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07 法華玄義釋籤-唐-湛然 (master)



法華玄義釋籤卷第三


天台沙門湛然述


次解四悉中列章別釋,初標列十章通亘
一代,於中為二:前七章通約諸經,後之三
章獨今經意。前七又四:初二正明悉檀,次二
名義同異,次二所起功能,次一自證與利他
得失。初二者,前總名、次別相,次二名義同異
中,初一名有同異,義一向同,次一名一向,
異而義同。次二初凡夫起觀,聖人起教,次唯
聖人說默,次一凡聖得失。次後三中初二明
今經意,後一明今經文,於前二中初一判
權實,次一開權實。得此意已,方知一代悉
檀不同。雖前七門義及今經妙未獨顯,別
明當部故有後三。思之思之!


初釋名中
三:初汎引古師,次引論破,三引南嶽正解。
初如文。次文者先引《地持》證謬,次正破謬。
初引《地持》四優檀那者,彼第十七〈菩提分品〉
云:「餘之一切所行所學悉入三三昧門,所謂
聲聞所行所學有四優檀那法,諸佛菩薩為
眾生故亦說此四,謂一切行苦是優檀那法,
乃至涅槃寂滅是優檀那法。諸佛菩薩具足
此法,復以此法轉授眾生是名優檀那。過
去寂默諸牟尼尊展轉相傳,是名優檀那。增
上涌出乃至具足出第一有,是名優檀那。」論
文無經字,但題云「地持經」,故今引云經也。
《地持》此四名為印者,如下所引《大論》所明法
印不同,大乘一印、小乘三印,此《地持》文雖是
[003-0830c]
大乘,欲明所攝之法,及為初行菩薩且脩
此四,四秖是三,更立苦印故為四也。二印
印生死,一印印涅槃,生死以無常為初印,
無我為後印,又名為宗,故知此與四悉名
義全別。「印是」下釋印義,教行兩文不同。說
屬世智故云「世智所說」。


問:
約教約行俱云
傳授,有何差別?


答:
教是所傳之法,故云佛
菩薩具此法行;是能傳之功,故云經過去
寂默諸牟尼,秖是佛佛皆有化他傳教之
行。「增上」等者,並是歎釋宗義故也。言「第一
有」者,謂三界頂,此有難出,故云「第一」;居
極頂,故復云「第一」。次「彼明文」下正破。「如此」下
例破。「南嶽」下正釋,可見。


二辨相中二:先引
大師釋,次私釋。初文四悉自為四段。初文
二:初釋、次料簡。初文中言「世界」者,謂五陰
差別,界入亦然。次文者「若無」下問,「人者」下答,
「第一義」下問,「答」下答也。「外人」下因釋。外人橫
計,不名世界、不達差別,但總計我,無因
謂自然,邪因謂梵天等。此四悉文全出《大
論》。為人中三:標、釋、結。釋中二:初正釋,次「如
雜業」下立傍正相以釋疑。初文云「或聽不
聽」者,「聽」謂聽許,雖復雙舉,意在於聽;聽是
所宜,宜即生善。次釋疑者,恐引此為疑:生
善文中復有破惡者何耶?於中先出相狀,
次正判。初文言「如雜業」等者,文引二經云:
如經中說,以雜業故雜生世間,及更有破
群那經。


問:
此二經云何通?


答:
有人不信罪
福墮於斷見,斷彼疑故說雜業等。若計
有神我墮於常見,如破群那來問佛言誰
[003-0831a]
受?若佛說言某受。更增其邪,是故不說受
者觸者,但說無觸無受。此之二人雖有此
疑,機在生善。


次「此意」下正判,傍為二人不
信罪福破其斷常,正為二人令生善根,
故為人中非無破惡,但有傍正,故云正為
生善,傍為破惡。


三對治中亦標、釋、結。釋中二:
初辨有無,次「對治」下正釋相。初文中云「有
法對治則有」等者,有能治所治,故名為「有」。
第一義中既無能所,故云「則無」。此中實性伹
是對辨,為顯對治有能所耳。次結中云「說
此法藥」等者,通論四悉無非法藥。今從別
說,從對治邊立名便故且作此說。


次第一
義中亦標、釋、結。釋中二:初立二種不同,次「不
可」下釋二種相。初文言「有二」者,意說今文
言第一義者,從教法邊正當可說,不可說
者當內證邊,非今文意,故須辨異。初釋不
可說中,初正出相,次引論證。初文者,證法
無憑須寄人辨,故云「諸佛等所得之法」,所
引偈者亦是論第一義文中引之。初之二句
明證法功能,能離言說妄想故也。次二句
者明所證法體,上句正明法體,次句引例
況釋,如過去諸佛所得涅槃不生滅法在我
身中。「說諸」下一偈與世界互辨,前明世界
亦與第一義互辨,故今亦然。次可說者,正明
今意四句皆實,故無非第一義也。「佛於」下
引證。「此亦是一家明四門入實」者,判也。謂一
切實等四句,次第以對有等四門,上皆名「等」
者,入實也。「故中論」下證入實意,謂為利根
故也。「快馬見鞭影」如《止觀》第二記。「若聞」下結,
[003-0831b]
反以無結有,故云「豈第一義耶」。


十五番者,又
二:初正釋,次「問」下料簡。初文者,總十五番,謂
一事理,二假實,三善惡人,四善惡陰,五善惡
法,六三世,七內外凡,八見脩聖,九凡及聖,非
學非無學即凡位也。十至十三四悉各為一
番,十四以四悉通為一番,十五別約四諦。
此十五番為欲令人了四悉義遍一切法,若
得此意觸境皆成自行化他法皆具足,然須
細釋此十五番,皆使順於歡喜生善破惡入
真。又此十五番雖趣舉一法,不無次第。於
中為四:初之六番約所觀人法,次內外凡下
三番約能觀凡聖,三五番約所施方法,四一
番約所觀諦,非所觀法無以成能觀人,非
能觀人無以用所施法,非上三故不成於
諦,諦是所觀,義通能所人法迷悟故也。今略
出相狀,不可具記。


初事理者,名通迷悟因
果等法,今且在迷為迷說於事中有理而
理異於事,直聞此法心生歡喜屬世界,聞
能生善破惡入真即屬後三。假實異故聞復
歡喜即屬世界。輪等譬實法,車即譬假名,
五陰及人共譬和合有人也。從人邊說即
為人。論既云「或說有人無人」,人能生善故
也。單說實法,實法虛幻,可以觀治。「雙非」下
明第一義,論中既云「言語道斷」,故云雙非
即第一義,故一一悉並引論證。此假實相對
為一番。次單約假人,次單約實法。從外凡
陰生內凡陰,以內外凡陰破三界陰,無漏
即初果等,陰雖有內外等不同,然陰終是所
觀之境。


次「問」下略料簡。初問者,人名既通,何
[003-0831c]
故生善獨得人名?答意者,惡是所破,非所
為故不立人名,人能生善,非無惡人。次問
者,生善唯在為人,何故令人破惡?答意者,
有傍正故得名不同。次約三世中來世是
為人者,為人本生其宿善,現種微善當來
可生,以當望現故現名宿。若治現惡名
為對治,可見。次約凡位者,以四善根內
用對於外凡,名內外異。煗法已去,善陰漸
生,義當生善。總別念中以無常等治,故云
對治。以第一義通初後故,凡位中亦得通
用。次約聖位者,見道生理善,脩道治事惡,
既純約聖位,故聖位中極方名第一義。次
凡聖共立雙非即是內外凡位。


次「世界」下料
簡釋疑,非十五番數,由前文云世界中無
第一義。今問:為人、對治為有第一義,第一
義有三耶?故今文云展轉相生,由觀世界
故生善,由生善故破惡,由惡破故見理,
理中則無世界等也。是則善生惡滅,若互
有無終不見理。次約四悉。各立四悉者,
還引前《大論》本文,文自各具,故作此釋。次
通以四悉作者。


問:
今四悉相異,以為世界
容可異前,下三通三與前何別?


答:
前一悉
各四逗十六人,今四通四但對四人,法相雖
爾在人不定或通或別,或一人具四,或三
二一,或多人共一或二三四。若隨所宜始終
而論何人不假聞法歡喜生善破惡見第
一義耶?俱根有利鈍,或超或次耳。約諦中
能治屬人故,料簡如文。


三釋成者。


問:
大師
《淨名疏》中云:世人多以經釋論,令人謂論
[003-0832a]
富經貧;今以論釋經,令知經富論貧。此中
何以將經釋論?


答:
言釋成者,以義同故引
來相成,令論意可識,非謂將經解釋論也。
況復此是申經別論,於理無傷。


於中為三:
初來意,次列經,三「樂欲」下正釋成。初、二如
文。正釋成中前二名異義同須會,後二名義
俱同不會。初二為二,初世界為三:初明得
名不同,即是名異。次引證。三「佛經」下正明相
成。初如文。引證二文,文雖似因,意兼因果。
善惡果也,欲即因也。果以因為本,佛道果
也。《淨名》本文謂「行於非道」,今以欲名通於
深淺,道體無欲,欲能為因。三釋成中因必得
果,故以因成果。


次為人中四:初名異,次「論
云」下引證,文似單證化主,意兼行者所宜,
聽不聽屬化主,宜不宜屬行者。三「如金師」下
引事,「金師之子」等如《止觀》第五記。四「經舉」下
應必待機故以機釋應。


四對諦中二:先別,
次總。別中二:先略、次廣。略中言「如前」者,如
前私釋。次廣者,前不分教故略,今教教具故
廣。總者,以一一悉同對四諦。


五起觀教中
二:先觀,次教。觀中二:先敘意,次正起。初文
者,觀假悉成理由觀顯。次文者又二:先次
第,次一心。次第中三觀為三,初空觀廣,餘二
觀略。初中二:先釋、次結。釋四悉為四。


初世
界中六:初標。次「先觀」下觀境。三「此法」下明
用世界所以。因內緣外,因親緣疎,親疎隔別
即顯世界意也。四「若不」下正明觀意。五「必
須」下觀忻,「𣀇」字音易,亦音度也;厭也。六結,如
文。


為人中三:初明為人意。次「若宜」下正明
[003-0832b]
生善,止觀各三隨一可辦。三「是為」下結。



對治中三:初明治意。次正明用治,亦隨一
可辦。三「若善用」下與為人對辨。四第一義
中二:初正明第一義,不得三悉之相故云
「如失」,此是證前第一義相。次「即依」下由此是
證前第一義相,故云「發真」,餘二觀及一心並
略。次起教中二:先不可說約理,理即向來脩
觀所證,故不可說。次「又」下明可說,說即教
也。初不可說中二:先通,次「大經」下別。先通文
中初引《大論》義通諸教,次「淨名」下彼經義
在於圓,雖有此義,以不分對諸教直言
不可說,故屬通也。「生生」等十因緣,如《止觀》第
五記。次可說者為二:先明說因,即十因
緣所成眾生。次正明說,又二:先經、次論。先
經中復二:先四教,次十二部。初四教者,起
教秖是轉法輪耳。即是四佛當分各轉當教
法輪,亦應對於頓漸祕密不定,伹是文略。
次約十二部中三:先標,次釋,三「大論」下指
論證成。釋中先四教、次五時。先四教中文相
可見,細論不可具盡。前別教中言「仰覆世
界」等者,具如《華嚴》。「常寂光」者,《普賢觀》云:「有
佛世界名常寂光,毘盧遮那之所住處」。「眼耳
鼻舌皆是寂靜門」,如《止觀》第二記。次起論中
四:初明所依三昧,次「菩薩」下造論意,三「天親」
下正出論相,四「又五通」下明論所攝。初文
云「摩得勒伽」,此云智母,菩薩入此智母三
昧作論申經令法久住,故云「正法得久住
禪」,故《地持》九種大禪中第八此世他世禪復
有九種,第七造不顛倒論微妙讚頌摩得勒
[003-0832c]
伽為令正法得久住禪。次造論意,可見。《地
持》釋《華嚴.十地品》,此下一代四時皆有論申,
唯方等部未有別論,可以唯識通用申之,
無性之文全同敗種故也。「五百羅漢造毘婆
沙」,如《止觀》第六記。通攝世間有漏法輪中
云「五通」等者,明服餌長生等,釋居欲界唯
說十善,梵居色天故說出欲,此且據迹文,
依《華嚴》等經本是菩薩云云。「文行誠信」者,孔子
四德也。定禮樂刪詩書,「裕」猶益也、饒也。「昆」
者,《爾雅》云「後也。」周人謂兄弟為昆季,昆兄、
季弟。裕字亦作䘱。有德者賞,義同生善。背
叛者罰,義同斷惡。君臣道合,似第一義。


六說
默中二:初明默,次問答料簡。初文又二:先
明來意,次正釋。初文三:初引教雙立,次「聖
說」下簡示,三「假令」下明默意,以自證法不
可為他說故。次正說中具約五時,並約當
部具教多少,以大經四不可說而帖釋之。
初文可解。次三藏中云「陳如」等者,《大集》云:
「甚深之理不可說,第一義諦無聲字」,陳如
比丘於諸法獲得真實之知見。「大集無言菩
薩」者,第十三云「王舍城中師子將軍產生一
子,尋有天來作如是言:善男子!常應念法,
守口慎言。童子聞已不復啼泣,無嬰兒相,
乃至七日眼不視瞬。是時有人語父母言:
是兒不祥瘂不能言。父母答言:是兒雖復
瘂不能言,身相具足,當知是兒必有福德。
因為立字名曰無言。年至八歲,人所樂見,
以佛力故與父母眷屬往至欲色二界中
間寶坊之中,見釋迦牟尼,并見十方一切諸
[003-0833a]
佛。因身子問,廣現神變說偈讚佛」等。今謂
此之無言即是契理。《大品》「不可得」者,第十經
「憍尸迦白佛言:菩薩行般若時,知一切眾
生心不可得,乃至知者見者、色乃至無上菩
提悉不可得。何以故?般若不為得法故。」
一一文中皆云諦者,諸佛所說無不依諦,
以四諦中世出世間因果具故,縱長途散
說四諦之中必在一諦。


料簡中二問答。初
問可知。由前文云並是三乘所證之法,以
自利利他俱有默故,故須問起。答中具出
四悉,「脇比丘對破馬鳴」者,相傳釋云:「馬鳴
未有大信之時來至脇比丘所,自立宗云:
有言者屈,斬首以謝。比丘便默。馬鳴久久乃
至云:比丘於我有屈,故默不言。比丘猶默。
於是馬鳴便出其門,自思惟曰:本我立默,彼
竟不言,而我有言乃成我屈。却至比丘所
求自斬首。比丘曰:我法仁慈不斬汝首,汝
當剃髮為我弟子。」若準《付法藏傳》,脇比丘
法付富那奢,奢論勝馬鳴剃髮為弟子。馬
鳴初於閑林之中自思惟言:智慧殊絕有難
能通。計實有我,甚自貢高來至奢所。奢言:
諸法無我。馬鳴言:所有言論我皆能破,此言
若虛要當斬首。奢言:佛法之中凡有二諦,
世諦有我,第一義諦無我。鳴猶未伏。奢云:
汝諦思惟,無出虛言,定為誰勝?鳴思惟二
諦然後乃伏,欲自斬首。奢令剃髮以為弟
子。若準傳意,但以二諦破非默破也。若《婆
沙》中云:「曾聞有大論師,名奢提羅,至罽賓
國。於時佛跡林中有阿羅漢,名婆夷秀羅,
[003-0833b]
具足三明,通達三藏。時奢提羅聞彼林中
有大論師,即往其所,到已慰問在一面坐。
時奢提羅語尊者曰:誰先立論?答:我是舊
應先立論。奢提羅言:一切論有報。時婆夷
秀羅默然而坐。婆夷秀羅諸弟子輩唱言:汝
師若是奢提羅者自當知。從林起去展轉前
行。其師作是思惟:沙門釋子何故作是言,
汝師若是奢提羅者自當知。即便自憶我作
是言,一切論有報。彼沙門默然,便是我論無
報,沙門已勝。即報弟子言:我還往彼。弟子
曰:已於眾中得勝,何故更往?師言:我寧於
智者邊負,不於愚者邊勝。即時詣彼作如
是言:汝是勝者,我是負者。汝是我師,我是弟
子。」此婆夷秀羅正當默破,但與今文名字
不同。


次問者,準《大論》云:「四悉攝八萬四千
法藏十二部經」,攝十二部已如上說,攝八
萬四千其相如何?答中引經具出數相,既
云初心乃至舍利,故知四悉攝一期教,故云
八萬四千也。於中初引《賢劫經》,次引異說。
初文二:初引《賢劫》通難,次「若作」下廣集諸
教別對四悉。《止觀》文中用對四諦,今對四
悉者,以四悉義同四諦,故具如對諦中說。
餘諸八萬四千更有不同之相,如《止觀》第一
記。「度無極」者,《賢劫經》中列三百五十度無極,
然後對六度四分煩惱為八萬四千法門,亦
在《止觀》第一記。又《大纓珞經》六度皆云度無
極,故晉宋譯經皆翻波羅蜜為度無極。



得用不得用者,「得」謂自證,「用」利他也。於中
為二:先標、次釋。釋中又二:初舉極果,次舉
[003-0833c]
因人。因人中二:先標列四句,次解釋。釋中
凡夫及四教不同,初藏通兩教各分二乘與
菩薩別釋。初三藏二乘中先聲聞、次支佛。初
聲聞中二:初明得而不能用,次「假令」下明
用而不當同不能用。初文可解。次文具明
不能用四悉之相。能稱機故方名能用,聲
聞借使欲利於他而差機故不能用,故云
「假令」。於中初舉滿願通明差機。次「如富樓
那」下約四悉,一一皆先出入,次結不能用。
初文云「如富樓那九旬化外道」,如《止觀》第六
記。身子差機,如《止觀》第七記。迦絺那,如《止觀》
第九記。「如身子不度福增」者,論云:「此比丘宿
生為魚,身長七百由旬,宿曾聞法,雖墮魚
中宿種猶在。時有商主將諸商人入海採
寶,忽見流急船向白山,兼見三日並現,即
白海師。海師曰:禍哉非三日也,二是魚目,
一是天日,白山者魚齒也;必入魚腹。船中諸
人各稱所事,中有優婆塞稱南謨佛。魚聞
佛名即自念言:此佛弟子,我昔亦佛弟子。即
忍死合口,水流便退。魚因捨命,風吹屍上
岸。神生值佛,身子及五百皆不度,佛度得
果。佛令按行海畔,見骨山高七千由旬,山
北日所不照,迴來白佛。佛言:是汝身骨。」



曰:
魚身長七百由旬,所見骨山高七千由旬,
何故身小而骨山大耶?


答:
或恐字誤,應是七
十耳。


「大醫」等者,身子為大醫,五百為小醫。
「支佛亦然」者,據理既不知機,明知不能用
四,雖有部行但是悲心,如身子云「我非
知機,但憐愍故而為說法」,可以比聲聞知
[003-0834a]
也。


次明三藏菩薩未得滅諦,名未得一,具
能用四。「所以者何」下釋。不斷煩惱,稱「病導
師」。通教菩薩六地未巧者,與羅漢齊,雖亦
說法,不能稱機,故云「未巧」。別教十向既進
脩中道,故相似中道其用勝前,登地已去任
運真應。


八明權實者,先標,次釋。釋中二:先
正釋,次料簡。先正釋中二:初重指前對諦未
判權實,故云「通途」。次正釋中二:初四教,次
五味。初文自四:初三藏中又四:初引論總
判,言「釋論云諸經多說三悉檀」等者,此是大
小相對而說,即指三藏經為諸經,般若為
第一義,各有其意。次「三藏」下示教觀體。非
無空理,但非即空,故云「少」耳。三「就三藏菩
薩」下且許當教以論三四。言「約三悉以明
四」者,非但無中道第一義諦,亦無真諦第一
義諦,且據緣真伏惑邊說立第一義名耳,
故云「約三明四」。又明四者能為他說四,故
云「明四」;自行但得三耳。四「雖爾」下正判
屬權。次通教中亦四:初形前立名。次「故」下
引論證巧,且約即空明第一義。三「就佛」下
當教判得。四「而約」下正判屬權。次別教中
三:初形前,次「而猶」下望後,三「教道」下正判
屬權。次圓教中二:初亦形前,次「故四悉」下
正判是妙,次約五味中可見。


次料簡中五
重問答。初問中云:菩薩雖得四,此亦約三
論四,如前。答中通教既無中道,義當無第
一義。三藏菩薩不斷惑者,若以二乘望通
即同得四。言從證則四從教則權,而不云
從教則三者,教道證道俱說有四,但權實
[003-0834b]
不同故不云三。若取地前為教道者,既
有「若取」之言,當知初地以去仍有教道之
義,具如《止觀》第三記。


九開顯中二:初標、次
釋。釋中二:初正開、次料簡。初正開中二:初
明施開之意,次正約前四時論開以會法
華。初文又三:初通明諸法本實,次「大悲」下施
權,三「今開」下顯實。初文者,法既本妙,麁由物
情,故知但開其情理自復本。施權中二:初
正施,次「無量義」下引證,三「今開」下正開。開中
又二:初約法通開明施化本意,次「除滅」下寄
二乘難開以明開相,麁既即是妙,化城即是
寶所故也。次「若乳」下正約四時明開又二:
初正開,次「方等」下明開分齊。乳及二蘇中別
教四悉雖有第一義,並約教道,故云「唯決
四權、生蘇十二權、熟蘇八權皆得入妙」。生熟
蘇中決權引證但云「千二百羅漢及決了聲
聞法」者,前證乳教已引菩薩,菩薩義同,不
繁文故不重引之。既云菩薩亦除疑網,驗
知菩薩亦須會三。「方等般若」至「在此」者,開
分齊中亦應云華嚴,文無者略。驗彼三部圓
教無殊法華之圓,判頓獨在華嚴,信是妄
生疣贅。況法本妙隔在物情,法華已開翻降
為漸,十如實境妙却為麁,佛之知見貶歸
菩薩,藥王十譬歎教聖說成虛,法師三世校
量通為不實,分身佛集寶塔涌空徒屈來儀。
證斯漸教,同異之相不可具論,一家教門
足堪搜撿,如何獨異黜茲妙經?


次料簡中
「問決諸權悉檀」至「不爾」者,問意者,若決麁入
妙為決諸麁四悉同入妙第一義悉,為自
[003-0834c]
決世界入世界,乃至決第一義入第一義
耶?云「不爾」者,若不如此為如後意耶?亦有
本云「為當爾不」,恐人誤改耳。答意者,二意俱
通故云「自在」。言「假令」者,如初問意縱令盡
入妙第一義,妙第一義既不隔三,與第二
義亦何別?故云一三自在。今文且作一種
解者,順第二意對開五章,名義順故;若唯
入第一義,但得對體,餘義則闕。


「若決」下用
第二意,一一別對。初世界中二:初正會,次「亦
是」下示相會入。世界秖是諸法,決彼諸麁
同入此妙故成妙名。次示相會入中二:初
約法說周意,次譬說周意。初法說中七方便
同成佛乘,譬說中二乘之名同稱菩薩,「汝等
所行是菩薩道」,所行既成菩薩之道,行人豈
獨猶名二乘?次決第一義中以四悉義隨
於五章,故第一義居次,佛所知見及所至寶
所並屬理故。次會為人中引證云「大車」者,
車方為因,道場為果。次會對治中引證云
「以此寶珠用貿所須」者,方便教中法有限
量,非即非妙,是故艱難;如勤力求索,實理
無竭疑盡信全,如寶珠無價貿物無盡,究
除貧苦莫若如意。「此良藥」等,思之可知。是
故貿麁病差,並是對治之別名。此中判教以
辨同異,本顯於同,故本迹二門爾前未說,
因茲開廢莫不咸聞。


十通經者又二:初問、
次答。答中二:先總舉、次別釋。釋中,先釋、次結。
釋中二,先迹、次本。迹中二:先列經、次釋。本
文亦然。迹之與本俱以性為生善,善性在
往故也。俱以進力及行為對治,並舉能治
[003-0835a]
行也。根舉能悟之人,想舉能見之心,此少
異耳。故同有四悉。「兩處」下結,可知。


次第二別解者,初重略標五章,前已列竟。
今於五中初廣釋名中二:初開章、次解釋。
釋中自四:初釋初門中為三:初於今經自
立,次「立此」下明立名意,三「問」下料簡。初文者,
雖在今經與他對辨不無通別,若妙法蓮
華名之與義俱異他經,經之一字名與他同、
義與他異,今從名通故云通耳。次立名意
者,以何緣故立此經名?名既該乎一部,一部
意不逾三,故名既通別不同,三意亦隨名通
別,故釋此三意:麁妙甄分、教行理殊、通別異
轍。今釋此三,又為四意:初標、次列、三釋、四
結。初二如文,三釋中二:先通解通別,次別
解通別。通謂通於諸經教行及理,別謂別
在圓詮之教。初通釋中二:先略、次廣。初略
者,一代聖教諸名之下,無不具此教行理
三,無不以別而契於通,無不以通而應
於別,故此三中通攝佛法,故教則機應相對,
行則因果相對,理則名實相對,亦是事理相
對,若無此三雙,通別虛設。


次廣釋中自三:
初約教中二:釋、結。釋中二:初明別,次「金口」
下通,次「故通」下結也。次約行中亦二:釋、結、釋
中初別,次「大論」下引小以例。初別中又二:先
立、次引證。並是約通論別,且從別以明別,
如云「法寶」即通種種故別。次引證中先寄
小,各說即別俱正故通。言「各說身因」者,《涅
槃》三十二釋隨自意語中云:「如五百比丘
問身子云:佛說身因,何者是耶?身子答云:
[003-0835b]
汝等亦各得正解脫,自應知之。何緣方更
作如是問?有比丘言:我等未得正解脫
時,意謂無明即是身因,作是觀時得阿羅
漢果。有說愛、有說行乃至飲食五欲,如是五
百各各說已所解已,共往佛所,稽首右遶
而坐,各說已解。身子曰:誰為正說?佛言:無
非正說。」次寄大中各入故別、不二故通。「三
十二菩薩入不二法門」者,既有能入之門,門
皆趣理,準例五百,三十二亦無非正說,此
舉大小兩乘能趣之行。次例中不可得即是
理也。舉劣況勝,觀息尚即是理,況大小兩乘
能趣之行?「當知」下結,又二:先結、次引證。次理
中三:初立、次引證、三結。初文不二故通、非一
故別。證中二文例立可知。先引《大論》,次引
《大經》中言「解脫亦爾,多諸名字」者,大師在
靈石寺,一夏講百句解脫,每於一句作百
句解釋,是則解脫有萬名字。「如天帝釋有千
種名」者,亦名憍尸迦,亦名婆蹉婆,亦名婆
佉婆,亦名因陀羅,亦名千眼天,亦名舍脂
夫,亦名金剛寶頂,亦名寶幢等。「名異」下結,
名異故別,禮一故通。別中云「今稱」等者,妙法
是別,異餘經故;經即是通,通名經故。故知
今經通別始自如是,終乎而退,莫非佛說,
俱是妙法,從始至終咸別並通。於此教通
別中詮於行理通別,故知本迹無非因果
及名實故,不可遍引,故略示方隅,麁引
譬喻以示行之通別,及方便中實相等為理
通別。譬喻中者,諸子習因不同即是行別,等
賜大車直至道場即是行通,大車是所乘通,
[003-0835c]
理道場是所契實相,乃至大慧之名亦是名
別,一一別名咸從理立即是理通。此是今經
理之通別,具如下釋中更廣明之。四「約此」下
結。


次料簡中先問、次答。問中所以但問教
者,教行理三展轉互通,教既居初,但從教
問,餘之二種憑教自顯。初廣略二解汎通諸
教,是故通以一佛為通;今即離為四佛不
同,佛佛自有諸門教別,故云「教主不同設教
亦異」。「云何」下難者,以前通途難今四別。次
答中意者,即具當分、跨節兩義,應知兩義即
與待絕二妙不殊。又前二釋亦具二義。何
者?若依施權即當分義,若據佛意即跨節
義,雖具二義不譚其意而以此意汎釋,
復未甄衡二途,其意以通而未灼然開
顯,以是義故,故須分於二義而答:當分
通於一代,於今便成相待;跨節唯在今經,
佛意非適今也。釋此二義,先標、次列、三釋。
釋中先當分、次跨節,一一皆約教行理三。初
當分者,順前問意,為顯跨節,以當分難四
教當分皆具三意。於中先正釋、次融會,不可
即具,故與後義俱立難易。初文三藏廣,餘
三例。初三藏中三:初正釋相,次「經言」下引
證,三「此則」下明當分意。初文可見。引證中
言「即脫瓔珞等」者,報身四十一地,戒定慧陀
羅尼以為瓔珞,寂滅忍為柔軟上服,大小相
海為嚴飾之具,丈六相好為麁,生空法空為
弊,現有煩惱有為有漏,為塵土坌身,實無
生死煩惱,似有生死煩惱,為狀有所畏。如
《成論.無畏品》云:「如經云,善來比丘,隨順我
[003-0836a]
法,我則歡喜者,此似有貪。如語調達:汝為
癡人,食人涕唾。此似有瞋。自言:我是人中
師子。此似有慢。善持我法,如擎油鉢。又
如語調達言:我尚不以法付舍利弗等,
況當與汝?此似有見也。」文中但略舉垢衣
一句耳。「語言勤作」等者,即是小乘,七科道品
即除見思糞之法器也。「語言」即念處,「勤作」即
正勤,「咄男子」等即如意,「好自安意」即五根,「所
以者何」等即五力,「更與作字」即八正,「雖忻此
遇」即七覺,「當加汝價」即煗法不能發真,如
意能發,故云「加價」。今文甚略。言「塗足油」者,
下偈文中得如意足觀,如油塗足則能履
水,能得神通。又油能除風,如定除亂,廣
如〈信解品〉疏釋。此則唯譬三藏說教行理可
知。次三教例中云「通別圓等亦爾」者,具如
下本門果妙中釋四種身相不同,融會可知。


次跨節中四:先斥當分,次「若開」下立跨節相,
三「如此」下結意,四「作如此」下融會。初文又二:
初正斥,次「秖隱」下明當分意。立當分者以
施權竟,權實相對故有四主,各各不同。故
明意者無別當分,秖是隱實施權且云當
分。初至「金輝」現當分身也。「不說」下說當分
法也。略語身法,餘二略無。「不說甘甜常樂
之味,說於醎酢無常辛辣」者,《大經》第四云:「苦
為酢味,無常鹹味,無我苦味,樂為甜味,我
為辛味,常為淡味;煩惱為薪,智慧為火,以
是因緣,成涅槃食。彼破三脩,故但三味,勝
劣相對,故成六味,故略不說淨及不淨。」今
文從劣,故云「不說甘甜」等也。「棄王者服飾」
[003-0836b]
重語隱妙現麁,亦與前隱功德現丈六
意同。如窮子見父豪貴尊嚴等,無量功德
莊嚴纓珞為王者服飾,當知秖是一種身口
行理更無別途。今棄此服飾,即當分義施
權意也。言「糞器」者,生滅道品。「若開方便」下正
明跨節相,此句總開。即向身向法向行等者,
指前方便身口行理等也。三結意中歷三
意結,初言「通是一音之教,而小大差別」者,
今此是法華跨節一音,不同小乘當分一音,
具如《止觀》第一記。故依《婆沙》但三藏佛一
音耳。準例通別,皆應有當分一音。前當分
義中分四教主,各有所說所行理體,故義易
解。理無種種,何故四教各有所詮?所詮異
故理不應異,故云難融。跨節義中不分四
教各別詮理,故云易明。諸經所說因果各
別,今越彼別義唯論一理,故相難解。若二
義相成則理相俱易,若二義隔越則二俱難
明,是故二義相須,當分乃成今經相待義邊,
跨節乃成今經開權義邊。又若方等般若及
華嚴等當分義者,仍是施權;若來至法華,當
分義邊成判權實,判已即廢,廢已即開,開廢
相即不可異時。


二定妙法先後,中四:初標,
次「若從義」下辨先後,三「從今題」下正明今
意,四「雖復」下融通二途。初如文。次文者,從
義從名各有其致。從義中先立,次引證。從
名中亦先立,次引事。事中二:先證從名,次
「篤論」下復順從義。言「篤」者,《爾雅》云:「固也。」《老
子》云:「守靜曰篤」,「篤」貞正也。


三明今意者,應
知題名須從名便,故先妙、次法,已如題中。
[003-0836c]
今欲解義故須從義,「所以」下正釋中先法、
次妙。


四融通者,秖緣前後無乖,故解釋中
則從義便,故知前後並不乖理。舊解中二:初
出諸師,次今家難。初文中前三師大師不破
者,以下文云「餘者望風故」也。若欲薄知得
失者,例光宅意破,無非不遣。如道場觀
云:三非真實。不知何教之三為非真實?既
不知三外別有菩薩,歸一與無上,顯妙未
彰。若引今經以證妙者,理稍可然,其如所
證,無妙可論,餘皆不了。「無上故妙」者,引經
「是乘微妙,清淨第一」,具足應云於諸世間
為無有上。有本無第三句。并前二句,方可
證無上故妙也。又云「寄言譚於像外」等
者,意云:妙理無形言譚託像,寄有形言以
譚像表,像表為妙,有形為麁,但像表之理
精麁是亡,亡精麁故故名為妙。亦不知像
表絕精絕麁為何所詣?引經文證義亦如
前。「會稽基」即法華寺基也。言「表同」者,不知
昔何教三為異,表會何教令同?亦不知指
何為昔三因?故亦令妙不成。北地師三,意
趣亦爾。三師之三並不出光宅之見,故云
「望風」。如順風破陣,陣首既破,餘者望風。次
光宅師者,所感天華志公尚云嚙蚤。武帝欲
請雨,問志公。志公云:雲能致雨。便請雲公
講《法華經》,至其雨普等四方俱下,降雨便
足。又雲法師未生之前有人於水中得《法
華疏》,題云「寄與雲法師」,廣如別傳。感應若
斯猶不稱理,況他人乎?驗靈山親承理無
差忒,然三師稍同光宅,而不及光宅菩薩
[003-0837a]
用三僧祇,故知光宅有三可會,但無一可
歸,無一可歸故破不成妙,指昔通漫故
破麁非麁,所以招於二十四難,良有以也。


於中先總立,次廣釋。釋中先釋昔日因果各
有三麁,次釋今日因果各有三妙。初文者,
先因、次果。初因中先標、次釋、次結。初如文。
釋中體則具列三乘位,用則但舉菩薩者,舉
勝兼劣,以三祇菩薩不斷惑因與二乘凡
位似同,故名因同。並是初明諦等為體。位
中言「第九無礙」者,三祇之內伏惑時長,乃至
非想第九品並伏而未斷,位未出界況復變
易,故名為下。用短,可知。當知二乘位用下
短,比此可知。昔果三義者,初標列、次釋、後
結。釋中體者,縱至佛果亦但有餘無餘,故與
二乘其體是狹,佛果亦同位在化城,佛果亦
同止除四住。「又」下重釋用耳。「八十」等者,以
壽量意用斥昔果。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
為前過恒沙,今猶未盡復倍上數,名之為
後。八十年佛無此壽故,故名為短。次明今
因果各三義者,為二:先釋、次結。釋中二:先
因、次果。因中三:列、釋、結。釋中言「界外行菩薩
道」者,若自行者必在界外,若兼化物則自
在受生。次果中亦先標列、次釋、三結。言「神
通」者,在因則以伏斷為用,在果則以利物
為用,光宅意以〈壽量品〉為神通延壽利益
眾生。「即是」下總結。


次「今古」下破,中三:先舉
難例易,次「因體」下正破,三「彼作」下結成難
勢。初文中「南方」者,南朝即江東是,舊總云南
朝,後分兩道,故云江東。「承肇什」者,取語便
[003-0837b]
耳。關中四子即生、肇、融、叡,後人承用四子之
義,故時人語曰「生肇發天真」,若以今意望
之,多附於通,不必全是,故云「多附」。「附」謂附
近,光宅亦附近肇什,故云「寧遠」。時人以為
光宅得旨,故抑云不遠,先破得旨之難,餘
易自啟。次正破中二:先因、次果。因中三重,謂
體、位、用,一一各以四一難之。初破因體中
先通責光宅,昔言通漫復汎許之,故云「可
然」。「何者」下正破,中三:初舉昔有四一,次舉
今無四一,三結難。初昔中二:先列、次結。初
文者,般若舉乘,乘即是教,故云「運載」。既言
一切靡不遍行及法界等,當知體廣。《般若》有
教一、《思益》有行一、《華嚴》有人一、《淨名》有理
一。「昔因如此」下結。「若言」下責今經無四一,
又二:先列、次釋,列中並是光宅疏意,下去例
知。「當知」下難勢,還以彼義而難於彼。次難
位中四:先來意、次標、三釋、四結。初二可知。
釋中亦二:先昔、次今。昔中亦先釋、次結。釋中
初文云「無上」是法,舉法取人。言「般若是無
上明呪」者,《大論》「問釋提桓因,何故以般若為
無上明呪?答:諸外道聖人有種種呪術利益
人民,誦是呪者能隨意所欲使諸鬼神,諸
僊有呪得大名聲,人民歸伏,貴是呪故,故
名般若以之為呪。帝釋白佛:是般若呪常
與眾生道德樂故,餘諸呪術能增長惡,般
若神呪能滅諸禪涅槃之著,何況貪等?是故
名為大明呪也。」「無上明」者,大或有上,故次
名無上。「無等等」者,等此無等,名無等等。皆
破無明,故並云「明」。又外道有呪能知他心,
[003-0837c]
有呪能飛變,有呪能住壽;於諸呪中,般若
出過無量無邊,故云「無等」。又諸佛於一切眾
生中無等,故般若名「無等」。又「無等等」者,妙覺
位也。無能等此無等之位,故云「無等等」。故
《淨名》中所歎菩薩皆是等覺,位隣妙覺,故
云「近無等等佛自在慧」,此呪無上義同妙覺,
故云「無等等」。是為呪義無等等故也。次引
《大論》中應云「因行」而言「位」者,恐誤。受法性
身,行菩薩行,如前釋。引《淨名》中「近無等等」
者,佛名無等,無等中最,故云「等等」。等覺近
之,舉彼所近,故云「佛自在慧」。「十方魔王」者,
〈不思議品〉文,入地菩薩能作魔王,魔王不盡
是彼入地菩薩,故但云「多」,以實行者不能
惱於深位菩薩,故云「非驢所堪」。所以今云
「皆是」等也。次「淨名文」者,初住八相未是極
位故名為「雖」,是故仍須行菩薩道,自行化
他以進後位,此由初住見理故也。故舉理
以顯德,祕藏正當所見之理。「如是」下結。次
「若言」下明今經中亦應云「行」亦但云「位」者,
應是以位顯行,前文亦然。「當知」下結。


次明
用中三:謂標、釋、結。釋中二:先昔、次今。先昔
者又二:釋、結,初,教。次明行長中初云「無明」
舉失顯得,「一切種智」正明能知之行,「一切
法」即兼舉所觀以顯能觀,「明無明」下出觀
相。「若知」下釋觀相,「是為」下結觀相者,並是
中道觀故,亦應合有用字,但是文略。次明
人一中云「一日」等者,並是斥奪之辭,舉能
奪所以明人勝。初云「一日行般若如日照世」
等者,《大品.習應品》云:「菩薩行般若一日,出
[003-0838a]
過二乘之上。二乘如螢火蟲,不作是念:我
力能照閻浮提,普令大明。二乘亦爾,不
作是念:我行六度乃至菩提。菩薩照世,洞
照法界如照三千,故云如日照世。故勝二
乘一切智光。」拙度菩薩尚未見空,故如螢火。
「若入薝蔔」等者,若入淨名常寂光土之室,故
唯聞諸佛法界萬德之香,尚不嗅地前教道
之香,豈樂拙度小行功德?故法身菩薩立種
智之身,如實相之座,不假燈王之威,見思
塵沙諸習先盡,故分段方便二土五塵不能
染於實報法身,故知此等皆是法身念不退
類,故云「阿越」。理一中云「色無邊故」等者,五
陰是理故,即陰是實相般若,故皆無邊。以由
理故令法無邊。「當知」下結。次「若謂」下破,今教
無四一故麁,文闕人一,以行兼之,行必有
人故也。言「覆相」者,覆却常住真實之相而
用於權,亦略用字,如前可知。


次果體廣狹
四難者,亦標、釋、結。釋中二:先昔、次今。初又二:
初難、次結。初難中全具四一,文且引《般若》、《淨
名》,但是理一教一,餘二比於上下諸文,類
之可知,故略不說。次從「若謂今果」去難今
經果上四一不成。初不滿不了教一不成,
光宅疏中云「明一乘故滿了,不明佛性故
不滿不了」。從「何故復言」去行一不成。從「若
體廣」去人一不成。此等並是光宅疏意。言
「七百阿僧祇」者,《首楞嚴》下卷「堅首菩薩白佛
言:世尊!佛壽幾何?何時入滅?佛告堅首:東
方去此三萬二千佛土國名莊嚴,佛號照
明莊嚴自在王,十號具足,今現說法,如彼
[003-0838b]
佛所有壽量,我壽亦爾。又問:彼佛壽命幾何?
佛言:汝自往問,彼自當答。堅首承佛神力,
於一念頃即往彼國,頂禮遶佛白佛言:世
尊!壽命幾何?幾時入滅?彼佛答言:如釋迦壽,
我亦如是。汝欲知者,我壽七百阿僧祇劫,釋
迦亦爾。堅首還白佛竟。阿難言:如我解佛
所說,彼佛是釋迦異名。佛告阿難:汝承佛
力,乃知是事。乃至上方有土名一燈明等,
並釋迦分身。」從「若言」去理一不成。言應備
五眼見佛性者,據不見佛性則無佛眼。「當
知」下結。次果位中亦三:標、釋、結。釋中亦應先
舉昔有,次斥今無,文中從略直舉今無,準
前諸釋,驗知昔破。次果用中亦三:標、釋、結。釋
中亦不出昔直舉今文,準前可知。於中二:
先正破無四一,次廣破神通。初文二:先破、
次結,可知。
法華玄義釋籤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