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13 法華經玄籤證釋-清-智銓 (master)



玄籤證釋卷第四
苕上沙門 智銓 述


定聖行。


○根本淨。大論第二十卷。根本淨禪。云何名
淨。有漏善五眾。


○簡風喘等。禪門云。息相有四。風喘
氣息。行者當捨三存息。以細念心攝心對息。從一至
十。令心不散。故名數息。若數不滿十名數減。若至十
一名數增。然增減之數。並非得定之道。若從一至十。
恒具十。無有間一之失。名數成就。


○當證前方便等。
證相云。一麤住心。二細住心。三證欲界定。因前息道
[004-0592b]
諸方便脩習。心漸虗凝。不復緣慮。名麤住。于後其心
泯泯轉細。即是細住。與定相應等。名欲界定。因欲界
定後身心泯然虗豁。失欲界身。坐中不見頭手牀蓆。
猶若虗空。此是未到定。此能生初禪故。即初禪方便
定。八觸。一動二痒三涼四煖五輕六重七澁八滑。五
支。一覺二觀三喜四樂五一心。


○八聖種。無常苦等。
并如病如壅如瘡如剌。四支。一內淨二喜三樂四一
心。遠對外塵說內淨。近對內垢說內淨云云


○五支
成就。一捨二念三智四樂五一心。大論中由愛故有
苦等。廣訶二禪喜相。四支成就。一不苦不樂。二捨三
念清淨四一心。


○菩薩定須明脩。大論云。菩薩為眾
生故。起大悲心。脩行禪定。繫心緣中。離五欲。除五葢。
入大喜初禪。


○在脩證中。禪波羅蜜第七卷明脩證。
彼脩證開四章。一世禪。二亦世亦出世禪。三出世禪。
四非世非出世禪。第四不說。第三復開二。初對治無
漏。有九。即觀練熏脩。二緣理無漏。亦不說。


○非漏非
無漏。即第四非世非出世。觀練熏脩即對治無漏。止
觀第七記。輔行三十卷。止觀有數息。然輔行無文。



轉緣。禪門轉緣。通約教隨等六。止觀第六記。輔行二
十五卷。


○四等。大論二十卷。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
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苦。喜名欲令眾
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
輔行云。四等從心。無量從境云云


○四無量。大集經
二十四卷四無量心品云。譬如一篋盛四種香。一沉
[004-0592c]
水。二多伽羅。三牛頭旃檀。四多摩羅葉。如是四香合
有四兩。有四姓人。以四種衣置是篋中。經數日巳。各
自齎去。而是四香銖兩不折。然是衣中各各有香。若
有菩薩脩四無量心。隨所住國。其土人民各各成就
種種功德。而于菩薩無所損減。


○次脩相。此略明。禪
門中別明四種脩相。


○隱沒等。止觀云。此定有隱沒。
不隱沒。若心緣眾生。決定作得樂想。心甚明了。而所
緣處。不見眾生得受于樂。是內不隱沒而外隱沒。復
有內心明淨。外見得樂。是為內外。俱不隱沒。輔行云。
若依根本。內外俱隱沒。及外隱沒內不隱沒。餘則內
外俱不隱沒。第九略記。輔行三十八卷。


○四空定。大
論二十卷末明。


○須訶色。行者觀是色麤惡重苦。老
病殺害等。種種苦惱因緣。如病如癰瘡如毒刺。皆是
虗誑妄語。應當除却。


○過一切色相等。大論云。佛說
三種色。有色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有對。有色不可
見無對。過一切色相即可見有對色。滅有對相即不
可見有對色。不念種種相即不可見無對色。大論問。
云何能滅是三種相。答曰。是三種相皆從因緣和合
生。故無自性。自性無故。是三種虗誑無實。易可得滅。


○禪門即禪波羅蜜。云亦有未到地相云云


○六妙
門。禪門云妙名涅槃。此之妙法。能通至涅槃。故名妙
門。亦名六妙門。三是定法。三是慧法。


○若作對治。輔
行三十七卷云。若對治者。沉多應脩慧多定少。散多
應脩定多慧少。沉散等者。應脩等觀。具如禪門。禪波
[004-0593a]
羅蜜第七卷。


○今但次第相生。禪門云。若廣明此六
法脩證。則諸禪皆屬六妙門攝。今但取次第相生入
道之正要。以明六玅脩證之相。


○遊止三四。瑞應經
上卷云。端坐六年。形體羸瘦。皮骨相連。玄清淨漠。寂
默一心。內思安般。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游
志三四。出十二門。無分散意神通微玅。


○十二門禪。
謂四禪四等四空也。


○出入息。大集經云。入名阿那。
出名波那。觀于出入。如門如向。


○大論二十一。在二
十卷中。論云。以五欲麁誑顛倒。故以細微玅虗妄法
治。譬如有毒能治諸毒。


○隨止可見。謂隨有脩證。止
有脩證。皆可見也。


○觀有三義。禪門云。一者慧行觀。
觀真之慧。二者得解觀。即假想觀。三者實觀。如事而
觀也。今此六玅十六特勝通明。並正用實觀成就。然
後用慧觀觀理入道。


○止觀第九記。輔行三十七卷。


○特勝。輔行問。何名特勝。答。脩九想起過。佛令脩于
特勝。此觀特出。勝于九想。故名特勝。止觀第九記。輔
行三十七卷。


○因緣得名。如律云。佛令諸比丘脩不
淨觀。比丘脩成。于身生厭。或有比丘發心欲死。求刀
自殺。乃至殺六十比丘。因半月說戒。佛問阿難。不見
諸比丘。阿難具答。因斯立制等。爾後改觀。令脩特勝。


○皆有脩證。脩者作心脩習。心未相應。證者。即任運
開發。心得相應。


○此代數息。禪門云。何故以此代數
息。答若是數息。直闇心數無有觀行。脩證。時多生愛
見慢等。今以隨代數者。即覺知此息無常。不生愛見
[004-0593b]
等。


○輕重澁滑。知入息時輕出息時重。入息時滑出
息時澁等。


○即對四念處。輔行云。從初知息出至除
諸身行。有五特勝。名身念處。次從心受喜至受諸心
行。有三特勝。對受念處。次心作喜下三對心念處。從
觀無常下五名法念處。


通明。


○輔行問。何名通明。答此禪觀法無別名目。北
國諸師脩得此禪。欲以示人。既不知名。立名不定。欲
安根本禪中。而法相逈異。若對特勝。名目全殊。始對
背捨觀行條別所以諸師名為通明。又云脩時三事
通觀。故名為通。此法明淨能開心眼。觀一達三。所見
無障。故名為明。


○別觀三事。禪門第八卷明。


○三十
六物。輔行云。前特勝中三十六物。與此不異又諸文
皆云內外中間各十二物。唯禪門中但分內外。外有
十物。內有二十六。于中二十二是地。十四是水。


○聲
非報法。雜心論第一卷問。何故聲非報。答現在方便
生故。聲者現在方便生報者前業所起聲隨欲生報
非隨欲生。又聲有間。報無間。聲若是報。應如色一切
時不斷。而聲有斷故非報。


○即不得一切法。禪門云。
由此三事和合。能生一切陰入界。眾苦煩惱。善惡行
業。流轉不息。若了三事無生。則一切諸法本來空寂。


○天文地理禪門第八卷明。止觀第九略記。第六記
中明。


○九想。大論二十一卷明九想。


○止觀第六記。
輔行二十五卷。


○九十八使山動。大論云。三毒薄故。
一切九十八使山皆動。漸漸增進其道。以金剛三昧
[004-0593c]
摧碎結山第五記輔行二十三卷。


○能成大事。大論
云。是九想。是開身念處門。身念處開三念處門。是四
念處開三十七品門。三十七品開涅槃城門云云



八背捨。一內有色相外觀色。二內無色外觀色。三淨
背捨身作證。四虗空處。乃至七非有想非無想。第八
滅受想。


○背淨潔五欲。欲界不淨五欲上欲界定未
到定巳上皆潔淨五欲。


○如禪門。禪波羅蜜第十卷。


○八勝處。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
知勝見。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三內無色相外觀色
少。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五青。六黃。七赤。八白。


○十
一切處。一青二黃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風九
空十識。


○背捨具九地。大論二十一卷云。初二背捨
初四勝處。初禪二禪中攝。淨背捨後四勝處八一切
處。第四禪中攝。二一切處即名說空處空處攝。識處
識處攝。前三背捨八勝處八一切處皆緣欲界。後四
背捨緣無色界及無漏法云云


九次第定。


○勝處但在第三背捨。初二勝處位在初
禪。第三第四位在二禪。後四位在四禪。第三淨背捨
位通三禪四禪故云勝處。但在第三。


○一切處但在
第三四五背捨。初八色一切處位在第四禪。次第九
空一切處位在空處。第十識一切處位在識處。故云
但在第三四五。


○並在大品大論。大品在初品中。大
論二十一卷。


○得堪忍地。章安疏云。還是初地。


○共
念處。四念處引阿毗曇云。共念處者。以禪定助道。正
[004-0594a]
助合脩。亦名事理共觀。發得無漏三明六通云云



答毗曇云。即阿毗曇。大論云。阿毗曇是佛說。汝小乘
隨阿毗曇論議。是名毗婆沙云云


○成論人云。成實
論無作品。問曰無作是身口業性。身口業即是色。答。
是無作但名為身口業。實非身口所作。以因身口意
業生故。說身口意業性。又或但從意生無作。是無作
云何名色性。有無色中亦有無作。無色中云何當有
色耶。


○舍利弗毗曇。有二十二卷。姚秦曇摩崛多共
曇摩耶舍譯。第三卷明五陰中色陰云。有麤色細色。
云何細色。若色色界繫。若無色界繫。若不繫。是名細
色。


○無作色無教色。荊溪云。名異義同。法勝阿毗曇
心論云。此業不可示他。故名無教。


三上上禪。


○自性禪。地持云。自性禪者于菩薩藏聞
思前行世間出世間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觀分。或
二同類。或俱分。是名自性禪。


○慧聖行。籤科釋文分
二。初對前二行明不判開。次今此下正附別明四四
諦相。又三。初約橫豎具此四四諦相。次又復下明此
四諦與常儀有異。三生滅下明四四諦中願行前後。


○止觀第七記。輔行三十一卷。


○大論第五十。在五
十五卷釋幻聽品。亦名如幻品。


○空中種樹。大論二
十八卷中文。


○止觀第七記。輔行二十九卷。


○止觀
知病。第六卷上云。明入假觀者。為三。一知病。二識藥。
三授藥。知病者。知見思病。知見根本。知見惑重數
。次知思本。知思重數云云。識藥者。一世間法藥。二

[004-0594b]
出世法藥。三出世上上法藥。應病授藥者。既知苦集
之病。又識道滅之藥。先授世藥。次授出世藥。乃至上
上藥。


○止觀第二記。輔行十三卷。


○從空入假破法
徧。止觀第六卷明入假破徧。一入假意。二入假因緣。
三入假觀。四入假位。


無作四諦慧。


○別教無作科前籤文。口科分二。初牒
苦集即道滅。二發心下簡釋別無作義。分三。初明發
心至地前。廣脩聖行。次但此下。正示無作明別登地
證實。三結示別教豎行次第證相。


○涅槃如來性品
等。章安疏云。初譬本有性理。言王家者。佛所統處力
士者。譬眾生有能降魔制外之用。故言力士。眉間者。
中道也。金剛珠者或言理。或言解。或言理解圓淨。不
可破壞。如金剛珠。次與餘力士下。遇緣起惑。失本有
理。又二。初起惑言餘力士者。天魔外道惡知識。桷力
者。斷常乖于正觀。正觀破于斷常。故以身見觸中道
珠。次尋沒下失理沒在常斷邪見身中。三其處有瘡
下。機緣感召。二見傷正解為瘡。命醫機召于佛。善方
藥。即聖智達知。即便停住。明失非失。醫問力士下。第
四聖應破惑二。初譬偏說無我。檢邪如覓珠。力士驚
答。譬稟教作無我觀。從迷得解敬驚答。將非幻化即
無我觀。即便啼哭即是苦觀。醫慰力士下。次譬說圓
初為說。今在皮中。隱斷常中。影現于外。性理虗通。徧
一切處。力士不信下。次不受。醫今執下三重說。乃自
見珠。四信受。鏡譬圓經。照信心面。文明理顯信諦明
[004-0594c]
了。


○中道雙亡雙照。輔行十二卷明。


○不同通教但
空偏假雙流。玄第四下云。通教名道觀雙流也。四教
俱有雙流位等。止觀第六下云。脩中觀位者。前兩止
為中道雙遮方便。兩觀是雙照方便。因此遮照得入
中道。自然雙流。自然雙照。脩此雙流。凡有三處。又云
三藏菩薩坐道場時。猶是具惑。故無雙流。雙流位在
佛耳。通教有別來接者。雙流位在八地。別教雙流位
在初地。雖言初住破一分無明。是雙流位。即圓教也。
輔行二十八卷釋。


○大品云一切種智。大品經中三
慧品。須菩提言。世尊。云何名為一切種智相。佛言。一
相故名一切種智。所謂一切法寂滅相。復次諸法行
數相貌名字顯示說。佛如實知。以是故名一切種智。
又大論八十四卷云。佛自說一切種智義。有二種相。
一者通達諸法實相故。寂滅相云云。二者一切諸法。
可以名相文字言說了了。通達無礙。


○涅槃如來虗
空佛性疏云顯時名如來。隱名佛性。虗空取隱顯不
二。文殊問言等。疏云一往似問如來虗空佛性三種
有何差別。尋下答意。正是問此三種與一實諦有何
差別。佛言有苦下。唱昔四諦。苦是苦境。諦是苦教。亦
是苦智。實是苦諦之理。不二為實。善男子如來下。唱
今一實。三種皆是實。非苦者非境。非諦者非教。是實
者是理。


○復次善男子下。結三法與真實相即。更無
異體。


○止觀第六記。輔行二十七卷。


○如止觀第七
記。輔行二十九卷。


○止觀第二記。輔行第八卷。止觀
[004-0595a]
第一第二記。輔行第七卷。


○八神變。大論第六卷明。
大經德王品明。存沒。大經大論互有存沒。


○如雜含
中。雜阿含二十六品云。復次四力。覺力云云。何等為
覺力。于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習近不習近。卑
法勝法。黑法白法。有分別法無分別法。緣起法非緣
起法如實知。是名覺力。何等為精進力。謂四正斷。何
等為無罪力。謂無罪身口意云云。何等為攝力。謂四
攝事惠施愛語行利同利。


○大經意在第十三卷。



地持說。地持經第七卷。次法方便處淨心品中。


○華
嚴十地品。晉經二十四卷。新經十地品第二十六之
四。


○無我想。故經中無我相。


○十地論第三卷中。先
舉經云。菩薩如是安住歡喜地發諸大願。所謂無餘
一切諸佛一切供養云云。論曰。是初大願云云。廣大
如法界者。一切餘善根中勝故。究竟如虗空者。無常
愛果無量因故。盡未來際者。此因得涅槃常果故。一
切劫數大供養。無有休息故。餘九準知。論又云。第十
大願起大乘行。又以十不下。經云。以十盡句。成諸大
願。何等為十。所謂一切眾生界盡云云


○解脫月請
乃說。十地是解脫月菩薩起請。金剛藏菩薩說。


○第
三地。經云。菩薩日夜唯願聞法。第四地云。觀內身循
身觀。勤勇念知。乃至觀內外法循法觀勤勇念知。除
貪愛等。第五地云。此菩薩如實知此是苦聖諦等。如
實知一切有為法虗妄等。第七地云。雖知諸佛法身
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又以十種方便慧起
[004-0595b]
殊勝行。第八地云。此地本願力故。諸佛親現其前與
如來智。令得入法流門。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忍第一
順諸佛法。乃至云勿復放于此忍門。又此諸法法性。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亦復積集廣大善根
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于一念頃。以無功用智
入一切智智境界。又云此菩薩隨諸眾生信解差別。
于彼佛國眾會之中。而現其身。第九地云。先知一切
法行。次知一切稠林。次知一切相等。乃至了知眾生
諸行差別。教化令得解脫。第十地云。法雲地如實知
欲界集。乃至聲聞行集。辟支佛菩薩諸佛力無畏色
身法身集等。乃至如實知入一切法。成智差別集
。十微細智不思議解脫門。無量無邊百千萬阿僧

祗解脫門。無量無邊百千萬阿僧祗三昧及陀羅尼
神通等法門。


○十地論解。論第二卷云。此五怖畏是
初地障。是五怖畏第一第二第五依身口意。第三第
四依身。


○乃至因緣三有即變易生死也。


釋二十五三昧。


○趣音促。如熱𦦨。北洲也。不退畜。生
也。歡喜。脩羅也。等字。含無垢心樂等。大經疏云。雖二
十五無非是王。為辨異故。立名不同。即世界意。如日
光月光等。即為人意。不退心樂等。即對治意。常樂等。
即第一意。


○日光三昧破東洲。月光破西洲。月夕初
現于西。亦隨便立名。月亦破闇。例同日光。青三昧破
兜率。注雨三昧第四禪也。三諦常。即真俗中三諦皆
常也。破于三常。後文云。非三無為常。化用常。常樂常
[004-0595c]
也。破二苦。後文云。癡故是苦。乃至無明苦。破不自在
者。後文云。猶有細煩惱不自在。乃至無明不自在。



初地獄中婆藪等。籤文分五。初正釋此有中第四文。
次下去一等簡釋諸有中第一意。三又準下復明第
四意機應義。四文雖在等點示預知下文文義。五一
一皆言下。通釋破字顯第二意。


○方等陀羅尼經。大
方等陀羅尼經有四卷。華聚菩薩名也。大論第四卷。
明婆藪仙人生陷地獄緣。


○婆言斷等。經中婆者言
離。藪者言斷。離斷一切諸苦。婆者言善。藪者言知。善
知一切法者云云。乃知十事因緣。


○調達。增一阿含
四十六卷。調達造五逆罪。生陷地獄。


○瞿伽離即調
達弟子。因謗身子等。佛訶之不受。身瘡即死。入大地
獄。緣在大論十三卷。


○感應玅中。玄第六卷初。


○各
有三義。機有可發義。機是關義。機是宜義。應是赴義。
應是對義。應是應義。


○料簡等。感應釋名中文。


○十
界交互。三十六句感應文中。第三就十法界論機應
不同。乃至云若就十法界交互。則增九倍云云


○為
龍者。出大論十四卷。止觀第七記。輔行三十卷。難陀
即歡喜龍王。娑竭即娑伽羅龍王。為象者。大論十二
卷明。牸音字。凡獸育子曰牸。鵽音掇。一名冠雉。似雌
雉。大論十四悞。在十二卷。大經第四四相品文。鷲即
大鵰。


○請觀音經一卷。天台有疏。經有五道偈。此中
不引人道。大論第十。第十卷無。


○業見思俗諦破。教
行錄日本問云。近代疑者云。餘三昧及以諸處。皆以
[004-0596a]
見思為真諦所破。此中何為俗諦所破耶。四明答云。
此中乃以業及見思同入生死俗諦。正為真諦所破。
成於真諦三昧矣。


○二十五三昧皆稱王。大經疏云。
此地得二十五三昧。名諸三昧王。一切三昧悉入其
中。即是中道第一義三昧。總攝諸三昧。所謂俗諦三
昧。真諦三昧。皆來攝屬。故得稱王。一諦三諦。即是其
體。


○止觀第五記。輔行二十卷。


○四行偈文。第三卷
藥草喻品。偈云。破有法王。出現世間。隨眾生欲。種種
說法。如來尊重。智慧深遠。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有智
若聞。則能信解。無智疑悔。則為永失。是故迦葉隨力
為說。以種種緣令得正見。


○品初釋七善。大經云。菩
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住七善法。得具梵行。
何等為七。一知法。二知義。三知時。四知足。五自知。六
知眾。七知尊卑。先明別七。次明圓七。次明四無量心。
亦先明次第。次明圓。


○三天行。指雜華。大經十八卷
梵行品末云。天行品者。如雜華說。初地天行。約別教
證道。初住天行。正約圓說。故云經兼二意也。


四嬰兒行。


○先列不次第等。大經疏云。上聖梵兩行。
皆先釋次第行。後釋圓行。今品先明圓行。後明次第。
當是前後赴緣自在。


○與天行對辨冥顯中。言梵行
者。蓋嬰兒即梵中慈故也。下玄文云。從慈心與樂起
嬰兒行。


○不起即常等。章安疏云。不起譬常。不起邊
中諸法之相。不住譬淨。不著生死涅槃。不來譬我。不
從淺至深。動搖彼此。不語譬樂。寂滅涅槃。不可言說。
[004-0596b]
從初發心。常觀涅槃四德行道。故言不能起住來去
語言。呼此嬰兒為如來行。


○即最後文。今後頓科中。
慈善根力等。


○肇云。涅槃無名論云。仰攀玄根。俯提
弱喪。超邁三域。獨蹈大方。


○後文即人天後文又嬰
兒者厭等。大經疏云。五欣厭嬰兒。直法說無譬。初二
句即是標。以是故知下。次廣釋中。有斷不斷。此約集
諦。正使有斷。習氣不斷。有真不真。約苦諦。生死中無
涅槃則不真。離生死有涅槃。此則有真。脩不脩。約道
諦。四倒惑等是不脩。四念處等是脩。得不得。約滅諦。
利鈍使不得。見道脩道名得。


○觀文似如用前所釋。
隨機而說。謂觀大經偏行嬰兒文也。蓋大經又嬰兒
以下文皆釋前不能起住等。今分對偏行嬰兒。故荊
溪言觀文云云


○大經云下。明偏行嬰兒。初大字嬰
兒。正取和字。而為大字。即六度菩薩三祗行。百劫種
相。志求作佛。此佛是有為半字無常之佛。故知是和
字嬰兒。又云不見下。次無知嬰兒。是通教嬰兒。不見
晝夜等。是無憎愛。達幻化相。苦樂平等。冤親不二。又
云不能下。三不作嬰兒。不作大逆。不作小乘。此是別
教菩薩。即是非生死非涅槃行于中道之行。又云楊
樹下。四黃葉嬰兒。楊樹譬妄常。黃葉譬妄淨等。又云
非道下。二乘嬰兒。即欣厭嬰兒也。然此引文。乃是第
二科釋嬰兒行意中文。經云。若有眾生于非道中作
真道想。如來亦說非道為道。非道之中實無有道。以
能生道微因緣故說非道為道。婆和如前釋第一卷
[004-0596c]
上標教中。


○如經云云。經中約法廣合。故注云云。



聖行如前說。慧聖行初也。


五病行。


○現病品文。大經第十八品。疏云。由前品末。
授記付囑竟即云我今背痛。舉體皆痛。如彼小兒。及
常患者。從此義故題現病品。


○彼文具釋三障。經云
菩薩所得善根。悉施眾生而共迴向一切種智。為除
眾生諸煩惱障業障報障云云。三毒在煩惱障。五無
間在業障。毀謗等在報障。後廣比決下。即推證果文。


○迦葉次引等。迦葉云。如來四大無不和適。身力具
足。亦無羸損。如十小牛力不如一大牛力。十大牛力
不如一青牛力。十青力不如一凡象力。十凡象力不
如一野象力。十野象力不如一二牙象力。十二牙象
力不如一四牙象力。十四牙象力不如雪山一白象
力。十雪山白象力不如一香象力。十香象力不如一
青象力。十青象力不如一黃象力。十黃象力不如一
赤象力。十赤象力不如一白象力。十白象力不如一
山象力。十山象力不如一優鉢羅象力。十優鉢羅象
力不如一拘物頭象力。十拘物頭象力不如一芬陀
利象力。十芬陀利象力不如人中一力士力。十人中
力士力不如一鉢鍵提力。十鉢鍵提力不如一八臂
那羅延力。十那羅延力不如十住菩薩一節之力。菩
薩坐金剛座即得十力。如來今者不應如彼嬰兒。如
來因為下。經云。如來即從臥起。趺坐放光。一切利益
讚迦葉能問。次廣說我于往昔劫。巳除病根云云。又
[004-0597a]
列三種下。經云世有三人。其病難治。一謗大乘。二五
逆罪。三一闡提。如是三病。世中極重云云。又有五種
病人。第一病人即初果過八萬劫成佛。第二人。即二
果。過六萬劫成佛。第三人即三果。過四萬劫。第四人
即四果。過二萬劫。第五人即辟支佛。過十千劫成佛。


○大論如來九惱。第九卷初。


○乳光經只有數紙。後
籤第十卷上引。


○十住毗婆沙論云。佛入婆羅聚落
乞食。空鉢而出。


○興起行經兩卷。上卷孫陀利宿緣
經第一。奢彌䟦宿緣經第二。頭痛宿緣經第三。骨節
煩疼因緣經第四。背痛宿緣第五。木槍刺脚因緣經
第六。下卷地婆達兜擲石緣經第七。婆羅門女旃沙
謗佛緣經第八。食馬麥宿緣經第九。苦行宿緣經第
十。


次料簡。


○戒聖行末。在第十一卷。定聖行文末。亦在
第十一卷。慧聖行文末。在十三卷。故今判云者。指下
文次仍依文別判科。慈悲喜捨文末。在第十五卷初。
捨文末亦在十五卷。今判云者。指下文次融化他科
文云。慈悲喜是化他之事行。一子地是其證。捨心是
化他之理行。空平等是其證。


○答聖梵兩行等。法雲
師云。聖行為自行因。梵行為因中化他。此二是地前
脩因行也。垂裕記問。天既是證。何名為行。答。從天起
行。故名天行。故天行位在于地住。嬰病二行。皆是從
果起應之行。


○當知地前戒定等。前籤文云。前之兩
行。並在外凡。故地前二行未斷惑證理。雖復立二地
[004-0597b]
名。其實未證。今慧行雖從淺至深。能斷惑證理。登初
地離五怖畏等。故結住于無所畏地。所以文云未若
初地與無畏同結。又三種聖行皆從淺至深。然聖行
得滿。全由慧行。


○莊周賦杼。莊子齊物論中。文云。謂
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
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無虧。而喜怒
為用。注云。狙公養猿狙者。芧橡子也。朝三升暮四升
也。玃。大母猴也。


○圓五行。如大論云等。大論第十一
卷云。菩薩觀涅槃行佛道。


○大論八十。在大論八十
三卷。釋三慧品。明行生脩。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經
云。佛言。色寂滅故。色空故。色虗誑故。色不堅實故。應
行般若波羅蜜。受想行識亦如是。如汝所問云何生
般若波羅蜜。如虗空生故。應生般若波羅蜜。如汝所
問云何脩般若波羅蜜。脩諸法破壞故。應脩般若波
羅蜜。須菩提言。行般若波羅蜜乃至脩般若波羅蜜。
應幾時。佛言。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應行應生應脩
般若波羅蜜云云


如來座天行。


○疏十八空銷十八句。文句云。凡有十
九句。初一句總。後十八句對大品十八空。如實相即
第一義空。不動即外空。外不為六塵流動也。不退即
內外空。十二入空故。故言不退。亦不分別等。是偈文。
上中下。有約前三教釋。約三乘或三菩薩釋有為是
世間法故不實。無為是出世間法故實。不分別即不
云云


○畢竟空。即經無所有性。諸法無遺餘。故名
[004-0597c]
畢竟空。


○不弊不淨垢衣。弊。敗也。惡也。非脫珍著弊
之弊。謂長者不以不淨垢衣為惡。而著不淨垢衣。正
形容忍于斯事也。三消慈悲中。木牛楊葉。皆大經文。
如阿脩羅琴。大論十七卷明。


○寶几承足。玅樂云。一
几承于二足。定慧所依無殊。從定名諦。從慧名境。又
云婆羅門等。文句云。婆羅門名淨行。貴族高潔即等
覺離垢菩薩也。剎利即是王種。九地巳下。初地巳上
也。居士富而不貴。即三十心也。諸菩薩是商人徧入
三土以求法利。此土菩薩往他方聽法。他方大士來
此聞經。往還採利也。商估者。玅樂云。應作賈。音古。居
賣曰賈。通物曰商。


○入出二字。有四番釋。文中引三。
其四云化他用為出。自行用為入。玅樂云。入出文有
四釋。初三自行。後一自他。于自三中。初以雙非為入。
雙照為出。次番者。出入相對。本相即故。出入之名。亦
更互得。故此智體出入互照。此之兩釋約三諦說。次
無量去約二諦說。第四還用向之三二。自利化他。



又七種二諦智行慈七善。即大經十四卷中七善也。


觀心圓五行。


○地持云。地持第五卷禪品九種禪。一
自性禪。二一切禪等。又云。一切禪有二種。一世間。二
出世間。各有三種。一現法樂住禪。二出生三昧功德
禪。三利益眾生禪。又釋云。菩薩禪定離一切妄想。身
心止息。第一寂滅。自舉心息。捨離味著。及一切相。是
名現法樂住禪。菩薩禪定出生種種不可思議無量
無邊十力種性所攝三昧。乃至出生二乘解脫除入
[004-0598a]
一切入無礙慧。利益禪有十一種云云


第四位妙。


○成論毗曇判位。成實論空門第十品分
別賢聖共二十七人。毗曇有門明七賢七聖。


○瓔珞
巳判淺深。瓔珞本業經云。他方敬首菩薩。在第二賢
聖名字品中。請云。欲成斯道。當如何行。一切賢聖名
字何等。佛先說四十二位。從十住至玅覺。次明住前
有十順即十信。第三學觀品中說四十二位所脩觀
法。


○仁王盛談高下。仁王上下卷。廣明三賢十聖。及
五忍十四般若。其文多明圓別。兼含通意。故云盛談
高下。


○天雨四華。文句云今天雨華。報其當獲佛因。
即四輪因位也。又正說中開示悟入。又與大車遊于
四方。皆是位義。故知華表。因位也。


○艸菴喻羅漢本
處。化城喻二乘涅槃。三艸喻藏位。二本喻通別位也。
渚宅。渚謂寶渚。即寶處也。宅謂大乘實相家宅。一地
一雨。即圓實位也。


○正法念。即正法念處經。二十二
卷去觀天品廣明天法。


○俱舍云。唐譯。第十一卷中。
偈云堅手等。集註云。堅首等三。皆藥叉眾。大王即四
天王。堅首最下級。乃至四王居最上級。諸藥叉眾亦
住餘七金山。是四王所統部眾故。


○俱舍世品。從第
八卷起至第十二卷。


○大論云。大論五十四卷。釋四
天王品。準希有經。希有較量功德經。止數紙。阿難起
請。


○增一五衰。增一阿含二十四卷云。一者華冠自
萎。二者衣裳垢圿。三者腋下流汗。四者不樂本座。五
者玉女違叛。


○立世阿毗曇。佛說立世阿毗曇論有
[004-0598b]
十卷。此引文在第一卷。堋音彭。射埒也。


中艸位。


○成論探明大乘。成論宗經部。義參大乘。故
云探明大乘云云。論主即訶黎䟦摩。成論第一卷偈
云。故我欲正論三藏中實義。


○中阿含三十。謂中阿
含第三十卷。福田經中。給孤長者問佛云云。佛答云。
十八學人。信行。法行。信解。見到。身證。家家一種。向須
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
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
流色究竟。九無學人。思法。昇進法。不動法。退法。不退
法。護法。實住法。慧解脫。俱解脫輔行十四卷列二十
七人略有不同。成論云。斷貪恚等諸煩惱盡。故名福
田。


○俱舍文同輔行十四卷。準俱舍列。則無身證。故
集註云。且據學無學二十七人是同。然福田經列身
證。俱舍則無也。俱舍多一向。故亦二十七人。更檢成
論。成實論分別賢聖品末云。羅漢有九種。退相。守相。
死相。住相。可進相。不壞相。慧解脫相。俱解脫相。不退
相。是諸阿羅漢。以得信等根。故有差別。


○有門之位。
集註云。今依有門明位者。有三意。一凡聖位足。二佛
法根本。三符順教旨。


○如八十八使。五利五鈍。歷三
界四諦下增減不同成八十八。法界次第初門。九十
八使科中明。


○五停心。停者。止義住義。數息停散亂。
不淨停貪欲。慈悲停多嗔。因緣停愚癡。念佛停逼迫。
初賢。賢者善直也。


○別相念。㭊玄云。別謂各別。身受
心法不同故。相謂行相。觀此四法作不淨等行相故。
[004-0598c]
言念觀者。然觀體非念。觀是其慧。推求觀察。知不淨
等故。乃至處謂處所。謂身受心法。是念所緣住止之
處故。


○性共緣三念處。性念處緣理斷結。除自性過。
共念處正助合脩。緣念處緣佛三藏及世間文字。所
緣處廣也。


○四精進。四正勤也。四定。四如意也。生善。
五根也。破惡。五力也。信破欺等。分別。七覺也。安隱。八
正道也。


○境總觀總等。別行四念處本。與此略異。三
二類知。謂三境二境可類知也。


四煖位。


○解喻煖。此喻慧行。次集華煖生。喻行行也。
內凡者。相似見理曰內。又漸見法性。心遊理內。身居
有漏。聖道未生。故名內凡。


○證初果者。㭊玄云。空門
以十六心名見道為初果。二果去方屬脩道。集註云。
有門以十五心名見道為初果。向十六心是脩道。初
果攝。須陀洹。四教儀飜預流。數人即薩婆多宗人。亦
有門也。


○約此論家家。即次斷中小超人也。斯陀含
飜一來。後三品猶在。故更一來。約此說一種子。即小
超人也。阿那含飜不來。


○超果者。集註第六卷明。此
名超越人。四教義云。不證前二果也。


○三結。輔行二
十四卷末明。止觀第六記。輔行二十五卷明八十八
使。七生那含。


○準俱舍九種。唐譯俱舍二十四卷。頌
云。行色界有九。謂三各分三。業惑根有殊。故成三九
別。


○上流三者。上流有二種。今指雜脩一種也。又有
三。一全超謂在欲于四禪巳徧雜脩。遇緣退失。從梵
眾沒。生色究竟天。中間盡超故二半超。梵眾沒。中間
[004-0599a]
超一二。乃至十三。生色究竟天。非全超故。通受半名。
三徧沒。全不能超故。


○見到。大集經見到。舍利弗阿
毗曇名見得。俱舍頌名見至。


○三空。四教義云三空
定。


○身證想受滅。大論云。滅受想患厭散亂心故。入
定休息。似涅槃法著身中。身證故名身證。雜心論云。
身作證滅盡正受。及入定心。是有漏隨順滅心故。止
觀第七記。輔行三十七卷。釋論二十二。即大論。如佛
告給孤獨居士。世間福田應供養者有二種。若學人
若無學人。學人十八。無學人有九。今此中何以故但
說八輩。答曰。彼廣說故十八及九。今此略說故八。彼
二十七聖人。此八皆攝。信行法行。或向須陀洹攝。或
向斯陀含攝。或向阿那含攝。家家向斯陀含攝。一種
向阿那含攝。五那含向阿羅漢攝。信行法行入思惟
道。名信解見得。是信解見得。十五學人攝。九種福田。
阿羅漢攝。雜阿毗曇。雜阿毗曇心論第五卷云。此亦
多種。或五及七八。五種者。謂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
般涅槃云云。七者。中般涅槃有三種。如契經。一如小迸大火
二如少小迸熱鐵三如迸燒鐵丸四如前說。八者。五種如前。又現法

般涅槃。無色界阿那含及不定。又色界五種根建立
則十五。中般涅槃上中下根乃至上流亦如是。地建
立則二十。初禪有五。乃至四禪亦五。性建立則三十。
中般有六種。謂退法種性。思法護法住法昇進不動
法。如是。乃至上流亦如是。處所建立則八十。梵身天
五。如是。乃至阿迦𧸐吒天。種性根建立則九十。地種
[004-0599b]
性建立則百二十。地種性根建立則三百六十。種性
處建立則四百八十。種性處根建立則一千四百四
十。復次一阿那含謂中般。根建立三地四。種性六。處
所十六。種性根十八。地種性二十四。離欲三十六。地
種性根七十二。處種性九十六。地種性離欲二百一
十六。處種性根二百八十八。種性根離欲六百四十
八。處種性離欲八百六十四。處種性根離欲建立二
千五百九十二。當知是中般數。乃至上流亦如是。此
一切攝受一萬二千九百六十。


○慧俱二脫。古雲約
五義判慧俱。集註第六卷明。光明文句云。空觀順理。
名為正道。不淨破貪名為助道。小乘脩正道斷結名
慧解脫。脩助道斷結名俱解脫人。八解脫。法數第八
卷明。


○婆沙略釋。在四十七卷末。言思法者。㭊玄云。
常自思惟所得之法。恐有退失故。婆沙云。心生厭故
持刀自害。成論稱為死法。進法巳上是信行。不動是
法行。


○若退果者等。輔行引婆沙明。


○無疑解脫。集
註云。故知無疑乃俱人中勝者耳。


○沙門那。四教義
云。此之七聖名真沙門。沙門有二種。一者直言沙門。
沙門即因也。二者沙門那。沙門那者。果也。


○婆沙云。
在七十七卷中。


○此云乏云道。飜譯名義云。以為良
福田故。能斷眾生饉乏。以脩八正道故。能斷一切邪
道。如迦葉品云云


○大小辟支迦羅。如輔行約三義
明。


○止觀第三記。輔行十三卷明三藏六度緣起。十
四卷明衍人斥小。


○上草位。菩薩三義伏惑三義。法
[004-0599c]
數第三卷明。


○釋迦此翻能仁。罽那尸棄此云寶髻。
亦寶頂。非七佛中尸棄也。與七佛中尸棄隔二僧祗。
毗婆尸此云勝觀亦徧見。具如止觀記輔行十三卷。


小樹位。


○無言說道言說是事。即空故無。輔行云。通
人既觀諸法如幻。幻本不生。今無所滅名之為體。集
註第七云。謂體六凡依正之色。如幻如化。當體即空
而入真理也。


○道觀雙流。道謂化道。觀謂空觀。帶空
出假。故曰雙流遊戲神通。大論四十九卷釋。


○立伏
忍。乾慧地也。柔順忍。性地也。無生忍。八人見地巳去
至十地也。輔行二十五卷引大論。于菩薩邊別得忍
名乃至遊戲神通等名。故知此名別屬菩薩。


○如欲
度虗空。大論七十八卷舉度空品云。菩薩作是願。我
當度一切眾生。眾生實不可得。是人欲度眾生。如欲
度虗空。何以故。虗空離故。當知眾生亦離。


○八人。止
觀第六云。人。忍也。忍因也。


○止觀第五記輔行二十
四卷。


○故大品云。在大論八十六卷中。


○十地菩薩
如佛。大論四十九卷云。須菩提。十地菩薩當知如佛。
五十卷釋如佛義。如義輔行中明。


○用誓扶餘習等。
輔行引大品云。留餘殘習。以誓願力及扶餘習。而生
三界。利益有情。


○五相如三藏不殊。謂唯成道等三。
稍異三藏。前五不異。故略不論。


○本門中通佛亦言
灰斷此指下第九本壽命玅中。通佛身化緣訖。亦歸
灰斷云云


○二義不定等。謂本佛涅槃相亦同三藏
灰斷者。以通當教有二義不定。故與藏教有同有異。
[004-0600a]
又鈍者同三藏見灰斷。利者見異三藏。故言所見不
同。輔行云。方便有餘土通佛。不說灰斷。


○止觀第六
記。輔行二十五卷。


○大品云。須陀洹智斷是菩薩無
生忍。出徧學品。大論八十六卷釋。論舉經云。須菩提。
八人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須陀洹若智若斷。
斯陀含若智若斷。阿那含若智若斷。阿羅漢若智若
斷。辟支佛若智若斷。皆是菩薩忍。


○一日三時照機。
雜心論第九卷。佛晝夜三時。以佛眼觀察眾生。大論
二十六卷。佛一日一夜各三時觀一切眾生誰可度
者。無令失時。


○亦如摩耶經。摩訶摩耶經兩卷。上卷
摩耶讚佛偈。日夜各三時云云


○阿難近後而問。增
一阿含三十六卷。如來北首右脇而臥。將欲涅槃。阿
難在後哭泣。世尊知而告諸比丘曰。阿難比丘今為
所在。比丘曰。今在如來牀後云云


次料簡。


○或向初取三地。謂初歡喜離垢明地也。仁
王四地。謂增第四𦦨地也。止觀第六上云。舊云三地
斷見。或言四地斷見。


○但通教等下。止觀云。今覈此
語。若云三地四地皆斷見者。此師不解通教義。何者。
三乘共位。同入無間三昧。不出入觀而斷見。那忽用
三地四地皆斷見耶。若取第三地斷見者。第四地應
斷思。若取第四地斷見。第三地應未斷見。若用兩地
斷見。為出入觀。為不出入觀。若不出入觀則無兩地。
若出入觀非斷見位。人師救云。經說如此。此師不解
經意。今言經借別義顯通耳。別見義長。論三地四地。
[004-0600b]
通見義短。不出入觀。然名可借別。義必依通。若作不
出入觀釋者。三地據斷見初。言四地據斷見後。皆不
出觀云云


○若斷別惑等。玄第五上明斷伏中。當是
別教附傍小乘方便說耳。籤云。明其附傍通教小乘
三藏意。亦似共地菩薩意。


○或言六地齊羅漢等。舊
云六地斷思盡齊羅漢。或用仁王七地齊羅漢。止觀
云。但六地名離欲。止離欲界九品。祗可與阿那含齊。
縱令帶果行向。猶有非想九品在。亦不得與羅漢齊。
若七地是巳辦。就果可爾。向來屬果則初禪初品巳
屬七地。爾時得名巳辦。今若取釋義便者。約十度明
義。以第六般若入空之慧。斷惑盡。與羅漢齊。第七方
便般若出假化用。此名目為便。若取七地齊羅漢。約
諸地對果向。七地正與第四果齊。此皆一往相主對。
經論不定。復須斟酌不可苟執。


○別圓入通含容取
乾慧。此明通教人雜。故含容三教通說取乾慧耳。非
被接意也。乾慧初𦦨。謂乾慧為初𦦨別在菩薩斷惑
之位。若共二乘不名初𦦨。初𦦨即是斷位。故大論別
立菩薩。故以乾慧為初𦦨。大論七十五卷云。燈譬菩
薩道。炷喻無明等煩惱。𦦨如初地相應智慧。燋無明
煩惱炷云云


○三處燋炷。大品經明初地燋炷。大論
明三處初𦦨。


○大論四十八卷。釋經廣乘品。從四念
處乃至十八不共。皆是摩訶衍。次明菩薩摩訶衍。所
謂字等語等。諸字入門阿字門。一切法初不生故
。大論四十九卷釋經發趣品。經文十地。無歡喜等

[004-0600c]
名。但言從一地至一地。論文有歡喜離垢等十名。



與止觀稍似有殊。止觀中間。三乘共斷。其義巳顯。用
何為據。更獨開菩薩地耶。答。大論三處判燋炷云云。
彼文但論通別二教。不論三教。此中既別圓與通對
辨。故與止觀有殊□□。


○見地燋炷置而不論。此正
是止觀意也。


大樹位。


○此別教名義等皆別。集註云。別義有八。教
則獨被菩薩。理則隔歷三諦。智則三智次第。斷則三
惑前後。行則五行差別。位則位不相收。因則一因逈
出。果則一果不融。破內外塵沙。法數第三卷有三品
塵沙圖。伏破無明。法數亦明初地三品無明。


○瓔珞
五十二位。本業瓔珞賢聖名字中。先說四十二位。次
明住前十順即十信位共五十二也。


○仁王明五十
一位。玄第五上云。仁王明十四忍。三十心為三般若。
十地為十般若。等覺為一般若。十四在菩薩心中。皆
名為忍。轉至佛心。名之為智。籤云。仁王經文不開等
覺。玄文開等覺。對十四忍。


○新金光明經。隋譯。


○涅
槃五行十功德。五行謂聖行等。十德。大經十九卷至
二十一卷。約五事論議等明初功德。從二十二卷初
約六通明第二功德。次約慈明第三功德。次約十事
明第四功德。次約五事明第五功德。次約金剛三昧
明第六功德。從二十三卷初明四事成就第七功德。
次除斷五事等。明第八功德。從二十四卷初發五事
明第九功德。末明道品入涅槃成就第十功德。


○攝
[004-0601a]
大乘第七釋第四因果等。世親攝大乘論釋。達摩笈
多譯。第七釋因果勝相中。無十地名。在釋脩差別勝
相中。有歡喜等十名。若真諦譯在第十卷。


○地持六
位。地持經中。從發心住至十地。束為六住。一種性住。
二解行住。三淨心住。四行道迹住。五決定住。六究竟
住。止觀第五卷下明。


○十住婆沙。十住毗婆沙論有
十五卷。龍樹造。什師譯。釋十地。入初地品第二中。先
列十地名歡喜云云。次即釋十地相貌。


○大論略出
通別。謂三乘共菩薩地為通。但菩薩地為別。


○又為
銷經文。四教義云。又欲令聽者咸知大乘經論出別
教菩薩位行不同。寧可偏執是非諍競耶。


○仁王般
若明五十一位。據經五忍。開十信三賢。十地玅覺不
開等覺。十四忍因位除妙覺。玄文開等覺。據大論般
若名亦在因位。故天王十四般若。亦不開玅覺。故仁
王般若總明五十一位也。


前四般若。


○摩訶即大品。此亦未可全用。此是荊溪
總破古師五時之失。佛祖統紀云。案藏經目錄云。摩
訶般若三十卷。光讚般若十卷。龍樹用此造智論百
卷。若放光金剛等十經。皆是晉宋間譯。至唐奘師始
譯出大般若經六百卷。當知前十經皆重譯之文。智
者引用。正大品中義。是晉羅什譯。在唐譯之前也。



如來成道二十九年。仁王護國經上卷序品云。大覺
世尊。前巳為我等大眾。二十九年說摩訶般若波羅
蜜金剛般若波羅蜜天王問般若波羅蜜光讚般若
[004-0601b]
波羅蜜。今日如來放大光明斯作何事。


○於次第義
便。四教義云。一家義便也。末代入道所宜。謂末代入
道正得其宜。


○六度皆九。地持彌勒說六度皆有九
種。第三卷施品明九種施。一自性施。二一切施。三難
施。四一切門施。五善人施。六一切行施。七除惱施。八
此世他世樂施。九清淨施。第四卷戒品九種。一自性
戒等。第五卷忍品九種。自性忍等。精進品九種。自性
精進等。禪品九種。自性禪等。慧品九種。自性慧乃至
第九清淨慧。


○經有七位。瓔珞本業經第二賢聖名
字品說四十二位。從十位至玅覺。次明住前有十順。
即十信心也。第三學觀品說六種性。所謂習種性等。


○習種性謂研習空觀也。性種性即分別假性也。道
種性謂中道能通也。真似兩解。四教義云。通教通真
似解。說為煖頂忍世第一法。今別教別真似解義立
此名。比決分明也。聖種性謂證入聖地也。等覺性謂
去佛一等也。玅覺性謂玅極覺滿也。大品菩薩欲具
道慧當學般若。大論二十七卷舉經云菩薩摩訶薩
欲得道慧當習行般若波羅蜜等。


○因中總別果上
總別。止觀引大論二十七卷云。或言因中總別果上
總別。輔行十三卷云言總別者。直語道慧一切智故
故名為總。各加種故故名為別。大論云總相是一切
智。別相是一切種智。


○生滅無生滅四真諦慧聖行。
即十住位。四教義生滅四諦慧在十信位中。


○瓔珞
六位。瓔珞本業經上卷說六種性。


○四教本即四教
[004-0601c]
義在第五卷中。


玄籤證釋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