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21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唐-實叉難陀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二十一之一 踐十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初來意者總有五義一為答前第二會初
十藏問故二前明正位今依位起行故同
梵行品三前約位別行今辨始終通行故
四前明成位行今辨淨治彼行故同十地
中信等十行五前自分究竟今辨勝進趣
後同上明法準問應在十迴向後今此辨
者略有二義一云藏有二義約蘊攝義在
十行後約出生義在十地前義通二處問
答互顯一云迴向無別自體但以能迴前
行為其自體今十藏既為十行勝進亦為
迴向勝進故迴向後無別勝進此即前後
[021-0234a]
互舉顯義方[備-用+冉]然明法品及第五迴向皆
有十藏隨三賢異故不相濫又前是勝進
所成後是一位之果今通為勝進故意旨
不同準問下釋上問前却妨二義通之然明法下會差別有二義釋初以位揀
前明法即勝進所成者是勝進家果故故經云菩薩滿足如是願時即得十種無盡
藏所謂普見諸佛無盡藏二總持不忘無盡藏三決了諸法四大悲救護五種種三
昧六滿眾生心廣大福德七演一切法甚深智慧八報得神通九住無量劫十入無
邊世界無盡藏後是一位之果者以是第五廻向之果故經云菩薩住此廻向得十
種無盡藏所謂見佛無盡藏於一毛孔見阿僧祇諸佛出興於世故等其中名有同
者亦復優劣有異


二釋名者藏是出生蘊積之義謂一藏內
體含法界故攝德出用一一無盡寄圓顯
十即帶數釋也。


三宗趣者十藏為宗攝前生後得果為趣。】


「爾時功德林菩薩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
[021-0234b]
摩訶薩有十種藏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巳說
當說今說。」


【四釋文中大分四別第一唱數顯同二徵
名列異三依名廣釋四總歎勝能今初三
世同說顯勝令遵。】


「何等為十所謂信藏戒藏慙藏愧藏聞藏施
藏慧藏念藏持藏辯藏是為十。」


【二何等下徵名列異藏如前解信等對藏
皆持業釋心淨名信制止名戒崇重賢善
為慙輕拒暴惡為愧餐教廣博為聞輟已
惠人為施決擇諸法名慧令心明記為念
任持所記為持巧宣所持為辯各有業用
各有業用者如信以能除不信濁為業戒以遮防破戒蔽為業慚以對治無慚止息
惡行為業愧以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為業聞以能破無知為業施以止慳為業慧以
破癡為業念以治忘念為業持以治忘失為業辯以治於謇訥為業然念慧

[021-0235a]
及戒慙愧等五皆當體為性餘五行用立
名此約隨相若就融通皆順法界之行良
以法界性自清淨離過等故隨義說十然
約隨相前九自利後一利他通皆具二。


信為行本故首明之依信離過慙愧莊嚴
戒行光潔上三離過之行餘皆進善進善
之首必藉多聞如聞而行唯福與慧念使
增明持令經久辯以利他故前七即七聖
財慧為正導故終辨之次二守護後一積
而能散。】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信藏。」


【第三依名廣釋十藏即為十段信中有四
謂徵名釋相結名辨益辨益一種唯初七
十餘之七段文但有三今初段中初徵可
知。】
[021-0235b]


「此菩薩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無相信一切
法無願信一切法無作信一切法無分別信
一切法無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
無有上信一切法難超越信一切法無生。」


【釋中分三初明信相次若菩薩下明信力
三此菩薩入佛下總結信成今初也十句
為四初三三空信所執無相謂情有理無
名空空亦無相空無相故無所願求次三
信依他無生一緣起無作二不實故無能
所分別三無體故無所依次三信圓成無
性一廣無邊量三勝故無上三深不可越
初三三空等者意以前九別約三性後一總融前中即依三性信無三性此初信所
執遍計所執性云無相者即相無自性性二依他無生無生即生無自性性三圓成
無性無性即勝義無自性性後一總信三性無生如初

會辨則十皆無生並通三性如一無生觀
[021-0236a]
但信依他無徧計人法自然之生性則是
無性圓成餘例此知後一總信三性總融前九文中有三一指
前即第二經清淨功德眼自在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功用行解
脫門廣如前說則十皆無生者一即空是無生義二無相是無生義三無願是無生
義四無作是無生義等並通三性者此有二義一空等通三謂遍計空依他空圓成
空等乃至三性難超越二無相無生無性亦通三性下疏依徒義作一重云如一無
生若作無相應云但信依他無遍計之相則是圓成之相若信依他無自然之性則
悟圓成之性是故結云餘例可知。】


「若菩薩能如是隨順一切法生淨信已聞諸
佛法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一切佛不可思
議心不怯弱聞眾生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
聞法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虛空界不可
思議心不怯弱聞涅槃界不可思議心不怯
弱聞過去世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未來世
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現在世不可思議心
[021-0236b]
不怯弱聞入一切劫不可思議心不怯弱。」


【第二明信力中二先正顯業用後徵釋所
由今初文有十句徧從前十前十並成此
十若類例辨初二於勝上法不怯次四廣
多法不怯一所化眾生二即化法三是化
處四化之所歸後四寬遠法不怯若剋文
取義以後十句逆配前十謂由信法無生
故於佛法不怯佛法以無生為體故佛難
超故眾生無盡故法界無邊故虛空無依
故涅槃無分別故過去之因不作果故未
來之法無可願故現在之法即無相故入
劫無障礙以即空故此十皆深廣難思若尅
文取義者上但當文通釋今對前別釋經。】


「何以故此菩薩於諸佛所一向堅信知佛智
慧無邊無盡。」
[021-0237a]


【二徵釋中先徵意云何以深廣難思菩薩
聞而不怯釋意云以於深廣皆堅信故文
分為二初總後別總云一向信者無猶豫
故堅者異說不壞故所信謂何即佛智慧
智慧何相無邊無盡然通二義一廣無邊
涯豎不可盡二無二邊之偏同真性之無
盡。】


「十方無量諸世界中一一各有無量諸佛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當得已出
世今出世當出世已入涅槃今入涅槃當入
涅槃。」


【二十方下別釋初釋前意十方無量是無
邊義已現當入是無盡義言得菩提是自
證義出世入滅是應現義法無邊故佛智
無邊一佛之智尚不可盡況橫徧十方豎
[021-0237b]
該三際菩薩於斯廣遠堅信不移寧有法
耶。】


「彼諸佛智慧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進不退
不近不遠無知無捨。」


【二彼諸下釋第二意聞深不怯謂已得今
得菩提而不增當得未得而不減已出今
出而不生已入今入而不滅當出而不進
當入而不退現得出入而不近在於已當
而不遠照窮萬法而無知頓寂諸相而不
捨以寂照之體如如超戲論故但以世俗
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菩提涅槃有去來
今菩薩既堅信於此寧聞深而怯耶已得今得
菩提者此下即就前廣無邊涯之經以辯離二邊之偏釋後意文四一約真如本無
增減等二寂照下寂照契如絕戲論故三但以下暗引淨名證成四菩薩既堅信下
結成不怯此二叚釋文具前十句難思之法如

[021-0238a]
文詳之。】


「此菩薩入佛智慧成就無邊無盡信。」


【第三總結信成於中二初一句總牒信成
謂由明達佛智無邊無盡故稱此成信。】


「得此信已心不退轉心不雜亂不可破壞無
所染著常有根本隨順聖人住如來家。」


【二得此信下顯成信之益亦是正顯成相
有十一句前七行體堅牢初句為總二內
心不雜故不退三外緣不沮故四不染相
故。


五有正慧故無慧之信長無明故靜法云
梵云阿慕羅匿陀此云不從根生謂無生
之信無根生故經本云常有根本者譯人
不審阿字沒在上句翻無為有於理背也
此或應爾今以理通二義無違無根語慧
[021-0238b]
之體根本約慧之用亦猶從無住本立一
切法故無本者即是根本此或應爾下三會通言或應爾
且許昔解後今以理下引例會通六順同古聖故七安住

菩提心故。】


「護持一切諸佛種性增長一切菩薩信解隨
順一切如來善根出生一切諸佛方便。」


【後四攝德無盡一護已成性二復長新解
三順如生善四不滯有無。】


「是名菩薩摩訶薩信藏。」


【三是名下結。】


「菩薩住此信藏則能聞持一切佛法為眾生
說皆令開悟。」


【四菩薩住此下辨益易知。】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戒藏。」


【第二戒藏文三。】
[021-0239a]


「此菩薩成就普饒益戒不受戒不住戒無悔
恨戒無違諍戒不損惱戒無雜穢戒無貪求
戒無過失戒無毀犯戒。」


【釋相中二初列十名後隨牒釋初中十戒
皆通三聚取其相顯初但饒益有情後一
律儀中八通三約遮過罪皆菩薩律儀但
為救護等即是饒益攝善可知為顯此十
皆通三聚故釋後一復顯三聚。】


「云何為普饒益戒此菩薩受持淨戒本為利
益一切眾生。」


【二牒釋中十戒為十皆先牒後釋初饒益
者菩薩本意故首明之。】


「云何為不受戒此菩薩不受行外道諸所有
戒但性自精進奉持三世諸佛如來平等淨
戒。」
[021-0239b]


【二不受中文有二意一不受邪戒謂雞狗
等二三聚宿成動不踰矩謂雞狗等者涅槃二十四云菩
薩摩訶薩受持禁戒不為生天不為恐怖乃至不受狗戒雞戒牛戒雉戒乃至是名
菩薩修大涅槃是第三戒又十住毗婆沙論第三明穢土中多諸外道有持牛戒者
鹿戒者狗戒者鳥戒者象戒者釋曰此皆外道所持惡禁戒通由二因生此妄計一
由天眼見有眾生從雞狗等即生天上故二由非理尋思妄生此計婆沙一百一十
四有二外道一名布剌拏憍雉迦受持牛戒二名頞剃剌羅栖你迦受持狗戒二人
異時徃佛所種種愛語相慰問巳時布剌拏先為他問此栖你迦受持狗戒修道已
滿當生何處世尊告曰汝止莫問復再三請佛以慈心告言諦聽受持狗戒若無缺
犯當生狗中若有缺犯當墮地獄聞佛語已悲泣哽咽不能自勝世尊告曰吾先告
言止不須問今果懷恨時布剌拏白言世尊不以此人當生狗趣故我悲泣然我長
夜受持牛戒或恐將來亦當爾耶唯願大慈為我宣說世尊告曰準前狗戒此等皆
由不了真道婆沙又問云云何受持猪戒牛戒狗戒名無缺犯答一如牛法一如狗
法名無缺犯。】


「云何為不住戒此菩薩受持戒時心不住欲
[021-0240a]
界不住色界不住無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
而持戒故。」


【三中唯為菩提及眾生故非如難陀之類
非如難陁難陁之緣甚長而人多聞正明其性多欲染著孫陁羅佛方便誘之至於
天上見諸天女端正姝麗過其本妻見諸天男皆有天女獨於一處見有天女逈異
姝麗而無天男問佛佛令自問彼女答言我夫主即佛弟難陁難陁答言我身即是
女言難陁為僧身披袈裟聞已便求剃落持戒本為貪著天女而持禁戒故阿難識
之如羝羊相觸將前而更却汝為欲持戒其事亦如是身雖能持戒心為欲所牽斯
業不清淨何用是戒為意云如羊本擬向前如汝欲生天上受欲而更却後如汝持
戒故業不清淨。】


「云何為無悔恨戒此菩薩恒得安住無悔恨
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謟詐不破淨戒故。」


【四中涅槃云何故持戒為不悔故何故不
悔為歡喜故乃至為得大涅槃故涅槃等者即第
二十七師子吼言何因緣故受持禁戒佛言為心不悔何故不悔為受樂故何故受
[021-0240b]
樂為遠離故何故遠離為安隱故何故安隱為禪定故何故禪定為實知見故何為
實知見為見生死過患故何為見生死過患為心不貪著故何為心不貪著為得解
脫故何為得解脫為得無上大涅槃故何為得無上天涅槃為得常樂我淨故何為
得常樂我淨為得不生不滅故何為得不生不滅為見佛性故是故菩薩性自能持
究竟淨戒疏家但至涅槃已為究竟故略後三後三即涅槃中事故。】


「云何為無違諍戒此菩薩不非先制不更造
立心常隨順向涅槃戒具足受持無所毀犯
不以持戒惱他眾生令其生苦但願一切心
常歡喜而持於戒。」


【五中有四非者違也一不違制立不同調
達二不違涅槃不取相故三不違律儀具
足持故四不違利物不惱他故不同調達者佛說四
依為除比丘四惡欲故調達加一為五謂加不食酥鹽魚肉復皆盡形壽說雖有同
本意不善故四分律第四卷云調達以五邪法誘諸比丘盡形壽乞食為一盡形壽
著糞掃衣為二盡形壽露地坐為三盡形壽不食酥鹽為四盡形壽不食魚及肉為
[021-0241a]
五不違涅槃者非涅槃經以無相持順寂滅故。】


「云何為不惱害戒此菩薩不因於戒學諸呪
術造作方藥惱害眾生但為救護一切眾生
而持於戒。」


【六有二意一非為欲惱眾生先須持戒二
非為欲成淨戒逼惱眾生如殺馬祀等一非
為欲惱眾生者如欲禁龍曾聞羅漢持戒而能遣龍遂即持戒是也如馬祀等者即
百論中外道計殺馬祀天得生梵天即逼惱於馬謂為戒等。】


「云何為不雜戒此菩薩不著邊見不持雜戒
但觀緣起持出離戒。」


【七中戒正見邪故名為雜定有定無為斷
常雜觀緣性離非有非無則名為持又無
煩惱之雜真出離矣定有定無者今律學者多計為有禪學之
者說戒如空定有著常定無著斷此為邪見雜於正戒觀緣性離者觀緣之相不壞
堅持緣戒性空故不起迷倒。】

[021-0241b]


「云何為無貪求戒此菩薩不現異相彰已有
德但為滿足出離法故而持於戒。」


【八中不現異相彰已有德五邪之一已見
淨行又如十住論說一者矯異二者自親
三者激動四者抑揚五者因利求利大同
前引智度論說今文即矯異也又如十住婆沙論說
一矯異者謂有貪利養故行十二頭陁作如是念他作是行當得敬養我作是行亦
或得之為利養故改易威儀二自親者為有貪利養故至檀越家而語之言汝等如
我父母兄弟姊妹親戚無有異也若有所須我能相與若有所作我能作之不計遠
近來相問訊我住此者正相為耳為求利養貪著檀越能以巧辯牽引人心三激動
者謂有不計貪罪欲得財物現於貪相語檀越言此衣鉢尼師壇好若我得之則能
受用若人能隨意施者此人難得又有謂檀越言汝家羹飯餅肉香美衣服又好若
常供養我我以親眷必當相與四抑揚者謂貪利養故語檀越言汝極慳惜尚不能
與父母兄弟姊妹妻子親戚更有誰能得汝物者檀越愧恥俛仰施與又至餘家語
彼人言汝有福德受人身不空阿羅漢等常入汝家與汝坐起語言欲令檀越必謂
[021-0242a]
我是大阿羅漢五因利求利者謂有以衣鉢及僧伽梨尼師壇等資生之物持示人
言此是國王及施主并餘貴人將來與我令其檀越心中生念王及貴人尚供養彼
況我不與因以此利更求餘利故以名也。】


「云何為無過失戒此菩薩不自貢高言我持
戒見破戒人亦不輕毀令他愧耻但一其心
而持於戒。」


【九中不輕毀者無行經云見破戒人不說
其過惡應念彼人久久亦當得道問涅槃
云見破戒人應當擯黜訶責舉處當知是
人得福無量豈不違於無行此經答略有
三義一此經約自行涅槃據攝眾二此經
約根未熟護恐增惡故且攝受涅槃約根
熟者慈心拔濟故應折伏三彼約慈心此
約輕毀故不同也。】


「云何為無毀犯戒此菩薩永斷殺盜邪婬妄
[021-0242b]
語兩舌惡口及無義語貪瞋邪見具足受持
十種善業菩薩持此無犯戒時作是念言一
切眾生毀犯淨戒皆由顛倒唯佛世尊能知
眾生以何因緣而生顛倒毀犯淨戒我當成
就無上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令離顛倒。」


【十中釋內分二初明律儀十善眾戒之本
故偏明之廣如二地二菩薩持此下雙明
二聚攝菩提善益眾生故。】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戒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慙藏此菩薩憶念
過去所作諸惡而生於慙。」


【第三慙藏釋相中二先標章二謂彼下別
釋今初然慙愧相別諸說不同涅槃云慙
者羞天愧者羞人慙者自不作惡愧者不
教他作慙者內自羞耻愧者發露向人瑜
[021-0243a]
伽四十四亦云內生羞耻為慙外生羞耻
為愧大同涅槃後解成唯識云依自法力
崇重賢善為慙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愧
俱舍亦同若無慙愧但翻上慙愧謂不羞
天則是無慙餘可例知慚愧相別者雙釋慚愧兩章之通別
言涅槃云慚者羞天等者即南經第十七耆婆為阿闍世王說也經云天王諸佛世
尊常說是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
自羞恥愧者𤼵露向人慚者羞天愧者羞人是名慚愧無慚愧者不名為人名為畜
生成唯識即當第六論云云何為慚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為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
為業謂依自法力尊貴增上崇重賢善羞恥過惡對治無慚息諸惡行釋曰言自法
者於自身生尊重增上於法生貴重增上二種力故崇賢重善此是慚相論云云何
為愧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為業謂依世間訶猒增上輕拒
暴惡羞恥過罪對治無愧息諸惡業釋曰謂依世間他人譏毀及自羞惡法而不作
等名依世間訶猒增上有惡者名暴染法體名惡於彼二法輕有惡者而不親拒惡
法業而不住由此增上對治無愧息諸惡業論又云羞恥過惡是二通相放諸聖教
[021-0243b]
假說為體釋曰此會顯揚說羞恥為二相者是通相耳從通假說為體實是崇拒等
是別相故下䟽云是二通相俱舍亦同者即彼第二䟽根品之中偈云無慚愧不重
於罪不見怖釋曰不重賢善名為無慚謂於諸功德及有德人無敬無崇無所忌難
無所隨屬說名無慚即是恭敬所離對法云功德者戒定慧有德人者有戒定慧人
也無忌難者無畏懼也不隨屬者不作弟子禮也於罪不見怖釋無愧也為諸善者
所訶猒法說名為罪於此罪中不見能招可怖畏果說名無愧翻上即是慚愧之相
謂重賢善等大同唯識若說羞耻為慙愧者是二通

相今經多同唯識而以不相恭敬為二通
若說羞恥下釋二通相先依唯識巳如上引後依今經以二文皆有不相恭敬
。】


「謂彼菩薩心自念言我無始世來與諸眾生
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具貪瞋癡憍
慢諂誑及餘一切諸煩惱故更相惱害遞相
陵奪姦婬傷殺無惡不造。」


【二別釋中分二先釋過去作惡即無慙行
[021-0244a]
二自惟下釋而生於慙前中亦二初自念
無慙。】


「一切眾生悉亦如是以諸煩惱󵗱造眾惡是
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順不相
謙下不相啟導不相護惜更相殺害互為怨
讐。」


【後一切下悲他亦爾。】


「自惟我身及諸眾生去來現在行無慙法三
世諸佛無不知見今若不斷此無慙行三世
諸佛亦當見我我當云何猶行不止甚為不
可。」


【第二正顯慙相中初自念昔非耻佛知見
現修慙相自惟即是內自羞耻自惟即是內自羞恥
者正同涅槃兼得唯識依自法力。】


「是故我應專心斷除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021-0244b]
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


【二是故巳下決志斷證文言去來現在行
無慙者言總意別菩薩自惟昔過愍物三
世常行故專心斷除防巳伏之再起為眾
生說則物我之兼亡。】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慙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愧藏此菩薩自愧
昔來於五欲中種種貪求無有厭足因此增
長貪恚癡等一切煩惱我今不應復行是事。」


【第四愧藏釋相中三初自念無愧而修愧
行故云我今不應復行是事即愧行也。】


「又作是念眾生無智起諸煩惱具行惡法不
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轉互為怨讐如是
等惡無不備造造已歡喜追求稱歎盲無慧
眼無所知見。」
[021-0245a]


【二又作下傷物無愧不覺苦集故云無知
無見不覺苦集者不知苦果不見集故。】


「於毋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穢身畢竟至於
髮白面皺有智慧者觀此但是從婬慾生不
淨之法三世諸佛皆悉知見若我於今猶行
是事則為欺誑三世諸佛是故我當修行於
愧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為眾生說
真實法。」


【三於毋人下依顧世間而修愧行誓益自
依顧世間即順唯識意於中初所愧境有智慧下
顧他生愧即外羞也初因人後諸佛是故
已下決志斷證言不淨之法者從婬欲生
即種子不淨毋人腹中即生處不淨成垢
穢身即自相自性究竟髮白意含究竟不
從婬欲生者䟽中先說五種不淨一種子不淨二住處不淨三自性不淨四自
[021-0245b]
相不淨五究竟不淨即智論二十一說梵行品巳廣其相但自性不淨即三十六物
今當更說即涅槃十二聖行品云從頭至足其中唯有髮(一)毛(二)爪(三)齒(四)不淨(五)
垢穢(六)皮(七)肉(八)筋(九)骨(十)脾(十一)腎(十二)心(十三)肺(十四)肝(十五)膽(十六)膓(十七)𦝩(十八)生藏(十九)熟藏
(二十)大便(二十一)小便(二十二)淨(二十三)唾(二十四)目淚(二十五)脂(二十六)膏(二十七)腦(二十八)膜(二十九)骨
(三十)髓(三十一)膿(三十二)血(三十三)膀(三十四)胱(三十五)諸脉(三十六)釋曰遠公不分其中骨有二腦
有二腦連膜除二欠二膓有大小亦欠其一餘處有胞則具三十六直就經文今具
者復有分垢為一汗為一則穢字屬汗亦具三十六又垢穢形是內

汙穢不淨處胎受生有苦觸不淨從婬欲
生下劣不淨若觀待涅槃三界並為不淨
其五取蘊體是違壞不淨上來煩惱亦是
不淨又垢穢形是內污穢不淨者然有二種一內二外論云云何依內污穢不
淨謂身中髮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脉心膽肝肺大腸小腸生藏熟藏肚𦝩脾腎
膿血熱痔肪膏肌髓腦膜涕唾淚汗屎尿如是等類名為依內釋曰此亦三十六物
也論外謂青瘀或復膿爛或復變壞或復䏺脹或復食噉或復變赤或復散壞或骨
或鎻或尿所作或唾所作或涕所作或血所塗或膿所塗或便穢處如是等類名為
[021-0246a]
依外污穢不淨二苦觸不淨論云謬順苦受觸為緣所生若身若心不平等受受所
攝如是名為苦觸不淨三下劣不淨者論云謂最下劣事最下劣界所謂欲界除此
更無極下極劣最極鄙穢餘界可得如是名為下劣不淨四觀待不淨者論云謂如
有一劣清淨事觀待其餘勝清淨事便似不淨如待無色勝清淨事色界諸法便似
不淨觀待薩迦耶寂滅涅槃乃至有頂皆似不淨如是等類名為觀待不淨五煩惱
不淨論云謂三界所有一切結縛隨眼煩惱纏六違壞不淨謂五取蘊無常無恒不
可你信是變壞法是故靜慮無色皆名不淨釋曰今䟽隨勝巳略配竟但觀所引論
文自然明了言誑三世佛者違本四弘誓斷惑

故餘文易知。】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愧藏。」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二十一之一


音釋



怯弱
怯乞業切畏懦也弱而灼切劣弱也
諂詐
諂丑琰切佞言也詐側駕
切欺也偽也

瞋癡
瞋昌真切怒而張目也癡丑知切愚也不慧也
憍慢


憍舉喬切恣也慢謨晏切倨也
怨讎
怨於袁切讎市流切怨讎謂怨對仇讎也
[021-0246b]


面皺
皺側救切面皮皴皺也
欺誑
欺去竒切謾也詐也誑古況切亦欺


舉夭切詐也
𢷤黜
𢷤必刃切斥也黜尺律切貶也
謇訥
謇九
輦切訥奴骨切謇訥言難也


烏葛切

舉夭切詐也

頻彌切土
藏也


時軫切水藏也

芳廢切金藏也

覩敢切連肝之府也
膀胱


膀音旁胱音光膀胱水府也

丈里切隱創也
胮脹
胮匹降切脹知亮切


青瘀
瘀於御切青瘀病積血也

徒濫切噉食也
[021-0247a]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二十一之二 土一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聞藏。」


【第五聞藏分三初徵名。】


「此菩薩知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無故是事
無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滅故是事滅是世
間法是出世間法是有為法是無為法是有
記法是無記法。」


【二釋相中二初明所知之法後菩薩摩訶
薩下顯多聞之意今初標稱聞藏釋云知
者聞為本故實則多知耳文亦分二先標
章後牒釋今初句雖有十義束為七初之
四句但是緣生故謂一緣生二有漏五蘊
三無漏五蘊四有為五無為六有記七無
[021-0247b]
聞為本故者大品第六須菩提白佛言何等一切法中無礙相應學應知釋曰
即多知之義下佛答中與此列大同佛言一切法者善不善法無記法世出世間法
有漏法有為法無為法共法不共法釋曰此十但共不共此中畧無以一向是不共
般若故彼經云何為共法四禪四無色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如是等法是名共法智
論釋云凡夫聖人生處入定處所共故名為共法經云何等名不共法四念處乃至
十八不共法是名不共法論釋云菩薩分別知此諸法各各無相是法從因緣和合
生故無性無性故自性空釋曰此即聖人法不共凡夫如十八不共亦不共二乘也
餘大同此。】


「何等為是事有故是事有謂無明有故行有
何等為是事無故是事無謂識無故名色無
何等為是事起故是事起謂愛起故苦起何
等為是事滅故是事滅謂有滅故生滅。」


【二何等下牒釋即為七段初緣起中依生
引二門開為四重徵釋謂十二支初二能
引次五所引次三能生後二所生故為四
[021-0248a]
依生引二者然第六地廣顯其相今文畧引然此一段䟽文有三一總顯生引


然依雜集第四十二有支皆具此有彼有
等義故彼論文釋支相云相者謂無作緣
生故無常緣生故勢用緣生故此有彼有
者顯無作緣生義唯有緣故果法得有非
緣有實作用能生果法此生故彼生者顯
無常緣生義非無生法為因故少有法生
而得成立無明緣行等者顯勢用緣生義
雖復諸法無作無常然不隨一法為緣故
一切果生以諸法功能差別故二然依雜集下以三
緣生會釋經文之意文二先正說三緣生故彼論云云何緣生幾是緣生何義觀緣
生耶問也謂相故分別支故釋曰彼有十五義今畧用一二耳論名相者謂無作緣
生故無常緣生故勢用緣生故是緣生相由此三故薄伽梵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
彼生為無明緣行乃至廣列也此有故彼有者顯無明緣生義等具如䟽文即是釋
也功能差別下更云如從無明力故諸行得生乃至生力故得有老死然今

[021-0248b]
經中欲顯緣起無性舉前二門勢用一門
六地廣辨就二門中從增勝說前後互舉
前七許同因位故名能引所引後五要因
果相望云能生所生由此能所引中但云
此有彼有後文則云此起彼起起即生也
故集論云謂於因時有能引所引於果時
有能生所生然今經中下第二會釋經文有五一正明二門然此有彼
有等亦兼勢用正顯二相故指勢用在於六地就二門下二出其影畧言前後互舉
者謂能所引中明無作緣生能所生中明無常緣生前七許同下三出生引所以言
許同者據三世義初二次五過現不同約二世義許得同世但引五種故不名生由
此能所下四出此經影畧之由以前於能所引中無作義顯而影取無常能所生中
無常義顯影取無作故集論下五引證生引之相然文有染淨二

觀初於能引中明染觀故云無明有故行
有第二約所引亦通能所相對以明淨觀
故云識無故名色無以識通能引有二種
[021-0249a]
業一持諸有情所有業縛謂與行所引習
氣俱生滅故二與名色作緣謂由識入母
胎名色得增長今言識無者即不為業熏
不持業縛故不入胎增長名色故云識無
故名色無然文有下三釋文初句標言染淨觀者六地廣明謂無明緣行
等前能生後生死流轉為染無明滅行滅等反本還源為清淨耳初能引中下二別
釋即為四番初番可知第二約所引下約所引明淨例前亦合云識有故名色有前
文亦合有無明無故行無以識通能引下釋上亦通能所引義正義正取識名色為
所引義今釋上言通能所引若識支通能引名色唯所引故識與名色是能所引對
於中先反釋經文約染觀明然識通能所引者若取識種為識支即是所引若取行
種為識支識是能引行是能引故今舉二業初業是能引以取行習氣為識支故實
是行種與識俱故名為識支即集論意正取業種以為識支識種乃是名色支攝而
緣起經通能所引業種識種俱名識故識種但是名色所依非名色故今第二意即
是識為能引云與名色作緣謂由識入母胎下兼顯現行二果然今下經義通能所
故六地云於諸行中植心種子即具二也其二種業言即六地自業助成章中然彼
[021-0249b]
二業云識有二種業一令諸有相續二與名色作生起因今取其勢以能所引而為
二業約持行種即是能引約其自體即是所引今言識無者上反釋經今順釋也反
上二義可知第三能生所生相對以明染觀故

云愛起故苦起苦即當果愛即能生能生
有三舉初攝末下明淨觀舉末攝初蓋巧
辨影略耳第四亦能所生相對以明淨觀
謂因亡果喪耳第三下能生所生相對上愛取有是能生生老死為
所生故後之三門皆能所相望何以無明與

行唯約能引而相望耶答欲顯十二支皆
有無作無常二門故於初一位相次以明
不爾則謂要四位相望方得此有彼有故
下之三門欲顯四位不同故能所相望又
為顯能引支中或二或三故於前二別為
一段蓋說智之妙也後之三門下料揀初問然第二門識與名
色識雖有能引之義正取所引故三皆能所相對又為下重顯前二相次為一所以
[021-0250a]
識支是所引則能引唯二識是能引則能引有三若識取所引則上四番而為三類
初一唯就能引明第二唯就所引說三四通能所相對故顯十二一一相望皆得此
有彼有此生彼生等不必要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相對以明方有此有彼有等故云
說者之妙。】


「何等為世間法所謂色受想行識。」


【第二有漏五蘊蘊者積聚義雜集第一云
藏果重擔義而標名世間者世即隱覆義
隱覆勝義故又可破壞義三世所遷故間
者墮虛偽中故隱覆之法即墮虛偽故世
即是間然色等蘊通於無漏出世之義欲
訶毀故略舉一分二有漏下文五一釋總名已見光明覺雜集藏
果等者即第二論其藏果義與蘊義大同重擔與陰覆義大同然彼論云蘊義云何
答諸所有色乃至若近若遠彼一切畧說色蘊積聚義故如財貨蘊如是乃至識蘊
釋曰此即藏果義蘊藏色等果法耳言重擔者論云荷雜染擔故名為蘊如肩荷擔
荷雜染擔者謂煩惱等諸雜染法皆依色等故譬如世間身之一分能荷於擔即此
[021-0250b]
一分名肩名蘊色等亦爾能荷雜染故名之為蘊而標名下二釋世間世有三義隱
覆名世通為無為如世界成就品下二唯有為世間世即是間持業釋也然色等下
三料揀言通無漏者謂佛五蘊况因滅無常色獲常色等兼通無為今但取有漏有
為蘊不攝無為義不相應故留於無漏在後叚說云何知之應知

三種一知其相謂色以變礙為相受以領
納為義想者取像行謂遷流識以了別二
知其生滅謂生無所從來滅無所至三知
其不生不滅謂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故力
林菩薩云分別此諸蘊其性本空寂空故
不可滅此是無生義況知一切法趣蘊蘊
即法界無礙方名真實多聞云何知下四釋知相即大
品意前文巳引初知相中言色以變礙為相俱舍第一中色有二義一變壞義論問
云始自眼根終乎無表世尊何故說為色耶答可變壞故名為色蘊釋曰變者顯剎
那無常壞者顯眾同分無常論問云誰能變壞謂手觸故等(云云)即便變壞廣說乃至
蚊䖟等觸此變壞者即是可破壞義二變礙義論云有說變礙故名為色釋曰變謂
[021-0251a]
變壞礙謂質礙若爾極微應不名色無變礙故此難不然無一極微各處而住眾微
聚集變礙義成餘廣如彼雜集亦二義一問云色蘊何相答變現相是色相此有二
種一觸對變壞二方所示現觸對變壞者謂由手足乃至蚊䖟他所觸對時即便變
壞方所示現者謂由方所隨何相示現如此色如是如是色等受以領納者雜集問
云受蘊何相答領納相是受故謂領種種淨不淨業所得異熟又唯識云受謂領納
順違俱非境相為性想以取像者即唯識文下云施設種種名言為業謂要安立境
分齊相方能隨起種種名言雜集云搆了相是想相由此想故搆了種種像類隨所
見聞覺知之義起諸言說行以遷流者俱舍云造作遷流二義名行雜集云造作相
是行相由此行故令心造作謂於善惡無記品中驅役心故釋曰俱舍二義今取遷
流欲訶毀故識以了別者俱舍云識謂各了別論云了別名識此有六種了別不同
故名為識雜集云了別相是識相由此識故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等種種境界况知
一切法趣色者即於第三義中傍况此義亦大品云一切法趣色色尚不可得云何
當有趣及非趣天台為三觀釋云初句假次句空後句中然經文但顯性空今䟽引
意却取一法趣色明事事無礙一中有無量義故是名善巧多聞然諸蘊

性性皆遷流隨勝立名行之一種雖標總
[021-0251b]
稱即受別名又攝法多故然諸蘊性下第五觧妨此即以
通為別妨釋有二義初一可知又攝法多者第二釋也因此畧明五蘊攝法多少且
依大乘百法識蘊唯攝八識心王色蘊唯攝十一種色想受二蘊但攝心所遍行中
二數四蘊但攝二十一法除六無為蘊所不攝餘七十三皆行蘊攝故云多也百法
巳見第一䟽抄。】


「何等為出世間法所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
見。」


【第三無漏五蘊亦名無取五蘊然無漏蘊
亦有二類一仍本名亦名色等不與漏相
應故名為無漏二從已轉立名即五分法
身如今文是欲顯戒等德是可欣故從極
果標以出世理實亦有世間戒等理實亦有者上
五蘊亦有出世間然世間戒等自有二義一者外道共有十善等戒四禪等定世智
之慧脫下地惑於中知見二者正教之中亦說十善五戒四禪八定無見慢修欣猒
之慧脫下界縛了見分明而是有漏故名世間戒定慧三上來頻

[021-0252a]
釋解脫即是離繫為名解脫知見由離繫
縛於境自在觀求覺了智論八十八云戒
眾者攝一切戒和合成眾眾即蘊也餘皆
準之。


然即轉前五蘊成此五分謂轉色蘊成於
戒身表無表戒皆色蘊故轉受蘊而成定
名定名正受入四靜慮出四受故轉想成
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相非相見法身
故轉行為解脫無貪等行名心解脫永斷
無知慧解脫故轉識成解脫知見若與邪
受妄想相應謂識依根了別諸境若與正
受智慧相應即是現量如實知故仁王觀
空品云觀色識受想行得戒忍知見忍定
忍慧忍解脫忍即斯義也然即轉下三立所由二先正釋
即智論及仁王意仁王下引證如次配之居然可了然新經即菩薩行品經云復次
[021-0252b]
道種性菩薩修十廻向起十忍心謂觀五蘊色受想行識得戒忍定忍慧忍解脫忍
解脫知見忍觀三界因果得空忍無相忍無願忍觀二諦假實諸法無常得無常忍
觀一切法空得無生忍今即前五文是舊經故次與此不同知見與慧

此二何別佛地論第四總有三說略舉其
一謂無漏淨戒名為戒蘊無漏定慧名定
慧蘊無學勝解名解脫蘊無學正見名解
脫知見蘊前三是因後二是果知見與慧下第四釋
妨難即相濫難也佛地三說者今即第一釋二云一切皆是無礙緣解脫慧名解脫
知見緣解脫慧者緣滅諦智也緣餘慧者緣餘三諦等智三云一切通學無學學位
分得無學圓滿諸佛菩薩皆有五故此五別說四法為性謂

定慧勝解及無表色此五別說下五出體以解脫知見及慧約
所照異故同是慧慧即與想相應解脫知見耶與識相應慧耳然此五分

法身不覆勝義不為相遷不墮虛偽故名
出世雜集云謂能對治三界無顛倒無戲
論無分別故是出世間義然此下六會釋總名出世所以
[021-0253a]
引雜集證即上第一論也問無取五蘊即有為無漏何

以言不為相遷答約教異故前是權小所
明若實教定說非為無為同真性故但似
蘊相現立以蘊名故涅槃純陀云善覆如
來有為之相應言如來同於無為況一一
融攝若如是知名為多聞問無取下七會通權實然雜集
第三亦云無取五蘊當言有為當言無為答彼不應言有為無為何以故諸業煩惱
無故不應言有為隨欲現前故不應言無為所以者何無取諸蘊隨所樂欲而現其
前無為不爾以常住故釋曰此乃假說雙非以約體用互奪亦不敢定言無為也又
言無取五蘊則顯凡夫是有取五蘊雜集云取蘊者與取合故取者蘊中諸煩惱也
純陀故實已見玄談。】


「何等為有為法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
界。」


【第四有為者瑜伽一百云有生滅繫屬因
緣是名有為智謂云有所得故是名有為
[021-0253b]
二論心境為異今略舉四事三界即所依
處眾生即能依之者瑜伽屬因緣者正理論第一云有為者眾
緣聚集共所生故未來未起何為有為是彼類故亦名有為如所燒薪於未燒位是
彼類故亦名為薪或據曾當立名無失如琴瑟等名為有聲亦如乳房蓮華池等諸
未生法不越彼類故名有為其有生滅此語猶畧雜集論云若法有生滅住異可名
有為一切法皆有為唯除法界法法處一分為捨執著無常我故釋曰此中論答三
問一答云何為有為二一切法下答幾是有為三為捨下答為何義故觀有為今畧
舉四事者理實智論大品等廣有多法大品云何等有為法若法生住滅(此釋有為義)欲
界色界無色界五蘊乃至意識因緣所生受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為一切智是
有為法智論釋云有為法畧說三相一所謂生住滅二三界繫義三四念處乃至十
八不共法雖有無為法以有作故是有為法無為相是無為法釋曰今以十八不共
等屬有記法故但畧出其四眾生則攝蘊處界也然所依處隨心

成異故論云欲所屬界名欲界等故論云者即俱
舍第八等字等餘二界應云色所屬界名為色界無色所屬界名為無色界畧其所
屬二字但名欲界等如言胡麻飲及金剛環飲之與環俱是總名胡麻金剛並為別
[021-0254a]
稱以別依總名胡麻飲及金剛環具足應言胡麻所屬飲等畧去所屬但云金剛環
等界者總名欲等別稱畧去中言云欲界等論云此中欲言為說何法答畧說叚食
婬所引貪注云婬貪名貪食貪名欲然語猶隱本業上卷云佛子見著二業迷法界
中一切欲心故欲所起報分為欲界報佛子見著二業迷法界中一切色心故色心
所起報分為色界報佛子見著二業迷法界中一切定心故定心所起報分為無色
界報是故於一法界中有三界果報若更令易見欲界有男女形婬欲受身故色界
無男女形唯有色故無色界謂無色故前本業言見著者彼經說有七見六著經云
佛子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而起三界業果是故我言從無明藏起十三煩
惱所謂邪見我見常見斷見戒見盜見疑見七見見一切處求故說見復起六著心
貪愛瞋癡欲慢於法界中一切時起一切煩惱以十三為本無明與十三為本是以
就法界中別為三界即云見著二業等如前所引。】


「何等為無為法所謂虛空涅槃數緣滅非數
緣滅緣起法性住。」


【第五無為為者作也即前生滅今虛空等
寂寞冲虛湛然常住無彼造作故名無為
[021-0254b]
瑜伽云無生滅不繫屬因緣是名無為智
論云無所得故名為無為淨名云不墮數
故然諸論總名大旨無別瑜伽下引證如次二論對前二
義雜集云無生住滅故名無為不墮數故即淨名阿難章云佛身無為不墮諸數數
即有為餘義但翻上有為故䟽結云諸論總名大旨無別然其名數開

合不同小乘多說三種即此中初及三四
諸大乘中掌珍說四謂加真如法相論中
或說有六復加不動及想受滅謂於擇滅
中滅惑障故名為擇滅滅定障故復加後
二或開為八於真如中開出三性謂善法
真如等漸欲展此真如徧諸法故然其下二開合
中小乘多說三種者即俱舍等論云無漏謂道諦及三種無為謂虛空二滅而言多
者分別論有四一虛空二非擇滅三想受滅四真如大眾部說九無為謂三及四空
緣起支性聖道支性化地部亦九三外加不動三性道支緣起諸大乘者於小乘三
上加真如故或說有六唯識論等廣如下說或開為八者雜集第二云無為法有八
[021-0255a]
種謂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及想受滅如是建
立八無為中當知所依有差別故分析真如假立三種不由自性善法真如者謂無
我性空性無相實際勝義法界何故真如說名無我由彼自性無變性故謂一切時
無我實性無改轉故說無變異當知此則是無我性離二我故何故復說此名空性
一切雜染所不行故所以者何由緣此故能令一切諸雜染事悉皆空寂有時說染
但是客塵諸相寂靜故名無相無倒所緣故名實際實者謂無顛倒此處究竟故名
為際最勝聖智所行處故說名勝義一切三乘妙法所依故名法界如善真如不善
無記當知亦爾餘如彼論言漸欲下䟽出論意此經說六於擇滅

中開出涅槃二道別故復加緣起顯無一
事不即真故略無二定未究竟故此經說六下第
三釋文於中二先總明有無言虛空者離諸障礙無物

所顯故言虛空下二別釋多用唯識有六無為即為六叚初虛空釋語全是
百法䟽意即唯識依性假施設有義彼論先釋法性云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
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非異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離諸障礙故名虛空釋曰
彼論明法性空但言離諸障礙百法兼取外空云無物所顯故俱舍云此中空無礙

[021-0255b]


二涅槃者古有二釋一云性寂滅故此即
性淨涅槃涅槃三十四亦同此說此與擇
滅顯未顯殊一云即性淨之果此即解脫
道後擇滅乃在無間道中然大乘非擇滅
既約性淨又下說法性則後解為正二涅槃者
涅槃即同擇滅先明性淨乃傍出異義耳涅槃三十四者此即刊定記釋謂同此經
所說虛空及涅槃也故涅槃經釋緣生四句中云有非緣生非十二因緣者謂虛空
涅槃是也此則同性淨義二後義為正云性淨之果即圓淨涅槃應有問言若是果
者何殊擇滅由因果殊故分二道所以第一總明中以此義為正云於擇滅中開出
涅槃二道別故然其大乘下斷上二義則後解為正者若唯識解非擇滅云不由擇
力本性清淨故三數緣滅者數謂慧數由慧為緣

揀擇諸惑能顯滅理故唐三藏譯為擇滅
謂擇力所得滅名為擇滅然此滅言有其
二義一理性寂滅此從所顯得名二因滅
惑顯名理為滅則從能顯得名三數緣滅下故唐三
[021-0256a]
藏出其異名擇力所得者是俱舍論釋故彼喻云如牛所駕車名曰牛車畧去中言
故作是說但云擇滅唯識釋云由揀擇力滅諸雜染究竟證會故名擇滅然此滅言
下別釋滅字此二義稱滅若兼能滅之智智亦稱滅四非數緣滅者

非由慧數滅惑所得但以性淨及於緣缺
之所顯故四非數緣滅者故唯識云不由擇力本性清淨及緣闕所顯名
非擇滅釋曰論存二義初義異小故上䟽文取為楷定言緣闕者俱舍論云畢竟礙
當生別得非擇滅下釋中云言當生者當來生法緣會則生緣闕不生於不生時得
非擇滅此非擇滅礙當生法令永不起名畢竟礙言別得者謂非擇滅有實體性緣
闕位中起別得故非擇滅得不因擇滅但由緣闕名非擇滅論指事明云如眼與意
專一色時餘色聲香味觸等謝緣彼境界五識身等住未來世畢竟不生由彼不能
緣過去境緣不具故得非擇滅釋曰謂眼緣色時亦合緣聲等以專注色故耳等不
緣聲等同時聲等剎那巳謝故令緣聲等識更不復生以前五識唯緣現量不緣過
未而言觸等者等取法中有與能緣同時為所緣境者如他心智所緣境是也此他
心智唯緣現在心王亦合緣心所以專注心王故於心所得非擇滅故五緣

起者有別有通別謂十二因緣故分別論
[021-0256b]
者大眾一說雞胤化地說出世部皆立十
二緣起以為無為彼意以其次第作緣恒
無雜亂故說為常有佛無佛此法自爾名
曰無為故智論三十二云聲聞法中亦說
法性實際故雜阿含中說有一比丘問佛
十二因緣為是佛作為是餘人作佛告比
丘我不作十二因緣亦非餘人作有佛無
佛諸法如法相法位常有所謂是事有故
是事有等涅槃亦說即是無為遠公云就
人論法三世流轉是其有為廢人談法法
相常定故曰無為望今經意緣起無性故
曰無為大品云菩薩觀十二因緣如虛空
不可盡涅槃云十二因緣即是佛性雖舉
十二因緣即巳攝陰界諸法智度下引大乘論證成上
義此中論文先有問云聲聞法中何不說法性實際而摩訶衍中處處說耶答聲聞
[021-0257a]
法中亦說下與䟽同玄中已引涅槃亦說下三引大乘經立無為義先引涅槃即北
經迦葉菩薩品第三十四經而為品初南經三十一北經半卷向後列二十一諍論
此即第六經云或說十二因緣是有為法或有說言十二因緣是無為法至第三十
五方釋經中具云善男子我經中說云何名為十二因緣從無明生行從行生識從
識生名色從名色生六入從六入生觸從觸生受從受生愛從愛生取從取生有從
有生生從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
十二因緣定是有為我又一時告喻比丘作如是言十二因緣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善男子有十二因緣不從緣生有從緣生非十二因緣有從緣生亦十二因緣有非
緣生非十二因緣有十二因緣非緣生者未來世十一支也有從緣生非十二因緣
謂阿羅漢所有五陰有從緣生亦十二緣者謂凡夫人所有五陰有非緣生非十二
因緣者謂虛空涅槃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巳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十二因緣
定是無為釋曰若經中言為與無為俱不解意若遠公釋各有所以然有二意今䟽
是第一意第二意云直就因緣事中現在之者名曰有為在未來者未現起用名曰
無為釋曰後釋順經後四句意前釋順經初意及智論等意望今經下䟽第四出今
意次言大品云下引他經證成上正義此即中論青目所引釋初因緣不生之義涅
[021-0257b]
槃又云者復引涅槃重成上義即北經三十二師子吼品經云善男子無明不能吸
取諸行行亦不能吸取於識也亦得名為無明緣行行緣識有佛無佛法界常住若
言佛性住眾生中者善男子常法無住若有住處即是無常善男子十二因緣無定
住處若有住處十二因緣不得名常如來法身亦無住處法界法入法陰虛空悉無
住處佛性亦爾都無住處次下又云佛性者名十二因緣何以故以因緣故如來常
住一切眾生定有如是十二因緣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十二因緣即是佛
性佛性即是如來釋曰此上經意正取十二因緣之性以為佛性故是無為文中雖
舉下第二通釋難云若緣起無性即無為者諸蘊界等豈有性耶故為此通則意無
不該是故上引涅槃云法界法入法陰虛空即說三科皆無住處同佛性也

法性住者即真如也謂非妄倒故名真如
又真實如常揀妄揀事於一切位恒如其
性而云住者離遷變故與法為性是隨緣
義復云住者是不變義即妄即真事皆如
矣若凖智論法性法住各是一義云云即為
七法法性住者即真如也顯此法性即唯識等真如異名耳謂非妄下別釋其
[021-0258a]
名初釋真如自有二義初合釋唯揀於妄二離釋即唯識云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
謂如常表無變易是故䟽云揀妄揀事二釋法性名唯識偈云此諸法勝義亦即是
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是也次釋住字亦有二義一連上釋之則三字一名
謂上之一釋順法相宗加此住字順法性宗法性謂隨緣住字為不變以隨緣不失
自性故二義既具即妄即真故是法性宗義若凖智論下別釋取上法字及下住字
自為一義成七無為則法字兩用然小乘說三虛空則就

外空復計三皆實有若大乘說非唯數增
義亦有異唯識論中二義建立一唯心變
故二依法性假施設有謂此諸義但一真
如隨義假設一無相義二所證義三惑盡
義四性淨義五隨緣義六隨緣即不變義
然小乘下對揀權實初舉小乘若大乘下舉大斥小非唯數增巳如前說義亦有異
次下正明小乘之義畧如上說廣如唯識廣引廣破唯識論下正辨大乘無為之相
即第二論論中先破諸小乘宗等計於無為為實有竟顯正義云然契經說有虛空
等諸無為法畧有二種一依識變假施說有謂曾聞說虛空等名隨分別有虛空等
[021-0258b]
相數習力故心等生時似虛空等無為相現此所現相前後相似無有變易假說為
常釋曰此空無為而無本質唯心所變猶如極微假而無體於佛等處聞其名故而
心變之次論復云二依法性假施設有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
一切法非一非異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離諸障礙故名虛空由揀擇力滅諸雜染
究竟證會故名擇滅不由擇力本性清淨或闕緣所顯故名非擇滅苦樂受滅故名
不動想受不行名想受滅釋曰䟽取論意以釋經文但順經有不順論有上釋非擇
有其二義依此論文此中法性即是真如然法性真

如亦假施設遮撥為無故說為有遮執為
有故說為空勿謂虛幻故說為實理非妄
倒故名真如為法之性名為法性非離色
心別有實體今多聞之人不唯知名而巳
應如是知五出體性即彼論示無為體論云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
假施設下至故名真如皆是論文為法之性故名法性是䟽義加亦即前文唯識論
意非離色心別有實體者取論意結具足論云不同餘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
真如故諸無為非定實有釋曰言真如亦是假者不得體故遮空見者說如違有遮
[021-0259a]
小乘中化地部等執定實有故說為空非言無為體即空也勿謂虛幻者虛揀遍計
幻揀依他即顯真如是圓成實以無虛妄顛倒法故名真如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二十一之二


音釋




胡關切音還
雞胤
部名胤羊晉切
[021-0259b]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二十一之三 土二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何等為有記法謂四聖諦四沙門果四辯四
無所畏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
覺分八聖道分。」


【第六有記法者有釋云謂能招愛非愛果
故名有記此乃通說餘處辨記即是善惡
今唯舉善應云順理善法可記錄故第六有法
中二先釋總名先敘昔即刊定記大品亦云若善法若不善法是名記法如所說相
不捨離故此乃通下辨非以下無記既非三性今此有記安得無之後今唯下辨正


下出所記法體句有十一義攝唯五四聖
諦如前本品已辨四沙門果如梵行品四
辨如第九地三十七品如第四地下出所下辨相
先指所餘如前後釋不欲繁文四無所畏今當略明謂外

[021-0260a]
難無怯故名無畏瑜伽云如來於此謗難
都不見有如實因相由是因緣能自了知
坦然無畏無畏為四一一切智無畏二漏
盡無畏三者障道四出苦道四無畏義下唯釋此一言
今當畧明者諸經多以五門分別一辨名二出體三行相四次第五諸門今䟽但有
三門畧無出體次第即分為三初釋名二辨相三諸門分別初中有二先總名上二
句指文都不見有如實因相者謂其所難皆就跡生疑不知所觀真實之理故此所
難無如實因若實有可難則有怯畏所難不實何所畏耶無畏有四下二釋別名文
中但列而不解釋釋名含在下行相中故此畧無若具釋者一一切智無畏者瑜伽
亦名正等覺無畏謂有正覺覺諸法故名一切智二漏盡者諸煩惱漏種現俱斷故
三障道者亦名障法說障礙法染必有障故四出苦道者說出離道諸聖修習决定
出苦故於此四中得無所畏皆依主釋謂一切智之無畏等此四各有

難答初外難云若佛是一切智者有諸比
丘從他方來何須問言安樂住不言一切
智無所不知今問於他一何相反佛自唱
[021-0260b]
言我是一切智人但為攝受來者隨順世
間師弟人事故此之四叚下二辨相初一切智無畏難有二初牒舉
所難二有諸比丘下正難於中先出難所因謂諸部律中多有此言時諸比丘至如
來所頭靣禮足佛便問言比丘住止安樂不乞求易得不不以飲食為苦耶等今云
何故問者即是難也言一切智下結成難也佛自唱言下答也於中先案定所難明
不失一切智義若具皆云我於此難正見無由得安隱住無怖無畏自稱我是大仙
尊位但為攝受下出是一切智之所以示現問耳非巳不知言攝受者令發勝心聞
佛慰問發道心故隨順世間師弟人事者此有二意一者成上示現之相二者亦令
餘人審諦於事佛知尚問况餘不知亦為後人作軌則故見來發心應為引攝故云
隨順世間二有難云若佛自言漏永盡者何以

愛語羅睺訶罵調達佛於此難正見無由
安隱無怯自唱德號我實漏盡但為隨根
而調伏故二有難云下第二無畏先難中文但有二先牒舉所難謂經中
說言我諸漏巳盡何以愛下正難難之所因含在其中謂羅睺羅被僧驅出在於廁
上佛語諸比丘言云何野干驅師子子即愛語羅睺調達頻為惡行佛時罵言癡人
[021-0261a]
或云食唾小兒等耶佛於此難下亦先案定所難不失漏盡之義但為隨根而調伏
故即出愛恚所以謂羅睺譬之慧象隨逐人心輭言即調調達喻之惡馬楚毒方調
非是如來有愛羅睺有恚調達漏未盡也三有難云若佛說欲

能障道者何故預流一來尚有妻子之愛
佛於此難心無怯懼謂自唱德號我說欲
能障道但障不還羅漢非初二果佛於此下答中
亦二先案所難不失欲為障道若具亦應云我於此難正見無由安隱無怯處大仙
位故云自唱德號我所說下出不障所以若說邪行障諸聖道若說畜妻障離欲道
初二果人性戒久成故斷邪行既未離欲不斷妻子斯有何失故諸染法非不障也


四有難云若佛說諸聖道能盡苦者何故
羅漢受瘡潰蛇螫之苦佛於此難心無怯
懼自唱德號我說聖道實能盡苦邊際但
說未來非現在故四有難下第四無畏先難亦二先牒所疑謂如
說我為弟子說出離道諸聖修習决定出離决定通達何故羅漢下正難既瘡潰虵
螫豈非苦耶羅漢豈是無聖道耶豈非相違佛於此難下答亦應具云我於此難正
[021-0261b]
見無由安隱無怖處大仙位我說聖道下通前難然有二意一者由於前世故業感
身於此身上得阿羅漢苦依身在故有此苦非得羅漢後有此苦即今䟽意更有意
云無學實無苦果為現惡因必有苦報由此聖者示相受苦起後教故亦由世尊受
金鎗等示義非實故䟽畧無四中初一離所知障次離

煩惱障三是出離道障四即出離之道初
二自利後二利他所以自歎此四者初一
為菩薩第二為聲聞後二通為智論二十
五瑜伽五十對法十四廣辨其相四中初一下第
三諸門分別即瑜伽論文三初約離障言三是出離障道者欲為道障今出離故四
是出離之道者諸出離道能出於苦然其後二並約離煩惱障三是所離之障四是
能離之道而三就離因為難四就離果為難亦可後二通約因位初二自利下二利
料揀然約答難並是利他如次下明今約前二就佛身難是約自利德歎後二約化
他為難故云利他所以歎此下三彰歎所以亦約被根差別則皆是利義菩薩為求
種智斷所知故初一為之二乘求𥁞諸漏第二為之欲皆障於三乘三乘皆期出苦
故後二並為智論二十五下總示其源然菩薩藏經第五般若五十三顯揚第四亦
[021-0262a]
廣明之此中即有次第出體言次第者德用自在智最勝故首而明之由具一切智
能𥁞諸漏由具智斷說法化生說法之中先說生死因後出生死故而此一門即前
二利門中巳攝此意若瑜伽對法出苦為第三障道為第四先果後因亦如苦集又
依上次者即倒對四諦謂一切智約真道為難二約真滅為難三約集因四約苦果
未見經論義必應然若出體者總有五種一剋性體即信進念定慧為體二引發體
若定若慧三最勝體即正體後得二智四中初一通二智二即正體三四皆後得以
是說法心故若約自住四皆正體約能答難此四並以後得為性四相應體四蘊為
性五眷屬體五蘊為性亦猶十力道共定共無表戒色助答難故上之四體即瑜伽
五十七及雜集說瑜伽云以信進念定慧及具知根為性對法云若定若慧及彼相
應諸心心所又云若起作用後得智為性若住自性正體智為體第五亦以義加又
無畏若約德初即智德二即斷德三四恩德今就能知並智為體餘義可知。】


「何等為無記法。」


【第七無記中分二先徵名後謂世間下辨
相今初無記二義一非善非惡不能招感
愛非愛果名為無記可釋餘文今此正謂
[021-0262b]
虛妄推度非理問難不可記錄故名無記
非對善惡故俱舍第十九云諸契經說十
四無記即其義也亦名置記記即答也不
應答故第七無記初徵名四一釋總名刊定亦立二義而以前義為正今依
諸論以後為正俱舍第十九中第二明無記中自分為二一明無記報二因便明四
記前即對善惡之無記也廣如彼論第二別明四無記事頌曰應一向分別反詰捨
置記如死生殊勝我蘊一異等釋曰上兩句指事釋之且問記有四一應一向記二
應分別記三應反詰記四應捨置記(記者答也)如問死者一切有情皆當死不應一向記
一切有情皆定當死如問生者一切有情皆當生不應分別記有煩惱者受生無煩
惱者不生如問殊勝應反詰記有作是問人為勝劣應反詰言為何所方若言方天
應記人劣若言方下應記人勝釋曰下即惡趣論如問我蘊一異者應捨置記謂若
作是問我與五蘊為一為異應捨置記此不應問若有我體可問一異本無我體一
異不成如問石女生兒為白為黑應捨置記謂石女本無兒何得論其白黑此上依
毗婆沙說頌言等者等取發智本論及契經說今當敘經云云何有問應一向記謂
諸行皆無常耶此問名應一向記云何有問應分別記謂若有問諸有故思造作業
[021-0263a]
己為受何果此問名為應分別記造善受人天造惡受惡趣謂若有問士夫報與我
為一為異(此問假我)應反詰言汝依何我作如是問答言依麤我(色蘊上我)應記與報異(報色不同
故言異也)此問名為應反詰記云何有問但應捨置答若有問世為常(一問)無常(二問)亦常亦
無常(三問)非常非無常(四問)世為有邊(五問)無邊(六問)亦有邊亦無邊(七問)非有邊非無邊(八問)如
來滅後為有(九問)非有(十問)亦有亦非有(十一問)非有非非有(十二問)為命者即身(十三問)為命
者異身(十四問)此問名為但應捨置此十四問皆不可記名十四不可記事以我體既
無是故皆應捨置答也涅槃三十五亦有四答而一名小異謂從經一半向後因迦
葉難佛性義有無如來答云善男子如來為眾生故四種答一者定答二分別答三
隨問答四者置答如問作惡得何果耶應答得苦果是名定答二善男子如來十力
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首楞嚴等八萬億諸三昧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五智印等
三萬五千諸三昧門金剛定等四千二百諸三昧門方便三昧無量無邊如是等法
是佛性者如是佛性則有七事一常二我三樂四淨五真六實七善是名分別答如
汝先問斷善根人有佛性者亦有如來佛性亦有後身菩薩佛性是二佛性障未來
故得名為無必定得故得名為有是名分別答三經云如我所說一切法無常復有
問言如是世尊為何法故說於無常答言為有為法故無我亦爾為何法故說一切
[021-0263b]
燒為煩惱故是名隨問答四經云若有說言斷善根人定有佛性定無佛性是名置
答下迦葉難云不答名置如來今者何因緣答而名置答佛答云善男子我亦不說
置而不答名為置答善男子置答復二一者遮止二者莫著以是義故得名置答釋
曰據上諸文明是不答以為無記非善惡中之無記也據十四難正同俱舍凖涅槃
意今文正當為遮止義兼令莫著所以不答者何謂此乃

無義語也知之不免生死不知不障涅槃
前說有記則反於此智論第三云所以不
答十四難者此事無實故諸法有常無此
理故言斷亦爾如有人問聲於牛角得幾
升乳豈曰問耶復次世界無窮猶如車輪
復次無利有失墮惡邪中覆於四諦諸法
實相復次人不能知復次稱法說故第十
七云有一比丘思惟十四難不能解辭佛
不為弟子佛言我為老病死人說法濟度
此是𨷖諍法如中毒箭不應推尋楞伽亦
[021-0264a]
云皆是世論非我所說智論第三下正引論釋先引第三有
五復次多同答十四難兼經中諸無記法如第一無實事故正答十四第二如車輪
即答何等為生死最初際第三無利有失兼答世界來去等以從集因生歸寂滅理
妄徵來去即覆四諦第四人不能知兼答有幾佛幾眾生以佛智知無𥁞法故第五
復次兼答佛等先後通意可知第十七下二引此文即引昔例今其文稍畧具云有
一比丘於十四難思惟觀察不能通達心不能忍持衣鉢至佛所白佛言佛能為我
解此十四難使我了者當作弟子若不能解我當更求餘道佛言癡人汝共我要誓
若答十四難汝作弟子耶比丘言不也佛言汝癡人今何以言若不答我不作弟子
我為老病死人說法濟度此十四難是𨷖諍法於法無益但是戲論何用問為若為
汝答汝心不了至死不解不能得脫生老病死譬如有人身被毒箭親屬呼醫欲為
出箭塗藥便言未可出箭我先當知汝姓字親里父母年歲次欲知箭出在何山何
木何羽作箭鏃者為是何人是何等鐵復欲知弓何山木何蟲角復欲知藥是何處
生是何種名如是等事𥁞了知之然後聽汝出箭塗藥佛問比丘此人可得知此眾
事然後出箭不比丘言不可得知若待𥁞知此則巳死佛言汝亦如是為邪見箭愛
毒所塗巳入汝心欲拔此箭作我弟子為不欲拔箭而欲求𥁞世間常無常邊無邊
[021-0264b]
等求之未得即失慧命與畜生同死自投黑暗比丘慚愧深識佛語即得阿羅漢道
復次菩薩欲作一切智人推求一切法知其實相十四難中不滯不礙知其是心重
病能出能忍是名法忍釋曰即䟽下文引論廣破及經結多聞之意是也論文引毒
箭之喻與涅槃大同前巳引竟楞伽亦云下即第三經佛令慎勿習近世間諸論舉
昔有婆羅門來問我云瞿曇一切所作耶我答婆羅門言一切所作是初世論彼復
問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復報言一切非作是第二世論復問言一切常耶無常耶生
耶不生耶我報言是六世論復云一耶異耶俱耶不俱耶一切因種種受生現耶我
報言十一世論(廣說云云)我言悉是世論非我所說是汝世論我唯說無始虛偽妄想習
氣種種諸惡三有之因不能覺知自心現量而生妄想攀緣外性彼復問意癡愛業
因故有三有耶為無明因耶我報言此二者亦是世論彼復問言一切法皆入自相
共相耶我復報言此亦世論婆羅門乃至意流妄計外塵皆是世論又問頗有非世
論不耶佛答意云外道中無我論中有非世論汝諸外道不能知以外性不實妄想
虛偽計著故謂妄想不生覺了有無自心現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塵妄想永息是名
非世論此是我法非汝有也偈中云乃至心流轉是則為世論妄想不轉者是人見
自心來者謂事生去者事不現明了知去來妄想不復生解曰前偈無妄見後偈了
[021-0265a]
知妄滅據今經文正明是前文一段所有妄計其再問癡愛因緣等雖是正義不了
自心故為世論故智論云覆諸法實相亦即涅槃通遣著意言十四者

即此中前四四句其第四四句但合為二
謂身與神一身與神異言十四者下第三示十四相可知若
曆五蘊三世成六十二見對前巳說然諸經論多說十四難

而相或同異不繁會釋今經委論不出我
法二執然諸經論下第四總會異說言相或同異者多同少異諸處亦說名
十四不可說俱舍十九已如上說正與此同智論十七即釋大品大品二十一佛母
品云復次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諸眾生心數出沒屈伸如實知世尊云何知之
佛言一切眾生心數出沒屈伸皆依色受想行識生佛於如是中知眾生心數出沒
屈伸所謂神及世間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神及世間無常等三句凖知及世
間有邊是事實餘妄語等四句凖知皆是見依色末云依受想行識亦如是神即是
身是見依色等異身亦然依受想行識亦然又云死後有如去是事實為妄語是見
依色二死後無如去三死後或有如去或無如去二句同初結云依受想行識亦如
是釋曰斯即歷蘊諸句小異耳涅槃三十九先尼梵志問有我耶無我耶等廣有問
[021-0265b]
難亦是小異之相繁不出之。】


「謂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
世別非有邊非無邊世間有常世間無常世
間亦有常亦無常世間非有常非無常如來
滅後有如來滅後無如來滅後亦有亦無如
來滅後非有非無我及眾生有我及眾生無
我及眾生亦有亦無我及眾生非有非無。」


【文分五段第一有四四句就我明無記第
二過去下就三世橫論凡聖數之多少三
何等下約凡聖豎論初後四世間從何下
徵三世間所從五何者下約生死際畔以
辨無記文分五段下第二辨相便有釋文就常等破皆中論意今初
句雖十六其過不出斷常二見言世間者
凖大品中通三世間謂眾生世間五蘊世
間及器世間今此文意正顯眾生世間兼
[021-0266a]
明五蘊世間以眾生是總主假者外道計
以為我故有邊等諸見初有邊四句約未
來世常等四句約過去世如來有無依涅
槃起故中論邪見品云我於過去世為有
為是無世間常等見皆依過去世我於未
來世為作為無作有邊等諸見皆依未來
世涅槃品云如來滅後有無等依涅槃起
我及眾生有無四句約現在說今初叚中句雖十六
下釋此第一就我明無記先辨見所依後正釋文今初有三一明不離斷常言世間
下二明世間同異明見依我起凖大品者即上二十一經而三世間是智論釋論云
世間有種等餘如䟽辨初有邊四句下三釋此我不同不出三世涅槃為起見處就
引中論邪見品云我於過去世等者偈首之我即今世我意問今世之我於過去世
為先已有為先未有若先已有即是計常若先是無今此雖起即是無常三則雙立
四則雙非邊等諸義次下當釋中論涅槃品偈云滅後有無等無邊等常等諸見依
涅槃未來過去世釋曰此即總示所依依前別配可知既知起見之

[021-0266b]
本次隨文別釋即為四段第一四句言有
邊者即斷見外道計我於後世更不復作
則與此身俱盡無邊者謂我於後世更有
所作三俱句者身盡故有邊我不異故無
邊四俱非句者亦以我存身盡見上有過
故立此句謂身盡故非無邊我存故非有
邊既皆邪見故不答之若欲破者初之二
句墮無後世過謂有邊則與陰同盡無邊
則是今身故皆無後世無後世者修道苦
行為何益耶第三句亦有邊無邊者若身
盡我存身我為一為異一則不應有盡不
盡異則離蘊何相知有我耶若謂捨人生
天人分猶在天分更增則半天半人故皆
不可第四句非有邊未免於無非無邊未
免於有云何於此強分別耶第一四句者然論先明常
[021-0267a]
等後說邊等廣破常等例破邊等今順經次先明邊等文中有三初辨四句之相即
前偈中我於未來世為作為無作初以無作為有邊而是斷見外道亦先偈首之我
是今世我四句之相䟽文自明既皆邪見下二明無記義即出不答所以也若欲破
者初之二句皆墮無後世過者合破二句論云若世間有邊云何有後世若世間無
邊云何有後世釋曰有邊則後無續故無後世無邊則是今身故無後世有邊則斷
無邊則常無後世者下出無後世過亦即斷常過也論又云五陰常相續猶如燈火
熖以是故世間不應邊無邊前出過破定有定無故墮斷常今立理破如熖從緣不
可為無無定實故不可為有故離二邊又前破人我此破法我今經正破人我故不
引破法又論反破云若先五蘊壞不因是五陰更生後五陰世間則有邊若先陰不
壞亦不因是陰而生後五陰世間則無邊釋曰此亦正破五陰世間五陰和合為眾
生世間既破五陰即破眾生眾生即假我故上云外道依之計我今破五陰亦已破
我又上二偈亦別破二句亦兼明第三俱句第三句等者然論廣破常等後例破邊
等故論云我於未來世為作為不作如是之見者皆同過去世然破邊等無有身一
異破身一異破即是前破常等今依論例破故取前勢若論破第三句云若世半有
邊世間半無邊是則亦有邊亦無邊不然彼受五陰者云何一分破一分而不破是
[021-0267b]
事則不然受亦復如是云何一分破一分而不破釋曰前偈破眾生即是遣我後偈
破受陰即是破法然俱是相違破無有一法亦常無常故此相難見故䟽取前破常
等例前破常偈云若謂我即是而身有異相當知離於身何處別有我離身無有我
是事為已成若謂身即我若都無有我但身不為我身相生滅故釋曰此則破常等
以一異門今將例破邊等四句也若謂捨人生天下遮救即論正破邊等之意然偈
云若天即是人則墮於常邊天則為無生常法不生故若天異人者是即為無常若
天異人者是則無相續釋曰前偈破常即破無邊後偈破斷即破有邊次偈云若半
天半人則墮於二邊常及於無常是事則不然今䟽即影公取偈之意捨人生天人
分猶在天分更增等上即縱立則半天下正破結言畧明故皆不然不然之由即如
偈文亦常無常二相相違猶如水火義無並立第四句下論但躡前破云若有邊無
邊是二亦應成釋曰此即縱破亦相待破有第三句可待對此有第四非有邊無邊
句以有無相待故今無第三之源何有第四之末䟽中即出過破非有遮有故未免
於無非無遮無安得離有故還成亦有亦無無第四俱非之義以皆執取非中道故
云何於此下結斥邪見二常等四句約過去者過去

世我即是今我名之為常若常即有大過
[021-0268a]
破壞因果涅槃等故若謂我今始生名為
無常若爾我是作法亦墮無因無因則亦
無涅槃等第三見上二過便謂我常身無
常離身何處有我又成上二過第四謂我
不異故非無常身有異故非常破同第三
句又中論云一切法空故何有邊無邊及
常等見餘義廣如彼論二常等四句者上破邊等先出四句
後方別破今則常句便立便破初常句中先立然前問偈云我於過去世為有為是
無即問今之現我過去先已有耶今初句云有故過去世我即是今我也論初常句
云過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過去世中我不作今世我若言常者即有大過等者出
過破也即彼長行云先世中我不作今我有常過故若常則有無量過何以故如人
修福因緣故作天然後作人若先世我即是今我者天即是人以雖業因緣故作旃
陀羅後作婆羅門若先世我即是今我旃陀羅即是婆羅門等若謂我今下即第二
句亦先立後若爾下破有二種破先因緣破緣作是無常法立我常故二墮無因故
故論云過去我不作是事則不然過去世中我異今亦不然若謂有異者離彼應有
[021-0268b]
今我住過去世而今我自生如是則斷滅失於業果報彼作而此受有如是等過先
無而今有此中亦有過我則是作法亦為是無因釋曰此中初二句牒計總非次二
句標有異過次二偈二世相對以辨異過末後一偈獨就未來以彰其過上二句標
下二句顯第三句由今始有故成作法即墮無常次句指同前非云亦是也前失業
果即是無因今我自生豈非無因第三見上下謂見前二過便即雙立從離身下破
即前所引偈中即離門文成上二過者亦常同初句亦無常同第二故第四句但翻
用前句而立破則還第三論偈但云如過去世中有我無我見若共若不共是事皆
不然又中論云下即品末之偈總結上過示以性空末後又偈云瞿曇大聖主憐愍
眾生故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即總結一品也三如來滅後四

句釋有二義一明如來者非是佛也如即
相似來謂從前際來謂一有執云如從前
世來生此間去向後世亦復如是故云如
來滅後有謂如前來時有故此由計我異
陰故二云如從前世來此間死後斷滅故
云如來滅後無謂不如來時去故此計陰
[021-0269a]
我一故三由計我有麤細故謂麤我與身
俱盡故云不如去細我異陰不同滅故亦
如來時而去故云如來滅後亦有亦無四
云我如虛空體無來去故晉經云如來滅
後如去不如去等此則通望三世以辨若
依中論附涅槃起四句如來即佛也順此
經文亦是外道自立已師而為如來有謂
如來滅後定有不變或謂入無餘依同於
太虛或謂法有應無或謂約應非有約法
非無以其四句皆成戲論不見如來寂滅
相故亦為邪見此則權小之徒未能免也
瑜伽八十七云依二道理如實隨觀俱不
可記如來滅後若有若無所以者何且依
勝義彼不可得況其滅後或有或無若依
世俗為於諸行假立如來為於涅槃若於
[021-0269b]
諸行如來滅後無有一行流轉可得爾時
何處假立如來既無如來何有無等若於
涅槃涅槃唯是無行所顯絕諸戲論自內
所證絕戲論故施設為有不應道理亦復
不應施設非有勿當損毀施設妙有寂靜
涅槃又此涅槃極難知故最微細故說名
甚深種種非一諸行煩惱斷所顯故說名
廣大現量比量及正教量所不量故說名
無量三如來滅後下前明見所依從其後義云依涅槃起而其前義通依三世
我陰而起順於晉經若依中論下第二意於中二先定見所依及如來不同以外道
自謂勒沙婆等是世尊是如來故故百論中序德相形言優樓佉等亦是世尊故有
謂如來滅後者別示四句先示可知以其四句下明破無記之意上依中論涅槃品
偈云如來滅度後不言有與無亦不言有無非有及非無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
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釋曰
初之一偈依二諦說後之二偈唯依第一義與瑜伽同瑜伽八十七下證成上義則
[021-0270a]
顯中論初偈俱通二諦約世諦中唯釋二句等字等於三四約涅槃中但釋初二句
又此涅槃下三義通顯離四句絕百非中論末後偈云一切法皆空何有邊無邊亦
邊亦無邊非邊非無邊何者為一異何有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諸法不
可得滅一切戲論無人亦無我佛亦無所說釋曰此偈可結無記一段以文相續故
此引耳四我及眾生有無等四句此並雙立

眾生即是五蘊非約總主有即定有定有
著常無即定無定無著斷三遠上二過雙
立有無即墮相違四避此相違立俱非句
又成戲論然此四句亦有單計我有所無
所有我無亦不離初之一句又合上成第
三互奪成第四亦不出初之二句四我及眾生等
者雙立我法眾生即蘊蘊即法故故䟽直就緣生法理以辨有無然此四句大品智
論俱舍等於此但立二句大品等云身與神一及異成二句俱舍即命與身即及離
成二句初句云俱有者謂有執云但有身處則有神我有神我處其必有身身之與
神不相離故釋曰此即身神一句故智論云神即是身者有人言身即是神何以故
[021-0270b]
分析此身求神不可得故受之麤妙皆是身故故言身即是神身異神異者有人言
神微細五情所不得亦非凢夫人所見攝心清淨得禪定人乃能得見是故言身異
神異復次若身即神身滅神亦滅是邪見身異神異身滅神常是邊見釋曰論文但
釋二句今經中初句是論初釋身神一句第二句是論復次身即是神身滅神滅是
邪見第二句正是身神異句雖麤妙之異身在俱有身無俱無為俱句也第四即復
是身神一句以身隨神體皆妙故俱離有無然此四句者此對前經中二雙立故亦
是智論約邊見意其我有所無正同智論身滅神常二所有我無者身麤可見我無
相故言亦不離初之二句者我有所有合是初句我無所無合為第二又合上為第
三者初句我亦有第二句我亦無初句所亦無第二句所亦有故合為第三第四既
合一處故互相奪如我有合我無則我非有所有合所無則所非有等遮無即為第
一俱有句遮有即為第二俱無句故云亦不出初之二句間如初我及眾生有即是
邪見以計我故次句云我及眾生無則是二空有何過耶故䟽中云定無著斷以執
定故非緣生無亦應破云約計實我此我非有隨世假我此我非無故說俱無亦非
當理。】


「過去有幾如來般涅槃幾聲聞辟支佛般涅
[021-0271a]
槃未來有幾如來幾聲聞辟支佛幾眾生現
在有幾佛住幾聲聞辟支佛住幾眾生住。」


【第二門明三乘凡聖數之多少者以橫無
邊故不可記也。】


「何等如來最先出何等聲聞辟支佛最先出
何等眾生最先出何等如來最後出何等聲
聞辟支佛最後出何等眾生最後出何法最
在初何法最在後。」


【第三門豎無際故不可記也有人答問云
有初佛言自然悟引獺祭天亦為應機寧
加置記若有初佛如來應知則可說名言
何法者染淨等一切法也第三門竪明中言有人答問者
即水南善知識答燕國公張說問云法在前佛在前答云法在前諸佛所師所謂法
故便被難云若爾最初成佛前無佛說何由悟法答云自然而悟如月令中獺乃祭
天豈有人教燕公大伏亦為應機者歎其善對寧加置記者為順經文從若有初佛
[021-0271b]
下出不及置記所以既有初佛悉數難窮如來具足一切種智直舉初佛則可示矣
故雖善對未息難源言何法者染淨一切法者即如真妄前後之難也初會畧明初
地當廣。】


「世間從何處來去至何所有幾世界成有幾
世界壞世界從何處來去至何所。」


【第四門徵世間所從有六句初二句問眾
生及蘊世間次四句約器世間以外道計
眾生有最初生故或謂從冥諦中來還至
[宴-女+六]故或謂世界皆微塵成謂至妙之色常
恒不變聚則為身器散則成微塵故此皆
邪見之源故不應答第四門徵世間所從中其諸邪見初卷已
有情世間不言成壞者瑜伽云有情望

器有五不同一謂器界生死共因所生有
情生死但由不共故是因不同二器有除
斷有情流轉不斷故是時不同三謂三災
[021-0272a]
壞不壞故名法不同四器界因無永斷有
情不爾名斷不同五噐則斷而復續有情
斷巳無續名續不同以斯義故略無成壞
器界生死共因者出現品說三謂三災但壞器界不壞有情先令有情生上界
竟方壞器界故四器界因無永斷者如染剎之因巳亡不復更修染因招染剎也有
情染因雖滅陰識不滅五器界斷而復續者約招成壞之剎壞後更成有情若捨異
生之性終不更為凡夫矣然此與四似當相違而四則器界約因斷果不生有情因
斷果不失五器界約果斷果更續有情約妄因巳斷妄果不續。】


「何者為生死最初際何者為生死最後際。」


【第五約生死初後際唯有二句問初際無
始聖教所明生死有終豈非正理答略有
三義一約一人則可云終通望一切則無
終極二以彼定執長邪見故亦不應答謂
若許有終必有始故常法無始亦無終故
三約法性皆不可說故中論云大聖之所
[021-0272b]
說本際不可得生死無有始亦復無有終
若無有始終中當云何有是故於此中先
後共亦無既言本際不可得亦不應定謂
無始無終況有始終之見耶又有偈云真
法及說者聽者難得故是故則生死非有
邊無邊謂若許有終必有始故亦如初地中論云大聖之所說等即本際品
偈此中初偈引教立理顯無始終次二句仍上遣中以無始終可待對故後兩句遣
其先後畧有三義謂應有問言生死二法為先生後死為先死後生為生死一時一
時名共今且總非下有偈出非所以云若使先有生後有老死者不老死有生生不
有老死若先有老死而後有生者是則為無因不生有老死釋曰前偈破先生後死
生必因死今先有生則不因老死而有故云不老死有生則亦今生無有老死先獨
生故後偈破先死後生生是死因今死在前則為無因矣次破一時偈云生及於老
死不得一時共生時即有死是二俱無因釋曰以生不因死死不因生故後結法空
云若使初後共是皆不然者何故而戲論謂有生老死既言本際下䟽釋論正為證
有始終之邪見故又有偈云此即邪見品破有邊等偈後前巳引竟上諸邪

[021-0273a]
見多是外道亦參小乘菩薩善知則問答
無滯便舉破者令自他造中故也上諸邪見下總
結上意言菩薩善知問答者具四種答一正是置答二如說生死無有始終是一向
答三如云眾生器界五種不同是分別答四若有問云世尊約何法說我何法說眾
生應答言約假名說我約因緣說眾生是名隨問答若通前七以辨多聞問答居然
可知餘可思凖。】


「是名無記法。


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一切眾生於生死中
無有多聞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當發意持
多聞藏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
說真實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多聞藏。」


【第二菩薩下顯多聞之意謂悲物無聞長
淪生死故誓持聞藏自證利他。】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二十一之三
[021-0273b]


音釋




而[〦/ㄠ-ㄙ+?]切與軟同

胡對切傍决曰潰

施隻切蟲行毒也

千羊
切與槍同

𤚼
居候切取牛乳也

契吉切問也

作木切矢鏑也
[021-0274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二十一之四 土三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施藏。」


【第六施藏文三同前。】


「此菩薩行十種施所謂分減施竭盡施內施
外施內外施一切施過去施未來施現在施
究竟施。」


【釋相中二第一標列十章。】


「佛子云何為菩薩分減施。」


【第二佛子下依章牒釋釋中十段一一各
三謂標釋結然此十施前六事捨謂身命
財次三心捨謂不取著後一俱捨名為究
竟。】


「此菩薩稟性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羙味不專
[021-0274b]
自受要與眾生然後方食凡所受物悉亦如
是若自食時作是念言我身中有八萬戶蟲
依於我住我身充樂彼亦充樂我身饑苦彼
亦饑苦我今受此所有飲食願令眾生普得
充飽為施彼故而自食之不貪其味復作是
念我於長夜愛著其身欲令充飽而受飲食
今以此食惠施眾生願我於身永斷貪著是
名分減施。」


【第一分減施釋中三初明分減之相二若
自食下明施善巧外無施境而不捨施心
三復作下對治施障。】


「云何為菩薩竭盡施。」


【第二竭盡施者不顧活命傾竭所有也然
施心須成施行須量若彼為成大利則身
命無悋若彼但為貪求無猒或惡心欲行
[021-0275a]
大害應以方便勿成人惡如月光王施頭
與怨奪萬姓之安施二人之死怨王喜死
乞者恨死雖有賢行未全可準今言竭盡
者以彰菩薩施心已成有應施境終無悋
也內施內外凖此可知若不爾者菩薩能
雨七珍充足一切何不施耶亦見眾生所
不宜故如月光王等者即賢愚經第五卷說月光王施頭二十八經中因說
如來受波旬請却後三月當般涅槃舍利弗聞便白世尊不忍見佛涅槃當先涅槃
佛便許之涅槃訖佛告阿難舍利弗非但今日不忍見我涅槃先取滅度昔亦如是
阿難請說其事佛便廣引經文浩博今略意引佛告阿難過去久遠無量無數不可
思議阿僧祗劫此閻浮提有一國王名旃陀婆羅脾(晉言月光)統閻浮提八萬四千國第
一夫人名須摩檀(晉言華施)一萬大臣其第一者名摩訶旃陀(晉言大月)有五百太子大者曰
尸羅跋陀(晉言戒賢)王所住城名跋陀耆婆(晉言賢壽)廣說莊嚴王思善因廣行大施告令國
內悉令大捨時邊遠有一小國王名曰毗摩思那心生嫉妬廣詔外人乞取王頭無
肯從者後復廣詔云得月光王頭分國半治以女妻之有婆羅門名勞度叉應詔乞
[021-0275b]
頭月光王國先有變怪大月大臣復得惡夢城神遮之不令得入時首陀天託夢令
知月光睡覺詔令見巳大月大臣思以五百七寶贖頭換之不得心裂七分死於王
前王許却後七日徧告國內國內皆至擗地請留王不受之言我計死所經地獄一
日之中捨身無數竟無所益今日施頭持是功德誓求佛道當度汝等言訖入園以
髮繫樹樹神以手搏婆羅門王語樹神我此樹下巳捨九百九十九頭今當滿千汝
莫遮我無上大道樹神依之婆羅門斬下王頭地六震動施頭之聲聲徧天下時毗
摩羡王聞此語巳喜踊驚愕心擗裂死時婆羅門嫌頭腥臭擲地脚踏人又呵之廻
來在道無施給者飢餓委悴聞毗摩羡王巳復命終懊惱憤憤心裂七分吐血而死
王及婆羅門墮阿鼻地獄其餘人民感激死者皆得生天月光王者我身是也毗摩
羡王波旬是也勞度叉者調達是也其樹神者目連是也大月大臣者舍利弗是釋
曰此即世尊本行故云賢行此明世尊無不能捨則合施心須成恐無巧慧不善籌
量故云未全可凖奪萬姓之安施二人之死向引巳具若不爾下成上須量之義菩
薩能施而不施者明是不宜即善量也。】


「佛子此菩薩得種種上味飲食香華衣服資
生之具若自以受用則安樂延年若輟巳施
[021-0276a]
人則窮苦天命時或有人來作是言汝今所
有悉當與我菩薩自念我無始巳來以饑餓
故喪身無數未曾得有如毫末許饒益眾生
而獲善利今我亦當同於徃昔而捨其命是
故應為饒益眾生隨其所有一切皆捨乃至
盡命亦無所悋是名竭盡施。」


【二釋相中三初明難施之物二或時下乞
境現前三菩薩自念下正修施行下之四
施皆有此三。】


「云何為菩薩內施。」


【第三內施謂內身也。】


「佛子此菩薩年方少盛端正美好香華衣服
以嚴其身始受灌頂轉輪王位七寶具足王
四天下時或有人來白王言大王當知我今
衰老身嬰重疾煢獨羸頓死將不久若得王
[021-0276b]
身手足血肉頭目骨髓我之身命必冀存活
唯願大王莫更籌量有所顧惜但見慈念以
施於我爾時菩薩作是念言今我此身後必
當死無一利益宜時疾捨以濟眾生念已施
之心無所悔是名內施。」


【煢者單也玉篇云無兄曰煢無子曰獨頓
者損也冀者望也三是名下結名。】


「云何為菩薩外施佛子此菩薩年盛色美眾
相具足名華上服而以嚴身始受灌頂轉輪
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或有人來白王
言我今貧窶眾苦逼迫惟願仁慈特垂矜念
捨此王位以贍於我我當統領受王福樂爾
時菩薩作是念言一切榮盛必當衰歇於衰
歇時不能復更饒益眾生我今宜應隨彼所
求充滿其意作是念巳即便施之而無所悔
[021-0277a]
是名外施。」


【第四外施即王位也窶者無財󵗱禮也。】


「云何為菩薩內外施佛子此菩薩如上所說
處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或有人而
來白言此轉輪位王處巳久我未曾得唯願
大王捨之與我并及王身為我臣僕爾時菩
薩作是念言我身財寶及以王位悉是無常
敗壞之法我今盛壯富有天下乞者現前當
以不堅而求堅法作是念巳即便施之乃至
以身恭勤作役心無所悔是名內外施。」


【第五內外施者王位為外兼身作役為內
也。】


「云何為菩薩一切施佛子此菩薩亦如上說
處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有無量貧
窮之人來詣其前而作是言大王名稱周聞
[021-0277b]
十方我等欽風故來至此吾曹今者各有所
求願普垂慈令得滿足時諸貧人從彼大王
或乞國土或乞妻子或乞手足血肉心肺頭
目髓腦菩薩是時心作是念一切恩愛會當
別離而於眾生無所饒益我今為欲永捨貪
愛以此一切必離散物滿眾生願作是念巳
悉皆施與心無悔恨亦不於眾生而生厭賤
是名一切施。」


【第六一切施者凡所有物也此與竭盡及
內外施異者竭盡揀異分減但約資生內
外合前二門空言作役王位今云一切通
前諸門又是事捨之終故總該[冰-水+〡*ㄆ]舉難攝
易畧列數條廣則無邊如第六迴向所辨。】


「云何為菩薩過去施此菩薩聞過去諸佛菩
薩所有功德聞巳不著了達非有不起分別
[021-0278a]
不貪不味亦不求取無所依𠋣見法如夢無
有堅固於諸善根不起有想亦無所𠋣但為
教化取著眾生成熟佛法而為演說又復觀
察過去諸法十方推求都不可得作是念巳
於過去法畢竟皆捨是名過去施。」


【第七過去施者然三世之施通相皆明不
著別則過去不生追戀未來預止貪求現
在心無染著今過去釋中分二先明於佛
法無著後又復下於一切法無著前中初
二句總明次不起分別下別顯先顯不著
之相不分別者稱法性故次不貪染不愛
味亦不方便求取以為巳德亦不依此而
起修行次見法下廣上了達釋不著所由
次但為下釋疑疑云既俱無著云何而說
釋云為化眾生令無著故二於一切法無
[021-0278b]
著者以般若智求不可得觸目現境尚了
性空過徃法中寧當計有。】


「云何為菩薩未來施此菩薩聞未來諸佛之
所修行了達非有不取於相不別樂徃生諸
佛國土不味不著亦不生厭不以善根廻向
於彼亦不於彼而退善根常勤修行未曾廢
捨但欲因彼境界攝取眾生為說真實令成
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處所非無處所非內
非外非近非遠復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
捨是名未來施。」


【第八未來施釋中分二先正顯後釋疑前
中不著修行之因不願淨土之果不味其
好不猒其事不迴向者釋上不味不自安
處求勝樂故不退巳下釋上不猒修彼行
不自安處求勝樂者初𤼵心住巳會此文二但欲下釋疑疑
[021-0279a]
云既於淨不味修行何為釋有二意一者
約悲但為攝物故二然此下約智智了非
有故生即非生故不著不礙事故非生之
生故修行非有處所者與理𡨋故非無處
所者事像形故非內者相分境故非外者
心所淨故非近者十萬等殊故非遠者我
淨土不毀故此約淨國以說若通論未來
法者可以意知復作巳下更約性空結成
捨義又目擊尚捨況於未形非有處所者與理冥故者
即明淨土四句之義謂有質不成無質不成等如世界成就品十萬等殊者十萬即
阿彌陀經從此西方十萬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故等者等於餘土遠近之數若約
通論未來法可以意知者未來未至故非有處所緣會當成聖智所知故非無處所
未來故非內由心故非外未至何有遠近。】


「云何為菩薩現在施此菩薩聞四天王眾天
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
[021-0279b]
在天梵天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光
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少淨天無
量淨天徧淨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
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乃至聞聲聞緣覺具足功德。」


【第九現在施釋中有三初明所捨之境二
聞巳下正明捨心三為令下釋通外難今
初先列諸天後列二乘功德上二世中舉
佛菩薩今舉諸天二乘者文影畧耳天中
初六欲界巳如初會梵天巳下明色界天
然色界攝天多少諸說小異俱舍正理皆
說十七故頌云三靜慮各三第四靜慮八
長行之中建立十六以梵王梵輔同一天
故瑜伽云處有十八謂色究竟外說大自
在不言無想意在廣果中[冰-水+〡*ㄆ]今此即文而
[021-0280a]
數有二十二然四禪初一皆是總標則初
靜慮四二三各三第四有八還成十八正
理初說有三今加梵身晉經梵眾名梵眷
屬若然身亦眾義則梵身是外所領之眾
梵眾則為內眷屬眾梵輔即大梵前行列
侍御大梵即彼天王獲中間定初生後歿
威德等勝故名為大。


次光天下即二禪三天一自地天內光明
最少故二光明轉勝量難測故三光音者
口出淨光故次淨天下即三禪三天意地
受樂總名為淨一於自地中此淨最劣故
名少淨二淨增難量故三此淨周普故次
廣天下明四禪八天初三是凡離八災患
皆稱福廣於自地中此福猶劣故名少廣
二福難量故三異生果中此最勝故異生果中
[021-0280b]
此最勝故者上五聖居故無煩巳上名五淨居謂離欲

諸聖以聖道水濯煩惱垢故名為淨淨身
所止故名淨居或此天中無異生雜純聖
所止故名淨居一無煩者煩謂繁雜或謂
繁廣無繁雜中此最初故繁廣天中此最
劣故此依正理若順今經皆作此煩則無
廣義也二無熱者已善伏除雜修靜慮上
中品障意樂調柔離熱惱故或熱者熾盛
為義謂上品修靜慮及果此猶未證故三
善現者巳得上品雜修靜慮果德易彰故
名善現巳得上品雜修靜慮者謂漏與無漏間雜而修故名雜修俱舍賢聖
品論云前說上流雜修靜慮為因能生色究竟天先應雜修何等靜慮(問一)由何等位
知雜修成(問二)復有何緣雜修靜慮(問三)偈云先雜修第四(答第一問)成由一念雜(答第二問)為受
生現樂及遮煩惱過(答第三問)釋曰初句明夫欲雜修必先修第四靜慮由第四靜慮最
堪能故二答成位謂阿羅漢或是不還成由一念雜者謂彼必先入第四靜慮多念
[021-0281a]
無漏相續現前從此引生多念有漏後復多念無漏現前如是旋環後後漸減乃至
最後二念無漏次引二念有漏現前無間復生二念無漏名雜修定加行成滿次復
唯有一念無漏次復引起一念有漏無間復生一念無漏中間有漏前後無漏以相
間雜故名雜修此一念雜名根本成修第四巳乘此勢力亦能雜修下三靜慮三答
何緣云雜修靜慮總有三緣一為受生生淨居天故二為現樂受現法樂故三為遮
煩惱過若不還修由前三緣若羅漢修除受生一從此第六明淨居處何唯有五論
頌云由雜修有五生有五淨居釋曰由雜修第四有五品故一下品有三心初起無
漏次起有漏復起無漏二是中品亦同上修三心并前成六三是上品四上勝品五
上極品亦皆同初各起三心三五便成一十五心如次五品感五淨居應知此中無
漏勢力熏修有漏感五淨居非無漏感今善現天是第四品第五善見是極上品故
障至微四善見者雜修定障餘品至微見極

清徹故名善見經本先見後現或恐誤也
五色究竟者更無有處於有色中能過於
此故或此巳到眾苦所依身最後邊故。


言乃至二乘功德者中間越於四空等故。】
[021-0281b]


「聞巳其心不迷不沒不聚不散但觀諸行如
夢不實無有貪著。」


【二正明捨心中聞上世出世境已不迷為
實不沈沒於貪不聚集其善因不散動以
分別但觀下釋其所以可知。】


「為令眾生捨離惡趣心無分別修菩薩道成
就佛法而為開演是名現在施。」


【三釋難者疑云既言不聚善因何以說五
乘因果釋云拯三塗之劇苦示人天以蘇
息止劣見之妄情說二乘以引攝為物然
耳非自不捨也。】


「云何為菩薩究竟施。」


【第十究竟施文三同前徵名者畧有五義
得究竟名一前六捨財命次三捨著心今
則兼上二門故二又發大願令物無著故
[021-0282a]
三令物得究竟果故四不生一念愛著則
微細無著故五究竟能令物實益故如無
眼等而施之者如世凡人豈能將他之目
安之於巳今菩薩福力令彼還得以慈善
根力故如五百群賊平復如故故云究竟
益。】


「佛子此菩薩假使有無量眾生或有無眼或
有無耳或無鼻舌及以手足來至其所告菩
薩言我身薄祜諸根殘缺惟願仁慈以善方
便捨巳所有令我具足。」


【釋相中三初施境現前二菩薩聞下正明
施行三如我下迴向眾生。】


「菩薩聞之即便施與假使由此經阿僧祇劫
諸根不具亦不心生一念悔惜但自觀身從
初入胎不淨微形胞段諸根生老病死又觀
[021-0282b]
此身無有真實無有慙愧非賢聖物臭穢不
潔骨節相持血肉所塗九孔常流人所惡賤
作是觀已不生一念愛著之心復作是念此
身危脆無有堅固我今云何而生戀著應以
施彼充滿其願。」


【二中分二初正施無悋二但自下釋成行
之由由入觀故此觀即是念處觀也皆言
身者觀有通別別觀五蘊一一名身故淨
名云是身如泡不得久立等通觀五陰皆
無常等故智論云五陰即無常無常即苦
苦即無我等今此不淨偏語色身餘之三
觀皆通五蘊第一苦觀謂始從入胎皆生
苦攝老等可知二又觀下明無我觀謂無
真實主宰故無有慙愧者雖假以澡浴衣
食一旦背恩如小兒故非賢聖物者是世
[021-0283a]
間故故智論云由無我故令捨世間三臭
穢下明不淨觀四復作下明無常觀觀危
脆故一旦背恩如小兒故者即智論文審諦觀此身終畢歸死處難御無反復
背恩如小兒故智論云由無我故下亦同此卷已前亦引。】


「如我所作以此開導一切眾生令於身心不
生貪愛悉得成就清淨智身是名究竟施是
為菩薩摩訶薩第六施藏。」


【三迴向者揀小乘故然菩薩修此觀時以
無所得而為方便故同法界故巳不共小
況迴向耶。】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慧藏。」


【第七慧藏中分四一徵名二釋相三結名
四歎益。】


「此菩薩於色如實知色集如實知色滅如實
知色滅道如實知於受想行識如實知受想
[021-0283b]
行識集如實知受想行識滅如實知受想行
識滅道如實知於無明如實知無明集如實
知無明滅如實知無明滅道如實知於愛如
實知愛集如實知愛滅如實知愛滅道如實
知於聲聞如實知聲聞法如實知聲聞集如
實知聲聞涅槃如實知於獨覺如實知獨覺
法如實知獨覺集如實知獨覺涅槃如實知
於菩薩如實知菩薩法如實知菩薩集如實
知菩薩涅槃如實知。」


【就釋相中二初明慧藏後釋無盡前中三
初明如實知境次云何下釋如實知義三
菩薩成就下總結多門以彰善巧今初以
四諦慧照十種法攝十為五類前五五蘊
次二有支後三三乘故以四諦慧等者即無作四諦也故下
四諦差別門中云若約菩薩能觀皆無作也[冰-水+〡*ㄆ]此五類不出二

[021-0284a]
門初二凡境後三聖境又若後三就果則
初二有作四諦後一無作四諦界內界外
因果異故此就所觀若約菩薩能觀皆無
作也又初二流轉後三還滅前有滅道是
流轉始修之還滅後有苦集是還滅未盡
之流轉又前是所知之法後是能知之人
人中有法即是前法歷於四諦是聲聞法
所緣有支是緣覺法五蘊即是三乘共法
皆如實知是菩薩法[冰-水+〡*ㄆ]五為二四門中前三皆約所知後一方
具能所前有滅道下此通妨難謂有難言初二流轉即五蘊有支而皆有四諦謂色
滅色道等滅道即是還滅何言流轉後有苦集亦然故今通云前五陰等中有滅道
者於蘊等中方始修道期得滅耳若巳證滅則無蘊等言後有苦集者即三乘中亦
以四諦則有苦集既是還滅何得有之今答雖是聖人苦集未盡無餘涅槃方始盡
故又前是所知下第四門中二先正明後人中有法下通妨經云聲聞法如實知緣
覺法如實知等何言但是能知之人故為此通謂三乘聖人歷前諸法成三乘耳歷
[021-0284b]
於四諦下示其以法成人之相其四諦之法遍在前七所緣有支即無明有愛能如
實知諸法故名菩薩皆言如實知者下經總釋今當

畧辨一如事實二如理實。


十中前七當相是苦無明與愛有漏性故
行苦隨故行蘊攝故緣成是集無性是滅
顯滅為道從詮顯故此則總說及就理滅
若別說者不了無常不淨等過而生愛著
名為色集若滅癡愛名為色滅唯止與觀
是色滅道由止離愛由觀離癡若兼助道
即有戒學及道品等受想行識例此可知
無明集者由他言說不如理引由自妄想
不正思惟滅此名滅言愛集者謂無明觸
為緣所生受故亦滅此名滅癡愛之道皆
同蘊說十二支中唯舉二者發業潤業唯
此二故能引能生各舉初故從癡有愛病
[021-0285a]
之源故涅槃三十四云從無明生愛當知
是愛即是無明從愛生取當知是取即無
明愛等亦似斯義又約三際無明為本愛
取為際此二中間有識等五及生老死今
悟無明由迷過去有識等五現在之愛即
是無明若不斷者輪轉不息今思斷之將
來無復生死矣無明與愛有漏性下釋妨謂有問言無明與愛此是
煩惱云何而言七皆是苦故為此通明三義是苦緣生是集七皆緣生無性是滅七
皆無性結是理滅顯滅為道者顯無性理言從詮顯者釋上顯滅為道謂緣生之法
是顯滅之詮若不從緣不知無性故亦如修行止觀顯得滅理故次結云此則總說
及就理滅若別說者下歷色等一一別明四諦之相可以思凖由他言說等皆瑜伽
意義皆可知不正思惟亦涅槃意六地當明無明觸為緣等者亦瑜伽意大般若等
皆說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等如眼根境識三和合名觸若以明為緣不成有支
由無明迷而受諸受樂受生愛故是愛因𤼵業下解釋略引三文一唯識生引門說
無明𤼵業愛能潤業能引有二但舉無明能潤有三但舉於愛已攝取有涅槃下引
[021-0285b]
經證即是北經有本當三十五南經三十二明一十一對諍論之中此當第十四有
心數無心數義此文稍略若具引者經云善男子我於經中作如是說聖人色陰乃
至識陰皆是無明因緣所出一切凡夫亦復如是從無明生愛當知是愛即是無明
從愛生取當知是取即無明愛從取生有當知是有即是無明愛取從有生受當知
是受即是行有從受因緣生於名色無明愛取有行受觸識六入等是故受者即十
二支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說無心數釋曰此中有三先
明聖人五陰從無明生二例凡夫三就凡中明心法展轉相生更無別數此中即三
世十二因緣隱顯互論文中先列後結列中先明過去之因從無明生言從無明生
愛當知是愛即是無明者謂無明之心對境染著即名為愛是故此愛即是無明言
從愛生取當知是取即無明愛者即前愛心取著境界即名為取體性不殊是故此
取即無明愛言從取生有當知是有即是無明愛取者前取心起業名有是故此有
即無明等次論現果云從有生受當知此受即是行有者此詺識支以之為受識支
即是現報之體從因緣得故名為受即前有支轉為此受是故此受即前行有亦應
即前無明愛取就近言耳言從受因緣生於名色者受增為名所託識立以之為色
從受生於無明愛取有行者從現報受起後因也從受因緣生於愛觸識六入等者
[021-0286a]
從現報色轉起未來生老死也亦應宣說名色即是受乃至宣說六入即受而文略
耳以下經云是故受者即十二支故此末句即是總結無別受外心法向前即於過
去無明愛等向後即於名色等故受即十二支以今䟽引但引初叚證無明愛是十
二支本其即無明愛等字等餘經文然其彼經本意為明斯義又約三際無明為本
下即瑜伽論至下六地無別心法非成無明及愛是有支本故䟽結言亦似當廣分
別今且略釋無明橫起是本可知不了第一義諦名無明故言愛取為際者即現在
所起若更起愛取則有未來生老死支若不起者當苦不生有無由之故名為際言
是二中間有識等五者是無明支後愛取支前中間五果言及生老死者即愛取支
後望未來世未起愛取支前為中間耳以未來更起展轉無窮故後三約

淨聲聞是人四諦為法所行道品為集所
成果為涅槃十二因緣是緣覺法無邊法
界是菩薩法又知聲聞即是知苦以聲聞
苦是已知故但舉其位法即是彼所行之
法即是道諦集即是彼惑集未𥁞是為集
諦已有斷故法後說之涅槃即是滅諦巳
[021-0286b]
證滅故改名涅槃緣覺菩薩凖斯可見前
釋通因後釋就果若定以前二為分段後
三為變易則小乘三果已前應受變易直
徃七地已下非此所知故不可也又知聲聞下會
通四諦以前標云以四諦慧照十法故前釋通因下會二釋雖因果云異亦不殊四
諦之意也若定以前下四結彈古義即刊定記釋䟽先敘之後則小乘三果下示其
過相後之三乘通因通果今為變易則三果已受變易變易入無餘竟方始受之何
得三果便受變易又此三果非此所知三果是分叚故言直徃七地等者廻小入大
初地已上容受變易直徃菩薩八地已上方受變易今總為變易故七地巳還非此
所知亦可直徃七地已前應受變易各有二過䟽文影略耳然分叚變易者勝鬘經
云有二種死何等為二謂分叚死不思議變易死分叚死者謂虗偽凡夫不思議變
易死者謂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乃至究竟無上菩提釋曰據此明小乘
三果七地已還未受變易四變易義前巳廣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二十一之四
[021-0287a]


音釋




陟劣切音拙止也歇也
夭命
夭於兆切短折也不盡天年謂之夭命



於盈切縈也謂縈纏重疾也
煢獨
煢渠營切獨也
羸頓
羸力追切
瘦弱也頓都困切顛仆也

籌量
籌直由切筭度也量吕章切稱量也謂稱量輕
重長短也

貧窶
窶其矩切貧無禮也
逼迫
逼筆力切驅也迫博陌切急迫

髓腦
髓息委切骨中脂也腦乃老切頭髓也

七芮切小耎易斷也



毘亦切正作躃倒也

逆各切驚愕也

房吻切怒也
[021-0287b]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二十一之五 土四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云何知知從業報諸行因緣之所造作一切
虛假空無有實非我非堅固無有少法可得
成立。」


【第二釋如實知義非唯能知行相亦顯所
知之相也先徵後釋徵意云為隨相知為
無相知若隨相知寧異凡小若無相知無
相無知故言云何知後釋意云知相知性
無有障礙是菩薩所知無知之知是菩薩
知文分二別先約自利明知苦集後約利
他彰知滅道二文影畧應各具四又二段
中含前五類具顯三乘今初段中知從業
報是五蘊相業集報苦是二諦相言諸行
[021-0288a]
因緣之所造作十二支相諸行因緣即是
集相之所造作是苦諦相上辨知相一切
巳下顯知無相通於苦集初有二句共三
乘相非我巳下釋成上文揀二別相由非
我故空無有實但假五陰是聲聞相以非
堅固空無有實但緣成假是緣覺相若無
少法可得空無有實但虛假幻相是菩薩
相非安立諦無可成故亦顯所知之相者所知者即下性相
要顯所知方識能知耳知相下此中有三一知相二知性三知無障礙無障礙有二
一上性相無礙二以性融相重重無礙即四法界是此所知言無知知者是菩薩能
知也即般若無知對緣而照耳又二段中含前五類等者謂前以如實知一一歷前
五類之法在文昭著今明文中義合前法故䟽示。】


「欲令眾生知其實性廣為宣說為說何等說
諸法不可壞何等法不可壞色不可壞受想
行識不可壞無明不可壞聲聞法獨覺法菩
[021-0288b]
薩法不可壞何以故一切法無作無作者無
言說無處所不生不起不與不取無動轉無
作用。」


【二欲令巳下次約利他彰知滅道能知實
性是道諦相法不可壞及所知性即滅諦
相廣為宣說唯菩薩相文中二初標說意
二為說下展轉徵釋總有三重初徵意云
說何等法令知實性釋云說不可壞此畧
示其宗次徵云此不可壞為性為相此尋
說處釋云相即性故五類等法皆不可壞
依般若中自色巳上種智已還悉皆徧歷
後徵云現見諸法猶如聚沫泡焰芭蕉幻
夢不實那言不壞下釋所由畧由三義一
色等性空無可壞故若壞方空非本空故
二由空即真同法性故若壞方真事在理
[021-0289a]
外故三由即空不待壞故壞則斷滅文中
十句五對初無我無造故不可壞二離能
所詮故三能生不生所生不起故四因不
取果果不與因故五體無動轉用無作相
自色巳上種智巳還者大品畧引八十餘科大般若更廣謂色為首是五蘊初
故次歷四蘊次歷十一入十八界次眼等觸等所生諸受次四念住四諦四禪八解
脫陀羅尼十地五眼十力大慈大悲四等相好無忘失法一切種智四果菩薩行無
上菩提釋曰上即所歷也現見諸法猶如聚沫等者舉五蘊不實破壞之義以難不
壞釋意前巳頻有。】


「菩薩成就如是等無量慧藏以少方便了一
切法自然明達不由他悟。」


【第三總結多門以彰善巧者更有多門皆
以無所得等為少方便則色空見盡壞與
不壞兩亡不隨境轉名不由他悟皆已無得等為
少方便者䟽以無得釋少方便下經云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若凖大般若亦以無生
[021-0289b]
為方便無住為方便無依為方便皆般若相也然為方便畧有二意一以為入有方
便令有無所得等二為入空方便亦不住無得故今正取為入有方便。】


「此慧無盡藏有十種不可盡故說為無盡何
等為十所謂多聞善巧不可盡故親近善知
識不可盡故善分別句義不可盡故入深法
界不可盡故以一味智莊嚴不可盡故集一
切福德心無疲倦不可盡故入一切陀羅尼
門不可盡故能分別一切眾生語言音聲不
可盡故能斷一切眾生疑惑不可盡故為一
切眾生現一切佛神力教化調伏令修行不
斷不可盡故是為十。」


【第二釋無盡義有標徵釋結釋亦十事五
對一因緣二教理三福智四持辨五智通
福智中云一味者百華異色共成一陰萬
法雖殊貫之一智亦如上酥無不入也亦如
[021-0290a]
上酥無不入也者解深密經歎真實智無不入也。】


「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慧藏住此藏者得無
盡智慧普能開悟一切眾生。」


【三結四歎文處可知。】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念藏此菩薩捨離
癡惑得具足念。」


【釋相中有四一總標念體二所念差別三
能念勝相四明念益相。】


「憶念過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百
千生無量百千生成劫壞劫成壞劫非一成
劫非一壞劫非一成壞劫百劫千劫百千億
那由他乃至無量無數無邊無等不可數不
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
劫念一佛名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名號
念一佛出世說授記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
[021-0290b]
出世說授記念一佛出世說修多羅乃至不
可說不可說佛出世說修多羅如修多羅祇
夜授記伽陀尼陀那優陀那本事本生方廣
未曾有譬喻論議亦如是念一眾會乃至不
可說不可說眾會念演一法乃至演不可說
不可說法念一根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
說根種種性念一根無量種種性乃至不可
說不可說根無量種種性念一煩惱種種性
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煩惱種種性念一三昧
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三昧種種性。」


【二憶念下所念差別中唯依宿住以辨明
記畧舉十事以顯無盡一生二劫三佛名
四授記五演教六眾會七說義八根性九
所治十能治文並可知。


十二分教今當畧說舊名十二部經恐濫
[021-0291a]
部帙改名分教各有二相。


唯修多羅或二或三修多羅者此云契經
廣如初卷言二相者一是總相謂涅槃十
五云始從如是我聞終至歡喜奉行皆修
多羅二者別相雜集十一云謂長行綴緝
畧說所應說義然更有異名異名有四一
法本二但名經三直說四聖教言法本者
遠公以五義釋之一教為理本二經為論
本三總為別本四初為後本五畧為廣本
以彼立三修多羅故一總相二別相三本
相亦名畧相總不異前別謂就前總相分
出十一餘不[冰-水+〡*ㄆ]者還復攝在修多羅中名
為別相用斯別相望祇夜等為其本故名
初為後本言本相者於彼別相十二部中
初畧標舉名修多羅後廣釋者隨別名之
[021-0291b]
如言色者即是根本畧相復云青黃等者
是名廣相故云畧為廣本然其後二不違
雜集長行綴緝等言綴緝即是十一所不
攝者如賢首品云爾時文殊師利說無濁
亂清淨行大功德巳等類此是結集綴緝
非佛正說故云十一所不攝者其畧說所
應說義即是畧為廣本如欲顯示菩提心
功德故即其類也此第三畧相亦順成實
成實名直說語言總相而言名為直說一
一語言多義分別名非直說斯則通十二
分皆有此一若十二分中修多羅並通前
三若三藏修多羅唯局總相但開雜集別
義以成後二有不曉者妄非先賢而云修
多羅但依總相業用則違諸論長行綴緝
修多羅者下別釋之此一部分二先辨二相其長行綴緝等者次下當知二然
[021-0292a]
更有下辨異名便彰三相於中二先列四名亦如初卷言法本下別釋於中一正述
遠公釋二以彼立下為出所以即立三相以五中後三即三修多羅相然其後二下
遮破會通以刊定記自立兩重總別如第一䟽鈔不許立三彼第一䟽中破云隋遠
法師雖說修多羅總別畧三初順涅槃二無聖教亦乖正理三違雜集雜集論云修
多羅者謂長行綴緝所應說義彼自釋云畧說所應說義即是長行綴緝曾無先畧
標舉後廣釋相言畧者總之異名謂修多羅一分是總餘十一分是別今修多羅依
藏部中總相業用而立其名餘藏部名依藏部中別相業用所以者何修多羅業能
貫攝故餘藏部所詮所化由此貫攝彼方成故故涅槃云始從如是我聞乃至歡喜
奉行皆修多羅攝釋曰此即彼之立破今䟽知其所立但是總相更不敘之言違雜
集故為辨相却用雜集故云不違此成別相故云長行綴緝是十一所不攝者恐義
未顯故引涅槃賢首品示之以總長行綴緝即是總相總相何得揀偈頌耶其有畧
說所應說義通畧相修多羅即離雜集論文而為兩段畧出別之據只用上賢首品
一文雙證二義如云爾時文殊師利說無濁亂清淨行大功德已者但是長行綴緝
若云欲顯示菩提心功德故即是畧相標下文之所說故次明不違成實可知從斯
則通十二分者明畧相通也不同別相十一不攝若十二分下正辨大義雙結藏部
[021-0292b]
二修多羅通局之異此文正為刊定立二總別彼云但藏部立名各有兩重總別一
謂三藏十二部為總名修多羅等為別稱二謂修多羅為總號毗柰耶應頌等為別
目自古相傳唯辨前門不論其後釋曰其後一總別彼為挺拔今正破之彼意云既
契理合機名修多羅則律與論皆有契合豈不得名修多羅耶故今示云二藏有契
合者即十二部中修多羅耳此約義該何須更立兩重總別三藏修多羅唯局總相
十二分中却分三相故從總相立於經藏揀異二藏也但開雜集下結示遠公之據
有不曉下結彈刊定違雜集言却在彼已餘十二分文並可知然隨一一分便引當
經為證則顯此經具十二分耳言二祇夜者此云應頌一

與長行相應之頌由於長行說未盡故雜
集云不了義經應更頌釋如十住品發心
住頌即其類也二為後來應更頌故涅槃
云佛昔為諸比丘說契經竟爾時復有利
根眾生為聽法故後至佛所即便問人如
來向者為說何事佛時知巳即因本經以
偈頌曰我昔與汝等不識四真諦是故久
[021-0293a]
流轉生死大苦海等涅槃云佛背為諸比丘等者即十五經云
長行具云何等名為祇夜經佛告諸比丘昔我與汝愚無智慧不能如實見四真諦
是故流轉久處生死沒大苦海何等為四苦集滅道如佛昔日為諸比丘說契經竟
下全同䟽䟽後等字有二一等餘偈更有一偈云若能見四諦即得斷生死生有既
巳盡更不受諸有是名祇夜經二等取餘經文三授記者梵云和

伽羅那亦云記別記者錄也別謂分別一
記弟子生死因果其文非一二記菩薩當
成佛事如記彌勒此發心品及出現品並
有其文如記彌勒者涅槃云何等名為授記經如有經律如來說時為諸天
人受佛記別汝阿逸多未來有王名曰穰佉當於是世而成佛道號曰彌勒是名授
記經四伽陀者此云諷頌諷即是頌謂孤起

偈一為易誦持故二為樂偈者故三天偈
讚皆是其流四伽陀涅槃中引諸惡莫作偈二相即是二意立偈
尼陀那此云因緣一因請方說為重法故
如三家五請等二因事方說知本末故如
[021-0293b]
觀善財又雜集云又有因緣制立學處即
因事制戒亦第二攝二因事方說知本末故者涅槃云何等為
尼陀那經如諸經偈所因根本為他演說如舍衛國有一丈夫羅網捕鳥得已籠繫
隨與水草而復還放世尊知其本末因緣而說偈言莫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
漸盈大器六優陀那此云自說一為令知而請

法故如十地本分等二為令所化生殷重
故念佛慈悲為不請友如普賢行品等。


七本事者梵云伊帝目多伽一說佛徃事
如說威光太子等二說弟子徃事如說諸
善友因緣等七本事二相中瑜伽八十一但有初相云本事者說佛前
際所有事後際所生事雜集但有後意論云本事者謂宣說聖弟子等前世相應事


八本生者梵云闍陀伽謂說昔受身一說
如來如說威光數數轉身值諸佛等二說
弟子如諸善友等然其本事但云其事除
所生事本生要說受身八本生等一說如來者涅槃云如佛
[021-0294a]
世尊本為菩薩時修諸苦行所謂比丘當知我於過去作鹿作羆作獐作兔作粟散
王轉輪聖王龍金翅鳥如是行菩薩道時捨所可愛身九方廣者梵

云毘佛畧一廣大利樂故二正法廣陳故
此經一部全受斯稱涅槃云所謂大乘方
等經典其義廣大猶如虛空雜集開為五
義云方廣者謂菩薩藏相應言說亦名廣
破以能廣破一切障故亦名無比法無有
諸法能比類故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依
處故宣說廣大甚深義故九方廣可知所引雜集皆第十
一開總菩薩藏相應言為四并總為五耳餘可知十未曾有者梵

云阿浮達磨亦云希法一德業殊異故如
佛初生即行七步斯經不起而升四天等
二法體希奇故謂說佛菩薩不共功德經
文非一。


十一譬喻者梵云阿波陀那一為深智說
[021-0294b]
似令解真故如法華云諸有智者以譬喻
得解如出現品一一喻明二為淺識就彼
取類誘令信故如為擔人說二蘊等此經
所無雜集通說為令本義得明了故。


十二論義者梵云優波提舍一以理深故
二義不了故並須循環研覈或佛自說或
菩薩相論如問明品等。


此之十二於大於小為局為通若皆大者
則違涅槃等文涅槃第三云護大乘者受
持九部法華第一云我此九部法隨順眾
生說瑜伽等論說聲聞藏無有方廣然諸
經論且約一相故作是說如實說者大小
皆具如深密中菩薩依十二分教修奢摩
他瑜伽二十一云佛為聲聞一一具演十
二分教而涅槃說大但有九者依三部中
[021-0295a]
之小相故謂因緣中取因事制戒於譬喻
中依為誘引於論議中約非了義法華九
部小者三相大故於記別中取記作佛自
說之內依不請友方廣之中依廣大利樂
其正法廣陳通大通小然契經望餘總相
畧相則許通有別相則無應頌諷頌本事
本生互望並無本事本生望於記別亦是
互無自說因緣容得互有如因事說不由
請故除上所除餘皆互有此經之中具足
十二巳如上引十二分教義已畧周有欲
廣知如涅槃十五雜集十二瑜伽八十一
等說言一三昧種種性者如一定中凡小
權實多差別故又一多即入故涅槃第三云護大乘
者受持九部者義引經云若有比丘供身之具亦常豐足復能護持所受禁戒能師
子吼演說妙法謂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憂陀那伊帝目多伽闍陀毗佛畧阿浮達
[021-0295b]
磨以如是等九部經典為他廣說利益安樂諸眾生故等法華第一即是方便後偈
下半云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下引瑜伽小唯十一。】


「此念有十種所謂寂靜念清淨念不濁念明
徹念離塵念離種種塵念離垢念光耀念可
愛樂念無障礙念。」


【三此念下明能念勝相於中十句一靜慮
相應故二無漏俱轉故三淨信俱故四了
了知故五不取相故六離分別故七離所
知故八與慧俱故九具上諸德故十離上
諸過故。】


「菩薩住是念時一切世間無能嬈亂一切異
論無能變動徃世善根悉得清淨於諸世法
無所染著眾魔外道所不能壞轉身受生無
所忘失過現未來說法無盡於一切世界中
與眾生同住曾無過咎入一切諸佛眾會道
[021-0296a]
場無所障礙一切佛所悉得親近是名菩薩
摩訶薩第八念藏。」


【四菩薩住此下明念益相亦有十句既世
與出世皆念故能離過成德並顯可知。】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持藏此菩薩持諸
佛所說修多羅文句義理無有忘失一生持
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生持。」


【第九持藏釋相中三初別舉文義顯長時
持。】


「持一佛名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名號持
一劫數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數持一佛授
記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授記持一修多羅
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修多羅持一眾會乃至
不可說不可說眾會持演一法乃至演不可
說不可說法持一根無量種種性乃至不可
[021-0296b]
說不可說根無量種種性持一煩惱種種性
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煩惱種種性持一三昧
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三昧種種性。」


【二持一佛下徧舉諸法顯能廣持所持即
前所念之法。】


「佛子此持藏無邊難滿難至其底難得親近
無能制伏無量無盡具大威力是佛境界唯
佛能了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持藏。」


【三佛子下辨能持德量文有十句一大之
無外二廣能虛受三深難至底四四邊絕
相五外無能制六體無分量七用無窮盡
八內含眾德九因徹果源十餘無能究。】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辨藏。」


【第十辨藏文有四別謂徵釋結歎。】


「此菩薩有深智慧了知實相廣為眾生演說
[021-0297a]
諸法不違一切諸佛經典。」


【釋相中四初總舉體用雙照事理二種實
相名深智慧。】


「說一品法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品法說一佛
名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名號如是說一
世界說一佛授記說一修多羅說一眾會說
演一法說一根無量種種性說一煩惱無量
種種性說一三昧無量種種性乃至說不可
說不可說三昧無量種種性。」


【二說一品下顯能廣演。】


「或一日說或半月一月說或百年千年百千
年說或一劫百劫千劫百千劫說或百千億
那由他劫說或無數無量乃至不可說不可
說劫說劫數可盡一文一句義理難盡。」


【三或一日下明長時演先正明。】
[021-0297b]


「何以故此菩薩成就十種無盡藏故成就此
藏得攝一切法陀羅尼門現在前百萬阿僧
祇陀羅尼以為眷屬得此陀羅尼已以法光
明廣為眾生演說於法。」


【後徵釋以是十藏之終故說具前十藏近
接總持復舉陀羅尼門。】


「其說法時以廣長舌出妙音聲充滿十方一
切世界隨其根性悉令滿足心得歡喜滅除
一切煩惱纏垢善入一切音聲言語文字辯
才令一切眾生佛種不斷淨心相續亦以法
光明而演說法無有窮盡不生疲倦何以故
此菩薩成就盡虛空徧法界無邊身故是為
菩薩摩訶薩第十辯藏。」


【四其說法下彰辯之德亦有正明徵釋可
知。】
[021-0298a]


「此藏無窮盡無分段無間無斷無變異無隔
礙無退轉甚深無底難可得入普入一切佛
法之門。」


【四歎勝中文有十句義該七辯一無窮盡
是豐義味辯一一句中出多事理故二即
㨗辯欲言即言無分段故三無踈謬辯不
以邪錯間深理故四無斷辯相續連環故
五應辯應時應機無變異故六迅辯迅若
懸河無隔礙故已下四句即一切世間最
上妙辯此辯有五德一甚深如雷即第八
句二清徹遠聞故不退轉即第七句三其
聲哀雅如迦陵頻伽故能普入一切佛法
即第十句四能令眾生入心敬愛五其有
聞者歡喜無厭故難可得入上二即第九
句上來第三依章別釋竟七辨十地廣明。】
[021-0298b]


「佛子此十種無盡藏有十種無盡法令諸菩
薩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第四佛子下總歎十藏勝能分三初標歎。】


「何等為十饒益一切眾生故以本願善廻向
故一切劫無斷絕故盡虛空界悉開悟心無
限故廻向有為而不著故一念境界一切法
無盡故大願心無變異故善攝取諸陀羅尼
故一切諸佛所護念故了一切法皆如幻故。」


【二徵釋釋有十句攝為五對一下化上求
二豎窮橫徧三捨相契實四無變善攝五
外護內明。】


「是為十種無盡法能令一切世間所作悉得
究竟無盡大藏。」


【三是為下結歎此後應有偈等或是畧無
多是經來未盡第四會竟。】
[021-0299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二十一之五


音釋



綴緝
綴朱衛切聯也緝七入切續也

止良切麋屬

施智切翼也


嬈亂
嬈而沼切擾同亦亂也
[021-029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