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21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唐-實叉難陀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六之一 滅七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初來意者先辨會來前信此解義次第故
又答十住問總有二段前信是住之方便
此明正位故次來也二品來前品說信究
竟此品趣後說住故次來也前信此解者即䟽本意以
信會答第二會初所脫信問故次住有二叚即古德意二釋名亦先

辨會名約處名忉利天會約人名法慧菩
薩會約法名十住會皆依主釋二品名須
彌正云蘇迷盧此云妙高如來以自在力
不起覺𣗳應機現彼故云升也。


表位漸增不處人間顯位清淨故居天也
若天表淨何獨妙高妙有十義如於法故
[016-0782a]
一者體妙謂四寶所成二者相妙謂八方
四級三者色妙謂四正色北金東銀南吠
瑠璃西頗胝迦一切草木鳥獸等物隨所
至處則同其色自常不變四者德妙謂八
方猛風不能令動五眷屬妙謂七金山七
重圍繞及七香海海印旋流六依持妙唯
天依住得通者居七作業妙不離本處而
鎮四洲映蔽日月而成晝夜八生果妙謂
波利質多能益天眾九為首妙於四洲地
最在先成十堅固妙於輪圍中最在後壞
高者高八萬四千由旬入水亦爾下據金
剛上隣空界頂上縱廣量亦如之獨出九
山故稱高也謂七金山者俱含世間品偈云蘇迷盧處中蘇即妙也迷
盧高也次踰徤達羅此云持雙以山頂有二道春山能持此故以為名也伊沙䭾羅
山此云持軸山峯上聳猶如車軸山頂持故竭地洛迦山俱舍䟽云此即西方𣗳名
[016-0782b]
大䟽但依狀翻不出其名頌䟽云此方亦有名檐木山山上寶𣗳形似彼故蘇達梨
舍那此云善見見者稱善頞濕縛羯挐此云馬耳山形似彼故毗那怛迦山此云象
鼻山形似故尼民達羅山俱舍䟽云魚名其魚觜尖山形似故華嚴音義釋云此云
持邊山於大洲等外有鐵輪圍山前七金所成蘇迷盧四寶入水皆八萬妙高出亦
然餘八半半減廣皆等高量釋曰上來所引正證七金餘因便來下䟽方要及七香
海者俱舍頌云山間有八海前七名為內最初廣八萬四邊各三倍餘六半半狹第
八名為外三洛叉二萬二千踰[跳-兆+善]那釋曰前七名內七金內故第八名外七金外故
外在鐵圍之內亦名山間最初八萬即持雙之內海也七金內海皆八功德水故云
香水旋流外海鐵圍因便故來唯天依住者俱舍頌云妙高層有四相去各十千傍
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堅手及持鬘恒憍天王眾如次居四級亦住餘七山釋曰謂
始從水際𥁞第一層相去十千傍出十六千上三層級向上相去數同傍出漸減一
半第二層八千三即四千四即二千向上漸狹此四層級直上方𥁞妙高下半四萬
踰[跳-兆+善]那第一級有藥叉神名為堅首乃至第四是四天王餘皆四王管故云唯天依
住妙高頂八方復三十三天居故皆天住謂波利者波利此云徧也亦曰周帀質多
羅此云間錯莊嚴謂此𣗳眾雜色華周帀莊嚴或云圓妙莊嚴即俱舍園生𣗳也故
[016-0783a]
俱舍云東北園生𣗳西南善法堂論釋云其園生𣗳槃根深廣五十踰[跳-兆+善]那聳幹上
升枝條傍布高廣量等百踰[跳-兆+善]那挺葉開華妙香芬馥順風熏滿百踰[跳-兆+善]那若逆風
熏猶徧五十是諸大眾遊樂之所餘文可知十住之行亦復如

是聞思修解而為妙體四德八聖以為妙
相四辯為色令物解同雖同眾音自智不
變八法不動而為妙德七支奉戒金山圍
繞七識流轉而為海印第一義天依持而
住可以神會非情能升不離本處徧應十
方映蔽佛日及菩薩月而成涅槃生死晝
夜生教行果而為妙𣗳世界初成菩薩先
出為眾生現種種資具世界將壞菩薩後
沒為說上定令免三災高者具成八萬四
千諸度法門自在障外為眾生故入生死
海亦具八萬四千諸度法門據金剛性隣
勝義空又智入佛慧必窮其底德超方便
[016-0783b]
逈出羣峰。


為顯十住功德妙高是故須升妙高山頂
四王處半旁而非正表住不退異信輕毛
故越彼天居妙高頂善財童子於妙峰山
頂見德雲者亦表斯位彌顯有由四王處半下通
伏難謂有難言若以妙高為表四王亦處妙高復為次第何不處此故為此通

上所釋皆圓教意故下發心品云應知此
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與三世佛功德平
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纔發心時即為十
方一切諸佛共所稱歎不可同於方便教
說若約觀心妙高者謂三昧須彌寂然不
動無思無心不[冰-水+〡*ㄆ]不攝任性而定稱本心
地入佛智海湛然不遷是妙法樂觸境自
在合本性淨是四德寶而自莊嚴斯則本
覺如來升法須彌之頂。
[016-0784a]


三宗趣者先約會以十住行德為宗攝位
德果為趣二品以嚴處請佛赴感為宗根
緣契合說法為趣。】


「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
天下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於𣗳下各有菩
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不自謂恒對於佛。」


【四釋文者此會六品分為二分初二品方
便發起後四品當會正說前中初之一品
唯是由致偈讚一品義有兩兼一是方便
謂前品化主赴機後品助化讚佛主伴圓
備方演法故二是所依謂三天說法各有
偈讚欲顯三賢皆依佛智有差別故離如
來智無自體故獨為方便甚抑讚詞行向
二會同此科判偈讚一品者前是古意後是新意可知今初
一品長分十段一本會齊現二不離齊升
[016-0784b]
三各見佛來四各嚴殿座五皆來請佛六
俱時入殿七樂音並止八各念昔因九同
讚如來十殿皆廣博嚴淨也十叚科中皆有皆俱齊等
言者以約結通周法界故言爾時者即前二會時主伴

齊徧演前二會之法也今此明徧即十重
說處中第一重也何須舉此欲明前會不
散成後會故後必帶前合成法界無礙會
故一一諸會無休息故後後諸會皆同時
故若散前會即無後故所以唯約覺𣗳會
者此為本故得佛處故理實第二亦同此
徧若同時徧何有九會前後若有前後何
名同時應云即用之體同時頓徧即體之
用不壞前後猶如印文今此明徧者即第一䟽說經緣中初
此閻浮是也所以唯約覺𣗳下通妨難此通二難一有難云既不散前應舉二會何
以唯言不起覺𣗳故此通云初會為本又第二會近初會故二若同時下復通一妨
[016-0785a]
文中先難後應云下通釋可知。】


「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𣗳下而上升須彌
向帝釋殿。」


【第二爾時下明不離覺𣗳各升釋天問動
靜相違去住懸隔既云不離何得言升古
有多釋一云本釋迦身不起道𣗳別起應
化以升天上一云不起是報升天是化一
云不起是化身升天是化用並非文意以
此文中俱是毗盧遮那十身雲故古有多釋下次
序昔順遣昔有五義而文三節初併序三師二序第四三序第五以初三師並約三
身義類大同欲併破故先序於昔並非文意下二辨違通有二違一違現文去住皆
是遮那佛故二違經宗十身非三身故彼即是後二會此即今文也一云以

去即非去故名不起非去即去是以升天
如不來相而來等若爾但是升相離故非
是𣗳下別有不起之身故不可也一云以去者二
[016-0785b]
序第四師以不分三身但就一身論性相故即是事理無礙宗中之意不違本體不
順今文如不來相下即是古人引例證成此是淨名經問疾品中淨名之言經云時
維摩詰謂文殊師利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師利言如是
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
者更不可見今但引淨名之言餘畧不引𠮉公釋云文殊心棲實相形貫法身內外
𡨋寂都無來相都無來相能以之來此明心𡨋至理體絕去來應物隨緣不壞來去
而下文殊答者即得意相領印成其言則以三時門領其不來相而來以合不合門
成其不見相而見前中三時畧舉其一以相顯故言三時者即中論去來品偈云己
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去時亦無去翻此則云已來無有來未來亦無來來時亦無
來謂已來已滅不可言來未來未有何得言來來時不住已未分之故亦無來無去
亦然故下經云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
住而淨名所見文殊自菴園而來菴園眾會謂文殊為去故文殊言非唯居士見我
不來而來從菴園見我為去我亦不去而去也所以者何下文殊自徵釋上義謂若
先有法從彼而來既非先有緣會而來故於三時無有來矣無去亦然來必有從去
必有至故三句釋別又有來去不出三時今三時無來故無所從三時無去故無所
[016-0786a]
至言所可見者更不可見者即以合不合門成上不見相而見謂見必有三謂能見
所見及以見者方成於見所見因於二成故無所見所見無故餘二寧有故中論云
見及所見者是三各異方如是三法異終無有合時異法不可合非異無可合又論
云見不能有見非見亦不見若巳破於見則為破見者故正見時即無見矣若爾但
是下二辨違但是升即非升似去即非去何有𣗳下不動之身若菴園有文殊毗耶
更見妙德可以證此彼此義異何得援引有云此佛神通同體

業用即住是去去即是住住是體徧去是
用應應是體應雖升後而不離前體是應
體雖不離前而升後若爾何殊第三師不
起是法又以住釋於不起而言住是體徧
何得獨住菩提𣗳耶升天何得非體徧耶
菩提𣗳下寧非用耶有云此佛神通者三別序第五師即刊定
記主以體徧為不動以用應而為升若爾何殊等者第二辨違也此有二破一指同
前義破前義不立此義自破二又以住下直就所立破唯住覺𣗳非有體徧徧於去
處何得去非體徧然覺𣗳亦用獨言是體升天有體但言是用故有所遣非責本立
[016-0786b]
同體業用故下正義亦是即體業用今顯正義然佛得菩提

智無不周體無不在無依無住無去無來
然以自在即體之應應隨體徧緣感前後
有住有升閻浮有感見在道𣗳天宮有感
見升天上非移覺𣗳之佛而升天宮故云
不離覺𣗳而升釋殿法慧偈云佛子汝應
觀如來自在力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
此不離也我等今見佛住於須彌頂此而
升也文理有據更以喻顯譬猶朗月流影
徧應且澄江一月三舟共觀一舟停住二
舟南北南者見月千里隨南北者見月千
里隨北停舟之者見月不移是為此月不
離中流而徃南北設百千共觀八方各去
則百千月各隨其去諸有識者曉斯旨焉
古德釋此略有十義一約處相入門以一
[016-0787a]
處中有一切處故是故此天宮等本在𣗳
下故不須起然是用彼故說升也二亦約
相入門以一處入一切處故𣗳徧天中亦
不須起欲用天宮表法升進故云升也三
由一切即一故天在𣗳下四由一即一切
𣗳在天上不起等凖前五約佛身謂此𣗳
下身即滿法界徧一切處則本來在彼不
待起也機熟令見故云升也是故如來以
法界身常在此即是在彼六約佛自在不
思議解脫謂坐即是行住等在此即在彼
皆非下位測量故也七約緣起相由門八
約法性融通門九約表示顯法門十約成
法界大會門然此十解前五玄門次四所
以後一總意欲成十義相參而立雖似雜
亂不違經宗並可用也然此十解下文含二意初即總明
[016-0787b]


然此中相望有四對法相即無礙一此處
彼處二此身彼身三若去若住四若一若
多約處此處彼處相即無礙應如十中前
四約身相即無礙應如五六及前正顯又
十中後四通於身處約處唯有此彼約身
更加去住謂此身即是彼身去身即是住
身若身若處俱通一多上來諸法同在一
時無前後也一多相望應成四句一不離
一切𣗳下升一天宮即如今文二不離一
𣗳升一切天三不離一切𣗳而升一切天
經云十方世界悉如是故四不離一𣗳而
升一天經中欲顯一多相即故舉初句升
釋天既爾升餘天亦然如後二會升天既
爾徃餘處亦然復應𣗳𣗳相望而成二句
謂不離一𣗳下常在一切𣗳不離一切𣗳
[016-0788a]
而常在一𣗳復應以不起餘處類不起𣗳
下展轉相望皆悉周徧不壞前後自在難
思又既一處有一切處亦有微細義所用
不同有隱顯義若加前時後時有十世義
唯見說住及於餘法有純雜義後後帶於
前前有帝網義此天望餘成主伴義十玄
具矣然此中下正明義類經中欲顯等者顯經中不盡之由若云不離一𣗳而
升一天難思之相不顯若言不起一𣗳而升一切忉利天者則不能顯本會圓徧若
言不離一切𣗳而升一切天則無一多無礙之相故唯出初句下法慧例云十方悉
亦然方有升一切句即俱多句又既一處下例釋十玄以古德玄文與意相叅但有
四玄前五但二九為託事十為同時故今加六十玄具矣問帶前起後

事理應齊何故三賢獨有斯旨答顯異義
故謂初二會相隣接故不假帶前此三人
天隔越故須連帶又此三會同詮賢位六
已入證不假帶前第七即位中普賢居然
[016-0788b]
不假第八頓彰五位體用己融第九唯明
證入體用一味故並皆不假。】


「時天帝釋在妙勝殿前遙見佛來。」


【第三時天帝下明各見佛來約佛則用從
體起約機則境從心現隣而未即故云遙
見。】


「即以神力莊嚴此殿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
其座悉以妙寶所成十千層級逈極莊嚴十
千金網彌覆其上十千種帳十千種葢周迴
間列十千繒𦂶以為垂帶十千珠瓔周徧交
絡十千衣服敷布座上十千天子十千梵王
前後圍繞十千光明而為照曜。」


【第四即以下各嚴殿座表嚴根欲之殿為
法噐故置師子座表十住之法門故文有
十句初總餘別總云普光明藏者此是解
[016-0789a]
位智照法空含眾德故從信始入故有置
言別中初句約體餘並顯嚴皆云十千者
萬行因感故言層級者萬行熏成故金網
防護慈悲帳葢以育以覆四攝繒𦂶以為
周垂圓融行願交絡萬善柔忍慚愧以覆
法空第一義天清淨梵行繞斯法體一一
智照故日光明於生死中遣長夜闇舉斯
果德令物行因下行向中約位漸增表法
無異。】


「爾時帝釋奉為如來敷置座已曲躬合掌恭
敬向佛而作是言善來世尊善來善逝善來
如來應正等覺唯願哀愍處此宮殿。」


【第五爾時帝釋下請佛居殿於中三業崇
敬以為請儀言善來者應機來故不來相
而來故帶法界會來故三稱善者喜之至
[016-0789b]
故舉三號者略歎德故願哀處者希仗勝
田生大福故。】


「爾時世尊即受其請入妙勝殿十方一切諸
世界中悉亦如是。」


【第六爾時下俱時入殿謂根緣契合成益
不虛十方如是通上六段入殿事訖故一
結通下四段文殿中之事。】


「爾時帝釋以佛神力諸宮殿中所有樂音自
然止息。」


【第七爾時下樂音止息謂攝散歸靜得定
益故。】


「即自憶念過去佛所種諸善根而說頌言。」


【第八即自下各念昔因獲智益也散緣既
止勝德現前寂然無思發宿住智種善根
者即下十佛曾入此殿聞法供養故亦表
[016-0790a]
見自心性同昔佛故。】


「迦葉如來具大悲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
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第九迦葉下同讚如來然三世諸佛皆於
此處說十住法獨讚十者表說十住及無
盡故所以讚者義乃有四一十佛曾處則
殿勝可居二互舉一德例讚本師三敘昔
善根慶遇堪受四昔佛同說表法常恒文
中先明此界後辨結通今初十頌各上半
標名讚德上句別下句通下半以人結處
唯初一句諸佛不同然佛別名多因德立
讚者取德以釋上名初迦葉者此云飲光
若從姓立示生彼族若就佛德一者身光
蔽餘光故二者悲光飲蔽邪光故九同讚如來者
此中䟽以別德釋其別名於中數佛當若䟽家以文就義觀下二會義更昭然。】

[016-0790b]


「拘那牟尼見無礙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
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拘那牟尼舊曰金仙亦云金寂寂故無礙
金故明見。】


「迦羅鳩䭾如金山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
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迦羅鳩䭾者具云迦羅鳩村䭾此云所應
斷已斷如金已淨如山不動亦可見無礙
者是此佛德如金山者是前佛德。】


「毗舍浮佛無三垢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
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毗舍浮者亦云毗溼婆部毗溼婆者此云
徧一切也部者自在也亦云徧勝無三垢
故無不自在而超勝也三垢者現種及習。】


「尸棄如來離分別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
[016-0791a]
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尸棄亦云式棄那此云持髻亦云有髻無
分別智最為尊上處心頂也又髻中明珠
即無分別也。】


「毗婆尸佛如滿月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
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毗婆尸者此翻有四謂淨觀勝觀勝見徧
見如月圓智滿是徧見也魄盡惑亡是淨
觀也既圓且淨是勝觀勝見也。】


「弗沙明達第一義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
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弗沙亦云勃沙此云增盛明達勝義是增
盛也。】


「提舍如來辯無礙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
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016-0791b]


【提舍亦云底沙西域訓字底邏那此云度
也沙是皤沙此云說也謂說法度人或但
云說辯才無礙者即能說也。】


「波頭摩佛淨無垢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
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波頭摩者此云赤蓮華身心如蓮華淨無
塵垢。】


「然燈如來大光明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
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然燈者智論云此佛從初現生乃至成佛
舉身常光如然燈故身智光明普周稱大
然十中後七乃過去劫佛如何賢劫曾入
殿耶古釋有二一約時劫相即入故二約
其處有麤細故麤隨劫壞細者常存如法
華天人見燒我土不毀又梵王見淨身子
[016-0792a]
見穢今此天帝是大菩薩同梵王見亦沸
加故。】


「如此世界中忉利天王以如來神力故偈讚
十佛所有功德十方世界諸釋天王悉亦如
是讚佛功德。」


【二如此下結通十方。】


「爾時世尊入妙勝殿結跏趺坐此殿忽然廣
博寬容如其天眾諸所住處十方世界悉亦
如是。」


【第十爾時世尊下殿皆廣博即示如意相
廣殿同處以遣局情亦表廓大慈悲等眾
生界又如來入殿即覺智現前忽然廣博
則身心無際十方巳下結通無盡唯結後
四前巳結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六之一
[016-0792b]


音釋



頗胝迦
頗滂禾切胝旨而切梵語頗胝迦此云永生

失入切


女加切
[016-0793a]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十六之二 滅八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初來意者既明化主赴感今辨助化讚揚
將演住門先陳體性性即佛智先讚如來
故品來也先陳體性者即第二來意如前品明


二釋名者須彌約處讚稱佛德依處有讚
故立此名亦頂上之讚揀餘處也。


三宗趣者以集眾放光偈讚為宗為成正
說為趣又顯佛德為宗令知住體為趣。】


「爾時佛神力故。」


【第四釋文總為三分第一集眾分第二放
光分第三偈讚分今初文有十同義兼三
異謂五六七一集因同皆佛力故亦同前
[016-0793b]
會時。】


「十方各有一大菩薩。」


【二十方下主首同。


一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


三一一各下眷屬數同。】


「從百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而來集
會。」


【四從百佛下來處量同前十此百位已增
故。】


「其名曰法慧菩薩一切慧菩薩勝慧菩薩功
德慧菩薩精進慧菩薩善慧菩薩智慧菩薩
真實慧菩薩無上慧菩薩堅固慧菩薩。」


【五其名下表法名同慧即十解能見法故
菩薩名異至偈釋之。】


「所從來土所謂因陀羅華世界波頭摩華世
[016-0794a]
界寶華世界優鉢羅華世界金剛華世界妙
香華世界恱意華世界阿盧那華世界那羅
陀華世界虛空華世界。」


【六所從來下世界名同同名華者位相創
開無著感果故別即次第配於十住一發
心主導世間故二淨治心地如蓮開故三
修行圓淨故四水生之貴故五方便堅誓
故六正心無相如香氣故七不退意恱故
八阿盧那者此云日出時紅赤之相童真
明淨故九那羅陀者此云人持以華香妙
人皆佩故王子佩持法王軌度故十智徧
如空故亦可別明十住勝進十法思之可
別即次第者下之所釋闇引經文如以主導世間釋因陀羅者因陀羅此云帝
也主也即下𤼵心住勸學十法中云所謂勤供養佛樂住生死主導世間令除惡業
乃至為苦眾生作歸依處皆為主義從二已下但取名上之義不引經文亦可別明
[016-0794b]
者初之一住已引經文餘九思者二以治地勝進云習誦多聞虗閑寂靜近善知識
了達於義等皆如蓮華開敷義故三謂觀察眾生法界等謂智寶故四為了知三世
佛法等為最勝故五知眾生無邊無量無數不思議等為大乘如金剛誓願心故六
學一切法無相無體不可修等如香氣故七說一即多說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文
等可恱意故八知剎持剎觀剎詣剎領受佛法為明淨故九善學法王善巧軌度等
為可持故十學十種智如空徧故。】


「各於佛所淨修梵行所謂殊特月佛無盡月
佛不動月佛風月佛水月佛解脫月佛無上
月佛星宿月佛清淨月佛明了月佛。」


【七各於下所事佛同同名月者表位中佛
果智明闇息恩益清涼應器周故別名即
十住自分十法之果智明闇息等者月有四德合佛三法明是
智德闇息斷德清涼思德應器周故亦是恩德又具上三德故能徧應別名即十住
者前剎配勝進故此配自分具如下文一以十難得法可謂

殊特二發十大心不可窮盡三觀於空等
[016-0795a]
不可傾動四了知業行生死涅槃如風不
住五饒益安樂一切眾生如水普潤六聞
十種法心定不動故得解脫七聞十不退
可謂無上八三業無失如星明淨隨意受
生燦然滿空神足自在若依空運轉九善
知煩惱現起習氣故得清淨十觀察無數
眾生根欲智慧心境餘不能知唯自明了
以此十因成茲十佛上且隨要相屬以為
此釋委明其相如十住文。】


「是諸菩薩至佛所已頂禮佛足。」


【八是諸已下申禮敬同。】


「隨所來方各化作毗盧遮那藏師子之座於
其座上結跏趺坐。」


【九隨所來下威儀住同。】


「如此世界中須彌頂上菩薩來集一切世界
[016-0795b]
悉亦如是彼諸菩薩所有名字世界佛號悉
等無別。」


【十如此下結十方同又上十方從東次第
如名號品問凖此結通即於十方盡空世
界皆有菩薩而來集會者且如東方過百
剎塵土外亦有眾集未知彼因陀羅華世
界為在何處餘界亦爾答如名號品如名號品
者不欲繁文故令尋彼但遠近小異義理全同若剎若人皆徧法界重重無𥁞。】


「爾時世尊從兩足指放百千億妙色光明普
照十方一切世界須彌頂上帝釋宮中佛及
大眾靡不皆現。」


【第二爾時下如來放光分文義有六一時
二主三處四數五相六業處謂兩足指足
指拒地得住有力成位不退而行有恒數
位過前加於千也相表解顯故云妙色普
[016-0796a]
照十方顯佛眾會一光照於一切則一切
亦爾重疊無礙無不互見為一法界圓明
大會。】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神普觀十方而說頌
曰。


佛放淨光明普見世導師須彌山王頂妙勝
殿中住。」


【第三爾時法慧下偈讚分中十菩薩說即
為十叚初一是總餘九為別以法慧是說
法主故總敘此會本末事義總顯佛德餘
九歎佛差別之德總別共顯如來無礙之
會此十菩薩名亦表十住其所說法表位
勝進勝進有二一趣後位二趣佛果今約
佛果今初東方法慧總了佛法故勝進中
云欲令菩薩於佛法中心轉增廣文中觀
[016-0796b]
佛現用及與往修皆周徧故十頌分三初
五敘因佛光見多盛事初一敘此品放光。】


「一切釋天王請佛入宮殿悉以十妙頌稱讚
諸如來。」


【次一敘前品請讚。】


「彼諸大會中所有菩薩眾皆從十方至化座
而安坐彼會諸菩薩皆同我等名所從諸世
界名字亦如是本國諸世尊名號悉亦同各
於其佛所淨修無上行。」


【餘三重敘此品。】


「佛子汝應觀如來自在力一切閻浮提皆言
佛在中我等今見佛住於須彌頂十方悉亦
然如來自在力。」


【次二勸觀佛力更發勝心即前品不起而
二頌勸觀下前品成於四句亦從此生謂前一偈半即指上文是不起一切處
[016-0797a]
而升一處後十方悉亦然單取十方須彌頂亦然即是不離一切處而升一切處取
上一閻浮提對此則是不離一處而升一切處取上一閻浮對我等今見佛生於須
彌頂即不離一處而升一處如來自在力通於四句。】


「一一世界中發心求佛道依於如是願修習
菩提行佛以 種身遊行徧世間法界無所
礙無能測量者慧光恒普照世暗悉除滅一
切無等倫云何可測知。」


【後三舉因結果初一舉因後二結果由因
中行願剎剎齊修故果位身智徧應徧斷。】


「爾時一切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
頌言。


假使百千劫常見於如來不依真實義而觀
救世者是人取諸相增長癡惑網繫縛生死
獄盲冥不見佛。」


【第二南方一切慧者了一切法真實之性
[016-0797b]
淨心地故頌意為顯於諸眾生增長大悲
以稱實而觀救世者故了一切法者約偈文釋言淨心地者
約表治地住釋頌意等者約彼位中勝進行釋以稱實等者約當偈釋十頌

分六初二違理觀佛非見佛次四了法真
性真見佛三有一偈迷性取法不見佛四
一偈佛即同法為真佛五一偈引巳了法
為見佛六一偈推功有本了真佛初中前
偈出其妄觀假設長時以況蹔見後偈明
其有損由上不依真實則取相乖真但見
集網繫於苦獄盲無慧眼[宴-女+六]然不見佛之
法身然此遮取相故假設長時無有多劫
全不了義以見如來增智慧故。】


「觀察於諸法自性無所有如其生滅相但是
假名說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
解諸佛常現前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
[016-0798a]
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若知一切法體性皆
如是斯人則不為煩惱所染著。」


【第二四偈了法真性真見佛於中二前二
真觀後二真止前中初二句空觀緣生無
性故次二句假觀隨俗假名故次二句中
觀由前生滅一切諸法即無性故相體即
是不生滅也後二句觀益諸法如即是佛
如無生滅佛體本常觀稱於如則佛常現
況三觀一心則佛之體用無不現矣初二句空
觀等者約三觀釋皆初牒經標觀後句取經意釋成中觀䟽釋成中有二義釋一云
由觀前生滅一切諸法即無性故者一切法故非無即無性故非有由前但觀無性
是空但觀假名是假今二相即故非空非假是中道義此約即緣生法以明中道二
云相體即是不生滅也者約三性義以辨中道然無生多義略有二種一事無生緣
生之相即無生故二理無生圓成實體本不生故今既經言該一切法不揀相性則
相體皆無生矣則徧計無生是空觀緣生假有是假觀緣生無生及圓成無生皆中
[016-0798b]
道觀則性相二宗三觀皆具然此二偈亦可但為性空觀則初二句正辨性空故言
自性無所有次假觀二句通妨謂有難言現見生滅那言無生故釋云隨世假說次
二句中觀正示不生之理依此釋者極順常解三論中意而未得於龍樹玄旨故䟽
取論三觀釋之後二真止中以觀觀法能所紛動

故須寂之初句牒前法性次句泯其能所
法性本空非觀之使空故無所取何有能
見次二句心[宴-女+六]性佛故止絕思求法性本空者此
以性空門顯無所取次云何有能見者即以相待門遣其能見此中語略合云若有
所取則有能取既無所取故無能取能因於所而得立故亦曰相因門然取與見皆
通能所令所取中則存於取略無能取於能見中略無所見所見即所取故

上來空以遣有假以遣空如則雙遣空假
形奪兩亡又上來者此別為一釋不分止觀四偈相躡總為遣病則四偈
中初二句以空遣有次二句以假遣空次二句以如不生滅雙遣空假次二句且結
觀益第三偈即遣雙非若謂雙非還成戲論故辨起

心皆妄絕念方真念本自無斯絕亦滅故
[016-0799a]
中論云如來寂滅相分別有亦非如是性
空中思惟亦不可用斯文也若謂雙非下正釋第三偈
以上來䟽重舉前文生此偈故故此正釋於中初舉所破次故辨起心皆妄下以偈
正破起心皆妄絕念方真釋其上半念本自無斯絕亦滅釋其下半以性空無念亦
不可思故故中論云下引證即如來品初廣破有如來竟末後結云若於一異中如
來不可得五種求亦無云何受中有又所受五陰不從自性有若無有自性云何有
他性以如是義故受空受者空云何當以空而說空如來次破於空四句皆拂頌云
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共不共叵說但以假名說何以故寂滅相中無常無常等
四寂滅相中無邊無邊等四次問云若如是破應無如來次偈答云邪見深厚者則
說無如來如來寂滅相分別有亦非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如來滅度後分別於
有無次總拂偈云如來過戲論而人生戲論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長行釋云戲
論名憶念分別有此彼又云此如來品初中後思惟如來定性不可得故偈說如來
所有性即是世間性如來無有性世間亦無性此上諸偈文義相連䟽家但引同今
經偈用此文者明是龍𣗳取此經意而為論偈後一顯觀益心[宴-女+六]

體性惑何由生亦含三止意也亦含三止者上云心
[016-0799b]
[宴-女+六]性佛即停止止心安正理故止絕思求即止息止今偈䟽文即心[宴-女+六]體性停止止
也惑何由生止息止也直就經文體性皆如即是對不止止也謂法性非止非不止
而詺性為止故云對不止止又亦通結止觀稱上而觀

見惑性空即同佛性何能染哉又亦通結者即以第
四偈結七三偈而止已先明故此䟽文但結上。】


「凡夫見諸法但隨於相轉不了法無相以是
不見佛。」


【第三一偈迷性中上半取法次句迷性末
句結過。】


「牟尼離三世諸相悉具足住於無所住普徧
而不動。」


【第四一偈佛即同法如謂同空法故離三
世同假法故相具足同雙遣故無住無著
同如體故徧不動搖。】


「我觀一切法皆悉得明了今見於如來決定
[016-0800a]
無有疑。」


【第五一偈引巳中此親自證希眾無惑。】


「法慧先已說如來真實性我從彼了知菩提
難思議。」


【第六一偈推功有本者非師心也亦謙巳
推人異乎凡情令法鈎鎻殊塗同致下八
凖之第六偈推功下此有四意一明義意相承有本二亦謙巳下揀異凡情三
令法下辨法相承四殊途下彰法體連合次八菩薩例有此四。】


「爾時勝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
言。


如來大智慧希有無等倫一切諸世間思惟
莫能及。」


【第三西方勝慧以解佛勝智隨空心淨故
以為名頌意為顯欲令菩薩智慧明了即
大智了如及佛性故十頌分四初一讚智
[016-0800b]
為迷悟本次四正顯迷悟次四喻前得失
後一推功有在今初由難思故迷難則容
有思者故有悟約此偈明隨空心淨即表位中義故彼文云所謂觀
一切法無常一切法苦一切法空等故云隨空心靜下七菩薩初釋名中皆有二意
細尋凖此。】


「凡夫妄觀察取相不如理佛離一切相非彼
所能見迷惑無知者妄取五蘊相不了彼真
性是人不見佛。」


【次四迷悟中初二迷後二悟迷中初一心
外取境生想違理故不能見無相之佛後
偈取內蘊相不了蘊性故不見心佛亦是
愚法小乘故名無知者。】


「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如是解法性則見
盧舍那因前五蘊故後蘊相續起於此性了
知見佛難思議。」
[016-0801a]


【後二悟中前明倒想內外俱妄今有了因
內外皆悟初偈翻前外取謂了一切法即
心自性性亦非性情破理現則見舍那稱
於法性無內外也謂了一切法等者即心自性此是表詮由一切
法無性故即我心之實性言性亦非性者此是遮詮即上真性以無性為性也即心
自性如圓成性性亦非性如勝義無自性性以偈但云一切法自性無所有故故復
遣性後偈翻前內取了蘊性相則見自心之

佛與盧舍那非一非異故難思議。


然此一偈文含多意一但是蘊縛無有我
人則破前凡夫取我相也二前後因依相
續無性則破凡小取法相也一但是蘊縛等者即涅槃
二十九師子吼難云如佛所說一切法有二種因一者正因二者緣因以是二因應
無縛解是五陰者念念生滅如其生滅誰縛誰解世尊因此五陰生後五陰此陰自
滅不至彼陰雖不至彼能生彼陰如子生芽子不至芽而能生芽眾生亦爾云何縛
解下佛牒以為答引蠟印印埿印壞文成喻意云生時諸根有具不具具者見色則
[016-0801b]
生於貪生於貪故則名為愛狂故生貪是名無明貪愛無明一因緣故所見境界皆
悉顛倒無常見常無我見我無樂見樂無淨見淨以四倒故作善惡行煩惱作業業
作煩惱是名繫縛以是義故名五陰生此中意云雖復生滅不妨繫縛故今用云但
是蘊縛無有我人此性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即

是佛性此性即是下會通佛性然案顯文但辨二空理已玄矣觀其法喻包
涅槃經佛性深義故復顯之此中文勢連環先總示佛性即師子品初如前玄中巳
廣引竟又上性無所有正因性也前解此了

皆了因性又上性下別示諸因先指經以明性無所有者即前偈自性無
所有內外雖異皆是第一義空故指前偈亦即此偈於此性也既以第一義空為正
因佛性故性無所有即正因也前解此了者前偈云如是解法性故云前解此偈云
於此性了知故云此了並是了因明知一切眾生雖有第一義空智慧之性若無般
若等為了因者終不成佛上通二偈以出正了此蘊相續即是正

因亦名生因言正因者是中道義中道即
是佛性謂現在陰滅中陰陰生是現在陰
終不變為中陰五陰故現陰非常如種生
[016-0802a]
牙種不至牙雖不至牙而能生牙此現在
陰雖不至後而能生後則現陰非斷而中
陰五陰亦非自生不從餘來因現五陰生
中陰陰斯則後陰非無因故後陰非常既
能續前故後陰非斷非斷非常是中道義
正因性也能生佛果故曰生因眾生佛性
有二種因一者正因二者緣因正因者謂
諸眾生是故五陰即正因也緣因者謂六
波羅蜜非蘊相生名緣因也今以了因了
彼正因故曰於此性了知了即般若亦緣
因也言正因下即雙釋也然欲解諸因先須知彼經又二十八云善男子因有
二種一者生因二者了因能生法者是名生因燈能照物名為了因煩惱諸結是名
生因眾生父母名為了因穀子名生水土名了六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為生
因佛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為了因復有了因謂六波羅蜜佛性復有生因謂
首楞嚴三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了因謂八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
[016-0802b]
生因謂信心六度又云善男子因有二種一者正因二者緣因正因者如乳生酪緣
因者如酵暖等又云正因者名為佛性緣因者𤼵菩提心又云正因者謂諸眾生善
男子僧名和合和合者名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中亦有佛性十二因緣常佛性亦常
是故我說僧有佛性故下䟽云然復生必對了正必對緣已引經文次當釋䟽言正
因者是中道義中道即是佛性者總示其體故二十七云佛性即是無上菩提中道
種子謂現在陰滅下出中道相即今因前五陰故偈是中道義其下所用涅槃經文
即前二十九答師子吼陰縛難文上引難文則具引答則略今當具引佛答之文經
云善男子諦聽諦聽我當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如人捨命受大苦時宗親圍繞號
哭懊惱其人惶怖莫知依救雖有五情無所知覺肢節戰動不能自持身體虗冷暖
氣欲盡見先所修善惡報相善男子如日垂沒山陵搥阜影現東移理無西逝眾生
業報亦復如是此陰滅時彼陰續生如燈生闇滅燈滅闇生善男子如蠟印印埿即
與埿合印滅文成而是蠟印不變在埿文非埿出不餘處來以印因緣而生是文現
在陰滅中陰陰生是現在陰終不變為中陰五陰中陰五陰亦非自生不從餘來因
現陰故生中陰中如印印埿印壞文成名雖無差而時節各異是故我說中陰五陰
非肉眼見天眼所見釋曰此上具引今䟽用經便以義間但觀經文自分主客然百
[016-0803a]
論唯識皆說因緣相生續故不斷滅故不常不斷約果續不常約因滅今䟽以中論
中義於因果中各有斷常現陰為因先明滅故不常後雖不至芽而能生芽此現在
下以有功能照現陰不斷而中陰下約後陰明非斷常先明非無因常以中論明無
因則墮常過如外道立時方微塵等故既能續前下明續故不斷能生佛果者上釋
正因今釋生因前有六對生了二因前二對以因為生因緣為了因皆就能生後二
對以因望果以論生了今是前意如乳是生因酵等為了因故乳等即喻眾生望於
佛果而為因也。】


「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
莫能了亦如目有醫不見淨妙色如是不淨
心不見諸佛法又如明淨日瞽者莫能見無
有智慧心終不見諸佛若能除眼醫捨離於
色想不見於諸法則得見如來。」


【第三四偈喻前得失者前三喻失後一喻
得前中二初二喻內取失於中初一顯無
緣了不見正因闇中寶者正因性也圓滿
[016-0803b]
可貴所以稱寶居於無明五陰室內如在
闇中燈喻緣了之因下半法合無人說者
闕於緣因雖慧莫了義含二意一慧即正
因合上寶也闕於緣因故不能了二佛法
即寶以闕緣因雖內有慧不成了因不見
真性初止釋本文中下半法合下釋合然有二解解雖慧莫能了前義但有二
法成見謂實與燈以成正因緣因後義則三法成見應須加眼以喻於慧此中法喻
應各四句謂一有眼無燈不見二無眼有燈不見三無眼無燈不見四有眼有燈則
見則眼為因燈為緣因緣合故方得見寶因緣隨缺則不成見以喻善友為緣如燈
有慧為因如眼因緣具故方見亦有四句一者有慧無友不見二無慧過友不見三
無慧無友不見四有慧有友則見其第四句則是得人因緣和合方成了因今喻前
失故無此句三句失中唯合初一其無眼有燈影在後喻瞽者不見明淨日中則明
因緣互缺不見況全缺耶故不明於無眼無燈然則緣因即是了

因了因未必是於緣因有親踈故善友是
於緣因而必是了佛性名為了因未必是
[016-0804a]
緣此約智慧性故若以第一義空為佛性
者唯是正因而非了因但為了因所了而
非生因所生若以智慧為佛性者即是了
因若以五蘊為佛性者名為正因亦名生
因然復生必對了正必對緣然即緣因下第二揀定二
因於中有二先標二別因有親踈者總示別義踈者是了亦是緣因親者是了非是
緣因善友是於下出其二相善友是踈亦緣亦了如酵暖等是酪了因亦是緣因佛
性名為下顯上了因未必是緣以是親因故言智慧性故者亦是了相以無漏智性
本自具足本有真實識知徧照法界義故當體名了又約行性居然是了又上所引
生了二因中云六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生因佛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了因六度能生菩提故為菩提生因佛性能了菩提明知佛性之體即是了因
若以第一義空等者揀異智慧性也然涅槃云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
智慧此二不二以為佛性然第一義空是佛性性名為智慧即佛性相第一義空不
在智慧但名法性由在智慧故名佛性以性從相則唯眾生得有佛性有智慧故墻
壁瓦礫無有智慧故無佛性若以相從性第一義空無所不在則墻壁等皆是第一
[016-0804b]
義空云何非性故下經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論云以色性即智性故色體無形說
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性故說名法身徧一切處明體本均今分性相故分二義若以
智慧者結成上義生下五蘊是正是生不得名了五蘊名生者能生諸法故名生因
今因五蘊能得菩提豈非生因如乳生酪如穀生芽皆生因故然復生必對了者以
䟽叅用為順今經依涅槃明義有二對並如上引今燈一喻雙喻

緣了闇中之寶雙喻正了義意包含具如
涅槃二十六七所辨又上燈喻既是正義
何以涅槃師子吼立佛不許耶故師子吼
言一切眾生有佛性性如乳中酪以有性
故要須緣因何以故欲明見故緣因者即
是了因譬如闇中先有諸物為欲見故以
燈照了若本無者燈何所照故佛難言若
使乳中定有酪性即是了因若是了因復
何須了又善男子一切眾生有佛性者何
須修習無量功德若言修習是了因者已
[016-0805a]
同酪壞結正義云乳有酪者以定得故佛
性亦爾眾生有者以當見故今燈一喻下第三結示喻
旨兼指理源涅槃二十六七者此是南經北經即當二十八九又上燈喻下初師子
吼立然䟽引文隨要略引若經具云師子吼菩薩言世尊一切眾生有佛性性如乳
中酪性若乳無酪性云何佛說有二種因一者正因二者緣因緣因者一酵二暖虗
空無性故無緣因佛言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性者何須緣因師子吼菩薩言世尊
以有性故故須緣因何以故欲明見故緣因者即是了因世尊譬如暗中先有諸物
為欲見故以燈照了若本無者燈何所照如土中有缾故須人工水輪繩杖等而為
了因如尼拘陀子須地水糞而作了因乳中酵暖亦復如是須作了因是故雖先有
性要假了因然後得見以是義故定知乳中先有酪性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酪性
者即是了因若是了因復何須了善男子若是了因性自了者常應自了若自不了
何能了他若言了因有二種性一者自了二者了他是義不然何以故了因一法云
何有二若有二者乳亦應二若使乳中無有二相者云何了因而獨有二師子吼言
世尊如世人言我共八人了因亦爾自了了他佛言善男子了因若爾則非了因何
以故數者能數自色他色故得言八而此色性自無了相無了相故要須智性乃數
[016-0805b]
自他是故了因不能自了亦不了他又善男子一切眾生有佛性者何故修習無量
功德若言修習是了因者巳同酪壞若言因中定有果者戒定智慧則無增長我見
世人本無禁戒禪定智慧從師受已漸漸增益若言師教是了因者當師教時受者
未有戒定智慧若是了因應了未有云何乃了戒定智慧令得增長師子吼言世尊
若了因無者云何得名有乳有酪善男子世間答難凡有三種一者轉答如先所說
何故名戒以不悔故乃至為得大涅槃故二者嘿然答如有梵志來問我言我是常
耶我時嘿然三者疑答如此經中若了因有二乳中何故不得有二善男子我今轉
答如世人言乳有酪性佛性亦爾有眾生有佛性以當見故釋曰此上所引對今䟽
文則知廣略但要須了義然澤州釋云自下第五師子以其緣正二因證性本有如
來對破佛破有三一就喻二就法三雙就法喻初就喻中云若使乳中有酪性即是
了因者乳中既得有其酪性性由了有明知乳中即有性了破性了中文別有四一
若是了因復何須了者以內徵外二乳中先自有其了因何須乳外酵暖為了因此
即以外破內今䟽云又善男子一切眾生有佛性者下即彼就法破言已同酪壞者
難破須了師子吼立意性體雖有須修了因了之令現故舉破之前破喻中若有酪
性應有性了若有性了何須外緣以為了因破此同彼名同酪壞喻既巳破法全同
[016-0806a]
喻何得不破䟽結正義云下指彼最後結文並如上引但觀上來所引經䟽則此中
䟽居然可了然上諸義總有二意一燈了於寶

為正義者約因性故師子吼立佛不許者
約果性故二者燈喻正者約其體性與有
不異佛不許者約其現惑與無不殊故知
若言定有名為執著若言定無是則妄語
應言眾生佛性亦有亦無然眾生智慧是
佛性因菩提涅槃是佛性果然則佛性非
因非果然上諸義者第二決擇經意然有二意前義即澤州意後意即䟽正
意所以更加後意者若但用前意猶招來難次下當明約其體者如鑛有金性波有
濕性約其現惑與無不殊者不得其用如水成冰無水之輭若言定有名為執著者
暗引經證即涅槃三十五云善男子是故如來於是經中說如是言一切眾生定有
佛性是名執著若無佛性是名虗妄智者應說眾生佛性亦有亦無三十六又云善
男子若有說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常樂我淨不作不生煩惱因緣故不可見當知
是人謗佛法僧若有說言一切眾生都無佛性猶如兔角從方便生本無今有已有
[016-0806b]
還無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說言眾生佛性非有如虗空非無如兔角何以故虗
空常故兔角無故是故得言亦有亦無有破兔角無破虗空如是說者不謗三寶善
男子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萬法未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一切善不善無記盡名佛性如來或時因中說果果中說因是名如來
隨自意語隨自意語故名為如來隨自意語名阿羅訶隨自意語名三藐三佛陀然
眾生者此下第二遮於外救即前意家救然䟽雖雙存二義以後意為正故假以前
師設難救前救云汝意加後者豈不以前義為未造玄因果二性皆有明文如何不
許故經云佛性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因者即十二因緣因因者名為智慧果者
謂大菩提果果者謂大涅槃既有四種前二本有後二當有文理昭然如何不信因
果二性更別說理故為此通欲通此義光應反難前師云向引四性是一處文謂有
處說是因非果名為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緣所生之法非
因非果名為佛性此復云何設爾通云是因非果是初性是果非因是第四性是因
是果為第三者理亦可通非因非果名為佛性如何可通明知直語佛性之體體非
因果因中取之名為因性果中取之名為果性非是佛性分成因果如缾取空是缾
中空世界取空是界中空空豈有異故言眾生智性是佛性因菩提涅槃是佛性果
[016-0807a]
非是佛性分成因果故結示云然則佛性非因非果今此經宗宗於

法性故以法性而為佛性則非內非外隨
物迷悟強說升沉佛性要義不可不知廣
如別章及涅槃師子吼品等說今此經宗下結示正
宗於中有二先結正義宗於法性者以無障礙法界為宗則法性即佛性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若以心性為佛性者無法非心性則不隔內外而體非內外內外屬相性
不同相何有內外然迷一性而變成外外既唯心何有非佛所變無實故說墻壁言
無佛性以性該相無非性矣如煙因火煙即是火而煙欝火依性起相相翳於性而
相即性如水成波波即是水境因心變境不異心心若有性境寧非有況心與境皆
即真性真性不二心境豈乖若以性從相不妨內外若以外境而例於心令有覺知
修行作佛即是邪見外道之法故須常照不即不離不一不異無所惑矣故云即非
內非外隨物迷悟強說升沉後偈目有翳者此喻了因

與惑俱故見不清淨以不淨故不見佛法
佛法即是佛性故涅槃云佛性二種一者
是色二者非色色者諸佛菩薩非色者一
[016-0807b]
切眾生色者名為眼見非色者名為聞見
佛性者非內非外雖非內外然非失壞故
名眾生悉有佛性此喻了因者翳喻於惑眼喻了因但見有垢非
全不見然見空華無而謂有不見於無即不見法故涅槃下引證即二十八經但初
云善男子佛性復有二種一者是色下䟽全是經直至然非失壞一叚終畢然有二
意一以非內非外然不失壞證強說升沉二證可見謂佛菩薩見之了了如眼見色
言非色者以未證如聞他說故故云聞見若二十七經云善男子佛性亦色非色非
色非非色及歷相非相常非常等下釋云色者金剛身故非色者十八不共等故非
色非非色者無定相故釋曰此約佛性之體名色非色以如來身智等皆果性故非
今所用二一偈喻上外取之失瞽謂全無於

目如鼓皮故則全不見佛無垢障為明淨
目取相是識非智慧眼故不見也。


三一偈喻前悟中抉去取相之翳捨於空
華之像絕見契如則見如佛。】


「 切慧先說諸佛菩提法我從於彼聞得見
[016-0808a]
盧舍那。」


【第四一偈推功有在凖上可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六之二


音釋




居立切階級也
𦂶
去𠋣切文繒也

於計切目病也

音古目有联而
無明也


音泥塗也

古孝切
[016-0808b]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六之三 滅九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爾時功德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
頌言。


諸法無真實妄取真實相是故諸凡夫輪迴
生死獄。」


【第四北方功德慧者生在佛家善解佛德
故此頌意顯於三世中心得平等了知自
心窮法空故十頌分四初四明凡小妄覺
次四示其真覺三有一偈佛覺雙圓後一
偈推功有本今初分二初一偈說凡迷緣
起之無性執著相而輪迴。】


「言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別是故生障礙不了
於自心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
[016-0809a]
慧增長一切惡不見諸法空恒受生死苦斯
人未能有清淨法眼故。」


【後三頌通凡小初一辨迷執隨言作解可
謂小智心外取法為妄分別餘二偈明過
失初二句曲徑趣寂迷一直道次半有常
等倒長世間惡有無常等長無明惡次半
不見二空受二死苦後半無實諦觀何有
法眼三乘縱有亦不名諦初二句等者迷一直道凡小俱
迷曲徑趣寂唯是小乘若超卓大方不歷二乘速成正覺名為直道若先證二乘後
方入大名為曲徑曲徑謂其迂迴趣寂明其沉滯入無餘依權教不迴若實教中終
竟𤼵意但動經八萬明三昧酒故次半有常等者以上言通凡小故此說凡惡下說
小乘之惡三來縱有者二乘不見法空居然不淨權教大乘謂事理不融亦未為淨。】


「我昔受眾苦由我不見佛故當淨法眼觀其
所應見若得見於佛其心無所取此人則能
見如佛所知法若見佛真法則名大智者斯
[016-0809b]
人有淨眼能觀察世間無見即是見能見一
切法於法若有見此則無所見。」


【次四示其真覺中初偈引已之損勸物成
益次偈教其真見謂見佛無取即是見如
如即佛所知也次偈教其了俗上半躡前
證真下半方能了俗後偈拂前二見以成
真見謂上半取真俗之見忘方見真俗之
正理下半反釋謂有真俗之可見不能見
真俗之真源。


故智論云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被縛下半
意也若不見般若是則得解脫上半意也
故智論云下引論通釋印第二十論彼論偈云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被縛若不見般
若是亦為被縛若人見般若是則得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得解脫脫之與縛俱通
見不見今䟽隨經之次便以論偈隨義解釋初言下半意者謂下半真俗之見不忘
此是取著之見故被縛也言上半意者是論第三句是忘見之見同無分別智故得
[016-0810a]
解脫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解脫即第六七偈

意也若不見般若是則為被縛即第四偈
意也唯忘言者可究斯旨即第六七等者以第六偈見佛
無取即無取而見是見般若得解脫義第七偈證真了俗亦真見般若故得解脫即
第四偈者第四不見諸法空是無真見故不見般若豈不縛耶唯忘言等者見與不
見俱通縛解豈得隨於見不見言須領見等下意若言見而被縛即知是取著之見
苦言見得解脫即須知是無分別見故什公云唯忘言者可與道合虛懷者可與理
通𡨋心者可與真一遺智者可與聖同矣。】


「一切諸法性無生亦無滅奇哉大導師自覺
能覺他。」


【第三一偈顯佛二覺雙圓不可覺中而自
覺故是曰奇哉知無眾生而能覺他大導
師也。】


「勝慧先巳說如來所悟法我等從彼聞能知
佛真性。」
[016-0810b]


【第四可知。】


「爾時精進慧菩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
頌言。


若住於分別則壞清淨眼愚癡邪見增永不
見諸佛。」


【第五東北方精進慧以勤觀真理集無量
善俱無住故頌意為顯欲令其心轉復精
進無所染著文中由離分別如實見故十
頌分二前九觀法後一推功前中三初三
所執無相觀於中初一舉分別過初三所執無相
觀者然此中明於三性上修三無性觀言三性者一徧計所執性二依他起性三圓
成實性三無性者一相無自性性二生無自性性三勝義無自性性三性之義已見
上文今䟽科文名中一一含二今言所執無相觀者所執即徧計所執無相即相無
自性性觀次三緣起無生者緣起即依他起性古經論中亦名緣起性今䟽文從簡
故云緣起言無生者即生無自性性觀後三圓成無性者圓成即圓成實性言無性
[016-0811a]
者即勝義無自性性偏言無性者向真性上說無性故亦是古名並從簡耳又皆雙
明者以其三性即三無性故故唯識云即依此三性說彼二無性初則相無性次無
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故二種三性不相去離然法相宗三性即有性三
無性則無性有無義殊故彼偈云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意云既言密意說三無
性則不礙於三有性也若法性宗此二三性有無無礙互奪雙亡皆悉自在初舉分
別過者分別即徧計所執也古謂為分別性今䟽從簡亦欲辨起心動念皆成分別
故並成過故云以心分別一切法邪不以心分別一切法正故信心銘云大道無難
唯嫌揀擇但不憎愛洞然明白。】


「若能了邪法如實不顛倒知妄本自真見佛
則清淨有見則為垢此則未為見遠離於諸
見如是乃見佛。」


【後二顯無相觀一離所取上半知於情有
下半知於理無如迷木見鬼知鬼是迷有
名如實知鬼知鬼本無舉體是木名為見
二顯無相觀者正修三無性中初無性也一離所取者謂一偈中初一偈所取
[016-0811b]
即徧計所執也上半知於情有者即徧計中二義謂情有理無今知情有即是理無
則知此性即無相也如迷木者舉喻以明如人夜行雲月朦朧見一杌木以無月光
情懷怖畏而生鬼想眾生亦爾行生死夜妄想浮雲蔽於慧月覩緣生法不了性空
謂有定性如生鬼想鬼喻徧計木喻依圓若了知鬼是因迷有則知所執定性之法
皆由妄情是人名為妄識所執故名悟人如實知鬼此釋上半知鬼本無者釋下半
也約法云知妄所執理本是無但是依圓為舉體是木則見依圓故名見木故知妄
本自真則鬼是木見佛則清淨名為見木二離能取以所取空

故上半舉失如若見鬼即不見木下半顯
得離於鬼見方為見木如若見鬼者有妄執之見如若見鬼
故則為垢不見依圓名不見木執有定性不見依圓之實名未為見下半離於鬼見
者謂離於定性執見則見圓成之實方名為見木。】


「世間言語法眾生妄分別知世皆無生乃是
見世間。」


【次三明緣起無生觀一遣所緣然依他二
義一者幻有從分別生即是上半二者無
[016-0812a]
性即是下半然依他二義者三性各二義依他二者一幻有二無性從
分別生釋依他義依他因緣而得有故分別即他故唯識云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
生今言世間語言法即所起之法眾生妄分別即是能生且順三性義釋亦可諸世
間法各無定性但是眾生妄心分別謂有實耳二者無性者知世皆無生無生即無
性也。】


「若見見世間見則世間相如實等無異此名
真見者。」


【二泯能緣上半牒前生過有無生見同世
非實下半見等無生名真見者有無生見者由上云
知世皆無生今牒此言云若見見世間謂見世無生既有此見見即是生故同世間
非真實也故古人云無生終不住萬象徒流布若作無生解還被無生顧即其義也
下半見等者以經文言若見等無異謂見等所見同無生故能所兩忘名真見者。】


「若見等無異於物不分別是見離諸惑無漏
得自在。」


【三辨觀益。】
[016-0812b]


「諸佛所開示一切分別法是悉不可得彼性
清淨故。」


【後三明圓成無性觀一牒前二無謂能所
分別皆不可得者即圓成性淨故。】


「法性本清淨如空無有相一切無能說智者
如是觀。」


【一正顯真性初句體有次句相無此二融
即故無能說初句體有者圓成有二義一體有二相無法性本清淨故
是體有如空無相故是相無體有即是相無相無即是體有本自相融何能說之欲
言其有即相無故欲言其無即性有故。】


「遠離於法想不樂一切法此亦無所修能見
大牟尼。」


【三觀成利益。】


「如德慧所說此名見佛者所有一切行體性
皆寂滅。」
[016-0813a]


【第二推功文並可知。】


「爾時善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
言。


希有大勇健無量諸如來離垢心解脫自度
能度彼我見世間燈如實不顛倒如於無量
劫積智者所見。」


【第六東南方善慧菩薩成就般若慧鑑不
動可謂善矣此頌為顯欲令其心轉復增
進得不退轉無生法忍文中離垢解脫無
體性故十頌分四初二見佛次三見法次
三觀成利益後二推見有依今初前偈讚
所見上半標讚下半釋成智離所知心脫
煩惱兼二利故二障難除眾生難度自強
不息為希有勇健智離所知者下半初句明離二障言離垢者離
所知障是慧解脫故言智離所知言心解脫者是離煩惱障是心解脫故云心脫煩
[016-0813b]
惱解脫之義通二解脫言兼二利者即第四句自度能度彼以自度二障亦令他人
脫二障故則俱度苦海也二障難除下總舉下半釋成初句二障難除則難斷能斷
今難度能度為自強不息是希有勇健義也然自強不息即周易乾卦大象象曰天
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謂乾者剛健之象君子當法天剛健故自強進德而不休息
今借用之明佛勇猛自勵䇿修練磨其心得成正覺為勇健耳後偈中能

見謂我如實見如大菩薩見如大菩薩見者大菩薩即
於無量劫積智之者。】


「一切凡夫行莫不速歸盡其性如虛空故說
無有盡智者說無盡此亦無所說自性無盡
故得有難思盡所說無盡中無眾生可得知
眾生性爾則見大名稱。」


【次三見法中約眾生說初偈正顯盡即有
為諸行無常速起滅故有為之性湛若虛
空便是無為體常徧故盡即有為者淨名第三香積世界諸
菩薩欲還本土以求少法當念如來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法門汝等當學何謂有
[016-0814a]
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何謂不盡有為謂
不離大慈不捨大悲等何謂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
無相無作為證等諸行無常者釋成盡是有為之義故涅槃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速起滅者剎那不住故有為之性者釋其性如虛空故說無有盡其性即上有為性
故其性之言畧有二義一但約無性之性以有為法緣生性空緣生性空即同無為
豎窮三際曰常橫無不周曰徧故是無為則上淨名但明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二相
猶別未能顯為即無為矣今明即性之相是名有為即相之性便是無為故是玄矣
二者其性如虛空即如來藏性體離斷常故如虛空故勝鬘云邊見者凡夫於五受
陰我見妄想計著生二見是名邊見所謂常見斷見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見
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妄想見故作如是見於身諸根分別思惟現法見壞於有相
續不見起於斷見妄想見故於心相續愚暗不解不知剎那間意識境界起於常見
妄想見故又云死者諸根壞生者諸根起非如來藏有生有死如來藏離有為相如
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釋曰據上經文以盡即無盡是故雙
非常無常見故次文云智者說無盡此亦無所說次二偈拂迹入

玄上半拂前無為謂既如虛空何有無為
[016-0814b]
之相次四句拂前有為謂既約自性論無
盡則不壞於盡故曰難思盡即無盡故無
眾生也後二句觀成利益見法身也謂既如虛
空者體無可盡故如虛空非謂有於一物若高山之出雲用之無盡也故云智者說
無盡此亦無所說由盡即無盡即非盡非無常矣無盡既如虛空則非無盡非是常
矣是為雙非常無常雙離盡不盡亦雙非為無為故中論云若有有為法則有無為
法既無有為法何得有無為則不壞於盡者此有二意一者拂上有為二者上來雙
遣今則雙存自性無盡則有無盡有難思盡則有盡矣以泯不礙存故存亡無二方
曰難思而向言拂上有為者謂盡則無盡故非盡矣上來盡即無盡意雖暗拂而以
其性如空別示無為故今方說拂有為耳。】


「無見說為見無生說眾生若見若眾生了知
無體性能見及所見見者悉除遣不壞於真
法此人了知佛若人了知佛及佛所說法則
能照世間如佛盧舍那。」


【次三觀成中初偈顯法空由下半了能所
[016-0815a]
見緣成無性故上半能所之見自亡次二
句顯我空能所之法尚空誰為能見之者
後二句顯實但除上病不除真法二空之
體及所顯圓成即真佛也但除上病者即側用淨名第二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二空之體者以法性宗一空即真如及所顯圓成者以法相宗
二空非真如二空所顯為真如故真如即是圓成然空有無礙故變存兩宗

一偈雙結知佛法益文顯可知。】


「正覺善開示一法清淨道精進慧大士演說
無量法若有若無有彼想皆除滅如是能見
佛安住於實際。」


【四有二偈推見有依者謂佛說一道清淨
故能遣有進慧演無量門復能遣無想滅
理現方知如來乃住無有無之際也又智
論云法性為實證實為際凡夫有實未能
證也。】
[016-0815b]


「爾時智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
言。


我聞最勝教即生智慧光普照十方界悉見
一切佛。」


【第七西南方智慧者決斷不動所以名智
頌意為顯於一切法皆能出離文中生死
涅槃皆善離故十頌分二初一引巳勵眾。】


「此中無少物但有假名字若計有我人則為
入險道。」


【餘偈希眾同巳於中亦二前六示迷後三
啟悟前中亦二初一人執理實無人橫計
成險。】


「諸取著凡夫計身為實有如來非所取彼終
不得見此人無慧眼不能得見佛於無量劫
中流轉生死海。」
[016-0816a]


【餘皆法執於中初二執世法後三雙執世
出世今初初二句明執謂計蘊為實不能
觀身實相餘皆明過初二句執實乖理不
見佛次二句無慧不見佛後二句但益流
轉。】


「有諍說生死無諍即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
不可得若逐假名字取著此二法此人不如
實不知聖妙道。」


【後三雙執中亦分為二初二執法後一執
佛前中亦二一立理二起執初中上半假
立謂待前流轉生死以立涅槃煩惱名諍
觸動善品損害自他故名為諍此有漏法
諍隨增故名為有諍有彼諍故故生死者
有漏為體無彼煩惱故稱涅槃下半雙非
謂生死涅槃俱因煩惱假立其名何有真
[016-0816b]
實又二互相待故俱空二互相奪故皆寂
煩惱名諍者即俱舍界品頌云有漏名取蘊亦說為有諍及苦集世間見處三有等
今用第二句從煩惱名諍下至有彼諍故全是彼文從故生死者有漏為體即是前
叚後義彼䟽後云猶如前說有彼漏故名為有漏釋曰此證成有彼諍故下文結云
如是等類是有漏法差別眾名故今結云故生死者有漏為體所以論初名有漏無
漏法也又二互相等者謂上約因緣因他立稱故無真實不融二體今明雙融此有
三意一相待二相即三相奪今初相待俱空即相待門謂因涅槃方說生死要因生
死方說涅槃若高下相形若無有高則無有下若離涅槃則生死不存若離生死則
涅槃不立故俱空也次言二互相奪故皆寂者此有二意一者相即門生死實性即
是涅槃則涅槃之相假說生死如波與水舉一全[冰-水+〡*ㄆ]故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二
由相即故便互相奪生死即涅槃即無生死涅槃即生死則無涅槃故涅槃非寂靜
生死亦無喧故皆寂也後偈起執上半執下半損。】


「若生如是想此佛此最勝顛倒非實義不能
見正覺。」


【後一執佛中亦上半執下半損執有三義
[016-0817a]
一佛佛相望二三身等相望三心佛相望
一佛佛相望者如云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能攝眾生餘則不能禮於此佛滅罪則
多禮於餘佛滅罪即少不知諸佛行願功德無不平等隨根隨緣說有優劣故為顛
倒二三身等相望者謂念化身功德則少乃至法身功德則勝等而言三身等者等
取四身五身十身無量身故以不知三身體融十身無礙謂有優劣故為顛倒三心
佛相望者謂佛巳成道功德難思我心妄惑則名為劣雖無叨濫不了真源心佛眾
生三無差別故為顛倒。】


「能知此實體寂滅真如相則見正覺尊超出
語言道言語說諸法不能顯實相平等乃能
見如法佛亦然。」


【後三啟悟中亦二初二順理之得後一舉
佛釋成前中亦二半偈明順理而知餘顯
順知之益益中亦二半偈標一偈釋云何
超言若取知能知寂未免於言有所緣故
知自知知亦非無緣故須能所平等等不
[016-0817b]
失照故無知之知不同木石故云能見若取
知能知寂者此即用於禪宗知識之偈偈中具云若以知知寂此非無緣知如手執
如意非無如意手若以自知知亦非無緣知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亦不知知寂
亦不自知知不可謂無知自性了然故不同於木石手不執如意亦不自作拳不可
謂無手以手安然故不同於木石斯為禪宗之妙故今用之而復小異以彼但顯無
緣真智以為高道若奪之者但顯本心不隨妄心未有智慧照了心源故云故須能
所平等等不失照為無知之知此知知於空寂無生如來藏性方為妙耳。】


「正覺過去世永斷分別根未來及現在是故
說名佛。」


【後偈舉佛釋者上云佛然佛云何然釋云
覺於三世離分別故種習斯亡為斷根也
又亦無心捨於分別名為斷根。】


「爾時真實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
頌言。


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
[016-0818a]
聞佛名所以於徃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
中不聞佛名故。」


【第八西北方真實慧菩薩心不顛倒是真
實慧頌意為顯欲令增進於一切法皆得
善巧文言於法不顛倒如實覺了是善巧
義十頌分二前二明依實立名名能益物
後八顯名下之實辨益所由今初前頌明
損益受苦聞名速解脫故受樂不聞反沉
淪故後頌敘昔以成今說後頌敘昔等者偈中但是敘昔
偈意乃成今說既執我受苦明昔說無我為正說也。】


「於法不顛倒如實而現證離諸和合相是名
無上覺現在非和合去來亦復然一切法無
相是則佛真體若能如是觀諸法甚深義則
見一切佛法身真實相。」


【後八中分三初三覺妄證實是覺察義次
[016-0818b]
一雙覺二諦是覺照義後四非覺而覺是
妙覺義初覺妄等者顯其三覺一覺察者如睡夢覺亦如人覺賊賊無能為
妄即賊也二覺照者即照理事也亦如蓮華開照見自心一真法界恒沙性德如其
勝義覺諸法故三妙覺者即上二覺離覺所覺故為妙耳非更別覺故楞伽云一切
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若有若無有故為妙覺故起信云又
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此明非覺而覺也今初也

初偈證實立名初句揀似比量無常計常
常計無常等是顛倒法名似比量次句證
真現量如眼見故次句揀似現量顯真現
量謂男女天地等見一合相名似現量一
合相相不可得故故名為離非唯所覺離
合亦無如外之智與如合也下句結名初句
揀似比量者然凖因明總有八義今此有四故論云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現量
與此量及似唯自悟謂能立能破現量比量此之四義各有真似故成八耳言八義
者一對敵申量三分圓明開曉於賔故名能立二斥量非圓彈支有謬示悟於主故
[016-0819a]
名能破三對敵申量三支缺謬非曉於敵故名似立四妄斥非圓彈支有謬不悟於
主故名似破五於色等義有正智生自相處轉故名現量六謂籍眾相而觀於義相
應智起故名比量七有分別智於義異轉了缾衣等名似現量八以似因智於似所
比相違解起名似比量廣如彼說今䟽云無常計常即是第八如色是無常知從緣
生剎那滅故故是無常此籍因緣相應智起是真比量今以相續覆故即似因智起
訂之為常即相違解起名似比量故為顏倒今云於法不顛倒故是揀似比量謂男
女天地此即第七一合相者眾緣和合故如攬眾微以成於色合五陰等以成於人
名一合相如是見者是有分別智於義異轉故名似現一合相下顯真現量不可得
者即金剛經云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以從緣合即無性故無性之性是所證
理如是知者是正智生是自相處轉名真現量上來離於所覺和合之相巳為現量
非唯巳下又拂能所證跡為真現量謂若有如外之智與如合者猶有所得非真實
證能所兩亡方為真現故唯識云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
故故下經云無有智外如為智所入亦無如外智能證於如如是方為真現量也是
故經云離諸和合相次偈例去來

後偈成現觀後偈成現觀者即前真現量也現觀有六十地當釋今通
[016-0819b]
前三。】


「於實見真實非實見不實如是究竟解是故
名為佛。」


【次一覺照者真諦名實無和合故俗諦非
實假和合故互融無雜名究竟解夫實見
者尚不見實何况非實見非實者知其即
實故中論云一切法真實一切法非實亦
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夫實見者
即淨名經入不二法門品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見實者尚不見實何况非實所
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此明實
者真實之理非實者緣生假合今尚不得所證之如豈况如外假有之法見非實者
即諸經意云若見非實即真名見非實下引中論即是法品前光明覺品巳廣引竟
然實有二意且就一相理實為實事相非實即真俗二諦俗則一切皆俗佛亦隨俗
立名真則一切皆真知妄本自真故雙照為俱存互奪即雙寂。】


「佛法不可覺了此名覺法諸佛如是修一法
[016-0820a]
不可得。」


【後四非覺而覺者初偈正顯如智相離名
不可覺寂無遺照故名了此要不可得方
是真修。】


「知以一故眾知以眾故一諸法無所依但從
和合起無能作所作唯從業想生云何知如
是異此無有故。」


【次二偈展轉釋成初偈釋無一之義上半
相待而有通同異體下半緣生故空則一
多相盡矣後偈上半釋前偈下半無能所
作故無所依從業想生故是和合下半釋
成上半云何知無能所異業想外無我所
故。】


「一切法無住定處不可得諸佛住於此究竟
不動搖。」
[016-0820b]


【後有一偈結成妙義上半所住下半能住
由無住故無所不住謂不住有以即空故
故能住有契有實故亦不住無無即有故
不住俱有無無二體故不住雙非不壞二
相故由無住者即般若中意彼前更反釋云若有所住則有所不住謂不住有
下䟽釋上文由無住故無不住義能住例知既以無住為

住則心絕動搖方契本覺湛然常住能住例知
者上辦四句唯住有句具住不住義下三皆畧若具住無應云亦不住無無即有故
故能住無契無實故俱句云故能住有無契二實故俱非句云故能住非有無契非
有無實故既以無住下釋第四畢竟不動搖句即大般若曼殊室利分亦前巳引從
方契以下是䟽釋義結歸諸佛住於此義。】


「爾時無上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
頌言。


無上摩訶薩遠離眾生想無有能過者故號
為無上。」
[016-0821a]


【第九下方無上慧名如初頌又從法王教
生當紹佛位故名無上頌意為顯欲令增
進心無障礙文云無著無念不住法故十
頌分三初一釋巳名義次八顯佛勝德後
一推功結益。】


「諸佛所得處無作無分別麤者無所有微細
亦復然。」


【次八中分二前六內證德後二外化德前
中亦二前偈正明證入後五照境顯理今
初即菩提涅槃以無所得得菩提故處即
涅槃本覺自然故非造作悟亦[宴-女+六]符則智
無分別三細巳盡六麤居然又不可以識
識故無麤者不可以智知故無細者又有
能所證名之為麤無能所證目之為細皆
言語道斷故並無之菩提涅槃絕心行故
[016-0821b]
本覺自然者即將第二句無作字釋初句處字悟亦𡨋符下將第二句無分別字囑
初句所得字三細已下釋三四二句即起信論然由無明為因生三細境界為緣生
六麤故彼論云復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本覺相應不離云何為三一者無明
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能見相以依
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以有境
界緣故復生六種麤相云何為六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二者
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不覺起念相續不斷故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
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虛假名言相故五者起業相
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六者業繫苦相依業受果不自在故當知無明能
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釋曰據此則六麤遠亦從無明生就顯著
說境界耳故楞伽云境界風所動起信亦云因無明風動又不可以識識等者即取
淨名見阿閦佛品釋此麤細又有能所下此中三重釋此麤細此當第三初約迷真
起妄說後二約反本還源說而二約識智對論三者理智對辨。】


「諸佛所行境於中無有數正覺遠離數此是
佛真法。」
[016-0822a]


【後五中初偈正明照境境即俗境有能所
故即俗而真故云無數心同無為故云遠
離是佛真法雙結能所。】


「如來光普照滅除眾暗冥是光非有照亦復
非無照。」


【後四遣相顯理皆躡迹遣滯初偈雙非顯
中照理滅障菩提涅槃離有無故。】


「於法無所著無念亦無染無住無處所不壞
於法性此中無有二亦復無有一大智善見
者如理巧安住。」


【次二偈釋前雙非一偈半釋非照義初句
是總次句能照無著故云無念亦不染此
無念次句所照無著以無處所為所住故
次句不壞能所次二句雙遣性相次二句
釋非無照稱理照故次二句雙遣性相者二即是相相差別故
[016-0822b]
一即是性性不並真故今云無二即遣相也亦復無一即遣性也。】


「無中無有二無二亦復無三界一切空是則
諸佛見。」


【後偈拂前無二之迹言無二者但言無有
二非謂有無二若存無二之見則還成二
以無二必對二故遣之又遣之以至於無
遣故云三界一切空空謂第一義空諸佛
同見三拂前無二者即無中無有二偈初句牒前無二之跡次句遣之言無二
者牒初句也非謂有無二下正釋第二句而是反釋若謂有無二即執藥成病若存
無二下出謂有無二之過遣之又遣之下拂跡若不得意于重遣之未免於二何者
謂有人聞無二亦復無謂無無二為是亦有所著故中論云諸佛說空法為離諸有
見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以楔出楔以賊逐賊無有巳時心無所著當法即絕故
故至於無遣若以無遣為是亦有著矣此亦借老子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之言。】


「凡夫無覺解佛令住正法諸法無所住悟此
見自身非身而說身非起而現起無身亦無
[016-0823a]
見是佛無上身。」


【後二外化德中前偈正顯令住無住之覺
後偈釋成身即非身故無可悟悟身見起
此見如身身見兩亡真法身也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故就佛結悟身見起者前釋非身而說身此釋非起
而現起由悟非身又生非身之見此見若有執復隨生身既非身見亦非見故云此
見如身身見兩亡下釋下半身見兩亡則法界一相為真法身也觀身實相下通妨
妨云向來觀身是菩薩觀那言是佛無一身耶通意可知即是淨名阿閦佛品。】


「如是實慧說諸佛妙法性若聞此法者當得
清淨眼。」


【推功可知。】


「爾時堅固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
頌言。


偉哉大光明勇健無上士為利群迷故而興
於世間。」
[016-0823b]


【第十上方堅固慧者智力成就不可壞故
頌意為顯欲令增長一切種智文云得淨
慧眼了佛境故十頌分四初偈總歎為物
興世智光徧照大悲勇健第十菩薩智力成就者智力成
就即十住中第十住智慧增故得佛十種智故不可壞即成今文堅固之名頌意已
下即彼勝進經文文云巳下即今偈意。】


「佛以大悲心普觀諸眾生見在三有中輪廻
受眾苦唯除正等覺具德遵導師一切諸天
人無能救護者若佛菩薩等不出於世間無
有一眾生而能得安樂如來等正覺及諸賢
聖眾出現於世間能與眾生樂。」


【次四別示悲相初偈觀機次二反以釋成
後一正明兼顯僧寶。】


「若見如來者為得大善利聞佛名生信則是
世間塔我等見世尊為得大利益聞如是妙
[016-0824a]
法悉當成佛道諸菩薩過去以佛威神力得
清淨慧眼了諸佛境界今見盧舍那重增清
淨信。」


【次三頌半見聞利益。】


「佛智無邊際演說不可盡勝慧等菩薩及我
堅固慧無數億劫中說亦不能盡。」


【後一頌半結德無盡此為終極故總舉前
十。】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六之三


音釋


名稱
稱昌孕切
遠離
並去聲
偉哉
偉羽鬼切大也
[016-0824b]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六之四 滅十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十住品第十五」


【初來意者上由致既彰正宗宜顯故次來
也又前辨所依佛德今辨能依十住故次
來也又前辨所依下上即通明此下別顯上是古意此下是今意如前已明


二釋名者慧住於理得位不退故名為住
本業下卷云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為
住然住義多種寄圓說十總言十住帶數
釋也下諸品有十凖此可知二釋名然住有二義一約
能所合釋故言慧住於理則理是所住慧是能住二唯約慧釋信未終極慧未安住
得入正位位不動搖故云得位不退然位不退復有二義一約三乘至第七住位方
不退二約終教入初住位即云不退異輕毛故今依後義則通十住位皆不退從初
受名本業云始入空界即證初義住空性位即證後義三宗趣者以

[016-0825a]
十住行法為宗攝位得果為趣。


四釋文者四品分二前三當位行德後一
勝進趣後前會無勝進者但是趣位方便
未成位故廻向是位無進趣者三賢位滿
總為趣地之方便故亦顯趣無分別離趣
相故前會無勝進下上正科經文此下對前辨異迴向是位下通其外難先牒
難也三賢位滿下通通有二意一明有勝進總攝前三故不別立二亦顯下明無勝
進則後無方便欲證無分別智故。】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入菩薩無量方便
三昧。」


【今初分三初品辨位次品辨行後品明德
初亦名解文分七分一三昧分二加分三
起分四本分五說分六證成分七重頌分
今初何故入定略辨六意一此三昧是法
體故二非證不說故三顯此法非思量境
[016-0825b]
故四觀機審法故五為受佛加故六成軌
儀故餘如玄說畧辨六意者前三取下論勢然其三意大同小異異
相云何一是所證法體欲說此法要須心冥比體二非證不說者揀異未證之人亦
許心合法故三非思量境者絕思方說亦通未證故四觀機則識病所宜審法則知
藥功力不觀人根不應說法不審而說理事或乖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矣五散心不
堪諸佛加故六菩薩常定但為物執菩薩將說尚須入定况凡夫耶文有三

別一入定人法慧入者是眾首故餘入則
亂不調伏故顯十住法慧能說故二入定
依謂承佛力推功化主表無慢故三入定
名為揀果定故云菩薩任性能知觀解善
巧故名方便十住各攝各門善巧故云無
量心詣於法故云入也又一切三昧皆有
三相謂入住出五識對境意從門出遠境
護根意識却入此通權小今即照之寂故
名為入即寂之照故名為出入已未起故
[016-0826a]
名為住餘三昧等並如前釋是眾首者此有二意一約
教相云是眾首言餘入則亂者此即論意謂有問言豈此海會無如法慧故應答云
眾雖德齊眾人爭入眾則亂故次應問曰何不亂入答云眾調伏故故今䟽云亂起
則不調伏顯十住下二約表法說任性能知下釋方便言此有二意一以絕分別心
名為方便如下文云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初池經中無分別智名大方便二約善巧
事理無礙故如常所明。】


「以三昧力。」


【二以三昧下加分於中三初總辨因緣二
明加所為三別顯加相今初又三一標加
所因二加緣顯現三讚說因緣今初謂以
三昧力故論云所以偏加金剛藏者得此
定故前由佛力能入今由定力佛現互為
增上力相云何謂無作三昧顯自覺智寂
不失照𡨋同佛心故感佛現三業加也互為
增上者前則佛力為入定緣今則入定為佛現緣。】

[016-0826b]


「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有千佛剎
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名曰法慧普現其前。」


【二十方下加緣顯現來處佛數皆云千者
望行猶劣故多佛加者顯於法及法師增
敬心故又顯諸佛同說故加佛同名法慧
者得法不異故論云此菩薩聞同巳名增
踊躍故但諸佛於此住門中現皆名法慧
以法力故法應爾故普現其前者不來而
至故言望行猶劣者行一萬故行向有前望前辨過今前未有故望後言劣餘
義多同十地雖賢聖位殊儀範相似又圓教十住似十地故。】


「告法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是
菩薩無量方便三昧善男子十方各千佛剎
微塵數諸佛悉以神力共加於汝又是毗盧
遮那如來徃昔願力威神之力及汝所修善
根力故入此三昧令汝說法。」
[016-0827a]


【三告法慧下讚說因緣於中二一讚有加
因能入定故言汝能者希越之辭此定難
得汝今乃能入故舉定名者向來默入眾
未知名故舉歎之令眾仰故二善男子十
方下雙說加定因緣於中先別顯四因一
伴佛神力諸佛自說者令眾敬仰故二主
佛宿願三主佛現威四法慧善根略無大
眾機感後入此三昧令汝說法二句結因
所屬謂由上四事前三為緣第四是因因
緣合故入此三昧故前四定因令汝說法
即是加因故論云何故加為說此法故故
十行十向之中皆云令汝入是三昧而演
說法故又此令汝說法亦是後文之總令汝
說法者意明加因亦有其四故下正釋後三復為加因更添說法即是四因然為說
法即是入定故下引諸會合說法與定為一入定本為說法入定既為加因則說法
[016-0827b]
即是加因故初標云一讚有加因諸佛遮那皆由願力故二願皆為加因然十

地論釋諸佛遮那皆由先願故加則此四
段俱是加因以彼經中諸佛但云加汝威
神遮那則云本願力故加古人便將諸佛
之加為得定因下之三緣轉為加因便令
得定無後三因則又字何用既結云令汝
入是三昧何得後三不為定因非唯違經
文理亦乃乖論所釋言四段者即上四因謂諸佛為一遮那為
二威神為三自善為四而論但有二因今以遮那之願是加因例於後二亦是加因
以彼經下初出昔解之源然具論經云諸佛皆同一號加汝威神此是盧舍那佛本
願力故加古人下二正申昔解昔人見上諸佛威神加而得定下云此是盧舍那佛
本願力故加加因分明故分二因亦例此經後二皆加因而言轉為加因者不連上
因是得定因故云轉為亦展轉義得定由諸佛加諸佛加由主佛本願力故云展轉
便令下二辨有違違相云何正由得定無三因故無之何過違文理故何名違文舉
其二文一違又字夫言又者復重之義下之所列同是定因則得言又又是此因故
[016-0828a]
既上是定因下是加因何用又字二違結文既列二因竟云入此三昧令汝說法明
知此三皆定因也然此經文令汝二字在三昧下今䟽乃安三昧上者有二義故一
以義廻既云善根力故入此三昧則知令汝義合在上二以行向二品為例十行亦
先列四因竟即云今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十廻向亦是列四緣後即云令汝入是
三昧以此故知理必後三通定因也非唯違經下結破言違理者自無善根主佛不
加何能入定亦乖論者論釋同號佛加云何故同號金剛藏加如來願力故何故如
來作是願顯示多佛故又此三昧是法體故汝今既以願屬遮那彼顯願因云此三
昧是法體明知為三昧故發願而加則顯願為三昧因矣下䟽正釋更出其相

實義者此之四因通於二義一由此四為
得定因如上所辨二由後三復是加因諸
佛即以願力而為加因論主為顯斯旨故
云彼佛先作是願今復自加如實義下三申今正義則
初一唯得定因後三通二諸佛即以下通妨難也謂有問云前言此四皆是加因今
何加因但取後三故今釋云初因有二一約現文此是十方諸佛共加於汝即是加
相只得以加為得定因不應以加自為加因若依論云諸佛昔願故加則諸佛亦為
[016-0828b]
加因是故前云四皆加因下引論文證成願為加因之義蓋通論意而其䟽意加因
亦四自以入定為其一耳如上所明問加之與定何先後耶

若先定後加則不應云汝能入此三昧此
是十方諸佛共加於汝乃至云及汝善根
力故入此三昧若先加後定則不應在三
昧分後方說加分又十地論云何故加為
說此法故不言為入三昧故又云唯加金
剛藏不加餘者以是菩薩得此定故既俱
文證如何會通古人答云加定同時謂若
未定而加則散心不能勝受若未加而定
則自力不堪入此深定是故同時此解亦
違教理現言入三昧竟諸佛方現身稱讚
得定及說加所為竟方與三業之加而云
同時豈不違文若言同時為因不成斯則
違理亦不應引俱有因證以此二事容相
[016-0829a]
離故若正釋者加有二種若約內外善根
威神願力𡨋資令其得定則在定前若約
與智讚述摩頂勸說三業顯加則居定後
二文昭著何其惑哉後亦不應下遮救恐彼救云俱舍論云俱
有互為果如大相所相心於心隨轉釋曰俱有者俱時而有也互為果者釋俱有因
義論云若法更互為士用果彼法更互為俱有因下二句指法體此有三類一如大
者謂四大種互相假藉生所造色故互相望為俱有因二相所相者即生等四大相
也此四大相與所相法更互為果謂此能相相所相故復由所相能相轉故故互為
果三心於心隨轉者謂心王心所隨轉法亦更互為果釋曰謂彼救云俱有因果既
得互為云何不可故今遮云彼三類法皆不相離如相所相所相無相不成有為能
相無所無有依止今或有加而不入定或時入定不必須加二許相離云何成例。】


「為增長佛智故深入法界故善了眾生界故
所入無礙故所行無障故得無等方便故入
一切智性故覺一切法故知一切根故能持
說一切法故所謂發起諸菩薩十種住。」
[016-0829b]


【第二為增長下辨加所為且對加因名加
所為然加所為正在說法此十亦即說法
所為展轉相成言展轉相成者舉佛願等為得加故所以加者為說
法故若更進釋則有四重一諸佛願等為入三昧故二入三昧者為得加故三所以
加者為說法故四說法為何為令菩薩增長佛智等故文分二別初

十句別明後一結說前中文含二意望加
所為即是別說望於說法即說法之意謂
加為說法說法為何為增佛智等然說法
所為即加所為於十句中初總餘別總謂
說十住法令信解諸菩薩修行增長性習
二性生菩提智故又此因智即同佛智亦
得言增增智何用深入法界等故九句五
對初二證真了俗對謂入無入相故云深
入了相了性故云善了次二無障無礙對
由入法界離煩惱礙由了眾生離所知障
[016-0830a]
次二圓因趣果對謂巧安真俗無等故因
圓入薩婆若故云果滿次二識法知根對
後一句雖非文對而是義對謂內持諸法
外說利他所謂下總結所說謂若說十住
則前所為皆得成就。】


「善男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


【第三善男子下正辨加相分三先口加勸
說以增辨二意加冥被以益智三身加摩
頂以增威今初可知初口加者此中有三一口加標名二勸說
是加相三增辨是加意亦加益下二業例此。】


「是時諸佛即與法慧菩薩無礙智無著智無
斷智無癡智無異智無失智無量智無勝智
無懈智無奪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


【二是時下意加中先加後釋前中與十種
智初總謂四無礙解智是說法所依故餘
[016-0830b]
皆樂說無礙一無著者論名不著辨才於
所說法無住著故即七辨中㨗辨須言即
言故無著也二無斷智即無斷辨謂相續
連環終無竭故三無癡者即是迅辨明於
事理心無癡闇言則迅疾如懸河故四無
異者即應辨也應時應根無差異故五無
失者即無錯謬辨凡說契理無差失故六
無量者即豐義味辨名數事理皆無量故
七無勝者即一切世間最上妙辨此有五
德一甚深如雷二清徹遠聞三其聲哀雅
如迦陵頻伽四能令眾生入心敬愛五其
有聞者歡喜無猒具斯五義故云無勝上
即七辨八無懈者通䇿前七無疲倦故九
無奪者具前總別無能制伏令退屈故論名
不著者所為小異與辨等大同故得引論以釋今經廣有義相如十地䟽何以

[016-0831a]
故下徵釋先徵意云諸佛有力能與有慈
能普何故十智唯與法慧下釋云法慧得
此三昧法爾如是得諸佛加。】


「是時諸佛各伸右手摩法慧菩薩頂。」


【三是時下身加一令增威二令起故然三
加同時隨義為次承前說便故先語加為
令起定身最居後準地論經有諸佛不離
本處則去住無礙手又不延則延促無礙
同時觸頂一多無礙故是奇特要摩頂者
楞伽云若有不為如來二種神力之所建
立而能說法無有是處一者身面言說神
力即前語加二者灌頂神力即智灌心頂
手摩身頂頂受摩者上稟尊力故右手者
法慧所說順理機故諸佛隨順法慧說故
然三加同時下上釋文此下辨次楞伽云下引證彼經第二云復次大慧如來以二
[016-0831b]
種神力建立菩薩摩訶薩頂禮諸佛聽受問義云何二種神力建立謂三昧正受為
現一切身靣言說神力及手摩頂神力大慧菩薩摩訶薩初地菩薩住佛神力所謂
入菩薩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以神通力為現一切身靣言
說如金剛藏菩薩摩頂及餘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薩摩訶薩下又云大慧若菩薩摩
訶薩離佛神力能辨說者一切凡夫亦應能說釋曰今䟽義引正引後反釋之文兼
取前列二相。】


「法慧菩薩即從定起。」


【第三法慧菩薩下起分略由四意一三昧
事訖故二巳得勝力故三說時至故四定
無言說故此四後後以釋前前此四後後者亦展轉
通難謂有難云云何事訖入定為受佛加今巳得勝力故為事訖復應問曰雖得勝
力何不且定答云說法時至故次又問云何不定中說答云定無言說故。】


「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虛
空等佛子菩薩住三世諸佛家。」


【第四告諸下本分文分為三初總顯體相
[016-0832a]
次標以許說後別陳其名今初然十住體
略有三種一約所依即前三昧依此說於
十住法故論云三昧即法體故二者約本
即下所辨三尅性體若約所緣即真俗二
境若約能緣即悲智二行二境既融悲智
不別境智𡨋契同一法界也然十住體者若立章門十
住畧以五門分別一釋名二出體三辨相四定位五諸門分別今經䟽皆具一名中
有總有別總如品初別名如本分出體即今文辨相即經文定位次下當說諸門分
別含在前後文中今此出體畧有三重今約本體若直觀經

文則住處二字總示其體廣大已下略顯
其相住三世佛家結示住處今依地論類
例以解則住處為總餘皆是別總即示體
此云住處十行名行業十向名願十地名
願善決定皆當位體也而得名不同者何
耶然三賢十聖皆以菩提心而為其體菩
[016-0832b]
提心有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
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
護一切苦眾生故所念真如亦即本智本
覺智故後二顯是恒沙性德然此三心有
一必兼餘二而二賢互有增微十住直心
增故故名為解解為行願本故首而明之
十行深心增故名為行依於前解以起行
故十向大悲增故名為願廻前解行願諸
眾生離苦得樂故十地三心等證故名決
定而大悲為首故舉其願是以論云願善
決定者如初地中發菩提心即此本分中
願十信通信此三等覺此三等佛故知菩
提心是諸位通依今此住位名住處者若
從增勝則以深般若住於真如即復由此
而為行願之所住處若從通說俱住上三
[016-0833a]
菩提心家故住處梵本名為俱羅此云家
也家即家族是以舊譯名為種性即四種
性中習種性也良以此家菩薩所居故翻
名住處下文還就佛家以結直心增名解者正念真如
是智解故三心等證名善決定者證理無差故而大悲為首下通妨妨云若總三心
何以地體名願善決定通意可知大悲為首即下經文別中句乃有

二義乃有三一廣大與法界等是勝住處
然地經總句是於決定不應學彼此中廣
大即是勝義其法界言含於四義一正念
真如同理法界深無際限勝諸凡夫亦勝
二乘偏真理故二普該菩薩無邊行相大
悲深心同事法界無有邊量勝二乘故三
者三心無礙同無礙法界事理融故四同
圓融法界一一塵中無不具故此與第三
勝權菩薩別中句乃有二下第二釋別句於初句中分成二義謂與法界
[016-0833b]
等與虛空等是勝住處者下論釋云大勝高廣一體異名故彼經云廣大如法界然
地經下彈古古人亦取下論立其三義而云一勝善決定二因善決定三不怯弱善
決定故今破云彼中總句是決定故別句為六決定今經總句是住處即合別句為
三住處但取類例如何一向學彼則好學太過也此三義理應尋下十地經

虛空等者是因住處因有二種一無常愛
果因是因如虛空依是生色色不𥁞故二
常果因今是地前故闕此也古德又云一
一位中如空包含無邊行海又如空周徧
非至非不至又如空無礙故今是地前者且依行布未
證真如故無常果因盡未來際如空包含者此三義中一事次理三即無障礙法界
然類六決定而但有三者餘三證如方得有故謂一觀相善云無雜二真實善云不
可見三大善云普能救護一切眾生皆未證如故無此三矣三住三世

諸佛家準論此名不怯弱住處謂菩薩所
住即佛所住故名佛家進住佛家是不怯
弱若直釋經文即結示也謂向言住處何
[016-0834a]
所住耶謂住佛家佛家即是大菩提心諸
佛住此生菩薩故真如悲願究竟唯佛方
能住故言三世者是讚勝也。】


「彼菩薩住我今當說。」


【二彼菩薩下牒以許說可知。】


「諸佛子菩薩住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已說當說今說。」


【三諸佛子菩薩住有十種下別陳其名文
有三別初標數引證二依數列名三總結
顯勝今初謂三世佛果無不由此十住因
成如大王路法爾常䂓故同說也。】


「何者為十所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
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
王子住灌頂住。」


【一何者下依數列名初發心住者瓔珞云
[016-0834b]
是上進分善根人若一劫二劫一恒二恒
佛所行十信心信三寶常住八萬四千般
若波羅蜜修一切行一切法門乃至始入
空界住空性位故名為住依仁王起信即
十千劫來修信行滿入位不退創起大心
發心即住名發心住三種發心中即信成
就發心也二治地者謂常隨空心淨八萬
四千法門清淨潔白故為練治心地使悲
智增明名治地住三巧觀空有增修正行
故四生佛法家種姓尊貴故五帶真隨俗
習無量善巧化無住故六成就般若故聞
讚毀真正其心念不動故七入於無生畢
竟空性心心常行空無相願止觀雙運緣
不能壞故八心不生倒不起邪魔破菩提
心故九從法王教生解當紹佛位故十從
[016-0835a]
上九住觀空得無生心最為上故諸佛法
水灌心頂故乃至始入者乃至二字中間則有所越皆信受行常起信
心不生邪見十重五逆四倒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多聞慧多求方便始入空
界住空性位故名為住此後復云空理智心習故佛法一切功德不自造心生一切
功德故不名為地但名為住釋曰學他非自有故名住不名地餘可知十皆彼經二
中謂練治下䟽釋三中經但云長一切行四中云生在佛家種性清淨五中云多習
無量善六中成就第六般若七中止觀下䟽意八九全同十中諸佛下䟽取經意


然此十住得名有三謂四八九十從喻為
名第七離過受稱餘約功德從其所喻皆
持業釋若從能喻或依士釋然此十住下謂於釋名門
中有總名別名各有得名釋名今皆具足從其所喻下即是釋名會六釋故謂發心
即住為持業釋若從能喻等者喻劣法故此一即依主釋中開出然六釋義上下多
有今當畧出謂西方釋名有其六種一依主二持業三有財四相違五帶數六鄰近
以此六種一一具二若單一字名即非六釋以不得成離合相故初依主者謂所依
為主如說眼識識依眼起即眼之識故名眼識舉眼之主以表於識亦名依士釋此
[016-0835b]
即分取他名如名色識如子取父名名為依主父取子名即名依士所依劣故言離
合相者離謂眼者是根識者了別合謂此二合名眼識餘五離合準此應知言持業
者如說藏識識者是體藏是業用用能顯體體能持業藏即識故名為藏識故言持
業亦名同依釋藏取含藏用識取了別用此二同一所依故云同依也言有財者謂
從所有以得其名一如佛陀此云覺者即有覺之者名為覺者此即分取他名二如
俱舍對法藏對法藏者是本論名為依根本對法藏造故此亦名對法藏論此全取
他名亦名有財釋言相違者如說眼及耳等各別所詮皆自為主不相隨順故曰相
違為有及與二言非前二釋義通帶數有財言帶數者以數顯義通於三釋如五蘊
二諦等五即是蘊二即是諦此用自為名即持業帶數如眼等六識取自他為名即
依主帶數如說五逆為五無間無間是果即因談果此全取他名即有財帶數言鄰
近者從近為名如四念住以慧為體以慧近念故名念住既是鄰近不同自為名無
持業義通餘二釋一依主鄰近如有人近長安住有人問言為何處住答云長安住
此人非長安以近長安故云長安住以分取他名復是依主鄰近二有財鄰近如問
何處人答云長安以全取他處以摽人名即是有財以近長安復名鄰近頌曰用自
及用他自他用俱非通二通三種如是六種釋然下諸品多用本名但云依主持業
[016-0836a]
等可以意得。】


「是名菩薩十住去來現在諸佛所說。」


【三是名下總結可知。


若定位者略有十義一依唯識等五位之
中即當初位言五位者一資糧位即是三
賢從初發心積習福智為道資糧為眾生
故修解脫分善二加行位順解脫分既圓
滿巳為入見道復修加行亦名順决擇分
三通達位即是見道謂初入地二種見道
四修習位始從初地第二住心乃至金剛
無間心位名為修道五究竟位金剛心後
解脫道中𥁞未來際皆此位攝若定位者一依唯識
五位即論第九第十總有五頌位各一頌一資糧二加行三通達四修習五究竟位
初資糧偈云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論曰從發深因大
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決擇識未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位攝為趣無上正
[016-0836b]
等菩提修習種種福智資糧故為諸有情勤求解脫由此亦名順解脫分釋曰謂修
福智二事資糧益已身之糧用故涅槃名為解脫行行行不違故名為順分者因義
支義是解脫因之一分故二加行頌云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
住唯識論曰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為入見
道住唯識性復起加行伏除二取三通達位頌云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
唯識離二取相故下論文云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立
見道名四修習位頌曰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捨二麤重故便證得轉依釋曰從
初入地二見道後住心已去名修習位論曰菩薩從前見道起已為斷餘障證得轉
依復數修習無分別智五究竟位頌曰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
尼名法此後四位至十地品當廣分別今是三賢之初即初位之初名初位攝則知
第四五會亦初位攝十地即是二三四攝第七一會是修習餘乃第五攝具等妙覺
故下之九義雖但釋住則以例釋差別因果準思可知二依攝論第

六說有四位即當初位之初言四位者一
勝解行位始從十信終於地前餘三見修
究竟同五中後三二依攝論等者即彼論入所知相分中論云何
[016-0837a]
處能入謂即於彼有見似法似義意者大乘法相等所生處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究
竟道中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隨聞勝解故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無
性釋云何處能入者問所入境及能入位謂即於彼有見等者謂於大乘法相等是
所生決定行相似法似義意言能入於此境界能入是用所入境界是入是持於此
意言或能入在勝解行地於一切法唯識性中但隨聽聞生勝解故或有能入在見
道中如理通達此意言故或能入在修道中由此修習對治煩惱所知障故或有能
入在究竟道中最極清淨離諸障故如是四種是能入位釋前本論中有四節一明
所入二意言為能入三勝解行地下明能入位四位能入四於一切法唯有識下出
四入之相上釋論中已摘破配竟三依瑜伽四十七說十

二住當其第二之初言十二者一種性住
謂彼菩薩性自仁賢性自成就菩薩功德
任持一切佛法種子性離麤垢不能現起
上煩惱纏二勝解行住謂從初發心乃至
未得清淨意樂所有一切菩薩行是三極
喜住四增上戒住五增上心住六七八三
[016-0837b]
名增上慧分成三種謂六覺分相應增上
慧住七諸諦相應增上慧住八緣起流轉
止息相應增上慧住九無相有功用住十
無相無功用住十一無礙解住十二最上
菩薩住十三最上如來住言十二住就菩
薩說加後如來為十三住第二即是三賢
第三已去如次十地三依瑜伽等者論云云何十二住等嗢陀
南云種性勝解行極喜增上戒增上心三慧無相有功用無相無功用及以無礙解
最上菩薩住最極如來住長行釋云謂菩薩種性等具列其名而無次第今䟽依下
釋加於次第便引釋文已畧釋竟然彼廣釋中皆先問後答今初先有問云云何菩
薩種性住(此問位體)云何菩薩住種性位(此問能住人)今䟽引答具答二問文有三段初答後
能住人間謂由性仁賢性能成菩薩行德不由思擇制約有所防護故即善行人任
持等者二答前位體問也此言猶畧具足論云若諸菩薩種性任持一切佛法種子
於自體中於所依中具足有一切佛法一切種子釋曰阿頼耶識名為自體相續之
身名為所依未發心前彼自體中佛法種子為此住體種性即住持業釋也以其宗
[016-0838a]
中立有五性此即菩薩種性人也性離麤垢下三約煩惱輕微重釋能住人也此言
亦畧具足論云又諸菩薩種性住性離麤垢不能現起上煩惱纏由此故無造無業
或斷善根二勝解行住者釋文具足論也彼䟽釋云即以此住有漏種現及無漏種
諸善為體而猶未證真寂之理但印持決定而起諸行故名勝解行三極喜住者即
以所得無為有為無漏善等而為其體下諸位體皆同此體但約初得以受別名廣
如地品三即初地從四至十二配二地至十地易故不釋四亦依瑜伽

及顯揚第七於十三住建立七地一種性
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即前三住
四行正行地謂從第四乃至第九住五決
定地即第十住六決定行地即第十一住
七以後二住為到究竟地前六唯菩薩第
七菩薩如來雜立為地四亦瑜伽下即四十九論復以類例
大同束為七地一約種性二約賢位三初入聖故三住即為三地四從二地至七依
聖道修功用行滿故束為一名行正行地五以八地無功任運增進故名決定六以
九地依無功用起利他行故名決定行七因圓果滿名到究竟地也五依仁

[016-0838b]
王下卷說十三法師各住一位即當第一
言十三者一習種性二性種性三道種性
四善覺摩訶衍五德慧六明慧七爾熖八
勝達九常現真實十玄達十一等覺即八
地十二慧光神變即當九地十三觀佛菩
薩義當十地及等覺而佛非十三之數五依
仁王等者即奉持品若新經如次牒十住行向十地之名今依舊經名異義同經云
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觀門諸善男子為大法王從習忍至金剛頂皆為法師依持
建立汝等大眾應如佛供養而供養之應持百億天華天香而以奉上下經便牒便
釋其文繁廣亦不列次今畧列其名加以次第今初言一習種性者此即十住經云
善男子其法師者是習種性菩薩若在家婆差優婆差若出家比丘比丘尼修行十
善自觀已身地水火風空識分分不淨復觀十四根所謂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有
無量罪過故即發無上菩提心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淨故得不淨忍觀門住在
佛家修六和敬所謂三業同戒同見同學行八萬四千波羅蜜道等下皆廣釋今但
釋難言善覺者即歡喜地初證真如得無分別智故二地戒德清淨入修慧故三地
[016-0839a]
聞持發慧光故故舊為明地四地是燄慧故亦云爾燄亦云所知燒於所知慧燄增
故五地入真達俗為難勝故六地般若寔智常現前故七地依空涉有為玄達故八
地得一切法如寔覺故九地善慧具四十辯普應多會使情非情皆說法故十三菩
薩地盡能入佛境故言義當十地等覺者仁王不立等覺故云義當六依仁

王上卷五忍之中此當伏忍之下言五忍
者謂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各有
上中下如次配三賢十地等覺妙覺六依仁王
等者即教化品新經即菩薩行品十忍品廣明今當畧示言如次配三賢者伏忍下
品當十住中品當十行上品當十廻向故彼經云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薩法謂伏忍
上中下信忍上中下(初二三地)順忍上中下(四五六地)無生忍上中下(七八九地)寂滅忍上中下名
為諸菩薩修般若波羅蜜今以瓔珞亦有五忍寂滅亦分三品中品即當等覺

亦依仁王五十二位當其第二七亦仁王等者亦即
上品五忍以文云善男子初發相心信恒河沙眾生修行伏忍於三寶中生習種性
十心信心精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護心願心廻向心是為菩薩能少分化
眾生巳超過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諸佛菩薩長養十心為聖胎釋曰此之十心是習
[016-0839b]
種性中為十住因開因異果故加此十剋實唯五十一開等覺故亦通諸經有五十
八依瓔珞四十二賢聖位當於下賢十

住以不立十信十信攝在十住中故八依瓔珞
等者但除十信信未成位故故彼經云佛告敬首菩薩汝言義相云何者所謂十住
十行十廻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我今當說九依瓔珞六種性

亦當第一言六性者一習種性二性種性
三道種性四聖種性五等覺性六妙覺性
若依楞伽等無復地位九依瓔珞等者即總收大位為四後
二因圓果滿為二並如十忍品釋依楞伽等者此非立位不別為門而欲成五教故
此附出以十門中前四是始教次五終教此楞伽當頓教十即圓教小非大位故畧
不論十依此經說四十二位無別資糧加行

等名然所說位依法性立行布圓融二俱
無礙如玄文辨十信開合巳見賢首品十依
此經者雖言四十二以具圓融行布則融前九一經通明若取差別即第二會終第
七會十信開合者指前開成五十二合唯四十二開合無礙此經必具故十門收之。】

[016-0840a]


「佛子云何為菩薩發心住。」


【第五佛子云何為下說分即是行相釋此
十住即為十段一一段中皆先徵復釋釋
中皆先明自分後明勝進又前是住位後
是起行今初發心住先徵可知。】


「此菩薩見佛世尊形貌端嚴色相圓滿人所
樂見難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見神足或聞記
別或聽教誡或見眾生受諸劇苦或聞如來
廣大佛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


【釋自分中二先明發心之緣後正明緣境
發心今初文列十緣義含四因謂信悲智
及種性也見佛世尊是初總相發菩提下
結前生後中間十句別顯不同一形貌容
儀二顯色大相三具隨好故人所樂見上
三觀外相也四時乃一出出便利益故為
[016-0840b]
難遇此通內外五十力無畏降魔制外此
明內德六神變難思即神足輪此唯外用
於上六中隨見一事發生淨信欣心上求
此若可修我定當取七聞授記含於二義
一聞授記作佛希預其數二聞記當事希
得此知皆記心輪八聽教誡知惡可斷善
可進修即教誡輪上皆信智為因九見受
苦起悲未必聞教以種性內具法爾慈恕
即悲因也十聞廣大法謂佛功德義兼法
滅或傳或護因通悲智種性之因義通前
十此之十緣與賢首品所引瑜伽四緣但
開合之異耳謂前六見佛緣次二聞法緣
次一見生受苦緣後即見法滅也後結前
生後者唯證菩提方成前事結前也求一
切智生後緣難得法而發心也。】
[016-0841a]


「此菩薩緣十種難得法而發於心何者為十
所謂是處非處智善惡業報智諸根勝劣智
種種解差別智種種界差別智一切至處道
智諸禪解脫三昧智宿命無礙智天眼無礙
智三世漏普盡智是為十。」


【第二此菩薩下正明緣境發心前言求一
切智十種智力即一切智文有標徵列名
結數而義見初品大同初地為得十力故
等又此十力於一實智而開為十化生事
足義含悲智故略舉之非不緣佛餘之功
大同初地者即彼住分中當為何義彼有十句總云為得佛智故為得十力故
為得大無畏故等十力乃是別中一句雖廣畧有異然皆求佛果故云大同又此十
力下通妨妨云若言大同那唯一別句耶答意云既言大同何妨多異顯於初賢劣
初地故又以十力攝義寬長故畧舉此一如十力章故非不緣餘蓋文畧是以下偈
廣斯十力及餘諸義皆發初心。】

[016-0841b]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勤
供養佛樂住生死主導世間令除惡業以勝
妙法常行教誨歎無上法學佛功德生諸佛
前恒蒙攝受方便演說寂靜三昧讚歎遠離
生死輪迴為苦眾生作歸依處。」


【第二勝進文分為三初總標次徵列後徵
釋今初謂欲求勝位應自勸勵亦勸他學
列中有十不出悲智供佛為總通財及法
下九為別行下九事真供養故一樂住生
死大悲為首故智了其空無所懼故二住
為主道除惡三即能導理教之法四示果
令欣即教之所至五學佛德行以為能至
六成德依緣故生佛前七寂前上求下化
之紛動八寂必遠離生死輪廻九不失悲
故常為物依亦是總結前義諸所施為皆
[016-0842a]
為眾生大悲增上故。


問八遠離生死初令樂住此云何通略有
三意一勸物遠離自處無猒二要自無縛
方能攝物三即智之悲故樂住生死即悲
之智遠離輪廻故瑜伽云菩薩猒離生死
過於二乘百千萬倍非不猒也斯則不斷
生死而入涅槃不動真際常隨流轉成不
住道畧有三意初約二利說二約利他三約悲智悲明利他智約自利如實義
者自他皆具如悲濟九類智了無生而可度者即一向利他有悲無智即墯愛見有
智無悲即滯二乘無智不能觀空無悲不能起行多約自利故與初別然前釋樂住
生死具悲智二意今為對遠離義故但舉悲故瑜伽下引文證顯引瑜伽證猒離義
恐有悞解謂唯二乘有猒離故闇引二經雙證二義一即淨名舍利弗章巳如前引
二不動真際即大品意及智論文成不住道者上釋是俱住義由俱不住故能雙住
由不住生死故能住涅槃由不住涅槃故能住生死等前已廣說又初既

樂住生死六復云何生諸佛前亦有三義
[016-0842b]
一為誘物故二求攝物之方故三悲智無
礙故又十藏約實智契捨聞諸佛土不願
徃生此約權不壞事故生諸佛土又初下更有一
問答亦具三意一自不要生為引眾生令修淨土因故二如人不善於水見子墯水
若便入者自他俱沒應求船筏而濟度之三悲故樂住智故徃生下通十藏難約權
實智說。】


「何以故欲令菩薩於佛法中心轉增廣有所
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三何以下徵釋何須學此令得通別二種
益故別謂增勝廣大此之別益皆希後位
凖下頌文亦令不退有所聞下諸位通益
以解從內法故不由他他有三種一他人
二者心外三者性外自解亦三一者熏習
成性故能自解二了唯心三了唯性故下
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若爾云何復言有
[016-0843a]
所聞耶謂汎爾聞故或自披尋聞乃約法
開悟約義必不假人委曲指授故不由他
究竟則是佛無師智下諸位中並同此釋
有云從自種生云不由他但是初意何足
可尚又引下文雖知諸法悟不由師然求
善知識無有猒足亦非此意彼據雙行此
約自悟故自解亦三者次第對上謂一由內性成故不隨他人二了唯心
故不心外取法三由了性故如性外一法亦無。】


「佛子云何為菩薩治地住。」


【第二治地住中亦二先徵可知。】


「此菩薩於諸眾生發十種心何者為十所謂
利益心大悲心安樂心安住心憐愍心攝受
心守護心同已心師心導師心是為十。」


【二釋中自分內文有四別一標二徵三列
四結下諸自分皆倣此知列中十心有其
[016-0843b]
二義一於一一眾生各起十心二為辨差
別對八種眾生一於怨眾生非直不念加
報亦乃授與利益二於貧苦眾生欲令遠
離故起悲心三於危懼無樂眾生令得樂
具不𥁞四於惡行眾生令安住善行五於
得樂眾生以矜愍心不令放逸六於外道
未發心者攝令正信發心七已發心同行
者守令不退八於一切攝菩提願眾生取
如已身於此開二謂於乘大道集進趣者
推之如師集具足功德者敬之如佛此十
大同第二地集義中釋以斯十心治自心
地。】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誦
習多聞虛閑寂靜近善知識發言和恱語必
知時心無怯怖了達於義如法修行遠離愚
[016-0844a]
迷安住不動。」


【二勝進亦三列中十法有通有別通相可
知別依展轉一總求多聞為二利行依二
聞已閑靜思修三聞必依友四於友求請
言必和恱五問不非時六不怖深法而不
能受不怯行法而不能行七以思慧力解
達深義非但多聞於義不了八如說修行
涅槃經說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繫念思
惟如說修行是大涅槃近因緣故今展為
十九成行伏惑故離愚迷十觀智照理決
定究竟故安住不動非但多聞者即涅槃經高貴德王品云寧
願少聞多解義理不願多聞於義不了。】


「何以故欲令菩薩於諸眾生增長大悲有所
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三徵釋所以修者上十多約智以智導悲
[016-0844b]
令轉增也通益可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六之四


音釋




吉詣切

倉晏切明也
錯謬
錯七各切謬靡㓜切錯謬舛誤也



竭吉切甚也
[016-0845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六之五 虢一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佛子云何為菩薩修行住。


第三修行住。


此菩薩以十種行觀一切法何等為十所謂
觀一切法無常一切法苦一切法空一切法
無我一切法無作一切法無味一切法不如
名一切法無處所一切法離分別一切法無
堅實是為十。」


【釋中先明自分是護煩惱行後明勝進是
護小乘行前中然此十無常大同三地彼
論具釋引中邊釋巳見問明既文義包含
畧舉一兩論云命行不住總名無常此總
句也然復有二一者念念無常二者一期
[016-0845b]
無常於何無常依五盛陰逼迫相故苦也
瑜伽三十四云由無常行作意為先趣入
苦行由苦無所得行趣入空行空故不自
在由不自在趣入無我此四即苦下四行
相也五無作者但緣有故由念念無常故
無造作由皆苦故無有樂味但於下苦中
橫生樂想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以彼空
故萬法無體物無當名之實以無我故無
有處所非在色中乃至識中無分別者觀
能取也無堅實者觀所取也論云下命行即無常體不
住即無常義經無作下四句從上四句次第而生由無常成無作由苦成無味由空
成無體由無我成無處後三句雙結離二取也即一切下即智論第二十六十想之
一也言十想者一無常二苦三無我四食不淨五一切世間不可樂六死七不淨八
斬九離十盡想問涅槃比丘作無常想佛呵倒惑

云何入住作無常觀答彼但得名不得其
[016-0846a]
義以無常等該涅槃故故佛呵之今但說
生死故無有失問涅槃下第二依涅槃常無常對解於中有二先問
答生起哀歎品中三修比丘讚無常等想中文也比丘白佛言世尊快說無常苦空
無我世尊一切眾跡中象跡為上是無常想亦復如是於諸想中最為第一若有精
勤修習之者能除一切欲界欲愛等又如秋耕為勝等又說無我佛便讚其善修無
我比丘答言我等不但修無我想亦更修習其餘諸想謂苦想無常想無我想略不
說空故云三修又引醉人喻下取意引譬如醉人見日月轉眾生亦爾無常計常佛
言句引醉人但知其文未知其義謂醉人見日月轉日月實不曾轉涅槃真常而謂
無常等涅槃等實不無常等謂依如來法門次第初因外道橫計邪常故說無常諸
觀中最二乘不曉漫該佛地雙林極唱則常等區分又無常者未會

法身故苦者未得涅槃故空者無善有故
無我者未得八自在故則前四句自說生
死次無作等四自說涅槃常故無作樂故
無味我故不如名淨故無處所然二理不
偏照與之符猶懸鏡高堂萬像斯鑑又無常下
[016-0846b]
二依經正解躡前問答故致又言上以無常該於涅槃今以未會涅槃則不該矣由
生死中有無常等則顯法身是常涅槃是樂善有不空自在有我八自在我者一能
作小二能作大三能作輕四能作自在五能作主六能遠到七者動地八隨意所欲
盡能作得廣如大論及涅槃說然以法身性出自古體無變異偏語其常涅槃寂滅
故為真樂然空亦不淨是有為故故涅槃云淨者諸佛菩薩正法名為善有如來者
即是我義然別說則爾若如實言涅槃即具四德故二十七經云所言空者不見空
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
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所謂生死我者謂大涅槃釋曰其乃至字中間越二若具說
云無常者所謂生死常者謂大涅槃苦者所謂生死樂者謂大涅槃故一經中廣說
生死無常樂我淨涅槃有常樂我淨則知涅槃必具四德則前四句下分判經文上
第一釋十句皆無常今第二釋具常無常常故無作者造作是無常因以有所作為
故名有為有為是無常無所作為故名無為無為即是常也有味皆苦三界之樂於
下苦中橫生樂想故無味為寂滅樂也如於名字則不自在謂小如小名不即成大
安名自在若有處所則非清淨淨無淨相十真淨故然二理下結歎前八謂常無常
等總為二理皆不遍也明常無常我無我等皆不相離此為所證照與之符即是能
[016-0847a]
證然其此上本即生公常住義中彼云夫泥洹本有不可為無三界本無今有巳有
還無故不可為有泥洹以不生滅為實諦三界以生滅為真諦二理不偏名中道義
彼有問云常與無常二理相反云何而為中道不偏之理耶答二理雖殊理自相資
何者因乖常故有三界無常因解無常之實性故成常智所以經引二鳥義旨在此
二理不偏照與之符猶懸鏡高堂萬像斯鑑矣釋曰懸鏡高堂即無心虛照萬像斯
鑑則不揀妍[媏-而+虫]故以絕常無常之淨心照常無常之圓理若依此釋則一切法言前
四自屬有為故涅槃云一切法者名為生死非一切法者謂佛法僧及正解脫又云
我觀諸行悉皆無常云何知耶以因緣故若一切法從緣生者則知無常是諸外道
無有一法不從緣生是故無常如來虛空佛性不從因緣是故為常今後四句亦云
一切法者性淨涅槃不離一切為無為故既有區分則翻八倒成八行矣又初

四句則因緣生滅是無常義等次四則不
生不滅是無常義故云無作五受陰洞達
空無所起是苦義因起有苦起即無起故
無味也諸法畢竟無所有是空義人法二
空空亦空故故不如名於我無我而不二
[016-0847b]
是無我義諸佛或說我或說於無我諸法
實相中無我無非我故無處所又初四句等者第三
傍淨名經約生滅無生滅釋唯就無常明義於中有二先正解初四即因緣生滅等
者等取逼迫為苦義不淨為空義不自在為無我義次四句者此之一句言含總別
總則該後四句別則初句無作是無常義既無造作則無生滅此即淨名迦旃延章
迦旃延白佛言憶念昔者世尊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
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畢竟無
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是寂滅義釋曰今䟽
文中全巳用之但觀所引自分主客生公釋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云無常
者以事滅驗之終苟有滅始無然乎始若果然則生非定矣生不定生滅孰定哉生
滅既其不定真體復何在哉推無在之為理是諸法實義實以不生不滅為義豈非
無常之所存乎故云不生不滅是無常義此則正就生滅推之即無生滅耳又無常
者乃明常之為無則所以無無常也故不生滅是無常義五受陰者受者取也謂煩
惱業因能招此陰故名受陰因起有苦下釋䟽就經謂從緣起故起則無起故生公
[016-0848a]
云夫苦之為事會所成也會所成者豈得有哉是以言五受陰空是苦義五受陰苦
之宗也無常推生及滅事不在一又通在有漏無漏故言諸法苦即體是無義起於
內又得無漏者不以失受致苦故唯受陰而巳也洞達者無常以據終驗之云畢竟
耳苦以空為其體故洞達也無所起者無常明無本之變理在於生苦言假會之法
所以配起也今經云一切者各少分一切又含餘義故云一切諸法畢竟者經也人
法二空空亦復空故不如名者䟽會就經也生公云惑者皆以諸法為我之有也理
既為苦則事不從巳巳苟不從則非我所保保之非我彼必非有也有是有矣而曰
非有無則無也豈可有哉此為無有無無究竟都盡乃所以為空義也中論云諸佛
說空法為離諸有見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故畢竟空耳於我無我者生公云既
理不從我為空豈有我能制之哉則無我矣無我本無生死中我非不有佛性我也
解曰此即無我法中有真我故不二也諸佛下引中論則二雙非也實相之中二義
俱寂非有無我與我二也實相之中豈有處所故菴提遮經說不

生不滅是無常義生滅却是常義等故菴提遮
經下則生滅不生滅交絡而釋故彼經中文殊師利言若知諸法畢竟生滅變易無
定如幻相而能隨其所宜有所說者是為常義以諸法生不自得生滅而不自得滅
[016-0848b]
故云何無常謂若知諸法畢竟不生不滅隨如是相而能隨其所宜而有所說是無
常義以諸法自在變易無定明不自得隨如是知者說為無常義也釋曰此意正顯
性相交徹二義相成生滅相盡無常即常故不生不滅是無常義隨緣變易常即無
常即生滅是常義也又性即相故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相即性故生滅是常義互奪
則雙非互成則雙立雙𣗳中間入涅槃者即斯意矣雙非之義次下當釋瑜伽

四十六云云何菩薩觀一切行皆是無常
謂觀一切行言說自性於一切時常無所
有如是諸行常不可得若得斯意則入中
瑜伽四十六下引大論證前不生不滅是無常義正順前經亦即是生公常之
為無乃所以無無常故即不生不滅矣即諸行而不可得故入中道非常非無常也

若依中邊論約三性說則初後二性不生
不滅是無常義依他起性則生滅是無常
義等若依辨中邊論下則雙證前生滅不生滅皆無常義而各有所囑可知遠
公釋淨名多用中邊論意意取圓成實性釋不生滅是無常義故云實相理窮名為
畢竟體寂無為名不生不滅此不生不滅是彼無常真實性故名無常義餘例此知
[016-0849a]
則初後者遍計無可生滅故圓成體常湛然故又無作者非常非

無常故無味者非苦非樂故不如名者非
空非不空言不及故無處所者非我非無
我不在生死及涅槃故無分別者念想無
故無堅實者實與不實相待有故又無作下第四
取涅槃雙非釋也亦有二意一者實相之中二邊斯寂如向所引中論云諸法實相
中無我無非我亦應云諸法實相中無常無無常諸法實相中無苦無樂無淨不淨
無空不空以破常故說於無常非謂有無常破無常故說常非謂有於常也二者非
常者性徹相故非無常者相徹性故等思之無分別下上來四重但解前八此下二
句通遣能所歷上四重皆用此二如第一重不分別無常無常無堅實也第二重不
分別常無常常與無常俱無堅實常無堅者離常相故第三重不分別無生無常生
滅常義無實例知第四重亦不作雙非分別未免戲論故既離四句雙非亦無堅實
亦同淨名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是寂滅義上對四句且引前四今具五矣上來所說
無常之義並巳具足特由此義常所聞故更引古來一兩師釋肇公云畢竟者決定
之辭小乘觀法以生滅為無常義大乘之士以不生滅為無常義無常名同而幽致
[016-0849b]
殊絕其道虛徹故非常情之所能測妙得其旨其唯淨名乎遣常故言無常非謂有
無常無常常無故云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釋曰斯則美麗理但一重前巳含有
大乘法師云小乘以生滅為無常謂不生滅為常故今折彼汝見有不生滅為常者
此常還是無常故云不生不滅是無常義釋曰此則破其見常之心而有二失一者
彼但說無常曾不說常何得以無常折彼常耶二者彼未知常何得言不生不滅是
常義耶故非經意下四句大例同此然䟽上四重解釋理無所遺尚通實教若華嚴
宗一切法趣無常無常攝法無遺義理無盡方真無常總[冰-水+〡*ㄆ]諸義以為一致皆是此
宗一義所[冰-水+〡*ㄆ]無常既爾餘句例然。】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觀
察眾生界法界世界觀察地界水界火界風
界觀察欲界色界無色界。」


【後勝進中是護小乘行小乘不求種智不
欲廣知故十中初三是作佛事處眾生是
所度法界是能度世界是度處勝進者此皆十地論
立下當廣釋大意云觀無常等煩惱不生名護煩惱行不同凡夫觀察諸界破邪顯
[016-0850a]
正不墮小乘名護小乘行次四界是起見處外道計大

為諸法本小乘計大為諸色因又成身之
次四界者總摽也外道計大為諸法本者外道有計地為物本依地生故或事
於水水能淨故或事於火火能熟故或事於風風成壞故廣如別說小乘計者地水
火風即是能造色香味觸以為所造色香非一巳名為諸況若形若顯五境五根諸
色非一皆大所造也如薩婆多宗此說總造若楞伽第二大慧說四大種云何造色
謂津潤妄想大種生內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種生內外火界飄動妄想大種生內外
風界斷截色妄想大種生內外地界色及虛空俱計著邪諦五陰集四大造色生彼
䟽解云謂見有津潤妄想大種熏成種子從此種子而生內外水界餘三例然但加
經見有字耳然火能成熟故曰堪能地有形叚及體堅住而可斷截故云斷截䟽言
又成身之體者淨名云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等後三界

是繫縛處云何觀耶一觀其相委細而知
二觀其性甚深平等。】


「何以故欲令菩薩智慧明了有所聞法即自
開解不由他教故。」
[016-0850b]


【三徵意云但總觀無常何用廣知釋意云
觀空不礙廣有知見性相兼了法智增明
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生貴住此菩薩從聖教中
生成就十法。」


【第四生貴住自分中有五謂釋名標徵列
結也從聖教生者謂多聞熏習等流無漏
教法生其智故又下偈云佛子於法如是
觀從佛親生名佛子此約能說人也又偈
云了達諸有無所有超過彼法生法界此
約理也上三義皆能生後一義兼顯所生
之處又能說所說能詮所詮成此三異從
此三生並可尊貴從聖教生者此牒經即釋名也謂從多聞下䟽
引論釋即攝論第六云多聞熏習者謂於大乘而起多聞聞法義巳熏心心法相續
所依其少聞者無容得入此現觀故等流無漏者即是能熏此是如來所流從勝流
[016-0851a]
真如流此教法故名無漏教似智故名為等流生其智故者智是所生即第四住菩
薩之智由生此智故名生貴住唯識等論大意皆同次引下文復出二能生從上三
義下結其通局能生為局兼所生處即名為通依能生智還住此故又能說下辨三
名所以三事成於兩重能所佛為能說教及法界皆是所說教為能詮法界所詮要
具此三生義方足故前後互出從此三生下結成生貴之名。】


「何者為十所謂永不退轉於諸佛所深生淨
信善觀察法了知眾生國土世界業行果報
生死涅槃是為十。」


【列中十事同四地十種法智但有開合耳
既從聖教生成就四智教化眾生一自住
處智不退轉故亦所生也二同敬智於佛
淨信故亦能生也三真如智善觀察法故
亦所生處也法即法界四分別所說智即
餘七句謂了眾生空有佛土權實世界染
淨行業善惡果報苦樂二種生死四種涅
[016-0851b]
槃具如常釋列中十事者然三賢如次似於十地就中十住相似最多
以入初賢如地修故初住似初地二住似二地乃至十住似十地故䟽多引地文釋
住但有開合者初二不開彼經初句云深心不退故此句自分云自住處二云於三
寶中生淨信畢竟不壞故即是勝進上二約德行差別今云亦能生者以上云從佛
親生故下之二智約智解差別三真如智即是證智四即教智其真如智彼經兩句
一云觀諸行生滅故二觀諸行自性無生故上句生空真如下句法空真如故此合
為一句善觀察法具上二觀故名為善亦所生處者以上三義釋名中法界為所生
處即真如故第四智中彼但有六此有七句開也句雖有七義乃略彼彼六句中一
云觀世界成壞即今世界二觀因業有生即今業行果報二句三觀生死涅槃即今
六七二句四觀眾生國土業故即此初二亦此合也五觀前際後際故六觀無所有
盡故此之二句今文略無攝在果報生死之中故全同也今䟽中觀眾生牒經空有
即觀相佛土即牒經言權實者即是觀相下五例知二種生死四種涅槃下當廣說。】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了
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修習過去未來
現在一切佛法圓滿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
[016-0852a]
法了知一切諸佛平等。」


【後十勝進初三解了通於教理行果次三
修集行法次三誓當滿果後一別了理法。】


「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三世中心得平等有所
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後徵釋意欲進後位真俗平等故徧觀三
世不殊方知平等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具足方便住此菩薩所修
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安
樂一切眾生哀愍一切眾生度脫一切眾生
令一切眾生離諸災難令一切眾生出生死
苦令一切眾生發生淨信令一切眾生悉得
調伏令一切眾生咸證涅槃。」


【第五具足方便住者自分十心亦是方便
也勝進十心亦具足也今自分中即第二
[016-0852b]
住發起此心今以所修善根正向所為例
前解釋文並可見今別為一勢謂初是總
句救苦護善故云何護善一授與樂因如
經饒益故二令得樂果謂安樂故三哀愍
妄樂不令著故四云何救苦度一切苦得
解脫故何者是苦苦有二種一三災八難
二二種生死云何能離一教生淨信二由
淨信故授以三學令諸根煩惱皆得調伏
云何得樂謂咸證涅槃究竟滅苦是真常
樂初句九字流至於此初句九字等者謂句句皆有此菩薩
所修善根皆為字。】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知
眾生無邊知眾生無量知眾生無數知眾生
不思議知眾生無量色知眾生不可量知眾
生空知眾生無所作知眾生無所有知眾生
[016-0853a]
無自性。」


【後勝進中前六義含深廣後四唯顯甚深
云何廣耶一無涯畔二無分限三離算數
四言思莫儔五色類非一六非稱量盡所
言深者無邊謂非有非無非斷非常故無
量者常一剎那無長短故無數者非一非
異不墮數故不思議者即妄即真言語道
斷心行處滅故無量色者頓現身器故不
可量者出二量故後四中七為總句人法
空故此云何空八約能成非是自他共所
作故九約所成內外推尋無所有故十無
自性釋成上義無性故空無性故誰能作
無性故無所有非斷無也又七八九是三
脫門頓現身器者前約廣釋直語色類之多故云非一今約深釋藏識頓變根
身器世間故為甚深出二量者現量比量不能量故又過量無量故非是自他者中
[016-0853b]
論苦品云自作及他作共作無因作如是說諸苦於果則不然自他等義下當廣說。】


「何以故欲令其心轉復增勝無所染著有所
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三徵釋意云雙明深廣性相交徹則轉復
增勝形奪兩亡皆無染著成般若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正心住此菩薩聞十種法
心定不動何者為十所謂聞讚佛毀佛於佛
法中心定不動聞讚法毀法於佛法中心定
不動聞讚菩薩毀菩薩於佛法中心定不動
聞讚菩薩毀菩薩所行法於佛法中心定不
動聞說眾生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
聞說眾生有垢無垢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
說眾生易度難度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
法界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
界有成有壞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
[016-0854a]
若有若無於佛法中心定不動是為十。」


【第六正心住初自分內由成就般若了法
性相故皆不動名為正心初四約所敬三
寶由了法平等聲如谷響故於讚毀不生
欣慼又在執應毀就理應讚故故商主天
子經云無有不毀語言而能至其解脫中
又在執應毀者上約不取聲相而毀為非今明合毀毀却順理商主天子經者
彼經云又復問文殊師利言若復有人毀汝所說彼將何去答言當向涅槃又問何
緣作如是說答言一切無有不毀語言而能得至聖解脫中者所以者何其聖道中
無有名字章句語言可說可示若不信者彼等當不解脫又問何緣作如是說答言
不可巳得解脫復得解脫也故言在執應毀因言通理言語性空即是解脫故云就
理應讚也次三約所愍眾生有量無量是斷常

邊菩薩不墮有垢無垢是增減邊菩薩遠
離易度難度是苦樂邊菩薩不住又有垢
者難無垢者易又亦反此以不發心不知
[016-0854b]
垢故名之為無有量無量者有量無量略有二義一約豎論眾生當
盡不有眾生故名為斷若常為眾生即墮於常二者橫論眾生無邊即墮於常定有
著常故若傍有邊涯即墮於斷傍更無故定無則斷有垢則眾生界增無垢則眾生
界減難度則菩薩勤苦易度即生安樂又難度常受苦易度得安樂也以不發心者
是不知垢者難度則顯巳發心者則知有垢故易度也如暗室中塵若有隙光則知
有塵無光之處不見於塵後三約所知法界有量無量

亦是斷常餘二增減巳得正心故皆不動
法界有量者有量故斷無量故常有成即增有壞即減苦有即增若無即減
約眾生大悲大願無限量故了法界性超
量非量故知法界相緣成世界說有成壞
非成壞故體有相無體無相有皆自在故
况並音聲性離何足動哉又約眾生者上量無量等皆悉
是過但以般若正知不動今明有量無量等各有所以故皆不動悲願無限成其無
量耳了法界性雙成上二故下經云法界非有量亦復非無量牟尼悉超越有量及
無量既能超越故心不動知法界相下釋有成壞緣成故有成緣離故有壞緣成故
[016-0855a]
無成緣壞故無壞體有相無下釋若有若無體有是圓成之有相無是緣成之無體
無相有則緣成之體無自性故緣成之相不壞相故則二體不同實體則有妄體則
無若約真俗二義別說體有相無是真如上二義體無相有是緣成上二義又體有
體無皆真如上義相有相無皆緣起上二義思之可知上皆出所以故不動況並下
約觀心故不動。】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一
切法無相一切法無體一切法不可修一切
法無所有一切法無真實一切法空一切法
無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夢一切法無分
別。」


【後十勝進中然勸學者通聞思修偈云聽
聞乃一義爾偈云聽聞者恐人引下文為難下文云一切諸法皆無相
無體性空無實如幻如夢離分別常樂聽聞如是義故云聽聞是一義耳理實應須
思修無相無體等法耳列中一自性之相不可得故

二緣起想成故三圓成性淨故四能成非
[016-0855b]
有五所成無實六自性本空七空性亦離
八喻上緣現九喻上想生十總離取捨出
沒想故此與六地取染淨法分別慢對治
文多相似此與六地者彼經初二句全同但彼皆云平等耳經云一切法
無相故平等無體故平等想成即體三即無生故平等謂諸入苦果虛妄分別為本
故無有生如知妄本真即圓成性今經云不可修也四即無成故平等然成則非有
五即本來清淨故平等所成果法無有真實即是實性故清淨也上二三句即無染
分四五二句即遣淨分六即無戲論故平等無戲論故即空七即寂靜故平等故今
云無性無性故寂靜八九二喻即當彼我非有相彼有八喻今但有二而成二義然
前六以無遣有此二以有遣無云我非有但無法我不壞於事如幻事等非無幻化
幻化非真耳總離等者即今經無有分別彼經云有無不二故平等即雙遣有無故
無分別而上䟽云總離取捨出沒想故者取捨即論經別句第六無取捨故平等云
出沒即是論釋論云六遣出沒故釋曰出沒取捨皆分別故今既遣之故無分別然
彼句當寂靜之後前來未用留此說之即與論經前後不同唯一句耳亦由有此故
云多同言染淨者由彼五地觀苦集是染滅遏是淨今深般若故能治之。】

[016-0856a]


「何以故欲令其心轉復增進得不退轉無生
法忍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三徵釋云此如順忍欲進後位不退忍故
此如順忍者十地配五忍四五六地配於順忍七八九地配無生忍無生忍者即不
退忍故次䟽云然此位中巳入無生。】


「佛子云何為菩薩不退住此菩薩聞十種法
堅固不退何者為十所謂聞有佛無佛於佛
法中心不退轉聞有法無法於佛法中心不
退轉聞有菩薩無菩薩於佛法中心不退轉
聞有菩薩行無菩薩行於佛法中心不退轉
聞有菩薩修行出離修行不出離於佛法中
心不退轉聞過去有佛過去無佛於佛法中
心不退轉聞未來有佛未來無佛於佛法中
心不退轉聞現在有佛現在無佛於佛法中
心不退轉聞佛智有盡佛智無盡於佛法中
[016-0856b]
心不退轉聞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於佛法
中心不退轉是為十。」


【第七不退住自分十中初三三寶次二別
顯前法次三別明初佛後二約佛境智通
佛法也而十皆言不退轉者大同前位然
此位中巳入無生知所聞法畢竟空故又
前位會事入理令心不動今此事理雙現
而心不退後位從理向事唯隨事行轉純
熟故是故前位於三寶等但聞讚毀忍之
尚易今聞有無利害轉深成忍則難故過
前位又前言不動但能正心今云不退有
進趣義又權實方便皆悉通達有無等言
皆有在故佛則色相虛無應機為有法則
離相離性不壞相性菩薩同佛今云不退者不退有
二一巳得不退即前心定不動二未得不退即今此位念念進入則是不退又權實
[016-0857a]
下此中通有四義對前正心以釋不退上三義對前了法平等聲如谷響故此下一
義對前在執應毀就理應讚故云有無等言皆有在故佛則色相下出有在之相


次二中約事行為有入理行為無出離有
二一約自行義同前文有垢無垢亦約事
理二就化他悲故不出由智故出出離有二者即
前正心住中眾生有垢無垢上有二義有垢則難度等亦約事理者事則有出理則
無出次下三句亦論有無何異初句初句邪

見為無正信言有此三亦非正見雖許有
佛不徧三世或言過去入滅是故非有未
來未成安得為有現在生界未盡佛願未
滿今有佛者皆應現耳俱有可知今知其
謬說為無正說為有雖許有佛者䟽中先併出三世無後俱有
可知者即併舉三世有既言不遍三世則諸計不同或言過現有未來無或言過現
無未來有等故云不遍現在生界下辨現在無佛義此師計云一切如來因地發願
度盡眾生生界不盡不取正覺現見眾生沉淪九有故知諸佛未合有成成則違誓
[016-0857b]
也今有佛者下通妨難難云若爾今十方世界諸佛出現何得言無答云皆是菩薩
應成佛耳此師之計最為孟浪謗無諸佛理實難容若爾云何通於違誓之義古有
多釋一云本擬度生未期成佛積行淳著行催自成如撥火杖本欲燒草不欲燒杖
撥草既多任運燒盡故三論師詺為不自在佛不欲成佛而自成故有云成佛若不
化生可違本誓成竟亦化豈違本誓難云化生之義雖許得存盡竟方成其義何在
豈得不違如實義者諸佛皆有慧智二門以大悲故窮未來際無成佛時故菩薩闡
提不成佛也以大智故念念速成又欲化盡諸眾生界自須速成方能廣化不懼違
誓盡竟成言又了眾生之本如故化而無化是則常成亦常不成亦常化生而常無
化悲智自在何局執耶此乃傍來亦是人情好難問故今許三世皆悉有佛故下結
云謬說為無正說為有後二句中初智後境佛智有

盡等者一豎約智體以盡智故名為有盡
窮未來故名為無盡又若入永滅則名為
盡不永滅度是為無盡約從修生則名為
盡即同無為故名無盡二橫就所知謂法
無盡故智亦無盡以無盡智稱無盡法則
[016-0858a]
名為盡故法華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
法實相智度論云如函大蓋亦大還將無
盡之智知無盡法是故如來名一切智今
菩薩窮究知依豎義半了半不了知依橫
義二俱是了佛智有盡下此亦常人之所好難就豎約智體中自有三
義初約體相說言盡智者諸惑都亡諸相皆寂故名盡智智體湛然盡未來際體不
可亡故名無盡二約權實說三約修生本有說含兩宗義修生名盡約剎那盡即法
相宗若無盡者即無剎那屬法性宗並如玄中二橫就所知者一稱理無盡二無法
不窮故名為盡下引法華第一智論第三論釋佛是一切智人彼先難云所知處無
量故無一切智人答云智亦無量如函大蓋亦大是一切智人函喻所知蓋喻能知
今菩薩下結成邪正言知依豎義下總相而言盡皆不了無盡皆了若別說者三釋
之中初一皆了二中言永盡滅是邪是機言不永滅是正是實三中依權宗實則盡
為不了不盡為了若約當宗隨宜之說二俱是了又相待說有盡

無盡就理而言並非二相後一就境約性
一相約相非一知其隨說皆非徧知。】
[016-0858b]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廣大法何者為十
所謂說一即多說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於
文非有即有有即非有無相即相相即無相
無性即性性即無性。」


【後勝進中十事五對此大同地中樂無作
行對治發起十種殊勝行由此知其事理
無礙至地則得權實雙行此大同地者即是七地由六地
般若常樂無作今起十行以為能治法之有本不得不知全引彼文恐成繁長要自
尋檢初一多對總含三義一約權實於一佛

乘說無量故雖有眾多皆佛因故二約事
理理能成事說一即多事能顯理說多即
一三約事事無礙有同體異體義如上說
於一佛乘說無量故此對即法華第一中意故經云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
說三又云吾從成佛巳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無量方便引導眾生即從本流末雖
有眾多者即攝末歸本故從經中三世諸佛皆云以無量無數方便演說諸法是法
[016-0859a]
皆為一佛乘故第三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又云究竟至於一切種智故皆佛因是
知依實開權說一即多會權歸實說多即一二文義對文隨於

義轉變密意故即如初句一言隨於多義
義隨於文顯了直說故即下三對但顯事
理一無礙義若望下偈云如是一切展轉
成則文義亦通事事無礙轉變密意者即文同義異也如
一名四實九義瞿聲如一無常之言小乘即以生滅為義大乘即以不生不滅而為
其義在遍計性則無可常在依他性即說生滅在圓成性則以轉變染淨為義故云
轉變言密意者則如前引攝論之中以異言詞說異法等言即如初句下即指初句
為文隨於義一多言同而有三義故義隨於文下釋後句也顯了對上密意直說對
上轉變即下三對者明下三對唯是義隨於文但得釋為事理無礙不得通於事事
無礙及約權實如初句故若望下偈云下重會前義前中文隨於義但約所詮有事
事無礙未明文望於義相望無礙由文成義則文有力全攝於義由義成文則義有
力全攝於文等故成事事無礙也以下偈云知一即多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文於
是一切展觀成此不退人應為說即其文也三徧計理無情有

[016-0859b]
無二四依他幻相性空無二五圓成性空
與不空二如不異三遍計者䟽有兩重第一別約三性以明事理
若法相宗遍計依他所明二義唯約於事圓成二義方是於理今法性宗遍計理無
依他無性即是於理非有即有是理徹於事有即非有即事徹於理等其圓成二義
即就理上自論無礙第三無性對於圓成亦然揀非事事無礙及權實等故上三對
但顯事理無礙又上三中皆以三性三無性相即

準思又上三下第二重釋則初二對以遍計依他為事二無性為理事理交徹
非有即有者相無自性性即遍計所執有即非有者遍計所執即相無性次對例知
三如前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六之五


音釋



逼迫
逼必歴切驅也迫愽陌切窘也
涯畔
涯宜皆切畔薄半切邊際也



北末切般入聲捩開又轉之也
[016-0860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六之六 虢二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一切法善能出離有所
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二徵釋中善能出離者不沉沒於事理成
後位自在也。】


「佛子云何為菩薩童真住此菩薩住十種業
何者為十所謂身行無失語行無失意行無
失隨意受生知眾生種種欲知眾生種種解
知眾生種種界知眾生種種業知世界成壞
神足自在所行無礙是為十。」


【第八童真住自分中初三三業無失永離
習氣唯佛得之任運無功在於八地此中
多同八地能行無漏故得無失無十不善
[016-0860b]
失亦無錯謬失此三自行亦為化體餘皆
利他初一能化身頓悟菩薩隨願受生貴
在利人不揀淨穢漸悟地前許受變易意
生身故次四以能化智知所化境即十力
智之四智也次一化處後一化法正化永離
習氣者即十八不共中之三也如浮行品無下不善失者此是過失之失下錯謬者
誤失之失頓悟菩薩者此法性宗若法相宗頓悟八地方受變易漸悟初地許受變
易意生身者如廻向說即十力者解與樂欲本是一故開即為二。】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
知一切佛剎動一切佛剎持一切佛剎觀一
切佛剎詣一切佛剎遊行無數世界領受無
數佛法現變化自在身出廣大徧滿音一剎
那中承事供養無數諸佛。」


【後明勝進是不動行初六於剎自在後四
三業自在此同八地若色若土皆自在故
[016-0861a]
初一總知分齊次二作用持兼願力四十
眼智觀五有佛便詣六游以化生後四中
一意二身三語四通三業此同八地者八地得色自在一
身多身等十自在有淨土分。】


「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一切法能得善巧有所
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下徵釋意為得善巧入於後位辯才自在
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法王子住此菩薩善知十
種法何者為十所謂善知諸眾生受生善知
諸煩惱現起善知習氣相續善知所行方便
善知無量法善解諸威儀善知世界差別善
知前際後際事善知演說世諦善知演說第
一義諦是為十。」


【第九王子住初自分十中一知六趣四生
[016-0861b]
受報差別又知九種命終心受生差別故
又知九種者即俱舍第三三界命終各起三界心故如欲界命終三者一還起欲界
心二起色界心三起無色界心餘二界命終起三類耳二知現行煩

惱三知種等相續非如現行有間斷故習
氣有四如九地說習氣有四者一因習氣二果習氣三道習氣四
餘殘習氣四知諸乘作業所入法門及善巧故

上四多同九地十種稠林彼據入地尤多
細密故名稠林此但云知上四多同者初一攝二謂一眾
生字即第一眾生心稠林二受生字即第九受生稠林二煩惱現起即彼第二煩惱
稠林三習氣相續攝二稠林一習氣即是種子即當第八隨眠稠林二即第十習氣
稠林四所行方便攝六稠林一攝第三業二攝第四根三攝第五解四攝第六性五
攝第七樂欲六攝第十一三聚差別以三聚林依機解性樂欲說故釋中略巳含具
謂諸乘即根解性欲作業即業所入法門亦即三聚及善巧故者即此經方便所攝
六林皆是涉事為方便故五知法藥是智成就義知法藥者
即彼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善慧地如實知善不善無記法行有漏無漏法行
[016-0862a]
世間出世間法行思議不思議法行定不定法行聲聞獨覺法行菩薩法行如來地
法行有為無為法行故今云無量法也六知法師軌儀知法師者
即口業成就中具說之德故經云為大法師具法師行論說二十法師是知化處即
法師自在成就中說成就經云處於法座為演說法於大千界滿中眾生隨其心樂
差別為說是也七知所化處八知化時隨根生熟

不差失故知化時者亦即說成就亦最初經云住此地巳了知眾生諸行
差別教化調伏令得解脫等是後二依二諦說皆說成就

後二依二諦者即口業得四十無礙辯才不出二諦故彼文云詞無礙智以世
智差別說樂說無礙智以第一義智善巧說等中論云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
法王處善巧法王處軌度法王處宮殿法王
處趣入法王處觀察法王灌頂法王力持法
王無畏法王宴寢法王讚歎。」


【後勝進十法皆言法王者既言王子倣佛
之儀合子法度而言處者即是位也如世
[016-0862b]
王子之於父王今對辯之一善巧者言辭
安立及諸伎藝恱可王心今此菩薩學佛
法王說法言辭安立權實善巧方便以恱
佛心二軌度軌謂坐立動中規矩容止可
觀度謂升降出入徃來進退可度此明無
虧戒行住佛威儀也三宮殿者父王在宮
即行子禮父王處殿即行臣禮若處涅槃
正殿即令萬行歸宗若處慈悲宮室則子
愛含識四趣入者趣者就也謂澤及萬人
入者[冰-水+〡*ㄆ]也謂庭來萬國菩薩則無機不就
無德不[冰-水+〡*ㄆ]五觀察者入則觀父王察其聲
色出則觀羣臣知其賢愚菩薩入則觀佛
教理出則審機可否菩薩入下佛合上父教合前聲色合前理
顯然可見故可化曰賢不可化如愚六灌頂者一地有文出

現法喻雙辨。
[016-0863a]


七力持者聚人則以財為力慎危則以戒
為力降怨則以忍為力廣業則以勤為力
定亂則以靜為力謀安則以智為力固眾
則以仁為力制敵則以眾為力菩薩六度
四等萬行總持皆力義也持財以儉持眾
以信持安以不憍持力以不奢餘可類取
皆能持也菩薩六度者次第合上施合聚人以財尸羅合慎危以戒乃至
般若合智四等合仁愍傷不殺以為仁故萬行總持合上制敵以眾持財以儉者上
來釋力以下釋持略舉其四儉則財不散故不可貪也無信於物人皆遠之故信及
㹠魚況於人乎大車無輓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故可去食去兵不可去信持安
以不憍者在上不憍高而不危則長守富貴斯則安矣故百姓者水聖人者舟水能
載舟亦能覆舟是故不可不慎危也若人奢侈則力竭也八無畏者為

上無亢則無憂悔之畏節儉財色則無病
畏居上不憍則無亡畏為下不亂則無刑
畏在醜不爭則無兵畏三不󵗸者永無死
[016-0863b]
畏菩薩修行離老病死五種怖畏得十無
為上勿亢者易乾卦云上九亢龍有悔亢極則憂悔至焉桀紂是也在醜而諍
則兵醜者背也類也九宴寢者晝無故不內宴夜無

故不外寢宴於側室寢於正處菩薩入定
同佛不過明以躭其味不昏沉以滯於境
無幽不得其味正定不易其心菩薩入定者合上晝
無故不內宴晝宴則躭其味明合上晝過明者慧增定少也言不昬沉以滯於境者
合上夜無故不外寢昬沉合夜滯境合外寢無幽不得其味合宴於側室正定不易
其心合寢於正處十讚歎者樂則歌讚苦則哀歎

讚音宜和樂歎音宜哀思其情切其辭文
菩薩應仰讚佛德哀歎眾生情詣於理使
令欣猒情詣於理下合讚音宜和樂歎音宜哀思合哀即哀合樂即樂是詣
理也使其欣猒有二義一成上猒其哀欣其樂猒生死苦欣涅槃樂二者合上其情
切其辭文文故可欣切故可猒。】


「何以故欲令增進心無障礙有所聞法即自
[016-0864a]
開解不由他教故。」


【二徵釋云欲令增進得於後位無礙智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灌頂住此菩薩得成就十
種智何者為十所謂震動無數世界照曜無
數世界住持無數世界徃詣無數世界嚴淨
無數世界開示無數眾生觀察無數眾生知
無數眾生根令無數眾生趣入令無數眾生
調伏是為十。」


【第十灌頂住文亦分二先徵後釋釋中亦
二先自分後勝進前中二初有十句所成
德用後有十句讚勝難測以位終故加此
一段前中前五了世界無礙智後五成就
眾生無礙智以智度滿故多同大盡分智
成就說多同大盡分者大盡分則第十地八分之中第四分此分有五種大
一智大二解脫大三三昧大四陀羅尼大五神通大今經前五即神通兼解脫大即
[016-0864b]
作用解脫故後五攝餘三大多同智大故智成就說。】


「佛子此菩薩身及身業神通變現過去智未
來智現在智成就佛土心境界智境界皆不
可知乃至法王子菩薩亦不能知。」


【後十讚勝及後勝進皆是神通有上無上
分中義皆是神通者即第六分其勝進十法即彼經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
已能安住如是智慧諸佛世尊復更為說三世法界差別智遍一切世界智照一切
世界智慈念一切眾生智舉要言之乃至為說得一切智智今讚勝中

前四即業自在不可知一身二身用三十
通四通用後六心智自在不可知初三即
三達圓明智四知器世間自在智五定心
所現之境六大智所知之境並深廣故下
位不知。】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諸佛十種智。」


【後勝進中三初標即學佛一切智一切種
[016-0865a]
智以當位滿灌頂成佛以攝諸位皆此中
具故如法界品海幢處說玄中廣明。】


「何者為十所謂三世智佛法智法界無礙智
法界無邊智充滿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
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眾生智知一
切法智知無邊諸佛智。」


【二徵列中一學佛三達智此是總句二佛
法智者覺法自性善出現儀三事理無礙
四事法橫廣五大用周徧六身智光照七
神力持令不壞法力持令進善八窮盡所
化九知化法十了化主。】


「何以故欲令增長一切種智有所聞法即自
開解不由他教故。」


【三徵釋成十勝智復更學者為欲成佛種
智位故然上所釋大依十地。】
[016-0865b]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一萬佛剎微塵數世
界六種震動所謂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
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
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雨天妙華天末香天
華鬘天雜香天寶衣天寶雲天莊嚴具天諸
音樂不鼓自鳴放天光明及妙音聲如此四
天下須彌山頂帝釋殿上說十住法現諸神
變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第六顯實證成分中二先現瑞顯實後菩
薩證成前中先世界有動地雨供一萬佛
剎猶劣行故後如此下結通。】


「又以佛神力故十方各過一萬佛剎微塵數
世界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來詣於此充滿
十方。」


【二又以下菩薩證成於中二初能證現前。】
[016-0866a]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善說此法。」


【二作如是下發言讚述於中四一讚其所
說。】


「我等諸人同名法慧所從來國同名法雲彼
土如來皆名妙法我等佛所亦說十住眾會
眷屬文句義理悉亦如是無有增減。」


【二我等下舉同顯證此有四同一能說人
二所說處三者會主四所說法初後與此
同中二但彼同者法慧表解不可不同法
若不同豈名為證中二異此者表人異道
同處殊法一方表通方之說成證義也若
亦同此將謂餘異名界佛不同說也若爾
何故同名法雲妙法不多舉耶為有表故
謂所說法該於十地故非麤淺故就所說
中眾會約人眷屬兼法文句義理主伴皆
[016-0866b]
同也。】


「佛子我等承佛神力來入此會為汝作證。」


【三佛子下舉因結成。】


「如於此會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四如於此下結通廣徧謂非唯來此為汝
作證於餘處證亦同證此彌顯所說是通
方也此是彼菩薩結通不俟經家結通也
問此經何要十方同說答引攝之教隨機
不一諸方有殊圓實之教法爾常規故十
方同說十方如來同一道故三賢十聖無
異路故問此經下料揀於中有三初問法同何要此彼同說十住那不或有
國土說一乘或有國土說二三等問說此經處何要徧於

十方答能詮如所詮故所詮義理無不周
故表位優劣證有多少據其所說無處不
問說此經下第二問處遍上約所說之法同此明所說之處遍又前明彼此同
[016-0867a]
說今明一說即遍有云此上瑞應證成應在偈後

有四因故一未說偈經猶未了不應先瑞
先證二瑞證本為證經既不證偈則偈應
非經三證辭不應云文句無有增減四若
許瑞證合在頌前頌中應頌二分假使梵
本如此譯者即合廻文此乃靜法隹判今
為一救理或可通為欲表說證同時故然
文不累書編之作次若全居末則似說竟
方證若更居初未說復何所證故置於散
說偈文之際深有以焉諸會文同皆倣此
有云此上下三辯文次即刊定難經。】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暨于法
界而說頌曰。


見最勝智微妙身相好端嚴皆具足如是尊
重甚難遇菩薩勇猛初發心。
[016-0867b]


見無等比大神通聞說記心及教誡諸趣眾
生無量苦菩薩以此初發心。


聞諸如來普勝尊一切功德皆成就譬如虛
空不分別菩薩以此初發心。」


【第七重頌分中總有一百頌分二初九十
一頌正顯前法後如是十住下九頌結歎
勸修前中十住即為十段初住中有四十
六頌文分為四初三頌頌發心緣次三十
二頌緣境發心次十頌勝進所學後一總
結今初尊重即前眾生樂見第三偈即廣
大法。】


「三世因果名為處我等自性為非處欲悉了
知真實義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未來現在世所有一切善惡業欲悉了
知無不盡菩薩以此初發心。
[016-0868a]


諸禪解脫及三昧雜染清淨無量種欲悉了
知入住出菩薩以此初發心。


隨諸眾生根利鈍如是種種精進力欲悉了
達分別知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種種解心所好樂各差別如是無
量欲悉知菩薩以此初發心。


眾生諸界各差別一切世間無有量欲悉了
知其體性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有為諸行道一一皆有所至處悉欲了
知其實性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世界諸眾生隨業漂流無蹔息欲得天
眼皆明見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世中曾所有如是體性如是相欲悉了
知其宿住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諸結惑相續現起及習氣欲悉了
[016-0868b]
知究竟盡菩薩以此初發心。」


【二中分二初十頌緣十力發心一頌一力
初中謂以因感果斯為是處從我心冥性
等生無有是處餘文可見。】


「隨諸眾生所安立種種談論語言道如其世
諦悉欲知菩薩以此初發心。」


【二二十二頌別顯所求長行結前生後云
求一切智今偈略顯一切智相此二十二
頌一頌一智或有闕智了等言者蓋文略
耳今以類例相從攝為十智初一俗諦智。】


「一切諸法離言說性空寂滅無所作欲悉明
達此真義菩薩以此初發心。」


【次一真諦智。】


「欲悉震動十方國傾覆一切諸大海具足諸
佛大神通菩薩以此初發心。」
[016-0869a]


【三一偈神通智。】


「欲一毛孔放光明普照十方無量土一一光
中覺一切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難思諸佛剎悉置掌中而不動了知一
切如幻化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無量剎眾生置一毛端不迫隘悉知無
人無有我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一毛滴海水一切大海悉令竭而悉分
別知其數菩薩以此初發心。


不可思議諸國土盡抹為塵無遺者欲悉分
別知其數菩薩以此初發心。」


【四五頌解脫智。】


「過去未來無量劫一切世間成壞相欲悉了
達窮其際菩薩以此初發心。」


【五過去下一頌劫剎智。】
[016-0869b]


「三世所有諸如來一切獨覺及聲聞欲知其
法盡無餘菩薩以此初發心。」


【六一頌三乘智。】


「無量無邊諸世界欲以一毛悉稱舉如其體
相悉了知菩薩以此初發心。


無量無數輪圍山欲令悉入毛孔中如其大
小皆得知菩薩以此初發心。」


【七有七頌三密智謂二頌身密。】


「欲以寂靜一妙音普應十方隨類演如是皆
令淨明了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語言法一言演說無不盡悉欲了
知其自性菩薩以此初發心。


世間言音靡不作悉令其解證寂滅欲得如
是妙舌根菩薩以此初發心。」


【三頌語密。】
[016-0870a]


「欲使十方諸世界有成壞相皆得見而悉知
從分別生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十方諸世界無量如來悉充滿欲悉了
知彼佛法菩薩以此初發心。」


【二頌意密。】


「種種變化無量身一切世界微塵等欲悉了
達從心起菩薩以此初發心。」


【八一頌唯心智。】


「過去未來現在世無量無數諸如來欲於一
念悉了知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具演說一句法阿僧祇劫無有盡而令文
義各不同菩薩以此初發心。


十方一切諸眾生隨其流轉生滅相欲於一
念皆明達菩薩以此初發心。」


【九過去下三頌一多無礙智。】
[016-0870b]


「欲以身語及意業普詣十方無所礙了知三
世皆空寂菩薩以此初發心。」


【十有一頌權實雙行智。】


「菩薩如是發心巳應令往詣十方國恭敬供
養諸如來以此使其無退轉。


菩薩勇猛求佛道住於生死不疲厭為彼稱
歎使順行如是令其無退轉。


十方世界無量剎悉在其中作尊主為諸菩
薩如是說以此令其無退轉。


最勝最上最第一甚深微妙清淨法勸諸菩
薩說與人如是教令離煩惱。


一切世間無與等不可傾動摧伏處為彼菩
薩常稱讚如是教令不退轉。


佛是世間大力主具足一切諸功德令諸菩
薩住是中以此教為勝丈夫。
[016-0871a]


無量無邊諸佛所悉得往詣而親近常為諸
佛所攝受如是教令不退轉。


所有寂靜諸三昧悉皆演暢無有餘為彼菩
薩如是說以此令其不退轉。


摧滅諸有生死輪轉於清淨妙法輪一切世
間無所着為諸菩薩如是說。


一切眾生隨惡道無量重苦所纏迫與作救
護歸依處為諸菩薩如是說。」


【三菩薩如是下十頌頌勝進十法一頌一
法皆言令其不退轉者顯勸學之意也不
退有三一位不退七住已上二證不退初
地巳上三念不退八地巳去今此近希位
不退故偈中一位不退者初一不退為二乘二巳得不退三未得不退
約圓教當位從信入住得位不退初發心
時成正覺故。】
[016-0871b]


「此是菩薩發心住一向志求無上道如我所
說教誨法一切諸佛亦如是。」


【四一頌總結亦是引證。】


「第二治地住菩薩應當發起如是心十方一
切諸眾生願使悉順如來教。


利益大悲安樂心安住憐愍攝受心守護眾
生同已心師心及以導師心。」


【第二住五頌初二頌自分。】


「巳住如是勝妙心次令誦習求多聞常樂寂
靜正思惟親近一切善知識。


發言和恱離麤獷言必知時無所畏了達於
義如法行遠離愚迷心不動。」


【次二頌勝進。】


「此是初學菩提行能行此行真佛子我今說
彼所應行如是佛子應勤學。」
[016-0872a]


【後一頌結說。】


「第三菩薩修行住當依佛教勤觀察諸法無
常苦及空無有我人無動作。


一切諸法不可樂無如名字無處所無所分
別無真實如是觀者名菩薩。」


【第三住五頌前二頌自分。】


「次令觀察眾生界及以勸觀於法界世界差
別盡無餘於彼咸應勸觀察。


十方世界及虛空所有地水與火風欲界色
界無色界悉勸觀察咸令盡。


觀察彼界各差別及其體性咸究竟得如是
教勤修行此則名為真佛子。」


【後三頌勝進。】


「第四生貴住菩薩從諸聖教而出生了達諸
有無所有超過彼法生法界。
[016-0872b]


信佛堅固不可壞觀法寂滅心安住隨諸眾
生悉了知體性虛妄無真實。


世間剎土業及報生死涅槃悉如是佛子於
法如是觀從佛親生名佛子。」


【第四住六頌初三自分。】


「過去未來現在世其中所有諸佛法了知積
集及圓滿如是修學令究竟。


三世一切諸如來能隨觀察悉平等種種差
別不可得如是觀者達三世。」


【次二勝進。】


「如我稱揚讚歎者此是四住諸功德若能依
法勤修行速成無上佛菩提。」


【後一結歎。】


「從此第五諸菩薩說名具足方便住深入無
量巧方便發生究竟功德業。
[016-0873a]


菩薩所修眾福德皆為救護諸羣生專心利
益與安樂一向哀愍令度脫。


為一切世除眾難引出諸有令歡喜一一調
伏無所遺皆令具德向涅槃。」


【第五住五頌初三頌自分。】


「一切眾生無有邊無量無數不思議及以不
可稱量等聽受如來如是法。」


【次一頌勝進。】


「此第五住真佛子成就方便度眾生一切功
德大智尊以如是法而開示。」


【後一結歎。】


「第六正心圓滿住於法自性無迷惑正念思
惟離分別一切天人莫能動。


聞讚毀佛與佛法菩薩及以所行行眾生有
量若無量有垢無垢難易度。
[016-0873b]


法界大小及成壞若有若無心不動過去未
來今現在諦念思惟恒決定。」


【第六住四頌初三自分於中後半頌是顯
不動之意。】


「一切諸法皆無相無體無性空無實如幻如
夢離分別常樂聽聞如是義。」


【二一頌勝進。】


「第七不退轉菩薩於佛及法菩薩行若有若
無出不出雖聞是說無退動。


過去未來現在世一切諸佛有以無佛智有
盡或無盡三世一相種種相。」


【第七住四頌初二自分。】


「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文如是一
切展轉成此不退人應為說。


若法有相及無相若法有性及無性種種差
[016-0874a]
別互相屬此人聞已得究竟。」


【後二勝進。】


「第八菩薩童真住身語意行皆具足一切清
淨無諸失隨意受生得自在。


知諸眾生心所樂種種意解各差別及其所
有一切法十方國土成壞相。


逮得速疾妙神通一切處中隨念往於諸佛
所聽聞法讚歎修行無懈倦。」


【第八住五頌初三自分。】


「了知一切諸佛國震動加持亦觀察超過佛
土不可量遊行世界無邊數。


阿僧祇法悉諮問所欲受身皆自在言音善
巧靡不充諸佛無數咸承事。」


【後二勝進。】


「第九菩薩王子住能見眾生受生別煩惱現
[016-0874b]
習靡不知所行方便皆善了。


諸法各異威儀別世界不同前後際如其世
俗第一義悉善了知無有餘。」


【第九住五頌初二自分。】


「法王善巧安立處隨其處所所有法法王宮
殿若趣入及以於中所觀見。


法王所有灌頂法神力加持無怯畏宴寢宮
室及歎譽以此教詔法王子。


如是為說靡不盡而令其心無所著於此了
知修正念一切諸佛現其前。」


【後三勝進。】


「第十灌頂真佛子成滿最上第一法十方無
數諸世界悉能震動光普照。


住持往詣亦無餘清淨莊嚴皆具足開示眾
生無有數觀察知根悉能盡。
[016-0875a]


發心調伏亦無邊咸令趣向大菩提一切法
界咸觀察十方國土皆往詣。」


【第十住六頌初四自分於中三頌頌所成
德用。】


「其中身及身所作神通變現難可測三世佛
土諸境界乃至王子無能了。」


【一頌頌讚勝難測。】


「一切見者三世智於諸佛法明了智法界無
礙無邊智充滿一切世界智。


照曜世界住持智了知眾生諸法智及知正
覺無邊智如來為說咸令盡。」


【後二頌勝進。】


「如是十住諸菩薩皆從如來法化生隨其所
有功德行一切天人莫能測。」


【第二大段結歎勸修九頌分三初一頌總
[016-0875b]
歎十住。】


「過去未來現在世發心求佛無有邊十方國
土皆充滿莫不當成一切智。


一切國土無邊際世界眾生法亦然惑業心
樂各差別依彼而發菩提意。


始求佛道一念心世間眾生及二乘斯等尚
亦不能知何況所餘功德行。


十方所有諸世界能以一毛悉稱舉彼人能
知此佛子趣向如來智慧行。


十方所有諸大海悉以毛端滴令盡彼人能
知此佛子一念所修功德行。


一切世界抹為塵悉能分別知其數如是之
人乃能見此諸菩薩所行道。」


【次六別歎發心住。】


「去來現在十方佛一切獨覺及聲聞悉以種
[016-0876a]
種妙辯才開示初發菩提心。


發心功德不可量充滿一切眾生界眾智共
說無能盡何況所餘諸妙行。」


【後二結歎初心況出修行十住位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六之六


音釋




度耐切音代及也
暨于
暨其兾切及也
廹隘
迫博陌切狹也隘烏
廨切陋也


即夷切訪問也

羊茹切稱美也
[016-087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