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21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唐-實叉難陀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十二之一 假九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如來名號品第七」


【此下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第二會初從
此第十二經盡第十三經菩薩問明品。


將釋此品五門分別初來意者先明分來
前既舉果令生信樂今明能生因果信解
故次來也二會來者生解之中信為其首
故又前舉所信之境今明能信之行故次
來也三品來者前品舉因顯果成所信之
境今舉果辨因彰能信之行果中三業身
為其總故先來也又遠答前名號海問故
二會來意者於中有二一對後辯來以一分六會今是初故二又前舉下對前辯來
又遠答名號海問者自是十海為總意耳二釋名亦三初分名

[012-0500a]
修因契果生解分謂修五位之圓因成十
身之滿果令諸菩薩解此相故即生修因
契果之解依主釋也二會名約處名普光
明殿會然有三釋一以殿是寶成光普照
故二佛於其中放普光故三佛於殿中說
普法門慧光照世故立其名依前一義即
依主釋後二有財約法則名信行之會三
品名如來現相品已釋召體曰名表德為
號名別號通一切諸佛通具十號名釋迦
等則不同故如來即十之一品中正說隨
機就德以立別名既表德之名則亦名亦
號如來之名號依主釋也三佛於殿中者就此普法自有
四義一境智合說真俗遐周曰普妙智照達名光二單約境說體周曰普用徹為光
三唯約智說凖境可知四約融攝說若事若理皆無障礙一塵一行猶如帝網曰普
圓明顧煥為光餘如十玄表德為號亦有釋云表德為字響頒人天曰號今以即字
[012-0500b]
是號猶如十號皆約德故言名別號通者總相說耳品中正說下揀定通局

宗趣亦三初分宗謂以修生修顯因果為
宗令諸菩薩修行契入為趣二會宗者若
就總望信解行德攝位為宗通成佛果為
趣信能必到如來地故近望唯信為宗成
位為趣若依長科十分之宗此下三品以
為一分即果用應機周徧法界以為其宗
依此起信為趣故此亦名正報因果亦是
所信信何法門信佛身名等於眾生則知
我名如佛名也信佛法門隨宜而立知我
妄念苦集亦全法門信佛意業光明徧照
則知自心無不知覺故先古諸德亦將上
三品舉果分收三品宗者顯佛名號周徧
為宗隨機調化利益為趣或上二皆宗生
信為趣修生修顯因果為宗者修生約差別因果修顯約平等因果若就總
[012-0501a]
望等者亦名為遠望為成佛果故為遠具觧行德故為總觧即問明行即淨行德即
賢首近望者唯望十住故為近亦合名別將前攝位為此趣故攝位者十信滿心頓
攝諸位今此唯成十住故仁王不開十信攝在十住信為能成住為所成若依畏科
下第二約別科辯宗略有三義一隨品長分科總為十叚今當第四故二故此亦名
正報因果者即前後鈎鎖利亦當第二毗盧遮那是因此三品為果故三亦是所信
者賢首向前亦將此三屬所信因果中正報果故如下䟽指亦屬四分之中第一分
故而言亦者有二意一對今科屬第二分故二對隨其本會科名能信成德會今為
所信故云亦也第四問答問五周因果差別平等

不同何以分名合之為一答通生差別平
等解故離於修生說何修顯故問前會舉
果本為生信今何重舉名號等三答凡約
境生信有其二義一標舉境法明有所在
二攝以就心令成信行前會約初義此會
約後義問前會舉果下此通繁重難先問後答答中二先約義通為意別故
所以重舉又前會果廣因略故名舉果此會因

[012-0501b]
廣果略故總攝為因先依後正文影略耳
又前會果廣下約文以答以少從多故前會果多名舉果分此下因廣分名修因雖
舉此會正酬向來約分各離故云因廣然取當會因果皆各三品因果似壽而因文
亦廣若約鈎鎖者自屬正報果故不同第七

會說所成果此中自辯信所依故若約鈎鎻者此
當第三依起因果是所依果故不同第七說所成者所成自屬第四差別因果故

問何不入定以未入位性不定故若爾十
定豈散善耶然說法之儀通有四句一定
後說如諸會二說後定如無量義經等三
定中說如第九會無出言故四不入說如
此信中及第七會諸文非一以未入位下答此上問文
五一者正答猶如輕毛未能得入正定聚故二說後定者即法華經云為諸菩薩說
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己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
心不動是也若出其意無量義者是出生義故彼經云無量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
所謂無相法華即是収入之義故彼經云究竟至於一切智地世尊法久後要當說
[012-0502a]
真實今欲[冰-水+〡*ㄆ]入先辯出生若知三乘萬化從實相生究竟還歸一實相故欲為法華
序故說無量義便入此定第九表證唯證能說一得永

常不礙起用故第七為表常在定故又入
為受加彼不須加故不須入說後入者說
在行故將起後故第九表證下出四句所以其第一定後說諸會
廣說故不釋之但觧後三初觧第三二第七為表下觧第四第四有二會不入定第
二不入前己觧竟唯觧第七說後入下通第二義入即修行上引無量義經乃是別
意而有等言等取此諸經通意今顯通意是知動寂唯物聖無

常規故下文中辯十信之用一方入正定
餘方起出說自在無礙也餘會摩頂後說
此會說後摩頂是知此經體勢縱橫不可
定準是知動下第五結其深玄故下文中下示十信相既所說信定散自在明
知能說入出難思餘會摩頂下更示異門令無局執。】


「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第五釋文若隨義約品科十分之中此下
[012-0502b]
三品當果用應機普周分若約隨法就會
科十分之中此一會當第二能信成德會
今就四番問答科從此終第七會即當第
二修因契果生解分若順諸會應直分問
答今為順文一會分三第一序分第二請
分第三說分若順諸會者以六會共答此中問故第一序分唯屬此會
為加序分名為順文今先序分具如經初但加普光

以為小異略分為三初標主時處二始成
下別顯三事三與十佛下輔翼圓滿。】


「始成正覺。」


【二中分三初別顯說時。】


「於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之座。」


【二於普光下別顯說處處在菩提塲東南
可三里許熈連河曲彼河之龍為佛造此
今舉總攝別前標國名以本收末上舉塲
[012-0503a]
稱故下不動覺𣗳而徧十方處在菩提下賢首云相傳
說云以龍見如來初成正覺樹下露坐故為佛造若西域記說菩提樹南門外有大
龍也帝釋獻方石在此池池東林中有目真隣陀龍王池其水清黑其味甘美龍池
西岸有小精舍中作佛像徃昔如來初成正覺於此宴坐入定七日時此龍王警衛
如來即以其身繞佛七帀化出多頭俯垂為蓋故池東岸有其室焉釋曰苦取龍造
正當於此雖不言造堂龍既警衛不妨後造當向即東南又云菩提樹東有精舍高
六百七十尺下基面濶二十餘步疊以青塼塗以石灰層龕皆有金像四壁鏤作奇
製或連珠形或天像焉上置金銅阿摩勒迦果寶瓶東面接為重閣簷字特起三層
榱柱棟梁戶扉窗牖金銀雕鏤以餙之珠玉廁錯以填之奧室遠宇洞戶三重外門
左右各有龕室左則觀自在菩薩像右則慈氏菩薩像白銀鑄成高十餘尺精舍故
地昔無憂王建小精舍後有婆羅門建大精舍即雪山見大自在天令置也釋曰此
義亦當若取普光堂義却當樹西西域記云菩提樹西不遠大精舍中有鍮石佛像
飾以奇珍東面而立前有青石奇紋異彩是昔如來初成正覺梵王建七寶堂帝釋
建七寶座佛於其上七日思惟故異光明照菩提樹去聖遙遠寶變為石釋曰此為
普光法堂定矣但從古傳云是東耳若東西二三里即是盲龍之室非是龍造去聖
[012-0503b]
時遠傳記不同故略出三處異更審之。】


「妙悟皆滿二行永絕達無相法住於佛住得
佛平等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立不
思議普見三世。」


【三妙悟下別顯主德亦即示成正覺之相
也凖第八會初及深密經等皆說佛有二
十一種功德升兜率品當廣明之今文有
初十句亦略釋耳十句之中初總餘別總
中妙悟皆滿者妙悟晉經名善覺論經名
正覺良以梵音云蘇含於妙善及正等故
譯者隨取悟即覺也雙照真俗故稱妙悟
備下諸句異於西人故復稱滿䨇照真俗者準下無
著不釋經句具下諸別以成總句親光菩薩別釋總句今依親光別釋妙悟取無著
意將別釋滿別中一二行永絕者煩惱所知生

死涅槃皆名二行俱不現前名為永絕煩惱
[012-0504a]
所知者準無著名於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但離所知二乘之人於極遠時處不能
知見有知不知故名二行今無不知故云永絕若親光云凡夫二乘現行二障世尊
無故凡夫現行生死起諸雜染即煩惱障二乘現行涅槃棄利樂事世尊無彼二事
故云永絕今具含二釋故雙牒之下諸功德皆是下文廣釋中意如或未曉但尋光
率會䟽及論文居然易了二達無相法者清淨真如名

無相法達者了也三如來常住大悲任運
利樂又常安止聖天梵住故云住於佛住
聖天梵住者即智論第三云聖謂三乘聖人天謂六欲天梵即色無色復次三三昧
名聖住布施持戒善心三事名天住四無量是梵住釋曰此雖二文義乃是一前舉
果住後出因耳或為四住謂加佛住如來常住首楞嚴諸三昧故雖遍住四住智海
巳滿大悲深故特言大悲大悲即梵住所攝四所證能證及以

化用皆等諸佛五具能治道解脫障故六
所說教法外道不能轉故七行諸世間違
順魔怨不能礙故八安立教法超言念故
九於三世境若事若理了達記別無錯謬
[012-0504b]
故具此九別成初總句同異成壞凖思可
知。】


「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莫不皆是一生
補處悉從他方而共來集。」


【第三輔翼圓滿文分二別一標數揀定二
歎其勝德前中菩薩揀非凡小補處明非
下位他方而來非舊眾也言一生者釋有
二義一約化相謂如彌勒此復有三一人
中一生二天上一生三下降一生正取天
中二約實報一生謂於四種變易生死中
唯有末後一種名無有生死一位所繫此
文多約化相耳四種變易者第一䟽鈔巳引攝論無上依經今史依
佛性論第二略示名相一方便生死謂生死緣即無明住地惑能生新無漏業譬如
界內無明生行以惑生智非同類故名為方便二因緣生死謂生死因即上無明所
生無漏有分別業譬如無明所生行業但感同類故名因緣三有有生死即由前因
[012-0505a]
緣感得變易異熟有果如三界內以有漏業感六趣身言有有者未來生有更有一
生故如上流般阿那含第二生般涅槃故亦云有此有果故名有有四無有生死即
改變易脫譬如生為緣有老死等過患一期報謝更無有有故名無有故今䟽云唯
有第四無有生死一生者此生之後便成佛故如那含人當涅槃故。】


「普善觀察諸眾生界法界世界涅槃界諸業
果報心行次第一切文義世出世間有為無
為過現未來。」


【二普善下歎德德雖無量略歎一普善觀
察者能觀智也普有二義一普眾同有此
德二普觀十境善有三義一善知相二善
知無相三善知此二無礙眾生界下明其
所觀皆具上三義十中初是總句所化眾
生次此生何來由迷法界起於世界我當
令彼住涅槃界淨諸業果故須識心行之
病文義之藥令厭世間欣出世間不盡有
[012-0505b]
為不住無為上辨橫觀十法今豎達三世
觀涅槃知巳現當證觀諸業巳現當造果
報巳現當受心行巳現當發餘可類知亦
以六相融之。】


「時諸菩薩作是思惟。」


【第二時諸菩薩下請分中二先舉人標念。】


「若世尊見愍我等願隨所樂。」


【後若世尊下正顯問端然句雖五十問但
四十以第二十句是說意故此四十問望
第一會有同有異後二十句全同前二十
句大同小異又復前後不同初十句即前
第三十海前會即總說所觀深廣此則別
說如來依正以前會中為總故此會別顯
信所依故故前會皆致海言此中但云剎
等第二十句前名菩薩十海此列住等行
[012-0506a]
位前通諸會總顯圓融行布因故此約當
分欲顯差別因之相故後二十句雖則全
同前總此別又前即所信今辨所成欲顯
所信所成體無異故文句全同。


若唯約義亦可分三謂初十句問佛德應
機無方大用辨因所依果次十句問菩薩
行位即果所成因後二十句佛果勝德顯
因所成果是則以佛為緣而起於因還以
此因而成於果是此分之大意也故論云
多聞熏習無不從此法身流無不還證此
法身即其義也若唯約義下科判經文於中初總科有三初就義為
三以所問法有三類故今取文義俱便大分為二初

十句直爾疑問後三十句引例請問義不
異前然所依所成文應互有但是影略不
欲繁辭故初會直爾興問即此中引例此
[012-0506b]
中引例即彼直問又前但明一重所信故
合三十句果今為分二叚故間之以因今
初十句先總顯請意今取文義俱便下後分二釋文二叚皆結
故是文便直問引例表人異道同故是義便。】


「開示佛剎佛住佛剎莊嚴佛法性佛剎清淨
佛所說法佛剎體性佛威德佛剎成就佛大
菩提。」


【後開示下別列所疑十句依正間問者正
報應機必依剎故亦表依正無障礙故五
句依者一剎類二莊嚴三清淨四體性五
成就上五即前二海廣如四五二品其佛
住等五句即正報大用一佛身徧住諸剎
佛心常住大悲二所具功德及所證法性
三隨機說法四作用威光五修行得證現
成菩提然此五即前會七海一即佛海二
[012-0507a]
即解脫海三即演說海四即變化海五即
名號及壽量海波羅蜜海其眾生海但是
所化故略不舉含諸海中此之十句下有
言說及現相答至下當知一剎類者即形狀長短等言即
前二海廣如四五二品者第四成就品答世界安立海第五華藏世界品答世界海
。】


「如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世尊為成就一切菩
薩故令如來種性不斷故救護一切眾生故
令諸眾生永離一切煩惱故了知一切諸行
故演說一切諸法故淨除一切雜染故永斷
一切疑網故拔除一切希望故滅壞一切愛
著處故。」


【第二如十方下引例請問文分為三初十
句標彼說意明其有悲後三十句舉彼所
說顯其有智末後一句結以正請彼佛既
[012-0507b]
爾此亦宜然初中初句總謂令諸菩薩行
願成就故餘九為別一上繼佛種二云何
繼以救眾生故三云何救令離惑故四如
何救知彼根行故五以何救說法藥故六
成何益一除集諦染二決道諦疑三拔苦
希望四證滅愛處故初句總下釋此十句總有三勢皆有總別
第一行願俱起釋初總餘別別中展轉相釋文勢可知又成菩薩行

具悲智也具此悲智何所為耶令佛種不
斷佛種不斷有何相耶謂成三德救護眾
生成就恩德永斷煩惱成於斷德了知諸
行成於智德諸行有三一者心行二所行
行三所了行謂一切行無常無相即所了
也云何救護演說諸法云何永斷淨諸雜
染永斷煩惱種現雙亡除諸雜染謂唯現
惑云何成智謂永斷疑網智成何益斷諸
[012-0508a]
希望惑除何益滅諸愛著一切著者著有
著空著行著果不著諸法正智現前悲救
眾生佛種不斷是菩薩之要也諸佛之本
意也所陳諸問一一皆有斯益三佛種不斷下八句
皆釋不斷之相於中四意初三正釋不斷謂成就三德是不斷相智成何益下顯三
德益經但二句含於三義初明智德益後惑除何益下以滅愛著處句幾成二益若
著諸法正智不生若著於空不能悲救今空有無滯故能滅惑成智起悲不斷佛種


又釋一切菩薩是所成就云何成就不斷
佛種即自成就救護眾生成就於他云何
救護謂離二障永斷煩惱無煩惱障了知
一切無所知障以何方便能斷二障謂說
諸法此煩惱障其相云何謂愛與見除諸
雜染絕愛煩惱永斷疑網絕見煩惱此所
知障其相云何謂於境不了有所希望法
執未忘一切生著今相無不了何所希望
[012-0508b]
達法性空當何所著二障既寂二智現前
成菩提涅槃謂不斷佛種則菩薩成就矣
二障既寂通後七句即二障除能成二智除煩惱障根本智現除所知障後得智現
即此二智亦為能寂菩提涅槃即是所成煩惱障斷成於涅槃所知障斷成於菩提
此結利他意則不斷佛種結歸自利菩薩成矣結歸總句。】


「說諸菩薩十住十行十廻向十藏十地十願
十定十通十頂。」


【第二說諸菩薩下舉彼所說文分為二初
十句問因後二十句問果今初文有九句
昔云欠第九十忍一句又以十信自不成
位是住方便攝在住中故不別問又以十信下二
出其所以不開十信則不合問信下有忍品故知脫忍故仁王經教

化品云伏忍聖胎三十人十信十止十堅
心故信住不分也。


有義云有四義故信不入位一進退不定
[012-0509a]
故二雜修十心無定階降故三未隨法界
修廣大行故四未得法身顯佛種性故由
斯不開十信則成此會及第三會俱答十
住問也十行第四會答十迴向第五會答
十藏第四會中答以藏有二義一收攝義
謂收攝諸行以用迴向故答在迴向之前
二出生義以出生地上證智故問居迴向
之後十地第六會答十願初地中答十定
十通第七會答各有自品十頂一種答文
不顯古有多釋一云凖梵網經說十忍後
有心地法門即此十頂理亦可通但彼經
說處乃有十初無菩提塲會但云方坐千
光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其二三四
與此三四五會處法全同他化十地次第
亦同而化樂天說十禪定初禪說十金剛
[012-0509b]
心二禪說十願三禪說十忍四禪摩醯首
羅宮說我本源蓮華藏世界盧舍那佛所
說心地法門不云重會普光及祇園重閣
次第又別難可會通又此中問因後更有
果問故彼佛心地即後如來地等非十頂
三但彼經下以文奪破其二三四與此三四五會處法全同者此是第三會在
忉利四在夜摩五在兜率彼第二在忉利故彼說十世界海竟即云次於忉利說十
住法次至夜摩說十行法次至兜率說十廻向斯則處法全同次第不同彼二此三
彼三此四彼四此五以前加菩提場故言他化十地次第亦同者亦是第六在他化
天說十地故由彼不越第五化樂天故說地亦第六故彼文云次至化樂天宮說十
禪定次至他化自在天宮說十地次至初禪說十金剛心次至二禪說十願次至三
禪說十忍次至四禪摩醯首羅宮說我本原蓮華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
故總[冰-水+〡*ㄆ]之四例不同一菩提普光二會不分則開合不同二次第不同三有無不同
此經四禪無說彼皆有說此有重會彼無重會四彼經一處說一法門此則四六兼
二七兼於三以斯四義故難會通又此中問下縱成一破設汝欲將心地法門例同
[012-0510a]
此者此中說果應為心地何得用頂上一師義竟有云僧祇品答

以凖瓔珞等覺別有頂位以因位窮終今
僧祇中說十大數數中之極故云十頂彼
問雖十答有多數對上定通亦非其類故
不可也。


有云壽量品答彼中十重佛土皆上為下
頂極至賢首佛剎名為十頂又佛名第二
名此十一世界為上首故但舉此初後十
一即顯過百萬阿僧祇世界壽量之數此
為標首首即頂故然復彼無別問似有少
理但標此十界將為問端對十地等甚不
相例但舉此下三遮難恐有難云令經百萬阿僧祇重何以證成十界之義故
為此通今謂新舊梵本俱無忍問答中即有

故知彼忍即此頂也言十頂者因位終極
十定十通皆等覺位十忍居後又得頂名
[012-0510b]
問中約位終極故名為頂答據法門忍受
以智印定故云忍也非位終極不具十忍
非有十忍不極因位二文更顯故十忍品
末云通達此忍門成就無礙智超過一切
眾轉於無上輪等既言超過即是頂義亦
猶四善根中忍頂法門義相類故不爾忍
無別問空答何為設欲成十應脫十信十
信雖未成位亦隨法界修廣大行德用殊
勝別一會答應有問故若將十忍巳下四
品共答頂問於理無失俱是等覺之終極
設欲已下六釋無十難難云若闕十頂問十句則圓若以悉答頂句則唯九故
今答云脫於十信十句成矣十信雖未成下七會通上難難云我先二義不開十信
一文證二理證今欲開信雙乖文理故今通之乃有數意一對前立理前明闕於四
義不立為位今明不必成位四義無遺二德用殊勝下上以文證今亦文答上引但
明信住不開今明何必要開而不妨有問何者十願十藏非是別位得為問端信不
[012-0511a]
成位何妨有問又藏願等寄他會答尚有別問十信法門別一會答解行德能三品
宏深豈合無問若將下第二會通以四品答於頂問以信住行等皆有多品總將四
品共答頂問於理無違若爾古以僧祇壽量而答頂問應不乖理彼以局取又不[冰-水+〡*ㄆ]
忍今總[冰-水+〡*ㄆ]四與昔全乖頂乃通名忍等別稱故不同也此解最妙亦能傍通一難難
云引四善根忍頂不同今何將忍以酬頂問今為總釋則以等覺因位之極通稱為
頂不全同四故上引云義相類故。】


「及說如來地如來境界如來神力如來所行
如來力如來無畏如來三昧如來神通如來
自在如來無礙。」


【第二二十句問所成果全同初會於中亦
初十句明內德成滿後十句體相顯著初
中如來神力前會名佛加持即神力加持
故神通約外用無壅神力約內有幹能離
世間品各有十事其相自別言無礙者謂
如來所作無能障礙也上文名無能攝取
[012-0511b]
等義皆同也。】


「如來眼如來耳如來鼻如來舌如來身如來
意如來辯才如來智慧如來最勝。」


【後十中辯才是語業智慧是意業最勝是
身業凖前會中唯欠佛光明之一句餘如
前釋其所答文亦如前引出現不思議相
海品說但前總會故引此文所引之文正
答今問說者宜重引之。】


「願佛世尊亦為我說。」


【三願佛下結請請同彼說故致亦言請分
竟。】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各隨其類為
現神通。」


【第三說分於中通下六會答此所問凖問
長科亦為三分此初三品答所依果問二
[012-0512a]
問明巳下答所修因問三從不思議品下
答所成果問其平等因果因乃果中之因
果乃此果之用故屬果收其平等下通其妨難難云若依
問為三第三叚唯合明果今有普賢行為因出現品為果自是一叚平等因果何得
皆將答果問耶故為此通既因是得果不捨之因即果中因亦是果攝故屬第三所
成果也又古人以文從義出此因果若䟽本意全屬果也至下重明初中分

二先如來現相答由其念請故又如來證
窮故後文殊言說答伴助主故假言顯故
今初分二一佛現神通二眾海雲集今初
知其心念者領念請也現神通者示相答
也言隨類者有其三義一隨疑者所宜異
故謂或示色令見以聲令聞[宴-女+六]資令曉皆
是現通以法界身圓明頓現也二隨疑者
流類別故三隨疑者所疑異故各隨類者䟽文有二
先釋三義一隨疑者即用法不同隨一類人所樂不同隨宜適化故經云彼彼諸病
[012-0512b]
人良醫隨處方即應病與藥也言或示色令見是現相答以聲今聞是言說答上皆
顯應[宴-女+六]資令曉即是[宴-女+六]應總合上三一時頓應二隨疑者上之三義隨一類中即容
此三今明萬類謂人天鬼畜音辭差別等然唯疑人約有所表但明菩薩據其實義
萬類皆通又菩薩者但語大心眾生不妨本類亦有差別謂天為菩薩人為菩薩等
三隨疑者此約所疑之法則初是義無礙境二是辭無礙境此是法無礙境然其所
疑即十住等其能疑人未必十信疑於十信許互疑故十信亦疑住行等故

若疑十信即見如來足輪放光周乎法界
等若疑十住則見如來足指放光百剎塵
外菩薩集等如放光一事既爾餘相皆然
謂若疑十信下出隨疑現通之相於中初疑十信即是此文及第十三經光明覺品
言周乎法界等者等取十方各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菩薩雲集故下經云悉以佛
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等若疑十住者即
第三會十住品初言菩薩雲集等者此一等字等取行向地等謂十行則足上放光
十向則膝輪放光十地則局開放光等十行千剎十向十千等此一等字等於一分
放光中事如放光下例於餘相謂動剎雨華香雲等皆隨宜不同也故知初

[012-0513a]
會現相徧於九會此會現神通通於一分
結集隨義編之作次耳故下三會皆有不
起覺𣗳之言故知初會下第二示通局此會望初則局一分彼通九會
謂佛前現華通表一部所詮華嚴眉間勝音通表九會能詮教故結集編次非現前
後故下三會下引文為證即不起前二而昇四天明正當此處現前通四天齊現耳。】


「現神通巳東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
界名金色佛號不動智彼世界中有菩薩名
文殊師利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
佛所到巳作禮即於東方化作蓮華藏師子
之座結跏趺坐。


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色
佛號無礙智彼有菩薩名曰覺首與十佛剎
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
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西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蓮華
[012-0513b]
色佛號滅暗智彼有菩薩名曰財首與十佛
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
於西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薝蔔
華色佛號威儀智彼有菩薩名曰寶首與十
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
即於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東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優
鉢羅華色佛號明相智彼有菩薩名功德首
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
作禮即於東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
跏趺坐。


東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
色佛號究竟智彼有菩薩名目首與十佛剎
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巳作禮即於
[012-0514a]
東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西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
色佛號最勝智彼有菩薩名精進首與十佛
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
於西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西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
剛色佛號自在智彼有菩薩名法首與十佛
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
於西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下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玻璃
色佛號梵智彼有菩薩名智首與十佛剎微
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下
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上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平等
色佛號觀察智彼有菩薩名賢首與十佛剎
[012-0514b]
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
上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第二現神通下眾海雲集即現相答初十
句之問光現佛剎答佛剎問剎有金色等
是剎莊嚴既以金成亦答剎體彼剎菩薩
亦剎莊嚴菩薩大寶以為嚴故亦剎清淨
純淨佛剎唯菩薩故淨修梵行是剎成就
淨土行故亦剎清淨所修淨故此巳上答
五句依問兼答五句正報土各有佛及見
如來坐蓮華藏是答佛住現通放光是答
威德名不動智等是答法性見佛轉法輪
是答說法佛成正覺是答菩提文雖在下
義皆此具光明覺現即現此故名不動智等者不動
智等等餘九智智雖是一十智不同不同之德即是法性佛以功德為法性故文雖
在下等者釋通妨難謂有難云適所引文皆光明覺品此中現相言答十問乃引下
[012-0515a]
經豈成此答釋云六會現通尚在一時況光明覺義不在此故光明覺說說此所現
是以此中別列十方佛剎菩薩一一各說光明覺品一時總牒明是說此所現相耳

十方眾集即為十段一一方內文各有八
一遠近二土名三佛號四上首五眷屬六
詣佛七到已致敬八化座安坐去此遠近
皆十剎塵數者前會為說所信因果深廣
故須遠集華藏之外十方剎海今為說於
生解因果漸漸增修故但集娑婆鄰次之
剎信行最劣故復云十後後漸增至法界
品還集剎海初不云一直云十者表無盡
故要剎塵者比餘勝故為有所表故分階
級非初信等不是通方故結及證成十方
齊說為有所表下通難難云華嚴即是通方之教未有一土不說此經今舉十
剎則十外不[冰-水+〡*ㄆ]今說百剎應百外不攝豈為通方釋意可知又隨迷名

外悟處名來而實佛土本無遠近土皆名
[012-0515b]
色者表信麤現故亦表顯然可生信故佛
號同智者有信無智增無明故信中之智
本覺起故。


主同名首者梵云室利一名四實一首二
勝三吉祥四德是以譯者前後不同今通
用之以信為首攝諸位故次第行中信最
勝故甚難得故於生死中創發信心為吉
祥故信能增長智功德等一切德故今通用者
以梵語多含三藏各取今以義[冰-水+〡*ㄆ]故皆通用而暗引下經以成四義初釋首義以信
為首攝諸位故是通意明信該果海故二釋勝義云次第行中信最勝故者經云是
故依行說次第信樂最勝甚難得三於生死下釋吉祥義經即通取下經之意四信
能增長智功德者釋德義亦全是賢首品經文文云彼諸大士威神力法眼常全無
缺減十善妙行等諸道無上勝寶皆令現即吉祥義也此十菩薩同

表信門故皆名室利各隨一門達一切法
故復有差次文當釋亦有傳云梵云室利
[012-0516a]
此云吉祥室利云首亦是一理亦有傳云者即興善
三藏譯余親問三藏有同此說今欲會意故前[冰-水+〡*ㄆ]四說眷屬皆十剎

塵者表一一行攝無盡德故皆詣佛者有
歸向故餘如前會又下菩薩名等皆是表
法菩薩表所行之行本剎表所證之理佛
名表所得之智。


今初東方言金色者心性無染與緣成器
為自體故本智如空離覺所覺湛然不動
動即是妄非曰智故又縱成佛果不異凡
故即本覺智住心真如今初東方下別釋十方八叚之中皆
釋三事一剎名二佛名三主菩薩名唯初東方案經之次下之九方從後倒釋以十
首菩薩表十甚深是助化主故先舉菩薩之餘二因此故在後釋細尋可知


妙德者慧達佛境處處文殊由慧揀擇契
於本智故分因果處處文殊者下文當釋從由慧揀擇下通難難
云佛名不動智文殊表慧二相寧分答中然智慧二字乃有多門今此正用分別名
[012-0516b]
慧決斷名智以慧為因以智為果二覺首者覺心性也無

性不礙隨緣隨緣不礙無性無礙智也不
染而染染而不染俱難了知為妙色也不染
而染等者此釋妙色語出勝鬘下當廣釋三財首者法財教化

即滅闇智了眾生空如蓮不著四寶首者
真俗無違可珍貴故善知業果不犯威儀
性相無違唯一乘旨是為唯嗅瞻蔔華矣
五德首了達如來應現說法之功德故即
是明於法相又了佛德心明白也若有此
智如青蓮華最為第一六月首福田照導
如目將身平等福田為究竟智是最可重
故云金色佛為福田以佛為境故同上文
殊依金色界七精進首正教甚深必在精
進能䇿萬行為最勝智圓明可貴故復云
寶八法首法門雖多必在正行於法能行
[012-0517a]
方得自在得般若之堅利為金剛色九智
首佛之助道雖無量門智為上首能淨萬
行故云梵智智淨體淨猶若玻瓈明徹無
染十賢首前佛後佛一道清淨由自性善
故稱曰賢能知此賢是觀察力觀察本性
常平等故又釋十叚皆暗取十甚深義一云慧達佛境即佛境甚深故二
覺首緣起甚深心性是一故三財首教化甚深四寶首業果甚深五德首說法六目
首福田七精進首正教八法首正行九智首助道十賢首一道故並可思又十

佛相望不動是體餘皆是用十菩薩相望
文殊為總餘皆是別以總導別故九菩薩
不離妙德文殊為總者若以法門為總文殊主般若統[冰-水+〡*ㄆ]萬行九首之德
皆是般若隨緣別相同明佛德即是同相緣起教化互不相[冰-水+〡*ㄆ]即是異相統十甚深
為成佛境即是成相各住一甚深即是壞相餘如下說若約人為總別文殊為上首
故是總餘九為伴是別同名為首異即賢等共成十首表信之人壞各住自

前後流例略為此釋惟虛巳而求之不信
[012-0517b]
此理甚深法門於我何預以前後例下三結釋勸修前如
現華表義現眾表教後如十慧說住十林說行十幢說向十藏說地離世間品菩薩
萬行寄表甚深斯為觀心非是臆斷不信此理一向外求如數他寶故非我分。】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二之一


音釋




苦含切室也

郎豆切雕刻也

所追切椽也

於到切深也



雖遂切深也

他侯切銅屬

莫班切

音夫跏趺屈足坐也


簷蔔
梵語也此云黃華蔔蒲北切

楚亮切
[012-0518a]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二之二 假十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
一切菩薩眾會而作是言此諸菩薩甚為希
有。」


【第二爾時文殊下辨言說答就文分四一
歎眾希奇二諸佛子下牒問緫歎三何以
故下徵歎緫釋四諸佛子如來下廣顯難
思。


今初也前眾疑問佛令文殊答者以文殊
示居此土生有十徵來自他方體含萬德
降魔制外通辨難思化滿塵方用周三際
道成先劫巳稱龍種尊王現證菩提復曰
摩尼寶積實為三世佛母豈獨釋迦之師
[012-0518b]
以文殊者釋文殊說意上明是主菩薩盧山遠公但云文殊師利是遊方大士唯見
一經但覩一迹耳今具出之是主是客亦果亦因具難思也言示生此土者即文殊
般泥洹經云佛告跋陀婆羅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此國土多羅聚落梵德婆羅
門家其生之時家內屋宅化如蓮華從母右脇而生身紫金色墮地能言如天童子
有七寶蓋隨覆其上釋曰言此國者即舍衛國佛正在此說故此經復云文殊師利
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則相好同佛復有經說生有十徵無非吉瑞一光明滿室二
甘露垂庭三地踊七珍四神開伏藏五鷄生鳳子六猪誕龍純七馬產麒麟八牛生
白澤九倉變金栗十象具六牙由是得立妙吉祥號來自他方者即今經文從東方
金色世界中來節節皆言所住世界謂金色等既周法界不動而遍各領十佛剎塵
數菩薩說佛功德明萬德斯備矣上之二對摽其主客下略說勝德降魔制外通辯
難思者然此一句有通有別通則通用通辯降伏魔怨制諸外道別明以神通怖之
以威故言降用四辯屈之以辯故言制然其事頗多畧舉一二如幻三昧經云時有
善住意天子白文殊同見佛文殊現變三十二部交絡重閣有諸菩薩先至佛所身
子覩變恠問佛佛答是文殊令諸菩薩集會又問何以不見文殊佛答文殊住降毀
諸魔三昧正受蔽魔宮殿與大威變詣如來所於是文殊住降毀諸魔三昧應時三
[012-0519a]
千大千世界百億魔宮一時皆蔽不樂其處各各懷懼時魔波旬自見老毫嬴毀少
氣拄杖而行所有宮人及彩女等亦復嬴老又見宮殿而復崩壞暗暗[宴-女+六]𡨋不知東
西時魔波旬即懷恐懼身毛為竪心自念言比何變恠令吾宮殿萎頓乃爾將死罪
至歸命終𥁞天地遇災劫被燒耶時魔波旬棄除貢高捨惡思想時文殊師利所化
百億天子在交絡者住諸魔前謂魔波旬莫懷恐懼汝等之身終無患難有不退轉
菩薩大士名文殊師利威德殊絕總攝十方德過須彌智超江海慧越虛空於今巳
入降毀魔場三昧正受是其威神下取意引時魔恐懼魔宮震動求化菩薩願見救
濟菩薩答言勿懼可詣釋迦如來所有無盡慈悲令無所畏言訖不現魔即俱來詣
佛請救我等聞文殊名即懷恐懼不能自安畏亡身命佛讚文殊魔請歸依願脫斯
苦佛令且待須臾文殊當來即脫此難後文殊至佛問三昧彼廣說竟令捨諸魔文
殊問魔汝穢惡此身耶魔答云爾若爾當厭貪欲事不住三界魔教從命即令諸藏
皆復本形五體如故等此即降魔也剎外者即文殊般泥洹經佛說文殊初詣諸仙
求出家法諸婆羅門九十五種諸論議師無能酬對唯於我所出家學道餘文廣博
不可具引至如聖智怖心開聲揚而擗地寂順思覩入隱身而立空故得帝釋欣喜
雨天華而至𦡀蔽魔愁憂行拄杖而垂淚劫火燒剎蹈水芝上行霖雨絕供化鉢飯
[012-0519b]
而無盡示多身以抗迦葉放一鉢而𤼵本源皆是通辯降魔制外也又如度二十億
佛現說法者持地猶存化百千諸龍立登正覺者王女是一是以禮妙慧而不忘敬
本勸善財而增長發心無言於不二法門悉力於安樂行品教龍吉祥之分衛下位
莫知答瑠璃光之光明正覺稱妙談般若之玄致屢質本師說權實之雙行頻驚小
聖皆辯才也化滿塵方者辯德用橫竪深廣也謂十方微塵剎土皆是文殊化處故
菩薩處胎經云我身如微塵今在他國土三十二相明在在無不現餘如眾海雲集
中引又般泥洹經云住首楞嚴三昧以三昧力於十方國或現初生出家滅度入般
涅槃分布舍利饒益眾生又寶藏陀羅尼經廣說至下菩薩住處品當更明之即今
文中一切處一時說偈即橫周法界道成先劫者此下別明竪窮畧示一二也先劫
即過去名龍種上尊王智度論十二具引首楞嚴三昧經說名龍種上尊王經文但
名龍種上佛即譯人廣畧耳五十三佛名亦名龍種上尊王其首楞嚴三昧經有三
卷即當下卷因文殊廣說首楞嚴三昧境界竟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我
謂文殊法王子曾於先世巳作佛事現坐道塲轉於法輪示諸眾生入大滅度佛言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迦葉過去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龍
種上如來應供正遍知(云云)於此世界南方過於千佛國土國名平正無有沙礫瓦
[012-0520a]
石丘陵塠阜地平如掌生柔輭革如迦陵伽龍種上佛於彼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初轉法輪教化成就七十億數諸菩薩眾(云云)佛壽四百四千萬歲下取意
引涅槃後起三十六億塔法住十萬歲記智明菩薩次當作佛下結會云爾時平等
世界龍種上佛豈異人乎即文殊法王子是現證菩提者即央掘摩羅經此經有四
卷事出第四初卷中明舍衛城北有村名薩那有一貧窮婆羅門女名䟦陀羅女生
一子名一切世間現少失其父年將十二聰明辯慧有異村名頗羅訶私有一舊住
婆羅門師名摩尼䟦陀羅下取意引世間現從其受學師受王請留其守舍師婦年
少染心逼之世間現不受其師少婦自懸毀害師歸言世間現強逼師言汝巳為惡
當殺千人可滅汝罪即殺千人還歸見師師恠其存又令殺千人各取一指作鬘冠
首唯欠一人母為送食便欲害母世尊現前捨母趣佛為佛所降廣顯深妙第四末
波斯匿王嚴四兵至欲罸央掘來至佛所佛示央掘後發其跡云大王南方去此過
六十二恒河沙剎有國名一切寶莊嚴佛名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下取意引壽
命無量國土嚴淨純說一乘即央掘是由前文殊廣與對揚後顯文殊之跡云大王
北方去此過四十二恒河沙剎有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純一大乘無餘
乘名即文殊師利是故云現證菩提復云摩尼寶積蓋言畧耳下顯師及師婦央掘
[012-0520b]
之母三人皆是如來化現耳上畧舉過現不說未來成佛者未來成佛現即是因非
殊勝故䟽畧不顯若欲說者即大寶積文殊會中說於未來成佛號普見如來以恒
河沙界莊嚴為一佛國以安養世界莊嚴比之析毛滴海不可為喻其中眾生具三
十二相天眼無礙鏡照十方不聞生老病死等苦但出佛法僧之聲若人欲見應念
便覩不待解釋疑網皆除聞名得最上善利聆記為面見諸佛等寔為三世佛母者
結其實德七十九經云文殊師利所有大願非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
有善哉文殊師利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善哉文殊師
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菩薩師教化成就
一切眾生等佛名經說過去無量恒河沙佛皆是文殊教令發心然猶帶數故今顯
實實為一切佛母不可窮其始末豈獨釋迦之師者即前所引處胎經云昔為能仁
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立故我為菩薩即法華九世祖師亦帶方便住首楞嚴三
昧亦是跡中故㢮張乎權實之場瑩徹乎真如之際住諸佛不思議之境豈可語其
始終無言強言為三世之佛母耳影響而來一切咸見故

其說也何不待請敬同佛故何不待告承
佛神力佛意許故眾既念請佛方現相非
[012-0521a]
夫尊極大士安行理契潛通故上以光示
普賢此乃𡨋加妙德若爾普賢云何定後
更請表說所信甚深細故何不入定以果
從因同於信故餘如上說何故無加以無
定故又承佛神力是𡨋加故影響而來者結也影響顯
非實因也何不入定者問意云信未入位許不入定說佛三業何不入定故為此通
以果從因因即十信十信不入果亦不入是十信中所說果故歎眾希有

者略有五義感應懸隔難一遇故德行內
充緫稱歎故以名表法甚希有故創起信
行未曾有故此一眾會即是等空法界會
故。】


「諸佛子佛國土不可思議佛住佛剎莊嚴佛
法性佛剎清淨佛說法佛出現佛剎成就佛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可思議。」


【二牒問中脫於剎體佛出現者即前威德
[012-0521b]
也阿云無也耨多羅上也三者正也藐者
等也又三徧也菩提覺也謂道不可加曰
無上也無邪委知為正徧也。】


「何以故諸佛子十方世界一切諸佛知諸眾
生樂欲不同隨其所應說法調伏如是乃至
等法界虛空界。」


【三徵釋中徵上難思言也下釋云能感之
機差別無邊如來普應周于法界廣難思
也下結文具顯結文具顯者即品末云如世尊昔為菩薩時以種種
談論種種語言種種音聲種種業種種報種種處種種方便種種根種種信解種種
地位而得成就亦令眾生如是知見而為說法即其文也又隨宜說法

意趣難思又等法界者舉一說法等餘多
門門不可𥁞量等法界法門難思又隨宜說法者
上指品末廣故難思今明意趣深故難思亦如法華方便品說謂稱體大用或隨自
意或隨他意或隨自他意故又等法界下多門難思。】

[012-0522a]


「諸佛子如來於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種種
身種種名種種色相種種脩短種種壽量種
種處所種種諸根種種生處種種語業種種
觀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第四廣顯難思文二先緫顯多端二隨門
別顯今初也舉娑婆為首略顯十種差別
多端凖下結通實通法界十句不出三業
一身為緫相現十法界不同故云種種二
名以召實次下廣辨三金銀等色不同三
十二相等異三金銀等色者如觀佛三昧海經第三廣說今當義引佛
為父王說觀諸相竟佛白父王乃勑阿難吾今為汝悉現具足微妙身相說是語巳
佛從坐起令眾俱起令觀如來從頂順觀至足輪相復從足相逆觀至頂一一身分
分明了了如人執鏡自見靣像若生垢惡不善心者若有曾毀佛禁戒者見像純黑
猶如炭人五百釋子但見炭人有千比丘見赤土色優婆塞十六人見黑象脚色優
婆夷二十四人見如聚墨比丘尼見如白銀優婆塞優婆夷有見如藍染青色四眾
[012-0522b]
悲淚釋子拔髮碎身自述所見父王安慰竟釋子即起白阿難言我宿罪故不見佛
身佛為說因過去毗婆尸佛時有長者名日月德有五百子聰慧無雙不信父之正
法子臨終時父云汝等邪見不信正法今無常刀割汝身心為何所怙令稱毗婆尸
佛名未及法僧而終生天四王天後邪見因故墮地獄鐵叉剌眼憶父所教得生人
中六佛出現聞名而不得見以得聞六佛名故與我同生如來令稱佛名禮拜懺悔
還見相好即得初果求佛出家得阿羅漢千比丘見赤土色者過去然燈佛時像法
中有千弟子疑師師見其臨終令稱念然燈佛名生忉利天以疑師罪墮餓鬼中洋
銅灌明以稱佛名今得值佛佛示胷前萬字令讀於此字中說八萬四千功德行即
便懺悔罪障消滅得記作佛比丘尼見白銀色者過去釋迦佛時五百童女在山澤
中忽過比丘皆脫銀環散上發願願此比丘成佛時願我見之如所散環此後生生
作銀山神今見銀色從是巳來恒值諸佛優婆塞見黑象脚者此等昔時皆作國王
受邪沙門說於邪法其說法人墮阿鼻獄汝等隨惡友教故墮黑暗獄由前聞法善
心力故今得遇我得受五戒令其懺悔佛放眉間白毫光照便得初果求佛出家成
阿羅漢優婆夷見聚墨色者佛說昔時寶蓋燈王佛像法中有一比丘巡行乞食至
[婬-壬+工/山]女家其女見之盛滿鉢飯戲弄比丘言汝顏色可惡猶如聚墨身所著衣狀如乞
[012-0523a]
明大智利根無有過不答言有問誰是答云沙門瞿曇此一無過我四圍陀經中說
釋種沙門無有過失所謂生在大家不可譏嫌何以故是轉輪王種故種姓豪貴不
可譏嫌以甘蔗種姓家生故福德莊嚴不可譏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身故下
廣說如來具大慈悲無礙辯才十力無畏諸不共德廣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
功德云唯此一人無有過失則顯餘皆不免故今䟽云無能說遇王聞發心。】


「諸佛子此四天下南次有世界名為難忍如
來於彼或名帝釋或名寶稱或名離垢或名
實語或名能調伏或名具足喜或名大名稱
或名能利益或名無邊或名最勝如是等其
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暮寂五壽命者或無量劫如阿彌陀或不滿百年如今世尊故涅槃云我聞諸
天壽命極長云何如來是天中天壽命短促不滿百年下至朝現暮寂者如月靣佛
壽一日夜故佛名經第六云妙聲佛壽六十百千歲智自在佛壽十二千歲威德自
在佛壽七十六千歲摩醯首羅佛壽一億歲梵聲佛壽十億歲大眾自在佛壽六十
千歲勝聲佛壽百億歲月靣佛壽一日夜日靣佛壽一千八百歲梵靣佛壽二十三
[012-0523b]
千歲又第二云諸佛壽命長短差別有十阿僧祗百千萬億毗盧遮那品云一切功
德須彌勝雲佛壽五十億歲下經之中說諸佛壽長短多門六處謂化

處染淨等殊七根謂眼等隨感現異七根謂眼
等者佛眼等六根通相而言三十二相廣長舌等既有八萬四千等異則六根之相
隨宜亦殊故高幢普照主山神得觀察一切眾生心所樂嚴淨諸根解脫門雨華妙
眼道場神得雨一切難捨眾寶莊嚴具解脫門偈云昔行施行無量劫能捨難捨眼
如海如是捨行為眾生此妙眼神能悟悅謂於一眼有無量行故所得眼無量差別
復有諸根美妙執金剛神又上經云佛眼云何無有量等八生處有剎

利等別九依語之用隨方言音施設非一
故十觀察者周旋顧盻以應羣機又觀存
亡安危可不智照諸境示有多端下結意
云令諸眾生各稱巳分而自知見得調伏
耳。】


「諸佛子如來於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成
或名圓滿月或名師子吼或名釋迦牟尼或
[012-0524a]
名第七仙或名毗盧遮那或名瞿曇氏或名
大沙門或名最勝或名導師如是等其數十
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第二諸佛子下隨門別顯文分為三初終
此品辨身名差別答上佛住之問近廣種
種身等八句以色相等皆屬身故二四諦
品辨言教徧周答佛所說法問近廣種種
語業三光明覺品明光輪窮照答上威德
法性菩提三問近廣種種觀察其五句依
報但有現相答廣在前會故。


今初廣上名者然聖人無名為物立稱若
就德以立德無邊涯若隨機立名等眾生
界雖復多種皆為隨宜生善滅惡見理而
立海印頓現不應生著也然聖人無名下欲顯多名先且
立理於中有二先雙標謂本無言相故下經云巳出世間言語道其性非有非無故
[012-0524b]
凡有言象皆是隨俗利眾生耳若就德下二辯名就無名立名不出此二就德通於
真應隨機唯約利他雖復多種下二以義統収不出四悉檀義一世界悉檀但令歡
喜如來立名少從於此多約後三今言隨宜此為總句四悉皆是隨物宜故此句亦
攝世界悉檀二生善者即是為人三滅惡者即是對治四見理者即第一義四悉亦
名四隨問明品中更當廣說海印頓現者無𥁞之名皆我本師海印頓現即攝十方
三世佛號皆屬一佛隨宜之號非約多佛文中分四一娑婆之

內自有百億二娑婆隣近即百億之外三
類通一切謂𥁞十方四釋差別所由由隨
物故初中分三初此四洲二四洲之隣十
界三緫結娑婆今初亦三初標處次列名
後結數他皆倣此舉四洲者昔云意取閻
浮言緫意別餘三天下佛不出故然雖不
出除北俱盧餘容有徃下並凖之。


一切義成即悉達也無事不成就故一切義成
者梵名悉達多太子時號果𠬧因名恐人不知故將梵言以釋唐語圓滿月

[012-0525a]
者惑斷智圓恩蔭清涼故惑斷等者暗𥁞明圓清涼益物
如三德也師子吼者名决定說釋迦牟尼者釋

迦云能能仁種故牟尼云寂默契寂理故
第七仙者七佛之末故若取賢劫當第四
仙即喻也無欲染故毗盧遮那廣如前釋
瞿曇氏者唯約姓也此云地主以從劫初
代代相承為轉輪王故然上云釋迦乃是
族望此即姓望故智論第二云釋迦牟尼
姓瞿曇故佛名經亦然然上云者姓望如崔盧等族望如博
陵等以是能二之瞿曇故沙門此云息惡無惡不息故

復稱大最勝者聖中極故德無加故導師
者引導眾生離險難故於生死海示眾寶
故然名含多義略釋此十恐文繁博餘但
隨難解之。】


「諸佛子此四天下東次有世界名為善護如
[012-0525b]
來於彼或名金剛或名自在或名有智慧或
名難勝或名雲王或名無諍或名能為主或
名心歡喜或名無與等或名斷言論如是等
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二此四天下東下此洲之隣十界即為十
段其善護等皆四洲之通稱也今初東方
斷言論者證離言故無能說過故無能說過者即
大薩遮凡乾子所說經第四卷有嚴熾王請薩遮入宮供養因問云大師頗有人於
眾生界中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答言有下有十重問答大意皆同一問是
誰一云能雨婆羅門聰明大智常多[婬-壬+工/山]欲喜侵他妻二頗羅墮婆羅門多睡三黑王
子多嫉妬四勝仙王子多殺生五無畏王子慈心太過六天力王子飲酒太過七婆
藪天王子行事太過八大仙王子貪心太過九大天王子輕躁戲笑放逸太過十波
斯匿王噉食太過第十一問還更有不答云有王亦有過謂太暴惡急卒王聞大怒
令殺尼乾尼乾驚怖乞容一言云我亦有過實語太過大王黠慧之人不應於一切
時常行實語觀其可不我於暴卒人前出其實語故為太過王悟悔過更問頗有聰
[012-0526a]
明大智利根無有過不答言有問誰是答云沙門瞿曇此一無過我四圓陀經中說
釋種沙門無有過失所謂生在大家不可譏嫌何以故是轉輪王種故種姓豪貴不
可譏嫌以甘蔗種姓家生故福德莊嚴不可譏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身故下
廣說如來具大慈悲無礙辯才十力無畏諸不共德廣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
功德云唯此一人無有過失則顯餘皆不免故今䟽云無能說過王聞發心。】


「諸佛子此四天下南次有世界名為難忍如
來於彼或名帝釋或名寶稱或名離垢或名
實語或名能調伏或名具足喜或名大名稱
或名能利益或名無邊或名最勝如是等其
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南云帝釋者為天人主能稱物心故。】


「諸佛子此四天下西次有世界名為親慧如
來於彼或名水天或名喜見或名最勝王或
名調伏天或名真實慧或名到究竟或名歡
喜或名法慧或名所作巳辨或名善住如是
[012-0526b]
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西云水天者水善利萬物天光淨故。】


「諸佛子此四天下北次有世界名有師子如
來於彼或名大牟尼或名苦行或名世所尊
或名最勝田或名一切智或名善意或名清
淨或名瑿羅跋那或名最上施或名苦行得
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北方醫羅跋那者具云醫濕弗羅跋那醫
濕弗自在也羅跋那者聲也即圓音自在
耳。】


「諸佛子此四天下東北方次有世界名妙觀
察如來於彼或名調伏魔或名成就或名息
滅或名賢天或名離貪或名勝慧或名心平
等或名無能勝或名智慧音或名難出現如
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012-0527a]


諸佛子此四天下東南方次有世界名為喜
樂如來於彼或名極威嚴或名光焰聚或名
徧知或名祕密或名解脫或名性安住或名
如法行或名淨眼王或名大勇健或名精進
力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此四天下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甚堅
牢如來於彼或名安住或名智王或名圓滿
或名不動或名妙眼或名頂王或名自在音
或名一切施或名持眾仙或名勝須彌如是
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此四天下西北方次有世界名為妙
地如來於彼或名普徧或名光焰或名摩尼
髻或名可憶念或名無上義或名常喜樂或
名性清淨或名圓滿光或名修臂或名住本
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012-0527b]


諸佛子此四天下次下方有世界名為焰慧
如來於彼或名集善根或名師子相或名猛
利慧或名金色焰或名一切知識或名究竟
音或名作利益或名到究竟或名真實天或
名普徧勝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
知見。


諸佛子此四天下次上方有世界名曰持地
如來於彼或名有智慧或名清淨面或名覺
慧或名上首或名行莊嚴或名發歡喜或名
意成滿或名如盛火或名持戒或名一道如
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上云盛火者盛火焚薪不擇材木佛智利
物無揀賢愚。


問餘聖教說大輪圍內平布百億上即諸
天下安地獄如何此說上下皆有四洲答
[012-0528a]
此教所說事隨理融隨說法處即是當中
縱極上際旁至大輪圍山亦有十方互為
主伴以融為眷屬本數非多十方界融亦
凖於此因此略說娑婆融通改非改相略
有其五一約事常定如小乘說二隨心見
異若身子梵王三就佛而言本非淨穢四
隨法廻轉如上主伴互為五潛入微塵如
前會說因此以下二類顯義理即五教意二通始終三即頓教四五皆圓
若通論餘淨土更有五義謂諸剎相入義
相即義一具一切義廣陿自在義帝網重
疊義並如前後諸文所說若約通論下該通諸剎以上五
義但語娑婆今該橫竪一切諸剎此五亦即成就品中十無礙義欲對上五顯其無
𥁞故復重明又前約五教以法隨機此五約理直語融即一相入義即一多相容不
同門二相即義即諸法相即自在門三一具一切即同時具足相應門四即廣即狹
是廣狹自在無礙門五即因陀羅網境界門又兼上五潛入微塵即微細義隨法廻
[012-0528b]
轉即主伴義隨心見異即隱顯義就佛而言本非淨穢託事表法十門不同即託事
義顯於時中即十世義十玄具矣上之十義直約處明立名如是若小乘中𥁞三千
界唯一釋迦若三乘說亦百億內有百億釋迦餘十方剎自是別佛今約一乘皆是
遮那海印頓現餘十方佛例此亦然猶如燈光互入同遍然於一乘不可說體建立
多名故今此名一一融攝。】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如來於
中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三諸佛子此娑婆下緫結娑婆。】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次有世界名為密訓
如來於彼或名平等或名殊勝或名安慰或
名開曉意或名聞慧或名真實語或名得自
在或名最勝身或名大勇猛或名無等智如
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二諸佛子此下彰娑婆鄰近十方亦為十
段密訓唯九者勘𣈆經開曉意下闕一聞
[012-0529a]
慧。】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南次有世界名曰豐溢
如來於彼或名本性或名勤意或名無上尊
或名大智炬或名無所依或名光明藏或名
智慧藏或名福德藏或名天中天或名大自
在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
知見。」


【南方唯二舊經則具乃是新本脫漏凖前
後例不應獨此便略。】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次有世界名為離垢
如來於彼或名意成或名知道或名安住本
或名能解縛或名通達義或名樂分別或名
最勝見或名調伏行或名眾苦行或名具足
力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
知見。
[012-0529b]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北次有世界名曰豐樂
如來於彼或名薝蔔華色或名日藏或名善
住或名現神通或名性超邁或名慧日或名
無礙或名如月現或名迅疾風或名清淨身
如是等百意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
見。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北方次有世界名為
攝取如來於彼或名永離苦或名普解脫或
名大伏藏或名解脫智或名過去藏或名寶
光明或名離世間或名無礙地或名淨信藏
或名心不動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
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南方次有世界名為
饒益如來於彼或名現光明或名盡智或名
美音或名勝根或名莊嚴蓋或名精進根或
[012-0530a]
名到分別彼岸或名勝定或名簡言辭或名
智慧海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
各別知見。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為
鮮少如來於彼或名牟尼主或名具眾寶或
名世解脫或名徧知根或名勝言辭或名明
了見或名根自在或名大仙師或名開導業
或名金剛師子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
諸眾生各別知見。


諸佛子北婆婆世界西北方次有世界名為
歡喜如來於彼或名妙華聚或名栴檀蓋或
名蓮華藏或名超越諸法或名法寶或名復
出生或名淨妙蓋或名廣大眼或名有善法
或名專念法或名網藏如是等百億萬種種
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012-0530b]


【西北方名有十一者獨此有餘不成文體
此中專念法應即是前所脫聞慧亦是梵
本之漏注者誤安貝葉耳。】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下方有世界名為關
鑰如來於彼或名發起焰或名調伏毒或名
帝釋弓或名無常所或名覺悟本或名斷增
長或名大速疾或名常樂施或名分別道或
名摧伏幢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
生各別知見。」


【下方云帝釋弓者如來念定之弓以明利
箭能射業惑阿修羅故然舊云法命主意
取帝釋以法教命為天主故今云其弓但
一事耳若作宮室字以處取人大同𣈆本。】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上方有世界名曰振
音如來於彼或名勇猛幢或名無量寶或名
[012-0531a]
樂大施或名天光或名吉興或名超境界或
名一切主或名不退輪或名離眾惡或名一
切智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
別知見。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
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
量不可說𥁞法界虛空界諸世界中如來名
號種種不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第三諸佛子如娑婆下類通一切凖四諦
品更有舉此例餘十方亦如娑婆互為主
伴。】


「如世尊昔為菩薩時以種種談論種種語言
種種音聲種種業種種報種種處種種方便
種種根種種信解種種地位而得成熟亦令
眾生如是知見而為說法。」
[012-0531b]


【第四如世尊下釋差別所由此有二意一
自既由於差別名言等而得成就今還倣
古以差別熟他二昔菩薩時隨機調物今
時出世稱本立名如昔教眾生令空妄境
今成正覺為立超境界名他皆倣此故而
得成熟之言通自他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二之二


音釋




徒昆切小猪也
騏驎
騏音其驎音鄰騏驎良馬也
白澤
下徒洛切
神獸也


莫報切人年八十九十曰耄

倫為切瘦弱也

匹亦切



於危切䔍也

盧經切𦗟也

前西切肚臍也

匹莧切流視也


婆藪
梵語也此云天慧藪蘇后切

甫兩切效也

音藥

先擊
[012-0532a]

[012-0532b]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二之三 途一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四聖諦品第八」


【釋此一品五門分別。


初來意者此品廣前種種語業即答前佛
說法問亦遠答前會佛演說海之一問故
既知佛可歸次知法可仰上名隨物立今
法逐機差故次來也。


二釋名中言四聖諦者聖者正也無漏正
法得在心故諦有二義一者諦實二者審
諦言諦實者此約境辨謂如所說相不捨
離故真實故決定故謂世出世二種因果
必無虛妄不可差失言審諦者此就知明
聖智觀彼審不虛故凡夫雖有苦集而不
[012-0533a]
審實不得稱諦無倒聖智審知境故故名
聖諦故瑜伽九十五云由二緣故名諦一
法性故二勝解故愚夫有初無後聖具二
故偏說聖諦四謂苦集滅道緫云四聖諦
帶數釋也二釋名者䟽文有二先正釋名經論廣明今文畧具五地復釋
今當畧辯初得名言諦實下雙釋二義諦通二義聖之一字唯屬審諦故瑜伽下三
引證二義法性是諦實勝解是審諦性相云何逼迫名苦即

有漏色心增長名集即業煩惱寂靜名滅
謂即涅槃出離名道謂止觀等此約相說
通大小乘智論云小乘三是有相滅是無
相大乘四諦皆是無相性相云何下第二辯體相謂正出體
性即說行相故名體相於中亦二先辯性相二屬經結示今初通有天台四四諦意
四四諦者玄文巳具今畧列名一生滅四諦二無生四諦三無量四諦四無作四諦
依常所釋但有其二或名有作無作或名有量無量有作有量即是小乘無作無量
即是大乘今以義開故成四四初即生滅四諦文分為三初正明然句皆二義如逼
[012-0533b]
迫名苦即釋別名二以當辯相一逼迫身心是苦行相二即有漏色心者正出體也
色心即五蘊心是四故五盛陰苦故不攝無為故增長名集是釋名相積集增長故
即業煩惱者出體下二諦例知而道云等者等取八正道等此約相說者二結屬生
滅四諦也然四諦有相有性上所辯性是相性也下說無相是真性也智論云下三
引證通大小乘亦是結前生後結前是生滅四諦大乘四諦皆無相下生後無生四
諦也涅槃云解苦無苦名苦聖諦謂達四緣

生故空則超筌悟旨成大又涅槃云凡夫
有苦而無諦二乘有苦有苦諦而無真實
菩薩無苦有諦而有真實謂若苦即諦三
塗之苦豈即諦也二乘雖審知之而不達
法空不見真實涅槃云下即無生四諦然䟽有三初引經正明即十
三經畧示一苦若具應云解集無和合名集聖諦解滅無滅解道無道等影在次文
謂達四下二以義釋經云何言無生四諦從緣無性空故名之為無非斷無也滅雖
無為因滅惑顯亦曰從緣則超筌悟旨成大者苦集滅道以為空筌其猶筌[ㄇ@企-止/弟]以求
魚兔無相空理即為魚兔得魚亡筌是悟空旨便成大乘非離四外別有大也如非
[012-0534a]
離筌而得魚矣又涅槃云下三引經證成大小別義雙證生滅及無生也經云善男
子以是義故諸凡夫人有苦無諦聲聞緣覺有苦有苦諦而無真實諸菩薩等解苦
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真諦諸凢夫人有集無諦聲聞緣覺有集有集諦而無真實諸
菩薩等解集無集是故無集而有真諦聲聞緣覺有滅非真菩薩摩訶薩有滅有真
諦聲聞緣覺有道非真菩薩摩訶薩有道有真諦故引此經兼釋解苦無苦下之三
句言謂若苦即諦下釋經凡夫無諦之言涅槃四諦品云佛復告迦葉所言苦者不
名苦聖諦何以故若苦是苦聖諦者一切畜生及地獄眾生應有聖諦亦即思益經
文此無諦言約審諦說不約諦實若約諦實三塗實苦二乘雖審知之下釋二乘有
諦無實之言有審諦故如實知苦不同凢夫妄計為樂無實可知又二乘

雖知苦相不知無量相故大經云苦有無
量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瑜伽說苦有一
百一十然此經中雖彰名異即表義殊以
名必召實故是無量四諦義也約一界一
諦即有十千娑婆四諦有四百億十千名
義而文義包博言含性相又二乘下第三無量四諦䟽文
[012-0534b]
有三初牒上立理前不見法空苦性故無真實此不知無量不見相故亦非見實前
即理智故但見生空不及菩薩此即量智故但知麤相不及菩薩故大經下二引文
證成迦葉白佛言世尊昔佛一時在恒河岸尸首林中爾時如來取少𣗳葉告諸比
丘我今手中所捉葉多一切因地草木葉多諸比丘言世尊一切因地草木葉多不
可稱計如來所捉少不足言諸比丘我所覺了一切諸法如因大地生草木等為諸
眾生所宣說者如手中葉迦葉難言如來所了無量諸法若入四諦則為巳說若不
入者應有五諦佛讚迦葉善哉善哉汝今所問則能利益安隱快樂無量眾生善男
子如是諸法悉巳攝在四諦法中迦葉復白佛言如是等法若在四諦如來何故唱
言不說佛言善男子雖復入中猶名不說何以故善男子知聖諦有二種智一者中
二者上中者聲聞緣覺上者諸佛菩薩善男子知陰為苦名為中智分別諸陰有無
量相悉是諸苦非是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竟不說
之次歷入界皆如陰說又別歷色等五陰一一皆言有無量相此是無量四諦意也
瑜伽說苦有一百一十即四十四論增數明之初云謂有一苦依無差別流轉之苦
一切有情無不皆墮流轉苦故復有二苦一欲為根本苦謂所可愛事若變若壞所
生之苦二癡異熟生苦謂若猛利體受所觸即於自體執我我所愚癡迷悶生極怨
[012-0535a]
嗟由是因緣受二箭受謂身箭受及心箭受復有三苦一苦苦二行苦三壞苦次云
復有四苦五有五苦六有六苦七有七苦八有八苦九有九苦十有十苦故成五十
五苦次論云當知復有餘九種苦一一切苦二廣大苦三一切門苦四邪行苦五流
轉苦六不隨欲苦七違害苦八隨逐苦九一切種苦其第一一切苦開為二苦一宿
因所生苦二現緣所生苦其第二廣大苦門四苦第三一切門苦亦開四苦第四邪
行苦開五五流轉苦開六六不隨欲苦開七七違害苦開八八隨逐苦開九九一切
種苦開十復成五十五故兩段合百一十苦然此經中下會今經文正同無量

究此四非唯但空便為真實今了陰入皆
如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
斷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邊邪皆中正無
道可修無苦無集即無世間無滅無道即
無出世間不取不捨同一實諦又究下無作四諦亦
三初聰明言非唯但空者揀上無生但顯空義便為真實正是所宗今了下二別示
四相陰入皆如者前云即空今云即如理已別矣又言無苦可捨非是空故無有可
捨今體即如如外無苦何所捨耶此句言如如尚似空集言無明塵勞皆即菩提豈
[012-0535b]
同前空苦菩提體外無別可斷不同無生空無可斷前則空中無華云何可摘今則
波即是水不得除波下二諦例然生死即涅槃非是體空無生滅也邊邪皆中正者
非離邊外別有中道非離邪外別有正道亦非無邊無邪無可修也細尋可見勿濫
無生故涅槃四諦品云若知如來常住名修習苦若知法常名為修集若修滅者若
多修空名為不善何以故滅壞一切法故壞於如來真法藏故同於外道若有說言
有如來藏雖不可見若滅煩惱乃能得入若發此心一念因緣於證得中而得自在
結云以如來祕密藏者即是滅諦道聖諦者所謂佛法僧寶及正解脫若能一念發
心見如來常住無變法僧解脫亦復如是名修習道上皆無作四諦意也無苦無集
下三束歸一諦一實諦義亦是涅槃十三文殊問佛世尊第一義中有世諦不世諦
之中有第一義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諦如其無者將非如來虗妄說耶善男子世諦
即第一義諦世尊若爾則無二諦善男子有善方便隨順眾生說於二諦等皆一諦
義下文殊問言所言實諦其義云何答云實諦名為真法若法非真不名實諦又名
無顛倒名無虗妄名曰大乘是佛所說非魔所說又言善男子實諦者一道清淨無
有二也善男子有常有樂有我有淨是則名為實諦之義故斯一品有

作無作有量無量皆在其中準下第五地
[012-0536a]
中復以十重觀察至下當明故斯一品下第二會經結
示上第三段中言此經正同無量四諦且從一義今則具結通具四種也故上䟽云
而文義包博言含性相相即生滅及與無量性即無生及與無作相以廣狹成二四
諦性以空實成二四諦經宗必融舉一收四方是經旨以四種四諦義出諸師故䟽
闇用使合經文不標名目恐驚常聽結歸二對順常經論或名有作無作或名有量
無量今之結意有作即生滅有量同無生於有量上說無生耳餘二名同五地十重
至文自見今畧示名一善知俗諦二善知第一義諦三相諦四差別諦五成立諦六
事諦七生諦八盡無生諦九入道智諦十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諦乃至善知
如來成就智諦三宗趣者以無邊諦海隨根隨義

立名不同徧空世界以此為宗務在益物
調生為趣又上二皆宗發生淨信為趣。


四解妨難問既彰佛語業答說法問佛所
說法多門何以唯陳四諦答以名雖在小
義通大小事理具足謂苦集二諦是世間
因果所知所斷無改易故滅道二諦出世
[012-0536b]
間因果所證所修事決定故知斷證修能
運眾生到彼岸故世界有異此獨無改況
無量無作何義不収是故約此以顯差別
答以名雖在小者通此一問有二意一四諦包含故二開權顯實故今初名雖在小
者經中多言為求聲聞者說四諦故義通大小即生滅無生等事理具足者如十二
緣但事而無理今滅諦是理十二緣名廣事畧事亦不具但有苦集而無道故六波
羅蜜但顯出世無世間故但有道滅無苦集故謂苦集二諦下出具足相世界有異
者十方諸佛出世教化皆令捨於世間證涅槃故三世同然故涅槃云我昔與汝等
不識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况無量下収後二重但用前二性相具足大
小包含况加此二一實之旨於是乎在又為破計引機故謂

演彼聲聞四諦局法今亡所執引入一乘
無邊諦海故約此辨何以四諦皆帶苦言
謂苦滅聖諦等然謂生苦之集故云苦集
𥁞苦之滅名為苦滅至苦滅之道名苦滅
道不得單言苦道以道非生苦不同集故
[012-0537a]
又非滅苦不同滅故能證苦滅故云苦滅
又為破計下第二開權顯實以諸經中多說四諦為小今開此局名周法界亡
所執相即入無生引入一乘則會真實况六度等而不周耶。】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


【五正釋文一品分二先標告二諸佛子下
正顯於中分四初娑婆諦名二隣次十界
三類通一切四主伴無窮然此望前品略
於單說四洲就初二中一一方內文各有
二一別列諦名二結數辨意然其立名或
有因從果稱果籍因名約事約理或緫或
別如文當知。】


「諸佛子苦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
逼迫或名變異或名攀緣或名聚或名剌或
名依根或名虛誑或名癰瘡處或名愚夫行。」


【初娑婆中列內四諦即為四別一苦云罪
[012-0537b]
者摧也謂摧壞色心故二逼迫者不可意
境逼迫身心也此二緫顯三變異者壞苦
也攀緣者追求苦也聚者五盛陰苦也剌
者從喻立名如剌未拔依根者由苦能生
一切惡也虛誑者於下苦中能生樂想也
癕瘡處者此喻二苦有癰瘡處性自是苦
此如五陰苦若加手等觸苦上加苦是苦
苦也愚夫行者行苦也愚人所行故如以
睫毛置掌不覺若置眼內為苦不安愚夫
不覺行苦如掌內之毛而復以苦反欲捨
苦皆愚夫行也如一睫毛者全是俱舍頌云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
覺若置眼睛上為苦極不安凢夫如手掌不覺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緣極生猒怖而
復以苦者即法華經第一云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為
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諸佛子苦集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繫縛
[012-0538a]
或名滅壞或名愛著義或名妄覺念或名趣
入或名決定或名網或名戲論或名隨行或
名顛倒根。」


【二集中初二通顯謂有業惑者繫縛三界
滅壞善根次二別顯煩惱餘多通業惑有業
惑者然三雜染業惑為集別有多門總不出二。】


「諸佛子苦滅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無諍
或名離塵或名寂靜或名無相或名無沒或
名無自性或名無障礙或名滅或名體真實
或名住自性。」


【三苦滅中無諍者煩惱為諍故煩惱名諍即俱舍論
云煩惱名諍觸動善品故今滅煩惱故名無諍體真實者非唯惑

滅而巳實乃法身常住為滅諦之義故非唯
滅惑者如成實等亦說滅者譬如燈滅則膏明俱竭無復別有一實𥁞處也肇公亦
用此言實則滅惑所顯法身常住有實體也故涅槃第四迦葉問言如佛所言如燈
[012-0538b]
滅巳無有方所如來亦爾既滅度巳亦無方所佛告迦葉善男子如人然燈之時燈
器大小悉滿中油隨其油在其明猶存若油𥁞巳明亦俱盡其明滅者喻煩惱滅明
雖滅盡燈器猶存如來亦爾煩惱雖滅法身常存下文又云如燈滅者是羅漢涅槃
又四諦品云若言修習空法是名不善滅壞一切如來真法藏故同於外道故知滅
體法是真寔故次云住自性也謂本來滅故次云住自
性者證成上文體真實義則體真實揀非虛妄及非空無住自性言即是法住法正
位也本來寂滅即成上文住自性義。】


「諸佛子苦滅道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一
乘或名趣寂或名導引或名究竟無分別或
名平等或名捨擔或名無所趣或名隨聖意
或名仙人行或名十藏。」


【四苦滅道諦云十藏者謂信聞等如十藏
品說。】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
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012-0539a]


【二結云四百億十千者准望前名號一四
洲有十千今一四天下一諦亦有十千四
諦歷於百億故有四百億箇十千隨眾生
心下顯差別之意也。】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密訓
世界中或名營求根或名不出離或名繫縛
本或名作所不應作或名普𨷖諍或名分析
悉無力或名作所依或名極苦或名躁動或
名形狀物。」


【第二辨十方諦名密訓即東方界也苦名
分析悉無力者推之於緣無實物也形狀
物者有形皆苦也。】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
名順生死或名染著或名燒然或名流轉或
名敗壞根或名續諸有或名惡行或名愛著
[012-0539b]
或名病源或名分數。」


【集中病源者謂有攀緣故病源者即淨名第二云何謂病
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下文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釋曰正引病本無得因便。】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
名第一義或名出離或名可讚歎或名安隱
或名善入趣或名調伏或名一分或名無罪
或名離貪或名決定。」


【滅云一分者惑由妄起故分數塵沙理不
可分故稱一分惑由妄起者即大般若中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若色
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故無二分是一分耳是以生公云
萬善理同而相兼惡異而域絕善因伏惑成別故有八萬行名行雖參差俱果菩提
緫由一理以統之故何有二分理不可分如虛空故。】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
或名猛將或名上行或名超出或名有方便
[012-0540a]
或名平等眼或名離邊或名了悟或名攝取
或名最勝眼或名觀方。」


【道言上行者所之在滅所之在滅者滅為最上之者適也道
能證滅故為上行此言在於周易故謙卦云地道卑而上行噬嗑卦彖辭云柔得中
而上行注云上行謂所之在進也凢言上行所之在貴也今借此文勢言觀

方者謂觀四諦也更有四方如十定品觀方
者即涅槃三十六迦葉品中云如恒河邊有七種眾生一者沉沒二者沒巳還出出
巳復沒三者沒巳却出出巳不沒四者出巳觀方五者觀方巳去六者去至淺處則
住七者到彼岸廣有合文今但取第四觀方一義經云是名第四徧觀四方四方者
即是四諦釋曰能觀四諦即是道諦故道名觀方更有四方者即第四十二阿耨達
池喻中合池四方云佛子何者名為菩薩四方所謂見一切佛而得開悟一也聞一
切法受持不忘二也圓滿一切波羅蜜行三也大悲說法滿足眾生四也釋曰若觀
此四為菩薩道也。】


「諸佛子密訓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
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012-0540b]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最勝
世界中或名恐怖或名分段或名可厭惡或
名須承事或名變異或名招引冤或名能欺
奪或名難共事或名妄分別或名有勢力。」


【二最勝世界者即是南方前名豐溢豐溢
是正翻最勝乃義譯耳苦名有勢力者生
老病死猶四山臨人世雖賢豪力無與競
生老病死者涅槃二十九中釋八喻非喻云云何非喻如我昔告波斯匿王云大王
有親信人從四方來各作是言大王有四大山從四方來欲害人民王若聞者當設
何計王言世尊設有此來無逃避處唯當專心持戒布施我即讚言善哉大王我說
四山即是眾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來切人云何大王不修施戒即其事也故賢
與不肖豪強羸弱同為四遷一無脫者梵王帝釋貧窮下賤堯舜桀紂三皇四凶併
歸灰壤皆為苦依。】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
名敗壞或名癡根或名大冤或名利刃或名
[012-0541a]
滅味或名仇對或名非已物或名惡導引或
名增黑暗或名壞善利。」


【集名非巳物者巳本性淨妄惑何預。】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
名大義或名饒益或名義中義或名無量或
名所應見或名離分別或名最上調伏或名
常平等或名可同住或名無為。」


【滅名義中義者事善有義滅理尤勝義中
義也。】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
或名能燒然或名最上品或名決定或名無
能破或名深方便或名出離或名不下劣或
名通達或名解脫性或名能度脫。」


【道名燒然以智慧火燒煩惱故。】


「諸佛子最勝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
[012-0541b]
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離垢
世界中或名悔恨或名資待或名展轉或名
住城或名一味或名非法或名居宅或名妄
著處或名虛妄見或名無有數。」


【三西方離垢世界苦名有無數者三際無
涯故。】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
名無實物或名但有語或名非潔白或名生
地或名執取或名鄙賤或名增長或名重擔
或名能生或名麤獷。」


【集名增長者從惑生惑業故從惑生惑業者即俱舍頌
具云從惑生惑業從業生於事從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此偈六地當釋今但要此
句從惑生惑者謂從愛生取也言從惑生業者即從取生有及無明生行事即是苦
今但說集唯舉惑業。】

[012-0542a]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
名無等等或名普除𥁞或名離垢或名最勝
根或名稱會或名無資待或名滅惑或名最
上或名畢竟或名破印。」


【滅名稱會者以事之滅稱會理滅故破印
者世之陰苦若蠟印印泥印壞文成此陰
纔滅彼陰續生今云破印永不生也若蠟印印
泥者即涅槃二十九下當廣釋次下䟽文即彼經文今當畧引經云善男子如日垂
沒山陵塠阜影現東移理無西逝眾生果報亦復如是此陰滅時彼陰續生如燈生
暗滅燈滅暗生善男子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而是蠟印不變在泥文非
泥出不餘處來以印因緣而生是文現在陰滅中陰陰生是現在陰終不變為中陰
五陰中陰五陰亦非自生不從餘來因現陰故生中陰陰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名
雖無差而時節有異釋曰義至下釋今意在破印耳陰即是苦若證滅理現在之陰
不為後因後陰不生即破印也。】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
[012-0542b]
或名堅固物或名方便分或名解脫本或名
本性實或名不可毀訾或名最清淨或名諸
有邊或名受寄全或名作究竟或名淨分別。」


【道名諸有邊者照實即生死可𥁞也故中
論云真法及說者聽者難得故是故則生
死非有邊無邊謂三事難得故非有邊難
得者容有得義得則生死有邊受寄全者
業寄於集蹔受還亡業寄於道永不可失
照實等者此正立理故中論下引證先舉偈文即邪見品先有偈云若世間有邊云
何無後世若世間無邊云何有後世上反釋次云五陰常相續猶如燈火𦦨以是於
世間不應邊無邊釋曰以緣生性空故不屬邊無邊復次如中百觀說真法及說者
等此約相說不遇因緣則生死無邊遇則有邊此有三事一真法如良藥二說者如
良醫三聽者如可治之病若具此三煩惱病愈生死可𥁞𥁞即是有邊不具此三煩
惱浩然生死無畔斯則無邊故結云非有邊非無邊也謂三事下䟽釋上偈即影公
意彼䟽云難得故非有邊難得故非無邊言猶難見故取意釋夫言難得非全不得
[012-0543a]
若全不得一向無邊今有得者得則有邊以難得故則無邊耳此亦約一人而說若
總望一切難有其邊業寄於集者設修善業有漏心修是寄於集因𥁞報謝故云還
亡無漏心修是寄於道道符於理直趣菩提。】


「諸佛子離垢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
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豐溢
世界中或名愛染處或名險害根或名有海
分或名積集成或名差別根或名增長或名
生滅或名障礙或名刀劒本或名數所成。」


【四北方豐溢世界者豐溢自南方界名前
品此方名為豐樂梵云微部地田夷切豐樂
得旨譯者不審二名相參耳苦名有海分
者二十五有各一分也數所成者數體即
集集所成故二十五有者頌云四洲四惡趣梵王六欲天無想五那含
四空并四禪廣如涅槃十四數體即集者有為之法總名為數亦心數也今總中取
[012-0543b]
別云即集也。】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
名可惡或名名字或名無𥁞或名分數或名
不可愛或名能攫噬或名麤鄙物或名愛著
或名器或名動。」


【集名分數者無一理以貫之則惑業萬差
矣攫噬者攫摶也噬嚙也集之損害猶惡
禽獸也無一理者生公云凢順理生心名善乘背為惡萬善理同而相兼惡
異而域絕即斯義矣。】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
名相續斷或名開顯或名無文字或名無所
修或名無所見或名無所作或名寂滅或名
巳燒𥁞或名捨重擔或名巳除壞。」


【滅名無所修者修巳極故。】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
[012-0544a]
或名寂滅行或名出離行或名勤修證或名
安隱去或名無量壽或名善了知或名究竟
道或名難修習或名至彼岸或名無能勝。」


【道名無量壽者謂證滅永常今因標果稱。】


「諸佛子豐溢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
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攝取
世界中或名能劫奪或名非善友或名多恐
怖或名種種戲論或名地獄性或名非實義
或名貪欲擔或名深重根或名隨心轉或名
根本空。」


【五東北方攝取世界苦名地獄性者未入
忍來常有墮性未入忍者俱舍云煖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
惡趣第一入離生四善根中第三方免地獄故知苦依之身地獄性矣根本

空者約性以說同淨名五受陰洞達空故
[012-0544b]
同淨名者即迦旃延章謂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
畢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是寂滅義今
唯要一句至第三會當廣分別耳。】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
名貪著或名惡成辦或名過惡或名速疾或
名能執取或名想或名有果或名無可說或
名無可取或名流轉。」


【集中由妄惑故愛見羅剎橫相執取妄體
本空故無可取故中論云虛誑妄取者是
中何所取佛說如是法欲以示空義愛見等者
愛見羅剎前巳釋竟二地經云身見羅剎於中執取將其永入愛欲稠林妄體本空
者由二義前名執取後名無所取義似相違故中論下釋無所取即是行品行即是
陰謂小乘人為菩薩立過云若一切法空何以佛說虗誑妄取若有妄取法則不空
故偈云如佛經所說虗誑妄取相諸行妄取故是名為虗誑故論主舉偈以答即如
今䟽所引偈是此答意云由不了空無所取中而生取著故云妄取若有可取不名
[012-0545a]
妄取明知說於妄取正為說空如貴翳人妄取空華正為顯華是非有故。】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
名不退轉或名離言說或名無相狀或名可
欣樂或名堅固或名上妙或名離癡或名滅
𥁞或名遠惡或名出離諸佛子所言苦滅道
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離言或名無諍
或名教導或名善廻向或名大善巧或名差
別方便或名如虛空或名寂靜行或名勝智
或名能了義。」


【滅道俱名離言者滅性離言道令言離故
滅性離言者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故道令言離者亡心體極離言契滅故。】


「諸佛子攝取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
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饒益
世界中或名重擔或名不堅或名如賊或名
[012-0545b]
老死或名愛所成或名流轉或名疲勞或名
惡相狀或名生長或名利刃。」


【六東南饒益世界苦名如賊者五盛陰苦
劫害我故。】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
名敗壞或名渾濁或名退失或名無力或名
喪失或名乖違或名不和合或名所作或名
取或名意欲。」


【集名無力者於出生死無有力能善法治
之不復相拒故。】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
名出獄或名真實或名離難或名覆護或名
離惡或名隨順或名根本或名捨因或名無
為或名無相續。」


【滅名捨因者無為無因而體是果菩提之
[012-0546a]
道望此亦因獨寂滅涅槃得稱果果故曰
捨因無為無因者即涅槃師子吼品云涅槃無因而體是果若涅槃有因不得
名為般涅槃也謂涅槃之體畢竟無因如無我我所故亦如俱舍無為無因果謂六
因無五但有能作故名捨因而體是果則離繫果菩提之道望此亦因者要得菩提
證涅槃故故此菩提亦名為因是果中因故滅理涅槃是因家之果又是菩提果家
之果故。】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
或名達無所有或名一切印或名三昧藏或
名得光明或名不退法或名能𥁞有或名廣
大路或名能調伏或名有安隱或名不流轉
根。」


【道名一切印無不審決故印義後說。】


「諸佛子饒益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
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鮮少
[012-0546b]
世界中或名險樂欲或名繫縛處或名邪行
或名隨受或名無慙恥或名貪欲根或名恒
河流或名常破壞或名炬火性或名多憂惱。」


【七西南鮮少世界苦名邪行者體非正道
是行性故。】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
名廣地或名能趣或名遠慧或名留難或名
恐怖或名放逸或名攝取或名著處或名宅
主或名連縛。」


【集名廣地生大苦樹故宅主即無明也。】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
名充滿或名不死或名無我或名無自性或
名分別𥁞或名安樂住或名無限量或名斷
流轉或名絕行處或名不二。」


【滅名絕行處者心路絕故。】
[012-0547a]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
或名大光明或名演說海或名簡擇義或名
和合法或名離取著或名斷相續或名廣大
路或名平等因或名淨方便或名最勝見。」


【道名廣大路者先聖後賢游之而不厭故。】


「諸佛子鮮少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
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歡喜
世界中或名流轉或名出生或名失利或名
染著或名重擔或名差別或名內險或名集
會或名惡舍宅或名苦惱性。」


【八西北歡喜界中苦諦闕一者𣈆譯少出
生唐譯少失利。】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
名地或名方便或名非時或名非實法或名
[012-0547b]
無底或名攝取或名離戒或名煩惱法或名
狹劣見或名垢聚。」


【集名無底者煩惱深故非習道學浮沉而
不巳非習道學者亦涅槃三十二師子吼品恒河七人之意習道是法學浮是
喻經中因師子吼問若一切眾生乃至闡提定有佛性即當定得無上菩提何以一
切眾生不得涅槃若有佛性力故何須修習八正道等佛便讚歎謂舉此喻佛言善
哉善哉善男子如恒河邊有七種人若為洗浴恐怖賊寇或為採華則入河中第一
人者入水則沒何以故麤無力故不習浮故第二人者雖沒還出出巳復沒何以故
身力大故則能還出不習浮故出巳還沒第三人者沒巳即出出更不沒何以故身
重故沒力大故出又習浮故出巳即住第四人者入巳便沒沒巳還出出巳即住通
觀四方何以故重故則沒力大還出習浮即住不知出處故觀四方第五人者入巳
即沒沒已還出出已即住住巳觀方觀方巳即去何以故為怖畏故第六人者入巳
即去淺處則住何以故觀賊遠近故第七人者既至彼岸登上大山無復恐怖離諸
怨賊受大快樂善男子生死大河亦復如是有七種人畏煩惱賊故發意欲度此下
即是義明經文第一人者謂出家披衣隨逐惡友聽受邪法撥無因果即一闡提沒
[012-0548a]
生死河不能得出第二人者欲度生死斷善根故沒親近善友得信心故出又遇惡
友復斷善根故復沒也第三人者斷善根故沒近善友得信心故出信如來常住修
習淨戒讀誦書寫十二部經堅住施慧故名不沒修戒施慧即是習浮第四人者沒
出與住皆同第三但合觀方云觀四方者四沙門果第五人者餘義同前但即去者
心無退轉是住無退轉巳即便前進前進者謂辟支佛第六人者前喻之中但云入
巳即去及至合中亦同第五皆有沒出住去去至淺處第七人者發意欲度生死大
河斷善根故於中沉沒親近善友獲得信心得信心巳是名為出以信心故讀誦書
寫解說十二部經為眾生故廣宣流布樂於慧施修習智慧以利根故堅住信慧心
無退轉無退轉已即便前進既前進巳得到彼岸登大高山離諸恐怖多受安樂善
男子彼岸山者喻於如來受安樂者唯佛常住大高山者喻大涅槃善男子是恒河
邊如是諸人悉具手足而不能度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實有佛寶法寶僧寶如來常
說諸法要義謂八聖道大般涅槃而諸眾生悉不能得此非我咎亦非聖道眾生等
過當知悉是煩惱過惡以是義故一切眾生不得涅槃釋曰是知眾生雖有佛性要
須修道方至彼岸。】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
[012-0548b]
名破依止或名不放逸或名真實或名平等
或名善淨或名無病或名無曲或名無相或
名自在或名無生。」


【滅名破依止身與煩惱互為依止展轉無
窮唯證滅理方能永破身與煩惱下即涅槃四十納衣梵志
問言如瞿曇說無量世中作善不善未來還得善不善身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瞿曇
說因煩惱故獲得是身若因煩惱獲是身者身為在先煩惱在先若煩惱在先誰之
所作住在何處若身在先云何說言因煩惱得是故若言煩惱在先是即下可若身
在先是亦不可若言一時是亦不可先後一時義俱不可是故我說一切諸法皆有
自性不從因緣下經答云善男子汝言身為在先煩惱在先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
我當說身在先者汝可難言汝亦同我身不在先何因緣故而作是難善男子一切
眾生身及煩惱俱無先後一時而有雖一時有要因煩惱而得有身終不因身有煩
惱也釋曰上有三關先後一時佛捨前後而用一時恐難一時故自遮云汝意若謂
如人二眼一時而得不相因待左不因右右不因左煩惱及身亦如是者是義不然
何以故世間眼見炷之與明雖復一時明要因炷終不因明而有炷也釋曰此佛一
[012-0549a]
答一時因緣二義並成故經䟽云身與煩惱互為依止互為依止之言即俱時義非
為因身有煩惱也謂因煩惱而得有身能生煩惱復依身住亦不應難未得身時煩
惱依何故云互依二互因依展轉無際若證滅理因惑不生惑既不生身從何得非
唯身滅證於不生展轉之見亦皆寂滅。】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
或名入勝界或名斷集或名超等類或名廣
大性或名分別𥁞或名神力道或名眾方便
或名正念行或名常寂路或名攝解脫。」


【道名廣大性者無不在故道名廣大性者然道無不在亦
是莊子商太宰懿問莊子曰道何所在答曰道在瓦石曰何下耶莊子曰道在屎尿
曰何愈下耶曰道無不在彼以虗無自然為道無法不是虗無自然故無不在今以
類取則真如寂滅無所不在道符於滅何所不在。】


「諸佛子歡喜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
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關鑰
[012-0549b]
世界中或名敗壞相或名如坏器或名我所
成或名諸趣身或名數流轉或名眾惡門或
名性苦或名可棄捨或名無味或名來去。」


【九下方關鑰世界苦名我所成者我見有
故。】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關鑰世界中或
名行或名憤毒或名和合或名受支或名我
心或名雜毒或名虛稱或名乖違或名熱惱
或名驚駭。」


【集名我心即我見愛。】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關鑰世界中或
名無積集或名不可得或名妙藥或名不可
壞或名無著或名無量或名廣大或名覺分
或名離染或名無障礙。」


【滅名覺分者所覺處故。】
[012-0550a]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關鑰世界中
或名安隱行或名離欲或名究竟實或名入
義或名性究竟或名淨現或名攝念或名趣
解脫或名救濟或名勝行。」


【道名入義者能入滅諦第一義故。】


「諸佛子關鑰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
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振音
世界中或名匿疵或名世間或名所依或名
慠慢或名染著性或名駛流或名不可樂或
名覆藏或名速滅或名難調。」


【十上方振音世界苦名匿疵身為惑病所
藏處故慠慢者慢以生苦為業果取因名
染著性者性令染故如樂受壞苦誰謂苦
耶駛流者剎那性故即行苦也不可樂者
[012-0550b]
苦苦也覆藏者藏苦因故樂藏壞苦故不
苦不樂藏行苦故速滅者流轉苦也難調
者誰不欲捨莫之能出不憚疲苦方能調
之。】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
名須制伏或名心趣或名能縛或名隨念起
或名至後邊或名共和合或名分別或名門
或名飄動或名隱覆。」


【集名至後邊者不斷無窮故門者入苦趣
故。】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
名無依處或名不可取或名轉還或名離諍
或名小或名大或名善淨或名無𥁞或名廣
博或名無等價。」


【滅名不可取取則不滅也小之則無內不
[012-0551a]
容一物也大之則無外法界性也。】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
或名觀察或名能摧敵或名了知印或名能
入性或名難敵對或名無限義或名能入智
或名和合道或名恒不動或名殊勝義。」


【道名難敵對者有惑必破不為惑破故猶
明能滅闇故無闇而不滅闇不滅明何能
相敵。】


「諸佛子振音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
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如此娑婆世界中說四聖諦有四百
億十千名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
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
𥁞法界虛空界所有世界彼一一世界中說
四聖諦亦各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
[012-0551b]
令調伏。」


【第三諸佛子下類通一切初舉娑婆以類
東方。】


「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後舉東方以類餘九。】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有如上所說十方世界。」


【第四如娑婆下顯主伴無𥁞文中初舉此
例彼謂娑婆為主有密訓等𥁞空世界皆
為伴。】


「彼一切世界亦各有如是十方世界一一世
界中說苦聖諦有百億萬種名說集聖諦滅
聖諦道聖諦亦各有百億萬種名皆隨眾生
心之所樂令其調伏。」


【後彼一切下以彼類此則知密訓等𥁞空
世界為主攝伴亦爾則無𥁞無𥁞耳此猶
[012-0552a]
約娑婆同類世界而說以結數中同百億
故餘樹形等異類世界彼一一類皆徧空
法界是則重重無𥁞無𥁞非此所說也如
是皆為調伏眾生則知密訓等者此有兩重一即釋迦在此為主
攝密訓等為伴則在密訓為主攝娑婆等為伴亦然方是一佛之諦二如此佛諦名
既主伴無𥁞則密訓等他佛為主諦名亦然。】

大方廣佛華嚴經䟽鈔會本第十二之三


音釋




於容切癤也

即涉切目旁毛

則到切

牆來切暫也


麤倉胡切獷居猛切

音紫
攫噬
攫居縛切噬時制切

舖杯切音
丕未燒陶瓦也


與狎同

倪結切噬也
𨷲
弋約切

才支切病


魚到切倨也

䟽士切疾也

下楷切

詩止切


噬時智切嗑胡閤切卦名也

土玩切湍去聲斷也
[012-055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