有順後受業及不定業無始流轉如說無明有愛本際
不可知等連縛緣起取相鄰接相繫不斷彼䟽釋云遠續唯隔越連縛唯無間遠續
唯異熟因若兼無情亦同類因連縛定非異熟異熟因非連縛故通同類遍行能作
除相應俱有此二非前後故大小理通或六八識異耳

非聖教量孰信斯旨論主不解殆似踈遺
大小理通者二總結亦是釋妨謂有問言今釋一乘唯一心法何以却引俱舍為證
故為此答一心之義小乘立六大有八等則不同也若一剎那具十二支則大小皆
具非聖教量者結示令信也自古不為此釋今總約一念十二故以聖教量證非臆
說矣言論主不釋殆似踈遺者論主造俱舍論非是不知將為易解故不解釋由論
不釋令後誤解即似踈遺殆者近也近似之言顯非失矣此文正辨同

時異體十二有支若同時同體亦具十二
[037-0287a]
謂迷第一義即是無明有漏有取便名為
行體即是識亦即名色即是意處對境名
觸領境名受染境名愛著境名取招報為
有體現名生即異滅為老死。


以此十二有支約時通說總有六種一依
五世說十二支謂過去無明行復從過去
過去煩惱生此則煩惱生惑業過去二因
生現五果則惑業生苦若現生未來未來
更生未來則苦復生苦此依三世推因徵
果假說有五非約展轉不墮無窮以此十二下初
正明也即涅槃三十七意南經三十四迦葉問觀業苦如來釋之經云智者復觀煩
惱因緣生於煩惱業因緣故亦生煩惱煩惱因緣復生於業業因緣故生苦苦因緣
故生於煩惱煩惱因緣生於有支有因緣故生苦有因緣故生有有因緣故生業業
因緣故生煩惱煩惱因緣故生苦苦因緣故生苦善男子智者若能作如是觀當知
是人能觀業苦遠公釋云此就五世以明因緣謂過去過去有二支煩惱因緣生煩
[037-0287b]
惱者從彼過去過去煩惱生於過去無明也業因緣故亦生煩惱者從彼過去過去
業行生於其次過去無明其次過去亦立二支煩惱因緣復生業者過去無明生於
行支業生苦者謂從前行生現識支現在世中立其四支苦因緣故生煩惱者謂於
現在五果起於愛取煩惱因緣生於有者從現愛取起現有支有因緣故生苦者從
現有支生未來生死支有因緣故生有者從現有支生未來有現在世中善惡二業
為同類因生未來善惡業故其次未來出於三支有因緣生業者未來業行前後相
生業因緣故生煩惱者從未來世所造業起未來世潤生煩惱煩惱因緣生苦者從
未來世潤生煩惱生於未來未來生支未來未來唯立一支苦因緣生苦者從彼未
來未來生支生彼世老死支也釋曰以上䟽文對此經釋於義可了但䟽文稍畧此
依三世下二釋妨謂有問言若過去無明更依過去則前無始未來老死更生未來
老死之果則未來無窮則無明非無因老死非無果有無窮過故今答云今依推過
去無明非墮自然復因宿習未來不得對治則苦果無窮因果相關故有五世五世
之外更不關涉故非無窮若約三世輪環無無窮過二依三世三依

二世四依一世前後建立並如初門中辨
五同時異體六同時同體即如此文。
[037-0288a]


二約大悲隨順觀中即當第二餘處求解
二約大悲下此文有六一標觀名故論徵云云何餘處求解脫耶謂是
凡夫愚癡顛倒常應於阿頼耶識及阿陀
那識中求解脫反於餘處我我所中求解
脫故。


經明唯是一心則心外無我法當於一心
中求經明唯是下三以論意引經而為對治於我等中求為非於心中求為是
亦同淨名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
亦同淨名下四引例為釋即問疾品因問空室之由尋末歸本有三重問答一問空
當於何求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答曰當於諸佛解脫
中求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然尋古釋畧有三意
第一意云執見乖空則顯空非是見佛解脫中無見則知見非解脫眾生心中無佛
解脫當知諸佛解脫中則非眾生親契空矣即生公意二云空智因於見生則空智
無性無性故智空諸佛解脫而有邪因正生邪亦空矣諸佛解脫因悟眾生心行則
解脫空矣三者約其空體無二所以互求理無不通此意近於今經今經正明於真
[037-0288b]
妄心求見妄性空悟本真體如下當釋言阿頼耶此云藏識

能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見愛等
執藏以為自內我故此名唯在異生有學
阿陀那者此云執持執持種子及色根故
此名通一切位此二即心之別名論主意
明心含染淨故雙舉二名釋一心義言阿頼耶
者五會釋論文然唯識第三明第八識總有七名故彼論云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
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謂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或名阿陁那
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或名所知依能與染淨所知諸法為依止故或名種
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此等諸名通一切位釋曰前名心者望種積集
此種子識唯望能生故不立也次論云或名阿頼耶攝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
我見愛等執藏以為自內我故此名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
執藏義故釋曰然準頼耶有三藏義故上論云此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與
雜染互為緣故有情執為自內我故釋曰言互為緣即具能所二藏一能持染種種
名所藏識是能藏謂現行異熟能持種子二是雜染法所熏所依則染法名能藏此
[037-0289a]
識為所藏起信䟽云又藏自體於諸法中大乘法師云謂由七轉識熏成種子識體
與種子無異性故亦隨所藏種子不離轉識藏在轉識中又為第七之所執藏今但
出二義闕所藏者約通無漏不說所藏次論云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
熟果故此名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非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法故釋曰此通二
乘無學十地菩薩以如來唯善無無記故次論云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
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菩薩二乘及異生位持有漏種可受熏習未得善淨
第八識故釋曰非煩惱依故名無垢今論唯舉二名者頼耶意在唯染阿陁那意在
通淨畧舉一對通為所求之處其理巳同故䟽云論主意明心含染淨求義

云何若有我執成阿頼耶若我執亡則捨
頼耶名唯阿陀那持無漏種則妄心斯滅
真心顯現故下偈云心若滅者生死𥁞即
妄滅也非心體滅求義云何下六別釋求相即示二無我觀先舉
迷若我執亡下後明悟即捨頼耶名者唯識云阿羅漢位捨以三藏中無我愛執藏
故羅漢捨若約菩薩義當八地已出三界言妄心斯滅真心顯現者即起信意前䟽
已引故下偈下引證先引當經具云了達三界依心有下二因緣亦復然生死皆由
[037-0289b]
心所作心若滅者生死𥁞次云即妄滅也非心體滅者即暗引起信成經滅義故彼
文云但心相滅非心體滅楞伽亦云若阿頼耶滅不異外道斷見戲論前䟽已用


三約一切相智觀即當第二依止觀明此
緣集依於二種一依第一義已如前說二
依心識即是今文前唯約淨此通染淨依
義如前又前即依真起妄此則顯妄依真
即當第二者䟽有二解唯依第一義故唯約淨此明有支依持故通染淨第二解中
依真起妄者不了第一義諦名無明等故顯妄依真者十二因緣皆依一心如是而
立故。】


「佛子此中無明有二種業一令眾生迷於所
緣二與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種業一能生
未來報二與識作生起因識亦有二種業一
令諸有相續二與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
二種業一互相助成二與六處作生起因六
處亦有二種業一各取自境界二與觸作生
[037-0290a]
起因觸亦有二種業一能觸所緣二與受作
生起因受亦有二種業一能領受愛憎等事
二與愛作生起因愛亦有二種業一染著可
愛事二與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種業一令
諸煩惱相續二與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種
業一能令於餘趣中生二與生作生起因生
亦有二種業一能起諸蘊二與老作生起因
老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根變異二與死作生
起因死亦有二種業一能壞諸行二不覺知
故相續不絕。」


【第三自業助成中亦三初約相諦觀者此
下二門即當因觀因觀有二一他因觀二
自因觀第三自業助成者然雜集論名建立支業各具二業故全同今經
遠公云行望無明異故名為他因從前無
明生後無明名為自因。
[037-0290b]


他因小通自因有妨以論云自因觀者離
前支無後支經言無明因緣能生諸行故
他因小通下三辨違以知無明異行故許其通而又不知無明望行具自他義但為
他因故云小通耳言自因有妨者以違論故論主既引無明因緣生行證離前支則
無後支明以無明為前行為後矣况自因緣內無有無明生無明支今謂他

因者全頼前支生後支故此揀自性故大
悲觀中揀於冥性一切相觀名為方便唯
從無明生於行故名為自因此揀餘因能
生於行亦猶於酪定從乳生不從石出故
大悲觀破於自在等因一切相智顯因緣
相故三觀取意小異文旨大同諸德不尋
論文妄為異釋故入悲下二引二觀為證大悲觀中冥性即外道之
自生與自性義同故以他因破其自生自生即外道從他生義故以自因破其他生
一切相智中他因乃前為後之方便自因即為因緣之相此義極顯故舉酪喻正喻
自因亦喻他因酪不從自生必假乳為因故此則乳為酪家他因以乳非酪必要從
[037-0291a]
乳生不從滿石等生故乳為酪家自因以若不要從乳生者因同非因故若無他義
乳即是酪俱失因果三觀取意下第二總結由大同故得引為證諸德下結彈然自
因他因即俱舍等此有彼有此生彼生俱舍第九云云何世尊說前二句(此問也)論答
云謂依此有彼有此生彼生於緣起决定故如餘處說依無明有諸行得有非離無
明可有諸行又為顯示諸支轉生謂依此支有彼支得有由彼支生故餘支得生又
為顯示三際轉生謂前際有中際得有由中際生後際得生又為顯示親轉二緣謂
有無明無間生行或展轉力諸行方生有餘師說如是二句為破無因常因二論謂
非無因諸行可有亦非由常自性我等無生因故諸行得生若爾便成前句無用但
由後句此生彼生能具破於無因常因等故軌範師釋此二句為顯因果因果不斷
及生(云云)有釋為顯因果住生(云云)釋曰上皆論文今當會釋此即雜集等及上經中是
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起即生義已如前釋今且會二因前支有故後支
得有即自因義以要不離前方有後故此生彼生即他因義此支生時彼支別故故
前第四釋此有彼有為親因此生彼生為展轉因展轉者即是他義要從前支即是
自義若望大悲隨順觀則前第五為破二因義甚相順以自因破無因酪要因乳故
以他因破於常因必假他因非自性等故是則先破二因未為失意既今經意順上
[037-0291b]
論意自他昭然則諸古德非獨闕尋本論亦不見於他論意旨今此一門

即他因觀經明各有二業則一是自業二
是助成而並云他者特由無明迷於所緣
方為行因若了所緣寧起妄行又初明自
業顯是他義二明生後顯是因義餘十一
支倣此思凖今此一門下二別釋此段於中有二先以二業釋他因義
此有二釋前合釋以自業之他助成後支之因二別配二字可知然生起

之因即增上緣以緣名因從通義說然生起下
二別釋經文先釋助成經中助成唯增上緣而云作生起因者從通相說別則因親
緣踈通則因即是緣故俱舍中四緣攝於六因論云說有四種緣因緣五因性等無
間非後心心所以生所緣一切法增上即能作若唯識論亦攝十因以為四緣六因
十因前䟽已說今意但顯通耳於四緣中諸支相望增上

定有故緣起經及此文中唯明有一餘之
三緣有無不定故略不明於四緣下二廣顯差別即唯識
緣生中諸門分別內四緣分別門䟽多依彼就文分四今初總顯具闕彼論具云諸
[037-0292a]
支相望增上定有餘之三緣有無不定契經依定唯說有一釋曰對䟽可知然增上
體寬故皆定有餘三緣局故有無不定謂愛望於取有望於

生有因緣義以愛增為取識增為有故若
說識支是業種者行望於識亦作因緣餘
支相望無因緣義而集論說無明望行有
因緣者依無明時業習氣說無明俱故假
說無明實是行種瑜伽論說諸支相望無
因緣者依現愛取唯業有說上四位相望
明有因緣初二定實次一不定後一假說
謂愛望下初愛是取家因緣者夫言因緣要辨體親生既愛增為取則愛是取種能
生現取故為因緣識增為有者有無別體由愛取潤五種成有有即識種生支即識
現行識種有生現故有得是生家因緣若說識支下二依不定此是唯識會對法意
若以識種為識支行非識親因今以業種為識支故行得為識之因緣此則現行為
種因緣識是業種如初章辨而集論下四會通他論先會集論即第四卷先標彼有
後依無明下顯其有義明是假說謂依無明俱時之思業之習氣與無明俱假說業
[037-0292b]
種以為無明實是行種生行現行耳然集論中名建立支緣論云建立支緣者謂習
氣故引發故思惟故俱有故建立支緣隨其所應依四緣相建立支緣且如無明望
行前生習氣故得為緣由彼熏習相續所生諸業能造後有故一當於爾時現行無
明能引發故為等無間緣二由彼發差別諸行流轉相續生故思惟彼故為所緣緣
三以計最勝等不如理思惟緣愚癡位為境界故彼俱有故為增上緣由彼增上緣
力令相應思顛倒緣境而造作故四如是一切隨其所應令𥁞釋曰上於無明望行
具作四緣既例一切令𥁞當知則十二支皆具四緣大乘法師釋曰此唯識論依於
別體故互有無彼依分位故得皆具彼以無明為法之式例於餘支今唯識論且偏
會之釋曰此大乘法師意似明唯識不曉彼意不合唯會無明與行故下䟽云既約
因言已合餘三則皆具四瑜伽論下二會大論第十說有三緣無有因緣上牒大論
從依現愛取下會上有義大論言無上具說有上有四位不定假說此不須會但會
二位實有因緣也依現愛取者會前愛望於取有因緣義彼以愛增為取種生現故
得為因緣今以現行之愛望現行取非從自種安得因緣言唯業有說者會前有望
於生得為因緣前以識種起生現行得為因緣今以業種為有而起於生業非識體
但為增上安為因緣故瑜伽云何故相望皆無因緣答因緣者自體種子因所顯故
[037-0293a]
今現行愛取非是種子以業望生非自體故大乘法師云若無此論難解瑜伽上四
位下第二料揀非唯識論是䟽意耳尋上可知無明望行愛望於

取生望老死有餘二緣並以現行相望無
間引生故行等思心可反緣故有望於生
受望於愛無等無間有所緣緣以種望現
故所生現行却緣種故餘支相望二俱非
無明望行者二辨餘二緣自有三義初三位具二先舉論文從並以下䟽釋並
以現行相望總出有二緣所以言無間引生者明有等無間緣謂等無間緣要是現
行心心所法前念謝滅引生後念故無明心心所滅引行思心愛心所滅引起取心
此中愛支亦約現行生及老死但是識與名色增長衰變增長心滅引生衰變故此
三位有等無間言行等思心可反緣故者明有所緣緣等者等於取及老死謂行之
思可得反緣前無明支故無明支即是行家所緣緣也二取亦心所故得緣愛愛是
取家所緣緣也老死心所可緣於生生即老死所緣緣也皆言反緣者後支緣前故
有望於生者此即第二二位相望但具一緣此上論文以種望現下釋上等無間義
以等無間要是現行心心所法相引生故今有是種子生是現行安得有之受亦種
[037-0293b]
子愛是現行故非無間所生現行者釋有所緣緣義生是現行能緣有種愛是現行
能緣受種故有及受為所緣緣餘支相望者三明全無二也餘支者即更有六位相
望總無二緣謂行望識識望名色名色望六入六入望觸觸望受支取望有支所以
無等無間者其果皆非現心心所相引生故謂識等至受皆是種子有亦種子行為
識因取為有因雖是現行所生識有即是種故非等無間所以非所緣緣者既非現
行心心所法何有緣慮此中且依隣近順次不相雜

亂實緣起說異此相望為緣不定以其逆
順各有次第及超間故此中且依下三結例無方亦唯識論
意於中有二先舉論文然其論中乃有四重一依鄰近則異隔越或唯越一越二越
多二依順次則異逆次唯將無明作行之緣不以行為無明緣等三依不相雜亂異
於雜亂若集論說以無明望行乃取無明其中行種而為無明故是雜亂四依實緣
起說者異於假說如向無明俱時業之習氣實是行種假說無明後之二義大同小
異異此相望者即異上四義是向鈔中所異是也既異隔越等故䟽云以其逆順各
有次第及超間故且約第一隔越者如無明與識等五及有但一增上唯能生起彼
種子故無明與愛取老死為二緣謂所緣緣增上緣餘一切緣凖此可知二約逆次
[037-0294a]
者亦有鄰次隔越今合說之老死與生愛取行無明為二緣謂所緣增上餘但增上
三若相雜亂有二一順二逆順中有鄰次隔越如對法前無明望行是隔越與前實
緣不殊亦約識等五種而說若約當生隨其所應逆次之中有鄰有間此應思準上
約緣起說此約增上說然有遠近乃至諸支一一應作然此中識等五依當起位諸
支隔越逆次超間相雜為緣一一思凖為緣既多義不同經

約揀要從定有說又約因言已含餘三為緣
既多義下四會通經意於中有二先明經中但有增上總言為生起因故若雜集六
因名成起相非謂鄰近緣如無明望行由此無間生當有故又約因言者二總明具
四如雜集說兼約位故但言生起因不定增上故若瑜伽意生起即是增上緣耳故
論問云若諸支相望無因緣者何故說言依因果體性建立緣起耶答依增上緣所
攝引發因牽引因生起因故說名為因故大乘法師釋云即以此文證生起因唯說
增上緣然生起因若別說者十因之一言十因者瑜伽三十八菩提分品云一隨說
因二觀待因三牽引因四攝受因五生起因六引發因七定別因八同事因九相違
因十不相違因謂一切法名為先故想想為先故說是名彼諸法隨說因觀待此故
此為因故於彼彼事若求若取此名彼觀待因如觀待手故手為因故有執持業觀
[037-0294b]
待足故足為因有徃來業觀待節為因故有屈申業觀待飢渴為因故於諸飲食若
求若取隨如是等無量道理應當了知觀待因相一切種子望後自果名牽引因除
種子外所餘諸緣名攝受因即諸種子望初自果名生起因即初種子所生起果望
後種子所牽引果名引發因種種異類各別因緣名定別因若觀待因若牽引因若
攝受因若生起因若引發因若定別因如是諸因總攝為一名同事因於所生法能
障礙因名相違因此障礙因若闕若離名不相違因餘如彼釋下次復云此一切因
二因所攝一能生因二方便因當知此中牽引種子生起種子名能生因所餘諸因
名方便因釋曰意明三五是能生因次即云因復有四種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
緣緣四增上緣當知此中若能生因名為因緣若方便因是增上緣等無間緣及所
緣緣唯望一切心心所法前生開導所攝受故所緣境界所攝受故方生方轉是故
當知等無間緣及所緣緣攝受因攝餘如彼論廣明釋曰彼論中十因別義今云生
起因即十因中第五因也即增上緣今䟽依通更以別理前能生後或親因生或是
增上或等無間或為所緣通云生起如分位緣生位位五蘊故容具四緣如上集論
說耳十因之義唯識廣明四緣之義廣如二論今但畧知名目大意以消經耳

十二支各初自業不異前之二門論主唯
[037-0295a]
解老死二業者以此難故舉一例諸然無
明無因老死無果故前十一各與後支為
生起因老死無果與誰為因經文意顯與
無明為因則無明非無因老死非無果故
云不覺知故相續不絕不覺知者即無明
也是以十二因緣猶如循環如汲井輪無
有斷絕反顯若能覺知則無復生死論主
總以二業為後生因故云壞五陰身能作
後生因以不見知故能作後生因意明前
陰但滅則後陰生故初為因後意不知即
是無明無明為因則十二支相續不絕不
見此意徒自云云其十二支下二釋自業於中先指前不欲繁詞
故五不見下五結彈古釋遠公云不知雖是無明死支為主攝屬死支如似生時亦
有結業名為生支即是云云不見論意若以一支兼餘支者則須無明遍於十二何
獨死中偏說無明今明老死能生無明故為此釋諸德既昧故曰云云二約

[037-0295b]
大悲隨順觀四觀之中此下四段明第三
異道求解脫。


論云顛倒因有三種性因自在因苦行因
及無因此有四因如次四門破之前三是
邪因故併云顛倒此有四下先總釋也為揀濫故昔人見論云顛
倒因有三種後列乃四或欲合前二以應前三不知上三是邪因故併云顛倒後一
自是無因邪因無因合成四過耳一性即冥性謂僧佉計

此為所知因謂知此冥性即得解脫故前
云異處求解脫顯其理非此中雖云所知
意取行非一性即冥性下二別釋四因初性因中先正釋後前云下對一
心門揀濫所以揀者由此冥性是其外理今云行非者取其能知得解脫故名為行
僧佉之計廣如玄中二即迦羅鳩䭾計自在天為所

求因謂自在天瞋眾生受苦自在天喜眾
生受樂求其喜故二即迦羅等者此即名也姓迦旃延言計自在
天者涅槃第十七吉德大臣之所師事謂闍王言如王所言世無良醫治惡業者曰
[037-0296a]
今有大師名迦羅鳩䭾迦旃延一切知見乃至云為諸弟子說如是法若人殺害一
切眾生心無慙愧終不墮惡猶如虛空不受塵水有慙愧者即入地獄猶如大水潤
濕於地一切眾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自在天喜眾生安樂自在天瞋眾生苦惱一
切眾生若罪若福乃是自在之所為作云何當言人有罪福譬如工匠作機關木人
行住坐臥唯不能言眾生亦爾自在天者譬如工匠其木人者譬眾生身如是造作
誰當有罪如是大師今者近在王舍城住唯速徃詣若得見者眾罪消滅王即答言
審有是人能滅我罪我當歸依三刪闍夜計苦行為所修

因但修苦行以酬徃業則得解脫故三刪闍夜
者即名也是毗羅胝之子涅槃中云實德大臣為闍王說云刪闍夜為諸弟子說如
是法一切眾生若為王者自在隨意造作善惡悉無有罪如火燒物無淨不淨下取
意引如地普載如水俱洗如風能吹乃至云如秋髠𣗳春則還生雖復髠研實無有
罪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此間命終還生此間以還生故當有何罪一切眾生苦樂果
報悉皆不由現在業果因在過去現在受果現在無因未來無果以現果故眾生持
戒勤修精進遮現果惡以持戒故則得無漏𥁞有漏業以𥁞業故眾苦得𥁞眾苦𥁞
故便得解脫唯願大王速徃其所四無因即耆多計眾生

[037-0296b]
不由因得萬法自然若知此者便得解脫
四無因者阿耆多名也趐舍欽婆羅弊衣也亦有云阿耆多趐舍皆名也即悉知義
大臣所師經云阿耆多一切知見(云云)告諸弟子作如是言若自作若教他作若自斫
若教他斫若自炙若教他炙若自害若教他害若自偷若教他偷若自婬若教他婬
若自妄語若教他妄語若自飲酒若教他飲酒若殺一村一城一國若以刀輪殺一
切眾生若恒河已南布施眾生恒河已北殺害眾生悉無罪福無戒施定等上已釋
竟䟽因此便引涅槃餘之三師第四無所畏大臣師尼健陁若提子告諸弟子言無
善無施無父無母無今世後世無阿羅漢無修無道一切眾生經八萬劫於生死輪
自然解脫有罪無罪悉亦如是如四大河所謂辛頭河恒河博叉私陁悉入大海無
有差別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得解脫時悉無差別五藏德大臣所宗即未伽梨俱賖
離子為諸弟子說如是法一切眾生身有七分何等為七地水火風苦樂壽命如是
七法非化非作不可毀害如伊師迦草安住不動如須彌山不捨不作猶如乳酪各
不諍訟若苦若樂若善不善投之利力無所傷害何以故七分空中無妨礙故命亦
無害何以故無有害者及死者故無作無受無說無聽無有念者及以教者常說是
法六即日月稱大臣所宗富蘭那說如是法無黑業無黑報無白業無白報無黑白
[037-0297a]
業無黑白業報無有上業及以下業已上畧明六師之計廣如諸論眾生於

上邪因無因異道中求經欲以正折邪故
舉四門令於中求不應於上邪見中求此
門即破冥性謂因緣有支各二種業而能
生彼因緣事不由冥性故斷前支緣則後
支不續一生之中便得解脫汝之冥性縱
八萬劫知亦無脫期。


三約一切相智觀即當第三方便觀謂因
緣有支各有二業為起後方便若滅前前
即不生後後是解脫方便三約一切相智觀然論但云因
緣有支二種業能起因緣事故今䟽乃義加解脫方便又二業中經文後一為起後
因䟽意云若無自業何能起後故云二業為起後方便第四不相捨

離中三門同前初約相諦即當自因觀自
因之義已見上文第四不相捨離門自因之義下相先指前章䟽
云唯從無明生行等名自因是也又論云自因觀者無明

[037-0297b]
等自生因觀緣事故謂離前支無後支故
如不離無明有行等則無明唯是行自因
也以是自故令行不斷以是因故但云助
又論云下二引論廣釋於中亦二先標即論主生起之文引論不𥁞此下更云
何者是無明等因緣行不斷助成故釋曰此是論宗先舉經釋成自因以易故不引
又與下廣釋義同故畧不引然無明等自生因觀是自義緣事二字是其因義謂離
前支下第二廣釋即下釋經論文釋自因義然具足論云自因觀者不相捨離觀故
離前支無後支觀故不離無明則成行觀若不離無明有行者不應言無明緣行若
離無明有行成者異則不成是故偈言眾因緣生法是則不即因亦復不異因不斷
亦不常釋曰今䟽以言間論釋之對文可見今更委釋此中䟽取論意但以不即不
離成自因義不即故因義成不離故自義成於中䟽文有其三叚一順釋明要具不
即離義自因方成然文但有不離之言意則已有不即之義於中離前支無後支者
以義標次如不離無明有行等則指經釋成並同論文但初門不相捨離之言中間
加一如字即出彼論從則無明唯是行因是䟽釋論意成其自義以是自故下結成
二義謂自及因義即是論經然今經文一時並舉不斷助成若論經文亦各別歷十
[037-0298a]
二因緣云是中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令行不斷助成故行緣識者行因緣故令識
不斷助成故等今初論意云以無明令行不斷為自義助成是因義助成是不即令
不斷是不離故上標云自生因觀是自義緣事是因也自生因觀即令行不斷緣事
即是助成若唯不離無明有行則成太即不應

言無明緣行若全離無明有行則成太離
無明則非行因故論云異則不成若唯不離下第
二反釋太即則無明即行不得言無明與行為緣太離則無明不干於行何殊色於
行耶不即不離則名自因亦二義成矣故論

主引中論偈云眾因緣生法是則不即因
亦復不異因非斷亦非常初句汎舉也次
句以是所生非能生故亦復不異因者從
於能生生所生故非斷亦非常者不即故
不常不異故不斷又不即因故果不斷因
不常不異因故果不常因不斷又以不即
故因果俱不斷不異故因果俱不常非無
[037-0298b]
因常故又亦反此非相續常故又以不離
是不即故即不常為不斷思之不即不離下結示正
義於中有二先標言二義成矣者即不斷助成之二義初句泛舉下䟽釋切句泛舉
一切因緣生法非局此十二因緣二三兩句明不即離第四一句結歸中道非斷常
義初一是總正是因滅不常果續不斷之義故云不即故不富即乃因至於果便墮
於常言不異故不斷者從因生果是果續義故是不斷異則果不續因便墮於斷次
下三義於此開出而取意別又不即下第二意於不即不離二義之上各成不斷不
常初言不即因故果不斷因不常者不即則有果故果不斷因不與果俱故因不常
次云不異因故果不常因不斷者果從因生故果非常不異則因能生果故因不斷
此上因果交絡明不斷常又以不即下第三又以不即故因果俱不斷等者當一句
上即具不斷不常不即有因有果故俱不斷不異故因果俱不常者此義難見故釋
云非無因常不異則果從因生故非無因常不即則因由果顯亦非無因常然無因
常乃有二義一如涅槃云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是故無常如來佛性虛空
不從緣生是故為常則是真常非此所明二者外道所計微塵世性前無有因故說
為常此是邪常是今所揀又亦反下第四又亦反此應云不即故因果俱不常不異
[037-0299a]
故因果俱不斷不斷義易故史不釋謂不異則從因有果俱不斷滅不斷不常不常
難見故今釋云非相續常者若即因者因則至果如泥至瓶此因則當果即是因果
亦相續常也此常則是邪見故今揀之前不斷相續則是正義以果續不斷故又以
不離不第五合不即不離及不斷不常以為一致上五釋中初一望次三即從總開
別此一望前四即合於前開故令思之以成深觀。】


「佛子此中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者由無
明乃至生為緣令行乃至老死不斷助成故。」


【文中先順後逆順中而論云無明有二種
一子時二果時是中子時者令行不斷有
二種義故緣事示現者子是種子果是現
行現行之果雖前已謝故不取之種子續
故令行不斷能助成行故取子時亦可初
起無明名之為子遷至行時名之為果由
前等引之力令行不斷助成行故偏取子
時餘十一支皆有二時例此可了一子時下即釋
[037-0299b]
自因自因之義前巳廣引今但釋論子果之言䟽中二釋正順論意亦順涅槃第二
十九師子吼問陰無繫者云何繫縛佛答以煩惱鎻繫縛五陰因此便說名色繫縛
眾生繫縛名色等師子吼難云若名色繫縛者阿羅漢未離名色亦應繫縛佛答云
善男子解脫有二種一子斷二果斷言子斷者名煩惱斷未斷果故名果繫縛又引
油燈以喻煩惱眾生釋曰此明為因義邊名子羅漢斷煩惱因未脫果縛故似後義
以論言無明有二是則為因之時即是前支能起於後若前支至後但有種子非是
正發後支之因故取子時子即因耳故論云是中子時者令行不斷有二義故以自
體助成二義皆屬前支故而名因為子者如穀子生芽故果即是行行時有行俱無
明非發業者故不取之餘支例然皆以前支為後支緣令後不斷助成後支故䟽正
意在其後解。】


「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者由無
明乃至生不為緣令諸行乃至老死斷滅不
助成故。」


【後逆觀論云先際後際滅中際亦無後逆觀論
云下有二先引論然經文中亦歷十二云無明滅故則行滅無明因緣無行滅不助
[037-0300a]
成故行滅故則識滅行因緣無識滅不助成故等而論云先際後際滅中際亦無者
意云若前際無明行無中際五果則無後際愛取有無中際苦果後更不生總顯無
因則無果義而謂愛取有為後際者即次第六叚三際輪廻門中將愛取有以因從
果名後際是故不說者十二因緣不出三際過

未既無中豈得有是故不說有不斷助成
義又不說者滅則滅前諸義故不假說子
果等殊是故不說下此釋上論是故不說之言而有二釋前約經明故云不
斷助成後約論意故云不說子果二約大悲隨順觀破顛

倒因中以自在天為眾生因今以無明等
為行等因尚不從於餘支豈得從乎自在
三約一切相智觀即當第四因緣相觀有
支無作故者既由前前令後後不斷助成
後後則後後無性何有前前能作後後即
以無作為緣之相是種智境三約一切下三種緣生中
無作緣生也三種緣生者如十藏中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無作緣生是事起故是
[037-0300b]
事起是無常緣生無明緣行是勢用緣生今前二觀是無常義今是無作又無常義
初門已明勢用一門遍於前後亦廣在初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七之四


音釋




兵加切音去神名

音駝
[037-0301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七之五 約十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佛子此中無明愛取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不
斷是業道餘分不斷是苦道。」


【第五三道不斷一依論相諦中六觀之內
名攝過觀謂以三道攝十二支則顯有支
但攝於苦因果過患業惑是因苦即是果
亦有順逆名攝過觀者即唯識論惑苦相攝門初順觀中文
含二義一約三世則過去無明現在愛取
名為煩惱雖同煩惱過去迷於本際與無
明名現在牽生後果由於愛取過去下約強弱分別
過迷本際建立生死強愛取引果強從其本末隱顯互彰行

有是業者宿業名行現業名有雖同是業
過去已定當相名行未來未有業能有之
[037-0301b]
功能立稱現在五果未來二果同皆是苦
現報巳定當相受名未來未起從過患立
若約二世前十同世則煩惱有二能發能
潤雖諸煩惱皆能發潤於發業位無明力
增潤業受生愛取力勝各偏受名以無熏
發唯一無明數數溉灌故分愛取從其本末下二
本末分別無明是本過去說之愛取是末現在說之前則約用此則約體此亦俱舍
以略攝廣中云三煩惱二業七事亦名苦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釋曰上二句正
以惑業苦攝十二下二句解妨謂有問云一種是惑何以前際唯一無明中際分成
愛取一種是苦何以後際唯二中具五耶故為此通後際二是略果前際一是略因
由中之五比知後二由中之二比前之一若更廣說便為無用但出略廣不出略之
所以唯識則有若約二世下是唯識論即釋能生後問答分別故彼論中前有問言
何緣𤼵業總立無明潤業位中別立愛取答曰雖諸煩惱皆能𤼵潤而𤼵業位無明
力增以具十一殊勝事故謂所緣等廣如經說於潤業位愛取偏增說愛如水能沃
潤故要數溉灌方生有芽且依初後分二愛取無熏𤼵義立一無明釋曰上皆論文
[037-0302a]
以論對䟽廣略可知然彼論問乃有二意一問立名不同一種是惑前立無明後立
愛取等二問廣略有異故問總立無明別立愛取故下答中具有二問先答立名不
同約勝劣門後要數溉灌下答中二問𤼵業潤業熏不熏故斯則出於廣略所以言
十一殊勝事者緣起經說一所緣殊勝遍緣染淨故二行相殊勝隱真顯妄故三因
緣殊勝惑業生本故四等起殊勝等能𤼵起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緣起法故五轉異
殊勝隨眠纏縛相應不共四轉異故六邪行殊勝依諦起增益損減行故七相狀殊
勝微細自相遍愛非愛共相轉故八作業殊勝作流轉所依事作寂止能障事故九
障礙殊勝障礙殊勝法故十隨轉殊勝乃至有頂猶有轉故十一對治殊勝二種妙
智所對治故故不說餘亦名𤼵業支言且依初後者謂愛取初後分愛取二以愛為
初取為後故其實有多現行潤也業亦有二未潤已潤未

潤名行初造作故已潤名有近生當有故
若總取識等種為所潤則亦苦攝故唯識
云有支一分是業所攝就苦七中五約種
說二約現行種位難知依當果位別顯為
五果位易了故唯立二並如前說業亦有二者亦
[037-0302b]
唯識論如初章說三道皆言不斷者謂從三煩惱

生於二業從彼二業復生七苦七復生三
故如輪轉如淨意菩薩十二因緣論廣明
三道皆言下亦是釋於始終之難顯無始終先正釋後引證前中從三煩惱生於二
業者從一無明生一行業從愛取二生一有業二業生七苦者從一行業生識等五
從一有業生生老死故十復生三者識等五苦生愛取二生死二苦生無明故上云
不了知故生死流轉如淨意菩薩者彼論偈與此相應偈云煩惱初八九業二及與
十餘七說為苦三攝十二法從三故生二從二故生七從七復生三是故如輪轉一
切世間法唯因果無人但從諸法空還生於空法若準俱舍亦為通難故論問云若
緣起支唯十二者不說老死果生死應有終不說無明因生死應有始成應更立餘
緣起支餘復有餘成無窮矣答云不應更立然無前過此中世尊由義巳顯云何巳
顯頌曰從惑生惑業從業生於事從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釋曰初句有二一從惑
生惑者謂從愛生取二從惑生業者謂取生有無明生行次句有一義謂從行生識
及從有生生皆從業生事第三句有二義一從事生事謂識生名色乃至觸生受及
生生老死二從事生惑謂受生愛義亦應有老死生無明上一事字即是能生下事
[037-0303a]
惑字即二所生從生二字兩遍用之第四句結釋酬難謂諸有支唯此十二道理足
矣上所引論文則小異義意大同。】


「前後際分別滅三道斷如是三道離我我所
但有生滅猶如束蘆。」


【後前後際下逆觀分二初明對治斷謂斷
前際無明行及後際愛取有則七苦不生
後如是三道下明自性斷故淨意云一切
世間法唯因果無人但從諸法空還生於
空法是則生滅因果如二朿蘆互相依立
不能獨成則知無性二我俱空如二束蘆者謂因果
互依初門已有但約識與名色互依今通十二因緣然要云束蘆者又取中空十二
因緣相有名生虛無名滅生滅假集亦如束蘆二約大悲觀中即

當破異道求中苦行因計謂以業惑而為
苦因欲求脫苦當斷業惑反修苦行是起
妄業計苦行心即是煩惱如是妄想寧是
[037-0303b]
解脫樂因計苦行心者正是邪見亦見取亦是愚癡上業此惑皆集諦
故是苦因非解脫因此亦即是宿作因外道並如前說三一切相智

觀中即第五入諦觀三道苦集諦故謂業
惑皆集故瑜伽云生老死現法為苦識等
五當來為苦者五約種說故唯識云十二
皆苦諦攝取蘊性故五亦集諦業煩惱性
故此則業惑通於二諦約其逆觀即滅道
諦滅分別心亦即道故三一切相智觀即第五入諦觀者䟽
有二釋前正論意又體三道即性淨三德涅槃佛

性一實諦故又體三道下二即天台意下都結中當更分別。】


「復次無明緣行者是觀過去識乃至受是觀
現在愛乃至有是觀未來於是以後展轉相
續。」


【第六三際輪迴初約相諦名護過觀謂說
三際護三過故三際不同諸教三說一依
[037-0304a]
唯識合能所引開能所生故前十現在後
二未來十因二果定不同世因中前七與
愛等三或同或異謂生報定同後報便異
若二三七各定同世如是一重因果足顯
輪轉及離斷常此則但以二世具十二支
不許三世兩重因果若爾云何三際今之
二果乃是前際十因之果三際不同下二釋三際唯識分
四一敘意合能所引者初二能引次五所引要一世故十因下正立直至斷常皆是
論文其生報定同後報便異是義釋耳此則下結成論意故彼論次云施設兩重實
為無用或應過此便致無窮釋曰言無窮者若愚前際說過二因更有愚於前前際
者二因猶少應更多說若謂愚於後際說二果者亦有愚於後後際者二果猶少應
更說多若爾下會通彼論成三際義二依智論俱舍生引俱

開初二過去次八現在後二未來故成三
世現八之中前五是果酬於過去後三是
因復招未來則二重因果各具三道可得
[037-0304b]
抗行二依智論下即第二釋言生引俱開者然俱舍中不說生引今約大乘又
對唯識合能所引故云俱開是故結云三道抗行謂無明行即是能生非要愛等潤
竟方能三依此經意明三世故開能所引為

前中際為遮前七定同世故復示無明迷
本際故二屬過去合能所生總為後際為
遮愛等但是潤故示因招果令厭因故以
因從果五屬未來則能所引生及所發潤
皆容互有經無生死者同許為果略不明
之論經具也明文昭然何為唯取二世不
受三耶三依此經者即第三釋即是大乘有三世義唯識判三為小乘者特
違至教言為遮前七定同世者即上唯識言為遮愛等但是潤故者所遮亦是唯識
論意今明愛等同無明行具𤼵潤等示因招果者正說以因從果所以示果過患由
愛等因應厭因故亦通妨難謂有問言前之二世當世以明何得未來以因從果答
意可知則能所下結示本義謂能引之二許有能生能生之三必有能引所引之五
通其所生而言容有者以大乘中雖說三世而於五果通種及現約為種邊但為所
[037-0305a]
引約現行邊即是所生未潤之二但名能引巳潤之二即名能生𤼵業愛等但名能
引巳潤愛等即名能生故皆容互有明文昭然者結彈唯識非不許其立二世義取
二非三故為非耳巳知大意次正釋文文有順逆

順中有二先明一徃三世後於是下明流
轉三世今初云無明緣行是觀過去者觀
有二義一觀現在生是過去二因所作二
則知識等是彼過去當來之果因果相屬
反覆相成如是方名見過去因義能防三
過言識乃至受是觀現在者亦有二義一
觀現在識等由過業得二復知識等能得
未來果報以不得對治依起愛等故現在
目覩故分兩向明其二義言愛乃至有是
觀未來者此未來因決得來果一徃定故
如是方名等者亦是遮難恐有難言經但說二支在於過去論主何為反覆相屬故
今答云要知過去因能招現果現果必從過去二因生方能護於先業等過如下當
[037-0305b]
釋現在等者此亦通難謂有問言前說無明行之二因唯對現在反覆相成今明現
在五法亦應反覆何因兩向故今答云前乘二因因謝過去故須對現以說彼因現
果已成方知彼因招果不失今之現在非獨酬於過去之因復依現招未來果故兩
向明之若更相成不異前二復應難言前說無明巳說現果酬於過因今何重說是
過去果此應答云前酬過去為成過去今說過招為成現在故非重也所以二法兩
向明之此未來因者上句釋成亦是通難謂有難言現在愛等從果名未過去無明
等何不從果而名現耶故今答云來果未至從果名未知其決得令其生厭過因巳
謝何得名現復應問言現在愛等從果名未現在識等應從因名過亦如向答未因
決得故從果名未現在巳得何要名過復應問言釋前過現反覆兩向今辨未來何
以但將因對果耶答前二經文直說過現不說相成故論相成今此經文經自將現
對於未來故論不釋一徃定者結成二義謂說一分三世名為一徃理數如是稱之
為定對下展轉故云一徃是一向理故二流轉三世者謂不

得對治復有後世於後世上轉生後世後
後無窮。


巳知三際云何護過謂外與內因緣之法
[037-0306a]
立三種過一者一切身一時生過何以故
無異因故此過從前自因而生謂既無自
在等而為異因唯無明行為識等因行有
多種何以不得六道齊生二者自業無受
報過何以故無作者故此過從於無作緣
生作者即我三者失業過何以故未受果
報業巳謝故此過從於無常緣生巳知三際下第
二護過於中有二先過一一過內文皆有三初標名二徵釋三辨所從所從是䟽標
釋皆論前之二過以前望後後之一過以後望前由無明行在報前故未受果報業
巳謝失果在於後望前之業以成過故此上辨過云何護耶

若見三際則能護之然過去業有三種義
故不得報一未作二作巳未潤三得對治
今無明緣行則顯巳作現識等五則顯巳
潤巳受愛取有三則知未得對治於巳作
業既有潤未潤殊斯為異因巳潤則受生
[037-0306b]
報未潤則受後報潤未潤殊豈得六道一
時齊受此為異因何用自在既自造異因
自招二報非他身受何言自業無受報耶
假者自造何用我耶若巳作業不得對治
潤則便主知業不失因雖先滅勢力續故
現見得報不可言失三過度矣然過去下初泛明不
受報業今言一未作者此言難解謂若未作則未名業故今依瑜伽其未作業名為
不作論第九云不作業者謂若不思業若不思巳不起身業語業釋曰據此不作即
任運所起非故意思設爾有思又無思已不起身口故不受報故九地釋表無表業
云作無作作即身口無作即意如殺盜等心雖欲作不形身口故不受報若全不作
名不受報何要待言又何得論云業有三種不受報耶不作即無業故二未潤可知
而論但云作巳未得報其未潤言是䟽義加三得對治者即瑜伽中名不增長業不
增長業總有十種一夢所作業二無知所作業三無故思所作業四不利不數所作
業五狂亂所作業六失念所作業七非樂欲所作業八自性無記業九悔所損業十
對治所損業除此十種所餘諸業名為增長今無明下二舉今經明得報義於中有
[037-0307a]
二先正明對前三不得報今無明緣行則顯巳作者此揀第一未作業也既為無明
所𤼵之行此行要是能感當報故非向來不思之業現識等者則前無明行等巳得
潤竟故今受果此則過去二因巳含𤼵潤愛取有者謂若得對治不應依現更起愛
等此後更有論反釋云若斷愛取雖有作業則無明行不能生有釋曰則顯現在亦
有無明與行是所潤等觀此論意則過二因具於𤼵潤但舉𤼵業之名現在愛等亦
有𤼵潤但顯潤名故上䟽云皆容互有思之亦可現在愛取不潤過去後報之業故
不能生有於已作下第二結酬外難上立三過語雖影略總相皆由無異因故異因
即我今明不要我為異因即巳造巳潤不得對治而為異因此語是前說過後論論
出三過竟云此三種過以見過去世等異因故受生報等差別故釋曰上論總出其
過總明答之今出過所以竟方用結酬巳潤則受下四正明護過三過即為三別今
初雖一身中具六道業潤者先受那得一時此即巳潤異因既自下護第二過二報
即是生報後報此即巳造為異因若巳下護第三過即不得對治為異因言勢力續
故者小乘則是後後連持大乘則是巳熏成種後能得果故云勢力三過度矣者結
。】


「無明滅行滅者是觀待斷。」
[037-0307b]


【後無明滅下逆觀即得對治義此滅則彼
滅是觀待斷又因觀能滅揀自性滅故云
觀待。


然十二緣三世並備但隨化迹隱顯分三
令知過去因招今苦器今斷愛等當果不
生則愚癡絕命於慧刃愛水焦乾於智火
高羅四開於六趣無生超逸於八極矣然十
二緣下第二結示謂過去二因即含有愛等能潤業等必依過去識等上起始生終
死等過具十二矣現七果上起𤼵潤等現亦具矣然七事中五即生死而總別分故
說具七當雖說二同現亦具二必有五及起因故是以上言皆容互有並如前說故
言但隨化跡隱顯分三從令知下出隱顯意義如前說則愚癡下是逆觀意以智慧
劒破𤼵業惑以智慧火乾於現在潤業愛取則七苦不生能所引生即四面網此即
史記書湯出遇畋捕者祝云自天而下從地而出四方來者皆入吾網中湯見之歇
三面網祝云可上者上可下者下可東者東可西者西可南者南可北者北負吾命
者入吾網中顯法令寬也今亦不留一面故曰四開皆證無生若鳥出網以適八方

[037-0308a]


二約大悲隨順觀治異道求中無因之見
示三際因果既先際二是中際五因中際
之三是後際二因若無如是等事眾生亦
無斯因有矣何得言無。


三約一切相智中當力無力信入依觀論
云先中後際化勝故謂此三際為因義邊
皆名有力為果義邊名為無力若約三世
前際於現五有力於當二無力中際愛等
於當有力於現無力以斯三際化彼凡夫
令信入依行化中之勝如是窮究為種智
謂此三際下次於中有三一釋力無力二以斯下釋信入依義三化中下釋化
勝籠取三際方顯化勝亦是瑜伽緣起差別故瑜伽云緣起差別云何謂於前際無
知等如經廣說於前際無知云何謂於過去諸行等起不如理分別謂我於過去為
曾有耶為曾無耶曾何體性曾何種類所有無知等亦即俱舍云說前後中際為遣
他愚惑故彼論云契經何故唯說有情故有上偈釋云世尊為遣三際愚惑故說緣
[037-0308b]
起唯約有情問如何有情前際愚惑謂於前際生如是疑我於過去世為曾有非有
何等我曾有云何我曾有釋曰此有三疑初疑我有無二疑我體性為即蘊我離蘊
我耶三疑我差別為當常我無常我耶問如何有情後際愚惑答謂於後際生如是
疑我於未來世為當有非有何等我當有云何我當有釋曰三疑如前但曾當有異
耳問如何有情中際愚惑答謂於中際生如是疑何等是我此我云何我誰所有我
當有誰釋曰此有四疑何等是我者疑我自性也此我云何者疑我差別也我誰所
有者疑我因也謂此現在我過去誰因所有也我當有誰者疑我果也謂我當有誰
果也為除如是三際愚惑故經唯說有情緣起以契經說苾芻諦聽若有苾芻於諸
緣起巳生諸法能以如實正慧觀見彼必不於三際愚惑謂我過去為曾有非有等
釋曰大小論殊其旨皆一今三際無我斯惑自亡故以三際化彼凡夫除其我愚信
入無我修無我行為化之勝第七三苦聚集初約相諦

即當六觀之中第五不厭厭觀論云厭種
種微苦分別所有受皆是苦故此約微細
行苦又云及厭種種麤苦故此約壞及苦
苦皆凡夫不厭菩薩厭故又初微苦二乘
[037-0309a]
不厭菩薩亦厭二乘雖知捨受行苦不窮
委細有無量相及變易苦故云不知二乘下通
妨恐有問言四禪巳上皆唯行苦二乘巳超何言不厭故有此通此有二意一約界
內無即涅槃十二云苦有無量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二及變易苦謂出三界究竟
無餘故。】


「復次十二有支名為三苦此中無明行乃至
六處是行苦觸受是苦苦餘是壞苦。」


【文中亦有順逆順中從相增說以配三苦
前五遷流相顯名為行苦觸受二支觸對
生苦故云苦苦餘但壞樂故名壞苦老死
壞生亦名壞苦順中自有三門一隨相增減門二實理遍通門三三
受分別門上二即唯識三苦分別門第三即三受分別門引論廣釋今初即隨相增
減門觸對生苦者因於苦緣生於苦心故云苦苦然其觸受既通三受偏言苦苦者
就增說故亦訶責故老死壞生者此遮外難恐有難言老死無樂何名壞苦故為此
釋則壞苦有二一者壞樂二是壞業正能壞生即是壞業得名壞苦若凖瑜

[037-0309b]
伽唯識十二支全分皆行苦攝有漏法故
十二支少分苦苦攝十二支中各容有苦
故十一少分壞苦所攝以老死位中多無
樂受依樂立壞所以言無若約壞生如今
經說若依捨受以立行苦則除老死老死
位中無容捨故以此三苦從三受生謂苦
受生苦苦樂受生壞苦捨受生行苦故二
苦皆言少分者十二支中具三苦性若是
二苦必是行苦故言全分有是行苦而非
二苦又是二苦各不攝二故云少分若準瑜伽
下二引論廣釋於中有一先舉論即理實遍通門正唯識文瑜伽同此若依捨受下
二釋上壞苦十一之言除老死故以此三苦下三釋成老死無捨受言即三受分別
門也二苦皆言下四釋少分全分若是下諸有漏法剎那性故有是下釋二少分而
有二義一二苦不遍捨受故名少分又是下壞及苦苦各不相攝兼無捨受故各不
攝二以壞苦中無有苦受苦苦之中無樂受故。】

[037-0310a]


「無明滅行滅者是三苦斷。」


【逆觀可知。


二約大悲隨順觀此下四段當第四求異
解脫謂不識真解脫求三界苦等為解脫
故名之求異真解脫者有四種相一離一
切苦相二無為相三遠離染相四出世間
相此四即涅槃樂常淨我故涅槃云於世
間法自在遠離名為我故故下四段經明
其但有四妄而無四德今此明其有苦無
樂故論云彼行苦事隨逐乃至無色有縛
彼計無色為涅槃者豈非妄苦耶此四即涅槃下
䟽釋上論如次配其四德等故涅槃下唯證第四我相隱故三約一切

相智此當第七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觀
不如實知微苦我慢即增上慢若知微苦
非增上慢不知令知名為信入不如實知者此即論
[037-0310b]
文從此即下䟽釋上論然論標名有增上慢釋中即無故䟽指論我慢即增上慢從
本說故若知下釋非增上慢言又不如實知者涅槃云聲聞有苦有諦而無真實故


第八因緣生滅亦名從緣無性初約一切
智觀此下三門皆明深觀謂四句求緣皆
無有生無生而生故曰深觀第人因緣生滅門初觀有
三一釋觀名一義名深一無生故二生與無生無障礙故此門明不自

生不他生第九門明不共生第十門明不
無因生釋此四句略有二意一破邪二顯
理理外妄計曰邪邪亡則理顯理顯則惑
亡反覆相順然自他等四是計是依不之
一字是藥是理窮生之理不出自等自等
若無生將安寄故以不不之則惑亡理顯
言是計是依者計是破邪之所依是顯理之所是藥者是破邪之能是理者是顯理
之能若望顯理理為所顯今用不為理今於自等而見於理見理因不故以不為能
顯後窮生下彰破顯之功然其所計略有三類一者外

[037-0311a]
道謂冥性為自梵天為他微塵和合為共
自然為無因又此四計亦是僧佉衛世若
提子勒沙婆也然其所計下別釋二章先破邪中分之為二先出計
中乃有三類凡小如前夜摩偈說二小乘同類因為自異

熟因為他俱有因為共計無明支託虛而
起亦曰無因上計亦通大乘執相之者二小
乘下同類因者因果相似如善五蘊與善五蘊展轉相望為同類因異熟因者唯諸
不善及有漏善相望故也俱有因者如四大種更互相望為俱有因三約大

乘果法為自眾緣為他合此為共離此為
無因又頼耶自種為自眾緣為他合此為
共離此為無因又法從真起為自從妄起
為他合此為共離此為無因三約大乘下自有三義前
二通法相及無相宗後一是法性宗皆執法成病故俱為所破至顯理中當知其相

所計雖眾但顯正理諸計自亡所計雖眾下第二明
破但指顯理而為能破同一不故顯理復二一約無生以

[037-0311b]
顯深觀二約生無生無礙以顯深觀先中
略為二解一約展轉釋法從緣故不自生
既無有自對誰說他又一切法總為自故
又他望於他亦是自故既無有他故不他
生自他不立合誰為共有因尚不生無因
何得生法從緣者即對前果法為自眾緣為他義說通於二論一通中論青
目釋不自生云萬物無有從自體生必待眾因緣復次若從自體生則一法有二體
一謂生二謂生者若離餘因從自體生者則無因無緣又生更有生生則無窮釋曰
據此即以果體為自也二通對法先明三句無生後辨不礙三作初云不從自生者
謂一切法非自所作彼未生時無自性故釋曰此之釋自同青目意論云不他生者
謂彼諸緣非作者故不共生者即由於此二種因故釋曰二種因者即指上二句自
他二句各既不生合亦不生後辨三作云然非不自作他作因生故甚深此意以三
作釋不無因故云緣望於果有功能故因望於果亦然合上為三作故既從三作故
非無因然觀三作則自亦是因今䟽中釋不自他等即中論偈意偈釋自生即是下
文因緣形奪中用故云如諸法自性不在於緣中此以他破自次云以無自性故他
[037-0312a]
性亦復無此即以自破他憑公云以自破他凡有三種一總二即三相待今䟽即全
有此三初云既無有自對誰為他即第三相待破無自可待對故如無長故無短次
云又一切法總為自故即第一總義萬法皆自如百人一處皆用巳為自則他亦是
自今破一自則他亦破矣次云又他望於他亦是自故者即第二即義謂如兩人二
互相望此言自指彼為他他亦自言我即是自指此為他故其兩人皆有於自破此
入自他人之自亦巳亡故從自他不立下即雙用自他破共生義如二盲人離不見
色合豈見耶從有因尚不生者即以三作破無因耳此中非謂非是無因而立有因
舉況以釋因緣和合合是生義尚不得生豈用無因而立生義故四句求生生不可
得無生之理顯然可覩正理既顯計何由生二約因緣形奪釋

故對法云自種有故不從他待眾緣故非
自作無作用故不共生有功能故非無因
論解同此二約因緣者即就前計以因為自以緣為他而顯理也然對法
初散釋亦以破自為先故云又有差別謂待眾緣故非自作雖有眾緣無種子不生
故非他作彼俱無作用故非共作種子及眾緣皆有功能故非無因生是故如是說
自種有故不從他等一如今䟽釋曰初句以自破他如於外法以穀子為自水等為
[037-0312b]
他內法識種為自業種增上緣為他若無種子決不生果故不他生次句以他破自
故云待眾故非自作次無作用故不共生即以和合無性破共次有功能故非無因
者以共破無因言論解同此者今取論解同對法也如下釋文中辨彼論結云若緣
起理非自非他遣雙句者猶為甚深況總亡四句是故緣起最極甚深若爾

自種有故則是自生豈曰無生此乃假自
破他非立於自次句假他遣自故中論云
如諸法自性不在於緣中也下二句例然
惟審詳之若爾下釋妨揀濫古人多以非無因是從因生故為此問答引
中論證唯證假他破自以自破他等巳如前說故此論難見意云汝立自性而能生
者不合更假其餘因緣若有自性而復假緣則此自性應在緣中今水土緣中無穀
自性明不自生下二句者即以無作用破共非立無作用生以共破無因非因立也
此別顯無生義故令審詳使物莫濫若顯甚深次下當說二約無礙者

但因緣生果各有二義謂全有力全無力
緣望於果若全有力則因全無力故云因
不生緣生故云不自生二因望果全有力
[037-0313a]
亦然故云緣不生自因生故故不他生三
二力不俱故不共生四二無力不俱故不
無因二約無礙下此門更分二先明事理無礙無力故無生有力故不礙生則
生不礙無生無生不礙生亦取前對法偈明之而用意有別亦同初門不自生非不
自作等則上二句顯不生第四句不礙三作此復二義一約用

則力用交徹有相入義謂有力攝無力故
故十忍品云菩薩善知緣起法於一法中
解眾多眾多法中解了一等二據體有空
不空有相即義謂非但因力歸緣亦乃因
體由緣而顯全攝同緣因如虛空故上文
云一即是多多即一等力無力必俱故常
相即入是為無盡大緣起甚深之觀此復二義
下依此力無力成於事事無礙法門謂成相入及相即義如前玄中。】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七之五


音釋


苾芻
苾薄密切芻楚俱切草名具含五義以比丘之德似之
[037-0313b]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七之六 法一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復次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能生諸行無明
滅行滅者以無無明諸行亦無餘亦如是。」


【文中亦有順逆初順觀中經云無明緣行
者牒也無明因緣能生諸行者釋也論云
有分非他作自因生故此以不他生釋經
因字謂如行支唯從無明故云自因即上
自因觀也二者非自作緣生故此以不自
生釋經緣字謂行支但假無明為緣非有
行自體在無明中從自而生即他因觀但
取揀餘不親生故名因顯前非後踈故名
緣非謂四緣之因緣也餘並可知中論言有分者
分即支義此以不他生下是䟽釋論二非自作者亦是論文餘皆䟽釋言非謂下此
[037-0314a]
句揀濫以古德釋云無明望行無因緣義言因緣者有其二義一自種為因無明為
緣此二合說故云因緣然隱此親種顯彼勝緣故云無明因緣也二但彼增上緣望
自增上果還是親因故說無明為行因緣此解失意故今揀之若取有力增上揀無
力增上為親因者於理則可然亦非因緣故為失意後例餘者謂其餘支及與逆觀
謂順觀尚即自他不生逆觀豈有自他可滅二約大悲觀即異

求中計非想等以為涅槃又計妙行為解
脫者非是常德但是生滅故可悲之又計妙行
者以六行伏惑為解脫者解脫因故既有欣厭心亦生滅耳三約一切

相智觀此及後門名無始觀此有二意一
若約俗說因緣為生滅之本生死無際故
因緣無始二約真說見法緣集無有本性
可依故名無始即淨名云從無住本立一
切法故染淨真性皆無始終顯染可除但
云無始餘如別說論云中際因緣生故後
際生即舉此第八門隨順縛故即第九門
[037-0314b]
謂但一念從緣生即是不生故無始也不
言初際生者意顯無初故今不起妄即不
生故此有二意者約俗是賢首意約真是遠公意前中言生死無際者即中論
本際品云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生死無有始亦復無有終若無有始終中當云
何有是故於此中先後共亦無釋曰據此則上二偈前是俗諦無始後偈便入真諦
而俗諦無終者約多人說故今直就事明但有無始二約真說俱無始終何以但言
無始今謂無明從空而起故但云無始即淨名下雙證二義無住之本即是真諦立
一切法即是俗諦俗依真立真既無始俗亦無始而論但名為無始致令二德各見
不同今䟽以理而通二德並皆全取故染淨者結示通妨染之與淨即上俗諦皆依
無住故無始終言依無住者非依無住展轉生來無住即是實相異名故無一法不
同實相真性即上約真諦說理無始終顯染可除下通妨妨云何以但言無始故為
此通餘如別說者然初地中巳畧顯示今更畧明謂或說真性無始無終性無生滅
故恒沙性德依體說相亦無始終證淨菩提有始無終創修成故說之有始冥同真
性故無有終生死妄法無始有終未曾離念故無有始妄可斷故本有今無故說有
終若約以因招果說者無明為始老死為終有始有終約智符理理無始終智亦無
[037-0315a]
始不爾真智不同真故妄法有二亦無始終一則從緣舉體空故無可始終二即妄
同真故無始終如波即濕同性無終隨順觀俗即真諦故若有始終不即真故故䟽
結云則染淨真理皆無始終論云下引論牒釋即合二門為一無始故雙牒釋不言
初際下通上中際因緣生故意顯無初故者約俗諦門無明無始故今不起妄下反
釋論意故云不生今即中際不起愛取何有後際生老死耶。】


「又無明緣行者是生繫縛無明滅行滅者是
滅繫縛餘亦如是。」


【第九生滅繫縛者亦名似有若無初一切
智觀中明不共生文中三初順觀經中但
明無明為緣縛行令行繫屬無明斯則緣
生而為不共者論云非二作但隨順生故
無知者故作時不住故意謂但行順無明
緣不得不生互無知者故非二作若爾但
隨順生即是共生何要知者故末句云既
從緣生則念念不住誰為共耶此同對法
[037-0315b]
無作用故又中論云和合即無性云何和
合生亦名等者生滅繫縛但順經文似有若無即是經意故論云不共生也文
中順觀之內有三初牒經文徵起共義論云下二舉論解釋非二作是摽但隨順下
論有三釋明不共義意謂下三䟽釋論文即就論三義展轉相承䟽有二節先合釋
前二但行順無明不得不生是第一意既言隨順故明緣會不得不生即無生矣二
云何以隨順即得無生行與無明二互相依無知者故由上二義故非自作若爾下
二別釋第三義以不住釋上無知如河中水湍流奔逝故無相知此同對法下以論
證成對法即如前文又中論云即是過意據文即因果品云若因眾因緣而有和合
法和合自不生云何能生果如來品云陰合為如來則無有自性等皆其義也

無明滅下逆觀謂滅但滅於繫縛既無共
生安有共滅言有生滅皆是繫縛次無明滅下逆
觀下釋逆觀但釋不共滅義生滅之相類前可知三類餘可知

二約大悲觀謂彼外道異求非想天等為
解脫者菩薩觀之但是染縛非是涅槃真
淨之德。
[037-0316a]


三約一切相智觀明無始觀中隨順縛故
而生非有本也。】


「又無明緣行者是隨順無所有觀無明滅行
滅者是隨順盡滅觀餘亦如是。」


【第十無所有盡觀亦名泯同平等三觀之
中初一切智觀即深觀中顯非無因經亦
三節初順觀中由行從無明緣生緣生即
性故云隨順無所有。


次逆觀中滅亦緣滅緣滅無滅方順盡滅
之理。


然論經順觀云是隨順有者顯無性緣生
故不能不有二經雖殊同明緣生故非無
因無因何失若無因生生應常生非不生
也何以故無定因故此即縱破亦可恒不
生何以故無因生故此即奪其生義故無
[037-0316b]
因生非佛法所樂以無因能生大邪見故
然論經下二會二經今經兩段皆隨順無所有若論經順觀中經論皆隨順有逆觀
方云隨順無所有盡䟽家但含順觀之中順有順無逆觀義同所以不會今經取緣
生無性論經即無性緣生二義相成故同遣無因無因何失下是論結無因之過無
定因者若有定因因會則生不會不生今無定因故應常生故無因下結無因過中
論云無因乃成大過謂布施持戒應墮地獄殺生偷盜則應生天諸修妙行無涅槃
二約大悲隨順觀即求異解脫中外道

計非想無所有處等為涅槃以順有故非
是出世故無我德而妄計解脫故可悲之
三約一切相智觀當第九種種觀此即世
諦觀由隨順有故有欲色無色愛等之殊
故云種種即真順有未失順無上來別釋
十門竟此即世諦觀者以論經云隨順有故從即真順有下會論經同今經
謂雖順有虛相都盡唯第一義諦故云未失順無。】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十種逆順觀諸緣起
[037-0317a]
所謂有支相續故一心所攝故自業差別故
不相捨離故三道不斷故觀過去現在未來
故三苦聚集故因緣生滅故生滅繫縛故無
所有盡觀故。」


【自下第三總結十名既云逆順觀察則前
二門闕逆觀者乃文畧耳則前二門者即一心所攝及自
業助成門也所以無者但是畧故若出所以者其一心中本末依持即是順觀初第
一義心是攝末歸本義當逆觀故畧無耳其自業助成順觀之中二業相顯逆觀應
言無明若不迷於所緣則不與行作生起因則似無明無用有體故畧無耳若欲着
者應言若無無明迷於所緣則不與行作生起因亦可着在故云畧無一心中應云
若不迷一心則不起因緣亦是逆義故下偈云心若滅者生死盡以此䟽文但云畧
然此逆順若對法第四名為染淨染淨

中各有逆順論云雜染逆順故清淨逆順
故染中順者無明緣行等故逆者謂誰老
死集乃至無明故緣起經云由誰有故而
[037-0317b]
有老死如是老死復由何緣初句推因後
句審因清淨逆順者無明滅則行滅順也
由誰滅無故老死滅無逆也今文畧無但
約染淨為逆順耳然此逆順下後引文會釋先引論有二逆順今
經但一緣起經中釋於對法誰老死言此有七十七智謂十二緣除無明支餘十一
支各有七故由誰有故即是推因推此老死從何因生知從於生即是推因如是老
死復由何緣即是審因謂審此老死定由何緣定知因生三世各二故有其六七即
法住智謂觀前所不攝諸有漏慧遍知義故謂遍知三世緣起教法名前不攝以為
第七前六真實智此一法住智合成七智一切異生及諸聖者俱有此智入見道位
方有四十四智近四諦故住教等法是聞慧故名法住智如實而知是思修慧名真
實智此約染明逆若清淨逆但改誰有為誰滅耳然此逆順約支體說經以染淨為
逆順者約順生死逆生死說然上鈔云四十四智謂逆觀老死以至於行各作四諦
觀說耳言諸緣起者十二非一曰諸前前為

緣今後後起又由煩惱繫縛徃諸趣中數
數生起故名緣起亦云緣生生即起義亦
[037-0318a]
約果說言諸緣起下二釋總名或名緣起自有二義一通約十二緣二以因
對果說次亦云緣生亦有二說一生即是起一約果說者即生起義殊是俱舍意論
云如世尊說吾今為汝說緣起法緣巳生法此二何異問也答有二義一云且本論
文此二無別釋曰即前䟽文生即起義後義即是論主正釋偈云此中意正說因起
果巳生釋曰世親明此契經中意十二有支為因義邊即名緣起因起果故為果義
邊皆名緣生從緣生故故其十二所望不同二義皆成餘如瑜伽第

九第十三十一九十三唯識第八上來多
依此諸論解十名可知餘如瑜伽者二引文會釋結示根本
瑜伽總上四卷皆明緣起釋名正當第十總有五釋論云問何故說為緣起答云由
煩惱繫縛往諸趣中數數生起故名緣起此依字釋名謂依緣字起字二字別故而
緣非起即是今䟽第二釋也二云復次依託眾緣速謝滅巳續和合起故名緣起此
依剎那義釋三云復次眾緣過去而不捨離依自相續而得生起故名緣起如說此
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餘依此義故釋名應知四云復次數數謝滅復相續起故
名緣起此依數壞數起義釋曰此上三釋皆是今䟽第一義前前諸緣令後後起前
前為緣故不捨離即第三義前若不滅復何由起即含第四前後不同必有剎那即
[037-0318b]
第二義故其三意大同小異䟽合為一五云復次於過去世覺緣性已等相續起故
名緣起如世尊言我己覺悟正起宣說即由此名展轉傳說故名緣起釋曰瑜伽五
義初一緣非是起以因為緣以果為起二緣即是起剎那剎那從緣而起此揀大眾
部十二因緣是無為法亦揀正量部三即無間因果前因為緣而後緣起四無始因
果前巳謝滅後更起因招果不斷然通因果即緣即起五緣是所覺起是教法依悟
說教故名緣起此是自釋五相不同非餘師義對會䟽文巳如向說然五義並依起
即生義唯俱舍意分二不同又指唯識第八彼中廣釋如上具引下以諸門分別有
十七門義亦畧具言十七門者第一假實分別門謂十二支九實三假一巳潤六支
合為有故二生三老死三相位別故第二一非一事門五是一事謂無明識觸受與
愛餘非一事上之二門攝在第一有支相續門第三染與不染門無明愛取三唯是
染煩惱性故七苦不染異熟果故七分位中容起善染故瑜伽第十假通二業有通
二有兼無記此即第五三道不斷門第四獨雜分別門無明愛取說名獨相不共餘
支相交雜故餘是雜相五色非色門六唯無色謂無明識觸受愛取餘通二種六有
漏無漏門皆是有漏唯有為攝無漏無為非有支故上三亦如初門七有為無為門
有漏無漏門中已具八因緣生滅及第九生滅門中巳具第八三性門無明愛取唯
[037-0319a]
通不善有覆無記行唯善惡有通善惡無覆無記餘七唯是無覆無記七分位中亦
起善染故瑜伽第十說七通二性此一亦如初門九三界分別門雖皆通三界而有
分有全欲界則全二界無染六處不具無色唯名故此門畧無十能治所治門上地
行支能伏下地即麤苦等六種行相有求上生而起彼故此門畧無十一學等分別
門一切皆唯非學無學聖者所起有漏善業明為緣故遣有支故非有支攝由此應
知聖必不造感後有業於後苦果不迷求故有問言若爾雜修五淨居業應非行支
若是行支聖便造業若非行支如何生彼感總報耶故論答云雜修淨慮資下故業
生淨居等於理無違意云不還果等以有漏無漏前後雜修第四淨慮資無雲等三
天故業生淨居等於理無違此總報業及名言種凡時巳造生第四禪下三天業一
地繫故後由無漏資生故業生淨居天非是聖者新造業也十二二斷分別門有義
無明唯見所斷要迷諦理能𤼵行故聖必不造後有業故故非修斷愛取二支唯修
所斷貪求當有而潤生九種命終心俱生愛俱故餘九皆通見修二斷有義一切皆
通見修二斷大論第十說預流果巳斷一切一分有支無全斷者故若無明支唯見
所斷寧說預流無全斷者若愛取有唯修所斷寧說彼巳斷一切支一分釋曰皆斷
一分者則無明支非唯見斷由有一分無明在故愛取二支非唯修斷入見道時斷
[037-0319b]
一分故此門經䟽畧無含在初門逆觀之內十三三受門十樂捨俱受不與受共相
應故老死位中多分無樂及容捨故十一苦俱唯除於受非受俱故此門舍在第七
三苦集成門十四三苦門全同第七十五四諦門即當第五三道不斷門中故有入
諦之觀十六四緣門全同第三自業助成門十七惑苦相攝門亦如三道不斷門攝
釋曰上十七門全分同者巳如上指故散在諸門從多分指恐厭繁博故䟽略耳十
名可知者前巳廣釋䟽順聲律小有加減及與廻互大旨無違然各攝三

觀體勢星羅今重以十門本意[冰-水+〡*ㄆ]攝初門
明染淨因起二明緣起本源三因果有空
四相成無作五陳其諦理六力用交叅七
窮苦慢除八形奪無始九有無無本十真
俗無違然各攝下第三以義總[冰-水+〡*ㄆ]恐難領會十門義故於中有四一總出十
門之意於上三觀相叅而用謂三觀小異論取不同就其經文故可為一一染淨因
起者相諦觀中明成答相答於外難成無我義無我即淨故大悲觀名愚癡顛倒以
著我故則生為染無我則得無生為淨一切相智名染淨分別染淨正是第三觀名
今此中義通於理三觀因起之字定通三處二緣起本源者直就經說故初觀名第
[037-0320a]
一義諦是一心本世諦一心依本起末第二觀中阿陁那識迷執為我即染淨本悟
即是解脫根本故一切相智名依止觀故為本源三因果有空者相諦觀中名他因
觀由無明故方得有行斯則有矣既從緣有斯則空矣大悲觀中破於𡨋性斯有因
緣一切相智觀名方便觀以各二業為後方便亦即有即空義耳四相成無作者即
不相捨離相諦觀中名自因觀謂離前支無後支故云相成相成故無作大悲觀中
破於自在故須因緣相成無別作者一切相智觀名因緣相有支無作故五陳其諦
理者即三道不斷相諦名攝過觀但攝苦集故大悲名破苦行因亦由唯苦集故一
切相智名為入諦兼取逆觀即滅道故六力用交叅者即三際輪廻初名護過觀三
際因果為因有力為果無力能護失業等三過故大悲觀中治異道求中無因之見
因有力故一切相智觀力無力信入並是力用交叅七窮苦慢除即三苦聚集初名
不厭厭觀令厭微苦即窮苦義大悲觀中名破求異中謂三界有涅槃但是苦故今
能窮之一切相智中名增上慢信入亦窮微苦非增慢矣八形奪無始者即因緣生
滅初即深觀名不自不他以他奪自以自奪他大悲觀中名無常德以形奪故一切
相智觀名無始觀因緣無初故九有無無本者即生滅繫縛初即深觀中明不共生
明非二作互無知者故有無本無作用故不能生則無亦無本大悲觀既無有淨德
[037-0320b]
安有本耶一切相智觀既明無始始即是本二諦無始故有無無本十真俗無違者
即無所有盡初深觀中顯非無因真不違俗無所有盡俗不違真大悲觀中以順有
故無有我德一切相智種種觀故亦不違俗故其三觀取文小異大旨多同故以本
意收為一致復[冰-水+〡*ㄆ]十門不出五意初門迷理成

事次門理事依持次六成事義門第九事
理雙泯後一事理無礙故唯四門不出事
故唯四門下三收五為二言四門者謂上雖五意但有四門一事二理三事理
雙泯四事理無礙故前三意但是事理三四二門不出事理故為二也若從

事理無礙交徹則涉入重重若依事理逆
順雙融則真門寂寂故法性緣起甚深甚
深即此因緣名因佛性觀緣之智即因因
性因因至果成菩提性因性至果成涅槃
性因果無礙是緣起性惟虛巳而思之若從
事理下四總相融通即成事事無礙及泯絕無寄自下大文第三

佛子菩薩至以如是下明彼果勝亦前攝
[037-0321a]
正心住故知緣生此下攝善現行故三空
等現前依論云果者有五種相一得對治
行勝及離障勝二得修行勝三得三昧勝
四得不壞心勝五得自在力勝各有佛子
以為揀別唯第二段有二佛子。】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十種相觀諸緣起。」


【初中二先明對治勝後菩薩如是下明離
障勝今初即三解脫門亦名三三昧三昧
即當體受名解脫依他受稱此三能通涅
槃解脫故名為門文中二初牒前後正顯
今初意通五果由前十觀得此三空等果
故謂以三空觀緣得第一第三果三悲觀
緣得第二第四果三望於初初是能治三
是所成四望於二二是能修四是堅固第
五通從二觀而生今初意通五果者正舉經中牒前之意意明十
[037-0321b]
門通成五果故遮於古人別配屬故謂遠公云一對治及離障勝是勝慢對治果前
修十種法平等觀而為對治此地滿中更以甚深三脫為治名對治勝前治五地染
淨慢障今此文更除微細我心及有無等名滅障勝二修行勝是前不住道行勝果
依前不住更起勝修名修行勝三得三昧勝望前治勝以說果也前修三脫而為對
治彼治轉增名三昧勝四得不壞心勝者望前滅障以說其果由滅障故三昧之心
不可壞名不壞心五自在力勝望前修行以說果也依前修行上進無礙名自在力
釋曰此上意明前之二果從前文生後三果從前二果生今䟽乃有二意一總釋但
明總是不住道行勝果不住道行勝初總摽心境有三悲三智經云復以大悲為首
大悲增上大悲滿足觀世間生滅釋曰觀世間生滅即智對上三悲以成三智斯則
五果不出於二於中三節初二悲智修治次二悲智所成堅固後一雙明二果自在
此即隔句相對亦可展轉而生由有治故離障離

障故行勝有治故三昧勝三昧勝故心不
壞心不壞故得自在也。】


「知無我無人無壽命自性空無作者無受者
即得空解脫門現在前。」
[037-0322a]


【二知無我下正顯三空三空各有別顯總
結初空門中別顯有三初三句明眾生空
次自性空明法空此上二句明二我體空
三無作受顯二我作用空由體空故並不
能作因受果結云現前者智與境冥故顯二
我下意明人法俱有能作之義故皆明作者非約人我獨為其空。】


「觀諸有支皆自性滅畢竟解脫無有少法相
生即時得無相解脫門現在前。」


【二無相門中亦三一者滅障即觀諸支皆
自性滅謂若入空門不得空亦不取空相
則事巳辦若見法先有後說為空及取空
相非真知空故名為障故修無相了自性
滅則不取空障謂若入空門下二舉正顯非智論云是三解脫摩訶
衍中但是一法以行因緣故說有三種觀諸法空是名空門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
門轉名無相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為三界生是時無相轉名無作如城三門一人之
[037-0322b]
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門若入空門不得空亦不取相
是人直入事已辦故不須二門若見法下三舉非顯修智論云若取諸法空相生憍
慢言我知實相應學無相門以滅空相故修無相下結成修意為滅障故二所

以不取者得對治故謂知空亦復空名畢
竟解脫三既有能治治於所治則念想不
行故云無有少法相生能所斯寂則無相
現前遠公云三中一滅障即取性心亡二得對治即得理為治三念想不行即
取相心滅亦初一異凡夫後二異二乘。】


「如是入空無相巳無有願求唯除大悲為首
教化眾生即時得無願解脫門現在前。」


【三無願門亦有三種相一依止謂依前入
空無相方得無願故二體即無有願求不
求三界等故三勝即大悲化生勝二乘故
一依止者智論云若於無相中生戲論分別有所作應修無作門今無戲論分別即
能修無願故為依止又上三空通緣諸法實相觀於

[037-0323a]
世間即涅槃相故亦不同二乘餘如智論
二十二說又上三空下揀教智論云阿毗曇空門緣苦諦攝五蘊無相門
緣數緣盡無作緣三諦攝五蘊摩訶衍三門通緣一切法實相以是三解脫門觀世
間即是涅槃釋曰對文可知餘如智論者論云經說涅槃一門今言三者法雖是一
而義有三復次應度三種障謂愛多見多愛見等者見多者說空門愛多者說無作
門愛見等者說無相門謂無男女等相故斷愛無一異等相斷見皆是彼中餘義。】


「菩薩如是修三解脫門離彼我想離作者受
者想離有無想。」


【第二明離障勝中先牒前修由修得離故
初離三想是空門所離次離有無想是無
相門所離亦無願門所離不見有可求故
初離三想者離彼我想為一離作者想為二離受者想為三離有無想雖通二門無
願一門多約離有巳知離障云何為勝經中三句

次第勝五四地及此地方便故謂於五地
中以十平等深淨心遠離四地身淨我慢
[037-0323b]
此用深空滅離二我故此勝也此用深空者即離彼
我想通於人法二我無也云何為深五地唯約淨法說十平等今直說深空又前是
加行觀察今巳住空般若現前故二四地中以道品治三

地中正受出沒等慢此用空觀以離作受
故勝二四地道品有身受等故三此地方便但用十平
等破顯有無今此地滿用深無相破遣有
無一切蕩盡故此勝也三此地初用十平等十相未泯故。】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大悲轉增精勤修習為
未滿菩提分法令圓滿故。」


【第二大悲轉增下修行勝中二先總明修
心悲增心中修故是利他心為未滿菩提
下兼於自利亦修所為言悲增者前觀十
平等巳起三悲今十門觀緣彌悲眾生纏
於妄法。】


「作是念一切有為有和合則轉無和合則不
[037-0324a]
轉緣集則轉緣不集則不轉我如是知有為
法多諸過患當斷此和合因緣然為成就眾
生故亦不畢竟滅於諸行。」


【後作是念下別顯於中二先明修行後而
恒下明修勝今初又二先發勇猛修行謂
勵志始修故後佛子下明丈夫志修行果
決終成故又初則悲智勇修後則窮證性
相今初先智後悲智中先知後厭初中上
二句明緣有合離謂業惑相資有為方生
如無明緣行等後二句明緣有具闕集即
是具謂業惑隨闕必不轉生如雖有行無
愛潤等後我如是下厭既知有為苦過必
斷和合集因然為下修悲益物不盡有為。】


「佛子菩薩如是觀察有為多諸過惡無有自
性不生不滅。」
[037-0324b]


【二丈夫志修中初厭相見彼有為多過是
對礙法故厭之後無有下證性由了有為
自性同相本無生滅便能滅於對礙而與
理冥初厭相者前勇修中先知後厭今丈夫志修先厭後證明漸勝也。】


「而恒起大悲不捨眾生即得般若波羅蜜現
前名無障礙智光明成就如是智光明巳雖
修習菩提分因緣而不住有為中雖觀有為
法自性寂滅亦不住寂滅中以菩提分法未
圓滿故。」


【第二修勝者謂不住勝相現前故有三種
勝一初二句明般若因勝以是不住所以
躡前大智而起悲故二即得下般若體現
勝般若是通名無障礙智是別稱無礙佛
智雖未成就今般若能照此智此智前相
名曰光明光明即門也三成就如是下明
[037-0325a]
般若用勝亦是不住之相謂上二句涉事
不失理故不住有為後二句見理不壞事
故不住無為即有為涅槃平等證故以菩
提下不住所為智慧助道未滿足故不住
有為功德助道未滿足故不住無為又俱
未滿故俱不住廣如淨名下卷大品中亦
云菩薩念言今是行時非證時故即此所
為亦是所以又俱未滿者即淨名第三菩薩行品眾香菩薩欲歸本國
白佛求法云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於彼土當念如來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
法門汝等當學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
無為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乃至云以大乘
教成菩薩僧心無故逸不失眾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何謂不住無為謂
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乃至云觀諸法虛妄無我
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又
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
[037-0325b]
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
有為釋曰然淨名意但揀二乘謂二乘盡有住無有為三相故名為盡無為無相故
名為住若盡若住即是有礙不盡不住為無礙法然是一法就事相分故為二別盡
有即無起行修德之地住無即絕慈悲化道之能是故大士並不為也而彼經文先
正釋不住不盡後又具福德下釋不住不盡所以謂夫德之積也必涉有津若住無
為則功德不具具智慧故不盡有為者智之明也必由廣博若廢捨有為則智慧不
具故大悲不盡然彼文廣故指其文若望此經但是不住無為之義耳闕於不住有
為之義今䟽向云功德助道未滿足故不住無為即全同淨名文意言智慧助道未
滿足故不住有為者則側用淨名彼具智慧不盡有為以盡有為不成廣智故不盡
矣今以住有為不成深智故不住矣則是具智慧故不住生死具大悲故不住涅槃
義耳言又俱未滿故俱不住者謂應反上智慧助道未滿足故不住無為功德助道
未滿足故不住有為謂若住無為不成種智是為不入生死大海則不能生一切智
寶若住有為自淪生死安能成就諸佛功德亦是具大智故不住涅槃具大悲故不
住生死謂若住涅槃非是亡緣之智若住生死非無愛見之悲餘義至下當釋大品
中下亦成上義若是證時住無為也故七地云雖行實際而不作證即此所為者所
[037-0326a]
為成智慧不住有為等所以者何以有智慧故不住有為也餘可例知。】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得入空三昧自性空
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
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實不分別空三昧不
捨離空三昧離不離空三昧。」


【第三明三昧勝中二先明空定後如是十
無相下例顯餘二前中復二先舉十上首
後此菩薩下總結多門今初十中論分為
四一除第四前五名觀二以第四名不放
逸三以第七名得增上四以餘三名為因
事今初觀是觀解前三就相觀空一入空
者是人空亦是總句二即法空三即取前
二空為第一義觀之亦空後二就實觀空
謂四觀本識空如來藏包含無外故云大
空五觀七轉識不離如來藏和合而起皆
[037-0326b]
無自體故云合空楞伽云七識亦如是心
俱和合生又云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如來藏者遠公云大者寬廣廣謂真識體中統含法界恒沙佛法同體平等相
叅而起無有一法別守自性是故名空隨順法界無門不在故名大空五觀等者即
真識之用用而常寂故說為空故䟽云皆無自體即是空義楞伽云下問明巳引十
忍更明二不放逸者依解起行行修究竟故

名第一論云分別善修行故自分第一也
修行無厭足故勝進第一也依解起行者此有二意一
釋論中不放逸言所作究竟離放逸過故二即復由此修究竟故經稱第一下引論
三得增上者因修成德功德起故

四因事者依德起用故有三種用初一自
利名智障淨因事謂分別是智障今得如
實空能淨分別後二利他一教化眾生因
事依空起悲故不捨離二願取有因事由
得空故故離染隨順有故不離諸有上依
[037-0327a]
論解巳為深妙四因事者依德起用是釋因義德是用因分別為智
障者即分別因緣相也又此十空與涅槃十一空多

同少異更依釋之前八證實空後二起用
空故入空即彼內空外空內外十一入故
自性即性空非今始無故第一義空名義
全同第一空者彼名空空謂前空但空第
一義今明若有若無本來自空故彼經云
是有是無是名空空是是非是是是名空
空謂是非亦當體空故如是空空乃是二
乘所迷沒處十地菩薩通達少分故名第
一今亦約少分也大空名同彼名般若波
羅蜜合即內外空也合無合故起即有為
空八即無為空如實即無為故不捨等二
名義俱別若欲會者九即無始空無始不
離生死而即空故十即無所有空謂離與
[037-0327b]
不離皆無所有故又此十者經當第十六南經十五䟽當第六為
答修捨果故迦業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空佛言善男子空者所謂內空外空內
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空空空大空彼䟽釋云前十相
空後一真空就彼妄情所取法中以明空義名為相空就真實中以辨空義名曰真
空亦得說言前十境空後一智空真智空矣於妄分齊情外有法破之顯寂故於十
種就境明空據實以求心外無法一切諸法皆即真心真心體寂故後一種就智說
空故地論云一切法如說自體空名智自空就前十中初八以無破有為空第九以
有遣無為空第十以其非有非無雙持有無名之為空與地經十平等同就前八中
前七名其眾生及法無性故空後一明其眾生及法無相故空因緣假中而明無性
名無性空畢竟空中無因緣相名無相空就前七中初六明其眾生無性即是生空
後一明其諸法無性即是法空復前六中初五就其現在觀空後一就其過去觀空
現中初三就內外事以觀空理後二就其有為無為法相觀空就前三中眾生名內
非情為外就內法中觀無神主眾生壽命名為內空外空法體觀彼外法非我我所
故名外空等(云云)其無始空經云菩薩見生死無始皆悉空寂所謂空者常樂我淨皆
悉空寂無有變易眾生壽命三寶佛性及無為法是名菩薩觀無始空第一空者此
[037-0328a]
當第十遠公云是有是無乃就詮辨理是有牒前第一義空以有破無故言是有是
無牒前八空以前八空中以無破有故曰是無就此有無以說空義故曰空空是是
非是是是名空空者破詮顯理前句雖復就詮辨理非留彼詮故復破云是向有是
向無是兩俱非是方名空空非留有無說為空空是義云何已如上辨因緣諸法有
無同體故說無為有說有為無無為有故有即非有有即無故無即非無非有非無
故曰空空十地菩薩下就人顯勝如是下寄對顯異毗曇論中說聲聞人先觀五陰
非我我所直名為空後觀前智亦復非是我及我所故曰空空成實論中先觀生法
空無自性空無自性直名為空後觀前智亦空無性故曰空空今此所論離有無相
故曰不同上來十空與地論十法互出其義相似彼中初一總相明空餘九是別別
中初七以無破有同此初八彼中第八以有破無同此第九彼中後一以雙非破有
無同此空空也釋曰上皆遠公之意以十一空會十平等今將十一空以會十空義
則全別然此十空由前平等加行而成故二處多同互證皆得然遠公釋義於理無
乖消於經文乃成曲巧又有為無為唯屬生空義成太屙又總取前有無釋於空空
亦經無我攝今䟽釋空空而文中五初牒名對經二謂前空下畧釋三故彼下引經
四謂是下釋經亦當體空者釋經是是非是是是名空空義謂非但有無是非亦爾
[037-0328b]
謂空有兩亡為是計是即是故名是是即上空字而不礙雙存故此是是即非是是
即下空字故言空空斯則是即非故非是非即是故非非故䟽云是非亦當體空耳
五如是下歎勝然經有二句今䟽經前畧釋是經上句意經云是有是無是名空空
者意云即空是有即有是無故云是有是無無既是有則無非無矣故云空空既即
有是空則空亦非空故云空空正同十平等中有無不二故平等也由不二故雙存
由非不二故雙奪故今䟽云若有若無本來自空以有即無故有空矣空即有故是
空空矣是以遣空總有二義一以重空遣空如淨名云唯有空病空病亦空中論云
諸佛說空法為離於有見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二以有遣空謂空即是有故非
空也故經云色即是空非色滅空故空非空也是則不異有之空則空非空不異空
之有則有非有今正取空非空義由空非空即是有非有義又空故非有重言空故
非空又空故不礙空重言空故不礙有非空非有能空能有雙融互泯自在無礙是
故十地通達少分豈是二乘之所能知故言第一今此地中亦約少分者通妨妨云
既言十地通其少分今此六地云何證得今此地中亦約少分耳餘文可思。】


「此菩薩得如是十空三昧門為首百千空三
昧皆悉現前如是十無相十無願三昧門為
[037-0329a]
首百千無相無願三昧門皆悉現前。」


【餘結等可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七之六


音釋



數數
生角切音朔頻數也
[037-0329b]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七之七 法二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復更修習滿足不可
壞心決定心純善心甚深心不退轉心不休
息心廣大心無邊心求智心方便慧相應心
皆悉圓滿。」


【第四不壞心果此下二段亦即攝隨順堅
固一切善根廻向此為進善後起大行今
初不壞心者由障滅行成若智若悲皆不
退壞今初不壞心者言由障滅即第一果行成是第二果若智第三第一若悲
即第二也文有十句初總餘別別有九種不壞

一信理決定二行堪調柔三不怖甚深四
自乘不退五勝進無息六泯絕自他七利
生無邊八上來地智九巧化眾生亦可對
[037-0330a]
前十三昧心以明不壞恐厭繁文九並堅
固皆云不壞十皆具足名悉圓滿亦可對前者遠
公云此九別句即十空三昧以法空第一義空合故故九攝十九中亦四初四就前
觀以說不壞次一就前不放逸以說不壞次一就前得增上以說不壞後三就前因
事以說不壞今初䟽云一信理決是者論云一信觀不壞即就前入空三昧以明不
壞以論經前云信空三昧故二䟽云行堪調柔者即論堪受不壞此就前法空及第
一義空三昧以說不壞取有心息能入法空第一義空故論云堪受於空不着經云
純善不著於空即第一義空䟽加行字即前觀二空之行三即論云於密處不驚不
怖不壞就前大空以說不壞阿頼耶識微密難測名為密處經云甚深於密能入故
稱不怖四即論自乘不動不壞就前合空以明不壞行合如來藏故自乘不退五即
論𤼵精進不壞就前不放逸第一義空三昧以明不壞能起行脩故云精進故䟽云
勝進無息六即論離慳嫉破戒垢不壞就前得增上起空三昧以明不壞前就行德
今就斷德前約利他今約自利然論經云淨心故約斷釋今經云廣大心廣即悲心
大即智心是二利心二心相導故泯絕自他下三不壞就前三種因事以明不壞但
七八前却以第六總明悲智今七八別明悲智前後俱通故七即論廣利益眾生不
[037-0330b]
壞於前教化眾生因事不捨離空三昧明不壞八即論上求勝解脫不壞就前智障
淨因事如實不分別空三昧明不壞義如前說九即論化眾生行不壞就前願取有
因事離不離空三昧明不壞帶空涉有故云方便相應然䟽雖恐繁文不具配屬釋
文之中皆已含具。】


「佛子菩薩以此十心順佛菩提不懼異論入
諸智地離二乘道趣於佛智諸煩惱魔無能
沮壞住於菩薩智慧光明於空無相無願法
中皆善修習方便智慧恒共相應菩提分法
常行不捨。」


【第五自在力勝中二初顯其相後佛子下
結其分齊前中十句初總不懼下別總云
此心者此前十心順佛菩提者能深入趣
向故論云得般若波羅蜜行力勝能深入
故則知此前十心皆是般若現前心也順佛
菩提者以論經云隨順成就起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故為此釋此隨順
[037-0331a]
言亦是順忍順向無生忍故以經約究竟故直順菩提別中九句依

上十不壞心而得自在趣向一不懼異論
即能伏他力二上入智地名斷疑力得法
空故三自乘不動力以離小故四密處決
信力趣鏡智故此與前二前却者此二相
成故五諸魔不壞力精進故六治惑堅固
力住智明故七徧治力具三空故處有不
染故八化生力即前第九方便相應九智
障淨力即前上求智地前智居中導二悲
故此智居後顯悲智相異故即能伏者是論釋義對前
總句不可壞心及決定心下諸力名皆是論文二云得法空故者對純善心以前純
善對法空三昧故然初句全牒經第二句義牒經下七句不牒經直舉論文三對前
第四不退轉心四對前第三甚深心故此與前二前却以不動故入甚深入甚深故
不動故云相成五對不休息六對廣大七對無邊八對第九九對第八會其前後如
䟽具之。】

[037-0331b]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中得般若波羅蜜行
增上得第三明利順忍以於諸法如實相隨
順無違故。」


【第二結中由般若現前故順忍明利言第
三者三品忍中為最上故。】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巳以願力故得見多
佛所謂見多百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
佛。」


【第二位果中三果同前就調柔中分四初
調柔行二教智淨三別地行相四結說地
名前中有法喻合法中三初鍊行緣。】


「悉以廣大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
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
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廻向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於諸佛所恭敬聽法聞巳受持得如
[037-0332a]
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憶持不捨又得
諸佛甚深法藏。」


【次悉以下能鍊行於中聞巳受持下是得
義持三昧慧光是所持義隨順修行此句
示現得義持因因何事耶謂因依前三昧
勝故得如實奢摩他等憶持不捨正顯能
持又得巳下亦是所持。】


「經於百劫經於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
他劫所有善根轉更明淨。」


【三經於下明所鍊淨轉更明淨者解脫彼
障故又由前證得彼佛法藏義故。】


「譬如真金以毘瑠璃寶數數磨瑩轉更明淨。」


【喻中真金喻證亦喻信等瑠璃喻方便智
由方便智數磨今出世證智發教智光轉
勝前也。】
[037-0332b]


「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隨
逐觀察囀更明淨轉復寂滅無能映蔽。」


【合中方便慧即上不住道合前瑠璃隨逐
觀察合數磨瑩轉更明淨者般若現前故
轉復寂滅者證智脫彼障故。】


「譬如月光照眾生身令得清涼四種風輪所
不能壞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能滅
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眾生煩惱熾火四種魔
道所不能壞。」


【一譬如月下明教智淨以月光寬大勝於
前地但取月輪為喻也四種風輪者出現
品有能持等四種風輪非今四輪以彼不
是壞散風故有散壞風復無四種未見經
論不可定斷且就義釋即四時之風春曰
和風喻煩惱魔順愛心故夏曰炎風喻於
[037-0333a]
蘊魔多熱惱故秋曰涼風亦曰金風喻於
死魔果熟[冰-水+〡*ㄆ]殺故冬曰寒風喻於天魔敗
藏人善故行四魔行即是魔道餘文可知
出現品者即初總明出現中一名能持能持大水故二名能消能消大水故三名建
立建立一切諸處所故四名莊嚴莊嚴分布成善巧故釋曰既持既嚴故非散壞有
散壞者意業中第九相云佛子譬如風灾壞世界時有大風起名曰散壞能壞三千
大千世界鐵圍山等皆成碎末即散壞風唯一無四也。】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偏多餘非
不修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六現前地。


菩薩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
聲聞所有問難無能退屈能令眾生除滅我
慢深入緣起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
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
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
[037-0333b]
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
薩若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億三昧乃
至示現百千億菩薩以為眷屬。」


【攝報中言聲聞難問無能屈者巳知二乘
緣諦等故。】


「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
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菩薩圓滿五地已觀法無相亦無性無生無
滅本清淨無有戲論無取捨。


體相寂滅如幻等有無不二離分別隨順法
性如是觀此智得成入六地明利順忍智具
足。」


【第三重頌二十二頌分三初十七偈頌位
行次四頌位果後一結說前中三初二頌
[037-0334a]
一句頌勝慢對治二有十偈三句頌不住
道行勝三有四偈頌彼果勝。】


「觀察世間生滅相。」


【二中有三初一句頌總顯心境。


以癡闇力世間生若滅癡闇世無有。】


「觀諸因緣實義空不壞假名和合用無作無
受無思念諸行如雲徧興起。


不知真諦名無明所作思業愚癡果識起共
生是名色如是乃至眾苦聚。」


【次九偈一句頌別明觀相即為十段第一
有二偈半頌有支行列。】


「了達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緣亦復然生死皆
由心所作心若滅者生死盡。」


【二一偈頌攝歸一心既云心滅則生死盡
故知不可唯約真心以真妄和合是說依
[037-0334b]
心即真之妄既滅即妄之真不無故起信
云但心相滅非心體滅故起信者論有問云若心滅者云何
相續若相續者云何說究竟滅答曰所言滅者唯心相滅非心體滅如風依水而有
動相若水滅者即風相斷絕無所依止以水不滅風相相續唯風滅故動即隨滅非
是水滅無明亦爾依心體而動若心體滅則眾生斷絕無所依止以體不滅心得相
續唯癡滅故心相隨滅非心體滅釋曰現文可知楞伽亦云若心體滅則本識滅本
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戲論。】


「無明所作有二種緣中不了為行因如是乃
至老終歿從此苦生無有盡。」


【三一偈頌自業差別。】


「無明為緣不可斷彼緣若盡悉皆滅。」


【四半偈頌不相捨離。】


「愚癡愛取煩惱支行有是業餘皆苦。」


【五半偈頌三道不斷。】


「癡至六處是行苦觸受增長是苦苦所餘有
[037-0335a]
支是壞苦若見無我三苦滅。」


【六一偈越頌第七三苦聚集。】


「無明與行為過去識至於受現在轉愛取有
生未來苦觀待若斷邊際盡。」


【七一偈却頌第六三際輪環。】


「無明為緣是生縛於緣得離縛乃盡。」


【八半偈越頌第九生滅繫縛。】


「從因生果離則斷觀察於此知性空。」


【九有半偈却頌因緣生滅。】


「隨順無明起諸有若不隨順諸有斷此有彼
有無亦然。」


【十有三句頌無所有盡觀。】


「十種思惟心離著有支相續一心攝自業不
離及三道三際三苦因緣生繫縛起滅順無
盡。」
[037-0335b]


【第三十種下有五句頌總結十名。】


「如是普觀緣起行無作無受無真實如幻如
夢如光影亦如愚夫逐陽燄。


如是觀察入於空知緣性離得無相了其虛
妄無所願唯除慈愍為眾生。」


【三如是下頌彼果勝中初二頌對治勝。】


「大士修行解脫門轉益大悲求佛法知諸有
為和合作志樂決定勤行道。」


【次一頌修行勝。】


「空三昧門具百千無相無願亦復然。」


【次半偈頌三昧勝。】


「般若順忍皆增上解脫智慧得成滿。」


【後二句通頌後二勝以義通故。】


「復以深心多供佛於佛教中修習道得佛法
藏增善根如金瑠璃所磨瑩。
[037-0336a]


如月清涼被眾物四風來觸無能壞此地菩
薩超魔道亦息羣生煩惱熱。


此地多作善化王化導眾生除我慢所作皆
求一切智悉巳超勝聲聞道。


此地菩薩勤精進獲諸三昧百千億亦見若
干無量佛譬如盛夏空中日。


甚深微妙難見知聲聞獨覺無能了如是菩
薩第六地我為佛子已宣說。」


【位果等可知。
六地竟。


第七遠行地所以來者已說緣起相應慧
住寄於緣覺次說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
寄菩薩地故次來也瑜伽云前地雖能多
住無相作意而未能令無相作意無間無
缺多修習住為令滿故次有此來又前功
用未滿今令滿故初來意有二一正釋約慧寄位雙辨瑜伽下二
[037-0336b]
引證約慧於中先舉六地為入因後噅令下正辨此來言遠行者通

有四義成唯識云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
過世間二乘道故此有三義同於本分已
如前釋解深密云能遠證入無缺無間無
相作意與清淨地共相隣接故名遠行此
有二義初義即三中無相揀異前地云無
間缺後義由隣後地即能遠去故故下經
云二界中間此能過故亦是前行後遠攝
大乘云至功用行最後邊者但是一義世
親釋云雖一切相不能動搖而於無相猶
名有行者此解功用之言謂起功用住無
相故金光明經同深密初義莊嚴論中同
深密後義雖有四義然通有二義立遠行
名一從前遠來至功用邊二此功用行邊
能遠去後位故十住論云去三界遠近法
[037-0337a]
王位故名遠地仁王名遠達地者亦通二
成唯識下二釋總舉五釋意符唯識以包含故此有三義者一善脩無相到無
相邊故名遠行二功用至攝故名遠行三望前超過故名遠行及釋善脩并如前說
二引深密即第四經亦是前行後遠者指上二義為前後耳三引攝論兼釋即第七
論四引金光明即當第三五引莊嚴論即第十三偈云離道鄰一道邊去名遠行論
釋云菩薩於七地中近一乘道故名為遠去問誰遠去答功用方便究竟此遠能去
故名遠行十住論即第一卷即當後義仁主即當下卷奉持品既言遠達則亦通從
前來達向後位然其能遠去行正是無相故所離

障離細相現行障謂六地執生滅細相現
行故此生滅相即是二愚一細相現行愚
謂執有緣生流轉細生相故二純作意求
無相愚即執有細還滅相故以純作意於
無相勤求未能空中起有勝行至此地中
方能斷之故所離下正明亦唯識論具云七細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
生一分執有生滅細相現行彼障七地妙無相道入七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七地說
[037-0337b]
斷二愚及彼麤重一細相現行愚即是此中執有生者猶取流轉細生相故二純作
意求無相愚即是此中執有滅者當取還滅細滅相故純於無相作意勤求未能空
中起有勝行釋曰今䟽便以釋言解之義已委具由執還滅故求無相又相有二種
一有二無無者為細以常在無相故不執生更不作

意勤求無相故能證得法無差別真如以
了種種教法同真無相故故能證下正辯所證唯識云七
地無別真如謂此真如雖多教法種種安立而無異故彼䟽釋云謂雖諸教法依如
建立如無異故又於教中立種種名法界實相而如無異今䟽中云以了種種教法
同真無相者謂雖諸教法隨機種種不失平等一味之相故中邊論云第七地中所
證法界名種種法無差別由通達知此法無相不行契經等種種法相中故

能空中起有勝行故成方便度二行雙行
乃至亦得無相之果故知以純無相不礙
起行為此地別義乃至下第六得果欲顯七門義理相順故云乃
至得果者中邊論云通達種種法無別法界得一切法無相果故故知以下結成總
。】

[037-0338a]


「是時天眾心歡喜散寶成雲在空住普發種
種妙音聲告於最勝清淨者。


了達勝義智自在成就功德百千億人中蓮
華無所著為利羣生演深行。」


【次正釋文亦有三分初讚請中有十二頌
前十讚後二請前中分四初二天眾讚說
主。】


「自在天王在空中放大光明照佛身亦散最
上妙香雲普供除憂煩惱者。」


【次一天主光雲供佛表智契法身故。】


「爾時天眾皆歡喜悉發美音同讚述我等聞
斯地功德則為已獲大善利。」


【三有一頌天眾慶聞。】


「天女是時心慶恱競奏樂音千萬種悉以如
來神力故音中共作如是言。」
[037-0338b]


【四有六頌天女樂音讚佛於中初一顯聲
因緣。】


「威儀寂靜最無比能調難調世應供已超一
切諸世間而行於世闡妙道。


雖現種種無量身知身一一無所有巧以言
辭說諸法不取文字音聲相。


往詣百千諸國土以諸上供供養佛智慧自
在無所著不生於我佛國想。


雖勤教化諸眾生而無彼已一切心雖已修
成廣大善而於善法不生著。」


【餘五正顯讚詞於中初四讚寂用無礙。】


「以見一切諸世間貪恚癡火常熾然於諸想
念悉皆離發起大悲精進力。」


【後一明起用所由即悲智無礙將說雙行
故承力讚此。】
[037-0339a]


「一切諸天及天女種種供養稱讚已悉共同
時默然住瞻仰人尊願聞法。


時解脫月復請言此諸大眾心清淨第七地
中諸行相唯願佛子為宣說。」


【後請可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
薩摩訶薩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遠行
地當修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


【第二正說分中二先行後果行中有五種
相差別一樂無作行對治差別二彼障對
治差別三雙行勝差別四前上地勝差別
五彼果差別行中有五下文三初列五中初一是趣
地方便即當入心餘四為住出心在果入
住中初即初住地次一正住地次一說雖
在後義該始終後一地滿二五中下對三心料揀
[037-0339b]
言樂無作者樂著般若觀空故即細相現
行障此地隨有不著為能對治二謂向雖
能治前地樂空之心以其有量有功用即
復是障故修無量無功用行以為對治三
垢障既盡故止觀雙行四明此地功用過
前六地勝後三地上即後也五由地滿故
說雙行果初言下釋其名相今初分中有四初結
前標後二何等下徵顯其相三菩薩以如
是下結行功能四入已下彰其分齊今初
具足六地行已即是結前義含所治無相
行故以般若無相行滿於此生著非增上
行故次欲入下明其標後十種方便即是
能治謂前樂無作不名方便不能起增上
行非殊勝道今以十種不捨眾生法無我
智以為能治治前樂心名方便慧便能攝
[037-0340a]
取增上行故名起殊勝道是則即有修空
故不住空是空中方便慧即空涉有故不
住有是有中殊勝道道即行也所行殊勝
故名增上於何增上謂前所寄世出世中
即空故勝於世間即能涉有故勝出世間
前六地中雖亦修悲不住於無而在寂不
能出空方作故不得方便殊勝之名雖行
空行有而多著空但名樂無作治義含所治者正
意結前故謂前樂下二別釋方便慧殊勝道之所以由樂無作不能涉有故非方便
不起勝行豈為勝道今以十種下顯得名所由前六地下五解相濫難難云前亦有
即空涉有何不得名方便勝道答意可知雖行空下六通所治名局難亦躡前起難
云前地既許雙遊空有何以偏名樂無作行釋意可知復應問云前地何以偏樂無
作答治於五地取有慢故。】


「何等為十所謂雖善修空無相無願三昧而
慈悲不捨眾生雖得諸佛平等法而樂常供
[037-0340b]
養佛雖入觀空智門而勤集福德雖遠離三
界而莊嚴三界雖畢竟寂滅諸煩惱燄而能
為一切眾生起滅貪瞋癡煩惱燄雖知諸法
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燄如化如水中月如
鏡中像自性無二而隨心作業無量差別雖
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而能以清淨妙行莊
嚴佛土雖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
莊嚴其身雖知諸佛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
說而能隨一切眾生出種種差別清淨音聲
雖隨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隨眾生意
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而修諸
行。」


【二徵顯中所以勝行得增上無勝者由下
十義故義各二句皆上句觀空下句涉有
上句得下句即成空中方便慧下句得上
[037-0341a]
句即成有中殊勝行不滯空有並致雖言
論主攝十為四種功德謂前三各一後七
為一故論主下別釋四中前三自利後一利他前中論當第一今當第二第
二是第一今順經次一是離過後二成德成德之中前成福報後成內德一初

句即護惡行因事菩薩惡行有其二種一
不樂利樂二起愛見今由上句故無愛見
由下句故能利樂若二中互闕皆有惡行
今由二句護之為無愛見之悲因事一初句下
於中先舉惡行後今由下明護上句護下句無愛見惡行下句護上句無棄利樂惡
二即財及身勝因事由供佛故獲財及

身由得平等故二事皆勝勝財則隨物所
須勝身隨意取其何類二即財下成勝報也下句是身財得
上句故身財俱勝上句得下句故不滯寂一同初句勝財則隨物下辨二勝相此二
若勝能集助道三護善根因事善根即勤集福德

為菩提資糧今以即空智而集是得彼勝
[037-0341b]
因增上令所集功德法皆成增上波羅蜜
行名之為護雖有慈悲但是增上意樂故
三皆自利三護善根下於中有二先正釋言是得彼勝因增上者勝因增
上即觀空智慧後雖有下通妨結成謂第一句雖有慈悲但是意樂未正利他故三
自利然䟽釋文皆先釋下句涉有勝行後釋上句以導下句二皆互資例如初門


後七同是利他合為第四攝眾生因事即
為七種初一隨物受生次二化令離障後
四攝令住善初中願力受生為作眾生上
首故須莊嚴三界但是願生非由業惑故
云遠離。


二說對治故謂示起煩惱欲令治斷而知
性寂方為第一義治令見常自寂故。


三為滅智障故障有四種如五地隨世智
中說令隨眾生心作書論等無量事業而
為能治障有四種下前論云是中書等有四種障對治四種障者一所用事
[037-0342a]
中忘障二邪見軟智障三所取物中不守護障四取與生疑障以書治初障因聲二
論治第二障印治第三障筭數治第四障今文書是第一治論是第二等即等取印
筭數等無量事業總以結之而為能治通上四也四於大法眾會

集故為物起嚴土行此明依報下三明正
報三輪益物四於大法下此上明望益修因淨土之中聖賢集會諸上
善人俱會一處與諸菩薩同一志行無有怨嫉令物修因當獲淨土人寶為嚴而集
會故五即身業無身現身者令生五福謂見

聞親近供養修行故自身無身同佛法身
故下二亦然令生五福下見唯約眼聞但約耳親近約身供養捨財修
行通三業言自身無身同佛法身故者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虗空所現眾色形令入
此法中今菩薩亦無身現身登地巳上分證法身同佛身故下二亦然者即總例口
意同身皆即體起用無言現言無知而知並如經文六即口業轉法

輪故。


七即意業於無長短中隨問善釋記三世
事起三世行故於無長短下三世是長一念是短今明三世即一念
[037-0342b]
是實是空則無長短不礙能知種種時節長短劫事。】


「菩薩以如是十種方便慧起殊勝行從第六
地入第七地。」


【第三總結勝能中論釋云此十種發起殊
勝行異對攝取對治攝取者皆上下二句
相對名為共對由此上下各能對治皆上
句治凡下句治小隨治不同義如前說由
二攝取名殊勝行對治前障第三總結者具此十行入
七地故䟽論釋云下所以釋者由上釋十句但明其中所起勝行未顯方便殊勝之
由今總釋之先舉論後皆上下䟽釋於中有三初解共對次由此下釋對治上句治
凡者觀空下句治小者起行故後由二攝取下通釋兩箇攝取以上共對亦有攝取
對治亦有攝取此二攝取大旨則同上句攝取下句則不滯小下句攝取上句則不
滯凡此是共對攝取成殊勝行上句治凡不攝下句非真實治下句治小不攝上句
亦非實治二互相攝皆成勝行又若別說上句攝下即空中方便慧下句攝上為有
中殊勝行二既和合通得名為十種方便亦得名為十種勝行故論但云此十種發
[037-0343a]
起殊勝行既空有無滯故能對治六地之中樂無作行也。】


「入巳此行常現在前名為住第七遠行地。」


【四彰分齊者明無相無間故無相地名從
此而立此亦即攝前不退住不同前六前
六得住地巳捨入地心以修解入非以行
入此以行入故常行不捨名不退住言此以行
入故常行不捨者七地功用行滿方便涉有故得行入之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七地巳入無量眾
生界入無量諸佛教化眾生業。」


【第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七下彼障
對治即攝無著行有量功用皆不著故言
對治者有二種相一修行無量種治前有
量障二此菩薩作是念下修行無功用行
治前有功用障令初有二十句攝成十對
一一對中皆上句明境界無量為所知所
[037-0343b]
化後句明佛德業無量為能知能化菩薩
入彼佛化以用化生要則攝十為五即五
無量界為所知所化者所知即智境所化即悲境要則攝十為五者所以更
為此攝者以此說無量要治於有量要唯有五故為此攝如前頻釋一即眾生界無
量二世界無量三法界無量四調伏界無量五調伏方便界無量然此五界唯佛窮
證能化德業用於五界菩薩修入能化德業趣入五界又此五中初一所化次二化
處後二化法正化即前三是所後二是能望能化能知五界皆所將此十對能化所
化望於菩薩皆是所入則入皆修入證入亦了達也初一對眾生無

量論云隨所化何等眾生此對為總十對
皆為利眾生故言何等者類非一故釋經
無量之言隨所者隨多類宜而以無量化
眾生業而化故。】


「入無量世界網入無量諸佛清淨國土。」


【二有一對眾生住何等處謂住世界無量
以淨土行化故。】
[037-0344a]


「入無量種種差別法入無量諸佛現覺智入
無量劫數入無量諸佛覺了三世智。」


【三有二對以何等智慧化初對橫窮諸法
智後對豎窮三世智皆是種智二對約其
所知皆是法界無量。】


「入無量眾生差別信解入無量諸佛示現種
種名色身入無量眾生欲樂諸根差別入無
量諸佛語言音聲令眾生歡喜入無量眾生
種種心行入無量諸佛了知廣大智。」


【四有三對明調伏界無量初二對明以何
等心於中初對隨眾生信樂種種天身菩
薩以名色身化故謂心隨其樂同修天行
得天身故口隨其信以名句身說彼行故
第二對知昔根欲不同以隨類音稱根說
故次一對以何等行謂知現在心行不同
[037-0344b]
以徧趣行說對治故。】


「入無量聲聞乘信解入無量諸佛說智道令
信解入無量辟支佛所成就入無量諸佛說
甚深智慧門令趣入入無量諸菩薩方便行
入無量諸佛所說大乘集成事令菩薩得入。」


【五有三對明調伏方便界論云置何等乘
謂置三乘故初對為聲聞說智道令證滅
故次對為緣覺說深智令知因緣故後對
為菩薩說地度集成事稱彼方便涉有故。】


「此菩薩作是念如是無量如來境界乃至於
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得知我悉應以無功
用無分別心成就圓滿。」


【第二修無功用行中二先加行趣求後佛
子此菩薩下正顯修行今初先牒前無量
為所趣求我悉下要期以無功無相攝取
[037-0345a]
彼境無分別者謂不取性相忘緣等照即
無相觀也加以無功無相尤勝然任放天
性不由勤策自然而行亡功合道名無功
用八地方證今要心住彼故云應以由功
用行此巳滿故此則修行無功非如八地
任運無功也。】


「佛子此菩薩以深智慧如是觀察常勤修習
方便慧起殊勝道安住不動。」


【二正顯中初牒前觀智次常勤修下是修
行相方便巳下是所修法即前空中方便
慧有中殊勝行既以無功無相智修能治
功用有相之障後安住不動顯觀成相此
即行成不動非如八地相用不動。】


「無有一念休息廢捨行住坐臥乃至睡夢未
曾暫與蓋障相應。」
[037-0345b]


【第三無有一念下辨雙行勝文分四別一
二行雙無間二常不捨下信勝三此菩薩
於念念下能作大義四佛子此十下菩提
分差別四中前三別顯後一總該三中前
一自分後二勝進一二行下初總敘名意䟽皆具釋今當總釋一
內證行止觀並起為二行雙行常現相續名為無間始起勝進於上決定名為信勝
三依信起行行有義利故名為義勝故名大修起名作行成覺因名菩提分分具多
義稱為差別四中前三下二料揀然四含多義故曰總該亦勝進攝今初無

有一念休息廢捨者正顯雙行無間之義
謂不捨前不動之止觀察之觀為止觀二
行雙行一念不休即無間義次行住下顯
無間時謂四儀睡寤舉睡夢者以昧況審
今初無有下全捨為休暫廢為息以昧況審者睡眠皆以昧略為性略揀寤時昧揀
定中定中雖略而不昧故今為對審但舉昧耳。】


「常不捨於如是想念。」
[037-0346a]


【二信勝者論云彼無量智中殊異義莊嚴
相現前專念故者專念忍可即是信義常
信前十無量二嚴佛境故名為勝。】


「此菩薩於念念中常能具足十波羅蜜何以
故念念皆以大悲為首修行佛法向佛智故
所有善根為求佛智施與眾生是名檀那波
羅蜜能滅一切諸煩惱熱是名尸羅波羅蜜
慈悲為首不損眾生是名羼提波羅蜜求勝
善法無有厭足是名毘梨耶波羅蜜一切智
道常現在前未嘗散亂是名禪那波羅蜜能
忍諸法無生無滅是名般若波羅蜜能出生
無量智是名方便波羅蜜能求上上勝智是
名願波羅蜜一切異論及諸魔眾無能沮壞
是名力波羅蜜如實了知一切法是名智波
羅蜜。」
[037-0346b]


【三作大義者一念頓具十度之行義利廣
故念念修起故名為作文中二先總明後
何以下徵釋徵云十度行異一念寧圓釋
文分二先明能具所以由悲智雙運故後
所有下顯所具之相檀通悲智忍唯約悲
餘皆約智然此中十相意令一念十相不
同故三檀等中隨取其一可以意得理實
無所不具故下菩提分中云一切皆滿前
六可知故三檀下遠公云施中但有法施戒中但有律儀律儀中有三離一
因離二對治離三果行離今唯因離滅煩惱故尸羅此云清涼忍唯辨他不饒益精
進唯明攝善禪定唯明引生功德般若唯明第一義慧然案經文義類易求故云可
知後之四度是論自釋但釋後四方便涉事云無量

智以是智故又能出生施等行願以攝眾
生故名方便願中由此願智能求八地已
上上上大波羅蜜攝取彼勝行故次力中
[037-0347a]
以是智故遠離布施等障故不為彼動智
中以是智故布施等一切種差別如實了
知為化眾生故此四相皆從用立名通成
前六亦有別成前六等並如初會中辨一
念具十念念皆然初心欲修至此方得一念
具十下明得分齊初心圓觀亦即修此今此證得七地特明。】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七之七


音釋



羼提
梵語也此云忍辱羼初眼切
[037-0347b]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三十七之八 法三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佛子此十波羅蜜菩薩於念念中皆得具足
如是四攝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畧說乃
至一切菩提分法於念念中皆悉圓滿。」


【四菩提分差別中有四種相前二攝善後
二離過一依大乘行謂十度自利此即大
義結文為顯十度通二義故論將屬後巧
用經文為顯十度下一成義利即前利他二求菩提即今自利結文是一而
義兩成故云巧用二四攝者即依教化眾生

三四持等即依煩惱障增上淨故謂依四
持為所住處以三解脫為所依門修行三
十七品則得煩惱障淨任持自分故名為
持亦名四家所住處故四者一般若家此
[037-0348a]
是能照二者諦家即是所照三捨煩惱家
四苦清淨家由初二勝業離此惑苦若約
別說初一見道前次三即見修無學三四持等
者等取三十七品三解脫門謂依四持下二顯淨惑要由此三方能淨故任持下三
釋總名揀非勝進云持自分亦名四家下四出異名所住處故者釋成家義亦可得
名四種住處謂智住處等亦名成位處四者下五釋四體相即就家釋由初二下六
結成四義由般若照諦名初一業得惑滅苦淨故有四也若約別說下七約位分別
則初亦名智位二見實位三斷惑位四證滅位然其此四通於諸位故云若約別說
以配四位耳四畧說下依智障清淨以無所不

具故離塵沙無明。】


「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
薩但於此第七地中滿足一切菩提分法為
諸地中亦能滿足。」


【第四爾時解脫月下前上地勝差別中二
初明勝前六地二何以故菩薩從初下明
[037-0348b]
勝後三地勝即增上義前中二先問問意
云若先已具此何獨言若先未具何得成
先問意者從前一切菩提分法念念皆悉圓滿中生問意可知。】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於十地中皆能滿
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為殊勝何以故此
第七地功用行滿得入智慧自在行故。」


【後答中三初標次徵後釋釋中二先別顯
此地勝相功用行滿即自分滿足得入下
勝進趣後由此二義故能勝前智慧即八
地證智自在即五通大用十自在等得入智下
勝進趣後者經中但云得入智慧自在行故論經云乃得入智慧神通行故論釋云
通者五神通智者如前說釋曰如前十方便智上七地修此十智至於八地無功而
成似於此地故得指之然論神通即今自在䟽全二經故以自在指十自在十自在
亦神通。】


「佛子菩薩於初地中緣一切佛法願求故滿
[037-0349a]
足菩提分法第二地離心垢故第三地願轉
增長得法光明故第四地入道故第五地順
世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門故第七地起
一切佛法故皆亦滿足菩提分法。」


【二佛子下通示諸地滿相即遠釋十地皆
滿足言近釋七地功用滿語故論徵云云
何此地中方便行滿足方便即功用也具
十方便故論自釋云彼餘世間出世間中
更起殊勝行是故比七地中起一切佛法
故者謂前三世間次三出世此則更互各
一殊勝行今一切中具起所以名滿故論徵下
二舉論徵釋以成前義初地願中具二地戒中具三

地聞中具而云願增長者欲依如來智慧
利眾生故餘可知欲依如來智即求願義七地一切
者瑜伽論中說佛功德七地皆得八地成
[037-0349b]
就九地具足十地圓滿有少餘障未名清
淨離已即是清淨菩提有少餘障下即果累無常微細習氣
。】


「何以故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
用分以此力故從第八地乃至第十無功用
行皆悉成就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處雜染
一處純淨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
大方便神通願力佛子菩薩諸地亦復如是
有雜染行有清淨行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
除菩薩有大願力方便智慧乃能得過。」


【二明勝後三地文中四一法二喻三合四
因論生論今初先徵後釋徵意云何以前
六各一至七方具一切釋云從初積集至
此成故此酬前徵由此便能令後三地勝
行成就斯乃勝由勝前但約能入八地勝
[037-0350a]
後令後地無功行成乃至十地要由積功
以至無功之功故要由積功者結成勝後地義後地無功用因於
此地功用成故名之為勝非行體勝合中有雜染行合雜染

世界然有二義一即前六二通前七有清
淨行合純淨界即後三地中間難過亦有
二義一若六地為雜則七地為中間若七
地皆雜則從七至八即曰中間難過者猶
娑婆之於極樂淨穢域絕前六後三難過
亦爾要得此地大願方便方能越之淨由
此到染由此過故此一地最為勝要一若六地
下通論染淨乃有四門一云外凡人位說為純染善趣巳上乃至解行名為染淨初
地己上乃名純淨二善趣亦染種姓已上為染淨純淨同前三者地前皆染初至七
地亦名染淨八地已上乃名純淨四染義如前十地皆染淨佛為純淨今是第三門
。】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七地菩薩為是染行
[037-0350b]
為是淨行。」


【四因論生論中先問後答問意云前後可
知但言中間為何所屬。】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從初地至七地所行諸
行皆捨離煩惱業以廻向無上菩提故分得
平等道故然未名為超煩惱行。」


【答意明非染非淨亦得名為亦染亦淨故
名中間於中二先通將七地對後彰劣攝
此第七通於染淨則成前七地皆是染淨
相雜非純染行故論云從初地來離一切
煩惱示現如是此地名為染淨非染行故
二佛子此第七下別將此地對前彰勝顯
此第七雙非染淨故成前第七是中間義
示現如是下謂約行非染約位在染中今初通中有法喻合
法中初標離惑業顯是淨故此以廻向下
[037-0351a]
釋上淨義以二因故後然未下即由上二
顯同前染非報行故以二因故者二因即經中一廻向菩提故
二分得平等道故後然未下即經然未名為超煩惱行䟽今釋云由上二因故非超
也上用二因得名清淨成於行淨今以二因却同染者既因廻向及分平等而得淨
名明非淨位故同於染不同八地報行淨也。】


「佛子譬如轉輪聖王乘天象寶遊四天下知
有貧窮困苦之人而不為彼眾患所染然未
名為超過人位若捨王身生於梵世乘天宮
殿見千世界遊千世界示現梵天光明威德
爾乃名為超過人位。」


【次喻中輪王喻七地隨分捨功用道故梵
王喻於八地報得初禪遊千界故然法中
對問但明前七喻中舉勝顯劣故兼明上
次譬喻中略舉其要此是行淨義揀異梵王報得淨耳然凖合中二喻各有五
節至下當知然云梵王遊千界者即千四天下凖俱舍論二禪量等小千三禪等中
[037-0351b]
千四禪等大千婆沙有義初禪之量即等小千故生梵世得遊千界。】


「佛子菩薩亦復如是始從初地至於十地乘
波羅蜜乘遊行世間知諸世間煩惱過患以
乘正道故不為煩惱過失所染然未名為超
煩惱行若捨一切有功用行從第七地入第
八地乘菩薩清淨乘遊行世間知煩惱過失
不為所染爾乃名為超煩惱行以得一切盡
超過故。」


【合文凖此可知。】


「佛子此第七地菩薩盡超過多貪等諸煩惱
眾住此地不名有煩惱者不名無煩惱者何
以故一切煩惱不現行故不名有者求如來
智心未滿故不名無者。」


【第二別明此地雙非染淨初總明盡超過
多貪等者盡超故勝前求佛之心為貪厭
[037-0352a]
世為瞋取空著有為癡至此盡超前求佛下示其
所超此有二類一約所求道中辨貪瞋癡即是所知障中智即障義前六地有七地
都超又初地超貪檀度滿故二三超瞋尸忍

滿故三亦超癡得聞持故四地超慢道品
離我相故五地超疑了諸諦故六地超見
入般若故此地總超隨惑等常在觀故故
云盡超而云多者顯非報行故則細者未
又初地下正超煩惱前之六地於俱生中分分別超此都盡故云諸煩惱眾眾
即多也故唯識云能永伏盡如阿羅漢而云多下上明總超即是非染此下明其細
者未超即是非淨由此生下雙非之義故論先云住是第七菩薩地過多貪欲等諸
煩惱眾者未至報地故即云是故此地不名離者明知躡前明雙非也次住

此下正明形前望後以顯雙非後何以下
釋雙非義常在觀故惑不現行即過前也
有功用行名求未滿即劣後也功用即是
煩惱以有起動故。】
[037-0352b]


「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以深淨心成就身業
成就語業成就意業所有一切不善業道如
來所訶皆己捨離一切善業如來所讚常善
修行。」


【第五佛子菩薩住此第七下彼果分中論
主此中名雙行果此果實通諸分以雙行
是正住行親生此果故又以雙行該於諸
分皆雙行故名雙行果文分四果一業清
淨二得勝三昧三過地四得勝行遠公云
初即彼障對治果二即雙行果三即前上
地勝果勝行轉增故四即樂無作行對治
果以彼方便及起勝行滿足在此故又初
一即自他二行雙行二即定慧雙行三即
悲智等雙行四即寂用雙行第五佛子下䟽文有五一
釋總名二文分下開章三遠公下辨所從然䟽意欲通故引遠公局配於中有四初
[037-0353a]
由於離障故至此中三業皆淨二由前雙行一念不捨止觀雙行三昧轉增故名為
勝三勝行轉增故得過地四由前有方便智起殊勝行今此行成名得勝行又初下
雙辨有相就初果中復分四種一者戒清淨於

中初約性戒明戒但三業淨後所有己下
約智𦗟明戒則惡止善行就初果中復分為四者一戒清
淨二世間智淨三得自身勝四得勝力又此四中初三自分後一勝進前中初一離
過後二成善善中二前行用後行體然䟽皆具揀令易見耳。】


「世間所有經書技術如五地中說皆自然而
行不假功用。」


【二世間所有下世間智淨此辨行用。】


「此菩薩於三千大千世界中為大明師唯除
如來及八地己上其餘菩薩深心妙行無與
等者。」


【三此菩薩下明得自身勝此明行體論云
心行二平等無與等者謂深心及妙行為
[037-0353b]
二深心即證行猶是十方便妙行即教行
亦是前起勝行此二齊起故云平等不同
前地有無間生。】


「諸禪三昧三摩鉢底神通解脫皆得現前然
是修成非如八地報得成就此地菩薩於念
念中具足修習方便智力及一切菩提分法
轉勝圓滿。」


【四諸禪下明得勝力謂得禪等現前勝功
德力故上三自分此一勝進文中二初明
離定障禪等已見品初論云寂滅樂行故
此釋三昧是現法樂住禪次云滅定三摩
跋提者以三摩鉢底有其五種一四無色
二八勝處三十徧處四滅盡定五無想定
前四菩薩多入為化眾生後一不入非聖
法故今於五中正意在於滅定故論別明
[037-0354a]
下解脫月亦因此言問何位中能入定滅
也後此地下離智障可知初明離者二即智障由上對治
故離二障然禪等雖前已釋今略要知禪即四禪三昧即三三昧三摩鉢底如䟽有
五論三摩提即三摩鉢底之古譯耳神通謂五神通解脫謂八解脫經中先彰所成
後然是下對後揀劣論中先略指云四得勝力禪等現前勝如經等次重分別云是
中依禪起三昧三摩跋提神通解脫為教化眾生故寂滅樂行故滅定三摩跋提如
是次第釋曰此中論主明得勝力具足二禪四禪為能起一一起得三昧等即引生
功德禪二為教化眾生故即出引生之意是饒益眾生禪三寂滅樂行下即現法樂
住禪然九次第定皆是現法樂住今從最勝舉其滅定正是此地之所安住故䟽云
正意在此下約於此以辨勝行定散自在故云勝行耳後此地下據此業清淨果即
前雙行果也則雙行有四一二行雙無間二信勝此二三昧為果三作大義四菩提
分差別即業清淨為果。】


「佛子菩薩住此地入菩薩善觀擇三昧善擇
義三昧最勝慧三昧分別義藏三昧如實分
別義三昧。」
[037-0354b]


【第二佛子菩薩住此地下明三昧勝分二
初別舉十名後入如是下總結多類今初
前五自利後五利他又前五起戒後五成
行又前五現法樂住後五利益眾生前中
初二知理次二知教後義一知事一云善
觀擇者依未觀義伏心今觀二依己觀義
重更思審故論經云善思義三昧三依一
名說無量義故云最勝四依一義說無量
名故云分別義含於名故稱為藏五依通
一切五明處如事實故三依一名即知教旨四一義多名是
知教詮論經三名益意三昧者義能澄心故。】


「善住堅固根三昧智慧神通門三昧法界業
三昧如來勝利三昧種種義藏生死涅槃門
三昧。」


【後五中初一依煩惱障淨真如觀堅固根
[037-0355a]
故般若云不動法界故真如觀為堅起信
云真如三昧為諸定之本故此云根此一
顯行深後四依智障淨以顯行廣為治四
障故今即能治障在文外四中初一助道
次二證道後一不住道初智通者治勝功
德障智通即是勝德下三倣此以智與通
化利鈍二類令入一實故名為門二治無
礙智障雙照事理二法界為業故三治於
深上佛法怯弱障大悲勝利安住涅槃能
建大事是佛深上故四治不住行障種種
義藏者種種善根故此善能生不住故名
為藏修有為善根故不住涅槃修無為善
根故不住生死種種善根即無住之門。】


「入如是等具足大智神通門百千三昧淨治
此地。」
[037-0355b]


【後結可知。】


「是菩薩得此三昧善治淨方便慧故大悲力
故超過二乘地得觀察智慧地。」


【第三是菩薩得此下明過地於中三一行
修善巧過二作業廣大過三修行勝入過
今初過法有二一巧智二深悲過相亦二
一下過二乘二上過智地智慧地即八地
無功用智由此地中雙觀止觀便至彼處
法流水中任運雙流趣佛智海。】


「佛子菩薩住此地善淨無量身業無相行善
淨無量語業無相行善淨無量意業無相行
故得無生法忍光明。」


【二佛子菩薩住此下作廣業大過中二先
正顯過後解脫月下彰過分齊今初中先
對下彰出過言無相者即前樂無作對治
[037-0356a]
無量者即前無量對治入定離相二乘容
有而非無量故此無量顯異二乘善淨之
言顯過下地謂修方便行滿足故後得無
生法忍光明對上彰入過是彼八地無生
法忍明相現前故下地未得故。】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初地來所有無
量身語意業豈不超過二乘耶。」


【二彰過分齊中二先難即執前同後難。】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彼悉超過然但以願求
諸佛法故非是自智觀察之力今第七地自
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譬如王子生在
王家王后所生具足王相生已即勝一切臣
眾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長大藝業悉成
乃以自力超過一切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初發心時以志求大法故超過一切聲聞獨
[037-0356b]
覺今住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過一切
二乘之上。」


【後答即揀後異前答有法喻合法中非自
力者障現行故喻中王家即如來家王后
即得真法喜修二利故名為王相合中大
法即法中佛果法自所行者即殊勝行智
慧力者即方便智於此二中常不出觀故
是自力能過此約寄位廣如初地中辨餘
文可知此約寄位者前六寄凡小故未過也。】


「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常
行身語意業勤求上道而不捨離是故菩薩
雖行實際而不作證。」


【三佛子下明行修勝入過謂非但如前廣
多無量而力用難測深無分量勝而過也
論云神力亦無量者神即難測義也文中
[037-0357a]
言甚深者即遠入無底故遠離者彼前障
滅故無行者無相之行無所行故彼前六
地不能行故常行者此無間故得此三業
即當體深入過勤求下即趣後勝入故二
乘亦有離彼相業而得少為足不能上求
菩提求過故也是故已下結雙行故。】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滅
定。」


【第四解脫月下明得勝行於中二先得寂
滅勝行在定不住故即方便智也二佛子
此菩薩下得發起勝即起殊勝行前中先
問後答。】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從第六地來能入
滅定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
證故此菩薩名為成就不可思議身語意業
[037-0357b]
行於實際而不作證譬如有人乘船入海以
善巧力不遭水難此地菩薩亦復如是乘波
羅蜜船行實際海以願力故而不證滅。」


【答中先明得法分齊六地入深緣起之實
際未念念入者有出觀故後今住下辨勝
過劣於中有法喻合法中先正明得而不
證後此菩薩下出不證所以以得方便即
寂起用故成不思議三業故能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故能不起下即淨名第一身子章前巳引竟然十通品第十通
云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法滅盡三昧智通於念念中入一切法滅盡三昧亦不退菩
薩道不捨菩薩事不捨大慈大悲心修習波羅蜜未甞休息即動寂無二也

云善巧力者知行船法知水相故凖大品
經未善巧前亦有其喻方便未成入水便
敗故凖大品下經云譬如有人不曉舩法乘舩入海沒溺而死菩薩亦爾未得
方便波羅蜜多入實際海則證實際次云譬如有人善知舩法雖入大海而不沒溺
[037-0358a]
菩薩亦爾得方便波羅蜜雖入實際而不作證合云波羅蜜船即

般若等也以願力者是方便不捨有因。】


「佛子此菩薩得如是三昧智力以大方便雖
示現生死而恒住涅槃雖眷屬圍繞而常樂
遠離雖以願力三界受生而不為世法所染
雖常寂滅以方便力而還熾然雖然不燒雖
隨順佛智而示入聲聞辟支佛地雖得佛境
界藏而示住魔境界雖起魔道而現行魔法
雖示同外道行而不捨佛法雖示隨順一切
世間而常行一切出世間法所有一切莊嚴
之事出過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
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及非人帝釋梵王
四天王等之所有者而不捨離樂法之心。」


【二明發起勝行中亦是上來巳攝無著行
此下攝平等隨順一切眾生廻向且依發
[037-0358b]
起勝行文分為二初牒前標後由得滅定
三昧不作證智故成後大方便也後雖示
下正顯勝行經有十句論為八種共對治
攝謂後三為一故能治所治二行共俱互
相攝故如示生死為所治以恒住涅槃為
能治能治攝於所治則不為生死所染亦
得以涅槃為所治示現生死為能治能治
攝於所治而不證於涅槃他皆倣此。


八中初一為總故云生死涅槃論云一起
功德行謂入生死為福業事故淨名云生
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不入生死海
不得無價寶珠何有功德。


二上首攝餘行謂既示生死必為上首攝
眷屬故。


三願取有行非業所拘故處而不染。
[037-0359a]


四家不斷行謂雖言不染而示有妻子名
家不斷雖然不燒者示有常修梵行故唯
此一句具空中方便慧有中殊勝行上下
皆應倣此從畧故無四家不斷行中雖言不染而示有妻子即
空中方便慧是觀於空不礙有故雖然不燒即有中殊勝行涉有不迷於空故唯此
經文具斯二言上下應有而不具者皆用二句互相攝導巳具二故如雖示生死得
下而住涅槃即有中殊勝行下住涅槃得上示生死即空中方便慧故義巳盡但文
不具五者入行謂非獨化凡亦轉二乘入佛

慧故。


六資生行謂雖知五欲即道含攝佛法而
飲食資身睡夢資神皆順五欲十軍是魔
境界皆順五欲者約五欲境即是魔王所緣之境若將資神及益身等即分齊
境十軍巳見初會七退行謂示老病死衰退即四

魔等法不行其因名超魔道即四魔者老病衰退總是
蘊魔死即死魔老病之時亦有惑俱即煩惱魔而言等者兼有十魔不求有生即不
[037-0359b]
行其因生必老死故八者轉行謂初四化凡次一化

小次二化魔今由自行不染故轉凡之惑
令絕其因此有三種一見貪轉外道著諸
見故如佛示學二仙二障礙轉如佛示學
書算等三所有下貪轉如佛處於王宮不
生染者此有三者無數煩惱不出此三謂見愛無明又見愛即利鈍二使無
明兼縛所知則二障皆縛如佛示學者本行集云一阿羅羅仙人二欝頭藍弗仙人。】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住遠行地以願力
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乃至見多百千
億那由他佛。」


【第二位果初調柔中文亦有四初調柔行
體中亦有法喻合法中亦三初緣。】


「於彼佛所以廣大心增勝心供養恭敬尊重
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
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廻向阿耨
[037-0360a]
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於佛所恭敬聽法聞巳
受持獲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於諸
佛所護持正法常為如來之所讚喜一切二
乘所有問難無能退屈。」


【次於彼下能練行淨言護持正法者由方
便行滿守護於他故得於三界為大師所
以能護。】


「利益眾生法忍清淨如是經無量百千億那
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增勝。」


【三利益眾生下明所練淨論云此地釋名
應知者即以經文為釋名謂利益眾生是
有中殊勝行法忍清淨即空中方便智此
二是行善根轉更增勝者明功用究竟即
是遠義。】


「譬如真金以眾妙寶間錯莊嚴轉更增勝倍
[037-0360b]
益光明餘莊嚴具所不能及。」


【喻中金喻證智信等善根眾寶間錯者即
一切菩提分法方便行功用滿足故令前
善根轉勝。】


「菩薩住此第七地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
便慧力轉更明淨非是二乘之所能及佛子
譬如日光星月等光無能及者閻浮提地所
有泥潦悉能乾竭此遠行地菩薩亦復如是
一切二乘無有能及悉能乾竭一切眾生諸
惑泥潦。」


【第二佛子譬如日光下明教智淨先喻後
合喻中光義如前地而此日光盛故勝彼
月光以月光清涼如般若故日光用廣如
方便故餘並可知。】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偏多餘非
[037-0361a]
不修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畧說菩薩摩訶
薩第七遠行地菩薩住此地多作自在天王
善為眾生說證智法令其證入布施愛語利
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
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
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
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
得百千億那由他三昧乃至示現百千億那
由他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
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
能數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第一義智三昧道六地修行心滿足即時成
就方便慧菩薩以此入七地。


雖明三脫起慈悲雖等如來勤供佛雖觀於
[037-0361b]
空集福德菩薩以此升七地。


遠離三界而莊嚴滅除惑火而起燄知法無
二勤作業了剎皆空樂嚴土。


解身不動具諸相達聲性離善開演入於一
念事各別智者以此升七地。」


【第三重頌二十一頌分三初十七頌半頌
位行次二頌半頌位果後一頌歎勝結說
前中分五初四頌樂無作行對治。】


「觀察此法得明了廣為群迷興利益入眾生
界無有邊佛教化業亦無量。


國土諸法與劫數解欲心行悉能入說三乘
法亦無限如是教化諸群生。」


【次二頌彼障對治中無量畧不頌無功用
行。】


「菩薩勤求最勝道動息不捨方便慧一一廻
[037-0362a]
向佛菩提念念成就波羅蜜。


發心廻向是布施滅惑為戒不害忍求善無
厭斯進策於道不動即修禪。


忍受無生名般若廻向方便希求願無能摧
力善了智如是一切皆成滿。」


【三有三頌頌雙行無間。】


「初地攀緣功德滿二地離垢三諍息四地入
道五順行第六無生智光照。


七住菩提功德滿種種大願皆具足以是能
令八地中一切所作咸清淨。


此地難過智乃超譬如世界二中間亦如聖
王無染著然未名為總超度。


若住第八智地中爾乃喻於心境界如梵觀
世超人位如蓮處水無染著。


此地雖超諸惑眾不名有惑非無惑以無煩
[037-0362b]
惱於中行而求佛智心未足。」


【四有五頌頌前上地勝分言三諍息者約
忍度故又得法光明故無有諍。】


「世間所有眾技藝經書辭論普明了禪定三
昧及神通如是修行悉成就。


菩薩修成七住道超過一切二乘行初地願
成此由智譬如王子力具足。


成就甚深仍進道心心寂滅不取證譬如乘
船入海中在水不為水所溺。


方便慧行功德具一切世間無能了。」


【五有三頌半頌雙行果。】


「供養多佛心益明如以妙寶莊嚴金。


此地菩薩智最明如日舒光竭愛水又作自
在天中主化導群生修正智。


若以勇猛精勤力獲多三昧見多佛百千億
[037-0363a]
數那由他願力自在復過是。


此是菩薩遠行地方便智慧清淨道一切世
間天及人聲聞獨覺無能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三十七之八


音釋



泥潦
潦魯皓切路上流水也
[037-036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