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21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唐-實叉難陀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六之一 約一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第四焰慧地所以來者瑜伽七十八引解
深密明四種清淨能攝諸地前三即意樂
戒定增上三清淨訖此下第四訖於佛地
明慧增上故次來也又慧有多種四地正
明覺分相應增上慧住故次來也又前地
雖得世定總持而未能得菩提分法捨於
定愛及與法愛今修證彼行故次來也若
依本論前三寄世間今此出世次第故來
若近望前地因前定聞法此證智故次來
也故論云依彼淨三昧聞持如實智淨顯
示故引解深密者意欲雙明具經論故經當第四波羅密品觀自在問言佛說
十地佛地幾清淨攝幾分所攝佛言善男子當知諸地四種清淨十一分攝云何名
[036-0164a]
為四種清淨能攝諸地謂增上意樂清淨攝初地清淨增上戒清淨攝第二地增上
心清淨攝第三地增上慧清淨攝於後後地轉勝妙故當知能攝從第四地乃至佛
地釋曰上言十一分者即十地及佛地捨於定愛者前有八定故有定愛有聞持故
有法愛言今修證彼者證彼菩提分法言焰慧者法喻雙舉

亦有三義一約初入地釋初入證智能燒
前地解法慢薪故本分云不忘煩惱薪智
火能燒故二約地中釋成唯識云安住最
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焰增故由住第
四地竟方修菩提分法明是地中若唯取
此而為慧者未修道品應非焰地以此地
正明菩提分法中該初後諸論多依此釋
攝論云由諸菩提分法焚燒一切障故障
即二障莊嚴論云以菩提分慧為熖自性
以惑智二障為薪自性此地菩薩能起熖
慧燒二障薪名熖慧地瑜伽七十八引深
[036-0164b]
密經大同此說彼云所得菩提分法能燒
煩惱智火如燄金光明經顯揚論不殊此
意三約地滿從證智摩尼放阿含光故名
為熖下論具之二約地中下有四一引論正釋然唯識文即攝論意
次下正引即攝論第七意世親釋云由此地中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由住此故能燒
一切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皆為灰燼然以菩提分而為慧者非皆是慧慧之燄故從
喻為名由住第四下二以文成上約地中義以此下四釋妨難難云若許此第一釋
者何以諸論多依第二故為此通攝論云下二出多釋文畧舉五釋一攝論即上第
七論二莊嚴論當第十三三引瑜伽論亦第四文多同前四引金光明即第三經云
能燒煩惱以智慧光增長光明故是修行道品依處是故四地名為燄慧五引顯揚
亦當第三論云燄慧地者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三地故超過一切聲聞
緣覺地證得極清淨緣諸覺分別取法境微妙慧蘊能現前燒一切煩惱是故此地
名為燄慧然上五釋義皆相成故䟽總云不殊此意三約地滿者前約證智為燄此
約教智為燄然所燒煩惱即所離微細煩惱現

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亦攝定愛法
[036-0165a]
愛菩提分法特違於彼故能燒之由斯四
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等至愛愚味八
定故二法愛愚即解法慢今得無漏定及
無漏教故違於彼然所燒下三斷障四初舉唯識然唯識一分之
下更有論云第六識俱身見等攝最下品故不作意緣遠隨現行故名微細釋曰第
六識言揀第七識第七識俱以微細故此地未斷今言微細望前地說有三義故立
微細名一第六識中分別身見名為上品唯不善故獨頭貪等名為中品通善不善
此唯無記故名下品二不作意緣故即任運生義三遠隨行故從無始來隨逐於身
故有上三義故名微細論云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時便能永斷釋曰以有身
見不能觀身為不淨等問上言所知障中俱生一分那名煩惱答此所知障昔時多
分與煩惱障同一體起立煩惱名由菩提分正斷所知彼之身見亦不行故前之三
地何不爾耶以相同世間今此出世方能離之亦攝定愛下二出本論名名離解法
慢障畧云解法實亦有定本分中說亦唯識文論云身見等言亦攝無始所知障攝
定愛法愛彼定法愛三地尚增入四地時方能永害由斯四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
一等至愛愚即是此中定愛俱者二法愛愚即是此中法愛俱者所知障攝二愚斷
[036-0165b]
故煩惱二愛亦永不行今得無漏定者即彼䟽釋愚即所知愛即煩惱故說俱斷

由此證得無攝受真如謂此真如無所繫
屬非我執等所依取故由此證得下四證如亦前唯識引攝
論文世親釋云於此如中無計我所如北洲人無繫屬故應說此如非我執我慢我
愛無明邊見我所見等所依取故得此真如寧有定法之

愛便能成菩提分行及不住道行精進不
退得此真如下是今䟽結成由達無攝受真如便得攝
生之果由達無下六得果者不為我攝方能攝生。】


「佛子聞此廣大行可樂深妙殊勝法心皆勇
恱大歡喜普散眾華供養佛。


演說如是妙法時大地海水皆震動一切天
女咸歡喜悉吐妙音同讚歎自在天王大欣
慶雨摩尼寶供養佛。」


【次正釋文文亦三分一讚請二正說三重
頌今初六偈分二初二偈半集經者序述
[036-0166a]
地海動者表無明厚地大愛海水可傾竭
故。】


「讚言佛為我出興演說第一功德行如是智
者諸地義於百千劫甚難得我今忽然而得
聞菩薩勝行妙法音。


願更演說聰慧者後地決定無餘道利益一
切諸天人此諸佛子皆樂聞勇猛大心解脫
月請金剛藏言佛子從此轉入第四地所有
行相願宣說。」


【後三偈半正明讚請於中初二偈半天王
請後一眾首請。】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
薩摩訶薩第三地善清淨巳欲入第四燄慧
地當修行十法明門。」


【第二正說分中二初明地相後明地果前
[036-0166b]
中論為四分一清淨對治修行增長因分
謂清淨等是次二分今趣地方便為彼之
因二佛子菩薩住此焰慧下清淨分是初
入地出障行故三佛子菩薩住此第四下
對治修行增長分即正住地行道品等行
能有所除故云對治進習上上名修行增
長四佛子至所有身見下彼果分此即地
滿是中二分之果又此四分即加行無間
解脫勝進四道又四中初一入心後三住
心出心在調柔果住心中三分攝前三位
初清淨分即攝生貴住次攝至一切處迴
向後攝無盡行至文當知又此四分者第二四道科如雜
集第九說俱舍賢聖品云應知一切道畧說唯有四謂加行無間解脫勝進道釋曰
加行道者謂引無間道前之加行也無間道者謂斷惑道也解脫道者無間道後名
解脫道謂已解脫所應斷障最初所生勝進道者除前三外所餘諸道漸勝進故即
[036-0167a]
解脫道後所起諸道也是涅槃路故名為道釋曰所起諸道者準雜集即為斷餘品
煩惱所有加行無間更有異釋大意皆同四中又下三依三心科具如初地

初因分文三初結前標後次何等下徵列
別名三菩薩以此下結行入位今初十法
明門者門即通入之義故論經名入明為
能入之門法為所入之處故論云得證地
智光明依彼智明入如來所說法中言證
地智者即四第證智也光明者即三地慧
光謂三地中得此四地證智前相故併舉
二處之智以釋於明亦猶地前明得定也
故前地論云彼慧此中名光明即其義也
言所說法者前求多聞從佛聞說眾生法
界等十種之法便以智光游入數數游入
游入即是修行修行即下觀察觀察增上
極圓滿故方得證入四地今初因分者第四文即第一清
[036-0167b]
淨對治修行增長因分以是次二分因故唯牒一因字耳論經名入者引證論經云
當以十法明入四地故五便以下五通釋下句依彼智明入如來所說法中論經云
思惟是今經觀察。】


「何等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界觀察法界觀察
世界觀察虛空界觀察識界觀察欲界觀察
色界觀察無色界觀察廣心信解界觀察大
心信解界。」


【二徵列中有十種差別觀察此十略以三
重釋之一初句為總本為眾生故餘九為
別皆眾生事故二前八為染後二為淨三
前五推能依至所依後五依所依立能依
三前五下三能所依釋前中一觀眾生假名差別假
有三種一因成假二相續假三相待假假
為空詮故先觀之因成有二一五蘊和合
假名某甲則入眾生空二陰亦因緣而有
[036-0168a]
則入法空二空所顯即是真如不壞假名
空有不二即是中道言相續者由前陰滅
後陰續生念念相續假而非實亦入二空
真實言相待者待非眾生以說眾生入實
亦然此一推假入實餘九例知故論但顯
差別之相二法界者論當第三是依正之
因即染法界此從別義若淨法界通為十
依則十與法界究竟無別三世界者彼假
名眾生所住依報四依正所依虛空瑜伽
名為平等勝義即是理空皆無盡故因成有二
者謂人法二空二空所顯下會其三觀言即是真如自有二意一者順法相宗二空
非真如故二成三諦假名為有諦二空為無諦真如為中道第一義諦已有三諦三
觀矣又空有不二總為真空不壞假名即是假觀合上空假以為中道下觀二假例
此成觀故相續後結云亦入二空真實真實即是真如異名名相待假後結例可知


五染淨所依是本識界後五依此所依立
[036-0168b]
後能依故此識界前後兩向向前為依正
依向後為染淨依後五依此下文二先總明此識亦通二宗若生
滅識生染淨依他亦依心有即法相宗若真妄和合識亦生染淨即法性宗並如前
初三句由煩惱使染成染分依他有三

界差別著欲著受及著想故三界唯心故
後二廣大信解成淨分依他論經前是勝
心信解依煩惱不染與聲聞同後大心信
解依不捨眾生不同聲聞著欲等者由著欲故有於欲界
由著受故有於色界謂四禪天不出四受又著正受故由著想故有無色界空想識
想無所有想非想非非想雖欲絕想亦不出想三界唯心總結上文如下六地

經即前云廣則明護愜兼濟之心後是大
心即是護小求大菩提則二心俱異二乘
前觀眾生同體大悲後觀眾生具佛知見
誓令同得又皆言界者通事理也事即曲
盡差別理則一一入實即淨法界故皆為
[036-0169a]
明門。】


「菩薩以此十法明門得入第四燄慧地。」


【三結行入位觀察圓滿與十理冥則入四
地故瑜伽四十八云先於增上心住以求
多聞增上力故已得十法明入由此十法
明入成上品故極圓滿故入初增上慧住。】


「佛子菩薩住此燄慧地則能以十種智成熟
法故得彼內法生如來家。」


【大文第二清淨分即攝生貴住故前文云
於諸佛聖教中生云何清淨於如來家轉
有勢力故文中三初總明次何等下徵釋
三是為十者總結初中文有三句末句生
家是總相初句十智為能生因次句內法
為所生家由以十智觀察下諸行等十法
得成熟故成熟則除滅三地解法智障攝
[036-0169b]
四地出世勝智契於法體故云得彼內法
內法者顯非外相此法即如來所說教化
之法名如來家此地寄出世之首故名為
初總明三初案經釋初句十智為能生者即下所列之十句也智因所觀而成
十智內法者䟽釋以證性故亦是如來教化之法故名為內何時得耶論云此法明
入同時得故應知若爾何異前分而云前分為此因耶答因分觀十未得上品猶在
三地得上品竟即入四地與此同時若遠公云十智十入名異體一故即同時而自
問云兩法相似可得言同明智體一何得言同彼自釋云此雖體一隨門有別是故
說同云何門別前就眾生世界等十以彰法明今此乃就三寶等以說法智故云別
也復應難云所觀既異何名體一故應如前鈔家之釋復應問云前觀十明得入四
地此前未觀十智云何言生故應答言有二義故一前以能化觀于所化今以所化
成能化法為分能所所觀少殊能所相成故得一時二者前十明門下相會性今此
十智雖舉十相意在一性故云內法性相少異分之成二性相不離故得一時問何
以將此教化之法為如來家論云如來自身所有諸法以是法故顯示如來釋曰若
無此法不名如來故此十法佛所安住名之為家然如來家略有

[036-0170a]
三種一菩提心家初住即生二大教家四
住即生三法界家初地證故生今此攝四
住故以智契教法合於法界具下十義故
名為生然如來下二辨家不同準下林神八地亦生生無生忍家故如來亦
名究竟生家故云畧耳若瑜伽但云長如來家論經

亦但云於如來家轉有勢力意明初地巳
生家二三地起修方便早有勢力今依三
地之聞成出世智故云轉有此中智契即
無行無生行慧光若瑜伽下三會論釋二論意同此中智契下顯
所證體成上內法即前地中五方便內第三方便也。】


「何等為十所謂深心不退故於三寶中生淨
信畢竟不壞故觀諸行生滅故觀諸法自性
無生故觀世間成壞故觀因業有生故觀生
死涅槃故觀眾生國土業故觀前際後際故
觀無所有盡故是為十。」
[036-0170b]


【二徵列中列有十句論攝為四初句自住
處畢竟智謂大乘是菩薩自所住處深心
相應為住畢竟即是不退謂大乘等者釋上名也然上論
主一時列四名巳屬經竟重復料揀解釋今初云自住處畢竟智即初列名謂大乘
下是後重釋論具云菩薩自住處者謂大乘法中故二同敬三寶畢

竟智謂證三寶同體成不壞信故上二約
行德差別初自分後勝進故上二約行德者三寶是巳
之上故云勝進下有二智約智解差別初證後教

謂三有二句明真如智謂見第一義證二
無我故一但有蘊等諸行而生滅流轉故
無人我二即此蘊等諸法本來不生故無
法我。


四餘六句明分別說智謂是教智故名為
說知世諦故名為分別分別染淨故謂初
二句是染後三句是淨第三句具染淨各
[036-0171a]
有因果即是四諦故四餘六句下即論立名謂是教智下䟽釋
論分別染淨故是論總釋謂初二句下是䟽釋論謂初二句名隨

煩惱染即是苦諦依正二報隨煩惱集因
所生故謂初句依報次句正報故云有生
同因於業業與煩惱二俱集因故論與經
影略而說故論與經者經云因業有生論云初二句隨煩惱染故
三句中初觀生死論經名世間即煩惱染
上句以因顯果云因業有生此句以果顯
因故云生死生死以煩惱為體故即是集
諦此順論意次觀涅槃是所有淨即是滅
諦若直就經文亦可因業有生是集諦生
死涅槃復雙觀苦滅耳此順論意者以論云煩惱今將經文
生死就論故云論意後三句隨所淨即是道諦隨順

前滅故三中初一利他行論云諸佛世界
中教化眾生自業成熟故準此論意譯此
[036-0171b]
初句應言觀諸國土化眾生業則不濫前
因業有生後二句自利行謂觀煩惱染及
涅槃淨為順滅之道初句約事觀煩惱無
始故為前際涅槃無終故為後際後句順
理觀煩惱本空無有損滅故無可盡涅槃
性淨非新增益自性盡故皆名無所有盡
煩惱影取生死涅槃影取菩提菩提之智
亦符理故然是世諦中觀故異前如智即不
濫前因業有生者今云觀眾生國土業故濫前也菩提之智下三通影取菩提難恐
有難云涅槃性盡云無所有盡菩提非性何言無所有盡故以符理全同涅槃然是
世諦下四通約順理解以約理釋濫前如智故通云異異相云何猶相見道中亦觀
非安立諦而是後得此亦如是雖觀於如而是教智又後二句即本

有今無偈意亦是觀緣起法無明行為前
際生老死為後際無明滅行滅自性滅故
各無所有盡如六地中又後二句下五更顯別理自有兩意
[036-0172a]
一即四出偈謂觀前際後際故即本有今無本無今有觀無所有盡故三世有法無
有是處第五經䟽已廣分別亦是下觀緣生觀然上十智正觀如來教化之智智之
別相必由所觀不觀所觀安識佛智佛智證彼內法四地菩薩亦如是證思之

下大文第三對治修行增長分中二初護
煩惱行後菩薩修行如是下明護小乘行
前是大智自利異凡後是大悲利他異小
此二相導成不住道無所不至故攝至一
切處迴向也今初即修菩提分法前是大智者二
行總有四對一名自利利他對二大智大悲對三護凡護小對四不住生死涅槃對
即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後結成無住以攝前位論主別有道

品論故此不釋今略為四門一釋名菩提
是覺分是因義此三十七為諸乘覺因故
亦云道品品即是類因為果類故別名至
文自顯論主別有道等者出不釋所以今之四門亦無所不具為諸乘者通
三乘菩提故俱舍賢聖品云覺謂盡無生順此故名分釋曰覺者無明睡眠皆永斷
[036-0172b]
故盡無生智為此覺體三十七品順趣菩提名菩提分今順亦因義二顯同

異瑜伽四十四大乘菩提分乃有多種三
十七品乃是其中別義通於大小涅槃亦
說三十七品為涅槃因非大涅槃因無量
阿僧祇道品為大涅槃因故下五地中說
無量道品及離世間品說道及助道皆名
無量今約寄位故但三十七耳若凖智論
但三十七無所不攝即無量道品亦在其
中如分別四諦有無量相但心行大小不
同淨名云道品是道場是法身因大集名
菩薩寶炬陀羅尼涅槃云若人能觀八正
道即見佛性名得醍醐皆約大說如分別下二引
證暗引涅槃第十三經南本十二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佛昔一時在恒河岸尸首
林中爾時如來取少許𣗳葉告諸比丘我今手中葉多一切因地草木葉多諸比丘
言世尊一切因地草木葉多不可稱計如來所捉少不足言諸比丘我所覺了一切
[036-0173a]
諸法如因大地生草木等為諸眾生所宣說者如手中葉(迦葉難言)世尊爾時說如是言
如來所了無量諸法若入四諦即為已說若不入者應有五諦佛讚迦葉善哉善哉
善男子汝今所問則能利益安隱快樂無量眾生善男子如是諸法悉已攝在四聖
諦中下云智有二種一者中智二者上智善男子知諸陰苦是名中智分別諸陰有
無量相悉皆是苦非是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廣說(云云)又云善男子知愛因緣
能生五陰是名中智一人起愛無邊無量聲聞緣覺所不能知是名上智又云善男
子知滅煩惱是名中智分別煩惱不可稱計滅亦如是不可稱計非是聲聞緣覺所
知是名上智又云善男子知是道相能離煩惱是名中智分別道相無量無邊所離
煩惱亦無量無邊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釋曰皆明四諦有無量相而皆攝
在四諦之中故知三十七品若分別之有無量相則三十七攝無量道品但心行者
三揀下釋文中廣見其相淨名下第四廣證大義總引三經四文一引淨名二文一
即光嚴童子經初巳引今舉其中云三十七道品是道塲捨有為故下結云善男子
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塲來住於佛法矣
釋曰意明得道之處即是道塲萬行得道即為道塲即大菩提因也二即法身因亦
淨名方便品由國王等皆來問疾因以身疾廣為說法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
[036-0173b]
無竪廣訶身竟便云諸仁者此可患猒當乘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
慧生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
諸禪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從三十七道品生既云
能生法身明非小矣大集名寶炬者示非小也寶具諸德故炬能破暗故攝一切法
名陀羅尼豈是小耶涅槃云下四引涅槃第二十九經南本二十七佛言善男子眾
生佛性不一不二諸佛平等猶如虗空一切眾生同共有之若有能修八聖道者當
知是人即得明見善男子雲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之則成醍醐眾生佛性亦復
如是釋曰斯為正義下師子吼牒難亦云如佛所說若有修習八聖道者則見佛性
是義不然下難意云道若是一餘人無分故佛舉平坦之路以況八正明知八正能
見佛性即非小矣䟽中義引三明體性雖三十七品但

以十法而為根本謂信戒念精進定慧除
喜捨思惟由信二戒三念開為四精進定
慧此三各八餘四各一故成三十七品復
束此十以三蘊為體謂戒是無表色喜支
是受餘皆行蘊五類法中但二為體謂色
[036-0174a]
及心所若取助伴則通五蘊若取所緣通
一切法廣顯差別如智論二十一二及五
十三瑜伽二十八九及四十五雜集第十
下所解釋依此諸論三明體性下初標列俱舍賢聖品亦云此
實事唯十謂慧勤定信念喜捨輕安及戒尋為體釋曰尋即此中思惟輕安即除除
是智論之名即經猗覺分猗者美也即輕安義由信二下二辨義言信二者即一信
根二信力言戒三者即八正中正語正業正命言念開為四者一念根二念力三七
覺中念覺四八正中正念言精進為八者即四正勤為四五精進根六精進力七精
進覺分八正精進言定有八者謂四神足為四五定根六定力七定覺分八正定言
慧有八者四念處為四四念慧為體鄰近名念故五慧根六慧力七擇法覺分擇法
即慧故八正見見即慧故言餘四各一者即除喜捨思惟也由依漸闕及不闕者為
二類故不依俱舍之次而先信次戒等若毗婆沙則實事有十二以戒中分出正語
及與正業以身語業不相離故餘九同前今依瑜伽俱舍故但有十二五蘊出體曲
有三義初剋實出體唯有三蘊二五類出體由攝受行以為心所故於五類唯有二
類則無心王及不相應并無為故三相應出體所依心王必依於想取心等相故經
[036-0174b]
集云助伴者謂彼相應心心法等二總指宗源不欲繁文令知本故四正釋

文即是行相三十七品總有七類一對治
顛倒道即四念處二斷諸懈怠道謂四正
勤三引發神通道謂四神足四現觀方便
道所謂五根五親近現觀道即是五力六
現觀自體道謂七覺分七現觀後起道謂
八正道總有七類者即雜集瑜伽之意其中義旨至文當釋此七次
者若聞法巳先當念持次即勤修勤故攝
心調柔調柔故信等成根根增為力次七
覺分別八正正行有時八正在前則未辦
名道已辦名覺然上猶寄位若約行者初
心通修況入地菩薩此七下明次第初正明即雜集意故彼論
釋七覺云七覺所緣即四聖諦如實性釋八正云八正所緣境者即此後時四聖諦
如實性由見道後所緣境界即先所見如實性為體釋曰此則八正是修道矣若準
俱舍賢聖品中七覺即當修道故彼論問云當言何位何覺分增偈答云初業順決
[036-0175a]
擇及修道見位念住等七品應知次第增釋曰初業者即修別相總相念住此初業
謂能照身等四境慧用勝故說念住增言順決擇者即煗等四位也且煗法位中能
證異品(決擇分也)殊勝功德勤用勝故說正勤增頂法位中能持善趣無退轉位定用勝
故說神足增忍法位中必不退墮善根堅固得增上義說五根增世第一位中非世
惑法所能屈伏得無屈義說五力增言及修見道位者修道位中近菩提位助覺勝
故說七覺增見道位中速疾而轉通行勝故說八正增有餘師說於見道位建立覺
支如實覺知四聖諦故於見修二位建立八聖道支以此二位俱通直徃涅槃城故
釋曰後解正順今經見道後說修道見是七覺前解雖七覺居前而名修道八正為
見義當約位八正在前智論亦云修道用故名覺見道用故名道同俱舍初意亦是
義當八正居前以見道後有修道故又俱舍云七覺八道支一句是無漏三四五根
力皆通於二種則非見道之前別有修也今䟽意符雜集及俱舍後師故以七覺為
現觀自體八正為現觀後起有時下會異釋即上俱舍意然上猶寄位下第三圓融
於中有三初句指前是約位說隨增勝義若約行者二諸教證明初心通修者大小
乘說皆初通修況入地下三況出入證久巳證如豈不齊具今初對治

顛倒道名四念處四謂身受心法念謂念
[036-0175b]
慧身等為其念慧所安住處故亦名念住
瑜伽云若於此住即是身等若由此住即
是念慧今初對治顛倒道文前有七一釋名若云念處處唯約所住若云念
住住通能所體實是慧以慧觀守境由念得住

與念相近隣近名念體實是慧下第二出體若凖雜集具二為
體論云念住自體謂慧及念由佛經中有隨觀言及念住言故今䟽隨增說慧為體
故俱舍云四念住正斷神足隨增上慧勤定為體實法加行善言加行善者即相應
五蘊即下明助伴正勤神足例此念處一時辨體而䟽云由念得住者即婆沙意若
俱舍云理實由慧令念住境如實見者能明記故所以但取以慧為體今䟽依婆沙
者是其源故要須明記慧方住故故具以慧由念而住雜集云一切

菩提分法皆由五門而得建立一所緣二
自體三助伴四修習五修果文或略無義
必須具今初念處身等是所緣念慧為自
體循身觀等為修習破四顛倒趣入四諦
身等離繫以為其果雜集云下三辨相差別亦當引證證上前
[036-0176a]
後出體等文即第十論今初念下二約當科釋一所緣如彰四所由二自體如上出
體三修習如下釋文故此三門列名而已破四顛倒下引論辨果趣入四諦者由身
念處趣入苦諦所有色身皆行苦故麤重所顯故是故修觀行時能治於此輕安於
身差別生故由受念住趣入集諦以樂等諸受是和合愛等所依處故由心念住趣
入滅諦觀離我識尚無所有懼我斷門生涅槃怖永遠離故由法念住趣入道諦為
斷所治法修能治法故身等離繫者是論云又此四種如其次第能證得身受心法
離繫之果由此修習漸能遠離身等麤重故問上列有五何唯釋四答有二義故一
經唯有四故上䟽云文或畧無二前已總明出體中云別兼助伴五蘊為性故若別
說者雜集云謂彼相應心心法等彼者彼念慧二法釋曰論云等者等取心不相應
行及同時四相亦是助伴類非一故此身等四前三即三蘊

而合想行為法念者為明我所依事我受
用事我自體事我染淨事故要此四者治
四倒故謂觀身不淨治於淨倒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治三可知四彰四所由二初對
我對蘊開合為破我故我有四類故合為四即是釋前所緣之境故雜集云念住所
[036-0176b]
緣即身受心法上巳畧明又云復有四事謂我所依事等䟽但列名論主釋云由顛
倒覺愚癡凡夫多分計我依止有根身故
(即我所依事)受用苦樂(即我受用事)所了境相(即我自體事)由貪等染汙由信等清淨(即我染淨事)是故最初為正觀察真實事相故建立此四種
事為所緣境二除障障有四故即是重明第五修果為治四倒合五為四言治三可
知者如初句苦治樂倒無常治常無我治我故彼論云修不治觀故了知諸受皆是
苦故通達諸識依緣差別念念變異故觀察染淨唯有諸法無作用者能如是知是
名修果此次第者從麤至細教對治故智論

云此身既爾不淨眾生貪者以其情塵生
諸受故計之為樂誰受此樂故次觀心念
念生滅後觀二蘊皆不自在破此四倒行
四正行開實相門若爾說四倒中何以常
樂我淨而為其次此約先重後輕為次第
五彰其次第今從麤至細者身色最麤受領外境望身次麤心復為次不約境
故法最為細攝涅槃故麤者易治故云從麤至細教對治故智度論下證次第對治
之相破此四倒下結勸功能亦是修果對於常等以無常等而為王行而非實相由
[036-0177a]
此悟入故稱為門二解妨妨以相違答以義別此約輕重前約麤細故謂常倒最重
由計心王而為常故生邪見等無因無果無善無惡故最為重樂次輕前但計妄樂
不必邪見執樂常等生過淺故次於想行計有主宰主宰不礙有修行故此復次輕
計身為淨但生妄貪無大過故故為最輕然此四處皆容各起

四倒從多計說各語其一六明倒通局容各起四即是通
義如一身上計其相續但住為常有身為樂身即是我紅輝練色如蓮如王故名為
淨餘三凖思從多計下辨其局義身多計淨受多計樂等然觀不淨等

通於大小瑜伽四十五云菩薩於聲聞道
品如實了知如聲聞地云何大乘如實了
知謂勝義修及世俗修世俗修者即觀不
淨等然不計實勝義修者謂離相性七明觀相
同異引瑜伽釋小乘畧指大乘具二諦修其世俗修多同小乘但知緣假不計為實
則異小耳大集般若等皆性相雙觀智論亦爾

乃至不念身受心法無行經云觀身畢竟
空觀受內外空觀心無所有觀法但有名
[036-0177b]
此約如實然有二意一則法性湛然常樂
我淨即遣無常等倒二此入法空俱遣八
初正證修相先引二經一論明具二修後引無行有如實修而智論云乃至不
念身受心法者越於世諦故云乃至觀身空等亦不取空真如實也文中二意通前
經論但以法性唯破四倒多約性相雙修而說後意法空寂寥唯約真實說故中論
云諸佛或說我或說於非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亦應云諸佛或說常或說於
無常諸法實相中無常無無常樂淨亦爾勝鬘亦說四念能除

八倒二廣引證成具上二意勝鬘云凡夫識者二見顛倒一切阿羅漢辟支佛
智者則是清淨邊見者凡夫於五陰我見妄想計著生於二見是名邊見所謂常見
斷見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見涅槃常是常是非正見妄想見故作如是見於
身諸根分別思惟現法見壞於有相續不見續故起於斷見妄想見故於心相續愚
暗不解不知剎那間意識境界起於常見妄想見故故於彼義若過若不及作異想
分別若斷若常顛倒眾生於五陰中無常常想苦生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一切
羅漢及辟支佛清淨智者於一切智境界及如來法身本所不見或有眾生信佛語
故起常想樂想我想淨想非顛倒見是名正見何以故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於佛
[036-0178a]
法身作是見者是名正見正見者是佛真子從佛口生從正法生從法化生得法勝
財世尊淨智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波羅蜜此淨智者雖曰淨智於彼滅諦尚非
境界況四德智釋曰此上經文乃有數重初見諸行無常涅槃是常名斷常見者自
有二意一以取相心見不合法體故斯最深玄則常與無常二見雙泯方能見理二
者見生死實有可斷涅槃實有可證亦不合法體不知有諍說生死無諍說涅槃生
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故若如此知即非二見二從於身諸提下約生死諸蘊起斷
常見從於彼義下雙結上二以第一義起見著故為若過第二義不知剎那壞為斷
不知心相續為常為不及故上皆妄見三從或有眾生下明其正見謂破生死無常
常想等為二乘淨智見如來法身常樂我淨為菩薩正見破常等倒廣病而畧藥不
言修無常行以破常等故顯如來常但舉其藥而畧其病不言二乘謂法身等亦無
常等故然皆約五蘊即是總明四念隨一一陰容起四倒之義若取言總意別則無
常常想即屬心念苦有樂想即是受念無我我想即是法念不淨淨想即是身念既
是三重破於八倒故云勝鬘亦說四念能除八倒既除八倒則成

八行涅槃雙樹四雙八隻四枯四榮正表
於此三結成正義例上勝鬘亦有三意若約初意取著生死無常涅槃常等即
[036-0178b]
是八倒無念而知生死無常涅槃常等即是八行若依第二意計於生死若常無常
等皆成顛倒故為八倒則非常非無常等而為八行若依第三意謂生死常等佛無
常等即成八倒若謂生死無常等佛法常等即成八行依第三意即雙照常無常故
經引二鳥喻常與無常不相捨離依前二意雙遮常無常等故中論云諸佛或說我
或說於非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亦應云諸佛或說常或說於無常諸法實相
中無常無非常等餘如下說言涅槃雙𣗳四雙八隻者引事證成如來涅槃之處四
靣各有一雙娑羅之𣗳名娑羅林娑羅此云堅固法瑤云風霜不能改四時莫能遷
以況法身金剛之質老死不能變念念不能易常樂之相也言四雙者第三十經云
善男子東方雙者破於無常以成於常乃至北方雙者破於不淨以得於淨釋曰既
云乃至者應言南方雙者破苦得樂西方雙者破於無我以得於我又闍維經云東
方一雙在於佛後西方一雙在於佛前南方一雙在於佛足北方一雙在於佛首入
涅槃巳東西二雙合為一𣗳南北二雙亦合為一二合皆悉垂覆如來其𣗳慘然皆
悉變白第一經云爾時娑羅𣗳林忽然變白猶如白鶴釋曰為對前後先舉東次西
前為破四倒右旋而轉又首北者增一阿含云表於佛法久住北天長阿含第四云
佛告阿難安我頭南首面向北使佛法久住北天者此必譯人不善廻文豈有首南
[036-0179a]
而面北耶故北首為正然彼經云表尚順劣機今以意求北方主滅表證寂滅故兼
顯履道背苦觀寂然經文說𣗳無枯榮言表法之中則有常無常等案智者釋云有
枯榮既表常等或以義求或別有據案僧亮云𣗳高五丈許上合下離其華甚白其
實如瓶香味具足今以二𣗳鮮榮二𣗳枯悴明法不偏釋曰然未知所據理甚昭彰
故以一枯表世間無常一榮表涅槃常等人不究之但見於事不知如來示此楨祥
以表八行遣此八倒大品明以一切種修四念處大品
下三別示觀相然上引證兼此別示具五教意初瑜伽中聲聞地說即小乘教次約
大乘二諦別修即初教意二引大集般若雙明通於二意若性相抗行即證成前義
若性相交徹即終教意三引無行經即頓教意今引大品一切種修即圓教意䟽文
有三初引經標示言一切種修者即以一切種智同佛修故三智之義已如前引然
有三意一者對乘小乘一切智菩薩道種智如來一切種智今非此意二者別對三
諦亦明三智今亦非此三者約教圓故一諦三諦圓融修耳通因通果今當此意

云何一切種修應觀此身之色法性緣生
故一色一切色緣生即空故一切色一色
法性中故非一非一切雙照一一切亦非
[036-0179b]
色非不色雙照色不色身念既爾餘三亦
法性緣生者謂觀此身色非唯但是虛妄顛倒所生之色或謂不淨或謂為空
乃是迷於法性令於法性隨緣而生名為性起以性融相故一多自在然即中論四
諦品偈意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偈四句初句總顯
所依下三句皆帶此句謂二因緣故空三因緣故有四因緣故中今法性緣生故一
色一切色即因緣故有也若三乘緣生但各各緣生今是法性緣生法性融故令一
色一切色大品云一切法趣色則一切皆色況十一色舉一全[冰-水+〡*ㄆ]次句云緣生即空
故一切色一色者即論釋緣生故空則差別萬殊但一性空之色次法性中故非一
非一切雙照一一切者即論因緣故中雙非即是雙遮辨中以一與一切互即奪故
下雙照辨中性相歷然不可壞故亦非色等者二約性相以明三觀則一多相益上
之數釋皆屬相攝非色為性文但顯中畧無空假若具應言法性緣生故色緣生即
空故非色法性即中故非色非不色等亦具遮照中道之義云何枯榮

表此念處謂法性之色實非是淨凡夫計
淨是名顛倒實非不淨二乘計不淨是名
顛倒今觀色種即空一切即空空中無淨
[036-0180a]
云何染著則凡淨倒破枯念處成色種不
壞假名則一切皆假分別名相不可盡極
假智常淨云何滯空而取灰斷言色不淨
是名二乘不淨倒破榮念處成是以八倒
俱破枯榮雙立觀色本際非空非假則一
切非空非假非空故非不淨倒非假故非
淨倒既非二邊乃名中道佛會此理故於
中間而般涅槃餘三類此假智常淨者由假觀中分別名
相知凡之不淨妄計為淨二乘謂實妄謂不淨今依佛慧如螺髻見故云常淨是以
下後辨中道於中二意先結前生後即雙照辨中後觀色本際下雙遮辨中

則對治法藥其數有四法性觀智名之為
念一諦三諦名之為處一切即空諸倒枯
榮無不空寂一切即假二邊雙樹無不成
立一切即中無非法界初正結四念如常所明身等但是所
緣觀無常等但破常等今是法性之四一一皆破八倒故云法藥稱性觀智方稱為
[036-0180b]
念四念之處皆具三諦一切圓融只一念心廣遠若此故

深觀念處即坐道場更不須餘機宜不同
故說餘品一科既爾深奧餘六倣此可知
下文之中但略釋相說者有力一一開示
今經但云觀身不言淨不淨等從通相說
顯包含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六之一


音釋




於宜切

乃管切與煖同

莫班切

口浪切敵也
[036-0181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六之二 約二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佛子菩薩住此第四地觀內身循身觀勤勇
念知除世間貪憂觀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
除世間貪憂觀內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
世間貪憂。」


【文中二初別觀身念後如是下類顯餘三
今初觀身自有內等三觀此三智論瑜伽
廣顯其相今略舉一兩瑜伽云內自有情
色為內身外非情色為外身他有情數為
內外身初即自身我愛愛故次即資具等
我所愛故後即眷屬妻子彼我我愛我所
愛故智論二十八亦廣明此五十三又云
自身名內他身名外而不明內外取下釋
[036-0181b]
意但合前二故所以有此三者破三種邪
行故有人著內情多捨妻財以全身有著
外情多貪財喪軀為妻捨命有二俱著破
此三邪成三正行此約三人對治各別若
約一人起觀始終謂先觀自身求淨等不
可得或當外有次便觀外復不可得便生
疑云我觀內時於外或錯觀外之時於內
或錯次內外俱觀亦不可得初二是別後
一是總以斯二釋明知但合前二為內外
今初觀身者瑜伽明三各別有體身是聚義故外無情亦得名身智論二意前
約三人修觀各別後約一人修觀淺深今初觀內身初標別

所緣今初觀內身者䟽文有四一所緣念處所緣即身受心法今明內身即別
舉身中少分以為所緣次循身觀者總顯修相智論

云尋隨觀察知其不淨等然循有二義一
尋義五種不淨徧尋求故二隨義謂雖冥
[036-0182a]
目了見身之影像隨順本質相似性故前
標內身即是本質今云循身即是影像此
雜集意次循身下二修習先總標舉以何尋求瑜伽云即聞思修慧此雜集
意者論文語隱故取意釋論云云何修循身觀由隨觀分別影像身與本質身平等
隨觀於身境隨觀身相似性故名於身循身觀由隨觀察分別影像身門審諦觀察
本質身故次勤勇念知顯修之儀以貪等世事

無始惡習離之甚難過於世間慈父離於
孝子故須精進方能除遣次勤勇下二別顯修儀䟽順經
略若准雜集云又修習者謂欲勤筞勵勇猛不息正念正知及不放逸修習差別故
此有九修一論云欲修習為對治不作意隨煩惱二勤修習為對治懈怠隨煩惱三
筞修習為對治沈掉隨煩惱四勵修習為對治心下劣性隨煩惱心下劣性者謂於
下勝品所證功德由自輕蔑心生怯弱性五勇猛修習為對治踈漏疲倦隨煩惱踈
漏疲倦者謂能引蚊䖟等處所逼惱六不息修習為對治得少善法生知足喜隨煩
惱由得少善生知足喜故止息所餘勝進善品七正念修習為對治忘失尊教隨煩
惱八正知修習為對治毀犯追悔隨煩惱毀犯追悔者謂於徃來等事不正而行先
[036-0182b]
越學處後生悔惱九不放逸修習為對治捨諸善軛隨煩惱捨善軛者由放逸過失
故於所造修勝進善品捨勤方便不能究竟釋曰今經但有其四而䟽文中以四[冰-水+〡*ㄆ]
九而文有三初明勤意過於世間慈父等者智論云離別常人易離別知識難離別
知識易離別親戚難離別親戚易離別自身難親戚即父母等故云過也故須勤勇

勤即欲勤䇿勵勇謂勇猛不息念則明記
不忘知則决斷無悔勤即欲勤下二正釋修相即以論四修釋
一勤字四皆勤類故次以五六二修釋勇故云勇謂勇猛不息三念四知同論七八

又心若馳散當念老病死苦三惡道苦身
命無常佛法欲滅名為念知則能鞭心令
復本觀便生勤勇具上諸義則不放逸又心
若馳散下三重釋念知含其第九不放逸修言重釋者上釋明本念知今釋筞其退
敗凖西域法維那乘眾於晨朝時常誦此言以筞懈怠言則能鞭心令復本觀者即
莊子意如人驅羊不及群者謂之為後鞭令及群故云鞭後修心如羊馳散如不及
詳令復本觀即及群也無常三途等即是鞭也次言除世間貪憂

者即觀之果有所離故觀身不淨本為治
[036-0183a]
貪行者既離五欲世樂未得定樂或時生
憂如魚樂水常求樂事還念本欲多生此
二故偏遣之又貪為五蓋之首貪除則五
蓋盡去如破竹初節憂於五受之中偏能
障定如滅惡賊先除巨害故偏說之。


其不淨等廣如二論如實觀相已如上說
次觀外身及內外身所觀小異觀相大同
其不淨下謂助伴自性等。】


「如是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循受觀觀內心外
心內外心循心觀觀內法外法內外法循法
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後例餘三念處者準瑜伽意依前內等三
身生受心法故受心法隨所依生亦有內
凖瑜伽等者釋後三念處內等三觀引二論明初瑜伽意云如觀上內身以自
身五根為境對之成觸觸故生受領不淨等是名內受觀上外身及內外身生受例
[036-0183b]
然如受既爾心法亦然智論之意大同於此論問云

於四念中心唯是內受法唯外身通內外
云何於四皆有內等答受有二種一身二
心心受名內身受名外又意識相應受名
內五識相應受名外等心雖是內緣外法
故名外五識一向是外又定心為內散心
為外法雖是外緣內法心數法名內緣外
法心數法及無為心不相應行是外智論云者
釋有小異心唯是內者心是已之心王意根攝故言受法唯外者謂十二入中受唯
在外法入攝故受必受於六塵境故法謂想行想取外相行即思惟等觸前境故故
唯在外言身通內外者觀於自身為內妻子等為外答受有二下論答䟽文有三初
別明三念內外二義謂此三念前二各二義受中一約身心二受五根所受名身受
六識所受名心受第二義就六識中自分內外次心雖下明心念二義後法雖是外
下法唯一義謂唯心故初義大同瑜伽餘皆不同後三念處亦合

前二以為內外餘如二論其循歷觀相如
[036-0184a]
先總說。】


「復次此菩薩未生諸惡不善法為不生故欲
生勤精進發心正斷已生諸惡不善法為斷
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未生諸善法為生
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巳生諸善法為住
不失故修令增廣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


【第二正勤者四念智火若得勤風則無所
不燒故次辨之第二正勤下䟽文有四一來意中謂躡前斷法喻雙
辨瑜伽但云如是於四念住中慣習行故巳能除遣麤重顛倒巳能了達善不善法
從此無間於未生善法為令生故等精進為其自體精進者第二出
體即善十一中勤也唯識云勤謂精進於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捍為性對治懈怠滿
善為業勇表勝進揀諸染法捍表精純揀淨無記即顯精進唯善性攝釋曰勇明念
念高勝非如染法設雖增長望諸善品皆名為退不得名進捍表精純不同無覆無
記之淨也故總名勤揀非九十五種相違之勤

故名為正雖是一勤隨義分四前二勤斷
[036-0184b]
二惡是止惡行後二勤修二善是作善行
二善二惡皆所緣境前中未生之惡遏令
不生已生之惡斷令不續後二未生善令
生已生令廣故總名勤下三釋名有三一正釋分二先仍前出體以釋
總名前二勤斷下釋別名義當辨相於中有三初束四為二不出惡止善行前中未
生下三揀四別相未生之惡遏令不生者遏者止也經云為不生故瑜伽云若未和
合未現前名未生為令不生發起希願我當令彼一切皆不復生言已生之惡斷令
不續者經云為斷故瑜伽云已和合已現前名已生先已和合為斷故𤼵起希願我
當於彼一切皆不忍受斷滅除遣釋曰只令不續即斷滅除遣故遠公云已起謝徃
云何可除此乃斷於已生種類在未來者令不相續非謂斷於起已滅者後二未生
者經云為生故瑜伽云謂於未得未現前所有善法為欲令得令現在前𤼵心希願
𤼵起猛利希求獲得欲求現前言已生令廣者經云為令增廣瑜伽云謂已獲得已
現在前所有善法於此善法已得不失已得不退依是說言為欲令住於此善法明
了現前無暗鈍性依是說言令不忘失於此善法已得現前數數修習成滿究竟依
是說言令修圓滿今經文略但云增廣亦攝瑜伽令住明了及圓滿言遠公亦云已
[036-0185a]
生謝徃云何可崇曰此亦崇彼已生種類在未來者令其續起上云圓滿已是種類

亦名四正斷後二是修而言斷者善是斷
處正修斷者斷懈怠故故瑜伽云一律儀
斷二者斷斷三修習斷四防護斷故瑜伽下五引
論正證後二是斷以四皆名斷故一律儀斷者即已生惡法由於已生惡不善事應
修律儀令其斷滅不應忍受二斷斷者即未生惡法為欲令彼不現行斷為欲令彼
不現前斷為斷故斷名為斷斷釋曰此意明斷絕不生三脩習斷者即未生善法由
於善法數數脩習先所未得能令現前能有所斷名脩習斷四防護斷即已生一切
善法由於已得已現在前諸善法中遠離放逸脩不放逸能令善法住不忘失脩習
圓滿防護已生所有善法能有所斷名防護斷釋曰上䟽云善是斷處正脩斷者斷
懈怠故即斯意也由脩習為能斷故然瑜伽初釋先明未生惡與今經次同而說四
斷即先明己生惡不正釋所以而下結云復云何知此中略義謂為顯示於黑白品
捨取事中增上意樂圓滿及加行圓滿是故宣說四種正斷釋曰意明是二惡二善
各以前義為增上意樂後義為加行圓滿已生惡令斷是意樂未生不生即是圓滿
故先辨已生此約脩行之時前據說時先明未生後辨已生謂為物說時應云若未
[036-0185b]
生惡莫令生已生者即須斷若脩行時爾時有惡即須斷除莫令復生故遠公云惡
中先說未生者此約說時非行時也善中先明未生者善非本有習之方起是以先
起未生故釋中又云亦可已生是其先成無明住地細故後除未生是其四住現惑
麤故先斷然其善惡有通有別別正取前念處

觀中懈怠五蓋等以為不善其能對治為
所生善約大乘說勤觀法性除實相之外
皆名為惡然其善惡下三揀通局䟽文有二先明局也此門兼揀權實䟽
唯顯實然瑜伽云云何名惡不善法謂欲塵染汙身語意惡行所攝及能起彼所有
煩惱云何名為一切善法謂若彼對治若善對治若結對治釋曰此即䟽文中別者
是也論下廣說惡不善相大意不出前也若約大乘下此言辨通此應有二一通一
切事惡二約理說如今䟽文唯實相為善餘皆為惡則取善相亦名為惡斯則實教
脩正斷意亦應言若有可斷不名真斷無斷斷者則無所斷無勤之勤方名為勤故
法句經云若起諸精進是妄非精進若能無有妄精進無有涯就一一勤

中文皆有四今初一未生不善法此舉所
緣二為不生故明修觀意三欲生者起希
[036-0186a]
願心是修習依止即增上意樂圓滿四勤
精進下正顯修習即加行圓滿勤精進者
常自䇿勵發心正斷者謂䇿心持心餘三
處文例此可知就一一者釋文中三初釋初勤䟽節經文以為四節
初一所緣後二脩習第三脩果前已出體助伴一種念處總明五門具矣雜集論云
正斷脩習如經所說欲生筞勵𤼵起正勤䇿心持心此中諸句顯脩正勤及所依止
所依止者謂欲樂為先𤼵精進故故䟽云𤼵希願心希願即欲勤精進下即雜集云
正勤者為筞勵等於止舉捨相作意等中若由止等相作意不顧戀所緣境純脩對
治爾時名筞勵即勤精進字𤼵心正斷者謂若沉沒隨煩惱生時為欲損減彼故以
淨妙等作意䇿練其心若掉舉隨煩惱生時即以內證略攝門制持其心爾時名為
𤼵起正勤而䟽增上意樂加行圓滿即瑜伽文彼論結云當知此中由欲故增上意
樂圓滿由自䇿勵發勤精進䇿心持心故加行圓滿瑜伽師云唯有如是正所應作
事謂為斷滅所應斷事及為獲得所應得事先當起希願樂等細尋上二論䟽文易
若二惡不生棄捨二善得生增廣是正

勤果若二惡下三顯果中已生未生之惡棄捨已生惡已生未生之善增廣已
[036-0186b]
生善雜集論云正斷果者謂盡棄捨一切所治於能治中若得若增是名脩果

三四神足者以勤過散亂智火微弱故須
定制則所欲自在。


神即神通足即是定瑜伽云如有足者能
徃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世間勝法世
殊勝法說名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此
舉喻也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是最勝神欲
等四定能證此故名為神足亦名如意足
所欲如心故神即神通下二釋名也引論中二先喻後內出世下合
神足所緣即種種變事。


神足自體即三摩地。


欲勤心觀皆是助伴欲謂猛利樂欲勤謂
精進無間心即是定謂專心守境觀即是
慧由聞教法內自揀擇由欲增上力證心
一境性名為欲定餘三亦然勤觀心性名
[036-0187a]
為上定皆從加行受名欲勤心下五明助伴即是辨相於中
有二一標釋也標四助者謂由此四親能助故若通明助伴已見念處之初釋中言
欲者瑜伽意云謂能生樂欲於諸不善自性因緣過患對治審正思察起心一境念
於諸善法自性因緣功能出離審正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脩習故觸一境性
能害現行故名欲定勤謂精勤者謂自䇿自勵𤼵勤精進以斷二惡脩二善故心即
是定者謂專心守護即名為心此是加行得心一境性故名為定雜集云心三摩地
者謂由先脩定力觸心一境性所以者何由於前生數脩定力令彼種子功能增長
由種子力令心任運於三摩地隨順轉變由此速證心一境性釋曰此明由昔種子
其心任運趣定即是加行亦有經論名為念定繫意住故故能守境由欲增上力下
結成定名皆從加行下受別名也即以因名果若四皆名定則因從果稱此四

加行即前正勤中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
等以發心中持心能生心定持太舉故䇿
心能生觀定䇿太沉故是以隨一念處有
四正勤隨一正勤有四神足此四加行下二彰其所因
因前正勤生故前云欲生此名欲定前云勤精進此為勤定前𤼵心中開出䇿心持
[036-0187b]
心故有心觀二定。】


「復次此菩薩修行欲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
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


修行精進定心定觀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
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


【文中先別明欲定後修行精進下通顯餘
三今初言修行欲定者標舉所修助伴自
體斷行二字總顯修相亦修之果標舉所脩者欲
為助伴定為自體斷行等者對下依止猒等別明脩相故云總明對下成就神足正
明於果故云亦脩之果云何修相此復二種一修習

欲定能斷現行諸惑纏故二為欲永害所
有隨眠修八斷行謂欲勤信安念正知思
及捨云何亦果若將斷行屬下成就則斷
行成就亦神足果次成就神足唯是彼果
脩八斷行者䟽文具足瑜伽二十九釋欲勤心觀竟云如是脩習時有八斷行為欲
[036-0188a]
永害諸隨眠故為令三摩地得圓滿故差別而轉一欲二䇿勵三信四安五念六正
知七思八捨瑜伽意云欲希望樂欲我於何時脩定圓滿滅惡隨眠二䇿勵不捨加
行三於上所證深生信解四心生歡喜漸除麤重五安住其心於奢摩他六住毗鉢
舍那慧品七心造所作能順止觀八三世之中心無染汙結云由二因緣於隨眠斷
分別了知謂由境界不現見思及由境界現見捨故對文可知雜集同此更依彼釋
論云如是八種略攝為四一加行二攝受三繫屬四對治一加行者謂欲精進信欲
為精進依信為欲因所以者何一由欲求故為得此義故𤼵勤精進如是欲求不離
於信有體等故二攝受者謂要由此輕安攝益身心故三繫屬者謂正念正知由不
妄所緣安心一境故若有放逸生如實了知故隨其次第四對治者謂思捨䇿心持
心二加行力已生沉掉能遠離故又能引𤼵離隨煩惱止等相故與前九脩亦大同
後依止厭下復顯修相兼辨所緣準雜

集論五根已下方緣四諦為境七覺已下
方有依止厭等以為修相今經神足即緣
四諦而修謂緣苦修必依厭苦若緣集修
必依離欲若緣滅修必求證滅若緣道修
[036-0188b]
必趣滅苦之行能捨於苦緣此境時必求
修習故云迴向復顯脩相者對上斷行兼顯脩故名為復顯即脩習
門兼辨所緣者緣四諦故即第一所緣也緣此境時者雜集之中名為棄捨義一同
亦是加行等四道下文依止厭等並同

此釋亦是加行等者即遠公意此約分位而釋一加行道為猒觀過猒背故二
見道為離除見惑故三脩道為滅斷脩惑故四無學道為捨同涅槃故亦即雜集八
斷之中攝為四義猒即加行離即攝受得輕安故滅即繫屬不忘所緣心一境故回
向於捨即是對治捨沉掉故何以念處正勤無此四耶得定成就方有此故

四五根現觀方便道增上名根五根自體
即信等五此五通於生起出世間法而為
增上前四復能起後得增上名而信為上
首能起餘四第四五根文前有四一總標舉既屬忍位忍可諦理脩印
順定故為方便亦即所緣故論云五根所緣境者謂四聖諦由諦現觀方便所攝作
此行故此五通下四別釋五得根名此中有二先明五根通望出世以得根名前四
復能下後明前四復望於後以得根名謂信起後四進起後三念起後二定起後一
[036-0189a]
其最後慧根唯望出世而有增上即瑜伽意。】


「復次此菩薩修行信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
滅迴向於捨修行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依
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


【文中先別明信根後通顯餘四二段中各
先標舉所修後依止等別顯修相下之三
科例此可知。


今此所修即於諦實深忍樂欲餘四即於
前所信䇿勤而行明記不忘繫緣一境揀
擇是非餘如前說今此所脩下二顯脩相若通顯脩相即依止猒
等故下總例云餘如前說今但別示信等之相於中二先釋信後例釋餘四此文稍
略雜集論中皆相躡云精進根者既於諸諦生忍可已為覺悟故起精進行脩習念
根於諸諦實𤼵精進已起不忘失行脩習定根於諸諦實既繫念已起心一性行脩
習慧根已於諸諦心既得定起揀擇行脩習斯慧䟽文雖略義已󵗸矣然始

入佛法即有信心未有定慧不得名根今
[036-0189b]
由前三科則信不可拔然始入下第三通妨難云佛法大海
初信能入何以至此方立信耶通意可知今由前三科者即三四也故瑜伽云由如
是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所有瑜伽故於大師弟子所證深生信解深生淨信此清淨
信增上義故說名信根復應問言信由三科信不可拔餘四由何復不可拔答餘四
前脩至此成根於理何失此中念即念處中念進即正

勤定則神足慧即緣四諦慧前三至此總
得名根此中念者四別示體性前雖總云即信等為體未知信等從何而來
故此示之念進定三即前三品為順三品故先明念慧即緣四諦慧即依止猒等念
已配於念處故云慧是緣四諦慧理實慧根通前三科四念慧為體故正勤勤觀二
善故神足有觀定故然其後二但是助伴故不說之四念雖即慧是其體現名念故
所以但云觀四諦慧以為慧也又前三科前二雖未建立依止猒等而義通四諦故
云緣四諦慧若依位者在於見道之前則以速

發現觀而為其果今在四地即應以發後
地為果若依位下第五辨果於中有二先依論辨雜集云五根脩果謂能速
𤼵現觀由此增上力故不久便能生見道故又能脩治煗頂引𤼵忍世第一法即於
[036-0190a]
現身已入順決擇分位故今在四地下二就經辨。】


「復次此菩薩修行信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
滅迴向於捨修行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依
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


【第五五力即前五根增長魔梵惑等不能
屈伏故名為力又能損減不信等障故復
名力智論云能破煩惱得無生忍故名為
魔梵惑下一不為他伏於中先引雜集及瑜伽二十九云若復了知前後所證
而有差別隨此能於後後所證出世間法生深勝解難伏制故說名信力誰不能伏
此清淨信若天若魔若諸沙門婆羅門若餘世間無有如法能引奪者諸煩惱纏亦
不能伏故名難伏此為上首此為前行餘精進等亦名為力又能損減下二能伏於
他引於二論以果釋力文中分二先暗引雜集論云所說果者謂能損減不信等障
故勝過於前雖與五根所緣境界自體相似然不可屈伏等義有差別故別立覺分
今䟽即此論文兼含瑜伽但明伏他論云由上諸力具大威勢摧伏一切魔軍勢力
能證一切諸漏永盡是故名力智度論下二明引智度論以果釋力然依雜集即現
[036-0190b]
觀親近道義通大小今約菩薩故得無生法忍若初地見道稱無生者亦是現觀


第六七覺覺謂覺了若依位說即現觀自
性如實覺慧覺法自性覺支自體即念等
若依位下二別示覺體釋成覺義是釋通名故瑜伽云諸已證入正性離生補
特伽羅如實覺慧用此為支故名覺支即釋名意也亦即所緣故雜集云七覺所緣
謂四聖諦如實性實性者即勝義清淨所緣故故䟽云覺法自性法自性者即四諦
如實性覺即上如實覺慧之用以所觀境釋成覺義亦以能覺顯所觀境二義相成
覺支自體下第二出體然上約如實總體今辨隨相別體謂七各一法為性念定擇
法即別境五中念定慧三擇即慧故精進猗捨即善十一中三法所攝精進即勤猗
即輕安捨即行捨喜即受蘊受即遍行五法中攝。】


「復次此菩薩修行念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
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
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依止厭依止離
依止滅迴向於捨。」


【文中亦二先別明念覺後通顯餘六然七
[036-0191a]
覺分七皆自體而差別者覺為自體餘六
皆覺之分謂念是所依支由繫念故令諸
善法皆不忘失擇法是自體支覺自相故
精進是出離支由此勢力能到所到故喜
是利益支由心勇悅身調適故猗定捨三
是不染汙支猗即輕安由此不染汙故謂
由安故能除麤重定者依此不染汙故謂
依止定得轉依故捨者體是不染汙故謂
行捨平等永除貪憂不染汙位為自性故
然七覺分下第二辨相兼顯分義於中有三先總明謂七於心所各別有體以覺統
餘故擇法一支以為覺體餘六皆分順成覺義謂念是下二別示其相全是雜集論
總[冰-水+〡*ㄆ]七覺不出三品念通定慧次三是

慧後三定攝雖是前三至此增故總收七覺下第
三會通相攝即瑜伽意於中有二先正相攝念通定慧者徧行定慧故四念是慧須
得念故神足是定心定須念方守境故雖是前三下二通妨謂有問言既是前三此
[036-0191b]
何重說增故名覺依位所明能斷見惑以為其果

依位所明下第四辨果雜集論云覺支脩果者謂見道所斷煩惱永斷由七覺支是
見道自體故瑜伽云最初獲得七覺支故名初有學見聖迹已則永斷滅見道所斷
一切煩惱唯餘脩道所斷煩惱又雖一剎那七法俱起而

隨行相各說功能念除妄念擇除不正知
餘除懈怠惛沈麤重散亂掉舉上約通說
又雖一剎那下第五分位謂雖見道迅速有十六心義則一剎那中七法俱起功能
不同不可言一如七味香搗篩和合焚如麻子七香齊𤼵念除妄念下別示異相

大乘七覺不念諸法故決擇不可得故離
進怠相故絕憂喜故除安心緣皆叵得故
性定之中無定亂故亦不見於能所捨故
大乘七覺下六明理觀即頓門禪意不念諸法即是念覺故昔人云真如無念非念
法能階實相無生豈生心能到無念念者則念真如無生生者生乎實相故起信云
若知離念無有能念所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淨名亦云常求無念實相
智慧故般若云若念一切法則不念般若波羅蜜不念一切法則念般若波羅蜜等
[036-0192a]
餘可虗求。】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六之二


音釋



循身觀
循音旬遍也觀音貫循身觀謂遍觀此身皆不淨也
猗覺
猗於
冝切覺訖嶽切


莫結切輕易也
蚊䖟
蚊無分切䖟眉甍切

候旰切勇


阿葛切止也

音兀

古患切音關去聲息也
擣篩
擣音
島篩中之切音師竹器

[036-0192b]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六之三 約三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復次此菩薩修行正見依止厭依止離依止
滅迴向於捨修行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
精進正念正定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
於捨。」


【第七八正若依位說即現觀後起道為斷
修道諸煩惱故第七八正䟽文有七一約類辨意言約類者即七類
中現觀後起道言辨意者為斷修道諸惑故總含雜集五門之中所緣境也故彼論
云八正所緣境者謂即後時四聖諦如實性由見道後所緣境界即先所見諸諦如
實性為體釋曰即䟽文中現觀後起意也離八邪故名為八正

開通涅槃故名為道亦云八聖道聖者道
離八邪下第二釋名瑜伽論云何因緣故名八支聖道諸聖有學已見跡者由
八支攝行跡正道能無餘斷一切煩惱能於解脫究竟作證是故名為八支聖道對
[036-0193a]
䟽可知八正自體即正見等

文中亦先別明正見後通顯餘七言正見
者是分別支依前所證真實揀擇故正思
惟者是誨示他支如其所證方便安立思
惟名義發語言故次三是令他信支謂正
語者善依所證問答決擇令他信有見清
淨故正業者身業進止正行具足令他信
有戒清淨故正命者如法乞求依聖種住
離五邪命令他信有命清淨故正精進者
是淨煩惱障支由此永斷一切結故正念
者是淨隨煩惱支由不忘失正止舉相永
不容受沈掉等故正定者是能淨最勝功
德障支由此引發神通等無量勝功德故
文中已下第四釋文即當辨相全是雜集之文而合八為六合戒三故瑜伽文廣意
不殊此故釋正見云當知此中若覺支時所得真覺若得彼已以慧安立如證而覺
[036-0193b]
總畧此二合名正見釋曰所得是一安立是二即二見道合名正見依前所證者即
真見道依實揀擇即相見道正精進者瑜伽論云依正見及正思惟正語業命勤修
行者所有一切欲勤精進出離勇猛勢力發起䇿勵其心相續無問今雜集意但顯
功能不顯其相正念者瑜伽論云由四念住增上力故得無顛倒所攝正念及與正
若能如上分別誨示等即是道支之果

若能如上下第五辨果言分別誨示等者上攝八為六今等取後四故雜集云道支
修果者謂分別誨示欲令他信煩惱障淨隨煩惱障淨最勝功德障淨故然其

八中語業命三是戒蘊攝念定是定餘三
是慧定慧大同諸品但增勝耳戒則前來
未有覺支雖有定共律儀無表相微此中
正行故新建立此寄位說然其八中下第六類攝即瑜伽
意以戒定慧三流類攝之於中有二先正攝為三學定慧大同下二對同揀異異唯
在戒故瑜伽問云何故此名聖所愛戒以諸聖者賢善正了長時愛樂欣慕恱意我
於何時當正獲得諸語惡行諸法惡行諸邪命等不作律儀由彼長時於此尸羅深
心愛樂欣慕恱意故獲得此名聖所愛戒既獲得已終不正知而說妄語等釋曰即
[036-0194a]
新建立意也若依此經離世間品八正是菩薩

道一者正見遠離邪見乃至第八正定善
巧方便於一三昧出生菩薩不可思議法
一切三昧則與前說旨趣懸殊若依此下七顯權實
由上所明皆約寄位故示本經真實之義今文畧舉具云隨順菩提修八聖道是菩
薩道所謂正見道遠離一切諸邪見故起正思惟捨妄分別心常隨順一切智故常
行正語離語四過順聖言故恒修正業教化眾生令調伏故安住正命頭陀知足威
儀審正隨順菩提行四聖種一切過失皆永離故起正精進勤修一切菩薩苦行入
佛十力無罣礙故心常正念悉能憶持一切言音除滅世間散動心故心常正定善
入菩薩不思議解脫門於一三昧中出入一切諸三昧故釋曰據此文證豈不深玄


上之七類總以喻顯法性如大地念處如
種子正勤為種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
根五力如莖葉增長開七覺華結八正果
上之七類總以喻顯下即第五段然婆沙智論皆有此文並皆以樹况於道品故名
道樹。】

[036-0194b]


「菩薩修行如是功德為不捨一切眾生故本
願所持故大悲為首故大慈成就故思念一
切智智故成就莊嚴佛土故成就如來力無
所畏不共佛法相好音聲悉具足故求於上
上殊勝道故隨順所聞甚深佛解脫故思惟
大智善巧方便故。」


【第二護小乘行中十句初總餘別總中如
是功德指前道品為不捨眾生正明護義
不同二乘之獨善故別中具有悲智已出
於小況以此導前九句為四一始二益三
希四行前三護小心後一護小行一始者
大願為起行之本故二慈悲益物上二護
陿心三思念種智為希此護小也四行中
有五句前四自利初二求果一修淨土行
求佛依報二修起佛法行求佛十力等正
[036-0195a]
報之法後二求因三求彼地方便無厭足
行謂五六七地故云上上勝道四修入不
退轉地行即八地已上覺法自性順佛解
脫也彼一利他即教化眾生行必須善巧。】


「佛子菩薩住此燄慧地所有身見為首我人
眾生壽命蘊界處所起執著出沒思惟觀察
治故我所故財物故著處故於如是等一切
皆離。」


【大文第四彼果分中即攝無盡行離障成
德窮盡生界為利樂故果有二種一離障
果從護煩惱生二成德果從護小乘生前
中又二一煩惱染生遠離果此離惑障二
業染生遠離果此離業障皆言生者煩惱
染等猶如生食今是寄位出世之首能離
彼生大文第四者前已指經故此不牒即從佛子菩薩住此𦦨慧地所有身見
[036-0195b]
下是然總唯二果前一開二後一開四便成六果然有二門一行斷分別故云二中
一離障果二成德果二對前分別故云前從護煩惱生後從護小乘生隨文釋中具
以六果別別對前今初一是護煩惱者以修道品對治行故遠離煩惱顯涅槃故業
亦隨亡初為二果今初離惑先舉所離後於如是

下結成能離就所離中所起執著出沒是
此總相餘皆是別總中執著是前地中解
法慢也論云我知大知者我知謂執我能
知大知謂執所知大法出沒者是前地中
正受慢也出者三昧起義故謂修起彼定
沒者三昧滅義故謂定所除今計我能修
此定此定即我所修故論云我修我所修
巳釋總句所起執著者此是斷惑正斷三地正受解法慢故別有
五種一本二起三行四護五過本即所有
身見至蘊界處於中身見為總我等為別
別中我人等四為人我慢蘊界處三是法
[036-0196a]
我慢而云本者有二義故一以此我為解
法正受二慢之本二者身見復為二我及
六十二見之本有此差別此中身見若約
實位準唯識論此地斷第六識中俱生身
見及所起過由得出世道品治故以分別
起者初地斷故是以瑜伽名為微細薩迦
耶見若約寄位準仁王經四地名須陀洹
位以寄出世之首故則亦得斷分別身見
本即所有等者䟽文有三一釋經此中二我計執自高說為我慢非定法慢此中身
見下三出所斷體於中有二一約實位說具引唯識已見初地二約寄位既是初果
初果初斷見故二思惟者明起謂不正思惟而起

慢故。


三觀察者明行謂心行緣中多觀所得若
法若定求覓勝相令他知故。


四治故下三句明護治者數數觀察修治
[036-0196b]
所見我所者起於我想取彼勝相屬我已
故財物者如畜財者受用護持故以上三
事防護自已所得以上三事者三事即一治故二我所故三財物
故自已有所得即前執著出沒法定兩慢此為所護總用四句釋論護字五著

處者明過謂心堅安處法定二事故五中
前三起慢方便後二隨助慢心上緫及顯
相正是所起五中已下總料揀也五即前一本二起三行四護五過
後結離中由得道品正助方便無不離也
由得道品者正謂正道助即助道方便即方便道並如前說。】


「此菩薩若見業是如來所訶煩惱所染皆悉
捨離若見業是順菩薩道如來所讚皆悉修
行。」


【第二此菩薩下明離業染上修道品正離
煩惱煩惱既去業亦隨亡亡不善業而修
善業文中先亡惡後進善惡有二義故不
[036-0197a]
應作一佛所不讚者尊敬佛故不為二煩
惱染者畏惡名故不作惡名則違利生道
故進善有二義反此可知又不作煩惱所
染異凡夫業作順菩薩道業則異二乘。】


「佛子此菩薩隨所起方便慧修習於道及助
道分。」


【第二成德果中有四一於勝功德生增上
心欲果二彼說法尊中起報恩心果三彼
方便行中發勤精進果四彼增上欲本心
界滿足果此之四果前三從前生後一復
從此三果生前中初二護小心果後一護
小行果前中初果者由本欲上求下救今
更為物轉轉上求故云增上第二成德果文中有二先
開章名如下釋次此之四果下二辨所從初二護小者對下小行故云小心通上狹
心皆小乘心今此二果俱從狹小二心所生言二果者一增上心欲果二報恩心果
[036-0197b]
上護狹心是利他心上護小心是自利心護二利行為報佛心俱護小乘即是心欲
今更增上即是其果修此二利為報佛恩故是其果言後一護小者即𤼵勤精進果
前護行中修二利行謂成就莊嚴佛土等有五句經前四自利後一利他今皆勤行
即是其果上言後一復從前三果生者即增上欲本心界滿足果謂於前段增上心
欲得滿足故報恩滿足故於勤精進得滿足故下䟽文具前中初果下隨文釋也先
釋第一果通約護小故云上求下救文中二初牒前修因後

如是而得下顯所得果今初即牒前護小
乘中緫句也隨所起方便慧者牒前不捨
一切眾生故不捨眾生而修道品是有方
便則道品慧解修習於道及助道者即前
修習如是功德也道即四地證智助道即
菩提分法今初牒前者總句經云菩薩修行如是功德為不捨一切眾生
故䟽文具引經文配釋。】


「如是而得潤澤心柔軟心調順心利益安樂
心無雜染心求上上勝法心求殊勝智慧心
[036-0198a]
救一切世間心恭敬尊德無違教命心隨所
聞法皆善修行心。」


【二顯所得果有十句初緫餘別緫云潤澤
者深欲愛敬故謂由修二道自有所潤深
欲敬上由為物修潤及含生深欲愛下。


別中九句釋彼潤澤有三種勝一柔輭心
者明樂行勝謂證法適神故二調順者調
和善順緣中無礙是三昧自在勝上二是
行體三利益下七句明離過對治勝此是
行用於中初句緫利他無過故利益自利
無過故安樂下六句隨過別顯若不寄對
難顯性淨之德六句即離六過經中皆是
能治一無雜染心治為利於貪過及為名
妬心過二治少欲功德過三治不求勝智
過上三皆自利四治懈怠不攝眾生過上
[036-0198b]
四皆離於行生過後二離於教生過謂五
治自見取不遵勝教過六治捨為首不隨
說行過如說修行於聞思中最為其首今
捨彼首所以為過又上救生即前悲果求
殊勝智即上求果二治少欲者謂不欲布施頭陀等今求上上勝
法治之三治不求者上不求功德此不求智慧此二治不攝善初一治不離惡則惡
止善行總為自利四即利他則離自利利他二行之過亦是自分後二亦勝進前解
後行五治自見取者執取自見以為勝故。】


「此菩薩知恩知報恩心極和善同住安樂質
直柔軟無稠林行無有我慢善受教誨得說
者意。」


【第二此菩薩下說法尊中起報恩心果謂
前地中從佛聞法是說法尊今起傳法修
行之心則為以報諸佛恩也上希求種智
由知佛有恩故今思報亦上求果起報恩心果䟽
[036-0199a]
文有二先對三地明報恩義則通對狹小後上希求下即近對護小乘中護小心也

文中先別明後緫結今初十句初緫餘別
緫云知恩者謂若隨順師教行報恩行方
是知恩故先別明後總結亦可別明是報恩行總結三心是報恩德
中彼行有九種類攝為七別中等者二三各二句故此是
論攝亦可九句一知報恩者依尊起報恩心尊即

是佛此為恩主故偏名報恩初一報恩心中六報恩行
後二解釋今初總欲起行順佛化意也二有二句依同法起

報恩心此明順同行善友意二有二句者即心極和善
同住安樂和善自行同住不擾於人故共為同法起報恩此明隨順者以於同行起
和順故同行即受善友之教故於善友成報恩行三質直柔輭二

句依法起行謂隨順受教不違師命故云
質直發修行事逢苦能忍故云柔輭依法起行
者依師受法造緣修行名依法行順師受教知之言知不知言不知故名為直以石
投水水能受石心能受境如水柔輭四無稠林行者依受用

[036-0199b]
衣食於施主所自過不覆故無稠林下有一句云無謟
曲心論釋云不妄說巳德經以稠林含於謟曲䟽以不覆亦含自[言*玄-ㄙ+ㄥ]五雖實

有德而不高慢六善受教誨得師言詮七
於教不倒得師意旨。


上七品中初二依人次三依行後二依教
所依雖異皆同報恩初二依人下通相[冰-水+〡*ㄆ]束約經初有三句一
句於師二句於友次三依行經有四句前二成德後二離過後二依教一領教二得
。】


「此菩薩如是忍成就如是調柔成就如是寂
滅成就。」


【二此菩薩如是下緫結謂十句不出此三
忍即心極和善同住安樂調柔即質直柔
輭寂滅即通結餘句寂滅等者無覆無慢受教得旨皆寂滅義
此依古釋直順經文若準論經三句小異忍名善心成就調柔云寂滅寂滅云善寂
滅論云善心成就者是對治修行增長故者結前增上心欲果此果從前第三分護
[036-0200a]
煩惱行及護小乘行二種對治生彼治此滿故名善心今云忍者即忍可也論云寂
滅心成就者是前對治修行增長力故即結前二離障果由護煩惱對治家力得無
二障故既無二障故曰調柔論云如是善寂滅心成就者彼果前二句顯釋曰善即
初句寂滅即第二句總合上二為善寂滅成彼報恩心果云彼果前二句顯由此一
果通從前二種對治增上及二遠離生故釋曰總上三句結前四果。】


「如是忍調柔寂滅成就淨治後地業作意修
行時。」


【第三如是忍調柔下發勤精進果謂行二
利行勤無怠故於前不捨眾生護小行中
修勤故名方便行中正是無盡行相謂行一利
下釋此果名於前不捨下辨所生處正是無盡行相者以今經文釋成第四無盡行
文中二先牒其得時先牒前者此果正從護小乘行生而
是前果成時此果即成。】


「得不休息精進不雜染精進不退轉精進廣
大精進無邊精進熾然精進無等等精進無
[036-0200b]
能壞精進成熟一切眾生精進善分別道非
道精進。」


【後得不休下正顯於中十句初緫餘別別
有九種不休息義一不雜染者彼精進行
平等流注故雜染者共懈怠共染故染則
著而太過懈則墮而不及若琴絃之急緩
若不進不怠為平等流二不退自乘上二
自利三起廣念利他之心四為無邊眾生
作利益願起攝取行上二利他上皆自分
若琴絃者此是如來教守樓那彼是大富長者之子足不履地出家之後精勤修道
足下血流佛問汝曾鼓琴耶答云曾鼓絃緩如何答云不鳴絃急如何答云即絕當
如何可答云不緩不急佛誨之言修道亦爾下四勝進謂五熾

然者常志順行猶如熾火上進叵滅論經
名光明兼照他地六修習過餘七魔惑莫
壞上三自利八攝取眾生即是利他上八
[036-0201a]
皆行六修習者即經無等等精進前句行修之初此句行修之次依前起行行
修勝出故名過餘後句行修之終故無能壞後一是解謂九自

斷疑惑決是非故能伏他言如無畏故若
能具此為正修習九自斷疑者即善分別道非道言如無畏者謂
如四無畏言是出苦道若有難言若言聖道能出苦者何故阿羅漢有瘡疾等佛於
此難正見無由心無怯畏善為決斷論云能斷疑惑等者降伏他言正修習故䟽分
二疑二疑皆斷為正修習。】


「是菩薩心界清淨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
增長離世垢濁斷諸疑惑明斷具足喜樂充
滿佛親護念無量志樂皆悉成就。」


【第四是菩薩下彼增上欲本心界滿足果
菩提分心是本心界正念真如修上道品
故云滿足本心界者䟽文三初釋名即是經中總句心界清淨清淨即滿
足界即性義心性差別故先釋心界菩提分者謂依菩提心樂欲心也即前增上心
欲果釋滿足云正念真如修上道品者以稱如修是滿足故即前起報恩心果

[036-0201b]
精進故瑜伽四十八躡前精進後即云由
此因緣所有意樂增上意樂勝解界性皆
得圓滿故知此果從前二果生謂意樂即
第一果增上意樂即第二果勝解界性即
此心界謂由第三精進令前二果增長故
云滿足由精進者是滿足因文中十句初總餘別別
有九種一深心不失者彼道品心修行增
益故此一自分下皆勝進二於五地已上
勝上證中明鑒決斷故三即彼上證因謂
對治善根治行過前故云增長四除滅所
治煩惱障垢五斷除此地中祕密疑事即
是智障微細法慢為祕密疑事由無攝受
則能除之上二除內障六觸境明斷七依
勝樂行三昧適神八上依佛力化眾生故
九論云依現無量三昧心智障清淨故此
[036-0202a]
除定中智障若直就經文總顯本願皆得
成就下皆勝進者勝進八句前六自利後二利他前中為四一第二句於他起
解二第三句於他起行三有三句行成離障一除煩惱障二除所知障云祕密疑事
微細法慢者是下品慢難知為微細微細故祕密八上依下二句利他此句由佛護
故成利他行九即利他德先舉論後此除下䟽揀異第五句智障含顯於化生中現
多三昧定障解脫方能化生。】


「佛子菩薩住此燄慧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
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
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第二位果中亦三初調柔中四一調柔行
二如摩尼下明教智淨三此菩薩下別地
行相四佛子下總結地相初中三一練行
緣二皆恭敬下明能練行三又更下明所
練淨。】


「皆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臥具飲食湯藥
[036-0202b]
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


【二中一供佛福行。】


「以此善根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以此下迴向大行。】


「於彼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具足修行復
於彼諸佛法中出家修道。」


【三於彼下聽法慧行於中先在家後復於
下出家然登地巳上具十法界身若出若
在何啻不可然隨義隱顯有無前却以前
三地寄同世間還依世法初二人王故有
三地天王故無四地巳上寄出世之首故
重明有表心出家故於調柔行中明之欲
順天無出家不於攝報中辨六地巳上表
證法平等無出無在故皆無出家四地已上者既
為出世不依世間法也言已上者兼五地故上明有無表心出家前却何以前二在
[036-0203a]
攝報中此在調柔之中故云表心出家於行中說。】


「又更修治深心信解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
劫今諸善根轉復明淨佛子譬如金師鍊治
真金作莊嚴具餘所有金皆不能及菩薩摩
訶薩亦復如是住於此地所有善根下地善
根所不能及。」


【三所練淨中有法喻合金莊嚴具者以三
地阿含金現作此四地證智嚴具故餘所
有金者即未作嚴具之金。】


「如摩尼寶清淨光輪能放光明非諸餘寶之
所能及風雨等緣悉不能壞菩薩摩訶薩亦
復如是住於此地下地菩薩所不能及眾魔
煩惱悉不能壞。」


【二教智淨者以此地成就證淨從體起用
故偏有此文前以教成證故喻金為嚴具
[036-0203b]
今從證起教故喻摩尼放光摩尼寶珠即
證智體無垢名淨寂照名光圓滿名輪具
上三義故稱證智言能放光明者名即放
阿含光也謂以此證智證入無量教法門
義故故能照光明即是證智所照教法以
為智處證能普照示現於教得教光明依
證起焰故地名燄慧即放阿含光者此地之中道品行德從教
修起故名阿含又道品智能知教法亦名阿含又此道品差別行德可以言顯亦名
阿含即證體上有阿含起名示現也非餘寶下對前顯勝風

等不壞對他彰堅風等不壞者經云風雨等緣所不能壞不似火
光風飄雨濕皆能滅無今風吹不斷雨洗還明而云等者餘光不奪不似星月日光
映故合中下地不及即合上餘寶不及魔合上風煩惱合雨。】


「此菩薩於四攝中同事偏多十波羅蜜中精
進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畧
說菩薩摩訶薩第四燄慧地。」
[036-0204a]


【餘並如前別地行中不捨眾生修道品故同事偏多。】


「菩薩住此地多作須夜摩天王以善方便能
除眾生身見等惑令住正見布施愛語利行
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
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
切智智。」


攝報果中破眾生身見者自破微細見故餘例前知。】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
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
智智依止者。


是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入億數三
昧得見億數佛得知億數佛神力能動億數
世界乃至能示現億數身一一身億數菩薩
以為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
[036-0204b]
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言。


菩薩巳淨第三地次觀眾生世法界空界識
界及三界心解悉了能趣入。」


【第三重頌有十七頌分三初十二頌頌位
行次四頌位果後一顯名結說前中四初
一頌增長四分。】


「始登燄地增勢力生如來家永不退於佛法
僧信不壞觀法無常無有起。


觀世成壞業有生生死涅槃剎等業觀前後
際亦觀盡如是修行生佛家。」


【次二頌清淨分。】


「得是法巳增慈愍轉更勤修四念處身受心
法內外觀世間貪愛皆除遣。


菩薩修治四勤行惡法除滅善增長神足根
[036-0205a]
力悉善修七覺八道亦如是。」


【三有四頌頌修行增長分於中初二頌護
煩惱。】


「為度眾生修彼行本願所護慈悲首求一切
智及佛土亦念如來十種力。


四無所畏不共法殊特相好深美音亦求妙
道解脫處及大方便修行彼。」


【後二頌護小乘。】


「身見為首六十二我及我所無量種蘊界處
等諸取著此四地中一切離。


如來所訶煩惱行以無義利皆除斷智者修
行清淨業為度眾生無不作。


菩薩勤修不懈怠即得十心皆具足專求佛
道無厭倦志期受職度眾生。


恭敬尊德修行法知恩易誨無慍暴捨慢離
[036-0205b]
諂心調柔轉更精勤不退轉。


菩薩住此燄慧地其心清淨永不失悟解決
定善增長疑網垢濁悉皆離。」


【四有五頌頌修行增長果。】


「此地菩薩人中勝供那由他無量佛聽聞正
法亦出家不可沮壞如真金。


菩薩住此具功德以智方便修行道不為眾
魔心退轉譬如妙寶無能壞。


住此多作燄天王於法自在眾所尊普化群
生除惡見專求佛智修善業。


菩薩勤加精進力獲三昧等皆億數若以願
智力所為過於此數無能知。


如是菩薩第四地所行清淨微妙道功德義
智共相應我為佛子已宣說。」


【餘並可知。
第四地竟。】
[036-0206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六之三


音釋



[言*玄-ㄙ+ㄥ]
古犬切音捲誘也詐也
[036-0206b]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六之四 約四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第五難勝地所以來者略有四義一約寄
位四五六地寄出世間前寄初果此寄羅
漢義次第故雖有四果舉於始終以攝中
間此依本論約所觀行相以後六地既觀
緣起寄同緣覺故但二地寄於聲聞仁王
下卷瓔珞上卷約人配位以七地未離分
段故四五六七寄同聲聞二前明覺分相
應慧今辨諸諦相應慧故三前得出世未
能順世今能五明攝化故次明之四前得
三十七菩提分今辨方便所攝菩提故此
後三意出於瑜伽仁王下二約他經於中有二初雙牒二經約人
以配揀前地論約所觀行二以七地未斷分段故者是賢首畧釋七為羅漢之由然
[036-0207a]
瑜伽攝論唯識皆云初二三地相同世間四五六地寄同聲聞者正明配位即仁王
文經云爾𦦨聖覺達地菩薩修行順法忍逆五見流集無量功德住須陀洹第五地
云勝進達菩薩於順道忍以四無畏觀那由他諦內道論外道論藥方工術故我是
一切智人滅三界疑等煩惱故集無量功德故即斯沱含第六地云常現真實住順
忍中作中道觀盡三界集因集果一切煩惱盡故乃至證阿那含第七地云玄達菩
薩十阿僧祇劫修無生法樂忍滅三界習因業果住後身中無量功德皆成就無生
智盡智五分法身皆滿足第十地阿羅漢梵天位釋曰言第十者此經通約三賢十
聖為十三位修十三觀故云十等言難勝者解深密云即

由於彼菩提分法方便修習最極艱難名
極難勝此從初說故初分經云善修菩提
分法故等攝大乘云由真諦智與世間智
更互相違合此難合令相應故唯識同此
世親釋云由此地中知真諦智是無分別
知世間工巧等智是有分別此二相違應
修令合能合難合令相應故名極難勝此
[036-0207b]
通初中後瑜伽云今此地中顯示菩薩於
聖諦決定妙智極難可勝名難勝地唯約
地中莊嚴論云於此五地有二種難一勸
化無惱難二生不從心無惱難此地菩薩
能退二難於難得勝此多約地滿顯揚論
云證得極淨緣諦所知諸微妙慧成極難
成不住流轉寂靜聖道名極難勝此大同
本分上諸經論多舉難勝之法未知何等
無能勝耶十住論云功德力成一切諸魔
不能壞故此對人顯勝亦兼於感煩惱魔
故然諸經論言異意同皆辨真俗無礙若
據實位約仁王經初地菩薩四天王即雙
照二諦平等道今約寄位前寄出世此方
却入故云無礙此從初說下二䟽釋初分經下引證言初分者即勝
慢對治而是治當地慢隨順如道經云佛子菩薩住此第五地已善修菩提分法故
[036-0208a]
善淨深心故復轉求上勝道故隨順真如故即其文也唯識同此者上引攝論即是
本論唯識全取彼論世親釋下即釋攝論於中一先舉論能合難合下後釋勝相瑜
伽云者即四十八論諸相應增上住文莊嚴論即第十三彼偈云難退有二種能退
故難勝今䟽所引即彼論釋顯揚論當第十三此但引於當地之文此前論云五難
勝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四地超一切聲聞獨覺證得已下䟽文全同
但有人云諸法微妙慧蘊今畧無二字義已足故其十住論亦十住婆沙第一然諸
經論下四結前旨同若據實位下實寄對辨既初地中巳能雙照豈至五地方有雙
行故知約寄即彼經上卷菩薩行品故此地中斷於下乘般

涅槃障者即前四地出世厭生死苦樂趣
涅槃此障五地今入真俗無差別道便能
斷之此斷欣厭即是二愚故此地中下三明斷障先標名
即前四地下釋意則已盡唯識具云五於下乘般涅槃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
猒生死樂趣涅槃同於二乘猒苦欣滅彼障五地無分別道入五地時便能永斷由
斯五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純作意背生死愚即是此中猒生死者二純作意向
涅槃愚即是此中樂涅槃者釋曰此地真如名類無別故緣彼道名無差別本分名
[036-0208b]
身淨我慢障四地出世取身淨故由此欣滅如前已釋餘諸經論言異意同

此證得類無差別真如亦約生死涅槃皆
平等故由斯證得者四證如䟽亦生死涅槃皆平等故成類無別唯識釋云
謂此真如類無差別非如眼等類有異故此由難見攝論名為相續無差別法界世
親釋云謂於此中體無有異非如眼等隨諸有情相續差別各各有異無性意同而
梁論云由此法界能令三世諸佛相續身不異者眾生迷此萬類之異諸佛證此居
然不變中邊論云由通達此得十意樂平等淨心者上約極果此正順今其所

成行亦成二種謂諸諦增上慧行五明處
教化行其所成行下五成行舉此二者以證淨智而達五明成於真俗不相
違故此二無礙故得無差別法身之果皆義

旨相順此二無礙下第六得果無差別法身二諦均故故䟽結云義旨相順。】


「菩薩聞此勝地行於法解悟心歡喜空中雨
華讚歎言善哉大士金剛藏。」


【次正釋文文亦三分初讚請分中九頌半
分二初八頌半供讚後一頌請說前中三
[036-0209a]
初一菩薩供讚。】


「自在天王與天眾聞法踊躍住虛空普放種
種妙光雲供養如來喜充徧。」


【次一天王眾餘皆天女。】


「天諸婇女奏天樂亦以言辭歌讚佛悉以菩
薩威神故於彼聲中發是言。」


【於中三初一偈標。】


「佛願久遠今乃滿佛道久遠今乃得釋迦文
佛至天宮利天人者久乃見。


大海久遠今始動佛光久遠今乃放眾生久
遠始安樂大悲音聲久乃聞。」


【次四偈半讚於中初二偈美感應皆言久
者佛應由機機難有故大海動者動佛智
海竭苦海故。】


「功德彼岸皆已到憍慢黑闇皆已滅最極清
[036-0209b]
淨如虛空不染世法猶蓮華。


大牟尼尊現於世譬如須彌出巨海。


供養能盡一切苦供養必得諸佛智此應供
處供無等是故歡心供養佛。」


【後二偈半讚具德初偈具智斷次半具恩
後一具此三德是故應供。】


「如是無量諸天女發此言辭稱讚已一切恭
敬喜充滿瞻仰如來默然住。


是時大士解脫月復請無畏金剛藏第五地
中諸行相唯願佛子為宣說。」


【三一偈結讚及請說並可知。


第二正說分中先明位行後辨位果前中
論分為三初勝慢對治二佛子菩薩摩訶
薩如實知下不住道行勝三佛子菩薩摩
訶薩住此下明彼果勝初即加行道及初
[036-0210a]
住地無間道次即正住地解脫道後即地
滿勝進道初言勝慢者慢有二種一他地
慢謂四地中得出世智取其勝相名為勝
慢今以十種淨心為治二自地慢謂於此
十心希求勝相復以為慢以隨順如道為
治此二通名勝慢故此一分有其二道初即
加行下䟽釋但屬四道不釋其名下䟽自釋論云勝慢對治者

謂十平等深淨心者前段能治也又云同
念不退轉心者後段能治也言同念者即
後總句順如與如同一念故不退轉者即
後段末句略舉初後以該中間前地治解
法慢此治身淨分別慢所治有殊不濫前
地言身淨者得出世智不染身故論云勝慢下此
釋分名然論具云勝慢對治者謂十平等深淨心同念不退轉心故前已說解法慢
對治今此地中說身淨分別慢對治釋曰上皆論文䟽已分釋先正釋名具分二慢
[036-0210b]
即後等者總句經云隨順真如故可法同如即十平等然十平等已是隨如何故名
同由取勝相則不順如今若順如則不取勝相故為能治前地治下對前揀濫雖與
前地同皆治慢前是世間所治則劣今治出世身淨之慢則勝於前故名勝慢安得
濫哉言身淨者前則出世成念處觀不染於身即是身淨取此不染所以為治淨無
淨相慢何由生。】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
薩摩訶薩第四地所行道善圓滿已欲入第
五難勝地當以十種平等清淨心趣入。」


【文中二先治他地慢後佛子菩薩摩訶薩
住此下治自地慢前中三初結前舉後二
徵起正顯三結能入地今初平等有二義
一是如理二是因果淨法千聖同規名深
淨心是此地觀解故論云於平等中心得
清淨故名深淨心者此句向上成二平等以約如法而論等故名之為深以
約淨法而論等故名之為淨故云深淨心也二者向下則成此地觀解之心則五字
[036-0211a]
分一平等二字是淨所依其深淨心是能依心故次引論云於平等中心得清淨言
深淨心即是論經今經但云清淨心耳此復何異後地觀察

十平等法此有三異一此地治前於淨起
慢故偏明淨法平等後地對此依真入俗
通觀染淨諸法皆悉平等二此約舉等理
以顯心淨後地舉觀察以入等理三此通
理事二等後地一向約理融二諦故此皆
地背相捨後漸勝故此有三下答一所治通局通染則勝二能
所前後若舉所等以成能等此心猶淺若舉能觀以入所觀此觀則深三能治通局
一向局理六地則深故䟽結云此皆地地背相捨離以勝捨劣又上三義亦皆相成
由初所治局故能治則通事理皆等何獨身淨由所治通能治則局一理平等無染
淨故淨慢未除以等成觀此五地中已成等觀後六地中以觀入理則以初後成於
中間。】


「何等為十所謂於過去佛法平等清淨心未
來佛法平等清淨心現在佛法平等清淨心
[036-0211b]
戒平等清淨心心平等清淨心除見疑悔平
等清淨心道非道智平等清淨心修行智見
平等清淨心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
等清淨心教化一切眾生平等清淨心。」


【二正顯中十心分二初三明諸佛法論云
謂三世力等者即果位十力等也即果位者此一
等字等餘果法謂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三身四智等非釋平等平等淨心前已總釋


後七明隨順諸佛法二利因行順成果故
於中前六自利後一利他前中合為三學
初戒次定餘四慧故離為七淨一戒淨二
定淨三見淨四度疑淨見疑相顯經合一
句為成十故五道非道淨此前五淨大小
名同小乘六名行淨七行斷淨以彼宗中
趣盡滅故今大乘六名行斷經云修行知
見略無斷字七名思量菩提分法上上淨
[036-0212a]
以依行斷起勝求故前中等者釋前六中二門分別一約行牒
屬經文云何見疑二淨相顯此二同是根本六種煩惱之中二故戒取依於六上開
出又執為道相微難見別為一句若約位者初二在見道

前以創背凡過宜以戒防欲生真慧理須
習定然夫合理判屬世間次三在見道以
見道中斷身見故斷疑故斷戒取故戒取
是非道知無漏慧是正道入見道時十使
俱斷偏言三者涅槃經說此三重故又十
使中五見及疑但障見道餘四通於見修
故略不言就其六中三本三隨偏語其本
邊見隨身見邪見隨疑見取隨戒取故斷
三結三隨亦斷但立三淨上五大小並同
小乘行淨在修道起斷行故行斷在無學
道依行證斷故大乘後二皆在修道斷障
成德故有二也行實同時欲生真慧者即出世見道慧也
[036-0212b]
次三在見道等者䟽釋此三而文有三一正釋二入見道下徵問三涅槃下引答問
中言十使俱斷者開之成八十八使答有二意一引涅槃已約重故涅槃三十三因
釋觀方迦葉問云如來說須陀洹斷煩惱如四十里水云何言斷三結一我見二非
因見因三疑網佛答云此三重故亦攝須陀洹人一切所斷結故譬如王出雖有四
兵但言王出又云此三何緣獨得名重一切眾生常所起故微難識故難可斷故能
為一切煩惱因故是三對治之怨敵故謂戒定慧又眾生聞斷多則退轉故但說三
又十使下二約見修所斷分別餘四等者謂貪瞋慢無明見道之中四障見道亦皆
已斷有障修者不與斷名故畧不言三本三隨者隨者是末身見即我我於過去為
有為無故名常見我於未來為作無作則起斷見故說邊見隨於身見言邪見者撥
無因果以於諦理猶豫不决遂撥為無故說邪見隨於疑網既非因計因必取為實
故見取隨於戒取根本既斷枝條自亡又言隨者三本名轉如手轉輪三隨名隨如
輪隨手上五大小並同者結前五淨生後二淨二淨大小開合不同在位亦別於中
有二先約小乘後約大乘於大乘中先行後位約行同時義分斷障斷即行淨成德
即菩提分法上上淨若約位分七地已還為行斷修

道斷結故八地已上入法流中順菩提故
[036-0213a]
名思量上上餘文易了若約位下二約位辨即增微分別七
地已還雖亦進行斷障義增八地已上非不斷障進行多故是以二位各得一名。】


「菩薩摩訶薩以此十種平等清淨心得入菩
薩第五地。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五地已。」


【第二明如道行又順經意前明入心從此
已下皆明住心又順經意下以不依論但順三心此之半分及後二
分皆是住心攝於三位此隨如道攝第五住應分為三此攝方

便具足住修行十心是方便義不退轉者
即是住義二不住道行勝攝離癡亂行智
清淨等無癡亂故三彼果勝攝無盡功德
藏回向攝德無盡故智清淨者即下經文十重觀察四諦法門
名智清淨正是無癡知第一義如實而知即無亂義而言等者等取利益眾生勤方
便勝皆無癡義與彼行中釋於無癡義甚相順攝德無盡者下有四果第一即名攝
功德果下三皆是功德果故今且順論此明如道行於

[036-0213b]
中三初標分位為顯隨如已入五地次以
善下總顯後願力下別明。】


「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淨深心故復轉求上
勝道故隨順真如故。」


【二總顯中四句皆是正修諸行故總名順
如謂前二句為所治即四地修菩提分以
前十心能善清淨得入五地於此淨心希
求勝相即復是慢慢在文外故以後二句
而為能治初句轉求不住道行勝為能治
謂不住淨心而起諸行即治住淨慢故後
句雖起諸行不退失前平等深淨之心則
能隨順真如平等即如故總中四句者問四中初一是四
地行何言皆是正修行耶又後經云入五地已善修菩提分耶答有二意一能治之
行必因所治展轉相由皆是修行二者四地道品取其淨相以十淨心而能治之即
入五地入五地已菩提分法不取淨相而非不行不取而行方能善修故後十淨雖
[036-0214a]
是所治隨如道時亦不捨前十淨心也若遠公云皆正修行是論通難恐有難云若
此如道取前淨心淨心復取四地覺分亦應覺分由三地生何不取耶故此答云此
四即是四地已上皆正修行三地既是世間之法故不言耳亦是一理後句雖起者
即經隨順真如論云隨順如道行者彼平等中深淨心不退轉現成就故隨彼平等
清淨法住釋曰不退轉心即此隨如末句意云既以前句治於深心取淨相竟今以
不取深淨之心隨至不退轉行常於平等中住為順如道故䟽云雖起諸行不退失
前平等深淨之心次論結云菩薩如是深心安住名為隨順如道故䟽云則能隨順
真如正是取此論文也言平等即如者會論就經經云隨如論取平等云何是同故
云平等即如如前已釋問論云深心安住何異前隨彼平等清淨法住答前唯住平
等故䟽云不失平等今言深心則行順如為深心住。】


「願力所持故於一切眾生慈愍不捨故積集
福智助道故精勤修習不息故出生善巧方
便故觀察照明上上地故受如來護念故念
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轉心。」


【後別明中顯上隨如之行有其八種經有
[036-0214b]
九句前七各一後二為一八中前二是起
行心一自利願即修菩提心二利他慈即
不疲倦心後六是行謂三得善根力四不
捨眾行五善巧修行六無厭足故照明上
上七得他勝力八自得勝力此有二句初
句具三慧念是聞思智即修慧後句勝進
究竟上六行中前三自分後三勝進各有
初中後思之後別明者問八皆事行何名如行答有二意一此助顯真
如觀故二如中起行俱無所著方顯隨如別行可知但第七句念智力所持故䟽順
經釋論經云得念意與智力故即以意為思慧遠公云念是聞慧念持教故意是思
慧伺求思義故智是修慧以能離障上勝進故此之三句同名智力今經無意與言
故以念當二慧智當於修。】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實知此是苦聖諦此
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苦滅道聖
諦。」
[036-0215a]


【第二不住道行勝有二種觀一所知法中
智清淨勝二佛子至得如是諸諦下利益
眾生勤方便勝初即自利護煩惱行故不
住世間後即利他護小乘行不住涅槃同
時相導名不住道今初智勝分二先明四
諦實法分別後善知俗下復就此四明十
觀門化生差別此乃十種觀於四諦非謂
觀十四諦也故瑜伽住品云此地於四聖
諦由十行相如實了知今初言實法者有
佛無佛苦集二諦體是妄想雜染因果滅
道二諦體是出世清淨因果此約諦實義
釋若約審諦釋者前二無佛不能知此是
苦是集寧有後二滅道因果餘如本品一所
知者諦是所知之法智於其中照見離垢故名清淨慈悲攝物名利益眾生無墯稱
勤善巧為方便故瑜伽者即四十八論云如是菩薩住此住中多分希求智殊勝性
[036-0215b]
於四聖諦由十行相如實了知言實法者然有二義一約真實名實已如䟽文二約
對下十門隨機異名故名實法後十觀中略啟四門一制

立謂四諦義含法界菩薩窮照無遺隨智
異說難窮略舉十明無盡然十皆菩薩自
智智相難明故論約化生以明其異以此
通名所知法中智清淨也。


二明開合此十總唯是一化生分別若隨
所化大小分二前九化小後一化大故若
隨化所起則分為三前五生解次四起行
後一令證故約人不同離以為七初為根
未熟乃至七為大乘可化故至文當知二明
開合者䟽文有四初一是合後三是開一約所化法分別二約所益分別三約化類
分別三對實法以明通別此十望前四諦前

五通觀四諦謂一世俗者觀四諦法相二
觀其性空三通觀性相無礙四觀性相各
[036-0216a]
異五觀此四緣起集成次四別觀四諦謂
六七八九如次觀苦集滅道後一但觀滅
道菩薩地因證佛智故遠公後五亦通觀
四諦謂迷於四諦故為苦集悟其四諦故
成滅道後一窮四諦緣起實性清淨法界
成大乘道亦有此理三對實法者六七八九此四唯別但各一
故第十門望前五門則名為別但觀滅道之二諦故望六至九唯觀一諦則亦名通
遠公後五者何名通別所觀通四所成唯一亦得稱別。】


「善知俗諦善知第一義諦善知相諦善知差
別諦善知成立諦善知事諦善知生諦善知
盡無生諦善知入道智諦善知一切菩薩地
次第成就諦乃至善知如來智成就諦。」


【四正釋文文分為二初列十名。】


「此菩薩隨眾生心樂令歡喜故知俗諦通達
一實相故知第一義諦覺法自相共相故知
[036-0216b]
相諦了諸法分位差別故知差別諦善分別
蘊界處故知成立諦覺身心苦惱故知事諦
覺諸趣生相續故知生諦一切熱惱畢竟滅
故知盡無生智諦出生無二故知入道智諦
正覺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相
續成就乃至如來智成就諦以信解智力知
非以究竟智力知。」


【後此菩薩下次第解釋於中略為二初一
依瑜伽二依本論今初瑜伽十句不顯文
詞而略所說義闕其第十知菩薩地而亦
有十句文有三節初三名為此說謂是所
為故一依曉悟他故知俗諦二依自內智
知第一義三依俱處所故知相諦謂自相
是俗共相是真二體不分故名俱處次今
經兩句彼應有三名由此說謂由三藏教
[036-0217a]
之所說故故云依於契經調伏本母名由
此說經中分位差別應是調伏知蘊界處
義當本母此中第十義當契經三有四句
名如此說謂如四諦相各別知故即依於
現在眾苦自性故知事諦依於未來苦生
因性依於因盡彼盡無生性依於修習彼
斷方便性如次可知今初瑜伽者即上住品論云一切文詞如
契經說但取經義其所立義似今論釋但有小異故別出之文有三節者彼先具列
三節之名一為此說二由此說三如此說下䟽具辨如次可知者如苦集滅道四諦
次第即是今經六七八九二依本論者攝十為七初一

為根未熟眾生謂未堪入大為說四諦十
六行等名知世諦即四重二諦中第三重
內俗也不同瑜伽通於大小及根生熟為說
四諦等者謂苦下有四即苦空無常無我集下有四集因生緣滅下有四滅盡妙離
道亦有四道如行出故是俗諦即四重者一假實二諦二事理二諦三四諦勝義二
[036-0217b]
諦四安立非安立二諦廣如玄中今是第三重中俗者以四諦為俗故遠公亦說三
種二諦一就相分別情想之有名為世諦無相之空名第一義二相實相對妄想之
法情有理無名為世諦即此經中空如來藏真實之法相寂體有名第一義即不空
如來藏也三就實分別不空藏中體名真諦用名世諦今諸諦第一就第二門似非
得意不同等者瑜伽但云依曉悟他是以通也二為根熟堪入大

故為說法空第一義諦為說法空等者即四重中第三重內
勝義與前第一四諦之俗共為第三重二諦也三為疑惑眾生故

知相諦謂有聞第一義諦猶豫不決若是
空耶則無因果若是有耶云何言空今明
即俗自相是空共相俱處無違故名相諦
四為謬解迷惑深法眾生故知差別謂前
緣二境故名為疑今聞俱處便謂是一名
為謬解今明體雖不異性相分位歷然差
三之與四明上二諦非一異義三即非異四即非一又三即二而不二經云覺
自共相論云俱處四即不二而二論疑是一由不二故經了差別由而二故又四即
[036-0218a]
於諦常自二三即於解常自一五為離正念眾生故知成

立諦謂既聞差別謂皆有體名離正念今
明差別但是緣成無有自性故云成立隨
言顯示故論經名說成諦五即總了二諦緣起相性即仁
王云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六為正見眾生知事等四

諦由無前疑執故名正見可令知苦斷集
證滅修道事即苦諦生即集因無生是滅
因亡曰盡即盡智也後果不起名為無生
即無生智也若小乘說現在惑亡說名為
盡利根之人保彼煩惱當更不起名曰無
生此盡無生是其滅體無學之智如是而
知意在取滅故為滅諦道言無二者論下
重釋云一行故謂稱滅而知故云一行前
列實法四諦明其所觀此中四諦明當如
是觀六為正見者前中三疑四謬五離正念並非正見今無此非方為正見故
[036-0218b]
可明示四諦差別則不隨事執不謂空無可令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矣事謂苦事所
有受皆苦故集能生苦無學之智者是釋經智字為客外間滅是滅理何得言智故
此釋云意在取滅道言無二者畧牒經文具云出生無二故論經云起不二行故既
稱滅知故不生二行前列實法下應有問言此之四諦與前實法俱列四諦有何別
耶答意可知若準遠公上釋則前實法四門各別今則一一皆迷前四故有不同亦
是一理七為大乘可化眾生故知菩薩地乃

至如來智諦謂先住大乘化令進故言正
覺一切相者大乘要須於五明處善巧知
故菩薩地是因言次第相續者如從初地
入二地乃至十地入佛地大果也以信解
等者為釋外疑六地巳上乃至佛智未曾
證入彼云何知故此釋云信解鏡像觀智
力知非成就智鏡像即影像觀未得本質
未得本質者本質有二一約未證佛智則佛智為本質二既未證於如來之智
於一切智所知之法即是本質亦影像知一切所證未親證故。】

[036-0219a]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諸諦智已。」


【第二利益眾生勤方便中二先總起悲觀
二佛子下別起悲觀總中三初結前次如
實下觀過後菩薩下起悲第二利益者既為利益觀有為
等何偏明悲對上觀諦智清淨故其中雖有諸行悲為主故。】


「如實知一切有為法虛妄詐偽誑惑愚夫。」


【觀過中先明非真後誑惑下對人彰過今
初虛妄二字觀內五蘊謂妄想常等不相
似無故虛此明所取非真理無不同情有
故云不相似無也常作我想慢事故妄此
辨能取不實非有計有常樂我淨皆名我
想非唯我見我為本故獨云我想也虛妄二字
者是䟽標舉謂妄想下論釋從此明下䟽釋論常作我想慢事故妄者論釋從此辨
下䟽釋詐偽二字觀外六塵世法牽取愚夫

故詐此顯能取迷真謂由妄取令彼世法
[036-0219b]
隱虛詐實使其貪取也世法盡壞故偽此
明所取不實世法相似相續似有義利而
實速滅無利故偽詐偽二字者是䟽標舉世法牽取愚夫故詐是
論此顯下䟽釋論其世法盡壞故偽是論此明下䟽釋論後對人彰過

者上虛偽二境引心總名為誑妄詐二心
迷境皆名為惑上虛偽二境者虛是內境偽是外境皆能引心合皆
名誑妄是內心詐是外心皆能迷境故合名惑論云常等相無非

有似有故虛事中意正取者此解虛是誑
義謂令意正取故是誑也又云我想慢事
正取故妄事是患此解妄是惑義世法利
盡故誑事牽心此解偽是誑義世法愚癡
凡夫牽取故詐事相現此解詐是惑義論云
常等下向來䟽文合於二境二心以配誑惑論中內外能所別明先明於內先所取
後能取後世法盡利下明外能所亦先明所取後明能取細尋易了愚夫即

是依彼正取我慢之人愚夫等者上釋誑惑下釋愚夫前有
[036-0220a]
兩對今雖就前五蘊能所以明愚夫五陰是人也。】


「菩薩爾時於諸眾生轉增大悲生大慈光明。」


【三起慈悲者憐愍故悲勝利益故慈不住
道行勝故云轉增皆言大者勝前地故云
光明者救生方便智成故轉增光明俱通
慈悲文有影略轉前慈愍分同諸佛故名
為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智力不捨一切
眾生常求佛智。」


【第二別起悲觀中二先明化生願二如實
觀下明化他心今初先牒前得是智力近
牒觀有為遠牒觀諸諦不捨眾生牒前慈
悲後常求佛智正明起願願救眾生義故
第二別起悲觀正明起願者經云求佛智而云救生正同三地欲救眾生不離佛智。】


「如實觀一切有為行前際後際。」
[036-0220b]


【二化心中二先明大悲觀後佛子菩薩摩
訶薩復作是念此諸眾生下明大慈觀前
中悲有二相一如實觀苦因緣集故即知
苦體性二佛子至復作是念此諸凡夫下
觀深重苦久而多故即就人彰過前中四
初總標二際二知從下順觀二際三虛妄
下逆觀二際四若有下結如實知今初前
即過去後即未來顯無始終流轉相故。】


「知從前際無明有愛故生生死流轉於諸蘊
宅不能動出增長苦聚。」


【二順觀中二先明前際後如前下類顯後
際前中復二先顯緣集苦聚後無我下顯
二空無我今初無明有愛顯流轉因能發
能潤此以為本故生即是果故涅槃云生
死本際凡有二種一者無明二者有愛是
[036-0221a]
二中間有生老死今菩薩觀此而起大悲
亦同淨名從癡有愛即我病生矣然生果
有三一欲求眾生故流轉生死欲貪即是
受身本故二妄梵行求眾生故於蘊宅不
能動出外道計我常住其中故三有求眾
生故增長苦聚三有皆苦故今初文者義至於此從故
生下皆屬果攝若取經句應至故生以為句終。】


「無我無壽者無養育者無更數取後趣身者
離我我所如前際後際亦如是皆無所有。」


【後顯空無我及類顯後際並顯可知。】


「虛妄貪著斷盡出離。」


【三逆觀中順即苦集逆即道滅虛妄斷盡
即是滅也出離是道。】


「若有若無皆如實知。」


【四結如實知即雙結二際逆順有無三義
[036-0221b]
一約凡夫但有苦集而無滅道二約菩薩
順有逆無三雙約凡聖真滅本有道亦符
之妄苦本空集亦同爾凡夫迷故不覺不
知菩薩正了名知如實。】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此諸凡夫愚
癡無智甚為可愍有無數身已滅今滅當滅。」


【第二觀深重苦者無始隨逐故深種種苦
事故重文中二初總標可愍不知本空故
名愚癡不知厭離故云無智亦可俱通故
為可愍二有無數下釋可愍所由由迷二
苦故初明深苦不知故為可愍。】


「如是盡滅不能於身而生厭想。」


【後如是盡下明重苦不知故為可愍於中
二初牒前訶後初牒前訶後者牒前深苦訶後重苦。】


「轉更增長機關苦事隨生死流不能還返於
[036-0222a]
諸蘊宅不求出離。」


【二轉更下正明重苦於中三初觀生苦機
關苦事即是生苦言機關者顯無我故抽
之即動息手便無若造業因生生不息隨
生死下明有集愛於諸蘊下明離滅道機關
苦事者遠公釋云容物動處名之為機於中轉者說以為關因名為機苦果隨轉說
之為關今䟽意亦爾不別配二字。】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六之四


音釋




盧瞰切藍去聲汎濫也

息恣切音四
[036-0222b]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六之五 約五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不知憂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諸慢見箭不
能息滅貪恚癡火不能破壞無明黑暗不能
乾竭愛欲大海不求十力大聖導師入魔意
稠林。」


【二不知下觀老病死四大毒蛇是不知病
苦不能拔下明具彼集文有四句一妄梵
行求眾生不能拔出諸慢見箭外道多起
故二欲求眾生受欲者不能息三毒火三
欲求眾生行惡行者不破無明以見少利
行大惡行後受大苦故云黑闇四有求眾
生不竭愛欲大海三有之愛廣無邊故觀
如實中說彼三求以為苦果今為集者三
[036-0223a]
求皆能為集因而受果故二文互舉次不
求十力大聖導師明遠彼滅不向滅者故
入魔意下明遠彼道順怨道故二欲求者欲求開二
一縱情五欲不懼當報是造惡行者二但躭五欲未必造惡今是此人順境生貪違
則生瞋癡迷上二不言習善行者善行多在有求之中亦以過輕故畧不說亦得含
在受欲之中觀如實下對前料揀明遠彼滅者故論云趣無畏處不求十力大聖導
師意云欲趣無畏之滅不求證滅之者耳順怨道者煩惱結使名為稠林是魔所行
故名怨道既趣怨道即遠真道。】


「於生死海中為覺觀波濤之所漂溺。」


【三於生死下總結過患舉生死海總顯於
苦覺觀波濤總明有集此中兼顯死苦之
義略不明老畧不明老者上依論觀生老病死生苦在初病可辛加通
於老少故經明之今生死言即兼死苦老言不顯故云畧無亦合有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此諸眾生受
如是苦孤窮困迫無救無依無洲無舍無導
[036-0223b]
無目無明覆翳黑暗纏裹。」


【二大慈觀中二初覩境興慈後佛子下廣
願饒益前中二先覩境後我今下興慈今
初即覩前眾生受深重苦以為慈境文中
先總無救下別總中無父曰孤明前無所
恃塗盡曰窮明後無所依任重無替曰困
常受生死故強力所逼曰迫業惑所陵故
總中無父者下別之中經有八事具釋四字前之四事明其有苦後之四事明其有
惡各用二事釋前之一後別中無救無依釋上孤義

論云謂現報巳受不可救脫當報因招無
善為依次無洲無舍釋上窮義溺於覺觀
波濤不聞正法智洲為對治故在於生死
曠野不為善友慈舍庇故次無導無目釋
上困義離於寂靜正念思惟究竟前導故
離於正見之明目故既無導無目非困如
[036-0224a]
何次無明下釋上迫義無明者無明住地
舊煩惱故黑闇者四住客塵故常起邪念
故為其覆翳不聞正法故為彼纏裹常起邪念
者依無明住地起妄想心名為邪念流注相續故曰常起不同四住善惡間生不聞
正法者四住之惑容有善間間則不纏不聞善間故為纏裹。】


「我今為彼一切眾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獨
一發心不求伴侶以是功德令諸眾生畢竟
清淨乃至獲得如來十力無礙智慧。」


【二興慈中獨拔修善令物得菩提涅槃之
二興慈中經有三節一為物修因二獨一下孤標大志三以是下以善益物初
令淨障為涅槃因及畢竟清淨亦涅槃果後乃至下䟽總釋義亦已周圓。】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慧觀察所修
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安
樂一切眾生哀愍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
解脫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
[036-0224b]
離諸苦惱令一切眾生普得清淨令一切眾
生悉皆調伏令一切眾生入般涅槃。」


【第二廣願饒益亦彰慈所為文中二先牒
前總明上來修善皆為救護即是慈相先牒
前者畧舉修善實則兼前智慧觀察見生有苦有惡無治無救故修善根而為饒益
皆慈相也以善智慧能饒益故後利益下別顯救護有十

種相前二為救未來後八通於現未一住
不善眾生令住善法利益二住善法眾生
令得安樂果謂成彼善故三愍貧乏者與
資生具四修行多障者令其成就上二救
順緣不足苦五世間繫閉者令得解脫下
有五種令諸外道信解正法謂六未信攝
令正信七令離無利勤苦八疑惑眾生疑
除解淨九巳住決定勸修三學以調三業
十巳住三學令得涅槃上三即解行證論
[036-0225a]
意皆為外道理實後三兼通餘類上來不
住道行勝竟前二為救者令住善因得於樂果屬未來故即利樂義頻
見上文上句未住令住下句先住微善後令增長故得樂果亦是上令捨惡後令增
善下有五種者前五世樂下五出世一起信二去邪三正解四起行五得果。】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五難勝地名為念
者不忘諸法故名為智者能善決了故名為
有趣者知經意趣次第連合故。」


【自下大文第三明彼果勝即不住道行勝
之果有四勝果一攝功德勝二名為無厭
足下修行勝三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勤
修下教化眾生勝四佛子菩薩摩訶薩為
利益下起隨順世間智勝四中初二自利
即所知法中智清淨果初自分後勝進後
二即利他勤方便果前化他行後化他智
有四聖果下文二先指文列名後四中下釋其差別前列名中一攝功德勝者聞等
[036-0225b]
功德修成名攝二修行勝者勝進所行善修習故三四利他三利他行四利他智


今初攝功德中十句初三攝聞勝然有二
義一即三慧如次配聞思修二顯二持念
即聞持智及有趣即是義持義有多種略
說二種善巧謂智即法智勝有趣即義智
勝然二釋皆聞在初故論名攝聞勝。】


「名為慙愧者自護護他故名為堅固者不捨
戒行故。」


【次二攝戒勝一忍辱柔和勝即戒因成也
謂內懷慙愧不誑幽明自護七支不招譏
毀故能持戒二戒無缺勝即戒體成也乃
至命難不捨戒故一忍辱者能忍他惱名為忍辱能將護他說為
柔和以柔忍故緣不能動二皆拒惡故名為愧唯崇戒善故稱為慚謂內懷下釋慚
愧相慚者羞天故不誑幽愧者羞人故不誑明不招譏毀即是護他乃至命難者釋
堅固言鵞珠草繫即命難也。】

[036-0226a]


「名為覺者能觀是處非處故名為隨智者不
隨於他故名為隨慧者善知義非義句差別
故名為神通者善修禪定故名為方便善巧
者能隨世行故。」


【後五攝智勝一者因緣集智此知法相智
無因倒因名為非處正因緣集名之為處
知處治於非處故名覺者二者證智知魔
事對治隨識分別皆魔事故三知妄說智
異說對治即知教智正說為義句邪說為
非義句邪正交雜揀邪得正名善分別四
神力起用智依定起通治邪依故五化眾
生智折伏攝受隨世宜故上五中前三自
利後二利他。】


「名為無厭足者善集福德故名為不休息者
常求智慧故名為不疲倦者集大慈悲故名
[036-0226b]
為為他勤修者欲令一切眾生入涅槃故。」


【第二修行勝有十一句前四自分一增長
因行集五度福故二依止因行慧為所依
故此自利福智對三化生不疲行四令物
證滅行此二利他因果對一增長者福能生智故名為因
二依止因行依慧生福名依止因。】


「名為勤求不懈者求如來力無畏不共法故
名為發意能行者成就莊嚴佛土故名為勤
修種種善業者能具足相好故名為常勤修
習者求莊嚴佛身語意故名為大尊重恭敬
法者於一切菩薩法師處如教而行故名為
心無障礙者以大方便常行世間故名為日
夜遠離餘心者常樂教化一切眾生故。」


【後七勝進五起佛法行六起淨土行此依
正一對七依佛法身起行相好法身故八
[036-0227a]
依佛所作起行顯三密用故此二外相內
密對上四皆起菩提九敬重法行進依勝
已故上五自利後二利他十願取有行十
一離小乘行即顯是揀非對六起淨土行者論重釋云
云何莊嚴無煩惱染得堅固智慧眾生住在其中及佛法莊嚴故者意云淨土有三
種淨一相淨七珍嚴等易故不明二住處眾生淨二法門流布淨後二難故論重出
之既發意能成即具三淨之因廣如初地淨土願中七依佛法身者依彼相好起行
求故下依義皆然九敬重法行者上來行德依法成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勤修行時以布施教
化眾生以愛語利行同事教化眾生。」


【第三教化眾生勝中二初正明化生後佛
子下結行成益今初分二初總以四攝攝
生。】


「示現色身教化眾生演說諸法教化眾生開
示菩薩行教化眾生顯示如來大威力教化
[036-0227b]
眾生示生死過患教化眾生稱讚如來智慧
利益教化眾生現大神通力教化眾生以種
種方便行教化眾生。」


【後示現色身下別明四攝文有八句一示
色身是同事攝隨順眾生應化自眾故應化
自眾者隨彼眾類以身同故即八地中身同事也二演說法即愛

語攝諦語法語為愛語性一切種愛語中
多約開演論云為疑惑眾生即一切門中
之語也一切種者一切愛語皆有三種一慰喻愛語二慶悅愛語三勝益愛
三開示下皆利行攝此句為於菩提無

方便眾生示菩薩行即利行自性四於大
乘疲倦眾生示佛威力即一切利行未成
令成故五為樂世間眾生著財位故示其
過患明位大憂大財多禍多六為不信大
乘先未行勝善讚如來智七為無智外道
[036-0228a]
示以神通上三即難行利行八總顯一切
門一切種利行故云種種方便三皆開示因果之益
即利行自性者即九門之一唯有一也即一切利行者一切亦三此是其一言有三
者一現法利行二後法利行三現法後法利行以勸離欲令成就故上三即難行者
難行唯三八總顯一切門者一切門有四一不信令信二犯戒令戒滿三惡慧令慧
滿四慳恡令捨滿言一切種者或六或七如淨行品然利行者示其所學約令行邊
即是利行約其示邊即是愛語如瑜伽者即指其源瑜伽九門淨行品已引

利行愛語亦可參用由彼愛語示其所學
即為利行故次下廣明布施故別中略無
四攝廣義如瑜伽四十三辨。】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能如是勤方便教化眾
生心恒相續趣佛智慧所作善根無有退轉
常勤修學殊勝行法。」


【第二結行成益中初結前心恒下成益趣
佛智者為化眾生更求勝力餘文巳作不
[036-0228b]
退未作增修第二結行成益者亦名勝進行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世間技
藝靡不該習。」


【第四隨順世智勝者明染障對治染即煩
惱障即所知第四隨順世智勝者明染即煩惱是第五內明為治障即
所知是前四明為治文分為三初總標多門二所謂

下別示其相三及餘下總結成益。】


「所謂文字筭數。」


【二中顯五明相故大般若云五地菩薩學
五明故即分為五一文字筭數是其聲明
通治懦智障言文字者名句文身即聲論
中法施設建立故筭數即數建立故又治
取與生疑障然瑜伽十三中列五次第云一內明二醫方明三因明四
聲明五工巧明今染在前正順彼論筭數建立者第十五中說聲明論云云何聲明
當知此處畧有六相一法施設建立相二義施設建立相三補持加羅施設建立相
[036-0229a]
四時施設建立相力數施設建立相六處所根栽施設建立相一法施設建立相者
謂名句文身及五德相應聲一不鄙陋二不輕易三雄朗四相應五義善第二義施
設建立畧有十種一根建立謂見聞等二大種建立謂依持洗潤等三業建立謂徃
來宣說思念等四尋求建立謂追訪等五非法建立謂殺盜等六法建立謂施戒等
七興盛建立謂證得喜悅等八衰損建立謂破壞怖畏等九受用建立謂飲食覆障
等十守護建立謂育養盛滿等三補特伽羅施設建立謂男女女聲相差別四時施
設建立者謂過現未來三時聲相差別等五數施設建立謂三數聲相差別一者一
數二者二數三者多數六處所根栽施設建立者畧有五相一相續二名號三總畧
四彼益五宣說若頌等名為根栽如是二種總名處所根栽建立釋曰今當第五又
數以記數筭以記位謂一縱十橫等瑜伽中意畧已具矣。】


「圖書印璽地水火風種種諸論咸所通達。」


【二圖書至咸通達即當因明咸通達者正
是明義種種論者言論尚論諍論毀謗論
順正論教道論等類非一故地水火風即
是諍論中攝謂諸邪見計不同故順世外
[036-0229b]
道唯地為因一切皆以微塵成故水風二
仙外道以風水為因世界水成故風輪持
故事火外道以火為因火成熟故咸通達者釋總
名也種種諸論者即七例中論體也七例如初地䟽鈔具引即六論為體等即等上
亦等其類六中隨一容有多故地水火下畧示六論之二於一諍論自有其四

書印璽即尚論隨世所聞故又此圖書亦
正教量即治所用事中忘障論云取與寄
付即事中障聞法思義解中障作不作已
作未作應作不應作皆業中障印璽亦是
現量又治所取物不守護障璽即玉印圖書
印下即六中之第二論也隨世所聞即釋上義出所宗尚故又此圖書下重釋即因
明中論所據也所據有十謂所成立有二即自性差別能成立有八謂宗因喻同異
類現比教量下兼現量即治所用事者即是本論論中但有書字為所用事中忘障
取與下即論釋此障論但通云取與寄付聞法思義作不作事已作未作事應作不
應作事此對治故書釋曰今但以義節畧論文於此一障自為三節一事中障二解
[036-0230a]
中障三業中障便以䟽解意言作不作者但作者書之言作不作者書之言不作未
必惡不作而善作也下二凖之印璽等者論中有印而無於璽今以加璽故云亦是
現量顯現可見故又治所取物不守護障即是論釋印字如鹽米等以印印之則無
強取。】


「又善方藥療治諸病顛狂乾消鬼魅蠱毒悉
能除斷。」


【三又善下即醫方明即四大不調眾生毒
相病障對治故三又善下然瑜伽醫方明有四一病相善巧二病因
善巧三於已生病永滅善巧四已斷病不復更生善巧今文具之即四大不調下即
本論文善療能斷皆除斷方便斷已不生故

名為善從善療下䟽以瑜伽四義解釋一即第三除斷方便二即第四斷巳
不生故涅槃云世醫所療治雖差還復生如來所治者畢竟不復𤼵其療治除斷即
是第三其一善字即當第四癲至蠱毒病相病因於中

顛等內四大鬼等外眾生蠱毒通二有草
毒蛇等毒故論經說呪藥等即病因死因
[036-0230b]
對治即善方藥攝從顛至蠱下辨初二義先總指經後於中下別
屬顛等內四大下皆本論釋然顛狂乾消正明病相四大不調故沉重地病相冷水
病相黃熱火病相風相多端其顛狂二事亦是病因由顛狂故應食不食食不應食
應作不應作等故生諸病鬼魅蠱毒正是病因因鬼魅等而生病故亦是病相鬼等
病故從論經下䟽會論經今經無呪故論以藥呪為能治即是今經善方藥攝病因
死因即是所治以呪藥力應死不死。】


「文筆讚詠歌舞妓樂戲笑談說悉善其事國
城村邑宮宅園苑泉流陂池草樹花藥凡所
布列咸得其宜金銀摩尼真珠瑠璃螺貝璧
玉珊瑚等藏悉知其處出以示人日月星宿
鳥鳴地震夜夢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觀察一
無錯謬。」


【四文筆下工巧明文筆讚詠即書筭計度
數印工業中書所攝故韻屬曰文對詞曰
筆顯德為讚寄情曰詠四文筆下瑜伽工巧有十一種今畧
[036-0231a]
有六一書筭計度數印工業而文筆讚詠但屬書攝具筭數計度通其二明前䟽之
中已配聲明故此不攝次歌至談說即音樂工業悉

善其事通上二文皆憂惱障對治二音樂工業皆
憂惱者即是本論凡言對治皆是本論絃竹娛耳故除憂惱國城至其

宜即營造工業三營造二業草樹華果亦兼營
農工業此即不喜樂障對治四營農工業而言亦者草
樹華果有兩向故布列宮苑即是營造樹之園圃即是營農此即等者峻宇彫墻禾
軒玉砌居然悅情況池塘生春草園林變鳴禽洪波躍淵漁清風吹落華縱意林流
間歡愛彌日月豈能憂哉金至示人即生成工業繫閉

障對治五生成工業能作能成故繫𨳲等者家有千金不死於市何能閑哉


日月至無錯謬即占相工業是所得報分
過惡因障對治謂皆由前世惡因感此凶
吉等故日月五星以為七曜及二十八宿
並上知天文地震即下知地理夜夢至休
咎即中知人情鳥鳴即察鳥情亦是人情
[036-0231b]
所感咸善無謬總究上三才即占相者先舉論謂皆由
下是䟽釋論不知過去所作業因便取外相為吉凶源乃造惡業排凶招吉安得可
耶今示因招使修德業排凶招吉即為能治日月五星者東方歲星主春主木西方
太白主金主秋南方熒惑主火主夏北方辰星主水主冬中方鎮星以主於土通主
四季星者散也列位布散漢書云星者金之散氣與人相應凡物之精上為列星也
言二十八宿者謂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璧奎婁胃昂畢觜參井鬼柳星
張翼軫廣如大集四十中經云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四天王等而白佛
言過去天仙分布安置諸宿辰躍攝護國土養育眾生於四方中各有所主東方七
宿一者角宿主於眾鳥二者亢宿主於出家求聖道者三者氐宿主水出眾生四者
房宿主行車求利五者心宿主洲渚眾生六者尾宿七者箕宿主於國師南方七宿
一者井宿主於金師二者鬼宿主於一切國王大臣三者柳宿主雪山龍四者星宿
主巨富者五者張宿主於盜賊六者翼宿主於貴人七者軫宿主須羅吒國西方七
宿一者奎宿主行船人二者婁宿主於商人三者胃宿主婆樓迦國四者昴宿主於
水牛五者畢宿主於一切眾生六者觜宿主鞞提訶國七者參宿主於剎利北方七
宿一者斗宿主堯部沙國二者牛宿主剎利及安鉢竭國三者女宿主殃伽摩陀國
[036-0232a]
四者虛宿主般遮羅國五者危宿主著華冠者六者室宿主乾陀羅國輸虛那國及
諸龍蛇蝮行之類七者璧宿主乾闥婆善音樂者大德婆伽婆過去天仙如是布置
四方諸宿攝護國土養育眾生釋曰此皆西域之事此方所主分野等又有差殊經
文有之畧知去就未窮玄象非我之𠎝難勝聖人不習而利然天垂象聖人則之故
繫辭云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易與天地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
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釋曰其知幽明即中知人情
瑜伽之中餘六工業者一和合二呪術三商賈四成就五防邪六事王廣如彼釋。】


「持戒入禪神通無量四無色等。」


【五持戒下內明治五種染一持戒治破戒
染二入禪治貪欲染三神通治邪歸依染
四無量治妄行功德染謂治殺生祀祠求
梵福故五四無色定治妄修解脫染謂治殺生
者即智論百論皆說外道殺馬祀梵天祈生梵世今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能生梵
天治其邪見五四無色定者外道以彼為涅槃故今能入之示其謬計此經論中唯
說世間為內明者經明隨順世間智故上來所釋多依本論

[036-0232b]
及瑜伽十三四五其中更有別理恐厭繁
上來等者本論亦不全屬五明但有治障治染之別瑜伽之中廣顯五明與此
相應故雙用之又論與經有不次者但可以論就

經不可迴經從論又論與經下意揀古人今䟽以論就經之次古
人依論次第異經刊定記中全寫探玄亦不對會二經之殊况辨論釋與經之異恐
尋論者及見古䟽恠其不同故結示耳。】


「及餘一切世間之事但於眾生不為損惱為
利益故咸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佛法。」


【第三總結成益者此起世智具四種相一
異障中無障故云但於眾生不為損惱事
中不知名之為障損惱生事復是事中異
障今無此捕獵等之異障二與無過樂即
為利益故謂雖不惱令其染著亦不為之
三發起清淨即咸悉開示謂能起助道之
事四所用清淨即漸令安住無上佛法謂
[036-0233a]
用此得淨故但於眾生者賢首品云若見世界始成立眾生未有資身
具是時菩薩為工匠為之示現種種業不作逼惱眾生物但作利益世間事即其義
也而論但云異障中無障故餘皆如䟽釋三發起清淨論經云憐愍眾生故出者出
即今經咸悉開示。】


「佛子菩薩住是難勝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
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
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恭敬尊重承事供
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
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恭敬聽法聞巳受
持隨力修行復於彼諸佛法中而得出家既
出家已又更聞法得陀羅尼為聞持法師住
此地中經於百劫經於千劫乃至無量百千
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明淨。」


【第二位果亦有三果初調柔果亦四一調
[036-0233b]
柔行二教智淨三別地行相四結說地相
前中有法喻合法中正起行內又更聞法
得陀羅尼者論云非得義持者對勝顯劣
般若未現前故所以得聞持者得二難故
一地初十平等心難得能得故二地中樂
出世間智現世間智此不住道難得能得
故此之二難對劣顯勝故得聞持不同三
地唯世間聞持。】


「佛子譬如真金以硨磲磨瑩轉更明淨。」


【喻中真金硨磲磨瑩者證智契如事為真
金教智光明能示現如事猶彼硨磲證智契如
者論云此地智光明真如事示現如經諸佛子譬如真金等釋曰證智為真金如如
為所契之理智為能契之事事合於如故云如事教習能顯上之如事故如硨磲。】


「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思
惟觀察轉更明淨。
[036-0234a]


佛子菩薩住此難勝地以方便智成就功德
下地善根所不能及佛子如日月星宿宮殿
光明風力所持不可沮壞亦非餘風所能傾
動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智
隨逐觀察不可沮壞亦非一切聲聞獨覺世
間善根所能傾動。」


【二佛子菩薩住此難勝下教智淨中日月
等者論云依阿含增長智慧光明勝前地
智故謂勝前地珠光餘文如前日月等光者遠公云
梵本唯以星光喻於此地意云六地方用月光喻故理應合然餘如前釋。】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禪波羅蜜偏多餘非不
修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
第五難勝地。


菩薩住此地多作兜率陀天王於諸眾生所
作自在摧伏一切外道邪見能令眾生住實
[036-0234b]
諦中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
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
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
於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
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
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千億三昧見千億
佛知千億佛神力能動千億佛世界乃至示
現千億身一一身示千億菩薩以為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
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菩薩四地巳清淨思惟三世佛平等戒心除
疑道非道如是觀察入五地。


念處為弓根利箭正勤為馬神足車五力堅
鎧破怨敵勇健不退入五地。
[036-0235a]


慙愧為衣覺分鬘淨戒為香禪塗香智慧方
便妙莊嚴入總持林三昧苑。


如意為足正念頸慈悲為眼智慧牙人中師
子無我吼破煩惱怨入五地。」


【第三重頌二十二頌分三初十七偈頌地
行次四頌地果後一結說初中又三初五
偈三句頌勝慢對治於中初四偈頌十平
等。】


「菩薩住此第五地轉修勝上清淨道志求佛
法不退轉思念慈悲無厭倦。」


【餘二頌。】


「積集福智勝功德精勤方便觀上地佛力所
加具念慧。」


【頌如道行。】


「了知四諦皆如實善知世諦勝義諦相諦差
[036-0235b]
別成立諦事諦生盡及道諦。


乃至如來無礙諦如是觀諦雖微妙未得無
礙勝解脫以此得生大功德是故超過世智
慧。」


【第二了知下六偈三句頌不住道於中初
兩偈一句頌所知法中智清淨。】


「既觀諦巳知有為體性虛偽無堅實得佛慈
愍光明分為利眾生求佛智。


觀諸有為先後際無明黑闇愛纏縛流轉遲
迴苦聚中無我無人無壽命。


愛取為因受來苦欲求邊際不可得迷妄漂
流無返期此等可愍我應度。


蘊宅界蛇諸見箭心火猛熾癡闇重愛河漂
轉不暇觀苦海淪胥闕明導。


如是知巳勤精進所作皆為度眾生。」
[036-0236a]


【後既觀諦下四偈半頌教化眾生勤方便
於中初一偈頌總觀有為虛偽起慈悲二
心次一偈半頌悲觀中觀緣集苦次一頌
半頌觀深重苦後半頌大慈觀。】


「名為有念有慧者乃至覺解方便者。


習行福智無厭足恭敬多聞不疲倦國土相
好皆莊嚴如是一切為眾生。


為欲教化諸世間善知書數印等法亦復善
解諸方藥療治眾病悉令愈。


文辭歌舞皆巧妙宮宅園池悉安隱寶藏非
一咸示人利益無量眾生故。


日月星宿地震動乃至身相亦觀察四禪無
色及神通為益世間皆顯示。」


【第三名為下四偈半頌彼果勝中初半偈
頌攝功德勝次一頌修行勝於中如是一
[036-0236b]
切為眾生句兼頌教化眾生勝。】


「智者住此難勝地供那由佛亦聽法如以妙
寶磨真金所有善根轉明淨。


譬如星宿在虛空風力所持無損動亦如蓮
華不著水如是大士行於世。


住此多作兜率王能摧異道諸邪見所修諸
善為佛智願得十力救眾生。」


【後三頌起世智勝。】


「彼後修行大精進即時供養千億佛得定動
剎亦復然願力所作過於是。


如是第五難勝地人中最上真實道我以種
種方便力為諸佛子宣說竟。」


【頌位果三果可知五地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三十六之五


音釋


[036-0237a]



陟駕切
纏裹
纏直連切繞也裹古火切包也

古哀切備也


想氏切印也

力照切治也

音顛狂病也

明秘切魑魅也


音古蟲毒也

彼為切澤也
硨磲
硨音車磲音渠

烏定切潔也



胡管切舒遲也

施智切止也

楚亮切懲也

壹計切蔽也



奴臥切弱也
淪胥
淪力迍切胥相居切淪胥謂相牽引也

駢迷

昴觜
昴莫鮑切觜即移切昴觜並宿名
[036-023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