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21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唐-實叉難陀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二十八之一 會十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見如來出興於世開演
正法。」


【四十六歎佛出世如上大威光童子偈聲
普告等初施行者即法施行於中三一見
佛興世二以大下法施益生三爾時下結
所成益。】


「以大音聲普告一切如來出世如來出世令
諸眾生得聞佛名捨離一切我慢戲論復更
勸導令速見佛令憶念佛令歸向佛令攀緣
佛令觀察佛令讚歎佛復為廣說佛難值遇
千萬億劫時乃一出眾生由此得見於佛生
清淨信踊躍歡喜尊重供養復於佛所聞諸
[028-0563a]
佛名轉更值遇無數諸佛植諸善本修習增
長。」


【二中四初令聞名離惑益二復更下見身
起行益三復為下讚希增敬益四復於下
展轉增長益。】


「爾時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眾生因見佛故
皆得清淨究竟調伏彼諸眾生於菩薩所皆
生最上善知識想因菩薩故成就佛法以無
數劫所種善根普於世間施作佛事。」


【三結益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開示眾生令見佛時以諸
善根如是廻向所謂願一切眾生不待勸誘
自徃見佛承事供養皆令歡喜願一切眾生
常樂見佛心無廢捨願一切眾生常勤修習
廣大智慧受持一切諸佛法藏願一切眾生
[028-0563b]
隨所聞聲皆悟佛法於無量劫修菩薩行願
一切眾生安住正念恒以智眼見佛出興願
一切眾生不念異業常憶見佛勤修十力願
一切眾生於一切處常見諸佛了達如來徧
虛空界願一切眾生皆得具足佛自在身普
於十方成道說法願一切眾生遇善知識常
聞佛法於諸如來得不壞信願一切眾生悉
能稱歎諸佛出興令其見者普得清淨。」


【二廻向可知。】


「是為菩薩摩訶薩歎佛出世善根廻向為令
眾生見一切佛供養承事於無上法究竟清
淨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捨於大地或施諸佛造立
精舍或施菩薩及善知識隨意所用或施眾
僧以為住處或施父母或施別人聲聞獨覺
[028-0564a]
種種福田乃至一切貧窮孤露及餘四眾隨
意悉興令無所乏或施造立如來塔廟於如
是等諸處之中悉為辦具資生什物令隨意
用無所恐懼。」


【四十七施大地中但通相言也初施行中
略列諸田實通一切言別人者謂有資財
人非敬非悲故菩薩通於一切善知識要
在益我言別人者即不思議境界經普賢云又復菩薩為護三昧隨法施時
不揀福田怨親善惡持戒破戒富貴貧賤又復思惟施於富者雖無所用然我自應
修習施行釋曰即有財為別人也於中佛塔菩薩知識父

母是恩田亦敬田眾僧二乘是德田亦敬
田貧孤是悲田亦苦田此等皆能生福如
世之田於中佛塔下第二料揀諸田有四一總立五田謂恩敬德悲苦
敬田有病即亦敬亦悲乃成四句故智論
十四云一憐愍施謂於貧窮下賤及畜生
[028-0564b]
二恭敬施謂於佛及法身菩薩等三憐愍
恭敬施謂於老病貧窮阿羅漢辟支佛等
二若敬田下辨其兼通言智論十四者論云復次三事因緣生檀一者信心清淨二
者財物三者福田心有三種若憐愍若恭敬若憐愍恭敬施貧窮下賤及諸畜生是
憐愍施佛及諸法身菩薩是為恭敬施若施諸老病貧窮阿羅漢辟支佛是為恭敬
憐愍施釋曰論唯此三句今有非恭敬非憐愍即上別人總[冰-水+〡*ㄆ]為二謂

悲與敬其非敬非悲亦悲田攝無德可恭
敬故三總[冰-水+〡*ㄆ]為二者謂悲田攝苦敬田攝恩德然此二田以理
御心則等無優劣故淨名云最下乞人猶
如如來福田無異無所分別等于大悲若
直就境論則敬強悲劣以恩深德厚故如
校量功德經說若就於心即悲田為勝親
引悲故故敬則田強而悲心弱悲則田弱
而悲心強各有其美俱為良田若等是敬
田恩則勝德故校量經云供百羅漢不及
[028-0565a]
一生身父母阿含中說供養父母共一生
補處功德齊等若同是恩田在家人則父
母恩勝出家則師僧恩勝如舍利弗請問
經說或約生色身及生法身則優劣可知
矣等是德田別不如普故梵網經說別請
五百羅漢菩薩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又
由主財田異感報勝劣種種不同恐繁不
然此二田下四彰其優劣一約智二約境三約悲初融心境故云以理御心今
初成上以理御心則心境無二况就於境而有分別即淨名第一善德長者子章中
長者子自於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
期滿七日時雜摩詰入會訶云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問曰何謂法施之
會答云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後廣為說法施長
者子發心解身瓔珞價直百千上之不肯取再請受之分作二分一分施此會中最
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瓔珞在彼
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靣嚴飾分明不相障蔽時維摩詰現神變巳復作是言若施
[028-0565b]
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
為具足法施釋曰既云無所分別即以理御心等于大悲亦同體悲矣又云施主等
心施明以理御心也若直就下第二約境敬勝言校量功德經者經云施畜生得百
倍福施外道得千倍福等前巳引竟又甚希有經云以七寶等供滿四洲四果聖人
及滅度後廣起塔廟不如造[麩-夫+廣]麥等佛塔功德乃至算數譬喻非比釋曰此即四果
尚不及佛明敬田勝也若就於心下第三約悲心說然探玄記引像法決疑經中乃
至施佛菩薩聲聞眾生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飯食等此是偽經故䟽不引但取親
引於悲悲是菩薩根故悲為菩薩體故若無大悲非菩薩故淨名亦云等于大悲故
故敬則田強下即羅什法師釋淨名等于大悲之言而𠮉公不許但以心等故等即
前第一義耳今取雙成後二故云各有其美若等是敬田下第二但就敬中以論優
劣以恩德田皆敬田故於中三一敬恩分別若同是恩下二恩中道俗分別如舍利
弗請問經者經唯一卷問云何故如來說父母恩大不可報又言師僧之恩不可量
其誰為最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於膝下莫以報生長育養等以生育恩深故
言大也若從師學開發知見此恩大也夫出家者捨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門中受
微妙法是師之力也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
[028-0566a]
釋曰若據經意前䟽順前意各自為重以二相望則出家為勝故言成約生色身等
則優劣可知即順經後意也三等是德田下就德田中普別分別引梵網經即菩薩
戒云若佛子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及一切檀越請僧福田求願之時應入僧坊問
知事人今欲次第請者即得十方賢聖之僧而世人別請五百羅漢及菩薩僧不如
僧次一凡夫僧若別請者是外道法七佛無別請法不順孝道若故別請者犯輕垢
罪又由主財田等者俱舍論云由主財田異故施果差別此即約分別門就於三輪
皆具優劣主謂重心輕心等財謂好物惡物等田謂若敬若悲等然今此

中菩薩施心悲智齊於虛空事物窮乎法
界施田凡聖𥁞於十方故三事性空深無
底三事殊特勝無比三事廣大徧無涯三
事相融俱無礙然今此中下第三結示經旨三事即三輪廣即約事
深即約理融有二義一融於上事理二以理融事重重無盡。】


「菩薩摩訶薩隨何方所布施地時以諸善根
如是廻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具足清淨一切
智地悉到普賢眾行彼岸願一切眾生得總
[028-0566b]
持地正念受持一切佛法願一切眾生得住
持力常能守護一切佛教願一切眾生得如
地心於諸眾生意常清淨無有惡念願一切
眾生持諸佛種成就菩薩諸地次第無有斷
絕願一切眾生普為一切作安隱處悉令調
伏住清淨道願一切眾生同諸如來利益世
間普使勤修安住佛力願一切眾生普為世
間之所愛樂悉令安住無上佛樂願一切眾
生獲善方便住佛諸力無畏法中願一切眾
生得如地智自在修行一切佛法。」


【二迴向行中初一果地餘九因地各相似
義如理應思。】


「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大地時善根廻向為令
眾生皆得究竟一切如來清淨地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僮僕供養一切諸佛
[028-0567a]
菩薩真善知識或施僧寶或奉父母尊勝福
田或復給施病苦眾生令無闕乏以存其命
或復施與貧窮孤露及餘一切無瞻侍者或
為守護如來塔廟或為書持諸佛正法以百
千億那由他僕使隨時給施其諸僕使皆聦
慧善巧性自調順常勤精進無有懈惰具質
直心安樂心利益心仁慈心恭恪心無怨恨
心無讎敵心能隨受者方俗所宜於彼彼中
作諸利益又皆從菩薩淨業所感才能技藝
工巧筭數靡不通達善能供侍恱可其心。」


【四十八施僮僕少美曰僮以擬瞻侍執守
曰僕以備勞役然不放之從良而施與人
還令成僕者以菩薩行海無善不修若唯
放從良有三義缺一行海不具二彼僕本
願不滿三佛果缺此應機之德餘可知。】
[028-0567b]


「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廻向所謂願一切
眾生得調順心一切佛所修習善根願一切
眾生隨順供養一切諸佛於佛所說悉能聽
受願一切眾生得佛攝受常觀如來更無餘
念願一切眾生不壞佛種勤修一切順佛善
根願一切眾生常勤供養一切諸佛無空過
時願一切眾生攝持一切諸佛妙義言詞清
淨遊行無畏願一切眾生常樂見佛心無厭
足於諸佛所不惜身命願一切眾生得見諸
佛心無染著離世所依願一切眾生但歸於
佛永離一切邪歸依處願一切眾生隨順佛
道心常樂觀無上佛法。


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僕使時善根廻向為令
眾生遠離塵垢淨治佛地能現如來自在身
故。
[028-0568a]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身布施諸來乞者布施
之時生謙下心生如地心生忍受眾苦無變
動心生給侍眾生不疲厭心生於諸眾生猶
如慈母所有眾善悉廻與心生於諸愚險極
惡眾生種種侵陵皆寬宥心安住善根精勤
給事。」


【四十九施自身為給侍。】


「菩薩爾時悉以善根如是廻向所謂願一切
眾生隨其所須常無闕乏修菩薩行恒不間
斷不捨一切菩薩義利善住菩薩所行之道
了達菩薩平等法性得在如來種族之數住
真實語持菩薩行令諸世間得淨佛法深心
信解證法究竟令諸眾生出生清淨增上善
根住大功德具一切智又以此善根令一切
眾生常得供養一切諸佛解一切法受持讀
[028-0568b]
誦不忘不失不壞不散心善調伏不調令調
以寂靜法而調習之令彼眾生於諸佛所住
如是事又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作第一塔
應受世間種種供養令一切眾生成最上福
田得佛智慧開悟一切令一切眾生作最上
受者普能饒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成最
上福利能使具足一切善根令一切眾生成
第一好施處能使獲得無量福報令一切眾
生於三界中皆得出離令一切眾生作第一
導師能為世間云如實道令一切眾生得妙
總持具持一切諸佛正法令一切眾生證得
無量第一法界具足虛空無礙正道。」


【二迴向行中有二十願前十進善後十住
持。】


「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自已身善根廻向為令
[028-0569a]
眾生皆得應供無量智身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聞法喜恱生淨信心能以
其身供養諸佛欣樂信解無上法寶於諸佛
所生父母想讀誦受持無礙道法普入無數
那由他法大智慧寶諸善根門心常憶念無
量諸佛入佛境界深遠義理能以如來微密
梵音興佛法雲雨佛法雨勇猛自在能分別
說一切智人第一之地具足成就薩婆若乘
以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大法成滿諸根佛子
菩薩摩訶薩於諸佛所聞如是法歡喜無量
安住正法自斷疑惑亦令他斷心恒怡暢功
德成滿善根具足意恒相續利益眾生心常
不匱獲最勝智成金剛藏親近諸佛淨諸佛
剎常勤供養一切如來。」


【五十聞法喜恱捨身供佛初施行者即財
[028-0569b]
法二供文中三初標行體二欣樂下別顯
行相初自利行後能以如下利他行三佛
子下結行成益。】


「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廻向所謂願一切
眾生皆得圓滿最勝之身一切諸佛之所攝
受願一切眾生常近諸佛依諸佛住恒得覲
仰未曾遠離願一切眾生皆得清淨不壞之
身具足一切功德智慧願一切眾生常勤供
養一切諸佛行無所得究竟梵行願一切眾
生得無我身離我我所願一切眾生悉能分
身徧十方剎猶如影現而無來徃願一切眾
生得自在身普徃十方無我無受願一切眾
生從佛身生處在如來無上身家願一切眾
生得法力身忍辱大力無能壞者願一切眾
生得無比身成就如來清淨法身願一切眾
[028-0570a]
生成就出世功德之身生無所得清淨法界
是為菩薩摩訶薩以身供佛善根廻向為令
眾生永住三世諸佛家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身布施一切眾生為欲
普令成就善根憶念善根。」


【五十一以身普施一切眾生施行中亦具
事法二施初總標。】


「菩薩摩訶薩自願其身為大明燈普能照耀
一切眾生為眾樂具普能攝受一切眾生為
妙法藏普能任持一切眾生為淨光明普能
開曉一切眾生為世光影普令眾生常得覩
見為善根因緣普令眾生常得值遇為真善
知識令一切眾生悉蒙教誘為平坦道令一
切眾生皆得履踐為無有上具足安樂令一
切眾生離苦清淨為明淨日普作世間平等
[028-0570b]
利益。」


【後菩薩下別顯若約事則身為日月光明
河池井泉以施於物以三種世間身得自
在故若約法施則法燈照耀法日利益等
文中或法或事而義實兩兼。】


「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廻向所謂願一切
眾生常親近佛入佛智地願一切眾生得隨
順智住無上覺願一切眾生常處佛會意善
調伏願一切眾生所行有則具佛威儀願一
切眾生悉得涅槃深解法義願一切眾生具
知足行生如來家願一切眾生捨無明欲住
佛志樂願一切眾生生勝善根坐菩提𣗳願
一切眾生殺煩惱賊離怨害心願一切眾生
具足護持一切佛法。」


【二廻向行中上之施行以身就生等翻願
[028-0571a]
眾生以身近佛等隨義思之。】


「是為菩薩摩訶薩以身布施一切眾生善根
廻向為欲利益一切眾生令得無上安隱處
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自以其身給侍諸佛於諸
佛所念報重恩如父母想於諸如來起深信
樂以清淨心護佛菩提住諸佛法離世間想
生如來家隨順諸佛離魔境界了達一切諸
佛所行成就一切諸佛法器。」


【五十二施身給侍諸佛初施行亦有身侍
心侍。】


「菩薩爾時以此善根如是廻向所謂願一切
眾生得清淨心一切智寶而自莊嚴願一切
眾生住善調伏遠離一切諸不善業願一切
眾生得不可壞堅固眷屬普能攝受諸佛正
[028-0571b]
法願一切眾生為佛弟子到於菩薩灌頂之
地願一切眾生常為諸佛之所攝受永離一
切不善之法願一切眾生隨順諸佛修行菩
薩最勝之法願一切眾生入佛境界悉皆得
授一切智記願一切眾生與諸如來皆悉平
等一切佛法無不自在願一切眾生悉為諸
佛之所攝受常能修行無取著業願一切眾
生常為諸佛第一侍者一切佛所修智慧行。」


【二廻向行亦依二侍立願。】


「是為菩薩摩訶薩給侍諸佛善根廻向為欲
證得諸佛菩提為欲救護一切眾生為欲出
離一切三界為欲成就無損惱心為得無量
廣大菩提為欲成就照佛法智為欲常蒙諸
佛攝受為得諸佛之所護持為欲信解一切
佛法為欲成就與三世佛平等善根為欲圓
[028-0572a]
滿無悔恨心證得一切諸佛法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國土一切諸物乃至
王位悉亦能捨。」


【五十三施國所有乃至王位初施行中先
明事捨。】


「於諸世事心得自在無繫無縛無所戀著遠
離惡業饒益眾生不著業果不樂世法不復
貪染諸有生處雖住世間非此處生心不執
著蘊界處法於內外法心無依住常不忘失
諸菩薩行未曾遠離諸善知識持諸菩薩廣
大行願常樂承事一切善友。」


【後於諸下明其心捨自在是總下十句別
現棄萬乘猶如脫屣何繫縛哉餘義見十
藏品。】


「菩薩爾時以此善根如是廻向所謂願一切
[028-0572b]
眾生為大法王於法自在到於彼岸願一切
眾生成佛法王摧滅一切煩惱怨賊願一切
眾生住佛王位得如來智開演佛法願一切
眾生住佛境界能轉無上自在法輪願一切
眾生生如來家於法自在護持佛種永使不
絕願一切眾生開示無量法王正法成就無
邊諸大菩薩願一切眾生住淨法界為大法
王現佛出興相繼不斷願一切眾生於諸世
界作智慧正化導群生無時暫捨願一切眾
生普為法界虛空界等諸世界中一切眾生
作法施主使其咸得住於大乘願一切眾生
得成具足眾善之王與三世佛善根齊等是
為菩薩摩訶薩布施王位善根廻向為欲令
彼一切眾生究竟住於安隱處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有人來乞王京都嚴麗
[028-0573a]
大城及以關防所有輸稅𥁞皆施與心無恡
惜專向菩提發大誓願。」


【五十四施王都城可知。】


「住於大慈行於大悲志意歡恱利益眾生以
廣大智解了深法安住諸佛平等法性發心
為求一切智故於自在法起深樂故於自在
智求證得故淨修一切諸功德故住於堅固
廣大智故廣集一切諸善根故修行一切佛
法願故自然覺悟大智法故安住菩提心無
退故修習一切菩薩行願一切種智𥁞究竟
故而行布施以此善根如是廻向所謂願一
切眾生悉能嚴淨無量剎土奉施諸佛以為
住處願一切眾生常樂居止阿蘭若處寂靜
不動願一切眾生永不依止王都聚落心樂
寂靜永得究竟願一切眾生永不樂著一切
[028-0573b]
世間於世語言常樂遠離願一切眾生得離
貪心施諸所有心無中悔願一切眾生得出
離心捨諸家業願一切眾生得無恡心常行
惠施願一切眾生得不著心離居家法願一
切眾生得離眾苦除滅一切災橫怖畏願一
切眾生嚴淨十方一切世界奉施諸佛是為
菩薩摩訶薩布施王都善根廻向為令眾生
悉能嚴淨諸佛剎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所有一切內宮眷屬妓侍
眾女皆顏貌端正才能具足談笑歌舞悉皆
巧妙種種衣服種種華香而以嚴身見者歡
喜情無厭足如是寶女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皆由菩薩善業所生隨意自在敬順無失𥁞
以布施諸來乞者而於其中無愛樂心無顧
戀心無耽著心無繫縛心無執取心無貪染
[028-0574a]
心無分別心無隨逐心無取相心無樂欲心。」


【五十五施內宮眷屬初施行中二一女麗
具德二而於下明施心清淨。】


「菩薩爾時觀諸善根為欲令一切眾生咸得
出離故廻向得佛法喜故廻向於不堅固中
而得堅固故廻向得金剛智不可壞心故廻
向入佛道場故廻向到於彼岸故廻向得無
上菩提心故廻向能以智慧了達諸法故廻
向出生一切善根故廻向入三世諸佛家故
廻向。」


【二菩薩爾時下明廻向行文分為二初廻
向意二正顯廻向今初以歷事將終文勢
稍展此一段文貫於前後然晉經廻向二
字皆在句初則是廻向菩提意也今經在
於句末則是廻向之意然廻向意與廻向
[028-0574b]
所為大同小異小異云何謂有此意故所
以廻向今廻向者為成此故又意則多通
諸行所為別約施行言大同者意為此故
就文又二初正顯廻向之意文有十句。】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如是法生如來家增長
諸佛清淨勝因出生最勝一切智道深入菩
薩廣大智業滅除一切世間垢惱常能供施
功德福田為諸眾生宣說妙法善巧安立令
其修習諸清淨行常勤攝取一切善根。」


【後佛子下重牒前意欲將迴向初句總指
上意故云住如是法生如來家下從後倒
牒亦有十句一牒入佛家二勝因即出世
善次五可知八善巧者謂不堅易堅九修
習者是得法喜十常攝善根為令出離西
域文勢義多如此反騰前辭義多如此者即五失本中
[028-0575a]
之一如初會說。】


「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廻向所謂願一切
眾生常得無量三昧眷屬菩薩勝定相續不
斷願一切眾生常樂見佛悉入諸佛莊嚴三
昧願一切眾生成就菩薩不思議定自在遊
戲無量神通願一切眾生入如實定得不壞
心願一切眾生𥁞獲菩薩甚深三昧於諸禪
定而得自在願一切眾生得解脫心成就一
切三昧眷屬願一切眾生種種三昧皆得善
巧悉能攝取諸三昧相願一切眾生得勝智
三昧普能學習諸三昧門願一切眾生得無
礙三昧入深禪定終不退失願一切眾生得
無著三昧心恒正受不取二法。」


【二菩薩爾時下正明廻向文有十願隨一
一願具前十意十願皆云三昧者禪定輕
[028-0575b]
安身心柔輭猶彼女故故善財偈云定女
常供侍。】


「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一切內宮眷屬時善
根廻向為欲令一切眾生皆得不壞清淨眷
屬故為欲令一切眾生皆得菩薩眷屬故為
欲令一切眾生悉得滿足佛法故為欲令一
切眾生滿足一切智力故為欲令一切眾生
證於無上智慧故為欲令一切眾生得於隨
順眷屬故為欲令一切眾生得同志行人共
居故為欲令一切眾生具足一切福智故為
欲令一切眾生成就清淨善根故為欲令一
切眾生得善和眷屬故為欲令一切眾生成
就如來清淨法身故為欲令一切眾生成就
次第如理辯才善說諸佛無𥁞法藏故為欲
令一切眾生永捨一切世俗善根同修出世
[028-0576a]
清淨善根故為欲令一切眾生淨業圓滿成
就一切清淨法故為欲令一切眾生一切佛
法皆悉現前以法光明普嚴淨故。」


【三結四所為並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能以所愛妻子布施猶如
徃昔須達拏太子現莊嚴王菩薩及餘無量
諸菩薩等。」


【五十六施妻子二事合願初施行中二先
標章引例須達拏者此云善愛或云好愛
事如彼經現莊嚴王如大莊嚴經說又如
菩薩本緣經說一切持王子施二子等須達
拏者此云善愛或云好愛經唯一卷說事甚廣今當畧引阿難請問佛說過去不可
說劫有一大國名為葉波王號濕波無子禱神後乃有子內外歡喜號須大拏手一
五六無藝不通納妃名曼垣生一男一女太子廣行惠施施王敵國行蓮華白象與
其怨國大臣瞋懼白王𢷤太子於檀特山太子出門一切皆施無陳車馬亦為他乞
[028-0576b]
太子負男其妃抱女至其山所山有道人名阿蘭陀太子遂問道人云何可居止答
云山是福地無處不可乃造草庵而居有拘留國十二醜婆羅門年四十方娶妻妻
令求奴婢聞太子好施去山六千里而來求乞初遇獵師欲殺之云王遣迎太子獵
遂放之見太子乞子太子自縛以施之其母不在母目瞤動左手復痒恐太子不安
遽歸三問太子不應復問方答云我巳施訖其妻悶絕良久乃甦放聲大哭太子言
汝憶過去提和竭佛時我為婆羅門子汝為女賣華我以五百金錢買汝五華汝寄
二華以上於佛願為我妻我時要汝莫違我意汝答可爾今何亂我善施心耶帝釋
知其心堅復化為婆羅門亦十二醜就其乞妻太子即施却來寄太子所太子怪問
方答云我是天帝故來相試遂復天身令其求願妻有三願一願賣我子還至本國
二願我子不至饑苦三願我及太子早還本國帝釋曰如汝所願太子發願言願一
切眾生皆得度脫生老病死之苦帝釋歎言大哉是願非我所能更求何願又願言
今且願大富常行布施又願國王大臣皆思見我帝釋言如意婆羅門將子歸婦瞋
何用王種別求奴婢遂外國賣子帝釋謗無買者遂至本國國人識之白王王欲抱
之啼不肯就問賣男子先言男銀錢一千特牛百頭女銀錢二千牸牛二百王問何
以女貴男賤答言王之後宮與王無親出自徵賤而受榮寵王唯一子逐之深山曾
[028-0577a]
不眷念明知女貴男賤王遂令人追太子還付以寶藏恣其布施遂致得佛父即淨
飯母即摩耶妃即瞿夷男即羅睺女即現羅復成利母婆羅門即調達妻即旃遮那
摩山上道人即目連獵師即阿難又如菩薩本緣者經有三卷今當第一一半向後
至第二卷一半向前然其緣起全似須大拏但彼施一男一女此施二子皆男又加
乞眼畧無王請歸餘多同也更復畧引一切持王好施施王白象行蓮華上力能敵
國國人大臣皆悉恐懼又慮敵國來侵遂令𢷤王子於雪山山中施二子與醜婆羅
門婆羅門賣之至本國祖王驚歎後帝釋化為婆羅門乞妻王子施之便云汝妻端
正恐為賊劫且寄於汝我要當取王子聞已默然受之復化婆羅門從之乞眼王子
欲挑復止之云我今未用且寄汝處我要當取王子云我云何受二種寄付釋知心
堅復還天身云妻及目二物是我所有今且寄汝勿復施人飛空而去雨華稱讚必
證菩提。】


「菩薩爾時乘薩婆若心行一切施淨修菩薩
布施之道其心清淨無有中悔罄捨所珍求
一切智令諸眾生淨深志樂成菩提行觀菩
薩道念佛菩提住佛種性。」
[028-0577b]


【二菩薩爾時下明能施心於中初自分所
依。】


「菩薩摩訶薩成辦如是布施心已決定志求
如來之身自觀已身繫屬一切不得自在又
以其身普攝眾生猶如寶洲給施一切未滿
足者令其滿足菩薩如是護念眾生欲令自
身作第一塔普使一切皆生歡喜欲於世間
生平等心欲為眾生作清涼池欲與眾生一
切安樂欲為眾生作大施主智慧自在了知
菩薩所行之行而能如是大誓莊嚴趣一切
智願成無上智慧福田普念眾生常隨守護
而能成辦自身利益智慧光明普照於世常
勤憶念菩薩施心恒樂觀察如來境界。」


【後菩薩摩訶薩下勝進所為初結前生後
次自觀下觀身不堅況於妻子後又以下
[028-0578a]
而修堅固二利之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縛無著解脫心布施
妻子所集善根如是廻向所謂願一切眾生
住佛菩提起變化身周徧法界轉不退輪願
一切眾生得無著身願力周行一切佛剎願
一切眾生捨愛憎心斷貪恚結願一切眾生
為諸佛子隨佛所行願一切眾生於諸佛所
生自巳心不可沮壞願一切眾生常為佛子
從法化生願一切眾生得究竟處成就如來
自在智慧願一切眾生證佛菩提永離煩惱
願一切眾生能具演說佛菩提道常樂修行
無上法施願一切眾生得正定心不為一切
諸緣所壞願一切眾生坐菩提𣗳成最正覺
開示無量從法化生諸善男女。」


【二佛子下明𢌞向行有十一願初一依於
[028-0578b]
施心欲令普徧故次二依妻立願次三及
後一依子立願生自巳心如巳骨肉等故
餘通依上三立願。


然所施化實應成四句一乞者是化所施
為實如賢愚經說毗沙門化作夜叉從王
乞子等此破菩薩執故然所施下第二料揀言如賢愚經毗
沙門等者即第一經因梵王請佛說法佛辭眾此垢蔽不如速滅梵王遂引昔緣勸
佛昔無數劫為生求法乃至一偈以身心妻子而用施與何不念昔而欲棄生過去
久遠於𨶒浮提有大國王號修樓婆領此世界八萬四千小國初以財施後思以堅
實法施遂募說者毗沙門王見欲往試變作夜叉色貌青黑眼赤如血鉤牙外出頭
髮悉豎詣王宮門云我能說法王請入宮欲請說法彼云先以所愛夫人及所愛子
與我食者乃與汝法王即以所愛夫人及兒中勝者與之夜叉食竟為王說偈云一
切行無常生者皆有苦五陰空無相無有我我所王聞歡喜書寫流布無有悔恨毗
沙門遂復本身讚云奇特夫人及子猶存如故王者佛是昔為法尚爾今何速滅釋
曰此即妻子是實乞者是化此破菩薩執者如淨名云十方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
[028-0579a]
住不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現作廣王故云破菩薩執


二乞者是實所施是化如攝論說毗荀陀
王捨子與婆羅門是化無惱以菩薩方便
滿乞意故二乞者是實者引第十一梁攝論云或現種種本生由逼惱他
及逼惱怨對令他相愛利益安樂心釋論曰為化邪見眾生不信因果令得正法離
惡修善故化現種種本生如毗荀陀王捨兒與婆羅門非是逼惱他此兒是化作何
以故菩薩無逼惱此人生彼人安樂故又如藥藏菩薩令眉絺王與毗提訶王相逼
惱此亦是化作後悉令相愛利益安樂心菩薩行如是事有何利益論曰生他信心
為先後於三乘聖道中彼善根成熟是名菩薩甚深制差別三者俱化

旁誓眾生三俱化可知四者俱實復有二種一
始行者欲將施時再三本問故瑜伽三十
九說施妻子時先當曉喻令喜終不強逼
令其憂惱於來乞者雖以正言曉喻不施
怨家等二根熟者其所施人多與菩薩同
結志願互為主伴今將為施遂本所祈故
[028-0579b]
下經云生生行施處願常以我施四俱實者如一
切施王施兒與婆羅門婆羅門鞭打而持去至一樹下更欲打之樹神手擬婆羅門
婆羅門即倒神欲斷彼命奪王子送還王子告神請勿害之我若再還令我父王檀
行不足即為不孝之子神遂放之此即妻子同行也尚須自捨身命豈有辭苦而退
言生生行施處者即七十五釋迦女瞿波昔緣中事當時妙德童女欲事太子太子
要云恐為其障修菩薩道彼女意云我無染心請為主者偈白太子中有偈云無量
劫頂戴廣大金剛山若能眷納我甘心受此苦無量生死海以我身肉施汝得法王
處願令我亦然若能眷納我與我為主者生生行施處願常以我施釋曰斯皆根熟
之者。】


「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妻子善根𢌞向為令
眾生皆悉證得無礙解脫無著智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莊嚴舍宅及諸資具隨有
乞求一切施與行布施法於家無著遠離一
切居家覺觀厭惡家業資生之具不貪不味
心無繫著知家易壞心恒厭捨都於其中無
[028-0580a]
所愛樂但欲出家修菩薩行以諸佛法而自
莊嚴一切悉捨心無中悔常為諸佛之所讚
歎舍宅財物隨處所有悉以惠施心無戀著
見有乞求心生喜慶。」


【五十七施宅舍可知。】


「菩薩爾時以此善根如是廻向所謂願一切
眾生捨離妻子成就出家第一之樂願一切
眾生解脫家縛入於非家諸佛法中修行梵
行願一切眾生捨離慳垢樂一切施心無退
轉願一切眾生永離家法少欲知足無所藏
積願一切眾生出世俗家住如來家願一切
眾生得無礙法滅除一切障礙之道願一切
眾生離家屬愛雖現居家心無所著願一切
眾生善能化誘不離家法說佛智慧願一切
眾生身現在家心常隨順佛智而住願一切
[028-0580b]
眾生在居家地住於佛地普令無量無邊眾
生發歡喜心。


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舍宅時善根廻向為
令眾生成就菩薩種種行願神通智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種種園林臺榭遊戲
快樂莊嚴之處作是念言我當為一切眾生
作好園林我當為一切眾生示現法樂我當
施一切眾生歡喜之意我當示一切眾生無
邊喜樂我當為一切眾生開淨法門我當令
一切眾生發歡喜心我當令一切眾生得佛
菩提我當令一切眾生成滿大願我當於一
切眾生猶如慈父我當令一切眾生智慧觀
察我當施一切眾生資生之具我當於一切
眾生猶如慈母生長一切善根大願。」


【五十八施園林等施行中二先標起念。】
[028-0581a]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諸善根時於惡
眾生不生疲厭亦不誤起棄捨之心設滿世
間一切眾生悉不知恩菩薩於彼初無嫌恨
不生一念求反報心但欲滅其無量苦惱於
諸世間心如虛空無所染著普觀諸法真實
之相發大誓願滅眾生苦永不厭捨大乘志
願滅一切見修諸菩薩平等行願。」


【後佛子下離過成德餘可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二十八之一


音釋



懈惰
懈古隘切怠也惰徒臥切慢也

克各切敬也
技藝
技奇寄切
方術也藝魚祭切才能也

寬宥
宥于救切謂寬之而巳未全放也
怡暢


怡弋支切怡恱也暢尺亮切通暢也

求位切竭也
履踐
履力紙切蹈也
踐才線切蹋也

阿蘭若
梵語也此云閑靜處若爾者切
摩訶衍
梵語
[028-0581b]
也此云大乘衍以淺切


所𦂶切履也
[麩-夫+廣]
古猛切麥也

舒閏切目
動也


余兩切膚欲搔也

孫租切死而更生也
[028-0582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二十八之二 盟一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已攝諸善根悉
以廻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念念滋生無量善
法成就無上園林之心願一切眾生得不動
法見一切佛皆令歡喜願一切眾生樂法園
苑得諸佛剎園苑妙樂願一切眾生得淨妙
心常見如來神足園林願一切眾生得佛戲
樂常善遊戲智慧境界願一切眾生得遊戲
樂普詣佛剎道場眾會願一切眾生成就菩
薩解脫遊戲盡未來劫行菩薩行心無疲倦
願一切眾生見一切佛充滿法界發廣大心
住佛園林願一切眾生悉能徧徃一切佛剎
一一剎中供養諸佛願一切眾生得善欲心
[028-0582b]
清淨莊嚴一切佛剎。


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一切園林臺榭善根
廻向為令眾生見一切佛遊戲一切佛園林
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作百千億那由他無量無
數廣大施會。」


【五十九設大施會初施行中初總標。】


「一切清淨諸佛印可終不損惱於一眾生普
令眾生遠離眾惡淨三業道成就智慧。」


【次一切下離過成德擇薪而囊濾水而用
不強乞求名不惱眾生今多反此豈成大
益。】


「開置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清淨境界
積集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資生妙物。」


【次開置下畧顯儀式。】
[028-0583a]


「發甚難得菩提之心行無限施令諸眾生住
清淨道初中後善生淨信解隨百千億無量
眾生心之所樂悉令歡喜以大慈悲救護一
切承事供養三世諸佛為欲成就一切佛種
修行布施心無中悔增長信根成滿勝行念
念增進檀波羅蜜。」


【次發甚難得下顯施所依心成波羅蜜。】


「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廻向所謂願一切
眾生發大乘心悉得成就摩訶衍施願一切
眾生皆悉能行大會施盡施善施最勝施無
上施最無上施無等等施超諸世間施一切
諸佛所稱歎施願一切眾生作第一施主於
諸惡趣勉濟眾生皆令得入無礙智道修平
等願如實善根得無差別證自境智願一切
眾生安住寂靜諸禪定智入不死道究竟一
[028-0583b]
切神通智慧勇猛精進具足諸地莊嚴佛法
到於彼岸永不退轉願一切眾生設大施會
終不疲厭給濟眾生無有休息究竟無上一
切種智願一切眾生恒勤種植一切善根到
於無量功德彼岸願一切眾生常蒙諸佛之
所稱歎普為世間作大施主功德具足充滿
法界徧照十方施無上樂願一切眾生設大
施會廣集善根等攝眾生到於彼岸願一切
眾生成最勝施普令眾生住第一乘願一切
眾生為應時施永離非時大施究竟願一切
眾生成就善施到佛丈夫大施彼岸願一切
眾生究竟常行大莊嚴施盡以一切諸佛為
師悉皆親近興大供養願一切眾生住清淨
施集等法界無量福德到於彼岸願一切眾
生於諸世間為大施主誓度羣品住如來地
[028-0584a]
是為菩薩摩訶薩設大施會善根廻向。


為令眾生行無上施究竟佛施成就善施不
可壞施供諸佛施無恚恨施救眾生施成一
切智施常見諸佛施善精進施成就一切菩
薩功德諸佛智慧廣大施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一切資生之物心無
貪惜不求果報於世富樂無所希望離妄想
心。」


【六十施資具者以別說諸門不可盡故末
後總說一切資具文但有二一施行二廻
向行以隣後都結故缺後二今初有四一
施時離過。】


「善思惟法為欲利益一切眾生審觀一切諸
法實性。」


【二善思惟下辨施所依。】
[028-0584b]


「隨諸眾生種種不同所用所求各各差別成
辦無量資生之具所有嚴飾悉皆妙好行無
邊施行一切施盡內外施。」


【三隨諸眾生下正明施行。】


「行此施時增志樂力獲大功德成就心寶常
能守護一切眾生皆令發生殊勝志願初未
曾有求反報心所有善根等三世佛悉以圓
滿一切種智。」


【四行此施下顯所成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布施所有善根廻向
眾生。」


【二佛子下明廻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後
願一切下正顯。】


「願一切眾生清淨調伏願一切眾生滅除煩
惱嚴淨一切諸佛剎土願一切眾生以清淨
[028-0585a]
心於一念中周徧法界願一切眾生智慧充
滿虛空法界願一切眾生得一切智普入三
世調伏眾生於一切時常轉清淨不退法輪
願一切眾生具一切智善能示現神通方便
饒益眾生願一切眾生悉能悟入諸佛菩提
盡未來劫於十方世界常說正法曾無休息
令諸眾生普得聞知願一切眾生於無量劫
修菩薩行悉得圓滿願一切眾生於一切世
界若染若淨若小若大若麤若細若覆若仰
或一莊嚴或種種莊嚴所可演說在世界數
諸世界中修菩薩行靡不周徧願一切眾生
於念念中常作三世一切佛事教化眾生向
一切智。」


【顯中十願資生多種願亦類別一施洗滌
資具願二施掃拭資具願餘可準思又資
[028-0585b]
具總明願亦總發未必別配。
上來依標別
顯善根廻向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隨諸眾生一切所須以如
是等阿僧祇物而為給施。」


【第三從佛子菩薩摩訶薩隨諸眾生下總
結多門善根廻向別不可盡故此總明文
分二別先結善根即前施行後佛子下結
前廻向今初分三一結所施物謂菩薩所
施非止六十故等以僧祇二為令下結施
所為三時十方下結能施心。】


「為令佛法相續不斷大悲普救一切眾生安
住大慈修菩薩行於佛教誨終無違犯以巧
方便修行眾善不斷一切諸佛種性隨求悉
與而無患厭一切悉捨未曾中悔常勤廻向
一切智道。」
[028-0586a]


【二中文含二意以初貫後即是所為若依
大悲等而行布施是施所依所為即通為
自他所依則自心所住瑜伽三十九云又
諸菩薩於諸有怨以慈意樂而行惠施於
諸有苦以悲意樂於諸有德以喜意樂於
諸有恩親善同意以捨意樂而行惠施當
知亦名菩薩巧慧而行布施文中初句總
後大悲下別顯不斷之相謂以四等心而
行萬行為相續不斷初悲次慈不斷一切
下明其大捨後段廣明大喜又下離相亦
是起捨。】


「時十方國土種種形類種種趣生種種福田
皆來集會至菩薩所種種求索菩薩見已普
皆攝受心生歡喜如見善友大悲哀愍思滿
其願捨心增長無有休息亦不疲厭隨其所
[028-0586b]
求悉令滿足離貧窮苦。」


【三結能施心中四初對多田生喜離過。】


「時諸乞者心大欣慶轉更稱傳讚揚其德美
聲遐布悉來歸徃菩薩見已歡喜無量。」


【二時諸乞下明其田彌多其喜彌廣。】


「假使百千億那由他劫受帝釋樂無數劫受
夜摩天樂無量劫受兜率陀天樂無邊劫受
善變化天樂無等劫受他化自在天樂不可
數劫受梵王樂不可稱劫受轉輪王王三千
樂不可思劫受徧淨天樂不可說劫受淨居
天樂悉不能及。」


【三假使下校量顯廣畧舉十王所受之樂
不及菩薩喜樂之心其中色天缺於光音
若依瓔珞十五輪王則二禪王當第十三
應言王二千樂若王三千即當第十四覺
[028-0587a]
德光相輪作三界王當等覺菩薩也又依
十大數不可思後有不可量今文缺此則
似梵本脫於二禪四禪巳上雖捨受相應
地無報樂而有定樂凡是禪定皆有輕安
適恱之樂故又五那含分有解脫樂故無
色界中報非顯現故此不言若依大丈夫
行論中菩薩喜樂過於世間及二乘涅槃
今但是世間者淨居天中兼二乘樂若依瓔珞
者即三賢十聖等妙二覺至隨好品善廣今引此中然是一禪梵王若依大丈夫行
論之有一卷成禪云大丈夫論廣說世間今之事皆不及菩薩見乞歡喜未舉解
脫之樂亦不能及即過二乘也。】


「菩薩摩訶薩見乞者來歡喜愛樂欣慶踊躍
信心增長志樂清淨諸根調順信解成滿乃
至增進諸佛菩提。」


【四菩薩摩訶薩下結喜廣深何等菩薩見
[028-0587b]
乞生喜謂施行熟故施障盡故言施障者
瑜伽三十九云又諸菩薩於施障及對治
如實了知施障有四一先未慣習二施物
鮮缺三躭著上妙物四欣樂當來具足財
果云何對治若現有施物乞者現前而施
心不發應觀此心由徃習故今若不施後
世之中定背施行故應勵力思擇而行惠
施二觀宿業過今受饑渴乏少之苦尚應
亡軀况有少活命而不行施三應觀妄樂
能生當苦四應觀當果是邪果報速滅離
散求大菩提瑜伽三十九云等者於中有三初標舉二列障三明治前
二具論文對治中略取論意耳然論文繁廣[冰-水+〡*ㄆ]義無遺論後結云如是菩薩四種施
障當知四種能對治智對治於彼一者覺悟二者忍受眾苦三者徧知顛倒四者見
一切行性不堅牢是諸菩薩由前二種能對治智決定堪能正行惠施由後一種能
對治智能正攝受施福勝果當知亦名菩薩巧慧而行布施。】

[028-0588a]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為欲利益一切
眾生故廻向為欲安樂一切眾生故廻向為
令一切眾生得大義利故廻向為令一切眾
生悉得清淨故廻向為令一切眾生悉求菩
提故廻向為令一切眾生悉得平等故廻向
為令一切眾生悉得賢善心故廻向為令一
切眾生悉入摩訶衍故廻向為令一切眾生
悉得賢善智慧故廻向為令一切眾生悉具
普賢菩薩行願滿十力乘現成正覺故廻向。」


【第二結前廻向廻向隨義已具上文今但
結其廻向所為則顯前來別別廻向不出
於此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廻向時身
口意業皆悉解脫無著無繫。」


【大文第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
[028-0588b]
是廻向時下雜相廻向即向實際行稱涅
槃此彰行深前彰行廣深廣同時言不並
耳文分為二先正明離相後菩薩如是觀
察下不礙隨相前中三初畧標二無眾生
下別顯三何以故下徵釋今初三句解脫
是總不著於解不繫於縛是真解脫。】


「無眾生想無命者想無補伽羅想無人想無
童子想無生者想無作者想無受者想。」


【二別顯中分二一內絕想念故無縛解二
佛子下觸境離染故無縛解今初分二先
明絕想後如是下彰其行成前中又二先
絕我想但法上妄執故具如前釋先絕我者即歡
喜行中。】


「無有想無無想無今世後世想無死此生彼
想無常想無無常想無三有想無無三有想
[028-0589a]
非想非非想。」


【後無有想下絕其法想前段以法奪我今
則以我除法既無有我則無我所故法我
無礙文有六對一不於法體起增減想二
於法時離三世想三於分位離流轉想四
於法義離斷常想五於影像離依處想六
於法本遣心非心想一不於法體者一切法體不出有無定有
則增益定無則損減四於諸法者就一有上即有常無常義從緣而有即是無常不
從緣有即名為常五三有器界唯識頓變名為影像為生所依想即是心非想非心
六於法本遣心非心想以上諸句皆有想言一切諸法皆想所持通是有心之義心
為法本故忘心即為非想人並遣之故云六於法本遣心非心想耳


無知所以下經自釋今且畧明初對為總
言無有想者有即空故二空一味等無差
故言無無想乃有五意一以事例無有法
觸目尚不生想無法無物安可念耶一者
[028-0589b]
相無來去故謂有本自無非有去無來即
以此義則無可無也故無無想三者有即
非有不可謂之為有況得言無則言思道
斷四者假非有以遣有非謂有於非有故
復遣之五者以是法無我理非是斷無必
不礙有故無無也故下釋云非有非非有
矣有無既寂俱及俱非豈當有寄餘對例
有即空故者約緣有明二空一味等無差故約真如說皆無有義然法相所立
依他緣有圓成性有今明緣有故非有二空為性性即非有言無無想者初一遣無
物之無如虗空龜毛兔角等二明緣有即無故淨名云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
空明有即無故此明非滅色之空也三明遣無為有四遣無為非有三四俱遣以空
為有義五者上四遣病明非有此句顯實明非有不礙有故故下釋云非有非非有
矣引證也此非非有即是非無但言非無含義則少言非非有含義則多但言非無
得前二義後之二義言非非有方始攝也然第一義即古人云我言非有者但言非
是有非謂是非有五明有即空故非有空即有故非非有上之五句但順經文以為
[028-0590a]
二句此下總遣四句合上即俱句相奪即俱非有無之本既無俱句非俱何立

對總結前有無等想總名為想一切都絕
是曰無想假非想以遣想非有非想故云
非非想餘義例知末對釋結句非非想中唯取第四意耳亦可兼
於第五不礙想耳。】


「如是非縛廻向非縛解廻向非業廻向非業
報廻向非分別廻向非無分別廻向非思廻
向非思巳廻向非心廻向非無心廻向。」


【二顯行成文有五對初對為總由絕如是
我法想故無有縛解謂非想故非縛非非
想故非解下四對別初對唯語於縛但因
果之異由無作者及受者故次對雙顯縛
解由無有無等想故即顯上來有分別業
無分別業二皆絕故次雙顯二業行俱為
思行後為思巳後對亦雙明縛解即思所
[028-0590b]
依王有心則生死波浪無心則同乎外道
又以無心為是則未免於有故皆非之次對
雙顯者以分別為縛無分別為解也次對雙顯二業者即思及思已而為二也後對
亦雙明縛解者有心則生死波浪故非心廻向無心則同乎外道故非無心廻向此
則無不礙有義又以無心下拂迹以明前意言有心為非有者有起動也言無心為
非者無觀照也此則寂不失照後意則寂乎唯寂二皆有理。】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廻向時不著內不著
外不著能緣不著所緣不著因不著果不著
法不著非法不著思不著非思。」


【第二觸境離染無縛解者文分為三初明
無著次辨不縛後明不解心染於境故名
為著由境纏心故名為縛楞伽云心縛於
境界覺想智隨轉此之謂也離於心境故
名為解今初無著中初牒前起後謂內無
想念廻向之時則於諸境心無所著文有
[028-0591a]
十六句初十句五對顯界處空故不染著
內謂六入外謂六塵次對兼前即十八界
能緣是識所緣通於內外因果一對即界
處為緣所生之法法與非法總顯諸法通
其三義一則有無二則善惡三則性相巳
如上辨末後一對別語業體性相。】


「不著色不著色生不著色滅不著受想行識
不著受想行識生不著受想行識滅。」


【後之六句顯不著蘊大般若中觀色等有
三一相二生滅三無生滅今不著前二即
契無生滅不著色者即是色相知色緣成
如聚沫故不著生滅者生無所來滅無所
至故由此則入無生滅理後之四蘊但相
有異餘二並同已遣三科則無所遺矣。】


「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能於此諸法不著則不
[028-0591b]
縛色不縛色生不縛色滅不縛受想行識不
縛受想行識生不縛受想行識滅。」


【二佛子下明其不縛縛著雖異義不出前。】


「若能於此諸法不縛則亦於諸法不解。」


【三若能下明其不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
離縛取解未免於縛故復遣之遣之又遣
以至無遣儻然無寄理自玄會矣若本無縛其誰
求解者即闇用淨名不二法門中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
槃不猒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
無樂猒是為入不二法門儻然無寄者此言出肇公百論序彼有二對具云其為論
也言而無當破而無報儻然靡據而事不失真蕭焉無寄而理自玄會反本之道著
乎茲矣釋曰此通說論旨前對不失事後對不失理雖不據說於事理而契當於事
理今䟽合其二對但取不失於理以是離相廻向故儻者俶儻廣雅云俶儻者卓異
也謂無所依據卓異繫象而暗與理會矣。】


「何以故。」
[028-0592a]


【三徵釋中先徵意云設我假立法體不無
今無念著其故何耶。】


「無有少法若現生若已生若當生無法可取
無法可著一切諸法自相如是無有自性自
性相離。」


【後釋意云法性爾故文分為二初總顯法
體離相後非一下別彰所離今初先顯法
體無生故不可取著即般若中第三義也
三世求生不可得故從無而有故名為生
已生巳有不可名生如母已有不名生故
未生未有亦不名生若未生名生眾生菩
提應名為生諸未生法悉應名生現在之
法剎那不住恒屬已未離於已未無別現
故為生之理不出三世三世既無生將安
寄既無有生則亦無滅無生無滅則無境
[028-0592b]
可取於何執著三世求生者即總顯文意是中論三時門從無而有
故名為生者立生之理下別出三世求不得生相已生未生正生為三已未不生理
易彰顯現在正生之理隱故以不住故過未分之則無現在之正生也正同淨名若
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以無住故即屬
已未從為生之理下結成無生次應問云生是能生之相

可許推無所相法體豈應非有故復釋云
一切諸法自相如是離生滅外有為法體
不可得故從緣而生相即無相故生即無
生故此顯相空次應問云法從緣生相可
觸目云何言無故復釋云從緣而生無自
性故此顯性空自性相離雙結上二又顯
法本自離非推之使離。】


「非一非二非多非無量非小非大非狹非廣
非深非淺非寂靜非戲論非處非非處非法
非非法非體非非體非有非非有。」
[028-0593a]


【二別彰所離者上但云離為離何相謂一
二等文有十對初二約數次二約量外望
論大小內望論廣陿次二約理智淺深約
事理靜論語識智次二約教法處非處者
邪正教相對法非法者善惡相對後二約
體相初對約體色心之體不可得故離色
心外非體之法亦叵得故後對約相為法
之相不出有無設非有非無若有此者亦
不出有若無此句亦不出無但遣有無萬
法斯寂由離性相故觸法斯非靜論語識智者然依
智不依識識是戲論智是寂靜今並雙非則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矣即法四依
四依之義下文當釋。】


「菩薩如是觀察諸法則為非法於言語中隨
世建立非法為法不斷諸業道不捨菩薩行
求一切智終無退轉了知一切業緣如夢音
[028-0593b]
聲如響眾生如影諸法如幻而亦不壞因緣
業力了知諸業其用廣大解一切法皆無所
作行無作道未嘗暫廢。」


【第二菩薩如是觀察下不礙隨相者凡情
封執𩼟言生滯聞於離相則謂乖前隨相
之言失於業果菩提之行故此畧為雙會
二文言隨相者約隨俗說言離相者約勝
義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此之謂也
諸佛依二諦者即中論四諦品下更偈云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
別於一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前已引竟然俗是真俗則不

壞假名而說實相故云觀察諸法則為非
法真是俗真故不動真際而建立諸法故
云於言語中隨世建立非法為法由建立
故不斷諸業道則不壞世間不捨下不壞
出世因果次了知下却釋觀察諸法則為
[028-0594a]
非法初了俗即真而不壞俗謂依他業緣
等皆如夢幻無真實故俗即為真由即俗
而真故不壞因果本來自真不假壞故不
妨了業其用廣大謂業雖如幻一念幻惡
長劫沉淪一念幻善遠階佛果故云廣大
次解一切下明了俗即真不礙修真無作
真道尚須修行若不修行不契真故况不
壞俗寧無修證隨相離相準此應知此二
無礙異於凡小然俗是真俗下融上二諦成無礙義。】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住一切智若處非處普
皆廻向一切智性於一切處皆悉廻向無有
退轉。」


【大文第三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住一切下
釋廻向名文分為二初總釋後以何下別
釋今初住一切智是自善根由此能成下
[028-0594b]
諸義故若處已下釋平等隨順義若約對
境處即是善非處為惡若約自行處即隨
相非處離相處非處殊皆向智性於一切
處悉皆廻向是隨順一切善根義廻向智
性是廻向義無有退轉是堅固義又向智
性亦堅固義。】


「以何義故說名廻向永度世間至於彼岸故
名廻向永出諸蘊至於彼岸故名廻向度言
語道至於彼岸故名廻向離種種想至於彼
岸故名廻向永斷身見至於彼岸故名廻向
永離依處至於彼岸故名廻向永絕所作至
於彼岸故名廻向永出諸有至於彼岸故名
廻向永捨諸取至於彼岸故名廻向永出世
法至於彼岸故名廻向。」


【二別釋中三初假徵起釋廻向義二佛子
[028-0595a]
下釋隨順義三又佛子釋堅固一切善根
義今初然隨相之名以堅固心修諸善行
皆願眾生向菩提果不言自顯而離相受
稱非釋不知所以偏明故徵起云離相之
中無能所殊以何義故說名廻向下隨順
等例此可知然隨相之名下䟽文有二一辯來意畧顯十義
雖一離相得成廻向謂但能離相順一切
智則自度世等至於彼岸豈非廻向義耶
二略顯十義下正明離相受廻向名前即假徵此下解釋於中有二先總一過
世八法至不動岸後一過世八法下別各隨所趣立彼岸別今初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此之八法即世間法八法不動名不動岸二度我我

所至解脫岸二依蘊計我故有二我若離二我名為解脫三離
尋伺至實際岸三尋伺即言語道道是因故實際絕言故四滅
盡諸想至實智岸四念想觀除為實智故五離煩惱
本至有餘岸五身見以為煩惱障本故但能斷便是有餘六離
[028-0595b]
苦依身至無餘岸六苦依身即為依處智所依身身智俱亡為無
餘也七出一切業至施等岸七施等即是所作善法故

出三界至無住涅槃岸八菩薩出有入無而無染故為無住
九盡有漏至法身岸九證於法身是無漏界故十出

生住滅見至自覺聖智岸十生住異滅即是有為世間之
法覺心現量生滅流注無有自性故成自覺聖智岸也。】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廻向時則為隨順佛
住隨順法住隨順智住隨順菩提住隨順義
住隨順廻向住隨順境界住隨順行住隨順
真實住隨順清淨住。」


【二釋隨順然下二段兼顯益相正為釋名
亦應徵云實際之內誰是能隨誰是所隨
故此釋云但能如是離相廻向自然隨順
佛法智等以佛法等實為體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廻向則為了達一切
[028-0596a]
諸法則為承事一切諸佛無有一佛而不承
事無有一法而不供養無有一法而可滅壞
無有一法而可乖違無有一物而可貪著無
有一法而可厭離不見內外一切諸法有少
滅壞違因緣道法力具足無有休息。」


【三釋堅固一切善根亦合徵云實際非相
何名堅固實際無差何名一切此釋意云
如是離相廻向方名堅固凡是有相可破
壞故但能離相自成諸善諸善皆以實際
而為體故於中一不了法無相不名為了
故二佛以法為身心詣於法為事佛故三
若身承事則有事不事若事於理則一事
一切事佛無二體故四如理修行真供養
故五相即無相不須滅壞六無非無相不
可乖違七八染淨皆空無貪無厭九世間
[028-0596b]
常住故無少滅壞隨緣起滅故不違因緣
十究此根源法力方具又由無礙故名具
足。】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隨順堅固一切
善根廻向。」


【第三依釋結名可知。】


「菩薩摩訶薩住此廻向時常為諸佛之所護
念堅固不退入深法性修一切智隨順法義
隨順法性隨順一切堅固善根隨順一切圓
滿大願具足隨順堅固之法一切金剛所不
能壞於諸法中而得自在。」


【大文第二菩薩摩訶薩住此廻向時下明
位果隨離無二招斯十果。】


「爾時金剛幢菩薩觀察十方觀察眾會觀察
法界巳入於字句甚深之義修習無量廣大
[028-0597a]
之心以大悲心普覆世間長去來今佛種性
心入於一切諸佛功德成就諸佛自在力身
觀諸眾生心之所樂隨其善根所可成熟依
法性身為現色身承佛神力而說頌言。」


【第二應頌先說因緣有十二句初一總辨
儀式後一總明所依前文屢釋中間十句
別顯二義初二儀式一觀所被二徹事理
上觀察言通心及眼下辨所依一依教智
次下三句依廣大心初句為總大悲普覆
即上廣心長佛種性即前大心次二句上
依果德一依說德二依說身次二依權智
觀樂觀宜後句依體起用。】


「菩薩現身作國王於世位中最無等福德威
光勝一切普為羣萌興利益。


其心清淨無染著於世自在咸遵敬弘宣正
[028-0597b]
法以訓人普使眾生獲安隱。


現生貴族升王位常依正教轉法輪稟性仁
慈無毒虐十方敬仰皆從化。


智慧分別常明了色相才能皆具足臨馭率
土靡不從摧伏魔軍悉令盡。


堅持淨戒無違犯決志堪忍不動搖永願蠲
除忿恚心常樂修行諸佛法。」


【後正顯偈四十一頌長分為三初五偈頌
行所依身次飲食下三十偈半頌依身起
行後隨順下有五偈半頌釋名中隨順等
義兼頌位果。】


「飲食香鬘及衣服車騎牀褥座與燈菩薩悉
以給濟人并及所餘無量種。


為利益故而行施令其開發廣大心於尊勝
處及所餘意皆清淨生歡喜。
[028-0598a]


菩薩一切皆周給內外所有悉能捨必使其
心永清淨不應暫爾生狹劣。


或施於頭或施眼或施於手或施足皮肉骨
髓及餘物一切皆捨心無恡。


菩薩身居大王位種族豪貴人中尊開口出
舌施羣生其心歡喜無憂戀。


以彼施舌諸功德廻向一切諸眾生普願藉
此勝因緣悉得如來廣長舌。


或施妻子及王位或施其身作僮僕其心清
淨常歡喜如是一切無憂悔。


隨所樂求咸施與應時給濟無疲厭一切所
有皆能散諸來求者普滿足。


為聞法故施其身修諸苦行求菩提復為眾
生捨一切求無上智不退轉。


以於佛所聞正法自捨其身充給侍為欲普
[028-0598b]
救諸羣生發生無量歡喜心。


彼見世尊大導師能以慈心廣饒益是時踊
躍生歡喜聽受如來深法味。


菩薩所有諸善根悉以廻向諸眾生普皆救
護無有餘永使解脫常安樂。


菩薩所有諸眷屬色相莊嚴能辯慧華鬘衣
服及塗香種種莊嚴皆具足。


此諸眷屬甚希有菩薩一切皆能施專求正
覺度羣生如是之心無暫捨。


菩薩如是諦思惟備行種種廣大業悉以廻
向諸含識而不生於取著心。


菩薩捨彼大王位及以國土諸城邑宮殿樓
閣與園林僮僕侍衛皆無悋。


彼於無量百千劫處處周行而施與因以教
導諸羣生悉使超升無上岸。
[028-0599a]


無量品類各差別十方世界來萃止菩薩見
巳心欣慶隨其所乏令滿足。


如三世佛所廻向菩薩亦修如是業調御人
尊之所行悉皆隨學到彼岸。」


【二中分兩先十九偈頌隨相廻向於中初
一頌標後三頌結中間皆頌廣顯標顯二
文影畧不具。】


「菩薩觀察一切法誰為能入此法者云何為
入何所入如是布施心無住。


菩薩廻向善巧智菩薩廻向方便法菩薩廻
向真實義於其法中無所著。


心不分別一切業亦不染著於業果知菩提
性從緣起入深法界無違逆。


不於身中而有業亦不依止於心住智慧了
知無業性以因緣故業不失。
[028-0599b]


心不妄取過去法亦不貪著未來事不於現
在有所住了達三世悉空寂。」


【後菩薩觀察下十一偈半頌離相廻向文
分四別第一五偈頌內絕想念於中初句
總顯觀力次句人空餘皆法空知菩提等
者菩提性淨不礙從緣淨法為緣有菩提
起起即無性不違法界是性起菩提菩提性淨
下有二菩提一性淨二圓淨從緣起者即是圓淨圓淨復二一明緣起萬行為緣故
二明性起全是真如性淨功德之所顯故又緣起無性即性淨故廣如出現此亦法
華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義耳前巳廣引若業

依身有則不由心若住心中則有心皆業
既許有心無業則業假緣生其性安有若業
依身下釋不於身中而有業偈。】


「菩薩已到色彼岸受想行識亦如是超出世
間生死流其心謙下常清淨。
[028-0600a]


諦觀五蘊十八界十二種處及已身於此一
一求菩提體性畢竟不可得。」


【二菩薩已到下二偈頌觸境離染由到不
可得岸故無所著。】


「不取諸法常住相於斷滅相亦不著法性非
有亦非無業理次第終無盡。


不於諸法有所住不見眾生及菩提十方國
土三世中畢竟求之無可得。」


【三有二偈頌前徵釋。】


「若能如是觀諸法則如諸佛之所解雖求其
性不可得菩薩所行亦不虛。


菩薩了法從緣有不違一切所行道開示解
說諸業跡欲使眾生悉清淨是為智者所行
道一切如來之所說。」


【四二偈半頌不礙隨相餘並可知。】
[028-0600b]


「隨順思惟入正義自然覺悟成菩提諸法無
生亦無滅亦復無來無有去。


不於此死而生彼是人悟解諸佛法了達諸
法真實性而於法性無分別。


知法無性無分別此人善入諸佛智法性徧
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
餘亦無形相而可得。


一切諸佛所覺了悉皆攝取無有餘雖說三
世一切法如是等法悉非有。


如諸法性徧一切菩薩廻向亦復然如是廻
向諸眾生常於世間無退轉。」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二十八之二


音釋




秦醉切聚也

七亂切炊爨也

良據切漉去滓也

他曩切或
然之辭


相吏切察也

他歴切
[028-060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