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165 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宋-可度 (master)



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卷下本
唐 荊溪尊者 釋籤
宋 四明尊者 鈔
宋武林沙門 可度 詳解
明天台後學 正謐 分會


「△二內外不二門三初標。


二內外不二門者智行


【鈔】正約三法立內外境也眾生諸佛及以依報名
為外境自巳心法名為內境故觀音玄義立所觀
境有二所謂自他他者謂眾生佛自者即心而具
乃引華嚴心如工𦘕師等為證有人立佛界為內
九界為外乃引此經或說巳事或說他事證之而
不知彼明果後垂迹乃以佛界為巳九界為他今
[002-0451a]
論初心觀所依境既未成佛安用佛為巳耶據觀
音玄方為允愜問前引大部揀於佛法太高眾生
太廣今何取之答辨其難易故且揀之若論機入
不同故須雙列復為顯其妙義必須內外互融隨
觀一境皆能徧攝故名不二此之不二悉得稱門
泛論雖爾一家觀法多用內心妙義為門也。」
【【觧】釋
初標分三初釋內外二復為下釋不二三此之下
釋門初又三初正釋正約下一句標起眾生下釋
出生佛該十界正報及依報兼自他依報亦屬於
外唯取自巳一念心法為內引證如玄上云此境
復為二所謂自他等如今引記云一家明觀不出二
境四念處心對色陰而分內外此文心對生佛而
分自他十不二門以心對彼依正色心而分內外
則依報生佛及巳色陰皆名為外荊溪特會兩處
之文立外境也觀音玄明菩薩所觀之境不出
十界故約三法而分自他念處所觀身受心法不
出五陰故以色心而分內外此門以心為內依報
生佛及自巳色陰亦屬於外特會二文者念處但
以巳色為外不言生佛觀音玄但言生佛為外不
及自色今文既云依正色心則生佛依正及自巳
色皆屬於外故知荊溪特會二文立外境也內境
則二文皆是內心故不俟言二有人下斥謬昱師
注云九法界即外境也佛法界即內境也三問
下料揀機入不同者下界眾生心麤散故多著外
[002-0451b]
色宜觀內心上界眾生味禪定故多著內心宜觀
外色有此二機故雙列二境復為等者即以略顯
廣之意此門從智行二妙而立倘內外不融則不
成妙內外融攝玅義方彰釋門中先釋今文泛論
下的示今意義書云但不二門都為示於觀法大
體以今家觀法正在內心傍託外境以捨傍取正
所以特取內心為總一家觀法揀難從易多明
觀心也。
內外二境義書云只一非內非外之三千
隨乎觀慧趣內趣外之不同一家境觀近而復要
雖多就內心葢機緣不同自有宜於外境修觀者
故須雙列故不二門云凡所觀境不出內外云云
四念處四云眾生有兩種一者多著外色少著內
識二者少著外色多著內識如上界多著內識下
界著外色多內識少別行玄上云此境復為二
所謂自他等如前記上云一家明觀至立外境如前引
荊溪特會兩處之文立外境如上略示若論二境被機
者義書三云修內觀時先用圓解攬於萬法唯心
然後觀心若宜修外觀先攬萬法唯色而觀於色
此得天台唯色唯心荊溪一念具足一塵不虧
等諸圓文旨豈同孤山獨頭之色不具三千等又
義書云且內外境略以四義論之自有推過在心
故先於內心修觀伏斷五住則以伏斷淨心歷彼
色等諸法任運自見一一法具三千三諦則不論
於外境修觀此如義例必先內心內心若淨以此
[002-0451c]
淨心徧歷諸法任運泯合亦即止觀識陰觀成遍
歷界入依正一一皆結三諦也自有內外兼修如
方等懺儀正修內觀若對外境乃用內心正觀之
法傍歷尊容道具皆成三昧也自有正約內心修
觀不入乃捨內境專修外觀如破法遍文後例餘
陰界入修圓破遍既例破徧亦例十乘但文在破
徧中示爾此則外色若淨將此淨色歷一切法及
以內心任運泯合也自有初心便宜修外觀如先
得色無色定若發心修圓頓止觀此人巳著內心
重故須以外觀破之於外色等觀成理顯還將淨
色歷一切法及以內心任運泯合也此如四念處
唯色唯識二種觀法被二根機也雖具四義不
出內外二境也孤山淨覺之說不暇評破。】


「△二凡所下依門釋二初明內外境觀二初標示
者。


凡所觀境不出內外。」
【【觧】凡所下科標示者初句標次
句示。】


「【鈔】大小乘中所明觀法二境收盡故云不出今非
偏小也。」
【【觧】釋標示云大小等者四教之機能觀觀
智隨教詮示析體漸頓不同若所觀境初無有異
故云不出內外今明圓人所觀揀非偏小。】


「△二外謂下釋相二初明外境觀相。


外謂託彼依正色心即空假中即空假中妙故色心
體絕唯一實性無空假中色心宛然豁同真淨無復
[002-0452a]
眾生七方便異不見國土淨穢差品而帝網依正終
自炳然。」
【【觧】別明外境觀相的論修觀多在內心今被
二機內外雙列隨標語便先明外境初句正立外
境即空假中去是能觀三觀亡照色心宛然下明
觀成理顯託者依也文從通總但云依正色心其
實生佛色心及以依報與自巳色陰皆名為外也
彼字正指外境色心體絕是亡所觀無空假中是
泯能觀境觀雙亡三千理顯故云色心宛然等是
則正報無非遮那法身豈有七方便眾生之異依
報無非寂光更無下三土淨穢之殊而色心相入
依正互融如帝網珠交相輝映故云炳然義書云
依正若不互具互攝豈可如帝網耶。】


「【鈔】言託者依也彼者既以內心為自乃指依報及
生佛色心為彼此乃正立外境即空假中去即是
妙觀及觀成相於依等四隨託一境皆以圓融三
觀觀之此觀既玅故令陰入染體泯淨即前依正
等全為妙體一實圓理故云體絕及一實等所觀
陰境既絕能觀妙觀亦寂則病去藥亡能所雙絕
故云無空假中於雙絕之處融妙三千一時顯現
豁然同皆真淨法法皆實故真皆非染礙故淨故
云宛然等如是則一切眾生皆毗盧體一切國土
悉常寂光有何定法名三五七九及淨穢耶故云
無復至差品也而彼彼三千圓融互入猶因陀羅
網終自炳然即是外觀功成之相觀行巳上至於
[002-0452b]
玅覺節節無非如此顯發不爾安云發心畢竟二
不別耶。」
【【觧】釋分二初正釋言託至別耶初句釋託
字託有表託如王舍耆山輔行云歷事觀法結云
託事見理今文不同前二乃依託之託彼者下釋
彼依正色心此乃下分節境觀於依下釋初二句
此觀下釋即空假中妙故色心體絕即前下釋唯
一實性所觀下釋無空假中所觀陰絕結前色心
體絕能觀亦寂正釋無空假中病去譬陰絕藥亡
譬觀寂能即觀藥所即陰病於雙下釋色心宛然
豁然下釋豁同真淨鈔文雙結故云宛然等如是
下釋無復至差品眾生國土是總三五七九及淨
穢等是別先以遮那寂光點示依正次方云有何
定法等聲聞緣覺菩薩為三加人天為五兩教二
乘三教菩薩為七或合二乘取人天為七九即九
界同居等三土傳作淨穢而彼下釋帝網依正炳
然因陀羅者帝釋有千名一名釋迦因陀羅殿前
有眾寶珠網一目一珠一一珠內現帝釋宮殿莊
嚴如是眾珠互相映入眾珠咸現一珠之內一一
珠內皆具眾珠帝釋依正彼彼不雜以譬三千理
顯圓融互入義書云況外觀中全無攝外法歸內
心之言而自云帝網依正豈外色不具三千不具
內心耶即是下結外觀成相觀行下示正斥謬
下文引他解外觀成相文云同者似也乃似其分
真破云豈外觀功成止齊相似故今云觀行巳上
[002-0452c]
節節顯發但分四位明昧淺深耳因明正義暗斥
邪說。】


「【鈔】問他云舊本無兩假字唯云即空即中空中玅
故而云以空中亡彼依正之假此本何得妄加耶
答雖欲依於舊本其如義理殘缺必是往時讀者
不諳境觀故妄有改削矣且文標所觀境有內外
豈以依正色心陰入之境而為假觀耶徧尋荊溪
之意必不闕此一觀何者如止觀破思假之中云
因緣生法即空即中輔行云且以法性空中對幻
假說其實幻假即不思議假既云且以知非盡理
須即妙假故云其實文中不云即假尚欲據義加
之豈自著述而特略之況彼云因緣生法方有幻
假之義今直云依正等且未成幻假況妙假乎又
第一記中釋十二入各具千如中云境據假邊空
中尚無其數安在然必約假以立空中此雖將境
為假然與今文不同何者彼約十二入各具千如
為境即巳成不思議假故非此例恐未解者以此
為據故粗引之仍出其意又上若不立假觀下何
亡之而云無空假中耶又若更云空中兼上依正
俱亡故云無空假中者文巳自云色心體絕何繁
重乎若以色心體絕亡所觀陰境無空假中泯能
觀妙觀則無是過也又準內體三千即空假中三
千巳是妙境猶尚更立三觀今但云依正等未結
成妙境那更略茲假觀耶。」
【【觧】對舊料揀除兩假字
[002-0453a]
初有三重問答次然且下斥舊釋義乖違三引染
淨門義例三文徵釋初云舊本者珠指云依正三
千是假以空中亡彼依正之假故云即空即中有
別行本添即假二字謬也此正用空中以亡彼假
豈又云即假乎答中先斥不諳境觀依等是境
即空假中是觀豈以所觀陰妄便為能觀玅假驗
他不諳定境修觀之異也次遍尋文意須存假觀
初且通標云遍尋等次引輔行妙記當文示之初
止觀破思假文在第五卷二十九紙引大經六句明無
生門破法遍經釋云何生生不可說生生故生生
生故不生故不可說大師解生生故不生者因緣
生法即空即中輔行五下釋云生生故不生等
者明不可說有漏之生即是空中空中不可言思
所得故不可說但云空中者且以法性空中對幻
假說其實須云幻假即是不思議假今先引文
次類今文不略假觀次以因緣生法幻假之義並
今依正色心尚未成幻假寧是妙假且幻假與賴
緣緣生建立妙假等諸名言如何區別須知賴緣
緣生義只是一謂賴緣而生隨稱不同幻假之體
既是有漏之生亦緣生也但境隨觀轉幻名雖殊
通是緣生無體幻別名一理隨緣幻圓名以性奪
修幻今是圓無生門正當以性奪修名隨德用空
彰蕩相中彰絕待假彰立法名建立假若約體一
互融一假一切假名妙假也第一記者疏釋經萬
[002-0453b]
二千人觀心釋中以十二入各具千如成萬二千
法門記文有六句初四句明三諦俱亡第一義中
無有一法故云境據假邊等下二句明三諦俱照
故云約假以立空中此即空中還寄妙假而立正
同輔行三諦無形俱不可見然即假法可寄事辨
雖云將境為假乃取千如妙假正是能觀以十
二入是所觀故如云具即是假又上等者引當文
泯能觀觀只由先明俱照故有次文俱亡上若不
立下何亡之又若等者縱他轉計他問此既云無
空假中上有假字何妨答此是示觀成唯一性體
能所俱亡故須云無空假中今牒他云兼上依
正俱亡云無空假中其如文中巳有色心體絕句
是泯所觀豈非繁重若以等者示文正義又準下
復將內境具有三觀顯今外觀須有假字三千玅
境巳是妙假尚明三觀依正色心但名陰入尚非
妙境安可略觀。】


「【鈔】問前門心之色心云是三千妙體今云依正色
心何非妙境答上云心之色心即剎那念本具七
科色心此非妙境更指何耶今但云依正等乃是
直論外陰入界故不例上。」
【【觧】次重料揀因答作並
前釋依正色心未結成妙境故以前門心之色心
三千玅境為難答意者既指剎那本具正是妙境
今直明外境陰入不可比例。】


「【鈔】問既將佛法眾生法為外境佛巳離陰何得皆
[002-0453c]
是陰入耶答修觀行者外境未亡巳來見有他佛
故起信論云以依轉識故說為境界則知過在於
我何關佛耶。」
【【觧】因上答文定彼依正色心是外陰
入界故以佛巳離陰何名陰入為難果佛亦有非
漏非無漏陰今言離生死陰耳答中推過歸巳在
佛非陰葢修觀行者直至等覺皆有內外色心之
別猶見他佛則屬陰境唯至妙覺更無彼此色相
迭相見唯一真如智獨存方能離陰故義書云若
修外觀須觀妄色成真色若眾生諸佛為外境則
觀眾生陰入色心成真淨色心諸佛雖離陰入行
人所觀須將應身色心為境故知纔屬所觀雖
是佛境亦屬陰攝引起信證文云以依轉識故說
為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唯真如智名為法身
。】


「【鈔】然且置所定之文試論能定之義還合一家教
宗不秪如他於諭迷顯正決中指色心門為外境
者豈可內境離色心門耶又解外觀成相豁同真
淨文云同者似也乃似其分真即六根淨也豈外
觀功能止劑相似又解內觀先了外色心一念無
念謂外境亡唯內體三千即空假中謂內體顯既
全不約解行分文先了之言乃是牒前外觀內體
巳下方觀於內是則六根淨後方修內觀則識陰
十乘初心絕分又若謂外境亡時內體必顯者則
唯有外觀不須觀內又成內觀初心後心皆不修
[002-0454a]
也此等相違請當宗匠者觀之還可將此見解定
教文之是非乎或須云終日炳然有何損益而苦
諍之境觀乖失而全不知況依正本融迷情疆隔
觀成情遣且云不見塵去鑑淨現像非磨故云終
自炳然此則自勝於日他莫知之。」
【【觧】次斥舊中初
舉他釋義乖違次破妄改終自為終日初至宗否
先總標置文用義且置假字有無之文試論所釋
內外觀相之義還合一家妙教之宗不只如下引
他所釋一一別破一不合指色心門為外境諭迷
顯正清師文也初句引他釋義豈可下鈔主徵詰
色心門正明諦境內外兼收故知內境豈離於此
二錯解豁同真淨文又解下引他釋義豈外下破
據茲釋義外觀功成只齊相似則後心不修外觀
何云發心畢竟不別耶節節顯發如前所明三錯
解內境觀相文初引他釋外境亡與內體顯是珠
指釋內境科語既全下斥解行不分下文正釋先
了之言是先開妙解內體巳下正修內觀故也先
了下是他所釋是則下以位分齊斥前外觀成齊
相似位次修內觀是六根淨後是則止觀於內心
陰境明十乘觀法初心無分矣又若下牒他所見
則唯下定唯有外觀前破內觀名字觀行初心絕
分今又見不須觀內又成相似巳上後心不修故
云皆也此等下總結斥如上眾釋文義顯然相違
豈可將此見解定文中假字有無耶或須下破他
[002-0454b]
改字珠指云終日互映交涉如珠珠常各炳然也
有本云終自炳然字之誤也既云終則知是終日
字若言自則終字無力思之今斥意者一字是
非未害大義何必於此閑緩字義而苦諍之若定
境用觀立行之要却不諳練致成乖失況依下自
出正義性具三千本來融攝迷情下二句約迷悟
說妄情既遣故云不見等約離相說一往言之障
體即德無障可論也塵去譬情亡鑑淨譬體顯三
千玅用互入無妨發得本有修德無功故云現像
非磨終自炳然所謂伹復本時性也辭不迫切但
云自勝於日不同他徑廷言之。】


「【鈔】問染淨不二門云照故三千常具遮故法爾空
中又云亡淨穢故以空以中又義例云觀此一運
即具十界百界千如即空即中此文何須添假字
耶答因徵彼文驗知舊本是往人改削何者若不
解彼之文意須據彼文除今假字今人既然往人
亦爾不足疑也嗚呼不解境觀以至於斯且如染
淨門云故須初心而遮而照照故三千常具遮故
法爾空中葢三觀相成也既云照故三千常具照
是觀不三千是玅假不既不可單修假觀遂須空
中成之故云遮故法爾空中因茲遮照玅用現前
故云徧應無方既於玅假歷於淨穢復須空中亡
之故云亡淨穢故以空以中義例照此一運即具
十界百界千如者即於內心唯識之境用不思議
[002-0454c]
假觀照之方顯百界千如仍須遮之故云即空即
中正是三觀相成則與染淨門中觀相恰同也故
彼三文有即是剩此文無即是欠何者今文標云
凡所觀境不出內外即云外謂託彼依正色心既
無心具及百界等言未成妙境又無觀照之義因
何便云是假觀耶黨理之者見斯曉諭更何由執。」


【【觧】引染淨門并義例對今文料揀假字有無珠指
據染淨門文除今假字故也義例照此等者五心
境釋疑例第三問起巳望前心相可識未起望後
有後可望則名欲起何名未起答對於後境知心
未起名為未起心相欲生即是欲起是故二心心
相全別觀此一運即具十界百界千如即空即中
故知雖觀十界四運亡界亡運唯觀三千即空即
中無三觀名字能所泯合答中初至於斯先斥
今昔不解文意謬據三文除今假字且如下出三
文義只作一意消通所謂三觀相成初文以妙假
照其法體故云恒具以空中遮其情執故云法爾
空中即自然無相也如空中名遮一相不立假觀
名照三千宛然以妙假成空中以空中成玅假故
曰相成若無空中亡泯絕待妙假未免建立若無
妙假照性乃成偏空但中然空中二觀俱名為遮
那分二耶空以離性相計為遮中以絕待為遮一
法之外更無餘法故名絕待次文先以妙假歷彼
淨穢法體復以空中遮其淨穢分別之相故名為
[002-0455a]
亡亦三觀相成也義例亦與此門觀相同也問事
觀合以事造三千為觀體今照一運即具百界亦
觀具耶答照此一運即具界如正當假觀具即是
假次云空中正是三觀相成非觀理具也故彼下
結判彼此文相有無欠剩。】


「△二所言下明內境觀相者。


所言內者先了外色心一念無念唯內體三千即空
假中。」
【【觧】明內境觀相初句標先了下先須開解唯內
下正修內觀行者先用妙解了達外境全我心造
能造之心本無四性故鈔云本無念性謂無造念
之自性也唯內體三千是內境即空假中是妙觀
外境色心能造所造皆無自性唯有內體三千宛
然妙觀觀之觀成理顯。】


「【鈔】先了等者初心行人欲依內心修觀先須玅解
了達外法唯一念造此能造念本無念性能造既
無所造安有外法既虗唯有內體三千實性如是
解巳方依內心修乎三觀故內體二字亦事理雙
舉內即內心隨緣義故對外立也體即是性不變
義故非內外也故義例云修觀次第必先內心乃
至云又亦先了諸法唯心方可觀心又彼文云唯
於萬境觀一心故知若無此解如何知心具足諸
法若不知具但直觀心何殊藏通藏通何曾不云
觀心縱知心體是中若不云具未異別教教道也
故止觀先開六科妙解然始正修觀心之義如是
[002-0455b]
如何釋云先修外觀至六根淨方修內觀耶又此
內觀含於唯識實相兩觀之義學者尋之。」
【【觧】初正
釋內境觀相初約解行申文從初至唯一念造釋
先了等外法謂生佛依正色心唯心所造此能下
釋一念無念本無念性謂無造念之自性也能造
所造既皆虗寂唯見三千法體如是下正明修觀
初句結前開解方依下修觀故內下點內體二字
則內體三千該於事理既云並由理具方有事用
若明理觀任運攝得事造所謂善修實相觀者知
全修在性也故義下引證初文正內心修觀次文
證先解次行第三雙證解行故義書於一念無念
注先了萬法唯心即空假中下注方可觀心故知下明須妙
解止觀所明四教皆觀根塵一念故云藏通豈不
觀心即具唯圓故不談具別教教道也輔行問既
知心具但觀於心何須觀具答一家觀門永異諸
說該攝一切十方三世若凡若聖一切因果良由
觀具具即是假假即空中問若不觀具為屬何教
答別教教道從初巳來但從心生十界斷亦次第
乃至藏通此等皆不觀具故止下以祖意示正
斥謬止觀十章前六重依修多羅以開玅解第七
正修方依玅解以立妙行山外何云外觀功成止
齊相似卻見六根淨後方修內觀耶前巳破斥又
此下兼示文含事理山外內心理觀外境事觀四
明謂今內觀具含事理二觀之義不可云單修理
[002-0455c]
觀鈔云既內體三千事理雙舉內心隨緣即變造
三千唯識觀也體性不變即理具三千實相觀也
意令尋文見義。】


「【鈔】問外觀何不先明解了而直修三觀耶答據義
合有但是文略何者若不先了唯色唯香如何觀
外依正等耶但為外觀攝機須故為對內故顯不
二故故且並列今之文意正明內觀以十門妙理
唯指心法故諸部中皆云觀心。」
【【觧】以內例外徵問
外觀何無先了之言答中先明文略義書三云然
內觀合有三觀亡照及觀成相外觀合有玅解先
了萬法唯色之言葢綺文互映故互闕也但為
下明雙列意攝機者或有得色無色定之機著內
心重須令從易先觀外色次對內立外故有外境
三者十門皆顯不二若不雙列何能顯其不二耶
今之下正出今意泛論雖通內外一家觀法從近
從要多明觀故內觀文中先明玅解也十門妙理
唯指心者鈔云此文與止觀同成觀體專約心法
說之所以節節云一念等特指心法妙為門也豈
唯今文諸部皆以觀心為正意也。】


「△二是則下明內外融泯二初互融。


是則外法全為心性心性無外攝無不周十方諸佛
法界有情性體無殊一切咸徧。」
【【觧】生佛依正色心等
法全為心性諸法唯心故云無外心佛眾生趣舉
一法融攝三千故科云互融先明心攝心攝既爾
[002-0456a]
生佛亦然次十方下明生佛各攝所具三千性體
初無二致只由性體無殊故能彼彼各徧。】


「【鈔】三法體性各具三千本來相攝前雖解了心攝
一切今觀稱性包攝灼然故是則下先明內心融
於外法既云互攝生佛亦然故十方下次明若生
若佛各自徧融又此性體非謂一性葢三千性也
以佛具三千方攝心生生具三千方融心佛心具
三千豈隔生佛若心無佛性豈能攝佛佛無生性
何能攝生故性體無殊之語有誰不知一切咸徧
之言須思深致他解唯論融外歸內名不二者一
何局哉一切咸徧如何銷之況餘九門皆歸一邊
全傷大體。」
【【觧】先總標互融意心佛眾生同一法界
圓融體性從本以來互具互攝前雖等者却指先
了之言前明外法唯心但解而巳今觀之不巳灼
然稱性融攝無妨故是下釋初四句明心攝故十
下釋生佛各攝又此下釋性體無殊等非謂定一
之性葢具足三千圓融玅性也以佛下廣上三法
各具三千相攝義若心下反顯故性下寄正義誡
斥謬解先誡云有誰不知等他解下斥融外歸內
者清師云心性融攝攝彼三千即我三千孤山云
攝色歸心所見同也一切咸徧如輔行云縱知我
心具三千法不知我心徧彼三千彼彼三千互徧
亦爾若云融外歸內此文莫消況例餘九皆歸
一邊融色歸心融修歸性則傷害大體。】
[002-0456b]


「△二誰云下俱泯。


誰云內外色心巳他。


【鈔】既各融即不可定分故稱理觀誰云有二然內
外等三雙但泛舉相對令皆融泯亦可云內色心
為巳外色心為他更用巳他揀其內外。」
【【觧】釋俱泯
泛舉內外等三雙皆約色心相對此等二法俱泯
即不二也亦可下又作一義消之更用巳他揀上
內外故云內外色心巳他且上文以心為內餘皆
名外今云內色心為巳何相違耶須知亦不出上
科文意前既云三法本來相攝各具三千今云內
色心為巳即心具三千外色心為他即生佛各具
三千也亦同前門巳心生佛他生他佛之義謂內
心所具三千外境各具三千皆融泯也。】


「△此則下結門所從。


此即用向色心不二門成。」
【【觧】用向門成者前門明所
觀境此門正明觀法從境立觀故也。】


「【鈔】十門理一莫不相由今從依境修觀內外二境
皆色心故此二妙故內外不二也。」
【【鈔】門門皆顯三
千三諦故云十門理一由七科色心皆成妙境今
依境立觀故內外不二也。】


「【鈔】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上。


【鈔】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下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三修性不二門三初標。


三修性不二門者智行
[002-0456c]


【鈔】修謂修治造作即變造三千性謂本有不改即
理具三千今示全性起修則諸行無作全修在性
則一念圓成是則修外無性性外無修互泯互融
故稱不二而就心法妙為門。」
【【觧】釋標文初釋修性
今示下釋不二而就下釋門造行曰修不改曰性
修性義也變造理具三千修性體也只一十界三
千諸法在性在修得名雖殊其體是一妙樂云鏡
明性十界像生修十界只一大圓鏡體非背非
面取鏡明邊喻性具十界取像生邊喻起修十界
故文云在性則全修成性起修則全性成修然一
家事理修性體用三雙名異體一故諸文凡釋事
理必以修性申之凡釋修性必以事理明之凡釋
體用必兼事理修性如今修性以變造理具三千
而釋義書釋二造云此之二造各論三千理則本
具三千性善性惡也事則變造三千修善修惡也
鈔云理具三千俱名為體變造三千俱名為用籤
云理體無差差約事用鈔云性體具九起修九用
釋不二中初互融以性融修修雖造作既全性起
以性奪修修德無功作而無作次二句以修融性
性雖不改既修德相貌在性德中則諸法縱然圓
成互具也次是則下互泯初句以修泯性次句以
性泯修互泯下結上融泯顯不二義融謂虗融泯
謂泯淨謂無修性隔異曰融亦無修性名相曰泯
門義者諸法皆可論於修性亦為成觀從近要故
[002-0457a]
心法為門。】


「△二性德下釋二初修性雙立三初修性對論二
初直明性德。


性德祇是界如一念此內界如三法具足。」
【【觧】科直明
性德若不識性以何為修皆由理具方有事用故
先明性德本具三千不可敻異故名性法法皆常
樂我淨名為德略舉界如具攝三千諸法皆具三
千今為成觀故指一念此內心所具界如三千皆
即三諦有軌持義故名三法。】


「【鈔】言德者即本具三千皆常樂我淨故界如一念
即前內境具德剎那心也界如即即空假中任運
成於三德三軌等即空是般若清淨義故即假是
解脫自在義故即中是法身究竟義故諸三例之
然諸法皆可論於修性亦為成觀唯指一念應知
前二門直明依境立觀此門及因果不二乃委示
前二令成圓行始終也何者性德豈出色心不二
修德莫非一心三觀今示修性互成成妙智行以
此智行從因至果則位位無作方名如夢勤加等
即自行始終皆妙也。」
【【觧】初消文然諸下示意應知
下對辨初句釋性德本具三千釋性常等性德不
變故常離二死苦故樂具八自在故我一切染法
不相應故淨界如下釋界如一念即前者指前門
內體一念界如下釋此內界如三法具足界如三
千既即三諦故成三德三軌等即等諸三法般若
[002-0457b]
是智能破煩惱故云清淨解縛得脫故云自在法
法圓具故云究竟諸三者略則十種三法廣則無
量三法也示意中為成觀體的取心法對於諸法
故云唯指對上二門一念為總內體三千故云亦
也對辨何故有此修性一門故對前後辨其來意
以此四門成前五妙今委示之初總判依色心境
立內外觀色心即所依妙境內外即能觀妙觀修
性因果委示色心內外令成圓行則全性起修全
修在性行始為因行終為果也問染淨門鈔云色
心門攝別入總專立識心為所觀故今云依境立
觀何故總將色心為所依妙境耶答據徵釋中性
德豈出色心不二即妙境也又文云心之色心乃
至結成三諦等豈非妙境下文因明十門皆為觀
心而設故的指識心為境也徵釋中色心不二即
初門一心三觀即次門此門正論觀法也故修性
互成即今門從因至果指第四門二三兩門從智
行二妙而立故云成妙智行因果門從位妙立故
云位位無作如夢勤加即因果門譬無作行如夢
作為前四門正明自行因果故云始終皆妙問色
心門約理事明三諦心之色心性德也即心名變
修德也今何直云性德耶答乃約境觀分於修性
拾遺記上云云文自應知下總將五妙四門會通
修性也。】


「△二性雖下以修對辨二初明相成者。
[002-0457c]


性雖本爾藉智起修由修照性由性發修。」
【【觧】相成者
由修照性故性德方顯由性發修故方照性故云
相成雖性德本然必須憑藉妙智發起圓修之行
此二句先明從性起修下二句正明相成上云藉
智起修此修偏目於行下云由修照性該乎二修。】


「【鈔】性雖具足全體在迷必藉妙智解了發起圓修
故云性雖本爾藉智起修由此智行方能徹照性
德而此智行復由性德全體而發若非性發不能
照性若非徹照性無由顯故云由修照性由性發
修此二句正辨相成之相。」
【【觧】初釋上二句由此下
釋後二句文只云修性鈔主便約智行釋修者準
知下文離謂修性各三文略義周必該二修各三
九法論離合也有昧略文作六法論者請以今文
證之。】


「△二在性下明互具者。


在性則全修成性起修則全性成修性無所移修常
宛爾。」
【【觧】前雖相成恐不了者謂修性尚異故明互具
令知修外無性性外無修全性成修全修在性謂
具無別具皆是緣生生無別理並由本具然雖互
具修性宛然故雖全修在性修起三千終日隨緣
變造雖全性成修而理體三千未甞變異故云性
無所移等以後二句釋成上二句互具之義錯綜
其文謂在性則全修成性修常宛爾起修則全性
成修性無所移。】
[002-0458a]


「【鈔】相成之義雖顯恐謂修從顯發方有性德稍異
修成故今全指修成本來巳具如止觀廣辨三千
之相雖是逆順二修全為顯於性具則全修成性
也又一一行業因果自佗雖假修成全是性德三
千顯現故云全性成修也又雖全性起修而未甞
少虧性德以常不改故故云性無所移雖全修成
性而未始暫闕修德以常變造故故云修常宛爾
然若知修性各論三千則諸義皆顯故荊溪云諸
家不明修性葢不如此明也。」
【【觧】釋互具初正釋次
揀謬初相成下釋上二句又雖下釋下二句然若
下示修性意初句指前雖顯相成尚迷互具既云
由性發修則顯發方有既云由修照性則性稍異
修恐有此謂故明互具然釋全修成性全性成修
皆以修顯性良由理無所存遍在於事初句以修
起顯性具止觀廣辨三千先明思議境心生十界
次明不思議境心具十界正是以生顯具逆順二
修不出十界變造諸法九名逆修佛界名順此全
修成性也次句顯修成由性發修謂修治造作故
云行業等即變造十界雖是修成全性顯現則全
性成修也引文例顯故云如也示意由上文來既
修常宛爾性無所移乃知修性各論三千則事理
總別二造二觀本法不變隨緣三無差別等皆顯
明故云諸義荊溪云者妙樂云比讀此教者不知
修性下文云佗以真如一理為性隨緣差別為
[002-0458b]
修葢不如今家明修性相成互具各論三千之義。】


「【鈔】問佗云舊本作藉知曰修而以本性靈知用釋
知字若云藉智起修者葢寫者書曰逼知後人認
作智字既不成句又見下句有起修之言遂輒加
起字爾此復云何答既許寫曰逼知遂成智之一
字何妨往人寫日遠知誤成知曰二字必是因脫
起字復由二字相懸致使有本作藉知曰修也故
知寫字添脫遠近難可定之魯魚之訛豈今獨有
須將義定方見是非何者佗既暗於三法妙義尚
將一念因心陰識直作真知解之況今有此訛文
知字可執豈不作靈知解耶且靈知之名圭峰專
用既非即陰而示又無修發之相正是偏指清淨
真如唯於真心及緣理斷九之義也佗云因真教
緣示善惡知即是真知乃知諸法唯心故曰藉知
曰修今問此之知字為解為行若隨闕者則不名
修若單立知字解行足者乃玄文智行二玅止觀
妙解正修便為徒設則天台但傳禪詮都序也又
言示善惡知即真知者還須先用妙解即之不次
用妙行即之不若然者正是藉智起修若不然者
智行二妙全無用也今云藉智起修直是由於智
妙起於行妙耳故後結文云如境本來具三依理
生解故名為智智解導行行解契理三法相符不
異而異然智行俱修今偏在行者葢智從解了發
起義強行就進趣修治義強故從強也又此一句
[002-0458c]
全是釋籤行玅中文彼云藉智起行故佗又云智
名未稱全性成修若爾何名智妙應亦本是知妙
後人改為智妙乎。」
【【觧】揀謬中初問云舊本等者珠
指云藉假藉也知了性也曰言也靈知即心也今
文知者因真教緣示善惡知乃知諸法唯心故云
藉知曰修有別行本云藉智起修者謬由不曉全
知之修故茲妄改況知體直指唯心而照智名未
稱全性成修葢寫者書曰逼知後人認作智字等
答中先以寫字添脫破次以義理定是非逼近也
加添也佗云寫曰逼知是近今云寫日遠知是遠
佗謂復加起字是添今云因脫起字是脫故添脫
遠近難定其義以文定義萬無一得魚魯者抱朴
子云三寫魚為魯帝成虎文字訛舛自古難定
須以義定文萬無一失也約義中先破知字之非
今云下明智字為是初文以佗錯解三法無差況
出今文訛謬三法妙義葢山外一派昧於華嚴三
法各具事理玅義謂心是理生佛是事致將一念
在因之心陰妄之識作真理解況見今文舊本訛
為知字豈不執之作靈知解耶圭峯專用者珠指
引云知之一字眾妙之源既非等者不能即妄
成真正同偏指清淨真如既無修發之相驗非全
性起修正同緣理斷九也佗云下舉彼謬解委悉
難破佗云下舉如前引今問下以義徵覈初以智行缺具
徵知字初覈定解行次難隨缺非修何名藉知曰
[002-0459a]
修若單下謂只一知字兼具解行則妨玄觀解行
諸文玄文智解行行止觀六章妙解正修立行皆
成徒施矣禪源詮都序是圭峯作彼云知之一字
眾妙之源故天台等者天台傳南嶽三種止觀摩
訶止觀六章第七正修解行備足如膏明相賴若
知字解行足者天台不須傳止觀但傳禪源詮也
又言下牒彼謬解徵難即義今問若用解行即之
正同今文用妙解即故名藉智用妙行即全同起
修不用解行論即則二玅無用也正釋今文智字
為是初直就義合釋以由釋藉由智起行故云藉
智起修故後下引下文離義證結文約十妙明理
一鈔釋如下文雖引離文正取智解導行以證今
意然智下修偏屬行應疑云若對一性智行俱修
今藉智起修偏指於行何耶葢智下釋出乃從名
義偏強說也又此下引文證同籤四十七云智為行
本則行藉智生行能成智則智藉行成今約義引
佗又下引謬徵斥。】


「△二修又下明逆順相返二初明對逆故二性並
存二明因順故二心俱泯初文者。


修又二種順修逆修順謂了性為行逆謂背性成迷
迷了二心心雖不二逆順二性性事恒殊。」
【【觧】欲明順
修逆修俱泯故先對逆以辨二性俱存初句標次
句列順謂下釋逆順義迷了下即隨緣而不變約
性故不二全不變以隨緣約事則恒殊性謂性分
[002-0459b]
隨緣染習。】


「【鈔】上之全性起修一往且論順修修名既通有順
有逆今欲雙亡先須對辨了性為行者即藉智起
修也背性成迷者始從無間至別教道皆背性故
逆稱修者即修惡之類也心雖不二等者隨緣迷
了之處心性不變故云不二逆順二性是全體隨
緣故即理之事常分故曰事殊是則以前稱圓理
修對今背性故成二也。」
【【觧】初示意全性起修指上
以修對辨文也修名下示今意今欲雙忘者近指
二心俱泯修通逆順者佛界修善名順九界修惡
名逆二了性下正釋初釋初句指前藉智起修既
全性起故名為順謂解了本心具三千法全性起
修名性德行背性下釋次句九界眾生不知性具
違理而作故名背性始自阿鼻苦趣終至教道巳
還皆是背性何者四趣墮苦人天著樂二乘沈空
菩薩著假咸未達性俱名逆修逆稱下簡逆名修
以修惡例九界三道惡亦名修舊疑今之背性自
別以還下文謂實終至等覺者各有所以背性以
圓對偏圓教始終皆是順性謂實則因果對論等
覺巳還無明未盡猶有謂實心也次釋心雖不二
云隨緣染習性分之性此逆順性乃全三千不變
之體隨緣變造事既恒分故有差殊是則下釋對
逆故二性並存以相成中全性起修之順名稱圓
理對今背性成迷之逆為二性並存也。】
[002-0459c]


「△二明因順故二心俱泯者。


可由事不移心則令迷修成了故須一期迷了照性
成修見性修心二心俱泯。」
【【觧】初二句責其不分迷悟
不可因迷了二事不移心性如前迷了二心心雖
不二也又須知逆順性事常分不可執迷為了故
須下正立理故須一往改迷為了照本性德成乎
順修自然二心俱泯也。】


「【鈔】可不可也由因也不可因逆順二事同一心性
便令迷逆之事作了順耶此乃責其不分迷悟也
故正立理云故須一期迷了照性成修言一期者
即與一往之語同類乃非終畢之義也葢言雖據
寂理二修終泯且須一期改迷為了了心若發必
照性成修若見性修心自然二心俱泯此義顯然
如指諸掌人何惑焉豈非逆修如病順修如藥雖
知藥病終須兩亡一往且須服藥治病藥力若効
其身必康身若安康藥病俱泯法諭如此智者思
之。」
【【觧】釋分二初釋文二簡謬初釋初二句責不分
迷悟出文意也次釋次二句謂正立義理須改迷
為了葢言下釋一往義據本寂理二修終自泯亡
且須一往改迷為了了心若發者謂玅解開發必
照迷順同一心性既能照了故曰見性全性成修
故曰修心如云若不識性以何為修因順故泯也
此義等者山外不曉一期是一往義故此斥之豈
非下約譬顯藥病兩亡譬二修俱泯服藥治病譬
[002-0460a]
改迷為了藥効譬了心發身康譬見性也。】


「【鈔】問佗云舊本作此其字釋意云豈可由不移生
死涅槃常殊之性事便任此為了修乎是故下句
便云故須一其迷了照性成修此復云何答佗雖
執於舊本而違現文何者文云可由事不移心則
令迷修成了文意唯責執迷為了何曾雙責迷了
為了耶豈非彰灼違文乎故知迷了雙泯功由了
修何者迷既背性故立了修翻之遂一期事殊也
了既順理理無違順故二心自泯也是知用此期
字者既不違文兼得順理若用此其字相違稍多
不能廣破也。」
【【觧】問答簡謬他云等者珠指文如鈔引
今問此說可否答謂佗執舊違文文意責不分迷
悟以迷為了如彼所說雙責迷了也生死是迷涅
槃為了故知下示正義二心雙泯功由順修迷既
背性成迷故須順修翻改迷修為了則二性並存
一期事殊也了修既順本寂之理則違順叵存此
則因順故二心俱泯也是知下結示彼此釋義邪
正得失期字則不違現文兼順義理其字則違文
背義故云稍多。】


「△三又了下明離合本同二初約法明離合相異
者。


又了順修對性有離有合離謂修性各三合謂修二
性一修二各三共發性三是則修雖具九九秖是三
為對性明修故合修為二。」
【【觧】欲明修性體同先辨離
[002-0460b]
合相異前科逆順雙明意令改迷為了今明修性
離合復置逆以論順故云又了等也初二句標列
離謂下釋離合義先離合對辨修二下就合各開
離謂修性各三等者乃於修性法體上論此離合
之名名下之義離處常合合處常離離合之體非
離非合所以圓家修性須論離合者法體圓融玅
不決定一而論三三而論一不同別教所詮三法
隔別不融故也離合義者一必具三為離三即是
一為合修性各三者語不頓舒且言各三纔言修
者必該智行既二修各三對於性三是九法論離
也合謂修二性一者雖一必具三離三成九九只
是三是三法論合也合既修二性一以合顯離離
中修三必該二修各三豈不見前文由修照性由
性發修四明便作智行二修而釋修二各三者前
云修性各三未分二修伹是文略恐人不了故就
合中特於二修各開為三也智行二修共顯性德
三法故云共發性三修雖具九者性三咸為所發
皆名修也九只是三者離三成九故云修九合九
為三故九只是三為對等者釋前合謂修二性一
為對正因一性修中但明緣了二法也。】


「【鈔】復置逆修但論順修法相離合葢此修性在諸
經論不易條流若得此離合意則不迷修性多少
如金光明玄義十種三法乃是采取經論修性法
相故具離合兩說如三德三寶雖是修德之極義
[002-0460c]
必該性三身三智文雖約悟理必通迷三識三道
既指事即理必全性起修此六豈非修性各三三
因既以一性對智行二修三菩提三大乘三涅槃
並以一性對證理起用二修此四豈非修二性一
若各三者唯屬於圓以各相主對全性起修故修
二性一則兼於別直以修二顯於性一則教道所
詮若知合九為三復是圓義此文多用各三如云
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從性成成三法爾又云一
念心因既具三軌此因成果名三涅槃若後結文
三法相符雖是修二性一乃合九為三也。」
【【觧】釋離
合對辨初示今辨離合置逆論順前修性對論云
全性起修且論順修次科方逆順對辨今明離合
相異又復置逆論順置捨也問今文約順修以論
離合何故光明玄三識三道逆修亦論離合耶答
彼約十種三法體一名異俱通離合三識三道雖
是逆修約即逆是順亦論離合鈔云指事即理全
性起修葢此下示得意會文一家所明修性備在
諸大乘經論難以疎條流暢若得今文離合之意
往觀經論法相洞然可了多即約離以說少則約
合以論如金下正引文釋義光玄十種三法乃是
採摘經論法相該因徹果大師自約六離四合而
釋故今引而申之三德三寶修德之極以修顯性
故云義必玄中直作修極而說三德者法身般若
解脫各具常樂我淨名德文云法名可軌諸佛軌
[002-0461a]
此而得成佛身者聚也一法具一切法覺了三諦
名般若於諸法無染無住名解脫三寶者至理可
尊名法覺理之智可尊名佛毗盧遮那徧一切處
此和可尊名僧乃果上一體三寶然此德寶雖
是修極必全性三而起三身三智以悟顯迷故云
理必法報應為三身實相般若即一切種智觀照
般若即一切智文字般若即道種智然此身智雖
約悟論必通迷性修性相對亦離義也三識三道
雖是迷逆之事玄云識名了別是智慧之異名
三道修惡即是性惡皆結同三德故云指事即理
必全性起修第九菴摩羅識第八阿棃耶識第七
阿陀那識三道者苦道即法身煩惱道即般若業
道即解脫皆指事即理也今據玄文釋義判云此
六豈非修性各三智行約因中自行證理起用約
果上對機釋三因了因云智與理相應緣因云功
德善根資助覺智開顯正性釋三菩提云真性菩
提以理為道實智菩提以智慧為道方便菩提以
善巧逗會為道釋三大乘云智隨於境名為隨乘
得果得機名為得乘釋三涅槃修因契理惑不生
智不滅名圓淨涅槃寂而常照機感即生此生非
生緣謝即滅此滅非滅名方便淨涅槃記釋云此
三涅槃約契理應機三種修義對於本淨一性而
故知四種是合義也若各下判所屬圓別先
判所屬次引今文示離謂修性各三唯在於圓修
[002-0461b]
二性一別教亦詮故云兼別各相主對者修三性
三主對正是全性起修以性法身對修法身以性
緣了對修緣了雖云修三性三主對修中必兼智
行修二兼別者別教亦詮三法修性不融非縱即
橫別修緣了顯本法身即以修顯性圓人了知修
二性一乃合九為三圓融互具此文下引文示多
用離義初當門文次因果門文三結攝中文如境
本來具三等此合九為三也今云似也。】


「【鈔】修二各三等者就合各開如三般若等是了因
之三如三菩提等是緣因之三共發三道等正因
之三既發性三俱云修九者雖兼性三咸為所發
故皆屬修又凡論修者必須兼性九秪是三者如
三般若秪是了因如三解脫秪是緣因如三道等
秪是正因為對等者釋前合意性既唯立正因為
對性以成三故修但緣了也諸合三義例皆如是。」


【【觧】釋修二各三就合各開者前約離修性各三修
必該於智行以合則修二性一驗知修三須開智
行今就合中修二各開為三也三般若等是了三
等於三識三大乘般若是智故對了因菩提緣因
等於三寶三涅槃也三道正因等於三身三德既
發等者既以修三發性三何云修具九故云咸為
所發故皆屬修修必兼性故云修九也九只是三
者合九為三也解脫與菩提義同前後互出為對
下點為對性明修合修為二是釋合謂修二性一
[002-0461c]
之意性唯正因對性明修合為緣了諸合三例者
菩提大乘等諸三法並是對一性以明二修。】


「【鈔】問十種三法俱通修性各可對三德三因何故
三般若等唯對了因三菩提等獨對緣因答如此
對之方為圓說單云了因不少以具三故了三自
具三因三德等故緣正亦然應知一德不少三九
不多至於不可說法門豈逾於一邪。」
【【觧】問俱通修
性者謂諸三法不出一性二修趣舉一種可對三
德三因何故唯將般若對了菩提對緣似非圓融
遍通之義答謂正顯圓融故作此對如以三般若
對了因了是般若般若必具解脫法身則了三自
具三因等諸三法緣正例知一德不少一必具三
故三九不多九只是三三只是一縱至無量法門
舉一全收也修性離合離合之名起自一家離合
之義蘊乎經論法華藥艸喻品一相一味所謂解
脫相離相滅相涅槃三德互具地論空有不二等
中論因緣所生法等離是具義合是即義三法互
具故成離互即故成合一必具三名離三即是一
名合如云離謂修性各三合謂修二性一光明記
以具釋離如云究論空假得為體者由具於中然
體上之名有離有合艸菴云離謂修性各三此離
名也其義何甞定離乎方且合之可也合謂修二
性一此合名也其義何甞定合乎方且離之可也
葢以義推之即合而論離即離而論合至賾其體
[002-0462a]
誰離誰合乎一家所明修性法相須論離合者
意彰圓融即具之旨光記云只為單說圓義不成
作此融談方彰玅體指要云一德不少三九不多
至於不可說法門豈逾於一耶上明名義體意次明離合
數者先達約二句收束諸文一修三性三修性對
論三二修九性九修性對論九初修三性三如不
二門云性指三障是故具三又一念心因等離謂
修性各三等金錍云本有三種三理元遍答修性
對論三者不二門對性明修合修為二即合謂修
二性一也修九性九者不二門云修雖具九光句
釋金鼓圓空鳴三法即理境中二明於九法鼓圓
是法身鼓空是般若鼓鳴是解脫於此三法一一
具三遂成九法既約鼓體性德中論未涉起修乃
性九也修性對論九者如涅槃玄體宗用三各有
三法或約三一論如籤云一謂涅槃三謂三德又
約五法如玅宗云此是法身中三未明餘二各三
又約十八法如拾遺記云斯由性三互具成也致
令修三亦成九義又約二十七法如光疏鼓體譬
法身具圓空鳴三三義各三體具九法宗用亦然
巳上皆是隨文生解非的分離合之數一家正意
的約三九明之九法為離三法為合減之則法體
不圓增之則徒加名相荊溪云離謂修性各三合
謂修二性一四明云修中論九九只是三三九圓
融未始差別或據修性各三之文約六法論謂不
[002-0462b]
二門所論離合與經體離合不同經體約法門大
體九法論離今文約圓人起修六法論離從性三
起修三指要引十種三法六離並是修三性三相
對又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從性成成三法爾豈
非六法論離若下文云修雖具九九只是三四明
謂就合各開不可為難今謂不二門且約修性相
對故云修性各三纔言修者必含智行語不頓舒
且云各三又云各相主對全性起修一往似謂修
三性三各相主對全性三起修三細尋其意須該
二修若剛執修性各三是六法者今問此之修三
為智為行若云智修則缺於行云行亦然況合文
云修二性一以合顯離必二修各三若離為六法
應云合謂修一性一又只應云合六為三亦應問
云今修性門依何妙立恐難酬答矣三明離合相
者淨覺謂離性中法身為修中法身離修中緣了
為性中緣了合修法身歸性法身合性緣了歸修
緣了川字分離合雜編經體章云三雖似九九只
是三全修之二在性中全性之修在修內以互相
攝故似九義互攝成離克論其體唯是法身宗唯般若
用唯解脫克論是合文心解云性中智脫全成二修修
中法身即是一性義雖具九體只是三此乃修
自即修性自即性修性體別何名不二乎孤山約
修性與奪而說約迷性與而言之性中具三是離
義約悟修奪而言之合為性一如正義云為對迷
[002-0462c]
性說為悟修故為修中奪所照境以屬於性則修
唯有六而智三不出於了行三只是於緣故云合
修為二亦應更云為對修明性故合性為一以性
中了因未曾發心緣因未曾加行故奪緣了之名
以屬於修也此是今家對類二種相形之義非
全性起修圓融之旨也四明得一家圓融離合之
旨約一必具三為離三即是一為合鈔云如三般
若是了因之三三菩提是緣因之三共發三道等
正因之三又云如三般若只是了因三解脫只是
緣因三道等只是正因約具明離一中具三約
即論合三即是一方見不縱不橫全性起修之義
也四明離合位今修性門正依玄文智行二妙而
立釋籤明斷云今言行者多在住前三法妙顯在
於初住又云境即理性三智即名字三行即觀行
相似三又妙樂明初住分果修性一合無復分張
據此但是住前法相何故鈔釋離合直至於果如
云三德三寶是修德之極又云以此智行從因至
果位位無作等須知玄籤之文有自行豎入義有
當妙高深義若前五妙四因一果約自行豎入則
境智行三多在住前三法之果顯於初住若當妙
高深則境智行三該因徹果不局初心故一一門
下以六即檢先達云智行既檢六即修性須該始
終況籤顯約六即以明三德一理而三理一行而
三行乃至六即初後俱三三一不殊初後不二
[002-0463a]
又玄五云從理性之三法起名字之三法修觀行
之三法發相似之三法乃至究竟之三法此等
諸文皆通因果故光明記云若境智行對住前三
即此乃從強約修別對若論法體真位無缺
山淨覺局以住前法相而說但得自行豎入從強
約修別對之義失於修性法體該因徹果當妙高
深之旨矣五明離合文者今修性門本無十種三
法之語何得引彼釋今離合玅玄自有境智行論
離合義却置而不用以致昔人謂有而不遵無而
強用之難當知四明得荊溪之意妙樂十云修
性三因玄文止觀俱有此意如云三識三道三佛
性等具如修性不二門說九門共成方了此旨
荊溪既指故以十種三法釋之問荊溪雖指尋文
則無答文云此內界如三法具足明文在茲何惑
之有問若果用十種三法釋今離合玄文三法妙
自有類通十種三法何故不用却遠取光明玄十
法而釋豈非棄親近而從疎遠耶答妙玄雖有十
種三法乃是初住類通而巳一者釋相不委不辨
離合相狀二者能類是三軌所類是十種三法以
能類所類但在初住不顯橫廣豎深該因徹果故
不用也若光明玄十種三法兩重生起橫包豎攝
徹果該因法相周備以此釋之則離合遍通一切
故云葢此修性至離合兩說是則以十不二門離
合之義消通一代經論離合之文以一代經論離
[002-0463b]
合之文消通十不二門離合之相問十種三法俱
通修性離則俱離合則俱合何故六種是離四種
是合答六離四合之義出自玄文何關四明故指
要云如金光明玄義採取經論法相故具離合兩
說此六豈非修性各三此四豈非修二性一皆指
玄文指南云三因中正了可見緣因云功德善根
資助覺智開顯正性判云此是一性二修又以涅
槃菩提大乘謂一性對起用二修者由三涅槃中
方便淨謂寂而常照機感即生三大乘中以得果
得機為得乘三菩提中以善巧逗會為方便菩提
此之三種由智契理乃能起用故云證理起用二
修此乃從一性起修二合說耳餘之六種是離故
各三也以三識三道是迷之極本有位故三德三
寶乃修之極當有位故由迷事即理修必有性故
約離明以悟之曰智證之曰身若非本有證悟成
別故三智三身亦約離說艸菴云六離無理性
之名四合則有之名義偏強無佗說也此但出
六離四合名義而巳未為盡善又須知六離四合
據光明玄文義而說若十種皆通離合拾遺記約
圓融釋義故也六揀全性起修各相主對南屏論
起修乃似川字如以性起修以修起修正是各相
主對而起今鈔亦云各相主對得不與彼同耶須
知二說自異彼以性法身起修法身謂以性起性
乃至以性解脫起修解脫謂以修起修今則不然
[002-0463c]
性中雖有二修二修在性同名性三非屬修也既
云全性顯非屬修宗中雖有法身既全性起盡屬
宗三用三亦爾以此為別文云各相主對豈非以
性法身對修法身乃至以性解脫對修解脫與南
屏義同耶須知今云各相主對但是性三修三以
三對三故云各相主對其實境三對智三名各相
主對境三對行三亦名各相主對且今云全性起
修為智為行北峯依境智行三法之文謂從境三
起智三從智三起行三若今文且是從境三起智
三須知凡論起修必兼智行若從境三起智三是
全性起修若云從智起行則成以修起修何名全
性起修須知今文且約修性相對而言其實修中
必該智行智行二修皆全一性而起全性三起智
三全性三起行三拾遺記云若全性三起契理修
則成三智若全性三起契機修則成三脫證理
起用既爾智行亦然但語不頓舒直云全性起修
爾若籤云從境起智從智起行此乃住前三法生
起次第非全性起修之義也。】


「△二二與下約喻明修性體同者。


二與一性如水為波二亦無二亦如波水。」
【【觧】前明法
相圓融故有離合之異今明修性二而不二故約
波水以喻體同。】


「【鈔】雖明修性及智行等別皆不二而二故約波水
橫豎喻之仍約合中三法而說開豈不然初明修
[002-0464a]
二如波性一如水二而不二波水可知修性既然
修中二法亦二而不二同乎波水問修二性一巳
同波水修尚即性豈修中二法更須約諭融之也
答如身兩臂雖與身連臂自未合為防此計故云
亦如波水有本云亦無波水者既不成喻此定訛
也。」
【【觧】雖明修性及智行等別總指上修性雙立并
離合相異二而不二指今體同初約波水喻修性
次以波水喻二修即智行前雖修性對論離合之
相義雖殊別理無二致故約波水以喻體同修二
如波性一如水豎也修性相望一往名豎次以波
水自喻二修橫也文中既以二修對一性說是約
合明合既二而不二開亦例然初明下釋上二句
修性既然下釋下二句修二性一既同波水異而
不異豈修中二法條然別也故云亦也且取波水
不二喻於二修不可同前修性求其法譬相當觀
音疏下云譬如一身有左右手定慧亦爾故云
如身兩臂等也有本云者珠指亦作亦如波水釋
敘佗說云有本云亦無波水誤也若云波水俱無
即喻修性雙泯非此中意又波水俱無不成譬喻
今云不成喻亦此意也。】


「△二應知下修性俱亡正示不二。


應知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從性成成三法爾達無
修性唯一妙乘無所分別法界洞朗。


【鈔】性指三障等者既全理成事乃即障名理是故
[002-0464b]
立性為三性既非三立三修從性成亦非三立三
豈唯各定無三抑亦修性體即如是了達即不動
而運遊於四方直至道場名一妙乘也問性三本
具那言對障名三答本具妙理若定是三不能作
一及無量故故知立則一多宛然亡則修性寂矣
今就亡說豈得將立以難之。」
【【觧】釋俱亡者上雙立
中修性對論逆順相返離合本同並釋修性今明
俱亡是釋不二故云正示不二也全理成事等者
釋性指三障是故具三性既下釋修從性成成三
法爾豈唯下釋達無修性唯一妙乘全理成事謂
全性惡成修惡即障名理謂修惡即性惡既全理
性而成三障之事今即指此三障名理性三故性
具三此同金錍無始煩惱業苦即是理性三因非
三立三者性本無三故曰非三指三障而立三也
各定無三者修三性三妙不決定皆非三立三耳
修性體即如上波水之喻修之與性亦非二立二
其體常即乘是運義圓人全性起修名不動而運
從因至果遊於四方四十位直至道場玅覺位也
問答意者性指三障釋云非三即是亡義若云性
三本具自是立義妙理圓融性不定住能出生一
及無量豈可定三一多宛然修性寂矣者立即是
照亡即是寂此之二句亡照互顯上下相映應知
照則修性一多宛然亡則修性一多寂矣今就亡
說者今科正明俱亡故云性本無三對障說三耳
[002-0464c]
達無修性正明亡義若云性三本具是約立以難
亡豈可得乎。】


「△三結門從前。


此由內外不二門成。


【鈔】可解。


△四因果不二門三初標。


四因果不二門者法位


【鈔】因果名通今就開顯唯約圓論因從博地至等
覺還果唯妙覺雖通傳立約極義彊三千實相未
顯名因顯則名果隱顯雖殊始終常即故名不二
門義如前。」
【【觧】釋標文初釋因果三千下釋不二門
義同前三亦指心法四趣人天及四教各有因果
故云名通今就法華開顯唯約圓論因果也博廣
也六道凡夫未稟方便教者名博地乃至圓教等
覺巳還皆名為因妙覺為果傳立者初住巳上位
位迭論真因分果文心解云因該五即果通分滿
初句可爾次則不然故云約極義強大乘因果
皆三千實相隱則在迷顯則屬悟然迷有厚薄悟
有分極理與名字俱名為隱雖五品觀行論顯六
根相似論顯初住巳去分證論顯今對妙覺究竟
顯故等覺猶有一品微細無明尚名為隱前位可
知雖果悟因迷隱顯事異而三千實相初後無殊
故云始終常即始因終果也。】


「△二眾生下釋三初就圓理明因果暫存三初明
[002-0465a]
始終理一。


眾生心因既具三軌此因成果名三涅槃因果無殊
始終理一。」
【【觧】大科因果暫存修證無得是名因果三
始終不二方明不二初先明始終理一即不二義
理雖不二其如迷悟事異因果乍殊故有次二科
眾生之名通於九界別就一念心法為因當處具
足三千三諦可軌則故名為三軌三千即空觀照
軌三千即假資成軌三千即中真性軌雖具而迷
故名為因三法究顯方名為果果是歸趣復名涅
槃。】


「【鈔】眾生一往通於因果佛名無上眾生故二往則
局因對佛立生故生雖在因復通一切唯取心因
是今觀體體具三軌是果之性故名為因此性若
顯名三涅槃三法體常始終理一。」
【【觧】初釋眾生心
因引籤文釋眾生二字籤云一往通因果今釋佛
亦名眾生故大論云眾生無上者佛是籤云二往
則局因今釋對佛界立眾生唯局九界雖總引二
句正取次句二往局義生雖下釋心因二字眾生
雖因復通九界廣散難示今從近要唯取一念心
法之因而為觀體言觀體者指陰心也如云若無
十境乘則無體體具下釋既具三軌一念心體
具足三千即空假中可則名軌是果人之因性也
此性下釋此因成果等謂此因性若顯成證果位
名三涅槃三法下釋因果無殊等因名三軌果名
[002-0465b]
涅槃三法之體常無變異也。】


「△二若爾下悟迷事異二初問意者。


若爾因德巳具何不住因。」
【【觧】科迷悟事異者欲彰因
果不二先辨迷悟事殊事殊乃不二而二理顯則
二而不二故約迷悟暫分因果若爾者領上心因
本具發問意謂心因既具三軌是果人之性只合
住因何須求果。】


「【鈔】求證果位為成功德因德既具何須求果。


△二但由下答意者。


但由迷因各自謂實若了迷性實唯住因故久研此
因因顯名果。」
【【觧】答中應先云若了迷性實唯住因今
先示所迷之過故云但由迷因各自謂實言謂實
者法本虗融眾生情謂執之為實欲離謂實之情
進修不巳故云久研此因情亡德顯果名斯立故
云因顯名果。】


「【鈔】因德雖具但為在迷諸法本融執之為實始從
無間終至金剛皆有此念若不謂實鐵牀非苦變
易非遷此念若盡即名妙覺故云各自謂實若了
所迷之性有何佛果別生還證因德故云住因而
因德顯處自受果名故約迷悟而分事殊。」
【【觧】初釋
但由迷因各自謂實諸法本融等者三千諸法本
皆虗融無明之心執之為實如云一色一香無非
中道眾生情隔於妙耳此謂實心始自阿鼻終至
金剛後心雖惑有厚薄皆有此念若不謂實等者
[002-0465c]
以無顯有鐵牀對前無間變易對前金剛若無此
念處阿鼻而非苦因移果易而非遷無非究盡離
謂實心方名妙覺若了下釋若了迷性等但了所
迷三軌之性更無佛果別從他生古德云但復本
時性更無一法新。】


「△三秪緣下明事極理亡。


秪緣因果理一用此一理為因理顯無復果名豈可
仍存因號因果既泯理性自亡。」
【【觧】複疎上因果無殊
始終理一既以一理為因亦以一理為果大乘因
果皆是實相故也理顯則因果俱亡理亦自泯故
知因果乃取理之事得理則亡事一理乃能融之
性故亦自亡。】


「【鈔】理顯等者對隱名因稱顯為果顯巳無對果名
豈存果能稱實名尚不存因既屬權故宜雙廢又
對因果事立理融之所對既泯能融自亡。」
【【觧】對隱
下釋理顯無復果名對隱名因稱顯名果如前三
千實相未顯名因顯則名果隱顯相對論因果也
理性若顯無隱可對果名不存果能下釋豈存因
號以果實不存況因權亦廢又對下釋後二句因
果是事一性是理以理融事故因果俱亡所對既
亡能融亦泯。】


「△二秖由下依圓解明修證無得二初約法明惑
智之體本虗。


秪由亡智親疎致使迷成厚薄迷厚薄故強分三惑
[002-0466a]
義開六即名智淺深。


【鈔】言亡智者即上事理頓亡之智方能圓斷故云
秪由圓人始終用絕待智頓亡諸法理果尚亡惑
何次第秪由此智功力微著故成疎親由疎親故
惑落前後名迷厚薄智疎惑厚智親惑薄傳傳明
之此乃約智分惑也既有厚薄之義故強分三惑
又義開六即名其亡智淺深若論亡智了於即理
無一德可修無一惑可破強名厚薄淺深也。」
【【觧】科
惑智之體本虗者雖智有親疎迷成厚薄了於即
理體本虗融也鈔初標示圓斷二秖由下約智分
惑三若論下結歸圓斷即上事理頓亡之智指上
科因果既泯亡事也理性自亡亡理也圓頓行者
即境立觀能所泯亡始自名字終至等覺位位如
是故云始終用絕待智非唯因果泯淨理性亦亡
故云頓亡諸法理果尚亡者從勝而說置因而言
果理果是所證之實體尚自泯亡惑障乃所破之
妄情豈存次第若爾何故見思塵沙無明之惑有
麤細厚薄故曰秪由等由此事理頓亡之智功力
微故名疎著故名親鈔以微著釋親疎義智疎故
厚惑前除智親故薄惑後落傳傳明之者相似巳
還觀疎力微故一體三惑麤者先落從強受見思
塵沙之名分真巳上觀親力著故一體三惑細者
方斷從強受無明之號亦可分真巳上位位迭論
親疎厚薄之義由迷有厚薄故強分三惑乃不分
[002-0466b]
而分也由智有淺深故義開六即不當開而開無
淺深中而論淺深也若以圓融絕待妙觀體了惑
智本虗智即理故無德可修惑即理故無惑可破
修德無功是無作行方名圓斷也圓斷義章如四
教儀又淨覺楞嚴說題云秪由觀力微著不同是
故麤者先落細者後破非作意然任運然也竹菴
補注云此為圓教先斷見思後斷無明約觀力說
相傳前輩曾問觀力微則俱微著則俱著所破之
惑何故不隨三觀之力同時分破作此問者甚有
眉目今謂圓人一切圓融所破之惑乃偏情也偏
情麤細故有先後從來學者以情難法圓詮諸法
一切圓融為有偏情強分三惑耳。】


「△二故如下約喻明修證之功不立二初明修證
功亡。


故如夢勤加空名惑絕幻因既滿鏡像果圓。」
【【觧】欲明
修證功亡故約夢空幻像四喻以譬智斷因果皆
成無作勤修智德由稱性故如夢中事了不可得
妄惑本無假名不實如彼虗空但有名字如幻通
喻上智斷之用故牒云既滿鏡中現像以譬果德
斯圓。】


「【鈔】他云夢空幻像四皆是喻以對智斷因果釋意
雖即不顯對法稍似相當又云空下須作此名其
義甚便葢言惑體如空但有名字故大乘十喻第
四云虗空者空但有名而無真實等作此冥字義
[002-0466c]
說雖眾終恐未親今秪圖顯理豈敢黨情如予意
者舊文諸字若稍有理即便遵行必諸聖眼洞見
我心儻智短言疎未能稱理請諸匠碩示以彈訶
然舉此四喻者葢顯圓人妙解眾德元具萬惑本
空雖立證修一一無作故勤修慧行如夢作為都
無所辨惑伹有名如空無實知無即絕復約智斷
始終以明因果因無能感故如幻果非所克故如
像解既稱實四皆無作因果既爾何有二邪。」
【【觧】初
敘他見二然舉下明今釋初又二初舉他對文改
字之是二今秪下示今為法亡情之心他云等者
珠指云此中四喻夢喻智空喻斷幻喻因像喻果
言如夢勤加者正喻能亡之智也如夢本無由眠
心故有覺巳求夢叵得而夢事宛然諸法本空無
明故有因智若發達性本無唯觀無性故云勤加
空名惑絕者喻斷德也無明本無實體而但有虗
名幻因者通喻智斷之因也鏡像者鏡中像也不
取鏡但取像喻果之不可得耳空下須作此名
者彼云有別本作此冥者後人謬改耳意謂冥契
真空之理故云惑絕今謂不然豈唯法喻不分抑
亦懵於斷德大乘十喻大品經通序讚菩薩功
德云解了諸法如幻如𦦨如水中月如虗空如響
如乾闥婆城如夢中如影如鏡中像如化大論云
虗空但有名而無真實二明今釋三初總示四
意二故勤下別釋四喻三解既下結歸不二初句
[002-0467a]
總標眾德元具示如夢勤加意萬惑本空示空名
惑絕意萬惑者無明重數甚多處處說破無明三
昧又云河沙煩惱證修無作示幻因鏡像意次別
釋中勤修下三句釋夢喻慧行即智德也惑但下
三句釋空喻即斷德也知無即絕者謂解知惑但
有名而無真實即名為絕復約下四句釋幻像喻
智斷之始為因智斷之終為果能成即因所克即
果皆以法喻參合而釋結中圓解既稱實理故使
妙行證修無作顯因果不二也。】


「△二空像下明德障體異。


空像雖即義同而空虗像實像實故稱理本有空虗
故迷轉成性。」
【【觧】初句牒示義同空但有名鏡像無性
故不實義同次句略標體異圓人指障即德何云
體異今云異者體質之體也約迷悟論一往云異。】


「【鈔】空惑像果不實之義雖同而空但有名知無永
絕像雖無性色相宛然故云空虗像實也像實等
者釋成體異果德三千非今方得故論非果然稱
本而證不可泯亡故云稱理本有迷即無明無明
轉故即變為明迷名永失轉成性明故云迷轉成
性他云須作性成若云成性則令果成因也若爾
後文云了今無明為法性豈亦果為因邪。」
【【觧】初正
釋二引舊破初空惑下釋初義同空喻惑像喻果
惑即所破之障果即所顯之德不實者上云惑但
有名如空無實果非所尅故如像也而空下釋次
[002-0467b]
句空虗像實略標體異知無永絕謂既知有名無
體自然永絕無復有也像雖無性者鏡中現像非
自他共離而生雖無性計色相宛然果德下釋第
三句釋成像實果德所顯本自有之全性成修非
適今有以性奪修故論非果如前果非所尅也果
德既稱性而證性名不改豈可泯亡迷即下釋第
四句釋成空虗迷時即法性為無明悟時轉無明
為性明名轉體不轉也迷名永失同前知無永絕
他云等者珠指云有本云成性悞也若然者則反
令果成因也非性因成智果也引下文斥非可
見。】


「△三是則下約圓乘明始終不二二初翻覆對揚
明體一。


是則不二而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終體一若謂
因異果因亦非因曉果從因因方克果。」
【【觧】是則之言
由上文意既其德障體異空虗像實是則立因果
殊也今明因果不二故復應知二而不二始終體
一若謂下反顯不二曉果從因等即順也。】


「【鈔】可解。


△二所以下高廣無減明不二。


所以三千在理同名無明三千果成咸稱常樂三千
無改無明即明三千並常俱體俱用。


【鈔】大乘因果皆是實相三千皆實相相宛然實相
在理為染作因縱具佛法以未顯故同名無明三
[002-0467c]
千離障八倒不生一一法門皆成四德故咸常樂
三千實相皆不變性迷悟理一如演若達多失頭
得頭頭未嘗異故云無明即明三千世間一一常
住理具三千俱名為體變造三千俱名為用故云
俱體俱用此四句中初二明因果各具三千三明
因果三千祇一三千以無改故四明因果三千之
體俱能起用則因中三千起於染用果上三千起
於淨用。」
【【觧】釋三千在理等科高廣無減者高即佛
界之果廣即眾生之因高廣雖殊體無增減故因
果不二也先通釋四句今經略開明諸法實相如
是相等即三千故今約因果實相釋三千也因果
皆實相者普賢觀云大乘因者諸法實相祖師以
義加之大乘果者亦是實相三千皆實相相宛然
謂性具十界皆是真實法法縱然不失自體故云
宛然實相下釋初句三千在於迷理能隨染緣作
九界法故云為染作因此三千中非無佛界未究
顯故同名無明常途謂初句屬理即今據因從博
地至等覺還又實相未顯名因總該前五等覺無
明未盡三千未究顯故同名無明也三千下釋次
句八倒者外計邪常等為界內四倒二乘無常為
界外四倒極果所證一一法門法法皆常樂我淨
名為四德但舉常樂任運有於我淨三千下釋第
三句以不變性釋三千無改迷即因悟即果迷悟
雖殊始終理一迷即無明悟即性明體不二故方
[002-0468a]
名為即無明即明迷悟理一也失頭喻迷得頭喻
悟楞嚴第四舉演若多晨朝照鏡愛鏡中頭眉目
可見瞋責巳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忽
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演若多
翻祠受三千世間下釋第四句初釋三千並常即
今經世間相常也理具下釋俱體俱用問今云理
具三千為體變造三千為用豈非理同故即對兩
種三千耶答正明圓家全體之用方名不二也此
四下總判四句初二明因果各具是知初句因中
三千該前五即。】


「【鈔】此第四句明圓最顯何者夫體用之名本相即
之義故凡言諸法即理者全用即體方可言即輔
行云即者廣雅云合也若依此釋仍似二物相合
其理猶疎今以義求體不二故故名為即上皆輔行文也
今謂全體之用方名不二佗宗明一理隨緣作差
別法差別是無明之相淳一是真如之相隨緣時
則有差別不隨緣時則無差別故知一性與無明
合方有差別正是合義非體不二以除無明無差
別故今家明三千之體隨緣起三千之用不隨緣
時三千宛爾故差別法與體不二以除無明有差
別故驗佗宗明即即義不成以彼佛果唯一真如
須破九界差別歸佛界一性故。」
【【觧】別釋第四句初
約體用不二明即義既云俱體俱用正顯體用不
二具變雙明相即之旨故云最顯輔行文在一上
[002-0468b]
十六荊溪不許二物相合論即直須當體全是方名
為即如三道即三德生死涅槃之流皆體不二名
為即也今謂下四明約全體之用佗宗下約佗對
今家較得失又三初佗宗真妄成合一理隨緣就
佗宗說下云別理隨緣約今家教義此段四明據
賢首宗約義引文藏師起信論疏上之上十六一約
體絕相義即真如門非染非淨非生非滅平等一
味理無差別今云純一是真如之相二隨緣起滅義即生滅
門隨緣轉動成於染淨染淨雖成性恒不動今云差別
是無明之相一理即真如清淨是能隨九界差別是所

隨又云直論真性乃無差別但隨染法差別故說
無漏法有差別耳今云差別是無明之相純一是
真如之相疏云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是隨緣門
今云隨緣時有差別不隨緣時無差別故知一性
與無明合方有差別謂真如守於自性未論緣起
諸法時則無差別也今以義斷之既真妄和合方
能隨緣正是二物相合非體不二相即義也除無
明無差別者真如一性是佛界法與無明合則有
九界差別之相若斷無明則滅九界唯有一性故
無差別也二今家下今家體用是即體即理造三
千不變性也用即事造三千即隨緣也今家全三
千理體隨緣起三千事用方是圓教隨緣義也全
理成事只一三千在修在性為體為用不隨緣時
理具十界不少一法故云三千宛爾故隨緣差別
[002-0468c]
三千事用與體不二也除無明有差別者名達為
除修惡即性事造三千法體不動纖毫故云有差
三驗佗下判佗宗即義不成佗明即者藏疏序云
不變性而緣起染淨恒殊不捨緣而即真聖凡一
致華嚴疏云由不變故始終隨緣由隨緣故方能
不變又云隨緣即是不變不變故能隨緣今格量
佗宗既破九顯一正是離義但有即名而無即義
也。】


「【鈔】今家以即離分於圓別不易研詳應知不談理
具單說真如隨緣仍是離義故第一記云以別教
中無性德九故自佗俱斷九也若三千世間是性
德者九界無所破即佛法故即義方成圓理始顯
故金錍云變義唯二即是唯圓故知具變雙明方
名即是若隨闕一皆非圓極荊溪云佗家不明修
性若以真如一理名性隨緣差別為修則荊溪出
時甚有人說也故知佗宗極圓祇云性起不云性
具深可思量又不談性具百界但論變造諸法何
名無作耶。」
【【觧】約即離分圓別又三初標示九界即
佛界圓教義離九界說佛界別教義佗破九界差
別歸佛界一性但得離義正同今家別教也應知
下引文示義應知佗宗不明理具諸法不知全體
起用單明一真隨九界緣作差別法正是離義引
證者玅樂一云以別教中無性德九故自佗斷九
別修緣了而發本有常住法身性不具九故須
[002-0469a]
斷除豈非離義九界無所破者變造九界名為修
惡性具九界名為性惡修既即性故九無所破性
具九一雖有生佛色心等殊舉一全收從勝即佛
變等唯二者金錍云變義唯二今云等者楞伽云
不思議薰不思議變熏亦通別故云等也具變雙
明者具是理體變是事用凡言即者須於諸法指
事即理指修即性全用即體方是圓教體不二義
三荊溪下以今驗彼玅樂云比讀此教者不知修
修性各論三千屬圓佗宗不明一理差別而
論修性屬別甚有人說只云性起者佗宗一乘圓
教說四種法界謂性悔圓融緣起無礙相即
相入事理主伴重重依正無盡事事此為至極之說但
論變造何名無作者全具而變以性奪修方名無
作。】


「【鈔】世人見予立別教理有隨緣義惑耳驚心蓋由
不能深究荊溪之意也且如記文釋阿若文中云
別教亦得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明覆理能覆
所覆俱名無住但即不即異而分教殊既許所覆
無住真如安不隨緣隨緣仍未即者為非理具隨
緣故也又云真如在迷能生九界若不隨緣何能
生九又輔行釋別教根塵一念為迷解本引楞伽
云如來為善不善因自釋云即理性如來也楞伽
此句乃他宗隨緣之所據也輔行為釋此義引大
論云如大池水象入則濁珠入則清當知水為清
[002-0469b]
濁本珠象為清濁之緣據此諸文別理豈不隨緣
邪故知若不談體具者隨緣與不隨緣皆屬別教
何者如云梨耶生一切法或云法性生一切法豈
非別教有二義耶問淨名疏釋無明無住云說自
住是別教意依佗住是圓教意且隨緣義真妄和
合方造諸法正是依佗那判屬別答疏中語簡意
高須憑記釋方彰的旨故釋自住法性煩惱更互
相望俱立自佗結云故二自佗並無圓義以其惑
性定能為障破障方乃定能顯理釋依佗云更互
相依更互相即以體同故依而復即結云故別圓
教俱云自佗由體同異而判二教今釋曰性體具
九起修九用用還依體名同體依此依方即若不
爾者非今依義故玅樂云別教無性德九故自佗
俱須斷九是知但理隨緣作九全無明功既非無
作定能為障故破此九方能顯理若全性起修乃
事即理豈定為障而定可破若執但理隨緣作九
為圓義者何故玅樂中真如在迷能生九界判為
別邪故真妄合即義未成猶名自住彼疏次文料
簡開合別教亦云依法性住故須究理不可迷名
此宗若非荊溪精簡圓義永沈也。」
【【觧】約別理明隨
緣義又三初斥世人不許二引文立義三據文結
判世人者四明立別理隨緣諸師不許有永嘉繼
齊師立隨緣指濫嘉禾子玄師立隨緣撲天台元
頴師立隨緣徵決廣破今言諸師聞予此說惑耳
[002-0469c]
驚心葢由暗於荊溪深旨荊溪雖不顯立其名備
有其義連引三文示之釋阿若文如玅樂第一因
疏釋阿若憍陳如陳如是姓阿若是名翻無知以
無生智為名約四教釋無生別觀無生智云依於
法界行菩提行記釋云依境起行亦指但理為九
界覆而為所依法界只是法性復是迷悟所依於
中亦應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明覆理能覆所
覆俱名無住伹即不即異而分教殊今背迷成悟
專緣理性而破九界別圓同詮真實之性性不
定住皆能立法故云亦也佛界但理不即九界能
覆真理雖皆無住即則是圓否則是別是知無住
立法與真如隨緣同出而異名既許所覆真理名
無住本豈非別理隨緣耶仍未即者非理具故葢
由別教能隨是真如伹中佛性所隨染緣作九界
法九非性具伹隨緣起須破九顯一故不相即圓
則全性十界隨染淨緣變造事用修之與性體用
恒同既全性起修故全修即性修九即性九下文
明圓教隨緣云體具明隨自異權教今但理明隨
與實教異也真如生九亦是釋阿若文真如不守
自性隨無明緣故曰在迷由隨緣故能生九界反
以生法顯出隨緣故曰若不隨緣何能生九竹菴
謂四明以生法為隨緣厚誣之也須知真如在迷
正語能隨能生九界方論生法由隨緣故生法引
輔行者止觀云只觀根塵一念心起即是假名假
[002-0470a]
名之心為迷解本輔行釋云照知一心起無量心
心無量故迷解無量迷則十界苦集解則四種道
滅楞伽第五云如來藏為善不善因者即理性如
來為善惡本應以十界互為善惡又引大論如今
文別教根塵一念具理性佛界故引楞伽以理性
如來證一念也以善證解不善證迷因即本也故
根塵相對所起一念為迷解本即理性如來為善
不善因隨無明緣作九為迷隨師教作佛為解即
染淨二種緣起也佗宗所據者藏師立隨緣正憑
此文起信疏之一云隨緣起滅義即生滅門謂隨熏
轉動成於染淨乃至引楞伽云如來藏為善不善因
池水等者水喻一念珠喻淨緣清喻佛界象喻
染緣濁喻九界此喻通圓別今文喻別但云象入
則濁下文喻圓則曰濁緣與水俱有也故知下兼
明生法先簡不談體具標隨不隨復引棃耶生法
證不隨緣引法性生法以證隨緣若單云妄出生
九界直明生法耳若云法性出生九界隨緣義也
法性若不隨無明緣安能生九一切即九界法單
明一界不言一切故此亦悉檀被機說隨不隨若
約理論單真不立獨妄難成真妄和合方能生法
別圓皆爾但以具不具分即不即揀如云棃耶等
者玅玄云諸論明心出一切法不同或言阿棃耶
是真常淨識生一切法或言阿棃耶是無記無明
生一切法等應知今云不隨與前不隨緣時則
[002-0470b]
無差別言同義異今云不隨乃指梨耶直明生法
不說隨緣前云不隨乃是真如守於自性未論緣
起時也問答料簡說自住等者此引淨名疏八十九
立問若據記釋別圓各有自他疏中語簡又從各
說別自圓他或據此文便謂別既屬自則隨緣義
不成豈知別教還有自佗之義故答中指出別教
具有自佗今且準疏依佗屬圓難答中約疏簡憑
記釋為答法性煩惱俱立自他者記云說自住是
別教意者是說煩惱法性體別則是煩惱法性自
住但名為自亦可云離煩惱外別有法性法性為
佗亦可法性為自離法性外別有煩惱煩惱為佗
故二自佗並非圓義故今云更互相望以立自佗
指前之自及後自佗故名為二釋依佗云者記云
依佗即圓者更互相依等由體同異者別教無明
法性體異圓教無明法性體同今釋下釋記文義
先釋以體同故依而復即無明法性體同故全體
起用用還依體用即體也性體具九對別無性九
起修九用對別修說無明依法性起修九用謂全
法性體所具九界起九界修惡之用此用還依性
惡之體若法性依無明起修佛界淨用亦全無明
體所具佛界修善之用此用還依性善之體今文
且就隨九界緣邊說性善性惡雖有九一之殊而
皆融泯舉一全收並名為體對別但論九耳若不
下釋別教惑定為障義別無性九顯圓性體具九
[002-0470c]
自佗斷九顯圓不斷伹中之理能隨染緣作九界
法全是無明之功即真如在迷能生九界亦是法
性與無明力造諸染法既非體具明隨非全性起
不名無作故無明惑性定能為障故須破九顯佛
界伹理也若全性起修等者復約圓義全體隨緣
全性起修指隨緣事即不變性方名無作障既即
德不須斷除顯於別教定須破顯若執下酬答前
難若謂伹理隨緣作圓義者其奈玅樂文何既許
真妄和合方造諸法正是合義終成二法各自住
也不同即義故云未成料簡開合者淨名疏八一十
七帋云無住有住有開合否答若合無明即是法性

法性無住無明無住故言無住此是圓教相即之義此合是即也
若開法性出無明無明依法性亦得言有住有住
者依法性住法性非煩惱即是無住記釋曰此
中開合合義唯圓開義唯別圓亦論開非一向異
與別永殊別但具開無合諸文明別亦真妄合此
合還開今合乃是即之異名耳若開下正示別義
法性是所覆無明是能覆能所兩別故曰開出開
離也合即也圓中合義如云緣了與性一合合
即也此宗等者鈔上云若不精揀何稱圓修此義
難得的當因果門更甄之鈔主至此揀判引荊溪
文證定故有此語隨緣名出佗宗義蘊經論起信
論疏序云不變性而緣起染淨恒殊不捨緣而即
真聖凡一致疏釋真如門立二義一真如不變義
[002-0471a]
二隨緣起滅義又云真既不變云何隨於染淨既
有染淨云何不變釋云如海因風起於波浪浪雖
起滅濕性不變不變之性不礙起浪浪雖萬動不
礙一濕是故動靜無二法也義蘊經論者法華
經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荊溪作不變隨緣釋
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大師釋云中道無性即
是佛種不變義迷此理者無明為緣九界起解此理
者教行為緣正覺起隨緣義藥艸喻品云一相一味
大師引淨名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作事理本法釋
理即不變事即隨緣玅樂釋此文後結云隨緣不變理在於
楞伽第五云如來藏為善不善因佗宗所據大論
云如大池水象入則濁珠入則清等隨緣者對不
變說不變即中道理本有不改之義隨緣乃全理
成事轉變造作之義良由真如不守自性故受熏
變隨於染淨二緣故名隨緣體相者別教不變以
真如一性如來藏理為當體體無明差別為所依
體隨緣則以無明差別為當體體如來藏理為所
依體圓教不變以理造三千為當體體隨緣以事
造三千為當體體並以一念妄心為所依體不變
即性具三千相相宛然為相隨緣則以真如無明
互相熏習成染淨二用為相起信云真如淨法實
無染相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染熏淨無明
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淨熏
初是從真起妄次是反妄歸真因茲真妄之緣

[002-0471b]
故有染淨二用之相指要云淳一是真如之相差
別是無明之相隨緣時則有差別不隨緣時則無
差別則知不變乃一理無差隨緣以無明差別
為相也佗宗建立彼立五教艸剏於帝心因循于
至相開判於賢首帝心即杜順法師造法界觀通
華嚴於中有五教之義洎乎至相儼尊者方顯名
義如孔目章云云賢首藏法師起信論疏云教類
有五一愚法小乘教但說我空縱少說法空亦不
明顯但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未盡法源故
多諍論二大乘始教亦名別教於中但說諸法皆
空不盡大乘法理故名為始三大乘終教亦名實
教說如來藏隨緣成阿棃耶識緣起無性一切皆
如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
之說故名為終四大乘頓教總不說法相唯辨真
性亦無八識差別之相呵教勸離毀相泯心但一
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故名為頓五一
乘圓教所說唯是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事理
相即相入事理無礙帝網重重主伴無盡事事無礙故名圓
彼判起信論如懸敘義門中云若於五中顯
此論之分齊正唯終教亦兼於頓彼判隨緣正
在終教亦兼於頓如起信論疏若據清涼亦兼於
圓以隨緣義為究竟之說如華嚴出現品疏云不
變隨緣之義乃為諸佛之本性相無礙因果圓融
為不思議過此更無究竟故四明二十問中第
[002-0471c]
四云藏疏五教既皆不立理具三千但就不變隨
緣立終頓圓三教次今家引用一如止觀大意
云隨緣不變故名性不變隨緣故名心二如金錍
云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
三如玅樂云隨緣不變理在於斯三文皆圓教
相即之義不同佗宗一理隨緣但是合義今家圓
教隨緣如指要云今家明三千之體隨緣起三千
之用不隨緣時三千宛爾故差別法與體不二
圓中實理體具諸法全體起用修性無殊事理不
二之義也次別理隨緣者荊溪引用並在圓教法
智巳前及同時人皆昧荊溪之意只知圓教隨緣
則抑今之圓同彼終教唯我法智深究荊溪之意
酌量其義中興教門特於別教顯立隨緣之說則
顯佗宗終頓圓三教所立不談理具單說真如隨
緣仍是離義正同今家別教故於指要引文誠證
楞伽云如來為善不善因是佗宗隨緣所據輔行
却引此文以證別教根塵一念為迷解本豈非別
理有隨緣義豈非佗立隨緣只齊今家別教耶四
明立義可謂深切著明奈何同時昧旨不許此說
有永嘉繼齊師立隨緣指濫破之孤山有長書請
嘉禾子玄師同破玄師立隨緣撲撲滅其義故四
明有別理隨緣二十問問於齊公後天台元頴師
立隨緣徵決以代齊公答二十問時淨覺在四明
輪下撮三師難意以十門折難闢之今原四明特
[002-0472a]
立別理隨緣義者柏庭云有二義故一以教理當
然葢別與圓同詮真如變造但約即不即具不具
以分別教若非隨緣安能生法理之所在孰曰非
邪二者判佗屬別然而彼宗雖明不變即隨緣等
以不談具則非全體而造雖曰相即還成離義以
非即具之即故也故今判之但齊別教而巳
堂曰四明立別理隨緣乃中興一家圓頓之教誠
哉斯言近代竹菴亦乃不許乃云檢盡諸文莫過
生法淨覺非是是非良可笑也竹菴不究荊溪文
意只由真如不守自性隨於染緣方能生九界法
故四明云若不隨緣何能生九況淨覺雖是未背
宗前作十門析難扶成四明闢齊玄頴三師之說
其間亦有未盡之義如第一門敘齊師難曰隨緣
之名對乎不變不變之稱對乎隨緣反覆相成如
波水矣敘佗師不變隨〔緣〕相即而言別理有隨緣不變義者
果有也即邊之中豈是別教果無也名不孤立安
稱隨緣明別教即無隨緣義析云藏疏云不變隨緣者皆真
如二義也彼立無明自有二義一無體即空義二
有用成事義無明二義即別教二邊也且真如
二義自論相即別理二義何嘗不即那忽將事而
難於理皆指事中隨緣之性與不變之性自論相
即以理望事終成相離須斷九界歸一性故
謂淨覺酬齊師之難以正理考覈良恐未然葢淨
覺失究分門立義藏疏隨緣雖在真如門立乃謂
[002-0472b]
真如能隨於緣當其隨緣即生滅門須知今家別
教能隨所顯只一真如所隨所破只一九界四明
說別理隨緣只是真如能隨染緣生九界法本無
相即之說如指要云佗宗明一理隨緣作差別法
正是合義非體不二驗佗宗明即即義不成今
家以即離分於圓別不易研詳等據此則別圓皆
有隨緣之義但以即不即而分教殊別理隨緣不
談理具非全體之用無相即之義也佗雖說不變
即隨緣隨緣即不變既不談具正是合義即義不
成但有即名而無即義正同今家別教讀教記說
義亦本析難伹精看指要文義是否自知復次別
圓二教俱論生法亦以即離分二教殊並須真妄
和合故論云唯真不立獨妄難成真妄和合方有
所為楞伽云理性如來為善不善因理性屬妄如來屬真
起信論云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生滅是妄玅樂云
真如在迷真如是真在迷是妄覆理無明無明能覆真如所覆諸文並
約真妄合論生法也。】


「【鈔】佗云舊本云三身並常今問如何說俱體俱用
邪佗恐應身說體法身說用不便乃自立云舉體
全用縱茲巧釋義終不允。」
【【觧】破謬改字舊本云者
珠指云三身並常俱體俱用者三身果滿咸成四
德舉體全用也破斥如文。】


「此以修性不二門成。」
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卷下本
[002-0472c]
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卷下末
唐 荊溪尊者 釋籤
宋 四明尊者 鈔
宋武林沙門 可度 詳解
明天台後學 正謐 分會


「△五染淨不二門三初標。


五染淨不二門者感通


【鈔】以在纏心變造諸法一多相礙念念住著名之
為染以離障心應赴眾緣一多自在念念捨離名
之為淨今開在纏一念染心本具三千俱體俱用
與淨不殊故名不二有人云染即是感淨即是應
不解文旨但對而巳須知此門指果後淨用凡夫
染心巳具乃令觀此染心顯於淨用并後依正俱
在能應自他不二方兼於感。」
【【觧】釋標文分三初釋
染淨今開下釋不二有人下斥謬中先敘舊解斥
謬次示正釋兼明門義在纏心者凡夫為煩惱縛
著遍造九界諸法全屬無明故名為染離障心者
果後離三障故緣扣即應故名為淨問在纏名染
離障名淨約六即位如何分對答前明因果因從
愽地至等覺還果唯玅覺鈔釋俱體俱用謂因中
三千起於淨用果上三千起於淨用今明染淨二
[002-0473a]
用須約因果分之前明終至金剛皆有謂實即今
云念念住著豈非等覺猶有一分在纏然義有進
退若論相似位人六根遍照即相似離障況諸文
以觀行相似位坐道場為如佛則在纏且齊名字
巳還又雖論觀行相似離障克論應取初住巳上
聖位離無明障方名離障但文云果後淨用復須
的指玅覺故云雖通傳立約極義強今開在纏染
心但開名字五品圓解巳深能知如來祕藏則不
論開五品既爾相似可知今文正意指玅覺果後
遍應眾緣之淨用全在名字凡夫之染心觀此染
心顯茲淨用任運歷六即位也有人云者昱師見
五六七從感應神通立名殊不知今明淨用并後
依正互融皆是能應自他門中能應屬自感即他
機故云兼也。】
「△二若識下釋二初明所顯淨法二
初染淨體用理無增減三初法二初明染淨體者。


若識無始即法性為無明故可了今即無明為法性。」


【【觧】科所顯淨法正在果後而無明染體用者顯不
二故即染之淨也體用者法性無明是染淨體變
造諸法應赴眾緣為染淨用次文明用用必全體
故先明之文中二句約迷悟相翻以示體一以明
靜曰法性暗動曰無明也無始無明與起信論一
切眾生從本巳來未曾離念是同而大經有十地
菩薩見終諸佛見始之言以至諸經有忽然不覺
從真起妄之說又成有於始終唐復禮法師曾有
[002-0473b]
偈問天下學子曰真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許妄
成真生此妄安可止無初則無末有終應有始無
始而有終長懷懵茲理願為開祕藏期之出生死
原夫法界平等非真非妄教門詮示有真有妄
是知從理則真妄同源本無終始從事則迷悟敻
隔終始條然荊溪則曰若從事說若見法性始則
見無明終從見法性終名見無明始若從理者應
知二法俱始並終況此二法自無二法俱無始終
四明云甚深祕藏之源非真非妄若言忽然不覺
而生無明此乃約修以說對性論起不如是則無
以顯進修之人復本還源之道矣以此義故凡諸
經論多云從真起妄其實一切眾生自無始來唯
在迷不覺而巳若得此意則禮師之問雖不答可也。】


「【鈔】三千寂體即寂而照既無能照亦無所照名為
法性以本愚故妄謂自他三千靜明全體暗動即
翻作無明本來不覺故名無始若識此者即照無
明體本明淨即翻為法性。」
【【觧】初至無始釋即法性
為無明若識下釋無明為法性初釋法性三千寂
體者性德三千是染淨體此之三千本來寂滅名
為寂體全體靈明故即寂而照寂即是靜照即是
明即此三千明靜之體是於法性故約寂照釋之
體離能所即照而寂故無能照所照也以本下釋
無明愚迷也無始在迷名為本愚妄謂自他即分
能照所照所謂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忘全明為
[002-0473c]
暗全靜為動故云翻作本來不覺釋無始義次釋
無明為法性識亦了也謂無明暗動之體本來明
靜即昏為明即動為靜也。】


「△二法性下明染淨用者。


法性之與無明遍造諸法名之為染無明之與法性
徧應眾緣號之為淨。


【鈔】體既全轉用亦歒翻法性既作無明全起無明
之用用既縛著名之為染無明若為法性全起法
性之用用既自在名之為淨問他云無二與字及
將二之訓往迷即法性往趣無明悟即無明往趣
法性其義云何答二與有無俱有其義二之訓往
釋義稍迂且之字者乃是常用文字而多為語助
雖爾雅訓往用自有處安於此中文字不便如一
理之內淨穢之土豈皆訓往耶若舊本無二與字
則之字不須訓往但為助辭其義自顯何者但云
即法性之無明其用即染即無明之法性其用則
淨其文既宛其義稍明問若有與字義復云何答
此文既辨二用有則於義更明何者夫與者借與
賜與也亦助也法性無明既互翻轉成於兩用互
有借力助成之義而劣者借力助與疆者若法性
內熏無力無明染用疆者則法性與無明力造諸
染法若無明執情無力法性內熏有力則無明與
法性力起諸淨應以由無明雖有成事之用以體
空故自不能變造須假法性借力助之方成染法
[002-0474a]
法性雖具三千淨用顯發由修真修縱不藉無明
緣修寧無欣厭故下文云必藉緣了為利他功無
明與力助與法性方成淨用荊溪既許隨緣之義
必許法性無明互為因緣但約體具明隨自異權
教。」
【【觧】釋染淨用分二初正釋體既全轉用亦歒翻
此且總示染淨體用歒對翻轉法性作無明無明
為法性體全轉也全起無明法性之用用歒翻也
體既全轉指上即法性為無明是真轉為妄了無
明為法性是妄轉為真用亦敵翻點今二用起無
明用縛著名染對翻為染用也起法性用自在名
淨對翻為淨用也次料揀二初揀二字訓釋有無
二初問他云等者珠指云言法性之無明者此染
相也之往趣也同上文心之色心也謂全法性趣
於無明唯無明起故云遍造無明之法性者淨相
也有別行本加兩與字云法性之與無明復云無
明之與法性若言之與之即語助與猶共也乃是
法性共無明造惡亦是無明共法性起應乃至誠為
可笑答中三初總明縱奪縱其二與字去留無
在奪其之字訓往釋義全非二且之下斥之字訓
往三若舊下無與字亦通之字為語助徵起釋出
文順義明二簡存二與字於義可否初問二答又
三初總標有與義明二何者下委釋真妄借助三
初釋與字義二法性下釋借助相既互翻轉者即
指上文體用全轉敵翻之義劣者借力助強者此
[002-0474b]
由劣弱自不能造法應緣但可以劣借助強者造
作應用耳內熏者法性真如常熏內具造諸染法
即九界依正三世變造俱名實造執情即謂實之
心起諸淨應即是聖人變化所造縱現九界之像
普門示現亦名淨應權造也三以由下釋借助義
初法性助無明成染以單真獨妄不能成功須真
妄和合方能變造以無明體空須法性助有成事
之用論明無明有二義無體即空義及有用成事
義次法性下釋無明助法性成淨法性雖本具由
修方顯亦藉無明為緣助也他釋此文亦有異論
淨覺雜編元師輔讚巳死之說不騰敘也今鈔約
起教觀意釋之法性理體雖本具三千淨用若欲
顯發須假修成但修有真緣住前為緣修住上為
真修真修既任運相應縱不藉無明助緣修則未
發真前難逃作意須存欣厭即無明助法性力由
茲修習故至果上顯於淨用故引文證彼云應知
理雖自他具足即今文法性具三千淨用彼云必
藉緣了為利他功即今顯發由修鈔釋云稱性圓
修方名緣了與性一合功成用顯設化無方即果
後淨用稱性圓修即初心修觀也不作此解則果
後五住究盡遍應眾緣之淨用何故猶有無明助
耶舊味淨用由修方顯之意致果上有無明之疑
故多異論三荊溪下略引隨緣結顯既許者不變
隨緣名出他宗既曾引用即許義也互為因緣者
[002-0474c]
親生為因疎助為緣若隨染緣則無明為因法性
為緣若隨淨緣則法性為因無明為緣也若爾別
圓何揀故云體具明隨自異權教謂性體具九起
修九用即隨染緣例此性體具佛起佛淨用即隨
淨緣別亦具佛而不具九故但理隨緣作九非全
體隨緣也玅樂釋無住本法云染淨二類具在十
門今明染淨體用如何會同須知四明既約真妄
相即釋無明法性乃是一體不二言法性則全無
明為法性言無明則全法性為無明玅樂既云迷
中實相是真不離妄與今染淨二體義同若以染
淨二用會彼四句今之二用與彼後三句同染用
即三道流轉淨用即果中勝用亦兼修德三因但
缺初句光明玄兩番生起既皆順修但是今文淨
用不可將染用對彼次番生起也。】


「△二濁水下喻。


濁水清水波濕無殊。


【鈔】濁水喻迷中染心清水喻果後淨心波喻三千
俱用濕喻三千俱體須知染中其水雖濁亦全濕
為波清時豈別有波濕故云無殊則波之與濕皆
無殊也他謂波中之濕無殊者濕性既不變波性
豈變耶問第四記云如清濁波濕性不異豈非波
異濕同今何違彼答讀彼文者不看前後但取一
文成我局見今為麤引彼文仍聊釋出令欲據彼
證唯濕無殊者聞之自誡何者彼文本釋世間相
[002-0475a]
常但相本流動今欲說常須約位顯全位為相位
常相亦常故文數云相位無二仍自問云位可一
如相云何等答曰位據理性決不可改相約隨緣
緣有染淨緣雖染淨同名緣起如清濁波濕性不
異同以濕性為波故皆以如為相同以波為濕性
故皆以如為位所以相與常住其名雖同染淨既
分如位須辨釋曰彼問既云相云何等故知答文
以位例相成乎等義乃先法次喻喻中以法參而
合之法中先舉位一故云決不可改次明相等故
云同名緣起喻中亦先舉濕性不異顯上位一次
明以濕為波以波為濕正當顯上位相無二位等
相等故知文中本答相等但相兼染淨等義難彰
故先以濕性喻位論等仍顯全位為相全濕為波
以位例相明其咸等因何但將濕性不異一句為
證全不以濕而例於波及拋相等之問豈可得乎
況若論異義豈獨相異位無異義耶故當科即云
染淨既分如位須辨豈非染相必以在纏真如為
位豈可淨相不以出纏真如為位若論等者濁水
清水既同一濕豈不得言同一波耶以水清後還
是濁時動用故也。」
【【觧】釋喻文二句有二正釋料揀
初至變耶是正釋又二初釋文二他謂下破舊常
途直將波水以喻修性體用今以清濁喻染淨心
以波喻二用濕喻二體清濁之水皆全濕為波則
因之與果皆全體起用波喻三千俱用濕喻三千
[002-0475b]
俱體者謂清水之濕譬法性體濁水之濕譬無明
體染淨體也雖有清濁其濕無殊以清波譬淨用
濁波譬染用雖有清濁其動無殊故云波與濕皆
無殊也故下文云以水清後還是濁時動用則染
淨二用同一事造三千染淨二體同一理造三千
也他謂等者珠指云濁水之波清水之波二波雖
殊而濕性無殊喻迷悟緣起雖二唯心不二
破既許濕性無殊波性豈應變異次問答料揀二
初引文正以波異濕同難答中先斥引文殘缺棄
前後文唯取中間二句成乎局見拋相等問是不
看前不以濕例於波是不看後次今為下引文釋
出本釋等者句四二十九世間相常住者出世正覺
以如為位亦以如為相位相常住世間眾生亦以
如為位亦以如為相豈不常住記釋此文謂世
相本是遷流動作今約位顯以全理成事事即理
故理常事亦常故云全位為相等位即真如之理
相即隨緣之事數云相位無二者記云眾生正覺
位相無二又云正覺眾生相位常住又云是故相
位其理須等問云位可一如者以真如為位故相
云何等者相兼染淨故正以位一而難相異答中
鈔文釋出是以位例相成乎等義先法次喻者位
據理性同名緣起是單約法答喻中以法參而
合之如清濁波濕性不異是總舉喻法中初句先
舉位一相約下次明相等相雖兼於染淨二緣以
[002-0475c]
同名緣起故云等也法中先舉位一故喻中亦先
舉濕性顯上位一同以下法喻參合也以濕為波
喻也以如為相合也以波為濕喻也以如為位合
也正顯位相無二無二故成等故知下出答文意
本答相等以兼染淨等義難見故先以濕性喻位
仍以全濕為波方顯全位為相以如為位亦以如
為相即以位例相位如相亦如即咸等也因何下
斥其但取一文不看前後之失記云相與常住名
同者染淨二相同名緣起二真如位同名常住開
下異義故云名同況若下釋染淨既分如位須辨
上論位相咸等故以位例相若論異義以相顯位
相異位亦異也染淨既分是相異如位須辨是位
異眾生在纏真如正覺出纏真如即是如位亦異
也若論等者上既辨異復結歸同謂水之清濁雖
異濕性一等波之清濁雖異動性一等如是結同
為顯今文正意波之與濕皆無殊也。】


「△三清濁下合者。


清濁雖即由緣而濁成本有濁雖本有而全體是清
以二波理通舉體是用。


【鈔】水之波濕常無增減若其清濁必各由緣雖象
入則濁珠入則清而其濁緣與水俱有從來未悟
故濁在前如山抱玉如沙有金鑛璞本有水雖本
濁濁非水性故全體是清以清濁二波秪一動性
故云理通而皆全濕為動故云舉體是用既悟後
[002-0476a]
不迷知清是水性通性可轉稱性則常故也。」
【【觧】釋
合文初四句釋清濁由緣常無增減正喻染淨體
用理無增減清濁由緣譬凡夫深心果後淨心由
染淨二緣雖象下六句釋濁成本有初二句喻染
淨由緣用大論文意水為清濁本珠象為清濁緣
水譬一念象譬染緣珠譬淨緣清濁譬二用與水
俱有正釋濁成本有染淨由緣而眾生全體是妄
從來下正約法釋本有起信論云從本巳來未曾
離念是也如山下復以二喻帖釋濁成本有山沙
喻一念抱玉有金譬法性淨用鑛璞譬全體在迷
濁成本有也水雖下釋全體是清濁非水性譬一
念雖迷迷非本性全體是清譬全是淨用以清下
釋二波理通通同也二波只一動性譬二用同名
緣起而皆下釋舉體是用全濕為動譬體用也既
悟下顯濁非水性從來未悟故濁本有既悟後不
迷知濁非水性違性可轉合濁非水性稱性則常
合清是水性也同前迷轉成性稱理本有義也。】


「△二故三下界如緣起性本圓常二初約性德直
示者。


故三千因果俱名緣起迷悟緣超不離剎那剎那性
常緣起理一一理之內而分淨穢別則六穢四淨通
則十通淨穢。


【鈔】迷悟緣起皆三千之體起於玅用體既不出剎
那玅用豈應離體故使緣起咸趣剎那三千既其
[002-0476b]
不變剎那之性本常以體收用緣起理一不分而
分十界百界約十界則六穢四淨約百界則十通
淨穢十中一一各六四故。」
【【觧】釋界如緣起性本圓
常界如緣起即三千因果俱名緣起性本圓常即
剎那性常緣起理一也初科云性德直示者緣起
屬修何名性德須知事用三千迷悟緣起皆全體
起不離剎那是明性德本具次約修反顯者今科
直明性德本具三千能顯玅觀在後方明故今約
修為顯性德故文云性常理一十界百界等也從
初至咸趣剎那釋前四句迷悟緣起三千玅用皆
全體而起因中三千迷緣起果上三千悟緣起雖
分迷悟同名緣起剎那本具三千玅體用既即體
故不離剎那三千下釋剎那性常緣起理一以不
變釋性常體既不離剎那故三千不變剎那性常
也以體收用故緣起理一理即是體緣起是用不
分下釋後四句一理內分即不分而分六穢四淨
且約別論百界則十通淨穢互具為言十中一一
即十界各具六穢四淨也。】


「△二故知下約修成反顯者。


故知剎那染體悉淨三千未顯驗體仍迷故相似位
成六根遍照照分十界各具灼然豈六根淨人謂十
定十分真埀迹十界亦然乃至果成等彼百界。」
【【觧】約
修反顯科初二句重明性德如上所示則知剎那
染心體具三千悉皆互融互泯三千下正約修顯
[002-0476c]
初二句釋伏疑觀行位人雖理觀圓融事用未顯
故相似下以十信六根遍照百界一心即是相似
顯此三千也初住分顯中道埀十界應迹分證三
千故云亦然四十一位位位皆爾乃至玅覺果成
究顯三千實相等彼性具百界也。】


「【鈔】問前云剎那百界有穢有淨今何悉淨答前論
淨穢法門皆理本具通於迷悟無有增減即性善
性惡也今之染淨約情理說情著則淨穢俱染理
性則淨穢俱淨故剎那染情體具十界互融自在
故名悉淨疑者云剎那既具三千我何不見答未
顯者驗體仍迷非理不具此名字中疑也觀行既
亦未顯遂以相似驗之父母生身疑於相似五眼
五耳乃至五意皆能徧照自身既現十界以驗他
身亦然故相似位人比知百界同在一心若至分
真普現色身能現十界一一復起十界三業故云
亦然果地究盡諸法實相等彼性中所具百界故
知性具百界互融廣徧染心自局濁體本清。」
【【觧】初
寄料簡釋初二句二釋伏疑申後諸句初問意者
據前直明性德十界法體難今染體悉淨答意者
前論六穢四淨即理性三千性善性惡法門是於
法體在迷不減在悟不增今云染淨的約迷情理
性而分迷情執著則十界俱名染礙理性虗融則
十界俱淨故上卷云圓家斷證迷悟但約染淨論
之不約善惡淨穢說也故得剎那染念雖是迷
[002-0477a]
情體具三千法法互融自在無礙故名悉淨此則
果後淨用全在染心方名不二疑者下申後諸句
初釋三千未顯驗體仍迷觀行下釋相似位成
謂十定十鈔意何故以相似驗由觀行位亦未顯
故如下文五品位人理觀遍融事用未能自在三
千未顯故也五眼等謂六根各明肉天慧法佛五
如法師功德品明父母生身獲得六根清淨自身
現十驗他亦然正釋豈六根淨人謂十定十也比
者此位雖未證真相似解發以似比真故云比知
等既知百界故非定十若至下釋分真埀迹十界
亦然普現色身名為埀迹既十界一一復十任運
百界果地所具百界釋乃至果成等彼百界玅
覺究竟三千實相即彼性中所具百界稱性而證
故云等也故知下總結修成之位既顯三千故知
性具百界法體融遍迷情自生局礙故云染心自
局本來悉淨故譬濁體本淨也。】


「△二故須下明能顯玅觀。


故須初心而遮而照照故三千恒具遮故法爾空中
終日雙亡終日雙照不動此念遍應無方隨感而施
淨穢斯泯亡淨穢故以空以中仍由空中轉染為淨
由了染淨空中自亡。


【鈔】然今十門皆為觀心而設故色心門攝別入總
專立識心為所觀故內外門正示觀法雖泛論二
境正在內心第三門全性起修辨觀令玅第四門
[002-0477b]
即因成果顯證非新故此二門皆論一念巳上四
門攝自行法門同在剎那而為觀體從此門去鈍
談化他而化他法門雖即無量豈出三千亦攝歸
剎那同為觀體此當其首故廣示觀門後既倣此
但略點示不得此意徒釋十門空談一念故今文
先明淨用同在染心理具情迷顯發由觀遮照者
空中名遮一相不立假觀名照三千宛然復令三
觀俱亡三諦齊照乃亡前遮照照前遮照故各名
雙亡照同時故云終日此則同前即空假中無空
假中也他見法爾空中欲例即空即中而不看上
句照故三千常具彼門但舉依正之境況不云三
千及以百界尚未結成玅境何關假觀耶若此中
縱無上句照故三千常具但云空中於理亦成何
者上巳具示三千淨用在剎那故彼秪云依正色
心據何文義云是玅假思之思之不動此念者明
觀成相不移即今剎那文念而能盡未來際作三
千化事此之剎那即法界故有何究盡第五記云
剎那剎那皆盡過未施設三千皆玅假力亡淨穢
相須藉空中故云以空以中染中淨穢更顯明者
復是空中之力故云轉染為淨染淨各具三千空
中了之三千既亡空中亦泯方名染淨不二此則
同前因果既泯理性自亡。」
【【觧】釋能顯玅觀先通明
觀體以後六門為起教觀體成後五玅化他能所
此門居初今明能顯玅觀故通敘十門皆為觀體
[002-0477c]
之義初二句總標記主述此十門皆為修觀設也
故色下先明前四門十乘觀體色心門初標云總
在一念次明總中云既知別巳攝別入總總在一
念攝別入總正立識心為所觀也內外門正明觀
法泛論等者機入不同故須雙列一家觀法多就
內心內境觀相文云唯內體三千即空假中鈔前
文云應知前二門直明依境立觀也第三門者色
心門明所觀是性內外門明能觀是修今示修成
全為性具名無作行故云辨觀令玅第四門者果
德三千由因本具稱本而證故曰非新前文云此
門及因果委示前二成圓行始終二門皆一念者
前明辨觀令玅顯證非新示二門意今指出二門
心境皆論一念修性門云性德只是界如一念鈔
釋云亦為成觀唯指一念因果門云眾生心因既
具三軌鈔釋云唯取心因是今觀體巳上下總
結四門自行法門者以前五玅明自行因果四門
從前五玅而立故同為觀體者並指心為十乘觀
體也從此下明後六門起教觀體以後五玅明化
他門是果上用物機無量不出三千此下六門依
後五玅立並指果用在於染心為起教觀體也廣
示觀門者此門明能顯觀體廣明遮照亡照及觀
成相等望下五門最為詳委後略點示者依正門
但云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茲自在用自他門
云必藉緣了為利他功三業門云百界三業俱空
[002-0478a]
假中權實門云至果乃由契本一理受潤門云故
知三千同在心地不得下結勸若不得記主述作
元意皆為觀心則徒釋十門不知前四後六十乘
起教觀體之玅空談一念不知前四攝自行因果
同歸一念亦不知後六攝化他法門同歸剎那也
須知鈔主於此十門科判並以觀心為正意色心
門以總別事理分科意在攝別入總內外門以內
外境觀及融泯分文意令修內觀修性門明雙立
俱亡意在全性成修因果門意在修證無得染淨
門明所顯淨法意在能顯玅觀依正門云理顯以
觀為功自他門云觀行之功方顯三業門云能顯
觀體權實門云遍逗由心證受潤門云權實本圓
熏修如幻觀此科語豈非十門皆為觀心耶故今
下正釋今文復先敘意先明淨用在染心者却指
前文染體悉淨理具等者生下須明修觀理雖本
具凡情尚迷欲顯淨用必由修觀同前法性雖具
三千淨用顯發由修也遮照下正消文初釋三觀
亡照次釋觀成相初又二初正釋空中遮假觀照
即三觀相成空中雖同名遮其義則別空遮於有
中遮二邊遮謂遮其情執故云一相不立照謂照
其法體故云三千宛然此釋照故下二句復令下
釋終日亡照亡謂亡其修用故云三觀俱亡照謂
照其法體故云三諦齊照此釋亡照乃亡下釋雙
字既俱亡俱照何名為雙乃指上遮照為雙故云
[002-0478b]
亡前遮照照前遮照若欲易曉只是亡前三觀照
前三諦亡前遮照謂空中二觀之遮玅假一觀之
照照前遮照謂真中二諦之遮玅俗一諦之照也
以同時釋終日亡時常照照時常亡也以外境觀
相文義例同今文即空假中義同於照無空假中
義同於亡他見下破舊清師於外境文中除兩假
字唯云即空即中空中玅故正中今文為例前巳
委破今臨文亦略斥之今文上句有照故三千恒
具照是觀三千是假上句既明假觀復須空中成
之故下句云法爾空中彼但云依正色心非是假
觀不可為例三千淨用在剎那者即三千因果迷
悟緣起不離剎那次釋觀成相不移下釋不動下
二句何能不移此念遍應無方由此剎那全法界
作法界之體亘徹無遺故不動剎那化用無盡玅
樂記證剎那心盡未來際上文二因茲遮照玅用
現前故二遍應無方隨感而施以空以中四句亦
是三觀相成上二句假觀鈔上云玅假歷於淨穢
即觀成歷法淨穢斯泯是任運泯合下二句明空
中二觀亡玅假三千也染中下釋仍由空中轉染
為淨染中淨穢即染體本具六穢四淨三千法門
由三觀淨心歷茲淨穢觀慧增進故更顯明仍藉
空中遮其玅假亦是三諦齊照鈔以復是釋仍由
也染淨下釋由了染淨空中自亡各具三千者如
前云因中三千起於染用果上三千起於淨用只
[002-0478c]
一三千在染在淨之不同故云各具三千是假空
中了之空中究了染淨所具三千即是空中亡淨
穢相三千淨穢法門既亡空中能亡之觀亦泯。】


「此以因果不二門成。


△六依正不二門三初標。


六依正不二門者。」
【【觧】此門依感應神通而立應物現
通必該依正既是淨用依正必融故名不二。】


「【鈔】果後示現下三國土名為依報示現前三教主
及九界身名為正報以寂光圓佛本無二故即是
能開之玅法故也此淨穢土及勝劣身同在初心
剎那有何二耶。」
【【觧】釋標文二初釋依正以寂下釋
不二果後示現者聖人變化權造也前三教主雖
名為佛藏通二佛屬二乘界別佛屬菩薩界圓等
覺還亦菩薩攝果後示現十界依正如玅玄六云
若言神通度物非但變巳身同其正報亦變巳國
土同其依報瓔珞云起一切國土應起一切眾生
應也若應同正報者即是示為十法界像也若應
同依報者即是同十界所依處也寂光圓佛無二
者如云真如實性非身非土而說身土離身無土
離土無身言身土者一法二義今云巳證遮那一
體不二下三土九界是所開之麤寂光圓佛是能
開之玅開前身土即寂光圓佛故云不二淨穢土
者三土傳作勝劣身即九界迭論同在初心兼明
門義繼云有何二耶復是不二義依正既居一心
[002-0479a]
一心豈分能所也。】


「△二巳證下釋二初明果用由因本具三初示依
正不二二初明不二之由。


巳證遮那一體不二良由無始一念三千。」
【【觧】總科依
正不二者大科既云果用由因本具予科先明不
二之由又云巳證遮那鈔釋云舉巳證之位釋標
文云果後示現等今應云初示果用不二對下因
理本融方的今云依正不二恐書者之誤良由無
始者果地依正融通並由眾生理本毗盧身土不
逾凡念。】


「【鈔】巳證者葢舉巳證之位也寂光遮那依正不二
全由因德一念三千儻因本不融果何能一縱修
治令合亦是無常終歸分隔。」
【【觧】初釋巳證舉巳證
位即究竟玅覺寂光下釋遮那一體不二籤只云
身鈔則兼土方見不二全由下釋良由等皆由理
具方有事用儻因下反顯果必由因因中若不互
融果上何能不二別不談具縱別修緣了莊嚴法
身是修治令合既本無今有是無常法。】


「△二以三千下示不二之相。


以三千中生陰二千為正國土一千屬依依正既居
一心一心豈分能所雖無能所依正宛然。」
【【觧】明不二
相初二句以三千分屬依正依正下正明不二能
依身所依土也雖無下不分而分依正宛然者以
法法不失自體故依正雖在一心而能依所依任
[002-0479b]
運常分故云宛然。】


「【鈔】在文可見。


△二是則下明因理本融二初明三位本玅。


是則理性名字觀行巳有不二依正之相故使自他
因果相攝。


【鈔】理等三位融相未顯如五品人雖以理觀徧融
一切而於事用未能自在此位尚爾前位可知然
迷情自異不二天真故云巳有自即巳心他是生
佛佛唯在果餘二在因果攝心生縱由修證心能
攝二全由性融推功歸理乃言故使。」
【【觧】釋三位本
玅從初至巳有釋初二句自即下釋故使等理等
三位性雖本具但融相未顯若至十信六根互用
能以一玅音遍滿三千界方於事用自在況至分
真故知五品理觀雖融事用仍隔解謗云若圓五
品初隨喜人能於一心須顯三諦即廣事而達深
理即深理而達廣事無一事用不具三千以達事
用全理起故彼正約理觀遍融故得無一事用
不具三千理觀雖爾未能如真似化用身土無妨
也然此三位融相未顯者乃迷情自生隔異不二
之相天真自然本來融攝同前染心自局濁體本
清自他相攝者前文云三法體性本來相攝果攝
於因縱謂修顯心能攝二既未證得全由性體互
融。】


「△二但眾下示一切皆融。
[002-0479c]


伹眾生在理果雖未辨一切莫非遮那玅境。


【鈔】不可任情必須順理理智未顯見法仍差須知
本融無非玅境。」
【【觧】釋一切皆融初二句約情理分
融隔前明融相未顯葢任迷情今謂一切皆融須
順理體理智下二句釋但眾生在理果雖未辨言
眾生在迷但有理性事用未顯名果未辨理智乃
證理之智迷情既深理智未顯見法仍差由果未
辨故於事用未能自在此是任情須知本融無非
玅境釋一切莫非等即順理觀也。】


「△三然應下明始終無改二初明情智局徧。


然應復了諸佛法體非徧而徧眾生理性非局而局。」


【【觧】明情智局徧者生自局限屬情佛能徧融屬智
非徧非局約體性說而徧而局約情智論。】


「【鈔】於生局處佛能徧融於佛徧處生自局限。」
【【觧】於
生局處佛能徧融者果上佛眼佛智觀之全生是
佛於佛徧處生自局限者眾生於佛依正中而生
殊見也。】


「△二始終下明體用常融二初略示。


始終不改大小無妨因果理同依正何別。


【鈔】有四句初三約因果竪辨理同二四約諸法橫
辨相入意顯終既大小無妨始亦如是由不改故
果既依正不二因亦復然由理同故。」
【【觧】釋略示云
橫竪者始因終果相望名竪依正大小相對名橫
意顯者以終顯始以果顯因也。】
[002-0480a]


「△二故淨下廣示。


故淨穢之土勝劣之身塵身與法身量同塵國與寂
光無異是則一一塵剎一切剎一一塵身一切身廣
狹勝劣難思議淨穢方所無窮盡。」
【【觧】廣示八句依正
問出初二句先土次身次二句先身次土次二句
又先土次身相由而來順文義便亦由身土體一
趣舉無在塵身法身量同者如云一塵之身咸與
理等廣狹約土勝劣約身。】


「【鈔】文有八句初二句雙舉依正同居等三土傳作
淨穢地獄等十界身迭分勝劣次塵身下二句雙
示依正體性一微塵身一微塵國各具三千體徧
法界彼彼身土亦復如是三是則下二句明徧攝
一切剎趣一剎一切身趣一身文雖剎身各攝意
必依正互收四廣狹下二句結玅三千無礙出生
無盡不可心思不可口議如是融相今古常然迷
悟不改。」
【【觧】釋塵身二句示依正體性文云法身寂
光故也文雖各攝可見意必互收即一切剎趣一
身一切身趣一剎此明事用相攝。】


「△二若非下明理顯以觀為功二初克彰觀行之
功。


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茲自在用。


【鈔】性具三千若體若用本空假中常自相攝微塵
本含法界芥子常納須彌無始無明強生隔礙順
性修觀即空假中則自在體用顯現成就性本空
[002-0480b]
假中性淨解脫也修成空假中實慧解脫也起用
空假中方便淨解脫也雖是修二性一以皆空假
中故則成合義。」
【【觧】釋觀行之功先明性具體用眾
生心性圓具三千有體有用法身般若為體解脫
為用性具三德本空假中故三千體用互相融攝
性本常然因理本融不二天真之謂也塵含芥納
即大小無妨剎身徧攝不思議解脫玅用微塵芥
子體量雖微法界須彌體量雖大事用三千同一
體性相入無妨如是融相本來自爾故云本含常
納也理雖本然融相未顯者由迷情強隔故云無
始無明等若能全性起修此用方顯故云順性等
順性修觀即空假中釋初句自在體用顯現成就
釋次句成茲者指前大小無妨依正何別剎身遍
攝果用自在也性本下以離釋合性具三千本空
假中本含法界常納須彌即性淨解脫也順性修
觀實慧解脫自在體用成茲方便淨也以證理起
用二修對一性說既皆空假中乃合九為三之義
非教道所詮修二性一故云則成合義彰圓詮也
文明自在用三解脫中即方便淨方便必由實慧
與真性合方能起用故約三脫明之。】


「△二如是下結示生佛一致。


如是方知生佛等彼此事理互相收。


【鈔】既解修成全是本具即知迷悟體用不二波濕
無殊之譬於茲更明我心為此生佛為彼緣起為
[002-0480c]
事性具為理彼此三千理同不隔遂令緣起互入
無妨依正不二斯之謂歟。」
【【觧】釋生佛一致既解修
全性具指前果用修成因德本具即知迷悟體用
不二釋初句也須知果悟因迷體用無二染淨門
明因果染淨二用皆全體起喻波濕皆無殊今云
迷悟體用不二此譬愈彰明矣我心下釋次句謂
心佛眾生三千理同本無隔異遂令事用十界緣
起諸法互融互入皆無妨礙故云依正不二也。】


「此以染淨不二門成。


△七自他不二門三初標。


七自他不二門者感通


【鈔】染淨依正及以此門都為感應神通而立且即
染之淨依正必融即是神通及以能應既由巳辨
須名為自唯未論感感即他機雖分自他同在一
念故上文云他生他佛尚與心同況巳心生佛寧
乖一念佛法眾生法皆名為他而各具生佛若巳
生佛顯則與他佛生佛同俱為能化唯他眾生生
佛而為所化既同一念自他豈殊故名不二依此
觀察能成二玅復名為門。」
【【觧】釋標文三初釋自他
雖分下釋不二依此下釋門釋自他中初明依玅
立門上云五六七從感應神通立名即染下以三
門對通應即染之淨謂果後淨用染心巳具既是
淨用依正必融故前二門即是通應名自今論所
化之機名他上云自他不二方兼於感起應現
[002-0481a]
通從因至果必自修證故云巳辨釋不二中初二
句略示次引上文證先引次佛法下釋自心為巳
生佛為他各具三千故云生佛三千不出生佛故
也巳生佛顯等者自心所具三千果用彰顯則與
諸佛所具三千並屬能應即自也九界眾生所具
生佛為所化機即他也既同居一念故名不二能
成感應神通二玅也。】


「△二隨機下釋二初示感應之體本同二初約法
示三初約一性明自他。


隨機利他事乃憑本本謂一性具足自他方至果位
自即益他。


【鈔】證果之後不動而應眾機普益既非謀作皆由
性同因果驗之灼然不二。」
【【觧】釋一性明自他不動
而應故曰無謀一身湛然安住無量身百界作佛
全真起應故曰不動皆由自他同一性故一性具
足自他因也至果益他果也故云因果驗之。】


「△二如理下約三千明感應。


如理性三德三諦三千自行唯在空中利他三千赴
物物機無量不出三千能應雖多不出十界界界轉
現不出一念土土互生不出寂光。


【鈔】先以三諦例自他本同三千既即空假中乃三
德三諦之三千也自行即淨穢亡泯無不空中利
他則帝網交羅三千皆假三諦既即三是一自他
則分而不分然今所辨自他俱在玅假以能化所
[002-0481b]
化皆三千故欲約三諦論不二故且對空中辨之
玅假尚不離空中一假豈應隔異問前修外觀既
當自行但列空中與今符合何苦責之答往時不
解境觀之徒據此等文妄有除削何者此約三千
以明空中巳具不思議假況復利他之觀初心豈
可不修不修則何名摩訶薩秪為假觀始行須修
方得感應同居一念自他不二據茲而立如何却
云自行無假又若自行唯修空中內觀豈非自行
何故言即空假中耶物機等者正明自他各具三
千細辨故三千總論故十界轉現互生即無記化
化化復作化也依正皆爾應必對感機豈不然一
念從事寂光約理二必相即故互舉爾。」
【【觧】釋三千
明感應先以三諦例自他本同中三節初約三諦
分自他例不二然今下就一假明自他顯不二問
前下對謬說明自行修假觀三德三諦三千者桐
洲云三諦是所依體故云天然之性德也三德是
所顯常樂我淨故云果德欲顯三千因果理同故
云理性三德三諦三千也一師云以三千即空假
中故乃約三德三諦以明之何者三德之三千法
法皆常樂我淨故三諦之三千法法皆圓融自在
故德顯修成諦約性具故荊溪云德若無諦德無
所依諦若無德諦不能顯故以修成之德顯於理
性之諦愚謂此句正釋理性三德三諦三千以
此三千一一即空假中故名三德三諦三千也三
[002-0481c]
千自即三諦何名三德三諦耶葢圓詮三諦體是
三德不縱不橫一一互具三千即空三皆能破三
千即假三皆建立三千即中三皆絕待不同別人
不知三諦體是三德故三諦隔歷非縱即橫故云
三千既即空假中乃三德三諦之三千也別行玄
記上云以三千法皆因緣生是故一一即空假中
三諦互具非縱非橫故荊溪云三德三諦三千下
卷云若觀心空理事三千無不空也觀心假中理
事三千無不假中觀三千空空即三觀三皆能破
故總言空觀三千假假即三觀以皆立故故總言
假觀三千中中即三觀皆絕待故故總言中此乃
三德三千故也但以別人不知三諦體是三德不
縱不橫一一互具理性者就迷說也自行空中
利他假觀同染淨門能顯玅觀照故三千恒具遮
故法爾空中此自行利他對下自他並屬於自
即初心所修玅假名利他行且屬於自此二句分
釋三諦次三諦下以三諦明自他上句明三諦下
句例自他圓融三諦體一互融故云即三是一雖
分自他只一三諦故分而不分豈非自他本同然
今下取次文意能應不出十界物機不出三千即
能化為自所化為他於三諦中俱屬玅假以能所
皆三千釋上自他俱在假義欲約下明今以三諦
例自他意欲約三諦以論不二故暫對空中明之
三諦既即例顯自他本同故云自行唯空中也玅
[002-0482a]
假下二句初句明三諦尚即三是一次句明自他
既同一假豈應分二然玅假一假其體是一但上
句約三諦故對空中而言玅假下句約自他同一
玅假故云一假也料揀中以自行唯在空中合前
外觀即空即中作難答中明舊人昧旨妄自除削
何者下釋出自行有假三千明空中即文云利他
三千赴物故云巳具況復下明初心須修假觀意
摩訶翻大薩埵名心不修利他之行何名大道心
耶由是而知初心修起教觀何所疑哉秪為下明
修假觀功能正由始行須修至果乃感應同居一
念自他俱在玅假故云據茲而立又若下以內觀
例顯正明等者今文所辨正明自他同一三千以
明不二先以三諦例顯未是正意故云且對今明
自他各具三千故曰正明雖云各具只一三千也
依正皆爾者界界是正土土是依無記化化禪是
果上所證屬能應也所化之機雖未彰顯全體本
具故云機豈不然果地融通並由理具故也塵說
剎說即依報也事理相即是故互舉亦可云界界
轉現不出遮那土土互生不出伽耶。】


「△三眾生下約俱具明道交。


眾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諸佛由三千理滿故能應
應徧機徧欣赴不差。」
【【觧】俱具明道交者生佛俱具三
千玅道交感也眾生在迷故云理具諸佛果成故
云理滿三千理同故感應相收機應咸遍機欣應
[002-0482b]
赴毫髮不差也。】


「【鈔】既三無差別則感應相收眾生感心中他佛諸
佛應心中他生不然豈能一念皆令解脫邪。


△二不然下約喻示二初順喻。


不然豈能如鏡現像鏡有現像之理形有生像之性。」


【【觧】順喻謂若不爾者何能如明鏡當臺無心現像
形對像生形喻機扣像喻應赴理之與性即生佛
各具三千也。】


「【鈔】諸佛三千即現像之理眾生三千即生像之性
若不然者不能即感即應非任運化也。


△二若一下反喻。


若一形對不能現像則鏡理有窮形事不通若與鏡
隔則容有是理無有形對而不像者。


【鈔】以鑑淨形對無不現之理而反顯之意云若不
現者可言鑑理有窮形事不通也諸佛悟理眾生
在事三千理滿若一機扣之不應則可云三千互
闕既無此理則前義善成仍釋伏疑何故眾生多
不見佛故云若與鑑隔則容有是理即障重機生
名與鑑隔機成名對若其對者終無不現然未通
字必誤合云不通縱移於下句語稍不便智者詳
之。」
【【觧】釋反喻初釋出反喻意以鑑等者以由果滿
機扣無不應之理而反顯之故云若一形對等諸
佛悟理故云鏡理眾生在事故云形事三千下以
法合喻三千理滿合鏡淨機扣不應合形對不能
[002-0482c]
現像三千互缺合有窮不通互缺者佛缺三千則
不能應生缺三千則不能感既無此理者謂無果
滿機扣不應之理則前俱具道交之義善成籤若
與下釋伏疑應疑云理滿機扣無不應者何故眾
生多不見佛故約喻釋云若與鏡隔容有是理鈔
以法釋鏡隔眾生三障厚重道機未熟如臨鏡背
視名與鏡隔則像不現有是理也無有形對不像
此句顯出正義鏡明常存物來斯現臨鏡背視非
鏡咎也三千理滿無有機扣而不應者矣未通必
誤者珠指云若形對不現像則鏡理有窮形事未
通與鏡隔容有是理。】


「△二若鏡下明觀行之功方顯二初帶喻彰用匪
功成者。


若鏡未現像由塵所遮去塵由人磨現像非關磨者
以喻觀法大旨可知。」
【【觧】科帶喻彰用匪功成者帶前
鏡像之喻彰用全性具非由觀行功成然總科云
觀行之功方顯今云何匪功成耶須知總科雖爾
今科意彰果由因具以性奪修故匪觀行功成即
文云現像非磨也。】


「【鈔】故知心鑑本明三千之像本具對物未能現者
葢三惑之塵所遮去塵雖緣了之功現像乃全由
性具此中正明觀心發用他云由機現像其義天
隔觀法大旨者非唯此中諸門皆爾但在此說為
便耳。」
【【觧】釋喻文以法參合先明理具眾生心體如
[002-0483a]
大圓鏡本來明淨三千玅用具足無虧鏡未現像
因塵所遮譬機扣不能應由惑塵所障去塵由磨
譬惑破由修緣了之功者了是正觀緣是助道去
三惑塵全由觀行之功也現像非磨者果用若顯
普現色身全由性具非關修觀若非性具何名無
謀之應他云等者珠指云鏡明實由磨力像現自
因形生此辨修觀故性明機感故應赴鈔主謂
今科正明由觀心故顯發應用現十界像若云由
機現像乃前科意故云天隔諸門皆爾者點籤文
意十門皆為觀心而設豈獨於此明之葢逐便爾
文出此中義徧初後也。】


「△二應知下就法明發由觀合。


應知理雖自他具足必藉緣了為利他功復由緣了
與性一合方能稱性施設萬端則不起自性化無方
所。」
【【觧】科云就法明發由觀合者上約喻彰修德無功
故云非磨今就法明理顯由觀理雖具足指前科
意謂能化之自所化之他理體本具故喻非磨然
必憑藉觀行為利他功復由等者修既稱性不同
別修故云一合方能等者修觀功成故果用自在
也非二物相合須知此合是即義也玅宗云荊溪
有時以合釋即正引今文。】


「【鈔】雖由緣了須揀前三稱性圓修方名一合功成
用顯設化無方。」
【【觧】須揀前三者別行玄記上云藏
通義立全乖性種別教雖有初心別修唯有圓教
[002-0483b]
修性不二雖云皆具須辨此殊。】


「此由依正不二門成。


△八三業不二門三初標者。


八三業不二門者。」
【【觧】諸門皆以二法而論不二此門
以三業明不二者以色心束之雖三而二身口是
色意業是心故文云心色一如豈非不二鈔云示
諸三業即開三教九界三業即圓佛三輪故云不
二鈔云諸身尚即三業豈分文中融身說是諸身
尚即會三輪即三業豈分。】


「【鈔】果後逗機示諸三業四時三教謂有差殊今經
開之唯圓法體諸身尚即三業豈分故名不二亦
就心法示也。」
【【觧】釋標文初釋三業今經下釋不二
亦就下釋門此門唯在能應故云果後逗機等亦
是聖人變化權造故云示也十界三業是故云諸
四時三教有差者法華以前各各身各各口各各
說故今經開之即向身是圓常之身向法是圓法
故云唯圓法體諸身尚即者法華以前三佛離明
來至今經從劣辨勝即三而一諸身尚即一身示
諸三業豈異。】


「△二於化下釋二初明所顯果用二初約對機顯
逗會無差二初示三輪不同
於化他門事分三密隨順物理得名不同心輪鑒機
二輪設化現身說法未曾毫差。」
【【觧】於化等者總科云
逗會無差謂果人三業隨機逗會毫髮無差雖曰
[002-0483c]
無差未論不二故子科云不同與復殊也事分者
果後化他故約事用分於三密理則不異物理者
物機道理也。】


「【鈔】三皆秘玅非下地知故名為密能轉摧碾復名
為輪轉巳示他摧他惑業稱機示現毫髮不差。」
【【觧】
初釋密義次釋輪義後二句總結逗會無差三皆
秘玅者大術在於世尊等覺巳還所不能測故云
下地輔行釋輪義云如輪王寶能壞能安運載
名安摧碾名壞今約能轉摧碾二義轉巳所證以
示眾生是能轉義如三轉中云示轉也摧碾眾生
煩惑結業是摧碾義。】


「△二在身下明真應復殊。


在身分於真應在法分於權實。


【鈔】說三權法皆是應身若聞圓乘必見法佛別縱
覩報猶是修成圓見應身皆唯本具仍約四味權
實未會真應且分。」
【【觧】釋真應復殊先約徧圓相對
約真應分三教是應圓乘是法法即真身也次約
徧圓相對揀修性藏通現劣故但是應別覩勝身
名為他報奪而言之只云勝應與而言之故云別
縱覩報既不談具猶是修成圓人了知三身本具
全性而發故見應用指修即性亦名法身諸文以
身對教則生應報法對藏通別圓此從增勝而說
仍約下正釋文意約未開說一往分於真應故云
復殊也。】
[002-0484a]


「△二約稱理明卷舒自在二初融身說。


二身若異何故乃云即是法身二說若乖何故乃云
皆成佛道若唯法身應無垂世若唯佛道誰施三乘。」


【【觧】科云融身說者應身即法身三乘皆佛道也即
是法身者大經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同今經微
玅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二經同味故得用之皆成
佛道者方便品廣開中數云皆巳成佛道應無垂
應字平聲誰施三乘者一開之後無所間然豈有應
身垂世說三乘法之異耶似廢權義。】


「【鈔】問此中法身說佛道邪餘文何故不許法身有
說答葢華嚴宗獨謂我經是遮那說餘經皆是釋
迦所說故今家會之遮那乃是釋迦異名縱勝劣
有殊而說必是應法定無說若相即者法全是應
無說即說應全是法說即無說今云法身者非離
應之法故經云微玅淨法身具相三十二等若論
即者凡說圓教皆即法身何獨華嚴但彼隔小故
現勝身乃報身像而即法身今經開權故於應身
即法身也問現住靈山豈不垂世答身既即法土
非寂光耶故施開廢會身土咸然。」
【【觧】問意者今文
法身說圓教佛道因何諸文不許法身有說答中
先示不許法身說法之由葢新譯華嚴謂是毗盧
遮那所說弘彼宗者有此謂也玅樂破云近代翻
譯法報不分二三莫辨良由不分遮那屬法能說
教主是盧舍那乃他報身亦名勝應所以真應之
[002-0484b]
二法報應之三皆莫能辨故今下以義定判遮那
是異名者普賢觀云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今家
會意以五時教主只一釋迦云遮那說華嚴即是
釋迦異名也若三身相對而論離義者說必是應
法定無說若相即下約三身相即而說玅記云故
存三身法定不說報通二義應化定說若其相即
俱說俱不說若伹從理非說非不說事理相對無
說即說說即無說報通二義者自報無說他報
有說此三身俱存即前三身相對說必是應法定
無說相即中云俱說等者法即報應故俱說報應
即法故俱不說若但從理雙非義者理非說默故
也事理相對者謂相對論即正同今文相即義也
法既即應全是應身故無說即說應既即法全是
法身故說即無說今云即是法身乃應全是法故
云非離應之法既說佛道乃說即無說也引玅經
證應身即法若論下通示諸經中圓皆是應身即
法斥他何獨華嚴是法身說但彼下辨二處教主
即法有異華嚴隔小於彼初分永無聲聞既說別
圓被別機故現起尊特亦名他報亦名勝應被圓
機故乃即法身今經開權故指劣應即法身也故
云一塵之身咸與理等況丈六之質非法身耶次
問意者文云法身佛道無應身垂世施三乘法者
經云常在靈鷲山豈非應身垂世耶答意者應既
即法伽耶豈非常寂故施則身分勝劣土有淨穢
[002-0484c]
開則無非遮那寂光開巳無權義當於廢故云應
無垂世誰施三乘會即開之異名身土咸然者豈
開身而不開土耶。】


「△二身尚下會三輪。


身尚無身說必非說身口平等等彼意輪心色一如
不謀而化常冥至極稱物施為。


【鈔】雖知權實相冥真應互即儻三業尚殊則色心
不泯故會身說令知身口本融以二等意使色心
不二方名即應見法不動而施靈山見聞無不爾
也。」
【【觧】釋會三輪權實相冥真應互即指上巳融身
說三業尚殊色心不泯明今須會三輪故會身說
令知身口本融釋身尚非身說必非說以二等意
使色心不二釋身口平等等彼意輪身口是色意
輪是心心色一如即三業不二不謀而化者鑒機
名謀現通說法名化以性奪修故云不謀常冥至
極者心常契於極理稱物施為謂稱彼物機現身
說法或權或實若勝若劣也靈山見聞者法華開
顯見佛聞法無非遮那咸是佛乘故云無不爾也
不動而施正示常冥至極稱物施為義。】


「△二豈非下明能顯觀體三初結指心因。


豈非百界一心界界無非三業界尚一念三業豈殊
果用無虧因必稱果若信因果方知三密有本。


【鈔】指上果人三業真應互融雖即難思豈過百界
百界融泯全在我心因心若無果須造作若信因
[002-0485a]
果相稱方知三密有本他云信下無因果字有亦
未多令義易顯故須在之。」
【【觧】結指心因指上下釋
初四句指上果人三輪不思議化真應互融權實
相即不出百界三業全心本具因心下釋果用無
虧因必稱果籤則以果無虧驗因本具鈔則以因
元具顯果無作果地融通並由理具以果驗因並
由理具方有事用以因顯果二文互映乃見因果
相稱也他云等者珠指云有別行本於若信下有
因果二字葢後人昧此文意輙加耳今文自是指
上文云若信上百界一念三業之因方知三密有
本故文便舉百界等以釋成豈非正由因理本具
也何得云信因果耶。】


「△二百界下觀成用顯。


百界三業俱空假中故使稱宜遍赴為果一一應色
一一言音無不百界三業具足化復作化斯之謂歟。


【鈔】百界一念本空假中須順性三以成修德修性
一合果用乃彰遂使色聲傳生百界豈無記化化
禪不即陰發耶。」
【【觧】釋觀成用顯上既結指果上三
密因心本具巳有其本故云百界三業本空假中
即性德三諦也須順下正示文中俱空假中圓人
全性起修故須順性修觀即全性德三諦成順修
三觀修性一合即觀成果用乃彰是用顯故使稱
適機宜遍赴為果一一應色言音無不百界等即
色聲傳生百界化復作化故云傳生玅玄六云不
[002-0485b]
別作意故云無記化復作化故云化化果上所
證全由陰妄心中顯發。】


「△三故一下染體本玅。


故一念凡心巳有理性三密相海一塵報色同在本
理毗盧遮那方乃名為三無差別。


【鈔】三密相海本理遮那心塵皆具例彼生佛名三
無差既云一念凡心那作非因果釋。」
【【觧】釋染體本
玅三密相海是應本理遮那是真心塵染體皆具
故云本玅以心例佛以佛例生事用難分迷悟之
殊三千理體元無差別既云下因便斥謬心非因
果又既云一塵遮那那云無情無性。】


「此以自他不二門成。


△九權實不二門三初標。


九權實不二門者


【鈔】權是九界七方便實則佛法圓乘四等未會權
實不融此經開之皆稱秘玅故云不二。」
【【觧】釋標文
初釋權實此經下釋不二九界七方便者輔行云
人天二乘三教菩薩別取教道地前位也玅樂六
云七望於九但除四趣離開菩薩以子義通故世
間從九結緣義局故方便唯七第五云照九界機
說七方便者九是所被教不出七說七被九漸令
入實人法七九故立總言九界從自分立名方便
從進趣為稱又九界從物機立名方便從化主受
稱總舉不同故云七九佛法圓乘佛法指人圓
[002-0485c]
乘指法以佛對九圓乘對方便此經下今開法用
能通無非秘玅。】


「△二平等下釋三初明等鑒由理融。


平等大慧常鑒法界亦由理性九權一實實復九界
權亦復然權實相冥百界一念不可分別任運常然。


【鈔】權實優劣不名平等實不融權復非於大故法
法皆玅一一互收常如是知即名平等大慧此之
大慧雖由果證凡心本然故但觀心此慧自發。」
【【觧】
釋明等鑑由理融初釋平等大慧法法下釋法界
常如下釋常鑑果證此理故能常鑑雖是果證全
由理性權實本融亦由者從上門來非唯三密全
在凡心果證大慧亦由理性故云凡心本然不可
分別任運常然即權實理本不二既百界一念故
但觀心則大慧自發瓔珞云諸佛菩薩以大方便
平等大慧照諸法界。】


「△二至果下徧逗由心證。


至果乃由契本一理非權非實而權而實此即如前
心輪自在致令身口赴權實機三業一念無乖權實
不動而施豈應隔異。」
【【觧】至果遍逗群機乃由契本一
理理體則權實雙非赴機則權實雙照如前者指
三業門意輪鑒機二輪設化三業能說既居一念
權實所說任運無乖無乖即不二也全雙非體起
雙照用名不動而施權實即非權實豈應隔異方
名權實不二也。】
[002-0486a]


「【鈔】證果之後於體內不分之權實而被機分隔說
之既理元不分故此經稱理而會如是施會自在
者由契本因因本若隔果那得融若欲契之但觀
一念。」
【【觧】證果下釋至果巳下三句體內不分即雙
非體分隔說之即而權而實也稱理而會故名不
二即籤云豈隔異也施會自在是至果逗機因契
合本因一理故爾若因隔果融則本無今有圓頓
行者曉果從因欲契果融須觀陰識。】


「△三對說下結示歸理一。


對說即以權實立稱在身即以真應為名三業理同
權實冥合。」
【【觧】三業是能說權實是所說二必相由故
前門云在法分於權實今云在身則以真應為名
三業理同能說三業既理同所說權實必冥合故
此權實以上門成。】


「【鈔】如文。


此以三業不二門成。


△十受潤不二門三初標者。


十受潤不二門者眷利


【鈔】從喻立也能受者即三艸二木七方便眾生能
潤者即大雲注雨即前四時三教今經開之唯一
地所生一雨所潤無復差降名為不二觀巳心地
三千與佛心地三千不殊則念念受潤常沾玅益
依此為門則成二玅。」
【【觧】釋標文初釋受潤謂能受
能潤也法喻參合草木是譬方便是法雲雨是譬
[002-0486b]
時教是法如來大雲注諸教雨今經下釋不二今
經開顯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觀巳下取當門地
雨無殊科文帖釋門義三千圓理生佛無殊常沾
合受玅益合潤此門從眷屬利益立名故以此為
能通則成就二玅也。】


「△二物理下釋三初明權實本圓熏修如幻二初
由具可熏。


物理本來性具權實無始熏習或權或實權實由熏
理常平等遇時成習行願所資若無本因熏亦徒設。」


【【觧】物理等有物機道理本具權實玅體即所熏也
或為權機或為實機並由無始熏習有殊即能熏
也權實由熏習者謂為權為實由能熏殊理常平
等者所熏之理本無二相故云平等遇時等者值
遇時節因緣成其所習加其行願相資故有權實
之機出由具可熏義性具權實即是本因熏亦徒
設者謂內無種外緣無功即徒設也輔行五中云
自行由觀染因緣生化他則以淨因緣生自他相
對則以染淨因緣和合而生又自行染有內有外
內謂無明外謂他境以內具故他境能熏故觀所
熏唯見理具若觀理具則識真如常熏內具
文有能熏所熏及權實義無明是權真如是實內
具是所化他是能。】


「【鈔】如文。


△二因熏可發。
[002-0486c]


遇熏自異非由性殊性雖無殊必藉幻發幻機幻感
幻應幻赴能應所化並非權實。


【鈔】豈唯權實相冥抑亦感應體一性本圓具偏發
由熏以性奪修故修如幻平等法界佛不度生不
分而分暫立感應欣赴本虗故皆如幻然此尚非
但理隨緣之幻豈同緣生無體之幻邪今明各具
本融暫分如幻能知此者方是圓乘。」
【【觧】釋因熏可
發初二句約理體平等總貫下文謂不但所熏權
實體本冥合即非由性殊亦乃機感應赴其體常
一即感應皆幻也性本下釋遇熏下二句權實性
體本來圓具釋非由性殊權實偏發良由熏習不
同釋遇熏自異籤謂權實體性雖等必藉幻修顯
發鈔釋云以性奪修修德無功故名為幻平等下
釋機感應赴皆幻即感應體一佛是能應生是能
感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即感應一致理不可
分不分而分故云暫立機欣應赴本無實義故皆
如幻然此下揀非幻名雖通幻義永異今明以性
奪修尚非別教隨緣之幻豈同通教體空幻耶今
是感應各具權實本融暫分感應故名如幻能知
以性奪修之幻方是圓玅一乘也籤能應所化並
非權實總結感應如幻。】


「△二然由下明生佛一際欣赴不偏。


然由生具非權非實成權實機佛亦果具非權非實
為權實應物機應契身土無偏同常寂光無非法界。」
[002-0487a]


【【觧】生具非權非實成權實機如前生具三千能感
佛亦等者佛由三千理滿能應。】


「【鈔】若圓理無偏感應一致故一塵應色無非法身
自他所依不逾秘藏方為色香中道起對法界也。」


【【觧】生佛皆具故圓理無偏由俱具故成機為應豈
非一致一塵下釋身土無偏等一塵之身咸與理
等故云無非法身身無偏也自他不逾秘藏土無
偏也三德祕藏即常寂光依報色香無非中道同
常寂光正報根塵若起若對無非法界四明自約
色香中道起對法界帖釋後二句為者是也。】


「△三故知下明地雨無殊利益平等。


故知三千同在心地與佛心地三千不殊四微體同
權實益等。


【鈔】四微約喻即一地所生權實約法即一雨所潤
凡地三千無隔隨一念以俱圓佛地三千既融隨
一應而盡具況生感心中之佛佛應心中之生感
應之體尚同權實之益何別故云但化菩薩不為
二乘其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方名受潤不二。」
【【觧】
利益平等中四微謂色香味觸對四大得名四大
為四微所造金錍云草木與地四微何殊彼明法
華開顯三草二木皆一地所生正同今文一雨所
潤正明益等一地實相也一雨佛乘也初四微下
釋四微體同權實益等凡地下釋故知三千至三
千不殊眾生三千既在因迷約一念而圓具諸佛
[002-0487b]
三千既巳果滿隨一應以徧收況生下以感應體
同況權實益等生佛同一三千感應一致人分凡
聖其體尚同法唯聖說所益何別引證二文皆明
益等但化等是能潤其有下是能受故結云受潤
不二。】


「此以權實不二門成。


△三是故下結文示意三初明十門通理貫體無
殊二初約十門明理一。


是故十門門門通入色心乃至受潤咸然故使十玅
始終理一。」
【【觧】三結攝重示初明十門通貫理體無殊
鈔曰門門皆顯三千即空假中即其義也初約十
門明理一門為能通玅為所通能通之門既顯三
千三諦則所通之玅始終理一故次科約十玅釋
成理一也。】


「【鈔】門門皆顯三千即空假中十門既然十玅亦爾
故云通入及理一也。


△二如境下約十玅釋理一。


如境本來具三依理生解故名為智智解導行行解
契理三法相符不異而異而假立淺深設位簡濫三
法秪是證彼三理下之五章三法起用。


【鈔】性德三千即空假中名為境三境能發智照此
三千即空假中故名智三智能導行契此三千即
空假中名為行三此是修中論九九秖是三一一
具三開合無礙功成歷位雖有淺深三九圓融未
[002-0487c]
始差別三九究盡等彼三千即空假中名為三法
由空假中方能起用他機因果亦復如然故十章
始終皆得稱玅。」
【【觧】釋十玅理一境是理境故籤云
本來具三鈔約性德三千三諦而釋籤云依理生
解即依於理境而起智解全由性起故云依理籤
伹云智行鈔以性例修作離義釋即是從境三起
智三從智三起行三也鈔云境能發智照此等者
即以玅智照於玅境此字指性德三千三諦也籤
智解導行行解契理即從智起行鈔云智能導行
契此性德名為行三正是住前三法生起次第義
也前鈔文云修二性一以修例性而言乃合九為
三故今約修中論九而釋雖兼性三咸為所發故
云修九此是下指上境智行明三九離合之義圓
融自在故云無礙籤云三法等者境智行三修性
符合圓融互具即三而一故不異即一而三故而
異約位位理同故云假立設位揀濫免增上慢功
成下釋假立淺深三九離合徧通諸位故云未始
差別三九下釋三法只是證彼理三唯佛究盡究
盡此也等彼之言與前等彼百界義同即稱性而
證也巳明前五下之五章指後五玅由證三法方
能起用故鈔云由空假中由等彼三千即空假中
也籤文通總而言故云五章起用其實神通說法
及以能應故前云應等三玅是用感及眷屬既獲
利益必合從因至果還起利他之用故云他機亦
[002-0488a]
然故十下結始自理境終至利益皆得稱玅者只
由皆全此三千三諦故也。】


「△二既是下明一念包融觀行可識三初明一念
境觀之功。


既是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成故有用。」
【【觧】科云一念境
觀之功者初是一念性德三千三諦是境修德三
千三諦為觀成故有用是境觀之功。】


「【鈔】此上十門十玅攝法雖廣同在凡夫剎那一念
三千世間即空假中性三為境修三為觀成則是
果用則化他若不攝歸心法焉能成辦自他是故
指要其功莫大。」
【【觧】此上等者指前二科攝法雖廣
即自行因果化他能所同在一念者正明今意三
千等者只一三千在性名境全性起修為觀成是
果成用即化他若不下反顯以此門玅攝歸一念
方能成就自行因果化他能所是故下結示一念
境觀之功。】


「△二若了下明心法攝成之要。


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諸佛之法本迹非遙。


【鈔】言非遙者一念三千總攝故非遙一心三觀易
成故非遙。」
【【觧】科心法攝成之要者念即心法即總
攝易成非遙即要也久本近迹之別不出三千一
念總攝故云非遙此約解釋生佛高廣初心難觀
從近而示就一心修三觀易成故云非遙約行釋也。】


「△三故重下明重述觀行易明。
[002-0488b]


故重述十門令觀行可識。


【鈔】將彼十玅無邊法相攝作十門不離一念令修
觀者可識作者再三顯示何以迷之。」
【【觧】釋重述觀
行易明中無邊法相攝作十門即以略顯廣不離
一念即以易通難。】


「△三首題下明得意符文總別無異。


首題既爾覽別為總符文可知。


【鈔】此之十門雖在迹門之後仍例本門復將釋名
例餘四章故知五義釋題盡備故云既爾此既一
部都名必覽三分諸品別相而立既得總意令將
此總符彼別文故云可知欲銷一部文文句句皆
須預知絕待之意無不入心成乎觀行儻迷茲旨
銷彼別文何能顯玅乎問他云釋名是總三章是
別名中具三即覽別為總將此四章符教相文則
可知也今以首題為總經文為別據何所出答名
總三別少分可然以教相為符文全不允當況餘
四章前文巳例不須更示今依記文云所以釋題
不可率爾題下別釋理非容易豈非以題為總以
文為別問觀心既非此部正意何故十門皆約觀
釋豈作者特違部意邪答文初既云觀心乃是教
行樞機信非閑緩之義但為玅義難解故部中判
教生解義強觀且旁示然部之玅旨乃摩訶止觀
之大體也何者若非三千空假中何能頓止三惑
圓觀三諦故義例云唯依本迹顯實應知止觀用
[002-0488c]
此玅義為能止能觀葢不思議境即觀故三障四
魔為所止所觀也故千如玅旨玄文廣約眾生法
示之文句廣約佛法明之此十門欲與止觀同成
觀體皆專約心法說之所以節節云一念或心性
剎那等也故總結文云令觀行可識前文云則彼
此昭著法華行成又云故撮十玅為觀法大體應
知前四門為十乘觀體後六門為起教觀體也大
部既教廣觀略此文乃行正解旁互相顯映方進
初心豈重述十門但銷名相而巳願諸聞見如理
思修云爾。」
【【觧】釋得意符文有正釋料簡又最後問
答料簡述作初釋首題既爾此既下釋覽別為總
符文可知欲消下示意一部別文文文之下通結
玅名句句之間咸具體等皆須預知開顯三千大
綱絕待玅意此是玅解入心成觀即此絕待之義
為觀體乃成玅行此是點示消經之法令顯玅旨
問他云等者引珠指謬說並今正意為難答中先
出他義之非今依下示今義有據玅樂第一記文
也別釋別文次料揀述作問中云觀心非正意者
玄文教正觀傍故今之十門皆約觀云而明將非
與部旨相違耶答意者此文末上既云觀心是教
行樞機信知十門正意觀心為要然玄文教正觀
傍由玅義難解正明五重玄義出諸教上故生解
義強傍論觀法然須了知部中開顯絕待玅旨是
止觀十乘觀體前文云用此絕待之義為觀體者
[002-0489a]
方譬日光不與暗共何者下徵釋義例之文上卷
亦引止觀既依今經本迹開顯玅旨即以三千為
觀體也三千三諦是不思議境用此為能觀是即
境立觀三障四魔不出所觀陰等十境兩重能所
蘊在其中故千下以三法歒對三部明此十門與
止觀觀體是同千如玅旨者玄句從略伹明千如
止觀明觀廣說三千玄約眾生法者文釋法字先
約五差判權實謂四趣人天二乘菩薩佛前四屬
權後一屬實次約四類釋法相以菩薩佛菩提器
同共為一類文句約佛法者玄文釋佛法指云是
事可知無勞廣說至方便品更當明之故文句方
便品約四義釋初約十界釋次約佛界釋三約離
合釋四約諸位釋記云明理徧攝約十界釋明自
證極約佛界釋明佛化用約離合釋明三德徧約
諸位釋問止觀專明觀法約心法說其義易明何
故玄文約眾生法文句約佛法耶答玄約眾生有
乎二義一者玄文一往通論因果十界並名眾生
佛名無上眾生欲明千如義便故也二者五章釋
題順約行次第必約眾生起行義便故也文句釋
經別文經初命章談諸法實相十如是法是法華
權實正體既云唯佛究盡故順經文就佛法義便
故也所以四釋中後之三釋皆屬於佛此十門為
成就玄文十玅部中觀既略示荊溪重述十門皆
約心說葢欲與止觀同成觀體故也止觀正明觀
[002-0489b]
法故於正修委明乘境玄文雖立觀心未暇委明
荊溪作此十門結歸一念三千即空假中即十乘
觀法之大體意令修觀行者隨聞事相法相不須
遠尋止觀即於十門便可修習述作大意豈過於
此同成觀體義稍難明切宜詳究互相顯映者以
此文之行正顯大部之觀略以大部之教廣顯此
文之解傍不二門云本文巳廣引文證此下但直
申一理鈔云重述十門豈但消名相而巳此以教
廣顯於解傍縱有施設託事附法或辨十觀列名
而巳玄文觀略也然今十門皆為觀心而設故不
可不了十玅大綱故撮十玅為觀法大體總結文
云令觀行可識十門行正也願諸下鈔主總結勸
修也。】


「【鈔】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下


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卷下末
[002-0489c]

No. 931-E


合刻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䟦


從法華出玄義從玄義出釋籤從釋籤出指要鈔從
鈔出詳解葢以言詮言凡五轉關矣然非以水澆乳
實添膏益明耳幽溪大師常珍重此本欲廣其傳以
為入台教之指南姑蘇刻者十不二門與鈔解各行
一使文義無斷續之嫌二使學人有深思之得其意
自善但中下之根難於強記每臨講席尋對為難往
以玄師會合其文襲笥中二十年而今雲石師復堅
誠勸梓大師西逝後得賢弟子繼先志以啟後賢台
宗中一大勝事也方今絕緒中興圓乘盛演此冊既
行凡見聞隨喜者皆當與種鼓毒之緣而會者刻者
豈獨下一金剛種子而巳哉客寓蓮居偶覩勝事為
隨喜書此。


崇順辛未佛降生日靈江比丘廣鎬和南敬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