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228 大般若經綱要-清-葛䵻 (master)



般若綱要卷八
古南沙門 通門 閱正
七空居士 葛䵻 提綱


卷三百九十六之七葉勝義瑜伽品至三百九十七之十
五葉


善現言。一切法皆用無性為自性。何故有時佛說有
清淨法耶。佛告善現。我說一切法平等性為清淨法。
世尊。何等一切法平等性。善現。如來出世。若不出世。
性相常住。是名一切法平等性。此平等性名清淨法。
此依世俗說為清淨。不依勝義。所以者何。勝義諦中。
無分別。無戲論。一切音聲名字路絕。善現言。若一切
法如夢所見。如像。如響。如陽焰。如光影。如幻事。如變
化身。如尋香城。雖現似有。而無實事。云何依止如是
非真實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我
[008-0141c]
當圓滿一切法。我當發起無量光明。遍照十方無邊
世界。我當發起一妙音聲。遍滿十方無邊世界。隨諸
有情心心所法。意樂差別。為說種種微妙法門。令勤
修學。證得殊勝利益安樂。佛告善現。汝所說法。豈不
亦如夢之所見。如像如響。乃至如尋香城耶。善現答
言。如是世尊。若一切法如夢所見。廣說乃至如尋香
城。皆無實事。云何菩薩摩訶薩。發誠諦言。我當圓滿
一切功德。利益安樂無量有情。世尊。非夢所見。廣說
乃至尋香城中所現物類。能行一切法。況能圓滿。餘
一切法。亦應如是。俱非實故。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
汝所說非實有法。尚不能行一切法。況能圓滿非實
有法。復次善現。一切法非實有故。不能證得所求無
上正等菩提。如是諸法。一切皆是思惟造作。諸有思
惟所造作法。皆不能得一切智智。復次善現。如是諸
法。於菩提道雖能引發。而於其果無資助能。由此諸
法無生無起無實相故。諸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雖
起種種身語意善。修行一切法。而知一切如夢所見。
乃至如尋香城。皆非實有。復次善現。如是諸法。雖非
實有。若不圓滿。決定不能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證得
無上正等菩提。


善現白佛言。佛證無上正等覺時。所得佛法。為依世
俗。為依勝義說得名耶。佛告善現。依世俗故。說名為
得。不依勝義。若依勝義。能得所得俱不可得。若謂此
人。得如是法。便有所得。有所得者。便執有二。不能得
[008-0142a]
果。亦無現觀。善現言。執無二者。為能得果。有現觀耶。
佛言。執無二者。亦復如是。若無二無不二。即名得果。
亦名現觀。所以者何。若執由此便能得果。亦有現觀。
及執由彼不能得果。亦無現觀。俱是戲論。若離戲論。
乃可名為法平等性。善現言。若一切法皆以無性而
為自性。此中何謂法平等性。佛言。若於是處都無有
性。亦無無性。亦不可說為平等性。如是乃名法平等
性。當知法平等性既不可說。亦不可知。除平等性。無
法可得。離一切法。無平等性。善現。法平等性。異生聖
者俱不能行。非彼境故。善現言。法平等性。豈亦非佛
所行。境耶。佛言。法平等性。非諸賢聖所行之境。謂隨
信行。若隨法行。若第八。若預流。乃至若諸佛應正等
覺。皆不能以法平等性為所行境。善現言。一切如來
應正等覺。於一切法皆得自在。云何可言法平等性。
亦非諸佛所行境耶。佛言。若平等性與佛有異。可言
是佛所行之境。然平等性與佛無異。云何可說佛行
彼境。善現當知。若諸異生法平等性。若隨信行法平
等性。若隨法行法平等性。若諸第八乃至若諸如來
應正等覺法平等性。皆同一相所謂無相。是一平等。
無二無別。於此一法平等性中。諸平等性既不可得。
於中異生及諸聖者差別之相。亦不可得。九十六卷竟
現言。若一切法平等性中。異生聖者。法及有情。俱無
差別。云何三寶出現世間。佛言。如來於法。方便善巧。
能於無相。建立種種法等差別。復次善現。若諸如來
[008-0142b]
不為有情施設諸法差別之相。諸有情類為能自知
不。善現答言。諸有情類不能自知。佛言。是故如來應
正等覺。於無相法方便善巧。雖為有情施設種種差
別之相。而於諸法平等法性。都無所動。善現言。如是
一切愚夫異生。亦於諸法平等法相。無所動不。如是
隨信行。若隨法行。若第八預流。乃至若菩薩摩訶薩。
亦於諸法平等法性。無所動不。佛言。一切法及諸有
情。皆不出過平等法性。皆於諸法平等法性。都無所
動。善現白佛言。若一切法平等法性。即是異生平等
法性。亦是隨信行隨法行第八預流。乃至如來應正
等覺平等法性。令一切法及諸有情相應異故。性亦
應異。是則法性亦應各異。云何於諸異相法等。可得
安立法性一相。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
多時。不分別法及諸有情有種種性。佛告善現。一切
法性。是空性不。善現答言。如是世尊。一切法性皆是
空性。佛告善現。於空性中法等異相為可得不。善現
答言。不也世尊。於空性中。一切異相皆不可得。佛告
善現。由此當知平等法性。非一切法。不離一切法。善
現白佛言。平等法性。為是有為。為是無為。佛告善現。
平等法性。非是有為。非是無為。然離有為法。無為法
不可得。離無為法。有為法亦不可得。善現。若有為界。
若無為界。如是二界。非相應非不相應。無色無見。無
對一相。所謂無相。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依世俗說。不
依勝義。何以故。非勝義中可有身行語行意行。非離
[008-0142c]
身行語行意行。勝義可得。當知即有為無為平等法
性。說名勝義。是故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時。不動勝義而行菩薩摩訶薩行。成熟有情。嚴淨佛
土。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勝義瑜伽品竟


卷三百九十七之十六葉無動法性品


善現。若諸法等。平等法性。皆本性空。此本性空。於有
無。非能所作。云何不動勝義而作菩薩所應作事。佛
告善現。若諸有情。自知諸法皆本性空。則諸如來不
現神通。作希有事。謂於諸法本性空中。雖無所動。而
令有情遠離種種妄想顛倒。安住諸法空。解脫生死
苦。謂令有情遠離一切想。亦令遠離一切法想。安住
無為界。解脫生死苦。無為界者。即諸法空。依世俗說
名無為界。善現言。由何空故說諸法空。佛告善現。由
想空故。說諸法空。復次善現。若變化身復作化事。此
有實事而不空耶。善現答言。諸所變化。都無實事。一
切皆空。佛告善現。變化與空。如是二法。非合非散。此
二俱以空空故空。不應分別是空是化。何以故。非空
性中有空有化二事可得。以一切法畢竟空故。復次
善現。無一切法非化。諸是化者無不皆空。善現言。世
間諸蘊。諸處。諸界。緣起。緣生。緣起支等。可皆是化。諸
出世間波羅蜜多。若三十七菩提分法。乃至若由彼
法所得諸果。若依彼法施設種種補特伽羅。豈亦是
化。佛告善現。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無非是化。然於其
中。有是聲聞所化。有是獨覺所化。有是菩薩所化。有
[008-0143a]
是如來所化。有是煩惱所化。有是善法所化。由此因
緣。說一切法皆如變化。等無差別。善現復白佛言。所
有斷果謂預流果。或一來。不還。阿羅漢果。或獨覺地。
或如來地。永斷煩惱習氣相續。豈亦是化。佛告善現。
如是諸法。若與生滅二相合者。亦皆是化。世尊。何法
非化。善現。若法不與生滅相合者。是法非化。世尊。何
法不與生滅相合。善現。不虗誑法。即是涅槃。此法不
與生滅相合。是故非化。善現復白佛言。如世尊說。平
等法性。一切皆空。無能動者。無二可得。無有少法非
自性空。云何涅槃可言非化。佛告善現。如汝所說。無
有少法非自性空。此自性空。非聲聞作。非獨覺作。非
菩薩作。非如來作。亦非餘作。有佛無佛其性常空。此
即涅槃。是故我說涅槃非化。非實有法名為涅槃。可
說無生無滅非化無動法性品竟


卷三百九十八常啼菩薩品 卷三百九十九之十四葉


常啼菩薩。常樂居阿練若處。歘然聞有空中聲。曰咄。
善男子。汝可東行。決定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於
內外法。心莫散亂。勿破威儀。勿壞身相。勿動於一切
法。何以故。若於諸法有所動者。則於佛法不能安住。
於生死諸趣輪迴。不能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空中聲復語常啼菩薩言。善男子。汝當於空無相無
願甚深之法。應生信解。汝應以離一切相心求深般
若波羅蜜多。


常啼菩薩思惟。何時當見法湧菩薩。得聞般若波羅
[008-0143b]
蜜多。永斷種種虗妄分別。疾證無上正等菩提。善現
當知。常啼菩薩即住此處。作是念時。於一切法中。起
無障智見。由斯智見。即能現入無量殊勝三摩地門。
安住如是三摩地中。現見十方諸佛如來。咸共讚慰。
教誡教授此諸三摩地所稟自性。無入無出。亦不見
法能入出者。以於諸法無所執故。即名般若波羅蜜
多。時十方佛方便讚慰。教誡教授巳。忽然不現。常啼
菩薩心懷惆悵。作是思惟。我向所見十方諸佛。先從
何來。今往何所。誰能為我斷如是疑。我當疾詣法湧
菩薩所。當以何物而為供養。我若空往。自喜不生。何
以表知至誠求法。我於今者。應自賣身。以求價值。持
用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何以故。我於
長夜諸界趣生。虗喪壞滅無邊身命。無始生死。受無
量苦。故我今者定應賣身。時天帝釋見巳念言。此善
男子。我當試之。為實慕法。為惑世間。即自化作婆羅
門。語常啼曰。我欲祠天。但須人血。人髓。人心。常啼即
申右手。執取利刀。刺臂出血。破骨出髓。欲剖心出。有
長者女。作是念言。何因緣故。困苦其身。常啼報曰。我
為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長者女言。當
獲何等功德勝利。常啼答言。法湧菩薩。於甚深法。巳
得自在。當為我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菩
薩所學。菩薩所乘。菩薩所行。菩薩所作。我得聞巳。如
說修行。成熟有情。嚴淨佛土。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長
者女恭敬合掌。白常啼言。大士家貧。尚為如是微妙
[008-0143c]
功德。不惜身命。況我家富。為是功德而不棄捨。唯願
大士勿復自害。我身亦願隨大士往。共植善根。為得
所說諸佛法故。時天帝釋即復本形。曲躬而立。讚言
大士。善哉善哉。為法至誠。堅固乃爾。我實不用人血
心髓。但來相試。今何所願。我當相與。常啼報言。我本
所願。唯有無上正等菩提。天主頗能與斯願不。時天
帝釋赧然有愧。此非我力。唯有諸佛大聖法王。於法
自在能與斯願。常啼報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我
所願。頗能惠不。時天帝釋倍復生慙。我於此願。亦不
能與。然我有力。令大士身。平復如故。常啼報言。如是
所願。自能滿足。無勞天主。時長者女。入舍白父母言。
願多與我家中所有種種供具。亦聽我身。五百侍女。
持諸供具。往妙香城。為欲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及說法師。定獲無邊微妙佛法。父母報言。汝應嚴辦
供具侍從。速當共往。常啼菩薩尋聲復問天帝釋言。
如是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今在何處。我欲供養。
唯願示之。天帝釋言。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在此臺中。
七寶座上。四寶函內。真金為葉。吠瑠璃寶以為其字。
法湧菩薩以七寶印。自封印之。爾時常啼菩薩。及長
者女。并其父母侍女。聞是語巳。即取所持種種供養
之具。分作二分。先持一分詣寶臺所。供養般若波羅
蜜多。復持一分俱共往詣法湧菩薩所。供養巳。頂禮
雙足。合掌恭敬。右繞三匝。却住一面。請問大師。我先
所見十方諸佛。先從何來。今往何所。唯願為我說彼
[008-0144a]
諸佛所從至處。令我了知。知巳。生生常見諸佛常啼菩薩
品竟


卷三百九十九之十四葉法湧菩薩品 卷四百


爾時法湧菩薩摩訶薩。告常啼菩薩摩訶薩言。善男
子。如來應正等覺所有法身。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何
以故。諸法實性皆不動故。善男子。諸法無來無去。不
可施設。諸法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
梵。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非即諸法。非離諸法。
善男子。諸法真如。如來真如。一而非二。善男子。諸法
真如。非合非散。唯有一相。所謂無相。善男子。諸法真
如。非一非二非三非四。廣說乃至非百千等。何以故。
諸法真如離數量故。非有性故。譬如陽焰乃至如夢。
為所何來。去何所至。彼人愚癡無智。若謂如來應正
等覺有來有去。亦復如是。善男子。若於如是諸佛所
說甚深法義。不如實知。執如來身。是名是色。有來有
去。當知彼人迷法性故。遠離般若波羅蜜多。亦復遠
離一切佛法。善男子。諸有為法。緣合故生。緣離故滅。
於中都無生者滅者。是故諸法無來無去。諸如來身。
依本修淨行圓滿為因緣故。及依有情先修見佛業
成熟故。有如來身出現於世。佛身滅時。亦無所去。但
由因緣和合力盡。即便滅沒。是故諸佛無來無去。善
男子。汝於如來應正等覺無來去相。應如是知。隨此
道理。於一切法無來去相。亦如是知。善男子。若於如
來應正等覺及一切法。能如實知無來無去。無生無
[008-0144b]
滅。無染無淨。定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
便。必得無上正等菩提。法湧菩薩。為常啼菩薩說諸
如來無來無去相時。令彼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地
諸山大海。及諸天宮。六種變動。諸魔宮殿。皆失威光。
魔及魔軍。皆悉驚怖。彼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所有草
木叢林。生非時華。悉皆傾向。空中亦雨種種香華。時
天帝釋。及諸天眾言。得聞如是勝義之教。一切世間
住身見者。聞是法巳。能捨執著。皆悉住於難伏之地。
常啼菩薩踴躍歡喜。作是念言。我今巳為獲大善利。
謂因我問。令諸有情得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說諸如來應正等覺無來去相。令爾所眾。獲大饒益。
我由如是殊勝善根。足能成辦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無復疑慮。我於來世。定成如來應正等覺。利益安樂
無量有情。頂禮雙足。合掌恭敬。白言大師。我從今日。
願以身命。奉屬大師。以充給使。作是語巳。合掌而住。
時長者女。及諸眷屬。合掌恭敬。白常啼言。我等從今。
亦以身命。奉屬供侍。是時法湧菩薩。說法既久。日將
欲沒。下師子座。還入宮中。爾時常啼菩薩。便作是念。
我為法故而來至此。未聞正法。不應坐臥。我應唯住
行立威儀。以待大師。法湧菩薩。既入宮巳。時經七年。
一心不亂。遊戲菩薩無量無數三摩地門。安住菩薩
無量無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常啼菩薩
於七歲中。不坐不臥。唯行唯立。長者女亦七歲中。唯
行唯立。不捨所願。進止相隨。常啼菩薩作是念言。我
[008-0144c]
今當為法湧菩薩敷設嚴飾師子之座。掃灑其地。散
妙香華。既敷座巳。求水灑地。惡魔隱蔽。城內外水皆
令不現。乃至遍體皆刺出血。為說法師周灑其地。曾
不發起一念異心。時天帝釋作是念巳。變常啼等所
出身血。一切皆成栴檀香水。有天上不可思議最勝
甚奇栴檀香氣。時法湧菩薩摩訶薩過七日巳。從所
遊戲三摩地門。安庠而起。為說般若波羅蜜多。告常
啼言。善男子。一切法平等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
平等。一切法遠離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遠離。一
切法不動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動。一切法無
念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念。一切法無畏故。當
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畏。一切法無懼故。當知般若
波羅蜜多亦無懼。一切法一味故。當知般若波羅蜜
多亦一味。一切法無際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
際。一切法無生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生。一切
法無滅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滅。太虗空無邊
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大海水無邊故。當知
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妙高山無邊故。當知般若波
羅蜜多亦無邊。妙高山嚴好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
亦嚴好。如太虗空無分別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
無分別。爾時常啼菩薩摩訶薩。聞說般若波羅蜜多
差別句義。即於座前得六十二億三摩地門。從是以
後。多聞智慧。不可思議。猶如大海。隨所生處。恒見諸
佛。常生諸佛淨妙國土。乃至夢中。亦常見佛。為說般
[008-0145a]
若波羅蜜多。親近供養。曾無暫捨。離無暇法。具足有
法湧菩薩品竟


卷四百之十七葉結勸品


善現當知。由是理趣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威德殊勝。
令諸菩薩。速能引得一切智智。是故善現。若菩薩摩
訶薩。欲學六種波羅蜜多。令速圓滿。欲具通達諸佛
境界。欲得諸佛自在神通。欲疾證得一切智智。欲能
畢竟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應學如是甚深般若波羅
蜜多。應於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恭敬聽聞。受持
讀誦。究竟通利。如說修行。如理思惟甚深義趣。書寫
流布。為他解說。應以種種上妙華鬘塗散等香。衣服
瓔珞。寶幢旛葢妓樂燈明。及餘種種珍奇雜物。供養
恭敬。尊重讚歎。所以者何。由此所說甚深般若波羅
蜜多。是諸如來應正等覺真生養母。是諸菩薩摩訶
薩眾真軌範師。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咸共尊崇。恭敬
讚歎。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無不供養。精勤修學。是為
如來真實教誡。爾時佛告阿難陀言。汝於如來有愛
敬不。阿難陀曰。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於佛所。實有
愛敬。如來自知。佛告慶喜。如是如是。汝於我所實有
愛敬。汝從昔來。嘗以慈善身語意業恭敬供養。隨侍
於我。未曾違失。慶喜。汝應如我現在。以實愛敬。供養
我身。我涅槃後。汝亦當用如是愛敬。供養尊重甚深
般若波羅蜜多。第二第三。佛以如是甚深般若波羅
蜜多。教誡慶喜。令深愛敬。供養尊重。過如來身。復告
[008-0145b]
慶喜。我以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對今大眾。付囑
於汝。汝應受持。我涅槃後。乃至一字。勿令忘失。如是
般若波羅蜜多。隨爾所時。流布於世。當知即有諸佛
世尊現住世間。為眾說法。慶喜當知。若有於此甚深
般若波羅蜜多。恭敬聽聞。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如說
修行。如理思惟甚深義趣。書寫流布。為他解說。復以
種種上妙華鬘塗散等香。衣服瓔珞。寶幢旛葢。妓樂
燈明。及餘種種珍奇雜物。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當知
是人常見諸佛。恒聞正法。修諸梵行。時薄伽梵說是
經巳。無量菩薩摩訶薩眾。慈氏菩薩而為上首。大迦
葉波。及舍利子。阿難陀。諸大聲聞。及餘天龍人非人
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按經文初分四百卷。後第二分七十八卷。第三分
四十七卷。第四分二十八卷。第五分十卷。總計一
百六十三卷。與初分四百卷經義相同。品目互異。
或一品分為兩。或二品合為一品。既分合各殊。義
則繁簡互出。隨文悉載。不免複陳。茲照卷次詳列
品目。而以初分品目繫註其下。庶異同皎爾。義可
相參。品題秩然。全經宛在。至於經中意義。有初分
含攝。而後分發揮圓滿更圓滿者。有緒本初分而
引伸曲暢融通更融通者。亦間有初分未載者。另
集義同文異一卷。備全經之後。仍詳註所自。令與
初分經文義趣交參。掀揭各見。別開生面。倍饒融
通。探索多奇。廼無遺憾。其自五百六十五卷第六
[008-0145c]
分後。以至第七會及第十六會凡三十五卷經文。
仍依初分例提綱要。晰條理錄之。葢列品題者。倣
昔人以經題一句為全經。慎遺漏也。辨異同者。俾
學人以妙義各見為融通。珍義趣也。大抵區區之
意。務簡約以便流通。則惟恐文繁。捧全經而毋凌
節。又惟恐或略。庶幾體備全經。義探簡要。行笈毋
繁。流通克廣。是余志爾。敬為引端。以當前導。統俟
高賢慈悲鑒別。
庚戌仲冬望前一日。七空居士葛
䵻合十載述。


○大般若經第二會序



觀夫委契中道。攄妙軌於無垠。流賞一歸。漾玄津於
有截。何嘗不首情而汲悟。即事以排疑。疑繁而誨自
廣。悟初而訪逾篤。所以重指鷲阿。再扣龍眾。慧命相
聚。則善現居宗。法恐為羣。則妙祥端首。既而搖區示
警。闢㝢開嚴。舌掩大千。身分巨億。光汎慈影而六趣
霑和。聲颺法言而十方動訊。既駭殊觀。方希秘獎。或
謂迹高類誕。情昏佇析。故嘗言曰。殉蠡管之察。是病
高深。執蟪菌之辰。終欺歲祀。夫以淺定微術。猶擅五
通。小善片言。實應千里。況埏孕羣品。彈厭眾靈。萬期
一會。窮冥極遠。是使微塵剎土。不動而遊。恒沙諸佛。
不謀而證。非般若至𧷤。其孰能致此。是用十空瑩曬。
七如朗聽。雖惱趣森橫。寂岸層迥。莫不同幻蘂之開
落。不滅不生。比夢象之妍蚩。無染無淨。猋谷投響。則
譽毀共銷。月池寖色。則物我俱謝。文優理詣。感通悟
[008-0146a]
永。凡有八十五品。七十八卷。即舊大品光讚放光。然
大品之於光讚。詞倍豐而加美。即明此分之於大品。
文益具而彌正。攢輝校寶。豈不盛歟。


唐西明寺沙門
玄則製


卷四百一 緣起品初分緣起品


卷四百二 歡喜品初分學觀品


卷四百二之十七葉 觀照品初分學觀品 卷四百三初分
相應品 卷四百四初分轉生品 卷四百五之十二葉觀照品竟


卷四百五之十三葉 無等等品初分讚勝德品


卷四百五之十七葉 舌根相品初分現舌相品


卷四百六 善現品初分教誡教授品 卷四百七 卷四百
八之十葉善現品竟


卷四百八之十一葉 入離生品初分勸學品


卷四百八之十八葉 勝軍品初分無住品


卷四百九 行相品初分行相品 卷四百十之五葉行相品竟


卷四百十之六葉 幻喻品初分譬喻品


卷四百十一 譬喻品初分菩薩品 初分摩訶薩品


卷四百十一之十五葉 斷諸見品初分摩訶薩品


卷四百十一之十八葉 到彼岸品初分摩訶薩品 卷四百
十二之十七葉到彼岸品竟


卷四百十二之十八葉 乘大乘品初分摩訶薩品


卷四百十三 無縛解品初分大乘鎧品


卷四百十三之十六葉 三摩地品初分辯大乘品 卷四百
十四之十三葉三摩地品竟
[008-0146b]


卷四百十四之十四葉 念住等品初分辯大乘品 卷四百
十五之十葉念住等品竟


卷四百十五之十一葉 修治地品初分辯大乘品 卷四百
十六之十四葉修治地品竟


卷四百十六之十五葉 出住品初分辯大乘品 卷四百十
七之十二葉出住品竟


卷四百十七之十三葉 超勝品初分讚大乘品 卷四百十
八之四葉超勝品竟


卷四百十八之五葉 無所有品初分讚大乘品 卷四百十
九 卷四百二十之十葉無所有品竟


卷四百二十之十一葉 隨順品初分隨順品


卷四百二十之十四葉 無邊際品初分無所得品 卷四百
二十一 卷四百二十二 卷四百二十三初分觀行
無邊際品竟


卷四百二十三之十二葉 遠離品 卷四百二十
初分無生品 初分淨道品遠離品竟


卷四百二十五 帝釋品初分天帝品 初分諸天子品 卷四百二
十六之二葉帝釋品竟


卷四百二十六之三葉 信受品初分諸天子品 初分受教品


卷四百二十六之八葉 散華品初分散華品 初分學般若品
初分求般若品 卷四百二十七初分歎眾德品散華品竟


卷四百二十七之五葉 授記品初分攝受品


卷四百二十七之十二葉 攝授品初分攝受品 卷四百
二十八之三葉攝受品竟
[008-0146c]


卷四百二十八之四葉 窣堵波品初分攝受品 初分較量功德


卷四百二十九 福生品 功德品 外道品 天
來品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四百三十之五葉 設利羅品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四百三十一 經文品初分較功德品 卷四百三十二
之十葉經文品竟


卷四百三十二之十一葉 隨喜迴向品初分隨喜迴向品


卷四百三十四 大師品初分讚般若品


卷四百三十四之十八葉 地獄品初分謗般若品 初分難信難解
 卷四百三十五


卷四百三十六 清淨品初分著不著相品


卷四百三十六之十六葉 無標幟品初分說般若相品 卷
四百三十七


卷四百三十七之十五葉 不可得品


卷四百三十八 東北方品初分難聞功德品 卷四百三十
九 卷四百四十東北方品竟


卷四百四十之四葉 魔事品初分魔事品


卷四百四十之十四葉 不和合品初分魔事品 卷四百
四十一


卷四百四十一之十四葉 佛母品初分佛母品 卷四百
四十二之十四葉佛母品竟


卷四百四十二之十五葉 示相品初分佛母品 初分不思議等
 卷四百四十三示相品竟

[008-0147a]


卷四百四十四 成辦品初分辦事品 初分眾喻品


卷四百四十四之十四葉 船等喻品初分眾喻品 卷四
百四十五


卷四百四十五之六葉 初業品初分真善友品


卷四百四十六之六葉 調伏品初分趣智品


卷四百四十六之十六葉 真如品初分真如品 卷四百
四十七 卷四百四十八


卷四百四十八之八葉 不退轉品初分不退轉品


卷四百四十九 轉不轉品初分不退轉品


卷四百四十九之十八葉 甚深義品初分巧方便品 卷四
百五十甚深義品竟


卷四百五十一 夢行品初分巧方便品


卷四百五十一之四葉 願行品初分願行品


卷四百五十一之十七葉 殑伽天品


卷四百五十二 習近品初分善學品


卷四百五十二之十五葉 增上慢品初分善學品 卷四
百五十三 卷四百五十四初分斷分別品增上慢品竟


卷四百五十四之十四葉 同學品初分巧便學品 卷四百
五十五


卷四百五十五之十一葉 同性品初分巧便學 卷四百
五十六


卷四百五十六之五葉 無分別品初分願喻品


卷四百五十六之十七葉 堅非堅品初分堅等讚品 卷四
百五十七
[008-0147b]


卷四百五十七之十六葉 實語品初分囑累品 卷四百
五十八


卷四百五十八之十四葉 無盡品初分無盡品


卷四百五十九 相攝品初分相引攝品


卷四百六十 巧便品初分多問不二品卷四百六十一
四百六十三之四葉巧便品竟


卷四百六十三之五葉 樹喻品初分實說品


卷四百六十四 菩薩行品初分巧便行品


卷四百六十四之六葉 親近品初分巧便行品


卷四百六十四之十三葉 徧學品初分徧學道品 卷四百
六十五徧學品竟


卷四百六十五之十八葉 漸次品初分三漸次品 卷四百
六十六


卷四百六十六之十五葉 無相品初分無相無得品 卷四
百六十七


卷四百六十七之十四葉 無雜品初分無雜法義品 卷四
百六十八


卷四百六十八之十四葉 眾德相品初分諸功德相品 卷
四百六十九四百七十一之七葉眾德相品竟


卷四百七十一之八葉 善達品初分諸法平等品 卷四百
七十二 卷四百七十三


卷四百七十三之五葉 實際品初分不可動品 卷四百七
十四之十五葉實際品竟


卷四百七十四之十五葉 無闕品初分成熟有情品 卷四
[008-0147c]
百七十五


卷四百七十六 道士品初分嚴淨佛土品


卷四百七十七 正定品初分淨土方便品


卷四百七十七之十四葉 佛法品初分無性自性品


卷四百七十八 無事品初分無性自性品


卷四百七十八之八葉 實說品初分勝義瑜伽品


卷四百七十八之二十葉 空性品初分無動法性品第二
分竟


○大般若經第三會序



夫正理晦於率情。而情由理鏡。妙觀暌於循迹。而迹
以觀冥。然情迹兩崇。假名相而躭習。則理觀雙拔。資
漸漬於多聞。王城所以亟遷。聖席於茲復坦。是用入
遊戲定。擒前會之神蹤。出微妙音。集向時之遙證。光
敷法潤。澡沃心源。將欲利無利於情區。度不度於生
品。運六通於即寂。流四辯於忘言。固當住不思議。得
無分別。至如夢中重夢。尚縈馳徇之勞。即明覺後復
覺。乃有發蒙之慶。何物物之殊炫。而如如之罕覯哉。
彼如復如者。非異所異也。在纏出纏而性淨。有佛無
佛而體常。會之。則歸來號如來矣。乖之。則流異稱異
生焉。前際空而累盡。後際空而德滿。爾其闢甘露門。
坐金剛座。假名法外。無色而莊嚴。勝義諦中。無心而
啟悟。故能斷以空滯空之惡取。開無說假說之善權。
熈妙色之殊對。霈圓音之各解。莫非自般若以為源。
依般若以成學。譬山王之高妙。谷王之宗長。義必重
[008-0148a]
深。辭亦豐祕。凡五十九卷。三十一品。於舊無涉。號單
譯焉。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四百七十九 緣起品初分緣起品


卷四百七十九之十葉 舍利子品初分相應品 初分轉生品 卷
四百八十四百八十二之十二葉舍利子品竟


卷四百八十二之十三葉 善現品初分教誡教授品 卷四
百八十三 卷四百八十四初分勸學品 初分無住品 初分波若
行相品卷四百八十五初分譬喻品卷四百八十六初分菩薩
品 初分摩訶薩品卷四百八十七初分大乘鎧品卷四百八十八

 卷四百八十九 卷四百九十初分辯大乘品卷四百
九十一 卷四百九十二 卷四百九十三初分讚大
乘品 初分隨順品卷四百九十四 卷四百九十五 卷

四百九十六初分無所得品卷四百九十七初分觀行品卷四
百九十八初分無生品 初分淨道品善現品竟


卷四百九十八之十六葉 卷四百九十九 天帝
初分天帝品 初分諸天子品 初分受教品 卷五百初分學般若品


卷五百之十二葉 現窣堵波品初分攝受品 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五百一 卷五百二


卷五百二之四葉 稱揚功德品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五百
稱揚功德品竟


卷五百三之五葉 佛設利羅品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五百三之十五葉 福聚品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五百四
福聚品竟


卷五百四之十八葉 隨喜迴向品初分隨喜迴向品 卷五
[008-0148b]
百五


卷五百五之十八葉 地獄品初分讚般若品 初分謗般若品 卷五
百六


卷五百六之十七葉 歎淨品初分讚清淨品 初分著不著相品 卷
五百七


卷五百七之十五葉 讚德品初分說般若相品


卷五百八 陀羅尼品 卷五百九


卷五百九之五葉 魔事品初分魔事品


卷五百十 現世間品初分佛母品


卷五百十一 不思議等品初分不思議等品


卷五百十一之五葉 譬喻品初分眾喻品


卷五百十二 善友品初分真善友品 初分趣智品


卷五百十三 真如品初分真如品 卷五百十四


卷五百十四之五葉 不退相品初分不退轉品 卷五百十


卷五百十五之十七葉 空相品初分巧方便品 卷五百十
六 卷五百十七空相品竟


卷五百十七之十一葉 殑伽天品


卷五百十七之十四葉 巧便品初分善學品 卷五百十
八 卷五百十九初分斷分別品 卷五百二十初分巧便學品


卷五百二十之十二葉 學時品初分巧便學品


卷五百二十一 見不動品初分願喻品 初分堅等讚品 卷五百
二十二見不動品竟


卷五百二十三 方便善巧品初分無盡品 初分相引攝品 卷五
[008-0148c]
百二十四初〔問〕多問不二品 卷五百二十五 卷五百二
十六初分實說品 初分巧便行品方便善巧品竟


卷五百二十七 慧到彼岸品初分遍學道品


卷五百二十八 妙相品初分三漸次品 卷五百二十九初分
無相無得品 卷五百三十初分諸功德相品 卷五百三十一

卷五百三十二妙相品竟


卷五百三十二之四葉 施等品初分諸法平等品 卷五百
三十三初分不可動品 卷五百三十四初分成熟有情品 卷五百
三十五施等品竟


卷五百三十五 佛國品初分嚴淨佛土品卷五百三十六


卷五百三十六之三葉 宣化品初分淨土方便品 初分無性自性品
 卷五百三十七初分勝義瑜伽品 初分無動法性品宣化品竟第三分竟


○大般若經第四會序



若夫識之所識。曷嘗非識。如之所如。未始不如。是故
能行與所行兼空。則攝受之理廢。自性與無性不異。
則執取之念忘。若忘執而有恃。或存槩以隳業。知盛
修而不行。乃虗巳而制勝。恐野馬之情未戢。故靈鷲
之談復敞。或曰。其在名也。每切有行之誡。其在實也。
必警無行之怠。塗致或爽。折中奚歸。竊應之曰。一切
凡夫。剖名相之符。保癡愛之宅。所以措懷有著。擬議
必違。至真反此。動寂斯會。由此言之。行亦不行。不行
亦不行。而宛然行矣。宛然不行矣。以假名般若。授假
名菩薩。是持幻法與幻人。故無作亦無得。此又晨蜉
之語歲。夢蝶之議覺乎。慨斯取之未傾。欣此教之方
[008-0149a]
漸。凡二十九品。一十八卷。即舊小品道行。新道行明
度經。品之為言分也。分有長短。故有大品小品焉。道
行。即分中之初品。譯者。取以別經。明度。乃智度之異
言。即就總目為號。實由殘缺未具。故使名題亦差。今
大教克圓。鴻規允布。心術之要可復道哉。


唐西明寺
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三十八 妙行品初分勸學品 初分無住品 初分般若行相品
 初分無生品 卷五百三十九


卷五百三十九之四葉 帝釋品初分天帝品 初分諸天子品
 初分受教品


卷五百三十九之十六葉 供養窣堵波品初分攝受品
 卷五百四十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五百四十一之七葉供養
窣堵波品竟


卷五百四十一之八葉 稱揚功德品


卷五百四十一之十一葉 福門品 卷五百四十


卷五百四十三 隨喜迴向品初分隨喜迴向品 卷五百四
十四之九葉隨喜迴向品竟


卷五百四十四之十葉 地獄品


卷五百四十五 清淨品初分著不著相品


卷五百四十五之十葉 讚歎品初分說般若相品


卷五百四十五之十五葉 總持品初分難聞功德品 卷五
百四十六之十葉總持品竟


卷五百四十六之十一葉 魔事品 卷五百四十
[008-0149b]


卷五百四十七之五葉 現世間品初分佛母品


卷五百四十七之十八葉 不思議等品初分不思議等品


卷五百四十八之八葉 天讚品初分趣智品


卷五百四十八之十七葉 真如品初分趣智品 初分真如品 卷
五百四十九


卷五百四十九之六葉 不退相品初分不退轉品


卷五百四十九之十八葉 空相品初分不退轉品屢言空 卷
五百五十


卷五百五十之四葉 深功德品初分巧方便品


卷五百五十之十四葉 殑伽天品初分殑伽天品


卷五百五十之十六葉 覺魔事品初分善學品 卷五百
五十一


卷五百五十一之十四葉 善友品初分善學品 卷五百
五十二之四葉初分斷分別品善友品竟


卷五百五十二之五葉 天主品初分巧便學品


卷五百五十二之九葉 無雜無異品初分巧便學品


卷五百五十二之十七葉 迅速品初分巧便學品 卷五百
五十三


卷五百五十三之六葉 幻喻品初分願喻品


卷五百五十三之十五葉 堅固品初分堅等讚品 卷五百
五十四堅固品竟


卷五百五十四之七葉 散華品初分囑累品 初分無盡品


卷五百五十五 隨順品第四分竟
[008-0149c]


○大般若經第五會序



葢聞申申夭夭。宴居而欲流誨。憤憤悱悱。離座而思
請益。況深慈之遠鞠。徧知之委照。妙感之潛通。玄機
之盛扣。其於說也。何能巳乎。神運之來。亟諧景集。靈
山之上。復動希聲。良由心塗易蕪。情靄難拂。滯識象
之為識。昧空色之即空。豈知夫法體法如。不一不二。
性相性宗。言慮莫尋。既無一在而可舒。又無不在而
可卷。諒非朕兆之可導。又非塵躅之可隨。斯則行不
行矣。住不住矣。觀無二之性。與二不二。則非一之名。
在一恒一。故紛之則萬舛。澄之則一如。一如未限。而
義區之。一義未易。而名異之。一名未改。而相貿之。一
相未派。而取亂之。過此以往。其不涯矣。故正乘之與
大心。迴向之與隨喜。忘之。則戒定慧蘊。存之。則相心
見倒。夫見生死者三有。著涅槃者二乘。是故知生死
空。斯出三界矣。知涅槃空。斯過二地矣。釋五華之授
記。乃證菩提。搋七寶之較量。高深福地。天供天護。加
頂讚而徒殷。神呪神珠。語靈祥而不極。鋪惟此會未
傳茲壤。凡二十四品。今譯十卷。亹亹通韻。新新渴奉
者。固當不以抵羽而輕積珍矣。


唐西明寺沙門玄則


卷五百五十六 善現品初分無生品


卷五百五十六之十八葉 天帝品初分諸天子品 初分求般若品


卷五百五十七 窣堵波品初分較量功德品


卷五百五十七之十一葉 神呪品初分較量功德品
[008-0150a]


卷五百五十八 設利羅品


卷五百五十八之六葉 經典品


卷五百五十八之十二葉 迴向品初分隨喜迴向品


卷五百五十九 地獄品


卷五百五十九之九葉 清淨品


卷五百五十九之十七葉 不思議品 卷五百六
十之七葉不思議品竟


卷五百六十之八葉 魔事品


卷五百六十之十五葉 真如品


卷五百六十一 甚深相品


卷五百六十一之十葉 船等喻品


卷五百六十一之十一葉 如來品


卷五百六十二 不退品


卷五百六十二之十三葉 貪行品 卷五百六十


卷五百六十三之六葉 姊妹品


卷五百六十三之十三葉 夢行品


卷五百六十四初分善學品 初分斷分別品


卷五百六十四之九葉 修學品


卷五百六十四之十四葉 根栽品 卷五百六十
初分巧便學品 初分願喻品


卷五百六十五之七葉 付囑品


卷五百六十五之十四葉 見不動佛品第五分竟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六會序


[008-0150b]


原夫控歸塗以彌綸。踐要極而端務。莫若警十度於
一施。披六蔽於三檀。矧般若之大猷。固總領而高視。
誠庶心之扄牖。積行之樞軸。故能範圍真際。充塞塵
區。汎之則無緣。綏之則無動。大悲抗其首。大捨維其
末。恬五痛之苦修。倐三祗之遙序。願無近遠。遇物成
資。善靡鴻纖。觸塗必衍。憑無象而永日。輟有輪於長
夜。窮幽盡妙。其般若之致乎。粵有天王。是為最勝。捐
樂宮而下拜。汎嘉言而上表。念茲在茲。爰究爰度。然
以位懸道隔。非目擊之能存。所以軌眾諧辰。寄言提
而取悟。即舊勝天王般若。今譯成八卷。一十七品。其
發明弘旨。敞拔幽關固巳。法寶駢映。義林交積。自性
三種。鬱無性以芊眠。果德萬區。殷不德而輝煥。凡鼓
篋之土。猶希取質。況乘杯之客。如何勿思。


唐西明寺
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六十六緣起品


卷五百六十六之五葉通達品


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則能通達布施。淨戒。安忍。精進。
靜慧般若。方便善巧。妙願。力。智波羅蜜多。是名菩薩
修學一法。能通一切法。


卷五百六十七顯相品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如地水火風空等相。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信解如來三種清淨。


世間常有大火熾然。謂貪瞋癡為火煙闇。云何當使
一切有情。從此世間。皆得出離。若能通達諸法平等。
[008-0150c]
無染著心。名為出離。


諸法無本而有業果。


如是諸法。空無所有。非自在性。虗妄分別。因緣合故。
無生似生。


無名字法。假立名字。謂是有情。謂是般若。謂有能說。
謂有所說。謂有聽者。及所聽法。勝義諦中。皆同一相。
所謂無相。都無差別。


如來於法。本無說心。亦不作意為此為彼。但障重者
雖近如來而不見聞。


卷五百六十七之十三葉法界品 卷五百六十八


最勝天王白佛言。云何名為法界。佛告最勝天王。當
知法界即是不虗妄性。不變異性。即是諸法真如。天
王當知。真如深妙。但可智知。非言能說。何以故。諸法
真如。過諸文字。離語言境。一切語業不能行故。離諸
戲論。絕諸分別。無此無彼。離相無相。遠離尋伺。過尋
伺境。無想無相。超過二境。非識所了。住無所住。寂靜
聖智。及無分別。後得智境。無我我所。求不可得。無取
無捨。無染無著。清淨離垢。最勝第一。性常不變。若佛
出世若不出世。性相常住。天王當知。是為法界。是名
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真如實際。無分別相。不思議界。
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最勝便白
佛言。云何能證能得如是法界。佛告最勝。當知出世
般若波羅蜜多。及所得無分別智。能證能得。世尊。證
得。義有何異。天王當知。出世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
[008-0151a]
見。故名為證。後智通達。故名為得。


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甚深微妙。聞慧粗淺。不能得見。
是勝義故。思不能量。出世法故。修不能行。諸菩薩行
深般若波羅蜜多。遠離諸相謂都不見內外諸相。離
戲論相。離分別相。離尋求相。離貪著相。離境界相。離
攀緣相。離諸能知及所知相。最勝白佛言。能如是觀
諸法無相。復云何觀。佛言。天王。諸佛境界。不可思議。
何以故。離境界故。一切有情思量佛境。心則狂亂不
知此彼。何以故。同虗空性不可思量。求不可得。離尋
伺境。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尚不見有異生境
等可得思量。況佛境界。亦不依止一切妙願。雖行種
種波羅蜜多。而於彼果都無所著。於諸幻法乃至涅
槃。亦不依著。何以故。離我我所。無二無別。自性離故。


隨順般若波羅蜜多。不違生死。雖在生死。不違般若
波羅蜜多。隨順法相。最勝白佛言。云何隨順甚深法
相。不違世俗。佛言。隨順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遠離
色受想行識。不遠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不遠離法而
無取著。隨順般若波羅蜜多不遠離道。何以故。具大
方便善巧力故。何謂菩薩方便善巧。佛言。謂四無量。
諸菩薩具大慈悲喜捨心故。常能利樂所化有情。是
為菩薩方便善巧六十七卷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不可得。諸菩薩相亦不可得。
但由方便善巧威力。為有情類示現入胎。乃至涅槃。
種種化相。諸天計常。謂無墮落。為破彼執。示現入胎。
[008-0151b]
因令彼天起無常念。復有諸天。放逸著樂。不修正法。
菩薩多勤精進。如救頭然。破放逸行。示現墮落。復有
下劣有情。善根少故。不堪見佛。示現嬰兒。及作童子。
有高行人。常能離俗。菩薩為彼示現出家。復有天人。
端坐受樂。不得聖道。菩薩為彼示現苦行。亦為降伏
苦行外道。示現種種難行苦行。有天人等。不求出離。
而根性純熟。是深法器。為是有情示現三轉十二行
相無上法輪。復有天人。樂聞圓寂。菩薩為彼示現涅
槃。當知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現如是
種種化相。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終不生于無暇之處。


菩薩終不生長壽天。不能利他。不見佛故。多生欲界。
示現出世。利樂有情。


菩薩生處。必具三寶。宿願強故。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得如來十身差別。


卷五百六十八之八葉念住品


菩薩善修身受心法念住 如來功德威神。


卷五百六十九法性品


如來法性因果。甚深微妙。不可思議。功德威神。及所
說法利樂他事。亦復如是。天王。如來法性。在有情類
蘊界處中。從無始來。展轉相續。煩惱不染。本性清淨。
諸心意識。不能緣起。餘尋伺等不能分別。邪念思惟。
不能緣慮。遠離邪念。無明不生。是故不從十二緣起
說名無相。非所作法。無生無滅。無邊無盡。自相常住。
[008-0151c]
天王。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知法性清淨如
是。無染無著。遠離垢穢。從諸煩惱。超然解脫。此性即
名諸佛法本。福德智慧。因之而起。本性明淨。不可思
議。


諸佛悉知有情本性清淨。客塵煩惱之所覆蔽。不能
悟入。我當為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除其煩惱。令得
悟入本性清淨。復作是念。此諸煩惱。無力無能。自體
虗妄。違清淨法。何以故。背一切智。順生死故。清淨法
性。為諸法本。自性本無虗妄煩惱。皆從邪念顛倒而
生。譬如四大。依虗空立。虗空無依。煩惱亦爾。依於法
性。法性無依。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觀知。
不起違逆。以隨順故。煩惱不生。是諸菩薩觀察煩惱。
不生染著。若自染著。云何說法令他出離。


復作是念。若生死中有一煩惱能益有情。我則攝受。
然無是事。故名斷滅。


如是法性。無量無邊。為諸煩惱之所隱覆。隨生死流。
沈沒六趣。長夜輪轉。隨有情故。名有情性。諸菩薩起
厭離心。除五境欲。滅諸分別。修無上道。是時此性名
為出離。超一切苦。故名寂靜。


諸菩薩依此法性。修習善根。來入三有。饒益有情。雖
現無常而非真實。何以故。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如實觀知真法性故。具足方便大悲願力。不捨有情。
二乘異生。既無如是大悲願力。不見圓淨法性。不能
如實饒益有情。
[008-0152a]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如是觀真淨法性。諸佛
如來無邊功德不共之法。從此性生。由是性出。一切
聖者戒定慧品。從此性生。是性寂靜。過諸名相。性是
真實。遠離顛倒。性不變異。故稱真如。是聖智境。故名
勝義。


諸菩薩復作是念。法性離相。諸法離相。無二無別。何
以故。諸法離相。即法性離相。法性離相。即有情離相。
有情離相。即法界離相。法界離相。即諸法離相。如是
離相。求不可得。法性真如。有情真如。無二無別。法性
真如。諸法真如。無二無別。諸法真如。諸佛真如。無二
無別。法性真如。三世真如。不相違逆。三世真如。即蘊
界處真如。蘊界處真如。即染淨真如。染淨真如。即生
死涅槃真如。生死涅槃真如。即一切法真如。天王當
知。真如名為無變無異。無生無滅。自性真實。如實知
見。諸法不生。諸法雖生。真如不動。真如雖生諸法。而
真如不生。是名法身。清淨不變。如虗空等。一切三界
無能及者。遍有情身無與等者。清淨離垢。本來不染。
自性明淨。自性不生。自性不起。在心意識非心意識。
性即是空無相無願。遍虗空界諸有情處。一切平等。
無量無邊。不異不別。非色受想行識。不離色受想行
識。非地水火風大。不離地水火風大。無生不離生。雖
逆生死。不順涅槃。眼不能見。耳不能聞。鼻不能嗅。舌
不能嘗。身不能覺。意不能知。不在心意識。不離心意
識。是名法性。菩薩摩訶薩。以能通達此法性故。修行
[008-0152b]
清淨。能于三千大千世界示現色身。所現身者。非色
非相而現色相。雖非六根所行境界。而化有情常無
休息。菩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通達法性。即得
自在無有移動。而起智業遊戲神通。種種示現。如是
自在。是無盡相。遍一切處無色現色。自在遍觀諸有
情心。見如實心性。自在憶念無邊無數劫。相續不斷。
自在變化住解脫相。自在漏盡。為有情故不證漏盡。
自在出世。是聖智境。自在甚深。聲聞獨覺不能測量。
自在堅牢。魔不能壞。坐菩提座成就佛法。最為第一。
自在隨順。轉妙法輪。自在調化一切有情。自在受位
得法自在。


若欲受生。於生自在。遠離繫縛。若欲現滅。於滅自在。
隨其生處。恒攝大乘。成熟佛法。


若離名相。即是平等。若法平等。即無執著。無可執著。
是法真實。若著真實。即是虗妄。以不著故。即非虗妄。


雖轉法輪。不見說聽。雖現涅槃。而知生死本性平等。


譬如虗空。遍滿一切。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心亦
如是。


菩薩善能通達世俗諦法。雖說諸法而非實有。終不
取著。


諸法無滅。是故無生。何以故。性不變故。但依世俗見
有生滅。皆是虗妄。非真實有。


邪見外道。但欲斷死。不知斷生。若法不生。即無有滅。
外道不知斷生。終不離死。
[008-0152c]


淨修一行。亦生淨土。何以故。一一行中具眾行故。


此諸菩薩。能生眾善。有巧方便。化度有情。住此佛土。
身不動搖。而遊無邊諸佛世界。雖作種種佛事。而不
作意。亦無分別。


鷲峰山中舊住天神。皆是安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是故能知過去佛境久近差別。


如來所居之處。皆無雜穢。即是淨土。


三世諸佛。皆因般若波羅蜜多而得有法性品竟


卷五百七十平等品


能執。所執。一切煩惱障善法者。依身見生。能滅身見。
一切隨眠及諸煩惱。皆永寂靜。作願亦息。


於五取蘊妄謂有我。即起我見。真實之法。自性平等。
無能所執。我見相違。是故為障。當知如是我見。不在
內。不在外。不在兩間。都無所住。名為寂靜。即是平等。
遠離我見。通達平等。名真實空。


修一切種波羅蜜多。遠離魔障。不見可修。不見可離。
故名平等。緣一切智。心不休息。常修空行。由大悲力。
不捨有情。故名平等。於一切法。心緣自在。心緣無相。
而修菩提。不見無相及菩提異。故名平等。心緣無願。
不捨三界。不見無願及三界異。故名平等。


緣有為法。為得佛智。緣無為法。為得寂靜。菩薩行深
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無有一心一行空過。而不
迴向一切智者。如是菩薩雖遍緣法。而能不著。觀一
切法無不趣向大菩提者。菩薩所緣境界。無有一法
[008-0153a]
不趣菩提。何以故。菩薩修行。皆因外緣而得成立。


最勝天王。無量劫修行一切波羅蜜多。為諸菩薩守
護般若波羅蜜多。今得值我諮受。於未來世。復經無
量劫。修習無上菩提資糧。然後證得所求無上菩提。


卷五百七十之八葉現相品


舍利子問最勝言。菩薩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通
達法性。爾時即應坐菩提座。何緣先現苦行六年。降
伏天魔。復成正覺。最勝答曰。大德。當知菩薩實無苦
行。為伏外道故示現之。謂彼外道自稱能修苦行。菩
薩示現過彼苦行。經于六年。一無虧失。然實菩薩無
斯苦行。時有諸天人眾。因見此事。安住三乘。復有天
人宿善根力。深樂大乘。則見菩薩坐七寶臺。身心不
動。舒顏含笑。入勝等持。時經六年方從定起。有天人
眾深樂大乘欲聽聞者。則見菩薩端坐說法。經於六
年。既經六年從定而起。隨順世法。詣無垢河浴。有牧
牛女乳麋奉獻。復有六億天龍等。各持種種香美飲
食而來奉獻。時牧牛女天龍等。互不相見。各見菩薩
獨受其供。菩薩爾時實不洗浴。亦不受彼人天等供。
菩薩方便善巧。菩提樹下受草敷坐。右遶七匝。正念
端坐。下劣有情見如是相。諸大菩薩見有八萬四千
天子。各別敷一大師子座。而諸天子互不相見。各謂
菩薩獨坐我座。菩薩方便善巧。眉間毫相放大光明。
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諸魔宮殿皆失威光。即皆顛仆。
菩薩以大悲力。令諸魔眾皆離怖畏。恐怖歡喜二事
[008-0153b]
交懷。如是菩薩處菩提座。魔來擾亂都不生瞋。一剎
那心。能與般若波羅蜜多理趣相應。巳至究竟。通達
一切所知見覺。爾時菩薩。將欲示現轉大法輪。諸梵
天眾哀愍三請。天主帝釋皆為如來敷師子座。時三
千大千世界。靡有間隙如一毛孔。天龍人非人等。充
滿其中。若諸有情。應聞苦法而受化者。聞佛說苦。應
聞無我。寂靜。遠離。無常。空法而受化者。亦復如是。應
聞如幻。乃至如尋香城法而受化者。亦復如是。應聞
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而受化者。聞佛說空無相無願。
時有情類。或聞如來說一切法從因緣生。或聞說蘊。
或聞說界。或聞說處。或聞說苦。乃至集。滅。道。或有聞
說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或有聞說寂止妙
觀。或有聞說諸聲聞法。或有聞說諸獨覺法。或有聞
說諸菩薩法。如是菩薩方便善巧。示現種種轉法輪
相。隨諸有情根性差別。各得利樂。深心歡喜。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心無所緣。亦無
所住。譬如有人。生無色界。八萬大劫。唯有一識。無有
住處。亦無所緣。如是菩薩。心無所緣。亦無所住。何以
故。是諸菩薩。心不行無行處。心不想無想處。心不緣
無緣處。心不著無著處。心不亂無亂處。心不隨智。心
不自住。亦不住他。不依眼住。不依耳鼻舌身意住。不
依色住。不依聲香味觸法住。心不在內。亦不在外。不
在兩間。心不緣法。亦不緣智。不住三世。不住離三世。


信受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近佛境界。以此一心。
[008-0153c]
即能通達一切佛法。達佛法故。利樂有情。不見有情
與佛法異。何以故。有情佛法。理無二故現相品竟


卷五百七十一無所得品


善思菩薩最勝天王問答。


以無所得。故得授記。


求法者。實無所求。若實可求。即為非法。


真實理中。無有一法可生可滅。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具足正信。心不
放逸。勤修精進。即得正念。用是念智知有知無。云何
有無。若修正行得正解脫。是名為有。若修邪行得正
解脫。是名為無。眼等六根。色等六境。世俗為有。勝義
為無。精進菩薩能得菩提。是名為有。懈怠菩薩得菩
提者。是名為無。說五取蘊皆從虗妄分別而生。是名
為有。說世俗法不由因緣自然而起。是名為無。說色
無常。苦。敗壞法。是名為有。若言常樂非敗壞法。是名
為無。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無明緣行。是名為有。若離
無明而行生者。是名為無。乃至生緣老死愁歎苦憂
惱亦復如是。施得大富。是名為有。得貧窮者。是名為
無。受持淨戒得生善趣。是名為有。生惡趣者。是名為
無。乃至修慧能得成聖。是名為有。作愚夫者。是名為
無。若修多聞能得大智。是名為有。得愚癡者。是名為
無。若修正念能出離者。是名為有。不得為無。若行邪
念不得出離。是名為有。能得為無。離我我所能得解
脫。是名為有。執我我所能得解脫。是名為無。若言虗
[008-0154a]
空遍一切處。是名為有。言五蘊中有真實我。是名為
無。如實修智能得解脫。是名為有。若著邪智能得解
脫。是名為無。離我等見能得空智。是名為有。著我等
見能得空智。是名為無。菩薩知世有無。能修平等。了
達諸法從因緣生。世俗故有。不起常見。知因緣法。本
性皆空。不生斷見。於諸佛教。如實通達。


卷五百七十一之十二葉證勸品


治世輪王即然燈佛諮問功德。寶王如來證勸最勝
菩薩化有情類。所現色像。無決定相。


一切有情心行各別。是故菩薩種種示現 最勝天王問答
第六分初品經文。起至此品問答竟。此後二卷經文曼殊室利說最勝往因


卷五百七十二顯德品


曼殊室利菩薩問佛。經幾劫數。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而能對揚如來所說如最勝天王者。


若諸菩薩勤修眾善。是則不能久住生死。利樂有情。
故菩薩以處生死為樂。不以涅槃而為樂。何以故。諸
菩薩以化有情而為樂故。若勤修善。便速盡漏。不能
利樂一切有情。是故菩薩具方便力。久住生死。得見
無量無邊如來。聽受無量無邊正法。化導無量無邊
有情。不厭生死。不樂涅槃。若觀生死而起厭怖。欣樂
涅槃。則墮非道。不能利樂一切有情。通達如來甚深
境界。云何非道。聲聞獨覺。於有情類。無大悲心。非諸
菩薩摩訶薩道。不能具足福德智慧。以是義故。非菩
薩道。時多聞佛讚歎精進力言。善哉善哉。應修自行。
[008-0154b]
勿習非道。時精進力白佛。何謂菩薩自所行道。佛言。
菩薩成就一切福慧。以大悲力。不捨有情。雖知諸法
無一可生。而方便現生。雖知有情無一實有。而方便
化導。知一切法皆離自性。觀諸佛土猶如虗空。而能
巧便嚴淨佛土。知一切佛法身無像。方便示現相好
莊嚴。知自性空。悉能通達甚深智慧。能以方便為他
說法。不證聲聞獨覺乘果。勤求如來所證解脫。不捨
菩薩一切道行。是名菩薩自所行道。時精進力從彼
如來。聞說菩薩所行境界。復白多聞佛言。如我解佛
所說義者。菩薩具足方便善巧。觀一切法無非是道。
謂異生法。若聲聞法。若獨覺法。若菩薩法。若如來法。
何以故。是諸菩薩所通達故。曼殊室利。彼精進力。即
是今者最勝天王。


曼殊室利復白佛言。世尊。正信流出何法。佛告曼殊
室利。正信流出得真善友。世尊。多聞流出何法。佛言。
多聞流出妙慧。世尊。布施流出何法。佛言。布施流出
大富。淨戒流出何法。淨戒流出善趣。安忍流出何法。
安忍流出容受一切有情。精進流出何法。精進流出
能辦一切佛法。靜慮流出何法。靜慮流出遠離一切
散動。般若流出何法。般若流出遠離一切煩惱。聽法
流出何法。聽法流出遠離一切疑網。正問流出何法。
正問流出於法決定妙智。居靜流出何法。居靜流出
勝定及諸神通。正修流出何法。正修流出厭道。無常
聲流出何法。無常聲流出於境無所攝護。苦聲流出
[008-0154c]
何法。苦聲流出無生。無我聲流出何法。無我聲流出
滅除我我所執。空聲流出何法。空聲流出寂靜。正念
流出何法。正念流出聖見。身心遠離流出何法。身心
遠離流出一切妙定神通。聖道流出何法。聖道流出
聖果。勝解流出何法。聖解流出成就一切解脫。佛生
流出何法。佛生流出一切菩提分法。


卷五百七十二之七葉現化品


不違正理。常無諍論。名護正法。何以故。世間愚夫皆
著諸見。順正理者。則常說空。是故世間共興諍論。愚
夫愛重有法。順正理者。於有則輕。世間說有常樂我
淨。順正理說。無常苦無我不淨。是故世間共興諍論。
諸愚夫類。順世間流。順正理者。逆世間流。是故世間
共興諍論。愚夫著蘊界處。順正理者。都無所著。是故
世間共興諍論。順世愚夫。不行正理。順正理者。與世
相違。故常無諍。名護正法。


不住無生無滅法者。則無辯才說甚深法。何以故。遠
離戲論。不見所緣。不見能緣。心無所住。是故能說。不
住我法。不住此彼。唯住清淨勝義諦中。是故能說。


賢德天子修習希有陀羅尼門。經劫說法亦不窮盡。
此希有者。過諸文字。言不能入。心不能量。內外法中。
皆不可得。無有少法能入此者。是故名為眾法不入
陀羅尼門。所以者何。此法平等。無高無下。無入無出。
無一文字從外而入。無一文字從內而出。無一文字
住此法中。亦無文字共相見者。亦不分別法非法異。
[008-0155a]
是諸文字。說亦無減。不說無增。從本際來。都無起作
及壞滅者。如諸文字。心亦如是。如心一切。法亦如是。
何以故。法離語言。亦離思量。從本際來。無生無滅。故
無入出。由此名為眾法不入陀羅尼門。若能通達此
法門者。辯才無盡。


卷五百七十二之十二葉陀羅尼品


若得如是陀羅尼門。諸有所說。一文一字。無非佛語。
如是所說。遠離色聲香味觸法。何以故。此所說法。非
世俗故。


寶功德菩薩告大眾言。諸佛世尊無生無滅。何用勸
請不入涅槃。若太虗空入涅槃者。如來乃可入般涅
槃。若有真如法界實際不思議界入涅槃者。如來乃
可入般涅槃。


卷五百七十二之十七葉勸誡品 卷五百七十三


較量持經福聚 較量毀經獲罪。


卷五百七十三之五葉二行品


諸菩薩應於甚深境界。廣大境界。功德境界。行深般
若波羅蜜多。甚深境者。體是無為。不著二邊。亦不相
離。自性清淨。諸障解脫。不可思議。不可稱計。不共一
切聲聞獨覺。廣大境者。諸佛如來一切功德。大悲般
若。二法為性。離分別相。無功用心。利樂有情。無時暫
捨。諸所說法。皆稱彼意。功德境者。行深般若波羅蜜
多。所與相應。一切功德。三十二相。八十隨好。隨諸有
情根欲性行所樂種種形相差別。佛威神力悉能示
[008-0155b]
現。皆為有情解脫生死。如是名為甚深般若波羅蜜
多所行境界。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凡有五事不可思議。一者自性。
二者方處。三者諸住。四者一異。五者利樂。


卷五百七十三之十三葉讚歎品


堪忍界主大梵天王。頂禮世尊。願以神通力。令此般
若波羅蜜多久住世間。


寶月如來。有二苾蒭弟子。作大法師。善說深法。一名
智盛。二名諦授。常隨彼佛宣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智盛即是曼殊室利。諦授即是最勝天王。此二菩薩。
擁護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十方佛國。若說如是般若
波羅蜜多。即往聽受。尋光來集。


卷五百七十三之十九葉付囑品


佛告阿難陀。受持此經。有十種法。一者書寫。二者供
養。三者施他。四者諦聽。五者披讀。六者受持。七者廣
說。八者諷誦。九者思惟。十者修習。


佛告持髻梵王。於此穢土護持正法。須臾之間。勝淨
土中。若經一劫。或一劫餘所護功德第六分經文竟


般若綱要卷八
[008-015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