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21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唐-實叉難陀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七之二 虢四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若法是梵行者為寂滅是法耶涅槃是法耶
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說是法耶無
分別是法耶無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
不隨順是法耶無所得是法耶。」


【第八觀法但有八句者應梵本脫漏豈餘
九皆十此獨八耶若約有所表者表除九
十八使故加十總觀破百八煩惱故。


然法有教理行果今就後三畧能詮故八
中初一理法次一果法餘六通三約理可
知約行者謂不善不生妄想不起言語道
斷智無分別定無行處如智兩𡨋此六究
竟即是果相不善不生者約理則法本不生約行則無不善可生故淨
[017-0001b]
名經云不善不生善法不滅餘義可知今推徵云若一是法

餘則應非一一皆爾若謂總是則和合不
實隨得一法即應得餘和合而成則無和
合若以無合而為法者無合之法豈當有
耶又此舉法皆舉寂滅不生等者欲明一
一自虛法即非法梵行何從今推徵下後明觀相亦是
一異因緣門破若以無合下遮救救云即此無合是真法矣故今答云豈當有耶後
又此舉下就文顯意。】


「若僧是梵行者為預流向是僧耶預流果是
僧耶一來向是僧耶一來果是僧耶不還向
是僧耶不還果是僧耶阿羅漢向是僧耶阿
羅漢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


【第九觀僧十事前八約人後二就德且依
小說言預流者始超凡地預聖流故一來
者修惑未盡一度來生欲界中故不還者
[017-0002a]
欲界惑盡更不還來生欲界故阿羅漢者
此有三義一名殺賊巳斷一切諸煩惱故
二名不生三界之生永巳盡故三名為應
應受人天大供養故有四向者向於果故
謂斷三界見惑有十六心至第十五道類
忍時名初果向至第十六即入修道名須
陀洹果欲界修惑分為九品斷至五二向
斷六一來果斷七或八品名第三果向九
品全斷盡即得不還果次斷上二界修惑
乃至有頂八品惑盡名阿羅漢向三界見
修都盡得阿羅漢果今此欲明梵行粗陳
名目若廣引婆沙俱舍雜集瑜伽則清淨
梵行有累名數力有餘者付在說時且依小說
者大乘亦有四果故言預流者俱含云諸無漏道總名為流初預此流故名預流謂
斷見道煩惱盡忍智具足故一來者欲界九品煩惱能潤七生巳斷六故次下當知
[017-0002b]
謂斷三界見惑者不同修惑分三界別一時斷故言十六心者即苦法忍苦法智苦
類忍苦類智集法忍集法智集類忍集類智滅法忍滅法智滅𩔗忍滅類智道法忍
道法智道類忍道類智為十六心謂觀欲界苦有苦法忍法智觀上二界名苦類忍
𩔗智餘三亦然故有十六夫言見道見未曾見道類忍中已見上苦故第十六不名
見道便入修道廣說其相如廻向品欲界修惑者亦俱舍文合其二處偈文一云依
十五心位建立眾聖者具修惑斷一至五向初果斷次三向二斷八地向三次論云
次依修道類智時建立眾聖有差別者頌曰至第十六心隨三向住果上皆二十三
論此下第二十四論云已辨住果未斷修惑名為預流生極七返今次應辨斷位眾
聖且應建立一來向果頌曰斷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斷至五二向斷六一來果釋
曰初二句明家家謂預流進斷修惑若三緣具轉名家家一由斷欲修惑三四品故
二由成無漏根故三由更受三二生故頌中略無成根之言以理合有略故不說若
斷三品名受三生若斷四品名受二生謂九品惑能潤七生且上上品惑能潤兩生
上中上下中上各潤一生中中中下共潤一生下三品惑共潤一生既上三品能潤
四生故斷上三四生已損名受三生更斷中上一品復損一生故斷四品總損五生
但受二生故云三二生家家也所以無斷一二品惑名家家者以得初果起大加行
[017-0003a]
必無斷二不斷第三有死生者亦無斷五生家家者由斷第六即證一來無一品惑
能障於果故若無一品能障果者何以有斷八品未斷第九而有死生答第九一品
一者斷竟得果二者復超欲界故此第九能障於果六不超界故不障果言家家者
家不一故家家有二一天家家或於欲天受三二生二人家家即於人中受二二生
後證圓寂故已釋上半下半明其向果既斷六品得於一來故斷下五名趣向第二
論次名不還云斷七或八品一生名一問此即第三向斷九不還果釋曰有三緣具
名為一間上之二句即是二緣更有第三得無漏根以為能治易故不說同前家家
以下三品共潤一生故斷七八餘第九在亦有一生而為間隔故名一間有一品惑
不證不還有一生在不證圓寂皆名一間即此一間是不還向九品全斷更不還來
生於欲界成不還果羅漢向果在文可知今此欲明下明不廣之由此中觀

意謂僧名和合而有八軰一若是僧餘則
應非又一一別辨則無眾義集此無眾豈
成眾耶况於入流無所入等以無為法而
有差別則其體自虛此中觀意辨作意觀察就因緣門明無性
性空況於入流無所入等者上總集八軰以明性空今明一一皆不可得即金剛般
[017-0003b]
若經意彼經佛問須菩提云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下三果皆有此問答)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聲色香味
觸法是名須陀洹二問斯陀含答云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徃來而實無徃來是名斯
陀含三問阿那含答云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四問阿羅漢答
云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
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
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若我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
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釋曰此是第五勝中無慢
住處中文明四果人已捨慢故此中大意皆明四聖心離見慢契第一義故不生心
念矣初果初入聖流不入塵境方名入流若念得果入法塵矣故不入塵則無念矣
下三果例知今䟽意云合於八輩已顯僧寶性空況一一無念契真何有僧可依也
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亦是彼經次前之文經云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
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釋曰今但用後釋文前之一段
[017-0004a]
亦可證後觀法故具引之謂一切聖人由證無為有淺深故而有差別別同無為即
無差矣無為之中何有八輩凡聖相耶故皆契性空矣上一段經即證得法身住處
文中智相證得法身文也後二就德德若是僧何須八

軰離法無人離人無法一一窮究為僧者
誰僧體既虛梵行安寄。】


「若戒是梵行者為壇場是戒耶問清淨是戒
耶教威儀是戒耶三說羯磨是戒耶和尚是
戒耶阿闍黎是戒耶剃髮是戒耶著袈裟衣
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


【第十觀戒戒為行體亦頼眾緣從緣成戒
戒性如空起心持者是謂迷倒無善無威
儀不雜二乘心是名持淨戒此戒乃名真
梵行也第十觀戒文三初總明上來九門結觀於後獨今此段先明實觀戒
性如空者即法句經六度皆有偈文布施云說諸布施福於中三事空究竟不可得
施福如野馬戒云若說諸持戒無善無威儀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忍云若見嗔
[017-0004b]
恚者以忍為䩭鞅知嗔等陽焰忍亦無所忍精進云若說諸精進為增上慢說無增
上慢者無善無精進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定云若學
諸三昧是動非坐禪心隨境界流云何名為定般若云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云
何一法中而生種種見一亦不為一為欲破諸數淺智之所聞見一以為一結云若
有聞斯法常修寂滅行知行亦寂滅是則菩提道釋曰今䟽釋戒但用戒文而離破
倒餘者乃義引不雜二乘心者即涅槃文是名持淨戒等總結上文也其中

十事前八是受後二是隨受中壇場得戒
之處問淨教儀並教授師三說羯磨即得
戒法和尚得戒根本阿闍黎者正即二師
義兼七證剃髮著衣是戒外相隨中乞食
四依之一正命謂離四邪五邪乞食四依者一長乞
食二糞掃衣三冢問𣗳下坐四食腐爛藥亦名四聖種智論七十二云又受戒法盡
形壽著衲衣乞食𣗳下住服弊棄藥於四種中頭陀已攝三事若俱舍正理婆沙前
三所得食衣臥具喜足為三四依有無藥乃加藥斷藥修聖種所以不同者智論意
顯古先四聖種即是四依婆沙等依新論師除藥加第四以前三為道資緣四為道
[017-0005a]
體性言聖種者謂善故無漏故名聖即此能生諸功德法相續不斷故名為種故云
乞食即四中之一言四邪者智論第四釋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乞士如經中
說舍利弗入城乞食得已坐食有梵志名淨目問言汝食耶答言食淨目言下口食
耶答言不仰口食耶答曰不方口食耶答曰不維口食耶答曰不淨目言食有四種
我今問汝汝皆言不我今不解汝當為說云何下口食舍利弗言有出家人合藥種
穀植𣗳等不淨活命者是名下口食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不淨活命者是
名仰口食曲娟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淨活命是名方口食學種種呪術卜筭
吉凶小術不正名維口食我不墮是四食中我用清淨乞食活命淨目聞巳歡喜信
解舍利弗因為說法得須陀洹五邪者即智論二十二已見淨行品今更重舉一者
為利養故詐現異相奇特二者為利養故自說功德三者為利養故占相吉凶及為
人說四者為利養故高聲現威令人畏敬五者為利養故稱說自已所得利養以動
人心邪因緣活命故為邪命若依菩薩戒類例上文具

如善戒經及彌勒菩薩所造受菩薩戒羯
磨所辨此上十境正約菩薩傍兼聲聞設
依小受修觀則為菩薩即如此方又善戒
[017-0005b]
經欲受菩薩戒皆先具受前之三戒故所
觀境通於大小其能觀智唯實教大乘若依
菩薩下第三料揀前列十事參大小乘此方菩薩律儀闕故於中有四一總引二文
彰大小異彌勒羯磨唯請一師須歸三寶別有羯磨文等此上十境下次出對會所
以以西天大小抗行寺居不雜是故結云即如此方也謂依小乘受行大乘行又善
戒經下三正示大小二相不同言先受前之三戒者彼經第五菩薩戒品云在家出
家戒有三種一者戒二者受善法戒三者為利眾生故行釋曰此即三聚也次云云
何名戒所謂七眾戒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菩薩摩訶
薩若欲受持菩薩戒者先當淨心受七種戒七種戒者是淨心趣菩薩戒如世間人
欲請於王先當淨治所居室宅是七種戒俱是在家出家菩薩所受菩薩戒者亦復
如是俱是在家出家菩薩所受釋曰上語七眾通於男女等今辨三戒唯約比丘謂
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此三以為菩薩戒前之方便也彼經云若言不具優婆塞戒得
沙彌戒無有是處不具沙彌戒得比丘戒亦無有是處不具如是三種戒得菩薩戒
亦無是處譬如重樓四級乃至不從三級至第四者無有是處釋曰以此故須先受
三也故所觀境下四結成本義所觀通大小者依菩薩受亦是所觀依小乘受亦是
[017-0006a]
所觀能觀智唯實教大乘者即相同性離相戒故

上來尋伺觀
竟。】


「如是觀巳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
所住過去巳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業
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


【第四如是觀下辨觀成之相望前尋伺即
為觀益望後得正覺果此但如實觀成文
分為三初約所觀十境如實觀成二此中
何法下約所成梵行如實觀成三如是觀
察下結成梵行清淨之相第四如是下即如實觀成此有
二意今從後意標名言望前尋伺即為觀益者前來作意觀察十境故為尋伺即念
想觀猶未除故今念想觀除即為前觀之益義同四加行中四尋伺四如實也

初有十句初六句明三輪清淨觀一不取
能持戒眾生言身兼口意也二不著所修
行事三不住於戒法亦即是事亦通不住
[017-0006b]
前法次三句以三時門明不住持戒時兼
釋上不取等言三世推求不可得故巳滅
未至空理易明現在多滯偏語空寂以剎
那不住過未分之故空寂也初六句者具離三輪然准
瑜伽第六六度各有三輪不同施三輪者一施者二受者三施物今皆離之戒離三
輪者離眾生事時分別忍離三輪者離自他過失分別進離三輪者離眾生高下事
用分別定離三輪者離境界眾生惑分別般若離三輪者離境界智眾生分別今言
六句明三者一即離眾生二三皆離事亦通不住等者以第三句通不住前眾生及
事不住即離故次三句三時門通是離時耳兼釋上等者即以三時釋上三句不取
等者等取不著不住以剎那者剎那生時未生即未巳生即過故云已未分之影公
云如疾炎過鋒奔流逕刃刃上一毫亦有二分故無現在故空寂也次二句

明二空觀成作受者人業報是法後二句
以不遷理釋成因果空義此世不移動謂
不從今至後彼世不改變謂不從後至今
是為因自昔滅無力感果果不俱因無力
[017-0007a]
酬因何有報受以物各性住性本空故後二
句者即肇公不遷論意問明巳用今復用之䟽文有四一標二此世下用論釋經論
云是為昔物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見
新交臂非故如斯則物不相徃來明矣三是為下以論意出經意四以物下釋不遷
所以上句即肇論所以後性本空故䟽出所以亦是論意如下云既無徃返之徹联
復何物而動哉又云足以言常而不住稱去而不遷不遷故雖徃而常靜不住故雖
靜而常徃雖靜而常徃故徃而不遷雖徃而常靜故住而不留矣斯則即動即靜之
義故前標云必求靜於諸動故雖動而常靜但以正釋即言物各性住則唯前意斯
則假其性住破其遷流耳。】


「此中何法名為梵行梵行從何處來誰之所
有體為是誰由誰而作為是有為是無為是
色為非色為是受為非受為是想為非想為
是行為非行為是識為非識。」


【二約所成梵行如實觀成者有十一句初
句總顯無名十巳空故餘句為別一不從
[017-0007b]
十生二非屬身等皆十巳空故上二句約
緣以徵次二句就體以徵初句明離前十
外無別無作戒體十外有體不假前十次
句亦無有作作之受隨前巳空故次句雙
非顯中無性防非故。


次五句約五陰有二意一就戒體有說無
作戒體體即是色有說非色非心五蘊之
內初一是色後四是心今言為是色者顯
非是色以其所立無表依表生表色無表
色今明觀意表色尚空何有無表為非色
者顯非非色也從色生於戒尚不名為色
從色生於戒豈是非色耶言為是識者意
顯非心若言是心者一切皆有心應常有
梵行是知非心也若言非心木石應梵行
是知非非心也若言非色非心行蘊攝者
[017-0008a]
但是行蘊應皆名戒二就修行梵行之人
不離五蘊若即蘊者有蘊皆梵行若離蘊
者豈是我梵行故後結云皆不可得有說無作
等者即薩婆多宗也有說非色非心者即曇無德宗依成實論立今言為是色者其
為是之言此徵辭也故雙徵云為是色為非色徵此二法俱不可得應假答云亦是
色亦非色今䟽雖斯二句便破兩宗上句破有宗下句破德宗今初顯非色正破色
也以其所立者即出有宗所立色為戒體文也然俱舍界品立有無表色有三師義
一雜心師云表色有變礙無表隨彼亦受色名如𣗳動時影必隨動論主難云此釋
不然無變礙故又表滅時無表應滅如𣗳滅時影必隨滅二云有釋所依大種變礙
故無表業亦名為色即有宗義若爾所依有變礙故眼識等五亦應名色此難不齊
無表依上大種轉時如影依𣗳光依珠寶眼識等五依眼等根則不如是唯能為作
助生緣故意云不應以眼等為增上緣之踈依難親緣故也論主又破云以影依𣗳
光依寶言且非符順毗婆沙義彼宗影等顯色極微各自依止四大種故論主又縱
破云設許影光依止𣗳寶而無表色不同表依彼許所依大種雖滅而無表色不隨
滅故三復有別釋彼所難言眼識等五所依不定或有變礙謂眼等根或無變礙謂
[017-0008b]
無間意無表所依則不如是故前所難定為不齊變礙名色理得成就此即論主成
第二師故名第三釋曰上來三義但是二意以其第三成第二故雖有二義並依色
成無表色義故涅槃云菩提王子意疑比丘善心受戒至惡無記應名失戒故經問
云若有比丘護持禁戒若𤼵惡心當知是時失比丘戒佛言戒有七種從於身口有
無作色以是無作色因緣故其心雖在惡無記中不名失戒猶名持戒以何因緣名
無作色非異色因不作異色因果釋曰此有兩重問答之意前答不失戒因因無表
故後非異色因下自釋無表得色名由言非異色因者明以色為因不是異色之外
別物為因言不作異色因果者明作色果也不作異色之外別物之果既以色為因
與色作果故無表戒得成色也若將此文釋不失戒則成不知問答之本餘諸異義
恐繁且止今明觀意者但取彼立無表是色而為所破而不尅定彼無表色義若取
文同即雜心義不同俱舍彼破立義不正今破遣相顯理為非色者破德宗意彼立
意云非變礙故不可為色非慮知故不可名心即非色非心心不相應行攝破意可
。】


「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
故意無取著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故方
[017-0009a]
便自在故受無相法故觀無相法故知佛法
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淨梵行。」


【第三結成梵行清淨之相以無得故文有
十一句初句為總次九句別顯無得一由
上三世皆空故二由於身無所取於修無
所著故三言心無障礙者即前於法無所
住故如風行空無有礙故四作受二念不
現行故五雖空不礙涉有故六七涉有不
迷於空故受觀無相受謂忍可於心觀謂
起用於境八結歸平等大般若曼殊室利
分云我不見有一法非佛法者故無法不
等九一[冰-水+〡*ㄆ]一切方顯具德圓融末後一句
總以結酬由上義故名淨梵行上辨自利
行淨竟雖空不下此釋方便自在即顯雖無持犯而七支皎淨三業無瑕攝
善利人無不為矣以前觀空非斷滅故我不見有一法下前巳曾引謂不毀不持法
[017-0009b]
界平等由此該融故有第九一具一切也。】


「復應修習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處非處智
過現未來業報智諸禪解脫三昧智諸根勝
劣智種種解智種種界智一切至處道智天
眼無礙智宿命無礙智永斷習氣智。」


【第二復應下明利他行淨文分為二初觀
深智即利他之方後慈念眾生成無緣四
等是則自利利他上求下化皆具足也今
初文三初舉法應修謂梵行體也緣體宛
然一心湛寂梵行用也不思不造萬行沸
騰故不但心觀圓明復應廣集佛智二何
者下徵起別列可知。】


「於如來十力一一觀察一一力中有無量義
悉應諮問。」


【三於如來下結勸廣學。】
[017-0010a]


「聞巳應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捨離思
惟諸法無有休息行無上業不求果報了知
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


【第二聞巳下慈念眾生成無緣四等文有
四句一雙起慈悲如犢母隨子二思惟藥
病成大法喜三即行無求以成大捨四智
了諸境導成無緣此中五喻廣如十忍然
釋有通別通則可知幻似有不實故似有
故假不實故空此二不二成中道智如夢
者虛妄見故如影者從業緣現故如響者
屬諸因緣故如變化者須臾變滅故若如
是了境即終日化而無化亦為眾生說如
斯法是謂利他梵行清淨也此中五喻者文顯指十忍
闇用淨名文並可知。】


「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
[017-0010b]
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第二大段若諸菩薩下答因所成果問文
中分二先牒前因深初總指前文不生二
解別舉其要即所行無二二答因者此下義則深玄在文
可見但當細尋更不繁舉二一切下酬其果滿先標後

釋初由理觀深玄了性具足萬行齊修故
令大果無邊德用現證在即一切明其果
大疾現語其速證。


後初發心下釋先釋疾現之言後釋現前
之相今初上言疾得疾在何時故云初發
心時何法現前謂無上菩提也。


後知一切下釋現前之相亦是出其所因
何者夫初心為始正覺為終何以初心便
[017-0011a]
成正覺故今釋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
覺法自性即名為佛故下經云佛心豈有
他正覺覺世間斯良證也斯則發者是開
發之發非發起之發也何謂現前之相夫
佛智非深情迷謂遠情亡智現則一體非
遙既言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則知此心即
一切法性今理現自心即心之性巳󵗱無
邊之德矣成就慧身者上觀法盡也正法
當興今諸見亡也佛智爰起覺心則理現
理現則智圓若鏡淨明生非前非後非新
非故寂照湛然不由他悟者成上慧身即
無師自然智也又不由他悟是自覺也知
一切法是覺他也成就慧身為覺滿也成
就慧身必資理發見夫心性豈更有他若
見有他安稱為悟既曰心性自亦不存寂
[017-0011b]
而能知名為正覺豈唯定之方寸不取則
於人哉況初後圓融不待言也是開𤼵之𤼵等後品
當知不由他悟含有三義如十住品謂見夫心性即性外皆他自亦不存兼顯以心
為自心外為他今自心不存豈心外取法豈唯定之者顯自心為自他人為他前十
住品從麤至細今此以細況麤耳梵行品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七之二


音釋



羯磨
羯居謁切梵語羯磨此云作法

古恊切面頰

毗意切敗衣也



直紹切
[017-0012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七之三 虢五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初𤼵心功德品第十七」


【初來意者謂前二品明位及行今顯勝德
舉初況後巧顯深勝故次來也又前品末
云初𤼵心時便成正覺未知此心有何功
用頓得爾耶今釋此義故次來也舉初況後者初
心位劣功德難思後後位高德無涯矣二釋名者初有二義

一三種𤼵心之初二十住之初一三種者起信論𤼵
趣道相中論云略說𤼵心有三種相云何為三一信成就𤼵心二解行𤼵心三證𤼵
心今當第一故云三種中初所以知是初者論云信成就𤼵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
行得信成就堪能𤼵心所謂依不定聚眾生以有熏習善根力故信業果報能起十
善猒生死苦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佛
菩薩教令𤼵心等或以大悲自能𤼵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能自𤼵心如是
[017-0012b]
信心成就得𤼵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次說𤼵三種心
已如十住品又云𤼵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於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
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等二解行𤼵心者當知轉勝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巳來
經於第一阿僧祗劫將欲滿故於真如法中能深解現前所修離相以知法性無慳
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蜜等三證𤼵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中證何境界
所謂真如以依轉識說為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唯真如智名為法身是菩薩於
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唯為開道利益眾生不依文字釋
曰上巳明三種𤼵心第三登地巳上第二從十行𤼵廻向心以十行中能解法空順
行十度行法純熟𤼵廻向心從其因邊名為解行今非後二正與初心相應故二十
住之初者揀餘九住彼名初𤼵心住故𤼵亦二義一𤼵起上

求二三德開𤼵能知三世佛智故永斷一
切疑網故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等故在於
信位久巳研窮至此位中豁然開悟故得
功齊果位攝德無邊受斯稱矣一𤼵起上求者望後
論𤼵二三德開𤼵者望前論𤼵從初信心始入佛法即𤼵趣求如來果位寂照雙流
[017-0013a]
常觀心性功行既著至此開𤼵如𤼵金藏見真金等於中四意初標二能知下示三
德相即下經文三在於信下釋開𤼵義言研窮者從初信入寂照雙流常觀心性精
修諸度以此為因豁然開悟是開𤼵相如𤼵金藏了見分明四故得下仍前釋於功
德之義三宗趣者即初心攝德為宗令物窮

究𤼵心為趣。


然住會𤼵心定是信成就攝解行及證自
在後文然住會下初正揀即安國意然彼有二意一云此中三賢別說十地
十地一會總說十地故其四會皆是十地二者以此品中文義深奧同十地故今䟽
一文一時雙破而正破初意今十住是信成就攝後二屬第五六會何得渾和若言
別說合說略有四失一令此經無三賢義二令餘經三賢虗設三成此經文義雜亂
謂以地義名住行向故四何不一天總別說耶而歷四天葢有所表是知此說殊乖
教理故云住會𤼵心定是信成就等生如來家自約解說不

應謂此便是證收若謂久習無明云何頓
成大智者豈不聞[宴-女+六]室千年之闇一燈倐
忽頓除耶若謂云何能知三世佛法者豈
[017-0013b]
不聞具縛凡夫能知如來祕密藏耶餘義
至文當釋生如來家下第二遮破彼云據文既云初𤼵心時便成正覺應
是初地況下經云以生如來廣大家能生三世諸佛家永斷一切諸疑網盡除一切
諸障礙若非初地安得爾耶豈有久習無明纔一𤼵心便成大智能知前際一切諸
佛成等正覺乃至涅槃能信後際一切諸佛所有善根能知現在一切諸佛所有智
慧即能振動一切世界等耶若謂不作齊限而能爾者今何不𤼵耶已𤼵何不能爾
耶以斯義理應知證𤼵釋曰此中彼釋自有三段一正立二豈有久習下引文反質
三若謂不作下縱破法性今䟽文中亦有三節但通前二今初通其第一正立彼以
生家故名證𤼵心今揀生家不同故非證也然彼引四句今但通一餘例可知且通
生家生家有六如法界品前十住內亦說生家言雖同而義有異豈以解生同證生
也解生生菩提心家證生生真如家故不同也此義若成其餘皆成故云不通餘也
若通餘三者既許解生何得不能生三世佛家斷諸疑網除諸障礙又彼初云初𤼵
心時便成正覺最初建立是初地義此義前品巳曾廣釋故不通耳若謂久習下二
通引文反質彼引四句今為兩節通之初通久習無明文可知也若謂云何下三通
知三世佛法此即涅槃第六如來性品南經即四依品云有四種人能護正法建立
[017-0014a]
正法憶念正法能多利益憐愍世間為世間依安樂人天何等為四有人出世具煩
惱性是名第一須陀洹人是名第二阿那含人是名第三阿羅漢人是名第四云何
名為具煩惱性若有人能奉持禁戒威儀具足建立正法從佛所聞解其文義轉為
他人分別宣說所謂少欲多欲非道廣說如彼八大人覺有犯罪者教令𤼵露懺悔
滅除善知菩薩方便所行秘密之法是名凡夫非第八人第八人者不名凡夫名為
菩薩不名為佛釋曰遠公亦詺為種性解行人非是登地此初依人既云具縛能知
秘密何言十住不能知耶前義若成動剎何惑其第三段縱破法性文理易故䟽不
通之意云此中非獨作無齊限便得爾也亦久研窮方至此位何得為此無理難也


夫機差教別聖旨深玄並未證真如同居
學地共詳聖智誠曰才難且以淺為深有
符理之得以深為淺有謗法之愆以遠為
近則有益於行人以近為遠法非我分諸
佛說教貴在俯就物機後輩學人若欲高
推聖境儻失大利豈不傷哉且夕釣磻谿
朝升台輔豈與夫明經常選而語其優劣
[017-0014b]
者哉況纔生王宮貴極臣佐寧同百戰夷
項備歷艱辛況十千劫之功高亦非聊爾
人耳是以語其智等虛空而非類論其德
碎塵剎而難量極念劫之圓融盡法門之
重現初心契於智海豈有邊涯猶微滴入
於天池齊無終始故經云𤼵心畢竟二不
別如是二心先心難法慧仰推良在此也
如或未喻勝鬘有文推佛能知斯言無過
餘如賢首品夫機差教別下三結成前義於中有六一歎深謙推初雙
明教旨歎深也次明未證謙也後共詳下推也且以淺下二進退立理明有損有益
初住頓具佛法深也而推在登地地前所無淺也故成謗法智度論云謗有二種一
者言此非佛說等即為深重墮大地獄二者說不契理並為謗法即深為淺是也以
淺為深者以初住之淺釋為圓融該博深也豈非符合於理理本具故然此二對亦
是泛舉一切深淺法也以遠為近者一僧祗滿方證初地遠也今為初住近也則一
生有望豈非有益行人以近為遠者初住近也推在地上遠也未歷僧祗何由造此
[017-0015a]
故云法非我分諸佛下第三結成損益可知且夕釣磻溪下四舉例證成以君臣為
一對磻溪即是太公垂釣之處頓為武王之相豈要歷資略舉一事其例甚多諸葛
亮受黃銊於茅廬韓信昇將壇於一卒蔡澤奪范睢之印張儀覇秦主之威皆布衣
也纔生王宮約主亦是外事約經即七十八中譬如王子初生即為耆舊臣佐禮敬
菩提之心亦復如是出現品云如轉輪王所生太子具王相者七寶不敬即紹輪王
若約外典其事甚多如周成晉獻皆自小為人主百戰夷項即漢高祖古人詠史云
百戰方夷項三章且代秦功歸蕭相國氣盡戚夫人十年征戰七十二瘡方南面稱
孤在位無幾豈與上同況十千劫下五況出功高以修行十千劫方入初住成正定
聚亦非但𤼵無分限心即得爾也言非聊爾人耳者聊耳為且略也史書敘周公為
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非聊爾人耳今借此言用之是以語其智下即是功
高所成之德也天池即海也故經云下六引文成立即涅槃文下半頌云自未得度
先度他是故我禮初𤼵心至法界品當更廣引法慧仰推即當經意如或未喻者喻
猶曉也勝鬘有文十地當釋勝鬘說三種智此即第三仰推智也。】


「爾時天帝釋白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初𤼵
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幾何。」
[017-0015b]


【次正釋文長分為七一天王請說分二歎
深難說分三約喻校量分四就法略示分
五動地興供分六他方證成分七以偈重
頌分又釋於中分二初長行後偈頌前中
亦二初此界後結通前中亦二初正說後
證成前中亦二先問後答今依前辨初中
天帝問者在彼宮故聞前速成生疑念故
菩提心是萬行主故問法慧者是會主故
初心具後之德唯慧境故下正顯問端雖
則正問𤼵心功德下法慧答功德之量便
顯𤼵心之相是為菩薩善巧辯才。】


「法慧菩薩言此義甚深難說難知難分別難
信解難證難行難通達難思惟難度量難趣
入。」


【第二法慧菩薩言下歎深難說所以歎者
[017-0016a]
法體深廣去疑令樂故下寄言顯說未盡
其源故於中初句總言甚深者謂約時深
徹後際約德深至佛果約理深同法界約
行深包萬行並深中之極故云甚深又數
廣難量理玄叵測雖深非甚今即少而多
即事而理初心具後是謂甚深下十句別
由斯十義故曰甚深於中初四能所對辨
各前能後所一離言故難宣示二無相故
超心識三非自力辯能分別四非劣慧能
信解後六通能所五非有所得及一慧能
證六非起行及一行能行七次第修慧不
能通達八九思慧不能思惟籌度十聞慧
不能信向趣入此六後後劣於前前巧顯
深也所以廣說難者非唯成上甚深正誡
今後令信。】
[017-0016b]


「雖然我當承佛威神之力而為汝說。」


【第三雖然下約喻校量分於中二初結前
生後謂約自力則甚深承力則可說。】


「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東方阿僧
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一劫然後教令淨持
五戒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二佛子下正顯校量中有十一大喻一利
樂眾生喻二速疾步剎喻三知劫成壞喻
四善知勝解喻五善知諸根喻六善知欲
樂喻七善知方便喻八善知他心喻九善
知業相喻十善知煩惱喻十一供佛及生
喻然此十一喻後後過前前故皆捨置前
前更舉後後巧顯深勝又此諸喻合有通
別通但通合𤼵心德廣謂如初喻中便合
云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等此不同於喻
[017-0017a]
也別謂所合同喻但喻有分限法無限耳
如初喻合云不但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
方等初一具通具別下十略無通合此諸
喻文皆應有四一舉喻二徵問三領答四
校量初後具四中九略無中二又諸喻內
一一皆有十重小喻皆應舉喻問答校量
文無者略今初喻十重中初一廣說後九
略明初中有四一舉廣事二徵問三答顯
廣四辨超過今初有三先與現世益文有
三廣為供具界時次然後下與後世樂後
南西下類餘九方。】


「佛子於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寧為多不。」


【二徵問。】


「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其餘一切
無能量者。」
[017-0017b]


【三答廣答可知。】


「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𤼵心
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
一如是億分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那由
他億分百那由他億分千那由他億分百千
那由他億分數分歌羅分算分喻分優波尼
沙陀分亦不及一。」


【四超過中云歌羅者此云豎析人身上毛
為百分中之一分也或曰十六分中之一
分義譯為校量分優波尼沙陀者此云近
少謂少許相近比類之分也百千後即云
億分者中等數也或曰十六分之一者如秤有十六兩故然此言
出涅槃第六如來性品云若有眾生於四恒河沙佛所𤼵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
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卷為他廣說十六分中一分之義雖復演說亦不具
足供五恒佛能說十六分之八分六恒說十二分七恒說十四分八恒說十六分方
[017-0018a]
具遠公亦舉如秤不別解釋此云近少者即音義中引大般若譯為塢波尼殺曇塢
波近也尼殺曇少也或云近對謂相近比對或云極少。】


「佛子且置此喻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
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然
後教令修十善道如是供養經於千劫教住
四禪經於百千劫教住四無量心經於億劫
教住四無色定經於百億劫教住須陀洹果
經於千億劫教住斯陀含果經於百千億劫
教住阿那含果經於那由他億劫教住阿羅
漢果經於百千那由他億劫教住辟支佛道
佛子於意云何是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
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


【後九略說中文四同前今初併舉九事樂
具皆同一切所經劫數漸漸增多其所教
法轉轉增勝據初世界亦合漸增以此十
[017-0018b]
前文標一故餘無者略若十方共十則界
不增。】


「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𤼵心
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
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佛
子一切諸佛初𤼵心時不但為以一切樂具
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
劫乃至百千那由他億劫故𤼵菩提心不但
為教爾所眾生令修五戒十善業道教住四
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教得須陀洹果斯陀
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故𤼵菩
提心為令如來種性不斷故為充徧一切世
界故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為悉知一切
世界成壞故為悉知一切世界中眾生垢淨
故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淨故為悉知一
[017-0019a]
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為悉知一切眾生
死此生彼故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
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為悉知一切眾生
三世智故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𤼵於
無上菩提之心。」


【第四校量中三初辨超過二何以故者徵
徵意云前云功德除佛難知何以比此猶
少非類三釋意有二一別翻前喻謂𤼵心
無限前有限故亦是反釋二為令如來種
性不斷下通對前十總顯具德亦是順釋
於中有十二句初三總相對前辨勝一翻
前小果二翻前限處三翻前有限眾生下
九句即下十喻之本一即第三知劫成壞
喻本二即第四善知勝解喻本故下文云
乃至垢解淨解等三却是第二步剎喻本
[017-0019b]
四即第六及第十本五即第九本六即五
七本七八皆第八喻本九知佛境界平等
即第十一供佛喻本此中九句即佛十力
智一知成壞垢淨自性即業報智心樂即
種種解智知煩惱即漏盡智生死即天眼
智諸根即根勝劣智方便即禪解脫三昧
智此及佛境並是一切至處道智心行即
種種界智三世智即宿命智其處非處智
以是總故亦是前三總句中攝然此所知
皆約一切無齊限也下文廣釋其相。】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過東
方阿僧祇世界念念如是盡阿僧祗劫此諸
世界無有能得知其邊際又第二人於一念
頃能過前人阿僧祇劫所過世界如是亦盡
阿僧祇劫次第展轉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
[017-0020a]
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中凡有百人
一一如是過諸世界是諸世界可知邊際菩
薩初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
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
限但為徃爾所世界得了知故𤼵菩提心為
了知十方世界故𤼵菩提心所謂欲了知妙
世界即是麤世界麤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
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
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廣世界即
是狹世界狹世界即是廣世界一世界即是
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
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穢
世界即是淨世界淨世界即是穢世界欲知
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別性一切世界中一
毛端一體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
[017-0020b]
欲知一切世界無體性欲以一念心盡知一
切廣大世界而無障礙故𤼵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


【第二佛子復置下明速疾步剎喻然次下
九喻文皆分四初舉廣喻二辨超過三徵
四釋釋中皆先反釋後順釋今初喻中前
三可知四釋中先反釋彰前不及後為了
知下順釋辨此過前於中十一句初句總
所謂下別知世界相即相入無障礙義前
七正明即入八一毛端下二對釋上即入
所由略舉三門初以法性融通門釋謂一
切世界差別性與一毛端體性無二故是
故事隨性融此彼相即事攬性起彼此相
入各有同體異體準上思之事隨性等者如經一毛端
中一切世界差別性者謂一毛端性即是一切世界差別性今一切世界即事隨其
[017-0021a]
法性即一毛端以性即毛端諸界即性故下句亦然一切世界中性即是一毛端性
一毛隨性即一切世界一句多即一下句一即多事攬性起等者謂一毛端之事攬
一切世界性成故一切世界隨其多性在一毛中下句亦然一切世界攬一毛端性
成故一毛隨性遍在一切世界中各有同體異體者謂一毛端及一切剎為各有也
云何異體一一性等各有體故云何同體差別界體同一體故今一毛中自有體性
是為異體而同諸剎體故曰同體一一諸剎各自有體即與毛端共同一體今諸剎
相隨其異體即彼毛端之同體故剎即毛端毛端異體隨其同體遍於諸剎之異體
故彼體即剎故毛即諸剎然上釋理性融通中却不廣出同異體義但有其意如上
文云謂不異理之一事具攝理性時即同體義令彼不異理之多事隨所依理皆於
一中現即異體隨同也故云凖上思之九一世界中出生一

切世界者此約緣起門釋謂諸緣起更互
相生有其二義一約體有體無體義是故
相即二約用有力無力義是故相入亦有
同體異體義並準上思之欲知一切世界
無體性者約無自性門以大非定大故能
[017-0021b]
即小等十總結欲以一念盡知如是廣無
邊際重重即入無障礙事故𤼵菩提心又
此言知偈中亦身徃彼謂諸緣起等者一毛之一由剎之多
剎為能生毛為所生因毛之一有剎之多多為所生所生無體多即是一能生有體
毛攝諸剎上毛為所生反此可知一毛是能生即是有力諸剎是所生即是無力力
攝無力一毛有於多剎多剎能生一毛即無力力攝無力毛入諸剎同體異體廣如
玄中以大非定大等者等取小非定小故能即大乃等染非定染故能即淨淨非定
淨故即染等至大有於小相不壞於大小入大也反顯至小有於大相不壞小相則
芥納須彌。】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
方阿僧祇世界成壞劫數念念如是盡阿僧
祇劫此諸劫數無有能得知其邊際有第二
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劫數
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
復如是佛子此十方阿僧祇世界成壞劫數
[017-0022a]
可知邊際菩薩初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菩
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成壞劫數故𤼵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三佛子下知劫成壞喻文亦有四初明
喻廣大舉成攝住舉壞兼空二佛子此下
對辨超過三徵四釋釋中亦二先反釋後
順釋。】


「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劫盡無餘故𤼵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知長劫與短劫平
等短劫與長劫平等一切與無數劫平等無
數劫與一劫平等有佛劫與無佛劫平等無
佛劫與有佛劫平等一佛劫中有不可說佛
不可說佛劫中有一佛有量劫懷玩量劫平
等無量劫與有量劫平等有盡劫與無盡劫
[017-0022b]
平等無盡劫與有盡劫平等不可說劫與一
念平等一念與不可說劫平等一切劫入非
劫非劫入一切劫欲於一念中盡知前際後
際及現在一切世界成壞劫故𤼵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初𤼵心大誓莊嚴了知
一切劫神通智。」


【順中三初總次所謂下別三是名下結能
知智別中言平等者通相即相入就緣就
性唯心等殊皆無障礙故云平等一長短
者如娑婆為短安樂為長遞傳相望以為
長短二三及四文並可知五量無量者如
勝蓮華界劫更無有上名為無量巳下皆
有量言平等者總取諸句平等而平等字要須長短等相方有即入故然云劫
者婆沙一百三十五云分別時分故名為劫即體五蘊生滅以成於劫大乘即以時
為體經云長劫與短劫平等等者意云長劫即短劫短劫即長劫亦是平等長劫入
[017-0023a]
短劫短劫入長劫亦是平等就緣即緣起相由門就性即法性融通門唯心即唯心
所現門即十因中之三等取餘夢幻等七二三及四等者二即一多三即有佛無佛
如過去莊嚴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各有千佛名為有佛劫此後六萬二千劫空過無
有佛名為無佛劫四即多少如威光修因種種莊嚴劫中有十須彌山微塵數佛大
通智勝佛處東南方梵王讚云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凖十住婆沙第十云如經
中說諸比丘是賢劫前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出一百三十一劫有二佛出一名尸棄
二名毗式婆此賢劫中鳩樓孫迦那含牟尼迦葉佛出六萬二千劫空過無佛如勝
蓮華界等即壽量品六有成壞則有盡無成壞則無

盡標中但云成壞從多分說亦麤盡細不
盡七念劫相望八劫非劫自有三義一約
未經增減縱百千年名為非劫若經增減
成壞名劫二如勝蓮華剎既不可校量亦
無劫數故名非劫三推妄歸真劫入非劫
依真起妄非劫入劫斯則前七事事無礙
此乃理事無礙九一念速知兼總包無盡
[017-0023b]
以斯無限安可比前三結能知智即十通
中知盡未來際劫神通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七之三


音釋




他朗切或然之辭

蒲官切溪名
[金*戊]
魚厥切音月大斧也
[017-0024a]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十七之四 虢六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
方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念念
如是盡阿僧祇劫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
前人阿僧祇劫所知眾生諸解差別如是亦
盡阿僧秖劫次第展轉乃至第十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眾生種種
差別解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
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解
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四佛子下善知勝解喻文四同前初舉
廣喻梵云阿地目多此云勝解謂於決定
[017-0024b]
境印持為性不可引轉為業今譯存略耳
釋中二亦先反後順謂於决定等者謂以邪正教理證力於所
取境審决印持由此異緣不能引轉。】


「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故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欲知一切
差別解無邊故一眾生解無數眾生解平等
故欲得不可說差別解方便智光明故欲悉
知眾生海各各差別解盡無餘故欲悉知過
現未來善不善種種無量解故欲悉知相似
解不相似解故欲悉知一切解即是一解一
解即是一切解故欲得如來解力故。」


【順中初總後所謂下別別中總有十三句
初有八句總相以辨後有五句一一別明
前中又二初三解為得方便解智光此光
通因通果於中一廣二深約理等故三即
[017-0025a]
能知後五句為得佛十力中勝解智力解
一切法初一約人謂眾生海解故次一約
時及性三約境明似不似上來明所知廣
四事事相即顯所知深上皆所知後一能
知即佛十力之一也別中總有十三句者比是義句以一解為
一句故。】


「欲悉知有上解無上解有餘解無餘解等解
不等解差別故。」


【第二從欲悉知有上下一一別明上但云
多未識差別之相今略示之於中五句各
是一義初句三對約佛菩薩相望一妙覺
無上餘皆有上此約豎論二約橫辨盡未
盡故三同位互望為等高下位相望為不
等。】


「欲悉知有依解無依解共解不共解有邊解
[017-0025b]
無邊解差別解無差別解善解不善解世間
解出世間解差別故。」


【第二句有六對約五乘凡聖相望差別有
依無依約自性差別託於根境及稱真故
二約淺深差別甚深般若不共小乘故三
約境差別佛解無邊餘未盡故四約二諦
世諦差別勝義無差故五巧拙差別六漏
無漏差別。】


「欲於一切妙解大解無量解正位解中得如
來解脫無障礙智故。」


【第三句有四解約佛乘說一深故二廣故
三無分量故四契真如正位得果解故事
理無礙故無二礙故。】


「欲以無量方便悉知十方一切眾生界一一
眾生淨解染解廣解畧解細解麤解盡無餘
[017-0026a]
故。」


【第四句唯約眾生以辨差別於中初能知
方便不礙空而知假故後悉知下明其所
知有三對六解與惑相應名染不相應名
淨廣略者約境及作意差別麤細者約行
相差別委悉不委悉故。】


「欲悉知深密解方便解分別解自然解隨因
所起解隨緣所起解一切解網悉無餘故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五句多約知聖教解於中文二先正明
二一切下通結前文初中深密者開則深
約方廣一乘密謂密意合則深耶是密以
祕以妙即事而真故二方便者略有三種
一進趣方便謂見道前方便道是二施為
方便即第七波羅蜜依實起權皆善巧故
[017-0026b]
實無此事假施設有故三集成方便諸法
同體巧相集成如六相巧成亦名方便今
並能解言分別者凡於一法多門決擇故
言自然者法爾本覺內熏發故隨因所起
者過去聞熏之所發故或於現在正思惟
等而能知故言隨緣所起者善友音上緣
力所開悟故二一切下總結廣多交絡故
如網也為此無限而起大小豈同前喻。】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
方無數世界一切眾生諸根差別念念如是
經阿僧祗劫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
阿僧祗劫念念所知諸根差別如是廣說乃
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
此十方世界所有眾生諸根差別可知邊際
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
[017-0027a]
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菩薩不齊限
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根故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中一切眾生
根種種差別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諸根網
故發阿耨多羅而藐三菩提心。」


【第五知根智可知。】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
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念念如是
盡阿僧祗劫次第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此十方眾生所有欲樂
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
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欲樂故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
所有眾生種種欲樂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
[017-0027b]
欲樂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六知欲樂欲謂於所樂境希望為性勤
依為業耶勝解智所攝會釋如前即勝解智所攝
者約十力智以種種解脫智亦名樂欲若約法相欲與解別皆是別境五中之一也
而在十力合之為一取名有差。】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
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如是廣說
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此
十方眾生種種方便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
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
爾所世界眾生種種方便故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
種方便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方便網故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17-0028a]


【第七知方便者即禪善巧及至處道智方
便三種如向所辨所望別故無相濫失所望
別故等者前三方便屬解今屬欲故。】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
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心廣說乃
至此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心可知
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
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
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心故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悉知盡法界虛空界無
邊眾生種種心乃至欲盡知一切心網故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八知心義兼王所即他心智即他心智者若是十
力即屬界攝。】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
[017-0028b]
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業廣說乃
至此十方眾生種種差別業可知邊際菩薩
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根邊際不
可得知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
所眾生業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
悉知三世一切眾生業乃至欲悉知一切業
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九知業即業報智上皆文四同前可知
若辨其名體具如初會十力章中若廣顯
差別如第九地。】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
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煩惱念念如是
盡阿僧祇劫此諸煩惱種種差別無有能得
知其邊際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
僧祇劫所知眾生煩惱差別如是復盡阿僧
[017-0029a]
祇劫次第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
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眾生煩惱差別可
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根邊際不可得知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
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煩惱故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十佛子復置下明知煩惱差別喻文亦
分四前三可知第四釋中亦先反後順。】


「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煩惱差別故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欲盡知輕煩
惱重煩惱眠煩惱起煩惱一一眾生無量煩
惱種種差別種種覺觀淨治一切諸雜染故。」


【順中初總後所謂下別別有六門各先惑
後治謂非但空知意在斷故初門總明後
一義兼總別中間別舉其重今初門中輕
[017-0029b]
重眠起通下諸惑故名為總就中輕重總
中之總以品言之一切煩惱各有輕重約
起惑者心有異故據難易斷現行為輕種
子為重即眠起是又分別為輕俱生為重
若據破壞三寶焚燒善根則邪見最重餘
悉名輕若據損惱自他障菩薩道瞋恚最
重餘悉名輕若據發潤生死流轉無明愛
取為重若依為諸惑根則三毒為重若依
障初聖道不受聖教見慢為重若據遠隨
現行障無學道我愛慢為重餘可名輕若
煩惱當體相望十大煩惱為重隨惑為輕
隨中大中小隨展轉輕重又正使為重習
氣為輕更有異門可略言也一切煩惱各有輕重者分
九品故約起惑者下出輕重所由如一貪惑重者於下劣境起猛利貪中者稱境而
起下者設於勝境心亦微薄等三品各三故成九品據難易下別別相望以論輕重
[017-0030a]
言種子為重者如俱生惑種金剛喻定方斷盡故故下經云金剛道滅方畢竟又分
別為經者真見道中一時頓斷故唯識云見所斷惑十俱頓斷以真見道總緣諦故
此約大乘若通三乘唯識論云煩惱障重見所斷者三乘見道位真見道中一時頓
斷俱生為重者於修道位中數數修習無分別智方能斷故餘如十地初說則邪見
最重者涅槃經云一切煩惱邪見攝盡戒經十重謗三寶為最重十惡亦然嗔恚最
重者如普賢行品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無明愛取為重者淨名經云從癡有愛
則我病生涅槃經云生死本際凡有二種一者無明二者愛等三毒為重者本行經
云世間之毒莫過三毒諸隨惑等皆從此生見慢為重者見則偏執一理穴徹在心
安受聖教慢既恃已豈復他求我愛慢為重者畧有三義一約識至第七故四惑相
應是也二約行通至諸禪故如明法品當辨三約果至阿羅漢若作是念我得阿羅
漢道則不得故十大煩惱為重者唯識論云煩惱謂貪嗔癡慢疑惡見即六根本俱
舍論云六由見異十謂開惡見為五一身見二邊見三邪見四見取五戒禁取隨煩
惱中大中小隨展轉輕重者大隨為重中小為輕中隨為重小隨為輕名為展轉言
隨惑者唯識頌云隨煩惱謂忿恨覆惱嫉慳誑謟與害憍無慚及無愧掉舉與昏沉
不信并解怠放逸及失念散亂不正知長行釋云唯是煩惱分位差別等流性故名
[017-0030b]
隨煩惱依䟽釋云謂忿等十及失念不正知放逸等假染心所是貪等差別位名隨
煩惱無慚無愧掉舉昏沉散亂不信懈怠七法雖別有體是前根本之等流故名隨
煩惱由煩惱為因此得有故論云此二十種類別說有三謂忿等十各別起故名小
隨煩惱無慚等二遍不善故名中隨煩惱掉舉等八遍染心故名大隨煩惱釋云然
忿等十自類相望各別而起非不共他中大惑俱行位局故名之為小無慚愧二自
類得俱行通忿等唯遍不善位局後八但得名中掉舉等八自得俱生但染皆遍得
俱生故不可名小染皆遍故不得名中二義既殊故八名大習氣為輕者此即阿羅
漢等餘習也更有異門等者上來巳有十門解釋有以五住煩惱無明為重障大菩
提故前四為輕障見修故今謂以前四位亦障菩提無明住地亦障見修故不存之
又有云等分為輕稱境起故多分為重過境起故又云暫起問起嬴劣起者為輕多
起常起猛利起者為重此二即前約品中𠬧之又云迷事為輕後得智斷故迷理為
重根本智斷故此則與前無明為重障菩提故亦小相違故畧不言耳非無有理故
云可畧迷事迷理至十地中當廣分別言眠起者眠即種子

眠伏藏識起即對境現行言一一眾生無
量煩惱總結多端種種差別如後略說廣
[017-0031a]
唯佛知種種覺觀通能所治有染淨故染
為所治煩惱依故如欲恚害覺能生貪等
無量煩惱涅槃加五說有八覺一欲覺求
可意事二瞋覺念欲瞋他三惱覺念欲惱
他四親里覺憶念親緣五國土覺念世安
危六不死覺積財資養七族姓覺念族高
下八輕侮覺侮即是慢念自恃欺人此等
非一故云種種皆能引起一切煩惱對上
一一眾生無量煩惱亦名引起分別言淨
治者欲以不淨觀治瞋以慈治惱害以悲
治次四以無常觀治後一以無我我所觀
治故云種種覺觀淨治一切雜染能生貪等者即
第二十三經高貴德王菩薩品經云復次善男子一切凡夫雖善護身心猶故生於
三種惡覺以是因緣雖斷煩惱得生非想非非想處猶故還墮三惡道中善男子譬
如有人渡於大海垂至彼岸沒水而死凡夫之人亦復如是垂盡三有還墮三塗何
[017-0031b]
以故無善覺故云何善覺所謂六念下廣說惡覺之過故云如涅槃說言加五說有
八覺者即俱舍等論亦名八尋下流所列惱覺即是害覺涅槃通說六念為善今別
說之故以不淨等治為善大意可知。】


「欲盡知依無明煩惱愛相應煩惱斷一切諸
有趣煩惱結故。」


【第二依流轉門於所治中即癡愛發潤斷
一切下明治由癡愛故諸趣流轉從癡有
愛菩薩病生故一切眾生三有五趣三結
要當斷盡一欲界諸愛別名欲結二上二
界愛合名有結三三界無明名無明結三
結亦名三漏即上癡愛斷巳永盡生死流
故。】


「欲盡知貪分煩惱瞋分煩惱癡分煩惱等分
煩惱斷一切煩惱根本故。」


【第三依病行門四分分別分是性義各據
[017-0032a]
偏多受貪等名名為不等三分俱多名為
等分然不出三此三別名三不善根故治
中云斷根本也。】


「欲悉知我煩惱我所煩惱我慢煩惱覺悟一
切煩惱盡無餘故。」


【第四依通諸識門明我我所謂第七識恒
執第八為自內我故惑謂為我所染之起
慢故云我慢通至第六內執我身外執資
具恃巳陵人又此我者亦兼法我若盡此
惑則諸惑皆盡故治中云盡無餘也。】


「欲悉知從顛倒分別生根本煩惱隨煩惱因
身見生六十二見調伏一切煩惱故。」


【第五約相生門以利鈍分別先鈍後利故
淨名推身以欲貪為本欲貪以虛妄分別
為本虛妄分別以顛倒想為本顛倒想以
[017-0032b]
無住為本今以無住非煩惱故畧不言耳
而順明之從顛倒虛妄分別生貪等惑依
貪等惑有諸隨惑展轉相生顛倒想者不
淨計淨等故利中即身見為本生六十二
見此有二說一依三世五蘊至下當明二
依異道邪見具如瑜伽八十七說利中以身見等
者言身見者唯識論名薩迦見釋云謂五取蘊執著我我所一切見趣所依為業
此見差別有二十句六十五等分別起攝釋曰此見差別下即䟽云一依三世五蘊
說者彼䟽釋云薩迦耶見具足梵云薩迦耶達利瑟致經部師云薩是偽義迦耶是
身達利瑟致是見身是聚義即聚義假應言緣聚身起見名為身見薩婆多云薩是
有義迦耶等如前雖見聚身而是實有身者即是自體異名應言自體見大乘法師
解云僧吃爛底薩便成移轉以大心心上所變之法故言移轉身見依五蘊起此我
見此為依故諸見得生故言見趣所依為業趣者况也惑所歸處也言二十句者對
法第一云謂如計色是我我有色色屬我我在色中一蘊有四五蘊合有二十句也
五為我見餘皆我所謂相應我所(即我有色)隨逐我所(即色屬我)不離我所(即我在色中)故有十五
[017-0033a]
我所此即分別行緣蘊不分別所起處若歷三世便有六十加身即我為六十一我
復異身為六十二又計常無常等為六十二如十藏品論云六十五者婆沙論云謂
如以色為教於餘四蘊各三我所謂是我瓔珞我並儀式語即有十二色為一我即
總有十三五蘊總有六十我所見有五我見為六一五此即分別行緣蘊亦分別所
起處此等皆是分別我見二依異道等者論中約迷前際後際為以今依唯識約所
依見分之謂於前際計四遍常四一分常及依計後際有想十六無想俱非各有八
論共四十種常見差別有計後際七斷滅論此四十七共因我見而起邊見有計前
際二無因論四有邊論四不死矯亂及計後際五現涅槃故六十二此六十二以邪
見邊見二為自體以餘二見而為眷屬依於身見以為根本此亦舉大數次依瑜伽
以釋相者初四遍常者謂我及世間一切皆常但有隱顯依上中靜慮等起宿住隨
念生四常論一由能憶二十成壞劫二能憶四十劫三能憶八十劫四依天眼所見
現在世見諸有情死時生時諸蘊相續彼便執我世間俱常言四一分常者謂四皆
一分一者從梵天沒來生此間得宿住通作如是等執梵王是常我等無常故名一
分二聞梵王有如是見大種是常心是無常或復翻此三有先從戲忘天沒來生此
間得通起執不生此者常我生此者是無常四有先從意憤天沒一分同前此天住
[017-0033b]
處住妙高層級或三十三天釋曰若依瑜伽此中即說二無因以同計前際故唯識
此後即明有想十六等言十六者有四四句一我有色死後有想執色為我名我有
色取諸法說名為有想即欲界全色界一分除無想天二我無色死後有想執無色
蘊為我此在欲界乃至無所有處唯除非想三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有想執五蘊
為我四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有想遮第三也依尋伺等至皆容得起第二四句云
一執我有邊死後有想執色為我體有分限如指節等二執我無邊死後有想執非
色為我遍一切處故三執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有想執我隨身卷舒等四執我非
有邊非無邊死後有想遮第三也或依尋伺等至皆起第三四句者一我有一想二
我有種種想三我有小想四我有無量想一一想者在前三無色二種種想者在欲
界色界除無想天三執少色或執少無色為我想為我所我與彼合名為小想在欲
色界除無想天四無量想者執無量色或執無量無色為我想我與彼合第四四句
者一我純有樂死後有想在前三靜慮二我純有苦死後有想在地獄中三我純有
苦有樂死後有想在人欲天畜生界四我純無苦無樂死後有想在第四禪已上尋
伺等至皆容得起無想俱非各八論者無想八論者有二四句初四句者一我有色
死後無想執色為我得無想定見他有人得定生彼作如是計二我無色死後無想
[017-0034a]
執命根為我得無想定三執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無想雙執色命根為我於此二
中起一我想四執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無想遮第三句等至尋伺皆容起故第二
四句者一執我有邊死後無想執色為我其量狹小等得無想定二執我無邊死後
無想執色為我遍一切處等三執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無想執色為我隨身有卷
舒故第四句者遮第三句更無別義等至尋伺皆容得起後俱非八論者有二四句
一云執我有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執色為我見諸有情入非想非非想定想不明
利作如是執唯尋伺執非得定也二執我無色死後如前執無色蘊為我等入非想
非非想定想不明了故作如是執三執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如前執色無色為我
見有情等同前上皆依尋伺起非由等至其第四句遮第三句更無別義第二四句
云一執我有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乃至第四句其文易知如是一切皆執四無色
為我以得非想非非想定容有此執一由彼定時分位促故別以一一蘊而為所緣
執我有邊二由彼定時分長故總以四蘊為所緣故執我無邊三由彼定或一一蘊
或總為所緣故成第三句第四句遮第三更無別義七斷滅論者一執我有色麤四
大種所造為性死後斷滅畢竟無有見身死後有而無故二我欲界天死後斷滅三
我色界天死後斷滅四我空無邊處乃至非非想皆云死後斷滅後之四執執彼彼
[017-0034b]
地為生死頂故前四十見為常後七見為斷此皆見斷名分別起言有計前際二無
因論等者皆因邪見起見不正故名之為邪二無因者一從無想天沒來生此間無
宿住通不能憶彼出心巳前所有諸位便執諸法本無而起如我亦應本無而起便
起執言我及世間無因而起二由尋伺不憶前身作如是執無因而起如是二見由
無想天及虛妄尋伺二事而起四有邊者一由一向能憶下至無間地獄上至第四
靜慮執我於中悉皆充滿便作是念過此有我我應能見故知有邊二由一向能憶
傍無有邊執我遍滿故執無邊三由能憶上下及傍故雙執有邊無邊四由能憶壞
劫斷位便生非有邊非無邊想諸噐世間無所得故四不死矯亂者先總釋名凖婆
沙意外道計天常住名為不死計不亂答得生彼天今佛訶云汝言秘密等即是矯
亂言四種者一恐無知念我不知善不善等有餘問我不得定答我若定答恐他鑒
我無知因即輕笑於我彼天秘密義不應皆說等二行諂曲者作是思惟非我淨天
一切隱密皆許記別謂自所證及清淨道故三懷恐怖而無記別恐我昧劣為他所
知由是因緣不得解脫以此為室而自安處懷恐怖故四有愚戇專修止行而無所
知若有問我我當反詰一切隨言無減而印順之言五現涅槃者一見現在受若天
若人諸五欲樂便謂涅槃二雖猒五欲現住初定以為涅槃引在身中名為得樂見
[017-0035a]
他現在住定亦爾下皆凖此三猒尋伺故現得第二定以為涅槃四猒諸尋伺喜故
現住第三定以為涅槃五猒喜樂乃至出入息現住第四定以為涅槃待過去故名
為後際又此計我現既有樂後亦有樂故後際攝以現樂為先而執後樂總名現法
此不依我見起故邪見攝六十二見大意已周。】


「欲悉知蓋煩惱障煩惱發大悲救護心斷一
切煩惱網令一切智性清淨故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


【第六約出家修行者以障蓋分別蓋謂五
蓋已見上文障即二障此亦總結前諸惑
不離二障發大悲下明能治道謂救有障
者護修行者此言在末義兼總結謂菩薩
發心不自為巳但以大悲救護一切令斷
上來諸惑之網斷之何為令本智清淨然
能治道雖復眾多不出二種一通二別別
如上來隨分開示如不能斷應宜轉治謂
[017-0035b]
如起貪以不淨觀治之不去當起慈悲緣
於前境應以淨法與之云何出家無慈悲
心反更染污如是隨便種種迴轉皆以無
得而為方便所言通者但當深觀第一義
諦謂當觀諸惑即是本覺菩提故無行云
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
一切佛法故惑性智性皆本淨故但由虛
妄分別凡夫不了如大富盲人動轉為寶
所傷二乘熱狂謂為蟲蛇驚走遠避權菩
薩輩猶謂有之可斷今乘一切智乘以淨
慧眼觀惑即真則煩惱自虛智性常淨是
為開佛知見使得清淨不斷煩惱而入涅
槃有斯悲智如是知斷發菩提心豈與夫
前喻同年而語哉皆巳無得即大般若意至廻向當釋貪欲即道
勝熱處說。】

[017-0036a]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十七之四


音釋



齊限
齊在詣切齊限分齊也

何加切玉玷

莫班切

陟降
切聲同壯愚人也

度量
度徒落切量龍張切度量謂計度校量也
[017-0036b]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十七之五 虢七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以諸種
種上味飲食香華衣服幢旛傘蓋及僧伽藍
上妙宮殿寶帳網幔種種莊嚴師子之座及
眾妙寶供養東方無數諸佛及無數世界所
有眾生恭敬尊重禮拜讚歎曲躬瞻仰相續
不絕經無數劫。」


【第十一明供佛及生喻文三初舉喻校量
二徵三釋今初分二前廣明一人後略辨
九人初中有四一舉廣喻二問三答四校
量顯勝初中有二初廣說東方後南西下
略例九方初中又二先明佛在供養後至
佛滅下明滅後供養前中又二先自行後
[017-0037a]
又勸下化他前中有四深勝一供具廣妙
二供田廣勝謂無數界悲敬田故三供心
勝恭敬等故四供時勝相續無數劫故此
自行巳勝況於教他況復滅後況於餘方
餘並可知。】


「又勸彼眾生悉令如是供養於佛至佛滅後
各為起塔其塔高廣無數世界眾寶所成種
種莊嚴一一塔中各有無數如來形像光明
徧照無數世界經無數劫南西北方四維上
下亦復如是佛子於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寧
為多不天帝言是人功德唯佛乃知餘無能
測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
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
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復有第二人於一念中
[017-0037b]
能作前人及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無數劫中
供養之事念念如是以無量種供養之具供
養無量諸佛如來及無量世界所有眾生經
無量劫其第三人乃至第十人皆亦如是於
一念中能作前人所有供養念念如是以無
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
說不可說不可說供養之具供養無邊乃至
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及爾許世界所有眾生
經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至佛滅後各
為起塔其塔高廣乃至住劫亦復如是。」


【後略辨九人中二先舉廣喻二佛子下校
量顯勝前中九人展轉遞望念敵多劫數
量復增此中如第一人一念以無數供至
第二人皆增至無量乃至第十增至不可
說不可說皆積當位之念以至當位極長
[017-0038a]
時也。】


「佛子此前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
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
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後校量可知。】


「何以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不齊限但為供養
爾所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供
養盡法界虛空界不可說不可說十方無量
去來現在所有諸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


【二徵意云其第十人供福巳至不可說不
可說全比容許不齊何以不及少分第三
釋中分二先反顯不為齊限明前不及此
後為供養盡法界下順釋以無限故辨此
過前略申十種一時過謂窮三際念劫重
[017-0038b]
重時故二處過謂該十方相即入故三供
過謂盡法界稱理之供故四田過謂盡虛
空界塵毛等處諸如來身各充法界故五
心過謂一一念中各以無盡供供無盡佛
經無盡劫心猶不足故六悲過自作教他
以此善根唯為眾生令先成佛我亦供養
故七智過了達三事隨其一一稱法界故
如海一滴則具百川之味芥子之空巳無
分限八善巧過能以一事為多攝多為一
善巧成就融攝諸位真實行故九所求過
唯為菩提不餘趣故十平等過謂生佛自
他供與不供皆平等故束上十義總不出
三一無齊限故二稱法性故三事事無礙
故無此三意設更重重廣喻亦不及少分。】


「發是心巳能知前際一切諸佛始成正覺及
[017-0039a]
般涅槃能信後際一切諸佛所有善根能知
現在一切諸佛所有智慧。」


【第四發是心巳下就法略示分前喻顯大
心因廣此明攝德深勝亦是讚勝勸學文
中有二一發是心巳者牒前諸喻所校量
心二能知下明此大心所攝功德於中有
五一解行圓滿二妙果當成三與佛平等
四能作佛事五大智現前初中三一總舉
所知現佛正覺但云智慧過佛示滅故加
涅槃當佛在因云善根也過現巳從緣應
可得云知未來未有但可云信亦信一切
皆當佛也。】


「彼諸佛所有功德此菩薩能信能受能修能
得能知能證能成就能與諸佛平等一性。」


【二彼諸下攝以修證有為能得無為能知
[017-0039b]
能證使智身成就法身等佛古德判此一
叚為攝位修成謂於佛功德智慧能信是
十信信成就故後攝初故能受是十住能
修是十行能知是十向得證是十地謂本
智證後智得能成就是結因究竟能與佛
等是果滿平等謂與佛能證所證平等無
二故初心即攝諸位乃至佛果亦是一理
古德判此一段以為攝位修成者上直就初住之德以為深勝今明攝位即初後圓
融不違經宗事事無礙亦是一理。】


「何以故此菩薩為不斷一切如來種性故發
心為充徧一切世界故發心為度脫一切世
界眾生故發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發
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垢淨故發心為悉知一
切世界三有清淨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
心樂煩惱習氣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死
[017-0040a]
此生彼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
故發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發心為悉
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發心。」


【三徵釋所以何以初心即滿因位釋意云
以等真性所為無齊限故有十一句初總
餘別文並同前初喻中辨。】


「以發心故常為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當
得三世一切諸佛無上菩提即為三世一切
諸佛與其妙法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
等巳修三世一切諸佛助道之法成就三世
一切諸佛力無所畏莊嚴三世一切諸佛不
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智慧何以
故以是發心當得佛故。」


【第二以發心故下妙果當成分二初標因
所得二徵釋所由今初得於八事一解契
[017-0040b]
佛心故為憶念二入正定聚故當得菩提
三真器巳成故佛授妙法妙法者即如來
知見也四知心性故與佛平等五圓修助
道六度四攝六力等未證亦定無疑故云
成就七十八不共修習莊嚴八得四無礙
辯名說法智慧上七皆言三世明其豎該
今云法界辨其橫攝前後影略二徵釋所
由中初徵意云何以發心即得果法釋云
以是發心為因決定當得佛故望圓極之
果故定當成約見性成智身上品云即得
故晉經梵本此中皆云即是佛故者當此
義也力等未證者即是偈意偈云菩薩於佛十力中雖未證得亦無疑十八不
共淨行品巳說望圓極之果等者當得佛言且順經文分為二義故引晉經梵本則
知當字是譯人之意譯人意欲不壞初後故作此譯若此意存不壞初後則前梵行
品初發心即得菩提如何會釋此改為當彼亦須改彼成無妨此即何違故此即佛
[017-0041a]
正是梵行初心即成耳且順彼釋故云見性即成智身若約圓融此後更無別佛。】


「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世諸
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功德
平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真實智
慧。」


【第三應知下與佛平等者見性均故發心
畢竟二不別也文有四句初總餘別總言
等佛何所等耶有三種等一所緣境界及
分齊境界等二大悲大定力無畏等皆等
三得知身無從亦無積聚隨物分別見種
種身如是智慧與佛平等三得知身無從等者釋經得如
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真實智慧即用上光明覺品偈釋偈云一身為無量無量
復為一了知諸世間現形遍一切此身無所從亦無所積聚眾生分別故見佛種種
。】


「纔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即
[017-0041b]
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即能
震動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
滅一切世界諸惡道苦即能嚴淨一切國土
即能於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即能令一切
眾生皆得歡喜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
一切佛種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


【第四纔發心時下能作佛事有十一句皆
是纔發即得言即得者有二意故一約法
圓融初心攝諸位故通說諸位相攝總有
三類一以行攝位如信中具一切位賢首
品說二以位攝位如十住滿即得成佛如
十住品及法界品海幢比丘處說其十行
十向十地皆爾各如自品說三初心攝終
如十住初心即攝諸位如此品說並就因
位滿說如普賢作用大分同佛猶未是佛
[017-0042a]
此中亦爾其十行等者十行第十智度滿故入因陀羅網境界明知已攝
諸位十廻向品第十入法界無量廻向證窮法界故十地墮在佛數故如普賢作用
下例引等妙二覺證成二約見性齊故說與佛等具

諸佛法豎論位次優劣非無若爾此與歷
別何異請以喻顯若彼虛室置之一燈光
周室內加二加三乃至百千各各重重徧
於室內雖同周徧不妨後後益明初心等
佛若彼一燈妙覺等初同第百千若器中
盛燈雖復百千共置一室互不相見歷別
修行類同此也依於此義故初心即云振
動光照一切世界登地巳上却說百剎千
剎如理思之又即由此義廢高就下住中
即齊地故二約見性下此上即藏和尚意此下即天台圓教之意故云昔
人豎說五種菩提我即橫開六即此中當其分真即也請以下三解釋先喻圓融後
喻行布又即由此義等者亦天台意智者雖說四教三教及至果處却無實事但就
[017-0042b]
教中施設有果進入位後果即便虛如別教說三賢十地修三賢位則有可修及至
登地更無有別別教十地證竟但是圓家住耳即由此義圓教初住自在過地不知
此意故謂此會是說十地。】


「此初發心菩薩不於三世少有所得所謂若
諸佛若諸佛法若菩薩若菩薩法若獨覺若
獨覺法若聲聞若聲聞法若世間若世間法
若出世間若出世間法若眾生若眾生法唯
求一切智於諸法界心無所著。」


【第五此初發下明大智現前此文二意一
別是一段謂以無著大智求菩提故二通
釋上四段謂由於一切無所著故稱性圓
融能成能攝一切功德文中分二初正明
無著後釋其所由前中初總所謂下別謂
從三世門見佛法僧非佛法僧同三世攝
於中三位初八清淨次四通染淨後二唯
[017-0043a]
染後唯求下釋不著所由文含多意一云
唯為菩提故云求一切智不餘趣向故於
法界佛等無著此雖有理不順今文以佛
及佛法豈非一切智耶二云求之於巳不
求佛等求之於巳尚未免求文含多意者標也前二敘
昔言求之於已尚未免求者破第二釋也則違淨名於一切法應無所求今釋

有二一只為求一切智故求而無著以有
所著非真求故故淨名云夫求法者於一
切法應無所求了法無求順一切智二言
求者不壞相也不著者稱法性也性相雙
鑑終日求而無所求經云無所求中吾故
求之矣今釋有二下述正義也前意即順般若性空後意則明事理雙現經
云無所求中吾故求之即方等經中佛為雷音菩薩說於法華昔因緣巳又云過去
有佛名栴檀華彼佛去世甚久我於彼時如汝無異彼有菩薩名曰上首作一乞士
入城乞食時有比丘名曰恒伽謂乞士言汝從何來答曰我從真實中來又問何謂
[017-0043b]
真實答曰寂滅相故名為真實又問寂滅相中有所求無所求耶答曰無所求又問
無所求者何用求耶答曰無所求中吾故求之又問無所求中何用求耶答曰有所
求者一切皆空得者亦空著者亦空實者亦空求者亦空語者亦空問者亦空寂滅
涅槃一切虛空一切世界亦復皆空吾為如是次第空法而求真實又問菩薩於何
處求答曰於六波羅蜜中求恒伽聞已賣身供養釋曰然上經文雙證二意以正說
求者皆空即般若意故不礙求即雙行意雙行亦即不共般若之意耳。】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一萬佛剎微塵數世
界六種震動所謂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
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
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雨眾天華天香天末
香天華鬘天衣天寶天莊嚴具作天妓樂放
天光明及天音聲。」


【第五爾時下動地興供分全同上文。】


「是時十方各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萬
佛剎微塵數佛同名法慧各現其身在法慧
[017-0044a]
菩薩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法慧汝於今者
能說此法我等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佛亦
說是法一切諸佛悉如是說。」


【第六是時十方下他方證成分望於上文
有同有異同義可知異有三種即為三段
一佛現證成異前菩薩二顯益證成前文
所無三結通無盡前略比廣加說因故今
初也先現身次讚說後引巳同以初心攝
德深廣恐難信受故佛自證。】


「汝說此法時有萬佛剎微塵數菩薩發菩提
心我等今者悉授其記於當來世過千不可
說無邊劫同一劫中而得作佛出興於世皆
號清淨心如來所住世界各各差別。」


【二汝說此法時下顯益證成益通二世初
益現在後我等悉當護持巳下顯及當來
[017-0044b]
今初清淨心者以聞菩提心見心性故而
經多劫者然餘教說定三僧祇此宗所明
劫數不定略有四類一或展則無量不可
說不可說剎塵如法界品說二或千不可
說或減或增如威光大子及此中說三或
一生二生如善財童子兜率天子四初心
即得如前所說所乘之法既自在圓融能
乘之人亦遲速不定念劫融故故彌勒云
一切菩薩無量劫修善財一生皆得起信
則以若遲若速皆為方便此宗則以楷定
為權並有聖言無煩固執不以長時而生
退怯不以速證而起輕心若遲若疾誓要
當剋是佛意也而經多劫者此標舉亦是問難也應有問言前來讚
經玄妙則言一生圓曠劫之果今既圓妙何以多劫方成起信則以下三雙出二宗
之意發趣道相中證發心後云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為怯弱眾生或說於無量阿
[017-0045a]
僧祗劫當成佛道以為懈慢眾生故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而實菩薩種性
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祗劫故但隨眾
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釋曰此即以遲速皆方便也
此宗則楷定為權以不定或遲或速為實如前第二段明故毗目瞿沙暫時執手時
經多劫則一生不定一生無量劫即一念多劫豈為多劫故結勸之勿生執也。】


「我等悉當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
曾聞者皆悉得聞。」


【後益末世令信仰故今之聞者皆由佛力
願深愧信行。】


「如此娑婆世界四天下須彌頂上說如是法
令諸眾生聞巳受化如是十方百千億那由
他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
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諸世界中
亦說此法教化眾生。」


【三如此下結通無盡是證佛結通非經家
[017-0045b]
也先明說徧。】


「其說法者同名法慧悉以佛神力故世尊本
願力故為欲顯示佛法故為以智光普照故
為欲開闡實義故為令證得法性故為令眾
會悉歡喜故為欲開示佛法因故為得一切
佛平等故為了法界無有二故說如是法。」


【後其說法下示所說同文中有三一說人
同二說因同謂神力本願故三說意同為
欲下是此文大旨同前十住並顯可知此文
大旨等者同十住中加所為也此中顯示一切佛法即前持說佛法故二智光普照
即前覺一切佛法三開闡實義即前增長佛智四證得法性即前所入無礙五眾會
歡喜即前善了眾生界及知眾生根六開示佛法因即前所行無障及得無等方便
七為得一切佛平等即前入一切智性八為了法界無有二故即前深入法界故總
結云說如是法明是說因。】


「爾時法慧菩薩普觀盡虛空界十方國土一
[017-0046a]
切眾會欲悉成就諸眾生故欲悉淨治諸業
果報故欲悉開顯清淨法界故欲悉拔除雜
染根本故欲悉增長廣大信解故欲悉令知
無量眾生根故欲悉令知三世法平等故欲
悉令觀察涅槃界故欲增長自清淨善根故
承佛威力即說頌言。」


【第七爾時下以偈重頌分先辨偈意有十
一句初一後一是說偈儀而離開者欲顯
中九皆承佛力該十方故中九正明所為
初總餘別別中四對一淨業顯理二除惑
開信妄想分別為雜染根三知病識藥四
觀果淨因即由利他自業便淨一淨業顯理者業淨
則理顯故二除惑開信者若無妄想即增信解故餘可知。】


「為利世間發大心其心普徧於十方眾生國
土三世法佛及菩薩最勝海。」
[017-0046b]


【第二正顯偈辭有一百二十一頌文分三
段初八十二偈超頌就法略示二有三十
四偈却頌就喻校量三有五偈結德勸讚
令景慕發心歎深難說徧於三段又歎為
長行偈頌之本故略不頌之初中文亦分
五初有十七偈頌第一解行圓滿二菩薩
始發下十七頌超頌第四能作佛事三菩
薩所住下十八偈却頌第三得佛平等四
趣向菩提下六偈半頌第五大智現前五
恒勸眾生下二十三偈半頌第二當成妙
果文不次者顯德無前後故又長行明先
同果體後同果用偈明用可在今果明當
得大智通徧故前後互明初中文分為二
初一偈頌前正明解行圓滿然初句是總
舉發心為因。】
[017-0047a]


「究竟虛空等法界所有一切諸世間如諸佛
法皆往詣如是發心無退轉。」


【餘十六偈頌前徵釋於中有七初一偈頌
充徧一切世界。】


「慈念眾生無暫捨離諸惱害普饒益光明照
世為所歸十力護念難思議。


十方國土悉趣入一切色形皆示現如佛福
智廣無邊隨順修因無所著。」


【二有二偈頌為欲度脫一切世界眾生。】


「有剎仰住或傍覆麤妙廣大無量種菩薩一
發最上心悉能往詣皆無礙。」


【三有一偈頌知世界成壞知者意在往化
覲佛故。】


「菩薩勝行不可說皆勤修習無所住見一切
佛常欣樂普入於其深法海哀愍五趣諸羣
[017-0047b]
生令除垢穢普清淨。」


【四一偈半頌為悉知一切眾生垢淨故及
一切世界三有清淨知垢意在令淨故五
趣三有名左右耳。】


「紹隆佛種不斷絕摧滅魔宮無有餘。


巳住如來平等性善修微妙方便道於佛境
界起信心得佛灌頂心無著。


兩足尊所念報恩心如金剛不可沮於佛所
行能照了自然修習菩提行。」


【五紹隆下兩偈半却頌為不斷如來種性
故初半摧邪顯正即紹隆義次句示佛種
之體性次二句即起佛種緣餘是種起之
相化化不絕是報佛恩心如金剛是種性
義照佛所行修菩提行則佛種不斷也。】


「諸趣差別想無量業果及心亦非一乃至根
[017-0048a]
性種種殊一發大心悉明見。


其心廣大等法界無依無變如虛空趣向佛
智無所取諦了實際離分別。


知眾生心無生想了達諸法無法想雖普分
別無分別億那由剎皆往詣。


無量諸佛妙法藏隨順觀察悉能入眾生根
行靡不知到如是處如世尊。


清淨大願恒相應樂供如來不退轉人天見
者無厭足常為諸佛所護念。」


【六五偈頌知眾生心樂煩惱習氣下四種
發心於中初偈總明所知事想是妄想即
煩惱也業即習氣果即死此生彼心即心
行根性即諸根次二偈顯知之體相皆即
事入玄次偈非唯知病亦識法藥故如世
尊後偈非唯空知行願相符能為實益。】
[017-0048b]


「其心清淨無所依雖觀深法而不取如是思
惟無量劫於三世中無所著。


其心堅固難制沮趣佛菩提無障礙志求妙
道除蒙惑周行法界不告勞。


知語言法皆寂滅但入真如絕異解諸佛境
界悉順觀達於三世心無礙。」


【七有三偈頌知一切眾生三世智謂離三
世障故障有十種一煩惱雜染障二觸境
迷倒障三長時懈怠障四取著因果障五
邪教邪師引轉障六趣下乘障七麤相現
前障八於徧趣行無堪能障九隨言生解
障十不亡能所障如次十句各一對治末
後二句總結通達。】


「菩薩始發廣大心即能徧往十方剎法門無
量不可說智光普照皆明了。
[017-0049a]


大悲廣度最無比慈心普徧等虛空而於眾
生不分別如是清淨遊於世。」


【第二菩薩始發下有十七偈頌上能作佛
事總分為十初二偈頌即能說法教化調
伏一切眾生以悲智相導故。】


「十方眾生悉慰安一切所作皆真實恒以淨
心不異語常為諸佛共加護。」


【二有一偈頌諸佛讚歎歎必加護。】


「過去所有皆憶念未來一切悉分別十方世
界普入中為度眾生令出離。」


【三有一偈頌即能振動一切世界動入互
舉。】


「菩薩具足妙智光善了因緣無有疑一切迷
惑皆除斷如是而遊於法界。


魔王宮殿悉摧破眾生翳膜咸除滅離諸分
[017-0049b]
別心不動善了如來之境界。


三世疑網悉巳除於如來所起淨信以信得
成不動智智清淨故解真實。


為令眾生得出離盡於後際普饒益長時勤
苦心無厭乃至地獄亦安受。


福智無量皆具足眾生根欲悉了知及諸業
行無不見如其所樂為說法。


了知一切空無我慈念眾生恒不捨以一大
悲微妙音普入世間而演說。」


【四菩薩具足下六偈頌即能息滅一切諸
惡道苦於中具悲智之德故能拔因果之
苦而無我人。】


「放大光明種種色普照眾生除黑暗光中菩
薩坐蓮華為眾闡揚清淨法。」


【五有一偈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照世意
[017-0050a]
在照生。】


「於一毛端現眾剎諸大菩薩皆充滿眾會智
慧各不同悉能明了眾生心。」


【六一偈即能嚴淨一切國土毛孔現剎即
神通嚴也。】


「十方世界不可說一念周行無不盡利益眾
生供養佛於諸佛所問深義於諸如來作父
想為利眾生修覺行。」


【七有一偈半頌上即令一切眾生歡喜供
佛問法但為益物故。】


「智慧善巧通法藏入深智處無所著隨順思
惟說法界經無量劫不可盡智雖善入無處
所無有疲厭無所著。」


【八一偈半頌上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初半
聞而通達次半思而兼說後半修而無著。】
[017-0050b]


「三世諸佛家中生證得如來妙法身。」


【九有半偈依修而證頌即能持一切佛種
性也。】


「普為羣生現眾色譬如幻師無不作或現始
修殊勝行或現初生及出家或現樹下成菩
提或為眾生示涅槃。」


【十有一偈半頌即能示現成佛。】


「菩薩所住希有法唯佛境界非二乘身語意
想皆巳除種種隨宜悉能現。


菩薩所得諸佛法眾生思惟發狂亂智入實
際心無礙普現如來自在力。


此於世間無與等何況復增殊勝行雖未具
足一切智巳獲如來自在力巳住究竟一乘
道深入微妙最上法。」


【第三菩薩所住下十八偈頌得佛平等於
[017-0051a]
中分四初三偈半頌佛境界平等初偈分
齊境次偈兼所證所緣境後一偈半舉況
顯勝。】


「善知眾生時非時為利益故現神通分身徧
滿一切剎放淨光明除世暗。


譬如龍王起大雲普雨妙雨悉充洽觀察眾
生如幻夢以業力故常流轉。


大悲哀愍咸救拔為說無為淨法性佛力無
量此亦然譬如虛空無有邊。


為令眾生得解脫億劫勤修而不倦種種思
惟妙功德善修無上第一業於諸勝行恒不
捨專念生成一切智。」


【二善知下四偈半頌功德平等。】


「一身示現無量身一切世界悉周徧其心清
淨無分別一念難思力如是。」
[017-0051b]


【三有一偈頌前文得如來一身無量身平
等。】


「於諸世間不分別於一切法無妄想雖觀諸
法而不取恒救眾生無所度。


一切世間唯是想於中種種各差別知想境
界險且深為現神通而救脫。


譬如幻師自在力菩薩神變亦如是身徧法
界及虛空隨眾生心靡不見。


能所分別二俱離雜染清淨無所取若縛若
解智悉忘但願普與眾生樂。」


【四於諸下九偈頌真實智慧於中有四初
四頌發離一切妄想廣大心。】


「一切世間唯想力以智而入心無畏思惟諸
法亦復然三世推求不可得。


能入過去畢前際能入未來畢後際能入現
[017-0052a]
在一切處常勤觀察無所有。」


【二有二頌發窮三際廣大心。】


「隨順涅槃寂滅法住於無諍無所依心如實
際無與等專向菩提永不退。


修諸勝行無退怯安住菩提不動搖佛及菩
薩與世間盡於法界皆明了。」


【三有二頌發順涅槃菩提廣大心。】


「欲得最勝第一道為一切智解脫王應當速
發菩提心永盡諸漏利羣生。」


【四一偈結勸可知。】


「趣向菩提心清淨功德廣大不可說為利眾
生故稱述汝等諸賢應善聽。」


【第四趣向菩提下六偈半頌大智現前於
中初一結前生後。】


「無量世界盡為塵一一塵中無量剎其中諸
[017-0052b]
佛皆無量悉能明見無所取。


善知眾生無生想善知言語無語想於諸世
界心無礙悉善了知無所著。


其心廣大如虛空於三世事悉明達一切疑
惑皆除滅正觀佛法無所取。


十方無量諸國土一念往詣心無著了達世
間眾苦法悉住無生真實際。


無量難思諸佛所悉往彼會而覲謁常為上
首問如來菩薩所修諸願行。


心常憶念十方佛而無所依無所取。」


【餘正頌大智現前初偈於佛無著次偈即
若眾生若眾生法次偈即若佛若佛法次
偈若世間若世間法次偈若菩薩若菩薩
法二乘文略後半偈頌上結文念十方佛
即求一切智無依無取即於諸法界心無
[017-0053a]
所著。】


「恒勸眾生種善根莊嚴國土令清淨一切趣
生三有處以無礙眼咸觀察。


所有習性諸根解無量無邊悉明見眾生心
樂悉了知如是隨宜為說法。


於諸染淨皆通達令彼修治入於道無量無
數諸三昧菩薩一念皆能入。


於中想智及所緣悉善了知得自在。」


【第五有二十三偈半頌前妙果當成於中
有九初三偈半頌常為一切諸佛護念以
具德故。】


「菩薩獲此廣大智疾向菩提無所礙。」


【二半偈頌當得無上菩提。】


「為欲利益諸羣生處處宣揚大人法。」


【三半偈頌與其妙法大人法者八大人覺
[017-0053b]
八大人覺者遺教全明一少欲二知足三寂靜四精進五正念六正定七正慧
八無戲論涅槃二十七加二為十云善男子菩薩成就十法雖見佛法不得明了前
七同上八即解脫九讚歎解脫十以涅槃教化眾生十地抄中更當廣釋。】


「善知世間長短劫一月半月及晝夜國土各
別性平等常勤觀察不放逸。」


【四有一偈頌佛體平等時處平等即佛體
故。】


「普詣十方諸世界而於方處無所取嚴淨國
土悉無餘亦不會生淨分別。」


【五有一偈頌巳修三世諸佛助道之法。】


「眾生是處若非處及以諸業感報別隨順思
惟入佛力於此一切悉了知。


一切世間種種性種種所行住三有利根及
與中下根如是一切咸觀察。


淨與不淨種種解勝劣及中悉明見一切眾
[017-0054a]
生至處行三有相續皆能說。


禪定解脫諸三昧染淨因起各不同及以先
世苦樂殊淨修佛力咸能見。


眾生業惑續諸趣斷此諸趣得寂滅種種漏
法永不生并其習種悉了知。


如來煩惱皆除盡大智光明照於世菩薩於
佛十力中雖未證得亦無疑。」


【六有六偈頌成就三世諸佛力無所畏廣
十力之別名略無畏之都號於中五偈半
別明十力後半偈顯得分齊。】


「菩薩於一毛孔中普現十方無量剎或有雜
染或清淨種種業作皆能了。


一微塵中無量剎無量諸佛及佛子諸剎各
別無雜亂如一一切悉明見。


於一毛孔見十方盡虛空界諸世間無有一
[017-0054b]
處空無佛如是佛剎悉清淨。


於毛孔中見佛剎復見一切諸眾生三世六
趣各不同晝夜月時有縛解。


如是大智諸菩薩專心趣向法王位於佛所
住順思惟而獲無邊大歡喜。」


【七有五偈頌巳莊嚴三世諸佛不共佛法
三世間圓融不共權小故。】


「菩薩分身無量億供養一切諸如來神通變
現勝無比佛所行處皆能住。


無量佛所皆鑽仰所有法藏悉耽味見佛聞
法勤修行如飲甘露心歡喜。


巳獲如來勝三昧善入諸法智增長信心不
動如須彌普作羣生功德藏。


慈心廣大徧眾生悉願疾成一切智而恒無
著無依處離諸煩惱得自在。
[017-0055a]


哀愍眾生廣大智普攝一切同於巳知空無
相無真實而行其心不懈退。」


【八五偈頌悉得諸佛說法智慧。】


「菩薩發心功德量億劫稱揚不可盡以出一
切諸如來獨覺聲聞安樂故。」


【九一偈結德無盡並屬初心該前諸段。】


「十方國土諸眾生皆悉施安無量劫勸持五
戒及十善四禪四等諸定處。


復於多劫施安樂令斷諸惑成羅漢彼諸福
聚雖無量不與發心功德比。


又教億眾成緣覺獲無諍行微妙道以彼而
校菩提心算數譬喻無能及。


一念能過塵數剎如是經於無量劫此諸剎
數尚可量發心功德不可知。


過去未來及現在所有劫數無邊量此諸劫
[017-0055b]
數猶可知發心功德無能測。


以菩提心徧十方所有分別靡不知一念三
世悉明達利益無量眾生故。


十方世界諸眾生欲解方便意所行及以虛
空際可測發心功德難知量。


菩薩志願等十方慈心普洽諸羣生悉使修
成佛功德是故其力無邊際。


眾生欲解心所樂諸根方便行各別於一念
中悉了知一切智智心同等。


一切眾生諸惑業三有相續無暫斷此諸邊
際尚可知發心功德難思議。


發心能離業煩惱供養一切諸如來業惑既
離相續斷普於三世得解脫。


一念供養無邊佛亦供無數諸眾生悉以香
華及妙鬘寶幢旛蓋上衣服。
[017-0056a]


美食珍座經行處種種宮殿悉嚴好毗盧遮
那妙寶珠如意摩尼發光耀。


念念如是持供養經無量劫不可說其人福
聚雖復多不及發心功德大。」


【大文第二十方國土下三十四頌頌前約
喻校量於中分二先十四頌正頌前喻可
知。】


「所說種種眾譬喻無有能及菩提心。」


【後二十偈通釋諸喻不及所由前雖略釋
今此廣辨又長行中多隨喻別明今此總
辨亦總相頌前歎深難說若將別配則令
難證等互有所局於中分三初半偈結前
生後亦總相頌前等者昔以二十三偈頌前歎深難說即分為十初三頌甚深
二有一偈頌難知三有二偈頌難分別四有二偈頌難信解五三偈頌難證六二偈
頌難行七二偈頌難通達八有二偈頌難思惟九二偈頌難說十有三偈頌難度量
[017-0056b]
故云若將別配言則今難證等者如一切獨覺及聲聞悉以發心作根本頌難證者
前文十力十八不共等豈易證耶故云互有所局今二十三偈皆通難信難知難證
等故云總相頌前則令證等互無所局。】


「以諸三世人中尊皆從發心而得生發心無
礙無齊限欲求其量不可得。」


【次十七偈半正釋後二偈結德無盡就正
釋中分三初偈標章次十二偈半別釋三
四偈顯德圓滿今初也謂標出生無盡體
相無限二章。】


「一切智智誓必成所有眾生皆永度發心廣
大等虛空生諸功德同法界。


所行普徧如無異永離眾著佛平等一切法
門無不入一切國土悉能往。


一切智境咸通達一切功德皆成就一切能
捨恒相續淨諸戒品無所著。
[017-0057a]


具足無上大功德常勤精進不退轉入深禪
定恒思惟廣大智慧共相應。」


【二別釋中初四偈釋無齊限或一句是一
義後一偈半頌六度義可以意得。】


「此是菩薩最勝地出生一切普賢道三世一
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心。


悉以三昧陀羅尼神通變化共莊嚴十方眾
生無有量世界虛空亦如是發心無量過於
彼是故能生一切佛。」


【後八偈半釋出生無盡於中分三初二偈
半結前生後以體無限故出生無盡也。】


「菩提心是十力本亦為四辯無畏本十八不
共亦復然莫不皆從發心得。


諸佛色相莊嚴身及以平等妙法身智慧無
著所應供悉以發心而得有。
[017-0057b]


一切獨覺聲聞乘色界諸禪三昧樂及無色
界諸三昧悉以發心作其本。


一切人天自在樂及以諸趣種種樂進定根
力等眾樂靡不皆由初發心。」


【次菩提心是下四偈正顯出生為本出生
乃一義耳。】


「以因發起廣大心則能修行六種度勸諸眾
生行正行於三界中受安樂。


住佛無礙實義智所有妙業咸開闡能令無
量諸眾生悉斷惑業向涅槃。」


【後二偈略釋為本所由由修六度為菩薩
乘本由勸王行為人天乘本由闡妙業通
為三乘涅槃之本。】


「智慧光明如淨日眾行具足猶滿月功德常
盈譬巨海無垢無礙同虛空。
[017-0058a]


普發無邊功德願悉與一切眾生樂盡未來
際依願行常勤修習度眾生。


無量大願難思議願令眾生悉清淨空無相
願無依處以願力故皆明顯。


了法自性如虛空一切寂滅悉平等法門無
數不可說為眾生說無所著。」


【三四偈顯德圓滿中初偈總顯次二偈別
顯願滿後一偈別明智圓。】


「十方世界諸如來悉共讚歎初發心此心無
量德所嚴能到彼岸同於佛。


如眾生數爾許劫說其功德不可盡以住如
來廣大家三界諸法無能喻。」


【第三二偈結德無盡可知。】


「欲知一切諸佛法宜應速發菩提心。」


【大文第三欲知下結勸發心於中三初半
[017-0058b]
偈正勸。】


「此心功德中最勝必得如來無礙智眾生心
行可數知國土微塵亦復然虛空邊際乍可
量發心功德無能測。


出生三世一切佛成就世間一切樂增長一
切勝功德永斷一切諸疑惑。


開示一切妙境界盡除一切諸障礙成就一
切清淨剎出生一切如來智。」


【次三偈半釋勸所由總舉具足一切德故。】


「欲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德藏欲滅眾
生諸苦惱宜應速發菩提心。」


【後一偈結勸速發。】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十七之五


音釋




末各切音莫
[017-005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