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61 法華三大部科文-唐-湛然 (master)


摩訶止觀科文卷第五
天台沙門釋 湛然 述




* ○第六禪定境

* 初標
* 二夫長下釋

* 初通

* 初略示能障
* 二上諸下明來意

* 初正明來意
* 二所以下釋
* 三但禪下引教歎美
* 二今亦下別

* 初列章
* 二初明下別釋

* 初明開合

* 初明諸門不同

* 初列今文十門
* 二此十下問與五門十五門同異
* 三但有下答出同異

* 初總答
* 二開五下別明開合相

* 初明開五為十
* 二合十下明十五為十
* 三若但下明開合之意
* 二次明下明漏無漏異

* 初正明漏無漏

* 初略引二論
* 二今小下正判

* 初總明
* 二四禪下別明

* 初正判
* 二如迦下引證

* 初引本事
* 二大經下引教

* 初大經
* 二又大品下大品
* 三若言下舉譬為證
[016-0937a]
* 四若無下通難

* 初述難
* 二六地下通難
* 二所以下明去取

* 初明去取
* 二茲心下判從所依
* 三次來下明來意不同

* 初標
* 二問此下釋

* 初問
* 二答

* 初申禪門
* 二對治下對五門
* 四次明下明淺深不同

* 初根本
* 二特勝下特勝
* 三通明下通明
* 四此三下九想
* 五九想下背捨
* 六背捨下大不淨
* 七雖總下慈心
* 八雖復下因緣
* 九雖世下念佛
* 十雖前下神通
* 五次互下明互發不同
* 二二明下明發因緣

* 初明內種

* 初明習遠近

* 初法
* 二譬以下譬
* 二當知下明習不同

* 初法
* 二如彼下譬
* 三宿習下合
* 二又雖下明外加

* 初正釋

* 初明所加

* 初法
* 二地雖下譬
* 二佛無下明能加

* 初法
* 二鴻鍾下譬
* 三加常下合
* 二大論下引證

* 初引證感應
* 二淨度下引證釋疑
* 三三明下明發相○
* 四四明下明修止觀○




* ○三三明下明發相

* 初根本
[016-0938a]

* 初略判多少
* 二今且下明發九地不同

* 初明欲界地

* 初麤細住

* 初正明發相

* 初麤住
* 二從此下細住
* 二兩心下明身持法
* 二或一下欲定

* 初正明欲定
* 二成論下料簡

* 初明定法久不久

* 初明不久

* 初正明不久
* 二今言下今家解
* 二又稱下明久

* 初正明久
* 二遺教下引證

* 初引遺教證
* 二如阿下引大論阿難證
* 二住欲下明定法經時
* 三從是下未到

* 初正明定相
* 二無所下斥偽

* 初法
* 二如灰下譬
* 三若依下辨有無不淨

* 初引二論不同
* 二釋論下引大略斥
* 三今則下今家正釋
* 二若節下明上界八地

* 初以諸禪對欲界辨難有無
* 二初從下判諸禪四分

* 初標
* 二退分下釋

* 初別釋

* 初退分
* 二護分下護分
* 三住分下住分
* 四進分下進分
* 二又於下互通
* 三今且下正釋

* 初明初禪

* 初明八觸

* 初正明觸相
* 二有人下料簡內外

* 初正明內外

* 初明外
* 二若言下明內

* 初正明示內出
* 二所以下釋
* 三如麥下舉譬
* 二若定下判性過
* 三又八下判體用
* 四若動下判四分
* 二動觸下明下功德

* 初正明十功德相
* 二或一下明觸功能
* 三薰修下判橫豎

* 初正明橫竪

* 初竪
* 二若動下橫
* 二雖復下結示

* 初以八觸十功五支結
* 二亦不下示不得但成
* 四然此下辨不同

* 初法
* 二如沸下譬

* 初譬冷熱二觸
* 二餘六下餘六觸例
* 五若欲下辨邪正

* 初略示邪正
* 二何以下釋

* 初明邪所由勸識
* 二邪觸下正示邪相

* 初示邪觸相
* 二又就下示十邪法相
* 三是為下明邪法數
[016-0939a]
* 四原夫下判邪正有無
* 五若單下明邪法有無處所
* 六大論下明邪法功能
* 七若一下明邪正主伴
* 三正禪下明五支

* 初正明支相
* 二毗曇下辨方便正體
* 三有人下判處所

* 初出他解
* 二今辨下明今解
* 四五支下明彊弱

* 初正明五支

* 初通明五支

* 初法
* 二如一下譬
* 二五支下別明五支

* 初法
* 二如初下譬
* 二如人下別辨一心

* 初以譬顯
* 二若四下釋疑

* 初立疑
* 二今分下釋疑

* 初正釋
* 二若進下判通別
* 五釋五下釋五支名義
* 四復次下明品數

* 初明品數之由
* 二品或下正明品數
* 三如恒下舉譬
* 四出散下明功能
* 二若欲下明二禪

* 初設方便
* 二若不下正明發
* 三此禪下明三禪

* 初設方便
* 二忽發下正明發
* 三經論下教門不同
* 四此藥下明四禪

* 初設方便
* 二未到下正明發
* 五雖爾下明四空

* 初明空處
* 二此定下明識處
* 三此定下明不用處

* 初正明不用
* 二舊云下破古
* 四此定下明非想處
* 二特勝○
* 三通明○
* 四九想○
* 五背捨○
* 六大不淨○
* 七慈心○
* 八因緣○
* 九念佛○
* 十神通○




* ○第二明特勝

* 初明來意

* 初正明來意

* 初略辨
* 二如律下引教
* 二大黃下辨同異

* 初明愛策不同

* 初譬
* 二策勝下判以辨勝劣
* 二有觀下明假實不同

* 初法
[016-0940a]
* 二如亷下譬
* 三特勝下合
* 二特勝下正釋

* 初正釋

* 初有五特勝名身念處

* 初釋
* 二若對下對念處
* 二心受下有三特勝對受念處

* 初釋
* 二若對下對念處
* 三心作下有三特勝對心念處

* 初釋
* 二從心下對念處
* 四從觀下有五特勝對法念處

* 初釋
* 二從無下對念處
* 二此十下總結與根本辨異




* ○第三明通明禪

* 初來意
* 二華嚴下引教釋名
* 三大集下正明發相

* 初約大集明五支

* 初列
* 二初觀下釋

* 初略釋

* 初釋覺支

* 初正釋

* 初約二諦釋二覺

* 初如覺心
* 二又識下大覺
* 二思惟下約真俗釋二思惟
* 三觀於下約三諦以釋心性
* 二如此下辨異
* 二心行下釋觀支
* 三心住下釋定支
* 二具明下指廣
* 二發此下明地位
* 四有俗下明漏無漏
* 五此禪下斥論師

* 初略破成論師
* 二阿毗下序毗曇斥論師
* 三約外更廣破論師
* 四是則下結難




* ○第四明九想

* 初標二人
* 二若壞下列九想
* 三此人下辨二人發想

* 初辨壞法人發相

* 初明壞法意
* 二既無下與不壞法辨異
* 三雖言下判想體假實
* 四此人下正辨壞人
* 二若不下辨不壞人發

* 初明不壞法相
[016-0941a]
* 二若修下約修辨發
* 三於坐下正示法相

* 初明脹想
* 二須臾下壞想
* 三又見下血塗想
* 四又見下膿爛想
* 五又見下青淤想
* 六又見下噉想
* 七又見下散想
* 八又見下骨想
* 四如是下結成功能
* 四未見下明功能

* 初明治欲功能

* 初有一法二譬明觀成生厭
* 二若證下一法二況舉況明厭
* 三如是下一法一譬一合與特勝辨異
* 四故云下引證
* 二如是下明助大小乘功能

* 初正明助大小乘
* 二釋論下破諸師




* ○第五明背捨

* 初標
* 二前三下釋

* 初重判淺深
* 二今先下判總別
* 三又背下判因果
* 四背捨下釋名
* 五若破下判內外
* 六一內下列名
* 七所言下明發相

* 初明內有色外觀色

* 初正解

* 初正解

* 初正解

* 初略釋
* 二若修下廣釋

* 初略對禪門辨異
* 二行者下正明發相

* 初明內有色

* 初正明內有色
* 二薩埵下明功能
* 三大經下引證
* 二外觀下明外觀色

* 初欲定
* 二比法下未到
* 三如是下初禪

* 初明定相
* 二一色下支林功德

* 初標
* 二初色下釋

* 初明五支
* 二空明下明十德

* 初正釋

* 初明十德
* 二但此下辨異
* 二若論下辨邪

* 初正明邪法
* 二闇證下辨異
* 二若三下判大小

* 初小
* 二大乘下大
* 二若發下結位
* 二成論下異解

* 初異解
* 二今依下今解
* 二二內下內無色外觀色

* 初明內無色
[016-0942a]

* 初明折滅
* 二大乘下體滅

* 初正明體滅

* 初法
* 二如好下譬
* 二骨人下明未到地前相
* 二以不下明外觀色

* 初明外色之體
* 二所以下明觀外所以
* 三若修下辨發不同
* 四忽見下正明發相

* 初正明中間
* 二又見下正明二禪
* 五內淨下辨支結位
* 三三淨下明淨背捨

* 初明異釋
* 二今以下明今正解
* 三淨有下開為四句
* 四四空下明空處背捨
* 五若緣下明識處背捨
* 六又識下無所有處背捨
* 七識處下非非想處背捨
* 八此無下滅受想背捨

* 初正釋
* 二若以下破異解

* 初所
* 二毗曇下序二論
* 三成論下斥成論
* 八若過下判發習




* ○第六明大小不淨

* 初明異名
* 二前所以下與小辨異
* 三若大下正明發相

* 初示相
* 二大經下引證
* 三於坐下明發相
* 四如初下舉譬
* 四初觀下對修辨發
* 五復次下明境轉所由
* 六若執下明功能
* 七若根下辨漏無漏
* 八若人下明大背捨

* 初約大不淨以明背捨
* 二若論下約背捨以明勝處一切處
[016-0943a]

* 初約小乘

* 初明勝處

* 初略標
* 二大論下引大論證根不同
* 三若多下正明發相

* 初約初背捨立二

* 初正明發相
* 二此兩下判位
* 二若內下約第二背捨立三四

* 初正明發相

* 初正明發相
* 二勝知下釋知見
* 二此兩下判位
* 三若勝下引事明功能

* 初略明功能
* 二上古下引事
* 三後四下約淨背捨立後四

* 初判位
* 二就聲聞下略明大小
* 三大論下辨假實
* 四此四下辨法有無
* 二十一下明十一切處

* 初略判位
* 二以青下正明發相
* 三此乃下破他
* 四大論下引論
* 五若通下辨異
* 二復次下約菩薩

* 初明具一切法

* 初別明六度
* 二一切下通舉一切法
* 二是時下明功能

* 初明有調魔功能
* 二行四下有入位功能
* 三齊此下判法分齊




* ○第七明慈發

* 初略辨前後
* 二忽然下正明發

* 初正明慈發

* 初明慈發相

* 初正明慈發相
* 二此定下判隱沒
* 二若先下與諸禪互發

* 初明慈與根本互發

* 初明慈與初禪互發

* 初明慈定發初禪

* 初標與五支前後
* 二初覺下明發五支相
* 三此名下明同異
* 四若盡下明功能
* 二若先下明初禪發慈定
* 二又於下明慈與二三四互發

* 初明互發

* 初明慈定發二三四

* 初明慈定發二三四
* 二但慈下判大小
* 二若先下明二三四發慈定
* 二然皆下判隱沒
* 二若依下明慈與根本淨禪互發

* 初明互發

* 初明淨禪發慈定
* 二或因下明慈定發淨禪
* 二此之下明隱沒等
* 三或因下明慈與無漏禪互發

* 初慈發大小不淨

* 初略明發
* 二不淨下料簡

* 初問答

* 初問
* 二雖無下答
* 二問答

* 初問
* 二答此下答
* 二或互下大小不淨發慈
* 二餘三下兼例餘三無量
* 三若四下判漏無漏
[016-0944a]
* 四因緣下稱歎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初譬法體深廣

* 初譬
* 二色界下合

* 初正合

* 初合慈
* 二乃至下兼合四無量
* 二何以下釋
* 二眾生下譬法妙難信

* 初法
* 二如山下譬
* 三其能下合




* ○第八明因緣發

* 初明境

* 初辨內外
* 二或過下標先後
* 三於坐下正明發

* 初推法至過

* 初推現三支
* 二愛因下推現五果
* 三識由下推過去二支
* 二過下推過至未
* 三三世下結
* 四如是下明與諸禪互發

* 初明因緣發諸禪

* 初明發根本

* 初正明因緣發根本
* 二此因下明根本發之由
* 三或根下辨同異
* 四此三下判隱沒等
* 五此二下明十德
* 六是名下總結
* 二乃至下明發諸禪
* 二若因下明諸禪發因緣

* 初明根本發因緣

* 初釋

* 初釋九地有支

* 初通明有支
* 二此麤下明別有支
* 二如是下釋九地十一支
* 二上至下總結
* 二乃至下明諸禪發因緣
* 五此觀下明受名不同
* 六三世下判事理
* 七此因下明同異
* 二龍樹下明觀

* 初正明觀

* 初明用觀意

* 初引論宗

* 初明破立

* 初述論師謬解
* 二今言下今家略破
* 三論初下示論宗
* 四北師下兼破北師
* 二佛去下正明論意
* 二今既下明今意
[016-0945a]
* 二思議下正明修觀

* 初觀不思議境

* 初明思議境

* 初明六道
* 二若轉下明聲聞
* 三若翻下明緣覺
* 四若轉下明菩薩

* 初藏教
* 二若博下通教
* 三若轉下別教
* 二若轉下不思議境

* 初明總立三佛性

* 初立
* 二若通下釋

* 初通
* 二若別下

* 初對三佛性
* 二何以下以三德釋成佛性
* 二性得下轉釋三德
* 三若五下結成圓位

* 初明五品六根

* 初對小辨位
* 二雖復下比決
* 三釋論下引證
* 二若別下明聖位

* 初通辨別圓斷位以形藏通
* 二若三下正明圓位

* 初正明圓因位
* 二若最下明果位

* 初明果三德
* 二雖言下明三涅槃
* 四如此下結成不思議境

* 初總明具一切法
* 二復次下明具十如
* 三復次下對十境
* 四復次下明十如十境攝入一念

* 初正示
* 二華嚴下引證
* 三此猶下舉略攝廣
* 四問十下釋疑
[016-0946a]

* 初問
* 二答
* 五復次下辨異
* 六譬如下明譬顯
* 二真正下起慈悲心

* 初明簡偏顯正

* 初簡偏
* 二若依下顯正
* 二拔苦下正釋

* 初明誓境
* 二約此下正明發誓
* 三善巧下巧安止觀
* 四破法下破法徧
* 五善知下識通塞
* 六善修下修道品○
* 七對治下對治助開○
* 八識次下知次位○
* 九安忍下安忍○
* 十無順下無法愛○
* 二是名下譬大車




* ○六善修下修道品

* 初明道品

* 初明因緣對念處

* 初釋

* 初釋

* 初通
* 二若別下別

* 初初番釋
* 二或時下二番釋
* 二料簡

* 初問
* 二答
* 二若通下結成

* 初結成三諦四德
* 二此四下結枯梁
* 二勤觀下通明餘品
* 二觀根下結三空




* ○七對治下對治助開

* 初正明用事助

* 初明須事助意

* 初明所為意
* 二何以下釋
* 二若起正明用事
* 三若有下明用治法
* 二助道下助道攝法

* 初明攝前十二科
* 二又佛下更重明不盡之法廣歷一切

* 初列
* 二大品下正釋

* 初釋

* 初明同居

* 初明坐道場

* 初標
* 二若觀下釋
* 三當知下結
* 二又諸下轉法輪

* 初標
* 二若寂下釋

* 初頓漸五味四教
* 二又復下明不定
* 三又復下明秘密

* 初略引
* 二所以下釋
* 三此乃下結
* 三又諸下明入涅槃

* 初標
* 二若約下釋
* 三此是下結
* 二方便下例方便實二
* 二是名下結




* ○八識次下知次報

* 初具列諸位

* 初列釋

* 初明有漏
* 二若翻下明三藏
* 三若翻下通教
* 四翻無下別教
* 五若翻下明圓教
[016-0947a]

* 初總列六即
* 二十二下釋

* 初理即
* 二由理下名字即
* 三由名下觀行即
* 四由觀下相似即
* 五由相下分真即

* 初總釋
* 二轉無下別以月愛結成三德
* 六由分下究竟即
* 位故知下結
* 二若寂下釋疑

* 初立疑
* 二不生下釋
* 三若人下結斥




* ○九安忍下安忍

* 初總明所忍之境
* 二業魔下明能忍之相

* 初釋

* 初明業障
* 二煩惱下明煩惱障
* 三報障下明報障
* 二能如下結
* 三住忍下明功能辨異

* 初明功能
* 二如聲下辨當




* ○十無順下無法愛

* 初明泛標二位
* 二菩薩下明相似三法
* 三以智下勸勿於三起愛
* 四若於下示頂墮
* 五云何下示愛相
* 六若不下舉況
* 七入理下明離愛功能
* 八大論下明入位
* 九如來下引證離愛




* ○第九明念佛

* 初略明與諸禪發前後
* 二於坐下正明發

* 初正明念佛發相
* 二定心下明互發

* 初明念佛發諸禪

* 初明念佛發根本

* 初明五支
* 二如是下明同異

* 初明不同所以
* 二但佛下不同
* 三是為下略結諸位
* 二特勝下明念佛發諸禪
* 二云何下略明諸禪發念佛

* 初明根本發念佛
* 二四禪下明諸禪發念佛
* 三此念下辨隱沒等以判邪正

* 初列二門
* 二若先下正釋

* 初示邪正相

* 初正
* 二若內下邪
* 二若得下明念佛意




* ○第十明神通

* 初明舉數列名
[016-0948a]
* 二唯得下明互發有無
* 三若通下依禪通別判發

* 初略辨通不同
* 二又諸下略辨通明
* 三譬如下正明發相

* 初譬
* 二況生下合
* 四若就下判隱沒不隱沒




* ○第四明修止觀

* 初明修意
* 二若觀下正明觀

* 初法

* 初觀不思議境

* 初思議境

* 初譬有境之由
* 二初雖下正釋

* 初明三塗

* 初釋
* 二若不下結
* 二若在下明人
* 三若用下明天
* 四若專下明聲聞
* 四若觀下六度菩薩
* 六又觀下明緣覺
* 七又觀下通菩薩
* 八又觀下明別菩薩

* 初釋十界生滅

* 初標
* 二何以下釋

* 初滅四生六
* 二若觀下滅六生一
* 三若觀下明滅七生一
* 四若觀下滅八生一
* 五若觀下滅九生一
* 二成王下攝修入證
* 三舉要下結成五行
* 四以是下結因成果
* 五是名下結成思議境
* 二不可下不思議境

* 初明具法

* 初立
* 二何以下釋
* 二唯超下明即難

* 初立
* 二何以下釋
* 三一念下倒諸法
* 四若如下明境意
* 二若觀下起慈悲心
* 三若不下巧安止觀

* 初列六十四番
* 二若觀下明三止三觀

* 初明不次第三止三觀
* 二三止下結立名之意
* 四若二下破法徧
* 五如其下識通塞
* 六若不下修道品
* 七何意下對治助開

* 初明六治

* 初治慳
* 二又味下治尸障
* 三又如下治忍障
* 四又著下治進障
* 五又禪下治定障
[016-0949a]
* 六又味下治智障
* 二是略下結

* 初結略指廣
* 二行人下結法分齊
* 八若不下明次位等三

* 初明用三法意
* 二識次下明三法功能
* 二十法下譬




* ○第七明諸見境

* 初標
* 二非一下釋

* 初總釋

* 初釋名
* 二夫聰下明互失非見

* 初明聽者斥禪
* 二夫習下明禪者斥誦
* 三若見下正明見體
* 四此見下明發見所因
* 五南方下約處判非

* 初正辨非
* 二今言下判結
* 六通論下正明來意次第
* 七若人下損益
* 二今觀下別釋

* 初列章
* 二第一下解釋

* 初明諸見入法

* 初列
* 二邪人下釋

* 初明邪人不同

* 初列
* 二一外下釋

* 初明外外道

* 初列三人宗計
* 二又入下引大乘四宗
* 三從三下列六師

* 初明六師
* 二此出下判同異
* 二附佛下附佛法外道

* 初總舉二人生計之由
* 二犢子下正釋

* 初釋犢子

* 初出所計
* 二大論下引證
* 三今犢下判同異
* 二又方下釋方廣

* 初出所計
* 二龍樹下引論略斥
* 三三學下學佛法成外道

* 初列小衍兩門

* 初小
* 二若學下衍
* 二故百下明百家所破不同
[016-0950a]
* 三今大下明論師謬破

* 初明炎論師破異
* 二然成下今家救
* 三又同下辨同異
* 四捉義下出論破宗
* 五當時下正斥
* 六若以下通伏難
* 二二明下明邪法不同

* 初明外外執法

* 初引關中三法
* 二一切下辨三法之相
* 三一師下結示不同
* 二犢子下明附佛法二人
* 三若望下明佛法小大門

* 初明小門

* 初列門中三法
* 二若得下對三種念處
* 三後證下結成三種解脫
* 四毗曇下引證
* 二執摩下明大門
* 二明諸見發○
* 三明過失○
* 四明止觀○




* ○二明諸見發

* 初列章
* 二一明下解釋

* 初明諸見發

* 初總序意

* 初法

* 初雙標兩因
* 二眾生下雙釋兩因
* 三今障下雙明今發

* 初明緣禪
* 二或聞下明緣聞
* 二如有下譬

* 初雙譬標釋兩因
* 二決却下譬兩緣
* 三闇障下合
* 二如是下別明見

* 初明因禪

* 初明發見之由
* 二觀支下見發之執

* 初法
* 二快馬下譬
* 三若聽下明見之成不
* 四從此下正明發見

* 初明外外

* 初三外

* 初迦毗羅
* 二又約下僧佉
* 三若於下昆勒
* 二其六下明六師
* 二若於下明附佛法

* 初犢子
* 二若於下方廣
* 三若於下明依佛法

* 初明十六門見

* 初明小

* 初明四門

* 初有門
* 二若於下空門
* 三若於下亦有亦空門
* 四非有下非有非空門
* 二當知下結成內邪
* 二何但下明衍
[016-0951a]

* 初生起引同
* 二今於下正釋

* 初通教

* 初明發真四門

* 初正釋
* 二是為下結
* 二若於下發中四門
* 二或言下別教

* 初釋四門
* 二此四下結
* 三若於下圓教

* 初正明四門
* 二一門下顯互融
* 三所破下重明見相以簡
* 四如此下結
* 三大乘下結成內邪
* 二夫四下破枝本

* 初約外外

* 初明枝本
* 二故龍下引龍樹破證
* 二今大下以佛法例釋

* 初舉例
* 二若三下約教釋相

* 初明藏通

* 初藏
* 三通教下通
* 二界內下判自他
* 三別教下明別圓

* 初別
* 二圓教下圓
* 四前君下判君臣
* 二夫因下明因聞

* 初略明因發不同
* 二發理下明發異所伏不同
* 三因禪下結前生後
* 四行者下正明因聞發見

* 初明外外三四
* 二若聞下明附佛法
* 三或聞下依佛大小兩門

* 初明小
* 二若聞下明大

* 初正明
* 二雖發下判見性體
* 二二明下明見發不同○




* ○二二明下明見發不同

* 初正明不同

* 初總不同

* 初明外外

* 初明三祖

* 初釋相

* 初明一切智
* 二若直下明神通
* 三若直下明韋陀
[016-0952a]

* 初明西方

* 初正見相
* 二若爾下明招濫難識
* 二今時下寄彼辨此
* 二一種下結數
* 二若約下明六師
* 二犢子下明附佛法

* 初明二人
* 二亦有下結數
* 三若內下依佛法

* 初小
* 二若通下大
* 二復次下別明不同

* 初一切智
* 二次神下神通
* 三次韋下韋陀
* 二復次下結會

* 初序意
* 二如迦下出法相
* 三驗之下結示
* 四何意下同異




* ○三明過失

* 初標列
* 二一明下釋

* 初明過失

* 初釋

* 初外

* 初此方

* 初立三玄
* 二如莊下廣斥

* 初斥宗計

* 初莊

* 初重立
* 二若言下斥
* 二禮制下禮

* 初重立
* 二但現下斥
* 二約一下斥行相

* 初列
* 二如云下釋

* 初斥善行

* 初明行相
* 二得有下斥

* 初判屬初禪
* 二若言下以小涅槃難
* 三又法下以大涅槃難
* 四汝得下結
* 五若與下縱
* 六但息下結行
* 二又計下明無記

* 初釋行相
* 二雖無下斥
* 三若計下明惡行

* 初釋行相略斥
* 二如莊下引例
* 三本以下結
* 二次約下西方

* 初序來意
* 二夫空下釋

* 初列外外三宗
* 二第三下料簡同異

* 初難
* 二大論下引論答
* 三外一下重難
* 四外道下次答
[016-0953a]
* 五有人下述他難
* 六今明下正解
* 三若約下明行相

* 初標三行
* 二真觀下釋

* 初明惡行

* 初況
* 二起空下釋

* 初明自行

* 初明空見為或所依
* 二同我下正釋空見

* 初明一切智

* 初明空見
* 二六師下引六師為例
* 三自行下斥失
* 二是人下明神通
* 三又廣下明韋陀
* 二此人下化他

* 初列
* 二自惡下釋
* 二又空下明善行
* 三次執下明無記
* 二次明下內

* 初少

* 初總標下列門相
* 二若以下明行相

* 初明有門

* 初明自行

* 初略明三行
* 二九十下引證邪門
* 三但五下明正法本意
* 四今人下明斥人成失
* 二自行下略例化他
* 二一門下明三門例
* 二若通下大

* 初自行化他

* 初自行
* 二自行下化他
* 二既非下斥失
* 二如是下結
* 二二並下並決○




* ○二二明下明並決

* 初標列二法
* 二今通下解釋

* 初就所起法並決

* 初舉四譬

* 初金鐵二鎻
* 二又從下玉鼠二璞
* 三又從下牛驢二乳
* 四又從下迦羅鎮頭二果
* 二所計下廣斥

* 初約真我斥
* 二各執下約正諦斥

* 初總斥非諦
* 二自謂下斥有苦集而無道滅
* 三自言下約正解斥
* 四雖起下約願行相斥
* 五雖一下約三法斥
[016-0954a]
* 六雖斷下通約邪道斥
* 二二約下就所依法並決

* 初標
* 二三外下釋

* 初外

* 初斥失
* 二此雖下開權
* 三如華下引況
* 四然友下判
* 二若三下內

* 初約四教辨

* 初歷四教辨

* 初廣明藏通

* 初明三藏

* 初明所依正釋

* 初經
* 二非唯下論
* 三妙勝下引證

* 初引證
* 二當知下釋意
* 二譬如下斥依教起計

* 初正斥

* 初譬
* 二知門下合
* 二速出下勸進
* 三復次下斥能計者闕行之失

* 初斥能計者募廣之失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著者下合
* 二方等下明能計者長時之失

* 初譬
* 二人亦下合
* 二次通下明通教

* 初判同異以立教

* 初法
* 二如天下譬
* 三若不下合
* 二復次下依門起計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利根下歎失
* 二別圓下以別圓類解

* 初辨同異
* 二若封下斥失
* 二以此下結勸
* 二略明下明見起所由

* 初通標顯教所由
* 二良以下判所因通別發法不同
* 三先世下判難易

* 初法
* 二如人下譬
* 四若前下明邪正
* 三復次下明見境意

* 初通明養見

* 初法
* 二如腹下譬
* 三所以下合

* 初釋所以
* 二躭著下正合
* 二若入下明別諸教觀不同

* 初觀

* 初明大小乘用設治不同
* 二是為下結養見意
[016-0955a]
* 二若發下教

* 初約藏通

* 初明見境助道力大
* 二大論下引證

* 初引大論
* 二如諸下引佛化儀

* 初引佛化儀
* 二法華下引法華釋成
* 三眾聖下引況
* 二若先下約別圓

* 初正明養見
* 二淨名下引證
* 四今生下明見境功能




* ○四修止觀

* 初通敘破見意

* 初比決宗徒
* 二夫佛下引例

* 初正引佛化
* 二若諸下以今文破見例之
* 三約多下明見不俱起
* 四約一下明今家分別見相
* 五束一下明束成觀門
* 六諸見下正示觀境
* 二思議下正明修觀

* 初法說

* 初觀不思議境

* 初明思議境

* 初總標空見為十界因
[016-0956a]
* 二成論下引二論不同
* 三今此下以見境例論
* 四由空下正示可思議相

* 初明地獄
* 二無慙下明畜生
* 三慳貪下明餓鬼
* 四因空下明三善
* 五又發下明色天
* 六又因下明聲聞

* 初總斥空見不識四諦
* 二所以下廣釋四諦結成聲聞

* 初明苦集

* 初正明苦集

* 初明苦
* 二空見下明集

* 初明十使

* 初鈍
* 二是誰下利
* 二如是下歷三界結成八十八使
* 二集迷下舉過勸誡
* 二若識下明道

* 初明念處

* 初別相

* 初明身念處
* 二若受下明受念處
* 三空塵下明心念處
* 四取空下明法念處
* 二但諸下總相
* 二勤破下略示餘品
* 三四倒下明滅

* 初明子縛破

* 初明鈍破
* 二空見下明利破
* 三十使下明八十八破
* 二果縛下明果縛破
* 三若於下約四諦以明功能
* 七次明下明支佛

* 初略明十二支滅
* 二中論下引證

* 初引中論
* 二法華下引法華
* 三又觀下廣明起觀滅十二支

* 初明生

* 初推現至往

* 初推現三因
* 二愛因下推現五果
* 三識由下推往二因
* 二無明下推往至現
* 二若知下明滅

* 初明滅十二支
* 二空見下例滅諸見
* 四若於下明得失

* 初明得
* 二若不下明失
* 八空言下明菩薩

* 初藏教

* 初願

* 初明起誓之由
* 二空見下明四諦誓境
* 三如一下正明起誓

* 初眾生誓願度
* 二如一下煩惱誓願斷
* 三如一下法門誓願知
* 四如一下佛道誓願成
* 四若眾下明起誓之意
* 二觀空下行

* 初結前生後
* 二若執下正明六度

* 初布施
* 二若執下持戒
* 三若執下忍辱
* 四若不下精進
* 五若不下禪定
* 六若執下智慧
* 三若有下結果滿
* 二觀空下通教

* 初明二乘
* 二二乘下菩薩
* 三觀此下別教
* 四空見下圓教
* 五復次下廣辨破見不同○
* 二次明下明不思議境○
* 二此境下起慈悲心
* 三觀此下巧安止觀
* 四見陰下破法徧
* 五單複下識通塞
* 六觀空下修道品
* 七若不下對治開助
* 八深識下知次位
* 九內外下能安忍
* 十順道下無法愛
* 二乘一下略舉大車譬




* ○五復次下廣辨破見不同

* 初總明能治所治

* 初略明能所
* 二成論下斥成論
* 三今知下出今釋

* 初通示治見
[016-0957a]
* 二三藏下四教治見前後
* 四除竪下結斥成論
* 二云何下釋疑

* 初舉疑
* 二如患下約喻釋疑
* 三四教下合
* 三治見下舉例
* 四此四下明性處有功

* 初明念處功能
* 二三車下約教不同
* 三略說下度略相
* 四是諸下結意
* 五但釋下歷化儀判權實
* 五約此下略示妙境




* ○二次明下明不思議境

* 初總立
* 二淨名下引證

* 初引
* 二一切下釋

* 初釋眾生心行
* 二佛解下釋諸佛解脫

* 初明佛解脫
* 二能一下結不思議章


摩訶止觀科文卷第五


天台三大部科文世有二本不同者因乞而見之各有脫簡故今以唐本合校之輙鋟諸梓弘其傳云。


寬永戊辰九月丁戌山陰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