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87 金剛經法眼懸判疏鈔-清-性起 (master)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懸判疏鈔卷之六
勅建西天寺武林後學沙門性起述


【△六宗趣通局。文三。初標列。】


「第六宗趣通局者。夫語之所尚曰宗。宗之所歸曰趣。」


【鈔。宗者。崇也。故云所尚。亦云尊也。尊者。主也。宗歸
曰趣。趣者趨也。以吾人之所趨向故。清凉云。亡軀
得其死所。竭思有其所歸。故曰。不論是何等法門。
乃我之所崇。即我之所尊。而為歸向趣故。故佛一
代時教。總以因緣為宗趣耳。故舍利弗習外道時。
路遇馬勝比邱。問曰。汝師以何為宗。答曰。以因緣
為宗。又復問之。尊者即答偈曰。諸法從緣生。諸法
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又中論云。空假
中三觀。總以因緣而為宗。主趣向義故。故論云。因
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即以因緣為宗。以空假中三觀為趣。所謂一空一
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故。
△二開列章。文
四。初標列名教。】


「先明其通。後明其別。」


【△二轉釋名義。分十。一我法俱有宗二。初列名。】


「第一我法俱有宗。謂犢子等部。或少一分。」


【鈔。夫論一代聖教。不出十宗。大意其中前四。俱屬
小乘。次五六二宗。通大小乘。後四宗。惟一乘。又前
六宗。通十八部。并上座部。及大眾部。今初。上座部
中。如來涅槃三百年後。轉名說一切有部。又三百
[006-0651a]
年後。從一切有部流出犢子部。次又三百年後。從
犢子部。流出四部。一名法上部.二名賢胄部.三名
正量部.四密林山部。後次第三百年後。還從一切
有部。流出化地部。又一百年後。從化地部出二部。
一名本末經部。一名法藏部。次又三百年後。出飲
光部。次又四年後。出雪山部。今上座部。轉名說一
切有部為本。分二類各五為末。本末合成十一部。
因上座部。轉名一切有部。流出十部。皆從如來滅
度。一千四百零四年中。而流出故。
○二大眾部中
分八部。次如來二百年出第一名一說部。次又二
百年出第二名說出世部。次又二百年後第三名
鷄胤部。四名多聞部。五說假部。六名多山部。七名
西山部。八名北山部。又大眾部為本。八部為末。是
為兩次本末。合成名義。為二十部。
今我清凉祖意。
將本末十八部及二部中義旨。判分六宗。屬大小
乘故。故文殊大士問經云。十八及本二。皆從大乘
出。無是亦無非。我說未來起。故佛住世時。文殊即
記當來之事。疏或少一分者。謂犢子部等五部。俱
計我法而立宗故。向下第二科中詳釋。今云等者。
等取根本經部。不等取末經部。根本經部者。原從
說一切有部流出。又從化地部中。一百年後流出
末經部。又將根本經部并末經部合成一部。名本
末經部。故單等取本經部義。即本末經部中一半
耳。故疏云或少一分。
△二立我法俱有宗所以三。
[006-0651b]
初正彼計立二。初立三聚。】


「彼立三聚。一有為。二無為。三非二聚。非二即我。」


【鈔。一有為聚。二無為聚。三非有為非無為聚。大意
掃除二邊。非有非無處。計立為我。
△次立五法藏。】


「又立五法藏。謂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為三。無為為四。第五不
可說藏我在其中。以不可說有為及無為故。是為三
聚五法藏者。」


【鈔。初標.次釋.後結。謂有.無二為徧三世故。又此有.
無二為。在三世中不可得故。彼宗以不可得中。計
立為我。
△二立我所以。】


「大意為雙遣有為及無為。故云不可說等。離二邊故。
立為我意。」


【鈔。大意下立我所以。因雙遣有.無。離二邊故不可
說也。以不可說中而有我意。
△三出彼宗過。】


「然此一部。諸部論師共推不受。呼為附佛法外道。所
計雖殊。皆立我故。」


【鈔。然此一部下破也。謂西天九十五種十一師等。
因計有我。故成外道。而佛法中。佛說一代聖教皆
破有我。故計立我者。是生死根本。云何今佛法中
而立我者。豈非是附佛法中之外道乎。疏所計雖
殊。皆立我故者。正出彼過意。皆徧犢子等五部義
故。
△二。法有我無宗二。初出部名。】


「二法有我無宗。謂薩多部等。」


【鈔。薩多婆等者。即說一切有部。二雪山部。即是上
[006-0651c]
座本部宗輪出。論中義。又多同說一切有部。故亦
等取上座部也。三多聞部宗輪出。其中餘義。多同
一切有部。並不立我計法實有。故是三全部而言
等者。等取化地部。末計少分耳。
△二立法有我無
宗。所以三。初正彼立宗。】


「彼立諸法不離色心。或立三世無為。或分五類。皆無
有我。以無我故。異外道計。」


【鈔。彼立諸法。即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不離
色心二法。於色心等法。各各推求誰為我者。誰為
主者。即忽然而得生空觀也。及無為自性尚不可
得。何處而立我者。故云實無有法也。或立三世無
為者。即化地中少分義。云過去未來。並皆實有。亦
有中一切法。所知所識。各無自性。故名一切法無
我。疎或分五類。即上三世及無為法不可說藏。前
立有我。今不計我。了無我故。故疏云。以無我故。異
外道計。所以勝前宗部。不立我也。
△二出無我除
過二。初立因緣正破。】


「又於有為之中。立正因緣。以破外道邪因及無因故。」


【鈔。於有為中立正因緣者。佛於大小乘教。不離因
緣。言因緣者。即一切有為色心等法也。故圭峯大
師云。夫因緣者有二。一內.二外。外因緣者。謂水土
人時。而芽得生。泥團輪繩水火陶師。而器得成。內
因緣者。外由內變。本末相収。為一緣起。故佛教從
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然有四重。一因
[006-0652a]
緣故。故生死成壞。涅槃云。我觀諸行無常。云何知
耶。以因緣故。二因緣故即空。謂不自生若自生者。種子不因
他力而成故。不他生若他生者。何待種子而生。不共生若共生者。即自他多果過
之生。不無因生若無因。云何成立一切果也。三因緣故即假。如鏡

像水月之流。緣會不得不現。四因緣故即中。若言
不從因緣生。即是定有定無。墮斷.常見。故中論云。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
義。是以立正因緣。以破外道。邪因無因。所謂自然
為因。能生萬物。即是邪因。謂此五糓不因他力而
成就故。又人不修而自成故。所謂無因者。即謂萬
物自然初生。如鶴之白。如烏之黑。即是無因。故妄
計虗空微塵性等。而以無因為生。無因為果。若計
自然及無因生。乃成大過。豈人不教。而自善也。

次計邪無二因為本。】


「然西域九十五種外道。或是邪因。或是無因等。而為
世間及涅槃體。」


【鈔。西域九十五種不出十一論師。所云外道者。心
遊道外。以不了自性妄計自然無因。而為世出世
間本。故名外道。今出其名。令學者不可不知。
○一
數論師。計冥初生即二十五諦法數。從冥諦而生。名數論師。如華嚴玄談中說


○二衛世師。計六句和合六句者。一實.二德.三業.四大有.五同異.六和合。
為六句義耳

○三塗灰師。計自在天生萬物。
○四圍陀
師。計那羅延天生四姓。
○五茶論師。計本際生。

六時敬師。計物從時生。
○七方論師。計方生人。人
[006-0652b]
生天地。
○八路伽師。計色心二法皆極微作。
○九
目力師。計虗空為萬物因。
○十宿作論師。計苦樂
隨業生。
○十一兼因師。計自在天生。
△三引疏正
破。】


「清凉云。以不知三界由吾自心。從癡有愛。流轉無窮。
迷正因緣。故異計紛然。安知因緣。性空妙有。中百等
論。亦廣破之。」


【鈔。以不知三界下。引清凉大疏。破無因及邪因故。
謂不知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皆從自心中。流出動
即欲界有漏善惡而成就故也。不動業即修有漏禪定而成就不動業。現行熏
入第八識心中。成種為因。而招當報有漏三界。欲
界色界無色界異熱之果。故唯識頌云。無始時來
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解曰。界
者因也。謂無始時來。一類相續種子。而生現行。成
一切法等。由此而有三善三惡趣道。異熱果故及
修戒定慧等。而證得涅槃。世出世間果也。豈同外
道。或以邪因及無因等。迷正因緣異計紛然者乎。
故云不知云云耳。
△三結破。】


「是知佛法之淺淺。巳破外道之深深。」


【鈔。小乘論中。立生滅因緣之旨。尚以破之。況終頓
圓。三教之旨。而不破哉。
△三法無來去宗二。初出
部名。】


「三法無來去宗。謂大眾部等。」


【鈔。出部名者。一大眾部.三鷄胤部.四制多山部.五
[006-0652c]
西山部.六北山部.七法藏部.八飲光部。今云大眾
部等者。等下六部半義故。所云半者。又等取化地
部中。一少分耳。
△二立彼宗義所以。】


「說有現在及無為耳。其過未之法。體用俱無。」


【△四現通假實宗二。初出部名。】


「四現通假實宗。謂說假部等。」


【鈔。一全分。一少分。一全即說假部。一少分即末經
部。其成實論師。先是數論弟子。以所造為能造。後
出家時入佛法中。即經部攝故。
△二立彼宗意。】


「謂就前現在之中法。在蘊為實。在界為假。其成實論
經師。即斯類故。」


【鈔。現在法者。即真俗二諦。不離假實。蘊門明義是
實。實者積聚故。界處門者明義是假。假者體假積
聚故。其成實論者。即少分末經部義。
△五俗妄真
實宗二。初出部名。】


「五俗妄真實宗。即出世部等。」


【△次立彼宗意。】


「謂世俗是假。以虗妄故。出世是真。非虗妄故。」


【△六諸法但名宗二。初出部名。】


「六諸法但名宗。謂一說部等。」


【△次立彼宗意。】


「云一切我法。但有假名。無有實體故。」


【鈔。中論云。若有世間。即有出世間。既無世間。何用
出世間等。故出世間。亦假名耳。無實體故。以上六
[006-0653a]
宗通大小乘故。
△七三性空有宗。】


「七三性空有宗。謂徧計是空。依他圓成是有。」


【鈔。三性空有下。徧計虗妄。是空觀。依他是假觀。圓
成是中觀。又遍計情有理無。依他。相有性無。圓成。
理有情無。又徧計純相。圓成純性。斯即法相宗義。
若約法性宗義。了妄即真。以相即性故。
△八真空
絕相宗。】


「八真空絕相宗。謂心境兩忘。直顯體故。」


【鈔。法無相想。思則亂生。故不隨智見。離心境故。坐
斷有無。超現量故。觸處逢真。照體獨立故。
△九空
有無礙宗。】


「九空有無礙宗。謂互融雙絕而不礙兩存。真如隨緣。
具恒沙德故。」


【鈔。九空有無礙宗下。立雙遮雙照方成德性宗義。
互融者。謂有即是即空之有。空即是即有之空。語
空。必攝於有。語有。必攝於空。故曰互融。言雙絕者。
有即空。故有絕。空即有。故空絕。言不礙兩存者。不
壞空有相。故有即空而不泯。空即有而不忘。真如
隨緣具恒沙德者。由有不礙於空。空不礙於有。空
有無礙。離即離非。雙照雙遮。是為真俗圓融。性相
如如。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名不可思議德也。故香
林大祖和尚云。一色無邊際。紅蓮到處開。分明離
取捨。那更有安排。端的無餘事。香風時送來。又溈
山師云。聞聲見色。盖是尋常。這邊那邊。應用不缺。
[006-0653b]
即空有無礙圓宗之旨耳。
△十圓融具德宗。】


「十圓融具德宗。謂事事無礙。主伴具足無盡。無盡自
在故。以後後之旨深於前前故。」


【鈔。圓融具德者。謂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地即攝
一切諸地功德。此有四句。一一即一切。二一切即
一。三一即一。四一切即一切。又則一句中。容有四
句義旨。如一切諸地。如是乃至無量。依正凡聖心
境法門。莫不皆然耳。故名圓融具德。自在宗義。

三料揀。】


「前四唯小乘。五六通大小。後四唯大。七即法相宗。八
即無相宗。後二宗即法性宗。又七即始教。八即頓教。
九即終教。十即是圓教。」


【△四攝其所歸二。初攝屬諸宗二。初有該無屬。】


「今此經者。謂前六宗。但有所該。無其所屬。即如破相
顯性。破相即妄。顯性即真。一切法等。但有假名。即該
前故。」


【鈔。經云。佛問須菩提云。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否。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等文。非一。
斯諸文義。皆以一切法等。但有假名。破相顯性。故
該前六宗文旨。
△二正屬所該四。初屬法相宗。】


「又此經除徧計性。我法二執。依他不有。圓成不無。即
含法相宗義。」


【鈔。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即掃徧計性也。又云。
若見諸相非相。即依他性也。即見如來等。即圓成
[006-0653c]
實性也。其文非一故。
△二屬法性宗。】


「又示三性徧計.依他.圓成三性三無性等。即色即空。即空即色。
故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菩提。即終教宗。
如法華經中。平等大慧教菩薩法故。」


【△三屬頓教宗。】


「又即俗非真。即真非俗。非真非俗。離性離相。言語道
斷。心行處滅。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菩提。即
頓教宗義。」


【鈔。即俗非真者。真不可得故。即真非俗者。俗不可
得故。是故真俗皆不可得。則廓然無寄。一念不生。
即名為佛。是故不說法相。惟辨真性等。即頓教中
義耳。
△四攝屬圓宗。】


「後十圓融具德宗者。雖未全攝。亦少分攝故。如前第
五教體淺深中辨。恐煩不引。」


【△二本宗四。初二師所立。】


「若依圭峰大師所判者。以文字般若為宗。以觀照實
相為趣。或以無住為宗。以斷疑生信為趣。」


【鈔。前是圭峰師立。後宗泐大師立。
△二和會二宗。】


「評曰。以無住為宗。即前圭峯義故。謂住而不住。即實
相般若。妙體常寂故。不住而住。即文字觀照般若。不
彰而自彰故。」


【△三自評恐謬。】


「以予之意。以破相顯性為宗。以觀照實相為趣。文中
有段段非相遮義。故云破相。又云即見如來等。是顯
[006-0654a]
性義。又應作如是觀。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如來者。即
諸法如義。是觀照實相。而為其趣也。」


【△四證後師不謬前旨。】


「今三宗評論無住之宗亦為正義。經云。以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乃諸經之綱領。三藏之本源。故六祖聞之。
豁然大悟。諸佛心印。菩薩依止。是以一即三。三即一
者。無二法故。」


【△三總結。】


「以上第六宗趣通局一科巳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懸判疏鈔卷之六